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前行》第100课20210625

《前行》第100课-答疑全集

目录

1. 名颂解释

2. 发心之分类

3. 其余疑问

名颂解释

问:原文中"在资粮道、加行道中依靠这样的世俗菩提心经过长期修心的威力,最后在见道中现量证悟诸法实相真如、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智慧实义,这就是胜义菩提心。""真如"如何理解?

答:实相的异名。真实不虚,如如不动。(正见C1)

问:"现量证悟诸法实相真如"如何理解?

答:现量就是直接体验,不是依靠分别心推测,直接证悟了一切法的实相(本性)。(正见C1)

问:"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智慧实义"如何理解?

答:个人理解这句话与前面是连接的,现量证悟"实义"。"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智慧"可以是诠释"实义"的意思。(正见C1)

问:发心偈颂中第一个字"吙"(吙 如同三世佛佛子),请问表示什么意思?感恩法师慈悲开示!阿弥陀佛!

答:可参考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100课:【"吙":就是很稀奇、稀有的意思。】(正见C1)

问:顶礼法师!前行100课发心偈中有"自证光明界"应该如何解释?"法界光明"是指什么?请法师开示!

答:自证大概可以理解为自己获得证悟、亲证,光明是形容法界实相,法界实相(如来藏)具足大光明。(正见C1)

还可参考生西法师辅导:【相续漂流就是不间断的意思,漂泊在轮回当中有请,为于自证光明界休息,因为他本性就是自证光明界,为了让众生现证自己本具的自证光明法界,在这个当中获得永远地休息。】、【"为于自证光明界",为了让这些众生在自证光明界,"自证光明界"就是如来藏的光明本性,在佛性当中休息,休息就是现证。他在轮回当中漂泊很疲惫,获得解脱的时候就彻底休息了,不用在漂泊了,这方面就是休息的意思,休息就是获得解脱。】

问:断障发心是指到了佛地时,已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和所知障分别指什么?

答:简单讲,烦恼障就是三毒烦恼等,所知障就是三轮的执著(法执)。(正见C1)

发心之分类

问:《前行》发心的问题:菩提心在心力方面的三种分类,不同的发心者在发国王、舟子、牧童发心的时候,是否国王和舟子发心还是有自私自利成分的?

答:可参考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100课:

这个也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经常听到、看到的三种发心,属于心力的角度,是从心力的强弱、心力的大小来区分的。

当然我们也要知道,虽然心力有强有弱,但这三种都是真正的菩提心。是不是国王的发心就是自私自利心?这个不是,国王的发心也是菩提心,只不过心力较弱而已,但不能把它打到自私自利心中去。心力较弱也是真实的菩提心。

所以我们生起了国王一样的菩提心是菩提心,牧童的发心也是菩提心。这是菩提心的分类。我们学习时,"国王的发心是不是自私自利的心?""是不是不能发这个心?"不是。它是发菩提心的分类,并没有把它放在一个相似的、假装的、自私自利的心的范围中,而是放在菩提心的范围中。】(正见C1)

问:未入资粮道的凡夫,能真正发起这三种心当中的任何一种吗?

答:可以。如果产生了真实无伪的发心,那就已经入了资粮道。(正见C1)

问:如果自己尚且是凡夫,度众能力是很微弱的,这跟牧童发心如何圆融呢?

答:能做多少做多少,而且自己还可以通过修行提升自己的能力。(正见C1)

问:牧童发心的心力最强,它是否实际上走的就是国王的道路,也就是自己最快成佛,然后度化众生?

答:三种发心都可以让自己很快成佛。(正见C1)

问:法师为什么说三种发心都可以让自己很快成佛呢?

答:我的意思是,相对不发心来说,都是很快成佛的,相对在轮回里流转的时间来说也是很快的。(正见C1)

问:国王发心不是钝根者的发心吗,需要33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而牧童发心是利根者的发心,需要3大阿僧祇劫成佛,这区别还是很大的吧?

答:另一方面,佛经提到三大阿僧祇劫的相关内容,也是有密意的,如果有相关的因缘,不用那么长时间也可以成佛。(正见C1)

问:关于菩提心之发心,《前行》中提到:国王之发心也叫做广大欲乐之发心,这种发心者的心力属于下等;如舟子之发心也称为殊胜智慧之发心,这种发心者的心力属于中等,就像至尊弥勒菩萨的发心;如牧童之发心称为无与伦比之发心,怀有这种发心的人具有非凡巨大的心力,就像至尊文殊菩萨的发心那样。"而当初我们在学习闻法方式的时候,发心科判是这样来分的:乙一(发心)分二:一、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二、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请问法师,前面的几种菩提心之发心,是否可以对应归摄到第一种:"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

答:通常是可以这样理解的。而在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当中,也许也可以有更多的分类。(正见C1)

问:如国王之发心也叫广大欲乐之发心,如舟子之发心也称为殊胜智慧之发心就像至尊弥勒菩萨的发心。为什么叫广大欲乐之发心?可理解为为了众生获得快乐而发心吗?

答:个人理解缘众生,是广大,愿成佛是欲求佛果。(正见C1)

问:为什么叫殊胜智慧之发心?

答:华严经里说毗卢遮那佛成佛的时候,他的境界当中见到一切众生也同时成佛。而这种发心从某种方面可以对应佛陀的这种自证境界,具有非常殊胜的智慧。不知道能不能这样去理解,此问和上一问,个人的理解都不敢确定。(正见C1)

问:"至尊"在这儿如何理解?

答:非常尊贵。(正见C1)

问:弥勒菩萨是第五尊佛,是否可理解为他成佛时距离他这种发心的时间有七大阿僧祇劫?

