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前行》第064课20200317

目录

  1. 名颂解释

  2. 贪心

  3. 害心

  4. 邪见

  5. 其余疑问

名颂解释

问:"若想成立这种观点,首先必须要确立本师为量士夫",什么是量士夫?合十!感恩法师!

答:量士夫,可以理解为,能够作为正量的人,士夫是人的意思,量是能够衡量相关事物的意思,比如佛陀,能够通达一切道理,堪为量士夫。(正见C1)

问:请问量士夫怎么理解?

答:个人大致理解,量有衡量、标准的意思,能够不错乱的通达(或者取受)相关所知法则称为量,有多种分类,包括现量、比量等等,例如眼睛无误见到色法,是一种现量,通过正确的推理成立一个观点是比量,而佛陀以无漏智慧能够通达彻知一切万法,佛的智慧堪为正量,"士夫"是人、人士的意思,佛陀通达了一切真理,堪为量士夫。(正见C1)

问:加行64课中上师讲到"量士夫",怎么理解这个"量士夫"?上师还讲到"见修行果"其中的"见"和"行"又怎么理解?

答:量具有能够衡量、通达相关诸法的作用,士夫是人、人士的意思,佛陀已经完全通达诸法,可以作为我们的权威,所以说是量士夫。见是见解,观念,行是行为,行持。(正见C1)

问:在64课中,上师讲到常见的时候有一句说:《释量论•成量品》中对常有的主物就进行了驳斥。这里的"主物"一词应该如何解释?是不是"造物主"的意思?

答:这是古印度数论派外道的一种特殊观点,对方认为有一个主物可以产生万法,在《入行论·智慧品》当中会提到相关内容。(正见C1)

问:前行64课:帕单巴尊者亦云:"依恶建造三宝像,将被后世风吹走。"弟子感到迷惑,如何正确理解这句话,尤其"后世风"指什么呢?

答:会被后世感受痛苦的业力之风吹走。(正见C1)

还可参考:

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64课:【

通过造恶业建造三宝所依、三宝像,"将被后世风吹走",意思就是后世要堕恶趣的,过失是很严重的,这样的善业不做也罢。这说明杀生等罪业很严重,即便是把杀生得到的钱拿来做善法,其实罪业还是很严重的。可能也会有点功德,毕竟想要造佛像等的心有功德,但是他的过失是非常严重的。功德会成熟,肯定不会特别的大,但是会有一点。这里没有提功德,是主要在讲杀生过患的缘故。

问:前行64课"心善地道亦善,心恶地道亦恶"这个教证,地道如何理解?与五道十地有关吗?

答:阿弥陀佛,可以这么理解。如果心贤善,那么所修之"道"也会贤善,最后所得之"地"也会贤善。(正见D)

问:请问:心善地道亦贤善中的"地道"是什么意思?

答:可以理解为境地、方向、前途的意思。(正见C1)

还可参考:

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99课:【正如(宗喀巴大师)所说:"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一切依赖于自心,故应精勤修善心。"

这也是宗喀巴很著名的一个教言,他是专门写了一个单独的偈颂。这个偈颂当中,讲到了"心善地道亦贤善",如果我们的心善良,地道也会很贤善;如果心恶,地道也会很恶劣。这个"地道"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五道十地,地和道是十地和五道。这方面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大恩上师以前在讲前行的时候说,地道可以理解成他的前途的意思,并不一定是直接理解成地道,因为心恶是没有地道的,恶劣的心态当中怎么可能产生五道十地呢?连资粮道都入不了。所以说字面上可以解释成地道,即十地和五道。如果你的心善,可以逐渐获得佛法当中所讲的地道,但是如果你的心恶,就没有地道,或者地道会很恶劣。

我们说这个恶劣的地道是什么情况?有的时候说恶劣的地道就是没有地道的意思,不会获得真正的地道功德,这个叫没有地道,或者叫恶劣的地道。至于另一个解释,这次好像没有这样讲,上一次上师讲前行的时候说,这个地道的意思就是讲前途,如果是前途我们就更容易理解了,就是说心地善良前途也会贤善,心恶他的前途也会恶劣。我们结合下面的公案来看,前途的意思就很明显。如果心善他的前途或者地道就会很贤善;心恶劣,他的前途就会很恶劣。】

问:前行64课,"不定因"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词是否只是在辩论中会用到的专业词呢?是否可以理解为:既不能充分证明自己的观点,也不能驳倒对方观点的那个理由呢?

答:因是理由、推理的意思,不定就是逻辑上不完全确定的推理,比如你说,这个苹果很甜因为是红色的,这个推理就是不定因,因为有的红苹果很甜,有的红苹果不甜,甜不甜是不一定的。(正见C1)

贪心

问:上师讲记第64课内容,从广义上讲,贪人、贪法、贪财物,均属于贪心的范畴。那贪法是指贪佛法还是贪世间法?

答:贪法很多时候就是贪佛法的意思,广义上来讲是属于贪心。在《俱舍论》等等当中把贪法方面划到了善法欲当中,与一般意义上的贪心就分开了。贪世间的东西叫贪心,贪法叫善法欲。但是不分开的话,广义上来讲贪佛法也可以是贪心的一种,但它是比较好的一种贪心。贪佛法也可以,贪世间法也可以,这个"法"的范围很大,整个法不管是佛法、世间法都可以叫"法",所以范围是可以很大的。但是一般来讲,像盗法、贪法,都是指佛法而言的。(生西法师)

问:是否意业只能成就意果,身业只能成就身果?也就是说意念供佛的果报不会体现在生活中的受用,是吗?

答:否。一念嗔恨心,足以让你堕入地狱,感受身体、心的各种痛苦。一念慈心也足以让你升到天界感受安乐。(正见C1)

问:只要升起贪心的一刹那,罪业的四支分就已经圆满了吗?感恩法师。

答:不一定,贪心有其自身的四个支分。(正见C1)

问:在前行引导文中对于贪心的定义是:凡对别人的财物生起谋求之心,都是属于贪心。这里的贪心都是从贪他人的角度来宣讲的,那贪自已的财,并没有对别人所拥有的起非份之想,是不是也应该算是贪心?

答:贪的概念就是一种耽著,所以虽是自己的财物,若是贪,则必定意味着执持不舍的相状,它的负面作用就是吝啬,所以即便对别人的财物没有起非份之想,也会有过失,如果能布施自之财物,也就不叫贪执自己的财物了。(正见B3)

问:贪心中,对别人的钱财不是想占有,认为要是我也有该多好啊,而是从心里发出随喜,认为由于前世的善业成熟而拥有这些,但是其他师兄说不对,应该说是欢喜而不是随喜,又有师兄说如果造恶业而得到不应该随喜的,否则自己也有罪了,那到底随喜还是欢喜啊?

答:对他人因位所造的善业和果位得到的善果都很欢喜,这是内心对善法的信心之相,没有嫉妒和不平衡,都属于随喜的心态。造恶业得到的钱不是善业,当然不随喜,但他能得到钱的这一份福报,是往昔行持善法积累的,可以随喜。(正见B3)

问:从广义上讲,贪人、贪法、贪财物,都属于贪心。所说的贪法指什么?

