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目录

佛陀十大弟子傳

[p1]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2] 【智慧第一‧舍利弗尊者】

[p3] 胎中具智,雄辯無倫 論師絺羅,甘拜下風 雖入外道,終歸緇門 聰慧第一,博學多聞

[p4] 【神通第一‧目犍連尊者】

[p5] 事母至孝,皈佛純真 降伏毒龍,搶救釋親 神通變化,般若甚深 盂蘭法會,請求世尊

[p6] 【頭陀第一‧摩訶迦葉尊者】

[p7] 佛法住世,梵行精嚴 拈華微笑,承受心傳 為第一祖,接引後賢 坐待彌樂,世尊遺言

[p8] 【天眼第一‧阿那律尊者】

[p9] 供養聖僧,福慧雙增 連綿不絕,步步高陞 菩提路近,覺岸先登 八法自律,為座右銘

[p10] 【解空第一‧須菩提尊者】

[p11] 空須菩提,實般若智 善見善現,無處不是 離形離相,降心定致 深感佛恩,涕淚悲泣

[p12] 【說法第一‧富樓那尊者】

[p13] 不辭辛苦,開墾荒田 善說諸法,啟後承前 辯才無礙,避談妙玄 度人無數,法雨均霑

[p14] 【論議第一‧迦旃延尊者】

[p15] 賦性聰慧,善巧飾文 宗旨獨立,雄辯絕倫 清高離俗,排難解紛 降伏外道,不染垢塵

[p16] 【持戒第一‧優波離尊者】

[p17] 往昔發願,嚴持戒律 為眾中尊,尸羅第一 結集律藏,主持毘尼 旛幢高樹,登峰造極

[p18] 【密行第一‧羅睺羅尊者】

[p19] 種因結果,號羅睺羅 十五出家,親近佛陀 密行第一,甘受折磨 精修苦煉,成就摩訶

[p20] 【多聞第一‧阿難尊者】

[p21] 無量劫來,戒法莊嚴 清淨無染,毘尼精研 面如滿月,目似妙蓮 結集經藏,萬古流傳

[p22] ※以上尊者偈頌,摘錄自宣化上人著述之《水鏡回天錄》

智慧第一‧舍利弗尊者

[p23] 助佛揚化度群倫 常觀自在般若深 五蘊皆空無人我 三毒息滅有佛僧 降心離相破法執 迴小向大悟圓通 現比丘相影響眾 功成身退不居功

[p24] 舍利弗多,鶖鷺之子

[p25] 「舍利弗」,這是以父母作他的名字。他的父親叫優婆提舍,所以得「舍」字;「利」是他母親的名字,「弗」就是「子」,所以有的經上譯為「舍利子」。以他父母的名字合起來,作為他的名字,所以叫「舍利弗」。

[p26] 「舍利弗」是梵語,有的譯為「身子」,又有翻譯為「鶖子」,又有一個翻譯是「珠子」。

[p27] 怎麼叫「身子」?這是因為他的母親,身體非常美麗,相貌也端嚴,就是他是由他母親身上分出來的一個兒子,所以叫身子。

[p28] 怎麼叫「鶖子」?因為他母親的眼睛,就和鶖鷺鳥的眼睛一樣,生得非常美麗,所以就叫「鶖」;舍利弗這「弗」,就是「子」,所以舍利弗就是「鶖鷺之子」。

[p29] 怎麼叫「珠子」?這個「珠」,就是他母親的名字,因為他母親這眼睛就像一粒寶珠那樣好看;也是因為他母親那個眼睛生得最美麗,那麼生出兒子的這個眼珠子也就非常美麗,所以叫珠子。

[p30] 肚懷智子,欺負舅父

[p31] 舍利弗尊者在聲聞裏邊,智慧第一,是最有智慧的;他這個智慧,沒有人可以比的。因為他在他母親肚裏邊的時候,就幫著他母親來和人辯論,一辯就勝了;和誰辯論?和他的舅舅辯論。

[p32] 舍利弗的舅舅叫摩訶拘絺羅,本來他母親在沒懷孕之前,和他舅舅常常辯論道理,講道理就說不過他的舅舅,屢辯屢敗,一定輸的,得不到勝利。自從她懷孕了之後,可就不同了,啊!奇怪的事情就發生了,什麼奇怪的事情呢?再和她的哥哥去辯論,每一辯論,她哥哥講道理就沒有她那麼圓滿,就被她勝了。

[p33] 摩訶拘絺羅也非常聰明,就知道他這個妹妹肚裏頭,有一個智慧的兒子。說:「喔!這不是妳自己的力量,以前妳都沒有這麼大的智慧,一定是妳肚裏這個小孩子聰明得不得了,他幫著妳來和我辯論,妳才能得到勝利,所以我辯不贏妳。」於是他就發了一種心,「我一定要去學辯論的論學,我要去學本領!如果不學本領,將來這個外甥生出之後,我做舅舅的,是個老前輩,如果被外甥給辯論輸了,這多倒架子!太丟人了!」就到南印度去學論議。

[p34] 論師絺羅,終披緇衣

[p35] 摩訶拘絺羅就到南印度去學法,一學,學了很多年。讀書非常用功,用到什麼程度呢?那時候也沒有電燈,所以他白天、晚間都在讀書,讀《四韋陀典》這四種的論學,甚至一分一秒鐘也都不肯把它空放過去。學了幾年,衣服破了也不縫,臉也不洗,頭髮也不剪,鬍子也不剃,這還不算,連手指甲長得打了幾轉,在手指頭上也不剪;為什麼不剪?不是他不剪,就因為沒有時間剪,不是像現在有些青年人,留長頭髮、長鬍子,不修邊幅,也不讀書。他不是,他所以不同的地方,就因為沒有時間來修飾,連剪手指甲的時間都沒有,那他在做什麼呢?就是讀書──白天晚間都讀書,時時刻刻都要來學這個外道的書籍。你說,這才是真正用功讀書的!因為讀書,把一切的工作都停止了,沒有時間去剪指甲,沒有時間去剃鬍子、剪頭髮,沒有那麼多的時間;所以一般人就都稱他為「長爪梵志」──長指甲的梵志。

[p36] 你們想一想,他這種為學的精神是不是很大呢?為什麼他要這樣學呢?就因為他要回來好能勝過他的這個外甥,勝過他的妹妹所生這個小孩子,就存這種的志願。

[p37] 等他學十幾年,把南印度這所有醫、卜、星、相,一切辯論的學問,都學熟悉了;回來,就去見他妹妹,問:「我這外甥那裏去了?」他妹妹說:「你的外甥跟佛出家去了!」 這個長爪梵志一聽,氣壞了,很不高興,生大驕慢:「啍!我這個外甥,八歲就登座說法,聲震五天,把五印度十六國所有的大論師都給辯論得張口結舌,沒有話講,幾百個論師都被他戰敗了。他這麼樣聰明的小孩子,怎麼能夠去跟一個沙門出家呢?這太可惜了!」他這麼生出了一種驕傲心,就對他妹妹說:「這是胡鬧!怎麼可以跟他出家去?這個瞿曇有什麼道德?他只是一個沙門,跟他出家幹什麼?莫如跟著我學道!我現在這個學問道德都是最高了,你為什麼叫他跟著釋迦牟尼佛去出家?我去看看這個沙門,看他有什麼本事,竟然把我這麼聰明一個外甥給騙去做徒弟?我去把舍利弗要回來!」

[p38] 但是無緣無故也沒有個理由要這個外甥,是要不回來的,到那地方一定和釋迦牟尼佛理個論,來辯論一下。他所學的就是辯論,這叫論師。到那地方,問釋迦牟尼佛:「你憑著什麼要收我的外甥作徒弟?你有什麼本事?」

[p39] 釋迦牟尼佛說:「我什麼本事也沒有,他願意跟著我出家,那我有什麼辦法。」啊!他就想盡方法來攻擊佛,卻想不出來一個方法;讀了十幾年書,指甲都不顧得剪,回來就是為的預備和外甥來辯論,殊不知回來卻用不著,外甥跟佛出家了。現在見了佛,也不知要用所學的哪一種書來和佛來辯論的好,想來想去,他想出來一個宗了,「現在我和你來談論,我們立一個論,來談一談。」釋迦牟尼佛說:「談什麼?你怎麼談?」他說:「我以這個『不受』為宗,為我的宗旨;你無論說什麼,我也不受。我就是不受你所說的道理,我看你有什麼辦法?你講呀!」

[p40] 佛說:「好!你以『不受』為宗,那麼你還受不受你『以不受為宗』的這個見呢?」佛這麼一問,把他問得啞口無言。如果說「受這個見」,這又是受了;自己的這個宗就倒了,自己也立不住了。如果說「不受這個見」,根本就沒有宗了!更與自己相違,自己根本說沒有道理了,好像立出來一棵樹,卻沒有根了!根本立這個宗就是個見,你怎麼可以不受這個見呢?

[p41] 在沒有辯論以前,他和釋迦牟尼佛打賭擊掌,立下一個條約,說:「我若辯論輸了,我就把頭割下來給你;你要是輸了,你就要把我的外甥還給我,我要帶他回去,不跟著你出家。」用自己的腦袋來打賭,輸睹這個頭!那麼這回一敗塗地,一想:「頭割下來就完了,這怎麼可以?」撒腳就跑。跑出大約五、六英哩,自己一想:「噢!這不對呀!我跑了,我和佛打賭輸了,要給我這個頭?那麼現在我跑了,我是個男人,我怎能講話不算呢?我說要給腦袋就給腦袋就是了嘛!應該割下來才對啊!我現在跑了,怎麼可以?這豈是男子漢大丈夫的所為!」自己這麼一想,跑了回來,和佛要刀,「你把你的戒刀給我!」佛說:「你要刀幹什麼?」「我要把頭割下來給你!」「你割你的腦袋給我做什麼?」「我輸了嘛!」

[p42] 佛說:「在我佛法裏頭,沒有這個法!你輸了,就算了,何必要砍頭呢?你砍下你的腦袋給我,也沒有什麼用處;你不要砍,或者還有點用處。你輸了,你就不要走了,可以在這兒出家作和尚,你何必又把它斬下呢?因為你的頭已經是我的,現在我不要你斬下來,我還把它安到你那個身體上,你只要來作和尚剃頭就得了嘛!把頭剃了這就等於斬頭一樣。」

[p43] 摩訶拘絺羅說:「佛!你肯收我嗎?」佛說:「可以的!」佛於是就給他說法;一說法,他當場就得了法眼淨,就開了法眼。法眼一開,知道佛法是奧妙無窮的:「原來我學了這麼多年的外道法,連佛這個法的萬分之一都不如呢!」所以不但沒有搶回自己的外甥,自己也跟著佛出家了。舍利弗的舅舅,有這麼一個因緣;所以我相信,每一個人都認識這個舍利弗。

[p44] 這是舍利弗尊者,在他母親的肚子裏頭,就有這麼樣的大智慧,幫著他母親來欺負他舅舅,把他的舅舅給氣得就去學論議。

[p45] 途遇馬勝,而生欣儀

[p46] 舍利弗尊者怎麼跟佛出家的?

[p47] 舍利弗以前有個師父,叫「沙然梵志」,是個外道。等他師父死了,他就沒有師父了,沒有什麼可學的。有一天,他在路上遇到馬勝比丘,看到這個人走路威儀肅穆的,樣子非常的端嚴;穿著袍、搭著衣,走路是眼觀鼻、鼻觀口、口問心,目不斜視、耳不旁聽,這麼樣行路,這種威儀的樣子是特別好,所以心生歡喜,很羨慕地問:「善知識,你是在什地方學的這麼好的威儀?這麼莊嚴肅靜。你跟誰學的?哪一位是你的師父?」

[p48] 馬勝比丘說:「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的,一切法也從因緣而滅。因為是因緣所生,緣生無性,就沒有一個本體。我的師父是釋迦牟尼佛,是大沙門,他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他常常這麼說,這樣子來教化我們,令我們依法修行。你說我威儀好,這都是我師父所教導的。

[p49] 舍利弗一聽這個因緣法,就開悟了,就明白這個「心」沒有邊際。於是舍利弗帶著一百個徒眾,就到祇樹給孤獨園,去皈依佛,跟著佛出家了,做佛的常隨眾。

[p50] 於七日內,通達實相

[p51] 舍利弗尊者出家之後,在七天之內,通達法藏;把一切的法藏都明白了,通達一切佛法,通達諸法實相,所以智慧第一。

[p52] 舍利弗尊者是在聲聞眾裏邊,他是一個最聰明的;因為他有這種的智慧,所以釋迦牟尼佛就說,「文殊師利菩薩,是實智,在菩薩之中,是大乘裏邊的智慧第一;舍利弗,他是權智,在權教裏,是小乘裏邊的智慧第一。」

[p53] 釋迦牟尼佛說每一部經典,都有人請法;《法華經》就是舍利弗代眾請法。只有《阿彌陀經》例外,這部經是佛不問自說,沒有人請法。為什麼?就因為沒有人明白這種的法;這個淨土法門在表面上看來,好像是很簡單,實際上,這個「阿彌陀佛」四個字就包括三藏十二部一切的經典,都在這裏面包括著。《阿彌陀經》這個當機眾,就是以舍利弗為首;因為有舍利弗這樣的智慧,才可以接受淨土法門深妙的道理,所以叫長老舍利弗。

[p54] 心見發光,了悟圓通

[p55] 舍利弗從曠劫以來,他的心和他的見,都非常清淨。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一切一切的變化,一看見,即刻就通達,就明白了,就得到無障礙。

[p56] 舍利弗從佛出家之後,見覺明圓,「見」和「覺」的本體,也明圓了,就得著大無畏,也得成阿羅漢果,為佛長子,好像從佛口生出來的,從法化生出來的。所以佛問圓通法門,舍利弗所證得的,就是「心見發光,光極知見,斯為第一」,這個心和見,發揮它的光明;光明到極點,這知、見也就都空了。這個法門,也是第一的法門。

[p57] 因地修學,般若法門

[p58] 我們現在要研究研究這舍利弗尊者,他怎麼智慧第一?他怎麼叫大智舍利弗?這就要講到因果上。

[p59] 舍利弗,在因地的時候,最初他發心學佛,遇著一個師父。這位師父就教他:「你要不要聰明?」他說:「我想要聰明,我想要有智慧。」「你想要聰明、有智慧,你就要學習般若法門,誦持〈大悲咒〉、〈楞嚴咒〉,乃至於〈十小咒〉、《心經》。你天天誦持它,就會開智慧!」舍利弗聽了師父這樣講,就這樣去做。白天、晚間,行住坐臥這樣來誦;他還發願:「生生世世都要拜這個師父,來跟這個師父學般若法門,學佛法。」那麼,一生一生的學習般若法門,一生一生的增加這個智慧,於是在釋迦牟尼佛成佛這一生,他就有這樣的成就──七日之中,能通達諸法實相。

[p60] 教他的師父是誰?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成佛了,他也變成阿羅漢了。這是舍利弗所以有大智慧的原因。就因為聽這個善知識的教化;善知識所說的道理,他是時時刻刻不忘,所以所學的法在七天之中能通達。為什麼他能通達?就因為他在前生都讀過,都學習過。

[p61] 我們念經、念咒,念得很慢,有的時候,念幾個月〈楞嚴咒〉也背不出來。為什麼?就因為我們以前,沒有學過那麼多佛法,現在才開始學佛法。學佛法,可不要懶惰,這是最要緊的!要學舍利弗那麼勤勉,日夜都不懈怠來學佛法。你們記不住這個經和咒的人,應該更用功去學習;若能記得清楚的,也更應該用功去增加你的智慧。我的智慧為什麼比人家小?我的智慧為什麼就這麼樣不清楚、遇著事也不懂?就因為沒有學佛法。現在我們遇著佛法了,應該發願學佛法。將來趕過去這個舍利弗,要學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的智慧比舍利弗,那可就大得多了!

[p62] 話又說回來,這種大智慧,不是單單舍利弗才有。人人都有這種真實的智慧,這是實智;可是人人都不用它,把它忘了。所以,我們現在知道舍利弗這個因果,這對於我們每一個人,我相信都很有用的。

[p63] 尊者神通,不落第二

[p64] 在佛的弟子中,舍利弗尊者是智慧第一,他的神通也非常之大;並不是說智慧第一,神通就第二,不是的。怎麼說?有一次,釋迦牟尼要到一個地方去說法。佛說法,這一切的弟子都一定跟著去聽法。如果不聽法,那麼佛說過去的法,以後就聽不到了。當時,不像現在有個錄音機,可以把它錄下來,這一次沒有聽,留著以後慢慢聽。

[p65] 那時候還沒有這個方法,所以佛的弟子都要跟著去聽法的;唯獨這個時候,舍利弗入定了。人家叫他,他也不出定──不是說裝模作樣的,人家碰一下也知道;明明知道,也不起身。不是那樣,他真入定了──他們給開靜,他也不出定。於是目犍連就說:「好!你不出定,我用神通來使令你出定!」就用盡他所有的神通,想把這舍利弗托起來;可是不單托不起來舍利弗,連舍利弗的衣服的角,也不能動分毫。

[p66] 你說這舍利弗的神通有多大!本來目犍連是神通第一,但是他和舍利弗兩個人鬥法,卻鬥不過舍利弗,足見舍利弗的神通更大!由這一點證明,舍利弗尊者不單智慧第一,神通也不落第二。

[p67] 遭違害鬼,出定頭痛

[p68] 又有一次,舍利弗在打坐。有兩個鬼從虛空裏頭過去,這兩個鬼,一個叫違害鬼,一個叫覆害鬼。違害鬼就對覆害鬼說:「這個沙門在這兒打坐,我打他頭好不好?」覆害鬼說:「不要!你不要惱亂修道的人,惱亂修道人會墮地獄的!」這個違害鬼也不聽這覆害鬼的勸告,拿起拳頭往舍利弗尊者的頭,就打了一拳。

[p69] 等舍利弗一出定之後,這個頭就痛,他心想:「我已經證得阿羅漢果,應該沒有什麼病了,怎麼還頭痛呢?」於是就請問釋迦牟尼佛:「世尊!我也不知為什麼打完坐,出了定,頭就痛?這是什麼道理?」佛說:「你被違害鬼打了;這個違害鬼打你之後,已經墮無間地獄了!這個違害鬼他這一拳,如果打到須彌山,都可以把須彌山分成兩半。幸虧你定力具足,如果沒有定力,你這整個身都會粉身碎骨。」可見舍利弗尊者是有真定力。

[p70] 初意發心,菩薩難行

[p71] 在釋迦牟尼佛的聲聞弟子中,舍利弗是最聰明的,記憶力也非常好。他因為常常聽見世尊稱讚諸菩薩,也常轉無上法輪來教化諸菩薩──說菩薩道就是要對人有好處,不管自己怎麼樣,要教化一切眾生、度脫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都離苦得樂;甚至菩薩發心,是為眾生而捨生命,也都願意的。又說迴小向大,行菩薩道這是最高最妙,這是成佛的一條道路。所以舍利弗也想要快點成佛,於是發心要行菩薩道。

[p72] 發願行菩薩道,走在路上,心想:「無論怎麼樣困難的事情,我也一定要做!我也一定要行這個菩薩道!只要有人向我化什麼,我都給他!甚至要化我這生命,我也給他!」這麼走著,就遇見一個人,一邊走一邊哭;舍利弗覺得很奇怪,「他一定有困難,我行菩薩道應該解決他的困難,幫助他!」

[p73] 「這位先生,你為什麼哭呢?」

[p74] 「嗚……,我這個問題沒有人可以幫得了我,因為太難了!」

[p75] 「不一定吧!你告訴我,我或許可以幫助你的!」

[p76] 「你真能幫助我?我相信你不會幫助我的,我和你說也沒用!」這個人睜開淚眼,模糊的眼睛看看他。

[p77] 「無論你怎麼樣困難的事情,我都可以幫忙你的!」舍利弗說著。

[p78] 這個人就說:「唉!我母親得了一種病,沒有藥可治。醫生說我母親的病,需要活人的眼睛才能治她這個病。這活人的眼睛,我到什麼地方才可以得到呢?沒有活人的眼睛,我母親的病就不會好。我到所有的藥舖,都沒有活人的眼睛要賣。我想我母親的病一定沒有法子治好了,所以我就哭起來。」

[p79] 舍利弗一聽,哦!他母親有病,他想要活人的眼睛來治病,這是一種孝心啦!這世界上真是沒有哪一個藥材店,可以買這活人的眼睛。我反正有兩隻眼睛,我可以布施一隻眼睛給他。於是就發了慈悲心,把自己的眼睛就挖出來一隻,說:「好了!你現在拿我這個眼睛,回去給你母親治病!我幫助你,你不要哭了!」

[p80] 這個人拿起這個眼睛一看,就給摔到地下;又用腳踩了好幾下,踩得扁扁的,變成一個沒有用的眼睛,沒有了!舍利弗問他:「你為什麼把我的眼睛用腳這麼樣踩?」

[p81] 這個人說:「唉!你這個眼睛又臭又騷的,沒有用的!我所需要的,是右眼睛;你挖出來的,是左眼睛。你左右也不問清楚,就把左眼睛挖出來;那根本就沒有用!你如果真想幫助我,請你把你的右眼也布施給我!」舍利弗把左眼睛挖出來,已經痛得忍不住了;如果右眼睛再挖出來,這不瞎了?沒有眼睛了!於是就說:「那不行了!我不能再布施給你右眼睛了。你到旁的地方去找去吧!」

[p82] 這個人說:「哦!原來你發菩薩心,是發一半的菩薩心!你布施眼睛,只可以布施一隻,就不再布施了。你這回沒考上!好了,再等幾年再說了!」說完這話,騰空而起,原來是天人來試驗他。他本來是挖下來那個眼睛,現在又恢復原狀,好像作夢似的,「咦!這是怎麼一回事?我把眼睛挖下來了,現在這個眼睛又有了,奇怪!」原來這是一種境界。這個境界,他不認識,所以就不能行菩薩道了。

[p83] 花黏身上,彈之不去

[p84] 自此之後,舍利弗就知道菩薩道難行,不敢往前,繼續修小乘法了。

[p85] 有一次,維摩詰居士有病,舍利弗尊者跟隨文殊師利菩薩,到維摩詰居士的地方問候。在兩位大菩薩共談之下,一切的菩薩、聲聞,歎未曾有,生大欣慶;就在這個時候,有一位天女就現身,以天花來散諸菩薩和諸大弟子的身上。花落到諸菩薩的身上,就墜落;可是,這些花落到舍利弗和一切的聲聞的身上,就像黏膠一樣,彈也彈不掉。這是什麼意思呢?這表示,舍利弗尊者應迴小向大。小乘獨善其身,只知道自利;大乘才是兼善天下,是自利利他。

[p86] 佛為授記,華光如來

[p87] 舍利弗尊者跟著釋迦牟尼佛修道,雖然學四十多年,可是還是獨善其身,修小乘法。所以釋迦牟尼佛對舍利弗說──

[p88] 我用種種的方便法門來引導你,我在以前教你立大的志願,願成佛道,可是!舍利弗,你現在都忘了!都不記得我所教你的法門了!你說你已經得到這真實的滅度法門,我還是想要令你憶念本願所行道,想一想你在過去生中發著是什麼願來的?你是發願生生世世來護持我的佛法,並且跟著我學佛法,而成佛道的。你記得了嗎?不是就學一個小乘的佛法,證得阿羅漢果,這就算滿足了。不可以的!你應該想一想你以前所發的願。

[p89] 釋迦牟尼佛給舍利弗授記,說──汝於未來世,過沒有數量也沒有邊際那麼多的劫那麼長的時間,供養不知道幾千萬億那麼多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應該行的「六度萬行」,你那時候就成佛了,佛的名號是「華光如來」。國名是「離垢」,土地非常平整、清淨嚴飾。地是用琉璃寶做的;在交道的地方,以黃金為界線。又有七重行樹,用七寶羅網裝飾;在樹上常常有花、又有果。這個國家安穩豐樂,沒有一切的麻煩。在這國裡邊,不但人間的人住在這兒,天上的人也常常到這個國家來。

[p90] 華光如來,他以根本所發的願的緣故,所以說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法,來教化眾生。因為他以前跟著所學的師父學佛法,這個師父,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說三乘法,他做徒弟的,也發願要照著他師父這樣去學。所以雖然不是出在五濁惡世,他也是說三乘的方便法。

[p91] 這位華光如來成佛時的劫,叫「大寶莊嚴」。為什麼?因為這個國家,以菩薩做為大寶。在這個劫裏邊,出了很多很多大菩薩摩訶薩;所以這個劫,以菩薩的大寶,來莊嚴這個時候。菩薩從什麼地方來的?從眾生那兒來的,菩薩原來就是個眾生;那麼眾生又從什麼地方來呢?眾生是從佛那兒來的;佛又是從什麼地方來的?佛也從眾生那兒來的。所以,佛就是從眾生那兒來的佛,眾生就是從佛那兒來的眾生;來來去去、去去來來、也不來也不去、也不去也不來。

[p92] 這個劫,就是以大菩薩做名字;大菩薩就叫「大寶」──大的寶貝、大的珠寶、大的活寶。活寶,是活的寶貝,不是死的寶貝;因為菩薩是活的,所以是「活寶」。以大活寶來莊嚴這個劫,所以叫「大寶莊嚴劫」。這些個大活寶,也就是這一些個活菩薩,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那麼多,算數也算不出來,多得不知道有多少了!因為這些個菩薩就好像恆河沙那麼多;你看那恆河沙,你怎麼能算過來嗎?這些個菩薩的數目,比那恆河沙還多!

[p93] 這一些個菩薩,並不是初發意的菩薩,而是在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麼多的佛的地方,淨修梵行,常常為十方諸佛來讚歎!他們常常修佛的智慧──就是「實智」,真實的智慧。具足大神通,善能知道一切諸法的門徑。質直無偽,所做一切一切,都是真的。這些個菩薩,他們的志願,對於佛法非常堅固的,不會有退轉的。在這大寶莊嚴劫,到處都是這些個大菩薩。

[p94] 這位華光佛,他壽命十二小劫;在這個國家的人民,壽命是八小劫。

[p95] 助佛揚化,功成身退

[p96] 舍利弗現的是比丘相,是來幫著釋迦牟尼佛弘揚佛法、助佛揚化,來做眾人裡的影響眾。怎麼叫「影響眾」呢?他本來以前都明白佛法了,並且已經聽過很多佛說法,他就聽不聽,都可以;可是他還要來擁護法會,做影響眾。這麼一來,其他人一看:「哦!這些個大菩薩、大阿羅漢,都來聽經了!」都生出一種信心、誠心,注目凝神,洗耳恭聽,恭恭敬敬這麼聽佛所說法。這就是為什麼?就是受這影響眾的影響,引致他來發心。

[p97] 這位舍利弗尊者,當他知道目犍連遭到執杖外道打傷,不忍見到佛和目犍連先他入滅,於是向佛來請辭;他「功成身退不居功」,他不在佛面前表示自己有什麼功勞,他所應該做的事他都做了,就回到自己的家鄉,安詳地入涅槃。

神通第一‧目犍連尊者

[p98] 至孝救母目連僧 眾生離苦願始伸 盛會解除倒懸業 法筵供養聖賢尊 一切有情皆得度 恆沙餓鬼出獄門 神通第一阿羅漢 緬甸靈跡留古今

[p99] 大目犍連,採菽蘿菔

[p100] 「摩訶」是梵語,有三種的意思,就是「大、多、勝」。因為這個長老是國王大臣所恭敬,所以就是大。他學習三藏十二部一切的經典,所以謂之多。他和其他的旁門外道不同,超勝過他們,所以叫勝。

[p101] 「目犍連」是梵語,翻譯成「採菽氏」。採,就是去採取;菽,是一種豆類。採菽氏是他的姓氏。又譯為「蘿菔根」,就是一種的菜名,蘿蔔。因為他的先人修道時,吃這種東西,所以也就以蘿菔作為姓氏。他的名字叫「拘律陀」;拘律陀是樹名,因為他父母親在這種樹神這兒祈禱而生了目犍連,所以他名字就叫拘律陀。

[p102] 六種神通,通達無礙

[p103] 這位目犍連尊者,他在佛教裏是「神通第一」,神通最大。當他在修道最初證得阿羅漢果時,得到六種神通。六種神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神足通。

[p104] (一)天眼通:不單看見人間的事情,而且天人的一舉一動都可以看得見。

[p105] (二)天耳通:不單能看見天人一舉一動的事情,並且天人一言一行也都可以聽見。

[p106] (三、他心通:就是在彼此面對面的時候,你在心裏有什麼意念還沒有說出來,他就知道了,知道你心裏想要說什麼、想要做的什麼事情。

[p107] (四)宿命通:不單知道你心裏所想的事情,而且你前生是怎麼一個因果,也是清清楚楚地知道。

[p108] (五)漏盡通:我們所有的人都有漏,就好像一個玻璃瓶子,底下有窟窿,你裝不住水了。你裝上一瓶子水,窟窿要是大一點,漏得就快一點;窟窿要是小一點,漏得就慢一點;若沒有窟窿,就不會漏了。那麼這個漏盡通,就是沒有漏了。我們人有什麼漏呢?你喝水、吃飯,變成大小便時,這都是漏,這人人都知道這個漏。你有婬欲心,這是漏;你歡喜生氣、發脾氣,這也是漏;你有貪心、有瞋心、有癡心、有慢心、有疑心,這都是漏。你有漏,就存不住了。那麼漏盡通,就是把這一些個漏都沒有了。這一些個漏,就是所有的毛病。我們人沒有大病就有小病,沒有小病就有毛病;也就是說,你沒有大漏就有個小漏,沒有小漏就有一個慢慢漏的那種習氣。這個漏,講起來太多了。

[p109] (六)神足通:又叫神境通,又叫如意通。神足通,言其你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連鬼神也都不知道你有千變萬化的力量。神境通,言其到一切的境界都通達無礙。如意通,如意就是遂心如意,你想怎麼樣就能怎麼樣──你想上天?哦,就到天上了;你想到地獄嗎?

