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大圆满心性休息广释-辅导01


第一品暇满难得

第一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开始宣讲全智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那么大圆满心性休息那么大车疏,大家都知道是无垢光尊者的三大休息之一,其余的两个是禅定休息、然后是虚幻休息、加上心性休息就是三种大的休息。那么这个三种大的休息当中,心性休息主要是宣讲一个凡夫到佛果之间的一个修证的殊胜的关要,修证的这样的一种窍诀。那么无垢光尊者在自己的致词当中也讲的很清楚,一个凡夫要想成佛的话必须要依靠殊胜的修法,而心性休息大车疏就是指导众生,从凡夫地到佛地之间如何修证的这样一种殊胜法门。那么我们能够学习这样的一种可以说是大车疏呢可以全靠上师的加持,如今呢可以真正这样坐讲等等。

那么在讲大圆满可以说是心性休息大车疏,在宣讲时首先是讲这样一种题目,题目当中如是分为大圆满、还有心性休息、和大车疏几个部份来进行宣讲的。那么大圆满这三个字有很多方面去做观察和解释,当按照一些共乘的讲法和上师的讲解方式,所谓的大圆满是指:如理如实的圆满的决择心的本性,就称之为大圆满,也就是说我们自己的心性本来就是具备一些功德的,那么如果能够圆满的如理如实的去观察和决择自己心的本性这样的一种智相的话,这个就称之为大圆满。这个就是一种解释的方式,但如果讲的很高讲到窍诀的部份的话其它这些讲法。

那么还有心性休息:心性休息这个心性这两个字,那么也有两种不同的了解,那么我们就知道所谓我们的心性,一个就是胜义当中的心性,然后呢世俗当中的心性。所谓的胜义当中的心性一方面我们都知道可以指的是大空性,一方面可以指这样一咱如来藏,都可以称之为自己心的本性。

我们自已这样子一种起心动念的心,它自己的胜义的法性怎么样的呢?要么决择为空性要么就是光明,或者有些地方讲现空无二的这样一种自性称之为心性。那么还有一种心性的解释方式呢,主要是按照我们世俗谛当中这样一种心性来进行观察的。也就是说我们世俗谛当中这样一种心的本性,那么我们是怎么观察的呢?

比如说我们平时当中起心动念这样的心、或者贪欲心、嗔恨心、或者说信心都称之为心性,那么在两种心性的了解当中,我们应如何了解呢?按照无垢光尊者的颂词上师仁波切的解释方式来观察的时候都应该理解成第二种,也就是说理解成世俗当中的庸俗心。

那么就是说世俗当中的庸俗心呢,那么可以说无始以来漂泊在轮回当中没有停止过没有休息过,那么没有停止没有休息主要我们自己的心呢,一直缘外境而转缘这样一种庸俗的体性则转,所以说从累世转到现在没有丝毫的休息过。那么无垢光尊者说无始以来漂泊在轮回当中的心性呢,如今可以休息了通过什么来休息呢,通过可以说是本论当中所宣讲的殊胜的修法,殊胜的窍诀如是修持和安住之后呢,就可以将我们无始以来漂泊的这样一种庸俗的状态熄灭下来获得休息的,这个方面称之为心性休息。

那么就是说大圆满心性休息呢,主要就是指它的颂词,然后后面一个大车疏呢主要是指注释,而且这个注释是无垢光尊者自己造的,因此说大车疏呢是有志释,那么就是说这个大车疏又是如何了解呢?大车疏主要是通过比喻的方式而立名的,那么无垢光尊者这样一种三大休息中都是通过车的方式来进行安立讲义的名字的,也就是说可以说是禅定休息呢主要是清净车,然后虚幻休息呢是指妙车,心性休息呢是大车。通过三大车进行安立三大休息的这样一种注释。

那么大车又如何了解呢?实际上在古代共称的大车就是说可以运载很多人,可以非常稳妥非常迅速的到达目的地即这一方面就是大车或者有些地方讲就是木车,总讲大车呢可以到达目的地,那我们自己通过修习这个心性休息的修法从凡夫到佛地这样一种过程,都可以圆满的到达的。

我们就是说每个大乘的行者想要解脱或者想要成佛,没有一个殊胜的关要是不行的。所以这样一种心性休息的修法就成了一种大车,那么我们自己如果真正要成佛的话,依靠这样一种殊胜的窍诀那是绝对可以到达目的地的,所以大车疏呢就是讲这样一个注疏,那么对什么进行注疏呢?对心性休息的颂词,对于这样一种心性休息所诠释的殊胜的修法做一个讲记,所以说叫做大车疏的意思。

那么就是说大圆满心性大休息这部殊胜的论典,在宁玛派当中称作圆满的道次第论,那么圆满的首次第论我们知道很多教派都有圆满的道次第论,格鲁派也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噶举派也有可以就是说是这样 一种道次第的修法,那么做为宁玛派来讲什么是一个圆满的道次第论呢就是大圆满心性休息。大圆满心性休息就是一个圆满的道次第,而且这部道次第呢和其余的修法稍有不同的地方,格鲁派的道次第它讲显宗的时候通过菩提道次第广论去宣讲,讲密宗的时候,密宗道次第广论宣讲,那么就是显宗的道次第和密宗的道次第是分两部论来进行宣讲的,而无垢光尊者所造的这部心性休息是一部论当中进行圆满的决择,那么前面八品主要是宣讲显宗的道次,第后面九品至十三品主要是宣讲密宗的道次第。而且在宣讲密宗的时候不单单是宣讲共同的事部、邢部、瑜珈部的修法,连无上大圆满的修法在内呢的修法都做了详细的观察。所以这部道次第是非常有特色的,非常殊胜的一个道次第所以这部心性休息也是自从问世以来受到了宁玛派传承的大德修行者高度的重视。而且就是说通过修习和可以说是闻思修习品这部论典,无垢光尊者的加持力呢无数的宁玛派的修学者通过这样一种心性休息那么就是说现证解脱、现证佛果的也是不记其数的,因此我们知道这部论典确确实实是一种实修的窍诀。

那么在心性休息这个系统当中呢一般来讲共乘来说它有好几种部份,一个是心性休息的颂词,第二是心性休息的注释,第三就是心性休息的实修法,实修法呢我们平时讲的三处三胜引导文,那么三处三胜引导文就是实修的窍诀,就是把 141 个修法,141 个修法的方式呢每天进行观想,每天呢让法义溶入到自己自性当中,从暇满难得的教义到大圆满的教义,如果能够如理如实的修持,祈祷无垢光尊者传承根本上师的加持的话,那么修行者在这个阶段时间当中的话可以现证这个本性的。那么上师仁波切经常提到的汉僧部当中的宁慧比丘尼呢以前也是在上师面前听闻大圆满心性休息的这样一种颂词。听闻了这样一种大圆满心性休息的修法之后呢最后现证了解脱道这个方面,是大家很清楚的事情。

所以说我们就知道现在我们对于心性休息这部论典或者这样一种修法应该好好的去钻研,就不应该知道很广的一个注释而已很广的一个论典而已,实际上这个里面讲到的都是指引我们的心驱向于解脱使法义溶入到内心当中这样一种殊胜的修法。所以说这个方面我们知道是很殊胜的一个修习。还有呢以前法王如意宝呢也是讲过的,法王如意宝造了很多的论典,其中有一部《忠言心之明点》这部教言,这部教言法王如意宝也是说过实际上就是大圆满心性休息的一个释义,那么大圆满心性休息的释义呢可以说是 《忠言心之明点》,我们从它的暇满难得结合大圆满之间的这些修法次第呢都可以一一做观察的,那么这个是非常圆满的一个道次第的修法,那么以上就讲完了它的论名。

下面就是全智无垢光尊者著,那么我们知道全智无垢光尊者叫龙钦巴尊者或者全智龙钦绕降尊者,那么他在宁玛派当中的地位是非常特殊的,因为就是说无垢光尊者出世后呢将大圆满的立法的理论,还有就是说将大圆满这样一种殊胜的实修的窍诀都做了涉及,做了涉及后造成了殊胜的论典 ,然后才慢慢慢慢流传下来的,那么后代的这些修行人呢对无垢光尊者来讲的话绝对是充满了信心。而且对他老人家的论注、他老人家流传下来的这样一种殊胜的修法都是比较重视的,所以说每个修行人呢都是对无垢光尊者进行精进祈祷,而且在历史上无垢光尊者的祈祷文呢也是不可计数的,平时我们念诵无垢光尊者的祈祷文还有经常去观想他老人家的修法会得到意传,在历史上证悟的很多高僧大德呢在他修法的境界当中或者梦境当中都是见过无垢光尊者,得到过无垢光尊者的加持之后呢,瞬然之间通达这样一种殊胜的密法的关要,现证解脱现证佛果的也是不计基数的。那么他的意子智悲光尊者三次见无垢光尊者之后呢。

依止智悲光尊者也是三次见无垢光尊者之后,获得彻底证悟之后才开始引导,嘱咐其他弟子修习大圆满心性休息,从这些方面可以知道,法王如意宝以前也是着重传讲无垢光尊者全知仁波切修法,还有就是仁波切也是从翻译的逐句来讲,无垢光尊者的教法翻译得多,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教法还是翻译不多的,要知道对于这个两大尊者信心是非常大的,而且对于我们来讲,能够对无垢光尊者生起信心,也来自于大恩上师的加持,所以我们应该知道无垢光尊者是宁玛派中心的尊者,那么如果没有无垢光尊者很多大圆满实修的窍诀理论早已经隐没了,从无垢光尊者之后大圆满教法又开始复兴了,大家都知道这样一种过程,而且无垢光尊重的传记也是非常稀有的,他老人家出生的时候,还有就是为了求法、所作的苦行,为了现证这样一种功德,然后开始修正这样一种殊胜的法义,然后得到上师护法开许之后,造这个殊胜的论著,最后弘扬大圆满心滴的教法,最后有不可思议的方式去趋于涅槃当中,这些方面都是大家知道的,而且在传记当中讲,无垢光尊者火化之后那个舍利子,如果能够有缘者,能够得到一粒带在身上的话,一切天魔绝对不能近他身体的,这方面就是说无垢光尊者本身就是一个大圆满证悟最高的瑜伽士,文殊菩萨的化身,普贤王如来化身等等,一方面的功德是没办法宣讲的,如果真正要知道的话,仁波切也翻译了无垢光尊者的这个传记我们可以拜读,拜读之后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无垢光尊者的信心,对我们来讲当然是非常熟悉的对老人家都是有不共的信心的,这方面就是讲造者。然后译者就是上师所谓堪布翻译的,很早之前上师就是有意识要翻译,后面的很多这些汉族的弟子再在请求,然后上师开始翻译大注释,然后又宣讲了大注释,才有现在汉文宣讲心性休息前八品这样的一种机会,下面就开始讲这样一种梵语藏语和汉语对照的方式,首先是梵语:玛哈善德紫大布占达哲德玛哈 塔那玛

这个就是它的梵文,这个论典知道不是从印度语翻译成藏语的,而是无垢光尊者通过这样一种藏语直接造的,那么为什么在通过藏语造论题加梵语呢?这个方面和《律理宝藏论》的意思是一样的,虽然不是从印度语翻译过来的,但是有很多必要性,第一个我们通过念诵这样一种梵语的名称可以得到这样一种加持,相续当中种下梵语的习气,以便以后能遇到这样一种与梵语宣讲佛法的这个佛陀、论师、殊胜的教法等等很殊胜的这个必要,还有梵语的加持力也是很大的,还有就是说通过梵语忆念本师——释迦摩尼佛,还有忆念这样一种,通过这样一种印度传法的班智达,还有再忆念这样一种各大译师,比如从梵语翻译这样一种藏语这个大翻译家,通过这样一种可以说翻译成汉语的这些翻译家都可以忆念的,因为我们如果是单单看梵语实际上只能够读下去,它的意思是一个都不懂的,那么我们之所以能够知道《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这几个名字都是通过翻译家的恩德而得到的,所以说通过很多必要性,在前面加这个梵语是有必要性的。

藏语:竹巴钦波思涅昂素追瓦向达钦波

这个就是藏语

汉意: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翻译成汉意,主要就是前面我们所宣讲的这样一种论文的意思

然后下面是一个顶礼句

顶礼普贤如来!

顶礼普贤如来,这个是总顶礼,因为在这个颂词当中,有颂词的一个顶礼句,在后面“顶礼普贤如来”下面

具德二资海云中具寂乐雨,

这个是大车疏的顶礼句,那么“顶礼普贤如来”是个总顶礼,因为大圆满教法主要是普贤王如来作为初祖佛师传下来的,在我们的传承祈祷文中,在我们的皈依境当中,普贤王如来都是可以说是原始佛,所以说在学习大圆满的时候或是要通达大圆满,我们要知道哪一位是普贤王如来,所以说最初的时候仅顶礼普贤王如来,很多这样一种传记或者这样一种修法窍诀当中,我们提到无垢光尊者是普贤王如来的化身,然后这些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等等这也是普贤王如来的本体无二无别的,很多这些修行者对自己的上师都称之为普贤王如来无二无别,华智仁波切的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教言也是从这个方面考虑的,所以我们就知道真正对上师有信心的话,不是看成一个凡夫人,不是看成一个阿罗汉,不是看成一个菩萨,而是看成一个普贤王如来无二无别的,于是我们说最终大家都愿意得到普贤王如来果位而作回向密义,实际上也是都愿意获得普贤王如来的果位,虽然普贤王如来也好,释迦佛也好,本体是一样的,但是普贤王如来从大圆满的教言当中,他是大圆满教法传承当中他是原始佛,所以说很多地方对普贤王如来作顶礼的,此处也是这样的。下面开始讲义当中的一个顶礼句,注释当中的顶礼句主要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间接顶礼这个三宝,从这个方面宣讲的,颂词当中讲到:

具德二资海云中具寂乐雨,

百种功德饰三身具事业舞,

智悲苍鸣梵天大鼓声阵阵,

众生主尊佛法僧众前敬礼。

为什么可以说主要顶礼这样一种佛陀,间接顶礼法和僧呢?因为在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当中都是在讲佛陀的功德,讲了佛陀功德之后呢,我们就知道,如果说佛陀出世的话才会宣讲妙法,如果有了妙法才会出现僧众,所以说在前面三句主要的内容当中是对佛陀作顶礼的,然后顶礼佛陀之后间接对法和僧作顶礼,最后一句对顶礼众生主尊佛法僧三宝,从这个方面主要和次要的方式可以理解的,那么下面可以观察对佛陀是如何进行观察或者说顶礼的呢?我们知道对于这个佛法僧三宝顶礼也好,对自己的上师顶礼也好,还有很多很多共同的方式,很多时候都是通过智悲力,或通过这样一种圆满二资粮,具备这样一种自利和他利的功德,而作忆念和顶礼,很多这样一种方式,有些时候是将这些所顶礼的名字嵌在颂词当中作顶礼的,把自己上师的名字放在颂词当中,这样的话作顶礼有很多的,这个方面主要是让我们忆念佛陀的功德,忆念佛陀的功德之后,内心当中生起恭敬心,从而导致我们的三门:身体不由自主地作礼拜,语言不由自主地作赞叹,我们的心也不由自主地生起这样一种思念或者说是恭敬之心,那么就有这样一种必要性。

具德二资海云中具寂乐雨,

“具德二资“就是说具有完善的福德或者功德,二资就是说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是储存大乘菩萨或说大乘菩提的不共正因,所以说在很多地方对佛陀作顶礼的时候都是以二资圆满的方式作顶礼的,那么这个海和云呢,他分别表示两种意思,就是说福德智慧资粮的大海当中出现这样一种雨云,以前在很多颂词或说是修修??都提到过,比如说搅拌大海之后会出现这样一种云,那么这个云呢是从大海当中搅拌大海或者说从大海的蒸汽当中而显现的,因此说这个方面呢就是说二资粮犹如大海一样,那么从二资粮当中,从二资粮这个无边无际的这个大海资粮当中呢,它会产生这样一种妙云,这个妙云,云中具利乐雨,就是说,这朵云当中它是具备饱含雨水的云,那么饱含雨水的云这个就是比喻,意义就是说从二资粮的这样一种殊胜功德当中产生寂乐的殊胜功德,那么二资粮当中产生寂乐功德对应在大海当中出现饱含雨水的这样一种妙云,那么这个主要从哪个方面作观察呢?主要是对佛陀的法身,对佛陀的自利如是如是地作观察,因为佛陀的自利是从圆满二资粮,然后具备了这样一种寂和乐两种殊胜的自性,寂主要是寂灭,寂灭了什么?实际上寂灭了一切的分别念,寂灭了一切的烦恼,寂灭了一切二障,这个方面叫寂。乐实际上是获得这样一种大乐,大乐根本不是世间上我们平时所讲得和痛苦相对的乐,和痛苦相对的乐实际上是一种有为法的自性,他是个转变不究竟的,一般的凡夫可以具备的,因此说这样的乐是大乐,大乐超越了这样一种苦和乐界限的殊胜的智慧状态,称之为这样一种安乐,就这个方面我们知道佛陀他的二资圆满之后是必定会具备寂乐两功德的,因此我们可以主要的方式理解成佛陀的自利功德,下面开始逐渐逐渐呈现通过自利功德引发的他利功德

百种功德饰三身具事业舞,

百种自性功德严饰三身舞,那么这句颂词呢百种自性功德,百种自性功德的意思就是说佛陀获得了法身之后是不是什么都不存在?空荡荡的一片虚空一样的呢?这个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有的时候我们说佛陀获得了极乐的这样一种法身,佛陀获得了极乐(ji le)法身之后呢,有的时候又观察,哦!佛陀的法身空性而产生的,一切无所缘了称之为法身,那么就容易理解这个就是一个空荡荡的一个自性,虚空一样的自性,不会具备什么样的显现法的,为了遣除这样一种怀疑呢就是说在极乐当中,在法身的自性当中呢具备百种自性功德,这个百种呢并不是一个定数,并不是只是说有一百种,不能说有一千种,不是这个意思,这个百种就是非常非常多的意思,数量多以百来做代表,所以说百种功德就是说无量无边,或者极其多的意思,自性功德呢就是说和他的这个法身呢无二无别,不是别别存在的这样一种功德称之为自性功德,比如说法性法身当中他具备了殊胜的智慧啊,殊胜的这个三摩地等等都称之为自性功德,那么百种自性功德严饰,那么严饰了什么?实际上这样一种百种自性功德严饰了法身的殊胜自性,就好像虚空当中,虚空就代表了法身, 然后虚空当中如果没有日月星晨的话,这个虚空也不庄严了,所以说呢虚空当中如果有日月星晨就是说是这个具备的话,就成了虚空的庄严,那么此处也是一样的,百种自性功德严饰的殊胜法身,三身舞,三身舞这个舞字呢不是跳舞的意思,这个舞就是游舞的意思,幻化或者游舞,那么就是说是这个这样一种三身的游舞,三身的游舞就是说是这个有的时候称之为法报化三身,好像我们会理解成别别他体,但是我们自从学院学完《庄严经论》之后呢,《经观庄严论》学完之后呢,大家都知道呢实际上这个法报化三身呢就是一个自性,一个自性呢三个侧面来表示,所以说叫做三身,从佛陀自已的侧面来讲呢就是法身,从这个可以说是这个登地以上的菩萨的受用呢就是报身,然后呢从阿罗汉二乘还有就是一般具 fu 凡夫所能够清净依止的,领受加持的对像呢就是化身,所以说实际上是通过三种对境而显现的三种不同的状态而已,这个方面就是三身,三身呢就是一个本体的三个侧面,或者三身呢本身就是一个自性当中具有可以说是了解的,如果说三身是一个自性的话,前面的百种自性功德的这样一个殊胜的严饰啊,或者就是所严饰的这样一种法身也应该理解成就是一个本体,而不是别别他体。

智悲苍鸣楚天大鼓声阵阵,这一句主要是可以说是佛陀通过智悲圆满的方式而给众生呢就是说是这个传妙法,传妙法之后呢开始救度众生的事业而宣讲的,智悲苍鸣那么就是说这个苍鸣呢有的时候是龙声、龙吟,就是说平时打雷啊或者龙声呢就称为苍鸣,那么就是说智悲苍鸣的意思就是说在佛陀圆满的智慧当中,圆满的大悲心当中呢他会发出这样一个可以说殊胜的法音,宣唱法音,那么这样一种殊胜的法音呢就像楚天的大鼓一样,阵阵的声音阵阵的妙音呢会不断传来,那么这样一种梵天的大鼓呢他主要是通过这样一种可以说是众生的意乐根性如是如是开始振响的,振响之后呢可以使众生获得殊胜的安乐,那么就是佛陀通过智悲圆满而传的这样妙法也能够引导众生从无明之岸当中走出来,然后呢开始获得就是这个殊胜的解脱果位,这个方面主要是讲具备了这样一种法身和这样一种报身或者这样三身的佛陀他是如何传法的,如何利益众生的,主要是通过这个角度来进行观察,最后一句就是总结的方式来作顶礼,顶礼众生主尊,佛法僧三宝,那么前面我们讲过,前面三句主要是从佛宝的侧面做了这个顶礼、做了观察所以主要顶礼的呢就是这个佛宝,然后顶礼了佛宝之后呢间接开始顶礼法宝、僧宝,因为佛陀出世呢绝对会宣讲正法,宣讲正法之后呢众生修习而证悟就称为僧宝,所以说呢顶礼佛法僧三宝,是从这个角度进行观察的。

那么下面一个颂词呢是顶礼邬金莲花生大士,邬金海岛莲花茎之上,如来幻化自性任运成,灿然妙相随好圆满者,迎请莲师入我意莲海。那么这个颂词加持力是很大的,以前法王如意宝在讲就是说每一部就是说新的经论之前还有呢就是仁波切有的时候在讲新的论典之前呢都要念诵这个颂词的,念诵这个颂词呢就是说是这个祈祷加持,然后迎请莲师呢进入到自己的心当中,和自己无二,有这样。所以说平时我们能够经常念诵啊经常祈祷呢像这样的话就说因为本身莲花生大士是宁玛派的祖师,每一个宁玛派的修行人都必须要祈祷的,祈祷之后呢遣除外内密的障碍,有获证大圆满的必要性,所以说呢平时必须要祈祷,祈祷文有很多,像七句祈祷文、除障祈祷文也有很多,这个方面的祈祷文也是很殊胜的,为什么殊胜呢?因为这个祈祷文是无垢光尊者亲自写的,无垢光尊者亲自写的他本身是莲花生大士……(25:30)菩萨无二无别,普贤王如来无二无别,所以说智慧和一切悲心都是圆满,如果能够平时这样精进念诵,这样一种祈祷的话,那么就是非常具有必要力,这个也是一个颂词也不多,然后呢必须要背下来,背下来之后呢?平时就精进的祈祷,那么首先邬金海岛莲花茎之上呢 主要是宣讲莲士降生的这样一种事业,这样一种功德,我们要知道莲师呢是在邬金这样一种海岛,邬金呢是这样一种这个很多说法呢以前呢是印度的范围,现在呢很多地方讲是阿富汉还或者就说是斯里兰卡那一带呢就称之为邬金,那么就是说邬金,邬金这样一种刹土,邬金刹土有个海岛,海岛的莲花茎之上呢,莲花生大士降生的,那么降生的地点就是海岛莲花茎,如来幻化自性任运成,那么就是说降生的方式是怎么样的呢?降生的方式是如来的幻化,自性任运成就,没有通过这样一种世间的这样一种父精母血像这样开始降生而是通过如来的幻化自性任运的方式降生的,很多地方传记记载阿弥陀佛的心间变化一个狮子,然后呢就是说是狮子降生到莲花茎之上了,……(26:45)之间呢莲花生大士就降生了,这样的,所以说莲师呢生下来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佛陀功德的如来幻化自性任运成就的这样一种降生方式,然后呢降生之后呢就具备这样一种相好。灿然妙相随好圆满者,那么就妙相和随好呢三十二妙相,八十随心好,这个方面是妙相和随好的意思,那么以前我们学《宝性论》的时候也知道,妙相三十二妙相是从大的部分粗大的部分进行观察三十二种,随好呢是从八十种这个可以说细致的方式呢再对相好对妙相做严饰的,就是这个妙相和随好,一切都是圆满的,迎请莲师入我意莲海,那么这个莲海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莲海是一个比喻,那么对什么作比喻呢?对这个意作比喻,意莲海实际上是一个意思,那么把自己的心呢把自己的心意呢比喻成莲海,比喻成莲花海,然后呢就祈祷莲花生大士进入到莲花海当中,进入到我的心当中,加持我的心,莲师的心和我的心呢成为无二无别,从这个方面开始顶礼,或者开始祈祷开始迎请,平时能够这样念的话,莲士绝对会入于自己的心相续当中加持自己的内心,那么以前我们是具备很大的烦恼啊、实执啊、束缚啊如果恒时能够修持上师瑜珈,能够迎请圣者住于我的心中,住于我的心中时间一长的话,绝对会和圣者相应,和圣者相应之后呢自己的心和以前就不一样,自己的心就会改变,改变之后呢就会和正法相应,最终呢转凡成圣这方面的功德是绝对会成就的。

下面一个颂词呢?顶礼自己的本性,顶礼自己的心性,本来光明无垢中现诸轮涅,无生自性无二本体圆正觉,有无常断来去皆无非戏境,顶礼不缘贤劣取舍无为心,那么这个方面就是顶礼自己的心,顶礼自己的心性,那么这个方面顶礼自己的心呢和标题当中的心性呢不是指的一个意思,因为前面我们讲心性有两层意思:一个呢是指自己胜义的心性,一个是指世俗庸俗的心性,标题当中的心性休息主要是讲庸俗的心性,这个顶礼当中的心性主要是指胜义的心性,那么就是说从这两个方面呢应该说是有差别的,那么如何做顶礼的呢?本来光明,本来光明无垢,那么什么是本来光明无垢,实际上就是指自己心的本性,自己的心的本性圆满了如来藏的这样一种本体呢他就是本来光明的,本来光明呢实际上就是指他就是一种无为法,不是通过先无后有,造作因缘生灭而造作的这样体现的缘故呢叫做本来,那么光明呢就是讲他没有这些客尘,它自己的本体当中是不具备客尘的,光明呢主要是指这样一种功德法,无垢呢是指垢染客尘法,是本来不具备的,那么本来光明无垢当中显现诸轮涅,在这样一种原始本基当中就像我们前一段时间学的《定解宝灯论》第六题所诠释的一样,在这样一种如来藏本基当中呢一切的轮涅万法就可以显现出来,这方面就是在这个本来光明无垢当中呢显现诸轮涅。

一切万法就可以显现出来,这方面在本来光明藏中显现如来本来面目,第二句无生自性,这方面是讲他的第二个层面,心性的两个侧面,第一个侧面就是本来是光明的,第二个侧面就是无生自性的,那么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本体侧面而已,如果单单是讲它的本来光明,有很多众生容易对他产生实有、恒常产生实执、所以说在宣讲光明部分之后,接下来宣讲无生自性,虽然它的本体是光明无垢的,但是在光明无垢的无二当中,还是一种无声的自性,还是一种大空性的本体,所以诠释如来藏的本体是现空无二的光明空性无二的这样一种本体,所以这个无二两个字,主要是归摄前面本来光明和无生自性,无生自性可以说是光明无垢,他是宣讲,分开讲,首先讲光明再讲无生自性,分开讲并不意味着二体就是他体的,所以说为了遣除我们的执著,为了让我们知道二者的自性呢,后面就讲了无二,无二就是讲法身的光明和法身的空性二者本身就是二者的自性。本体圆正觉,这个无二的本体就是圆满的正觉,这个圆满的正觉不是在他处,这个圆满的正觉就是在心性当中,我们现在起心动念的本体,本体就是圆满正等觉的本体,那么这样圆满正等觉的本体具有什么特法呢,有无常断来去皆无,这是一个意思,非戏境是第二个意思,首先讲第三句当中有两层意思,两层意思当中首先就说有无常断来去皆无,这方面《中论》的顶礼句也是讲过了,一切的这样一种常断来去 戏境都是寂灭的自性,所以说这样一种如来藏本体,是不是确定的有无,或者确定的常断,确定的来去呢,这些都不存在。为啥不存在,因为这些都是有为法,都是千变的自性,不可能是有具备的自性的。首先有无,或者说有无的自性,虽然说本来光明好像存在,但是后面讲无生自性的缘故,就说是这样安立的,也就是说本来光明无垢,它就是鉴别了不是无的自性,无生自性鉴别了不是有的自性,那么这个有和无实际上都是众生的分别念,执著出来争议的状态,而不是它本身的状态,我们认为如来藏有,我们认为空性无,这实际上都是我们分别念的状态而已,分别念的状态根本不是实相,不是智慧,所以说在心性的如来藏当中,不是远离的。常断远离,有的时候是光明无常的,但是恒常呢也不是凡夫面前的恒常,所以说无生自性就知道是非无常,然后这样一种无生自性也不是一种断空,本来光明主要是遣除断灭,离开了常断这方面的,离开了来去呢,来去的意思就说鉴别说它不是一个有为法,不是通过因缘造就得法。如果通过因缘早就的法,这个法刚开始不存在的,因缘具备之后,这样的功德法就来了,来到的意思就说已经显现了,以前是不存在,现在来到我的心中,这个叫来,然后是不是这样一种功德真正来到我们心中呢?有的时候从这名言的全景,讲解的方式我们好像没有现在已经得到了,实际意义上它是一种大无畏法自性的缘故,又新来了一个功德法,那么有没有一个去呢,它不是因缘造作的,是刹那生灭的。如果是刹那生灭的法,它来到这个叫做去,生了之后叫灭,这个叫自性,所以说这样一种如来藏光明它是无为法的缘故,既然没有来,也不会有去的,来去这个也是一种有为法的体相,所以有无常断来去皆无就是这个意思,“非戏境”就是讲这种如来藏的自性,或者说现空无二的本体不是凡夫人思维的境界。那么不是凡夫人思维的境界,入行论智慧品当中讲“胜义非戏境”,“胜义非戏境”的意思也是这个意思,实际上就不是凡夫人思维的境界,那么如果是凡夫人思维的境界,绝对是世俗谛所摄,那么就不可能是胜义谛所摄,而这样一种如来藏自性抉择的时候,我们的本体它不是一个客尘,它是一种胜义谛的本体,所以说根本不是思维的境界,那么既然不是思维的境界,现在能不能够思考呢?实际上我们这样子能够思考它的方式的种相而已。那么真正的这样一种如来藏光明比较现证,现证之后呢不可言说,不可思维,这个本体的差别显不出来。从这个方面可以进行观察,所以说有无常的来去,说鉴别这样如来藏的本体,根本不是有为法,非戏境根本不是世俗谛的法。如果通过世俗谛的观察是无法了解它的自性的,必须通过这些窍决观要去观察、分析这样一种现证,才可以真正知道心的本性,后面就讲不缘贤劣取舍无为心,那么就是说这个心的用法非常多的,前面我们讲庸俗的心,还有就是讲心意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也可以用的,有的时候心就是指真心,有的时候他在内地当中他讲的珍藏如来藏时,真心就是指法性,就是指如来藏,这种心只是用心得名称,实际上是一种无为,无漏的一种智慧,才真正称之为无为心。那为什么讲无为,无漏呢?因为这个无为无漏才能够圆满诠释他的状态 如果说是无漏有为呢,无漏有为不一定是不千变如来藏的智慧的,只有说又是无漏的,无漏的肯是圣者,无为呢?肯定是不变化的,才能够贤踏殊胜的智慧获得实相的状态。那么就说顶礼不缘贤劣,也不执著这样一种贤善的如来界啊,涅槃界啊,或者说这样一种殊胜的功德法,不执著这个,然后也不执著下劣的比如说地狱啊,轮回啊,或就是烦恼心啊等等,下劣心也不执著,为什么不缘贤劣呢,因为它是无为心,无为心是缘智慧的本体的,它不可能缘这样一种别别的,通过分别念去执著如来或者众生啊,轮回啊,涅槃,这一方面都是一种客尘,所以说根本不可能缘、顶礼这样不缘贤劣不能取舍,也没有取,也没有舍状态的无为法的智慧,这方面是顶礼了自己的本体。那么下面这个颂词主要是讲立事或立宗。四句发誓造论的这样一种颂词,那么为什么要造这部大车疏呢?无垢光尊者就在颂词中讲了是必要,我造这个论点不是没有这个必要的,而且具有很大的必要才造这个论点的,所以对于后学我们来讲是有一个促动,这些大圆满传承上师,无垢光尊者他是通过什么样的一种本体,什么样的一种意乐造这个论点?我们知道之后就会对他老人家的悲心,智慧产生感恩戴德之心,然后遇到这个之后就应该精进地去学习,掌握,然后精进地实修才能对得起无垢光尊者造论这样的等启的。

为引无余众生趋入三世佛,胜寂悦意宝洲汇集经续义,明示令众昼夜精勤心向寂,解脱三有甚深圣道大车疏。那么就讲到了为什么要造这个大车疏这个原因,首先是为引无余众生趋入三世佛,胜寂悦意宝洲这是一个意思,我们断句就从这个地方断句。那么就是说为了引导无余众生就是一个不剩下,一切众生,这叫无余众生。为了引导无余众生趋入什么样的宝洲?是三世佛悦意宝洲,那么悦意宝洲是一种比喻,是把三世佛证悟的境界就比喻成悦意的宝洲,那么悦意宝洲又具备珍宝又具备花园,又具备这些想用,就说众生到了悦意宝洲之后,都是心生悦意,非常欢喜不愿意离开的,实际意义上三世诸佛我所证悟的,三世诸佛所趋入现证这种境界,就是胜寂悦意宝洲。那么胜就是殊胜的意思,寂就是寂灭的意思。像这样的寂灭有很多种寂灭,小乘的寂灭像外道的相似的或者是假的寂灭,还有就说给佛的寂灭,胜寂灭就是指佛陀所安住的殊胜功德的这样一种寂灭的本体,那么这个叫做胜寂悦意宝洲。为了让众生趋入这个宝洲当中,然后开始造论,造论的方式是怎么样造论的呢?汇集经续义,明示令众昼夜精勤心向寂的这样一种方法。那么造论一方面运用了广大的理证,然后也汇集了这样的教证,那么这个经主要是显宗的佛陀所宣讲的经典,续主要是佛陀宣讲的立法叫作续。还有这个经续之外,还有这些大德的窍决,还有殊胜的论著,我们就学习这样一种大车疏,慢慢地我们学下去就知道了在这部大车疏当中教证是非常丰富的,而且他诠释的修法窍决也是非常的正确,非常的圆满。可以就说造这个论点不是乱来的,不是没有根据的。

在这部大车疏当中,教证是非常丰富的。而且它是说,可以说全是修法,窍诀也是非常正确,非常圆满。

可以说造这个论典不是乱来的。不是说没有根据的。这个方面《汇集经续义》就讲得很清楚。这个根本不是说没有这样一种依据,它汇集了这样一种殊胜的经典。然后了义的续部,殊胜的这些《中论》、《入中论》、《亲友书》、《致弟子书》、《入菩萨行论》等等等等,很多很多这些,尤其是印度的这些经续,然后印度论师所造的这些论典,主要是归集了这些含义而造的。

为了明示,明示就是非常明显的开示。非常明显的开示或者阐释。

令众昼夜精勤心向寂,可以使一切对本法有缘份的,具信心的,具福德的众生,昼夜不停精进心向于寂灭正法的这样一种圣道。

所以我们就知道无垢光尊者的他的法义,就是必须要具备这个信心。对谁有信心呢?对无垢光尊者本人,还有对大车疏这样一种论典必须要有信心,而且要具备这个福德。如果没有福德的话,你是没办法遇到这部论典,没有福德的话,你没办法圆满学习这个论典,没有这个福德的话,没办法生起修行论典的心,乃至于最后根本没有机会去修证这样一种论典。所以说这样一种论典具缘者,他具有很多很多条件的。

那么具备这样一种论典,所以这个论典很深的原因,就是平时我们在供护法的时候,再再地祈祷护法神三宝上师加持要遣除障碍。然后就是多祈祷无垢光尊者加持整体的障碍遣除。尤其是自己在闻思修这部论典过程当中的一些障碍,也再再地祈祷要遣除。真正在通过这个学习,尽量能够通过这次学习在相续当中得到一个最大收获。这个方面是我们学这个论典的最终目的吧。

所以说像这样讲到令众,众就是具缘者。然后昼夜精勤心向寂。那么就是说,昼夜,白天也是精进,夜晚也是精进。心向寂,自己的心趋向于寂,寂就是讲寂灭的正法。

解脱三有甚深圣道,就是说你能够使众生真正解脱三有,从三有当中,三界轮回当中获得彻底解脱的这样一种甚深圣道,这个甚深圣道就是指大车疏,这个大车疏就是能够明示让众生昼夜修法,最终解脱三有,这样一种甚深正道就是这部大车疏。

所以这个就是无垢光尊者讲到了造论它的本体,造论的这个原因、目的,是为什么样造论?就是为了后代的众生能够尽快时间当中趋向于解脱,而造这个论典。

下面宣讲

能宣说诸法之一论——大圆满心性休息分三。

那么什么叫做宣讲诸法之一论呢?宣讲诸法就是佛陀出世宣讲八万四千法门,还有就是佛陀宣讲很多这样一种可以说是密宗法门,还有就是许多大德们造了很多这样一种解释经续的这样一种殊胜的论著,很多殊胜的著疏,这样讲的。实际上真正的佛陀的圣教浩如烟海,八万四千法门只不过是一种说法而已。是不是一种决定八万四千呢?这个只是一种善法,或者只能表示它非常丰富,各种各样。就像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调伏众生烦恼的法门也相应出现了八万四千。实际上他真正的窍诀或者这些讲法是无量无边的。

那么也就是说,能宣讲诸法的一论,在这个当中也体现了这部大车疏的优越和它的特殊性。那么末法时代的众生的寿命是很短暂的,心态是变来变去的,福德是非常的浅薄,罪障是非常深厚的。所以在这样一种状态当中,你要学习,把整个佛陀的显密一系列教法全部学习,精通无二,进行修行的话,这个非常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很多大德都说如何归摄一切修法,关要而作意非常重要。而本论就是能宣讲诸法。能够在一个论当中宣讲诸法,就是《心性休息》的特点。《心性休息》的特点就是在一个论典当中,将一切万法全部已经宣讲了,这个就是非常非常稀有的一种造论的方式。

我们往后学就知道了,从暇满难得、寿命无常,或者轮回痛苦、业因果这方面共同四种厌世心开始,然后开始如何皈依,依止善知识,或者修解脱道这方面开始,然后就是皈依发菩提心,修持这样一种殊胜的加行开始,然后趋入到这样一种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然后再修持大圆满。所以就是所有的从共同乘的暇满难得到不共的最上乘的第九乘的大圆满的修法,在本论当中全部涵盖。所以当之无愧的,能够称之为能宣说诸法的一个论典。就是这个论典。

这部论就叫做《大圆满心性休息》,分三个方面。

一、入造论之初义;二、广说真实论义;三、宣说究竟末义。

三个方面进行宣讲。

一(入造论之初义)分二:一、顶礼;二、立宗。

顶礼前面不是已经有了顶礼普贤如来,而且又顶礼了三宝吗?为什么还要顶礼呢?前面讲顶礼普贤如来是总的顶礼句,然后顶礼佛法僧三宝是注释大车疏的顶礼句。这个方面科判当中的一者顶礼是颂词当中的顶礼句。这方面是三种不同的层次。所以这方面讲一者顶礼,二者立宗,顶礼主要是颂词当中的顶礼,立宗也是颂词当中的立宗。和前面两个有不同的层次,没有互相抵触,或者重复的过失。

首先讲第一个,一者顶礼。诸佛出世,佛法也由高僧大德的恩德得以住世。那么这个方面,首先从总的方面宣讲如今佛法住世的情况。我们要修习佛法,它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诸佛要出世。如果佛陀不出世,谁来说法呢?虽然佛陀不出世之前,也有这些外道这方面在说法,但是这些法禁不起观察的。如果通过殊胜的智慧观察之后,这些法都不是解脱的道。都不是真正地能够守持这样一种可以说解脱乃至成佛的殊胜方便。所以真正的正法要出世,要真正的正法得以修行,必须要佛陀出世。那么现在佛陀已经出世了,在十方刹土当中,都有佛陀出世,尤其是在娑婆世界,在南瞻部洲的话,贤劫导师当中的第四能人,第四本师释迦牟尼佛出世之后,然后宣讲正法,这个是第一个条件。

第二个条件,我们要学习这样的正法,不可获缺的条件。佛法也有高僧大德之恩德得以住世。那么如果说是佛陀出世然后就宣讲了正法,如果没有这些高僧大德一代又一代的这样一种传承,一代又一代的修正的话,那么现在我们从哪个地方获得听闻或者修行正法的机会呢?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这些佛教史当中要讲护法的因缘。护法传当中它要讲初祖是谁,二祖是谁,三祖是谁。他们怎么样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实际上我们就知道,佛法传到现在并不容易,必须要通过这些具有悲心、智慧的这些殊胜的士夫,他们要不断出世,不断地住持、不断地修正,不断地传授。那么现在我们才可以得以听闻而修习。所以我们就知道,佛法能够传到现在,绝对是高僧大德的恩德。那么凭借高僧大德的恩德得以住世的。这方面就是非常明显的第二个条件。

一方面我们就知道,通过高僧大德的恩德得以住世。还有从另外一个方面讲,现在我们也许不是高僧大德,但是要使佛法住世,我们自己也有责任的。我们自己也有责任。佛法从释迦牟尼佛到自己根本上师之间,一代又一代地传下来,没有间断。那么如果说自己处在这个状态当中,这个时代当中,如果通过自己的懈怠,通过自己不如法的行为而导致这个佛法断代,而且断在自己的这一代当中的话,这个就是非常羞耻的事情。所以我们如果有能力的话,必须要想尽一切办法让佛法住世。那么没有能力,如果自己直接做不到帮助的话,要间接地去做帮助。比如说如果自己没有讲解的能力,那么必须要去听闻。那么如果这个世界上有存在能够讲法的高僧大德,如果下面一个人都没听的话,那么他给谁讲?如果没有讲下去,没有人去学习,那么佛法就会慢慢慢慢就会衰败的。所以不管怎么样,有能力的时候,你最好去修证这个佛法,自己成为能堪能住持圣教,持教的大德。像这样的话,有殊胜的证悟的功德。那么没有证悟的功德,必须要有可以说是教法的功德,###49:22 对于经典论典或者续部他有一种通达,有一种无误的通达之后,他也可以宣讲。虽然比起证悟之后的宣讲还要次一等,但是不管怎么样,如果有人宣讲,这个佛法还是会传递下去的。实在不行,也必须要去好好听闻或者修行。就是再不行的话,千万不要做障碍。反正就是这些方面在一个佛弟子身上,都必须要一一做观察的,一一要做观察。

然后下面再讲自己已获难得暇满人身,这个就是要修习佛法第三个条件。也就是说诸佛出世了,佛法住世了,如果自己没有获得暇满人身,这个佛法和自己是无关的。别别无关。就像回想我们在学佛之前,在出家之前

如果自己没有获得暇满人身呢,这个佛法与自己是无关的,就像回想我们在这个学佛之前呢、在出家之前呢这个哦就说佛法出没出世呢?佛法已经出世、佛法已经住世了,但是我们在没有接触到佛法之前呢,那个时候呢就是佛法存在但是和自己没有关系,那么自己真正获得暇满人身才开门去直遇这样一种这个教法,所以这个暇满人身和人身这个二者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普通人身和暇满人身啊二者是绝对不相同的,所谓这个暇满人身就是指开门接受教法的,能够修持教法的,有这样一种修持,教法这样一种闲暇圆满自性成就暇满人身,普通造业的人身呢,或者就这方面的其他的这庸俗的人身啊根本不能称之为暇满人身,所以说我们讲获得暇满人身他绝对是能够值遇修行佛法的条件具备之后啊才有暇满人身,而现在呢我们就是从初粗的侧面来讲,从大略的方式来讲我们说可以说在座的每一个道友都具备暇满人身,但是 如果往细的观察是不是具备暇满人身这个就不敢肯定,哦因为无垢光尊者《如意宝藏论》也讲了很多很多这些支分的条件,如果要把这些支分的条件一一做观察的话,哦自己真正去观察、肯定真实具备暇满人身敢说自己真的具备暇满人身的人并不多,那不管怎么样呢总的来说我们可以相信佛法、能够修行佛法也可以说获得暇满人身了,这也是接受佛法的第三个条件,此时为了使自他一切众生度过轮回大苦海,而无误完整的喧说一个人从初学到现前菩提之间修行显密如海法理之次第,那么这个方面首先讲到就是这个此时呢,此时为了使自他一切众生度过轮回大苦海,也就是这个是一个次第一个次第的下来的,那么自己获得暇满人身之后又怎么样呢?获得了暇满人身呢哦从真正的获得了暇满要严格侧面来讲的话,当然有些也是获得但是浪费了也有,但是呢通过真正的善用暇满人身他有两种情况,第一情况呢他会使用这个暇满人身呢趋入到小乘的修法当中去。第二种情况呢他可以使用暇满人身趋入到大乘修法当中去,也就是说通过第一种情况他趋入到小乘的寂灭当中哦最多就说自己获得寂灭,哦度化少数众生成就这样一种这个小乘果,那么就第二种情况呢,善巧使用暇满人身修持显密的教法,最终呢不但自己获得了解脱而且呢将一切无量无边的众生都安置在佛位,这个方面就是第二种使用暇满人身的方式,所以说呢既然有自己获得了暇满人身但是怎么样使用暇满人身呢?哦##?52:40 引导我们说此时在这个时候呢,我们是要哦就说是将这个暇满人身呢就说是修行大乘##?52:47 这个也讲的很清楚为了自他一切众生哦不是说哦自己一个人怎么样?就是如果就已经提到为其他一切众生就是指大乘作意的,要从大乘这些作意来使用这些暇满人身,必须要发菩提心然后呢要修持这样一般这个菩提心才能真正的成为大乘的修法,那么为了使一切众生度过轮回大苦海,无误完整的喧说,那么##?53:10 说呢无误完整就是喧说一个人,从初学到现前菩提之间的修行啊,哦显密如法哦这个法理的事情,那么一个人从初学到现见菩提呢哦这个方面也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按照显宗的说法来讲呢三个无数劫当中哦立根者三个无数劫当中精进才会获得的,那么因为这个是讲这个密宗的修法,哦是大圆满修法呢主要是讲密宗的修法,说大圆满有的时候讲高呢就是讲这个阿底幼嘎的修法只是第九乘才是大圆满,那有的时候呢就是统称大圆满的修法,他也在这个大圆满的法里,修法当中呢包含了他的共同加行不共加行等等,所以说呢从这个方面讲也是可以的,一个初学者在最快的时间当中现证菩提这样一种修行,如海法理这个次第呢就在本论喧讲,我今撰著能力轮回中疲倦的心性哦与寂净洲得到休息并圆满诸乘之一的论点-大圆满心性休息,那么就是说为了让这个修学者从初学到菩提之间能够知道如何修持的话我今哦这个我今就是指无垢光尊者,现在呢开始撰著能够哦令轮回当中疲倦的心性,那么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因为众生在就轮回当中呢没有值遇过正法,没有值遇过让你能够使自己疲倦的心性得已休息的这个正法,所以说我们的这个心性是很疲倦的,为什么说这个方面说这个心性很疲倦?有的时候说我的心不疲倦我的心、我自己的性格很开朗从来就没有疲倦过,不是从这个意思,实际意义上就是我们的心呢每一天每一刹那乃到于梦中都在不断的分别外法都在不停的执著外法从来就没有休息过所以说一直是处于这个疲倦的状态的,那么就说是这个我们执著外境、执着自己的身体、执着自己的这样一种感受、执着自己的名声呢、执着自己的休息呢这些方面都是一种执着,那么如果自己处于执着状态他就没办法获得休息的,所以说呢就说能够令轮回当中的这个疲倦的心性能够在寂静中哦寂净中呢就是使自己的心性能够这个休息啊,能够得到安息,像这样的话就说这个于寂静中得到休息哦然后圆满著乘法义啊,而且能够在这个心性、能够圆一切诸乘法义,那么这个论点就是大圆满心性休息,哦因此说呢我们就知道这样一种这个心性休息这种叫法啊他是个很殊胜、真正能够使我们的心能够得到调整、能得到休息,而且我们的心呢就是在这个一世当中哦就说开始成熟,因为我们的心一下子就要成熟到无分别者的智慧,一下就要成熟到这个证悟大圆满的智慧呢这个并不容易,所以我们就讲了他必须次第次第的来,次第次第和这正法相应,而这个本论当中讲到了这个呢就是和次第相应的过程,首先呢是生起出离心,然后在生起菩提心,然后呢在修持##?55:56 加行,逐渐逐渐成熟,最后堪能接受大圆满教育的时候呢通过上师的灌顶然后通过这样一种窍决的加持、修行就可以最快速度当中能够获得这个获证解脱的,所以说我们有的时候就讲显宗密宗哦这个不共之处呢他有很多这样一种窍决性的这个讲法,窍决性的这个修持的方式,那么在本论当中也讲了很多如是的修持,那么我们就说首先要学习这样一种大乘书把这个整个系统呢,就像从这个初学到成就大圆满之间的这个整个系统哦这个整个系统就说圆满的了解,了解之后完全通达之后呢然后我们要趋入修行就使用三处三善引导文,使用三处三善引导文每天修一个法,三天修个修法五天修个修法或者七天修个修法,像这样的话我们的心就慢慢的成熟了,我们的心就慢慢的调柔下来最后呢就可以现证这个殊胜的功德的,这个方面就是讲本部论他这个如何哦造论过程,显现出来的过程,哦就是这样的,全文共十三品,首先是顶礼,那么全文呢是分了十三品进行观察的,从显宗到密乘之间呢都做了观察,首先呢就是顶礼句,我们今天呢就讲到这个地方为止。

第二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之后我们继续宣讲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那么在这个大车疏当中呢主要分了三个方面入造论之初义,广说真实论义,宣说究竟末义。那么现在呢正在讲第一个科判,第一个科判呢入造论之初义呢分了两个方面顶礼、和立宗,如今呢正在讲解这样一种顶礼句,那么在顶礼句颂词之前呢他有一个无垢光尊者他造了一个引文,这个引文呢他主要是讲这个佛法如何通过这些诸佛高僧大德恩德而注释,那么自己要进入佛法要如何要具备这个必要条件,也就是获得这个暇满的自性,获得暇满的自性呢为了趋入这样一种这个无尚精华了义的修法呢必须要发起菩提心,然后呢开始修学哦从初学到现证菩提之间的一切所有的精华的这个修法要义,那么这个就是个引文或者说是无垢光尊者为什么造这个、这样一种可以说是这个论点或者说这样一种经过或者说它的等起。全文呢有十三品首先呢是讲顶礼句,这个顶礼句呢哦颂词当中呢哦可以说颂词的顶礼,本来怙主功德海,智悲自性不可测,诸佛佛子如意源,顶礼散利乐云尊。顶礼散利乐云尊最后一句话好像这个新的版本当中呢有改动的,改动呢就说散利乐云尊者前礼,那么就是说顶礼散利乐云者呢是以前的,然后呢新的版本当中呢就是讲哦散利乐云尊前礼啊,尊就是尊者的尊,散利云哦散利云尊前礼,是这样一种意思,那么这个顶礼句的主要是含义呢主要是对于普贤如来或者说普贤如来无二无别的这样一种诸佛、这样一种上师哦从这个方面呢做这个殊胜的顶礼的,本来怙主、本来怙主有些地方主要是指原始普贤如来称之为本来怙主的,或者说这个本来怙主呢也可以称之为已经现证这个普贤如来无二无别果位的一切诸佛,还有呢这些上师的功德,哦因为呢一方面讲呢本来怙主是讲普贤如来但是呢可以说后面的这些佛子通过修学这种佛法现证了这个本来怙主无二无别的果位之后呢也可以称之为本来怙主,那么可以说本来怙主功德海,就是这样一种怙主诸佛呢具备这个无量无边的这个功德海,那么就说这样一种功德海呢就像大海一样呢深广这些是不可测的,那么这个就是讲本来怙主功德海的意思,智悲自性不可测,那么这些诸佛上师所具备的智慧的自性悲心的自性这个是不可测的,不管说这个方面是极为甚深的,那么到底从哪个方面说甚深呢?这个以前我们在讲甚深的自性的时候了也提到过,所谓的甚深好像就不是哦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一个非常的黑洞洞的一个东西呢好像就说没有他的边际这个感觉。实际上这个哦非常甚深不可测呢主要是从凡夫人的分别心没办法了解,凡夫人的分别心没办法 揣测哦这个方面称之为甚深,那么实际上如果从这个角度上理解的话,是比较适当的,那么经过他们这样一种智慧和悲心呢都是无二双孕的,平时我们的这个智慧呢都是一种分别念,我们的悲心呢都是一种有缘悲心,所以说都是一种世俗可视可议的这样一种境界,而这样佛陀的智慧也是这个无分别的悲心,像这样呢悲心也是无分别智慧,二者呢都是圣者不可思义的境界,所以这样一种智悲自性确确实实的是不可以揣测的,那么诸佛佛子如意源,哦如意两个字呢主要是讲如意宝的意思,这个如意宝是指什么啊?如意宝是比喻,是比喻前面的诸佛佛子,诸佛佛子如意宝的哦源泉,那么它这个诸佛佛子的源泉它是指什么呢?是前面所讲的本来怙主功德海,是智悲自性不可测从这个方面呢它自身有个含义,就说具备这样一种智悲自性的诸佛所喧讲的妙法,那么后面这些学者修学哦可以说本来怙主传下来的妙法之后呢就会成为诸佛佛子如意宝的来源,也就是说这样一种这个修法哦传下来其他的的弟子修行,修行之后呢跟着自己的精进和信心等等呢,那么相应的成为这菩萨然后呢就对境就会成佛,一切诸佛及佛子都称之为如意宝,那么就是因为这些诸佛佛子能够满足一切众生世间出世间的愿望的缘故呢称之为如意宝,那么这一切后来诸佛佛子这些如意宝的源泉他就来自于智悲自性,那么通过智悲自性传法啊哦最后呢可以获得诸佛佛子的果位,所以说叫诸佛佛子如意源,散利乐云尊者礼,那么就是说散发一切利乐哦这个大云的这样一种尊者前呢恭敬顶礼,那么这个主要是对一切诸佛呢做这个顶礼的,那么利和乐呢以前我们在学习《庄严经论》的时候呢,做观礼啊那么有时候这个利呢主要是今生的利益,乐呢主要是指后世的安乐,哦从这个方面的,或者说有的说是今生的安乐和后世的利益总之这个利和乐二者别别解释的,利和乐二者呢就是两个含义一个是指今生的利益和后世的安乐,那么就说诸佛佛子出世呢在今生当中哦在今生当中就说他教导他的弟子,或者说这些后学者依止的这个诸佛菩萨哦诸佛或者上师之后呢就会知道如何取舍,然后如何去修持正法,所以说今生当中绝对获得利益的,那么通过今生当中这样一种利益的这个善根把来世的绝对获得这个暂时究竟的快乐的,所以说利和乐二者就是如是因缘了解的,这个方面就是一切哦能够被能够这个散发利乐云的尊者面前恭敬顶礼这个颂词。那么下面注释当中这样进到,于本基中现前菩提的怙主就是导师出有坏,圆满如海断证功德,那么于本基中面前菩提,这个本基呢就是平时我们讲如来藏的自性,每个众生呢都具备这样一种本性,那么在这个本性本基当中可以说是##?6:20 在学习这样一种这个《定解宝灯论》的时候呢所谓的基道果当中这个基这个本基呢有些时候是按照这样一种这个哦共同乘来讲或者说二转法轮以下来讲的话,这个基呢就说是这个运戒处,和他的这个空性无二无别的状态直接连接,那么如果按照三乘了义的法来讲这个本基呢也是讲这个大空性和如来藏光明无二无别的这个状态这个就是本基,那么最后我们可以说这个本基呢是大无为法的自性,最初在迷惑的时候呢它也不变化,中间修道的时候也不变坏最后成佛的时候仍然不变坏,所以说我们成佛或者说现证菩提呢也就是在本基当中现前的,离开本基之外是没办法单独有一个佛果,本基当中具备了一切如海功德法,一切的这样承持二哦无量无边的这样自性功德,所以说我们知道呢在自己内心当中心性当中就有这样一种本基如来藏,那么所以说我们在最后哦通过现在所谓实修然后通过中间的证悟法性最终呢哦可以说现证菩提,这个一切呢都是在本基当中哦显现本基当中圆满的,所以说在本基当中现前的菩提一切怙主导师、怙主导师呢主要是指这个对佛陀的这样这个称呼,出有坏,这方面都是佛陀的异名,圆满了一切如海断语功德,那么就说这个佛陀成佛之后呢有无量无边的断的功德和证的功德,那么断的功德呢有无量回答起来呢就是有两种,烦恼障所知障。或者说是从这个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因呢也彻底断掉,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因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人我执和法争执,那么断了人我执和法我执之后呢那么就说这个佛果呢就不单单是这个粗大的、现行的即便它微细的和这个就说习气的这样一种二障哦彻底隐没无余全部断尽了所以说圆满了断德,然后呢圆满了证德呢,那么就说是这个证悟哦一切二我空性 、证悟这样一种这个佛大菩提的自性获得一切功德哦智慧呢一切呢都是这个证悟的功德,具足身语意无尽庄严轮,那么身语意无尽庄严轮的意思就是讲一个术语,在密宗当中讲一个术语,实际就是讲这样一种身语意呢都具备这样一种无量无边的功德的意思,那么身体具备无量无边的这个功德庄严,语言呢也具备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意呢就说智慧也具备无量无尽的功德庄严,这个称之为身语无尽庄严轮,而且说是这个讲个轮呢他就说不停息的意思从此到彼,那么就说是这个轮子不停息所以说真正的获得了这样一种这个圆满功德之后呢度化众生的事业也是没办法停息的,所以说从这个方面观察。那我们说身体无尽庄严呢有的时候就体现 在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上面,语言的无尽庄严呢主要是讲六十梵音哦从这个方面呢来体现的,那么意的这个庄严呢就是二种智慧啊、或者五种智慧哦这个方面功德法进行庄严的,只要是真正获得佛果的那么没有一个不具备身语意无尽庄严的,从这个方面想。就说密宗的佛是这样显宗的佛仍然是这样无二无别的,彼之卓越智慧与悲心是以徇私分别性是无法揣测的这个就是讲智悲自性不可测,智悲自性不可测呢彼之这些佛陀的卓越的智慧和可以说无与论比的大悲心呢是以徇私分别心凡夫人的这个徇私分别心根本没办法揣测,那么如果在讲深一点在讲高一点的话,那么佛陀的这样一种真正的自相的智慧和悲心呢哦就十地菩萨他没办法了解,十地菩萨他没办法揣测,哦虽然十地菩萨我们知道他证悟的已经非常的圆满了,而且有的地方经论当中讲十地菩萨的智慧哦可以说和佛智慧非常接近,但按照最了义观点来讲的话佛哦十地菩萨的智慧和佛的智慧呢二者差距还仍然像一个。

十地菩萨的智慧和佛的智慧呢二者的差距还仍然还像一个牛蹄水和大海水一样没办法比较,一个萤火虫和太阳的光明无法比较一样,所以说呢十地菩萨他在处理问题会有分别心,那么很细微的分别心,那么通过这样的分别心也没办法圆满了解,也就是说圆满了解佛陀这样一种智慧和大悲的功德,所以是说只要是行持分别心都是无法揣测的。

勤修即所演说之妙法,是产生三世诸佛佛子如意宝的源泉,讲诸佛佛子如意源,那么诸佛佛子如意源呢,具备这样一种智慧和悲心的诸佛,他可以说是出世或者说安住世间主要是为了说法度化众生,那么说法度化众生之后呢,后面一切的众生勤修起,这个起字就是讲这么一种佛陀,那么佛陀演讲的所宣讲的这样的妙法,勤修了之呢,就可以产生后面的三世诸佛和佛子如意宝。那么就是说佛陀这样一种智慧和大悲心就是产生后来诸佛佛子如意宝的来源,可使尽虚空界的一切众生随各自的意愿,获得人天之赞始安乐以及根基缘份的获得三菩提之究竟安乐,最终现前遍知佛陀大菩提的果位。

那么这个方面讲的就是三种层次,三种层次当中呢,第一种层次就是说是佛陀他住世佛陀传法,传法之后呢就是说可以使尽虚空界的一切众生,跟随各自的意愿,各自的意愿就是说有的时候这些众生想获得今生当中的福德,有的想获得来世这样一种人天安乐,反正呢就是说缘佛陀所产生的妙法去实行的话,那么就是后世的人天暂时的安乐是绝对可以获得的。比如说佛陀在教典当中呢教导佛弟子要布施、要守持戒律,要安忍等等。那么通过这样一种佛法去行持的话,如果真正今生当中精进的上供下施,后一世绝对可以获得极为广大的财富受用的。如果这一世当中精进的守持这样一种五戒十善,或者守持根本戒不犯的话,那么后世当中可以获得人天的善趣的身份。那么今生当中如果能安忍的话,后世可以获得这样一种殊妙的容色。就是说自己的容貌会非常的庄严,那么从这个方面都是获得人天暂时安乐的因,那么因就是来自于佛陀所宣讲的妙法行持。这一方面就是说因为众生各自的根性和各自的意乐的不相同,所以说缘佛法修持之后呢?可以获得各自的人天所产生的,这个可以说是初层次的。

以及随根基缘分获得三菩提的究竟安乐,那么根随自己的根基和缘分来获得三菩提,这个层次就没有放在这样一种人天的快乐上面。这个方面主要是出世间道,那么前面是世间道,这个地方以及以后呢主要讲的是出世间道。出世间呢那么通过自己的种性苏醒的状况,因为有些众生他进入佛门之后呢,发起出离心他这样一种苏醒的种性不相同。有的时候这些众生是苏醒的声闻种性,有些是苏醒缘觉的种性,有些呢是苏醒菩萨的种性,所以说跟随这样一种根基缘分跟随这样一种苏醒的种性的不同的层次,那么他自己也入道,那么入道之后呢修持这样一种正法,最终获得了三菩提的安乐也是不相同的。声闻,缘觉可以通过佛陀所宣讲的四谛十二因缘妙法,分别获得声闻菩提果、缘觉菩提果,然后呢这个菩萨果,那么像这样的话菩萨这种种性,可以通过修持佛陀所宣讲的这样一种六度四摄,还有呢就是大悲空心藏的这些修法,最终获得这样一种佛果。这个方面是总说,就是说都可以获得究竟三菩提的安乐,还有来源呢也是智悲不可测量的自性。最终现前遍知佛的大菩提果位,就是说不管是最初的时候随各自的意乐获得了人生暂时的安乐的这类人,还有呢就是说随根基缘分所获得的声闻缘觉的这一类人。还有呢就是通过菩萨乘修习的这类人,最终因为和佛陀结缘的缘故,最终呢必定会现前佛陀的大遍知菩提果位。

这个方面有很多这样一种殊胜的根据,尤其是在《宝性论》当中对这些问题讲的非常透彻,那么也就是说第一个根据每个众生它都具备如来藏的这个是在三转法轮以上都具备的都已经宣讲的,所以说在宁玛派的传承当中,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当中呢也对每个众生具备如来藏这个是一个最近取因,对每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自性这个也是近取因。然后呢第二个方面呢,佛陀他度化众生的事业呢是不停息的,那么就是说是佛陀呢他住在世间,恒时的转动法轮,恒时的利益众生,那么通过无量不可思议的方便,接近众生来给众生结缘,所以说不管是给佛陀结上什么样的缘分,暂时或者安乐或者声闻缘觉,反正一方面是相续当中的如来,一方面是佛陀的大悲自性,或者说大悲智慧的自性,都是不间断停息的缘故呢,一切众生最终都会获知遍知的大菩提果位。

从这方面去观察的,如是与圣尊,普贤如来与十方三世诸佛子前顶礼,那么了知了这样一种自性之后呢与圣尊普贤如来为首然后呢一切十方三世诸佛,还有呢随诸佛修学。然后超胜凡夫境界的一切菩萨面前做顶礼,因为他们就是如意宝,他们就是能够引导众生趋向于解脱果位的殊胜的,这个方面必须在他们面前顶礼。在他们面前顶礼呢就是说表示恭敬,表示内心当中随喜赞叹!随顺也表示一种随学的决心。那么如果自己不从内心当中信服的话,我们是不愿意在三世诸佛菩萨面前顶礼的,至所以我们要在他们面前做顶礼,是因为了知了他们的殊胜功德,了知了他们是一切诸佛佛子的如意宝的源泉,也就是说如果现在我们要获得这样一种殊胜的果位的话,必须要随学他们,必须要对这样一种殊胜的对境顶礼折服我们,圆满很多的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

这方面就是针对于他们做至诚的顶礼,其中本来怙主功德海,下面是第四如《幻化网》云:“怙主本来圆正觉,功德珍宝大海洋。”全知无垢光尊者就引用这个教证来宣讲本来怙主功德海的这个意思。怙主本来圆正觉,那么就是借用本来普贤如来本来的圆满正觉,功德珍宝大海洋就是说内心当中或者相续当中所具备的珍宝功德犹如大海洋一样,没办法就是说是测显边际。圆满一切智悲智慧者非佛陀莫属, 那么下面进一步从另外一个侧面宣讲佛陀的功德,依据《幻化网》当中的教证,这个是讲本来怙主功德海的意思。然后圆满一切智悲智慧者非佛陀莫属,主要讲的是一切智悲自性不可测从这个方面引入教证的。那么圆满一切智慧悲心的这样一种功德,智悲智慧智悲智慧实际上是不重复的。那么就是说智悲的自性和所具备圆满智慧的自性,那么有的时候智和悲分开讲,有的时候智和悲就是一个智慧的本性本体,除了智慧的本体之外,还有一个悲德的悲心还有一个悲德的智慧。这方面讲智悲智慧者非佛陀莫属,下面就讲引用《中观四百论》云:“故除佛无有,如实号如来。

