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前行》第075课20200208

目录

  1. 名颂解释

  2. 这算依止上师吗?

  3. 其余疑问

名颂解释

问:前行广释75课原文:"承事上师:要有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精神,为了给上师办事,付出生命也心甘情愿,如是依靠法性力,自会获得上师的意传加持。"其中"法性力"是什么意思?

答:就是法尔如是的缘起规律的意思,规律。(正见C1)

问:"法性力"怎么理解?

答:可以理解为法尔如是的规律、缘起力。(正见C1)

问:合格的弟子还需具十种优点来依止上师。《功德藏》中说:"具信慧闻大悲心,恭敬戒律三门调,宽宏慷慨净相愧。"此处"宽宏慷慨净相愧",分别是宽宏大量、慷慨大方、具清净观、具惭愧心。其中的"相"是什么意思呢?它跟前后的词连在一起的吗?如"净相?

答:个人理解是"净相",意思是具有清净观。(正见C1)

问:顶礼法师!75课中有一个教证,"《窍诀宝藏论》中还讲了六想,如云:转为道用作想之六法:殊胜上师作为名医想;道友护士实修疗病想;自作病人法作妙药想;获得果位作为病愈想。应当断除一切颠倒想。"这个教证中弟子只看出了五想,怎么也数不出六想,请法师开示!

答:上师=名医;道友=护士;实修=疗病;自己=病人;妙法=妙药;果位=病愈。(正见C1)

问:第6个是颠倒想么?

答:错误的想法,比如凡夫不认为自己有(烦恼)病,不认为自己需要吃药(修行)。(正见C1)

问:请问"承待供养",其中"承"是说以车乘供养上师吗?后面的"事"是指四事(饮食,医药,卧具,玩具)供养,对吗?

答:个人理解,你所说的可能是"承侍",可以理解为恭敬服侍,包括为上师做事、打水做饭、扫地、为上师的事业出力等等。(正见C1)

问:顶礼法师!慢和骄区别在哪里,恳请法师开示。阿弥陀佛。

答:【骄与慢之间有一些差别,慢是观待他相续而生起满足感,并通过外面的身体语言表现出来。而所谓的骄,不在外面表露,只不过心里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有一种得意洋洋的心态。】——《入行论讲记》(正见C1)

问:前行75课法本第316页讲对弟子所具有的法相的比喻时,第六条断除我慢和第七条舍弃骄慢。法师辅导录音提到这两个有很大的区别,可是没有广讲。所以弟子在此恭请法师慈悲开示,广讲二者的区别!

答:个人理解二者有相似处,此处的我慢侧重指傲慢,而骄慢在傲慢的基础上,有骄的成份,具体可以参考上条问答,仅供参考。(正见E)

问:《前行》75课,如《功德藏》中说:"极护上师具善巧,厉斥不嗔如良驹,来去无厌如船筏,犹如桥梁承贤劣,犹如铁砧忍寒热,依教奉行如忠仆,断除我慢如笤帚,舍骄慢如断角牛,契经所说依师法。"其中"断除我慢如笤帚,舍骄慢如断角牛"这两者的异同点,弟子不是很理解,请法师慈悲开示!

答:有相似之处,比如都有慢心。当然此段主要想表达:"放低自己、好好依师。"

若问差别?可以参考《俱舍论颂讲记》中对慢与骄的辨析。

如云:"我慢胜他之贡高,骄傲即是于自法,生贪之心至极点。"(正见E)

问:75课中讲到《华严经》中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其中"不舍菩萨业供养"如何理解?

答:不舍弃菩萨的行持、事业(业),不舍弃菩萨行。(正见C1)

问:顶礼法师:75课《功德藏》亦云:若有财物供上师,身语恭敬承事,何时一切亦不毁,三喜之中修最胜。这个一切是指什么?何时一切亦不毁是什么意思?

