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前行》第072课20200328

目录

  1. 名颂解释

  2. 因果不虚

  3. 其余疑问

名词解释

名颂解释

问:正如《百业经》所言,果报不会成熟于外境的地、水、火、风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蕴、界、处上。怎么理解"蕴、界、处"。感恩法师

答:

蕴:五蕴(色受想行识)。

界:十八界(六根、六识、六尘)。

处:十二处(六根、六尘)。(正见C1)

问:加行课程第72课中《百业经》中云:"果报不会成熟于外境的地、水、火、风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蕴、界、处上。",其中的"蕴",应该是指五蕴吧,那么"界"和"处"指的是什么?

答:界是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

处是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正见C1)

问:弟子对"善空恶空黑法漫布"一句中善空、恶空、黑法的意思不明白?

答:否定善法的存在、否定恶法的存在,造作各种恶业(黑法漫布)。(正见C1)

问:72课中有一个教证"三有如阳焰,幻梦及毛轮",请您解释一下什么是阳焰?什么是毛轮?

**答:

  1. 炎热的时候水蒸气在太阳底下蒸发,导致在空中出现的好像流动的水一样的形象。**

** 2. 毛:因为眼花而看到的空中的毛发一样的东西;轮:旋火轮,快速旋转火把,会在空中出现一个旋转的光团。都是形容不真实。**(正见C1)

问:请问什么是四厌离心?

答: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通过思维这四个方面可以帮助我们产生对轮回的厌离心。(正见C1)

问:"作为现在唯一行善、修习空性的那些人来说,依靠采取现行对治力,可以将后世转生恶趣的业力、随眠习气在今世成熟而感受痛苦。"中的"随眠习气"是什么意思?

答:随眠习气指的是烦恼的种子随逐众生心相续,潜伏在阿赖耶识当中。可以理解为烦恼种子习气。(正见C1)

问:前行72课中"初造恶业时,不如火即烧,如灰覆火上,随逐烧罪人。"是什么意思?

答:个人理解最初造恶业的时候,并不一定是像火立即点燃一样成熟果报,而是像灰盖在火上一样,表面上看不出来不太明显,但是会逐渐对这个人带来伤害。(正见C1)

问:72课,'虚无缥缈、无实如幻的游舞中修持自心'是怎样的境界,怎么理解?

答:断除实执,安住空性的境界。(正见C1)

因果不虚

问:学因果不虚时,有一课讲到重罪轻报,造善业反而遇到不幸,但我们也知道罪业可以通过忏悔、菩提心、空性得以清净。上师在讲记提到玄奘在印度的上师,这位上师遇到很大病痛,难道他不可以通过忏悔、菩提心清净罪业吗?普通凡夫没有力量,像他这样的高僧也不可以吗?

答:那么重报轻受,其实也是通过修了菩提心、空性这些善法之后,把很重的业残存一点点的方式来承受一下。其实重报轻受不可能无因无缘,凭什么让你重报轻受?如果没做任何对治,凭什么让你重报轻受?不可能的。为什么重报轻受?因为做了某种对治,才可能出现重报轻受的这种可能性。如果没有做,是不可能的。就像你有很大的福报,本来你可以连续地转天人、人若干世,但是为什么在今生的短短时间当中就受报了,重报轻受,肯定做了某种事情,做了大恶业,然后就把你的重的善报,这辈子当中几十万、一百万就没有了,以后也就没钱了。重报轻受其实也是这样,本来是很重的报,但是通过修善法的对治,变得很少很少。其实也是对治完之后才有重报轻受,不可能什么都没有修就重报轻受了,而且这个对治还必须要有力才行,随便念几句、随便做一点善法也不可能重报轻受。要显现重报轻受,是需要做很多善法的,需要做很得力的修行的。

而菩提心、空性就是让重大的罪业重报轻受的因缘。他凭什么没有修呢?他就是修了,修了得力的善法才能够重报轻受。没有修、没有修得力的善法不可能重报轻受。很显然戒贤论师他做到了,所以他是重报轻受了。我们不要想他为什么不去修这个法,他修了,这就是重报轻受,他就是修了法之后重报轻受了。但有些是通过忏悔完完全全清净了,有些因为在这一生毕竟时间有限,所以他在这个时间节点当中,通过修完之后就这个时候受报了,受报之后以后就不会再怎么样。因果很微细,但是大概的一种方向,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方面来了知。(生西法师)

问:什么情况下可以重报轻受?

答:刚刚我们讲的重报轻受的情况:重报轻受,要把你的善业重报轻受一定是造了大的恶业,很挥霍或者怎么样,造大恶业可以让重的善报轻受,一点点善业就穷尽了。重大的恶业呢,通过修大善法,很强劲的善法,菩提心也好等等,可以重报轻受。(生西法师)

问:什么情况下罪业可以清净?

答:要不然时间够长;要不然完全证悟空性的时候,可以完全清净;或者有些不定业很快就清净了。有些不那么严重的定业,也可以完全清净,不留痕迹。因为业的情况各式各样,从总的方向来讲,我们可以这样了知。(生西法师)

问:在因果不虚时有《能断金刚经》教证:"行持波罗蜜多之菩萨,受到损恼或受极大损恼,此乃未来所受之苦业,于此世成熟。"那么是否修持般若都会遭遇较大的苦难?

