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前行》第084课-答疑全集

目录

1. 名颂解释

2. 不共内加行

3. 皈依之基础

4. 其余疑问

名颂解释

问:84课中:气、脉、明点……显现、空寂与无别这六个法相名词的具体意思,敬请法师开示。

答:气脉明点相关内容以后进入密法班可以详细了解。

显现:比如你看一个电影,那就可以说在屏幕上显现了电影的图案,应该不难理解吧。空寂:空性、寂静。无别:就是没有差别。(正见C1)

问:《法句经》云:"信能度河,其福难夺,能禁止盗,野沙门乐?"如何理解呢?

答:可能是:信心能够度过轮回的大河,让我们到达彼岸;信心产生的福德是难以被夺走的;信心能够禁止、杜绝偷盗等各种恶行;这就是在旷野当中安住修行人所拥有的安乐。(正见C1)

问:顶礼法师!84课中的教证:"信心如宝轮,昼夜修善道。"前一句是比喻句,后一句应该如何理解呢?请法师开示!感恩法师!

答:个人理解,宝轮可能有不停旋转的意思,形容精进不懈怠。(正见C1)

问:"更无异归依,能救护众生"中"更无异归依"如何理解?

答:没有其他可以皈依的。(正见C1)

问:"相好庄严的佛陀"如何理解?

答:佛陀的外相非常庄严、美妙。(正见C1)

问:"勤修妙行趣菩提""菩提"如何理解?

答:佛果。(正见C1)

问:随力随分、因三毒、果三苦、三轮体空是什么意思?

答:随力随分大概意思是尽己所能。因三毒是说贪嗔痴三毒是痛苦的因,果三苦是说苦苦、坏苦、行苦是烦恼的果。三轮体空是说行持善法的时候,例如布施,布施者,所布施的对象,布施的财物三者都是空性的。(正见C1)

问:84课里面上师讲:"无论哪个教派的不共加行,只有当心获得一种证量或达到一个定量,才可以说圆满了加行。"怎么理解证量、定量?

答:证量可以说是证得某种标准或者是程度。定量也可以理解为达到一种确定的标准或者是程度。都有标准的意思。(正见C1)

问:在加行84课中关于修不共加行的要求中说到,不论修哪个教派的不共加行,只有当心获得一种证量或达到一个定量,才可以说圆满了加行。对于"证量"和"定量"的具体概念请法师开示。

答:个人理解,有时证量可以理解为一种证悟的量,比如我们说六祖惠能禅师证量很高,意思是说他证悟非常圆满,境界很高。对应前行当中的意义,也可以有许许多多的证量。而定量,个人理解可能是一种比较稳固、决定的标准,有标准的意思。

【丙三、(生出离心之量):

**  颂曰:**

**  修后于诸轮回福,刹那不生羡慕心,**

**  日夜欲求得解脱,尔时已生出离心。**

**  宣说出离心的界限,依靠上述四加行思维修习已后,则於三界轮回中一切兴盛之世间事法,自己心里不会生起一刹那之希求欲望、贪恋、羡慕等,并且昼夜唯有精勤不懈地寻求解脱生死轮回之心,以致真正生起了如是希求解脱之心念时,方可算是生起了真实无伪的出离心。如嘎单派格西朗日塘巴,修行一生只笑过一次,彼者时时刻刻不放逸思维人生难得,轮回皆苦等,已至日间不懈,夜间不眠地精勤修持。是故学佛者时常观察自己的心相续是否真正具足出离心很重要。】——以上是《三主要道论简释》当中的内容,个人理解"修后于诸轮回福,刹那不生羡慕心,日夜欲求得解脱"可以说是圆满出离心的一种定量。**(正见C1)

问:佛陀是量士夫,请问法师量士夫怎么解释?

