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前行》第031课20190819

目录

  1. 名颂解释

  2. 关于世间尊主、天人等

  3. 如何理解以战争扩张疆土

  4. 有关修行

  5. 其余疑问

名颂解释

问:前行31课中,大恩上师讲到"有梵志四兄弟,个个都获得了五通",下面小字中对五通的定义说"缺少漏尽通"。请问法师什么叫漏尽通?

答:详见《答疑专题》系列之015——漏尽通【智悲研讨论坛链接:http://yt.zhibeijiaoy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8976

问:请问法师,殊胜正士与世间尊主的差别?弟子净手恭敬合十!

答:1,出世间的成就者、尊者。2,世间的国王,有地位、能力的。(正见C1)

问:"嗟乎有为法,其性皆无常,生已死随至,智者应深知"中"有为法"如何理解?

答:凡是因缘和合产生的事物都是有为法。(正见C1)

问:无常的意思等价于"不存在"吗?

答:否。不存在的事物谈不上常与无常。就像没有张三这个人,就谈不上张三是不是好人。(正见C1)

问:请教无常、不存在、无实这三个词的准确定义及出处,三者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答:要看语境吧。无常无实在佛经论典当中都出现过。不存在是现代的词语,有时在古语里就一个字:无。(正见C1)

问:加行第二册31课里的"普济三昧"是什么意思?

答:一种禅定的境界,能够利益众生。(正见C1)

问:请问应该怎样理解"一由旬"及"一闻距"?

答:【伟岸的身躯高达一由旬和一闻距,像我们人间当中,长个两米一几就觉得是非常高大了。但是这些天人的身高都不是用米来计算,都是用闻距和由旬来计算的。

在前面也讲过,一个闻距有些地方算的是八百多米,九百米,将近一千米。四大天王的身高好像是五百米,有些是一百多米,两百米的也有。普普通通的一个天人有一二百米的身高,就像我们城市当中一栋二三十层的大楼这么高。还有的天人身高五百米,或者一闻距也就是一千米或者是八百米高的一个巨人。还有的身高高达一由旬。关于一由旬有不同的观点,有的是说八公里是一由旬的,还有说十六公里的。八公里就是八千米,基本上相当于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了。所以说天人非常高大,有威德力。我们这些人在他们面前相比连蚂蚁都不如。这么高大这么圆满的,很富裕长得也很好看,按照我们现在的讲法就是超级高富帅。然而这些天人还是要死亡的。

——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第31课笔录

问:31课中讲天人伟岸身躯高达一由旬及一闻距,书上解释由旬是3000米和闻距为8.3米,那到底身高是多少?

答:一个闻距8.3米可能是有点短,我不知道是依靠什么为根据的。一般来讲,由旬有时是3000米,有时一由旬是八公里,就8000米,八公里的也有,闻距比8.3米肯定要长很多。有些地方安立由旬和闻距不一样,尤其是按照印度的这些安立。因为由旬我也看到过很多注释,由旬它是通过什么来分的呢?所谓一由旬,有的时候是按照转轮王走路的情况之下,一天能够走多远,就是一个由旬;或者有些人说正常人走一天的路,能够走多远就是一由旬,正常情况不是那种走得比较快或者怎么样,有时候走的时间不是很长,因为印度很热,能够走的时间并不长,并不是说从早上8点走到晚上8点,太热根本没法走了,还要休息的。所以一由旬是40里的也有,8公里(16里)的也有。比较长的情况可能是比较凉爽的时候,或者是平原地带,走得比较快,所以一天走40里。有时是8公里(16里)路,像这样它是山区走的慢,也有这样的说法。所以,这个不确定,有大由旬、中由旬、小由旬之说。闻距它也是因为由旬的长短,闻距也有长短的差别。所以这个身高到底多少?我们只是按照平常的一种观点。所以有8公里之说,还有32公里、40公里,取一个中间的数,有的时候我们讲是8公里,并没有一个到底是多少的确定的数据。(生西法师)

参考资料:

(1)【廿四指节为一肘,四肘乃为一弓量,五百弓量一闻距,阿兰若八一由旬......二十四指节为一肘,四肘为一弓,五百弓为一闻距,远离城区一闻距处为阿兰若。八闻距称为一由旬。】——《俱舍论释》

