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前行》第091课-答疑全集

目录

1. 名颂解释

2. 修菩提心的具体方法

3. 其余疑问

名颂解释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弟子愚钝,在看法本过程中有几个地方不理解,恳请法师慈悲为弟子开示。"佛陀从慈悲的云中,普降下八圣道的雨,融入不同众生的相续,也就成了三乘等不同的解味。"请问法师,其中八圣道与三乘分别是什么意思?

答:【八正道】﹝出法界次第﹞谓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故名为正。复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正见],谓人修无漏道,见四谛分明,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是为正见。(无漏道者即戒定慧。修此道者,能断三界有漏生死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二、正思惟],谓人见四谛时,正念思惟,观察筹量,令观增长,是为正思惟。

[三、正语],谓人以无漏智慧,常摄口业,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是为正语。

[四、正业],谓人以无漏智慧,修摄其心,住于清净正业,断除一切邪妄之行,是为正业。(清净正业者,谓戒定慧等出世之善业也。)

[五、正命],谓出家之人,当离五种邪命利养,常以乞食自活其命,是为正命。(五种邪命者,一诈现异相,二自说功能,三占相吉凶,四高声现威,五说所得利以动人心也。)

[六、正精进],不杂名精,无间名进。谓人勤修戒定慧之道,一心专精,无有间歇,是名正精进。

[七、正念],谓人思念戒定慧正道及五停心助道之法,堪能进至涅槃,是名正念。(五停心者,多散众生数息观、多贪众生不净观、多嗔众生慈悲观、愚痴众生因缘观、多障众生念佛观也。)

[八、正定],谓人摄诸散乱,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决定不移,是名正定。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三乘:声闻乘、缘觉乘、佛乘。(正见C1)

问:"阿琼堪布在《前行备忘录》中说,祈祷之前,应于三宝所依面前陈设五供,先修一下七支供......"请问法师能否告知弟子一下五供与七支供?

答:五供:花、灯、香、水及食品。七支供:(一)顶礼支,(二)供养支,(三)忏悔支,(四)随喜支,(五)请转法轮支,(六)祈请不入涅槃支,(七)回向支。(正见C1)

问:"法王如意宝有一次在大经堂专门立宗",请问法师立宗是什么意思?

答:建立观点。(正见C1)

问:前行91课,《大宝积经》云:"若欲善安隐,度无量众生,应发菩提心。"末学不知如何理解?

答:个人理解,善是善加,安隐是安乐、安稳的意思,如果想很好的获得安乐,度化众生,就要发菩提心。(正见C1)

问:前行91课,"刚修这个法时是薄地凡夫,最后完全断除了自利心。""薄地凡夫"与"凡夫"何区别?

答:有时意思差不多,前者加一个鉴别。(正见C1)

问:薄地凡夫如何理解?

答:薄地指的是所处的凡夫地与圣者地相比是比较下品的。(正见C1)

问:前行91课,"唯有菩提心可摆脱轮回的痛苦,遣除一切根本烦恼和随眠烦恼",根本烦恼和随眠烦恼如何理解?

答:有的时候根本烦恼指的是烦恼的几种主要分类,而其余的细微分类属于随眠烦恼,后者有时可以归属在前者当中。(正见C1)

问:正式发心"吙 种种显现水月幻化纹","水月"可否理解为相对于天月而说,是虚像,是月亮的影子,是幻化出来的花纹?

答:主要表达幻化、现而无自性的意思。(正见C1)

问:"相续漂泊轮回众有情","相续"在这儿如何理解?

答:连续不断(正见C1)

问:有情指六道众生吧?

答:对。(正见C1)

问:"为于自证光明界休息","自证"如何理解?

答:如辅导法师云:【为于自证光明界休息,因为他本性就是自证光明界,为了让众生现证自己本具的自证光明法界,在这个当中获得永远地休息。】(正见C1)

问:"休息"如何理解?

答:轮回里接连不断的生生死死,各种执著烦恼涌现,是很疲劳的,这些彻底休息之后,就是寂灭了一切烦恼。(正见C1)

问:"以四无量心境界而发心"可否理解为四无量心境界是菩提心的基础,是次第的?

答:可以。(正见C1)

修菩提心的具体方法

问:在课上,上师讲的大乘种姓,末学观察自己不具备第一条从小就具悲心,但末学很喜欢大乘深广法门,那我就不是大乘种姓了?就不适合学修大乘法门了?