答:【我们要知道佛陀是量士夫,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量,然后要知道什么是量士夫。所谓的量就是无欺之识,有些地方说是新生的无欺识。不管怎么样,所谓的量就是无欺惑的识,无欺惑也有层次,一般意义上,凡夫心识的无欺惑,就是在观现世量面前的无欺惑,还有圣者的无欺惑,这方面也有层次。

所谓的量就是无欺识,完完全全任何时候都不欺惑,拥有这种量叫做真实的量士夫。士夫是有能力的人,比如大人就有能力,不像小孩子,士夫简别了小孩等等其他能力弱的人,就是大丈夫。在正量中最成熟圆满的是量士夫。我们修行佛法,后期就要通过信心去现证实相。我们怎么肯定佛陀讲的都是真实的呢?真实了知佛陀是量士夫这一点很重要。】(生西法师)

不共内加行

问:请问不共内加行和共同外加行,这个内外怎么理解?

答:理解"不共"之处,便有助理解"内"。详细查阅上师《前行广释》第八十四节课中的解释。(正见F)

可参考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第84课:

◎"不共"的定义

所谓的"不共",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与小乘不共。小乘经论中只讲了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业因果、轮回过患的观修,却没有提及为一切众生而皈依、发心、积资净障、修往生法等大乘不共修法。

二、与汉传、南传佛教不共。只有在藏传佛教的教言中,才着重强调了修持不共加行。

三、与藏地格鲁、萨迦、噶举、觉囊等派不共。各大教派的加行虽然大体上相同,但各自传承上师的教言、特法有所差别,以下修法是宁玛派独有的窍诀,所以称之为不共。】

问:"不共内加行"与"共同外前行"相对应,这里的"内""外"如何理解?

答:内指的是更深入,更进一步,建立在外的基础上。相对于一年级来说,二年级就是内。(正见C1)

还可参考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84课: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不共内加行。前面是外加行,这个是内加行。让我们的心从耽著轮回的状态中出离或者出离到某种状态,就是共同外加行。

......

前面的修法主要是引导我们的心从耽著轮回的状态、从大的方面让我们求解脱道;而不共加行是让我们的心开始和实相相应的修行方式。不共内加行更加接近于实相,更加需要在心上面修行。后面的五加行——不管是五加行、四加行还是六加行,不同的教派稍有些不同,不管是哪一种,都是在心上面安立的,都是修心的方法,这方面称之为内。】

问:道友对"不共"的解释也有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特殊",还有一个道友认为"不共"是指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境界,证量也不一样,这样理解不共可以吗?

答:个人倾向于前者,从每个人的境界不同的角度,共同外前行对应不同的人也可能有不同的觉受。(正见C1)

问:修不共加行的要求,是当心获得一种证量或达到一个定量,才可以说是圆满了加行,否则光是完成一个数量,心却没有得到任何调伏,那还算不上圆满。——一种证量或一个定量=自心得到一定的调伏,可以这样理解吗?

答:个人认为:若内外加行每个引导都能修到量的话(因),我们的心一定会得到一定的调伏(果)。同时,上师还讲到:"当然,所谓的修行次第,并不是前面的要全部修圆满了,才可以修后面的。如果真是这样,那根机差的人一辈子都修不好'人身难得',如此一来,他就始终没机会往上修了。其实真正的次第,是指前面的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不管哪一个引导,都要尽量地修,要达到一定境界,然后再往上修,这才是最关键的。"(正见F)

问:华智仁波切在不共内加行的皈依里面讲到,以外皈依顶戴三宝尊,以内皈依成就三根本,以密皈依现前三身者,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法师、师兄们,想问一下以内皈依成就三根本以及以密皈依现前三身者是什么意思啊?

答:通过内在的皈依成就了三根本的果位,通过秘密的皈依获得了佛陀的三身。

(1)如大恩上师云:【华智仁波切的上师如来芽尊者,具足什么样的功德呢?外皈依以恭敬心顶戴佛、法、僧三宝;内皈依成就了上师、本尊、空行三根本;密皈依则现前了法、报、化三身。这样的上师在三界中无与伦比,华智仁波切于其足下恭恭敬敬地顶礼。】

