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大圆满心性休息广释-辅导02


第十一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现在我们继续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大车疏》分了十三个科判,现在正在讲第二个科判,宣讲寿命无常,宣讲寿命无常是这一品主要的内容,那么在宣讲寿命无常的同时也宣讲了器世界的无常,宣讲了其他一切的这样的有为法都是无常的。那么我们知道了自己的身体是无常的,自己所贪执的东西是无常的,或者说现在我们的心态等等都是无常的话,那么就应该在现在有机会有自在的时候努力的去修持这个正法,然后发甚深的坚固的誓愿,积累很多殊胜的资粮。如果没有在现在自在的时候修持,一旦无常显现的时候自己的境界有可能退失,自己的心态有可能转变,那么自己的一切舍弃之后没办法自由自在修行正法,所以我们就知道修习寿命无常它有很多殊胜的道理和理由,那么在宣讲殊胜内容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在广说当中,在广说这样一种无常当中,现在正在讲第四个科判,第四个科判当中主要是宣讲有情界和器世界的无常。那么前面我宣讲了器世界它的形成或说器世界的一种介绍,我们宣讲了,然后宣讲完之后开始宣讲能依的有情界,那么依靠器世界安住的就称之为有情界,今天从这个地方开始宣讲。

依赖器世界而生存的有情,有从光明天下堕人间而成为四大洲、八小洲的人,以及有恶业所感而分别成为恶趣的旁生、饿鬼、地狱众生,器世界是所依,就说是依赖器世界生存叫能依。那么这个能依的有情他如何形成的,那么如果从这个世界最初的人类或者最初的有情来看的时候,可以说是从坏劫成了空劫,空劫之后然后开始形成,形成完之后开始做。那么可以说在这样一种器世界形成之后,最初我们就知道,如果从火烧一禅侧面来讲,一禅天以下是没有有情的,所以说可以说最初的有情是从光明天,光明天下面有注释就是从第二禅天到当中的第三天,他是包含在二禅天的。那么最初是从光明天有些地方叫光阴天或者叫净光天,从这个方面这些天子开始下堕,下堕之后下堕在人间,然后成为四大洲的众生,这个人和八小洲的人,这个就是最初我们人的来源。这个人的来源我们就说从光明天下堕之后成了这样的,如果说二禅也毁坏了,那么从三禅天、四禅天等等以此类推就知道了。那么这个方面就是依赖器世界而生成的有情,这个地方讲有从光明天下堕的,有的时候从光明天下堕成为四大洲八小洲的人,以及还有其他的由恶业所感而分别?去的旁生。有些地方讲首先有人类,然后这些人类造业,最后开始变成旁生、变成饿鬼等等这样一种众生,这个方面讲有些是从光明天下堕,以及从其他的恶业形成,而形成恶趣当中的旁生等等三恶趣的众生。

其中旁生以大海为根本处所。那么就是说旁生他自己的处所是大海,也就是说大本营或者根本处所是大海,其他陆地的旁生都是从大海当中慢慢慢慢上升到,就说是走到陆地当中成了散居旁生的,所以说这些旁生最初的来源根本的处所就是大海。

饿鬼的主要处所是王舍城下,那么饿鬼他的主要的处所是从王舍城往下面,往下面数由旬,数百、数千由旬的这个地方就是饿鬼的主要的处所,饿鬼的主要的这些城市就在王舍城的下面。

八热地狱在冈底斯山下,那么这些都是共同说法,共同说法就是八热地狱、八寒地狱它的处所是从冈底斯神山,冈底斯山下面有八热地狱,八八相连。从热地狱的侧面来讲的时候,最上面一层就是复合地狱,然后下面往下走就成了黑绳地狱乃至于最下面是无间地狱,然后和热地狱平行的是八寒地狱,从这个方面进行了解。

近边地狱主要位于无间地狱四周,那么除了八热、八寒地狱之外还有近边地狱,近边地狱的位置就在无间地狱的四周就是分布近边地狱,近边地狱下面讲轮回痛苦的时候还要进行详尽的宣讲。

散居旁生、空游饿鬼、孤独地狱在人间也有。那么上面讲了海生旁生怎么样的,然后饿鬼的主要处所在哪里的,八寒地狱、八热地狱、近边地狱它们的位置,然后除了这些之外,还有旁生当中的散居旁生,他在人间也是有的,比如说这些牛啊、狗啊等等称之为散居旁生,散居旁生主要是和人类一起生活一起居住的称之为散居旁生。空游饿鬼,前面不是说饿鬼的主要处所在王舍城下面,但是有些空游饿鬼也是在人间存在的。孤独地狱在人间也有,比如说在人间的这些灶下面,或者说?轴、门、柱子等等,这些方面也存在孤独地狱,所以说孤独地狱的地方在人间也是有的。

下面开始宣讲六欲天。六欲天第一位于须弥山半边升起日月星辰处,是四大天王天,在可以说须弥山半山腰,然后日月星辰升起的地方是四大天王天,这个就是四大天王天,因为在四面各有一大天王的缘故,所以须弥山四面各有一大天王,护持世间护持整个四洲、八小洲所以说称之为四大天王。第二其上是三十三天,那么在四大天王天再往上四百由旬的地方是须弥山山顶,在须弥山同顶有三十三天,那么为什么称之为三十三天呢?因为在须弥山的四周各有八天,所以说就三十二天,中间是帝释天居住的?,所以说加起中间的这一天,总共三十三天。三十三天上方虚空中依次具有无量宫的四天,那么三十三天以下称之为地居天,三十三天也好,还有四天王天也好都是地居天,因为他们须弥天是和大地相连的缘故就叫地居天。三十三到以上是空居天,因为他们并不依靠现在我们所谓的大地,他们是在空中,虚空当中形成这样一种无量宫殿,而居住在虚空当中称之为空居天。所以说这个地方讲三十三天的上方虚空当中如星辰般依次具有无量宫的四天,那么就是说这四天都是具有无量宫,如果加上下面的三十三天再加上四大天王天,就平时我们所称之的六欲天,六欲天的算法就是从这些方面观察的。空居天当中的第一个,然后从六欲天当中的第三个就叫做时分天,时分天有的地方叫夜魔天,还有我们下面讲双包天,这方面都是称之为这样一种。那么翻译成意思就叫做时分天,时分天为什么叫做十分天?因为有些地方注释的时候就称之为按时行乐,按这个时间来行乐的缘故称之为时分天,或者就是说他们时时刻刻口中高唱快乐,快乐等等,像这样的话时时都在唱快乐的缘故就称之为时分天。因为时分天是离开和阿修罗的战争的,所以有的时候称之为离争天,也可以这样讲的。然后第四是兜率天,兜率陀天也好,兜率天也好,讲弥勒菩萨居住的地方是兜率天,兜率天为什么称之为兜率呢?有些地方翻译成知足天,知足的意思就是说他们虽然享受五欲,但是在享受五欲的同时,他知道止息这样一种欲望,所以说就称之为知足天,兜率天的意思就是这样的。第五是乐化天,第六是他化自在天。那么乐化天和他化自在天我们就知道,第一个乐化天也是化乐天,化乐天的意思就是说在化乐天的天子、天女他都可以随意变化,比如说天子可以随意变化天女受用的,天女随意变化自己满意的天子来受用的,所以说就是随时变化的缘故,变化这些五欲的境,所以称之为化乐天,变化这些资具而享乐,称之为化乐,这叫乐化天。第六是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的意思就是他自己不需要变化的,别人变化之后夺别人的变化自己受用,所以叫做他化自在,这方面就称之为六欲天。六欲天当中以他化自在天最高,那么地狱是无间地狱最低,所以像这样的话都称之为欲界。

下面再介绍须弥山中间的缝隙当中如何存在的道理。须弥山间隙中住有诸非天,那么前面介绍了这样一种天界,还有其他的人界都介绍完了,介绍完之后再介绍诸非天,就是说诸阿修罗,阿修罗可以说也是很多种分类的,这方面讲是在须弥山的间隙当中有诸非天的城市,他们的世界阿修罗的世界。水间隔处是罗睺非天,那么按照《俱舍论》的观点,从大海,大海为界的话,那么海面上有八万由旬,海底下有八万由旬。在大海的间隔处是罗睺非天,那么按照《俱舍论》来讲它分了四层天,从大海间隔处到四大天王天之间它有四层,四层当中第一层就叫罗睺非天,中间为星鬘非天,第二层就是星鬘非天,第三层是项鬘非天,第四层就应该是四大天王天,然后地间隔处是净心非天。还有一种非天是在地间隔处,那么这个地间隔处怎么理解呢?上师讲地间隔处的时候就说在金刚地基和须弥山的位置就称之为地间隔处,那么这个时候在这个位置住有净心非天,所以说这个方面讲到了非天的位置,也就是有三种非天是在大海以上的,有一种非天是大海以下的,大海以下因为说是海面以下八万由旬,然后是金刚地基,那么在金刚地基地间隔处这个地方就称之为净心非天的住所。“非天的受用可与欲天相媲美”,那么就说非天的受用、它的光明等等有的时候三十三天等欲天可以媲美的,但是嫉妒心很严重,所以说经常感受很多比天人还要大的痛苦,从这个方面进行观察的。

那么下面就是介绍色界。色界有四禅天,“初禅三处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位于他化自在天上空四万由旬之上”,这个就是一禅,初禅天有三处,就是分别按照他们禅定的境界,按照禅定的境界就分别转生于三处,他们的位置是六欲天的,六欲天可以说是欲界中最高的,从他化自在天往上走四万由旬的地方,就有初禅天的处所。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他们各自的意思或说是什么样一种差别呢?梵众天就相当于一个国王当中的居民一样,像这样的话就是这些天人,就是说处于初禅的天人就称之为梵众天。梵辅天就是在辅助大梵天执行很多事情的,就像大臣一样的,叫梵辅天。大梵天就尤如国王一样的,有些地方讲大梵天它没有别别的处所,在梵辅天的中央有一个楼阁,大梵天一生当中就住在这个位置,所以说这个大梵天他的居住处。所以说有些地方算禅天的时候把大梵天分别算,有的时候把大梵算在梵辅天这样一种处所当中,也有这样算法。然后二禅,“二禅三处即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净光天(即光明天)”。那么再从初禅往上就是二禅,二禅的天界它有三处,三处当中第一处是少光天,第二是无量光天,第三是极净光天。那么这个方面为什么叫少光天、无量光天呢?因为在二禅当中的第一处,它是在整个二禅的质地当中它光明是最少的,观待于后面两座来讲光明很少,所以说叫少光天。无量光天那么它的光明增盛了,乃至于到达无量无边,所以说二禅天的第二处称之为无量光天。然后第三处极净光什么意思呢?极净光就说是它的光明已经周遍了,虽然前面有一个无量光,但是无量光并不等于已经周遍了一切光明,而在二禅第三处它的光明已经周遍了?,叫极净光,极就是周遍的意思。这方面就讲二禅的三处。

然后三禅的三处,“三禅三处即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我们首先应该知道少净天、无量净天的“净”字是什么意思,就知道它们怎么样分别了,实际上这个少净的“净”字就是指意乐,就是我们说快乐有身体的快乐有意的快乐,那么就说在三禅当中意乐为主,三禅的第一处它的意乐观待于后面的意乐来讲它比较少,最少所以说称之为少净天。无量净天它的意乐到达无量无边叫无量净,然后遍净天这个意乐周遍了,所以说叫做遍净天,从三个方面介绍三禅。

然后四禅有八处,下面一、二、三禅都不相同它有八处,八处共称来讲前三处是属于凡夫,四禅当中的三种层次就是前面的三处,那么后面的五处圣者居住的缘故叫做净居天,就说是四禅的后面就再往上有五处净居天,净居天都是圣者居住的地方。下面的无云天、福生天等等三处一般来讲是属于凡夫居住的地方。“四禅八处即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那么这个地方的算法和其他地方稍微不一样,尤其是无想天这个位置,我们在讲的时候就可以了解了。无云天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在四禅的第一处以上就没有云了,没有云反正四禅的第一处以上就已经没法有云,没有云显现,那么这个无云天是在无云天的之首排在第一位的缘故。然后福生天虽然也没有云,但是从其他方面安立他的名称的,所谓的福生天就是其他修持的很深重福报的人,生于这样一种四禅第二处,称为福生天。那么第三天就称之为广果天,广果天这个广字就是最极圆满增盛的意思,那么因为在凡夫当中再没有比他的福报更大的了,像这样的话他的福报最大,他的果在其他的天界当中比较起来的时候最为圆满,所以叫广果天。无想天,无垢光尊者这个地方意思划在了后面的净居天当中了,但是按照前面讲无暇的时候,或者说一般在讲无想天的时候,他是属于外道修无想定,外道修无想定之后那么生于四禅,生于四禅之后这个无想天也没有单独一个天,那么它是在广果天的附近,它是在广果天的旁边,像这样的话好像是一个村庄的一个阿兰若一样,就是在村庄的附近有一个寂静处,那么它是单独有一个天叫无想天。这个无想天是以前的外道修行者修无想定,最后转生于无想天的,所以按照一般《俱舍论》其他的观点看的时候,这个无想天绝对是包含在凡夫当中而且是修外道的地方。那么在此处无垢光尊者他说了八处,八处后面从无想天开始有五处都属于净居天,但是在其他地方讲的时候无想天它是算于广果天的附属部分的。那么在后面的净居天当中无想天不算的话,有一个无热天,所以说无老天、无热天、然后这样算下去有五个的,这个在《俱舍论》当中就讲的比较清楚,这个方面可能是有其他的依据,还是有其他原因就搞不清楚了。反正这个无想天是这样的,应该了解。然后无热天,按照其他的算法,无烦天和无热天,烦也是指繁杂的意思,热就是指热恼的意思,在这些天界当中净居天的这些天人、圣者,相续当中没有这样繁杂,所以称这为无烦天,没有热恼所以称之为无热天,因为这些烦恼其他的这些都称之为繁杂或者热恼,所以说分别称之为无烦天和无热天。善现天意思就是说在这样一种天界当中,净居天的第三天当中,就是善现天,善现天因为他修的这样一种禅定,杂修的禅定非常的殊胜,所以说他的果,他自己所求的果非常容易现前果报,所以称善现,善现就是很容易现前他的果的缘故就称之为善现天。还有善见天,因为他的无杂定修的,就是间杂的禅定修的非常的圆满,已经达到极致了,所以像这样的话他的见解非常至微的见解,自己至微的见解容易现前,所以说叫善见,这个见就是至微之见的意思。然后是色究竟天,色究竟天的意思就是在色界当中只要是有色处,反正欲界也称之为有色处,色界也称之为有色处,反正在这些有色的地方,他是究竟的,没办法再超越他了,所以叫做色究竟。

“前三者为凡夫所在处,后五者为圣者所在处,又名为净居地五天,它们层层向上”。所以我们前面看的时候,前三者就是包含在凡夫地,然后五者当中第一个是无想天,但是按照其他的讲的时候无想天他应该是包含在广果天范围当中,而且是个外道凡夫所住的地方的缘故,这个地方稍微有不一样的地方,他们也是层层向上的。

“四无色天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那么从色究竟天以上就到达了无色界,有些地方讲四无色天是处于色究竟天之上的,但有些地方在观察的时候,四无色界它并不一定有一个固定的处所,比如说一个修四无色定的人,他在什么地方舍寿,什么地方死亡,这个地方就是他自己的转生之处了,所以很多地方不承许四无色界有一个真正的处所,但有些地方又承许在色界里面之上的,不管怎么样反正都是有这样讲法的。那么我们现在介绍四无色界安立的方式和各自境界,所谓的空无边处的意思就是说修持或者安住在空无边处定的这样一种天人称之为空无边处定,为什么要修持呢?因为他们对于有色方面,对外面这个色生起了极大的厌离,对外面的色生起了极大的厌离的缘故他开始修持空无边,他因为对色法生起了极大的厌离心的缘故,他开始修持一切都是空的,这个空不一定就是空性的意思。所以说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鬘论》中讲,空无边处的所谓的空和中观的空名字一样,实际意义上根本不相同的,所以说这个方面的空,他就观外面一切外面全部都是空的,达到了无边无际,所以说叫做空无边处。他当时在欲界修定的时候也是这样观修的,然后舍寿之后他就生于空无边处天,然后就安住在这样一种境界当中,所以称之为空无边处。识无边处他境界要高一些,他对于在外面观修空无边生起了厌离,而开始把自己的分别心往内观,把自己的内的心识观想的无量无边,叫做识无边处。无所有处,他厌离了往内观的时候无边无际的这样一种修法,然后观修一切无所有,不管是外面的空也好,还是心识也好,全部是无所有的,像这样的话称之为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就是所谓的有顶,所谓的有顶就是在三有当中是最高的了,他的禅定是最高的了,所以叫做非想非非想,那么非想非非想意思是什么样呢?所谓的非想,非就是没有的意思,没有前面的无所有想,识无边处想,空无边处想,这些粗大的想都没有,叫非想,非非想就是什么意思呢?虽然他没有无所有想,乃至于下面的一切粗大的想,但是并不是没有细微的想,叫做非想。所以说没有其他的无所有处想,一切的想法的缘故叫非想,但是他自己虽然离开了这些想法,但是内心当中还是有非常细微的想法的缘故叫非非想,所以说这个叫做非想非非想处。

“有顶处的诸天人都是因以前获得了无色等持而于死后转生到此无色界的”。那么这个讲他们修行的法和转生的因缘,有顶处专门指这样一种非想非非想,那么就是说这些天人或说以下的无所有处,乃至于空无边处这些天界的天人就是因为以前在欲界的时候获得了无色等持,无色等持有四种,从空无边开始就是无色了,因为他厌离色法而开始修空无边处定的缘故,从这个以上叫做无色定,叫无色等持,有四种境界。他们在欲界的时候,修持获得了无色的等持,最后通过这样一种善业或者这样一种因,死后转生在无色界。一方面讲转生无色界的天人,一方面他要修持无色定,但是共同的修法他也不能够远离的,共同的修法就是说比如说转生于人间,欲天,色界的这些共同的十善,这些都是要修持,这些都是全部共同的。那么除了这些共同之外,他要修持无色定,那么就是色界天的天人除了修持共同的十善之外他要修持一禅到四禅的禅定。那么就是说转生于天界的要修持特殊的十善,那么就说转生于人界,人道就修持普通十善,反正说是转生于这些善趣都必须要在十善的基础修持不共的修法的。前面讲了可以说色界天,色界天除了修持四禅之外还修持四梵住,四梵住就是慈、悲、喜、舍,修持这个之后才能转生,这个在后面还要讲的。

“如是所说的一器情世界称为四洲世间界,这样的一千个世界,周边为高度等同三十三天的铁围山环绕,称为第一小千世界”。现在开始介绍一个世界乃至于三千大千世界的这样一种安立的方式,如是所说一个器情世界,也就是说从地狱,无间地狱乃至于有的地方算法算到一禅天,这个地方是算到有顶,算到色究竟天或者算到有顶这个算是一个四洲世界。然后这样有一千个四洲世界,然后周边为高度等同三十三天的铁围山围绕,那么就是这些边缘都有铁围山,只不过这个地方说法和《俱舍论》中说法稍有不一样的。这个方面铁围山的高度,周边的高度等同于三十三天的,如果等同于三十三天的,出海还有八万由旬,因为三十三天在须弥山的山顶,那么如果说铁围山有这么高的话,至少也有八万由旬。但是按照《俱舍论》讲,须弥山的高度最高,然后下面的?山,?山的最高高度是?山,?山的高度只有须弥山的一半,只有四万由旬,然后七座山次第次第往下一半一半的减,就是说二万由旬、一万由旬,乃至于须弥山中最小的一座山是什么?就是慈(瓷)山下面就是比慈(瓷)山还要小一半的就是铁围山。所以说算下去的时候,铁围山的高度只有 312.5 由旬,那么这个地方讲的高度等同于三十三天铁围山围绕的,讲法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就知道佛陀在很多地方很多这样一种经典,很多地方讲的这些世界观,器世界方面的情况都不一定相同,《十轮金刚》讲的,《俱舍论》讲的,还有有些《启示经》当中讲的,还有一些论部当中讲的,都是不相同的,所以无垢光尊者这个方面不完全按照《俱舍论》安立的,也许是其他地方安立这个根据。所以说有这样高度等同三十三天的铁围山围绕了中间里面的所有的世界,那么有一千个称之为一小千世界,有这样一种安立。然后如是千数的小千世界周边为高度等同他化自在天的铁围山围绕,称为第二中千世界。那么第二个,第二中千世界,前面不是有一千个第一个小千世界嘛,然后一千个这样的小千世界它的周边的高度等同于他化自在天的铁围山围绕着,所以称之为第二中千世界。不过从行文上看起来的时候,无垢光尊者他说的是小千世界的周围有一个铁围山,像这样的话在《俱舍论》当中没看到这个,《俱舍论》当中看到铁围山只是一个小世界,一个小世界的高度前面我们说只有 312.5 由旬,如果这个方面的概念是一千个这样的世界是一个小千世界的范围的话,那倒有可能确确实实这么高,高度等同于三十三天这么高的铁围山围绕,因为下面讲的时候是一千个小千世界的周围,不是说一个四大部洲的周围,所以说如果从这个侧面讲的时候真正是有这么高的高度。像这样的话就和《俱舍论》当中讲的四周的铁围山的概念应该不是一个概念,这个方面是在行文当中明显可以知道的。然后“如此千数的中千世界,周边为高度等同第一禅天的铁围山环绕,称为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就是说所谓的三千大千世界是什么意思呢?前面这个中千世界达到一千数的时候,就是说中千世界达到一千数的时候就叫做大千世界,因为三千,前面就是说一千个四洲就称作一千第一小千世界,然后一千个这样的小千世界就要称之为第二中千世界,那么一千个这样一种中千世界称之为三千大千世界。所以平时我们说三千大千世界,我们自己平时也说三千大千世界,然后世间人也说三千大千世界,到底什么是三千大千世界,这个方面就讲的很清楚,《俱舍论》当中也是按照这个方面进行观察的。那么这样一种三千大千世界“即是一个殊胜化身示现同等身相、无有前后显现十二相调化众生的世界”。那么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个化身佛,一个殊胜化身的意思就是说显现十二相成道的叫做殊胜化身,那么除了殊胜化身之后还有工巧化身,其他的这些化身也很多,但是真正殊胜化身就是一个化身佛,比如说释迦牟尼佛从兜率天下降乃至最后示现涅槃,示现十二相成道,汉地来讲共称八相成道,不管八相成道也好,十二相成道也好,实际上是开合不同的,如果归摄起来的话有八相,如果广说有十二相。像这样示现十二相成道,?世界就是一个化身佛调化的世界,所以说本师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调化的世界有时候我们说四大部洲乃至就是说,尤其是认为南瞻部洲印度那个方面就是佛陀出世调化,但是从这个方面概念来看的时候,超越我们的根识,超越了我们的分别还有在三千大千世界当中都是显现化身,然后调化这些有情的。

“其余十方有圆形、半圆形、四方形等无量世界遍布虚空,其中的众生有的头朝上,有的横着,有的头朝下,有无量种类”。那么在这些地方,其余十方还有各种圆形、半圆形等等,四方形的无量世界遍布在虚空当中,那么在这些众生也是通过各自的业感显现不同的身相,不同的各类,就从他的头朝的方向来看也是有很多的,有的头朝上,头朝上比如说人类,人类他的头朝上的,这方面就是一类头朝上的这个例子。有的横着,比如说牛,像这样牛、马等等,我们看走路的时候头是横着的,也不是往上也不是往下,就是中间横着走的。有的头朝下,主要是讲很多地狱众生,中阴身还有很多饿鬼,像这样的话他的头是朝下的,有无量的种类。

“此处以娑婆世界为例,宣说器情世界的成住坏空”。这个方面开始宣讲无常,宣讲成住坏空,那么成住坏空各有二十小劫,所以说有八十个小劫总共来讲的话就是一个大劫的形成。像这样在成的时候也需要二十个小劫,住的时候也需要二十个小劫安住,坏的时候也是要二十个小劫,空劫安住的时候也是二十小劫。

“最初形成,现今稳住”,然后最初的时候,通过前面所讲就从?空中产生十字架的风轮,然后开始显现水轮、金轮,乃至于现在逐渐逐渐形成器世界稳住的阶段。

“从人寿无量岁时毗婆尸佛出世,到释迦牟尼佛出世,直至人寿十岁之间称为劫初长时”,那么这个方面讲的时候劫初长时和后面一个转常时期,这都是一个专用的名词,特殊名词。就是这样一种劫初,就是从刚开始形成,无量岁到十岁之间这一段时间就专门称之为劫初长时,劫初长时就是指这一段时间,那么这一段时间,时间很长的。

“即是人寿每二百年递减”,像这样的话其他都是一百年增减一次,但是这个时候是人寿二百年减一次,减一岁的,说法与其他地方说法也不是完全相同的。无量岁的时候毗婆尸佛出世了,乃至于现在释迦牟尼佛出世,中间有七佛,直至人寿十岁之间,然后一直减,减到人寿十岁之间,它的名称叫什么呢?叫劫初长时。

“即是人寿每二百年递减,尔后每过一百年增长一岁”,你看这个方面就不一样了,刚开始减的时候二百年减一岁,然后从这个开始,从十岁开始,从无量岁到十岁之间,然后再往上增的时候它只是一百年增长一岁了。

“从十一岁到人寿八万岁时弥勒佛出世”。那么现在一直往下减,减到十岁,减到十岁之后,然后再增的时候,乃至于增到人寿八万岁的时候,像这样的话,弥勒菩萨成佛,称之为弥勒佛,开始度化众生。

“此后又是每一百年减少一岁,直至十岁之间(称为转长时期)”。然后一百年开始减少,然后到十岁之间,这个过程叫做转长时期了。

“如是上增下减为一次,共十八次,名为十八返”,平时佛教术语当中,佛教的基础当中有称之为十八返的,十八返的话一增一减算一次,然后十八次增减称之为十八返。

“期间有九百九十五佛出世”,那么在十八返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九百九十五佛,那么从贤劫千佛的算法来算的时候,九百九十五佛然后加上前面的四佛,共九百九十九佛,然后最后还有一个胜解佛,就是贤劫千佛。那么在前行当中也有?二佛的说法,?二佛的说法在其他地方不多见,但是?二佛的说法前面我们讲过,在无垢光尊者《幻化网广释》当中他也提到过加上集结者,集结诸佛教法的文殊和金刚手,这二位大尊者成佛加上贤劫千佛称做?二佛,这样一种算法的,像这样共有九百九十五佛出世。

“之后每二百年增长一岁”,这个时候劫要毁坏的时候它和最初的时候一样,最初的时候是从无量岁二百年减一次,这个时候是二百年增长一次,二百年增长一岁,直至无量岁之间,稍许递减,那么到了无量岁再减一点点的时候有胜解佛出世,这个就是贤劫千佛最后一佛。

“其事业、寿量、所化眷属数均等同前面诸佛事业、寿量、所化眷属数的总和”,汉地共称讲法的话,韦驮菩萨最后成胜解佛,有这样讲法,然后藏传佛教当中敦珠法王最后成胜解佛,像这样有很多这样一种说法,因为胜解佛在以前发愿的时候,他的愿力不共,确确实实在《白莲花经》当中大悲白莲花经当中讲的很清楚的。像这样以前王子次第发愿的时候,就是一个王子发愿以前发愿这些兄长,他们寿量、所度化众生事业等等的总和我要做这人事业,他最初发愿的时候是这样发愿的,所以他愿力成熟,成佛的时候也是他的事业、寿量、所化眷属数目等同于前面九百九十九佛的寿量,然后所化众生事业的总和,所以他的事业应该是最为广大的,所化眷属数的总和。

“并且调化以前诸佛未调化的众生,以其愿力使包括仅闻三宝声、毁坏根本戒、做微小善事在内的众生皆从轮回中解脱出来”,那么他的事业到底多广大,一方面说事业、所化眷属无量无边,而且还有一些千佛教法当中结下了善缘的,以前诸佛没调化的,然后通过他的这样一种愿力就开始调化,包括现在仅仅听到了三宝名声的,所以说现在不管怎么样,只要是听过三宝、佛或者法声等等,听到过名声的人,都会被胜解佛所调化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佛陀他的事业是很多。那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我们能够做广大的弘法利生的事业,如果不能做的时候就在其他的根本不信佛的面前给他说三宝,说佛、法、僧,给他说释迦佛,让他听到阿弥陀佛等等这方面三宝的名号,通过这一念因缘的话,最迟在胜解佛出世的时候,绝对要得到调化的,肯定会得到调化的,所以说我们知道有这样的。那么如果从这个侧面讲的时候,有的时候就我们非常看不惯的,有些电视里面出现的这些拍电影、电视出现的这些出家人的形象或者出现佛像这些形象,念经,有的时候,尤其是早期的时候,看这些电视、电影当中你念南无都念不来,南无什么什么,像这样一种极度缺乏佛教知识的在电视、电影当中、书籍当中,反正各式各样媒体当中出现的这些三宝名,被其他人听到了全部最后得到解脱的,这个就是胜解佛他所发的善愿。所以说像这样有的时候我们看的时候三宝他的事业,或者三宝善巧方面是不可思议的。还有在各佛当中毁坏根本戒的,上师讲了毁坏根本戒也许是指共同乘,小乘的这些根本戒,破坏之后有的地方讲无法解脱,要堕地狱很长时间,但即便是在破了根本戒,就是四根本戒破了之后,最后也可以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上师就是说也许不包含密乘根本戒在内,有这样一种说法的。做微小善事,在三宝所依当中做了微小的善事在内的一切众生全部都从轮回当中解脱出来。所以说从一个侧面来讲我们最迟可能在胜解佛的时候之后都要被调化,虽然时间非常长了,但是按一般来讲,释迦佛的遗教弟子,弥勒佛出世的时候在龙华三会转法轮,三次度化的众生全部是释迦佛的遗教弟子,在释迦佛没有度化的弟子,守五戒以上的弟子都在弥勒佛出世的时候,龙华三会然后开始转法轮,就得到解脱的。那么如果说是罪障极其严重的,比如说释迦佛在世的时候不是有一条大虫的这些公案嘛,还有比舍黎的公案,反正佛陀不给他授记什么时候解脱,如果按照这一类众生来讲,也有弥勒佛调化不了的,也有释迦佛调化不了的,但是最终的时候,在胜解佛的时候应该是可以得到救度。

“在人间的事业圆满而示现涅槃后其教法仍如时住世,令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众生均得解脱”。那么就是说他示现涅槃之后,他的教法还住世这么长时间,就千佛出世的总和,这方面还有这么长的时间住世,那么在教法住世的过程当中,其余佛在世的时候没调化的众生,剩下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都得到解脱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也是有限量而言,并不是说所有的一切法界的众生。

“后于人寿十岁时,坏劫的七火将一切焚为灰尘”。胜解佛是在人寿无量岁往下稍减的时候出世,然后再往下减,再往下减,减到人寿十岁,这个时候开始出现坏劫了,坏劫的七火出现将一切的器世界焚为灰尘,那么有些地方讲的时候,在坏劫出现的时候,这些众生次第迁移,地狱的众生如果罪业还没有圆满的时候迁移到他方世界的地狱当中受苦,其他的人道众生通过法性力获得这样殊胜的一禅、二禅等等,然后次第次第上升的。所以像这样的话,在烧的时候整个器世界这些宫殿都是空的,这些世间都是没有众生的,有这样讲法的。

“火是指太阳,有些经中说是七个太阳,有些说出现一个具有七个太阳热量的太阳。实际上,出现了一个具有百俱胝太阳热量的太阳而焚毁一切”。那么这个方面讲这个火就是太阳的,有些地方经当中讲次第出现七个太阳,然后逐渐把水这些器情界全部烧毁的,有些经当中讲是一个太阳但是具足七个太阳的热度,像这样有讲的,无垢光尊者自己的观点实际上出现了一个具有百具胝太阳的热量,然后开始焚毁一切的。

“尔后尘埃为水所冲,为风所吹,最后成为一虚空,犹如以前未形成时一样”。那么这个和平时我们学的概念也稍微不同的,有的时候我们讲火烧的时候一切都烧为虚空,那么但是无垢光尊者这个地方讲首先是火烧,火烧剩下的这些灰尘被水所冲走,然后最后出现风把这个可以说是彻底摧毁,最后才变成虚无,这个一个坏劫它出现的情况的,尤如以前没有形成是一样的。空劫,空劫是这样的,空劫的时候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是一片空寂,一片虚空,什么都不存在的。

《三摩地王经》云:“一旦出现此世界,诸世间成虚空时,如前其后亦如是,当知诸法皆亦尔。”那么就是说《三摩地王经》当中讲一旦出现这个世界,那么诸世间成虚空时,像这个世界出现虚空的时候,如前其后亦如是,意思就是说如前指世界形成之前,它是一片虚空,然后其后就是世界毁坏之后它也是一片虚空,所以叫做如前其后亦如是。当知诸法皆亦尔,那么一切诸法都是这样的,那么在出现之前,在这样最后毁灭的时候都是一无所存的。我们就通过这个学习就知道这么坚固的三千大千世界,须弥山王四宝所成的,然后就说铁围山、?山还有这些大地这么坚固的器世界都要成为虚空,那么我们就知道一切确确实实不可靠的。现在我们的一个肉体只不是一种习气显现的一种暂时的现象,有的时候说要存活一百年,或者存活六、七十年,一方面讲是不是很长时间,一般有的时候要观待其他天人的身份来讲的时候,那就是一瞬间的寿命。打比喻讲就说有一种众生是朝生暮死的,然后早上就生晚上的时候就死掉了,那么我们来看的时候,他就是一天的寿命了,但是从这个小虫看我们的时候来讲,他就是非常非常长的时间,那么同样的道理,我们认为六、七十年,一百年的时候很长,但是在天人的眼光看起来的时候,非常短暂的,很短暂的时间当中又生又死,所以说有什么样的一种可信的呢?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可信的。

“我们应当通过外器世界坏灭之比喻来了知内情身体也是坏灭的。然后通过外器世界的毁灭来了知内情世界也是坏灭的,一方面我们说外器世界和内有情世界不一定通过比喻和喻义来了知,但是是无垢光尊者在这段论文当中他是以外器世界为喻,然后了知内情世界也是同样毁灭的。也就是说通过如何从虚空当中形成器世界,然后最后毁灭的过程来让我们知道最初我们从法性虚空当中产生,最后回归于虚空当中,这样一种的体性,实际上现在内生也是?的,也是这样一种毁坏的。那么但是在了知这个内情世界毁坏的同时,应该知道它在毁坏的过程当中它有一种法性光明,它有一种空性的本体,有一种可以证悟的现机,所以我们说这一切的身体是无常的,但是在了知一切的有情,就是说我们的身体和心识无常的同时,应该寻找它的精华,就是在我们非常无有精华这样五蕴的身体的里面,我们可以暂时说里面吧,它就是一种不变的法性,它就是一种如来藏光明。所以说我们应该依靠这样一种身体,常常内观,内观自己的身体是空性的,然后在空性无二的过程当中,无二的双运当中就是一个大光明的这样一种殊胜的智慧之心,必须要从方方面面去了解这个无垢光尊者的含义。

“首先于心之法性虚空中,形成了无明分别之风,以此为因,形成轮回业地之水,以此为缘,由父母精血形成身体之须弥山王”,那么就是说刚开始的时候,一切的这样一种世界从虚空当中显现一个风轮,那么现在我们心性也尤如虚空一样的心性,在虚空一样的心性当中产生了无明分别,这种无明分别就是像风轮一样,依靠这样一种无明分别的风为因,然后开始形成业地的水轮,有的时候讲业或者烦恼它一种滋润性、潮湿性有这样讲的。所以像这样的话通过风轮形成水,通过无明形成业地,以此为缘通过投生的时候父母精血形成的须弥山王,就是说我们有一个这样一种身体吧,有一个身体好像须弥山王一样,就是说显得比较高大的。

“之后形成双目之日月(白红明点)”,然后日月就表示我们两个眼睛,“十二处、界之四大洲八小洲”,四大洲八小洲有十二,十二这个地方讲十二处或说讲十二界,一般来讲有十八界,但是这个方面讲十二处或说是十二界,这样一种就是四大洲八小洲总共有十二个数字。

“以及八识聚之七山、铁围山”。那么七金山再加铁围山有八个数字,然后八识聚也是有八个数字,通过这样一种业力,逐渐逐渐形成八识聚。

“身语意所依靠的精脉、血脉、中脉是三门三毒三身之所依代表三界”,然后我们体内有三脉,三脉就说是精脉、血脉、中脉,中脉也有三脉。那么三脉是三门的所依,三门就是身语意,身语意它的所依,然后三脉是三毒的所依,三脉是三身的所依。反正如果你没有证悟的时候,它就显现三门或者三毒,证悟这样一种三脉事情的时候就显现三身,反正这样一种三脉就是三毒、三门、三身的所依处,这个三脉是代表三界的。

“五脉轮或六脉轮代表五趣或六趣”。那么有的时候有些密宗当中讲人有五种轮,五种脉轮,有的地方讲有六种脉轮,不管怎么样轮回也有五趣的说法也有六趣的说法,有的时候是把非天并入到天界当中所以称之为五趣,有的时候把非天的一部分并入天界,非天的一部分并入旁生界,这个方面也有这样的,所以说也称之为这样一种五趣。那么六趣我们就知道三善趣、三恶趣。

“转生于各道中所感受诸多苦乐的这个内大千世界也是聚际必散、生际必死、有为坏灭之本性”。那么就说是转生于各道,现在我们的五蕴实际上是转生于各道,感受了很多诸多的苦乐的,这是内的大千世界,前面讲外的大千世界是从器世界来作比喻的。那么以这个外器世界比喻了知我们的五蕴身心它称之为内的大千世界,在我们内的大千世界也是聚际必散的道理,反正要通过因缘聚合之后必定要分散,然后生下来之后它的边际必定要死亡,正因为是有为法的缘故,是必定是坏灭的本性,从很多方面来进行观察了。

“到了死亡时”,就是说没有坏灭之前它是一个安住的,就相当于我们一个住劫,像这样不是有成住坏空像这样四种安立嘛,所以说乃至于淌死亡之前称之为住的本性,到了死亡的时候就坏。

“到了死亡时,外四大摄入内四大中,即被七火一水毁为灰尘,之后内四大、密四大皆融入本来光明中,此时一切均成为一虚空”。那么到死的时候,首先外面地水火风这个四大摄入到内四大当中,然后内四大被七火一水毁为微尘,然后内四大、密四大融入本来光明。那么密四大上师说没有一个单独安立的,只不过内四大它的本性,内四大的本性就称之为密四大,就说是内四大地水火风,它自己的本体空,本体的本性这个侧面就称之为密四大,最后这样一种内四大入密四大,密四大融入到本来光明当中,这个时候成为虚空而住的。

“身体四大所摄的风脉明点七次为火所焚而殆尽,一次为水所冲而使生命死亡,最后为风吹散而使呼吸中断”,那么像这样的话身体我们的四大所摄,风脉明点七次被焚毁,然后这样一种四大的风脉明点就烧尽了。然后水冲了之后自己的生命就濒临死亡,就使生命死亡,最后呼吸中断,风一吹的时候呼吸中断,这方面就和前面的七火一水一风,这个方面使最后使器世界成为虚空一样,所以说最后我们自己也是彻底死亡。

“身体也就各自分离、消失,最终如虚空般一无所有,此时与从前未形成身体时一模一样”。然后我们自己死亡之后,这些四大组成的身体然后开始逐渐的分离,最后消失,最后像虚空一样一无所有了,就好像刚开始没有形成,没有形成身体的时候一模一样的。

这个时候无垢光尊者引用了《广智后续》的观点,这个密续。《广智后续》云:“以风水火熟,形成身器世,风脉及明点,四大中所住”,这个方面讲的时候,我们自己的身体五蕴是通过风、水、火的成熟然后形成身体的器世界,身体的器世界前面这些广说当中讲的很清楚,自己的身体就代表须弥山等等一个一个安立的,然后形成风脉明点,四大中所住,然后自己安住于四大的本体当中。“无变诸光明,迁至虚空室”,那么无变诸光明,迁至虚空室,那么前面在广说的时候就是讲到了死亡时,外四大摄入内四大中,乃至于说最后内四大皆融入本来光明中,此时一切皆成为一虚空就是这两句,这两句是前面这个意思,无变诸光明,就说是内四大融入本来光明中,然后迁至虚空室,此时一切均成为一虚空,就是这样一种对照的,否则他这个颂词非常难懂的,但是前面无垢光尊者对这些一个一个做了解释,可以对照他前面的广释来知道这个颂词的含义。“大风脉明点,七次为火焚,水一冲大融,风吹粗细灭,入光明空界”。这个和后面所对应身体四大所摄的风脉明点等等,这个以下最终如虚空般一无所有,这个方面就是知道他所解释的意思了。“本怙菩提者,趋至无迷基”,本怙菩提者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认识这样一种身体内的光明自性,像这样的话就证悟了本来怙主这样一种菩提的无迷的本基位,无迷基意思一方面让我们知道这个身体和外面的器世界是一样的,一方面教导我们勤修法性,然后证悟这样一种本来空性,本来光明的这样一种无迷的本基的意思。

“我们应当观察众生各自世界之隐没规律”。所以无垢光尊者教诫我们详尽观察众生的各自世界,那么共同所依的器世界,然后现在我们的所谓的南瞻部洲地球,然后我们现在所依靠的国家,省啊,或者说我们的房屋啊,这方面一切的所依,还有自己的这样一种内心的世界,自己的身体的世界,这方面最终隐没的规律要一一详尽观察。一一详尽观察之后,内心当中会引发一切内外诸法全部都是无自性,全部都是无常的这种本性,那么内心当中就对一切万法生起深深的厌离心,没有什么可耽著的,我们耽著这一切万法都最终要变成毁灭的自性,所以以前我们也曾经转生很长时间这样无色界的天人,也转生过朝生暮死这样旁生,但是现在我们还是没有解脱,没有解脱的原因就是以前处于这些众生状态当中的时候,没有将心引向于正法当中,没有观察一切无常的缘故而鞭策自己行持善法。所以现在我们处在一切变幻不定,一切无常的这个器情世界的同时,仍然还是以前一样执著一切都是恒常不变的,恒常是实有啊,这个方面以后还会流转,还会轮回的。虽然前面所讲的一样,也许我们在胜解佛的时候绝对成就,但这个时间是很长的,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注意的话,还会很长时间堕到地狱当中,堕到这些旁生当中,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还不如现在今生当中鼓起勇气,就是使用我们最大的心力,然后开始修持殊胜的正法,经受一些必要的苦行,守持戒律的苦行,或者说念咒修法,闻思修的苦行也好,或说在一个人在寂静处苦行也好,反正尽量的在今生当中应该善用这样一种只能说是残存的暇满人身。因为我们的人身到现在没有死的话,就是说已经过了三十年、四十年、二十年、十几年,反正以前的时间当中已经基本就度过了,下面以后我们还留下多少时间就说法清楚,所以说我们应该尽量使用自己所残存的时间,这样一种身份,尽量修持这样一种殊胜的解脱道,尤其是要修持解脱道,因为我们剩下的身体不多,剩下的时间不多了,所以说如果你要修持,用这个身体用这个时间去修持一些世间八法,修持这些随福德分的共同的,随福德生的善业啊,修持一些下士道的修法,只追求一个人天安乐,这个方面还是一种浪费的。所以说至少也是要发起一个出离心,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发起菩提心,修持这些空性慧,修持这些了义的正法,像这样的话才能在最快的时间当中获得最殊胜的利益的。所以说我们就知道,有这样一种时间的时候,一定要精进修法。无垢光尊者的每一个引导都是要我们精进修法的。

《亲友书》云:“大地山王与海洋,终为七烈日所焚,有情无余化为尘,弱小人身岂堪言?”那么这个方面讲,大地、山王、海洋最终被七烈日所焚,就说是一无所有。有情无余化为尘,一切的众生都会死亡的,都会死亡呢无余全部化为灰尘的,这个方面不一定按照前面所讲的七烈日所烧的时候有情都烧死了化为微尘,我们也可以从两个方面分开理解,因为在这个里面已经讲过,一个方面外器世界它会被烈日,七烈日所焚,就一无所有的。然后内有情世界通过各种各样的因缘死亡,最后自己身心分离之后,自己的身体最终也是化为微尘的。弱小人身岂堪言,那么其他的有情都会死,现在我们的弱小人身,岂堪言,那么为什么不最后化为微尘呢?所以说应该了知这个自性,精进修法。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第十二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那么在这个大车疏当中呢就宣讲了这个十三个问题,十三个问题当中呢就宣讲了共同加行和不共加行和殊胜的正行,那么在宁玛派当中呢是一个最为殊胜最为圆满的这个道次第的这样一种这个修道的论点,而且在这样一种论点当中呢哦无垢光尊者宣讲了很多殊胜这个修法的窍决,那么在这个宣讲这个窍决的时候呢他引用了非常多的教证,那么我们知道无垢光尊者以前呢他就叫做桑耶巴多教证者,桑耶巴多教证者是他老人家的名字实际上他在这个造论的时候或者和别人辩论的时候呢那么经常的引用很多这个佛经论点的这些修法的这样一种教证做为这个道理的庄严,那么在这个里面呢我们发现了这个很明显的这个特色,有的时候呢引用小乘的这个《仳那耶经》有的时候引用大乘的这些《入菩萨行》啊还有这些殊胜的经点,有些时候呢哦引用密续的这个教证,那么宣讲了这样一种这个哦也就是说无垢光尊者的意思就是说宣讲这些道理都是有这个出处的都是有教证可得的,那么在十三个科判当中呢在宣讲共同前行在宣讲这样一种四种厌世心,那么可以说是这个四种厌世心呢对于修行者来讲是非常有必要性的,通过修持四种厌世心呢就可以帮助我们哦看破今生哦对心舍现世,心舍现世就可以趋入真正的菩提修行,那么在四种厌世心呢现在在讲第二种厌世心,在宣讲这个寿命无常,宣讲寿命无常对我们来讲呢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地方呢甚至于大德在一生修表当中呢都无常的修法做为主要的修法,那么因为就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如果相续当中有了无常的话绝对不会哦可以说贪恋哦今生当中的一切名闻利养,相续当中没有这些无常的修法呢他就会贪执这些名闻利养、贪执于世间八法我们没办法去修行,那么在很多的哦注疏当中或者在我们平时的这样一种经验当中哦很多人哦最初的时候哦生起一点修道的心,生起一点修道的心呢就准备开始这个专修哦不管是山洞里面修也好还有茅棚里面修也好还是说在其他地方开始修法但是修来修去修了几个月之后呢哦往往是无功而返没办法在这个深山当中没办法在茅棚里面住下去,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就很多大德归纳的时候就说耐不住寂寞或者就说是这个或者有的时候是这个哦一方面在安住的时候有一方面在想外面哦外面以前曾经感受过的名闻利养啊、或者感受过的这些轮回的安乐啊,所以说自己哦可以说深山当中哦如果没有相续调化的话没办法安住下去,那么主要的原因呢就是没有修无常或者说在讲广一点呢就说没有生起厌离心没有生起出离心,那么一个人真的要修法呢内心当中如果没生起非常强烈的厌离心或者说对于死亡无常这个修法没有一个甚深的体会的话他在这个深山里面根本呆不下去的,所以说呢我们就知道如果哦自己以后发愿去好好的实修这些法义的话那么现在不窜习或者不把无常的哦觉受修出来的话绝对是没办法安住的,因为无常他就能对治我们平时人这些邪分别,我们的邪分别呢不外乎就贪执轮回当中的这些安乐、贪执于这些享受但是呢无常的心生起来之后呢自己根本对这些这个所谓轮回当中的琐事没有丝毫兴趣就会一心一意的修法修下去的就这样的。那我们每个人哦入了佛门哦不管是在家还是出家那么都是想修法的、哦都是想现证这个功德法,那么如果要修法的话我们就知道有很多这样一种障碍、很多障碍如果不遣除的话就无法修持,比如呢以前有很多大德在##?3:59 当中也提到过那么一般的这些众生在这个哦在年幼的时候呢他是心系于父母的,就是他的心呢往往放在父母上面哦父母给我买什么好东西好穿的或者说这方面的话哦心系于父母的,那么如果哦到了成年的时候呢他心系于哦这个妻室或者说心系于其他的这个法,那么如果是在家人当然心系于妻室了,哦对他的这个妻子比较耽著的。那么从出家的这个侧面来讲虽然没有妻子但是呢就是对其他的财物啊、施主啊或者其他的这个受用啊在成年的时候他懂得了这些享受了,懂得了这些享受安乐的道理的时候呢哦他的心呢在壮年的时候、在成年的时候呢往往就开始耽著于这些法,那么如果是老年的时候他就心系儿孙了,那么一般要的在家人心系的这些这个哦可以说孙子啊这方面啊他的心思就放在这上面,那么如果是出家的方面呢?一方面说是有这个徒子徒孙的话他的心呢也是放在徒子徒孙也放在这样一种寺院等等他的事业啊这个方面呢就耽著很多,如果这方面耽著的话一辈子就这样的哦错过了 ,还有一些大德他的这个殊胜教言呢对我们来讲还是非常有这个鞭策性的,那么他把一生哦一个人的一生的转记呢如实做了归纳的一个格鲁派的大德他是这样子做归纳的,那么他做归纳的时候呢是最初的哦是最初的二十年呢他就说是这个哦可以说最初年二十年是未知,未知、未知他的意思就是未知、未知二十年,未知、未知二十年就是在二十之前呢都是在示知、示知当中度过的,什么都不知道哦从小孩子的时候乃至于到十八岁的时候呢都不知道,那么对于修法来讲也是这个哦没有完全精通不知道这些修法的事未知、未知二十年,那么就是在中间的时候呢是想修想修二十年,就说想修想修二十年这个二十岁之后呢哦一般的想修正法的时候呢他就开始要修法,想要修法了但是在这个中间的二十看也就二十岁到这个四十岁之间呢欲修、欲修或者想修、想修,想修、想修的意思就是说虽然想修呢但是他还有很多琐事放不下来,如果是在家的话他认为哦现在我的这些这个衣食啊或者这些或者这些哦很多这样这个钱财呢还不丰足所以说呢需要去找这些钱财,然后呢如果找到之后呢哦还要说还要就说是这个把它增上然后呢增上之后呢还要把他装饰这个方面虽然有一种想修法的意乐,因为他二十岁之后呢心智就会成熟了,心智成熟之后呢哦他见到佛经论点当中讲的这些修法成就不修法堕落这些、这些道理之后呢就想生起想修的法的心念,所以说想修法的心念当中但是没有付住于实践的缘故呢就在想修想修当中呢二十年就过去了,那么如果对于出家人来讲呢很多人在听闻了正法之后呢都想修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哦想修想修当中二十年就过去了,我们就知道现在我们多大了,现在就说三十岁四十岁这样子,所以说呢如果说是在这样一种想修想修当中的话二十年很快就过去的,以前大德哦禅宗的或者说是那些大德就说出家了之后呢三十年、脚根还没有站稳三十年就过去了,确确实实有的讲的很清楚,你出家然后你出去的时候脚根还没站稳时候一晃三四年已经耗费了,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呢想修想修当中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想修的,在坐的很多出家二十年的十几年的但是呢就开始出家时就想修法了但现在的时候到底有没有开始修呢实际上我们就看到有的时候从自己相续观察的时候暇满难得还有真的开始想修过寿命无常没想修过,所以呢在这样一种哦可以说日子当中呢想修想修当中二十看过去了,那么就是在世往后走的时候呢就说不能不能又是二十年,,不能不能二十年的意思就是说哦哦在四十岁之后呢有些地方讲三十以后百病缠身,他是有些地方讲了这个地方讲了四十岁之后啊、四十岁之后二十哦这些二十年这样一种哦当中呢他有很多这样疾病啊、很多这些违缘障碍啊像这样就缠着自己的身体了,想修的时候呢就不能修了,这个时候呢就自己的身心就不堪能了,所以说呢在这个不能不能当中二十年过去了。一般来讲六十年光阴、六十年光阴大德总结的时候呢一个人转记就是如此一般一个庸俗人他从刚开始出生到最后死亡的时候呢他就是这样一种庸俗的转记了,那么我们自己是不是这样庸俗转记呢?现在还有一个转折点的现在如果听到了这些无常的修法教诫哦趋入修行的这些教言之后呢从现在开始修行的话为时不晚,否则的话现在我们的很多的事绝大多是处在欲修欲修当中,那么欲修欲修二十年之后呢不能不能呢就开始不能修不能修的很多这个病啊很多这个障碍啊身体衰败这个了,或者身心不堪能啊这个方面就是这个没办法修成,所以说呢我们就知道呢哦这些这个修心教言呢是直接契重要害的,修心的教言呢就是自己厌世心呢大乘菩提心一方面是指内心是能够趋向正法,那么我们一方面呢就知道无垢光尊者讲这些无常的道理呢都是有这样殊胜的必要的,都要我们内心当中哦可以说是对无常的修法生起决定定解,生起了决定定解之后呢现在开始修,那么就说知道无常远远不够的知道无常又怎么样呢?你想我要死的我要死的你想我要死有什么作用?实际上想到我要死必须要修法主要还教诫在这个临死之前呢历励的修法那么就是这个修法的话呢那么内心当中呢就必须要生起无常的觉受,无常的觉受、寿命无常的觉受内心当中生起来之后呢自己才不由自主的哦就趋入正道之中否则的话自己给自己找很多的这个理由,那么我们今天就观察这个相续今天不修法的理由当然很多了,昨天不修法的理由也很多了那么从这样角度讲的时候明天或者明年不修法的理由还是很多的,那么只要自己还没有看破今生没有把自己的心转向正法的方面的话绝对就是哦一无所成的,那么这些方面都是引用了很多大德的这些教言的还有很多这些实修的这个哦可以说这个方式呢进行宣讲配合这样一种心性休息呢进行观察的。那么今天。

那么今天我们是讲,广说当中还有十三个科判第五个科判。

第五个科判:是以诸佛诸子示现涅槃而说无常。

而此外思维处于世间的诸多导师,出有坏及其眷属示现涅槃以及他们的教法隐没之余,同样思维自寿也是无常的。那么这个大科判当中呢,主要是宣讲在世间已经出现了很多导师,有些是直接示现殊胜的化身,有些呢是通过导师直接化现的凡夫形象的善知识,从这个方面显现在修法者面前,但是呢这些出世的佛陀和出世的大乘这些成就者,一个一个都已经示现了涅槃了。他们的教法也在次第的隐没,那么从这个方面观察,既然是佛陀的金刚身获得了佛果的大善知识,他们尚且已经趋入了涅槃,他们已经尚且示现了无常的这种现象的话,而我们这个身体又有什么可靠的呢?为什么我们自己不死亡呢?所以连佛陀连这样一种大菩萨显现的话都要死亡的话,那么我们这些业惑充满的身体,三十六种不净充满的身体,为什么不会死亡?肯定会死亡的。所以说就通过佛陀要圆寂,这些大弟子要圆寂,那么这个巨大的反差呢,就说明自己要圆寂,自己不是圆寂自己要死亡的,所以说自己知道自己和佛陀没法比较,佛陀是个断证功德圆满的金刚身,他也尚且示现无常涅槃的话,那么我们这些人身是绝对要死亡的。那么要打破我们就是现在认为,内心当中就是不会死亡这样一种死则(11:34)。

缘觉弟众佛子中,引导世间诸怙主,

宛如晴空中皓月,为诸星鬘所环绕,

巍然朗然坦然现,亦示无常涅槃相,

无量教法珍宝日,亦渐隐没当观此。

犹如无实芭蕉树,幻室自身何不灭?

而缘觉弟众佛子中,缘觉呢指的是独觉,然后弟众可以理解成声闻弟子,佛子呢可以理解成菩萨,那么在这样一种可以说是处于缘觉、声闻、佛子,层层环绕的引导世间的一切诸怙主,诸怙主指的就是指佛陀导师,在住世的时候宛如睛空中皓月,为诸星鬘所环绕,那么在可以说秋季的夜空当中,像这样的话皓月显现,晴空当中的皓月,非常明亮!那么它的旁边就有很多的星鬘团团环绕的。那么佛陀出世的时候也是这样,在如海的眷属大众当中呢,佛陀开始宣讲妙法。

巍然朗然坦然现,亦示无常涅槃相,

巍然朗然和坦然呢,主要是说明佛陀的身语意,在住世当中都要讲到的。那么佛陀的身体呢就是说巍然显现的,三十二妙相,八十随行好,所以说是佛陀的身体巍然显现。佛陀的语言是郞然显现,像这样的话根本没有其它的语言的过失。那么不管是远近的眷属呢,听到佛陀的这个梵音的时候,都是听的一清二楚的。所以我们以前在学《庄严经论》的时候,也是这样决择过的。就是说呢在无量的海会当中呢,做为极远的地方的地众啊,他听佛陀讲法的时候,这个声音也是不大不小,听的清清楚楚的。那么坐于佛陀面前的这些听众呢,也不会觉得佛陀的声音非常振耳,所以说像这样的话远近都是听的很舒服,这个叫佛陀的语言郞然。坦然呢,是佛陀的意,佛陀的意安住于法性当中的缘故呢,坦然而现的。那么身、语、意具证如是殊胜功德的佛陀,

亦示无常涅槃相,

那么也显现了这个无常,也显现了涅槃的这样一种,尤其是对于的我们来讲的话,对于这些凡夫众生,对于二乘这些方面是显现无常,显现有为无常的这个法相的。那么在大菩萨面前当然还在说法,这个是从胜义谛的侧面来讲的,那么对于凡夫,对于世间示现的时候,佛陀的身相是无常的。佛陀的身相也是示现了涅槃,当然有些地方讲佛陀示现涅槃,是有必要性的。那么因为佛陀可以说是圆满了四神足,圆满了四神足的缘故可以任意驻世很多劫。但是当时看到很多他的弟子,就是说生起了这样一种常执心,就生起了常执。为了打破这些弟子的常执,而让他们趋入潜艇的缘故呢,佛陀也示现无常。佛陀一示现无常之后呢,一下子就将这些处于实执,处于常执当中的弟子一下惊醒了,惊醒之后呢他们尚且想,佛陀尚且示现了涅槃,那么我们这个身体很快就会死亡的。那么如果就是说是佛陀示现涅槃,他是已获得了这个殊胜的果位了,那么我们如果就是在没有获得任何胜果位的情况下死亡的话,只有漂流轮回只有堕落的。所以说当时就警醒了很多的弟子,修习正法获证解脱道的。所以有这样一种殊胜的必要。那么这个是讲佛陀,然后再讲教法。

无量教法珍宝日,亦渐隐没当观此。

那么就是佛陀所传的这个无量的教法,犹如珍宝一样的一种,犹如太阳一样的一种自性,亦渐隐没当观此。像这样的话从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来讲,现在虽然还没有隐没,但是现在就已经进入了末法时期。现在进入到末法时期呢,在不久的将来佛陀的证法就会完全隐没的。那么再看以前的这些出世的诸佛呢,以前出世的诸佛呢,早就已经隐入了涅槃。然后他们的教法早就已经隐没了,那么现在只有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还出现于世,但是已经处于末法的缘故呢,也是逐渐逐渐的隐没了。

犹如无实芭蕉树,幻室自身何不灭?