答:会不会遭受很大的苦难,也不好说。因为每个人的因缘不一样,也许即生当中修般若波罗蜜多,就完全没有苦难,也许今生当中就会遇到很多苦难,因为每个人相续当中的境界不一样,因缘成熟的速度也不一样,所以有些可能是有的,有些不一定有的。不管有也好,没有也好,在行持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都会有很大的利益和功德,也许通过《金刚经》的或者通过般若波罗蜜多的力量,把所有的障碍就消除了;也许通过般若波罗蜜多的力量,把要堕恶趣的罪业在今生当中提前成熟,遇到一些所谓的大的障碍,这些较大的苦难其实针对恶趣来讲根本不值一提。有些人觉得,我现在修行遇到这么大的障碍,但假如说真正有智慧的人观察的时候,如果没有通过今生当中的苦难消掉,后世一旦堕恶趣了,那个苦难是非常巨大的。那种大苦难和现在的所谓在人间的大苦难比较起来,现在这个大苦难肯定不值一提。所以,我们就肯定想马上回到过去,干脆还是去感受当时那种人间的苦难好,因为地狱的苦难的确是无法想象的。我们应该了解这样的情况。(生西法师)

问:莲花生大士曾经说:"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因果取舍很深,自从学佛以来,感觉自己因果正见的理解还不够好,请法师开示如何理解莲师这句话。

答:因果的确很深,但是观待于见解来讲,见解犹如虚空高是指空性的见解。空性的见解,是在胜义当中无因无果,没有因果,因果不存在的;名言谛当中有因果。二者之间有一种圆融的问题。所以我们空性的见解越深,对因果的取舍就越细,这是很稀奇的。

我们单单从因果本身来看,这个因果很深,通过佛的教言,通过一些公案等等,我们可以去信受,可以知道因果的关系。但是因果只是一种表象,实际上正在有因有果的时候,它的本性是空的。而我们了知了空性后,反过来对因果的取舍会更细,这是很甚深的,因为二者之间是无离无合的。也就是说,业果显现的当下它是空性的,空性当下它有业果,这个本身很稀有,而且能够看到能够说很稀有,并且我们自己能够接受,能够完完全全领受"空就是现、现就是空"这个道理,这是很深的。

我们对于因果的空性、对空性了解得越深,就知道因果越合理。因为一切万法是空性的缘故才会有因果,如果万法是实有的就不会有因果。所以一切万法因为是无自性,在空性当中才可以积聚因缘,如果是实有的就没办法积聚因缘。这些问题在《中论》等讲中观的经典论典中讲得非常细致,完完全全要搞清楚的话,我们要去学中观,"现就是空、空就是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等等这方面的道理,在《金刚经》《般若经》和《中论》中讲得很多,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如果真的要讲我们没时间展开去讲。(生西法师)

问:莲花生大士曾经说:"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请法师讲解一下。

答:我们在抉择见解的时候,相应于实相的见解,在实相当中一切因果都是不存在的,其实在究竟法界当中,因果、佛、众生、修道......这些,空性当中什么都是不存在的。但是在世俗谛当中,这些都是存在的,我们是存在的,因果也是存在的,所以在世俗谛当中取舍因果应该比面粉还要细。

因为究竟虽然什么都不存在,但是现在我们必定还在世俗谛,我们现在必定没有安住在什么都没有的境界当中,故相应于我们自己现在的状态是什么都有的,在有当中,有些是需要的,有些是不需要的,不需要的恶业就要断掉,不单单是粗大的恶业要断,最微细的恶业也要断;那么善法呢?很多的善法我们要要,很少的善法我们也要要。所以在取舍因果时候,要比面粉还要细:善法方面,最小的善根也要做;恶业方面,最小的恶业也要断。这就是我们在取舍因果时比面粉还要细。

在取舍因果时越来越细致,慢慢慢慢我们就可以逐渐证悟到远离一切执著的空性,在比虚空还要高的见解当中就可以安住了,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一开始见解比虚空高,什么取舍都不做,最后我们没有办法证悟到比虚空还要高的见解;如果确立了很高的见解,在行持当中逐渐逐渐通过很细微的方式去取舍,去行持,逐渐逐渐我们也能证悟到比虚空还高的见解。(生西法师)

还可参考:

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72课:

【又说:"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

这是很著名的教言。"是故见比虚空高"就是在抉择见解时,见解比虚空还要高,在实相或究竟意义中的确超越因果了。但在世俗中"取舍因果较粉细",二者之间不能偏堕。一方面要保持很深、很高的见解,一方面在行为上取舍因果比面粉还要细。面粉是很细的,"较粉细"是指在取舍业因果时千万不要大手大脚,觉得无所谓,这样不行。这里要求每一个很细致、很小的善法都要去做,很小的恶业也要去断,不要认为这个可能没事,心清净了应该没问题,或者说没那么严重。如果思想太过于粗犷就会在取舍因果时犯下很多的问题。