答:个人理解,这个偈颂的前三句,可以分别对照三种承侍方式来理解,一切可以理解为一切正法。如《前行引导文》云:"而且,我们要以三种承侍令上师欢喜,其中上等承侍为修行供养,也就是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历经苦行孜孜不倦地实地修持上师所传的一切正法;中等者以身语意承侍,也就是自己的身语意侍奉上师,为上师服务;下等者以财物供养,也就是慷慨供养饮食受用等等。我们要通过以上三种方式令上师欢喜。如《功德藏》中说:"若有财物供上师,身语恭敬承侍事,何时一切亦不毁,三喜之中修最胜。"

即,前两句分别对应财物供养、身语意承侍供养;第三句,可以对照修行供养来理解。

供参考。(正见E)

这算依止上师吗?

问:加行第75课学习到了"依止上师"的定义,P301讲到"所谓的依止,主要是以佛法依止,即弟子要在上师面前听法,上师要给弟子传法。"而在P304又讲到了"若能将上师相续中的智慧、悲心融入自心,逐渐获得上师戒定慧三学的功德,这样的方式才叫依止。"那么,像善星比丘这样跟随佛陀很多年、应该符合以上P301的条件、却不符合P304的条件的人,是否可以算做"依止上师"?

答:从得法、建立师徒关系的角度善星比丘已经依止了释迦佛(此处的依止表示建立师徒关系);从作为一个弟子如法行持的角度,善星比丘自己并没有恭敬如法的依止、对待释迦佛(此处的依止表示如法行持)。可以有多种角度。(正见C1)

问:法本第306页:为什么说舍弃了一位上师,以后即使依止再多的上师,也很难获得成就?

法本第302页:《正法念处经》中讲过:"若为他人说,一句之善法,则为善导师,为众生所尊。"如果有人对你哪怕只说了一句善法,他也称为是你的上师,从那个时候起,你就应当对他尊重,态度要跟以前不同。

弟子的疑惑是:一句善法可能分成好几种情况吧?1)具德上师对上等根性弟子讲的一句殊胜的窍决,弟子有可能就证悟了。2)具德上师对普通根基者讲的一句教言,虽然没有使他证悟,但是能让他有很大转变。3)一般的上师对一般根基讲的一句普通的教言,听者虽然没有太大的转变,可是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就第2种第3种情况来说,只是说一句善法还算不上真正的依止吧?因为凡夫的烦恼有千万箩筐,这一句善法可能起了一些作用,但是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虽然只是一句善法的恩德,我们也应该对他像上师那样尊重。是这样理解吗?

答:只要有接受的心,听受了一句以上的法,师徒关系就会建立,弟子就已经依止了上师,应该恭敬对待。(正见C1)

问:弟子通过本组一位闻思各方面都很好的、对上师也很有信心的师兄介绍,(弟子对这位师兄很有信心,她的上师也是法王座下的活佛,所以弟子觉得很放心),她的上师以电话的形式授予了弟子一次八关斋戒。只是念仪轨受戒得戒体,没传过一句法,这种情况算依止吗?

答:算。传戒本身是传法,戒律是佛法。(正见C1)

问:弟子见过某位汉地师父一面,是在好几千人在场的情况下,没有私下交流的机会,受了三皈五戒,事前曾经自学了一些三皈五戒的内容,也看了一些这位师父的一些开示。以后也没有学习这位师父传的法,没学师父传的法,师父寺院的师父也曾公开讲没有学法的话就不能称是这个寺院的弟子,只是受了三皈五戒而已。这种情况算不算依止这位师父呢?按照听受一句就算,但是弟子觉得与真实的依止还是差了很多。

答:算依止。传戒属于传法,师徒关系已经建立。(正见C1)

问:还有一次就是得丹增活佛的灌顶,得密宗的灌顶,这个就算依止上师了吧?

答:当然算。传授灌顶是传法。弟子需要谨慎守持密宗誓言。(正见C1)

问:关于依止的疑惑:善星比丘承侍佛陀二十多年,听受许多佛法,但他生不起信心唯生邪见。他应该不算是依止吧?

答:算依止。(正见C1)

问:上师传法,弟子听受,如果弟子烦恼炽盛,相续不具备合格弟子的法相,但很认真努力往合格弟子的方向发展,那算不算是『依止』呢?

答:算依止。得受一句法以上,师徒关系就已经建立,弟子就已经依止了上师。(正见C1)

其余疑问

问:第六个依止上师和戊二依止上师有什么区别?