在这个四百论当中呢,圣天菩萨也赞叹佛陀,故除佛之外没有一个如实能号如来的这样一种迦略舍佛,因为佛陀的出息都是为了利益有情的,还有呢具备一切功德法,只有佛才能真正的叫如来,除了佛之外没办法叫如来的。这些也是具足因果缘起方产生的,然后下面这样一种宣讲,这样一种可以说是佛陀的一种功德法,他的智悲的自性也好,他的功德珍宝大海洋也好,那么他通过什么样产生的呢?虽然从了义的侧面来讲属于诸法实相的侧面来讲那么就是说是这些功德法都是大无畏法的自性不可能变化的,那么不可能变化的为什么这个地方要讲要具足因缘缘起方产生呢?这个方面不是一个矛盾之处,这个方面就是两个侧面而已,第一个方面就是说是佛陀相续当中或者说内心当中所具备的功德法,它确确实实是大无畏法的自性。但是这样一种大无畏法的自性,就是说是它为什么不显示的原因,一方面呢是因为众生的无明,众生的课程遮障的缘故呢不现前,所以说呢我们要视这样一种大无畏法为珍宝功德法显现出来的话必须要具备因缘,也就是说具足因缘和缘起,这样一种因缘法、因果法实际上它是一起遣除课程的方式来讲,从离戏的侧面来讲的,最后所获得的果是离戏果,因为我们现在相续当中的如来藏它不显现,来至于吸附来至于课程,那么就是说是我们要使这样一种功德法现前的话,必须要遣除吸附,所谓的具足因果缘起,主要就是讲如果说是内心当中这样一种无明烦恼的因具备的话那么凡夫众生流转的果就会具备的,那么如果相续当中遣除课程,显露这样一种功德法的因具足的话,那么最终这样一种课程会彻底消尽,那么大无畏法的藏就会显现从这个侧面讲因果的,不是说真正的显现这些无量无边的法人工的是因果法,而是说要对于要显现这样一种如来藏自性必须要有因缘,而且这样一种因缘必须要具备这样一种内因缘外因缘等,那么内因缘

而且这个因缘有内的因缘外的因缘等等,当然内因缘最近取的因呢就是自己的佛性如来藏,还有呢就是说其余的苏醒种性这个是必不可少的,对大乘了义的佛法生起绝对的信解心的因缘是必不可少的,然后呢具备了内因缘之后呢还具备外因缘,外因缘呢主要就是说能够开显自己本休本性的,使自己能够进入这个佛法的大乘的善知识这个是绝对不可缺少的,这方面的因缘具备之后呢才可以产生这样功德法。如《宝性论》云:法从佛生,僧从法生。”那么这样一种《宝性论》也讲过,殊胜的正法是从佛陀而产生的,因为如果没有佛现证正觉的话,怎么可能从佛陀的智慧当中流露出就是说殊胜的三藏十二部的教法呢?所以说呢法从佛生呢从这方面了解的,僧从法生,僧从法生呢就是说这样一种殊胜的僧众现证法性的,按照《宝性论》等等的观点来讲的话,这个僧呢就是圣僧,那么就是现证初地以上的功德法这样一种伽罗称为是圣僧,那么这个圣僧从哪里来的呢?这个圣僧是从法而生的,圣僧是从法而生,有的时候我们说僧众是依止佛陀而产生的,应该说是僧从佛生,实际上呢真正的内心当中要生起僧宝的功德,要现证法性呢,你必须要现证诸法,通过修法之后呢现证诸法的法性才可以产生,所以说呢僧从法生,意思是说这一切都是这个因果的关系,那么通过僧呢僧众而出生这样一种佛陀,因为僧众就是指一地到十地的菩萨,那么这样一种僧众功德法,自性法圆满之后呢这个就是佛,那么一个人呢他可以是首先可以是僧,然后呢通过圆满了僧众僧的 dizi 之后呢,可以获得佛果,所以从这个方面都是有因缘的,关于散利乐云者,如《经观庄严论》云:“……(22:00)怜悯诸众生,顶礼利乐尊。”那么这个主要是讲散利乐云,谁是散利乐云者呢?实际上就是佛陀利乐尊,这个应该是《经观庄严论》二十四品……品当中的内容,核心离心呢像这样的话就是讲这个佛陀相续当中最最圆满的慈心,然后呢大悲心,喜心和舍心等等这一切呢都是佛陀相续当中具备的殊胜的功德,智慧法,怜悯诸众生,因为他具备这四种心的缘故呢,对一切众生生起了怜悯心,像这样众生呢无有意义的漂泊在轮回当中生起了怜悯然后呢开始对众生宣讲正法,所以说呢佛陀世尊就是善利乐云者,顶礼利乐尊,那么我们就是了解了功德法之后呢对佛陀做殊胜的顶礼,如是顶礼有利自己、他人、自他二者获得大利三种必要。那么这个顶礼有什么必要呢?我们说这个可以说在最初的时候颂词当中当作顶礼句是有很大的必要性,那么必要性呢有令自己获得大利,令他人获得大利,自他二者皆获得大利的三种必要性,下面就阐释这个问题,第一,自己获利之必要,若以善妙词义赞叹殊胜对境,则可使自己趋入圣者行为,令他人了知自己是智者,也能令造论究竟圆满。那么就是说自己能获得什么样的必要呢?如果一个人他能够通过非常清净的发心,而且能通过善妙的词义赞叹殊胜的对境,那么赞叹这个殊胜的对境有很多种分类的,像这个殊胜对境呢有十方三世诸佛,然后呢还有住于十地的大菩萨,一地到十地的大菩萨我们在学《庄严经论》的时候呢就知道这个菩萨相续当中具备无量无边的功德的,所以说呢像这样的话也是殊胜的恭敬的对境,还有自己的上师啊还有这些有些地方讲这个父母啊还有就是讲这个僧团哪,还有讲其他的这些这个护法神哪空行母啊本尊哪或者还有这些声闻缘觉的罗汉等等,反正这些呢都称之为殊胜的对境,因为和他们结缘赞叹都可以获得殊胜的功德福报的缘故,这个方面如果真的这样赞叹对境的话,第一个则可使自己趋入圣者行为,因为自己赞叹了这些诸佛菩萨的圣者,所以说赞叹之后呢就和诸佛菩萨结上一个殊胜的因缘,结上一个殊胜的因缘之后呢最终通过自己的善根力和诸佛菩萨的加持提携力,最终呢自己会趋入圣者行为,这个是现在我们做顶礼,现在做赞叹的一个殊胜的必要,然后呢令他人了知自己是智者,那么为什么自己做顶礼赞叹就可以使别人了知自己是智者呢?因为智者和愚者二者之间的差别,他的种类,分类有很多不同的讲法的,比如说有的时候讲呢一个人能够背很多的论典,一个人能够善巧的讲解这样一种法义呢称之为智者,而反之呢就是不能够如是的对佛法方面去闻思修就是愚者,这方面是一种分类还有呢世间上广闻博学的智者,一无所知就是愚者,这方面从自己的所知方面知道多少来定智者愚者,还有一类智者愚者他不是这样分的,那么能够了知对境的殊胜而进行赞叹恭敬,这个是智者,然后呢根本不了知对境的殊胜,自高自大的这样就是愚者,所以说呢是不是智者和愚者一方面呢就是说自己能不能够区分什么是应敬处什么是非应敬处,还有呢知道之后呢自己相续当中是不是具足我慢,如果自己具备很高的我慢的话,是不可能对任何一个对境做赞叹,然后做顶礼的,那么如果自己处在这样一种状态当中,也就是说对境确实比自己殊胜,确实比自己具有功德,但是自己还是一种自高自大的心,我慢的心然后呢拒不承认哪,或者说还要去诋毁,这个就是愚者,然后呢自己知道对境的殊胜之后呢,自己放弃我慢,放弃我执对这样一种应敬处、应赞处然后开始作恭敬赞叹的话,这个方面就是智者的行为,关于这一方面呢是在萨迦班智达《格言宝藏经》当中对智者愚者做了很多分类,所以说如果自己能够对殊胜的对境,通过善妙的词语作恭敬的赞叹和顶礼的话,确确实实使别人一看到这个人,哦这个人,他没有我慢,这个人能够对殊胜的对境赞叹,顶礼他就是一个智者,所以说呢有这样一个必要,也能令造论究竟圆满,如果他能够在造论之前有一个顶礼句的话,通过就是说顶礼对境,对境的加持力的话能够使自己造这部论典能够究竟圆满的,这是第三个必要,

《般若八千颂广释》云:“利他悲尊纵舍命,自之能力不松懈,肩负重任诸大德,危难之时永不舍。”利他悲尊呢这个方面有很多这样一种诠释,诸佛也是利他悲尊,菩萨也是利他悲尊,安住于世间的大乘善知识也是利他的悲尊,这方面就是说是这个都是为了利益他人,内心当中具有大悲心的尊者称之为利他悲尊,那么这些利他的悲尊呢纵舍命,即便是要舍弃自己的生命,但是呢就是说自己要做的事情也是不松懈的,自之能力不松懈,就是自己发誓要做的事情这个方面也是不松懈的,肩负重任诸大德,危难之时永不舍,就是说肩负弘法利生的一些大德呢他自己就是说在危难之时也永不舍弃自己的誓言,这个方面主要是这个教证的含义呢,就是前面所讲的智者他自己造论的时候,绝对会圆满究竟,通过顶礼对境我的方式而使这样一个造论等等的事业呢都能够圆满,中间不出障碍呢他自己内心当中的信心呢或者说是誓愿力非常坚固的缘故,所以说他是不会舍弃的,现在来讲第二个,他人获利之必要,(如果以善妙词义赞叹殊胜对境,)他人了知此为殊胜导师与论典而生起敬信。那么就是说其他人获利的哪个方面的必要呢?如果造论者本人能够通过善妙的词义,能够通过善妙的词义能够对对境作殊胜的赞叹的话,他人一看到这个顶礼句的时候,看到这个赞叹句的时候,他就了知这个导师呢他具有殊胜的功德,这个论典呢也是智者所造的论典,像这样的话就生起净信心,就是说对导师对论典本身呢都能够生起净信心,那么如果对导师对论典能够生起净信心呢,就可以获得利益,如果真正通过他人的论典而对导师和论典生起净信心的话,内心当中当下就种下了以后解脱的种子,所以说从这个侧面能够使他人获利,或者就是说生起净信心之后呢使他就是产生一个非常迫切的心情,马上就想趋入这个论典,马上就要知道这个论典的能权是什么,所权是什么,然后修法的窍诀是什么,这个方面就是在今生当中也能够获得殊胜的利益,如龙树菩萨说:“作者赞本师,并非无有果,于导师论典,生起诚信故。”龙树菩萨也是这样讲的,那么造论之前呢这个作者能够对自己的本师通过各种这样词句,殊妙的含义进行赞叹的话,并不是没有果的,有这个果有的地方就是讲这样一种后果,他的这个异熟果等等,有些地方果就是理解成必要的意思,那么就是说并非无有果,那么就是说并不是没有必要,这个也可以理解,并非无有果就是说你真正对本师赞叹的话,是绝对有善妙的果的,肯定有一个以后获得安乐的果报的,从两个方面都去理解的,那么与导师论典生起诚信故,

“于导师论典,生起诚信故”,如果从于导师论典生起诚信故来理解果的话,这个果如果理解成必要的话就非常恰当了,并不是没有必要的,为什么呢?因为必要就是说赞叹本师之后,其他的人对于导师和论典,能够生起诚信,就有这样一种殊胜的必要性,那么生起诚信之后也可以引发以后的安乐的果,安乐这样的一种殊胜的果报,当然就从两个方面都可理解的。

下面讲第三个问题:自他二者获利之必要,那么自己和他人都可以获利,总的来说,前面已经讲了,作者自己获得功德,他也获得这样种利益,在总的方面归纳,圆满资粮,成办所愿,圆满资粮和成办所愿,自他二者都能够获得的这个利益,第一个自己这样赞叹可圆满资粮,最终成办一切世间出世间暂时和究竟的所愿。

通过这样一种顶礼,或着通过这样一种赞叹也能够生起净信圆满资粮,最终成办所愿,所以说这二者就是共同的利益,。

《广大游舞经》中云:“具有福德者,成办诸所愿。”佛陀在《广大游舞经》中这样讲,具有福德者,成办诸所愿,就是说有福德的人他是可以成办一切所愿的,这个好像是不是和前面没有关联?实际上有关联的,因为自己赞叹本师自己获得福德,他人获得净信,他人获得福德,所以自他二者都有福德的话,成办一切所愿,一切所愿并不是说无因无缘来的,一切内心当中的所愿,比如说心想事成,这些方面的所愿都是内心当中自己本具的福德,通过这个近取因而引发的,所以如果自己能够对本师作恭敬顶礼赞叹,这个方面就有福德,有福德就成办诸所愿的。

《佛陀众行经》中云: “于导师佛陀,虽做微小事,转种种善趣,后获菩提果。 ”那么佛陀另外一个经典当中讲,对于导师佛陀,虽然做微小的事情,内容是在《法华经》当中讲得非常非常的清楚,那么 zi?侍女缘这个画像啊,缘这个一句咒语,像这样顶礼供养乃至于小低头,这些方面都可以最终成正觉或者已经成正觉,这个方面都讲得很清楚,在佛塔当中 shai?一朵花呢已经成佛了,因此说对于导师佛陀,虽然做了微小的事情,都能够转种种善趣这个是暂时的果位,后获菩提果,这个是究竟的果位,所以因为佛陀他内心当中的这个功德自性是无有边际的,只要你和佛陀结缘,你内心当中的这个善根呢就是无有边际的,所以要有这样一种善根呢和其他的对境比较起来的话,佛陀内心当中圆满具备了证悟一切 ru?所有 jin?所有的法性,断除一切障碍,所以说你和佛陀结缘的话,他的果报远远超胜其他果报,所以说首先能够转种种善趣,最终绝对会获得菩提果位的。

讲这个科判二者立宗:

光明法身净佛性,无明执故漂此有,

业及烦恼旷野中,疲劳心性今休息。

这方面就是立宗或者立誓句,就是造这部论典的必要性是怎么样的,光明法身净佛性,这个就点出了众生相续当中的状态,相续当中一切众生他的心的本性是怎么样的,可以说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现相、实相两个方面讲,从现相来讲的话,就是说有六趣、有三界,那么在三界六趣当中,众生受各自的安乐、痛苦或者说是其它的一切的这样一种等舍性等等这样一种感受,那么从实相来讲呢,不管六趣众生哪一个众生正处于这样现相的时候,实际上它的心性、它的实相、它的胜义谛都是如是如是和佛无二无别的这样一种法性,所以说光明法身净佛性,这个光明法身就是光明和大空性无二无别的这样一种清净的法身,就是一切众生本具的近佛性,这个近佛性在其他经论当中也称之为如来藏,那么一切众生本来具备这样一种如来藏本体的。

无明执故漂此有,那么具备这样一种佛性,因为无明的缘,无明主要是不了知一切诸法的本来的状态,不了知一切万法本来是空性的,不了知自己的本体本来是佛陀,所以说这样一种不了知一切万法的状态称之为无明愚痴,通过这样一种无明愚痴对于本来存在的法不去执着不去现证,对于反而不存在的这个 ke cheng 法他认为是实有的,认为是存在的,所以这个叫作无明执故漂此有,无明执固通过这样一种无明错误颠倒的执着开始漂此有,漂泊在三界轮回当中,关于这样一种含义呢我们以前在学《经庄严论》的时候也是讲过的,众生和圣者之间的差别就是这样的,那么众生这样一种特性就是说把本来没有的东西执为有,有的东西执为没有,甚至把本来有的东西了解为有,没有的东西了解为没有,那么什么是有和没有呢,实际上这个地方讲有,就是讲如来藏的自性,或者说殊胜的法性,那么没有呢就是个 ke cheng,那么众生把没有的 ke cheng 认为是实有,比如说我面前的这些房屋,我们自己的身体,山河大地,内心当中的种种的感受,还有这一切本身就是 ke cheng 按照世间来讲,根本一丝一毫本体都没有的,但是众生就把这个牢牢执着,就认为这个是实有的,那么内心当中本来具备的如海的功德法呢,还有这样一种殊胜的空性和如来藏光明的法呢,本来存在的东西他不执着,他认为这个是没有的,这个就是颠倒执着,圣者通过修持胜法之后呢,把本来没有的东西就见为没有,然后本来有的东西就现证了,这个叫圣者,所以这个方面也是讲的无明执故漂此有,讲到了流转轮回的因。

业及烦恼旷野中,就是说众生通过这样一种无明,执着,然后开始漂泊,漂泊之后呢通过业和烦恼,那么这个业就是内心当中的这些一切的有漏业,这一切的有漏业不管是你的有漏的善业,还是说你是有漏的恶业,都称之为有漏业,那么通过这个有漏的善业和恶业再加上烦恼的滋润,那么以前我们在学俱舍,在学其他的因果,??论等等这些论典的时候也是学习过,如果相续当中只有业没有烦恼的话,就像一个种子,它离开了水,那么这个种子没办法通过水的滋润而发芽一样,那么所以说就没办法再投生后有了,从这个角度观察的时候,如果说只有这样一种业,没有烦恼,这样的话业没办法增长广大的,所以说众生流转的话,业和烦恼二者是兼具的,业和烦恼的旷野当中,祈祷心性,我们漂泊在业和烦恼的旷野当中,旷野是没有人家的,非常恐怖的,很广大的这样一种自性,众生在里面绝对不悦意的,非常疲劳的这样一种地方,所以说无垢光尊者就把整个充满业、惑的这样一种轮回比喻成旷野,那么就是说六道众生在这么大的旷野当中无依无靠,无亲无怙,那么像这样的话就是感受了无量无边的痛苦,他的身心是非常疲劳的,那么现在呢无垢光尊者为了这一切疲劳的心性能够得到休息而造了这个论典,那么现在我们的心性都是很疲劳的,所以说为了让我们的心性不再执着外境,不再妄造恶业,不再处于无明状态当中,而修持精华要义法,逐渐证悟应该趋入到这部论典当中去修学。

心之自性是本来光明、超越有无常断四边之佛性,一切众生本来即普遍具有此佛性。一切众生心的自性,现在我们能够起心动念的这个心,我们能够想这个想那个的心,它自己的这样一种本体,比如现在我们能够思考的这个心,这个是它现相,实际上在它现相实相当中,它的本体实际上就是本来光明,本来光明超越了有无常断四边的佛性,有无常断四边就是说平时众生惯有的执着的状态,执着现在一切万法是有的,执着是没有的,或者说堕于常边,一切恒常,或者认为一切断灭不存在的,像这样的话一切的客尘法都彻底超越了这样一种殊胜的佛性如来藏,一切众生本来即普遍具有此佛性,这个佛性不是通过什么样的因缘改造之后才重新产生的,一切众生不管了知不了知,证悟不证悟,反正普遍都具有这样佛性的,就好像一切芝麻周遍油性一样,每一个芝麻里面都饱含着油性,所以说我们就知道一切芝麻周遍油性一样,一切众生周边如来藏佛性,每一个众生都具备佛性如来藏,所以说现在我们这些众生不管显现什么样的身份,不管我们现在的贪心有多重,嗔心有多重,愚痴烦恼嫉妒有多重,现在我们有多大的痛苦,反正没有任何差别,你自己就具备佛性,你自己的本体实相和释迦摩尼佛和普贤如来全知麦彭仁波切等无二无别的,所以说这个方面了知自性之后呢,它是一个令我们发菩提心令我们精进的一个最好的因缘,因为我自己就具备这个佛性,只要我精进,只要我能够去除这个客尘 ,这个佛性就能够显现,所以说像这样了知了这样一种本体的佛子修行者,利根者了知这个自性之后倍加精进,然后了知一切众生都具备佛性,现在我发菩提心是有意义的,如果了知只有某一部分众生具有佛性,有一部分是真正的一禅体,正真的断种姓者

那么现在我发菩提心是有意义的。那么如果我了知只有某一部分众生具有佛性,那么有一部分众生是真正的一阐提,真正的断种性者,

那么就是发菩提心的时候,确确实实会有其他的疑惑和想法。但是现在通过了义的这样一种经论抉择,不管是什么众生,一阐提也是个暂时的讲法而已。实际意义上按照了义的观点,一切众生普遍都具备如来藏佛性,只要具备因缘就可以开发。那么这个时候,就是我自己要具备功德,我一定要发菩提心,一定要救度众生,这方面菩提心会来得非常的猛厉,而且非常的稳固。

《宝性论》云:“心之自性光明故,彻见惑无本体后,圆满正觉已证悟,众生无我之四边,见众如来常随逐,具此无障妙慧者,现见有情之心性,具智如来前顶礼。”

“心之自性光明故,彻见惑无本体后”,这个方面讲修行大乘圣道的圣者,已经见到了心的自性光明。自己内心当中的自性光明如来藏已经圆满或者说支分,已经见到之后,就彻见了这个惑无本体。

那么因为这个自性光明和这样一种烦恼的业惑二者之间是没办法并存的。也就是说对应刚才我们现在的状态来讲,如果现在我们内心当中还具备这个烦恼障,还具备这样粗大的业惑的话,心的光明是见不到的。那么圣者佛陀他见到了心的光明之后,那么和他相应的这样一种烦恼是见不到的。所以说“心之自性光明故,彻见惑无本体后”,这二者是违品,就像水和火一样没办法相融。那么“彻见惑无本体后”,就断掉这个惑。

“圆满正觉已证悟”,这样一种真实或者圆满的这样一种正觉,或者这样一种圣者,他已经证悟了“众生无我之四边”和“见众如来常随逐”,就是见到这两种。就是说见到这两种,这两种是他所见。

那么第一个所见是什么?众生无我之四边。众生无我之四边的意思就是说,见到一切众生如所有性。也就是说通过内心当中的如所有智而见到一切众生无我,不具备四边的这样一种如所有性。这个如所有性和如所有智这个就是两个方面的能见和所见。所见就是如所有性,不管一切的众生,一切的山河大地,它自性本来如是,如是就是空性的。如是,如是就是离开四边了,这个叫如所有性。然后就是不管众生证悟不证悟,反正一切诸法的本体就是这样一种如所有性。所以能够了知这个如所有性的智慧称为如所有智。那么这个真正的如所有智,圆满位是在佛位,部分位是在菩萨位。像这样的话,应该知道这样一种众生无我,四边能够见到就是讲圣者或者佛陀具备的所有智。

“见众如来常随逐”,见众如来常随逐这一句主要是讲圣者和佛具备净所有智。为什么这一句是净所有智呢?见到一切众生在本来空性的当下,并不是一个断灭空,他就是说见众,这个“众”就是众生的意思。他可以真实地见到一切众生具有如来藏。“如来常随逐”的意思就是讲如来的实相功德法,如来藏法。一切众生相续当中如来藏是恒常追逐的,恒常随逐的。就是这个众生堕到了地狱当中,你是不是舍弃了如来藏堕下去的?根本不是。所以说这样一种如来藏是常随逐众生的。现在这个如来藏没有舍弃我们,有的时候是我们把它舍弃了。有的时候是我们不了知它,有的时候我们去追逐其他的客证法的时候,就根本没有去修持,没有去照顾自己相续当中的如来藏。所以像这样的话,如来藏它根本不舍弃自己。所以像这样我们就知道,如果自己能够好好地依止善知识,通过积资净障的方式来修习的话,如来藏的自性是迟早的问题,都会显露的。这方面就是见到众生相续当中如来藏常随逐,这方面就是一种净所有智。

另外净所有智所见到的对境就是净所有法。净所有法是包含了一切的广大的显现法。一切广大的显现法包含了两类,第一类是不净的广大显现,第二类是清净的广大显现。净所有智能够无误同时照见这两种。照见一切万法,因果如是如是。你造这个业,然后酝酿多长时间,如何这样一种成熟,如是如是不虚耗的,一切都是净所有智所照见的净所有法。还有除了这些一切不净的因果之外,一切众生相续当中具备的如来藏显现,这个清净的显现也是净所有法。

所以这个方面讲,这样一种圆满正觉也好,或者这样一种一到四地菩萨也好,他们能够通过净所有智照见众生相续当中周遍具有如来藏。所以这个叫净所有智。照见净所有法。

“具此无障妙慧者,现见有情之心性”

具此无障妙慧,就是具备这样一种无障无碍的妙慧者,大乘的僧众或者佛陀现见有情的心性。现见有情的心性就是大空性和如来藏无二双运的本体,就叫作有情的心性。那么什么叫“无障妙慧”?实际上它的圆满的意思就是讲这个无障无碍。无障就是没有烦恼障,无碍就是没有所知障。所以具备这样一种离他二障妙慧的圣者佛陀,能够现见一切有情的如是如是的心性。

“具智如来前顶礼”,这几个颂词原文是在《宝性论》当中讲僧宝的功德,这个方面讲“具智如来前顶礼”,这个版本不一样。像这样的,就是大乘的僧宝,他也可以见到有情的心性。或者说佛陀确确实实也能够照见。如果僧宝能够照见,如来绝对能够圆满照见。这个方面这个教证说明什么问题?实际意义上,无垢光尊者引用这个教证,就是成立前面的“一切众生本来即普遍具有此佛性”这个立宗。那么一切众生普遍具有此佛性,就是因为离开二障的圣者如是如是通过如所有境和所有智照见的缘故,所以我们就可以诚信,我们自己的内心当中绝对具备如来藏。

“虽然自己具有如是本来清净的智慧,但因未了知其本面而漂流于此三有中”,这就是讲“无明执故漂此有”。虽然自己具有这样一种本来清净的这个智慧,就是没办法被客尘染污的这样一种极为清净的智慧,但是因为通过无明,客尘不了知本面,然后冤枉地漂流在三有当中。而且我们知道,漂流时间已过于长久了。他已经无始无终地漂流在轮回当中。

现在好不容易遇到精华了义的教法,通过这样一种教法,知道我自己具有如来藏,知道自己可以消除客尘的尘浮,如果再这样庸庸碌碌地下去,再这样不修持正法,然后通过造业的身份这样流转下去的话,就非常可惜。以前漂流流转是不知道这样一种修法,不知道自己本来具有如来藏。现在自己知道之后还要流转,这个就是无心的人。内心当中没有心脏,没有心识。不知道取舍。就是这样的。

无垢光尊者的教言,每一个字,每一段话,都是鞭策,策励我们怎么样去精进,怎么样去开发自己本具如来藏这种效果。所以我们看这个教言的时候,好好地去和自己的心对照,自己是不是具备这样一种精进,或者不具备的时候再看这个教言,肯定会转变自己的心相续。

所以“未了知其本面而漂流于此三有中”,也就是说,以无明我执之业力与由彼所产生的贪嗔痴慢嫉五毒烦恼而流转于此三有中。

具体怎么样流转呢?首先是无明我执。通过无明我执产生这个业力,通过业力再产生贪嗔痴慢嫉,像这样就是讲这个三毒或者五毒。三毒或者五毒,有的时候慢就是骄傲,可以理解的。贪嗔痴嫉妒骄傲,这方面一讲就是贪嗔痴慢嫉,就是讲五毒。如果讲三毒就是贪嗔痴,讲五毒就加“慢”和“嫉”二字。

有的时候我们说,贪嗔痴烦恼产生业力。为什么这个方面讲业力产生贪嗔痴呢?实际上这个方面因为贪嗔痴和业,业和贪嗔痴是互为因果的。互为因果,那么通过业当中,可以引发烦恼,然后通过烦恼又可以引发业,二者之间没办法说是别别他体安立的。比如说现在我们通过恶业又可以引发贪嗔痴,通过这样的恶业又可以引发贪嗔痴,通过贪嗔痴又可以引发恶业,二者之间都可以这样理解。

下面讲“如何流转的呢?众生依靠存在于阿赖耶上的各种习气,从而以小品不善和愚痴之业而转于旁生中”。

那么到底怎么样流转?流转的具体方式怎么样的?首先众生依靠存在于阿赖耶上面的各种习气,就是本论当中是承许阿赖耶识,可以说是持这种观点。在有些佛法当中,不承许阿赖耶识持种。还有很多的其他的持种方式。比如说我们学习过的《中论》当中,中论当中的这些有部,或者是犊子部、经部或者中观,它们怎么样安立众生的业果不失坏呢?都有各种不同的安立方式。

唯识宗安立众生具备阿赖耶识。阿赖耶可以守持各种习气,从这个方面进行安立。就是内心当中有无量无边的各种习气,总的来讲,通过小品不善、愚痴的业和习气,我们可以转生在旁生当中,中品的不善和贪心之业而转生饿鬼中,以大品不善和嗔心之业而堕入地狱。像这样的话,就是通过相续当中的贪嗔痴或者业,如果是非常猛厉的,造了很严重罪业的,而且就是再再串习的这样一种不善和嗔心,可以堕入到地狱当中。然后相续当中的不善和这样一种业是中品的话,就堕入饿鬼。有些方面就反过来讲,中品堕旁生,下品堕饿鬼。有这样讲的。前段时间,广论当中也是这样抉择的。

“以相应我慢之随福德分善业而转生到天界人间”,相应我慢,就是说这一类众生他内心当中主要是积累了随福德分。随福德分,像这样的话,就是随福德分的业和随解脱分的业在第四品当中还要讲。随福德分的业是能够直接引发人天善趣的业,称之为随福德分的业。随解脱分业就是通过出离心,至少是通过出离心而守持的这个业,就是随解脱分的业。

所以现在我们学佛,如果内心当中没有以出离心摄受的话,我们这些业,大部分都成为随福德分的善业。最后下一世最多生于天界人间。现在如果内心当中能够生起出离心,通过出离心来摄受,或者能够随顺相应于,这个出离心的业就属于这样一种随解脱分的业。那么这个就成为后世解脱的因。

所以说,这样一种随着我慢,相应我慢随福德善业或者就转生为天界,或者转生为人间。那么如果说是这样一种业,这样一种业非常猛厉的话,还会转生于欲界色界天。如果这样一种业是中等或者下品的话,他就会转生为人间。

“以相应嫉妒之善业而转生于非天中”。如果自己一方面造了随福德分的善业,一方面嫉妒非常强烈的话,那么这样一种善业就相应的嫉妒,最后自己转生于非天,就是转生于阿修罗当中。

“如此分别在各趣中受苦、享乐、不受苦不享乐,行善和造罪。”就是通过这样一种转生,分别在六趣各趣当中或者是纯受苦,或者是纯受乐,或者苦乐加杂,或者苦多乐少,乐多苦少,或者不受苦,不享乐这样一种本色的状态,反正有很多很多不同的分类。行善和造罪,或者就是跟随前世的因缘而喜欢行善,或者依靠前世的等流喜欢造罪,这方面都是通过无名习气而引发的。

“不由自主地漂泊在这无始无终、无边无际、难以行走的三有旷野中,无义地将如梦的显现执为我和自己。”现在我们要仔细观察,不至于我们现在正处于这种状态,就是我们现在正在不由自主地漂泊在无始无终、没有边际的、难以行走的。难以行走就是非常困难,在这个三有当中充满各种各样的障碍,充满各种各样的痛苦和违缘。在这样一种三有旷野当中,无意义地将如梦的显现执为我自己。

现在我们就认为我现在的我执重不重呢?如果我的我执很重的话,实际上就像无垢光尊者这个地方所讲的一样,无义。没有什么实义。然后将如梦的显现,不是实有的,执为我执。认为我自己自尊心或者说我执,这方面就是这样的。

“若详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一切根本不存在,然而迷乱的当时似乎确确实实成立。”一方面讲到了现在我们自己的状态,一方面在引导我们详细观察,就发现这一切就像梦境一样,好像是有,但实际上观察的时候,认真一观察的时候,根本不存在的。如果真的要对这个问题做最为详尽的了解的话,就是一切我和自己是实有而存在的话,必须要学习《中论》、《入中论》等等这一类中观的教言。这一类中观的教言学完了之后,就会彻底地发现这一切根本不存在,但是可以有显现,然而迷乱的当时似乎确确实实成立。

“《三摩地王经》云:“三有众生如梦动,此中谁亦无生死。”佛陀在《三摩地王经》当中也讲过,一切三有的众生,就是在梦中摇动一样,在梦中动摇一样。那么在梦中,就是众生在显现上,大体有显现。但是在梦中,此中就是梦中,谁生谁死,显现是怎样显现的,都不存在。所以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轮回,似乎是这样一种实实在在存在的,好像是有生有死,但真正一观察的时候,到底谁生谁死呢?没有一个生,也没有一个死。从这个方面讲到这样一种实际情况。那么众生就是因为不了知这样一种实际情况,而往生于轮回当中。

现在我们学习这个教言就要打破这样一种大梦,把这个从这样一种生死大梦当中彻底地觉醒过来。觉醒过来首先就必须要听闻教言,然后必须要去实行教言。你不实修,单单听闻,还是没有力量的。

“《梵天请问经》云:“如梦显现诸众生,分别为自业所缚,不断感受多苦乐,虽为无我真如性,愚痴凡夫执自我,三有痛楚屡屡生。”在这个方面就是讲到《梵天请问经》,如梦显现的众生,分别为自业所缚,就是被各自,业就是前面所讲的一样,有上品的业,中品的业,下品的业,随福德分的业等等。通过被自己的业所束缚,根本没有自在。在没有自在当中,不断感受极多的痛苦和安乐。这些痛苦和安乐按照《中观四百论》的观点来讲,一切三有当中苦乐的自性就是一个纯粹的苦,乐也是痛苦减轻的状态称之为乐而已。

“虽为无我真如性”。虽然一切的本体都是无我真如的本性,也就是一切都是大空性的自性。“愚痴凡夫执自我”,一些没有智慧的,具备无名我执的凡夫,还是在一个无我当中执著有自我的。“三有痛楚屡屡生”,通过执著自我,在三界轮回当中,一切的痛苦屡屡产生,没有间歇的时候。

所以这些教言我们要仔细观察,并不是在这些字句上划下去就满足了。实际上我们就是在没有我当中执著我,那么如果真正从很深处,内心当中对这个问题生起定解的话,我们就会再再去观察,再再去观察就会对一切无我,尤其是自己根本没有我的本体生起定解。对这个无我生起定解之后,对以前自己的这种我执,就是以前曾经产生我执的状态,就会产生一个非常厌恶之心。或者对以前曾经产生自己处于我执的状态之中,也是非常非常后悔的。就是执著自我而流转的。所以现在我们再观察,如果现在还在用很多很多方式,还在加强自我的我执,还没有想办法打破我执的话,那么最后结果还是在教言当中讲的三有痛苦屡屡生。而且在很多教言当中讲的,以前虽然是无有开始,或者是很长时间已经漂泊轮回当中,但如果现在不精进的话,以后漂流的时间还比以前的还要长。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的时候,应该心趋于正法。真正自己的心和正法相应,这个时候才可以有一个解脱的机会。否则根本没有办法打破三有。因为它因缘没有断绝,怎么可以无因无缘消散轮回的显现呢。因此学习教言应该对每一个修行,内心当中绝对要产生一种触动,要有一种震动,和以前的想法不一样。像这样一种触动必须要再再去思考,再再对这个教言和相续去做观察,像这样子去发起一个决心,不能够再放逸下去了。不应该再庸庸碌碌下去了。应该按照诸佛菩萨,尤其是全知无垢光尊者教言,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就开始趋入到修行正法当中,努力在最短时间当中和正法相应。这个方面就是我们这个论典的必要性了。

今天就讲到这里。

第三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休息大车疏》,那么大车疏呢哦大家都知道都是一个哦普通的凡夫众生哦通过了义的精华法次第修习的一生成佛殊胜的窍决方便,那么在这样一种这个哦可以说这个引导文当中呢在这个道次第当中呢主要是喧讲了这些殊胜的佛法的关要,那么佛法的关要呢不外乎就是前面我们讲过的这些出离心、菩提心和这样一种空性正见,那么空性正见呢它又可以包含在这个可以说间接呢引出这个光明藏的这个承许和密法当中这一修法的承许,那么在这部论当中呢就、就关于这些问题呢全部都已经做了最极详尽的这个哦观察,那么可以说是这个现在呢正在讲他的造论的分支当中,那么这个分了顶礼和立宗句,那么现在正在讲第二个立宗、立宗当中呢前面我们讲为什么要造这部论点,实际上意义上呢一切众生呢本身是这个自性的佛,但是呢通过不了知自己的本体而误执其于不存在的这些客尘法而导致的轮回,那么为了遣除内心当中这些这个错误颠倒的认识必须要学习佛法,通过佛法当中这些所指出的这个实相的意义,然后呢反观自己的境界之后哦就可以。首先知道现在我们所执着的这一切呢都是这个虚妄的、都是不实的,就好像一个人长时间习惯了这个见空中毛发,但是呢就是说这个后面他可以说是这个虽然病很重,没办法一下子把这个毛发去除,那么通过其他的智者指点说你见到的这个毛发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你的这个毛发实际上你的眼根出问题之后呢见到的,那么现在呢这样通过观察之后呢他自己就首先知道了他自己是个病人,知道病人之后呢哦他就会去寻求、哦去寻找怎么样一种遣除疾病的方法,然后呢逐渐服药哦逐渐的就可以康复最后呢一切毛发彻底哦彻底消除之后呢可以见到本来不存在的毛发的这样一种清净的状态,同样道理呢现在我们所见到这一切山河大地自己身体啊或者身相续的这些显现呢都犹如毛发一样实际上本身都是客尘都是不存在的,那么就说首先通过哦佛菩萨的教诫了知哦这一切都是不存在之后呢逐渐开始修学佛法,遣除内心当中的人我执和法我执,最后呢这一切的迷乱显现呢都会彻底消尽于法界,消尽于法界之后呢一方面这个不清净的显现哦彻底灭除,一方面就本具的如来藏光明就会呈现的,前面呢这个是这个无垢光尊者呢这样做了教诫的,那么今天呢首先讲虽然诸示无我可是为种种束缚所系的三有众生却执着为我,那么虽然一切诸法都是无我的,那么一切诸法呢就说是内的有情界外的这个器世界,那么这一切诸法呢都是无我,那么这个我##?3:10 讲中观的时候提到这个我就是实有的意思或者有自性的意思,也就是说一切诸法都是无实有的,一切诸法都是无自性的,那么也可以说是换一句话说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那么虽然一切万法都是空性都不存在这一切的显现一切万法本来就是无生的,可以呢为种种哦束缚所系的三有众生执着为我,那么现在处于这个三界当中的这个一切众生呢被种种束缚所系,种种束缚所系呢就是内心当中呢这些这个我执、无明、贪、嗔、痴、嫉妒、骄傲还有这些种种恶业哦种种的错误的认知等等,一切这个烦恼障所知障所系缚的缘故呢哦把不存在我执着为我,现在就是为什么我们认为哦有我或者有你我他有这样一种外在的这些显现呢,实际上就是把这些不存在的东西执着为存在、把没有我执着为了,为此他们挣开##?4:05 此等束缚之言,那么为了使这些这个沉迷于这样一种迷乱显现当中的这些三有众生呢挣开哦摆脱比如说此等束缚之眼,那么这个眼呢哦实际上就是一个比喻,这个眼就是一种智慧的意思,那么就是说如果真正有了这样一种智慧那么就可以召见、照破哦一切都是这个哦虚妄的这样一种假象,如果我们这样智慧之眼一直不睁开一直闭着的话那么还是处于这个黑暗当中还是没有办法照见外面的一切所知的,所以说呢这样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呢那么众生他自己有没有能力自己睁开这个眼睛呢?自己有没有造过一切的错误的显现呢?从众生自己的分别心的状态来讲他是无能为力的,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依靠一些明眼的善知识,然后呢给他就是这个喧讲帮助他挣开摆脱束缚的这个慧眼哦从这个方面讲,那么有必要喧说了义精华法,那么就是让众生能真正了知一切万法的自性,哦打破自己内心当中不必要的执着,所以说呢大有必要喧讲一切正法,而且喧讲一切正法的时候呢了义的精华法是必需要喧讲的,因为就说佛陀他喧讲了很多这样一种教法从某个层次来讲的时候或总的侧面来讲都是了义精华法,因为佛陀所喧讲的小乘或者说大乘密乘这些修法呢都能够帮助众生哦离开痛苦或者安乐,都能够使众生获得暂时或究竟的果位。从这个侧面来讲没有一个不是了义的、从这个方面讲没有一个不是精华的,所以说呢从这个圆满或者说从这个侧面来讲就是这样,但是在佛陀三转法轮当中呢也有这样一种了义的了义精华的精华这个方面也是有这样一种喧讲的,那么我们就知道呢哦可以小乘哦或者是菩萨乘的修法哦密乘的修法关待起来的时候呢上上成了了义下下就成了非了义了,那么尤其对于最极立根的众生来喧讲的时候呢那么他们因为他们的根性呢非常这个利,所以说如果单单给他们喧讲这些这个世间的法或者是小乘的修法啊等等呢他们就没办法在最快的速度当中打破我执获得解脱,所以说对于不同的根性呢喧讲不同的教法尤其是对于利根的密乘修行者来讲呢喧讲这个很多殊胜窍决修法,那么依就无垢光尊者的意思就是说在这部论当中呢就已经喧讲了使一切众生能够挣开摆脱自己的束缚##?6:27 的这个了义精华示,为什么呢?自己了知此理故,仅仅哦追求个人寂灭##?6:34 等,那么为什么有必要给众生喧讲呢?也就是为无垢光尊者为什么要这样子喧讲这样的法呢?因为哦就说是这个自己了知此理之后呢就无垢光尊者说哦我自己都已经了知了这一切这个无我的道理已经现证了这一切无我道理,很多无垢光尊者论点后面都是讲证成瑜珈士啊等等,都是讲他就说已经彻底了悟了这样一种境界,或者有些论点当中讲通过上师恩德而现证的大圆满境界呢在这个整个论点当中呢再现过很多次的,所以说呢从方方面面观察的时候无垢光尊者他自己确实已经了知了这样一种这个一切都是无我而且是现证无我,那么如果哦就说满足于自己了知或者说自己了知此语之后呢仅仅追求个人寂灭这是不应道理的,哦我自己一个了知这样一种这个哦或者寂灭的方法然后我自己把这个修法保密然后我自己修持自己追求个人寂灭这是不应道理的,一方面如果有这样的发心的话他就没办法现证,如果是现证一切万法哦无我的话必定是有菩提心的,所以说从很多方面观察的时候呢都不可以去追求个人的寂灭。下面就讲这个道理,因为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漂泊于此轮回中时无一未曾做过自己的父母,所以舍弃这些老母有情只求自己一人解脱是不合理的,这个时候呢是从一个侧面哦就讲这个道理为什么他不能自己求解脱呢?因为呢就说一切众生哦从无始到现在,在漂泊轮回的过程当中呢没有一个没有做过自己的父母,自己呢也做过一切众生的父母,所以说呢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呢那么自己和一切众生呢都是有过这个亲密的联系的,有这些亲密的关系,所以说呢既然一切众生做过自己的父母那么就说明在做父母的时候呢给过我自己这个很大的这个恩惠,那么给过很大的恩惠呢就是自己的恩人,那么现在自己已经知道了这样一种这个从轮回当中出离的方便而自己一个人去修持根本不理会曾经做过自己父母的这些这个这样六道众生的话这个就是不应理的,所以舍弃这些老母有情追求自己一个人解脱这个是极不合理,这个方面就是引发我们内心当中的大悲心或者说是引发内心当中菩提心的一个哦正确方便,那么我们在修持这个菩提心教授的时候呢、修持这个七种因果的教授或者修持自他平等自他相换等等教授呢都是从不同侧面来引发内心当中对一切有情的悲悯,那么只有对一切众生有悲悯之后呢才愿意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的利益而奋发、才愿意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发菩提心,所以说呢无垢光尊者他就是说那么如果知道了这样一种道理如果一个人去修持的话就非常不应道理,下面就引用这个教证喧讲,至弟子书云,《致弟子书》呢我们也知道是一个印度很出名的大德就是月居士,那么就说##?9:28 或者说月居士哦就月关居士吧,他和这个月称在那烂陀寺辩论呢达七年之久的,那么这个月称菩萨呢持中观哦可以说自空见,然后呢就说月居于呢就持这个他空见,那么就是二者呢就辩论了很长时间,最后呢就说是就哦从不同的侧面呢就是使后面的众生了知了自空的教义也了知了他空的教义,所以说实际意义上呢这些大德辩论都是有必要的,那么《致弟子书》呢就是这个##?9:55 他老人家写的一部这个殊胜的教言,那么写这部教言的缘起呢实际上。

实际上有一个弟子到了边地之后,受这样一种边地的影响,最后呢生起邪见最后呢开始行使一些非法行,那么当他的上师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呢,就写了一个教言叫做《致弟子书》。那么《致弟子书》就这个弟子就是他流落到边地的那个弟子即将要开始堕落的弟子吧,这里面讲了很多殊胜的教言,那么就是说是讲到可以说是暇满难得的道理啊、无常的道理啊、或者说是发菩提心的道理啊等等,一切佛法的精要都在这《致弟子书》当中全部讲了。那么据说这个弟子看了这个教言之后呢生起了邪见然后重新回到了到正道这样一种记载。那这个佛教史记或者说佛教史当中呢,都有这样的如何调伏他这个弟子的邪见恶见弟子的这个过程,或者说写这部论典的这样一种经过。《致弟子书》呢好像是一种书信,实际上呢是一部殊胜的论典,就好像我们平时知道《亲友书》一样,《亲友书》呢也是给乐行国王的一封书信。但实际意义上呢也是一部总结一切佛法要义的殊胜的论著。只不过呢就是说在《致弟子书》它这个里面有很多用了很多私学,里面有些内容是非常难以理解的。这个方面呢就是说字句上很难懂,但是意义却是非常深奥的非常殊胜,那么在这部论典当中讲了很多的教言,此处引用的主要是不能够舍弃老母友情的这样一种殊胜的理由。

亲友入于轮回之大海,现见彼等堕落浪涛中,不知亲友入于轮回之大海,现见彼等堕落浪涛中。

不知生死流转若舍彼,唯求自己解脱无惭愧。

亲友入于轮回之大海,那么就是说曾经做过自己父母的一切亲友,这个亲友呢就不是说现世的我的父母,或者说是现世当中的其它的这些亲朋好友不是指这个意思,这个亲友呢就是往昔的亲友。往昔的亲友实际上就是指曾经做过自己父母的或者说曾经给过自己恩惠的一切众生的意思。这些亲友呢正入于轮回的大海,正在大海当中没办法解脱。

现见彼等堕落浪涛中,现在呢通过殊胜的这个可以说是所诠记,通过殊胜的经论我们就知道一切六道一切三界都是唯苦的自性。那么一切轮回三有比喻成大海的,然后就是说是里面的波涛呢就是比喻成众生堕落在这样一种轮回当中呢无有自在,堕落在这个波涛当中。

不知生死流转若舍彼,就是说是这些亲友及六道众生不知生死流转,不知生死流转呢有两种方法可以了解,第一个方式就是说是这些众生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生死当中流转的。那么可以说为什么它们不知道呢?我们就可以看现在的一些邪见者,现在很多世间人他们知不知道他们正在生死轮回当中流转呢,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在生死当中流转。他们认为呢就是这一世,或者他们认为现在的世间很快乐,必须还有事业还有目标还有追求等等这方面的执着的。所以说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流转在生死轮回苦海当中的,还看这些旁生呢知不知道呢?也不知道。还有地狱的这些众生也不知道,所以说除了极少数的人知道自己是在生死流转之外,大部分的亲友大部分的众生都不知道自己处在这个世界的状况。所以说呢现在通过这样一种殊胜的教言,现见一切众生正在流转,若死彼那么如果处在这样一种状况中,自己如果舍弃了这些众生,将一切众生置之不顾。

唯求自己解脱无惭愧,那么就是说是把一切曾经给予自己恩德的对自己有大恩的这些众生,根本不管他们唯求自己解脱的话是为惭愧者。那么就是说世间人也是这样的说法,你自己的亲人你自己的恩人如果说是受苦,那么你一个人在非常好的房子当中开始享受啊!或者开始说是置它们不顾的话,世间当中就说你这是个没良心的人。那么在佛法当中更是如此范围更广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那么现在自己知道了获得安乐的方便,然后自己开始修持,自己一个人躲起来解脱的话,这个方面也是一个没良心的人。所以说是应该说是无惭愧者。

儿时怀中出生无何能,母以乳汁慈爱而哺育。

于此历尽辛劳之慈母,除非极下劣者谁愿弃?

那么这个是一开始时让我们念恩,念恩呢就是说为什么我们要对一切众生发起这样一种菩提心呢?或者为什么要忆念这些众生呢?这个方面就从现实开始回忆现世母,那么就是说回忆现世母亲对自己的恩德之后再将这样一种恩情推广到其余众生身上,那么能够将这样一种可以说是恩德推广到其它众生的身上的时候,就知道实际上呢今生当中的父母对自己有很大的恩德,我们是可以知道的,那么通过这个道理推测的时候,我自己转生到轮回当中的时候做为别人的子女的时候,一切的父母都是这样关心自己爱护自己的,所以说我对今生的父母母亲如果生起这样一种大悲菩提心,那么对一切众生也应该生起大悲菩提心,那么对一切众生都应该生起的意思。主要引发这样一种所诠记。

儿时怀中出生无何能的意思就是说,儿时怀中呢自己正处于婴儿的时候,怀中呢那个时候自己还不能够行走比如说连爬行都有困难的,所以呢只能够令母亲抱于怀中,那么令母亲抱于怀中意思就是体现,体现什么样一种道理呢?就是说母亲恒时将自己抱于怀中,然后经常给予自己温暖,经常就是说给予自己饮食,然后呢就是遮止自己很多的障碍,是指有漏的安乐的这个角度,这个是怀中的意思。出生无何能的意思就是讲,出生的意思就是讲那么自己处于母亲怀中的时候呢,说明自己刚刚出生刚刚出生的时候呢?无何能什么一种都能力都没有的,那么能够自己去找一件凭自立去找一件衣服这个不行的,那么凭自立去找一口饮食这个也是不行的,也没办法遮止任何的违缘障碍,所以说刚刚出生的婴儿他是没有任何能力可言的,自己保护不了自己的,自己的一切都必须要靠母亲的这样一种恩德才能够成办,所以我们才能够知道自己出生的时候,如果没有母亲的这样一种保护是自己一天都活不下去,或者说自己必定死亡的,这方面就开始可以说是讲到父母的情况。

母以乳汁慈爱而哺育,那么母亲呢通过她自己的乳汁通过慈爱的心来哺育自己,那么就是说是一天是这样的,二天是这样的,然后一个月一年是这样的,我们知道真正能够知道这么含辛茹苦的哺育自己儿女的话。没有一个慈爱心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说她要是哺育儿女的时候,哺育儿女的时候实际上要花费很大的苦心,必须要忍受很多的辛酸,才能够把自己抚养成人,从这方面观察的时候母亲实际上是非常慈爱自己的,母亲对于自己的恩德是非常非常深重的从这个角度讲。

于此历尽辛劳之慈母,那对于这样可以说是历经辛劳的慈母,对自己这么大恩情的母亲的话,除非人格最为下劣的人谁愿意抛弃她呢?实际上是根本不愿意抛弃这样的慈母的。那么小时候是这样的,那么我们自己稍微再长大的时候然后自己好像是一个无底洞一样,母亲呢就是说是经常要添置衣服,或者每天都要为自己饮食而奔波,或者就是说是自己上学的学费啊,或者说其它很多很多费用都是父母辛苦积累的,所以说从这个方面来讲对自己的恩德非常大!那么有的时候我们就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有的时候不好好观想的话,就不会生起母亲对自己有很大的恩德,就不会生起母亲是自己的大恩人这样的想法,实际上有的时候只要我们好好想想这种想法是完全不正确的,为什么呢?有的时候我们出门在外的时候,突然遇到一个好人可以说帮助过自己的,在自己饿极的时候呢给自己提供一顿饭,或者说给自己帮助一点点,哦自己就认为她对我的恩德非常大,好像好几年说起的事件当中就认为她对我的恩德非常大,因为我在非常困难的时候她帮助了我饮食,她曾经给过我资助,解脱了我这样一种苦,这方面就认为她是个大恩人,但是我们再回过头来观想一下,那么这样所谓一种大恩人给我们帮助的时候,他只是一次这样帮助我们,这样感恩戴德的话,那么母亲每天都是给我们这样一种饮食,每天都给我们很大的帮助,那为什么就不认为母亲是对自己的恩德是非常大的呢?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在修持这个念母的时候念恩的时候呢?,必须要从方方面面去观想。才能够真正对自己现世的母亲生起一种这样报恩心,知道这样一种感恩心那么这样一种感恩心从内心当中真正生起来之后,才能够将这样一种念恩这样一种念母恩这样一种心情,推广到其它的众生的身上。如果你对现世的母亲都认为无所谓或者说是她应该做的话,那么没办法将这样一种感情推及到其它众生身上,这个时候所谓的将一切众生看成自己的母亲而修持大悲心呢,这个方面的修法是不用质疑的,这个上面我们好好的思维。

从这个方面让我们好好思维,思维其中所说之理,目睹了长久漂泊在此轮回中被无量痛苦重担压得精疲力竭的一切有情,我甘心情愿撰著能使他们于佛圆满福德所严饰的休憩处——大涅槃之果位中得到休息的窍诀论典,这是在以圆满无量悲心引导飘荡在轮回中的众生。

那么我们就要思维其中所说的道理,思维其中所说的道理之后呢,内心当中必须要生起一种感受,那么就是说生起感受之后呢,我们再回过头来目睹长久漂流在轮回当中的这些老母有情,他们被无量的痛苦的重担压得精疲力尽,那么就是今生当中我们再看一看就是其他的这些众生我们就知道他在这个世间现实当中有各式各样的痛苦,有的时候是身体上的痛苦,有的时候是心里的痛苦,有的时候是得不到的痛苦,有的时候是遇到这些恶缘的痛苦,反正就是说从生下来到现在如果我们相续当中没有佛法的甘露的这个智慧对治的话,他们在面对痛苦的时候呢很多时候都是做一些无力的挣扎而已,对真正摆脱痛苦没有一些实际的操作的方便,尤其是有的时候观想如果自己的母亲现在遇到这么严重的痛苦,那么我现在有什么想法呢?我现在根本不可能说给她可以说是提条件,然后根本不可能说,就是我给我的母亲做这样一种可以说帮助她摆脱痛苦的事情,母亲应该给我回报啊,或者母亲应该怎么怎么样,如果作为一个真正的孝子,知道道理的人来讲的话,见到母亲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自己心甘情愿的不计任何报酬的,这样一种心愿就会生起来,而且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怎么样使自己的母亲在尽快的时间当中离开这个痛苦而获得安乐,这个方面就是作为一个人子来讲的话是必定要生起的心态。那么再把这种心态推及到一切众生的时候呢,那么既然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有恩德的话,那么现在我帮助一切众生摆脱痛苦那么就是一种可以说就是一种责任了,就是一种义务了,而不是说是我给众生做这个事业那个事业,必须众生要给我报答,或者说必须众生要给我供养,这个方面的想法就会被真正内心当中生起的这样大悲菩提心的这样一种修法彻底遣除的,所以说这个方面为什么说心甘情愿的撰著呢?心甘情愿的撰著就是说我们心甘情愿地要对众生做利益,无垢光尊者从他老人家自己的侧面来讲,思维了其中的道理之后,见到了一切的老母有情正在轮回当中被痛苦重担压得精疲力竭,没有办法,自己根本没有能力从这个痛苦的状态当中摆脱出来,所以说无垢光尊者就甘心情愿地就心甘情愿的撰著能够使一切众生就是使他们于佛圆满福德所严饰的休憩处,实际上就是指佛位的意思,佛陀的圆满福德所严饰的休憩之的佛位,大涅槃的果位中得到休息的窍诀论典,这个方面就是一种彻底报答母恩的一种殊胜的方便,这是在以无伪悲心引导漂荡在轮回当中的众生,这个就是通过无伪的无有造作的,真实的大悲心呢引导漂荡在轮回当中的众生,这个是真正的报母恩,因为如果现在给母亲提供一点点饮食啊或者提供一点点安乐呢这个算一种报答的方式 ,但是真正能要报答的话,这个是远远不够的,这个佛陀在很多经典当中都讲过的,这些方面报答远远不够,只有真正能够将自己的母亲从轮回当中引导出来,能够将她们安置在解脱和成佛之地呢才能够真正的报答。

《华严经》中云: “奇哉!善男子,观想有情界,身语意所作所为乃真实引导漂于轮回众生,以无量大悲结合世间或出世间之典籍真实造论,劝勉他人行善,此等同承侍昔日佛陀、供养善逝、树立法幢、开创解脱通衢大道,说为圣士、如意宝顶。 ”那么为了说明真正的利益众生,或者造论典是一种真正利益众生的这样一种方式呢,无垢光尊者引导《华严经》当中的语言。奇哉!善男子,观想有情界,那么观想有情界的意思就是说观想有情界的种种痛苦,那么观想有情界的实际情况,那么比如说我们现在观想一切有情,他是怎么样处于轮回痛苦当中的,有些呢是苦苦,有些呢是变苦,有些呢就是行苦,反正呢一切有情就是说不被痛苦所煎熬的一个都没有,然后观想有情界之后呢引发大悲心,身语意所作所为乃真实引导漂于轮回众生之无量大悲,如果观想有情界的痛苦之后呢,自己的身语意一切的所作所为真实为了引导众生,这个方面就是一种怜悯有情的无量大悲心,那么自己的身体怎么样做呢?自己的身体尽量去可以说给众生安慰啊自己的身体尽量去帮助众生啊,这个方面就是一种身体的这个利益,自己的语言呢给众生宣讲这样一种佛法,或者说给众生开示正道,或者就是通过这个软语去安慰他们,救助他们,这个方面就是语言方面表现的,还有意方面就是真心实意地对这个众生呢生起拔苦的心念,这方面就是身语意的所作所为,那么如果能够观想有情界的痛苦,为了救渡他们的痛苦自己的身语意引发种种的行为,这个就称为真实引导漂于轮回众生之无量大悲心,结合世间或者出世间的典籍然后说是这个根随不同的根性,如果说有些世间的典籍能够帮助到他们呢就造世间的典籍,如果出间的典籍能够帮助到他们呢就造出世间的典籍,这些方面都是有的,比如说世间当中的医学,如果这样一种医学的专著能够帮助众生,能够使众生真正能够获得安乐呢,就造这部分的论典,或者就是这些格言,世间当中的这些人规格言方面的世间的论典,如果能帮助众生解脱轮回或者获得安乐的话,也造这部论典,或者有的时候就是说通过宣讲小乘的修法,出世间论典可以帮助他们的话,就造这个论典,然后如果是菩萨,菩萨乘造六度四摄的论典等等等等,劝勉他人行善,然后通过这样论典,造论的方式劝勉这些有情劝勉六道众生呢开始行持善法,步入解脱道此等同 ,此等同承侍昔日佛陀,那么这样一种功德和这样一种利益呢就等同于昔日承侍昔日佛陀一样,我们认为承侍昔日的佛陀功德非常大的,那么就是说如果能够真正的能够引导众生的话,如果真正的能够引导众生,将众生安置在解脱佛系的话,这个功德就等同于承侍佛陀是一模一样的,那么对佛陀来讲是福田,对众生来讲它是一种悲田,这种悲田,所以说对于这个福田作供养,对于悲田,或者对于这些痛苦的众生对于苦田开始做利益呢,实际意义上功德都是非常大,都是自己成佛之因,相当于就是供养善逝一样,相当于就是树立这个法幢一样,将这样一种正法的宝幢佛法的宝幢能够树立起来,那么佛法的宝幢树立起来之后呢众生就有取舍之道,就能够如是获得解脱,开创解脱圣道,说为圣士那么对于这样能够开创解脱圣道者,就是通过造论的方式开创解脱胜道的说为胜士如意宝顶。这个就是真正的胜士,就是一切如意宝的宝顶,这个教证就赞叹了通过大悲心引发而造论典的殊胜的功德和利益。

这以上已宣说了立宗句,那么这个以上就讲了为什么要造这个论典的立宗或是他的所为他的目的。

那么下面开始讲就是第二个科判呢就是广说

(广说真实论义)分十三:

因为前面可以说是初义吧,现在就是真实论义分十三,那么十三个科判就是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的一切的内容全部包括在十三个科判当中,也就是说分了十三品。

一、暇满难得;二、寿命无常;三、轮回痛苦;四、业因果;

那么这四种修法呢实际上就是平时我们称为的四种厌世心,那么四种厌世心呢就是我们要步入解脱道的话,不能够贪著轮回,贪著轮回和求解脱道出离轮回心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如果我们内心当中恒时贪著轮回的话,就没有办法或者根本不愿意趋入到解脱道当,如果我们开始背弃轮回的话,才可以真正从这个时候开始趋入解脱道,所以说呢我们要真正生起出离心呢,这些这个佛还有这些圣者呢宣讲的很多殊胜的方便,那么这样一种四种观想的方法,这四种引导呢就是真实能够令内心当中生起出离心的殊胜的窍诀,那么暇满难得,寿命无常呢就是主要是厌弃今生的,我们对今生当中的世间八法要彻底的厌弃的话要观想暇满难得,寿命无常,因为暇满是难得的,所以得到了之后呢必须要可以说是追求圣道,如果用这种暇满追求世间八法的话就是耗费了暇满的大义了,所以说如果暇满难得修好之后呢自己会将一切的精力放在修佛法方面,就绝对会淡漠对今生当中的一些追求,然后就是说再观想寿命无常,因为寿命是无常的缘故而死的时候只有正法才有意乐的缘故呢,所以说自己在现在到死亡之间呢他就不会对世间八法有任何兴趣,所以说这两个主要是对今生耽执的去除的方便,轮回痛苦和业因果主要是对与后世的耽执的方便,那么我们观想整个轮回都是痛苦的,也就是现在我们是人,如果以后我得到天人的身份是不是比现在更快乐呢?从某种侧面来讲的话确实更快乐,但是呢就是说是这个三恶趣也好或者就是说三善趣也好,都是痛苦的自性,所以说我们将我们观想整个轮回痛苦的自性之后呢就不会对整个六道产生一个希求心的,所以说后世当中我不管是转生的恶趣,还是后世当中再转生为人,再转为天人再转无色界的这个天人实际上都是痛苦的自性的缘故,就熄灭了自己追求后世安乐的心了,业因果就知道了一切都是业引发的,一切的因果都是业为自性的,所以说呢现在当中我如果自己造有漏业呢下次还是投转到六道当中继续流转,如果开始造无漏业呢相顺于出世间道呢我们就可以获得出世间的果位,所以说呢从业因果观察的时候他也不会对后世的人天善趣引发兴趣的,这方面主要就是四厌世心的修法。

然后呢就是依止善知识,依止善知识就是说我们真正的要获得生起出离心之后呢,生起出离心之后又怎么办呢?生起出离心之后呢如果按照自己的自我造就是没办法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也就是说通过修过修持四种厌世心虽然我的内心当中确确实实想要出离轮回了,但是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导怎么出离轮回?什么是出离轮回的方便?这个自己一无所知,所以当我们有出离心之后呢必须要通过依止善知识,善知识才可以给自己指引如何出离轮回的善道,所以说必须要如理如法依止善知识,尤其是要获得即生成就的果位必须要依止标准的金刚上师才能获得解脱的。

然后呢是皈依,第六是皈依;第七是修四无量;第八呢是发菩提心;那么这三种修法呢主要是可以说是依止善知识之后需要做的,或者说是不共加行方面的,自己要皈依这样一种三宝,然后呢修持四无量,修持四无量主要是发菩提心的方便,如果四无量心修好之后呢,菩提心就可以发起来,所以说这个就是进入大乘的修法。

第九生圆双运;第十证其不住二边之智;十一、道禅定无垢止观双运;十二、修等持方便;十三、任运自成之果。

那么后面这五品呢实际上是宣讲密宗的修法,如果说是发了菩提心之后,发了菩提心之后呢当然自己想要利益众生的,那么利益众生的时候哪一个佛子不想要最快的速度去利益众生呢?实际上我们就是说,有的时候我们要通过三个无数劫,但是我们在学习说通过三个无数劫成佛之外还有更快的方式可以成佛,还有更快的方式在一生当中可以成佛的这个方便,作为一个内心当中菩提心非常增胜,非常自然的佛子来讲为什么不追求呢?所以说呢后面五品密乘的修法就是对于菩提心真实生起的佛子来讲,他为了尽快地利益众生呢他就要开始修持密法,那么后面五品主要是宣讲的密宗的修法,那么我们在讲的时候首先讲第一品是暇满难得,暇满难得呢是四种厌世当中的第一种厌世心,那么暇满难得呢我们以前也学过很多次,那么我们也知道这个暇满难得的修法非常关键的,是趣入修法的第一步,因为我们现在获得人身了,获得人身就是说如果你善于使用呢?这个人身就可以成为你修持出离心,修持真正佛法的因,如果你不善于使用,你将他等舍放弃在一边呢像这样的话就是一种虚耗了,那么如果再进一步地使用这个人身造罪业,然后呢就是后世我们通过这样一种暇满人生堕到恶趣当中,那么就是更加可怜的一个事情了,所以说我们要把这样一种暇满难得这个道理呢就是说好好的学透彻,学透彻之后呢再观察我现在在做什么,我现在在用这个暇满人身在做什么?我现在在用这个人身在造罪吗?还是说在舍弃它吗?还是在真正的修善法呢?所以说这个一个人身呢它可以做三种事情,当然作为一个求解脱道的人来讲呢,我们的这个目标应该说是使用这个人身精进地修善法,但是如果不把这些暇满难得的道理分析清楚呢?总是认为这个人身是容易得到的,那么以前呢肯定是理所当然得到过的,现在已经得到了,再这个后世肯定也会得到的,那么有没有道理,有没有根据呢我们就要通过学习暇满难得这样的教言来分析实际上这个人身并不是这么容易得到的,今生当中自己不好好使用这样一种暇满人身造善法的话,后世不要说解脱,就连一个人身保得住保不住都成问题了,如果保不住人身成了一个恶趣的身份,那个时候你的修法的心根本生不起来的,只有在痛苦当中只有在无明烦恼当中像这样的话度过一生又一生,实际上根本想不起可以修持佛法,所以说呢在很多经论当中讲一世人身万劫难复,那么一世当中,比如现在我们从现在到死亡之前,到底是用几十年时间呢?十几年时间呢?几年呢?或者说还有几个月?或者说是在这个星期当中就会死呢?如果说真正按照经论当中观点讲,一世人身万劫难复,这一世你失去这个人身很容易,但是真正要恢复这个人身一万个大劫当中都难以恢复的,所以说我们现在就必须要知道的这个暇满难得的这个修法,尽量使这个修法融入到自己相续当中去,然后尽量使用自己的人身呢去修持这个殊胜的教义,修持殊胜的佛法,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使这个人身获得大意义,然后呢就是开始学习这个暇满难得,否则的话,我们肯定会使用这个暇满的人身去造这个无有意义的事情,这个方面不需要比量,我们就观察一下自己的心态就知道了,那么我们在学习佛法之前这个人身做了什么,在学佛法之前呢小时候呢就开始贪吃啊贪零食啊或者贪玩具啊贪玩耍的游戏啊等等等,那么上学这一段时间呢就开始贪玩了,或者其它的这些能够追求的事情,然后呢就开始这个步入工作这后就开始贪钱呢贪地位啊或者贪这些异性啊贪的这些,然后就是说是进入佛门之后呢如果不知道暇满难得的这样一种教义的话,开始贪这些施主啊,贪这些钱财啊贪这个供养啊,贪这些名利啊这个方面就是这样贪的,所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根本不知道暇满是如是难得的,如果我们知道这个暇满是这么难得,还有没有这个闲工夫去贪这些东西呢?确确实实根本不会的,所以我们说不要小看这些修法,这些暇满难得乃至于业因果这些修法是对于我们现在相续当中这些邪念,像这样一种可以说懈怠的心情来讲是真正的最殊胜的对治,最能够使用的对治就是这样的,那么如果我们内心当中不生起这样种心,以前是怎么放逸的,以后还是这样放逸,放逸到最后那么死亡的时候呢空空的,双手空空一无所得,需要得到的善法一个都没有,不需要有的恶业呢整个相续都遍满了,这个方面是这个情况我们就知道后世呢不用怀疑了绝对是恶趣,没有什么可以讲的了,所以说我们对于这些暇满难得的修法好好学习,好好体会无垢光尊者讲的这些教言,就是说体会到之后呢去安住去修持,那么尽量的就能够在以前我们就不说了,反正学习这个教言之后呢,从现在开始到死亡之间呢都能够尽量的使用这个暇满人身去修持最近了义的精华的修法,这个方面才是学习这个教言的真正的必要之处,