答:个人难以观察,有时是示现,例如释迦佛无量劫前早已成佛。(正见C1)

问:国王之发心、舟子之发心、牧童之发心是次第的,还是根据不同根基相应的?

答:有时不一定按照顺序,是根据不同的因缘都可以发的。(当然按照顺序而发的情况也应该是有的)(正见C1)

问:说钝根需33大劫,另外如果修到一定程度是否钝根者可以变成为中根者了?

答:根器是可以转变的、可以增上的。(正见C1)

还可参考:

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100课:

不管是国王发心,还是舟子发心,其实这是最初的阶段。会不会我们现在发国王的心,修了三个无数劫之后这个心还没变化?都修一个无数劫了,登初地了,心还是国王的发心?刚开始是这样的。但是随着菩提心的深入,我们的心就会自动调整,会变得越来越殊胜。另外随着菩提心的修行、对菩提心的理解、障碍清净了、心力提升了,以前发不起来的牧童心就可以发起来了。

当我们不断修下去的时候,心力会越来越清净、越来越强大。可能最后会自动调为密乘,全部都归为一,这就是牧童的发心,可以逐渐生起来。三十三劫、七劫、三个无数劫,其实这个时间是不决定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心会变,刚开始起步的时候,可能走的很慢,如汽车启动的时候,可能是五公里、十公里的时速,会永远这个速度吗?不是,可以提速的。当提速之后,就越来越快了。

我们修菩萨道的时候也是一样,刚开始起步的时候很慢,心发不起来,也不清净。有很多障碍要遣除,福德不够深厚,这时修的慢,大德们讲所谓的三十三个、七个、三个无数劫,为什么需要这么长时间?是从开始起步的速度算的。

如果按这个起步的速度一直匀速地做下去,要三十三个无数劫,但是可能匀速吗?不可能。因为菩提心的修行只会越来越殊胜,速度只会越来越快,根本不可能永远是匀速,永远是起步的速度。

很多时候说三个无数劫,也是不可能的,基本上没有一个菩萨是经过三个无数劫才成佛的。三个无数劫是从起步的时候开始真实地发起菩提心,如果按照这个速度算下去就需要三个无数劫。但是越往后修,速度是越来越迅速的,资粮越来越快,障碍越来越少,心力就越来越强盛了。

在刚开始修的时候可能很费劲,一百个劫积累的善根,后来一个刹那就圆满了。这个速度越来越迅速,没有一个菩萨是真正经过三无数劫。但是,他如果要示现则是另外一回事。真正来讲,绝对不可能永远是这种速度。

比如说,我们现在开始修发菩提心,这个时候有很多障碍,三天两头生起自私自利的心;要不然修一段时间,就需要忏悔一个罪业。又把时间花在忏罪上面去了,这时就没有那么大的进步。随着往后修,障碍越来越少,需要忏悔的东西越来越少,所有的力量全部用在前进的方向上,"修车"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这时你的出离心越来越好了,不需要停止,一直往前走,速度越来越快了。

不管怎么样,三种发心都是从心力的强弱来进行安立的。如果我们能发牧童的心就发,发不了就发舟子的心,舟子的心发不了就发国王的心。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要找到一个趋入点,低的不想发,高的也发不起来,最后就在门口观望浪费了时间。所以,能够找到适合的,就马上开始修。不管是国王的发心,还是什么心都可以。只要修下去心力就会逐渐转变,这个是从心力强弱的侧面讲的。】

问:关于三种发心,国王、牧童、舟子的发心,末学想请教一下,发心的不同对于修行者在面对选择时的行为会有什么影响么?比如说,当时间冲突只能做一件事时,发心为众生做事还是应该自己闻思修行,到底应该选择做哪个是要根据自己的发心来决定么?这是否代表由于是国王的发心,所以可以选择自己先闻思修,有空余时间再去帮助众生,而如果自己曾经在特定的情况下发过愿众生先成佛自己再成佛的愿,那么以后凡是有冲突的时候,就必须先为众生发心做事然后有时间再自己闻思修行么?在这一点上稍微有点困扰。

答:个人觉得不一定,不一定有必然关系。即使是国王发心,也可以选择帮助众生为主,自己闻思修为辅助。一方面还是要观察具体情况,结合案例来分析,因为帮助众生的方式和情况有很多种,闻思修也一样,有很多情况。(正见C1)

问:发菩提心分上中下等。先让一切众生成佛,自己再成佛。这是上等愿。但是弟子想问,发出这样愿的是凡夫地的众生还是需要登地的菩萨?因为作为一个凡夫,怎么可能先帮助众生成佛呢?因为帮助众生成佛需要智慧摄持的。所以弟子的理解是:这种上等愿是需要有能力的登地菩萨发出来的。不知道弟子的理解是否正确?

补充这个问题:好比地藏王菩萨发出上等的菩提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但是经书上说地藏王菩萨发这样的愿时候,已经有了很深的禅定功夫,也就是可能已经属于菩萨地了。

答:有佛经提到,地藏菩萨本身就是佛陀化现。某位发这种愿的人是圣者,不能证成:只有圣者才能发这样的愿,请注意逻辑关系。比如,一个美国人吃了一个汉堡,不能证成:只有美国人才能吃汉堡。(正见C1)

问:在学菩提心时,按照心力有3种发心,国王式,舟子式,牧童式。世尊是牧童式发心。但底子在看世尊广传时,如福利王布施身体时,世尊在布施后,如是发愿:愿以此功德回向迅速获得大菩提来利益众生。

疑问:此种发愿应该是国王式发心啊?世尊应该是牧童式发心才对啊?

答:世尊示现过很多次成佛,很多次,很多方式,也不仅仅在这个刹土,佛传当中有提到。(正见C1)

问:您能举出一个世尊的公案中的发愿,与弟子所讲的案例不同的发愿或回向吗?