(2)又如生西法师云:【然后,"以内皈依成就三根本",进入密乘之后,以内皈依作为修行,内皈依是修行、成就三根本。三根本就是上师、本尊、空行,这是密宗不共的一种修行方法,也是密乘不共的术语。三根本:上师是加持的根本,我们祈祷上师,依止上师,可以获得加持,所有的加持根本来自于上师;本尊是悉地或者是成就的根本,我们要成就悉地,靠修本尊、依止本尊来获得;空行是事业的根本,修密宗的息、增、怀、诛事业、弘法利生的事业等,都是依靠空行。作为一个密乘的行者来讲,平时要念诵上师本尊空行,皈依的时候,也要忆念这三根本。

"以密皈依现前三身",密皈依主要是风脉明点,风脉明点的本性就是法报化三身。通过对风脉明点的法义进行皈依、观修,通过密乘的不共菩提心就可以现前三身,这也是不共的皈依。】(正见C1)

问:法师,请问如何才算是成就三根本的果位?

答:成佛。(正见C1)

问: "气、脉、明点三精要,此三皈依密境也",密皈依怎么理解?

答:在密宗当中讲了许多关于风脉明点的内容,相关的意义是比较深奥也比较秘密的。(正见C1)

问:"气、脉、明点三精要,此三皈依密境也"这句话末学不懂?

答:此三者是密皈依的对境。(正见C1)

问:"显现、空寂与无别,此三了义皈依境"这句话末学不懂,请法师开示一下?

答:此三者是了义的皈依对境。(正见C1)

皈依之基础

问:上面学共同外前行"依止上师"的"依止"与不共内前行的"皈依"一样吗?

答:有一样的地方,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有些时候,皈依可以理解为依止的一种方式。(正见C1)

问:顶礼法师!84课中,"诸圣道的基石——皈依",还有"能开启一切正法之门的就是皈依。"这里"诸圣道"的"诸"是指那些圣道?"一切正法"中"一切"的范围是指那些?请法师开示!

答:圣道可以包括佛教的所有修行之道,包括小乘道与大乘道(包含显宗与密宗)。"一切"的范围是指所有的。(正见C1)

问:华智仁波切讲:对上师三宝有上等的信心和恭敬心,就能获得上等的加持和利益;有中等的信心和恭敬心,就能获得中等的加持和利益;有下等的信心和恭敬心,就能获得下等的加持和利益;有违佛教本意,不能理解。佛有普渡众生利他精神,索达吉堪布说,只要有一人听他讲法,他都愿意讲下去。那按这句话,众生对上师三宝好,对他恭敬,他就对众生好。我对你10分恭敬,你就给我10分的加持和利益,我对你不恭敬,你就不给我加持和利益。这就同世间凡人一样?魔头波旬同佛这样的死对头,佛还要想办法千方百计度他哩。所以我很难理解,是否大德写错了,或者是否印法本时搞错了?

答:你要知道一点,上师三宝的加持是始终存在的,始终圆满的,没有偏袒;但你能不能得到就是另一回事,你能得到多少,观待你的信心大小,比如,太阳始终在天上,房屋能否被照亮,取决于窗户敞开的大小,如果窗户小,光线就少,如果窗户大,光线就多,屋内就明亮,如果你的窗户关闭,屋内一片漆黑,那是你没有打开窗户(比喻信心不够),并不是太阳本身没有给你发光(比喻并不是上师三宝没有赐予你加持)。如果你因为自己智慧不够暂时没有理解透彻,也不应该随便下结论,否则可能诽谤大德,诽谤正法,希望你好好忏悔。法本讲得很清楚"就能获得......加持和利益","获得"这个词语很重要,意思是,你能得到多少,并没有说佛陀赐给你多少,佛陀赐给你的始终是圆满的,但问题是你能得到多少,宣讲的很明显,很准确了,你真的需要提高自己的智慧。(正见C1)

问:恭敬心代表尊重尊敬意思,如果我对上师有几分尊敬,那我就有几分利益。信心是对的,但我觉得恭敬心就不对,我对你恭敬几分你就给几分利益,这符合佛理?

答:恭敬心是你心态,恭敬心和信心是分不开的,如果你对一个人有信心,自然就会恭敬,恭敬心是内在的心态,不是外在,如果你内在没有信心恭敬心,外表上即使把头磕破也不代表你有很大的恭敬心,你难得不承认自己的心态会影响自己得到加持吗?