答:法就是指正法,如果再广一些可以指世规与出世间规,如果以自相贪心来执著正法而不是以信心缘正法,也会造恶业。(正见B3)

问:在十不善业中,意恶业中的贪心:"对于他人的财物,心里打着"如果这财物为我所有那该多好"的如意算盘,并且三番五次地思量:我有什么办法才能将这份财产弄到手中据为己有呢?诸如此类凡是对别人的财物生起谋求的心态都属于是贪心。"

那么贪心就是不与取的前两个分支,不具足不与取的四支,罪业比不与取重还是轻?不与取也包含了贪心了?

答:贪心本身也可以具足四个支分。十不善业每一者都可以具足四个支分。如果具足四个支分,就可能产生比较严重的恶业。贪心本身不一定和不与取有必然关联,比如你只是贪求对方的某个财物,这是一种贪心,但如果你没有产生要偷对方财物的发心,不一定具足不与取的发心。(正见C1)

问:贪心属于十恶业中的意恶业,贪嗔痴三毒中贪属于烦恼。我个人如下理解是否正确,如有理解错误,请法师开示纠正。

贪心是业,是身语意中意的一种行为,是感受恶果的因,会有异熟果等流果等;三毒中的贪是一般凡夫无法观察到的相续中的习气(如第65课舍利子为阿罗汉相续中也还有细微习气未断除,所以无法观出鸽子前后八万劫以外的情况似的那种习气)。

答:三毒和十不善业并不是完全分开的,十不善业当中的贪心本身也属于三毒之一。阿罗汉已经断除了一切烦恼,没有三毒,也没有贪心。阿罗汉虽然有习气,但那种习气并不是贪心烦恼,这是两回事。普通凡夫可以拥有很多的三毒烦恼。(正见C1)

问:意恶念贪中的贪法在法师回答中我们理解到其所含的意思,但所说的出世间规包含"法执"吗?"法执"是否包含在贪法里?所说的法执是不是,当断尽一念无明以后,八地以上、七地以下的菩萨要破持的?

答:"法执"范围更广,执法为实有,也可称为所知障。贪法是指对世间及出世间法贪着不舍。(正见B2)

问:贪财,我们谈论到如贩卖佛像,从中获取利润是不如法的。但如果是手工艺人塑造佛像等,通过此手艺赚取财物是否如法?

答:手工艺人塑造佛像等,通过此手艺赚取财物是合理的。是他的手工劳作辛苦费用。否则世间就见不到佛像了。(正见B2)

问:刚好看到大恩上师的一段开示——海口开示问答[2011年2月1日晚]:"问:什么是贪法,贪法是不是贪,需不需要对治?

答:法的意义比较多,弥勒菩萨说法包括世间法和出世间法,贪佛法不需要忏悔,因为这是信心和智慧。"为什么说贪法是信心和智慧呢?

答:法的意义比较多,弥勒菩萨说法包括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以欢喜心贪佛法不需要忏悔,因为这是信心和智慧摄持的,也可以叫善法欲。(正见B3)

问:什么是贪法,贪法是不是贪,需不需要对治?

答:你们学习时要明白上师讲法时的角度和所处的场合,上师在开示中已经讲的很明白了,贪佛法就是信心和智慧,所以当然不用忏悔,只是把对佛法的信心和智慧用贪字来形容而已。而我所说的角度,是把贪与信分开来讲,二者的体性确实不同,前者属于三种意恶业中的贪,并不是信心和智慧,虽然是缘佛法,从初学者的角度来讲不一定要断除,并且还会起到一定的饶益作用,但容易于自相续中产生赞自嗔他的负面后果,所以也容易造恶业,这两种说法并没有相违之处。(正见B3)

问:但所说的"法执"是否包含在贪法里呢?所说的法执是不是,当断尽一念无明以后,(八地以上)(七地以下)的菩萨要破斥的?这属于您说的出世间规吗?

答:也属于,但这里所说的贪法范围要更广一些。(正见B3)

问:关于十不善业中如何分辨"离间语"的问题。

是否属于暗中离间语:

A:甲看到道友张三平时的行为很不如法,且对佛法持有邪见,于是甲出于好心劝道友李四要远离张三。

B:甲时常拉着乙去各种娱乐场所饮酒唱歌,影响乙的修行。于是丙劝乙要远离恶友甲。

答:如果是通过智慧妥善观察,具有利益众生的必要,也确实能够让众生远离恶友的危害,属于一种开缘,不算是十不善业当中的离间语。(正见C1)

害心

问:如何区分害心和嗔恨心?是不是嗔恨心中包含了害心,而害心只是嗔恨心的一个方面,能这样理解吗?

答:害心属于比较严重的嗔恨心,可以说在嗔恨的基础上,具足了希望对方受害的心态。(正见C1)

问:在学习第64课"意恶业"时有一个疑问向法师请教。大恩上师在开示"害心"时讲到:"对他人怀恨在心,满怀愤怒地想:'我要用武器或语言去损害他。'见他拥有荣华富贵便不高兴,暗自诅咒:'这个人不安乐、不幸福、没有这样的功德该多好!'当他遭遇不幸、受到挫折时,自己就在一旁幸灾乐祸。像这样凡是对别人生起损恼的心理,都属于害心之列。"从上师的这段金刚语中,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害心属于一种比较严重的嗔恨心,达到想损害他人的程度。"那么如果一个人对他人有嗔恨心,但没有到想损害他人的程度,例如见到别人获得成功而心生嫉妒之心,但还没有达到对别人生起损恼的心理,请问这种属于害心吗?如果不属于,那么这种嫉妒心又属于意恶业中的哪一种呢?

答:个人理解,广义来说嫉妒心属于嗔心的范畴。如果嫉妒心达到一定程度,也有可能产生想要损害对方的害心。(正见C1)

邪见

问:无有因果之见和断见有什么差别?

答:没有因果见和断见,无因果见其实是断见的一种。断见分很多种:有最粗的断见,中等的断见和微细的断见。无因果见是属于最粗的断见。断见范围大,无因果见范围小,断见范围大于无因果见。因为断见分三种,最粗大的断见就是无因果见;中等的断见就像小乘当中的有些刹那刹那生灭的也叫断见;最微细的断见,比如中观自续派当中的那种分二谛,也是最微细的断见。断见的范围比无因果见的范围要大一些,所以它们的差别主要是从这方面可以去分别的。(生西法师)

问:《前行》64课思考题:众生的邪见无量无边,归纳起来可摄于哪两种邪见中?

答:归纳起来可以摄为常断见两种。众生的邪见无量无边的,就分散,如果广说众生的邪见很多很多,但是把所有的邪见归成两种,就是常见和断见。法生了不灭就是常见;法先有后无就是断见。所以归摄起来就常断见两种。(生西法师)

问:断见的来源是天人激励作战编的,请问天人不是有天眼通可以看到前后世吗?那这个邪论怎能令其他天人信呢?

答:这个断见的来源,天人他编了一个书是其中的一个,不是所有的断见都是从天人而来的。只是其中一个。

还有天人的天眼通,有些时候在特殊的情况之下,如果遇到障碍的时候,也没办法恒时的显现,他又不是色界、禅定,而是属于一种欲界天。一般的天人的天眼也有局限性,刚刚生的时候他可以观察到,死的时候可以观,中间有的时候是失灵的,这个也有很多。或者有的时候,在遇到这些特殊情况的时候,他也没办法观察到前后世,这个情况也有。所以这个邪论在当时的确起到作用了。但是是不是恒时起作用,这个也没有说,只是在法本当中讲了这本书是某种断见的来源,但不是所有断见的来源。(生西法师)

问:邪见分为哪几种,包括

  1. 无因果之见
  2. 常见、断见,那么这个断见里就包含了"无因果之见",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邪见分为常见与断见呢?

