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前行》第094课20210617

《前行》第094课-答疑全集 问:"缘一切众生的大悲"窍诀是什么?

答:"缘一切众生的大悲"窍诀,我们从佛性的观点来讲,每个众生的佛性里都具有究竟的大悲。我们自己要生起这样一种暂时分别念的大悲,我们就要去观修。窍诀,就是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或者观察众生的痛苦,之后想要去除众生痛苦,这就是悲心;或者像有些大德讲,首先我要把众生观为自己的父母,对自己有恩德,然后为了报恩,自己开始想去除众生的痛苦,这个时候就会生起大悲心。所以它有很多很多的窍诀。(生西法师)

问:大悲心使我们心极其柔软,看到众生痛苦无法忍受,同时又不执著,这两方面如何去圆融?

答:我们生大悲心的时候,一定要让自己的心柔软。因为越柔软,越忍受不了,越忍受不了,越容易生起去帮助众生的心。如果你的心很硬,你就不管他这么多了,反正和自己没啥关系。如果心很硬,可能不一定想要去帮助众生。但是心很柔软的话,能够承受众生痛苦的限度就很低,心越柔软越没办法承受。越是承受不了,就越愿意去帮助他,帮助不了的时候,越愿意去精进地修学,提升自己修证的能力。所以要让自己的心柔软,必须要修大悲心,把大悲心修到圆满、修到极致。

另外一个是不执著。要不执著,就必须要修空性,修空性就是三轮体空、显而无实有。

第一,要学大悲心的教言。第二,要学空性的教言。在学完之后,要修大悲和修空性。刚开始时,好像一个是不执著,一个是要生起无法忍受,好像是要极端执著。但是二者之间其实本性是不矛盾的,因为极其柔软无法忍受,本性也是空性的。而空性的同时,它不妨碍生起柔软的心。当修到后面的时候,在生起一种很柔软的大悲心的时候,其实内心当中并没有感觉它是实有的。这个不执著就是不执著实有的意思,这个柔软的心并不是实有的。空性当中可以生起柔软的心,在生起柔软的心的当下,它并没有实实在在存在一种实有的状态。所以二者之间,修到后面的时候就可以双运,可以同时生起来,二者之间不但不妨碍,而且相辅相承,柔软的心可以帮助我们的空性,空性的一种深度的证悟,当然空性的心也可以帮助我们柔软的心更加具有一种清净的成分。所以二者之间最后就可以达到一味。所以怎么样去做呢?如果要做到不执著,首先要学大悲、学空性,要知道空性的教言;第二要训练大悲心和训练空性,最后通过佛菩萨告诉我们的窍诀,在生起大悲心的当下知道它无自性,在无自性的同时生起大悲心,二者之间就可以这样一味了。(生西法师)

问:大悲心是我们的心极其柔软,看到众生痛苦无法忍受,同时又不执著,这两方面怎样去圆融?

答:大悲心的本性就是空性的,应该就像《金刚经》所讲的一样,"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安住在空性当中,空性当中因缘和合了就会有众生,然后对它也生起大悲心。生起大悲心的同时我们也知道它的本性是无自性的。不执著不等于不做,不执著的意思就是知道它的本性空。所以我们尽量修大悲,把它修得很强烈,但是同时我知道这个强烈的心本身也无自性,这叫做不执著。不执著是不是就不要着力,或者不要使劲观修,不是这个意思,不执著的意思是了知它的空性,了知它的本性"空"。(生西法师)

问:《前行备忘录》中说,修持悲心要从最有缘的众生开始,然后逐渐扩大,对于自己最有缘的众生莫过父母,然而在生活中看他们不知道如何积累资粮而渐渐衰老,内心十分着急,不知自己该如何引导?

答:当然《前行备忘录》讲的是修悲心,从我们修悲心的角度来讲,父母是我们修行的最初的一步,是最容易修持的。看到父母不信佛、不积累资粮很着急,怎么引导他们呢?每个人能不能修行佛法、能不能信佛,和他自己的善根应该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可以去试着把自己懂得的道理给他讲,或者在他们耳边放些佛号,或者让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尽量多去烧点香,做一些顶礼,逐渐逐渐引导他们。所以可能的话,自己给他们经常讲一讲这些功德,讲一些信佛的道理,如果实在不行的话也没办法。

因为连佛陀都没有办法把所有的众生全部都安住了,当年佛陀在舍卫城的时候,舍卫城虽然是印度的大城市,但是肯定没有现在的上海北京这样的城市大,即便是那样,佛陀在舍卫城住了很长时间,据说还是有三分之一的众生从来没见佛,连见都没见过,见了佛不被调伏、不生信心的众生也有很多。

佛都没办法让所有的众生马上趋向于佛的,何况是我们,像这样也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应该随缘,但是应该尽量去努力,不要抱很强烈的希望,尽量去做,能够让他们尽量多种点善根就多种点善根,现在跟他能多讲点就多讲点,多听点佛号就多听点佛号,这方面我们可以多做一点,而且经常性的发愿和回向也是很好的。(生西法师《普贤行愿品》答疑)

问:密宗当中有开许吃肉的情况,这是否与大乘悲心相矛盾?