《长阿含经》:【有恭敬心。易可开化。】

《菩萨本行经》:【虽多布施而无至心无恭敬心。不大欢喜贡高自大。所施之人信邪倒见。非是正见不得快士。所施虽多而获报小。犹如耕田薄地之中下种虽多收实甚小。】

《悲华经》:【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若于一念中生恭敬心,尊重世尊,或于法僧。世尊!如是众生,乃至一人不于三乘得授记莂而退转者,则为欺诳十方世界无量无边阿僧祇等现在诸佛,必定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我成佛已,诸天龙、鬼神、人及非人,若能于此着袈裟者,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其人若得见此袈裟少分,即得不退于三乘中。】

《添品妙法莲华经》:【志求佛道者无量千万亿,咸以恭敬心,皆来至佛所。】

《华严经》:【于如来所,起恭敬心,身业清净,安住无量广大善根。】

以上是佛经当中关于恭敬心的内容,如果你连佛经都不承认,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正见C1)

问:这周共修前行广释第84课第四题时,我们出现了分歧,主要是在回答自己拥有什么样的信心时:

有的师兄认为我全心全意的对上师三宝有绝对的信心,我就是拥有胜解信。

有的师兄认为胜解信必须是完全了知三宝的不共功德和加持后,甚至是成就者才能具有的,普通的人是不会具有的,普通人最多也就是能达到欲乐信。

我的认为是三种信心可能就像西方极乐世界一样,每一种信心又可以分成几个等级或次第,比如我达到了胜解信的下品或中品,但还不是上品。法师三种答案到底哪个对呀?

答:个人的理解是,有些时候是通过面对违缘的时候"抗击打"能力来体现的,没有遇到违缘的时候也许不容易看出差别,但遇到某些状况的时候,越高级的信心越不容易受损,某种角度来说,这几种信心凡夫状态下都可以具备,只要经过足够的训练。(正见C1)

问:为什么说要用皈依来辨别内外道?

答:个人理解,在当时印度有很多外道,学习、模仿了很多佛教的观点,一般的修行人,如果闻思见解不够,也许不太容易做区分(像阿底峡尊者这样的大德,在教理上区分内外道是没有困难的),而如果从是否皈依来进行区分就比较方便。(正见C1)

问:请问,大小乘以菩提心来分别,内外道以皈依来分别。后者,不是以出离心来分别吗?外道也会有出离心吗?为什么以皈依来分别内外道呢?

答:可能要看出离心怎么定义,有的外道口头上也说要出轮回,他们也认为有轮回,只不过对于轮回的原因,解脱的方法和解脱的果位认定有不同,到后期,有许多外道吸收了佛教的教义,他们也会说诸如离戏论,空性,远离二取等等语言,但是最终他们的行为却是皈依外道并破坏佛教,而当他们在口头宣讲那些词语的时候,许多初学者就不容易区分他们所说的意义于佛教的异同,而在行为区分就很有必要,意义非常深刻。(正见C1)

问:下面这个说法对吗?皈依三宝不是内道外道的区别,佛就是心,心就是佛,不教人修心而是教人心外求法就是外道。

比如你真心忏悔自己以前的错误和过世,即使不在佛前拜忏,只要真的是发的至诚心,结果是一样的,如果非要附加额外的仪式或手段(当然这个额外是指经典所列举的之外)才能达到清净的效果,那就是外道。

当别人告诉你一个方法以后,你可以问一句:这个方法出自哪部经典?然后去查确有其事,就是正信正道,查不到就是外道邪说。

答:虽然心外求法就是外道的说法也有,也有一定的解释方式,但不能否定皈依三宝是区分内外道的方法。关键是要有清净的传承、观点要符合教证理证。

心当然很重要,但佛法僧三宝的示现也很重要,如果没有佛陀善知识出世,很多众生就很难谈得上如法修持。

"当别人告诉你一个方法以后,你可以问一句这个方法出自那部经典。然后去查,确有其事就是正信正道,查不到就是外道邪说"——这也是不一定的,除了经典之外,还有很多论典、教言都可以作为教证,比如禅宗当中参话头这个法门,就是祖师开创的。(正见C1)

问1:我们正在学皈依,讲到信心有三种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并讲到胜解信是不会退转的,而在学习闻法方式的时候也讲到信心的分类,并说胜解信是会退转的,我不知该怎样去理解这个问题,请法师开示。(信心分为四种——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不退转信。胜解信:对三宝、四谛、因果等,通过一段时间的闻思,从心坎深处生起强烈信心,此乃胜解信。)

问2:前行闻法方式中讲信心有四种,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不退转信。讲皈依时,信心分三种,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这前后的胜解信有何区别?

