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前行》第129课20210624

《前行》第129课-答疑全集

目录

1. 名颂解释

2. 七支供

3. 顶礼支

名颂解释

问:金刚乘道的方便可谓多之又多,加上无需历经艰难困苦,完全是利根——信根、精进根、慧根等坚固者的行境。这里金刚乘的乘怎么理解?

答:金刚乘简称密乘。佛教可以分为大、小二乘;大乘又称菩萨乘,若以因果来分则有显、密二宗。即大乘佛教可分为因乘及果乘,因乘名般若密多乘,一般称为显教,或直接称为大乘;果乘就是金刚乘,一般称为密教或密咒乘,亦有通称密宗。

【乘】音译为衍那。有乘物、运载、运度等意。指能乘载众生,运至彼岸者;亦即指佛陀之教法。乘有大乘、小乘、一乘、二乘、三乘、五乘等。(正见B1)

问:这当中的根怎么理解?

答:根:能生的意思。增上的意思。

五根:指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五根的根,是能生之义,也有增上之义,如草木之根,能生干枝花果。五根的根,又有净色根与浮尘根的分别。浮尘根又名外根,是四大粗色所造,就是我人彼此可见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五种感觉器官。但这是外在的根,没有生识的功能,其作用在于扶持内根,故又名扶根尘(扶持内根的尘法)。净色根又名内根,也称胜义根,是一种透明的、清净的物质,是净色四大所造。净色根为生识之处,以现代的科学智识来看,此即为神经纤维及神经细胞。佛书中有形容外根的偈子,曰:"眼如葡萄朵,耳如卷菜叶,鼻如双垂瓜,舌如新偃月,身如腰鼓颡。"《俱舍论》载:"五根者,所谓眼、耳、鼻、舌、身根。"见分释条。(正见B2)

七支供

问:修上师瑜伽时七支供如何修?有时仪轨念完了什么都没有想起来,是不是念到每一支的时候,停下来观想一下顶礼、供养、忏悔?

答:在念七支的时候可以念慢一点,给自己留出时间,观想是来得及的。一边跟着词句念,一边就观想顶礼、供养、忏悔一切罪业、随喜一切善根......这是一个熟练的过程。如果熟练之后稍微快一点的时候也可以随文入观。刚开始可能是很难,但很难也要念,每念一支停下来观一下,然后再开始念第二句,完全没问题的。(生西法师)

问:如何将七支供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怎样行持修行更有利?

答:将七支供融入到生活当中,观待七支的这些修法,可以把七支的思想融入到这里面,有些是可以对应的:看到美好的东西时,我们可以去供养,走路时看到好的人、好的风景、好的食物、好的衣服,都可以观想供佛;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我们要想忏悔;看到好人好事的时候,我们要想随喜;经常性地做回向;看到这么多众生很可怜,我们要祈祷佛法长久住世,或者祈祷度化众生的高僧大德长久住世法轮常转;看到众生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想,这些都是自性佛,观想对他们顶礼,顶礼自性佛也可以,顶礼、供养、忏悔、随喜、请转法轮、请不入涅槃这些都可以。懂得它的精神之后,我们都可以这样做,虽然有些时候七支所供养的基本上都是佛像啊、经书啊,但是其实如果它的法义更深一点,每个众生都是自性佛,都是未来佛,所以我们也可以比如布施的时候把乞丐观想成佛,把10块钱给他时就想供佛了,其实这也是一种供养。很多大德讲,我们在做布施的时候,如果你想"他是一个很卑劣的众生,我是有优越感的、高高在上的给予者,他是一个卑贱的、低劣的接受者,我在帮助他",你给他钱的话,其实你的心态很不好,得到的功德就很有限。如果你把他观想成菩萨,你给他钱的时候,你想他是菩萨,你就有供养菩萨的功德。如果你把他观想成佛,你就有供养佛的功德。把他观想成本尊,就有供养本尊的功德。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都可以这样去做。既然可以把这些观想成佛、菩萨,顶礼的时候也可以,任何地方都可以,因为佛遍于一切处。佛性即可以是鲜花,也可以是墙壁、汽车,如果安住在这种正见当中,顶礼它也可以,可能别人觉得你怪怪的,你为什么向一朵花顶礼,为什么向一辆汽车顶礼,但是你自己安住在一种清净见当中,其实这个时候也可以的,你可以意幻供养、意幻顶礼一切众生,安住在一切众生都是佛的状态当中去做顶礼、消尽你的傲慢,这个也可以。生活当中都可以这样用。平时我们直接供佛、顶礼佛、祈祷佛住世等等,那么从生活的侧面来讲,下座之后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可以把自己的见解更提升一步,这样去做顶礼供养等也是可以的。(生西法师)

问:请问在布置七支供的供桌时,上师像应该放在哪里才如法,是不是应该布置在最高一层佛像的两边?

