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前行》第026课20200802

目录

  1. 名颂解释

  2. 思维数目差别

  3. 睱满人身与珍宝人身

  4. 其余疑问

名颂解释

问:阿弥陀佛!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加行第26课的四个名词解释不太清楚,请法师解答一下。什么叫相似者?灾祸者?无心者和空返者?

答:相似者就是获得相似人身的;

灾祸者,因为不修持殊胜的佛法缘故,在今生当中造了很多罪业,所以这个人就成了灾祸者;

空返者,虽然得到了人身,但是没有得到任何的佛法实义,乃至于空空而来空空而返,来到人间什么都没有获得,空空荡荡的相续,死去的时候也没有得到任何的功德空空而去,这就叫空返者。

这四个词其实都是指得到暇满人身之后没有好好地修行,没有得到佛法的功德利益,因此安立了这几个名称。(生西法师)

还可参考:

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26课:

普通人身还有其它的名称(通过他所具有的法相或者很多不同的侧面来定义),其中一个特征是"相似的人身",我们叫他相似者。为什么叫"相似"?因为这个人身没有办法让你今生后世的利益最大化,你还没有真正发挥人身的最大潜力,只是相似地获得了一些安乐而已。其实,我们人身只能得到这一点吗?不是。我们之所以和旁生等其他众生不一样,是因为人类的潜力很大,可以在身体和智力的基础上,追求解脱、发菩提心、安住空性等等,这种潜力完全可以发挥出来。

但是,如果只是停留在追求一些普通的世间法上面,只能叫相似者——你做的是相似的事情,获得的也只能是相似的利益而已。在世间中得到了再多的财富、再多的名誉,也只是相似的安乐,是暂时的,死后不可能带到后世。从这个方面来讲,普通人身称为相似者。

也叫灾祸者。为什么?因为如果你没有认认真真地用普通人身修持善法,在追求世间八法、轮回安乐的过程中,通过贪嗔痴会造罪业,其实就成了灾祸者。你会造下招致后世灾祸的很多条件,种下很多灾祸的因。在今生以及业引发的后世中,都是伤害自他。因此,不是利益者,而是灾祸者,普通人身也可以从这上面安立。

也叫无心者——看起来像一个人,但是没有最核心的东西。不管外表上看起来像不像人,或者即使很像人,比如有些蜡像非常像人,但只是"像"而已,为什么呢?缺乏最重要的东西——心识。没有心识就不是一个真实的人。你虽然获得了普通人身,但是不追求解脱道、不追求出离,就相当于没有心一样。明明可以获得殊胜解脱,但是你不去追求。不管佛陀和上师怎么劝你,但是就像《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讲的,你就像石头和铁球一样没有心,怎么讲轮回的过患你都无动于衷,根本没办法打动你,好似铁石心肠,那么你这样是不是一个没有心的人呢?怎么让你用这个暇满人身去追求最大的利益、追求解脱,你也听不进去。从这个方面来讲,就是无心者,跟一个没有心的人说解脱道是没有办法起到作用的。

总之,如果只是追求现世利益,就相当于是一个无心者。他没有追求解脱,就像人最核心的东西——灵魂、心识没有了,就不算是一个真实的人。普通的人身如果不追求解脱,不知道除了现世的名闻利养之外,还有一种状态叫解脱,叫自利利他,叫彻底觉悟、让众生觉悟,是完全没有伤害的解脱状态。如果对这些不了解、不追求,不去种下解脱之因的话,那就是无心者。

然后是空返者。空返者白白获得了人身,就像下面讲的,到宝洲去取宝藏,但是到了之后什么都没有拿,逛了一圈就回来了,这叫空返。明明可以得到很多利益,但是你错失掉了,就叫空返者。

你获得的人身是可以修持更多利益、可以让你生生世世获得大宝藏。在生生世世中,如果你发了出离心、菩提心,修了很多殊胜善根的话,这种善根可以让你究竟成佛,或者让你获得菩萨的果位、获得解脱。即便是在还没有获得解脱道之前,你现在如果能够精进地修持善法,也会在生生世世中获得人天善趣,获得很多殊胜的受用,这些都是可以通过你现在的人身去争取、做到的。

通过短时间的投入,可以获得很大的利益,但是你就是不做、放弃了、空返了。你明明可以得到的却不做,相反还对追求解脱的人冷嘲热讽、打击、挖苦等等。不仅自己不去追求更大的利益,反而阻止别人去获得,这就是空返者、无心者、灾祸者、相似者。我们得到人身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像佛经中讲的"趋向宝洲,空手而回"一样,是很愚痴的做法。这个愚痴并不是世间的愚痴,是不了知真实义愚与业果愚,不知道有解脱道,从这个方面讲,就是空返者。】

问:《前行》里面的这段话有部分不理解:对此深思一番之后,想到自己如今已获得了真实暇满,应当感到无比欣慰、喜悦。如果暇满的所有功德十全十美,那么从今天起就已实现了所谓的珍宝人身。假设还有缺憾不足,那么即便世间法方面聪明伶俐、智勇双全,但也不能称得上是珍宝人身,只能算是普通人身,或者称为相似者、灾祸者、无心者、空返者。这种人就像手握如意宝却无义空耗,或者已到珍宝金洲却空手而归一样。如颂云:"获此人身宝,得摩尼难比,诸无厌离人,岂不见空耗?遇殊胜上师,得王位难比,诸无恭敬者,岂不视等伴?求发心律仪,得官位难比,诸无悲心者,岂不见抛石?得续部灌顶,轮王位难比,诸无誓言者,岂不付东流?见心性本面,见诸佛难比,诸无精进者,岂不见迷乱?"