答:我的意思是说,你不能认为佛陀只能有牧童式的发心,佛陀也可以有国王式的发心,你觉得佛陀有国王式的发心不合理吗?(正见C1)

问:您能举出一个佛陀的牧童式的发心的案例(并如是发愿的)吗?在广传中有吗?可能我们对上师的教言理解有偏差。

答:具体我没有仔细查阅过。【又无数不可思议劫前,精进无量如来出世传法,释迦牟尼佛当时转生为一婆罗门女,名为智慧无量。当如来宣说无量刹土之功德时,智慧无量一直供养并承侍佛陀。她还发愿未来要守持如来刹土,并为此目的回向善根、精进修持。为获清净刹土,她于无数俱胝时间中供养、承侍如来,并终在广大清净之如来刹土中示现成佛。释迦牟尼佛现今于十方不同世界之刹土中,拥有种种名号、显现各种智慧,分别以不空成就如来等不同名号住持不可思议之无数如来刹土。有关此道理之广大、细微评析,于《宝源经》中有广述,请参阅。】——这是《白莲花论》当中的内容,当中提到,佛陀示现过各种身份、各种名号,在各种刹土,包括一些清净刹土。应以何身得度就显现何身说法,应以"牧童式发心"得度,就可以显现牧童式发心为说法。(正见C1)

问:末学的疑问,其实是菩提心的定义是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解释是为了利益众生,自己而希求佛果。这是否只是符合国王式的发心。在牧童式发心中,菩提心的定义体现不出来。

答:牧童式发心也发愿成佛,只不过时间不同,发愿自己最后成佛。(正见C1)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我们现在开始学"发殊胜菩提心"这一品,请问法师,菩提心为何要从"心力、地道、本体"三个方面来分类,它究竟的意义是否是针对所化众生不同根器来开演?

答:角度不同。就像说我们分析汽车,可以从发动机是几缸的角度分类,也可以从国家角度分,这是日本车、德国车,也可以从用途角度分,这是越野车,这是跑车,这是面包车等等。(正见C1)

问:如"国王、舟子"之发心在地道方面属于胜解行发心吗,而牧童之发心属于清净意乐发心、异熟发心还是断障发心?

答:要看是谁在发国王、舟子、牧童式的发心,是凡夫还是菩萨?(正见C1)

问:牧童之发心属于胜义菩提心吗?

答:不属于。胜义菩提心是证悟空性的智慧。那三种发心都是世俗菩提心。(正见C1)

问:地道方面的后三种发心是否都属于胜义菩提心?

答:如果是菩萨出定位的发心,通常来说还不算是那种真正的胜义菩提心(八地和以上菩萨可能例外),菩萨入定安住空性的境界是胜义菩提心。(正见C1)

还可参考:

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100课:

前面讲过,真正的胜义菩提心是入定位的,出定位的是世俗菩提心,但是比如在讲《入中论》的时候,说的第一胜义菩提心、第二胜义菩提心中,好像整个初地都叫做胜义菩提心。因为讲初地的时候不单单是讲入定,尤其主要是讲出定位时这些初地菩萨怎样修布施波罗蜜,二地菩萨怎样圆满持戒度。是不是胜义菩提心也是讲出定位呢?其实整个初地因为已经证悟了胜义的缘故,所以包含出定位也可以叫胜义心。

真正严格来讲胜义心只是入定位的这个角度,只有在入定位才能够现证离戏的智慧,在出定位这个离戏的智慧没办法安住,它会生起一种心所,还是现前心心所。严格来讲,出定位的是世俗心,入定位的是胜义心,但是如果把出定和入定综合统一起来,也可以叫胜义心,因为他必定已经证悟过胜义谛了,和凡夫不一样,所以也有这样安立的方式。】

问:《前行广释》100课中,发菩提心的三种分类,从"地道"角度分四类:(1)胜解行发心(2)清净意乐发心(3)异熟发心(4)断障发心P325末行:这是从地道方面来分的四种发心,此处主要指五道;如果是十地的话,就不包括最前面的胜解行发心。弟子的疑问:(1)胜解行发心:是资粮道和加行道的发心,(2)(3)(4)不都是一到十地的发心么?主要在十地,为何那句话说"此处主要指五道"?

答:十地不包括胜解行发心。五道可以包括。(正见C1)

问:由疑问一,我知道缺陷:不明白五道和十地的关系,那么,二者的关系,从何内容能看到?

答:五道包括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见道是一地,修道是二到十地。无学道是佛地。(正见C1)

问:从发心本体的侧面来分: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本体"怎样用一句易懂的白话跟共修的道友们解释?

答:自身、自体(属性)。比如,你的胳膊的本体是肉、血、骨头。冰块的本体是水。馒头的本体是小麦粉。(正见C1)

问:教材100课中发心的分类,从地界角度分,第二类是"不清净七地殊胜意乐发心",上师说为什么是殊胜意乐呢,因为真正证了自他交换的境界,自私自利心断掉了,这种发心相当清净,不像凡夫位始终有一些我执和不清净念头。上师说这种发心相当清净,那为什么还叫"不清净七地发心"?