答:可以这样理解,因为无因果之见危害很大,有时候也可以单独列出。(正见C1)

问:法本中"无有因果之见"和"断见"的解释有点相同,末学想问他们是相同的邪见吗?如果不是,请问他们的区别在哪里?

答:无有因果之见可以包括在断见中,断见的范围较大。(正见B3)

问:64课中:"《黑自在书》云:'犹如日出水下流,豆圆荆棘长而利,孔雀翎艳诸苦乐,谁亦未造自性生。'......但如果真正去观察,就会发现此比喻根本不成立。因为这些事物都是由各自因缘形成的,因缘具足时才出现,不具足时,包括荆棘刺的锋利也不会产生,因此这些并不是自性而生......这方面的教理、公案,我们以前也讲过很多,大家在推理时都可以引用。"请问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得出这些不是自性而生?

答:如果不需要因缘,那么就不可能被外在的因缘影响,不可能被干预,不可能和其他事物发生作用,这都是具有矛盾的。(正见C1)

问:要想比喻成立,必须是两个东西有共同特点。指的是哪两个?

答:比如你说:张三和我的友谊好像大海一样深,两个事物分别是:"张三和我的友谊"、"大海",共同点就是"深"。(正见C1)

问:关于64课的问题。胜义中,根本不可能有一法常有不变。请问法师这个怎么理解呢?为什么说常有相续轮是胜义中才有的呢?

答:如果从空性胜义的角度来说,胜义谛当中一切概念都不成立,众生分别念面前的"常有相续轮"这个概念也不成立。(正见C1)

问:如何区分愚痴和邪见?是不是愚痴中包含了邪见,而邪见的范围小于愚痴,这样理解可以吗?

答:某种角度可以这样理解。(正见C1)

问:64课法本中,上师在讲断见时提到:"退一步说,即便外境的这些现象自性而生,也不能说明内心的苦乐也是如此。为什么呢?因为要想比喻成立,必须是两个东西有共同特点,可这些比喻并不具足这一点。"

对于这句话,弟子不是很理解,想请法师慈悲开示!

答:你要用一个事物作为比喻说明另一个事物的相关属性,那么这两个事物需要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比如你说"张三跑得很快,好像闪电一样",这里你用闪电来比喻张三,那是因为张三和闪电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快,因为有共同特点才可以比喻。如果你说"张三跑得很快,好像乌龟一样",那就不合适,因为乌龟跑得很慢,张三跑得很快,不相似。(正见C1)

问:64课关于邪见的分类中,把邪见分为:无有因果之见和常断见。通过学习后,弟子感觉:无有因果之见与断见之间没有太大的区别,难道前者仅仅是指不承认因果规律的存在吗?但在前行中这样分肯定是有原因的。所以祈请法师开示!

答:广义来说,所有的邪见都可以包含在常、断见当中。而无有因果之见属于非常严重的断见,危害性极大,故有必要专门谈及。(正见C1)

问:请问加行第64课中,"无有因果之见"与"断见"的区别在哪里?思考题第2题中说,众生的邪见无量无边,归纳起来可摄于哪两种邪见中?请问是回答归摄于常见和断见中,还是回答归摄于"无有因果之见"和"常断见"中呢?

答:无有因果之见属于断见的一种。一切邪见可以归属在常断见当中。(正见C1)

问:顶礼法师!怎么理解"《大智度论》里讲了三种邪见:一、破罪福果报但不破罪福,破因缘果报但不破因缘,破后世但不破今世。二、破罪福果报亦破罪福,破因缘果报亦破因缘,破后世亦破今世。不破除此之外的一切法。三、破一切法皆令无所有,即对一切万法都不承认。"

答:一、承认有善恶但不承认有善恶的果报,比如来世的果报等等。二、不承认有善恶,也不承认有善恶的果报,不承认事物是由因缘合和而产生,不承认有因缘存在。但对其他的很多事物都是承认的。三、什么都不承认,否定一切善恶因缘等。(正见C1)

问:在《前行广释》地64课中提到邪见分为无有因果之见和常断见。请问三者的区别和联系如何?

答:广义来讲,一切邪见可以归纳在常断见当中,而无有因果之见属于非常严重的断见,单独列出来讲解也有必要。(正见C1)

问:祈请法师进一步开示单独列出无有因果之见的必要性。

答:如果产生了无有因果之见,那属于非常严重的不善业,本身具有很大的过失;如果是佛教修行人,产生了这样的见解,所受的戒体会在当下全部失去,过失更为严重。而且在此见解的摄持之下,很可能以无惭无愧、放逸之心造作各种恶业,因为具有极大的危害性,所以进行强调是有必要的。(正见C1)

还可参考:

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64课:【

第一个科判中的无因果见和这里指的断见基本上是一样的意思,为什么要分成两种呢?无因果见和常断见有什么差别?按照《俱舍论》的观点来分有五种见,包括邪见、边执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和萨迦耶见。五种见当中邪见是第一个,并把无因果见纯粹定义成邪见。所以说按照《俱舍论》的分法,无因果见就是邪见。《俱舍论》中的边执见就是常断见或者有无见。边执指有两边,常边是一边、断边是一边,所以叫边执见。

因此,在《俱舍论》的五种见当中,真正的邪见就是无因果见。常断见并立起来安立的叫边执见。所以说常断见可以和无因果见分开来。

但是《俱舍论》当中的邪见是狭义的,它只是五见当中的邪见。广义来讲只要是不符合于实际情况的都可以叫邪见。常断见符不符合实际情况?不符合,所以叫邪见。《前行》所讲的邪见分二,其中无因果见是《俱舍论》当中狭义的邪见,常断见是《俱舍论》当中的边执见,但它是外道见,也是属于邪见的种类。从"邪见可以分为三百六十种"这个侧面来讲它的范围就广了,所以就可以把边执见分为常断见。

常断见也有粗大、中等、细微之分。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注释》当中也把常见、断见分了很多种。最粗大的当然就是数论外道的常见和顺世外道的断灭见等等。还有就是属于小乘的、唯识的、乃至中观自续派的这些,它相应的是中等的、微细的常断见。但那种常断见和这里的邪见已经不是一个等次了,虽然名字取为常断见,但是从出离心、菩提心、还有空证见来看,它是针对最高标准来讲的一种常断见。如果相对于最粗大的来讲,那肯定不是常断见。所以在佛法当中也有很多这方面的分类。

所有的外道见都可以安立为邪见,因为没有相应于中道和无常(世俗谛的实相),没有相应于空性。从这个侧面来讲所有的外道见都可以叫邪见,都不相应于真实义。常断见可以解释为邪见。但无因果见的邪见,从《俱舍论》中的五见来讲是真实义的邪见,常断见在五见中叫边执见。

这里最粗大的断见和无因果见一样。有些外道的断见说今世的因果还是有的,今生打工赚钱、种庄稼得果都有它的因果,但不承许轮回、前后世的因果。有些是一概不承认,认为这是自然规律,但这漏洞太大了。外道中最下等的就是断见。因为虽然可以见到很多因缘果法,但他们觉得不存在,所以所有的见当中最恶劣的就叫断见。

问:前行64课,邪见分二,一是无有因果正见;二是常断见。那无有因果正见和断见都是不信前后世和因果,它们两者有什么本质差别?

