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前行》第078课20200220

目录

  1. 名颂解释

  2. 如何理解随喜可获同等功德

  3. 其余疑问

名颂解释

问:何为皈处资粮田,修师瑜伽内外二,所修生圆体摄体,经续说师为真佛。"内外二指什么呢?

答:可以理解为外生起次第,内圆满次第。(正见C1)

还可参考生西法师本课辅导:【"内外二"可以说是生起次第和是圆满次第,或者外修法和内修法。】

问:78课中上师有讲到生圆次第的内容,请法师开示什么是生起次第、圆满次第?

答:【生起次第的修法,主要是通过观想佛菩萨、佛的坛城等等,从而清净现象。圆满次第的修法,主要是通过气脉明点等修法证悟空性。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双运的修法,是将本尊观想为如幻如梦的修法。本来修行的次第,应该是先修生起次第,后修圆满次第,但在生圆双运的修法中,就没有这样的次第先后差别。从现象的角度来说,是生起次第;如幻如梦的空性,也就是圆满次第。】——以上是《慧灯之光》当中的相关开示。也可能有特殊的修法和特殊的安立方式。(正见C1)

问:前行78课,引用《大教王经》的教证:"最上大乐本,诸佛等无异,由阿阇梨故,获最上究竟。"

其字面意义是否可以这样阐述:上师是最上的涅槃大乐之根本所依,与诸佛没有差别,只有依靠上师,才能获得最上的究竟解脱.

答:个人理解,最上大乐就是涅槃,也就是佛果的境界,上师的本体与佛陀无二无别,依靠上师,我们可以获得最究竟的解脱果位。可能有多种解释方式。(正见C1)

问:78课中《功德藏》亦云:"何为皈处资粮田,修师瑜伽内外二,所修生圆体摄师,经续说师为真佛。"如何理解?

答:大概可以理解为:什么是皈依处的资粮田(皈依境——上师)呢,修持上师瑜伽可以包含生圆二种次第的内涵,生圆次第修法的功德都可以归摄在上师的本体当中,经典续部提到上师就是真正的佛陀。(通过这些内容可以了解皈依处资粮田的功德)(正见C1)

还可参考生西法师本课辅导:【《功德藏》中说:"何为皈处资粮田,修师瑜伽内外二,所修生圆体摄师,经续说师为真佛。"

什么是最殊胜的皈依处和资粮田呢?就是上师。除了"修上师瑜伽内外二","内外二"可以说是生起次第和是圆满次第,或者外修法和内修法。"所修生圆体摄师",所修持的是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本体可以归摄。"经续说师为真佛"经续中说上师就是真实的佛。】

问:请问发心与发愿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答:有的时候是类似的(愿望本身是基于心的)。有的时候如果有特指就会有区别,例如发心这个词语也可以特指从事发心工作的行为。发愿有时也可以特指一种承诺。(正见C1)

可参考:

问:请堪布详细辨析:发心、发愿、发誓。

答:这些词在佛教词典里都可以查到。首先是发心,所有佛教徒都说发心,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的动机就是发心。比如我要去打坐,那么打坐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才有了要去打坐、要去做这件事的想法。产生了这样的动机,就是发心。所以我们平时讲"发菩提心""发心做什么"等,都是这个意思,比较容易理解。

其次是发愿,发愿实际上就是许愿。发愿与回向不一样,回向也是许愿,但不同之处在于回向是当我们行善结束后,希望这个功德能够让众生幸福、快乐、健康。此时,他已经有一个"善"做基础,并希望以自己的善行让大家获得某种好处,这个叫作回向。发愿就不一定了,即使在我没有行善的情况下,也可以随时随地许愿让所有的众生健康、幸福、快乐,等等。这个叫作发愿,简单地说就是许愿。

发誓就更严肃了,就是我要做一个决定,我一定要做一件什么事,我一定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我一定要这么去做。这与世俗词汇里的发誓是一个意思。

这三个词的大概意思就是这样。佛教里,前面两个词是高频词汇,佛经里面经常能够看到。(慈诚罗珠堪布-《慧灯问道》)

问:"极劳具果胜资道"中"极劳具果"怎么解啊?

答:个人理解,就是不辞辛劳的承侍善知识、如法行持,具有很大的意义,会产生殊胜的果。是殊胜的积累资粮之道。(正见C1)

问:前行78课,《功德藏》教证:"决定行持善法者,胜师广积二资时,比中皆能结上缘,役使信使清扫等,极劳具果胜资道。"请问最后一句应该如何理解?

