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2月)05
1. 如何理解对量、非量 -《加行教材》2-41课
问:前行41课:以前有位大德开示时也说:"现在的科学界,对量与非量根本没办法分析,对心识中贪心、嗔心等种种分类,也没有真正去研究。",弟子不明白对量、非量的含义,请法师慈悲开示。
答:量有衡量、标准的意思,能够不错乱的通达(或者取受)相关所知法则称为量,有多种分类,包括现量、比量等等,例如眼睛无误见到色法,是一种现量,通过正确的推理成立一个观点是比量。
非量,意思就是不是量,不能成为量,不是正确的量,无法正确地通达取受相关的所知法,比如你的眼睛出问题了,那你的眼识就不再是量,而是非量。(正见C1)
2. 关于修曼茶罗的问题
问: 一、讲记中所修曼茶罗部分:首先,在所修曼茶罗的基盘上,放置五堆所供物。这五堆,可以明观为五部佛,也可以明观为皈依境。 如果明观为五部佛,那么,将位于中央的一堆观想成毗卢遮那佛,由如来部尊众围绕;前面的一堆观想成金刚不动佛,由金刚部尊众围绕;南方的一堆观想成宝生佛,由珍宝部尊众围绕;西方的 一堆观想成无量光佛,由莲花部尊众围绕;北方一堆观想成不空成就佛,由事业部尊众围绕。 或者,像明观皈依境那样,将中央的一堆,观想成与根本上师无二无别的莲花生大士,大圆满传承诸上师以重楼式安坐;前面的一堆,观想成释迦牟尼佛,由贤劫一千零二尊佛围绕;右侧的一堆,观想成八大随行佛子,由大乘圣者僧众围绕;左侧的一堆,观想成声闻二圣由小乘圣者僧众围绕;后面的一堆,观想成光芒四射的方格架内,层层叠叠放置着法宝经函。 不管是哪种观想,都要将所修曼茶罗放在供台上。 师兄们提出问题:如果观想为五方佛方向是从中开始 ,自己的前面为东方,顺时针的方向到南方、西方、最后北方。不会弄错方向。如果观想的是皈依境,中央的一堆观为与根本上师无别的莲花生大士,前面的一堆是不是自己的前面(东方)还是在自己的对面(西方),右侧是自己的右手方向还是反方向?左侧是自己的左手方向师兄们说法各不一致。请教法师开示。 二、修曼茶罗:供完一遍五堆后 ,所修曼茶罗上的所供物到下再供一遍三十七堆曼茶,接着供一遍三身曼茶之后便供到供桌上。
1. 观想为东方是可以的。也可能有多种方式。左右指的是皈依境自身视角的方向,皈依境的右边,我们看着是在左边。
2. 也是可以的。(正见 C1)
3. 学佛形式疑惑
问:有师兄问:
自己尘缘未了,暂时不可能全身心投入修行,去追求解脱。
不过,渐渐发现,于世间法要想走向极致的时候,难免会遭遇各种各样的瓶颈,而能引领我们顺利走出困境的,最有效的方法,往往就是佛法。
从这个角度来讲,是不是以菩提心摄持,一心一意做好世间法,同样是在修行佛法呢?同样是在追求解脱呢?
答:"于世间法要想走向极致的时候,难免会遭遇各种各样的瓶颈,而能引领我们顺利走出困境的,最有效的方法,往往就是佛法"
你追求世间法"极致"的动机是什么?是出于对世间法的贪执还是什么?是真正的利他心吗?
"从这个角度来讲,是不是以菩提心摄持,一心一意做好世间法,同样是在修行佛法呢?同样是在追求解脱呢?"
如果你有真正的菩提心,有比较高的境界,能够把世间法转为道用,某种角度也可以这样说。
但问题是,如果你对世间法还很贪执,连出离心都没有,那说自己有菩提心就更困难了,如果用菩提心来伪装自己的贪欲,那就可能是自己骗自己。
"一心一意做好世间法
"也有各种方式,如果把这句话换一下:"一心一意醉生梦死、一心一意纸醉金迷、一心一意贪图享乐、一心一意在轮回里打滚",那后果是怎样你自己也应该知道。
当然,心里偶尔泛泛的想一想菩提心,也有功德,也可以种下善根,
但什么时候善根彻底成熟就不好说了,也许是若干个大劫之后。
如果今生没有获得解脱,那么死的时候就要努力争取往生净土,如果没有往生净土,那就继续轮回,轮回去哪里,是去恶趣,还是善趣,那就看业力了。
【◎ 世间法、出世间法不可兼得
如今有些人觉得,修法不需要丝毫苦行,在成办今生俗事,享受幸福、快乐、名誉的同时,也能修成正法。甚至还有人说:"你看我上师就是最好的例子,不要说修行境界很高,对世间法也相当在行。不论是做慈善还是摄受弟子,什么都圆融无碍,吃顿饭也能体现各方面的能力,太圆满了!"