答:密宗当中没有开许吃肉的情况。其实很多人误认为密宗当中开许吃肉,其实根本不是密宗当中开许吃肉,前面我们讲十四条根本戒中,没有不能吃肉这条戒律,十四条当中没有,但是在其他的一些事部行部的誓言当中,有明确规定不能吃肉的戒律,而且在很多莲花生大师的教言当中也很明确地讲到了不能吃肉。

我们认为密宗当中可以吃肉的情况,无外乎这几种:一个方面,藏区以前来讲的话,高寒地区很难生长蔬菜庄稼,所以很多人在没办法选择的情况下,就食用一些肉食,这不是密宗这样,而是它的环境所导致的;还有一种情况,修证比较高的人为了打破实执——内心当中的清净和不清净的这种执着,为了让自己的境界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有的时候要吃一些肉,但是吃肉也是吃一些我们平时都不吃的肉,像人肉、马肉、狗肉,因为在印度狗肉、马肉都是非常不干净的肉,一般人碰都不碰,所以有些修行者修行到了某种程度,要超越善恶观念的时候,他就会专门去食用,打破这种执着的方式去食用一些肉,但是绝对不是因为自己喜欢吃而去吃肉的。

密宗当中的很多修法和世间当中这些是不一样的,密宗当中开许吃肉基本上和我们没什么关系。即便是有些荟供的肉,大堪布慈诚罗珠他老人家在讲荟供的时候,有的时候荟供品当中你必须要去食用这个肉,因为誓言当中有,但是食肉的时候,必须只是相当于苍蝇的脚大小的,我们知道苍蝇很小的,苍蝇的脚这么细的一点点肉,然后你拿一点来吃了,这个方面就不算是什么吃肉,但是也是接受了誓言物,这种情况下可以,但是这和没吃肉是差不多的。所以,密宗当中没有开许吃肉的情况。(生西法师《普贤行愿品》答疑)

问:我们修四无量心的时候,都是从具体的人开始修,然后再缘一切众生,那么到后面缘的一切众生,是否也是一个"总相的概念"呢?

答:虽然某种角度也可以说是一个总相,但与那种没有经过对具体对象观修的总相差别很大。(正见C1)

问:《大般涅槃经》云:"一切众生中,若起于悲心,是名圣种性,得福报无量。"其中的圣种性在菩萨五十二道品当中指的是初地以上的菩萨对应的是圣种性。那么这里的圣种性是指的只要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行人就是圣种性吗?阿罗汉属不属于圣种性?感恩法师!

答:个人理解,此处的圣种性可以理解为大乘种性,成佛的种性。如果能够发起真正的大悲心、菩提心就算。小乘阿罗汉如果观待大乘来说,暂时没有苏醒这种种性,但最终会苏醒,会回小向大。(正见C1)

问:加行94课中"《佛说法集经》里也说了,修学大乘佛法的菩萨,不需要修很多法,只修一个就可以,这一个法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大悲心。"后面讲到"倘若不具足大悲心,即使你修大圆满、禅宗、净土宗,最终也会一无所成。"

请问,为什么大悲心这么重要呢?四无量心中,其他的三个心都没有这么重要吗?后面讲到,这些方法必须要以大悲心作为根本,难道其他三个无量心都不能作为根本吗?另外,慈无量心的定义是愿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这是否也包含了悲无量心呢?因为愿众生得到快乐也包含着众生已经远离痛苦,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恳请法师详细开示,阿弥陀佛。

答:间接来说,慈心可以与悲心对应。安立大悲心是诸多修法的根本,并没有否定其他修法不能作为根本。很多殊胜的修法都可以作为根本。(正见C1)

还可参考:

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94课:

悲无量心在菩提心或者四无量心中是很重要的,所占的篇幅也是最多的。

悲心的修行对整个大乘而言非常重要,在《广论》中宗大师也讲过,对悲心和智慧空性这两点,空性就像母亲一样,悲心就像父亲一样。也就是说有空性不能决定种姓。是不是大乘种姓不看你是否有空性的认知,而是看有没有悲心。

比如说儿子是什么种姓主要看他的父亲,随父亲的比较多,父亲的种姓就是主要的。对修行者而言,空性也好悲心也好都是佛子的因,好比父母都是孩子的因,然而二者之中空性是共同的,而大悲心是不共的。一般来讲世间中如果某人的父亲是白人、欧洲人,或者是黑人、非洲人,那么他生下来也基本上从这方面判定,父亲的因缘占主要的,而母亲是共同的一面。在佛子的因中,空性小乘有大乘也有,这方面看不出什么种姓。但是大悲心就可以看出来,有大悲的就是大乘种姓,没有大悲的就不是。小乘有人无我,但没有大悲,所以就是小乘的修行者,而大乘的种姓在具有无我空性的同时还有大悲心,这就决定了他是大乘种姓。

大悲心的修行特别重要,很多地方也是将大悲心和菩提心同等看待的。也就是当生起了菩提心之后,有时就把大悲心作为菩提心的代名词。比如"要生起大悲",这里的大悲指的就是菩提心,利他的菩提心。

所以修行悲无量心很重要,功德也很大。因为是直接生起菩提心的主要因素,而且经常修悲心会很快清净罪业,也可以很快圆满许多资粮,后面会讲很多公案,学完后就知道悲无量心的确非常重要。】

问:弟子是13届B班加行学员,现在正在学习的是发殊胜菩提心部分。在观修四无量心发菩提心时,经常会把姐姐做为对境(姐姐得癌症死亡已经4个月了),每回想到姐姐受到的病苦死苦,都会泪流满面,然后由姐姐推广到一切众生,都做过自己的姐姐,会希望他们远离痛苦,享受安乐。会想到自己要成佛去救度他们远离痛苦。弟子认为这样的观想方法是对的,但每回想到姐姐会难受的流泪,这种心态对吗?有师兄说不要被悲魔所摄持了。大悲心和悲魔有何不同?

答:从悲魔的角度来说,如果你只是沉浸在悲伤的情绪当中,却没有激发出积极的心,那还是不圆满的。你需要有非常积极的想法,打算去做点什么,比如你看到一个众生很痛苦,你除了悲伤之外,还打算去帮助他,并为之努力,就比单纯只是悲伤更有意义。(正见C1)

播放列表 点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