答:前面(第六个依止上师)是总科判,下面(戊二依止上师)是分科判,后面那个应该是子科判中出来。前面是个总的科判:依止上师分成两个大科判,一是依师之必要,二是依师之次第。第二个科判中的依止上师,是在次第中分出来的,是第二个科判中分出来的子科判,它的内容要窄一点。前面那个(内容)要广一点,是总的这一品的内容。下面那个属于依止上师次第中的依止上师:首先要观察,观察完要依止。二者范围有广狭的不同。(生西法师)

问:如果没有依止一些上师,没有建立师徒关系,也并不是成就者,如果观察出过失,如果指责,请问算是诽谤吗?

答:如果已经依止了,已经建立了师徒关系,他也是成就者,去指责的话,当然过失很大。

如果他是成就者,没有建立师徒关系,我们去诽谤,过失也很大。因为在《极乐愿文》当中也是这样讲,诽谤一个菩萨相当于杀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的过失都没办法来比,所以,如果他是一个成就者,不是自己的上师也不能诽谤。因为过失很大。

如果他既不是成就者,也不是自己的上师,去诽谤、指责,还是有过失的。诽谤的意思是说他没有过失,你去诽谤他,你说他有,这叫诽谤。如果他没有过失,你是诽谤。如果有过失不一定算诽谤,就是说过失而已。说过失不等于诽谤,但是即便不等于诽谤也有过失。因为你必定是通过自己不好的心说别人的过失,如果你是善心那另当别论。但是这个善心要观察,是不是相应于自己的善心,或者是被自己掩盖了的善心,这里面很复杂。最好不要观察别人过失,如果观察到过失也不要去指责,这是最保险的,这也是佛法告诉我们最好的自保之道。(生西法师)

问:法本中讲到,依止上师以是否听受佛法为标志。但若不听法又怎能观察上师呢?比如在汉地遇到一位上师,不太可能专门去他的家乡打听吧,最方便的还是去拜见听法,那么这样就算依止了吗?感恩法师开示!

答:通常来说建立师徒关系需要几个条件,一个是传法者有传法的开许,一个是听法者有得法的意乐,然后是听法。如果听的人没有接受传法的心,只是以观察一下、了解一下的动机去听,不一定会建立师徒关系。(正见C1)

问:在讲到作为弟子所具备的条件中,上师讲到,绝对不能舍弃上师,否则很难获得成就。在《金刚经》中,佛陀说如果要到达涅槃需要将法都舍掉,故而对此二种开示有一些疑问。请法师开示。

答:金刚经当中提到的舍,并不是说要执持分别念面前的那种"舍弃",如果是的话,那么这种"舍弃"的念头本身也是要舍弃的,在那种境界当中超越了一切概念,也就谈不上舍弃或者不舍弃。从另一个层面来讲,二谛是平等的,如果舍弃世俗谛另外去寻找一个胜义谛是不可能得到的,达到超越一切相的境界,正是即相而不离相的方式达成的,当我们认识了世俗谛的本性,那就是胜义谛。

离开了显现于外在的上师,也难以找到内在的上师。(正见C1)

问:为什么说舍弃了一位上师,以后即使依止再多的上师,也很难获得成就?

答:从密宗的角度,舍弃上师之后,已经破了根本誓言(三昧耶戒),而戒律是功德的基础,戒律失坏之后很难获得成就。(正见C1)

问:远离和舍弃的界限?

"舍弃了一位上师,那以后即使依止再多的上师,也很难以获得成就。"我们通过学习,经过观察,发现这个上师是不可以依止的,于是远离。那么,远离和舍弃的界限在哪里呢?

答:主要在内心,如果内心否定师徒关系则属于舍弃。(正见C1)

问:得受一句法以上,师徒关系就已经建立,就已经依止。疑问:如果弟子没有做到法融入于心,没有依教奉行,也可以算是依止吗?

答:当然算。依止的意思就是建立师徒关系,无论得法之后弟子如何,得到法本身就已经建立了师徒关系。(正见C1)

问:现在很多善知识都有自己的微博,如果弟子每天都从善知识的微博中得到法义,自己确实受益的话,那么即使一生都无缘面见这些善知识,也算是依止了吧?