其实,怎么会有如此两全其美的好事呢?对每个人来说,出世间法好的,世间法肯定不好;世间法好的,出世间法肯定不好。自以为二者兼而有之的那些人,不管是你的上师、同修或是其他什么人,只是世间法比较突出而已。
如果你觉得他各方面都很棒,那他也只是随顺你、随顺世间而已。但过于随顺世间的话,不可能具备真正的出世间法功德。凡是想世出世间法一举两得的人,就好像认为有两个尖端的针可以缝纫;或者水火可以放在同一容器内;以及可同时乘骑向上向下行驰的两匹马一样,显而易见,这种情况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在这个世界上,不论从智慧、悲心、人格乃至各方面考察,没有任何一位补特伽罗,能胜过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但佛陀也没有想出世出世间法同时成就的方法,因此犹如丢唾液般舍弃了转轮王的国政,离开皇宫来到尼连禅河畔,在六年里历经苦行精进修行,期间每一年只喝一滴水,只吃一粒米[2]。佛陀还说过:"我于无量劫,具足修苦行,清净诸业障,得胜智功德。"佛以自己的行持告诉我们:证悟绝非轻而易举,想一边享受世间,一边获得出世间成就,是不现实的。
既然佛陀都不能兼顾,那谁又有能力两全呢?所以,作为修行人,我们不要太放逸,也不要太傲慢,自己应该知道自己的根机。
有些居士听后,可能忧心忡忡:"如果世出世间法不能兼得,那我不放弃家庭和工作,是不是就永远没机会修行了?"
这倒也不是,我刚才所讲的,是上等修行人。你做不到的话,也可以用次一点的标准要求自己。像昨天在论坛上,有些大学生很羡慕出家人舍弃一切,多年来在寂静地闻思修行,作为一个居士,可能做不到这种上等修行,更做不到佛陀那样的苦行。但我觉得,一边学习、工作,一边修行,也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不过,有些人不喜欢做下等修行人:"如果做不成上等,那我中下等的也不做,干脆不修行了!"这种说法有些偏激。就像做人,你若做不成最好的人,又不愿做中下等的,那是不是人都不做了?或者像读书,你读不到前三名,就书都不读了?很显然,这种选择是错误的。不能名列前茅,至少也要完成学业;做不了最好的人,做个差不多的也可以。修行也是如此,把能做到的做好,这才是最重要的。
还有人可能问:"世出世间法不能兼得,那怎么理解六祖的'佛法不离世间觉'呢?"
其实,这句话可以从两方面解释:对上等修行人而言,他们获得成就,并具有极高境界,虽已看破一切,但因悲心推动,还会以世间法度化众生,这是菩萨的不离世间法;而我们凡夫人修行,因为不能纯粹地修出世间法,所以在做中下等修行时,仍可以兼顾一部分世间法,尽管不一定能即生成就,但也会为来世积累资粮。
因此,对这些道理,大家需要多方面观察。其实,对从小就学佛的人来说,一般不会有很多矛盾。但后来才遇到佛法的人,在原来固有的信仰上接受佛法,还是会经常冒出各种疑惑。在这个时候,系统闻思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 以米拉日巴尊者为例,说明世出世间法不能两全
昔日,藏地的米拉日巴尊者,修行时口中无食、背上无衣,仅仅依靠荨麻充饥。到了最后,他整个身体形似骷髅,身上绿毛丛生,长满吸血虫,以致别人看到他时,都认不出是人是鬼。
尊者身上的绿毛,是吃荨麻的结果。荨麻,不知道你们吃过没有?我小时候放牛经常见到,非常好吃。不过上面有刺,不小心扎到手很疼。尊者修行的地方荨麻很多,吃完最初带来的粮食后,他没有再去化缘,好几年中就吃这个。时间久了以后,他的衣服烂了,一片也不剩,毛孔和头发都变成了绿色。
有一天,一群猎人来到他的山洞前,被尊者的样子吓了一跳,大叫:"你是人是鬼?"尊者回答:"我是人,一个修行人。"猎人们几天没打到吃的,准备抢他的食物,但进洞里一看,只有荨麻,其他什么都没有。他们问:"你修行的粮食在哪儿?"尊者答道:"我的粮食早就吃完了,一直吃荨麻,暂时还没有得到别的供养。"