答:不清净地是一地到七地,八地以上菩萨叫清净地,这里是相对的,一地相对八地来说属于不清净地,但相对凡夫来说那要清净得多。(正见C1)

还可参考:

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100课:

【一地至七地叫做清净意乐发心;】

菩萨地指一地以上,是属于大乘菩萨地,一地到七地叫清净意乐。到初地之后,证悟了圣地,自私自利的心就没有了。这时因为证悟了圣地的缘故,有很清净、增上的世俗菩提心,入定位也有胜义菩提心。七地菩萨没有凡夫人这些粗重的烦恼和我爱执来障碍了,所以叫清净意乐。有证悟法义智慧的缘故,菩提心本身也非常清净,所以叫清净意乐发心。

第三个阶段:

【三清净地(八地至十地)叫做异熟发心。】

三清净地的清净和清净意乐的清净都是清净,但有差别。一到七地的清净意乐,主要是远离凡夫,远离了我爱执,从这个侧面来讲,叫做清净意乐。三清净地的意乐,烦恼障断尽了,叫清净地。完全没有烦恼障了,因为有烦恼障就不清净。

一到七地以下都是属于不清净的,相续当中虽然烦恼不现前了,但烦恼障的种子还没有断尽。一地以上粗重的烦恼,如贪嗔痴很强的烦恼,这个倒不会现前,但烦恼障的种子还没有灭尽。所以,一地到七地,也属于不清净地,从这个侧面来讲。

而三清净地从七地末尾最后一刹那,这时所有烦恼障种子断尽了,八地开始就没有烦恼障种子了,也不现前了,所以是三清净地。相续中只剩所知障,不清净的主要是烦恼障的种子。】

问:未学是厦门菩提学会2013届第一期学员,受小组委托就《前行》第一百课中的内容向您提问,请求解答。今日共修过程中,就怎样才算发出愿菩提心师兄之间有所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我们从内心发愿度化众生获得佛果的那一刻起就是有了愿菩提心;一种观点认为我们是连资粮道都未进入的初学者,即使按照发心仪轨念完十万遍发心偈相续中也不一定能生起真实的愿菩提心(例如带着散漫心念诵只是数量上完成等等)。请求法师解疑,愿菩提心生起的验相或标准?感恩法师!

答:关系到发了菩提心与生起菩提心的差别。个人理解,前者只要你产生这样的想法念头就算。后者需要你产生非常真切的感受,你确实无法忍受众生在受苦,非常希望救度众生,发愿成佛。就像一个学生泛泛想一想"我要好好学习",就算是有了一个愿望,但可能还是很贪玩,有一天他真的认识到了好好学习的必要,非常恳切的想好好学习,那就进入了新的层次。后者的产生,是需要对众生有真切的大悲心,观察自己对待不同众生时候的内心感受,可以自己评价自己。(正见C1)

问:阿弥陀佛;法师您好;末学是13A加行学员,这堂课我们学到了100课发殊胜菩提心,因为我班有几位发心人员在学会发心2年了,现在不知自己是属于皈依道发心,还是属于小资粮道发心?请法师开示,感恩法师!

答:"皈依道发心"这个词语我还是第一次听说。从事某项发心工作,指的是发心出来做事,和发菩提心本身不完全一样,当然如果以菩提心摄持,发心出来做事本身也是发菩提心的一种具体表现。如果你产生了真实无伪的世俗菩提心,你就进入了小资粮道,可以自己对照。(正见C1)

问:关于发殊胜菩提心在前行备忘录里讲到包括本体、分类及发心方法三个部分,请问法师发心方法怎么理解?是指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一个是在分别念上发起并收摄于分别念中,一个是分别念的运行隐没于法界智慧中吗?

答:【世俗菩提心需要依靠仪轨生起,胜义菩提心,虽然密宗里说依靠仪轨生起,但那是指胜解道用,而并不是指真正的胜义菩提心。真正的胜义菩提心,必须借助三殊胜而修行的力量才能生起。关于三殊胜,《经庄严论》中说:"令佛生欢喜,积累福慧资,不分别法智,生故许殊胜。"殊胜包括摄持殊胜、随修殊胜和证悟殊胜三种。其中摄持殊胜包括内外两种,外摄持殊胜是从加行道开始至见道之间,常常令上师和圆满佛陀满怀喜悦之情,而不令其心生厌烦。内摄持殊胜,是以大悲、智慧摄持。随修殊胜,即积累资粮,也就是积累有现福德资粮和无现智慧资粮。证悟殊胜,生起不分别其边的智慧,是指现见见道的智慧。可见,胜义菩提心必须凭借真正修行的力量才能生起,也就是依靠摄持殊胜、随修殊胜和证悟殊胜来产生。】

——以上是《前行备忘录》当中的内容,这里以及后面的一些内容,就是在宣讲发心的方法,或者说让菩提心产生的方法。(正见C1)

问:前行100课,菩提心在本体方面的不同分类章节中,大恩上师讲到:这样的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属于世俗菩提心。发起这种菩提心,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虽然口头上说说倒不难,但在生活中遇到违缘时,这种心就可能荡然无存了。尤其是在家人,发菩提心更是难上加难,[优婆塞戒经]中也说:"出家之人,发菩提心,此不为难。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是乃名为不可思议。"请问法师:为什么尤其在家人,发菩提心更是难上加难?

答:对某些普通凡夫在家人来说,修行的违缘相对比较多,环境也比较愦闹,周围也可能有很多恶友,烦恼相对也比较深重,在种种违缘存在的情况下,发起真正的菩提心相对比较困难。(正见C1)

问:很多同修都不太明白,要怎么样才能算世俗菩提心已经生起了,因为要生起世俗菩提心才算了入资粮道,那对于才发起愿菩提心、行菩提心的人来说,离入资粮道是不是还很远?

答:慈城罗珠堪布在《慧灯之光》中有说到:步入大乘资粮道的首要条件是什么呢?就是要有不造作的菩提心。......怎样区分造作与不造作呢?比如说:你非常渴的时候想喝水,这是不造作的。在你不想喝水的时候,其他人却勉强你喝,你虽然喝了,但不是出于发自内心的愿望而喝的,这就叫作造作。(参考思路:这里"不造作的菩提心"的菩提心是指世俗菩提心,有时也会说是"无伪的菩提心")(正见F)

问:还想再请问法师,不造作的菩提心是否在六时之中恒时都有,换个说法就是时时刻都感觉自己随时都想利益众生,这种心态一刻都没有消失过,还是只有在对境现前的时候有,比如看到可怜的众生的时候就产生这种心态,而自己吃饭喝水,或是处于无记状态时,没有对境出现的时候,心态就是无记的,利益众生的心态就不会产生?