那么这个是在对比自己的身体,对比自己的这样的一种状况呢,自己的身体犹如无实的芭蕉树一样。幻室,犹如幻化的房室一样的,自己的身体为什么不灭呢?为什么不死亡呢?绝对要死亡的。所以说从这个方面观察,我们这个身体绝对要死亡的。曾出世于此娑婆世界的导师,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牟尼佛、珈叶佛、释珈牟尼佛,皆如秋季升起的满月一般。那么就是曾经出世有过去七佛,过去的七佛如毗婆尸佛,乃至于毗舍婆佛这个方面算是七佛当中的前三佛。那后面拘楼孙佛到释珈牟尼佛之间,是真正贤劫千佛当中的可以说是第一佛到第四佛。虽然有的时候是算第四导师,有的时候如果算毗婆尸佛的话,就是过去七佛。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已经出世犹如秋季升起的满月一般。妙相随好微光耀眼,为群星般的声闻,缘觉、菩萨、梵天以及四大天王等眷属所围绕。佛陀出世的时候,佛陀说法的时候,那么就是说是旁边的声闻、缘觉弟子、菩萨、梵天的弟子、四大天王等眷属,层层围绕这样一种佛陀怙主的。身体光芒四射,巍然而坐这个方面就讲巍然,就是朗然坦然现的意思。那么佛陀身体的光芒四射,在处于大众当中是巍然而坐的,语言如爆竹音清晰朗然的。那么佛陀的语言是清晰郞然的,就是无有爆竹音,无有爆竹音就是以前大家对照六十四种梵音,六十四种梵音当中所讲的含义呢?可以这样大概理解,就是无爆竹音的。佛陀他说话的时候不是非常非常的快,那么就是讲的不快,而且就是说非常的清晰,非常的这样一种明朗。还有就是说是说话的时候没有这些吞吞吐吐的现象,所以说,像这样话就叫做无爆竹音。说明佛陀的语言非常的圆满,智慧清净无垢坦然明了,那么佛陀的智慧就没有一点点无明的这样的成份,完全是非常清净的无垢智慧,坦然明了的。甚至于说呢,佛陀在无量劫中当中修行,修行这样一种法性。所以说一切的所执都已经完全证悟了。所以说当其它的众生要问问题的时候,那么马上就可以回答,没有丝毫错误之处,这个方面也可以称之为清净无垢坦然明了。诸如金刚般稳固的佛陀,都已趋入了涅槃。诸如释迦牟尼佛,教法外其余教法亦渐次隐没。那么就是犹如金刚般一样的佛陀,在贤劫当中来讲有七个佛,那么如果说在上一个光明劫当中,还有无数无量的佛,那么这些佛呢在观现世的众生面前,可以说在二乘众生面前都已经趋入了涅槃了。那么教法呢也全部已经隐没,除了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还存在世间之外呢,都已经一点也不存在了。因此因当思维如水泡般的无有实质的,自身怎么会长存呢?那么所以说我们能够观察呢,我们这个身体犹如水泡,或者前面颂词讲芭蕉树一样的,这样没有实质的自身,怎么可能长存?不可能长存的。所以说我们平时要观想,佛陀他如何趋入于涅槃的道理,或者有的时候看佛的传记最后在拘尸那城,在娑罗双树下,或者在娑罗双树下的时候趋入涅槃,当时夜晚的时候是怎么样一种情况?这些大众是怎么样的悲伤哭泣,佛陀怎么样再三的给他们开示无常的道理。所以说像这样我们就观想,佛陀已进入涅槃了。然后就是说我自己呢肯定会死亡的,就是我自己犹如水泡一样的身体,绝对会死亡的不会长存的。《无常经》云:“百福所成千相饰,如来藏身尚无常,犹如水泡不可靠,自身为何定不坏?百福所成,那么佛陀的这样一种这个身体呢,身相呢就是修了一百种福德,百种福德也就是非常多的意思,或者有些地方讲一百个劫专门修相好,那么就是说是百福所成的或者说是千相饰,佛陀可以讲的是三十二相好,八十随行好,但是实际意义上呢佛陀

可以说假设三十二妙相、八十随行好但实际上呢佛陀的这种千种相好而装饰的,如来藏身尚无常,那么如来,藏可以理解成宝藏,那么就是说如来宝藏一样的身体啊,像宝藏一样的如来身体尚且已示现无常相,那么现在呢只是在这个地方有佛塔啊有这样一种画像,有塑像,有这些其它的一些泥像,那么还有佛陀的舍利子,这方面呢就说是佛的骨头等等这个方面还有,但是佛陀的这样一种三十二妙相,八十随行好的身体呢确确实实在我们面前已经没办法显现了,已经就是说趋入了无常当中了,所以说呢我们自己犹如水泡一样的身体为什么不毁坏?利众诸佛如日落,正法皓月亦隐没,当知自己之一切,眷属受用皆无常。”利益一切众生的诸佛犹如太阳落山一样,已经隐没了了,正法的皓月呢也已经隐没了,那么应该知道自己的一切,自己的身体、自己的这些眷属、自己的受用啊都是无常的,都是无常的为什么要贪著呢?为什么要对无常的法再再进行执著呢?所以呢对自己的身体不要太执著了,对自己的眷属呢不要太执著了,那么这一切都是因缘合和而产生的,如果缘一坏的话,全都要散灭的,所以说佛陀出现世间也是观待于众生的善缘,众生的善缘就说是这个失去之后呢佛陀就会趋向于涅盘的,,那么这个方面主要是讲到了佛陀导师,那么还有其他的引导当中呢也是从佛陀开始,再开始观察佛陀当时的这些这个二大声闻,就说是这个目健连尊者,舍利佛尊者,像这样的话,在佛之前提前趋入于寂灭,提前趋入涅盘的,还有呢这些这个很多的在二大声闻入灭的时候呢就说是这个几万几万的阿罗汉跟随这样一种入灭的,还有呢就是说最后的这些四大尊者啊!或者说后面出世的龙树菩萨啊,无著菩萨啊还有这些这个寂天阿阇黎啊或者说像这样的话,都已经趋入了涅盘了,还有呢就是说住持教法的传承上师,一代一代的已经趋入涅盘了,对我们来讲的话就是三界的导师法王如意宝呢像这样的话在圣地在道场中呢这么不可思议的功德,这么不思议的可以说福德力呢就是住世正法转大法轮,就说与无量无边的众生结下了法缘,然后呢也是已经开始受摄的色身呢也是入于法界了,所以说呢我们观察的时候呢为什么我们自己的一切,是这样的无常的,从这方面呢再加上思考,思考之后呢应该奋起而精进,好好的去修持正法的,这个科判:以无增唯减而说无常犹如金刚般的佛身尚且无常,那么,好似芭蕉树一样的此身岂能稳固存在?那么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呢,好像前面的颂词当中有芭蕉树,也许是不是前面不是很清楚啊!像这样的话,好像和前面比较起来呢比较容易理解的,那么就是说金刚般的佛身已经无常了,那么芭蕉树一样的我们的身体呢是不可能稳固长存的,那么在这个第六科判当中呢主要是让我们知道我们的寿命无增唯减,我们的寿命无增唯减的缘故呢?毕定很快现前死亡的,毕定很快现前死亡为什么不精进的意思,一定要好好的精进这样一种正法。

故定死亡然死期,死处死缘皆不定,

此寿无增恒衰减,死缘众多生缘微,

时不待我当紧迫,自即日起勤修法。

故定死亡,所以说呢我们可以说肯定下来一定要死亡的,一定要死亡呢就说是这个,这个方面也是三大无常理论当中的一个理论,就是……(23:46)大师在 中分了三种,一个是决定死亡,第二个是死期不定,第三个是死亡的时候一切无有意义的,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呢决定死亡,不管我们是在什么样的地方,我们是处于什么样的一种状态,什么样的身份都会死亡的,那么就是说如果是在现在是在南澹部洲,如果你躲到月亮上去,如果躲到虚弥山当中去,如果躲到大海当中去,实际上呢都没有一个不死亡的,那么我们在讲广论的时候呢也引导当年琉璃王在毁灭释迦族的时候呢?目健连尊者怜悯这样一种释迦族,所以挑选了很多优秀的人呢一部分藏在月亮上面,一部分用他的神通藏于虚弥山的山间,然后呢一部分藏于海底,最后这个浩劫过去以后,一看呢全部死亡了,所以呢这个方面就讲不管哪个方面呢都会死亡的,或者就是说月天子他也会死亡的,还有这个龙王,他也会死亡的,或者虚弥山的这些天人也会死亡的,所以说呢不管哪个地方,没有一个不死亡的地方,绝对会死亡的,还有呢就是一切种类的众生,不管是这个前面所讲到的欲界无色界的天人也好,地狱的众生也好,反正都是要死亡的,这些方面是决定死亡,尤其是南澹部洲来讲的话,就是绝对要死亡的,虽然死亡这个方面是确定的,后面就是说然死期死处死缘皆不定,这个方面就是具有很大力量的理论,那么在很多地方讲的时候呢?绝对死亡呢很多人已经就是说不需要深深的思考就会认同这样一种事实,(25:22)…… 但是呢就是说是说他你死期不定,你明天要死亡,这个时候很多众生就难以认可了,在很多大德教言当中也是这样讲的,如果说今年之内你也许会死的话,很多人呢也许会承认今年之内也许有可能会死,但是这个月之内你肯定会死,很多人就不会承认了,就会想了,这个月为什么会死呢?这个月就只有 30 天,30 天怎么会死呢?像这样的话就认为啊这个月不一定,尤其是今天肯定会死,更加不承认,他会说今天我肯定不会死,那么就说是实际上很多对世间八法的贪著就是从今天不会死的这一个上面生起来的,就是因为我今天不会死,我今天不会死的缘故呢,开始今天去做很多放逸的事情,今天不会死的缘故呢?开始消遥自在,开始做很多世间的事业,所以说呢我们很多的深重的烦恼,深重的执著就来之于执著今天不死,所以说呢在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呢,虽然死,但是呢这个死期不定,死期不定呢就说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亡的,也许是明天也许是今天就开始死亡的,佛经当中也是这样教证的,或者华智仁波切在《前行》当中也是这样讲过的,实际上明天和后世这两个时间哪一个先到这个说不清楚的,在我们的印象当中后世肯定还有几十年哪,明天肯定是先到的,但是这个不一定,很多众生来讲,后世先到,那么就是明天后到,比如今天一死了之后,一下子就到后世去了,所以明天就永远没办法到来了,在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佛经讲过,后世和明天哪个先到根本说不清楚,那么这个方面让我们观察死期不定的,死期呢绝对是没有办法决定的,死处也是没办法决定的,就说我们自己在哪个地方死,这个没办法决定的,有的时候是在自己的家里死,有的时候是死在山间哪,有的时候是死在其他的一些工作上面啊,有的时候死在于这样一种经堂里面哪等等有很多的,那么就是以前呢法王如意宝讲法的时候呢我们也是亲自看到过,那么像这样一些老喇嘛呢听法听法就一下子倒下去,倒下去之后一看呢已经断气了,像这样就在经堂当中听法的时候死去了,还有一些时候走路的时候死去了,还有呢在家里睡觉的时候,当天晚上睡下去,第二天早上一看已经死了,所以这个方面死处到底在哪个地方呢?根本不知道的,死缘就说是通过哪个方式死呢?那么就是说是要躺在床上病死吗,还是通过其他的横死呢?还是通过这样一种其他的很多很多这种非人哪或者这方面而死,这个死缘呢不定的。此寿无增恒衰减,死缘众多生缘微,那么就是说此寿无增恒衰减,还有我们要知道的话,我们这个寿命是无增恒衰减的,一方面就是讲我们没有任何的方法让他增长,那么在《广论》当中也是讲过,为什么无增就是说理由,就是要通过这些做佛事啊,念咒啊!修这些长寿法啊,这个方面要趋使自己的寿命增长,这个业哪极难成办,非常难成就的,因为现在我们的心如是的散乱,现在这样一种四大的精华呢如是的消耗,所以说呢我们要修一个长寿法呢真正要出现一个验像啊非常的困难,尤其是很多地方讲的话,这个长寿法修持的时候也是避免横死的一些修法,真正的就是说死亡到来的时候没办法避免的,所以说这样寿命是没办法增加的,但是虽然没办法增加,恒衰减,就是每天都在衰减,那么我们就知道了,如果假使说我们活 60 岁的话,那么现在看一看,我们就是说是这个已经消耗了 30 岁了,30 多岁了,首先现在观察的时候呢 30 多年是怎么样过去的,30 多年的时光呢就是通过一年一年的没有的,所以我们说 30 是他的一个定数,是他的一个大的数字的话,那么就是通过第一年,一年一年 30 个一年像这样的话就 30 年没有了。那么一年是怎么过去的呢?一年 12 个月一过,一年没有了,那么就是说是一个月呢 30 天,30 天一过,一个月就没有了,那么一天呢一昼一夜的时候一天就没有了,所以这个方面我们看的时候呢今天一昼一夜过完之后呢今天一天就没有了,30 天这样过去之后,一个月就没有了,12 个月过完之后,一年就没有了,所以说我们就知道了,这样一种时间过得是非常得快的,非常快,在我们不知不觉当中,在我们没有引起任何的警觉的过程当中,一年又过去了,第二年又过去了,所以我们看一看去年是怎么样的,去年 05 年是怎么样的,今年 06 年,06 年现在是几月了,现在已经是 9 月了,9 月再过几个月就到了年底了,到了年底之后呢又一年过去了,又到了 07 年了,07 年过去 12 个月一完又一年,所以像这样一年一年当中我们自己呢就说是死期呢就慢慢

十二个月一完又没有了,所以说像这样一年一年当中我们自己的死期就慢慢慢慢降临了,所以说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很清楚的,尤其是很多时候一刹那一刹那地在衰减的,就是说如果我们把时间弄到刹那当中去的话,就是每一刹那每一刹那我们的生命都在衰减,或者说看这些钟表,一秒一秒就在滴答滴答当中我们的寿命就在消逝,所以说从这方面一观察的时候,没有一个增长的,而且每天每一刹那都在减少我们的寿命,这个方面为什么不死亡呢?肯定要死亡。

死缘众多生缘微,而且在这个世间当中,很多死缘,生源是非常少的,死缘众多有外内,来自于外和内,外面有这些魔类、魔众这方面的对我们做死缘的,很多这样一种魔,魔他自己对这些人生起嫉妒的时候,或者有以前业缘的时候加持你,然后使你马上死亡的,有这样一种魔,有很多病魔,死魔有很多,而且有些时候在出现横死的地方,比如说哪个地方翻个车,哪个地方曾经出过事情,有些时候那个地方的魔最容易聚积了,所以说像这样的时候,外魔也很多,还有外面的地水火风,这方面也很多,像地震、海啸、或者大火灾、水灾,这方面非常非常多,尤其听说今年到处发生这样一种水灾,或者狂风,或者这样一种大地震、海啸,或者很多灾难频频出现的,所以说现在越接近末法这样一种死缘越多的。还有从自己内缘来讲的时候,就是四大不调,四大不调这方面也是非常容易出现死缘的,很多地方比喻的时候,我们的四大就像一个口袋当中装了四条蛇一样,装了四条毒蛇,四条毒蛇如果互相打斗的时候,一个蛇它比较强的时候,其它三个蛇它就弱了,如果这样的话,比如说我们身体当中地水火风,如果是水大,稍微增盛的时候,然后就开始生病了,我们说四条蛇它要安安静静地待在一个口袋当中是非常困难的,经常它要争斗,所以说我们的四大要平平静静地老老实实地平稳下来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说不是地大增盛就是火大增盛,要不然就是水大增盛,像这样增盛之后开始生起很多疾病,应该知道现在我们没有遇到这些病魔,没有遇到其他的四大不调的,完全来自于以前的善业在支撑,或者有的时候不出现这样一种很多的外缘的魔完全是上师三宝在加持,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并不是我们福报很大,或者并不是死缘不多,而就是说有细微的善业在支撑我们,就是说没有遇到这样种障碍而已,但实际意义上死缘是非常非常多的。

生缘微,使我们生处生缘是非常非常少的,而且很多地方讲,这些生缘最终成为死缘,完全成为死缘的。

时不待我当紧迫,自即日起勤修法。所以说我们思考了上面这些无增微减或者就是说死期不定的这样一种教头之后呢,时不待我当紧迫,这个紧迫感一定要生起,生起了紧迫感之后呢,自即日起勤修法。无垢光尊者教导不要拖明天,千万不要拖以后修,反正什么时候开始生起紧迫感的时候就从现在开始勤修正法,现在开始勤修正法就是按照上师的教言具体地闻思修的次第当中,像这样让自己的人身有意义了,尽量在修法的过程当中不要夹杂其它的轮回的念头,尽量要舍弃世间八法的念头,然后这个方面的善法才是真正的一个纯净的善法,所以出离心菩提心和这些空性如梦如幻的证见一定要内心当中精进地去作意观修,应该修持的这些念咒语或者就是说顶礼、转绕、或者说听闻正法、思维正法,这些方面一切的善法要合理安排,然后在白天在晚上都要精进地去修持,所以说我们就知道无垢光尊者对我们作了非常殊胜的教诫,尤其是在这个地方讲死期不定它的力量非常大,确确实实它的力量非常大,因为就是说如果我们有一个死期能够决定比如说北俱芦洲,北俱芦洲它的死期能够决定绝对是这么几千年,怎么样地话我们就可以安排了,反正我有两千年的寿命,两千年的寿命我现在活了一百岁,还有两千多岁,像这样的话我就可以安排第一期我怎么样享受,然后慢慢或者慢慢怎么修法,这个方面如果真正有一个死期决定的话,一方面我们可以不用着急,不用说时不待我要紧迫,马上就要修法,但是南瞻部洲的特性就是这样的,没有一个决定的时间,前面我们讲过,如果在劫初的时候我们达到无量岁,最后达到十岁,所以说他的增减是 jiwu 决定的,尤其是现在来讲的话,就是说属于一般来讲属于六七十岁的这样一种过程当中,但是还有很多死缘会突然出现,这些死缘突然出现之后就没办法保证的,所以说我们不要认为我没有病,不要认为我在修法,不要认为我修了很多参加过了很多次的长寿法会,这方面实际上一一观察的时候,都不是一个决定的可以放逸或者可以拖延修法时间的一种借口,根本不是这样理由的,所以说我们就知道这样死缘不知道什么时候来,尤其是有的时候观察一下这些死亡的人,这些死亡的人观察他们死亡对我们应该很有触动的,他们每个人死亡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下一刹那我会死亡,有没有想过我马上会出现个死缘呢?绝大多数的人都没有想过的,如果真正我们得了很严重的病的话,倒是有一个心理准备的,反正我得了一个绝症了,没办法活下去了,可以活六个月或者活一年反正都要死亡,这个方面他心理倒有个准备,但是不准备呢,就是心里没有准备的,就是没有这些大病的,没有绝症的,尤其是很健康的,年少的这些人,最会认为我不会死亡,肯定不会死亡的,他这个方面就会生起常执,但是我们看一看很多人就是在少年的时候,在健康的时候,在毫无准备的时候没有想到自己要死亡的时候突然就死亡了,死亡突然就到来了,这个时候他怎么办呢?如果这个是我们又怎么办呢?所以说你敢保证这些突然的死亡就不会像突然降临他们身上一样突然降临在我自己的身上吗?这实际上都是没办法预料的,所以说应该知道今天不死今天我好好修行,明天不死明天好好修行,像这样的话把修行落实到每一天当中,不要说一个大概的计划,三年之后开始实修,或者怎么怎么样开始实修,实际上今天就开始修,今天该做的这些事情都要好好做,闻思修行好好地发愿回向,这些方面都要好好做的,这个方面不做的话死的时候根本没有抵挡死主这样资粮的,我经常想到宗喀巴大师有个比喻,宗喀巴大师的比喻就是这样讲的,打个比喻说,从现在乃至于下个月这个时候肯定有个怨敌要来,我自己一个不共戴天的仇人他会来找我的,就是从现在开始到下个月之间肯定会来,这个方面就是这样决定的,但是这二十多天或是三十天当中到底哪一天来呢?到底是哪一天来我就是没有决定的,所以说当他知道绝对要来,但是不知道哪一天决定时间来的时候,今天我要好好防备他,然后今天过去之后没来,没来之后会不会昨天没来的缘故,今天我可以放松呢?他不会放松的,昨天没来不等于今天没来,所以今天他要好好去防守,今天没来的话后天也许会来,像这样的话,一天一天这样的话就每天每天都在非常谨慎的心态当中度过每一天的,所以说就是应该像这样一种心态,就是说打比喻和这个比喻相对应的意义就是这样的,就是死亡决定会来的,这个方面我们首先决定的,绝对会死的,就好像说这个怨敌是从现在乃至于下个月之间绝对会来,这个方面我们对应他的比喻,但是就这个死亡什么时候来呢?我不知道,反正也许是今天来,也许是明天来,这个不知道是哪天来,但是就是因为不知道哪天来的缘故,我今天千万不要放逸,如果今天来了怎么办?今天来了我没有修正法,我是在放逸的过程当中死亡的话,犯了戒律的话,那么我就堕入地狱,今天我在整个一天当中我不会放逸的,但明天呢?明天来的时候我不会想昨天没来的原因今天不会来,就是说肯定要来,但是今天来不来我也没有决定,所以今天当中又好好修法,乃至于一天一天都通过这么谨慎的心态去修行,那么修到临终的时候你的相续当中,就会可以说一观察一回忆的时候这个非法的念头是绝少生起的,然后正法的念头时时生起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个死期不定,就是因为这个死亡不知道什么时候来这个理论太强大了,他的力量太强大了,所以说他的力量太强大的缘故,就是非常有效地可以制止我们的非法的念头,然后尽量使我们在每一天每一个小时每一分钟当中都能够尽量处于善法状态当中,所以说我们要修无常的时候要多思维死缘,多思维死期不定,多思考死期不定的话对我们调伏对现今现世的贪执心是非常有意义的,那么我们就是说千万不要认为我修过一两天或者大概知道了,这个绝对不行的,我们再在讲绝对不行的,现在从字面上知道一点点或是说听过很多次不代表你内心当中就已经生起这个觉受了,所以必须要缘这样一种死期不定的理由,这个地方所讲的理由,宗喀巴大师广论当中所讲的理由一条一条地把它记在心中,然后打坐的时候一条一条去观想,反复地观想,乃至于最后真正生起一个死亡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不知道下一刹那来不来死亡,不知道今天晚上死亡来不来,这样一种殊胜的定解从内心深处必须要升起来,这个念头升起来之后那么你的相续绝对不会一样的,像这样你的相续绝对是保持在正法状态当中,所以那个时候就可以保证说是百分之百的一个好修行人,所以对世间八法的念头根本没有兴趣,既然今天晚上或者说明天死亡就会来。。。。。

像这样你的相续绝对是保持在正法当中的。所以那个时候就可以保证说是一个百分之百好修行人。所以对世间八法根本没有兴趣。那么既然今天晚上

或者说明天我死亡将会来临,那么我去追求这些干什么?我积累这些财产干什么?我追求这些没有意思的事情,做很多贪嗔做什么呢?所以说为了眷属执著干什么呢?为了其他这些名利执著干什么呢?反正如果明天死亡就会来,来了之后这些都对我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这个方面想到时,绝对一心一意趋入正法当中是不用说的。

好好去观想死亡无常的道理,对我们来讲是很大的帮助,确确实实一个人成不成为一个好修行人就从这些方面开始的。内心当中生起这样的觉受,绝对趋向正法。不生起的话就看我们的心态。现在我们的心中没有生起死亡无定的心念,所以我们的身体很放逸,我们的心,信心或者是修法的决心都是很薄弱。而且外境特别引诱我。有的时候不像是很严重的外境,但是我看了之后马上生起贪心,马上生起个嗔恨心,马上生起个嫉妒心。原因是什么?对治力太弱了。为什么会这么弱呢?相续当中根本没有生起这样一种死亡无常的念头。所以我们经常被这个违缘轻而易举打败的原因就来自于内心当中根本没有对治力。

所以当我们内心当中生起这样死亡无常的觉受之后,外面的这些障碍,不要说小的违缘,大的违缘都没办法动摇我的修法的心态。所以为什么很多修行人他一辈子根本可以说是和外界完全不联系,一个人就住在深山当中,有没有好的食品都无所谓的,有没有好的住处都无所谓的,有没有好的衣服无所谓的。像这样内心当中就是生起了这个死亡无常的念头,真正地看破了今生了。所以他处在我们认为他很孤独,我们认为他肯定很难熬,实际上他内心当中处于正法的状态当中,根本不可能有这样一种心态。这就来自于内心当中生起了这个和正法相应,相应了之后自然而然出现了这样一种验相,不相应的话自然而然出现非法的念头。

所以我们要了知这样一种,在死期不定这方面再再下功夫。然后从现在开始精进修法。

“有生必定有死”是讲解有生就有死的这种理论。

【《白莲花经》云:“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散。”】

引用了佛陀的经典作教证。

【因时间无法掌握,所以不知何时死亡。】

因为这个时间或者其他的因缘没办法掌握的缘故,所以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亡。我没办法掌握死亡到来的时间。如果能够掌握,前面讲过,如果真正知道的话,好好修行还有三年时间,我第一年修什么,第二年修什么,第三年修什么。但是死主根本不可能给你这个机会的。死主不可能给你一个机会让你安排,让你修得差不多的话他现来。根本不会有这样的来的。所以你安排也好,不安排也好,你修成了,不修成也好,反正这个死亡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

【《因缘品》云:“明日死谁知,今日当精进,彼死主大军,岂是汝亲友?”】

明日死不死谁知道呢?也许死也许不死,都不知道。但宗咯巴大师是这样讲的:“今天我死不死确实无法决定,有可能死,有可能不死。但是如果你执著于不死方面的话,它的过患就犹如下雨一样接踵而来。那么如果你执著今天必死无疑的话,虽然不一定今天死,但是它令自己的心转向于正法方面是有很大力量的。”

如果真正今天要死,那么是绝对要修持的。即便今天不死,但是这种心态帮助自己趋入正法。如果自己牢牢知道今天不死,百分之百你的心态是趋向世间八法的,绝对是趋向于轮回的。所以宗大师这些殊胜的理论好好去观察、好好思维,能够帮助我们内心当中趋向于死亡,修持今天必死的这样一种修法。

“彼死主大军,岂是汝亲友?”这些死主大军阎罗王是不是你的亲戚呢?如果是你的亲友的话,他可以网开一面的。但如果不是你的亲友的话,他根本不让你圆满不圆满资粮,修不修成就,反正他肯定会来的。

【死于何方也不一定,因此,无论前往何方,住于何处,都应观想:也许会死于此地吧!】

死在哪个地方也不一定,所以我们在佛学院的时候也会想:也许死于佛学院吧。在经堂当中想:也许甚至死在经堂吧。或者在往回走的时候,也许会死在路上吧。或者我们在其他地方去的时候,也许会在这个地方死吧。

为什么要让我们这样观想呢?为什么“都应观想:也许会死于此地吧!”。这方面观察的原因,它的理论就是让你在一个地方的时候,不会因为在这个地方生起常执,不会因为这个地方生起实执。所以我们在佛学院也好,去哪地方办事也好,或者我们回家乡去做这些事情也好,都要这样想:也许会死在那个地方。

那么既然也许会死在那个地方,我就不要因为家乡的亲戚朋友、施主,缘他们生起贪执,缘他们生起世间八法的心。不会这样。因为我死在这个地方,这些对我有什么用呢?或者我在佛学院的话,也许我死在这个地方,那么如果突然死在这个地方,我在这个地方造一些罪业,缘这些金刚道友,缘这些其他的上师造一些罪业没有必要的。所以像这样的话,如果生起这样的念头的时候,在每一个地方他都会安住在死亡无常的状态当中,不会行于非法。

【《妙臂经》云:“于山险地或深谷,室内路口或河畔,何方皆思我终处,了知无可适从性,故当遣除喜世间。”】

最后这一句就是说“故当遣除喜世间”。在《妙臂经》当中讲,于山险地有可能死亡,在深谷当中有可能死亡,在自己的房子里有可能死亡,在路口有可能死亡,在河畔有可能死亡。哪个地方都有可能死亡。像这样的话就“何方皆思”,都是我死亡的地方。“我终处”就是我终结之处,我死亡之处。

“了知无可适从性”,就知道这一切都是没有个决定性的。“故当遣除喜世间”,所以应该遣除,因为我不知道什么死缘。不管处于哪个位置,不管处于哪个地方,不管是哪个地方,就是外境现前,都以无常对治性,所以就会遣除喜爱世间的这样一种非理作意性。

【以何缘而死也是不一定的。经中云:“有以食噎死,亦有以药亡,何况说逆缘?故死缘无定。”】

在佛经当中讲,实际上死缘也是不一定的。

“有以食噎死”,就是有的是在吃饭的时候、吃东西的时候,被食物噎死的也有。

“亦有以药亡”,有的时候自己吃药是为了对治这个疾病,保持自己的生命不消亡。但是有的时候这个药变成毒的时候,通过吃药而死亡的。

“何况说逆缘”,倾听况说逆缘的意思就是对照前面以食品而死和药而死。实际上食品而死和药而死,这个是生缘。就是说食品是自己保持生存的顺缘,药物是遣除自己死亡,生存的顺缘。那么如果以食品和药都有可能死亡的话,何况其他直接的逆缘呢?直接的逆缘更有可能死亡。

“故死缘无定”,所以这个死缘是根本没有一个决定的。

【因无增唯减,是故必定死亡。】

就是讲因为我们的寿命是没有增加,唯一减少的,所以必定死亡。

【《无常语》云:“如断水源池,无增唯减故,众皆入死道,谁信暂时寿?”】

前面我们也讲过这样一种,无增唯减的这样一种道理也是讲过的。还有一些医学的论著当中就是说一个人的寿命,他呼吸多少次都是有定数的。像这样你呼吸多少次都是有定数。所以你呼吸一次就少一次,没有什么增加的。像这样讲的时候,我们应该知道,乃至于呼吸之间,自己的寿命都在慢慢减少。所以一天过去之后消耗多少次呼吸,然后第二天过去之后又消耗多少次呼吸,一年之后消耗多少次呼吸,所以从这方面观察的时候,那么自己所剩的时间确实是不多了。

《无常语》当中这样讲,“如断水源池”。断水源池,那么一个水池,一个水池如果它的水源已经断掉了。水源断掉了,没有进水只有出水,那么这个时候就是无增唯减。因为无增唯减的缘故,这个水总有一天会干枯的。反正不知道什么时候干枯,绝对会干枯的。因为它没有新的水源补充进来,源源不断地流出去,或者其他的水源的缘故绝对干枯。就像罗布泊一样,它的水源没有了,最后就成了一片戈壁滩,成了一片沙漠,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我们寿命也是这样的,就好像断了水源的水池一样,没有增加,唯有减少。

“众皆入死道”,所以最终一切众生最终决对是进入死亡之道的。

“谁信暂时寿”,谁信任暂时的寿命呢?我们现在这个暂时的寿命,不要太信任它。如果太信任我们暂时的寿命,就会趋向于非法,没办法趋向于正法。所以真正知道这个寿命是无常的,绝对要死亡,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亡到来的时候才会心向于正法。

【《入行论》云“昼夜不暂留,此生恒衰减,额外不复增,吾命岂不亡?”】

《入菩萨行》当中,寂天菩萨也说了殊胜的教诫。

“昼夜不暂留”,像这样的话,现在的时间一个白天马上要过去了,现在已经马上接近黄昏了。那么接近黄昏之后,夜晚就要到来。那么夜晚到来之后,明天早上夜晚又结束了,白天又到来了。像这样一昼一夜是根本不停留的,就这样交替着到来。

“此生恒衰减”,我们的一生当中就在一昼一夜当中,不暂留的情况当中,已经恒时地被衰减了。

“额外不复增”,在其他也没有增加的寿命。

“吾命岂不亡”,我的生命绝对要死亡。

【死缘众多生缘稀少,因此也必定死亡。】

在整个世间界当中,尤其是处于这样一种福报不够的,在四大洲当中福报最少的南瞻部洲。南瞻部洲的福报非常微少,恶业非常深重,所以死缘众多生缘稀少是很正常的现象,非常正常的现象。所以有的时候比如说为了修法的缘故,你听听这些新闻,看一看这些世间发生的事情,你会知道在整个世间有多少死缘。有多少死缘。实际上死缘是非常多的,生缘是非常稀少的。因此你必定死亡。

【《入行论》云:“死缘极众多,生缘极稀少,是故速死亡,心当向正法。”】

在整个世间当中有很多死缘,生缘非常稀少。所以因为生缘少,死缘多的缘故,我们是迅速趋向于死亡。或者是在因为死缘多,生缘少的缘故,我们很快死亡的机率就比较高。像这样的话,随时可能死亡的机率比较高。在这样一种状态当中,心应当趋向于正法才对。

【《宝鬘论》云:“死缘极众多,生缘唯少许,此等亦死缘,故当常修法。”】

《宝鬘论》当中,龙树菩萨也讲过,一切死缘很多,生缘非常少。

“此等”,这个此等的意思就是讲生缘。此等生缘虽然它存在,维持我们的生命。但是这个生缘亦死缘,故当常修法。

生缘亦死缘可以从两个方面讲。第一个,这些生缘有可能出现死缘。比如说你吃饭不注意,没有调节好饮食。本身这个饮食是你的生缘,但是没有注意调节的缘故就死亡了。或者说这些衣服是你的生缘,但是你该加衣服的时候不加,该脱衣服的时候不脱衣服,像这样的话有可能衣服因缘造成死亡的也有。还有这些住房,本来这些住房是生缘,但是如果修得不好或者其他因缘倒塌之后,有可能成为死缘。或者有些地方房子没盖好,出了这些非人,有可能因为这个房子生病或者是死亡的因缘。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讲。

还有从另外一个方面讲生缘和死缘。即便是说这个饮食和衣物没有出现死缘,但是你生存是为了什么呢?实际上你生存就是为了死亡的。像这样生存,食物或者这些衣服最终还是要趋向于死亡,还是帮助你趋向死亡。所以这些生缘最终全是死缘。

“故当常修法”,在这样的一种境界当中,我们应该经常地忆念正法,经常修持正法。这是有必要的。我们在很多地方,无垢光尊者也教诫:“经常修正法。”。经典论典当中也说“经常修正法”。这个是因为这些佛或者这些大德,这些菩萨,早就清清楚楚地认识到了修持死亡无常的必要性,可以让我们、鞭策我们精进修法。所以在论典当中再再地修持。

如果我们看到的时候,内心当中没有受到任何的触动,没有因为这些教义而受到感动的话,那么就会产生一种麻木的状态,就会认为是厌烦的状态,这方面就会产生起来。但是现在我们讲得多,讲得多有的时候引用其他大德的语录,实际上就是帮助能不能对于死亡无常,尤其是死期不定的教法生起一个决定性。虽然现在还没有生起这个,但是首先学习这个教授之后,对于修持无常他生起一个想修的意乐。

首先认识它很重要。认识它很重要之后再进一步观察,不能再拖了,现在应该修持死亡无常。每天修持死亡无常,每天我们非法的念就会减少,正法的念就会增多。我们修法无外乎就是减少自己非法的行为和这样一种念头,然后增长自己善法的行为和念头。唯一的要素,唯一鞭策我们的理论的就是修持死亡无常。死亡无常的教授对我们来讲是具有非常大的力量,应该通过很多很多方面再再地作意,再再去观想,尽量地在最短的时间当中,内心当中生起死亡无常的念头,是非常善妙的。像这样进行抉择。今天就讲到这里。

第十三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之后呢我们继续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车疏呢哦可以说是十三个方面,十三个方面当中从暇满难得到最后的密乘修法为止呢十三个侧面进行宣讲,那么这个呢就是一个凡夫众生哦如何心入正法,然后呢相续成熟最后获得解脱的殊胜的窍决,那么我们就知道呢一个修正除了这些正法之外呢没办法找出其他的哦更圆满这样一种更正确的道次第,所以说呢我们就知道呢首先呢是修习当中哦相续当中必须要生起殊胜的菩提心,而现在呢我们在宣讲的这些五加行呢就是生起菩提心的殊胜的方便,那么我们内心当中可以说在在的缘这个法义具备修持这样一种这个正法的因缘内心当中呢就可以生起这样一种境界和觉受,那么就真的生起这样一种境界的时候呢对一切的世间八法对轮回的万法呢丝毫不会生起贪执,不生起贪执的呢就会一心一意的哦精进修持这个一些殊胜的菩提心哦菩提心正见等等殊胜的窍决,所以说呢我们就知道这种修法对我们来讲是非常有必要性的,那么我们就知道呢以前这些大德没有一个不是通过这样一种修法而成就的,以前我们就提到过在这个比如说##?01:35 就说是这个意科喇嘛,意科喇嘛他手下的这个弟子呢实际上刚开始的时候全部都是哦一心一意的让他们修持这样一种共同加行,就是这些共同加行哦就说暇满难得、寿命无常等等修完之后呢内心当中生起了坚定的出离然后呢他们呢就开始到各个地方各个这样一种山体当中去精修这样一种大圆满正法,那么就是从可以说是效果来看的时候呢,在这样一种这个文革的时候,文革来的时候呢佛法受到了很大的损害,修行人呢哦也受到了很大的障碍的时候呢那么可以说意科喇嘛他的这些、这些亲传的弟子这些修法的弟子呢没有受到任何的破害,原因呢?以前呢彻底舍弃了世间八法一心一意呢在这样一种山里面呢就是修行,所以说呢没有受到其他的破害,然后呢这些弟子在这个临终的时候呢全部显现了这些瑞象的,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呢他的这个哦他的基础呢打的非常牢,基础打的牢的原故呢所以说呢哦在这个后面不管是在修行的时候也好在什么时候也好那么实际上都是有特别大的帮助呢,实际上呢哦我们自己做为修行人来讲非常羡慕这样一种境界也愿呢真正修佛法的每一个道友都能生起这样一种看破世间的这种境界,如果内心当中真正能看破世间的话那么这些外面的东西呢哦这些欲妙也好这些享受也好对你自己来讲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实际上对这些东西没有丝毫的执著,有的话就享受没有的话也不去贪执的,所以说你安住在这样一种状态当中哦修行的话,实际上这个外境对你来讲呢已经不会发生任何的这个让你贪执啊或者让你欢喜让你这些痛苦的这样一种作用呢已经完全没有了,那么就说一般的人哦心还没有入于正法的人来讲的话这个自己的修行成功于否很多地方是来自于外境的、来自于外境,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呢这些外境在自己面前现哦就是显现的时候呢就会生起这些贪嗔痴,那么如果不显现的时候相对于比较平静一点或者生起一种本色的状态,那么不管怎么样呢就说这个外境哦就说他要真正可以说不能引诱我们没办法发挥他的作用的话,主要是我们自己内心必须要修持这样一种正法、内心安住在法义当中像这样的话就会象这个哦狮子在处于狐狸群当中一样根本不会对自己的修行不会造成任何伤害,所以说我们就知道这样一种修法是非常殊胜的,还有呢从另外一个侧面来讲有的时候这些修法如果窜习的时间长,在在的窜习的话内心当中这些出离心呢容易保证的,然后如果说一段时间不窜习或者说自己分别念外移的时候呢这样一五觉受呢就会消散,那么这个哦对我们从自己的相续来看的时候呢非常的明显的。比如说去年冬天我们在专门修习开起修心门扉啊或者这一类教言的时候呢,就说有些道友相续当中呢就产生了这个体会的,然后是说这个哦有一些道友呢一直在窜习的缘故相续当中的出离心啊或者是看破今生的心啊确##?4:43 在在增上,但是呢就是这个哦从我自己侧面来讲的话因为一段时间没窜习的话又恢复到以前的状态了,所以说从这个角度呢哦就自己在这段时间在对照哦去看冬天在对照这个过程当中的这样一种这个心态的时候呢就发现一个问题这样一种共同加行如果真正在在的窜习的话自己内心当中呢又会被这些这个常有的执著所欺骗,所以说呢在在的发现这样一种修法非常殊胜而且呢不能够间断修持,那么自己内心当中没生起坚固的觉受的时候呢不能够放弃哦对这个无常、对暇满、对轮回痛苦等等共同加行这个做意,那么如果一旦放松了乃至于根本不修持的话那么自己内心当中呢没办法就是生起这个正法的境界的,这个方面呢我们可以就是说在在的观察都可以知道的,有些时候可以通过很多教诫呢必须要相信,实际上呢就说这个不相信你试试的话肯定过一段时间之后如果说不缘这样一种殊胜的法义去修心的话自己内心当中又会有会以前一样生起很多很多世俗的心念,这些世俗的心念生起来以后呢就绝对是一种障道的因缘呢。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对这样一种法义呢每天都要必须要修习、每天都去这个看这样一种教法尤其是很多这些大德实修的窍决,怎么样去看破世间怎么样去内心当中对这些无常的修法生起一种欢喜心这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否则的话我们在这个哦这样一种修法身分当中哦没有真正生起修法的境界到临死的时候应该怎么样呢?刚才前面哦佛陀对##?6:21 大王教诫的经典当中已经描述了临死的时候不修正法的人他是怎么样痛苦的怎么样恐怖的,在死后是怎么样独自漂泊的,那么这个方面是在在多做观察那么如果不注意的话哦这个就是对我们授记了,我们在临终在死亡之后呢就会变成这样一种非常孤独、非常恐怖的状态,所以说呢对这样一种修法必须要在在的修习。那么今天我们开始讲这个哦第七个问题吧。第七个问题是外内谐无为无常:通过眼见外面的破旧城市而于内心中观想无常,那么就是说这个同以外面的这个哦这样一种所缘呢引发内心当中的这个无常观,那么通过外面的这个器世界这个城市的无常呢内心当中生起哦自己必死亡的这样一种念头,所以说呢叫做外内谐为无常,那么在整个世间上呢很多破旧的城市哦破旧的城市很多,有的时候呢在讲印度的时候呢有很多破旧的城市,有些地方以前非常兴盛的这样一种城市呢现在呢有地方剩下一个哦地基、有些地方呢就剩下一个非常破败的这样一种景观了,那么就说是有的地方呢连这个地基都找不到了非常多的,还有呢我们经常在这个这些宣传这个印度胜境的这样一种这个宣传资料当中尤其是比较明显的是这个那兰陀寺,那兰陀寺当中年呢是这么的兴盛,像这样的话就僧众呢经常是在这个哦万数以上出了很多这样一种传承上师很多这样一种正法源流的这个发源地还有多这样的班智达呢都是出现在这个寺院当中,那么现在呢看去只是一片废虚而已,哦保存的最好的佛塔呢也是非常的破败的,所以看到这些的时候呢应该想自己内心哦自己为什么不死呢?想想看呢以前这个、这座寺院当中这么#?8:13 僧班智达都在这个里面开始这个讲法、修行度化众生那么现在呢只是乘下一片废虚而已了,所以内心当中就生起了我绝对要死亡的这种念头。四大聚合之心室,虽为动念士所饰,亦由因缘所产生,乃坏灭性有为法,犹如旧城无常有,故当迅速修正法。四大聚合之心室这个心室两个字呢主要是指自己的身体哦、这个身体而不是指这个心的自性因为心的自性不是四大聚合的,我们自己这样起心动念的分别心不是四大,那么这样一种四大聚合的心室呢就是讲这样一种这个我们的心依靠的地方,比如说身体。有些地方讲这个心室呢好像是讲心藏但是这个方面的心室应该广义来讲就是讲我们整个身体,整个身体呢他是这个四大谐空的,虽为动念士所饰,动念呢就是指我们的分别念哦我们分别念,那么这样一种心事呢他在心事当中是处于有这样一种这个士夫安住的,这个士夫是什么样的?这个士夫就是我们的这个眼识乃至意识,眼识呢就意识呢就是动念识哦像这样的话就量起心动念的士夫、他这样的心事呢对起心动念的士夫所装饰,亦由因缘所产生乃坏灭性有为法,那么这样一种四大而组合的身体他自己也是哦通过因缘而产生的,那么因缘和合产生呢有前世这样一种这个心识然后呢还有就是说心识上面的种种习气啊,种种这样一种善因或者恶因,通过善因呢显现个人身、#?9:53 身,通过恶因呢显现旁生的身体恶鬼的身体等等,那么对我们从我们自己身体来讲以前呢就说值遇过佛法修习过佛法。

以前呢值遇过佛法,修学过佛法,所以说现在获得了一个能够修持佛法的这样一种身体。但是这个身体呢是通过因缘合和而产生的,它自己也是坏灭的自性也是有为法的本体。

犹如旧城无常有,就好像一个旧城一个破旧的城市一样,它根本是无常有的。那么就是说是这个是什么意思呢?一方面就是所依的城市它是无常的,能依的人也是无常的,那么我们的身体就像所依的城市一样。心识,然后我们的心呢就是城市里面的人一样。那么就是说是这个城市兴盛的时候,里面的人呢?也是很兴盛的。那么这个城市破旧的时候,这个人呢也是各奔东西,所以说我们就知道,不管是外面的所依,还是里面的能依,全部都是无常的。那么从这个角度就可以知道,我们自己的心识这样一种四大的身体是无常的。我们起心动念的心也是无常的。现在我们自己想修法,现在可以发誓,像这样的话就是说是兢兢业业的修法,然后临死不舍弃上师三宝,但是我们的这个心会不会变化呢?这个心呢是极易变化的,尤其是凡夫的心完全靠不住的。所以说这个现在我们想修法的时候,也不能够说现在我想修法,所以说现在就可以放任自由,现在就可以像这样懒懒散散,反正我的心现在要修正法,以后肯定也会修正法。我现在的心能够处在修法的状态,我临死的时候也能处在修法的状态,这个是不一定的。所以说我们就知道我自己的这个身体,也是犹如破旧的城市一样,终究要坏灭的。那么就是说是我里面的那个心识,也是绝对不堪信任的这样有为法。

所以说无垢光尊者教导我们,故当迅速修正法,故当迅速修正法,如果对照它的比喻和意义,从能依和所依两个方面来讲的话,我们这样一种身体它是无常的缘故呢,应该趁着现在的身体还在,还能够修持正法的时候,就使用这个身体修法。现在我们的心堪能修正法,那么所以说必须要在自己的心堪能修正法,有这个修法的念头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再再的发愿,再再的巩固,这样一种修法的心。

所以说呢以前我们看到很多的道友,刚开始修法的时候,当居士也好当出家人也好,他那个时候那个心呢非常的迫切,但是过一段时间之后呢,他那个心呢就是慢慢慢慢的开始改变了。以前他可以在诸佛菩萨面前开始燃指,开始发誓然后呢绝对不舍弃正法的,但是呢后面也有坏戒律的,也有转入外道的,很多很多这样一种事情出现。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当时的心和后面的心,它是会变化的。那么怎么办呢?怎么对治呢?华智仁波切在前行当中也讲过,那么在这个时候应该知道我修法的心是无常的,所以再再要祈祷,再再要发誓愿,发坚定的誓愿,再再的通过闻、思、修的智慧,来使自己的心相续成熟,这一方面都是非常有必要性的。

如是观察从前,美丽富饶的城市中遍满人流,后来终有一日人去城空,那么我们可以观察以前非常美丽富饶的,像经典或者传记当中记载的这些,印度的这些大城市,这些方面的话当时人也很多,而且城市很美丽,后来终有一日人去城空,然后就是终有一天来临的时候,城也会坏的,人类全部或者说是死亡,或者说是流落它方的。

呜呼!轮回之法皆是前兴后灭,最终只留下人名而已。

那么就轮回的法都是这样的,最终只留下人名而已,那么就是说一切的这样一种积聚呢,必定是要分散的。一切的这样一种可以说累积必定会毁塌的。所以说我们就知道一切轮回的法没有一个可靠。那么前段时间出去到朝山的时候,也去了札嘎仁波切他的寺庙他的道场,札嘎仁波切的道场就是写《山法宝鬘论》那个。就是说是因为学他的这个论典非常受益,就路过他的寺院的时候,去了山上一个寂静处,去了之后全部成了废墟。像这样的话他以前那个经堂还有,还有很多这些修行人的这个房子,这些都有。但是呢,一想到以前的这个寂静处啊,是札嘎仁波切他是怎么样教导他手下的这些修行者,怎么样舍弃今生?怎么样说必须要好好的修法?还有这些戒限,男众女众或者说是它的戒限?这方面清清楚楚的。持戒了之后呢,当时这些修行人就非常如法的,将自己住在经堂啊,或者讲法的地方啊,现在还有这个遗址。但现在的话好像一个人也没有,据说只是看到一只猫,除了看到这只猫外一个有情都没有的。我们在那里发点愿,顶顶礼啊,这方面全部成了废墟了。这方面也一样可以说是当时的感受是非常的强烈的,所以说我们就知道现在的佛学院这么兴盛!那么以后会成什么样的样子?这方面都不好说的。所以说最后只留下一个名字,札嘎仁波切在这个地方修法的,或者这些很多修行人在这里修法的,所以说像这样的话应该要知道这些就是轮回的本性。轮回的本性的话任何人没办法考虑的,我们自己的这样一种身体,即便是说很庄严,即便是说现在是充满了青春活力,但是终有一天会衰败的。我们自己的这个心识终有一天会离开这样一种房室而去的,独自漂流到后世。所以说我们知道,执着现在的一切没有任何实意。

同样为珍贵的衣食所庄严,种种分别动念所严饰,四大聚合的自身这个房室,也终将塌毁仅仅剩下骨骸而已。从这样一种外面所依的城市做为例子观察,现在我们的身体啊是被珍贵的衣食所庄严的,尤其是很多的众生哪,它对这个可以说是外在的执着呢,有些众生呢他对衣服很执着,各种各样美妙的衣服啊,这个方面是很执着的。在家人呢,就执着在家人的这些西装也好,或者这些皮鞋也好,反正呢把这些执着。出家人呢,就执着他的袈裟,执着他的这样一种衣服,裙子的布料,或就是它的颜色啊,它的这些新旧啊,这些方面呢也是很执着的,都是喜欢穿这些比较好的衣服。这个就是人的这些常情,还有呢对于饮食方面呢,也是非常喜欢吃好的东西,还有就是说是很多很多执着,反正我们身体尽量让它庄严。种种分别念严饰的四大聚合的自身,还有内心当中充满了这样一种分别念。为什么叫做种种分别念严饰呢?那么如果没有分别念严饰这个叫尸体,这个就叫一具尸体。那么至所以我们不叫尸体,他就是因为内心当中,这个身体当中充满了种种分别念,称之为有情称之为活人。所以说呢,他就叫做严饰的意思。那么这样四大聚合自身的这个房子,终将会埸毁的。反正呢,就只不过是时间的长短而已,仅仅剩下骨骸,那么最后就是剩下一具尸骨而已了。到那时也许会有人念着自己的名字说,这是某某人的遗骨,因此应当深入思维此理。假设说自己的遗骨还在的话,那么就说也许有些人还会念着自己的名字,指着这个就是某某人他的遗骨。以前他曾经在世界出现过,但是后面呢,什么样的因缘死于何处?死于什么样的一种时间当中?只留下一个名字,只留下一个遗骨,还有很多的人遗骨根本找不到的。名字根本已经早就被人忘光了,所以说像这样的话,现在我们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自己认为自己的方方面面,都是可以说是很重要的!但实际上一观察的时候呢,再百年之后再自己死之后呢,或者留下一下遗骨而已,或者连遗骨连名字都没有的。所以现在为了这样一种身体,有什么样可以执着?应该好好的深入思考这样一种无常的道理。

《亲友书》云:“身际如灰干际坠,终究不净无实质,当知一切皆幻灭,各自分散之规律。

身际呢,身体的最终的边际就是身际的这个意思。那么我们现在的身体就是,能够动的,充满血色的这样一种身体。那么他最终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呢?如灰干际坠,那么这个如灰呢就可以理解成如是的意思,而不是比如,我看注释当中讲的好像是如是的意思,像这样一种身体的最后如是变成灰烬,不管是通过火烧变成灰烬,通过土葬变成灰烬,还是通过其它的变成灰烬。反正呢最后呢就是变成灰烬的。然后呢,干际呢或者说有些地方变成干枯了,变成了一具干尸,现在呢我们身体当中有很多的水份,但是死亡之后这些水份就慢慢干掉,就成了一个干枯的身体。坠呢,就是纷纷坠落,犹如变成微尘纷纷坠落。终究不净无实质,那么最终观察这个本体的时候,它是一个不清净的本体,无有实质的本体。当知一切皆坏灭,所以说应该知道自己的身体,都是幻灭的自性,各自分散的规律。这个方面就是说聚际必散这样一个规律,我们自己的身体是不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因缘聚集而成的,绝对是聚集而成的。反正呢,不管怎么样只要是通过因缘聚集的这个物质呢,最终绝对会分散的。那么就是说,以前在这个洛若山开这个大法会,开极乐法会的时候,各个地方的僧众还有很多的这样一种信众呢,纷纷聚集在这样一种大草坝当中,当时就会想,现在我在开法会的时候,我走到路上就开始想了,现在这么多人在参加法会,但是如果一旦这个法会结束之后,会怎么样的呢?又恢复到这样一种非常荒凉的状态,因为现在洛若山和以前洛若山根本不一样的,以前洛若山只有二三间房子。

只有两三间房子,看起来非常的荒凉,那么现在当然修了很多房子,不管怎么样当时就想了,既然这么多人聚集在一起开始发愿,开始就是说是在法王如意宝下面听灌顶啊听传法,那么后面呢肯定会分散的,当时这个就是这样的,果然的话,法会一结束之后,马上就分散了,在一天之内一个人找不到的,所以说我们就知道了,一切只要是聚集的这样的自性肯定会分散,我们的身体是集聚的自性,肯定会分散的,我们的身心是集聚的自性,肯定会分散的,所以说呢这一切都应该知道,那么既然知道一切都是各自分散的规律之后呢就应该放弃这个非理作意,非理作意呢就贪执自己的身体,贪执自己的感受,贪执轮回法这个叫做非理作意,然后将自己的如理作意呢,历历地提在面前,如理作意呢就是使用这个身体来修法,使用这样一种心来修法,使自己的身心都能够安住在正法当中,这个方面就称之为如理作意,所以说我们就平时再再讲,我们在学无常的时候,千万不要认为,千万不要仅仅想我要死了我要死了,你单单想我要死了是没有用的,你要死了,你想了又怎么样呢?实际上你要想,我要死了的缘故呢?我无常的缘故呢?我必须要修持正法,这个方面才是我们正真的学习无常这个教言,它能给我们得到一个真正的提示。

第八是以比喻说明无常

尽管在漫长的一生中享受善趣安乐,然而,如梦初醒般瞬间就会趋向死亡。

那么在漫长的一生,漫长的一生呢?就说是说法不一样的,有些地方经典当中论典当中讲了自己的一生呢是非常迅速的,那么有些地方讲是漫长的,从观待的侧面来讲,如果说一个人能够活到六七十岁的话,观待来讲还算是漫长的,那么在漫长的一生当中呢享受了这个善趣的安乐,尤其是作为人身而为人的话,享受了很多人道的安乐,但是这样一种安乐呢最终会如梦初醒般瞬间就会消散的,瞬间就会趋往死亡,比如说我们在梦中感受快乐,我们在梦中感受快乐的当时在梦境当中的时候,有吃有穿然后呢一切都如意的,这方面就当然是很舒服的,但是自己的梦一醒来之后什么都没有了,就说是同样的道理,现在我们具有这样种身体的时候,这样善趣的人身没有失去的时候呢可以感受很多快乐,但是如果说是死亡到来的时候呢?这个就叫如梦初醒一样,一下子就舍弃了今生的快乐,一下子就趋向了后世的死亡,所以说应该好好地就利用这样的身体来修持正法。

犹如赤风中油灯,刹那无常动摇性,

骤然猛烈之死缘,降临自己头上时,

不能久住定死亡,故应当下修正法。

赤风中呢这个在注释当中没有讲解什么叫赤风,那么只是说有两种风,一个是和风吹动,一个是猛烈的风,那么好像这样一种赤风当中的油灯一样,如果说是这样一种猛烈的巨风没吹来的时候呢?它是刹那无常的,它是动摇性的,比如说草原上面一盏灯的话,如果说是和风吹动的时候呢,还不至于马上熄灭,但是呢,它也是刹那无常,它也是这个灯也是动摇的自性的。

骤然猛烈的死缘,就是如果说突然出现,吹了一阵狂风的时候,这个灯马上就会熄灭的,所以说这个方面就是它的比喻。

骤然猛烈之死缘,降临自己头上时,那么如果这样一种猛烈的死缘没有到来的时候呢我们自己的生命是刹那无常的,是动摇性的。

那么如果突然出现一个猛烈的死缘,那么这个时候就不能久住定死亡了,那么很多这样种世界上出现死缘的时候都是这样的,前一刹那的时候还在享受安乐,马上就感受痛苦,比如说唐山大地震的时候呢,这些很多众生都是处于睡梦当中,都是在安乐的睡觉,但是就是死缘到来的时候呢就这么一下子就死去了,房子也倒塌马上就死去了。 这些马来西亚大海啸来的时候呢,前一刹那还在好好地享受,海啸一上来的时候马上就死亡了,所以说很多时候都是这样一种自性的,那么只不过现在我们的死缘就是说没有显现,那么这个死缘到底显不显现呢?这个猛烈的死缘到底会不会落在我自己的身上呢?谁敢决定呢?没有一个人是敢决定的,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呢不管是说遇到猛烈死缘,还是不遇到猛烈死缘,反正都是不能久住的,都一定会死亡的。

故应当下修正法,就是说我们这样一种生计啊我们这个生命的最终呢就是死亡,我们的唯一条路就是死亡,这个死亡是任何人没办法避免的,任何人都没办法避免,所以说呢我们作为一个修行人来讲,对这个死亡应该抱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那么在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书》当中也是讲过了,那么这样一种对于死亡的态度呢,不外乎就是两种人,世间上的人两种,一个呢根本就是回避不谈死亡,一谈死亡就是认为是不吉祥的,所以说人和人之间,像这样在社会交际的时候呢避口不谈这样一种不吉祥的词语,这个方面就是说完全逃避,这个方面是非常可怕的,如果你现在逃避是可以,你在暂时当中不用提它不用想它,你就好好地去享受你的欲妙这个是很好,但是因为你对死亡一点心里准备都没有,当你得知马上要死亡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他的心会特别慌乱,特别的慌乱,非常得焦急,他就是说根本没有一点依靠感,没有一点安全感就会想起来,还有一种就是说反正要死亡,还不如现在好好地享受,有这样的一种人,他就是知道要死亡,但是就是说反正你想也是没用的,反正它会来的,就像西方人的很多人,西方的很多人反正就是说死亡都要来,大家都有死亡,反正现在我好好享受,索甲仁波切的意思这两种都不对的,两种心态都不对,那么作为佛教徒应该怎么样呢?一个佛教徒来讲的话,应该说是这个正视死亡的,就是说对这个死亡的来临呢就认为是很正常的事情,不单单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反复去观修,每天都想这个死亡,所以说当死亡到来的时候,这个死亡就像他多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见了之后呢他不但不会生起恐怖心,反而会生起很大的高兴,欢喜心,为什么会生起欢喜心呢?并不是说是你学了佛你死亡你就会很快乐,不学佛就不会,不是这个意思,因为他正视死亡,天天观修的死亡的缘故,他的心态根本不一样,他的心态不一样,突然到来的死亡,他也不会很惊慌,然后在没有死亡到来之前,他会抓紧一切时间去修法,所以说呢我们说佛教当中观修死亡绝对不是消极,很多人认为佛教当中这个很消极,为什么?他经常观想死亡啊,经常谈死亡啊,这个很消极,他就是把自己的一切交付到后世很消极,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的,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说这么多大成就者,他在知道死亡之后呢反而更加精进了?他在知道要死亡的时候反而更加去除恶业,更加去修习善法,这个根本不是消极,这个就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心态,如果我们现在如果真正内心当中生起了死亡无常的这个心念之后呢不会坐在那个地方去睡大觉的,不会就是说把自己的心啊交给这些世间八法的,不会去造很多恶业的,就会真正地去断除一切的恶业,然后拼命地去修很多善法,修了义的善法,修不了义的善法,一切身语意的这样中修行都要全力地去趋入,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呢,知道了这样种不久将死亡的时候就应该在当下修持善法,这个方面就是说我们学习死亡无常,正确地掌握佛陀为什么要宣讲死亡无常这样一种它的密义所在了。

例如,和风吹动的草原上有一盏油灯,偶尔刮起一场狂风时,油灯便会熄灭。

这是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呢是和风吹动草原上,就是没有出现狂风的时候,是和风吹动,有点微风吹动,那么这个草原上的油灯呢它是动摇的自性,风一吹过来之后它就开始左摇右摇,像这样的话就是个动摇的自性,或者这个风吹过来的时候能够帮助它这个灯油啊迅速地燃尽的,可以帮助他火势增长,尤其是和风呢它能够帮助火势增大的,那么后面讲偶尔如果说一旦刮起一场狂风,油灯马上就熄灭了。

同样,应当观想:自己犹如油灯动摇般的寿命被夜以继日的无常和风吹动而趋向衰老而迅速死亡。

这个方面和前面的比喻对应,首先是对应和风吹动草原上这样 油灯的自性,那么我自己呢犹如草原上和风吹动的这个油灯一样,我自己的寿命呢夜以继日地被无常的和风吹动,趋向于衰老,就是说没有出现很强爆的这个死缘,很大就是说非常骤然的死缘没有出现,但是即便是没有出现呢,但是都是自己的生命都是无常动摇的,都是慢慢慢慢趋向于死亡的,自己就在这样一种比较顺境当中呢一天又一天,一个月又一个月,一年又一年,从这个方面自己的寿命就可以折磨,然后呢就趋向于衰老,迅速趋向于死亡的,无有余地的,绝对是死亡,

并且定会受到狂风般病缘或损害的威胁。

在我们一生当中绝大数人尤其是末法时代,尤其是五浊恶世不受到这样一种定缘,狂风一样定缘危险的人,不受到其它损害威胁的人几乎没有的,一个都找不到的,所以我们知道谁他没有被 威胁过呢,谁没有被其它的损害威胁过呢?所以说呢实际上都是威胁,因为这个环境呢就是这样一种自性,以前的话就是环境相对来讲比较好一点,所以说呢还会有偶尔出现一个两个一生不生病的人,或者一直一生当中没有受到任何损害的人,他现在这个世界这么样污浊,所以说呢这个病缘这么多,过一段时候就出现一种新的病,再过一段时间又出现一种新的病,所以这样一种病的话是一浪接一浪一波接一波地就开始向众生袭来的,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损害,都是和地水火风的损害啊或者这些恐怖分子的损害啊,还有很多这样一种损害呢都是威胁。

或者这些恐怖分子的损害啊,还有很多这样的损害都是威胁着众生的,所以说在这些危险当中很多人就会死亡的,突然出现这样危险的时候,很多人就会死亡的,偶尔也会有一两个不死亡,但是这个非常稀有的。

《致弟子书》 云: “如为狂风所吹之油灯,寿命瞬间住准亦非有。 ”

《致弟子书》当中也是这样给我们作教诫的,好像被狂风所吹的油灯一样,处于狂风当中的油灯马上就会熄灭的,我们自己的寿命也是处于这样一种地水火风、外魔、病魔、自己的业力等等,一切一切的这样一种狂风的危险,所以说我们一定要知道自己现在是处于狂风当中的油灯马上就会熄灭,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如果我们的业力不重的话,不会生在现在的,我们业力不重不会生于娑婆世界,我们业力不重不会待在末法时代,还没被度脱,之所以我们现在生于这样世界当中,本身就说明我们自己的业力非常严重的,所以说我们现在所处环境就是狂风所吹的这样一种油灯的状态当中。

寿命瞬间住,我们的寿命要瞬间安住准,这个“准”字怎么理解呢?这个准就是定准的意思,那么我们自己的寿命也要在瞬间当中安住这个定准,没有的,你说我的寿命一定能够安住下一个瞬间,那么这个定准到底有没有?这个定准绝对是没有的,从各方面的理由来观察的时候是根本找不到的,所以在这些当中讲过下一刹那死不死亡,或者如果下一刹那不死亡,这个理由根本找不到,这个是佛经论典当中再在讲的,我们在学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怕生起一种什么呢?我肯定不会死或者说怎么样也不会死亡的,但是真正要找理由,自己一个都找不出,所以对这样一种法义一定要往内心去观察,往内心观察就会越来越认识到这样一种法义的准确性,那么如果说是自己在听到法义的时候马上给自己造的业马上就反驳这个教义的话,那么自己的心离这样一种教法就越离越远了,所以说我们就知道教义是经过佛陀智慧观察很多大德成就者再在地体验再在地观察得到一个非常准确的答案,不可能被任何的理论推翻的,那么现在我们认为它这个理论很勉强或者只是一种说教而已,那么说明肯定自己的心没有好好去观察这个理论,那么你自己到底有没有找得到下一个刹那绝对不死的这样一个原因呢,有没有这样一种理由呢?实际上自己好好地观察是根本找不到的,也就是说这样的教义看似简单看似有毛病,但实际意义上我们真正要观察的时候越观察越修行越体会越觉受的时候会认为这样一种修法真正是千真万确的,所以说真正的大修行人和这样一种初学的修行人,他的态度、对这个教义的认知、方式都是不相同的,我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在学这个教法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教言为标准,我的心去靠近它,然后去观察是不是真正的这样合理性,一个一方面观察,一方面修行的时候自己的心就逐渐趋向于正道了。

下面讲第九个科判,终舍一切故为无常:

因为最终必将舍弃一切而离开人世,所以应当观修无常。

因为我们在最终的时候,最终可以理解成死亡的时候,最终必将舍弃一切而离开人世,我们在死亡的时候离开人世的时候,是不是要舍弃一切离开人世呢?绝对是这样的,所以说应当观修无常,既然我最终的时候这一切都要舍弃,那么为什么我要贪著这些外面的法,实际上从这个方面去观察的,那么很多世间上的人贪得无厌,自己得到了基本的维持生命的资具之后还不行,得到了刚刚保持温饱的绝对是不满足的,所以得到温饱之后要奔小康,然后得到小康之后必须还要更高的标准,然后这些钱也累积越多,房子的标准也是越来越高,车的标准也是越来越高,这个方面就是根本没有修无常,内心当中把这一切牢牢执为常有的缘故,所以说在有生之年当中在自己的生命当中总是去拼命去追求外物,但是他想没想过这一切毕竟要舍弃,自己没办法拥有这些的,很多都没有想过的,作为修行人必须就要和世间人不一样的,所以说在仲敦巴尊者的教言当中也是讲了很多的,法和非法的界限是什么样的?和世间相顺的就是非法,和世间不相顺的就是正法,那么现在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到底是和世间人的做法相顺还是相违背,这个方面自己观察自己的心,如果你也是非常耽著这些房屋、耽著这些衣服、耽著这样一种种种的享受,这个就相顺于世间法,相顺于世间绝对是非法的,那么如果是逆流而上呢,像这样的话世间人贪著必须不能贪著,必须要修持正法,像这样的话就是一种正法的标准。。。。。有四条,这个方面是引用其中一条,对照这个地方来进行说明的,必须要观修无常,因为是无常的缘故,因为死的时候这一切都要离开、全部要抛弃的缘故,所以说我必须要可以说是修持善法,不能够贪著这些法,尤其是一点我们就是说说服力这样一种力量最大一点,就是说死期不定,如果今天晚上我就要死,那么这些东西你看看自己的家里,你看看你这些的家具,你看看你这样的存折,你看看你的其他地方,你就会再想一想,如果今天晚上我死了这些东西是谁的呢?我能不能把这些东西都带走呢?实际上是根本带不走的,再一想我为了积累这些东西到底造了多少罪业?我就是为了积累这些东西到底有多少次违背了正法,像这样一一观察的时候,内心当中慢慢打消这些非理的作义,慢慢就会趋向于如理作义当中去的,所以说这方面的修法关要的核心必须要去体会。

眷属受用与亲友,美貌韶华财种姓,

皆需弃舍独自亡,无助益者随善恶,

尔时依处唯正法,为何今不勤修持?

