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系列四.祖师心髓3-前行备忘录.闻法行为

目录

课时文档音频视频
1《前行备忘录-闻法行为》第1讲.docx《前行备忘录-闻法行为》第1讲.mp3《前行备忘录-闻法行为》第1讲.mp4
2《前行备忘录-闻法行为》第2讲.docx《前行备忘录-闻法行为》第2讲.mp3《前行备忘录-闻法行为》第2讲.mp4
3《前行备忘录-闻法行为》第3讲.docx《前行备忘录-闻法行为》第3讲.mp3《前行备忘录-闻法行为》第3讲.mp4
4《前行备忘录-闻法行为》第4讲.docx《前行备忘录-闻法行为》第4讲.mp3《前行备忘录-闻法行为》第4讲.mp4
5《前行备忘录-闻法行为》第5讲.docx《前行备忘录-闻法行为》第5讲.mp3《前行备忘录-闻法行为》第5讲.mp4
6《前行备忘录-闻法行为》第6讲.docx《前行备忘录-闻法行为》第6讲.mp3《前行备忘录-闻法行为》第6讲.mp4

01

[p1] 二者行为分二:(一)如毒应断之行为;(二)如药应取之行为。

[p2] 如毒应断之行为分三:1、器之三过;2、六垢;3、五不取。

[p3] 闻法行为的受持上有两种:负面像毒一样应断的行为,正面像药一样应取的行为。我们要明辨是非,在缘起上一定要分清楚应断和应取。如果发现会损坏自己,根本得不到法益,反而变成非法、堕恶趣的毒素,那必须得切断。就像一个人中毒后,一旦意识到这是毒就会立即清除。另一方面,如果知道是妙药,能资养法身慧命,得到无数功德利益,就要去求取。

[p4] 如毒应断的行为有三种:自身器上的三过、闻法时的六垢以及学法时的五不取。这十四个如毒一样的行为是要断掉的。闻法时如果不听法师的声音,或者所说的法不持在心里,以及闻法的等起不清净、跟烦恼相杂,这些都是内心的毒素,不断掉的话,再好的甘露入到心里都会变成毒。很多人学法不仅没得利益,反而罪过一大堆,就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心态、行为像毒一样,导致下场非常悲惨。以自性有毒的缘故,传再多的法,只见他心相续里面生毒。他不断地造非法,懈慢法和法师,起各种无信心、不恭敬、散乱、违反等的行为,这些都会毁坏自己,所以说像毒一样厉害。六垢,像骄慢、无信心、无励力求、外散、内收、疲厌等等,全是心中的毒。五不取,就是不顺着法的轨则,颠倒而行。有时只取文不取义,或者只取义不取文,或者颠倒而取、错乱上下而取、不体会密意而取等等,全是毒染。这些因素就导致我们学法得不到利益。

[p5] 一旦断掉这些,每次倾降的都是甘露般的妙法,自身的器又是清净的,这样法一注入相续就很好地受持到了。所谓"听闻随转修心要,少力即脱生死城",你对于每个法都能按闻法轨理来做的话,决定有极大改善,每一分法都会吸收到心里,当时就成了利益,过后也成利益,尽未来际都成利益,是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比如某种食物特别有营养,如果自身的消化吸收能力很好,这样因缘契合,很快就吸收进去,对身体很有好处。同样,法是最好的能让我们证入法界的等流因,一分分法进来以后,如果自心没有毒染,就决定能资养法身慧命。而且,内心去掉了六垢,具有诚敬、信心、大希求心、一心专注、心态安然,以勇悍无疲厌的强大心力去求取,这样就能真正握持到法。再说,如果我们学法时心非常善妙、有智慧,知道法的文和义不能脱离,要通过文来领会它的义,也知道佛法里有各种秘密、意趣、了不了义等,能非常善妙地知道法的规则,又能不错乱上下次第,有条不紊地按照修心的规律一步步进行,这样学法的成效会非常大。

[p6] 在学法之初,闻法的等起和行为至关重要。等起在讲"三殊胜"时已做过大量宣说,大家应该有所认识。也就是,起先怎么以广大意乐菩提心摄持,有见地的话,还要深观这一切都是本来清净。这样住在最胜妙的缘起点上,就推进了大乘的成佛之道以及金刚乘的速道。有了善妙等起的摄持后,就要关注行为。现在说的都是最重要的入门前的交待,以后就不多说了,反正从第一步的暇满引导,一直到最后一步的引导都要如是进行。本论每个引导的科判里都说到了一开始要做闻法引导。为什么呢?万法重开端,如果开头的等起坏掉了,那无论学多少法,都不成为成佛的因,也不成为金刚乘的法道;如果行为出了偏差,自身的缘起有问题,在毒素般的相续里,怎么可能出现胜妙法的利益呢?

[p7] 传法师只能把原理和轨则告诉你,至于得不得利益,就看你行还是不行。所谓"行",第一个就是要断掉如毒一样的行为。一心反省:就是因为我心里有毒一般的因素,才导致我学法多年不但没得利益,反而生很多过患。缘着法和法师起轻慢、懈怠、违背等等,没有一心住在法上,我是这般恶劣!应当这样发惭愧心而改过。否则身处闻法行列,却积下无量缘法、缘师的过失,这都是自心下劣所导致的结果。

[p8] 我们一检查就会发现很多问题。比如听法时没有一心专注,缘着说法师的声音,而是随着自己的心意,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有时看其他书,有时上网散乱,或者突然想起什么就去干别的了等等,诸如此类都是不如法的。这样器没对准说法音声就会发生过患,它是一种毒,不是好现象。不要以为自己有个性、有自在等等,实际全是学法过程中的毒。想想提婆达多和善星比丘,他们很厉害,三藏十二部都能讲,却分别堕地狱和堕饿鬼,这怎么不令人生畏?我们应当感到畏惧。

[p9] 其次,学了那么多法却一个也不持,这也是不具德的表现。这都是极妙的法,千两黄金也换不来,我们学了以后应该马上持在心里,没持住时应该感到不安。但是,我们对法并没有尽到心,还不如对世间学问或者名利财色等寻求的心强。这都是内心的腐烂相或者有毒的行为。

[p10] 我们听了很多法,却一点不持在心上,还觉得我不必做什么,听了就已经表现很好了。但一检查会发现,你一出去就完全散在五欲六尘、声色享受里了,哪里用心记过法呢?哪里意识到要把听到的法珍重地持在心上,像爱护如意宝,珍护自己的眼目那样,然后一心按照法常常去修?由于你没这么做,虽然学法多年,从下到上什么都听过、学过、会讲,但只见慢心在不断地高涨。别人一看,你实际的表现比学法前还要差,因为学法后变得更傲慢了。知识越多,分别就越多,自私心就越大,慢心就更大了,连一点谦下、恭敬、信受的行为也没有。这就是我们的颠倒处。

[p11] 再说所谓的毒器过,就是在闻法时不断地起烦恼。而且有不良动机,心想:我闻或者修这个法,将来会很有名誉,脸上有光,别人都恭敬我,得很多利养等等。这些都是有毒的心。这样,由于等起是染污的状态、是有毒的,学再多的法也只会变成虚伪的商人,贩卖正法,而外在却现出一种高尚的相,这就比一般的贩子还恶劣。或者心态上有问题,起了骄慢、嗔恚、嫉妒、不满足等等,这样不断地积累罪业,无论入多少法都不会有利益。

[p12] 这里用"如毒""如药"来表达,非常有加持。我们一看到"毒",就知道非常可怕,如果没清除,入什么法都会成为毒,什么沾上它都成了过失。而且这个过失非常大,因为法和法师的境缘很重,缘他会发生很大的业的作用力。这才知道:我对业果愚昧的缘故,被自我的烦恼、习性给障蔽住了,导致不断地起颠倒的行为,太可怕了!这样意识到以后,就应该战战兢兢,每次都守好三门,知道缘起上怎么处理自己的心,怎么转起善心、信心、恭敬心,做出恭敬贤善的行为等等。这一系列都要往好的方向转,这样你才能真正受教。心一旦转成了贤妙的容器,每次倾降的甘露都会立即在你身上发生极多的利益。不必说闻后修持,听的时候都会马上出现很多功德。因为相续贤妙的缘故,听一四句偈都能发生无量的利益。

[p13] 要知道,法是极其难得、殊胜、尊贵的,我们的心一定要有相应的德相,能与法契合,这样的确从初一好到十五,一切闻法修法等都成为发生无量现前和究竟利益的因。这样我们学法就日新月异,一天比一天好。自己也会感觉心清净、智慧明了、善心萌发,方方面面都越来越好。总之,我们一定要一心住在法上,而得利与否的关键,就看你能不能这样实行。

[p14] 1、器之三过

[p15] 所谓器之过失,即是譬如在一个有毒的容器中,灌入怎样的上妙汁液,由容器有毒而变成了有毒。对于非器的弟子,无论讲多少法,非但不成烦恼的对治,而且法成了烦恼的增添故。

[p16] 纽西龙多尊者首先做一个总的引导。我们要知道,"器"有容器、器具等的意思。在古代,"器"是工具的意思,比如机器就是机械性的工具。机器好,制造出的产品就多,而且品质精良。同样,学法重根器,根器好就能迅速得到很大利益;根器不好就不得利益,甚至出现过患。这里的"器"是指我们的心相续。如果自相续已整治得非常好、非常贤妙、具德相,有信心、清净观、智慧、慈悲、精进力,能够一心专注、敬法敬师、一心执持、如法而行等等,有很多德相,那就像武器、机器很好一样,学法会很有力量。如果器钝了、坏了、有过患,或者隐藏很多危险因素,那一启动就会不断地出故障、发生损耗,甚至有杀伤性、毒发力等等。

[p17] 这里的器要用容器来说,实际上代表广义的器的涵义。所谓器的过失,用譬喻来讲,譬如器里面有各种植物毒素、动物毒素、真菌毒素等等,那么上等的乳汁一灌入,就跟毒混在一起了,结果使得上妙的甘露变成了毒,每一种毒都在起作用,而变成了一种有毒产品。我们的心相续好比一个器或者瓶子,里面有很多毒素,有骄慢、懈怠、散乱、轻视、胡作非为、厌烦法、舍弃法、看法师过失、过分紧张执著等等,各种各样,因为我们多世的习气非常多、非常深,也很复杂。如果你没有很好地处理它们,让毒素占了优势,那么法一进去,毒马上起作用,结果学法不但不得利,反而招来很大过患。所以要知道,学法要是法器才行。对于不是法器的非器弟子,无论讲多少,法一注入他的相续,立即起负作用,他不但不去对治烦恼,反而成了增添烦恼的因素。

[p18] 很多人说:学了这么久,我的心相续一点改善也没有。然后就把过失推在法和法师身上。其实是他的心不贤善,搞得最后灰溜溜的,一身过失。也就是他的眼睛不清净、心不清净、心不好,对于法和法师没有善心,这样在缘起上很恶劣,下场就不好。

[p19] 比如在世间,看一个人有没有发展前途,就看他对父母怎么样。他一直说父母不好,那怎么会有前途呢?父母是很重大的境,在缘起上能很强地引生利益和过患。境有轻重之别,就像磁场的场强不同,把铁屑放在旁边,它磁化的速度、力度根本不一样。譬如坐高铁非常快,坐马车就很慢,因为它们的运行力不同。同样,在业门里面境是很主要的缘,触到不同的境缘,引发业的力用就不同。譬如在大街上骂一个乡下人,境的力量小,人们不会把你抓进监狱;但如果在公众场合说皇帝的坏话,那马上要被抓起来,立即处死,就是因为境大。又譬如随便撕一块布,境小的缘故,即使起了恶心也还是相对微小的业;但如果跑到天安门广场把红旗撕掉,那就得坐牢了,因为象征性不同,它代表国家。

[p20] 懂了这些就知道境上的道理。如果你意识到法是一切境中最最重大的,之后对法礼拜、恭敬等的行为自然做得出来。而法师以法来资养你的慧命,这个恩德非常大,如果对他不敬,过患就非常大,这跟对一般的人完全不同。比如你骂了一个普通人,过后心里会感到不舒服,因为这是恶业。但如果骂了母亲,那完了,要堕地狱了,自己也会发现人生越来越不顺,气脉明点等都不顺。想想看,这多严重!我们不能忽视缘起,它是这么厉害。

[p21] 非器就是内心愚昧、骄狂、散乱,对法无恭敬、无信心、无希求心等等,这些都是腐烂的相,很不清净。这样能不能给他传法呢?不能传。不是说众生可怜就要给他传,一定要观机施教,不够器就不能传,否则会产生很多过患,法不成为他烦恼的对治。

[p22] 我们要好好检查自心:所学的法成了烦恼的对治吗?用学到的法干什么了?你说:我没去搞名闻利养。但这也不算你很贤善,当然搞名闻利养就更可怕了。你说:我好好听了。这很可能是你自视过高,看不到自己满身的缺点。如果法来的时候,你连对待高级物质那样的心都没有,那就很差了。你为了衣食、享受、娱乐等都会尽很多心,一次不够还要第二次,一心想得到所欲的效果,直到满意才罢休。但在法上没这心,那当然不成烦恼的对治,再怎么学最多成为知识,以为知识学得好就叫做有成就。

[p23] 但是,只是学知识,不放在心上用,不还是鹦鹉学舌吗?没增加慢心、狂妄、放逸等等,就算非常幸运了,但这基本不可能。人的身份越高,慢心就越大,根本做不出谦下的行为。像是利他、舍己、奉献、随顺等等,通通做不来,在他的王国里自己是老大,这就非常危险。这样一来,所学的法都成了增加烦恼的因素,这就是非器学法所导致的过失。

[p24] 我们在轮回里转了无数世,不可能一遇到佛法就已经成了多么高尚的法器,这是很现实的问题。我们目前最关键是要认识自己的错误,真心想改正,这才有转变的契机。如果连这个心都没有,那学法就没希望了。因此,我们首先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在哪里,应做到哪几点,这些通达以后,就要按照引导的窍诀在自身上实践。其实窍诀非常简要,关键是你心里要接受。如果一开始不把道理开通,你心里不接受,那讲再多你也认为只是简单的操作手册,我这样的人还要做这么简单的操作?那你就真是愚不可及了!

[p25] 真理是很简单的,操作起来也不复杂,现在关键是我们的观念非常有问题,难以处理。我说一大堆,就是为了辅助大家,能真正有意识地进入,非常重视、非常想要,这样才有效果。

[p26] 这里首先耳不专注谛听,如同容器倒覆,即便从上面灌下汁液,然不入内。如是,身虽住于说法之场,然心未入于说法之场故,对于上师的话耳不专注谛听,则上师讲什么都不知道,故需要耳根专注而听。

[p27] 三过的第一个是耳朵不专注地听说法的音声。就好比容器的口倒过来朝下,由于口不对准的缘故,无论注多少汁液,没有一点入到里面。这是讲身虽然在说法场所,但是心没有趣入到接受法的缘起里。

[p28] 耳是一个根门,只有耳这个门对着法师的声音,声音才能入耳根进到心里,之后才会在心中产生后续缘起的运作,才会去记忆、思维、受持、奉行等等。如果连法都没听到,那心里能留下什么?什么也没有。连上师讲什么都不知道,这就完全断绝了入法的门。所以,首先必须耳根专注倾听。

[p29] 经上讲,佛说法时众弟子一心聆听,对于佛说的每一个法音都极为珍视,生怕漏掉,不会随随便便。我们听法时,要感觉自己的心像一片大地,法像甘露,要让它全部倾降在心里。如果缘起受持得好,就全部成为道的种子,成为在自身上发生无量胜妙功德的远因。就像在地里播下很多好的种子,虽然暂时看不到什么,但随着季节、雨水、阳光等因缘的会合,到了丰收时,会看到大地上蓬蓬勃勃发起了很多美妙的果实,因为有因的缘故。

[p30] 我们受取妙法不能起任何邪想。比如想:这个我听不懂,不要听了。不能这样,佛法是很殊胜的,哪怕一个法句入心都决定起作用。或者看法师的过失:他怎么长这个样子,说话那个样子,有这缺点、那缺点......这样心不清净马上就障蔽了。一定要以非常清净的心,特别纯洁,不看过失,不作非理的想,一心想着:这个法真是胜妙的甘露,我一定要接取到它。这样让一句一句的法入在心里,就能避免覆器之过。

[p31] 我们每次听法,耳朵一定要注意倾听。法师看你的态度也会有个表现,你态度不好的话,气氛马上不对,那就造罪了;如果你态度很好,法师讲起来也特别有劲头。的确是这样,这是表示心和心之间的感通------诚敬。像前面讲的,荡巴桑结说:我们要像野兽乍闻声那样来闻法。一心聆听,什么也不管,最最有意乐的就是接取法,在一切当中以这个为最重,这时候自然出现贤善的相。听的时候心里会踊跃、感动,对于法的尊重、诚敬使得身上的汗毛都竖起来了,这就是善根力。

[p32] 法是隐形的看不到,其实它是最重大的,比如三地菩萨为了求法越过火海都可以。不像我们凡夫,他登了三地以后更加认识到,唯有法是能入法界的最胜妙的因缘,所以他一心要接取到从诸佛亲证法界里流露出来的甘露般的语句。它叫做"圣言""至言",比世上任何学问、任何东西都高贵得多。有了这种认识,你就会一心接取。