答:在《华严经》净行品中就教导我们如何把菩提心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这需要我们在生活中锻炼,若只是离开平时的点滴再另外找修行的路径可能不现实。(正见F)

问:在三大阿僧祇劫之修行而后成佛这个问题上,若就显宗普遍观点言之,极为钝根之菩萨需经三十三阿僧祇劫而后成佛;中根者需经七大阿僧祇劫而后成佛;利根者则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后成佛。真的是遥遥无期啊!可能会有很多人会悲观,那结合我们现在修行的状况应该怎样去理解?

答:【8)即身成就与三大阿僧祇劫之修行

济群法师:佛陀在因地上经历了漫长的菩萨道修行,才获得了圆满的智慧,并最终成就佛果。如果说密宗所说的"即身成佛",成就的是佛果位上的佛陀,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只要通过观想的力量,就可以取代三大阿僧祇劫的菩萨道修行?

索达吉堪布:显宗经典中确实有佛陀历经三大阿僧祇劫之修行而后成佛之记载,若就显宗普遍观点言之,极为钝根之菩萨需经三十三阿僧祇劫而后成佛,即资粮道、加行道经过三大劫、十地中的每一地各经过三大劫;中根者需经七大阿僧祇劫而后成佛,即资粮道、加行道各经过两大劫、见道经过一大劫、修道经过两大劫;利根者则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后成佛。正如印度著名阿阇黎巴雪在其所著的《中观宝灯论》中说所:"利根者经三大劫现前佛果,中根者经七大劫,钝根者经三十三大劫。"

关于利根者所需的三大劫,《现观庄严论》中云:"三大劫圆满,修行趋究竟。"对此,《般若八千颂广释》中解释道:"第一大劫从资粮道开始至一地之间圆满;第二大劫从二地至七地之间圆满;第三大劫从不动地至佛地之间圆满。"而《菩萨地论》则云:"资粮加行一大劫,一至七地一大劫,三清净地一大劫。"它们的意思是说,如同田地边缘以内皆算田地一样,一地已包括在资粮、加行道之一大劫中的说法,与《瑜伽师地论》中的意义相同。

以上所述乃针对一般状况而言,其实不论显宗密宗,除了承认三大阿僧祇劫成佛说以外,都或隐含或公开地同时承认、标榜即身成佛之说,只不过一为零散地见于各大经论,一为佛陀在有缘众前作集中、详细的明示,且具体指出种种即身成佛的方便法门。密宗中因依赖上师不共的传承加持,且拥有多种多样的观想等方便法,又具体对应着某些密宗行者的根基,众缘和合,即身成佛便不再是天方夜谭。况且从显密公认的道理来看,所谓的几大劫是根据修行者的根基而安立的,对利根者来说的三大劫成佛时间,也是依据他本人积累福德智慧这二资粮的时间长短而言的。既如此,那我们就不能否认,对某些根基的众生来说,如果他能在瞬间就集聚起无数劫的资粮,那他当然就可以即身成佛,因成佛所需资粮已圆满故。而显密佛法无不承认,具有大心力者每一刹那中都可圆满数劫资粮,因此并不需要像常人一般勤积三大劫资粮。如果说"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等华严境界深刻地表达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大乘理念的话,那么显而易见的一个事实便是,有很多小乘修行人是根本无法理解到这一层次的。同样,对于瞬间就能积累起无数劫资粮的说法,许多对显密佛法所知甚少之人于此流露出相当程度的怀疑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全知无垢光尊者曾说过:"心力大者每一刹那便可圆满无量资粮,(因而)连续修学积资迅速者一生可得解脱的说法是合理的。也就是说,获得灌顶后修生圆二次第即是进入了小资粮道,之后若依靠大精进与大方便勤修,则即生便可获得见道。获得见道后无有生死故即生可以究竟修道,获得菩提果。即获得见道后若欲求,则七日也可以成就菩提。"此种说法并非密宗所独具,显宗同样高举七日成佛之说。《般若两万颂》中云:"获得现见诸法清净法眼之大菩萨,若欲求正果,则七日亦可现前无上菩提圆满佛果。"而在《妙法莲花经·提婆达多品》中,更直接宣说了八岁的龙女因献上宝珠而刹那间成佛的事例。她不仅当下圆满相好,且立刻前往南方无垢世界,直上宝座,为众生宣说佛法。如果所有众生都得历经三大阿僧祇劫方能证悟菩提,那这龙女为何还要作如此示现呢?何况这一生的即身成就又焉知不是多生累劫积累后的一次顿悟。

密宗是依靠诸多甚深方便获得见道的,既得见道,当能七日成佛;至于见道之前,显宗密宗在精进及方便上实有种种差别。但见道之后,修学显宗的极利根之菩萨与趋入密宗之持明者在证果的时间先后上并无差别。若能静心思维,现实生活中这方面的事例也可为大家理解所谓的即身成佛提供注脚。比如拥有大智慧的人士,如果又能具备大精进、大善巧方便,此种人当然可以成办那些智力平庸、懒散懈怠又乏少方便法门的凡夫所不可能完成的各项任务与工作。并且从究竟角度来说,我们所说的成佛并非是指成就一个外在于我们的"佛",而是指自性本具的佛性被我们自身再度认识到而已。解脱不是从此岸渡到彼岸,它的真正意义是说我们应把蒙蔽在本来光明的心性上的污垢清除掉,绝不是指所有欲求解脱之人都必须奋力借助于外在的"桨",然后趋向一个非内在于众生心地中的目的地。既然大乘所有宗派都承认众生本具万德,那么众生在各自的自家宝藏中探寻到一些不可思议的成佛捷径也就无甚可值得大惊小怪的地方了。