无垢光尊者每一个颂词当中苦口婆心地教导我们,为什么现在不精进修持呢?这些理由给你讲得清清楚楚的,我们认为我们是人,我们认为自己正常人,正常人要随理论,正常人必须要随理由,无垢光尊者把这些理由给你讲得这么清楚,为什么还不修行呢?到底内心当中藏了一个什么鬼?内心当中到底什么样一个东西呢藏在你心间,阻碍你修行,实际上就是贪著世间八法,就是一个执着自己不死的心,所以像这样的话必须要好好观想。

眷属受用亲友这些方面一个一个观察,有些人在世的时候执著自己的眷属,自己处于眷属当中呼风唤雨的,想要什么有什么,像这样的话一呼百诺,像这样的话就认为这个方面是一种享受了,但是你想一想,你在死的时候,你的眷属能不能跟着你走呢?你死的时候一个眷属都带不走的,国王死的时候带不走一个眷属,这些军队的将军死的时候带不走一个眷属的,所以说想想自己即便是自己有很多眷属有很多弟子又有什么用呢?反正就说死的时候这些你还是一个人去死的,你的眷属一个也跟不去的。

还有有些人执着自己的受用,衣服、房屋还执着其他的饮食,但是受用在享受的当然很悦意的,我们要观想如果我死的时候,突然死亡到来的时候,这些受用能不能跟随我呢?这些受用能不能帮助我呢?实际上我们观想的时候你死的时候那些受用就成别人的受用了,别人就把这些受用以至于全部是一分为光,所以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死亡的时候这些受用都离你而去,还有很多人耽著于亲友,像这样的话不管世间人还是修行人,这个时候我们都按修行人观察,很多修行人耽著于亲友,认为自己离不开父母,离不开妻儿,离不开其他的朋友,但是你离得开离不开你死亡的时候必须要离开的,因为怎么样呢?你认为我离不开,他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他,像这样的话你认为肯定不能分离,但是如果他死的时候你和他分离了,你死的时候你和他分离了,所以亲友在你死亡的时候不分离也必须要分离,舍不得离开也绝对要离开的,通过这个方面观察打破我们对亲友的执着,很多修行人他就是铁石心肠的修行人,所以说我们就知道他毅然下决心修法的时候彻底斩断对一切亲友的联系,一方面就是在《开启修心门扉》当中讲,在世间人的眼光当中,他就是个绝情的人,他就是个没有良心的人。。。。。。,但是在佛陀的眼光在菩萨的眼中在同修道友的眼光当中,他绝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修行人,所以说如果你在修行的时候放不下这些执着,这些执着这样种耽著就会障碍自己的修法的,我们就是在说实际情况,不是说是同其他方面观察的,所以说在讲这些修心法门的时候就必须要把这些问题讲清楚,至于自己做得到做不到或者说是有没有其他的因素,有没有其他的障碍,这个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的,所以说我们的意思就是很清楚的,按照自己的心去观察这个法义,到底是怎么样的,我执着这个亲友对自己的修行好还是不好,反正就选择一两个,还执着受用好还是不好,执着眷属好还是不好,这个方面一个一个观察,很多大德说,我执着这些东西到底好不好呢?他回答是绝对是不好的,像这样的话从修心的侧面来讲,从一个修行斩断这些利缘来讲,像这样的话亲友就成了很大的违缘了。

死亡时,今生的眷属、受用等任何事物心性休息 013 课 40-50 分钟—袁菲菲录入

这些东西到底好不好呢?回答的是:“绝对是不好的”。像这样从修心的侧面来讲,从一个修行人必须斩断这些利刃来讲,亲友就成了很大的违缘。

在《山法宝鬘论》当中专门讲这些问题。此处如果广讲时间肯定是不够的。我们可以去好好地翻一翻这些真正的修心的教言,到底大德对这些问题怎样做了非常详细的剖析。怎么样说得非常清楚。这方面因为只是窍诀性的讲解,或者是在颂词和注释当中也是从窍诀性所方式作为观察。广大的理论我们好好去看《开启修心门扉》《山法宝鬘论》这样的论典。然后我们就知道实际意义上亲友对自己的修法障碍实在是太大了。

“美貌韶华”,美貌就是自己的容貌是长得非常的美丽,非常的端正。很多人就执著自己的美貌,不愿意投更多的时间去修法。或者执著美貌的缘故,不愿意舍弃俗家而修行,都是因为美貌而来。

执著自己的美貌,一方面有的时候美貌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麻烦,有的时候自己对这个美貌执著的话,自己给自己找很多麻烦。所以这个美貌,你衰老的时候这个美貌还存不存在呢?或者是死亡的时候,这个美貌是谁的美貌呢?所以一具尸体放在那,再美貌的尸体,人们看到的时候都是纷纷远离。绝对就是这样。所以我们就知道,这个美貌是靠不住的。

韶华呢?韶华就是指青春的意思。很多人执著自己的青春。自己年纪很轻,以这个方面生起这种耽执。不愿意修法。有的时候说老的时候再修,有的时候怎么怎么样。但实际上死亡到来的时候,你的青春你的韶华必须要离你而去的。

财就是财富。很多人执著自己的财富,拼命去积累。但是死亡的时候这些财富全部留给人间,自己孤苦伶仃地飘于后世。

种姓,自己的种姓高贵。印度的种姓非常明显。在藏地据说还是有比较好的种姓。比如说法王如意宝,他种姓当中世世代代绝对出高僧,绝对出证悟者。还有仁波切也讲过德巴堪布,他那个种姓也是世世代代绝对出高僧的这样一种好的种姓当中。还有汉地没听说什么种姓,但是高干子弟这也算是一种种姓吧。有的时候认为自己是高干子弟,生起一种骄傲,或者是一个富翁的儿子,这方面是不是也可以认为是一个种姓。或者书香门弟之类的肯定都是一种种姓的概念。那么实际上种姓的概念,死了之后你是谁的种姓呢?尸体根本不是谁的种姓。

所以从很多方面,我们对这些东西很执著。我们对这些东西很执著的时候,这些东西全成了我们修行的障碍。无垢光尊者很清楚这一点,引用很多佛经作庄严,给我们教导说:“终舍一切故”。这些份量很重。终舍一切,这些全部都要舍弃。都要离我们去。因此“终需弃舍独自亡”。我们在死亡到来的时候,这一切的资具享受全部要离我们而去,我自己是独自而死亡的。

“无助益者”,无助益者这要断句,“随善恶”是另外一个意思了。无助益者一方面讲这些眷属乃至于种姓全部要离我而去,没办法把他们牢牢抓在自己这,永远执著。还有一个,这些东西在死亡的时候,就是从眷属乃至于种姓,在自己死亡的时候,对你有没有助益呢?在你自己死亡的时候,这些对你有没有帮助呢?眷属对你没有帮助,受用对你没有帮助,亲友对你没有帮助,乃至你的种姓对你根本没有帮助。

反方面讲,在你没有死亡之前,通过眷属造罪,通过受用造罪,乃至于通过种姓造罪,那么这些东西不但不对你助益,而反而是障碍你解脱,障碍你获得安乐的最大的一个因缘。

所以无垢光尊者就讲这些东西对我们没有助益,真正死亡的时候,一方面全部要抛弃,一方面这些东西都对自己根本没有作用。那么我们追求一个在死亡时根本没有用的东西拿来干什么?这个东西对我来说根本没有一点点的帮助,我追求它,现在我付出我的精力,付出我很多的时间,然后不惜去造很多的恶业、打妄语,或者造很多恶业。得到这个东西,这个罪恶的东西,对我到底有什么样的帮助呢?像这样讲的时候,这些都是无助益的。

“随善恶”,随善恶的意思就是在自己临死的时候,这些都带不走。一切带不走,唯有业随身。真正能够跟随自己的,“随”就是跟随自己,那么在死亡的时候真正能够跟随自己的就是善业和恶业,就是善法和恶法。除了这两个之外,其他都跟不了自己。

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讲,当然不会选择恶业跟随自己。如果恶业跟随自己,恶业会牵引自己堕到恶趣当中,会牵引自己到不安乐痛苦之处。所以作为修行来讲,必须要在临死的时候善业随身。

那么善业随身,这方面讲“尔时依处唯正法”。尔时就是在死亡的时候。在自己死亡的时候,真正的依止处,皈依处是什么呢?唯有正法而已。只有正法。这个只有正法不是外在的寺院这个叫正法,外面的经书这个叫正法。外面的这些道友叫正法。这些都叫正法。但这个地方不是这个意思。这方面真正的意思就是能够作皈依处只是你自己相续当中的,你心识当中的,属于你自己的善业,就是这个地方善法的意思。

所以那个时候死亡的时候,你内心当中有没有正法呢?你内心当中到底有没有善业呢?这需要观察。并不是说我临死的时候突然就具备正法了。这个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怎么办呢?从现在开始积累。现在必须要去掉恶业,唯一修持正法。在临死的时候相续当中唯一只剩下正法。这个正法能够帮助自己,能够牵引自己到善趣,牵引自己到解脱地,牵引自己到极乐世界等等。

所以我们说死亡的时候只有正法不舍弃自己。死亡的时候只有正法能够帮助自己,其他的一切全部都是没有用的。这一切我们认为的这些,其他的受用眷属或者其他的非法的恶业都没办法帮助自己。那个时候能够帮助自己的只有正法。

“为何今不勤修持”,为什么现在不勤修正法呢?因为这个正法在临死的时候不会舍弃自己的,正法能够帮助自己。那么现在你修得越多,那个时候你越安乐。那么你现在修得越少,临死的时候越恐怖,越痛苦。所以有的时候米拉日巴尊者讲:“看一看造大罪的人的死亡,这个就是示现业果的善知识。”

就是明显的##46:48 面前,造了很严重的罪业的人死亡,他在死亡的时候非常痛苦,非常后悔,非常惊恐。所以有时候就看看这些,看看这些。我是看得很少的,但据说有些道友看得多一点,在一生造很多罪业的人,或者在寺院当中造罪业做经忏的这些,听说有些师父在死的时候是非常后悔的,非常痛苦的,非常恐怖的。从这方面观察的时候就可以知道的。有的时候我们虽然看不到,但可以观想一下。像这样看看这些公案,看看这些因果记载的这些公案,实际上相当于现量见到一样。所以我们就知道,这方面就是他在一生的时候,唯一散漫于恶业没有修正法,死的时候就是这样一种下场。再看看这些高僧大德们。这些高僧大德一生当中投入于修法,死的时候这么快乐,这么自在。随意地往生、随意地解脱、随意地示现殊胜成就的瑞相。这都来自于修持正法。不修持正法,最终来讲绝对是无依无靠的。所以从这个方面讲,必须要勤修正法。

在此处也讲到了修无常的三大要素当中的第三大要素,如果在归摄修无常的修法的话,第一大要素是思维决定要死亡。不管怎么样,决定死亡。第二大要素是思维虽然要死亡,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亡,死期不定。第三大要素是死期不定,那么死亡的时候只有正法才有利益。只有正法才有利益这一点就鉴别了在前面所讲的眷属受用全部要抛弃,眷属受用无助益自己解脱修法。鉴别之后,然后只有业随身。业随身就是真正能够助益自己依靠处,能够赐予自己安慰安乐的,只有正法而已。

所以通过修无常就要得到三大要素,通过三大修行的要点来督促自己现在精进修法,否则在死亡的时候再后悔绝对来不及,现在后悔来得及。

比如说以前我在修法之前,我造了很多恶业,犯了这些戒律或者说了很多妄语,杀了很多生。如果现在后悔绝对来得及。因为现在毕竟死亡还没有到来。那么从现在开始后悔,从现在开始励力地改正的话,还有时间,还有机会。如果现在不改正,拖拖拖,拖到临死。死亡一到来的时候,那个时候你后悔根本来不及了。没有时间让你去修法了,没有时间让你去发过了。所以我们就知道了,现在修法是最为合适的。

【死亡时,今生的眷属、受用等一切皆无济于事,必须离开人间,随着善业恶业而流转,此时唯有正法能够救护。】

在自己死亡的时候,今生自己牢牢执著的眷属,很多人贪著眷属造很多罪业的。听说过两个寺院争居士争这些人的时候,争得不可开交。有的时候一观察的时候,什么原因呢?就是对这个眷属,对这个眷属方面过于执著了。对这个眷属过于执著的时候,你的必须拉到我这边来。然后我的如果跑过去,怎么样不高兴,造很多恶业,原因就是来自于这些眷属。所以对眷属执著很重的话,

可以说也是个很大的障道因缘。在《开启修心门扉》当中,仲敦巴格西不是有一个弟子吗?

造很多罪业,原因就是这些眷属,所以如果对眷属执著很重的话,可以说是障碍因缘吧。在《开启修心门扉》当中,仲敦巴尊者他有一个弟子,他以前是一个三藏法师,后面管的寺院有眷属了,然后最后在一次纠纷当中死亡,仲敦巴格西非常的痛心,他说如果我的这个弟子早死三年的话,他还是一个三藏法师的身份死掉的,但是最可惜就是晚死了三年。他的意思就是晚死,在这三年当中他对这个寺院,对眷属缠住了,然后他的心分在上面了,分在眷属上面去了,然后在三年当中一直忙于事物,忙于这样一种事情,最后在这样一种痛苦的状态当中死去的。所以仲敦巴格西他讲的这个故事讲的这句话语,对我们来讲都是非常大的鞭策,确确实实你如果自己出名了,或者现在怎么样,你如果对这个眷属很耽著,对这些事情很耽著,对寺院很耽著的话,那么现在很多人就会捧你,可能就会赞叹你,然后你的过失根本别人不会讲的,你没有的功德别人加油添醋给你讲,你就处于这样一种环境当中,你想想你的道行还能不能够保护呢,你想想自己的修法还能不能够保护呢。所以我们在莲池大师《竹窗随笔》当中也是这样讲,往往有些很多修行人在坐山的时候,他自己还能够非常的精进的,也有禅定也有很多功德,但是一旦被这些居士发现然后就请下山去作为皈依处了,皈依处之后几年之中,马上就完全变掉了,是这样一种。还有一个公案是说明,和佛法不一定有很大关系,就是说也是发生在藏地的故事,一个人他在生的时候很聪明非常聪明,而且他为别人做事情的时候或者说调解别人的纠纷的时候,很有智慧,非常具有这样的善巧,那么后面他得了一种病,好像是得了一种热病,得了热病之后他自己就趴在太阳下曝晒,其他的人看到之后,你以前这么有智慧这么聪明,为什么现在这么愚痴呢?得了这么严重的热病还在太阳下面晒。他说我确实愚痴,为什么呢?因为以前的时候,他说我一方面确实愚痴,但是你们也想想我这个下场是怎么样的?主要是我以前的时候你们过度的赞叹我,捧我,然后说我很多这方面的功德,然后我的心就转到这个方面,现在就变成这么愚痴的一种状态了。所以实际说很多地方就是这样的,就是说自己有的时候没有自知之明的时候,就是来自于很多这样一种无有意义的吹捧,或其他很多这样恭敬,就在这样一种当中自己慢慢慢慢开始下堕了,慢慢慢慢开始趋向于恶业了。所以说很多时候这方面不得不考虑的,很多时候这方面不考虑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说为什么很多修行人刚开始的时候这么精进,这么如法,后面怎么变的,我们就观察他的过程,一观察的时候自己能够找出原因所在了,所以再对照自己的行为,我对这样一种眷属有没有执著,我对其他的恭敬承侍有没有执著。如果有执著的话很危险,确确实实很危险的,因为这些方面都属于世间八法之一,像这样对于快乐的执著,对于这样赞叹的执著,对于利益的执著,这个方面都是世间八法。所以很多时候世间八法和修行的心、修法的心绝对是矛盾的,绝对是相反的,所以如果自己执著这些的话,这个道心慢慢就没了。然后自己非法的念头慢慢的增长起来,那么这样一种非法的念头上来了,然后自己对治的善心下去了,这个时候最后发展下去的话,绝对是自己非法的念头越来越增盛,善心越来越少,最后连一个真正去保护别人的心或者真正想修法的心根本找不到,一点都没有了。所以说我们千万不要变成这样的人,所以我们为了使自己不要变成这样的人,就没有什么其他的方式,实际上思考这些教法,就是把无垢光尊者讲的这些教义反复去思考,不要在词句上面思考,对照自己的心,对照自己的状态,对照以后的结果,对照这些公案一个一个去观察,观察之后内心当中会产生一种触动。那么当什么时候你的内心当中产生这种触动的时候,说明从这个时候,从你的心产生触动这一刹那开始,你开始和这个法义相合了。所以以前很多大德也是这样讲过,仁波切在讲这些无常的时候也是提到过,他是给寺庙印了很多《开启修心门扉》这一类修心的法门的书,然后让他们一定要好好学,在寺庙当中有个老堪布拉雪,拉雪堪布,索达吉堪布开始重视修心法门的时候,说明他修行很好的,还有说是如果开始重视修心法门的时候,说明他心开始悟道了,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内心当中开始对法义有触动的时候,认为这个法义确实很适合自己,必须要这样修,而没有说现在这个法义对我无关啊,或这个方面是一种说教啊,不了义的讲法,或者一种排斥的心理,如果这样的话,自己的心和法义还隔的很远。那么如果真正认为这个心,这样一种死亡无常,或者舍弃今生这样的修法,确实是有很大的加持力,自己的心受到某种感动,某种触动,这个时候开始你的心和这种法开始相合了。实际上这样一种看破今生的人,修法使自己入道,使自己真正开始修法的第一步,这个时候开始触动、开始入道,慢慢慢慢自己的行为和以前的行为绝对会不一样的。这样打比喻,就说是以前自己对这些世间八法非常的贪执,但是如果有这样一种哪怕一点点这样修行的教言,内心当中有所体会的时候,这个感受、这个态度完全不相同。虽然不一定马上彻底斩断,但是绝对是不一样的,自己在遇到这些对境的时候会想,这样东西对我有没有用,我死的时候这些有没有用,我会不会依靠这个造恶业等等等等,一个一个会好好的观察。所以说这样一种法,好好的观察、思维,那么除了去思维教言,把这个教言融入我们内心当中,没有其他的法、没有其他的方式可以让自己真正做到的。所以说应该好好的按照无垢光尊者教言,?勤修此,要抛弃世间八法一心一意的修持正法。

“死亡时,今生的眷属、受用等一切皆无济于事,必须离开人间”,前面讲今生眷属从这个地方开始讲的,还有一些受用也是这样可以类推的,那么这些一切无济于事,必须自己孤苦伶仃离开人间的。

“随着善业恶业而流转”,那么如果自己恶业造的多,就随恶业而下到恶趣,善业造的多就随善业转到善趣或者获得解脱。此时唯有正法能够救护自己。

《教王经》云:“国王趋入死亡时,受用亲友不随身,士夫无论至何处,业如身影紧随后。”佛陀对国王也是这样,一旦趋入死亡的时候,你的受用,你的亲友没办法跟随你,那么士夫国王你不管到哪个地方,业如身影一样紧随后。业就像自己的影子一样,那么自己走到哪个地方,这个影子就到哪个地方,所以说自己的心识到哪个地方,那么自己的业就跟随到哪个地方,那么业一显现的时候,显现广大的器世界和有情世界。

《德施请问经》云:“杂业寻受用,养活子与妻,极痛苦亡时,子妻非依处。”这个方面就讲这些都不是依靠处,唯有正法是依靠处的意思,那么在这个经典当中讲杂业寻受,杂业就是夹杂着很多善业,那么自己在寻受用的时候,有的时候如理如法的寻找的,比如说如理如法的工作啊,如理如法去打工啊,这个方面就是如理如法的方式。还有杂业呢,就是杂这个罪业,在寻找衣食过程当中,有的时候是通过杀生啊,通过偷盗啊,通过其他的方式获得这样一种受用的,所以说在寻找受用的时候,很有可能杂了这样业,尤其是有家庭的人,尤其是妻子儿女的人,他有时因为肩上有一个重担,有一个责任,所以就想我现在不是一个人,现在是一家人,一家人就是妻子儿女啊,她们生活我是有责任的,所以说有很多世间上的人,为了自己的受用,不惜造业,不惜偷盗,或者说抢劫啊,或就说做一些非法的事情,因为他自己这样一种重担,然后尤其现在是攀比的社会,像这样的话,如果别人的妻子儿女都是穿的很好,吃的很好,住的很好,而自己的这样一种妻子儿女就穿得也很差,吃得也很差,这个时候他自己认为没有脸面,像这样的话拼死拼活去挣钱,那么在拼死拼活挣钱的时候,还能保持多大的善心,还能保持怎么样一种因果取舍的受用呢。所以从这个方面观察呢,杂业寻受用养活这一切。“极痛苦亡时”,但是死亡到来的时候,非常痛苦的死亡到来的时候,就说是杂业寻受用去养活子与妻,儿子和妻子,是不是你的皈依处,是不是你的依止处呢?“子妻非依处”,根本不是你的依止处,所以你为了她们付出了这么多,但是这个业你自己去受的,没有说是子妻分担你的业,然后这个子妻是你的依靠处,然后因为有了儿子和妻子在身边的时候,自己不痛苦吗,或者不后悔吗,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说子妻非依处。

“如做种种事,子妻亦将舍,独自受苦果,时无代受者”。那么不管自己做了什么样的事情,在世间上做了什么样一种善业,反正善业或者其他的恶业或者其他的业,就说儿子和妻子都最终要舍弃的,那么舍弃之后独自去受苦果,那么自己一个人去受苦果,时无代这个“时”字就是讲死亡的时候,在死亡的时候没有代受的人,在你自己受苦果的时候,没有代受的人,或者说这个时字时候的时候也可以讲,受苦果的时候也可以讲,根本没办法代受。

“父母兄弟妻,仆财眷属众,死后无跟随,诸业随其后。”从妻子儿女类推,父母、兄弟、妻子,还有仆人啊、财物、眷属这些众人,死后无跟随,在死的时候根本没办法跟随,然后诸业随其后,只是自己的业跟随自己而走的。

“尔时积累深重罪业的人们会出现被往昔所宰杀的众生和阎罗狱卒用轮子、索束缚牵引的显现。”就是说尤其是这些罪业非常深重的人,在死亡的时候会出现,以前自己宰杀的众生出现在自己面前索命的,还有阎罗狱卒手拿铁轮、这些钢索或是锁链啊,这些束缚自己、牵引自己带到中阴去的这个显现都会出现的。

《入行论》云:“若今赴刑场,罪犯尤惊怖,口干眼凸出,形貌异故昔。何况形恐怖,魔使所执持,大怖忧苦缠,苦极不待言。这个是在《入菩萨行论》当中第二品当中,在忏悔罪业的时候讲过的,就是说如果现在赴刑场的时候,执行枪决罪犯非常的惊恐的,他的形貌全部会变化的,何况是在临死的时候,极其恐怖的魔使然后把自己抓到的时候,那么在这样一种状态当中极大的怖畏极大的忧愁缠着自己,非常痛苦苦不堪言。

“谁能善护我,离此大怖畏,睁大凸怖眼,四方寻救护。四方遍寻觅,无依心懊丧,彼处若无依,惶惶何所从?”那么这个时候谁能够善护我离此这样怖畏呢?然后自己开始睁开很大的眼睛,十方寻救护。那么在十方寻遍之后,因为自己的恶业显现,所以佛菩萨都是大悲心充满,然后观世间菩萨的千手千眼肯定是会观照众生,但是自己的恶业显现的话,这些根本显现不出这样一种形象的。在很多地方讲这些阎罗使或这些阎罗法王,如果你证悟本性他就是你的根本上师,他就是你自己的本性,你的心性就是普贤如来的化身,那么如果你不证悟呢,如果罪业很重,这个阎罗王他给你判刑,他将你感受很大的痛苦就是这个来源。所以说外境并不是说哪个地方绝对存在一个佛菩萨,哪个地方绝对一个不好的地方,实际意义上如果你心清净,这个地方就是自己的世界,如果你的心不清净,你看佛都是看到是个有过失的人,看佛都是一个生起邪见的对境,所以像这样随你的心而行的。那么在中阴界的时候,就是这样完全体现这样一种真理的,那你的相续当中恶业充满,哪里去找一个佛菩萨,哪里去找一个皈依处,所以你内心当中死亡的时候,你内心当中善业充满的话,根本不需要去寻找,根本上师就显现在你面前,阿弥陀佛就显在你面前,然后一刹那之间就往生到刹土当中去了。它这个意思就是说你现在多修善法的话,临死的时候有救护,然后你现在无所谓的心态当中去度过一生的话,临死的时候绝对是找不到一个救度处的。所以这个地方讲彼处若无依,惶惶何所从。

“死时忆念正法也已迟,如同犯法者落到刽子手的掌中时方寻觅救护者一样。”那么在死亡的时候,忆念正法已经来不及了,死亡马上到来了,你忆念正法的时候没有力量的,完全是不行的。好像打个比喻讲,一个犯法的人,犯了这样的国法的人他落到刽子手手中的时候去寻找救护者,或者才开始忆念,悔不该以前去做违犯这样一种国法,像这样这个时候去忆念一个法的话,已经来不及了,要忆念这样的国法,刚开始的时候在没有造罪的时候,没有杀人没有偷东西你去忆念,不能做,为什么呢?因为我做了之后很可能被抓住被枪毙的。以前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了,要忆念那个时候忆念,那么你马上说刀要落下来了,马上子弹已经上膛了,对着你脑袋的时候,你再去忆念这个国法已经来不及了,那个时候忆念个救护者根本来不及了。同样的道理,现在我们也是这样的,如果要忆念的话现在忆念,如果我们现在造罪业,一旦死亡的时候阎罗王来的时候怎么办?地狱的这样的影像显现了怎么办?我落到地狱当中又怎么办?这个时候应该忆念了,到那个时候再忆念,刚开始的时候我不应该这么放逸,刚开始的时候这么好的条件,道场啊、上师啊、道友啊都有的时候,自己的身体也好,心也堪能的时候,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呢?为什么要去做这样的事情呢?所以说像这样的话要去好好的去观想。上师在讲这些的时候也有以前修心的徒当中的龙思,龙思的下场就是这样的,刚开始的时候在佛学院的时候好好的听闻、思考、闻思修,但是后面开始业力显现还俗,还俗之后娶了妻子,娶了妻子之后开始造罪业,最后被枪毙了,枪毙的时候他就回忆,以前的时候在闻思的时候,上师怎么样教导的,然后那个时候真的不应该走这条路,但是那个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囚车已经来了。像这样的话,这个方面观察,再再观想的时候后悔来不及了,所以上师再再教诫,上师从很多方面举很多例子,给我们教诫千万不要走这些路,千万不要做非法的事情。所以像这样的话,出家的人也应该多观察这些过患,如果生起想要还俗的这样一种心念,这方面好好想一下这些在家的过患,有的时候就是这样的,自己的心虽然不堪能了,但是想一想不敢去还俗。为什么呢?因为还俗之后这些压力太重了,然后为了他们还造很多罪业,死的时候自己还是一个人去感受的。所以此时想到一方面的快乐,他不考虑过失的话,那么最后自己一旦选择错误之后后悔莫及了,还不如现在多思考多想,想完之后然后不能走这条路,所以慢慢把自己的心压下来。还有就是这些非出家人、居士,也应该好好想一想这些问题,想了之后实际上无垢光尊者不是对哪个在家人讲,不是对哪个出家人讲,普遍讲,反正对在家人也有个理解的,对出家人也有个理解的,总之来讲的话,现在有机会的时候好好去修法,这个方面教诫,否则的话琐事过多,责任过重这个方面想修法有的时候是没有这样一种机会的,就这样一种教言。

所以这个地方讲:“因此必须从现在起即忆念正法。”像这样的话,因此说现在开始忆念正法,忆念正法的意思就是趣入的意思,这个方面忆念,忆念什么功用呢?忆念正法趣入正法,内心当中必须要成为正法的状态。

《入行论》云:“未肇或始做,或唯半成时,死神突然至,呜呼吾命休!”未肇的“肇”字就是开始的意思,那么未肇你还没开始,有些事情还没开始做的时候,就像未造的话还没开始,始做刚刚开始,或唯半成时,或是做了一半的时候,这个时候死神突然就到来了,死神突然到来的时候,呜呼吾命休,这个意思就是说根本不等待你把事情做完,所以说就是现在的时候,死神没有到来的时候就开始做,有智慧的人或者说有头脑的人,不会等到死神到来的时候才去后悔。所以说在世间上也有一种说法不见棺材不不落泪,千万不要成这样一种人,所以有的时候讲,很多人见到棺材才落泪的,那么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不说是见了棺材才落泪的,他提前就考虑了很多。所以我们自己到了果报显现的时候,到了临终的时候,到了下地狱的时候你才去后悔,这样绝对不是一个真正的有取舍的智慧的人。

也就是说,三宝与善法才是真正的皈依处。《净施请问经》云:“父母亦非吾依处,亲财韶华亦非尔,唯有具足功德者,此等沉迷者依处。那么父母等等都不是自己的依靠处,唯有具足功德者,那么具足功德者意思就是说具足这样善法的功德,内心当中具有正法,这个方面才是真正的沉迷者、依靠处。

“吾愿为佛舍身体,生命受用皆舍弃,唯有皈依三宝外,无有余众吾皈依。”那么现在我是唯一将三宝作为自己的依止处,一方面将三宝作为依止处,一方面把我的身体全部奉献给佛,全部奉献给佛法,这个意思就是说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修法当中去,那么就是将自己的身体奉献给佛,烧毁算不算呢?或者说跳到悬崖当中算不算呢?也是一种方式,就是说很多人说我这个污秽的身体供养佛然后跳下去,或者烧掉了,但是这个方面意思应该是这样讲的,就是说我为了佛陀舍弃自己的身体的心,然后一心一意去修法,像这样把我的身体用在修佛法,然后把心也进入修佛法方面去。就是为了修佛法我的生命可以舍弃,我的受用可以舍弃,确确实实是这样的,就是在噶当派的这些殊胜教言当中讲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壑,这个方面一个一个讲的时候,确确实实一个一个想的时候,不这样做的话没有修成就的机会,就是我的心不能依靠非法,我的心不能够依靠受用,不能够依靠其他的世间八法,父母妻儿等等,不依靠他。依靠什么呢?心依靠于法,唯一是依靠于正法就是说我的心唯一依靠正法,以正法作为所依处。那么法依靠什么呢?法依靠于贫穷,像这样在富裕当中修法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说修法要依靠于贫穷,就是说依靠贫穷状态修法。然后贫依靠什么呢?贫穷最严厉的话,就说最恶劣的下场是死,最多不就是穷而死,所以说穷依于死,像这样的话最多把我的穷交给死亡,反正最多穷的时候就是穷死,这方面有这样的取舍。死怎么样呢?死的时候依靠壑,壑就是山沟的意思,就是依靠于山沟,反正没有人来埋葬也可以,没人开追悼会也可以,反正怎么样都可以,我死了之后依靠这样一种山沟就可以了,有这样一种心态,没有一个修不成的正法,确确实实是这样的。那么我们现在就一个一个来,然后首先把我们的心转向于正法方面,然后要修正法我一定要依靠于贫穷,然后贫穷依靠于死亡,这样一个一个来的话,绝对可以修成,所以这个方面都是这个意思。为佛舍弃自己的身体,舍弃自己的受用,舍弃自己的生命,一切都舍弃,只有一心一意的皈依三宝依靠正法,无有一种无余,其他的都不是我的皈依处,所以说这个方面应该去观察的。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第十四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现在我们继续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车疏呢哦主要是宣讲从凡夫到成佛之间的这个殊胜的哦这些窍决或者说是一种道次第,那么在这个这样一种修法当中呢也宣讲一个凡夫人如何生起出离心的这样修法,然后呢如何皈依如何发菩提心的这样一种修法、然后也宣讲了这个如何修持共同立宗乃至于修持这样一种这个无尚大圆满的这样一种殊胜的要决,那么大车疏呢也就说是确确实实呢是一个殊胜的宝藏那么在里面呢宣讲很多殊胜的这个修法的关要,还有呢也是这个殊胜的教和理的这样宝藏,里面呢宣讲很多殊胜的理证也引用了非常多的这样一种显密的经续论点来做为它的庄严,那么所以说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呢对无垢光尊者所造的颂词、所造的注释引用了它的教证还呢它科判的内容这方面呢比较认真去体会,体会之后呢尽量的在放在自己相续当中去修持。现在我们在宣讲共同加行当中的第二个加行、宣讲寿命无常,宣讲寿命无常的同时呢也宣讲一切哦其他的这些器世界啊或者其他的我们所贪执的这些都是无常的,因为一方面呢哦我们自己贪执自己的身体、贪执自己的寿命的缘故呢那么就是荒废了很多修行时间。从另一方面讲呢我们所贪执的是什么呢?实际上有些时候呢是贪执外面的这些房屋哦外面的这些有情、外面的这些亲友、受用眷属名声等等,那么无垢光尊者呢在论点当中一一给我们抉择一一给介绍呢这一些呢都是无常的,这一切呢都是要舍弃的、这一切都是要变坏的这个自性。所以说呢通过学习寿命无常呢应该对自己的生命对外面的器世界呢都生起一个无常这样一种这个定解。有了自己的定解以后呢就把外散的分别念、外散的这样一种身语意呢内收然后呢安住在这个殊胜的正法当中,自己的身体呢也是为了佛法开始修持这个殊胜的这些加行啊、或者说是这些正行然后呢自己的语言呢也是经常念咒语,语经常的讲经说法等等,那么自己的意呢也是恒常的安住在如理做意当中生起出离心生起大悲菩提心生起空性慧等等,所以呢我们就知道学习寿命无常的加行对于以后我们自己的修行呢是一个非常大的帮助,没有这样的修法呢我们根本没办法真正的就趋入于正道的这个是很多大德在在宣讲的。那么在这样一种第二品当中呢四个科判进行宣讲。略说已经讲完了现在在讲广说,广说呢分了十三个方面今天开始讲第十个侧面,第四个科判呢三世均为无常,三世呢就说过去、现在、未来实际上一观察的时候呢都离不开哦就说是无常的本性,一方面讲呢我们自己曾经历过过去世,那么我们的过去世呢早就已经无常了,未来世呢绝对也会无常,现在世呢肯定也是无常的,所以说呢不管怎么样呢只要在轮回当中就要没超越这样一种这个轮回自性的时候呢都会哦就说感觉无常一而再再而三的生生世世当中呢离不开这个无常,所以说呢我们应当思维这个殊胜的本性,或者说思维这样一种这个哦一切万法的特性吧,像这样的话开始这个打破实执打破常执,如是思维轮回之处自相续以及他众谐是无常的本性,思维轮回哦我们自己在安住这样轮回的地方、处所还有呢自相续也是无常哦,这些他众呢全都是无常的本性。思维世间前后代,先前无量人已逝,如今人间多数众,百年之内定死亡。未来一切亦复然,且观老幼同辈去,吾亦不离此性故,当思定死而修法。首先呢就是让我们思维世间前后代先前无量人已逝,那么世间的这样一种这个前代后代呢像这样的话在这个思维整个世间当中的这个前代和后代,那么在以前来讲的话先前呢无量人哦已经去逝了,所以说呢我们现在呢只能够有的时候看到一些传记啊看到这样一种这个传说啊,实际上他们自己的本体早就已经哦就是说是不存在了。如今人间多数众百年之内定死亡,出了极个别的有这样一种特殊业力的这样一种众生之外呢人间多数的众生,现在我们存活在人间多数众生在百年之内呢一定会死亡的,反正就说我们现在哦处于就说是二三十岁、二三十岁在一百年之内呢肯定会死亡的,还有呢十几岁的几岁的这个方面呢在百年之内呢也一定要死亡的,还有呢五六十岁的、四五十岁的这个方面百年之内呢一定要死亡的。也就是说我们活的最久呢也就是一百年。一百年之内呢肯定是一个死亡,未来一切亦复然,那么在未来这些轮回法也是一样的,那么百年之后呢这些人呢一百年之内呢肯定也会死亡没办法的也就说就说逃脱无常的这样规律的,然后呢在让我们观想且观老幼同辈去,老幼同辈去呢哦就是让我们知道呢这些死亡的这些这个身份,死亡的这样一种年龄段呢也是这个没有一个定准的,有的时候呢是观想这个老人哦就说在我面前死去的很多了,还有呢比我们小的这些人呢死去了很多了,同辈呢就说自己同龄人和自己这样一种一个年龄段的同龄人呢也是死去很多了,所以说我们现在呢观想从小时候到现在我们看到了哦多少人哦多少老人的死亡,也听说或者看到多少哦就说年幼比自己年幼的人死亡的,也听说了或者看到了多少自己同辈人死亡的,这个方面就说明一个问题不管是什么样的一种身份的人都会死亡的,哦肯定会趋向死亡。所以说呢哦从这个方面一观察的时候一切众生或者说是三世或者说一切其他众生呢都是要死亡,吾亦不离此性故,那么我自己也离不开此性,此性就是讲无常的本性、死亡的本性。肯定是离不开这个的,当思定不死而修法,所以我现在就要思考一定要趋向于死亡缘故如今呢必须要修法,就不应该向哦我昨天讲的这些世间人一样那么就说有些呢就说回避这个死亡,已至于到死亡根本没办法、没办法抵挡有的时候呢反正要死还不如现在享乐这一类,那么这些人都是不对的。实际上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讲的话思考一定要死亡呢就该从现在开始就为了死亡的到来而做准备着。修持这些可以说共同加行和不共加行和已经了义的正行修法。哦下面呢注释当中讲:呜呼诸位善友且观外境的千变在看看百年以前那些人们的身体现在我们大多数人百年之后也仅乘下名字而已。那么这个方面呢用一个语气啊,就说非常的这个哦悲伤吧,呜呼有的时候是喜有的时候是悲伤的意思,这个方面是悲伤的语气,因为呢一切呢都是哦##?7:21 是无常之心,所以说呢诸位具有善缘的这些道友应该观察外境的迁变,外境的迁变呢有这样一种这个可以说春夏秋冬的这个迁变,那么像这样的我们就说经历了这个首先经历了夏天之后呢已经到了秋天了,秋天过了之后呢马上到了春天了、哦马上到了冬天,所以说这一切的外境都在迁变呢还有这些可以说城市啊、村落啊这些方面也是不断的在迁变,那么在看哦在看百年以前呢用的身份呢,我们就知道百年前的这个身体呢有的时候只剩下骨架了、有的时候只剩下骨灰了,有的时候呢连这些都没有了。现在我们大多数人在百年之后呢也仅剩下名字而已。那么现在我们活的好好的现在我们活世间上,百年之后的人来看我们的时候呢我们就成了古人了我们就成了百年之前的人了,哦平时说的百年之前或几十年前某某人曾经出现过某某人呢曾经修过什么法或者怎么怎么样,或者说某某人以前修法堕落了或者某某人修法成就了,怎么怎么样反正就说只剩下一个名字或者说只剩下传记而已了,未来的一切众生也都与此相同吾有生而不死##?8:34 那么未来的一切众生呢现在还没有出现,但是呢通过无常的本性通过观察以前观察现在就可以推之呢未来的一切众生呢也完全和这相同的,完全呢了也是绝对死亡之行,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无有生而不死之故,哪一类众生是生了不死呢?实际上有的时候我们莲花生大师不是生而不死吗,布玛莫扎不是生而不死吗,一方面来讲的时候呢本身他们就是一种殊胜的化身这个方面已经在这个当中的,或者说就是说呢他们已经通过知道了无常的本性之后呢他们开始修持了佛法,修持了佛法之后呢今生当中超越了生死、今生当中超越了生死之后呢哦就说从这个侧面获得了无死的这样一种这个成就的,那么我们现在是不是这样一种这个通过莲花生大士或者说布玛莫扎这样一种不死成就然后就说我肯定不会死的啊,这个肯定是一个愚痴的想法而已,我们都知道这些都是大师通过修习殊胜的密法获得成就,那么现在我们这样哦认为自己不死现在开始耽著世间八法不修持佛法的话肯定是绝对没办法哦就说是这个##?9:34 到莲花生大士布玛莫扎这些大师行列当中,绝对还是自欺欺人说白而已的,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呢没有一个是生而不死只要是凡夫人绝对会生有死的,比自己年长较自己年轻的与自己同龄的许多亲友已离开人世,从而应当思维自己也不例外终必死亡,那么在自己的家族中观察以后、或者在自己知道的范围观察以后很多呢都是比自己。

或者在自己知道的范围当中观察也好,很多呢都是比自己年长而死的;有些呢是比自己年轻而死的;有些时候是自己同龄的亲友已经死的。那么就是说在自己的家庭当中、在自己的家属当中,一个又一个人的离开了人世了。什么时候轮到我自己呢?实际上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我自己肯定是不例外的,总有一天绝对会死亡的,所以我们自己应该观想终必死亡。

《因缘品》中云:“自某日夜晚,初入母胎者,寿无增唯减,一去不复返。

那么在因缘品当中,就是这样做的观察,“自某日夜晚,”就是在众生在入胎的时候,大多数都是在这个夜晚,都是在中夜或者在夜晚的时候入胎的。那么自某日夜晚初入母胎,这时候开始入胎,入胎之后呢寿有增无减,一方面讲的话已经入胎了,但是还没有生。它有的时候算的是从入胎开始算的。从入胎开始就算是这一辈子的开始,那么从这个入胎的时候,开始到自己死亡呢,那么这个过程当中呢,寿无增唯减,肯定是没有增加,唯一的是减少一去不复返。然后自己曾经拥有过的,或者说曾经所生活过这些的身体或者生命,那么就一去不复返的。

上午见多士,午后有不见,午后见多士,翌晨有不见。

那么就是说是我们在观想这样一种众生,过的好好的马上就会死亡的这个本体。为什么呢?这个方面从上午、下午观察的时候就可以知道,那么我们上午见到的很多人哪,在午后之后就不见了,不见的原因是什么呢?他已经死去了,已经死亡了,所以说就是说上午见到的很多人哪,过的好好的,然后还有对自己的很多计划,但是在午后过后之后就变成了一个尸体了。

“午后见多士,翌晨有不见。”那么在午后下午见到的很多人哪,第二天早上也有很多不见的。从整个可以说人间来观察的时候也可以知道,或者从一些突然降临的大规模的死缘也可以知道的,比如说这些山崩啊,或者可以说是这样一种洪水啊,或者说这样一种车祸啊,一车一车的、或者说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一个村庄一个村庄的,像这样大规模大批量的死亡呢,也有很多的,所以说我们就知道没有办法保证,自己一个人也好或者一批批人也好,实际意义上都是无常的自性。

诸多男与女,亦有壮年死,说此年轻人,岂有存活准?

那么很多这样一种男人、女人,有些呢是壮年的时候就已经死去了。也就是死亡的人当中有男有女,不管你自己是男人还是女人,反正呢肯定是包含在必定要死亡当中。这个下面再观察呢,“亦有壮年死”,有的时候是壮年死就死亡的。“说此年轻人,岂有存活准?”那么所以说一切的年轻人、一切的壮年人,岂有存活的定准,准呢也是定准的意思。没有一个定准,就是说自己是壮年,肯定会生存的没有一个定准的。

有者死胎中,有者落地亡,有仅爬行逝,有跑时夭折,

那么有些落地死,刚刚生下来的时候呢就死去了。有仅爬行亡,有的时候生下来的时候没有死,但是呢在能够爬行的时候,在几个月生下来七八个月的时候,刚刚能够爬的时候呢,就已经死亡了。有跑时夭折,刚刚能跑的时候,二三岁的时候死亡。

有老有年幼,有些壮年人,相继而离世,犹如果熟落

那么在这些死亡当中,有老的也有年幼的还有壮年人,这些呢相继而离开世间,犹如果熟落。果熟落的意思就是说,当这样一种果实熟透的时候,没办法阻挡它肯定会落地的。有些时候呢稍微的这样一种碰一下就落地了,有的时候根本不需要碰它,然后自己熟透之后呢,自然就坠落地上了。所以说这些死亡的人也犹如果熟,果实就是熟透之后落地一样。那么我们自己这样一种死亡的因缘,什么时候到来?什么时候聚合?这个时候是完全没有办法肯定的。只要是自己的因缘,死亡的因缘到来的时候,是绝对趋向于死亡没什么讲的。所以说从这个方面观察自己是肯定要死亡的。所以说在自己可以说没有死亡的时候,一定要可以说思维这样一种,可以说肯定会死,可以说是说要修法。这方面就讲三世无常,还有很多其它的自它都是无常,自己不例外方式会死。

那么下面讲第十一个科判:“三有即是无常。”

那么就是说从地狱到有顶之间呢,没有一个众生是不死亡的,

三界地狱至有顶,无一胜过死主者,

悉皆无常无实质,不可依靠如车轮。

尤其人世多损害,成多病魔之祸源,

兵刃火灾险地毒,野兽国王与怨敌,

以及盗贼土匪等,摧毁生命坏圆满

那么三界呢这个是总说的,整个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称之为三界。然后分别讲了从地狱无间地狱乃至于有顶,有顶就是讲非想非非想天,非想非非想天称之为有顶。因为它是三有的顶的缘故,三有之顶的缘故,那么从它的境界来讲的话,没办法再超过它的。所以说称之为有顶。那么从无间地狱的众生到有顶的天人,没有一个通过自己的能力,说可以胜过死主。凡是可以转生在这个可以说是有顶啊,转生在地狱啊,这个方面它的寿命最长的,我们说真正它的寿命长呢,一个是无间地狱的众生,一个是有顶的众生。有顶的众生达八万大劫,然后地狱的众生也是几个劫几个劫在地狱里面安住的。那么一方面可以从这个角度讲,一方面从地域的三界的划分呢,无间地狱是最下的,有顶是最上的。那么这一切的众生没有一个能超过死主,悉皆无常无实质,那么这一切都是无常的,都是无有实质的本体。不可依靠如车轮,车轮的意思就是不停的在旋转,没有停留的时候。所以说我们处于三界当中呢,这个死亡就从来没有停留过的,就犹如这样一种车轮一样。“尤其人世多损害,”那么现在对于我们来讲,因为我们是当际者(16:13),是人类的众生,对于我们来讲必须要知道,人世间是怎么样一种自性,所以说对于这样一种人世间生起一个厌离,生起一个厌离后也不能寻求其它的有顶,因为有顶或者说色界、天人,他也是必须要死亡的无常的这个自性。那么在他死亡之后还会坠入到地狱当中,人间当中的缘故,还是没有办法超过轮回的。所以说从这个方面应该知道,人世呢尤其是很多损害的。

“成多病魔之祸源”,那么这样一种人世间,这样一种人的身体呢,会成为很多病和魔的,这样的灾祸的一种根源,很多灾祸的根源就是在人世间当中会发现的。下面就具体宣讲,而兵刃火灾险地毒,那么在人世间当中有这么多损害自己的因缘,一个是兵刃就是指这样一种,有些方面可以直指战争,战争到来的时候自己死于兵刃之下。以前是冷兵器现在是热兵器,反正不管怎么样就是死于兵刃,或者就是说在人世间、在城市、在乡村、在什么地方呢,自己死于兵刃之下也是有可能的事情。这个方面呢,是有很多的因缘,还有火灾呢就是这个经常会出现的,这个方面也是很难以预料的。这个时候火灾出来的时候很恐怖,所以说这个火灾,也是经常有可能在我们的身边出现的。还有呢就是这个险地,险地呢可以说这些沼泽地啊,或者这样一种悬崖啊、或者是说其它的这样一种,可以说是这个非常危险的地方都称之为险地的。那么自己在这些沼泽、在这些悬崖当中很容易丧命的。还有一些战争频发的地带呢,有些地方很多的地方埋下了地雷啊,或者说很多的其它的一些危险品,所以说这个就自然称之为险地的。还有毒,就是毒物啊毒药,像这样的话都有可能害人的。野兽国王与怨敌,这个野兽呢就是指一些猛兽,很多猛兽呢就说是摧毁这个生命,这个方面也是这样。还有国王如果遇到这些,可以说和这个国王有这样一种宿怨哪,或者说这个国王很残暴统治这个国家的时候,很有可能会被这个国王毁坏生命的。还有呢,就是说是怨敌这个方面也有可能是今生当中新结的怨,有些呢是这个宿世以前呢的话已经结下的怨,所以说呢今生当中,好像有个因缘,我们两个之间呢就通过一个财物啊,通过一些钱的因缘成了怨敌了。有些时候好像没有,好像这辈子当中没想过和他结过怨,但是呢突然就成了怨敌了。

前段时间堪布讲广论的时候也提到过,有一个禅师他不是在出家之前杀死一个人,然后他自己倒修道成就,那个人死了之后,转生成一个士兵,看到他的时候就是说马上生起一个杀害的心,张弓遍射的这样一种故事。实际上就是讲,我们自己在过去世当中,有没有这样一种结下,如是的这样一种仇怨,是很难讲的。所以说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因缘当中呢?哪一个地方就遇到一个前世的怨敌,然后一下子将你致死是很有可能的。以及盗贼土匪等,还有呢就是说偷东西的盗贼,偷东西的盗贼,如果你不发现他的话,东西偷走就算了,如果你发现他之后呢,他就有可能说是把你杀死,杀人灭口。还有土匪呢就是明着抢的,所以像这样的话盗贼、土匪也是很多等等,还有很多其它的因缘。摧毁生命坏圆满,这些呢都是能够摧毁自己的生命,都是能够毁坏就一切的圆满,生命的圆满也好,财富的圆满也好,这一方面都是他这样一种因缘,所以说我们处于这样一种灾祸频发的地带,为什么说就是恒常的呢。

生西法师辅导心性休息第 14 课 20-30 分钟听打

为什么说就是恒常的呢?什么根据说自己绝对不会遇到这个死缘呢?所以说有的时候一想的时候,不管到哪个地方,确确实实都没有一个可以说是没有一个保证的地方,没有一个说是安全的地方,现在不管是国内也好国外也好,还是在汉地也好还是在藏地也好,还是在自己家里还是在外面,反正不管怎么样呢,一想的时候这么多死缘,这么多灾祸,所以说有的时候一想的时候呢,厌离之心就会由然而生,就想到什么时候获得一个解脱道呢?或者什么时候在死亡的时候一定要往生到极乐世界去,如果不往生,下一世再转生到人间的时候,像这样的灾害啊或者这些其它的病魔啊,比现在还要多的,所以处在这样一种地方呢就好像处于火坑一样,所以说呢我们自己内心当中要生起一个出离心呢有的时候必须要观想这样一种痛苦,观想这个无常,观想无常之后呢,就犹如自己处于罗刹洲一样,就好像自己处于火坑当中一样,好像处于不净世一样,所以说呢我们在罗刹洲当中,谁愿意多留一刹那呢?都不愿意的,火坑当中谁愿意多留呢?或者在这个充满了不净世的这样一种厕所这个糞坑当中谁愿意多待一刹那?实际上都不愿意待,那么实意上呢,佛陀和这些大菩萨讲整个轮回就是犹如火坑,罗刹洲,就犹如这样一种不净世一样,所以说只不过我们现在的修法没有到量,没到量认为还不是这么痛苦,待下去,再待一个几辈子,再待一个很长时间无所谓,实际上像这样的话没有对这个轮回看懂,没有对无常的修法就好好地去体会,如果什么时候自己认为一刹那不想待的时候,这个时候说出离心已经生起来了,所以说为了这样一种界限这个目标呢我们好好要修行。

无论在六道任何一处,都将死亡,无有不遭受死亡威胁之处,

我们转生在六道当中都会死亡的,只不过在这些地方有些众生他是愿意死亡很快死亡,有些众生是不愿意死亡,愿意死亡就是个地狱众生,地狱众生因为他的痛苦太强烈了,太强烈的缘故,他一刹那不想活,一刹那想死,但是就他的业力所感召,越想死越死不了,反正你自己什么时候你的业力,你的恶业力消尽了之后,你才能够从这个地方死亡,然后才可以说转生到其他的善趣啊,或者说比这个地狱稍为好过一点的饿鬼旁生这个道当中的,所以说呢我们就知道为什么地狱的时间这么长呢?因为相续当中串习的恶业是最重的,恶业不重绝对生不了地狱当中,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呢已经生起了很多猛烈的恶缘的缘故呢堕到地狱当中,因此说从这个地方看的时候,现在我串习恶业到底是串习得强烈吗?还是串习得微弱?串习得时间长吗?还是短?这个方面一观察,如果说自己这辈子当中串习的恶业很多,这些戒律一而再再而三的违犯的话,可以肯定可以推知呢以后在地狱待的时间就很长,然后呢受的痛苦非常猛烈的,这些方面都要对照自己的相续一个一个去观察,对这样一种地狱彻底生起一个恐怖心,那么现在才有力量去遮止造恶业的这样一种心和这个行为。

因此我们应当思维三界六道一切众生均不能摆脱死亡。《毗奈耶经》云:“无论是虚空,大海或山洞,住于任何处,无有不死者。”

不管你待在虚空当中,虚空当中也会死亡的,比如说这些在虚空当中安住的这些众生,不管是中阴身也好还是其他的众生也好,或者说是空居天的这些众生也好,反正安居在虚空当中也会死亡的,大海当中就说是这个也会死亡的,这些龙或者这样一种鱼类呢都会死亡,山洞当中安住的这些大蛇啊或者其它的这样一种野兽也会死亡的,不管自己躲在什么地方呢都会死亡。

住于任何处,无有不死者,这个方面就是佛陀宣讲非常真实的情况,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呢你躲是躲不开的,只有把这个业消尽,把这样一种死亡的缘消尽,才可以说真正不死亡。

无论死于何地都是只舍弃身体,而心却随着以前的业力屡屡流生于轮回中。

那么死亡的时候都是把自己的身体舍弃出,这些无色界他没有身体可舍弃之外呢,像这样一种色界啊欲界的这样一种人天在死亡的时候都将身体舍弃之后呢那么自己的心呢随着以前的业力然后开始漂流,开始再再屡屡地流转在轮回当中。

《广大游舞经》云:“三有无明诸众生,愚痴之故而流转,人天三恶趣五道,犹如瓷师之轮盘。

那么在《广大游舞经》当中是这样讲的:

三有无明诸众生,在三有当中呢很多众生或者说一切众生都具备这个无明,这些具备无明的三有众生愚痴之故而流转,不知道这样一种可以轮回的自性是本空的,不知道一切的法性都是无有生无有死的,但是呢就是说因为愚痴的缘故呢,执著这样一种轮回,执著自己当前这个显现,饿鬼执著它饿鬼的境界,人道执著人道的境界,所以说在家人执著在家人的境界,出家人执著出家人这样一种境界,所以说呢因为很多愚痴的缘故呢开始流转,流转什么呢?人天三恶趣五道,这个方面已经讲了这个五道轮回,五道轮回、六道轮回呢主要是人天当中开合不同人,如果说是把阿修罗并入在天道当中的话,只是人天,善趣是两道,然后加三恶趣,就是成五道了,如果把阿修罗单独分出来就是六道。

犹如瓷师之轮盘,瓷师在做这些瓷器做这个陶器的时候呢,他轮盘不断地旋转,不断的旋转的时候呢,就是根本没有停息的时候,就这个意思。

恒恋美色动听声,妙香美味及乐触,众缚恶世之网中,如猴困于猎人网。”那么就是说恒恋美色动听声呢这个是讲众生的无明,众生通过无明贪执对于这些本无自性的东西呢产生二取,产生实执而开始轮转的,那么就是说有些是恒常的可以贪恋这个美色,对于这个美色呢非常贪著,这个美色也可以包含这样种有情的美色,比如贪恋异性之一类的,还有呢贪恋外面的风景这一类的美色,反正呢就是说这些还有这些房屋啊,或者其他的方面看起来非常悦意的这些色法称之为美色,如果说是自己的眼识恒时贪著于这样美色的话,他就成了个束缚因,因为这个是眼根外散,这些六根外散就成束缚因,所以说眼根外散贪执于美色的。

动听声:然后呢对于很多悦意的声音动听的声音恒时贪著的

妙香:然后自己愿意去嗅这样的妙香

美味呢?自己的舌根呢愿意偿这个美味,偿了美味之后呢就开始生 生贪著

然后及乐触,自己的身体就是说是这个很愿意接触这些乐触,柔软的衣服啊,或者说是其它有情的这些身体啊,这个方面都是自己的这样一种身根他愿意接触的这样一种乐触,那么这个方面在享受的时候当然是一种,我们认为都是一种快乐了,但是这种快乐实际上不认识它的话,实际上它就是一种杂毒的一种美食一样的,它就是众缚的因,一切的众生被束缚的直接根本因呢就是自己的五根或者自己的六根像这样的话开始向外耽著,开始耽著于对境,像这样的话,就开始因为执著的缘故呢受了束缚,所以说在很多,在前行啊或者我们后面还要讲这些众生他因为六根耽著于外境而被这样一种束缚的,比如说这样一种飞蛾呢它对于这样一种色法非常耽著,所以说它看到这个灯光的时候扑过去就被烧死了,还有这个鹿子呢,这样一种野鹿它是耽著于琵琶声,耽著琵琶声的时候,它聚精会神听这个声音的时候,被猎人射死的,还有就说是这些蜜蜂贪著于妙香啊,或者这个鱼贪著于这些诱饵,还有大象贪著于这样种清凉的触觉等等开始死于其它的缘当中,实际上通过这个比喻一切的修行人非修行人不管怎么样呢,只要是自己的六根恒时外散,六根恒时于耽著外境的时候呢?自己就从这个时候开始被束缚了,因此说呢佛陀早就知道这个道理,在别解脱戒律当中,在《毗捺耶》当中就是说再再地教导这些比丘,这些修行人就是说守摄自己的六根,走路的时候不要东张西望,自己的眼睛不要东看西看,东看西看,看得多,你的分别心就外散了,所以说严格地执按照佛陀的戒律来看的时候呢,走路的时候看两米,自己眼前两米远的地方,最多这么大的一个范围,这个范围很有必要性的,这样的话,自己不会东张西望,不会自己的眼识外散,然后呢就是说是恒时呢也是自己的耳根呢或者这些乃至于这些身根呢都必须要内收,不要外散,这方面都是帮助我们就说是不要接触外面这些外境而产生贪欲啊产生实执分别心的这样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只不过在很多小乘的修行者以前出世的小乘修行者,像这样的话虽然比较大乘来讲,大悲心啊或者这些空性的智慧呢确确实实是不如,但是这些小乘行者他的这个根性,他对佛陀的教言是非常得尊重,非常得尊重的缘故呢,他就按照佛陀的这个教言,佛陀制定的戒律,怎么制定我就怎么去做,所以像这样的时候他们就说六根恒时内收,不会外散,不会外散就制止了很多非法的念头,然后呢迅速的从轮回当中超脱的原因就是这样的,大乘虽然有时候是大悲,持空性智慧啊这个方面善巧方便的摄受,但是作为初学者来讲呢不能够说是我有大悲心,我有这个空性慧的缘故呢可以恒时六根散于外境,也没有这样讲的。。。。。。

我有空性慧的缘故我可以恒时六根散于外境,也没有这样讲的,因为在寂天菩萨的《入行论》当中也是教导这些菩萨走路的时候应该怎么走,说话的时候应该怎么说,坐的时候应该怎么坐,这方面都是义如别解脱戒律,义如这样一种小乘的这样一种教法的,所以说大乘行者也需要按照这样一种修法去实行,这个方面如果贪著外境就是说众生束缚的因,众缚恶世的网中,众生被束缚在恶劣世间的网当中,好像猴子困于猎人的网内得自在一样。

人间的损害尤为繁多,诸如麻风、瘟疫、风、胆等疾病,

就在人间当中有很多这样一种损害,从这个疾病来讲的话,有麻风病,有的是麻风病流行、瘟疫流行、或者说是风,自己体内的风病、胆病,这个方面产生很多疾病的,然后还有很多这样种魔鬼这样种损害,小儿鬼、食肉鬼、空游鬼、厉鬼等多种魔鬼,这方面这些魔鬼都属于饿鬼类,饿鬼类当中有一种空游饿鬼,空游饿鬼它们可以在空中自由飞行,然后有神通神变,有些时候可以给人类制造障碍违缘,使他们生病死亡。这个方面小儿鬼是一类,小儿鬼大概有两种可以了解的,一种小儿鬼专门对小儿——刚刚生下来的婴儿作障碍的,使他不能够存活,使他夭折的这样一类鬼,还有的小儿鬼是夭折的这些小孩子变成的鬼,有的时候是打胎堕胎之后这样一种被堕的灵魂的胎他变成这样一种小儿鬼的,还有就是夭折的这些变成小儿鬼的,反正这些都是非常厉害的鬼类,还有食肉鬼乃至于厉鬼有很多种魔鬼。

国王、怨敌、野人、灾祸等数百危害剥夺人们的丰富财产、 生身性命,以至于骤然暴死,因此应当精进修持正法。

还有就是国王、怨敌、野人、灾祸等等很多很多危害都能够同不同角度侧面来,然后再损害自己的丰富的财产,所以现在自己拥有丰富的财产这个也是不可靠的,因为有的时候是这些鬼非常地嫉妒,很嫉妒这些人,然后开始有一种好财鬼,他专门加持你之后你的财富慢慢慢慢就把它耗尽,耗光了,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的钱莫名其妙就掉了,明明放包里好好的,但突然一转身就没了,一数数来数去就少了那么几百块钱,或者说几千块钱就没有了,有些时候自己的财富,自己的资具放在家里莫名其妙就丢失了,这方面有的时候就是好财鬼他们作的障碍的,还有这些国王怨敌都有可能说没收自己的财富,偷盗自己的财富,所以这些根本不可靠,自己的生身性命也是经常受到障碍的,所以如果说骤然暴死的话,都是有可能的事情,所以说无垢光尊者这个地方讲,因此应当精进修持正法。我们应该好好地精进修持,因为这一切的财富,生身寿命都是不可靠,都是无常的缘故呢。所以说应该修持坚实的法,什么事是坚实的法?就是正法,就是修习善根,这些方面是坚实的法,谁也夺不去的,反正就是说你的法修完之后呢它就牢牢地储藏在你的阿赖耶识当中,那么其他的国王想要夺在也夺不走,这些鬼要夺走也夺不走,其他的怨敌俨然怎么样想损害都损害不了,所以说像这样的话,这个就是间脑障,间脑障实际上就是我们善根,我们的善根就是间脑障,所以说我们要修持正法,这个方面是在自己活着的时候,死亡的时候或者趋向于后世的时候都能够真实起作用的,所以应该精进修持正法。

如《摄功德宝经》云: “人世鬼魔疾病多,益持心谛加持灭。 ”

在经典当中就是讲,在人世间鬼或者说是魔还有就是疾病,有很多很多损害,益持心谛加持灭,就是要教导修持有利益众生的慈心,还有真谛,通过这样一种修持慈心的真谛,通过加持可以灭除这些鬼魔疾病等等,还是教导修持正法。

第十二个科判是:刹那亦无常:

不仅有如是损害可导致死亡,即使无有此等危害,也免不了一死。

前面讲了很多这些国王或者说是这些病还有这些魔鬼这些死缘有可能使自己死,即便自己没遇到这些危害也是终究一死的。

纵然无有诸损害,士夫寿命亦流逝,

昼夜刹那皆变化,逐渐靠近死主域,

犹如江河汇于海,或似日落于西山。

纵然无有诸损害,即便说没有前面所说到的这些损害

士夫寿命亦流逝,士夫就是指这些众生,这些人,那么这些众生这些人寿命也是逐渐逐渐流逝的,反正就是前面讲的无增未减的缘故绝对是逐渐流逝的。

昼夜刹那皆变化,在白天和夜晚刹那刹那当中都是在变化,变化是怎么样变化呢?不是说越变越多,这个变化是越变越少,越变越衰老,越变越趋向于死亡这样自性的,所以说

逐渐靠近死主域,我们这样一种身体,年轻力壮的身体健康无病的身体也是逐渐逐渐靠近死主的领域,没办法摆脱的,所以说我们应该通过这样中教授就知道,一天的时间当中如果被自己的无意义的空耗掉的话,实际上就是你在散漫的时候,在散漫当中趋向于死亡的,或者就是说贪睡啊贪食啊或者就是流转在贪著于世间八法一切的世间事业就是在这样的状态当中自己趋向于死亡,趋向死亡之后自己没有任何的善根的,所以说我们就知道有的时候你走来走去或者就是说这样种放逸,还不如用这个时间来念咒语,还有观修这个法性啊,观修这样一种空性啊,顶礼、转绕做这些善根还确确实实对自己的生命是一种珍惜,对这样一种能够真正精进地修法。

犹如江河汇于海,就好像江河汇入海一样,江河汇入海是从哪个方面作的比喻呢?江河汇于大海是一刻不停流的,然后现在我们自己的生命最终靠近于死主域,像这样的话也是一刻不停流的。

或似日落于西山。或者就是说日落的时候,落于西山的时候也是一刻不停留,那么早上的时候太阳升起来了,然后在经过中午下午之后慢慢慢慢就靠近于西山,往西山就沉落了,这个方面就是一刻不停流的,随着现在很多上师就经常讲,现在我们生命就是这样的,有些人的生命犹如八九点钟的太阳一样,有些人的生命犹如中午 12 点钟的太阳一样,很多人尤其是上师讲的时候,很多在座的道友都是下午两三点钟的太阳一样,所以说下午两三点钟太阳就没有什么可靠的,尤其还有四五点、五六点的太阳,所以像这样的话,马上就要落入西山,马上自己到了后世,所以说在这样一种生命马上要终结的时候,还有什么可以放不下的?但是就是很多世间的人就是放不下,或者说是正法没有入心的人放不下,虽然自己已经开始趋向于青年壮年或者已经到了老年了,还是认为这个世间的这个事情我还要做,那个事情我还要做,然后拼命还在世间八法当中拼命去执著,再想想的时候自己都犹如两三点或者说是五六点的太阳,还有什么可以执著呢?还不去抓紧修法的话,已经来不及了,所以说我们就知道这些比喻好好去观察的时候,应该生起一个修法的心念,尤其是这样一种教理,必须要再在思考放到内心当中去思维才能生起一种力量,否则到学完之后认为确确实实很有道理,很有道理之后马上又忘记了,没有在内心当中扎下根的话,对自己的修行还是没有触动的。

虽然自己终生没有遭受任何突如其来的损害,并且试图以顺缘的饮食、营养等来延年益寿, 但终将无济于事, 终究死亡。

虽然我们在终生,有些人终生没有遭受任何损害,然后饮食或者说是营养的顺缘也是具备的,我们自己也想通过饮食的营养来延年益寿,但是到最终的时候全部都是无济于事的,终将死亡的,因此说我们应该反复地修行,有些地方讲你真正开始修行的时候每天必须保持四座的修法,保持四座修法的原因是什么?实际上就是我们必须要把这样一种陌生的一种无常观,使他相续当中变成一种自己的东西,要变得很熟悉的话,你没有通过一座又一座的修习,一座又一座的这样一种串习的话,你思考一两次根本没办法进入到你相续当中,根本没办法变成你自己的东西,所以很多时候,有的时候说你修行这样一种共同加行都是要用十几年二十几年或者几十年的时间来串习,才能够成为你自己的修法,那么真正通过这些时间的修行之后,一旦修成了,修成之后呢,后面的法就非常容易,否则的话就是这个是前行,这个前行不修是不行的,为什么呢?要修后面正行的缘故,很多上师说必须要修前行,好像是完成一个任务一样修一两次,修正行的时候根本不观想不观修无常,不观修这样共同加行的话,对自己的修法绝对是没有任何作义的,所以说应该用很多的这样一种时间和这样一种精力来串习这样一种无常的教义。

《入行论》 云:“纵似今无病,足食无损伤,然寿刹那逝,身犹须臾质。 ”

《入行论》当中就这样讲好像是现在没有病,“足食”然后食物也是非常丰足的,“无损伤”没有其他人和非人损害的因缘,但是这个寿命是刹那消失的,刹那消失的本体。“身犹须臾质”,我们的身体犹如借用品一样,马上就要归还别人,没有一点点的保证,没有一点点的把握,所以说应该必须修法。

人生一刹那也不会停留。《聚宝顶经》云:“须菩提言:‘士寿犹如陡坡水。’”

我们的人生,一刻也不会停留,因为这样一种有为法就是刹那生灭的本体,在经典当中须菩提尊者也是这样讲的,士寿就是士夫的寿命犹如陡坡水一样,一刹那也不会停留的。

《毗奈耶经》云:“陡坡水流入大海,日月濒落于西山,昼夜须臾自然逝,人寿流逝同此等。”就好像陡坡水一刻不停的往大海汇流,日月不停的往西山落一样,现在我们的生命也是一样,就是这样昼夜须臾自然消逝了,我们的人寿和这些是完全一样的,没有一点点??的自性。

乙十三、诸缘时境皆无常:

“诸缘时境皆无常”的意思是诸因缘、诸时间和诸境都是无常的。

食等生缘虽圆满,尚有如毒生苦时,

数多逆缘之危害,岂能不灭诸圆满?

是故无不成死缘,死亡处缘期不定,

当弃无义欺世法,诚修死亡无常法。

“食等生缘虽圆满”,就说食品衣物等这方面的生缘虽然已经圆满,“尚有如毒生苦时”,就是说生缘都有变成毒药的时候,生缘都有可能变成毒物的时候,生缘都有可能产生痛苦的时候,那么如果连生缘都会有的变成这个毒物变成产生痛苦的因缘,“数多逆缘”为什么不会毁坏我的圆满呢,数多逆缘就是指飞来横祸或者突如其来的打击等等,这方面逆缘的危害,怎么可能不毁灭我们圆满的身体呢,肯定会摧毁我们圆满的身体圆满的受用,因此这个问题就是从两方面来比较,就是说一辈子当中没有遇到这些逆缘,生缘都圆满了这方面也有?生苦的时候,何况就是说我们很难避免这些逆缘的危害,你说为什么不会毁坏我们的圆满呢?肯定会毁坏的。

“是故无不成死缘,死亡处缘期不定”,所以说没有一个不会成为死缘的,生缘也会成为死缘,死缘也会成为死缘所以说没有一个不成为死缘的,死亡处就是我们死亡的地方是不定的,死亡缘就是我们死亡的因缘,通过什么样的因缘死亡也是不定的,死亡期就是死亡的日期也是不定的,既然死亡的处缘期都是不定的缘故,“当弃无义欺世法”,无垢光尊者教导我们应该抛弃无义,就是没有任何实义的,欺就是指欺惑的意思。那么什么是无有实义的具欺惑性的,后面的世法就是指世间法。实际上一切的世间法,就是无有意义的欺惑的本性,我们都知道这些世间法,无外乎就是世间八法,世间八法就是一切世间法,就像对于这样一些苦乐称誉讥毁等等非常的执着为了获得世间八法的四种安乐,拼命去追求;为了抛弃四种不悦意的,然后也是拼命的追求这些都是一切的世间法,这些都是无有意义的具有欺惑性的特征。如果我们要修持一个解脱道的话,必须要从内心当中抛弃而不是从表面上抛弃。内心当中不抛弃表面上抛弃是绝对不会长久的,有的时候突然生起一个出离心的话,好像衣服也不要了其他的饮食也不要了房屋等什么都不要了然后就去修法但是修了两三天之后马上就开始回忆以前舒适的享受,然后就开始放弃修行这方面就是外象抛弃,内心当中没有抛弃的一种显现,现在我们修法的时候应该首先从内心当中抛弃暂时外境当中有些是必须要抛弃的,过于过分的世间八法必须要抛弃。在初修的时候不要过于急于显现出一种修法的形象,显现出一种舍弃今生的形象来,而且慢慢从内心当中去适应这样一种舍弃今生的修法,然后这样一种修法修成之后,自己再去住山一个人去修法这方面才有一个真正的基础,“诚修死亡无常法”所以说应该用真诚的心来修持死亡法,来修持无常法,那么世间法是无有意义的法,是欺惑法佛法当中的观修死亡观修一切万法无常就是有意义的,不会欺骗的,能令自己的心趋向于解脱的正作意这样一种殊胜的窍诀。

有利于存活的饮食也会成为疾病之因,尽管暂时似乎有益,但从长远来看,却成了损害。

就是说暂时存活的姻缘也会变成疾病指引比如说前面我们讲的饮食,衣物等等,暂时来讲对自己有益的,但是从长远来看,也成了损害。

诸如为利于疗病而服用泄药,结果也有使病情恶化的,更何况说遭受逆缘之损害而中断寿命呢?

比如说自己有的时候为了疗病而服用泻药服用泻药是一个比喻一个例子,实际上我们为了有利于疾病,服药这些热药凉药或者是营养药这方面也有使病情恶化的,有的时候自己本来想进补,但是吃了人参以后不消化而死亡的情况也有,还有吃这个营养品,那个营养品,实际上吃了之后也有不消化的,药本来是治病,使自己可以生存的因缘,如果是自己的体质或者其他的因缘不和合,吃了药之后反而成为毒的也有很多,如果连生缘都有可能变成死缘,更何况说直接的逆缘呢?这方面遭受逆缘就是讲直接的逆缘,直接逆缘的损害不中断寿命也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无有不成为死缘的,

“无有不成为死缘的”,意思就是说生缘会成为死缘,死缘也会成为死缘。因此,应当唯一失利的思维是王维 c 死亡呢?