[p110] 就到地獄裏頭去了;你想鑽到水裏邊去?喔!到水裏邊也淹不死你;你想到火裏頭嗎?也燒不死你;你想從這個房子裏不必走門口就可以出去,呵!你只要這麼一作意:「我要從牆這旁邊出去」,這個牆也障礙不住你。怎麼能這樣子呢?就是遂心如意嘛!這叫如意通,你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只要你歡喜什麼,就可以達到你的願望與目的。

[p111] 互有約言,共同精進

[p112] 目犍連和舍利弗是同參,以前都是外道來的。因為舍利弗在路上,見到馬勝比丘威儀莊嚴,肅然起敬就請問馬勝比丘跟哪位師父學的。馬勝比丘說:「是跟釋迦牟尼佛學的。」又問:「你的師父教你什麼法呢?」這位馬勝比丘就說:「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p113] 舍利弗在路上聽著這幾句偈頌,就開悟證初果阿羅漢;他回去就對目犍連說:「我今天遇著幾個比丘,是佛的弟子;他對我講這『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由因緣所生出來的法,我說出來,這就是空的,給它起個假名,叫『中道義』。」他這麼一講,摩訶目犍連也開悟,得大通達了,原來這「因緣深義」就是「教菩薩法」。那時舍利弗和目犍連已經做外道的老師,每人各有一百多位弟子和他們學習外道法。可是他們後來也全皈依佛,拜佛做師父了。

[p114] 舍利弗與目犍連到佛那兒想出家,佛就說:「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頭髮和鬍鬚也都自己落了,就做了和尚了。這是佛的一種神通、佛的一種神力。古來的人說出家,即刻就出家,一點考慮也沒有;不是像現在的人,做事情猶豫不決的。

[p115] 目犍連和舍利弗在修行時,互相有約言說:「我們無論誰得到解脫,一定要互相告訴,不能只顧自己;這才是真正的同參道友,也是真正的朋友。他們皈依佛之後,是佛的常隨眾,時時學習佛法。舍利弗是智慧第一,目犍連是神通第一。他的神通,一般的阿羅漢亦不能同他比,所以在聲聞裏,他是一位很重要的阿羅漢。他非常精進學習,和舍利弗共同修行,互相鼓勵、互相取長補短、互為借鏡、互相幫助,所以倆人的功夫突飛猛進。

[p116] 旋湛發宣,了悟圓通

[p117] 目犍連出家之後,就得了神通,可以遊行變化到十方世界去,得到無罣礙這種神通。不僅僅釋迦牟尼世尊讚歎目犍連,十方諸佛都是讚歎他這種的神通妙用,得到圓滿而光明的這種清淨,自在而無所畏,得到這種的力量。

[p118] 佛問每一位弟子在修道上,是用什麼功夫而得到開悟的?目犍連就說以旋湛,旋回來到這湛清的如來藏性上,心光發宣,從心裏邊發出光明來;就好像混濁的水,自然得到澄清而皎潔的光明了。目犍連就是修「旋湛」,返回如來藏性,他說這種的功夫是第一的。

[p119] 盂蘭法會,解倒懸業

[p120] 在佛教裏,於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每個寺廟都有這盂蘭法會;這法會就是摩訶目犍連興起來的。什麼叫盂蘭法會呢?現在講一講這個法會的來源:

[p121] 目犍連尊者證得羅漢果,最初得到六種神通的時候,是先得到天眼通。第一眼,就要找他的母親,看看母親到什麼地方去了,於是他就遍觀這個世界。一看,啊!母親墮落到餓鬼道裏,皮骨嶙厲,瘦得不得了!他母親在餓鬼道受苦!天天餓得非常難受,沒有東西吃。

[p122] 為什麼他母親跑到餓鬼道去了?就因為他母親在生前時,雖然去求神,但不信仰三寶,不信佛法僧。不但不恭敬三寶,而且還譭謗破壞三寶,說僧人種種的過失,怎麼樣不好。說三寶如何不好、如何不可以信;那麼又殺生,歡喜吃魚鱉蝦蟹,特別專歡喜吃魚子。這魚子,她這麼一吃,就有吃了不知多少的生命,這個生命太多了。因為有不信三寶的罪過,再加上殺生的過錯,所以就墮落到餓鬼道裏去了。

[p123] 雖然摩訶目犍連證得六通,但也還度不了母親。怎麼說呢?因為目犍連一看母親在餓鬼道裏受苦,沒有東西吃,啊!他也著了急了,這個定力也就不定了,不定怎麼樣呢?他就用神通到餓鬼道去,拿著一缽飯,給他母親送飯去了。他母親在生時就孤寒不得了,什麼也捨不得。

[p124] 目犍連到了地獄,把這一鉢飯給了他母親;他的母親在生的時候,貪心得很厲害,做餓鬼仍然還是貪心。怎麼樣呢?他母親看兒子給送來一缽飯,就接過來了。她用左手拿著鉢,右手用袖子把鉢摀著,這麼蓋上;為什麼她要遮著缽?她就怕其他的餓鬼看見了,來搶她的飯吃。這是因為她貪心太重了!她就知道其他的餓鬼也都有這種貪心,所以把缽給遮上,趕快跑到沒有餓鬼的地方,才把鉢拿出來,自己這個鬼真是鬼鬼崇崇偷偷地吃這個飯。

[p125] 殊不知,她用手抓著食物往口裏一放的時候,這個飯就都變成火燄了,不單不能吃,而且把嘴都燒壞了。那麼這什麼道理呢?餓鬼的肚子像鼓那麼大,咽喉細如針鋒,像針尖那麼細,所以,她吃東西也吃不下去,況且她無謂什麼好吃的東西,一放到她口裏就變成火燄了。為什麼會變成火燄呢?就因為她業障太重了!人所遭所遇,一切都是由業障而顯現的;因為她的業障太重了!罪業太深了!所以,再好吃的東西,就變成火燄,她也不能吃,沒有法子吃得下這個飯。

[p126] 有的人就說:「我不相信我們所吃的飲食,這餓鬼一吃,它就變成火了。」這個難怪你不相信,我以前也不相信,可是在這個宇宙間,奇奇怪怪的事情很多,一言難盡,況且在這個宇宙以外的事情,那又怎麼能清楚呢?就拿這個水來講,我們人看這個水,是水;一切的畜生看這個水,也是水。可是天人看這個水就不是水了,是什麼呢?是瑠璃。天人看這個水,是瑠璃;可是餓鬼看這個水,又不同了。是什麼呢?是火。為什麼?這就是他的業報所現。天人有天人的業報,人有人的業報,餓鬼有餓鬼的業報。業力所現就是這樣子。

[p127] 目犍連一看這種情形,他不是有神通嗎?啊!他現在也沒咒念了,用什麼神通也沒有法子把這個飯不叫它變成火燄,一點辦法也沒有。這個時候,他就著急了,看自己雖有大神通,也沒有法子來救自己的母親;所學的這一些個本領,到那兒也都用不上了!於是回去祇園精舍,跪到佛前痛哭流涕,說:「我母親墮地獄了,我給她送飯去,她一吃,這飯就變成火。這怎麼辦呢?求世尊慈悲,救一救我母親!」

[p128] 釋迦牟尼佛就教目犍連一個方法來救他母親,什麼方法呢?就說:「你母親因為譭謗三寶,罪業太重了!你雖然證得阿羅漢果,但現在不是你一個人的力量,可以救得了你母親。想救你母親,必須要在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時(僧人這個時候互相訴說在這三個月期間有什麼境界及經驗,互相檢討一下,這叫自恣時);在這一天,你設上盂蘭盆供,上以百味飲食,請十方賢聖僧來應供,以十方賢聖僧為你母親迴向的力量,便可以超度你母親。」所以目犍連依教奉行,就照著這種方法設盂蘭盆供,藉著十方賢聖僧的力量,果然超度他的母親升天了,所有在地獄裏頭的餓鬼同時都離苦得樂了。

[p129] 這盂蘭盆供,「盂蘭盆」是梵語,譯為「解倒懸」,好像倒著身掛起來的人,是很辛苦的,那麼現在把他解開來,令得到自在、得到自由。給誰解開呢?給我們過去的父母、祖先解開這個倒懸。我們也不知道我們過去的父母祖先是有功或有過?有功的,或者生到極樂世界,或者生到天上去,或者生在人間做總統皇帝,這都沒有一定的。要是有過呢?或者就墮地獄去,或者轉餓鬼、變成畜生,這都不一定的。所以,言其這個人墮地獄裏,就好像腳沖上、頭沖下,這麼用繩綁上,倒著吊起來,這是倒懸;現在「解倒懸」,把倒掛的罪人給解開了。

[p130] 所以,以後每年到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在佛教裏每個寺廟都有這盂蘭法會,我們都可以為過去七世父母來作功德,超度他們。這一天供養三寶的功德,比平時大百千萬倍。所以你們每一個人若覺得自己脾氣很大、無明火太重,這就可以知道:你的過去父母祖先沒有離苦得樂;他們幫著你發脾氣,叫你造罪業,好快一點和他在一起。你有這種感覺,你就應該在這個時候來給他們作功德。

[p131] 在西方,過去很少有道場,現在既然有了,你們不要失去這個機會;每一個人給你們過去父母祖先,做一個孝順的後人,來為他們做點功德。有的人說:「我父母親還沒有死,那我怎麼作功德?」父母親還沒有死,就超度過去七世的父母;超度過去的父母離苦得樂,現在的父母也會增福延壽。

[p132] 這是很重要的一天,所以我們佛教徒都應該學摩訶目犍連尊者來孝順父母,以及孝順師僧三寶,這是人人應該知道的。

[p133]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p134] 目犍連尊者因為觀察他的母親墮到地獄裏去,受了很大的苦,他不單不忍自己的母親受苦,也不忍一切眾生的母親受苦,所以他就發願到地獄裏做菩薩。他以「沒有分別」的這種平等的孝道,要度脫地獄的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目犍連就是地藏王菩薩,地藏王菩薩的願是這樣,他的願力要是講起來,是講不完的。

[p135] 佛的音聲,無窮無盡

[p136] 講起佛的音聲,所謂「如來音聲無限礙」,如來的聲音是無窮無盡,沒有障礙,什麼地方都可以聽得到的。佛在印度說話,我們在美國這兒都可以聽得到的;可是要有緣的,沒有緣的,你聽不見的。這比用無線電或廣播都聽得清楚,比無線電報都快。

[p137] 有一次,這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就很好奇,想找佛音聲的盡處,看看佛的音聲到多遠才聽不見。所以目犍連用神通向東方走,到無量無量不知多少的國土;到了一個國土,那裏的人都很高,最最矮的大約也有幾十丈高,人吃飯所用的缽都有我們房子這麼大,吃多少飯那更不要講了,當然比我們都吃得多。

[p138] 目犍連到那地方,站到缽緣上,看人家吃飯。這地方的人看到他,「哇!從什麼地方來這麼一個人頭蟲!」因為他太小了,所以就說他是人頭蟲。那國土的佛就說:「這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摩訶目犍連,他的神通第一,你不要看不起他,他不是人頭蟲!」這個弟子才知道,喔!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

[p139] 目犍連雖然神通大,用盡他的神通,還是找不著佛聲音的盡處在哪裏。啊!無論他走多遠,到百千萬億國土還是聽見佛的聲音,就像在他耳朵旁邊那麼說法一樣,還是那麼響亮,清清楚楚的。所以佛的聲音是沒有限量、沒有障礙的,也是無邊的。

[p140] 顯大神通,降伏毒龍

[p141] 目犍連尊者,他的神通大得不得了。有一次,釋迦牟尼佛到忉利天為他母親說《地藏經》,經過須彌山;在路上,就遇到一條毒龍。這一條毒龍就妒忌佛:「你這沙門要到天上去說法,我單不叫你去!」就從口裏吐毒沙想要把佛給毒死。目犍連用神通和毒龍鬥法,把這些毒沙都變成細軟的棉花了,根本就不能發生作用。這毒龍一看:「這沙門有神通,把我的毒沙都給變了!」於是牠就現一個大身,把須彌山盤繞了三匝,你看厲不厲害!須彌山究竟有多大?那須彌山,有說不出來的那麼大;我們的四大部洲,都在須彌山的四邊。

[p142] 這時候,目犍連也現大身,比牠這身更大;牠繞三匝,目犍連也現了一個大身,繞了九轉。這毒龍一看:「啊!怎麼比我厲害!」但牠還不肯認輸。目連又變成一隻小蟲,鑽到毒龍的肚子裏邊去,把毒龍的腸子咬得非常之痛;這毒龍知道自己沒有這麼大的神通,於是也就皈依佛了!所以說,目犍連的神通非常之大。

[p143] 廣結蜂子,度有緣人

[p144] 在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有一次,帶著徒弟到一個國家裏去結夏安居。結夏安居,就是從農曆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這期間,這所有的出家人就在一個地方安居,周圍不走出一百步。為什麼不外出門走路呢?因為在這個時期,地上有很多蟲子,怕比丘走路無意中就把這些眾生就給踩死了,所以在這個時候要安居。

[p145] 那麼佛帶著徒弟到這個國家去安居,可是這國家的人卻不歡迎佛在那裏安居,城裏頭的國王、大臣,以及所有老百姓都不供養佛,也不供養佛的弟子。這時候,佛就派目犍連到那個地方去。這個國家所有的人,啊!一見到目犍連,就恭恭敬敬地向摩訶目犍連來叩頭歡迎,又問他:「你所需要什麼東西,我都供養你啊!」

[p146] 佛的弟子就不明白這件事,就問佛:「以佛這麼大的德行,到這國家不被歡迎,沒有人來供養,摩訶目犍連是佛的弟子,反而這麼多人恭敬又歡迎他?這是什麼道理?」

[p147] 佛就說為什麼我來,這些個國王、大臣、老百姓不供養我呢?因為我和他們在過去生中,沒有種下這個善緣。那麼摩訶目犍連同他們有什麼緣呢?因為這些個人在往昔無量劫以前,他們都是一班蜂子,在山上住。當時就有兩個斬柴的,一個是父親,一個是兒子。這父親一見這些蜂子,皺起眉頭就對他兒子說:「快!不要靠近蜂子,離牠遠一點!要是被牠咬到,這不得了!」可是這個兒子卻發願說:「爸爸你不要怕,牠雖然是蜂子,我發願等到我將來要是證果得道,我要先度這一班蜂子去成佛。你們這些蜂子,不要有惡心來害人。」

[p148] 那麼現在的目犍連就是發願要度蜂子的這個兒子,佛就是當初這個父親。目犍連出家做了比丘,他因為以前發願度這一班蜂子;這蜂子王就做這一個國家的國王,這些蜂子有的就做大臣或老百姓。所以今天他來到這個國家,這些蜂子都來向他叩頭頂禮歡迎。為什麼歡迎他,就因為他在夙世曾發願要度牠們成佛。對我沒有緣,對徒弟有緣,有這種關係。

[p149] 由這件事情看來,我們每一個人修道都應該結緣,都應該對任何人都要好,發願令每一個人都成佛。不但令每一個人成佛,令所有的這些眾生都度他們成佛。你發這個願,無形中你是看不見的,你也不覺得怎麼樣;你對他好,他在默默中一定會知道的。這是因為人與眾生之間,這心裏邊互相都有一個無線電通著的。所以不要以為我這兒動一個惡念他不知道;不錯,他不知道,但是他那個自性上有一種感覺,會知道的。

[p150] 人修道,在沒有成佛以前,必須要與一切眾生結緣,所謂「未結菩提果,先結眾生緣。」怎麼樣與眾生結緣呢?就是要以好心對待一切眾生,以好事來待一切眾生。力量能做到的事情,就應該儘量去做好事,這都是大乘菩薩的發心;不要做自了漢,只顧自己而不顧他人,所以「欲結菩提果,廣結眾生緣」。

[p151] 眾生就是佛,你對眾生好,就是對佛好;你要是對眾生不好,那也就是對佛不好。你能看一切眾生都是佛,眾生見到你也是佛;你若見眾生都是魔王,眾生看見你也是魔王。這就像戴綠眼鏡,看見人都是綠的,那人來反看你也是綠的;你戴紅眼鏡,看人都是紅色的,人家看你也是紅的。所以應該對一切的眾生,都要存一種度脫他成佛的心。我們每一個人若存這種心,那麼到任何地方都有緣。這個緣是最要緊的!

[p152] 佛度有緣人,何況我是佛的弟子呢?當然也要度有緣的人。你們誰和我有緣,我就打他一頓香板,他也不走;沒有緣的人,我就天天給他叩幾個頭,他也要跑的。並且有的或者不知道什麼時候被我打怕了,一見著這個法師,就嚇得戰戰競競的,望影而逃。所以這都是有一種因緣。

[p153] 緬甸靈跡,存留古今

[p154] 目犍連尊者曾經在緬甸顯過神通。在緬甸的一個地方有兩塊石頭,底下有塊大約幾噸重的大石頭,有幾間房子那麼大;上面又有一塊像桃子或葫蘆的石頭。這有什麼出奇?怎麼叫顯神通呢?雖然底下這石頭那麼重,可是小孩子一推它,它就會搖晃;兩個人拉著一條細繩,從石頭的底下往兩邊拉,一拉可從左邊拉到右邊,從右邊又可拉到左邊──這證明石頭還在虛空裏懸著,這是目犍連尊者當初顯神通的。

[p155] 現在緬甸信佛的人很多,有很多人到這地方來拜這塊石頭,這和目犍連都有關係。因此在緬甸造了一個大金塔,一般佛教徒都不遠千里去朝拜大金塔,這些事情說來都很不可思議。有作生意不賺錢的,拜了這塊石頭之後,回去就賺錢了;有事情不順利的,拜完石頭回去也就順利了。在這塊石頭的旁邊就有很多草蓬子,因為很多人都到那兒去拜,然後就在草蓬子裏住。

[p156] 搶救釋親,難逃定業

[p157] 以佛的威德,尚且要還報;這也都是一種示現。所謂種善因,就結善果;種惡因,就結惡果。在過去生中,種什麼因,今生就要受什麼果報。

[p158] 在往昔,瑠璃大王是在水裏的一條魚王,率領魚鱉蝦蟹的眷屬在河裏生存。住在河邊的村人都歡喜吃魚,所以把魚類都吃完了,最後把魚王也捕來吃;當時有五百人都吃這條魚,把魚的肉給吃了。這是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當時他還是一個小孩也在那兒玩,看見這麼大一條魚,就用一根棍子,在魚的頭上打了三下。因此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頭痛了三天也就因為打魚三棍子。

[p159] 這條是魚王,就生出憎恨心,將來一定要報仇;因為這個因緣,所以瑠璃大王帶著他的眷屬,要血債血還,一定要把從前吃他這些人的種族都要殺光,把這些人都殺盡了。因此有瑠璃大王滅釋種的事;釋迦牟尼佛的種族,就是當時吃魚這些個人。

[p160] 瑠璃大王當時在印度是一個國王,他把釋迦佛的種族完全都要給殺了。釋迦牟尼佛有一切的神通變化、妙用無窮,也救不了他的釋迦族。可是目犍連就忍不住了!用神通來救釋種。佛為什麼不救呢?佛知道這前因後果,一定要受這個果報;目犍連就不知道這種因果,因為他是阿羅漢,阿羅漢只能觀八萬大劫以內的因果,超過八萬大劫就不知道了。

[p161] 因為不知道,所以他說:「啊!這是我師父的種族,都要給這國王殺了!我要顯神通來救釋種!」目犍連有神通,他的神通第一,於是念了咒,把五百的釋種都裝到鉢裏,就送到天上去,心想你瑠璃大王沒有辦法殺了!等到目犍連把救出來這五百個釋種拿回來,你說怎麼樣呢?雖然救了,但在他鉢裏都變成膿血了,已經都沒有生命了。

[p162] 目犍連尊者就問佛說:「憑我這種力量,怎麼救不了這五百釋種呢?」佛就告訴他說:「這個因果是不能避免的。如果能避免、能救得了,我早就救了!怎麼又要等你來救呢?」因果難逃!在過去生中造惡業,今生業報循環來到了,一定要受果報的。

[p163] 目犍連當時請求佛救釋族,我相信釋迦牟尼佛當時不會違背因果來救釋種,所以目犍連用他的缽盛釋族五百人送到天上去避難,等災難過去再把他們請回來,這種思想是有道理的,但是他還不明白前因後果。如果當時釋迦牟尼佛和他說明:「這是因果,我不能救。」我相信目犍連尊者也不會救的,為什麼?如果他再救,一者、他不聽佛說的法;二者、他不信因果。所以我認為當時佛是默然,他就誤會以為佛不自私,不救自己的種族,等著弟子來救,於是很奮勇的把釋種送到天上,想不到天上也一樣化為一盆血水,也沒有救成,這是定業不可轉,這是眾生的一種業力,就是阿羅漢也不可不講因果。

[p164] 佛為授記,劫名喜滿

[p165] 釋迦牟尼佛又告訴大眾,說我現在要給目犍連來授記。目犍連在今生把聲聞身捨了之後,將來得見八千二百萬億這麼多的諸佛世尊。在每一尊佛的身邊,修習佛道、供養恭敬諸佛、常修梵行。每尊佛入涅槃之後,他就造七寶佛塔,高千由旬,縱廣正等有五百由旬這麼大;用眾華瓔珞、塗香、末香、燒香,繒蓋、幢旛,以用供養。在沒有數量這麼多的時間裏,他生生世世都是奉持佛法、恭敬佛法、頂戴佛法;那麼一點一點的修行,就具足菩薩所修的六度萬行。

[p166] 釋迦牟尼佛給目犍連授記,說你供養不知道幾千萬億那麼多的佛,具足菩薩所應該行的「六度萬行」,你那時候就成佛了,佛的名號是「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多摩羅跋,就是「性無垢賢」,自性裏沒有染污了,沒有塵垢,是與賢人可以比的。他身上常放香,有牛頭旃檀之香那麼香,可以香四十里。

[p167] 劫名「喜滿」,人人都很歡喜在這國土裏住,所謂「法喜充滿」。喜,是歡喜佛法,充滿歡喜佛法的這種氣氛。國名是「意樂」,就是所有的人民在意念裏都歡喜佛法。這個國家的國土,土地非常平整,到處都是清淨的,地是用玻瓈寶做的,有七寶樹來莊嚴,又有用真珠做的花;在虛空裏,常常有真珠造的花來供養佛。誰到這國土,誰就歡喜,願意永遠住下去。這兒天人是很多,沒有修羅,也沒有惡道。

[p168] 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的壽命,有二十四個小劫那麼長。他時時刻刻為天上的人和人間的人演說佛道;觀機說法,應以什麼法得度就說什麼法。聲聞的弟子,不知道有多少,就好像恆河沙那麼多;都有「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三明,有「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神足通」這六通,有大威德。菩薩也沒有數量那麼多,志向非常堅固,也時時刻刻都精進,都得到「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這三不退轉。

[p169] 這一尊佛入涅槃之後,正法住世有四十小劫這麼長的時間,像法住世和正法是一樣的,也住四十小劫。

[p170] 目連請辭,先佛入滅

[p171] 釋迦牟尼佛化緣已盡,教化眾生這個緣已了了,那麼就要入涅槃了。目犍連知道佛將要入涅槃了,他就向佛來請辭,佛告訴他過去宿業的因緣;所以目犍連後來就被執杖外道用石頭來打傷,他就入涅槃了。目犍連和舍利弗這兩位尊者,都是不忍見到佛入滅,所以他們要搶先,比佛先入涅槃。

[p172] 涅槃,又叫「不生滅」。涅者,不生;槃者,不滅;就是把生死了了。不生不滅就是不生不死了,到究竟無餘的涅槃上。涅槃具足四德,是「常、樂、我、淨」,這是涅槃四德,在佛教裏是很重要的,我們每個佛教徒應該深入去研究了解這涅槃的四德。涅槃又叫「圓寂」,是「功無不圓,功德圓滿」,也就是圓滿,到那個究竟處了,證得妙覺的極果。

頭陀第一‧摩訶迦葉尊者

[p173] 靈山拈花傳心印 破顏微笑直承當 祖祖法燈照沙界 僧僧慧命滿大千 金色頭陀袈裟幢 彌勒尊佛續聖田 摩訶迦葉功勳大 盡未來際恩無邊

[p174] 姓氏大龜,名畢缽羅

[p175] 「摩訶」也是有「大、多、勝」三種意思。摩訶迦葉,就是「大迦葉」。「迦葉」是梵語,翻譯為「大龜氏」。為什麼叫這麼個名字呢?言其他祖上在修道時,看見一隻大龜,揹負著一個圖,他祖先就依照這個圖來修道,所以就以大龜作為姓氏。

[p176] 摩訶迦葉,又有一個名字,叫「畢缽羅」。畢缽羅,是樹名。為什麼以樹為名?因為他父母親沒有兒子,於是向大畢缽羅樹的樹神來祈禱求兒子:「樹神啊,你給我一個兒子吧!」所以就得個兒子。

[p177] 身有金光,能隱日月

[p178] 摩訶迦葉,又有一個名字,叫「飲光氏」,又叫「光波」;飲,是「喝」;光,是「光明」。怎麼叫「飲光」呢?言其他身上有一種光明,是紫金光色,這種光超過一切的光,可以吞沒一切的光,把其他的光明都遮蓋住了,猶如把其他的光給飲了一樣。無論是燈光、日光、月光、星光……,一遇著大迦葉尊者這種金色的光,都顯不出它們的光了,就都變成黑暗,沒有光了。好像電燈有五百度的光,迦葉到了這個地方,五百度的光就不亮了,他這個身上的光超過五百度以上,到一千度、二千度,把這個五百度的光就給喝了。所以這一點,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要知道的,不要以為說迦葉不喝水而喝光,這是一種錯誤的。

[p179] 佛像裝金,感有身光

[p180] 這位尊者,怎麼他身上會有光明呢?這說起,也有一個公案。在過去毗婆尸佛滅度之後,有一座破廟,不但頹壞,連塔也傾倒了,佛像就像在露營似的風吹雨打,身上的金也都沒有了。這個佛像,也不知道誰給他戴上了這麼一頂草編的斗笠來遮著雨。

[p181] 這時有個窮女人,一看到這種情形很痛心,發了慈悲心:「這佛在這兒被雨淋風吹,這怎麼可以呢?我一定要給佛造個廟,一定要給這尊佛裝金!」佛身上的金都脫落了,她想給佛像再鋪金,但這要很多錢的。

[p182] 這窮女人雖然發了這種心願,可是她有一種堅固的真心,於是各處向人家化緣要飯。「有志者事竟成」,她每天所化來的錢就買金子,大約要了十幾年的飯,也就積蓄了很多金子,大約修廟也夠了,給佛舖金也夠了。她就請了一個冶金師,叫這個造金子的工匠,把金子給化了,給佛好貼金。

[p183] 這冶金師一看她有那麼多金子,說:「喔!你這麼窮的一個人,怎麼能得這麼多金子呢?」她說:「我以前看到佛像的金都脫落了,就發心去要飯化緣,要了十多年飯,積存了這麼多金子。」這麼一講,冶金師見到這女人這麼樣誠心,他也發了心,說:「現在,妳補修廟宇,給佛安裝金身,這功德是很大的。可是,這功德不要妳自己做,我們兩個人兩份做好了──妳出金子,我出工,我也不要錢了。」其實這金匠就是看這個女人一片赤誠,便對她有一種好感,生了愛心了;所以他就說,他要兩份做這功德,不要她一份做。

[p184] 把佛像身上鋪金裝好了,廟也蓋好了,這冶金師就向這個女人求婚了:「妳心地太好了!我這一生沒有遇到比妳再好的女人了!我本來想獨身的,現在我遇到妳這麼一位知音,你可不可以同我結婚呢?」這個女人一想:「哦!他心地也不錯,我請他來給佛裝金,他只要一半的工錢。這個男子的心地不錯!」答應了,兩個人就結婚了。

[p185] 因為給佛像裝金、整理佛像功德的緣故,所以感到生生世世身上都有紫金光色,相貌也非常圓滿。他們兩個人發願,生生世世都作夫婦,但是生生世世都要一起修道,弘揚佛法。

[p186] 金色頭陀,最能修苦

[p187] 摩訶迦葉尊者就是當時的那位冶金匠,這個窮女人就是紫金光比丘尼;由於給佛裝金的緣故,兩個人身上都放金光的。

[p188] 在今生,迦葉生到摩竭提國的一個很富有家庭裡,富可敵國,摩竭提國的國王又拜他做師父。迦葉一出生,身上也就有金光;等到二十歲時,他的父母親就要給他定親結婚,他說:「我一定要找著女人這個身上有金光的,我才和她結婚;如果我找不著,就不結婚。」以後果然在另外一個國家,就遇著一個女人身有紫磨金色的光,所以他們兩個結婚了。

[p189] 結婚後,就一起修道。修什麼道呢?以前這迦葉是個外道,什麼外道呢?事火外道,專門修火的功夫,供養火,向火來叩拜。之後,覺得世間都是變化無常,不究竟的,於是和他太太就約定要修道。等到摩訶迦葉一百二十歲那時候,才遇著佛,又一起出家,跟著釋迦牟尼佛修道。在今生,迦葉出家作比丘,他的太太也出家作比丘尼,叫紫金光比丘尼。

[p190] 跟佛出家修道,兩個人證羅漢果之後,才知道原來兩個人生生世世都是做夫婦。他們發願生生世世做夫婦,是修道的;生生世世都要修道,都要皈依三寶、出家了道的。他們雖然是夫婦,但只有夫婦之名,而沒有夫婦之實;這有什麼證明呢?因為他們兩個人身上都有金光,如果實實在在是夫婦的話,他們都不會有金光的!雖然鋪佛金,但是他們所行所做,若不保持他本有的這種功德,就不會有光明。所以,你不要發願生生世世做夫婦,愈做愈遠,做到地獄裏去了!要修道才可以!