况且对三大阿僧祇劫也不能只作单向度的唯一、刻板理解,佛陀在《解脱经》中就说过:"所谓的无数大劫(阿僧祇劫)是对众生各不相同之无量界、根、信解而言。"正是因为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为接引这些根基各不相同之众生,释迦牟尼佛才开显出三乘佛法及无量法门。尽管"条条大路通长安",最终都能依凭各自因缘抵达目的地,但在显现上肯定有个你前我后、你快我慢的问题。对密法的修行者而言,根基除了指通常所说的"慧根"外,更特别强调"信根"、"精进根",经常说到的利根者也即是指具备了大信念、大精进力的人。对先天就具足这些条件的人来说,若还要修行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这样的说法也未免有些太过教条。《俱舍论》就此问题阐述道:"有者天生之种姓,有者修学而成也。"《解深密经》也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有者自性利根众,有者钝根而安住。"《普作续》则云:"人天诸众异根基,有为天生利根者,有为修学之根基。"《等合续》中同样表述道:"众生有本来的利根和其余根基。"......正因为显密经论皆共同承认众生根基不同,因而修行时间也各异,所以我们对三大阿僧祇劫的理解才不应该固守一种见解。比如达摩祖师在《破相论》中,就将三大阿僧祇劫解释为三大恒沙毒恶之心。他就是从另外一种角度,也即是从众生的恶劣分别念的角度看待这三阿僧祇劫的。既如此,只要能当下勘破妄心、妄念的虚幻不实、毫无自性可言的本质,那又何劳历经无数劫的时间去向外趋驰、头上安头呢?故《金刚顶五种密经》中云:"于显教修行,须经三大阿僧祇劫,然后证果......。若依密教,则由加持威力故,于须臾顷,当证无量三昧耶,无量陀罗尼门。"其实不光是密教修行者可于须臾顷顿悟诸法实相,禅宗不也同样强调当下见性吗?原因就在于禅宗行者并非是从具体的数字概念去理解所谓的"劫",在他们眼中,无数的"劫"即是无数的恶劣分别念,只要探本溯源到分别心的本质也就斩断了长劫轮回之根。故而我们在看待三阿僧祇劫时也应持有通融、全面的观点,毕竟在世间法里面,我们都既拥有针对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体系,又拥有允许破格选拔天才少年进入各类大学的考试、教育制度。因之对密宗倡导的即身成佛说同样应抱有一种宽容、理解的态度,因为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即是,有非常多的密宗修行人已经通过密法的修持而即身成就了。翻开密宗各大教派的历史,这样的成就者实在是不可胜数。我们如果既不能从经论当中找到否认即身成佛说的理论依据,又还要漠视大量活生生的事实,那就未免被偏见、成见所困了。

大家若能理解释迦牟尼佛在不同众生前的不同说法方式,若能直探显宗经论中很多以隐秘方式讲述密法的地方、内容,若能全面理解很多经论的深意(而非单从字面上读解),那么很多无谓的争论都可以烟消云散。以下列显宗经论为例,从中就可清楚地看出显宗对即身成佛说的赞许、褒扬以及理论支持。

《摩诃止观》有云:"利根者圆教下一生顿超十地。"《宗镜录》云:"一念成佛。"《顿悟入道要门论》中说:"若悟道,现前身便解脱。"《楞严经》则说:"不历僧祇获法身。"......

总之,了解每一众生根基及得度因缘的佛陀,在已于无量劫中积累了广大资粮的大乘一般根基众生面前,示现了三阿僧祇劫成道之相;而在不共同的密法根基者前又示现了于极短之时日内成佛之相。因密法保密规则所限,记载这些事例的续部经论不得在未经灌顶者前公开,故此处也只能割爱不宣。

以要言之,显密在看待成佛时间之长短这一问题上实无多少本质差别,若能融通二宗,对此问题自不难圆融观之;若不能通达显密甚深意义,那就只能观二派观点似水火一般难以相融。大家如果都能深入显密经藏,则到时自会领略到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特点。所以少进行一些不明所以的宗派主义之争,多深入显密经藏才是一个佛教徒应尽的职责与义务。】

——以上是《显密问答录》当中的内容。(正见C1)

问:第100节课中:"其他所有积累资粮、净除业障、观修本尊、念诵咒语等等一切修法通通是为了使自相续生起珍宝菩提心的方便方法而已,"是指只有积资净障才可以生起菩提心吗?

答:广义来说,一切善法都可以包含在积资净障当中,所以某种角度也可以这样说。(正见C1)

问:念诵咒语,比如念阿弥陀佛目的是为了去西方极乐世界,怎样理解念阿弥陀佛也是生起菩提心的方便方法呢?各种修法有时各有目标,怎样理解都是为了生起菩提心的方法呢?

答:如果修行人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也会有助于生起菩提心。往生极乐世界的目的,就是成佛,成佛不可缺少的就是菩提心。(正见C1)

还可参考:

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100课:

其他的积累资粮、清净业障、观修本尊、念诵咒语等等一切修法都是为了相续中生起珍宝菩提心的方便方法而已。我们似乎也很耳熟这句话,其实这句话放在空性中也是一样的,有时我们说所有的修法都是为了生起空性智慧,是不是一个地方一套说法?也不是。

前面我们讲了空性也是包括在菩提心中,如果我们要拆解,所有的大乘道,一是智慧,一是慈悲。智慧就是空性智,慈悲就是这里讲的菩提心,归纳起来就是这样。说所有的修法都是为了生起菩提心,这也没有错。空性是包括在胜义菩提心中的。所有的修行都是为了生起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所有的修行都是为了生起、现证、圆满菩提心。佛陀不就是菩提心圆满者吗?