因此应当唯一思维死亡。

“唯一思维死亡”前面讲过也不是说天天思维我要死我要死,这方面对于我们修行来讲,没有太大的帮助。思维死亡就是说在死亡的时候到底有什么能够帮助我,实际上死亡的时候只有正法能够帮助我,其他我现在所贪著追求的一切,积累的所有财物,到时候都没办法帮助我,所以放弃追求这些资具的心,就是开始追求正法的实修正法的心念。

如前所说,无法确定死于何处、以何缘死、何时死亡,今天不死的把握也没有。

主要就是说我能够生起一个今天不死的把握也没有,如果连今天都不死的把握也没有那么就没有空闲去追求其他的世间八法了。所以应该把所有的时间精力一心一意的放在修行正法上面。

《入行论》云:“或思今不死,安逸此非理,吾生终归尽,死期必降临。”

如果想我现在不会死今天不会死然后安逸的度日子。这个就是非理作意,而应该想吾生终归尽,死期必降临。应该像我这一生终究会归结于灭尽的,死期不管是在什么时候,最终还是今天都会降临的缘故,所以应该诚心诚意的修行正法。

甲三(劝勉精进)分三:一、具足上师窍诀时当修法;二、若不精勤则不得解脱;三、于不听善妙教诲者生悲心。

乙一、具足上师窍诀时当修法:

这是针对于所有们在座的道友来讲的,现在我们已经善妙的上师,然后在上师的座下听闻了很多修持殊胜佛法的窍诀。现在就是修行佛法的最佳时机,最佳的时间就是现在,因为我们从身心来讲都很自在,身心所行持的佛法,也是非常圆满的时候,如果你遇到了佛法生起了想修法的心,那时候如果没有遇到上师,也没有给你传授一个修法的窍诀,这时候就没有办法圆满修法。如果有了上师的窍诀,但是身体不自在,不自由,也没有办法修法,所以现在我们从内在的音乐来讲,对于修法也有一种信念,对于真正想要实修佛法也有一种信心,有了这样一种心之后时间也有,身份也有然后窍诀也有,什么都有。就应该在这个时候修法的,如果往后拖延的话,也许这个时机就会被自己耽误掉,所以说现在开始修行,以后就会有修法的相续,如果现在不修认为以后修的话,比如说我三年以后修法,现在不培养相续,到了三年以后的话自己内心当中也会出现这个理由那个理由束缚自己,比如现在还不到时间再往后推两三年,以后因缘更成熟,见解更稳定等等,像这一拖再拖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修法的意乐了,现在开始修法的时候我有个意乐,从现在开始修行如果慢慢能够保持一个相续,保持一个意乐的话,如果真正到了自己能够实修的时候,他的相续也逐渐成熟了,一直在串习着修法那个时候修法的意乐会更强。

然后一直串习这样的修法,所以那个时候修法的意乐会更强,所以说像这样讲的时候,现在慢慢就开始串习,像上师昨天讲的一样,学习《心性休息大车疏》的道友开始要从暇满难得的引导,从无常的引导慢慢每天去修一个引导两个引导,像这样的话开始实修是非常关键的。

“获得暇满人身之吉祥此时,应当脱离轮回。”现在到了可以说脱离轮回的时间了,那么脱离轮回也不可以说是随随便便的,这个必须要有一种因,那么这个因就是修正法,修行正法可以脱离轮回。

“此时吾得暇满舟,正具上师窍诀桨,若不精勤渡苦海,更无较此愚痴者。”“此时吾得暇满舟”,就现在我已经获得暇满的宝舟了,暇满的身体已经得到了。“正具上师窍诀奖”,然后也具备上师的窍诀,上师的窍诀就像船桨一样,那么如果自己只有一个暇满的身体,没有上师的窍诀的话,那么自己不知道如何修持,尤其是有些没有被殊胜的善知识摄受的时候,想修法,但是一看佛经一看论典浩如烟海一样,从哪个地方入手呢?根本找不到一个入手的地方了。所以有的时候干脆认为是去学一个简单的,念佛,简单的就是怎么样,但是实际从我自己的角度讲,我从来没有认为念佛是一个简单的法门,因为它必须要靠很强的信心,很强的意乐推动你念佛,如果你念来念去中间你的正见不具备,或是说你的信心掉了,那你从什么支撑你去念下去,所以说念佛它没有其他修法的缘故,有的时候会很枯燥,这是一种很枯燥的修法,所以说如果没有获得这样一种相应,没有获得这样一种觉受,没有获得这样一种加持感应的时候,假使说我们一个年轻人从二、三十岁开始念佛,那么如果你自己的寿命又比较长,要念到七、八十岁,在这么长的过程当中,有可能遇到很多很多障碍,天魔的障碍,还有这些外道的障碍,邪知识的障碍,自己内心当中习气翻起来的时候翻习气的障碍,这个方面没办法对治烦恼的苦恼的障碍,你怎么去一一突破呢?所以像这样讲的时候,认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修法,实际上一观察的时候,非常不容易的修法。所以我给很多道友劝诫的时候,你即便是一心一意念佛,但必须要学教理,学了教理之后你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念,到底知道我要念下去,我要怎么样对治这样一种烦恼,怎么样对治这样一种障碍,实际上在经论当中没有讲,一个都没有的,所以教理学的越好的人,他对往生的信念越坚定,遇到这些障碍的时候越不容易退失,所以临终的时候往生的把握就越大了。我们说的意思就是说,要不然面对浩如烟海的经典没有找到下手的地方,或就是认为找一个简单的法门,但是这些简单的法门实际上越不简单,有的时候我们讲大圆满最简单了,但是实际上说大圆满简单,一方面简单你坐在那观修就行了,就可以了,但是它也需要具备各式各样加行的资粮啊,出离心你必须要圆满具备,菩提心要圆满具备,各种各样唯识的见解,中观的见解,他空的见解,密法的见解,都要具备之后,在这个基础上才说你容易修,否则的话非常难以修持一个法,就是这样一种大圆满的法和净土的法。所以说现在我们已经遇到了上师,上师也是十几年给我们好好的翻译,讲解啊传授啊,不管是从修心的法门方面,大乘菩提心的窍诀方面,密宗的修法方面都讲了,讲了之后只要是一个稍微精进的人,他都知道出离心应该这样修,菩提心应该这样修,密法应该这样修,像这样都知道了,知道了之后这个是最好的修法的机会了,所以正具上师窍诀讲的时候就是这个时候,这个时候就应该好好修法的时候。但是“若不精勤渡苦海,更无较此愚痴者”,在这个时候如果不以最大的精勤修法,以期渡过轮回的苦海,没有比这个更愚痴的人了,这个就最愚痴的。暇满人身的宝座得到了,船桨也得到了,但是这个时候自己用力划这个桨,然后使这个船慢慢慢慢靠近彼岸,就这么一点点这样心和精进实际上就够了。那么现在我们也是一样,暇满人身获得了,上师的窍诀也获得了,这个时候就是精进去安住,精进去修法,就是这么一点,但是如果发不起精进心,如果不想修法,这个方面自己肯定会自己都骂自己,最愚痴的人就是我,像这样的话肯定不需要通过诸佛菩萨来呵斥了,自己都会对自己做最严厉的呵斥。这些道理无垢光尊者首先讲给我们听,讲给我们听之后就是说千万不要做最愚痴的人,要做一个智者,现在就开始修法。

“自己拥有暇满人身之舟,并且具足佛陀开创的妙道——殊胜上师之法理船桨时,如果不精进修法,那么是最愚痴不过的了。”那么现在已经具备了人身了,然后也是遇到了佛法,然后也是遇到了真正能够理解佛法的精要殊胜上师,殊胜上师开显的法理我们也已经掌握了,这个时候应该精进修法,这个时候不精进修法是最愚痴不过的了。所以我们就知道现在应该好好去熟悉教法,把这样一种修法比如说我认识到要修上层法要修下层的基础的话,那么想我现在开始修持共同加行,那么我现在开始修持共同加行,第一个暇满难得,暇满难得这么多修法我怎么提出它的精要呢?就是把暇满难得的修法一遍又一遍的看,一遍又一遍的体会,体会之后从里面提出自己修法的这样一种窍诀,然后自己去观修,比如说是在三殊善引导文当中第一个引导文它是讲什么,讲什么我怎么样去安住,怎么体会无垢光尊者的密意,我怎么样去体会暇满难得,怎么样能使自己的心得到触动,慢慢一次又一次去观想,像这样暇满难得的觉受就生起来了。然后修完之后再修寿命无常,慢慢修下去的话,绝对会和正法相应的,如果修完一遍之后,每天修个引导,没有修动,然后第二遍再来,第二遍没有修动,第三遍再来,像这样反正你必须要有种精进的心,不能说我修完一遍了,修完一遍没有任何感觉,肯定这个法和自己不相应,没有这么简单的事情。所以我们知道法相应不相应不是按照你观想一次,就看一次没有证悟就说不相应,不是这样的,实际上这个法和自己不相应绝对没有的,佛陀宣讲八万四千法门,佛陀宣讲九层法门,不可能说这里面没有一个和你相应的法,但是我们归纳起来的话,就是这些出离心、菩提心殊胜的修法、教授,所以说必须一次又一次的抱着坚定的信心去修行,肯定会和正法相应,肯定会将自己的心转向于正法的,这方面就好好去观察。

《致弟子书》云:“今已获得诸佛所开创,犹如大舟法道复舍弃,好似喜爱轮回海浪花,犹如舞者必定欺自心。”《致弟子书》当中?老人家也是这样讲的,今已获得诸佛所开创,诸佛所开创这样犹如大舟一样的法道,正法之道吧,正法之道已经获得了,复舍弃,如果获得正法之后又抛弃了,这个方面是非常愚痴的。“好似喜爱轮回海浪花”,那么我们知道大海它是非常恐怖的,非常恐怖的大海的自性,那么大海的浪花卷起来的时候更加恐怖,但是如果你自己得到大舟之后不想渡过,你想停留在这样的大海当中,是不是非常喜爱这个大海的浪花呢?那么现在我们听到这样的正法之后,不想出离轮回,是不是很喜欢,非常喜欢轮回翻起来的六道轮回的浪花呢?这方面实际上是一种愚痴的想法。因为整个六道轮回的浪花都是恐怖都是应该出离的自性的缘故。“犹如舞者必定欺自心”,犹如舞者的话,前面意义观察起来的时候,这个人被轮回的浪花冲来冲去的时候,就好像在跳舞一样,他就是手舞足蹈像在跳舞,实际上他已经被轮回的浪花冲的东倒西歪了,好像是在轮回当中跳舞一样,实际意义上必定欺自心的,像这样的话肯定是欺骗你的心,没有什么在轮回当中找不到一个真正堪能,就说是堪能依靠这样坚实的法绝对是没有的。所以说现在对我们来讲,尤其这个教言好好去体会的话,那么就说得到了暇满人身的时候,有了上师窍诀的时候,应该去好好专注了,应该好好去体验这样圣法了,应该使这样的法入心的时候了,所以说不是追求世间八法,或者说是自己消耗这样的窍诀,消耗人身的时候,把这些方面好好去体会。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第十五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宣讲由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如今正在宣讲共同加行,内心当中可以说生起厌世心的殊胜引导。对于世间八法对于轮回是不能贪恋的。必须生起厌弃心,必须生起一种出离轮回的心,才能够真正的修持正法才能够真正的趋入正法,所以诸佛菩萨异口同声的对于后代的修行者都是这样教诫的。如果内心当中没有生起厌离心,绝对没办法修行正道的,现在我们是真正想要趋入正道修行佛法的有缘者,如果真正有这样一种想法必须要知道如何修持如何在内心的中生起这样一种觉受。

现在是无垢光尊者引导当中的第二个科判寿命无常,寿命无常当中又分了四个大科判,现在正在讲第三个科判劝勉精进,劝勉精进又分了三个方面,具足上师窍诀时当修法,若不精勤则不得解脱,于不听善妙教诲者生悲心。如今开始讲第二个科判,若不精勤则不得解脱。也就是说我们如果精进修持可以得到解脱,如果不精进修持根本没办法得到解脱。就是这样一种殊胜的教言。

乙二、若不精勤则不得解脱:

劝勉诸位定要诚心精进修法。

无垢光尊者说劝请诸位后学弟子,有缘的修行人,无垢光尊者后代的学徒,一定要诚心精进的修行这样的正法。

何故佛赞珍宝器,净除诸过获正义,

若不成办自他利,则自束缚轮回狱。

在劝解诸位定要诚心修法之后,他就讲“何故”,为什么我们要精进修法呢?现在就讲这样一种根据何故主要是讲我们不精进修法不能获得解脱的原因。“佛赞珍宝器”,佛陀所称赞的珍宝法器,就是前面讲的的暇满人生,这个珍宝法器可以获得殊胜的利益,佛赞珍宝器意思就是这样的。

“净除诸过获正义”,在我这一种身份上精进的修持可以净除诸过,净除诸过就是一切轮回当中的过患烦恼,业力这些方面都称之为过,或者说烦恼障所知障都称之为过。在这样一种殊胜的珍宝法器、暇满人身上可以净除一切的过患。“获正义”就是自己可以获得殊胜正确的大义,所以这时候应该精进。

“若不成办自他利,则自束缚轮回狱”,如果在这个身份上面没有成办自他的利益,通过这样一种暇满人身一方面可以成就自己的利益,一方面可以成就他人的利益。如果不精进没有成办的话,则自束缚轮回狱。自己将自己束缚在轮回的牢狱当中不得解脱,我们了无垢光尊者的颂词当中讲,也就是说没有其他的因缘让你束缚的,就是自己束缚自己。尤其是对于前面所讲的,具足上师窍诀的所依身份来讲,在外面也具备了修法的顺缘,如果束缚就是自己束缚自己,尤其是自己内心的懈怠心贪著世间八法的心或者贪着现世的心,通过这样一种非理作意束缚了自己,所以我们要知道没有其他的因缘束缚自己,就是自己将自己束缚既然是自己将自己束缚,那么就自己将自己的束缚解开。如何自己将自己的束缚解开呢,就必须要修持这些正法入于心的窍诀,就是修持出离心、大悲菩提心和空正见,这方面都是解开束缚的殊胜窍诀和关要,所以说我们就要知道如果精进修持,就会获得净除诸过获正义的果,如果不精进修持没办法获得自他的利益,也没办法获得轮回的解脱,所以说必须要精进。

获得如是闲暇人身时,如果不修持利于自他的正法,则将永远为轮回之索所缚,

现在获得了暇满人身,就是前面颂词当中讲到了,佛赞珍宝器这就是暇满人身。获得暇满人身的时候,应该修持自他利益如果不修持有利于自他的正法,就永远束缚在轮回的牢狱当中,如果是下等的修行者小乘根性的人,他通过这样一种精进利用暇满人生,至少也可以成办自己的利益,那么作为大乘种姓的人来讲,修持佛法不是为了自己解脱,所以说如果能够修持四厌世心、修持大悲菩提心和空性正见,就可以使自己和他人俱得解脱,这样的法,如今已经掌握了,如果不修持就永远会被轮回的索束缚的。

因此劝勉具有智慧者为摆脱轮回而勤修正法。

有智慧的人应该思维这些道理,有智慧的人知道了修法得解脱不修法得束缚的根据之后,他就会修持。没有智慧的人,虽然听闻了,能够讲解也知道利害,但是根本不去实行的,所以说劝勉有智慧的人,具有因缘具有善缘应该为了摆脱轮回而勤修正法。

《致弟子书》云:“获得人身越过生死海,播下殊胜菩提之良种,功德胜过珍贵如意宝,何者失毁人身无有果。

在广论当中是引用在暇满难得当中的,这里是引用在寿命无常当中,因为寿命无常和暇满人身之间是没办法别别脱离去修持的。这里的“佛赞珍宝器”提到了暇满人身,然后劝勉我们应该在没有死亡的时候修行,所以放在死亡无常当中也是非常恰当的。获得了人身就要使用这样的人身精进修法越过生死的大海,最起码也播下殊胜菩提之良种,播下很好的种子。即便在今生当中修行,也没有越过生死大海的话,也必须要尽其一生,用最大的精进去闻思修行。如果能够这样闻思修行,绝对就会播下殊胜菩提的良种。

功德胜过珍贵如意宝,这就是指暇满人身的功德。暇满人身的意义胜过殊胜的如意宝,如意宝是世界当中最珍惜的,最珍贵的物品。如果能够得到如意宝,珍惜如意宝祈祷如意宝,就能够获得,世间当中的一切所欲,但是世间的如意宝没办法赐予我们殊胜的厌离心、出离心,没办法引导我们出离轮回。所以说真正超胜如意宝的就是殊胜的人身。

何者失毁人身无有果。不管任何一个人,无论显现上是男的女的,还是有智慧的人愚笨的人,反正是得到的人身之后,没有善加使用,最后失毁了人身无有果。他的人身实际上是没有得到任何的结果。可以说《致弟子书》的作者月官居士教诫我们,得到了人身之后,应该令这个人身有果,想要这个人身有果。前面讲要么就是越过生死大海,要么就是播下殊胜的良种。如果在庸庸碌碌当中度过人生,乃至于在造罪业当中度过人生,都是失毁人身,令人身无果的做法。

引导众生心力广大者,一切如来得道依人身,天龙非天大鹏持明者,腹行与人非人皆不得,已获来之不易人身后,故当思维法义勤修持。”

“引导众生心力广大者,一切如来得道依人身”,这什么意思呢?引导众生,谁能够引导众生呢?就是如来能够引导众生,要获得引导众生的如来正道,需要依靠什么样的一种心力呢?谁的心力大呢?心力广大者实际上就是人身。这方面就是讲引导众生心力广大者,一切如来得道依人身,引导众生就是一切如来,一切如来想要得道,他依靠什么呢?必须依靠心力广大的身份。心力广大的所依是什么呢?后面讲到得道依人身。所以说应该从这个方面次第次第了解的。我们就知道人道当中的心力是最大的,造恶业也是没办法超过人的,比如说在人道当中的五无间罪、谤法罪,像这些非常严重的罪在人身上都可以造,因为人的心力大,还有一生成佛,或者一生得到阿罗汉,一生修持得到这些殊胜的圣果,也是人身。为什么呢?因为人的心力在修善法的时候也是大的缘故,所以说我们要成就如来道。或者一切如来得道都是依靠人身来成办的。除了像一种人生是殊胜的所依之外,其他的都不是殊胜所依。

下面的两句就是简别了非殊胜所依。天龙非天大鹏持明者。天龙,天就是指欲界天、梵天等等这些天界,龙我们知道就是世间当中的这些龙类,非天就阿修罗,大鹏就是金翅鸟,持明者主要是世间当中的苦行仙人,世间苦行仙人通过药力或者咒力成就一些世间的共同悉地,共同成就就称之为持明者。

就称之为持明者,所以这个持明者和佛法当中的持明者不是一个概念。还有腹行,腹行实际上就是腹用它这个,腹行走的这样的一种种类,总的来讲是可以说是蛇啊这一方面。但是在很多的注释当中这个腹行就是指大莽,像这样的话大莽蛇称之为腹行。

人非人呢?前面讲过,它的样子像人,但是它的头上有角的缘故称之为人非人。

那么这些呢皆不得,皆不得什么呢?实际上在这些身份上面得不到如来的正道,引导众生的如来正道呢,在这一生的上面是得不到的。那么现在呢,我们确实也得到了,以获来之不易的人生后,尤其是能够成办佛道的这些暇满人生,这个是来之不易的。那么现在呢我们已经获得了,就像如意宝来之不易。那么一个愚童,他如果说,把来之不易的如意宝轻易的舍弃啊,或者将这个如意宝,换成了其它的一两个糖块啊,这个方面我们就是说这是一个愚痴的众生的做法。所以说,那么我们现在这个人生呢,就是说是非常来之不易的,那么就是说得到人生之后呢,根本不使用就抛弃,或者就是说把这个人生,换来了一点点世间八法的快乐,就是说是智者佛菩萨面前,眼中看来的这些世间八法的快乐,就像愚童面前的糖块一样,所以说如果我们认为这个很有价值,我去追求这些世间的圆满,我去追求世间的这些快乐,但是实际意义上就是把一个非常珍贵的如意宝,换了可以说是一两个糖块一样,这个愚痴的行为。

所以说获得这样一个来之不易人生之后呢,故当思维法义勤修持,应该呢思维法义尤其是能够守持殊胜解脱,殊胜成佛佛果的这样一种殊胜法义呢,应该思维精进的修持,而这个方面就是教诫我们精进的修持的意思。

那么下面讲,

第三个科判:于不听善妙教诲者生悲心。

那么有些就是说是无垢光尊者在世的时候的时候有没有?反正呢就是在这个他通过殊胜的慧眼照见了后世当中,肯定有这一类的劣根众生。所以说对于不听善妙教诲者生起悲心,一方面来说是生起一种厌离心,一方面在生起厌离心之后,随之又发起了一种强烈的悲心。那么对于教诲不听的这样一种人呢,只有发愿来世救度了,从这个方面。无垢光尊者这个方面有没有在他的论著当中,表现出一种厌离心、一种悲心的状态呢?有的时候我们认为不必要了,反正无垢光尊者生厌离心,他自己内心当中生一会儿就平息了。然后呢,如果发愿以后救度的话又怎么样呢?好像和我们没有关系,但是实际上无垢光尊者也是使用一种方式,还是在劝勉我们精进的意思。一个大科判当中是劝勉精进,劝勉精进当中第三个科判当中是不听善妙教诲者生悲心。实际上我们就知道无垢光尊者,对于我们这类人啊,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对照无垢光尊者的颂词当中,一看到的时候,我就是这种人。听到无常的教言之后,根本不为之所动。听了无常的教言之后呢,还在执着这些常有法。我就是无垢光尊者第三个科判当中的直接呵斥的对境哪;我就是无垢光尊者生厌离心的对境;我就是无垢光尊者生悲心的对境。

实际上内心当中会产生一种惭愧心,产生一种惭愧心后随之就会跟随无垢光尊者,这样的一种教诲而生起这样的一种精进心来,所以说直接好像在讲怎么样生厌离心啊,怎么样发愿救度的这样一种情况,实际意义上还是在劝勉我们应该要精进。只不过使用了另外一种方式而已,所以说我们应该体会到无垢光尊者他的这样的一种想法,他的意趣、他的悲心,然后呢开始精进的修持。

虽然我忠言劝诫,但有些众生却不已为然,因此对彼等生起厌烦心,而寻求自己寂灭。那么就是说是无垢光尊者说,虽然我已经忠言劝诫了,在前面的暇满难得的教授当中,还有尤其在这个寿命无常当中呢,方方面面已经教诫后学的弟子不要再懈怡、不要再散慢,应该呢抓紧分分秒秒。每天的时间开始精进的专注于佛法当中,要不然就是精进的听,要不然就是说思维,要不然就说是修行、念咒、转绕啊、顶礼啊,反正这些善法从现在就开始,精进的修持。那么虽然说从很多方面已经,有些众生听了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一种不了义了的说法,因为他们认为就是了义的法应该是空性、大圆满。

那么说自己无常这方面是不了义的修法,但是实际上了不了义呢?对于我们自己的心来看的时候,如果说对你的心不相应这个法,就是不了义的修法,对你的心相应就是了义的修法。那么现在对于我们的这个心,无分别智慧大圆满这些方面呢,没办法真正的安住在我们的相续当中,所以说如果从这个方面来讲,是不是也能安立这种不了义呢。还有呢就是无常的修法,能够鞭策我们精进,无常的修法能够鞭策,我们抛弃世间八法,生起出离心。从这个角度来讲,法能够融于心,又是不是一种了义的修法呢?所以说很多的众生不以为然,认为自己肯定还不会死亡,或者说精进的耽着世间八法。因此无垢光尊者对彼等生起厌烦心,而自己寻求寂灭,实际上是怎么样讲也讲不清,然后呢怎么样宣讲也没办法调的时候呢?这个时候呢,不由自主的生起一种厌烦心,那么我们就知道无垢光尊者,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化身,普贤王如来的本体的。他可不可能生起厌烦心呢?从他的本体来讲,绝对不可能生起一刹那的厌烦心的。因为就是说他的这样一种,像内心当中都是大智慧和大悲心,早就已经周遍了,厌烦心的因早就找不到了。所以说像这样讲的时候呢,都是怎么样利益众生,不可能生起厌烦心的,但是呢从一种示现的角度。因为无垢光尊者他示现是在人间,示现一种人身的一种善知识。所以说在人间示现这个善知识的话,有的时候还是会生起厌烦心的。所以有的时候呢这些很多大德,在他的弟子不听教诲的时候,生起厌烦心住山的也有,生起厌烦心入于寂灭的也有很多的,所以这个方面不管怎样有很多的,有这样一种显现。还有一些凡夫的善知识呢,就是说真实的厌离会生起来。反正呢怎么样教导没有任何的结果的时候,就会自己想自己怎么样去修法,自己去寻求解脱呢,就说比教诲这些根本没有用的,这样一种弟子来的实在一点。所以说有这样两种情况,我们以前做过分析的。但是无垢光尊者一方面说发起了厌离寻求自己寂灭,但同时也发心但愿有朝一日能以强烈的悲心引导他们,现在看起来是已经没有办法度化了,因为应该讲的已经讲完了,而最重的语气已经用完了,什么比喻都已经用过了,但是如果还是没有办法救度的话呢,那么只能说明他没有因缘了。只能说明这个对境没办法被他直接度化,那么怎么办呢?发愿以后度化,以后呢能够有强烈的悲心引导他。

关于这个愿文哪,后面还有讲,

呜呼如同教诲石,思多世人增厌离, 开示不悟讲不解,明日死亡今执常, 贪著轮回无厌心,明知我慢明懂迷,愦闹散乱降惑雨,何时我利此等众?

呜呼呢它主要是一种很悲哀的语气,很悲哀的语气。所以说呜呼如同教诲石,教诲石石就是石头的意思,好像是在对一个石头在教诲一样。那么就是对一个石头的教诲时候,这个石头无动于衷的,你怎么样给它讲无常的道理啊,怎么样给它讲法,因为这个石头根本没有心的缘故呢,所以说根本不为之所动。那么无垢光尊者就把这些后代的无缘的这些人,或者说实执心非常严重的人,比喻成石头,为什么比喻成石头呢?因为好像是没有心脏一样。那么这么多殊胜的法义给你一个一个的宣讲了,但是讲完之后呢不以为然,或者根本没有把这个法义放在耳边了,像这样的话就好像教诲石一样。

思多世人增厌离,无垢光尊者说思维大多数世间人的行为,不由自主的增上厌离心,那么具体来讲是什么样一种行为增上厌离心呢?下面就例举了几种,例举了几种无垢光尊者生起厌离心的根据,我们对照的时候有可能就是符合这些全部条件,或者说符合个别条件的。

开示不悟讲不解这个是一个,那么开示不悟呢,怎么给他讲开示呢根本没办法证悟,没有证悟诸法的本性,没有证悟无常的道理,所以说开示不悟。讲不解呢?就是怎么样给他讲解,根本不了解,不了解到底是在讲什么,这个无常的精要到底是在哪里?无常的核心到底是在哪里?怎么样我去安住于无常的修法当中,讲解之后什么也不知道,我到底是在讲什么。无常反正是无常的吗,讲不讲都是无常的,这个方面就是根本没有了知这个无常的核心所在。

然后还有一类众生呢,,明日死亡今执常,即便是说假如说明天就要死亡了,今天还执着常有,今天还认为我自己的生命还会安住一百年,乃至于说还会安住于一个大劫,这个方面就是说,相续当中的常执啊,非常的严重!根本没有思维过,明天我会不会死亡?或者说明天我不死亡的根据根本没有的,然后牢牢执着一切是常有的法,这个方面也是相续当中缺乏、缺少善根,或者说没有因缘的一种表现。

还有呢就是贪著轮回无厌心,有一类众生就是虽然自己的身体处于无常的状态,自己的心、自己的想法、修法意乐都处于无常的状态,然后自己所贪着的房屋,或者有情这些出于无常的状态。但是呢就说在一切的无常当中呢贪着轮回,还对轮回当中的自己啊,或者说是外面的器世界啊,一切的从欲妙啊牢牢的贪着,根本不生起丝毫的厌离心,像这样的话贪着轮回无厌心的这类人。

然后呢同,明知我慢明懂迷,明知我慢明懂迷就是两类,第一个就是明知我慢的意思,明懂迷是第二种意思。明知我慢是什么意思呢?明知的意思就是稍微的明了知道一点点,稍微的了知一点法义的时候,开始生起我慢这个方面,是在凡夫人当中最易出现的一种。那么也就是说呢,有两类人不会生起我慢的,一类人的话他根本不知道的,一点都不清楚,

有两类人不会生起我慢的,第一类人的话他就是说根本不知道的,一点都不清楚,比如说刚入佛门,一个刚来佛学院的人,他就是说一到佛学院的时候一看身边这么多道友住这儿智慧这么高深了,自己呢就刚刚来,所以说一点都不懂,这个时候他有没有傲慢呢?没有傲慢,一点都不懂的人不会有傲慢,然后呢就是说彻底了达之后调服内心或者成圣者这一类呢,他虽然彻知一切万法的自性,但是呢根本没有傲慢,他的心已经被调伏的缘故没有傲慢,就是说中间这类人呢容易生起傲慢,什么样呢?就是说是知是知道一点点的,但是就没有完全知道没有完全安住法义当中,最容易生起傲慢心,像这样的话,就是容易生起我慢,提婆达多、善星比丘这一类的或者就说有的时候观察自己的相续就是这样的,自己就是稍微知道一点点法义的时候呢,然后就开始傲慢了,你看这个人他知道没有我深,那个人知道得没有我广,然后呢就是说我知道得很多,就稍微了知一点生起我慢,这个方面就是说是这个用颠倒的作意,也是无垢光尊者生起这个厌离心的对境。

明懂迷,明懂迷就是说在以前的旧译本当中正懂迷,正懂迷和明懂迷就说是这个可以互相参照来理解吧,那么明呢也是明了的意思,你就是稍微明了一点点,那么明了一点点,懂了一点之后呢之后又迷惑了,又马上又迷惑了,这个方面叫明懂迷,如果按照以前上师正懂迷,或者讲解正懂迷的时候呢,就说正讲的时候,哦他懂了,然后回过头马上又忘记了,马上又迷惑了,这个叫做正懂迷,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很多时候就处于正懂迷当中,比如在讲的时候,上师讲哎这个好像懂了,这个意思懂了,懂了,但是懂了之后,下去之后没有再再思考,没有再再去稳固,所以说虽然在正讲的时候懂了,但是呢就是说是没有稳固的缘故呢,马上又迷惑了,又忘失了,所以这方面叫做明懂迷或者正懂迷的意思,那么这些呢都是这个可以说懈怠啊或者都是相续当中常执实执深重的表现,就这样的。

还有一类呢就是讲愦闹散乱降惑雨,愦闹散乱呢自己非常喜欢愦闹的环境,哪个地方愦闹自己喜欢到哪个地方,比如说在城市当中,在寂静处的时候呢怎么样想呢有个机会到了这个内地啊或者哪个城市当中就是很热闹然后怎么怎么样,就是说有个愦闹的这个环境当中去散乱散乱,或者即便上师不开许自己到内地当中去的话,怎么样去商店那个商业街那去逛逛,然后人多,然后去看一看好像是不是舒服一点,有的时候就是以前我听到一个道友讲,刚来的时候特别得心管不住,就是即便不买东西,就坐在商店门口去看,看这些来来往往的人也很舒服的,好像这样一种想法,实际上是内心当中因为长时间被这样一种愦闹散乱的这个这样一种烦恼所迷惑的时间太长了,所以来了一下来到寂静处之后根本不习惯,待在自己的房里根本待不住,怎么要出去走一走,怎么要出去看一看,好像就走一圈之后自己心里才舒服的,这个方面就是讲愦闹散乱的。

降惑雨呢就说是自己相续当中呢这样一种烦恼生起犹如下雨一样,这么多,这么密集,那么像这样就说是这个内心当中这个烦恼非常严重,所以说呢就是说严重的对境也好,非严重的对境也好,一般的对境也好,像这样的话都容易引发自己的贪嗔痴,像这样的话,自己内心当中的烦恼一天到晚就像下雨一样接连不断,而且密密麻麻地下下来的,暂时看起来的时候,这类众生根本没办法调化的,所以说无垢光尊者只有发愿说何时我利此等众呢?什么时候才能够利益他们呢?那么只有说现在发一个愿,然后呢以后等他们堪能法器,堪为能够被调化的法器的时候再度化他们吧,像这样的话就没办法了,就是说是无垢光尊者发了这个愿,那么如果圣者发了这个愿呢肯定以后会度化的,哎我们也不要想,反正无垢光尊者给我们发了愿了,肯定性会被度化的,虽然是这样讲呢,但是从现在乃至于你自己的法器成熟,无垢光尊者的愿力和你自己的善业力就是说和合成熟之前很长的时间当中,很有可能还要被轮回的这个这些种种的境像所迷惑,自己还有可能在很长时间当中在恶趣啊,在人道当中的痛苦当中度过的,所以说呢从这个角度来讲,应该体会无垢光尊者这个密意,然后呢应该说我有这样一种过失,如果有开始不如讲无解的过失呢我就再再要修法,再再要祈祷上师,用自己一切精进开始修正呢、开始就是听啊、开始思考,反正就是说讲的这些法义呢尽量要理解,那么就是上等的理解当然一下子就把它的外轮密的密意全部通达了,上等的理解这个法义的,那么中等的理解呢像这样的话也是把它的所全意义要理解,下等的话至少要字句上要过得去的,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呢在学法的时候应该就是给自己一个这样一种压力,或者给自己一个这样一种界限,反正今天讲的内容,上师讲的这些内容好好去看,至少把讲字面上的意思内心当中要记得住,要看得懂,字句上要划得下去,这个方面就是说一个,然后如果有这样一种境界之上呢,还要看他的所全意到底讲什么,然后他的密意在讲什么,对自己修法有什么一定帮助注意,这个方面才真正地就是说能够体验这个法义,这个殊胜的法义,然后如果自己具备明日死亡今执常这个方面呢就多思考死亡无常,争取内心当中早日生起死亡无常这样种觉受,乃至于下面一个一个通过正对治都能够对治,像这样的话就开始趋入了修法的正道当中。

悲哉!对于极为愚昧的众生,无论如何宣说,以种种表示与方便摄受,却徒劳无义,他们无有证悟之时,

那么就是说无垢光尊者当然是大证悟者了,这就是说对于极为愚昧的众生呢,不管怎么样宣说,怎么样方式来表示,然后什么样方法来摄受他,但是都是徒劳无义的,怎么样他没办法证悟,这个方面是一个,然后传讲呢也不理解,对于所传讲的这样一种浅的法义也好,中等的法义也好,甚深的法义也好这个方面都是不理解的。

有些人甚至明日就要离开人间却似乎还要住数劫一般,仍贪执实有,从而一味散乱于今生之琐事上;

还有一些人呢甚至于明天要死亡的话,那么今天还要执著就是说牢牢执著于世现的一些情景,然后呢好像还要住很长时间一样,所以说呢现在我们很多方面讲的如果说是活六十岁的话,我们就是说一半已经埋在土里了,但是就在这个时候还要开始想怎么样去享受啊,怎么样去出人投地啊,怎么样去挣一个好的名声啊,这个方面就是说没有把心思放在修法上面,因为就对于轮回的世间太执著,实执太严重的缘故呢,所以说呢仍然是一味散乱于今生的琐事上面。

有些人烦恼如烈火,弃离善法;

那么有些人相续当中烦恼如烈火一样炽盛的,贪嗔痴等等一切的这样一种烈火一样的炽盛,内心当中的烦恼这么炽盛怎么样安住正法当中呢?正法是一种清凉的状态,那么你的烦恼是一种炽热的状态,那么在非常炽热的相续当中怎么可能有正法的这样一种安住的这个机会呢?根本没有,不可能有正法安住的机会。所以说呢我们如果要真正要使正法安住的话,必须要熄灭自己犹如烈火一样的烦恼,不能真正地断根的,必须要压制,通过很多很多方式来对治自己的烦恼。

另有些人自相续为嗔火所焚,因嫉妒他人而以多种方式竭力恶言谩骂、揭穿过失、恶语中伤、无端诽谤;

还有一些人相续当中被这些嗔恨的火所焚毁,就是说通过前世业力吧相续当中非常容易发火,嗔恨火呢非常就是炽胜,那么这个时候因为嫉妒他人呢通过多种的方式,各种各样的方式呢,可以说对于自己所谓的这个怨敌,所谓的仇人呢竭力而恶言谩骂,然后呢如果知道他一点过失的话,就在大众当中揭穿你的过失,让他丢脸,然后呢就是说恶语中伤,无端诽谤他等等,反正用很多很多这样一种不如理的这个语言开始造很多的恶业。

有些人虽然遭受诸多苦楚逼迫、折磨,但相续中从未对轮回生起丝毫的厌离心、出离心;

那么有些人呢一辈子当中呢他就是说从痛苦当中走过来,一辈子都是被苦水泡大的,但是呢就是说是这个遭受了这么多的痛苦,还是对于轮回没生起厌离心,还不知道这个轮回的自性就是这么痛苦的,所以说呢有的时候我们就讲了,修法的人来讲,如果过于顺利的话,还是受点痛苦好,受点痛苦受一点逆缘呢能够帮助你生起这个出离心,确确实实有的时候我们可以亲身有体会的,当就是说很长时间一方面在学法,一方面就是说是没有受到痛苦,突然遇到一个障碍的时候呢,内心当中是什么感受呢?内心当中就会认为,实际上以前我感受的快乐啊或者感受的这些顺缘啊,感受的这些恭敬赞叹哪实际上还是不真实的,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些虚假的幻像当中,它总是隐藏着这样种痛苦的真实,那么像这样的话,如果我长时间被这样一种虚假的安乐所蒙蔽的话,不发现我处在痛苦当中,那么又怎么样生起一种出离心呢?实际上在《入行论》当中讲“厌离有诸德”,像这样的话,厌离心,就是说苦还有诸德,就是说一切的这个痛苦和这样种损害有很多很多的功德,诸多的功德,帮助自己熄灭我慢,帮助自己生起出离心,认识到轮回的本性,认识到自己处在什么状态当中等等很多功德,所以说呢,有的时候在遇到痛苦的时候,应该以这个作为这个顺境,作为这个逆增上缘,然后呢去观察轮回的苦性,内心当中引发一种出离心,但是呢有些人呢即便是就是说遭受了很多苦处的逼迫,很多的折磨,但相续当中呢还是认为我可以挺过去,然后挺过去之后呢前途是光明的,很多时候世间当中呢有的时候如果按照这样一种去勉励别人活下去啊,勉励别人就要去乐观地对待还可以的,(但如果认为这个如果是我们内心当中真正认为这个痛苦就是一种虚假的现象,然后只要。。。。。。

那如果认为这个,如果是我们内心当中真正认为这个痛苦就是一种虚假的现象,然后只要把这些痛苦的因缘一一克服,把痛苦的难关闯过去之后,我自己还是有把握获得安乐的。。。。。。这个方面就说明相续当中常执非常严重的,没有认识到一切轮回痛苦的自性这样一种真实义。

有些人听闻少许佛法,略晓一二便骄傲自满,进而藐视他人,并且到处蔓延争论与千种烦恼之火焰,

有些人听闻了少许佛法,略晓一二,对于这样一种中观也好,对于因明或者对于其他的加行法,略晓一二开始骄傲自满,认为自己了不起,然后开始对于其他的这些人开始藐视开始看不起,认为自己远远已超胜他们了,就是因为内心当中傲慢,内心当中这样一种烦恼开始到处蔓延、争论和千种烦恼的火焰,因为你认为你了不起或者有智慧,而别人也有这样一种理解之处,所以这个时候不服别人的时候开始蔓延争论,或者千种烦恼之火焰开始升起来,

使自他相续的善薪焚尽无余,

自己认为我的观点最正确,然后你的观点绝对不正确的,这个时候有的时候不注意地在辩论的时候就容易开始引发一种嗔恨心,或者一种竞争心,或者这样一种伤害心,所以这样一方面回忆起来之后,自相续的善根他相续的善根都像柴火一样对自己的嗔火焚尽无余的。

因为破誓言失戒律而日夜降下不善雨水。

相续当中的烦恼过于炽盛,所以经常破坏密宗誓言,或者说经常失毁显宗的戒律,导致在日日夜夜当中降下了很多不善的雨水,而且就是说降下不善雨水之后还不发现,不知道,认为自己还是一个很好的修行人,还认为自己的戒律很清净,所以说像这样讲的时候根本没想到惭愧,根本没想到忏悔,

见到这些(刚强难化)的众生后,我的相续中偶尔会生起自己趋向菩提、独自于寂静林中修持甚深禅定之心,

看到这些刚强难化的众生实在没办法救度的时候,无垢光尊者说,在他自己的相续当中偶尔会生起自己趋向菩提道,干脆现在自己一个人去修行正法,可以说修持成佛的因。或者说自己独自在寂静的森林当中修持甚深的禅定,像这样的话有这样一种心会生起来的,

但大多数时间是以悲心祈愿“有朝一日唯以我令他们获得解脱” , 产生如此强烈的愿望。

无垢光尊者说,偶尔会生起这个就不想管众生啊或者说是自己一个人去修法的心,但大多数世间当中还是悲心,可以说是惜福众生,通过悲心照顾众生,内心当中经常祈愿:什么时候有朝一日唯有我,这方面讲得很清楚,只是我来让他们度脱,也就是这方面有很强的责任感,不会讲反正这么多佛、这么多菩萨、这么多上师,反正我度不度话都无所谓的,没有这样想,实际上我们在发菩提心的时候要这样想,这一切众生都归我度化,这一切众生都是我来使他们救度的,这个方面生起有它的必要性,虽然从实际情况上面,不一定不可能说是一切众生我发愿这些很多众生肯定是我来度化,这个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发这种心愿他会鞭策自己,鞭策自己会精进,会提醒自己现在应该做的责任是什么?实际上就是说一切众生度化的重担是我挑在肩上,如果我懈怠或者不精进修法或者说是产生其它的退心,都是不行的,有这样一种殊胜的必要性的缘故,所以说很多愿文尤其是无垢光尊者的这些,下面的三处三善引导文在修,菩提心的时候也是这样讲的,要发愿一切众生度化的重担都我一个人挑起来,这个方面心无垢光尊者教导说必须要再正生起,产生了如此强烈的愿望。

因此,我今发愿肩负起无上重任而言:

下面就是无垢光尊者的愿文

愿以我福德,令十方世界,一切诸众生,悉离苦得乐。

无垢光尊者是真实文殊师利菩萨的化身,他老人家写的愿文绝对是金刚句,所以说有的时候发愿的时候也可以按照这些愿文开始一一作义,一一地开始发愿,这个方面也是非常殊胜的。

愿以我福德,那么就是总的发愿依靠我的福德令十方世界当中一切众生全部离苦得乐,这个方面是总的发愿,下面是分发愿,

愿短寿患者,长寿健康乐,饥渴苦难者,饮食皆富足。

愿短寿患者,有些众生是短寿的,有些众生患者,患者就是患疾病,让短寿的人获得长寿,让患病的人获得健康的快乐,就这样发愿的。

饥渴苦难者,饮食皆富足。如果说是因为饥渴所逼而遭受种种苦难的话,愿他们依靠我的福德力,饮食皆富足,那么一切的这样一种饮食啊资具全部富足,没有任何的这样一种没有丝毫的这样一种困难,所以说以前上师也是再在地,法王如意宝上师也是经常再在讲过,实际上有的时候发愿必须要念这些金刚句,一地以上菩萨造的这样金刚句回向才可以的,有的时候我们对佛菩萨赞叹我们的时候,你自己可以造,你认为从这个方面赞叹上师诸佛也可以,但是如果真正要发愿要回向,这个方面必须要金刚句,否则的话虽然你自己写得很多回向文,但是念了之后这些不一定成熟的,你念了之后,造了之后你念诵之后不一定按照你这样的想法去成熟,因为没有帝释语加持的缘故,那么这些大菩萨或者诸佛的化身,他们已经成就了帝释语的功德了,所以他们些得这些发愿文回向文,像这样念诵之后绝对能够如是成熟,这个方面是非常关键,非常重要一点,这个方面就是一个补充说明

愿离王盗匪,野人水火险,余怖诸灾难,获得诸安乐。

愿自己的福德,比如现在我们闻思修的功德或者现在我们三世所有的善根就这样回向,愿离王盗匪,一切众生离开国王、盗贼、土匪,野人、水、火这些险难,余怖这些之外的其余的怖畏一切灾难全部离开,离开之后获得一切安乐,因为众生在这些怖畏当中,灾难当中没办法获得安乐,离开这些怖畏灾难之后可以获得种种的快乐。

愿所想所欲,皆如意成办,恒时行善法,获解脱菩提。

愿所想所欲,皆如意成办,尤其是众生相续当中的善愿,善所欲,没说是相续当中恶业或者说是恶愿成熟,因为在其他可以说其他比如说智悲光尊者等等他们所造的一些殊胜的愿文当中讲,反正众生的这些恶业,恶想法,恶发愿愿他们不要成熟,或者说自己相续当中恶业的因缘不要成熟,真正要成熟是什么呢?所想所欲方面善法方面的,像得到安乐或者说是成就善法,一切的所想所欲如意成办

恒时行善法,获解脱菩提。愿他们恒时处于善法的状态当中获得解脱和菩提果,解脱可以理解成暂时小乘的解脱,菩提可以理解大乘菩提的果位。

愿王善护国,政策和缓兴,臣增如法想,庶民恒安乐。

愿国王在统治国家的时候善护国,政策和缓兴,就是说有的时候国家的政策太过于严厉的时候,这些国民他就会感觉非常地痛苦的,所以说愿国王通过善护国,通过善法来护持国政,然后对待下面的臣民的政策必须要和缓,像这样和缓来兴盛的,所以说这些赋税不要太重,还让这些刑法不要太重,反正这些方面很多很多,关于政策和缓方面就从这个角度来形成的。

臣增如法想,然后再发愿,臣就是大臣,国王下面的大臣,增如法想,这些大臣也是再在地增上如法地作义,如法的想法,就不要想自己去搞钱,怎么样苦这个百姓自己发财,这些方面非理想法全部抛弃,然后这些大臣都是如理如法地,一心一意地为这样一种人民啊一心一意地为这些国家着想,如理如法地去成办的

庶民恒安乐。那些老百姓恒时地获得安乐。

愿离恶趣苦,获得善趣乐,息灭恶趣苦,一切皆圆满。

首先愿我的一切善根福德愿一切众生离开恶趣的痛苦,因为恶趣的痛苦即便是旁生,三恶趣当中最闲善的就是旁生,即便是旁生的痛苦,我们如果真正要观察的时候根本不愿去思维,一刹那会想说我转一个旁生,然后怎么怎么样很安乐,根本不会这样的,所以说即便如果说是最闲善的旁生的痛苦不需要不想感受的话,那么饿鬼的痛苦,地狱的痛苦,根本想都不敢想的,所以说无垢光尊者发愿,要让我们发愿,反正引导我们发愿,我们相续当中一切善根愿一切众生离开恶趣的痛苦,获得善趣的安乐,像这样总的来讲,获得善趣的安乐,那么在获得善趣安乐的时候,善趣当中也有各种的痛苦,比如说生老病死苦,或者愿怨憎会苦。。。。。。人道的痛苦,还有就是苦苦变苦行苦等等充满了冲遍三界的痛苦,反正就是说获得善趣安乐之后呢,还要熄灭善趣的痛苦,那么就是纯意地获得快乐的意思

一切皆圆满,一切都是圆满无缺的,这样一种发愿。

愿三界有情,心地悉善良,不生罪恶心。。。。。

愿三界有情,心地悉善良,不生罪恶心,以法度日夜。那么愿三界当中的一切众生心地呢就恒时保持这个善良的这个心态,那么因为如果内心当中有了恶意,就说害别人的这个恶劣心态的话,那么自己也不得安宁,然后如果有一天恶心呢,他人也不得安宁,所以说呢就说是这个愿三界一切众生都能够安住在善良贤善的心态当中,根本不生起丝毫刹那的罪恶之心,以法度日夜,那么通过这样一种这个时间的法度也好,通过这个佛法也好,来度过自己的日夜,不要去伤害别人。

愿举国丰收,无病离诸害,相互无损恼,幸福似天界。那么这些很多回向文呢和这个《入行论》第四品回向品当中很多有些相似,像这样的话就是愿举国丰收,无病离诸害,那么就如果说是这个种植一些庄稼的时候,或者水果等等的时候,如果说是这个不丰收的话,别人众生的话就是说是没办法得到安乐,而且过得很痛苦,所以说呢就是说是这个愿举国丰收,像这样的话就是说如果说是这个比如说今年啊很多地方遇到旱灾啊,遇到其他的水灾啊,没办法丰收,就是说菩萨就要发愿,早就开始发愿,反正呢愿就说是举国呢不管是说有没有灾,反正呢在丰收的秋天的时候都能够取得丰收,然后呢就是说众生这个人民呢因为丰收的缘故得到安乐,无病离诸害,那么丰收之后还不能有病,虽然就是说丰收了但是如果你病殃殃的躺在床上也没办法感受这个丰收的快乐,没办法感受这些人间的这个可以说快乐的,所以说愿众生无病,离开一切的损害。相互无损恼,幸福似天界,就是说是这个一切互相之间呢不生起这个损恼之心,不生起损恼的行为,那么一切的幸福呢就像天界一样的圆满。虽然有些地方呢天界好像也有互相争斗的这个情况,但是呢从总体来讲的话,可以说互相之间呢几乎是没有损恼性的。

愿诸事遂成,欲财眷仆誉,皆如愿以偿,圆满大福德。愿诸事遂成,愿众生的一切的事业心想事成,这方面作的回向,还呢,欲,就是希望的意思,希望获得这个财富的人呢获得财富,如果希望获得眷仆的人呢就获得眷仆,后面这个誉呢就是这个名誉,获得这个名望,那么想要获得名誉的众生呢就让他如愿的获得名望,因为众生的想法都是这个就是说是这个千姿百态,或者说是完全不相同的,有些喜欢这个财富,有些仆从,有的喜欢名声广大,反正呢就是皆如愿以偿,愿一切众生如愿以偿,圆满大福德。

愿世人政增,出家众法增,欲德者智增,终生吉祥增。像这样的话愿世人……对世人发愿怎么样啊,政增,那么就是说这样一种政策啊,或者说这个良政啊,适当那个增长,然后呢出家众呢,出家众法增,出家主要是修法的,所以说呢愿这一切的出家的这个僧众内心当中的证法功德呢这个说刹那刹那或者日日都在增上。欲德者智增,那么就是说欲这些功德者智慧增上,然后通过智慧来承办一些功德。终生吉祥增,缘一切世人也好,出家众也好,欲德者也好,反正呢一切的众生呢终生呢吉祥再再增上。

愿禅师成就,等持觉神通,神变等道果,现前解脱智。那么愿这些禅师,就是说修禅定……就是说是这个一心一意想要成就禅定修持禅定这个禅师呢,愿他们成就,成就什么呢,成就等持,觉呢就是指成就觉悟,然后呢成就神通,成就神变的一些道果,然后呢今生当中呢现前解脱的智慧,那么愿这个修禅定的人就是成就。因为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上面也有很多这些这个成办世间法的,成就这样闻思修的,或者成就这个禅定的人,反正我们内心当中要普遍的对一切的这个修法的或者说一切众生普遍生起这个饶益心,普遍的生起这样一种愿他们利益的心,所以说呢不管是修禅定的人也好,还是说专门闻思修的人也好,还是说其他的好,反正呢内心当中平等的放弃这个嫉妒,放弃竞争,放弃傲慢,放弃这样一种不好心态,普遍的愿一切修行人都能够获得成就。

愿诸苦难者,意复欢喜增,懈怠怯弱众,精进得菩提。那么愿一切苦难的人呢,相续当中就说……他这个内心的相续呢欢喜增上,因为很多苦难的人内心当中还是处于不欢喜的状态当中,愿一切苦难的人内心当中生起欢喜,懈怠怯弱这样一种众生呢,相续当中抛弃懈怠,然后呢就是精进起来,最终呢通过精进获得菩提。

愿具福财饰,禅定持净戒,具忧怖失者,恒不离安乐。那么愿具福财饰,愿一切众生具足这样一种福德财富的这样一种装饰,获得这样的禅定,守持这个殊胜的境界,具忧怖失者,恒不离安乐,具忧呢就是相续当中恒时具有忧愁的,怖呢就是指这个相续当中恒时有怖畏的,失呢就说是这个在世间当中或者说这个恒时失去财产失去名望等等这样一种失者,愿他们呢离开这一切的痛苦不悦意,恒不离安乐。

愿行利众尊,寿事业无量,他利悉圆满,长久住世间。这个方面主要是回向或者说是这个愿这个世间(45:31)的大德,就是说行利众的这些尊者,他们的寿命无量,事业无量,他利一切圆满,长久住于世间当中,像这样因为这样善知识,世间的明灯的话,如果说事业过于短或者不长寿呢,像这样的话,众生的利益会受到损伤,如果事业受损或者说事业没有承办的话呢,众生的利益也会受到损伤,所以说愿这些大德善知识寿命无量,事业根本没有障碍如意承办,一切对他利的这些事业全部圆满,长久住于世间当中利益众生。

愿凡依我众,善聚极增上,具知足调柔,圣者之七财。那么愿凡依我众,那么如果自己是一个领众的人,自己是一个领众的人的话当然下面有很多这样一种眷属,有很多这样一种徒众,或者就是说即便不是真正的这个法师方面的领众的人,不是这个方丈啊住持啊等等,但是呢世间上呢也有很多依靠自己的人,那么愿依靠自己的人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那么就如果说依靠自己的人没有得到真正的利益,那么就没有任何这样一种真实的意乐,所以说不管是说在这个佛法当中,依靠自己也好,在世间法当中依靠于自己也好,反正呢反正依靠我的人都应该得到真实的利益,那么得到什么真实的利益呢,下面就讲:第一个是善聚很增上,这个聚字呢可以理解成这个资粮的意思,因为在藏地当中聚和资粮就是这个意思,二聚就是二资粮,反正呢就是说这样一种善法的资粮呢,就是说这个极度增上,再再增上,具知足具调柔,具知足呢就是说相续当中有知足少欲的功德,具调柔呢就是自己的身心呢能够非常调柔,能够安住在正法的状态,安住在正法的状态,自己的身心才调柔,安住不了正法的状态,自己的身心根本没法调柔,所以说呢愿身心调柔,圣者之七财,也是和这个聚致(47:20)连在一起讲,具足圣者七财,就是说圣者七财呢就是说是这个有七种这样的修行法,就是说第一个就是这个信心,那么信心呢就是说居于圣者七财之首,那么我们对于这样一种上师也好,对于这样一种正法也好,对于这个一切的果报因果等等都必须要具足一种信心,然后呢第二个就是说这个戒财,那么就是说戒律的意思,如果你没有戒律的话,一切的善根没办法积累没办法增长(47:46),所以说呢信戒,然后呢就是闻呢就是听闻,听闻就是圣者七财之一,那么如果不听闻,你内心当中根本永远无法知道如何修行,没办法……永远无法知道如何取舍,所以说呢再再的听闻,它也是个圣者七财之一。然后第四个呢就是舍,就是施舍的意思,布施的意思,像这样的话就是说恒时布施,对于上面的对境呢恒常的供养,对于下面或者中等的对境呢恒时的布施,像这样的话呢就说是这个舍财。然后呢就是说这个惭愧,惭愧呢就是说这个连在一起可以讲,惭愧呢就是第五第六,那这个惭呢,就是说自己造了罪业之后呢,从观待自己来讲就是说是认为非常不应理,愧呢就是说对于这个对方,对于上师三宝,对于这样一种其他的人呢就是说自己说了这样一种不好的事情非常的认为不应理,所以惭愧呢针对一个事情,比如说我犯了一个戒律,犯一个戒律呢观待我自己来讲认为不好了,这是惭,然后观待对方对于善知识来讲,观待他,就是他会呵责我啊,或者说是他会就是说……观待对方来讲这个非常不好,这是愧,反正就是说惭愧二者就是说也是这个圣者七财的这个两者。圣者七财的第七呢就是慧就是智慧,那么一个人处于世间没有智慧的话根本没有一个名目没有眼睛一样,所以说呢在世界上必须要具备殊胜的智慧,那么有殊胜的智慧呢承办世间和一切出世间的 (49:08),所以说呢愿一切众生具备圣者七财。

愿于我赞毁,抑或讥诽谤,见闻念触者,皆越三有海。然后呢愿对我赞叹的人也是最终呢依靠这样一种因缘最终超越三有大海,愿对我诽谤的人呢也以此因缘呢超越三有大海,然后对我这个可以说是这个讥毁的人呢最后超越三有大海,对我诽谤的人呢最后超越三有大海,总之来讲呢,一切见闻忆触者全部超越三有大海,所以说这个方面就是说是这个普遍发愿度化一切众生,一切种类的众生反正呢不管是对我见闻忆触对我就说是恭敬赞叹还是讥毁诽谤等等,反正呢都愿他们呢就是获得这个殊胜的利益的意思,从这个方面来讲的,然后呢愿仅闻吾名,即生摧三有,离苦得乐后,证无上菩提。

然后“愿仅闻吾名,即生摧三有,离苦得乐后,证无上菩提。”这个方面加持自己的名字,加持自己的名字之后发愿,只要听到我名字的人在即生当中就能够摧坏三有,然后获得离苦得乐,离苦得乐之后证无上菩提,最终证无上菩提。当然对于凡夫人来讲这样发愿马上能不能成就呢?这个是不能够成就的,只要听到我的名字然后即生当中绝对解脱,然后一下就成佛,这个不行。但是对于发愿回向来讲,从现在开始加持了,在《入菩萨行论》当中也是这样提到过,观世音菩萨从无始以来就加持自己的名号,所以说只要听到观世音菩萨的名声,只要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绝对能够获得利益,内心当中能够获得极大的加持,这个方面就是以前早就开始发愿回向,所以说现在成佛之后有这样一种功用,那么现在我们也要开始再再的发愿回向。

“愿今起诸世,我如地等大,成众生存因,利乐诸有情。”那么从现在开始的一切时间当中,我尤如地大成为众生生存因一样,我也成为一切众生生存的因,利乐一切众生,这个和《入行论》发愿相似的。

“愿贫眷邪行,诸无义霹雳,成解脱善资,恒时勤利他。”这个主要是说将一切的利缘转为道用,都能够成为解脱的善资粮,恒时利益他众。那么什么意思呢?愿贫,贫就是指贫穷,如果自己贫穷的时候呢,这个方面也能够转为道用,然后眷呢,自己如果说是友好的眷属也转为道用,如果有这样不好的眷属也转为道用,邪行就是愿很多众生对自己的邪行,比如说自己在修法,在生活的过程当中很多众生对自己做不如意的行为这个叫邪行,还有自己在领众的时候,这些眷属不听教言,或者反而开始做这些不如意的行为这个叫邪行,很多善知识难以忍受弟子的邪行,最难忍受就是弟子的邪行,所以有的时候世间其他众生的邪行容易忍受,但是自己亲自培育的弟子如果说还要做邪行的话,最难以忍受的,所以像这样的话愿这种邪行也能够成为解脱的善资粮。诸无义霹雳,诸无义就是一切众生所做的无意义的事情,对自己这方面做了无意义的事情,尤如霹雳一样,霹雳就是能够损伤众生解脱这个命的,像这样的话霹雳在世间来讲的话能够损伤众生的生命,那么这样一种佛法当中无有意义的霹雳实际上能够损伤解脱啊、弘扬佛法这样一种生命,那么无垢光尊者说愿这一切无义霹雳都能够成为解脱的善资,也就是说把这一切的力量全部转为道用。恒时勤利他,恒时都能够利益众生。

“愿众生诸苦,皆成熟吾身,我之诸福德,成熟于他众。”这个就是自他相换,那么就是修持菩提心自他相换的时候有这样修持,平时我们也可以这样念诵,愿众生的一切痛苦在我身上成熟,我的一切善根福德安乐成熟于众生相续当中,就这个方面修持自他相换,修持自他相换对佛法增上啊,对众生的利益啊,对自己相续当中成熟菩提心打破我执啊,它是一个最为强烈或者最为殊胜的修法就是修持自他相换的修法。

“以吾善心力,愿众得快乐,梦亦不见苦,获得喜乐海。”愿我的这样一种善心力量愿一切众生得到快乐,乃至于梦中也不见痛苦,在做梦的时候也天天做好梦,获得喜乐海,然后获得尤如大海一样的一种喜乐。

“愿我令遍布,十方虚空界,所有佛众生,具足一切乐。”表面上好像是说愿佛陀也获得安乐的意思,但实际上佛陀已经具备了快乐,还有没有必要说是愿我的善根令遍布十方虚空界当中所有佛获得快乐,愿众生获得快乐呢?实际上不是从这个角度理解的,上师在解释的时候说是愿我的善根令遍布十方虚空界的一切众生获得一切快乐。那么这个所有佛是什么意思呢?所有佛实际上都已经获得一切快乐了,就好像一切佛获得快乐一样,所以现在我令遍布十方虚空界的一切众生也获得尤如佛一样的快乐,他从这个方面应该了解的。

“愿我名声传,十方诸世间,普降随意雨,供养佛有情。”那么愿我的名声十方广传,就是说如果是一个真正有菩提心的人,真正是一个大的菩萨,名声不广的话利益不了众生,如果名声广传的话能够利益很多的众生,所以很多内心当中已经熄灭了我执的、熄灭了世间八法的这样的大德他的名声越广越好,他的名声越广众生越能够得到利益的。法王如意宝或者堪布仁波切等等,他们的名声这么广传,所以说这么多众生得到结缘,这么多众生听到名声纷纷就从十方来皈投,来开始学法的。所以说如果这些大德名声不广的话,谁能够得到利益呢?所以这个方面愿我的名声也能够有朝一日能够广播,然后广播到十方虚空界,像这样的话广播十方诸世界,然后以我的能力普降随意雨,众生想什么我就给他赐予这样一种悉地或者这样一种资具。供养佛陀供养有情,也就是说在我的这样一种福德当中,降下一切这样的资具供品的雨,上供诸佛下至有情。

“十方六道众,佛未救度者,愿我悉救度,轮回海成空。”那么十方的一切六道众生,佛陀已经度化了无边无量的,那么现在佛还没有度化的还有很多,这些佛还没有度化的众生那么就我来度化吧,剩下没度化的众生现在我要以一切,将他们所有的众生全部救度,将一切轮回大海全部成为空无。

“大乐光芒为饰珍宝源泉池,遍布大地虚空诸众善云成,拂尘宝幢作为三界热恼荫,愿众成就具足净水佛莲花。”这个颂词就是通过私语的方式回向众生成佛的意思,最后这一句愿众生成就具足净水佛莲花,像这样的话就是愿众生成佛。好像把众生成佛比喻成一个清净水当中的莲花一样,根本没有任何的染污的这样一种果位。怎么样一种佛果呢?愿众生成为大乐光芒为饰珍宝源泉池,他这方面是一种比喻义或修饰的方法,那么在清净水池当中有清净的水,清净水当中有清净的莲花,然后在水池当中上空有云,层层的云装饰,还有上面有拂尘宝幢等等遮蔽太阳这样一种炽烤,从这个方面做比喻的。那么众生成佛的时候大乐光芒为饰,就是一切众生成佛的时候,具备这样一种殊胜的大乐智慧,然后遍布大地虚空诸众善云成,实际上这样一种佛果呢,是从遍布大地虚空一切众生他们的善业云当中形成,就善业当中形成这样一种大云。拂尘宝幢作为三界热恼荫呢,像这样的话拂尘也好宝幢也好等等,它们能够遣除热恼,所以说在水池或者在众生当中都具备这样一种熄灭一切三界热恼,一切烦恼所知障的这样一种障碍,没有一点点热恼的痛苦,愿众成就,愿一切众生成就具足这样一种清净净水的这样一种佛莲花,从这个方面做发愿。实际上这是一种修饰,修饰的主要意思就是愿众生成佛,那么成佛之后什么样的状态呢?实际上这个大乐光芒等等,都是在讲他成佛之后什么样装饰或者说他的因是什么,或说是成佛之后根本没有烦恼障、所知障,然后也具备一切功德的意思。

“具有天女乐受青莲鬘头饰,池中水鸟舞于慈爱花蕊上,于花不谢净刹湖中幻化游,愿众赴往离诸惑害满禅刹。”这方面愿众生生于刹土当中,首先这样讲,刹土当中具有天女乐受,天界当中刹土当中有天女乐受,然后青莲鬘饰就是花鬘的意思,自己的头上装饰青莲花的这样一种花鬘,池中水鸟在天界或者刹土当中有这样一种清净的水池,清净水池有这样水鸟,于慈爱花蕊上,把这个花蕊比喻成慈爱的状态,像这样就是非常的悦意,这样一种花非常悦意,这样一种水鸟也是在显得非常悦意的慈爱的花蕊上面在跳舞。于花不谢净刹,那么在刹土当中或者在天界当中花根本不凋谢,在花不谢的这样净刹当中这样的湖幻化的游弋。愿众赴往离诸惑害,那么缘一切众生赴往或者往生在这样一种根本没有惑害的满禅刹,禅刹的意思上师也没解释到底是什么意思,反正就是说从一个角度来讲可以译成这是个天界吧,一个天界的这样一种受用,愿众生往生到天界当中去感受暂时的快乐,或就是上师讲的这是一个化身刹土,众生可以往生到这个化身刹土当中获得这样殊胜的安乐,满禅是从这个角度,字面上看的时候说圆满禅定啊,圆满无漏禅定或者圆满这样一种功德离开一切惑害的这样一种世界,或者欲界这样一种刹土当中。

“无垢朝阳红光星鬘萦绕月,成具目者甘露威光胜梵天,相好庄严无量光佛菩萨众,愿众无勤往生光芒遍空刹。”那么这个上师说是往生到报身刹土或者说极乐世界当中去,无垢朝阳红光可以理解成一种比喻,因为如果真正在报身刹土当中这样一种太阳或者月亮、星星这一方面是不一定有的,所以可以理解成无垢朝阳红光理解成佛陀一样的。星鬘萦绕月呢,月可以理解成大的菩萨,星鬘可以理解成其他的眷属,菩萨佛陀的眷属,或者说是声闻、缘觉等等,反正就是这样一种殊胜的刹土。成具目者甘露,成具目者甘露是什么意思呢?具目者甘露,那么有眼睛的人的甘露就是指可以说具有威光胜梵天,相好庄严的无量光佛菩萨众,为什么叫做具目者甘露呢?有眼睛的人一看到这样一种佛菩萨的时候,就感觉到非常的悦意,甘露就是很悦意的一种物品,所以说眼睛的甘露就是这样的,那么看到佛菩萨马上产生一个非常悦意的感觉,很舒适的感觉,所以说就叫做具目者甘露,具目者甘露就是指后面的威光用梵天,相好庄严的无量光佛和菩萨这些一切菩萨众,那么这个就描绘了刹土的殊胜。然后愿众无勤往生光芒遍空刹,那么缘一切众生无勤当中能够往生充满一切光芒的这样一种殊胜的刹土。

“圆满三身寂静离尘无云空,无一多不可思无为性本地,愿众净心憩于自成普贤刹,竟至不缘广狭高低偏堕界。”那么这个上师说是往生到法身刹土当中,就是在本地成佛的意思,圆满三身就是说法报三身都已经圆满了,寂静呢,根本没有其他的这样一种烦恼,离尘无云空,离尘这个尘是客尘的意思,好像无有云?的虚空一样,秋季无有云?的虚空最为清净,所以说三身当中是最为寂静的,根本没有一点一丝的客尘的障垢。无一多就是多没有了,因为一也好,多也好这个都是众生执著的状态,众生的执著可以认为这个是一,这个是多等等等等,这个只是他的执著,但是真正能够证悟殊胜法界自性的时候一、多已经远离了,所以无一多。不可思呢,通过凡夫的分别心根本没办法思忆的。无为性,像这样无为法的本性,自己的如来藏的本体,或者说自己所获得的道果就是一个大无为法的本体,获得这样一种本谛当中。愿众净心,愿一切众生最为清净的这样一种心休息在自成普贤刹当中,就实际上的话愿一切众生的一切客尘全部远离之后,就是在法身刹土当中成佛。竟字竟就是指究竟的意思,究竟愿众生至于不缘广狭,广狭这方面也是一种概念吧,是一种对照,高低也可以说是一种分别念状态,偏堕全部都是分别念的状态,所以说往生到这些不缘广狭高低偏堕这样一种法界当中,就说究竟成佛的。

“此后毫无厌倦以清净心于山岩前精勤于自他二利之事业。”那么发了愿之后呢,那么无垢光尊者还是到了山岩当中去了,像这样通过清净心到了这样一种山当中,精勤自他二利的事业开始修持这样的正法。

“尽管我以如是饶益之心策励宣说自己所目睹之无常法,然而闻者却不生丝毫厌离心,内心一直摆脱不了常执,如同对放在面前的石头说法或对旁生开示一样。”那么无垢光尊者最后又说,虽然已经宣讲无垢光尊者他自己目睹的,目睹就是说通过一个角度来讲的话,就是他通过他自己的智慧观察现世界一切无常的自性,如果从他自己究竟的境界来讲,他是具备佛的智慧,佛的智慧不可能说没办法目睹一切无常法,或者说目睹了经教当中怎么样对无常做的教诫吧,这个方面都说已经补足了,宣讲了,但是听闻者根本不生起丝毫的厌离心,不生起丝毫的紧迫感,所以说内心当中摆脱不了常执,那么无垢光尊者说这好像对放在面前的石头说法一样,或者对旁生开示一样,没有丝毫的意义吧,那么像这样讲的时候就是这样的。

好似旁生的教证,下面讲尤如旁生一样,那么就引用一个好像旁生的教证,如《无常语》云:“师言如我汝亦死,于此无常之窍诀,甚至怀疑亦不生,呜呼我真似旁生。”那么《无常语》当中这样教诫的,师言,自己的上师说如我汝亦死,上师说我要死你也要死,就这个意思,如我汝亦死就是说像我要死一样,所以说你呀弟子也会死的,于此无常之窍诀,对于这个无常的窍诀甚至怀疑不生,那么我自己听了之后甚至一个怀疑心也不会生起的话,呜呼我真似旁生,就是说我真的像旁生一样,根本没有这样一种觉知啊,从这个方面做了观察的。那么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第十六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宣讲由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大车疏现在正在宣讲共同加行,引导我们内心当中对于整个轮回生起厌离心,对于今生当中的一切琐事彻底放下的殊胜教言。在这些教言当中分了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当中宣讲了,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痛苦和业因果。直接引导我们舍弃对于今生后世人天的贪执,努力发起修道的心。四个加行当中现在正在讲第二个加行,主要是宣讲了寿命无常。就是让我们知道因为我们绝对要死亡,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死亡的时候唯有正法有益,其他的琐事完全无有利益的缘故。如今就要必须开始修行正法,主要是宣讲这样一种核心的内容。在第二品当中,分了四个方面,前三个科判已经讲完了。

甲四(结行)分二:一、欲越轮回者当观无常之理;二、宣说功德。

乙一、欲越轮回者当观无常之理:

于此强烈劝谏诸位乃至未对轮回生起厌离心之前,应当精进观修无常。

无垢光尊者强烈劝诫我们,一切有缘的弟子啊乃至于我们现在没有对于轮回生起厌离心之前,一定要精进修持无常的修法。无常的修法能够最有力的引导我们帮助我们对于整个轮回生起厌离心。现在有的时候我们认为轮回是可厌离的,有的时候非常想解脱,非常想到极乐世界去但是我们应该观察,这种厌离心是怎样的一种厌离心,是一种比较稳固的厌离心还是一种比较暂时的厌离心,是通过修持正法观修生起的,还是通过世间上一些比较痛苦的事情引发触动而产生的。如果是通过某些事情的触动而引发,这是不能够恒常,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通过轮回当中痛苦或者受到别人的打击,一点挫折生起来的厌离心,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对会隐没的。这个方面我们大家都有实际的经验,有时候通过某件事情的触动一下子对于整个轮回生起了厌离心,对于整个轮回的琐事都没有兴趣,这些过了一两个月半年之后这种心态还有没有呢?这样的心态,绝大多数都已经没有了,世界上有这样的说法,当一个人受到伤害的时候,别人说让时间去抚平他的创伤吧,有这样一种说法。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内心当中的创伤或者痛苦,或者厌离,都会逐渐平复的。所以说如果通过一些短暂的因缘生起的厌离心是绝对不可靠的,我们要看我们内心当中的厌离心是不是通过这种方式生起来的,如果是,那么就很危险,这样一种厌离心是靠不住的。第二个方面,我们的厌离心是通过修行正法,修习无常的道理一个一个的观修,然后内心当中逐渐逐渐的生起比较稳固的厌离心。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是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

但是还有一个,即便是通过修法生起的厌离心,还要看它是不是稳固的,是不是飘摇不定的。有的时候对于都吃面条西红柿好吃以为吃一点儿轮回的琐事还会不会生起兴趣,对于生贪的对境还会不会生起贪心等等,然后生起贪心之后会不会马上使用教法来平复,这方面都要一个个观察。所以说无垢光尊者此处就是说我们对于轮回要生起一个非常强烈、猛厉、恒常的厌离心,乃至于内心当中没有生起这样的觉受之前都必须要精进观修无常的教言。

于此奉劝欲度过,过患轮回之苦海,

成就稀有妙德者,即日思维定死亡,

昼夜唯观修无常,反复生厌出离心。

“于此”在这个地方奉劝一切想要度过轮回苦海,“过患”也就是整个轮回充满了一切过患,充满了三大苦。人间当中的三大根本苦,八种支分苦,反正轮回当中充满一切过患。针对轮回过患的内容,在第三品当中会详细宣讲,所以说轮回到底充满了什么样的过患,值得我们去厌离呢?

