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前行》第104课-答疑全集

目录

1. 宝髻国王布施顶髻的公案

2. 其余疑问

宝髻国王布施顶髻的公案

问:宝髻国王布施的公案里,宝髻国王因为被斩去宝髻的剧烈疼痛而对热地狱的有情升起猛烈悲心,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呢?

答:尊者思维到地狱很多众生在感受痛苦,于是对这些感受痛苦的众生产生悲心。打个比方,你的孩子刚刚出门去上学,结果忽然降温,你感觉很冷,于是你也想起你的孩子正在路上,可能会挨冻,于是你对孩子也产生一种怜爱的心。(正见C1)

问:法师,我的意思是,尊者为什么特指热地狱,是不是只有热地狱的众生感受切割之苦?

答:热地狱的确有很多切割之苦,但不是只有那里才有切割之苦。(正见C1)

问:宝髻国王因为被斩断顶髻的疼痛为缘,对那些热地狱有情生起了猛烈悲心以致于昏倒在地。顿时祥兆纷呈,由此感召诸多天众及国王的许多眷属云集在此处。

请问"被斩断顶髻的疼痛"与"热地狱有情"有什么关联?为什么不是其他地狱?

答:可能是因为热地狱当中许多众生被狱卒砍杀头颅等等。(正见C1)

问:第二句是否可理解为国王的悲心使天众及国王的眷属不由自主地前来?

答:或许是可以的,因缘具足时都可能发生。(正见C1)

问:布施宝髻时,国王心中是如何作意的?如果国王是一地菩萨,那作布施时为什么还会疼痛难忍、疲惫不堪?

答:可以参考生西法师的本课辅导:【国王的顶髻被斩断之后,非常的疼痛,通过疼痛为缘对于热地狱的有情生起了很强烈的悲心,最后就昏倒了。他不是因为疼痛而昏倒的,而是悲心难以忍受。按照这里的描述,再配合《入中论》的教证,似乎这个因地的菩萨还没有登地,有可能是加行道。在《入中论》当中讲,"于彼割者忍更增"。加行道的菩萨在布施自己身体时,如果感受到很难忍的痛苦,可以观想地狱的痛苦,这样就可以忍受了。从后面谛实语的侧面来讲,大恩上师说似乎他是初地的圣者,才有谛实语,两个方面都有可能。

通过这一段描述,从《入中论》的颂词和讲记来讲,真正初地上的菩萨如果布施自己身肉,不会感觉到痛苦,在注释当中也是引用了佛经的观点。就像一大片娑罗树林,如果有人来砍其中一棵树,其他的树不会想,他在砍掉别的树,不会有分别。同样菩萨布施身体的时候,也不会生起分别念,他在砍我的身体,也不会有痛苦,而且甚至于还有乐受的存在。《入中论》的颂词注释当中也是有这样描述,初地以上的菩萨在布施自己身体的时候不会有痛苦的感觉,而加行道的菩萨可以通过悲心来布施,当他很疼痛的时候,会想热地狱的痛苦然后生起悲心,这样就很符合这里描述。但是从后面说谛实语的侧面来讲,大恩上师说有可能是初地以上菩萨,两个方面我们都可以去了解,也许是示现的,具体情况我们不太清楚。或者从另外一个侧面来讲,虽然真实来讲说谛实语一地以上的菩萨最灵验,但是如果他的悲心很强烈,接近登地的时候也会有一些谛实语。也许不一定经常使用,也有一定的能力。也可能他是一个初地的菩萨,示现割顶髻的时候很疼痛,从这些方面来解释都可以。】。(正见C1)

问:宝髻国王因为被斩断顶髻的疼痛为缘,对那些热地狱的有情生起了猛烈悲心以致于昏倒在地。请问昏倒是因为悲热地狱众生吗?伤心过度而昏倒?

