Skip to main content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29-35)

目录

第二十九节课

前面已经讲了第一品“菩提心的利益”、第二品“忏悔罪业”。

在“净化自相续”这一科判中,主要分为八个方面,第二品讲了供养、顶礼、皈依、忏悔四个方面。既然宣讲了四个方面,那为什么只叫“忏悔罪业”呢?大家应该清楚,这一品虽然讲了其余三支,但主要讲的是忏悔支,从这个角度将品名叫做“忏悔罪业”。

今天开始学习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本品先讲了八支供的其余四支,首先是随喜支。所谓随喜,根据《俱舍论》的观点,就是指无有任何嫉妒心,对别人所做的一切善根发自内心地欢喜。在大乘论典中,随喜也是相当重要的,比如《现观庄严论》第二品中就讲到了三种修道——胜解修道、回向修道、随喜修道,其中,令未生起的善根生起,叫做信解修道;令已生起的善根不失坏,叫作回向修道;令善根不坏且越来越增上,叫做随喜修道。一般而言,这三种修道从资粮道到十地末尾都必须具足。

菩萨的善心不能离开随喜,随喜在整个大乘佛教中一直具有无比的功德。乔美仁波切在《极乐愿文》中说:“假如我们听到别人行持善法,心里没有嫉妒的恶心,且诚心诚意对他的善根进行随喜,那么佛陀说此人能获得同等的福德。”

佛经中也有一个公案:从前,波斯匿王迎请世尊及其眷属应供,当时有位贫女对此非常的随喜,认为波斯匿王是由往昔所积累的福德才成为这样的君王,如今又遇到释迦佛这样殊胜的福田,仍然积累这般广大的福德资粮,实在是太稀有了。世尊对此清清楚楚,在傍晚回向功德时问国王:“你所积累的这份福德善根是回向给你自己,还是回向给比你获得福德更大的人呢?”国王说:“谁的善根大就回向给谁吧。”于是世尊先念那位贫女的名字作了回向。可见,若是发自内心地随喜,可以获得无量福德。

然而,从实际行动中来看,随喜的善根也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别人行持善法、享受快乐,这时候一定要看看我们有没有嫉妒心、嗔恨心、懊恼心,通过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真正随喜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学了这部论典,希望大家今后不管看到别人做什么样的善法、有什么样的功德,都应该改变自己的心态,尽量生起无有嫉妒的善心,这一点极为重要!

辛五(随喜)分二:一、随喜世间善;二、随喜出世善。

今天讲的随喜,分为世间的随喜、出世间的随喜两个方面。按照有些高僧大德的分法,也可以分为下士道的随喜、中士道的随喜、上士道的随喜这三种。

壬一、随喜世间善:

欣乐而随喜,一切众有情,

息苦诸善行,得乐诸福报。

作为大乘修行人,内心应该随喜一切众生能息除恶趣痛苦的诸种善行,以及他们在善趣中享受人天安乐的福报。这里包括了因随喜和果随喜。

先讲对世间善的因随喜:在这个世界上,一般人都害怕堕入恶趣受苦,希望能够获得人天善趣的种种圆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行持十种善法,如戒杀放生、不妄语、不邪淫等,以及修持四禅定、四无色定,这些善业都是不会堕恶趣的因,我们看见任何人行持这些善法,都应当从内心数数随喜。果随喜:倘若有人往昔造过十善业,或四禅、四无色、四无量心等善法,即生中不但没有堕入恶趣——地狱、饿鬼、旁生,反而获得了圆满的人身、天身、阿修罗身,并且正在享受各种福报,这时候也应该对他随喜。这即是所谓的世间随喜。

平常我们也应该这样,假如看见某人已经发财了、获得地位了、今天赚大钱了,当他获得这些世间福报时,应毫无嫉妒地对他随喜。世间上有一些求福报的人,其实求福报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他们通过积累资粮,发愿将来成为富裕的人,或获得四大天王、梵天、帝释的果位,当他们为此而造各种善业时,我们的随喜就是因随喜;如果他们真正获得了这些地位或果位,那时的随喜就是果随喜。

然而,有些人看到别人坐豪华轿车,或者买了新房子搬到里面去,虽然表面上说“随喜、随喜”,但心里马上想“他的车很高级啊,要是我的就好了”、“他的房子真阔气,我为什么住得那么差”。凡夫人就有这种毛病,一看到别人有福报,就希望自己也能获得,这是非常不好的!

前段时间我遇到一个大老板,他说自己一年能赚一亿多,我当时就想“要是给我们学院投资一千万该多好啊”,尽管这种发心不是为了我自己,但毕竟是为了我所,后来我立即转变念头:“这是非常不好的,应该随喜别人的功德!”怎么随喜呢?希望他的福报比现在还大,更多地获得种种资财受用。以前我们学院中有位法师就是这样,他一听说别人什么有财产,或看到别人富裕、身体健康,就口口声声地说“多好啊、多好啊”,他的随喜非常诚恳,从表情上也看得出来。

实际上,随喜应该是身、口、意三方面的随喜,身体比如说眼泪直流、汗毛竖立,有一些不同的表情,但有些人并不是这样,他一见到别人给上师做事,就挤眉弄眼地说“随喜、随喜”,这种表情就不是真正的随喜;从语言上,要用一些话语来赞叹,“你这样做真是功德无量”、“你真了不起”等等;心里没有任何杂染,以非常纯洁的欢喜心来随喜,这才是所谓的随喜。然而,有些人可能身体不具足,或者语言不具足,或者内心不具足,因此平时在随喜的时候,一定要看自己能不能真正地随喜。尤其在世间当中,有些人做一些世间善法、享受一些世间福报时,我们一定不要掺杂自私自利、而是要远离我和我所、发自内心地进行随喜,生起这种善的分别念。平时我们不管到哪里去,做什么事情,只要听到别人有一个好名声、获得了什么快乐,都应当从内心中马上随喜,这就是对世间的随喜。

反过来说,假如别人造恶业,你心生随喜,也能获得同样的过失。前不久有些人说“日本人以前对我们中国如何如何,要是日本发生地震多好啊”,还有些人说“阿富汗出现这样的灾难,真是大快人心”,包括有些佛教徒在内,也是在心里或口里这样说。要知道,作为大乘佛教徒,这样随喜是非常不合理的,看到别人杀人,你在心里随喜,那你也有杀生的过失。所以,随喜的时候一定要分清对境,一切善法应该随喜,一切恶法不能随喜,否则自己照样有这些过失。

值得一提的是,随喜的对境如果不同,获得的功德也有差别。譬如,若对佛和菩萨的善根进行随喜,只能获得一部分功德,而不是全部,这是对上等者的随喜;对中等者诚心随喜,可以获得同等的功德;对下等者随喜,能获得超越他的功德。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如果对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的善根进行随喜,能不能获得同等功德呢?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毕竟是凡夫,文殊菩萨一刹那度化众生的无量善根,如果一随喜就得到了,那我们早已经成就了。但与我相当的人在做善事的时候,若对他进行随喜,可以得到同等的功德。或者比我更差的人,譬如我发了菩提心,另一个人只是为了世间八法而修佛塔、做一些善事,我对他进行随喜,那我能得到超越他的善根。因此,前面公案中为什么贫女获得了超过波斯匿王的功德,原因就在这里。

在随喜功德的问题上,有些现象值得分析。有些人说:“我作为凡夫,天天在家随喜释迦牟尼佛就可以了,这样的话,我的善根跟释迦牟尼佛是一模一样的。”去年还是前年,听说有个老太太天天绕大幻化网坛城,有个年轻的居士问:“你绕了多少圈啊?”她说:“不告诉你!如果告诉你,你会随喜我的,你一随喜,我的功德就全没了。”这也不一定,她的功德并不是别人一随喜就马上抢走了,不会这样的。那天我在深圳时,有个居士说:“你们去放生,我不出一分钱在这里随喜就可以了,只要随喜,别人放一百万,我也能获得同等的功德。”实际上随喜并不是这个意思,所谓的随喜,前提必须是内心非常纯洁,不杂有任何烦恼,假如你什么事情都没做,光是投机取巧地随喜,能不能获得功德也不好说。

可见,随喜获得同等功德也有一定的界限,佛陀告诉我们,对于随喜,应该分析在哪些情况下获得同等的功德,哪些情况下获得超越的功德,哪些情况下只得一部分功德,在这些问题上,大家值得好好思考。当然,如果你亲自去造一些善业,这个功德是最保险的。

以上讲了对世间善法的随喜,下面是对出世间善法的随喜,它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士道善根的随喜,二是对上士道善根的随喜。或者可以说,上面是对“随福德分”善根的随喜,下面是对“随解脱分”善根的随喜,这又分为随喜声缘阿罗汉的善根、随喜大乘菩萨的善根。

壬二、随喜出世善:

随喜积善行:彼为菩提因。

随喜众有情:实脱轮回苦。

随喜小乘善行包括因和果两个方面,因随喜:欣然随喜获得声闻、缘觉果位之因的一切善法。果随喜:随喜众生真正脱离轮回的痛苦,获得声缘阿罗汉的果位。

大家应该清楚,作为声闻行人,将整个轮回视如火坑,相续中有强烈的出离心,受持清净的别解脱戒,通过修持四谛十六形相,完全证悟了人无我空性。缘觉是自己修持十二缘起,证悟了部分法无我,最后获得了这种果位。如果有人修持十二缘起、抉择四谛,或者受持清净的别解脱戒,我们应把他当作自己的对境,生起极大的欢喜心,这就是对中士道的因随喜。倘若有人获得了声闻阿罗汉果位,或者获得了缘觉果位,如在佛陀时代,很多弟子一闻佛语马上证悟了一来果、无来果、不来果、阿罗汉果,或独觉果位,我们也应该加以随喜:“佛陀的某某弟子获得了阿罗汉果,真是非常高兴,多么随喜啊!”如果产生这种心态,就叫做果随喜。

现在已经过了释迦牟尼佛的果法期,真正获得阿罗汉果、缘觉果位的现象非常罕见,但在这个世间中,希求自我解脱的修行人是非常多的,不管是修密法还是显宗,相当一部分人都希望自己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若把他们当作对境生起欢喜心,这也是对中士道的随喜。

另外,斯里兰卡、泰国等处的小乘行人,受持清净的别解脱戒,每天也是托钵化缘,对于这种庄严的威仪,我们应该从内心当中随喜。汉传佛教的大多数出家人过午不食,守持比丘、比丘尼戒,居士守持八关斋戒,这些都是获得小乘果位的一种行为,对于这些功德也要进行随喜。同时,我们看到别人做善事,帮助病人、救济贫困众生,或者为上师、为众生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都应该发自内心地随喜。

然而,现在很多人并不是这样,两个人同时为上师做事,表面上互相随喜,但过一段时间这种随喜的密意才能揭开。前段时间我就遇到了一个人,他对我说:“上师,您老人家身边有某某人这样做,我非常随喜、非常随喜!”我当时真的以为他很随喜,但后来通过他的好多行为,跟别人的种种摩擦,才发现——哦,这种随喜原来是不了义的,并不是真正的随喜!所以,你们有时候如果实在不能随喜,口头上也不要说好话,欺骗人是没有必要的,真正为上师、为三宝做事情,应该从内心由衷地随喜,这是很重要的!

如今这个时代中有没有阿罗汉或独觉,我也不是特别清楚,不过,以前宣化上人在讲《妙法莲华经•随喜功德品》时讲过一个公案:有位阿罗汉从印度来到汉地,途中看到两位童子在虚空示现神变飞行,他便以神通将他们定住,并问他们到哪里去。童子答道:“中国有华严菩萨,我们准备取出他的牙齿到印度的文殊讲堂供养。”言毕,阿罗汉就放了他们。后来阿罗汉来到长安,当时皇帝的国师——清凉国师已经圆寂,据有关记载,清凉国师有四十颗牙齿,他到棺材里面一看,两颗牙齿不见了,于是后人皆称清凉国师为华严菩萨的化身。从这个公案来看,清凉国师的那个时代,距今不是特别遥远,那时候也有阿罗汉应世。大概在十年前,新加坡也有位法师声称获得了无来果,是真是假不太清楚,但不管怎么样,我们看到别人获得这些圣果,一定要从内心中随喜。

颂词说“彼为菩提因”,这里的“菩提”是指声闻、缘觉等小乘果位,“菩提因”就是修持四谛、十二缘起,随喜作为声闻缘觉菩提之因的善行,叫做因随喜;随喜众生远离整个轮回,获得声闻缘觉的果位,这就是果随喜。

以上讲了对中士道的随喜,下面讲对上士道的随喜。

随喜佛菩提,佛子地诸果。

亦复乐随喜:能与有情乐,

发心福善海,及诸饶益行。

对大乘菩萨善根的随喜,也包括因与果两种。果随喜:对于究竟的佛陀果位,以及暂时的从一地到十地的菩萨果位,我们应当一心一意地随喜。世间中出现过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等无量无边的佛陀,每一尊佛都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对于这些佛陀的功德善根,我们要随喜;一地到十地之间也有无量无边的菩萨,如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这些菩萨每一刹那利益众生的行为也是无量无边的,功德无法言说,这些也应该随喜,此为果随喜。因随喜:没有嫉妒地欣悦随喜给众生带来安乐的如大海般的菩提心,以及利益众生的一切善行。这种因随喜不仅包括了帮助众生的发心,而且还有行持六度四摄的实际行动。

在这个世间上,有无数圣者获得了佛菩萨的果位,我们不管念诵还是修法,对这些果位应该生起极大的欢喜心。有些人虽然没有获得佛菩萨果位,但他相续中有一颗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在实际行动中也一直帮助众生、饶益众生,这些利他的发心与行为,都值得我们随喜,佛陀在经中说:“最初发菩提心的善根是无法衡量的。”

《般若摄颂》中云:“三千须弥可称量,随喜善根不可量。”意思就是说,若将三千大千世界的须弥山碎为极小的微尘,一个一个地称量,尚有穷尽的时候,但随喜的善根,任何人也无法衡量。要知道,真正不可思议的功德,唯有大乘的随喜才有。虽然表面上看来,随喜他人的随福德分善根,是一种功德;随喜声闻缘觉的随解脱分善根,也是一种功德;对佛菩萨的因和果随喜,还是一种功德,但这些功德之间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如果把随喜的对境定为诸佛菩萨或者他们的发心和行为,这个功德的确无法衡量。

有关随喜的功德,《华严经》以微尘为比喻宣讲了很多,在《法华经•随喜功德品》中也专门讲了随喜听闻此经的殊胜功德,《普贤行愿品》中也云:“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意思就是,对于一切众生的善根,我们要随喜;对声闻缘觉的有学、无学道的善根,我们也要随喜;对所有佛和菩萨的善根,我们还是要随喜。这些功德随喜,包括了以上所讲的一切内容。

当然,口头上谁都会说“随喜功德”,但实际上必须要了解随喜的对境、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生起随喜,这些问题一定要分析。所谓学习佛法,不是只会讲一些名词就行了,有些人因为没有好好学习佛法,随喜也是修不来,看到别人行持善法、获得快乐,心里始终有一种说不清楚的不高兴,这样不太好!别人考一百分,自己就算得零分,也应该随喜别人;作为单位里的同事,如果别人赚了一百多万,你不但不赚反而亏了很多,这时候也应该替他高兴,希望别人再多赚一点,千万不能想“他赚了这么多,我赚一点多好啊!他不要再发财了,应该让我发大财,三宝加持,保佑保佑”,如果这样想的话,那你随喜学得一点也不好。

有时候随喜也很不容易。前段时间汉地很多寺院迎请了一些上师开光,做了不少善事,我当时观察自己的心态,有时候随喜得很不错的,这些高僧大德到各地为无明愚痴的众生宣讲佛法,令他们明白取舍的道理,每每听到这些善举,心里都不禁数数欢喜。但有时候对于某些上师的行为,到底能生起随喜还是生起邪见也说不清。昨前天听人说,某地举行了隆重的法会,邀请了一些了不起的上师,但是见上师必须要交五百到七百块钱,交钱以后,他可以给你宣讲大圆满,让你马上证悟,甚至他的弟子也要交钱。别人让我随喜,但我随喜的心始终生不起来,心想:如果证悟要靠钱来买,那世间上的大富翁应该很快成就了,毕竟几百块钱对他们而言,根本就微不足道。所以,这些行为对佛法有利还是有害,有时候也不好说。在我们学院中大多数人是随法者,但有个别人也是随信者,一听说“某某大德很了不起,他的功德如何如何”,就来不及观察,马上跑去依止。真正有智慧的人,必须通过再三观察,觉得这位大德确实如理如法,才去依止的。也许是我智慧浅薄之故吧,对于某些现象经常困惑不解,随喜心也生不起来,但有时候真的觉得有些大德的行为非常了不起、不可思议,心里生起欣然快乐。

但不管怎么样,无论是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我们作为修学佛法的人,应该对佛法负起责任。传授佛法的这些上师,发心不应该是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我看现在的很多上师,不管是财产还是名声,该有的已经有了,如果再对佛法一点都不负责任,做一些不如法的行为,今生没有报应,来世肯定有的!无论你是什么佛菩萨的化身,都应该对因果负责,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

身为修行人,所作所为一定要观察对众生有没有意义,对佛法有没有意义,对自己有没有意义?如果所做的事情没有意义,即使别人赞叹你、随喜你,有没有功德也不知道。假如没有功德,随喜也是没有什么用的,就像山谷里的水在“哗哗”响,我随喜水声那么大,这到底是功德还是过失,也说不清楚。所以,有时候大家应该观察自己的行为!

已经讲完了随喜支,下面开始讲第六个问题。

辛六、请转F轮: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苦惑迷众,燃亮正法灯。

世间上有许许多多的可怜众生,他们被无明烦恼的黑暗遮蔽着,被业力的绳索紧紧捆缚着,一直处于轮回的可怕深渊中,倘若没有点亮正法的明灯,他们始终没有解脱的机会,这些众生缺乏正法和善知识的引导,为了利益他们,我于十方诸佛菩萨面前,恭敬合掌而祈请转F轮。

据佛教历史记载,释迦牟尼佛成道后,观察众生不是法器,于七七四十九天中不说法,独自安坐于林中。后来因帝释和梵天的百般劝请,供养各种供品,世尊才在印度鹿野苑初转四谛F轮,进而转了八万四千法门。从此以后,这在佛教史上也是一种不共的缘起,有些善知识对弟子的邪行生厌离心,或者有些上师一生的度生事业圆满,他们不再转F轮,但若依靠某些善缘具足弟子的请求,他也会重转F轮的。

因此,世间中如果佛陀没有转F轮,我们要祈请转F轮,这种功德是相当大的。如果有些上师没有转F轮,显现上对众生生起厌烦心,在这种情况下,请求转F轮是非常有必要的。从世间上来讲,如果老师看到下面的学生没有兴趣,没有祈求他,他不一定愿意讲,佛法也是同样的道理,上师自己印一些法本,然后说“你们快过来啊,我今天要转无上F轮”,这样好多弟子就会对这个法不重视,佛法就丧失了它的尊贵性。但若上师稍微有点客气,说“我不想转F轮”,弟子们就会殷勤祈请,以此为缘起上师也会继续传法的。

我们以后不管是在哪个地方,看到有些具有法相的善知识不转F轮时,一定要恭敬祈请。堪布根霍在讲义里说:“如果祈请高僧大德转F轮,自己生生世世都会得遇正法光明,不会堕入邪见的黑暗之中。”乃至在一些年老的善知识面前,请转F轮也是很重要的。原来我们寺院有位年近八十的老堪布,有次大家请求他传一部法,在传法的过程中,他虽然已近八十高龄,但里面的教证、理证、上师的窍诀全部记得清清楚楚,令人生起极大的信心。后来有人问他:“您老人家讲得那么好,为什么不给别人转F轮?”他说:“没有人叫我讲啊,我也不好意思,所以没办法!”大家听后觉得非常可惜,现在的众生这么缺少佛法,现在明明有善知识在眼前,却不请转F轮,让他一直住在那里,真是太可惜了!