所以我们说所有的生起次第、所有本尊的修行,以及修曼扎、积资净障等都是为了生起菩提心毫不夸张,没人夸张。为了生起最究竟的断障菩提心、生起三清净地的异熟发心、生起清净意乐的发心、胜解行发心,全都是菩提心。只要在道上,都是菩提心的不断延续、不断圆满,最后到达极致。佛地的菩提心是最圆满的,在这之前都是菩提心不断延续的过程。】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弟子是广州佛学会2013第二届加行班的学员,我们现在学到"发殊胜菩提心"阶段,并且正在念修10万"发心偈"。在念修"发心偈"仪轨及学修《前行广释》时,共修时有师兄提出讨论题——自己每次念修"发心偈"仪轨时,发了"为一切众生而发广大菩提心"誓言,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还会出现嗔恨其他众生等心态甚至是行动,而导致"却没有实际去做",这不就"显然欺骗了诸佛菩萨"而失坏了菩萨戒,"没有比这更严重的罪业了。"自己很害怕,不太敢念"发心偈"仪轨了。请问法师:这里如何把念修仪轨结合法义,同实际日常生活相圆融呢?因为作为初学者目前还未能断除嗔恨心,还要继续"立下菩提心的誓言"或"为一切众生而发广大菩提心"吗?如何更好地"发殊胜菩提心"呢?感恩法师!参考教证:

  1. 《前行广释》第100课:"假如你在佛菩萨面前立下菩提心的誓言,却没有实际去做,显然欺骗了诸佛菩萨,没有比这更严重的罪业了。所以,大家不管遇到什么情况,菩提心都不能退。"
  1. 《前行广释》第91课中"念诵发心偈时,有时间的话,我建议先念三遍无垢光尊者《三处三善引导文》中的一段文字,它归摄了诸多传承上师的教言,刚开始念一下是非常好的。

这段文字是:我某某从今乃至菩提果之间,皈依诸大金刚持上师,皈依二足至尊诸佛出有坏,皈依离贪寂灭至尊正法,皈依诸众之至尊不退转圣者僧众。祈求摄受我为菩萨,祈祷诸大金刚持上师、诸佛出有坏、住地诸大菩萨垂念我。如往昔诸佛出有坏、住地大菩萨为一切众生而发殊胜菩提心,我某某也自此乃至菩提果之间为一切众生而发广大菩提心,未救度者救度之,未解脱者令解脱,未得安慰者安慰之,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

答:还要继续念。正因为自己有烦恼有过失,才需要修行,就像说有病才需要吃药。念诵圣者所造的金刚语本身可以加持我们增上菩提心,可以帮助我们消除罪业。有烦恼的同时,要多忏悔,有条件可以每天念诵《发心仪轨》忏悔自己的过失,并且发愿自己早日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正见C1)

问:我们组的辅导员在解释三种发心(国王、牧童、舟子)时说,界定是哪种发心的起始之际,是我们在真正升起菩提心的那一刻开始算的。当时我似懂非懂,想请问法师一下这么解释对么?如果真的是从那一刻开始的话,那么我们生起的也是世俗菩提心吧?发心不重要,生心才重要,这个生心,生起的也是世俗菩提心,是么?

答:发心并不难,仅仅是在概念上,思维作意一下,产生一个想要利他而成佛的念头,就可以说是一种发心。而生心指的是内心产生真切的感受,比如,对众生产生真切、不造作的大悲心,真切的希望能够救度众生,发愿成佛,要生起真切的菩提心并不容易。许多时候,我们可以先发心,然后努力的观修菩提心,通过串习,可以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生心指的就是生起真切的世俗菩提心。(正见C1)

问:《前行广释》第100节课问题,顶礼上师三宝,顶礼答疑法师!【上师讲义原文:大家在修发心时,光是口头上说说"我要发菩提心",这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一定要想方设法,真正生起利他的菩提心,即所谓的"发心不为主,生心乃为主"。】"发心不为主,生心乃为主。"里面的发心和生心有什么区别呢?

答:个人理解,前者只要你产生这样的想法念头就算。后者需要你产生非常真切的感受,你确实无法忍受众生在受苦,非常希望救度众生,发愿成佛。就像一个学生泛泛想一想"我要好好学习",就算是有了一个愿望,但可能还是很贪玩,有一天他真的认识到了好好学习的必要,非常恳切的想好好学习,那就进入了新的层次。(正见C1)

问:可以这样比喻吗?播种=发菩提心,发芽=生菩提心,开花=世俗的愿行菩提心,结果=胜义菩提心。或者见修行果?

答:发菩提心就是发愿行菩提心,生菩提心也是生起愿行菩提心。(正见C1)

问:生菩提心是不是就是生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答:是(正见C1)

问:我们念发菩提心的时候,要不要也把众生观着跟我们一起念?

答:这样观也可以。不观也可以。(正见C1)

问:前行广释100课内容:念修10万遍发心偈是为了生起愿菩提心吧?

答:个人理解,念诵发心偈,除了可以生起愿菩提心之外,也可以帮助我们生起行菩提心,我们可以为了生起这二种菩提心而念诵。(正见C1)

问:愿菩提心是行菩提心的基础,在没有真正生起愿菩提心之前会有行菩提心吗?