答:可参考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84课:【

还有一种信心叫不退转信,是最究竟的,已经到不退转的程度。胜解信是第三个,不退转信是第四个信心。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的注释中解释胜解信和不退转信时,把二者作为平齐来讲的。胜解信从具有的功德上是胜解的,不退转信是从没有违品角度讲的。

第三种信心是比较圆满、坚固的信心。这种信心从没有违品讲(退失就是违品),叫不退转信,从具有胜解的侧面来讲叫胜解信。麦彭仁波切老人家说这个坚固的信心是一个本体的两个侧面——不退转信和胜解信。有些大德讲,不退转信比胜解信还要更深一层,这两种观点我们要了知。】(正见C1)

问:《加行》第八十四课,讲皈依时,信心的分类分为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三种。而《加行》第五课中,讲"六垢"的"无正信"时,上师把信心的分类分为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不退转信四种。是不是信心全面分,应为四种。八十四课讲皈依时,主要强调前三种信心。

答:个人理解,如果是在重点宣讲三种分类的场合,那么胜解信当中可以包含不退转信。(正见C1)

问:阿弥陀佛!顶礼法师!弟子想请教第84课的一个问题:上师讲记中讲解欲乐信时,用了《诸法集要经》云:"若人意清净,常礼敬诸佛,获最上吉祥,得离诸恐怖。"弟子分别念觉得这个教证好像是在讲清净信。祈请法师开示这个教证的意思。感恩法师!

答:个人理解,某种角度而言可以对应多种信心,无论是清净信还是欲乐信都可以产生很多功德。(正见C1)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关于外皈依佛法僧三宝,请问菩萨是三宝中哪一宝?

答:僧宝。(正见C1)

问:守护伽蓝(护法神)算三宝吗?请法师开示感恩法师。

答:如果是智慧护法神(圣者),就可以属于僧宝。(正见C1)

问:顶礼大恩法师:弟子有一个问题需要您的开示:关于求法时要具备信心中的"不退转信"道友们各抒已见,不同的观点如下:(1)有的师兄认为磕大头时累时偶尔有想放弃修佛法的念头,停一会儿后又想到为了众生也得坚持下去,如果有一瞬间的放弃修佛法的念头,也未真正达到不退转信;(2)虽然有时修佛法懈怠,但是没有想放弃修佛法的念头,属于达到不退转信;(3)就像法本中上师讲的闻思十年、二十几年后,对佛陀、佛法、上师生起永不退转……永不动摇的信心就叫做永不退转信。需要的是时间和对自己的考验,现在不是说自己就已达到不退转信的时候。等等。

感恩法师慈悲开示道友们说的以上三项内容的正确与否。

答:个人理解,不退转信的标准是比较高的,无论是否遇到考验,这种信心都是坚固的。个人觉得,如果产生过真切的想要退转的念头,说明还没有达到不退转信的标准。有些人信心可能还不稳固,虽然没有完全退转,但可能有疑惑等等,不一定具有真正的不退转信,即使暂时表现上没有完全退转,一方面是因为没有遇到大的违缘。(正见C1)

问:顶礼法师!第84课备课时,有师兄提出个问题,前行讲记中《法句比喻经》的公案,那7个人绝望地喊到"在三界之中,有谁能解除我们的痛苦,我们就从内心皈依他"。这里并没有说皈依佛陀,却感得佛陀闻声救苦呢?

答:应该是具有佛缘善根的原因吧。(正见C1)

问:他们说了皈依,才闻声救苦,那不说皈依,就不救他们了么?