暇满难得品分四 :一、总说暇满难得;二、认识暇满之自性;三、明确观察能依所依之自性;四、回向本品善根。

首先讲第一个分二:一、略说暇满难得;二、广说暇满难得。那么就是说宣讲这个暇满难得呢有略讲和广讲,首先讲第一个呢就略说暇满难得。

现在述说真实论义。最初修持菩提的能依即是暇满人身,故于此宣说暇满之次第。

那么现这个就可以说是连接文,现在述说真实的论议,宣讲真实论义之后呢我们就知道心性休息呢其实就是能够成熟我们相续的修法,所以说我们在一边学的时候一边将这些修法要往内观要和自己的相续结合,最初我们要修持菩提的能依就是暇满,有的时候讲的最多的是讲修持菩提的所依,那么就是在学习《入行论》的时候呢所身依所心依啊这些都是从所依的侧面来讲的,所以这个方面能依是从其它方面在解释,那么就是说真正能够修持菩提的这样一种依靠处呢就是一个暇满人身,那么就是说是这个不是暇满的人身,比如说下面讲的中等人身哪或者说是这些无意义的人身哪,或者说其它旁生的身体啊天人的身体啊都没有办法圆满的去成为修习善法的所依,所以说暇满人身就是修持菩提的最初所依,故于此宣说暇满之次第,那么就这个地方开始宣讲暇满的次第了。

友等暇满宝藏身,六趣之中极难得,

犹如盲人获宝藏,当以极喜修利乐。

友等这两个字呢就是一个呼唤词,就开始呼唤这些道友等等,你们应该知道这个道理啊,就这个意思。那么就比如说我们平时要给一个人讲的时候,某某人你好好听着,就这个意思,那么这个时候友等,一切道友们好好听着,暇满宝藏身,六趣之中极难得,真正的一个暇满如宝藏一样的人身呢在六趣当中都是极为难得的,那么六趣当中难得,难道六趣当中不是已经包含了人身了吗?为什么暇满的宝藏身在六趣当中都难得呢?我们就是说在六趣当中确实有一个人趣,有一个人道,但是这个人道还需要分析,是一个普通的人身呢还是一个暇满人身,那么就是暇满人身确确实实在六趣当中都是难于获得的,你这世当中能够得到一个人身,但是能不能得到一个暇满人身呢?这个是不敢保证的,确确实实不敢保证,所以说我们讲具有闲暇和圆满这样一种自性的宝藏啊就是珍宝大藏一样的身体在六趣之中极为难得,所谓的暇满闲暇圆满下面还有广释,这个地方不讲。

犹如盲人获宝藏,当以极喜修利乐,就好像一个盲人突然获得一个宝藏一样,突然获得一个如意宝一样,所以他内心当中呢肯定是生起了很大的欢喜心

【犹如盲人获宝藏,当以极喜修利乐】,就好像一个盲人就是突然获得一个宝藏一样,突然获得一个如意宝一样,

所以他内心当中肯定是生起很大的欢喜心,在这样一种欢喜心当中,应该利用这样一种人身修利乐。

那么我们就可以试想,一个盲人,而且很贫穷的一个人,他平时因为眼盲的缘故,根本没办法通过正常的方式去谋取这样一种生活的资具。当他突然有一天获得一个如意宝的时候,或者得到一个大宝藏的时候,他当然很欢喜的。然后他自己得到这个宝藏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心态呢?他绝对不可能说得到宝藏之后就是一种麻木的心态,无所谓的心态。得到就得到了,得到了无所谓,他不会这样的。

所以当这个盲人得到这个宝藏之后,他非常的珍惜,而且非常的欢喜。他通过这种一种非常欢喜非常珍惜的这样一种心态当中,他就想怎么样使用这个珍宝使自己过上好的生活。他就是这样的。所以一般的人的心态是这样的。我们现在得到人身的这个心态有的时候还不如这样盲人的心态呢。

有的时候我们就通过这些教义已经知道了,这个暇满人身我已经得到了,得到了怎么样呢?得到了无所谓。得到了反正这个是个说法。佛经当中也讲暇满难得,《前行》当中也讲,《广论》当中也说,《心性休息》当中又讲暇满难得。这些方面都是一种千篇一律的说法而已,实际上和我们无关。如果是这样一种心态的话,就是不如理的作意,不如理的一种想法。

所以我们应该知道,这样暇满人身就是盲人获宝藏一样,是非常稀奇的。那么在《广论》当中,不是宗大师引用了四个比喻吗?“虫礼”、“骑野马”、“藏鱼”、“梅乌食”。从这四个比喻进行观察。

就是说一个虫子它突然从地里钻出来,然后爬到佛面前开始顶礼。这个方面是个很稀奇的事情,非常非常稀有的事情。所以现在我们居然得到了人身了,在六道当中得到这个暇满人身,这个方面就是非常稀奇的事情,极为稀奇。

那么骑野马这个比喻,实际上它的侧面虽然都是在讲难得,但是第一个虫礼它主要是放在稀奇,很稀有上面。然后第二个骑野马的这个比喻,就是说一个盲人,一个盲人他从来没有骑过野马,然后突然有一天,从悬崖上滑下去之后,恰恰落到一匹野马上面。然后他把野马的鬃毛抓住以后就开始奔驰。这个时候他一边骑马一边唱歌。别人问:“你为什么要唱歌” ?他说:“我从来没骑过。不要说骑马,连骑羊都没骑过。我现在居然能够骑在野马上面这样奔驰,那么现在我不唱歌,什么时候唱歌。这个就是说明一种欢喜的这样一种心态。他的心态是非常欢喜的。

所以对照我们现在应该有的心态是什么呢?现在通过暇满难得教义观想的时候,居然得了暇满人身,所以内心当中应该白天也高兴,晚上也高兴,有的时候就高兴得唱歌。就是这样的。如果别人说你为什么这样高兴得唱歌呢?(因为)以前我根本没有得到过暇满人身,想都没想过。但是现在我居然得到了这个暇满人身。这么难得我得到了,为什么不高兴呢?所以应该从非常珍惜,非常极为欢喜的方式进行比喻。

藏鱼,就是一个人从来没有吃过鱼,他有一次去亲戚家吃得太多了,要吐的时候,他赶快用鞋带把自己的脖子捆住,不让他吐。为什么呢?他说我以前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鱼,现在要吐的时候,吐出去太可惜了。这个说明一种什么问题?我想这说明一种珍惜。就是很珍惜的这个心态。现在就是这样的。我们从来没有得到过暇满人身,以前没得到过。那么现在得到了之后,马上要失去了。现在通过很多很多的条件观想的时候,像这样一种暇满的人身的身份,只要我死了之后马上要失去了。马上失去之后,就要想一切办法,不要让它失去。就是这样的。就好像他要吐的时候,马上用鞋带把自己脖子捆住,不要它吐出去。像这样我们就观察到自己的状态不对了。自己的状况要开始往失去暇满人身的方面开始滑下去的时候,那我们自己怎么办呢?就生起个稀有想、珍惜想。要去想:用尽一切办法,然后制止他,制止他失去这样一种暇满人身的身份。就是这样的。

然后梅乌食就是好像一个牧童平时非常喜欢吃梅乌食,但是家里贫穷的缘故,一年才能够吃一次。当他分到一块的时候,被狗叨走了。被狗叨走的时候,他这个时候就是非常的痛苦。非常痛苦。我想那个时候就是说,如果真的自己不注意的话,好不容易得到一个人身,那么最后突然失去之后,那个时候就会非常后悔的。那个时候自己应该非常痛苦的。

像这样比喻的时候,就是知道我们从四个比喻去观想的时候,自己得到暇满人身,第一个必须要是非常稀有的。就是虫礼一样。第二个方面就应该很高兴,然后这个方面。第三个就是非常珍惜。第四个方面,如果真正观想以后如果自己不精进,失去之后,就观想如果真正有一天自己失去了人身,真正变成了我们见到的狗或者羊只,或者乃至于变成地狱饿鬼的众生的时候,那个时候就后悔莫及的。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如果得到了人身之后,就要使用这个人身去造善业,千万不要浪费掉。千万不要通过其他世间无意义的琐事使它虚耗。

所以这个地方教诫我们,“当以极喜修利乐”。就是通过很大的欢喜心,去修利乐,就是对今生和后世真正有利益安乐这样一种善法。就应该从这个方面去使用这个人身。所以很多大德就是因为对暇满难得的教义彻底通达了,因此他的精进根本不是一般人所比。

以前我们学过金厄瓦尊者。金厄瓦尊者他修持暇满难得教授,他对这个暇满难得叫作真正地修到了内心当中去。修到内心当中去的时候,他根本不睡觉的。晚上不睡觉。白天不用说了,晚上都不睡觉,一直念这个心咒。他的上师让他休息的时候,他说休息当然好,但是我一想到这个暇满难得的时候,根本没有一个休息的想法。所以这么精进,一辈子当中念九亿遍不动佛心咒。

从这个方面就讲这些都是典范。怎么样才能修圆满了暇满难得呢?就是暇满难得修法怎么样到量呢?这个就是到量的一种标准。所以当我们对世间八法暂没有琐事,我们就认为今天我去外面闲逛了半个小时。什么时候我认为我今天闲逛了半个小时就是浪费暇满人身,就是在做无意义的事情。什么时候内心当中开始有这种想法的时候,或者什么时候我认为做其他的事情都没有意义,只有修法才有意义的时候,这个时候差不多说暇满难得他修得有点相应。否则我们就说,听过很多次了。听过很多次又怎么样呢?或者说修过,修过又怎么样?关键就是这个教义对你相不相应。如果相应,你自己内心当中作意,或者你自己对佛法方面的精进根本不一样的。

所以这个修法不是很简单的修法。这个修法很深的修法。必须要修这个修法。所以我们要把这些暇满难得的修法放在心中去观察,然后生起一个修持的欲乐,然后去,平时当中去串习(这个)修法。

【所有共同趋向解脱之人即是修持菩提的道友,忠言劝勉心地善良的善缘者说:】

就是所有共同趋向解脱之义的修持菩提的道友,这方面就是讲从小乘开始,从趋入小乘教义乃至修持密宗的这些道友,反正这些都是想要追求解脱道的,都是修持菩提道的。虽然这个里面追求解脱道也可以包含这个外道,但是后面无垢光尊者讲“修持菩提的道友”,这个方面作鉴别。也就是我们对于其他外道不能诽谤,因为他们也是想要追求解脱道的。但这个方面真正的道友是怎么样的善友呢?实际上追求解脱道然后修持菩提道,这两个方面和合起来的这样一种,称之为此处的当机者。

“忠言劝勉”,无垢光尊者说“忠言劝勉心地善良的善缘者说”,就是具有善缘的,真正内心当中苏醒了解脱种性的这一切善缘道友。

【一个贫穷的人得到如意宝很稀奇,如果一位盲人获得如意宝比这更稀奇、更罕见,】

就是说一个贫穷的人得到一个如意宝的时候是非常稀奇的,从来他就没有摆脱过贫困,这个时候突然得了一个整个世间当中最具稀有的宝贝——如意宝。因为如意宝得到之后,它可以满足他自己的一切所愿。所以就说明他从得到这个如意宝开始,就注定他决定要摆脱贫困的。但是一个贫穷的人得到如意宝是非常稀奇的事情。

如果一位盲人获得如意宝比这更稀奇、更罕见。那么一个穷人获得了如意宝,这个方面大家都认为是很稀奇的事情。不要说获得个如意宝。比如说在真实当中传扬一个捡垃圾的人,突然在垃圾筒里捡到了一个存折或者捡到了两万块钱,这个就成了一个爆炸性的新闻,就认为这个是很稀奇的事情。但是如果是一个人捡到一个如意宝的话,大家就更加羡慕了,更加稀奇了。再听说一个盲人获得了一个如意宝,大家就认为更稀奇更罕见。这个方面就是这样作比喻。

【而在流转轮回的六道众生中获得殊胜的暇满人身就像盲人获得如意宝一样,理应赞叹。】

如果是恒时无始以来都流转到六道轮回当中,这个众生突然获得了一个暇满人身。获得了暇满人身之后,就像盲人获得如意宝一样,理应赞叹的。那么这个方面讲,突然获得暇满人身是不是说明它无因呢?这个绝对不是说无因的意思,因为下面还要宣讲。获得暇满的自性它是有因有缘的,必须要修持获得暇满人身的条件。如果没有条件,不可能运气好碰到了或者突然遇到了。这个方面只能说,得到暇满人身之后,他的一种惊喜或者一种赞叹的这样一种道理,从这个侧面在宣讲的。

【《宣说暇满经》中说:“犹如一位盲人于十字路口拾到如意宝一般,为无明白翳遮障而漂于轮回之诸众生获得真实人身极为幸运,汝等当恒时修持妙法。”】

佛陀在经典当中这样讲的,好像一个盲人而且又在十字路口捡到一个如意宝。这个方面机遇是非常低的。十字路口人来人往的,不要说掉了个如意宝。就是其他的东西在十字路口很容易被其他人捡去。而且还是一个盲人,根本在看不到的情况下突然获得了。所以这个方面是很稀有的。

“被无明白翳遮障”这个就是指,无明白翳就是说明这是一种无明愚痴,相当无明白翳。白翳就是眼病当中的一种,白内障或者这一类的眼病,非常严重的这样一种眼翳。遮障,被这样一种无明愚痴遮障,导致漂于轮回当中的这些众生获得真实的人身。这个真实的人身就是暇满人身的意思。极为幸运的。

既然已经获得了这样一种暇满人身,汝等当恒时修持妙法。所以既然已经获得,获得之后就不要把这样一种如意宝一样人身放在箱子里面,或者根本不使用它。这个时候获得人身之后,就是要精进地修法。就不要每天睡大觉,不要每天把这个人身浪费到其他无意义的琐事方面。

这个方面就是说这些圣者,这些诸佛菩萨看到某某人你现在已经得到如意宝,然后竟然每天都在浪费这个人身,这些佛菩萨看到会非常心痛的。所以我们自己就知道,现在已经获得人身,确确实实获得人身之后就和以前的人身不一样。这个时候很有自在,就有自由自在的身份,每天都可以精进于听闻、思维和修行。一切的佛法方面都可以去做。

所以如果在这个时候给自己找很多很多不必要的理由,说这个我不做,这个善法我不做,那个善法我不做。佛法不听闻、不思考、不修行,这实际上就是在浪费这个人身。也就是以前我们讲过的,修持佛法,就是通过暇满人身修持佛法和这样一种浪费人身,它是一种正比例。 就是种正比例。也就是如果我们每天二十四小时当中,如果使用这个人身修持佛法如果有二十个小时的话,就说明二十个小时当中都是在善法当中度过的。也就是说也许有四个小时我处于恶法当中,或者处于无记状态当中。就是这样的。那么比照那个比例比较起来的时候,还算是一个修行者。那么如果我二十个小时都是在行持恶业的话,行持恶业的话,那么在二十个小时行持恶业的状态当中,恶业在迅速地增长,善业一点都没增长,就是这样一种状态。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善用暇满人身的话,就是善法增长,恶业消退的一种状态。如果自己没有善用暇满人身的话,就是恶业增长,善业消退的这个状态。如果按照这个比例发展下去的话,我们在临终的时候算一个帐。临终的时候算一个帐:如果每天当中,我们能够善用、善于使用暇满人身修持很大的善法,那么在临终的时候,善业的力量绝对强大,恶业的力量就绝对薄弱。从这个方面观察,或者往生极乐世界,或者获得解脱道,或者就是获得善趣,就是这样一种结果。

那么如果今生当中,我这个暇满人身,暇满人身当中我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这个恶业上面,或者世间上的无意义的琐事,轮回当中的这些家庭的事情或者是其他的无有意义的事情方面,修持佛法的时间只有一两个小时。那么从这样一种比例算下去,到临终的时候,相续当中的恶业绝对就是重,相续当中的善业绝对就轻。那么这方面观察的时候,很大的比例就是让你堕恶趣,然后堕地狱或者感受痛苦,就是这样一种状态。

所以我们就知道,有的时候一天当中这样过去,两天这样过去了,好像没有认为什么。但如果我们能够从整体的方面观察一下,如果我每天都是这样的状态,那么到死的时候我这个状态不转变的话,就是成了一个定性了。所以我们把这些暇满难得的道理要观察,观察之后,再观察我现在每天在做什么?如果我每天都是固定这样善业多恶业少,或者对于善业的意乐不强对恶业的意乐很强的话,从这个各方面观察到临终的时候,绝对就是一个不容乐观的一种事实。那个时候你再要改变就很困难很困难。

所以现在得到人身之后,就必须要好好考虑,自己下半辈子的路怎么走?应该怎么走?还是按照以前庸庸碌碌这样走下去吗?还是应该有个大的转变才行?实际上我们应该按照无垢光尊者的教言来说,应该有个大的转变。否则的话,按照这样下去,说绝对能够获得解脱。谁能相信。自己都没办法说服自己,不要说给别人讲。

所以真正一个修行佛法的人,把这些道理好好观察之后,应该用到修行上面。

那么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第四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现在我们继续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那么现在正在讲广说论义当中广说论义呢分了十三个科判,现在正在讲第一个宣讲暇满难得,那么现在在暇满难得当中呢也是一个略说的暇满难得,那么就是这个呢也分了一个就总说暇满难得这个是分了略说和广说,那么其中略说暇满难得已经讲了,那么今天开始讲第二个科判广说暇满难得,广说暇满难得分了八个方面,第一喧说十八暇满、第二、虽得暇满然无可信之理、第三,劝勉勤于正法、第四、今当精进之理、第五,暇满难得之理、第六,今若不勤则受轮回之苦,第七,暇满为诸法之依处,第八,喧说暇满难得之##01:00?那么在广说暇满的当中呢就这八个方面呢哦可以说系统的介绍哦为什么暇满难得的道理,那么在这个喧讲暇满难得的道理之前呢或者最初的时候呢就需要了解这个什么是暇满,那么什么是暇满的时候呢这个就是第一个科判喧说十八暇满,哦喧说十八暇满的时候主要在介绍什么是这个十八个暇满,那么我们首先介绍一下什么是暇哦什么是暇长满二者之间呢?所谓的这个暇呢就是讲闲暇的意思,那么闲暇呢就是说哦通过一般的话来讲就是空闲的意思,那么就是说有人种空闲那么这个除了八种空闲之外其他有八种这个哦无有空闲,就是八种无暇,无暇呢就说无有空闲的意思,无有空闲呢他就说比较标准的这个含义道理如何理解呢?空闲哦就是专指哦有没有空闲修持佛法,而不是说一个人天天有空闲比如世间上的一些人呢有天天空闲哦做其他的非法之事啊,或者每天在晒太阳等等,这个方面不是说这个地方讲的闲暇,这个方面的闲暇是有没有空闲呢修持佛法的意思,所以说这个就是可以说暇满当中的这个哦暇的意思就说闲暇就说空闲的意思,那么满呢就是指圆满,哦这个圆满呢分了五种自圆满和五种他圆满哦从这两个方面就是观察的,那么在这个科判当中呢主要是广述什么是十八暇满,也就是十种圆满和八种这个闲暇总共加起来就是十八暇满,如果说是具备了这十八个条件的话,我们说这个就是种暇满人身,如果不具备十八种条件呢就不算是暇满人身所以说呢哦观察十八暇满的意义就是这样,主要看我们自己身上有没有具备十八种条件,哦首先喧讲何为闲暇与圆满,这个就是总的一个提问啊,这个无垢光尊者通过问答的方式进行观察,首先呢是假设一个问题,什么是暇满什么是闲暇又什么是圆满呢?下面呢就分了三段进行观察,首先呢喧讲什么是这个可以说是八种闲暇?然后呢是这五种自圆满、五种他圆满总共加起来十八种暇满,从这个方面已经观察过了,首先呢喧讲什么是这个八种闲暇,吾者未生三恶趣边鄙邪见长寿天佛不出世及喑哑远离一切八无暇,远离一切八无暇呢实际上就是这个远离了八种无暇之后呢他的这个哦可以说反方面呢就是八种闲暇,那么我们首先呢观察什么是这个八种无暇呢,这个三恶趣就是三种吗,那么如果我们生于三恶趣当中呢的话那么这个就是三种这个无暇,没有闲暇修持佛法的,那么就是如果在地狱当中呢哦感觉这个非常强烈的这个寒热的这个痛苦,所以说根本没有闲暇修持佛法的,那么如果是恶鬼道当中呢哦感觉非常猛励的这样一种的饥渴痛苦,所以说呢也没有办法哦修持佛法的,然后如果是在旁生当中呢经常被这个其他的旁生所吞噬啊,或者说被人道的众生哦就说杀害啊、或者就说自己之间呢互相就说这样一种侵害等等,所以说呢也没有办法修持佛法,如果生于三恶趣当中无法停止修持,那么吾者未生三恶趣那么现在呢我们生于人道说是明显的就是已经摆脱了三恶趣的这样一种、这样一种可以说是这个身份等,然后下面讲呢边鄙邪见长寿天,边鄙邪见长寿天这个边鄙就是指边鄙地的意思或者说呢有些地方讲就是讲边地,那么什么是边地呢?哦这里面有很多解释的方式,那么实际意义上就是讲这个没有四众弟子游行之处,那么如果这个地方呢有佛陀的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啊或者说是这个居士、居士林哦女居士、男居士,这个方面如果有这样一种这个四众弟子的话那么就称之为这样一种这个佛法的中土,那么如果说没有四众弟子游行的话那么就称之为边鄙地,那么这个称之为边地的意思。邪见呢哦就内心当中指无因果见或者说无解脱见,那么这长断见都称之为邪见,当然这邪见呢有广义的和狭义的这两种,这个地方不是指广义的邪见,广义的邪见呢就说只要你哦内心当中有这样一种这个实执,那么有承许都叫邪见,但这个方面呢明显不是指这么哦就说了义、这么哦就说深广的方式也是这个邪见的,这个邪见主要是针对你自己有没有世间正见,有世间正见呢哦就称之为这个离开邪见,如果没有世间正见就称之为邪见,世间正见就是说对于这个六道哦因果、解脱这些方面呢你自己到底承许不承许,所以这个方面就称之为邪见。长寿天呢哦主要是这个标准的定义呢主要是无想天,那么说在这个可以第四天的旁边呢有这个无想天,无想天主要是以前的这些外道修持无想定,修持无想定以后他的果报成熟然后呢转为长寿天当中,转移长寿天呢就说除了刚开始入定之前和最后最后一刹那出定的这样一种这个有心作意之外呢其他的这个中间这个时段当中都是在无想当中度过的,那么都是在无想当中很多大劫或者很长时间当中呢都是处于无想定当中,所以说呢根本没有闲暇修持佛法的,这方面称之为长寿天。哦佛不出世及喑哑,佛不出世呢主要是讲暗劫,那么佛出世称之为明劫、佛不出世呢称之为暗劫,明就是光明、暗就是黑暗的意思,那么如果佛陀不出世的话那么就说世间上连佛陀的名字三宝的名字都没有,如果连三宝的名称都没有那么如何修持佛法呢?所以说如果处于哦佛不出世的暗劫完全没有办法修持佛法的时候就杀身之为无暇,还有呢就是喑哑。喑哑呢有两种喑哑。第一种就是意根的喑哑、意根的喑哑呢主要是说非常的愚笨,为什么说愚笨呢就说上师善知识怎么样开示我就根本没办法接授点一滴的这样一种正教呢称之为意的喑哑就是非常愚笨的意思,还有呢就说是语言方面的喑哑就说自己的舌根呢哦不具备,舌根不具备呢像这样的话就没办法哦开始这个读诵啊或者说是这个没办法开始这个依文解义这个方面也是一种,有的时候如果推广来讲主要是根不具备这个方面也可以哦有了解脱的,就说自己的眼根不具备啊,舌根不具备啊、耳根不具备啊,这个方面都是没办法的,如理的闻思圣教的所以说呢称之喑哑。那么这些呢都是属于无暇处哦三恶趣有三种边鄙地邪见长寿天佛不出世喑哑总共八种,如果处于这八种境地当中呢就称之为八无暇,那么远离一切无暇就称之为八种闲暇,那么观察的时候呢我们都已##?7:59 我们没有生于三恶趣我没有生于边鄙地我这个可以说是这个中国也好西藏也好或哦就可以说汉地或者说藏地啊或者说就是讲这个佛学院等等这个方面都是四众生弟子游行之处,所以说呢说呢这个根本不是边鄙地,那么邪见呢我们都是承许这个前后世这是有解脱的所以说安住在世间##?8:19 当中,没有生于长寿天当中那么也生于明劫,我们自己呢这个诸根明劫的缘故呢没有生于喑哑,从这个侧面来讲的话远离一切八无暇是已经获得闲暇了,那么下面呢在开始观察这样一种这个自圆满和他圆满,为人根足生中土,业际无倒信佛法,具足殊胜五自圆。就说这个方面有五种条件那么如果五种条件具备了的话就是五种这个自圆满,自圆满和他圆满二者之间的差距哦或者差别呢自圆满就说自己身上主要具备的,他圆满呢就是观待他方的这个因缘的,所以说呢从这两个方面称之为这个自圆满和他圆满,那么如果有了这样一种五自圆满五他圆满就会顺利的修持佛法了,那么首先啊观察这个五种自圆满,为人哦这个第一种,那么为人呢哦主要是生而为人的意思,那么现在呢我们生于这个人道当中哦生于人道当中叫做为人,那么就说为什么哦把这个生而为人称之这个五种自圆满而且是殊胜的自圆满呢?我们就知道呢那么就人的身份才最堪能修持正法,人的身份上面呢可以说是可以感受苦乐诸根明利哦可以知道取舍,或者说这个身体呢堪为这个别解脱戒的所依处,所以说呢堪为戒律的所依处的话哦所依的身份的缘故呢可以说人身是最具圆满,在人身当中 呢哦我们说四大部洲的人身来作比较的时候,南赡部洲的人身是最具圆满的,那么从这个方方面面观察的时候我们生于南赡部洲所以说呢这个条件已经具备了,根足哦就是根呢就是指五根的意思,五根哦具足。

根呢,就是五根的意思。五根具足呢就说是这个眼根、耳根、舌根、乃至于身根。五根具备的话,像这样的话就可以堪受,就是说可以堪能接受这个圣教的。如果眼根不具备的话,没办法看佛像,没办法看经书,所以说如果眼根不具备呢,难得圆满的修持佛法。耳根不具备的话,那么善知识给你宣讲佛法的时候,那么如何了解呢?或者就是说上师三宝的名号没办法入耳,没办法可以说是做取舍之道。那么如果说是舌根不具备的话,舌根不具备呢,然后就没有办法读诵啊,没办法和人交谈,讨论这方面的这个法义,所以说呢这个方面也是不圆满。身根不具备呢,没办法做为圆满别解脱戒的所依。那么这个鼻根具备不具备好像有的时候观察的时候,就是说鼻根具备不具备,到底对于我们修持这样一种正法有什么样一种帮助?有的时候好像这个我自己观察的时候,是不是不是一个特别明显的这样一种所依处吧。当然了就是说如果你有了鼻根,知道香味是什么?就可以做供养啊,缘这个香做供养,但是从这个侧面是不是可以观察的?否则有的时候呢就是眼根或者说耳根啊、舌根啊、身根啊,这个方面好像很明显,如果不具备的话,那么做为修持佛法来讲不是很这个圆满的。那么如果是鼻根的话,有的时候我在想的时候呢,鼻根是不是不一定做为一个圆满的必要的条件吗?只是这样一个想法而已,那么是不是圆满呢不一定的。那么这个就是讲根足。

然后生中土呢,一方面也是人,一方面也诸根具足。但是如果生于边鄙地,没有生于中土呢,他的条件也不具备。那么中土呢有两种,一个是佛法的地域的中土,一个是正法的中土。所谓地域的中土,就是以现在印度的金刚座为主的四周的,这样的一种印度的圣境,因为是佛陀出世的地方,诸大德开始弘扬佛法啊,开始就是度化众生的地方,所以这个叫做地域的中土。以印度金刚座为中心,然后旁边的这些大圣地呢,就称之为地域的中土。然后佛法的中土,就不必要观待这样一种金刚座啊,或者印度这样的一种圣地,那么只要是有佛法存在的地方,就称之为佛法中土。那么我们现在没有生于地域中土,但是呢生于佛法的中土当中。

业际无倒呢,主要是你自己的这样的一种业力。业际有没有颠倒?那么如果什么叫业际颠倒呢?比如说你开始行持非常就是说严重的这个罪业,生起很大的邪见,或者生于屠夫、妓女等等,这一类呢就是说和正法违背,叫做业际颠倒。那么我们就是说抛弃了这些不正当的邪业,抛弃了这样的一种不正当的事业呢,称之为业际无倒。也就是说只有在业际无倒当中呢,才可以顺利的修持佛法,如果处于业际颠倒当中是不堪能修持佛法的。

信佛法呢,主要是说自己呢还要就是说信仰佛法,对佛法呢具足这样的信心。那么就是说如果对佛法不具备信心的话,即便是你,就是说你周围充满了殊胜的,这个佛陀、菩萨、和大乘的善知识,但如果你对他们没有信心的话,那么佛陀出世也对你没有意义的。比如说当年佛陀在出世的时候呢,那么整个舍卫国当中呢,有很大的一部分众生呢,就是说对佛陀有信心的;有一部分众生呢是平等的;有一部分众生呢,是对佛陀根本没有信心的,而且有邪见的。所以说即便是佛陀住世,佛陀就在你的身边,那么如果你对佛陀正法没有信心的话,仍然没有办法驱入修持之道的。那么现在呢我们就是对于佛法都是有信心的,只不过这个信心是非常坚固的胜解信呢?还是闻得深信呢?这个方面是需要观察的。那么刚开始我们也许是闻得深信,但是通过在佛学院修持这个尽管佛法,相续当中的闻得深信呢,就逐渐逐渐转变成一种胜解信。就是说知道了道理了,为什么要对佛陀生起信心?这个道理知道之后呢,我们相续当中的信心呢,可以从相似的信心转变成真实的信心。具足殊胜五资源,那么如果具备五种条件呢,就可以说具足了殊胜五种自圆满。

下面讲五种他圆满,值佛出世与说法,正法住世入佛门,善师慈摄五他圆。那么这个就讲到了这个五种他圆满,五种他圆满第一个呢,是值佛出世,也就是说在这个世间当中呢,佛陀必须要出世现证大菩提。那么如果说最初的时候,佛陀不出世现证大菩提的话,就没有以后的这些这个圣教啊,或者这些自己入佛门修持的这些条件了。所以说第一个呢,在这个世间当中,必须要佛陀出世的。然后佛陀出世之后还必须要宣讲正法。那么佛陀出世之后呢,三转法轮所以说这个也是具备的。正法住世第三个条件,那么佛陀说法之后呢,如果说正法住世的这个期限已经圆满了。那么已圆满之后呢,那么就是说这个,前佛的教法已经隐没了,后佛的教法还没有出生,这一段时间叫做教法空时。那么这个方面叫做佛法已经不住世了,那么我们现在呢,正处于佛法住世的阶段,所以说是正法住世第三个条件已经圆满了。

入佛门呢,佛法住世如果自己不入佛门呢,仍然没有办法获得这个调化的,所以自己要入佛门。那么我们就有的时候,我们在第四个条件当中呢,容易生起一个疑惑,入佛门不是说自己要入佛门,为什么放在他圆满当中,应该放在自圆满?但是我们前面讲的一样,自圆满和他圆满呢,实际上都要观待自己和他方的因素,只不过自圆满当中就是自己的因素比较多一点。他圆满当中呢,就是观待他方的因素要多一点。所以这个方面讲佛出世佛说法,佛正法住世,然后就是说因为有了正教的缘故呢自己入佛门。所以说呢自己的因素也有,但主要是观待就他方的因缘,所以说呢把这个入佛门放于他圆满当中。

善师慈摄,那么如果自己入了佛门,没有善知识摄受的话,很有可能被邪知识摄受。如果被邪师,邪知识摄受之后呢,那么自己的相续将被彻底的毁坏。所以说入了佛门并不是这个万事大吉了,入了佛门之后并不是一了百了。入了佛门之后呢,必须还要遇到这个殊胜的上师、善知识,而且这个上师善知识必须要慈悲的摄护你,教导你取舍之道,这个方面才是一个真正的圆满。那么我们现在已经入了佛门,现在已经在大恩上师的座下呢,就是说被摄受了被慈悲摄受,所以说这五个条件一一观察全部圆满了。上师慈摄他圆满,即是十八种暇满,这一句呢主要是就是归纳前面的这个八种闲暇,十种圆满,所以归纳起来就十八种暇满。

那么下面做教诫,自己具全之此时,当诚精勤修解脱。那么自己观察自己的身份呢,几乎或者圆满都已经具备了,那么自己具全或者说自己圆满具备这些条件的此时呢,当诚精勤修解脱。那么当在自己生起很大的信心,很大的欢喜心的同时呢,应该想应该怎么样利用这样一种暇满人身呢?无垢光尊者教诫我们,当诚就是说这个非常虔诚的,精进的修持解脱道,也就是要善用这个人身来修持这个解脱道,千万不要虚耗的意思。理应深思颂词当中所说之意,无垢光尊者说呢,颂词当中呢就是一种释意,那么我们应该深深的,或者说就是说通过很多的方式来思考,这个颂词当中所讲的含义,一一和自己的相续对照。

如何思维呢?《婆罗门嘉畏住杰传记》中云:“脱离八无暇难得,获得人生亦难得。”那么首先讲到了,如果从这个八无暇处要脱离的话,是非常的难得的。为什么我们是说从八无暇处脱离是很难得呢?因为就是堕于八无暇的因缘很容易具备,出离八无暇的因缘很难以具备。那么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我们就知道,真正脱离八无暇是很难得的。真正在所有的六道当中呢,所有的所依身份来讲,暇满人生是极为难得的。就因为暇满难人身的条件难以具备,八无暇当中呢比喻说,如果我们从三恶趣上面来讲,如果我们要堕入三恶趣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相续当中的贪、嗔、痴无始以来已经自在了,不需要任何功用,不需要任何功用就可以生起贪心、就可以生起嗔心、就可以生起嫉妒心、生起骄傲心、生起愚痴无明心。这个方面就是我们内心当中,现在我们是安住在我们内心当中的,所以说这个方面是不需要观待任何的因缘,它自由自在、任意自在的方式就可以生起。如果内心当中的这些五毒、三毒,非常任意可以生起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很任意的造恶业。而恶业任意一造之后呢,就很任意堕落到恶趣当中,就成为这个三恶趣的众生了,就没有办法从三种无暇当中脱离了。这个只是一种比喻而已,我们要知道真正要是堕入八无暇当中非常容易。所以说呢脱离八无暇是很难得的,获得人生亦难得,那么要获得一个人身非常的难得的,因为他必须要修持,这样一种五戒十善的善法才可以获得。

具足暇满亦难得,那么在获得一般人身的基础上呢,获得暇满人生更加难得,因为条件更加是不容易具备的。我们说如果说是获得人身,他需要修持五戒十善的话,那么要获得暇满人身,就必须要观待三种因缘。第一种因缘呢,是必须是自己要修持五戒十善,戒律必须要具备;第二种可以说条件呢,必须要在具备五戒十善的基础上,必须要精勤的修持这布施,或者供养这样一种善法。那么如果说是不修持这样的一种布施或者供养的善法,即便是得到人生,那么也没办法自由自在的去修持正法的。那么我们现在能够出家或者说是能够来佛学院听闻佛法,说明以前呢绝对是做过布施的善根的,否则呢没有办法具备修法的顺缘,这些钱财啊或者这些衣食啊,这些方面没办法圆满具备的。所以说如果一方面呢我们得到人身,一方面还要为了寻找修法的这个资具到处去奔波的话,那么很多的时间就会浪费在这个上面。所以说在寻求资财的过程当中呢,也是非常有可能造恶业的,这就第二个条件。

这就是第二个条件,第三个条件呢要获得暇满人身必须要再再回向发愿,就是说呢我如果不发愿获得暇满人身,那么你只是说我修持五戒十善,只是说我具备布施供养善根,那么最后呢不一定获得暇满人身的,这样的话有可能变成世间上的这些富翁富豪,一方面他以前修持五戒呢就是可以转为人,一方面以前做世布施呢今生当中呢资产富足,但是没有发愿回向因此的缘故呢不一定获得暇满人身,所以说我们就知道要具足暇满的条件呢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说呢具足暇满很难得,佛陀出世亦难得,那么就是说是这个佛陀出世呢在整个世间当中很难得,我们在学《前行》的时候呢就知道明劫和暗劫交替出现,但是一个明劫之后往往跟随五百个或者很多个暗劫,然后几百个暗劫过后这后才是一个明劫,然后又是几百个暗劫,这个方面我们就知道佛陀出世是非常难得,那么为什么佛陀出世难得呢?佛陀呢大悲心虽然周遍一切,他的智慧周遍一切,但是佛陀出世于否,他必须要观待所化的众生,这一方所化的众生的善根成熟了,佛陀在他面前才会示现化身,那么这些众生的善根不具备,那么就是说佛陀虽然有无漏的大悲,或者说有圆满的智慧,大悲心也没办法显现,这并不是说佛陀的慈悲或者智慧不圆满,而是说众生的因缘不具备,打个比喻讲那么就是说是这个明月或者太阳恒时在天空当中的,但是下面这个太阳和月亮的影子能不能显现呢就观待你的水器,如果地下的水器清净,这个水器圆满这个水器没有破漏的话,那么这个太阳和月亮的影子就会在地上显现,如果说地上根本没有这些水器呢 ,没办法显现的,所以说呢众生的善根成熟,佛陀会出世,众生的善根不成熟,佛陀就不出世,那么再观察呢众生的善根也不是这么容易积累而圆满的,所以很多众生,任运自在的方式行持恶业,所以从这个侧面来讲,善根很难具备,善根很难具备的缘故呢,佛陀出世就难得了,诸根具全亦难得,那么作为一个人呢一切根要具全是很难得的,因为如是的果必须要观待如是的因,那么现在我们要具备一个明利的眼根,耳根,舌根,乃至身根,那么以前必须要没做过这方面的这些恶业,那么就是说做了这方面的善业才能获得这方面的诸根具全,如果说是在以前从自己的引业方面讲以前的这样一种或者满业吧,满业方面讲呢以前如果自己损害过众生呢,或者有的时候讲吹了佛前的灯,如果你吹了佛前的灯呢就是说今生当中感受的满业当中可能就会眼睛失明啊或者说其它的,这方面可以说诸根缺漏的方面就会具备了,所以说呢以前这些罪业很容易造的缘故,今生当中要获得诸根具全的身份很难的,听闻佛法亦难得,那么就是说你要听闻佛法,必须要具足很大的善根的因缘,没有具备很大的善根的因缘呢,今生当中要听闻佛法也是非常难得的,我们就可以知道现在有很多佛教徒,但是在这么多佛教徒当中,真正能够如理如是的听闻正法的人有多少,有听闻正法的机会的人有多少,那么实际上是非常非常少的,除了这些正规的道场当中啊恒时不断的讲经说法,还有上师仁波切大悲心呢通过网络啊,通过这些开始让很多众生听闻佛法,但这一方面和所有的众生比较起来,这个比例占多少,这个比例仍然是非常非常少的,所以从这个侧面讲听闻佛法的人非常难得,因为它的善根难以具备的缘故,依止正士亦难得,值遇真实善知识亦难得,那么这个正士、真实善知识好像从一个方面讲是没有大的差别的,正士也是善知识,善知识也是正士,但是有的时候如果要区别的话就是真实善知识,他是不是条件要高一点,真正能引导你,真正能相合你的根性来给你传法啊给你做加持,这个方面是真实善知识然后正士就是一般的善知识,自己这样分析不一定正确的,那么像这样观察的时候,如果你要遇到善知识,你不发愿那是不行,所以平时我们在回向的时候,生生世世不离师,这个方面就是在为了以后我们值遇真实的善知识,做一个发愿,做一个回向的意思,如果说以前没有发愿回向的话,不一定能遇到真实善知识,或者自己以前自己在遇到善知识的时候没有如理如法的承侍善知识,那么这个时候很有可能以后生生世世当中,值遇不到善知识,所以说在遇到善知识的时候,在善知识座下听法的时候应该抛弃邪见然后尽量的就是不要扰乱善知识的心,否则的话,你做了这些不善业呢,以后就很难以遇到真实的善知识了,如果转生于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中,则为痛苦逼迫,因身体无有闲暇而不能修法;那么如果生于三恶趣主要是身体方面的这样一种无暇的,就是身体方面的无暇,地狱当中的众生呢就是说身体恒时感受寒冷和酷热的痛苦,所以说呢他没有办法生起修法的心,就是说他自己的所有的身心呢都是不间断的被地狱痛苦所逼迫的缘故呢?没有办法修法,没有闲暇修法,饿鬼呢因为以前悭贪的一些恶业的增上,所以说他自己所转身之处呢外境方面也是根本没有饮食的,自己的内心相续也成熟,根本找不到饮食的,所以说呢每天每一刹那都是为了饮食奔波,哪有时间修法呢?还有旁生也是这样的,旁生转于身份的时候,无有自在,无有自在的缘故,所以说也是没有闲暇修法,这个是转于三恶趣当中被逼迫主要是身体无有闲暇。喑哑之人无有解音释义的能力,故因语言无有闲暇而不能修法;那么这个喑哑主要是说自己的这样一种舌根不具备,有的时候说舌根不具备哑子呢就是说只是哑而不聋,但是据说很多时候都是又聋又哑,如果你是耳聋的话,很有可能就是哑子,如果你是一个哑子的话很有可能就是聋子,所以说像这样讲的时候呢如果说是具备了这样一种条件,那么一方面没办法接受善知识的法音,一方面自己也没有解释说话的能力,念佛念咒都没有办法的,只有一个眼根可以看佛像啊这方面倒是可以种一点善根,但是没耳根没有舌根呢听法也听不成,念咒也念不成,没办法理解取舍之义,这是非常麻烦的事情,所以说这个方面就是无有解音释义的能力了,故因语言无有闲暇而不能修法。长寿天无有行法之想,也就因心识无有闲暇而不能修法;那么长寿天前面我们讲主要是无想天,无想天呢安住在无想定当中,他安住在无想定当中一安住就是很多很多劫,当他一出定的时候又到了他堕落的时候了,所以他有心识的时候只有两个阶段一个刚入定的时候有一个作意,然后呢最后一个是出定的时候有一个作意,除了这两个作意之外呢,中间的时候全部都是处于无想定当中,所以这个时间当中根本没有他的心根本没办法专注于正法。还有一个方面呢?《道次第广论》当中也称之为这个就是说欲界天称之为长寿天,他们称之为无想天,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就是说过度的享乐了,过度的享乐呢就是他的心呢就没办法转于正法方面,而他的心耽著于外境五欲方面是没办法修法的,从这个方面我们可以比度,如果现在我们人间当中,如果自己的条件过于好,福报过于大的话,有的时候就会耽著于这些五欲,耽著于外境而开始享受,一享受之后自己的道心不退失的是很少很少的,所以从这个方面可以知道呢如果是处于欲界天呢也是无有修法之想的,这个是从主要的侧面来讲,不能说是绝对的,长寿天是绝对的,但是欲界天是从某个侧面,主要的方面讲的,因为在佛出世的时候很多欲界天人哪就说是直遇佛陀而证果的还是很多很多,但只不过是从大概的,总的侧面来讲的,包含在里面。虽有修法之想,但若生于佛不出世、无有正法光明之暗劫中,也不可能修法;那么虽然有修法的想但是呢如果佛不出世,无有正法的光明,连三宝的名号也没有的话,那么只有修法的想法,但是没有这样一种修法的所缘,如果没有修法的所缘的话,自己修法的心识仍然无法趋入到佛法当中,所以也包含在无暇当中,虽有正法光明,若成为无有入佛门之心的边鄙野蛮人,也不会修法;那么这些边鄙地呢就是说无有正法的地方,那么在现在南赡部州有很多地方是属于边鄙地的根本听不到这些三宝的名号,据说在中国也有很多偏僻地方从来没见过出家人,从来没见过佛陀圣像啊,或者说圣教根本没有见过也有很多的,那么从世间上来讲呢有很多地方呢根本没有听闻过佛法的名号,没有佛陀的四种弟子流行,所以这些边鄙野蛮人啊虽然处于整个世间来讲有正法光明的地方,但是他们的心呢根本没有办法趋入到佛法当中,不会修法的,虽然想入佛门,但如果成了堕入增损之边的邪见者,则无有修持正法的机会,这四种人因为意无有闲暇而不能修法。

但如果成了堕入增损之边的邪见者,则无有修持正法的机会,这四种人因为意无有闲暇而不能修法。

有的时候虽然想入佛门,但内心当中的邪见过于深重,堕入到增损,增损就是增益和损减,有的时候增益见主要是讲常执,损减见主要是断执,如果自己内心当中的常见和断见非常严重,那么想入佛门,但是没有修持正法的机会的,如今在有信心皈依的佛教徒当中也是存在这样一种情况的,或者有些人虽然想入佛门,但是因为内心当中的执着见非常地严重,所以他老是认为佛法当中的含义没有我以前学得殊胜,或者老是对佛法怀疑这个怀疑那个,所以像有这样邪见的还是没有真实修持佛法的机会的。

这四种人因为意无有闲暇而不能修法。

就从前面的长寿天开始到最后的邪见者都是四种,四种因为意无有闲暇不能修法。

因此,转生于八无暇处的众生由于被各自恶业所系而无有修法之机会或缘分。

如果处于八无暇的众生被各自的恶业所系,因为以前没有造值遇正法的因缘,被各自恶业所系缚,所以说根本没有修法的机会,那么现在我们当然是有修法的机会,但是我们如今在佛法当中如果不如法而行持的话,那么就像塔波仁波切所讲的一样,如果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堕落因,正法反生恶趣因,现在我们没有转于无暇处,但如今在佛法当中如果说是颠倒因果,或者就是说是没有如理如实地修持,以后非常有可能再转为无暇之处的,所以说在现在已离开无暇的时候,必须要精进。

关于此理, 《汇集经》云: “断除八无暇,恒时得闲暇。

《汇集经》当中也是这样讲,我们平时要断除八无暇,要断除八无暇的因,恒时获得闲暇,恒时为获得闲暇而修持这个正道的。

《般若八千颂广释》云: “地狱饿鬼与旁生,边鄙蛮人长寿天,邪见不逢佛出世,喑哑此等八无暇。

这个就是般若八千颂,它的意思前面我们作了解释,这个地方不再多讲。

《亲友书》云: “执持邪见转旁生,投生饿鬼堕地狱,无有佛教于边地,转成痴哑野蛮人,长寿天生任一处,此等即是八无暇,远离此等得闲暇,为不转生当精进。 ”

八无暇的解释它就是下面所讲的一样,那么只不过后面呢,就是说现在我们已经得到了,已经远离了八无暇得到了闲暇人身,为不转身当精进,为了以后不转身于八无暇处,应该精进,那么我们是不是以不转身为八无暇处作为我们的终极目标呢?这个并不是终极目标,就是因为如果转身于八无暇处呢是没办法继续修法的意思,如果你没有继续修法就没办法内心当中恒时地具备佛法的种子习气而尽快获得解脱,那么只有在连续转身于闲暇处呢才有可能具备最大的这样一种条件而生生世世行持佛法,所以说龙树菩萨教诫我们为不转生当精进呢这个并不是一个终极的目标,我们终极的目标是为了获得解脱,或者获得佛果为了度化众生,但是呢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一旦转于八无暇处的话,就没办法修持佛法而度化众生,所以说为了不转身八无暇而精进修持佛法的缘故呢,我们现在必须要谨慎精进地修持正道。

所谓的圆满, 《月藏经》中说: “具足十种功德之人即是圆满。

那么所谓的圆满,这个地方有不同的解释,首先全知无垢光尊者引用《月藏经》宣讲一种所谓的圆满,然后再对照本论,本颂的这个颂词而宣讲另外一种圆满的解释,首先是一种圆满的解释。

何为十圆满?即断低劣种姓,不愚者,诸根不缺,生为男身,相貌端严,不贫穷,不受欺凌,声音悦耳,众人喜见……”

有时所谓十圆满,但实际上这个地方引用了九种圆满,一方面观察的时候呢,第一种圆满断低劣种姓,那么这个断低劣种姓呢就是一种圆满,如果你转生为低劣种姓当中呢,是很难以修持佛法的,虽然也有低劣种姓修持佛法的这样一种机会,但是呢总的来说如果转生于低劣种姓当中是很难以修持佛法,尤其是按照以前的印度的这样一种传统来看的时候,什么是低劣种姓呢,实际上就是前面我们讲过的一些屠夫啊或者这些妓女啊或者说是造恶劣事业的这些人,因为他们的这些事业就是祖祖辈辈相传的,所以你生在这个家族当中你不做这些事情都不行,如果你生于这个家族当中,很小的时候你的父亲教导你应该怎么杀猪或者应该怎么样去做这些恶业,所以你从小开始熏陶这些邪见的话,就很难以真正修习佛法,所以说如果转生于低劣种姓是没办法修持佛法的,所以说观待来讲要生于优良的种姓当中,生于好的种姓。

不愚痴,如果自己的意过于愚痴的话,那么就根本不知道见到佛像也不知道礼拜的,见到善知识也不知道恭敬的,然后见到取舍之处也没办法作取舍的,所以说自己的心意不愚痴这个不是一个圆满。

诸根不缺,那么不愚痴和诸根不缺,不愚痴主要是可以从意根来讲,诸根不缺主要是从五根来讲,如果自己的诸根缺失就像前面所讲一样没办法圆满接受圣教。

身为男身,也是一个很圆满的条件,为什么这样讲呢?一方面就是说从相续当中的这些佛性,或是说是从都能够修法发出离心的侧面来讲没多大差别,但是从世俗的缘起来看的时候,男身女身仍然有很大差别的,比如男身,如果有个男身,他的所依的话,他的心意比较稳定,不像心意飘来飘去,而且有力量,或者说行于世间无有畏惧等等,而女身就不是这样的,心意变得快,而且经常要受到很多条件的逼迫,在外面也不是很自在的,因此说从很多方面考虑,从一个方面我们打比喻来讲,佛陀考虑到男身女身之间的差别,所以开许男众修行者可以一个人住山,而女众就没开许过,从这个方面来讲的时候,男众一个人住山他的违愿少,如果女众一个人住山对自己对他人都会造成很多违缘,所以说从这个方面讲是没开许的,从这个一个例子我们就知道身为男身他为什么是一个圆满?我们就可以从这个角度推知其他的方式。

相貌端严,也应该算是一个圆满,那么有的时候我们讲相貌端严对我们学佛有什么样的一种必然的联系呢?实际上有的时候虽然不一定,不一定相貌丑陋的人以前证悟的人也有无量无边的,相貌端严的人证悟也有无量无边的,相貌端严的人堕落也很多的,相貌丑陋的人证悟也很多的,这个方面是不决定的,但是从一般初学来讲的话,他还是有一定的这样一种关系,或者说是相随圣道或者相随缘起来讲是有一定关系的,相貌端严证明他以前修持的正道修持的善法,比如说修忍辱啊或者修布施啊,修这些戒律他修得善法多,如果像这样修得善法多今生当中感受的相貌端严的果报,如果相貌丑陋间接推知以前他行持过某种恶业的,相续当中也许还存在着某种习气,这个方面是一种标准但是不一定是完全标准,还有一种相貌端严就成为修习佛法的顺缘,以前我们也讲过,作为一个相貌端严的人来讲,从世俗的缘起规律善知识容易摄受,确确实实相貌端严的人能够令别人看了生起悦意心,生起悦意心之后,从世俗来讲善知识他虽然是属于佛地,但是显现凡夫善知识的时候对于相貌端严的人来讲还是比较容易摄受的,有的时候我们看有些佛教的杂志上面大和尚身边的这些侍者都是长得很端正的,好像就是很秀气的这种人,长得很丑陋或者说这方面几乎没看到做侍者的,有的时候我也好像在观察,但是这不是绝对的,但是我看到很多这个杂志上面大和尚身边的这些拿香烛的拿拂尘的这些好像都是长得眉清目秀的小和尚,所以说是不是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容易被摄受,有可能是这样,以前在阿底峡尊者的传记当中也是记载的,阿底峡尊者长得非常端正,所以像这样的话他的很多善知识对他非常得欢喜的,有这方面的缘起,所以像这样的话相貌端严属于一种圆满,但是前面我们讲不是必然的,所以说也许我们长得丑一点的话,会不会认为自己的相貌不是很端正的缘故没有修法的机缘,这个也不是一定的,有的地方记载全知无垢光尊者还有就是??仁波切,像这样显现的时候不是相貌端严那种的,但是我们知道无垢光尊者智慧是怎么样的,然后??仁波切的智慧是怎么样的?都是说是遍知,都是全知的,这方面也是不一定的,只是从某个方面讲,这些大德善知识他是化身,从他自己的愿力而不是说他以前没有修忍辱,他以前哪方面不圆满而生于这方面的,现在从凡夫的侧面来讲,可以说是相貌端严或者相貌不端严从某个侧面来讲联系,但是内心当中如能够心向于法,然后猛烈地修法也不是一个必然障碍的。

不贫穷,如果贫穷的话自己为了饮食而奔波,没有很多时间修法的。。。。。

但是内心当中如能够心相于法,然后猛厉地修法,也不是一个必然障碍。然后不贫穷,如果贫穷的话,自己为了饮食而奔波,

没有很多时间去修法的。所以不贫穷呢,他有很多资具,有很多资具就可以安心办道。所以很多这些寺院的这些修行者,他如果是非常贫穷,每天都要下去化缘的话,他修法的时间必然少。如果他施主多,或者他的这些资具比较圆满的话,他就可以安心办道。从这个方面讲,不贫穷也是一个圆满条件。

“不受欺凌”,也就是没有转为别人的欺凌处。比如说仆人。如果转为主人的仆人的话,就恒时受到主人的欺凌,受到主人欺凌的时候就不自在,想修法的时候主人不开许,就是想修法的时候别人欺负自己。这方面初学者的心力不堪能,然后身体又受到限制的话,没办法圆满修行。

“声音悦耳”,声音悦耳也是一个。有时候声音过于粗恶的话,自己要唱诵或者别人听起来不是很舒服。如果声音悦耳的话,念这些梵呗或者念这些赞诵的时候,别人一欢喜就可以引申很多福德。

“众人喜见”,其他的众人就喜欢见到你。如果喜欢见到你的话,对同行道友来讲也是喜见的。然后其他的施主也是喜见的,从很多角度来讲,都是讲顺缘的。

这方面是按照《月藏经》当中讲的圆满。

【但此处是指《宣说十二圆满闲暇经》中所说的】

“此处”就是指本论当中不是按照《月藏经》当中讲的。本论当中这样一种暇满的条件,主要是按照《宣说十二圆满闲暇经》中所说的,(中所的,中间掉了一个“说”字)。

【“获得人身、生于圣境、具足诸根、业际无倒、信仰佛教五种自圆满;佛陀出世、宣说佛法、正法住世、趋入佛门以及他人慈爱行法者五种他圆满。”他人慈爱是指有善知识慈悲摄受引入佛法。】

最后一个所谓的“他人慈爱行法者”是指善知识慈悲地摄受。还有比如按照宗咯巴大师《广论》的观点,他人慈受就是慈悲摄受,也是从另外一个侧面,就是说这些施主,不是从善知识的侧面,而是说这些施主乐意帮助你。施主乐意资助你修法。这方面也是指“他人慈爱行法者”。他人可以理解成施主,也可以理解成善知识。所以两种观点都是可以的。

【十二种圆满是加上两种分基而算的。】

实际上前面有十种。为什么说《宣说十二圆满闲暇经》呢?这个地方讲,十二种圆满的说法是加上两种分基。两种分基意思就是说加上自圆满和他圆满。就是把两种,分基,什么是自圆满?什么是他圆满?五种法称之为自圆满,就是五种法再加上自圆满。那么五种法再加上他圆满,所以加起来就是十二种。分基的意思就是讲自圆满和他圆满。有的时候算分基,有的时候不算分基。如果不算分基,就是讲十种圆满。如果算分基,就是讲十二种圆满。从这个方面需要了解。

【《续释》云:“转为人身根具生中土,业际无倒具信五自圆,导师出世说法法住世,趋入佛门师摄五他圆。”】

这个也是引用《续释》的观点讲解这样一种圆满的问题。

【暇是本体,满是特法,犹如青莲花与其蓝色一样。】

这个闲暇圆满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一个是它的本体,一个是它上面具备的特法。所以闲暇就是总的来讲它的本体。圆满就是特法讲的。为了便于我们了解,全知无垢光尊者打了个比喻:青莲花和它的蓝色。这个青莲花和蓝色就是一个意思。在很多地方,我们有的时候认为青色和蓝色它是两种颜色。但是有些地方讲青莲花就是指蓝色,蓝色就是讲青。青和蓝在很多注释当中它不分别的。这个地方也是一样,青莲花和青莲花的青色或者说青莲花的蓝色,这个都一个意思。整个青莲花就是它的本体,就好像闲暇一样。就是说青莲花上面具备别别的蓝色,就是它的特法。就好像远离了八无暇的基础上面又具备了十种特法,十种条件,合起来就称之为闲暇。

【《中般若经》云:“转成人身尚难得,何况暇满皆具足?”】

转为一般的人身尚且非常困难,何况要具备暇满呢?所以从这个方面讲是非常困难的。

下面讲第二个科判。

【丙二、虽得暇满然无可信之理:】

【虽然已经获得了暇满人身,但许多人因贪执世间的少许安乐而令其虚耗。】

这方面就是讲十八暇满之后,再进一步教导我们,你现在得到了暇满难得,是不是得到了暇满难得之后就可以一了百了呢?实际上得到了这个人身也没有无可信赖。还是不可信赖的。如果你善巧地使用这个人身,以后还可以获得人身。如果今生当中因为贪执世间的安乐,而令暇满的人身虚耗的话,那么在后一世当中是不一定得到暇满的。如果不一定得到暇满,那怎么办呢?下面开始宣讲这个论题。

【倘若此生未修利,后世不闻善趣声,业力所牵堕恶趣,长久流转于其中,不知取舍入邪道,漂于无边轮回中。】

这个就是指没有善巧引用暇满人身的具大的过患。“倘若此生未修利”,这个利就是利乐的意思,利益的意思,或者大利的意思,大义的意思。如果今生当中获得了暇满人身的时候,没有使用这个人身去修持有利于今生和后世暂时的究竟的善法的话,没修持这些正道,没修行善法,“后世不闻善趣声”。在我们的后世,是没办法听闻善趣的声音的。如果连善趣的声音都听不到,何况说转于善趣呢?这是更加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它的意思就是讲根本听不到善趣的声音,根本转生不到善趣当中。

“业力所牵堕恶趣”,通过自己的恶业力所牵引,后世当中就会堕到恶趣当中。堕到恶趣当中,“长久流转于其中”,在很长的时间当中,流转于其中。这个“其”就是讲恶趣。就很长的时间当中流转于恶趣当中。

“不知取舍入邪道,漂于无边轮回中”,如果在恶趣当中的话,能不能知道取舍呢?在恶趣当中很难于取舍的。如果现在我们转于人身尚且难于取舍的话,转于这样一种旁生,非常愚痴呆笨,然后转生于饿鬼被这些道障所障,没办法取舍。就是说地狱众生也无法取舍,所以说是不知取舍。又入于邪道中,从邪入邪,从恶入恶。所以像这样的话,就像龙树菩萨《亲友书》当中讲的“从暗入暗”一样。从一个暗处又入到另外一个暗处,漂于无边的轮回当中。如此的话,很长时间漂于无边轮回。即便是说你在自己在恶趣当中待了很长很长时间之后,通过以前的剩余的善业力又转于善道。转于善道依靠以前的等流果,因为以前你行持恶业非常多,所以通过等流果转于善道之后,仍然喜欢造恶业。比如说现在我们可以观察世间上的很多这些人,很多人他虽然得到人身了,但是他对这个杀生、偷盗、邪淫,对于其他的欺骗众生非常有兴趣,非常善巧,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他的相续当中等流的习气相当严重。如果说等流的习气相当严重,又造恶业,那么下一世又堕入恶趣当中。所以就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之后,就是在轮回和恶趣当中漂来漂去,没办法获得解脱。

【自己此生幸得人身,如果未修持有利之正法,则将随业力所牵而转于恶趣中,到那时仅仅连善趣的声音也听不到,更何况说获得善趣呢?】

今生当中得到人身之后,应该了知这个道理。尤其是我们对于暇满难得的道理,字句上非常简单,但是如果说是学习了这样法之后,没有内观,没有将暇满难得的教义和自己的相续结合的话,那么就是在一边听法当中,又一边在造业。一方面就是以前相续当中本来就具备很多恶业,如果懈怠的话,以前恶业没办法清除的。然后现在又开始造新业的话,在旧业上面要加新业,所以就是可以说是得到人身之后没有修持,反而造很多恶业的话,将随业力所迁而堕于恶趣。到恶趣的时候,连善趣的声音都听不到,何况是获得真实的善趣呢?