答:个人理解,大概意思是自己参与劳作等等,会具有殊胜的果报,是积累资粮的殊胜之道。如生西法师云:【"极劳",如果自己非常辛劳,很精勤地去做。"具果胜资道",就是具有大果的殊胜积资之道。(正见C1)

问:末学在研讨前行广释78课时有个十法行不太理解。

答:【十法行】(名数)对于经典十种之行法:一、书写,于佛所说之经律论文,书写流通而不使断也。二、供养,于佛之经典所在处,如佛之塔庙供养之也。三、施他,以所闻之法为他演说,或施与经卷,不专自用,但欲利他也。四、谛听,闻他人读诵经典而解说之,深生爱乐,一心谛听也。五、披读,于诸佛所说之经典常披阅看读而不释手也。六、受持,于诸佛所说之教法从佛禀受,持而勿失也。七、开演,于如来所说之教法常开示演说,使人信解也。八、讽诵,于如来所说之一切道法,讽诵宣扬,梵音清彻,使人乐闻也。九、思惟,于如来所说之一切法义思惟筹量,忆念而不忘也。十、修习,依如来所说之法,精修数习,而成道果也。出辩中边论下。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正见C1)

如何理解随喜可获同等功德

问:前行78课中讲到,随喜上师的弘法利生事业,弟子可以获得同样多的功德。但是在《入行论讲记》随喜支中,上师讲到,随喜者与对境的三种情况,随喜者比随喜对象高,可获得全部功德,随喜者比随喜对象低,不能得到全部功德,比如我们随喜诸佛菩萨的功德,并不能获得诸佛菩萨的所有功德。那么上师肯定比弟子要高,弟子如何能获得上师广积二资的功德呢?

答:个人觉得前行当中的意思可能是,在某些条件下,多方面完全一样的情况是存在的;而在某些情况下,有可能表达的意思是,从某些角度是一样的(例如大海没有干涸之前,融入大海的水也不会干涸等)。原文是:【如果自己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哪怕只是发心供养微薄的财物受用或身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包括心中随喜在内而同行,】——这里提到了"同行"(从某些角度有类似共修的意思,而共修善法都可以获得同样大的功德是有教证的),除了"同行",也提到了身语的参与。(正见C1)

问:法会上,有人念了50万金刚萨埵心咒,有人可能只念了108遍,集体加在一起念了上百亿的心咒数量,那么只念了108遍的人是不是就得到了几百亿心咒的功德了呢?

答:当中可能还有很多甚深的奥义可以探讨。【比如,从前,有两个人一起前往拉萨。一个人除了少量的豆粉外没有其他口粮,他将少量的豆粉放入另一个人许多精白糌粑中混合一起。过了几天,有许多糌粑的人说:"你的豆粉差不多该用完了吧,我们去看看有没有用完。"然后两个人去看结果发现豆粉仍然没有用完。这样看了好几次豆粉一直没有用尽,最后只好与所有糌粑一起吃完。同样的,无论别人做任何善事,自己仅仅通过少许财物或者身语劳作等结上善缘,也将获得同等的善根。】——《前行引导文》(正见C1)

还可参考:

问:阿弥陀佛!弟子有两个问题想请法师开示。第一个问题是在几个人共同参与的杀生行为当中,每个人的心态可能是不同的,但是它们都要得到杀生的整个罪业,也就是说他们得到的罪业是相同的。这与《功德藏》里边讲的"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两者之间应该怎么样圆融?

答:几个人共同杀生得到同等的过失,是从总的角度讲的。

总的来说,如果是大家的发心意乐没什么差别,共同参与的话,过失应该是一样的。我们看的时候,是从总的方面来讲,没有分别说发心的大小。但是具体来讲的话,虽然都得到了杀生的过失,一些意乐最强盛的、最有兴趣的,和没有那么大兴趣的,或者杀了之后有惭愧心的,肯定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要分别地分析的话,虽然是共同杀生,都得到了杀生的过失,但其实跟随不同的相续当中的这些状态,所得到的杀生的过失,应该有轻重不同的差别。(生西法师《遣除疑惑-与佛有关的几个问题》问答环节)

问:关于功德,比如参加金刚萨埵法会念诵40万遍金刚萨埵心咒,只要参加了就算念诵10万遍或者更少的数字,也能得到所有的功德,这个功德对于念一万遍的人来说是可以真实得到的吗?