[p191] 迦葉尊者跟佛出家修道之後,專行苦行頭陀。在佛的弟子裏,是年紀最長的;可是他雖然年紀這麼長,愈老愈有精神、愈有力量,什麼事情都苦幹,最吃得苦、最受得苦、最能修苦行,所以迦葉尊者是「頭陀第一」。「頭陀」是梵語,翻譯為「抖擻」,就是抖擻精神,打起精神來,勇猛精進。打起精神,就是要你不怕苦、不怕難,愈苦愈來幹,愈苦愈去做去,像迦葉祖師那麼樣;你看!迦葉祖師那麼老了,還是行頭陀行。

[p192] 頭陀行門,圓滿梵行

[p193] 頭陀行,有十二種。這十二種頭陀行,是住持佛法的一種表現。若有人行頭陀行,佛法就久住世間;若沒有人行頭陀行了,佛法就該滅亡了。十二種頭陀行都是什麼呢?就是所穿的衣服有兩種,食的方面有五種,住的有五種。

[p194] (一)著糞掃衣。一般人已經不要的衣服或布,就把它丟到垃圾裏邊;出家人把這種的衣服揀回來,洗乾淨了,做成衣服來穿,這叫「糞掃衣」。穿這種衣服有什麼好處呢?這個好處可就大了!

[p195] 第一,令你沒有貪心,沒有一種好好的心。穿上這種衣服,旁人一看:「啊!這個老修行穿這麼破爛的衣服,這才真正是個修道的人,我們都應該照這樣學!」因為你這種的影響力,就令其他的比丘也都發起道心來了。所以既止自己的貪心,又息人家的貪心,這豈不是好處?這好處,你說能有限量嗎?所以說這個好處太多了!也就是現在一般修道的人所穿這個衲袍,叫破衲衣;又叫「百衲衣」,衣服上,左補一塊補丁、右補一塊補丁,補得補丁不知道有多少。出家人叫「衲子」,也就是說穿這種衣服,是一個破衲衣。

[p196] (二)但三衣。但,就是「僅僅的」;就僅僅有三衣,沒有其他的東西,所謂「身邊無礙物,自無煩惱生。」這也是教人常常知足,不要貪多的物質。

[p197] 三衣,就是主衣、七衣、五衣。主衣,又叫「大衣」;梵語是「僧伽黎」,翻譯為「二十五條衣」。這二十五條,每一條有二長一短的、有三長一短的、有四長一短的,合計起來是二十五條;這表示是種田的「田」相,所以又叫「福田衣」。若入王宮、升座說法、托鉢乞食時,都可以穿主衣。七衣,又叫「鬱多羅僧」,就是「入眾衣」,禮懺、拜佛、聽經時要穿這個衣。五衣,梵語是「安陀會」,翻譯為「作務衣」,就是服勞執役、出入往還、迎賓待客;一切時、一切處,都可以穿這個五衣。

[p198] 所謂「三衣鉢具」,在拜墊上的布,這叫「具」;比丘吃飯的碗,這叫「鉢」。

[p199] (三)常乞食。自己不立煙炊、不做飯常,常去托缽乞食。在暹羅、緬甸、錫蘭,齋主把菜飯都預備在一個碗上,放到一邊;哪個和尚先來到他這兒乞食,他就跪到地上,把這一碗齋飯頂到頭上,倒到你鉢裏,然後叩三個頭。每一個家庭,都是那樣子供養三寶。

[p200] (四)次第乞。次第,一家挨著一家,不揀擇,把你的分別心沒有了;所謂「不能揀擇,平等乞食。」平等,也不能說那個有錢的,我不向他來化齋,我去化那個窮的去;也不能說,那個窮的我不化,化那有錢的去。要一個門口挨著一個門口,一天化七個門口;這七個門口如果都沒有人給供養,這一天就不吃飯了。

[p201] 大迦葉是個苦行頭陀,一天只吃一餐,他化緣不化有錢的,專門去化窮人。他的思想怎麼樣?說:「這個窮人太可憐了!為什麼他窮呢?就因為在前生不曉得作功德,所以今生就窮了。我現在去度一度他,令他在三寶的面前種點福,來生他就會有錢了,就會富貴;如果他不種福,來生就更苦、更窮了!」所以大迦葉專門化窮人,越窮他越去化緣。你窮不是嗎?才應該供養。

[p202] 有這一個要飯的化子,迦葉尊者就向他化緣,這要飯的就說: 「我窮到沒辦法呀,所以才要飯。」 「那你不好把窮賣了嗎?」 「窮還能夠賣嗎?」 「能夠賣!」 「怎樣賣法呢?」 「你布施,你就不窮了。」 「我什麼都沒有,我怎能布施呢?」 「你不還有一罐子飯嗎?你要來的飯,你把這個布施了,那你就不窮了嘛!」 「這個飯,誰能要呢?」 「你給我,我就要!」

[p203] 那麼這要飯的就說:「好吧!」他跪下頂禮三拜,然後把這一罐又餿又酸的飯,就供養了。迦葉尊者當面就把這一罐子飯吃了,就給他迴向:「你從今以後解決貧窮,永久不受貧窮。」當天,這個要飯化子就死了,升到忉利天上去了。你看,以人間這種要飯的化子,極窮之人,這因為宿世沒有布施,今生才受貧窮;但是他有這麼一罐子餿飯,他把這飯布施出來的這種福報,就能夠使他生忉利天享天福。

[p204] 這迦葉尊者若不是慈悲,若討厭這個飯不能吃,那就不能夠做眾生的福田了。為什麼每天必要乞食呢?是「為長人天福,慈悲作福田」。因為你供養他的一頓飯,能夠增長你很大福報。所以佛在世的時候,這個乞食是為眾生的關係,為眾生作福田。像暹羅、緬甸、錫蘭這些南傳的國家,如果街上沒有和尚來乞食化飯,一般的人都會發愁;若有和尚來化飯,這都歡喜了,因為這個福田給送到家來了。

[p205] (五)日中一食。就是早晨也不吃東西,晚間也不吃東西,只在中午十一點到十二點這個時間來吃飯,這叫日中一食。但是一般不明白佛法的人,以為日中一食就是持午;其實不是!持午,就是早晨吃、中午吃、晚間不吃。

[p206] 日中一食是很好的,可惜不容易做得到。為什麼?民以食為本;一切人都有吃東西的食慾,餓一點,就想吃東西。早起也餓,晚間也餓;好是最好,不容易做得到。好什麼呢?節省很多麻煩;你少吃兩餐,就少大便、小便幾次。「日中一食」這種的功德,說也說不完的;總而言之,你少吃一點東西,就少一點麻煩;吃得太多了,麻煩就會多了。「日中一食」這種的好處太多了!

[p207] 日中一食,是依照佛的制度、佛的規則來修行的。制度就是規則,就是規矩。早晨,是天人吃飯的時候;佛只有中午來應供;等過午未時,這是畜生吃東西的時候;晚間就是鬼吃東西的時候。出家人為什麼晚間不吃東西呢?就因為你晚間一吃東西,這筷子、碗一響,鬼就想來同你搶東西吃。可是人吃的東西一到鬼的口裏就變成火;一變成火,鬼就生瞋恨心,就要跟你打齋了,令你生病。所以修行的人,晚間不吃東西,就是這個原因。

[p208] (六)節量食。節,是節約,就是少吃一點。吃東西,不要因為這東西好吃,吃完又想吃,這就沒有節量了。無論怎麼樣好吃的東西,我每天若吃兩碗飯,我一定就吃兩碗;不能說這東西不好吃就吃一碗,好吃的就吃三碗,這就沒有節量。每個行頭陀行的出家人,本來吃兩碗可以飽,我吃一碗半,少吃一點;總叫它差一點點,不要吃得太多了。因為你吃太多,肚裏沒有地方存這個飲食了,就要做很多的工,到廁所去很多次。

[p209] (七)過午不飲漿。過了中午十二點鐘也不飲漿。漿,譬如蘋果水、橘子水、茶水、牛奶、豆漿,這都叫漿。過午之後,真正行頭陀行的人,就不飲漿。行頭陀行,有的行一種頭陀行,有的行兩種,有的三種,有的四種,有的五種、六種、七種、八種、九種、十種、十一種、十二種;有的完全都行的,有的單行一種的,這沒有一定,量力而為。

[p210] (八)阿蘭若住。梵語「阿蘭若」,譯為「寂靜處」,就是在人很少的地方,也很少人到的地方,沒有一切雜亂的聲音,就是不喧鬧的地方。有一句俗語說:「眼不見,嘴不饞;耳不聽,心不煩。」在寂靜處的地方,就是很容易用功修行,很容易入定;這個地方,是在山林裏邊,離城市很遠的;這叫「阿蘭若」,又叫「阿練若」,就是修道人一個最好的修道地方。

[p211] (九)樹下宿。修道人,以天地為廬、四海為家,到處都可以住。這個樹下,既可以避雨,又很涼爽,所以在樹下住;可是每一棵樹底下住,不能超過三天,只可以住兩宿。為什麼不可以超過三天呢?因為真正修道的、清高的比丘,不希望有緣法,不希望有人認識他,而來供養他;所以在每一個地方,住兩宿就走了。這是因為不求任何人的好供養,所以在樹下住。

[p212] (十)露地坐。在樹下,還有遮風擋雨的樹葉子。在露地宿,就是也沒有樹木,也沒有房子,就在露地那兒打坐,既有月明、又有星朗;所謂「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一般清異味,略得少人知」,這月亮到了天中間、風在水面上來的時候,這種天然的生活,是很少人能領略到其妙處的。在露天來住,真是以天地作他一個大房子,這種生活非常自然。

[p213] (十一)塚間坐。就是住到墳墓旁邊去。為什麼在墳墓住呢?因為正可以修「無常觀」,知道人生是無常的,無論早晚遲速都是會死的,都會變成一堆白骨頭。自己能有一種警惕心,看見這是個死人,知道自己將來和這個人也是一樣會死的,如果不修道,死的時候來了,那怎麼辦呢?所以在墳墓上坐著修道,能覺悟這一切都是無常的;自己就不會懈怠,不會懶惰,不會忘了修行,不會生出種種的貪心、種種的瞋心、種種的癡心,就不會有所執著了。

[p214] (十二)常坐不臥。就是「脅不著席」,在那兒常常坐著,不躺著睡覺;因為人躺著睡,就愈睡愈想要睡,不願意起身用功修行。常坐不臥,他坐著睡一陣,就醒了,就很容易用功修行、參禪打坐;所以這個「常坐不臥」,對於修行人是很有幫助的。

[p215] 有的人行頭陀行,單行一種:或者單單穿「糞掃衣」,或者單單「但三衣」,或者單單行「常乞食」,或者單行「次第乞食」,或者就修「日中一食」,或者單單就修「節量食」,或者單單修「塚間坐」,或者單修「常坐不臥」;摩訶迦葉雖然年紀很老,可是對這個十二種頭陀行,他都能如法修行,而且還都修行得非常圓滿,所以他是「頭陀第一」。

[p216] 行頭陀行,佛法住世

[p217] 佛看見摩訶迦葉,這麼樣子苦幹,都很不忍心看他還修頭陀行。有一天,佛在說法,摩訶迦葉來,佛就讓了半邊座給他。為什麼他分半座給摩訶迦葉呢?因為迦葉年紀太老了,大約也一百四十歲了。佛就勸他不要行頭陀行了!年紀老了,恐怕受不了!雖然佛這麼勸,迦葉尊者笑一笑,還是照樣行頭陀行。

[p218] 佛看他還是照樣行頭陀行,這麼樣受苦吃苦,忍苦耐勞的,於是就深深地讚歎他:「啊!在我法之中,有摩訶迦葉這樣行頭陀行,我佛法就能久住世間!他是對佛教最有貢獻的!」佛這麼讚歎他。因此,大家都說迦葉尊者,他是頭陀第一。

[p219] 他也勤修六度的法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度,時時刻刻都勇猛精進,時時都抖擻精神來修行,日夜不休息,所以他智慧也是圓滿的。我們要是能拿吃飯、睡覺、穿衣服,這種注意力搬到這個行頭陀行上,我們也會和迦葉祖師是一樣的,可惜我們都是捨本逐末,把真的都忘了,盡在假的上用功夫。

[p220] 聞法起舞,歡喜忘形

[p221] 《華嚴經》上說:「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你想要明白佛的境界,你就把你的意清淨了,好像虛空那麼清淨。有一次,釋迦牟尼佛講實報莊嚴土的色、聲、香、味、觸,迦葉尊者一聽,本來他在那兒入禪定,他聽著,自自然然就跳起舞來了。你看!那麼有定力的老修行!他想起實報莊嚴土那種美妙的境界,他就歡喜得跳舞起來;你沒有到這程度,你不知道!所以這個妙法令人歡喜得都忘形了,都不知道自己在什麼地方了,這才是得到法喜充滿!

[p222] 佛為授記,光明如來

[p223] 在法華會上,釋迦牟尼佛告訴所有一切大眾,迦葉於未來世,在沒成佛之前,他供養恭敬三百萬億那麼多的諸佛世尊,尊重讚歎,廣為宣說諸佛無量的大法。在他最後這個身,也成佛了,佛的名號是「光明如來」;因為他身有金光。

[p224] 國名是「光德」,因為國中的人民,都有光,也都有德行。劫名是「大莊嚴」。什麼大莊嚴?是大菩薩莊嚴這個劫;大菩薩很多,沒有數量的千億那麼多。這些個菩薩的心,也都調柔,都得到大乘神通,得到五眼、六通,都修持佛所說的大乘經典。這一切的聲聞等,也沒有數量。

[p225] 他的國土非常清淨,是以瑠璃為地;因為他因地修清淨的苦行,清淨的頭陀行,所以得到這個果報。又有種種寶樹在道的旁邊,用金子作的繩來界道。誰看見這種境界,誰就歡喜。人身上也常常放香,國土也常常放香。在虛空裏頭,常常有天女散華。這個國土,地非常平正,沒有高山、小山、丘坑。為什麼?因為摩訶迦葉在因地時,修平等的慈悲,修心地修得平,所以他的國土地也就平整,沒有小山、大坑,也沒有瓦礫荊棘,沒有穢惡,沒有不淨的情形。

[p226] 他的國土,沒有一切的魔事,就是沒有煩惱。為什麼沒有煩惱?就因為這國中的人民,常常都修禪定,有定力;所以就有魔事,也變成沒有魔事了。雖有魔王波旬這個魔和魔民;一般的魔子、魔孫,他們都護持佛法,就都不破壞佛法。為什麼?因為迦葉祖師修種種的頭陀行,所以把一切的魔軍都戰勝了,魔王歸服了,也變成了護法。你看!為什麼修道要行頭陀行?行頭陀行,就把魔王都變成不是魔王了,變成護法。所以你修道,你若真正有修行,最初來磨你的人,將來都是你真正的護法。如果你沒有真正的修行、沒有真功夫,那魔王就是魔王,不會變成護法。

[p227] 光明如來這尊佛的壽命有十二個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p228] 靈山拈花,傳佛心印

[p229] 摩訶迦葉在佛教裏邊,是佔最重要的地位。佛在大眾弟子裏頭,說摩訶迦葉是第一個大弟子。有一天,佛在靈鷲山說法的時候,大梵天以金缽波羅華持以獻佛,捨身為床座,請佛坐到他身上,來給眾生說法。佛坐在梵天的身上,對著百萬人天,拈華微笑。當時一切的弟子愣然,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誰也沒有什麼表示,唯獨摩訶迦葉破顏微笑;這一笑起來,佛知道迦葉尊者懂得他的意思了。

[p230] 所以這叫「拈花微笑傳」;傳什麼呢?傳佛的心印法門。佛就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以心印心、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我已咐囑摩訶迦葉。」又復以金縷袈裟,囑咐他說:「你拿著,保護著它,把它交給將來成佛的彌勒尊佛。」摩訶迦葉就向釋迦牟尼佛頂禮,說:「我要恭恭敬敬地依教奉行,我要保護這袈裟。」

[p231] 所以迦葉尊者為佛教的初祖,西天第一代的祖師。「祖祖法燈照沙界,僧僧慧命滿大千。」祖祖相傳這個衣缽,以心印心這個法,是法脈相傳,這叫「法燈不滅」。這個燈光雖然是小,但是傳的地方很多,所以照滿恆河沙世界。每個僧人的慧命,也就是佛的慧命、法的慧命,也是僧的慧命,遍滿大千世界;世界各國,差不多都有佛法。

[p232] 佛臨涅槃,尊者錯失

[p233] 釋迦牟尼佛化緣已盡,教化眾生這個緣已經了了,那麼就要入涅槃了。佛就在二月十五日,在雙樹林下臨涅槃時,十方微塵的眾生都來了,除了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沒有參加以外,所有的眾生都來參加這涅槃盛大的法會。

[p234] 阿羅漢能知道八萬大劫的事情,可是摩訶迦葉也是個大阿羅漢,阿難也是阿羅漢,神通也不小,他們為什麼就不知道佛入涅槃呢?為什麼這麼樣重要的事情他們都不知道?這兩位尊者,一位是佛傳佛心印的弟子,是初祖。一位是接續佛的心印,所謂二祖。可以說是最親近的弟子,可是佛入涅槃的時候,他們兩位失去這種最後的機會。他們把一切的神通不知道都到了什麼地方去了?

[p235] 那時候,有人說阿難著魔了,阿難他為什麼會著魔?就因為他管閒事管得太多了,自作聰明,結果到緊要的關頭一點都用不上了。他這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親自看見佛入涅槃,給佛當侍者當了四十多年,最後那麼離開佛。你們想一想,這位老迦葉平時離佛很遠的,不管閒事的,入了金剛定,也不出定;連佛入涅槃他也不知道了,那不叫金剛定,那叫老定,老了;坐那個地方什麼也不管了,真是「彌陀佛各顧各,摩訶薩不管他」了,連佛入涅槃他也不管了。你們各位研究研究,我說的不對嘛!一個不願意管閒事的,一個就願意管閒事的,這兩位一個太過,一個不及;又沒有見到佛最後的一面,變成佛教裏頭一個大的遺憾,這也因為他們平時種因種得不太圓滿,所以才有這樣子情形。我說的要是有點意思嘛!你們各位想一想!

[p236] 結集經藏,功德弘廣

[p237] 有人行頭陀行,那麼正法就會住世,所以因為什麼迦葉祖師能降伏諸魔,一切天魔外道都向他都屈服,就因為他梵行修得圓滿了。還有,這個結集經藏的功德是很廣大的!在釋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後七日,迦葉祖師就秉承佛的命,召集五百大阿羅漢,在王舍城外,七葉窟那個地方結集經律論三藏。他結集經藏,這個功德是無量無邊的,說不完那麼多。

[p238] 「摩訶迦葉功勳大,盡未來際恩無邊。」在佛教裏頭,摩訶迦葉尊者的功勞是最大的,誰也不能和他爭第一。佛的金口都許可說他是第一個大弟子,所以他的功勞是最大的。我們這些佛的弟子、佛教徒,就是盡未來際想要報答摩訶迦葉尊者這種恩惠、這種恩澤,也沒有個邊際,我們是報答不完的。

[p239] 金縷衣缽,轉授彌勒

[p240] 你們想不想見摩訶迦葉?摩訶迦葉沒有圓寂,現在還在這個世界上。釋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後,摩訶迦葉尊者就到中國雲南雞足山在那兒入定。由佛入涅槃之後到現在,已經有三千多年,可是他還是在那個地方入定。入的什麼定呢?就是滅盡定。滅盡定,就是滅受想定,滅盡第六意識了,沒有分別心;經過百千劫這麼長的時間,也就像這麼一彈指的時間似的。所以就幾萬年都可以坐的,入這滅盡定。

[p241] 他入定做什麼呢?在那兒,他等到將來當來下生彌勒佛出世成佛的時候,要把釋迦牟尼佛的金縷僧伽梨衣、四天王所獻的缽,交給彌勒尊佛;因為這衣是佛佛相傳的,所以他就在那等著彌勒尊佛出世。那麼他所應做的事情才做完了。

[p242] 到雞足山去拜摩訶迦葉的時候,可以看得見他嗎?可以。佛教就講的一個「誠心」。你有誠心,就可以看得見;沒有誠心,就看不見。所以在雞足山,很多修道的人都到那兒朝拜迦葉祖師,給迦葉祖師叩頭頂禮。在雞足山常常有三種的光──有佛光、金光、銀光。到雞足山,如果有誠心,就會聽到山裏邊有鐘聲;但是可以聽見鐘聲,可是看不見這個鐘。這個鐘聲,在全雞足山幾百里地以內都可以聽見,所以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這個地方是一個聖地,也是一個聖處。

[p243] 化身老子,緣度震旦

[p244] 道教中的老子,你們各位知道他是誰嗎?老子就是迦葉祖師來著。這個迦葉祖師,也是一個佛教開入先鋒;他知道中國大乘根性者很多,不過要是沒有人預先到這兒,開一條比較淺顯的路,這些人是不容易接受的。所以迦葉祖師就發願化身老子來到中國傳道教,由淺入深,廣度一切有緣的眾生。孔子是「水月童子」化身來的,顏回也是「月明儒童」化身來的。他們都是因為要到中國來開闢大乘佛教,所以就先化身來到中國提倡道教、儒教的理論,將來好和佛教合而為一。

天眼第一‧阿那律尊者

[p245] 始惰終勤不睡眠 七日七夜血淚穿 積極精進傷雙目 憐愍教授得照天 九十一劫無貧困 百千萬世有福緣 四事請問佛遺囑 功德無盡永流傳

[p246] 王族七子,隨佛出家

[p247] 這一位阿那律尊者,也就是「阿菟樓馱」,又叫「阿泥盧豆」;梵語翻到中文的音,有多少差的。我們現在叫「阿菟樓馱」,也就是和「阿那律」的音大同小異。

[p248] 那麼在今生,這一位尊者他就做斛飯王的兒子;斛飯王有兩個兒子,阿那律尊者的哥哥是誰呢?就是「摩訶男」;他是從佛出家修行,也就是在鹿野苑中最初得度的五比丘之一。斛飯王和釋迦牟尼佛的父親淨飯王是親兄弟,所以阿那律尊者也就是佛的一個堂弟。

[p249] 淨飯王有三個親弟弟,就是白飯王,斛飯王,甘露飯王。淨飯王有兩個兒子,一是悉達多,也就是釋迦牟尼佛;二是難陀。白飯王有兩個兒子,一是調達,也就是提婆達多;二是阿難。斛飯王有兩個兒子,一是摩訶男;二是阿那律。甘露飯王有兩個兒子,一是婆娑;二是跋提,就是小賢,也是從佛出家,在鹿野苑中最初得度的五比丘之一。

[p250] 佛陀成道後,回到故鄉迦毗羅城,說法教化,很多王族的人也都隨佛來出家──阿那律尊者也和跋提、阿難、提婆達多等七位王子,一起隨佛陀出家修道。

[p251] 尊者無貧,宿世有因

[p252] 「阿那律」是梵語,翻譯到中文的意思就是「無貧」,就是總是富貴的。他為什麼就總是富貴,總也不窮呢?

[p253] 在無量劫以前,弗沙佛的時候,那時候世界饑饉。饑饉就是世界鬧荒年,人人都沒有飯吃了,吃草根呀、樹葉呀,都要餓死。因為在那時候,他曾經供養過一位辟支佛;雖然證果的聖人,他也有他的這種因果。這個聖人在因地修行的時候,盡修慧不修福;所以在他住世這段時間,就趕上人人都沒有飯吃,他自己也就沒有飯吃,沒有人供養他了。

[p254] 這位聖人是個辟支佛,比阿羅漢又高一點。但是他修慧不修福,所以就感上這個苦,在最困難的這個時候,他教化眾生。雖然是聖人,也要吃飯。這位辟支佛在山上修道,他的願力是每逢七天到城裏邊去化一趟緣,就是托缽乞食。七天下一次山,就化七個門口的緣;如果在這七個門口,沒有人布施給他飯,他就不再化緣。本來在七天以前,他就沒有得到飲食;這一次又下山,化了七家門口,又沒有人布施給他,於是這個辟支佛就托著空缽回來。

[p255] 回來時,遇到一個窮人在這兒耕田。這個耕田的窮人就是誰呢?就是阿那律。阿那律在宿生,在那兒耕田,吃的是稗子飯。稗子飯,就是這穀裏頭的最不值錢的那種米,最不值錢的;那麼因為他窮,所以就吃這種米。這個辟支佛,托著空缽回來了,這個農人知道這個情形,就很悲痛,很同情這位出家的老比丘。為什麼化不到緣呢?因為那個時候鬧飢荒,沒有飯吃,每一個家庭自己生活尚且都發生問題,怎麼有餘糧來布施給出家人呢?所以這個辟支佛就托空缽了。

[p256] 這個阿那律,當時是一個種田的農夫,也是非常貧窮的人,要用勞力來換取生活的安定;所吃的,也是一種最便宜的米,叫稗穀米──就是在穀子裡邊生出來的草結籽,這種米是最便宜、最不值錢的。他天天做工,就吃這種米;一早就帶著這中午的飯,吃完了,晚間就回家。可是這天中午,他看到老比丘沒有化到緣,他就生出了一種同情的心:「你這個出家修道的人,遇到這飢荒的年景,就沒有飯吃了!太可憐了!」於是就問:「啊!聖者呀!您吃不吃我這個稗子米呢?如果你不嫌棄的話,我可以供養您了。」他供養的時候,他並不知道這位老比丘是辟支佛,他不過就看見這位老比丘去化緣,沒有乞到他所願意得的飲食。

[p257] 這辟支佛沒有齋飯,肚裡頭也有點不舒服,說:「你肯布施給我?那你自己吃什麼呢?」他說:「這一天不吃,不要緊!我家裡還有呢!」這位辟支佛就說:「那真好了!我就接受你的供養!」這位辟支佛看他這麼誠心來供養自己,於是就給他回向:「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你現在布施給我,你想求什麼,我一定滿你的心願,你得到你應得的利益;你要是因為想求快樂而做布施,你將來一定得到快樂。就說:「我受了你的供養,你以後生生世世都不會再窮了!」就接受他的供養了,把這一頓稗子米的飯給吃了;吃完了,你說怎麼樣呢?

[p258] 這辟支佛就顯出神通,現出十八變。這羅漢有十八變,辟支佛也有十八變;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又出火,又踴身虛空等等,有十八種的變化。總而言之,這個變化,都是普通人認為特別奇怪的。現了十八變之後,說完了這話,這老比丘就走了。

[p259] 由他把飯布施給這個辟支佛了,你說怎麼樣啊?這就奇怪了!奇怪的事情就生出來了。什麼奇怪的事情啊?哈!講起來你們都不相信,我也不相信;不過這個經上釋迦牟尼佛這樣講的,不由得你不信,不信都要信。

[p260] 怎麼樣子呢?他繼續在地裏頭耕地,一鋤那個地,從地裏就跳出一隻兔子來;這兔子很調皮的,就和他開玩笑。怎麼開玩笑?譬如他用鋤頭來耕田、鏟草,這隻兔子就往他這個鋤頭上來碰,咬他的鋤頭;他說:「我這沒有時間,我在這做工的,你不要搗亂我!」他就用鋤頭往前一撥牠,這個兔子怎麼樣呢?很有一點的功夫的,一跳就跳得很高,跳到他臂膀上,那麼趴著不動。他就用鋤頭往下撥這個兔子,卻怎麼也擺脫不掉,好像在他身上生了根似的。

[p261] 這回他可就生一種恐懼心:「這怎麼辦呢?這個兔子長到我身上了!會不會有什麼問題呀?」也不做工了,於是就趕快回家,讓他的太太看一看,這是怎麼一回事啊?怎麼這個兔子趴到他身上,就不動彈了呢?晃也晃不掉,是怎麼樣子也拿不下來了。

[p262] 回到家,就叫他太太把這隻兔子從臂膀上拿下來。他太太把兔子一拿下來以後,本來是一隻活的兔子,現在變成金兔子,是一個金子的了,這個兔子是一塊金子。那麼由此之後,把這個金子拿去換成錢,割一塊,這個金子又長出來;割一塊,這個金子又長出來。因為窮人他不敢拿著這一個金兔子去賣,所以他先剁下一條腿來,再剁前腿,然後四條腿剁下來,拿去賣了,回來,這個兔子又長出四條腿來。從此之後,他這個錢、財寶就無窮無盡了,就不知道有多少錢;因為他有這隻金兔子,隨時斬去牠的腿,隨時就生出來,就這麼奇怪!

[p263] 由此他不單這一生富貴,生生世世都富貴,九十一個大劫享受富貴,在天上、在人間、在任何地方,他也不窮,所以叫不貧。他供養辟支佛時,並不知道這是個辟支佛;不過供養完了之後,這位辟支佛給他迴向,他自己就得到這不貧的果報。因為他如此誠意,把他唯一的午飯供養辟支佛,以這個功德得到果報,九十一劫都是富有。無貧就是沒有貧困,沒有困苦艱難。所謂「九十一劫無貧困,百千萬世有富緣。」於九十一劫,他都不窮,都有富因緣。

[p264] 供養聖僧,福慧雙增

[p265] 你們看,供養辟支佛得這麼大的果報!有人說:「那我也供養辟支佛,將來於九十一劫也會富,般般如意,種種現成。」那要看你的福氣怎樣,要能遇到真正的聖僧、辟支佛。譬如臺灣的廣欽老和尚,他十幾天沒吃飯,如果你供養他一頓,你也會發財的。可是現在沒有機會,因為他已經圓寂。如果他還沒有圓寂,我不會告訴你的,我要是告訴你,會令你生出一種貪心賣房子賣地也要去供養廣欽老和尚了,所以我給你一個後悔藥,給你嚐一嚐後悔是不是苦的。

[p266] 在佛教裏頭,這個布施是「捨一得萬報」,在《地藏經》上是這樣子講的。那麼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深信這種道理,對於這個道理不應該生一種懷疑心,你看阿那律尊者,他供養了辟支佛,就得到這種的果報。在中國,要是有一千個和尚,有一千個法師裏頭,一定會有一個阿羅漢。你不要見著這個和尚,就以為是阿羅漢了,不是這麼容易的。一定要夠一千個裏頭,會有一個阿羅漢;不夠一千個的時候,沒有阿羅漢的。或者單單一個也是阿羅漢,那要看你認識、不認識,好像阿那律尊者他就只供養一個和尚,但是這個和尚就是辟支佛,他就得到這種的好果。

[p267] 那麼講到這個辟支佛去托缽、化齋,為什麼他化不著齋?這又要講起因果來。「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瓔珞。」你單知道修智慧,說是我學習經典,來研究佛法,這不錯!開智慧。但是你又要做布施,又要栽培你的福,又要求福,在三寶面前種福。如果你不種福,就羅漢托空缽,你單單修智慧,不修福的話,你這個羅漢出去化緣,就沒有人布施給你。為什麼呢?你在以前沒有種過福,沒有修過福,所以就沒有福。

[p268] 修福不修慧,單單知道做好事、做功德、做善事,而不修智慧,不求智慧,這將來怎麼樣呢?象身掛瓔珞,你就托身做一個大笨象,elephant,在那個象的身上掛很多珠寶、玉器、瓔珞。瓔珞也是一種裝飾品,戴上好看的,那麼以前的女人頭上都戴瓔珞,這個瓔珞看得是很美麗的,中間是空的。那麼象身掛瓔珞,這有福,但是沒有智慧,象沒有什麼大的智慧。所以我們修道應該又要修福,又要修慧,內裏邊也要修,外邊也要修,內聖才能外王。內聖就是自己裏邊修得光明了,有智慧了,聖明了;外王,外邊你也要去做好事。所以要內功外果雙管齊下,這才能得到道的相應。

[p269] 始惰終勤,雙目失明

[p270] 阿那律尊者是佛的堂弟,最初跟著佛出家的時候,他最歡喜什麼樣呢?最歡喜睡覺。每逢佛一講經說法的時候,人家是入定,他常常入睡,入睡眠三昧不聽經,就睡覺;佛講經正講得很妙的時候,他睡得也很妙,睡得什麼也不知道了。他聽佛說,這個「妙」,就是什麼也不知道,不可思議就是個妙;他想,那我就睡覺!他這一睡覺,你說怎麼樣呢?有一天,佛就呵責他:

[p271] 咄咄胡為寐,螺螄蛤蚌類; 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

[p272] 咄咄,這是責怪之辭;胡為寐,你為什麼要睡覺?你就好像海裡那個螺螄蚌蛤似的,一天到晚總瞇在殼裡邊睡覺。一睡就睡了一千年,也聽不見佛的名字!這就是佛發起脾氣來罵他,你這個東西啊!真是沒有出息,你真是不長進!這麼懶惰,就知道睡覺!