【《入行论》云:“凭我此行素,尚不得人身,徒恶无善行,】

好像中间原文当中是掉了一句。“凭我此行素,尚不得人身,若不得人身,徒恶无善行”。好像应该是这样的。如果是在原文,《入行论》原文当中,第四品当中讲得很清楚。“若不得人身,徒恶无善行”。

就是说“凭我此行素”,就凭现在我的这些所作所为。凭着现在我的所作所为的话,连人身,下一世连人身没办法保持,没办法保住人身。如果下一世得不到人身,保不住人身的话,“徒恶无善行”。就是只剩下恶业,就没有善行可以行持。就是一失去了人身之后,怎么样去行善呢?以旁生为例子,以旁生为例子,我们就可以观察牦牛或者这些鸟雀,它们有没有做过一次这样一种善法呢?没有见过牦牛做顶礼的,没有见过鸟雀做念诵的等等。如果你现在转为鸟雀和这些牦牛这些旁生的时候,没有做这些善法。那么世间的缘起就是这样的,你修了这个善法就得安乐,没有修善法,就没有办法得安乐。而这些牦牛或者这些鸟雀等等,相续当中具不具备贪嗔痴呢?贪嗔痴照样具备的。所以一方面它们相续当中具备贪嗔痴,一方面是为了保护亲友或者打击怨敌造了很多恶业,一方面就是没有造这些恶业。所以从如果它们这些牦牛和这个鸟雀的身份在这一世失去之后,那么下一世很明显可以知道,还是恶趣的。从这个侧面来讲的话, “徒恶无善行”,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了解。

【如具行善缘,而我未为善,恶趣众苦逼,彼时复何为?”】

如果现在我们具备了行善的这个因缘,但是我因为自己的我执,或者因为我自己没有清净,没有好好思考的缘故,没有痛下决心,没有修持善法。那么到最后恶趣一切很多很多众苦逼迫的时候,那个时候我怎么办呢?那个时候就没办法了。所以现在我们还是,每一个道友来讲,自己的脑袋非常清晰的时候,并不是说脑袋不清晰的时候,脑袋非常清晰,脑袋清晰的时候就要观想一下,除了今生这些衣食之外的事情。那么观想一下除了今生衣食之外的事情怎么样呢?我临终的时候以什么样来抵挡阎罗王?中阴的时候以什么样来抵挡痛苦?那么下世的时候怎么样抵挡恶趣呢?所以像这样的话,这些全部来自于善资粮,全部来自于断恶行善的这个善法。所以在现在,我们自由自在的时候,要多思考这些因果的道理。多思考因果的道理,多思考这样一种轮回的痛苦和解脱安乐的道理,就是现在,在有生之年当中,在所剩无几的时光年华当中,就应该好好地行持善法了。所以这些讲暇满难得都是这方面的教诫。

【如若下堕于恶趣处,则长期不能从中解脱。《入行论》云:“百俱胝劫中,不闻善趣声。”】

好像在以前的##00:52:00 当中就说,纵历一亿劫,不闻善趣名。俱胝和一亿它有的时候可以相同,可以翻译成俱胝,也可以翻译成一亿。所以像这样的话,如果堕入到恶趣当中,长期不能解脱。这方面俱胝劫也好还是一亿劫也好,都是说明它的时间之长,而不是说一个定数。有可能超过这样一种俱胝劫,一亿劫,有可能不足这个一亿劫,但是都是说明时间很长的意思。就是说堕入恶趣当中,一方面时间很长,在这个时间当中遇不到佛法,一方面就是在恶趣当中有很多痛苦,自己需要去感受的。所以说像这样从方方面面考虑的时候,都应该好好地做取舍。

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第五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现在我们继续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那么在这三大休息当中呢心性休息大车疏呢是比较圆满的喧讲了哦从这个凡夫人的初修法暇满难得乃至于大圆满之间的这样一种殊胜的修法,发那么像这个可以说是这个禅定休息呢主要是喧讲三种这个##?00:38 无念这个正行修法,那么修完休息呢主要通过纪化八欲的方式来抉择这个世间共称的一切万法如梦如幻和这个胜义谛当中的一切万法这个大圆满的道理,那么可以说是很圆满喧讲道次第呢从这个从这个暇满难得开始调心乃至于生起菩提心、乃至于生起这个生缘次第的大圆满的境界呢就是这部论点当中的喧讲的非常圆满的,那么就说以前过去在喧讲这个大车疏的时候呢也是在在的这个可以说教诫就说座下的这些弟子呢对于大圆满心性休息哦可以说必须要生起这个非常强烈的信心,而且呢如果要真正要实修的话必须要按照大圆满心性休息这个三处三善引导文里面四十一个引导哦像这样的话就说逐渐的这个修习逐渐的调伏,最忌讳就说是这个盲修瞎练,那么在这个三处三善引导文当中呢也喧讲了就说是这个初善中善后善的哦一步一步的这个引导的方式,那么如果从广大的理论呢必须要从大车疏当中来了解,那么如果要说真正要闭关实修的话就按照三处三善引导文的方式来进行这个修持,这个方面呢是这个非常有必要的,而且上师就呢就是这个三处三善引导文从最初的这样一种老人家翻译和喧讲的缘起和他的加持力来讲的话都和其他的法都绝对不共同,所以这个也是哦就说上师的亲口的教言,所以说我们应该知道这个三处三善引导文这样一种实修法对我们来讲是非常有缘份的、非常有加持力的,那么如果一个真正要实修的话就按照这样一种修法来哦可以说次第的抉择和修持,那么在这个哦这部论点当中呢,分了十三个科判那么现在正在讲第一个科判,暇满难得、暇满难得呢也是共同乘的修法,也就是说哦不管是任何乘的众生只要是想要获得解脱的不修持暇满难得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所谓的共同乘呢就是小乘的这些修法哦小乘的修行者如果要真正获得解脱道的话必须要修持暇满难得,那么就说修菩萨乘的人有必要修持暇满难得,修密乘的人呢也必须要修持暇满难得,那么这个暇满难得乃至于因果这样一种##?2:46 厌世心呢就是一切欲解脱者的哦必修之道,这就是说除了你自己前世因缘成熟相续当中已经具备了圆满的出离心或者说是他的种子,通过其他因缘一触即发的这个厌离心的话那么这个就不必谈了,那么如果说不具备这样一种利根不具备这样特殊的因缘,一般人众生呢是必定要通过哦这个暇满难得这业因果的方式逐渐调心的,那么我们说这个佛法就是调心的法,那么除了佛法这样调心外其他的法都是外观的法所以说呢内道外道的区别就来自于内观的法就称之为内道的法,外观的法就称之为外道的法,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呢哦就真正有佛法才是内观才是真实调心的方式,我们在修法的时候呢在听闻的时候呢也应该知道暇满难得等的这些教授呢都是为了我们调伏内心而进行安置、进行喧讲的,所以说呢我们在听闻的时候、思考的时候、修行的时候都应该将这样的一种法义哦往自己的相续当中去这个观察,这个时候呢才可以真正获得佛法的殊胜的意义否则的话自己好高骛远一下子说我要修持大圆满啊、或者要修持大中观,但是如果下面的这些这个调心的基础都没有,没有生起一个非常坚固哦就说是这个强烈的厌离心、出离心的话,那么上面的这些中观大圆满的修法修持一段时间之后呢哦他绝对会从这个根本失败的,所以说在很多修行教言中呢对于这些哦看破今生啊,哦或者对于这些哦厌世心对于这个出离心的教授呢在在一而再、再而三的方式呢就说进行这个教诫,就生怕我们把这样一种基础的法就说是错过了哦小看了,然后呢开始修上面的法这样的话反而呢就说是这个欲速而不达最后还是哦这个修法一无所成,所以说我们在听闻了很多教言之后呢,哦大家都几乎知道了这样一种加行法出离心啊看破今生的这些修法的哦重要性,所以说我们在学习哦重新在学习这些教法的时候呢应该有一种这个很殷重的心呢来进行观察学习的,那么如今呢我们在喧讲这样一种这个广说暇满难得的当中那么以上呢讲了科判,今天讲第三个科判:劝勉勤于修正法。劝勉勤于正法就是已经获得哦暇满人身或者自在的时候呢应该哦以最大的精进来修持正法,今生若未修持正法则有很难有从深不见底的轮回中得解脱之时机,因此劝勉诸位诚心精勤修持正法,这些都是全知无垢光尊者脏腑之言,实际意义上呢如果全知无垢光尊者如今座在法座上给我们喧讲这个心性休息了除了这些教授之外呢也法有其他的教授了,所以说呢我们可以说是无垢光尊者的内心当中的这些这个想法啊、意趣啊或者说对后世弟子们劝诫呢全部是写在他老人家的论点当中,所以说我们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呢就相当于看到无垢光尊者正坐在法座上给我们喧讲这样殊胜的教言一样应该生起这个殷重之心,所以说哦这个仁波切也讲过对无垢光尊者这些这个教言一个字一个词句都不要就说轻舍,以前我也看过墩珠法王的这个佛教史,墩珠法王佛教史呢就说对无垢光尊者、全知荣素班智达这个论著呢就说非常的赞叹的,就说尤其对全知无垢光尊者的这个教法来讲呢哦就说无垢光尊者的四句话哦就说一个颂词都不能够隐没的,因为就说这些这个颂词啊或者说这样一种这个教言啊全部都是从这样一种殊胜智慧当中流露具有无比加持力的这样一种金刚句,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呢乃至于一个颂词自己能够像这样一种学习乃至于说能够将无垢光尊者的这部论点啊就说能够背诵的话哦就说颂词方面能够背诵的话绝对可以得到无垢光尊者的加持、哦绝对呢和无垢光尊者结为最殊胜的缘份,所以说发心背诵的这些道友们应该知道这些殊胜的功德,那么应该精进的去背诵,那么在讲的时候呢今生当中我没有修持正法的话就以后很难从深不见底的轮回当中有解脱的时机了,因为这是正是修法的时机如果现在今生当中我们放逸了、今生当中我们散乱了虽然在放逸散乱过程当中呢当然自己的身体很舒服的、自己的心呢也是很舒服的,必定呢随顺了贪嗔痴、随顺我们内心当中固有的习气呢这个不是一个费尽的事情这个早就已经习惯了,所以说我们在随顺贪、嗔、痴随顺散乱的时候呢大家都有认为很舒服,但是呢就是今生当中短暂的舒服过后呢那么后世是什么呢?后世呢就是等待我们深不见底的轮回。那么如果今生当中没有吃苦去修法的话那么无垢光尊者说很难从深不见底的轮回当中有解脱的时机了,因此呢在如今有机会的时候劝勉诸位哦那就是后学弟子对他来讲有信心的这些这个传承的弟子呢应该诚心精进修持正法,固今具有自在史已随善道之缘起,当依无尽善而知超越三有之诚意,哦固今呢就是现在主要是对现在我们在座的人来讲,而不是说对于已经堕入地狱的人、已经堕在恶鬼道旁生道的众生给他们喧讲的不是给他们喧讲的,他们已经失去了修法的机缘了,那么就是对在座的所有的道友那么现在呢我们是具有哦拥有暇满人身现在呢是具有自在那么自在呢有两种身心两种自在,那么虽然彻底的身心自在呢那是圣者的境界但是观待于恶趣的众生,观待于世间上这些无暇的众生来讲呢我们的身体确实是自由自在的,每一个座在这个道场当中座于经堂当中的道友呢身体绝对都是自在的,没有任何哦逼迫你哦没有任何人让你不要修法不要听闻了等等,所以身体方面哦是绝对自在的,心方面也是自在的我们在这个地方不需要思考其他的事情,世间的这个琐事啊、争名夺利的这些哦无有意义的这样的想法全部都已经抛弃了,所以我们的心呢能够缘佛法自在而转哦一方面就说我们的心呢能够缘佛法自在而转,一方面呢还有很多外在的顺缘。像这样的话上师在讲解安排这些辅导员啊在这辅导而且在安排这些讨论、背诵啊或者说是这个演讨啊反正呢就说我们的心能够自由自在趋入佛法的机会呢就是现在,所以说呢现在我们身心都是自由自在的,尤其是对佛法方面呢有极大的自在,在具有自在的时候呢已随哦善道哦应该跟随善道的缘起,这个善道的缘起呢就说哦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第一个方面所谓的善道的缘起就是说我们要修学这个佛法善道他必须要具备因缘。那么我们是不是具备因缘呢?我们说绝对具备因缘,一个方面呢就是说内在的因缘哦苏醒了这个欲解脱的种姓,就说想要解脱呢这个方面就是内在的因缘已经具备了,对法义呢有追求之心,哦可以说是从这个角度来讲呢就是有了一种这个内的缘起,外的缘起呢哦这么殊胜的道场还呢就殊胜的善知识、善友经常的这个鞭策、经常的鼓励这个方面就是外的因缘已具备了,那么如果说内外的因缘具备之后呢应该随顺就不要抛弃不要背弃这样一种缘起了,就应该呢随顺这样一种修持善道的缘起而精进,这个方面就是第一种那么第二种所谓的善道缘起是什么意思呢?那么在这个世间的规律当中呢。

那么在这个世间的规律当中呢?那么就是说恶业有它的这个恶道的缘起,那么就是善道有善道的缘起,如果说随顺于恶道的缘起随顺于庸俗的缘起,那么我们就会堕恶趣或者说是在轮回当中无法解脱的。那么随顺于善道的缘起,那么善道的缘起从解脱道的方式来讲可以分为二种,第一个方面呢随顺于这样一种大悲,第二是随顺于这样一种智慧,那么如果说是

随顺于这样一种大悲呢经常修持这样的大悲心,大悲心圆满的时候它的缘起是什么呢?它就

可以获得佛陀的色身,那么如果随顺于这样一种正道当中空性智慧的话可以获得佛陀的法身,这个方面善道当中绝对不空耗的,绝对不虚耗的一种正因和正果之间的关系。所以说我们应该随顺善道的缘起,这个方面就是教导我们如何去在正道方面去正做意,怎么样去修持一切佛法当中的精华大悲心和这样一种智慧。当然这个就是从究竟的侧面来讲的,如果不是从究竟的侧面来讲的话,那么善道的缘起当中有随解脱分的有随福德分的,有这样一种随小乘做意的,有随声闻啊随缘觉啊有随这些做意的,反正呢你跟随什么样的缘起就会得到什么样的一种果位。

那么如今呢我们要随顺什么样的缘起呢?“当依无尽善二资”就要随顺这样的一种缘起,应该依靠无尽的善二资粮,善呢就减低。二资粮呢就是指福德资和智慧两种资粮的。那么无有穷尽的善法当中呢,这样两种资粮应该依靠。那么在这个地方呢无垢光尊者也是教导我们,对于两种资粮不可偏费,不可偏费不可以堕于一边,那么有很多的修行者或者说没有善知识引导的修行者,往往会堕于一边当中,或者就是堕于智慧方面,对于空性啊对于大圆满哪一些非常高深的教法经常愿意修持,而对于世俗的这些布施、持戒、安忍或者说是念咒、礼佛、转绕这个方面的福德资粮不是很注视的。这个方面就是说是从显现上面来讲的话就是堕于一边的。第二个方面有些人呢就是对于布施、持戒、安忍或者说是顶礼等等这个方面福德资粮比较着重,但是对于闻思修对于这些个中观或者大圆满这些殊胜的智慧他就没有兴趣或者就是说没办法双运。那么做为可以说是做为法王如意宝道场的修行人绝对是不会有堕于二边的机会的,只要你是一个比较正常的修行人,我们说的是比较正常的修行人的话,真正比较一般的就是没有出大问题的修行者,在这个道场当中绝对都是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双运而修。

这个方面就来自于法王如意宝的传统,法王如意宝呢在教导弟子可以说是菩提道的修法的时候,都是强调二资双运而修持,一方面就是说对于听闻、思考、修行、辩论、打坐、修空性等等这方面智慧的资粮也是再再的提倡的。法王如意宝呢就是从建立佛学院到最后示现涅槃,这个期间一直在讲经说法,一直将智慧安置在弟子的相续当中,这个方面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在这样一种同时呢法王也非常注重福德的资粮,比如说念咒、念咒语或者比如说法王提倡用转经轮哪,或者就是说提倡供灯、供水然后做很多福报的资粮啊,这个方面呢我们大家都知道是再再的提倡的,就是说而且法王如意宝呢自己出钱然后每天也有很多,几千几千这样一种供品开始供养,这个方面都是有目共睹的。所以说法王如意宝是这样传统,堪布仁波切是这样传统,然后教导我们我们相续当中呢,几乎都知道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是不可偏费的,意思说很多道友在闻思修的同时,也做很多很多的福德资粮念咒啊转经轮等等。这个方面如果真正能够二资双运而修持的话,那么就可以很迅速的时间当中圆满二种资粮。

“超越三有之城邑”,无垢光尊者的意思也是要依靠无尽,无尽两个字也是很有必在性的很关健的,那么无尽不要意味我们现在修法已经够了,实际上就是菩萨果、佛果它都是一切佛德智慧的大保障,那么如果说是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薄弱了,是根本不堪忍生起这样一种果位的,所以说必须要依靠无尽的二资,无尽的二资呢就是教导我们一方面在心量上面我们要发起积累无量无尽的二资,无尽的二资教导我们一方面在心量上面要发起积累无量无尽的资粮的这样一种决心,还有呢就是说在平时有机会的时候,一个小善法都不要放弃,这个方面也要尽量去做,还有呢就是要积累无尽的二资粮,也必须有一种善巧方便,善巧方便呢就是菩提心摄受啊,或者就是说通过《普贤行愿品》当中所说的观想方式去实行啊,或者说通过三种起步的方法来摄受等等。这方面都是能够在短时间当中圆满无尽资粮的殊胜方便。

那么从这个角度呢,就是说是无尽啊善二资啊都要了解。通过这些方面可以超越三有之城邑,三有之城邑呢是整个轮回的大城,把它踏平把它超越了,超越之后呢才可以真正获得这个解脱的,所以无垢光尊者在教导我们在具有自在的时候尽快修持,尽快的获得解脱。反方面来讲如果我们在具有自在的时候没有修持,一旦堕落恶趣的时候就没办法像前面颂词所讲的一样,根本无有任何修法的机会了,所以说在现在有机会的时候应该努力修持。

“未被老衰死亡缚 ”所作所为自由自在之时应当趋入解脱道,那么就是说我们还没有被老衰死亡所束缚,那么有些呢示现上有一点衰老了,或者说是有一点靠近老年人的行列了,有些人呢就是说稍显衰败,但是呢不管怎么样呢还没有被死亡所束缚,在坐的任何一个人也许就是很年轻,也许就是已经说有点老,也许呢也就是说在事业啊钱财啊这些方面有点衰败,但是没有一个人说已经被死亡所缚,当在没有被老衰死亡所缚的时候,所作所为自由自在的时候,那么我们一切的这样一种闻思修都有自由自在的机会,应当驱入解脱道,应当在这样一种黄金时期当中最好的求解脱的时机当中驱入解脱道的,那么就是说通过闻思修的次第来进入解脱道的修持,如果尽可能行善则必定能摆脱轮回,那么这个就是一种无期的缘起规律,那么如果你行恶呢肯定是入轮回,如果尽可能的行善,而且尤其是按照佛法当中这些个殊胜的窍诀,去行持的这样一种随解脱分的善法的话是必定会摆脱轮回的,因为从暇满难得开始它就开始教导我们生起出离心,教导我们通过出离心摄受而行善法,所以如果能够通过出离心的方式来摄受行持善法的话,最后的结果是必定摆脱轮回的。

《广大游舞经》云:“诸比丘,无老衰死、生活安乐、自由自在时,欲解脱者当勤积福慧资粮,汝等将弃离三有城,阻断恶趣门,登上善趣阶梯获得解脱果位。”佛陀在经典当中呢也是对诸比丘这样教导,那么在老衰死无现前的时候,一切的生活比较安乐的时候,自由自在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欲解脱的人应该精进的积累福德和智慧两种

资粮,经观察的时候我们这些条件都具备,就是无老衰死这个条件,生活安乐也是同样的,我们不需要说

就是通过自立的方式去种田啊,或者去寻找这些修法的资具。现在呢是上师的恩德还有这些

僧众的恩德,现在我们可以无勤的获得这些生活的资具,而且是自由自在的生活,那么这些方面想要解脱的人就应该抓紧这样一种机会勤起福慧资粮。

那么在这个时间当中呢如果说是开始造很多恶业的话,就是浪费了暇满人生了。那么从

这样修持一切众生或者比丘将弃离三有的城邑阻断恶趣门,就是根本不可能堕于恶趣当中。凳上善趣的阶梯最终呢获得解脱果位,那么通过自己的根性、种姓、意乐、发心可以获得小乘的然后就是大乘的殊胜的果位。这个是

要劝戒我们精进修法,第四呢今当精进之理,那么现在呢应该好好的精进,拥有修持利乐之法的人生,并且也承蒙善知识摄受,此时应当度过茫茫无边恐怖可怕轮回大海,那么我们现在拥有了能够修持利乐之法的暇满人生,人生呢已经获得了,而且就是说在外面呢善知识呢在摄受,而且善知识通过无比强烈的悲心,就是说是强行想要将我们安置在解脱界。那么如是说是这样善知识强行想要将我们安置在解脱界,现在我们实在是发不起精进心啊或者有的时候抵触啊,有的时候生起所谓的逆反心情,这个方面都是不如理的做意,如果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生起这些抵触生起这些不好的心情的时候应该知道这个就是内魔现前的一个症召,

,就是说是魔障碍你对善知识这样一种悲心智慧不接受,开始往轮回往恶趣方向去开始去前进的话,这个绝对是是着魔的一个现象。所以我们应当知道善知识已经摄受,这个时候应当通过一切方便渡过茫茫无边的而且恐怖可怕的轮回大海,那么这个轮回大海到底是不是茫茫无边,到底是不是恐怖可怕呢?我们知道绝对是这样的,只不过呢在此处我们不广讲,在讲第三品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详细的认识到整个的轮回啊,确实是茫茫无边的,确实就是恐怖可怕的。

确实是恐怖可怕的,确实就是应该在轮回当中脱离的这样一个自性,从这个方面呢做教戒,获宝舟时若未渡,无边轮回此大海,永久于惑苦涛中,受逼迫时我何行?获宝舟呢就说是这个好像打个比喻呢就像在大海当中如果已经遇到了一个可以渡过痛苦大海的轮船宝舟的时候呢?这个时候应该坐上宝舟然后呢就是直达彼岸的,那么如果说这个时候呢拒绝或者说有这样机会的时候呢错过了,这个时候就没办法再有这个救渡的机会了,同样的道理,现在我们的暇满人身就是能够渡过无边轮回大海的殊胜的宝舟,那么在这样一种已经拥有了这样一种暇满人身而且不做梦不是想像,而是真实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这个暇满人身的时候呢,就应该善巧的使用这个宝舟,那么如果说是获得宝舟的时候没有渡过无边轮回的大海,那么最后就永久迷惑苦涛中,那么以后就永久的或者长时间的在惑苦,那么惑和苦呢?惑呢主要是生起苦的因,苦呢像这样惑它的最后的果,所以说呢不管是从因和果的两个方面来讲的时候呢都没办法摆脱轮回的大海波涛当中呢都是永久沉没的,那么如果被这样一种业惑或者痛苦逼迫的时候呢我何行?那么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那个时候就没办法了,因此说呢虽然以前我们讲过,这样暇满难得呢你再说难得但是我们已经得到了,你宣讲有什么用呢?有的时候有些人就会这样想,你再反正你宣讲暇满难得或者不难得,已经我得到了,得到又怎么样,实际上无垢光尊者或者这些大德要提醒我们,暇满人身呢你虽然得到了,但是要使用,得到之后呢你如果说是错过了,或者使用了寿命无常马上就现前了,无常马上就来了,来了之后呢你获得这样人身呢就没有用到实际处的话就是完全空耗,所以说再再提醒我们,现在你已经有了人身了,现在一定要精进,现在一定要善巧的使用这样的机会来渡过轮回的大海,主要是通过反复的教言提醒我们,把这样一种理念呢把这样一种修法,深深的扎在我们心坎深处去,就是在我们心中扎根呢?我们内心当中才会真正生起一个想修法的念头,现在我们真正想修法的念头呢有的时候有一点有的时候没有,这个方面就说明想修法的念头根本不强,如果学样不强的话是很危险的一种状态,如果自己对于正法没有意乐呢?那么肯定对世间法的意乐就较强了,如果这样的话,就是非常危险的一种状态了,所以说呢这些大德再再教导我们其实我们处在什么样的状态当中,是处在一种非常危险的状态当中,所以说要再再的发起求道的意乐,再再的坚固自己的道心,例如在大海上,自己拥有顺缘的大船时必须渡过大海。同样,我们应当依靠所得的人身宝舟越过无边无际、恐怖难忍的轮回大海。那么在大海当中如果已经遇到顺缘的大船的时候应该及时而渡过的,同样的道理呢我们如果已经获得了真实的暇满人身的时候呢,就应该善巧使用这个人身呢精进修法,以期渡过轮回大海。因为长久沉溺在生老病死的漩涡中无有堪忍的时机。那么如果不渡过的话,就会长久沉溺在生老病死漩涡当中呢根本没有堪忍没有解脱的时机了。

寂天菩萨于《入行论》中说:“依此人身筏,能渡大苦海,此筏难复得,愚者勿贪眠。”寂天菩萨在殊胜的修菩提心的教授《入行论》当中也是这样讲过:依靠这样一种暇满人身的宝船,那么就能够渡过轮回的大苦海,那么这样一种宝船呢这样一种宝筏呢如果失去之后呢以后是难以再次得到的,所以说呢就是说是这个愚者啊像这样的话,应该知道这具道理,现在不要再贪睡了,因为就是说贪睡也好或者说是这个忙于世间琐事也好,这个都是以后得不到暇满人身的一种机缘,那么就是很多时间就是在贪睡啊贪眠哪或者说是贪世间八法当中贪欲乐当中渡过了我们的大部分的光阴,如果通过这样浪费的话就说是没办法再获得人身,所以说呢有智慧的人呢应该精进的修持,没有智慧的人比如现在我们还在经常喜欢贪睡的话,就应该多思考暇满难得的道理,然后呢尽量的开始精进起来。

第五个问题呢?暇满难得之理,故速披上精进甲,为除心与心所染, 踏上净智光明道,菩提道中不间断。那么像这样一种暇满是非常难得的,那么得到之后呢就应该迅速的修法,在菩提道当中呢应该不间断,故速披上精进甲,因为暇满难得的缘故呢,故速那么现在我们应该最迅速的可以说最短暂的时间当中呢披上精进的铠甲,像这样的话就是说精进甲是一种比喻,好像我们披上了这样一种铠甲之后呢就不会畏惧其他的这些刀剑一样,所以说我们开始发起精进之后呢就不再会惧怕其它一些痛苦啊或者懈怠啊这方面违品就不会去再害怕了,所以说呢一切的修行人必须要精进如果不精进的话,根本没办法获得功德,精进的话则可以获得功德的,那么为了消除心与心所的染污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一切轮回就包含在心心所当中,如果我们内心当中有心和心所的染污呢就没办法获得解脱,如果说是去掉了心心所,也就是说去掉了二取的染污呢就可以获得这样一种解脱道,所以说心和心所从它自己的特性来讲,心和心所它是无明的自性,它是染污的自性,所以说如果说是没有将心心所证悟空性,没有证悟殊胜心性的这样一种殊胜空性的话那么就是说没有办法真正打破无明,要打破无明的必须要证明心心所无自性,必须要遣除心心所和它的垢染,那么这个地方心心所就是代表轮回,踏上净智光明道,菩提道中不间断,那么就是说一方面我们要清除心和心所的垢染,一方面要踏上净智光明道,那么清净智慧所摄的光明的这个菩提道,那么心心所和净智二者是相违的,如果有精进的智慧不会有心心所,有心心所不会有清净智慧,那么像这样的话,就是一方面我们要去除心心所,一方面要生起清净的智慧,那么如果生起了清净的智慧,这个就是光明的佛法之道,菩提道中不间断,那么从这个时候开始呢在整个成佛的道当中就不间断,这个方面还是让我们或者教戒我们慢慢的通过暇满难得去具足这样一种染污获得解脱,何时尽除了心与心所之污秽,内心便会现出心性光明智慧,如是串习而行持即是所谓的菩提道。那么什么时候呢我们通过殊胜的修法,就是说已经遣除了心和心所的污秽,那么内心当中就会现出心性光明智,那么这个心心所是不是一概讲它就是一种恶法呢?心心所不能一概讲它是一种来恶法,心心所它可以说是一种无明的状态,那么这个无明的状态和真正的等觉和真正的法性呢其实是矛盾的,只不过对于初学者来讲,对于初学者来讲的话,就是说心心所它有一种恶的心心所,有一种善的心心所,就平时我们讲的非理作意和如理作意,那么当我们还没有办法真正的将心心所融入法界,没办法真正将它净除的时候呢就要使用一切的善巧方便,内心当中呢将心心所转为善性,就说将心心所的恶性呢逐渐遣除,也就是经常的生起如理作意,经常的去除非理作意,经常的发起信心悲心啊经常发起这样出离心,这样一种善的心心所,那么经常的去除这样一种贪嗔痴嫉妒骄傲啊,或者说是邪见哪或者说是耽著轮回、世间八法这些恶劣的心心所,所以说必须要通过善心所对治恶劣的心心所,那么从究竟的角度来讲不管你的信心悲心或者这方面的如理作意也好,还是说是其它的反方面的非理作意,实际上都不是法义本性,实际上都不是心的本性,所以说如果说呢要证悟殊胜的法界的话,必须将善的心心所和恶的心心所同等的去除,同等的去除之后呢才可以真实的得到解脱的果位的,这个方面就是入道的时候是怎么样,究竟的时候是怎么样,这个地方主要是从究竟的地方讲的心心所是一种污秽法,是一种客尘法,是一种无明的这种自性,所以说如果真正的去除心心所之后呢内心就会现出心性光明智慧,那么像这样串习呢就是不断的串习修持就是所谓的修持菩提道。

我们应当夜以继日毫不间断地精进实修,舍弃睡眠懈怠。那么就是说无垢光尊者教导我们应该夜以继日,像这样的话毫不间断的精进修持,那么对于现在我们来讲的话,刚初学的时候,说想要夜以继日,想要毫不间断的多数是做不到的,那么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是不是就违背了无垢光尊者的教戒呢?无垢光尊者他老人家这个地方所讲的主要是从高标准,最高的标准是这样的,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讲的话,夜以继日,或者说是没有办法毫不间断的话必须呢也是要尽量的精进,内心当中发起尽量的精进,然后呢就是说以自己最大的心力和这样一种精进呢开始修持佛法,舍弃睡眠懈怠呢?那么照明修持最精进的时候呢,这些睡眠也好懈怠也好这些方面这些大修行者都是彻底舍弃的,那么对于初学者来讲的话要舍弃这些多余的睡眠还有呢就是尽量的减少睡眠或者懈怠的这样一种时机,经常这样精进的修法,否则的话如果看到无垢光尊者的教言,

否则的话,如果看到无垢光尊者的教言,看到之后也不看自己是不是修佛法者,也不观察自己是不是初学者,一看到无垢光尊者说要夜以继日,然后要舍弃睡眠的话,然后从现在开始晚上就不睡觉了,饭也不吃了,但是像这样观察的时候两三天之后马上就不行了,马上就恢复了以前的状态,而且对于菩提道、修佛法都有可能产生一种厌烦心,这个方面是不合理的修法,所以说对于初学者他有初学者引导的次第,对于修习有道的或者说是修习有成的这些修行者来讲,他有一种标准的,这方面也是必须要辨别,否则有的时候初学者的心他有时候变化得快,不精进的时候好几天或者都根本不念一句心咒,一精进的时候就三天三夜不睡觉的,这都是两个极端,两个极端必须要抛弃的,必须要安住于中道而修持才有可能真正获得功德。

《五次第论》中云: “息灭心心所,一切戏论时,无念光明智,无中边显现。

这个教证主要是讲前面,如果把心心所去掉之后会显现心性光明这个含义的,《五次第论》应该是无著菩萨造的一个论典,息灭心心所之后呢,将一切心和心所,息灭之后,就息灭心心所一切戏论的时候,那么什么时候心心所息灭,什么时候无念光明智就会显现,这个时候无中边,无中边三个字主要是对无念光明智而讲的,那么无念光明智是无中无边,因为中也好边也好都是两种戏论,有的时候我们认为把边执去掉之后应该取中道,那么应该取中道只不过也是一种讲法而已,词句上的讲法,实际上如果边执没有的话,它的中道也不可能说是让你去执取的,如果说是你打破了边执而执着中道的话,这个也是佛陀所呵斥的,也没办法真正离开这个戏论之作,所以说无中无边这个才是真正的无念光明智。

此处所说的心是指存在于三界所依身体上的增益分别,心所是随后之伺察,它们是障蔽真如的垢染,因此彻底净除心与心所后便会现前无分别智慧。

下面无垢光尊者对于心心所二者之间的差别给我们做个介绍,所谓的心是什么呢?就是存在于三界所依的身体上面,现在就是说是欲界,我们是属于欲界的身体,还有是属于色界无色界的这个向上所依上面的一种增益分别就叫作心。心所就是随后之伺察,那么就是说是随后的伺察,下面还要进一步地分析粗细等等这方面的关系,所以首先让我们了解所谓的心就是一种增益分别,所谓的心所就是在生起了增益分别之后的一种伺察念,一种伺察的这种心所,有的时候讲经是指心王,心所,像这样的话就是心和心王相对的就是心所,一个是国王一样的,一个是眷属一样的,心王生起心所就绝对跟随而生起的,所以说心心所二者之间是这样一种关系,那么这样一种心心所是障蔽真如的垢染,为什么是障蔽真如的垢染呢?它必定是一个增益分别的自性,一个是随后的伺察念的自性,而无分别智慧真如它是绝对要离开真如分别,也必须要离开伺察的,因为这样一种伺察和增益分别它就是这样一种戏论的境界,一种戏论的境界用无明的状态,所以说如果你处在这样一种心心所的状态当中是无法现前无分别智慧的,那么净除心心所之后呢才是真正的真如无分别的智慧,所以平时我们修法的时候认为我在修无分别智慧,但实际上有一个能缘所缘、能观所观,它还是一种世俗的修法,还是一种心心所的修法而已,但只不过通过这些殊胜的修法逐渐寂灭自己内心当中初大的分别念,最终可以随顺这样一种 sili 而现证无分别的智慧。

《二谛论》中云: “心与心所乃三界,增益分别伺察意。 ”

引用中观《二谛论》,中观《二谛论》当中是这样讲的,心和心所是什么?首先把心和心所的名称列出来,乃三界增益分别,乃三界增益分别和乃三界伺察意这个是连在一起看的,连在一起读,那么什么是心呢?就是三界的增益分别,就是说增益分别伺察意当中的增益分别这四个字呢就是讲心,三界的增益分别就是心(心王),然后三界的伺察意就是指它的心所,所以增益分别是心王,然后伺察意是心所,也就是说,下面就开始解释心王和心所二者之间的这样一种具体的差别。

也就是说,最初见到外境时所说的“这个”现见缘总相的分别念是心。

像这样的话什么是心呢?最初我们见到外境的时候认定这个就是一种瓶子,认定了一种瓶子,现见了缘总相的这个分别念,内心当中生起了这个是瓶子的概念的时候,对整个瓶子他生起一个这个是瓶子这样的一种分别心就是指心王,就是指心。

如第一刹以心了知而说这是“青莲花”

这个地方讲第一刹那了知的这个是“青莲花”而说这个是“青莲花”,这个是心的状态

尔后缘事物别相是心所之伺察

然后缘了这个整体的青莲花之后呢,再开始缘事物的(青莲花)它的别相,在缘它的别相的时候就成心所了,就成了一种伺察了,打比喻讲:

如分辨青莲花的蓝色、圆形、花心、花蕊等。

那么就是说,在这个可以说是首先知道这个是青莲花的时候,这个就是一种心王,这个就是一种心,然后再开始分别这个青莲花它是蓝色的,而且它是一种圆形的,这个是它的花心,这个是它的花蕊,它的花瓣有多少瓣?它的花蕊是这样一种形状,然后就是缘它别相的时候就成了一种心所了,所以说有的时候我们在打比喻讲,比方看一个红柱子,看一个红柱子,当我们对这个红柱子的整体一再观察了别的时候,这个就是心的状态,然后我们再进一步观察这个柱子上有条裂纹,在我们观察柱子上这条裂纹的时候就成为一种心所了,因为这个裂纹就是柱子当中的一种别相,一种差别的思维,所以说我们要辨别它就是它中间的柱子或者每一个事物它的别相的时候就成了一个这样一种心所,我们缘这个整个人,认为这个是张三,像这样的话这个就是心,然后他是什么样的形状的,他是个皮肤白色的,然后眼睛怎么样,这个方面就成了心所,反正总的来讲缘总相就是心,缘别相就是心所。

《辨中边论》中云:

这个辨中边论的辨字应该是辨别的辨,好像是辩论的辩,实际上就是在古文当中,辩论的辩和辨别的辨都是一个意思,但是在现在通用的字当中,辩论的辩和辨别的辨二者是两个字,所以说辨中边论的辨字应该是辨别的辨,而不是辩论。

《辨中边论》中云:“见总义为心,比差别心所。 ”

那么在《辨中边论》当中,弥勒菩萨也是定义见总义的就是心,然后差别相就是心所。

又如《俱舍论》云: “分别伺察粗细性。 ”

那么分别伺察粗细性,分别伺察就讲到了心和心所,分别这两个字呢就是长这个增益分别,就是指心,伺察这两个字就是指心所。那么这二者之间是什么样的自性呢?粗细性,也就是说增益分别这个心是粗相的,然后伺察是细相的,所以说增益分别伺察粗细性呢在《俱舍论》当中这样作得定义的,我们就知道缘粗相的总体就是心,然后缘它的细性差别别相就是心所。

如是分别心与伺察之心所的一切名言习气于佛地将灭尽无余。

那么进一步宣讲在这样的分别心和粗大的分别也好,细微的伺察心所也好,像这样一切名言的习气在成佛的时候将灭尽无余,那么在成佛的时候灭尽无余和前面讲生起无分别智的时候没有这样一种心心所是不是矛盾的呢?实际上也不矛盾,因为就是我们知道,在初地的时候,在入定位它就已经可以现前无分别智,而在这个地方说在佛地的时候才将心心所彻底灭尽,这二者之间我们应该了知差别,也就是说一地以上的菩萨,一地到十地之间在入定位的时候是绝对现前无分别智,在现前无分别智的时候呢,心心所是绝对不显现的,从一个侧面来讲比如说是灭尽,但是在出定位的时候呢,它就是说没办法安住法界的本性,没办法安住正如状态的缘故呢,在出定位仍然会现前心心所,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讲,一方面可以说,菩萨它可以灭尽心心所而现前无分别智 ,一方面说在佛地的时候才灭尽将一切心心所灭尽,二者之间完全不矛盾的,完全是无碍的,所以彻底灭尽一切心心所不分入定出定,彻底灭尽就是佛地,在菩萨地的时候入定才灭尽,出定还现前,所以说前面讲的是可以现前真如,后面讲是佛地的境界。

《入中论》中云: “尽焚所知如干薪,诸佛法身最寂灭,尔时不生亦不灭,由心灭故唯身证。 ”

《入中论》在讲佛地的时候也是这样讲,“尽焚所知”将一切的这样一种所知的自性心心所全部灭尽犹如烧干柴一样,将一切的干柴由烈火来焚尽的。“诸佛法身最寂灭”,那么这个时候就获得了法身,诸佛的法身在灭尽一切二取的时候,灭尽一切所知能知的时候,这个时候就现前了佛的法身,这样诸佛法身是最为寂灭的,那么在法身寂灭当中不生不灭,没有所证悟的没有什么所现前,没有什么所灭掉的,那么这个法性界当中是这样的,那么在名言谛当中呢,“由心灭故唯身证”,那么我们怎么知道佛陀获得了这个灭尽一切戏论的法身呢?“由心灭故”,那么在法身的时候,心心所已经彻底灭尽的缘故,“唯身证”这个身就是报身,就可以从他的报身或者色身。。。。。。

我们怎么知道佛陀获得了灭尽一切戏论的法性呢?由心灭故。在法身的时候,心心所依,彻底灭尽的缘故。“唯身证”,这个身就是报身。

就可以从他的这个报身或者色身上面来安立它,佛陀已经现证了法身,佛陀已经真正获得了法身的这样一种佛果,这样一种境界或者智慧。“唯身证”,这个证就是证明的意思,证知的意思。

那么谁知道他灭尽呢?主要是从这个色身或者从报身和化身两个侧面来证知这个法身最寂灭的状态。也就是说从法身的侧面来讲,没有什么,根本没办法知道已经灭掉了什么障碍,已经现证了什么样的佛果,已经现前了什么智慧,因为他的法身当中,一切不生不灭的缘故。所以无法了知。要了知或者要安立名言,唯身,那么只有色身当中去安立它已经证悟了殊胜的法身境界,就这个意思。所以无垢光尊者引用这个教证主要是说“由心灭故”。从这方面讲,心已经灭掉了。

【也就是说,以迷乱二取为因,自证智慧被烦恼网所遮时称为心,分别伺察是不善地所摄之故。】

以这样一种二取为因的这样一种殊胜智慧这方面灭掉它的这样的二取。自证智慧就是二取为因。自证智慧被烦恼网所遮的时候称之为心,也就是按照了义的观点观察的时候,每一个众生相续当中都有一种自证智慧,个别自证智慧。那么这样一种智慧存在于一切众生的相续当中,只不过被烦恼网遮蔽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现相,或者说这个时候自证智慧被烦恼网遮蔽的时候称之为心。意思就是说自证智慧和所谓的心心所就是一种有法和法性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现相和实相的关系,二者不是别别的法。而且不是完全的他体的法。

当然我们分别有法法性的时候,前面讲遍法法性的时候,是非一非异的关系。非一非异的关系,就是说被烦恼遮蔽的时候这种状态,比如现在我们起心动念,这样一种功用就称之为心或者心所。然后这种心和心所它的本体就是一种个别自证的智慧。所以只要是把这样一种心心所灭尽,这个别自证的智慧就现前。而且要使这样一种心灭尽,就是要严格自证的智慧。这方面就是很稀有的一种缘起,也是很稀有的一种心法。也就是说心和心所是这样一种关系,那么把心心所灭尽,就现前自证智慧。要灭尽心心所,必须要缘胜义谛。这个胜义谛就是个别自证智。也就是说直接要缘它的真如,直接缘他的心性。缘他的实相心性智慧,恒时安住在中观,或者恒时安住在大手印大圆满的境界当中,实际上就是在缘他的个别自证的种相。越缘这样一种个别自证,他的心的分别力就越弱,最后就可以通过缘个别自证的智慧这样一种修法,而将心心所彻底灭尽。

如果没有从这个方面去缘,去修其他的布施持戒,不是它直接进取心,所以真正要修它的正行,还是要缘个别自证的智慧,大中观抉择的空性也好,如来藏光明也好,大圆满正见也好。这方面都是缘个别自证的智慧而修持的方便。

【分别伺察是不善地所摄之故】

一切心心所至于分别伺察是不善地所摄的缘故,像这样的话就是不善地所摄,所以说如果有心心所的时候,不现前个别自证。像这样的话,灭尽心心所就可以现前。这个不善地是一个广义的不善地,不是狭义的不善地。如果是狭义的话就是指这样一种恶的这种琐事,广义的不善是针对于大善,可以说真正地针对于纯善的这样一种法界个别自证智慧,从这个侧面安立成不善地。所以我们应该知道这个是狭义当中广义的不善地。

【一旦从彼中解脱便称为佛,虽然了知外境却无有贪执分别伺察的能取所取之故。】

一旦从这样一种,彼中就是讲心心所当中,一旦从这样一种争议分别当中解脱的时候就称之为佛。这个方面主要是讲彻底解脱。虽然了知外境却无有贪执分别伺察,因为他的心心所已经彻底灭尽了。所以贪执分别伺察的这个能取所取已经没有了。这个时候佛陀以他的净所有智可以了知外境,那么这个了知是不是一种能知所知的一种了知呢?这个单单是从名言谛当中安立,说佛可以了知外境,也不能说因为佛陀有可以了知外境的缘故,所以肯定有能知。有能知所知肯定没有离二取,这个不是一个真正的推理。

我们就是说佛陀可以了知外境,这个是种名言的说法。是为了让后续的凡夫弟子知道佛的一种智慧和他的境界。所以说佛可以了知外境。但是根本不是通过能知所知的方式而了知,是通过泯灭了能知所知的这样一种智慧,如是如是来了知的。

【《赞心金刚经》云:“若为惑网掩,则称之为心;若离诸烦恼,则称为佛陀。”】

如果被惑网心心所所掩盖的时候,就称之为这样一种心。如果离开了一切烦恼的时候,就称之为佛陀。

【现观庄严论》云:“胜诸有情心。”此中所说的佛地具有大心是指大智慧。】

在《现观庄严论》中讲了,胜诸有情心。就是说佛心是超胜一切有情的这样一种大心。虽然在词句当中讲佛具有心,但是这种心实义上是指大智慧。我们开始讲这样一种心性的时候也是这样讲过的。实际上有的时候,这样一种佛陀的智慧也称之为心。也称之为心,但是它只不过名称上面称之为心而已,实际意义上它是指大智慧。所以无垢光尊者这方面为了让我们知道佛地是没有心的,所以就首先引用《现观庄严论》中讲佛具有大心,然后解释说佛所谓的大心是指大智慧而言,根本不是说无明状态这个心心所,根本不是说不善地所摄这样一种烦恼法,而是指真正的大智慧,称之为心。

【《功德庄严经》云:“众生之心乃分别,佛陀之心大智慧,犹如纯金之山坡,说此净不净之理。”】

就是说众生的心就是一种分别念,佛陀的心是大智慧。虽然都用了心的名字,众生的心也用了心的名字,佛陀的心也用了心的名字,但是它的意义上面就是,众生的心是一种分别的状态,佛陀的心是一智慧的状态。就是众生的心这种分别念是没有现前智慧的这样一种分别念,佛陀的智慧是已泯灭了分别的大智慧,二者完全不相同。

“犹如纯金之山坡,说此净不净之理”。犹如纯金之山坡,这句话可以和下面对照起来,比较容易了解。

【密乘中说大心与大烦恼均为智慧性即是此理。】

“犹如纯金之山坡”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是一座金山,但是金山外面它是一种土石,或者说这样一些土石或者草皮所覆盖的。那么实际意义上,这个草山或者石山它的本体还是一种纯金的自性。在外面看到时候是一种土石的这样不清净的现象,它实际上里面是一种纯金的自性。所以说此净不净之理也是这样的。众生的心的分别它是一种不清净的状态,佛陀的大智慧是一种清净的状态,可以说只不过是被不清净的状态覆盖的时候称之为众生。如果将这样一种不清净的状态去掉之后,就是佛的智慧。所以通过这样一种比喻,说此净不净之理。

“密乘中说大心与大烦恼均为智慧性即是此理”,大心就是指他已经现前了这样一种智慧的本体而讲的。大烦恼是从他自己的实相的侧面来讲的。不管是大心也好,大烦恼也好,它们的本体都是一个智慧的本体,就是这个道理。

【被无知白翳所遮的人认为成佛时心不灭,这实属愚痴之论调。】

被无知或白翳所遮障的人,就是不了知究竟观点的人,认为成佛的时候佛陀还具备心,佛陀还能够分别,佛陀还有心心所。像这样的话就是属于一种愚痴的论调,没有了解真正的了义的这样一种所感。

【入定时根识前虽然显现外境,但分别伺察意已经灭尽。】

如果从佛地的侧面来讲,佛陀能不能够显现外境呢?从他的智慧的侧面来讲可以显现。但是他一切的显现外境的时候,会不会因为显现的外境去分别伺察呢?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因为一切的分别伺察意已经灭尽了,在很多三转法轮当中的经典当中,论典当中也是这样经常的宣讲,实义上就是在一地乃至于十地之间,众生的八种识次第要转移的,次第要转移,全部要舍弃这样无明的状态而转成这样一种五智或者四种智慧的这个自性。所以在佛地的时候根本没有这样一种心心所的显现。

【《毗奈耶经》云:“比丘,入定时起心动念虽灭,然根识前并非不现外境。】

就是对比丘讲,在入定的时候,对于这个小乘,小乘入定的时候,虽然这个起心动念已经灭掉了,真正去分别他的粗相的执著、细相的执著,这个方面起心动念虽然已经灭了,但是在根识前并非是不现外境。也就是说根识前虽然现外境,但是根本没有执著的意识。和前面的意识了解的时候,把这个颠倒理解的时候就很清楚的。

【护境眷,此即犹如平静池中显现影像也。”】

好像是这个平静的水池当中没有,平静的水池的意思就是根本没有波浪,微风也不吹动的时候,整个水池非常平静,然后在平静水池当中可以显现影像。就是说平静的水池就代表我们没有这样一种二取的这样一种波浪。然后就是在平静的水池当中可以显现影像,虽然没有起心动念,虽然没有这样一种起心动念的分别,但是在根识面前可以显现不灭的外境。

【《定量论》云:】

《定量论》也是七部因明当中的一部论典。《释量论》、《定量论》、《正理滴论》这方面都是

月称菩萨七部因明当中的一部论典。这个就是引用一个因明的论典作教证的。

也是七部因明当中的一部论典,《释量论》、《定量论》、《理地论》这方面都是月称菩萨七部因明当中的一部论典,这是一个引用一个因明的论典作教证的。《定量论》云:内识不动住,眼见诸色法,彼时即根生。内识不动而安住,眼见诸色法,眼见就是讲眼根的意思,像这样内识不动住,他的眼根或者眼识可以取截色法,彼时即根生,像这样一种眼见的这样识即根生,即根生上师说这样一种识就叫做根生,或就这样识就从根而生,从根而生也可以理解的。诸根前显现外境识是无有分别念的,那么在诸根面前所显现的外境无有分别念,诸根或者说诸根识吧,有的时候是从两个方面都可以理解的。或是说从根面前显现的,或是说从根识面前显现的,都是没有分别念。《定量论》云:一切诸根识无有分别念。在用教证的时候就讲一些诸根识,那么在一切诸根识面前,尤其是五根识面前,这些所显现的这些都是远离分别念的一种自性。

总之,以二取为因生起取境分别伺察即是所谓的心与心所,而灭尽能取所取而了知外境即是智慧。那么总而言之归摄的时候,通过二取为因,能取所取为因,生起取境的分别这个是心伺察就是心所,那么像这样归摄起来的时候我们就是所谓的心与心所。如果能够灭尽能取所取,也就是说能够灭尽心与与所的话,如果了知外境就是通过这个智慧,一方面能够灭尽心所,一方面能够了知外境完全就是一种智慧的自性。如《吉祥鬘经》云,《吉祥鬘经》上师说就是圣鬘经,圣鬘经的三个法门有非常了义这样一种,圣鬘,圣鬘天女嘛,有的时候翻译成圣鬘夫人,像这样的话就是《吉祥鬘经》云:若以能取所取为因,于外境所起之分别念乃轮回之心,无能取所取而了知外境是解脱之智。那么如果说是能取所取引发了知外境就是所谓的分别念,这个是轮回的心。那么什么是泯灭了心、心所?什么是泯灭了能取所取,能够了知外境呢?这个是称之为一种解脱的智慧。这个方面就是对于心心所它二者之间定义佛地的这样一种智慧啊等等,这方面都做了个介绍,做介绍实际上他不单单是无垢光尊者是引用很多教证,然后开始说什么是心心所,这个好像是和我们的修行无关,但是无垢光尊者论典当中和修行无关的一个字都找不到的。那么到底什么样叫宣讲心心所呢?实际上要宣讲归摄一个就是说这样一个含义的话,就是必须要灭尽心心所,灭尽心心所就是修持佛法,灭尽心心所就是修持佛法之道,所以现在我们的心心所是往外在分别,对善性、对恶性、对轮回、对涅槃都是一种分别心。那么如果是一种分别心,没办法获得究竟解脱,所以说无垢光尊者有的时候他在讲暇满难得的时候,讲的非常的高,很多是讲到了无分别的状态了,讲到了引用三转法界了义经当中的抉择了。所以像这样我们讲的时候这个就是一些宁玛派大德造论的一种特色吧,有的时候我们去看《前行》的时候,在学习《前行》、讲《前行》的时候,有的时候很难讲,为什么很难讲?就是因为里面讲了很多这些很殊胜的密法,讲了很多这些很高超的正见,所以说就不是纯粹的一个《前行》。那么当然一方面也是讲到这样一种让我们精进,一方面在讲精进的时候劝勉的时候,也必定是宁玛派他的正见、修行都是特别超胜的,所以在讲这些暇满难得自性的时候,都讲到这些佛的时候如何是灭掉二取,灭掉心心所的状态,怎么样灭掉心心所才能够真实的修持解脱道的方式,这个方面我们就知道绝对是有大必要的。

第六,今若不勤则受轮回之苦:以往昔善业力而获得人身之士,若不精勤修法,则将流转于轮回中受苦。那么现在我们的暇满人身是往昔行持善业力而获得的,那么现在的这样一种人身他是一种果报,他是一种异熟果,那么如果已经有了这个果报的时候不精勤修法,这样一种异熟果他不可能说通过异熟果方面,我们这个身体上面再再去成熟一个暇满人身,这个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说我们就知道了,如果说是以前的业力尽了之后,如果再没有善业的话,我们的异熟果就会彻底的失毁,失毁之后就没有修正法缘故,将流转轮回当中受大痛苦。

今得圆满法根本,无垢珍宝之法器,不容清凉法甘霖,受轮回苦毁自己。今天如今已经拥有了圆满,修持圆满正法的根本,那么就是说修持圆满正法根本的所依就是这个殊胜暇满的人身,那么这样一种修持圆满正法的根本,就是无垢珍宝的法器,暇满的人身是无有垢染、清净的,而且是珍贵的一种法器,那么这样一种法器获得之后,不容清凉法甘霖的话,那么最后受轮回苦毁自己。也就是说如果你已经降下法雨的时候,你必须要用法器去盛纳,如果就是说你没有用法器去容纳的话,最终就会失毁这样一种人身而已。所以说如果已经获得无垢珍宝法器的时候,不容就没有去容纳清凉的正法甘露雨的话,最后绝对会失毁自己的人身的。拥有人身珍宝器,正值降下法雨时,如果不用法器来接纳,则唯有被轮回痛苦折磨。那么如今已经拥有了珍宝的人身,而且善知识上师正在降下法雨的时候,如果就是说正在降下法雨的时候,自己只是满足于听闻听闻,就是说没有想怎么样将法雨容纳到自己的相续当中,当然听闻是有功德的,就是这些正法的话一利耳根永为道种。但不管怎么样,我们现在获得暇满人身的时候,不能满足于只是种下一个解脱的善根而已,实际上我们现在的这个人身是绝对有可能通过修持而依胜正道的,所以说本身我们这个人身可以依胜正道,但是最后只是用这个暇满人身去种了一个种子,而且很有可能种了种子下世还要去受就堕到地狱当中还要受轮回的痛苦,这方面就是一个不合适的行为。比如说无著菩萨《亲友书》当中引用这样一个比喻,犹如金宝盘除粪视为是大智一样。就是说一个人获得金宝盘,或者一个黄金的盘子,珍宝的盘子,但是你把这个黄金的盘子用去装粪,用去扫除粪便,这个方面就是一个大愚痴。所以金宝般它有很多很多的作用的,像这样的话可以卖掉之后,可以说是自己过上富裕的生活,但是这个方面根本没有用上,最后只是用盘子装了一点水果,或者是用这个盘子去扫除粪便,金宝盘的价值完全没有体现出来。同样的道理,现在我们这个暇满人身他如果要体现价值的时候,精进的话,一生可以取证普贤如来的果位的。或是通过这样暇满的人身精进的话,在临终的时候可以面见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像这样的话可以永远从轮回当中出离的,但是现在我们只是满足于一个听闻正法,只满足于一个在内心当中种下一个习气、善根,这个就是一个非常不合适的一种作意和行为。因此这个方面再再教导我们有了这个暇满人身的时候,尽量的精进,尽量的就是要修持这样一种殊胜的正法,殊胜的大法,否则的话就是会后悔。《铁室传》中云:“虽已获得暇满器,然未接取法甘霖,彼为难忍狱火焚,长期为业所逼迫。”《铁室传》上师说就是一个小乘经典的名字,好像是一个传记,但实际上就是一个小乘的经典,小乘经典名字叫《铁室传》。那么这个地方讲的话就是说虽然你获得了暇满的法器,但是没有用这个法器去接纳甘露法雨,最后就会被难忍的地狱火所焚烧,长期被恶业所逼迫而没有自在的。因此已经有了暇满人身的时候一定要好好的去修持,一定要把这个法义容纳到相续当中去。所以我自己在学的时候,在讲的时候我就说一再强调大家,一定要把这个法义,暇满难得这个意义内心当中去体会,如果不体会就会认为这样一种暇满难得意义不用讲我都懂,看都看得懂。一方面就肯定不讲都看得懂,但是这个意义你不融,不和自己的相续去融合的话,最后自己变成个法油子。像这样的话,认为这个暇满人身的修法懂了,寿命无常的修法懂了,业因果也懂,但是一个都没有做。一个都没有做的时候,最后自己的相续越来越坚硬,越来越难以调化,最后听到这些上师教言,什么样的一种教言都听不进去了,一方面听了很多教言,一方面内心当中绝对没办法被正法所融化。像这样的话,学习佛法就没有体现它的殊胜的作用,所以说一方面我们要好好听闻它的道理,一方面就是说必须要再再的去看,再再的将法义往自己内心当中和自己的心去融合。一旦自己的心对暇满人身的修法或这样一种法义有所体会的时候,你就会认为这个修法是非常深的,因为它就可以直接对治自己的烦恼。现在我对轮回很贪著,现在我对世间八法很贪著,但是一旦暇满难得的修法内心当中生起的时候,就会认为一切的世间八法没有意义,现在我必须要修持出离心,必须要修持解脱道,必须要用暇满人身去可以说是追求解脱,而不是用暇满人身去造罪,而不是用暇满人身去享受,去感受这个五悦等等。这个方面就知道实际上以前无法对治的烦恼,暇满人身的修法一生起之后,粗大的烦恼、作意,就是说粗大的这些贪、嗔、痴啊,或耽著世间八法的念头绝对刹那之间很快就会被彻底消亡的。那个时候自己就成为名副其实的出家人,名副其实的修行人,或者说真正能够接纳佛法法义这样一种殊胜的补特伽罗了。所以说像这样的话每一个正法都很深,如果以前的这些大德,噶当派的大德也讲过嘛,如果你没有去修持的话,大圆满的法都不高的,密集的正法都是不殊胜的,因为你根本没有融入相续,大圆满的正法没有融入相续,密集金刚的法没有融入相续。这些大法对你来说都是不深的法,那么如果真正能够修行的话,就是说连皈依的法都是很殊胜的,连这些无常啊,暇满难得的修法都是很殊胜的,因为真正融入相续当中、相续之后这些法就能够调伏你的烦恼,就能够软化你的相续而使你真正成为修行人,所以说反复观修反复去感受这个修法是极为重要的。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第六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好发了菩提心之后呢我们继续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那么大车疏呢分了十三个科判十三品呢仅宣讲从啊凡夫从初学乃至于到成佛之间的一切殊胜的殊胜的这样一种修法和这些关要的窍决,那么在这样一种三十品当中呢如今呢正在讲加行、加行呢主要是宣讲这个四种共同厌世心,那么四种共同厌世心呢主要是要引导我们内心当中对于这个一切而轮回生起一个厌离心,那么对轮回生起厌离心呢是不是足够了呢?实际对轮回生起厌离心呢只是一个方面而已,那么一方面我们轮回生起厌离心一方面呢要对解脱呢生起这个欢喜心,所以说呢实际上呢厌离心他包含了这两个方面,一方面呢是要对这个轮回呢彻底的厌弃,第二方面呢对于解脱道呢哦必须要一种追求,所以说呢在修持厌离心在修持出离心的时候呢我们要知道##?1:13 一切世间八法对于轮回的一切琐事呢必须呢要彻底的抛弃然后呢哦用一切的精力呢修持正法,那么这四种修法呢都可以帮助我们内心当中生起这个殊胜的出离心,那么哦对于帮助我们生起出离心没有一个殊胜的引导那么我们内心当中无始以来的这些实执啊还有这些种种这个耽著呢是无法加以遣除的,所以呢必须要通过系统方式来让我们来认识到这样一种实际情况内心当中呢才可以生起殊胜的出离心,那么现在在第一个科判当中呢讲暇满难得,暇满难得实际上一方面让我们知道这个暇满人身呢他必须观待很多的因缘,观待很多的因缘才能成办。所以说这样一种暇满人身呢非常难以获得,那么既然获得了暇满人身这个暇满人身的自性他是可以成办大利的,可以就说引导我们修持这个殊胜的佛法获得殊胜的解脱,因此说呢在这样一种这个哦可以说修法的引导之下哦就可以让我们内心当中对一切 其他的事情呢漠不关心,然后只是对于这个殊胜的正法对于像这样一种实修的窍决呢生起一种定解,哦在哦就说这品当中呢主要是宣讲这样的含义。那么今天讲第七个科判暇满为诸法所依哦之依处,那么就说暇满人身呢是一切这样一种殊胜正法的这个依靠处拥有闲暇之所依之人身解脱之正法也人自然获得,那么如果我们一旦拥有了这个闲暇的所依的人身呢那么一切解脱的正法哦不管是这个 三乘的根性呢都可以获得解脱,所以说一切解脱的正法呢都可以哦是这个在这个暇满人身的所依上面全部获得的,因此说呢应该精进的行持,大乐利乐云聚中所降妙智甘露雨流入人身尽心田,故当喜悦诚行法,那么可以说是大乐利乐云聚呢什么意思?就大乐两个字呢主要是指这个佛陀的殊胜智慧,佛陀的殊胜智慧呢称之为大乐,那么以前呢我们学过宝性论还学过其他的殊胜的了义的这个经论,那么在这些了义的经论当中呢所谓的大乐呢实际上就是这个哦现空无二或者说学空无二啊等等这个义名就是大乐智慧,大乐智慧呢是哦并不是说我们内心当中非常安乐非常高兴的这样一种这个感受,那么不管是苦的感受还是乐的感觉呢都是一种有为法、都是一种这个心心所法了绝对不是一个殊胜的解脱之心,那么所谓的大乐呢是指哦超越了一般哦就说痛苦也超越了所谓快乐感受这样一种殊胜的智慧称之为大乐,那么这种大乐在佛子相续当中呢也部分拥有,那么佛陀相续当中呢圆满拥有这样一种大哦就说大乐的智慧的,这个大乐呢就是指佛智,那么利乐云聚是什么意思呢?佛陀的大乐智慧当中呢是具备哦使一切众生获得利益安乐的殊胜的这样一种这个加持或者殊胜手这样的正法的,因此说把这样一种哦佛陀相续当中哦可以说是能够使众生拥有利乐的这样一种智慧呢比喻成去聚,那么就说很多很多云聚集在一起就表示一个非常众多的意思,那么佛陀相续当中呢就具备能够另一切众生获得殊胜利乐的这样殊胜手加持,所以说在这样一种大乐的云聚当中所降妙之甘露雨,大乐云聚当中呢降下了这样一种这个殊胜智慧哦、善妙智慧这个甘露法雨通过佛陀的智慧和他的这个悲心然后开始对众生宣讲正法,这样一种正法就是一种甘露法雨,因为这样一种这个哦正法呢可以熄灭一切业惑之火的缘故呢所以和甘露和这个大雨呢他有相似之处的,一方面呢甘露呢他有清凉或者甘露他有这样一种这个无死等等自性殊胜的功德,雨呢可以熄灭这样一种这个猛火,所以说把这样一种这个正法呢比喻成这个甘露雨就是这样一种妙智甘露雨,在这样云际中降下来这个殊胜正法的甘露雨流入人身尽心田,那么就说如果自己相续当中哦具备这样一种清净的法器的功德的话那么佛陀所宣讲的一切殊胜正法法语就会流到我们的哦心田当中,就好像就说世间上一个非常整治非常好的良田,那么就是很好的良田那么就说很好的良田整治好之后呢那么天上的这个雨降下来之后呢就可以遍满这个良田当中,那么变成良田之后呢那么所有的庄稼就可以开始这个生根呢发芽最后呢就是开花结果,因此说呢我们相续当中如果已经具备了暇满人身的功德相续当中非常清净的话那么佛陀所宣讲的这些殊胜的哦正法的甘露雨就可以融入我们的相续当中获得加持,故让喜悦成在##?5:58,所以也应该以非常喜悦的心哦真诚行成成正法。那么在这个第三品当中讲到了尽心田哦尽心田是实际上就说明了自己的相续 必须要清净,那么通过什么来清净呢?如果我们相续当中充满了业惑然后最终充满了对世间八法的贪执、充满了对轮回的这样一种这个耽执心的话这个不叫做真正的净心田,所谓的净心田呢必须对于这样一种佛法有信心哦对于轮回有厌离心哦对于这样一种众生有悲心这样殊胜的法器呢称之为净心田,那么如果内心当中如是的清净的话那么佛陀所宣讲的这样一种正法就自然而然可以和自己的心相应否则呢是无法相应的,因此说呢我们就知道在有这样一种修法实际的时候呢应该通过殊胜的作意来遣除相续当中的非理作意,然后呢使自己的心哦堪哦堪能接受、堪能修行现正这样殊胜的法义,所以说在这个时候呢应该哦就说是这个哦就说非常精进的哦使自己圆满这样一种重要条件哦自己圆满这样一种资粮所以说应该精进行法,佛法的甘露雨自然会流入具有暇满人身者的心田中,所以说佛法的这样一种雨呢佛陀的加持以后上师的加持以后那么对于一个支付暇满人身真正的暇满人身的他自然而然对于佛法呢是有这个稀求意啊或者说相续当中有出离心等等才称之为暇满人身的,否则执照《如意宝灯论》当中所讲的这些可也暂生缘的这个八无暇或者说是密解脱道的八无暇等等,这方面呢就不算是一个真正的人身,那么如果对世间八法有这样的希求心啊相续当中这些烦恼很粗重啊这个不叫做真实圆满的暇满人身,那么如果是暇满人身的话必定是对于哦世间呢肯定有厌离对于正法有希求之心的,所以说呢对这些法义呢反观内心我们具不具备这样一种暇满的自性呢?虽然从总的角度十八暇满的角度来讲已经具备但是从细微的角度来讲这方面不具备的话那么不分析的话那么有可能自己不是一个暇满人身,那么最后呢生起这个真实暇满没办法真实修持解脱道的,《华严经》云:谐善男子圆满佛法甘露已流入具暇满人身者心田此外哦人身真无量利益功德那么在《华严经》当中也是这样做教诫的,圆满佛法甘露呢就是大中观也好或者是这些殊胜的菩萨道的修持啊、大圆满的修法也好那么对于具有暇满人身者的这个来讲他可以自然的,还有人身呢他具有无量的利益功德。哦下面就讲第八个科判宣说暇满难得即比喻,那么在很多地方呢都宣讲这样一种这殊胜的比喻的,不单单在《心性休息当中》、《大圆满前行》啊或者还有其他的这些殊胜的经论当中呢也在在宣讲暇满难得的比喻,宣讲这比喻的含义呢他的必要性呢也就是让我们知道这个暇满人身难得到底难得到什么样一种程度?怎么样一种难得呢?这方面就通过比喻呢是让我们知道这个暇满人身呢确确实实非常难得的,而且呢这样一种难得的比喻呢他不是依靠其他的这些这个、不是依靠其他的这个说法而是依靠佛陀的这样一种这个智慧的现量,佛陀就是现量见到哦暇满的人身确实是难得的,那么在宗喀巴大师的《广论》当中呢也是宣讲过,那么因为从这个善趣当中转为善趣哦就说善趣人身死了之后在转为善趣和在恶趣的人身哦恶趣的身体死了之后转成善趣呢转成人身呢都是非常难得的,不管是你的身份是善趣也好还是现在的身份是恶趣的也好反正呢这样一种身份失去之后、死去之后呢要得到下一阶段上人身是非常困难的,从这个方面来就可以宣讲你所通过比喻就可以知道人身呢确确实实非常难得的,暇满难得之理也可以用比喻来说明,人天导师佛陀说犹如盲龟节恰入,漂于海中木轭孔,人身较此更难得,暇满宝身何堪言,是故精勤当精进。人天导师哦殊胜的佛陀在经典当中呢。

在经典当中不止一部经中,很多经中这样宣讲过,犹如盲龟颈恰入,好像是一个盲龟的这样一种,没有眼睛的乌龟的它的这个颈呢,要恰恰要进入漂荡在可以说无边无际大海当中,这个木轭的这个孔隙当中一样。这样一种木轭孔当中一样,那么这个方面是非常难得的,二者之间是非常难以值遇的。

那么即便是说盲龟的颈,能够进入到木轭孔当中,但是人生较此更难得!要从恶趣或者从善趣获得一个人身呢?较可以说是盲龟值木这样的一种机会更小、更加难得的。

“暇满宝身何堪言”,那也就是说人身较此更难得。是指一般的人身,暇满宝身就是指在一般的人身的基础上面,能够堪修殊胜的正法的这样一种暇满宝身。一般的人身都是难得,何况是暇满的这样一种珍宝身,何堪言更加难得了。

“是故今起当精进”,所以说现在我们应该知道,已经获得拥有了这样一种暇满宝身的时候呢?不应该再懈怡,应该在深证上面精进修法,精进修法呢有很多种精进修法的方式,那么针对各自不同的因缘和根性,所修持的法或者说真正实践正道呢,就是有很多不同的。有的时候是通过精进的闻思,有些方面是通过实修,有些时候是通过其它的做很多的福德资粮,或者说是跟上师做事业啊,或者说跟僧众做事业啊等等。实际上这个都是在善用暇满人身,用暇满人身当精进呢?我们不能够狭隘的理解,就是坐在那个地方打坐,才叫做是这个是真正使用的暇满人身,这个只是一个方面。所以实际上的意思呢,真正自己的发心正确,自己就是具有信心、悲心等等,那么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善巧使用暇满人身。那么获得殊胜的解位殊胜的方便而已,这个方面就是颂词的意思。

下面我们注释当中讲佛在经中说,譬如海中住有一只乌龟,每一百年浮到海面一次,海面上漂浮着一个有孔的木轭,刹那也不停的随风漂荡。而当然龟颈也可能入于木轭孔中,但这是非常困难的。而从轮回恶趣中得到人身较此更难!那么佛陀在经典当中就是使用了这样一种殊胜的比喻,这个比喻呢就是说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这个比喻非常能够说明一种问题,就说是可以说是暇满人身是非常难得的!