见解应该很高,实相中一切无自性,都是空性。以空性摄受去取舍因果,二者之间完全没有矛盾和抵触,在很细微取舍因果的同时,内心要知道胜义谛中无自性。在觉得胜义谛中无自性时,认识到现在还在世俗中,所以必须要取舍。或者说为了证悟很深的见解,必须要通过很细致的取舍才能够达到标准。究竟的实相是很高的,但如果你在取舍业果时大手大脚,这种行为根本达不到证悟空性的标准。因为证悟空性也是一种果,必须要很多因缘具足才能达到。

什么因缘呢?第一必须要修空性。第二证悟空性的助缘就是强有力的断恶行善。"断恶"就是遣除证悟空性的违缘,"修善"就是积聚证悟空性的顺缘,只有把取舍因果做到极致,才能证悟空性。

如果没有做到极致,恶业没有断掉,每一个恶业都有它的作用,作用是什么?现在来分析:

第一个作用——可以成熟痛苦的果报。

第二个作用——障道,是障碍修道的。在修空性时,障道不断掉,认为可以不断恶业证悟空性,这怎么可能呢?本身就是障道还不断,不要说这很小,很多很小的恶业积累起来就大了。

善业有两个作用。一个作用是感受快乐的果报。

第二个作用是助道的因缘,即帮助修道,所以善业越多越好,恶业越少越好。了知之后再学空性、加上把取舍因果做到极致,这种情况下才是证悟空性的方法,否则根本无法证悟。

一方面见解要高,一方面取舍业因果要细微,二者之间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知道以后在取舍业果方面就要很细,同时也要很善巧地安住本性。这对一般人来讲很难做到,因为现在连因果都没搞清楚,再加上一个空性,一下子就搞混了,到底是空?还是要取舍?要取舍好像就不是空了,要空好像就不要取舍了,到底怎么回事?其实没有什么矛盾。

如果学下去就会知道,无所住而生其心。在做的时候本性是空的,在空性中我们要做。为什么?因为做才能证悟空性,只有通过最善巧的世俗谛的取舍,才能证悟胜义谛。

世俗谛是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只有把世俗谛的法修到极致才能证得胜义谛。因为世俗谛是趋入胜义谛的梯阶,是趋入胜义谛的方便。如果在世俗谛方面失败了,该取不取,该舍不舍,还要进入胜义谛,这怎么可能呢?绝对不可能。"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就是这个原因。】

问:《能断金刚经》云:"行持波罗蜜多之菩萨,受到损恼或受极大损恼,此乃未来所受之苦业,于此世成熟。"

答:"就像有人学了般若之后,要么生病、要么遇到怨敌、要么家庭不和,各种各样的违缘特别大,痛苦甚至比一般人还强烈,这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不应该修般若,或者修般若时魔王波旬来干扰,般若的力量无法阻挡呢?绝非如此。而是因为般若的加持非常大,能令自己重罪轻受,本要在地狱、饿鬼、旁生里感受的剧苦,现在仅以疾病或违缘的方式即可化解了。"——以上是讲记原文。(正见C1)

问:请问因果不虚《大智度论》:"虽空亦不断,相续亦不常",如何理解因果是空性的?《心性休息》说的甚深缘起之果也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

答:"如何理解因果是空性的"——可以理解为如梦如幻,就像吃饭会饱,饭、吃的行为、饱的感觉,都是存在的,同时也是如梦如幻的,就像在梦中吃饭也可以吃饱。

"甚深缘起之果"——这个科判表达的意思是说,万法在不离开空性的同时,能够有无欺的显现,因果规律不会虚耗,这是一种甚深的缘起。(正见C1)

问:莲师曾说: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

今天在思考这句话的时候,冒出一个疑问,证悟空性的人,应该不会真正感到痛苦吧,那么他们取舍因果那么细微,必要性是什么呢?是为了护持众生的心吗?保护众生的善念吗?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答:如果是道位的修行人,因为还没有获得佛果,那么取舍因果、积累善业、杜绝恶业,可以早日成佛,可以早日度化众生。另一方面,断恶行善也能够利益众生。(正见C1)

还可参考:

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72课:

如果真实证悟了空性是绝不会造罪的,即便显现上证悟者好像造罪,其实根本不是,如果是假装的就另当别论。证悟空性的人内心中绝对不会造罪,因为证悟空性和生起悲心是同时的,悲心和空性是双运的。完全证悟了空性就知道一切万法本来是空性寂灭的,但是这么多的有情、众生根本不知道,所以特别可怜。证悟空性时的悲心特别强烈,这时怎么可能造罪伤害众生?这是不可能的。

证悟空性为什么会不造罪?前面是从悲心来解读的。因为空性是一个很清净的智慧,证悟越深,对名言谛的了知就更透彻、就越知道世间中因果的规律是怎么运作。为什么佛陀是遍智,他能够知道一切因果,就是因为佛陀完全证悟了空性,对所有最细的因果都彻底见到了。菩萨证悟了空性,虽然不像佛那样圆满了解因果,但是对因果的规律更加了解了。

我们没有办法知道这些法的因果规律,是因为我们内心中的实执障碍了智慧的开发,当我们把实执灭掉,空性的智慧生起来,就会对显现法特别清楚。执著一放下就对因果运作这些世俗的法看得很清楚,所以证悟了空性,智慧就很敏锐,会知道因果之间的联系,而且知道的那么清楚,怎么可能去造罪业?证悟空性之后会随顺因果的。

菩萨证悟空性之后,会随顺最好的因果。他的菩提心是最好的,其它的布施持戒也都做得最好的。

造罪的原因来自于烦恼,烦恼的起因是我执,就是无明、实执。有了实执,不知道万法的本性才会造罪。但是证悟了空性,知道万法的本性肯定不会造罪。从两方面我们都可以了解。

......