答:形容悲心强烈。(正见C1)

问:法师您好,弟子班级共修前行104课"宝髻王布施罗刹血肉"时,有位师兄提到一个事例:一个寺院举办了弟子规的培训,有位小朋友说,我是不会去寺院参加弟子规的培训的,因为去了就不能吃肉了,一位师父为了让参加培训,问他:如果你可以吃肉,你去参加吗?小孩说:我会。于是师父就带着他去吃了一顿肯德基,然后小孩子就去参加了弟子规的培训。——弟子当时的想法是,如果以我自己的血肉去利益众生,随学佛陀的发心,这个是我自己的事情,我有权力做决定,但是如果以其他众生的血肉去利益众生,可以吗?作为凡夫,可以随学这样的度化众生的方式吗?

答:总之,我们要权衡利弊,努力做到利益最大化,过失最小化,如果有大利益,偶尔有点小过失也不要紧,但如果有大过失,利益不大,就不划算,要以智慧观察。(正见C1)

问:另外,如果对于中医佛弟子,想以中医作为接引众生的手段,让众生对于传统文化、然后对于佛学生起信心,那么在开药的过程中,难免会用到动物。上师在2014.12.24的微信中开示说:

藏医学的传统历来就认定,世上任何一种动植物(动物是指已经死亡的动物)全都可以入药,正如《医学四续》所云:"大地上没有一物不是药,如果不能把所见所闻的动植物配成药,此人根本就不是一个好医生。"既然如此,我们为何还要迫不及待地宰杀活生生的生命?为何不能费点周折去找一些具备相同性能的替代品?现在中医药量需求这么大,难免有些动物是被专门养殖来做药的。一个善的发心和慈悲心之间应该如何圆融呢?

答:如果是普通人杀生去治病救人,治病救人有功德,杀生有过失,善恶夹杂。就像一个人杀鸡给母亲吃,孝敬母亲有功德,杀生、邪见、有过失,功过夹杂。(正见C1)

问:在这一公案中宝髻王想到迎战会伤害众生,但是他出走同样也会有战争,但如果他不在的话,也可能会引起更多的伤害,关于这点弟子不是很理解。在佛陀因地舍身饲虎的公案中,摩诃萨青王子饲虎之后并没有牵扯到太多的众生,但这里是不一样的,恳请法师给予解答。

答:大菩萨肯定有足够的智慧观察各方面的因缘,作为当事人,尊者当时的智慧观照的内容肯定比我们所知道的更多,他有足够的智慧做出对众生最有利的选择。(正见C1)

问:法师好!关于104课愿菩提心~自轻他重~宝髻国王的公案,应该学习完全把关注点放在对方的需求上,忘怀个人得失。但是对对方的善恶是否该捡择呢?比如难忍国王要了宝象又要顶髻的贪婪,103课大成就者对小偷舍命相救的"溺爱",是否间接助长恶行,反而好心办坏事呢?

答:我们自己需要以智慧观察,智慧结合慈悲。而公案当中的菩萨肯定有足够的智慧观察怎样对众生最有利,我们不用担心。(正见C1)

问:顶礼法师!弟子愚钝,在学习104课宝髻国王公案时有诸多疑惑,很惭愧自己的慈悲心微弱,但又想能够从内心中真正去了知,还请法师慈悲开示!宝髻国王布施血肉给罗刹,他是一国之君,如果因为布施失去生命导致国家混乱怎么办?国王饶益罗刹,却使众大臣惊慌,王妃悲伤而昏倒,这算不算小小的伤害呢?国王将妻子儿女布施,正如上师所讲是无私的大爱。但是从妻子儿女的角度他们是否愿意被布施出去呢?即使在当时的时代妻子儿女是国王的财产,可以随意布施,可是他们也属于有情众生——将有情众生陷于未知将来的险地,属于慈悲吗?若可以为一有情损其他有情,那么佛陀何必割肉饲鹰呢?国王不忍伤害众生去往寂静处,但战争还是打了,由他的儿子领导,岂不是同样造了许多杀业?如果不抵抗,国民会不会受到更大的伤害?王妃身着破烂,险些被辱,陷入这样的境地是否和国王将她布施给仙人有关呢?国王在布施血肉或割下顶髻时是否知道会恢复如初呢?感恩法师!