实际意义上整个轮回充满了一切的过患,一切想要度过轮回苦海的人,想要成就稀有妙德,稀有妙德当然不是指世间这些功德。世间的功德针对出世间的功德来讲不算是稀有妙德,真正的稀有妙得必须是获得出世间道,而且而且对于大乘的修行者来讲,必须要获得五道十地的殊胜功德,叫做成就稀有妙德。总之可以理解成成就解脱功德的人。

“即日思维定死亡”,从现在开始必须要思维一定死亡的道理,对于自己必定要死亡的道理一定要思维。“昼夜唯观修无常”,乃至于自己内心当中还没有生起无常观,还没有真正生起很大的觉受之前,白天在行住坐卧当中也必须要观修无常,夜晚在自己没有睡着之前也必须要观修无常,像这样在昼夜当中唯一观修死亡无常的修法。因为死亡无常的修法,就是引导我们入道的殊胜窍诀。在大圆满前行当中尊者也是讲了很多,还有比如说?尊者,也是讲了很多。最初无常可以使我们入道,中间精进鞭策,最后证悟殊胜法身等等。有五类这样的教言。“反复生厌出离心”,引导我们内心当中反复生起厌离心和出离心。对于厌离心和出离心有些地方是一个侧面在讲,有些地方是分了两个侧面在讲,所谓的厌离心和出离心可以从两个层次来讲,第一个就是对于整个轮回生起一种厌烦心,从这个方面叫做厌离心。然后出离心不但想生厌离而且还要想从这个轮回当中出离出去。超出这样的轮回叫做出离心,那么从这个方面就知道他和厌离心有时候是一个方面有时候是两个侧面可以理解的。

无论行住坐卧、进餐、散步、言谈、见到人群还是居于都市城邑、静处,都应当时时刻刻观修无常,

不管我们在行住坐卧的时候都要修持无常,走路的时候内心当中安住在无常的正见当中,还有住坐卧也是一样的。在进餐的时候也需要观想一切都是无常的,贪着这些美味是没有意义的,还有不知道我是不是最后一次吃饭,所以说从这个方面也可以进行观察的。还有散步的时候也需要观修无常,有的时候我们在听法或者思考累了之后,需要消遣一下,需要散散步,也不能够一边散步一边胡思乱想,思索一些轮回的琐事。在散步的时候,最好也能够安住在正法,而且这个地方就教导我们安住在无常的修法当中。言谈也最好给别人言说无常的语言,或者在说话的时候内心当中也必须提起无常的正念。那怎么样提起无常的正念而言谈呢?有时候们不注意的时候随随便便和别人开玩笑,和别人谈很多轮回世间的琐事,轮回的新闻等等,这个时候内心当中必须要知道一切都是无常的,自己的寿命不知道什么时候终结,谈这些有什么意义呢?谈这些对自己的解脱,有什么样的帮助呢?如果内心当中安住在无常的境界当中,言谈当中自然而然对于没有意义的话根本就不会说的。见到人群的时候要想,一切都是无常的,不能够贪著于在人群当中一起嬉戏的快乐。

居于都市城邑当中也要修无常,居于静处当中也要修无常,时时刻刻都要观修无常。如果这样观修无常,很容易趣入法义,以前也是听上师讲过一个公案。有一个修行者,名字忘了,这个公案已经讲了十几年了。他一直在思考无常,有一天他出门的时候系鞋带,坐在门槛上系鞋带的时候,他就想以后我不知道还有没有进这个房子机会,这样思考的时候一下就入定了,三天之后才从禅定当中出来,有些修行者一直这样修行的时候,不知不觉当中心就和正法已经契入了。这绝对不是偶然的。我们说这个人的运气真好,一下子就入定了,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来自于平常的一些串习,没有把自己的一切分别念,一切行为都安住在法义当中,哪里会有这样的事情呢?所以说我们现在都想要获得正法的觉受,正法的体会,但是这些觉受体会,都来自自己精进的行持,所以说全知 t 无垢光尊者在这个地方教导我们行住坐卧,不管在什么样的威仪当中,不管是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当中,都应该时时刻刻观修无常。

应该时时刻刻的观修无常,时时刻刻观修无常,能够就是说是警醒自己。警醒自己,你在干什么?你的语言在做什么?你在语说什么?你的行为在做什么?你的心在想什么?像这样的话,一想的时候呢,一切都是无常的,反正死了之后,这一切轮回的事情,都没有意义,然后就开始安住在,这个修法的状态当中。

所见所闻皆当忆念无常之自性,无常之比喻无常之教诲。然后在我们所见所闻当中,都应该忆念一切都是无常法的本体,无常的自性,就是说一切都是无常的。看到山的时候这个山的本体是无常的,看到人群的时候一切人群的本体是无常的。看到自己的房屋,看到自己的身体,想到自己的一切都是无常的本性。所以说都应该知道一切都是无常的自性、无常的本体。

然后呢,无常的比喻,就按照很多大德来讲的话,按法王如意宝的教言来讲。实际上一切的有情界、器世界,任何一个东西都能够帮助我们修无常。就看你自己有没有就是这样一种无常的修法了,所以说看到这些流水的时候;看到天上白云的时候;看到四季的转变的时候;看到身边的这些道理的时候,等等等等。每一个呢,都是自己修持无常的例子,都是做为修持无常的比喻,都可以了解的。所以我们知道一切无常的比喻,在这个佛经、论典当中呢,讲了很多很多的比喻。而就是说比如说天上的秋云啊、流水啊、瀑布啊,或者就是说这样一种织布的这样一种禁围(11:23)。还有就是说牧牛童赶着这样一种羊群、牛群,然后行走或者说是往这样一种往屠宰场行走,这样的比喻呢,都是无常的比喻。所以说,现在我们来讲的话就是说,平时你有的时候思考无常的所源,对于它的法义方面是这些源(11:45)。有的时候呢想想这些比喻,容易帮助自己趋入无常的修法。无常的教诲就是指修无常的这些窍诀,还有讲无常的雨露啊(11:53),讲这些无常的教诲啊,都应该一个一个的去思考。

《入行论》云:“故我当一心,日夜唯思此。”

在入行论当中讲,所以说我应该一心一意的,日夜当中唯一思考这样的法义,在这个地方讲唯一思考无常的道理。下面就开始讲,如果不思考无常它的过患,如果不思维无常,则有诸多过患。

诸如违背今生束缚,图名求利、贪婪嗔恚、懒惰懈怠、积累贮存、争论不休、修法不稳,因而不能从轮回中速得解脱。

这些全部是我们不能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或者说不能从轮回当中速得解脱的这些障碍。那么就是说这些障碍不遣除呢,无法获得解脱,如何就是说遣除这样一种障碍呢?唯有思考无常,所以说我们就知道思维无常呢,可以遣除这些障碍。不思维无常呢,就直接引发这些过患。那么这些什么过患呢?我们现在在对于今生当中的这些名闻利养啊,就说是非常的耽执。今生的这些事情好像一条绳索一样,紧紧把我们束缚住了,我们没有办法获得自由修法的这样的一种机会,那么完全是来自于就是说是没有修无常。因为没有修无常的缘故呢,内心当中对现在的身体,对一切的器事(13:13)、对一切的受用呢,牢牢执着是实有的。那么因为是执着实有的缘故呢,那我们就开始想追求,所以说就牢牢被今生的一切世间八法所束缚了。

贪名求利,那么图名求利呢,对于这样一种名利呢,就说是这个不管是现行的方式也好,还是自己在家里坐到的时候呢,内心当中不断涌现,这样一种求名求利的想法也好,这一方面也是来自于就是说没有修无常。那么因为呢如果知道是无常的道理,这个名和利死的时候对谁有利呢?你得这个名,还不是一个可以说是谷响一样的,就像空谷回声一样的。那么这些一切的利养,实际上是最终也是一种欺骗性、无常性的,最终要舍弃的本性的,所以说这个名利,图名求利绝对是来自于没有思考无常的道理。

贪婪嗔恚,有的时候对于外法生起贪心,有的时候对其它生起嗔恨心,然后呢也是来自于没有修无常。

懒惰懈怠呢,也是这样的有的时候呢,就不愿意修持佛法,有的时候呢喜欢趋入一些世间法当中。因为这些世间法能够和我们的心性相应,和我们现在疲劳的心性,它是相对应的。我们内心当中无始以来就就执着这些世间法的,所以说当要可以说是看书的时候马上打瞌睡的,然后要看书背诵的时候马上没有兴趣了。那么如果说要看其它的世间的这些电视电影啊,一下子就来很高的兴趣,这些全部都是懒惰全部都是懈怠。那么这些来自于没有思考这个无常,不知道就是说死亡迫在眉睫,死亡就在眼前的缘故呢,所以还牢牢执着这些没有意义的这些世间八法。然后积累很多的财物,贮存这样很多的粮食啊等等。也是来自于没有修持无常的。很多大德呢,因为相续中真实无误的生起了无常,无常的觉受,所以根本不积累很多这个财物。然后乃至于在很多的地方呢,晚上也不盖火的,这样一种传统的。还有吃完饭之后碗倒扣的这样的传统也有的,这一方面是来自于修成了无常。如果没有修成无常的话,就想那么几年之后的东西要积累,自己到老的时候这些东西要积累,反正呢就是忙于这些积累和贮存当中。

还有呢和别人争论不休,争论不休呢很多的因缘。有的时候呢来自于这样一种见解开始争论的,有的时候是来自于这样一种财产啊、房屋啊、或者说这样一种受用啊、名誉啊等等,开始争论的。有的时候是在地位上面争论不休的,但实际意义上争论这么多有什么样的必要呢?最终还是要死去的。所以说在这样一种无常的境地当中没必要争论不休。那么如果不生起无常的境界的话,有的时候没有什么必要,反正就是为了一句话,我这句话说出去了,别人认为你这句话有哪个地方有过失,然后自己就是说脸上挂不住,开始说我这个有什么样的道理,什么什么开始就是说很多都是没有意义的争论的。那么这些完全是来自于没有修持无常的。

修法不稳呢,就是刚开始发起修法的心,最后呢开始这个不想修,或者乃至于从整个正法当中退失呢,也根本是来自于没有修持无常的。所以说有这些障碍的缘故呢,不能迅速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那么反方面讲的话就是,必须要修持无常才能迅速得到解脱的。即使做世间一般的琐事,也应只是偶尔性的精进,而不能承办。更何况说获得解脱菩提果呢,这个是通过对比的方式,让我们要精进的。那么首先通过对比世间的琐事,如果偶尔性的精进它也没有办法承办的,所以说世界上的一个事情、一个人,他要做成一件事情,那么一个伟人他要成办大事情的话,也必须要恒时的精进。还有呢就是一般的世间人,他要获得这样一种养家糊口的这样的一种资粮,也必须要每天去上班啊,每天要精进啊,这个方面偶尔性的去做一做,没办法承办世间所欲的。那么如果说世间上的事情都是这样的,何况说我们要获得解脱果,要获得菩提果呢?像这样你只是偶尔性的精进一两天,或者说偶尔性的兴趣来了之后呢,就拼命的修两三天,然后就是一旦没有兴趣之后呢,一点都不休、一点都不作意,这个方面根本无法获得解脱果、菩提果的。

因此乃至未得佛果之间,我们应当长期精修法。那么所以说我们自己还没有获得佛果之间呢,一定要长期精进的这个修持。在很多的教言当中也是再再的讲过,实际是最困难的时候也是在现在的时候。现在初入道的时候,一切的可以说是这个心还没有和正法相应。然后内心当中还没有对于这样一种无常啊、或者说空性啊、菩提心的教法还没有熟悉,所以内心当中会再再生起,很多这样一种贪着世间八法。所以说呢,从我们自己有一方面讲看到这些上师的教言啊,看到这些殊胜的经论之后呢,就认为不精进不行,这样放逸是不行的。

那么从第二个方面,内心当中的这个习气很深厚,习气很深厚呢就是二种力量的,一种力量就是认为不能够放逸,一种力量就是没有办法必须要放逸。所以说我们处在这样一种环境当中的时候,非常的痛苦!但是我们知道这个是最初的时候会出现的一种状况。如果自己精进一段时间,真的苦行一段时间之后呢?我们就是说比如说用二十年的时间来精进的修持这个佛法,精进的修持无常。那么就是在二十年当中呢,也许自己慢慢才能和正法相应,最初的时候肯定会来一番挣扎的,会非常痛苦的。但是呢把这个最痛苦的时间过去之后呢,慢慢慢慢自己的心和正法相应了,和正法相应之后,自己不会觉得可以说是修佛法这么难修了!也不会觉得这个烦恼这么难对治了!所以那个时候入了道之后,那么很多这样一种不必要的忧愁烦恼都会一扫而光。

现在我们处于初学的时候,佛法和内心正在处于要融合,但是也是没有融合的这样一种阶段。所以说如果说这个时候放弃呢,就没办法修成。这个时候不放弃坚持下去呢,就有可能这样一种修成了。所以说有的时候必须要用很多很多的,这样的一种教言啊来激励自己的。有的时候我们去爬高山的时候也是这样的,那么就是说是爬高山的时候,如果你不爬呢、不走呢,你只得看到山顶太高了非常累,像这样的话永远也到达不了山顶。以后你就可以这样想,反正你的山顶在的话我走一步就你就少一步,然后我就是说往上攀登一段时间,也就是少一段时间了,这样一种时间。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给自己鼓励的时候呢,总有一天是绝对或者说总有一天是这样,到山顶的这样的一种机会的。修持佛法也是这样的,你认为这个佛法很难修,佛法的境界很难以承办,你就开始坐在这个地方开始叹气了,是这个永远达不到修法的境界的。所以说你应该要有这样的一种想法,反正我精进一次呢,像这样的话,离这样一种成功就近了一步。反正呢就是从这个方面一个一个观察,一个一个鼓励。

反正呢就是从这个方面就是说一个一个观察一个一个鼓励自己的时候呢?遇到障碍的时候就用这样一种教言来激励自己,用这些比喻来激励自己,你就会闯过一个又一个的难关,最终呢绝对会达到和正法相应的这个状态的,那么下面呢就是从一些例子来激励我们。燃灯佛、释迦牟尼佛等最初也和我们一样是众生,但他们却依靠精进力而得以成佛了,那么这个方面就讲了,燃灯佛是指过去佛,释迦牟尼佛呢是现在佛,还有呢弥勒佛是未来佛,像这样的话,实际意义上呢,燃灯佛、释迦牟尼佛他们已经成佛了,成佛的时候,最初是什么样,最初的时候也是和我们一样也是烦恼深重的众生的,但是他们通过精进力呢?现在可以成佛了,弥勒佛呢也是一样的,虽然还没出世,但是已经得到了释迦牟尼佛的授记,绝对成佛的,决定成佛的话就是这个他也是通过精进力,然后就是说得到了授记,那么现在我们也是众生,我们也有心识,我们也有大乘的种性,也有如来藏,也有这些善知识引导,也有正法的作意,那么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够精进呢?像这样讲的,反正呢就是说他们以前也有烦恼,他们以前也困惑过,也是这样一种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就是知道了之后呢开始精进,所以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之后呢成佛了。而我如今仍然漂于轮回中,尽管以前有无数佛陀出世后趣入涅槃,但我们却未能成为他们调化的对境。那么现在我漂迫在轮回当中,那么什么原因呢?并不是这些佛的运气好,我的运气不好,实际意义上呢就是说这些佛精进了,他得到了成佛,我以前就没有精进,所以现在漂泊在轮回,那么现在不精进那么以后还是会漂泊于轮回当中,所以说呢尽管在这个世间当中已经有无量无数的佛陀先后出世,先后处于涅槃了,但是呢我们还有没有被直接调化的,现在通过我们的业力来讲只能成为释迦牟尼佛的遗教弟子,那么像这样的话就是说还有一次机会,那么如果说现在没有好好的精进,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遇到佛法,所以说从这个方面来讲的话,因为以前的懈怠现在没有成为调化的对象。思维自己因业力所牵而漂于无边轮回中的道理,应当下定决心于即生获得菩提道。那么从很多方面思考自己因为业力所牵那么漂泊于轮回,那么这个业力所牵也是来之于自己这样一种放逸,所以说呢就把这所有过灸呢归结在自己不精进上面,然后呢可以说是思维漂于轮回痛苦的道理之后呢下定决心现在开始修法,下定决心即生当中一定要获得菩提道。此身也如瞬间的借用品一样,因此必须思维无常,诚心精进修法。那么就是说是思考呢不能够拖延因为我的身体呢就像瞬间的借用品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失去,所以说当我这样一种身体还有自在的时候呢,应该思维无常的道理,通过无常的道理激励我的心,激励我这颗非常懈怠的心,非常愚痴的心,然后呢让这颗心呢诚心的精勤修持正法,让他趋入佛法当中去,和佛法不相干的这些事情不要去想不要去做,不要去计划,然后如果和佛法有关的,或者能够帮助自己修法的这个方面多去思考,多去这样一种计划,这样一种修法。《入行论》云:“今后若不勉,定当趋下流。饶益众有情,无量佛已逝,然我因昔过,未得佛化育。若今依旧犯,如是将反复,恶趣中领受,病缚剖割苦。”这个方面在《入行论》第四品当中我们刚刚学过的。《现观庄严论》云:“如天虽降雨,种坏不发芽,诸佛虽出世,无根不获善。”这个时候就是让我们精进的意思,打个比喻讲呢,虽然天上已降下了这样一种甘露雨,但是如果下面的种子已经被烧坏了,或者它已经腐败的话,它不会发芽的,同样的道理呢,一切诸佛的甘露雨虽然已经降下来了,虽然已经出世了,但是没有善根的人呢不会获得这样一种善果的,这个方面并不是说佛没有出世,佛没有大悲,没有智慧,没有调化我们的方便,而是说自己没有被调伏的这样一种善根,没有被调伏的因缘,那么没有被调伏的因缘呢就来自于懈怠,没有再现的发愿,没有再再的积累资粮,内心当中呢根本不具备这样一种福德和智慧资粮的缘故呢,如何调化你呢?所以说呢佛陀一次又一次的出世,但是自己一次又一次的错过,像这样的话佛陀就是在显现殊胜化身已趋入涅槃,但是是显现善知识的形像来度化自己的,那么这个时候要看你自己有没有信心呢,有没有善根,有没有想修法的心,如果这个时候还不想修法,还是想懈怠的话,那么就是佛陀显现的善知识也是和你无缘的,像这样的话,也是没有办法度化你的,因此说呢现在的话我们说虽然殊胜化身释迦牟尼佛已经趋入涅槃但是殊胜的根本上师啊或者说金刚上师呢还在世间度化众生,这个时候自己必须要好好的发愿,好好的就是说修持无常,修持无常呢自己的心会调柔,自己的心调柔之后,会成为法器,成为法器之后上师的加持就融入到自己的相续当中去,融入到自己的心间,所以这一切全部来之于自己,解脱不解脱呢实际上是我们自己在选择,你如果现在要选择堕落呢,你可以放逸,如果要选择解脱呢?你必须要精进,所以说解脱不解脱实际上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

下面讲第二个,宣说功德

若如是昼夜唯一观修无常,则功德无量,归纳而言即:那么就是说昼夜观修无常有什么样的必要,有什么样的功德呢?下面就是这样宣讲的,

彼成现后利乐法,勇猛精进而修持,

舍今世断我执迷,总之成就诸妙德,

拔出诸过解脱因,急修法根本无常。

彼呢彼成就是无常的修法的意思,修持这样无常的修法可以成就现后的利乐法,现就是指今生,后就是指后世,那么利法法呢有暂时的安乐和究竟的安乐,反正今生后世暂时究竟的安乐呢都来之于修持无常法,那么所以说必须要勇猛精进而修持,对于无常的教授,对于修持无常的窍诀,尤其是无垢光尊者在三处三善殊胜引导文当中呢,把无常的修法也分了若干天,然后呢开始修持,一天修一个或者三天修一个,五天修一个,七天修一个,反正这些都是引导我们内心当中对一切万法对自己的生命生起这样一种无常的觉受的一种引导,所以必须要缘这样一种修法呢,勇猛精进的修持,上师也再再的提到如果我们真正以后要实修的话,就实修心性休息三处三善引导文,三处三善引导文呢就是非常系统的一个窍诀性的修法,理论呢在大车疏当中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窍诀呢就是在三处三善引导文当中呢开始就是说一个一个进行宣讲的,所以现在我们如果要为以后修法打定基础的话,那么对于这些理论方面,理证方面,广大的宣讲这方面必须要去好好的思考,好好思考之后呢才能够遣除疑惑否则的话现在放弃了,以后想修持呢一看这个修法不懂,那个地方修法也不懂,这个时候就会影响自己修持的,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呢,真的要修法呢必须要有一种独立性,你真正有一个独立性,内心当中有一个坚固的定解,不管是修持出离心,修持大悲菩提心,还是修持空性正见呢,这个方面都是有一个很殊胜的定解,这个时候你不管什么地方修持有一个把握,如果现在对这些法义根本就不去闻思,认为对这样一种修法没有注意,以后要修法的时候呢根本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我们在学《庄严经论》的时候也是讲到六种心吗?六种心当中就是说是对他这个文字有多少个,然后呢品,然后讲了根本意,最后有一个根本心,最后呢又把所有的修法呢通过次第要提炼出来真正修法的窍诀,我要修这个法,那么他的精华是什么,对我相应的修法是怎么样作意,这个必须要是自己要去提炼的,所以说有的时候我们说上师给我讲了一个窍诀,上师实际上呢给我们讲的都是窍诀,没有一个说是要糊弄你的,没有一个不是窍诀,但是上师的窍诀是他自己的,他的体会,他讲出来之后对你的心有没有帮助,你能不能真正产生共鸣,这个是不一定的,所以说呢我们就知道了上师讲的窍诀再多,但是呢如果你自己内心当中根本没有产生一点点觉受的话,那么上师的窍诀对你来讲没有用的,那么有的时候如果自己真正知道这个修法,那么上师讲一句话,或者上师讲一个这样的法义的话,都是窍诀应该这样去修,那样去修,都有一个体会的,所以说实际上呢一方面说上师讲窍诀一方面自己还是要对基础啊对这个法义呢自己要深入,深入之后呢才能够从这样一种广大的理论当中广大的这样一种法理当中呢提炼出自己相应的窍诀来,所以说呢从这个方面呢我们就讲勇猛精进要修持这样一种无常法。舍今世断我执迷,那么就是最大的功用是舍今世,断除我执的迷惑,那么就是说舍弃今生是非常关键的,以前有学《开启修心门扉》《山法宝鬘论》等等这些殊胜的窍诀的时候都知道如果贪恋今生呢是根本没有希望入道的,所以说呢必须要舍弃今生的一切贪执,舍弃今生的贪执呢就是很多修法,无常的修法是最为猛厉的,所以说呢要舍弃今生就是无常的修法非常关键,断除我执的这样一种迷惑呢也是修持无常,总之,总而言之呢,成就一切的殊胜的功德,拔出诸过解脱因呢全部都是无常,所以说要拔出一切的过失,前面所讲到的过患呢必须要修持无常,然后呢真正的小乘、大乘、密乘解脱的因呢都是修无常,急修法根本无常。这个急修啊!这个方面无垢光尊者说啊并不是缓修,并不是发愿以后修,急修像这样的话,就是必须要非常着急的,现在就开始修持,这样一切正法的根本无常的修法,这个方面可以说是佛陀在很多经论很多经典当中再再讲过,很多大德就是在讲真正的解脱道的时候,都是讲无常的修法绝对是最为殊胜的。

很多大德在讲真正解脱道的时候都是讲无常修法,绝对是最为殊胜的,现在我们已经有了这样一种机会去听闻去思考去作意修行这些都有了,所以就看自己有没有兴趣,想不想解脱,对这个无常的修法有没有生起一种真正的定解,这个就靠自己了,实际上就是很多地方讲,佛陀也好善知识也好,他只负责传法的,只是把修行的方式交给你,然后你修不修持是你自己的事情,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在看的时候确确实实这些法如果放在那地方听闻之后呢不修持太可惜了,不管怎么样,都要抽时间作意这个无常的这个修法的。

情不自禁地生起了定死无疑、 现在必死、不知能否待到明日之心时,自然而然会以如熊熊烈火般勇猛精进而修持正法,从而获得利于现世后世的正道。

我们在修持无常之后,可以情不自禁地生起定死无疑,就是说不管怎么样肯定会死亡,现在的意思就是说,如今像这样绝对要死亡,但是不知道能否待到明日这样一种心生起来之后,自然而然就会生起精进心,而且这样比喻讲的话,熊熊烈火般的,勇猛精进一定会生起来的,现在我们生不起这样一种勇猛精进的心,完全是来自于对于今世对于现在不死他有一种贪执,或者就是说明天会死和今天不会死,像这样的话今天会死、今天不会死两种心态在我们内心当中在交战的时候,谁占了上风?实际上就是说我们就知道今天不死的心占了上风了,我们可以好好观察在这天当中的状态,实际上很多时候,有的时候不敢明显地去执着,因为这个论典中再在地破斥了,但是潜意识当中或者说隐藏了一个方式还是认为今天不会死的,像这样的话明天再说,像这样的话这样种心态肯定占上风的,所以如果真正内心当中生起了今天必死,然后不知道明天会不会到来这个心占上风之后不精进都不行的,所以这个方面讲熊熊烈火般的精进绝对会生起来的,从而获得利于现世后世的正道。

目睹今生之显现无法长存而心不贪执,自然断除争论斗争、怀恨在心、

嗔怒损恼、危害他众等一切恶业,

目睹今生的显现无常,就是无法长存的,实际上内心当中生起了无常的觉受,把这样觉受,带着这种觉受去观看,去观察一切的今生显现,虽然今生显现本来是无常的,但是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没有无常觉受的缘故,认为这个也是恒常的,那个也是恒常的,就没有生起无常的心,但是内心当中生起觉受之后,把这种觉受带着,然后再去观看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我们有的时候心态不同,所看到的这些都不同的,所以说如果平时我们的心态认为这些都是实有的话,把这种心态带着绝对会认为这些都是很美妙,都是恒常的,但内心当中如果一旦生起了比较悲伤比较感伤无常心态的时候,再一看的时候这些都是无常,这个就会生起来。如果真正地生起无常之后,心不贪执,对于现在在我们眼前显现的一切这样的法都不会生起贪执心,然后平时我们一点区区小事和别人争论啊,和别人斗争啊,或者别人一点区区小事怀恨在心,然后生起一点嗔恨,生起损恼心,危害他众一切事业都会自然断除的,因为自己内心当中已生起了无常心了,已经生起了必死的心了,所以这个时候就会认为其他的事情全部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像这样的话就会自然而然地不会去执着,实际上很多事情都是来自于我们自己的执着,自己如果把这些放弃之后呢,不会成为一个什么样事情的,以前看一个故事,故事就是对我来讲有一定帮助的,以前我看了一个这样的故事,那个故事和佛法无关的,他是讲一个外国的故事,外国的故事就是讲拿破仑的故事,拿破仑他有一次带兵打仗的时候和他的卫队失散了,失散之后被其他国家哪个国家的被士兵到处追捕,到处追捕之后一个裁缝把他救了,救了之后就是把他藏在床底下还是藏在哪个柜子里面,然后就是救了之后最后他的卫兵过来,过来之后他已经化险为夷了,这个时候裁缝非常地好奇,他说:“皇帝,我想问一个问题。”他说:“想问什么问题? ”他说:“你刚才马上面临死亡的时候,那个时候你面临死亡的时候,你的心态是什么样的?我很想知道这样一点。”拿破仑就非常地暴怒,一下子就勃然大怒,他说你竟敢对皇帝说这个话,马上给我抓起来,然后命令卫兵马上推出去枪毙,像这样讲的时候,把他的眼睛蒙起来了,然后推出去要枪毙,然后开始听到拿破仑下命令,准备开始预备了,然后听到枪声响了,然后那个时候他就开始发抖了,他自己的脚开始发抖,然后就眼泪流下来了,他这个时候也想了,以前这个时候在世的时候,这些和别人的恩恩怨怨,这个时候想起来全部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像这样以前对这些这么执着,对以前别人的这些对自己的争论啊或者一些其他的事情啊,都是非常耽著的,但是现在看起来的时候全部都是小事了,这个时候他就处于这个心态当中,最后这个时候,拿破仑没有下令开枪,把他的绑松了,然后把他蒙了眼睛的布解开了,他说现在你知不知道死亡,面对死亡的心态是什么了吧?像这样的话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还是真正非常地触动的,虽然是世间的一个故事,但是我就是触动,触动在最后他这个想法,最后这个想法真的要死亡的时候再一回想的时候,以前我们非常执着,对于这个邻居或对其他的这些人呢好像一个事情我绝对放不过的,我肯定要给他找一个说一个道理,怎么怎么得出一个是非结论来,但是最后真的死的时候,这些事情对你有什么样的一种帮助呢,真正观察的时候都是小事情,所以这个故事在我内心当中印象很深,所以有的时候遇到这些所谓的这些障碍的时候违缘的时候你想一想,这些事情都是一种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已,实际上根本对于死亡的时候对于无常,对于佛法来讲都不算是一个什么事情,所以完全可以忽略的,有的时候就靠这样一种心态度过了一些烦恼的,所以说有的时候我们对于这样好好思考思考,如果真正内心当中必死无常的这种心生起来之后,有什么可以争论的?有什么可以斗争的?为什么要????36:42 呢?为什么要和别人过不去呢?实际上你认为别人对你不好,有的时候你想开的时候根本不是这回事情,或者就是我忍一忍又怎么样呢?有的时候很多这样一种烦恼自然而然就解开了,所以说很多佛教的智者也好,世间的智者也好,都是这样地想,很多的麻烦全部都是自己给自己找的,如果自己不给自己找麻烦,很多都不是什么麻烦,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内心当中生起这个无常的心态之后,一切的争论、斗争全部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情,为了达成一切恶业自然而然?37:16 没有兴趣去做,没必要跟别人争论,心态改变之后这一切全部改变了。

因无暇生起我慢我执,具有殊胜意乐而相合众人并且令人生喜,

无暇生起我慢我执,就是说自己的内心一心一意地安住在这样一种无常的状态当中,安住在佛法的状态当中,无暇,没有其它的空闲生起我慢我执,为什么这个方面讲,无暇生起我慢我执呢?我们就要观察,我慢和我执从哪个地方升起来的?我慢就认为自己了不得,自己方方面面很优胜,但如果一观察无常的时候呢,就会认为没有什么优胜的,没有什么了不得的,现在自己所获得这些地位、名声、这些身体全部都是无常的本性,马上就会消逝的,所以一想到这个道理的时候,有什么可以傲慢的呢?没有什么傲慢的,那么我执也是一样的,你认为很多都可以执着,但是一观察的时候全部或者马上就会抛弃,一切都不会存在的,内心当中生起无常之后,我慢不会有的,我执不会有。因为认识到了现状了,认识到自己就是这么脆弱,认识到自己这一切处于烦恼痛苦当中,所以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骄傲它的对境就是对于这样一种自己或者说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他认为一种沾沾自喜,或者说是了不起的心态,但是一观察自己的??38:33 是这样一种状态,自己拥有了这样一种名声地位都有可能马上,一个因缘就可以彻底消亡,如果把自己的对境当中的这些消除之后呢,我慢这种心态自然而然就销毁了。

具有殊胜意乐而相合众人并且令人生喜,

这个什么意思呢?内心当中因为对于一切的这样一种法知道无常,知道无常之后呢,自己会这样观想,实际上现在和其他的一切关系啊待人处事啊,一切呢都是无常的,无常在短短的寿命当中有什么必要去争论呢?没有什么必要去争论,帕单巴尊者也是在前行当中给我们做了教诫的,他虽然是属无夫妻,夫妻无常犹如集市客,切莫恶言争吵当热瓦,实际上就是说一切的夫妻也好,或者一切的这样一种相合都好像集市上暂时会聚在集市上一样,绝对要分离的,只是短暂的聚合,短暂聚合当中有什么必要去争吵的?所以说我们在观察的时候,现在我们自己和道友,当然道友不管是什么民族的,什么样一种身份的道友,实际上都是暂时的聚合而已,暂时的聚合在这个短暂的聚合当中,为什么要恶语争吵呢,为什么要为一点点事情去争吵呢?实际上是没有必要的,除了这个方面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人相续当中生起了无常,他认为都是无常的,我和别人相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分离了。

从这个方面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人相续当中生起了无常,他就认为呢都是无常的,我和别人相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分离了,这一切的事知道之后呢,他内心当中不会对其他的事情斤斤计较,一心一意地安住在殊胜意乐当中,所以这个方面叫做具有殊胜意乐,具有殊胜意乐的时候呢相合众人,相合众人的意思就是说,因为他知道无常,所以说在短暂的集合当中呢,应该结善缘,应该对别人就是说这个可以说欢欢喜喜地去接触,这个时候呢,他内心当中有这样一种欢欢喜喜和别人接触的心,行为有和别人欢欢喜喜接触的行为,那么别人呢肯定会对你非常的欢迎。所以说这个叫做相合众人,你自己内心当中因为在短时间当中没必要和别人争吵,在短期的时间当中必须要饶益别人的心态生起来了之后呢,绝对会相合众人的,并且令人生喜的这样一种观点。

有的时候呢我们就看到这些大德说是修持无常之后呢,不相合众人,然后一个人去这个独居,这个是一回事情,那么这个方面讲是另一回事情,如果我们有条件离群索居的时候呢,这个时候呢不需要相合众人也可以,或者你内心当中确确实实修法非常的这个坚固的时候呢,我不需要去相合你们,像这样的话呢很多琐事呢我没必要跟你讲,这个时候呢内心当中生起了修法,而不是说非常孤僻啊,有时候有这种很孤僻的性格,有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把这个自己很孤僻然后呢就和我自己内心当中有这样一种舍弃现实的心,这个绝对不能混淆的,这样你自己很孤僻呢,完全不是因为修持正法而来的,那么有些人呢他不愿意和别人接触啊,这个内心当中生起了无常,生起了暇满难得的想法,生起了就是说必须要一心一意地修持正法其他一切无有意义的这个注意(41:32)之后呢,他自然而然显现这样,所以这个完全不是一种境界的。那么有些呢确实会这样,但是呢现在呢我们处于和处于这个很多人的道场当中,如果处于很多人的道场当中的时候,就必须要具有殊胜的意乐,然后尽量和任何人都能够和睦相处,这个方面就是这样的,和任何人都和睦相处的人呢,别人都是非常欢喜的,所以现在我们是必须要面对很多这个道友啊其他的人的时候,那么在这个时候思维必须要用这个正法来调服自己,否则的话在有的时候人越多的人相处的时候,自己的这个,自己的性格啊,自己的烦恼啊,自己的脾气啊,这个方面都会暴露出来的。

因为和人接触越多,那么就是说对境就多,对境越多呢因缘多,因缘多之后呢,就很容易引发自己的各种各样隐藏的这个烦恼,所以说呢,在这个时候呢,如果没有内心当中没有一个法义啊,没有一个殊胜的法义,即便是你的脾气再好,但是呢有的时候都可以生气,都可以发脾气,都可能引发别人这样一种这个可以说不愉快的,那么只有什么呢,修法它的意乐啊非常的强,法入于内心之后呢,他恒时安住于法的境界当中,恒时又安住于法的状态当中,他就可以用这个正法来处理一切事情,反正呢就是说用正法来处理一切事情,像这样的话呢就绝对不会和别人发生任何的争执。(42:49)

内心当中生起无常的境界的时候呢,他就想现在的一切都是暂时的,所以说呢有的时候自己吃点小亏就吃点小亏,占了便宜也没有什么大的意义,从大的侧面来讲呢,争名夺利啊这个方面也没有什么利益的,争夺这些这个位置也好,争夺这些这个受用也好,争夺这些方面就想这都是无常的话,没有什么必要,所以说无常的法入于内心之后呢,他会就是说是对一切都可以善巧处理。

“了知一切财产眷属亲朋好友皆是无常从而对他们不生贪执,”然后对于和自己可以说相近的,对于这些财产啊眷属啊这些方面容易生起这个贪执,但是呢如果内心知道一切财产无常的,眷属亲朋好友都是无常的,然后呢就是无常之后呢也不会对他们生起这个贪执,不会对他们生起贪执心。

“他们无论惨遭别人的损害还是蒙受他人的饶益,无论受苦抑或享乐都不生贪嗔之心,他们已故或者离去或者不在也不忧伤。”那么就是说是如果说是自己的这些亲朋好友啊,惨遭别人的损害,或者说是别人在饶益他们的时候呢,自己呢也不会生起这样一种贪嗔之心,或者就是说这些亲友在受苦的时候呢,自己也不会生起这样一种忧愁之心,然后呢自己的亲友在享乐的时候呢也不会生起这样非常快乐的心,那么如果这些亲友离去了,或者死去了,不在自己身边了,也不会忧伤的,不会忧伤,这方面完全是正法入于心的这样一种表现,当然呢我们就不能理解说,修了无常之后呢就成了一个木头人了,像为什么呢,一看这个就是说别人自己的亲朋好友产生伤害之后呢,一点都不一点都不动这个感情,一点都没有贪嗔之心,也不忧伤,什么都没有反应,应该是一个木头人,修来修去修成这样一种状态,应该是很悲惨的。但是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了,并不是说你修成了木头人,这个时候只不过就是知道这个无常的道理之后呢,没有必要就为了一个全部无常的这个东西呢,我就是说是生起很强烈的贪嗔心啊,生起很强烈这样一种感受,实际上这些很强烈的感受呢对于修行人来讲是个大敌啊,其实强烈的感受有很多种,有的时候非常强烈的这样一种欢喜也是一种强烈感受,有的时候是非常强烈的嗔恨,或者很强烈的悲伤呢,都是这个可以说是一种强烈的感受,比如米拉日巴尊者在这个离别他妹妹很多年之后呢,不是妹妹去看他,带了很多饮食,一下生起了很强烈的这个感受,然后晚上的修法无论如何怎么样作意观想,根本安住不了,最后把他上师的秘诀打开来看之后呢,才把这个障碍遣除,大修行人都会有这样一种障碍啊,所以说呢如果是对于我们这些一般的心还没有丝毫还没入道的人来讲的话呢,强烈的感受绝对是一种非常大的障碍,这个方面呢就是只不过让我们去掉一些没有必要的这些负面的情绪,而这些呢都是负面的情绪,那么就是说是贪嗔心也好,强烈的欢喜强烈的忧伤也好,这方面都是一种负面情绪,所以说呢我们对他们来讲呢大悲菩提心啊,当然是不能舍弃的,并不说是他们就说是被杀死了,然后呢怎么怎么,我一点都不动,然后呢反正悲心也不生,什么也不生,这个完全成了木头人,但是呢就是说在这个抛弃对一切亲友这个方面这些贪心和嗔心,忧伤和欢喜心之外呢,恒时的对一切众生平等的生起饶益心,平等生起悲心,这个方面是真正的正法入心的一种表现,或者就是说呢,一切都是无常的,反正自己去卷入这样一种事业也没有什么大的意义,还不如现在就好好作意修法,内心当中生起功德之后呢再去调化他们,从这个方面来讲呢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观想方式。

“自己无论身处何地,都不会积累贪恋之业,无论出现顺缘还是逆缘,相续中都不会产生自相贪嗔执著。”那么如果内心当中生起了这样无常的觉受呢,不管是身处何地,处于这样一种寂静处也好,处于这样闹市区当中也好,处于这样寺院或者村落当中也好,实际上都不会积累这个贪恋之业,对于自己的一切身外身内之物呢,不会生起贪恋。实际上(47:01)我们看大修行人啊,大修行人他对他自己的这个身体啊对他的这个资具呢,都是不在乎的,所以说呢有的时候呢,他们里里外外呢什么都没有,实际上就是除了这些茶壶啊,除了一些糌粑口袋啊,这些之外呢,什么都不存在的,为什么呢?因为他对这些都不贪恋了,因为都是无常的,只有除了修法之外,没有其他的可以贪恋,他没有这个心啊,所以说呢有的时候别人即便给他作一些供养啊,或者说做一些其他事情啊,根本没有想到这个东西要保留起来怎么怎么样,没有这样的想法,内心当中没有这个想法之后呢,自然而然就把这些这个外面的财富啊都看成像石头一样,就像牛粪一样,像这个的话就是说这个根本不会生起丝毫的贪恋之心。

这方面就是一种大修行人,他们的这样一种风范了,那么就前段时间也听说了,在古拉这个神山啊(47:46),就是说莲师身语意的意的神山当中呢,就是说法王踩脚印那个地方,前段时间有一个老的修行人,老的修行人她是一个觉姆,一个觉姆吧,一个觉姆(47:57)她修了几十年,那个地方,那么她的这个可以说这个,她的所依是什么呢,就是一个石头房子里面有一个这样子的石头(48:04),然后一个茶壶一个糌粑口袋,没有什么其他任何东西,有一头山羊吧,那别人给她供养的这些钱啊她根本不知道,或者说根本没有知道这个东西,烧火的时候把这个钱和柴火一起放到里面就烧掉了,这个方面看到是确确实实真的修行人应该是这样一种修行,内心当中她有这样一种觉受,有这样一种境界,所以在外面的示现当中在外面的行为当中,自然而然就显现和我们的想法(48:29)完全不相同,我们说这个是钱啊这个是可以买很多东西的,像这样的话就说是这个我们就认为应该装起来藏在哪个地方,藏在哪块石头下边别人看不到的,但是别人就内心当中根本没有这样一种想法,没有这样一种执着,所以说一下子把这些全部都这样子,这个方式处理掉的,所以很多人去拜见的时候她都这样讲:“你们这些人还没我这只山羊清净呢。”像这样讲确确实实想的时候呢,我们这些人相续当中的贪心啊嗔心啊或者愚痴心啊,这么炽盛的,有的时候根本不感到别人***旁边去啊(49:00),因为现在一对比的时候就显得太难堪了,那时候我们去的时候已经离开了其他深山去修法去了。

像这样的话就是说这个就是在这个如今啊在现今当中就有这样的行者显示,这么圆满的修行者,像这样的话就确确实实就说是如果你好好修行,内心当中肯定会生起这样一种境界的,生起这种境界还有什么可以耽误你的,没有什么可以耽误你的,所以说我们执着的不外乎就是钱啊,这些花花绿绿的这个纸票子啊,或者其他的东西。但是呢如果内心当中生起无常之后呢,他就想除了正法之外什么都没有用,所以像这样的话就一心一意修持正法,做一些一点点的糌粑,一点点的食品之外呢,就说是什么都不会有的,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呢就是说这个在这样不会积累贪恋之业的,那么在寂静处呢,也不会就是说积这样的业,无垢光尊者在《三十忠告论》当中也批评很多修行人,要去山上进行(49:51)修行的时候带很多很多的这个资具啊,像这样的话一切的资具都要带圆满,然后去山上修行,无垢光尊者就是一个非常不高兴的这样一种语气批评了这样的人。

然后去山上修行,无垢光尊者就是非常不高兴的这样一种语气批评?。所以我们就知道在寂静处不注意的话都会在寂静处积累贪恋之业,那么如果是在施主的这些环绕当中也会因为施主而积累贪恋之业,如果是在处于世俗家庭当中也会对于这个家庭,就是说妻子、儿女这些财产产生贪恋之业,那么如果在寺院当中也会对自己的妙财,对自己的眷属,对自己的权力生起贪恋之业,然后如果在其他的有这些官位也会对这些生起贪恋之业。所以说没有修行的人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会积累贪恋之业,如果说是无常修的很好,不管在什么地方,不会积累贪恋之业的,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呢就能够分别真修行假修行的差距了。

不管是出现什么样的顺缘还是逆缘,没办法令你生起自相的贪嗔,那么有些对我们来讲的话,顺缘来的时候生贪,逆缘来的时候生嗔心,这个就是一般的心态的。但是真正的修行人,无常的法融入自心之后,生起无常的觉受之后,出现了顺缘也不会让他生起贪心,为什么呢?这些都是无常的,这些顺缘都是因缘积累的,所以说什么时候消散不清楚,所以说不会生起贪心,逆缘来的时候,逆缘也是无常的,反正逆缘来了也不会生起嗔恨心,这个方面相续当中有了无常的对治的缘故,绝对这些自相的贪、嗔执著不会生起。什么叫自相的贪嗔执著呢?有的时候自相的贪嗔执著在很多大德解释的时候,就是说有些修行人他在遇到顺境和逆境的时候第一刹那他会生起贪心或者嗔心,但是第二刹那之后他的正法的对治一下子就生起来了,正法的对治生起来之后,他绝对不会安住第二、第三刹那的,这个方面叫做没有自相的贪嗔执著。如果像一般人来讲的话,第一刹那生起贪心之后,然后第二刹那、第三刹那、第四刹那、第五刹那,一直这样保持很长的相续,这样一种贪嗔的执著就称之为一种自相的贪心,自相的嗔心的执著。那么很多修行人他第一刹那生起之后呢,因为他内心当中没有真正的把这些烦恼习气融入法界之前呢,他遇到这些外境的时候,还会生执著,有的时候还会生起贪心、嗔心,但是这个贪心、嗔心就好像雪飘到烧红的、燃烧的炉子上面,马上就融化了,根本不会安住的。所以说他们这些大修行人,相续当中即便是生起了贪心、嗔心啊,马上就消亡了,为什么呢?内心当中有这个对治,内心当中有这个无常的觉受,所以说无常的觉受非常强烈的缘故,像这样的话贪心、嗔心根本没有立足的机会的。内心当中有无常觉受的缘故日日夜夜唯以善法度过,只是修善法,因为其他的一切都没有用,所以说日夜当中都是以善法度过,根本不会有这样其他的想法的。

“为修法顺利而谨持三戒,”然后就说是内心当中生起无常觉受之后,为了使修法顺利,自然而然就会非常谨慎的守持三种戒律,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像这样非常谨慎的去守持。因为他知道一切是无常的缘故,所以说无常的缘故,像这样内心当中三戒的戒体如果不好好保护的话,有可能一个违缘来的时候,马上就消亡了,所以无常修的很好的缘故,方方面面他都思考的非常详细,而且无常的觉受力量太大了, 所以他就知道这些现在内心当中修法的想法、清净戒体啊,如果不谨慎的守持,都有可能破坏的,所以说自然而然为了修法顺利谨持三戒的。

“苦行圆满,”前面我们讲过,如果内心当中有了厌离心,绝对会修苦行,而这个苦行绝对会修行到终点的。如果内心当中没有出离心,一般的人修苦行,两三天都可以做的,两三个月都可以做的,但是超过了两三个月,两三年之后,苦行是坚持不下去的,因为他内心当中还耽著这个世间圆满的缘故,所以说他这个苦行修不下去,但是内心当中真正彻底生起无常的觉受之后,他发心修苦行,然后一直可以修到死,一直可以修到成就,所以说他苦行可以圆满,这个也是来自于修无常的功德。

“梵行清净无垢,”像这样梵字就有很多解释的,有时梵就是指梵天,有时候梵就是指涅槃,那么不管怎么样梵天行就是指不淫欲的意思,像这样的话就是不淫欲,然后涅槃行就是指能够获得涅槃的这些戒律。因为内心当中生起了无常的觉受的缘故,一切的梵行清净无垢,没有丝毫的破损。

“不为堕罪所染,因勤修道法而广积二资路粮,”就是说内心当中生起了无常,不会沾染这些粗大的堕罪,然后勤修道法而开始广积二资路粮,因为无常的缘故他就知道死了之后只有二资粮才有这样一种帮助,所以说为了修道法,就是说广大的方式来积累资粮。

“因威仪不杂罪业,从而对所作所为无有后悔之心,”就是说自己的威仪是指行为的意思,自己的一切的行为,因为从无常摄受的缘故,没有杂任何的粗细的罪业,所以说自己在几年之后,在临死一想的时候,对自己以前走过来的所作所为,没有丝毫后悔之心。那么现在我们观察的时候就不是这样了,现在我们要回想以前我们修行的过程,还有很多后悔的心,这个不能做的我做了,那个不能做的也做了,该做的没有做,因为相续当中杂了很多罪业的缘故,所以说所作所为自己往往生起后悔心,在临终的时候那个时候再一后悔,再一想的时候,那个后悔心是不可思议的,非常大的。所以说无常的心生起来之后,临死的时候不会有后悔,无常的心没有生起来,临终绝对会生起非常大的后悔心。

“重新生起殊胜的信心、悲心与出离心,”重新的意思就是说在以前的基础上前所未有的信心,前所未有的悲心、出离心都会生起来,就这个意思,叫出离心生起,或就是以前我们没有这样的信心,没有了悲心和出离心,内心当中生起无常之后都会生起来。就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或是说内心当中一个有善心的修行人谁不想生起真正的信心呢?谁不愿意对众生生悲心呢?谁不愿意对轮回生起厌离心呢?但是它有一个因,这个因就来自于无常,如果你真正的无常的觉受生起来之后,这些前所未有的信心、悲心、出离心全部都会生起来。

“承蒙诸佛菩萨垂念,”因为你修无常的缘故,诸佛欢喜菩萨欢喜然后就给你加持,这方面可以说是在《前行》当中引用佛经也是这样讲的,如果能多修无常的话,得到诸佛的垂念,得到诸佛的加持,得到诸佛的赞叹等等这个方面的,所以说诸佛对内心当中有无常观的这个弟子,这个方面绝对是一种智慧眼照见,然后他的智慧唯一观照他,然后给他赐予加持。

因为诸佛菩萨垂念加持的缘故“人、非人无机可乘,”然后其他的人想要给他找障碍也找不到,非人也是无机可乘,因为他得到了诸佛菩萨垂念的缘故。

“喜乐善法之天众鼎力护佑,”然后就说是黑法方面的这些天众、这些魔众没办法接近,那么喜爱善法方面的天众非常愿意接近,而且就是鼎力相助,因为自己内心当中有无常的觉受,远离罪业具足很多功德。

这方面是自己内相续的因缘,外面的因缘诸佛菩萨和这些护法天众的鼎力加持,所以通过这些内因外缘,所以说“睡眠安乐,起床安乐,行走安乐,散步安乐,具足安乐,死时安乐,转生乐趣,面见如来佛子,听闻乐法,修持乐道,于大乐洲获得大乐果位。”全部都是安乐的,没有一点痛苦的,没有一点忧虑的,那么因为自己白天好好修法,晚上睡觉也是安乐的,起床的时候因为在梦中生起了善念,做这些见佛菩萨或者得到上师加持梦的缘故,起床一回忆的时候也是安乐的,没有什么后悔的,行走的时候也是安乐的,散步也是安乐,然后具足安乐。那么具足安乐以前我们可以在现世当中在今生当中他一切安乐的状况,死时安乐这个可以理解成临死的时候,临终的时候,临终的时候一回忆的时候,没有丝毫可以后悔的地方,非常欢喜,所以死的时候是以欢喜迎接死亡的。或者就是说因为他一生中精进修法的缘故,已经生起了这些殊胜的境界,所以说死的时候是安乐的状态当中去世的。转生乐趣这个是指后世了,转生乐趣或者转生到善趣当中,面见如来佛子,听闻乐法,然后就转生在有佛菩萨出世的刹土当中,见到佛菩萨然后在面前听闻这些殊胜的,听闻这些乐法,修持乐道,然后大乐洲大乐果位。这个方面就是说一个一个进行观察的,也就是说前面我们讲的,在具足安乐之前,是从现世的安乐,死时安乐是指临死的时候安乐,转生乐趣以后是指后世的安乐。然后转生乐趣以前,可以理解成暂时的安乐,面见如来佛子乃至于大乐洲获得大乐果位这个是究竟的安乐,反正就是说不管是现世、临死和后世从暂时和究竟都唯一获得安乐的,这个是唯一来自于修持无常。

《毗奈耶经》云:“谨持梵净行,精勤修正道,死时无忧恼,摆脱燃烧室……”那么在《毗奈耶经》当中这样讲的,就是说修持无常的人谨持梵净行,然后精进的修持这样殊胜的佛道,死的时候根本没有忧恼,摆脱燃烧室,燃烧可以从两个方面讲的。一个方面燃烧室指地狱,因为修持了这样无常,在世的时候精进修持正法的缘故不会堕地狱当中,不会堕恶趣,这个是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燃烧室可以意成轮回,那么整个轮回就是燃烧的房子一样,没有丝毫的安乐的,那么如果能够在今生当中以无常摄受修持这些正法,就可以摆脱一切犹如燃烧室一样的轮回获得解脱。

“此中宣说了观修无常可以获得无量功德。”

下面讲第五个科判:回向本品善根。

“现在宣说如是观修无常所得之善根回向于众生。”

如是法理苍鸣声,发出深益教妙音,

愿众散乱执常惑,疲劳心性今休息。

那么如是法理,就是如是宣讲无常法理,如苍鸣声一样,这个苍鸣声就是龙吟,龙吟就是平常我们讲打雷的时候,这个叫做苍鸣或是叫做龙音嘛,龙音就是苍鸣的意思。发出深益教妙音,在苍鸣声当中发出圣意,深就是说甚深的意思,意就是利益的意思,像这样教就是教诲,发出具有甚深利益的教诲,这个叫妙音,那么这个妙音众生听了之后,愿众散乱执常惑,愿众生散乱的疲劳心性,就说是一个执常,执著常有的这个心性,惑就是指烦恼的疲劳心性,愿一切这样一种疲劳心性具备散乱、执常、烦恼这个疲劳心性的众生,如今要通过无常的修法获得休息。

“从增长善资白光的大海中所出现的云彩打起呵欠,发出胜过苍鸣的巨响,从而普降法理之雨,”那么这个是用比喻的方式进行宣讲,增长善资白光,白光就是指白法光明,白法的光明,像这样白法光明实际上就是指善资粮远离了黑业的这样一种白法光明,那么这个比喻成大海,从大海当中出现这样一种云,出现的云打起了呵欠,好像是苍鸣声一样,龙吟一样,发出了胜过苍鸣的巨响,然后普降大雨,就是讲了在二资粮圆满的大海当中出现大悲心引发的法理,然后法理当中降下殊胜的甘露云。

“依此灭除三有中疲惫不堪的众生常执心之一切垢染,在本来怙主日光严饰的美宅中享受大乐受用,获得慰藉。”这方面就是愿善根回向给众生获得本来怙主的果位。

犹如梦境漂动诸众生,聚际必散之性无实质,

好似过客同路之友伴,愿证无常变化之本性。

众生犹如梦境一般漂动的,梦境就是说根本没有实有,众生漂来漂去,轮回当中漂来漂去就是梦境显而无实有的。聚际必散之性无实质,而且在显现的时候一切都是聚际必散的,积聚的最终它的边际绝对是会分散的,这个性是没有实质的,我们的身心也绝对是聚际必散的自性。好似过客同路之友伴,我们的身心就好像同路的友伴一样,有的时候把我们的身体比喻成一个旅店,然后我们的心比喻成一个过客一样,一个旅客一样,所以说心识在这个房子当中住一、两天马上要走的,所以说从这个方面比喻,或是说遇到其他的人就好像过路的友伴一样,愿证无常变化之本性。

士夫寿命消逝如秋云,如电如幻亦如陡坡水,

无常不稳变化之本性,愿即日起真实证悟此。

就是说一切众生一切士夫的寿命逐渐消逝犹如秋季的云彩一样,如电如幻化而且犹如陡坡水不停留。无常不稳,那么一切都是无常的本性,不稳定的本性,变化的本性,所以说这一切真实的本性,从现在开始愿众生都能够真实证悟。

任何具有众多境域财,名声远扬广大功德者,

亦是动摇之法无可信,愿众证悟四边之自性。

任何具有众多,不管是任何一类众生,具有众多的境域他的地盘很大,一个大官一个国王也好,或者说有众多的财物也好,或者说他的名声远扬也好,具有这样一种广大功德也好,实际上都是动摇之法无可信,那么这个广大功德我们应该知道不包含圣者功德,还有入道了,资粮道、加行道的一些修法比较稳固的不包含在内的。像这样一般的修行者,现在即便是具备很广大的闻思的功德,然后显现上面具备广大的禅修的功德,但是这一切都是无常的。在华智仁波切的《前行》当中也讲过很多,上半生他是传戒的人,下半生开始打猎,或者说开始杀生的也有,上半生是给人讲法的堪布,然后下半生子女成群的这个也有的,还有说是汤巴比丘这一类的吧,汤巴比丘这类的话具有广大的功德,能够在空中飞行的,但最后一生起恶念没办法调化,然后还俗成为军队的领导的也有的。这些内心当中我们认为我现在对佛法很强的信心,我现在肯定绝对会一心一意的乃至于命终的,即便是具备这样一种现在暂时的广大功德,但这些都是无常的缘故,全部动摇之法不可信,所以现在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点。那么认识到这一点和不认识完全不相同的,认识到自己的现在的信心啊、悲心啊或者这些都是无常的缘故,就会想方设法怎么去巩固它,怎么样使它不失坏,这个方面的。如果不认识,哦,我的信心很坚固然后没有一点对治性,最后违缘生起来之后,彻底失毁的。愿众证悟四边之自性,那么缘一切人生证悟四边的自性,四边的自性是怎么样讲的呢?就是讲生际必死,或者说高际必堕,还有积际必散,合久必分的这样四种自性。实际上四种自性就是讲我们修持无常必备的法理,生际必死,反正一切众生生的边际就是死亡,高际必堕,反正你处于再高的位置上面,除了这些圣者菩萨之外,像这样高际绝对要堕下来的。还有积际必散,就是说积累的一切终究是分散的自性,还有合久必分,就是说合在一起很长时间,绝对要分离的,这些方面就是这样的。或者有的时候再加上一个聚际必散,或者说是堆际必倒吧,加个堆际必倒,有的时候是五个边,有的时候是四个边。堆际必倒就是一切建筑,现在我们的房子都是堆积起来的,那么只要是堆积起来的东西绝对会倒塌的,这个方面不要太过于执著的意思。《大圆满心性休息》中第二品寿命无常释终,讲到这个地方。