我们以后如果有能力,应该主动给别人转F轮。听说有个道友要到别的地方去,首先打电话问:“我要不要给你们讲一个《佛子行》啊?”“什么是《佛子行》呢?”“你们听后就知道了,要不要我讲呢?”最后结局如何也不太清楚,但这种给人传法的方式,可能谁都不愿意听。如果说“我有很多很多教言,但我不愿意传”,那肯定有不少人拿着哈达来找你。

总而言之,今后在一些具有法相的善知识面前,我们应该祈祷转F轮,这是第六个问题。

辛七、祈请不涅槃:

若佛欲涅槃,合掌速祈请,

住世无量劫,莫令世间迷。

假如众生的福报尽了,佛陀将要示现涅槃,这时候我们应当在佛前恭敬合掌,祈请佛陀长久住世,千万不要涅槃,不要舍弃轮回中的迷乱众生,一定要救度他们!

以前释迦牟尼佛即将趋入涅槃时,纯陀优婆塞在佛前再三祈请住世,后来佛陀应允,又住世三个月为众生讲法(也有历史上说是四个月)。上师如意宝以前也讲过,按照一些伏藏大师的授记,他老人家本应于六十七岁示现圆寂(跟麦彭仁波切住世时间相同),但因为僧众们的再三祈请,上师依靠幻化身在人间又多住了很多年。

所以,我们若看到一些善知识将要涅槃,一定要在他面前祈求长久住世。但有时候上师稍微感冒头痛了,一大群弟子马上捧着长寿佛、《长寿经》,拼命地哭着:“上师,您老人家不要死啊……”我觉得这样也没有必要,上师稍有点不舒服,也不一定马上就要死了,你们祈请应该掌握分寸!

第三十节课

下面继续学习第三品“受持菩提心”,这一品主要宣讲了随喜、回向以及舍施的道理。随喜已经讲完了,现在开始讲回向。

辛八(回向福德)分二:一、总回向;二、别回向。

壬一、总回向:

如是诸观行,所积一切善,

以彼愿消除,有情一切苦。

以上学习了供养、顶礼、皈依、忏悔、随喜等善举,观想将这些善根全部回向给所有众生,但愿他们获得无比的快乐,暂时得到人天福报、健康无病等利益,最终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菩提果位。

以前上师如意宝在讲《文殊大圆满》时说过:“我们的回向就是愿众生获得佛果,这是最究竟的目标,在此之前让众生获得各自所求,只是暂时的回向。诸佛菩萨的回向都可包括在《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当中,这十大愿归纳起来,就是愿佛法兴盛、众生获得快乐。此乃回向的所有内容。”

我们平时所做的善根应该回向给一切众生,并心里观想:以此善根,愿众生获得快乐、佛法兴盛。这两个问题大家不能忘记,如果这样回向,无量的众生肯定能得到真实利益,这就是佛菩萨不共的加持、功德和威力。

所以作回向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超度亡人的过程中,回向对其有不可思议的利益。关于这点,佛经中有一个公案:从前,广严城的人们准备迎请佛陀应供,前一天晚上有五百饿鬼来到佛陀面前乞求:“明日广严城的人们供养您的善根回向给我们吧。”佛陀明知故问:“为什么要回向给你们?”它们说:“我们是广严城这些居民的父亲母亲,以吝啬之业而转生为饿鬼。”“那么明日回向时你们也来,我可以作回向!”饿鬼们说:“我们投生为这般丑陋的身体,感到十分惭愧,实在不敢前来。”佛陀呵斥道:“你们造恶业时本该羞愧,可那时候你们却不知羞耻,而现在已经投生成低劣的身体,惭愧又有什么用呢?如果不来就没办法回向给你们。”于是它们不得不答应。第二天来了以后,广严城的人们特别害怕,佛陀说:“大家不必惊慌,这些饿鬼都是你们的父母所转生,能否将善根回向给它们?”人们答应后,佛陀就为那些饿鬼作了回向,以此善根它们死后都转生到三十三天。

通过这个公案可以看出,回向的功德是相当大的,假如我们平时做的善根没有回向,就像《宝箧经》中所讲,一旦相续中生起恶念,这些善根是很容易被摧毁的。上师如意宝也经常在课堂上说:“我们所做的善根一定要回向,否则一刹那的嗔念就会毁坏所有的善根。如果立即回向于菩提,乃至获得佛果之前,这些善根永远也不会耗尽,并且蒸蒸日上、不断增长。”这就是我们传承上师的教言,因此大家行持任何善法时,一定要记得回向!

那么,回向和发愿有什么差别呢?无垢光尊者是这样分析的:对以前已做过的善根,以念诵愿文和心愿作印持,称为回向;对没有做过的善根,自己在诸佛菩萨面前立誓要做,这就是发愿。这两者一定要分清楚,在积累任何善根的时候,必须要以回向来摄持。

不仅已做的善根可以回向,根据《华严经》中所述,未来的善根也可以回向。经中说:“众生一切善,过去现未来,回向普贤地,悉皆获妙善。”意思就是说,众生所做的一切善根,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的,都可以回向给菩萨地,若能如此,所获的善妙功德无法言说。从这个角度来讲,未来的善根也可以回向。关于这一问题,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也有一些宣说(《宝鬘论》宣讲了发愿和回向的很多道理),对此喇拉曲智仁波切解释道:“未来的善根可以回向,就如同有些人未来会获得一些财物,现在可以发愿与某人共享,这并不是不现实的事情,而是可以实现的,同样,回向未来的善根也是如此。”

既然回向在大乘佛法中如此重要,那么,回向的方法大家一定要懂得。在回向的时候,不能将善根执为实有,而应以如梦如幻的智慧来摄持。《中般若经》云:“须菩提,当以诸法如梦如幻、善根亦如梦如幻之方式而作回向。”假如对善根、对所回向的众生耽执为实有或特别贪执,这种回向是不究竟的。《般若摄颂》云:“如吃杂毒上等食,佛说缘白法亦尔。”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就像在食物中掺毒一样,若执著白法为实有,其危害也是同样。

所以,回向的方式要以如梦如幻来摄持,回向的善根可以是未来、过去、现在的一切善根,倘若没有回向,所做的善法不一定成为菩提之因。故而无垢光尊者说:行持任何善法,最初应以菩提心来摄持,中间安住于三轮体空的无缘境界中,最后缘无上菩提而作回向,倘若能以三殊胜摄持,此善根即为随解脱分善根,否则,只是随福德分善根,无法成为佛道之因。

我们所有的人,不管是听法也好,讲经也好,积累任何善根都应该让它有意义,就像一个工人好不容易赚了点钱,应该将它用在关键的地方。当然,所谓的回向,许多大德有不同的解释方法,有些说是“布施”,有些说是“赐给”,但我认为应该是“用于”,也就是把这些善根用在哪些地方,是人天福报上,还是利益众生上,或是自己升官发财上?就像那个工人把赚来的钱是给亲友子女买衣服玩具,还是给自己买一些饮食,或是买摇头丸到舞厅里过一种精神病的生活?回向也是同样,有些人把善根用于利益一切众生,有些人只想自己获得快乐,有些人把善根用来损害冤敌,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回向可以理解为“用于”。

要知道,我们能听经闻法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在寂静的地方各方面条件可能比较具足,但在外面的城市里,居士们每次集聚时,坐车要花很多钱,听几堂课也是很辛苦的。所以你们在集中听课的时候,发心一定要清净,听完后一定要回向,不能听完就直接走了,而应该将闻法的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并且念一些回向文,这种闻法方式是最好的。当然,所念的回向文,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一定要用一地以上菩萨所说的成实语,不是随随便便做的一般回向文。要么是佛经中的,要么是真正一地以上圣者造的,比如念诵《普贤行愿品》,或是昔日世尊转为慈力王以自己血肉布施罗刹时所诵的 回向文:“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有海诸有情。”

因此,回向的意义非常重大,大家知道了以后,在实际行动中务必要行持,将每天所做的善根转为菩提之因,千万不要随便浪费了!

壬二(别回向)分三:一、为患病者回向;二、为饥渴者回向;三、为贫穷者回向。

癸一、为患病者回向:

世间上患有疾病的众生非常可怜,就连听法都坐不住,在我讲法的时候自己也很痛,一定要动来动去,尤其是得脊椎病的人,坐在那里特别难受,对这些人应该回向,嘿嘿……

乃至众生疾,尚未疗愈前,

愿为医与药,并作看护士。

乃至所有众生的疾病没有完全康复之前,我愿成为治疗他们的医生、包治百病的妙药,以及照顾他们的护士。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也是这样发愿的,他认为当国王不太好,当商人也不好,当医生的话,如果心地善良,就可以利益无量众生,所以他发愿当医生。我们的善根也应该这样回向:为了治疗世间上的所有疾病,我一定要像释迦牟尼佛因地时那样当医生。《本生传》中有这样一个公案:释迦牟尼佛因地时转生为人药王子,母亲从怀孕时起,身体任何部位触碰众生,所有的疾病都能得以治愈。王子降生以后,只需用手等身体任何部位与病者接触,即可治愈患者一切疾患。在其逝世之后,他的骨灰若敷于身体病变部位,也能治愈一切病痛。所以,我们内心应当发愿像人药王子那样,真正治愈众生所患的恶疾,令患者完全康复。

现在各大医院里的医学教授、著名医生,有些人可能是为了自己养家糊口而工作,但有些人的发心相当清净,他们将一生献给了社会、献给了可怜的病人,日日夜夜为这些病患着想,我们也要发愿当这样的医生来利益众生。有时候看见一些医生,不要认为医生没什么了不起,眼科医生心脏不太好,牙科医生没有头发,不能这么想,也许他们正是诸佛菩萨的化身。

至于妙药,在世间中不管是中药、西药还是藏药,都可以说是诸菩萨的化现,或者为了所有的众生获得快乐,我们也可以发愿变成妙药。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转生为莲花王,该国的民众普遍得一种瘟疫病,只有若和达鱼肉方能治疗,而这种鱼当时没办法得到,于是国王发愿舍弃生命,跃入河中变成若和达鱼,让人们割取它的身肉,以此医好了所有人的瘟疫。按这个公案所讲,我们也应该发愿变成妙药。

不过,有时候我们中药不想喝,西药不想吃,藏药也不太愿意接受,尤其是一些病人,常年和药罐子打交道,一看到药就特别害怕。其实,这是我们不懂这方面的道理而已,如果真正懂的话,所有妙药都是佛菩萨的幻化和加持,应该这样观想而享用,然后自己也发愿将来变成妙药利益众生。如果说我们吃的药与诸佛菩萨的发愿没有关系,这是不可能的!

除了医生和药物之外,我们还要做护士来照顾病人。《毗奈耶经》中讲,佛陀曾亲自以身作则,前往病房里帮助病人擦拭身体、照料饮食、宣讲养生常识等等。同时,还在戒律中谆谆告诫大家:照顾病人,是我们每个修行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如果看见可怜的病人,都应该尽心尽力地照料他们,这一点相当重要!

总之,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看见护士、药物或者医生,都应该想这是诸佛菩萨的化现,同时自己在心里发愿:世间上有这么多的可怜众生,我应该竭尽全力地帮助他们。若能这样,功德也是非常大的。阿底峡尊者说:“照顾长期的病人、孝养老年的父母、帮助远游的客人,这三者的功德等同于修持大悲空性藏。”尊者精通显密一切教法,完全照见了因果的这一规律,所以告诉我们,如果照顾可怜的病人,确实就有无量的功德。

本论在此处的三种回向,分别对应了人寿减少时的三大灾难――疾疫劫、刀兵劫、饥馑劫。根据《瑜伽师地论》、《成实论》及《俱舍论》中记载,在人寿20岁的时候,人类造不善业极为严重,非天不悦而降下瘟疫,怎样服药治疗都没有效果,只有依靠诸佛菩萨的发愿力、功德力和加持力,才能让他们得到利益。我想不仅是在未来,现在社会上的可怕疾病也处处可见,比如说以前鼠疫爆发时,全世界死了1亿多人,后引发的8次霍乱,光是英国就有14万人死亡。现在又流行艾滋病、非典、禽流感等等,实际上这与未来的疾疫劫没有什么差别,因为某些瘟疫是世界性的,倘若没有控制好,灭绝整个世界上的人类也不是很困难的。

所以,我们平时发愿时应该想到:让世间上所有的可怜众生都获得快乐,愿他们身心中的痛苦早日消除。在有能力、有条件的情况下,自己哪怕帮助一个病人也可以,如果身体比较好,就用身体帮助他们;如果条件比较好,就用物质来帮助他们。现在有很多高僧大德或是一些善良的人,经常建立免费的医疗机构和佛教医院,为这些病人解决了很多痛苦。其实病人是很可怜的,我们看见以后一定要尽量帮助,在最快的时间内救护他们。

但有时候因为众生的业力所致,来不及救的情况也有。前两天听说有些人来借学院的救护车,事后我询问了一下情况,原来是附近村子里有个年轻人,三天以后准备结婚,他非常高兴地到县上发请帖,没想到在半路翻车了。当时我们的救护车没有用上,别的车送他到了外面的医院,据说人当场就已经死了。听到这件事情,我深深感到无常特别可怕,原本他打算三天以后开始新的生活,为了这个目的却在半路上离开了人间,我们确实很想救他,但由于中间的因缘不具足而鞭长莫及,这类事情也时有发生。

作为大乘佛教徒,身边有一些可怜的众生马上要失去生命时,我们一定要全力地帮助他。这方面学院有些道友就做得特别好,为了照顾病人,不管是白天也好、晚上也好,他们经常不顾自己的一切,衣不解带、废寝忘食地看护患者,有时候――“他快不行了,不管怎么样,我马上送他去医院!”看这种态度,他们对众生的生命还是非常重视的,应该要这样!毕竟这些人若能活在世上,依靠佛法对其今生来世都会有利益,我们帮助他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癸二、为饥渴者回向:

盼天降食雨,解除饥渴难,

于彼灾荒劫,愿成充饥食。

遇到饥荒的时候,祈盼诸佛菩萨加持,天上能降下饮食之雨,解除众生的饥渴危难,让他们获得饮食圆满。

佛经及《俱舍论》中记载,在未来人寿30岁时,世间上将出现可怕的饥荒,那时人们根本没有饮食,就像寻找如意宝一样,寻找古代人遗留下的粮食颗粒。倘若侥幸找到一粒人寿80岁或100岁时的粮食,他们都说:“这是有福报的人所遗留下来的,如果把它熬汤喝,就可以维持自己的生命。”所以,他们对这粒粮食非常重视,将其锁在铁箱子里,作为自己的精神食粮,将所有的生存希望都寄托在这一粒粮食上。或者他们在挖地时,有时候能挖到人寿100岁时的骨架,他们说以前的人类有福报,所以骨架有营养,用来熬汤喝也能维持生命,不会因饥荒而饿死。这种饥荒确实非常可怕,因此我们应当发愿:在众生遭遇这种灾难、没吃没喝的时候,愿我变成他们面前的饮食,帮助这些可怜众生解除饥渴之苦。或者发愿:世间上有如此多的难民和贫苦众生,祈求诸佛菩萨加持,愿他们早日获得饮食,远离这些痛苦!

不仅未来有如是可怕的情景,现在的很多国家也经常发生饥荒,如非洲、伊拉克等,经常出现成千上万人因得不到饮食而饿死的现象。上个世纪大概是1959年,整个世界爆发了一场大饥荒,死亡人数高达522万,到1960年时,增至1550多万人。那时我们还没有出生,在座的老菩萨们应该了解具体情况。如今藏地的许多老年人,包括我父母在内,当年都亲眼目睹过人饿死的场面,甚至有些人一死,马上就被别人将精肉挖出来吃掉,十分可怕!即便是现在,仍有很多地方没办法解决人们的饮食问题,有时候看一下新闻报道,的确感到富裕的人不少,但贫穷的人也特别多,一幕幕犹如饿鬼世界来到了人间。

前段时间,有位领导写了一篇文章,向上级反映农民的真实生活,题目是《农民真苦!农民真累!农民真穷!》,用这三个方面来叙述农民的辛酸苦辣。其实,我们如果去一些偏僻的地方,真的发现那里的众生非常非常可怜,见到这些现象时,我们一定要发愿:凡是出现饥荒的地方,愿我化作众生的充饥之食。

世间上有很多大的慈善机构,如国际红十字会等,经常为灾民和难民提供衣物、药品等方面的援助,这一善举,是不是诸佛菩萨的幻现也很难说。因此,我们以后若看到可怜的众生,不管自己能解决多少人的饮食,哪怕只是一个人,在他遇到贫困时帮助他,那我们来到人间也是有意义的。作为大乘佛教徒,虽然应该关心自己的修行,但在看到众生痛苦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是责无旁贷的!

癸三、为贫穷者回向:

为济贫困者,愿成无尽藏,

愿诸资生物,悉现彼等前。

为了赈济一切穷困潦倒的众生,愿我变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就像古代的如意宝或大国王的宝库一样满足众生的所需,使各种各样的资具用品展现在这些贫困有情的面前。时时刻刻也应当这样发愿。

《宝积经》中说,众生遇到饥荒的时候,佛陀化现为宝珠,普降食物等妙雨来解除人们的痛苦。可见,倘若众生遭遇贫困,有些人前来帮助或通过一些途径让他们获得财物,这可以说是佛陀的化现。因为佛陀的化现不可思议,《华严经》中云:佛陀能以婆罗门、梵天、帝释、比丘等各种形象来度化众生。《趋入不可思议智境经》中也说:“若显现为乐园、珠宝、妙药、明咒、所需资具能调化,则现彼等相应之显色与形色。”所以,我们有时候看到妙药、资具,包括夏天里的空调和风扇,公共汽车、出租车、舟船、飞机等交通工具,都应该说是佛陀的化现。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也讲过,佛陀还化现为莲花、如意树、乐园、美宅、经堂,当商人漂泊在荒野中时化现为城市,在大江大河中化现为船筏、航船与桥梁。当然,没有信仰的人、唯物主义者,或是对大乘不可思议的幻变力一无所知的人,不一定相信这些教义,但是对佛菩萨的加持力和发愿力真正深信不疑的人,应该会懂得这些道理。

《大密善巧方便经》中说:“佛陀化现为桥梁、道路、门等,为人们提供各种方便。”所以大家在受用一些外境的时候,应该意识到这可能是佛陀的化现。譬如看见一座大桥,作为佛教徒,不应该认为这座桥与佛陀的化身没有任何关系,不管你到哪里去,只要看到利益众生的一些资具,都应该想到:这是依靠佛陀无始劫来所发的不可思议之大愿,才让我们暂时获得了这种利益。

可见,佛陀的加持始终在我们身边,从来没有远离过。《百业经》中有个假设句说:“即便是波浪离开大海,佛陀对众生的大悲心刹那也不会离开。”《现观庄严论》中也讲过,佛陀的事业无有间断,只是可怜的众生看不到而已。假如佛陀来到你的面前,真正解决了一些问题,你会说“佛陀的加持不可思议”,对这件事情你是认可的,但除此之外,佛陀似乎从来没有帮过自己,甚至有些人还埋怨:“我天天给你烧香祈祷,你怎么都不保佑我?”听说以前有个居士想搞一笔大生意,每天都在佛前祈求,后来因为自己没有福报,生意没有成功,他就起了极大的嗔恨心,把佛像撕下来就烧掉了,还边烧边说:“我天天给你供养,为什么都不帮我?我一定要惩罚你!”我想凡夫人对佛陀不应该用“惩罚”,想惩罚也惩罚不了,有时候看这些众生的所作所为,真是非常可怜!