答:个人觉得我们不用操这个心。菩萨眷属许多也都是前世曾经发愿和佛陀一起行菩萨道的修行人。【义成妻子听罢顿时倒地痛哭,义成便善言劝解道:"你勿哭泣,难道你已忘记我们前世发愿之经历?你过去于燃灯佛出世时所发誓愿尚能忆否?当时我为一婆罗门子,你为一婆罗门女,名森达日嘎。你手拿七朵莲花叫卖,我便用手上仅有之五枚银币从你手中买下五朵以供养佛陀,而你则将剩余两朵莲花也一并送与我,且在供养完佛陀后又与我一起发愿,愿生生世世做我妻子。那时我就向你表白过,要当我妻子,必定不能违背我之愿望。我素喜布施,除父母以外,我会布施掉所有财物,你不能为我布施制造任何违缘。我当时就叫你发愿,你也发下大愿,言不会为我布施制造违缘。你那时如是说过,现今我将两小孩布施,你又为何要扰乱我心?"曼德听完此番话后,自然以清净心回忆起过去发愿经历,她立即随喜,并希望王子发愿圆满。】——《释迦佛广传·白莲花论》

总之,菩萨有足够的智慧了知怎样的行为对众生最有利(我们后代凡夫知道的信息有限),所做的行为一定是合理的,只是许多密意以我们目前的智慧难以揣测,但我们应该有恭敬心(菩萨已经成佛了)。比如,有人问佛陀,善星比丘出家后生邪见堕入恶趣,为何佛陀当初开许他出家,佛陀说,善星比丘福报很大,如果不出家会成为一个恶国王,破坏佛教,造更大的罪业,所以开许他出家;指鬘王杀了很多人,但有一部大乘经典说,指鬘王其实是一尊佛陀的化现,所杀的众生都是破坏佛教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阻止众生造恶业并且将其超度到净土。由此可知,圣者的密意是甚深的。(正见C1)

问:对加行第104课宝髻国王布施顶髻的公案,其中有一段不理解。宝髻国王布施自己的血肉,那是他自己的身体,他布施妻子和儿子,弟子就想不明白,而且看当时情形,他的妻子和儿子似乎也不太乐意被布施除去。

答:佛陀因地的许多公案当中都有布施妻子等的示现,个人理解,一方面公案里的妻子也是发愿生生世世和佛陀一起行持利他事业的,另一方面佛陀这样去行持也能够让妻子积累资粮。

【曼德疑惑顿生:"我每次从山中采摘水果归来,两小儿很远就欢快蹦跳不已。他们甚至因喜悦而致趴倒在地、撒娇叫喊:'妈妈来了。'而当我一旦坐下,他俩便会在我前后左右、肩上肩下来回跳跃,且为我抖落灰尘、擦去汗滴。现在他们都在何处?你是否已把他们送与别人?未见孩子,我心似肝肠寸断。我那可怜的孩子到底在哪里?求求你告诉我吧。"曼德如是祈请三次,但义成均不回答。曼德伤心欲绝:"未见孩子我心难过,你哑口无言,我更伤悲。"义成这时才答话道:"今日,革拉地方有一婆罗门前来向我讨要孩子,我已将牙日、牙娜布施与他。"

义成妻子听罢顿时倒地痛哭,义成便善言劝解道:"你勿哭泣,难道你已忘记我们前世发愿之经历?你过去于燃灯佛出世时所发誓愿尚能忆否?当时我为一婆罗门子,你为一婆罗门女,名森达日嘎。你手拿七朵莲花叫卖,我便用手上仅有之五枚银币从你手中买下五朵以供养佛陀,而你则将剩余两朵莲花也一并送与我,且在供养完佛陀后又与我一起发愿,愿生生世世做我妻子。那时我就向你表白过,要当我妻子,必定不能违背我之愿望。我素喜布施,除父母以外,我会布施掉所有财物,你不能为我布施制造任何违缘。我当时就叫你发愿,你也发下大愿,言不会为我布施制造违缘。你那时如是说过,现今我将两小孩布施,你又为何要扰乱我心?"

