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前行》第092课-答疑全集

目录

1. 名颂解释

2. 舍无量心

3. 其余疑问

名颂解释

问:92课中讲到"其中有人证得须陀洹果,有人证得斯陀含果,有人证得阿那含果,有人证得阿罗汉果,"弟子还是有些搞不清这些果位,还请法师为弟子解答。

答:【须陀洹果】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又名预流,即初果也。谓此人断三界见惑尽,预入圣道法流,故名入流。(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斯陀含果】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即第二果也。谓此人于欲界九品思惑中断前六品尽,后三品犹在,须更来欲界一番受生,故名一来。(思惑者,谓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心起贪爱,迷惑不了也。九品者,于上中下三品中,又各分三品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正见C1)

舍无量心

问:在修舍无量心时,好像找不到怨敌作为修法的对境,是怎么回事?以蟑螂等非人作为对境可以吗?

答:有些人可能心善良,不容易找到怨敌作为修法的对境。没有怨敌,也不用刻意去找。如果实在没有,你也不能因为要修法,就把张三、李四或菩萨假定为我的怨敌。如果你实在没有怨敌,那就没有,这是好事情。但如果没有怨敌,我们就看自己对于亲人,是不是有过度的耽执、贪爱。如果这也没有,那就平等了。平等之后,观想对所有的众生生起悲无量心。

当然,有时在暂时的时间段中,怨敌不明显,或者作害我们不明显,所以我们就想,可能蟑螂对我有障碍,或者老鼠对我有什么障碍,或者蚊子让我们不太舒服,可以把它们当成怨敌来观修,打引号的"怨敌",因为毕竟这些是我们不喜欢的。不喜欢的,从广义上来讲,都可以定义成怨敌。所以我不喜欢的、喜欢的和中等的,这些方面,我们都要去观修。所以找不到人的怨敌,非人、动物及其他的有情,或者潜在的,都可以。只要我们把贪爱的、怨恨的、中等的(不贪不怨的中等人),都修成平等生起悲心的对境,那就可以了。那么方法就是,蟑螂等非人也可以作为对境来观修。因为我们修的时候,不一定就是人做为怨敌,其他也可以做为怨敌,所以这样做应该可以。(生西法师)

问:顶礼法师,我嗔恨心重,如何对治嗔恨心?《前行广释》第92课中有修舍无量心。最后要修到亲怨平等,无有贪亲嗔疏的无缘大舍心。从法本的教理上欢喜接受,也这样去观修。可是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具体的人事,心情上又不愿意真正去帮助他们,这是因果的原因,教理上是教理上,行为上是行为上,行为和教理还难以相应。这是愚痴的表现,再则,学不好,内心的自卑也很重,内心生病,内心的病毒感到好难医治,好难彻底清净病毒。

答:对治烦恼是个漫长的过程,嗔恨心也一样,不能因为习气反复而气馁,也不用自卑,无论怎样,我们相续当中都圆满具足如来藏,不曾缺少一分。多多串习菩提心的法义,长期观修,一方面积资净障也很重要。(正见C1)

问:最近发了几次很大的怒火,而且几个星期都无法熄灭怒火,甚至即时对着空气,只要想到这些人或事,都会很大声的发怒。因此很快就有了反作用力,可是我实在忍不住,那些怒火就是因为之前忍了很久。比如有些人欺骗我很久,占我便宜,而且每次和我对话,都表现的非常自私和不实在,一直狡辩,让我觉得自己就像个傻瓜被她耍,一和他说话就要发怒。有些人的行为在我看来是控制,让我非常抗拒。不知道佛法中如何对治这些情绪呢?其他的事情,都可以想办法从无我角度考虑化解,唯独这两件事无法做到。

答:嗔恨心的过失很大,而且严重的嗔恨心会摧毁功德,有可能你做了很多善法的功德都被一刹那的嗔恨心摧毁,要努力对治。方法有许多,建议你花时间学习一下《入行论·安忍品》。可以搜索一下相关资料。(正见C1)

问:前行92课里面,弟子对舍心和愚舍的概念有点搞不清。(引导文中对两者的定义有点相似)舍心:就是断除对怨敌的嗔恨、对亲友的贪爱,而对一切众生无有亲疏、无有爱憎的平等心。愚舍:对任何亲怨既不生悲也不生嗔,只是平平淡淡的一种心态,这叫做无利无害的"愚舍"。

答:个人理解,差别在于是否有智慧,或者说你是否知道谁在做什么,一方面,你对谁在害你、谁在帮助你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一方面,你又没有贪嗔之心,那就很好。如果你自己很糊涂,愚痴,就像石头一样,那就缺乏智慧。(正见C1)