我们平时发愿的时候,也应该像佛陀那样生生世世利益众生,不管自己变成人也好,非人也好,乃至变成一般的无情资具,都要想到利益众生。同时,就算是看到一支笔,也应该想“这支笔对我很有帮助,可以帮我表达内心的感受,所以有可能是佛陀的化现”。毕竟佛陀的力量和发愿不可思议,只要能满足众生的需要,变成任何东西,都在他的发愿范围之内。作为大乘佛教徒,我们也应当这样随学。

在解释这个颂词时,堪布根霍在注疏中说:虽然颂词字面上没有直接宣说刀兵劫,但前面先讲了疾疫劫,又讲了饥馑劫,最后间接讲了刀兵劫。所谓刀兵劫,是指在人寿10岁时,众生的害心尤为增长,福报渐渐隐没,身体非常矮小,以头发为衣服,以稗子为食物,由于共业所感,世间上的草木全部变成武器,随手捡起来即可互相残杀,犹如复活地狱重现人间。面对此情此景,我们应该发愿,希望自己在那时候能真正利益众生,并依靠佛陀的加持力,令一切战争统统消失,人类生活无任何忧虑。

其实不仅是未来,现在也可以这样观想:世界上频频发生一些战争,经常导致民不聊生、死伤无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有1600万人离开了人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尽管死亡人数的统计不尽相同,但公认的说法是4500多万人成了战争的殉葬品。后来又相继爆发了抗日战争、伊拉克战争、波斯湾战争……最近黎巴嫩与以色列之间也有战事冲突,无数的众生此刻正陷于硝烟血海之中。不仅世界各国有战争,人与人之间也有很多冲突,包括佛教徒也常有一些小摩擦,家庭战争更是不计其数。这些战争不管是内战也好、外战也好,大战争也好、小战争也好,都会让人非常痛苦,所以我们应该发愿:愿他们的嗔恨心早日息灭,世间众生得到和平!

如果自己有能力的话,还应当尽量调解。当然,像我这样微不足道的人,别说是化解各国、各地区之间的战争,甚至牧民们关于草场的纠纷问题,我处理起来也时常遇到困难。但不管怎么样,作为一个佛教徒,只要看到别人有冲突,都应该发心劝阻,而不能袖手旁观。如果两个人准备作战,不能在一旁煽风点火:“加油打啊,你们打得很不错啊!”以前我们把两个小孩叫在一起,对这个说“你不敢打他”,对那个说“你不敢打他”,过一会儿,他们就开始拼命搏斗了。但现在大家的思想已经成熟了,看到别人打架、产生摩擦,就应当尽力去劝阻,这一点非常有必要!

作为修行人,我们不仅应在实际行动中帮助别人解除痛苦,同时也要发愿:当众生感受这些疾病、灾难、战争时,我一定要化作他们的所需,出现在他们面前。近几年来许多国家纷纷饱受战乱之苦,难民们的感受,具有智慧的人才能深切体会到,对于这些难民,我们也应该发愿,希望能解除他们的忧愁和困惑。

《楼房经》中说:“若对僧众供养一粒诃子、一勺饮食,未来生中决定不逢疾疫、饥馑、刀兵三大灾劫。”所以,如果我们遇到四位比丘以上的僧团,供养一些诃子,这个功德是相当大的。不知道我们商店有没有诃子?如果有的话,明天的生意可能很好,佛经里虽然说是一粒,倘若供养多一点,也许功德会更大吧。同时,对僧众还可以供养其他饮食,如此都不会生逢恶劫,这在佛经中均有记载。

总而言之,我们应当时时刻刻发愿,让世间上的苦难众生都获得快乐,这对大乘修行人来讲,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发心!

第三十一节课

受菩萨戒的前行,必须要修七支供和自己的心。修七支供的道理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为了利益他众而修心。

庚二(为利他而修心)分二:一、总说布施一切;二、别说布施身体。

辛一(总说布施一切)分二:一、所施;二、原因。

壬一、所施:

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

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

发殊胜菩提心之前,必须要通过七支供来积资净障,同时还要舍施我们最执著的三种事物:身体、受用、三世所造的一切善根。

此三者对每个人来讲,都是非常执著的。当然,没有信仰的人对三世善根不一定执著,除此以外,作为想受菩萨戒的人,还是比较执著自己的善根。然而,“为利有情故”,我们必须要布施自己最珍爱的身体、有生之年所积累的房屋金银等财产受用,以及未来过去现在所造的一切善根。目的是什么?为了一切众生获得真实的利益。方式是什么样呢?没有吝啬心、贪心、傲慢心,不求任何回报和来世的安乐,心甘情愿地舍弃自己的一切。

值得一提的是,未来和过去的身体、受用没有办法布施给众生,因为未来的还没有产生,过去的已经灭尽。然而,善根在未来和过去都是存在的,未来的善根可以通过现在发愿而作回向,比如心里计划要造某种善根,现在便可将此功德回向给众生;过去的善根有相当一部分还没有成熟,相续中的果报没有享尽,故也可以进行回向。这一点在《无尽慧经》中也有说明,经中说:“心和心所忆念过去的善根而回向有情,作意未来的善根而回向菩提。”因此,未来和过去的善根都可以布施给众生。

而且,这种布施的功德相当大,《菩萨地论》中云:“倘若诚心诚意将所有的事物,作意布施给一切众生,表面上看这只是很小的资粮,但实际上能积累广大无边的功德,此乃智者们布施的一种方便。”因此,学习大乘佛法的时候,我们作为凡夫人,要把身体布施给众生,还没有达到那种境界(后面也会讲到,布施身体要到一地菩萨以后才可以做)。但是现在我们可以在心里面观想,作意自己将来获得佛果之前,一定要把身体、受用、善根全部进行布施。

我们凡夫人对这三者非常执著,从小或无始以来,对自己的身体、寿命相当贪执,这一点每个人都有明显的感受;不仅如此,孩童时代对玩具,长大以后对财产,我们也是拼命地据为己有,不让别人占一丝便宜;等到稍微懂一点取舍的道理、明白一些善恶功过之后,又开始对善根产生贪著,自己现在念了多少部经、修了什么法,经常念念不忘、挂在嘴上。为了断除自相续中的我执与我所执,也为了利益无边无际的一切众生,我们一定要舍弃对此三者的执著,将其完全布施给众生,若能做到这样,在短暂的人生中也能积累广大的资粮。

因此在接受菩萨戒时,我们一定要在心里观想,把自己的身体、受用、善根布施给众生。堪布根霍在注疏中还说:“假如遇到病魔或是一些违缘,念诵此偈来调伏自相续,加持力是相当大的。”华智仁波切等传承上师们也是如此,在平时的修行中,一旦遇到违缘障难,他们并不是以牙还牙,而是按照噶当派高僧大德们的做法,将自己的身体受用统统布施给怨敌。比如我今天生病了,真的感觉有病魔在侵扰我,或在我的修行过程中,人与非人制造违缘,这时候不要认为“我要依靠降伏咒来摧毁魔众”,这样的动机是非常不好的。所谓密宗的降伏法,必须是在远离嗔心的前提下才可以使用,假如你是为了保护自我,以自私自利的心和嗔恨心来降伏魔众,这个过失是相当大的。修断法时也是同样,无始以来众生对“我”和“我所”有十分可怕的执著,为了舍弃这种执著而修持佛法,那么修任何一个法都会变成断法。这在大乘修学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非常关键的一种修行。

所以,我们在遣除违缘的时候,首先要看看自己的发心是为了什么,假如是为了保护自我,那你应该想想自己在修什么法?昨天中午有个年轻人闯进我家里来,非要让我念一个《心经回遮仪轨》的传承,他要马上修回遮法。我就问他:“你修回遮是为了什么?”他说:“希望回去的路上比较顺利,为了保护自己。”我又问:“你觉得回遮是什么意思?”“就是降伏魔众!”当然,没有自私自利,完全是以超度他众的慈悲心为出发点,依靠《般若经》或密宗的降伏咒来降魔,这也是允许的,是大慈大悲的佛陀在佛经中有明确记载的,任何人也没有理由毁谤。然而,真正要修回遮时,一定要先观察动机是不是为了保护自己,如果是的话,那么回遮的对象并不是外面的魔,而是如毒药般自私自利的“我”。修断法时也是同样:必须要将自己的身体布施给魔众非人,任其享用,怎样造违缘都无所谓。这种实修法确实非常殊胜,我们以后如果遇到困难,觉得可能有人或非人正在造违缘,就应该把这个偈颂念一遍,然后心里面想:你们想造违缘就造吧,怎么样都无所谓,反正我的身体已经布施给所有的众生了。

平时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在工作中或者事业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违缘,当这些出现时,一定要采用噶当派将违缘转为道用的殊胜教法,这也是全知麦彭仁波切、法王如意宝的传统。以前上师如意宝如果感觉不太顺利,好像会出现违缘的时候,就念一些断法的偈颂或修持般若法门,将自己的身体受用全部布施给众生,让众生随便受用,这样以后,违缘马上就烟消云散、消于法界了。

所以,我们在修持大乘佛法的时候,行为应该有所改变,心理应该有所依靠,毕竟每个人在一生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没有一点挫折和坎坷。前不久,我们二十年没见面的几个同学聚在一起互诉心声,当各自阐述这几年来的经历时,没有一个人是比较顺利的,都是“我的生活如何如何痛苦”、“我遇到了怎样的挫折磨难”。后来我告诉他们:“生活就是这样的,你们这二十年的路是弯弯曲曲,以后的路肯定也有弯弯曲曲,因为佛陀告诉我们,轮回的本性就是痛苦。但我想如果大家学习了佛法,并借鉴大乘法门的某些修行方便,路虽然是弯曲的,但你感觉还是很直的,不会有太大的痛苦。”有时候我们的确应该想一想,学了这么多的大乘佛法,如果遇到逆境时应该怎样对待?这一点,不仅仅是在家人,包括我们出家人也应该有所考虑!

下面讲为什么要舍弃这三者?此举有什么合理性?

壬二、原因:

舍尽则脱苦,吾心成涅槃,

死时既须舍,何若生尽施。

我们舍弃一切的善根财产身体,这是非常合理的,为什么呢?因为人在活着的时候,若能把是我所执著的东西,如财产身体统统舍弃,心里就很舒服了,以后纵然遇到违缘和痛苦,也不会有什么伤心的,因为这些东西已经不是我的,早就布施给众生了。打个比方说,我想将屋子里的财产布施给一切众生,如果不注意来了小偷,把里面的东西偷了,我也不会有任何伤心,因为我早已经舍给众生了,虽然没有亲自送到别人家里,但他自己来把东西拿走了,那我有什么痛苦的?听说有些法师的电脑被偷了,晚上做梦时也梦到电脑回来了,实际上如果你真的舍弃了对电脑的执著,就很容易脱离这种痛苦。而且依靠这样的舍弃,我们才可以获得涅槃,为什么呢?因为凡夫的心对外境特别执著,对内在的事物也相当执著,这种执著始终去不掉,但若通过大乘的对治方法来修炼,舍弃了里里外外一切事物的执著,心的光明本体自然而然就会显露出来,这即是所谓的涅槃。因此,舍弃这三者可以帮助自己脱离痛苦、获得涅槃,这是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死时既须舍”。我们每个人终有一天会面临死亡,无常这个魔一定是会出现的,当它出现时,自己不得不离开这个人间,身体和受用都要舍弃。虽然有些善根若以菩提心摄持或已经回向了,死时也不一定舍弃,但如果没有回向,这些善根就像芭蕉树一样用完就没有了,也没有多大的意义。无常到来时,所有的一切都要离你而去,还不如现在就布施给众生,依此也能对自他大有裨益。为什么呢?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去掉我执,以此成为圆满正等觉佛陀之因;另一方面,众生也能获得不可思议的利益,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愿意舍弃呢?龙猛菩萨说:“菩萨若能舍一切,功德如同虚空界一样无边无际。”

尽管按照本论的次第,现在还没有讲到受菩萨戒,但我们在座的人早就受过菩萨戒了,对于已受过菩萨戒的人来说,不应该对自己的身体、受用、善根特别执著,否则并不是大乘的修行人。佛陀在《文殊刹土庄严经》中云:“舍利子,菩萨就是大施主,舍弃自己的一切而无有恐怖畏惧之心,并生起极大的欢喜满足感。”的确如此,看过《释尊广传》的人都知道,菩萨把自己的所有全部布施给了众生,心里不但没有恐怖和吝啬,反而生起极大的欢喜心。

对于佛陀因地时布施的这种心,我们应当坚信不移。但有些人可能由于佛教的基础不太稳,对这个也怀疑,对那个也怀疑。听说有位居士的父亲就是这样,看了《释尊广传》以后,总觉得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身体都已布施给众生了,后来竟然恢复了,会不会有这种情况啊?他的妻子告诉他:“你不要多想,肯定是有的,你看《观世音菩萨传》,里面有那么精彩的故事……”“噢,对对对!”他们经常这样交流佛法。的确,现在外面学习《入菩萨行论》、《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人比较多,通过熏习这些大乘教言,平时接触他们的时候,共同语言也逐渐转向了修行方面,这一点是好事!以前我们到外面去,听他们说的几乎全部是吃喝玩乐的话,没有任何意义,最近这方面稍微有点改变,这是非常值得随喜的。希望以后不管是学院里的人,还是外面的人,大家通过学习佛法,都应该从根本上、从大的意义上获得转变,这是我们最究竟的目标。否则世间中的琐事始终没完没了,什么时候到了尽头,什么时候就是死亡,这样的人生实在没有价值!

总之,舍弃这三者的原因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我们心里也应该这样发愿。假如要受持菩萨戒,执著这些不太好,因为到了佛果的时候,就没有“我”的事情了,佛菩萨的事业就是利益众生,根本没有“我”的空间。就像我们这里有些发心(发心为僧众做事情)的人,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以外,所作所为好像没有一个是为了自己,都在为了众生一直忙碌,佛陀因地时也是这样的。倘若以自私自利而做很多事情,意义并不是非常大,因此大家应该培养自己的利他心,有了这颗心,将来你不管到什么环境中都会闪闪发光的,就像如意宝一样必定会使那个地方得到很大的利益,真正起到弘扬佛法的作用。所以在学习佛法的时候,我始终觉得培养自己的利他心相当重要。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只要经常磨练自己的心,心毕竟是有为法,逐渐逐渐它就会改变方向的,这一点大家要记住!

辛二(别说布施身体)分二:一、布施缘自己而造业之众生;二、回向成为利众之因。

壬一(布施缘自己而造业之众生)分二:一、无条件而布施;二、发愿成为利益之因。

癸一、无条件而布施:

吾既将此身,随意施有情,

一任彼欢喜,恒常打骂杀。

发了菩提心以后,既然我已将身体随意施给了所有众生,只要他们欢喜,恒时随心所欲地殴打、谩骂、杀害我也无所谓。

当然,对于那些小乘根基或者从来没有学过佛法的世间人来讲,这一点可能难以接受。其实大乘菩萨的很多行为,一般人是很难理解的,因此在不堪为法器的人面前,不能随便宣讲大乘菩萨见解方面的空性、行为方面舍弃自我的六度万行,原因也就在这里。

刚才已经讲了,真实的布施要从一地菩萨开始,但寂天菩萨在《学集论》中说,为了未来的成佛,现在也要经常修炼自己,将身体布施给众生。平时大家在走路也好,吃饭也好,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想到:我这个身体已经是众生的了,所有的受用也是众生的了……尽管现在还无法真正地布施身体,但心里面一直这样想,久而久之,对身体的执著就没有了。毕竟我们发了菩提心,在诸佛菩萨面前也发过愿,从此以后我就成了众生的奴仆,只要众生高兴,怎么样都无所谓,只要他们欢喜就可以。

这话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却不容易。以前上师如意宝在讲《入菩萨行论》时讲了一个笑话:有次他们几个老乡聚在一起,有人提议:“听说某某的口才非常好,你今天说一下我们的过失,我们根本不生气,顺便玩一玩,让大家开心开心。”那个口才好的人马上站起来说:“你天天偷人家东西,我才不愿意跟你说,我跟其他人说话。”那人听后勃然大怒:“你说清楚,我偷了什么东西?”口才好的人笑着回答:“你当然没有偷东西,但你刚才让我说过失,大家玩一玩,怎么现在不能忍受了?”可见,有些人连开玩笑都受不了,更不要说真正将身体布施给众生了。所以菩萨只要能让众生高兴,任其打骂杀,怎么样都可以,这种行为真是令人非常非常佩服!

现在我在讲的时候,可能有些人很有触动,心里暗暗下决心:今后不管众生对我怎么样过分,我都不会以牙还牙的,一定要像菩萨那样舍弃自己。你们理论上懂得的时候,心里暂时会有这种发心,然而一旦真正遇到对境,也许就无法忍受,马上生起嗔恨心了。所以我们修行的难处关键在于实际行动,而不在于口头上会说。口头上说说谁都会,但实际生活中当你遇到怨恨的敌人或者一些违缘时,能马上将所学的知识全部用得上,这对我们来讲是非常困难的。

其实,这样的教言不仅我们佛教中有,其他的宗教中也有。在1991年的时候,藏地公认的一位观世音菩萨化身的大德在美国耶鲁大学发表演讲,当时就引用了《圣经》中的一句话:“别人打我左脸的时候,我把右脸也让他打。”作为大乘佛教徒,我们口口声声说学的是大乘佛法,但别人无缘无故用拳头来打你左脸时,你能不能说:“这边打得还可以,来,开始往右打!(众笑)”也许大家认为这比较可笑,但实际上我们真的遇到这种问题时,不要说是打你,就算稍微说一点你的过失,你也受不了,马上开始对他报复。若是这样的话,你到底是不是学习大乘佛法的人?金刚道友与金刚道友之间、居士与居士之间、非佛教徒和佛教徒之间、人与人之间互相接触时,你是不是发了菩提心的人?这一点始终都要观察!

学习了《入菩萨行论》以后,我想很多人的行为应该会有所改变,以前脾气不好、特别暴躁的,通过这次学习,性格肯定会变得调柔,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因为佛法的加持不可思议,尤其是外面的居士,听了一些佛法以后,行为跟以前完全不同了,嘿嘿……我想说一句,但不说了,太明显了!

总之,我们不能执著自己的身体、受用,尤其是身体,如果太执著的话,有非常大的过失。《三摩地王经》中说:我们对于腐坏的身体、动摇的生命应以如梦如幻来对待,可是愚痴的众生始终贪著自己的身体,造下了无边无量的罪业。平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摩擦,实际上大多是由于耽执自己而引起的,如果对自己一点都不耽著,很多摩擦可能不会出现,因此,这方面大家应该值得注意!

纵人戏我身,侵侮并讥讽,

吾身既已施,云何复珍惜?

发了菩提心的人已将身体布施给众生了,纵然他人对自己百般戏弄轻辱、诽谤挖苦、冷嘲热讽,也都是可以的。既然我把这个身体已经布施了,现在还有什么必要去执著爱惜它呢?