曼德听完此番话后,自然以清净心回忆起过去发愿经历,她立即随喜,并希望王子发愿圆满。】——以上是《释迦佛广传·白莲花论》当中的一段内容。(正见C1)

还可参考:【

问:在一些公案中,有一些智者会布施妻子来供养圣者,如果妻子对智者很执著,或者对佛法没有信心,而情愿造恶业,那智者是圆满他的布施与供养,而妻子因为这个因而造业,是不是对妻子不慈悲呢?请问法师如何理解?

答:在《白莲花论》等很多佛在因地修行的公案当中,都会有他在修行的时候把妻子布施给其他需要的人。他把儿女布施了,他的妻子也布施,他的国政也布施,乃至于他自己的身体布施。但是一般来讲他不会布施父母的,我没看过菩萨在因地的时候把父母布施的,但布施妻子儿女、布施宫殿财富、布施自己的身体很多,这是在当时的特定环境当中这样做的。

在当时的环境当中,妻子是属于丈夫的财产,当时的观念是这样的,她可以被用来布施。在当时的环境当中,把妻子布施给别人,妻子她也不会认为这个不对。其它的社会舆论也不会认为不对,菩萨在做这个事情时也不会认为这不对,因为当时的环境就是这样的。但是如果把这个公案放在现在的社会当中,那问题就多了。我们在解读的时候,并不是按照现在我们的环境去解读以前的公案。这个公案出现在什么环境下,我们要配合当时的环境来看。如果配合当时的环境来看,就很容易理解,因为在当时那种环境当中,妻子是属于丈夫的财产,所以他可以把妻子作为一种财产的方式布施给别人,妻子可能会不高兴,但是她也没有办法,从她的内心深处认为这个没有什么,既然这样做了,她虽然内心不高兴,也不会说什么,也不会去告状,因为当时的环境就是这样的。

还有,能够把妻子做布施的,咱们看到的这些公案当中,都是佛陀在因地的一些修行公案,他的大悲心、智慧都是非常圆满的。他在布施之前,有的时候会给他的妻子做工作,让她圆满他的道业,不是自私自利、不是为了上高位而牺牲妻子的利益,和现在一样,不是这样的。他完全是为了成佛,为了利益众生,所以他就会给妻子做工作,"我把你布施是为了圆满成佛的资粮,我成佛之后会度化你们,我会给你们很大的安乐,让你们获得究竟的解脱。"这个时候妻子也会心开意解,也会同意,所以造恶业的情况很少。一方面,菩萨有威德力、福德;一方面他有智慧可以善巧地去劝解。即便妻子当时造了恶业,但是通过他强大的悲心摄持,她也会成为最终得度的因缘。所以,这也是菩萨对妻子的慈悲,这种慈悲不是世间人能够理解的那种意义上的慈悲——让她吃好喝好,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不是这样的。他的这种慈悲就是通过这种方式,通过他自己的能力,把妻子布施之后,其实妻子在他圆满布施的过程当中也是很关键的一环,她也因此积累很多得度的因缘,这对妻子来讲就是一种慈悲。这并不是不慈悲,关键是我们怎么样去解读慈悲的定义,还有我们要理解这些公案的背景,理解了背景和慈悲之后,这个问题就容易理解了。(生西法师)】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师兄们好!末学在学习《前行》时,对里边引用的一些公案不能从心底里去相信,甚至有时反倒生起些许邪见。比如,宝髻国王把妻子和儿子送给仙人做侍者,妻子和儿子本来就是独立的个体,也是众生啊,他怎么能当作自己的私有财物送人呢?这与自他平等不是矛盾吗?