空性和因果是一体两面,对空性了解得越深,就对因果定解了解得越稳固,任何导致学空性对因果不重视的,那肯定不是佛菩萨讲的空性,而是自己认为的空性。

因果和空性之间永远是双运的,是不离开的,学习中观后对空性的了解越深,对因果取舍的重要性就了解越深,到了证悟空性就更不用讲了,对因果之间的关系就更明了了,怎么可能去违背呢?因为更清楚每一个世俗中的取舍都是有助于获得更深证悟空性的助缘,会更加细微地去取舍,像阿底峡尊者一样,绝对不会让罪业过夜,为什么?因为空性的证悟让他知道这个问题,反而一般众生觉得无所谓,会认为这些取舍因果是别人的。无知者无畏。觉得空性取舍因果不重要的人肯定是对空性不了解的。】

问:在前行72课中讲到恶业提前成熟,那相应的,善业在遇到一些因缘时是不是也可以提前成熟?比如说阿罗汉在离开欲界前,欲界的恶业都会成熟,尼洪国家在被土雨掩埋前天降珍宝等,这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堕落前善业会迅速提早成熟?

答:多种情况都是有可能的,关键看是否具足让业成熟的条件(缘)。(正见C1)

问:《前行》72课引用《亲友书》教证:"有者所造诸罪业,纵未即时如刀砍,然死降临头上时,罪业之果必现前。"为何说罪业之果在死亡降临时必定现前,而不是因缘会聚时现前呢?因为有可能今生现前,或者下一世、后世才成熟。

答:个人理解,今生所造的恶业,会对来世发生影响,或者说直接间接会对自己来世的去处发生影响。(正见C1)

问:《前行》72课引用《正法念处经》:"若知业果者,常见微细义,彼恶所不染,如空泥不污。"其中的"彼恶所不染"是否就是指造了7种对菩萨开许的身语恶业呢?不包括造意恶业吧。

答:通常可以这样理解。(正见C1)

问:见解与行为的关系究竟要怎样把握?当我做一件善事时,自己觉得是在"装",那我是应该继续"装",还是放下这件事情,去做别的呢?

答:个人理解,要看具体情况。总之,内心努力做到清净,行为努力做到不伤害众生。有些时候如果一件事情对众生有利益,即使自己的心境界还不高,但只要不是特别恶劣的发心,也可以去做,毕竟对众生的利益是实实在在的。(正见C1)

问:我的分别念认为,像我这样的初学者,"见解达到虚空"我很难做到,但是"谨慎取舍因果"还是可以努力做到的,那么,为什么我不可以偏堕后者,着重在行为上下功夫呢?如果我将99%的精力都放在后者上,我会成为一个严谨的修行人,一个好人,这样不是很好吗,为什说偏堕后者会产生实执、不能解脱呢?如果我将行为做好了,量变引起质变,会自然而然地提高见解、趋向解脱么?对于初学者,如果见解和行为不能同步提高,做不到"两条腿走路",可否第一步先提高"行为",以后有机会再提高"见解"呢?

答:如果两者都做到是最好的。如果你所说的前提,是只能做到一者,那谨慎取舍因果,要好过放逸造恶业。也有提到宁可执著有边就像须弥山一样,也不可以落入断空的邪见中。(正见C1)

还可参考:

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72课:【

"见解和行为不相脱离而实地修行",取舍因果时逐渐引入空性的见解。首先一定要以实执心去取舍,在因果取舍过程中,逐渐引入空性的教法,这个基础上才可以说取舍业果是三轮体空。所以先要取舍因果,然后再逐渐加入高深的见解,用空性去引导因果。第一在世俗谛的修行是不会错的,第二通过空性智慧的引导在世俗谛中的因果会越来越清净。很多障碍是实执的成分,因为执因果实有,必定不是他的本性,所以要让具有实执的因果很快证悟空性是有困难的。

所以最正确的因,第一个要好好地取舍。第二个要知道取舍的本性,是相应于实相和空性的,所以要有空性去引领因果,才会成为证悟实相的因,因果才成为真正的世俗谛,一种干干净净证悟空性的世俗,是证悟胜义谛的方便。否则世俗谛不会成为证悟胜义谛的方便。

众生不都在世俗谛中吗?为什么不会成为胜义谛的方便?因为这个世俗夹杂着太多轮回的东西,和胜义谛不相应,我们必须要在取舍因果时比如发菩提心是因果,布施持戒安忍这些也是因果,在修行时同时用空性智慧去引领,这时才能成为迅速证悟实相的方便,所以见解和行为不能脱离实际修行。

问:前行72课里上师讲记中:"因果虽是空性,但并非断灭。虽然相续不断,却也不是常有。"这里说的不是常有。弟子不明白,感恩法师慈悲开示!