答:喜欢大乘了义法门,有时也可以说是法身种性苏醒的一种相。(正见C1)

问:观想众生:实修菩提心时要想到众生,首先将关系最不好的众生观在最前面,以他为对境修四无量心,这个修成了,再加一个众生......什么叫修成了?

答:修出了一定的感受,比如你对某个众生确实产生了比较强烈的舍心,就可以增加一个。(正见C1)

问:第91课里提到:《前行备忘录》中说,祈祷之前,应于三宝所依面前陈设五供。请问是哪五供?

答:《苏悉地经》中提到:涂香、花、烧香、饮食、燃灯。也可能有其他安立方式。(正见C1)

问:我们在修学前行第九十一课时,在日间正式修行前行阶段祈祷部分,有师兄提出疑问究竟如何祈祷?

一种是祈祷的对境是前面所讲的皈依境,

一种是先修上师瑜伽,再观想皈依境,

这里的皈依境是不是共享的?

答:都是可以的。按照前面修皈依的时候观想的皈依境来观想是可以的,也可以观想修上师瑜伽时候的皈依境。(正见C1)

问:请教:加行教材第四册91课"未救度者救度之,未解脱者令解脱,未得安慰者安慰之,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四句的含义是什么?四句之间有次第关联吗?

答:个人理解,都可以表达度化众生成佛的含义,究竟的救度、究竟的解脱、究竟的安慰、究竟的涅槃就是佛果。如果要说次第,个人分别念理解,救度众生脱离恶趣,令其获得解脱、获得安慰,究竟获得佛果。(正见C1)

问:顶礼法师~在发心具体修法中,后行阶段法本这样描述:

  1. 念完回向时,观想皈依境从外围开始,圣尊们依次化为光,融入中间的莲师佛父佛母,莲师再融入自己,自己的心与上师莲花生大士的智慧无二无别,在此境界中安住片刻。
  2. 倘若你修的是《开显解脱道》,那结座之后,接着念《开显解脱道》的剩下部分,再作回向。

请问:《开显解脱道》修法修十万遍发心时,需要观想"皈依境从外围开始,圣尊们依次化为光,融入中间的莲师佛父佛母,莲师再融入自己,自己的心与上师莲花生大士的智慧无二无别"吗?

答:应该可以。(正见C1)

问:如果需要,是在发心偈念诵完后观想,再继续往下念"我与一切诸有情,本来即是正觉尊......"吗?

答:也可以。(正见C1)

问:结座之后,这里的"结座"是说当时念到一定数量不准备继续念诵打算起座时吗?

答:可以这样理解。(正见C1)

问:如果皈依境用上师代替莲师佛父佛母,应该也可以的吧?感恩法师,阿弥陀佛。

答:也可以。见解了知诸位圣尊无二无别。(正见C1)

问:阿弥陀佛!顶礼法师!弟子想祈请关于修"发心"的问题,91课讲记中正行阶段,修发心在一座中念修完后回向时是需要念哪个仪轨来回向?讲记中并没有详细说,是不是哪一个都可以呢?

答:都是可以的。(正见C1)

问:念完回向之后才是"观想皈依境从外围开始,圣尊们依次化为光,融入中间的莲师佛父佛母……",是这样吗?感恩法师!

答:可以。(正见C1)

问:弟子学到前行91课请问具体怎么修发心?之前修皈依的时候是念诵开显解脱道来修,并没有按日修闭关要诀修(毗卢七法~排气~心要)

而91课提到发心要按日修闭关要诀修(毗卢七法~排气~心要)然后在念开显解脱道,是吗?可以直接念开显解脱道不按日修闭关要诀修(毗卢七法~排气~心要)修吗?

答:这些都是可以的。有条件尽量做。(正见C1)

问:请问法师在《前行》中实修菩提心的问题:第91课讲到:"祈祷的时候,自己的佛堂里最好有佛像、佛经、佛塔三宝所依,这些不可缺少。阿琼堪布在《前行备忘录》中说,祈祷之前,应于三宝所依面前陈设五供,先修一下七支供,随后修四无量心,接着施舍三种自己最执著的事物——身体、受用、善根,以此来积资净障。或者,也可以先修上师瑜伽,观想皈依境全部融入上师,上师融入自己,自己的心与上师的智慧无二无别,在这种境界中稍微安住一下。然后,再次观想皈依境,在皈依境前开始念诵发心偈。"请问这个"或者"是否与上面的"积资净障"二选一吗?还是其他选择?