[p33] 有人说:这个法师就是个凡夫。

[p34] 不能这样认为,我们从一开始就要作佛想。要想:这是直接从佛传出来的法。这样会得最大的利益。最大的利益来自最圆满的信心和恭敬,不要管别的,你心里就按法轨去做,绝对得大利益。就像不能看父母的过,想:我的父母这么差、这么"撇"......不能这样想,不能厌恶父母,那会生很多过失。父母永远是父母,我们心里不能有不好的印象,这叫唯心的道理。同样,对法师一直要有清净观,作佛想,这是最好的。他本来也是佛,一切都是佛。一定要注意缘起上的要道,特别关键。

[p35] 这些培养好了以后,一路传下去都会发生极大的利益;如果在这上没纠正,那往后一路会发生过患,非常麻烦。一切都随习性而转,而习性就是惯性行为。如果这上有错乱、不如理、不如法的地方,那它就是毁灭你的因素,是障碍你得利益、让你产生无量过患的因素,所以说它是毒,一定要消除。

[p36] 这样才知道,每一次闻法都要耳根专注地倾听。"倾听"这个词很好,"倾"是倾向,就是一直对准的意思。譬如用壶给你倒牛奶,你马上要拿杯子接,你不但不接,还把杯口朝下扣着,这就不对了,是吧?就像向日葵向着阳光一样,我们心的容器要对准法,处在一种完全开放接收的状态,那法师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传。但如果你坐在那儿,闭着眼睛不愿意听,一看你这副样子,那是一句也讲不出的,知道吗?心和心之间有对抗、有不接受态,就没办法传。世间也说:"话不投机半句多。"两人在一起不投机,你不接受我,我不接受你,还说什么?世间法上还小一些,但在佛法上因果就太大了,一定要当心。

[p37] 虽然耳根倾听,但若心中不持,也无利益,以不知句义二者故,必须意中持法。

[p38] 虽然耳朵听了,但心里没抓住、没拿到,那也没利益,因为心里不知道关键的句子和它的涵义。就好比打拳,拳谱上怎么说的没记住,它的涵义是什么也不知道,那怎么打?怎么能发生打拳的利益呢?这是不可能的。又好比师父教授技艺,你词句没记住,涵义也不晓得,那怎么施展技艺来得利益呢?这也不可能。

[p39] 同样,我们闻法时态度要好,全神贯注地听,这一点首先要做到,但光有这个还不够,听法时一定要做个有心人,要听到重要的是哪几句法、哪几个要点,从前到后关键性的句子是哪些等等。即使全部记不住,也要记住它的要点。在要点里面,先要记住话语,然后要记住意思,记住以后才知道怎么实行。否则传下去以后,你说我很认真地听了,但是一问三不知,到底讲什么了?不清楚。什么涵义?不清楚。怎么实践?不清楚。那就没用了。你不能说"我态度很好,很认真地听了,这样就得利益",这是不可能的,只是种个远因。

[p40] 譬如问你器之三过、六垢、五不取到底讲什么?现在人的记性差,没办法把原话复述出来,但起码要知道,器的三过中覆器过就是不专心听,漏器过就是没持住法的句和义,毒器过就是等起是求名利等、心态有贪嗔等,这叫"三过"。你首先文句得知道,说的话要记得到。

[p41] 然后这里面又有懂和不懂的差别。比如讲了三个方面,你可能只懂两个方面,就是两个方面持到了义,或者只懂一个方面,就是一个方面持到了义。懂一个才做得来一个,懂两个才做得来两个,懂三个才做得来三个,是不是?如果你连一个都没记住,怎么去做?对不对?所以首先要记住讲了什么,心里记不住就做一点笔记。笔记要精练,就是几个要点,拿住关键,不是什么话都要记。时间来不及的话,把要点记在心里,回头还要在笔记本上写上这些要点,那么这三条就记住了。

[p42] 记住了能不能用得来,还要看你懂不懂。比如有的人只是记一条、懂一条、在一条上做,那就只在这一条上得利益。比如第一个覆器过很容易懂,就是不要心不在焉,必须一心听法师讲法。话记住了,也知道是在讲心不能散在别的地方,那么这一条你懂了,意识到这么做有问题,之后就有利益了。你会有针对性地改这个行为,听法时一心倾听,就得到了这分利益。对于第二过、第三过,你说我不懂,不懂的话哪里知道怎么改?又怎么会改?所以在第二条、第三条上能不能得利益,也是看你能不能记住、能不能懂、能不能实践。

[p43] 总的来说就三点:一是记,二是懂,三是做。没记住能懂吗?不可能。没有懂会做吗?不可能。在第二条上做到这三点,你在这上面也会得利益。比如过去听法是听完拉倒,而且有一种错感,觉得我懂了,可以了,实际是蒙骗自己。现在一检查才知道自己不行,怎么不行呢?譬如给你讲坏苦、行苦,你以为懂了,实际没懂,结果你用不来,追查的时候发现你根本没懂。我们往往自以为是,认为我懂了,其实没懂。如果你认为"我懂了",其实没懂;认为"我得了",其实没得,自己又没检查到,那就一路错到底了。每一次传都没拿到,传一百次也没得到,而你却以为拿到了,这就是自欺。

[p44]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每次学法都要看我有没有持到。所谓"持",就是句子记住了吗?意义懂了吗?进而在真正做吗?就三个问题。懂了这些就好操作了,每次都要反省自己有没有漏器的过。现在不要搞别的了,《大圆满前行》够你修三年六年了,一旦修成功,绝对极有利益。现在关键不在于多,不在于听这听那,而是在于你能不能实行,如果不能实行,那就与你无关。

[p45] 现在要看,第一点,每次学的法记住了吗?这里是指记住要点,不要求文句全部背的一模一样,就看你记住要点没有?第二点,你懂了没有?这非常关键,也就是义持住了没有?所讲的意思懂没懂?第三点就看你做了没有?如果这三点没有,从暇满一直学到最后也没什么作用。很多人学过很多遍《前行》,但起了什么作用呢?起没起作用就看他的心有没有改变,学了之后跟以前不一样,就表示学好了、有利益。就像古人说的:读《论语》,未读时是这种人,读了后还是这种人,就等于没读《论语》。学了没利益等于白学,应当学了就不一样。

[p46] 我们现在像毒一样的极大过失就是心里不持法。讲什么都不记在心里,不照着去做,说的人也知道跟他说没用,对牛弹琴。他不记在心里,不去想,更不去做,那不是白说?就像父母对子女苦口婆心地教导,但孩子心里出了问题,他不接受,结果一句话也没入在心里。好的孩子或者学生能记老师的话,这样就能进步。老师的话他很尊重,能记住,记住后会想:今天老师讲了什么?这里有很深的意思,这个是很重要的......他会去想,想明白了会去用、去实践,这就好了。这样的话,每次学的都有作用,否则绝对成了学知识,只会增长傲慢,没什么好处。

[p47] 什么原因呢?其实从一开始就出问题了,也就是你在世间上学的第一堂课开始就有问题。一切都成了学知识,跟修心是不相干的。现在更麻烦,上学成了一种商业行为,花钱去买一点、学一点,这样哪里会把老师的话记在心里,以诚敬心去实行呢?尊重不够,不是在正确的道上走,缘起从第一步就错了,一路下来有什么效果?现在老师、家长都很伤脑筋,教了半天不出效果,花了多少心血,一点用也没有。这个问题现在已经蔓延到佛教里了,因为新环境、新理念出现的人换汤不换药,无非是外面的包装换了一下,里面还是那个状况。你看,在世间熏了多少邪的观念、习性,动不动就冒出来。这个障碍不整治就一事无成了,忙一辈子也没什么利益,就是因为自己的相续有毒,听什么也不得利益。

[p48] 刚才关键有三点:首先,你有没有心把法师说的记在心里;其次,有没有好好地去想话里的深义,领会它的意思;第三,有没有遵照教导实行。有这三点,绝对学一分有一分利益;没这三点,讲再多也没有用。如果连最初学法的缘起------正确理念的建立都没有,那后面就一路错到底了,这叫做"从初一错到十五"。所以这是极其关键的,要再三地在自身上检点、反省,这上面没改好就完了。

[p49] 自身像毒一样的行为首先要断掉,没断的话,里面一团毒,我们怎么处理?传多少法也会变得脏兮兮的。就像厨师嫌碗脏,说:你的碗那么脏,我怎么把好东西倒进去?倒进去不都成了脏兮兮的吗?他说:我要做国宴,你首先得把盘子涮干净,再把珍馐摆进去就很好,盘子很脏的话,怎么往里摆珍馐?里面有各种毒素、各种污秽物,能放东西吗?放了不变质吗?会有利益吗?

[p50] 像这样,首先要承认,我们在现相里已经颠倒惯了,心里面有很多毒,如果不是毒,我们怎么会这么苦呢?动不动就有过患,动不动就做错或者想错。缘着法起那么多过患,就是因为心里有毒。有人反驳:我怎么是毒?你怎么说我是有毒分子?难道不是吗?我们是凡夫,佛说了,我们心里最重的是四大颠倒------常乐我净的执著,明明无常却想成常,明明没有我还时时做主宰等等,这就表示颠倒心非常重。所以首先要在这个问题上调整,否则不得利益。

[p51] 若与烦恼相杂的话,贩卖正法,以及在法场中生贪嗔痴,将成积累恶业故,与烦恼相杂如毒品般故。

[p52] 第三个是杂烦恼如毒器过。这又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毒是心里起了烦恼,想着求这个法、修这个法,将来有名声、地位,别人会恭敬我,给我很多供养,会有几辆车、几套房子,配置电脑、手机等各种受用品,别人会给我买很高档的东西等等。这是不行的,它是贪烦恼,贪取现世的受用。它起了以后,心里就想着我要学一点法,因为这个最管用,学了以后给别人传,钱很快就来了,恭敬也会有很多。信众马上就送钱、给恭敬,他就觉得这个很舒服。你看,他已经中了世间名闻利养的毒了。

[p53] 有人问:真这么容易中毒吗?

[p54] 唐朝悟达国师做过十世高僧,懿宗皇帝赐给他一个沉香宝座,他坐在上面当时起了一念慢心,结果累世的冤家就附上来了,就这么厉害。所以,邪的窍不能开,正的窍要开,邪窍一开邪魔入,正窍一开正法入。

[p55] 我们的心一直要纯洁。毒器就是心不干净,学啊、念啊、做啊等等的时候心里不干净。比如那些假和尚、假道士、假居士来了后敲打唱念,或者讲个法、做个法事,目的就是骗取财物。我们一看他是为财不为法的人,就知道这个不好,这个人有毒,不要请他来做。他的心不清净,用法来牟利,是法贩子。

[p56] 第二种毒,本来法场里很清净,而他却暴跳如雷,一下子变得很狂妄,骂场内的人,甚至打斗,起各种烦恼心。或者处在非常愚痴的状态,法师正在传法,他却玩手机,东张西望,毫无顾忌地跟人说闲话,在听法场合里,随便站起来走来走去,随心所欲地做事等等,这些都叫愚痴,都是心里的毒。心里有毒的时候,法入进去跟毒一结合,就成了造大罪业的因。现在说的"法"是指法句,法句正在传,传的时候心处在非常颠倒的烦恼当中,法跟烦恼一合就成了毒品。所以塔波仁波切说:如果不如法地去做,法就成了你将来堕恶趣的因。是这么厉害!

[p57] 凡是法上出问题,一个是发心不对,一个是心不清净,最终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要从这里看到:这非常可怕,我心里不能杂这些毒。

[p58] 此三者之对治,经中说:"善谛听闻,意思念之,当为汝说。"也就是佛对阿难说:"汝之等起与烦恼不杂,应以耳听文,意中持义,则为汝说。"此外并未说"等起与贪嗔烦恼相杂,耳不专注,意中不持,为汝宣说"。故须等起与贪嗔烦恼不杂,意乐不离菩提心的状况中,以耳听文,意中持义来谛听。

[p59] 三过的对治,就是佛在每次说法前提醒的"善谛听闻,意思念之"。当时如来对阿难说:现在我要讲法了,你的等起跟烦恼不掺杂,耳朵要听法句或者传法的声音,心里要持住它的义,我就给你传;如果你没做到这些,就不给你说,因为缘起不顺,只会起无数过患。我们要对缘起不愚昧,不是说只要法好就可以给一切人传,法师授课也会注意当场的因缘,如果已经不顺缘起,下面的人根本不听,那还讲什么?越讲他越轻视法,产生无量过失。

[p60] 如来一直执持这个缘起,如来没说:"你的等起跟贪嗔烦恼杂在一起,耳朵也不专注,心里也不持法,但我还是要给你说。"佛不度无缘之人,有机有缘就说法,无机无缘就不说。法是要拿黄金来求、摆狮子座来请的,为什么呢?如果不这样做,人心就会藐视法而不得利益。他看轻法、不重视法,以为随便做无所谓,这就会产生无量的罪过,会毁了他的。

[p61] 这也是教育学上非常关键的问题。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没有说溺爱之中出孝子。又有一句"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还有所谓的"慈悲作障",没有以智慧摄持,没有洞明缘起,恰如其分地施教,不但不成利益,反而成过失。所谓"狮子乳盛于瓦器,瓦器崩裂",他承受不住的话,你这么一说,他一下子造了大罪业,不就崩掉了、摧掉了他吗?世上多少父母教出的孩子不成才,就是因为教育有问题。父母是溺爱,顺从孩子的恶习不做惩治,那当然越发展越严重,最终会害了他。像这种情况就不应该传,不应该纵容。

[p62] 我们作为学人,要知道自己在本分上该做什么,否则就违了缘起、违了法道,过患无穷。只有认识到它是毒性的行为,我们才开始真正随顺法道来做。也就是,等起------第一念的起心一定要干净,不能和烦恼杂在一起,如果它不干净,往后都不干净。我们的意乐就是要提起菩提心,闻法前努力地在心里发起菩提心,在不离它的状态中带到第二刹那,之后心住在里面就可以了。然后耳朵专注地倾听法句,心里要能持住这个法义,也就是一句一句听得清清楚楚,一个一个意思把握得明明白白,一直这样很用心地领取法,这样就有了清净闻法的相。

02

[p63] 2、六垢者,即慢等。

[p64] 行为上还要远离闻法的六种垢染。垢染是指它一起来心就不清净。我们的心像一面明镜,清净时能反应法义、领纳法义,心一旦动荡、染著,或者有各种烦恼情绪,就没办法受取到法,所以它也是心上像毒素一样的状况。这里又有骄慢、无信心、无励力求、外散、内收、疲厌等各种闻垢。

[p65] 我们得不到法益,就是在缘起上落入了染污,这些杂污的缘起跟法不相应,跟非法相应,所以即使在闻法场所,法也只会成为你增上烦恼的因素。到底是法的内涵还是非法的内涵就看你的心,心起烦恼能跟法相应吗?不相应,只跟非法相应。

[p66] 比如心里起了骄慢,那无论听什么法,跟这个毒一结合,就只会起各种罪业。或者没信心,再多的法传下去也没有任何利益,因为心不在接受的状态。就像在邪见者面前,无论说多少,他只是起反对的心,或者诋毁、破坏的心,就只是造罪业,所以,不是法在面前就能生功德。好比在灭佛运动期间,很多人丧心病狂,烧经书、砸佛像、斗争僧徒等等,那不都是三宝的对境吗?然而起的心非常恶劣的缘故,结果造下滔天大罪。同样,我们不要以为只要入了说法场所,就完全是净障增德,这要看你的心。心有毒,碰到什么都是毒,会毒化心中的善根,毒化正法的法流等等,这完全是由心来转变的。

[p67] 再说,心里无动于衷,没有励力求法的心,说多少都没有用,因为他没有上进心。就好比老师教学生,学生没有进取的心,老师再怎么拼命灌输,他不要就一点用也没有;他肯要说一句都管用。同样,你不肯要,再多的宝法放在面前,也跟狗面前放青草一样,一点吸取的心也没有。自己没有吸取的心,能得到法益吗?好比面前有一杯牛奶,你根本没有想喝的心,那它能进到口里,滋养你的身体吗?根本不可能。在内的缘起上,你的心有没有励力求,就好比有没有吸收力,这是由自心来决定的。这都是隐形的,是你内心世界里的事,所以不要光看外面,里面如毒一般的相续没解决是得不到法益的。能在这里改变,那的确时时都能受取到法义。所以不能怪外在,关键是自己心里有问题,所以得不到法。

[p68] 再说外散,心奔驰在外,一直缘着非法的境,取著、分别、贪婪、妄动不已,搞的全是非法的事,都是苦恼之源、过患之本,出现的都是迷乱的显现。这种错乱的态跟正确的态是不一样的,法和非法不并行,心已落入了颠倒,说多少法也跟你无关,心是肮脏的,怎么会有法义?