我的理解是,应该是一种程度的差别。前面那种,会导致学佛成为形象。后者完全就有可能诽谤叛离了。可以这样理解吗?若不对,该如何理解呢?

答:所有的邪见可以归纳在常断见当中,无有因果之见属于断见当中的一种,因为危害极大,所以可以单独列出来进行强调。(正见C1)

问:请问64课的关于常见,认为"大自在天","遍入天"是造世主,这个是哪个宗教的见解?

答:古印度的胜论外道认为大自在天是常有的造物主。遍入天方面我不太了解。(正见C1)

问:为什么前行64课华智仁波切要把邪见分为两部分,无有因果之见又只讲了一句话就带过了呢?

答:因为这是属于非常严重的邪见,有必要单独列出,让大家重视。这样提示一下,我们就清楚了。(正见C1)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前行64课讲到十不善业中的邪见。上师讲记讲到:"邪见:《毗奈耶经》、《四分律》中都说,对我们而言,即使生起一刹那的邪见,也将失毁一切戒律,不能列入佛教徒或出家人的群体中。"以及"圣天论师说:"宁毁犯尸罗,不损坏正见。"宁可毁坏戒律,也千万不能令自己的正见有损。"还讲了北宋时期的无德禅师让踩死青蛙的小沙弥跳崖,后来一屠夫戴罪后得度的故事。之后讨论时联系实际:假设房柱子生白蚁该怎么办(有家庭成员的制约)?不相信因果轮回,属于大邪见。而且上师也讲了,邪见有很多很多种。这里末学就有一个疑问:怎样才算是真的相信因果呢?假设采用"以惭愧心处理(杀害)这些白蚁,然后真心忏悔罪业"这种方式处理,杀业的4个支分算是完全圆满了。进一步而言,是否能说对因果的取舍还不够?算不算也是(非大邪见?)邪见的一种?"杀生的罪业极为可怕,杀害一个众生,需要偿还五百次命债。《念住经》还说:"杀害一个众生,需在地狱住一中劫。"如果以这个来分析,内观行为背后的真实想法,会不会有意业呢?讨论的师兄们也提到,其实很多时候有见解,但行为跟不上。作为在家人,这种取舍其实处处都有,也是很容易纠结。弟子觉得这里的关键还在于"心"是如何取舍的,而行为是"心"的外在表现。一定不能有要杀白蚁的心或白蚁可被杀的心。(不能拿药呀之类的来喷),而且在换的过程中尽量注意不要伤害到白蚁。但如果觉得在一定情况和条件下认为"白蚁可被杀",可能还是有意业。不知这样理解是否可以。愿吉祥!阿弥陀佛!圆法合十!

答:第一,如果参照那种有可能失毁戒体的邪见而言,只要你内心在观念上认可因果轮回的存在,那就不算。第二,如果分析你所说的对待白蚁的方式,我们普通人有些时候有可能存在某些认识误区或者偏差,比如张三觉得"杀死白蚁过失不大,没事",有可能就是对因果规律的一种损减,把大的过失认为很小,不符合真理,可以说是细微的邪见,但这种邪见并不是建立在彻底否定因果规律的前提下,所以也没有达到那种大邪见的过失程度。(正见C1)

如何对治邪见

问:经常对上师三宝生邪见,自己知道不对,可有时候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是不是着魔了?该怎么办呢?

答:对上师三宝生邪见,对于一般的初学者来讲,是一种常见的问题,基本上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知道不对,通过学习之后,生起了应该有的心态。控制不住自己是不是着魔了呢?着魔有很多种层次,如果对于不应该生起邪见的上师三宝生邪见,的确是一种着魔。另外一种意思的着魔好像完全疯狂了,这个倒不是那种,也不是故意的,是一种控制不住,也是一种着魔。该怎么办呢?上师老人家以前经常讲,上师早期写了一个文章叫《小甘露丸》,文章引用了无垢光尊者的教言,当生起邪见的时候马上想:"我着魔了",这样观想之后,罪障就可以清净,清净起来也简单。可以去看一下《小甘露丸》里面的教言。该怎么办呢?当自己出现了邪见的时候,想:我自己着魔了,就可以清净。如果要让邪见越来越少,乃至于完全不生,就是持续地闻思修,没有别的办法,没有什么特效药可吃。念一个什么咒,做一个什么样佛事就可以了,这个做不到的。因为这个习气来自于我们内心深处,需要通过持续性地闻思修行,让这个习气越来越弱,不断地熏习佛法的种子,不断地清净存留的习气,通过闻思修,自己的福德智慧、正见越来越多的时候,这种邪见就越来越少,是此消彼长的一种关系。所以修到后面真正入道,入到某个程度的时候,这些(邪见)就找不到了,想生也生不了。邪见从有到无的过程,其实就是闻思修行,不断地闻思修,深入地闻思修行,不能中断。(生西法师)

问:如何遣除断见对轮回生信?

答:对轮回生信,主要是对轮回存在生信。有些人认为我们死了之后人死如灯灭,但是实际上从教证角度来讲,佛陀也曾开示了无边无际轮回的道理,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修持无数劫,或者佛陀有宿住随念智,可以看到过去无边无际的事情,看到未来无边无际的事情,这个方面我们如果相信佛语,我们就知道佛陀是不妄语的人,佛陀所宣讲的是完全正确、符合实相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也可以诚信三世轮回的存在。

还有一些通过推理,比如因明当中有些推理,可以通过很多理论,比如我们心的明性,可以说它是一种不间断的,它是一种光明的自性。如果它没有遇到违品又具足因缘的话,它就会不间断地产生,据此往后推,我们到死的时候,如果因缘还具足的话,就会产生后一世的心。然后往前推,第一世刚开始入胎的第一念心它从哪里来的?从这方面讲,如果具足因缘的话,可以同果推因,有这个果就一定有前面的因。通过这样往前推往后推就可以了知心是一种连接前后世的载体。当然这是很粗大的一种观察方式,具体的推理在《释量论》等论典中有很详尽的安立。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现在有很多世间人相信的科学家,他们通过研究找到的很多轮回存在的事例,也可以通过直观的方式来看这些事例就觉得:轮回一定是存在的,前后世一定是存在的。通过很多方法可以对轮回生信。

还有一些通过自己修禅定得到一些禅定的功德,然后在禅定当中看到前后世存在,这个也可以。

还有一些西方盛行的催眠,在催眠状态当中也可以看得到前世的情况。这些都是对轮回生信的方法。(生西法师)

问:如果总是对轮回等佛说,产生疑惑、信心不坚定,觉得有些地方有迷信成分的想法,很苦恼,请问怎么做能更方便地坚定自己的信心?请问法师,如何才能建立起坚定的行解脱道的信心呢?是否可以提供参考?