在座的人可能都已经发了菩提心,过段时间再受持这个仪轨时,大家也会重新承诺:往昔诸佛菩萨如何发菩提心,我也如何发菩提心。那么,诸佛菩萨是如何发菩提心的呢?舍弃所有的财产、受用、善根,全心全意为了利益众生而发的。如果我们没有这样做,光是口头上说“诸佛怎么样发,我也这样发”,实际上是在欺骗所有的众生和佛菩萨。因此,发菩提心并不是嘴上说说就行了,必须要真正地发自内心,并在实际行动中将身体等布施给众生,只要众生欢喜,怎么样戏弄我的身体,故意把这个身体抬来抬去或耍来耍去,都无所谓。甚至别人讥笑我们,比如自己的身体比较胖,别人故意说:“你的身体特别苗条啊,妙音天女都很羡慕你的身材,见到你都不好意思了。”或者有些人没有牙齿,别人嘲讽道:“你的牙齿真是洁白啊,天上的月亮都非常羞愧,躲到西山在悄悄地偷看你……”用这种方式来挖苦人的时候,如果你真的没有牙齿,可能就特别不高兴,但作为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人,不管别人怎么样戏弄我,有理由还是没理由,我都要安忍,毕竟我早已经舍弃了这个身体。

可见,大乘菩萨戒中所讲的许多利他行为,远远超越了《别解脱经》中的“沙门四法”。所谓沙门四法,就是别人打我时,我不还手;别人骂我时,我不还口;别人恨我时,我不恨他;别人说我过失时,我不说他的过失。这是释迦牟尼佛的追随者都要严格执守的,更何况是已经发过大乘菩提心的我们了。暂且不说密宗瑜珈士、证悟者、大成就者的甚深境界,有些人就连大乘菩提心怎么样受持,发心跟我们的行为有什么关系都不明白。尤其是大城市里的人,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我觉得一定要依《入菩萨行论》的精神来衡量,否则,即便是特别小的一些问题,两个人也能争得面红耳赤,这种现象不太好。

其实不管是对身体还是受用,矛盾和痛苦的来源就是执著,修持大乘法门的人必须要断除相续中的这些执著,你对哪个事物比较贪执,就一定要放弃。龙猛菩萨的上师萨热哈巴曾说:“相续中若有芝麻许的执著,也会带来无量的痛苦。”无垢光尊者和华智仁波切也讲过:执著越大,痛苦越多。以前龙猛菩萨有一个公案:有次他修持空性本尊(空行母本尊),修了很多年也没有验相。他在修法之余,经常擦拭珍藏的一个精美罐子,有一天,他边擦拭边欣赏的时候,不小心把罐子摔在地上打烂了,没想到第二天就见到了本尊。龙猛菩萨就问:“我修了那么长时间,为什么今天才见到您?”本尊回答说:“假如你对任何法有执著,都会障碍面见我。以前正因为你对罐子特别执著,所以虽然我一刹那也没有离开过你,但你始终看不见!”以前我在日记里也写过,华智仁波切由于执著一个木碗,后来也遭到了蒋扬钦则旺波的批评。因此不管是什么样的人,一旦对某些事物产生执著,必定对照见本尊、获得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证悟境界有一定的影响。

然而,对大多数的修行人来讲,执著利他是非常好的。如果你利益众生的执著特别强烈,《现观庄严论》中说,这是不会障碍任何修行的。尽管它也是一种执著,但在成佛之前我们不能舍弃。因此,在所有的执著当中,利他的执著、对佛菩萨生起信心的执著是最好的,而嗔恨心的执著、贪心的执著,则是最低劣、最不好的。有时候到了城市里面,有种感觉特别明显:世间上大多数人对钱财非常贪执,但更为严重的是,他们对感情的执著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如今社会上的自杀率越来越高,这些自杀的人当中,大部分都是因为感情问题。人们对异性的执著,无论从言谈里或是生活中,都可以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非常痛苦的!虽然有些人对身体、对钱财有执著,但这些执著中,最严重、最可怕的就是对感情的执著。作为一个学习佛法的人,大家应该多方面来对治自己的这种贪执,最好把这些没有意义的执著放下,不然的话,对自己的修行会有一定障碍。因为一个人的心里不可能放很多东西,如果你对感情、爱情、婚姻特别重视,大多数时间都花在这方面,那是不可能有什么修行的。外面的有些居士特别复杂,他们表面上是在学习佛法,但实际上全是假的,只不过是听一堂课而已,除了这个时间以外,其余的都是给别人打电话,搞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很多经历听起来非常可恶,这不是很好的。因此,学习佛法的人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这一点十分重要!

我们在座的出家人这方面确实了不起,能看破世间人最执著的情感,把所有的事情都放下,趋入佛门而出家,这种行为是非常伟大的。尽管你们有些人的修行不太好,精进也不够,但不管怎么样,这种看破红尘的举动,在末法时期是非常了不起的。

总的来讲,我们对身体的执著应该要放弃,否则就不可能获得真实的成就。我希望你们以后在生活中尽量这样修,别人说你一点过失,无端毁谤你,或者用刀子来砍你,用棍棒来打你,如果一点都不还手,除了真正发了菩提心、名副其实的菩萨外,可能有点困难。但对一些非常小的事情,比如在我房子旁边挖个水沟,走路无意中撞了我一下,就特别生气、破口大骂,这是没有必要的。既然我们发了菩提心,这些小问题既对身体没有害处,对修行也没有害处,如果执著得特别大,并为了这件事情闹得不可开交,有时候看起来、听起来也非常可笑。表面上说自己皈依了多少年,学习佛法如何如何,在什么上师面前受过菩萨戒,并得过大圆满的最高灌顶,但实际上看来,好像大圆满的灌顶越高,你的嗔恨心也越大,学佛并不是这样的。要知道,不是大乘佛法和密宗没有对治法,只是我们的根基太低劣了,如果人的根基跟不上,灌顶的法门再高、所修的法门再深,也是对不上号的。所以,大家应该根据自己的根基修持一些利他的法门,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和违缘时,必须将自己所学的佛法用在心上,这一点至关重要!

一切无害业,令身尽顺受。

我的身体既已布施给了众生,只要不成为对他们有暂时、长久危害的业,就随他们的便吧,怎么样损害、怎么样享用都无所谓。

当然,如果对众生有害,我的身体也不愿意提供,倘若他们让我杀生或是做一些坏事,我的身体也不一定布施,还是自己留着吧,毕竟我也挺执著的(开玩笑)。

这里有一个疑问:此处着重强调了我们要布施身体,但《学集论》、《中观四百论》中说要保护自己的身体,这两者难道不矛盾吗?回答是并不矛盾。为什么呢?只要对众生有利益,也为了断除自己的贪执,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把身体欣然布施给一切众生。但如果对众生没有利益,自己在修法上暂时用得上这个身体,那就要保护它,生病时通过吃药来治疗它,但目标是什么?就是为了众生,这也是我们修持佛法的宗旨。因此,从利他的角度来讲,身体一定要布施给众生,但为了修持佛法,我们也应该保护它,用两个侧面来解释就不会有矛盾。

所以,布施身体如果对众生有害,我们就不应该这么做。要知道,不害众生对我们一生来讲都非常重要,现在有些人经常说:“为了养家糊口,我不得不开酒店造杀业,现在马上改行也特别困难。”其实一个人来到世间,不管怎么样生活都不会饿死,在谋生的手段当中,杀害众生的事业是最不好的,没有任何的退路可言,一旦你最后要感受这种业果,那时候说是因为要生活,所以能不能开个绿灯,根本没有这种说法。

我们每个人应该看看自己的前途是什么样的,到底是光明还是黑暗,《亲友书》里面也讲了四种人,你们看看自己属于哪一种?如果你现在非常有钱,日子也过得逍遥自在,但今生的钱全部是通过欺骗、杀生等不正当手段而获得的,来世会变成怎么样?你应该问问自己。要知道,我们的来世比今生还漫长,只要相信这一点,对未来就不得不打算。以前噶当派的阿底峡尊者、博朵瓦、仲敦巴,他们一生中从来没有害过众生,博朵瓦格西说:“我从未生起过一刹那伤害众生的念头,哪怕是为了利益自己而成佛,这种想法也没有产生过,我成佛就是为了众生!”在尊者的自传和自我教言中,也讲了一些非常殊胜的甚深教言,通过这些教言,大家应该尽量断除我执,帮助众生、利益众生,这一点是不可缺少的!

第三十二节课

癸二(发愿成为利益之因)分二:一、总说;二、别说。

子一、总说:

愿彼缘我者,悉获众利益。

将身体布施给所有的众生后,但愿缘于我的一切有情,都能获得各种利益。

平时也应该这样想:我在发菩提心的时候,已经把身口意都布施给众生了,从此以后,任何一个众生,不管是未来过去现在,什么地方、什么种类,只要是看见我、听到我的声音、接触我的身体、心里观想我,乃至对我生起贪心、信心、嫉妒心,只要把我作为对境,愿他们的今世来世,直至获得佛果之前都具有极大的利益。

真正发了菩提心的高僧大德,在他们的发愿文中经常可以看到这些内容。上师如意宝1987年去五台山,在六月初四――释迦牟尼佛转F轮日的那天,他老人家发愿:“从现在起乃至生生世世,不偏袒任何有情,无论是对我起信心,还是起憎恨心,愿他们都获得利益而往生极乐世界。”我们每个人也应该这样发愿。在没有发菩提心之前,我们的心态经常是为了自己、为了亲戚朋友,但发了菩提心以后,自己的身口意、所作所为、言行举止都应该是为了利益众生。把我作为对境,不管是对我恭敬、供养、礼拜,还是用各种不恭敬的行为来对待我,都愿这些行为成为他们的菩提之因。无论在什么地方,凡有众生看到我、听到我的声音,对我生起欢喜心,或者对我生起厌烦心,都愿他们离苦得乐,究竟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这就是我们发愿的总目标,大家一定要在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

当然,坐在经堂的时候,你们可能会这样想,但出去以后接触众生时,能不能也这样想?大家应当观察一下。

子二(别说)分二:一、回向意乐具义;二、回向行为具义。

在总说中,我基本上也讲了:从行为上,不管众生对我有什么样的行为;从意乐上,不管别人对我是欢喜还是憎恨,都希望他们能得到利益。

丑一、回向意乐具义:

若人因见我,生起信憎心,

愿彼恒成为,成办众利因。

凡是缘于我的众生,不管他们对我生嗔恨心还是生清净心,但愿时时刻刻都能成为他们获得利益之因。什么利益呢?暂时不堕恶趣,得到人天福报,究竟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在这个世间,真正具有菩提心的高僧大德或菩萨是非常多的,若对他们见闻、忆念、接触,众生都能得到利益。我们平时见到一些高僧大德时,如果他真正是诸佛菩萨的化现,那么见一见他、听一听他的声音,或者接触他,都能得到非常大的利益。即便对他产生不清净心或嗔恨心,也不会堕入恶趣,而会转生于善趣。《宝积经》中记载:“昔日有一位乐生菩萨相貌庄严,令人见而生喜。一次,他于舍卫城化缘时,商主之女胜德母见到他后欲火中烧,以至于命绝身亡,死后转生于三十三天。当时成为天子的他回忆起前世,不禁暗想:奇哉!以贪心而视菩萨,竟然也能获得如此异熟果报,更何况说以信心目视、供养菩萨呢?于是他与五百天人眷属一起来到乐生菩萨前供养鲜花。”此公案在《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也曾引用过。

可见,纵然对菩萨生起憎恨心或贪心,也能成为利益之因,那么以信心来目视菩萨就更不用说了。《趋入定不定手印经》中云:“文殊,恒持菩提心。譬如,将十方世界中一切众生之双目挖出,有人将彼等复原,或者将关于漆黑监狱中之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释放,令彼等享受转轮王或梵天之安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信心目视大乘信解菩萨,且赞颂之,则福德胜过前者无数倍。”所以菩萨是非常严厉的对境,对他生嗔恨心也好,嫉妒心也好,不管生什么样的心,由于菩萨猛烈的发愿力所致,不但你的果报不会严重,而且将来会获得无上的利益。

在座的每一位道友都是发了菩提心的人,大家始终都应该想:我现在已经发了菩提心,从今以后,不管别人对我生嗔恨心、不清净心,还是清净心,都愿他们得到利益。菩提金刚对上师如意宝的授记中也说过:凡与他老人家结缘的人,均能往生极乐世界。作为后学者,我们心里也要有这种愿望,凡是与我结缘的众生,哪怕是用嗔恨心或不恭敬的心来对待我,暂时可能他会感受一些痛苦,但最究竟来讲,因为跟我结上了缘,愿他能得到真正的解脱。这样的发愿,对每个修学大乘佛法的人来讲至关重要!

丑二、回向行为具义:

愿彼毁我者,及余害我者,

乃至辱我者,皆具菩提缘。

不论任何众生直接或间接把我作为对境,背后恶语中伤、当面诋毁辱骂,或者通过其他的手段加害,用木棒击、用石头打,在他人面前挖苦讽刺,我发愿不但不会记恨报仇,反而愿他们生生世世具足菩提的殊胜缘分。

佛经中也有这方面的教言,记得无著菩萨在《善说海》的结文中说:“无论于我贪或嗔,赞毁以及作利害,愿凡见闻念我者,悉皆速得胜菩提。”意思就是说,无论对我摧毁也好,作害也好,或者生起嗔心、贪心,凡是以我为对境见闻接触的这些众生,愿他们在最快的时间内获得殊胜的菩提果位。华智仁波切亦有这样的愿词:只要听到我的善说、见到我、听到我的声音、忆念我、接触我、与我对话的所有众生,愿他们遣除五无间罪,阻塞趋入恶趣之门,最终往生清净的布札拉刹土(观音菩萨的刹土)。

我们平时也应该想:别人对我什么态度都无所谓,因为所谓的菩萨,根本没有自私自利的心,远离了自我保护的意识,众生怎么对我都可以,只要与他们结上缘,就能令他们获得真正的利益。

那菩萨是以什么身份出现的呢?这个很难说。比如我们到商店里面,那些卖东西的人也好,旁边来来往往的人也好,没有任何理由说这些不是菩萨的化现,我见到了他,接触到他,听到他的声音,很有可能获得无量的利益。同时,我们自己也应该想:从现在起乃至生生世世,愿我也变成如是具有意义的菩萨,凡是把我作为对境当面骂、背后骂,不管做出什么样的行为,都愿他们得到真实的利益。文殊菩萨的十大愿中也有这方面的誓言,释尊传记中也有记载,菩萨于因地时发了非常大的愿,这种愿力成熟以后,只要众生见闻接触到他,都能够获得菩提之因。

当然,有时候我们看见可怜的众生,对他生起大悲心,实际上这也可能是菩萨的化现。就像无著菩萨见到弥勒菩萨化身的母狗一样,看起来特别的可怜,但结果却是弥勒菩萨。同样,有些众生的脾气不好,行为不如法,也不能肯定他不是菩萨。所以大家一方面要对外境观清净心,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可能是菩萨的显现,另一方面,自己也应当时时刻刻这样想:凡是把我作为对境的众生,希望他们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利益。

《入菩萨行》并不是口头上说说就可以了,实际行动中也应该这样想,白天也好、晚上也好,行住坐卧中都希望众生得到利益,这就是我们发愿的目标,也是自相续中生起菩提心的唯一殊胜因缘。假如没有这样的发愿、没有这样的回向,要想真正生起菩提心,还是有点困难的。因为发菩提心一方面是要依靠七支供来净除罪障、积累资粮,另一方面必须要修自己的心,正如前天所讲的,一定要舍弃自我,远离对身体、眷属、受用的执著,否则就不堪为生起菩提心的法器。

壬二、回向成为利众之因:

路人无怙依,愿为彼引导,

并作渡者舟,船筏与桥梁。

我愿变成一切无依无怙众生的依怙,一切行程者的向导,并作为想要渡过江河者的航船、小舟与桥梁。

“路人无怙依,愿为彼引导”:这是佛陀往昔的殊胜愿力而成熟在众生面前具各种意义的事物。我们首先回向,让我生生世世中变成无依无怙、流落他乡之众生的依怙,一切行人的道路或向导。世界上有很多众生非常可怜,他们在旅途中无依无靠、孑然一身、孤苦伶仃,在这些众生面前,愿我变成引导他们的怙主,具有一定的势力、智慧、财力等等。

平时也应该这样想,世间上凡是有能力、有智慧的人,包括我们到圣山或寺院里所遇到的一些导游,实际上也可能是诸佛菩萨的化现。五台山有位居士我比较熟悉,他曾经问:“我现在考导游,每天有机会给别人讲一些诸佛菩萨的功德,但在另外的地方赚钱可能比较多,到底我选择哪一个?”我当时回答:“不管怎么样,你还是当导游吧。到每一个寺院去,对你自己也会多一点利益,同时在别人面前宣讲佛法,实际上你就变成真正的大法师了……”有时候也可以看得出来,现在的导游嘴巴特别会说,不过有些讲得乱七八糟的,不懂佛法就连编带凑,不懂历史就胡说八道,这种做法是不好的。但真正能介绍佛教历史的导游,也可以说是佛菩萨的化现。

世间上有许多无依无怙的众生,对他们帮助是很重要的。现在的社会上,即使对别人暂时有一点帮助,大家也认为他非常了不起。前段时间广东有位先进分子,得到了很多荣誉嘉奖,究其原因,就是他每个礼拜都去福利院照顾老人。人们觉得他的精神可嘉,将其评为“先进模范”。实际上,真正发了大菩提心的人,不仅是一个礼拜中有一两次,白天晚上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帮助众生的。这就是菩萨的行为,如果要得奖的话,发了菩提心的人应该得大奖。因为他利益众生没有任何条件,不带有任何目的,现在那些得嘉奖的人,很可能怀有一种目的,毕竟凡夫自私自利的心没有断除之前,对自我的执著还是相当强烈的,而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人,永远都是无有条件地利益众生,这样的大乘修行人,堪为一切众生的引导者。

“并作渡者舟,船筏与桥梁”:并愿作想要渡过江河者的航船、小舟与桥梁。若有众生想渡越江河、湖泊或汪洋,诸佛菩萨就会化为船筏。在海洋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航船,这也应该视为诸佛菩萨的化身。然而,原来我在大连时见到了很多渔船,心里就疑惑这是不是诸佛菩萨的化现?按理来说应该是的,《心性休息大车疏》在讲“种种化身”的时候说过:当商人漂泊在荒野中时,佛陀化现为城市;在大江大河中,佛陀化现为船筏、航船与桥梁。但如果真是佛陀的化身,它天天都在捕鱼杀生,此举与佛菩萨的悲愿大相径庭,这该怎么解释呢?后来我想:不害众生、利益众生的船,可能才是诸佛菩萨的化现吧。是不是这样解释,也请大家分析一下,反正我经常一个人到海边去思索。当然,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是不相同的。

关于船只方面,也有一些有趣的故事。从前,一位哲学家在坐船时,问船夫:“你懂不懂哲学?”他说:“我不懂。”“那你失去了一半的生命。”到了大海中间,他又问:“你懂不懂数学?”“不懂。”“那你失去了百分之八十的生命。”过了一会儿,开始出现飓风,船只被巨浪毁坏,这时候船夫问哲学家:“你懂不懂游泳?”“我不懂。”“那你失去了全部的生命!(众笑)”可见,每个人的爱好和所重视的都不相同,学理科的人认为,世间中最重要的就是他们的学问;我们讲因明的时候,也说因明是世间上的明目;明天如果讲《俱舍论》,就会宣扬《俱舍论》是如何的必不可少。由于人们的研究领域各异,一般人都会认为,自己所研究的是最有功德、最有利益的。

但不管怎么样,我们看到船只、船筏时,都应该认为是诸佛菩萨的化现。大海里有那么多来来往往的游客,依靠船只他们能很顺利地达到彼岸,此时我们应该想:愿我将来变成船筏。看见飞机的时候,“愿我变成飞机利益众生”;看见公共车、出租车、轿车时,“愿我变成这些车辆利益众生”;看见江河、湖泊、海洋里的船只时,也要发愿将来变成船。所以,从发愿的角度来讲,我们愿变成这些来利益众生,从诸佛菩萨化现的角度而言,他们是变成这种无情物来帮助众生的。