[p273] 尊者被佛這樣呵斥之後,就發了慚愧心了,自己就哭,責罰自己:「啊!你為什麼這麼沒有出息?你怎麼天天要睡覺?這回我單不叫你睡覺!」於是他不像以前那樣無慚無愧,他就發奮、發大精進力,好像汽車加油一小時走一百五十英哩。從此以後,他就不睡覺了,白天也不睡覺、晚間也不睡覺!一天到晚也不准自己睡覺!可是他這個不睡覺,是真正發心想要學習佛法。一連七天七夜沒有睡覺,你說怎麼樣呢?嚇!把眼睛都瞎了。這個眼睛白天它做工,晚間要休息的;你不給它休息,它疲倦到極點了,就不幹了、罷工了,眼睛一罷工就看不見囉!

[p274] 修持三昧,照天照地

[p275] 釋迦牟尼佛一看,這個小弟弟太可憐了,對他生一種憐憫心,因為精進研究佛法,把眼睛都瞎了。於是就教他修「樂見金剛照明三昧」;他依法修這種的三昧,即刻得到天眼通。不單得了天眼通,還證得「半頭天眼」;他這個頭上,半個頭都是天眼。他觀三千大千世界,十方所有的地方,他都可以看得非常的清楚,就像看手掌上的菴摩羅果一樣的。菴摩羅果,是印度的一種水果。這是阿那律不用眼睛可以來看,他眼睛瞎了,但是他可什麼東西都可以看得見。所以阿那律尊者,他是「天眼第一」。

[p276] 佛十大弟子中各有第一,阿那律尊者是天眼第一。為什麼他天眼第一呢?因為他為了佛法而瞎了眼睛,所以佛又以佛法來給他眼睛,這個眼睛和肉眼是不同的,而是天眼。所謂「天眼通非礙」,不單能看人看物,天上地下,虛空裡任何地方它都看得見,以凡夫的眼換聖人的眼是不錯的,相信大家也會羨慕的,但是你放不下,不能七日七夜不睡眠,所以得不來的。我講的是老實話,不打妄語,絕對是真實不虛。

[p277] 所謂「始惰終勤不睡眠,七日七夜血淚穿;積極精進傷雙目,憐愍教授得照天。」他一開始修道很懶惰,以後就很精勤不再睡眠。他七日七夜不眠,大概眼睛流血使雙眼失明。積極精進傷雙目,佛憐憫他,所以教他修樂見照明金剛三昧。因修這種定,他便得到天眼通能照天照地。

[p278] 那律眼根,旋見循元

[p279] 佛詢問每一個弟子、每一個菩薩,各人所證得的圓通。阿那律尊者所證的,就是眼根圓通。他說:

[p280] 我不因眼,觀見十方,精真洞然如觀掌果,如來印我成阿羅漢;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旋見循元,斯為第一。

[p281] 說我修這種定,修的時間一久,就證得「半頭天眼」。我不是用肉眼來看東西,是用天眼,十方所有的地方我都可以看得見;這種最精妙、最真實的,看得非常的清楚,就像看手掌上的菴摩羅果一樣的,如來印證我,說我是已經成阿羅漢果了。我阿那律所證得的,回來這麼旋見,順著自己本有的真性去修,這個法門是第一。

[p282] 《華嚴經》提到:「又放光名眼清淨,能令盲者見眾色。」十方諸佛菩薩又因為眾生的機宜,而放出一種的光明,就叫眼清淨的三昧光明。這種光明能令看不見的眾生,看見一切的眾色。看不見的眾生,他眼睛是瞎了,可是人若有誠心,這個眼睛瞎了,那個眼睛又可以睜開。

[p283] 我們每一個人有八萬四千毛孔,在每一個毛孔上都有眼睛;可是你那種眼睛沒有睜開。要是那種眼睛睜開了,也能見到種種的色相,一切都能看得見。我們每一個人手上都有百千萬的眼睛,在手上每一個毛孔都有眼睛,都可以看見東西;只因為你不修行,很懶惰,所以你雖然有這個眼睛,但是不會用,也沒有睜開。那麼得到這種光明,或者你有因緣就會睜開眼睛。所以前幾天果璲說俄國有這樣的人,或者偶爾有這樣的人,他這是手上的眼睛睜開了,所以他不是由一種觸的感覺所知道的,而是能看得見的。你叫他摸,摸不出來是什麼顏色,一定是能看得見,才可以的。那麼這種看得見,就是由智慧眼,或者天眼看見的。

[p284] 好像阿那律尊者,因為懶惰,佛在那兒講經,他就在那兒打呼睡覺,好像我在這兒講經,你們也有睡覺的一樣。所以佛就呵斥他為什麼常常睡覺?受到佛的呵斥後,阿那律尊者發了心,七天不睡覺,把眼睛瞎了;眼睛瞎後沒有多久,他得到天眼通,還可以看見一切物,可是不是用凡夫這個肉眼看的,這也就是他天眼第一的原因。

[p285] 所以你們聽經的人,無論哪一個人都應該坐那兒打起精神來,不要東看西看,南看北看,又望望門口,又望望窗,又望望佛,東張西望的,這是心念不專一的表現。聽經要鄭重其事,要老老實實地在那兒聽經,這時候你才能得到這個法,才能得到法喜充滿。你天天不專一,或者在那兒打妄想,所以聽了經也不懂,好像耳邊風,從這隻耳朵鑽進去,從那隻耳朵又跑了。

[p286] 八法自律,為座右銘

[p287] 阿那律尊者,以八種的繩規法則,來自己約束自己,自己管著自己,作為座右銘,也可以做我們的座右銘。這八法是什麼呢?

[p288] (一)多欲非道,少欲是道。你若貪吃是吃欲、貪色是色欲、貪財是財欲、貪做領袖是領袖欲,所以多欲,是不合乎道;你若沒有這些欲,就是道。

[p289] (二)憒鬧非道,隱處是道──在熱鬧場所,是不合乎道;你到阿蘭若處,就是寂靜處,是道。

[p290] (三)放蕩非道,制心是道──盡放肆、無拘無束的,也不是道;你能把心制之一處才是道。

[p291] (四)多念非道,定意是道──你多打妄想,雜念太多,也不是道;你的意念能專一、不打妄想,就是道。

[p292] (五)無厭非道,知足是道──貪而無厭,不是道;你若能常常知足,就是道。

[p293] (六)懈怠非道,精進是道──你若懶惰,聽經睡覺,就不是道;往前勇猛精進,才是道。

[p294] (七)自私非道,為公是道──你若自私自利,這是不合乎道;你能大公無私,才是道。

[p295] (八)愚闇非道,智慧是道──你做愚癡、無明、黑暗的事情,譬如牛吃草,你也要學牛吃草去,狗吃大便,你也要學狗吃大便,這就是愚闇,不合乎道;你要有智慧,才合乎道。

[p296] 四事請問,佛之遺囑

[p297] 在釋迦牟尼佛將要入涅槃時,告訴大家,說:「我於今天半夜就要入涅槃了。」一聽說佛要入涅槃了,所有的弟子就都哭起來了。尤其阿難尊者和佛是堂兄弟,他哭得更厲害,痛哭流涕。這時候,阿那律尊者因為沒有肉眼,他就不東張西望的,沒有這麼多的妄想,於是乎,他心水就很清的。

[p298] 他就對阿難說:「尊者!你為什麼哭得這個樣子呢?你哭能當什麼事情呢?現在還有事情應該辦的。佛就要入涅槃了,我們以後有很多事情怎麼樣處理,你應該請問佛啊!」阿難說:「請問什麼?佛都要入涅槃了,還有什麼事情可以辦的?!有什麼比佛入涅槃這個事情更重要?」他說:「這有四種事情,非常要緊的!你若是不把這四件事情說明白了,這怎麼可以呢?」阿難說:「什麼四件事情啊?你說來我聽一聽。」

[p299] 這阿那律尊者說:「第一,結集經藏,這是重要的事情!在這個經典的一開始應該用什麼字來代表?第二,我們現在是以佛為師;佛入涅槃之後,我們又以誰為師呢?第三,現在佛住世的時候,我們依佛而住,隨著佛住到一起;佛入涅槃了,我們又依誰而住呢?住到什麼地方去呢?第四,佛住世的時候,佛能調伏這惡性比丘;佛入涅槃之後,這惡性比丘又怎麼樣去降伏他呢?你應該以這四種事去請問於佛才對的。」

[p300] 阿難尊者把眼淚擦乾,就去問佛:「佛!您就要入涅槃,我現在有四件的事情想請問世尊,請世尊慈悲答覆我。」釋迦牟尼佛說:「好啊!你有什麼問題,現在可以問了。」阿難就把以上的四種事情請問佛,佛答覆阿難的問題:

[p301] 第一,結集經藏,經的前面應該用「如是我聞」這四個字來代表。

[p302] 所以一切的經典前面,都有「如是我聞」四個字。如是,是指法之詞,就是說這個法,所以這是一種「信」的成就,你信它,就「如是」;不信它,就「不如是」。又者,「不變名如」;這個「如」,就是「不變」;「隨緣曰是」,隨一切的緣,這就叫「是」。雖然隨緣而不變,不變而又隨緣,這也就是如如不動,了了常明,所以這就叫「如是」。

[p303] 又者,這個「如是」,是「印可」之意,就是你若做對了,你和佛的心是一樣的,就叫「如是」;你若和佛的心不同,就叫「不如是」。如是我聞,阿難說:「如是之法,是我阿難親耳聽見佛所說的;不是我自己的杜撰,不是我自己編造出來的,是我從佛那兒聽來的。」

[p304] 第二,佛入涅槃之後,要「以戒為師」。

[p305] 所有一切的比丘、比丘尼,必須要依照戒律去修行。若不依照戒律去修行,佛法就會滅亡;依照戒律修行,佛法就住世。有一人依照戒律來修行佛法,佛教就有一分的光明;有十人依照戒律去修行,在佛教裡就會放十分的光明。若有百人、千人、萬人,人人都依照戒律去修行,不犯佛所說的戒律;這個時候,無量無邊的光明,就會把這世界的黑暗都給照化、消滅了。所以持戒,依戒修行,是最重要的。

[p306] 第三,佛入涅槃之後,比丘要「依四念處而住」;四念處,就是「身、受、心、法」。

[p307] 觀身不淨,受、心、法,亦皆不淨;所受的也是不淨,心也不淨,法也不淨。觀受是苦,你看「受」,知道是苦了,那麼身、心、法,也都變成苦的。觀心無常,這身、法、受,也都是無常的。觀法無我,這身、受和心,也都是無我的。所以雖然說「四念處」是「身、受、心、法」,可是它們都有連帶關係。在佛入涅槃之後,每一位比丘都應該依「四念處」而住,時刻都不應該捨離,這是佛所吩咐的。釋迦牟尼佛臨入涅槃,這樣囑咐一切的弟子,所以有很多的比丘都修這四念處法。

[p308] 第四,對惡性比丘,默而擯之。

[p309] 惡性比丘,你沒有法子和他講道理,只可以不和他講、不和他辯論;讓他自己生懺悔心,就會也要守規矩。所以這是一個最好的辦法!怎麼叫惡性比丘呢?他就不守規矩,專門來搗亂大家修行;總而言之,作出一個特別的樣子,與眾不同。

[p310] 阿難以四事問佛,佛答覆阿難這四個問題。所謂「四事請問佛遺囑,功德無盡永流傳。」阿那律尊者教阿難尊者以四事來請問佛,對這四事的遺囑是什麼;所以,他的功德無窮無盡,永遠都流傳在世界上。如果不是阿那律尊者教阿難去向佛請問四事,我們現在也不知道如何處理這四種事情。

[p311] 佛為授記,普明如來

[p312] 釋迦牟尼佛在法華法會上,給憍陳如尊者授記,佛號為「普明如來」;同時也在法會中,告訴的大眾,說我現在還要給阿那律等這五百阿羅漢,乃至這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來授記,佛號都是「普明如來」。他們這麼多的阿羅漢,都應該得到無上正等正覺,證得佛的果位;這麼多的阿羅漢,都同叫一個名號。

[p313] 這五百阿羅漢也像憍陳如一樣,於未世應當尊重讚歎、供養恭敬六萬二千億這麼多的諸佛,然後一個挨著一個,都成佛了。他們互相輾轉而授記,等我入涅槃之後,某某個比丘,就應該成佛了。成佛之後,也圓滿具足一切的神通,他的國土非常莊嚴清淨,所有的菩薩和聲聞眾等,都非常勇猛精進。所度化的那個世間,就像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是一樣。佛的壽命,有六萬大劫那麼長;正法住世,有十二萬劫那麼長;像法住世的時候,也有二十四萬大劫那麼長。

解空第一‧須菩提尊者

[p314] 解空第一大菩提 即相離相斷諸疑 倉庫虛無歎希有 寶篋重現更出奇 行深般若波羅蜜 打破葫蘆泯東西 言語道斷證三昧 行住坐臥露天機

[p315] 須菩提也是大權示現,倒駕慈航來的,因為他過去已經成佛,是「青龍佛」,那麼現在他隱大示小,現老比丘相來助佛揚化,所以他這種境界都是不可思議的,是自無化有、自有化無。

[p316] 空須菩提,善吉善現

[p317] 「須菩提」又是什麼意思呢?「須菩提」這個意思是「空」的,是個「有」的,是個「吉祥」的。怎麼是「空」的?他父親是個很有錢的人,有很多財寶,所藏的金銀珠寶有很多很多;他家有一百零八個倉庫,每個庫裏都裝滿七寶。可是須菩提一出生時,奇怪的事情就出現了!這一百零八個倉庫就空了,珠寶統統都沒有了;倉庫裏邊所有的金銀財寶,也都不知道到什麼地方去了,都空了。他的父親就著急了,「喔!我這麼多的寶貝都去了哪兒呢?是不是被人搶去 、被人打劫了?我們這麼多的財寶現在都沒有了,生這個小孩子有什麼用呢?」於是他父親就到爻卦的地方去爻個卦,問問這寶貝都到什麼地方去了?這個小孩怎麼樣?

[p318] 因為他一生出來,這個財寶都沒有了,所以他父親,先給他起個名字叫「空生」,空了。去一占卦,得到的卦爻說:「你這個金銀珠寶都空了,這是最好的!沒有什麼不好的,你不要煩惱。這是最吉祥了!你生的這個小孩子,可好得不得了,既善且吉,又善又吉,好得很!沒有比這個再好的!」既善且吉,所以又改名叫「善吉」。

[p319] 等到過了七天之後,他家這一百零八個倉庫的珠寶又都現出來了;糧食都變成金粟,財寶,金、銀、瑠璃、玻瓈、硨磲、赤珠、瑪瑙,這一些個七寶又都現出來了,一粒也不少。這事情令人很驚奇的、很稀有的!所謂「倉庫虛無歎希有,寶篋重現更出奇。」所以他父親想一想,空生改了善吉,現在這個珠寶都復現出來了,還要紀念這個現出來的名字,於是又給這個小孩子起個名字叫「善現」。

[p320] 初在母胎,即知空寂

[p321] 「須菩提」就有這麼三個意思。為什麼他出生時,倉庫裏的金銀珠寶都空了呢?因為須菩提在生生世世都研究這個「空」;空,就是什麼都沒有了。那麼,他在母親肚子裡的時候,就明白「四大本空,五蘊非有」這個道理。四大,是地、水、火、風;五蘊,是色、受、想、行、識。我們身體是四大合和而成的,又加上五蘊在這蓋覆著它,把自性的光明就常常隱蔽了。所以他生出來,就連金銀珠寶也都空了。這是一個「空」的表現,表現這個「般若空」,所以叫「空生」。

[p322] 這「空」,能破一切諸法;一切法都給破了、空了,還有什麼法?你若空了,還有一個「空法」存在,那又是沒破,你又著到「空」上了。空空,那個「空」也空了,這是把一切諸法都給破了。「諸法」是所破的,這「空」是能破的;能破諸法,把一切法都沒有了。這是沒有我執、也沒有法執了;沒有法執,這沒有一切諸法了,這才能談到「空空」。但是你要空的時候,你若是不把這個「空」再空了,你還有一個病;那麼空也空了,什麼毛病都沒有了,空也無空,這把一切諸法都破了。這叫「掃一切法,離一切相」;把一切法都空了,一切相更不要說了,這所以叫「無轉」,就沒有所轉動了,這就是一個「空空」。你若看過《般若經》,這《般若經》,就講智慧、講般若;般若就是談「空」的,研究這「空理」。

[p323] 解空第一,解悟空理

[p324] 這個善現長得大了,正遇著釋迦牟尼佛出世弘法,教化眾生,於是跟著佛出家了。因為須菩提已經解到空理了,既悟人空,又悟法空,所以他善說般若,是「解空第一」;他專門研究這個「空」,所以他叫「空生」。可是他這「空生」又不空生;說「不空生」,他又有了一個什麼?有了一個「須菩提」。

[p325] 須菩提又有一個本領,什麼本領呢?解空第一。解就是明白,他明白空理是第一位,第一個明白空理的。他明白虛空的道理;虛空,還要明白嗎?當然要明白!你若不明白虛空,你就不明白佛法;你不明白佛法,就不會成佛。你想要成佛,先要明白虛空。這虛空什麼也沒有,又有什麼可明白呢?就明白一個「什麼也沒有!」你若不明白這「什麼也沒有」,那永遠就是凡夫;你若明白「什麼也沒有」,這可就是有無窮的受用。

[p326] 什麼叫「空」?就拿虛空來講,虛空的意思是什麼?虛空是「不取」、「不捨」,還「不受」,這就是虛空。不取,什麼你也拿不來;不捨,你也沒有什麼可捨的。說我把虛空捨了!你怎麼樣捨法?不受,虛空什麼也不受的,它若有所受,就不空了!所以須菩提明白這個「不取、不捨、不受」的道理,豁然開悟,他就由這「空理」上開的悟。

[p327] 這是簡單來講,若往真實了來講,「空」有很多「空」;像「第一義空」,什麼也沒有了。這「空」裏邊,雖然說什麼也沒有,還有一個真的東西;若沒有這一個真的東西,來支持虛空,這虛空早就破壞了!我們人就是沒有本領把虛空來破碎了;你若把虛空能破碎了,那你就成道了!所以虛老開悟不是說:「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歇。」杯子一掉地下,「啪!」這一聲響,把虛老的無量劫以來的業識心就給驚醒了!「喔!原來是這麼一回事呀!」把虛空也沒有了。那麼虛空跑到什麼地方去啊?到什麼地方去了?問虛老去!虛老他知道虛空到什麼地方去。狂心當下歇,這個時候,他這個攀緣心,就是那種種無明的心,就停止了。

[p328] 這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能作佛,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楞嚴經》上說:「狂心若歇,歇即菩提。」你的狂心能休息了,這狂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生出來了。

[p329] 所以這是「空生」的意思。須菩提,若是按中文字義來講,這「須」字,當一個「要」字;就是我給你東西,你要不要?也就是「須用」,你應該用它、你應該要它。要什麼呢?要菩提;這個菩提你要不要?你若不要,我就要;你若要,這個菩提你就拿去。

[p330] 言語道斷,秘露天機

[p331] 須菩提隨佛出家之後,就「內秘菩薩行,外現聲聞身。」怎麼叫內秘菩薩行呢?就是內裡頭,存菩薩心腸,利益其他人;外面現一個比丘身的樣子。聲聞是自了漢,菩薩是自度度他。聲聞只知道自覺,而不能覺他。所以他心裡邊是既自覺又覺他,菩薩是行所無事的,菩薩掃一切法、離一切相。

[p332] 在般若法會上,百千萬億天人的大眾裏邊,他看見釋迦牟尼佛坐著,如如不動、了了常明這種的境界,他知道這有所表法了。表示什麼法呢?這表示這般若智慧的法門。釋迦牟尼佛在日用倫常、行住坐臥之中,演說「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這種般若的妙法。般若的妙法,唯智可入,要有智慧的人才可以明白。須菩提既具智慧又有福德,所以他就會意了。他明白佛要說實相般若的法門,可是一般的凡夫是沒能了悟這種的般若妙法,所以他在大眾裏邊向佛來請法;須菩提為大權示現,為眾生請法。《金剛經》的當機眾,就是須菩提;當機眾,所謂「當機」,就是佛就對著他說這種法。

[p333] 《金剛經》所講的是實相理體、般若真空的妙理。實相般若,就是真實的智慧,能以如如理,照如如的智;以如如的智,照如如的理,契如如的理,合如如的理。真空,沒有一個實體;雖然沒有實體,可是在這個真空裏邊,有一種實相的妙有的存在。它因為有妙有,所以又叫無虛。這個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所以無實也無虛。無實無虛,就是沒有一切執著相;離開執著相,就是妙有真空的理。

[p334] 你把執著去了,那個佛法就現出來了;你的執著不去,你越找越找不著。為什麼找不著?就因為你有所執著,沒有放下;沒有放下,你就拿不起來。你必須要左手放下這個執著,右手才能提起來實相的般若。所謂提起來,是一種比喻,好像有一個東西似的,你可以用手把它拿起來。你要是能拿起來實相般若,你把虛空可以就一把抓到;把這個虛空抓到一起,那你就能把實相的般若拿起來。如果你抓不住虛空,那個實相般若就不要拿了。

[p335] 實相般若是盡虛空、?法界的,你怎麼樣拿?你根本就是在這個實相般若裏邊的,你怎麼能再把它拿起來?不過我們現在有所執著,就沒有得到這個法身的本體,沒有認識本來的面目。你若認識本來面目了,六祖所說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四句偈頌說得盡善盡美。你要是真正能放下了,就體驗到這種的意思。那時候,你也得到你真正本有的實相般若了。所謂「得到」是一個名詞,根本就無所得,因為我們沒有丟,所以就不要得了。

[p336] 無睜三昧,恆順眾生

[p337] 須菩提證這個無睜三昧,它和人無爭,他說:「我坐這個地方,眾生若不願意我站著呢?我就坐著也不動。」這就是恆順眾生,不和眾生爭。

[p338] 這個「無諍三昧」,就是沒有勝負心了,沒有鬥爭心了;沒有鬥爭心,入到這種的定,這叫無諍三昧。在《金剛經》上說:「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離欲阿羅漢。」世尊常常說,須菩提得到這個無諍三昧,在一般人裏邊,他算是最為第一了。那麼證得這無諍三昧了,就沒有一切的貪欲;也不貪食,也不貪穿,也不貪住好的地方,一切的欲望都斷絕了,這是第一離欲。離開欲,就得到這無諍三昧,就得到這個清淨了;沒離開欲呢,就得不到這無諍三昧,得不到清淨的這種快樂。

[p339] 「行深般若波羅蜜,打破葫蘆泯東西;言語道斷證三昧,行住坐臥露天機。」就是須菩提到這個深般若的地方,什麼都沒有,把這葫蘆打破了。「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在這個時候,言語的道路斷了,所想的想像也沒有了。所謂「口欲言而辭喪,心欲緣而慮亡。」想要說,沒有話講,這個話亡了;心想要攀緣一下,這思慮心也沒有了。他不論是行、住、坐、臥,都是天機的流露,很自然的佛法表現出來,將空義應用在生活中。

[p340] 專揀富貴,偏於一邊

[p341] 佛是平等乞食,也不揀擇有錢的,也不揀擇窮的,行這個平等的乞食。為什麼出家人要去乞食呢?這個乞食,就是給眾生種福;因為眾生他不曉得到三寶的面前來種福,那麼你到城裏邊去沿門乞討。

[p342] 「勿越貧而從富,勿越賤而從貴。」大迦葉專門去化窮人,須菩提專門化有錢的人,這兩種思想都是偏的;所以佛就呵斥,說他們兩個人是阿羅漢,所做的不合乎中道,偏於一邊。在《楞嚴經》上說:「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為阿羅漢,心不均平。」為什麼這麼樣訶斥他們兩個?因為大迦葉,他是個苦行頭陀,不注重這飲食,所以他化緣不化有錢的,他專門去化窮人;哪一家窮,越窮他越去化緣的。

[p343] 那麼須菩提呢?他的思想和大迦葉正相反。他就這樣想:「這個有錢的人,他為什麼有錢呢?就因為前生他做功德;做了很多功德,所以今生他就有錢了。我如果不向他去化緣,給他種福的話,他今生不做功德,來生就該窮,就不會繼續富貴了。」所以須菩提捨貧而從富,就專門化有錢的人。我相信這又有一個意思,有錢的人所吃的東西都是好吃的,我也相信須菩提好吃好東西,所以就專門去向有錢的人化緣。雖然他說:「我給他種福,他好來生有錢。」那實際上,須菩提好吃好東西。這是我這麼說,或者是譭謗須菩提也不一定。或者須菩提沒有這麼個食欲,不像我們一般人,專門想吃好東西。須菩提就是想給他再繼續種福,是真的。

[p344] 不著痕跡,不在相上

[p345] 須菩提出家之後,就修這個忍辱;可是他修忍辱,是不著痕跡的,沒有形象的。所以佛說「忍辱波羅蜜,即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他明白這個無生法忍。這無生法忍,這也是修行得道的一種境界、一種程度。證得無生法忍,他不見三界之中有少法生和少法滅。心裏得到這種境界,口裏說不出來,說不出來是個什麼意思?忍可於心,在這個心裏忍著,這種法的境界叫無生法忍。「不見有少法生,不見有少法滅,那麼豈不是沒有法嗎?」不錯,本來是沒有法!可是沒有法還具足一切法,但是說不出來,所以這叫無生法忍。

[p346] 佛到忉利天為母說法,說了三個月就回來。這一些個大弟子,知道佛回來了,都爭著要先去歡迎佛。你看這些大弟子也是有貪心,都爭著要先見佛。可是這個須菩提,證得無諍三昧,他不和人家爭,就用他心去歡迎佛;他在自己的房裡頭,補他那個破衲衣,可是他的心裡已經去歡迎佛去了。所以佛就說:「你們知道誰先來歡迎我呢?須菩提是最先來的!」

[p347] 在《金剛經》上,有這麼幾句經文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舉凡一切有形有相的,都是虛妄,都是不實在的,終歸毀滅的。你若看見一切有形有相的,你能悟到這個無形、無相的地方,你就知道它是空的;這個時候,你才能見著如來的法身。如來的法身是無形無相的,所以你若以相來見如來,那就是錯了。又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就是以這個有形有色的來找佛,或者以音聲來找佛的話,這個人就帶著有形有相、有聲有色上來找佛,這個人完全不懂的真正的道,他是在邪道上用功夫,他見不著如來的法身。為什麼?真正佛法是無形無相的,是空的,是真空妙有的,並不是在相上來用功夫的。

[p348] 佛常常講的,說:「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離開這一切的非相,就是實相;得到實相,這就得到諸佛的理體。這般若本有的智慧,是離一切諸相的;不著住一切的諸相,這是真正的般若。這叫「掃一切法,離一切相。」你能離一切相,就是一切法;你若不能離一切相,有所執著,那本來的面目、本地的風光、本有的家珍,你自己這個自性的般若就不會現前的。那麼不會現前,是不是丟了呢?也沒有丟,不過你沒有會用,你好像在夢中不知道。本來你明白的時候,家裏有很多財寶;你作夢的時候,把你所有的財寶都忘了,所以不會用。你要是把夢醒了,連一個大千世界都空了,又有什麼執著呢?!