答:通常来说,愿菩提心是行菩提心的基础,前者越真切,后者越圆满。(正见C1)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前行广释》第100课,噶当教言,有七种观修菩提心的修法,其中第七个层次"生起"与我们通常所说的要"生起菩提心"的"生起",感觉有差别,前者是修行次第,是见道位的功德,后者是指愿心,有点糊涂,请法师开示!

答:个人理解差不多,你就可以通过这七种修法让自己生起菩提心,这些修法的作用就是让你生起菩提心。到第七点的时候你就可以产生真切的愿菩提心。(正见C1)

其余疑问

问:慈悲心和发菩提心二者如何去认识?

答:慈悲心是发菩提心之前的一种修心的方法。正式发菩提心之前,首先要修慈悲心。慈悲心是主要的,圆满的话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慈心主要是予乐,比如我们在观修的时候,想到没有安乐的众生,愿这个众生获得快乐,愿这一群众生获得快乐,愿所有的众生获得快乐,这方面就是慈心。悲心是拔苦,拔除众生的痛苦,众生不管有病苦也好,心理的痛苦也好,自己想到要拔除众生的痛苦,不要让他们感受痛苦。这就是慈心和悲心。

发菩提心,是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自己要发誓成佛。利益众生把慈心和悲心都包进来了。因为有了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就有了很深的利他心。有了很深的利他心之后,这个菩萨就会想怎么样才能利他呢?就是发誓成佛。自己成就佛果之后,利益众生是非常圆满的,所以就开始发誓成佛。

所以,慈悲心和发菩提心二者之间,慈悲心是发菩提心的因,所发的菩提心是它的果。首先要修慈悲心,然后再发菩提心。但是在有些地方,慈悲心和菩提心就是讲的一回事,尤其是当菩萨的菩提心生起之后,内心当中的慈悲心都是属于菩提心的范畴了。所以有些经典中把慈悲心和菩提心称为一个,有些用不同的名词来讲,在修行的时候,慈悲心在前面作为因,菩提心在后面引发。(生西法师)

问:顶礼法师!弟子是18届加行学员,请教法师如何生起真实的世俗菩提心?如果没事前修出菩提心,而先生起了清净观,菩提心会自然也生起了吗?

答:世俗菩提心的修法就是四无量心作为前导,然后是自他平等、自他相换和自轻他重,或者说修持七种修行因果教授也可以,这样的话如果认真修,那就可以生起世俗菩提心。

如果没事先生出菩提心,生起了清净观,这个地方如果没有生起菩提心的净观,这个净观高不了多少,不会很高,但是它可以辅助菩提心的生起,因为净观生起来肯定可以帮助自己生起菩提心,有了净观之后就知道所有众生都是佛,所有众生都是佛那我要愿众生成佛就很容易了。因为他本来实相就是佛,那么我现在要发愿愿众生成佛的话,如果真正生起净观的时候,从理论上来讲、理念上来讲就很容易,当然可以帮助的。

但是是不是自然生起呢?也不是自然生起,因为这个时候的净观的层次不高,所以不是自然生起,而是有助于生起菩提心。如果你再深入思维一层,那就比较容易生起来。(生西法师)

问:上师说释迦摩尼佛当年也是在文殊菩萨前发愿后成佛的。但是密宗当中就要把上师视为佛般祈祷。那么到底是把上师视为文殊菩萨而祈祷,还是视为佛而祈祷的功德更大呢?

答:文殊菩萨就是佛,这一点你必须清楚,佛经提到,文殊菩萨早已成佛。(正见C1)

问:众生无始以来在轮回中流转,遇到佛法修持可以获得解脱,如果没有新的众生增加的话,众生的数量应该是一直减少的,众生不就会被度尽了吗?

答:一般世间人认识的"无量"这一概念其实是有限的,只是数字特别庞大,就如同恒河沙数,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但因为恒河是有边际的,所以虽然沙子无数,但还是有一个实际的数量。但佛教中有些场合所讲的"无量",是真正"无有限量"的意思,所以虽然诸佛菩萨恒时度众,但因众生无量之故,故不可度尽。(正见B3)

问:无数诸佛菩萨久远劫来一直度脱三界一切众生,其数甚多,众生有没有可能穷尽?如果众生一直没有穷尽,那这是不是就是常法?

答:从胜义角度讲,众生是不存在的,了不可得。众生即众缘和合而生。是因缘所生法即无自性。如《金刚经》中说:所谓众生者,即非众生,是名众生。从世俗角度讲,总的轮回是无始无终的,所以众生是无法度尽的。从众生自身来说,是无始有终,众生无始以来在轮回中流转,遇到佛法修持可以获得解脱。所以虽然众生一直没有穷尽,但不断流转过程中就一直在变化,不可能是常法。(正见B2)

问:末学正在学习加行的第100课,正行发心的部分。在本课当中,上师仁波切在解说"菩提心在心力方面的不同分类"那一分的最后一部分时说:"三界众生是不可能度完的。如果众生有边际,倒是可以被度尽;但由于众生无边的缘故,就不可能有度尽的一天。"末学有些不明白,为什么众生是无法度尽的呢?是因为众生是如水月幻化一样的,只是在显现上有么?

答:因为事实就是如此吧。因为众生的数量没有边际,一方面万法都如梦如幻,但是重点是数量没有边际。(正见C1)

问:念诵开显解脱道的发心偈时,能否用汉文念诵。

答:可以。(正见C1)

问:正式发心要念:吙 那凑囊瓦切得怎瑞记,扣瓦乐革杰德恰波昼,让热怄萨扬色鄂瘦谢,擦美月叶昂内塞吉斗。请问为何不念:吙 结达地色嘉瓦这阶吉,向却巧德特纳吉巴达,达江卡恰桌根扎西些,喇咪向却秋德森洁多?

答:要念这个也可以。(正见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