答:因为因果本身也是刹那生灭的,事物每一秒都在变化,因为变化所以不是常有,如果是常有,那就被"定格"了,根本不会有动态,也不会有作用。(正见C1)

问:72课,如何理解'因果虽是空性,但并非断灭;虽然相续不断,却也不是常有'?

答:不清楚你的具体问题是什么。请提出具体的问题。空性和显现是相融的,因果的显现刹那都在变化所以不是永恒不变的,同时也是空性的。(正见C1)

问:讲记中这段内容:因果之间的关系,只有佛陀才能彻底了知,诚如《大智度论》所言:"虽空亦不断,相续亦不常,罪福亦不失,如是法佛说。"因果虽是空性,但并非断灭;虽然相续不断,却也不是常有;众生所造的罪福,永远都不会失坏。这种法唯有佛陀的智慧才能揭示,其中的甚深奥秘,凡夫人的粗大分别念无法抉择。我个人理解"因果虽是空性,但并非断灭;虽然相续不断,却也不是常有;"这句的意思是:因果的本性虽然是空性的,但名言显现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这里的空性不断空;相续虽然不断,但也是因缘法,不是恒常的。阿弥陀佛!请法师指正!

答:可以这样理解。(正见C1)

问:末学对72课莲师对赤松德赞说的话不理解,"行为不能偏堕于见解;见解也不能偏堕于行为"如何理解?感恩!

答:个人理解,就是见解高如虚空,行为取舍微细的意思。如果行为很放逸、随便,那就属于行为偏堕于见解;如果见解放不开,有时就属于见解偏堕于行为。(正见C1)

问:因此现在唯一行善、修习空性的那些人,采取现行对治力后,后世将转生恶趣的业力随眠习气成熟于今世,于今生感受(那些恶趣)痛苦。如《能断金刚经》中说:"行持波罗蜜多之菩萨,受到损恼或受极大损恼,此乃未来所受之苦业,在今生成熟。"

(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经》中说:"须菩提,善男子、善女子,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

这里提到的由于行持善法的力量使后业罪业这世先成熟受报,条件是唯一行善和修习空性。那么我们初学者没有达到这两个条件,是不是行持善法时遇到极大苦等情况时就要看做是前世罪业今世成熟,这样分析看待那?

答:个人理解,"唯一行善、修习空性"有可能出现重罪轻报的情况,但并没有说只有这两种情况才能出现重罪轻报的情况。比如,如果你卖冰棍和巧克力可以赚钱,但并没有说只有卖冰棍巧克力才能赚钱。(正见C1)

问:72课,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也说:"大海水干竭,须弥山地尽,先世因缘业,不烧亦不尽。"即使大海的水干涸了、须弥山倒塌了,可往昔所造的业也不会被摧毁,终将成熟于自己的相续。——用"烧"字的用意:强调业因是随心识连续长久流转终会成熟于自己——但是,当果报成熟于自己相续时,为何用"烧"呢?因为末学理解:烧的是种子、成熟的是果实。是否还暗示只有证悟空性才能从根本上烧毁业力种子?

答:个人理解,烧此处可以理解为毁坏,指的是在没有遇到对治力的情况下。即使没有证悟空性,具足四对治力也可以摧毁恶业。(正见C1)

问:72课,"作为一个修行人......行为上,则应随学静命菩萨的小乘别解脱行为。"——让修行人随学的小乘别解脱行为,为何是静命论师、大乘菩萨,而不是戒律清净的小乘阿罗汉呢?

答:静命菩萨示现清净比丘的形象,守持比丘戒非常圆满。(正见C1)

问:请问:《金刚经》中说道:"行持波罗蜜多之菩萨,受到损恼或受极大损恼,此乃未来所受之苦业,于此世成熟。"除了圣教量说明来世果报今世成熟,还有没有其他的理证方法说明这一道理呢?

答:个人理解,业因果的问题属于极为隐秘、微细的内容,通常主要是依靠教证抉择。(正见C1)

问:末学对前行72课的一个教言不理解,莲师也曾对国王赤松德赞说:"君王,我的密乘见解极其重要,但行为不能偏堕于见解方面,而要小心谨慎,不违背因果。否则,见解上一切万法都不存在,不思善、不思恶,而行为也是这样的话,就会善空恶空黑法漫布,见解也将成为魔见。同样,见解也不能偏堕于行为方面,否则,行为上始终有实执,见解也是如此的话,将会被实有和有相所束缚,从而在轮回中无有解脱之日。"请问法师,莲花生大士所讲的见解与行为的关系是什么意思?能否用通俗易懂的话解释下?