[p349] 空性圓明,得阿羅漢

[p350] 佛問每一個弟子、每一個菩薩,各人所證得圓通的道理。須菩提說從無始劫以來,心性得到無障礙了。在母胎裏就知道「空性」,也使令這一切眾生,同證得「空性」的道理。須菩提所證得的,「性覺真空,空性圓明」,如來藏性這種覺悟是真空;這種虛空和如來藏性都是圓明的。他因為明白這個如來藏性的本體,所以也就證得阿羅漢,即刻就入到如來的寶明空海裏邊來了,知見和佛是一樣的。佛就給他印證,說已證得無學果位。須菩提所證的,就是解脫「性空」的道理;這一切的相都沒有了,這「能非的空」和「所非的空」,都沒有了。有個「能非」和「所非」,這還仍然有「空」在呢!現在連「空」都沒有了。所以,他說這個「解空」,是第一個法門。

[p351] 無說顯道,說深般若

[p352] 《金剛經》提到「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那麼佛說法四十九年,所有的經典都存在,為什麼說沒說法呢?有一次,文殊師利菩薩請佛再轉法輪,佛對文殊師利菩薩就說:「四十九年,我一個字也沒有講過,你怎麼請我再轉法輪?」這是說而未說。

[p353] 有一次,須菩提坐到一個洞裏邊修行,天人就來給散花。須菩提就問:「誰來散花?」這個散花的人說:「是帝釋天來散花。」須菩提就問他:「你為什麼來到這兒散花呢?」這個天帝釋就說了:「因為尊者善說般若,所以我來供養。」須菩提說:「我從來就沒有說過一個字,你怎麼說我善說般若呢?」這個天帝釋說:「尊者無說,我亦無聞;無說無聞,是真般若。」你想一想,無說無聞這是真般若。這個般若你聽見了沒有?沒有聽見。沒有聽見,這是真般若。

[p354] 你若說如來有所說法,這就是謗佛。你離開經典一個字,就是魔說;你要是照著經典來說,那就是謗佛。你說怎麼辦?為什麼這樣講?這是因為佛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連一切相都沒有,也沒有一個色相,也沒有一個總相,也沒有諸相。這一切相都沒有了,你若再說佛有所說法,那豈不是謗佛嗎?!說一切法,掃一切法。說了,就像掃地似的,把這個法又掃了。隨說隨掃,隨說隨泯,隨說隨就把它清理了,沒有了,一點葛藤也不留。什麼叫葛藤呢?就是麻煩的事情,就是這些個囉囉嗦嗦不清楚的事情。所以,沒有這些個不清楚的事情。

[p355] 為什麼說這個人是謗佛呢?因為,這個人不瞭解佛所說的法都是空的,都是沒有實體的。因為眾生心有分別,所以才說出這一些法;你若沒有分別了,就無法可說,沒有法可以說的。那麼沒有法可說,這才是真正的說法。

[p356] 佛為授記,名相如來

[p357] 須菩提跟著佛修道,佛也很歡喜這個大弟子,非常愛惜這個弟子,對於這個弟子,是特別的注意;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法華法會上,告訴在法會的大眾,說我現在要給須菩提來授記。

[p358] 須菩提於未世,恭敬覲見三百萬億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時時刻刻都修清淨的梵行。為什麼他成佛了?因為他就跟著佛修行。佛修行什麼法,他就修什麼法;佛行什麼道,他就行什麼道;佛所修行的道,他都跟著修行。所以你修行不要著急!你看看,須菩提都是慢慢修行成佛的,經過三百萬億諸佛,你看那多少了?不一定幾個劫,才出現一尊佛。他就供養三百萬億諸佛,一天一天的,就修成大道了。

[p359] 他具足菩薩所行的六度萬行之道,在行菩薩道的最後身就成佛了,叫「名相如來」。因為須菩提,他「解空第一」,知一切諸法空相;一切諸法空,也是個名相,所以他成佛的時候,就叫「名相如來」。這「名相」,也就「是名有一個相」,只有一個名相,也就是「虛空」。

[p360] 名相如來出世的這個劫,叫「有寶」。有寶,就有「佛、法、僧」三寶。國名是「寶生」,因為有「佛、法、僧」這三寶生在這國家。這個國家的土地非常平整。為什麼土地平整?因為須菩提所修的心地平整了,所以土地也就平整。這地方的地是用玻瓈寶造成的;因為是須菩提智慧光明所修的。樹是自然生成的,都是寶樹來莊嚴這國土。沒有山丘、土坑、砂子、碎瓦片,也沒有生刺的荊棘樹,也沒有大小便這種不乾淨的東西。有一種寶華來覆蓋著地,任何的地方都是清淨的,沒有污濁。所有眾生見到這個國土,都歡喜。所有的人民,都居住在用七寶造成的寶臺上,樓閣也都是用七寶造成的。

[p361] 名相如來在這個國土裏邊,度脫無量無邊這麼多的眾生。在這一尊佛的法當中,菩薩有無數千萬億那麼多,都是利根,非常聰明,轉不退轉的法輪;都是弘揚佛法、教化眾生、淨佛國土。這個佛國裏邊,常以大菩薩來莊嚴佛土。所有一切的聲聞眾,也是無量無邊,都得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具六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神足通),住八解脫(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淨解脫身具足住、空無邊處解脫、實無邊住解脫、無所有處解脫、非非想處解脫、滅受想定具足住解脫)。這位佛的國裏邊,聲聞弟子、菩薩弟子都有大威德。這位名相如來說法時,現無量的神通變化,常在虛空裏說法,這是「第一義空」的一個表現。這一切天上的人、人間的人民,數目有恒河沙那麼多,一齊都合起掌來,聽受佛所說的法。

[p362] 名相如來的壽命,是十二小劫;正法住世,有二十個小劫;像法住世,也是二十個小劫。

說法第一‧富樓那尊者

[p363] 橫說豎說塵剎說 法化廣披度娑婆 方便權巧接群眾 感應機宜潤枯凋 逆來順受行忍辱 譭至欣納作知識 觀機逗教解眾縛 夢幻泡影如是詳

[p364] 滿願慈子,天降祥瑞

[p365] 「富樓那」是梵語,翻譯為「滿願」,這是他父親的名字;「彌多羅尼」也是梵語,翻譯為「慈」,是他母親的名字。滿慈子,就是富樓那、彌多羅尼他們兩個人的兒子,合起來叫「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這是以父母的名作為他的名字;他父親叫滿願,他母親叫慈女,所以叫滿慈子。這位尊者,他在降生的時候,天上好像下雨似的,下了很多珠寶到他家裡,所以這是很吉祥的。

[p366] 塵說剎說,善說諸法

[p367] 這位尊者他有什麼本領呢?他是說法第一的,辯才無礙,是善說諸法實相。因為他善說諸法,通達諸法的理體,所以就「說法第一」。在這個十大弟子裡頭各有第一,所謂:

[p368] 舍智目通說法那,須空旃議迦頭陀, 那律天眼波離戒,慶喜多聞密行羅。

[p369] 舍利弗是「智慧第一」,目犍連是「神通第一」,富樓那是「說法第一」;須菩提是「解空第一」;迦旃延是「論議第一」;摩訶迦葉是「頭陀第一」;阿那律是「天眼第一」;優波離是「持戒第一」;阿難是「多聞第一」;羅睺羅是「密行第一」。

[p370] 一樣的經典,由旁人來講說,就沒有那麼生動好聽。可是,若是給富樓那尊者一講,怎麼樣呢?喔!那真是講得天花亂墜、地湧金蓮,天女終日來聽他講經就給散花,地下也生出金蓮來,常有這種靈瑞。他說法說得最妙;「橫說豎說塵剎說,法化廣披度娑婆。」這橫說,就是這麼橫著來講;豎說,又豎起來說;塵說,塵沙微塵那麼詳細,說得那麼多;剎說,像每一個剎土那麼大概說一說,這都是說得很妙的。從他教化的,都廣披到所有的角落去。

[p371] 他是善說諸法,善說諸法妙義,善說諸法微細微細那個相;他分析得清清楚楚地,善分諸法相,所以在諸大弟子之中,他是說法最為第一的。誰若想說法第一,你就這麼唸「南無富樓那尊者」,他就會把他這種智慧辯才就加被你,你說法也就會令人聽得動聽了。怎麼樣動聽法呢?你想要睡覺都睡不著覺了。好像我這一講經,有的人就充盹了,眼睛要閉上了;這富樓那若來給你說法,你就不會睡覺了。

[p372] 所以這富樓那尊者是說法第一,善說諸法相;他辯才無礙,說的法再沒有那麼好的了。你們詳細研究研究富樓那說法,可惜富樓那沒有一個講演錄留下來,如果留下來呀,那可真是好看了。他所說的盡頭頭是道、左右逢源,怎麼樣說怎麼樣有理;總而言之,絕對是比我講得好。

[p373] 佛常稱讚,說法第一

[p374] 釋迦牟尼佛常常稱讚富樓那,說他在這一切的說法人裡,是第一了。所以佛當初講經說法,也是這樣子,也是叫這一切的弟子輪流說法。《楞嚴經》上不是說四大弟子轉大法輪?轉大法輪,也就是輪流說法;也不一定天天是佛講法,所以叫弟子輪著講。你講一天、他講一天;講完了,問問大家哪一個講得最好?大家一定都不講,不知道哪個講得最好。

[p375] 佛就說了:「富樓那講得最好!他這說法是辯才無礙!」有的時候又這麼樣問:「你們大家覺得哪一個弟子講得最不好?」也沒有人回答。那麼佛就說了,說講得最不好的那個人,是講得最不好。這就是鼓勵弟子發奮:「啊!我也要往好了講,我不要講得最不好!」講得最好的那個人:「啊!我就更要往好的研究,講得更好一點。」所以佛入涅槃之後,這一切的弟子都會講經說法,轉大法輪。

[p376] 富樓那尊者,他善說諸法,說法說得最妙了!天人也歡喜聽他說法,餓鬼也歡喜聽他說法,畜生也歡喜聽他說法,阿修羅聽見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說法,他們即刻也就不戰爭了:「我們大家去聽法去!」阿修羅也歡喜聽,阿羅漢也歡喜聽,是菩薩也歡喜聽富樓那說法;所以富樓那尊者在說法人中,最為第一。

[p377] 宿世願力,助佛轉輪

[p378] 這位富樓那尊者,他在宿世之中,發大願力,幫助諸佛來弘揚佛法。佛也常常讚歎他在過去生中供養諸佛、供養三寶,栽培種種的功德,發精進心,勤修佛法、護持佛法、宣揚佛法;又善於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四眾之中,指示佛教的方法,使令一切的眾生都得到利益而歡喜。他的知見和佛的知見是相同的,所以他能解釋佛的正法;而對一切修行菩薩道、修行清淨行的,他能有大饒益,使他們得到大的利益。除了佛之外,其他的菩薩和聲聞、緣覺,都辯論不過富樓那,他是辯才無礙的。

[p379] 釋迦牟尼佛恐怕一般法會的眾生不明白富樓那本記的因緣,所以對大家講,不是僅僅現在他說法第一,過去他也是說法第一。富樓那尊者不僅在釋迦牟尼佛的佛法之中,來弘揚佛法;他也在過去九十億那麼多諸佛的地方,每一位佛出世,他都發願去護持幫助宣揚佛的正法。在過去九十億──其實不只九十億,就舉出來一個大的數目而已,這個也可以說或者九十一億、或者九十九億,都不一定的。他在過去九十億諸佛那地方,也是在說法的人當中,他最為第一。

[p380] 這一位隱大示小的聲聞富樓那,他在過去七佛說法人中,也都是第一名。過去七佛:(一)毗婆尸佛、(二)尸棄佛、(三)毗舍浮佛、(四)拘留孫佛、(五)拘那含牟尼佛、(六)迦葉佛、(七)本師釋迦牟尼佛。

[p381] 為什麼富樓那尊者在過去九十億諸佛,皆說法第一?在過去七佛,他又說法第一?他怎麼得到第一呢?

[p382] 最初富樓那在無量劫、無量劫、無量劫以前,他雖然是一個不怎麼會說話的人,可是每逢有人講經說法,他一定要去聽法;不單要去聽法,而且他若聽有人講經,他也不吃飯、不喝水,就飽了,甚至於也不用睡覺,他以法為食、以法為水、以法為睡。他不吃飯這還不算,最初他還盡站著聽經;人家坐著,他就站著。站站之後,他覺得還不夠誠心,於是就恭恭敬敬跪到那地方,合起掌來聽經。

[p383] 那時候,他就這麼來聽經,講得好的也聽,講得不好的也聽;聽來聽去,聽得多了,他就懂得發願了。他發願說:「我將來一定要修行、要出家做法師,可是我講經一定要講得比所有的人都好。每一位佛出世,我發願在這位佛的座下來講經說法,但我一定要得到第一,我不作第二!」他生生世世都發這個願,種下菩提種子、種下說法辯才無礙的種子;果然就遂心滿願了,生到佛前,他就智慧無量、辯才無礙,開大智慧、得大辯才,所以他才能說法第一。

[p384] 你們現在知道了嗎?你想要得到第一,得要有一點真實的功夫,才能換得來;你若沒有真實的功夫,那得不到的。

[p385] 於賢劫中,亦復第一

[p386] 我們現在這叫「賢劫」。「賢劫」就是因為有很多聖賢都在這個時候出世,拘留孫佛是賢劫中的第一位佛,拘那含牟尼佛是第二位佛,迦葉佛是第三位佛,釋迦牟尼佛就是第四位佛。賢劫有千佛出世,在這一千佛的法會中,富樓那尊者也是說法第一,並且他都護持、幫助宣揚佛法。

[p387] 你看!這個「第一」不是容易得的,不是爭來的,他是用功夫修來的。所以我們人,切記!不要人家好一點,你就生了一種妒嫉心。你同人爭個第一,那不是真第一。若大家真正認為你第一了,那才是第一,你自己不要搶;搶那個第一,那變成好像土匪似的,搶來的錢,你得到,揣到你自己的袋裡,那又有什麼光榮?一樣道理,你在佛教裡頭,不可以搶第一,不可以爭、不可以妒忌人、不可以障礙人。

[p388] 應該怎麼樣子呢?應該讚歎;人人越有修行,我越要高興。無論哪一個人,他越有聰明智慧,我越要向他來學習,不要生一種妒忌心;你若生妒忌心,那就沒有什麼大的成就的。為什麼呢?你那個心量太小了。所以富樓那尊者這個第一,是由苦工換來的。你看!他聽法就不吃飯、不喝水、不睡覺都可以的;這不僅僅這樣子,甚至於他一聽著法,什麼都忘了,把其他一切的慾望、妄想都沒有了,所以他要跪那兒聽法。

[p389] 所以雖然他說法第一,這不是他自己說「第一」,是佛印可他的,不是他自己去搶來的。這點,你們各位要特別清楚一點!

[p390] 亦於未來,大作佛事

[p391] 等過去賢劫千佛之後,富樓那尊者還在無量無邊那麼多佛的法會中,都是第一的。他所教化的眾生也無量、利益的眾生也無量,使令眾生都建立成佛的基礎、建立成就這無上正等正覺的基礎;令他們都得到大乘,使令成就這一切種智、一切的智慧。他常常能審察所說出來的都是清淨法,不會說出來那種不清淨的法,也都是自淨其意志,自心清淨莊嚴佛土。他因為要莊嚴清淨諸佛國土的緣故,所以常常大作佛事,無不辛勤來教化眾生。他於未來也供養無量無數的諸佛,護持助宣正法。

[p392] 你們各位善知識,都應該要深深地懂得佛法,教化眾生。現在我給你們講經說法,也就是受過富樓那尊者的教化,所以學富樓那尊者來說法。你們現在各位,都應該發心淨自己那個佛國土!

[p393] 辯才無礙,啟後承前

[p394] 這位富樓那尊者,從曠劫以來,他就辯才無礙,不談玄說妙,能宣說這個世界一切都是「苦、空、無常、無我」;所說的「苦、空、無常、無我」那種道理,就都包括著最深實相的道理。這個「實相」就是「無相」,是「無所不相」。像這樣子,乃至恆河沙如來,那個最祕密的法門,最不宣說的法門,他都可以用微妙而顯明的道理來宣說;所以他也得到這個「無所畏」的力量;無所畏,就什麼也不怕,不怕一切。

[p395] 諸佛所說的這個般若的妙法,富樓那尊者他是明白而通達無礙,得到四無礙的智慧。這四無礙智,也叫「四無礙辯」。辯才無礙,什麼叫辯才?就是能辯論;就是怎麼樣說,怎麼樣有道理,也把這個沒有道理會講得有道理了。辯才有四種:

[p396] (一)辭無礙辯:這個「辭」,並不是「言辭」。就是本來這個道理要很多話才能說完,他很扼要的,說得很簡單,這麼一、兩句話,就把所有的意思都說完了;辭句雖然不多,可是能包括無量的意思。所說的言辭無窮無盡,這種沒有障礙的辯才。

[p397] (二)義無礙辯:這個義理,是由一個義理就說出無量的義理,由無量的義理又歸納到一個義理。這一為無量、無量為一;一即無量、無量即一;「無量、一」,「一、無量」,融通圓滿而無礙。方法雖然講得圓融無礙,有的義理不完全,那也是不可以的;這義理的理論,講得又要圓滿。

[p398] (三)法無礙辯:就是「說法無礙辯」,講法講得是法法圓融,無論什麼法,都是講得圓融無礙。由一法而通百法,由百法而回歸為一法,所以這個法也無礙,這種的辯才也無礙。

[p399] (四)樂說無礙辯:他隨時隨地都歡喜說法、樂於說法。那麼他光有辭無礙辯、義無礙辯、法無礙辯;他若不願意說,誰也沒有辦法。他有辯才是有辯才,他不說;有義理是有義理,他不願意說;有法是有法,他不願意說──這就談不到這四無礙辯了。

[p400] 這位富樓那尊者,他有四無礙辯才,能轉一切的眾生,使令他們發菩提心、求無上道。我們現在的人,也要學這種的辯才,學這種的說法;可是你不要只知道樂說無礙辯才,而被眾生所轉,跟著眾生跑了。好像本來你想度這隻狗,度來度去,你跟著這狗跑了;說這個狗這麼好,我最愛惜這隻狗了!愛惜這隻狗,也忘了你是度狗,反被這狗所度了,你跟著牠去做狗了。

[p401] 為什麼這位尊者善說諸法,而且還辯才無礙呢?因為他在往昔千億諸佛那麼多的劫,都很精進來勤修佛道,那麼不懈怠的修行,並且宣揚護持所有佛的法寶,為求如來無上智慧,所以他多聞,智慧也很大的,所說的法也是無所畏的。

[p402] 隱大示小,外現聲聞

[p403] 這位富樓那尊者,你們看他是個聲聞人,但是他卻具足菩薩神通之力;這是因為他在宿世中,是行菩薩道的一個人,並且隨著他的壽命長短,而常常修種種的清淨行門。這在過去九十億諸佛的世人,大家都以為他只是聲聞,其實他是位菩薩!

[p404] 富樓那尊者所行的菩薩之道,他因為善於學習佛法的方便的緣故,所以他這種境界,不是凡夫所能知道的。他知道一切眾生都歡喜小乘法,不歡喜大乘法。為什麼?眾生喜小而畏大,歡喜小乘,而畏怕得到佛的智慧;因為這個緣故,所以他才隱大示小,把菩薩的階位收起來,而現出一個聲聞的身,以無量無數那麼多的方便法門來教化一切眾生;種種的眾生,他用種種的法門來教化。所謂「內秘菩薩行,外現聲聞身」,富樓那尊者在表面上看來,是現一個聲聞的人;實際上,他已經是個大菩薩了。

[p405] 他是觀眾生的因緣,示現這麼一個樣子;實際上,他也就用這個方便法來教化眾生,來度眾生。所謂「方便權巧接群眾,感應機宜潤枯凋」,他用權巧的法門去接引眾生,以一種感應的機宜,把那些枯木都又重欣欣向榮了。好像二乘人想要懈怠,想在中道路上停止了,他以方便法來教化這些眾生,漸漸地使令他就成佛了。

[p406] 富樓那尊者,他說法說得最妙了!所謂「觀機逗教解眾縛,夢幻泡影如是詳」,他觀眾生的機,能解所有眾生的束縛。他說法也是無法可說,也都是在夢中的作佛事,不執著,所以他說法也沒有什麼痕跡。

[p407] 不辭辛苦,開墾荒田

[p408] 富樓那尊者,他教化的人很多;信仰三寶不可勝數,不知有多少。

[p409] 他想要到一個未開化的地區去弘法,去那裡教化眾生,於是請示於佛,好不好這樣做?那麼佛就問他:「你到沒有開化的地區去弘揚佛法,假如要有人罵你,你怎麼樣呢?」他說:「有人罵我呀,我就忍著,忍受他,我拿他當善知識看。」佛又再進一步問他:「若有人打你,你怎麼樣呢?」他說:「我就接受他打,我也拿他當善知識看。」佛再問他:「那要是有人殺你,你怎麼辦啊?」富樓那:「殺我啊!那他成就我很快入涅槃了。」你看!他這個答覆多瀟灑、多自然,毫無猶豫,這就是《證道歌》上說的:

[p410] 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自疲; 我聞恰似飲甘露,銷融頓入不思議。

[p411] 誰謗我也好,誹我也好,誹謗我,這麼來排斥我都好的。這個誹謗人呢,就好像用把火燒天似的,結果燒不著天,是自己累得很辛苦的。他就誹謗我,我也不動心,我聽見就好像喝甘露水那麼甜;他罵我,我能忍了,我這裡頭就有無窮的忍,忍辱的功夫就夠了,就到那不思議境界了。

[p412] 「逆來順受行忍辱,譭至欣納作知識。」他修忍辱行的,就誰譭謗他到這兒來了,他也很歡喜的接受,拿這個譭謗他的人當善知識。所以,這位尊者不辭辛苦,到那沒有開化的地區去弘揚佛法,這等於開墾荒田一樣的。

[p413] 年歲饑饉,七法解難

[p414] 比丘去托缽乞食;就是托著缽,到外邊去化飯吃。為什麼要化飯?第一,一切眾生布施出家人飯,他可以種自己的福報,可以了去自己的苦惱。第二,出家人是不預備飲食等,從外邊化來什麼吃的東西,無論是好的或不好的飯菜都吃,也沒有貪心。但是如果遇到鬧饑荒,乞不到飯,怎麼辦呢?

[p415] 這位尊者提議,可用七種的方便法來解決。這七種法就是:

[p416] (一)自宿:就是自己預備在那兒,譬如頭天買來,第二天自己把它做好了,也可以的。

[p417] (二)內熟:或者它自己就熟了。

[p418] (三)自熟:或者在自己廟上把它做熟了來吃。

[p419] (四)自持食從人食:或者因為沒有人,自己就拿那個東西來吃。本來小乘呢,自己不可以拿東西吃的,要人家送給自己才可以吃的。從人食,或者跟著人去吃。

[p420] (五)自取果食:在那個山裡頭,因為沒吃的東西,就到山裡去採果子來吃。

[p421] (六)就池水受:這個吃的東西,都要先受持一下,在那兒對著池水受持它。

[p422] (七)無淨人淨果除核食:若是沒有淨人來把這個果核除去,沒有人送給你吃,你自己就把果的核拿走了,可以吃它。

[p423] 談到這個「饑荒」,我記得在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中國的河南省這個地方就鬧荒旱,天不下雨。不下雨還不要緊,還生蝗蟲,天上生的蝗蟲不知道多少!這個蝗蟲就是在空中飛的一種蟲子,這個蟲子大約有三、四寸長,在空中飛的,牠專門吃禾田。這個蝗蟲有多厲害啊?在空中一飛,喔!遮天蓋日的,不論是菜蔬、禾苗,把所有的糧種莊稼都給吃了,吃得一點剩都沒有。

[p424] 空中怎麼有這麼多的蝗蟲呢?因為小孩子的眼睛多數都容易開佛眼的,當時就有小孩子看見在虛空中,有個這麼長的白鬍子的老人,用布袋往下一布袋、一布袋這麼倒,倒下來就變成蝗蟲了;那個蝗蟲往地下一落,不知道有多少啊?落到地下,往往就會有一尺厚那麼多的蝗蟲。不是這一個地方一尺多厚,甚至於幾百里的地方都是那樣子,你看那蝗蟲有多少?

[p425] 那時候,什麼東西都沒有了,人就吃蝗蟲。吃蝗蟲怎麼吃呢?用一個像打魚的網,把它綁到一條棍子上,在空中,這麼一兜,就這麼一大籮;拿回來,你猜怎麼樣?人的業障就那麼厲害──煮好那蝗蟲,眼看著蝗蟲變成大便,那根本就不能吃了。你說奇怪不奇怪!這個業障就這樣子,就這麼厲害!從河南到西安,每天在路上不知死多少人,沒有東西吃就餓死在路上。八百里路上死了不知多少,人人逃飢饉,這是眾生的業障。人怎麼死呢?都是餓死的。這人餓死的時候怎麼樣死呢?越餓他就越笑,在路上一笑就死了。

[p426] 我們要注意為什麼人有這種災難?就因為人心太惡了,浪費食物太多,就叫你沒東西吃,所以不要那麼糟蹋東西。人能學智慧,頭腦清楚,就不會錯因果,不會有這種蟲災瘟疫的發生;因為人太愚癡,人人沒有智慧,人人爭、貪、求、自私、自利、打妄語,形成這種瘟疫流行的傳染病,將這些人收回。

[p427] 以音聲輪,而獲圓通

[p428] 佛問每一個弟子、每一個菩薩,各人所證得圓通的道理。富樓那尊者是以他的「舌識」成道;以舌根來演說妙法,由說法上成道的。說法也會開悟、也會證果的;所以佛法裡邊,只要你一門深入,抓住一門去修行,就會有辦法的。不要亂修,今天修修這個法、明天又修修那個法,後天又變了;你這一變,把時間都空過了,最後什麼法也不會成的。你要專一深入,用一個功夫,去勇猛精進才可以。

[p429] 以舌演說法音,降伏天魔,制諸怨賊;這個天魔是什麼?這個怨賊是什麼?就是「五欲」:

[p430] (一)財──這東西最壞了,財這條蛇不知咬死多少人,把人人都支配得都糊糊塗塗的,顛顛倒倒。人與人爭因為財,家與家爭是因為財,國與國爭是因為財。

[p431] (二)色──也是更厲害,猶如一把刀似的,把人殺了,人還不知道呢!你若願意色,這隻老虎也就來了,牠把人不知道咬死多少。

[p432] (三)名──等於蠍子、蜈蚣那麼毒;你若願意名,這蜈蚣也就來了,牠把人害了不知多少,也是把人支配的顛顛倒倒的。

[p433] (四)食──這好東西也來了,這讒蟲就來幫你忙,說那個不錯吃多一點,那個也不錯吃多一點,這麼樣子。令人一天到晚打妄想,打吃的妄想,你看妙不妙。

[p434] (五)睡──人人和它做一個最親蜜的朋友;這個睡蟲,你想要醒,它就叫你睡。這睡蟲在什麼地方?我告訴你們,這個睡蟲在你那個鼻子尖上,它給你一咬你就要睡了,你若不想睡覺,你把那個鼻子用力捏一下,那個蟲子就跑出來,你就醒了,不會睡覺了,這是我告訴你們一個秘訣。

[p435] 這是五欲,就是人的怨魔,雖然它是沒有實體的,都是虛妄的;不過,人就執著到這個虛妄的上,認不清楚,把人支配得顛顛倒倒、糊糊塗塗的。這五欲,就是人的一種怨賊,把人寶貝都給偷去了,把我們的真如自性都給遮蓋住了。所謂「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這五種是往地獄走的五條路,可是世人都著住到這上面了。因為這個,所以就造出很多的罪業來,將來就受種種的苦報。你把這地獄的根刨出來了,也就是把這五欲都斷了,所以什麼惡也沒有了。這五欲雖然是眾生的一種障礙,你若把它變成善根,那麼它就是對修道有幫助。

[p436] 富樓那尊者有大辯才,任何人也辯論不過他、勝不了他。他說法的聲音,也非常響亮,就幾千人、幾萬人,也不用播音機,自然就聽得見。佛知道他有大辯才,所以就以音聲輪,教他講經說法。他代佛說法,轉法輪,聲音猶如獅子吼一樣;這一切天魔外道聽見他這個聲音,就都降伏了。所以,佛印證他為「法音第一」。

[p437] 佛為授記,法明如來

[p438] 在法華會上,釋迦牟尼佛告訴所有一切大眾,說我現在要給富樓那來授記。

[p439] 這位富樓那尊者,他度脫一切眾生,成就一切智,也供養無量的諸如來,護持佛法,漸漸具足菩薩之道;他行菩薩道圓滿了,最後也成佛了,他這位佛的名號為「法明如來」。這個時候的劫就叫「寶明劫」。

[p440] 這一位法明如來,他成佛的這個國土,名為「善淨國」,是以無量恆河沙那麼多的三千大千世界,作他一個佛所教化的國土;這個地,都是金、銀、瑠璃、玻瓈、硨磲、赤珠、碼碯,這七寶所合造成的,地平如掌。這個掌,不是我們一般人這個手掌,而是像佛的手掌那麼平的。又,在海底下有一種石頭,就是微塵那麼大的一塊,也沒有不平的,所以這種石頭叫「掌石」。這個「掌」,有這麼兩個意思;這「地平如掌」,地就像海底下那個掌石那種平的樣子。因為地非常平,所以沒有高山、丘陵,沒有溪水、河澗,也沒有溝壑等,沒有這些不平的地方。

[p441] 七寶臺觀充滿其中,有諸天的宮殿在虛空中。天上的天人和人間的人,互相都能看得見;我們現在只可以看見世間的人,看不見天上的人。這位法明如來成佛,他這國土,天上的人和人間的人,互相可以看得見。為什麼可以看得見呢?因為他那國土裡的眾生都有神通,都會飛行變化;因為有神通的關係,所以就兩得相見。他那國土所有的境界,都是不可思議的。

[p442] 法明如來這寶明劫的善淨國,沒有一切的惡道,就是沒有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所有的人也是蓮華化生,所以不需要女人。眾生因為不是婬欲而生的,他們的身體是蓮華化生出來的,所以智慧也大;智慧顯現,身就放出一種光明,飛行自在。他們修習佛法,這種的志願都非常堅固,只有進,不會退,一天比一天勇猛精進;他們因為有這一種精進的志願,所以也就有大的智慧了。眾生身上也都是金色,都具足有三十二相,非常圓滿。

[p443] 這個國土的人,以聽經聞法來作為飲食。一聽法,他就歡喜了;一歡喜,就不餓了。為什麼?得到法喜充滿了。你們若不信,各位試一試!那麼法明如來這國土,就是有這兩種食,一種是禪悅食,一種法喜食;他們不想吃其他的東西,根本想也不想。為什麼他不吃飯可以呢?就因為他得到法喜食了,以法為食。禪悅食,這種的味道,真是妙到極點了;你得到這個禪悅的滋味了,想不叫你坐禪,也辦不到了,這叫「禪悅為食」。