第三品轮回痛苦

第十七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现在我们继续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那么大车疏主要宣讲如何调伏众生的心使众生的心趋向于佛法成熟这样一种功德的殊胜窍决,那么在这些这个可以说道次第当中呢主要是渐次引导我们的相续和正法相应,那么首先呢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讲必须生起一个出离心,那么生起出离心必须要看破这个今生哦勤修后世的解脱道,那么在这样引导当中呢也是分了四个方面进行观察的,也就是说宣讲暇满难得哦宣讲寿命无常宣讲轮回痛苦宣讲这个业因果,那么按照宗喀巴大师的窍决呢暇满难得和寿命无常主要是要我们抛弃对今生的执着,那么因为想到这个暇满难得哦想到这个寿命无常的缘故呢没有闲暇没有兴趣追求今生的这个一切圆满,所以说呢这两个引导呢主要是让我们抛弃今生,那么可以说这个轮回痛苦和这个业因果呢主要是这个让我们呢就说抛弃对后世的执着,那么比如说前面第一个第二个问题讲了之后呢今天就开始讲第三品。讲轮回痛苦和第二品的这个连接呢我们来这样连接那么因为就说是这个暇满人身非常难得,那么这样难得的人身呢是非常容易失去的因为是这个不知什么时候死亡的缘故,那么死亡之后呢如果是没有一切的轮回没有这些业因果的话也就这个无所谓了死了就死了,但是呢就说死了之后呢会不会哦就这样犹如这样一种随跟灯灭一样什么都不存在呢?根本不可能这样一种自性的,所以说我们死了之后呢还会有轮回那么在轮回当中呢又离不开痛苦,所以说呢我们就知道我们就说死了之后呢还必须要投生哦就说是轮回当中还继续在轮回当中流转,那么既然这样的话我们怎么办呢我们就思考轮回当中的一切痛苦,思考轮回痛苦呢并不是等于思考恶趣的痛苦,那么如果只是思考恶趣痛苦呢我们就可以从恶趣当中出离之后呢就说是这个希求往生善趣但是在轮回痛苦这一品当中呢主要是对我们宣讲一切的三恶趣一切的三善趣全部都是轮回的自性都是痛苦自性,那么既然知道了善趣恶趣都是痛苦的自性也知道整个轮回呢也根本不是我们的心愿处,那么我们只有以这个解脱轮回超出轮回来做为我们自己的修法目标,所以说对于后世的这些人、天能不能够去真正的希求呢?实际上呢对于这个人天呢也没有希求的因为这个人天呢也是这个痛苦的自性缘故,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呢抛弃今生希求后世、希求后世的这样一种真正的就近依据呢应该是希求后世的解脱,而不是抛弃了今世的圆满之后又希求一个后世的圆满,如果抛弃了今生圆满希求后世的圆满也是没有必要性的,那么如果是抛弃了今生的圆满去希求哦后世圆满还不如在现世当中就开始享受啊如今已获得了一些圆满,所以说呢我们就知道抛弃今生一切享受圆满不执著这些这个一切这样轮回欲妙自性呢主要是为了让我们内心当中对整个轮回生起了出离心而修持从整个轮回当中获得解脱的妙法,所以说对我们来讲思维轮回的痛苦呢是非常有必要性的,不但呢要思考三恶趣的痛苦也思考三善趣的痛苦,那么我们就说知道呢整个轮回的自性呢六道的自性都是一种非常痛苦的自性,我们就哦从内心当中就会生起一个哦六道轮回呢犹如无尽事、六道轮回呢犹如针之尖、六道轮回呢犹如罗刹洲犹如火坑一样的一种这个觉受呢生起来,觉受之后呢生起来之后呢我们就不愿一刹那就是呆在轮回当中就会哦就说事业当中的希求解脱轮回的法还有呢就说一切轮回的痛苦都是来自于恶业和这样一种有漏的善业缘故呢所以我们要超越轮回必须要发起出离心,我们##?4:20 随解脱分的善根摄受呢才可以获得一种这个超越轮回的这样一种殊胜的果位,所以呢单单呢是这个修持有漏的业呢是无法获得超越轮回的果报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呢你必须要思维轮回的痛苦,那么总的来讲呢传承上师的教言呢就应该这样来理解,思考轮回痛苦呢有两大必要,第一大必要呢是自己哦对整个轮回生起这样一种这个厌离心这个第一在必要,第二大必要呢对于这个发大乘心的人、大乘菩提心的佛子来讲只有思考六道轮回的众生的痛苦才有可能哦对整个众生生起这个大悲心也就是思考轮回痛苦呢对自己的方面来讲可以知道生起这样的出离心,缘众生来讲呢可以对众生生起大悲菩提心那么对我们来讲呢不外乎就是这两种缘三有的心了,一个呢是缘自己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一个呢从哦缘众生呢能够可以说获得救度,如果不思考轮回痛苦我们就不知道为什么要出离的这样一种根据、如果不思考轮回痛苦呢哦也不会知道为什么对众生发起悲心的根据,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呢对于哦修行者来讲不外乎就是解脱和对众生做意的,所以说思考轮回痛苦呢能够帮助我们生起这两种身心,那么下面就开始讲轮回的痛苦品分四,一总痛苦的自性、二、分别广说,三、思维轮回痛苦之理,四、回向本品善根。那么首先来讲第一个呢总说痛苦自性分八,一、略说痛苦,二、宣说痛苦之比喻,三、宣说为欲所诱之比喻,四、不断受六道痛苦逼迫,五、怨亲不定之理,六、投生无数痛苦之理,七、纵得梵天之果亦终将受苦之理,八、变化之性故痛苦。首先讲第一个科判呢是略说痛苦,发如是已证悟寿命无常之后为宣讲轮回痛苦首先承上启下那么证悟呢也可以说是了知、通达这方面都可以叫证悟,因为证悟这个词呢它有广义和狭义的这样一种这个类别,如果从广义的侧面讲一切了知通达这方面呢都叫证悟,狭义来讲呢内心当中呢生起这个初证,那么这个方面呢显然对于这个从广义的方面呢哦让我们通达了知,了知了这样一种寿命无常之后呢哦为了宣讲轮回自性痛苦,首先从一个颂词承上启下,如是三界轮回法,无常变故及痛苦,苦苦变苦及行苦,六趣众生真悲惨。如是三界轮回的法无常变苦那么一切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门道轮回的所有的有为法的自性呢全部是无常的变化的缘故,无常变化的缘故呢就是从这个所依的器世界、哦能依的有情世界从我们的这样一种身体、色蕴乃至于我们相续当中的这个受想识四明蕴,总的就是说其他的轮回的享受哦到我们自己对一切这样一种正法的这样有心的这个觉受等等,实际上呢在没有获得坚固巩固之前呢都是无常变化的本性,因为是无常变化的本性的缘故呢是极为痛苦的这样一种本体,那么如果说不变化呢就没办法安立痛苦,如果说是变化本性的缘故呢从这个侧面就可以直接安立一切轮回都是极为痛苦的,就是因为啊无常变化的缘故呢他就是一种痛苦的自性,那么下面就讲这样一种痛苦分类,苦苦、变苦及行苦,一切的众生呢都是被三大苦所逼破的,在全知麦彭仁波切的##?7:50 当中呢也是这样讲过的,实际上三界众生呢都是在三苦当中哦束缚没办法解脱的,只不过呢在下界哦比如说在这个欲界当中哦欲界当中的这样一种这个哦可以说人道啊或者说其他的这个三恶趣当中呢这个三苦是非常明显的,那么在上界呢哦可以说是在上界当中从这个欲界天乃至于尤其是色界、无色界呢这个方面就说是这个三苦不明显,或者变苦自性或者是行苦的自性,他是呢从哦三界众生相续寻当中都没有脱离这个三苦的习气来讲的话那么三界众生都是被三苦所逼破的,所以说麦彭仁波切安立的方法我们就知道三界的这个众生呢都是离不开三苦,只不过下界的三苦比较明显,上界的三苦呢不太明显而已,既然每一个众生都具备或说现形或者说隐藏习气的这样一种三苦所以说呢六趣众生真悲惨。那么六道众生呢真是悲惨,因为呢恒时被三苦所折磨的缘故,那么对于这个三苦呢下面还要这个可以说详尽的观察,《教亡经》云:大王时有变化时有无常时有痛苦,那么就说是只有的有字呢就是指三有就是指轮回,那么就说是佛陀对这个哦大王教诫的时候呢,这个三有的本性呢是不断变化的本性,然后这个可以说三有的本性是无常的本性,这样一种三有的本性是痛苦的本性,所以说呢应该知道整个三界是这样一种这个体性的,哦为苦苦、变苦、行苦所折磨而沉溺苦海中的此等六道众生真是悲惨,那么前面我们讲过按照麦彭仁波切窍决来讲呢六道众生呢都是被哦可以说是三苦所折磨,那么当这些色界、无色界的天人下堕之后呢相续当中的空苦苦、变苦等等这方面习气重新现形,所以说又开始受到极大的折磨,那么一切众生只要没有生起对治性,只要没有把痛苦真正消于法界之前呢都是极为悲惨的自性,因此说首先略说呢一切痛苦哦三界轮回都是离不开三苦的本性的缘故呢,是极为悲惨的。

下面讲第二个科判:宣说痛苦之比喻,以比喻说明产生痛苦之理。

如火猛兽野人中,陷入国王囹圄众, 连续不断受痛苦,仍无解脱时增忧。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比喻来知道,现在的一切众生都是,可以说是身陷痛苦的自性当中的。首先呢是如“火”,如果是处于猛火当中,处于火炕当中,绝对都是恒时周遍这个痛苦的。那么如果是处在猛兽当中呢,自己也是受到惊吓,或者被它们可以伺食的缘故呢,极为痛苦呢。那么如果处在野人当中呢,被野人捕获啊这个方面呢,也是担心受到伤害所以说痛苦的。

陷入国王囹圄众呢,就是说是被国王所监禁,而被国王所监禁非常难以被释放的缘故呢,所以说也是极为痛苦的。连续不断受痛苦,那么众生在轮回当中呢,或者以这种方式或者以那种方式,反正呢都是通过外器、内有情,或者自己的病啊,或者一切的这样一种众生事逼迫呢,连续不断的感受一切痛苦。

仍无解脱时增忧,那么在不断的感受痛苦的时候,仍然没有解脱的时候,所以一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增加了无穷的这个忧愁。那么每个众生都是想离苦得乐的,但是呢问题就出现在众生没办法生起对治性,没办法生起对治性呢,是无法解脱的。那么要怎么样才能生起对治性呢?实际上必须要知道痛苦它产生的道理,可以说知道了痛苦产生的道理,是来自于业。那么这个业的产生的道理是来自于烦恼,烦恼产生的道理呢,是来自于无明我执。所以说如果真的要从轮回当中解脱的话,必须要从根本上打破这样一种我执,那么打破我执必须来自于出离心,或者说这些如理如法的大悲菩提心等,这样一种心索。所以说一方面要发起善心,一方面要生起人无我,法无我的空性慧。这个方面才能获得解脱,才能够真正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所以说做为修行者来讲,都不愿意感受一切的痛苦,那么既然不愿意感受一切的痛苦,那么从暂时的侧面来讲的话,必须是要舍弃恶业,勤修善法。从究竟的侧面来讲的话,必须要修持这个出世间的正道,必须要修持这个空性的智慧等等。所以说我们就知道现在应该做什么,暂时和究竟两个方面,都应该为了不受痛苦而做准备。

如是众生感受种种苦,前一个痛苦尚未消失,后面的痛苦又随踵而至,无有堪忍之时,而遭受着无量无边的痛苦。那么这个可以说是,一切众生都是被三有轮回当中,种种苦而受折磨的。那么前一个痛苦,还没有消失的时候,后面的痛苦已经随踵而至了。从这个方面讲好象是在讲苦苦,苦苦呢就是这样一种本性,前一个痛苦还没有消失的时候,后面的痛苦又已经来了。

但是呢这个方面,如果我们把这个范围扩大到六道的话,如果把这个范围扩大到六道,前一道的痛苦还没有消失的时候,后面的一道的痛苦,已经可以说是随着自己的气绝身亡,马上已经随踵而至了。所以说一个痛苦接着另外一个痛苦,实际上都是没有间断过的,没间断过受痛苦。而且呢,真正从痛苦的侧面来讲,有深的痛苦有新的痛苦,所以说一般的众生真的是难以堪忍的,那么就是遭受着无量无边的痛苦。但是很多就是佛菩萨教导的时候呢,虽然一切众生都就是说是,正在感受难以忍受的痛苦,但是偏偏能够忍受,这方面叫堪忍世界,堪忍世界的话,娑婆世界叫堪忍世界。堪忍就是堪忍这些痛苦,就是说明众生它的相续当中,就是很多的非理作意,不应该忍受的痛苦偏偏就能够忍受,所以说现在我们已经感受了很多的痛苦了。从今生的正面来讲生起一颗心,从这一方面已经感受到了痛苦。所以说做为一个有心的人来讲,做为一个勤修解脱道的人来讲,应该对整个轮回呢生起一种厌离心。

《宝鬘论》云:“如十方空地,水火风无边,如是许具苦,有情亦无边。”

龙树菩萨在《宝鬘论》当中这样教导的,如十方空地,水火风无边,那么是什么意思呢?空就是指空大、地就是指地大、水就是水大、来自于风就是风大,那么实际上就是五大的意思。

空、地、水、火、风,这个方面就是指五大,那么这个五大的自性呢,在十方当中是无量无边的。那么所以说通过这个比喻可以知道,如是许具苦,有情亦无边。那么呢也可以承许具有痛苦的有情呢,也是无边的。这个方面从哪个方面,做这个比喻和意义对照呢?主要是说地、水、火、风,地、水、火、风、空呢,这五大是无量无边的。所以说呢,有情在哪个地方都是具有一些痛苦的。有情痛苦的种类也是无量无边的。所以说我们不要认为,现在我做为这个人的身份的时候,就有很多的痛苦,下一世我换一个身份,应该没有痛苦吧。但是呢,就是按照很多的教诫,尤其是按照这一品的教诫来讲,转世到天界有天界的痛苦,一下世转生为这些富翁,虽然说财富上面没有这些痛苦,但是心上面也有很多的痛苦的。

反正呢就是说是:“劣者为生苦,胜都为为心苦。”这个方面呢就是《四百论》当中呢,圣天菩萨做了殊胜的教诫。不管在哪个地方,都没办法离开痛苦的自性。这个方面就是佛陀所宣讲四谛法轮当中的第一谛,首先宣讲苦谛。那么首先宣讲苦谛之后呢,我们就知道一切的这样三界轮回呢,都是痛苦的自性。这个方面就是一种真实的道理。那么所以说我们知道了这样一种,三界都是痛苦的自性之后呢,才愿意从整个三界当中,发起出离心,而不愿意说留恋某一道,就是说下一世的人天善趣啊,实际上都不是一个真正快乐的自性。

短痛尚难忍,长苦何堪言

那么就是说,龙树菩萨也教诫,我们在世间上有这样的体会,短短的

痛苦尚且难忍,长久的痛苦又怎么样能忍受呢?比如说我们手上扎一根刺,扎一根刺的时候,这样短短的痛苦,都是很难忍受的。或者我们的手不注意的时候,被这个火烧了一下,这个方面说的话。就是短短的痛苦,短短的痛苦就认为是非常的难忍。何况说长苦呢?长苦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一生当中都在感受痛苦,那么整个轮回都是痛苦,怎么可能说是能够忍受这样的一种痛苦呢?所以说有智慧的人应该知道这个自性,而速发出离心。

《业分辩经》云:“三有之苦,无有清凉之时,故如火炕。”

那么下面就把这个颂词当中,犹如火炕啊、猛兽啊等等,这样一种比喻和意义对照的方式呢,让我们知道。那么三有当中的痛苦,都没有清凉的时候,因为受苦的时候,它就是一种灼热的自性,就是一种烧热的自性,在这个三有的痛苦当中,没有一个清凉的时候。所以说整个三有的痛苦就犹如火炕一样炽热的。恐怖悲惨故故如处于猛兽岩之中,然后如果我们处于猛兽的群中,野人的群中,那么我们自己是非常恐怖的。那么在这些猛兽和野人面前呢,自己根本没有丝毫反抗的能力的缘故呢,是极为悲惨的。所以说自己的身心呢俱受苦,所以说就好像处于三界当中呢,就处于猛兽和野人群当中一样。那么实际上三有当中什么是猛兽和野人呢?三界当中虽然实际上也有猛兽和野人,但是呢就把这些,我们这样一种三大苦啊,八大支分苦啊,把这些痛苦呢,比喻成野兽,比喻成猛兽啊。然后呢,我们呢处于,这样的一种环境当中,根本是不可能有一个安乐的时候的。

难有解脱时机,故如困于国王囹圄中。

国王囹圄就是国王的监狱,就是指被国王监禁。那么就是说是被国王所监制,或者说是被困于国王囹圄当中的缘故呢,非常难以解脱的。所以说我们处于轮回解脱当中呢,也好像是这个困于国王囹圄当中呢,非常难以解脱一切痛苦的机会。

反复产生,故如海涛。

那么就是说这个海涛呢,就是反复的产生,一浪接一浪,一波接一波的。所以说就是说我们自己的痛苦,也是一浪接一浪,一波接一波就来了,所以前面一个痛苦,还没有完全消尽的时候,第二个痛苦、第三个痛苦,像这样的也就是说接踵而至了。

摧善趣命根,故如哈拉哈拉毒

那么像这样毒故呢,哈拉哈拉毒是一种剧毒的毒物。一种剧毒物,那么这样一种剧毒物呢,能够摧毁自己的生命。所以说这样一种痛苦呢,这样一种三界当中的痛苦呢,很多时候都是能够摧毁,我们善趣安乐的名份的,所以说犹如这样一种毒物一样。这个以上呢主要是通过比喻,宣讲了这样一种三界轮回,无有安乐,唯是痛苦的道理。因为前面我们讲过了,像这样的话,对于意义难以领受的时候,往往是通过比喻来说明。比喻呢我们就重新体会了,所以说通过这个比喻的意义,完全通达之后呢,再进一步的推知,我们现在呢就是处于这样的一种环境当中。那么有时候想,为什么处于这么严峻的环境当中?处于这么严厉的火炕当中?我们还没有感觉到这个痛苦呢?实际上这些痛苦当中有苦苦、变苦、行苦,这些三大苦呢,实际上都是它的猛烈的程度呢,实际上都是不相上下的,只不过对于我们感受方面讲的时候,总是认为这个苦苦或者变苦难以忍受,行苦呢比较微细,所以说难以体会的,但不管怎么样呢,我们处于这样的一种轮回当中的时候,都没有离开过这样一种苦苦、变苦、或者行苦,所以说从整个侧面来讲,都是痛苦的本体犹如火炕。我们不知道呢就是没有认识到这样一种本体,所以说必须要通过这样一种经论,通过这样一种窍诀,反复的引导自己的心,反复的去观修,观修的时间长,熟悉之后呢,就会认为整个三界,确确实实没有安乐之处,犹如火炕一样。

第三个科判宣说:为欲所诱之比喻。

虽有离苦得乐心,现行苦因受苦果, 犹如飞蛾扑灯火,贪恋欲境受诱惑。 犹如野兽蜂鱼象,

虽有离苦得乐心,现行苦因受苦果, 犹如飞蛾扑灯火,贪恋欲境受诱惑。 犹如野兽蜂鱼象,为声香味触引诱, 当观五欲惑有情,唯受痛苦永无乐。

这个方面通过这个可以说是比喻进行宣讲我们是怎么样是被五欲所引诱的,那么这个方面为什么要在宣讲轮回痛苦的时候呢要宣讲我们被五欲所引诱的这样一种比喻和意义呢?实际上呢科判当中主要宣讲的就是感受痛苦的因,感受痛苦的因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对五欲过于耽执,如果自己的六根或者五根耽执于妙欲的话,那么从这个方面从这个时候就开始积累了感受轮回痛苦的因缘,所以说呢如果想要离开痛苦的话,必须不能够使自己的五根六根呢放纵于外境而去贪著了,去宣讲我们产生痛苦的这样一种根据,虽有离苦得乐心,现行苦因受苦果,那么这个方面讲了一切众生呢都有离苦得乐之心,这个前面我们已经做过分析了,但是呢就是一切众生虽然想离苦得乐,这个是他的想法,但是呢他的行为就和他恰恰矛盾了,就平时所讲的所欲所行背道而驰,那么一切众生都想离苦得乐,但是呢他们的行为是怎么样,现行苦因:现行苦因呢就是自己的这个像这样一种身心呢开始现作现行一切受苦的因,通过这样一种现行受苦的因的缘故呢,最后必定是感受苦果,所以这个方面就是轮回业果不虚的这个缘起,那么就是说是这个怎么样去现行苦因的呢,下面就通过比喻来说明我们是通过这个方面去现行苦因的,我们的这样一种心识执著于五妙欲,所以说呢开始现行苦因的,首先呢是讲犹如飞蛾扑灯火,贪恋欲境受诱惑。这个方面就是指我们的眼识平时呢对于这样一种欲妙对于这样一种色欲啊对于这样一种色境呢就是贪恋的缘故呢受到诱惑的,飞蛾扑灯火呢就是说飞蛾它非常喜欢灯火,哪个地方明亮灯火,它就喜欢去就是说是这个寻找去寻求,所以说一扑过去的时候呢?因为它贪执灯火的缘故,扑过去之后呢自己就是说被烧死了,这个方面就是讲贪恋欲境受到诱惑的例子,就从比喻方面比喻我们了解,那么对于我们自己来讲的话,对于外面的有情也好,对于这样一种外面的无情妙欲也好,只要是圆满可以说妙色的圆满妙色是我们眼根、眼识直接所取的这样欲境呢,如果我们贪恋的话,就受到欲境的诱惑,贪恋之后必定要引发取舍,那么对于好的呢就肯定去贪执,对于不好的肯定要生起嗔恨,所以说平时我们就知道呢贪恋欲境呢,很多都是引发这样一种痛苦,引发这个恶业的直接因缘,这个就是第一种,然后呢下面就讲犹如野兽蜂鱼象,为声香味触引诱,讲完了被色欲,欲境引诱之后呢?再宣讲五妙欲当中的后面四种妙欲,声香味触,声香味触呢就是后面的四妙欲,那么就是说次第来讲的话,野兽,野兽呢对于这样一种声音,这个野兽呢就是指野鹿啊可以说麝啊等等然后呢就是说是这样一种蜂,蜜蜂是对照这样一种香,那么对于鲜花发出来的一种香味呢非常耽执,为香味所引诱的,那么这个鱼呢是贪执于诱饵,贪执于鱼钩上的诱饵被味道所引诱的,这个象呢大象他贪执于清凉的触,贪执于清凉的触呢最后死在淤泥当中的,所以说呢像这样的话通过这个五种野兽,五种旁生怎么样被这样一种五种妙欲所引诱而丧生的,这样一种例子呢就说明那么众生呢我们前面也讲过了,如果眼识贪执于这样一种外色呢,受到引诱这样一种情况,然后呢野兽贪声音,而死于这样一种猎枪之下的或者死于这样一种猎人手下,那么我们现在如果贪执这样一种好的声音,不知道这些声音呢都是犹如空谷回声一样的,都是一种无自性的这样一种法,耽著于好的美妙的音乐啊,或者就是说某某有情的声音啊,或者这个方面是好听的,然后呢开始进一步的耽执,从这个耽执声音的时候就开始种下了受苦的业因了,还有呢不好的声音呢排斥啊等等,或者说是连对你赞叹的声音你不知道是无自性的,就开始沾沾自喜,然后别人呵斥你的声音,诋毁你的声音,你没有认为这个是无自性的,而是认为这个是实实在在的伤害到了我,实际上这个声音到底把你哪个地方伤害到了,是伤害了你的心吗?是伤害了你的声音呢?实际上这个声音我们说传过来的时候既伤害不了你的心也伤害不了你的身体,那么就是说声音是一种有为法,是一种色法,然后你的心呢是一种心法,所以说呢我们说他说的话刺伤了我的心,这个方面只是一种没有观察的 ming nian 而已,别人的话怎么能够刺伤你的心呢,根本刺伤不了的,然后呢或者刺伤你的身体,实际上呢这个声音只能和耳根接触,只和耳根接触又怎么就把你的耳根伤害到了呢?所以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呢,只不过我们对于五蕴呢执著有一个我,然后声音过来了之后呢认为我受到了伤害,实际上呢不管从身心两个方面,从具体的侧面来讲都没有受到伤害的,所以呢我们对于不好的声音呢开始生起非常大的嗔恨心,这个方面开始造下了受苦之因,还有对于这样一种香也是这样的。对于这个可以说是檀香啊等等这档一种妙香味呢,就是说这样一种秀呢就开始生起贪执,对于其它的不好的气味呢就开始排斥,或者生起其它的嗔恨之心,这个方面就是缘这档一种香开始生起的可以说贪执心,然后呢就是说味道呢比如说这些美食,这些美食呢如果经常耽著于美食的话那么自己的心就没办法专注于修道当中,或者说世间上的很多人呢?他自己为了耽著于美食,然后开始造作很多杀生的罪业,比如说吃这些猪肉啊,吃这些鱼啊或者吃这些海鲜哪,实际上为什么要这样呢?只不过还不是认为这些肉好吃,像这样的话,被这样一种味道所引诱然后呢开始造下很多很多的罪业,然后呢象它耽著于触,就知道大象非常怕热,大象非常怕热,在非常热的时候呢它就想去寻找河里面的淤泥啊!河里面的淤泥它是非常清凉的自性,所以说就像我们以前学习过的黄河象一样的,黄河象怎么死的,就是说像这样一种贪著清凉的触然后慢慢滑到这样一种淤泥当中,就没办法摆脱死去的,所以说呢很多地方讲这个象贪著于身体的触啊,贪著于清凉的触觉的缘故呢然后呢陷于淤泥当中而死去,所以说就像这样一种死去的因缘很多,那么我现在也贪著于触的,对于这样一种卧具啊对于这样一种衣服啊对于有情的身体啊等等呢,实际上这些都是引发这样一种贪欲的触,那么就是说是这个可以说是这个为了满足五妙欲,追求五妙欲慢慢开始造业,最后开始感受痛苦的。当观五欲惑有情,唯受痛苦永无乐。应该观察五欲就是这样迷惑有情的,那么这样五欲迷惑了有情之后呢,唯受痛苦的,因为它是苦因的缘故呢?所以说它的业因成熟之后呢就唯受痛苦永无乐,那么如果一直不摆脱这样一种业因,这样苦因的话,那么可以保证在轮回当中是永远没有快乐可言的,所以说呢我们就知道呢?如果自己过于耽著于五妙欲,不知道五妙欲它是一种诱惑的自性,它是一种变化无常痛苦的自性,然后呢自己尽一切的精力和时间去追求的话,最后得到的不是快乐,最后得到的唯一是痛苦,所以要修解脱道的人,必须要摆脱对五妙欲的贪执,摆脱对五妙妙欲的贪执之后呢然后开始一心一意的修持正法,从这个方面才可以真正获得解脱的。此等一切众生由于不知取舍,尽管千方百计欲求享受乐果,但是,没有断恶行善怎么能离苦得乐呢?这个是总说,那么一切众生呢都是想要离苦得乐的,但是呢就是说是不知道取舍,相续当中有这样一种离苦得意的心,但是因上面呢没有做这个断恶行善的修行,没做取舍,不可能离苦得乐。他们虽然想获得安乐却未行持善因,虽想脱离痛苦,却勤造恶业之苦因。那么很多的时间,不注意的时候,我们自己的相续啊虽然已经进入了佛门了,虽然已经出家为僧了,但实际上我们内心当中确确实实是非常想获得安乐的,但是这些获得安乐的善因你行持了没有,行持了之后,你行持了多少,这些善因行持之后有没有被逆缘所摧毁,这个方面都是要观察的,所以说呢我们自己要想要获得安乐的,但是如果一点都没有造的话,怎么样获得安乐呢?这是不可能的,造了一点点的话,也不可能获得广大的快乐的,造了之后没有守护自己的相续,已经被逆缘所摧毁了又如何获得呢?比如说生起很强烈的嗔恨心或者说对于因果生起邪见啊!或者把就是把自己所造的善根在别人面前炫耀啊!这个方面或者说生起了后悔心啊,这个方面都是摧毁自己善根的因,我们要观察我们做没做这些,我们自己有没有生起强烈的嗔恨心,有没有对善因对因果不虚的道理生起很强烈的邪见哪,有没有造了一个善法之后经常到别人面前炫耀啊!或者说有没有要造了善法之后生起了后悔心,这个方面一个要观察的,所以说一方面我们要知道这个是感受安乐,摧毁善业的逆缘,一方面是平时要注意要防范,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的话,厉厉要忏悔。

一方面平时要注意要防范,从另外角度来讲的话,历历要忏悔,所以想脱离痛苦,却勤造恶业之苦因,我们每个人不享受痛苦的,但是我们在观察内心当中有没有在勤造恶业之因?问我们身体方面杀生偷盗邪淫,有没有造这样的?语言方面的妄语恶口绮语有没有造?意业当中的贪心害心邪见有没有造?所以说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虽然想离痛苦,但是我们在一天当中,在一辈子当中,实际上都在勤造恶业的苦因的话,那么下一世当中想离开痛苦是不可能的事情。

一切痛苦都是从三毒五毒等烦恼中产生,形成集相,以致感受各种苦果。

一切痛苦的根本因就是三毒或者五毒,三毒“贪嗔痴”,五毒“贪嗔痴嫉妒骄傲”,像这样的话从三毒或者五毒当中烦恼当中产生的,以前我们讲过三毒五毒是开合不同的,根本上来讲贪嗔痴三毒,从支分来讲的话,嫉妒它可以包含在嗔恨当中,因为它是嗔恨的支分,嫉妒它这个嗔恨的支分,像这样对于别人这样一种福德善根不堪忍受,像这样生起嫉妒心,所以说包含在可以说嗔恨的支分当中。骄傲它是一种贪欲的支分,它贪心的支分,因为对自己的功德生起一种贪欲,所以说实际意义上五毒它是后面的两毒它也包含在贪心或者嗔心的支分当中,这个是《大乘集论》(无著菩萨集论)当中是这样分类的,所以说像这样讲的时候从这样烦恼当中产生,形成了集相,集相就是直接感受苦的这样一种因,那么就是说苦集灭道,那么苦就是这样一种轮回的果,痛苦的果,集就是这样一种可以说是痛苦的因,痛苦的因这个集实际上就包含业和惑,业和惑就是所致为了集,也就是说所谓的烦恼,就是指这个惑,这个方面是造业的根本,然后业通过烦恼所引发的这样种业,它是直接引发这个痛苦的根本因,从这个方面我们应该知道,痛苦是通过业来的,业是通过烦恼来的,从这个角度来讲的时候,业惑实际上就是指集相,通过这样的集呢以致感受各种苦果。

然而,愚昧的众生却痴迷不悟,依然如故造罪,如同盗贼虽受到断臂的惩罚却仍旧盗窃,最后惨遭断头之苦。

虽然是这样一种通过集产生了各种苦果因果丝毫不昧的,但是愚昧的众生不知道取舍,不知道因果的这些众生,痴迷不悟,仍然如故造罪,仍然如果造罪,依然如果造罪的意思就是说虽然已经在现量感受苦果了,但是呢还不知道去回遮这样一种受苦的因,一边在感受苦果,一边还在造罪业,所以说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就好像盗贼,他因为偷盗被国王抓住,受到了断臂的惩罚,断臂的惩罚实际上对他呢来讲不算是一个非常重的惩罚,但是他自己的手臂被砍断之后仍旧去盗窃,最后通过仍旧去盗窃呢最后惨遭断头之苦,那么断头之苦和断臂的痛苦来讲的时候,断头的苦要重得多了,现在也是一样,现在众生虽然在感受这样一种苦果,但是如果仍然执迷不悟,还是在苦果上面在感受苦果的时候,又去造更为严厉的苦因的话,最后就是要堕入到无间地狱当中,堕入到金刚地狱当中,去感受好像断头的痛苦一样,所以说无垢光尊者这个方面也是教导我们,现在我们虽然受一点痛苦,这个方面受一点痛苦应该正确对待它,然后再在受痛苦的时候应该知道这个是以前我自己造恶业的这样苦果,现在我如果再受苦果的时候,还要内心当中通过三毒或者五毒这样的烦恼引发这样一种严重的罪业的话,以后还要感受苦果的,或者这样去思考,我们如果现在我在感受轮回痛苦的时候,仍然无动于衷,仍然不发起一种出离轮回的心态的话,以后还要仍旧无始无终在轮回当中去感受这个无量无边的痛苦,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讲,今生就是我受苦的最后一世了,不管怎么样,今生当中我一定要对于上师所传妙法,一定要去精进地实行,一定要断恶行善,一定要修持解脱的妙业,然后立争在今生当中或者是临死的时候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终止轮回的痛苦,从这个角度来讲,当然内心当中有一个体会,无垢光尊者也是从这个方面对我们教导必须要从现在开始修持离苦的因缘。

《入行论》云:“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

《入行论》当中讲,一切众生虽然想除苦,但是反而在行持受痛苦的因,一切的愚人虽然想求乐,但是对于自己的快乐,毁乐,对于自己的快乐的摧毁,犹如摧毁自己的仇敌一样,摧毁自己的仇敌,像这样的话,众生非常高兴的,但是众生又很愚痴,对于本来自己想要得到的快乐像摧毁仇敌一样把它摧毁了,这方面就是指没有造乐因反而在造苦因的缘故。

如何毁灭自乐的呢?由于贪执五欲使烦恼增强,从而感受痛苦,

无垢光尊者这个时候就开始教导我们必须要逐渐逐渐对五欲的执着必须要淡薄,因为一下子说你必须要从根拔除,现在必须要把它彻底地压制,对于这些初学者的道友来讲的话还是不现实的事情,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对于五欲的贪执,首先第一个必须要了知,贪著它的过患,知道它贪著的过患之后,下定一种决心必须要远离,下决心之后,必须要修持远离它的正因,修持了正因之后,首先是对五欲的贪执开始淡薄,淡薄之后,它力量加深之后就会压制,然后通过这样压制五欲的烦恼勤修这样一种解脱妙欲的缘故,在登地的时候就可以彻底断除,所以说我们就知道要彻底断除它不是说一蹴而就的,它必定还要通过很多很多这个阶段,很多层次逐渐逐渐压制,所以说我们现在对于五欲的妙欲的过患首先要认知,下面无垢光尊者就教导我们认知的方法:

由于贪执五欲使烦恼增强,从而感受痛苦,犹如飞蛾因贪求色法而扑向灯光以致被焚;

现在在夏天秋天的时候,尤其可以看到,有的时候在我们的窗户的玻璃窗上面,外面的飞蛾拼命想要扑进来,什么原因呢?它就对于灯光,对这个色法的灯光非常地贪执,现在是电灯光,电灯光如果它的瓦数不大的话,有的时候不致于死亡的,但是在这个比喻当中,主要是指灯火,就是指以前古代的这些酥油灯、蜡烛或者其它的方面的,或者是以前在农村当中,它也有一种灯,它这个一盏灯(什么名字我不知道),一盏灯,在田野中间有一盏灯,然后灯下面好像是放置油还是什么东西,然后很多很多飞蛾扑到这个灯上面的时候,一扑过去栽下去之后,就栽到油当中,就说是一天晚上杀很多很多,像这样的话几百只上千只的飞蛾全部死在油当中的,所以说这个也是我们现量见到的。还有就是古代来讲,扑向这个灯火是直接被烧身亡的,所以这个方面贪着于色法的灯光而被焚毁的。

野兽因贪闻琵琶妙音而遭杀;

野兽它因为非常喜欢听这样一种(主要是野鹿之类的兽,像獐子)这类因为非常喜欢听妙音——琵琶妙音,所以说猎人想要杀獐子的时候,一方面故意弹琵琶,然后吸引野兽的注意力,野兽它全神贯注地听这个琵琶妙音的时候,猎人从旁边射箭或者用长矛扎死它,它根本没有一点反应的,从这个方面贪着妙音而死亡的。

蜜蜂因贪享蜂蜜之源花朵而缚于花丛中闭气身亡;

蜜蜂它非常贪着于蜂蜜之源——花朵的香味,它自己贪着于香味,频频地留恋忘返,像这样最后一变天的时候或者某种因缘显现的时候花朵结束关闭,花朵一关闭之后,它来不及逃跑的缘故就闭气身亡,就像《莲苑歌舞》阿宁从这个方面比喻当中就是突然变天,他在花心正在吸吮花蜜的时候一下子被闷死了,从这个方面我们也知道的。

鱼类为鱼钩上的诱饵所欺惑而遭捕杀;

钓鱼的时候这些渔夫都很狡猾的,在上面挂一些蚯蚓,挂一些伴着香料的诱饵,然后投下去,鱼它不知道,它以为是好吃的东西,咽吞的时候马上就被欺惑遭捕杀的。

大象因贪执清凉所触而步入湖中导致送命。

前面讲的,因为这个湖当中凉水还有清凉的泥,这方面是很清凉的,所以说它自己贪执这样种妙处的缘故步入湖中而导致丧命。

《多哈歌集》云: “三有手印欺诸众。 ”

《多哈歌集》主要是萨绕哈尊者(四大成就者之一),他写了一个道歌,这些道歌当中就是引导这些众生趋向于大乘境界的殊胜的窍诀。

“三有手印欺诸众。 ”

手印我们可以理解成幻化的意思,就是一切三有的幻化实际上是欺骗一些众生的,或者说是上师解释的时候这个手印。

三有手印欺诸众,那么这个手印呢我们可以理解成幻化的意思,就是一切三有的幻化呢实际上是欺骗众生的, 或者说上师解释的时候这个手印呢,它是一种这个……有一种很强的控制力,像这样的话,手印一种很强的控制力,那么这个当中手印呢,是讲这个妙欲的意思,三界当中这样一种妙欲,这样一种妙欲的手印呢他是欺骗一切众生,那么实际上这个手印他是幻化的本体,他是幻化的这个自性,那么说这个手印变来变去,实际上呢就是一种幻化的本体,那么但是众生呢不知道这样一种五欲啊五种妙欲它就是一种幻化的本体,色声香味触这些都是幻化的本体,但是众生不知道这是幻化的本体,所以说开始贪着这个可以说这样一种幻化的本体,然后被手印所控制,被三有的手印所控制之后呢,然后呢这个受到了欺骗,最后呢开始感受这个痛苦。

又云:“呜呼愚众中箭言,当观鱼儿飞蛾象,蜜蜂野兽亦复然。”这个方面可以说这个呜呼愚众中,愚众中这个方面是要断句的,箭言这个是断句的,那个这个箭言的箭字就是指人。这个箭也是等于呢这个就是讲造箭者萨绕哈巴尊者本人,因为他就是萨绕哈巴他就是个……他名字翻译过来就叫造箭者,因为他以前是个大比丘,像这样的话就是说这个后面他就娶了个造箭者的女儿作为空行母修持密行,所以说呢他的名字呢也改成也是变成了萨绕哈巴,像这样的话呢也是造箭者,从这个方面进行观察,所以说这个,就是说箭言这个箭字就是指萨绕哈巴尊者本人,愚众中箭言是什么意思呢,呜呼你们要看看,处在愚众当中的……一切愚昧众生当中的这个就是说萨绕哈巴尊者我是这样讲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这样理解,我是给你们这样做教言的,当观这个鱼、飞蛾、象、蜜蜂、野兽也是因为被三有手印欺惑,所以说感受了很多痛苦的,亦复然的意思就是一样的,烦恼从五种欲妙中产生,以此漂泊于无边无际的轮回中,这五欲比剧毒更可怕。那么烦恼呢是从五种妙欲当中产生的,那以我们要理解的一点,五种妙欲是不是真正就能够自相产生烦恼呢,这个是不一定的,因为五种妙欲它毕竟是一种……他是一种中性的,它是一种无记法的本体,不可能说是这个外面的色法就绝对能够引发一个自相的贪心,这个声音就能够自相地引发一个什么样的嗔心,这个是不可能的事情,五种妙欲色声香味触它只是一种色法的自性,从它自己的本体来讲,它并不具备使人们真正产生这个烦恼这样一种这个根本自相因,啊根本自相因,但是呢就是说众生对于这个五种妙欲的态度开始呢就引发了这样一种似乎产生烦恼的这样一种状态了,比如说贪欲心很强的人呢对于五种妙欲就会引发这样一种恶业,那么就是说这个……就是说厌离心很强的人呢从五种妙欲当中呢就引发这个出离心,像这样一种这个可以说是修行者呢,他看到这些色法,看到声音的时候,他就缘这个妙欲的时候就……马上就引发一个非常深的厌离心,还有呢证悟空性的人呢,看到妙欲的时候呢,他就是一种这个趋入圣义谛的方便,然后密乘当中呢,妙欲当中呢,直接享受的时候感受它的这样一种初生的大乐,所以说呢这个五种妙欲的本体他是无记的,那么就是说是众生对他的态度就从而决定我们自己到底是被束缚嘛,还是说这个不执着生起厌离心,那么从这个地方的角度来讲的话无垢光尊者主要是对初学者,初学者或者说是对五种妙欲级为耽执的人,那么让我们知道,你们的烦恼从哪个地方来的,你们的烦恼就是从五种妙欲当中产生的,实际意义上呢完整来讲的话,你们的烦恼就是从贪著五种妙欲当中产生的,这个方面理解得是非常正确的。

那么世间上的人也是这样有一种这个说法嘛,酒不醉人人自醉,实际上呢就是这样一种观点,我们就知道,你如果不贪执它的话,你如果不贪执它,然后不想要它的话,像这样的话它酒本身他没有一个这样**(44:09)一种自性的这个罪,如果像这样的话呢你自己如果贪执的话就肯定被醉倒的,所以说这个五欲也是这样的,所以说对于这个贪执很强的人烦恼很强的人来讲的话,那么这个五种妙欲就是直接引发我们这样一种烦恼的这个根本因,所以说呢我们就知道,对于这个五种妙欲的这个态度,有些大德说呢也没有必要刻意去舍弃的,像这样的话只要你在享受的时候呢不要生贪执,但是对于我们来讲又是何其困难呢,就是说是在我们享受的时候,不要去生贪执,这个方面我们说是可以说,重复是可以重复,观想是可以观想,但是内心当中的执著非常严重,所以说呢在这样一种前提下面,在这个基础上面的话,就是说对于个五种妙欲还是应该持远离的态度为妙的,那么就是说是以此因为这个时候从五种妙欲中产生的缘故,所以说因为对于这个五种妙欲产生的执着生起的烦恼,所以说从这个因缘开始导致漂于无边无际的轮回中,这个五欲呢比这个剧毒更可怕,我们就知道在世间上剧毒是非常可怕的,但是五种妙欲怎么说更可怕呢,五种妙欲难到不是引发我们快乐的因缘吗?众生呢……我们就是说这些人很幸福,或者说这个天人很快乐,就是因为他们圆满的享受五欲,在圆满享受五欲的时候才能安立快乐吧,如果说是……嗯,就是说不享受五欲怎么安立快乐呢,所以说呢在世间当中呢,五种妙欲绝对不能和剧毒等同的,那么就是说是妙欲是非常悦意的对境,剧毒呢是一种非常可怕的对境,那为什么在这个佛法当中讲,五种妙欲比剧毒还要可怕呢?

关于此理,《致弟子书》云:“如毒欲妙初享仅生乐,如毒欲妙成熟苦难忍……”那么就是说为什么把这个欲妙比喻成毒,因为这个欲妙初享的时候呢仅仅产生一点点快乐而已,那么这个欲妙仅仅产生一点点快乐,那么最后的果报是怎么样呢,最后的果报就是说是这个如毒欲妙成熟苦难忍,那么这样一种享受欲妙的果报成熟之后的痛苦极为难忍,所以说呢我们就知道这个欲妙呢比剧毒还要厉害,那么这个在这个《开启修心门扉》的时候我们刚开始接触这个教法,最初的时候不是说仲敦巴尊者对阿底峡尊者就问了嘛,像这样的话呢就是说贪著于现世贪著于五欲呢有什么样一种这个果报呢,有什么样的结果呢,就是说阿底峡尊者说呢:从现世来讲的话,贪著于今生的世间八法或者五欲呢就只能产生这些而已,就是说是如果你去追求……从顺利(46:48)的角度来讲的时候呢,能够感受这个五欲的快乐,那么后世有什么呢,就是说仲敦巴尊者问后世有什么呢,阿底峡尊者说:后世就有地狱,有饿鬼,有旁生,所以说这个方面讲得非常清楚了,那么为什么讲这个如毒欲妙初享仅生乐,如毒欲妙成熟苦难忍,这个方面就知道了呢,对于欲妙刚刚享受的时候呢像这样的话就是产生一点点快乐,但是呢就好像一个人吃了杂毒的食物一样,刚开始吃的时候感觉到很美味,但是呢这个毒一发的时候呢马上就感受难忍的痛苦,所以说这个五种欲妙刚刚享受追求的时候好像是很快乐的,但是呢追求五种欲妙的这样一种果报成熟之后呢,后世当中三恶趣的痛苦是极为难忍的。

如毒欲妙愚痴黑暗蒙,难除动摇如毒欲妙力。如毒的这样一种欲妙是愚痴黑暗蒙,他就是这个……这个欲妙呢就是毒药一样,它自己的本体就让我们自己产生愚痴,然后呢让我们给黑暗所蒙蔽,被愚痴黑暗所蒙蔽,就是这样的,因为我们贪著于欲妙,我们的心智啊绝对是非常愚昧的,非常暗顿的,那么如果说是一心一意的贪著欲妙呢,根本不会生起丝毫的出离心,根本不可能生起丝毫的大悲菩提心,根本也不可能说通过享受欲妙而证悟光明的空性,所以说这个五毒的欲妙呢就好像这个愚痴、大愚痴黑暗蒙蔽一样,没办法从这样一种这个状态当中出离的。难除动摇的意思就是说,这个难字呢要和后面的对照,难除和难动摇,那么就是说对于妙欲的这样一种贪执难以去除,那么对于五欲的贪执呢难以动摇,所以说呢我们就知道众生为什么会因为享受妙欲而感受难忍的痛苦,就因为这个对五妙欲的贪执呢在我们内心当中已经根深蒂固了,已经根深蒂固的缘故呢,难除也难动摇,所以说呢像这样一种如毒一样的欲妙它是有很大的力量的。

心若详察诸毒与欲境,欲妙过患非如毒易忍,毒发一次毒性即灭尽,欲妙他世亦会转成毒。那么如果以我们的心然后呢对于这样一种这个毒和这个欲妙的境作一个对比,作一个观察而且详尽进行观察的话,就会得到以下的这样结论,得到什么结论呢,欲妙过患,就是说贪著欲妙的过患呢,非如毒易忍,这样的话并不是像就是说中毒一样这么容易忍受,所以说我们就知道一个人中了剧毒之后呢他会痛得在地上打滚,乃至于被活活痛死,但是呢这欲妙的过患呢,就是说和这个毒发作起来的这个痛苦比较起来的时候呢,这个毒药发作的痛苦极为就是说易忍的,那么欲妙的这个过患发作起来这个痛苦呢极为就是说难忍的,为什么有这么严重呢,我们说这个毒发作起来这个欲妙的过患比它还严重吗,我们就可以说是这个稍微作一个简单的对比,比如说这个毒药发作的时候就是在这个几秒……就是说几分钟十几分钟当中呢你就会毒发身亡的,那么这个时间呢或者说他的这个他的受苦的这个可以说是他的深度啊他的可以说各个方面都是不是很长不是这个不是很严厉的,那么如果说通过欲妙造了大罪,堕到了地狱当中,堕到地狱当中的这个八热狱当中的等合地狱,堕到等合地狱的时候呢,就说是《宝鬘论》当中,龙树菩萨教戒的时候很清楚的(50:15),是《宝鬘论》应该《亲友书》吧,《亲友书》当中是这样教戒的,就是说是这个在这个可以说是人间呢,每天用 300 根矛呢猛烈刺你的身体的这样痛苦,根本没办法和等合地狱的这样一种这个……复活地狱的这样一种痛苦相比的,根本没办法相比,所以说我们就知道,贪著欲妙的过患呢就是这么严重,那么你中毒而死亡的话绝对是比较欲妙的过患来讲是非常容易忍受的,毒发一次毒性即灭尽,那么这个剧毒发作一次之后呢它的毒性就灭尽了,不可能再再的损害你的身体了,所以说今生当中如果我们不小心服了毒药的话,那么它发作一次之后呢,我们这一世的身体就算是这个被它害死了,然后呢这个毒药还会跟随……处在我的相续当中然后跟着我的后世去尝试再一次把我的身体又毒死了,这个不可能的事情,但欲妙的这样一种这个……欲妙的这样的毒呢就确确实实比这个还要严厉的,那么就是说欲妙的毒现在我们贪著欲妙,从贪著欲妙这个时候开始,我们开始中毒了,中毒之后它并不是可以说是在这个身体上面肉身上面去保存的,肉身上面去发作的,它这个说是这个毒性它是在我们的相续当中,在我们的心识当中,在阿赖耶识当中,这样一种非常坚固的方式保存着,所以说今生当中呢我因为这个贪著欲妙,也许被杀头,也许被剖腹,也许感受其他的这个打击,也知道呢这个世界上很多众生贪著欲妙的时候可以说是被这个别人被怨敌殴打啊,或者被其他的国王剖腹啊,这些都有可能,今生当中呢感受这样的痛苦,然后呢死了之后呢不会因为我的身体死亡之后它就算了,然后呢它因为是跟着我的心识当中,当我的这样种心识再一次投胎转世的时候,那么它的毒呢还会重新发作,发作之后呢或者让我堕到地狱当中,或者堕到饿鬼当中,或者堕到旁生当中,或者转生为人的时候也是感受到这种痛苦,所以说呢乃至于这样一种贪执这个欲妙的这个业啊,它这个毒性没有彻底消尽之前,生生世世当中都会毒害我们的,所以说这方面比较的时候呢,确确实实欲妙它是会转生毒的。

倘若毒中掺毒可息灭,殊胜密咒解毒药可疗,方便运用毒能利于人,剧毒欲妙永远非如是。那么就下面讲这个毒呢可以消,而这个剧毒这个欲妙没办法消除的意思,那么下面讲的话就说是几种方式可以把这样一种毒呢可以就是说是彻底息灭。第一个呢毒中掺毒,有的时候呢就是说是一种毒药当中再掺和另外一种毒药的时候呢,这个毒性就没有了,像这样以毒功毒的道理,这个是不是就是从这个地方讲的,反正呢就是毒中掺毒有的时候一种毒性呢就没有了,而且成了良药的。殊胜密咒解毒,然后呢就是说这个通过很多殊胜的密咒念诵这个密咒的时候呢也可以把这个毒性呢彻底的消失的。药可疗,就是说你不小心服了毒之后呢,还可以去吃一些药,比如说有的时候呢这些轻微的毒,中毒之后呢,服一些绿豆水啊或者说是有的时候其他的一些方式都可以就是说这个疗毒,还有一些这个良药呢,专门可以疗毒的,所以说这样的毒也可以被这个良药所治疗。方便运用毒能利于人,那么如果你懂得一个良医啊,一个良医你如果能懂得方便运用这个毒物的话,这个毒物不单不能够真正的害人,而且呢这个毒呢能够真正的利于人的,比如毒蛇它的这个毒液呢毒蛇的毒液如果能够方便运用它也成 这个良药的,所以说呢我们就知道了一个良医方便运用这个毒呢也能够利于人。但是呢这个欲妙永远非如是,只要你对欲妙产生一个贪执心,真正地通过贪执心去运……去这个可以说是去享受的话,永远不可能有缓解的时候,除了这些大证悟者之外呢,他对于这个欲妙的本性已经证悟了,否则对于一般的人,还是处于尚未生起出离心来讲的话,欲妙永远不会这样的,那么为什么就是说我们会想欲妙它可以通过空性这方面转变啊,或者说是这个菩萨也可以享用欲妙然后呢利益众生呢,实际上这个方面在讲什么呢,这个时候***当中呢它在讲轮回的过患,在讲这个可以说是一方面讲在讲下士道和中士道这样一种修法,那么还没讲到这些殊胜的修法,内心当中没有生起这样一种殊胜的境界之前的话,执着欲妙,什么时候你执着欲妙,通过执着心去享受的话,绝对就成了一种剧毒,没办法缓解的,所以说呢我们自己要观察自己的相续,你的相续到底有没有达到能够将毒转为这样一种这个利益呢,或者说是享受欲妙根本没办法障碍你的修行,反而成为你修行的资粮呢,有没有观察有没有这样一种转变能力,如果没有转变能力的时候呢,还是不要冒充大成就者的行为,那么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境界,冒充大成就者的行为的话,只有伤害你自己,只是一种自欺欺人这样一种做法而已,所以说呢每个人都有自知知明,每个人都有一种自证的这个心啊,所以说呢我们知道呢,如果真正贪著于这个妙欲呢,是永远没办法从轮回当中解脱,而且呢通过享受妙欲的话,就生生世世当中就没办法从痛苦当中出离出来,所以说就和我们自己的想法背道而驰,我们的想法是离苦得乐,但是我们的行为呢就是遭自己我们生生世世受苦的因的话,这是完全不行的,因此说呢我们就回到一个主题呢,今生当中就说是舍去欲妙,感受一些相应的苦行是完全有必要性的。

第四呢不断受六道痛苦逼迫,众生接连不断流转于三有中感受种种痛苦。天界人趣阿修罗,旁生饿鬼及地狱,轮回六道如水轮,周而复始苦无边。

那么首先呢前两句讲到了介绍了六道的名称,然后后面呢第三句呢主要是从比喻方面讲就像水轮一样,那么就说是这个第四句呢周而复始的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那么就是说六道是哪六道呢,天界就是天人,人趣、阿修罗是三善道,旁生饿鬼和地狱是三恶道,这个方面是指轮回六道,轮回六道犹如水轮一样周而复始的,像这样我们就知道这个水车或者这个水轮呢它就说是周而复始,所以说呢众生处于水轮不断旋转这个六道当中呢,所感受的痛苦也是无量无边,没办法去除的。《宝鬘论》云:“三道生死轮,无初中后转,犹如旋火轮,彼此互为因。” 那龙树菩萨的《宝鬘论》这样讲的,三道就是说是这个生死轮,像这样的话就说是这个通过这样一种感受呢,就说是犹如生死轮一样,那么就是说这个没办法就说获得出离,这个三道你可以理解成三界也可以知道,三界也可以这样了解的,那么通过这样一种三界三道的这个生死的这个轮呢,像这样的话无初中后转,在这个轮转的时候呢,哪里是初哪里是中哪里是后呢,根本找不到一个开始和结束之处(57:12),所以说呢犹如旋火轮一样彼此互为因,那么前面做后面的因,后面做前面的因,像这样彼此互为因,所以说在这样一种三界当中,在这样一种可以说轮回当中呢,实际上也是这个此道作为彼道的因,彼道作为此道的因,这个方面呢反正就是痛苦之因,没办法出离的,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呢,如果不从轮回当中脱离的话,现在就知道这个是周而复始苦无边的,那么我们学习这个教典呢能够帮助我们就是清晰的认识到这个现状,因为现在我们在学教典的时候好像是一个局外人一样,那么就是这样一种颂词当中呢,好像就是在讲这个整个六道的轮转过程,那么我们在作为局外人在看这个六道的时候呢,哦实际上整个六道啊它就像车轮一样周而复始,然后周而复始这个痛苦是无边的,然后呢再把自己带回这个现实当中,啊就发现我现在处于人道当中,我现在,处于人道当中的话,那么就是说是如果不修解脱,不修对治道的话,那么这个痛苦还会周而复此的出现的,我现在死了之后,还会到另外一道去接受痛苦,所以说呢现在不解脱,什么时候解脱,所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要对整个轮回的自性啊,都知道是痛苦的,知道这个痛苦事情之后呢,就可以从内心之中彻底发起一种……彻底要从……或者说是最快要从轮回当中就说是这个超离、解脱的这样一种决心来,那么发了这个决心之后呢,那么肯定会一心一意去修持这样一种殊胜的正道,所以说就引导我们内心从轮回当中解决,今天就讲到

第十八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现在我们继续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哦大车疏呢分了十三个内容十三个科判进行宣讲,从凡夫到成佛之间的修法的窍决,那么现在呢正在宣讲引导我们的内心出离轮回的这样一种这个殊胜的教言也就是宣讲四种厌世心,四种厌世心如果修到量的话那么必定是对整个轮回生起这个可以说是无有造作无伪的这样一种出离心的,那么如果生起了出离心呢我们的身心才能够一心一意的去修持这个正道,否则的话绝对会被世间八法的这个哦外境所诱惑如是的话趋入到轮回当中,那么现在呢在讲四厌世心的第二种厌世心哦第三种厌世心呢宣讲轮回的痛苦,宣讲轮回的痛苦呢主要让我们认知一切轮回呢都是痛苦的自性,所以说呢根本没有一个依恋之处、根本不是一个希愿处所以说呢我们就讲轮回呢哦整个轮回不是我们希愿之处,当然了有很多这样一种修持对于轮回无有希愿的修法比如说在三解脱分当中呢也有这个无愿解脱门,无愿解脱门当中呢也是主要是对这些这个轮回法一切这样一种哦显现法呢不执著的教言,那么在此处呢主要是从更直接的方式引导我们内心当中对于轮回呢生起一种哦无比强烈的厌离心,因为呢整个六道都是痛苦自性的缘故,那么从这些方面呢来进行观察,今天讲第五个科判的内容。怨亲不定之敌,如是流转于轮回中时众生彼此成为亲、怨、不亲不怨谐不定,那么可以说是观察怨亲不定之理的,一方面呢让我们知道整个轮回呢都是这个无常的,整个轮回当中的亲怨哦中等的都是这个不定的,那么从这个方面呢一个角度观察现在我们所执著的这样一种这个哦这个亲人呢等等,那么哦在后世呢非常容易转成我们的怨敌,前一世的怨敌呢在今世当中呢也非常容易转成我们的亲友,这个呢也是一种痛苦的自性,或者说就是说为什么说在流转轮回过程当中必此没有一个不成为亲怨、不亲不怨的这样一种这个身份呢,就说明流转轮回的时间太长了,那么就因为流转轮回的时间太长的缘故呢才有可能互相之间都成过亲人、怨敌和不亲不怨的这样一种中等人,所以说呢从这个时间流转之长的这个角度呢引导我们对轮回生起一种哦厌离心,多生累世没有钱谐成亲怨与中敌苦乐利害不可数父转成母母成妹未曾自止谐不定,亲友成怨亦无穷,那么在这个可以说颂词当中讲到多生累世没有情,多生累世呢实际上就是已经是到达一个哦没有开始的哦这样一种这个状态,我们流转轮回呢根本找不到一个可以说开始的时候,所以说呢这个比喻从无始以来的这样一种轮回状态,多生累世没有情呢就是每一个友情彼此之间呢谐成亲怨与中等,那么我们要和其他的众生哦要发生这样一种关系的话实际上就更亲人的关系、怨敌的关系和中等的关系,那么亲人的关系呢比如说自己的父母、妻儿等等,怨敌的关系呢哦就是自己身份的敌人,中等呢就是不亲不怨的这样的一种中等、比如说我在路上看到一个陌生人像这样的话就是哦和自己没有什么任何关系的这样一种人,苦乐利害不可数,那么在转成这样一种亲怨中等的时候呢,彼此之间或者说是这个造痛苦的因或者说是造安乐的因,或者之间呢就说是做利益和做伤害,这样一种数目呢都是这个哦无有边际的,哦父转成母母成妹,那么就说前世的夫妻呢转成今世的母亲,今世的父亲呢哦转成后世的母亲,或者说前世的母亲转成今生的哦妹妹,然后呢就说转成下一世妹妹,还有呢今生的妹妹呢转成自己的儿子,或者就说母亲转成自己的妻子,这些方面呢都是这个不定的,所以我们就知道整个轮回呢就是一种这样一种这个哦非常恐怖和非常痛苦的这样一种状态的,那么就说是在这个可以说是转互相哦就说投生呢互相可以说转生的过程当中呢,有的时候成为亲人有的时候成为怨敌,所以说呢亲友成怨亦无穷,那么我们的这个亲友转成怨敌呢也是非常这个多的,那么在这个嘎达亚那这样一种这个他的神通所照见的、所照见的这样一种这个事实当中也是有这样很清楚的这个哦描述,在前行当中呢说的很清楚的。所以说今生当中的亲友呢下次很有可以能转成自己的怨敌,所以说今世的怨敌很有可能转为自己的亲友。这个方面都是无穷无尽的,无穷无尽呢前面我们讲过,一方面呢对这个轮回的自性呢完全没有一个可靠的生起一个非常猛烈的厌离心从而引导我们呢对于今生的这个父母啊、这些这个亲友呢不会过于的耽执,对于今生的怨敌呢也不会过于这样一种这个仇恨,那么对于一切众生呢平等发起大悲菩提心呢也是我们学习亲怨不定的这样一种殊胜理论,那么我们在学前行和学其他的这个哦可以说佛法过程当中呢也碰到这样一种在修持这个、在修持这个在菩提心的前行、在修持舍无量心的时候呢这样理论也会出现,那么出现在舍无量心的这个场合当中的时候呢主要是让我们放弃对这个亲人的哦贪执对怨敌的这样一种仇恨,平等的发起这个大悲心哦菩提心。这个方面呢主要是让我们引导、引导我们内心当中生起这个出离心而言的,哦自无始以来于多生累世中无有任何一个众生未曾做过一切有情界之父母等,并且彼此互为哦互为父母亲怨的数量也不可胜数,无始轮回到现在呢已经 没办法计算哦投了多少生了,所以说呢就是在这个互相、哦在这个流转轮回的时候呢互相没有一个没有做过有情界的父亲、母亲等等,然后父母啊亲怨的数量也是不可胜数的,《亲友书》云,应当于此求不得病老死等众多苦,根源轮回生厌离,也应了知彼过患,父转成子母成妻怨敌复次成亲友,是故流转轮回者无有少许确定性。龙树菩萨亲友当中呢对这个问题讲的非常透彻的,那么应当对于这样求不得病老死的众多苦的根源、那么这么多苦的根源是什么呢?就是讲哦轮回应当对这样一种一切众苦的根源轮回呢彻底生起厌离心,求不得苦呢下面讲人的苦的时候还要宣讲,还有呢病老死等,一切痛苦,他们的哦根源呢依处呢就是这个轮回,如果说没有轮回呢这一切痛苦根本无法产生,有了轮回才会产生这些一切的痛苦,所以说应该对一切痛苦的根源呢轮回呢生起这个厌离心,也应该在哦可以说在学习佛法过程当中了知轮回的种种过患,那么下面继续宣讲呢父转成子母成妻这些都是这个可以说是无有确定的,怨敌哦父子成亲友,所以说在流转轮回当中一切流转轮回者呢没有少许确定性的,哦完全没有确定。因为内心一切众生内心当中这样一种业呢是错宗复杂的,所以说有变成别人这个子女的业、有变成别人父母的业、有变成怨敌的业有变成其他的中等的业,所以说呢这样的业什么时候现前如何现前呢,对我们来讲都是没办法确定的,所以说有这样一种业因的缘故呢肯定会有这样的业果,互相之间呢成为这样的怨敌和父母等等,这个方面就讲亲怨不定而生起了厌离,下面呢从第六个科判投生无数之理,投生无数而产生痛苦的道理呢方面呢进一步来引导我们内心当中这个生起厌离心,苦知前生后世业,厌离之心更增上,至诚蝼蚁诸身体倘若堆集于一处则保势比山王高,哭尽泪水超四洋,堕狱恶鬼时所引,铜汁浓血不净业,遍怖江河不可比,其于无量如虚空,为欲所断投之数,世间微尘数不清。?8:52 那么这几个颂词呢主要是让我们知道在轮回当中已经投生无数次了,那么具体到底投生了多少次呢?这个是难以哦就说我们的自己的分别念去确定一个数字的,佛陀在这个经典当中讲过无始或者无数次到底有没有办法在我们内心当中生起一个大概的一种这个概念呢?无垢光尊者这个地方呢就说这个用很善巧的方便让我们知道就到底我们就投生轮回有多少次了,就举了个别下例子,举出来之后呢让我们来类推,确确实实我们投生轮回的这样一种数字呢无量无边的,哦如果思考前生后世的业的话那厌离之心会更增上这个就是个总述,那么就说我们自己要对轮回生起的厌离之心呢必须要思考前生和后世的这些业,前生后世投生的这个情况,前生投生了多少次,那么现在不修解脱道以后还会投生、投生多少次,所以说呢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呢厌离之心就会更加增上了,所以说呢就是从很多方面呢引导我们内心当中对轮回痛苦道理生起一种触动,##?9:59 蝼蚁诸身体,自己变成了这个蝼蚁的一切身体。

自己变成蝼蚁的一切身体,如果堆积在一起的话,则比四宝山王高,这个就是一种例子。那么蝼蚁呢,实际上是这个蝼蛄和这个蚂蚁的总说,或者说是它的一个放在一起观察的。蝼蛄呢,它主要是一种小的昆虫,很小的一个昆虫。而蚁是指蚂蚁的意思,那么这个呢,也是一个很小的昆虫。蝼蚁呢就是说放在一起的时候,主要是说这两种小的昆虫的。那么我们在无始轮回当中,曾经转过蝼蚁这个身体,如果说还存在的话,当然这些身体早就不在了。假使说这些身体还存在的话,把这些转成蚂蚁啊,转成蝼蛄的这样的一种身体,堆积在一起的话,那么早就已超过四宝山王了。四宝山王就是指须弥山,须弥山在海面上,出水呢八万由旬的,那么出水八万由旬,而且它的这个广啊,它的这些宽啊,都是也是八万由旬。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呢,这样一种蝼蚁的身体,堆积起来的话,已经超过了八万由旬,而且就是只是一种非常小的这个身体,非常小的身体堆在一起的时候呢,就能够超过四宝山王。

我们大家都知道这个蚂蚁到底有多高呢?蚂蚁呢就是很小很小的。那么就说是我们要把这个蚂蚁的身体,堆起来要堆成一米的话,它都需要很多,这样一种蚂蚁的尸体,才能堆起来。那么何况是说要达到这样一种一公里,然后要达到这样一种一由旬,然后达到一百由旬,一万由旬,乃至于达到八万由旬高。那么如果说是要达到这么高的高度的话,那么就是说需要多少身体呢?这个只是一类而已,只是一类而已。还有有些地方讲的时候呢,也是说我们在轮回的时候呢,单单是转成这个白狗,像这样的话就是纯白,没有其它杂色的白狗的时候,尸体堆积起来的时候,也是比四宝山还高的。所以说呢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呢,我们转身轮回的次数,单单从这样一种,佛陀教典当中,所讲的这样一种一个例子,我们就可以生起一个厌离心了。单单转身蝼蚁的身体都堆的这么高,何况是我们转身成人啊,转身这些大象啊,转身这些非常庞大的身体,那么把这些堆积起来,整个世界没办法容纳了。所以说我们就知道,转生的轮回,这个可以说是年代非常的久,次数非常的多,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个只是以前我们在这个无数次,投生当中留下的身体,如果存在的话就是这样的。

那么如果现在不解脱的话,以后可以说是死亡之后,累积的这样的身体,比这个还要多,还要超过这样的数量的。所以说我们就知道,了知投生轮回的这个时间这么长,应该生起厌离心了吧?应该对这个轮回的痛苦已经足够了,再也不需要忍受了。从这个角度来讲呢,鞭策我们对整个轮回,生起一个非常强烈的出离心而勤修正法。

下面又开始做比喻,哭泣泪水超四洋,哭泣泪水超四洋,就是说是我们在轮回当中,不管是说是通过,这样一种生的时候,哭泣的泪水也好,还是受到别人的打击,欺负的时候的泪水也好。反正就是说是通过口里无食啊、背上无衣啊等等,这一切的痛苦,这样一种泪水的话,加起来呢,已经超过了四大海洋了。我们就是说四大海洋到底是什么概念呢?实际上我们就是说四大海洋呢,就是说单单呢从现在世间上的这些太平洋啊、大西洋啊、印度洋啊这方面等等,这一方面观察的时候,那个海水没办法衡量的,就是说如果是看过大海的这些道友呢,肯定对这个可是说四大洋的话,都是非常清楚的。有的时候呢,坐飞机航行都要飞很长很长的时间,才能够飞到一个大海的彼岸去。我们就知道这样一种大海的边际呢,确实是无边的。