[p69] 内收是指处在非常紧张的状态,抓抓这个、抓抓那个,不能与法契合。法要在清净心、安详心中才能相应,连起码的为人做事都要有安详。比如老师叫你上台演讲,你上去后半小时说不出话来,这无非是身紧张、心紧张,全身的细胞紧张,但这样有什么用呢?所以要知道,紧张也是过分执著,跟法不相应,它也是染污态。

[p70] 这些都是要处理的问题,缘起上不契合就不得利益,一契合就得利益。这不是凭想象就能得利的,一定要用理智解决自身上的问题。好比机器出了故障运转不灵,甚至负运转,这时你不能坐在那儿想象它自动变好,这是不可能的,一定要找出它出错的原因,然后一一排除,这样才能正常运行。我们心的机器叫做法器,器有问题,出故障、走火,或者有各种污垢没有清除,那它当然不能正常运作。心都不能正常运行,还能接受到法吗?如果是负运行,那当然全是负值,只是在你恶趣的帐簿上不断地增值,这就很危险。

[p71] 人要有理智的态度,进入正式引导之前,首先就要告诉你闻法的轨则,哪些是像毒一样必须断除的行为,一定要按对治法去清理。否则的话,从第一次引导一直到最后一次,不但不见成效,反而积下无量的过患。没积过患就算幸运了,不可能有什么大的进展。什么原因呢?因为你这个机器不行。就像一些老爷机器"嘎吱嘎吱"响的时候,就得给它加润滑油,清理污垢,方方面面都要处理,不能让它拖着这种有障碍的状态一直运行,那不是智者的做法。智者看到有问题,就在内部的机制上解决,解决以后一切时都能正常运行。

[p72] 万事重缘起,而缘起在心、在行为、在做法。我们一定要看自己的心契不契合法道:我起这样的心对吗?这种态度对吗?这种缘起是真正在迎取法、吸收法,专注在法上吗?如果不是,那就只是个影子,甚至是一个捣蛋分子、非法分子在听法。他也可以深入法场,但一点好的作用也没有,因为心不对。譬如一个破坏佛教的人,专门在经堂里寻隙捣乱,你说他坐在这里会有利益吗?同样,不要以为自己是纯净的三宝分子,你心里面有很多毒,如果心里全是干净的那就成圣人了。我们得承认自己是凡夫,一半好一半不好,或者百分之三十好,百分之七十坏,好一点的百分之七十好、百分之三十坏等等。这都是要在自身上考虑的。那些坏的因素就是毒,一触到法就要出问题。

[p73] 有人问:真是这样吗?

[p74] 我们心里的毒尽是制造过患的根本。我们从小到大,在学校、在家庭、在社会、在事业、在待人接物等上,都是这些毒在捣蛋,是这些毒在毒化相续,制造恶业。那么,到了佛法里就一下子解决了吗?没有。各种观念的毒、心态的毒、行为的毒、做法的毒等等仍然在我们心里,需要清除。现在学法就有了转机,如果你能按照法教去走,就有变好的机会。如果没遇到法,或者遇到但不接受,就会继续下堕,最严重的叫做"阐提",那真是万劫不复,他没遇到好的机缘,而且一味地按照自己颠倒的想法、做法去做,那的确出现了无量的灾难、损害。

[p75] 当今时代是知识升值的时代,大多数人只接受理性,简单地说教行不通,所以我再再地从道理上,让你们自己认清什么有利、什么有弊。这样认清了,心调顺过来以后,也会和过去淳朴时代根基纯厚的人一样,但是这要经过较长的时间,反复地纠正、提起善根,这样才有希望。所以,受法之前的闻法轨理极端重要,它放在最前就是开端的意思。这上没处理好,一路都会出问题,或者只是一种影像,不出效果,完全是学知识的状态。虽然身在佛教里,实际还是世间人的相续,所谓的"披着羊皮的狼"。

[p76] 这样了解后,下面一一指出六种闻垢的状况,以及对治的方法。

[p77] 初慢者,观待较己下劣者,自诩殊胜,令心高举为相。自有了慢后,于较己下劣者,起轻蔑;于高于己者,生嫉妒;于平等者,生较量心故。如云:"慢之铁球,不沾德水。"自从内心有骄慢后,便不见己过、不知他德,故是内心的垢染。其对治者,常时认取自己的过失,将自过揭露出来,常处低劣位,身穿破烂衣,于胜、劣、中三者都修恭敬。

[p78] 第一个闻垢是骄慢。它是根本烦恼,它一起来,各种附属的烦恼都会起来,会使得内心完全被烦恼障蔽,一点功德都出不来,有这么严重。

[p79] 这里说慢就像一个圆圆的铁球,上面一点水都沾不到,意思是他碰到什么都不起功德,沾不到一点功德。古人说:"满招损,谦受益。"谦是一种我执小、我慢小的状况,我慢越小就越有机会受教,得利益的涉及面就越广。谦虚的人到哪里都受益,自私过盛、骄慢过大的人在哪里都沾不到功德。字谜里说"因为自大一点,惹得人人讨厌。"(谜底就是"臭")。自大就是慢相------"我非常地大",你想,人群里来了这么大的一个人,他能产生什么功德呢?他到任何地方都觉得"我是最大的",那他肯低头吗?肯承事别人,利益别人吗?菩萨道都是以利他为重,所以他不可能做出利他的行为。

[p80] 他看到别人时,有非常大的要维护自我尊严的心,如果别人比他高,就非常恐慌,生嫉妒、眼红;如果别人比他低,就不屑一顾,表现出一种高姿态,瞧都不瞧你;如果别人跟他平等,他害怕失掉位置就很紧张,起竞争心。人群中只有上中下三种人,他遇到哪种人都起烦恼,当然什么功德也没有,一点功德水也不沾。相反如果谦下,对上恭敬,对下爱护,对同等友好,是不是随处都得利益呢?

[p81] 再就法来说,古人说:"下人不深,不得其真。"那种"把自己摆掉、处在卑下位的心"不深的话,我们得的法益就很少,甚至不得法益,不能得到真实的法。因为求法要用虔诚的心,虔诚就表示甘愿处在卑下位,能够承事法、承事法师。汉传佛教里有一位印光大师,一直强调:"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等等。这要知道,恭敬是得利益的根本,有了慢就不可能恭敬,慢和恭敬是相反的。

[p82] 普贤十大愿王以礼敬为首,这表示它是万善的开端。我们一再强调,这是缘起上的大根本,你要一以贯之地通透它。譬如说要观一切是佛,这是礼敬的根本。这种尊重的心起来以后,在遍对一切众生界时都是行礼敬,身礼敬、口礼敬、心礼敬,无处不是功德。然后,有了礼敬当然就有赞叹,就有供养,有忏悔,有随喜,有请转,有常学,有恒顺,有回向等等。这一切贤妙的善行海、善行王都是从礼敬出来的,所以它标在第一位。

[p83] 恭敬是开端,它是开启自性的最好的缘起,恭敬到了极度,心就完全开张,处在极深恭敬中时刹那间就开悟了。所以不要以世智聪辩为高。现在人都崇尚知识多,但要知道,在密法里信心和恭敬最关键。前面讲过《晋美朗巴尊者传》,他有极度的恭敬,所以加持一入的时候,顿时间就开明本性了,随着证量就出现。那是极度的信心和恭敬,快昏过去了,好像没念头了,紧接着本性就现了,就是这样。现在不谈这么高的境界,在一切世俗缘起里,要得利益也是以恭敬为首。有了恭敬的确处处得功德,会变成一个非常妙善的相续,在哪里只沾功德。

[p84] 慢心是封闭的缘起。世上过患最大的就是"我",一切过患的根源就是我爱执,我爱执膨胀到了很大的时候,就出现一个骄慢的相------看什么都不起眼,看什么都不如我。那好了,世上只有你这个私我最大了。而这个"私我"就是你沦落的根源,因为你把假的当成真的,而且把这个"真"推崇到最高,这就没救了。现在人鼓吹自我尊严、自我张场,把自我提升到很高,这在佛教看来是最危险的,它是万祸之源,一点功德不产生。

[p85] 有人说:那不是泯灭自我了?

[p86] 不是。一定要把这个"我"消掉,真正的"我"才会出来。能恭敬一切人,你的"我"就会变小,甚至没有。这才是顺应法道的缘起。

[p87] 圣人立教都是要降伏慢心。只有我相小了,不以自我为重,德性才会出来。比如当今时代,家家户户都是小皇帝、小公主,这完了!会使他的慢心很大、非常骄傲。男骄、女娇,男人就是"马"字旁的"骄",女人就是"女"字旁的"娇"。这样骄多了就不行了,德性就出不来。父母不知道怎么教育,只是一味地捧他,以他为尊,所以不会出孝子、贤女,他做不出来。为什么?他只能看别人比我低;看到比我高的就不舒服,他不能谦虚地去学;跟他平等的就去竞争,这样的话没德行。

[p88] 所有增上生善趣的德行,都要求有一分舍己为人。所有善道都是从他爱执来的,只是一分、多分和满分的差别而已。譬如行孝,要不要把自己放掉,去恭敬父母 ?或者行悌,要不要把自己放掉,去承事兄长?要关心自己的弟弟妹妹或者眷属,要不要放下自己、牺牲自我去利他?世上的一切善是不是从这儿来的?布施是不是把自己的钱财施舍给人?安忍是不是不顾及自己的冷热、寒苦、名誉、受用等等,一心安住于道?一切都要舍才能得,而舍就是没有"我","我"要小。

[p89] 如果"我"太大了,像这里说的,看到别人时就认为:"我是很殊胜的,我是很了不起的!"心抬得高高的,这在缘起上就非常吃力、亏损。心态高涨起来,把它抬得很高,就表示我相大。想一想:在高处他能受教吗?高是俯视的状态,怎么能够盛接呢?古往今来的修法者都是以谦下来寻求,以恭敬作供养、礼拜、祈请等,之后才给他传,一传就进去了。你那么高怎么传?你的样子比法师还高,在你心里自己是两米高的巨人,法师是0.5米的侏儒,这个侏儒怎么给你传呢?你得把自己放到最低,心要下来,这样法才能进去。所以要知道,心里有骄慢障住是不可能得法的,甚至传承也得不到。因为传承是从上往下走的,不是从下往上走,这个道理一定要清楚。因此这里把它列为闻垢的第一个。

[p90] 刚才说了,慢心是非常大的敌人,是损坏我们的根本,我们再随顺它就会到达无药可救的地步。因为它一旦坚固以后,就像圆铁球,到哪里都不沾功德水。在人群里,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傲慢者的相:他的手背在后面,眼睛只看着上面,下面什么都看不到,走到哪里都是这样。别人一看:这么高的人,我们怎么吃得消他?所以这种人最终是倒霉的。反过来,哪个人有谦下心,甘处卑下位,到哪里都能随顺,大家就觉得他很好。对上能恭敬,对下能爱护,对平等者能友好,这就是贤善之人。他的心很润泽、很清净的缘故,就能真正受到法。如果暂时有一点聪明,但是很傲慢,结果不会有成就,就是这个道理,在缘起上已经封住了成就的门。法师一见这么慢的人就不去教了。即使教了也觉得:这回教错了,怎么教给他?教他只是让他增长烦恼的毒品,师教有过啊!

[p91] 这里龙多上师说:自从你有了慢心以后,心就完全被蒙蔽住了。慢心的状态就是持"我很高、很了不起",这种人绝对不承认自己有错误。他处在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的状况,那种非理作意逐渐地放大,会把自己想象得无限美好。

[p92] 人是很奇怪的。譬如我对一个长得很丑的人说:"你长得很好啊,你今天很好看啊!"她果然觉得:"我非常好看!"我再跟她说:"你现在真是世上最美的仙女啊!"她就真的觉得世上没有比她更美的人。你看人的非理作意多大!这些都是假心幻出来的幻觉,这种幻觉会骗掉你的。人会自我迷醉、自恋、自狂、自傲,这些都有的。为什么照镜子?不就是自傲、自恋吗?连穿件衣服都要在试衣镜前照来照去,左照照右照照,看看怎么样。如果效果不错,她自己就感觉特别好,俨然是第一美人。这样她就沉溺在想象里了,还会有一念认为我长得丑吗?同样,慢心就是认为"我是第一,我很殊胜,我比别人强",你会认为自己有问题、有过失吗?不承认的。分别心这样作意以后就起慢,反面谦的就作意起不来,已经压住了。有了慢就压住了谦,有了谦就压住了慢,一定要知道这两个状态。

[p93] 那么在缘起上怎么对治呢?后面给出了五个药方,这就是你要做到的。现在不要谈太高境界,我们一定要在缘起上顺着做,要以小乘的出离为根本,以去掉私我的执著为根本,这就很好。现在不必谈什么染净平等,先要知道自己是一个染污态。

[p94] 第一,常常认取自己的过失。这就是六祖大师说的:"常见自己过。"常常认自己的错,你的心就在取"我是个很差的人,我一无是处",这样常见自己过,就不会持高慢的相,自然会低下来。

[p95] 第二,把自己的过失揭露出来。就是说你得承认而且说出:"我是一个很坏的人,我有这样的过失、那样的过失。"肯这么做,你的心态就下来了,如果你拒绝,坚决不承认自己有问题、有过错,那就没办法了,慢的毒就解决不了,还会在你心里继续扩张。这种人到最后就无药可救了,完全被自己的慢给毒化掉了。

[p96] 第三,常处低劣。处在很低下的位置,不要到哪里都背着手、仰望着天,好像是个皇帝一样。那样背着手、望着天,最终身心都会出毛病的。那是不正常状态,没有一点吸收法的气氛,这对你的成就来说绝对是第一障碍。

[p97] 第四,穿破烂的衣服。不要穿得那么光鲜亮丽、那么好看,那是一种慢心,要维护自我体面。所以,释迦导师教导当和尚要穿粪扫衣,三衣一钵,当乞丐。什么原因?就是要降伏我慢。在这些上面都要特别注意,我们受用高了、地位高了、名誉大了,或者知识多了,决定起慢心。人就是一个烦恼动物,当然从清净方面来说本来是佛,但现相上就是烦恼动物。自身有一点什么优点就缘着它起慢心,慢无处不在。所以为了守护自心,让你穿破烂衣。

[p98] 第五,对于胜劣中三种人------比我好的、比我差的、和我同等的人都要起恭敬。意思是唯一修持恭敬,这个非常重要。如果你这一点修得好,上师看你是一个很好的法器,就会给你传。为什么?因为你人很好,传给这种人决定有好处,受得住法。一看这个人慢心大,那算了吧,跟你说两句客气话就把你给清掉了,因为不是法器。

[p99] 这一条是说,对什么人都要持恭敬的态度和行为,对上等人自然要恭敬,对同等人也要恭敬,甚至对下等人都要恭敬。后面这个比较难,一般人想:"他比我差,怎么对他恭敬?"如果你对比你低的人都能恭敬,那你是很好的德性。这种器适合修大乘、修大法,因为他的心量很宽阔,胸襟一开阔了,气量大了,成就就大,发什么愿、修什么法、做什么都非常顺利。能做到这个就不难了,一切事都能观清净,一切都能做饶益,他不在烦恼面上走,而是在清净面上走。

[p100] 有人说:这些跟我们闻法有什么关系?你是不是扯远了?

[p101] 不要这样想,一切都是同等缘起,要知道等流的原因,这方面培养好了,那方面也一样,到哪里都是得利益。

[p102] 像这样外修内修,有各方面缘起的调整。调整好了再来听法,由于心好了,器非常清净,这时候法的甘露一下去就会吸收,纳在心里。你这时候很贤善,不是那种傲慢的人,听了跟没听一样,置若罔闻,或者藐视法、藐视法师,根本不会有这样的心。就像一个人的孝心培养好了以后,在社会上、在人群中,方方面面都起很善的心。这就是他的习性造成的,不可能起恶心,真正养好了孝悌之道就不会做捣乱的事。就像这样,你的心贤妙了,在法场上就不会做违法的事,这是由你的人品决定的。心已经成了贤善的秉性,怎么可能往非法上做呢?人内在的器塑造好了就无往而不利,一定有远大的前程。这就是我们一开始着重培养法器的缘故。

[p103] 思考题

[p104] 1、"慢"的相是什么?细致反省自心,认识慢的状况。

[p105] 2、从以下几点数数思维慢的过患,对其是"障碍得法益的第一垢染"产生认识,并生起欲断除的决心:

[p106] (1)遇胜劣中三种人都起烦恼;

[p107] (2)不生任何功德;

[p108] (3)不见己过、不知他德。

[p109] 3、对治慢的五个方法是什么?准确掌握后,一一在自身上运用、对治。

03

[p110] 无信者,指对于法及法师不起正信。其对治为:对法与法师尤其需要无欺而生正信。

[p111] 无信就是对法和法师不起信心。你要是不相信法,不相信法师,那就没用了。人和人之间重要的是信任,人和法之间也是信任最重要。你能信这个法有利益,它是安乐之道,你就会开始去行它,你能信师父的话是真实的、有利益,你就会照着去做;如果你不相信,说再多也没有用。没有信就断绝了入法之门。

[p112] 那怎么来断掉无信呢?它的对治就是一直要想到:法是无欺的,法师是无欺的。这样来起正信。就像《道次第》所说,要一再地思维法的利益,作珍宝想、作眼目想、作光明想、作大胜利想、作无罪想等等,或者以各种譬喻思维,都是讲法的利益。这些方面要结合《道次第》来修,那里面说得很广,这里说一个要点就可以。

[p113] 无欺,是指这个法的体性、作用等无欺。整个一大法藏从下到上有无数的法,里面任何一分都绝对是无欺的,决定是授予你修心的教授,每一分圣言都能使我们离过证德。所谓法的无欺,就是佛的确看到了缘起、看到了真相,看到众生是怎么颠倒而落入衰损,怎么去掉它调整到不颠倒状态,怎么来起利益等等,所有法都是在宣说真理。

[p114] 相信法的无欺,就是信仰法是真理、正道,随后我们对于任何圣教都会起信心。特别要对大圆满龙钦宁体法起信心,知道这里面任何一点都没有欺骗你。这不是挂羊头卖狗肉,或者江湖骗子说:我这个药多么多么好,服一贴便沉疴顿愈,几十年的重病一天就解决掉,往后无比轻松等等。但真正服了以后病情反而加重,你就发现这是骗子。圣法不是这样。它是从彻见的智慧和无碍的慈悲里流出来的,哪里会有错误?佛的一切种智见到了成办现前和究竟利乐的道路,然后传出来的,怎么会有欺诳?就像《道次第》讲的,你能信得了佛的无上成就,之后就开始秉持:这里任何一分法都无比珍贵,决定是实现安乐的道路。这样对法起了正信,就开始把每一分法接在自己心上修了。

[p115] 那么就本法而言,从暇满开始,一路一路都是在开示真理,告诉你怎么从一个凡夫逐步地转心向道。先是发起四厌世心,这会使你走向出离的道;再是修归依、菩提心,转向大乘、密乘;然后积资净障,接近证悟;之后修相应法让你开悟,就是这样一个途径。这样就知道:"哦!这不是卖狗皮膏药,的确是无上宝法。"起了正信以后,就开始对这里的任何一句法不小看了,真正相信它是无价之宝,是让你起死回生的妙药。这样有了信心,听到的每一句就都能接受了。信心深就接受得深,的确想把每一句都刻在心上,一点不愿意漏掉。有了信心,就能恭敬地持这个法,然后付诸实修。

[p116] 对于师也是如此。他是传授正法者,他不是在跟你说谎,而是直接教导你怎么来行这个道,他有经验、有传承,能够明确知道法义。那么你就要知道:"这个是我的老师,他不会蒙骗我,他是在教我。"这样起了信心后,你就肯按他的话去做。否则的话,你连信心都没有,他说多少跟你有什么关系?