(2)【"廿四指节为一肘",前面我们说二十四个指节,不是竖排,而是横排起来就是一肘。昨天讲过,大概四十六公分左右叫做一肘(46cm),一弓大概是四肘,一点八四米(1.84m),"四肘乃为一弓量"。"五百弓量一闻距",五百弓相当于一公里左右(920m),差一点点不到一公里,五百弓是一闻距。一闻距相当于一"阿兰若",一个阿兰若是从村庄到寂静处,修法要居于阿兰若,阿兰若到底有多远呢?大概就是一公里左右,虽然有些更远的,但是基本上离村庄一公里左右就可以称为阿兰若了,阿兰若也叫做寂静处。

"八一由旬",八闻距是一由旬,一闻距相当于一公里,它的八倍就是一由旬,差一点点八公里(7.36km),基本上是这样的情况。最大的单位就是由旬,越大的范围中有多个由旬,在由旬上还可以加。比如一由旬、十由旬、一百由旬、一千由旬、一万由旬......从色法的角度来讲,最小的单位是极微,最大的单位是由旬。】——生西法师《俱舍论》辅导第43课笔录

(3)【具有贪欲的六天的身量:四大天王天四分之一闻距,他化自在天一点五闻距。色界诸天中第一梵众天的天人身量半由旬,它的上面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半由旬半由旬递增,少光天以外的无量光天以上天人身量两倍两倍增长。然而,无云天以两倍增长又减去三由旬,这是特殊情况。如是无量光天四由旬,光明天八由旬,直到色究竟天一万六千由旬之间。无色界不存在身体,也就无有身量了。】——《俱舍论释》

问:顶礼法师!31课"今当勤修精藏胜妙法"一句应该如何解释?其中"精藏"是什么意思?请法师开示!

答:精华宝藏,是形容妙法的殊胜。(正见C1)

问:寿达数劫,威德圆满的诸位天神......请问法师:威德圆满,怎么理解?与功德圆满有什么区别?

答:"威"可以理解为威力,有时可以产生让人敬畏的力量。(正见C1)

问:如此,威德理解为有漏,功德是无漏的,可以吗?所以,天神还是在六道中轮回。

答:不是。佛菩萨也有威德。(正见C1)

参考资料:

【有些世间当中有威德力的人,即平常我们讲他有一种气场。这些人在世间中显现上是官位高,有钱,有势力等等。福报浅的人到了这种有威德力的人跟前,就会有一种压迫感和畏惧感。这个其实就是威德。这种有威德的人内心当中有一种福德和善根,有种能力可以震住其他人。有威德力的人很多,好的坏的都有。坏的就是一些黑社会,不管做什么事情,他有一种威德力可以震住他的一些小弟,或者其他的一些人。有一些高僧大德,很多人自然而然对他恭恭敬敬的,这个也是一种威德力。还有一些官员和富人,也是有一种威德力。还有一些人他可能什么都不是,但他还是有一种威德力,只要他一出现,其他人的气势慢慢地就会被他所隐蔽。天人的威德力是很大的,人类没办法和他的威德相比。所以说这个也是一种威德圆满。

威德圆满来自于善法的修行。在《宝鬘论》中所谓的威德是六度当中的精进。如果今生中精进的话,自然而然可以得到一种威力。有这样一种讲法,布施可以得到财富,持戒得以升天,安忍得相好,精进得威力。如果我们精进的话,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一种威德。或者经常帮助别人,或者放生护生,也可以得到威德。还有的人出资修破败的佛塔,给佛塔刷白漆等等,他也可以得到一些力量和威力,塑佛像绝对是可以得到威力的一种正因。】——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第31课笔录

问:在前行31课,上师仁波切在开示中的一个公案:灵裕禅师在临终时做的一首诗:"今日坐高堂,明朝卧长棘,一生聊已竟,来报将何息?""来报将何息?"这句中"报"指的是什么?