答:对轮回说法有疑惑、对佛的说法有疑惑,这也是很多人都有的问题,只不过一部分人通过学习、祈请、积累资粮,慢慢地改正过来了。但有些福报、底子可能有点薄,虽然经过很长时间,也没有办法遣除这个疑惑。

我们观察,如果对轮回方面有疑惑,前面我们回答问题的时候大概也说了,可以通过很多的途径,因为现在也有一些推理可以证知,还有很多轮回存在的案例,可以供我们去分析。这也不是一两个人所编出来的,而且很多是通过很严谨的方式,很严谨的调查后确定下来的,所以很多轮回的案例应该可信。虽然我们不敢说所有的轮回案例全都是真实的,也可能有一些瞎编的情况,但是很多是比较严谨的科学家调查之后说出来的这些情况,应该也比较符合于实际情况。这个方面我们可以去看,帮助我们遣除一些疑惑。

对佛陀产生疑惑,不知道是从哪方面产生疑惑。从佛自己的角度,前面我们讲过,佛陀没有说妄语的动机和必要,因为说妄语有时是为了自己的活命,为了自己得到财富,为了自己得到其他利益等等,但佛陀在这方面已经超越了。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他为了利益众生经常布施生命,把生命舍弃,把身体也布施,还布施很多财富......在因地的时候,已经超越了这些财富,所以佛陀没有动机和必要,为了财富、为了保存性命而说妄语,没有必要说妄语,没有一种可能性说妄语。佛陀讲的这些话应该是真实的,而且可以从很多地方来观察。

比如在《四百论》当中这样说:"若于佛所说,深事以生疑,可依无相空,而生决定信。"如果对佛陀所宣讲的这些因果、这些功德不能产生信解,"可依无相空,而生决定信",可以通过观察佛所讲的空性,完全可以通过推理,推出一切万法是空性的,这是佛所宣讲正法的核心。如果我们能够通过观察推理说"佛陀所讲一切万法都是空性,都是无自性的",可以通过对这个法观察之后得到的决定,我们就可以知道——佛陀对微细的因果都能够讲得很清楚、很透彻,那么对其它法更能够看得清楚、讲得清楚。这样就可依无相的空,而生决定信,这也是一种方法。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观察佛陀所宣讲的四谛,现在我们自己真正处于四谛当中的苦谛和集谛,所以可以观察佛陀所讲的苦谛。苦谛讲到了三苦或者无常、苦、空、无我——苦谛当中的四个形象,也可以从这个方面观察。也可以通过佛所宣讲的:一切都是苦苦的自性、行苦的自性、还有变苦的自性。观察是不是这样的,然后再观察佛陀宣讲这些苦的因是来自于我执,来自于业和烦恼。如果能够对这些问题产生一种信心,了知到佛对所宣讲的问题看得清清楚楚,没有一点错误,这方面也可以产生信心。

我们觉得佛陀有些地方有迷信成分,但是我们有没有理由?只是说觉得佛陀讲的这个是迷信?还是真正已经证成了这个是迷信?这个方面我们要看、要观察。有时候我们觉得有迷信的地方,像上师经常教导我们一样——"我觉得佛讲的这个东西不对"、"我觉得佛教是迷信",但是我们说"你觉得这个东西......",你拿出证据来,拿出根据来,如果没有根据,怎么说这个是迷信呢?有些地方只是我们觉得而已,我们自己也没有产生一个定解。像这样我们可以坚定自己的信心,就是好好学习,真的是要好好学习。如果我们好好学习这些经论,把《入行论》等上师给我们安排的这些论典一个一个地好好学习,我们的智慧就可以增长,智慧增长之后观察事情的方式就会更深入。有时我们的智慧不够,只懂得从一个方面观察问题,如果我们的智慧增长之后,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去观察问题。增长自己信心的方式,就是让我们生起智慧;生起智慧的方式就是好好学习经论。

前面我们提到过,在经典、论典当中,其实很多问题的答案都在里面。只不过,我们把这些东西放着不学、不看,当然就没办法了知更多的佛法信息,没有接收到信息,我们就很难产生信心了。所以我们要通过闻思修的方式,坚定行解脱道的信心,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而且要经常和有信心的道友一起接触,和他们一起探讨,因为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智慧,他们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自己很苦恼的时候,找一个有智慧的人聊一聊、谈一谈,把自己的观点、见解说出来,有时候我们觉得以前的想法,认为没办法破解的东西,也可以通过别人的智慧破解掉。

这个方面是我自己提供的一些参考,我自己也是这样过来的,很多道友也是通过学习佛法后这样过来的。所以说,好好闻思修行,就可以坚定行解脱道的信心。(生西法师)

问:学佛的过程中,不断会产生种种疑心。比如说,念这个咒真的有用吗?这个真的是我的果报吗?这部经书说的是真的吗?我知道这些都是邪见,但是有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就冒出来这样的想法?请法师为我们开示,如何断除这些疑心?

答:其实基本上每个初学的道友心中,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这样的想法冒出来。毫无疑问这是我们阿赖耶识上面的一种习气,以前可能诽谤过佛法,或者曾经阻碍过别人修行,这些业习在我们阿赖耶识上面存在,现在当我们修法的时候,它就冒出来,给我们做障碍。

既然知道这个是邪见,我们就要去忏悔。因为这些邪见如果生起之后马上忏悔的话,其实也很容易清净。上师以前也讲过,如果我们生起这些邪见的时候,马上第二念就想"我着魔了,应该没有这样的情况",就能清净了。

再进一步通过不断地闻思修行,我们对佛法的知见、智慧越来越深入,福报越来越深,罪业越来越小的时候,诸如此类的念头保证会越来越少,最后就绝对不会再产生。所以只有一个方法,就是持续不断地闻思修。只有持续不断地闻思修,才可能彻底地改变。(生西法师)

问: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怀疑,该如何对治?

答:学习过程当中产生怀疑,其实分两种。一种是可能没有了知法义,在学习法义过程当中产生怀疑,对治的方法就是把法义搞清楚,加大闻思修行。为什么会产生怀疑?就是没有智慧,没有了知它,没有产生定解才产生怀疑。所以要从根本上断除怀疑,就必须要加强闻思修行。

或者学习过程中产生怀疑,可以向有智慧的人去请教。有时我们认为的天大的怀疑,觉得没办法解释的怀疑,在上师面前,在一些智者面前,一句话就解决了。这个事情我自己也遇到很多次,以前我觉得这个问题根本想不通,不管从哪个方面都解释不通,产生很大的怀疑的时候,在上师面前去提问,提问之后一句话就完全解决了。所以有些时候是我们根本没想到的角度,他一解释的时候马上就可以打消怀疑。

学习过程中的怀疑,换一个角度来讲也是鼓励的,因为产生了怀疑、问题,我们把它解决之后,怀疑就会变成定解,变成智慧,变成产生信心的因。所以怀疑不一定是坏事,只要我们合理运用它就可以了。如果通过怀疑产生邪见,邪见顽固不化的话就不好,但是如果通过怀疑产生求知欲、探求欲,然后再把它解决掉,最后产生定解,这又是一个好事情。(生西法师)

问:对于不经意中对佛菩萨产生的不好的念头,该如何对治?