答:某种角度来说是可以得到的。(正见C1)

问:弟子请教:78课中说到弟子与上师的事业结缘随喜则会获得同等的功德,这里有个疑问,以前在上师讲《入行论》时说到"若对佛和菩萨的善根进行随喜,只能获得一部分功德,而不是全部,这是对上等者的随喜;对中等者诚心随喜,可以获得同等的功德;对下等者随喜,能获得超越他的功德。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如果对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的善根进行随喜,能不能获得同等功德呢?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毕竟是凡夫,文殊菩萨一刹那度化众生的无量善根,如果一随喜就得到了,那我们早已经成就了。"该怎样圆融理解?

答:个人理解,弟子与上师结缘会获得同等的功德,这句话你需要善加理解,一方面,有些时候,根据自己随喜、参与的力度不同,某一阶段结果也可能有差别。但只要结缘,将来必定会获得完全一样大小的功德;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同样、同等都有功德;从另一方面来说,前者提到了结缘、参与,或者以参与的方式进行随喜,后者主要强调的是内心的随喜,角度有一定差别。(正见C1)

问:前行中修学上师意行中:甚至仅以意念随喜等结上善缘,由此圣者的无上发心力所产生的一切善业资粮,圣者获得多少自己也将同样获得。请教为什么意念随喜就能获得同等的功德呢?原理是什么?意念供养,布施也是如此吗?如果这样,实际做的意义在哪里?

答:个人理解,就像那个糌粑、豆粉的比喻一样,原理就可以这样理解。一滴水融入大海,或者说世间你买股票,哪怕你只买一股,你也是股东,分红的时候你也有份,只要公司赚钱,你都有份。当然自己的意乐强弱、参与多少,自己获得的也可能有不同,但可以肯定的说会获得。如果有条件既去做也随喜,双重功德就可以更加增长,如果没有条件做,只随喜也有功德,总之善法多多益善。(正见C1)

问:加入上师弘法利生事业的功德不可思议,如一滴水融入大海一样,不会干涸。

加入以后,既然已经无欺获得上师广大善业功德,怎么闻思修上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答:不可以偏概全,仅仅某个人自己觉得没有明显变化,不能代表其他人都没有明显变化,事实上,有许多学员身口意相续发生了明显变化,闻思修功德持续增上。众生的根机因缘有不同,同一个发心工作,不同的修行人以不同的信心、心态、见解、善巧方便摄持,所得到的加持也可以有差别,例如佛陀宣讲正法,不同众生听法之后的短时间内的变化也有所差异,例如天降大雨,地上不同的植物状况也不同,有的刚刚开花,有的刚刚发芽,有的已经结果,因缘根机不同。有些时候,即使某个学员觉得自己闻思修没有明显变化,但事实上许多障碍已经在无形当中消除,自己仍然能够在修行道路上前行恰恰是具足修行顺缘、福报的体现;而有些人离开了发心岗位之后虽然自己希望闻思修,但却出现各种各样的违缘导致自己闻思修无法顺利进行。(正见C1)

问:是不是仅仅真心的随喜、发心、供养一次,以后就可以一劳永逸,啥也不用做了呢?

答:并非如此。因为善根的成熟需要因缘,行持善法总是多多益善的。(正见C1)

问:仅仅是随喜看似微不足道的发心,就能够获得如此殊胜的利益,是不是有一点不劳而获的感觉,而与那些实际任劳任怨发心的弟子道友相比,功德等同吗?两者之间如何圆融理解呢?感恩法师!!!

答:可以有差别,就像说一滴水融入大海与一百滴水融入大海,从都融入大海的角度来说是相同的,而一滴与一百滴本身还是可以有差异。(正见C1)

其余疑问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文中在讲到"待传法和灌顶完毕后,诸佛菩萨才返回各自的刹土。"弟子的疑问是,诸佛的法身是遍布整个宇宙的,为什么还有回到各自的刹土之说呢?是否是不来不去呢?敬请法师开示!

答:法身无相,这是一个角度。但诸佛不仅仅只有法身,也可以示现报身和化身,报身和化身可以有形象,也可以有不同的安住场所,例如释迦佛可以示现从王宫前往尼连禅河。(正见C1)

问:因为轮回不空故,报身不灭;但是从个人证悟来讲,个人真正成佛了,也就只见法身了。这样理解正确吗?