答:可参考: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104课:

修布施主要是放弃我们所耽著的东西,如果我们内心有所耽著,是成不了佛的,也没办法获得觉悟。所以要把我们所耽著的东西,从外而内,由轻而重地慢慢放弃,布施供养就是放弃的一种方式。我们对上师三宝做供养,给其他人做布施,就是放弃我们耽著、执著的很多物品、资具,如果我们很耽著,就没办法真实地现前完全自由开放的佛性。

国王同意了,这人就把王妃、王子带回去供养上师。我们也分析过这种情况,以前在学的时候产生很多想法,现在很多道友可能也会对这件事情产生想法。最容易生起的想法就是王妃和王子太可怜了,根本没有丝毫的自由。一个人来了,对国王说"我要把你的妻子和儿子带去供养上师",他就同意了。他征求过他们的同意吗?考虑过他们的感受吗?我们脑袋里面最容易蹦出这个想法。

到底是怎样的情况?国王有没有权力布施?王妃和王子有没有同意?以前我们分析过这个问题,上师老人家也讲过这个问题,过去的时代和现在的环境不一样,风俗也不一样。在当时的环境中,丈夫属于一家之主,妻子、儿女是属于他的财物,他有权力供养、布施,当时是这样的背景。

在这种背景之下,人们全部都在奉行这样的条例,没有人觉得不合适。王妃和王子也没觉得不合适,从小就受这样的教育。当时整个国家整个时代的人都认为就是这样的,没什么不合适。他来直接向国王讨要也是受当时观念的影响,当时就是这个风气。所以来要的人正大光明,"我要你的妻子和儿子。"国王也没有觉得,"啊,你大逆不道,竟敢要这个!"王妃和王子也没有觉得"你为什么这样,对我们不公平!"为什么是这样?这就是当时的背景,我们一定要了解。

如果不了解当时的背景,而以现在的观念来看这个事情,那就不得了了。会不会被告?会不会上法庭?会有一系列的问题。我们是用现在的情况来看以前的故事。所以如果不了解当时的背景,就会出现很多的想法;当我们了解了当时的场合、背景,就不会有这些想法。

假如佛陀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比如在座的或现在的修行人中,当然有未来的佛,对不对?肯定有未来的佛,也是在因地修行的。如果在中国这种环境或者在欧美的环境之下,不允许这样做,菩萨绝对不会这样做,在以后的故事中就不会出现这一段了。为什么?因为肯定要符合当时的背景。所以现在我们修布施,也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在不违背法律、不违背整个道德观念的前提下,做该做的事情,布施该布施的东西。

当时的环境是那样的,所以没有人认为不合适,觉得就是这样,很多公案也都是这样的。除了父母不能布施——大家都认为父母不是属于你的财物;妻子、儿女属于你,可以自由使用,可以卖掉,也可以给人。大家都这样认为,风气就是如此。不管我们现在觉得多荒唐,当时就是这样的状态,他就可以做这种布施,而且被布施的人也不会有什么想法。这方面了解之后再看这个公案,就容易理解了。

菩萨在修布施时,只要是环境允许的、可以布施的都布施了。父母不能布施,大家都知道父母不能布施,所以从来没布施过父母。我们看佛陀的公案从来没布施过父母,但自己的身体、血肉布施的特别多,子女、妻儿就少一点,毕竟是他相续。被布施的人也会有想法,不高兴或者不愿意,但基本上不会反抗,不会强制性地去抵抗,原因就是这样。

他能够做的布施供养都做了,基本上把自己所珍爱的、拥有的都做了上供下施。】

问: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前行广释第104课宝髻王的公案中,"国王给他各种美味佳肴,他都全然拒绝,并微笑着说:"我需要的是,刚刚宰杀的动物的温热血肉。"因此国王布施自己的血肉给罗刹。国王用针刺破自己的细顶脉,供罗刹饮血,国王又割下自己的肉给他吃,他也是一直吃到露出白骨才肯罢休。结果"众眷属十分悲痛。尤其是王妃,因为悲伤过度而昏倒在地。"这里,弟子不能理解为什么宝髻王会做这样的决定,罗刹要血肉感觉是出于一种欲求,而宝髻王为了满足罗刹的欲求不顾自己众眷属的感受而做出那样的布施。弟子不能理解宝髻王做这个取舍的原因,请法师开示。感恩法师!