一个猎人问:"供养修行人有什么好处?"尊者说:"可以给自己带来福气。"猎人轻蔑地笑道:"好,那我就供养你一次吧。"说完,他把尊者抱起来摔在地上。尊者本来就骨瘦如柴,这一摔让他非常痛苦,但他还是对猎人生起悲心,不住地流下眼泪。
另一个猎人很同情尊者,劝那个人说:"你不要这样做,你看他真是一位苦行者。即使不是,我们挨饿也跟他无关,你这样对待他算什么?"然后,这一群猎人就离开了。
他们走了以后,尊者并没有念恶咒,但也许是护法神的惩罚,或者是作恶的业报现前,不久以后,那个欺辱尊者的猎人因为一件事,被法官判处了死刑。除了那个好心的猎人外,其余人也都受到了很重的处罚。
可见,因果确实是不虚的。你干了坏事,当下不一定会感果报,但它已经埋藏在你的"基因"上了,这就是所谓的"业"。一旦这种业力成熟,必定会给你带来痛苦。
因此,希望大家不要在因果面前充英雄:"无所谓,我来偷盗!我来杀生!"就像一个人主动吃毒药一样:"没事没事,我来吃!"等你吃完了以后,就算暂时无恙,但毒性一发作,也只有独自承受了。实际上,因果真的很可怕,但很多年轻人,甚至包括修行人,还不明白它的厉害。
当然,这里不是讲因果不虚,而是讲米拉日巴为了获得出世间成就,怎样舍弃世间一切,坚定不移、饱经沧桑精进修法。如《大庄严论经》云:"不作难苦行,不得一切智。"这个公案也说明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不能同时成办,不然,像米拉日巴尊者那么聪明的人,以前学恶咒一学就灵,如果真有两全之策,他又怎么会做不到呢?
传记中还记载:米拉日巴尊者在上师马尔巴前求得正法后,有次回了一趟家。当时他家的房子已经倒了,母亲也早就过世了,他最喜欢的《大宝积经》被雨水淋得七零八落,几乎成了鸟巢。伤心之余,他把母亲的骨头作为所依,作了超度,并想把《大宝积经》供养给从前教他识字的老师。
可到了老师家,才知道老师也已去世了,就把这部经供养给老师的儿子。老师的儿子对他说:"既然你是马尔巴的传承弟子,就应该学你上师那样享用明妃。不如你去弄一所房子,把你未婚妻结赛娶过来,继承你上师的宗风,这样不是很好吗?"尊者说:"我没有上师那样的境界。大狮子跳跃的地方,小兔子自不量力跟着去跳,一定会摔死的。"
现在有些人对米拉日巴的苦行很不理解,觉得他为什么非要抛弃一切?其实对不懂佛教的人而言,什么话都会说,什么话也都敢说。不要说对于佛教,就算是世间上,尤其是去了一些自由国家后,不少人疯狂般地什么都说,觉得自己能说点与众不同的,才显得特别有水平,但这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对于米拉日巴的传记、对于很多高僧大德的传记、对于特别有价值的历史故事,不了解的话,千万不要妄加评论。这一点,分别念重的人尤其要注意。像这次来参加研讨会的人,希望你们以后要有公正的态度,不要把什么都当成迷信,统统扔进历史的垃圾箱,不然,你到晚年时绝对会后悔的。因此,希望大家一定要有智慧,这样才能分得清真与假。】
以上是《前行广释》当中的内容。
虽然暂时没有条件出家,但也可以尽量抽出时间来闻思修,以在家的身份努力行持善法,也是修行,也有解脱的机会。
但如果完全没有出离心,继续以贪执轮回的心在红尘里摸爬滚打,虽然终究会解脱,但具体是什么时候就不清楚了。你可以说自己在修行,但修行的效果如何?对世间法的执著是否降低?烦恼是否减少?自己可以观察。(正见C1)
问:以下是这位师兄的回复: 看完了......不过,很抱歉呀!此心不死。
一来、对生死轮回,未能尽信,所以法师的回复,说服力,于我这个顽劣的学子大打折扣。没想过今生要成佛啦,不过,就算是这样,自己很清楚自己的目标;
二来、也相信,菩提心不会轻易升起,可是,每日的行持不正是为了培养她吗? 是否在培养菩堤心,则要与眼前所做的事情联系着,观察自己的发心,对吗?请问法师可有问及我目前所做的工作?