[p117] 就好比某条路非常好,一定能到达金色的宝洲,那里充满了金光闪闪的宝物,它是无欺的,你应该相信可以走这条路。其次有一位向导,他已经实际达成了这条路,或者他经过别人的传授,已经在地图上知道了这条路的正确走法。这就表示他有实证的证德,或者有通达教理的功德等等。古人说:"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就是向导。法是路,师是向导,对这两个一定要生信。

[p118] 如果你对这条路不相信,当然不肯走,那怎么能到宝洲?相信这条路是无欺的,就是想:"它的确如此,不是骗我的。"如果人家说这条路通往宝洲,你说:"不可能吧,你会不会把我领到悬崖里去?""那是条死路,走不通吧!"这样就不行了。

[p119] 世上有假路也有真路。指假路的人也会说:你这样走能到达哪里等等。但实际只是谎言,根本不是正确的路。或者有些路只能走到半截子。譬如告诉你一点现世法,稍微有些善道的体性,但这远远不够。实现现世都有很多问题,来世就更谈不到了。有一些道会跟你说到来世,但还是在轮回里转,出不了轮回。就像世间一些善的宗教,可以让你来世去往善趣,但没有出世间道的内涵,这种路也只是相对层面好的路、正的路,不是毕竟得到善妙的路。还有一种可以出离世间,然而走的是小路、缓慢的路、迂曲的路,这未尝不是一条好路,能得解脱,但不是最殊胜的路等等。

[p120] 现在就整个一大藏教来说,它的确是以一种最简捷、优妙的方式渗入了大圆满的前行、正行、支分、主体的各种道分里。我们必须相信从普贤王如来一直传下来的这条大路。一开始讲《如来心印传》,就是让你知道这个伟大传承的由来,否则的话,你可能会想这是不是外道编出来的法?而且,前面也较细致地讲了《晋美朗巴尊者传》,这都是有证量的。整个法是莲师伏藏,属于心髓法。这些都要明确。也就是说,你对这个法或者这条路,它的性质、所趣向的目标、行进速度,它的简洁、殊胜、要妙、切中实修、容易发生功德、起效果等等,方方面面都要有所了解。了解以后自然起正信,起了正信以后要不要走这条路就看你了。你说:"我要走这条路。"要走就得实际去做,不是整天画地图跟人讲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然后像个残废一样坐在那儿不动,这样能到达目的地吗?

[p121] 其次,你得相信向导。一条从没走过的路,没人指导的话自己怎么走?没有自学成才的先例。如果你把向导贬得低低的,可以吗?或者你根本不相信向导。你对他说:"我不相信你这向导",他还能带你走吗?不可能,你自己拒绝。你必须相信向导,还要感觉:"我走这条无比殊胜的路,就要依靠这样的向导,这个向导对我有大恩。"你得用信心和恭敬来依止他,不然的话他怎么来导你?最后都分不清是你导他还是他导你。想一想,连世间法上都是这样,何况出世法?

[p122] 这里我们要通过观察,知道这是位具相的法师,他有各种各样的德相,了解以后觉得不错,愿意跟他学。这样一旦达成了师徒关系,就必须生信心。首先要知道自己怎么起信心,就是要确定"他不是骗我的"。好比向导说"我带你走",你要认识到他的无欺性,那就是他是一个正直的人、诚实的人,好心要带你走。你能认定这一点,就应当生信心,按照他的指教来走,否则是没办法的。如果你不起信心,那完了,路也不肯走,他说的话也不肯做,那闻法就彻底完蛋了。这个叫闻垢。

[p123] 不生信心说多少也没用,完全给障蔽了。《成唯识论》说:"不信自相浑浊,复能浑浊余心心所,如极秽物自秽秽他。"不信这个心所是很脏的,自己脏而且染污其他。就像一堆屎,不但自己脏,粘到哪里哪里就脏,所以叫自秽秽他。疑心,所谓"狐疑不信",像狐狸一样,性情多疑,犹豫不决。总是想:是这样吗?不是这样吧?等等。心里疑一重就不肯生信,也就不肯走,所以它是障道的因素。

[p124] 比如有人说:"我们一起走。"一个人很干脆,马上站起来说:"好!我们走!"背上包就跟着走。另一个人说:"这样不行吧,不会这样吧!"屁股老是不愿动,拖也拖不动,心里有疑,又想去又不想去。这种状态就没办法,所以叫垢染、障碍。人家看拖不动他也很失望:"那算了吧,你不走拉倒,我们大家要走了。"或者即使上路了,但一路疑来疑去,比如走到半山腰,你又说:"我不去了,这么走恐怕走不到吧?"等等。像这样,这一路上有好多任务要完成,你老是有疑心怎么办?比如现在要修暇满,你不修,嫌太低。等修到了后面,你出离心都起不来,就要往上攀,结果根本攀不上去,又要下来,下面也不愿走又往左边等等,这样怎么行呢?心太乱、太多了,这就是脏啊。

[p125] 你不要认为个个都是圣人,我们内心世界里脏的东西、丑陋的东西很多,它会不断地起来。其实我们的心很复杂,这样想想那样想想,顾虑来顾虑去,就跟现在人找对象似的挑三拣四、举棋不定,怎么样都不行,最终就没办法达成了。有些人很奇怪,明明让他修这个,1、2、3、4、5修下去就好了,可他偏偏怀疑不肯修,去修另外的又没效果,就更怀疑了,而且高不成低不就,那就完了。

[p126] 所以要有信心,有信心说一个就做一个、受持一个,这就等于你跟着向导走。比如向导说:"我们在这儿休息",那你就休息。"在这里安营扎寨,吃一点,然后歇一下,等会儿要打好水,那山上没水"你都得跟着做。"到那里之后要走这条路,怎么跟着我来,要注意什么,坐哪路车,到哪站下,又到哪里去"等等。通通都要照办。

[p127] 道的次第引导就像这样。我们现在带着走,第一步是集训,集训什么呢?我们一路行进的过程中,必须避免一些错乱的行为,而且要遵守好的行为。这样培训好了以后步调一致,再引导就肯听、肯照做,这样就省事。但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好比要进行万里长征,过程中有好多站。就本法来说,比如有十二站,每一站里有好几级路程,每一级路程里都有一定的要求,这些都必须实地走,跟着我走。这样的话,就把这个事情说完了。而你一定要对于这条路和带路者有信心,之后就要按照他说的去做。你要想:"这是最大的国际旅游公司,不会骗人的,那些'皮包公司',他们会骗人,但这个绝对可靠。"这样你首先就放心了,完全认可他指点的路,愿意这么走。而且对于向导也很熟悉,知道他是内行,愿意听他的。这就好了。接下来干什么呢?接下来他说什么你就跟着做嘛,是不是这样?

[p128] 比如我们去旅行,第一站要到西安,西安有什么景观,那里各条路是怎么样的等等。导游说:"我们按照1、2、3这个程序来走",你听了就要跟着走,不要掉队。你说"我一个人走",那怎么行?到第二天找不到你了。然后第二站去甘肃,先坐车到兰州,然后去嘉峪关。去嘉峪关要坐什么车,早上几点到几点干什么,中午在哪儿吃饭,晚上几点集合等等。嘉峪关游完了去敦煌,敦煌过了去塔尔木,之后乘火车奔赴拉萨,到拉萨后再去日喀则,再从日喀则去尼泊尔,然后去印度,到印度以后去金刚座,这就OK了,我们成道了。就像这样,这一路怎么走向导已经指导了,你得对他生信心,按他说的走。如果你说:"我怀疑你,不相信你。"那你不相信我,干嘛买票?你可以回去嘛!

[p129] 跟这个譬喻差不多,我们现在要走光明大圆满之路。从暇满开始走,暇满是一段旅程,这段旅程要在心上走,它有一个一个环节。比如从因、喻、果方方面面思维它的难得,从现前、究竟思维它的义大,或者暇满的体性------八暇十满,怎么除掉八无暇以及特别的十六种无暇等等,一一在自己的状态上看。之后建立定解、观念,使得心一直都在想:"这个人身多么难得啊!我不愿意浪费,我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一定要用在法上!"已经起了这个心,它就推使你的心直接入到法道里了,日日夜夜行法道。

[p130] 暇满修好了再修无常。无常里面也有七番,一个一个方面去思维,从最广阔的三千大千世界的无常开始,然后是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情况,四季的情况,人类环境里的各种无常变相等等,最后思维到我们的死。死期不定,死缘很多,死时只有法有利益,一心向法等等。这样修了以后,一想到明天死不死都不知道,今天一定要修对死有利益的法。这时就更进一步切到了"必须当下修法。"这就有很大的力量把你的心直接转到修法上。这是第二站,必须这么去做,否则你走不到兰州,到了兰州才能到敦煌,没到兰州怎么到敦煌?

[p131] 接着思维业因果。我们现在要走安乐之道,首先看什么有利什么无利。原来造恶就得苦,行善就得乐,在我心中展现出了两条路。看清了这两个差别以后,就一向行善去求乐,断恶去避苦,这时会建立因果正见。有了正见以后,一切时都按照因果来行,这样你就到了第三站。

[p132] 然后思维轮回苦,看到轮回总体的状况、支分状况,一个一个地看。现在是老师带你看整个轮回范畴里的事。他告诉你在大的原则上怎么看整个轮回,为什么从上到下都不出苦的自性,还要看三苦,苦苦、坏苦、行苦是怎样的等等。小的支分方面又带你看六层境界,下面的地狱、饿鬼、旁生是怎样的苦,上面的人怎么有八苦,修罗又怎么有斗争苦,天怎么有五衰相现、死堕苦,上界天有什么样的坏苦、行苦等等。像这样,导师引着你不断地用自己的心眼透视轮回的真相,一旦看到它彻底是苦的自性,无丝毫乐可求,就歇下了对轮回的追求,因为知道求来求去也只是求一堆苦而已,何必做这种无意义的事呢?那么他就一心向往出离,求解脱道。这时候已经到达了第四站。

[p133] 通过前两站已经不著在现世法上,通过后两站已经不著在来世法上,往解脱上走了,这叫做出现了厌世心、求解脱心。然后再思维解脱的利益,一心要求取它。再想怎么依止善知识,为了成办即生的解脱走上了依师之路。这就完成了外前行的一段旅程。

[p134] 但是还没到终点,只到了塔尔木,还没到拉萨,没到世尊的金刚座,所以我们还要继续行进。这时就要上高铁,重新武装自己的相续,要有归依作道基;然后修发心,把身心全分纳入大乘法道里;然后积资净障,使得相续调整到能够生起证悟的状况;再直接跟三世佛总集的上师相应,让他的力量直接入到心里,破开迷云障雾,彻见本性。见性知道了本来面目,就在金刚座看到自性佛了,随后你就开始要坐国王的宝座了。当一切迷乱消失时,你的大圆满就全部出来了。这些就叫做路。

[p135] 想一想,如果没有信心你能走这条路吗?能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上去吗?能真正按照法轨非常殷重地实修,一步一步都达到修量吗?这是一段不短的路,每一个环节都要在因缘上完全扣入,非常严密地进行,因缘有缺失就不能成功。中间没信心,在法上起了障碍,就根本得不到法益。如果你不相信这条路,不相信向导的话,那完了,哪年才能到呢?所以,第二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信心或者说疑,一定要遣除这个障垢,否则走这条路不成功,会极大地障蔽你的行进。

[p136] 不励力求,指得不得法都行,于法不励力求,是如马前倒骨头、狗前扔青草般的心态。其对治为:需要发起正法难遇、善知识难见之想,之后,对于法的每个句义生起励力求的欲乐。

[p137] 第三个闻垢是不励力求,没有一种大希求心。不是特别想要,不是一说到主动力就发出来,一心求取这个法、修持这个法。

[p138] 过去杨露禅"偷拳",他特别喜欢太极拳,老师不教就在一旁偷偷看,看了以后马上练,要把这个招练出来,这就是他有希求心、好乐心。相反,如果对法没有好乐心,那传再多也没有用,简直是对牛弹琴,就像跟石头说话一样。申公说法石头还会点头,但对于没希求的人,恐怕再怎么说他也不会点头。这种人就像画里的人一样,没有一个心。学法要有一个火热的心,不能学到最后形如槁木、心如死灰,那是不行的。连勇悍上进的劲头都没有,一种求法的殷重感、很切的希求心都没有的话,是绝对不会成功的。

[p139] 励力求是精进的不同表达。战士要有斗志,修行人要有修志,要有特别大的求法心,舍命都可以,有这种心就决定成功。一个人有没有德相要看他求还是不求。如果说:得不得无所谓,得也好不得也罢,跟我没关系。这样无动于衷,就是没有励力求的心。自心的主动力没出来,心力没开张,怎么能得到?世间法也是这样,比如爱迪生寻求科学时一心贯注,他非常希求能做出贡献,因此他不断地奋斗。世间求学、求财、求名等等,都是有希求才有行动,没希求是不会行动的。

[p140] 就像前面说的,比如要走一条从西安出发一直到金刚座的路,那么你有没有希求呢?如果你没有励力求的心,不是一心盼望去金刚座,朝拜圣殿,这样就不肯走,对不对?你不肯走,人家说:我给你一张机票怎么样?那对你来说,就跟一张草纸一样,无动于衷的。应该有特别大的劲头,一听到说我们要走这条路,那种希求、向往的心使得他简直都睡不着了,特别盼望走这样一条朝圣之旅。

[p141] 现在我们要走内在的朝圣之旅,能成佛的路,所以应当特别盼望、希求,比世间人对财物、古玩、字画、书籍、知识等的希求力、求取力还要大。心里说:"我要用最大的努力来求它!"这就叫"励力"。或者说:"我从现在起到死之间都要努力,不达目的绝不罢休!"这就是励力。这表示你自己给自己加劲,内在的力已经冲出来了。这样他就会"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什么饥寒困苦都扛得住,能够不惜身命地求法。这样的话,他求法的精神是很大的,对于所传的任何一个法,都视为无价之宝,想着"我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来求到这个法,修到这个法!"这样就好了。

[p142] 如果没有这种希求心,那传多少都没有用,那种心态就像马前面倒骨头,狗前面扔青草一样,绝对与你无关,这就不会成功。马是"素食家",不吃骨头,给它倒草料它会吃,但如果倒骨头,它的态度就是:这个跟我没关系,我不求的。狗喜欢吃骨头,是个"荤食家",给它扔草,它就说:我不要这个。扔再多都跟它无关,它瞟都不瞟,这就叫不励力求。

[p143] 传法师就好比驯马师,他不断地扔青草,而你坐在那里却像狗一样,看都不看一眼。他说:放了这么多草,你怎么不吃啊?你说:这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不吃这个。你觉得那些法跟自己无关,一点希求没有,这样的话,传再多法,由于你没有励力求的心,你的心不去取,那有什么用?连口都不肯张,更不必说咬,这样能吸收吗?又好比有的人一点主动性没有,让他做什么他都不肯动,这就不行。同样,法过来了,但你嘴巴也不张,牙齿也不咬,胃也不吸收 ,一点都不动,这就没用了,对吧?真正有求法的心,内外状态都不同,法一来你就会非常认真地听:"那是在说什么?它的涵义如何?"心里特别注意,特别想拿到它。

[p144] 对治是生起难遭遇想,觉得这有极大的意义,所谓千载难逢、万劫难遇,这样就会特别珍惜,把每一个法句都视为如意宝,会起一种"我要尽最大努力求取到它"的意乐。有了这样的心,就能对治不励力求的垢染。

[p145] 也就是要如理思维:正法极其难遇,在无佛出世的漫长时期里,一句法也听不到,是如来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福慧圆满而成道,才宣说这样的法。再者,这是总摄小、大、密三乘修要的至极精髓的大法。的确是亿劫难逢,这一回错过了,什么时候才能遇到呢?这样想后极为珍重因缘,把求法视为最重大。之后要想:善知识非常难遇,如果没有往昔的福慧善缘,就连面都见不到。起了这样的想以后,再想:今天的因缘多么殊胜,人身也得到了,法也遇到了,善知识也正在传,我一定要好好把握现在的因缘。如果错过这次机缘,妄想下一次还能得到,那的确是很愚痴的。

[p146] 这个时代网络信息很发达,人往往以为,法能够源源不断地传、层出不穷地传,认为任何时候都能得到,有这种错觉,但实际并非如此。虽然网络上充满了佛教资料,但没人传的话,你依然不懂,这不是眼睛看看就会的。所以,因缘错过了再遇到就很困难。譬如传一次《前行》要好几年,有人认为以后还有机会学,其实不是。我们应该想:前行能得几度闻?尤其是这样完整、详细地传授非常少见,到哪里能找到?再说,几年以后你都老了,因缘会把你牵到这里那里,再想遇到这样的法缘是非常困难的。即使你常常听到法讯,知道这边讲什么,那边讲什么,但由于因缘不能合拢的缘故,始终没办法入进去。你不过是在外面听听消息,做个观赏者,或者偶尔翻一翻而已,这么多环节你哪里能一步一步跟着走呢?