答:个人理解可能是果报,或者后果。(正见C1)

问:灵裕禅师离开人世时,提笔作诗:"今日坐高堂,明朝卧长棘,一生聊已竟,来报将何息"怎么解释?特别是最后一句。

答:个人理解大概意思是,前面两句说明无常,后面两句警醒世人:一生很快就过去了,应该想想未来会去哪里(来世的果报何时会止息,何时获得解脱)。尊者是提醒世人,自己的境界其实已经跟高了。(正见C1)

问:"松赞干布依靠幻化的军队,征服了上至尼泊尔、下至中国的大片领域。"幻化的军队,该怎样理解呢?因为一般如梦如幻是在胜义谛下的描述。

答:此处幻化的意思就是化现,是菩萨化现出来的军队,比如你很饿,没东西吃,菩萨化现出一碗饭给你,这碗饭就是幻化的饭。(正见C1)

问:"当时佛陀在耆阇崛山石室中,坐禅入普济三昧。帝释天见到佛后,稽首作礼,至心皈依佛法僧三次......帝释天的神识因此回到原来身体中,五德还备,复为天帝。"请问法师,"五德"此处具体指哪五德?

答:可以理解为天人堕落之时五种衰相的反面。【六欲天的天人,无论生在哪里,都要感受死亡的痛苦。每个天人临死时会有五种死相:

第一、以前身体的光芒可照射一由旬或一闻距,而当临近死亡时,这些光芒全然消失。

第二、以前怎么坐在宝座上,也不会觉得不乐,此时不愿意坐上宝座,而且甚感不适,心里也是老大不高兴。(有些修行人总是坐不住,今天到这里吃饭、明天到那里吃饭,一直不愿意呆在家里,也许这是人间的一种死相吧。)

第三、以前天人的花鬘多久也会不枯萎,但接近死亡时,这些花鬘全部凋谢。

第四、以前天衣穿多久也不会沾上污垢(不像有些人,新衣服穿一两天就脏得要命),但临死时,天衣陈旧、沾满垢秽,变得脏兮兮的。

第五、以前天人身上不会流汗,此时也开始出现汗水。(这些天人五衰,不同经典也有不同说法。)】——以上是《前行广释》当中对天人之苦的讲解。(正见C1)

问:加行31课,转轮王统治的四大洲,是人生活的区域划分的吗?

答:四大部洲应该比目前凡夫能感知的地域要大。(正见C1)

问:《加行教材1》第327页,有一首诗:"花开满树红,。。。。唯余一孕红,。。。。"上师对诗的解释已经很清楚了,这里的"孕"是古文的用法吗?只是"朵"的通假吗?

答:原文确实是孕,个人理解是不是说种或者根的意思,或者说一个含藏的东西。(正见C1)

关于世间尊主、天人等

问:学习31课时有个疑问,有一段话,佛经中记载,帝释天临命终时,以神通观察,知道自己将转身为陶师家的驴。天人也无常的,我知道,可他们怎么也会转生旁生?

答:天人也是六道众生之一。相续中有很多六道众生的业,六道众生的业在每一个众生相续中都有。所以天人的业如果受尽了,旁生的业成熟的时候,就会转旁生。天人他是众生,也是个凡夫,不是圣者,也会死,死了之后,转天也不是说永远转天,死了之后转天,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当时皈依三宝的,死了之后就一定会投身旁生。但因为有了殊胜因缘的缘故,死了之后重新再恢复天人帝释的身份。所以,他是无常的,也会转旁生,是六道之一,相续当中有很多六道的习气。(生西法师)

问:请问天人和仙人有什么区别?

答:有时天人和仙人差不多一个意思。有时天人是指欲界天的天人,比如三十三天和四大天王天等等。仙人,是指在人间修行苦行之后获得了一些能力的人,称之为仙人,如苦行仙,五通仙,身份还是人,还是在人世间,还不是天,但是他通过修持禅定等之后,获得了某些能够飞行等等的功能。在汉地的一些传统当中,天人、仙人差不多是一个意思。但是,在印度佛法当中天人和仙人有时候有差别,有些时候是一个意思。(生西法师)

问:前行第31课,《解忧书》云:"大仙具五通,能行于虚空,然而却不能,诣于无死处。"之后又引用了公案:"《法句譬喻经》中有这样一则公案:佛陀在王舍城时,城中有梵志兄弟四人,个个都获得了五通,可令天地倒置,日月无光,移山倒海,无所不能......"

