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前行》第123课--答疑全集

目录

1. 供曼茶专题资料

2. 名颂解释

3. 其余疑问

供曼茶专题资料

名颂解释

问:请堪布详细辨析:功德、福德、福报。

答:功德和福德,在佛经里有时没什么区别,功德也是福德,福德也是功德;但有时就分得比较清楚。福德就是修福所得到的结果。比如说我们行善,如果这个善行是有漏的(有漏就是我们还没有证悟般若空性的情况下,去布施、持戒、忍辱等,包括做一些慈善等善行),这类有漏的善行就叫作福德。

而功德是无漏的。无漏的意思:从自身的角度来讲,证悟后就没有执著了,达到了空性的境界;虽然自己没有执著了,但还要为众生去行善、做好事。

无漏的善叫作功德,有漏的善叫作福德,可以这样简单理解,这是一方面。另外,福德的内容比较窄,功德的范围比较广,用得也比较多一点。

但是功德怎么理解,还要看它的语境,以及用在了什么地方。有时候,我们会讲一些佛的功德。佛的功德是什么呢?它包括佛的智慧、佛的慈悲、佛度化众生的力量,这些都包含在功德里面。这不是我们普通人可以修的,是佛特有的,这叫作功德。而平时我们讲的功德无量是与福德差不多的,所以功德的内容就比较广。福德基本上指的都是行善、修福。

功德和福德,有些时候是一个意思,有些时候则有"有漏"和"无漏"的区别。具体什么意思要看它们的语境,要看它们出现在什么地方,再来理解。

福报和福德是什么关系呢?福报,后面加了"报"这个字以后,就是福德的果报、结果。福德是福报的因,福报就是福德的果,它们两个之间有因和果的关系。

这三个词汇的差别大概就是这样,它们在佛教里属于高频率的词,经常都会出现的。(慈诚罗珠堪布-《慧灯问道》)

问:大恩上师在123课开示到:"所以,我们不能认为小小功德无所谓。《杂宝藏经》中云:'若种少善,于良福田,后必获报。'......又云:'应当勤心,作诸功德,莫于小善,生下劣想。'"请问:"福田、恩田、悲田、功德田"等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答:总体来说,都是能够让我们产生福德的对境。(正见C1)

问:"福田、恩田、悲田、功德田"等的对境有重叠之处吗?如上师三宝是否即是福田、同时又是功德田,父母等长辈是否同时是福田与恩田?

答:可以有重叠。(正见C1)

问:恳请法师开示"福德"与"功德"的异同,我们分别应如何去积累"福德"和"功德"?

答:要看具体的语境,有些时候是一个意思,有些时候有特别所指。(正见C1)

问:从其他地方看到的关于功德与福德的差别(敬请参考):

「弟子见说﹐达摩大师化梁武帝﹐问达摩:『朕一生已来﹐造寺﹑布施﹑供养﹑有功德否?』达摩答言:『并无功德。』武帝惆怅﹐遂遣达摩出境。未审此言﹐请和尚说。」

六祖言:「实无功德﹐使君勿疑。达摩大师言武帝着邪道﹐不识正法。」

使君问:「何以无功德?」

和尚言:「造寺﹑布施﹑供养﹑只是修福﹐不可将福以为功德。功德在法身﹐非在于福田。自法性有功德﹐平直是德。佛性外行恭敬﹐若轻一切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德。自性虚妄,法身无功德。念念行平等直心﹐德即不轻﹐常行于敬。自修身即功﹐自修心即德﹐功德自心作﹐福与功德别。武帝不识正理﹐非祖大师有过。」

——敦煌本:《六祖坛经》弘法尊者法海集记

答:这是一种语境下的区别,其他语境也可以有其他的理解。(正见C1)

问:请问"佛陀世间自然智"是啥?