答:不经意中产生的,基本上属于自己相续当中的习气引发的。没有想要对佛菩萨产生不敬的念头,但是突然就冒出来了,不是我故意想生起来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本身它的过失也不是太大的。

但是过失不太大,不等于没过失,我们马上要忏悔,不应该对佛菩萨产生不好念头。然后通过不断的学习,智慧增长了,信心增长了,善根福报增长了,罪业越来越少,习气越来越少的话,对佛菩萨不好的念头就会逐渐变少,由重而变弱,由多而变少,最后就可以完全消失。(生西法师)

意不善业的四个支分

问:请问如何正确理解意不善业的四支分,怎样算圆满四支分?怎么样算犯支分?

答:意不善业和杀生偷盗等等来讲有不一样的地方,但是它的支分还是发心、究竟、加行,还有自己所执著的对境方面。也是从四个方面来讲的,如果四个都圆满了,就叫做圆满四支分;如果缺少的话,也是属于支分的罪业,是这样的。(生西法师)

问:十不善业中除了身语的不善业外,意不善业是否也要具足四支才圆满?如果是,那如何区分意不善的意乐和加行?

答:这也需要,是一样的。十不善业当中都要圆满四支,没什么差别。意业的意乐,比如生了邪见或生了贪心,也有一个发心;加行,比如正在缘三宝生邪见,正在缘四谛生邪见,这就是加行,都是在心上圆满这些。讲得比较细致的十不善业的圆满四支,应该是在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广论里面把这些贪欲的四分支、害心的四分支、邪见的四分支介绍得比较清楚。在其他法本当中只是举个例子,就没有详细讲了,但是都是具足的。其实每一个都要具足四分支,才是一个圆满的业。(生西法师)

问:造下一个圆满的十不善业,是否都需圆满四个支分?

答:通常可以这样理解。(正见C1)

问:如果是,请问意恶业如何圆满四个支分?身、语不善业的四个支分容易理解,但意不善业的四个支分不易理解,如果可以,恳请法师列举事例进行开示。

答:【(8).贪欲(藏:brnab sems)-

贪欲的「事」是指他人拥有的财产。

「意乐」分三方面:「想」是认知这些「事」(财产)是什么。「烦恼」是三毒的任何一者。「等起」便是要把这些财产据为己有的意欲。

「加行」是指朝着既定目标努力迈进。

「究竟」便是期望这些东西能属于自己所有,即是希望自己能拥有财物等东西。无著论师说「究竟」是指「要把这些东西据为己有的决定。」所以,完整的贪欲心必须其备五种性质:

A.有耽着心-极为贪着自己的财产。

B.有贪婪心-渴望积聚财产。

C.有饕餮心-希望认识或体验别人的财物著等美事。

D.有谋略心-认为别人的一切皆应属于自己。

E.有覆蔽心-由于贪欲,不知羞耻,对出离贪欲的过患不屑一顾。

假如缺乏这五种心态的其中一者,便不是真实的贪欲。《瑜伽师地论》说这五种心态是通用于所有十种不善。又假如某种行为出现以下这些意欲,便是不完整的贪欲:

A.心想:「若这家的主人能变成我的仆人,我所希望的事情皆能从心所欲,那就太好了!」

B.又或对他的妻儿眷属和饮食等受用资具产生同样的想法。

C.心想:「若国王、大臣和佛陀的四众弟子对我恭敬,若我能获得所需的衣食,那就太好了!」

D.心想:「若人们能知道我拥有少欲、出离、精进、多闻、布施等功德便就太好了!」

E.又或生起这样的愿欲,心想:「若我有未来能生为天人,享受天人的五种妙欲。又或能生于暴猛(梵:Rudra。藏:Drag po)、遍入(梵:Visnu。藏:khyab 'jug)等世间,或生为他化自在天的天人。」

F.又或希望获得对父母、儿女、僕人或修行者等等的财物资具。

(9).嗔恚(藏:gnod sems。又作损害心)-

「嗔恚」的「事」、「想」、「烦恼」是与「粗恶语」相同「等起」是指要进行打击别人的等事情的意欲,如这样想:「假如可以把他们杀掉或束缚,又或他们的财产被他人破坏或自然毁坏,那就太好了!」

「加行」是指怀有这种想法。

「究竟」是执意决定进行捶打等事情。又假如具有以下五种心态便是完全,如果没有便是不完全:

A.憎恶心-把能作损害的性相及相关现象的忧虑具体化。

B难容心-没法容忍那些损害自己的人。

C.怨恨心-对于令我们愤怒的因素,屡屡非理作意,念念不忘

D.谋略心-心想:「假如我的仇敌遭受捶打杀害,便太好了。」

E.覆蔽心-由于嗔恚,不知羞耻,对出离嗔恚的过患不屑一顾。

在某种程度上,纯粹的嗔恚便是思维:「有人已伤害我或正伤害我。」与及思维如何损害那些正伤害自己者或已伤害自己者,所有这一类的想法皆属于嗔恚。其他纯粹嗔恚的例子便是希望别人的亲眷、资财、善法等事情会在今生衰损,又或希望别人在未来生往生恶趣。

(10).邪见(藏:log par Ita ba)-

邪见的「事」是指实有事。「意乐」分三方面:「想」是把诽谤实有事不存在的意义认作真实。「烦恼」是三毒的任何一者。「等起」是指要否定实有事存在的意欲。

「加行」是指这种心态的开始形成,这又可分为四种:谤因、谤果、谤作用、谤实有事。

A.谤因-认为没有正行或恶行等。

B.谤果-认为这些行为(正行或恶行)是没有果报。

C.谤作用-又分三种:

a.谤殖种持种作用-认为没有父亲或母亲。

b.谤来去作用-认为没有前世和后世。

c.谤受生作用-认为没有化生有情(如中有身)。

D.谤实有事-认为没有阿罗汉(或佛身、佛德)等。

「究竟」是对我们所诽谤的事情坚决肯定。完整的邪见是由以下五种心态组成:

a.愚昧心-不能如实了知对象(所知境)。

b.暴酷心-乐于作恶。

c.越流行心(常随邪法)-思维不合理的教法。

d.失坏心-诽谤布施、供养、火供及正行,认为没有这样的事情。

e.覆蔽心-由于邪见,不知羞耻,对出离邪见的过患不屑一顾。

假如缺乏这五者,便不是完全的邪见。

虽然确实还有其他「邪见」,但由于这种邪见是一切邪见之中最极重大的一种,它不但能把我们的善根完全割断,更会助长我们任意作恶,所以只有它才称为「邪见」。

在这十种不善业之中,杀生、粗恶语、嗔恚是由三毒的任何一者发起,由「憎恶心」而得究竟。不与取、邪淫、贪欲,是由三毒的任何一者发起,仅由「耽着心」而得究竟。妄语、离间语、绮语皆是由三毒的任何一者发起及究竟。邪见是由三毒的任何一者发起,仅由「愚昧心」而得究竟。】——以上是《(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当中的内容。(正见C1)

其余疑问

问:学到因果不虚的64课,知道以杀生所得的款行持善法,这种罪业远远超过行善。以前在单位得的不与取款,有师兄建议将其拿去放生、供斋等,这样可以吗?

答:如果是以一种补救的心去做,应该是可以的。因为自己想做一些忏悔,想把这个钱用在该用的地方,应该是可以的。但是,像前面那种,为了行善法故意去杀生,这是不行的。如果已经得到了这个钱,你用这个钱自己挥霍,还是把它烧掉,还是去放生、供斋?当然比较起来,拿去放生、供斋能够做更多的功德利益,这个更好一点,应该是可以的。(生西法师)

问:堕地狱的因,是死亡时的一念,还是生前造的业?