问:为什么往昔互相加害的宿债,会以亲友一方遭受痛苦,另一方无比悲伤的形式来体现?这里面是什么道理呢?不太理解。

答:有时是还债,比如前世她让你痛苦,今生你让她痛苦。(正见C1)

问:还有就是不理解,为什么怨敌会变成亲友,亲友会变成怨敌。

答:因为有些债需要通过身份的转换来完成,打比方说,有个修行人爱上了一个姑娘,非常痛苦,后来大成就者观察发现,那是因为有另一个众生以业力的缘故要投生为他和那个姑娘的孩子,所以因为业力驱使他对那个姑娘产生贪心,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把这个孩子生下来,然后抚养长大,还债等等。(正见C1)

问:总的来说,业缘非常复杂,并且里面夹杂着讨债还债的情况,是不是这样?

弟子的意思是,比如前世怨敌,今生讨债,但今生不是单纯讨债关系而投生为亲人,也伴随其他很多的业缘而投生为亲人关系。是不是这样理解?

答:可以这样理解。因缘很复杂,有些是善缘,有些是恶缘。(正见C1)

问:怨亲在助己成佛方面,恩德上没有任何差别。应如何理解?

答:怨敌能够帮助你成佛,亲友也能帮助你成佛,这一点来说是一样的,都有帮助你成佛的作用。(正见C1)

问:可以认为修舍无量心时,"愚舍"是必经的一个过程,继续往前修,就不会再是愚舍了吗?

答:要看具体的根机和因缘,有些情况也是可以不经过"愚舍"的。(正见C1)

问:修舍无量心的时候,无垢光尊者讲了几个步骤,每个步骤会有一个阶段性的果么?在舍的时候是不是连"我"也要舍弃?四无量心的修持可以割裂开来么?

答:

1,"每个步骤会有一个阶段性的果么?"——通常可以这样理解。

2,"在舍的时候是不是连"我"也要舍弃?"——在修无缘舍心的时候,一切分别念都可以止息。

3,"四无量心的修持可以割裂开来么?"——不太清楚你所说的割裂是什么意思。(正见C1)

问:弟子是想问修舍心的时候就单单的修舍心,修慈心的时候单单的修慈心等等?特别是还没有进行下面的修法的时候。那么"愚舍"是不是必经的状态呢?

答:

1,单独修本身是可以的。而如果出现了偏差,就可以用其他修法来矫正。

2,不一定。要看根机和因缘。(正见C1)

问:顶礼法师!前行第92节课,丙二(趣入最胜大乘——发殊胜菩提心)从今生、来世两方面说明亲怨为何平等中说到:"现在我们这些人与父母有血缘关系,他们对我们的关怀、疼爱令人无法想象。当我们遭受痛苦或不幸的时候,他们比自己出现这类事还要悲伤,实际上这全都是往昔互相加害的宿债在作怪。"这里讲"是由往昔互相加害的宿债在作怪"。从公案和逻辑推理,今生父母对我们关怀、疼爱应该是出于报前世的恩,是否应该是前世的善业力感召?如何正确理解前行原文这样讲的意义?请法师开示!阿弥陀佛!

答:此处可以理解为,有些时候,自己和亲人之间可能是前世的宿债才导致进行在一起,有些是讨债或者还债。有些时候,某个亲人因为你的事情而痛苦,是因为她和你之间有欠债,需要因为你而痛苦来还债。(正见C1)

问:顶礼法师,为什么亲怨不平等是修菩提心的最大障碍?

答:法本提到:【本来,四无量心的修行次第是慈、悲、喜、舍,最初应从慈心开始修学。但此处,华智仁波切依据无垢光尊者《心性休息大车疏》中的教言[1\,次第有所不同]。也就是,从实地修持的角度而言,首先若没有修成自他平等的舍心,慈心与悲心就会偏堕一方,而达不到完全清净,故最先要从舍心开始修。这个很重要!否则,刚开始若没修好舍心,众生跟你的关系有亲疏之别,有些众生你毫不关心,甚至不共戴天,那你要发最大的心让他们都离苦得乐,这有一定困难。】(正见C1)

还可参考:

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92课:

为什么先修舍无量心呢?如果没有修成舍心,而一上来就修慈心的话,众生从无始轮回中形成的惯性思维模式——现在对我好的人,自动就把好东西先给他,而怨敌就不愿意理他。本来就有非常严重的亲疏的偏袒心。对于亲人、朋友、我们喜欢的人会有严重的贪执,愿意利益他。而对伤害我们的人也有一种偏执心,不愿意利益他,巴不得所有的不愉快和倒霉事都被怨敌碰上。我们的心早就习惯了这样,如果以这种心去修慈心,那可想而知。