有些人认为:我们这个地方没有佛教,非常偏僻!当然,从佛陀的教法、证法来讲,也是可以这样理解的,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诸佛菩萨无处不在,只要能让众生得利益,这些都是诸佛菩萨的化现。现在的通讯比较发达,很多人手里都拿着手机、小灵通、大灵通,从某个角度而言,这也可以说是诸佛菩萨的化现。佛陀就放在你的包里面,天天不能离开,有些人没有电话就像失去了生命的一半,走了很远的路,“哦,我的手机忘了”,马上回来拿。实际上,古人没有这些也活得很好,有时候看来,现代人有了这些方便以后,虽然轻松了很多,但也平添了不少压力。但不管怎么样,从利益的角度来讲,只要能方便众生,对众生有利益、有帮助,这就是佛和菩萨的化身。

《圣经》中也有关于船只方面的典故,比如说“诺亚方舟”:以前人类造了很多恶业,整个世界上充满着强暴、仇恨和嫉妒,只有诺亚是个善良的人。上帝看到人类的种种罪恶,愤怒万分,决定用洪水毁灭这个已经败坏的世界,只给诺亚留下有限的生灵。上帝要求诺亚建造方舟,并把舟的规格和造法传授给他。后来诺亚花了很长时间终于造成了一只三层的方舟,并听从上帝的话,把全家搬了进去,各种飞禽走兽也每样两只,一公一母地带进方舟。7天之后,洪水自天而降,一连下了40个昼夜,人群和动植物全部陷入没顶之灾,连世界上最高的山峰都低于水面7米。水势渐退之后,过了40天,诺亚打开方舟的窗户,放出一只乌鸦去探听消息,但乌鸦一去不回。他又放出一只鸽子,要看看水从地上退了没有,但遍地上都是水,鸽子找不着落脚之地,于是回到诺亚那里。7天之后,诺亚又把鸽子放出去,黄昏时分,鸽子飞回来了,嘴里衔着橄榄叶。诺亚由此判断,地上的水已经消退,从此以后,他们来到陆地上繁衍生息。可见,船只起了救护世界的作用。近年来,很多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声称,在土耳其亚拉腊山已经发现了诺亚方舟的残骸,无数的人对它崇拜得不得了。按照他们的宗教,这只方舟是上帝特意为众生安排的,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也可以,当然,认为它是诸佛菩萨的化现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除了船筏以外,世间上还有许许多多的桥梁,如英国的千年大桥、美国的金门大桥、台湾的圆山大桥、中国的浦东大桥,还有我们这里的喇荣大桥……都能帮助人和车辆顺利通过江河,应该说是诸佛菩萨的化现。古人认为修桥补路是遣除违缘、获得顺缘的最好方法。我们一方面要这样想,一方面也应在心中回向“愿我变成一座桥来利益众生,帮助他们渡越江河湖海”。有了这种心态以后,必定能够帮助众生的。另外,假如变成了桥,显现上是个无情物,肯定没有办法享受世间八法,不像现在世间上有些人,表面是在做好人好事,但实际上心中另有所图。因此,无有条件地利益众生,这才是大乘菩萨唯一的发心!

求岛即成岛,欲灯化为灯,

觅床变作床,凡需仆从者,

我愿成彼仆。

我愿在求海岛者面前化为岛屿,欲求明灯者前变成明灯,想要床榻者面前变为床榻,愿作为需求奴仆众生的仆人。

“求岛即成岛”:以前的商人为了寻宝,很多年都漂泊在大海中,身心特别的疲倦,为了让他们好好地休息,诸佛菩萨便化现为岛屿,这在《释尊广传》中也有记载。以前阿底陕尊者为了寻访金洲上师,从印度坐船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到达金洲上师所在的海岛。这些大海当中的岛屿,都可以说是诸佛菩萨的化现,同时,我们也应该想:愿我将来变为岛屿,让疲倦的航行者得以休憩,解救他们于惊涛骇浪之中。

记得上师如意宝1993年去美国弘法,从日本东京坐了9个小时的飞机,下午抵达美国明珠――夏威夷海岛,此岛是世界各地游客的观光胜地,环境非常宜人。下了飞机以后,上师如意宝对众人说:“《入菩萨行论》中讲佛菩萨变成岛屿来利益众生,这个岛屿应该说是佛菩萨的化现,因为我们坐了那么长时间的飞机,身体非常疲乏……”上师一边背诵这个颂词,一边宣讲它的内容。

其实,真正的修行人,不管在什么地方都能把所学的佛法应用起来,即使没有带书也能够脱口而出。我昨天看他们《四百论》、《定解宝灯论》背得很好,后来心里想:如果能一直这样背诵,论典的内容基本上在心里有印象,多年以后,即使他们没有翻书,这些内容也会浮现出来,对自己的修行肯定有一定的利益。

“欲灯化为灯”:世间上有一些可怜众生,长期处于黑暗当中,没有光明,在这些众生面前,愿我变成明灯为他们指引道路。现在的大城市里面,不管是外面的路灯、霓虹灯,还是家里的壁灯、吊灯,都非常庄严炫目,每次看到这些的时候,应该知道这是诸佛菩萨以明灯的方式来利益众生,包括我们经堂里的这些灯也是诸佛菩萨的一种化现。同时,还要在心里想:愿我生生世世变成明灯,遣除众生的黑暗,令其得到智慧的光明。

“觅床变作床”:如果我们的身体特别劳累,急需睡觉,或者讲课的时间太长了,已经晚上十一点半了,习惯睡懒觉的人就很想寻找自己的床。床与我们的关系密不可分,有些学者说,人生的三分之一都是在床上度过的。但我认为人老了以后身体不好,整天不离开床也情有可原,有些年轻人身体那么健康,若不利用大好的时光闻思修行,实在有点可惜。但不管怎么样,床应该是诸佛菩萨的化现,佛菩萨看你没有床,光睡在地上太潮湿,所以就变成床来利益你。有些人实在不行,拿几块板皮堆起来也能当床。其实古代的修行人不像我们,他们从来没有钢丝床、木板床,或者玉床、珊瑚床,但现在修行人的要求就比较高,一定要大床、高床。这些都可以说是诸佛菩萨的化现,同时,自己也要这样发愿:愿我变成床榻,给众生带来舒适与安逸。

不仅仅是床、灯、岛,这里还有许多没有提到的事物,如麦克风、茶杯、笔、各种各样的生活资具,这些都是诸佛菩萨的化现。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知道这是诸佛菩萨赐予我们的方便,另一方面,心里也应该这样发愿:只要对众生有利,我愿意变成无情法、有情法来饶益他们。诚如《父子相会经》所云:“大王,我发愿成为世间灯、光明、大船、导师、商主……”《学集论》也引用过大量教证说明了这个道理。

“凡需仆从者,我愿成彼仆”:凡是需要仆人的众生,愿我变成他的仆人。譬如有些人找不到侍者,有些人找不到弟子,有些人找不到保姆和做事情的人,诸佛菩萨发愿只要对他们有帮助,就变成那样的人。所以,有些上师不一定是佛菩萨的化现,但他的侍者却有可能是真正的佛菩萨。这个上师没有侍者,到处去找,结果找到一个菩萨当侍者,真的有这种可能性!因此,我们对上师的侍者理应恭敬。同样的道理,对企业家或大老板不一定要恭敬,而应该恭敬下面做事的人,如扫地者、提水者。因为佛菩萨不像我们凡夫一样,他们只要能帮助众生,心甘情愿当服务员。现在好多公务员说是“人们的公仆”,但看他们坐在办公室里的架势,对属下不可一世的气焰,根本不像是公仆,反而像是大国王。所以大家发愿以后,实际行动中也要这样去做,只要能够帮助众生、利益众生,我们愿意变成这样的菩萨。

当然,这种发心的境界非常高,一般人现在能做到也有点困难,有时候不要说真正去做,就连在心中发愿,可能有些人也不敢。他们觉得:“生生世世变成仆人,那有多苦啊!没有钱、没有地位,天天都受气,一个月只有几百块钱,这怎么过生活?我不愿意当仆人,我要变成国王、总统……”但实际上菩萨的发愿是以利益众生为准的,其他什么目的都没有,什么要求也没有,只要能够利益众生,怎么样都可以,有情物也行、无情物也行,白的也行、黑的也行,变成什么样都行。反之,如果对众生没有利益,哪怕是变成转轮王、帝释天、上师、大国王,菩萨也不愿意做。他宁可变成人人都非常讨厌的乞丐,整天拿着破碗到处乞讨,在每个人面前要钱。别人看见他或讨厌他,他马上依此积累资粮,跟众生结上缘。有些乞丐看来丑恶不堪,很多人都不想接近:“不要来!不要来!我给你五毛钱,千万别过来,好脏啊……”实际上,他是诸佛菩萨的真实化现。

总之,我们这样发愿很重要,通过串习这种无我利他的心,原来自私自利的心态才会得以改变,不会天天想着自己获得殊胜成就,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依靠阿弥陀佛的“保险公司”有吃有穿,生活无忧无虑,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而是应该祈祷诸佛菩萨,只要自己能利益众生,情愿发下这种大愿,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大乘修行人!

第三十三节课

现在学习的还是受持菩提心的前行,其中已经讲了修七支供、布施身体以及做善事回向一切众生舍弃我执这方面的教言,今天继续讲“回向成为利众之因”。

这种回向,可以说是对未来的一种回向,前几天也讲了,未来、过去、现在的善根都可以回向。那未来的善根怎么回向呢?就是通过发愿的方式,将自己未来帮助众生、利益众生的功德提前回向。颂词中是这样讲的:

愿成如意牛,妙瓶如意宝,

明咒及灵药,如意诸宝树。

我愿生生世世变成赐予众生一切所需的如意牛,满足心愿的妙瓶、如意宝,成办一切所欲之事的明咒,祛除一切疾病的灵丹妙药,出生所需的如意树。

如意牛:有关经论中记载,如意牛产于西牛货洲,那里的众生依靠它而生存;有些书籍里说,天界也有如意牛;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讲到,如意牛是在初劫人寿十万岁时,以众生福报而显现的一种珍宝,它的形状酷似牦牛,能产生犹如甘露般的乳酪,满足一切众生所欲,并养育人们得以维持生命。

我们现代人不一定知道什么叫“如意牛”,古人所享用的物品和珍宝,会因众生的福报不够而一代一代消失。如今人寿100岁的时候,若要享受如意牛的一切所赐,这可能有点困难。但不管怎么样,大家应该心里发愿,希望自己变成如意牛来满足众生、帮助众生。

妙瓶:在受用贫乏、欲得财物的众生面前,我愿变成如意宝瓶,自然出生用之不尽的财宝,令众生得到暂时安乐。

如意宝:佛教的一些历史中记载,以前有许多商人依靠智慧和能力,到大海里面取出真正的如意宝,给自己乃至整个国家带来圆满的财富。汉传佛教第一位前往印度的法显译师,在他的游记中说过:“到了末法时期,佛陀的舍利全部沉入海底变成如意宝,以满足众生的所需。”

如意宝能给世间众生带来暂时的利益,但从很多故事中可以看出,依靠它不可能获得解脱和无上圆满的果位。然而,从暂时满足众生愿望的角度而言,没有一个珍宝能超过如意宝的。现在一些高僧大德也被尊称为如意宝,如法王如意宝、托嘎如意宝等上师,这些高僧大德们自己承诺,可以给他取“如意宝”的名称。缘起是什么呢?因为如意宝始终没有自我的分别念,完全都是满足众生,《宝性论》、《入中论》等大乘殊胜论典中也以如意宝为比喻,宣说了佛陀无分别利益众生的事业。所以像如意宝般的这种心,一点自私自利的成分也没有,所作所为、一言一行全部都是利益众生,作为大乘修行人,谁会不希求呢?因此我们也应该效仿传承上师,生生世世像如意宝那样来满足众生,这样观想或者发愿回向。另外,如意宝的一些功德,《悲华经》中也有描述。

明咒:我愿将来变成满足众生心愿的明咒,成办息、增、怀、诛一切事业。然而,有些注释里说,此处的明咒是指持明咒的上师或瑜伽士,他们通过等持力来持诵咒语,很容易帮助无量众生,当然这种理解也可以。在世间上,明咒的能力不可思议,按照密宗的教言,咒语跟本尊无二无别,不管是观世音菩萨也好,金刚萨萨埵也好,真正的诸佛菩萨,实际上就是我们口里念诵的这些心咒,除了这种语音的种性之外,没有其他的佛菩萨。因此,明咒是利益众生非常好的一种方便方法,我们应当发愿:愿我生生世世变成世间中力量强大的明咒来帮助一切众生、饶益一切众生。

灵药:我愿将来变成灵丹妙药,治疗众生的八万四千种疾病。大家也知道,末法时代各种各样的怪病层出不穷,如果依靠诸佛菩萨的加持,出现能制止这些病的妙药,那对众生来说确实是莫大的利益。尤其是平时身体不好的人,医生和妙药对他们来说简直就像怙主一样,看到一个医生,不管他长得难看也好,人老了也好,自己就算有再高的地位、再多的财产,也要对他特别恭敬,不为别的,只因为他经常给自己打针、开药。

说实话,世间中真的有很多可怜的病人,如果我们有一些能力、有一些医术,就应该尽量地帮助他们。在座的道友中,有些人的医术还是很不错的,若让你们长期发心为别人看病,可能对自己的闻思修行有一点影响,但你们毕竟学了这么多年的医,有时候半年或几个月当中发心帮助别人,我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意树:有些大乘教言中说,天界中有如意树;佛经里面讲,极乐世界也有如意树;无垢光尊者说,所谓的如意树,在人寿九万岁时因众生的福报而现前,当时每个人一降生,就出现一棵如意树,人们把树果和树味作为食物,树叶作为衣服,这棵如意树实际上就是众生的生存来源。初劫时的人类不像我们现在有很多方面的生活需求,他们只要有吃有穿就过得非常快乐了。现在的人虽然经济条件与以往相比有了明显好转,但相续中的欲望和贪心却越来越膨胀,始终觉得自己没有钱很痛苦,心里一直得不到满足。

记得小时候,我们隔壁有一个老乡放牦牛,他比较懒惰,但心情却特别开朗,他经常告诉我们:“现在的家庭每天都有很多麻烦事,我们平时说话不必考虑得太多,要经常说我家里很好、工作顺利、什么都很快乐,有了这样的习惯,就会过得很快乐。否则住在人世间是很痛苦的,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事情非常多,所以平时心情快乐很重要,什么都不要太在乎。”他整天就是这样,什么都“可以可以”、“很好很好”,好像有吃有穿的、很顺利很快乐,别人也觉得他说的对,否则自己整天都说“我这里不行、那里不行”、“我忙啊”、“我伤心”,说了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可见,一个人的苦乐其实跟自己的心态很有关系。我们在座的修行人,心情也应该快乐一点,不要说“我今天背得也不好,考得也不好,身体也不好,吃的也不好,穿的也不好,走路也不方便,心情也不舒服,房子也漏水……”似乎整天都很痛苦。应该反过来说“我考得还可以,吃得还行,天气也可以,下雨也可以,不下雨也可以,什么都可以”,有了这样的心态,生活始终都是充满阳光。

以前的如意树、如意宝,现在我们享用恐怕也有一定的困难,别说远在人寿八万、九万岁的事物,就连几百年前的人类生活,也跟现在大相径庭。那天我在上海看了“十年革命”,当年在文革期间,人们的生活、穿着、衣饰,几乎跟现代人截然不同。所以时代一过,人们回顾起来,可能认为是一种传说。其实不能这样想,如意树、如意宝确实有这样的功用,在世间中也曾经存在过,到了今天,虽然我们肉眼不一定能看见,但是不能否认它的真实存在。比如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网络和电脑,很多人尤其是知识分子整天依靠它,为社会、为国家、为个人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但这些东西再过几百年或几千年之后,可能只成为一种历史的影像了,真实的事物不一定存在,这就是人类的福报所致。但不管怎么样,过去的也好,现在的也好,未来的也好,只要能够帮助众生,我们应心甘情愿地变成这些资具财物。

这可以说是一种新的概念,昨天我问有些道友学《入行论》感觉怎么样,他们说:“挺好的,有一种新鲜感。以前总认为诸佛菩萨只变成众生的形象来帮助我,从来没有想过道路、大桥这些也是佛菩萨的化现,现在听了《入行论》,想法跟以前完全不同了。”我觉得他们说得很有道理。过去我们常把诸佛菩萨的境界,观在非常渺小的范围里,所谓的观音菩萨,就是一位女性拿着净瓶,在你特别痛苦的时候来帮助你,释迦牟尼佛是古印度的一位净饭王子,最后出家悟道了,就这么一回事。如果以这种想法来看待佛教,佛教的人生观、宇宙观、世界观就非常微小了,根本解释不了广大无边的内涵。所以,我们只有经常学习大乘佛法,才会对《华严经》所讲的玄妙不可言说的甚深奥义生起定解,到了一定时候,自己的思维领域才会逐渐扩大,不然的话,眼光始终专注在极小的范围内,这样不太好!

如空及四大,愿我恒成为,

无量众有情,资生大根本。

如同地水火风以及虚空恒时作为一切有情生存的根本一样,愿我也以众多形象作为无量众生赖以生存的因。

众所周知,在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当中,地水火风的范围是非常大的,不管是人类也好,旁生地狱也好,乃至整个外面世界,没有一个不涉及四大的,如果离开了四大,我们的身体、住处、言谈举止全都没有办法存在,在四大的作用下、在四大的范围中,我们才能够行动和工作。所以我们应该发愿:愿我像地水火风那样来帮助无量的众生,这种发心的范围是相当广大的。

按照《俱舍论》的观点,虚空是周遍一切、无有阻碍,能让众生拥有生存活动的空间;地大的法相是坚实,它是一切众生生存的依靠;水大不仅仅是潮湿,它还有一种结合的作用,能令万物积聚不分散,呈现包罗万象、形态各异的事物;依靠火大,世间万物可以成熟,没有它的话,不可能有生长、发育、安住的现象,事物产生后马上就有消失的危险……四大在整个浩瀚无际的宇宙界中起了不可言说的作用,万事万物都不离开四大,所以我们也应像佛陀在《无垢称经》中所说的“或时作地水,或复作风火”,生生世世就像地水火风那样来帮助众生。

当然,《俱舍论》里所讲的四大,概念比较细一点,其实我们也能以眼睛所看到的地、水、火、风来发愿。譬如看见水的时候,“愿我以后变成江河来帮助众生”,众生如果离开了水,生活就会非常困难,前段时间一直没下雨,人们都特别担心,害怕今年出现干旱,但今天晚上开始下雨了,大家就十分高兴,所以愿我也变成雨水或江河,像水大那样来帮助众生。如果看见大地、高山和道路,“愿我变成地大来利益众生”。同样的道理,虽然因明中说虚空是看不到的,但我们心里可以想虚空(因明跟这里的说法不同,我们若随顺世间名言,看虚空是可以的,但若随顺世间正理,看虚空是不行的),如果没有虚空的话,我们现在连动都动不了。原来有个老堪布天天说:“虚空是存在的,它的法相是无碍的,如果不承认虚空,我们辩论时怎么动呢?你知不知道,我现在可以辩论,这就是虚空的功德!”所以我们也应该感谢虚空,假如没有虚空,我就没办法说法,你们更没办法听法,所以我们也应该变成四大来帮助众生。

迨至尽空际,有情种种界,

殊途悉涅槃,愿成资生因。

乃至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以不同的途径全部获得涅槃果位之前,我愿变成四大,依靠四大的种种界性帮助无量众生,成为他们生存的根本。

前面一颂主要是从空间上讲的,东南西北广大无边的范围内,四大没有一个不遍的地方。这里是从时间上讲的,世间上的所有众生都获得涅槃,这个时间是非常漫长的,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愿我变成四大来利益他们。《学集论》中引用《无尽意菩萨品》也说道:“我的身体怎样为众生做事情呢?就像地水火风以种种方式、种种途径、种种所缘、种种资具来帮助众生那样,愿我在生生世世无量无边的时日当中,以种种形象、种种所缘、种种资具、种种途径来帮助众生。”这一句主要是讲对未来的一种长远发心。

在这个宇宙世界中,有那么多微尘、那么多细微的法,每一个法对众生都能带来不同的利益,我们也应该发愿,就像四大以不同的途径来帮助众生一样,愿我乃至获得涅槃之前,依靠这种方式来利益众生。如此一来,世间中无一不是佛的化身,没有一样东西不能发愿的,只要能够帮助众生,愿我在喜欢照相机的人面前变成照相机,喜欢扫地的人面前变成扫帚,喜欢开车的人面前变成轿车,喜欢开拖拉机的人面前变成拖拉机……里里外外、上上下下的一切资具,凡是对众生有帮助的,我都可以发愿,这样的话,发愿的范围就非常广大。否则,若没有发这样的愿,想生起菩提心是很困难的。在座的各位也应该扪心自问,自己有没有发过这样的愿?