答:堕地狱的因,主要还是生前造了业。如果一生都非常非常清净,只是临终的那一念造业,它的力量还不足以让我们堕恶趣。它来不及酝酿,力量的强烈程度也不够。让我们堕地狱,从一道到另外一道,这个业需要高度成熟才行。所以,基本上我们说临终一念怎么怎么样,其实这个临终一念,是生前不断训练的结果。这个临终一念,在生前已经串习无数次了,只不过在临终的时候,表现出来了这一念。其实主要还是生前造了很多业,在临终的时候,通过临终一念的方式体现。(生西法师)

问:"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否说可以造业,但死亡时念佛就行了?

答:这肯定不行。原则上来讲,只要在临终能够念佛,就可以往生。但关键是如果你一直造业,临终的时候,你根本想不起来念佛,也找不到一个人引导你念佛。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人在造业,然后临终怎么样,其实我们没有看到他在世间有没有熏习,他的前世有没有熏习念佛法门等等。如果什么都不做,单单凭临终的一念,那个时候给你讲,你也听不到,或者你根本遇不到,或者你根本就想不到。即便是找到一个助念的人,但你莫名其妙死到其它一个地方,没有助念的环境,怎么办?修行就是这样的,这个时候看起来好像有一点取巧,好像我们把宝押到最后一个,我拼命地造业,临终的时候,我跟一个道友说好,你帮我念佛,让我念一句佛,就行了。我们可以这样安排,也可以这样希望,但是业力的发展,不一定按照我们的思想去运作的如果能够按照我们的思想运作,那就很好办了,我想现在就成佛,但这可能是不行的,它要观待因缘。

所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一种决心,的的确确决定一旦要放下,不是一般的决心,它是很大善业力。如果临终的时候,能够做到这样,那就行。但是你没有前面的训练,你怎么能做得到呢?它不可能无因无缘,一下子就突然爆发出很大的力量,那是不一定的。因为业果是三世业果,所以我们也不敢否认,他前世没有修过因缘,在这一世中,突然爆发了,有这种可能性。但是我们不要把宝押压在最后那一刹那上,平时啥都不做,这样侥幸的心理,肯定是不行的。我们说这个可能性是有的,但是你行不行?另当别论。我行不行?另当别论。最好不要选择这样一种方式,太冒险了。最好现在就好好去做,现在就好好念佛、发愿,以这样更加保险的方式去做。如果啥都不做,我就把宝押到最后一刹那,假如你压错了,怎么办?那岂不是拿自己的慧命开玩笑,拿自己的安乐开玩笑。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生西法师)

问:一生行善,死亡时一个嗔心也会堕地狱,行善有用吗?

答:一生行善,死亡的时候嗔心堕地狱,这也有可能。有可能临终时一个很强的嗔心,让他堕地狱。但是行善有没有用呢?行善也有用。假如你只是死亡时生一念嗔心,它的力量不大的话,那么即便堕地狱,他也会很快就出来的,因为他的因就是这样的,我一生行善,我就是那么一刹那的嗔心。

一生行善有什么作用?也有用。因为一生行善,说明生嗔心的时间少,只是在临终生了一念嗔心。那如果不行善,那你生多少年嗔心,是不是?这可能还是有用的。还有即便生嗔心堕地狱了,在后世的时候,善业会成熟的,后面会引导你趋向解脱,所以都有用。我们在看问题的时候,要把眼光看长远一点,这个方面就可以理解。的确不管怎么样,即便我现在的烦恼很重,还是要不断地修善法。即便在修善法过程当中,生起了一些烦恼,还是要不间断地修善法,该忏悔的,要忏悔,像这样也非常好。(生西法师)

问:《念住经》中说:"杀害一个众生需要在地狱中住一个中劫"。是不是只要具足了四种支分就会堕地狱,还是跟动机、烦恼程度有关?

答:这个因果很微细。真实杀害众生,是要圆满四个支分的。如果四个支分都圆满了,肯定是要堕地狱的,这是毫无疑问的。当然,堕地狱的程度、时间的长短,都和其动机、烦恼程度有关。有些时候发心是善的,不一定造成恶业,不一定堕恶趣。有时候动机可能看起来是善的,但是其实夹杂了一些自私自利的心态,这样还是属于烦恼,如果圆满了四个支分,还是会堕地狱。如果具足四个支分之后,没有忏悔,没有惭愧心,还是会堕地狱的。忏悔之后就不一定了。(生西法师)

问:俗语"万恶淫为首"与我们"邪见恶业最大,其次是杀生"矛盾吗?

答:"万恶淫为首"出自清朝的世间文学作品,本人在汉文大藏经当中没有看到这句话。一方面邪淫有很大的罪业,而通常来讲,可以说十不善业当中杀生与邪见的危害是很大的。(正见C1)

问:前行广释中曾经用印光大师的公案来说明,如果我们的房间里有小虫之类的要爱护它们,不要为了自己而赶走它们,因为它们的生命非常脆弱容易死亡,印祖的侍者想打扫,印祖说是自己福德不够无法感化;但是道友们举出了另一个公案,佛陀令弟子将已经腐坏生蛆的尸体火化。这两个矛盾的行为要如何圆融呢?请法师开示。

答:个人理解心态非常重要,无论怎样,都不能舍弃对众生的慈悲心,印光大师并不是说完全不能打扫,而是提醒我们尽量柔和对待,一方面努力调自己的心。(正见C1)

问:皈依佛法以后有一个重要的学处,也是五戒之一的不杀生,很惭愧,我因为杀蟑螂而屡犯,因为现在做不到,家里蟑螂太多了,厨房、卫生间、甚至碗柜里都是,我现在只能忏悔。该如何是好?

答:有些时候我们修行佛法过程当中,现世的利益和解脱的利益去作衡量,如果对于后世的解脱信心特别大,现世的利益损失一点或者不方便,有时也可以忍受。但是如果对于解脱希望、对后世的功德不是那么有兴趣,也许为了现世的利益而伤害后世的因果取舍的利益。当然一方面我们这样做不太好,像这样经常杀生非常不好;但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多忏悔,祈祷上师三宝加持。如果我们老是处于这种状态,一边杀一边忏悔,这也不是太好。当然比不忏悔可能要好一点,比没有惭愧心、不忏悔要好一点,但是这样一直下去,作为修行人也不合适。所以我们要多忏悔,同时要祈祷上师三宝加持,让我们的环境越来越清净,毕竟我们自己能力有限,祈祷佛菩萨的加持也许能让环境清净一点。(生西法师)

问:贪心、害心和邪见,这三种意恶业,是指在心相续中产生贪嗔痴的当下就造了意恶业,还是指相续中产生这三种恶心后,直至因缘成熟转换成了外相上的身语等恶业?