答:没有决定怎么摆。因为从某些侧面来讲,上师是三世诸佛的总集,对我们恩德最大。有些时候,这些大德在佛堂的时候,上师像是在最中间的位置,旁边是佛像。有些是上师像放在佛像的前面。看自己的实际情况,看自己家里佛像的情况,看自己的信心。信心还不是那么强烈时,佛像为主,上师的像就作为辅。如果自己的信心也很强大,知道其实上师是三世诸佛的总集,他的功德等佛,恩德胜佛,如果有了这样观念的时候,也可以把上师像放在正中主要位置,其他的佛像放在旁边也可以。关键看我们自己的信心的层次。还要看供桌的情况和像的情况。有的时候放供桌的时候,上师的像和佛像的大小比例这些方面,也要观待供桌的情况。如果没办法按照供桌的情况摆放,怎么摆放应该都可以。我们知道上师和佛是无二无别的,有这样一种正见就应该可以。(生西法师)

问:弟子已修了一遍五加行,还打算继续大礼拜,同时修七支供,请教法师具体的方法?

答:具体的方法在《前行》当中讲了很多。大礼拜的发心是什么?我们主要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发誓成佛,利他和发誓成佛的心;礼拜的时候,以空正见摄持,以三轮体空的方式摄持;还有大礼拜的方法,在《前行》等法本当中讲,我们顶礼的时候,合掌应该怎么合,站起来的时候腰要直......该做的和该舍弃的这些方便法,我们也需要了解。

顶礼的时候,七支供有一个颂词,即《普贤行愿品》当中的"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论,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这个颂词包括了所有七支供的修法,所以平常我们顶礼一个,念一遍七支供四句颂,再顶一个,再念一遍。以前法王如意宝曾经说过,一边顶礼一边念七支供,这个功德是最大的。其实平常我们在积累资粮的过程当中,主要也是通过七支供的方式来积累资粮。大概就是这样介绍,具体的应该在法本中有很殊胜的介绍。(生西法师《学会传法上师——索达吉堪布介绍》问答)

问:加行129课,七支供是上师瑜伽实修法的主要内容吗?

答:是内容的一部分。(正见C1)

问:七支供是座上修还是座下修?

答:通常是座上修,座下也可以。(正见C1)

顶礼支

问:顶礼的时候怎样念诵?

答:顶礼念诵上师瑜伽时,有法王如意宝的祈祷文。如果顶礼同它合修,就念法王如意宝的祈祷文;如果是顶礼和皈依合修,念诵的是皈依偈四句颂词;如果顶礼和七支供合修,就念颂词: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有时可以念皈依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也是可以的。所以主要看我们所修行的仪轨,这些方面的内容就是顶礼时所要念诵的。(生西法师)

问:佛油子是什么?如何避免成为佛油子?

答:佛油子,有时候说法油子,其实意思差不多。佛油子、法油子,就是学佛的人学了佛法之后,正法没办法调伏他的相续,他的心很坚硬,佛法的水没办法融化他,没办法让他柔软,这就叫做佛油子或者法油子。他学得很多,可能表面上知道很多,但是法深入不了他的心中,没办法调伏他的相续,这种叫做佛油子或者叫法油子。

如何避免呢?就是认认真真地,经常反观自心,经常实践修法。按照加行,按照这些调心方法,认真地观修,这样自己的心逐渐软化了,过失逐渐远离,功德逐渐生起,就不会成为佛油子。(生西法师)

问:为什么说法油子是破誓言之因?