答:这方面可能要看你的心态,是否具有依止为上师的发心。(正见C1)

问:如果一个弟子对师父特别有信心,即便这个上师在显现上不是很具法相。但是在这个弟子的眼中,却视师如佛。师父不传法,只是规定弟子怎么样做,弟子很听话,这种情况下,弟子能解脱吗?

答:如果这个弟子具有非常深厚的善根,资粮非常圆满,是有可能的。(正见C1)

问:如果这位弟子所学的法义都是从另一位上师那里获取,但是弟子真正有信心的却是这位师父。信心与依止的心远远大于获得法义的上师。请问师父这种情况如法吗?如果如法,这个弟子自已有信心的同时,还要劝取别人对这位师父产生信心。这种情况下可以吗?

答:应该通过思维对自己具有法恩的善知识产生应有的感恩心、恭敬心、信心。(正见C1)

问:依止上师中说过,真正的依止要以佛法来依止,即上师讲法,弟子听法,如果这位弟子对佛法的信心是来自于传法上师那里,但是却将自已所获的加持与智慧归功于别的师父。这种情况可不可以?

答:可以教这位道友思维一下,假设没有依止传法善知识,他的相续会是怎样,总之对依止过的所有善知识都要有感恩心和信心。而具相的善知识从某种意义来讲密意也都是一致的。(正见C1)

问:75课中引用了《正法念处经》的一段教证,讲到:"'若为他人说,一句之善法,则为善导师,为众生所尊。'如果有人对你哪怕只说了一句善法,他也称为是你的上师......"但在现实生活中,比如我们遇到一位出家师父或者藏地来的师父,我们还没有依止过任何上师,或者说想把这位出家师父作为上师时,首先应该要观察,在观察的时候,必定要先听他所说的法,看看他合不合格,那么按照经典的说法,这位师父岂不是变成了自己的上师了?

**答:通常来说师徒关系建立需要一个条件,

  1. 对方开许传法。
  2. 自己有意乐得法。
  3. 得到了法。如果听法的时候没有接受传法的意乐,只是抱着观察的心态去听,不一定会建立师徒关系。**(正见C1)

还可以参考:

藏地著名的阿旺彭措格西,于《菩提道次第笔录》中云:"是上师与非上师,界限并非以想象而定,而是自己以想依止之心,于其前听受一句以上的法,均安立为上师。"(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正见E)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在75课中讲,应当以三欢喜承侍上师,其中讲,中等者以身语意承侍。应如何理解?恭请法师慈悲开示,感恩。

答:为善知识做事情,侍奉善知识。比如说包括扫地做饭,也包括参加发心工作等等。(正见C1)

问:前行75课上师分三部分讲了:

  1. 作为弟子所要具备的条件;
  2. 身为合格的弟子还要具备的条件;
  3. 作为弟子所应具备的法相。

上师为什么要分三部分讲?具备的条件和法相不一样吗?恳请法师解答。

答:个人理解,条件和法相在这里可以是一个意思。是可以叠加的,从不同的角度逐步添加。【作为弟子所要具备的条件:一、精进大铠:纵遇生命危险也不违背上师善知识的意愿;二、智慧极坚:心情不会因为暂时出现的违缘而改变;三、承侍上师:要有赴汤蹈火承侍上师的精神,也就是不惜生身性命为上师办事;四、依教奉行:上师所说的任何教授,言听计从,将自己置之度外。这样的人单单依靠对上师的虔诚敬信必将获得解脱,如《功德藏》中说:"精进大铠慧极坚,不惜身命作承侍,谨遵师命不护己,唯以敬信得解脱。"

身为合格的弟子还要具备:将上师视为真佛——具大信心;了知上师善巧方便行为的密意——具大智慧;能够受持上师所宣讲的一切正法——广闻博学;慈爱那些无依无怙、受苦受难的众生——具有悲心;恭敬上师所传授的律仪和三昧耶戒——敬护净戒;身语意寂静调柔——三门调柔;内心能容纳上师及道友的一切行为——宽宏大量;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毫不吝惜地全部供养上师——慷慨大方;内心很少出现不清净的分别恶念——具清净观;如果造了恶业立即想到:我的这种恶行必定会受到正士大德的羞辱——具惭愧心。我们务必要具备这些优点来依止上师。《功德藏》中说:"具信慧闻大悲心,恭敬戒律三门调,宽宏慷慨净相愧。"