答:这三种意恶业,是指在心相续中产生贪嗔痴的当下就造了意恶业。身语意三业中,意业为主。在《前行》因果不虚的引导中,"一切业之自性"这一科判讲的很详细:一切善业恶业之中,是黑是白,是轻是重,关键还是要看人的起心动念。举个例子来说:一棵大树,如果它的根是药性,那么它的树干和树叶肯定是药;如果它的根是毒,那么树叶和树干也必然是毒性,毒性十足的树根绝不可能生长出灵丹妙药的枝叶。同样,如果带着贪嗔的动机,居心不良,意乐不净,即使表面上所作所为是善业,但实际上只会变成不善业。假设内心清清净净,纯正无暇,那么纵然从外观看起来好像是在造恶业,但事实上已经成了善举。《功德藏》中说:"树根为药芽亦药,根为毒芽何用说,唯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所有善不善业的作者唯一是自己的这颗心,尽管身体的一举一动、口中的一言一语并没有表露出来,但是心的分别念也往往会带来巨大的善果与严重的恶果。所以,我们每个人要经常观察自己的心态,如果处在善心之中,理应生起欢喜,尽量使善业与日俱增;倘若处于恶意之下,那就必须立即忏悔,而且暗暗自我谴责:我这个人真是恶劣,虽然听闻了那么多正法,竟然还生起这样的恶分别念,实在惭愧。并下决心:从今以后,我一定要努力使这样的分别念在自相续中永不再现。(正见B2)

问:《前行广释》第64课:《念住经》还说:"杀害一个众生,需在地狱住一中劫。"但是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原文中是:"此外,《念处经》中说......"

我百度了《念住经》和《念处经》,都有,虽然译本不一样,但是好像内容差不多,请问这是同一部经吗?另外讲记中多次引用《正法念处经》的教证,跟《念处经》是同一部吗?是不是也叫《大念住经》呢?

答:个人没有具体研究过,从译法来说,处和住有时是互通的,例如四念住、四念处是一个意思。(正见C1)

问:贪心堕饿鬼、嗔心堕地狱、痴心堕旁生"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吧?

答:"贪心堕饿鬼、嗔心堕地狱、痴心堕旁生"这种讲解方式是没问题的,有多种不同的安立角度。饿鬼等的痛苦在前面的修法引导当中已经提及,此处从多方面思维业因果的道理是很有必要的。(正见C1)

问:我们学到加行第64课,师兄们提出的问题。如果我们断除意业之后,那么与之相关的身恶业和口恶业是否也就断除掉了?如果是,那么圣者阿罗汉断除了意业,但是根据公案,他们也有前世的习气行为,这样有矛盾吗?感恩师父开示。

答:不一定,各有各的业。(正见C1)

问:加行第64课法本中讲:因为在胜义中,根本不可能有一法常有不变。末学对法义不太了解,但印象中胜义谛是不观待缘起的,也就是非有为法。而无常法是有为法。请问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胜义的境界超越一切概念,常、无常这些概念都不成立,超越生灭。非有为法。(正见C1)

问:三毒的烦恼不是因也不是果,是影子?法师我这么理解对吗?

答:三毒烦恼就会造作恶业,恶业是因,成熟之后会带来苦果。(正见C1)

问:就是说造作十不善业就说明还有三毒烦恼,有三毒烦恼就会造作恶业,恶业是苦果之因、这一块我听明白了,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就是三毒烦恼是啥哩?习气是啥哩?

答:三毒烦恼就是贪嗔痴。习气有时可以理解为一种"惯性"的力量,比如某阿罗汉很喜欢照镜子,那是一种习气,但并不是贪嗔痴引发的。(正见C1)

问:64课,《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不应作多贪,贪是罪恶事,若作多贪者,所获皆散失。

请问法师:这个教证的出处,可以写成《毗奈耶经》吗?

答:也许可以,完整引用《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这样说是没问题的。(正见C1)

问:前行中"因果不虚"一章中讲了,意恶业分三种(贪心、嗔心、邪见),十不善业中,尤其是意恶业,如《成实论》中云"意业势力,胜身口业",说明意业的力量,远远胜过身体和语言造业的程度。在讲到"异熟果"时,说"无论是十不善业中的任意一种,如果是以嗔心所导致的,就会堕入地狱;如果是以贪心的驱使而造成的……"末学有一个问题:意恶业中的"贪心、嗔心",与五毒烦恼(贪、嗔、痴、),是一个意思吗?

答:个人理解,许多时候是一个意思。而在讲意恶业的时候,如果从圆满的恶业这一角度而言,贪心等本身也可以包括多个支分,如果多个支分圆满之后,业的力量会很强,而即使没有圆满所有支分,许多情况下部分的支分也可以属于意恶业(程度相对较轻);广义来说,只要产生一念贪嗔心,就属于烦恼的范畴。(正见C1)

问:我们做事有四种情况,好心办好事,好心办坏事(发心很好可事的结果一塌糊涂),坏心办好事(发心不好可歪打正着事情圆满解决),坏心办坏事。中间两个必须选一种的话,哪种更好,是要发好心但办糊涂事吗?

答:无法一概而论,要看"好心"、"好事"好到什么程度,还要看"坏心"、"坏事"坏到什么程度,要看具体的情况。比如,如果是一个轻微的坏心,客观上却对众生带来了大利益,或者说,一个轻微、相似的好心,客观上却给众生带来了巨大的损害,这些情况都要详细观察。(正见C1)

问:那也就是说,好心不是任何情况下都有好结果的,所以这个好到底怎么定义?比如我好心放生,结果把淡水鱼全放在海里,变成杀生,但我给它们念了佛号,那这件事到底是善还是恶呢?按照心善地道亦贤善,就应该判为善法了。那误杀就成善业了。

答:首先我不对你所举的例子做具体的结论性评价,即使是你所说的那样,要知道,如果你不这么做,那些众生也会很快被杀死,哪怕让众生多活一天也是有功德的,而且通过念诵放生仪轨可以让众生种下善根。而世间的有些事情可能是善恶夹杂的。有些时候,有些众生表面是心善,但因为缺乏智慧,可以说夹杂了邪见,因为有邪见染污,心已经不善了。比如某不信佛的人杀鸡给母亲吃,孝敬父母是善心,但认为杀生无过是严重的邪见,属于善恶夹杂。(正见C1)

问:那就这样理解,心善有心善的果报,持邪见有持邪见的恶报,分开讲,所以心善的地道还是善的(孝敬母亲的善心不会空耗),杀鱼直接因是邪见,善恶一码是一码。否则的话孝敬母亲导致杀生,那心善也有恶果了?

答:分开的。(正见C1)

问:第64课中,讲到"杀生和邪见是最严重的恶业"时,为什么说:"除了地狱众生外,谁都贪生怕死。"地狱众生不怕死吗?

答:许多地狱众生感受剧烈痛苦,觉得生不如死,期盼死亡。(正见C1)

还可参考:

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64课:【

每个有情都贪生怕死,"除了地狱众生",为什么?因为地狱的痛苦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所以地狱的有情每时每刻都想死,想马上转生出去,但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有些地方说,地狱当中万生万死,那种死是假死。比如复活地狱当中,互相杀死后有声音说愿汝等复活,就又活过来。那个是假死、不是真死。地狱有情希望的是彻底地死了之后投生到饿鬼道、旁生道去。但那是不行的,乃至于罪业没有清净之前,想死也不行。地狱众生痛苦太严重了,就是不想活,觉得死了好。

问:每一种十不善都有四个支分,如果没有满足四个支分的罪业算不算十不善?

答:要看具体情况。比如大悲商主杀死短矛黑人就不属于不善业。(正见C1)

播放列表 点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