答:个人理解,大概意思是,见解是相合胜义谛的,在胜义谛当中万法皆空,善恶等皆不成立,而如果自己还没有足够的境界,不能因为见解当中了知万法皆空,就觉得什么都可以做了,如果因此放逸而行就很危险;同样,世俗谛当中,万法显现都是存在的,善恶苦乐等都存在,但也不能因此放弃万法空性的见解,否则以实执心行持善法,也是具有束缚的成分,所以在行持各种善法的时候,应该努力以空性见解摄持,二谛需要圆融。(正见C1)

问:怎样说明"证悟空性和生起悲心是同时的"?能找到相关的教证么?

答:教证很多,此处不一一列举可以自己去查。比如在很多三转的经典当中提到,实相是本具智悲力的功德,如果证悟了实相,如来藏当中本具的大悲也会显现。很多地方当中也提到无缘大悲,证悟了无缘空性之时,会自然安住大悲的境界。(正见C1)

问:有人曾问帕单巴仁波切:"如果一个人证悟了空性,然后又造了罪,这对他有没有害处呢?他会不会堕恶趣?"帕单巴仁波切回答:"假如真正彻悟了空性,那就绝对不会造罪。为什么呢?因为证悟空性和生起悲心是同时的。"请问为什么证悟空性和生起悲心是同时的?

答:因为,心性如来藏本身具足智悲力的功德,证悟了空性,佛性当中本具的无缘大悲会显露出来。(正见C1)

问:长行文中:"作为现在唯一行善、修习空性的那些人来说,依靠现行对治力,可将后世转生恶趣的业力、随眠习气在今世成熟而感受痛苦。"

随眠习气是什么?是否可理解为烦恼种子?

答:可以理解为烦恼习气种子,潜藏存在的。(正见C1)

问:空性可否用六祖惠能大师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来理解?

答:可以,同时要了知现空双运,现是空,空也是现。(正见C1)

问:"现行对治力"是否指:对治罪、恶业的善法,行善与断恶是同时的,一切善法全部是用来断恶或者断烦恼的。

答:可以这样理解。(正见C1)

问:既然种子是无量无边,而且我们还分分秒秒都在造作新的种子,那么,还有真正的所谓"提前成熟"吗?种子不是一个固定的排列,也不是死的,不变的,所以这种"提前成熟"也是一种善说吧。

答:提前成熟的情况确实是有的。一方面种子无量无边,一方面某个种子只有在条件具足的时候才会成熟为果,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创造相关的条件就可以让某个种子提前成熟,同样,阻止某些条件的具备也能够阻止相应业果的成熟。(正见C1)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佛经上说,众生遇种种苦厄之时,称扬忆念诸佛名号,即得离苦,直至解脱。从因果说,众生遭遇苦厄,乃为业果成熟,所作不虚。如何圆融二者关系?

答:念诵佛号可以清净罪业,罪业消除之后,也就不存在感果的情况。念诵佛号也可以阻断恶业成熟的缘,缘不具足,仅仅依靠因无法感果。这些都是因果不虚的体现。(正见C1)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72课中:如邬金莲师对国王赤松德赞说:"君王,我的密乘见解极其重要,行为不能偏堕于见解方面,否则善空恶空黑法漫布,将成为魔见。同样,见解也不能偏堕于行为方面,否则将被实有和有相所束缚而无有解脱的机会。"又说:"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也就是说,在证悟实相之见解的同时,必须要细致入微地取舍因果。弟子没理解行为和见解之间的关系?感恩法师慈悲开示!

答:个人理解,有时可以理解为,在抉择见解的时候不要保守,要尽量往高处抉择,尽量相应于实相,而如果自己虽然理解了某种见解,但还没有达到那么高的证悟境界,行为方面就要严谨,不可以因为见解高深就忽视行为的取舍。就像说,从抉择见解的角度来说,万法皆空,一切概念都不成立,无佛无众生,但在行为方面,我们仍然可以发菩提心行持善法,断除恶业。(正见C1)

问:顶礼法师!前行72课华智仁波切说道:"从无始以来,在漫长的轮回中,阿赖耶上所积累的罪业也是无边无际的"。既然罪业无边无际,而今世无论忏悔再多也是有数量的,那么未忏净的罪业还是无量无边的。这是否说明单单依靠没有证悟的忏悔最多只能减缓罪业的成熟,但根本上还是要通过生起真实的菩提心和证悟空性来忏净?感恩法师。

答:"而今世无论忏悔再多也是有数量的"——这句话不成立。因为这句话直接否定了即生成佛的可能性。诸多经论宣说可以即生成佛,就证明即生可以清净一切罪障。"这是否说明单单依靠没有证悟的忏悔最多只能减缓罪业的成熟,但根本上还是要通过生起真实的菩提心和证悟空性来忏净?"——这个结论与你的所列举的内容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之前你要问的是罪业数量多少的问题,而你这个结论涉及的是罪业是否可以从根本上清净的问题。罪业能够从根本上清净,那么清净一个就消除了一个。(正见C1)

问:因果不虚的引导中:众生的因果各自领受,他人无法替代。但自他相换中,有的高僧大德能代受众生苦,如何圆融?