[p444] 這個國土裡,有無量千萬億那麼多的大菩薩,他們都得到大神通,都有這四無礙的辨才智慧,威德力也充足。這些菩薩都是善於教化眾生,最具足方便的法門;也就是善能隨機逗教,因人說法。那麼菩薩是沒有數量這麼多,有沒有聲聞呢?也有,你用算數也算不出來那個數目。這些個聲聞眾,他們都統統得到具足三明、六通,及八解脫。以這種的二乘人,作為僧人。這位法明如來,他的功德都成就了,都圓滿了,他得到前邊所說這種的淨土,所以他這國土中,聖賢眾最多。

[p445] 法明如來壽命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這麼長的時間,佛法住世也非常的久遠。佛滅度之後,這一些個弟子也就給造七寶佛塔;在這國土中,每一個地方都有這位佛的舍利寶塔。

[p446] 這位法明如來的國土,有像以上所說無量無邊這麼多的功德;以無量功德來莊嚴,用功德所成就的。像這樣子無量無邊這些個道理,說不能盡;我現在僅僅就是略略地說一點,說少少這麼一部份。

論議第一‧迦旃延尊者

[p447] 惡者入獄故難還 善士離垢不復沾 論議第一超俗類 雄辯蓋世勝邪言 善巧方便說諸法 威德感召化三千 度人無量功勳普 圓滿菩提道德全

[p448] 文飾思勝,扇繩好肩

[p449] 摩訶,是「大」的意思、「多」的意思、「勝」的意思。「迦旃延」這個名字是梵語,翻譯為「文飾」,又譯為「好肩」,又譯為「扇繩」,又有一個翻譯是「思勝」,有這麼四個意思。

[p450] 怎麼叫「文飾」?「文」是有文才可觀;「飾」是修飾。言其這位尊者很有文章可觀,而修飾也非常的妙好;就是誰的文章若寫得不怎麼圓滿,他這麼一修飾,那麼就變成很好的文章了。這個文飾,並不是說「文過飾非」,並不是說他有了過錯,自己能把它遮掩住,令旁人也不知道,不是這個!就是修飾,有文采,所以他的才華很高的。

[p451] 這位尊者又有一個名字,叫「扇繩」。為什麼有這麼一個名字呢?講起他的命運,也不太好!因為在他出世沒有很久,父親就死了,他媽媽就想要改嫁。可是因為有這個兒子,好像有著一條繩,把他媽媽拴住了似的;她走不了,想要再結婚,也不可能,所以把孩子起名為「扇繩」。

[p452] 他又有一個名字,叫「好肩」。怎麼好肩呢?因為這位尊者那兩個肩膀長得非常好看,所以人人看見,都歡喜他這個肩膀,在後邊一看也歡喜,在前邊一看更歡喜。

[p453] 又有一個名字叫「思勝」,思是思想,勝是勝利;言其他思想最好,思想非常勝利,勝過一切;一切人的思想,都沒有他的思想來得殊勝。為什麼他思想最好?因為他有辯才,辯才無礙,所以在諸大弟子中,是最會說的,他是「論議第一」。

[p454] 賦性聰慧,才華超群

[p455] 迦旃延尊者,他這種稟賦的性,是很聰明有智慧的;他又善巧說法,又能文飾,就是善於論議。

[p456] 十大弟子各有所長,這位尊者所擅長的,就是論議,專門辯論道理的;你有什麼道理想問他,那他所說的這種議論,都能夠講得滔滔不斷,令人聽得是津津有味。你一般人想不到的道理,他能發揮出來;你一般人說不出來的真義,他能說出來,說得你心服口服,不是用勢力壓迫人,他是用這個辯才無礙來辯論,贏得一般人的佩服,所以是「論議第一」。

[p457] 他這種雄辯的才華,誰也比不了的,沒有人能比得了的。無論任何人和他辯論,是辯論不過的,所謂「宗旨獨立,雄辯絕倫」,他所立定的宗旨目標,他是獨立的,不會搖動的;他明白道理是很正確的,因為他正確,所以和人辯論上來,他把這個真理一說出來,誰也不能不佩服的,他有這個本領。他是橫說橫有理、豎說豎有理,頭頭是道,講什麼都是道理,並不是搶詞奪理,而是合情合理,所以他是能言善辯的。

[p458] 降伏外道,不染垢塵

[p459] 迦旃延尊者,善能說法,你無論講什麼道理,他就有很多道理講出來。

[p460] 有一次,尊者遇到一個執斷執常的外道。執斷,他說一定是這個樣子,沒有前因後果,沒有來生,沒有前生。執常,他說我們做人,永遠都是做人,沒有什麼起悔造業受報,沒有這個。那麼這位外道就和尊者來辯論。

[p461] 這執斷執常的外道,他說:「你佛教裡頭說『人死還有來世』,說是有六道輪迴,人死了還可以托生做人,互相輪迴;說這個造惡的人,死了之後,就要遭受報應,受這種痛苦。我這個道呢,就講『人死後沒有來世』,什麼就沒有了!為什麼?我有一個證明講給你聽!你看看,從古至今,沒有見著人死了之後,再回來到家裡給送個信,或者給你打個電報、電話,說是我死了到什麼地方去了;沒有一個人回來向大家說他受什麼痛苦呀,怎麼樣不好呀,沒有的!什麼消息都沒有!沒有看見過!既然沒有,怎麼說會有來世呢?若有來生,他為什麼不回來報告一下呢?你又怎麼能知道這個人死了還能做人呢?這是沒有根據的。我認為人死了就像燈滅了似的,不會再有來生了;就是有來生,這也是個想像的來生,並不是真的,只是這麼一想,『啊!大約或者有來生吧!』這是人的一種假設之詞。」

[p462] 這講得理直氣壯的。可是這位迦旃延尊者很不費吹灰之力,就給解答了,說:「喔!人死了,是怎麼樣子,他有沒有回來,這我先不要答覆你。你說他不回來?你知道為什麼呢?就好像世間人犯罪了,被政府捉去判了罪,把他拿去關到監獄裡頭,他還可以得到自由?有那麼容易可以出來嗎?人死了,到地獄,也就如同被圈到監獄裡,還可以再回到家裡來告訴家人說自己在什麼地方、受什麼罪嗎?還能自由地回來?有這個道理嗎?」

[p463] 這外道聽了,也是有點道理,沒什麼話可講了。但他說:「好!你說人死了到地獄,他不回來,是因為不自由,就算你說得對。可是這個做善的人說可以生天,那麼他生天了,也應該回來報個喜信、報告佳音,說我現在真好,這個地方怎樣快樂呀,怎樣享福呀,怎麼樣好呀,他應該回來說一說,告訴世間的人。那麼他為什麼也不回來呢?到地獄裡他不自由,不能回來;到天上去,可自由啦,他也應該回來做個簡單的報告啊!怎麼生到天上去的,也沒有看見哪一個人回來過?這又怎麼樣講呢?由這個證明,生天這種事情也是靠不住的,也是沒有的;若是有的話,為什麼不回來給他親戚朋友送一個信呢?」就問迦旃延尊者。

[p464] 你說,迦旃延尊者怎麼說?他說:「你講得很有道理。可是!我再給你舉一個譬喻。人不小心掉到糞坑裡,費了很多力氣才爬出來;出了這個糞坑之後,會不會認為糞坑這個滋味不錯,再跳回去到那個糞坑裡邊,去滾上一身的糞呢?這天上,就等於沒有屎的地方;我們人間,就等於一個臭屎坑子似的。這生到天上去的人,就好像人從糞坑裡頭爬出來,用清水洗乾淨了;你想一想,出了屎坑,然後再跳落去,有這樣愚癡的人嗎?」這外道也沒有什麼麼話講。

[p465] 摩訶迦旃延尊者又繼續說:「人,在這個世界上,也就好像在一個糞坑裡一樣,這個氣味不好。等到生到天上去呢, 就好像出了這個糞坑的人一樣,所以不會再回來的。如果他要從這個天上再回來,也要經過一段時間。為什麼?忉利天上一晝夜,就是我們人間的一百年;你想一想,他生到天上去,是不是也要安排他的事情、要佈置一切呢?這就過了一兩天時間,等到第三天就三百年了。這三百年的時間,他再回來,那時候,你早就死了,骨頭都爛了,你還能知道他回來嗎?所以,這你沒有法子知道。」這外道也語塞了,外道也就沒什麼話講了,類似這個事情很多。

[p466] 執常執斷這個外道和他一說,都被他說服了,心裡頭都佩服他,所以這叫降伏外道。為什麼他能降伏外道?就因為他自己本身不染垢塵,他自己很清高,很守戒律的。

[p467] 所謂,

[p468] 惡者入獄故難還,善士離垢不復沾; 論議第一超俗類,雄辯蓋世勝邪言。

[p469] 惡者入獄,就像被人圈到監獄裡,犯罪的人圈到監獄裡,他沒有自由,他不能回來了。那麼善士呢,他是生天了,生天了,就出離廁所這個邋遢的地方,所以他不會再回來受這種的苦,這種的染污。這位尊者是論議第一,他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他的辯才誰也比不了,超過旁門外道。

[p470] 教化老婦,賣貧生天

[p471] 你若有錢,想做布施,那是很容易來做布施的,因為你有。有,用一點也不算個什麼;你若沒有,而能布施,那才是真正的布施。因為你能做到所謂做不到的事情,這事才是真;你做得到的事情才去做,那是人人都可以做的。人人都能做得到的,你去做,那沒有什麼出奇;人人做不到,你能做得到,這就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和一般人不同了。所謂「貧窮布施難」,你在困難的時候,若再能布施,這才是真正有布施心;越難你越能做,這才有價值。

[p472] 講到「貧窮布施難」,我們可以說一個公案。在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在阿槃提國,當時有一位貧苦無依的老婦,她穿的衣服破破爛爛,還常常被她的主人鞭打。有一天,她拿一個水瓶到河邊去取水,想到自己的遭遇,就在河邊大哭起來。

[p473] 迦旃延尊者當好經過那地方,他知道這位老婦的因緣,就問:「妳那麼貧窮,為什麼妳不把妳的貧窮賣掉呢?」她就說:「怎麼賣呢?我一點錢都沒有,誰要買我的貧窮呢?」

[p474] 尊者就對她說:「有辦法,我來買!妳把妳的瓶子拿去河邊洗乾淨,裝滿一瓶乾淨的水,來這邊供養我。」這位老婦女就說:「這個瓶子不是我的,是我的主人的,我怎麼可以拿來供養?」迦旃延尊者說:「瓶子是主人的,可是那個水是妳拿來,是屬於妳的!」她聽了之後,很歡喜地就去河邊拿清淨的水,來供養迦旃延尊者。尊者就給她受三皈五戒,以及教她念佛的法門。當天晚上,那位老婦女就死了,她就托生到忉利天。

[p475] 從這點可以知道,雖然貧窮,如果我們能夠發出真誠心、恭敬心,貧窮也是可以轉變的,也是可以賣掉的。

[p476] 夢中教化,令發覺悟

[p477] 我們人人都會作夢,在夢裡,又是發財了,又是當官了,又是做國王了,又是中狀元了,啊!有很多好夢,甚至於夢到結婚了。總而言之,有說不完那麼多的好夢,也有說不完這麼多壞夢。佛的弟子迦旃延尊者就常常在夢中教化眾生,令眾生覺悟,發菩提心。他因為知道人哪,你和他說法他不相信,你要在夢裡頭給他像個演電影似的,叫他看見過去的、未來的、現在的這種情形,他能觸境覺悟。所以他在夢裡頭常常度人。

[p478] 怎麼樣證明他在夢中教化眾生呢?因為他收了一個徒弟,這徒弟以前是個國王,叫希羅王。這希羅王出家以後,在山裡邊就修苦行,日中一食,樹下一宿,行種種的頭陀行;頭髮也不剪,鬍子也不剃,樣子就像一個山野人一樣。

[p479] 有一天,鄰國的國王到山上去打獵,還帶著很多宮娥、妃儐這些美貌的女人。這位國王打獵打得疲倦了,就在山上睡著了。這些漂亮的女人沒有耐性在那兒陪著他睡覺,就各處走;一走,就看見這麼一個怪物,她們就向他問法,請他給講佛法。

[p480] 正在那兒講佛法呢,這位國王就醒了。一看他的女人都不見了,就各處去找。一找,看見他這些心愛的女人正在和一個怪物在那兒講話,於是生出一種妒忌心,就把這位老修行給打了一頓。這希羅王雖然以前學過武術,但是久了也都忘了,所以就被這個國王給打傷了,他就生了瞋恨心:「我一定要回去做我的國王,和你作戰到底,一定要把你打敗!」他發了這麼一種瞋恨心,就要還俗去征討對方這個國王,要去和他開戰鬥一鬥。

[p481] 他向迦旃延尊者要求,請迦旃延給許可還俗,說:「我一定要還俗,我非報這個仇不可!」迦旃延說:「你不要回去報仇囉,算了,你就認因果吧!大約你前生打過他,所以他現在來打你,你認帳囉!」他說:「我認什麼帳?明明他打了我,我還認什麼帳?事實在這兒擺著,你真是不會教化人,這麼糊塗!」把師父也罵了一頓。迦旃延就說:「那好,你要還俗就還俗了,你就回去做你的國王。但是今晚你還是在這兒住一宿,明天再走吧!」他一看天色也不太早了,明天一早晨起身再還俗也可以的,就答應了。

[p482] 在這一宿,迦旃延就在夢中來教化他,怎麼教化呢?就令他夢見自己還俗了。他還俗後,就整軍精武,把國家的軍隊整頓起來,選了幾員大將,帶著十萬大軍就要征伐那位國王去了。這一作戰,他節節敗退,每一戰都失敗,結果把這十萬的大兵全軍覆沒,將軍也都被人給殺了,就剩他一個人被敵國給捉去了。這被擒,審問他:「你為什麼帶著兵來侵略我的國家?你現在是個戰犯,一定要把你給殺了。」就把他綁出去,準備要把他的頭給砍下來。

[p483] 在這個時候,他想起師父來了,就生了大慚愧,說:「師父呀,我罵您是個糊塗師父,這真是錯了!我若聽您的話,怎麼會有今天呢?我若聽您的教化,我就不會敗成這樣,請師父您慈悲快來救我!」正這麼說著,行刑的人拿起刀子,一刀就把他的頭給砍下來;可是這一驚,他也就駭醒了,才知道原來是個夢。

[p484] 他知道這不是很好玩的事情,第二天他就對師父懺悔:「師父!我不還俗了,我不管這個閒事了!我還是修道好了。」於是就修忍辱行,成就他的道業。所以這個迦旃延,他有這種的力量來感化人,來教化人。醒著教化他,他不聽;在夢中教化他,他就覺悟了。所以教化眾生是有種種不同的方法。

[p485] 所謂,

[p486] 善巧方便說諸法,威德感召化三千; 度人無量功勳普,圓滿菩提道德全。

[p487] 迦旃延有善巧方便這種辯論的口才,所以辯才無礙,善說一切的諸法。他這種威德,這種的力量,感化三千大千世界,都是聞風向化的。他度人很多,他的功勞也很大的。他對這個修行是很圓滿的,道德也很完全的。我們大家不要學他這個論議第一,要學他這個道德、持戒律清高,要學這個。所以說「清高離俗,排難解紛。」他很清高的,很離俗的,不像一般的人那麼樣子俗氣呀,俗不可耐的那個樣子。他很清高的,很離俗的,所以他這種的作風是和旁人不同的;他能以排除眾生的這個困難,解除眾生的這個紛擾。

[p488] 佛為授記,金光如來

[p489] 在法華會上,釋迦牟尼佛又告訴在法會中所有一切大眾,說我現在要給迦旃延來授記。

[p490] 這位辯才無礙、論議第一的迦旃延,他將會在未來劫中,以種種最莊嚴妙好的供具,來供養、恭敬、奉事有八千億這麼多的諸佛,恭敬尊重;這是以正報來恭敬尊重,以口業來讚歎、身業來恭敬。這所有的佛,當每一位佛入涅槃以後,他都給佛起塔造廟。所有的塔廟,都是用七寶來建造寶塔,有一千由旬之高,橫豎長寬都是有五百由旬這麼大的面積。由旬,大由旬是八十里,中由旬六十里,小由旬就四十里。又用種種的花、種種的瓔珞,以及種種的塗香、末香、燒香,還有種種的繒蓋、幢旛,用這種種的來供養佛的舍利。

[p491] 過了這麼長的時間,他又應當恭敬供養另外二萬億位佛,也像上邊所說的供養一樣。供養這二萬億位佛圓滿完了之後,就在他最後的一身,他就具足菩薩道,成佛了!成就無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無上正等正覺。

[p492] 他成佛的名號為「閰浮那提金光如來」; 閰浮,是南閰浮提,就是南贍部州,也就是我們現在所住的地方。因為南閰浮提這兒,有一棵閰浮樹;這棵樹,有的說,果子熟了之後,掉到河裡,就變成金子,這金子光色最好;有的說是它的樹葉子掉到河裡頭,就變成金子。總而言之,或者這個果,或者樹葉子,大概都可以變成金子,因為這個,所以叫「閰浮」。提,也是梵語,譯為「州」字,有的又譯為「城」字。因為這一位尊者的智慧光明,是非常銳利的,無可破壞,猶如精金一樣,所以稱為金光如來。

[p493] 這尊佛,他所成就的國土,是平整的;因為大迦旃延在因地,修心地法門修得平整了,所以就感這個依報也都平整。土地是以玻璃所造成的,有這種種的七寶妙樹來莊嚴這國土。用黃金做成的繩子,在道路旁邊作為欄杆圍繞;還有這種微妙,又有一股清香的花,總在地上覆滿著。這種花,都是天女從天上散下來的微妙清淨寶華。這花稍微一殘舊,就有一股微風來把乾萎的花吹去,又有新的花散落下來,到處都是非常清淨。為什麼金光如來的國土都是周?清淨呢?這是因為這一位佛在因地的時候,修行清淨,諸惡不作,眾善奉行,所以誰見到這個國土,就都會生出歡喜心來。

[p494] 在這國土裡,沒有四種的惡道。四種惡道是什麼呢?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阿修羅道。怎麼就會有地獄呢?因為你有瞋恨心,就與地獄有了來往了;你若沒有瞋恨心,就沒有地獄了!怎麼有的餓鬼呢?就因為你有貪心,就墮落到餓鬼道;你沒有貪心,就和餓鬼斷往來了。做什麼會變畜生呢?愚癡就會變畜生。怎麼就愚癡呢?就因為你有無明,就會去做畜生;你若沒有無明,就不會愚癡了,就不會去做畜生。有「貪、瞋、癡」這三毒,就墮落三惡道。阿修羅又是怎麼成的呢?他有一種剛強好勝的心,鬥爭堅固,他和誰都要來鬥爭一下,好像人與人鬥爭、家與家鬥爭、國與國鬥爭,這都是一種修羅的表現。

[p495] 金光如來,他的國土沒有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阿修羅道,沒有這四惡道。有什麼呢?有很多天上的人和人間的人,還有聲聞、緣覺這二乘人,以及還有行菩薩道,教化一切眾生,淨佛國土的大乘菩薩。菩薩和一切的聲聞,都斷了一切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他們有多少呢?有無量萬億那麼多,以菩薩和聖人來莊嚴這尊佛的國土。

[p496] 這尊佛的壽命有十二小劫這麼長,正法住世有二十個小劫,像法住世也是有二十個小劫。他所度的眾生也是無量無邊,不知道有多少,為十方一切眾生所供養。

持戒第一‧優波離尊者

[p497] 波羅木叉是大師 依教奉行修總持 金剛寶珠常在握 美玉無瑕時護之 諸佛本源精進力 菩薩母體篤行思 西土南山規範普 緇門楷式眾基石

[p498] 佛陀一生,尊者清楚

[p499] 優波離尊者一生都跟著釋迦牟尼佛的,侍奉佛的──在佛是太子的時候,他就來做佛的護衛;佛修道的時候,他又做佛的一個護法;佛成佛了,他做佛的弟子。他這一生,沒有離開過佛。因為沒有離開過佛,所以叫「近事男」。他本來的名字叫「車匿」,又叫「優波離」。

[p500] 佛一舉一動,優波離尊者都記得;佛一生的事情,他都清清楚楚的。

[p501] 釋迦牟尼佛還是悉達多太子,他剛出生的時候,有位住在深山的阿私陀仙人,特地來王宮為太子祝福。他對淨飯王說:「太子具足稀有的大丈夫相!若太子繼承王位,將來就是轉輪聖王;若出家修道,一定會成為證得宇宙真理的大覺悟者。」

[p502] 淨飯王因為有阿私陀仙人的預言在先,擔心太子出家修道的憂慮與日俱增,所以想盡方法來討好太子,一切事情,都是他願意怎麼樣就怎麼樣。可是悉達多生來就沉默寡言,不貪圖世間的榮華富貴,歡喜清靜孤獨。他的父親就恐怕太子不願繼承國王位,所以為他建造許多美麗的宮殿和花園,還預備不知多少的宮娥婇女來服侍他。可是太子是個少欲知足的人,不貪這一些個物欲誘惑,他什麼也不要,不為所動。

[p503] 隨遊四門,生老病死

[p504] 有一天,悉達多太子因為覺得在宮中很悶的,要求父親讓他到宮外去看一看。淨飯王因為要討好他,不敢拒絕他,也不敢叫他不去,那怎麼辦呢?於是乎,就下令預先把街道都清理乾淨了,攆走閒雜人,不准他們接近太子,心想這樣他出去遊玩遊玩,大概也不要緊吧!

[p505] 太子只帶著車匿,先到東門去遊覽;東門是個生門。本來已把閒雜人都攆走了,沒有閒雜人了,可是偏偏就遇到一個婦女,抱著肚子呱呱地喊叫,痛苦得不得了!太子沒有見過這樣的情形,就問護衛車匿:「這是怎麼回事?這個女人怎麼又哭又叫著?」車匿說:「這個女人要生小孩子了,小孩要出生的時候,她很痛的,受不了!」太子一聽,想:「喔!生小孩子是這麼痛苦啊!」就說:「我們回去啦,不要看了!」於是就回王宮。

[p506] 第二天,到南門去遊玩。到南門,看見個什麼人呢?見到一個老人,老態龍鍾的,雞皮鶴髮,牙也掉了,眼睛也花了,耳朵也聾了,頭也晃頭了,也邁不動步了,身體都不幫忙了。眼睛也不幫忙了,看什麼東西看不清楚;耳朵也不幫忙了,也聽不見人家說什麼,人家說什麼,很大的聲:「啊!你說什麼?」這麼樣子,太子一看,就問車匿:「這個人怎麼?」車匿說:「太子!這個人老了,他老得這樣子!人老的時候,耳聾眼花,牙也掉了,吃東西也不香了,這個又流口水,又淌汗啦,吃飯也不知道怎麼吃了,睡覺也不知道怎麼睡了,走路更不會走了。」太子說:「人老了,就這麼樣子?這太辛苦了!太苦了!回去了,不看了!」於是乎,又不願意去遊歷,不願意去走,就回王宮了。

[p507] 第三天,悉達多太子來到西門。這回見到一個病人,他病得很厲害,身上發冷發熱,又生瘡長癩,流膿淌水的,看著特別難看,在那地方「哎呀…哎呀…,我真不舒服,我真難過啊!」這麼樣哼哼呀呀地叫著。太子一看,就問車匿:「這個人怎麼這樣痛苦?」車匿說:「太子!這個人是病了!」太子問:「他怎麼病的?」說:「在世界上,很多人都會生病的!到生病的時候就身不由主了,坐也坐不住了,也不會走路了,甚至連水都不能喝了,也不會說話了。」太子說:「呃!有病就這麼辛苦!真是!沒有意思!不看了,回去了!」那麼就回王宮了。

[p508] 第四天,到了北門。剛剛一出門,在在門外,看見一個人死在那地方,也沒有管理;那個身上又生蛆的,又流膿淌水的,又是蒼蠅呀、綠豆蠅呀,滿身都是生蛆下雜的。太子一看,就問車匿:「這個人為什麼這樣?」車匿說:「太子!這個人死了。」「什麼是死啊?」「就是斷氣,沒有呼吸氣了,命根斷了。」太子問:「那怎麼又有生的,又有老的,又有死的,又有病的,人生都要這樣嗎?」車匿說:「每個人差不多都要經過這些階段。」太子一聽這樣,說:「啊!這樣的人生,太沒有意思了!」

[p509] 出家修行,能斷諸苦

[p510] 太子正在這兒說沒有意思,正說著,忽然來了一個比丘,穿著袍、搭著衣,就這樣從他身邊經過。太子就問車匿:「這個人是做什麼的?」車匿說:「您問問他就知道了。」於是悉達多太子就問這個比丘:「你是什麼人?」他說:「我是個出家人。」

[p511] 太子問:「什麼叫出家人?出家人是做什麼的?」比丘說:「我出家做比丘修道,就是為了要脫離生老病死苦的束縛。離開生老病死苦,然後就了道了,就能不生不死,就不受這個生老病死苦的拘束,可以成佛的。」

[p512] 太子一聽,這個沒有生老病死,這不錯的,就很注意的。這時候,太子迫不急待地問:「喔!那你可以教我怎麼樣出家嗎?你可以做我的師父嗎?」原來,這位比丘是淨居天人,故意化現成一個比丘,來度悉達多太子的,來指示他,因為他機緣將要成熟,應該出家修道去了。可是,當太子一問他的時候,這位比丘把錫杖往地上這麼一振,就踴生虛空,不見了。

[p513] 這時悉達多太子也沒有法子學道,出家的希望落空,只好又回到王宮裡去了。

[p514] 親自隨佛,逾城出家

[p515] 回到宮中,悉達多太子終日悶悶不樂,一直想著這生老病死的問題。這個時候,在印度有一些個相師來到王宮,就對他父親淨飯王說:「太子如果在七天之內,不出家的話,他就可以成為轉輪聖王,整個一四天下,就是我們整個世界的國家都要受他管。只要您留他七天,七天後,他就可以成為轉輪聖王了。」這整個世界不是單單現在我們所處的世界是南贍部洲。怎麼叫一四天下,就是南贍部洲、東勝神州、西牛賀洲、北俱盧洲。

[p516] 淨飯王深信不疑,於是下令派遣軍隊,把悉達多太子所住的東宮給圍起來,裡外的交通都斷絕了,就像現在所謂的戒嚴。這戒嚴令,不准裡邊的人到外邊去,也不准外邊的人到裡邊來,也就是封鎖,令消息都斷了。

[p517] 可是,悉達多太子因為有大善根,雖然被人看管著,但是他還是不迷。當時淨飯王也選了很多美女,在東宮給太子娛樂。太子見到這些個美女,也就等於沒有見到一樣,見如不見,聞如不聞,所謂「眼觀聲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內無身心,外無世界。

[p518] 就在這個時候,淨居天人又現身了,對太子說:「太子!你是不是貪圖這個世間的五欲,把宿世的願力都忘了?你現在還記不記得宿世發的願?」悉達多太子說:「我沒有忘,但是現在我也沒有法子!」淨居天人說:「如果你沒有忘,還想要出家修道的話,我可以幫助你。」太子說:「你能幫助我,那最好了!」

[p519] 於是乎,晚間就叫車匿備好車馬。預備好車馬,準備和車匿從後花園衝出去。正在這個時候,四大天王現身,每一位天王各捧著一條馬腿,就這樣悉達太子和車匿,連人帶馬一起踰牆而去,從虛空就飛出去了。一飛,飛了有三由旬(由旬,就是古印度計算里程的數目;一由旬,相當於現今的四十里),然後就在雪山降落。太子剃除鬚髮之後,把寶冠及衣物交給車匿,回去稟告淨飯王,請他們不必掛念。

[p520] 淨飯王知道候,雖然很捨不得太子出家,但是已沒辦法挽回了。於是就派遣五位人,伴隨太子在雪山修行。修道這時候,感應到天獻麻米,悉達多太子一天就吃一粒麻和一粒麥,這麼維持他的生命。其中三個人,受不了這種苦,就離開到鹿野苑去修道。另外,兩個人因為看到悉達多太子喝了牧女所供養牛奶粥的這種情景,就認為太子現在不能受苦了,他不會有什麼成就的,所以也走了。五個人都離開了,唯有車匿就陪著悉達多太子修道,始終不離。

[p521] 這個車匿,就是這位優波離尊者,所以他才說:「我親隨佛,逾城出家;親見如來,六年勤苦;親見如來,降伏諸魔,制諸外道。」我親自隨著佛,從東宮裡就騎著馬飛出城出家去;我親自見著佛,在雪山六年之中,行這種難行的苦行,忍這種難忍的苦行;我親自見到佛,降伏諸魔、制諸外道。怎麼降伏諸魔呢?