佛学大辞典解释:大仙:【大仙】梵语mahars!i。又作大仙。即佛之敬称。行道求长生之人,称为仙;声闻、辟支佛、菩萨等亦称为仙。佛为仙中之极尊,故称大仙,或称金仙。又凡已达到一切诸波罗蜜功德善根彼岸之人,皆称为大仙。

请问法师,佛学大辞典中大仙是佛的敬称,而《解忧书》中的"大仙"和后面的公案,好像再说有神通的仙人,怎样去圆融?

答: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当中有不同的含义,比如"打"字,打电话、打字、打出租、打酱油,意思都是不同的。(正见C1)

问:请教您 31. 32课内容:世间尊主中的仙人是什么身份?属于天界?是否原论的第一段讲天界的尊主,第二段讲人间的尊主?天神和天人有什么区别?

答:有些可能属于天界,有些可能属于人类。世间尊主包括天界和人间。天神和天人是一个意思,有些时候天神和天人是一个意思。(正见C1)

问:加行31课,仙人是什么意思?

答:就是一类具有修行的众生。(正见C1)

问:加行31课,梵天是初禅的最高层天,帝释天是忉利天的天主,大自在天是色界的最高天,那么遍入天怎么理解呢?

答:有些场合的遍入天是外道的观点,具体处于什么位置不太清楚,有些外道的描述是比较夸张的。(正见C1)

参考资料:

【梵天主要是初禅天的天主,帝释天主要是三十三天的天主,其他的大自在天、遍入天等等,分别都是属于欲界的天主,也有说法说大自在天是属于色界天的天主,这有不同的讲法。】——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第31课笔录

【在印度人的信仰中最崇拜的几个天神是梵天、帝释天、遍入天、大自在天等等。这个都是他们最崇拜的,现在也是很崇拜这些。

佛教中说这些天人是通过修持善业,可以转到这种梵天、帝释天当中。对这个事实本身,佛陀也好,佛法当中也是客观上存在,我们也承认。

有些梵天、帝释天、大自在天也是佛菩萨的化身,有些是通过修持善业形成的。

还有一些外道观点中的大自在天、遍入天是不存在的。因为他们所谓的大自在天、遍入天等等,是具有恒常不变的自性,是常依的一切万法的造物主等等。这种赋予了这么多便利条件的大自在天,在中观当中经常被破斥是不存在的。因为这是外道的错误的观念加在所谓的大自在天的天神上面。

但是通过业力形成的,有一定的威力的大自在天是存在的。大自在天本身不是造物主,也是无常的,不是唯一的。外道观点中的造物主、恒常又唯一、又是作者又要起作用的大自在天不存在。

有些天人是属于善业形成的,的确是天神,他有一定的能力,但是他不是皈依处。还有一种是佛菩萨化身,我们可以作为顶礼处和皈依处。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大自在天等,但其实是观世音菩萨或其他的佛等等的化身,对这些天神我们可以皈依,可以念诵他们的咒语。还有一些是通过众生的遍计造出来的,被赋予了很多周遍、恒常、唯一等等特点,这些天神是不存在的。】——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第31课笔录

问:在前行31课当中,提到的梵天,生西法师辅导的时候说是指初禅天,弟子查了一下,初禅三天包括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本课当中的梵天到底指哪一个呢?

答:通常指大梵天。(正见C1)

问:帝释天,是又名三十三天或者忉利天?

答:帝释天是三十三天(忉利天)的天王。(正见C1)

问:前行31课中,提到了帝释天的下堕。师兄们有个感觉,好像天人下堕都是堕入三恶道,请问法师,是不是也有下堕到人间为人的?

答:堕落为人的情况也有。(正见C1)

如何理解以战争扩张疆土

问:31课讲藏地许多国王是诸佛菩萨的化身,为什么还去战争扩张疆土?