答:在因缘成熟的情况下可以代受苦,但有的时候代受苦不一定是业的转移,对于佛陀来说是没有业也没有苦的。(正见C1)

问:顶礼法师:末学是说:我们无法行持像米拉日巴那样的苦行,并不是不可以行持苦行。而且您的答复,并没有涉及到因果,上师在法本中说,这是因果方面的邪见。

答:我的意思是,还是有很多凡夫修行人可以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苦行的,我们自己如果做不到,并不是因为我们是凡夫,而是有其他因缘。"不能做到"和"是凡夫"二者没有必然关联。认为凡夫不能苦行,凡夫无法通过精进苦行而成就,这是一种因果方面的邪见,很多成就者之所以获得成就这个果位,也是因为在凡夫阶段具足了苦行的因。(正见C1)

问:前行72课中间部分引用了法王如意宝《前译教法兴盛之愿文》的教证说:"作为一个修行人,见解上要依止龙猛菩萨的空性无二见;而行为上,则应随学静命菩萨的小乘别解脱行为。请问"空性无二见和别解脱行为"在这里怎样理解?

答:1,空性无二见解,指的是就相应于空性的见解,无二是说远离常断二边,超越分别念。

2,别解脱戒包括居士戒和出家戒,就是一种戒律的类别。(正见C1)

问:72课中"有人问帕单巴仁波切......"这一段当中,空性和因果是怎样的关系呢?空性超越因果?阿弥陀佛!

答:空性本身是超越因果的,但只有成佛才能完全超越因果,在成佛之前证悟空性会产生智慧和大悲,修行人会更加妥善地处理因果。(正见C1)

问:法师您好,阿弥陀佛。教您一个问题。学因果不虚时,有一课讲到重罪轻报,造善业反而遇到不幸。但我们也知道罪业可以通过忏悔、菩提心,空性得以清净。上师在讲记提到玄奘在印度的上师,这位上师遇到很大病痛,难道他不可以通过忏悔菩提心清净罪业吗,普通凡夫没有力量,象他这样的高僧也不可以吗?

什么情况下可以重罪轻报,什么情况下罪业可以清净?

答:个人的理解,可能是一种示现,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一个缘起,把法传给玄奘。同时也提醒其他修行人谨慎因果。(正见C1)

问:讲到修法可能使重业轻报,及尼洪国的公案恶行致先降下珍宝雨等,这是否意味着,善法可以使恶的种子提前成熟、恶行也可能成为善因提前成熟的缘,就是说,因虽然是善的,使它成熟的缘也有可能是恶法,并不必须所有助缘都是善的才能成熟?相反亦然。

答:对。(正见C1)

问:尤其是修般若等法要人,会遇到违缘,是重业轻报。这是一种验相吗?有些道友修行中没有违缘,没有变化,或者甚至越来越具足一些顺缘,这是不是意味着没有进步,或进步不大?或来世的果报都还要一一承受?

答:有些修行人会重罪轻报,但并非说没有感受违缘就意味着没有进步,有些修行人违缘障碍本来就少福报大业障轻也有。(正见C1)

问:对于修行人来说,当自己正在遭受违缘痛苦时,能否作"重罪轻报"想?我们没有神通,如何确定目前就是"重罪轻报",而非本该如此?

(此问题的来源,就是有人提问:凭什么说一般人受业报,只是白白受苦;而修行人受报应就是消业,甚至"重罪轻报"?难道是自我安慰吗?)

【相关原文】第72课:因果不虚:作为现在唯一行善、修习空性的那些人来说,依靠采取现行对治力,可以将后世转生恶趣的业力、随眠习气在今世成熟而感受痛苦】

答:许多时候是可以做重罪轻报想的。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亦知亦见。菩萨摩诃萨知诸众生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是人今世恶业成就。或因贪欲、嗔恚、愚痴。是业必应地狱受报。是人直以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现世轻受。不堕地狱。云何是业能得现报。忏悔发露所有诸恶。既悔之后。更不敢作。惭愧成就故。供养三宝故。常自呵责故。是人以是善业因缘。不堕地狱。现世受报。所谓头痛、目痛、腹痛、背痛、横罗死殃。呵责骂辱、鞭杖闭系、饥饿困苦。受如是等现世轻报。是名为知。——《大般涅槃经》

善男子,释迦如来娑婆世界,若有众生受持禁戒,敬信三宝,咨启妙法,读诵书写得欢喜心,以是因缘,即得过于三恶道业。若有未来重恶之罪,即现在受苦,小遇头痛,若失财物、眷属离坏、恶名远闻,若被打骂,则得除灭。——《大方等大集经》

以上是佛经当中的内容,虽然我们自己没有神通观察因果,但可以通过推理相似了知,从某些方面来说,即使是一个普通的感受业报的事件,如果自己能够以正念摄持,本身也能够消除无量罪业,比如有一个行者堕入地狱,自己受苦的同时,看到身边人受苦,对众生产生悲心,以此善心清净了恶业而脱离痛苦。(正见C1)

其余疑问

问:顶礼上师!我们共修因果不虚时,大家有一个疑问,就是因果和世间法律的关系,同样的行为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可能有些是合法的,有些是非法的,那么在因果上是不是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答:因果上不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比如堕胎,在有些国家的法律中是合法的,有些是非法的,但是在佛教的因果上面永远都是非法的,因为它就是杀生,所以它不会跟随世俗的一些制度产生变化。(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问答系列》)

问:顶礼上师!佛教讲因果不虚,细微之处唯佛陀能够彻知,那么如何理解,历史上有许多的预测,比如说唐代的《推背图》,明代的《烧饼歌》等等,隐晦而准确地预测了后代重要的历史进程,而这一过程中任何一环节在历史进程中都在改变?