[p522] 親見如來,降伏諸魔

[p523] 本來釋迦牟尼佛在雪山就可以成佛道,但是因為恐怕世人誤會,說是這成佛道一定要受苦才能成佛,所以就不在雪山成道。於是乎,走到菩提樹下安坐,他就發願了,說:「我如果不成佛道,我始終不起於座。」於是坐到這個地方就不起身。

[p524] 不起身坐到第四十八天時,這六欲天的魔王波旬,作了一個夢,夢見有三十二種的變化。魔王也會算,也會觀察的,看看為什麼我作這麼一個稀奇古怪的夢呢?一觀察,喔,悉達多太子坐在菩提樹下,就快要成佛了!這是不可以的!我一定要去破壞他的定力。於是就派了四個魔女,都生得非常美貌。魔就是妖怪,妖怪雖然是妖怪,但是她們也不願意醜陋,歡喜漂亮。這四個魔女,就去擾亂悉達多太子的定力。現三十二種的媚相,來引誘悉達多太子,想要叫他生出一種凡心來,生出一種愛欲心來。

[p525] 悉達多太子既沒有愛,又沒有欲,雖然不是木頭,但是他可在這種境界上而不被境界轉,所謂「眼觀聲色內無有,耳聞塵事心不知」,他不被魔女這種魔力所搖動。魔女雖然再美貌,誘惑的力量雖然再大,他也如如不動,了了常明。坐到那個地方,寂然不動,一點都沒有動心,不生這種愛欲心。能以對境界上而不動這種心,對境無心。

[p526] 這個時候,悉達多太子就作一種不淨觀。他就觀想著:「呃!妳們現在來騙我?妳雖然相貌生得美麗,不過都是帶肉的骷髏,九孔常流不淨。眼睛就有眼屎,耳朵就有耳屎,鼻子就有鼻涕,口就有口水、黏痰,那麼再加大小便,更是不淨。每一個毛孔裡頭生了好多蟲,周身都不清淨,污濁邋遢。」那麼這樣一作觀,把這四個魔女都給觀得就像老太婆似的,老態龍鍾的樣子。

[p527] 這四個魔女,一看自己後,就互相一看,妳看我也老得這麼樣子,雞皮鶴髮,行步龍鍾。她看她也是鼻涕黏痰,周身都是污穢、不潔淨,周身都是蟲。她們這四個魔女,對面互相一看,也就作起嘔來了,互相這麼一吐,知道自己都是老得這個樣子,也沒有法子騙悉達多太子了,於是都跑了。這個把這個魔給降了。

[p528] 這魔王看四個魔女失敗回來,很憤怒的,於是親自率著魔子魔孫一起來,想把悉達多太子殺了。可是悉達多太子怎麼樣呢?還是如如不動,了了常明,也不生恐懼心,在那坐著入了無諍三昧,不和人鬥爭。因為要是一動念,就和魔會接觸上;若念頭不動,魔也就沒有辦法了。所以魔王也不能惱亂悉達多太子,沒有法子了,就率著魔子魔孫都退了,也就跑了。

[p529] 這就是優波離尊者,親眼看見如來降伏諸魔的事情。

[p530] 親見如來,制諸外道

[p531] 佛沒出世以前,在印度都是婆羅門教。這婆羅門教,也是一種外道的宗教。那麼,佛沒成佛以前,外道很盛行的,人人都去拜外道做師父。等佛一成佛道之後,這些外道的弟子就都去拜釋迦牟尼佛做師父。好像老迦葉尊者、目連尊者、舍利弗尊者等等,他們原都是修外道的,都拜佛做師父。很多人就去跟隨釋迦牟尼佛,其他外道就妒忌,屢次想要害佛。

[p532] 有一個外道,名字叫申日。他怎麼樣啊?他在飯裡下毒,預備供養給釋迦牟尼佛。佛看見這毒飯來了,他先這樣想:「天下凡有三毒:一者貪婬,二者瞋恚,三者愚癡。我心裡沒有毒,吃這個毒也不會毒死我;內裡頭沒有,它就不會發生作用的。」於是乎,把這毒飯也吃了,也沒有毒死,也沒有事情,這是一種。

[p533] 有一次,有外道就用酒把五隻象給灌醉了,預備到這個地方來把佛給撞死。因為象醉了,醉象的力量最大,也沒有人可以制服得住。殊不知,這五隻醉象衝著釋迦牟尼佛來了,佛把手一伸,由這五個手指頭上就變化出五隻獅子。這五隻獅子一出來,那五隻醉象就伏地不動,都駭得就趴到地上,幾幾乎給駭死。

[p534] 這是釋迦牟尼佛制諸魔外道這種的力量。這都是優波離尊者他親自見到的,他說:「親見如來,降伏諸魔,制諸外道。」他又親自看見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

[p535] 往昔發願,嚴持戒律

[p536] 釋迦牟尼佛看見優波離尊者,在過去無量諸佛的教中,他都是持戒第一;他在往昔就發願嚴持戒律,要修行這戒法。現在釋迦牟尼佛來到娑婆世界成佛,優波離尊者仍然同時來到這個世界上來,所以佛就教他在這個佛法裡邊專門來修行戒律。

[p537] 「優波離」是梵語,翻譯成中文的意思是「出現」。怎麼叫出現呢?就是太陽出來的時候他出世,所以這就叫「出現」,翻譯這個意思。還有一個意思,就是翻譯為「上首」,他是持戒最第一的,對佛所說的戒律絲毫都不犯的,對於戒律上最精嚴;所以在佛的弟子中,優波離尊者是持戒第一。他是規行矩步的,絲毫也不馬虎,對於行住坐臥這四大威儀,都特別注意。這四大威儀之中,他沒有一樣不合乎規矩的,都是中規中矩的。

[p538] 在佛教裡中,有「律師」,就是專門修持戒律的;有「法師」,就是講經說法的。就單「法師」兩個字,有兩個意思:講經說法,「以法施人」,以佛法來布施給人,這叫「法師」;又有一個講法,就是「以法為師」,以佛法為自己的師父,也叫「法師」;法師,就講經說法的。還有「教師」,就是研究教理的。又有「禪師」,就是參禪打坐的。又有律師,就是研究戒律的。因為佛在世的時候,以佛為師;佛入涅槃之後,比丘就要以戒為師。所以修行最要緊的,要精持戒律。

[p539] 結集律藏,主持毘尼

[p540] 釋迦牟尼佛入滅後,弟子均極悲傷,因此發起結集三藏。所以,佛入滅後的初夏,五百弟子在王舍城七葉窟舉行結集,由阿難尊者先誦經,結集成經藏。爾後,結集律藏時,由優波離尊者為律主,來誦律,在一夏之間,一日誦一律,分八十次誦出根本律法,而結集出律藏,這就是所謂的《八十誦》。

[p541] 這《八十誦》,就是當時比丘犯戒呢,佛就隨時訂戒律,說:「以後就不准犯這個規矩啦!」每犯一條就訂一條,每犯一條就訂一條,都是對優波離先說,然後命尊者當眾宣佈,他才對大家來說,這個以後就成為戒律。那麼這樣子,優波離尊者因為親耳聽到佛的吩咐,要大家遵守戒律,所以他自己對戒律也特別精嚴,嚴持不犯,所謂「旛幢高樹,登峰造極」,戒律的戒幢,樹得很高的,對於戒律,尊者是最有研究了。

[p542] 律藏,音譯「毗奈耶藏、毗尼藏」,意譯「調伏藏」,是佛陀為調伏弟子煩惱,對治生活惡習所制定的教團規則;也就是在修道生活中,佛陀針對弟子所犯的過失而定的規範,是隨犯隨制,屬隨緣制戒。律藏就是整理佛陀所制戒法的典籍,亦即「戒」由律藏所詮說,而律藏則為「戒」的根據典籍。

[p543] 戒,就是止惡防非。這個戒律,也是出家人一個最好的準繩,最好的規矩,所以這個就是大眾的一個基礎,像石頭那麼堅固的一個基礎。如果出家不持戒律,那就沒有基礎了,將來一定會墮落的。

[p544] 執身執心,得阿羅漢

[p545] 佛問每一個弟子、每一個菩薩,各人所證得圓通的道理。優波離尊者從座位起來,頂禮佛足,對佛說:「我曾經親自隨著世尊逾城出家,親見世尊在雪山修行六年的種種勤苦,也親見世尊降伏諸魔、制諸外道。從此之後,我深深地知道這個貪欲為諸漏的根本,狂心頓歇,就解脫了世間種種貪欲煩惱。世尊教我專門持戒律,乃至教我持守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一切的性業、遮業,都清淨了。因為守戒守得清淨,所以業也都清淨。身心都非常清淨、非常寂靜,於是就證果成阿羅漢了。」

[p546] 怎麼叫「三千威儀」呢?出家人,比丘有二百五十條戒律。二百五十條戒律,配以行住坐臥四威儀,行有二百五十條、坐也有二百五十條、住有二百五十條、臥有二百五十條。這行、住、坐、臥,這叫「四大威儀」,行要有個行的相、住有住的相、坐有坐的相、臥有臥的相。

[p547] 行,要「行如風」,這個「風」,並不是像颳颶風那種風,是輕風徐來,好像微風那麼慢慢地;走路不是那麼慌裏慌張、冒冒失失地,不是那樣子,是慢慢走。住,站到那個地方,一定也要有一個站相;怎麼樣的站相呢?「立如松」,好像一棵松樹似的,在那兒站得直直地;不是東歪西倒這樣子,站有站相。坐,要「坐如鐘」,坐到那個地方,像一座鐘似的;古來鐘擺在那個地方,它不動彈的。臥,要「臥如弓」,身體像一張弓似的彎著。臥的時候,要吉祥臥;就是躺到那地方,右手托腮,左手搭胯。

[p548] 威儀,是「有威可畏,有儀可法」;這就是行有行的威儀、坐有坐的威儀、站有站的威儀、住有住的威儀。那麼「行、住、坐、臥」四大威儀圓滿,就各具足有二百五十條功德,這合起來成一千功德。三聚淨戒,就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受持這三聚淨戒圓滿,就各具足有一千功德,所以這成為「三千威儀」。

[p549] 怎麼叫「八萬細行」呢?這個細行,本來是有八萬四千。以三千威儀,再配以身口七支(殺、盜、婬、兩舌、惡口、妄言、綺語),就有二萬一千功德。二萬一千功德再配以貪瞋癡三毒,也就是去貪就有兩萬一千的功德,去瞋就有兩萬一千的功德,去癡就有兩萬一千的功德,再加上一個「等分」,去這個煩惱,又是兩萬一千的功德,這總共是八萬四千功德,又稱為八萬細行。細行,是很微細很微細的。

[p550] 怎麼叫「性業」呢?性業,是它的本體,不必你犯才犯戒;就是沒有犯,這個本體就是罪惡。這戒是什麼呢?這叫「性戒」;性戒如果不制止,你一犯就成業,好像「殺、盜、婬、妄」的四根本戒,是為性業。這四種戒你若犯了,不通懺悔的;可是,講是這樣講,你若犯了,真正痛改前非、生大慚愧心,也可以的。所以性戒是制止性業造的業,就是殺、盜、婬、妄。

[p551] 怎麼叫「遮業」呢?就好像本來你不會犯戒的,因為你用某種東西,它就導引著你去犯罪了。好像有一個人受了五戒,他有一天,就守不住這個五戒了;他就想:「我好喝酒,酒沒有關係嘛!受五戒,殺、盜、婬、妄都可以受,這酒戒犯了,大約也不成問題。」他自己給自己講道理,自己給自己做辯護律師,說喝點酒不要緊。於是就去買了白蘭地、或者威士忌;買回來要喝酒,一想:「啊!沒有什麼菜。」中國人喝酒,一定要吃預備一點好的菜,這才能喝酒。他想:「若有一個小雞子來送酒,這最好了!」偏偏他這兒想雞,鄰居就有一隻雞跑過來了;他左右望望都沒有人,啊!一把就把這雞給抓來了。把這隻雞抓來,這犯了盜戒了;然後他把這隻雞就殺了,這又犯個殺戒。正這兒喝酒、吃雞肉,鄰居這個女人就過來找雞,就問:「我有一隻雞丟了,你看見了沒有?」他說:「我沒看見哪!」這也打妄語了,妄語戒也犯了。他又看看這個女人,生得雖然不太十分美貌,但也都過得去,於是就生了一種婬欲心,把這個女人也給強姦了。本來他以為就犯一戒不要緊,結果因為喝酒,就犯了盜戒、犯了殺戒、犯了妄語戒,又犯了婬戒,殺、盜、婬、妄、酒,五戒一齊都犯了!就因為這一個「要飲酒」。

[p552] 所以佛叫我們不要飲酒,飲酒,這就叫「遮業」。好像你吃葷,你就犯了殺戒了;你若不吃葷,自己與這殺業就沒有關係;這「吃葷」也是遮業。或者是你開墾地,受戒的人,不能種田、不能種地的;因為什麼呢?你種植、開墾地,也會殺了很多畜生的,所以這都是遮戒。在真要持戒的人,就不能飲酒、不能吃葷、不能開墾土地,這種種的事情不能做的,這叫「遮戒」;要遮止、禁止這一件事情,這叫「遮業」。

[p553] 優波離尊者說:「我是大眾裏邊的一個綱領、一個管紀律的,就是大眾裏邊的上座,給大家作模範,眾人都跟著我學。紀是法紀,所有的戒律都歸優波離來管。世尊親自印證我持戒精進這種心,大眾認為我是修行嚴持戒律,是持戒第一。現在佛問誰是圓通,修哪個法門最為圓通。依我修證,以執持戒律來修身就得到大自在,非常快樂、非常自在。我修身把身戒不犯了,其次我又持戒修心,執持心戒,使心得到大光明。身戒,是屬於小乘的阿羅漢所持的;心戒,就屬於菩薩了,在心意識都不犯戒的。這時候,身戒也持得圓滿,心戒也持得圓滿,所以身心就都通達了,都通利了。通利,就是非常的自在、非常的快樂。身心一切都得圓通,所以這持戒律修身的法門,我認為它是第一了。」

[p554] 南山規範,緇門基石

[p555] 「波羅木叉是大師,依教奉行修總持」:波羅提木叉是梵語,翻譯中文是敬法,也就是敬解脫。要修善法,對治不善法,而得到解脫。你修戒律,修這個金剛光明寶戒,就好像在黑暗中遇到光明,又好像窮人得到寶藏。釋迦牟尼佛入涅槃的時候,阿難尊者以四事問佛:「佛住世,以佛為師,佛入涅槃之後,以誰為師呢?」佛答覆,要「以戒為師」。所有一切的比丘、比丘尼,必須要依照戒律去修行。若不依照戒律去修行,佛法就會滅亡;依照戒律修行,佛法就住世。所以持戒,依戒修行,是最重要的。依教奉行修這個戒律,也就等於一種總持。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

[p556] 「金剛寶珠常在握,美玉無瑕時護之」:金剛寶珠也就是戒律。優波離尊者常常護持戒律,就好像金剛寶珠總在手裡這麼執持一樣。美玉無瑕,也就是護持這個戒律,就像護持一塊美玉似的,不能把它隨便,不保護就會跌碎了。所以時時都要保護它,時時要護持這個戒律。

[p557] 「諸佛本源精進力,菩薩母體篤行思」:什麼叫諸佛本源呢?就是戒律。戒律就是成佛的一個源流,你若不持戒律就不能成佛,你持戒律才能成佛。要精進,又要用功,勇猛精進去修這個戒律,才能達到佛果。這個戒律也是菩薩的母體,所以你要很誠懇的,很堅固的去修行,審思之,明辨之,要這樣子。

[p558] 「西土南山規範普,緇門楷式眾基石」:西土,就是印度;南山,就是道宣律師。道宣律師因為精修戒律,所以感動天人陸玄暢給他來送飯。所以這部《南山律》,在中國是很普遍的,也是緇門楷式的眾基石。

密行第一‧羅睺羅尊者

[p559] 時刻匪懈習禪那 晝夜精進無言說 廁所入定成三昧 夢中出坡集功德 清潔心地菩提養 耕耘性田智慧多 為佛親子尚實踐 模範萬世度娑婆

[p560] 種因結果,覆障六載

[p561] 「羅睺羅」是梵語,翻譯為「覆障」;覆是蓋覆,障是障礙。蓋覆什麼呢?蓋覆智慧,智慧就現不出來;障礙什麼呢?障礙修道,道業就不容易成就。

[p562] 可是,羅睺羅尊者他顧名思義,知道自己名字是覆障,所以他儘量的直言直行,甚至於少說話,也不遮覆一切的過失,不障礙其他人修道。因為這樣,他所修的行門,自己蹈光晦跡,不向人炫耀,所以他才成就密行第一。他所修的行門,任何人也都沒有注意,也都不知道他修什麼法門。

[p563] 為什麼他有這種覆障呢?這都是宿世前因後果的關係,就因為他在往昔修行的時候,修得老鼠也不怕他,他想要入定,這老鼠就出來,前前後後來跳舞給他看;本來這老鼠出來,以為跳舞會令他高興,令他好好修行,可是他誤會意思了。他就想:「你這個老鼠,我一要入定,你就出來給我麻煩!」他這一不高興,老鼠也知道,就回老鼠洞去了!他看老鼠回到洞裡去,他就用木頭把這老鼠的洞給堵住了,老鼠不出來麻煩他,他好入定,可是他這會兒一入定,就入了六天!這老鼠在洞裡頭就憋了六天,沒有東西吃,很苦的、很悶的,大概也給老鼠餓瘦了。那麼他出定了,還記得老鼠洞被堵上,於是把這個老鼠洞給打開了。老鼠跑出來了,向他磕三個頭說:「你記得呀!將來我要報仇的!」

[p564] 因為他造了這麼一個業障,把老鼠給圈到洞裏六天,所以他在今生出世的時候,在母親肚子裏頭要住胎六年,受這六年的胎障之苦,也就是受堵老鼠洞那六天的果報,有這種覆障,我們每一個人應該想一想,羅睺羅尊者雖然是釋迦牟尼佛的兒子,尚且都要受這樣的果報,這因果循環太厲害了!

[p565] 住胎六年,母親麻煩

[p566] 覆障,又是對著耶輸陀羅說的;因為有羅睺羅,令耶輸陀羅有很多的麻煩、很大的障礙,這障就是因為這兒子有的。這個羅睺羅一生出來,給他母親耶輸陀羅就找來麻煩了。

[p567] 你們各位有沒有人知道釋迦牟尼佛有幾個太太?佛有三個太太;大的太太叫「俱依」,第二個是「耶輸陀羅」,第三個叫「鹿野」。羅睺羅是第二個太太生的。

[p568] 耶輸陀羅生這個兒子,惹起很大的是非、很大的麻煩。找來什麼麻煩了呢?因為悉達多太子已經出家了,耶輸陀羅卻肚子大了,所以一般的釋種──釋迦牟尼佛的眷屬就非常惱怒,說:「豈有此理呢!悉達多太子出家修道已經六年了,怎麼還會有兒子呢?也沒有丈夫在家,就生出小孩子來!這個女人一定是不守規矩!這是個壞女人!」所以這些釋種就非常惱怒,又要治她罪,又要殺這個耶輸陀羅。

[p569] 因為這時候,惡聲載路,通街通巷,什麼人都知道這件事,大家就都群起共憤,說:「悉達多太子不在家六年,耶輸陀羅有小孩子了。這個女人這樣不守規矩,要用火把她燒了!」所有淨飯王的家族裏邊都不高興了,淨飯王也發了脾氣了。有一個宮人就對淨飯王來保證,說:「她沒有做過什麼錯事,她真守規矩!連大門不出,二門不入的;一天到晚都在家裏,沒有和男人接近過。這個孩子的確是太子的。」但是也沒有人相信,世間上沒有這種道理。

[p570] 大家不相信,就要殺這個耶輸陀羅,又要把她打死,又要用火燒了她……。最後的決定,用火把她燒死,連耶輸陀羅帶這個小孩子,母子一起都給燒死。印度那時候的風氣也是很厲害的,當時這種專制就這樣子。於是在這地裏,造了一個很大的火坑,裏邊放了很多柴,那麼用火就點燃起來後,預備把耶輸陀羅和羅睺羅推到這火坑裏,用火活活的把他們燒死。燒死,隨著就埋到這個坑裏,預備這樣子。

[p571] 耶輸陀羅在這時候就發願說:「一切的天神地祇!你們現在都應該顯一顯靈!這個孩子如果是悉達太子的,那麼我們母子倆在這火裏頭,就不應該被火燒死。如果不是他的,真是我不守規矩的話,那麼可以把我們母子倆都一起燒死!」發了這個願之後,就抱孩子跳到這個火坑裏頭去。一到火坑裏,哈!不可思議的境界就出現了。本來是火坑,但是變成水池了!在這個火裏頭,又長出一朵金蓮華來,這個母子兩個人都站到這個蓮華上,一點也沒有損傷。由此之後,這風波才平息下來,國王也知道這是冤枉兒媳婦,一切的國人也知道這是不平凡的事情,沒有人敢造流言蜚語了,也沒有人敢說壞話了。羅睺羅尊者一出生就有這麼多的麻煩,雖然有覆障,但是也把這個障礙給打破了。

[p572] 指腹成孕,微妙難思

[p573] 究竟佛的兒子怎麼樣來的呢?他是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兒子呢?是!那麼,釋迦牟尼佛是不是也像一般普通夫婦的行為呢?不是!羅睺羅並不是由婬欲生出來的。怎麼樣生出來的呢?佛十七歲就結婚,雖然結婚,但是可沒有男女夫婦這個問題。

[p574] 等佛十九歲就出家,在臨走的時候,因為耶輸陀羅歡喜要個兒子,佛就用手指頭這麼一指,指腹成孕,於是耶輸陀羅就懷孕了。這種講法好像是個神話,但是在佛教裏頭,神話很多,不單單這一件事。所以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你想一定要來考證,這是沒辦法考證得出來的;只有你用功修道,修到那種境界上,你才知道:佛的境界是微妙難思的,是不可思議的。

[p575] 供養佛陀,歡喜丸子

[p576] 佛出家,在雪山打坐六年。等佛成佛了,回到王宮的時候,耶輸陀羅就叫羅睺羅送歡喜丸給釋迦牟尼佛。由這個,大家一看,因為耶輸陀羅如果是偷漢子有的小孩子,她一定會怕佛的;現在她也不避忌,抱著小孩子送給佛,佛也就把這小孩子抱過來。那麼這樣子,大家才知道,這個兒子真正的是釋迦牟尼佛的兒子。

[p577] 一切眾生,皆是佛子

[p578] 那麼說起來啊!雖然說羅睺羅是釋迦牟尼佛的兒子,但是釋迦牟尼佛不只這一個兒子。有多少個兒子呢?有三種的兒子:

[p579] 一、真子。第一種的兒子叫「真子」,真是佛的兒子,不是假的,是真的。誰是佛的真兒子呢?你看經,常常看見「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為上首」,這「法王子」就是佛的真子。這是說的一切菩薩。

[p580] 二、內子。一切的阿羅漢,雖然他們悟明白偏空的理,而沒有得到中道的理,他們是佛的內眷,也就是佛真正的內子。在中國說「內子」是講自己的太太,但是這裏這個內子,就是內裏邊、家裏頭的兒子。

[p581] 三、外子。佛有很多的外子。什麼叫外子呢?佛的外子,是佛的外眷屬,是外邊護持佛的。一切的凡夫眾生等,也都是佛的子,是佛的外子。為什麼?因為凡夫也不懂修行,顛顛倒倒的,有的只是在佛法的外邊,還沒有來學習佛法;有的雖然學習佛法了,可是他沒有證果,還在凡夫的地位上,沒有到聖賢的果位,所以還未能紹繼佛種,這都是佛的外子。

[p582] 佛有這麼三子,這三子,就包括菩薩、羅漢、六道眾生。六凡的眾生和三聖眾生,合起來,就是「九法界的眾生」;九法界的眾生,分出來三種的子。所以,佛是我們眾生的大慈悲父。我們應該趕快回家找這個大慈悲父。若找不著這個大慈悲父,在《法華經》上說著,我們就是變成了窮子;若找著這個大慈悲父呢,佛的家業我們都有份的。

[p583] 往昔發願,作佛長子

[p584] 這位羅睺羅尊者,他發願每一位佛出世。現在他做釋迦牟尼佛的長子,將來十個世界的微塵數諸佛,他也一樣都做諸佛的長子。為什麼呢?他發這個願來的。好像我現在講經,你們為什麼要聽我講經呢?我又講的是中國話,你們都是說英文的;也就因為你們在以前大約發願來的,說:「我們不管這位法師他說話懂不懂,我們都要聽他法。」所以現在好像星星裏頭的月亮,有這麼多人來聽經。在美國人裏邊來論,你們都好像星星裏頭的月亮,就有這麼少,沒有法子太多了!因為世間不是人人都是一個有錢的人,有錢的人比窮人是少的。那麼你能來聽聞佛法,這對你自性裏邊,那是真正富有了!

[p585] 有的人說:「哦,羅睺羅今生做釋迦牟尼佛的兒子,在母親肚裡住了六年,受這種果報,未來的時候,是不是也要做其他佛的長子,他也要住六年呢?」不錯!或者他住六年,或者不住六年,你不要為這位尊者來擔這種心。為什麼?這一位尊者他就住六年,他是受果報,他也不覺得怎麼樣苦悶。在那個母親肚裡頭,他遊戲人間,還是很快樂的。

[p586] 在母親肚裡頭,並且這個業障有多生而受一報的,有多報多生的,有多報少生的。怎麼叫一生而受多報呢?在這一生之中,把以前所造的業障都受了了。有的多生而受多報,就是出世很多生,受很多種的果報。所以這羅睺羅尊者,將來做佛的長子的時候,或者另外有旁的業障成熟了,也不一定。這個問題於我們身心性命上,沒有什麼關係,所以我們不需要打這麼多的妄想。這是羅睺羅尊者有這種因緣。

[p587] 年幼出家,度糞坑蟲

[p588] 佛於成道後,返鄉度化親友時,當時羅睺羅才十五歲,就跟隨佛出家修道,這也是佛陀僧團沙彌的開始,所以佛特別訂定沙彌的制度,舍利弗尊者作為他的剃度阿闍黎,就是軌範師來教導他。

[p589] 羅睺羅出家之後,因為年紀也不大,在皇宮裡頭長大的,也不懂得什麼叫守規矩,所以就很調皮的。很調皮呀!幹什麼也不正經幹,那麼做沙彌要服勞執役,要做些個比丘不做的事情,沙彌都應該做。這麼樣子,他掃地也不好好掃地,地掃得不乾淨,有比丘就想擺個比丘架子,把他關到廁所裡頭,叫他聞廁所那個臭味。

[p590] 古來的廁所不是像現在這種抽水馬桶衛生設備,那廁所就是一個糞坑,糞坑裡頭盡些個屎蟲。就叫羅睺羅到那個地方,說:「你掃地掃得不乾淨,應該和屎蟲在一起做朋友。」就把他關到廁所,把門給鎖上了。他修行不為人所知、不為人所讚,誰對他怎麼樣欺負他,怎麼樣來看不起他,他都甘心受這種折磨。

[p591] 他就在廁所裡頭,度這些個屎蟲,在那個地方入定,給這些個屎蟲來說法。說:「你們往昔呀!盡貪吃好東西,盡貪吃好味道,你們只知道貪好味道,所以現在就墮落到糞坑裡頭來做蟲子。你們在這裡是很喜歡的,可是這個味道是臭的,不是很好聞的。」那麼給這些個廁所裡頭的蟲子說法。他在那兒也就入定,入無諍三昧,到什麼境界上,他也處之泰然,因為這個,他的道業也很快成就了,所以叫密行第一。

[p592] 不持戒律,等於穢水

[p593] 羅睺羅尊者剛出家的時候,也不懂得什麼叫守規矩,就很調皮的,譬如有人來拜訪佛時,如果佛在,他就說不在;如果佛不在,他就說佛在。因為這樣,就有一些個比丘很不高興,佛就要修正他這種的惡習。

[p594] 因為佛是打赤腳的,不穿襪、不穿鞋的,那麼每一天晚間回來,必須要把腳都洗了一遍,洗乾淨。所以在《金剛經》才說:「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 都要洗腳之後才打坐。這是佛以前的生活。

[p595] 有一次,佛洗完了足之後,就問羅睺羅,說:「這個水可不可以喝的?」羅睺羅就說:「不可以!」佛又把它變了一個方法再問他說:「我如果把水潑出去,潑到一個地方,然後再用一個器皿把他裝起來,這樣子可不可以喝呢?」羅睺羅也答覆說:「不可以!」佛就問他為什麼不可以喝?羅睺羅就說:「這是邋塌水。」佛就說:「所有的出家比丘,不持戒律,就是等於穢水一樣。」羅睺羅在這個時候,言下有所醒悟,所以他以後就不茍言笑、不懈怠、不放逸,那麼嚴持戒律。

[p596] 因人施教,如智慧象

[p597] 有一次,有比丘就問佛說:「世尊常常訶斥提婆達多,為什麼就不訶斥羅睺羅呢?」還有比丘也看得不順眼,會說:「是呀!世尊妒忌提婆達多,所以常常惱他;羅睺羅是世尊的兒子,所以就包容他,不訶斥他。」有其他比丘聽到了,就來告訴世尊。

[p598] 佛就說:「提婆達多這個人呀!他就像一隻劣馬似的。要調伏這樣的劣馬,應該用威力來調伏他,所以就要訶斥他。這羅睺羅呢,他像很聰明有智慧的象一樣,只要和他好好講,用良好的言語同他說,就可以導致令他往正路上走了。」

[p599] 隨時入定,密行第一

[p600] 釋迦牟尼佛的這個兒子,是非常有道心的,非常用功的。所以羅睺羅尊者在諸大弟子中,他是密行第一。

[p601] 怎麼密行第一呢?所謂「時刻匪懈習禪那,晝夜精進無言說」,他隨時隨地都用功,一時一刻都不懶惰,也不和人講閒話,都在修禪定。晝也精進、夜也精進,但是沒有人知道他用功。他用功,不是說我這念經了、我這持咒了、我這坐禪了,我這個地方,又是怎麼樣用功、怎麼樣修行,各處想掛一個招牌,叫大家知道我用功修道。不是的!他所修行,沒有人知道,沒有人看見他怎麼樣參禪打坐。他一天到晚就是好像不修行,盡遊戲人間,可是就在這個期間,他就是修行,他是祕密用功,修行到什麼程度呢?