那么首先是大海当中,这个大海呢也是无边无际的,在很多地方讲的时候,这个大海并不是说一个湖,或者说是像这样一种太平洋等这样一种大海,实际上这个大海面积相当于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就是比喻成这个海,那么在这个海中就具有一只乌龟,而且这个乌龟是一只盲龟没有眼睛的乌龟。那么就是说是乌龟它自己没有眼睛,而且在这么大的面积当中,而且它自己呢是每一百年浮到海面一次,那么它不是说每天到海面一次,不是说是它经常在海面上面就是说是漂浮啊,或者在海面上面游荡的不是这样的。一百年从海底上升到海面一次的。海面上漂浮着一个有孔的木轭,那么这个木轭主要是一些耕牛颈上的这样的一个木轭。象这样主要是套住耕牛的这个两只角,然后就开始拉穿上绳子开始耕地的这样一种木轭吧。那么在木轭的中间有一个孔,木枙中间有一个圆孔。那么这样一种木轭呢,也是刹那不停的随风飘荡。我们看哪这样一种,大海这么大也如三千大千世界一样,那么就是海面上的一个木轭它的面积也不大,而且呢它是随风飘荡的一点都不停留的。那么也就是说最后归纳的时候,当然龟颈也可能入于木枙中。也就是说这个盲龟比如说一百年浮到海面上一次的时候,恰巧它的龟头或者它的这样一种龟颈必须要进入到这样一种木轭孔中。二者的比例或者说这样一种机率是非常小的,不是不可能但是是非常困难的,而从轮回恶趣中得到人身比这个还要更困难!我们本来就认为可以说是这样一种乌龟的颈,进入木轭孔当中已经非常困难了,但是如果要和这样一种轮回恶趣,从轮回或者从恶趣的身体当中,获得人身呢比这个还困难。也就是说和这个从恶趣或者其它地方获得人身,和这样一种龟颈比较起来的时候,像这样一种盲龟值木就显得很容易了。那么像这样一种恶趣人身比这个还要困难的,那么通过这个比喻我们就知道它的难得。

还有一些地方具体做解释的时候,那么大海三千大千世界,大海比喻成这样一种无边的轮回。然后呢就是说乌龟盲龟就比喻成没有取舍之眼的众生,比如说很多众生没有取舍的智慧眼,把这个就比喻成一个盲龟,这个盲龟就是一个有情它没有取舍一样。那么就是说是一百年浮到海面一次,意思就是说它在绝大多数的时间当中都是处于恶趣的。因为海面呢就比喻成这样一种善趣,海底呢就比喻成恶趣。那么就是说众生要从恶趣到善趣,就好像一百年浮到海面上一次极为难得的。那么当你从恶趣到善趣的时候,就不一定能值遇到这样一种有孔的木轭,所以说浮到海面上一次也不代表你获得人身的。那么就是这样一种可以说是如果说是这样一种海龟,经常在这个海面上飘游,或者说是木轭停止一处不动,这个海龟呢就是说是也可能比较容易的值遇。但是呢实际上值遇是很困难的,说明呢如果这个众生哪,一般的众生经常就是说在善趣转生善趣的话,那么得到人身也比较容易的。但是这个众生呢不是经常得到善趣的,得到善趣只是一百年当中有一次,或者说在很多很多几百世几百个劫当中,才可能获得一次善趣的身份。所以说呢既然善身份都很少的话,又怎么说能够真正的可以说是获得暇满人身呢。所以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呢,就是说是这个乌龟的头能够进入到木轭孔当中,说明就获得了人身了。获得人身这个方面是非常难得的,所以说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从轮回恶趣当中获得人身比这还困难。

《亲友书》云:“大海飘浮木轭孔,与龟相遇极难得,旁生转人较此难,故王修法得圣果。”龙树菩萨在亲友书当中也是讲过,大海当中飘浮一个木轭孔,然后呢具孔的木轭,然后呢这样一种木轭孔和乌龟的颈啊相遇是非常难得的。那么要从旁生转到人呢比这个还要困难,这个方面从颂词当中讲旁生转人就没有讲饿鬼啊,或者说地狱转这个方面,旁生也可以理解成一个例子。所以说恶趣的旁生,要转成人生也比这个困难。所以说王因为亲友书是对乐行行王的一个教诫,所以说呢龙树菩萨在教诫这个国王现在应该修持圣法,而尽量呢就是说通过修持圣法而获得圣果,因为现在已经有了暇满人身的缘故不应该空耗。

《入行论》云:“是故佛陀说,如海中盲龟,颈入木轭孔,人身更难得。”也是引用佛经宣讲海中盲龟,就是说它这个颈入木轭孔呢是非常困难!那么获得一个暇满的人身比这个还要困难。

《花从经》中说:“诸佛出有坏,出世亦难得,转成暇满人身极难得!故当以比喻详说此有。那么真正在整个事件当中呢,诸佛出有坏呢就是佛陀的意名,那么在有些地方解释的时候。出呢?就是讲出离这样一种课程呢或者说出离三界轮回叫出。有呢?主要是讲具有这些殊胜的功德,具有这样一种殊胜的智慧啊,或者无量无边的功德法叫有。坏呢?就是毁坏伺魔,那么像这样佛陀就具备这样一种出有坏的功德。所以说很多地方将世尊将佛陀自然称之为出有坏。那么这样一种佛陀出世是非常难得的,那么就是说是这个转成暇满人身极难得。一方面佛陀出世都很难得,那么就是说我们的暇满人身一个条件呢,必须要观待佛陀已经出世过。那么所以说我们真正要获得暇满人身,是极为难得的,故当以比喻详说此理。舍利子譬如一大海里比如一大海里有一具孔木轭,为了与盲龟木轭随风飘于海面上,盲龟每一百年方浮到海面一次,此盲龟颈入于快速飘荡的木轭孔中,而从恶趣再次转生为人并非如是。堕入恶趣者转生为人是极其困难的。那么这个比喻和前面讲的是一个意思。那么就是说这样一种木轭呢,浮在海面上是非常快速的飘荡的,并不是说停留在一个地方,或者说缓慢的移动,因为波浪大波浪的起的时候呢,上面这些木轭它会非常快速的飘动,所以说恰巧要遇到这个盲龟呢在一百年满之后,刚刚浮到海面上一次的时候,这个头必须要入于木轭孔当中,这个是非常的难得的!我们就是说佛陀说要从恶趣再次转生为人,并不是这么简单的。真的比较这个来讲的话,那么就是说乌龟就成了很容易了,然后呢从恶趣转人就非常困难!所以说已经堕入恶趣者,转生为人是极其困难的,我们现在要观想,如果真正的现在不精进,堕入恶趣了这该,堕入了恶趣这样一种事情成为事实,而且在自己身上成为事实的时候,那个方面就是非常困难,按照佛陀的这个智慧眼,通过这样一种殊胜的比喻和意义关照对照的时候呢,我们就知道真正堕入恶趣的时候。

我们就知道真正堕入恶趣的时候再转为人确确实实非常困难的,因为在恶趣当中呢,它一般来讲这些地狱啊或者说饿鬼啊或者旁生啊它的报障,或者像它们这样一种心识非常愚昧,非常愚昧的缘故呢很难得修善法,如果很难得能够修善法的话,凭什么因缘说你能够从恶趣的身份快速的获得这种人身呢?实际上是非常不可能的事情,因此说呢我们现在自由自在的时候呢,就是说必须要精进修法,上等者在今生就能够获得佛果,中等者呢在今生当中也争取往生到极乐世界去,就说在死亡的时候往生到极乐世界,下等者怎么样也不能够使下一世获得恶趣的身份,一定要获得善趣的暇满人身的身份,反正这三种果位呢都不是通过造恶业获得的,全部都是通过精进修善法而获得的,所以说我们就知道现在我们没有退路的,现在没有其它选择的,现在就只有精进修善法,除了精进修善法之外,就是根本不允许你造一点点恶业的,所以说我们相续当中恶业已经非常多了,像这样修善法的习气就非常薄弱,因此像这样就必须如佛陀在很多经典当中……(21:18) 反正就是说修持解脱道好像就是一个人与万人战一样,那么一个人要和一万个人打仗的话,这个方面必须要花很大的精力,反正不注意被别人杀死了,必须要就是说以最大的精进来进行就说修持,否则稍一松懈的话,那么很快就会堕落的,还有一些大德做比喻以前我们经常引用过,像这样修持佛法就好像一个人推一个大铁球上山一样,那么我们就观想从佛学院的山沟推一个大铁球到南山顶,那么推一个铁球到山顶的话,必须要一直不间断的使劲,一直不间断的精进,这个时候才有可能慢慢把这个铁球推到山顶,那么往下走很容易,只要你把手一松,这个铁球马上滚到山底,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如果要上善趣呢或者说你的心要堪能修正法呢就必须要像这样一种精进心,一点都不能够懈怠,一点都不能够松懈的,那么如果一旦松懈了,就像那个铁球一样,一下子就是说滚到沟底,或者就是说我们真的要上升到善趣真的要费很大的劲,但是要堕恶趣的话,要堕地狱要堕无间地狱,根本不需要任何功用,非常容易就可以转身了,从这个方面我们就要好好的思考,那么还有很多地方讲了,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样,所以现在我们就是在逆水行舟,如果你不进的话就是退,就是这样,所以说根本没有其它的选择,只有引发内心当中最大的精进,然后使用这些最殊胜的教言来鞭策自己修法那么才是一个殊胜的真正的修行者这样一种应该作意的方面,还有其它地方也讲了很多比喻,因为在大圆满心性休息这个地方是讲的盲龟 zhi 木的这样一种比喻,其它的还有很多很多殊胜的比喻,比如前面我们引用过的讲过的这样一种可以说从里比如说从里 野马,还有 藏语(23:10) 这个方面也是布多瓦格西所作的殊胜比喻,除了这些比喻之外呢,布多瓦格西还做了其它的比喻,比如他作了一个比喻叫做屋上草,就是说一个草房上的草以这个做比喻,他的意思是什么呢?他的意思是说呢没有获得暇满人身呢就像外面的野草一样,就比如我们看到山上的草,看到草原上的草,看到其他地方的野草呢是非常非常多的,获得了人身就像屋上草一样,获得人身者就像草房屋顶上的草这么少,就有点像这个佛陀在有些比喻当中讲,就是说是获得恶趣众生呢犹如大地尘,然后善趣人身犹如掌爪上尘,就像手指上面的灰尘一样,从这个方面作比喻的,还有呢打比喻的时候就好像在光滑的墙壁上撒一把豌豆,然后就是说要想使这个豌豆在墙壁上粘着不掉下来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就开始观想,实际上我们的房子很光滑一个墙壁,然后我们抓一把豌豆然后往墙上撒,有没有可能豌豆粘在墙上不掉下来,也有可能,但是这个机率是非常非常小的,虽然能够粘住,但是获得人身比这个还要困难的,还有地方讲在针尖上叠豆子一样,那么要在针尖上把豆子一颗颗叠起来,这个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说获得人身比这个还要困难,这些比喻充分说明了暇满人身确确实实很难得的,那么为什么从这个比喻来讲呢,有时候我们众生的这样一种想法,或者说众生的意乐呢会处在一种麻木的状态,就会认为这个人身呢应该不是很难得,你看一看这个人身有多少,像这样整个世界有几十亿人,那么还能说他难得吗?一方面就是讲世界上确确实实有几十亿人,而且这个还是一个世界,只是一个南赡部州有几十亿人,那么如果再推知其它的世界呢应该有很多的,但是呢我们不要说其它的世界,我们就单单按照南赡部州来进行观察这个地球来进行观察的时候,那么这个人类比例到底有多少?人类比例是非常非常少的,首先我们不比其它的,就按照旁生的数量来看一下,那么热天的时候这些蚊子啊这些苍蝇啊或者这些蚂蚁啊或者这些草丛当中各种各样的小虫子啊!这些方面的数量根本和人来讲的话,不成比例的,它就是几十万倍超过人的数量,单单是一个旁边就是这样,何况是说这些其它的这个可以说是饿鬼啊或者地狱这样一种众生的数量就更加多了,而且在所有的几十亿当中呢真正的就是说能够获得暇满人身的到底有多少呢?在几十亿当中真正获得暇满人身的有没有到 1 亿没有,肯定没有 1 亿人,可能只有几十万或者几百万人, 那么在几十亿当中只有这么一点点人才可以说获得了暇满人身,我们就知道这个暇满人身真正是不好获得的,不好获得的原因,前面我们再再的反复讲过,就是因为他的因呢太难以具足了,因太难以具足的话,因缘太难以具足的缘故,所以这个人身极为难得,所以我们在已经获得这个人身的时候应该好好精进,否则的话,下世不一定能获得这样暇满人身的,仅仅获得人身尚且如此困难,更何况说行持正法的暇满人身呢?《入行论》云:“如值佛出世,为人信佛法,修善宜稀有,何日复得此。”那么入菩萨行论当中呢也是对这个进行了宣讲,那么就是说值遇佛出世是非常困难的,何况为人而且能够信仰佛法,那么应该修善这是很稀有的,修善宜稀有,应该好好修善法是一个很稀有的事情,何日复得此,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再获得这样一个又遇到佛出世,又成为人,然后呢我们又信仰佛法,又可以修善法的,这么稀有的事情什么时候才遇得到呢?实际上呢就是说非常困难,很难才能遇得到的,以前呢我们自己也许获得过人身,但是呢这个人身是不是有意义的,以前获得人身的时候是不是已经虚耗了,那么从现在的情况就可以推知呢以前肯定没有过精进的,如果真正以前我们获得暇满人身的时候,获得人身的时候真正精进过的话,那么肯定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有的时候我们抱怨自己相继当中的烦恼太重了,像这样业力太重了,智慧太浅薄了,这个抱怨有什么用呢,这个抱怨实际上就是来自于以前根本没有精进过,那么再反观,现在如果不精进,那么以后还是这个样子,也许比这个还要差的,所以说呢与其坐在那个地方抱怨,还不如现在就开始精进,现在就为了获得暇满人身来努力呢这个方面才是一个智者的行为,所以说呢佛陀在很多经典当中讲得很清楚,要想知道以前做什么,就看现在的身体,那么想知道以后是做什么,就看看现在的行为,从这个方面我们知道呢就是说以后想获得解脱,以后想获得善趣的人身呢,现在不去守持清净的戒律,现在不去修布施,持戒,安忍,现在不去发愿修持殊胜正法的话,以后想要获得人身这是没有希望的,所以说我们就知道每个人发愿要成佛,每个人发愿度化众生,但是再看自己的状况呢,连后世获得善趣的这样一种机会都没有绝对的把握,没有一个绝对的把握说我下世能够获得善趣,那么这个时候就该为自己的后世考虑考虑,不要再多考虑今生当中的一些世间八法,《顶宝龙王请问经》云:“亲睹导师极难得,闻说寂法亦极难,转人获暇满极难,具戒信亦恒难得。”《顶宝龙王请问经》当中是这样讲的,如果真正能够亲暏导师呢这个非常困难的,没有一定的福报因缘是根本不能见到导师的形象的,那么闻说寂法这个寂法就是寂灭法的意思,就是能够将众生的一切烦恼业惑寂灭的这样一种殊胜的佛法叫寂法,那么在佛面前听闻或者在佛的传承弟子下面呢听闻这种寂静的正法也是极为困难的,那么转人,而且是获得暇满的人身呢更加是极难,那么在获得暇满人身的时候呢具有戒律具有信心亦是恒难得的,这个方面都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有的时候想修法,但是呢相续当中烦恼太重,没办法守持清净戒律,有的时候知道邪见的过患,但是就是生不起清净的信心,这方面都是来自缩世的恶业,所以一方面我们要了知这些道理,恒时精时,一方面要猛烈的忏悔以前的缩业,那么双管齐下的话,才可以真正的获得修法的机会,下面讲第二个大科判,认识暇满之自性。分二:一、总说;二、别说。首先讲第一个总说就是认识暇满之自性,那么就是说这个暇满人身的自性到底是怎么样的呢?首先总说我们知道科判讲的大概内容了,如是人分相似身,中等身及珍宝身。也就是说所谓的人呢?他分

也就是说所谓的人他分为三等,第一个下等就是相似身,相似的就是讲相似的人身而已,中等身就是稍许超过这些恶趣的众生,他能够有一点机会听闻佛法这样的一种中等身,珍宝身就是上等的人身,就是真正的珍宝暇满人身,所以说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暇满的自性,真正的暇满自性不是指相似的人身,也不是中等的人身,而是指最后的珍宝人身,最后的珍宝人才是真正的暇满自性,这个就是总说。

下面就是开始别说,别说分六,一、宣说相似人身;二、宣说中等人身;三、宣说珍宝人身;四、当思正法之理由;五、如是思维之功德;六、于业地修法具大义。

所谓的业地就是指业力之地,就是南瞻部洲现在我们这个地球,南瞻部洲就是业力之地,业力之地就是造业是极容易成熟的,造善业也容易成熟,造恶业也容易成熟,所以称之为业地,现在我们转生业地,修善法也非常容易成就他的大果位的,所以说在业地的时候应该修持法具有大义。

下面就对于这三种人身详加分点,第一个是宣说相似人身

不知善恶行非法,根虽具足相似身,

纵然转生于中土,亦为边鄙野蛮性。

所谓的相似人身是指什么?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具备什么样的法相呢?首先就是指不知善恶,不知善恶就是相续当中对于因果对于善恶的界限非常地愚昧,非常地迷茫,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善法?什么是恶法?善法能够引发什么样的一种安乐?恶法应该什么样的痛苦?对这一切全部茫然所知,茫无所作像这样就叫作不知善恶。

行非法,因为他不知善恶的缘故就恒时行持非法,虽然非法的种类有无量无边,但是佛经论典当中将一切非法归摄于十不善道,身体方面杀生偷盗邪淫,语言方面妄语恶口,还有就是两舌和绮语,意方面贪心害心和邪见,这样十种业道,十种恶业道可以包含一切的非法种类,一切比较重要的比较初大的都包含在十不善道当中,真正的相似人身他对行持非法是肆不忌惮的,所以像这样经常世间的杀生偷盗邪淫,尤其是在如今的五浊恶世,五浊非常兴盛的时候一切的恶业遍布于整个大地上面,所以说我们就知道行非法从这个角度来,主要是来源于不知善恶。

根虽具足相似身,根虽具足就是虽然具足五根,或者说虽然具足六根,根虽具足但是也是一种相似的人身,那么这个相似的人身从哪个方面讲的呢?主要就是从你能不能够如理地取舍善恶?能不能够止恶行善?如果说是不能够做的话,虽然具足这样一种五根,也许也长得很端正,也许具有 sili 等等,但是按照佛法的侧面来讲都是相似的人身。

纵然转生于中土,这类人有可能转入中土当中,但是也和边鄙有联系,在佛法的中土,有很多地方称作之为佛法的中土,比如说在汉地,或者说是在西藏,还有说在讲斯里兰卡或者泰国,这些方面都有四众弟子游行,所以称之为中土,纵然转生在中土当中,因为他不知善恶,恒常行持非法的缘故,所以也是边鄙性,也是一种野蛮性,根本不是一个殊胜的人身,如果把这个问题知道得很清楚,非常形象地了解的话,我们看一看在佛学院打工的这些工人,在佛学院打工的这些工人他是不是转在中土当中,确确实实佛学院的佛法这么兴盛,像这样的话,教法也好,证法也好,非常非常兴盛的,但是他们在这么兴盛的地方,有没有一个念头说想要去修持一个正法呢?有没有一个念头想要知道善恶取舍或者说是行持正法,去除非法呢?根本没有过,这个方面就是非常典型的相似人身的这样一种例子,还有其他的这些地方,处在名山脚下的这些恶人或者就是说寺院旁边的这些人,很多时候一看一观察全部都是纵然转身于中土,也是边鄙野蛮性,这个方面就是知道这个是相似的人身,根本不是暇满人身,以前米拉日巴尊者传记当中不是也讲过一个猎人,他叫怙主金刚嘛,一个猎人叫怙主金刚,他经常打猎,打猎的时候,当他的猎狗和他猎狗所追的动物在米拉日巴尊者旁边被调伏的时候他很不高兴,然后米拉日巴尊者就教诫(教训)他,佛陀说人身是很难得,但是看了你这种人身根本没有什么可以稀贵的,没有什么难得的,所以说这样种人身纵然转入中土也是变比野蛮性,恒时不知善恶,恒时行持非法义一个点赞,只不过后面怙主金刚猎人他是彻底被米拉日巴尊者感化了,彻底地调化了,所以他最后舍弃一切非法,入于正道当中精进修持获得大成就的,就是说有这样一种情况的,所以我们就知道转身于中土当中也不一定殊胜的人身,现在我们不好好修法的话,以后即便说是你不堕入恶趣,非常侥幸地没堕入恶趣,即便是你再转身为人,但是都有可能再转成一个相似的人身,转身一个相似的人身,根本就不知善恶,根本就是行非法的,所以说从这个方面讲,也是应该注意此处。

《虚空宝经》中云: “以昔善业之因,既生于人间亦具足诸根,虽转生于恒行正法之境,却不知业与业之异熟,常步入不善道中造恶业,彼等虽名为人,实乃庸俗之辈,因为死后将堕入无边恶趣之故。 ”

在殊胜经典当中,《虚空宝经》当中讲,依靠以前善业的因缘,现在生于人间而且诸根具足,虽然转生于恒行正法之境,旁边的很多人很多的其他道友都在行持殊胜的正法,转于这样一种环境当中,但是自己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业?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业的异熟?经常步入不善业道当中造恶业,像这样的人虽然是名称叫作人,但是实乃庸俗之辈,因为在死后将堕入无边恶趣的缘故,不是一个殊胜的人身,所以说现在我们要注意,虽然有的时候我们也说在修点正法,但是如果真正地不好好观察自己的相续,最后自己变成一个法油子的时候就像这样的,那么转生在修习正法的境界当中,然后通过正法造恶业,然后也不管根本不在乎什么是业?什么是以后的这样一种业的异熟果?然后经常为了这些名闻利养开始步入这些欺骗信众啊或者杀生偷盗邪淫等等不善恶道当中造恶业,这方面名称上叫作人,名称上叫修行人,实际上就是庸俗之辈的人,死后必定要堕入无边恶趣当中,这方面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根本不信仰佛法的,我们在讲的时候虽然加入了自己方面的有修法身份有听法,但是前面这样一种真正它的科判和颂词是讲根本一点不行持善法的人,那么和中等人身还是有差别的。

第二、宣说中等人身:

中等人身和下劣的人身二者之间的差距,中等人身他也有的时候也听一点法,也修一点点善法,但是多数的时间都是在行恶业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因为听法修善法的缘故,以后在很远很远以后可以被佛菩萨所调化,但是因为今生当中努力地修持很多恶业的缘故,在死了之后会堕入恶趣的,所以说从这个方面比较起来和前面的这样一种相似人身是有差距的。

佛说未入正法道,颠倒善恶贪今生,

散于愦闹外境中,蛮横放荡弃后世,

不求解脱虽闻法,非殊胜身中等性,

佛说没有真正地进入到正法道当中。

颠倒善恶贪今生,很多人将该行持的善业,该放弃的恶业进行颠倒,恒时造很多恶业,而且不修善法,贪今生,就是对今生当中的一切名闻利养,对于很多这样一种五种妙欲恒时贪着,贪恋今生的一切享受。

散于愦闹外境中,自己的五根自己的六根经常散于愦闹外境,愦闹外境比如说现在很多娱乐场所、大城市或者这些酒吧等等都叫做愦闹的外境,那么自己的身体也散于愦闹外境当中,乃至于自己的意根都恒时耽着于这样一种愦闹外境当中。

蛮横放荡弃后世,他这样一种心态是非常蛮横的,而且这样一种放荡的状态当中抛弃了后世,就是说他对今生的一切法非常耽着的缘故,根本没想过怎么样才能够为后世积累资粮呢,没想到为后世的善趣啊后世的安乐积累资粮,就想到今生当中这么好的环境应该拼命地享受,所以说不择手段去散于这样一种外境当中,最后抛弃了后世的解脱。

不求解脱虽闻法,非殊胜身中等性,有一类众生他内心当中没有求解脱的心,也就是没有厌离心,没有求解脱的心,这样一种状态当中虽然听闻了佛法,但是非殊胜身是中等性,不是一个最殊胜的暇满人身

有一类众生,他内心当中没有求解脱的心,也就是没有厌离心,没有求解脱的心。这样一种状态当中,虽然听闻了佛法,虽然听闻了佛法,但是非殊胜身中等性。

不是一个最殊胜的暇满人身,而是一个中等的自性。也不像前面这样很下劣的人身,相似人身,一点都没有听正法,一点都不修法。也不像珍宝人身,恒时修法。就是“非殊胜身中等性”。

“不求解脱虽闻法”,现在有很多这样的情况。比如说他内心当中没有一个出离心,没有一个求解脱心。别人听法我也去听,然后有的时候听法只是为了得到一些好处。比如说哪个地方在灌顶。灌顶有什么好处?反正你灌了顶就好。这个方面别人就是这样讲的。那么他自己没有想到,灌顶或者我听了正法,到底有什么样一种殊胜利益。反正如果对自己好,对自己家庭好,那就去听吧。这样一种发心去听。还有一些就通过贪欲心、嗔恨心去听闻正法。所以以这样一种心态听法,就是一种中等性。

【偶尔心向微善法,多时罪蒙慧眼故,持相自他有何利?彼等在家或出家,稍许胜过恶趣众,是故称为中等身。】

在一个人的一辈子当中,他真正的心向善法只是偶尔的。偶尔他的心才对善法生起一点点信心,生起一点点希求心。然后就是偶尔去寺庙里面上上香,磕磕头。这个方面就是偶尔心向。微善法就是微小的善法。但是其他绝大多数“多时罪蒙慧眼故”。在一辈子当中,绝大多数的时间当中,都是被罪业蒙蔽了自己的慧眼。所以“持相自他有何利”呢?就是守持一个修法的形象,守持一个闻法的形象,对自己对他人到底有什么利益?根本没有利益的。“彼等在家或出家”,就是守持这个听闻佛法、修持佛法形象的这些在家人或者出家人,“稍许胜过恶趣众”,因为他必定有的时候会对正法生一点信心,有的时候会去听闻一点,会行持一点。所以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和正法结缘,以后会有解脱的机会的。但是因为恒时修持罪业的缘故,最终堕地地狱的。“稍许胜过恶趣众,是故称为中等身”。中等身的这个定义和它的这些条件通过这些颂词可以清楚地了解。

【《虚空宝经》中云:“于众生界中,未入正法或虽入正法,然因善恶混杂而行并沉于散漫中而使身语意蛮横放荡,勤造堕恶趣之罪业将堕入三恶趣之此等众生,亦蒙受佛大悲日光普照而具足久远后解脱之种子,故称为中等人身。”】

无垢光尊者引用这样一种教证宣讲,在一切众生界当中,有些是没有入正法,或者已经入了正法,就是受了皈依或者受了出家的戒律等等,那么虽然“然因善恶混杂”,没有入正法的人,有的时候也是善恶混杂,入了正法的人,有的时候也是善恶混杂。那么因为善恶混杂而行,沉于散漫的状态当中,导致自己一直没有聚足正知正念而修法,勤造了很多堕恶趣的罪业,最终肯定会堕入到三恶趣的这些众生。因为今生当中造了很多罪业,所以在死了之后或者在下世当中,或者再下世当中,都会在恶趣当中感受痛苦。但是因为他必定修持一定的善法,必定是善恶混杂的缘故,他和佛法结缘,蒙受了佛大悲日光普照,那么具足了久远之后,恒远之后,慢慢慢慢和佛结缘,和正法结缘这样一种习气,这样一种种子才开始苏醒,才开始生根发芽,最后开花结果。久远之后才有解脱种子,所以称之为中等人身。

【若善恶混杂而行,仅仅以精勤听闻词句则不能摆脱恶趣。】

下面对我们教诫,千万不要满足于善恶混杂,千万不要满足于中等的状态。为什么无垢光尊者要做这样一种教诫呢?有的时候观察我们自己的相续,确确实实相似人身也不算,珍宝人身也算不上,最多就是一个中等人身。如果自己是一个中等人身,如果自己处于善恶混杂的这样一种状态的话,那么怎么样呢?“仅仅以精勤听闻词句则不能摆脱恶趣”。就是说每天很精进地听法,每天听这些经论这方面的讲解,仅仅以精勤听闻词句,是不能够摆脱恶趣的。这个力量没办法遮止你堕入恶趣当中。听闻正法有他听闻正法的功德利益,以后会因为听闻正法而解脱。但是在今生在后世当中,单单说你很精进地听法,没有说是听闻正法之后去守戒律,没有说听闻正法之后去精进地去修持这样一种殊胜的菩提心或者出离心等等,那么单单听闻正法是没办法使你摆脱恶趣的。

下面引用教证

【《三摩地王经》云:“失毁戒律堕恶趣,彼以多闻不能救。”】

如果一个出家人或一个居士,在修法过程当中对于这个学处,对于这个戒律没有严加守护。如果真正失毁根本戒的话,那么通过失毁戒律的这样一种罪业,最终堕恶趣当中,以多闻是不能救的。你说你在世的时候听闻了很多正法,这个方面是没有办法求助你的。

【《涅槃经》中云:“迦叶且看,比丘提婆达多虽听闻受持经部如护地大象所负之担,却因不善业而堕于恶趣。”】

在《涅槃经》当中,佛陀讲比丘提婆达多,提婆达多以前就是佛陀的弟弟,像提婆达多就是听闻了很多三藏,然后受持的经部如护地大象所负之担。护地大象主要是指像三十三天、帝释天这样的大象,就是天人天界的大象,护地大象,比一般人间的大象大得多。护地大象它能够负担很多很多重担,就是指提婆达多他自己所听闻的,能够受持的经部,佛法的法义多得就像护地大象所负之担一样。

“却因不善业而堕于恶趣”,但是提婆达多听闻了很多,没有真正地调伏内心,相续当中具备这样一种我慢,具备这样一种嫉妒心的缘故,所以像这样的话,就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和合僧,通过这样三种无间业,最终是堕于地狱当中。所以像这样虽然你多闻,但是你不好好地守护自己的相续,还是要堕恶趣的。

【《双部经》云:“药部,任何众生临终时虽出哀号之声,然而除所造善业之异熟果外,无有其他能救之法。”】

在《双部经》当中所引用这样一种教证是说明什么问题呢?就是说如果众生你善恶夹杂的话,善恶夹杂,那么不知道你死的时候是善业成熟还是恶业成熟。如果善恶夹杂,你的善业多恶业少,那么有的时候不一定真正能够堕落。但是恶业多善业少,还有前一段时间学《广论》的时候,这些善恶业哪个先成熟,就是哪个业重哪个先成熟,哪个串习得多哪个先成熟。所以从这个方面讲,如果你在世的时候,串习得很多很多恶业,而且对某种恶业再再串习的话,有可能在临死的时候,这个就是最先现前。这个一现前的时候,那就只有引导你堕入恶趣当中去了。

所以任何众生临终的时候,虽然因为害怕堕入恶趣或者在临终的时候四大分解的痛苦而发出其哀号之声,但是这个发出哀号之声与痛哭流涕,那个时候有没有办法救助你?没办法救助你的。所以很多时候都是这样的。恶趣的众生或者临死的这些众生,大恶业的众生在佛面前非常痛苦地哀号,佛陀就呵斥他:“愚痴的人,以前造恶业的时候,为什么没有这么痛苦呢?造恶业的时候快快乐乐,为什么在受业的时候这么痛苦这么哀号呢?没有用的。”为什么?并不是说佛陀没有大悲心,而是他的异熟果已经成熟了。他的异熟果成熟的时候,佛的慈悲是没办法遮止的。佛没办法救度的。像这样只有感受这个异熟果。当然你这个异熟果感受穷尽之后,那么会获得佛陀的救度。

所以临终的时候,你虽然发出极大的哀号声,但是但个时候能够救度你的是什么?除了所造的善业异熟果之外,没有其他能够救度你的。所以我们就讲,在临死的时候,或者在后世当中,只有善业才是最可靠的。其他的现在我们所耽执的这个衣服啊,房子啊,或者这些有情啊,或者其他的这样一种钱财、名声、地位,这方面都没有一个能够救度你的。能够救度你的就是善法。

那么善法不可能无因无缘来,这个善法就是在在世的时候,身语意对这个善法非常的有兴趣,然后用一切的精力和一切的时间去造了积了这个善法。所以在这个需要最关键的时候,最关键的时候就是临终的时候,要堕地狱的时候,要转生轮回的时候,这个方面就是最关键的时候。最关键的时候只有善业才能够救度你。所以现在你造的善业越多,制止的恶业越多的话,那么在死的时候你才会越快乐,后世的时候才会越快乐。

这个方面就是教导我们,尽量要修持纯净的善法,尽量不要善恶夹杂,尤其不要恶多善少。如果善恶夹杂当中,恶业很多善业很少的话,这个时候后世就非常危险的。

【又如颂云:“虽见佛出世,已闻犍槌声,亦闻寂灭法,然自未修持。】

这个方面讲虽然是见到了佛陀出世,或者是在佛陀的教法当中出家了。听闻了僧众当中所打的这些敲的一些犍槌,或者说是敲锣吹海螺,做羯磨的这样一种声音,

或者是已经参加过僧众的羯磨,“亦闻寂灭法”,也听闻了这样一种寂灭的佛法,但是自己没有修持,这个方面就是描述在末法时代,在佛法当中,

亦闻寂灭法,那么也听闻了这样一种寂灭的佛法,但是自己没有修持。这个方面就是描述在末法时代,在佛法当中一部分的修行人,一部分的出家人的状况。然后就是说彼人复言说,彼人复言说看后面来讲应该是在临终的时候,在临终的时候他一种后悔的言辞,非常后悔的言辞,像这样彼人复言说,我心诚愚痴,随诸恶友转,以贪迷惑心,造作诸罪业。那么我的心确确实实是非常愚痴的,随诸恶友转,那么在自由自在的时候,在没有死之前,听从了这些恶知识,听从了这些恶友的引诱,然后跟随这些恶友而转,有的时候是自己和这些恶友的兴趣相投,比如说恶友说这种享受很好,如果你去寻找钱财,或者得到很多这样享受非常自在。因为自己内心当中也有这样一种想法,所以被恶友劝诫的时候马上就跟随恶友而转了,通过贪心迷惑自心而造作了很多罪业。“我曾依贪欲,杀害有情众,唐捐诸僧财,感受难忍苦。”那么就在回忆自己在世的时候曾经依靠贪欲心杀害了很多有情,然后通过这样一种愚痴或者贪欲心,无所谓的心态,“唐捐诸僧财”,对于僧众的财物,浪费、没有好好管理,浪费或者擅自的使用、偷盗,这方面就叫做唐捐,“诸僧财”,因为僧众的财物是一个非常严厉的对境,在佛、法、僧三宝的财物当中,僧宝的财物是非常广大。因为僧众是十方僧众,如果你唐捐僧物,你偷盗僧物实际上与十方僧众一一结罪的,像这样的话十方的僧众无量无边,所以想从这样的罪业当中解脱实在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像这样唐捐诸僧财,感受难忍苦,那么现在导致感受难忍苦,有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很多时候造恶心就是内心当中一个贪执,内心当中的贪心很重的时候,他就会造恶业,如果内心当中将贪欲心薄弱了,然后将世间八法看淡了,真正生起了舍弃今世心的话,敢保证绝对不可能是因为贪恋财物而去偷东西,而去占僧众的便宜,占常住的便宜,绝不可能这样想法的。因为他会知道,因为这些财物实际上是没有任何实义的,我贪恋这个财物到底有什么用处?他内心当中如果真正已经生起了看破今生的或者说殊胜的出离心的话,绝不可能为了一点点的财物去犯根本戒。尤其是针对很多道友来讲的话,进入佛门这么长时间,上师、这些道友再再的讲解、帮助,像这样的话已经知道人身很难得,而解脱才是最殊胜的,很多因果取舍的道理都知道之后,不可能在已经成熟的心相续上面,已经成熟的身体上面再去犯一个根本戒,故意的去造一个偷东西啊,或说是邪淫啊等等的根本戒,很多时候可以说是很多学习了佛法的人和不学习佛法的人就有这样的差别。但只不过现在我们学了之后,还要把这个教言再再和自己的心再再去交融,再再去观察,这个时候才可以防止说当自己不注意的时候,当自己失念的时候,当自己犯了很?的时候,去犯一个戒律,杀害众生或者说是偷盗,一些损害僧众的财物啊,而最后感受难忍痛苦,这个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说我们就知道真正的要从这些烦恼当中或者非常非常难忍的、非常严厉的罪业当中解脱的话,好好的修持四厌世心,真正自己内心当中生起了出离心,真正的看破今生之后,不可能说是通过贪欲心去造一个这样一种罪业的。“我以损害心,毁坏诸佛塔,亦言诸恶语,殴打自母亲。”然后开始讲我通过这个损害的心,将这个佛陀,代表佛陀记功德的,代表佛陀智慧的这样一种佛塔,像这样的话毁坏的,然后“亦言诸恶语”,然后对这些殊胜的僧众、佛塔、三宝这样说了很多很多难听的语言,“殴打自母亲”,然后母亲、父亲等等这方面都是很严厉的对境,尤其是很多讲,比如《俱舍论》当中,母亲这个对境比父亲还要严厉。所以说像这样观待的时候,如果说对自己的母亲恶心,甚至于出手殴打母亲的话,都是极其难忍的一种非常严重的罪业,最后要感受极其难忍的痛苦。“我今知以身,所造诸罪业,已睹生难忍,大号叫地狱”,那么我今天才知道了,以这样一种身体所造的恶业,他会感受果报,而且在临终的时候虽然还没有舍弃今生的身份,虽然还是没有彻底的断气,但是已经通过很严重的罪业,已经在临死的时候在没有断气的时候,已经亲自目睹了将生于、将转生在难忍大嚎叫地狱。所以有些很多罪业极其严重的人,他在临死的时候,就亲睹自己转生到地狱,亲睹阎罗王来索命啊,或亲睹其他很多的阎罗狱卒啊,这方面也是会亲睹的。还有反过来讲,有很多造了很殊胜善业的人,也会亲睹这些阿弥陀佛等圣众来迎接啊,还有亲睹自己以前的根本上师给自己做加持,做引导,这方面都会亲睹。而且有时候亲睹自己将往生的刹土生起欢喜,这方面都会有的,所以说极大的恶业和极大的善业在临终的时候,虽然还没有舍弃今生的身份,但是都会看到这些来世当中将转生之处,或者说将要感受的痛苦和安住的状况等。这个方面就是说实际上我们学习颂词非常关键,我们千万不要认为这个颂词在讲某某比丘、某某居士他在临终时候的这样痛苦的境界,实际上我们就要想,如果我们现在没有好好修法,那么我们有可能最后就是我们自己躺在床上,然后开始一个一个后悔,那么虽然我在佛陀教法当中出家或者已经皈依了这个佛门成为居士了,或已经听了妙法了,已经加入了很多僧众的节目,但是没有修持,最后一个一个开始后悔,实际上有可能自己在临终的时候将目睹将转生的大嚎叫地狱的这样恐怕的状态当中。从这个方面讲,虽然很多地方也讲过,像这样佛陀在《毗奈耶经》中讲如果一个比丘或者其他的一个人,在世的时候犯了这些罪业,但是在临死的时候如果能够知道这个罪业开始后悔,然后开始发露忏悔,他在发誓,像这样一种罪业我以后绝对不再造,如果有这样一种心念的话,他不会堕恶趣的,他有这样一种想法。但是从另外一个侧面来讲的时候,如果你的罪业很重,这样一种想法估计生不起来的,就说这样一种想法,非常的后悔,然后发誓再也不造这样的罪业,通过就是死的时候唯一能救度你的方法,都会因为你相续当中的恶业过于严重,而没办法忆念,没办法,连自己堕恶趣的想法都不会有的。所以说你临终的时候你生善念,临终的时候生恶念,还是来自于你在生的时候,你在没有死的时候你怎么去串习,你串习了多少,多寡的程度这方面还要观待的。所以说在生的时候,努力的去修持善法,再再的如理作意,即便是说我们在今生当中没有获得任何果位,但是在临终的时候因为巨大的串习善业的力度的缘故,该作意的就能够生起来,有的时候助念的因缘能够具备,就说发愿往生的心这方面都可能具备,那么如果今生当中再再串习恶业,杀生、偷盗、邪淫,很多很多恶业,临终的时候你的心智极其的愚昧,极其的昏昧。所以说想要找个助念的人,根本找不到的,有的时候突然生命就转到其他地方、医院去,然后死的时候身边一个道友都没有,一个助念的都没有,这个方面就是你的恶业现前的时候连这样一种助念的环境都找不到,然后你的心根本忆念不了什么发露忏悔,就是说发誓不造恶业,往生极乐世界的心啊,一点都生不起来的,所以就在这样一种非常愚昧的状态当中恶业现前,最终堕落的。所以我们就知道现在我们串习善业越多,那么在临死的时候对于后世越有帮助,现在串习的恶业越多,临死的时候越容易堕落,这个方面是一种联系,所以说好好应该观想。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第七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现在我们继续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在真实论义当中分了十三个科判,宣讲实修的窍诀。十三个科判当中现在正在讲第一个科判,正在宣讲暇满难得。暇满难得是四厌世心的第一种修法,在很多修法当中祈祷暇满难得的修法,实际意义上非常有效的能够对治或者压伏我们相续当中对轮回、对今生当中贪执心。

如果暇满难得的修法在相续当中生起来的话,那么根本就没有其他的闲暇去做轮回的事业,就是知道唯一的精进、唯一的身、语、意都是为了修行圣法而趋入的。通过这个方面宣讲或者修持暇满难得的核心内容,因为我们在学习这样的内容的时候,如果没把它的主要的观点抓住,也就是说我们所学的论义,对我们相续或对我们修法,实际意义上在哪个地方应该有所触动呢?如果这个不知道的话,我们学习完,即便是能够精通它的能诠的句或者它的所诠义,但是如果不知道它的真实所指,不知道修法的窍诀关要所在的话,我们学这样一种论典,实际收获不会特别大的。

所以说有的时候我们引用这些噶当派的大德在相续当中生起了暇满难得的修法的觉受之后,他们的一切的种种的行为,前面我们引用过金厄瓦格西的公案,还有一些地方讲到了衮巴瓦格西他也是修持暇满难得,相续当中生起这样一种觉受,生起了这样一种法义,就是说暇满难得法义和相续当中已经成为无二无别。

所以说他自己平时的任何时间当中都是在一心一意的修持正法,乃至于有一次他自己的身上、脚上扎上了一根刺,扎了一根刺之后,他刚开始的时候因为一心沉浸在暇满难得或者说沉浸在法义当中的缘故,刚开始他根本没有发觉,等他后面发觉的时候,他就认为要拔出这根刺的时间都没有,就是说要从脚上把这根刺拔出,我们认为不需要一两秒钟,或者十几秒钟可以拔的,但是他认为拔出这根刺要花这么多时间的话,他根本没有这个时间,所以内心当中生起了法义的时候,他一心一意精进修持正法。

很多大德在评述的时候说,金厄瓦格西他一心一意的修持暇满难得,一生不睡觉也好,衮巴瓦格西他脚上扎刺没有闲暇没有时间拔出这根刺也好,实际上根本不是造作的,就是说内心当中已经生起了暇满难得的法义,生起了这样觉受之后,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所以说我们自己就知道,为什么现在我们无论如何上师和其他的道友怎么样讲解没办法精进起来的原因,就是说这些非常深的法义,没有和自己的心融为一体。

如果真正的法入于心的时候,我们也能做到衮巴瓦格西,也能做到金厄瓦格西这么精进,对其他轮回琐事根本一点兴趣都没有,这样一种修法的境界绝对会生起来的。那么他们修持的也就是这些法,就是说我们修持的还是这些法,所以这些大德把这个修法认为是一个真正殊胜调心的修法,然后精进去行持,因此说生起了这样的境界了。

那么我们有的时候认为这个是一个很浅显的加行法,那么还有根本没有花很多的时间去串习这样的法,所以说内心当中生不起这样一种觉受,内心当中现在仍旧对轮回的一切的这些琐事生起很严重的贪执,就是非常自然的一种结果了。

所以说有的时候看这些大德的修法,有的时候看我们的相续一对照之后,这个距离就很明显可以找出来,找出来之后当然就不是无心的人,找出来之后我们像这样一种大德看齐,我们自己问题到底出在哪个地方,慢慢找到之后对治这些恶习,然后修持他的这些所缘,最终内心当中绝对生起这样一种境界。

今天讲暇满自性当中的第三个科判,前面讲过了相似人身,然后宣讲了中等人身,宣讲完之后今天讲第三个宣说珍宝人身。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暇满的自性呢?第三个科判是正宣说珍宝人身,正宣说暇满人身的自性。

乙二(别说)分六:一、宣说相似人身;二、宣说中等人身;三、宣说珍宝人身;四、当思正法之理;五、如是思维之功德;六、于业地修法具大义。

丙三、宣说珍宝人身:

佛说无垢之法器,最为殊胜之正士,

自在闻思精华义,调己劝他行善法,

修行山王极稳固,彼等仙人胜幢相,

无论在家或出家,即是珍宝之人身。

佛说无垢之法器,是为殊胜之正士的意思就是说,佛陀在经典当中也宣讲过,什么是无垢的法器呢?就是要盛纳,或者说相续当中要容纳无垢的正法精华,那么必须要有一个无垢清净的法器。那么佛陀宣讲无垢的法器就是最为殊胜的正士,不管是任何人,他如果真正成就了一个无垢法器的话,这个人就称之为殊胜的正士了。

所以说有的时候我们在宣讲正法的时候,一方面宣讲正所缘的修法,有的时候宣讲修成的果的作用,但有的时候我们要提醒自己现在我是不是一个法器,那么如果现在我是法器,那么就自然能够真正的可以修持精华的法义。如果现在我不是法器,那么我就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法器,所以必须要思维很多生起厌离心啊、生起菩提心的方式,使自己的内心使自己的相续真正成为一个无垢的法器,所以说很多时候尤其是在初学的时候,很多这样的加行,很多的修法都是让我们成为一个真实的法器,在努力在奋发的。

成为这样一种殊胜的正士,自在闻思精华义,调己劝他行善法。那么所谓的殊胜的正士他有什么相?这个颂词当中讲到殊胜正士的相,第一个是自在闻思精华义,这个自在表明或者甄别没有其他的束缚,没有被其他的这些因缘所束缚而没办法修法。所谓的自在它有很多这样的条件,比如说自己的身体很自在,不是别人的奴仆,也不是在别人手下系缚,别人不让你修持正法,这个方面没有这些条件叫身体自在。然后心还要自在,我们说修持正法心不自在,即便是我现在能够修法,但是我的心不自在,我的心老是被这些非常深厚的恶缘,被这些非常严重的贪、嗔、痴的烦恼所控制的话,那我们的心不自在的。

所以说所谓的自在一个方面是身体要自在,当然前面所讲到的不被别人束缚,还有的时候太严重的病在自己身上,也算身体不自在的,有的身不自在引发心不自在,所以说自己的身、心都要堪能,都要自在。

闻思精华义,这个地方就讲闻和思,那么对什么闻思呢?对精华义,精华义就是指甚深的佛法。因为甄别于世间法,甄别于外道法,佛陀的一切的教法都是精华的教义。那么因为通过修持这样一种佛法,可以使自己获得小乘或者说是大乘、密乘的这些殊胜的果位的缘故,这些法义全称之为精华义。

对于这样一种精华意义,首先能够自在的听闻,乃至于前世的殊胜的善业和发愿,所以如果前世我们在听闻正法的时候屡屡间断,故意间断这样一种听法,那么在后世的时候自己即便想要听法,但是都会被内外的因缘所中断,而没办法真正自在的听闻正法。所以在现在我们在有机会听法的时候,一方面是为了现在内心当中获得思慧,一方面也是为了后世种一个非常贤善的习气,我们在听闻正法的时候尽量不要故意的去中断这些听闻,中断这些传承,否则对后世是非常有障碍的,这个在《入菩萨行论》当中还会宣讲。

那么自在听闻之后,单单听闻还不够,所以说还要思维,听闻的智慧或者通过听闻他的定解非常肤浅,有的时候我们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在课堂上听上师讲了之后,内心当中有一种很深的触动,但是往往在出门的时候,在出经堂的时候,这样一种触动这样一种觉受就会荡然无存,像这样就会恢复到以前的状态当中。这是什么原因呢?就说明闻所生慧,从听闻得到的定解,听闻得到的智慧它是非常肤浅的,那么为了使我们内心当中真正能够修持正法,所以说在听闻之后必须要思维,就是对于上师所讲解的这样一种法义从方方面面去思考。去看书啊或者去思考啊,遣除内心当中的诤议和损减,然后和道友讨论,或者说通过背诵词句的方式来忆念等等等等,这一切一切都是引发思慧的一些正方便。

那么通过思慧而获得的定解是非常稳固的,一般来讲的放在,虽然没有修慧来的觉受,但是它绝对是远远超过闻慧的,那么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人他的思慧如果比较圆满的话,他内心当中的定解是比较稳固的,他相续当中的这种定解是比较深广的。所以说你在听闻的时候你这样一种智慧,和你思维的更深一层的挖掘它的含义,更深一层的和自己的相续所对照,像这样的话自己相续当中的思所生慧或者说通过思维得到智慧,它就堪能成为自己修行的时候,就是说产生修慧的一个正所缘,产生修慧的一个正加行。

所以我们必须要通过听闻的基础上再再的思考,上师就是尤其强调是说我们在听闻时要去看书,反复要去看要看多少多少遍。实际上就是看多少遍,一方面说是让我们看多少遍,一方面就是说通过看很多遍书呢,相续当中引发一种思所生慧,引发一种真正的定解。

那么“自在闻思精华义”,这个就是在闻、思、修的步骤当中,必不可少的两个步骤。然后“调已劝他行善法”,通过这样一种闻思,相续当中生起的定解之后呢,就要运用这样的一种可以说智慧。调已一方面就是调自己的相续,调伏自己的身体,调伏自己的语言,和调伏自己的心。那么就说在身、语、意当中呢,就是说身语调伏的方式呢,佛陀在《戒经》当中,佛陀在很多的别解脱戒律当中呢,宣讲此能做此不能做等等。这些方面都算是一种调身语,着重于调身语的方式。那么调意的话,佛陀在别解脱当中也讲过,然后在大乘当中着重宣讲,如何调伏自己的这个心性。所以呢说要通过殊胜的正法来调伏自己的身、语、意,使自己的身体调柔不要做恶业。使自己的语调柔不要去说这些妄语等等,这样一种无有意义的语言。使自己的意调柔就说是抿灭,或者说是压伏贪、嗔、痴,使相续当中尽量生起信心,或者说是菩提心等等这样一种善法。

那么在调伏自己的身、语、意之后呢,劝他行善法,还要劝他通过自己的觉受,通过自己的经验,通过自己的行为,然后呢劝戒他人也要行持善法。因为有的时候劝他行善法呢,不单单是说你的嘴去叫别人。往往有的时候是言传和身教,有的时候身教更加超胜于言传。所以说就是说是言说的,一方面就是说让这些祈祷者应该做这个法,应该做那个法,但是你自己这样的一种身体,你自己的这样一种行为,有没有安住在正法当中,别人做为一个有心识的人他会观察的。所以说呢他就看你,看你到底有没有安住在正法当中。像这样的话本身来说呢,佛法不是这样一种无妄为观察,但很多初学者、很多凡夫人、很多很愚笨的世间人呢,他没有办法把这个佛法往内观,他往往是学了佛法之后,他再看这个师父他做没做?这个上师他做没做?然后如果这个上师他做的很好呢,他就认为他就生起信心他也可以做,如果他认为这个上师,或者出家人这个师父没有做好的话,他就认为他自己也是没有兴趣去做的。所以说劝他行善法也应该从很多方式,就是真正让别人也能够驱入到善法当中。

“修行山王极稳固”,那么就是通过可以说是通过自在的闻思,相续当中生起了一种思所生慧的定解之后呢,不能够停留在定解上面。那么就是说很多这样一种修法窍诀当中讲,那么就是证悟不靠闻思智慧它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那么就是说通过听闻的智慧,通过思考的智慧,真正而直接引发一个证悟这个是很困难的!那么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要证悟一切万法的实相它靠什么呢?真正要证悟万法的实相靠修行,所以我们在听闻之后思考,有了定解之后必须要驱入实修。

那么至所以我们所宣讲的实修呢,在很多这些道场、在很多这些传统当中,都有不同的体现,比如说无垢光尊者在《积宝藏论中》也讲过,宁玛派的这些殊胜的修法,主要是白天闻思晚上修行,白天闻思晚上安住在这样一种修法当中呢,这个也是宁玛派的一个特色。还有呢就是有些是专门修行的道场的话,它就是在必要的闻思经过之后呢,他就教导后续的弟子必须要经过专修,所以说像这样的话其它的琐事全部抛弃,然后呢在关房当中、或者在深山当中、在其它的这些森林当中,开始一心一意的舍弃琐事来修行。反正就是说是通过不同的传统,不同的这样一种根性,不同的机缘,那么必须要具有修行的。比如现在呢我们听闻了暇满难得的修法,听闻了之后呢那么思考,思考之后呢认为现在我内心当中不生起暇满难得的这个觉受的话,那么对我自己的修法来讲是绝对没有实际意义的。应该说我在生起的定解之后呢,那么每天抽时间或者是四座、或者三座、或者二座、至少一座,这样开始安住在这样一种法义当中,反复去串习这个必要的修行。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必须要在闻思之后去修行,那么这样一种真正是具备这样一种暇满难得自性的修行山王。这个方面把修行比喻成山王一样,须弥山王它是不会被其余的这些普通的因缘所撼动的。那么就是一般的风吹来的时候,根本对这个山王没有任何的影响,所以说一般的修行人,真正的修行人的话,他的内心当中的修习应该犹如山王一样的稳固。也就是尤其是说具有善缘的人,首先的时候精进的听闻,再精进的思维,然后进入精进的修行。最后他内心当中的修法就犹如山王一样了。根本没有办法动摇,如果他内心当中暇满难得这个觉受,犹如山王一样稳固的话,那么他对其它的轮回琐事,是根本没有任何丝毫的兴趣的。就像我们以前所说的滚巴瓦格西,或者就是说这样一种金厄瓦格西也好,他们的这些行为呢就完全表露了这一点。

“彼等仙王胜幢相,无论在家或出家,即是珍宝之人生”,彼等呢就是真正能够自在闻、思、修,真正能够调已劝他的,这样一种修行者叫彼等,那么就称之为仙人胜幢相,那么这个仙人就是指的是佛陀,那么这些修行人呢,就是持佛陀胜幢者,那么就是说真正能够树立佛幢的,能够树立修行幢,或者能够树立佛幢的就是这一类修行人,所以称之为仙人胜幢相。“无论在家或出家,即是珍宝之人生”。那么像这样一种能够守持佛陀的这样一种胜幢,能够持这样相的人呢,不管他是在家居士的身份也好,还是出家的沙弥、比丘的身份也好,无论如何这个就是珍宝的人身,或者说就是不管是男众也好,不管是女众也好,反正只要内心当中能够生起,这样一种殊胜的修法的话,就是珍宝的人生。所以说到底什么是珍宝的人身呢?通过自在闻、思、修精华义再加上调已劝他,这个方面就称之为真正的暇满宝身的这个殊胜的定义了。

所以说我们要看我们内心当中,到底具不具备这样一种条件?那么如果说具备当然应该生欢喜再再的稳固,如果不具备的话应该找出差距,然后努力使自己内心也能够获得,或者说转变成佛陀所宣讲的珍宝人身。那么以前呢也许就是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也会出现三种情况,没学佛之前也许就是一个普通的人身、相似的人身。然后进入了修法之后呢?也许就成就了中等人身。然后通过这些上师,或者这些善友的帮助,内心当中对这个闻、思、修,对这个方面的法义或者说境界逐渐驱入呢,以前呢虽然不是珍宝人身,但通过转根、通过念根的方式,最终也可以获得珍宝人身的。所以说佛法的教育就来自于殊胜,殊胜就殊胜在于呢?第一个就指出你的状态,然后就是说出应该怎么办?然后就说如果自己还没有达到它会帮助你,它会宣讲你怎么样达到佛陀所宣讲的这个标准,所以说我们就知道无垢光尊者宣讲这些,相似的人身、中等的人身、珍宝的人身,不是没有意义的,让我们对照到底我是哪一种?然后找出这个差距之后呢,然后再怎么样精进而获得这个珍宝人身的。通过很多方面我们有所了解,而学习暇满难得这一品实际意义上就是,整个帮助我们内心当中成为珍宝人身,真正获得暇满自性的这样一种殊胜的修法和这个引导。

通过听闻善妙法,思维其义安住瑜珈中而调伏自相续,那么就是说通过听闻善妙的法门,就签别其它的世间、外道的法,那么就是善妙的法门完全就是指佛法,就是听闻之后呢还要思维其义?思维呢并不是泛泛的思维一下,然后要深入它的法义,遣除相续当中的争异和损减生起殊胜的定解。安住于瑜珈这个瑜珈很多地方是指相应的意思。安住于瑜珈有些地方瑜珈指的就是相应,就是说正行的意思那么或者说修行,那么我们相续当中有了定解之后呢,必须要安住或者说必须要直接的去实修,必须要去和正法相应,那么安住瑜珈当中来调伏自己的相续。那么以前我们的相续是怎么样的呢?以前我们的相续是充满了贪、嗔、痴,现在我们调伏相续,调伏成了什么样的相续呢?调伏成非常柔软的这样一种相续,那么使我们的心成为一个,非常柔软的心。我们的身、语、意都非常的柔软,和正法相应的。那么和正法相应,正法是什么呢?正法就是出离心,正法就是菩提心,正法就是空性慧,所以说我们相续当中必须要和正法相应。和相应呢就是说我们的心要变成出离心,我们的心要变成菩提心,我们的心要变的空性慧。那么像这样的话称之为,通过佛法的教化来调伏自相续。

而后劝勉他人行持善法,那么在自己调伏相续之后呢?不能自己安住于寂灭当中,因为必定是大乘的修法的缘故。此处暇满难得呢也是为了生起菩提心,为了生起大乘修法宣讲的共同加行,所以说不能于满足自我的寂灭,必须要劝勉他人也要如是如是的行持。披上解脱大铠甲,这就是指大仙人是胜幢者,那么如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调解,劝他披上解脱大铠甲,那么只有通过这个方式真正趋入解脱道,所以说称之为披上解脱的大铠甲,那么这样的人就是指大仙人佛陀胜幢者,并非仅仅身着出家装束就称之为仙人胜幢,那么就是说因为在其它的经典当中讲,什么是披仙人胜幢者?仙人胜幢有的地方专指的袈裟而言的,那么现在的胜幢指的就是袈裟,所以说无垢光尊者在此处,为了就是说说明两个经典或者两种说法的不同之处呢,就是说此处呢不单单是指仅仅是身着出家装束称之为仙人大胜幢,因为有些地方讲

就是说是不单单仅仅是身着出家装束称之为仙人胜幢,就是因为有些地方讲出家装束就是指佛陀的胜幢,仙人胜幢,那么这个地方呢不单单是指出家众,若自己如是精进闻思修,劝人行善,则无论是在家身份还是出家形相,都称为珍宝人身。那么如果自己真正能够通过这个颂词当中所讲的这个条件能够精进的闻思修行,劝人行善法的话,那么你这个人身是一个男身也好,女身也好,或者说是一个居士也好,出家人也好,不管怎么样的一种形象呢都称之为珍宝人身的,《德藏经》中云:“德藏,若能以广闻圣教、思维彼义、无惑修持而行瑜伽,亦能劝勉他众行此,则是天等世间之殊胜庄严,称为具义暇满,又称珍宝人身。”那么就是说在《德藏经》当中呢如果能够广泛的听闻思维修地这样一种圣教,那么也能够劝勉他人闻思修行这个圣教,那么就是整个天等世间,天等世间就是说是这个天界人界或者说是一切六道一切世间的殊胜庄严,称为具义,因为他能够行持佛法,所以说具备大义的暇满,又称之为珍宝人身,那么整个世间如果有一个人能够真正的闻思修的话,绝对堪称整个世间的庄严的,《中般若经》云:“善贤,任何菩萨自己行善并劝勉他人行善,即成为具义暇满人身,受到诸佛称叹、称颂、恭敬。”那么这个地方讲的时候呢不单单说天人世间,那么如果说是自己具备暇满人身的话,诸佛都会称赞这个人,诸佛都会在眷属海会当中呢称颂这个人,佛陀都会恭敬这个人,所以说呢我们就知道具备这个殊胜暇满的自性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为什么佛陀会称叹称颂和恭敬呢?因为此人他的行为相合于解脱道,此人的行为能够真正的成为大乘的行者,真正最后能够继佛的慧命,真正能够就是说救度无量众生,所以说呢佛陀是从他如今具备的因,从这个方面赞叹的,是因为了他具备这个因,以后必定会成佛,广度无量的众生的缘故呢所以说呢佛陀才称叹称颂和恭敬的,如果没有这么殊胜的自性的话,那么根本不可能在大_当中,大_(22:30)当中如是的进行这样一种称赞等等。劝他人行善之方法,《广大游舞经》云:“诸有为法速毁灭,如空闪电不久住,汝于此世存活时,应当行持胜妙法。”那么劝勉他人行持善法的方式呢?这个地方有两种解释,第一个是按照《广大游舞经》,那么因为一切有为是迅速的毁灭,犹如空中的闪电不会久住一样,那么在夏季或者秋季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在夜空当中的闪电,一闪之后马上就毁灭了,所以一切有为法毁灭也是这样的,虽然有的时候在粗大的无常方面呢不一定像闪电一样,比如说这个世界这个器世界它在住劫的时候它有二十个小劫等等,从这个方面讲呢并不是说像闪电一样不久住,从粗大无常是这样讲,但是从细微无常从细无常的观点来看的时候呢,一切有为法的速度绝对有的时候比空中的闪电还要快的毁灭的,汝于此世存活时,应当行持胜妙法。汝于这个方面就讲如何劝人行善,那么怎么样劝人行善呢?首先让他知道一切有为法是迅速毁灭犹如闪电一样不久住的,然后通过这个比喻再引发直接针对他的相续,就你在这个世间存活的时候也是这样的,犹如一切有为法迅速毁灭,你自己的身体,你自己的相续也是迅速毁灭的,所以在没有毁灭有闲暇的人身自性的时候呢,应当行持胜妙的佛法,这个方面主要是指点出一切万法无常而劝勉别人精进,这个就是一种劝他人行善的方式 ,或如大阿阇黎月称言:“最初必定于闻者,宣说布施教言等,此人堪为法器后,当说甚深之教授。”那么这个方面就是说是这个可以说劝戒别人修法呢它就是一种大乘的或者说不共的次第的,那么不共的次第前面可以说通过无常的方式来让其他的众生趋入于佛法,那么阿阇黎月称菩萨他看这样一种口气啊或者看这样一种行为,应该是月称论师在《中观四百论广释》当中,有的时候会出现这样一种颂词,那么会出这样一种颂词的时候呢,因为在这个可以说在胜天菩萨的颂词当中呢也是首先对这些成熟空性的教授成熟空性的方便,首先是对这些人宣讲布施等等的共同教言,然后他堪为法器,相续成成熟之后呢再宣讲 (25:00)空性的方式 ,所以说呢月称菩萨也这样讲,最初必定于闻者,宣说布施教言等这样一种成熟相续让他入道的方式 ,那么听闻空性的人首先给他宣讲广大的布施、持戒、安忍等等教法,那么这个人相续当中堪为法器之后呢,他能够真正对众生发起菩提心,或者说通过布施等能够堪为法器的时候,甚深的教授就是大空性的教法,这个方面主要是说通过布施等成熟相续最后给他宣讲空性,以此种方式劝人行善,那么无垢光尊者宣讲这两个教证或者说是这个地方讲这个是有非常大的必要性的,那么我们要给别人讲解佛法呢,必须要有一种方便,必须要有一种善巧,也就是说首先要观待对方的根性,然后呢首先要让对方根性成熟之后呢再次第次第的宣讲啊就说上上的教法,如果不善巧观察相续,没有按照次第的方式来宣讲,一下子宣讲最甚深的教授的话,这个人会对教法,会对整个修持退失信心,而真正的堕入了地狱当中,所以说这个方面就是教导我们怎么样去利益众生的方式 ,以此种方式劝人行善。如是暇满人身,总的来说可作为诸乘之所依,尤其堪为无上之法器。那么这样一种暇满人身在总的来讲的话,诸乘就说是这个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个方面的话就是诸乘的所依都可以堪当的,尤其是堪为无上之法器,无上就是说也有很多解释的如果观待小乘来讲,大乘的教法就堪称无上,观待于共同乘来讲密宗的教法堪称无上,反正不管怎么样呢?你要修持小乘的果位,你要修持无上大圆满了,它的最殊胜的所依呢都是暇满人身,《虚空宝经》云:“虚空藏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何观待暇满?'佛吿虚空藏菩萨:‘心为分别念迷醉而散乱称为系,息灭心之分别而住于自性中称为暇,圆满者即是了知心之自性,于真实义中心得自在,故称为暇满。”那么在这个《虚空宝经》当中,佛陀解释了暇满呢就解释的非常得高,那么解释得很高,或者说从另外一个侧面讲,无垢光尊者前面不是说尤其堪为无上之法器吗?到底如何堪为无上之法器呢?这方面就通过经文当中的虚空藏菩萨和佛陀的一种问答呢就可以很清淅的表现出来,那么是说虚空藏菩萨问佛呢?如何观待暇满呢?佛陀告诉虚空藏菩萨:首先我们的心被分别念迷醉而散乱称之为系,比如现在我们开始执著这个瓶子是实有的,或者相续当中执著贪嗔痴,生起贪嗔痴这样一种分别,那么这些分别念呢就会束缚我们的心,像这样一种散乱的状态称之为系缚,那么能够熄灭这样一种分别不管是说你对外境的分别还是对五蕴身心的分别,那么如果真正能够通过殊胜的教法熄灭这样一种分别心,而住于这样一种自性,住于什么自性呢就是住于心的自性,住于心性当中呢就称之为暇,圆满是什么呢?圆满就是了知心的本性,在真实义当中心得到自在这个叫暇满,所以说我们就知道这个佛陀解释这个暇满解释得很高,所以说像这样一种暇满人身呢就绝对堪为无上的法界,佛陀在这段经文当中实际上是讲到了法界的自性,怎么样安住法界,怎么样消除这样分别心而获得解脱自在的方法,所以说呢如果你要修持这么高的教法,要修持相合于法界的这样一种空性教法的话,那么也必须要依靠暇满人身,无垢光尊者引用这段教证的意思主要证成堪为无上法器的意思,第四呢是当思正法之理:

获得暇满人身之士应当恒时唯一思维正法之理由:那么我们获得了暇满人身为什么要唯一思维正法,就是说不必要用非常多的的时间去思维其它的这样一种轮回锁事呢原因就是这样的,

故于大德前闻法,如法修持住正法,** **恒常行法止非法,以修法义而住法。

那么这个颂词当中似乎没有讲到他的理由,但是通过下面的注释就可以知道。在大德前闻法,如法修持等等这个方面都是非常稀有的,非常难得的,所以说呢我们现在获得了人身之后呢有了再大的一些 闻法的机会,乃至于说有恒常闻法及非法的机会的时候就应该精进的修持,否则一旦错过了暇满人身之后呢,错过了这样一处修法的机会之后呢,就已经真正虚耗浪费了暇满,故于大德前闻法,那么现在我们获得了暇满人身呢可以在这个殊胜的善 知识面前听闻这些殊胜大乘的教义,如法修持住正法,所谓的如法修持就说是这个,你在大德面前所听闻的正法就是如所听闻的正法一样如是如是去修持,并不是说你听了这个教法然后修一个其他的法,这个方面在《广论》当中仲大师也是再再的呵斥过的,仲敦巴尊者也是

此乃殊胜之窍诀。因为值遇善知识难得,听闻正法亦难得,修持正法亦难得,恒时精进更极为难得。《佛分别律·教诲广严城品》中云:“诸比丘,且观恶趣众生,后世获得人身极难;且观诸具邪见之邪师,极难值遇真实善知识;且观此等失毁戒律与解脱之破戒者。当唯以行头陀功德、修持善法、乐居树下或静处而度日。”

然后去修一个其它的法,这个方面在广论中仲大师也是再在地呵斥过,仲敦巴尊者也是讲过,在听闻的时候,对于所听闻的正法,听闻之后还要去寻找一个其他的修法,这个是可笑之处的,有这样的一种宣讲方式,所以说如法修持,你听闻了正法,以前我们再在地讲过,那么佛菩萨的法不能够调伏烦恼,不能够帮助我们解脱的,一句话也找不到的,所以说我们应该知道如法修持非常关键的,听闻之后如法而进行作义,如这样的法所宣讲而进行修持,住正法,然后能够令自己的一切的威仪,令自己的行住坐卧都能够和正法相称,都能够安住于正法当中,正法当中让你怎么样走,怎么样安住,怎么样去修持呢,就如是如是安住于正法当中,所以说这个方面令自己身语意,令自己的行住坐卧的威仪能够符合于正法。

恒常行法止非法,我们相续当中的状态就是这样的,如果你能够恒常行持正法的话,那么非法的力量就会弱,如果没有恒常行持正法,非法力量就会强,所以说这个就是一种世俗的缘起,因此现在我们听闻正法之后应该恒常地行持佛法,应该恒常地按照佛法善法的行持,尽力地制止相续当中非法的行为、非法的语言、非法的作意,恒常而如是行持。

以修法义而住法。通过修持殊胜的法义而安住于法性当中,上师讲解的时候,第二句当中有个“住正法”,第四句当中有个“而住法”,那么两个住法有什么差别呢?