[p147] 这样一想,知道这次是极其难得的机会,因此对于法的字字句句的涵义,都要励力地求取,要有这种意乐。他的意乐是:"这次闻的时候,我争取把每一句都求到!"这就有励力求了。这个求要细到对其中每一个法句、每一个要点、每一个细节,都非常珍惜地受持住。好比带你从西安出发一路朝圣,你心里想:对于这里的每一处佛教圣地、每一个加持处、每一尊圣像,我都一定要真心地磕几个头,好好发愿,我不愿意漏过。对于每一个加持物、每一尊圣像,以及修行者居住的山洞等等,你都想磕磕头、碰一碰,然后合掌真心地祈愿。为什么呢?因为因缘难得,这次能来,以后不一定有这个机会。这条朝圣之路这辈子可能只来一次,下次再来的可能性不大。以后年纪大了,或者经济条件不允许,或者不想动、没意乐等等,不一定能再来。

[p148] 所以,不要以为人生因缘很多,其实是很少的,过分地幻想只是障碍自己。应该知道,现前因缘出现时我要立即求取,要跟前面反过来,就像狗面前扔骨头那样,马上咬住,津津有味地啃,把营养都吸收进去。又像马面前放青草一样,马上求取,放在口里不断地咀嚼,之后消化进去资养身体。我们对法应该有这种求取的心,法宝一来,自己一点不愿意放过,在心里不断地咀嚼、吸收,任何一点营养都要吸收进去,这就叫做大希求心。

[p149] 我们一定要想到,法极难得,善知识极难见,然后想:这是最后一次机会,我一定要好好把握。把握又要切到最精细处,要知道这里面每一个法句的涵义都无比殊胜,它是金刚句,好有加持,有好大的利益。因此,对于每一句话都视若至宝,有一种非常大的想求取的心,这样就可以对治掉不励力求的过失。

[p150] 思考题

[p151] 1、相信法无欺、法师无欺的心态是怎样的?

[p152] 2、大圆满龙钦宁体法的来源、性质、作用、行进速度等是怎样的?从暇满到上师相应法之间的修心路程大体怎么走?如理思维,对本法的无欺性产生正信。

[p153] 3、如何认定法师无欺?结合向导引路的譬喻如理思维,对法师生起正信。

[p154] 4、励力求法的心态是怎样的?结合朝圣的譬喻详细体会。

[p155] 5、反省自心是否有励力求的德相,认识错误后发起欲断除的决心。

[p156] 6、如理思维正法难遇、善知识难见之理,尤其确认到这次法缘难得,对于法的每个句义生起励力求的欲乐。

04

[p157] 外散,以由外散门,引生贪等烦恼故,成为垢染。彼之对治需要内收自心。

[p158] 这里说到对治外散的必要以及对治方法。

[p159] 心往外散是生贪等烦恼的门,所以一定要截断它。换言之,心从根门里出去散在外面,会引生贪欲、嗔恚等各种烦恼,如果没有外散,心不著境,也就不起烦恼。譬如根门护好了,没有到尘境里分别,也就不起贪、不起嗔。如果心散在欲尘里,会发现贪等的烦恼非常多,因为心一散在境里,烦恼的门就开了,它是引生烦恼的途径。

[p160] 晋美朗巴尊者在传记里说:"住在寺院人多聚会之处,在关房处不见很多人。如果见的话,贪嗔等烦恼会压不住。"可见,在人多愦闹的地方起烦恼非常快,根本伏不住。什么缘故呢?就是眼睛看到了色,马上起贪或者嗔,耳朵听到声音也是这样,心散出去很快会引烦恼。所以一再劝你们不要上网,不要看世间染污的事,你一上去,准保烦恼的门就打开了。

[p161] 作为修行人,口里话要少,心里想法要少,手上钱要少,要有这三个"少",然后一心住在法上。如果心在欲尘里走,一天不知生了多少烦恼,那怎么能住在法上呢?所以它是最能够破坏法的。尤其一开始,修行没得稳固,这时一定要安住静处,宁可死在静处,也不在红尘里待,因为红尘里太危险了。俗话说"眼不见心不烦",眼见了就生心,这个心不是贪就是嗔,起各种烦恼。听啊、尝啊、触啊等等都是如此。前面细致地讲了,识驰散在六境上是惹烦恼、生苦的根源,会出现各种迷乱显现和各种苦恼,所以是过患之门。修法的人要密护根门,常常现起正念、正知守护根门,就是这个道理。

[p162] 知道外散是生烦恼的门径后就要采取对治。怎么对治呢?心的野马一出去就惹事,所以要像牧马人一样,心一出去就把它收回来,不让它在外面散。其实,我们很多人都不算修法的人,不断地在欲尘里散动。"溜野马"几天、几十天都不觉知,多少个小时沉溺在影视、新闻、娱乐等贪嗔的境里面,不晓得起多少分别,所以他的烦恼特别重。尤其当代人已经失控了,碰一下马上起很大的烦恼,那是什么原因?就是外散造成的。

[p163] 有人问:有这么厉害吗?

[p164] 网上都是虚假的图片、文字信息,你眼睛一触到,不是贪就是嗔,或者散乱、妄动,起心的频率非常快、强度非常大,久而久之串习成了非常糟糕的心态,这就是强烦恼态。在这种状态里连心都安不下来,根本没办法学法,就是这么厉害,因缘和合就起。比如一张图片,如果是引贪的,你看了马上起贪。如果心没散在里面就不会起贪,这很明显。

[p165] 网上有很多花边新闻,有各种惹人心动的事,心一缘就控制不住,马上起烦恼。几个小时下来,心被染污得一塌糊涂,这就叫垢染。而且它非常重、非常深,一座法修下来没清净多少,但上一次网或者散乱一次,会发现心里蒙了很重的垢,完全被覆蔽住了。之后一方面心动荡不安,怎么也收不回来,另一方面也表现出非常混浊的相,显不出法义来,不能与法契合。散乱完了这个人就想:"我不想修了,干脆躺下去睡吧!"他就产生这种心态。睡着以后梦境也是乱七八糟的,身心都受摧残,没办法修法。

[p166] 要采取的手段是,心刚一出去就把它收回来,就像看着野马一样,刚刚妄动就要制止,所以外散的垢染要用摄心来对治。所谓"目不邪视,耳不妄听。"《论语》也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不能散动,散动是有过患的。前面讲的《前行引导文》里说,五根识驰散在外就是葬送自己,做的都是自杀的行为。著色,就像飞蛾扑火,死在灯火之下;著声,就像野兽闻声,被猎人猎杀;著香,就像蜜蜂闭死在花笼里;著味,就像鱼儿被铁钩钩走;著触,就像大象陷在淤泥里。这些都是自杀的行为,我们宝贵的慧命就葬送在这里了,所以过患极大。我们过去以为那是自由自在,其实是对缘起愚昧,不晓得那些都是染污法、苦恼法,以为能求到幸福快乐、高品质的生活。现在必须看清那些是假的,心也是假的,放纵错乱习性一定会使得慧命灭亡。

[p167] 第六识也不要缘三时境,想那些根本没意思。过去的事灭了,想它是一种妄想;未来的事没来,迎接它也是诳想;现在的境虚假不实,在里面捕捉、计较分别也是痴心妄想。总而言之,三时的影像境都是虚假的,毫无意义,心在里面驰散追求全是狂乱,所以称为狂心。

[p168] 这个决定以后就明白,想这些没意义,最好什么也不想,唯一住在法上。过现未三时都是假的,一点想法也没必要起。否则都叫打妄想,瞎浪费心力、感情。这样决定以后我们就要做无事道人,修行人就是无事的人。这下你就歇下了好多,对吧?原先有打妄想的毛病,想想过去、想想未来,不由自主地打妄想,认为沉浸在妄想里是一种享受。有的人很会打妄想,想一两个小时都可以。他没事嘛,就坐在那儿想,感觉想一想蛮舒服、蛮有意思。但是,妄想不能多打,打久了就成了病。现在要反过来,一旦看透了,坐在那里整天没事,这就好了,唯一住在法上,除了修法没别的事。

[p169] 要知道,心收回来才能缘在法上,否则"嗜欲深者天机浅",要修大道就很困难。也就是,如果对虚假的欲尘嗜好太多,习气太重,认为有意义,结果这个也要,那个也追求,心就散掉了,还能修什么法?各种各样的烦恼、业习都起来了,轮回越发展越大。

[p170] 或者过于内收则引起睡眠、昏聩、沉没故,也是垢染。需要诸根悠闲放任,心识出现劲头后闻法。

[p171] 刚才说外散不好,它是起无数烦恼的门径,所以要收回来,这上面一定要管住,但是内收过度了也不行。

[p172] 我们的心有张弛两分,往外散、在尘境上跑,这个不行;然而一味地往里收、收、收,抓得太紧也不行,又偏到另一边去了。外散的时候很兴奋,分别这个分别那个,开张得很厉害,结果精神就散出去了,收不回来。比如妄想打得很大,太兴奋了睡不着,在那里不断地想,根本停不住。内收就是紧张,收、收、收;收的时候,心门就关、关、关;关紧了,就暗、暗、暗,人就开始昏昧、沉没、睡眠等等,会引起这些烦恼。

[p173] 修行人要懂得内心世界的事。知道外散会起贪、起嗔、起散乱等的烦恼心所,所以要去掉外散心才能清净;另一方面也要知道,过于内收的话,昏昧、沉没、睡眠,或者僵化、枯寂、迟钝等等的烦恼心所也会起,这些都是毛病,所以要处在中道清明的状态。紧了也不好,松了也不好,一定要切合到"中",所谓"猛进有舒徐",这就有了正见的要点。

[p174] 做什么事都要不紧不松,紧张不行,放逸、松弛也不行,刚刚好才行。就像手去抓东西,太紧了度数就过了,因为很紧张,多加了一分执著力;太松了也没有凝聚的力量。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中",把握好了,状态就到位了,偏左偏右都不行。连走路都是这样,太紧张了不行,走得很累,肌肉紧张、心紧张,什么都不正常;过分松了也不行,松松垮垮的,很散漫。太松的话,整天躺着发展睡眠,睡眠多了愚痴增盛,出现很多问题。那么,心怎样才符合修法的状态呢?就是要不紧不松。

[p175] 如果内收过分,比如有人说:"我非常认真,眼不斜视,耳不旁听,闭门不出,整天保持修心的状态。"但是他绷得太紧的缘故,就会出问题。绷紧了就处在紧张的惯性里,一直没办法松开,别人一看也觉得他不太正常。有的人一开始修行太猛了,拼命地念咒子:"嗡班匝萨埵吽、嗡班匝萨埵吽......"不停地念,念上几万遍以后,喉咙也哑了,心火也上来了,这就是过分了。他不知道张弛有致,提得太紧,结果出了毛病,其实应该松一点。而有的人太放松了,整天躺在那儿,这样懈怠也不行。应该保持一种张弛有致的状态。

[p176] 调整的时候,如果外散得厉害,就要用收来对治;如果内收得厉害,就要用放来对治。人大致就是这两种,一种喜欢在外面逛荡,根本坐不住,这是外散;一种整天坐在屋里,这肯定是内收的趋势比较大,心理学说的外向、内向跟这个差不多。在外面逛荡的人散得厉害,这儿看看那儿看看,整天溜达,这种人就要收。反过来,不要以为整天不出门的人都很好,要看他里面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就不行,他收得厉害,紧张过度,人就容易僵,这时就要放一放、松一松,过度了会出问题。

[p177] 有些人不适合闭关,没到那个程度,而且也不成熟,调不来心。让外散的人整天待在屋子里,就会憋得厉害,他心猿意马惯了,没办法控制。内收的人一开始过猛了,念来念去,念到后来发现也不对头,因为他的执著力太强,一下都不肯放松。但修道不是这样的。在读书方面也看得出来,太紧了不灵活,什么都是紧紧的;太松了精力不集中,吊儿郎当的,一事无成。修道的时候,饮食、睡眠、心态等方方面面都要注意,搞不好就出毛病。

[p178] 紧的时候,心就要舒放、要安闲。很多人成了工作狂,这就不行,我们得松一松,让诸根安闲,有宽松度,放下,不要再去抓,心放宽一点。心压得太紧心门就很小,由于偏离状态的缘故,不好的心所马上起,出现暗昧、昧略。收得过紧、心门小了,心就不清楚,很快会打瞌睡,提不起心力来,处在一种昧略的状态。"昧"就是不清楚,"略"就是境变小了。再往里收就是昏聩,心里不清楚,意识反应不灵。接下来就是沉没,陷到那种状态里了,这就更不好了。再往下就开始睡了。这里面有缘起,没智慧是修不来的。

[p179] 出现这种状态时要反过来,心太紧了要放一下。如果没把握好度数,做事时猛做猛做,结果就不行了。就像猛吃东西一样,过量了就不行,吃的不够身体虚,这也不行,要适中。譬如讲法也要张弛有致,如果我讲了两小时,又讲两小时,再讲两小时,看起来好像还行,后来就发现出问题了,上当了,拉得过度了,状态没调好。如果整天睡懒觉,那也不行,因为不能提起。

[p180] 心如果紧了,就要让它很安闲地放松。如果出现了昏昧、沉没等,就要提起心力来,特别提起精神来听,要振作起来。如果心散了,就要设法把它收回来。这都是修心的方法。不这样做的话,心散掉了或者暗昧了就接不到法,说多少都没有用。过于疲倦、内收的时候,法师讲什么也听不进去,逐渐就陷进去了。开始还能听两句,后来再说什么根本不入耳,之后干脆听不到了,已经入梦了。那时候心已经暗了,不知道讲什么。紧张过度、心情沉重、执著过大都是这样。

[p181] 如果外散,连魂都散掉了,散得一塌糊涂,坐在这里也不知道听些什么。状态不好听的效果肯定不行,比如你起烦恼了,这时候听肯定没效果,犯错误了也不行。或者在外面散乱,这边看看那边聊聊,这也不行,因为心是散的。有时候事情做得多、缘得多,心就不定,坐在那儿听法效果根本不行,所以一定要防外散。反过来,如果内收紧了,执著力特别大,这也不行。

[p182] 听法的时候,一定要有自然的状态,没什么心事,也没什么执著,也没造恶,也没起烦恼,也没散乱,修行生活很有规律,早上安安心心地听,这会很好,或者下午来听也会很好,是不是?所以关键在状态。同样是听法,不在状态听再多也没有用,状态没调好就吸收不到,入不了心。所以,太紧不行,太松也不行,造恶也不行,没恭敬也不行,烦躁也不行,骄慢也不行,没励力求也不行,条件还是蛮多的,一定要具德相,之后传法就有利益了。

[p183] 每次听法前都要看自己的心干不干净。起了慢心就不要来听,慢已经障道了,没信心、被疑心障住也不要听,对法不励力求也不行。或者在外面溜达多了,逛街、逛商店,跟这个人聊半天,去那家吃一顿,又看了电视、听了新闻、上网闲逛等等,心散掉了,这样心一乱坐这儿听肯定不灵。很多人都有这种经验,事情做多了或者分别心动多了,到了听课的时间匆匆忙忙去听,状态不好的缘故,法根本不入心。或者你特别紧张,处在一种执著的状态,或者动了烦恼,沉溺其中出不来,这也不行,心没有开,不是处在明朗态,也接受不到法。或者起了厌烦情绪等等,这些都不灵。