[p602] 「廁所入定成三昧,夢中出坡集功德」,廁所那麼一個邋塌的地方,他在廁所裡都可以入定。一般人在廁所,那個氣味很不好的,不願意在那兒;他在廁所都可以入定。在夢中,他也出坡來做廟上一切的工,來做一切的事情,這麼培福培慧來積聚他的功德。所謂「清潔心地菩提養,耕耘性田智慧多」,他常常把這個心地收拾的很乾淨,養他菩提的種子。他在自性裡,把無明煩惱、忌妒障礙都除去,所以他的智慧很大。

[p603] 他隨時隨地都可以入定,他的密行,一般人不知道,只有佛才知道;他所修行的行門都是默默耕耘,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可是,他一時一刻也不懈怠,一時一刻也不放逸。他是專門用功精修,專門持戒苦煉,所以才能成就這種大乘根器。

[p604] 「為佛親子尚實踐,模範萬世度娑婆」,他是佛的兒子,他崇尚所注重的就是實實在在去修行。可以說是我們世間人,一個修道的好榜樣,這是千秋萬世都應該來效法他,我們娑婆世界人人效法羅睺羅,人人大概都可以快成佛。

[p605] 佛為授記,蹈七寶華

[p606] 釋迦牟尼佛在法華法會上,告訴在法會的大眾,說我現在要給羅睺羅來授記:

[p607] 這位羅睺羅,於將來世的時候,他會見著無量那麼多的諸佛,有多少呢?有十個世界微塵數這麼多的如來,供養恭敬,而且都是給這一切的諸佛做長子。為什麼呢?因為他一心想成佛道。所以在過去就發願無論哪一位佛成道,他要做他們的長子,就好像現在他給我釋迦牟尼佛作兒子是一個樣的。

[p608] 他現在做我釋迦牟尼佛的長子,他是示現的,示現給一切眾生看,令眾生知道怎麼樣求佛法、怎麼樣學佛。他的功德太大了,不是一生、兩生;在生生世世,他都發願做佛的長子。他安住於佛法,就為了求無上的、這個成證佛果的道路,他所以願意親近佛、願意親近法、願意親近僧,願意親近三寶,在三寶的面前來修行。

[p609] 這時候,就在他最後的一身,他就具足菩薩道,就成佛了,號為「蹈七寶華如來」;因為他所走的路,都是有七寶的蓮華托足。這一位蹈七寶華如來,他的國土非常莊嚴。這個國土莊嚴,是不是由貪心得來的?是不是他用七寶來莊嚴他的國土?不是的!這是由修行得來的;在因地,常常地以七寶來作布施,所以他成佛了,就得到七寶作他的國土莊嚴。

[p610] 這一位佛的壽命和他的劫數、所教化的徒弟,以及他的正法住世和像法住世的時間,都是和這位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的壽命、劫數,正法、像法,一切都是和他一樣的;也做這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的長子。所以現在做師兄弟,將來又要做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的兒子。供養山海慧自在通王佛之後,那時應當得到這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自己也成佛了。

[p611] 講到這個地方,我們人不要執著今生誰是我的父親、誰是我的母親,或者誰是我的哥哥、誰是我的弟弟,或者誰是誰,有什麼種種的關係,這種情形。今生做你的父親,或者前生是你的兒子都不一定的;今生做你的姊姊,或者前生是你的太太也不一定,這沒有一定的!前因後果,你種什麼因,就結什麼果。

[p612] 譬如你的太太,你想:「她要是我的姊姊最好了!」等來生,就做姊姊了。或者我對我這個兒子,比對我的父親都孝順,來生你就做你兒子的兒子;今生他是你的兒子,來生他又是你的父親,沒有一定的。所以人與人之間,我們現在遇到一起,這都有特別很深很深地因緣。所以有的時候我罵你們,你也不發脾氣;有的時候你們也罵我,我也不發脾氣。有的時候,就作戲那麼做!所以為什麼你們現在都要給我叩頭,因為我給你們叩頭叩得太多了!

[p613] 我沒講我今生由十二歲的時候,就給所有的眾生都叩頭?天天,你想一想!所以你們現在這些個不叩頭的人,都要向我來叩頭,就因為我以前給你們叩過頭。所以你們誰對我好,這也都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對我不好,也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這是對我;你們每一個人對你們自己,也是這樣子,也是都有前因後果。種善因,就結個善果;種惡因,就結個惡果。

[p614] 有人說:「法師講這個道理,我才不相信!」相信,我也這麼講;不相信,我還是這麼講。我不管你相信不相信,我知道你有一天一定會相信的。為什麼?你不相信,就沒有其他的路可走;這世界就是六道輪迴,輪來輪去,都是因果循環的事情。那麼在凡夫的肉眼,就不知道種種的因果;在聖人有法眼,他知道種種的因果。但是有的人,也不是一定正確的;有的人他自己盡打妄想,雖然開了眼,因為妄想太多,所以看的事情也都變成虛妄了。這個妙,也就妙在這個地方!你盡妄想多,你看見的東西也都是假的;你若沒有妄想了,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什麼都是真的了。所以才說「一真一切真,菩提果自成」;你要是「一」不真,一切也不真。為什麼呢?你「一樣」都沒有真的呢!其他的怎麼還會真呢?「一樣」是什麼?這「一樣」,我告訴你們,從來我都沒有給你們講過的。這「一樣」,就是個「無明」,就是你所不明白的那一點點。你不明白的,你若明白了,那就是開悟了!

[p615] 示現應供,人天之福

[p616] 和尚吃飯的來源,有這麼一段的故事。

[p617] 佛在世的時候,跟諸大弟子阿羅漢扥鉢乞食,為著是給世間種福田。本來到了羅漢的境界,以及到佛的境界,根本不用吃飯也行,他自己都能有禪悅為食,也能夠法喜充滿,不吃飯都可以。

[p618] 所謂「吃飯為著是世間人的福田」。怎麼知道呢?這在佛滅度以後的二百多年,就是佛的弟子羅睺羅,沒出家以前是佛的兒子、出家以後就成道證羅漢果。在佛滅度後的二百多年,那時候北印度有一個婆羅門,他是一位慈善家,無論你是哪個宗教來到他這個地方,你說一宿兩餐啦、住個三天五天、十天八天呢,他都是虔誠的供養,因為他虔誠供養的關係,就感應這羅睺羅尊者現身來了。

[p619] 羅睺羅尊者是下午來的,下午是不吃東西的,就在這兒住一夜。第二天早晨,這位婆羅門就親自給尊者牛奶煮的粥,自己親身去奉獻、供養給他。羅睺羅尊者喝一口就放下了,那麼這婆羅門說:「哎呀,師父!或許您昨天走的太辛苦了,今天就吃不下這粥?要不然是粥煮的沒有味道,您就吃不下?」

[p620] 尊者說:「等等再說吧!」然後就把這粥一口一口就喝下去了。把粥喝完,他說:「我有二百多年沒吃到人間的飲食了,今天吃到的、怎麼現在這個照著佛在世的時候怎麼差的這麼多呢?佛在世時,一般的水都比現在這牛奶還補養!」

[p621] 若照理說,我們平常人怎麼知道水有補養力多大、牛奶又有補養力多大,他能知道嗎?沒有這化學的儀器來化驗,不會知道裏頭有維他命ABCD,沒有化驗,哪能知道呢?但是,羅漢這個天眼啦,比較我們這個化學的那種化驗啦、比那還詳細。

[p622] 他一看,清清楚楚地知道有什麼營養,他說:「現在這牛奶趕不上佛在世時的水。」你看,他二百多年沒吃著人間的東西,他這二百多年怎麼過來的呢?就是能夠有這種禪悅為食,能夠有法喜充滿,有這種關係。完全是為著這個世間的福田的關係,所以他示現每天這樣子吃飯。

[p623] 在古人有這四句話,解釋不吃飯的這種道理,說:「法身本非食,應化亦如然,為長人天福,慈悲作福田。」這是說佛的法身,根本不用吃飯。

多聞第一‧阿難尊者

[p624] 如是我聞印心田 結集三藏照地天 光明破除一切暗 多聞記憶萬德篇 佛法流傳三千界 僧倫受化百億川 後賢普沾醍醐味 慶喜功勳廣無邊

[p625] 在佛的弟子中,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在空王佛那時候,本來他和釋迦牟尼佛都是同時修道的,一起發願出家,一起修道;釋迦牟尼佛修六度萬行,精進不退,阿難尊者就歡喜學多聞。所以釋迦牟尼佛修行成佛了,他還是做尊者,來護持佛法。

[p626] 乘願再來,助佛揚化

[p627] 「阿難」是梵語,翻譯為「慶喜」。為什麼叫慶喜?因為阿難出世這一天,恰逢釋迦牟尼佛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時候,又是迦毗羅衛國和鄰國作戰得到勝利。因為這兩種都是很吉慶的,那麼他的出生也是值得慶賀,所以給他起了名字,叫「慶喜」。

[p628] 阿難尊者,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父親是白飯王。他的哥哥呢?就是提婆達多。提婆達多專門就和佛作對,來反對佛;那麼阿難尊者呢,就是擁護佛。所以古人說:「一樹之果,有酸有甜;一母之子,有愚有賢。」一個就是護持佛法的,一個就是譭謗佛法的。

[p629] 這位尊者,他一來的時候,就是為了助佛揚化,來護持三寶的。

[p630] 慕佛相好,剃髮出家

[p631] 佛陀成道後,回到故鄉迦毗羅城說法教化,剛好是阿難尊者二十五歲那一年。阿難看見佛的妙相莊嚴,所以也就發心出家,當時很多王族的人也都隨佛來出家修道。

[p632] 佛問阿難說:「你我是堂兄弟,這種親情就好像親兄弟一樣。你最初是在佛法的裏邊見到什麼殊勝的境界,即刻就把這個世間的恩愛捨離了,發心出家呢?究竟你是為的什麼呢?」

[p633] 阿難回答佛說:「最初我見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從來就沒有看見這樣勝妙殊絕的相好,這世間沒有再能比佛的相好莊嚴了。佛的身體,光明皎潔,好像琉璃體那麼樣美滿妙好。所以我常常在想,佛這種相好莊嚴,不是由情欲和愛念所生出來的,因為男女這種婬欲的氣氛,是很不潔淨的。要是以這種愛欲、父精母血造成的身體,是不能發生這樣的殊勝妙好和紫金光聚的清淨光行。我因為仰慕佛的這種相好,所以就跟著佛剃髮出家了。」

[p634] 其實,阿難也就因為這個地方錯了!為什麼錯了呢?他不是真正想要修道才出家的。所以他出家之後只注重多聞,也就是因為這一點錯了。他歡喜佛的相好,也就是把他愛家庭的這種愛心,拿來愛佛的這個相好。這雖然不屬於那種情欲,但是還有一種愛心。

[p635] 那麼要怎麼樣呢?你要真正實行去。念玆在玆、念念不忘地總要行持佛法,一時一刻也不要忘了它。阿難就是因為單知道愛佛,而不知道去修定,他以為如來能給他三昧、給他定力,殊不知身心本不相代──這身心誰也不能替代誰。所以他這是錯誤。

[p636] 阿難很聰明的,比你我現在的人大約都聰明,但是他聰明反被聰明誤。為什麼?就注重多聞了,不注重定力;不去實行去,單學口頭禪。你看!說,他什麼都會說的,佛所說的法他都記得,怎麼樣說,一字都不錯的;但是可就沒有定力,所以就受摩登伽女〈先梵天咒〉的這種束縛了。

[p637] 阿難雖然把家庭之愛放下了,對佛又生出一種愛心,這還是和愛家庭那種愛心是一樣的。他看見佛相好莊嚴出家了,卻看不見佛的這種智慧、這種的覺悟、這種的道德;他不學佛道德和覺悟的這種智慧,就想學佛這個相好。為什麼他想學佛這個相好呢?阿難大約在過去生中盡著相,所以專門在這個皮毛上用功夫。一看見佛,他不管佛的智慧──雖然說是記得佛所講的經,但是他不太注意的。就這麼看佛這個相好,認為一天能看見佛,就滿足他這種欲望,滿足他這種心了。所以,這種心和愛家庭那個愛是一樣的,沒有分別,所以他沒有定力。

[p638] 為什麼沒有定力?就因為愛欲心太重了。你們誰若想得到真正的定,要把這個愛心先放下了。那麼你討厭人,也不能得定的。你要不憎人、也不愛人這樣子,對人都是好像人和我是一樣的,大家平等平等的。既然平等,人、我是一個了,你又愛誰啊?又憎誰啊?對誰會生出一個愛心?對哪一個又會生出一個討厭的心呢?沒有。也無憎,又無愛,這就是「平常心是道」──這個心就是合乎道了。

[p639] 阿難請問,事佛吉凶

[p640] 當阿難尊者出家的時候,他請問佛什麼叫吉凶?這個「吉凶」,並不是幫人家算卦占相,說人的吉凶。這「事佛吉凶」,事是承事,是講承事佛的教誡。

[p641] 阿難尊者問事佛吉凶,佛當時也很簡單地、很平實地答覆他,說:「你能持戒這就是吉,你不持戒、犯戒這就是凶。」因為佛在世的時候,比丘都要持戒。持戒就是吉祥如意,不持戒就是凶,就是會很不吉祥的。你要是持戒律就逢凶化吉、遇難呈祥,不持戒律就是吉也變成凶,祥也變成不祥了,所以這個持戒律是要緊的。由這兩句就知道,我們人要「諸惡不作」就是個吉,「眾善奉行」也是吉。總而言之,我們都應該量力而為去做種種的善事。

[p642] 在《易經》上說:「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做好事就會得到好的果報,做不好的事情就會得到不好的果報,這就是吉凶生大業;做善就得到吉祥的大事業,做惡就得到凶的大事業,就有凶的事情發生。所以命運不是一定的,吉凶也不是一定的,只要你往好了做,你心一轉變,什麼都轉變了!為什麼不吉祥呢?因為心裏不吉祥,所以就遇著不吉祥的事情。《易經》開章第一義,說:「趨吉避凶,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假設命運逃不出去的話,吉何可趨?凶何可避呢?那裏有吉的事情,你就可以到那個吉的地方去;那個凶的地方,你就可以避開它。命運如果逃不出去,怎麼可以趨吉避凶呢?

[p643] 什麼是「眾善奉行」?就是做好事、做善事,所有的善事都要做。眾善奉行又有什麼好處?那好處就多了!能得到「一切種智」的智慧。「諸惡不作」有什麼好處呢?這個好處可大了!可以證得大涅槃,得到常、樂、我、淨這涅槃四德。可是眾生偏偏就有這麼一個壞脾氣:教他做好事,偏不去做;教他做壞事,他很快就去做了。很奇怪的,眾生的壞習氣就這樣,你教他不准做錯事,他單要做去!不像做善事,你叫他做,他也不做。諸惡不作,你叫他不要做去,他偏偏要試一試,試試它到底有什麼不好處,或者就變個方法去做那惡事。啊!試一試,將來就墮落了。唉!眾生的習氣太深,連佛也沒有辦法;佛一看,你這樣不聽話,我不教化眾生了!

[p644] 《易經》這種中國的學問,是妙到極端,深不可測。所有的天地五行、過去未來、人類的奧妙,這種種的變化都是深不可測。我們人可以知道《易經》的道理,但是不需要占卜,不要給人算卦、看相,盡給人說這些吉凶禍福的事情。為什麼?所謂「君子問禍不問福」,君子不問福報,不問吉凶禍福的事情。因為君子不怕這個災難,一切逆來順受,所以不行占卜。「占」就是占卦,「卜」也是占卦的意思。我雖然爻卦,醫、卜、星、相都涉獵過,可是我都不做。我也會批八字,但是我不批。為什麼呢?這些不究竟。雖然也是真的,但是這是在路上走,繞彎子呢!

[p645] 向佛請求,女子出家

[p646] 佛成道後,回到故鄉迦毗羅城,說法教化眾生。於是跋提、阿那律、阿難、提婆達多等七位王子,一起隨佛出家修道,羅睺羅也做了沙彌。佛的姨母波闍波提夫人看到這些情形,她的善根也發芽了。等佛成道後十四年,波闍波提夫人帶著五百女子要求出家,佛不允許,叫她在家學佛、行五戒,也是可以修成聖果。因為在佛以前,是不收女出家弟子的。

[p647] 摩訶波闍波提,摩訶是「大」,波闍是「愛」,波提是「道」,合起來就是「大愛道」的意思,她是佛的姨母。佛出世七天,佛的母親摩耶夫人就生天了,於是由摩耶夫人最小的妹妹,也就是佛的姨母來把佛養大。她不但做釋迦牟尼佛的姨母,就是千佛出世,大愛道都做佛的姨母來把佛保養大。

[p648] 波闍波提夫人大概一天到晚,去和阿難尊者講講講,要求阿難尊者請佛答應她出家,於是阿難就向佛請求。說了一次,佛不答應;說了兩次,佛還不答應;說了三次,佛一想就勉強答應了,說:「正法千年,若度女人,則減五百。若行八敬法(註),正法還得千年。我可以許可她們出家,但她們必須要行持八敬法,才夠資格做比丘尼的。」所以摩訶波闍波提夫人,成為佛陀僧團中第一個比丘尼,就是大愛道比丘尼,又名「憍曇彌」,那五百女人也跟隨她出家。所以由此之後,就有比丘尼出家。

[p649] 「憍曇彌」是什麼意思?「憍曇」是個姓,又作「瞿曇」,就是「釋迦」這個姓,翻譯為「泥土」,又翻譯「日炙甘蔗種」。「彌」是稱呼女子。憍曇彌,這是對釋種女子的尊稱。憍曇彌在這些比丘尼眾中,她是上首。

[p650] 講到這個「八敬法」,有一個比丘對比丘尼就驕傲的不得了,說:「你比丘尼要行八敬法,不行八敬法,我就對你不客氣。」你看這不是個驕是什麼?你是怎麼樣輕看比丘尼來著?你才出家作沙彌,怎麼可以輕看比丘尼?你還沒修行,就先要往地獄裏頭鑽去!不可以看不起女人的,若看不起女人,那你根本就不能修道的。

[p651] 比丘尼有八敬法來恭敬比丘,這也要比丘自己尊重自己,心裏頭清清淨淨的這種比丘,才可以恭敬他。如果這個比丘一天到晚盡打妄想,那根本就不能稱為比丘,也就和普通人是一樣的。不是說穿上比丘的衣服就是比丘了,要能實行比丘的法才能稱為比丘。比丘法,就是要常常清淨身口意三業,就是要破除一切不清淨的念頭;你有不清淨的念頭,就應該生大慚愧心。所以恭敬不是恭敬一個皮毛,要從身口意三業清淨這方面恭敬。

[p652] 在我們道場,平常的時候比丘尼一定要對比丘行「八敬法」。但在事相上,因為做事要講公道、講真理,就不可以說比丘尼一定要恭敬、要聽比丘的話。譬如開會,誰都有發言權,哪一個也不能壓迫哪一個,這是很要緊的。尤其現在這個時代不同了,舊的思想應該都打破了它,要有佛的慈悲、菩薩的心腸,作起事來要大公無私,正大光明。比丘不可以壓迫比丘尼,比丘尼也不可以壓迫比丘,要互相尊重。尤其是比丘,不可以欺負比丘尼,不可以隨隨便便就罵比丘尼。比丘尼是不是可以罵比丘呢?更不可以,比丘尼自己應該遵守八敬法,恭敬比丘,不可以對比丘有一種輕慢的心,有一種不乾淨的思想。

[p653] 無論是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都要身口意三業清淨才算的。你三業不清淨,自己要生大慚愧的。這也不是有沒有學問的問題,你就是再有學問,若是身口意三業不清淨,這也是不行的。身口意三業清淨了,才能一點一點地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證了四果,這才叫「離欲阿羅漢」,離欲就是斷欲,斷欲就是清淨。要到斷欲的程度,真能不被境界所轉了,這才算呢!你若還被境界所轉,那就要身口意三業清淨。你若能不被境界轉了,那時候你願意說什麼,都是佛法了;你若沒有斷欲,你說什麼都是不究竟法,甚至於你講經,講來講去也都是講經的皮毛,講不出來經中真正的骨髓、真正的道理來。

[p654] 【註】八敬法: 第一,雖百臘比丘尼,見初受戒比丘,應請迎禮拜問訊,請令坐。 第二,不得罵謗比丘 第三,不得舉比丘罪,說其過失;比丘得說尼過。 第四,於大僧中求受大戒。 第五,若犯僧殘應在二部僧中,半月行摩那埵。 第六,半月半月當從僧中求教授人。 第七,不得在無比丘處夏安居。 第八,安居竟,應詣比丘僧中求三事自恣見、聞、疑。

[p655] 面如滿月,目似妙蓮

[p656] 阿難尊者為什麼能「面如秋滿月,目似淨蓮華」,這樣相貌莊嚴?就因為他在往昔持戒精嚴,所以相貌那麼像秋滿月。什麼叫秋滿月?秋天的月特別圓滿,也就表示阿難的相貌特別地圓滿,令一切的女孩子見了都邁不動步,甚至死都願意。難怪摩登伽女就發了狂似地,叫她媽媽一定要把阿難給弄來,如果不能和阿難結婚,她就要死。你看看,摩登伽女可以說閱人多矣,見過美麗的男人不知多少,可是都沒被吸引住;見到阿難,就被他吸引得要死要活的。所以阿難也有他的麻煩。

[p657] 他無量劫來持戒精嚴,所以戒法莊嚴──以戒法莊嚴自己,所以相貌那麼圓滿,清淨無染,很清淨的,一點染污也沒有。他也精嚴毘尼,研究種種的戒律、種種的規矩、種種的善法,也就是種種不犯錯的這種的法律。

[p658] 多聞總持,慧性圓悟

[p659] 阿難尊者多聞第一,怎麼叫多聞呢?就是他看的書也多,讀的書也多,記憶力也好,一聽見什麼就不忘了。所以結集經藏的時候,是阿難尊者和一些大阿羅漢在一起,將經藏結集出來的。

[p660] 那麼他這種的學問、這種的記憶力,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就因為他生生世世都是持戒律,生生世世都是守規矩。有什麼證明他持戒律、守規矩呢?就由他相貌圓滿證明。佛有三十二相,阿難就有三十相,和佛差兩種相好。因為他持戒精嚴,所以也就相好莊嚴。他絕對不加絲毫造作,保持本來面目,所以相貌就那麼莊嚴。他出家之後,對佛法也非常清楚,佛所說的道理他都明白;佛所說的法,眾生能得到什麼利益,他也都知道。

[p661] 阿難尊者雖然多聞第一,記憶力非常強,可是他只是學書,不用功修行;雖然他懂得那麼多,都還是口頭禪,沒有真正有所得。所以在《楞嚴經》裏,阿難是個當機眾,因為他一向就是注重多聞,沒有修定力,所以遇到摩登伽女的時候,啊!就被這個〈梵天咒〉給迷住了。幸虧佛在祇園精舍那兒知道了,從佛頂放光說這個〈楞嚴咒〉,叫文殊菩薩將咒往護,用這個咒去把他救回來。〈楞嚴咒〉的這個力量,所有一切落槓頭──就是放蠱這些個外道邪術,都可以給破了。所以當初阿難,就是佛用楞嚴咒把他救回來的。

[p662] 阿難尊者修行得總持三昧;總持,就是總一切法,能持無量義。他有智慧之性,很圓融的,也悟道了。

[p663] 八種境界,不可思議

[p664] 阿難這一位尊者,他的記憶力是非常好;不單記憶力好,而且定力也不錯。他有八種不可思議的境界:

[p665] 第一、不受別請。《楞嚴經》裏有一段敘述阿難受別請,而遇上摩登伽女以〈先梵天咒〉把他攝到婬室裏。之後是佛說這個〈楞嚴咒〉,叫文殊師利菩薩用這個咒,把阿難又救回來。從此之後,他就再也不受別請了。因為以前他受別請,而發生這種危險。

[p666] 怎麼叫別請呢?就是在這一班僧人之中,單獨受某一個護法、居士請去供養,單獨地到外邊去應供,這就叫「受別請」。在佛的制度裏邊,比丘不能受別請的。譬如,這兒有十個比丘,其中有一個人,有人歡喜他,對他很有緣,單單請他一個人去吃飯、應供,這不可以去的!必須要十個比丘一起都去,這才可以去;單單一個人不可以去的。那麼阿難尊者因為以前受別請而發生危險,之後知道錯誤了,再永遠也不受別請。這也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

[p667] 第二種不可思議的境界,他不受佛的故衣。一般的比丘都歡喜穿佛穿舊了的這個衣服,最歡喜爭著來求佛這個舊的衣服來穿,以為佛穿過的衣服,那麼他們穿上就會增很多的智慧,滅了很多的罪業,其實這都是一種貪心。那麼阿難尊者他不求受佛的故衣,這是第二不可思議的境界。

[p668] 第三、阿難尊者不見非時。怎麼叫不見非時呢?就是不應該看的時候,他就不看;應該看的,他才看。那麼也就是不合乎規矩的,他就不看;合乎規矩的,他才看。

[p669] 第四、不生染心。染,就是染污的染。怎麼叫不生染心呢?阿難尊者隨著佛到天上去,或者到龍宮去,或者到阿修羅宮殿裏去,見著那個天女,或者阿修羅女,或者龍女,生得非常美貌,但是他不生這個欲心,沒有這種婬欲心生出來,所以這叫不生染心。

[p670] 第五、阿難尊者知道佛入定的時候,入的是什麼定,其餘的比丘就不知道。所以這是第五種不可思議的境界。

[p671] 第六種,阿難尊者知道佛在定中教化所有的眾生,一切眾生得到哪一種的利益,阿難尊者都知道,知道眾生所得的利益。

[p672] 第七種,佛所說的法,阿難尊者完全都了解,都明白,這是第七種不可思議的境界。

[p673] 第八種,阿難尊者他法不再問。他所聽過的佛法就永遠記得,不需要再向佛來請問。

[p674] 所以阿難尊者有這八種不可思議的境界,那麼其餘的尊者就沒有他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

[p675] 結集經藏,萬古流傳

[p676] 釋迦牟尼佛還住世的時候,阿難尊者要求佛把以前他沒聽到的經典,再向他重複說一遍;佛答應了他。因為這樣子,所以從佛一開始轉法輪,到入涅槃所說的經典,他每一句都記得清清楚楚,因為他記憶力特別好。那麼等佛要入涅槃,阿難又以四事請問佛,問到結集經藏的時候,應該用什麼文字來代表?佛就說,應該用「如是我聞」四個字在經首。

[p677] 所以當阿難結集經藏、高登法座的時候,一般的人都頓起三疑,有的就懷疑阿難成佛了,有的又懷疑是他方佛來了,有的人又懷疑阿難本身成佛了。那麼,等阿難一說「如是我聞」這四個字,大家就三疑頓息──才知道這是阿難親自聽見佛所說的這個法。於是所有佛說的經典,都是在耆闍堀山由阿難尊者憶誦出,經過所有在會的大阿羅漢印可,結集而成。所以佛法才能流傳萬古直到現在,永遠永遠在這兒沒有斷,使後賢得到醍醐的妙味──也就是佛法的滋味!那麼得到這個三藏經典而出家修道的出家人,也有百億川那麼地多。

[p678] 在結集經藏的時候,這種天地的正氣、天地的光明,令天地間都不黑暗了,把一切世界的黑暗都給破除了。這光明是什麼呢?就是戒律。所以阿難結集經藏,把佛所說的經典都流傳給後世,這個功德是很大的,功勞廣無邊、說不能盡的。值得提的地方很多,你們各位要是願意研究,可以自己再去往深的研究,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你們不要單單聽我的,自己要真正流入每個人的心那才算哪!

[p679] 尊者轉付,商那和修

[p680] 有一天,阿難就問大迦葉尊者:「世尊傳金襴袈裟之外,還另外有什麼傳給你嗎?」迦葉就這麼用手召一召阿難,阿難尊者就應諾一聲。於是迦葉說:「你把門前那根旗杆,給我弄倒了它。」之後,迦葉尊者把衣缽傳給阿難,並且對他說:「我現在很老了,不願意留在這兒太久的時間,我現在把佛的正法眼藏傳授給你!你好好地在這兒保護正法眼藏。」

[p681] 阿闍世王對阿難尊者說:「仁者!如來、迦葉尊者都已經入涅槃了,我都沒有親見看見。尊者您要入涅槃時,希望能先告訴我。」阿難也答應了。後來阿難就想:「我的身是很危脆,猶如聚沫,何況衰老,豈能久長?」就到王宮,正巧阿闍世王在睡覺,尊者就對侍者說:「我要入涅槃,今來辭別。」阿闍世王在夢中看見一個寶蓋,七寶嚴飾,有千萬億眾圍繞瞻仰;不久就來了暴風雨,把寶蓋的柄給吹斷了,七寶瓔珞都散落在地上,他心裏很驚訝。醒來後,侍者把阿難尊者交代的話跟國王說。阿闍世王聽到阿難尊者要入涅槃了,失聲痛哭,趕到毗舍離城。

[p682] 阿闍世王和毗舍離王都勸請阿難尊者不要入滅,阿難就想:「我如果偏向一國,就會發生爭執,這是無有是處的。我應該以平等心來度一切有情。」於是阿難尊者就在恆河的中流,跏趺而坐,準備入滅。

[p683] 在這個時候,山河大地六種震動。雪山有五百仙人,目睹這種祥瑞,飛往恆河這個地方來,頂禮尊者,請求出家。阿難默然受請,即刻把恆河化為金色大地,並為這五百仙人說法。不久,又有五百羅漢從空而下,為諸仙人出家授具;仙人鬚髮自落,成阿羅漢。在這五百仙人中,有一位是商那和修尊者,阿難知道尊者是個法器,於是就把正法眼藏傳給他,並說傳法偈:「本來付有法,付了言無法;各各須自悟,悟了無無法。」

[p684] 釋迦牟尼佛把正法眼藏交付給迦葉尊者,初祖就是迦葉尊者;迦葉尊者傳給阿難尊者,二祖就是阿難尊者了;阿難尊者轉付法於商那和修,所以三祖就是商那和修尊者。

[p685] 於恆河中,入滅如此

[p686] 阿難尊者傳法之後,就於恆河中流入滅,在那兒圓寂了。他入滅時,不是就那麼死了,而是湧身到虛空,在空中現十八變。

[p687] 證果的人,可以在虛空裏現十八變。這十八變是什麼?就是身上出火,身下出水;或者身下出火,身上出水;或者在空中,又躺著,又坐著,又站著──就在虛空裏邊遊行自在,現十八種的變化。這是羅漢的境界,差不多都有這樣子。這時候,又刮大風,又打雷,阿難尊者就入「風奮迅三昧」這種定,用三昧真火把自己燒了。

[p688] 他的舍利被分成四份,一份就奉在忉利天宮供養,一份奉存到娑竭羅龍宮供養,一份奉給毗舍離王供養,一份奉給阿闍世王來供養,他們各建造寶塔來供養尊者的舍利。

[p689] 雖然是這樣子,這一切法還是空的。所謂「繪事後素」,畫完了畫,那紙還是白的,就是一切都是空的。所以你們誰若學畫畫,就學這種畫──掃一切法,離一切相,什麼都沒有的!

参考链接

播放列表 点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