答:如果是佛菩萨的化身,他们所做的事情都是对众生有利益的。我们作为凡夫人,通过凡夫人的思维很难理解他们的菩提心、悲心、智慧到底清净到什么程度。所以,如果是佛菩萨的化身,他去扩张疆土,都是通过菩提心、慈悲心,还有对众生的饶益的心去扩张疆土。松赞干布国王也讲了,他为了统治,为了让很多人听话,也杀了很多人,但是很多人是他自己幻化的,实际上杀掉幻化的很多人来警戒很多人不要去犯法。还有,即便是他们杀了这些人,他是佛陀的化身,也可以通过他的能力,把这些有情超度的。格萨尔王在降魔的时候,两军作战之后,打完仗之后,有一件事情是必须要做的,就是超度自他双方战死的战士,把他们都引到净土中去。所以,扩张疆土也有一般的世间人通过烦恼心扩张疆土的,也有是通过慈悲心善巧方便去扩张疆土的。扩张的疆土如果对以后的众生修行佛法有大利益,对佛法的弘扬有大利益,而且他有能力驾驭这个问题,也可以超度这些众生,那就可以做。所以,他的扩张疆土和凡夫人的扩张疆土不一样。就好像说这个人是佛菩萨的化身,为什么要赚钱呢?好像觉得佛菩萨化身就不应该赚钱。他是可以赚的,关键他是以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智慧去赚钱。他如果是为了利他去赚钱的,为什么不可以?!凡夫人也在赚钱,但他是通过贪心去赚钱的。所以,很多事情看起来相似,但是不相同的。我们要辨别,佛菩萨的化身一定有他的境界。按照佛菩萨的超越凡夫的境界去做这个事情,一定是为了利他。(生西法师)

问:在汉藏历史上,有许多佛菩萨的化身示现为帝王,如藏地的松赞干布,都曾亲自到战场上杀敌,那他们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发动战争,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发动战争呢?

答:有些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化现的帝王,当时确实发动过战争,但诸佛菩萨的化现肯定没有自相烦恼,不会执著自己的国家而消灭别人的国家。《大圆满前行》中也说过,松赞干布在位期间,虽然守护了南赡部洲三分之一的国家,却连一个众生的一个汗毛孔也没有伤害过。

这些皇帝尽管发动过战争,但应该是佛菩萨为了利益众生而示现的,就像格萨尔王一样。据非常可靠的经论和上师教言中记载,格萨尔王是莲花生大士的意化身,也是文殊菩萨的化现,虽然《格萨尔王传》里面处处都有战争,但法王如意宝也讲过,这是在众生面前的一种示现,实际上他并没有自相的贪嗔烦恼。(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

参考资料: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第93课:【从前,新疆地区的两个沙弥,修持文殊法十二年,终于面见了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对他们说:"你们二人与我没有缘分,你们生生世世的具缘本尊是观世音菩萨,菩萨现化为吐蕃国王松赞干布的形象,你们去亲近他吧。"于是这二人便前往西藏。

他们虽不知吐蕃到底在何处,但还是凭着对观世音菩萨的信心,终于来到了拉萨。他俩在药王山后面,看到尸骨横陈,血流成河,遍地都是割了头的、剜了眼的、砍了手的、剁了脚的,惨不忍睹。

他们小心翼翼地打听:"这是什么原因?"人们说:"这是国王下令惩治的。"二人听了特别害怕,心想:"这位国王肯定不是观世音菩萨,我们也很可能被惩罚,还是赶快逃走为好!"于是转身就往回逃。

国王以神通知道二人要逃,便命大臣骑马追赶。这两个沙弥发现有人追来,吓得心惊胆战,更加拼命地跑。后面的人则拼命地追,最后把他们抓到了,带到国王面前。

国王问他们为什么跑,他们把事情的原委如实说了。国王问他们想不想见阿弥陀佛,他们说想见。国王就将二人带到一个草地上,解开缠在头上的绸缎,露出阿弥陀佛的尊容。国王说:"这就是阿弥陀佛,我是吐蕃国王,你俩不必害怕。"

他们惊魂未定地问:"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的怙主,可你为何涂炭生灵、滥杀无辜呢?"