那么我们说哭泣一次流几滴泪水啊,像这样的话,哭泣一次的泪水,但是呢把这个投生轮回,曾经受到一切痛苦的泪水加起来呢,已经超过了四大海洋了。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在轮回当中,受到了这么多的痛苦啊!受到这么多折磨!因为很多的这个泪水呢,有的时候是欢喜的泪水,有的时候是生起信心的泪水。但这个方面没有指,这个方面主要是指痛苦的时候,像这样受到痛苦逼迫的时候,自己的泪水就说超四洋。为什么会超四洋呢?就因为你在整个轮回当中,就是说受的痛苦呢是无边无际的,很多时候我们受痛苦的时候还没有泪,欲哭无泪的那样的一种状况还有很多的。所以说我们就单单是在轮回当中,受痛苦之后流的眼泪,这些把所流的眼泪加起来的话,已经超过了四洋。然后我们可以再通过这样一种,所流的泪水超过四洋的,这样一种例子再类推,我们到底流转轮回有多长时间?那么我们一辈子当中有几十年,几十年当中流了多少泪水?可以说是实际上加起来的时候没有多少的。那么我们再观察的时候,如果这个泪水已经超过了四大海洋的话,实际上就说明我们投生轮回的这个时间是非常非常久远的。

从这个方面也是需要知道的,还有下面再讲,

堕地狱恶鬼时所饮,铜汁脓汁不净液,遍布江河不可比

那么就是说是我们在堕地狱啊,堕恶鬼的时候,所饮用的这个铜汁,饮用铜汁主是是讲堕地狱的时候,所饮用的这些掩盖烊铜汁啊铁水等等。然后饮用这个脓血啊,还有不净液啊,主是在堕恶鬼的时候,没办法找到这些清净的饮食,只有以脓血不净液做为自己的饮食。那么我们堕到地狱恶鬼的时候,饮用了这些非常难以下咽的这些脓血,不净液呢到底有多少呢?遍布江河不可比啊,像这样的话,主要是说一切世界上江河的这个水,源源不断的汇集到大海的这种江河水,可以做比喻了,这些江河水根本没办法比的。就是我们喝了这么多燃烧的铜汁啊,像这样我们就想,这个铜汁一滴也喝不下去。但是你在堕地狱的时候,我们在堕地狱的时候呢,实际上是喝了这样一种这个,实际上是无可奈何喝下了这些铜汁铁水呢,实际上早就已经超过四大江河了。还有所喝的脓血啊、不净液啊,也早就超过四大江河了。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堕地狱的次数是多长时间,堕一次是多久?然后呢就是反复堕,又怎么样一种痛苦呢?这种痛苦呢。实际上我们在学习佛法之前,在了知这样一种真理之前呢,实际上已经经历过无数次,堕地狱和恶鬼的这样的一种痛苦了,但是只不过我们已经忘记了。

那么在很多的佛经论典当中讲,如果你能够回忆起,你在堕地狱的时候的这个痛苦的话,身心马上炸裂了,像这样根本没有办法忍受。还有一个就是佛世的时候有个比丘,佛世的有个比丘他因为能够回忆他在地狱当中,受痛苦的这样一种经历吗,一回忆的时候马上身上的,每个毛孔当中马上流出脓血,所以他的衣服法衣全部变成了,这个花色的这个衣服了。所以佛陀后面开许他可以穿一些其它的衣服,也是从这个地方开始的。所以说我们就知道这个堕地狱的痛苦,不是我们现在坐在这个地方思考,到底是什么样一种痛苦呢?到底痛苦到什么程度呢?实际上这样一种堕地狱时候,感受到这样一种猛烈的程度的话,绝对超过我们这个思考的范围的。我们怎么样去思考根本想不到,到底有多痛苦?所以说这些比丘啊,或者说这些,一旦回忆的时候马上就没有办法忍受的,是这样全身流出这样一种脓血的。

还有阿难尊者的两个外孙,不是也是亲眼见到这样一种,地狱的这样一种景象之后呢。那么如果说吃饭之前想的话,根本吃不下饭。吃饭之后一想,马上吐出来的。像这样一种可以说是境像,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堕地狱以前堕了很多次?每一次堕的时候,没有一刹那是舒服的。堕恶鬼的时候也是非常痛苦的,那么现在我们再想一想,如果我们现在不好好的,这样一个取舍因果,然后没有在佛法上面,好好的去用心,诚心精进的去修持正道,抛弃一切恶业的话,非常有可能堕地狱,非常有可能再堕到恶鬼当中。那么如果堕下去的时候,还要饮用这些铜汁啊、脓血啊、不净液啊。如果这样的话,以后再饮用这些比以前还要多的,所以说从这个方面让我们生起一个非常强烈的厌离心。

奇如无量如虚空,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是单单是讲了,这个蝼蚁的身体怎么样的?哭泣的泪水怎么样超四洋的?随到地狱、恶鬼、旁生的时候的痛苦,怎么样遍布江河不可比?实际上呢,把其余的在所有的这个,所有的这样一种在轮回当中,所有的痛苦的种类加起来的话,无量无边犹如虚空一样的。这么多的痛苦呢,早就已经感受过了,所以说现在我们就按照很多的大德来讲,轮回的痛苦受了这么多,早就应该足够了,现在来讲我已经下了决定、下了决心,已经足够了,我再不需要感受轮回的痛苦了。那么从现在开始必须要想尽一切办法超离轮回。所以华智仁波切在前行当中也讲了,必须要在今生当中想,怎么样舍弃天灵盖的这样一种修法,必须要就是要生起来。就是说再也不需要投生轮回了,再投生轮回,想想不管投生哪一道?都是一个轮回痛苦的自性。所以说我们就知道了,轮回当中绝对是没有一个舒适之处的。但是呢就是说世界上的很多的众生,包括现在我们内心当中呢,对于这个轮回的痛苦呢,没有生起一个决定的定解。没有生起一个决定定解的缘故呢,所以说现在在取舍因果方面,还是马马虎虎的,还是就是说是不要紧吧。反正这个业果不一定在我身上成熟吧,或者我现在的忏悔也许不会失误吧。如果是说对于这个业果,对于这个轮回痛苦的道理,尤其是对于整个恶趣啊,对于这样整个轮回当中的道理,没有生起一个决定的信心的话,自己取舍因果不会历历的去取舍的。所以说我们就是说对于死亡畏不畏惧?有的时候呢,需要你需要思考一下轮回的痛苦,需要思考一下轮回的痛苦呢,自然而然对死亡,他就会生起一种畏惧的。那么有的时候就是说是

那么有的时候就说能不能够转变你的心意,就是说我们在修法的,对于业因果的取舍,能不能一下子转变你的心,还是要看你害不害怕这样一种痛苦,所以说我们对于这个痛苦越思维,越深入自己的内心呢越会在因果方面去细致的取舍,越会呢就是在行为上面呢好好的去修行佛法的,所以说呢我们就知道呢思考轮回痛苦对于我们来讲呢确确实实非常殊胜的一个要诀,如果不思考轮回痛苦,我们就会认为这个轮回是安乐的,这个人道是安乐的,天道是安乐的,所以说呢就是说是这个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呢,如何能发起求道之心呢,所以说呢我们就知道呢很多大德也是从这个方面讲的,如果说是可以说一个他是从生下来到现在, 已经入 cheng 正法之后呢,他如果在身心当中受到很多痛苦的话,他的厌离心会比较增上的,他的这样一种可以说是贪恋世间的心是会比较薄弱的,那么如果说对我们这些人来讲的话,从生下来到现在没有感受过什么很严厉的痛苦,尤其是比较年轻的人来讲的话,世间的阅历还非常少的,就是说刚开始的时候在父母的管教之下,然后上学,上学之后呢有的时候直接就出家了,有的时候在社会上工作一两年就出家了,实际上呢很多时候呢真正的社会的这些非常的辛酸哪,这些痛苦很多都没有感受过的,没有感受过的,心相续当中对整个轮回对整个世间很难以生起厌离心,那么如果是这样怎么办呢?那只有观修了,就只有通过佛的教理来观修,那么在打座的时候观修三恶趣的痛苦,观修整个人道的痛苦,观修这样一种善趣的痛苦,然后呢对整个轮回都观修痛苦,这个时候才能够慢慢对你相续当中引发一种出离心。这个方面讲的其余显然是如虚空,为欲所断头肢数,世间微尘数不及。为欲呢就是为了追求五欲的意思,那么为了追求五欲被别人抓住之后呢砍断头,砍断手脚这些肢体的数目呢整个世界的微尘根本没办法与它相提并论的,所以说呢我们说说现在我活到三十多岁还没有被别人砍断头和肢,那么实际上呢我们就知道呢呢真正从佛陀这个(22:15)......慧眼看见照见的时候呢,我们在无始轮回当中呢,在这样一种人道当呢追求五欲也曾经很多次被砍断过头肢,比如说呢为了这样一种五欲,为了升官发财奔赴战场,奔赴战场的时候呢一次又一次的就说是这个断手断脚,乃至于就是说断头啊,这方面也是,然后呢为了这些五欲呢和别人争斗断手断脚的也有,然后在旁生道当中呢为了这种五欲断手断脚也是非常多的,所以呢我们就讲呢世间微尘有多少,世间的微尘根本没有办法计算数量,但是我们在轮回当中呢被五欲,贪著五欲,所断的头和可以说肢体的数目呢乃至于已经超过世间的微尘,所以说呢我们就可以通过佛经啊,通过无垢光尊者这样一种殊胜的教典来观察整个世间呢确确实实都是痛苦的自性,都是苦谛的自性,所以说呢我们现在还有什么可以贪著的呢,只不过现在我们就说是通过偶尔这样一种善因善缘没有遇到这些非常严重的对境而已,如果真正遇到的时候呢,那个时候后悔莫及了,《念住经》云,诸比丘,当于三界生厌离心,何以故?流转于无始轮回中时,生为蝼蚁所弃之身,若集一处,则高于虚弥山王;那么佛陀在《念住经》当中呢对于这样一种比丘教诫应当对于三界生起厌离心,那么这个《念住经》呢实际上我们从刚开始学到现在呢?很多地方出现《念住经》,《念住经》当中主要是引导这个可以说是这些比丘啊,,这些修行人这些居士啊等等安住于正念当中,安住于正念当中呢主要是抛弃一些非理作意,所以说在《念住经》当中对于整个三界轮回的痛苦讲得非常详细的,在《大藏经》当中呢汉传《大藏经》当中也有《念住经》,所以说如果我们以后有时间有空的时候呢把这个《念住经》打开看一看,对照一下,然后自己的思考整个轮回痛苦的道理无常的道理等等,那么就会在我们相续当中生起佛法的智慧,生起这样一种如理作意,那么这个时候就自己宣讲无始轮回当中身为蝼蚁,然后呢所弃之身聚集一处的话已经高于虚弥山王了。哭泣之泪过于四洋之水,无数次堕于地狱、饿鬼时所饮之烊铜汁、脓血、黄水、鼻涕,亦多于四洲汇入大海之四大江河水;佛陀在经典当中也是这样讲,我们在无数次堕于地狱、饿鬼当中的时候饮用的这些洞汁乃至于鼻涕等等的时候,早就已经超过了汇入大海的四大江河水了。为贪欲所断之头肢亦超于恒河沙数世界中地、水、火、风之极细微尘数。”那么为了贪欲所断的头肢的数字呢已经超过了地水火风的微尘数,那么为了贪欲就说是这个追求五欲的贪欲这样一种头肢的数字呢已经超过了地、水、火、风的微尘数。《亲友书》云:“每一众生所饮乳,胜过四大海洋水,今仍流转投异生,未来所饮更为多。

那么就是说每一个众生在投生这个欲界的时候呢就说在这个可以说在胎生当中呢很多时候是需要饮浮汁的,那么就是说每一个众生所饮用的浮汁,就是说积累起来的时候早就已经胜过了四大海洋水了,所以说我们就知道转生轮回的时间非常的长,现在仍然流转投异身,现在我们没有好好精进的话,未来我们投生在轮回当中所饮用的这样一种浮汁呢还要比以前还要多。过去每世所遗骨,堆积一处超山王,地土抟成枣核丸,其量不及为母数。”

那么就是说是这个过去世每一世所遗的这样一种尸骨,堆积一处呢已超过了虚弥山王 ,然后呢就说是这个互相之间成为母亲的数目啊,像这样把整个大地的土拓成像枣核一样的丸子,枣核就是很小的,把这个大地的土一个一个搓成这样一种枣核的丸子说这个是曾经一次做过母亲的数字,又拿第二个这个也是曾经做过母亲的数字,像这样互相之间做母亲的数字呢像这样的话就说是这个大地的土数数可以灭尽,就是说可以用尽,但是就说是还没办法计量就说是互相之间作为父母这样数字的。

下面讲第七个科判,纵得楚天乐之果亦终将受苦之理。转于轮回中时,即使享受梵天等之安乐,最终也会感受无量痛苦。所以在提醒我们不要追求后世的安乐,追求后世的安乐呢?实际上以前我们早就已经追求过了,早就已经享受过很多次楚天的安乐了,但是现在看看我们这样一种状况呢?现在内心当中呢还是就说痛苦充满的,还是就是说感受很多痛苦的,那么如果现在不好好修习,下一世当中不管你是转生到恶趣当中不必说了,如果转生到善趣当中,梵天的安乐是非常超胜的,得到楚天的安乐又怎么样呢?最终还是因为你的引业穷尽之后呢又堕到轮回当中,又感受这样一种无穷无量的痛苦,所以说我们不要追求这个楚天的安乐,连楚天的安乐在内也是我们生起厌离之处,所以说如果内心当中真正的对生死生起厌离心的时候呢根本不想追求什么三十三天,这个欲天的安乐,根本不想追求色界,无色界的安乐的,只是一心一意怎么样从轮回当中得到出离之后呢,这个时候才可以说是获得一个永久恒常安乐的机会,否则的话,没有超出轮回,在轮回当中永远找不到一个所谓恒常安乐的机会的,这方面就做一个对比,楚天的安乐都是终要受痛苦的,现在我们的一些安乐肯定最终还是要抛弃的,这个方面就是引导生起厌离心。

转畜夜叉鸠盘荼,腹行等受多苦乐, 纵得梵天帝释果,四禅无色七宝地, 功德圆满君主位,亦堕恶趣受剧苦。

那么下面就是讲的话,讲轮回当中我们就是曾经转世的这些种类,然后呢从楚天帝释这个方面呢作一个对比的,转畜呢就是畜生,夜叉鸠盘荼,这些腹行等这样一种鬼类啊,或者说是这样一种畜生类,在转生无次数转生的时候呢受了很多的痛苦,也受了很多的安乐,纵然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呢也获得过楚天的果位和帝释的果位,然后呢四禅,四禅呢就是指转生于四禅天,无色就是指转生于无色界,七宝地就是指我们转生于这样帝释等欲天的时候呢也曾经拥有过七宝的大地或者说这些超胜的宫殿,那么即便已经得到了这些功德圆满的君主的这个地位,亦堕恶趣受剧苦,那么最后在楚天帝释的业尽了之后呢,如果说在这个期间没有造新的业的话,又会堕到恶趣当中受很多很多地狱的痛苦的,很多次就说是受剧烈的痛苦,所以就说是这个得到这些根本没有保证的,没有什么安乐可言的,这些都是变苦的自性,所以说我们要讲的时候呢或者就是行苦或者就是变苦,因为得到楚天帝释还是有变苦的自性,死了之后呢仍然是生起这样一种痛苦。连续流转于轮回中时,地、水、山、洲、虚空界的一切境域,无有一处未曾去过,那么我们连续不断在轮回当中投生的时候呢任何地方、任何一处水、任何一座山,任何一座洲、任何一处虚空界

任何地方、任何一处水、任何一座山、任何一座洲、任何一处虚空界,一切这样一种环境,一切境遇没有一处我们没有去过的,就说明我们投生在轮回当中的时候,连续不断投生它,哪个地方都已经去过了,通过自己的业力感召的时候什么样已经感受过了。

也曾无数次做过天人、龙、夜叉、乾达婆、鸠槃荼、历蛰波、梵天、帝释以及转轮王,

地方是这些地水山洲都已经去过,都已经居住过,然后转生的种类,有时候转生过天人、这些四大天王天、三十三天或者六欲天天人都转过的。

还有这个龙,这个龙主要是包含在旁生界的,它是恶趣之一,就是旁生界的身份就是这个龙,有些地方讲这个龙它有两类,白类和黑类,白类的龙主要是依附于天人,黑类的龙依附于阿修罗,像这样的话打仗的时候,那些阿修罗驱使开始和天人作战,喷这些毒液啊,这方面就是这样的,所以说有些地方是这样分类的。

还有夜叉,夜叉又叫捷行,就是跑非常快的一种鬼,还有夜叉也叫啖食鬼,啖食鬼主要是啖食这些人,以这些人为食,所以叫啖食鬼。

还有就是乾达婆,乾达婆比较寻香,也叫寻香,因为这样一种乾达婆种类它不需要去以这些酒肉为食的,它主要以香为食,以香为食可以养活的,或就是它自己的身体也能够发出这样一种香,或者这样种乾达婆也叫作月神,像这样一种三十三天的这些天人或者天主享受这样种美妙的音乐的时候,这个乾达婆身体上面它有种像,它就会出现一种像,它就知道天人需要享受这个音乐了,它马上就从它居座的地方上升到天界当中,然后演奏很多这样种美妙的音乐,给这些天主天人开始听了,所以叫作乾达婆。

然后就是鸠槃荼,主要是前面我们讲过叫冬瓜鬼,鸠槃荼主要是啖人的精气,啖人的精气就称之为冬瓜鬼的。

历蛰波这个不知道是什么,这个是音译。

还有就是梵天,转为梵天,转为帝释,还有转为转轮王,这些方面都已经转生过了。

期间无有未享受的快乐与未感受的痛苦,

这些转生天人乃至于转轮王的时候,其中有很多无数次的快乐和无数次的痛苦,所以说每一种快乐我们都感受过的,现在我们羡慕某某人他的这个快乐非常圆满,或者说是对别人生起怜悯,某某人的痛苦很难以忍受,实际上我们就恰恰忘记了我们以前我们有很多次感受过这样的快乐,但现在已经失去了,以前我们曾经感受过比这样种现见的人的痛苦还有严厉的痛苦,但已经忘记了,所以说像这样的话对轮回不生起厌离心的原因呢就根本不知道以前投生过这么多次,根本就不知道在投生过这么多次的过程当中,曾经感受过无数次的快乐和痛苦,但是如今仍然是未得解脱的,所以说我们可以推知就这样感受下去又有什么用呢?还是对自己的解脱没有任何的帮助,所以说对于整个轮回必须要生起内心当中发起的出离心。

又堕入恶趣受苦,这真是令人极生厌离之处。

感受这么多次的快乐和痛苦之后,最终又堕入到恶趣当中,一堕入恶趣当中又很难出来,出来之后慢慢慢慢也许可以感受到梵天帝释天,但是最后又堕入到地狱当中,就这样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从这个快乐和痛苦,痛苦和快乐当中没办法解脱的,所以说为什么不是令人极生厌离之处呢?对于这样一种道理,应该内心当中反复去思考,反复思考之后我们思考一两次内心当中对于天人、对于现世的快乐、对于后世的人天快乐,思考一两次没办法打消这样种羡慕之心,但是我们思考很多次之后,内心当中羡慕之心就会通过思维这样种三善趣和三恶趣的痛苦,逐渐逐渐抵销,逐渐逐渐转成一种忧虑,转成一种痛苦的自性,如果内心当中对于这样一种人世间或者对于这样一种梵天帝释的这样一种所谓的安乐,从这个角度生起了厌离之心之后,绝对对整个轮回会生起厌离心,因为我们从自己的本身的想法来讲,不想投生地狱,不想投生饿鬼,不想投生旁生,对于这个人或者梵天帝释的果位从内心深处它还是一种隐藏的希求心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把希求心挖出来照见,然后通过对治心把它压住,把它压住之后我们才可以真正的内心当中对轮回产生一种厌离心,在宗喀巴大师《三主要道论》当中也是讲过,什么时候我们对整个轮回深思,不生起刹那的羡慕心的时候,这个时候你的厌离心已经生起来了,你的厌离心就已经圆满了,所以我们说什么时候厌离心的界限呢?就是对整个的轮回的深思,看了之后根本没有一点兴趣,没有一点羡慕心的时候,这个时候真正有了一种厌离心,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哪次我们没达到这样种界限之前,还是要反复地去思考轮回的痛苦,这些内心当中生起轮回痛苦的觉受它也是一种有为法,以至于有为法反正你观修它就可以生起来,不观修它就生不起来,所以说我们就知道认为很难生起来,很难生起确确实实很难生起,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早就习惯了对轮回的贪执,所以说确确实实很难生起的,但是我们坐着不修的话,他不可能真正生起一种非常强烈的出离心,但从现在开始修,从现在开始作意,反复地去观察,积累它的因缘的话,总有一天内心当中会对整个轮回生起一种厌离心,那个时候我们就会对佛法产生前所未有的兴趣,然后抛弃一切世间的羡慕,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就算是真正做到了。

《致弟子书》中云: “百般流转何有未成众?往昔多次岂有未享乐?何有未获如拂尘福德?纵有一切然仍增贪欲。

用这样种语气劝解我们认知这样种实际情况,

百般流转,我们在轮回当中已经百般流转,

何有未成众?众是众生的意思,何有未成众?哪里有没有转生过的众生的种类呢?实际上六道众生的每一种种类我们都已经转生过的,反正没有一个没有转成的这样一种众生的种类。

往昔多次岂有未享乐?在往昔当中,在多次转生于善趣的时候,哪里有没有享受的安乐呢?实际上一切的安乐都享受过了,或者就是说在整个轮回当中,这些安乐都享受过了,我们说在地狱当中会有安乐吗?饿鬼当中旁生当中会有安乐吗?在地狱当中绝大多数都是痛苦的,但是有的时候会停息一下,在很短的时间当中痛苦会停息,这个时候也是一种安乐,还有在极热的时候吹过一丝凉风这个方面也是一种安乐的,乃至于我们在地狱当中受极痛苦的时候,这样种安乐感受过,在饿鬼的时候有的时候也是找到一点饮食,而且没有人抢,这个方面享受的安乐也有的,旁生当中各种各样的安乐也享受过的,反正整个轮回当中只要有安乐的机会全部已经享受过。

何有未获如拂尘福德?拂尘理解成微尘的意思也可以,犹如微尘一样的福德哪里没有获得过呢?实际上乃至于很小的福德都获得过的,但是现在还是没有获得这样一种殊胜的解脱的。

纵有一切然仍增贪欲。纵然已经拥有了一切了,但是我们为什么还要生贪欲呢?它这个语气实际上是很巧妙的,也就是说如果以前我们有没有转生过的众生,比如这个种类,就是说猪我们没有转生过,像这样的话你现在去投生有可能说,比如说因为他没有转生过猪的缘故,他现在去尝试一下,但是就是说我们在整个轮回当中哪一个众生的种类你没有转生过呢?每一个种类的众生都已经转生过,而且转生过很多次了,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就这个意思,所以说我们想到底哪一个种类没有转生过呢?帝释梵天乃至于地狱全部都走过的,全部都已经游历过了,但是还是没有生起厌离心的原因在哪里呢?还有就是往昔的很多快乐的因已经感受过了,还有什么不执着的呢?还有各式各样轮回当中的福德也已经享受过了,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但是纵有一切,前面所讲的这一切都已经拥有过了,还是在增贪,这个是什么原因?实际上就是讲一种非理作意,根本没有道理的。

岂有未住之洲未存水?无有任何未住之境处,未至之方虚空亦非有,然未满足增长诸贪欲,

岂有未住之洲,世间上的各种各样的大洲也好小洲也好,实际上这一切洲我们都住过了,就是都已经住过了,

未存水,什么意思呢?存就是指生存的意思,没有生存过的水,这个是什么?比如说我们转生鱼的时候,以鱼为例,鱼依靠处生存处就是水,那么有哪一类水我没有生存过呢?实际上世间上的哪一类水我都生存过的,就这个意思,就说明轮回的次数非常多。。。。。。

就说明这样轮回的次数非常的多的缘故,才可能说从来没有生存过水,所有的水我都生存过,不管热带海洋的水也好,还是说北冰洋这样寒冷的冰水也好,什么样的水我都生存过的,所以说从这个方面给我们观察。

无有任何未住之境处,然后在整个世间当中,任何这样一种境处都住过山村也好,还是别墅也好,还是其他的城市也好,反正乃至于地狱、无间地狱的铁室也好都住过了。

未至之方虚空亦非有,东南西北反正一切方向都已经至过了,未至之虚空也没有的,虚空每一处自己也呆过的。

然未满足增长诸贪欲,但是现在我们还没有满足吗?实际上早就已经满足了,所以说这样一种,他在用诗学的方式给我们介绍轮回痛苦的时候,应该还是有种比较不共的方式。就是说这些为什么还没有满足呢?实际上这些地方我们都已经住过了,早都已经满足了,所以应该满足,应该生起厌离心了吧。但是现在我们还是对这些东西再再生起贪愿。

往昔多次无有未受苦,然无离贪知足之有情,无有未入彼胎之众生,然诸轮回众生未离贪,就是说在往昔的时候,每一种痛苦都已经感受过了,像这样地狱的痛苦也感受过,人道生老病死早就已经感受过了,乃至于从无色界出定生起贪欲然后开始堕落的这样痛苦,生起这样的邪见开始堕落的痛苦这些也是感受过,天人死堕的痛苦也感受过。所以所有痛苦的种类没有一个不感受的,从这方面讲的。然无离贪知足之有情,还是没有知足,就是说享受这个痛苦好像没享够一样,那么有没有这样一种有情呢,看看现在的这些修法人,或者没有修法人的心态,他们的行为就是彻彻底底的表明,对于这样一种轮回的痛苦,还没有知足,就是说还没有离开这种贪欲,好像还是很贪著这样的痛苦一样。如果真正对轮回的痛苦离贪的话,那么不会再去痛苦了,如果对于轮回的痛苦已经知足了的话,不需要再去积累他的苦因了,所以说看起来根本没有离贪知足的有情。无有未入彼胎之众生,就是说众生在互相流转的时候,入于母胎当中这些众生一个都没有的,反正每一个众生自己都入过胎的。然诸轮回众生未离贪,但是轮回众生还是没有离开贪欲。

投生流转此等广大众,享乐受苦多次辗转故,无有任何未成亲友者。投生流转的这些广大的众生,辗转已经感受了快乐和痛苦,无有任何未成亲友者,在这个过程当中任何众生都成为过自己的亲友,从这个方面我们应该知道整个轮回的广大,然后这些投生的次数之多,从这个时候开始要发起一个决心,彻底要斩断轮回。今生当中如果实在没办法积累今生成就或者说是往生的资粮的话,也必须要为后世再后世,在极短、最短的时间当中超离轮回,从这个方面必须要做一个非常圆满的准备。否则的话今生当中不好好修行发愿,后世得不到一个暇满人身,再后世又得不到暇满人身,那么就很难从轮回当中以最快的速度解脱了。所以说最好的来讲的话,我们今生当中已经有了这样的修法机会的时候,对于小乘的出离心的教法,大乘菩提心和空性慧尤其是密乘的这些修法都已经学过、掌握过了,那么这个修法就在我的手中,现在我就要把这些修法全搞清楚,然后一心一意的以全部身心投入到这个修法的经验当中去,尽量在今生当中就要超离轮回,实在不行的话在临终的时候面见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实在不行就在中阴的时候认真发心,然后就获得解脱的。这个方面必须要做很长的打算,或者在后世获得一个非常利根的暇满人身,争取在后世当中再遇到大圆满正法,然后迅速修持而证悟的。从这个方面必须要去做很多准备,做很多因缘,否则的话我们就坐在这个地方,根本不可能随随便便获得解脱的。

乙八、变化之性故痛苦:

下面讲第八个科判变化之性故痛苦,

如是不断漂泊于轮回中时,也理应思维其余厌烦之事。

即生享受无边福,一切高者死亡后,

亦成贫苦可怜仆,如梦富足醒时无,

苦乐无常变苦性,若深思维更增厌,

是故三界诸有情,莫贪有乐修菩提。

除了上述的这些痛苦之外,我们还要思维其他令我们内心当中能够生起厌烦心的四力或者四离,佛教徒的修法确实和世间的修法都不一样的,佛教徒的修法是怎么样我对轮回方方面面要生起出离心,而且从内心的深层次方面生起厌离心,要生起非常圆满的出离心。世间的众生认为这个世间是很美妙的,这样一种轮回是很安乐的,然后从方方面面去掩盖轮回痛苦的事实,然后跟人说实际上还是很安乐的,从这个方面讲的话就是麻痹、欺骗众生的心识。但是从佛陀的智慧就引导这样一种已经入佛门的有缘者,必须要看破整个轮回的假象,认知到它的这样一种痛苦的真实性,然后才有一个出离的机会。其他生厌烦的事情,即生享受了无边无量的福德,高者居于高位的,不管是位置很高或者他的钱很多等等一切高位、高者死亡之后亦成贫苦可怜仆,他也非常可能变成非常贫穷、痛苦、可怜的仆人的。

如梦富足醒时无,打比喻的时候,我们在做梦的时候,自己变成一个大富翁了,然后一切一切的享受全部满足了,但是醒来的时候还有没有呢?醒来后还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人而已。所以说我们就知道这些一切这样的高者,现在正在世间上享受各种各样欲妙人,我们说不必要羡慕,或者自己也不要去希求这样的高位。为什么这样讲呢?这个就是如梦一般的富足啊,即便是你获得了正在享受,但是梦一醒之后什么都没有了,这一切高者死亡之后还是变成非常贫穷、可怜的仆人的,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为什么不生起厌离心呢?

苦乐无常变苦性,因为在整个世间当中苦乐都是无常的,为什么苦乐会无常呢?因为我们内心当中的业很多时候都是杂业,我们在感受人生的时候,内心当中有的时候感受痛苦,有的时候感受安乐,就因为自己现在造业的时候,他有的时候就生起善心,造一些这种安乐之业,有的时候生起恶心,造一此痛苦的业。所以说内心当中的业是杂业的缘故,所以说在感受这样一种身份的时候,也是苦乐是无常的,也是变苦的自性。

若深思维更增厌,若深思维的时候更加能够增上对整个轮回的厌离心,对整个轮回的厌离心实际如果我们不仔细思考的时候,好像会笼统的认为这个轮回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但是有的时候我们思考的时候必须要按照这些佛经、论典的引导,对于六道当中的痛苦一一思维,就是说痛苦别别思维,像这样的话思维的越细致,我们才能从方方面面对整个轮回痛苦的自性才能够真正生起觉受,否则笼统思维这个轮回就很痛苦,这个轮回就像一个燃烧的火坑一样。为什么是一个燃烧的火坑一样?像这样内心当中没有生起对治性的话,根本没有办法对整个轮回生起出离心。所以说当这样一种欲妙的外境显现的时候,自己还是心不自主的跟随而去的,所以我们思维轮回痛苦的时候,最害怕就是泛泛的想,最害怕的就是泛泛的思维,就是说这个方面是不行的。所以说我们在思维轮回痛苦的时候,必须要把轮回首先分成三恶趣和三善趣,然后从地狱开始思维,地狱当中等活地狱是怎么样的,一个一个想它的痛苦,它的环境,它的受苦的时间,受苦的量,然后想完之后再去想黑绳地狱,再去想众合地狱,然后八热地狱想完再去想八寒地狱,八寒地狱想完又去想近边地狱,然后再想孤独地狱。一个一个仔细思考,再去想饿鬼,饿鬼当中什么是外障饿鬼,好好的思考,内障饿鬼好好的思考,空游饿鬼好好的思考。对每一类痛苦仔细去体会,然后再去思考三恶趣当中旁生的痛苦,对旁生的痛苦当中海居的旁生是怎么痛苦,然后散居的旁生又是什么痛苦,野生的旁生是什么样的,一般的人豢养的旁生又是什么痛苦。对于这样个别的这些马、牛,它们的痛苦再去别别思考,这个时候对整个旁生界就生起一个厌离。然后开始思考三善趣,思考三善趣的时候开始思考人,人从生的痛苦开始思考,生的痛苦也包含住胎的痛苦,然后正生产的痛苦,生后的痛苦,生后之后病的痛苦,老的痛苦,死亡的痛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或者这方面一个一个很细致思考,就知道整个人道确确实实没有一个安乐的机会。然后再思考阿修罗的痛苦,然后再思考欲天,再思考色界天,再思考无色界天,

然后就再思考阿修罗痛苦,然后再思考欲天,再思考色界天,再思考无色界天。一个一个思考之后,每天这样很细致地思考,

才可能说对整个轮回生起一个非常坚定的这样一种全面的厌离心。否则的话,最害怕就是泛泛思考。泛泛思考他肯定是生不起这样一种殊胜的厌离心的。

所以这些这个,对于这样一种轮回痛苦方面,每一个修法必须要记在自己心中。每一个痛苦都要记在自己心中。不能说我看一眼书,然后就闭上眼睛思考,这个是不行的。把这些修法都要记在自己的心中,尤其是这个颂词,它全部已经概括性的。所以把这些颂词当中记住之后,然后一个一个思考痛苦的话,就非常有利的,对我们来讲。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的话,叫作苦乐无常的厌离心。如果甚深地思考的话,更加会增长厌离心。

所以说三界的一切有情,尤其是现在已经入佛门的有缘的佛友,“莫贪有乐修菩提”。不要贪恋三有的安乐,应该修持这个菩提,应该修持这个解脱道才是正道。

纵然获得帝释天、梵天、他化自在天以及人间的安乐,往昔的善果穷尽时也会感受痛苦。梵天、帝释天、转轮王、天人、从凡夫到广果天之间的四禅天、四无色天的众生死后都会堕入恶趣诸处,以往昔的业力而感受种种苦乐。

就是说转生于这些帝释、梵天乃至于从凡夫到广果天的这个四禅、四无色天都已经转生过。转生过之后最后还要堕入到这个恶趣中处。

这方面就是说即生享受无边无尽的高者死亡后,他堕入的实际情况,在很多地方讲的这些天人,这些帝释、梵天死亡之后大多数都是堕入到恶趣当中。极少数他在死亡之后仍然再转生为天界的也有。但是从这些天人堕入的规律来看的时候,绝大多数的天人死了之后是直堕地狱,地堕旁生和饿鬼。

所以我们就知道,贪恋这些方面没有意义。思考这些之后就真正对整个轮回生起厌离。整个轮回不是我的希愿住。我的希愿住唯一是向极乐世界或者是解脱地这样一种殊胜的境界。

《现行经》云:“某时导师狮子尊,自兜率天降临前,于诸天人赐教言:

“某时”在兜率天当中,导师释迦狮子就讲释迦佛白幢天子,白幢天子当时在兜率天的时候显现上是位居十地,位居十地的大菩萨。然后他要从兜率天上下降,要到南瞻部洲入胎、示现成佛之前,临行之前对一切天人赐予了如是教言。

断除一切诸放逸,天界众多之喜乐,皆自善因中生故。

应该断除一切的放逸,教诫天人应该断除一切的放逸。天界当中很多的乐都是以前的善因当中产生。

应当报答其恩德,所积善根今穷尽,何处感受不乐苦?复将堕于恶趣也。

“应当报答其恩德”意思就是说,“其”,上师讲就是善根、善因。那么因为以前是从善因当中才可以感受天人的身份。所以报答的意思也有一种忆念的意思。应该忆念这些都是善因当中产生。而处在放逸当中,这些根本就没办法忆念或者报答这样一种善根、善因。所以应该忆念这种善法。

如今所积的善根如果没有再再去积累的话,他会在如今很快时间当中穷尽的。穷尽之后在何处会感受这个不乐的痛苦呢?应该就是说会感受这样一种不乐的痛苦。

然后感受这样一种思苦之后,复将堕于恶趣当中。

此理在《广大游舞经》《毗奈耶经》中也有明说。如同梦到自己成为财物、住宅、受用圆满的天王或人君,醒来后一无所有。

我们在做梦的时候梦到自己变成非常富裕的人,世世都是遂愿,世世都是如意的。但是我们在梦中虽然感受这个快乐,但醒来之后确确实实一无所有。

如《入行论》云:“人生如梦幻,无论何事物,受已成念境,往事不复见。”

《如行论》当中也是让我们,就是引导我们应该知道一切的事物都好像梦境一样,受完之后只是一个回忆的对境,往事是绝对不肯再重复出现了。

又云:“死时舍一切。”

在死亡的时候,一切的资具、受用全部都要舍弃的。

《亲友书》云:“世间应供帝释天,以业感召亦堕地,纵然成为转轮王,亦复转成为奴仆。

帝释堪称为世间的供养处。因为世间的很多众生将帝释天作为一个供养处、祈祷处。但是以业感召亦堕地狱。他自己这样一种帝释天的业,善业用尽之后,以以前相续当中存在的顺次生、顺后生的业也会又堕到地面上。

“纵然成为转轮王”,以前曾经作为转轮王,统摄四洲。于轮回中复成仆。

即使长期于天界,享受婀娜之天女,复堕地狱遭碎断,感受极难忍之苦。

我们以前通过这样一种善业,长期转生在天界当中。我们知道天界的寿命比人间的寿命要长得多。所以我们长期转生于天界,享受这些非常美貌的非常悦意的天女。但是在享受完这个天女之后,“复堕地狱遭碎断”,然后又堕到地狱当中,被这个阎罗狱卒砍碎或者杀死。感受了很多很多难以忍受的痛苦。

《亲友书》当中这一段都是用得非常明显的对比的手法。通过对比的手法让我们对轮回生起厌离心。前面通过帝释,他怎么样亦堕地的,转轮王怎么样成为仆人的。这个是我们以前曾长期转生在天界,又怎么样堕到地狱当中感受难忍的痛苦。就这样一个个对照。

长住三十三天上,足踏柔软极惬意,复沦煻煨尸粪泥,同熏难忍之苦味。

“长久高居三十三天”就是指三十三天,我们长久居于三十三天。三十三天地面上也不是现在的地面样这么坚硬。它是随足起伏。随足起伏就是踩上去是非常舒服的。但是在死亡之后又沦落到煻煨坑,“煻煨”就是指煻煨坑地狱。“尸粪”就是指尸粪泥地狱。这些都是近边地狱,是在无间地狱四边的近边地狱。

“同熏难忍之苦味”,堕到这样一种尸粪地当中,就感受到一种难以忍受的痛苦的滋味。

与诸天女相倚喜,美丽园中共嬉戏,复将为诸剑叶林,斩断手足与耳鼻。

首先也是讲在天界当中和天女“相倚喜”,就是互相依偎在一起,感受这样一种安乐。美丽的乐园和天女一起共同去嬉戏。这个方面就是在天界的时候享受非常非常美妙的悦乐。但是后面死亡之后就堕到地狱当中。“剑叶林”也是近边地狱之一。那么最后堕到剑叶林当中,风一吹来的时候,树上面的宝剑就纷纷地飘落,斩断自己的手脚和自己的耳鼻,感受无量的痛苦。这并不是说感受一次,把自己手足耳鼻砍断之后又会恢复,恢复之后又开始重新感受这个痛苦。

或入曼陀妙池沼,天女金花艳彩容,舍身步入无滩河,炽门难挡受热浪。

“或入曼陀妙池沼”,就是在天界当中有非常美妙的湖或者池水。和天女一起进入到这个池水当中。

“天女金花艳彩容”,主要是讲天女是如何美丽的。“天女金花”,她的头发上面装饰的一种金莲花。“艳”,就是指她的容貌非常艳丽,非常鲜艳的意思。这样一种艳彩容,享受这样一种天女,最后在死亡之后,舍身之后就步入无滩河。无滩河也是一种近边地狱。然后“炽门难挡受热浪”。炽门的“门”,上师说没有单独的意思。就是在极为炽热难挡的状态当中,感受热浪。

因为无滩河的水都是灰色的,灰浆一样的水。非常温度的水。然后里面的浪也很高。众生堕进去之后被大浪卷到空中然后又摔下去,然后在无滩河当中又如煮一个豆子一样,在一锅水当中煮几粒豆子或者一粒大米一样,来回翻滚。感受这样一种热浪。

这方面就是说曾经感受过天界的安乐,最后又感受这样一种难忍受的痛苦。

欲天界中大乐者,梵天离欲得安乐,复成无间狱火薪,不断感受痛苦也。

这方面就是讲梵天最终也堕落的例子。

“欲天界中大乐者,梵天离欲得安乐”,意思就是在欲天界当中,“大乐者”就是指梵天。我们知道梵天他不会在欲天当中待的。为什么叫欲天界中大乐者?我们知道欲天的安乐已经很大了,那么在欲天当中的大乐是谁呢?比欲天的快乐还要大的就是梵天。那么这个梵天如何获得梵天的果位呢?他以前修持离贪。主要是修持这样一种离开,不进行,离开淫欲。像这样修梵行。修梵行之后离开欲贪的缘故,他得到了梵天的果位,得到了安乐。那么这样一种安乐超过欲天界的安乐,所以叫作欲天界中的大乐者。欲天的快乐已经很大了,但是在欲天当中的大乐是谁呢?欲天快乐当中,比这个欲天快乐还要快乐就是梵天的快乐。

就是说他虽然获得了离贪的快乐,但是在死亡之后,“复成无间狱火薪”。就是堕到无间地狱当中,成为无间地狱的柴一样。实际上无间地狱,从无间地狱的痛苦看得时候,众生被烧的时候根本看不到众生的身体了,整个众生变成一堆火焰。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讲,好像众生的身体就变成了柴火,然后这个柴火燃烧之后又烧毁自己。

梵天是高高在上,享受这么大离贪的快乐。最后还要堕到无间地狱当中,成为无间地狱狱火的薪柴,不断感受痛苦。所以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呢?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

自身光芒胜日月,照耀一切世间界,死后复至黑暗处,伸展自手亦不见。

现在《亲友书》的颂词当中,“自身光芒胜日月”意思就是日月它自身的光芒能够照耀一切世间界。而这里讲自身的光芒胜过日月,好像不是指日和月本身。在以前的颂词当中就是讲日天子和月天子。日天子和月天子实际上都是有情,他们通过以前的业力转成日月天子,然后他自己放出光芒照耀一切世间界。

从这个颂词来看的时候,好像指这个天人。这些天人的身体可以发出光芒,可以发出超胜日月的光芒。这些光芒可以照耀一切世间界。但是这个日月天子也好,或者自身能够放光的天子也好,在死亡之后又转生到极为黑暗之处。洲和洲之间,一些海岛上面,根本日月照不到。“伸展自手亦不见”,转生这样一种众生的时候,连自己伸展自己的手也是看不见的。

从这个方面讲,一切都是极为无常,极为痛苦的自性。

如是执持罪恶后,当撑三福之明灯,独自趋入日月光,无法遣除之暗处。

龙树菩萨前面讲了,让我们要心生厌离。对整个欲界、人天的安乐和地狱的痛苦比较起来的时候,就要生起厌离心。所以他就总结。

“如是执持罪恶后”什么意思呢?如是了知,最终通过这样一种恶业或者自己轮回的自性变成罪恶之后,这个“罪恶”就是讲轮回。轮回就是极大的罪恶之处。很多很多无边痛苦的依靠处就是这个罪恶,就是这个轮回。所以说“如是执持罪恶后”,这个“罪恶”就是指轮回。

那么知道最终要变成这么严重罪恶的轮回自性之后,这个时候必须要“当撑三福之明灯”。“三福”在《俱舍论》当中就讲过三种福德。三种福德是布施福、持戒福、修行福。像这样的话,我们在修法的时候必须要经常布施,上供下施,然后要守持这个戒律。然后在布施和守戒的基础上,必须要再再地修行。必须要修行。

所以我们就知道,在了知了轮回的自性之后,必须要撑起这样一种三种福德的明灯。那么这三种福德的明灯就是可以帮助自己“独自趋入日月光,无法遣除之暗处。”如果我们撑起了三福的明灯,“独自趋入日月光,无法遣除之暗处。”是什么意思呢?日和月没有办法遣除的暗处就是指轮回。这个轮回是日光和月光都没有办法遣除的一个炽暗之处。在这样一种日月光没有办法遣除的轮回当中,谁能够帮助我们?什么灯能够帮助我们?就是三福的明灯可以帮助我们。所以我们必须要修持三福。修持三福我们就可以独自去入轮回的黑暗处不被黑暗所笼罩。

之所以分别称欲界、色界、无色界为现、半现、不现城,是因为彼等分别乃粗大、明清、不现之故。

下面这个科判当中还要讲三界都是半现不现的这样一种自性。为什么将欲界称之为现?将色界称之为半现?将无色界称之为不现城呢?实际上就“因为彼等分别乃粗大”。也就是说欲界是粗大的缘故全部显现。色界是光身的缘故,它是明清的,是半现的。无色界根本没有色愿的缘故,它是不现的。

所以从三个角度当中去观察,这个是略说,后面科判当中还有广说的。

劝诫诸位切莫贪恋此等些微安乐,当勤修无上菩提道。

无垢光尊者首先宣讲了,如是地介绍了轮回的痛苦。然后开始劝诫这些有缘弟子,不要贪恋轮回当中的细微的这些快乐。一点点的快乐千万不要贪著。贪著细微的快乐会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

“当勤修无上菩提道”,所以应该修持无上菩提道。以前我们就是因为贪恋轮回当中的细微快乐,然后开始感受痛苦。但是以前我们还可以说,可以原谅自己,就是因为以前没有得到暇满人身,以前没有遇到这么殊胜的教法,没有遇到殊胜的善知识,所以我们以前虽然堕落了,但是也是无可奈何的。

但看看现在,现在和以前就完全不一样的。现在暇满人身已经完全拥有了,然后圆满的教法已经获得了,殊胜的善知识也已经依止了。这个时候完全有从轮回当中超离的机会。在这个时候就不能够再懈怠。这个时候我们要勤修无上菩提道。

换句话说,必须毫无间歇地精进修持善法。《亲友书》云:“头或衣上骤燃火,放弃一切扑灭之,精勤趋入涅槃果,无余比此更急迫。”

如果一个人的头发或者他的衣服突然燃火的时候,这个时候他虽然做其他的事业,但是什么事业都没有比这个更急迫的事业的。他会把一切的事业放弃,然后扑灭自己头上和衣服上的火。

所以现在我们在修法的时候,也应该“精勤赵入涅槃果”。其他的一切事业没有比这个更急迫的。那么现在我们所有的事业当中,虽然说这个事业很急,那个事业很急,但是从佛菩萨的教言来讲,再急的事情根本没有从现在开始精勤修持,趋入涅槃果这样一种事情急。这就是一个最急迫的事情。其余的事情全部都可以放弃,全部都可以拖延。唯一是修涅槃果这样一种佛法的事业不能够放弃,这个事业不能够拖延。

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一一观察的时候,就应该放弃对轮回的贪著,而一心一意修持解脱道。

今天就讲到这里。

第十九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现在我们继续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车疏呢分了十三个方面进行宣讲,那么现在正在宣讲心趋入正法当中呢第一类修法,也就是四厌世心的修法,那么通过可以说宣讲佛说这个是这个修习四种厌世心呢能够引发内心当中对整个轮回的一种这个厌离或者说出离心,那么对轮回有了厌离心之后呢我们的修法才能真正算是一种属于解脱分的修法,否则如果没有厌离心的话自己的这样一切的所作所为还有一切这样一种所谓的闻思修佛法哦都应该成为一种随福德分或者说是成为一种这个轮回的因,所以说对我们来讲的话就说内心当中生起一个非常清净无违的哦出离心呢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这些窍决呢哦确确实实呢就是引导我们内心生起出离心的殊胜的这个正义,那么我们内心当中要生起一个出离心必须要通过这样一种这个法义呢如理的思维才能够如实的引发,所以说在学习或者说在对待这样一种修法的时候呢必须要高度的这样重视,那么现在正在讲这样一种这个四厌世心的第三类,哦正在宣讲轮回痛苦,轮回痛苦呢第一个总说轮回痛苦讲完了,今天呢开始讲第二个分别广说,分别广说呢分了三个科判,第一呢是于基,第二呢是于理,第三是分类,那么对于这样一种这个可以说是这个分别广说轮回痛苦的时候,无垢光尊者也是从很甚深的方面呢进行观察,也就是说呢在宣讲轮回痛苦之前呢首先要宣讲什么是他迷乱的基,然后呢第二个呢是如何迷乱的这样一种这个道理。第三个呢就说迷乱的众生的分类,哦从方方面面呢进行宣讲的,今天呢就讲第一个于基分二,一、宣说三界迷乱之所依,二、宣讲八识是迷乱之基。那么就说在这个可以说两个科判当中呢首先三界迷乱的所依,哦应该了解是怎么样一种这个哦怎么样一种这个情况,第二个方面呢人识具是怎么怎么迷乱的哦,哦八识具是如何成迷乱之基的。首先也是讲第一个科判宣说三界迷乱之所依,所有一切痛苦根本的所依即是内在身语意三界,那么就是说所有痛苦的根本、一切痛苦根本的所依处呢就说我们内在的身语意,身语意可以说做为所依也好或者说是身语意显现了三界也好都可以理解,如果按照颂词这样一种可以说是直接所诠意来看的时候呢哦众生的身语意就是三界,哦从这个方面已经观察了。众生身语意三门,欲界色界无色界,现与半现无现成,苦苦变苦行苦逼,由心意识增长故,不断迷现尽苦乐。那么按照这个三界来讲的话,通过众生的身语意呢可以如是的判分,也就是说呢可以通过这个众生的身如是的话就说是比较明显粗大的缘故呢,就来安立成欲界,然后呢因为在这个色界当中呢众生的身体哦这么粗大的身体不明显他是一种光明身、他是一种光明的自性、是一种光身的自性,那么这个方面呢从语方面来安立这样一种这个色界的,然后呢就说在无色界当中呢哦不管是粗大的身也好还是说这样一种这个光身,还是这样一种这个可以说语言的自性呢都不存在,所以说唯一是一种意的自性,所以说安立成无色界。那么在从第二哦可以说第二个侧面另外侧面安立可以说,现与半现不现成,那么所谓的现成呢就是指这样一种欲界,欲界是一种粗大生起聚合的缘故呢他是完全显现无自性,那么这样一种半现呢主要是讲这个色界,色界呢半现半不现,所谓的半现半不现呢没有象这样一种这个欲界身体这个么粗大的这个显现,但是呢也不是没有这样身体的显现光明的自性,或者就说因为粗大的身体不明显而从语言方面来安立这样一种显而无自性的这样一种语言,所以说呢成立为半现。不现呢就是从前面所讲的一样那么粗大的身体或者说光明的身体来说他都不显现,唯一是一种意的自性缘故呢称之为不现成,所以说叫现成半现成不现成。哦苦苦变苦行苦逼,那么在三界当中呢分别被苦苦被变苦被行苦所逼迫,那么就算欲界当中的苦苦哦比较明显色界变苦明显哦然后呢就说是或者说是在这个上二界当中呢变苦和行苦呢比较明显,尤其是在无色界当中呢哦行苦是非常明显的,从这个方面来进行观察的。也就是整个众生呢没有一个不被痛苦所逼迫的全部都是被痛苦所逼迫,只不过呢对于这个痛苦的这个认知啊,对痛苦的这样一种定义呢我们有很多时候呢哦定为苦苦,最多呢定为变苦那么这个方面就认为这个就是痛苦的自性,但是实际意义上呢不管从三界哪一道众生来讲哦都是被苦苦、变苦、行苦所逼迫,只有认识到苦苦、变苦、行苦周遍三界呢我们才能对可以说欲界、色界、无色界呢普遍生起一种出离心,由心意增长苦不断迷现苦哦尽苦乐,那么通过相续当中的心意识哦通过就说内心的这些这个的相续心、心所这个方面增长的缘故呢开始这个迷现开始产生迷惑,产生迷惑之后呢开始迷现这个外境,然后呢就说通过迷乱的外境显现这样各种各样的苦乐,这个方面就是讲三界理论所依,因为身体是粗大物质聚合的故为现成,语言尤如空谷声无而显现故半现成,哦意识无有根门之识哦自相无识故也不现成,那么身体粗大的物质这个是在欲界当中很明显啊,哦不用观察其他的观察自己的身体知道这个是粗大物质组成的所以从这个根据安立成现成的,语言尤如空谷声而显现成为半现成,那么就是说在这个色界当中呢他没有这样一种这个粗大的身体根光明的身体,那么这个方面是以语言为主安立、可以说是这个安立的。那么这个语言尤如空谷声一样无而显现无有自性,所以说叫半现成,意识无有无根门之相无实,那么这个意识的意思就是说呢也没有这个五根门在意识上面在意识的所依上面呢没有五根门也就没有这样一种眼耳鼻色身哦这样一种这个五根,哦这样五根门没有,没有这样五根门之相,没有的五根门之相的缘故呢从这个无有五根门之相的侧面来讲他是一种无实的自性,所以说呢只是意识比较明显,或者他的这个识的自性比较明显故不现成。,从而分别立名为欲界、色界、无色界那么把前面的这样一种现成、半现成和不现成分别安立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有何根据呢?无垢光尊者引用这个续部《集密续》云:“粗大身欲界微细与色界极微亦无色殊胜童子光住于此三乘”,那么就通过这样一种续部来安立这样一种这个三种乘、安立三界、安立身语义,像这样的话就是这样一种这个一切痛苦的所依,那么这里面有个殊胜童子光呢无垢光尊者对这个解释,所谓之殊胜童子光是指自然本质,那么就说无垢光尊者说在这个续当中讲的殊胜童子光呢实际上就是一种这个自然本质,那么自然本质安住于三乘,三乘做为所依,实际意义上呢就说自然本质呢是依靠这样一种这个可以说是色,哦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这样一种所依而存在的,也就是说呢在哦三界众生这样一种自性当中本体当中呢都是具有自然本质的意思,如是三门为三苦所依,哦均以分别念之缘而连续感受迷乱显现,所以说三门呢被这个三苦所逼迫前面呢就说是这个可以说身门呢被苦苦然后呢就是说语门呢被变苦意门呢被行苦所逼,哦分别被三门所逼迫,还有呢刚开始讲这个轮回痛苦这一品的时候呢,我们引用了哦就说全知、哦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这种入门论呢也是讲过。实际上呢三界呢都有三苦,只不过呢就说欲界哦这个方面呢这个三苦比较明显,然后呢就是说这个哦色界、无色界、的这个苦苦等呢都是这个隐藏都是嬉戏的方式而存在的,所以说从这个方面也可以知道的,那么像这样的话被这个三苦所逼迫都是哦分别念哦分别念之念连续感受迷乱显现,通过这样这个分别念的这个缘的增上呢还是连续感受一切的这个迷乱六道的显现的,如何、哦如何显现的呢?以六具六时具分别从个根门而出,那么这个他的意思呢就是说这个哦六种时具呢分别可以说经过这样一种各个根门而出现六时具的圣境当中,那么就是说在这个译本和最后一次译本呢还有一个改变的因为这次呢上师也发了一个哦可以说最新的一个译本吗,有些这个地方不是很明显的那么在新译本当中呢都出现了,但是呢就说我想的话就还是用这个老译本讲的原因呢因为就是说只有一两本那个哦法本,一两个法本的话就说是哦如果差别很大呢哦今天在课堂改的话没有这么多时间,所以说呢讲的时候还是用这样一种法本在讲,但是这个里面有些地方呢是一种改动但我主要是从这个意思方面在讲。哦依六

意六境六识聚(10:03),分别从各根门而出的意思,就是说它这个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六识分别经由这个六种根,而分别经由六种根门的显现在,出现在六识聚的外境当中,出现在六识聚的对境当中的意思。也就是说呢,依靠这样一种这个六种根,然后呢缘六境、然后呢就出现这样六识的意思。由于执着外境的缘故,心识不断的贪执痛苦,安乐或不苦不乐中任何一种,那么就是说因为执着外境的缘故呢,我们的这样的一种六识呢,开始对于外境很缘取或者说执着。所以说心识呢,在缘这样一种外境的时候呢,不断感受贪执的痛苦,或者就是说感受安乐或者说不苦不乐。

因为我们在心识在执着外境的时候,就是说是经由我们自己的这样一种心识,所认知的这个是好的东西,或者这个是不好的东西,或者这样一种评论的东西。像这样的话分别开始产生这样的痛苦、安乐,或者是说是舍受(11:05)等等的任何一种。分别显现色等相之分为识,那么就是说分别显现色等相的这一分呢,就称之为识的。比如说,眼识就是显现这个色法;耳识呢主要是显现声音。从能够显现色等相的各自支分的,侧面安立成心识。

首先认识对境的粗大,种相者为心。那么在这个地方开始分辨这个心意识的差别。心意识的识呢,前面讲过那么能够经由各根门,尤其是五根呢,显现这个色等相的这一分呢,安立成心识这个方面主要无分别心识,那么无分别识就是,从第一个根据来安立的。然后首先认识对境的粗大,种相者为心。心呢就是说是能够,它是一种分别念的状态,分别念的状态,能够认识对境的粗大种相。粗大种相大概知道这个是一个柱子,这个是一个瓶子。这个方面呢,就执着于这样一种粗大的种相呢,称之为心。

而后观察彼它的差别,并持续起贪、嗔、痴,任何一种之心所称之为意,那么在心意识当中的意呢这么安立的。就是说知道了它的种相,粗大的种相者之后呢,然后进一步的观察,这个是红的柱子,红的柱子,然后是一个立的,然后呢还是一个有裂横的,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呢,就称之为心所。还有呢,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心所,或者说持续的生起,缘这样一种柱子的贪、嗔、或者痴,任何一种心所称之为意的。这方面呢,就安立成一种心意识的差别。心意识的这样一种安立的方式是引用《菩萨地论》,

《菩萨地论》中云: “现外境为识,初分别为心,尔后伺察彼差别之心所,即为意。”

这方面讲的很清楚,现外境的主要识,就是说能够显现外境,能够缘取外境而已,这个方面非常符合于眼识,乃至于身识的这个自性的。初分别为心呢,就是说是大概的,最初的时候一种粗大的缘取,对境的这样一个,它的一种种相,还有一种种相就叫做心。然后后面伺察它的差别的心所呢,就安立为意。

“此三者相应具足, 即以遍行之本性而存在。”

那么下面还要再讲,什么叫做此三者相应具足,或者说怎么样以一个遍行的本性而存在的?实际上这个三者相应具足的意思,就是说可以说是,我们如果说是要产生,一个执着外境的心的话,首先是经由了它的无分别的眼识等,然后呢才安立的。那么因为有了无分别的眼识呢,才可以生起缘外境的一个粗大的心。然后呢,这样一种缘外境,这样一种粗大的心,生起之后呢,紧跟随就会生起它这个,可以进一步伺察的这个心所。所以说这三者还是相应具足的,然后是通过遍行普遍存在的方式而存在的。

下面无垢光尊者解释这个问题,意思是说有心的缘故,心所也随后相应产生,而心所以助缘心遍行之形式存在。那么就是说是有心的缘故呢,心所呢也会随后相应产生的。那么心呢,就是指心王。心所呢,主要指它的眷属一样的,那么很多地方讲心王和心所呢也就是这样的。那么就是说生起一种粗大的心,或者是缘取于它的这样的一种心,执着于它的种相的心,生起之后呢,或者缘取它的这个无分别的,识生起之后呢,心所也会随后相应产生的。只不过有些时候心所不明显,有的时候这个心所是非常明显的,比如说仔细伺察,仔细的观察它的别相,这个方面是很明显的一种心所。有的时候反正就是说,是心王生起之后呢,好像我们没有去管它,没有去分别,但是心所是不是和它同时存在呢?按照很多的观点,按照无垢光尊者的观点来讲呢,肯定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有的时候我们心所不明显,有的时候心所非常明显而已。

那么心所呢也助缘心遍形的形式存在,它是有几种遍形。那么心所有很多种分类,在这样一种可以说结论当中,或者在《俱舍论》当中都讲了很多的分类。那么有的地方讲的遍行,遍行呢就是不管哪一种心呢,都有这样一种五种遍行的心所产生等等,这个方面有这种一种,可以说是有这样一种安立的方式的。反正呢就是说普遍随行的方式和形式而存在,因为心所也是与心普遍相关而成的,故与相应遍行助缘的方式存在。这个方面就讲到,心所和心呢是普遍相应的,普遍相关的而能够安立的,一者成立的时候另一者绝对有的。所以说这样一种心所。是相应遍行助缘的方式存在。那么会对于这个安立心意识呢,可以说是无垢光尊者这个地方观点,主要是引用了《菩萨地论》,还有一些心意识呢就是说是一个意思,反正就是说心也是意,意也是识,只不过呢就是安立的不同的名称而已。还有一些地方安立这个心意识呢:心呢,就是说主要是指这样一种阿赖耶识;意呢,主要指第七识;识呢,可以说是指这个前六识。这个方面呢,安立的方式也是有的。就是说不同的经典,不同的论典当中呢,对于心意识都有如是的安立。无垢光尊者这个方面把这个心,把这个识呢,安立成无分别。然后心呢,有最初的这样一种执着,最初的一种缘种相粗大,缘种相粗大安立成心。然后进一步可以说观察它的差别法,这个心所呢称之为意,从这个方面进行安立的。而从这个角度进行观察呢,而通过智慧衡量外境识,最初缘外境种相或本体之分称为心。

那么下面就进一步,再给我们宣讲一下。通过智慧在衡量外境的时候,这个智慧呢不一定就是指这个佛法,当中所讲的这些智慧,实际上呢这个智慧,可以说是了知外境的这样的心识,都可以称之为一种智慧的。那么通过这样一种智慧再衡量外境的时候呢,最初缘外境种相,或者缘它的本体的分,这一部份称之为心的。只是缘取外境的一种种相,根本没有执着它,没有一种衡量,这个方面可以称之为心。而后分别衡量它的别相,所以称为心所,那么就是说是在了知啦,外境的种相,或者它的本体之后呢,然后就是说再进一步的衡量它的别相,从这个角度称之为心所的。那么这个和前面安立的心意识的当中的,主要是从心方面进行观察的,前面就说识呢,是说无分别的。那么这个地方的心呢,主要是指能够了知,外境的种相或者本体的,这一部份称之为心。然后分别衡量它的别相称之为心所,这个在前面也是讲过的。尽管如此分别立名,而实际上仅是认识,伺察外境之识而已。那么安立这样一种心意识,或者安立心和心所,这方面呢就是分别立名了。实际上呢仅是认识,伺察外境的识,而不是一种真正的这个,实实在在存在的,这样的一种智慧的本体。

下面就引用《宝鬘论》说明,在名言句当中可以安立这样一种心和这个心所,实际上胜义当中根本不缘的意思。那么通过这个的《宝鬘论》的教证就可以知道,实际上仅是认识伺察外境的心识而已的时候,具体的密意就可以知道了,

《宝鬘论》云中云: “由何心能见,应名言中说心,无心所无心,实无不许俱。”

那么在龙树菩萨《宝鬘论》中说,也是这样安立的,由何心能见,应明言中说,通过什么一种心,能见到一个什么样一种外境?或者说见到它的粗大吗?或者见到它的这样的一种细微呢,这一方面都是依靠名言当中安立的,而能够伺察外境当中的心识。那么无心心思所呢,主要是从胜义谛当中来讲,有胜义谛当中没有心也没有心所。实无呢,其实根本是不存在的。不许俱,不许俱的意思就是说,不承许心心所呢都是这个俱有的,或者不承许心心所是同时存在的意思。对于实相无有分别的佛地,虽然通过了知外境而分别衡量,现见却不能称之为心意识。因为无有执着,能取所取二现之故,那么这个方面,在讲这个佛地。那么因为就说是在这个凡夫地的时候,心意识非常明显,那么在菩萨初定位的时候呢,心意识也会体现它的功用。那么在佛地的时候呢,佛陀能够了知这样一种一切如所有和尽所有的法,能够如是的了知外境,分别衡量这个现见,但是佛陀这样一种智慧不能称之为心,也不能称之为意和识,为什么呢?因为佛陀的这样一种智慧呢,无有执着,能取所取二现之故,心意识呢它是一种无明,心意识呢它可以执着所取能取的二现。那么在佛陀的境界当中能取所取的这样执着,彻底抿灭了。所以说佛陀以智慧他可以了知外境,可以衡量外境,可以照了外境,但是从这个他的这样一种衡了。

但是从这个它的这样一种这个 heng liao de 能境来讲不能叫心意识,只能叫一种智慧了。哦!从这个方面以前我们大概已经讲过,《赞心金刚经》云:“众生心意识,由二取假立,无念智无彼,见性意胜智。”在《赞心金刚经》这个经典当中讲:众生心意识,由二取假立的。那么因为就是说是这个由二取或者说……(20:22)习串习的习,那么就是说习二取假立或者说由二取假立,那么就是说因为有了由二取,所以安立心意识,因为安立这样一种心意识粗大二取的缘故呢?它就称众生的心,无念智无彼,那么无念的智慧呢是没有这个的,那么可以说无念智呢当然也可以说菩萨的入定智慧,菩萨的入定智慧呢是一种真正的无念无分别智,那么就是说是无彼的,在入定位当不呢,心意识根本没有的,心意识,菩萨是安住在心意识的本体,也就是说心意识它可以说是一种世俗,一种这个无明的状态,那么就是说是菩萨的这样一种智慧呢是安住在心意识的自性空性当中,所以说呢根本不显现这样一种心意识,或者说这个方面直接安立成佛陀呢就是说不需要分入出定,那么佛陀的这样一种无念无分别智呢根本没有心意识,见性,见性的意思是说见到这样一种法性,佛陀的这样一种智慧法性的意胜智,这个意呢可以说是这个佛的意,佛身语意当中的意,那么佛陀这样一种意呢是见法性智慧的这样一种殊胜智慧,所以说呢根本没有心意识的,这个在《文殊请问经》当中也是这样讲,佛陀呢根本没有心意识这样的观点,虽然没有心意识但是也可以了知外境也可以衡量外境这个方面是根本不矛盾的,因为现在我们认为没有心意识就无法衡量,但是呢佛陀虽然没有心意识,但是也可以衡量,这个完全是一种无所有和尽所有的这样一种智慧的功用。

《宝积经》中说:“既远离心、意、识又不舍等持,此乃善逝不可思议智慧之密。”那么这个《宝积经》有很多部,不知道指哪一部当中讲的,那么就是说是离开了这个心,意识,又不舍弃这样一种殊胜的等持,殊胜的等持当然不像凡夫理解的一样有出定入定啊作意等等这样的一种差别,实际上这个等持呢,可以理解成佛陀殊胜的境界,那么这个就是善逝佛陀不可思议智慧的秘密。佛陀不可思议智慧的秘密呢就是远离心意识,但是又不舍弃这样一种殊胜的智慧。

即是说,了知所显现的色声等一切外境之相的心,或者令生起与外境相同的心称为识;这方面就是说讲完了佛陀没有心意识之后呢,无垢光尊者再给我们进一步的宣讲这样一种识啊心啊意啊这方面的差别。了知所显现的色声的一切外境相的心,或者说是令生起与外境相同的心称为识,就和前面的解释是一样的。了知外境时最初所谓的“这个法”即认知分称为心;那么心呢就是说是在了知外境的时候最初认知这个是一个柱子,开始有一个这个是一个柱子的分别的时候呢从这个角度来讲呢称之为心。不断出现观察彼之差别的心称为意。那么开始不断的出现法的这样一种差别红的黄的或者长的短的,这个方面不断出现它的差别,往细微去观察那就称之为意。

衡量境现之识刹那明然出现于各根门而伺察时,若执著安乐则为贪心;那么就是说下面进一步观察呢就是说是不断出现这样一种伺察,或者说持续产生贪嗔痴任何一种心所称为意吗?前面无垢光尊者在讲心意识的时候呢在讲意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差别,那么这个时候呢开始解释,就进一步的解释,首先呢是这个可以说通过这样一种这个不断的出现观察的差别称之为意,然后呢持续不断的产生贪嗔痴呢这个方面呢进一步观察,衡量境现之识刹那明现于各个根门的时候呢就是对于之个衡量外境的心识那么在自己根门出现而进行视察的时候,若执著安乐则为贪心,如果对境是一个安乐的对境开始执著,这个是一个安乐的境,然后呢缘这个对境呢产生贪心的。若执著痛苦则为嗔心;那么就是说不悦意这个侧面吧执著痛苦的就执著它是个不悦意的能够令自己的心识不悦意产生痛苦呢,这个方面呢就安立成嗔心,这个嗔心呢是比较广义的嗔心。若无有苦乐感受仅执著所谓的“这个法”则是痴心。那么在缘外境的时候也没有产生强烈的贪,也没有产生一个嗔心,那么只是认为这个只是一个法而已,从这具角度来讲就是引发了痴心。譬如,看见相识已久的妻子生起贪心;那么当这个妻子的外境出现在自己的根门面前的时候呢,或者出现在自己视察的这样一种根门的时候呢,认知她是自己的妻子然后呢对于这个外境生起一种贪心,见到击败自己的敌人生起嗔心;那么当自己见到外境是一个曾经击败过自己的这个敌人的时候呢,不由自主的就会生起一种嗔恨心。看到墙壁、水流、大路、树木以及一般之人无喜无悲生起痴心。那么当然以无记的心态看到这些墙壁啊,水流啊或者说是乃至于一般人的时候呢?相续当中不产生这样一种欢喜心,也不产生这样一种 bei qi 心,像这样的话称之为生起了痴心的状态。这方面也不是说是这个就是一般的状态,并不是说我对这个墙壁生起很大的嗔心啊或者我对墙壁生起很大的嗔心,这个就是一种无记的状态当中,也没有这样一种贪也没有嗔心的状态,主要是饯别了前面两种了,否则的话我们会想有的时候我看到这个墙壁生贪心,有的时候看到墙壁生嗔心,不是从这个角度讲的。《毗奈耶经》云:“见亲友生贪,值害敌起嗔,遇中者增痴,当护汝根门。”《毗奈耶经》当中也是这样讲的,一般的众生见到亲友容易引发一种贪心,然后呢值遇怨害的敌人的时候,容易产生嗔心,然后遇到中等者平庸的这些人的时候呢增加痴心,所以说呢佛陀教导我们应该护持这些修行人应该护持你们的根门,不要就是说是这个放纵自己的根门,放纵自己的根门呢反正呢就是说不是生贪就是生嗔或者生痴心,那么贪嗔痴也是一切的轮回业的根本的缘故呢,所以说应该守护自己的根门,安住在正知正念当中。好下面讲第二个科判,宣说八识聚迷乱之基:那么下面开始宣讲八识,也就是说在无垢光尊者的这部论典在讲业因果的时候呢,以什么作为业因果生起或者安立的基呢?主要是以八识,那么以前也讲过在安立承许业这样一种因果的所依方面呢一方面呢有些宗派呢承许八识聚,有些宗派呢承许六识聚,那么就是说是比如说《入中论》哪,就是说《入中论》当中那么就是说月称菩萨在安立业果的时候没有承许阿赖耶识的……(27:15),没有承许八识聚的说法,那么主要是说在名言谛当中呢通过缘起无自性的的方式呢不会失坏因果的,那么在八识聚的这个说法当中呢主要是唯识宗有一部分的经部,这个方面就是承许有八识,那么承许八识……(27:32 也是一个很大的系统,那么此处无垢光尊者也是跟随唯识的说法,而安立八识聚,所以说呢宣说八识聚迷乱的基因,

现在广说彼等现基与分类:

普基识意五根识,依次乃为处次第, 彼生因果三有苦,根为无明能所取, 形成境身心习气,执我我所成轮回。

普基呢普基识呢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梵语那么翻译成汉语就是普基,那么阿赖耶叫普基,阿赖耶识呢就叫普基识,这个方面因为它是一切万法的普遍的基础的缘故,一切的这样一种善习气,恶习气,轮回的习气和涅槃的习气,普遍的依靠于这个阿赖耶识,所以说呢他是一切万法普遍的基础称之为普基,那么这个在无垢光尊者的这个论典当中呢也是对于这个普基识和普基,对于阿赖耶识和阿赖耶呢在下面还做了详细的分别,那么这个时候普基识就是一种明清的部分,还有呢意就是指意识,还有呢就是五根识,加起来就是八种识聚,八种识聚呢我们好像看呢好像不够, 因为普基识作为一个识然后再加五根识就是六根识然后呢再加意识七个,但是就是呢无垢光尊者把这个意识后面广分的时候分成两种那么就是说一个是染污意识,还有呢染污意识就是第七识实际上都是包含在意识当中的,总共就有八种识聚的它的分类。依次乃为处次第,那么依次乃为处次第的意思就是说通过前面的缘产生后面的识的称之为触,那么前前生后后呢,前前的这样一种识产生后后的前前的因产生后后的识,这个方面叫做次第生起,触呢就是次第生起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呢就是依次乃为处次第,彼生因果三有苦,那么通过这样一种八识聚的迷乱之后呢开始引发这样一种因果,逐渐的生起这样一种三有的痛苦,那么这一切三有痛苦的根本或者八识聚的根门呢?根为无明能所取,根呢就是不了知实际情况,不了知法界空性的这样一种无明,它是一种能所取的状态,形成境身心习气,通过能所取呢开始形成境身心的这样习气,执我我所成轮回。有这个习气之后呢开始执著我和我所。

执我我所成轮回。有这个习气之后,开始执着我和我所,由于执着我和我所之后,开始形成轮回,形成轮回之后开始受苦了,所以说无垢光尊者在讲一切众生一切三界六道都是痛苦的自性之前,也主要是首先宣讲了如何产生痛苦的?或者就是说这些痛苦的最初的来源,他们的基他们的所依是什么?了知了这些之后,一方面我们在感受痛苦在了知痛苦的本体,同时也可以知道实际上这一切都是来自于八识聚,八识聚如果不灭尽的话,那么痛苦的根本无法灭尽的,所以说一方面我们对轮回生起厌离,无垢光尊者在这个里面讲了很多甚深的窍诀,也就是说不单纯在讲这个一个共同前行法这些认知,这个是人道的苦,这个是地狱的苦,实际上在讲这些法的时候,还想宣讲很多甚深的唯实,甚深的中观,甚深的这样一种这些教义,所以说一方面学习了这样一种轮回的痛苦,一方面也学习了很多其他的知识。

心识现于各自外境的当时,清然无分别之心称为阿赖耶识

对于阿赖耶识安立的方式有很多,尤其是唯识宗对阿赖耶识是广大而宣讲的,总而言之,无垢光尊者在这里怎么样安立阿赖耶识的?