答:尊者肯定有足够的智慧做出合理的判断。另一方面来说,尊者身边的许多眷属也都是生生世世一起修持菩萨道的修行人,可以有很多示现。(正见C1)

还可参考:

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104课:

【众眷属惊慌失措万分焦急,百般劝阻也阻止不了。】

眷属听到国王这个决定之后,非常恐慌,非常焦急,因为他们如此地爱着自己的国王。如果国王真的把血肉布施给罗刹——显现上是一个陌生人,感觉不能接受。他从哪里来的?从护摩火里出来的。为什么为了一个陌生人割舍自己的血肉?难道我们的利益不是利益吗?

《百业经》、《贤愚经》、《毗奈耶经》等经典中讲,很多菩萨在因地修持布施时,都会出现这种声调。什么声调呢?当菩萨为了满足一个人的利益,把自己的头砍下来布施时,菩萨的眷属就会跳起来:这是不合适的,你是一个国王,手下有成千上万的眷属、百姓,他们的利益不是利益吗?为什么你可以为了一个人的利益伤害我们的利益呢?

我们会想,对啊,这样做是不应该。你的亲人、眷属都是需要利益的对境,为什么你为了满足一个陌生人的,有时还是怨敌的想法、利益而损害我们的想法、我们的利益呢?

有时菩萨就会跟他们解释:"我修行苦行是志求成佛的,当我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一定会用正法来饶益你们。请你们不要为我的无上菩提做障碍,"菩萨也会劝他们。

我们在分析这个原理时也的确如此。当菩萨修行到一定时间,需要用一种超出他当前修行境界的、比较极端的方法,一下子把自己的境界提升到一个很高的状态。如果用普通的方法就做不到:还是只管理你的国境,给你的百姓提供丰衣足食的顺缘,你的境界就超越不了。有时必须通过比较极端的方式,比如说布施自己的头,一下子把自己的境界提高。悲心、证悟提高之后,对其他有情的保护就更上一层楼了,从更高的层面来保护他们。

看起来好像损失了其他大多数有情的利益,但是我们的眼光看到的是当前的利益,而菩萨透过智慧去看,通过苦行把证悟提高,其实是一种更加能够利益所有有情的方式。尤其是从经过这样的苦行能够快速成就佛果的侧面来讲,更加需要这样的提升。

所以,看起来是为了少量的众生,伤害了大多数众生的利乐,但真正来讲,他的大悲心、菩提心在这,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自己的证悟、快速成佛,是更加能够利益众生的。如果按照常规的方法修行下去,可能这些众生的利益才真正受到损害;如果这样做,快速成佛,这些众生受痛苦的时间就会缩短,就会在轮回中少受苦。

菩萨的想法有时和我们老百姓的想法、和一般世间人的想法完全不一样。我们要学着站在菩萨的侧面,从他的思想来考虑问题。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把很多因素考虑进去,我们也能够大概知道菩萨是怎样一种思维,慢慢地我们也可以随学。为了大的利益,还是要放弃小的利益。

这里也是,他们为什么要百般劝阻?作为一般的有我执的凡夫人,肯定要百般劝阻。菩萨不听他们的。如果听了,就会损伤他们的利益,所以菩萨显现上不听。国王坚持这样做。

......

【众眷属十分悲痛,尤其是王妃因为悲伤过度而昏倒在地。】

眷属很悲痛。

前面分析过,菩萨为了其他人的利益,有时显现上会伤害眷属的利益。我们在修菩萨道时,会听到一种说法:修行佛法没什么用。为什么?连自己的家人都度化不了,还怎样度化(众生)?这不一定,要看如何看这个问题。

家人是不是能度化,要看他自己的因缘,不是首先要把家人度了才有资格去度其他人。虽然有些人和你不是亲属关系,因为他有善根的缘故,和他一说就信了,就听了。而家人,从某个侧面来讲,因为某种业缘成为家人,但并不一定因为自己是修行者、出家人,自己的家人就必须要有佛性、有善根,必须要度化。