前面讲了七支供,忏悔支是为遣除违缘,随喜支、供养支是为了创造顺缘;后来又讲了布施身体,目的是要去掉我执,获得真实菩提心的基础;现在要发愿帮助众生,以培养自己的利他心,这几个条件就是受持菩提心的前行。犹如我们上学之前,首先要通过考试、体检等方方面面的观察,如果考试及格、身体过关,那就有资格读这所学校。同样的道理,现在每个人都说要受菩萨戒,相续中都想生起菩提心,但你积累资粮、忏除罪障、舍弃身体了没有,尤其刚讲的这种发愿非常重要,从现在开始乃至一切众生获得涅槃之间,只要能够帮助众生,不管变成什么都可以,我们应该发这样的愿。

以上这些发愿,善天论师和胜敌论师认为全部是愿菩提心,但藏传佛教的布敦大师等有些论师并不同意,他们认为,愿菩提心是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希望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有一种想成佛的念头在里面,但上面的这些发愿――愿我变成大地、愿我变成虚空、愿我变成如意树,并不是愿我成佛,或是愿众生成佛,所以根桑秋扎在讲义里也说了,这实际上是一种善心的发愿,并不属于愿菩提心的范畴。

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首先要舍弃我执,真正生起要帮助众生的这颗心来。所谓的菩提心,用世间上的话来讲,是一种高质量的思想境界,一般的容器是不可能容纳的,不清净的来源也无法产生。《华严经》中说:“真正的金刚钻石必须要从金刚物或纯金中出现,一般的物质不可能产生。同样的道理,菩提心金刚宝也必须要从忘我的纯正善心之金矿中出现,自私自利的心、自我保护的心中不会产生。”所以根据这些大乘经典所述,菩提心的来源是喜欢积累资粮、断除我执、愿意帮助众生的广大心态,就像我们以前在密法中所讲的,雪山狮子的乳汁,若以一般容器来盛就会破裂,只有用纯金的宝物才可以盛,同理,如果你是小乘根基,或者平时对解脱一点向往都没有,那你的相续中要生起菩提心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在宣讲菩提心正行之前,大家务必要观察自己的心是否堪为菩提心的法器,这一点至关重要!

以上讲了菩提心的前行,下面宣讲正行部分。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我想先把颂词的意义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然后传授一个菩萨戒。这次的传菩萨戒,对象不仅限于在座的各位,也包括通过电视网络及其他方法听受的有缘分、有信心的人。那这种传授能不能得到菩萨戒呢?应该能得到。记得法王如意宝在美国时,他老人家看了一个敦珠法王“观世音菩萨”灌顶的录像,当时上师说:“我对敦珠法王有很大的信心,这一辈子虽然没有缘分见到他本人(当时第二世敦珠法王已经圆寂了),但我想通过电视也应该可以获得灌顶。”于是我们在场的人全部在电视面前跪着合掌,接受了这个灌顶。大家也很清楚,上师如意宝对很多传承及传统做法的要求非常严格,假如电视屏幕没有一点缘起和加持,他老人家是不会这样做的。鉴于这种理由,我现在依靠电视等方便途径来给大家传授菩萨戒,大家应该是会得到的。现在印度、台湾也有很多高僧大德,通过这种方式来给一些人授戒、皈依,这应该是符合教理的。

己二、正行:

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

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

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

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

在发菩提心的时候,大家首先应该知道,往昔的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不动佛等十方如来是发过菩提心的,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等无量菩萨也发过菩提心的。当然,大乘受戒和小乘受戒的目标不同,小乘受别解脱戒时,发愿“以前阿罗汉怎么样受戒,我们也这样受”,包括小乘的八关斋戒及比丘、比丘尼戒,全部是学习小乘阿罗汉的。而大乘的菩萨戒是要学习诸佛菩萨,他们在因地时于自己的上师或三宝所依面前,发下了利益无边众生的愿菩提心,同时在实际行动中又有以六度四摄来行持饶益的行菩提心,并且他们按照发心和承诺,根据自己的根基受持菩萨戒,菩萨戒圆满受持之后,各自获得了无上功德的果位。同样,我们今天也是向诸佛菩萨学习,为了利益无边无际的众生而发下非常殊胜的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根据自己的根基,次第修持和学习菩提心的所有学处。

关于菩萨戒的学处,前面我们也讲过,如果是利根者,按照《虚空藏经》中所说,必须守持十八条戒律;如果是中根者,依《猛怒施主请问经》的观点,要守持四条根本戒;如果是钝根者,按《大力方便经》中所讲,只需守持“不舍愿菩提心”这一条即可。宁玛派的有些论师还说:依《妙臂请问经》的观点,学人应根据自己的根基学修菩萨戒,根基好的人应该多守戒律,根基不太好的,守戒的条数则可以少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要受菩萨戒,必须先发这个心,没有发心而仅仅依靠一个仪式,这是得不到戒体的。因此,在圆满前行的基础上,大家现在一定要发这种心。

另外,在得戒的方式上,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的观点各不相同。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这两个颂词要一起重复三遍,第一遍获得愿菩提心,第二遍获得行菩提心,第三遍令愿行菩提心稳固。印度的海云论师与藏地的无垢光尊者都继承这种观点,明朗大师在《三戒论》的注释中也说:“前译宁玛巴是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来得戒的。”然而,按照无著菩萨的观点,前一偈先诵三遍,获得愿菩提心;再诵第二偈三遍,获得行菩提心。愿行菩提心是分开受的,自相续先获得了愿菩提心,然后再获得行菩提心。但依龙猛菩萨的观点,这两种菩提心是同时得到的,二者有这样一个差别。

至于受戒的方式,如果自己因缘具足,遇到了精通显宗菩萨乘、相续中具有菩提心或菩萨戒的大乘上师,则可以在上师面前得受;如果没有善知识,自己应陈设佛像、佛经、佛塔,在三宝所依面前合掌发愿,以此得受菩萨戒;如果这种条件也不具足,就像以前“文革”期间佛像和经函非常难找,在这种情况下,自己可观想十方诸佛菩萨,祈求三大垂念(祈请一切佛、十地菩萨、金刚上师垂念我),然后受持菩提心。总之,哪一种方法都是合理的,我们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在自相续中生起菩提心,这一点非常重要!

今天,我给大家简单地传授菩萨戒,你们首先要在心里想:“为了利益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我从今天开始正式加入大乘佛教的行列,一定要受持菩萨戒。”一方面自己这样想,一方面大家共同观想在诸佛菩萨、上师面前祈祷。我念一遍,你们跟着念一遍:(三遍)

祈祷十方诸佛菩萨、金刚上师垂念我!

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

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

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

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

(上师弹指,观想自己得到戒体。然后上师念藏文回向偈……)

好!现在你们观想:从刚才那一刹那开始,自相续中已经获得了菩萨戒体。

明天我会给大家讲授,获得菩萨戒后应该怎样修欢喜心。由于我们的发心,现在的种性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了。刚才大家在诸佛菩萨面前承诺要帮助众生、利益众生、度化众生,所以在世俗中已经成为菩萨了,对此我们应生起欢喜心!

第三十四节课

受持菩提心的前行、正行这两个重要问题已经讲完了,从今天开始,宣讲受持菩提心的后行。

己三(后行)分二:一、连接文;二、真实后行。

庚一、连接文:

智者如是持,清净觉心已,

复为增长故,如是赞发心。

大家应该清楚,发菩提心的前提就是积累资粮、净除罪障、布施身体、舍弃一切所贪执的财物、发愿回向自己变成利益众生的事物等,有了这些前行之后,我们于诸佛菩萨、上师面前接受了极为殊胜难得的菩萨戒。可以说,凡是以前听课没有断过传承的人,相续中都获得了菩提心。原因一方面是我们的仪轨如理如法,观想在诸佛菩萨面前接受了菩萨戒,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相续中没有出现持戒的违缘,那么菩提心的戒体是存在的,大家应该生起欢喜心。

这一颂主要宣讲为什么要生欢喜心,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它:

具有慧眼的智者,通过以上的前行和正行,已经获得了极为难得的菩提心,既然前行圆满、正行圆满,如果后行没有圆满的话,这样做事情不是特别的完美,所以结尾也要善始善终,令所发的菩提心得以稳固,且善根加以增长。

为了使菩提心在自相续中永远不退失,功德与日俱增、蒸蒸日上,我们要赞叹自他所做的一切善法。要知道,做任何善事一定要有随喜,要有高度的赞叹,否则这种心不一定能延续下去。诸佛菩萨始终赞叹菩提心的功德,原因也在这里。

当然,我们这次受持菩提心,应该是一种智者的行为。愚者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别人说什么,自己就跟着去,但是我们这次受持菩萨戒,大家是通过智慧详详细细地观察,接受了善知识的引导后,才选择了诸佛菩萨获得成就的这一殊胜妙道。此举并非别人强迫,而是明白了菩提心的无上功德和利益之后,自愿地在诸佛菩萨面前接受了如是的菩提心。若没有这样的菩提心,行持任何善法功德也不大,对众生也没有真实的利益。尽管世间中有许许多多的善根,如人天福报的善根、具四无量心的梵天善根、声闻缘觉具自私自利心态的善根,但这些并不是特别殊胜,在整个世界中,功德最大、对众生最有利的,唯一就是菩提心。通过方方面面了知了菩提心的这些功德后,有智慧的人才心甘情愿地受持大乘菩萨戒。

实际上,如果相续中有了菩提心,这种人是非常伟大的。以前阿底峡尊者在藏地经常宣讲菩提心、皈依、业因果三种法要,有位老乡成天听尊者讲“菩提心、菩提心”,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有一次他到博朵瓦格西面前,询问道:“阿底峡尊者天天都说菩提心,到底它是什么呀?是人的名字,还是什么东西?”博朵瓦格西语重心长地回答说:“所谓的菩提心,就是舍弃自私自利,为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的一种发心。它是我们要发起的一种心。”那个老人家听后非常感动,赞叹不已,连声说道:“受持菩提心的人真是很伟大!菩提心非常了不起!”这段公案后来也被收录在噶当派的《喻法书》里面。所以受持菩提心的人应该是智者,没有智慧的人绝不可能接受菩提心,没有福报的人也不可能遇到如此殊胜的大乘法门。

在座的各位既然已经发了菩提心,从今以后为了圆满它的善根,就应该善加保护,使它得以稳固强大,永远在自相续中延续下去,这对每个学习大乘佛法的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应该修自他赞叹――让自己生欢喜心、让众生也生欢喜心,通过这两方面生起欢喜心,赞叹菩提心的无上功德。

庚二(真实后行)分二:一、令自欢喜;二、令他欢喜。

辛一(令自欢喜)分二:一、因成办自利而生欢喜;二、因成办他利而生欢喜。

壬一、因成办自利而生欢喜:

此科判分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是“思维人身难得具有重大意义的道理而生欢喜心”,颂词是这样说的:

今生吾获福,善得此人身,

复生佛家族,今成如来子。

今生今世,我已经获得了如此的菩提心,确实是具有大福报之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得到了暇满人身,如今又投生在如来的家族中,真正成为了佛的意子。

大家应该非常庆幸今生能值遇大乘佛法,不然的话,恐怕许多人现在仍在自私自利的心态中流转,甚至不信佛教,整天在社会中忙忙碌碌,不知道方向在何处。当然,这种福报并不是无因无缘的,它是自己在千百万劫中供奉如来、修持正法的果报,再加上佛陀不可思议的加持和威力,种种因缘聚合起来,即生中才遇到了这样的善知识及大乘佛法,并且转生于佛法兴盛的中土,这是非常难得的一种缘分。

从无始以来,我们在轮回中流转的次数无法计算,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自相续中也没有生起过如此胜妙的菩提心。而今我们生起了真实无伪的菩提心,这种人身是所有人身中最为难得的。大家都知道,世间上有各种各样的人身,有些人依靠它来造恶业,有些人依靠它做一些无聊、无记的事情,我们现在获得了具有十种圆满、远离八种无暇的暇满人身,又有机会发起这样的菩提心,这样的话,大家都已经转生在如来的家族中了。当然,这里的“如来家族”并不是指释迦族。

从世俗的角度而言,只要心对大乘佛法生起信解,《经庄严论》中说,我们相续中的解脱种子就有机会萌芽成熟。所以,对大乘佛法生起信心,发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来利益众生,这就是世俗菩提心的开端。当然,胜义菩提心要从一地菩萨开始获得,这种如来的家族,我们暂时还没有转生。但现在生起了世俗菩提心,前文中说过,此时自己的名字和意义全部都转变了,已经成为了如来的意子。就像转轮王的太子一样,虽然现在还不具足真正治理国家的能力,但自己已经身为太子,终有一天是会登上王位的。所以我们理应生起欢喜心,因为获得了这么好的人身,又发起了这么殊胜的菩提心,这在世间中是非常难得的!

前段时间有个道友说:“我觉得自己相当有福报。你看漫漫人生道路中有这么多邪知识、这么多非法的行业,我现在没有加入这些而入了大乘佛教,这真是人生中最大的幸事!”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确实如此,尽管我们现在仍有贪心、嗔心和一些世俗的烦恼,但不管怎么样,已经被如来的加持所勾召,就像水里的鱼上了钩一样,迟早都会被拉到岸上的。同样,我们现在遇到了如此殊胜的大乘佛法,相续中已经有了菩提心,如果自己非常精进,即生成就也不是不可能的,这在显宗和密宗中都是有的。

《毗奈耶经》中记载,阿难尊者依靠窍诀,在一天中就获得了圣者果位。密宗的一些大成就者传记中说,拉瓦巴依靠上师的殊胜窍诀,只用了一晚上的时间,就获得了大手印的圆满果位。藏地有位瑜伽士叫夏炽确,他依靠阿底峡尊者菩提心修法中舍弃自私自利、行持慈悲菩提心的这一教言,了悟到一切我与我所没有任何意义,遂将自己的财产全部抛弃,一心一意地修持了五年,最后获得了圣者果位,成为整个佛教史上公认的大成就者。所以,如果快的话,短暂的一生中也可以成就,再怎么慢,只要我们相续中没有出现“舍弃愿菩提心”的这种违品,一定会在很快时间中成就的,只不过是迟早而已。就像我们以前在“甘孜师范学校”读书时,只要考取了那所学校,不违犯大的学校纪律,即使成绩再差,毕业后也都可以当老师,肯定有工资拿,每个人都有这种安全感。

当然,赞叹菩提心的功德,并不是用一种虚无缥缈的语言来夸大其辞,而应当有理有据,以前我们也讲过,无数大成就者都通过这样的妙道而获得了无上圆满的果位,所以大家理当生起欢喜心。这种欢喜心是很重要的,有些人根本不知庐山真面目,总认为每天在这里听受佛法、发菩提心是理所当然的事,并不是特别的可贵难得,这种想法是不应理的。要知道,现在转生于如来的家族中,这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的福德因缘,以前在荒无边际的轮回旷野中,我们无依无靠、非常可怜,如今有了大乘上师的摄受,有了诸佛菩萨的保护,自己成为如来家族中的一员,每个人都应当生欢喜心。假如什么感觉都没有,欢喜心也没有,痛苦心也没有,那就像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里说的一样,我们的心脏变成一块石头或是铁球了。有些人吃喝玩乐或是遭遇一些其他的痛苦,感觉就特别强烈,包括做一些非理的事情,他们高兴得特别快,痛苦得也特别快,但对于出离心方面,好像从来不厌烦世间的痛苦,不愿意行持诸佛菩萨的善举、继承他们不可思议的事业,这一点可能也跟个人的心态有关,自己还是应该加以改造。以上讲了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说,我们获得了这样的菩提心后,应当以不放逸的行为来使它稳固,不要让它不合理地消失了。颂词是这样讲的:

尔后我当为,宜乎佛族业,

慎莫染污此,无垢尊贵种。

我一定要尽心尽力地行持如来家族的事业,初中后都保持清净无垢,绝不能以恶行来玷污这纯洁尊贵的种性。

此颂词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我们以后做任何一件事情,必须要符合佛陀所规定的教规教义,以佛教的戒律守护自己的三门;第二、我们既然已经发了菩提心,加入了大乘佛教的行列,那么从今以后,我们的身份跟其他人完全不相同了,一定要符合佛陀的事业而千万不能以非法行来玷污如来纯洁无垢的种性。

我们没有加入大乘佛教之前,身心可能没什么约束,随随便便、随心所欲,怎么做都可以,但现在跟以前不同了,就像有位县委书记说的:“我跟其他人的行为是不相同的,以前自己有时候还可以放逸,但现在如果不约束的话,很多人的眼睛都在看我。”他们世间人都有这种正知正念,我们大乘修行人就更不用说了。以前自己没有皈依、进入大乘的时候,身心几乎都是随世间而放逸行事,如今我们在诸佛菩萨、金刚上师面前已经承诺:从现在开始,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诸佛菩萨怎样舍弃自己、饶益众生,我也发愿必须要做到。既然发了这种愿,具有智慧的人是不会发空愿的,一定要对自己的承诺负责!