答:获得佛陀所具备的通达世间一切万法的智慧,自然指的是非造作、佛性本来具有。(正见C1)

问:无忧树之果是什么呀,我不记得前文中讲过。

答:记得好像是增长广大的意思。(正见C1)

参考资料:【本来无忧树的种子比芥子还小,可树木在成长的过程中,每年树枝都会增长一由旬左右。同样,我们造恶行善也是如此,虽然刚开始只有一点点,但果报的增长程度却无法形容,就像我乳轮王前世供佛六粒豌豆,来世的人天福报无量无边;或者像有些人生一刹那的嗔心或杀一条生命,无数劫中都要在恶趣受苦。】——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第70课

其余疑问

问:前行123课中,佛陀曾说,即使出现一藏升珍珠换一藏升面粉的饥荒佛陀的追随者也不会缺衣乏食,可是为什么米拉日巴尊者显现上很贫穷呢?

答:个人理解,尊者最终也修行成就了,之前的贫穷并没有真正耽误他的修行,有时也是一种示现。(正见C1)

问:上师好:我们小组在学加行教材123课的第一题时提出殊胜福田有哪些?

答:比如上师、僧众、成就者、修行人等等,还有父母。(正见C1)

问:遇不到怎么办?

答:可以寻找。有时可以通过佛像、唐卡、佛塔等等作为对境来供养。(正见C1)

问:对普通福田怎么办?

答:行持善法多多益善。多做一份多得到一份功德。(正见C1)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色种姓财富,及以诸乐具,一切皆无常,智者不应信。"和《杂宝藏经》:"应当勤心,作诸功德,莫于小善,生下劣想。"两种观点如何圆融理解?‍

答:个人理解,第一段的意思是对这些不应该执著(但没有否定善果本身的价值),应该了知无常的本性,追求解脱。对于轮回中的善果,我们既不否定本有的价值,也不过度执著,高估其作用。

第二段的意思是,善业是有作用的,肯定其价值,这一点和第一段是圆融的。而且善法除了能够获得轮回安乐之外,也能够帮助我们获得解脱。(正见C1)

问:修行人为什么不用担心衣食资具?即使今生在行持善法,果报也不一定那么快成熟啊,为什么不用担心呢?请法师慈悲开示,感恩法师。

答:个人理解真修行人很容易得受三宝的加持。另一方面,如果是真修行人,从自己生活的角度来说标准是不高的,很容易达到。(正见C1)

问:在《前行》123课无等塔波仁波切有这么一句话:"即使修财神法,但如果没有往昔的布施果报,也很难以达到目的,而且内心想如理如法修行的人为了今生利益去修财神法也是矛盾的......为此,我们务必抛弃如毒般追求现世自利的这种心。"

弟子理解,如果以大乘菩提心摄持修一切善法,根本不用考虑自己的缺乏生活资俱,这些都会自然具足。这是菩提心的特点,也是因果规律的一个极好的显现。菩提心完完全全是为他人而着想,是一种完全开放的善心所的状态摄持一切善行。行持六度万行,第一度就是布施度,而布施的圆满是以舍心的圆满为标准。按照因果规律,行善则得善报,所以根本不用为自己的衣食而担忧,也不用把我的修行等等挂在心上,要完完全全去掉这个我执。

那么小乘修行人需要不需要担心一下自己的衣食资俱呢?弟子觉得他们还是应该稍微担心一下吧?毕竟发心和大乘有所不同,他们是以自己的解脱为最终目的,虽然他们也有度化众生的行为,但不会特别强调菩提心。怎么担心自己生活呢?就是要积累福报,要做善事。如云"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拖空钵。"

另外有修行人修禅之时会有天人来供养衣食,这也应该是他自己的福报所感召的吧?

答:个人理解,广义来说也可以包含小乘的修行人。不同的修行人,自己的发心等境界不同,得到的加持也不同。很多修行人有天人供养,也是和福报相关的。很多小乘修行人也有龙天护法在护持(很多小乘行者也行持布施供养等等善法。在一些传记当中也可以看到有些小乘修行人也修持慈悲喜舍之心,当然具体内容可能与大乘有一定差别,但也可以积累很多福德)。(正见C1)

问:面对不同的对境而行持善法(如上供下施)时,除了以三殊胜摄持之外,我们在发心上还有哪些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答:信心和悲心都很重要。(正见C1)

播放列表 点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