答:个人理解可能是通过这种显现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可以让其他众生知道皈依的重要性。(正见C1)

问:顶礼法师!前行84课讲皈依需要有真实不虚的依靠的心态,那我们以前受皈依时并没有这种强烈的心态,那我们受到皈依了么?有了皈依戒么?

答:如果有皈依的愿望就可以得到皈依戒,这是基本要求。(正见C1)

问:修上师瑜伽和上师相应,有的师兄认为自己信心很足,一天中无数次地祈祷上师加持,祈祷上师加持孩子考取好的学校,祈祷上师加持父母身体健康,祈祷上师加持老公生意兴隆……这样带有目的性地祈祷上师和上师相应如法吗?

答:只要是善愿都可以。(正见C1)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阿弥陀佛!前行84课第上师讲的《法句譬喻经》中公案,末学在进行研读上师讲记过程中,没能读懂此公案在上下文的关系:此公案重点是讲产生胜解信的功德吗?

答:就是在讲信心的重要性功德。(正见C1)

问:"信是宝藏第一法,为清净手受众行。"如何解释?

答:前者可能是说信心的宝藏是第一殊胜的法,就像清净的手可以受持各种行为一样,是很关键的。(正见C1)

问:上师讲记第84课开示:如果一个人常说妄语,他念的咒语不会灵验;如果一个人恒时说实语,他念咒作加持会有不共的效果,最终还能成就谛实语。因此道友们今后要说实语,这对自他都有很大意义。

请法师慈悲开示:谛实语是什么定义的?与实语有什么区别?

答:成就者所具有的相应于真谛的语言,具有特殊的加持力。(正见C1)

问:为什么说没有信心的佛教徒得不到上师三宝的加持,不会解脱?难道没信心的人就不是人了吗?

答:无论众生有没有信心,佛陀上师都恒时在加持一切众生,加持始终周遍的、圆满的。但众生能够得到多少,就观待自己的因缘,特别是信心了,打个比方太阳普照大地,但每一间房屋能够被照亮多少,要看窗户打开了多少,如果某个房屋门窗都被遮挡起来,则可能会比较暗,但这是房屋自己的问题,不是说太阳不赐予光明,太阳恒时赐予光明,普照大地。(正见C1)

问:沒信心的人所作的放生,布施或法供养等善业,功德就全都归零了吗?

答:不是0,会有功德,但没具足信心的情况,功德可能比较少一些。(正见C1)

问:没信心的人,他的困难和心愿就不应该得到救护和满足吗?

答:佛陀仍然在加持他,加持他能够早日具足信心的因缘。(正见C1)

其余疑问

问:我想请教一下法师,怎么样才算是真正的信佛呢?就是佛作为我们的依怙处,这是指什么意思?我们在什么情况下把他作为依怙,请法师开示一下。

答:作为依怙的话,也有很多不同的标准。一方面来讲,作为依怙,我们在皈依佛的时候主要是以佛作为导师,怎么样作为导师呢?能够引导我们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比如说佛告诉我们,你的心应该安住在这种状态、应该守持这样的戒律、应该这样这样修持,我们按照佛说的话去做了,逐渐逐渐地佛就把我们从轮回当引导出来,所以,佛陀就是我们的依怙处,佛陀就是我们的导师,从导师的角度来讲安立成皈依处、依怙处。

从比较深的角度来讲,因为佛陀具足遍知的功德,所以我们不以我们的分别念作为标准,而是以佛语做标准,我们是通过信心,诚信佛的殊胜功德,对于佛的功德产生信心,把佛陀作为一个皈依处,这个方面也可以理解。

还一种理解是,佛实际上是我们自己内心佛性的一种外现,究竟来讲,我们以佛作为依靠处的意思,引申而言,讲得很深的时候就是说,我们自己内心当中就有佛性,把外在的皈依佛慢慢慢慢转移到了知我们内心也有和佛无二无别的功德,而且我们内心当中的佛性和我们所皈依的外在的佛的佛性完全一样。这种皈依是一种究竟的皈依,它完全诚信我们内心当中的佛性,只要把一切烦恼、一切分别念去除掉之后,就可以现前佛性。究竟来讲,自己依靠自己、自己皈依自己。依靠佛的意义,就是一种把佛作为导师、作为皈依处的意义。