[p184] 可见闻法要各方面的因缘积聚,心很清净才得到法益,如果能长期保持就很好。不好的心态、处于杂乱的状况,就叫做垢染,在这种心态里听很久也没什么效果。这都是我们要断的像毒一样的行为。

[p185] 以疲厌的心态闻法:指讲法的时间过长等时,被饥渴和日晒雨淋等所逼恼时,极容易舍弃正法和上师,要在还没有积集舍法业以前,发愿永远不离正法和上师,这样印持后再从讲堂退出。

[p186] 再说到疲厌,也是要知道疲厌是什么状况,它会导致什么过患,我们该怎么来避免,全是在缘起上考虑。洞达了缘起就是有理智的人,这样不用逼你,自己就会信受要这么来做。

[p187] 疲厌是什么呢?本来听法还有意乐,但后来时间太长,法师讲得太多,身体就受不了。时间过长等是一个因素,而且我们是凡夫,久了就容易受不了,上课时间长了,在下面就坐不住,或者到中午了,饿了、口渴等等。比如在露天上课,太阳晒得厉害,一开始还不要紧,只是十分钟,但晒了两个小时人就特别烦躁,左转右转,身体不安,心也不定。外在是身体动来动去,心里就想:"快结束,不要讲了!怎么这么讨厌还不下课!"这就是太热产生的情绪。如果天太冷,刮大风,一开始还不要紧,后来风大了就受不了,为了自身健康会产生排斥心,有一种厌的心理,不想继续听下去。

[p188] 好比老师讲课时间长了,学生有意见,这就叫做"厌",厌了以后就会罢学,就叫做舍法。又好比工人,如果长期干的活多工资少,身体很劳累、很苦、吃得又不好,他就会罢工,这是人出于自我保护的一种排斥心态。闻法也一样,时间长了累了他会罢学,不想听了,这样起了厌烦心是会障道的。一起了这个心,这一次闻法就出现过患了,下次上课等流习气一起来就不愿意听。一旦起了厌烦心,再现行就起障碍,不喜欢听。这样三番五次以后就觉得听这个课太难受,我不要听,干脆换一个。这就知道,我们心上会出现厌烦的心态。

[p189] 它是怎么出现的?就是你感觉自己吃苦了、受不了就会起厌烦。闻法是这样,工作也是如此。比如做某项法的工作,时间长了累了,工作条件差,或者整天做非常单调,不喜欢等等,就会厌烦,这跟当初的想法是不一样的。这些都是我们心里要注意的。

[p190] 有人说:我累了、饿了、苦了,发点牢骚还不行啊?

[p191] 从法的要求上说是不行的。为什么呢?它会导致你舍弃法和上师。这里直接说,出现的效果就是非常容易舍法和舍师,一厌烦了就不要了。比如给你一个吃的,一开始觉得好吃你就要,但吃多了就受不了了,你会说"我不要了,再也不吃这个了",当时就产生一种弃舍的态度。以这个缘故就会集舍法罪。

[p192] 我们作为修行人都相信因果,所以一定要知道哪些对自己不利,提前就进行防护。那么该怎么做呢?舍法的心是"我不要它了!"而持法的心是"我要永远持住它,永远不舍!"要用这样的祈愿把舍法的心对治掉。这里龙多上师开示得很好,他说,在起舍法的心之前就要防护,不是等后面再忏悔。怎么防护呢?还没起舍法的心时,每次听完法都要发愿印持:"但愿我遇法!遇上师!"这个心就保护你了。由于每一次都是正面的祈愿:"我盼望的是遇到法和遇到师,而不是舍法和舍师。"这个观念一强,在何时何处就都会摄持你的心,不往舍的方向走。

[p193] 现在懂了吗?第一个对治方法是用"不离师、不离法"的依止心作印持,每一次闻法最后都发一个善愿:"愿我不离法!不离师!"之后再退场。这就很善巧,有了这个等流下一次你还会来。如果你最后想:"我不要再听了!"这个缘起就很不好,导致下次不来听。所以每一次都要留余地,让好的等流接下去,"但愿我再遇师!再遇法!"这样下一次就有意乐来,这就是缘起上的善巧。不能等生厌烦了,"我下次还要来啊?"心里不愿意还勉强,憋着一口气去听,到了后面就强咽那口气,咽得很厉害,最后就有呕吐之感,一见到经堂就想吐,或者一想到要听那个法简直烦得要死,那就不好了。

[p194] 比如有的学生喜欢学习,有的学生厌学。喜欢学的学生就希望老师多讲一点,还想听,下次一定来,他的好乐心不断增强,每次都很有希求,讲再多也不会有逆反心理。他总是起这种心就很幸福,很有福气,一直在良性运转。而厌学的学生,一开始缘起就不好了,一上课就很烦,不想听,下次上课心里就想"我不要听"。每一次都持一种消极态、躲避态,这就不好了。他心里已经舍法了,跟老师也离得远远的,这就是状态问题。这样的话,心和心还能接通吗?你对法师都厌烦了,还能接通他传的法吗?不可能。厌烦的情绪一起,心就封闭了,已经不愿意接受了。

[p195] 心和心之间契合非常关键,要长期相处心态很重要,哪里出了故障都会导致过患。心处在杂染的状态,就导致法没办法顺利地流进去,而且出很多过患。所以,第六个要处理的是疲厌的闻垢,第一个方法就是以祈愿"常遇法、常遇师"来对治。

[p196] 其次要提起大欢喜心,来对治掉饥渴、劳累等的苦受。当人觉得一件事非常有意义,起了大欢喜的时候,受一点苦是无所谓的,要注意这个心理特点。所以,每当你感觉有一点受不了的时候,马上要振作起来,提起心来,专门想这是有极大利益的事。

[p197] 实际上,我们遇到的只是一点小苦,像《贤愚经》里说的那些就绝对做不到了,那是要投火坑、身剜千灯、钉千钉来求的。为什么他可以忍受那么大的苦?就是他想到法的利益最大,舍身都要求。这么一比较,我们受一点饥渴、寒热、蚊虫咬、风吹日晒、疲劳、疼痛,或者坐久了身体受不了等等,这些咬咬牙都能克服,只要你想到法的利益极大。

[p198] 像那些挖金矿的人,不远万里去淘金,住在野外也很冷,清早去挖也很累,但他一想到不久能挖到金子,现在怎么累都觉得值,干上三天三夜不成问题。就是因为他的欢喜心大、希求心大,完全映蔽了小的苦受。人都是这样,看到有利益就肯干。大家在世间都读过书,当时为了考上名校出人头地,读中学奋战几年都不会喊苦,让休息都不肯,还是要做题、看书。那是什么原因?就是觉得这样学有很大意义,所以能吃苦。我们现在学的是佛法、成佛之道,无数倍超过在世间读书的利益。

[p199] 或者从另一方面说,譬如你得了很严重的病,我来给你治,需要针灸、开刀等等。虽然受一点苦,但能一次性解决你的沉疴,那么你咬咬牙,决定愿意,因为以小苦能代大苦。或者母亲为了让孩子脱离病苦,即使要背他到几十里外求医,她都愿意做。这也是相当劳苦,但她的心力很强,所以能够克服。

[p200] 刚才举了几个例子,懂了后就要这样运用。心上的道理一通,就明白该怎么操作,这是非常合理的。随后你按这个法去修、去做,顺合到缘起的道,就决定能去掉疲厌的垢。也因此,下面介绍第二个方法。

[p201] 或者就这样起欢喜心:我过去的生命都无意义浪费了,现在为了正法,如果以病痛饥渴等代受一切有情的苦而听法的话,从其他刹土趣入金刚地狱的诸多恶业,在我等大师的刹土------赡部洲这个业增长地,仅仅以头痛就能清净的话,这下可以清净无量罪业、圆满无量资粮,多么欢喜啊!要欢欢喜喜地听!

[p202] 第二个方法是从意义上想,生起特别大的欢喜心:我往昔的生命全都无意义地浪费了,今天能受持到法太有意义了!

[p203] 进一步要想:我现在为了圣法,受一点病痛、饥渴等等,可以代受一切有情的苦。有苦的时候容易修代苦,没有苦、因缘没有出来就不太好观,所以正受苦时要观想代苦,这是很好的机会。比如现在我很饿,那就想以饿代掉一切众生的苦。或者很热或者身体有些难受,病痛难忍,我就想,在这个苦里消掉一切众生的苦。能这么想,忍苦来听法的话,就能极快地消业。

[p204] 释迦佛的刹土------南赡部洲是业的增长之地,业成熟得非常快,比如上半生造的业下半生成熟,稍微造一点恶就堕恶趣,稍微行一点善就解脱等等。这是非常难得的因缘,我们处在此地、此时、此状况中,会修的话消业的速度非常快。那么听法时就想:"我以现在的一点苦代一切众生受苦。"有这样一个诚敬心、慈悲心来听的话,在其他刹土要堕金刚地狱的很多恶业,在这个世界里这么想一下,以一个头疼就清净了,这就叫"以小苦代大苦"。

[p205] 譬如扎一针就能去掉百年沉疴,那你肯定非常欢喜,"竟然有这样的好事,医生你一定要给我扎一针!"你不但不会想医生扎针是害我,反而会催医生:"你快点给我扎一针!"这时会想:"这次太幸运了,我一定要受这个苦,才有机会消极重的业。这一次受苦,我就能净无量的恶业、圆满无数的资粮,我好欢喜啊!真是求之不得的机会!"要这样欢欢喜喜地来听法。

[p206] 人的心是一边想一边变的,不是一定的。现在这么想一下转变心态,马上就会振作起来,法师讲三个小时你都坐得住。我们一定要提起这个心来,这样垢染就消了,当时就处在诚敬、清净的状态里。这的确是一次性能消无数恶业、积无数资粮的大方便,关键就在一念之间。但如果心转坏了那就很糟糕,坐在那里非常苦恼,动气、发火、生厌烦心,对法和法师都舍弃。最后实在忍不下去了,就想:"我再也不听了!永远不听你的课了!"那完了,造舍法罪了。你看,这不都是一念心吗?这样懂了以后,我们就知道怎么来调整心。

[p207] 以上讲了器的三过、六垢,它们像毒一样需要断掉,也说明了它们的性质、相状、后果,也讲了要怎么来对治。这一套方法全都交给你了,接下来就看你愿不愿意按这样操作达到熟练。如果你能熟练,那就成了善巧者,从原来那种盲目、无知,不晓得怎么应对、调整等的状态中出来了,以后就开始成熟,知道怎么处理自己的心,所以特别重要。

[p208] 思考题

[p209] 1、如理思维并反省自身状况,深刻认识到"外散引生烦恼,毁坏法身慧命",发起断除的决心后如理对治。

[p210] 2、反省自身状况,认识内收的体相和过患,思维而通达对治方法后如理调心。

[p211] 3、疲厌是什么状况?它的原因是什么?起了厌会导致什么过患?如何对治它?反省自身而思维,了达其缘起后如理调心。

05

[p212] 3、五不取者,就是与佛的教证的法宝脱离而持。

[p213] 五不取,就是对佛的教法和证法的法宝没有吻合、背离而持的状况,属于自心第三类有毒的行为,它导致我们取不到佛法的妙宝。具体是取文不取义、取义不取文、不会义而取、颠倒而取、错上下而取这五种。都是指我们取的方式没有合到法宝的本义,以这个方式就取不到法宝。五种取不到的方式叫做"五不取"。

[p214] 闻法就是要受取到佛的教法和证法的法宝。能不能恰如其分地放在自己的相续里,让自己成为富有法藏的人,有无比的价值、意义、智慧、利益,就要看我们能不能排除掉像毒一样的五不取。它是背离佛的教法和证法的行为,或者说错谬的取之态度、做法。我们如果不在这里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那始终会堕在一种颠倒取法、错谬取法的状况。

[p215] 法像一座宝山,里面有金、银、琉璃、翡翠、玛瑙等无边的珍宝,但是如果探求者取的方式不对,他就拿不到法宝,这多可惜。

[p216] 有人问:真是这样吗?

[p217] 所谓"身在宝山而空返",或者"盲而为宝所伤",意思就是,如果你心中有观念、见解、行为的毒素,遇到了宝反而被宝所伤。前次讲到杂烦恼如毒器过,是讲等起和态度问题,"若不如法而行法,正法反成恶趣因",就是这个道理,那是从业的角度来看。这里是从取法的做法来看。做法错了,前行从第一步到最后一步,都会产生非常多的错乱。

[p218] 有的人轻视前行,其实大圆满正行以前的全部叫"前行",有外有内,囊括了要达成开悟的所有最关键的因素,包括了小大密各乘的要点、九乘妙法的心髓。前面讲《法海奇珍》时,引用华智仁波切最后的偈言,说到这个法的深要处、总集、窍妙处,它是无比富饶的法藏,尽是珍宝,叫做"法海奇珍"。

[p219] 现在每一个人都有缘来到这个法海里,要取海里的妙宝,或者说来到了宝山。但是,如果你取的方法不对,在几年的进程里就会一直空取、错取、谬取、邪取,这样的做法叫做"盲而为宝所伤"。相反,如果你知道了五不取的错误在哪里,自身上哪里出了问题,怎么来纠正,把自己取法的做法调正了,那时时处处都能取到珍宝。叫做"身在宝山时时取宝",极其幸运。所以我们在入法以前,必须要断的像毒一样的行为的第三类就是五不取。

[p220] 首先,不思维意义而仅仅像听故事那样取佳妙动听的文句,或者说需要推敲字句后,取无意义的文句之鬘。

[p221] 五不取就是五种没有取到法的做法。首先,取文不取义是指不去思维法义,只是注重文句的美妙、好听。就像故事、诗朗诵一样,听起来很好,有很多优美、华丽的文句,特别喜欢取这些。或者有些人特别注重逻辑、推敲、咬文嚼字,但是不取它的意义。他注重的是说话方式、表达方式,特别注重逻辑、各种修饰语的界定。这样取一个没有实义文句的鬘。就是一连串这样的文句,他也持得习惯,蛮舒服的,喜欢一连串说得华美动听的词句。或者喜欢表达一种逻辑性等等,在语言表面上做,没有取到它的涵义。

[p222] 只取文不取义就没有取到法。就像小孩采花,只会取一点花的颜色,取不到花的精味,或者像取甘蔗皮,取不到里面的精妙味。

[p223] 其次是有一些说起来像宁玛大修行者的人,说道:"讲的只是文句的表皮,要了悟心的本面。"说后,用手指指指胸口后,不看文句只取义,是指这种承许。

[p224] 其次,取义不取文,那些所谓修大法的人,标榜自己是宁玛派大修行人,说:"讲的只是一些句子的表皮,我们要了悟心的本来面目。"这样讲后,用手指指胸口。他有一个观点,认为我们不必要看文字,需要唯一取到心的要义,是这个状况。

[p225] 这是第二类偏差,导致舍弃教法,无法受取里面的涵义。也就是脱掉了无边法义载托的文句,堕在一种简单的顽空里。比如有些学宁玛派、噶举派、禅宗等的人说:大圆满、大手印、禅宗,不立文字,语言文字都是表皮。他藐视教典,自负是终乘,是大圆满、大手印的修行人。这种人最容易犯取义不取文的过。

[p226] 我们的相续要有一段成长过程,从外前行的暇满开始,要一路一路地进行修心的引导。这里面就要用佛菩萨、祖师的圣言来启迪你、教化你,你得时时持着语句,然后才知道义在哪里。以文句就能记持这个义,时时记得这个义,很深刻以后就能在自身上实行,不是一蹴而就的。处处都要很多的教导、教诫来引领我们的心往前走,不是一下子什么文字也没有。释迦佛辛苦劳累说四十九年的法,也是用文句为巧方便,一路地引导众生进入。这里每一个文句都在引导我们修心离开颠倒,逐渐发展自心,与大圆满正行的道越来越接近地合上去。

[p227] 由于我们心里有很多颠倒的知见、错谬的意乐行为,各方面发生业障、发生迷乱,所以不容易见本性,因为你的障太重,资粮太薄。也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要一路一路地引进,这又要通过教法文字来引。也就是必须持住教文,之后心里去忆持它,然后如教修行,这就叫做"听闻随转修心要,少力即脱生死城",是闻思修的一贯规则。闻思都是缘着文句,要缘着文句听懂意思,要缘着文句来思维、得到定解,然后按照定解修持,之后转化自己的心,那么这一切怎么能离开文句呢?像你们所说的大修行人,一味剥弃教法,最后心里空空的,暇满也不念,无常也不修,业果也不谨慎,苦谛也不修,也不出离,也不防护自心等等,就会落在豁达空、顽空里面。这就很可怕,他也没取到法。什么原因?因为他藐视教典,舍文单取义,但是舍掉文怎么能取到义呢?

[p228] 有人问:最上乘不是不立文字吗?