慈心是什么?就是给予安乐的心。给谁安乐呢?当然先给我欢喜的人,谁和我最亲近就先想到他。如果要修慈心肯定先考虑自己的亲戚朋友,而绝不会马上顾及到怨敌。这个慈心严重偏颇到亲人方向去了,怨敌自不必说,不认识的人也不会管。为什么呢?因为心中就是这样偏袒的。

然后再修悲心,拔除众生痛苦的心叫悲心。如果带着偏颇的心去修,那拔谁的苦呢?肯定是拔亲人的苦,不认识的人的苦和我没关系,怨敌更加不会拔了,最好把我亲人的苦给他,修自他相换。这是自然而然的,自己没有能力的时候都这样,一旦有能力那还了得,肯定会把亲人的苦全部转移到怨敌上去。

喜心也会出现严重的偏颇。慈心和悲心偏堕于一方,而达不到完全清净,是不是永远不会清净呢?那也不一定。因为最后还要修舍心。开始修慈心、悲心、喜心的时候严重偏颇了,不过只要修下去还是会碰到舍无量心,就会反应过来以前修的不对,前面这段时间的修行相当于浪费了,但是如果你先修舍心,从一开始就步入正轨。

修四无量心不可能永远偏颇下去,因为必定要修到舍无量心,修到亲怨平等,那时可能就懂得调整了。但是菩萨们告诉我们没有必要走弯路,应该首先修舍心,把修心的对象确定下来,所有的众生不管是亲人、怨敌,还有不亲不怨的中等人都修平等了,在这个基础上依次修慈心、悲心、喜心,那就覆盖了一切众生,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发菩提心,就会非常顺畅。

所以说从修心的侧面来讲,首先是从舍心开始修。】

问:为什么舍无量心的顺序是:敌人~中等人~亲友。慈无量心:亲友~中等人~敌人呢?

答:个人理解可能有从易到难的过程。有些时候前面的相对比较容易做到一些。(正见C1)

问:法师好!前行92课,发菩提心之修舍无量心的理由是亲怨无常,有点不明白:

从同行角度分析,如果前世相爱机会多的亲人后世也会较外人更亲近,怎会反目成仇?即便因为利益关系而反目成仇,那既然没有以德报怨的胸襟接下来又怎会转怨为亲?只会一直仇恨下去。

答:同行等流果是一种力量,但如果此外出现了其他更强的负面力量,就不好说了,打比方同行等流果的力量是5,之后发生了矛盾,负面情绪的力量是-8,那叠加一起就是-3,虽然同行等流果存在,但结果还是负数。反之也是一样,有时不一定需要很大的胸襟,有时一些其他因缘也可以带来心态的转变。感情的事情是很复杂的,就像有的世间谈恋爱的人说"说不爱就不爱了"。(正见C1)

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修法中,专门把舍心排到第一个修,那么慈心和悲心和喜心,它们三者能调换位置来修吗?

答:请参阅《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第七品,当中有不同顺序的修持方法。(正见C1)

其余疑问

问:请问阿罗汉也修四无量心,也对众生生起悲心和慈心等,但为什么说阿罗汉没发菩提心呢?是因为阿罗汉没有生起让众生离苦得乐,最终成就无上正等觉佛果来区分吗?

答:阿罗汉也修四无量心,这是对的。也对众生生悲心和慈心,这也是对的。

为什么说他没有发菩提心呢?因为菩提心有菩提心的体性,一个是缘众生利他,一个是缘佛果。阿罗汉有没有缘众生的利他心呢?有一部分,但是不圆满,他只是缘了很小范围的众生。所有无量无边的众生,他没有缘,既然没有缘,也不会愿他们获得快乐,所以他们的悲心和慈心有限量,实际上范围有限量,他的时间也有限量。比如说,在没有入无余涅槃之前,他对众生有悲心慈心,也做一点利益,但是一旦入了无余涅槃,他这个心就断了,就没有了,从这个角度来讲,说他没有一种圆满的缘众生的心。如果没有圆满的缘众生的心,就没办法说他真正有一种圆满的菩提心。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他的利益的方式。大乘利益一切众生的方式,最终极的目标是要将众生安置在佛位。而阿罗汉利益众生的方式,最多把众生安置在阿罗汉果位,以上就没有了,所以没有办法做到最究竟的利益。从利他的角度来讲,他也不圆满。

第二,有没有发誓成佛的心呢?菩提心是为了利益众生,自己要发誓成佛的,阿罗汉没有这个想法,阿罗汉只是想自己获得阿罗汉果位,能够从三界当中出离就够了,他并不想自己成佛。因为他缘众生也不圆满,缘无上正等觉的佛果也不圆满,从这两个方面来看,不符合于菩提心的体性。

所以,从某些角度来讲,虽然好像有利他心,但是并不符合菩提心的概念的缘故,就不能叫作菩提心。好像世间上的一个人,他做了一个善事,有时候我们说真是个菩萨,实际上严格来讲,是不是菩萨呢?是不是菩萨要看他有没有菩提心,有没有菩提心摄持,没有菩提心,那就只能叫作一种善法,不能够叫作菩萨行,也不能叫菩萨。可以从这个方面理解。(生西法师)

问:佛陀传法有人证果,佛陀显得很忧愁,流下眼泪,后数不清的天、龙、神、人都发起无上菩提心,这时佛陀面容和悦,欢喜的说,我的教法后继有人了。这与佛陀流眼泪有何缘故?这是否说明证果的人发的都不是菩提心?只是中士道的为自己得果的小乘阿罗汉的心呢?