总而言之,从一般意义上来讲,皈依佛就是归投依靠,我们以佛陀的话作为正量,以佛陀的行为、佛陀的修行方式作为我们修行的准绳,以佛陀作为我们的导师,引导我们出离轮回。通过信心来依靠,不依靠其他的这些天人、不依靠其他世间人、也不依靠自己的分别念,单单是依靠佛。有这样一种信心就算是有了皈依的心,有了皈依的心就可以说成为佛弟子了,因为阿底峡尊者讲"内外道以皈依别。"我们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佛教徒,怎么样能成为一个佛弟子?就是有了皈依佛陀的心,把佛陀作为导师来进行皈依,这样就可以说成为一个佛教徒了。(生西法师《亲友书》答疑)

问:这个问题有的时候可能会很模糊,不知道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相信的状态,或者本身这个相信是一种模糊的、一种盲目的相信,并不是智信。有的时候,你要不就是去看他的经典,还是说你现在就认识到佛遍知一切,你本身就是佛。这个时候容易混淆,怎么才能够正确地升起信心?

答:《大圆满前行》中讲信心的时候,讲了三类。一类众生就是讲清净信,当我们走到寺庙当中,或者看到佛像的时候,没什么理由,没什么根据,自然而然地就流泪,自然而然就觉得他是我值得信赖的地方,这样的信心称之为清净信;还有一种信心是欲乐信。欲乐信就是看到佛的教言,看到经书之后,想要断除过失、想要修持善法的一种信心就产生起来了,这是欲乐信;还有一种信心叫作不退转信,或者叫作胜解信。胜解信或者不退转信,通过学习佛陀的教言,自己通过不断地学习之后,逐渐逐渐对佛的本身有所认知,对佛的教言有所认知,对佛的慈悲功德有所认知,这个时候决定说佛陀一定是不欺惑的地方。他通过理由,通过不断的学习之后,知道佛陀是一个不欺惑的地方。从这个时候,慢慢慢慢他的信心就开始增长了。信心增长之后,我们的信心开始从没有理由的信心变成了有理由的信心,而且这个有理由的信心,也逐渐逐渐更加得深入。

总而言之,从修学佛法的角度来讲,产生信心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前世就有宿善,前世和佛就有缘,所以今生当中一看到佛像,或一听到这些佛讲的语言,有的时候一听到上师讲课,马上就能够相应,一下子就产生信心了,这方面就是他通过宿善来支撑的;还有一方面,虽然刚开始的时候看到佛还有点排斥,还是觉得是迷信。但是,慢慢接触到佛讲的教言,慢慢去观察,慢慢去实践。比如佛陀讲的苦谛,佛陀讲到的我执产生痛苦,佛陀讲到利益众生能够使自己得到快乐,或者佛陀讲的空性教义,慢慢去学习之后,自己内心当中对佛的看法就转变了,就会觉得佛陀是有智慧的人,这个时候的信心就变成了一种智信。

虽然刚开始讲的时候,有这么多信心比较模糊,但是有一个比较可行的,就是慢慢地学习佛语,佛陀也说观察我的佛语,慢慢学习佛语——佛经典或者解释佛经的论典,学习完之后,我们对佛教的义理逐渐深入了知,越深入了知佛教的义理,赿能够对于佛的不欺惑性产生信心。除了闻思之外,最好还是有所体会,通过修行的方式有所体会,内心当中如果能够产生厌离心、产生菩提心,有所体会的话,这个信心就会越来越增长,越来越圆满。(生西法师《亲友书》答疑)

问:顶礼法师《前行》84课中说要修上师瑜伽一千万莲师心咒。为什么我们要求的是念10万莲师心咒呢?

答:五加行当中,十万遍心咒对应的是上师瑜伽修法十万遍,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此外法本提到:【按照龙钦心滴派的传统,传承弟子们每人要念一千万遍。】——如果有条件都可以尽量去做。多多益善。(正见C1)

播放列表 点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