前面我们在讲住法的时候,主要是在暂时位的时候通过殊胜正法来摄受自己的身语意,通过殊胜的正法来摄服自己的行住坐卧,令自己的行住坐卧相符于正法,这个就是第一个“住正法”的含义。

第二个“以修法义而住法”讲究竟位,讲究竟位的时候通过修持殊胜的正法而安住于法性,住法主要是安住于究竟法性当中,就叫作“而住法”。

此乃殊胜之窍诀。无垢光尊者说这个就是非常殊胜的窍诀。

因为值遇善知识难得,听闻正法亦难得,修持正法亦难得,恒时精进更极为难得。

我们得到了人身之后,必须要唯一视为正法的理由呢?在注释当中就是这样讲,因为我们值遇善知识非常难得,现在我因为暇满的自性,已经在殊胜的善知识,善知识的座下开始听闻正法,也就是说值遇了善知识了,这个方面很难得的缘故,所以现在一旦遇到的时候应该好好依止,听闻正法也是非常难得的,有的时候善知识善于讲法,有的时候善知识不善于讲法,不管怎么样,反正现在我们有能够听闻正法的时机,而且通过暇满的身份来听闻正法,这个是非常难得的。

修持正法亦难得,那么在听闻正法之后,相续当中要发起修法的心念,这个非常难得,有的时候很多道友在交谈的时候,每一个道友没有一个不表露出以后想实修的想法的,但是就是说想实修的想法,想修持的想法实际上是不是真正地很容易生起来的呢?这个根本不是说很容易生起来的,不管怎么样,内心当中想要对正法进行实修,正真想要去安住这样修法去串习这样的想法绝对是前世的发愿力,或者说前世的善愿力就能够成熟的,只不过想修正法和真正修持正法二者之间呢,仍然是有差距的,以前我们也是看过《莲苑歌舞》当中所讲的这些,可以说金蜂和玉蜂两只蜜蜂想不想修法呢?一直都想修法,但是一直都没有修法,最后玉蜂阿宁她自己在死的时候,一旦遇到违缘死亡的时候他非常后悔,她一直在想修想修,但一直没有修持,最后一下到了死亡,最后达阳金蜂,他对他妻子的死亡打击所触动彻底生起厌离心,当下要生修法,一下就生起了这种心之后,然后依止华智仁波切修持而获得成就的,所以说我们想修正法,并不代表你就能够修持正法,所以说真正开始修持正法和想修正法之间应该还是有差距的,只不过这点方面开始鉴别说想修正法和不想修正法二者之间的差别,从这个方面讲的。

恒时精进更极为难得。虽然有些人也在修持正法,但是很多人刚开始的时候热血沸腾,然后开始住山洞住茅棚住森林,但是真正能不能恒时精进呢,这个是非常难得的,一方面要恒时精进要观待你的福报,要观待你的资粮,要观待你的相续当中的修法意乐,也就是说你的出离心有多强?你的菩提心有多强?。。。。。。有的正见到底稳不稳固?这个方面都要是一个一个观待的,所以要恒时精进也不是无因无缘的,恒时精进是更为难得的,所以说我们在修学佛法或者说是闻思佛法这十年当中看到很多这些道友最初的时候发愿一定要怎么怎么样,就是说不成就不出山,不成就不出关,这个方面发誓愿很多,但是真正成就的非常少,真正不说成就的就是能够坚持到三年五年都是非常少的,有的时候确确实实相续当中看到某些大德传记游记,尤其看到米拉日巴尊者的传记,看到宁玛派大圆满祖师的传记,都是看到如何如何实修而证悟的,所以自己要发愿一定要实修,或者就是说在这样一种实修之前遇到了一个恶缘,遇到一个恶缘之后,内心当中突然暂时地生起一个非常强烈的厌离心,然后对周围的道友,对道场然后对其他的琐事好像似乎都生起了一种不想 jiezhu 的心念,然后是一个一个出山,但是当这个恶缘力量逐渐逐渐消逝之后,他内心当中的心相续没办法得到上师的加持,没办法和正法相应,又恢复到老样子,恢复到老样子之后在山当中在茅棚当中根本就住不下去了,住不下去之后就开始出来,然后就恢复了比以前还要糟糕的状态,所以说我们就知道恒时精进这一方面并不是说你想想就能够修持的,这个方面我们就是说想修法非常好,但是要看一看因缘具不具备,尤其是你的正见,一方面就是这些释迦行的正见也好,菩提心的正见也好,还是说空性慧的正见也好,真正是不是说我自己一个人住山根本不需要询问任何善知识,我的相续当中的正见绝对可以不会有任何怀疑的方式去修行,不需要问任何人,这个方面如果有了还要看你的福报怎么样,上师开不开许,或者有的时候这方面观察的时候真正一切一切圆满之后,你再去好好的修行的话,就有个修行成就的机会,否则的话这个方面还是非常困难的。

《佛分别律· 教诲广严城品》 中云:“诸比丘,且观恶趣众生,后世获得人身极难;且观诸具邪见之邪师,极难值遇真实善知识;且观此等失毁戒律与解脱之破戒者,当唯以行头陀功德、修持善法、乐居树下或静处而度日。 ”

无垢光尊者引用《佛分别律》当中的教证说明什么问题呢?主要说明善知识难得,闻正法难得,真正修持或者恒时精进难得,主要是说明这些问题,首先要观恶趣的众生,我们要开始观察恶趣众生,那么就可以得到一个后世获得人身极难的这样一种境界,无垢光尊者不是说真正地获得人身非常困难,那么到底怎么样困难呢?我们观察恶趣的众生数量如此之多,就是恶趣众生相续也如此这样的一种愚昧,我们看旁生的也是观察旁生的相续,或者观察旁生的行为,观察旁生的数量,再通过这样一种经教观察地狱的这样一种状况,观察饿鬼的状况,一一观察之后就知道真正要从恶趣当中获得解脱太困难了,为什么会这么多数量呢?就说明真正要从恶趣当中解脱是非常困难,而且极具堕落恶趣的因缘是非常容易的缘故,所以说观察恶趣数量的时候就可以引发这样一个定解,恶趣众生的数量很多,所以说真正得到人身很困难,然后再观察恶趣众生的相续就可以知道,真正它能够趋入正法,生起善念非常困难的缘故,所以说要在后世舍弃恶趣的这世的身份之后要获得人身非常困难的,这个是第一个。

第二个且观诸具邪见之邪师,所以说引发一个很难值遇善知识的这样一种定解,为什么通过观察具邪见的邪师可以引发这个定解呢?第一个邪师的数量,邪师的数量到底有多少?我们就知道邪师的数量是非常非常多的,法称论师以前讲过,邪见无边故,一一难破尽。邪见无边说明宣讲邪见的邪师不少的,还有就是我们可以观察世间的邪师、外道的邪师,或者说即便是他打着佛法的旗号,外表是一个佛法的比丘,或者佛法的居士,但是他是一个行之邪见的邪师,他是一个邪知识,这个方面在佛门当中也是屡见不鲜的,所以说我们就观察这个邪师到处遍满,邪见是到处遍满,所以说我们自己要在这么多邪师当中不遇到他们,遇到他们之后不被他们的邪见所染污,然后遇到一个善知识,然后从善知识那里接受一个正见,这个方面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即便遇到了真实的善知识,但是如果你内心如果没有如理作义的话,都有可能从这个真实的善知识这个地方生起一个邪见,当然这个方面并不是说善知识有问题,而是说你自己在遇到善知识的时候因为前世相续当中的邪见习气引发的缘故,对善知识开始生起邪分别邪观察,乃至于退失信心这样一种情况都可能出现,所以我们要观察邪师的数量

因为前世相续当中的邪见,习气引发的缘故,对善知识开始生起邪分别、邪观察,乃至于退失信心,这样一种情况都可以出现。所以我们要观察这个邪师的数量

然后观察邪师他的威力,邪见它的威力,这个方面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真正要从邪师邪见当中得到出离非常困难。因此我们就知道,世界上邪师邪见很多,真正没有遇到的很少。遇到之后出离之后,他相续当中不被邪师邪见染污而成为修道的障碍也是不多的。

所以我们就知道现在已经遇到真实善知识了,说明是以前的福报。那么现在遇到善知识的时候,你应当好好按照下面所讲的依止善知识品当中说的这些诀窍一一对善知识生起佛想,一心一意调伏相续当中的这些邪分别、邪念。一心一意地调伏。像这样的话才能够真正从善知识这个地方获得法义。否则遇到善知识有可能虚耗人身。

“且观此等失毁戒律与解脱之破戒者”

这是什么意思呢?佛陀在大众当中讲,你看这群人他失毁戒律了,失去解脱机缘的这些破戒者。因为在佛世的时候,我们看一些传记,看一些经典记载还是有很多破戒的人或者生邪见的人、失毁解脱道的人很多很多。这是什么意思呢?前面不是说“修持正法亦难得,恒时精进更极为难得。”所以就是说如果真正修持正法容易的话,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失毁戒律的人呢?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失毁解脱道的人呢?就观察这些失毁戒律的人,说明修持正法不是这么容易的。即便遇到了导师佛陀,这么清净的僧团,舍利子、目犍连这些大德比丘,还有很多文殊菩萨等等这些大菩萨都处在这个僧才当中,但是还会破戒,还会失去解脱道。就说明这种修法不容易,恒时精进更不容易。

所以知道这些之后,“当唯以行头陀功德”,尽量行持头陀功德,然后“修持善法、乐居树下或静处而度日。”

从这个方面就教诫后代的修行者,获得暇满的时候,应该安住在如理作意,尽量不要非理作意。对我们现在来讲,去佛日远。离佛陀那个时候已经两千多年,那个时候的众生和现在的众生相续比较起来,那个时候的众生相续烦恼还是少一点。现在环境这么恶劣,我们相续当中的烦恼这么强,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一个人脱离善知识、脱离道场、脱离道友的方式,一个人去修行,非常非常的危险。

所以应该知道这样一种自性。上师或者是道场很清净,道友和合在一起闻思修的时候,不要打其他的主意,应该好好地在好的环境当中尽量地熏习自己的相续,尽量地培养最为清净的正见、最为清净的信心、最为清净的大悲菩提心。培养起来之后乃至没有稳固之前,还要继续依止上师善知识。这些方面都是教言或者是教证当中它隐含的意思,或者是它间接要指出的意思。这方面我们都要知道的。

第五个科判 丙五、如是思维之功德:

如是思维具有极大功德:

不久越过三有海,速至寂洲得涅槃。

如果真正能够安住在暇满自性当中,不久的将来自己就能够越过三有的恐怖大海,迅速地趋至寂静洲而获得殊胜的大涅槃果位。

“《天子请问经》中云:“天子,当以精进心勤于此善法,将速现前无上圆满正等觉菩提。”

如果能够通过精进心勤于善法的话,就会迅速现前无上圆满正等觉的菩提果位。在很多大德的教授当中,在无垢光尊者的《七宝藏》当中,大家这样对后学者作了一种这样劝勉。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能够通过精进心去修善法的话,即便你现在是一个具缚的凡夫,但是如果通过精进心修善法,一生当中都可以获得解脱。所以我们就知道一个人精进和一个人不精进,完全不同相同。如果真正能够精进,即便现在我们相续当中的烦恼非常重,像这样每天都生起无数次的贪心、嗔恨心、嫉妒心等等,但是从现在开始,如果能够对佛法开始如理如法精进的话,就在这一世当中你就可以现前解脱的果位。这个就是一些成就的大德全知无垢光尊者他老人家作了教授,作了授记的。

所以现在就不是其他的因缘不具备,而是我们自己的因缘不具备。精进心我们发不起来,应该去修持正法而没有如是去修持,所以这个方面怨不得别人。怨不得教法,怨不得道场只有闻思没有修持。或者说怨不得其他的因缘。实际上就怨自己没有精进心。如果有精进心的话,这个正法绝对能够融入到自己相续当中。如果说这个正法能够融入到自己相续当中去的话,一辈子在一世当中绝对能够现前解脱果。因为这个法就是这么殊胜。

我们并不是单单学了一个暇满难得等等,还有其他的大菩提心的修法、大空性的修法,乃至于密乘的修法,我们实际上都已经学过了。慈诚罗珠堪布以前在给成都的居士讲法的时候也是这样提到过,按照我们现在所学的教法来讲,早就成佛很多次都已经足够了。我们学了这些正法早就足够成佛了。为什么现在我们的相续没有得到调伏呢?就是因为相续当中对法义的精进心发不起来。所以还是应该在自己身上多去找差距,然后尽量发起精进心,还是非常殊胜的。

《亲友书》云:“依止真实善知识,汝行圆满能仁说, 是故当依诸大德,依佛累世得寂灭。”《亲友书》是龙树菩萨对乐行贤王的一个教诫,在《亲友书》当中讲“依止真实善知识”,这个方面就讲到了要依止善知识去修法。如果能够依止一个真实的善知识,“汝行圆满能仁说”。那么汝行就是指梵行。梵就是指涅槃或者解脱的意思。行就是指道的意思。梵行就是指解脱道或者解脱行。如果能够依止一个善知识的话,你的这个解脱道能够圆满。这个是佛陀说的。

“是故当依诸大德”。能仁说的意思就是在注释当中还引用了经典的内容,当时阿难尊者对佛陀深有体会地讲:“现在我发现一个修行才获得解脱,一半或者绝大多数是依止善知识。”佛陀说:“阿难,你完全错误了。为什么你完全错误呢?实际上一个人要获得解脱,是百分之百,不是大部分,是完全依靠善知识的。”佛陀是这样讲过的。“依止真实善知识,汝行圆满能仁说”,能仁说就是前面我们引用的阿难尊者和佛陀的对话,就是能仁他老人家宣讲的含义。

是故应该,就是劝诫国王或者是后代的学者,应该依止大德善知识。“依佛累世得寂灭”,这个是一个比喻。依佛,依就是指依止的意思。就好像依止佛陀,累世当中、几世当中就能够获得寂灭一样。所以现在你开始依止善知识,在几世当中,累世当中就可以获得寂灭。

所以从这个方面就讲到了这样一种精进,真正能够殊胜精进修持的话,就可以获得涅槃。

第六个科判

丙六、于业地修法具大义:

业地前面讲过,就是南瞻部洲。南瞻部洲这个地方就称之为业地,因为造业非常容易成熟的缘故。造恶业容易成熟,造善业容易成熟,造解脱业也容易成熟。所以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如果现在我们转生到业力之地南瞻部州,就是修解脱道非常容易成熟的地方,如果还不精进的话,那么就是虚度暇满。

所以无垢光尊者就是从很多很多侧面教导我们内心当中一定要使用暇满身体来修持善法。乃至于在业地这个方面的特点都指点出来了。

转生在有修法机会的业力之地——南瞻部洲的人,若不修持善法,则虚度人生。所以,应当恒修正法。

所以现在我们已经转在南瞻部洲,南瞻部洲具有苦漏,而且容易成熟业力的缘故,所以这个时候应该修持正法。如果不修持正法就是虚度人身。那么可以用很多很多公案来证成这个问题,很多在南瞻部洲修持一生成佛的。很多传记当中就讲,无垢光尊者在桑耶青浦修持六个月成佛,还有说米拉日巴尊者一生成就金刚持果位的,还有很多传记中讲这些修行者一生当中成就这个解脱道的,成就这样菩萨地的,成就佛果的,往生的。像这样的不计其数。

所以我们就知道了,这么多大德,这么多修行人都能够在精力之地南瞻部洲勤修正法而获得解脱,为什么我就不行?为什么我就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虚度人身呢?所以像这样一观察的时候,就要对自己做一个最深的呵责,然后想一想以前的前辈解脱的这些公案,解脱的这些事例之后,能够激发自己内心当中最大的精进心来使用暇满人身。所以应当恒修正法。

何者转生为人时,倘若不勤修善法,则无比其智劣者,如自宝洲空手返,无义虚度暇满身,故当恒修寂灭法。

就是不管任何一个人,身份高身份低,男的女的,反正不管怎么样,你转生为人的时候,你必须要精进的。比如说现在我们是出家人的身份,有的时候在居士面前就认为是高人一等的。有的时候认为我是一个法师或者是一个堪布,或者有的时候认识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其他的身份,或者认为是什么。反正不管什么样,你认为是智者、你认为是愚者,反正你在转生为人的时候,不勤修正法,就没有比这个更智劣的人。

就是说已经转生为人了,已经在这个业力之地南瞻部洲,遇到了善知识,佛法全都已经圆满听受了。

这个时候你不勤修正法,所有的劣慧当中你是最劣慧的,所有的智劣当中你是最智劣的。

遇到了善知识,佛法全部都已经圆满听受了,这个时候你不勤修正法呢,所有的劣秽当中你是最劣秽的,所有的智劣当中你是最智劣的,就从这方面来讲,因为世间上的人他不修正法情有可缘,他没有获得暇满人身,他没遇到善知识,他没有听到过正法,所以他不修正法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再反观我们自己,我们现在已经获得暇满人身了,已经遇到了殊胜的善知识,这么多教法听闻了,而且这么多空闲修法,但是呢还没有修,那么这个不是智慧最下劣的人,在哪个地方再找一个比你的智慧还要下劣的人呢?所以我们就是说呢,现在我们离解脱就是一个门槛的差别了,迈进去就是解脱,不迈进去就是轮回,那么现在就是说我们只要精进一下就可以获得解脱,但是呢最后就是在这个身份上面堕入地狱,在这个身份上面堕入恶趣,或者转为轮回,这个是最可怜的,最可惜的就是这样的,所以说呢,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如自宝洲空手返”,好像一个人到了宝洲,遍地都是珍宝,随便你拿,如意宝都是很多的,黄金也很多,但是根本不拿,最后你空手返回,别人都会认为你是没有智慧的人,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佛法的宝洲当中,我们的身边都是佛法,我们就是说随便眼睛看到、耳朵听闻到的,这些方面全部都是殊胜的正法,这个时候是修行正法最圆满的时机,还不修行正法的话,绝对就是一个遭到诸佛、菩萨、上师这些严厉呵责的对境了,所以自己最后在死主现前的时候也会非常后悔的。“无义虚度暇满身,故当恒修寂灭法。”那么如果是这样的话在无有意义当中虚度了暇满了人身,所以说呢,应该恒时地思维教义,应该恒时地修持这种寂灭的正法,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呢,我们再再提到什么是无意义、什么是有意义的,就是说对于这个世间的琐事,对于轮回的世间八法过于耽执,这个方面就是在无义地虚度人身,如果就是对这个世间八法呢,有的时候呢,比如吃饭、睡觉这些方面不得不去做一点,除了这些之外呢,尽量把自己的心调转到修解脱道方面,这个方面就是慢慢慢慢在使用暇满人身,所以现在我们应该恒修寂灭法,恒修寂灭法也不是让我们一下子安住在空性,我现在就不听法,现在我马上就修行,这个也是一个极端,前面我们讲过的,所以说呢,修寂灭法有很多,暇满难得的修法,就是一个寂灭法,它就是趋入寂灭法的一种方便,所以说内心当中不生起厌世心,相续当中不生起一种看破今生的心,你即便是现在发了最大的心去修大圆满、大空性,最终呢还是一无的成,所以说呢,修持寂灭法要从这些基础的法开始修起,就是说必须要使这些法在内心当中扎根、和内心相应才行,并不是说我已经修过了,我已经修过了几座,我已经修过了几天,这个方面修了几座、修了几天,要看你内心当中和它有没有这个感应,有没有觉受,没有觉受还一直修下去的,所以我们就是说,这样一种道次第的修法,下下法是上上法的基础,所以说我们在修法的时候,有的时候必需要着重这个加行,去年年底的时候,我们学这些《开启修心门扉》的这样的教言,修持学习《修心七要》的教言,就是里面讲的很清楚的,反正就布玛莫扎尊者他老人家,从他的身份上面示现来看的时候,就是说现在我的修法已经降到了无常,就是这样的,他的意思就是说以前我是好高骛远了,以前我修大空性、修菩提心,但是修来修去,还是发现还是要从基础开始修,所以现在我的修法已经从空性的修法降到了无常的修法了,所以说我们看到这些大德的教言之后,我们就应该知道一个很明确的一种修行的路途方向了,现在开始修共同加行,现在开始修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这个修圆满之后呢,再去修其他的法,就比较容易成就。现在我修这个暇满难得的修法,即便是我在修行这个法当中没有成就,没有机会修持其他的空性,你根本不冤枉,也就是说完全是具有实义的,因为这个就是在修暇满难得寿命无常的过程当中呢,我对这个世间八法的贪著、对其他的一切烦恼,能够有效的压制,这个就是一种修法的收获,所以说呢我们就知道呢,现在对这些前行的法应该再再地去作意,再再地去修持。“尽管已经获得了这样的闲暇人身,但若不修行正法,则如同从如意宝洲返回时未取到宝珠空手而归一般。”得到了暇满人身不修正法,就好好像到了如意宝洲,根本没有取宝珠,然后空手而返,自己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穷人一样,所以说呢,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现在内心当中我们就是缺乏这样的圣财,根本没有这个圣法的功德,没有圣法的财富。那么现在已经到了佛学院了,已经在如海的道友当中,开始有闻思修的机会,但是最后呢没有修持,最后返回去的时候还是一个穷人,内心当中还是没有任何的定解,没有任何的修证,这个方面就到了宝洲没有取宝空手而返一样。《入行论》云:“既得此闲暇,我若不修善,欺惑莫胜此,亦无过此愚。”寂天菩萨《入菩萨行》当中也是教导我们要修法,既然你得到了闲暇人身,如果还不修善法的话,没有比这个更欺惑的欺惑了,没有比这个更愚痴的愚痴了,所以说呢我们就知道,一定要修持,这些大德把能够用的语言都用上了,反正就是说再没办法讲了,这个方面就是看我们能不能够去体会这些大德的用心,能不能够体会这些大德金刚句当中的所诠意义,能不能够往自己的内观,这些方面我们能够做到的话,我们就是可以得到殊胜的收获,否则的话,无垢光尊者在面前讲,或者寂天菩萨在你面前,佛陀在你面前讲,除了这些教法,再没有讲其他的,所以说我们就知道,没有修善法的、最愚痴的人、最大的欺惑就是这个。“所以,如果从微小善事做起,唯一精进行持增上生决定胜法门,将获得众多圆满功德。”所以说呢,无垢光尊者说,从现在开始做起,从微小的善事做起,唯一的精进行持这样一种殊胜的法门,所以说呢,怎么样的法门呢?能够行持增上生和决定胜,所谓的增上生呢,增上生和决定胜是相对的,增上生呢就是获得人天福报的这样一种修法叫增上生的修法,最后真正能够获得人天的善趣叫做增上生的果位。然后决定胜呢,就超过轮回,超越一切轮回的这样一种解脱的果位,那么这个决定胜呢有很多种,比如说小乘的决定胜,声闻的决定胜,缘觉的决定胜,菩萨的决定胜,乃至于最殊胜佛陀的决定胜,反正这个决定胜就是超出了轮回的出世间的果位,增上生就是人天的善果,那么这个这时候为什么教导我们修持增上生呢?因为我们修持正法,不是一生一世的,是生生世世当中的,所以说呢,只有在增上生的人天善趣的身份当中才能够修持善法的缘故呢,现在我们要修持增上生的法,然后要修持决定胜的法,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了解的,可以获得很多圆满功德。下面引用龙树菩萨的《宝鬘论》,龙树菩萨的《宝鬘论》当中就讲了很多这些增上生的修法、决定胜的修法,怎么样积累福德资粮,怎么样积累智慧资粮,这个方面讲得最广的就是《宝鬘论》,如何圆满这样一种两种自性的修法呢,就是这个讲得非常详细的,《宝鬘论》中云:“如是恒修法,自与诸世间,心得喜悦者,即以此为佳。”“如是恒修法,自与诸世间”呢,如果的话就是说自己和诸世间呢,自己和诸世间就是一切其他世间人、其他世间的这样一种身份,自己和其他的世间人,如果能够恒时修法,相续当中能够获得这样的喜悦,通过修持正法,内心当中而获得的喜悦呢,是以这个喜悦为最好的,那么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内心当中获得的喜悦呢,它有很多因,那么有些是从世间的因,得到一个好东西呀,或者说是享受一个好的饭食等等,这个内心当中都会生起一个喜悦,那么还有一种喜悦呢,就通过修正法而生起来的,那么通过其他的世间的因缘而生起的喜悦,和通过修佛法而生起的喜悦,哪个最好呢?就是通过恒修法而获得的喜悦呢,即以此为佳,龙树菩萨这个通过善法,通过修善法生起的喜悦是最好的喜悦,就这个意思。“有法睡时乐,醒时亦安乐。由内无过咎,梦中亦见乐。”那么就是说由修持正法的缘故呢,在睡觉的时候也安乐,醒来的时候也安乐,内心当中这个意乐很清净的缘故,没有任何过患的缘故,梦中也见乐,那么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实际意义上呢,我们就是讲,如果一个人他行持恶业,经常恒时行持恶业的话,因为他经常杀生、偷盗、或者邪淫呢,像这样的话,他自己因为白天做了很多很多非法之事,说睡觉的时候,他担心怨敌找上门来,担心这些警察或者公安人员找上门来,等等等等,他睡觉的时候根本睡不安稳的,根本睡不安稳,所以说呢,有的时候我们看到描绘的时候呢,枕头下面还放着匕首、放着枪,像这样的话他为什么为有这样一种情况呢?他就是害怕突然,比如说谁来了,他马上可以逃命的,但是就是说一个人他恒时修持善法,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他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所以根本不害怕怨敌来伤害他,也根本不害怕这个国法、王法来惩罚他,他睡觉的时候非常安乐的,这个方面就是睡时乐,醒时亦安乐,醒来的时候也是安乐,那么其他造罪的人,他醒来的时候也是提心吊胆的,然后相续当中充满了邪念,充满了罪恶,根本不安乐,那么恒时修善法的人,醒来的时候呢,安住在善心当中,安住在善行当中,当然也是非常安乐的,然后因为内心当中没有这个过咎,意乐是非常清净,没有任何过失,所以说呢恒常串习的缘故呢,梦中也是非常欢喜,非常安乐的,这些方面就从恒时造恶业来讲呢恰恰相反。“虔诚孝父母,敬侍族姓尊,善受用忍施,软语无离间,终身行善法,感得天王已,后任为天王,故应行彼法。”这个方面就讲到了一些世间的共同修法和这些出世间的修法,“虔诚敬父母”呢,孝敬父母就是说在家的时候好好对自己的父母进行孝顺,这个是第一个,“敬侍族姓尊”呢,就是对于这些种族、族姓当中这样比较尊贵的人,比如说长老啊、上师啊、或者国王啊,等等等等,这些方面呢对他们应该尊敬之处呢,经常恭敬的承侍,就是说这些族姓的、这些上座的尊者。善受用的意思是什么样呢?就对于自己在生活在世间当中,必须要受用的饮食、衣物呢,这些方面必须要善巧受用,善巧受用的意思就是说不夹杂恶业的意思,就是说因为有的其他的受用呢夹杂着恶业不叫善受用,那么所以说呢,你自己在世间当中要存活的时候呢,必须要善受用,就是说要善加受用这个无有过患的饮食和衣物,这个方面就是说你要正命,你在寻求这些衣食的时候呢,不应该用邪命,不应该用非法,要用正命,正确的手段来获得。忍施呢,忍就是安忍的意思,修的时候要修安忍,施的意思就是布施,修的时候尽量要布施,软语无离间,这个是讲两种语业,所谓的软语呢,就是说话的时候呢要很柔软,不要刺伤别人的心,有的时候我们对这样一种软语呢就讲了两种,软语相对恶语有两种,第一个就是粗声大气地直接骂别人,这个方面叫做恶语,还有一种呢,他的语气也很柔软,但是呢软中带刺的这种,像这样的话软中带刺,好像是说得很软柔,但是别人听的时候马上就难过,马上就受到伤害了,这个方面就不叫软语,还是叫一种恶语,所谓的软语呢,就是别人不管怎么样听了呢,都是非常受用的,这样的语言叫软语。无离间呢,就是恒常不说离间语,终生如是行持一切善法,那么如果能够这样终生行善法的话,他的后世的果报是什么呢?感得天王。就是说他这样终生行善法,后世就能够感受天王,那么就是说感受天王已,从这个一世天王死了之后呢,后世仍然为天王,所以说生生世世当中都能够获得增上生的果报,故应修彼法,所以说应该修持这样一种善法的,又云“故汝当了知,如是同业果,恒时利众生,故汝亦有利”,龙树菩萨在这一品结束的时候呢,教诫这样一种国王,所以应该了知,如是同业果,恒时利众生。这个如是同业果的意思是怎么样呢,这个同的意思就是相应的意思,那么什么叫相应?业和果之间有个相应,比如说前面讲过的比如孝敬父母、或者尊重有地位的人、或者说是善受用等等,这些善因呢,他有一个相应的果,什么是相应的果呢?如果能够这样修持这样一种善业呢,后世得天王,得到别人的孝敬、得到别人的尊敬,或者得到许多美色、受用等等,他的业和果之间都有一种相应,所以说这个叫同业果,业和果之间它有一个相同的自性的,恒时利众生,于众亦有利。后面这两句呢实际上也是一种相应,一种业果,也就是说,如果你现在能够恒时利益众生的话,通过这个业因,最后你自己会得到利益的,有的人认为我利益别人,我自己得不到利益,但这个不是真正的智者应该作意的执著,也就是说现在能够放弃自利去利益众生的话,那么你自己呢,最终也会得到利益的。从这个方面讲的。其中均是说应当修持使自他今生来世安乐的善法。反正这两个教证和前面《入行论》的教证,都是讲应该在今生当中修持对自己和他人、对今生和来世、对暂时和究竟都能够获得安乐的善法,必须要修持的。

那么下面讲第三个科判,明确观察能依所依之自性分六:第一、法之根本为心;第二、应当日夜精勤修法;第三、宣说功德令生欢喜;第四、成办超人善妙之理;第五、暇满为诸乘之所依;第六、观修难得之方法。第一是法之根本为心。就一切这个善法,这个地方我们讲善法,虽然就是说恶法,这一切的世间法根本都是心,但这个方面是让我们修持善法的缘故,所以说呢,在注释当中也是着重提到就修持善法,一切善法的根本就是来自于我们的心,从能依所依自性开始,专心观察。“诸法依赖于自心,心依暇满缘起生,种种因缘聚合时,当调自心诸法根。”这个地方讲到,一切诸法、一切其他的法也好,有情界、器世界的这些诸法,或者说这个地方单指这个善法,一切的善法都是依靠于自心,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自己的心善,那么地道就善的,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呢,就是说你自己的法到底成不成为善法,要看你的心是不是处于善心的状态,所以说呢,一切的诸法依赖于自己贤善的心,那么这颗贤善的心是依靠什么呢?那么这个贤善的心是依靠暇满的缘起而产生的,那么我们就确确实实地从无垢光尊者的金刚句当中就可以知道一个非常殊胜的教言,那么就是说一个善心它要依靠暇满的缘起而产生,那么我们再观察其他的非暇满缘起,比如说前面讲过相似人身,在相似人身当中他能不能产生善心呢?相似人身当中他不具备产生善心的缘起,所以说呢,相似人身根本不是善心的所依处,所以说呢,在相似人身的身份上面生不起真正求解脱的心,或者说一般的善心很难生起的,或者我们再看一个旁生的所依上面,一个旁生的所依上面能不能生起一个勤修解脱道的善心呢?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地狱的所依上面他能不能生起一个勤修解脱道的善心呢?这是很难生起的。所以说我们就知道,暇满的人身他因为什么叫暇满的人身?就因为他以前修持过五戒十善,修持过布施持戒,再再发愿获得暇满人身,他以前具备这个因缘,今生当中获得暇满人身,在这个暇满人身当中堪能生起这个善心,在这个善心上面堪能生起一些善法的,所以说诸法依赖于自心,心依暇满缘起生,这个方面讲得很清楚的。种种因缘聚合时,种种因缘的意思就是说暇满的自性它的因缘已经具备了,善心生起来了,或者说一切善法生起来的时候,这个时候“当调自心诸法根”,应该用一切的精力来调服自心,调服自己的心,调服自心是诸法根,诸法根就是一切诸法的根本,那么把诸法的根本抓住了,那么其他的果其他的支分就已经抓住了,如果你不把诸法的根本抓住,你去抓这些支分的,虽然抓住了一些支分的,但最后你的果呢是非常微劣的,所以说应该调服自己的心。佛法就是调心的法门,有些地方就专门就,很多修心的法门,这个方面都要再再地观察。诸法依赖于自心,心又依赖于暇满人身,能依所依二者是依靠缘起力而产生的,所以说呢,能依和所依二者就是依靠这样的缘起力,有了这样的暇满人身,就可以生起善心,有了善心之后,在暇满人身的身份上面修持其他的善法的,心作为一切善法之因,暇满人身作为助缘,此时应当唯一调服自心。那么就是说暇满的人身,就说是心作为一切善法的主因,然后暇满的人身作为助缘,那么在暇满人身上面才可以修持一切善法的。所以说现在应该调服自己的心,现在我们的心也许已经和圣法相应了,也许还没有和正法相应,但无垢光尊者这个方面就是劝告我们,或者说引导我们将一切修法放在调自己的心上面去。《亲友书》云:“汝当调心世尊说,心乃诸法之根本。”那么就是说国王你呢,应该调心,调心是世尊说的,世尊怎么样讲的呢?心乃诸法之根本,佛陀说呢心是一切诸法根本的缘故呢,所以说,你应该恒时调服自己的心。《龙王请问经》云:“龙王,心乃诸法之本,诸法从心产生、由心幻化,故当彻底了知心之自性。”那么佛陀对龙王讲呢,心就是一切万法的根本,一切诸法都是从自已的心而产生的,一切都是从自己的心而幻化的,所以说呢,现在你应该彻底了知自己心的本性,而调服自己的内心。心调服之后呢,一切全部调服的,心解脱,一切得到解脱。《普作续》云:“如是一切显现法,皆为心造心幻变。”那么在《普作续》当中也是这样讲,一切的显现法呢,都是心所造的,都是心所幻变的,现在我们可以说五蕴的身心,还有外在的器世界,一切全部都是心所造,全部都是心所幻变,所以说也应该调心。《楞伽经》云:“镜中所显像,非有似显现,不知心显者,生起二分别。”尤如镜子当中所显现的影像呢一样,非有似显现,那么就是镜中的影像根本没有真实的自性,但是呢还是相似显现、好似显现一样,如果不知一切万法是心显现的话,那么生起二分别,也就是说,如果知道一切都是心显现的话,他就是寂灭两种分别,就是能取所取的分别,那么如果不知道一切万法是心显的,他就会认为,这个是我的心,外面有一个别别的外境的法,他就生起一个能取所取别别的自性的法,如果对于能取所取生起一个别别的法的话,或者是转生于恶趣,或者是转生于轮回,“清净习气力,由心生种种,人前现外境,世间皆唯心。”那么就是说这方面讲,清净习气力,上师在解释的时候说,那么一切的显现,是通过两种习气显现的,一个是清净的习气,一个是不清净的习气,那么清净的习气呢显现这些圣者的功德,不清净的习气显现轮回的众生,所以说清净习气力这样讲,那么由心生种种呢,实际上一切万法都是由心而显现的,由心而产生的,人前现外境,世间皆唯心。在我们人或者众生面前所显现的外境呢,一切世间呢都是唯心的自性,除了心之外没有其他的法。又云:“外境非实有,习气扰乱心,产生尽显现”,一切的外境呢都不是实有的,因为是习气显现的缘故,习气扰乱自己的心而产生了外境的显现,这个《楞伽经》中殊胜的抉择。(一切外相)如梦境般现于心中,于迷乱的心前无有而显,现出种种内外显现,这是由迷乱习气所产生的,实际不成实有。那么就是说迷乱的心面前,就在现在我们的心识,迷乱的心识面前就无而显现的种种内外的显现,自己的内识还有外在的外境,都是无而显现的,这是通过迷乱的习气产生,因为以前对于外境的执著与索取,内心当中产生能取,所以就通过二取,把这个就是说习气的种子在自己阿赖耶识当中,从阿赖耶识又开始显现外境,又开始执著,又开始显现,像这样的话就是说通过无而现有的方式显现内外显现法,这个方面完全都是迷乱习气而显现的,实际上根本不成实有。但似乎实实在在现于心中,所以说心是诸法之根本。那么就是说不观察或者说不了知的时候,好像实实在在现于自己心中,所以说呢,就通过这些方面知道心是一切万法的根本。山等外境在迷乱的心前现为不清净,这是心所造的,而山等并非是心,对此下文还有阐述。无垢光尊者在《大车疏》当中,还有在《虚幻休息》的妙车疏当中呢,也是讲过的,那么讲过的时候呢就是讲山等外境是在迷乱心面前所显现的不清净的,那么这一切是心所造,心所造,但是这些山呢并不是自己的心,那么无垢光尊者的意思就是说,这一切都是心所显现的、心所造的,但是心所造的它是不是自己的心呢?它并不是自己的心,对此下文还有阐述,下面就是对这个方面就认为一切外境是心作了非常广大的破斥,发了很多的太过,所以说无垢光尊者承许一切外境是心所显现、心所造,但是根本不是心的自性。好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第八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车疏当中呢主要是宣讲一个凡夫哦到这个佛地之间的实修窍决,那么即使以前呢没有真正进入过佛门但是如果能通过这个大车疏当中所宣讲的这个次第的引导然后呢慢慢慢慢开始这个哦将这样的法义融入到自己内心当中的话,那么最初的时候呢可以生起出离心、中间的时候呢可以生起菩提心最后的时候可以证悟这个殊胜的法性,所以说呢在短短一生当中如果具备智慧具备这样一种精进和上师的加持哦一切的因缘具备的话绝对一生当中呢可以证悟这样一种殊胜的法性获得解脱的,那么现在呢在讲这个引导当中的哦第一个引导,也就是说这个引导呢分了十三品,那么现在正在讲第一品暇满难得的自性,那么暇满难得呢前面已经宣讲了闲暇、圆满然后呢无垢光尊者也是在在劝诫我们呢如实开始这个哦利用暇满人身而修持正法,现在在宣讲哦可以说是一切所依能依的自性当中呢第一个一切诸法的根本是这个心的自性,那么一切万法的根本是心那么可以从很多方面可以了解,第一个呢哦就说是这个现在我们的这个身体或者说是这个五蕴哦这样一种心的自性,还有呢就是一切器世界的自性,或者就是说整个现在轮回的自性呢都是通过心所造的,那么这个就是我们哦如何流转的这样一种这个方面,实际上呢就是在这个##?2:29 当中产生的种种的贪嗔等疑惑,有了这些迷惑呢哦开始通过心当中显现的一切其他的万法执着最后呢开始流转的,这个方面呢就讲到了这样一种可以说是一切流转的方面是这个心的自性,然后呢就是在宣讲呢可以说现在我们必须要认知一切外境是心的这样一种显现,那么知道心的显现之后呢我们就开始修心,那么开始修心的时候呢我们就知道了如果调伏了自己的心那么一切就调伏,如果不调伏自己的心心外求法是根本没有丝毫实义的,所以在这个哦心的根本当中呢无垢光尊者前面讲过了哦如果迷惑而开始流转的,那么又介绍了一切的外境哦是不是自己的心呢?无垢光尊者的这个意思哦就说这个一切外境或者自己身体的等是心所造,但是呢并不是心。那么可以说是对这个问题呢我们知道在##?3:22 当中呢有真相唯识和假相唯识,真相唯识宗呢承许一切外境等是心,假相唯识呢哦承许一切外境是心所造但是根本不是自己的心,所以说呢从这个方面我们看无垢光此处呢他是这个按照就说是这个假相唯识宗的观点来承许的,那么前面我们讲过呢##?3:42 并非是自性对此呢下面还要展述着问题,那么下面开始讲我们要修道的话那么从哪个方面入手修道呢?实际上我们要修道要抓住这个修道的根本,那么一切道的根本呢就是调伏自己的心,如果自己调伏之后呢那么可以说布施持戒哦或者说一切的道地功德呢都可以在心中圆满的,若为护持自心则不能则不能守持学处,那么如果我们没有调伏好自己的心那么能不能够真实的守护好自己的学处呢?实际上呢如果心不调伏哦我们可以说就没办法守护这个学处,那么在别解脱诫当中呢虽然着重于这个身语的这样一种径行,但是呢有的时候他的根本呢还是说哦自己的心方面呢必须要生起出离心或者自己要有一个护诫啊等等的意乐,有了这些之后呢才可能说真正的可以说守持清净的诫律,大乘当中呢尤其如此的,大乘当中呢一切呢就说身语不着重而是心最为着重的,那么就说身语的行为都是为了调伏自心而进行施设,所以说自己的行为过放荡的话自己的心也难以调伏,如果自己的身语的行为如果有所收敛或者说是这个制止很多恶行的话,自己的心也能够相应安住这个正等当中,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大乘当中是心为主,那么在这个地方讲如果能够护持自己的心呢能够守住学处,不能护持自己的心不能守护学处,下面引用《入行论》的观点进行宣讲,《入行论》云:若为护持心不能护学处那么就说寂天菩萨讲如果没有守护自己的心使自己的心处于贪嗔的状态啊、放逸散漫的状态啊,像这样的话如果不能守护自己的心、心上面已经早都散乱的话那么就根本没办法护持这些学处,那么不管是哦##?5:26 还是说饶益有情诫或者说是这个守善法诫,实际意义上呢都是调伏自己的心之后如实如实能够安立的,除此护心诫何劳诫其余,那么在诫律当中呢守护自己的心的诫律之外呢那何劳诫其余呢?也就是其余的诫律呢都是支分的,那么真正的根本的诫律呢应该说是守护自己的心的这种诫律,时时刻刻呢处于这样一种这个不放逸或者说正知正念的状态当中恒时呢就说安住观察自己的内心,那么如果能够把自己的心守护好的话,那么其他的诫律就圆满了,如果自己的心守护不好那么其他诫也没办法圆满,实语者佛言一切诸怖畏无量众苦痛谐从心所生,那么就说引用这个实语者、实语者呢就说佛陀,佛陀就是实语者因为佛陀早就断掉了这个说妄语的因,然后呢佛陀成佛之后呢没有丝毫说妄语的必要等等,所以说呢很多经论当中称佛叫实语者,就是根本不打妄语如是宣讲最这样语言称之为实语者,佛陀是这样讲的一切的诸怖畏无量众苦痛呢全部是从心所生的,那么可以说是在这个哦如今在人道当中或者在六道当中呢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怖畏,那么有的时候呢是从自己内心的习气来产生有的时候呢是从外境的这样一种外缘来产生,反正呢自己在轮回当中呢有的时候哦畏怖自己找不到衣食、畏怖自己找不到怙主、畏怖自己受到怨敌的伤害等等有很多的怖畏,还有呢无量无边的苦痛呢哦不是从其他的因缘全部从自己的内心当中而产生的,哦有情获兵器何人故意造谁制烧铁地于众从何出,那么在这个有情哦就说有情哦就说有情获,有情遇的意思就是说在这个地获当中呢有很多这个哦众生或者说是这个处于地获当中的这些有情称之为有情地获或者说地获当中的有情,还有呢就说是哦地获当中的兵器比如说在这个第一个附合地当中、附合地获当中、附合地获当中呢这些有情通过各自业力就说显现随手一抓呢全部都是这个兵器,兵器呢就说任运就可以在他自己的手中显现,然后呢这些有情哦拿起兵器就互相砍杀,那么这些兵器是从哦就是何人故意造出来 的,实际上呢在地获当中根本没有一个专门去造兵器完全都是通过众生的心而显现出来 的,谁制烧铁地哦女众从何出,那么就是在热地获当中呢我们就知道呢他的这个所依的这样一种这个大地呢全部都是烧红铁地,然后呢防止里面的这些这个墙呢全部都是烧红的铁墙哦这一方面呢就是整个热地获当中是完全周遍、完全遍满的那么这么大这么广大的这个烧铁地获到底是谁制造出来的呢?根本没有一个存在一个外境的造作者,于众从何出呢?女众从何出女众主要就是讲在这个地获当中尤其在近边地获有个铁柱山地获,在铁柱山地获当中呢那么在这个铁柱山的山顶会显现如果是男众的话就会在山顶显现女众,那么这个女众呢实际上就是以前自己在世的时候呢和自己做不净行的这种对境的这个女众这个女人,那么地获当中的这些女众从何而出呢?实际意义上呢这样的女众呢并不是实实在在在外境当中有一个女众,或者说有些这个地方讲呢哦不一定在铁柱山有些时候在热地获当中呢像这样一种这个哦因为在世的时候呢有邪淫的习气非常严重,所以说呢在地获当中他就看到一个以前喜爱的女人,然后他抱哦过去拥抱的时候呢这个女人就变成一个烧红的铜柱,烧红的铜他自己被沾在上面呢啊,哦就说是被活活的烧焦了这样一种这个情况也会出现的,所以说这样女众从何而哦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一个外在的女众的,佛说彼一切谐有恶心造,是故三界中巩怖莫胜心。那么佛陀呢就把这些一切的这个迷底一切的答案呢就说了,佛说彼一切从前面的一切诸怖畏然后无量众苦痛乃至于有情遇兵器然后呢烧铁地和女众呢这一切呢谐有恶心造,全部都是由众生的恶所造的,以前的话内心当中生起这恶心然后呢生恶心之后开始造罪业那么这些心气哦在自己的相续当中在阿拉耶识当中呢就开始这个储存,储存之后呢然后在这个地获当中相续当中自己内心当中的习气开始并发出来之后呢就开始显现这些大地获或者说这些烧铁地获一些的兵器等等,所以出了自己的心中显现这些一切外境之外呢在界当中根本没有其他的一个。

三界当中根本没有其它一个,尤其在地狱当中没有一个这些实实在在的这些铁地啊女众等等。

“是故三界中,恐怖过胜心,”所以说在整个三界当中最为恐怖的,没有比心更厉害的。那么如果我们的心不调伏的话,这个心就犹如狂象一样。那么这个狂象奔波起来的时候,它会摧毁前面的森林啊或者说是城市啊,还有其它的这些一些障碍物的。所以说呢我们的心犹如狂象一样的,如果不加以约束的话,那么这个心放纵起来它会造下涛天的大罪。比如说呢无间罪、比如呢说舍法罪、比如呢还有其它的五无间罪等等。这方面来自于自己的心没有调伏,如果自己的心一旦放纵没有调伏的话,就是说很多时候不可思议,难以想像的罪业都会在自己的相续当中产生,都会在自己的身份上面一一去现行的。那么如果现行了这样一种罪业,最后绝对会感受难以忍受的痛苦。所以说在整个三界当中,一切的恐怖没有比心更厉害的了!

所以说应该调伏自己的心,调伏一心一切皆驯服,那么如果把自己的心调伏之后呢一切皆驯服了。也就是说如果把自己的心调伏成了善的状态,或者把自己的心调伏成解脱的状态,那么如果把自己皈依的一颗心调伏之后呢?前面的这些怖畏也好、苦痛也好、一切的地狱兵器也好、或者烧铁地狱乃至,或者说在人道当中的一切痛苦,全部都不会存在的。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呢,那么心它要厉害的时候,就非常厉害、非常恐怖的。但是如果把心一调伏之后呢,整个外境全部显现成这样一种贤善的外境,这颗心呢也处于善业的状态。然后一切的外境全部显现成这样一种解脱的状态。比如说极乐世界的境界啊等等,这个方面是说的话他们的善业现前。在极乐世界当中没有女人,没有女人的名称,没有恶趣没有恶趣的名称,所以说这个完全是因为心调伏的缘故。如果不修心不调伏,不调伏心的话,那么在这个世间上就是说东西跑的话,就说是逃避是根本没办法逃避的。

因为一切的这样一种不悦意就在自己的心中,那么你逃到天边的话,心中会显现一个恐怖的地狱,你逃到哪个海底的话,就在海底会显现一个恐怖的景象,所以说一切不悦意的外境,实际上它的习气、它的正因就是在自己的心中。那你怎么逃避呢?如果说是在外境当中真实存在的,存在一些所谓的恐怖的外境,那么我逃到一个舒适的地方就解决问题了。但因为这样一种痛苦的根本是在自己心中,那么你走到哪个地方就会在这个地方现前的,就是说现前这样一种恐怖的景界。反过来讲呢如果内心当中充满了福德,充满了福德你自己不管在什么地方,因为福德在你的心中的缘故,那么一切安乐的根本在你心中的缘故,所以在哪在什么地方你心中,就会显现这样一种悦意的外境。那么你自己就会感受这样一种殊胜的安乐的,所以说调伏心的话一切可以调伏。而其中所述均说明了轮回的一切苦乐都是从自心产生的。因此应当精勤调伏诸法之根本之心,无垢光尊者教导我们应该精进的调伏一切诸法的根本,不管是善法还是恶法,不管是轮回解脱法还是安乐和痛苦的法,反正一切诸法的根本就是自己的心。那么我们就是说如果说调伏自己的心非常困难,但是如果我们如果是抓住了心它的特点,然后具足了这样一种精进和窍诀的话,这个心呢是最容易调伏的。

那么像这样的话这样一种心根本,就是无有自性的一种法。所以说如果你能够通过窍诀经常来串习的话,就可以把自己的心变成这样一种柔软的状态。如果说经常串习这些贪、嗔、痴呢,自己的心就越加的刚强,越加的坚硬。所以说呢心就在我们的相续当中,不是在别人的相续当中。如果这个心不在我们的相续当中,在其他人的相续当中,我们要去调伏他的心的话我们很困难。好像是上师调伏我们的心这样,但实际意义上心就在自己的相续当中,所以说如果说你有一个决心具备这样的窍诀之后呢,你每天打坐的时候,你就想怎么安住这个心的本性。或者怎么样通过暇满难得等等的方式,使自己的心调伏。反正呢就是说如果说自己精进之后,这个心不调伏是绝无是处的,那么我们看看三世诸佛他的心怎么样?十方菩萨的心怎么样?还有这些非常优秀的修行者他们的心怎么样?他们的心都是很调顺的。那么来自于什么呢?来自于精进的串习,不断的修炼,所以说我们就是说不精进的修习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不可能说是睡一觉,第二天早上醒来后就调伏了。或者说在无念无念当中就调伏了,完全是来自于对于正所缘,反复的去观想,然后自己的心逐渐逐渐的被调伏。

又如“《宝瓶经》云:“世间心所牵,心不现见心,一切善恶业,皆为心所积。”那么在宝瓶经中是这样讲过的,世间心所现,一切的世间都是被自己的心所牵引的,那么心将世间牵引过来的,如果没有自己的心牵引的话,整个世间根本不会存在。

“心不现见心”的意思就是说,在分别心的状态当中,当自己的心就是说显现的时候,在一个刹那当中可不可以现见自己的心呢?实际上我们的心在生起的同时,没办法现见自己的心的。那么有的时候说我可以回忆,回忆实际上已经不是现见了。这个地方讲的是现见,那么如果说是我第二刹那的信息回忆第一刹那,前一刹那我生起了贪心,前一刹那我生起了信心,这一方面是对前一刹那心的一种回忆而已。实际上这个现见是在同一个时间当中,心根本见不到自己心的本性的。

“一切善恶业,皆为心所积”那么一切的善业和恶业来源是什么呢?实际上来源就是自己的心。那么自己的心贤善一切就成了善业,自己的心恶劣一切都成了恶业。所以说一切这样一种善恶业不在你的形象而在自己的心识,而在你自己的心是否纯净是否贤善。所以说一切善恶业全部是自己的心所积的。

《宝积经•迦叶品》中云:“心可造种种业,故如画家;心可造成损害,故如敌人;心可产生一切苦厄,故如怨家。”那么在这个迦叶品当中是这样讲的,我们的心呢可以造作种种业,故如画家,那么画家通过它的画笔,他可以画出种种的图案,画出种种这样一种可以说是颜色啊或者形状来。那么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心呢可以画出一切这样的一种形状,比如说通过我们的心,可以画出这样一种高山,可以画出这样一种河流。自己相续当中如果恶心的话,那么在外境当中被自己的心画出来,这些沙漠啊、这些戈壁滩啊、或者说非常陡峭的这些悬崖峭壁,无法生存或者说容易丧命的地方。如果自己的心很贤善呢,通过善心就可以化除这些,非常美丽的外境,江南的美景或者等等。这一切都是通过自己的心画出来的,所以说实际意义上现在我们遇到的一些外境都是自己的心,都是自己的心描绘出来的。所以应该调伏自己的心,改造自己的心成为善业或者成为无漏状态。

“心可造成损害,故如敌人”那么我们的心呢,可以损害我的就像敌人一样,敌人就是经常能够做损害我们事业的,那么心呢就是能够损害我们的,那么如果我们的心不调伏的话,那么我们自己最终到地狱当中,那么我们自己看到底谁损害我们的,实际上你观察来观察去的时候,就事在事的时候就是我们这一颗心。恶劣的心没有调伏,经常对其它的道友生起贪心啊,或者说嗔恨心嫉妒心等等。所以说最后一观察损害自己的并不是地狱当中的这些阎罗狱卒,并不是其它的这些兵器,那么实际上损害自己的就是自己的心而已。那么所以说为了使自己远离一切损害的话,必须要调伏自己的心,使自己的心绝对要处于正法的状态当。

心可产生一切苦厄,故如怨家。”那么这个怨家呢,可以产生一切的苦厄,可以使自己一切不随顺,那么自己的心也可以产生一切的不随顺。所以说我们在这个世间当中到处碰壁,有的时候呢没办法产生一种顺缘,有的时候一个痛苦接着一个痛苦就来了,这个方面完全都是自己的心产生的。

《抉择众生经》中云:“铁地极炽燃,火舌遍各处,以锋利铁锯,一身锯八瓣,此由诸恶人,三门罪心生。那么在这个经典当中讲的了,在地狱当中铁地是极为炽燃的,然后它的火舌呢是各处变满的,其它的众生其它的阎罗狱卒都是,通过非常锋利的燃烧的铁锯呢将我的一个身体锯成四瓣、八瓣、十六瓣、三十二瓣等等。这个方面在热地狱当中,黑绳地狱当中比较明显,这些狱卒将自己身体上面摊线,摊好线后呢开始锯,有的时候呢锯成四瓣、八瓣、或者十六瓣、无量瓣等等。像这样的话是从哪个地方产生的呢?此由诸恶人,三门罪心生,通过身、语、意三门的罪过所产生的,那么这些罪过的所依是什么?实际上罪业的所依呢就是自己的习气,那么通过这样一种习气也好罪业也好,那么这个罪业在哪里呢?罪业除了心上面之外呢,没办法在身体上面留存的,因为我们的身体在死的时候呢,它肯定是要抛弃的,如果说罪业在我们的身体上面的话,当我们死亡的时候这个罪业善业就可以被抛弃,但是因为这个罪业和善业,这个地方主要是讲的罪业,罪业是存在于自己的心相续上面的缘故。

这个罪业是存在于自己心相续上的缘故呢,所以说在今世死亡之后身体虽然抛弃了,在火葬场当中或者天葬场当中已经不存在了,但是自己的心相续还是存在继续流往后世的缘故呢,所以说通过心而保留了罪业,最后呢通过这样一种罪业显现了极大的极为难忍的痛苦,这个方面还是说明自己的心造罪业,罪业显现其它的痛苦的,心是一切苦乐的根本,因此我们应当唯一努力调伏自心。那么既然心是一切痛苦和安乐根本的缘故,所以说现在我们应该用一切方法努力调伏自心,这个方面就是一种所依能依就是一种缘起,也就是说我要真正的获得安乐,要离开痛苦的话,要调伏自己的心,那么调伏自己心的所依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来之于暇满人身,那么现在我们再反过来观察,现在我们已经具备了暇满人身了,那么调伏自己心的所依已经圆满了,那么在这个身份上面再厉厉的调伏自己的心的话,那么一切善法的功德通过自己的心就可以显现就可以造作,那么最后就可以显现这样一种大安乐境界的。下面就讲第二个科判,应当日夜精勤修法:

接连不断流转于轮回中受苦时,理应精进修法。那么无垢光尊者就提醒我们,现在已经是连接不断的流转于轮回当中了,那么以前也是无数次流转于轮回当中,现在不修行,以后还会无数次流转于轮回当中,所以现在我们在轮回当中是不是要受安乐呢,实际上是连接不断在轮回当中受痛苦,那么这个时候每一个人他的天性就是想要离苦得乐的,所以说如果想要摆脱这个痛苦感受安乐呢理应精进的修法,

死亡恐怖生无边,贫穷痛苦如雨下, 皆从虚度暇满生,故增上生定胜法, 由思暇满难得生,昼夜喜悦速勤修。

那么这个科判当中主要通过对比的方式来进行宣讲劝请要精进修法,提醒我们第一个,一切的痛苦是来之于虚度暇满人身,然后呢一切的安乐来之于思维或者善用暇满人身,所以说通过这样比较之后呢有智慧有心识的人,他应该可以下定决心一定要使用暇满人身来修持正法的,那么首先讲一切的不悦意从哪个地方来的,死亡还有就是说一切的死亡也好,还有呢一切其余的恐怖也好,或者说这方面是生无边,生无边的意思就是说在轮回当中会产生无量无边的死亡和其余的痛苦,贫穷痛苦如雨下,还有呢就是说我们感受贫穷的这样一种状态还有呢身心痛苦的状态呢,轮回当中犹如下雨一样,是接连不断的降临在自己的相续当中 ,那么这一切的不悦意的来源呢是皆从虚度暇满生,那么就是说一方面以前我们可能得到过暇满难得,可能没有得到过,不管怎么样,反正都是没有利用暇满人身修法,虚度暇满人身而产生的,或者就是说呢从现在我们的心态和行为来比度,如果现在我们虚度了暇满人身了,在这个有暇满人身的时候根本没有想过精进修法,根本没有下定决心去精进修法以,那么以后的死亡恐怖它会无量无这的产生,贫穷痛苦就会犹如下雨一样不断降临,这一切主要来自今生当中我们虚度暇满人身而产生的,所以说这个是应该产生一个恐怖之处,下面呢再对比,故增上生定胜法,由思暇满难得生,所以说我们应该如是的思维一切增上生的安乐,人天的身份也好,人天的快乐也好,还有就是三层解脱道的决定胜的这些法全部都是由思考思维或者善用说暇满人身,对于暇满难得进行思考之后呢然后开始精进的修法,从这个方面开始产生的,所以说呢在这个里面就再再出现过这一切安乐是通过思维暇满难得而产生的,这个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就是说现在如果我们能够对于暇满难得的这样一种修法,它的自性精进去思维的话,通过这样一种思维就会鞭策我们去修正道就去修善法,就抛弃一切的这样一种锁事,通过修善法而最后绝对会获得增上生和定胜法的,所以一切来源呢都是最初来之于思考暇满难得而产生的,昼夜喜悦速勤修,所以说现在我们白天晚上啊都必须要通过喜悦的心情,而且呢迅速的时间当中精进的修持,无垢光尊者在最后的这一句当中讲到了很多要素的,讲了很多要素,第一个要素是昼夜,那么昼夜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要善巧使用白天的时间,夜晚的时候要使用夜晚的时间,那么就是说这个睡觉对于一个欲界的身份来说一点不睡觉是不行的,但是要想到如果我睡觉的时间过多呢?那么可以是说过多的时间当中浪费了暇满人身的,所以说有的时候就是思考的时候呢他就会克制自己的睡眠,当然呢有的时候就是说非常的忙啊或者说疾病非常重的时候呢也没必要强制性的只睡四个小时,否则的话,如果这样强制性的话,自己的身体受不了,或者白天太劳累的时候,如果晚上没有休息好,白天有可能根本没有精神去修善法的,所以这个方面主要是说要有一个精进的心,不要过度的去懈怠的意思,这个是昼夜,第二个是喜悦,我们在修法的时候,千万不要有一种比较痛苦的心态去修法,今天又要修法了,或者今天又要怎么怎么听法了,这个方面好像就非常不愿意,非常勉强的,非常就是痛苦的心态,这个心态就修不了什么正法,在这个心态当中呢所修的正法根本产生不了这些非常具体的这种安乐果的,所以我们修法的时候呢他有一种喜悦的心,就是说喜悦的心呢实际上是对正法的欢喜,一种非常喜欢趋入的心态,只有在这种心态当中,修持的善法,他的果他的业才能说是(**26****20**),他的果呢才能说是再再增上,非常有力量的果,所以平时我们对于经文的思考经论等等应该尽量产生一种喜悦心,我们在学每部论的时候应该知道学这部论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对学这个论典产生很大的喜悦心,这个方面是非常关键的,还有呢速呢就叫我们不要拖延,不要想呢明年后年或者这个方面才修持,或者今生我准备善根,下一辈子再修持,这个方面都不是迅速,那么在学《庄严经论》的时候呢在讲这些供养的时候都是讲过这些远的供养近的供养,实际上这个远和近呢就是讲迅不迅速,那么如果是近的修法或者近的供养就是说是现在就开始修,迅速就开始修,这个方面就是一个迅速的特点,然后再加个勤,就是勤呢就是必须要精进的意思,必须要精进的去修持,所以说呢在昼夜当中通过喜悦的心迅速的去精进修持这样一种暇满难得,通过暇满难得引发殊胜的作意,最为殊胜的修法,从这个方面就是做这个教戒的,

《华严经》云:“嗟!善男子,漂泊于轮回中之此等众生未曾思维自己暇满所饰之人身得之不易,以恶知识之因流转轮回为苦火所逼,那么在《华严经》当中是这样教戒的,那么就是说一切的善男子应该了知,漂泊于轮回当中的众生并不是无因无缘就开始漂泊并不是他运气不好就开始漂泊的,实际上他们的来源是以前没有思考过自己的暇满人身的,通过暇满所严饰的人身来之不易,而且这种人身呢就是说是可以成办大义,那么没有思考这个,没有精进起来,然后在这样一种前提当中呢,被恶知识的因所诱导,然后开始造恶业,流转轮回当中被苦火所逼,众生流转是来自于没有思考暇满人身。吾因思维殊胜闲暇而从三有中获得解脱,汝等亦当如是而行。”吾因呢就是我是通过思维殊胜闲暇就是一切殊胜闲暇的人身然后知道它得之不易,然后知道他能够成办大义,然后就是在最为恰当的或者说最及时的时间当中开始修持正法,使用暇满的宝船,从而从三有当中获得解脱,那么如果你们想要获得解脱的话,也应该在现在的这个身体上面思维闲暇的自性,然后呢通过思维闲暇难得然后开始追求殊胜的大义,所以如果你们要获得解脱,也应该如是而行的。那么可以说这个五 yin 呢这个五 zi 可以说是这个佛陀教下的座下的一个大菩萨,像这样的话,他是教导其他众生,因为上师在讲解的时候这个五 zi 没有解释成佛陀这些,就解释成佛陀座下的一个大菩萨,他是这样教导其他的这个修学者,教导其他的菩萨的,下面就是讲第三个科判,宣说功德令生欢喜:

此说暇满之功德:面见导师具实义, 闻修正法亦具义,今生具义来世果, 皆自暇满人身生,故当数数生欢喜。

那么这个方面在此呢就开始宣讲暇满人身的功德,宣讲暇满人身的功德呢有如下的功德:首先呢是面见导师具实义,那么因为以前呢有一部分人,他通过他自己的善愿成熟,善业成熟,面见了导师佛陀,面见了导师佛陀之后呢获得了解脱,所以说他已经获得了最为殊胜的实义的,那么有一些众生呢是闻修正法亦具义,虽然错过了面见佛陀,听闻正法获得解脱的机会,但是呢在如今也有听闻