答:阿弥陀佛,是二选一,因为缘上师可以集资净障,只不过前面是缘三宝所依,而后者把三宝所依观想为上师的本体,但集资净障是一样的。(正见A)

问:前行91课,末学在思考发心与积资净障这部分的科判为何不能调换时,是否可理解为只有修了菩提心才可以在修后面的修法时更多地想到是为了众生念金刚萨垛?

答:后面的金刚萨埵、曼茶罗,上师瑜伽修法,某个角度来说是密宗的内容,而修行密宗的基础就是菩提心。(正见C1)

还可参考:

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91课:

第二部分就是现在我们学习的"不共内加行",有五个修法。第一个修法是"皈依"。皈依是趋入于内道的基石。怎样通过依止上师修行解脱道?也就是依止上师最终目的是什么?上师会告诉我们真实修行的方法。要趋入于觉悟之道、要成佛,首先要皈依,这样才进入解脱之道,皈依是解脱的基础。皈依的因、皈依的本体和修法,我们已经学习完了。

第二个修法是现在要开始学习的"发菩提心"。大乘、小乘、密乘每一种都需要修皈依,在龙钦心髓《前行引导文》中共同的和不共的皈依都讲了。但是皈依的理念、皈依的必要,在第一品中基本是按照共同乘的方法来进行介绍的。

我们要觉悟、要成佛,就先要皈依,皈依之后成为佛弟子,有两条路可以选:第一条路就像小乘修行者一样,只为了自己的解脱修行,并不愿意发大心利益一切众生。这就是现在小乘行者的皈依方式,或者皈依之后要做的事情。

第二条路,皈依之后,还有更远大的目标:不是为了自己一个人解脱,更致力于利益所有的众生。所有的众生不单单指人,所有具有生命的有情,现在的、以后的,都要利益。这种为了利益众生而修行的心称菩提心。所以菩提心是非常圆满、很清净、很伟大的心。

今天开始学习这一品中菩提心的引导,我们会发现真实的菩提心,是世间所有爱心中最圆满、最究竟、最不带任何功利、完全无条件的一种。它的理念我们慢慢要学习,把我们的心从非常自私、狭隘的状态,逐渐通过这里面修法的引导训练成菩萨的心。这种菩萨的心就是菩提心,完全为了利益众生而修行的心。

菩提心是最圆满的、大爱的心,不是很狭隘的。世间的爱心,有时仅限于父母和子女之间,或仅限于亲戚朋友之间。有时就是向比自己差的人献爱心,这些人很可怜,需要我们帮助:扶贫小学、敬老院,或残障学校......这些献爱心的意思有时对我们来讲是一种暗示,暗示他们比自己差,所以要去献爱心、要帮助他们。这种爱心从某种角度来讲是有限制的。有时会有某种偏颇,如果对于比自己强大的这些人就不愿意献爱心了,"他都比我好了,我还利益他们?"这种爱心是带有某种条件的。

但是大乘菩萨的爱心就没有这些偏颇,完全没有任何限制,不带任何条件。慢慢学习大乘菩提心之后,就可以了解到这个问题。相当于为修行定了一个目标:不是为了自己觉悟,而是真实为了利益一切有情开始奋发。我们现在所修、所学的这些善根资粮,都是为了利他而奋发的,这种心就称为菩提心。要逐渐通过佛法的训练,把我们的心做一番改造。

如果从深层次的侧面来讲,这个所谓的改造也是暂时的说法而已。因为从三转法轮佛陀最了义的观点来看,每个众生本具佛性,本具佛陀的智慧,只不过被暂时的客尘遮障了,不显露,现在的修行只是让本具的佛功德显露出来而已。从这个侧面来讲,也不存在要把我们狭隘的心改造成更清净、更殊胜的心。从最了义的角度来讲,这不一定是圆满的讲法。

从共同乘的侧面来讲就是改造。因为现在我们的心的确是太过于自私、狭隘了,不伟大也不清净。通过佛法的修行把心扩展到非常广大、清净和圆满,从这方面也可以说是改造。

究竟来讲,并不存在改造的问题,只是把覆盖在佛性上面的客尘以及分别念的障碍,通过修行去掉。就像擦镜子一样,这个镜子本来是干干净净的,但时间长了之后上面有很厚的灰尘,镜子的本来面目就显不出来了,把灰尘擦干净之后,镜子本来清净的自性就会显露出来。从了义的侧面来讲是这样安立的,就是确定个目标。