答:在宇宙和大自然中,除了我们的感官能够看到的,我们的生活当中发生的这些因果的关系以外,还有一个细微的因果。比如说人的生辰八字,跟人的一辈子的一些事情,确实有些时候也有一些关系。像我们去看风水等等,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这里面除了平时我们看到的湿度、温度、动植物的变化以外,还有一些细微的变化。那么这些细微的自然的规律抓住了以后,他就可以通过这个去算出一些结果。但是这个还不属于神通,因为这个推算有一个规律,按照这个规律方法去算的话,如果基本信息和算的方法没有错,确实可以算出一些未来的事情,但是没有一个是百分之一百地准确的。这里面有一些细微的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我也不知道,反正有一个这样的规律,很多都是这样子。(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问答系列》)

问:顶礼上师!我们都常说因果不虚,但很多果都不会在现世成熟,如果有人造作一些恶业,即便果报在下一世成熟。但两世之间失去了记忆的连续性,这跟换了一个人又有什么区别呢?记不住前世造作的因,也不知道下一世会承受的果,因果不虚这个真理,对很多不相信轮回的人,是不是就失去了意义呢?

答:肯定没有失去意义。但是很多人也问过这个问题,比如说因为我们这一生如果没有果报的话,下一世有这个果报,那不就是两个人吗?这跟我有什么关系?或者是下一世这个人他虽然受果报,但跟我有什么关系?我想这个思维的方式有一点点问题。要这样理解:

比如我们小的时候和老的时候完全是不同的,但是我们的相续是一样的。从医学上讲,我们的很多器官在一定的时间内全部都会新陈代谢,每过一段时间的时候,我们所有的细胞都不是以前的,比如说一周之前的已经根本不存在,现在完全是一个新的身体了,但是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连续的东西。这个连续的东西,我们认为以前我的肉体到现在我的肉体是一个人的身体。同样的,我们的精神实际上也是每一刻每一秒都在发生变化,第二秒钟的时候第一秒钟的意识都已经不存在了,但是我们仍然觉得是连续的。但实际上连续是不存在的,是一种错觉。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把它当作是真实的,对我们来说,它显得很正确很真实,所以连续的东西是存在的。

所以我们这一世和下一世,比如这一世我死了以后,然后投生的时候,不管是变成一个动物也好,变成一个人也好,这时今天的这个人肯定是不存在了,但是下一世的那个人就像现在的我一样,那个时候我把我的心就认为它是我,所以现在大家要想想,今天我们的幸福也好快乐也好,这是我上一世做的,上一世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虽然不记得了,但是上一世的他做的这些事情,我今天要承受、要承担,我的这个相续是一个相续。比如说我们健康的时候和生病的时候,实际上是身体也好,内在的精神也好,是不一样的,完全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健康的人和生病的人他的相续是一个相续,所以我们健康的时候去买医疗保险,在我生病的时候就可以用,就是这个道理。

曾经很多人问过这个问题,我想大家还是应该去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相续是一个相续,所以下一世的时候不管我变成动物也好,人也好,这个时候我的相续跟我现在一样,这个时候我一定把他当作是我,所以我现在去行善,我下一世去受果报的时候,我一定会享受的,那个时候对我自己有用。就像我们年轻的时候去赚钱买养老保险,等到我老的时候就可以用,是同样的道理。(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问答系列》)

问:在3月21日讲考后,法师开示学了因果不虚,应该在平时的行为中更淡定从容,但弟子学了因果不虚反而时时处处特别紧张,总觉得这也不对那也不对,该怎样圆融?

答:谨慎确实是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以智慧仔细观察,内心的见解越清晰,行为会越有把握,也可以很淡定。有条件尽量每天念诵百字明等等忏悔,作为普通凡夫,许多时候还是可能无意当中产生许多过失。(正见C1)

问:最后提到"......归纳总结了修四种厌世心的中心要义,如果能够做到那样,那么做任何善事自然而然就不会离开三殊胜。"请问这里四厌世心和三殊胜有什么关系?是不是说,如果能够依四种厌世心生起定解,就随时随地都处在正法的状态中?

答:个人理解如果有四厌离心,内心就会追求解脱,会好好修行就会认识到三殊胜的重要性,做善法的时候就会用三殊胜摄持而不会以追求世间八法的心态摄持。(正见C1)

问:因果不虚章节中,米拉日巴尊者说自己不是佛菩萨的化身,就是说尊者是即身成佛而不是大成就者再来吗?

答:具体尊者本人是不是佛菩萨化现不清楚,但是他要我们了解的是凡夫通过修行即生成佛是完全可能的(正见C1)

播放列表 点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