我们应该时时想到自己是在诸佛菩萨面前发过愿的,从今以后行为跟以前完全不同了,就像星级宾馆里的服务员,他在经理面前承诺:“从此以后我成为你们宾馆的成员,不管别人怎么欺负我,为了工作的效益,我还是认认真真地对待,不会违反你们所规定的制度。”如果这样承诺的话,他以后在行事过程中也是规规矩矩的,经常用正念来提醒自己。同样的道理,我们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已经在诸佛菩萨面前发愿“我要受菩提心”,就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所作所为务必要与佛子身份相适合,切不可放逸行事,染污尊贵的如来种性。

当然,受持菩提心归纳起来有两种,一是尽量舍弃自私自利的心态,全心全意地帮助众生,这就是所谓的如来事业。从佛教历代高僧大德的传记中也可以看出,鸠摩罗什、唐玄奘、智者大师、永明禅师、鉴真和尚等从来没有着重强调自己,都是依靠舍弃自我、利益众生的伟大事业,最终获得了至高无上的成就。我们现在虽然能力有限、发心有限,无始以来一直串习自私自利的心,现在一下子要改变,恐怕有一定的困难,但我们还是要荷负如来事业,这是每个大乘修行人不能放弃的。此为第一个:我们必须要负担如来事业。

第二个就是千万不能以自己的恶行来玷污如来的纯洁种性。佛教是纯洁无垢的宗教,这是世界上有智慧的人都承认的,然而在佛教徒当中,有些人的行为确实不如法,不仅我们出家人看得出来,甚至有些在家人也看得出来。就藏传佛教而言,在这么漫长历史中,教义上谁也找不出任何错误,尤其是藏传佛教寺院具有的辩论、闻思修行、实修闭关等许多特点,在某些范围内,恐怕连汉传佛教、南传佛教也比不上,这一点并不是我们夸夸其谈,有机会你们去参访参访,看看那里的修行人是如何常年如一日地辩论闻思就会了然。可是,在如今的末法时代,有极个别的人,不管是在汉地还是国外,经常打着佛教的旗号作一些不如法的行为,以佛教徒的身份来染污我们的佛教。

前段时间,听说有位藏传佛教的活佛到广东一带化缘,在此过程中他遇到一位没有智慧的居士,(我总觉得,行为不如法的出家人和没有智慧的居士两个相接触的时候,经常对佛教产生不利的影响。有智慧的居士首先会观察这个出家人到底怎么样,供养等方面会掌握分寸的。)这位活佛先宣传了他的寺院及自己的转世情况等,讲了很多之后,那位居士对他生起了信心,供养了一辆车。事后居士来到藏地,发现原来所听到的并不真实,很多地方都有漏洞,出入比较大,于是他不太高兴,去成都跟那位活佛要那辆车,两人开始出现了矛盾。活佛说:“你既然供养了我,现在就不能反悔,否则的话,你在佛教方面有过失,从世俗的角度来讲,也如何如何不合理……”那位居士说:“我并不是无缘无故供养的,当初认为你是真正了不起的高僧,但现在我后悔了,不供养了。”此事一直纠缠不清,后来听说通过政府部门的调解,这部车还是还给了居士,那位修行人在失望的心态中回到了藏地雪域。

我觉得这并不代表整个藏传佛教,但个别人的行为不注意的话,确实是有这种现象,不仅仅是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中也有很多佛教徒有时候行为不如法,从各方面给佛教带来了不良影响,这也是我们经常耳闻目睹的事情。

所以,不管你是出家人还是居士,所作所为都应该为佛教着想,尤其是现在有些居士,口口声声说自己是皈依佛门的佛教徒、如何如何了不起,但从他的有些行为来看,根本看不出是佛教徒,既没有慈悲善良,行为也不如理如法,有时候甚至连世间中没有皈依、没学过大乘佛法的人都不如。你们前天已经在诸佛菩萨面前发了菩提心,我希望从现在开始,不管自己怎么样,也不要以佛教的名义来欺骗众生、害众生。试想,以前所有的祖师、诸佛菩萨,他们在因地时为了救护一个众生,也愿意舍弃自己的生命,可是现在的有些佛教徒,不但不能利益众生,反而以种种行为来欺骗众生、杀害众生、殴打众生,跟高僧大德们的行为完全背道而驰,这样的话,能不能获得成就呢?绝对是不能的。不仅自己不能成就,而且还有损于整个佛教,有损于众生的善根增长。所以说,有些人如果实在没办法约束自己,那按照麦彭仁波切所讲的那样,出家的行为若没有办法守持,佛陀也开许你舍戒还俗,这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但若你穿着这身衣服,经常在外面招摇撞骗,做一些不如法的事情,这是不允许的!

我遇到一个在家人,习气比较深,邪见也比较重,他说在某地看见一个胖胖的出家人,据说是位比较有名的高僧,他旁边有两位汉族觉姆,一边一个在扶他,走路都要靠这左右两个“拐杖”。这种行为不管从戒律上也好,从别人的看法上也好,真的不太如法。毕竟我们内心中的烦恼完全清净,这在佛陀时代也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佛教徒在任何人面前的举止应当庄重,不要故意去玷污佛教,否则会有非常大的过失。另外,不管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凡是学习佛法的,希望大家在非佛教徒面前也应该表现出一种庄严的威仪,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

我有时候说一些别人的过失,但这并不是与某人有矛盾而发出来的,只不过我们作为佛教徒,如果没注意的话,的确对自他的身心都不利。其实如果真正行持佛法,尤其是出家人,应该是最光荣、最伟大的。前段时间我们几个同学聚会的时候,班里只有两个出家人,当时我们两个离开学校时,很多同学都非常关心,觉得“你们出家以后没有工资、没有地位,多么可怜啊!”为我们流下了多少眼泪啊!可是现在毕业二十年了,二十年后大家集聚在一起时,回顾每个在家人的经历,他们都饱尝了无数的坎坷和曲折,或是事业上的,或是感情上的,或是家庭上的……说起来时几乎都会流出眼泪。而我们两位出家人,现在吃的也有,穿的也有,再加上二十多年中也没有经历过这么多痛苦,所以后来包括我们的老师,也都非常赞叹如来的清净之道。

在座有这么多的出家人,你们也应该想一想,如果现在没有出家,身为在家人,你想听一堂课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上面有老年人,中间要面对一个特别可怕的人,下面有孩子,周围有亲戚朋友,每天都要应付无数的事情。所以在座的出家人应该说是很幸运的,不仅转生在这样的如来家族中,而且能守持如此清净的别解脱行为,这一点大家千万不能舍弃。如果你不知道这种功德,以后真的还俗了,或者由于行为不如法,结果变得特别可怜,那时候就算后悔也来不及了。因此,你们一定要珍惜今天的这种福报!

下面讲第三个:用比喻说明菩提心的难得。

犹如目盲人,废聚获至宝,

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

就像一位双目失明、非常贫穷的盲人在废墟或垃圾堆中获得了价值昂贵的如意宝,这是多么稀奇的一件事。同样,没有取舍智慧、犹如双目失明般的我,依靠积聚业和烦恼如同废墟般的身体,生起了像如意宝般的无上菩提心,该是何等的幸运啊!

这个颂词是将比喻和意义结合起来说明的。从获得者的角度来看,无始以来自己都是没有打开取舍智慧双目的失明者,能获得如意宝是极为难得的;从对境上看,价值连城的如意宝在大海或国王的宝库中可能会出现,但在垃圾桶或肮脏不堪的废墟里一般不可能有,这是对境方面的难得;从所获物方面来讲,获得一些嘉奖或得到一些财物,这是有可能的,但是获得如意宝的话,没有一点福报的人根本得不到,从所获物的价值上来讲,也是无与伦比的。应该从这三方面来分析比喻的涵义。

我们即生中生起了如此殊胜的菩提心,的确非常难得。在座的各位以前没有发菩提心时,恐怕人身过得没有任何实义,成天吃海鲜、吃青蛙、吃毒蛇(众笑)……我说得可能有一点夸张,但我觉得吃蛇和吃毒蛇没有什么差别,不知道你们笑什么?有时候你们不知道我笑什么,有时候我也不知道你们笑什么,嘿嘿!有些人在过去的生活中,所吃的就是这些,所说的全是无稽之谈、无关紧要的话语,行为就是今天去旅游,明天去唱歌跳舞、上酒吧,没有意义地虚度人生。尤其我看到大城市里的很多人,所谓的人生过得一点实义都没有,也许他们听了以后不高兴,认为“我过得多有意义啊,你看我的房子这么好,家里如此的富丽堂皇……”,可能会这么想。但这种暂时的价值,从他们自认的着眼点来看虽然是有一点,但以我们的价值观来衡量,根本没有丝毫意义。

获得菩提心就不是这样了,真正的菩提心,一般人在梦中也没有梦到过,它的价值完全等同于真正的如意宝。假如有人让你今天当总统或者国家主席,这并不值得赞叹,但如果我们相续中得到了利他的菩提心,这个价值远远超过了任何地位。当然,世间上并不是这样的,如果开运动会赢得了世界冠军,或者获得了诺贝尔奖,在无数人的赞美声中,得奖者肯定沾沾自喜,甚至高兴得要昏过去了。但是从价值上来讲,不管你得了多少美金,任何奖的价值也无法与菩提心相提并论。因为你所获得的这种奖,在你人生过完后就没有了,今天得了个诺贝尔奖,全世界的人对你刮目相看,自己十几年中风光无限,但死后这些也不可能如影跟随的;纵然你当了总统或国家主席,换任后还是个普通人,死亡来临时也跟其他人一样要去面对的。但你若生起了菩提心,且没有遇到任何违缘,那么生生世世乃至获得佛果之前,就成为了具有解脱种子的大乘菩萨,已经踏上了菩提之道,从此以后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在座的道友当中,有些人可能认为:“我现在修也修不动,背也背不起,考试也不能参加,每天都迷迷糊糊的,一点意义都没有,要不要去跳河自杀啊?”实际上,你们不要这样自卑,相续中如果有了菩提心,即使今生中什么事情都不做,天天吃得饱饱的,然后睡懒觉,什么都不发心,什么都不参加,我觉得也是可以的。这并不是开玩笑,确是发自内心的话!因为菩提心的的确确千载难逢,就像《华严经》中所讲的,有位贫穷的人获得了如意宝,从此以后就改变了一生的命运。同样的道理,我们不管是什么年龄,三十多岁、四十多岁或者是小孩子,只要遇到了大乘佛法,从此就改变了自己的种性。本来你是为了自己而活着,现在是为了众生的利益而活着,如果这样改变了方向,今生获得人身也具有重大意义了。不管别人承不承认,事实就是如此。当然,你不承认也得有个充分理由,我想这是谁也找不到的。大乘佛法在2500多年中,可以说是无机可乘,任何外道和学者都不能破斥这种崇高的精神,因此大家一定要生起欢喜心,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壬二、因成办他利而生欢喜:

菩提心不仅能成办自己的利益,而且也能成办众生的利益,对此大家理应生起欢喜心。我觉得今天很开心,前段时间讲忏悔时,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罪业深重,好像没有希望了,有时候特别特别伤心,但今天,我看大家也是非常的欢喜,应该要这样!

灭死胜甘露,即此菩提心,

除贫无尽藏,即此菩提心,

疗疾最胜药,亦此菩提心。

你们背诵的时候,这一段背得特别好听,背起来也不是特别费力,几个颂词都比较相似。有些背得不是特别好的道友,背到这一段时,马上就抬起头来――“即此菩提心……”

“灭死胜甘露,即此菩提心”:众生在生死轮回中的流转是无边无际的,而能摧毁众生死主的胜妙甘露,就是这颗菩提心。所谓的甘露,大乘法要中说是天人的甘露,天人在与阿修罗作战时,身体受伤后依靠甘露就不会死亡,服用后即刻得以恢复。后来释迦牟尼佛的妙法也有“甘露”之称。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时,也曾说过:“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犹如甘露妙法吾已得。”因此所谓的甘露,从出世间角度而言,就是指摧毁死魔,灭除了众生的生死;从世间角度来讲,它是一种无上的妙药,即使病人已经奄奄一息,依靠它亦可重新康复。

在六道轮回中,能灭尽生死的就是这颗菩提心。我们不管是传讲者还是听受者、修行者,只要有了菩提心,从此以后就不用再步入漫长的轮回之道,故称之为甘露。

“除贫无尽藏,即此菩提心”:遣除众生一切贫穷的无尽宝藏,也是这颗菩提心。世间中有些人没有福报,不具备物质受用,非常贫穷;有些人虽拥有无尽财富,但内心却十分空虚,始终有一种失落感,快乐不起来。现在世间上的人们也是这样,尽管外面的物质资具样样具足,可始终没有满足感,贪婪之心与日俱增,因达不到自己的目标而非常痛苦,不断处于渴望和欲望当中,精神世界非常贫穷。然而,如果有了菩提心,就能远离这种贫穷,由于断除了自私自利,不会对财产或其他事物妄起贪执,内心就经常有满足感,根本不会痛苦的。或者也可解释为,菩提心能赐予众生暂时的人天福报,究竟的三解脱果位。缺乏这种快乐的众生,依靠菩提心也能如愿以偿、得到满足。从这两方面来讲,菩提心在整个世间中,是唯一能满足一切众生所愿、犹如国王宝藏般的无上之宝,它是极其可贵的,我们相续中若生起了菩提心,就会变成真正的大福报者。

有些人说:“我很想供养三宝、布施众生,帮助世间上那么多的可怜众生,但由于现在没有福报,所以特别的伤心!”如果你真想帮助可怜众生,他们确实是特别好的悲田。佛经中也讲了,积累资粮有几种对境,一是像佛陀那样的功德田,二是像父母那样的恩田,三是像可怜病人那样的悲田,我们若能以强烈的意乐,长期依靠这三种田来造善业,其福报功德是相当大的,《亲友书》也有如是的宣说。因此,你想满足可怜的众生,这种愿望是相当好的,但即使你没有经济条件,如果有了菩提心的话,也一定能满足所有众生的。有些人经常说“我帮助众生没有能力,等发财以后再说吧,现在有心力不足”,但你如果真的有了菩提心,那就会有心力也足了。

“疗疾最胜药,亦此菩提心”:能尽除众生身心疾患的最胜妙药,还是这颗菩提心。世间上有很多疾病,要想治疗众生身体和心理上罹患的种种病症,也必须要依靠菩提心。大家都知道,八万四千病的根源就是贪嗔痴,由此导致风胆涎不调,所有的疾病才会出现。如果我们相续中有了菩提心,断绝了贪嗔痴的根源,所有的疾病自然会销声匿迹,所以菩提心是唯一的妙药。华智仁波切在有些教言中也说:“菩提心是八万四千法门汇集的醍醐,如同如意宝珠,有此则一切具足,无有此心,则不能证得等觉之位。”华智仁波切一生都赞叹菩提心,原因也在这里。

尤其是作为修行人,有了菩提心以后,不管你遇到疾病、魔障,还是修行中的违缘,都可以将其转为道用。米拉日巴尊者曾说:“病魔、违缘、障碍均安住于气脉明点当中,如果修持菩提心,这些就会成为我修行的庄严、德行的庄严。”所以在他的修行过程中,任何违缘也不能伤其丝毫。同样,我们相续中若真的有了菩提心,即使邪魔外道天天加害,自己也愿意将身体布施他们、帮助他们,并作意道:“我没什么可害的,你们想害就害吧。”如果遇到一些痛苦时,也用菩提心来转为道用,那痛苦就会烟消云散了。由此可见,具有菩提心的修行人,实在是非常快乐。相反,假如没有菩提心,即使表面上做的善事轰轰烈烈,但实际上功德也不太大,而且有时候也不一定成为积累福德的善道。

在座的每个人应该好好观察一下自相续,如果你有了菩提心,那确实应该值得欢喜。我相信大家这次都获得了菩提心,获得之后,就应该像如意宝一样时时保护。比如在出现战争时,人们会想方设法把如意宝保护起来、藏起来,知道这个不能损坏、不能丢失,如果丢失了这么昂贵的东西,那简直太可惜了。同样,我们现在依靠自己的善缘和福报,已经获得了菩提心,那么每个人应该好好守护,临死前千万不能舍弃。如果能做到这样,虽然人生很短暂,但这一生却活得非常有意义,为自己的生生世世都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所以我再三地劝请大家、祈祷大家:你们相续中依靠上师的加持,获得了菩提心如意宝,从今以后永远也不能舍弃,一定要善加保护,终有一天你们会知道“原来我在因地时发了菩提心,即生才有如此的功德”,你们是会发现的!

第三十五节课

下面继续学习菩提心未生者令生起所摄三品中的最后一品――受持菩提心品。

本品宣讲了受持菩萨戒的前行、正行、后行,其中“后行”分为令自己生起欢喜心、令他人生起欢喜心,“令自己生欢喜心”又分成办自利而生欢喜、成办利他而生欢喜,现在我们还在讲“成办利他而生欢喜”。

总的来讲,我们受了菩萨戒以后,心里一定要有种欢喜心,如果没什么欢喜心,一点感觉都没有,这说明你对菩提心不一定非常重视。倘若如此,那你以后在守持菩萨戒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违缘,也不一定能以殊胜的方法来对治。打个比方说,譬如我们得到一个非常珍贵的东西,心里就会觉得“我真是非常幸运,得到了这么好的东西”,始终有一种保护心,并将这个东西藏在最保险的地方,如挂在脖子上或锁在箱子里,一旦没看见,就马上去寻找,生怕一不小心弄丢了。以前在家人认为金子银子最珍贵,而现代人认为人民币最珍贵,稍微有点钱的人,则认为银行卡或一些电器最珍贵,对这方面比较重视,经常有一种保护心。同样的道理,无论是在家还是出家的大乘修行人,大家通过各种方式受持了菩提心,从今以后就应该让它永不退失,不能随便放弃,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

彼为泊世途,众生休憩树,

复是出苦桥,度众离恶趣。

此颂宣讲了菩提心的功德,一方面以比喻来赞颂菩提心,另一方面通过赞颂来了知菩提心的珍贵。

“彼为泊世途,众生休憩树”:菩提心是漂泊三有轮回长途中的众生可以歇息的荫凉大树。《大圆满心性休息》中通过十三品的教言,让众生心性获得休息;《大圆满禅定休息》中,通过安住的方式,来让众生疲惫不堪的心获得休息;《大圆满虚幻休息》中,通过宣说八种或十二种幻化喻,让我们疲劳的心性得以休息。传承上师的教言中,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休息的窍诀。在这里,寂天菩萨也说,无量众生无始以来在漫长的轮回中一直漂泊,整天被行苦、苦苦、变苦等三大苦为主的一切痛苦折磨着,折腾着,没有一个安歇的时候。假如相续中生起了珍贵的菩提心,从此之后就不会那么疲劳和痛苦了,菩提心犹如大树般可以令人得到休息。

我们顶着烈日在长途跋涉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一棵具有凉荫、结满硕果的大树,心里就会特别快乐。记得大概1986年的时候,我们到马尔康那一带安居,有一次去外面的牧区传法,路途特别遥远,从早上到下午一直没有吃饭。在回来的路上,我们看到路边有一棵大树,在树下美美地吃了一点水果,休息得相当好。现在将近二十年了,每次路过这棵树时,我心里都有种非常舒服的感觉,当时的情景全部一幕一幕地浮现在眼前……

我们众生无始以来在轮回路途中,特别的劳苦,好不容易得到这棵清凉的菩提心大树,依靠它,就可以获得安歇、凉爽和快乐。以前的高僧大德,如玄奘法师、根登群佩大师在去往印度的途中,举目四周,全部是茫茫的沙漠、空无一人的荒野高原,从他们的游记中也可以看出,当时有一种凄凉的感觉。在这样的环境中,倘若能找到安歇之处,内心就会非常快乐。同样的道理,我们无始以来到现在,也是特别的劳累,现在遇到了殊胜菩提心的荫凉树,大家应该有一种快乐之感。为什么要快乐呢?因为发了菩提心以后,对自我就不会特别重视,如此一来,你的许多痛苦便会自然消失。无始以来到现在,我们心里所有的折磨、痛苦、障难等全部源于我执而产生,假如没有我执,就根本不会有这些痛苦。人们为家庭、为感情、为财富所感召的痛苦,说来说去都是围绕一个“我”字,如果对“我”不在乎而对众生特别在乎的话,生活真是非常快乐。不信的话,你可以去问一问周围的人,看他们到底为了自己还是为他人而痛苦?现在很多人欢喜看一些书和电影电视,尤其在家人经常看一些迷乱的东西,整天都迷迷糊糊的,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就伤心不已。然若详细观察一下,真正为众生而哭泣流泪的有多少呢?可见,只有舍弃自己而一心为了众生,痛苦才会荡然无存,内心始终充满快乐。

“复是出苦桥,度众离恶趣”:菩提心也是救度众生脱离恶趣的最好妙阶或桥梁。充斥着烦恼喧嚣的轮回苦海难以渡越,若没有像菩提心那样的桥梁,众生永远也到不了解脱的彼岸。上师如意宝经常说:“什么时候自相续中生起无伪的菩提心,从此之后你绝对不会堕入三恶趣。”这个问题虽然前面也讲过,但由于它非常关键,所以不得不再再重复。要知道,众生都害怕堕入地狱、饿鬼、旁生当中,如果我们真的生起了菩提心,就会从此与恶趣绝缘。即使你堕到恶趣中,一弹指间也会得到解脱的。《释尊广传》中记载:释迦牟尼佛因地时转生为地狱众生嘉瓦谢达,由于对同伴嘎玛热巴生起了大悲菩提心,刹那间就获得善趣的果位。因此,只要相续中具有菩提心,就不必担心转生于恶趣了。