再者,作为一名弟子,时时刻刻中,所作所为要随顺上师的心意,万万不要做出违背上师意愿的事情,必须严加防犯。无论上师如何严厉呵责制裁,既不怒气冲冲也不怀恨在心,犹如驯服的良马;因为上师的指派等而来来往往也不厌其烦,犹如船筏;能够承受上师所吩咐的一切好事坏事,犹如桥梁;能够忍耐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犹如铁匠的铁砧;对于上师的一切言教,唯命是从,犹如奴仆;断除我慢,常处卑位,犹如扫帚;舍弃骄慢,恭敬众生,犹如断角的牦牛。这些都是《华严经》等佛经中所讲的依止上师的方法。如《功德藏》中说:"极护上师具善巧,厉斥不嗔如良驹,来去无厌如船筏,犹如桥梁承贤劣,犹如铁砧忍寒热,依教奉行如忠仆,断除我慢如笤帚,舍骄慢如断角牛,契经所说依师法。"

而且,我们要以三种承侍令上师欢喜,其中上等承侍为修行供养,也就是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历经苦行孜孜不倦地实地修持上师所传的一切正法;中等者以身语意承侍,也就是自己的身语意侍奉上师,为上师服务;下等者以财物供养,也就是慷慨供养饮食受用等等。我们要通过以上三种方式令上师欢喜。如《功德藏》中说:"若有财物供上师,身语恭敬承侍事,何时一切亦不毁,三喜之中修最胜。"】——这是《前行引导文》的原文,当中提到再者、而且......可以理解为逐步添加。(正见C1)

问:75课第119页,"像迦叶尊者在佛陀面前说:'您是我的本师,我是您的声闻。'承许一下就可以得戒体。"此处"戒体"是什么意思?我们现在以佛法结缘,上师传授佛法,弟子接受了之后,我们也会得到了这种戒体吗?

答:如果你受一种戒,就会得到那种戒的戒体,比如你受居士五戒,你会得到居士戒体,如果你破戒,戒体就毁坏了,你受菩萨戒就会得到菩萨戒的戒体。所以,如果是善知识传戒,你如法受戒就会得到戒体。注意这里说的是传戒。(正见C1)

问:前行75课中提到"......声称老师和学生是一样的,上师和弟子是一样的,父亲和儿子是一样的......这样的话,社会伦理就全部乱了......。所以这里也讲了,有惭愧心相当重要。"请问法师,弟子不太理解其中意思,老师和学生一样,上师和弟子一样与惭愧心有什么关联?

答:【不然,做什么都会无所谓,甚至觉得上师跟自己完全平等。】——这句话提到的状态,就是无惭无愧的表现。(正见C1)

还可参考蒋阳洛德旺波尊者《俱舍论释》:【在世间中,人们经常将无惭无愧合在一起来说,那么这二者是一个意思还是有不同的意思呢?意思是不同的。所谓的无惭是指不恭敬功德与具功德者,而无愧则是指不畏惧罪业。】

问:《前行》第75课"自己的身语意要侍奉上师,为上师服务"具体是指什么?

答:为上师服务,比如为上师打水做饭办事情,等等也包括参与上师的事业参加发心工作。(正见C1)

问:依止四想中哪一种最关键?

答: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结论。都有道理,总之都是缺一不可的。不知道你的问题的出处是哪里?(正见C1)

问:弟子是加行14届学员,目前正在学依止上师部分,已灌过顶。请问,弟子目前算不算是一个修持密法的行者?

答:是。灌顶就是正式进入密宗。(正见C1)

问:《大圆满前行》中说的修行供养,依止上师可以理解为能在相续中种下解脱的种子,身语意供养上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在相续中仅仅种下了善根,而最下等的供养饮食受用,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只能获得人天福报?

答:不仅仅是种下善根,本身也能够令善根成熟加速解脱。供养饮食如果还有出离心菩提心摄持,则可以成佛,看你的发心。和圣者结缘必定会解脱。(正见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