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前行》第035课20191105

目录

  1. 名颂解释

  2. 其余疑问

名颂解释

问:加行教材第35课中,我乳轮王所说的偈子:"虽降银币雨,贪者无满足,智者于妙欲,知苦多无益。"中"智者于妙欲,知苦多无益"应如何解释?

答:大概可以理解为,智者对于妙欲这个对象,了知其本性具足很多痛苦,没有很大的利益。(正见C1)

问:"口食父肉打其母、怀抱杀己之冤仇、妻子啃食丈夫骨、轮回之法诚稀有","轮回之法诚稀有"在这里怎么解释呢?

答:有时就像我们遇到惊讶的事情说"居然还有这样的"。此处表达感叹,感叹轮回当中的无常(轮回当中如此稀奇的事情都会存在)(正见C1)

其余疑问

问:怎么理解前行课本中说"而你即生中特别看不惯的人,很可能才是前世最执著的亲人"?

答:今生经常看不惯的人可能是前世的亲人,意思是前世的亲人有可能变成今生的怨敌,前世的怨敌有可能变成亲人。因为我们在轮回中,内心有各式各样的业,业都是无常变幻的,所以前世的亲人有可能今生变成怨敌。从某些角度来讲,因为前世是亲人,虽然表面上在互相利益,互相饶益,但是利益的方法有误,所以其实在互相伤害,既然互相伤害了,那么业果成熟之后,今生就以变成怨敌的方式来互相伤害。所以有时候现在亲人和亲人之间都很亲密,都想要帮助对方,关键是没有以正确的方式帮助。比如想要帮助家人,为了让他们吃好一点、有营养,要杀很多生,这是帮助他还是伤害他?实际上是伤害了对方,伤害了对方的业果成熟,今生就变成怨敌互相伤害。前生的怨敌今生成为亲人的道理也是这样的,前世互相伤害了,种下了一个互相伤害的因,今生变成亲人。亲人之后难道是互相伤害吗?的确有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因为如果前世你借了他的钱没有还,你们成了怨敌了,今生当他转成你的儿子,然后就拼命的在身上砸钱,很多很多钱以非常愿意的方式拿出去,其实就是在还债;还有如果你的这些亲人生了很重的病的时候,遇到很大麻烦的时候,内心非常痛苦,这也是一种伤害,一种变相的伤害方式,但这种伤害你是心甘情愿接受的,所以这也是类似的一种情况。(生西法师)

问:佛陀告诫我们世间的修行人,不应该执著于财物、名声等如梦如幻的东西。但有些佛经和咒语的功德上却说,能力、财、事业、成就等等,比如,度母心咒能满足众生一切愿望,甚至求男女得男女,这样祈求,是不是违背了佛陀的利益、意愿?长养修行人的贪心。既然让我们修行人看淡这些,那为什么又宣说了这么多的世间的法?

答:第一,我们在世间生活,可能需要世间的资具。佛法的威力是随顺缘起的。如果你具有这些善妙的缘起,通过正常的途径,也可以满足我们暂时的一些需求和愿望。这是不是满足贪心呢?佛陀当然不会鼓励我们,长养我们的贪欲心的。佛陀只是告诉了这个方法,你这样做,能够得到什么;你那样做,会损失什么。他只是把这样一种业果规律,如实地告诉我们。度母心咒也好,佛经念诵也好,它的确可以增长福德,可以得到财富,的确是它的功效。

但是这样的话,佛陀是不是在变相地让我们增长贪心?没有!佛陀说,你可以去得财,但是你得到之后,不应该耽着。你应该把它用在该用的地方,不要贪得无厌。如果有了很多财富,可以用来弘扬佛法,用来帮助众生。除了自己的受用这部分之外,可以去帮助众生等等。尤其对我们修行人来讲,也需要财富。为什么?因为修行人得暇满的条件之一,闲暇。如果我们作为一个修行人,没有自主、没有钱财,但你要生存。如果是在家人,要养活一大家人,没有钱是不行的。为了得到钱,你必须要花很多的时间、精力去挣钱,那么你花了这么多的时间精力,哪里还有时间去修行佛法呢?即便有,你忙碌一天之后,坐下来能好好地进入状态吗?你要么胡思乱想,要么就打瞌睡没有质量。如果这个时候,你能够通过相对比较容易的方式得到钱财,不需要为了钱财奔波,那么剩余的时间,可以很从容地去闻思修,所以这也是我们修行的一个顺缘。

所以我们不能把这个事情绝对化,一刀斩。佛陀一方面讲不要执著,又告诉我们得财的方便。佛告诉我们得财的方便,这也是一种因缘果报,这是善巧方便,是佛陀的一种善愿和功德力。另外一方面,让我们不要耽著,不耽著不等于不能要。所以我们可以要,但是我们不要执著,要学会这方面的取舍、衡量、权巧和一种取舍的方式。所以佛陀让我不要执著,不等于不让我们有这些,不是说所有的修行人全部要变成穷光蛋,每个人都必须要饿死,乃至连饭都不能吃,衣服不能穿,这是不会的。佛陀的道,永远是中道。所以佛告诉我们求财的方法,什么才是最殊胜的、无罪的,而且很快速的求财方法。那么求财方法,不是告诉我们要贪得无厌,而告诉我们有了这些之后,剩下来的很多时间、精力,应该去修法,这就是佛陀的本意,所以没有违背佛陀的意愿。