答:因为法油子是法不入心,比如说让他守誓言,让他去通过守誓言调伏自心,他不做。学了很多,知道很多,但是不去做,慢慢变成了法油子。如果你不去做的话,比如说誓言该守的不守,知道了不守,当然就是成了破誓言之因。法油子本身是不愿意对法去实践的。他知道很多,但是没往心里走。法越不往心里走,烦恼越大,烦恼越大破誓言的几率就越来越大。所以有些道友非常精进地修行,尚且誓言都不一定守得清净,何况你不去守护、不去精进,那破誓言的几率就非常非常大,所以说法油子是破誓言之因。(生西法师)

问:在上师瑜伽七支供部分的合掌方式中,如见讲记插图,莲花苞式的合掌应是食指向内的方式吗?

答:莲花苞式的合掌应是食指向内的方式。(正见B3)

问:《法苑珠林》云:"为对佛眼故须身礼,为对天耳故须口唱,为对他心故须意念......"有的道友认为这里讲的是身顶礼可以获得佛眼的果报,有的人认为讲的是对佛眼需要恭敬身顶礼。请问法师,这两种都合理么?

答:应当是对应之意,即佛眼、天耳、他心通 分别与 身语意相对应(即佛眼见身,天耳闻语,他心通知意)。

如《净土绀珠》云:【心惟信佛。佛则知之。他心通故。口惟称佛。佛则闻之。天耳通故。身惟礼佛。佛则见之。天眼通故。】

附《法苑珠林》原文:【问礼唯身业。亦通三业耶。
答礼通三业。五轮至地。为除身业不善。称扬名字歌赞佛德。为除口业不善。心常缘念若镜目前。为除意业不善。为对佛眼故须身礼。为对天耳故须口唱。为对他心故须意念。由口业唱故闻慧得成。由意业念故思慧得成。由身业礼故修慧得成。由身业礼故戒学得成。由意业念故定学得成。由口业唱故慧学得成。】
(正见E)

问:在《前行广释》129课,有一段文字"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在以前的藏地,有人前去拜见上师等时,首先做一稍微如理的顶礼后,再屈身问讯两次,据说这是对重要人物的恭敬礼节,没有智慧的大多数人居然也跟着学,这是很荒唐的行为。"

弟子想请法师慈悲开示:这段内容想表达的,是拜见上师等时,如理顶礼后,不用再屈身问讯两次了呢?还是不用顶礼了,仅屈身问讯两次就可以。或者是两者都不用。

答:个人理解意思是要顶礼就如法顶礼,始终完整的如法地顶礼。比如可以顶礼三次。(正见C1)

问:前行中上师瑜伽顶礼支。顶礼法师!前行中,上师瑜伽顶礼支中说,"当今时代有些人前去拜见上师等时,首先做一稍微如理的顶礼后,再屈身问讯两次,据说这是对重要人物的恭敬礼节,没有智慧的大多数人居然也跟着去学,这简直是荒唐至极的行为。"弟子没明白,那拜见上师到底应不应该顶礼呢?是说顶礼完,不能屈身问讯吗?那在路上遇到上师,可以鞠躬吗,是说鞠完躬,要直身说话,不能弯着腰对吗?感恩法师!

答:个人理解,要顶礼就如法顶礼,见面顶礼当然是可以的。要做就做圆满。问讯方面我个人不太清楚,也许不是说完全不可以,而是说不要以这种方式:"首先做一稍微如理的顶礼后,再屈身问讯两次。"如辅导法师云:【问讯是汉地的一个术语,合掌之后腰弯下去就叫问讯——在汉地当中问讯是标准的,是可以的。但是这里面批判的是什么呢?因为在藏地拜见世俗中大人物的时候,首先做一个顶礼然后再弯腰两次,这是他们世俗当中的一种礼节,不是佛法当中的传统。这里面并不是要批判问讯,问讯本来没有问题,关键是看出现在什么地方】(正见C1)

问:"当今时代有些人前去拜见上师等时,首先做一稍微如理的顶礼后,再屈身问讯两次,据说这是对重要人物的恭敬礼节,没有智慧的大多数人居然也跟着去学,这简直是荒唐至极的行为。"这一段,其中"没有智慧的大多数人"的行为是指跟着前面的"当今时代有些人"去拜见上师时"首先做一稍微如理的顶礼后,再屈身问讯两次"的行为。还是指这样的行为本身就是不如法的?(指这种行为只是对重要人物的恭敬礼节,并不是对上师真正的礼节)