答:佛陀自身的境界是法身,超越一切相。而佛陀在所化面前可以显现报身和化身。(正见C1)

问:假如上师住世时没有恭敬承事、依教奉行,对众生有利的事也不肯做,一旦上师离开了世间,再口口声声说绘制上师身像、观修上师瑜伽、修习实相等,另辟蹊径去苦苦寻找别的高深大法,如是既不具备使上师断证功德融入自相续的诚信恭敬,也不进行祈祷等,这就是所谓的"能修所修相违"。注释:能修,指一切修法的根本就是修上师;所修,指上师本人。假如所修的上师不欢喜、不摄受你,那么以能修来修多少法,也根本不可能成就。这里"能修"和"所修"与以前理解不同(能修的是我,所修的是佛法),应该如何理解?求教法师和各位师兄!

答:个人理解,能修,法本小字提到是"修上师",这三个字要连在一起理解,或者说是一种修行的方式、方法、状态,或者说落实到具体的人,修法者本人是如何修上师瑜伽(法门)的。能修所修相违,意思是说,自己的"修上师"的状态,或者说自己修持这个法门期间的方式等,与所修的相关内涵没有真正相应,发生了不一致。打比方说你没有好好吃饭,那么可以说,对你而言"吃饭"与"饭"相违,没有对应上。(正见C1)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前行78课中所说的"能修所修相违",要怎么理解这里的能所关系?注解中说"能修"是修上师,是指修上师瑜伽这个法吗?那么能修是站在弟子的角度上安立的吗?能所关系要怎么判断?感恩法师!

答:个人理解能修指的是"修上师瑜伽"、"修行",所修指的上师,也就是上师瑜伽修法的祈祷对象。(正见C1)

问:那这个能修所修是安立在弟子这个角度吗?或者说是修法者的角度安立的吗?所有的能所关系的成立,是不是都会有一个主客体?

答:能修在这里可以说是从修法者的角度安立的。或者说,能修可以理解为修法这种行持。通常能所关系都可以有主体与客体。(正见C1)

问:本课中上师开示道:"讲文武百尊时也说过,如果你真正认识自心,文武百尊就会全部变成本尊;倘若你的心不能转为道用,这些便会变成阎罗狱卒。"为什么心不能转为道用,文武百尊便会变成阎罗狱卒呢?

答:因为事实就是如此。这些都是心的显现。

问:在承侍上师过程中,可能大部分时间、精力与闻思修无直接关系,并因此耽误了学修,那么仅仅依靠一心一意的承侍上师,可以获得证悟吗?为什么?

答:可以。因为获得上师的加持就可以具足一切功德。公案有很多,比如:【藏传佛教中,霞叶瓦尊者承事金厄瓦格西时,一切内外事务皆是他一人承担,从来没有修法的机会,但他坚信:恭敬承事上师,就是最殊胜的修法。有一次,他走到第三级台阶时,依靠上师的加持,倏然证悟了心的本性。】——《上师瑜伽速赐加持讲记》(正见C1)

问:顶礼法师!原文:"观修一切生起次第的本尊"怎么理解?感恩法师。

答:生起次第是密宗的一种修法类别,在这种修法当中经常有观想本尊形象的情况。(正见C1)

问:请问法师,那这里的本尊该怎么理解?本尊需要上师授记,还是自己有信心的佛都可以为本尊,还是有其他理解,感恩法师!

答:佛菩萨都可以称为本尊,本尊有时指的是某位修行人自己主要修持的佛菩萨。这里的本尊指的是当时所修持的佛菩萨。(正见C1)

问:《前行》第78课中说:"观修一切生起次第的本尊时,若能认识到形象虽显现为本尊,但本体除了上师以外别无其他,那上师的加持很快就能入与你心。......否则,如果把本尊和上师完全分开,则不一定能得到如是加持。"请问:具体在观修的时候,是先观上师,然后上师化为本尊的形象;还是直接观本尊的形象,心里把本尊当作上师?请法师慈悲开示!

答:具体观修方法及先后顺序,可以按照各自的修法仪轨来;

但需要了知,不管怎么观想,在法身、如来藏层面上,上师与本尊是一味一体的,形象可以观为本尊的形象。(正见E)

问:顶礼上师三宝!我们在学习《前行》第78课时,有道友提出问题:临终是否有魔会化现佛菩萨干扰我们?末学查了一下相关资料,有说临终见到的佛菩萨是真实的,不会有魔扰;但也有说有可能会有魔扰,变现佛菩萨来干扰我们。请法师慈悲开示。

答:个人理解,如果修行人信心见解都比较清静,不用担心。如果本身发心见解不正,在业力成熟的时候也可能有其他情况。(正见C1)