是不是违背佛陀的意愿?要看我们的心,怎么样去对待这个问题、这个财富等等。而不是说只要你去求了,得了,就一定是违背佛意愿,这个不会。佛陀愿意我们在修法的时候,都说愿一切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愿一些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这在慈悲心、四无量心当中都有。佛陀成佛了,为什么不愿意众生安乐呢?佛陀希望众生安乐。但是希望众生不要因为这个而耽着、迷失,这是佛陀不愿意的。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怎么样在得到财富的时候不迷失的方法,也讲了很多让我们看破,让我们不要过于地执著。所以这不会有问题。(生西法师)

问:我们小组的师兄对曾经看到上师说此世的仇敌往往是前世的亲人的说法不解,如果前世已经是亲人了,感情应该很好,怎么就在此世要成为仇敌呢?该如何理解?

答:亲人不一定感情很好,比如很多世间的夫妻吵架、兄弟反目等等,情况很多,有些时候相互如果有宿债,来世就可能通过各种方式偿还。或者说,之前可能有某些世俗的因缘,前世因为这些因缘而在一起生活,那段缘尽了之后,关系可能恶化。(正见C1)

问:弟子对前行引导文中"不衰不退,人天应供,圆满正等觉果位"这句话的前提不是很清楚,请法师慈悲开示。

答:这句话指的就是佛陀的果位,佛陀(圆满正等觉)的果位不会衰败,不会退转(退失),是人、天所应供养礼敬的对象。(正见C1)

问:前行35课讲了高际必堕,其中引用了我乳轮王的公案。法本中讲"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人对权利,地位的欲望,永远无有餍足之时。现在很多人不安于现状,想自己的地位越来越提升,其实就算你圆满拥有人间的一切,内心仍然不会知足,这种贪得无厌终将毁了自己。正如有些上师在教言中所说,欲望毁希望。"

弟子这样理解,高际必堕是宇宙的规律,我乳轮王终将会从高位上堕落下来,无关乎他对地位的贪欲。也无关乎他对帝释天这个严厉对镜所起的恶念。当然,他对地位的贪欲,对帝释天所起的恶念加速了他从高位上的堕落。不知道正确不正确,请法师开示。

答:个人理解,学习"高际必堕"的案例,关键是为了对治我们内心的贪欲心,一方面可以说贪欲心加速了堕落,但即使抛开这一点来说,单单通过对"高际必堕"的学习,我们也要努力断除贪欲。(正见C1)

问:顶礼上师三宝!在第35课中,大恩上师仁波切开示:"噶当派的很多修行人,一生中尽心尽力地修无常""昨天讲了堆际必倒之理,尤其是噶当四依,我们应当诚心诚意思索、观想。""潜下心来想想,在我们眼前,无常的现象一直在不停上演"。这其中"尽心尽力""诚信诚意""潜下心来"弟子分别念理解,即是观修无常的要求,也是修法的窍决,不知是否正确?

答:可以这样理解。(正见C1)

问:如果是的话,恳请法师慈悲开示,应当如何正确把握这几种修法呢?比如应当如何做才算是尽心尽力?感恩法师慈悲开示!

答:根据个人的能力吧,每个修行人的能力可能不太一样,但如果对这个法非常重视,非常希求,就会尽己所能去投入。(正见C1)

问:阿弥陀佛,顶礼法师:请问前行广释35课中"我乳轮王如是与帝释天同等享用天人五中妙欲"中,"天人的五种妙欲"与凡夫人五妙欲有何区别?

答:都是眼耳鼻舌身的享受,但享受的对象等可以有不同。比如,张三喜欢听古典音乐,李四喜欢听摇滚乐,这些都是"声"的享受,但可以有区别。(正见C1)

问:我乳轮王的公案,我去翻了去年的教材,上师在讲"高际必堕"时,也引用了这个公案,当时讲到,我乳轮王时间为36个帝释天全部寿命的总和,当36位帝释天中的最后一位执政时,非天向天人发起攻击。我乳轮王打败非天。之后生出傲慢而堕落,当时的帝释天是迦叶佛的前世。这样看来,当时的帝释天也就36代,本文中怎么讲"果报在三十三天第三十七代帝释王朝"?

答:可以参考生西法师本课辅导:【《贤愚经》的一种说法,他经历了三十七代帝释天王,就是第一代帝释天王寿命终结之后,第二代帝释天继位,我乳轮王中间经历了三十七代之久。三十六代都是完全圆满的,第三十七代的时候去世的。】

问:前行35课:若能深深了知六道轮回中众生辗转投生,彼此互为父母亲友,对各种悲欢离合就会产生厌离心,不会特别去执著。请问,您是如何深深了知的?我看后没有什么感觉,能推理出来吗?

答:主要从轮回次数特别多,佛经教证等结合起来思维(正见C1)

问:最近总是很纠结,我想跳出这个红尘,又怕伤害很多人,又怕冲动之后的后果,现在每天像在梦游一样,疲于应付人与事,我的心思已经不在原来的地方了。法师,您能告诉我,若我一直在红尘中,今生我有解脱的把握吗?

答:先发菩提心,摄持各种行为,如果有菩提心摄持,睡觉都会积累解脱的资粮。然后求生极乐世界(这个不难)。(正见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