答:要看场合,此处是说在拜见上师的场合这样不太合适。其余不一定。(正见C1)

还可参考:

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129课:

【当今时代有些人前去拜见上师等时,首先做一稍微如理的顶礼后,再屈身问讯两次,】

华智仁波切批评一些人不好的行为。有些人拜见上师时,先做一次稍微标准的顶礼,起来之后,再"屈身问讯两次",就是弯腰两次。"问讯"是汉地的佛教术语,合掌之后腰弯下去。

在汉地问讯是标准的、可以的,但这里批判的是什么呢?在藏地,拜见大人物、世俗人物时,首先做一个顶礼,然后弯腰两次,这是世俗的礼节,不是佛法的传统。这里并不是要批判问讯,问讯本身没有问题,关键是看出现在什么场合。如果是在汉地,本来就有问讯的规矩,顶礼之后一个问讯,或者平时在路上问讯,都是没有问题的,大家都知道这是恭敬的方式。这里批判的是有些人前去拜见上师时不如理的做法。

【据说这是对重要人物的恭敬礼节,没有智慧的大多数人居然也跟着去学,这简直是荒唐至极的行为。】

所以分清场合很重要。法本里讲的是作者当地的一些情况,假如换个地方也许就不一样。作为修行者要知道佛法是灵活的、不是死板的,更不应该按自己学到的一点点孤陋寡闻的知识去纠正别人、指手划脚,这样没有必要。】

问:前行第129课,有人在拜见上师时,先做一个稍微如理的顶礼后,再屈身问讯两次......没有智慧的大多数人居然也跟着学,这是很荒唐的行为。

此处是理解为:"有人"和"大多数人"都很荒唐吗?

还是"有人"的行为是一些特殊情况,但"大多数人"跟着学就很荒唐?

答:个人理解此处两者都是呵斥的对象。(正见C1)

问:第129课中:"不懂正法的人,因为没有受过正法的教育,就像世间的文盲不懂知识一样,很多语言和行为都不如法。有人说:'到上师面前,来的时候顶礼,去的时候不能顶礼,这是佛经里说的。'其实佛经里倒没这么说,是他们自己不懂,还把某些说法用佛经作依据了。"

这里说的意思,能否理解为:佛经里没这么说,有这种说法。到上师面前,来的时候顶礼,去的时候不能顶礼。这是我的理解。不知是否正确?在一篇文章里也这么说。有道友说,那就是说,来的时候去的时候都可以顶礼。哪个正确?

答:关键要听上师的话,上师说不要顶礼则不顶礼。(正见B2)

问:《加行教材》129课。我们在修上师瑜伽的顶礼支乃至七支供的其他六支的时候,是否要将在明观福田时将自己本体观为益西措嘉空行母,形象为金刚瑜伽母的样子,继续用在七支供的顶礼支,以及后面的所有的上师瑜伽修法上?或者是说在七支供的修法里将自己观成无量微尘数的现在的人道形象?

答:个人理解这些观想方式都是可以的。在整个修上师瑜伽的过程当中通常都可以这样观想。(正见C1)

问:顶礼法师!请问在《前行》129课中上师瑜伽科判有修七支供,这里的七支供和其他修法中的七支供有什么不同吗?

答:总体内涵是一致的,有些时候所依的对象可能不同,比如,不同仪轨顶礼的对象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正见C1)

问:另外有师兄问到《前行引导文》上师瑜伽修法中是以莲花生大士形象为对境修的,可以观想为法王的形象吗?还是说不能和法王的上师瑜伽混淆?

答:都是可以开许的。本体无二。(正见C1)

问:《加行教材129课》,邬金莲师曾说:"切莫摄受佛教油子之眷属,切莫亲近失毁誓言之道友。"这个教言与上师的不舍众生的大悲心之间如何圆融?感恩法师开示。

答:内心不舍弃大悲心,不摄受佛教油子就是一种大悲心的表现,否则那些人可能造更大的恶业,对众生产生更大的危害。不亲近破誓言者也是一样,亲近之后可能带来更大的障碍,影响了更多众生的利益。(正见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