国王回答:"由于藏人刚强难调,所以我才显示幻化。但我下命令砍杀的那些人,全是我自己幻变的。实际上,我本人对一个众生的一个汗毛孔,也从来没有加害过。"

随后,国王问他们想获得什么样的悉地。他们二人仍心有余悸,便托辞说:"我们身心已疲惫不堪,只想赶快回家。"国王就给他们一人一袋沙子,让他们头枕着沙袋,好好睡上一觉。当他们一觉醒来时,已在千里之外的自家门口了,袋里的沙子也变成了金沙。这两个沙弥因对菩萨的行为产生邪见,故即生中没有得到什么成就。这个故事,在《西藏观世音》这本书中有广述。

其实,有些人刚好有善缘遇见一位善知识,但因为前世的恶业和暂时的因缘,对其行为产生种种邪见,以至于自己得不到法,这种情况十分常见。要知道,在依止善知识时,若对其言行全部特别尊重,对自己的今生来世有非常大的利益;但如果不能这样,反而用另一种态度来对待,这也会变成修行的违缘。

国王松赞干布,实际上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他执掌西藏雪域国政,统辖了局部的四部王国,征服了边境所有军队......成办这样广大的事业,他连一个众生的一个汗毛孔也没害过,那么如今,我们只是维持虫穴般的小小家庭,又怎会没办法不害众生呢?"】

问:请问顶生王统治南瞻部洲等四大洲是否依靠战争,如果依靠战争是否有果报?

答:顶生王是一个非常顶级的金轮王。在《俱舍论》当中讲了,金轮王统治四大部洲不需要发动任何战争,什么都不需要发动,只要他的轮王七宝一升空,一降临到其他国家的边界的时候,其它国家的人自动臣服,心悦诚服的臣服,而不是被迫去接受。的的确确转轮王的威德力特别大,众生看到他自然生起信心,自然而然愿意听他的话。所以,顶生王这些金轮王在统治四大部洲的时候,不需要流一滴血,不需要发动任何战争。银轮王要差一点,他统治三洲的。铜轮王统治两洲,铁轮王统治一洲,有些时候只要到达就可以,有的时候只需要把战争摆开就可以了,不需要打仗,反正没有一个是需要打的,所以不需要依靠战争,既然不需要依靠战争,那也不存在依靠战争、发动战争之后的果报的问题。(生西法师)

有关修行

问:最近在修寿命无常,有时候看书思维法义的时候,有一点无常的觉受,但是一旦放下,几天以后就什么感觉也没有了,更谈不上在生活中应用了,要从头修起才行。请问师父怎么才能有稳定恒常的无常观?

答:增加训练。就像说你知道如何使用步枪,但是你的枪法还是不准,为什么?因为练得少。你知道如何投篮,但是你打篮球投篮命中率还是不高,为什么?因为练得少。(正见C1)

问:所有世间尊主都会示现无常,凡夫也都了解这一点,那为什么在行为上和修行人有很大的不同?

答:凡夫人的了解,只是泛泛的、大概的、肤浅的了解。修行人的了解是刻意的、深度的了解。修行人是刻意地作为一种修行的方式去了解,认识得很深刻,这样对他的心的转变、习气的转变、执著的转变的力量就大。我们在讲无常的时候,也经常提到所有的人都知道自己会死,但是他还是会耽着轮回,为什么?他对自己要死这一点,第一是轻描淡写的;第二是对于自己什么时候死,很快会死这一点没有概念;第三是死亡时什么才有利益,只有正法才有利,这一点他没有想到。所以,同样都是注定要死,但是修行人修死亡无常力量就大。同样道理,世间尊主、世间无常也是一样的。修行人思维的世间尊主的无常,思维的层面特别多,每一个都是深入到自己,对自己出离轮回、修解脱道方面有关的都思维。而凡夫人只是大概想一下,皇帝也会死,至于其它的深入的东西就没有想到。这就是二者通过修行的不同导致的结果不同。(生西法师)

问:弟子观修了暇满难得之后,不时会生起厌离心,不是想出家,却不懂得如何处理自己与家人的关系。而观修完无常之后,对世间一切都产生厌倦感,对身边的人生不起悲心,只是想要远离他们。弟子如何圆融处理,这样是不是应该多修悲心菩提心?