[p229] 那是已经到了那个高度,要从那里超脱,不是说你现在就可以像丹霞一样去烧佛,那一不小心要堕地狱的。

[p230] 我们从一个很愚昧的人要走向佛地,期间有很多要了解的,而这些了解是通过文句来记载,来持住心意。我们从文句会了解到意义,之后按照法义去做。但是,如果学了一点大圆满、大手印、禅宗,又没学好,一知半解,就会产生这个问题,只取义不取文,最后就落到一种简简单单庸俗的空里。这就是第二个出问题的地方,也导致没有取到佛法的珍宝,无论教法还是证法。

[p231] 这两者的对治是:文义要联系起来持。

[p232] 这两种过错的对治,就是需要句和义联系起来取。在记持住法句的前提下,要取到法句所表达的内义,这就叫文义结合而持。这样我们就懂了该采取的正确的取法方式。

[p233] 第三、不会义而取:指不了义取为了义,秘密意趣颠倒而取,相违四依而取。

[p234] 刚才说的文和义要联系起来,就是为了从文能取到义,那么在取义的时候,又有没有领会义而取。也就是取错了,不了义取为了义,秘密意趣颠倒取,四依相反而取。

[p235] 这是第三个过,就是听不懂话,搞不清楚佛法浩大系统里的了不了义,各种密意意趣,以及应当如何来行四依法。譬如到了一个大药店,里面有各式各样的珍贵名药,治疗世上八万四千种病,你就要辨别哪个需要,哪个不需要,或者说我们该怎么来取。又譬如进入佛教教育系统,有一级一级往上走的阶梯,你在这里又应当如何看待呢?我们现在要进入庞大的大圆满前行的修心系统,它囊括了小大密三乘达至开悟的所有修行要点以及直捷的方便,所以,入到这个大系统之前,首先要交待对于整体教法取的态度。这里面由于佛说法、祖师说法针对无数的机,所以有了不了义、秘密意趣等各种说法。对于圣言,如果没有会到它的义,也会产生错乱。

[p236] "不了义取为了义",对于不了义的认为是了义,已经到了究竟处,但实际上还没了解。

[p237] 在宣说法义上面有了和不了的差别。"不了"就是我们在探究时,没有探到它真实的本源,还是在外层走。这里有从外到内,从粗到细,从现相到实相的差别,实相里又有最深密的。已经到了最终、说完了才是了义,在这之前说的都没有了义。也就是还没说完,探究真理的过程还没完成,还没宣说到它究竟的实相,是一种不了义的说法。而你以为说完了,以为毕业了,你把这事当成真实的,但实际不是,有些只是世俗层面的说法,或者针对分别心的现相来说的,并不是实相本身。如果你执为实相本身,就会障碍你受取实相义。所以学法首先一定要了解这些,否则会发生很多错乱。

[p238] 执著暂时的方便法而没有取到实相未免遗憾。大圆满是要直证实相,所以必须明白了不了义,不然绕道而行就成了很大的迂曲。或者执不了义为了义,那永世不见了义,是不是?它不彻底,不是实相本身,而你却以为彻底了,认取为真实,这样的见导致不能达成开悟。

[p239] 有很多语言是暂时必要性的,佛或祖师等安住在一种密意、意趣里。譬如要对治这个人以少为足等,就要呵斥他,去掉他的满足感,让他增进。如果懈怠就要鼓励他,因为他的心比较乱,一下子怕砸碎了他,这就要多说功德利益、前景多么美好等等,这样他就有信心、欢喜心,能够被引进去。如果他觉得非常了不起,就要贬一贬、压一压等等。

[p240] 如果对佛法起了邪想,认为这个佛不如那个佛等等,就要说佛佛平等。比如释迦佛说我就是拘留孙佛。一般人感觉释迦佛八十岁,身高一丈六,拘留孙佛多伟大,那么长的寿量,身形那么高广,有无量的庄严,就贬释迦佛,尊拘留孙佛。这时为了消掉众生庸俗的高下之见,释迦佛就说拘留孙佛就是我,这叫平等意趣。

[p241] 或者针对一类根器未熟的众生,一开始不能传究竟的空法,因为一传他会崩掉的,他接受不了会诽谤空性。针对这一类人,佛就说蕴界处的法都是有的,这里面没有补特伽罗我,说了无我唯蕴的法。众生的虚妄心识前的确有错乱相,但实相里没有。佛的心意就安住在这个意趣上,像哄孩子一样,针对他接受不了大空性,就说:你心前的蕴界处一个一个都有,各是什么体性作用,然而在这上面找不到人我。但我们要知道,这只是说一分法,不究竟的。佛有住在现相上的密意,当时说法是就众生心识的现相,是就这一点说的。

[p242] 这样就知道,佛说法有很多密意,你要会得佛说法的权智慧,他处处都能应机设教。或者为了引你往上走,佛会设立像阶梯一样的次第性教法,这里有从下到上一层层引进的内容。这样的话,你就不能执中途的教法为了义,那样不能到达宝所,只会停留在化城。

[p243] 譬如,佛引导众生从现相的很末端开始往里面引。就像一个六岁的小孩,先让他入幼儿园,再入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要这样来进行。

[p244] 由于众生的器不够,智慧有限,所以一开始先说业果。先讲粗分的善恶因果法则,这时众生只知道一切果是从因来的,快乐从行善来,痛苦从造恶来。之后再给他细分,分成十善、十恶,每一类意乐和加行如何,导致什么样的果,果里面又分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等等。这样他就看到缘起粗分的法则,叫做"善恶因果法则"。但要知道这还没了义,不是说佛法到这就彻底了。如果你以为全学完了,没什么可深造了,就会得少为足、停滞不前,结果误了见实相的进程,就像幼儿园毕业就不学了一样。

[p245] 所以之后要给他讲小乘法,讲四谛,这就好比继续读小学。四谛是对生命缘起更细分的揭示。轮回是按照业力来运作的,所出现的器情万相都是有情的心造业,随着不同的业力感召而来的。我们探究本源,就要知道业从哪里来。这时更细分地推究到集谛的根源是我执。也就是本来没有我却执著我,在面对情境时就会发生我执的妄动,这个叫烦恼。既然有我,我是最宝爱的,那么其他境缘对我有利,会表示一种态度,对我不利,也会表示一种态度,这些以我执所起的态度就是烦恼。由于执著我,才会起贪嗔痴慢嫉等无数的烦恼,这就看到了万祸之根是我执。这样推究就看到,以我执起惑造业就出现了轮回,反过来,我执一灭掉,惑一止息,轮回就会消失,所以一定有灭谛,而且有能证灭谛的真实的道,它就叫解脱道。小乘说的是以人无我空慧为主,配合戒定慧各种支分合成的一个完整二乘的道。

[p246] 但是,这样说还是不了义,还要进一步升到中学,开始学大乘。这里进一步会跟你说成就佛果的道。而且,在"怎么变现出根身器界"这个问题上,前面说到以我执发生有漏业,但还不完备,这里会跟你说,这是一个错乱以后的系统,叫做阿赖耶系统。一念无明不认取本性,之后就立了心前有境,落在二取里,由二取的习气发展出阿赖耶的系统,全是错乱性。这时会告诉你,名言系统里的一切法,除了你的心在妄现以外没有别的东西。

[p247] 为什么会有三世相续呢?光是一个业力还不够,必须建立赖耶缘起。第八识是相似相续的,前五识一脱开境就没了,第六识在昏厥、鼾睡等位,或者在无想定里也不起现行,这些都会灭掉,所以不能安立为诸法根源。而阿赖耶识是从无始辗转,刹那刹那相续的,一直都持着种子,以这个种子来现行。这时就完备地解释了流转缘起的规律。

[p248] 但是,这也没揭示到本源,很多法相宗学者就停留在此了,以此为了义,这样就影响他佛道的进程,他停滞不前,不求上进。在这个见地里只能承许三大阿僧祇劫成佛,它立众生在无始的本识里有无漏种子辗转相续,而这个种子是生灭法。而且立了"五性说",如果是大乘的决定种性,就有成佛的种子,但它属于能生的种子,要通过不断地修行辗转增长,最终达成佛果。那么想:从一个种子变成佛有多困难?要三大阿僧祇劫。这个见地是不了义的。

[p249] 这也是佛说的,也有各种经。如果你不能分辨,把这个执为了义,那你就接受不了"众生本来是佛"的观点。修道的修、行、果全部随着见而转,见在什么层次上,随着来的修、行、果就是什么样子,就看你的见踏在什么层面上。对于修大圆满来说,这种见地根本不够,修不来,必须首先追究到了义是什么。所以红教特别注重如来藏,非常重视《如来藏经》《宝性论》等等。这里说众生本来是佛,只要有开取的方便就能直接取证,没那么困难,因缘合到了就行。因此,在见地上不能把不了义混成了义,否则会受观念的拖累,一拖可能几十劫、无量劫。这样的话你对于佛的经义要了解。

[p250] 在赖耶缘起之上是真如缘起,这就入了佛教大学。大学里前一部分说空,后一部分说明,空就是佛二转法轮的教义,佛讲了几十年的《般若经》,一味地讲空。为什么呢?就是要接引众生淘汰掉一切执情,执著此法有彼法有的虚妄分别心一概要洗清,全部淘汰掉。淘汰以后才认取到客尘法全部虚假不实,根本没有,只是一场幻梦,你本来就是佛。破妄以后显真是非常方便的,所以在教法的次第上先破妄再显真。

[p251] 破妄用遮诠,这是部分了义,空是到位了,但是妙有没有重点说。《般若经》里一味地说空,就是在破法我执,让你的心从这个执著中出来。等到一概破尽了,定解了一切都是虚假的,再不会执著二取的境,这时就直接跟你说你本来是佛。到这里才是真实了义,佛法的真理就在这里,这就到了大学的研究所,就到此为止了。

[p252] 整个佛法到这里说彻底了,前面没说彻底。你读大学本科的空,空的课程只是部分了义。校长说:你不要急,课程还没完了。这一分完了就叫"一分了义",还有一部分没完,就叫"未了义"。等读了研究所再揭示众生本具如来藏,本来是佛,那么这一分也说完了,我们的课程到此完满了,这个就叫"了义"。

[p253] 那么好了,刚刚给你介绍了佛教的一大系统,是这么多,你搞不清的话,佛法里面这么多的宝你到底怎么取?佛说法的密意没那么简单,我们凡庸只知道一点小事情,佛是彻见真谛的,他巴不得直接告诉你实相,但是迫不得已,一定要架设一定的阶梯按次第进行。因此,我们要会取到佛法的究竟了义在哪里,取法的时候不要犯把不了义取为了义的过错。

[p254] 其次,"秘密意趣颠倒而取"。佛引接众生有很多的对治等的密意,有很多说法的意趣,都是针对众生不同的情况说不同的话。就跟父母教孩子一样,他犯什么错误就要说什么话,他在什么年龄段要说什么话,当然是有秘密、有意趣的,不要听错了。

[p255] 佛针对一些小乘实执强,暂时无法接受法无我教理的人,就跟他说这些法是有的,上面没有补特伽罗我。佛说这些法有,是符合他的心来说的,如果说诸法没有,他不但不接受还会诽谤空性。这是应他当时的情况而采取的权巧,暂时这么说。我们要考虑到教法的灵活性,不能一听佛说诸法有、蕴界处有,就认为它真实有。这不是了义的,有他的意趣,这是就世俗现相来说,众生心前无欺有这些虚假的相,而并非实相中有,你不能错解。

[p256] 比如佛说要杀父杀母,你不能拿着刀子去杀父杀母,那是有表意的,父是无明,母是贪爱,所以不能颠倒取。又比如有的人一味地布施,做世间福报。这里建庙、那里供养,那里做什么好事,天天到处奔,奔完了不会想其他。他总是处在这个境界是不行的,一定要进步。佛就说:"你做财布施,整天执著在那里,除了那一点你还会干什么?这个很低级。你一点持戒的气氛也没有,持戒才真正好。"他只会布施不会持戒,要引他进来,佛会有意识地显出一种呵斥的态度。你不能说:"佛谤法了,连财布施都要谤舍。"或者为了接引懈怠者,佛就说只要这么念一念,就有非常多的功德。这也是为了安慰他,使他能提起心来,如果一开始说得过艰难,他就不愿意干,这也有一个用意。有时要打击你的狂慢,也会有很多说法。

[p257] 这都是教育学,不要听错话。就像老师骂孩子:"你怎么老坐着?你要出去玩玩。"为什么?因为孩子老坐在教室里会出问题。对另一个孩子就说:"你怎么老在外面玩?应该安静下来。"你看,这不就是教育学吗?是吧?譬如有人说:现在我们这样打坐行不行?他就说:一堆臭骨头,坐在那儿干什么?这是因为他整天死坐,为了引他而说的,不是说打坐不行,否则金刚跏趺坐就没必要了,也不是这样讲。

[p258] 话都是应机的,不能搞错,就像应病投药一样。你不能看他吃了那个药很好,就说我也来吃。他是寒病,吃了好,你是热病,吃了就完了。一定要会解到秘密和意趣。碰到法的时候你会感觉有矛盾,或者你感觉怎么会这样说呢?这就一定要会取到它的义才行。

[p259] "相违四依而取",就是颠倒过来------依人不依法,依语不依义,依不了义不依了义,依识不依智。这一类都是没有领会义而取导致颠倒。

[p260] 四依是我们依法的一个大原则、大方向。那么你要抓什么?不是抓人。我常常提醒,你不要看人怎么样,要看他口里说了什么,依他所说的法,要抓法,否则抓我这个人干什么?你又不是看我长得好,要跟我谈恋爱,你又不是追星族天天捧我,是不是?我们也不是搞世俗感情,整天待在一起比较好玩,这些都没意义。所谓"如教奉行",依教、依法、依佛祖的教诲都是一个意思。否则整天围在佛身边也没有用。

[p261] 在法上又要依意义,要听懂意思。说的话有个意思的,我通过语言是要传一个心意,那么你了解我的心意吗?比如说"他会得先师意",其他人光是得一句语言的皮子,只有他得了老师的心意、心传,是吧?第二个原则,注意啊!说的语言有个意义,你要依止那个义,这叫做"依义不依语"。

[p262] 说法有各种各样的风格,关键是话里的意思、语言里面的法义,我们得了以后依止这个就可以了。譬如《论语》讲了什么?孝悌是道德本,仁的根本是孝悌。你就知道要行孝、要行悌,你要抓这个意思。不要管我口头怎么说,要抓住我话里的义。抓住这个就好修,没抓住有什么用?有的人听课就是听故事,听言语,听完以后什么义也没抓住,这就不行。

[p263] 义里面要抓什么?要抓了义。这是彻底的义,宇宙人生的大真谛、大实相,诸佛见证到的大胜义谛。我们要穷究法界的本源,穷究自心的本源。譬如禅人一直穷究真理,他要求这个,当然不会去依假的。色身也是假的,分别心也是假的,都是缘生缘灭的假相,他不认取有为法的假相,而是要依究竟面目,要探究到本源。武则天的开经偈说:"无上甚深微妙法......愿解如来真实义。"她有解真实义的欲,很明白要依无上了义。黄檗门下开悟的裴休宰相,他著的《发菩提心文》里面,其中一个愿就是:我生生世世要入圆教门。这就是他依了义的一种心声,生生世世都要入圆教门,要学了义。他的欲不一样,这样就很快,不会跑到别的地方去。

[p264] 了义里面要依智不依识。刚才说要依了义,但这个了义不是嘴巴上的了义,也不是心缘的了义。学很多了义经,同样口里会说,心里会起,但是,我们心里最终要求证的、要依到的地方,是二取双亡以后的本性智慧,这是关键。地前的资粮、加行二道是通过闻思慧而起的,没有离开过句、教、理等的所缘,所以还是二取心识的状态,只能作为趣进的方便。你不要以为现在懂了一点,你的解悟虽然算一点小成就,但真正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一定要达到大彻大悟之地。

[p265] 如果没有四依法就会中途停顿,你会把暂时的执为究竟,把虚假的执为真实,把语句执为实相等等,发生很多错乱。懂了四依法,就有一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誓愿,决定不会以少为足,一定要达到大彻大悟大休大歇之地。那不单单是闻思慧,而是一定要证到一切妄相消亡,自心真正的本面出来,这就是我们的依止精神。

[p266] 懂了四依法就知道怎么干了,要依法、抓住法;法里面抓住义;义里面抓住了义;了义里面抓住智。懂了吗?方向知道吗?但也不要着急,前行有一路的进程,它也是一路一路地引你往上走,不是说听了以后什么前行都不用修了,而是首先要大致了解整条路的走法,最终要到哪里?志立在什么地方?这一点很关键。

[p267] 思考题

[p268] 1、为什么取法方式不对就得不到法益?

[p269] 2、什么是"文义联系起来持"?准确掌握后如是取法。

[p270] 3、为什么佛法里有了义有不了义?把不了义取为了义有什么过患?佛教的一大系统里哪些了义?哪些不了义?

06

[p271] 它的对治是:须依法不依人。人的名声再大,如果法不相应因果和大乘之道,仅仅以人是没有利益的;若法和大乘相应,无论人怎么样都行,故须要依法。依法又要依义不依语。义有了义和不了义,须依了义。了义有智和识,须依智。

[p272] 它的对治就是四依。首先,须要依法不依人,依他所传的法,而不是人的外相。其他跟你没关系,你要取的就是法。

[p273] 就像看医生,一定要拿药回家,不是把医生这个人拿回家,或者把他绑在你背上来治病。药是好的,拿去吃就可以治病,不必管医生怎么样。相反,医生看起来再了不起,别人都说他是全国最高明的医生,你也对他特别欣赏、特别崇拜、特别有信心,但是他开的药治不了病,这样的话,把他背在背上病会好吗?