问:我们是大恩上师传法,按理对上师在感情上信心上会更大,不过上师让我们修上师瑜伽观想法王如意宝,这种我们应该如何圆融呢?另外因为弟子还有另外有法恩并且也是有很大信心的具德上师,那么应该如何观想呢?这个困惑一直障碍着弟子。感恩法师开示。

答:观想各位善知识的形象都可以,见解当中可以了知各位善知识本体无二。(正见C1)

问:学习前行广释78课,有一段有疑惑请开示:还有萨迦班智达根嘎嘉村,也是有一次承事生病的根本上师扎巴江村,完全没有顾及自己的饮食睡眠。以此恭敬承事上师的缘起,他清净了深重的罪障,并亲见了文殊菩萨的尊颜,成为藏地著名的三大文殊之一。

萨迦班智达本身是文殊化身,怎么亲见了文殊菩萨的尊颜?不明白。

答:个人理解在众生面前可以这样示现的,比如阿弥陀佛化身的永明延寿禅师自己还可以念阿弥陀佛名号,为了度化众生都可以这样示现。(正见C1)

问:前行广释78课中有一个关于豆粉和糌粑的公案,弟子不明白为什么豆粉不会越吃越少?另外,豆粉的主人这样做算不算"不与取"呢?

答:因为豆粉和糌粑混在一起了,总体都是越吃越少,但糌粑比较多,糌粑不容易吃完,只要糌粑还没有吃完,豆粉也就吃不完。不算不与取。不与取的意思是主人没有开许,这里主人开许了,就不算不与取。(正见C1)

问:《前行》第78课中"大家修生起次第时,无论观修观音菩萨、文殊菩萨,都应将本尊与上师观为一体",那么在观修中,比如观修观音菩萨,弟子应该观想的是观音菩萨还是上师?

答:都是可以,本体无二。(正见C1)

问:关于:"三宝的所依,从究竟的名言实相来讲,诚如《宝性论》中所说,这些属于无为法,远离一切损害"这句弟子还是理解不了,请法师开示。‍

答:法性是无为法,是没有生灭的,无相,也就不可能被损害。(正见C1)

问:《功德藏》:"多数愚者绘像修,上师在世不承事,不知师意修实相,能所修违诚可悲,无信中阴难见师。"其中"不知师意修实相"怎么理解?

答:没有通达上师的密意,与善知识的意愿违背,就很难与实相相应。(正见C1)

问:"我们死后在中阴时,若想蒙受上师指引、救度,也需要无限的信心、恭敬心,如此才会与上师的悲心愿力聚合,显现这样的境界。"但现实中,有些其他团队的居士组织一些佛教徒和非佛教徒,依照上师《生死救度》课诵仪轨帮亡者超度,不是佛教徒,亡者能否得到超度呢?

答:跟随其各人的善根因缘,一定会得到相应的加持和帮助。(正见C1)

问:我们一定要在上师住世期间,全力以赴依教奉行,通过三种承事,令自心与上师的智慧成为无二无别。

这里的三种承事是指75课的上中下三种供养,还是指身语意的供养?

**答:个人理解是对应75课当中的三种供养。(**正见C1)

问:顶礼法师。78课里面提到不能与诽谤上师的人聊天和同吃同住。有一道友的师父前段时间对大恩上师进行了诽谤,这位师父对她是有法恩的,她很感激,所以不知今后该怎么对待她的这位师父?是按法本上说的不能聊天不能共住不能再接触吗,但毕竟对她有法恩,她该怎么对待呢?以后比如师父叫她去打佛七什么的,她还能去么?

答:从原则上来说,一种可行的方式是:内心对对方保持感恩(因为曾经给自己传法),同时在行为上保持距离,默默离开可以的,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自己产生更多的烦恼。具体可以自己看情况,关键是自己的内心不能被对方的邪见染污。如果有能力就可以努力说服对方,如果暂时没有因缘,就可以保持距离。(正见C1)

问:顶礼法师!78课的原文是这样的:"当殊胜上师奉持菩萨行而积累广大德福慧资粮时,如果自己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哪怕只是发心供养微薄的财物受用或身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包括心中随喜在内而同行,那么依靠大德的无上发心力所得的善业资粮有多少,自己也将同样获得。"其中在内而同行怎么理解呢?请法师慈悲开示!

答:个人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包括自己内心随喜在内,同行就是参与的意思,内心随喜、亲身去做都是一种参与、共同行持。(正见C1)

播放列表 点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