有一部分众生是闻修正法亦具义,虽然错过了面见佛陀听闻正法或者解脱的机会,但是在如今也有听闻修持正法的机会,通过听闻修持正法,这个人身也是具有实义的,所以说很多这些大德很多修行人都有这些感叹的,当某一个法讲完之后,或者当某一个善事成办之后,他就说不管怎么样,现在死亡那么我的人身都已经具有实义了,就说明你自己的人身有没有实义,你看在这个人身上面有没有做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那么如果做了有意义的事情,确确实实这个暇满人身就有意义,如果没有做这些闻修正法的事业,这个人身就已经虚耗了。

今生具义来世果,皆自暇满人身生,今生的具有意义的这些调伏自相续啊或说是开始行持善法断除恶业,今生当中具义来自于暇满人身,通过今生当中可以说是具义修持善法来世当中成熟增上生决定胜的这个果位,也是来自于暇满人身,所以说这一切的一切全部来自于暇满人身,以前成就的人他是通过暇满人身得来的,现在我们开始造善业乃至于后世获解脱也是来自于暇满人身的,离开了暇满人身这一切根本无法成办的。

故当数数生欢喜,所以说我们现在已经获得了暇满自性的时候应该数数生起欢喜心,有的时候听闻这些教法就可以生起欢喜,有时候听闻之后欢喜心还生得很勉强或者说生起来的时候不强烈的,那么这个时候就必须要再在去观察再在去观想这个暇满难得,怎么样难得?能够成就什么样的果位?果报?通过再在的观察之后,内心当中以前没有的欢喜心就会再在数数地生起来。

我们这些人,有的往昔面见佛陀并得解脱,那么就是说我们这些人的意思就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有的往昔已经面见佛陀已经获得解脱果位了。

有的今生日夜奉行善法使人身有意义,也有来世播下解脱种子的,那么剩下的没有遇到佛陀没有解脱的这些人是在今生当中日夜当中行持善法,使自己的人身确确实实非常有意义,有的时候今生当中没有精进修持,但是为来世的解脱播下了这样一种殊胜的善根的。

这些都来源于思维暇满难得,全部都是从思维暇满难得而产生的。

《念住经》中云: “乐生且观,汝所见所闻一切善妙皆从思维暇满难得中产生,众人任何安乐善妙之法悉皆依此而成办。 ”

乐生就是一个可以说当机者,那么对于乐生说,乐生也应该观察,你现在所见到的一切善妙的事情,所闻到的一切善妙的事情或者说是所接触所感受一切善妙的事情,实际上都是从思维暇满难得然后开始修持善法中产生的,众人任何的安乐的善法全部都是通过这个成办的,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在人身上面去修持一个殊胜的善法是非常有必要性的。

因此,已得闲暇时应当从内心生起欢喜。现在得到暇满人身的时候内心当中生起一个强大的欢喜心,然后去修持正法。

第四、成办超人善妙之理:

超人善妙是指佛陀,佛陀是超过一般的众生一般的补特伽罗,所以说叫超人,超人善妙就是佛的功德,如果成办佛的身份,如果成办佛陀的功德,也是通过暇满人身当中获得的。

此外宣说成办超人善妙之理:

天等世间众生主,声缘佛子中怙主,

获得无死甘露位,亦从胜宝人身生,

故赞暇满胜天身,已获人身当生喜。

天等世间众生主,众生主就是指佛陀,佛陀是天、人、阿修罗等等一切世间众生的主尊,所以叫作众生主。

声缘佛子中怙主,怙主也是指佛陀,虽然声闻、缘觉和佛子他可以堪称其他众生的怙主,但是谁是怙主当中的怙主呢?声缘佛子当中的怙主是谁?实际意义上是声缘佛子的怙主就是佛陀本人,佛陀是作为他们的皈依处,佛陀是作为他们的依止处,佛陀作为他们的怙主的,这个方面讲到了佛陀,佛陀获得无死甘露位,获得了这样一种离开生死离开了一切轮回甘露的这样一种果位,从哪个地方来的呢?他所依的身份是什么?虽然佛陀他的功德有很多很多这样一种因,这个地方讲所依到底是什么?佛陀获得无死甘露位的所依呢是从圣宝人身而产生的,通过这样一种具有殊胜自信的这样一种人身当中产生。

故赞暇满胜天身,已获人身当生喜。

所以说佛陀在经典当中,无垢光尊者在此处赞叹暇满的人身超胜天人的身体,所以叫故赞暇满胜天身,已获人身当生喜,现在我们已经获得人身的时候应该再在生起欢喜心,在其他论典比如说广论当中,在一个天人要死亡的时候,当他死相现前的时候,其他的天人会投花然后会祝愿他,愿你死亡之后生于南瞻部洲获得这个暇满人身修道等等,这个方面是这些天人已赞叹,佛陀也是这样赞叹的,所以现在我们已经获得了这个人身应该生起欢喜心,虽然有些地方也讲过极乐世界的一些菩萨也是羡慕暇满的人身的,但这个方面不知道从哪个方面在解释,也许是说这些菩萨他如果想要迅速地度化众生的话,人身是最好的,所以是不是从这个角度来讲的,否则在真正的极乐世界净土当中他修法也是非常迅速,有的时候是不是没必要羡慕这样一种南瞻部洲的人身,或者有的时候天人他羡慕这样人身,因为在人身上面是可以修道的,从这个方面已经宣讲,所以现在我们是已经获得了如果从一个方面讲极乐世界的这些佛子羡慕的人身,天人羡慕的人身,极为难得的人身,可以获得佛果身份的人身,所以说应该再在生起欢喜心。

出有坏大能仁获证菩提所依的身体也是南赡部洲人中尊主之身,从第四导师释迦摩尼佛,从我们无人导师的身份来看的时候出有坏大能仁,他获证菩提的所依的身体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南赡部洲人中尊主的这个身体的。

因此说人身胜过天人身,佛陀在示现成佛的时候也是首先获得暇满人身,然后在神身上面在金刚座上面断证圆满之后成就佛果。

《现前菩提经》中说: “于天界中不能获证菩提,因有我慢而不能证悟真谛故,彻见唯有暇满人身方可成佛后而前往迦毗罗卫国。 ”

在《现前菩提经》当中是这样讲的,因为佛陀首先观察到,在天界当中是没办法获证菩提的,为什么呢?因为天人有我慢的缘故,没办法证悟这个真谛,所以天人的身份不是获证菩提的最佳的所依,然后佛陀彻见唯有暇满的人身方可以成佛,所以开始舍弃兜率天,然后从兜率天下降,然后前往迦毗罗卫国,入于摩耶夫人的胎中,最后开始现证菩提的,那么天界是不是因为我慢不能够证悟真谛呢?绝大多数绝对是如此的,我们之所以说绝大多数呢?就是因为有一部分的天人,因为他在人间的时候修法的心修法的意乐是非常的强,非常坚固的缘故,所以说他自己在舍弃了人间的身体之后,虽然生于天界,一种道心还没有完全退失,所以说在这样一种天人的身份当中也有获证见谛的,也有获得圣者果位的,但是如果在其他大部分的天人不具备在人间极强的修法的意乐的缘故,没有再在串习这个佛法的缘故呢,所以说通过造一切胜法生于天界当中,他就没有修法的意乐的。

以前我们也讲过一个公案说明这个道理的,就是说以前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童子,有个童子他对舍利弗尊者在人天是非常有信心的,一见的时候远远地方就开始顶礼,然后经常用资具再在的供养舍利弗尊者。通过这些善业,他最后死的时候就生于三十三天,舍利弗尊者他也是经常到天界去游化,然后他到了三十三天的时候童子已经变成天子了,变成天子的时候因为宿业力他还认识舍利弗尊者,他也知道以前是因为对舍利弗尊者有信心供养缘故升于天界了,但是在天界遇到舍利弗尊者的时候,态度就完全不相同了,他就是远远得合了一个掌,然后去开始享受五欲去了,你看在人间的时候对舍利弗尊者信心这么大,然后一旦到了天界之后,因为天人的五欲,天人的欲妙是非常圆满的,所以说他因为害怕耽误享受五欲,所以说连走近顶个礼然后供养一些饮食啊或者供养一些财物都没有做,然后和天女去娱乐去了,这方面说明在天界当中真正获证菩提获证见道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说在人道当中有苦有乐

综上就说明,在天界当中真正获得见道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说在人道当中

有苦有乐,然后可以真正地接受佛法的缘故,这个是最为圆满的所依身份。这个方面就是说如果要成佛,必须要依靠这种所依。所以从自己的侧面来讲,如果想要即生成佛的话,那么人身就是最好的身体了。

【《入行论》云:“胜过天人身。”】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当中讲,人身,暇满的人身是胜过天人的身体的。

下面讲第五个科判

乙五、暇满为诸乘之所依:

人天之中人易得,无念见谛智慧地,

获得人身易成就,深藏金刚乘道果,

故说殊胜暇满身,乃为诸乘法所依。

要修持一切诸乘法门,最好的身体作个比较,“人天之中人易得”。人天当中的人就是指人道,天就是指天道。人和天道当中,哪一个容易获得下面这些道果呢?容易就是修习诸乘。人天当中人道身份,人的身体是容易获得的。那么容易获得什么呢?下面归摄来讲的话,就有小乘、大乘、密乘这些诸乘。

“无念见谛智慧地”,我们要获得这样一种无念的智慧,或者要获得这个见道的果位,要获得这些一地到十地的这些殊胜的地,获得人身是容易成就的。也就是说共同乘的这些教法或共同乘的这些成就,是获得人身容易成就。

“深藏金刚乘道果”,然后获得人身也容易成就金刚乘的道果,深藏就是甚深的法藏。甚深的法藏这个金刚乘的道和果的功德是获得人身才容易成就的。虽然在这些密乘的传记当中,有十万的龙、十万的夜叉、十万的这些其他的身份获证解脱的也有。但是并不是说你在这些身份上面容易获得。因为具备了这些很特殊的因缘之后可以获得。但是如果真是要比较人身容易获得?还是这样一种龙的身份、夜叉的身份、天人的身份容易获得?实际上无垢光尊者这些大德再再地说,在这方面的所依当中,如果要作个比较的话,还是所依的人身是最容易获得的。

所以这方面讲“获得人身易成就”。这个“易”字也就是指唯一容易的意思。其他的身份也可以获得,但是较难。人身是容易获得的。

“故说殊胜暇满身,乃为诸乘法所依”。所以殊胜的暇满人身的自性,是一切小乘、大乘、密乘,一切诸乘法的所依之处。

【《俱舍论》云:“三上无见道,无厌圣教说,此修获证故。”】

在《俱舍论》当中也是这样讲,“三上”,三就是指三界的意思。然后三就是三界,“上”就是指上界的意思。因为在三界当中有上界有下界,那么如果比较起来,欲界称之为下界,然后色界和无色界称之为上界。那么如果色界和无色界比较的时候,无色界称之为上界。总之来讲,欲界称之为下界,然后色界、无色界称之为上界。那么在三界当中“上无见道”,就是上界当中没有见道的,上界当中没有见道,所以“无厌圣教说”。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厌离心的缘故,这个是圣教当中宣讲的。“此修获证故”,这个“此”就是指下界,指南瞻部洲或者是指欲界,欲界当中就是修行可以获证见道。这方面在《俱舍论》当中也是这样宣讲的。这个是引用了《俱舍论》说明这样一种小乘的,修持小乘见地,获得小乘见地的身份应该是下界,应该是可以说人的身体是最好的。

【密宗之真实义也依靠人身而迅速得以成就。《灭尽四大续》云:“众人倘若精进修,殊胜密宗之此王,即生之中可成就,其余悉地何堪言?”】

那么一切众人在今生当中倘若能够精进地修持殊胜密宗的这样一种教法之王的话,那么在即生当中可以成就这样一种解脱果,或者说即生当中可以成就佛果。“其余悉地”就是指除了不共悉地之外的悉地。其他的共同的悉地、共同的成就能够从殊胜的身体上面成就“何堪言”呢,就不需要说了。

那么这个里面哪个地方体现了依靠人身迅速成就呢?就从“众人倘若”这个地方就讲到了,依靠这个人身可以迅速,在一生当中,即生之中可成就的。所以就说明非常容易,很迅速可以成就这样一种密宗的果位。

【因此说,暇满人身是诸乘之所依。】

下面讲第六个科判

乙六、观修难得之方法:

如何观修人身难得呢?坐在舒适的座垫上,皈依发心后思维暇满所饰之自身。

犹如穷人获胜宝,怀疑畏恐是梦境,

应当欣喜思暇满,成就现后利乐法。

也就是说我们真正要开始实修暇满难得,无垢光尊者这地方讲了几个条件,第一个要坐下来修,而且要在舒适的坐垫上修。如果你不坐在舒适的坐垫上面修持的话,那么坐一会你自己身体坐不住开始疼痛的时候,如果身体开始疼痛,然后你的心就没办法安住在所缘上面。所以在打坐的时候,舒适的坐垫是很有讲究的。

还有就是要坐下来,因为你一边走一边修持,一边做事一边修持,如果对于一些心性比较稳定的人,就是不容易散乱的或者修行有术的人来讲,一边走一边修,一边做事一边修这些都可以的。但是对于像我等这样的初学者,必须要坐下来,坐下来以后慢慢地思维法义,刚开始从皈依开始,然后发心开始。皈依就证明自己进入正道,成了这样一种真正的佛法,发心就是为了一切众生而修持,证明自己是修大乘法。所以有了皈依发心之后,开始思维暇满所饰的自身。

思维暇满所饰的自身要从方方面面去观察,从暇满难得的因缘,从暇满难得的数量,从暇满人身的比喻,从暇满人身能够成办的利益。从虚耗暇满失坏的过患讲,如果从精进方面修持,它的功德方面讲。一个一个好好地去思维。所以实际意义上,如果真正要修持暇满难得的方法,就是在仁波切翻译的《心性休息实修法》,就在是《三处三善引导文》当中对如何修持暇满难得,今天你从哪个方面思考,明天你又从哪个方面去思考,第一个修法是修什么,第二个修法是修什么,这个方面一个一个让你去趋入。所以就从皈依发心之后开始缘,以这个暇满所饰的自身作为所缘境,再再地串修。

“犹如穷人获胜宝”,像这样在修持的时候,就好像一个穷人获得殊胜宝物一样,“怀疑畏恐是梦境”,怀疑这个是不是梦境,或者畏恐这个是梦境,醒来之后我这个宝贝就没有了。所以一个穷人他平时穷惯了,穷惯之后他自己对自己命运都是没有把握的,然后突然获得个大宝藏,突然获得个珍宝,然后他自己想,从今之后就开始发富了,发富之后就开始怀疑,我现在突然得了这以多宝贵,开始摆脱贫穷,到底是不是在做梦呢?像这样就再再地怀疑做梦,咬自己的手指头,然后看有没有其他的方式可以观察。这方面一观察,一咬的时候,噢,确确实实不是梦。这方面就是说他经常怀疑,还有畏恐失去这样一种珍宝,那么好不容易得到的,如果失去的话就非常可惜。所以经常处于怀疑和畏惧当中。

那么我们自己在修习暇满难得的时候,平时也要,如果真正修到量之后,也会怀疑这么殊胜的暇满人身,到底是不是在做梦呢?这么难得的我已经得到了,是不是梦境呢?或者就是说得到之后如果突然间失去了怎么办?像这样的话,就会出现在这个怀疑和畏恐失去的这样状态中。

所以在这样一种状态当中,应该欣喜地思维暇满,然后在暇满人身当中成就现后利乐法。

【思维所说之义,就像贫穷之人获得了殊胜珍宝一样,应当为自己得到暇满人身而感到欣慰,唯一修持正法,心想:如果这不是梦该有多好啊!也担心它消失。】

心想这个不是梦该有多好,对应前面的怀疑。然后担心它消失是对应前面的畏恐。畏恐它消失。从这个方面讲,就说明这种心态,我们应该达到这样一种心态。一方面就是生起一种是不是梦中的这种感觉,一方面就是这么好的身体,一旦自己没有好好地修法,失去了该怎么办?像这样的话,经常处于担心当中。

在《广论》当中,不是讲一个老年人,以前有一栋很好的房子吗?这个房子最后被这个强盗抢走之后,然后慢慢破败了。后面这个老人听到这个房子失去的消息非常的难过,然后后面听说这个房子失而复得的时候,他非常高兴,虽然他走不动了,然后杵一根拐杖慢慢走过去。那么现在重新得到这个房子,是不是在做梦啊?像这样的话,有这样一种心态,就说明修持暇满难得是有所相应的。

【获得这样的人身也值得从内心生起欢喜,最后将所修善根回向众生。《佛分别律》云:“目犍连,一心思维闲暇,以欢喜心随念人身。”】

这个方面也是无垢光尊者引用佛经的教证,就是说我们应该一心一意地思维闲暇难得,然后通过欢喜心随念人身,开始修持一切善法。

第四个科判是回向此品善根

甲四、回向此品善根:

【发善愿将如是宣说暇满难得之福德回向一切众生。】

就是我们知道了暇满难得的自性之后,应该好好地修持。有的时候暇满难得生起,也不要随随便便的因缘把它失去了。

有的时候不是在前行当中也讲过吗?这些弟子问这些

也不要随随便便的因缘把它失去了,有的时候呢不是在《前行》当中也是讲过嘛,这些弟子问达波瓦尊者,无等达波瓦尊者、冈波巴尊者,就是说现在的这个要修法呢,要寻求饮食很困难,那么是修摄生术呢?还是说让他走向必然的死亡?那么冈波巴尊说呢,如果修摄生术呢,现在难以成就,走向必然的死亡也不对,因为这个暇满的人身是很难得到的。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动不动就想死,然后动不动呢就是其他的不要这个身体了,实际上呢就是我们思维暇满人身的时候,在有必要的时候,该睡眠的、该饮食的、生病的时候看医生吃药啊、这个方面呢就是通过一切的方法来维护自己的身体,这个是有必要性的。那么,虽然有时候说这个身体呢从一个侧面讲有很多过患,或者说它是三十六种不净组成的,但是如果你要修持正法、最好的身体、最好的所依就是这个,所以说呢“具戒久存活”的话,也可以保护自身。在《四百论》当中这样做过教诫的。那么就是说如果我们真正在这个身体上可以具有戒律,然后可以修持大圆满、修持这些暇满难得的教法的话,应该把这个暇满难得的身体好好保护,然后在这个身体上面再再修持正法的,像这样的话就应该如是的安立,然后修持暇满难得,最后呢将修暇满难得的善根回向一切众生,这个方面就是讲它的后行。不管是这个地方讲也好,还是说在我们上座修持暇满难得的时候也好,都应该通过前行、然后正行和后行,三个方面来进行修持的。“以此妙音甘露雨,愿息众生之散乱,赴往林中断烦恼,疲劳心性今休息”,那么无垢光尊者说呢,“以此妙音甘露雨”,一方面呢这个是妙音,妙音具备众生听了很欢喜的自性,甘露呢就是说让众生死而复生的自性的,那么就是说这样一种暇满难得这一品当中所宣讲的妙语呢,就像妙音一样、就像甘露一样,那么众生听了之后,理应生起欢喜,然后对于修正法生起欢喜,众生听了之后呢,应该舍弃轮回,应该斩断生死的根本,“愿息众生之散乱”,那么无垢光尊者说呢,愿这个善根能够息灭一切众生的散乱,因为现在众生散乱的话,是空耗暇满的。如果听到这样的妙音甘露雨之后,开始修法的话,就是舍弃了散乱的。无垢光尊者完全是通过大悲菩提心造论的,所以说呢他的善根也愿一切众生能够息灭对今生的贪著和散乱,然后呢“赴往林中断烦恼”,那么就是说要开始修行的时候呢,要赴往林中,要开始修行而断除烦恼的,那么为什么这个地方讲“赴往林中”呢?无垢光尊者在所有的论典当中在每一品结束的时候,或者说在论结束的时候、在中间结束的时候,再再就是说应该到寂静林中去修行,再再说是什么时候我,就是说能够到寂静林当中,依靠泉水、依靠山洞、依靠茅棚等等,开始一心一意地舍弃世间八法修持殊胜的正教呢?这个方面再再地出现。所以我自己受影响很深的话就是说从以前最初听《禅定休息》当中,就是说第一次听无垢光尊者的教言就是《禅定休息》,那个地方再再地讲就是说一定要依止寂静处,一定要怎么怎么样去实修行,所以说呢,一看到无垢光尊者论著的时候呢,就肯定会出现这样一种劝诫去依止寂静处的教言的。因为在寂静林当中呢,白天没人的打扰,晚上呢没有非人的打扰,所以说呢,他就可以一心一意地专注所缘,然后呢如果是在其他的闹市当中呢,就是说非常热闹的城市当中、聚落当中、村寨当中的话,这样的话外境很多,见到的多、听到的多,然后接触到人也多,这个时候你必须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很多的时间来对付这些人,然后在对付这些人这些事情的时候,会再再地生起很多各种各样的分别念,要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贪嗔,就是这样一种实执,所以说呢,一个修行好的人呢,他也许在这样一种复杂的环境当中可以修行,但是呢,他这个方面要花费很多的对治。他自己虽然知道我不能生贪心、我不能生起很多不好的念头,要符合于佛法,那么他就会用很多的精力来对治自己不要生起烦恼,但是在林中的话这一切都没有了,都没有的时候我就不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去对治这些通过馈闹的人群而产生的分别念,我只需要就对治内心当中涌现的习气、分别念就可以了,所以说呢,闹市和林中比较起来的时候呢,寂静林是最适宜修持正法的。这个方面也是劝诫我们就是赴往林中去修持断烦恼。“疲劳心性今休息”,我们无始以来疲劳的心性呢如今获得休息的。“奉献饰满鲜花的清凉甘露善说,愿以此遣除一切众生散乱度日、虚度暇满人生之业惑,全部前往舒心悦意的寂静处,使长久漂在轮回中疲惫的自心今日得到休息。”那么就是说无垢光尊者说,我这个善说呢是有装饰的,饰满了鲜花,具备了清凉甘露的这样一种善说的本体,愿这样一种善说遣除一切众生散乱度日的、虚度暇满人身这些烦恼和业惑,然后呢一切众生心生厌离之后呢,全部前往舒心悦意的寂静处,当然就是说真正全部能够前往舒心悦意的寂静处呢,无垢光尊者这个地方主要是指和他有善缘的、无垢光尊者的传承弟子等等这一类是所化,然后呢在这一类的所化当中呢,具有福报的人,真正在内心当中生起最为强烈的厌离心的人,才可以说是真正前往舒心悦意的寂静处一心修持的,这个地方前面我们也是再再地讲过,就是说在寂静林中修行非常好,但是呢,我们再再说了,要观待自己的因缘,自己的正见怎么样?自己其他的资粮怎么样?或者自己的道心、厌离心怎么样?否则的话在这个过程当中容易出障,尤其上师不开许的话,就是修持一万年也没有办法成就,所以说这些条件都是需要一个一个去具足的,否则的话非常莽撞的去山林中修行的话,上师没开许,或者资粮没圆满,最后成一个疯狂者也说不清楚。自己的心发疯的话,这个方面并不是自己最初想要得到的结果。所以说呢,无垢光尊者赞叹是赞叹,我们自己内心当中也应该知道前往寂静处修行是最好的,但是呢还是要看因缘如何。“本品全义均可摄于刹那心相续中,令人们对轮回生起厌离心,”那么就是本品的全义,它的主要的、要义是什么呢?可以这样摄的,本品全义均可摄于刹那心相续中,令人们对轮回生起厌离心,因为一切众生的心相续都是刹那刹那生灭的,那么无垢光尊者的意思就是说,通过宣讲学习本品呢,就是使一切众生刹那刹那心相续当中呢,对轮回生起厌离心。那么怎么生起厌离心呢?就是知道如果通过这样暇满的人身造罪业的话,下一世呢还会再再流转,然后如果通过这样一种暇满开始修持正道的话,可以获得解脱,所以说呢,通过这个一对比之后呢,对轮回的厌离心会油然而产生,然后就可以真正的对解脱道生起欢喜心,如果对解脱道生起真正的欢喜心的时候,对轮回的贪著心就绝对不会再引发了。本品主要是引导众生对轮回生起实际的厌离,因为我们说修学佛法的话,就是这些,这些就是实修的法,怎么样使内心当中生起出离心和厌离心的引导文,对我们来讲如今的话就是最为适合的,那么不生起厌离心,修一切法没有必要,就是没有成就殊胜果位机会了,如果内心当中生起了厌离心,修一个法,不管你修什么法,主要是内心当中的出离心、厌离心摄受了这一个法的话,这一个法绝对成为你解脱的善根,绝对成为出世间的福报的,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对轮回生起厌离心太有必要性了。“此品撰著圆满并已回向善根。其余诸品也应如是理解。”那么下面的这个颂词呢,是本品结束的颂词。“于静林间岩窟美药树,瀑布泻声鲜花舞饰处,久劳此心不动而入定,愿令暇满人身具义住。”那么在前面的颂词当中说“赴往林中断烦恼”那么这些林中到底是什么样一种殊胜的功德呢?无垢光尊者在很多论著当中都要赞叹一番这个寂静处,甚至于专门写一篇论著赞叹寂静处的功德,所以说这些这样一种赞叹寂静处的文字,绝对是出现在无垢光尊者的各大论著当中的,那么一方面是寂静的森林,然后就是岩窟,就是在山当中有山岩、这些洞窟,还有呢就是“美药树”,药树在很多地方讲就是柏树,像这样的话因为它具备很多很多功德,很多地方将柏树称为药树,有些柏树林,或者有些松树林,有些其他的这些就是说铁森林,等等很多这样的美景,前段时间出去的时候也是看到很多地方,确确实实像****(地名,59:11),很多地方呢确确实实,那个地方一看到森林当中,这么安静,还有这些山洞啊,还有这些一片一片的药树,看到的时候真的是心生欢喜的,虽然不一定以后能够去真正安住,但是内心当中真正是再再发愿,像这样一种寂静的森林当中,如果能够安住修持,度过自己的下半辈子的话,确确实实太美了。有的时候是这样去发愿的。还有的地方呢,也具备这样一种瀑布的,瀑布的泻声呢也是能够帮助修法,还有呢就是具备鲜花,舞饰处呢,这有舞呢,有的时候理解成这个鲜花在摆动的时候好像跳舞一样,还有呢就是鲜花上面蜜蜂在跳舞,通过鲜花和蜜蜂装饰这样一种殊胜的寂静处,“久劳此心不动而入定”,那么就在这样一种森林当中一个人,就是舍弃一切其他的名声啊、眷属啊一切的世间八法,一个人开始安住,然后呢开始修持禅定,这个心呢根本不动摇,在外境当中如是而入定,“愿令暇满人身具义住”,那么无垢光尊者发愿呢,就是说这样修行呢可以使暇满人身具有实义而安住的。“于此处亦不见野蛮众,息灭烦恼具足七圣财,祈愿舍离今生此身后,趋至心之国王本来地。”此处呢就是指寂静处,那么在这个寂静外呢,根本见不到野蛮的众生,像这样的话在其他的城市当中呢经常见到这一类的野蛮众生、那一类的野蛮众生,经常给你找麻烦的,所以说呢,修行者的心呢也因此而

不敢堪能,没办法堪能,那么寂静处呢根本见不到野蛮众生,而且呢可以息灭烦恼,自然就息灭这种烦恼,具足七圣财,那么相续当中通过修持佛法,就是说逐渐就具足圣者七财,那么七圣财前面我们讲过,“信戒闻舍惭愧慧”,信心、戒律、听闻、施舍、惭、愧和智慧,像这样的话“信戒闻舍惭愧慧”就称为圣者七财,修持这样一种七种因,可以获得圣者财富,或者说这种功德是圣者圆满具备的,所以说,从因和果两个方面可以称之为七圣财。那么祈愿呢就是舍离今生的此身之后呢,就是今生当中我通过暇满人身精进的修持,那么祈愿我今生的身体已经死去、已经抛弃之后呢,“趋至心之国王本来地”,这个就是获得最寂圆满佛果。心的国王就是心性的意思,就是实相的意思,本来地的意思就是说根本不造作的,像这样的一种本来的无死地,那么最后呢我们通过修持大圆满正法,最后呢就现证法界实相,这个方面就是无垢光尊者在本品当中宣讲了暇满难得的这样一种殊胜含义,然后呢就是怎么样修持,什么样的一种地方最适宜修持,这个方面就讲到了寂静林中呢是最好的修持地方了,“大圆满心性休息中第一品暇满难得释终。”大圆满心性休息的“休”字,应该是错字吧,应该按照休息的休字去理解的。好,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第二品寿命无常

第九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现在我们继续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车疏呢哦分了十三个方面的宣讲,前面的主要内容那么在十三品当中呢主要宣讲从凡夫到成佛的这样一种修法的次第,那么在这个宣讲殊胜修法的时候呢哦又分了共同前行,然后呢也有这样一种不共前行和他的正行修法,那么现在正在讲共同前行,共同前行呢哦主要是宣讲这个四种厌世心和依止善知识的这样一种殊胜的这样一种教言,那么在这样一种这个可以说四种厌世心当中呢哦现在正在宣讲这个说是这个可以说是如何生起出离心的方法、如何看破今生的方法那么我们就知道呢在这样一种这个哦修法过程当中如果没有看破今生的话他会有很多过患,哦看破了今生呢就会一心一意的修行,所以说呢我们就知道看破哦看破今生呢他的这个修法或者说他这个必要性是非常明显的。那么在这个看破今生的修法当中呢主要有一种这个四种修法,四种修法呢前面讲了暇满难得今天呢开始讲第二品寿命无常,那么宣讲寿命无常哦我们就知道哦应该了解现在我们的身体他是这个没有定准的,虽然已经获得这样一种暇满的人身但是他是不可靠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呢就会失去这样一种人身,那么失去人身之后呢实际上要可以说是这个很难以获得,所以说呢在可以说是这个具有暇满的时候说明还没有真正现前无常的时候呢就应该努力的修持,那么虽然呢我们知道呢这个寿命都是无常的,或者我们自己内心当中都有这样一种概念就是说我自己生下来之后最后必定要死,那么既然必定要死的话为什么要在这地方宣讲寿命无常呢?实际上呢我们要宣讲寿命无常哦并不是哦可以告诉一个什么新的这样一种这个新的这样一种这个知识或者有什么样以前不知道的东西,那么实际上我们学习寿命无常呢也必要恒时的提醒自己处于这个无常的状态当中,因为有的时候众生的习气现前的时候呢就会执着可以说今天不会死或者说明天不会死明年、后年不会死,虽然要死但是也不知道过几二年之后呢才会死亡的,那么在寿命无常的这样##?2:36 当中呢哦一方面我们知道是绝对要死亡的这个是在一次提醒我们,第二个方面呢提醒我们这个寿命的无常这个死亡的到来呢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才能到来,那么也许是几十年之后也许就在今天晚上,因此说呢我们就知道呢哦可以说是寿命哦他的死亡绝对是不可靠的,第三个方面呢死的时候呢只有这样一种这个哦正法才有利益,除了正法之外其他的这些这个衣食或者说是名誉等等,一切的这个我们耽著的世间法都是这个无有意义的。所以说呢相续当中必须生起这样一种殊胜的正见,那么以前的这些大德呢也曾经做过这样的教戒,那么做过什么教戒呢?实际上呢哦他就说过哦就是阻碍我们闻思修的最大障碍是实际上就是一个贪执今生,贪执今生的利乐哦这个就是一个大的障碍,如果我们在闻思修正法的时候也就是说缘正法听闻、思维和修行的时候呢,如果相续当中沾染了这个哦可以说追求现世的利乐的话打个比喻讲就好像是在一个非常好的食品当中呢、一个非常美妙的食品当中呢已经这个可以说臭味或者说是哦已经哦点染了这样一种这个哦不好的味道的时候呢这个时候我们对这个饮食呢就没有吃下去的兴趣了,就没有兴趣把这个饮食吃入口了,这个什么意思呢?实际上这个正法对正法的闻思修呢这个就是一个比喻非常好的意思。那么如果我们在闻思修的过程当中哦可以说相续当中的贪执今生的念头占了上风或者说是哦可以说被它的沾染之后呢我们就在也对正法生不起想要听闻、想要思考、想要修学的兴趣,平时我们为什么没有兴趣闻思修呢实际意义上观察的时候最大的障碍莫过于贪执今生,那么如果对今生当中的哦一时名誉啊这个方面是非常有这个兴趣肯定是没有兴趣闻思修的,所以说我们就观察在这个现世当中从自己开始或说身边的其他人或者说是这个整个世界上这些哦这些佛教徒那么身处于正法哦就说兴盛的这样一种这个地方,那么为什么他们就对于听闻、思维没有兴趣呢?实际上一观察的时候主要或者绝对呢就来自于贪执今生,对于今生的钱财、名誉、享受太执著的时候呢对于这些殊胜的正法就没有兴趣修持了。那么我们反过来讲如果要真是对闻思修正法生起一个很大的强烈的饶有希求心的话那么就必须要看破今生。那么看破今生寿命无常他就是一个最有力量的修法,那么最有力量的修法就是要思维这个寿命无常啊就要思维死亡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既然不知道死亡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那么还有什么兴趣哦去追求其他的世间八法,那么自己就会哦就世间的时间当中引用哦如今这个残存的生命一心一意修持在死亡的时候有利益的正法,而不是追求在死亡的时候根本没有利益的钱财、受用还有其他的这个哦就说是地位名声等等。这些大德的教言非常的可以说这个哦宣讲的非常的这个精要,所以说我们要思考为什么自己没有办法生起修法的心?哦平时为什么对世间八法这么贪执?实际上根本相续当中没有生起一个哦寿命无常的这样一种觉受,如果真的相续当中生起寿命无常的觉受的话那么自己自然对世间法没有兴趣,对闻思修呢就会有强烈兴趣哦进行。这个以上哦就大概宣讲了寿命无常的品的一些这个必要助用哦不修习的过患等等。那么下面我们开始讲这个,寿命无常品分五:第一、略说第二、广说,第三劝勉业进,第四解行?6:17,第五回向本品善根。那么首先是讲第一个略说寿命无常,虽然已经获得了极为难得的人身,但他也是来可信的因此必须精进修持正法,那么这个就说承前起后,那么就说承接第一暇满难得哦确确实实非常难得那现在我们已经获得了,获得了这样一种极为难得的人身,那么是不是可以哦可以说信赖他呢?也就是换一个思维的方式,现在我们的暇满人身如果永远会保证永远不会死亡的话那么我们现在也用不着急着修法了,但是呢现在这样一种极为难得的人身他是不可信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失去的,因此呢哦如今有暇满人身的自性的时候呢必须要精进的修持,##?7:02 讲的非常的清楚的,如是虽获难得身,然为刹那无常性,若详无实质,尤如水泡不可靠,是故日日夜夜中,恒常思维定死亡。如是呢我们虽然获得了这个极为难得的暇满人身,但是呢这样一种这个人身呢也是刹那无常性的,刹那无常性呢也是从他的本质来讲的,从细无常的侧面来观察的时候呢这样一种人身呢绝对就是刹那刹那生灭的无常性,那么如果从粗大的无常来观察时候呢我们人身呢哦必定要死去的,死去的这个人身之后呢就步入后世,那么步入后世之后呢那么自己是这个解脱还是轮回是到善趣还是到恶趣是享受安乐还是说享受痛苦,这个方面呢就来自于今生当中的行持,所以说呢我们就知道思维刹那无常性哦这个本性,然后呢在思维就说这个粗大的这个必定要死亡的这个哦粗大的无常性,这个方面就要详细观察实际意义上呢我的人身呢是没有实质的,尤如水泡不可靠,那么在这个因缘具备显现一个水泡的时候不管在河里在我们的这些可以说是家里的哦容器当中显现一个水泡的时候呢它不可靠马上就会炸裂 3 的,那么就是不需要任何因缘它自己会炸裂,所以说我们人身呢就是这样的,哦了解了这样一种无常实质本质之后呢,无垢光尊者教诫是故日日夜夜中恒常思维定死无疑,所以说我们在哦白天、晚上在日日夜夜当中呢都恒常要思维一定要死亡,我们现在是一定要死亡的,那么在很多教言正在学习这些教言的时候也是这样讲过的,这些大德说如果说你上午没有思维无常的话那么那么今天的这样一种哦就说一上午的时间哦也就是说早上如果没修一座无常的话那么要中午之前呢你就会耽著今生当中度过的,中午没修持一座无常的话那么在下午的时间呢都会耽著在世间八法当中,所以说呢这些大德就讲的非常可以说是这个哦非常的明白或者说非常的实际的,我们平时就是这样的比如说今天早上我根本起床的时候没有思考一切都是无常的,那么我们心相续呢就会跟随自己分别念来执着外境执着自己的身体啊、执着其他享用等等,说没有想到哦如何去精进去修行,那么如果说在早晨起床的时候呢哦修持一座死亡无常的教授,然后呢我们在修完之后就开始在听闻思维啊做其他的事业,那么在做其他的事业当中呢,早上修一座无常这个觉受或它的这个力量呢会贯穿到我们整个上午这样一种行为当中所以说我们在哦平时在上午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就会想我做这个事情有没有意义,我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正法的等等这个方面呢就会就说引导自己的心趋向于这个。这个方面是讲非常的现实的,尽管已经获得了暇满人身然而寿命哦仅仅是短暂的一瞬间稍纵即逝不可能恒常不变尤如芭蕉树一样没有实质,那么获得了暇满人身之后呢我们就知道这样一种这个寿命是仅仅是短暂的一瞬间。

这样一种寿命是仅仅是短暂的一瞬间,稍纵即逝的。那么就短暂的一瞬间,可以从细无常的侧面来讲的,细无常可以说侧面来讲,真正的可以说是人生的寿命,确确实实就是在刹那生灭的,刹那生了后马上就灭掉的,稍纵即逝的这个方面讲也是可以的。或者就是说我们真正的死亡,就在一瞬间之中。那么在一瞬间之前我们,还处于这个还可以说是生的状态,然后一瞬间的时候死缘一现前,马上就显现了无常,所以说现在一种死亡,就像佛陀所讲的一样,就说这样一种生灭就在呼吸间,就在呼吸之间。那么就是说呼吸之间,从细无常可以讲,呼吸之间你从一呼一吸之间,就安立你的生命。

那么如果你的这样一种你的呼吸中断了,你还有生命吗?呼吸一中断就没有生命可言了,所以说这样的寿命是非常不可靠的。不可能说是恒常不变,犹如金刚一样,完全是不变的这个自性没有的。犹如芭蕉树一样无有实质,那么芭蕉树,从这个外皮一层一层的,这样一种剥下去的时候,最后没有一个坚实的。所以说我们这样一种生命,或者我们这样一种人生,是不是犹如芭蕉树一样呢?那么确确实实就是这样的,没有一点实质的。有的时候呢我们就知道,死缘太过猛烈的缘故,我们的这个生命就像一个嫩芽一样,一个可以说是一棵蔬菜,或者一棵树的嫩芽一样,稍微一碰就马上断掉了。应该说我们在强大的自然界,在强大的病缘面前,这个生命绝对就是像芭蕉树,一样根本没有实质。没有一点的坚实性可言的,若详细观察不难发现,如水泡般的人生虽然暂时依现,但很快就会支离破碎各自分散。

我们可以对这样一种人生做仔细观察,我们的人生只不过就是在五蕴当中,色蕴上面安立的所依,那么这个色蕴安立的所依,那么它如果存在的时候,不坏灭呢我们就会生存。然后如果说是我们的身体,和心分离的时候就会死亡的。那么我们现在观察的时候,我们这个身体通过四大组合,四大组合的缘故在外面有很多使它损失的违缘,内心当中有很多这样一种业障等等的病缘。所以说我们就知道这样一种身体就像水泡一样,虽然暂时显现了,但是很快就会支离破碎,各自分散的自性的。而我们通过学习寿命无常,慢慢慢慢就是说是会了解,通过无垢光尊者的引导,相续当中就对这个寿命无常,这样一种殊胜的修法,生起一个非常殊胜的定解。所以说现在我们只是总说而已,下面呢我们还要对这样死亡无常的道理做分别的广说。

因此我们应当认真观察无常之本性,《因缘品》云:“呜呼有为法,无常生灭性,因生复死故,当速趋寂乐。”

而“呜呼”,一切的有为法实际都是无常性的,无常性的这个法都是生灭的自性,而且这个生灭的自性有粗无常、有细无常。

那么“因生复死故”,那么按照我们的生命来讲、按照我们身体来讲,因生复死那么如果现在已经生了,那么就说明不会有一刹那的停留,绝对是趋向于死亡的。那么就是说生了之后,不死亡是一个也找不到的,那么从很多地方观察的时候,哪一个众生说它生了之后从来没有死的,你见过吗?你听闻过吗?怀疑过吗?实际上我们就知道了,每一个众生呢生了之后呢绝对都会死亡的。绝对是一个轮回法,有为法的本体,它的一个本性的。

“当速趋寂乐”,既然了知了一切无常,生命现因生必须死的缘故呢,所以说现在应该在,最迅速的时间当中修习正法,以及自己的心趋向于寂乐的涅槃。 这个方面就做一个交接。下面就通过这样的比喻,来说明一切都是无常性的。

“如佛说诸法,如星翳油灯,如幻露水泡,如梦电浮云”。那么如佛说诸法,佛陀在《金刚经》,佛陀在其它的很多的大乘的经典当中都讲过,一切万法无常的这样一种比喻。那么这个方面首先讲如“星翳油灯”,那么这个星是什么意思?这个星是指流星,那么我们就知道在夜空当中,偶尔出现了流星,一下子划过夜空,划过夜空之后呢?它可不可能在夜空当中长时停留呢?这个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说流星一显了之后呢,马上就趋于寂灭了,根本没有了。我们的身体也是像流星一样,那么就说是好像显现的时间长,但实际意义上观察的时候呢,生了之后很快就会趋向于死亡。

第二个是“翳”,翳可理解成演译面前的毛发,通过我们的这个演译,演译面前呢就显现,一些乱七八糟的毛发,那么这个毛发到底是什么样的自性?这个毛发主要是从虚妄性来观察的。那么我们正在显现这个毛发的时候呢,实际上根本没有一个实在的自性,没有一个精华的意义没有实质,所以说这个毛发真正去观察完全是虚妄的。那么现在我们的身体,是不是有一个实质性呢?实际上像前面的水泡所讲的一样,根本没有一个实质性的,观察的时候就像毛发一样,就说非常虚妄。所以这个翳呢,主要是从虚妄的侧面,来了知一些有为法的,了知我们的身体、了知我们的五蘊、了知我们的就是寿命,都是这样一种虚妄不可靠的。

“油灯”呢?就是说是油灯的自性也是短暂的,那么自从它开始点着了之后呢?慢慢慢慢开始消耗这个灯油,那么当它的灯油消耗尽之后呢?它绝对就会趋向于就是说是熄灭的,所以现在我们也是在从生了之后,乃至于死了这个过程当中,都是不断的在消耗我们生存的素质。当我们这样一种生存的基础,它的物质全部消耗尽之后呢,我们就会趋向于死亡的。或者这个油灯呢,它如果是处于这样一种,就是说是防灭的时候,不管怎么样最终都是趋向于熄灭,那么如果处于这样一种,外面风一吹动啊,或者其它一打风之后呢,马上就会熄灭的。所以说我们这个生命,如果没有遇到违缘的时候,反正就是不管怎么样,自然趋向于死亡。如果是说遇到了横祸,如果说遇到了横死的因缘,那么就不需要慢慢的就是说走向死亡,在一个突然的因缘当中就会死亡的。所以说通过油灯慢慢消净、慢慢熄灭就知道,我们现在的生命是慢慢趋向于死亡的。

“如幻露水泡”,那么如幻就象幻术一样,幻术也是无有实质的意思,观大乘的因缘无有实质的意思。所以说我们的身体也是幻术,幻化的人、幻化的象马一样,根本没有一个实质可言。

“露”,就是指这样一种露水,比如说在夏天、在秋天早上的这些露水呢,那么就是说在太阳出来之前,它可以显现,太阳一出来之后马上就溶化了,马上就已经干枯了,所以说露也是迅速消散的一个本性。

“水泡”呢?前面讲过就是不管是风吹也好,还是就是说它自己也好,马上自己都会炸裂的。

“如梦电浮云”,如梦呢我们就知道,梦境当中显现的人、显现的身体、显现的苦乐等等,实际上也是根本不可靠的一个虚妄的事情。

“电”呢?就是闪电,那么就是说在夏季、秋季这样一种可以说是夜空,或者说是在乌云当中出现了闪电的话,那么闪了之后的话马上趋向于消失。所以说这样一种身体,就像闪电一样稍纵即逝的。

还有呢就是讲“浮云”,浮云呢很多人尤其讲秋天的云,秋天的浮云就是说很快会变化的。有的时候呢大片大片的云就集聚了,然后有的时候呢马上又没有了,这个云的状况也是瞬间万变的,所以说我们身体呢也像浮云一样,根本就是没有一个实质。在这样一种佛经《因缘品》当中,佛陀教导我们要了知一切有为法,通过这些比喻来观察自己五蕴的时候呢,可以生起一个决定的定解。

下面讲第二个广说,分十三:一、所爱之深即是无常;二、得梵天果之无常;三、变化性故无常;四、器情世界皆为无常;五、以诸佛佛子示现涅槃而说无常;六、以无增为减而说无常;七、外内皆为无常;八、以比喻而说无常;九、终舍一切固为无常;十、三世均为无常;十一、三有皆是无常;十二、刹那也无常;十三、诸缘失尽皆无常。

那么在广说无常的时候就有这十三个侧面,那么在十三个侧面当中呢,是从十三个或者从总的方面来宣讲,一切的都是无常的本体。如果我们能将十三个科判所讲的内容,一一思维的话相信内心当中,是绝对能够对内外一切万法都是无常的,这个自性生起一个决定定解。那么我们在修的时候呢,就是说也许呢,就可以从第一个到第十三个无常当中,一个一个观察然后内心当中,对一切无常生起定解。或者就是说在这些法当中,有那么一个或者两个,和自己的心特别的契入,非常的和自己的心相应,那么自己呢就抓住这个修法,然后恒时的观察,自己的身体外面的器世界等等,都是无常的自性。那么通过这样不管是,通过这样十三个方面去观修也好,还是从一个两个抓住核心去修持也好。总之呢,我们内心当中必须要生起,一切都是无常的,尤其是自己的身体是无常的,这样一种殊胜的定解。那么在这一品当中呢,品名说是寿命无常,但是一方面我们要知道这个寿命是无常的,一方面也要借助于外在的这个变化,或者说是一切的这样一种,其余的无常的本性而了知。是什么原因呢?一方面就是说是我们没有办法去观修寿命无常,也是来自于对外境的法贪着,那么只要知道我们贪着的器世界是无常的,我们贪着的这样一种名声是无常的,或者说一切的这样的一种享受都是无常的,这样的无常最后要舍弃。为什么现在我要抛弃精华的教法,然后去追求这些无有实质的东西呢?所以说对于内外一切万法,一起观无常啊,有助于让我们就是看破今生,有助于让我们知道寿命就是无常的。所以说观想的时候,虽然说要着重观想自己的寿命无常,但是做为助缘有的时候,有的时候要观察外面的器世界。

着生观想自己的寿命无常,但是作为助缘,有的时候也要观想外面的器世界外面的这些衣食等等也是无常的自性,首先呢讲第一个所爱之身亦是无常:如是无实变化的不净身体乃各自分离无有依处之本性,故当舍弃对它的贪执,日夜精进观修无常。那么这样一种前面也讲过了身体是无实变化的,那么通过这种无实变化的不净身体呢是各自分别最终呢可以说是各自分别的,然后呢无有依处,无有依处主要就是说没有实质没有精华,前面不是说用芭蕉树的比喻来观察吗?芭蕉树分析到最后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精华可以得到的,所以说我们的身体,观察下去的时候也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精华没有一个实质可以得到的,如果我们在身体当中有一个实质,真的有一个精华的东西可以得到,那么也没有必要去厌弃它了,但是真正观察的时候这个身体从外到内从我们外面的皮肤,或者里面的脂肪然后呢肉啊血啊还有这样一种可以说骨头乃至于骨髓一个一个观察的时候,哪个是精华呢,哪个是实质呢,哪个是可以作为我的依靠处呢,一个真正的所依都没有的,所以说呢应该舍弃对他的贪执,然后舍弃贪执之后呢使用身体日夜精进观修无常,那么这个和第一个暇满难得如果要结合起来观察的时候呢就应该这样了解,暇满难得当中讲的主要是认为身体是非常难得的,有必要的时候需要对他做一些供奉啊或者说是保护他的身体,但是在寿命无常当中如果对这个身体生起一个很大的贪执心,那么如果你把你的一切精力和你的时间用于贪执你这个不净的身体上面的话,就不会用这个身体去修持正法了,所以说呢我们一方面要使用这个身体去修法,一方面呢不能够对这个身体呢过于的贪执,如果说对身体过于的贪执就绝对没有修持正法的机会和这样一种时间了,所以说呢这方面为什么要说,要进一步观察这个身体他是一个可以说是一个无常性的,没有精华的,或者说分离的自性呢?这个方面我们要和暇满难得的教授合在一起观察,合在一起观察有很多必要性,比如说呢我们如果单单修行无常认为他就是一个没有任何精华的,一切痛苦的来源的自性,没有依著的自性,有可能我们就会想在很快的时间当中舍弃这个身体算了,所以说在佛世的时候有些比丘不了知这个暇满难得和寿命无常的道理,当听到佛陀宣讲身体不净无常的自性的时候呢纷纷自杀的情况会出现,佛陀最后也呵斥这样一种愚痴的行为,所以说呢我们如果说是这个不了知暇满是如何如何难得的话,就会认为身体太好得了,又是这么肮脏污秽的,所以说干脆把他舍弃了,就会就是说轻身呢等等念头就会出现。那么如果讲暇满难得不讲寿命无常的话,就想这个暇满既然这么难得,还不如用很多饮食啊这个方面好好供奉他,这个方面就对身体生起实质了,也没办法修行,所以说呢这些修法之间都有这些微妙的联系,只有把这样一种两个修法或者说是各品之间的所 XUAN XI 的自性都通达了之后再看他们之间的关联,再看他们各自之间的联系之后呢才会对这样一种法义呢生起一个真正究竟的信解。

此身一切痛苦根,深重烦恼之来源, 虽著衣饰花鬘等,美味佳肴供奉之, 然终无常毁坏离,为鹰狐狸豺狼食, 舍此爱净常执心,当自今起修妙法。

那么这个身体是一切痛苦的根本,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就是缘这个身体而开始生起贪心,嗔心等等,那比如说呢我对我的身体有贪心的缘故,非常爱惜我的身体,所以说呢当别人在赞叹我的时候,供养我的时候像这样的话,我自己就生起贪欲了,或者就是说因为很贪执自己身体的缘故呢当别人说你的身体很丑,你的身体很矮小,你的身体是有怎么样,或者打击自己身体的时候呢?因为爱惜自己身体的缘故呢就开始生起这样一种嗔恨心,以致于造下恶业的,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严重的贪嗔的可以说是这样一个痛苦的产生呢?主要是因为身体的存在,而是因为或者进一步讲因为贪执自己身体的缘故呢这个身体成为一切痛苦的根本了,有身体才会出现这些,没有身体就不会出现这些深重烦恼之来源,而且是很多很多深重烦恼的来源,那么就是说是产生很严重的贪嗔痴也是从这个方面来讲,那么通过很严重的贪嗔痴又进一步会引发这样一种可以说很严重的罪业,所以这一切的罪业没有一个不是来源之于身体的,所以有的时候我们想这些严重的罪业杀生也是主要是为了自己和身体然后呢可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还有呢有时候偷盗呢也是为了自己穿好衣服,吃好东西,或者住一些好的房子等等,那么邪淫当然也是满足自己的欲望的,还有其他说妄语等等一个个观察下去的时候,有哪个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身体呢?所以说如果对于身体过于执著了,很多严重的罪业都会就是说接踵而来,虽著衣饰花鬘等,美味佳肴供奉之,然终无常毁坏离这一方面讲的时候呢主要是说有时候你不管在世的时候怎么样贪执自己的身体,怎么样以最好的衣饰,花鬘、美味佳肴去供奉他,去打扮装饰他。但是最终是无常的,无常到来的时候呢,一切身体的支分都在毁坏都会和自己的心分离的,所以说应该知道这是一个最终分离无常的自性,为鹰狐狸豺狼食,那么在死亡的时候是怎么样的自性呢?死亡时候呢自然埋在土里,这样就化成这样一种微尘了,或者就是说在尸陀林当中呢被老鹰狐狸豺狼啊等等吃掉了,或者火化了,就成为骨灰,反正呢最后死亡的时候呢一个都不会剩下的,最后教戒呢舍此爱净常执心,当自今起修妙法,无垢光尊者几乎在每个颂词每个科判当中都会教戒我们就是说从现在开始修持善妙的佛法的,那么这个就是和这样观察无常 啊和真正的内心的修法结合在一起,那么舍此爱净常执心,这个此就是这个身体,要舍弃对这样一种身体的贪爱,舍此爱呢主要是舍弃对他的贪爱,那么舍弃贪爱又怎么样去观察呢?主要就是从此身一切痛苦根,深重烦恼之来源从这个方面可以舍弃对他的贪爱,或者对后面来讲然终无常毁坏离,也可以舍弃对他的贪爱,然后呢净常执心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净执和常执有的时候我们执著我们的身体是清净的,我们认为我们的身体很清净根本不是污秽的自性,这个方面就对我们的身体生起清净心,认为他是清净的这样想法执著,那么这个可以通过《宝鬘论》哪通过其它的比如说《入行论》第八品当中讲到自己的身体如何是三十六种不净组成的这个本体,死亡之后如何开始发臭腐烂这样一种本体来观察的时候,就知道现在我们的身体绝对就是一个不清净的身体,所以通过观修自己的身体不净而对治自己清净的执著,常执呢就是认为现在的身体会一直存在下去,产生一种恒常的执著,这个方面就可以通过然终无常毁坏离,为鹰狐狸豺狼食这个方面一个一个去观察一个一个去对治,绝对要死亡,再通过死亡不定的方式彻底打破常执的心,所以说呢打破了贪执自己的身体,对于自己的身体认为是清净恒常之后呢,当自今起修妙法从现在开始就要用这个身体修持殊胜的佛法,

恒时将所谓的自身执为我和自己而以衣食供奉,随顺承侍,他人出言稍有不当就不高兴,便反唇相讥,以免受害。这个方面就是讲到此生一切痛苦跟深重烦恼之来源,那么就是说是因为我们将所谓的自身呢通过五蕴合和的,通过这样一种无方微尘等等因缘合和的这样一种身体呢执著是我或者说执著是自己,然后呢执著为我和自己之后呢,通过饮食开始供奉他,然后随顺身体开始承侍身体,那么如果说是别人对自己的身体出言稍有不当,马上不高兴然后呢反唇相饥,然后以免受害,这个方面反唇相饥呢是从语言方面的,因为他对自己的身体非常耽著的缘故,有的时候就开始出手打击别人,这个方面都是因为身体而引发的。如寂天菩萨说:“身如须臾质。”不知死主何时来索取,那么寂天菩萨《入行论》当中讲过,身如须臾质,须臾质呢从字面上看的时候呢他就是这个很短暂的这样一种本体的,那么上师在讲的时候就讲到了这个须臾质呢在藏文当中就是身体是暂时借用的一个物质而已,须臾质就解释成或者从藏文原意来讲呢就暂时借用的一个东西,那么现在我们身体就确确实实是暂时借用的一个东西,暂时借用的东西谁会生起他是恒常不变的,永远属于自己的这样一种常执呢?所以说呢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身体不是属于真正有自主的,不是属于自己的,也不是恒常的,他就是暂时借来的,暂时借来的必须要就是说是这个奉还的,所以说下面一句不知死主何时来索取,不知死主何时来索取和这个原文当中说身体是暂时借用品的话就非常的能够对应的,那么既然这样一个身体是借用别人的,那么死主什么时候来索取让你身体还回去呢这个根本说不清楚的,所以说呢这是别人的东西,你自己没有自在,别人什么时候想要的时候呢就随时可以来索取的。

所以说这个是别人的东西你自己没有自在,别人什么时候想要的时候就随时可以索取的,所以我们这样种身体没办法自主。

身心分离时身体不会随之而去,

我们在身心分离就是讲死亡的时候,死亡的时候自己的身体留在人间,自己的心趋向于何世,所以在身心分离死亡的时候自己的身体不会跟随心识而去。

最后只能成为尸陀林中鸟、犬、狐狸、鹰鹫等飞禽走兽的食物。

当自己死完之后,这样种身体别人都不会保留的,除了一些大德的这样一种遗体啊或者还有其他的特殊因缘的话,真正把腐烂的尸体没有用的尸体保存下来是很多人不会做这样事情的,所以说我们这个身体实际上没有任何的价值,最后被人们视为一个累赘,视为累赘之后不可能放在家里,然后尽快的时间当中抛到尸陀林当中尽快地火化,尽快地处理掉,所以如果自己的身体被抛在尸陀林当中的话就被其它的鸟、犬、狐狸、鹰鹫等等一食而光的,最后我们耽著的身体最后成为什么自性呢?我们就可以到尸陀林看一看,在短短地十几二十分钟最多半个小时一具尸体刚开始的时候好像一个庞大的身体,在短短的时间当中就会被鹰鹫全部吃光乃至于骨头砸碎了它们都会一抢而光的,所以最后就留下一点点的骨头渣子而已,其他的全部被吃光,那么我们就观察,现在我对身体这么耽著,最后成了这样一个本体,那么有什么可贪执的?

所以,我们不应珍爱执著这个身体并为之毫无意义地造恶业,而应像对待奴仆一样使用自己的身体,如果它行善业,则付予相应的薪资,即应当日夜精勤修持正法。

知道自己的身体这样不精进,最终分离了自性之后应该怎么样产生一个合理作义呢?这方面无垢光尊者教导我们:不应该再珍爱执著这个身体,就是说你如果对这个身体过于珍爱过于执著的话,那么就是没办法把心放在修行方面,所以不应该珍爱和执著,更不应该因为珍爱执著为这个身体造下无意义的罪业,那么这个身体是无常的,我为这个身体造这个业,最后这个业会不会留在身体上面?这个业不会留在身体上面,这个业会留在我的心中,最后死的时候尸体是留到世间上被处理掉了,但是因为我依靠这个身体造的恶业被我带到后世,带到后世之后我自己的身心又会因为这世造的恶业去感受痛苦的,所以有什么必要为了这个身体造无有意义的罪业呢?不应该的,那么应该怎么样呢?像对待奴仆一样,如果这样奴仆干得好呢,就是他会为主人家做好事的话给他一点工资,如果这个奴仆做不好呢,就打骂他然后把他赶出去,这个方面就是一般的主人对待奴仆的态度,所以说我们对待自己的身体也应该像对待奴仆一样去处理,如果这个身体行持善业的话,给他吃饭给他穿衣服让他睡觉都是可以的,如果这个身体开始行持恶业,为什么他行持恶业引发了使我后世或者今生当中不快乐痛苦的因的时候我还给他继续好的衣服?还要给他好的房子住呢?没有必要了,所以应该惩罚他,饿他几天或者用这些棍子去打他,让他感觉痛苦,这个方面才能够鞭策我们去精进修法的,像这样的话应该日日夜夜精进修持正法。

《教王经》云:

《教王经》主要是在佛陀对于国王在广论当中《教王经》也是有一段,他主要是说教诫圣光大王经,如果从那个地方讲,王应该指圣光大王,圣光大王在佛世的时候一个国王,像这样对待圣光大王怎么样教诫呢?下面就用了很多很多词句语言来教诫国王,或者说是间接对后学弟子对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一切都是无常的自性,或者应该恒时精进修法的这样一种殊胜的教义。

大王,譬如,四方大山,坚实牢固,未毁未裂,极硬无损,直冲云霄。

首先为了让我们知道这样一个含义打个比喻,就好像东南西北有四座大山,四座大山坚实牢固,未毁未裂,就是这样种大山非常坚固的极硬无损,直冲云霄,非常高大非常广阔的。

此四山王倒地,可粉碎一切草木枝叶及诸含生大种,以神足逃,或以威力挡,或以财物赎,或以药物密咒去之均不易。

假使说四大山王倒地了,山王倒地之后,可以粉碎一切植物还有一切动物,反正一切有情无情都会被损坏的,在遇到这个时候,如果自己想要通过神足去逃跑,这个方面也是没办法的,因为四大山王它是顶天摸地,这样一种直冲云霄的而且非常坚固的,它中间也没有缝隙,如果有缝隙我就从缝隙当中逃出去,或者就是说四个大山当中,中间的话它的接缝接得很好的,所以说倒地的时候你怎么样用神足逃也没办法从四大山王倒地的时候,从他的上面逃出去的,所以说你跑得再快也没办法逃出去。

或以威力挡,你这个国王威力大,或者你的威力很大的话也没办法通过威力把他挡住的,如果你的财物很多,也可以说我给山王很多钱,然后可以赎一命,这个也不可能的事情,或者说是以药物平时可以通过药物去产生作用,但是这个时候药物没有用的。

通过密咒去之均不易。真正的倒下来的时候你念个咒能不能挡住这样一种大山倒下来,也根本是不容易做到的事情,这个就是比喻。

大王,四大恐怖亦复如是,以神足逃,或以威力挡,或以财物赎,

或以药物密咒去之均不易,云何为四大恐怖?

通过比喻之后再进一步开始对我们修心方面作教导的,犹如四大山王倒下来的时候没办法逃跑一样,所以四大恐怖到来的时候,不管是神足、威力、财物还是药物密咒要使他远去都是不容易的,下面首先解释什么是四大恐怖?云何为四大恐怖?