[p274] 也就是说,无论人的名声多大,只要他说的法不契合离苦得乐的大乘道,不是断除苦的因,不是获得乐的道,那么光是以这个人是利益不到你的。心上持法才有用,而他说的法跟大乘道不相应,因此靠这个人就不得利益。他说的法不是让你去掉一切过患、生起一切功德的因,光是背着这个人没有用,用锁链把他锁在你身上也没用。相反,你不要管这个人,只要他说的法跟大乘相应,按他说的去修,必然得利益。所以一定要依法。

[p275] 或者说,不管向导怎么样、是什么身份,只要指的路正确,按这个走必然到达宝洲。你看着这条路走就可以了,不必想,这个向导我喜欢还是不喜欢,他长什么样子等等,这些没有用。相反,他指的不是到宝洲的路,而是到黑海的路。那么你对这个向导再有好感,认为他的知名度那么高,地位那么大、头衔那么大、学历那么高等等,也全部没有用。因为关键是按照他指的路去走,而他指的是错路,你按他说的只会走进黑海,陷在海里淹死。或者他指是一条死路,会让你中间困惑,不知道往哪儿走。

[p276] 那么在依法里又要不依句依义。句是个符号,是来指这个义的,光靠口里念着符号没用。就好比念菜谱是没用的,必须通过菜谱做那道菜,你是依止菜来填饱肚子,不是依止菜谱填。你不能一天到晚念着菜谱,那解决不了饥饿。也不能一天到晚念着药方,不去吃药。药方指示的是药,菜谱指示的是菜,脱开了药方和菜谱也不行,必须靠着它去找到药和做成菜。一旦菜做成了,药有了,就应该依止菜和药,这时候不必整天还去念菜谱,没有必要,直接去吃就好了。

[p277] 同样,法句用来指示法的真理,当你已经明白的时候,就要依止它的义。讲到无常就要思维无常,把无常贯在心上来修。讲到苦也要了解苦,知道轮回都是苦,这样才行,没依到义就没有用了。又好比通过大象的脚印去找大象,找到大象就不必还按照大象的脚印去走,没必要了,大象有了,直接骑上去就可以。同样,我们要通过文句来寻找法义,寻找真实义本身,已经找到法的涵义就应当去依止法义。

[p278] 义里面也有了义和不了义,要依止了义。不了义是暂时性的,不是真理本身,当你已经明白了义,就应该直接依了义。就像已经学了量子力学,就不必再依牛顿力学,因为他的观点有问题,应该依止更彻底的。在还没有能力接受量子力学时,需要先学牛顿力学垫个底子,作为进升量子力学的阶梯,这是可以的。已经看到最高层,就应该依止最高层,这是从根本上讲,但也要知道,这并不是否定下下阶梯的作用。

[p279] 比如在空分上,已经明了一切法空,就不必再去依止小乘不了义法说的无我有蕴,对不对?小乘教法说这些是有的,但这是不了义,诸法得不到才是了义。或者说,已经明了究竟一乘,就不能依止究竟三乘的观点。知道众生本来是佛,就不能再认为众生只是佛的种子,应当是本来佛,与释迦、弥陀一模一样,否则就成了退化,从了义回到不了义。

[p280] 再说,在了义里又有识和智两者。同样对了义,资粮道、加行道的人,心里现的了义属于凡夫的行境,顶多是比量引起的定解,只是一个总相,没有离开语言文字和心所缘的相,这叫做识为行境。我们要依的是无分别智,也就是一地以上瑜伽现量现见的状况。

[p281] 这样通下来就解决了第三个问题。佛教像个大超市,有上上下下各层次的法,琳琅满目,有很多密义、表面义、各种说法、应机方便等等,这些都是权智慧所流露的教。如果搞不清就契合不到义,这样取错了就有很多耽误、很多错解,以及很多没有契到法上导致和法分离的过失。

[p282] 第四、颠倒而取,即颠倒地受持法。凡是领受密乘的法后心想:"对饮酒、双运、降伏等的行为,我可以受用了",是这样一种。

[p283] 了解了四依以及前面的内涵,就知道我一定要取义,而且要取到了义,取到智慧义。但要知道,虽然这是真实义、是了义、是究竟,然而时机没到还是不能行持。学可以学到最高,有非常高的见,但是行要有相应自身的取舍,这都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p284] 譬如我们一开始就知道,最高的那个是究竟了义,要依到那个地方为止,但进程当中确实有各种情况,低端有低端的做法,高端有高端的做法。没证到那个境界,就不能行持那种行为,当然还是可以先对它有个了解。如果不懂这一点,就会颠倒而取,只是知道那个义,就以为自己现在可以行持,这就叫颠倒取义。

[p285] 这是专指一类密宗行者,接受了密咒乘的教法,自己就想:对于饮酒、双运、降伏等的行为,我现在可以受用了,可以直接去品尝品尝修密法的滋味。比如有的人没有基础的修证,就直接高取密法,结果就出了问题。这里密咒乘的修行境界叫做"义","颠倒而取",就是以为自己目前可以去做它、受用它。

[p286] 学了前面的内容就知道,我一定要取到佛法的真实义,就像开经偈说的"愿解如来真实义",要取了义,而了义就是大平等性。密教金刚乘里都是净秽平等,所以说"五毒即五智",行持的是净秽无二的大平等性。也因此,证得了这样的境界可以行降伏、双运、饮酒等等,都可以受用。因为法性本来平等,没有净秽之别,只是凡情以为这个清净、那个不清净,如果这上面不能透,那还叫什么大自在?

[p287] 这里面会出现什么问题呢?那就是倒果为因,还没证到那个量,因行上就开始做了,这就错乱了。就像人有婴儿、幼童、少年、青年等各阶段的行为,佛法里也一样,凡夫不能行持瑜伽师的行为,瑜伽师不能行持佛的行为,因为证量上有差别。就好比兔子不能学老虎跳崖的行为,兔子一跳会摔死的,它的脚力不够,不能那样跳,而老虎有那样的脚力,可以直接跳过去。又好比牛车不能比火车,火车不能比飞机等等。

[p288] 颠倒取就是倒果为因。现证了实相义,已经达成证量,之后就可以把它合在任何行为上面去做。也就是配合一切贪嗔痴等的境来行持,一切都在空性里行,要配合生贪、生嗔,或者恐惧等各种的境来行,这就是以五毒为道。但是,如果没达到那个证量,却以为已经可以那样行了,就叫做颠倒取。

[p289] 它的对治是:行为须与阶段相连。也就是说,在获得等持的暖相后,说三个字就能转变酒的色香味时,或者获得能行诛杀、能以秘密内证而令复活等的暖相时,可以随应而行。如果没有如是了知,未证深密而对须保密者胡作非为的话,除了魔与日札魔这样的下场之外,别无去处。

[p290] 它的对治就是行为需要跟阶段相连。比如得到等持的暖相后,说"嗡阿吽"三个字,就可以转变酒的色香味,这种瑜伽师就可以尽情地饮酒。他跟普通人不一样,他能够转境,酒在他面前已经不是酒了。一般人喝酒会障蔽心,发生很多负作用,然而对他来说,能够转酒的缘故,酒不但不成为障碍,反而成为增长他觉受和证悟的因。有句话说得好,"其他人吃毒药会死,孔雀吃毒药羽毛反而更艳丽",越吃越美丽。

[p291] 又比如行诛杀,一定要取得住在秘密义当中可以复活被诛死的人的境界,那时可以随意行诛杀。换言之,瑜伽师对有缘的人行诛时,把他的心识拿进来拿出去都是可以的。他的自在力可以随时让人的心识出去,这就叫"诛";又可以随时让他的心识进来,就叫"复活"。也就是说,瑜伽师有任运驾驭人心识的能力,可以一刹那间诛死他,另一刹那就把他迁识到清净刹土。他有这种能力,当然可以随意行诛杀。到了这个份上,就好比从袋子里拿东西一样,随时拿出来拿进去。否则,没这种能力随便行诛杀就只是在杀人,对杀的人也没好处,这就不行。

[p292] 总而言之,要做跟自己证量相符的行为。能起多少证量,就做多少行为,不能随意颠倒而取。密续里说,凡夫不能做有学道圣者的行为,有学道圣者不能做佛的行为。因为等级不同,只有到那个量才能行那个行为;没到那个量率意而行就是贸然,属于颠倒。

[p293] 像这样,没有证得秘密的行境,却对须守密者胡乱而作,除了堕为魔和日札这些以外没有别的去处,也就是下场是很悲惨的。

[p294] 第五、错上下而取:在未受取前行之前就做正行的讲闻,前行中共同外和不共内两部分也是颠倒先后而取。

[p295] 这是指修行次第的错乱。还没有受取前行就对正行讲闻,在前行里面,共同外前行和不共内前行也完全颠倒了,这样前后倒置来持的缘故,就叫做"错上下而取"。

[p296] "上下"指法的阶层,要从下而上逐级上升,不能够颠倒。就像读书要循序渐进那样,不能今天读高一,明天读初一,那就乱了。应该先读初一,再是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然后是大一、大二、大三、大四,要这样学。

[p297] 它的对治是:对于圆满正等觉的正法,须要像阶梯那样上下关联而取。

[p298] 它的对治就是,你要明白圆满正等觉的正法,像阶梯一样有上下的联系,应该有条不紊地从下到上一级级地升进,这样来受取法就是正确的。一分一分地持,一分一分地上进,这是从修的角度来说的。前面的四依,着重从整个佛教全面行进的入道方面,让我们知道一级一级深入要依止的地方,而这里说的是一级一级升进的程序,这两者不相违。

[p299] 譬如你首先听出离心的教授,看到轮回是苦、是空、没有意义,应该求解脱果。在见地上知道要求出世果位,它是真实的乐,其他都是虚假的,不应该求世间乐。但是,由于你还在轮回里,就还要行人天善道,要建立十善业道的基础。也就是,见地上知道要走解脱道,寻求真实安乐的果,但是往这个方向走的时候,有一节一节共同不共同道的支分,要一点一点去完善,在自身上积聚,这叫做道的次第。再转过来走大乘路,你也知道小乘共道的体分在哪里,我走的是求佛果的路,发心也在这上面,见解也在这上面。就像这样,明白了什么更究竟、更彻底,就应当把它作为你心中的依止处、求证处。

[p300] 或者就法义、抉择见地来说,到底有没有人我、法我?其他教说有人我,那是外道的见;说到一分无我,那是内道的见。说到人无我是小乘的见,说到法无我是大乘的见。虽然还没有一分修证,但在闻思的阶段就可以去了解,在教理上能够衡量到。这样你就知道这个是了义的,真实就是如此,之后当然是依止了义,不会把了义判成不了义,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没什么难的。

[p301] 也就是说,我们的心有一个逐渐开发的缘起,必然像《陀罗尼自在王经》所说的净治如意宝那样,首先净除粗分的垢,再除细分的垢,再是极细分的垢,或者从外到内到密,或者从小乘到大乘到金刚乘等等,必然按照这个次第来。一旦乱了次第就会事倍功半,长久修持却不发生效果,这都是自己乱了次第所导致的。

[p302] 任何事都有次第,叫做缘起发生的规律,我们心上引出大圆满前行修心的证量时,也有一个非常善妙的转心系统,真佛祖师彻见了修心的原理,决定是这样转起来的,所以不能乱,乱了就不出效果。粗的没达到,细的就不能达到,下层没达到,上层就不能达到,一乱了次序就怎么也修不成。这是我们非常容易发生的极大错谬,叫做上下颠倒而取。

[p303] 那是什么现象呢?前行还没有受取,就开始修正行;前进里面外前行还没修出效果,就开始在内前行里走,这种错乱非常多,导致久修无功。相反,如果按次第,从浅的、近的、低的、能够做到的开始,由于它契合你的心,所以一做就有效果,就开始转了;转到一定程度再做第二步,又可以进一步更细地转,更大的心力发得出来,效果会更明显;之后再往里走会更好,一层比一层好,这样循序渐进地走,终究就能够达成。

[p304] 总的来说,我们要取到整个佛教里教法、证法的妙宝,特别来说就是大圆满前行系统里的无数妙宝,在取的过程中,除掉上下错乱取的毒素特别关键。很多人有一种颠倒的习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看书也不按规则,修法也不按规则,什么事都是紊乱次序做,久而久之养成了坏习惯就误了自己一世,所以它是最大的敌人。

[p305] 五不取全是自心上的错谬,违背取法的轨理。这么颠倒来做的话,即使生在佛法宝山里,也是一个宝都取不到,甚至"盲而为宝所伤",搞得一身罪业、一身邪染,成了佛家的败家子,这多可惜!就像大学里也会出犯罪分子,不是上了大学就个个品行高尚,成了国之栋梁,里面出来的人胡作非为的很多,虽然都是读书,但读错的也很多。

[p306] 佛法没取对的话,学了很多就只会嘴巴说,什么意义也没得到,或者上上下下有很多错乱的理解。比如法师讲同样的法,听的人却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有时候觉得很奇怪,明明给他传的是这样的,怎么他说出来就成了那样?这就是因为他的见解、方式等有问题,经过他的"过滤镜",反射出来就成了那样。

[p307] 佛法里内容很多,没进来是个文盲状态,进来后消不得几年就装了一大堆佛教知识,由于他没有智慧,不能体会秘密意趣,也不知道了不了义,也不知道上下关系,也不知道时间阶段等等,这样听一大堆,但没经过清理,结果在他心里就发酵成很多臭味、杂乱味,一个也受用不了,发生很多的负问题。很多人知见不清,或者取法的方式有问题,结果就落在五不取当中。

[p308] 这些问题如果没交待清楚,你们没处理好,这么学下去就会发生各种问题,这是首先要交待的地方。

[p309] (二)如药般应取之行为

[p310] 在应取的行为中,依止四想,"于自作病人想"就是须要认识被自相续的因三毒果三苦的大病所缠缚的自过。其他容易了解。

[p311] 龙多上师在依止的四种想里,特别指出"于自作病人想"的要点在哪里。就是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过失非常严重,自相续完全被因的贪嗔痴三毒、果的苦苦坏苦行苦控制住了。就像长年重病的人,病因无法遣除,不断地蔓延相续,病症也在不断地发作,始终无法好转,情况非常严重。我们要透过这个要点仔细地思维,观察到自己是病人,而且病情非常严重,已经病入膏肓,有了这种认识才会迫不及待地求医,寻找治病的办法,这时候才会对于师、对于法、对于修持起殷重心。

[p312] 其他三个------于师起医王想、于法起药想、于殷重修起疗病想,容易了解。总而言之,第一个是困难的,这个有了以后,其他三个自然生起。

[p313] 六度有闻和讲两类。本论中正说了前者。讲者的六度:不顾恋名利而说法,即是布施;于他人不作讥笑、轻蔑等,即是持戒;数数提问不起嗔恚,即是安忍;日夜说法心无疲厌,即是精进;系心不散,专注句义,即是静虑;三轮清净,善能发起弟子闻思,即是般若。其余容易了知。

[p314] 六度有听者和讲者两种,听者的六度见于正文。这里讲对说法师的要求,他在说法的过程中必须贯彻六度的修行。也就是六波罗蜜时时都要有所展现,或者要具足这个内涵。

[p315] 布施就是完全放下,无私无求地来宣扬佛法。心里不希求名闻利养、别人的恭敬等等,否则就成了染污的动机,不叫做菩萨行。

[p316] 其次要持戒,也就是在说法的时候,没有自赞毁他,不说谩骂语、邪语、轻视语、斗诤语等等,身口意住在戒行当中。

[p317] 安忍就是学人数数地请问,或者传法有一些劳苦、病痛等等,不起嗔恚,能够安忍苦行,这就叫安忍。

[p318] 昼夜说法都没有疲倦之心叫精进,是一个很勇悍的心态。不必说昼夜,尽未来际说法无疲厌的愿力都有,所谓"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就是精进行的愿力,如火般炽然,从早说到晚,从今年说到明年、说到来世、再来世都没有问题,这就是精进。

[p319] 静虑就是他的心很安静,不会想别的,一心专住在法的文句和意义上。"静虑"就是思虑寂静下来,一心缘在法上,不在非法上面散乱。所以作为说法师,应该一心住于法。

[p320] 能说、所说、说代表三轮,般若就是说法的时候不著三轮的相,而是本身智慧和慈悲的力用自然应机而说。其次,在利他的力用上,能够发起学人的闻思,这是他智慧的作用力,能很巧妙地引起你的闻慧和思慧,或者把你导入到闻思的轨道里。这样,学人就被智慧眼所引导,不断趣入前行的修心法类里面,这就叫般若。

[p321] 其他方面容易了解。

[p322] 思考题

[p323] 1、解释"四依"。

[p324] 2、学到了义见但并未达到证量,此时行降伏、饮酒等结果如何?行为应与什么相连?证到怎样的境界可以行降伏等?如是行持有何必要?

[p325] 3、"依了义、依智"与"如阶梯般从下到上次第取法"是否相违?我们学修时应如何正确受取?

[p326] 4、讲法时如何具足六度?

播放列表 点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