我们临死前最好不要失去菩提心,要经常这样思维:我的名声、寿命、财产不管如何增长,对今生来世也没有多大用处,真正有用的就是生生世世相续中有这颗善心。我有时候觉得自己有菩提心,有时候觉得没有,这也说不清楚,反正假装有吧。如果有了这颗菩提心,希望它永远也不要退失,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因为现在人也老了,不想成就什么事业、实现什么目标,只有一个愿望,就是生生世世不要失去菩提心。我有时候观察自相续,好像有一种善良的心,但有时候不要说善良,真是特别恶毒,觉得自己特别坏。但假设说有这颗善心,希望它永远不要退失,我觉得这是最珍贵的东西。你们也应该这样想,临死之前若没有退失菩提心的话,这是一切获得中最难得的、最珍贵的东西了。

此处是以桥梁来比喻的,实际上,《华严经》中用了220个比喻来宣说菩提心的功德。大家了知后,理当生起欢喜心。

彼是除恼热,东升心明月。

复是璀璨日,能驱无知霾。

这里用太阳和月亮为喻来宣说菩提心的功德。

“彼是除恼热,东升心明月”:菩提心是驱除众生烦恼障酷热心中升起的皓月。所谓的烦恼障,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说,就是吝啬等分别念,或者说是对解脱起障碍的心。而去除这种烦恼障的根本,就是这颗菩提心。

有些人可能认为:“不一定吧,阿罗汉全部断除了烦恼障,但他却没有菩提心。”当然,这个问题我们以前也辩论过。实际上,阿罗汉如果连凡夫的世俗菩提心也没有,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毕竟他已经完全断除了我和我所执,而我们自认为是大乘菩萨,我和我所执却那么严重,人家是已经断完了,我们是一点也没有断,这两个比较起来,阿罗汉的相续中应该是有菩提心的,只不过小乘中并没有特别强调而已,不然的话,我和我所执是无法断除的。大家都知道,所谓的菩提心,就是断除自私自利的心,让众生获得利益。阿罗汉通过宣说佛法引导群迷,具有很多很多殊胜的功德,所以断除烦恼障的根本因也是这颗菩提心。它就像东升的明月一样,能将烦恼障的所有热恼一并去除。

“复是璀璨日,能驱无知霾”:菩提心是遣除众生无明所知障迷雾的璀璨红日。所知障能障碍获得遍知佛果,属于习气的部分,它的唯一对治也是这颗菩提心。大家都清楚,菩萨的大悲菩提心不像佛陀那样圆满究竟,这就是因为细微的无明习气没有断除,因此菩提心是断除二障的唯一根本。

菩提心能在最快时间内断除二障、获得功德的这些教言,《华严经》和《妙臂请问经》当中也有广说;菩提心具有如是功德的合理性,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宣讲得非常清楚,大家有时间应该翻一翻,看看菩提心的功德到底是什么样的。当然,菩提心的究竟功德到底是谁宣说的呢?寂天菩萨和龙猛菩萨并没有凭自力宣说,《入行论》第一个颂词也可以看出,佛陀没有宣说的教言,寂天菩萨也没有说。因此,有些教言书中讲,菩提心的功德,十地菩萨也不能圆满宣说,它唯一是遍知佛陀的境界。

所以我们应日日夜夜行持菩提心,它的能力和作用是任何善心也无法相比的。阿底峡尊者当年经常喜欢念一个偈颂:“灭除诸恶趣,解脱诸障碍,赐予正觉果,顶礼菩提心。”后来,印度和藏地的许多高僧大德也经常诵此偈,以巩固自相续中的菩提心。有了这颗菩提心,无论是修行圆满也好,断除障碍也好,积累资粮也好,都是非常容易的,纽隆巴格西曾说:“只要生起了菩提心,积累资粮、断除障碍、修行成就等一切的一切,均可依它而获得圆满。”他始终以自己的亲身体会,来宣讲菩提心的功德。

反之,假如没有菩提心,修任何法也不可能成就。以前阿底峡尊者在聂塘时,遇到一位来自印度的修行人,尊者向他打听家乡(印度)最近有什么稀奇事,那个人说:“现在大家都议论纷纷,因为有位修喜金刚的瑜伽士,由于没有修好,后来获得了预流果位。”尊者听后,连声说道:“哎哟哟!哎哟哟!他没有堕入地狱多好啊!”意思就是说,没有以菩提心摄持的修行,很有可能堕入恶趣,那位瑜伽士没有堕入恶趣而获得了小乘果位,已经算是运气了。《文殊根本续》中也记载,有个人修大威德,由于没有菩提心,最后悲惨地堕入地狱。可见,倘若没有以菩提心来摄持,不管修什么高深莫测的大法,如大圆满、大手印、禅宗,最后也会堕入恶趣或是堕入轮回的。

前段时间学习《净土教言》,很多修行人在做我们的思考题时说:“没有菩提心也可以往生。因为我看见有个老太太已经往生了,她就没有菩提心!”可能这些人是以他心通来观察的,我一般是看不出来的,表面上她是个老年人,也许还没有文化,但她有没有菩提心也不好说,即使生前没有,但在往生的一刹那,你说她不存在菩提心,这种教证我是找不到的。如果你们认为没有菩提心也可以随随便便往生,这一点用教证、理证来证明,恐怕是有一定的困难。

总的来讲,这颗菩提心不可缺少,一旦缺少了,什么样的果、什么样的功德都是得不到的。平时在修行过程中,大家一定要对大乘菩萨的功德有信心、有兴趣,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大乘修行人对菩提心看得比较重,这确实是一种境界!我们有些人受加持的时候,说“你加持我,要很顺利地回到家”、“你加持我,生生世世不要拉肚子”……我觉得这些愿望不太好。有些人还是很不错的:“请加持我对众生多做事情”、“请加持我的菩提心不要退失”,一看就觉得他可能是大乘种性。有些素不相识的人,表面上看起来穿得很脏,头发也长得不太好看,但实际上他的心还是很不错的,从言谈举止上也可以看出他的发心和爱好。总而言之,大家千万不能忘记相续中的这颗菩提心。

是拌正法乳,所出妙醍醐。

菩提心不仅是断除二障的对治,它还是搅拌如来正法乳汁所提炼出的精华醍醐。

释迦牟尼佛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归纳起来就是菩提心。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讲过:“这样的菩提心已经完全概括了佛陀所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的精华,可以说是有则皆足、无则皆缺的教言,相当于是百病一药的万应丹。其他所有积累资粮、净除业障、观修本尊、念诵咒语等一切修法,统统是为了使自相续生起珍宝菩提心的方便方法而已。如果不依靠菩提心,凭借各自千差万别的途径,根本不能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

就像牛奶没有经过搅拌就不可能提取酥油一样,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只有通过依止善知识、闻思修行的搅拌,才能得到菩提心的精华。这种菩提心不仅是释迦佛教法的精华,未来、过去、现在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所成就的妙道,也唯一是依靠菩提心而得到的,它是一切法门中最珍贵、最精华、最好的醍醐。

因此大家千万不能想,我有时间就去学一学、看一看,不能以这种心态来学《入菩萨行论》等大乘佛法,在你没有得果之前,学习完全是自己的事,为自己的事情而跟别人讲条件,我觉得这没有必要。现在的学习气氛,有些地方是非常不错的,但有些地方可能是业力现前吧,经常讨价还价。总的来看,我觉得藏地寺院的闻思气氛很不错,每个寺院基本上有一些法师,引导大家学习大乘的唯识、戒律、五部大论等。而在家人当中,这些理论性的知识并没有普及,一方面可能是传统的限制,另一方面,藏地也有一些文盲。所以从总体看来,藏地学习大乘佛法在寺院中比较兴盛。

从汉地来看,学习大乘佛法,我感觉在家人还算好一点。很多居士团体礼拜天集中在一起闻思讨论,这种现象是比较多的。而有些寺院里,每天都忙于接待、卖门票等,有些佛学院开设政治、法律、英语等课程,虽然也学一些唯识法门,但真正生起菩提心的教言学得并不多。这一点我并不是诽谤哪个道场,只是觉得汉传佛教的出家人应该在闻思方面有进一步的加强,不然的话,寺院里面没有闻思,佛法依靠谁来弘扬?毕竟在家人有家庭、有工作,还有很多很多的烦恼,不说别的,单是为了这个头发,每天也要花很长时间,所以在家人弘扬大乘佛法恐怕不是特别现实。但汉传佛教的有些寺院,可能是由于历来的传统吧,像藏传佛教那样的辩论,把白天晚上的时间都用来闻思和背诵上,这种现象特别少。当然,极少数道场还是有一点,但整体而言,并没有像藏地的这种风气。

所以有些高僧大德或者出家僧人,如果稍微有能力的话,不仅应在在家人的团体中弘扬佛教的基础法门和大乘教义,更重要的是,应在寺院及佛学院中进行推广。这并不意味着汉传佛教被哪一个民族或哪一个人所取代,而是对自己的佛教文化提升、弘扬佛法有非常大的利益和贡献。当然,在推广大乘佛法的过程中,某些现象跟寺院的水平也有一定的关系。记得有次我在某地传讲《心经》,当时在家人全部自始至终地听了,有一个寺院的出家人,开始时他们全都来了,到了中间,大和尚听不懂就回去了,后来其余的僧人也陆续离开,最后只剩下一个小沙弥。这对我来讲倒也没什么,反正只是一堂课的时间,但个别的地方确实是有这种现象。在有些在家团体中,学习《入菩萨行论》一直没有间断过,学的人也越来越多,这种现象非常明显。但从某些寺院来看,很多情况不太理想。所以希望大家站在公正的中线上看左右,看看现在的佛教到底是谁在弘扬?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如果是出家人的话,依靠哪些高僧大德在弘扬?这方面应该值得深思。

言归正传,释迦牟尼佛八万四千法门中最珍贵的就是菩提心,前面也讲过,“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既然释迦牟尼佛都觉得菩提心最珍贵、对众生最有帮助,那我们也应当尽量像阿底峡尊者那样,以后到哪里都是“菩提心、菩提心”,依靠这种方式,别人先不知道什么叫菩提心,后来也逐渐逐渐地知道了。或者像藏地的华智仁波切弘扬《入菩萨行论》一样,尊者没有出世前,此论在整个藏地并不太兴盛,但自从尊者来到这个人间,《入菩萨行论》在各大寺院开始广泛弘扬、遍地开花。华智仁波切的祈祷文中也说了,他本人就是寂天菩萨的化身,真的是这样!

以后在各大寺院或其他团体中,大家能不能把《入菩萨行论》和菩提心作为弘扬的重点?如果能的话,这确实对众生有非常大的助益。值得注意的是,大乘佛法的醍醐是菩提心,千万不要认为是人民币!原来法王去香港时,有个僧人开玩笑说:“我们这里把红包当作搅拌正教乳汁所出的醍醐。”什么意思呢?有些上师给信众们传法,这相当于搅拌如来的正法乳汁,然后他们得到一些红包,这就是提炼出来的醍醐。这种做法对佛教有损,是很不合理的。以后我们不管给别人灌顶、传法、打卦还是做其他事情,如果是为了人民币的醍醐,这样实在不太好,不要搅拌这种如来乳汁!

于诸漂泊客,欲享福乐者,

此心能足彼,令住最胜乐。

流浪在三有的路途中的众生都想获得快乐,而获得快乐的唯一途径就是依靠菩提心。有了这颗菩提心,便能满足世界上一切众生的心愿。

我们若想帮助众生、饶益众生,菩提心是不可缺少的。然而,在茫茫世间界中,芸芸众生都是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奔波。根登群佩大师曾说:“没有眼睛的小蚂蚁为了安乐而忙碌;没有四肢的蚯蚓也为了安乐而忙碌……总之,世间所有众生都是为了求得安乐而奔波。”确实如此,上至梵天,下至地狱,无可计数的众生都想获得自己的快乐,但真正获得快乐的又有多少呢?有时候我到大城市里,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来来往往,他们有些人在赚钱,有些人在搞生意,有些人在装扮自己的身体……乍看起来,这跟蚂蚁穴和蜜蜂窝没什么差别。他们成天都在为了自己的快乐而奔波,其实如果生起哪怕一瞬间的菩提心,他们的一切愿望就全部解决了。

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的高僧大德住在山上寂静的地方,为了众生而修菩提心,他们的生活、资具非常简单,但内心的快乐却无法言喻。而现在世间上的人,上至国家主席,下至乞丐,真正快乐的人是很少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缺少菩提心。倘若有了菩提心,心里就会很快乐、很开心,生活也会过得很美好。所以我们若要自己开开心心、快快乐乐,菩提心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各种方式传播菩提心的精神,以此帮助家人、帮助社会、帮助其他众生,这对众生是最有利益的。

我们始终都要把菩提心当作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只有知道了它的可贵,才会对它非常珍惜。倘若对它没有兴趣,就像在饿狗面前放青草一样,我觉得这样不太好。希望大家应该重视大乘修法,不要像胆病患者见到油腻食物一样,一说到“利益众生”,就一点精神都提不起来。前几天我们要做一点弘法利生的事情,问你们愿不愿意报名?有些道友非常积极,虽然后来没被录取,但他的行为说明他真的具有菩提心;有些人平时嘴巴上很会说,行为也比较如法,但遇到利益众生的事情,他从来都是不闻不问,甚至要从这种行列中急忙退下来。这种人帮助众生没什么兴趣,一涉及到自己的利益就勇往直前,别人一看就知道他的种性――“哦,这就是独觉道的人!”

作为大乘修行人,如果遇到自己的利益,少争取一点是可以的。对于帮助众生的事情,不管是什么行列、什么项目,大家还是应该主动地参加,这对培养我们的菩提心有非常大的利益。当然,大家现在是初学阶段,相续中的利他心不可能马上达到一地菩萨的境界,毕竟佛菩萨的境界是多生累劫积累而来的。但我们即生应该有个最好的开端,在死亡来临之前,不管是白天也好、晚上也好,要经常反复思维:菩提心是我的家产中最珍贵的东西,其他的东西丢了也没关系,但这颗心一定要保护好,千万不能让失毁正知正念的小贼偷走了。如果始终都有这样的念头,我们的修行必定会有所长进的。

以上讲了令自己生起欢喜心。不知道你们生起欢喜心了没有,我感觉还算是不错的,虽然自相续中什么都没有,但能对你们讲这些道理,我觉得还是很有福报的。就像聋子唱歌一样,虽然他自己听不到,但若能让别人有一种欢喜心,也就心满意足了。你们如果能对菩提心真正生起兴趣,感到它非常的可贵,这就是我宣讲本品的目的所在!

辛二、令他欢喜:

今于怙主前,筵众为上宾,

宴飨成佛乐,普愿皆欢喜。

在菩提心生起的今天,我于十方诸佛、金刚上师、住地菩萨前,迎请他们作为见证,宴请地狱、饿鬼、旁生、人间等一切众生作为贵宾。当然,请客人一定要给他吃好、招待好,否则,他不满意的话,下一次就不理你了。那么我请这些众生要给他们什么呢?就是究竟正等觉佛陀的无上安乐,以及暂时的人天福报和利益功德,愿所有的人非人等众生皆大欢喜。

法王如意宝也讲过,如果一个人相续中真的生起了菩提心,那他始终都会想把自己所拥有的财产、善根、身体等全部布施给众生,这样一来,人天等一切有情都会生起极大的欢喜心。因为世界中有了一个菩萨,就会增添一分美好,人和非人自然而然也会消失他们的嗔恨心。有些大德们的教言中说:假如一个人生起了菩提心,众生哪怕听到他的声音、看到他的样子,享受到他的任意一分,也会获得无上善根,播下解脱的种子。

在这个世间中,真正具有菩提心的高僧大德非常难得,如果有的话,众生见到他、接触他、忆念他、观想他,不管结上什么样的缘,都能直接或间接趋入菩提正道。我们在座的人,身份方面没什么差别,地位方面也没什么差别,如果你们堪为大乘法器,相续中有一颗菩提心,那不管别人怎么歧视你、欺负你,实际上你也是众生的怙主。

因此,我们在所有的众生面前可以这样说:你们应该生起欢喜心,我现在已经成为菩萨了,不要伤心,应该快乐起来,我一定会救度你们的,到了一定时候,我将把佛菩萨的无上安乐赐予你们,使你们离苦得乐,不在轮回中受苦。这些内容我们每天都在念,只不过有些人没有注意罢了。若能经常这样发愿,邪魔外道、妖精附体等就会消除怒气和嗔恨心,逐渐逐渐愿意帮助修行人和其他众生。所以,世间上现在最缺少的就是菩萨,自私自利心强的人多得不得了,到哪儿去都是这种众生。但如果真正有了具菩提心的大德,整个世界就会变得非常快乐。因此,平时串习菩提心是最重要的,无论修行、参禅还是做任何事情,我们均应当以菩提心来摄持。

按照华智仁波切的教言,以上三品讲的是菩提心未生者令生起,第一品主要宣讲了菩提心的功德,第二品讲了菩提心的前行――积累资粮和断除罪障,第三品是受持菩提心。打个比方说,譬如我们要买一样东西,首先要了知它的功能,对此产生真实的兴趣(第一品);然后考虑需要多少资金,应该排除哪方面的困难(第二品);买到以后,自他心里都非常高兴(第三品)。再比如说,天气特别热的时候,我想买一个空调,首先要打听哪个厂的空调质量不错,了知它的功德;然后再看钱包里的钱够不够,算一算应该可以的,有七百八十三元四角五分钱,所以就去买;买完以后,在家里打开一用,很舒服、很快乐,不仅自己欢喜,而且也让众生欢喜――“我家有空调了,你们都来啊……”(这些空调的内容,如果冬天讲,你们不一定有感觉!)同样的道理,菩提心在相续中生起以后,自己欢喜,众生也是非常欢喜的。

然而,只是生起菩提心还不行,以后怎样用正知正念来护持呢?下面从戒律度、安忍度直至智慧度一直讲下去,最后进行回向,这就是本论的全部内容。

一般而言,在藏传佛教中,前三品再加上最后一品,叫做“入行论四品”。这四品的颂词,每个寺院中乃至小僧人以上都要背,如果不能背诵全论,这四品也是必须要背的。尤其是刚开始学大乘佛法的人,你们必须要串习背诵,即使自己的根基不太好,实在没有办法闻思,也要尽量背诵这四品。我们这里有些道友,已经六七十岁了,考试时还背得非常不错。他们都有这样的兴趣,你们年轻人没必要天天都在吃喝玩乐!

有时候看来,人的素质跟学问也有一定的关系。那些真正有学问的人,一提到大乘佛法的道理,他们就饶有兴趣、津津乐道;讲一些无关紧要的话,如吃吃喝喝,他们就不愿意浪费时间。而有些人却恰恰相反,讲一些没有意义的事,他们就眉飞色舞,但若提到重要的问题,就开始打瞌睡,不太愿意听。所以从一个人平时的言行举止上,有时候也能看出他的素质、智慧、品德如何。希望你们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多谈一下、多想一下、多说一下,不是特别重要的事,讲也可以、不讲也可以。平时每次下课的时候,大家都闹哄哄的,你们说的事情重不重要,我也不太清楚。但不管怎么样,希望大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心和语言,有智慧的人是不愿意讲废话的,这是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语言品》中的教言!

〖第三品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