老、病、死、衰也。

老是一个恐怖,病是一个,死和衰分别是一个,所以说四大恐怖就是老、病和死、衰,下面就开始进一步观察,老、病、死、衰四大恐怖他们各自的作用。

大王,老者可摧青春,病者可摧健康,衰者可摧圆满,死者可摧生命,

所谓老,就是老苦到来的时候可以摧毁你的青春,确确实实是这样的,我们之所以认为自己是青春年少的话就是因为老还没有到来,如果什么时候这个老到来的时候,我们的青春就已经完全被摧毁了,所以说,老到来的时候可以摧毁自己的青春韶华。

病者可摧健康,健康是因为没有得病,如果一旦得病之后你的健康就会被彻底摧毁。

衰者可摧圆满,所谓的圆满就是自己在世间上的财物或者名声等等这方面都是非常悦意的,衰就是指衰败,衰败到来的时候你的一切财物名声等等世间圆满因为衰败的到来会被彻底摧毁。

死者可摧生命,死亡到来的时候你的生命就会被彻底摧毁,这个就是四大恐怖,在四大恐怖到来的时候

此等以神足逃,或以威力挡,或以财物赎,或以药物密咒去之均不易。

当四种恐怖到来的时候,你想要从以神足逃跑,不管你逃到哪个地方都是有四大衰老的,只不过有些地方哪个比较明显而已,但是死亡或者衰败等等哪一个都是没办法逃去的,也许有地方天界或者是没有老没有病这个有可能,但是衰败肯定会有的,死亡肯定会有的,这个方面老和病如果是针对于欲界来讲的话更加明显的,所以三界当中也许上界他的老和病不明显,但是在欲界当中观察的时候老病或者死衰都是非常明显,尤其现在是对欲界众生,对我们进行宣讲这样的教法,我们就要观察,哪一个众生不老的呢?所以说有些当然没有活到老年就死掉了,这个方面是另当别论的,有些人很有钱或者说很有养生之道,像这样的话他也许通过很多药物延缓衰老,但只不过在自己的身体上面皮肤的皱纹或这些方面不明显而已,老还是已经到来的,还有就是病从小时候到死亡之间经常会感受的,死亡每一个众生都会死亡,衰都会衰败的,不管你在世的时候遇到因缘衰败还是你死亡的时候衰败,反正都是会衰败,以前拥有一切的生起世间财富、名誉都是会衰败的,所以通过神足没办法逃跑,威力没办法挡,如果说真正神足可以逃的话,这就已经获得了五神通的这些仙人他们有神足,他们有神足应该没有老病没有死衰,但是这些世间仙人都很有老病死衰,所以说如果有神足可以逃跑的话,这些仙人首先就不会遇到四大恐怖,或以威力挡,那么世间上的很多威力大的,威力大的就是国王转轮王或者说龙王或者是帝释天王,他们的威力很大的,如果能够有威力挡的话,他们不会死亡,他们不会遇到老病死衰的,或者以财物赎,龙王的财富。。。。。。

或者龙王、帝释天王,他们的威力很大。如果能够以威力挡的话,他们不会死吗?他们不会遇到这些老病死衰的。

【或以财物赎】

龙王的财富和这些富豪的财富都很多。如果真正可以赎的话,那么有财富的人不会遇到四大而恐怖。

【或以药物密咒去之均不易】

如果以药物可以制止的话,那么世间的良医他也不会遇到这些的。如果以密咒可以逃避的话,那么这些密咒师也不会死。还有世间当中念很多明咒的也不会死亡,也不会遇到这些老病死衰的。但是这些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我们就知道了,通过什么样的方法都没办法逃离。

【大王,譬如,兽中之王狮子住兽群中控制野兽,可随意指使,诸野兽无法堪忍其神威而无可奈何。】

再打比喻讲,就是兽中之王狮子在兽群当中,依靠它的威力随意可以指使群兽,群兽被它指使,根本无可奈何。

【大王,同理,被死主以利戈刺入时离诸骄慢,无依无怙,无救助者,无有亲友,骨节分离,血肉干枯,身为病恼,口干舌燥,面目皆非,】

同样的道理,世间上的一切各式各样、各种种类的众生,当它被死主以利戈刺入身体的时候,他没有任何骄慢,就好像这些群兽处于狮子的威力之下没办法抵挡一样。

所以一切众生的群兽,在死主狮王面前也是无可奈何的,没办法阻挡它的神威。当死主以利戈刺入这些身体的时候,任何一个众生,在世的时候再怎么骄慢,但是在死亡到来的时候,没有一个可以骄慢的。

死亡到来的时候,无依无怙。谁是你的依靠处?谁是你的救助者?这些都没有。救助者也没有,亲友也没有。真正要死亡的时候,死亡真正到来的时候,哪个是你的依怙?在《前行》当中讲,即便是药师佛亲自来了,即便是金刚手菩萨来了,即便是无量寿佛来了,但是也没有办法挽救决定要死亡的这种命运。

虽然有的时候可以通过皈依三宝或者念长寿佛可以延缓,但是很多地方讲,它是可以去除横死的灾祸。那么当一个人真正的寿命死亡的时期真正到来的时候,药师佛亲临给你加持,长寿佛新临给你加持,实际上都没办法离开死亡而不死。

随着死亡到来的时候,谁是你的依怙,谁是你的救助者,谁是你的亲友,这并不是说你在死的时候不能够皈依三宝,三宝不是你的救助者,不是这个意思。意思是说在死亡的时候,决定的死亡到来的时候,现前的时候,让你不死的依怙是没有的,让你不死的救助者是没有的。是从这个角度来讲的。

当然你在死亡的时候你皈依三宝,或者以三宝作为救助处,这对自己今生来世都是有很大的利益。这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宣讲的。

虽然在世间上有很多亲友,但是这个时间亲友根本没办法帮助你的。

骨节分离,就是在死的时候骨节和自己的身心就开始分离了。

血肉干枯,像这样一种水大的时候,自己的血就开始干枯。

身为病恼,自己的身体被疾病所扰乱。

口干舌躁,面目皆非。死的时候通过这样水大融入的缘故,口干舌躁开始显现了。面目皆非,因为在死亡的时候,四大分解非常痛苦,所以面目和以前根本不一样。有的时候是害怕死亡到来,害怕堕地狱。有的时候是内心当中死亡的病苦折磨,随时会使自己的面目全非。这方面在《入行论》第二品当中讲得很详细。

【手足颤动,无能为力,丧失威势,】

死的时候手足颤动,自己将要离开的时候会手足颤动,手抛脚等都会出现的。“无能为力,丧失威势。”自己在死亡面前根本没有一点办法,自己以前的威势全部丧失。

【口水、鼻涕、小便、呕吐等物染污其身,】

这不一定是讲一个人全部都要具备这些相。这就是讲死亡的时候各式各样不同的境界,各种的形相就会显现出来。所以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

在死的时候,有的时候是口水流满全身,鼻涕流满全身,小便、呕吐物流满全身,将自己的身体全部染污。

【眼耳鼻舌身意诸根灭尽】

在死的时候,眼根灭尽,耳根灭尽。首先是眼根、耳根等等慢慢开始丧失它的功用力。比如在《前行》当中讲四大堙没的时候,要死的时候,自己的眼识就不清楚了,看不清楚面前到底是谁。有的时候耳识丧失,别人说话就好像远处发出的嗡嗡声一样。能够听到声音,但是根本听不到他在说什么。这方面也有的。然后鼻舌身等等方面都有一个类推。这就说明自己的六根要灭尽了。

【出现呃逆,发呻吟声,医生弃之,诸药、美味饮食无济于事,】

出现呃逆或者发出痛苦的呻吟,医生已经抛弃他了。医生观察的时候,已经没办法抢救了,已经没办法活下去了。所以连医生都把他抛弃了,就认定他必死无疑。其他的药也是无济于事,美味饮食也是无济于事。

【往其他众生中】

当有些时候要死的时候,或者外气断的时候内气没断。外气断的时候,这些亲友把他抬起来扔到尸陀林当中,让他和其他众生相处一起。其他众生就是犬、鹰鹫、狐狸等等,就说明他被抛到尸陀林当中这样的情景。

【卧最后床,沉于无始之生老死亡河中,】

我们前面讲过,这不是每一个人死的时候都要出现这种情况,是从不同的情况来讲。有些时候就是死亡还没死的时候,就往其他众生中,有的时候外气断内气没有断,往其他众生中。有的时候他还没有死,卧于最后的床上,卧最后床即马上死亡之后,他就会被处理掉。

“沉于无始之生老死亡河中”,以前也是自己在生老死亡河中不断地翻滚。这一次又沉于这个生老死亡河,就明白这个轮回,这个死亡,我们也经历很多次了。现在如果不精进修持的话,还会继续沉溺在这个生老死亡河当中。

【生命所剩无几,畏惧阎王,】

当自己生命所剩无几,在临终的时候就非常畏惧死亡,非常畏惧阎王。这是每个人必然的心情。

【为灾难缚,呼吸中断,张开口鼻,牙关紧咬,】

被各种各样灾难所束缚,自己的外呼吸就慢慢地中断了。死的时候就张开口鼻,显出非常恐怖的死相而死亡。“牙关紧咬”,有的时候是处于牙关紧咬当中死亡的。

【言说‘布施布施’为业所牵辗转投入三有,】

“言说‘布施布施’”是什么意思呢?上师在讲的时候就说这两个方面可以理解。

第一种方面就是有些人死的时候,他的神智已经开始昏乱了。他神智昏乱的时候就说阎罗王已经显现了,开始布施吧。在这个时候就说“布施布施”,因为阎罗王已经显现的缘故。这个时候可以说出现疯狂的状态,已经开始说胡话。这就是讲“布施布施”。“布施布施”只是代表有些死亡的人他临终的时候所说的一种语言,实际上就是说他在死亡的时候会胡言乱语这样一种意思。

第二种意思,“布施布施”就是讲阎罗王他们来了,阎罗王来了之后,阎罗王和他的眷属看到一个人死的时候,就说:“今天我们得到一个大布施。”“得到一个大布施”的意思就是今天我们又得到一条生命。又一条生命被我们得到了。好像是说今天我们得到一个人,得到一个大布施。上师讲的第二种说法应该是这样的。

【为业所牵辗转投入三有,孑然一身,孤立无助,】

就是说死亡之后开始投生三有,投生三有的时候,任何的眷属,你的眷属再多实际上也是根本没有办法帮助你的。你在投生中有的时候,都是孑然一身,孤立无助的方式去远离今世的。

虽然在古代,在中国或者在外国这些帝王或者有权势的人,他死的时候怕自己孤独寂寞,有很多人来殉葬。那实际上是不是用很多人来殉葬,自己就不会孤独寂寥呢?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的。虽然很多人和你埋在一个坟墓当中,或者很多人杀掉之后给你陪葬了、殉葬了,但实际上你死的时候还是跟着你自己的业力。这些被杀的人,他有他各自的业力,所以各自投生。你自己死的时候,还是以个人去向为中阴的。所以有些地方很愚痴,就认为陪葬了很多马车,陪葬了很多其他东西,是不是就不寂寞?根本没有这样的事情。自己在入三有的时候,还是孑然一身,孤立无助的。

【远离今世,迁往他世,】

在这样的状态当中,远离今世,迁往他世。

很多人都对今世非常贪恋,当他自己认识到要告别今生的一些显现的时候,有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些莫名其妙的恐怖感。像这样的话,在远离今世当中迁往他世。

【作大迁移,入大暗处,堕大深渊,入大莽林,往大僻处,为大海冲,为业风吹,无立足地,赴大沙场,为大魔擒,漂于空中,】

从这方面观察,就是宣讲自己在前往他世的过程当中,一些各种各样的心态,各种各样的情景,就让我们知道在死亡的时候实际上是非常恐怖的。

“作大迁移”就是从今世迁移到后世,从这个身体迁移到另外一个身体,从善趣迁移到恶趣等等,这方面都称之为作大迁移。现在我们对如今的现世极为耽著,但是在死亡之后你就要作大迁移,这方面也是一个非常恐怖的事情。

“入大暗处”比如说中阴、地狱等等都称之为大暗处。

“堕大深渊”,有可能堕入到这样一种恶趣当中。或者说这是一种心情,或者说死亡的时候,这个死亡人的灵魂,他的心识就认为自己入于大暗入了,或者已经堕于大深渊当中,感受不可思议的痛苦。

“入大莽林”就是入于莽莽的森林当中。如果在莽莽森林当中,很多人会产生恐怖心。一方面大森林当中,森林的树木非常茂密,抬头看也看不到蓝天,也看不到日光,也看不到其他的。然后到处都是树林,自己会非常的恐怖。就说明在中阴界当中,或者在其他的当中迷失方向的情景。

“往大僻处”,大僻处主要是僻静处,没有一点熟悉的依靠处,没有熟人,没有聊以安慰之处。所以叫作入大僻处。

“为大海冲,为业风吹”,好像落入大海当中一样,或者被飓风所吹一样,没有一个立足之地。好像是“赴大沙场”,就是感受这个恐怖或者“为大魔擒”,自己认为被一个大魔擒了之后,根本没有逃跑,没有逃离的机会,生起很大的恐怖心。

“漂于空中”,有的时候在中阴身的时候漂于空中,像这样生起一种孤独感。

【为父母兄弟姊妹子女围绕,气息中断,】

这个方面在从另外一个侧面宣讲有的时候在临死的时候出现另外一种情况。那么要死亡的时候或者已经气息中断的时候,虽然处于父母兄弟姊妹子女围绕当中,但自己还是感受这个痛苦。

【气息中断,众人言‘当分财产’,】

有些人看到这个人外气一断的时候,马上说“赶快分财产”。有的时候乃至于病者还没有完全断气的时候,其他的所谓的子女或者所谓的兄弟就开始说怎么样分他的财产,甚至在他面前打起架来,这些方面很多的。所以如果一个人他处于这样状态当中,外气虽然断了,内气还没有断的缘故,有的时候他漂于空中的时候,一看到这些情况,会生起很大的贪恋心,生起很大的烦恼心而导致他堕于恶趣当中。

所以在死亡的时候,很有可能这些亲友说要分他的财产,要分他的遗产,或者有的时候在道场当中一个道友去世的时候,这个拿给我,然后那个什么钵盂拿给我,这个法本我要了,这个方面据说有些道友是有感应的,一出门就摔跟头的也有。所以说像这样的话就是说明中阴身他对这些东西很执著。他对这些物品放不下的话,仍然对他死亡之后往生成为一个障碍。

所以现在就是说明死的时候都要分离,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世的时候要放弃对这一切的耽执。

【是人哀呼‘痛啊痛啊……爸妈儿子……’而拽发。】

是人,上师说就是指其他的亲友。围绕他的亲友开始哀呼,因为看到他已经断气了,就是非常痛苦。或者是儿女就喊爸妈,然后如果是父母就喊儿女,死的时候怎么怎么样,像这样开始拽自己的头发。

【此时,唯有布施、苦行、正法可为助伴,除法之外无余依处,无余怙主,无余救者。】

在这个时候,在死亡的时候,谁能够帮助你呢?这个时候唯有你布施的功德。这个布施的功德可以从两个方面讲。第一个是你自己在世的时候,曾经对上师三宝做的供养,对其他的对境做的布施。那么在这个时候,你布施的资粮可以帮助你。或者说在这个时候,什么能帮助你呢?你的父母家人为你做布施,或者放生、念经等等这样的善法可以帮助你。唯有布施可以帮助你。

还有苦行。苦行就是指苦行的功德。你在世的时候曾经为法苦行的话,为了修持正法曾经做过这样一种身体的苦行,这个时候苦行的功德就在临终的时候帮助你解脱一切的痛苦灾难。

还有“正法可为助伴”,在世的时候精进地修持正法,在死亡的时候一心忆念正法,这个可以作为你死亡的时候去往中阴或者投生时候的助伴。

除了这些通过布施、修行正法获得了这些法之外,无有其他的依处。没有其他的怙主,没有其他的救护者。

平时我们认为世间当中的父母或者妻子儿女等等这样的依靠处,根本不是依靠处。世间的怙主也不是一个怙主,其他的救助者也不是。除了这些自己的正法功德之外,没有一个依靠处。就是说明我们在世的时候应该好好地修持正法。为了自己死亡的时候能够作为救度自己的资粮。

【大王,尔时正法可作洲岛、处所、怙主、本师。】

那么在死亡的时候,只有正法才可以作为你在大海当中漂泊时的一个洲岛。处所可以理解成一个所依。有个所依,有个处所的时候,我们的心可以安定。如果在外面漂泊,自己的心没办法安定。所以正法可以作为你的身心安定的一种因素,可以作为你的怙主,作为你的本师。这方面唯一是正法。

所以无垢光尊者引用了这些方面。一方面说到了必定要死亡的,必需要抛弃的。死亡时候的状况就是非常恐怖的状况,以及死亡的时候谁可以帮助你,方方面面的正法引用《教王经》都说得非常清楚。

所以我们应该对佛经当中佛陀所宣讲的自性认真地思维,然后结合自己的相续去观察,就会督促自己在没有死亡的时候真正意识到死亡到来的时候这么恐怖,死亡到来的时候其他都没办法帮助自己,所以只有精进地修持正法。从这个方面没有其他的选择处。

就会内心当中生起无常的修法,然后精进去修持其他的正法,对于自己去调伏自心,看破今生来讲是非常大的帮助处的。所以应该好好地去观察。

佛经当中所说的这些意义实际上就是在于帮助我们、提醒我们有这种了知。因为我们虽然在无始轮回当中都无数次已经经过了这些佛陀所描述的临死的状态、中阴的状态、无依的状态,都经历过了。但是我们都忘记了,忘得干干净净了。现在我们还认为我不会死,死亡的时候随便可以往生。这个方面不要想。

所以现在让我们观想自己处于临终的状态,处于自己已经临终了,然后观想当中所讲的我要遇到这样的障碍,我要遇到那个痛苦,要遇到那种怖畏了,现在我怎么办呢?观想回过神,下座之后,幸亏现在是观想,不是真实的。如果真实的死亡到来的时候,我有没有修行正法?那么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所以就应该通过佛经当中无垢光尊者的引导,让我们观想自己在临死的时候将会出现这样一种状况,然后从现在开始精进修持正法。

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第十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现在我们宣讲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休息大车疏,那么大圆满休息大车疏呢分了十三个科判进行宣讲,从一个凡夫到这个等觉到成佛之间的这样一种殊胜的窍决、修法,那么现在呢我们现在学另自己的心入道或者说舍弃今生的这样一种殊胜的作意殊胜的修法,那么在这样一种舍弃今生的这样一种修法当中呢哦也分了这个四个方面,现在正在讲第二个方面呢主要是宣讲这个寿命无常,因为意念寿命无常的缘故呢就可以止息哦对现世世间八法的这样一种贪执,平时呢我们对于世间八法对于其他的一些众生打骂或者是嫉妒啊、或者对其他生起贪欲啊这个方面呢哦主要是因为哦没有真正看破世间。那么要让我们真正看破世间的话就是这个修持寿命无常呢哦是一个非常殊胜的这个窍决关要,那么在寿命无常呢当中呢一方面表面是看起来就让我们观修一个寿命无常什么时候死不决定的,但实际上这里面隐藏了很殊胜的窍决关要,那么在这个里面呢主要是让我们知道这个寿命呢是绝对要死亡的,然后呢不知道什么时候死然后呢在死的时候呢唯有正法才有利益的缘故,所以说呢通过很多方面观察的时候现在我们贪执世间八法就成了无有意义,在死亡的时候对自己根本无利的,那么对自己有利呢主要是在现在舍弃世间八法然后呢一心一意的修持出离心的方式来出离心的方式来修持正道,这样的话才能对自己的死亡才能对自己的后世呢有所饶益,那么这个方面已经观察了有些时候呢这些大德他在宣讲这些修法的时候呢也曾经提到过就说实际意义上这些大手印、大圆满啊这些方面呢就是容易了解容易证悟的,但是呢就说是这些这个暇满难得也好寿命无常也好这方面的修法呢是很难以通达的内心当中很难生起这样一种这个定解的,那么有的时候我们哦确确实实##?2:09 搞这些教言的时候,一方面我们知道呢暇满、哦就是这些大圆满呢或者大手印呢这些胜义谛无分别智慧的这个境界应该说很难证悟吧,但是呢有的时候一个总相啊或者一种感觉一种觉受呢通过上师的加持或者说是这个法的这个力量呢有的时候能够稍微安住或者说能够通达他无自性方面从它大概总相方面呢始终有所体会呢但是呢就是说暇满难得呢哦这方面的修法内心当中要有所体会或说要是深入内心的话就非常困难,那么这些方面一观察的时候确确实实讲非常有道理所以说我们在这个哦学习或者修持这些哦加行共同加行的时候呢应该好好的体会的它的修法,应该往自己的内心当中呢去感受那么现在呢我们在宣讲寿命无常,寿命无常当中呢现在广说,广说当中呢也讲第一个,自己所爱的身体呢也是无常的本性,那么现在呢在引用这个《教诫##?3:03 大王经》然后呢开始对于哦可以说是后学的弟子呢做这个殊胜的教诫,那么让我们知道在死亡的时候呢要碰到这些恐怖之相死亡的时候呢舍弃一切只有正法才有饶益的这样一种殊胜的情况,那么昨天以上就讲过了在这个死的时候呢只有正法才可以做为自己的依估和这个本师等,那么今天呢接着这个教证讲,大王是时自卧榻中,感觉后世显现,若堕恶趣则现彼处恐怖相而时任何非法谐不可救,然后呢佛陀对这个大王开始教诫,是时呢就是指自己哦可以说临死的时候,自己临死的时候呢哦躺在自己的床上感觉后世的显现,有的时候呢在这个可以说是这个哦还没断气的时候后世的一些显现将入于哪一道或者后世如何这样一种赶投生啊在这个临死的时候都会有所显现的,所以说呢有些时候在自卧榻中就开始感受后世的显现了,若堕恶趣则现彼恐怖相如果自己要堕入地狱当中啊或者或者堕入这样一种这个哦可以说恶鬼道当中的时候呢就会看到这些非常恐怖的这些阎罗还有呢就说是这些其他这鬼族呢可以说牵引自己往恶趣行走的这样一种恐怖相呢就会这个显现的,而时任何非法谐不可救那么在这个死亡的时候或者说在显现这个恶趣相的时候呢一切在世间上所造的这个非法都不可以救度自己的,没办法帮助自己的,所以说呢我们就知道在世的时候如果说是为了贪图暂时的安乐而开始行持很多非法,那么这些非法在哦正在感觉在享受的时候似乎是一个快乐的自性,但是在这个死亡时候呢这些非常和他自己所积累的这样一种业呢是根本不能救度自己的,大王如是爱重自身意终有能时然后呢开始教诫大王说现在你非常爱重这个身体呢也终有一天呢会有这个死亡时候那么现在我们对于自己的身体非常爱重,那么对于很爱重的身体呢确确实实也绝对是有死亡的时候,具足功德长久以诸多尽食等满足之、滋养之然助于最后榻死一生离弃众人置之不理心不安乐即死亡时,具足功德的意思就是说哦现在我们自己的这样一种身体呢认为是具足很多功德或者说从一个正面来讲是具足这个暇满的功德的,或者说是自己的身体强健啊或者说诸根敏利啊,这些方面都可以说具足很多功德那么长久以来呢用很多这样一种清净的这样一种食品哦衣服等满足这样身体滋养这个身体但是最后我们在住于这个榻中的时候呢一生以观察的时候呢没办法一了的时候就舍弃了自己、舍弃了自己的身体了,那么其余的这个众人呢自己的父母妻儿啊或者其他的这些这个亲朋好友都置之不理,那么因为见到你没有办法抢救了没有办法在活下去的时候呢他们都会置之不理的,心不安乐即死亡时那么自己的心处于不安乐的状态迷乱啊、或者很惊恐等等这个方面呢就是已经到达死亡的时候了。大王如是沐浴涂饰香熏身体以香花熏染一定会出现臭气,那么这一句呢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观察的,第一个方面呢就说我们在世的时候呢哦对于这个身体呢经常沐浴哦经常这个涂饰其他的这个膏啊或者其他的这样一种这个药品,香熏身体用很多这样一种妙香呢来熏自己的身体,用香花熏染哦这个方面呢就是在世的时候呢对这个身体非常的这个哦注意他的清洁或者让他发出这样一种香气,必定出现臭气的意思就是说在死亡时候呢不管怎么样哦绝对会出现臭气的,臭气就是身体本来的这样的状况,所以说呢这个方面就是今生在世的时候如果说使用很多这个资惧来熏染的话也必然会出现臭气,所以就知道这样一种身体就是一种这个肮脏污秽的自性,第二种方面我们观察的时候呢就是一个人死的时候呢,那么你对他的身体在怎么沐浴哦在怎么擦拭在用很多的妙香熏染的话他实际上这样一种恶臭是没办法遮挡的,这个方面也是可以观察的,大王如是以##?7:31 绸缎美妙衣遮掩,然住于最后榻时污垢浮身,王时赤身裸替离开人世,那么在观察在世的时候和死亡的时候然后对比之后呢让我们生起来不得觉受,那么##?7:51 哦就是在很多诗学当中呢经常使用的,印度呢就说是这个也是很喜欢这样这个一种比较高档的布料,那么嘎希嘎布呢哦很多地方呢共称呢它是一种天人的布,他的颜色呢是白色的然后质地呢是非常优良的,这样一种这个白色的天人的布呢称之为嘎希嘎布,绸缎呢我们也知道呢这个方面呢就是丝绸,知道这样一种这个哦这样衣料称之为绸缎那么在世的时候呢虽然享用嘎希嘎布啊、或者享用绸缎等等的妙衣,用这个妙衣的遮掩、用妙衣来可以说使这个身体显得很庄严,但是最后要死亡的时候呢住于榻中哦这个些妙衣呢没办法在显现亲近了,因为那个时候呢自己的身体都是污垢附身有的时候呢就说将在哦死亡的时候这些口水、鼻涕哦还有这些污屑呢开始把这个身体染污,同时呢也将妙衣染污或者说一个人哦一个病人生病很长时间的时候呢,他因为长时间没有换高衣服啊或者容易就说是沾染污垢的缘故呢在死的时候呢他的这个妙衣呢也是容易污染的,那么在最终的时候是赤身裸体离开人世的,一点东西都带不去然后呢自己就赤身裸体的离开人世了,那么我们可以知道呢在现在的时候我们的身体用很多很多的方式装饰他,然后呢为了这个身体呢去追求很多的这个妙衣、哦追求很多这个华贵的衣服。但是我们要知道死亡的时候什么样的妙衣能跟随你呢?什么样的妙衣都没办法跟随你,所以说死亡的时候呢全部都是赤身裸体的离开人世,那么知道最终的时候呢这一切哦贪执妙衣没办法帮助自己、一切食物没办法帮助自己那么为什么现在为了这些这个为了这个身体追求很多的妙衣啊或者说追求很多美食,实际上都是没有很大的必要的。大王虽以种种哦种种欲妙享乐但哦然舍一切后于贪不厌、贪不厌足中死时已至,还有呢就是在这个哦在世的时候呢一般的人对妙衣都是非常贪执的,只不过穷人呢对于妙衣呢他没办法享受而如果是国王啊、或者说在世时候稍有福报的这些人呢他拥有很多妙衣。

他会有拥有很多的妙欲,那么以这个妙欲来享乐,虽然在世的时候享受了很多五欲的安乐,但是在舍弃一切后,就是在就要死亡的时候呢,在这个贪不厌足当中呢,死神已经来临了,那么在自己死亡的时候,一方面自己不想舍弃,但是都会舍弃的,那么就是对一切的妙欲依依不舍,在贪不厌足当中已经趋向于死亡。如果在这样一种状态当中,死亡的话是非常不利于自己解脱的。然后如果通过这样一种强烈的贪心呢,是非常容易堕到饿鬼道啊,或者非常容易转世到轮回恶趣当中,没办法获得安乐。这方面就是说现世享受妙欲,在死亡的时候就根本没办法获得安乐。

大王,如是汝居室内香、花、飞幡、宝座、妙衣应有尽有,左右置有卧具,今纵眠其上,然汝身必将被抛于遍布乌鸦、狐狸、人尸等令人发呕之大尸林中,尔后身必纹丝不动卧地。

然后让国王开始忆念,现在你的房子里面充满了这些香花、还有其它的飞幡、宝座啊,反正一切的资具应有尽有了,左边也有卧具、右边也有卧具、那么就是说后面呢也有卧具,像这样的话不管自己不管往哪个方面东倒西歪的话,都可以有非常柔软的就是卧具的。纵然你现在就是躺在卧具上面享受安乐,但是呢就是死亡的时候呢,你的身体必将被抛于遍布于这些乌鸦、或者人尸等等令人发呕之大尸林中。那么就是说那个时候你不会认为我的卧具太硬了,或者说我的这些东西不齐全,然后呢就开始寻找或者感觉不舒服啊,在死亡的时候把你扔在这些令人发呕的尸陀林当中的时候,你的身体还是纹丝不动的,所以说现在暂时的资具就是有什么样的必要?最终还是要被抛入到尸陀林当中。那个时候你的身体必定是纹丝不动的。

大王,如是汝乘象马,奏动听乐,悦意欢欣,高撑伞幢等,诸君臣亲友美言赞叹,目送而去。

这个呢讲的是国王感受一切众人非常喜欢自己,或者说非常赞叹自己的情况!那么如是汝乘象马,现在国王你是乘坐很多象马,然后就是在很多动听的音乐当中呢,就是感受快乐,悦意欢欣还有很多的伞幢等等,那么其它的这个小国王,然后呢这些大臣,还有其它的这些亲友呢,对你都是美言赞叹目送而去!目送而送的意思就是说,你走的时候他们用眼睛把你送的很远,目送而去的。

然不久亡于榻上,为四人掮,父母兄弟悲痛捶胸,自城南门出至荒野。

那么这个方面就开始,让我们开始观想在死亡的时候,不久的将来在不久之后自己会死于床上,死于床上之后呢,其它的这些象、马都用不上了。那被四个人扛在肩上,然后其它的父母兄弟在悲痛捶胸当中,从南门出去出至旷野当中。那么出至南门,至南门出是是古印度的一种风俗,就是只要是死人,死亡之后都要从南门而出的。有的时候说什么人诞生了,其它的喜庆事是从北门而入,那么如果人死掉之后呢,就是说从这个城市的南门而出,然后送至荒野送到尸陀林当中,或者说被火化等等。

或葬于地下,或为乌鸦、鹰鹫、狐狸等所食,遗骨无论火焚抑或投于水中抑或埋于地下,皆经风吹日晒雨淋而成粉末,飘散各处,终将腐烂。

然后呢,出至荒野之后呢,或者把你土葬埋于地下的,虽然这些乌鸦、鹰鹫不一定能够吃的到,但是地下有很多的虫子,还有老鼠啊,这个方面就是说要把你这个这些尸体的肉吃掉,最后呢就剩下骨架,骨架呢也会因为棺材的腐烂啊,自己的身体骨架也会逐渐逐渐坏散的。像这样的话,埋于地下也是这样一种自性。如果说抛于尸陀林当中,是被这些飞离走兽然后所吞食的。那么最后所剩下的这个遗骨呢,不管是通过火烧的方式,还是说是投于水中,或者说怎么样埋于地下呢?通过这些地、水、火、风啊,通过这些风吹日晒呢,最终呢全部要成为这个粉末。我们要知道有时在古代的时候埋藏的这个尸体,近代挖出来之后呢,虽然有的时候还保持它的形状,但是一触的时候马上成了这些土粉了,马上就成了这个粉末了。飘散各处中间腐烂的,绝对没有一个坚实的自性。那么但是现在我们一方面就是没有观修无常,没有知道自己死亡之后的道理的缘故,非要说对于这个骨架、对于这个皮肤、对于这样的一种肌肉,对其它的法都认为是坚实的不坏的。更不要说这些骨架等等,骨结等等应该很坚实的吧,但是呢?这些佛陀所讲的这些呢,都是实际情况,我们就是现在对于身体极为贪执的时候,要多观察这样一种身体的自性,那么了知最终自已的身体变成这样一个本性之后呢,那么现在就会产生一种定解。现在我对于这样的一种身体有什么样可以贪执呢?我对他付出了这么多,但最终还是一个变成粉末,飘散落地的这样一种下场的。那么现在我们知道如果真正的对于这个身体过度的产生贪执,一方面身体变成这样了,一方面在贪执他的过程当中造下了很多的罪业,造下很多的罪业,所以这个罪业在后世当中是没办法,感受这样一种殊胜的快乐的。主要是引导我们对于身体能够放弃贪执,如果能够对于身体放弃贪执的话,那么就会引发对于一切的资具,就是说放弃贪执的这样一种情况。因为其它的饮食,也是为了这个身体而服务,衣服也是为了身体而服务的,住房或者说现在的这些车啊,或者其它的这些资具呢,都是为了自己的身体享受而服务的。所以说如果把自己的身体,无常的本性看破之后,然后安住在这样的一种状态当中的时候,自己就再也不愿意为了这个无常的身体,为了这个终将腐烂的身体呢,去追求其余的这些过多的享受了,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引导我们的心向道。

大王,如是诸行皆无常,无有可靠。

诸行呢,就是一切有为法的意思,此行就是有为法,那么如是的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无有可靠的,这个里面主要是讲到了自己的身体终将死亡,死亡的这样的一切这些情景,应该从这个身体推至其它的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无有可靠的自性,一方面我们的身体无可靠,一方面呢我们所追求的资具呢也是无有可靠的。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如果把我们自己的精力,放在这个方面去追求的话,没办法入道的。

如是广说之理,应当深思。

无垢光尊者教诫我们,应当深思,就是说应当深思的意思就是怕我们在字句上划来划去,能够划下去之后呢?然后放在书本里面,然后这个书本一合上以后呢,自己再也不去做观察,再也不去做思考了,所以说应当深思的意思就是把,这些所讲的广说的这些道理呢,一个一个在自己的相续当中去做观察,然后内心当中引发一种觉受。

了知死时今生的任何显现均不能跟随,因此希望诸位日夜唯一勤修正法。

那么通过这些了知,在今生的任何显现,今生我们执着的任何事物,不管是身体还是心也好,在死的时候没办法跟随我们到后世,今生当中的身体,今生当中的一切心念,实际上到了后世之后呢,完全都是这个一种新的身体,和新的一种心识。所以说我们就知道,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呢?把这一切的显现执着为实有又有什么用呢?这一切都会因为你的死亡而被抛弃在今生当中。那么自己孤独的趋向于后世的。所以因此希望一切的后学者,一切的具缘者日夜唯一勤修正法,那么其它一切无常的琐事必须要抛之脑后,唯一呢就是要勤修正法的。我们在修法的过程当中,有的时候认为,很多事情必须要做,这个事情好像必须要做,那个事情也是必须要做的,但是如果我们不把这样的一种心调向于正法的话,那么我们认为要做的事情是太多了。那么我们做完第一个事情之后呢,还有第二个事情等着我做,第三个事情等着我做,第四个事情等着我做。所以说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当中也是讲过,实际上轮回的琐事就像小孩做游戏一样,做完一个之后呢,又想第二个又想第三个,永远没有满足知足的时候。所以说世间的琐事根本做不完的,那么什么时候你真正能够做完,趋向于修法呢?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做完了。确确实实我们就知道,无垢光尊者教诫的这些法呢,非常的殊胜!有的时候是在家的身份,有的时候是出家的身份,都认为这个寺院我放不下,这个家庭我放不下,但是放得下放不下,反正就是说要做的话永远是做不完的,众生的分别心是没有尽头的,然后众生的这样一个想做的事情也是无有尽头的,很多事情就是本来没有很大的必要去做,但自己的分别心思考之后,总会找个理由说这个是很重要的事情,这个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但实际上无垢光尊者说这些事情什么时候一放下,什么时候就已经做完了,然后做完后怎么样呢,你自己可以一心一意的将自己的身心投入到正法的状态当中去的。这个方面应该好好的思考

这方面应该好好的思考,有的时候我们也是这样一种道理是非常正确的,那么下面就讲第二个科判,虽得梵天果亦是无常:虽得梵天果的意思就说是这个不要说其他的轮回的显现,得到了其他轮回中的享受,即便是我们得到了梵天果也是无常的,那么为什么这个方面把梵天提出来讲呢?因为梵天在很多地方讲是三界之主,那么他是这个三界的统治者,所以说如果得到梵天还是会无常的话,那么就说是其他的这个人道的身份哪,一般的这些现在我们平凡的身份哪,那么为什么不会无常呢?绝对是会无常的,所以让我们要知道这个是无常,还有另外一个侧面呢,就是说间接的要让我们制止对梵天哪,对其他的这些可以说是国王啊,对其他的这些享受啊,对其他的这些富翁啊等等,这个方面的执著,因为你得到之后呢还是要无常,最后还是要返回到这个状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我们没有获得过的果位呢一个都没有的,梵天我们曾经得到很多次了,帝释也得过很多次了,但现在看看自己的状况呢现在看看自己的身份呢,虽然得到很多次这样一种梵天帝释的果道,但现在呢还是一个学佛的凡夫,现在呢还是开始可以说是追寻以前的这样一种想法,还是说后世我得到一个什么样的人天安乐,那以你追求来追求去,最后还是在平凡状态当中没办法离开,或者说是比这个还要惨的,观察一下旁生哪,地狱啊饿鬼啊等等,这个方面呢以前它们也得到过梵天果位,但是怎么样呢实际上现在还是在感受着无量无边的痛苦的,知道梵天果位是无常,推知现在我的生命是无常,就是说知道梵天果位是无常,遮止我们对梵天的这样一种追求这样一种想法等等,一心一意趋向于修持正法等等,那么这个修持正法也不能是说这个唯一停留在下士道,那么应该把自己的心引身出离心方面,然后呢进一步发起救度一切众生的菩提心,将自己的心将自己的修法转为随解脱分或者说大乘殊胜善根修法的。

三界圆满善妙主,梵天乐生千眼等,** **声誉福德威光灿,亦无胜过死主时。** ** 纵成禅定住数劫,业尽之际必死亡,** ** 一切天人阿修罗,成就之士持明者,** ** 人间君主平凡众,皆畏死亡生无边。

那么三界呢有的地方讲:欲界,色界,无色界是三界,无垢光尊者注释当中呢讲就是说天上地上地下称为三界,不管怎么样呢反正呢就是说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可以或者说天上地上地下也可以,反正就是色界无色界,欲界天呢就是天上的,地下呢就是有饿鬼啊地狱啊旁生啊人道也有,地上呢就是现在一切众生也有的,反正就是说三界是欲界无色界也好,还是说天上地上和地下也好都可以这样理解的,圆满善妙主,那么这些在三界当中呢就说圆满善妙的主尊,这个主就是指主尊的意思,那么圆满呢就是指他的这个受用啊受用方面非常圆满,然后其他的这些功德也非常善妙的这些主尊,那么这些主尊是什么呢?梵天乐生千眼,本质当中还包括其他的这些主尊,梵天呢就是指三界的主尊,不能说是三界的导师,是三界的主尊,那么像这样是三界的统治者,地位上面,梵天的地位是非常高的,然后呢就说是这个乐生呢,乐生有的地方解释说就直接解释成大自在天,那么就是说是乐生是大自在天的艺名,有些地方就称为大自在天,有些地方称为乐生,然后这个千眼哪有些地方就直接解释成帝释天,帝释天他具有一千只眼睛所以说呢就是说帝释天他称之为千眼,那么在后面引用的教证当中呢,这个千眼可以指的是其他有一千只眼睛的天神,本尊哪还有四大天王啊,遍住天啊等等,这个方面就是在整个三界当中拥有比较圆满善妙的身分的人 ,声誉福德威光灿,亦无胜过死主时,那么他们在拥有地位的时候声誉是远播的,声誉远播那么梵天虽然住于天界,但是在人间,大家都知道梵天他的功德,所以说很多人对他非常赞叹的是他的声誉远播的,福德呢是非常圆满的,那么这个梵天他自己的福德是很圆满,帝释天的福德也是很圆满的,威光呢是非常灿烂的,就是他们自己所发出来的这种光明啊,所发出来的威严光明就是很灿烂,有的时候说他们身上发出来的光明可以遍及一由寻,乃至遍及更远的地方,所以我们就知道呢在三十三天以外都没有日月的, 为什么没有日月呢?就因为他们天人,天主的身体呢本身可以发出灿烂的光明,就这么善妙享受的天尊呢或者说天主呢亦无胜过死主时,他们也没办法超胜死主,那么在当他在自己的善业穷尽之后呢,他自己还是要死亡,所以说他再怎么厉害,还是没有办法超过死主,仍然会要死亡的。纵成禅定住数劫,业尽之际必死亡,纵成禅定就可以理解成一禅乃至无色界的帝释天哪就非想非非想,那么就是说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一禅天呢他主要是修成的禅定,而很多时间住于禅定当中,四无色定当中也是修成了禅定而住于这样一种境界当中,所以说呢他们在欲界的时候,在人间的时候,修得很多独特的禅定,所以说呢一旦获得这样一种果位的时候呢,生于一禅天哪或者乃至生于非想非非想天哪他们都会在八万大劫或者一万大劫啊,或者等等等等,很多大劫当中呢就说是安住的,安住在禅定当中,虽然说他们禅定修成了,可以安住数个大劫,但是业尽之际必死亡,当他们的引业穷尽之后呢还是要死亡,没办法通过禅定力来抵档这样一种死主,下面就是讲一切天人阿修罗,成就之士持明者,一切的这样一种欲界天人、世间天人哪或者就说无色界的天人哪还有呢这样就是说除了天人之外的阿修罗,像这样的话,阿修罗非天也好,还有成就之士持明者,那么这个地方所讲的成就之士和持明者呢如果理解呢成就之士可以理解成修苦行,成就的仙人这个叫做成就之士,持明者呢就是获得共同持明的这样一种修行者,因为在古代都有这些获得共同成就和共同持明的这些人,那么他们虽然就是说获得了很大苦行的成就,成就了无神通也好,或者说持明他自己能够修成这些明咒啊,或者修成这样共同的悉地啊等等,那么这个方面就不理解成佛法当中的成就,成大成就者啊或者大持明者啊没有这样讲,因为下面还要讲佛等等,他们是无常自性的,所以在这个地方讲主要在三界当中这个没有超越三时的凡夫虽然获得了这些梵天帝释,虽然获得了殊胜的禅定,虽然获得了共同的成就和持明,但是呢也没办法不脱离死亡,人间君主平凡众,然后再往下讲的时候呢人间的君主也好,国王也好,总统也好,主席也好不管怎么样,反正这些人间的君主他也会死亡的,平凡的这些老百姓呢也会死亡的,皆畏死亡都是恐怖死亡,都会产生这个死亡的,生无边,生无边呢可以说呢是生起这个死亡恐怖的时候是无边无际的痛苦,或者就是说因为死亡的缘故呢,最后还会投生无量无边之处的,从两个方面都可以来理解的,那么这一大段颂词呢主要是让我们知道三界,从三界之顶由顶非想非非想,乃至于就是现在我们平常众生的身份,没有一个不死亡,没有一个不害怕死亡,所以说呢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既然就这些梵天寿命非常长的这个天人都会死亡,现在我们处于人间当中活得最长也不过**100**年,然后如果遇到这些障碍,遇到这些死缘的时候呢也许就在下一个月,也许就在明年,或者说十几年之后呢就会死亡的,所以说在这十几年当中,在这个剩下的几个月当中,乃至于在剩下的几天时间当中我们应该做什么,那么如果说知道马上要死亡之后呢还不精进去修法的话,那么绝对是一个无心的人,主要是讲这些呢还是要敦促我们就说心向于正法,梵天大自在天遍入天,帝释天四大天王等光芒四射,普照世界,胜过千日之光,威光赫奕超过金山,福德声誉传遍天下,成为天上、地上、地下三界之主尊,并有圆满善妙之财富严饰,然而他们也有死亡之时。这个方面就讲出梵天开始宣讲到四大天王天本身呢就发出这些光芒,然后呢他们在世的时候呢给别人赐于悉地啊,遣除人间的违缘灾难啊或者就是自己享受啊,统治这些天人等等啊,实际上都是不可一世的,那么他们的福德也是传遍天下,但是最终的时候呢就是说这一切都要抛弃的,你的这些威严,你的这些财富,你的这些威光反正全部要抛弃了趋向天死亡,死亡之后又怎么样,死亡之后有没有把握还能够继续当这个天王呢,有的时候通过以前殊胜的业还可以 ,有的时候死亡之后马上就堕落到地狱当中。

有的时候死亡之后马上就堕落到地狱当中,马上堕落到旁生当中,没办法观察,以前我们在佛经中也是看见过,有一位帝释天他观察自己,他已经出现了死相了,出现死相之后观察自己,将投身于欲界的一头猪身,像这样的话非常着急,所以就想去求佛,求居士皈依之后可以免于这样种灾难,最后在佛面前一个居士面前受了皈依之后,然后获得了救护的,所以说从这个方面我们知道,他们死亡之后没有一个把握,有的时候你做了殊胜的善业,连续很多世做天王,但是当这个业尽了之后,因为他必定是有漏的,必定是一个有为法,所以说不是无漏也不是无为法的缘故,所以说即便是连续一百世天王,然后善业穷尽之后仍然要堕落的,从后面很多地方讲的时候还是有死亡还是有堕落之时。

《毗奈耶经》云: “诸比丘, 且看此等兴盛皆衰而无实,

像这样的话应该观看一切的世间只要有兴盛就绝对会趋向于衰败而无实有。

我忆昔日虽于轮回中转为梵天、帝释、四大天王等不可思议之尊主,然皆于不厌足中死亡,堕入恶趣。 ”

佛陀也是这样讲,我回忆以前我曾经在轮回当中转生过很多次的梵天、帝释、四大天王等不可思议的尊主,但是很多次都是在不厌足当中死亡的,我们在学习《白莲花论》的时候佛陀也曾经提到过在往世我主转轮王的时候,在做我主转轮王自主转轮王我主转轮王,在做这个转轮王的时候,最后在不满足当中,虽然他自己首先统治南瞻部洲,然后统治四大部洲,然后统治四大天王天,然后统治三十三天,在三十六代当中和帝释天平起平坐,最后还是在不厌足当中死亡,最后在自己的王宫面前如实地趋向于死亡的,所以说堕入恶趣,我们可以通过很多佛经的很多教证也知道,我们自己在以前做过梵天,做过帝释,做过四大天王等不可思议的尊主,但是都是在不厌足当中死亡,最后堕入恶趣的身份是非常多的,所以说有什么样可以满足的?有什么样可以信赖的?完全没有的,所以现在应该依靠这样一种殊胜的身份而修持佛法。

又言: “且观梵天帝释大自在,千眼遍入亦悉无常亡,日月须臾显现之游舞,大地四洲世界皆成空。 ”

然后观察梵天帝释大自在,千眼,千眼前面我们说有时候是专指帝释的,有些在很多 shixue 当中就直接指帝释,这个地方也可以指具有千眼遍入,或者说其他具有千眼天神,这些都是无常而死亡的。

日月他在时候佛经当中讲日月是日天子和月天子,实际上太阳它是太阳天子,他是个有情,月就是月天子,他也是个有情,他们自己通过以前的福德开始显现身体发光等等。

须臾显现之游舞,时间上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按照很多地方观察的时候,是须臾显现之后就趋向于死亡的,没办法长时间留存,这是一种游舞幻化。

大地四洲世界皆成空。日月显现的游舞也好,或者说大地四洲这些世界我们看起来非常坚固的这样一种所依这样一种器世间也好,实际上一切世界都有成空的时候。

四禅天及其余诸天、非天、一切苦行成就者、持明者也都超越不了死亡的规律。

四禅天这些住很长时间的天人,其余诸天,还有这些阿修罗非天,还有通过苦行成就者,然后共同世间的持明者,这些都超越不了死亡规律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修持如何超越死亡的修法,没有成就超越死亡的修法,所以说当他们自己业尽之后绝对超越不了死亡的规律,至于像佛陀菩萨这方面的话,虽然已经实相上面已超越了死亡生死的规律,但是为了救度众生的缘故,有的时候会示现,示现有生必死的这样一种规律。

《毗奈耶经》云: “成就四禅天与人非人,非天仙人苦行盛德者,虽住经久数劫尚无常,不可依靠人身如水泡,终将各自毁离何堪言?”

在律藏《毗奈耶经》当中也这样讲,成就这些四禅天的人,还有人非人,人非人就是紧那罗,有些地方我们在讲佛经当中讲这些紧那罗就是指人非人,人非人是怎么意思?以前我们也讲过,实际上这样一种人非人他是一类众生,他是一种有情,这种有情他是人的样子和人很相似的,不相似的地方就是头上有一只角,像这样头上长角,然后其他都和人他的身体或者面容都是很相似,所以说因为他是人身躯的缘故叫人,头上有角和人不一样的缘故叫非人,所以把这两个特征合起来叫人非人,还有一些经典当中解释人非人全部统称天龙八部,一切天龙八部都叫人非人,为什么一切天龙八部都叫人非人呢?因为就是说这些天龙八部都不是人,都不是人的身份,不是人道的众生,所以说叫非人,那么为什么叫人呢?因为他们在佛前听法的时候,都是显现人的身相,都是显现人的样子来听法的,所以说把这两个特征合起来叫人非人,也就是说人非人可以单独指一类的众生,然后也可以指一切天龙八部都叫人非人,这个是在可靠的经典当中论典当中如是介绍的。

非天仙人,非天阿修罗,仙人苦行者,还要获有这样一种盛德而具备这样一种禅定,具备这样一种神通等等盛德者。

虽住经久数劫尚无常,虽然住在世间很长,或者有的时候乃至于住于数劫当中,但是他们尚且无常。

不可依靠人身如水泡,现在我们的人身和他们的身体比较起来的时候就更加显得脆弱了,更加显得不堪一击了,所以说如果他们的身体最后都要死亡都要擅坏的话,那么现在我们人身也是更加不可靠的。

终将各自毁离何堪言?不需要讲的。

威慑四洲的转轮王、君主大臣、沙门婆罗门以及施主等一切平凡众生都无法摆脱死亡。

威慑四洲的转轮王他统治四洲,像这样的话有很大的威慑,还有其他不能够统治四大部洲的这些其他一般的君主,还有这些显现上面很大权力的大臣,实际上有的时候我们观察的时候,在我们身边的有些可以说能够观察到的或者说是国家的大臣、国王,显现上面是不可一世的,但实际上能不能跟这些转轮王比呢,能不能跟这些苦行仙人,或者说这些梵天帝释比呢?这些根本比不了的,但是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无常的本性,在这样的身份当中耀武扬威,或者说是在这样一种当中不可一世,他最后死的时候还是跟随自己的恶业而趋向于恶趣的,现在我们要看一下,有的时候认为我们自己很了不起,像这样的话自己很端正,或者就是很多有些钱财、或者说有些地位、有些名誉,我们观察的时候以这样一种端正有没有办法和天人比呢?有没有办法和帝释梵天比呢?或者说你自己的钱财有没办法和转轮王和其他的龙王比呢,还有自己的声誉有没有办法给这些其他的梵天帝释比呢,实际上一个都比不了,但是自己的眼光太过狭隘了,自己的心胸太过狭隘了,有的时候在这个状态当中牢牢执著根本出不来,只要我们把这些教义好好地观察,把自己的眼光放大一点,再观察自己的时候,就像一个小蚂蚁一样,有的时候就像一个小虫子一样,在这样的身躯当中到底有什么样可以耽著有什么骄傲的?所以说有的时候通过观察这些可以打破自己的傲慢,然后打破自己的傲慢之后呢,一一地去修持正法,这些方面都是需要了知的,还有就是显现了一点智慧,显现一点福德,能够稍微安住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的禅定,这个禅定和四禅定怎么比啊,像这样的话根本没办法比的,所以说有的时候稍微生起一点觉受的时候,稍微有一点点其他功德的时候,骄傲得不得了,但是我们按照佛经当中所宣讲的这些,对照自己的相续,对照自己的现状,有的时候一下子就把自己的我慢彻底扫除了,然后观察自己不管怎么样,还是终究要死亡的,死亡之后还是跟随自己的业力而转的,没有什么可以一定信赖的。

《因缘品》云: “具七宝轮王,其余小王臣,沙门婆罗门,施主等无常,众生皆如梦。 ”

在《因缘品》当中讲具有七宝的转轮王,因为转轮王具有这些金轮宝或乃至于玉女宝,这样一种七宝,所以称之为七宝轮王,或者说有的时候可以在空中飞行的缘故,也叫飞行王帝,有些佛经论典当中讲飞行王帝,飞行王帝不是指其他的,就是指转轮王,他可以在天空飞行,可以 chengjing 地飞行的缘故呢称为飞行王,还有其他的小国王的王臣,还有这些出家修道的沙门,还有这些具有高位种姓的婆罗门,一切施主都是无常的,一切众生都像梦幻一样的,在梦幻当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的,所以说如果我们知道这个是梦幻,现在我们正在处在梦幻当中,就不会把这些梦境执为实有而感受不必要的苦乐了,但是如果在梦幻当中,你执为真实的话,那么就会被虚假的现象所欺骗,然后自己在生死大鹏当中没办法觉察,然后还要广受很多的苦乐的。

第三、乃变化性故为无常:

因一切皆是迁变的本性故是无常。

今生无常乌云中,死主跳动闪电舞,

昼夜诸时降变雨,淋湿三地诸苗芽。

乙三、乃变化性故为无常:

因一切皆是迁变的本性故是无常。

今生无常乌云中,死主跳动闪电舞,

昼夜诸时降变雨,淋湿三地诸苗芽。

这个也是通过一种思学和现实结合的方式形象化的手法进行宣讲这样一种无常的道理。

首先是比喻在讲层层的乌云当中开始显现闪电,显现闪电之后夜夜开始降下大雨,降下大雨之后将整个大地的苗芽全部淋湿。这个方面就是说这个比喻。

通过这个比喻对照这个意义,就是今生一切都是无常的。今生一切无常就犹如乌云一样,在一切今生无常的状态当中,死主他在跳动,死主一刻都不安闲,都没有停留。有的时候是将这个众生收拾了,有的时候是将那个众生收拾了。所以我们观察一下,我们身边总是有人死亡的。即便是在山沟里面很少有看到道友死亡,大家看看这个外面拉进来的尸体,我们就知道了。只是在一片地方有的时候就有三四具尸体、五六具尸体,至少也是有一具尸体。那么在小小的范围当中每天都有这么多的尸体的话,我们再观察一下整个世界,整个三界,到底每天要死多少人。

所以这个死主他不断地跳动,不断地在显现让众生死亡这样一种作意。那么什么时候轮到自己?根本没有把握。不能说他们可以死,我肯定不会死的。你肯定不会死的依据是什么?你到底为什么不能死?有理由把它找出来。最多就是说你看我明天肯定不会死,明天我还会站在你面前说话,这个不是一个根据,不是一个理由。也就是如果说你明天不会死,你必须要把明天不会死的根据找出来。实际上我们怎么样找?根本找不出一个明天自己不会死,下一刹那自己不会死,死主绝对不会找到自己,绝对会饶恕自己的理由根据是什么样的?所以我们要发现死主的跳动,他在跳舞,或者死主他在不断地动作,所以什么时候自己的寿命到了,自己马上就死亡。很多人死亡的时候根本没想到我会死,但是就在一刹那间死缘就降临了。一刹那之后马上就死亡了。这个是非常非常多的。所以我们自己是根本没有把握的。

“昼夜诸时降变雨”,这个方面就是讲一切昼夜都在变化。“降变雨”这个“变”字,就是讲一切白天也在变化,夜晚也在变化。科判当中讲“乃变化故”,乃变化故就是说白天一切都是在变化当中,夜晚也是在变化当中,现在我处于有生命的这样一种众生,然后什么时候我就会变成一个死亡的尸体,什么时候我就变成一个后世的众生,这完全都是说不清楚的。

“淋湿三地”意思就是说整个三界没有办法逃脱无常的降临,整个三界都是变化的,都是变化的本性。所以无垢光尊者说:“乃变化性故为无常”。一切都是变化不可靠的,我们不要把变化无常的东西执著为实有,执著为恒常,为自己几十年后的事情,几年之后的事情做很多很多的打算,这些都是没有必要的。你虽然做很多打算,但你能不能活到明年,这个完全是没办法肯定的。

有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世间上的很多人,他在计划我明年怎么样,后年怎么样,几十年后怎么样,但是正在计划的时候,第二天就死亡了。所以这个时候计划全部成了无有意义。如果你要计划,还不如计划我死了之后怎么样获得解脱,或者怎么样往生,以后怎么样修法。如果真的要思维以后的事情的话,就应该好好安排自己的闻思修行或者修法的进程。这些方面要多思考。

【以暇满人身严饰的寿命犹如夏季空中密布的乌云,自然变化的死主跳起闪电的舞蹈,昼夜刹那不停恒时降下濒临死亡的大雨,普遍淋湿了三有中一切众生苗芽。】

现在的人身是暇满严饰的。暇满严饰的这样一种寿命根本不可靠。因为这个是无常的本性。尤其是现在处于五浊恶世,一方面是娑婆世界,一方面又到达了五浊恶世,一方面又到了这样简劫的时候,就是一切一切的罪业非常兴盛的时候。所以这样一种人身更加不可靠。就好像夏季天空当中密布的乌云,然后显现很多闪电一样。

在这样一种恶世当中,在这个简劫当中,死主,自然变化的死主他一直在跳动着,跳动这个舞蹈,然后昼夜不停地降下这些濒临死亡的大雨,普遍淋湿一切苗芽。就是说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不死亡的。

【《广大游舞经》云:“三有无常如秋云,有情生死如舞者,士夫寿命如闪电,如陡坡水飞速逝。”】

一切的三界无常犹如秋云一样,秋天的云瞬息万变的。

“有情生死如舞者”,这个舞者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舞者就是跳舞的人。跳舞的人就在不停地变化。有的时候就显现这个动作,显现那个动作,一刻都不停留。跳舞如果他站在那个地方不动,他就不叫舞者了。所以之所以叫舞者,他就不停地变化姿势,不停地用他的手啊、脚啊,姿势不停地在转变。所以从这个舞者我们就知道,一切有情的生死就像这样的,不停在转变的。

“士夫寿命如闪电”,一切士夫的寿命如闪电一样,就是根本没有停留的时间,马上就会消失的。

“如陡坡水飞速逝”,好像陡坡当中的水,根本不停留,飞快地逝去一样。

这方面就是让我们知道,变化的缘故是无常的。

下面讲第四个科判。

乙四、器情世界皆为无常:

器情世界就是所依的器世界和能依的有情世界。两种世界都是无常的自性。

【宣说长期稳固的器世界与赖以生存的有情世界均为无常之性。】

长期稳固的器世界作为众生生存的所依,就是说长期稳固也是在相对的时间当中长期稳固,实际上当坏劫到来的时候,在我们面前显现的大地或者其他的须弥山这方面的法全部都是要毁灭的,都是一个无常本性。

还有就是说赖以生存的有情是能依,因为是依靠于器世界生存的缘故,那么这些一切有情的世界也是无常的本性。

【器情无常世成坏,七火一水风毁时,

大海洲山所围绕,四宝山王亦无常,

当思一切定有成,一虚空时诚修法。 】

器世界、有情世界是无常的。整个世界成坏,终有一天会变成坏灭的本性。因为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成住坏空,成住坏空就是一切器世界的本性。一切有情生即必死这也是有情界的本性。所以器情无常,世间决定会成坏的。

“七火一水风毁时”是讲器世界毁灭的时候,毁灭的时候通过七火毁灭,一水毁灭,一风毁灭。共同的说法就是: 通过火烧毁一禅以下的世界。从地狱这样一种器世界的所依乃至于一禅天,它的天宫在七种火次第生起来的时候都会被毁灭。就是一次大火烧的时候从地狱烧到一禅天,中间全部烧毁。然后慢慢形成。形成之后第二次火又烧,这样烧七次,都是从地狱乃至于烧毁一禅天的宫殿。所以地狱还有这些饿鬼这些城市,还有人间的城市,乃至于四大天王天、三十三天、他化自在天,乃至于一禅天,全部被业火烧毁,七次烧毁。

一水就是水淹二禅。水淹二禅的意思就是当七次火完了之后又开始毁灭,毁灭之后从天界开始下大雨,下很大的大雨之后,然后水把这个从地狱的所依器世界乃至于二禅天的宫殿全部被水冲毁。比喻当中讲就好像是食盐融入于水当中一样。一切我们看起来非常坚固的这些大地、须弥山、二禅天的宫殿全部被水淹得全部被毁坏了。

风毁的时候就是七火一水之后再毁灭就成了吹大风,风吹三禅有这样说法。风吹三禅的意思就是说当这个十字型的金刚风吹起来的时候,从地狱这样一种所依乃至于三禅天的宫殿全部被摧毁。像这样一个都留下,就像风吹微尘一样,所有的这样一种器世界的所依全部毁灭无余。

第四禅天呢?第四禅天不被火、水、风毁坏。但是并不是说明它是恒常的。因为我们以在学《俱舍论》的时候也是提到过。当一个天子他降生到四禅天的时候,随着天子的降生,他的所依的宫殿也和他同时显现。当这个天子堕落的时候,他的宫殿也随之会毁灭的。打比喻讲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天上的星星就像四禅天的宫殿。一个天子生上去的时候,一个宫殿就形成了。然后他死亡的时候,这个宫殿就毁灭了。所以这样一种四禅天的宫殿,虽然离开了七火一水一风的毁坏,但是它自己也是无常的自性。

这方面就讲到器世界都是无常。那么如果从地狱到四禅天都有毁坏的话,那么无色界我们知道,无色界它是不色,没有色法的。所以我们就知道,一切器世界全部都是毁坏的。这个方面主要是讲器世界毁坏。

“大海洲山所围绕,四宝山王亦无常。”四宝山王就是指须弥山。

那么须弥山是怎么样的?它是被大海洲山所围绕的。那么大海洲山所围绕也好,还是四宝山王也好,实际上都是无常的。

四宝山王就是指的须弥山,那么须弥山是怎么样?它是被大海洲山所围绕的,大海洲山所围绕也好,还是四宝山王也好,实际上都是无常的,也就是说这个方面并不单指四宝山王会无常,围绕四宝山王的大海、洲山这些方面都是会毁灭的,大海当然我们就知道,世间上的四大洋也好,还有就是说从铁围山到须弥山之间的八大海也好,还有洲就是指四大洲、八小洲,等等,这个方面就是洲,山呢就是指这样的七金山、铁围山,这个方面就是说指的是山的自性,然后所围绕的四宝山王、须弥山也是无常的。“当思一切定有情,一虚空时诚修法。”应该思维呢一切器世界,全部都有成为一虚空的时候呢,应该恒时修法的。平时我们对大地,对这些认为坚实的恒常,但是呢通过佛经的无垢金刚语就可以知道呢,这一切最终都要变坏,那么如果说这一切非常坚固的这些金山、铁围山、或者金刚大地都会毁坏的话,我们现在住的房子算什么?实际上我们现在所执著的房子、院子、水沟,还有其他的城市当中的建筑,全部都是无常的,《前行》当中讲的这些都像蜂窝一样、都像蚂蚁的蚁穴一样,所以说和真正坚固的须弥山相比较起来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一点恒常的自性,全部都是非常微脆的自性,所以说为什么要对这些东西这么执著呢?“长期思维此理,以外器世界之毁灭来说明内有情的无常性:”,那么首先是宣讲外器世界的无常,然后呢再开始宣讲它的能依呢内有情的无常,那就次第宣讲的。“初劫形成时,于空无所有、无阻无碍的虚空界中,形成了金刚不坏的金刚十字架风,”那么首先在这个,可以说世界我们知道有成、住、坏、空的四个阶段,成、住、坏、空的四个阶段,首先这个劫形成的时候它的前面是一个空劫,空劫的时候是空无所有的、无阻无碍的,整个一个一片大虚空,就是从这样一种一个三界,比如说毁坏的时候,从地狱、金刚大地以上,乃至于就是说一禅、二禅、三禅,反正就是按照不同的观点,都是成一片大虚空界,根本没有一点点的建筑、一点的有碍的自性,就是属于无阻无碍的虚空界当中,那么在一种虚空界当中呢,首先是是形成风轮,就是说金刚不坏的金刚十字架风,这个就称之为风轮,那么这个风轮猛烈的开始吹的时候呢,首先是这样一种风轮显现,然后风轮显现的时候呢,首先是形成风轮,然后“其上形成了坚如金刚的水轮”,首先呢是这个虚空界,虚空界有许多的观点,一个方面就是说毁坏的时候呢,很多无分微尘,它就散于虚空界当中,它没有组成粗大的色法,在成劫的时候呢,开始众生的业力形成,然后形成风轮,然后一切飘于虚空界当中的微尘慢慢开始聚合,像这样的话就开始形成器世界也有。但是按照有些地方讲呢,就是说虚空界当中浮现不浮现微尘这个不是个关键问题,主要是众生的业力,众生的业力如果它是形成,它成熟的时候呢,即便在虚空当中没有飘浮这些一切器世界粗大色法所依的这个四大的微尘的话,实际上也可以形成器世界的,因此说,这个方面首先是众生的业力形成这个风轮,然后在风轮吹很长时间之后呢,其上,其上就是在风轮上面形成了坚如金刚的水轮,这个也是众生的习气开始成熟,成熟之后呢,通过众生的习气,在风轮上面呢形成了坚如金刚的水轮,“在水轮上形成量同第一禅天具铁围山之金刚大地”,那么在水轮上面首先是形成金刚地基,像这样的话,就是说具有铁围山的金刚地基呢首先形成,有些地方讲这个是金轮,在这个水轮上面形成一个金轮,然后呢,“在大地上,由于空中降雨而形成汪洋,翻滚的水泡分别形成高山与洲岛。”那么有了大地以后呢,空中降雨,降雨之后呢不断地翻滚,不断地翻滚之后呢慢慢慢慢这些这个水呢开始凝固,凝固之后呢就形成大地上面的这些高山、还有洲岛等,低洼的地方就形成大海洋,等等,就从这个方面进行宣讲的。这个方面就是整个器世界的形成过程。这些方面在《俱舍论》、还有在佛经的《**经》?(54:37)当中,这个方面都讲了很多器世界怎么形成的经过,但只不过呢,有些地方我们也知道,通过众生的不同的业力,它的四周,铁围山或者说须弥山等等这些构造呢不一定都是一样的,佛经当中有很多宣讲,有讲多不同的器世界的构造,原因呢并不是说佛经自相矛盾、自相抵触,而是因为众生面前的器世界都是不相同的,都是不一定相同,所以佛陀跟随很多不同的业力宣讲的,有的时候呢就是讲四周须弥山,有的时候也不是如是宣讲的,有很多不同的讲法,“小洲世界的须弥山由四种珍宝而成”,这个小周世界呢并不是指四大洲旁边的八小洲,不是这个意思,这个小洲就是整一个世界,一个世界当中的中心,是须弥山的,像这样观待于三千大千世界来讲的话,就是一个四周须弥山,一对日月的这样的一个世界称之为一个小的世界,说这个地方小洲世界呢应该从这个角度了解,这个须弥山王呢由四种珍宝组成,“即东方由水晶而成,南方由琉璃而成,西方由莲宝而成,北方由纯金而成”,那么就说须弥山呢,它是入海、海下面八万由旬,海上面八万由旬,像这样一种非常高大的须弥山,须弥山的东方是水晶,它的质量是水晶宝,然后南方是琉璃,琉璃是蓝色的,所以说呢靠近南方呢,天空是蓝色的虚空,所以说我们南瞻部洲的天空是蓝色的虚空的原因,就是因为须弥山的南方是琉璃宝,反射过来的时候整个虚空也呈现蓝色,西方由莲宝,红色的莲花宝组成的,北方由纯金组成,像这样的话北方的天空是纯金色的,“与水交界处的持双山等七山之间是七湖围绕的外海滩”,那么就是说有七山,七山的质地呢是纯金的,这个在《俱舍论》当中讲了,就说七山是纯粹由黄金组成,那么须弥山呢是由四宝组成的,那么与水交界处的这个持双山等七山之间呢七湖围绕的外海滩,也就是说怎么样具体理解呢?从这样一种持双山以外,铁围山以内的,这个过程当中就是平时我们所讲的四大部洲的所存之地,“东方有半圆形的东胜身洲以及依之而存的身洲与胜身洲”,那么在这个外海滩上面呢,就说在东方有东胜身洲,它的这样一种形状呢是半圆形,因为它的地形是半圆形的缘故呢,东胜身洲的有情的脸形也是半圆形,还有依之而存的身洲和胜身洲,这是两个辅洲,两小洲,“南方有肩胛骨形的南赡部洲与依存的拂洲、妙拂洲”,南方呢就是南赡部洲,现在我们所依存的这个世界,那么这个南赡部洲的地形是肩胛骨,肩胛骨的北方,就是说是上面它是大,下面它是窄,所以说呢,南赡部洲众生的脸形呢也是这样一种上面宽下面窄的,平时我们看到时候就是这样,尤其是瓜子脸,一看的时候就更明显了,所以说像这样看的时候呢,南赡部洲它的地形是这样的,那么脸形也是这样的,它的辅洲是拂洲和妙拂洲,“西方有圆形的西牛货洲及行洲、胜道行洲”,这个西方呢,西方的地形是圆形,脸形也是圆形的,然后呢就说它的辅洲是行洲和胜道行洲两个辅洲,然后“北方有四方形的北俱卢洲和声不美及声不美曰洲”,这个方面也可以类推,反正它的地形是四方形的缘故呢脸形也是四方形的,它的辅洲叫声不美、声不美曰洲,因为死亡的时候呢,出现的死亡的声音是非常不美的,所以说主要是从死亡的时候出现的这样的不美的声音而立它辅洲的名称。“须弥山上方是尊胜宫、四园林、东北方大香树严饰的善见城。”那么在须弥山山顶是三十三天,三十三天的主要的宫殿建筑是帝释天王所住的尊胜宫,然后还有四种园林,然后还有东北方有大香树,西南方还有善法堂,那么通过这些严饰的善见城呢,就是指三十三天的宫殿。“群山的边缘是大海,海的四周由等同持双山的铁围山环绕,并有日月庄严,这就是器世界。”群山的边缘呢就是大海,因为它有七种金山层层围绕着,层层围绕着的这些边缘呢,每一个里、外呢都是由大海围绕,除了最外的铁围山外面没有大海之外,铁围山的里面就是大海,大海的边缘就是持双山,然后里面再是一座一座金山,然后最中间是须弥山,这方面呢就是说边缘是大海,海的四周,就它的最边缘呢是铁围山,铁围山呢围绕着整个可以说四洲四界的。并有日月庄严,那么在这一个世界当中呢,一个四大部洲,一个须弥山呢,它是有一个太阳,一个月亮,中间呢就是日月庄严的,那么这个日月运行的位置呢,是处于须弥山半山腰,须弥山半山腰呢就是日月在这段运行,所以说呢,天界三十三天是没有日月的,但是虽然没有日月,前面我们讲过,它有天人身体的光芒的缘故呢,不需要日月,这就是器世界,这个就是器世界的一个世界,一千个这样的世界又叫一千小千世界,乃至于慢慢类推呢,就三千三千世界,所以这方面就介绍了一个器世界。那么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