虽然因为某个因缘成为你的家人,但这并不决定他有善根,可能跟他讲也是完全不听的。我们会因此感觉很沮丧,其实没有必要沮丧,谁有因缘我就度化谁,不一定要先把家人度了才能去度别人。也不要很受打击、伤害,以前的高僧大德们也是这样,家人不相信他,但是别的地方的人对他很有信心,因此度化无量的众生,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同样,有人说修行人不顾家人的利益跑去出家,修什么行?假慈悲!连自己的亲人都不顾,这个慈悲心是假的。那也不确定。按照这些公案,只要发心真的是利他,即使显现上远离家人去修行,也不代表就是冷血动物、就是一个没有感情的人。

如果家人显现上对修行有障碍,可能也会远离。出去修行并不等于抛弃了他们,就像这个国王一样,把自己身体的肉布施了,假如他死了,是不是伤害了他们的利益?显现上短期来讲似乎是这样的,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他是绝对不会伤害有情的。

众生的毛病就是近视,看得不是很广大,菩萨就会站得很高,看得很远,看到的根本不是当前的利益、损失。他发了心之后格局非常大,一般的平凡人就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看不到菩萨给我们做的非常长远的利益。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佛法?学习了佛法,知道了菩萨的想法,我们慢慢也会体会到菩萨到底给我们做了什么。有的我们能够体会得到,有的我们根本体会不到。不管体会得到,体会不到,菩萨都一直在帮我们做很多事情。即使有时好像是伤害我们,也还是为了我们长远的利益,仍然在坚持做很多利益我们的修行。很多事情我们一定要多方面地观察才能够了解。】

问:①但愿以诸佛不退转授记之谛实②我自己坚定不移之殊胜意乐的真实谛③以及此等真实语:使我的身体恢复如初。我想问:我看不懂①②③三层次的意思到底是啥?

答:大概可以理解为依靠这三者的加持能力。(正见C1)

其余疑问

问:还有其他一些,比如,肉髻流出甘露能让石头变成金子等等,好多类似以末学粗浅分别念不能理解的故事,真的会在世俗世界发生吗?请法师开示!请师兄们分享自己的真实感受?

答:有些时候觉得难以接受,是因为自己局限在自己的习惯当中,因缘成熟的时候就可以有各自显现。觉得接受不了,这是我们的固有的观念在障碍,因为见得少就觉得稀有,同样,如果你告诉有些古人"你可以做某种工具在天上飞"、"你可以用电话远距离沟通、视频",他们可能也难以置信,因为没见过不熟悉。假设有一种外星人吃饭之后不需要排泄粪便,你告诉他你可以排泄大小便,也许那个外星人也会特别惊讶,接受不了。蝙蝠可以听到超声波,我们普通人听不到,在万籁俱寂的夜晚,蝙蝠告诉你它可以听到许许多多的声音,你可能也无法接受。很多动物可以见到的事物,我们普通人类的眼睛也见不到,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都与我们的五官的属性、能力有关,我们凡夫感知世界的能力是有限的。关键是对佛陀要有信心,在这个基础上诚信佛语。(正见C1)

问:正在这时四位独觉降临在他面前说:大王前往森林的时间已到,然后依靠神变将国王带到了林间。"独觉"与声闻有什么不同?

答:独觉是出现在佛没有出世的时候,依靠前世的发愿等因缘,独自获得独觉阿罗汉的果位,其证悟境界不如大乘菩萨,但高于小乘阿罗汉。(正见C1)

问:"大王前往森林的时间已到"他们为什么说时间已到?

答:应该是因缘成熟的意思吧。(正见C1)

问:国王不禁慨叹道:"呜呼,一切有为法,皆无可信夷!"

"有为法"如何理解?

答:依靠因缘和合而产生出来的法。(正见C1)

问:佛陀在因地的事迹,比如说舍身喂虎,这个因地应该是成佛前的菩萨地还是凡夫地?

答:因地包括成佛之前的阶段,这个阶段既包括凡夫阶段,也包括未成佛的圣者阶段(菩萨阶段)。(正见C1)

播放列表 点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