答:我们在观修的时候,应该抓住要点,观暇满和观无常是为了让我们放松对今生的执著,引发我们修行佛法的正念。所以当我们生起无常和暇满难得的感觉时,应适时地把注意力放在修正法上面,一定要修正法。而其他的东西我们要弱化它。比如说导致不知道怎么和家人处理关系或者对世界厌倦,此类问题我们要弱化。我们修的时候要强调解脱道的重要性,一定要用这个修正法。

可以修悲心,因为我们学到悲心、菩提心的时候,可以用悲心、菩提心来对治自己的厌倦,这个厌倦有时候的确会对自己的修行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我们修法不是为了伤害众生,修无常只是让我们懂得怎样用正确的心态和家人相处,而不是说看到一切都讨厌。如果我们看到一切都很厌恶,从某个角度来讲这不应该是修无常、修暇满应有的心态。应该更有智慧,对修行正法方面有很强烈的兴趣,对身边的人应该和睦相处。既然是无常的,我们就应该好好抓住这个机会,通过佛法、通过好的事情去利益他们,通过正确的方式利益他们。如果生起厌恶感,让别人感觉不高兴或感觉厌烦,这就需要调整了。(生西法师)

问:粗大无常和细无常的区别,《前行》中讨论的是粗无常对吗?通过粗无常已经可以了知万法无常了,为什么还需要观细无常呢?

答:粗无常是比较明显的、分段的,比如说人死了、杯子打碎了、现在到了秋天马上进冬天,这些都是比较粗大的无常。细无常就是表面上看起来不动,比如杯子放在这好像是好好的,但是它内部在不断地生灭,这个叫做细无常。细无常一般我们肉眼看不到,粗无常肉眼可以看到的,很明显的。《前行》中所讨论的全都是粗无常。通过粗无常可以了知万法无常。为什么要观细无常呢?二者引导我们的心的作用不一样。粗无常主要是让我们放弃对今生的耽执,好地修出离心,细无常是要让我们在更细微的地方来观察无常生灭,有助于我们的心更细微趋入到空性的梯阶。因为我们的心现在太粗大了,要逐渐逐渐地变细微,最后要让它消失在法界中,所以为了让这种情况出现,我们要观细无常。而且观细无常更加能够帮助我们了知整个世界没有什么可以耽著的,粗无常帮助我们产生出离心足够了,但如果在这个情况下了知细无常,我们的出离心会更细,修法的信心、状态会更好,而且通过细无常可以进入到空性的修法,作为一个方便、一个梯阶的作用也很明显,二者作用不相同。所以观了粗无常要进一步观细无常,层次不一样。(生西法师)

问:所有众生都会死亡,福报大的可以升为天人,为何不再转身为人继续修行,不是说只有人身才能修行成就吗?

答:福报大的人可以转为天人,但是要转为修行的人身,福报应该更大才行。所以他能够转为天人,不一定能够转成人继续修行,这方面是两回事情。世间的福报,天人大。修行的话,暇满人身的福报更大,需要更大的福德才能转为暇满人身。不是想转就能转的,需要很多因缘,要发愿成为暇满人身,否则,虽然修了持戒、布施等,可以转为天人,但转为天人没有修行的身份,这个方面显然福报不够大。(生西法师)

其余疑问

问:既然有五神通,为什么不能避免死亡,比如知道今天出门会死,那不是可以选择不出门吗?

答:五神通,还是有烦恼摄持的。有五神通,可以成办一些事情,但也不是遍智。死亡是一个人的气数或者业力,即便有五神通,如果有横死的话,也许可以通过神通的方式避免,不出门就不会死。但是,如果生命尽了,你会看到,明天要死,不管出门不出门都要死,还是会死的。有五神通只能够避免一些我们看不到的一些因素,但是真正死亡到来的时候,五神通是没有用的。你看到了又怎么样,是可以看到,看到了明天要死,但是看不到解决的方法,无论如何横竖都是要死的,这个时候就没有用。有时如果真的要死了,五神通就会失灵,自然而然它就没有作用了,就看不到了。这个情况也有。五神通也不是这么自在的。目犍连尊者他的神通那么大,业力成熟的时候神通也用不上。业力成熟的时候,很多时候不管用,医生的医术不管用,医药也不管用,神通也不管用,如果真要死亡,这些都帮不了忙。所以有五神通也绝对不能避免死亡。(生西法师)