答:大概可以这样理解,通过这样的示现赞叹大乘的功德。(正见C1)

问:前行广释中说:我们拥有今天的快乐完全是佛陀的加持,是佛陀千百万劫中给我们创造的。这句话应怎么理解?

答:凡是对众生有利的,都没有离开佛陀(上师)的加持。佛陀的加持,就是让众生离苦得乐,不会增加众生的痛苦。当有众生在杀生的时候,也没有离开佛陀的加持,如果没有佛陀的加持,杀生的恶业和痛苦可能更多,佛陀的加持已经让这些恶业变得尽可能少。佛陀有智慧知道怎样对众生最有利,如果某个行为对众生有伤害,那不是佛陀希望的,而佛陀的加持已经尽量让这些伤害变得更小。打个比方,一艘船在海上,你要去东方,风也把你吹向东方(比喻你所获得的佛陀加持),但水流是朝西的,把你往西方推(比喻你的恶业),水流力量特别强,你的船开始往西方移动,我可以说,即使船在往西方移动,但风还是在把它往东方吹,风的作用一直都在,但并不是说风把船吹向了西方。佛陀恒时在加持众生,即使众生受苦的时候也没有离开佛的加持,如果没有佛陀加持,可能会受更多的苦。(正见C1)

问:众生杀生的时候佛陀是如何加持的?

答:佛陀加持众生尽可能少的杀生,尽量不杀生,如果没有佛陀加持,众生可能杀得更多。(正见C1)

问:弟子在学习92课法本,因为弟子智慧浅薄,对其中的一段话难以理解:"我们拥有今天这样的快乐,完全是佛陀的加持,是佛陀千百万劫中给我们创造的,故我们一定要有报恩之心。"无法理解上师的密意,请求法师指点迷惑,阿弥陀佛!

答:有多个方面,许多时候众生的安乐是来自善业,善业许多时候来自善心,而善心的生起离不开佛陀加持,《入行论》提到:【犹如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是佛陀加持众生,才能产生善业,有善业才能安乐。另一方面,佛陀恒时在加持众生,加持遍一切处,一刹那没有间断,众生的安乐能够产生也是需要因缘的,这些因缘的聚合等等都离不开佛陀的加持。(正见C1)

问:不共内加行以后,能通过思维抉择的法义好像就慢慢变少,更多变成了心与法的印证、碰撞,这中间可能有某种途径,但弟子没有找到。弟子心力不够的问题一直存在,没有多大改善,一直不够用,仍然不够用。

在四无量心的舍心,弟子观察到对亲友的贪执,试着接近、想说服,它马上滑走了,躲起来,拒绝沟通。

在后面的发殊胜菩提心,弟子好像连讲记都看不下去,有点排斥。虽然努力在靠,但实修一直也断断续续,没有大的到量的提升,法义也越拉越多,前一课还模糊着下一课就过去了,弟子有点无措,不知道怎么办。说了这一些,看起来都像是牢骚,但弟子也确实有点不知道怎么办。

答:这还是思维不到量所导致的。内心有疑惑、不认可,就需要通过彻底的思维来对治,深入思维、研讨可以让内心认可法义,这是第一步,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后续的观修才能发挥强大的作用。(正见C1)

问:修舍心会成就本性身,这里的本性身指的是空性吗?能不能理解为把自己的身心都舍光了,就空了,所以我们的本体就是空性的。感恩法师开示。

答:本性身又叫做自性身,与法身无二无别,从不同的角度安立。自性身有的时候侧重断德,比如断除了各种障碍等等,法身有时侧重证德,证得种种功德等等。(正见C1)

问:《加行教材》129课中邬金莲师曾说:"切莫摄受佛教油子之眷属,切莫亲近失毁誓言之道友。"这个教言与上师的不舍众生的大悲心之间如何圆融?感恩法师开示。

答:内心不舍弃大悲心,不摄受佛教油子就是一种大悲心的表现,否则那些人可能造更大的恶业,对众生产生更大的危害。不亲近破誓言者也是一样,亲近之后可能带来更大的障碍,影响了更多众生的利益。(正见C1)

播放列表 点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