三来、法师讲的话,看着很受用,专用名词一个接一个,只是自己学佛时日短浅,多数名词看得似懂非懂。能请法师不用佛学名词,把上面的一番话,再说一遍吗? 四、我只是暂时羁绊在此境地中,相信通过自己的调整会走出来的,至于出来后去向何方,现在还不知道。[憨笑]
五、有两个自己非常崇拜的修行人,一位从商入道,一位恰好相反,从格西入商,都做得非常极致。深知自己不具有那样的智慧与毅力,不过,这些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依然给我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始终坚信可以在看似对立的事物中寻找到微妙的平衡,也坚信事物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这两位修行人是稻盛和夫与"钻石和尚",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与处理的方式,对我目前的生活状况,比较具有指导性。只是,发现目前的自己心智发展方向,与所向往的境界不相符,于是在不断地探索改变自己心智模式的方法。虽然自己有很多问题急待解决,而且修行以来发现问题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是越来越多(这个状况让兴奋!),不过,不排除几年以后的某一天,当肩上的重担自然而然地卸下的那一刻,我会毫不犹豫地舍弃现在的生活。但那时,我必须非常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舍弃眼下的一切。
(圆融备注:这位师兄对佛法有些许自己所感知的信心,也比较能看到一些事物本质,按照他自己看法:他没有办法认识到大礼拜在对治自己傲慢心上有什么具体帮助。我们常规解释似乎不能帮助到他。)
1. 这位师兄从事亲子教育,会把自己了知的佛法智慧运用于工作中,据他自己说,非常有用。2,由于这位师兄的孩子现正在国外读书,成绩优异,学费昂贵。故而经济压力比较大。
答:我不太清楚你说的这位师兄是否是学会学员。如果不是那就另当别论了(讨论就到此为止)。 正如他自己所说"对生死轮回,未能尽信", 对因果轮回是否存在都还不太相信的情况下,菩提心还是很遥远的。 如果他能承认自己的不足,承认自己确实对轮回还很贪执,还放不下,那也没什么,这很正常,需要一个过程, 可以多鼓励他有空多看书、多了解。 如果他不正视这一点,希望菩提心的名词来包装自己、美化自己,粉饰自己的烦恼,那是他自己的事情,如果他还不满足,希望我这个出家人认可他,从与众生结善缘、安慰一下的角度,我也可以说一些安慰的话,诸如"你很不错,你很棒,你很有善根"之类的话,但个人在此处不愿意这样妥协,因为个人并不相信一个人在不相信因果轮回的情况下所做的"修行"能有多高的境界。 你提到:"这位师兄从事亲子教育,会把自己了知的佛法智慧运用于工作中,据他自己说,非常有用。" 佛法肯定是有用的,看你多大程度能够和佛法相应。不需要知道他具体做什么工作,知道"一心一意做好世间法"这句话已经足够,"一心一意做好世间法"和"在做世间法的同时腾出精力思维出时间法"是两回事,这个前提是他自己的设定的。 每个人的善根因缘不同,我们不指望每个人都马上成为修行人,如果标准降低一些,他这样也没有什么,总比完全不学佛要好一些。 如果标准高一些,那就是另一回事。 如果一个人对轮回的存在都不相信,不可能有真正的菩提心,如果他的想法就是希望自己生活得的更好,活得更快乐,就是追求今生的安乐,那就承认好了,承认这一点也没有什么,如果非要说自己是"以菩提心摄持",未免有点荒谬。个人并非在抨击他的生活方式,而是在对他奢谈菩提心的做法表示不满。 他可以举稻盛和夫的例子,这没什么,首先我们不知道稻盛和夫的修行境界究竟怎样,在此不做评价,即使他有很高的境界,我们也可以想想,自己是否有那样的能力,就像一个天才学生,每天逃课,每次考试都是满分, 另一个非天才学生想要效仿,结局可能就是被开除。 他提到"始终坚信可以在看似对立的事物中寻找到微妙的平衡,也坚信事物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对此可以说,可能性是有的,问题是多大。如果他打算这样去尝试,自己去做就可以了,这是个人自由,但请勿给自己贴上"以菩提心摄持"的标签,更勿奢望我认可这种奢谈。 再回到开头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讲,是不是以菩提心摄持,一心一意做好世间法,同样是在修行佛法呢?同样是在追求解脱呢?" 这种可能性是有的。 (正见C1)
4. 福德资粮与随福德分善根的区别
问:随福德分善根不能成为解脱的因,而成佛却需要圆满福慧二资,请问这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共同点有哪些?
答:随解脱分善根当中包括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正见C1)
5. 关于学习佛法和与家人相处的矛盾问题
问:弟子的一位同修道友在学习佛法和与家人相处上遇到了矛盾,每天早上做功课,做完功课上班,晚上下班吃完晚饭就开始听上师讲法或者参加小组共修或者做功课,所以与丈夫没有时间交流,对孩子的辅导也跟不上,导致夫妻感情越来越淡漠,孩子的学习以及成长中的问题也得不到及时解决。但是如果把时间用来陪伴丈夫和孩子,自己的功课以及上师的传承又落下了。这位道友也很苦恼,请教法师应该怎么做?
答:可以学习一下这里的开示 《家庭、工作与修行的平衡》。
(引用网址失效)篇开示也要好好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