问:昨天我们在共修第31课的时候,有师兄对于上师所讲述的"法王赤热巴巾时期,在印度恒河岸边竖立起一块铁碑,作为印度与西藏界限的标志,而且他也收服了印度、中国、格萨、达苏等许多国家作为附属国"提出了疑问。因为在我们接受的传统历史教育中,那个时期是唐朝,正是中国在历史上的强盛时期,所以,如果说是西藏(吐蕃)收服中国作为附属国,会让人觉得有违历史。师兄们不理解上师为何这么讲(在光盘中和法本中都是这么讲的),所以我写这封邮件来咨询法师,请法师帮忙解答这个疑问。

答:个人理解相关场合提到的国家也可能是有对应的某种范围,具体个人不太了解。而如果学习一下唐史就会知道,当时的吐蕃实力是非常强大的(版图也非常辽阔),唐朝在安史之乱(755-763年)过后实力就相当弱了(有资料说安史之乱过后唐朝人口只有开元年间的1/3)。此处重点在于观修无常。(正见C1)

参考资料:

【而且他也收服了印度、中国、格萨、达苏等许多国家作为附属国。从此之后,每逢新年宴会,各国使臣需要在同一天内聚会拉萨城,举行献礼进贡等等仪式。

赤热巴巾的威德力也是非常大的,他让很多国家作为附属国,向他进贡。当然,有的进贡是一种怀柔政策,有的是因为被征服了必须进贡。不论如何,新年宴会上各国使臣都要在同一天内在拉萨集会,举行献礼进贡等等的仪式。】——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31课

问:本课中提及藏王统辖了南瞻部洲的三分之二,这实在是太夸张了,成吉思汗可能也没打下那么大块的领土吧!这个应该怎么理解?

答:这个自己也不太理解,也许作者有其他的密意,此处主要是在说明无常的道理。(正见C1)

参考资料:

【(文殊菩萨的化身)天子赤松德赞在位期间,也统辖了南赡部洲三分之二的领地。

赤松德赞在位期间,从佛法的角度来说,他迎请了静命论师、莲花生大士、布玛曼扎等等,真实地将佛法在西藏建立起来,弘扬了正法。松赞干布时期主要是修寺庙,翻译了少量经续,真正的僧团,佛法的弘扬还没有开始,后来赤松德赞期间开始大规模弘扬。从政绩来上看,赤松德赞统辖了南赡部洲三分之二的领地(南赡部洲有很多种说法,有些认为是指整个地球,有些认为是指印度;三分之二的领地可能就是比较大吧,是不是三分之二也有些不同的观点)。】——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31课

问:在学习前行第31课的时候,讲记中说:"道教长生不老,仙人之永恒不死,只不过是时间长短而已,实际上都不能不死。"对于这句话有师兄有疑惑说"道教的观点是永恒不死的",对于师兄的观点应该怎样正确引导解答呢?

答:如果没有出离轮回,在轮回当中不存在永恒不死的情况,轮回就包括六道,地狱、饿鬼、旁生、人、阿修罗、天界,六道都有死亡,乃至很多天人寿命很长,最终也有命终的时候,在轮回当中不存在永恒的情况。某些道教的行者自己可能认为他们可以永恒不死,但那只是他们的想法,如果以佛教的观点来衡量,如果没有出轮回,是做不到的。(正见C1)

问:前行31课问题,关于寿命无常的科判,第一个思维外器世界而修无常,第二个思维内情众生而修无常,是否理解为第一个是从无情的角度,第二个是从有情的角度;第三个思维殊胜正士,第四个思维世间尊主,殊胜正士是从出世间的角度,诸佛菩萨是超越六道轮回的,而世间尊主是从世间的角度,世间就包括三界六道,处于轮回当中的一切众生。第五个思维各种比喻,第六思维死缘不定,整个科判,是一个由大到小,由粗到细,逐步思维的过程,弟子这样理解妥当吗?

答:个人觉得某种角度可以理解为由整体到局部。(正见C1)

问:恩扎布德国王应该是世间尊主,同时又是殊胜正士吧?

答:对。(正见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