第三个修法就是"金刚萨埵百字明"。

确定目标之后,要成佛有很多障碍,这些障碍主要来自于今生和前世以及若干个前世累积下来的罪业。如果不把这些障碍清净或清净到一定程度,它会对我们的修道形成阻碍,所以要通过强有力的方法让它清净。包括我们今生造了很多偷盗、杀生、邪淫等罪业,如果不清净,它在下一世会成熟恶趣的果报,会让我们感受到非常得痛苦。

现在有一个补救措施,某种意义上讲是后悔药,严格来说后悔药是没办法安立的,但是忏悔算是后悔药。这个事情做了怎么办?如果不主动积极地去面对、调整,只是很消极地坐等罪业成熟,那它就会成熟痛苦,就会堕恶趣。现在我们知道自己造了罪业,有一种方法可以把这些罪业清净,我们就会积极去面对它,通过金刚萨埵的修法把它清净掉,类似于后悔药的自性。这就是清净道障的金刚萨埵。

第四个修法是"供曼扎",就是积聚顺缘。我们要修行必须要创造顺缘,有很深的福德善根才可以帮助我们现证实相。能够快速积聚功德资粮的方法,就是供曼扎的修法。

第五个修法是"上师瑜伽",如果把前面的修法认认真真落实,通过祈祷根本上师的加持,可以在我们心中以很迅速的、强力的方式现前证悟。即便不现前证悟,也可以让我们成为修持后面大圆满正行的法器。这些就是我们要修的第二部分的内容。

第三部分是"破瓦"。如果即生我们没有修成,临死了怎么办?通过修破瓦的方式往生到极乐世界。】

其余疑问

问:我们在修菩提心时,了知遍满虚空的众生,无有不是我父母者。但是佛陀为什么在面对贫困的老妇女时,即便从上下四面出现,也不能度化那位老妇人?

答:这是两个概念。要度化这位老妇人,她的因缘必须非常强劲,也就是她的善根非常深厚才能够被度化。被度化和成为父母,二者之间是没有什么矛盾的。老妇女曾做过佛陀的父母,或者佛陀可能曾成为她的父母,单单凭互为父母的因缘,还不足够度化她。因为被度化,需要对佛生信心,还要修持佛法,需要更多更大的福德才行。而不是单单凭这个人曾经做过我的父母,就可以被我度化,这是远远不够的。这里只是有缘,但缘分还不够。所以这样的情况下,暂时度化不了。(生西法师)

问:前行91课,在修菩提心的具体方法的前行阶段中,修七支供的目的是什么?

答:积累资粮,菩提心的生起需要广大的资粮,七支供是积累资粮的殊胜方便。(正见C1)

问:91课在前行引导文中没有,在讲考时应如何讲考?

答:归纳总义。(正见C1)

问:前行91课,最近学习发心,末学不清楚菩提心与皈依部分大士道的发心是否一致?

答:内涵是一致的,发心章节是广讲相关修法。(正见C1)

问:发殊胜菩提心章节中世间法、出世间法分别是什么?

答:以世间的利益为终极所求的是世间法的发心,以出世间的利益为所求是出世间法的发心(正见C1)

问: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只能获得轮回安乐的是世间法,能获得解脱安乐的是出世间法(正见C1)

问:有师兄问在进入加行学习过程中,越来越觉得人身难得,可是在家人同时要顾及身边不学佛法的亲人,生活上的琐事也都要去处理,初学者真正用到闻思修上面的时间很少,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调整过程。

现在学到了91课实修皈依阶段,有很多修量和验相觉受仍然没有生起来。

答:没必要一直强求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凡事从现实出发。许多在家居士杂务繁忙,修行比较困难,这是事实,要接受这个事实。接受事实,不代表我们自暴自弃。事情不都是非黑即白的,并非只有100分和0分两个选项,你努力一分就会有一分收获,就可以调服一分烦恼,获得一分快乐,距离解脱也更近一分。(正见C1)

问:那后面的学习会不会就很难往上走?

答:修行是长期的事情,一方面高深的修法需要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并非说如果没有产生圆满的觉受就不能听后面的法,只要你完成了基本的要求,符合学会规定的条件,就可以继续后续的学习,通过后续的学习,你仍然可以进步,仍然可以有收获。(正见C1)

播放列表 点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