心识现于各自外境的当时,这个心识不是指这样一种阿赖耶识,这个心识就是指这样一种六识或者七识,这些六识各自现于各自外境的当时,就是说心识在取一切外境的时候,比如说眼识在取外境的时候,耳识在取外境的时候,乃至意识在取外境的时候,在每一个取外境时,当中都有一种清然无分别的这一部分,都有清然无分别的这一部分这个就是阿赖耶识,所以说我们就知道,比如说我们的眼识现在正在看外境,正在看外境在这个眼识当中有一种清然的一种无分别的这样一种心识,就是一种明清的部分,平时我们讲一种明清的部分,这个明清的部分实际上就是心识当中的阿赖耶识,无垢光尊者的观点在安立阿赖耶识的时候,在每一时当中都有这样一种阿赖耶识,都有阿赖耶识的这样一种部分,所以说眼识明清的这部分,耳识清清楚楚地听到这样一种声音,很清明的这样一种部分这个就叫作阿赖耶识的部分,当然不是说他能够取清的这部分,就是说眼识当中有一个很明清的这个,就是单单从明清的这个角度来讲,就称之为阿赖耶识。

尔后执著它的心详细或笼统地伺察外境之象,即是意识。

在心识现于外境的时候,所显性的这一部分可以说是能够取境的这部分当然成为根识,然后在所取的在取境的这个部分当中也就是明清的部分叫阿赖耶识,在生起这样一种无分别识之后,尔后生起这个无分别识之后,执着他的心,执着柱子执着瓶子或执着声音,乃至于执着我们的声识,这一方面心详细地去观察外境,笼统地去观察外境,这些都是意识,详细地观察外境就是前面所讲的外境它是怎么样一种法?开始对它作详细是无常还是常有这方面的详细观察,笼统地观察知道它有一个总相,那么这些是一种意识。

《文殊智慧庄严经》云: “心乃阿赖耶识,我执即为意识。”

我们的心明清这个部分称之为阿赖耶识,我执、执着、我、我所这个方面是一种意识,因为真正执着我、我所只有意识才能执着,其他的话就不能去执着的。

此外,依靠眼见色法,分辨所见之法事和事物,即为眼识。

讲完了阿赖耶识,讲完了意识之后,再进一步地去宣讲五根识,前面这个《文殊智慧庄严经》当中,我执即为意识,和它前面无垢光尊者引用耳识之后它的心详细或笼统地伺察外境之相,实际上也包含了染污义,也包含一般平时我们讲的意识都包含的,所以实际上就包含了七识和六识。

那么下面讲五根识,依靠眼见色法分辨,这个所谓分辨的意思并不是指分别时,在心性本当中的分辨两个字就是没有了,实际上分辨因为容易引起我们的一种错觉,认为眼识能够分辨是不是一种有分别,实际上当时上师在讲分辨的时候,可以理解成一种缘起,或者说照了的意思,在后面的译本当中就没有这个分辨两个字,所以说这个地方所讲的分辨就是能够照了和缘起的意思。

依靠眼睛,眼根能够见色法,能够照了缘起所见的法是何事物就是眼识,比如说通过眼根为缘作为增上缘,然后柱子瓶子等等法能够显现在我们的眼识当中,能够被我们的眼识所缘取,当然虽然没有分别念,但是确确实实已经缘取了它的自相,这个方面称之为眼识。

同样,依靠耳闻声音、鼻嗅气味、舌品味道、身感所触之识,分为五根识。

通过眼识类推,其余的四种识,听声音的时候,鼻嗅气味乃至于我们的身体感受所触的这个识的这一部分,就是五根识加前面的眼识就称之为五根识。

此等即是由外境而产生有境的意识,意识的意志心性不能,不明显的,根本没有,所以说已经改掉了,因为如果说是直接看起来的时候,这个意识就是说五根识好像就是能够有外境而产生有境就变成意识,但是这个方面不是指意识,这个方面还是指根识的,所以在心性品当中没有这个译,没有译我们可以把它这个译删掉,像这样话就是此等即是由外境而产生有境的识,这个就比较清楚,从前面的意识这两个字好像也不明显的,从前面的这个部分,心性本当中说是从前面的部分产生后面的识称为处,那么就是从前面的意识产生后面的意识称为处呢,这个方面就是比较狭窄的含义了,实际上就是从前面的识产生后面的识,从前面的部分产生后面的识,这方面都称之为处,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说它叫处的含义,所以说从前面的意思当中这个意识也不明显的,前面的部分然后产生后面的意识,这个意识的意志也不要,通过前面的部分产生后面的识,这个就称之为处,当然这些方面安立这个处、界的这方面的定义和《俱舍论》当中的定义不相同的,不相同有很多依据,麦彭仁波切在讲《入门论》的时候,这些处啊、界啊安立的方式也不一定相同的,《辩中边论》这方面都有这些安立的方式,所以无垢光尊者这个地方安立的时候,前面的这个部分产生后面的识称之为处。

因为具有彼等境与识之诸缘并不舍,广大众多、各别之分,称为界;

意思就是说因为他们的境和识这些一切存在的缘不可估量的,它意思就是这样的,因为后面其新译本改掉了,改掉之后它意思就是说,因为他们的境和识一切存在的缘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可以说数量多,范围又是广,又不舍弃个别的分,这个方面称之为界,从这个角度称之为界,所以说一切的这样一种缘,一切境和识的缘是非常多,不可估量的,所以说因为数量多范围广的缘故,又不舍弃各自的分,从这个角度称之为界,这个方面就是十八界,他们的境和识的缘非常地广泛,然后数量又多,范围又广,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不舍弃各自分,不舍弃各自的分就称之为界。

前后相联而产生,成为有法与法性的关系,故称为缘起。

它这个地方讲的时候也是说好像是如同有境之时依靠对境一样,因缘而现,就好像有境的心识是依靠对境一样,依靠缘而显现,并且是前后相联而产生的,好像是前面掉了一句话,反正前面一句话就是说如同有境之时,依于对境一样,因缘而现,并且前后相联而产生,成为有法与法性的关系,故称为缘起,那么缘起的意思说有境是依靠境而产生的,依靠缘而产生,而且是前后相联的,前面的这个因缘产生后面的果法,这些方面都是前后相联而产生,而且成为有法和法性的关系称为缘起,这个什么意思?有法就是指世俗谛当中的缘起显现,法性就是说身语意当中空性这部分,反正每一个法如果说是通过缘而产生的这方面都有法和法性的关系,所以说从这个侧面称之为缘起的。

境与有境之心二者聚合时,感受苦乐等,并且积聚觉知部分,以触为缘而称为受。

那么这样一种境和有境的这样一种心聚合的时候就会有安乐,安乐痛苦或者说等舍,那么聚集觉知部分,通过这样一种境和有境聚集之后就能够有这样种觉知、或者有这样种安乐,这些觉知和安乐以什么为缘呢?是触为缘,通过触为缘产生了这样一种觉知的部分,要么就是安乐,要么就是痛苦,要么就是等舍,这一部分就称之为受,触有时候我们说,身体才会有触,但实际上眼识眼根这些方面也会有触的,我们的眼识接触外境,耳识接触外境这都叫作触,所以说从狭义的侧面来讲,好像只有身识才有触的,但实际上从眼识接触或者说是耳识接触这方面,通过这方面接触外境为缘,都可以称之为触,反正这样一种产生这些觉受、觉知、安乐这个方面都是以触为缘的,从这个角度来讲的,称之为受。

诸如此类之差别有无量。

还有很多很多这个差别实际上是无量无边的,这个方面只不过无垢光尊者通过这样一种五根识和意识二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如何安立它的处的?如何安立界?如何安立缘起?如何安立这样受?实际上就是安立这些十八界,安立这些很多很多名言当中的法呢?它有无量无边的安立的方式,这个方面只是作了一部分观察而已,实际上广分是无量的,从这个方面让我们知道,无垢光尊者讲这些的含义呢,实际上要从很深的侧面,从非常甚深的侧面让我们知道,让我们了解如何产生这个轮回的,轮回总的轮回从哪个地方来的呢?实际上内心当中有这样一种八识有染污识,还有五根识等等这样一种识,八种识聚它又是怎么样互相之间发生作用的?通过这样一种眼睛见色法或者说是身体感受外境,然后产生一种分别,这个是什么法?这个是哪个法的分别?产生分别之后产生染污意,产生染污意之后对于这样一种好的法开始产生贪着,对不好的法开始产生一个排斥,然后中等的法产生一种舍受等等,通过这些方面,有了这些感受之后,它就会有爱,通过十二缘起来讲,有了受就会有爱,有了爱之后就会有取,像这样就开始形成三有,有了三有必定不离开痛苦,所以说我们就知道现在的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无明,没有知道一切外法的本体,然后开始妄加分别,妄加执着,才有这样一种一切的痛苦,就是因为这样一种痛苦是通过各种因缘而产生的缘故,这些痛苦是绝对无自性的,但是众生不了知一切痛苦无自性的缘故,妄加执着这些是有自性的法开始分别,开始实执,那个又开始造业,又开始流转了,那么现在我们就知道一方面在受这个痛苦,一方面要离开这个痛苦的自性,生起出离心固然是一部分,然后要知道如何真正才能够从痛苦当中脱离呢?就必须要知道如何形成痛苦的,如何形成三有的,然后抓住它的根本,把它根本抓住之后,加以对治,对治完之后可以彻底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所以为什么我们说,证悟人无我法无我这样一种空性,绝对就是说离开痛苦的根本因,就是从这个角度进行一个观察,所以说我们就要知道无垢光尊者为什么要讲这么多,否则不把这些分析清楚的话就会认为讲解前行厌世心,或者讲解轮回痛苦根本没有关系,我们说肯定是有关系的,不过无垢光尊者他从很深的侧面讲解,然后让我们从内心深处对整个轮回的本体,形成的过程产生一种认知,从而对轮回的苦果,轮回的苦因,一定生起厌离,然后才有真正的精力或者时间去修持殊胜的妙道,从这个方面必须要了解的。

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第二十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现在我们继续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车疏呢主要是宣讲一个凡夫人通过哦初入道的到成佛之间这些修道的次第和修道的这些窍决、关要,那么在这个大车疏当中呢主要是从很多方面详尽宣讲这样一种这个可以说修持的方法和修持的道理理论,那么在这个《三处三善引导文》当中呢哦主要是通过这个窍决方式来做引导而且每天的这样一种修法的这个窍决呢都是讲的非常清楚的,那么我们如果真正要修持这样三处三善呢,现在在这个广大理论当中讲到了这些法理必须要一个一个通达,那么如是呢才能够哦可以说真正的内心当中生起这个修法的定解,那么在这样一种修法的道次第论当中呢也是这个有一个共同乘的修法,然后呢有这个大乘的这个菩提心的修法和密乘的这些修法,那么现在呢在宣讲这个共同乘的修法,也就是一个修行人要趋入一个正道的话必须首先要生起这样一种出离心,那么修持出离心呢必须要修持这样一种这个四种共同加行,那么如今呢也在宣讲共同加行当中,共同加行的这个引导次第呢主要是让我们看破世间,那么对于暇满难得、寿命无常的这个道理必须要这个通达,通达之后呢必须要考虑后世,后世呢通过业慢慢引发这个善趣和恶趣或者说通过无漏业呢引发解脱道,应该说呢在这样一种引导当中呢我们对于后世这样一种这个贪执呢会减弱的,那么现在正在讲这个三个引导第三个引导,轮回痛苦的这样一种修法,那么痛苦的修法呢哦无垢光尊者一方面宣讲了这个各个道轮回的这样一种这个哦可以说各自受苦的情况,然后呢在这个之前呢宣讲了总的受苦和这样一种为什么哦迷乱为什么受苦这样一种殊胜的根据,那么现在呢我们在讲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八时具他如何迷乱的这样一种#?2:16,那么八时具呢这样一种安立的方式呢在第四品,刚开始的时候还要宣讲那么这个地方呢只是一个略说,那么前面已经对于这个八识还有呢意识五根识等等呢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那么也是通过这样一种这个识具的这个聚合呢哦如何安立这样一种这个处、戒、缘起等等这样一种道理,那么今天呢主要是从这些这个通过根境识来和合产生业的分类的方式来进行观察的,那么今天呢讲这个归纳则依靠境、根、做意三者聚合所生之三毒而引发的一切业均为不善业,那么就说前面讲过了 广说此类的差别是有无量的,那么如果把这些差别归纳起来的话,通过这个境根和做意啊。平时我们讲的这个根境识,通过根境识三者聚合呢他就会产生贪嗔痴的这个三毒,那么如果说是这个对于悦义的外境产生这个可以说贪心这个方面呢就说是三毒当中的贪毒等等,如是可以类推呢哦通过根境识这三具可以引发三毒,那么通过这个三毒呢又可以引发一切业,这一切业呢都称之为不善业,这个方面就讲如果是根境识这个三者惧合的时候呢引起了三毒,然后呢通过三毒在去造这些业呢全部成了不善业了,因为三毒呢就是一种不善心那么通过不善心去造业呢全部都是不善业,依此三者所产生的安忍远离三毒之一切业之大善业,那么如果说根境识和合之后呢产生了安忍等远离三毒的这颗心,那么实际上就是引发了这样一种善心引发了如理做意,哦通过这样一种可以说是这个三业和合产生了这个安忍了、产生了这样信心啊、产生这个大悲等等,反正呢有一个三毒这样一种这个心,然后呢通过远离三毒的心去造作一切业呢全部称之为大关善业,这个方面也讲到了不善业和大善业之间或者说不善业和善业之间的差别,那么下面在讲随福德和随解脱分的这样业的差别,未以智慧大悲摄持,诸如十善为劣善业,那么就说就是在善业当中呢也有这样一种这个劣善业和这个殊胜的善业等等,首先呢讲劣善业,劣善业呢就是它没有通过智慧的大悲摄持,那没有通过大悲和摄持的这样一种这个不杀生不偷盗啊等等哦这个方面的业呢都称之为善业,但是呢这样一种善业如果关待智慧以大悲摄授的话就成为一个下劣善业了,这个方面智慧和大悲呢我们就可以说是之间从##?5:03 看的时候呢应该说是大乘的智慧和殊胜的大悲心摄持,但是呢如果在从细哦可以说内部在进行分别的话这个智慧也可以理解成小乘的智慧,那么小乘呢这样一种出离心和小乘的人我空性摄受的这种善业呢啊不能称之为劣善业了,他可以安立成随解脱分的善业,那么这个方面呢主要是说智慧和大悲、那么智慧和大悲呢直接看起来的时候可以理解成这个大乘的,那么就说从内部分摄的时候呢也可以理解成小乘的这些这个殊胜的次第的智慧还有出离心的这个本体,反正呢就是没有通过大小乘的这个智慧大悲摄受的一切业呢、一切的十善业呢都称之为劣善业,还有下面在讲低道的时候还要讲呢单单是不杀生、不偷盗还是不行的,实际上呢不杀生不偷盗他是一种决心,啊就是说你没有发决心只是说我没有杀生没有偷盗这算不算十善业呢?实际上不算 十善业了,实际上呢单单不做这些的话哦就说不算必须呢就说发愿哦从现在开始乃至于尽行寿或者说是从现在乃至于##?6:07 之间呢我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等,有这样一种心摄受的话才称之为真正的十善业的本体,因为哦下面就讲为什么他是哦意善业的根据,因为此等善业为愚痴地所摄产生之轮回乐果后将会穷尽,所以称为随福德分善,随福德分散和这个劣善业是一个意思,那么像这样一种哦一切十善业呢,啊可以说被愚痴地所摄受的,愚痴地所摄呢相应于轮回因为没有被智慧和大悲摄受的缘故呢相应于这个轮回,相应于这样一种轮回人天善趣呢所以说所以说是被愚痴地所摄受,那么这样一种愚痴地所摄受的十善业呢可以产生轮回的乐果,产生了轮回的乐果之后呢就会穷尽不可能说在去引发一个什么样的殊胜的果报,所以说呢从此处的观点看的时候就称之为随福德分的善或者说叫做劣善业,那么下面开始讲随解脱分善,以智慧大悲胜道所摄持善业成为菩提之因或者说随解脱分善,那么如果就说被胜道所摄受,胜道呢也有这样一种小乘的胜道和这个大乘的胜道,反正呢小乘的胜道是以出离心为基础然后呢修持无我空性,大乘的胜道呢是以菩提心为基础而修持把握空性,反正呢就是说通过这样一种这个胜道摄受的一切善业呢都能成为菩提之因。菩提两个字呢有广义的和狭义的,像这样的话广义的菩提呢有天菩提声闻、缘觉和这个大乘菩提,那么有的时候讲的菩提呢就单单佛果大乘的菩提了,不管从哪个方面讲的话反正就说被这样一种胜道摄受的善业都称之为随解脱分善,那么现在我们内心当中哦造这些业来观察自己通过一种什么样做意什么样一种心态引发的,如果是单单就是说今生当中去遣除一个不安乐遣除一个这样一种哦恐怖,然后呢就说今生快乐后世也快乐,这个方面不能没有牵扯到出离心和菩提心的本体的话肯定是随福德分的善了,那么如果我们现在在闻思修的时候呢哦通过出离心摄受通过菩提心的摄受,实际上就成了这个随顺善道了,随顺这样一种出世间道这方面呢这个通过这样一种引发的这样一种业呢就称之为这个随解脱善业了,那么实际上我们下面还要观察呢随解脱分和随福德两种善业的差距是非常大的,随解脱分呢这个随福德分善业呢以就轮回当中享受了之后呢不在引发这个乐果。那么随解脱分的善呢一方面呢就说是通过这个随解脱分的这个发心哦生起,然后呢就可以暂时在轮回当中感受这些善趣啊、感受这些安乐,最究竟的时候呢不会穷尽还会引发这样一种出世间的殊胜的这个哦果报,所以说呢我们在发心的时候呢必定要使用随解脱分的这个善心的这个善心来摄受,以三毒引发的不善业成为堕入恶趣感受诸苦的因,那么如果说是前面所讲到的这些不善业呢,不善业是通过三毒引发的,那么如果通过贪、嗔、痴引发的这样一种这个不善业呢成为堕入恶趣感受痛苦哦感受这样一种痛苦的因,以随福德分善业将会享受增上生人天之安乐,如果单单是哦就说指随福德分的这些善业呢最后可以哦可以说享受人天当中的这些快乐,随解脱分善业可成为获得暂时增上生空竟绝定胜之因,哦如果说真正生起或者修持随解脱分的善根呢一方面可以暂时成为增上生的业,一方面可以成为决定胜的这样的业,所以说这个方面呢就比较非常圆满的这种业呢就是随解脱分的善业,那么这个时候无垢光尊者通过对比的方式什么是不善业、不善业唯一受苦,然后呢就说随福德分呢啊可以说随福德分的这个善业呢只能够感受人天的快乐而且是暂时性的,然后呢就是随解脱分的善业呢哦暂时可以获得增上生究竟可以获得决定胜。

究竟可以获得决定胜,乃至于如果通过菩提心摄受的话,可以成为成佛的因,直接成为成佛的因。如果通过出离心摄受的,可以间接成为成佛的因。因为就是说小乘的这些行者,通过修持这个出离心和空性慧,可以说人无我空性相应这样的道,可以获得阿罗汉。阿罗汉实际,阿罗汉道呢,实际上是佛陀可以说从引导众生,从凡夫到佛地之间的一个划成(10:25),中间呢就是一个休息的地方,那么绝对是不可能永远停留在这个位置上的。因此说呢,他获得阿罗汉之后呢,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最后佛陀还要劝请他入大乘的。从这个侧面来讲,他不是一种暂时的,从间接的获得这个大菩提的因。

《宝鬘论》云:“贪嗔痴所生,乃为不善业,无有贪嗔痴,所生为善业。”这个是可以说是很多就说是,大德在造论的时候都经常引用的一个颂词。那么引用颂词的时候呢,就是说龙树菩萨在这个论典当中讲的很清楚。通过贪、嗔、痴三毒引发所引发的一些业呢,都称之为不善业。无有贪、嗔、痴所生的这个是善业。那么反方面来讲呢,无贪、无嗔、无痴,这个方面就是说摄受了一切的,这样的一种身体,或者语言的业,或者说无贪、无嗔、无痴,本身的这个业,都称之为善业的。

那么以前我们也再再讲过,这个方面《宝鬘论》当中讲:“无有贪嗔痴,”并不是除了贪、嗔、痴之外的一种无记,无有贪、无有嗔、无有痴,这个无记呢是不算的。而这个地方无有贪、嗔、痴,就直接讲贪、嗔、痴的违品,和贪、嗔、痴相违的这样的一种善法,而不是说它的单单是无贪、无嗔、无痴的这个无记法。因为就是说很多地方呢,无贪、无嗔、无痴也可以安立成无记。但是这个地方无有贪、嗔、痴全部都是善业,全部都是善心的一种状态的,所以应该理解成贪嗔痴的反(11:50),相违的违品呢,无贪、无嗔、无痴的善业。

不善生诸苦,,堕入诸恶趣,善业生善趣,享受诸安乐。

下面就是讲不善业和善业各自的果报,通过不善业可以感生一切的痛苦,堕入恶趣当中。然后就是说修持这样一种善业呢,可以说是生于善趣,享受善趣当中的一切苦乐,这个是从总的方面来进行宣讲的。人们将如梦般的事物显现的外境事物视为“他”。那么以上对于这个可以说通过八识,如何引发这样一种三毒,或者远离三毒的这样一种心,通过三毒或者远离三毒的心他造的业,最后呢将感生这样一种什么样的一种果报。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如果说是不善业绝对是感受痛苦的;如果说是善业,随福德分呢,感生暂时的人天的快乐,但是也是轮回所摄的;然后通过随解脱的分善呢,才能够真正获得解脱的。

那么下面主要是在讲这样一种这个,通过众生相续当中如何形成境生心的习气,然后“执我我所成轮回”在众生当中,不是说形成境生心习气,“执我我所成轮回”的这样一种颂词,从下面的这个地方开始解释的。人们将如梦一样的显现的外界的事物,说为是“他”。这个好象就是“自他”当中的“他”,把这样一种外界当中的事情,本来是如梦的显现,但是众生执着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外境,实实在在的一个他法,由此并形成了外境习气。那么从这个角度呢,就是这个产生了外境习气,本身来讲的话,从唯识宗的教义来观察的时候,外境呢也没有这样一种显现的事物呢,也没有一个真正的外境存在的。但是众生呢就不了知,这个是自心显现的,不了知呢这个是如梦的显现的。所以呢就执着外面,在外界有个实实在在的外境,有了这个外境的习气之后呢,就开始执着。所以说外境的习气是怎么显现的,主要是从这个角度宣讲的,从而显现清净和不清净的各种形象,并且成为迷乱之处。那么就是说通过执着外境之后呢,开始显现清净的和不清净的,一切的这样外境的显现。然后这些外境显现成了迷乱之处,那么这些清净或者说不清净呢,从因而可以说是一个方面来讲的时候呢,所谓的清净的显现,比如是可以说,人天啊、或者说是这样一种这个色界啊等等。这方面清净的环境也可以讲,清净的身体也可以讲。还有不清净呢主要是说这个,人间当中的粪灰啊,或者说是饿鬼界中的脓血等等,这一切不清净的各种显现,也可以理解的。那么这一切呢,是成为迷乱的之处的。

尽管身体是从四大产生的,但由于未了知真如本性的缘故,而形成身之习气。那么身体的习气,是从哪个地方来的呢?前面讲到了形成外境的习气,那么现在再讲形成身的习气。形成身的习气呢,实际上我们的身体呢,他就是一个四大产生的,地、水、火、风四大元素。除了地、水、火、风这些微尘之外呢,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身体。但是众生呢,不了知真如的本性的缘故,不了知真如的本性,一方面可以理解成-----不了知真实法性的真如;一方面可以说不了知世俗他这个身体,世俗的真如本性。

如果从世俗的正面来讲,身体就是四大的一种合和,除了四大的本体元素之外呢,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身体。但是众生呢没有了知胜义的真如,也没有了知世俗的真如,没有了知这些之后呢,他就形成身的习气。开始执着这样一种微尘组成的,头、手、脚、身体,这个方面就是身,我的身体,所以说执着我的身体,就是从这个角度进行观察的,就说安立的。以至从蘊界处等中生起烦恼,依靠执着由此所生的苦果,分而成为迷乱之所依。因为有了身体的习气,然后开始缘蘊界和五蘊、十八解、九十二座等等(15:53),然后从这个里面呢,产生了种种的烦恼的,依靠执着从这些烦恼产生的苦果,这个角度呢而成为迷乱的所依了。

因为现在我们的身体,确确实实可以说是一个苦果,现在我们在这个身体上面可以成为苦器啊,成为苦果等等,这个方面都可以安立。所以从这个角度,安立成了一个迷乱的所依处。还有而且很多地方讲,身体呢就是粗大法的这样一种基。粗大法执着的基呢就是身体,什么时候能够打破对身体的执着的话,从这个时候开始呢,很多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或者说很多这样一种,很多习气烦恼都会彻底消尽的。所以说呢,很多在宣讲的时候,身受心法的生厌处啊,这方面是最初宣讲的,因为众生对于这个粗大的身体呢,是非常执着的,然后非常执着之后呢开始显现,显现各自一样烦恼造业的情况。因此就是说我们在小乘和大乘当中,都要分析这个身体,实际上是如梦如幻的。这个身体呢都是一种,四大组合的一种本体,本性的缘故,了知这个身体呢,本来无自性。或者小乘一样了知,这个身体是不净处,通过了知身体是不净处呢,然后就开始生起这个厌离心。

下面开始宣讲如何形成心的习气的?就是说是心识的习气,自然光明智慧、本体空性、自性光明,显现种种现象之门不灭。那么就是说自然光明智慧呢,就是平时所讲的,这样一种无畏智,就是说是本来的这样一种智,自然智慧无畏法。这样一种自然光明智慧,是存在于每一个众生的相续当中,通过隐藏的方式可以是安住的。那么这样一种自然光明智慧,它的本体是一种空性的自性。自性呢。是一种光明的自性。像这样的话它的本体空的,然后自性光明的。显现种种现象之门不灭,实际上就是在本体空和自性光明当中,可以显现各种各样的现象。“而之门”就是这个方面,上师就是说没有实际的意义,像这样的话,显现种种现象也可以理解了。由于贪执能取所取之志向(17:59),而形成心之习气。然后不是从自性当中开始显现了各种现象吗?那么显现各种现象的时候呢,众生不了知这个是自性的缘故呢,开始执着里面是能取,外面是所取,然后开始贪执能取所取的志向(18:15),而形成了这个心的习气了。以至出现三毒、五毒,而并且成为具有我执与我所执之迷乱的根本。然后有了心的习气之后,逐渐开发引发根本三毒或者五毒烦恼,然后呢就是成为具有我执,我所执迷乱的根本就是这个,心呢就成了我执,我所执迷乱的根本了。从而产生了如影像、梦境、毛发般无而显现,似乎实有之轮回迷乱显现。

通过三毒、五毒产生我执、我所执。然后通过我执、我所执做为根本呢,开始显现了,犹如影像一样的显而无自性,梦境一样显而无自性,毛发一样无而显现的,一切的轮回迷乱显现。所以说我们就知道怎么样显示迷乱的显现,主要是通过相续当中没有认知这些境,然后身体和心都是无自性的都是空性的,没有认知之后呢就开始对外境执着、对身体执着、对心执着。然后开始产生三毒、五毒,然后开始产生我执和我所执,最后整个广大无边的,轮回的显现就已经出现了。因说在中观当中讲幻灭(19:27))的时候,必须把一切的这样一种轮回的色法、心法、有情、然后一种器世界,所有的法全部了知为空性。这个时候才可以真正的幻灭(19:36),即是将能取执为我,所取执为我所,诸如将住宅执着为我所之心,然后这个方面进一步解释呢,就是说将这个能取的法叫做我,就比如说内心当中,这种能取呢他就认为是我的自性,所取的法执为我所的自性,那么就是说我所,就是我所拥有我所有的意思。

那么就是说我所就是我所拥有,我所有的意思,那么这个地方打个比喻讲,那么住宅呢这个房子是我修的,或者是我买下来的,然后就把这个住宅执为我所,这个就是我的房子,现在就是我的房子。或者有的时候呢就这个是我的身体,我的头我的手,这个方面其实都是一种我所,那么从这个方面安立我和我所这样很多很多不同的安立方式,但是这个方面呢主要是能取呢执著为我,将所取法呢执著为我所,这个方面进行的安立见解,那么下面就是讲第二个科判呢?(迷理)分二:一、了知本面而解脱与未知本面而迷乱之理;二、以我所执漂泊轮回受苦之理。

首先呢讲第一个了知本面而解脱与未知本面而迷乱之理:就说是我们在这样一种迷乱的过程当中呢,如果现在能够了知一切万法的本面,一切万法的本体,这个时候你可以获得解脱,那么如果没有了知这个本面而迷乱的话,就没办法获得解脱,所以说呢从这个方面进行观察了,一切的这样一种轮回呢来之于迷乱,迷乱就是不了知一切万法的本体的,那么了知了本面就可以获得解脱的,那么现在我们学习一切广大的佛理呢就是要就是说了知本面,一切万法的本性到底是如何的呢,那么像这样的话,就说是这个通过学习很多佛经论典呢就逐渐逐渐可以认知到一切万法的本来的面目,然后呢趋向于修法当中,比如说在宣讲因明的时候呢也是就说让我们知道什么是这样一种心啊,或者心所啊或者说外面的外境,然后就说是如何执著的方式,如何执取的方式,像这样的话开示了知世俗广大的世俗方面的道理,然后呢中观方面就让我们知道一切万法实际上都是无自性的,不管是心法还是色法,实际上都是无自性的,都是本体空的,打破对一切万法的执著,然后呢再进一步的安立这个如来藏的体系呢,在如来藏的体系当中呢就说一切万法本体空的,一切万法迷乱的法不存在的同时呢,自己的心性本来就是大无为法的智慧的本体,然后密宗的教义呢就是说让你怎么样就是通过窍诀的方式去现前这样一种大空性,大光明无二的本体的,所以说我们就知道现在所学的一些教法呢就是在教导我们如何了知本面,然后呢就是了知本面之后呢你自己是安住还是不安住,你自己是修持还是不修持,了知了一些正见之后呢,你如果修持安住的话就可以解脱,然后就是说是如果不修持还是仍然迷乱的,从这些很多方面都可以知道就是说现在我们学习一切的教言都是为了了知本面而解脱的一个加行或者……(22:46)方便,那么如果不了知还是迷迷糊糊对一切色法、心法,还对一切万法还是执著的话呢还是一种迷乱,还是一种轮回的因了,所以说呢我们就知道呢如果真要获得解脱呢必须要把这些分清楚。

广说迷乱之基与迷乱之理:

心性圆成实法身,然以无明之执著, 所生遍计之串习,迷现不净依他起, 执著心境之他法,由此自生无量苦。 将证不变心性义,修持圆成实正道, 诣净依他起刹土,弃离有城得休息。

那么在这个颂词当中呢首先心性圆成实法身呢就是指每一个众生,他本具的心的本性圆成实法身,然后然以无明之执著到由此自生无量苦呢就是指科判当中未知本面而迷乱的道理,将证不变心性义到弃离有城得休息主要是讲了知面而解脱的道理。那么就是说一切众生是如何迷乱的呢,实际上就是对于每一个众生心的本性,心性哪不是世俗的心性,这个就是指胜义的心性。胜义一切众生就是六识八识的,它的本性实际上就是圆诚实的法身,它就是一种圆成实的法身,那么这个圆成实的法身呢?圆成实呢也可以了知就是一种真正的法性,真正的真如,那么就是说是每一个众生都具备这样一种圆成实的法身,这个圆成实的法身实际上就是不变的圆成实不管众生认识还是不认识,反正都具备都存在在每一个众生相续当中实相的本体,这个方面就称为圆成实的法身,但是众生不知道这样一种圆成实法身的道理,通过无明的执著开始产生遍计的串习,那么就是说本来有的心性圆成实呢不执著反而去执著一个不存在的能取所取,这个方面叫无明的执著,通过这样一种无明的执著,开始产生了遍计法,通过对遍计法的串习呢迷现不净利他起开始显现了外面的不净依他起的显现,执著心境之他法,由此自生无量苦。那么因为众生执著内心和外境自法和他法的缘故呢,所以说呢开始产生了无量苦,因为有心和境二取的执著,也有自己和他人别别的执著,所以说呢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有了心境就成了二取了,有二取之后呢就形成我和我所,然后对于自己方面呢愿意利益就说是对于他人方面呢有的产生了贪爱有的产生了嗔恚,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呢执著心境自他法之后开始产生了无量痛苦,那么通过学习很多教义,最后我们知道所谓的心和境呢最后都是无二的。无二的意思就是说心和境呢这样一种对立的,对立的这样执著呢本身就是不存在的,众生就是说妄执有一个内境和外境,对于所谓的自己和他人或者说是这是一个自这个是一个他,像这样的话也是一种串习的一种遍计法而已,还有呢就说是贤和劣啊众生和佛陀啊,还有呢就说轮回和涅槃呢实际上呢都可以一一都可以推知都可以知道是无二显现的,或者说是一种妄记法,那么我们就知道最后必须要证悟心境无二,自他无二,或者能境无二,众生佛无二,这个方面因为本来就是无二的,本来就是 法,所以说通过心性自他之后呢就产生开始引发了无量无边的痛苦。将证不变心性义的意思就是这个将就是将会的意思,那么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我们开始修持 wan mei 的法,如果开始修持一切万法无自性的法的话,修持这样的正道将会证悟不变的心性义,不变的心性就是指前面的圆成实法身,就是指这样不变的圆成实,修持圆成实正道,后面这个圆成实呢就是指无倒圆成实,无倒圆成实呢他是一种正道,因为是不颠倒的,不变就是说他是无为法的缘故,不管说是在众生位,然后菩萨位,佛位,实际上都是不变的实相,那么就是说是无倒圆成实呢他不是说是不变的,他是一种变化的,他是一种有为法,但是这样一种有为法,他是无倒的,无颠倒的意思就是随顺于解脱道的,那么颠倒就是随顺于轮回道的,所谓的修持圆成实正道呢就后面还要宣讲这个是无倒圆成实,诣净依他起刹土,然后修行这个圆成实正道呢可以带领我们前往依他起的清净依他起的刹土当中,然后到了清净依他起刹土之后呢可以弃离有成获得休息,《唯识宗》论典中宣说了三大宗义,即遍计所执法、依他起性、圆成实性。那么在唯识宗当中呢着重通过三大宗义的宣讲,也就遍计所执性还有呢依他起性、圆成实性,那么这个在唯识宗的广大论典中呢是宣讲的,还有呢以前学过的,《遍中遍论》还有《庄严经论》等等都是宣讲过了三大宗义的,那么下面呢无垢光尊者对三大宗义呢逐一做解释。(一)遍计所执法分相成就遍计与差别遍计两种。那么所谓的这个遍计法,遍呢是可以理解成普遍的意思,计呢就是妄计的意思,普遍妄计,对于一切法呢有一种普遍妄计,那么这个方面有两种一个是相成就遍计和差别遍计这两种的,首先是宣讲相成就遍计:指不存在本体仅以分别念假立的任何一法,如兔角和所谓的我。那么所谓的相成就遍计呢,这个方面它的定义就是指不存在本体,单单是分别念假立的任何一个法,这个时候就是说比如说在我们的分别念假立的兔角这样一种概念呢还有假立的一个我的概念呢这个方面都是没有的,那么所谓的我呢确确实实只是通过分别念安立的,因为不管是在我们的身蕴上面观察也没有一个我,通过心蘊上面观察也没有一个我,也就是这个我在名言当中在世俗谛当中根本不存在的一个法,实际上我的法就像兔角的法一样没有任货品差别的,单单说是不存在本体,单单是通过分别念假立的这样一种兔角和我。而且,所谓的劣宗与某某事物的名义也都是心安立的。那么就是说所谓的劣宗呢,还有呢就是包含劣宗呢就是下劣的宗派,这些下劣的宗派比如说是顺世外道,胜论外道,数论外道等等这些下劣的宗派,也是相成就遍计,因为它们也是单单通过分别念安立的,分别念假立的所谓有二十五谛啊所谓的没有前后世啊,所谓的微尘恒常等等,这一切法在名言当中根本不存在,这些劣宗也是唯一是心安立的,还有呢某某事物的名义,某某事物的名和某某事物的义这个方面也是心假立的,比如说这个名呢就称之为名称,把它就是取名什么什么瓶子柱子,这个方面也是相成就遍计,是分别念假立的。

瓶子柱子,这个方面也是一种相成就遍计,这个是分别念假立的。

还有这个义呢?就是我们学的义共相,义共相就是在内心当中显现的这样一种对柱子瓶子等等这样一种法也是一种分别念假立的,所以这个也是称之为相成就遍计。为什么呢?例如有人被取名为狮子,然而寻遍其身体各处也无法得到此义。

当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取名叫狮子,取名叫狮子之后,这个方面就是一种遍计,一种分别念假立的,但他的身体上面安立一个狮子的名称,但是他这个狮子的名称到底在他身体上面找得到找不到呢?从他的身体的有支和他的分支,哪个方面观察的时候根本得不到这样一种狮子的含义,所以说这个方面就称之为一个可以说是假立的法。

所谓的总相也仅仅是心安立的,

总相也就是义共相,因为在新译文当中直接就是翻译成了义共相了,所以说所谓的义共相也仅仅是心安立的,当然,就是在我们通过心安立一个义共相,安立一个柱子瓶子等等,像这样一种脑海当中显现的这样一种影像也是一种心假立的法。

口中所说的和心里所忆念的自相,其真实对境是没有的,如火的之声义。

口中所说的这样名言共相,口中当中名言共相也好,或者说是语共相也好,这个方面也是没有真实对境的,还有心中所忆念的这样自相,心中忆念的之相就是指义共相的意思,这个义共相也是没有真正的对境,就是说真实的自相的对境是根本不存在的,打个比喻讲,就是如火之声义,火的声义就是我们说火的声音的时候,发火的这个声音,这个说它的名称的时候,也是一种虚假的境,没有真实的自相境的,然后义呢就是火的声,嘴里发出火的声音,然后义呢就是说我们的相续当中内心当中想这个火的总相,这个方面叫火的声义,实际上就是火的声义都没有真实自相的,在很多地方讲,如果说是这样一种火的声音有自相的话,说火的时候就会烧嘴,然后如果说是火的这样一种,火的义共相如果说是有一个自相的话,我们内心当中想火的时候就应该烧心,所以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火的声和火的义,火的声义都是一种没有真实的自相对境的,这个方面就是讲,上师在讲这个地方的时候,讲一些特殊的情况,特殊的情况比如说,在我们内心当中观想本尊的时候,观想上师的时候,这个时候实际上按照这个地方讲应该是一种义共相的,但是这个义共相和火的声义,火的这样一种义共相是不是一回事呢?上师讲不是一回事,因为内心当中想的这个火的这样一种共相他没有办法真正起作用,而真正观想上师的时候 ,上师可以给你作加持,然后你观想祈祷可以得到利益,这个完全是一种不相同的,这个方面也是了知观想本尊,观想上师,像这样的话在以前讲的时候都说这是可以理解成一种自相法,当然肯定不是说因明当中的自相法,它可以起它的作用,可以给你作加持等等都是可以的,这方面已经相合了这个出世间道,相合于真实的智慧境界了,所以说像这样的话不是观??33:16

差别遍计:

下面讲的差别遍计法

指的是于迷乱者前暂时显现的器情、苦乐、蕴界处等种种相,

就是说差别遍计是在迷乱者的面前暂时显现的一些器情的显相,苦乐的显相,蕴界处等等的一种种种的这个相。

实际上这一切都不成立,如梦般现于迷乱之心中,因此称为差别遍计,

实际上这些显现的器情、苦乐、蕴界处等等一切相,实际上都是不成立的,外境当中是没有办法安立的,就好像做梦的时候,梦境一样显现在我们迷乱的心中,从这个方面安立成差别遍计。

因为它们从本性上讲皆不存在,只是显现于迷乱者面前,因是增益的缘故而称为遍计。

这些法在本体上观察的时候都是没有它本体的,只是在迷乱者面前如是之显相而已,因为它是本来没有显现,所以叫增益,是增益的缘故,称之为遍计。

《瑜伽师地论》云: “一切遍计法,无而迷心生。 ”

一切的遍计法是没有,迷乱是从迷乱的心当中产生,迷心就是指迷乱的心中产生的。

差别遍计实际上有时候观察的时候不是特别好理解的,为什么不是很好理解呢?

因为无垢光尊者在这个地方观察时,前面兔角和所谓的我就是从这样一种它的这样一种名言共相和它的义共相两个方面进行观察和理解,这个方面差别遍计到底是指什么样的法呢?实际上我在听的时候也仔细地听,思考的时候也是在仔细思考,到底是划分在哪个方面?这个不是很明确的,因为有的时候差别遍计如果看它的意思在迷乱者面前显现的也可以理解成不清净依他起的方面一切这个法的,但是有的时候观察不清净依他起从这个地方本论的定义来讲,它只是指外境没有指心法,而在差别背景当中它一个苦乐,这个苦乐是不能安立在外境当中,它肯定是安立在内心当中的,所以说这样一种差别遍计到底怎么样的呢?一方面就是在迷乱者面前可以显现,这个迷乱者就得想这个迷乱者这样一种定义到底是怎么样的?如果把迷乱者定义成一般凡夫的众生,它的范围就非常得广,像这样的话就非常的广泛,反正在面前,在我们面前迷乱者面前能够暂时显现一切有情界,器世界或一切苦乐,蕴界处等等都称之为差别遍计,但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就可以安立在其它的定义当中,不净??当中,不清净的??当中 35:55

还有有的时候理解差别遍计会不会指一种导世俗,导世俗可以说安立导世俗的时候,比如说显现的毛发的相,显现毛发相这个迷乱者如果是不安立成凡夫这种迷乱,而是理解成眼翳或者说是心识迷乱的话,暂时心识迷乱,这个也可以理解的,因为如果它的心识迷乱之后,比如说一个有眼翳的人,或者他的心识不正常的人,在他面前显现的器情,在她面前显现的苦乐,蕴界处观待正常人来讲全都是暂时的,实际上这些法在名言谛当中都没有的,所以说因此他们从本性上讲不存在,只是显现迷乱者面前,如果从这个比较狭窄的定义来观察的时候,就像毛发一样显现的话,我们说毛发在眼翳者面前会不会有显现?肯定有显现,但是这样一种毛发的显现只是显现在这个眼翳者的眼识当中,从世俗的本体来讲根本没有,所以说它只是用争议的缘故称为遍计,好像也是可以理解的。

或者就是说心识有迷乱的,心识又迷乱之后开始显现在正常人面前没有了器情,虽然他面前显现这些很广大的器情的显现还有苦乐,蕴界处的显现,但实际上观待正常的根识面前都不存在的,是从这个角度讲道世俗,道世俗也有这样一种显现的话,那么是不是从这个侧面安立成差别遍计,所以说相成就遍计容易理解,差别遍计从这些看的时候不是特别明显的,有这样一种疑惑。

第二个科判是讲依他起有两种:不清净依他起、清净依他起

其他地方在定义依他起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依他起就是指缘起的意思,依他而起,一切万法依他而起,就是一种中观宗当中讲的缘起,中观宗当中的缘起一切都依缘而起,依缘而起就叫作缘起法,依他起在其他地方讲,他就是指其他的因缘,依就是依靠的意思,依靠其他因缘而起,而生起,在麦彭仁波切的很多窍诀当中直接去说依他起和中观的缘起完全可以互相对照的,像这样一种依他起在这个地方,在无垢光尊者此处定义成外境,在其他的唯识宗论典当中,可以说依他起他不单单是外境而讲的,一方面外境的法一切外器世界身体等等可以依他而起,还有就是八种心识的本体都是依他起,这是一种现象,八种心识他也是依他而起的,外面的器世界也是依他而起的,在这个地方不净依他起就是一种外境了,安立成外境,从下面的这些文字当中都可以知道了。所以说此处的定义和其他的唯识宗的定义不一定是相同的。那么不清净依他起和清净依他起,首先讲

不清净依他起:是指现于各自根门前的一切迷乱显现,诸如由习气增长而产生的土石山岩等不清净之器情相。

不清净依他起是现于各自根门前的一切迷乱的显相,各自根门:比如说是人道众生,人道众生从眼根显现的这样一种色法,耳根显现的声音,乃至于身根显现的这样一种处,实际上这方面都是一种各自根门面前显现的迷乱显现,这个迷乱显现主要是观待下面的清净显现,观待清净依他起的刹土或者七宝等等,所以说一切的山河大地全叫作迷乱显现。

诸如由习气增长:像这样通过习气增长显现的土石山岩等不清净的器情相,器情相的这个器,外面的器世界的相,情我们可以理解成有情界的身体,从这个方面也可以理解的。

这方面就是讲器情,一切器情相显现都是不清净的依他。。。。。。。

这个方面也可以理解的。这方面就是讲一切器情相显现的都是不清净的,因为它是不清净的习气而显现的缘故。

下面讲清净依他起:指清净刹土与佛所见境中的刹土、七宝以及光芒耀眼的无量殿等一切现相。

清净依他起它是通过清净的因、通过清净的习气而显现的。比如说清净的刹土,还有佛陀境界中所见到的刹土,还有七宝,或是说光芒耀眼的无量殿等等一切现相它观待于欲界或者说色界当中这一切不清净习气显现的,这方面就安立成清净的依他起,这方面就讲到了不清净的、清净的依他起这两种分类。

下面开始讲这些辩论,

有些人认为《瑜伽师地论》中所说的依他起不合理,因一切皆可包括于自现一体中之故。那么有些人认为唯识宗论典中所讲的依他起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呢?因为一切的法,一切的不管是清净的这些显现也好,还是不清净的依他起、不清净的显现也好,这一切都可以包括在自现一体。自现一体的意思就是说心的自现吧,就完全可以包含在心的自现,也就是说在唯识宗当中讲有个依他起,而依他起在这个地方讲就是外境,唯识宗当中讲的有外境的依他起不合理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一切的外境都可以包含在心的自性,自现一体就是心的自现当中的缘故,既然一切都是心的自现的话,怎么可能在外面还有一个依他起的存在呢。所以他就认为唯识宗论典当中讲的依他起的外境是不合理的。

下面开始回答,答:此观点不应理。因为此等显现根本不是从自己意识习气分而安立为自己的。

就是说实际上无垢光尊者意思来讲的时候,就是观待唯识宗的观点也可以安立外境,可以安立依他起的。他们对方说一切是心的自现,因为心的自现的缘故不可能有外境,无垢光尊者讲了这些显现法这些依他起的显现根本不是从自己的意识习气,意识习气?一步改成心识习气了,心识习气更晚一点。像这样的话不是从自己心识的习气分,分就是从习气这个角度然后安立成自己的。这个意思就是说一切外境的显现不是说是自己心识的习气,完全是自己的习气,完全是自己的心识的缘故安立成自现。无垢光尊者还安立在外面有一个外境的,并不是把这些显现的法全部都安立成自己心识的习气这一部分,把心识的习气这部分不是说观待于外面显现的广大的器情界,然后单单从自己心识的这个部分安立成自现的,没有从这个角度讲的。

例如,镜中的影像虽然依靠面容之外缘而形成,但它不是面容。

打个比喻讲,在镜子当中的影像它是依靠外面,就是说观待外面这个人的面容就成了外缘,它的影像是依靠外面的面容而显现的,但是它根本不是面容。同样的道理,外面的一切显现它是从自己心识的习气分显现的,它要依靠或者观待一个心识的习气分的缘,依靠这个缘之后显现的外境,就是说如同镜中的影像依靠外面的面容显现了影像,但是这个影像根本不是面容一样。所以说这样外面的显现它依靠心识的习气显现成外境,但是这个外境根本不是心识的本体,从这个方面进行观察的。

你们所说的一切外境皆摄于自现一体中也需要详细观察。

这个时候对于对方所讲的一切外境皆摄于自现一体。这个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切的外境全部都是自心,就是平时讲的一切外境自己的心,自现一体就是说全部都是自己的心所显现的,就是和自己的心识一个本体,没有单独的外境。无垢光尊者说,对这个问题还要进行详尽观察的。在下面这一大段当中都是在破外境就是心的这个观点,就是在破一切的外境全部是自己的心的本体的观点,这个方面大疏当中破的广,然后在虚幻休息当中也破了这样一种观点。这个方面我们就知道无垢光尊者在这个地方观点不承许外境是心,那么又怎么样承许的呢?实际上无垢光尊者他的意思就是说一切外境是心显现的,但是这个并不是心,从这个角度观察的时候我们就知道非常符合于假象唯识的观点。

假象唯识就是说一切外境是心显现,但是根本不是心,一切的外境犹如空中毛发一样无?而有的,无?存在的。对于外境是心的观点主要是真相唯识,所以说无垢光尊者一方面破了外境就是心,一方面下面也说实际上对这个法义安立假相唯识是非常合理的,所以主要是为了打破我们对于外境是心的执著,或者说打破外境实实在在有的这样的执著,从这个角度观察的,安立破斥外境就是心。下面全部在讲破的,这个方面也是首先无垢光尊者总的提问你们说一切外境都是自己的心的显现,都是自己心的本体的话,这个需要详细观察。

请问:是现于心中而说摄于的抑或显现是心而说摄于的?

那么你说外境就是自己的心,那么什么根据呢?是不是讲这个外境是因为现在自己的心中而说摄于心中,就是一切外境都摄于自己的心中,或者就是说显现就是自己的心而摄于心中的。这个地方讲摄于不摄于的问题,是因为外境在自己的心中显现出来,所以说是外境摄在自己的心中呢,还是说这个显现就是自己的心而说摄于自己的心中呢?就从这个方面提问题。

若许前者,则正在显现时,无有摄与不摄之概念,所谓的“摄于”实际上也仅是词句而已,其外境显现还保留着。

如果说前者,若许前者,就是现于心中嘛,比如说柱子现在我眼识的心中,现于我的心中,声音现于我的心中,所以因为现于我的心中的缘故说是摄于心当中,如果是承许这个的话,那么正在显现的时候,正在显现的意思就是讲正在显现外境的时候,不管是说你的眼识正在显示面前,正在显现这个外境,还是说你耳识面前正在显现这个声音,这样一种外境正在显现的时候没有摄和不摄的概念。那么怎么可以说这样一种外境就摄于你的心中或者不摄于你的心中呢?所谓的摄于实际上仅是词句而已,无垢光尊者的意思就是说从意义上观察的时候,外境正在显现的时候,你说这个摄于我的心中,这个只是一种说法,是一种表面上的词句而已。

其外境显现还保留着,你说摄于你的心中,不摄于你的心中都没有什么大的意义。为什么呢?你说摄于你的心中,外境不还是正在保留显现吗,这个外境正在外面显现着,正在保留着,所以说你说这个外境在我心识面前显现,所以说是我心中的。这方面无垢光尊者说你根本没办法说摄于你的心中,为什么没办法说摄于你的心中呢?因为外境在显现,正在保留。正在保留的缘故所以说单单从现有的心中没办法安立,这个就是说摄于自己的心识的本体当中,不可以安立成真正的自现一体,所谓的自现一体就是从摄于方面观察,如果单单是显于自己的心识面前的话,外境正在显于的时候,就是外境还是这样保留着,还是这样显现,所以说没办法说摄于,摄于不摄于都是一种名词,都是一种词句而已,没办法做为一个真实的根据。

若许后者,就是说显现就是心,没有说现于的缘故,前面这个根据主要是现于我的心中,从这个角度、这个根据观察。后面显现就是我的心的本体,无二无别,所以说这个显现摄于我的心中。

如果是承许后者的话,则有什么理由呢?无垢光尊者说你说是显现是心把你的根据拿出来,这样他说了很多根据,这个一个一个遮破的,所以无垢光尊者说你什么样的一种理由呢。

则有什么理由呢?如果说因为从心中产生故许外境是心,对方就说第一个根据,因为一切的外境是从我的心中产生的,从我的心中的习气也好,或者说从我的心识当中产生的缘故呢外境就是我的心,他就从这个角度观察一个根据了,那么无垢光尊者可以说?,则有女人所生的儿子也应成为女人以及身体所排出的不净物也应成为身体的过失,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现量所见之故。对方因为说是因为外境从心中产生的,所以说外境是心,那么无垢光尊者说女人生的儿子他是从女人生的,那么按照你的观点来讲,从哪个法生出去的,她所生的法就应该成为她的本体,所以说这个儿子是女人生出去的,按照你的观点这个女人所生的儿子也应该变成女人的本体。还有身体排的不净粪啊,它的不净粪的因是哪里,从身体里面排出去的,那么如果按照你的观点看的时候排出去的不净粪也应该成为我们的身体了。因为这个方面都是通过同等你的观察的,他们都承许心产生的缘故,从心产生的所以说是心。那么儿子是从女人产生的,儿子应该成为女人。不净物是从自己的身体产生的,然后这个不净物也应该成为自己的身体,从这个方面观察的。

事实并非如此,现量所的缘故。那么事实上所生的儿子是不是女人呢?排出去的不净物是不是自己的身体呢?事实来观察根本不是的。所以你想要从心产生的缘故安立外境是心产生的缘故安立是心的话,从这个同等的道理就可以知道对方根本不敢承许,就从这个角度遮破了。

此外,若谓:因现于心中故许外境是心。他就是说因为外境是显现在我心中的缘故,显现在我心中的缘故承许外境就是心的。比如说柱子显现在我们的眼识当中,所以说柱子就是心的本体,下面驳斥。

驳斥:那么色法也应成为眼识,因色法现于眼识中之故,这方面讲的时候,那么按照你的观点现于自己的心识就应该是你的心了,那么色法也应该变成你的眼识,因为色法显于我的眼识当中,那么当然柱子、瓶子等等色法是现于这个眼识当中的,那么如果说现于心中就应该成为心的话,现在我们眼识当中这个色法它应该变成眼识。但是这个色法是不是眼识呢?这个柱子是不是眼识?瓶子是不是眼识?如果按照你的观点来讲现于自己的心中应该是心的话,那么现在我们眼识当中的色法,柱子等等也应该成为眼识,有这个过失。

并且颠倒众生前的佛陀也应成为众生之心。还有颠倒众生边,比如说我等轮回众生称之为颠倒众生,在颠倒众生面前显现的佛陀像这样也应该成为众生,尤其是佛在世的时候,佛在世的时候这些凡夫人,他眼识前面显现的佛陀按照你的观点来讲也应该成为众生的心识了,也应该变成众生的心识了,因为他是现于众生的眼识当中的缘故,所以说当时在法座上面讲法的佛陀也应该变成众生的心识。

那么他说承许,若承认此观点,则有具颠倒心之众生成了佛陀的过失,还有从反方面讲的时候,具有颠倒心的众生也成了佛陀,全部变成了佛陀了。

因为众生皆现于佛前,所以一切众生全部应成佛了。从另外一个方面观察的时候呢,就是说现在我们是具有颠倒性的众生,按照你的观点也应该全部成佛是的,为什么呢?因为具有颠倒性的众生全部是现量显现在佛面前,佛面前是不是显现在佛的心识面前,可以安立成显现在佛的心识面前,如果是这样的话,一切众生全部成佛,因为是显现在佛的心识面前的缘故所以说他和佛陀应该成一体,如果和佛应该成一体的话,一切众生都有了成佛的过失了。

或者远离诸垢染之佛陀也应成了众生。或者从前面我们就讲的话,并且颠倒众生前面佛陀也应该成为众生之心,那么从这个角度再往下观察的时候,一方面众生现于佛的境界的缘故,一切众生全部成了佛一体,因为佛是完全远离了这样一种垢障佛本体的缘故,一切众生全部应该成佛。还有无离诸垢的佛陀,也应该变成众生,因为佛陀现于众生心中,如果现于众生的心中,应该是和众生的心是一体的,如果和自己的心是一体的,那么佛陀虽然远离了诸垢但是也应该变成众生,因为众生是没有远离诸垢的众生的缘故,所以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就是没办法成立,此等过失无法避免。

接下来讲这一段的时候也是讲过内地和佛学院学唯识的这些法师也是观察,然后他们也说刚开始见上师的时候非常的傲慢,认为自己学的这些唯识学的非常的精通,然后仁波切就用这些话,你说这些外境是不是心呢?他们说是心,然后一个过失一个过失给他们讲的时候,没有一个能够回答的,像这样的话每一个过失没办法回避,讲是讲了,到底正在显现的时候摄于自己的心中,还是说是一切显现就是自己的心呢?一个一个观察的时候呢,确确实实没有做详尽的观察,没把这些唯识的教义或者学得很深的话,这些问题根本回答不了的。

所以无垢光尊者也讲了这些问题,我们一个一个思考的时候,如果真正承许外境就是心的话,那么怎么样去回辩呢?实际上非常难以回辩。所以这些方面讲一个理由的时候,又这个理由是不成的,然后第二个理由也是不成的。所以我们就知道了佛法当中的意义很深很深,有的时候我们从某个侧面认为通达了,但是像无垢光尊者这些大智者,出来之后你这个观点不一定能够成立,说这些过失,一个一个说这些理由的时候,你自己不得不承许的,所以说从这个方面观察此等过失永远无法避免的。

若谓:无心不生外境故许外境是心。无心不生外境这个意思就是说心作为产生外境的因,外境是果,所以无心,没有心就不能够产生外境,有心就可以产生外境的缘故,所以承许外境就是自己的心。

驳斥:那么因果也将成为一体,因无有不生之故;如果心作为产生外境的因,外境是果,那么这个方面就承许外境是心的话,那么一切的因果全部成为一体。为什么呢?因无有不生之故,一切因果都是无因不生,一切都是无有不生的缘故。如果说是有这个法它就会生,没有这个因它就不会生,所以如果你通过这个角度安立没有心不可能产生外境,外境就是自己心的话,那么一切的因果都是要,一切的果法全部要观待自己的心,有这个因就会产生果,没有因就不会产生果,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讲,一切的因果全部成了一体,谁敢承许因果一体呢?如果承许因果一体,在中观的诸论当中也讲了很多很多无量无量的过失,这个根据也是不行的。、

还有再给他发过失:敌人与自己的嗔心也应成为一体,因无敌不生依彼之嗔心故。还有敌人产生嗔心的敌人的这个因,还有他自己产生的这个果,嗔心按照你的观点也应该变成一体。为什么?因为如果没有敌人不生一体嗔心,因为敌人就是一个因,嗔心就是他的果,没有敌人就不会产生这个依靠敌人产生嗔心的缘故,所以说敌人和自己的嗔心也应该变成一体。从这个方面也观察,根本外境不是自己的心识的本体的,从这个方面进行观察、遮破。

今天讲到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