请问,什么是相似者、灾祸者、无心者、空返者?

**答:

  1. 相似的意思是不真实,不是真正的暇满人身。**

** 2. 很容易饱受各种痛苦、灾祸。**

** 3. 缺乏圆满的善心。**

** 4. 好像去了宝洲却两手空空返回一样,没有得到很大的利益。**(正见C1)

问:如何理解"岂不视等伴"?

答:个人理解可能是说,如果把善知识看作和自己差不多(等)的人,缺乏恭敬心,就不太合适。(正见C1)

还可参考:

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26课:

但是遇到殊胜的上师比这还要殊胜,"诸无恭敬者",本来要恭敬上师的教义,依教奉行,对于加持、转变我们的相续,上师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如果不恭敬殊胜的上师,"岂不视等伴",难道只是把上师看成朋友去对待了吗?如果一直看成朋友你怎么得到殊胜的加持呢?没有办法获得佛法上的利益。一分恭敬一分加持,如果只是当做朋友,你可能对朋友那么恭敬吗?因为你觉得和他平起平坐,这样没有什么恭敬的成分在里面,如果你恭敬上师,你愿意依教奉行,恭敬状态中容易产生功德。"岂不视等伴",难道不是把他看成一个和自己平等的伙伴吗?等伴就是和自己平起平坐的朋友、伙伴关系。如果你这样就得不到加持,所以这方面也是一种歧途。】

问:如何理解"岂不见抛石"?

答:意思是将菩提心将抛弃石头一样舍弃是不应该的。(正见C1)

还可参考:

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26课:

"诸无悲心者,岂不见抛石?"没有求发心、求律仪的大乘行者,如果内心没有生起悲心,没有坚固和保护好悲心。"岂不见抛石"难道不是像抛石头一样把这些发心、律仪抛掉了吗?

为什么没有悲心和抛弃发心律仪有直接的关系呢?第一,菩提心是建立在悲心的基础上。《入中论》中刚开始已经讲到了"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所以说,大悲心在修行过程的初中后都是重要的。最初的时候像种子一样,中间的时候像水一样,最后的时候像果实一样受用。所以初中后都很重要。你把悲心抛弃了,相当于根基没有了,抛弃了,那哪里还有什么发心?哪里还有什么菩萨戒?所以悲心是一定不能抛弃的。

没悲心者还有一个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遇到了某某人反对你学佛,到处给你造违缘等等,悲心不强烈的话就会想,这个人我以后再不度化。如果你没有悲心,没有容忍别人的悲心的话,很容易就把发心抛弃了。所以说如果你对一个众生舍弃悲心,整个菩提心的基础就没有了。所以从这个方面也可以解读。】

问:我在学习第26课的时候遇到了问题,想请教您,上师在说法的时候,提到:"如颂云:'获此人身宝,得摩尼难比,诸无厌离人,岂不见空耗?'"这里"得摩尼难比"是什么意思呢?

答:比得到如意宝(摩尼宝)还要难得。(正见C1)

还可参考:

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26课:

第一个颂词讲"获此人身宝,得摩尼难比",意思是获得如珍宝般暇满的人身远远胜超得到摩尼宝,获得摩尼宝无法与获得暇满人身的利益功德相比拟,得到暇满人身更为殊胜。如果不去思考理解,就会觉得摩尼宝多好呀,得到摩尼宝之后祈祷什么都会有,追求的东西都会有,也不会生病了。得解脱没有什么感觉,还是摩尼宝殊胜,不要说摩尼宝,现在能赚一千万美元,都会选这个。能得到一套很好的房子就满足了,比得到人身要有价值得多。因为不做比较观察,就会觉得得到人身没什么难度,也没那么大的功德。如果深入思维之后,就知道获此暇满人身,比得到摩尼宝要殊胜得多。】

问:前行第26课中,"彼等仙人胜幢相"如何理解?

答:【修行山王极稳固,彼等仙人胜幢相,无论在家或出家,即是珍宝之人身。通过听闻善妙法门、思维其义、安住于瑜伽中而调伏自相续,尔后劝勉他人行持善法,披上解脱大铠甲,这就是持大仙人(佛)之胜幢者。并非仅仅身著出家装束就称之为仙人胜幢。若自己如是精进闻思修,劝人行善,则无论是在家身份还是出家形相,都称为珍宝人身。《德藏经》中云:"德藏,若能以广闻圣教、思维彼义、无惑修持而行瑜伽,亦能劝勉他众行此,则是天等世间之殊胜庄严,称为具义暇满,又称珍宝人身。"《中般若经》云:"善贤,任何菩萨自己行善并劝勉他人行善,即成为具义暇满人身,受到诸佛赞叹、称颂、恭敬。"】——《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正见C1)

思维数目差别

问:顶礼法师!在暇满难得中思维数目差别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饿鬼众生犹如恒河沙,旁生犹如酒糟,阿修罗如弥天大雪。我想问一下,对这个酒糟我从小到大见得很少,是不是阿修罗的数目比旁生要多?或者说饿鬼众生与阿修罗的数目是差不多的?弥天大雪的数量也是非常大的。

答:这个意思是这样的,酒糟主要是从它的密度来讲的。密度越密,众生就越多。大雪的密度不如酒糟的密度。漫天大雪看起来很大,但是它的密度比酒糟的密度要小很多。这个比喻还是说旁生比阿修罗要多。但是它所取的方面,不是说酒厂很少,酒糟就更少。是从酒糟本身密度很大来回答,一个接一个地挨在一起。旁生的密度也很大,密度越大,数量越多。是从这个方面做比较。(生西法师)

问:地狱、饿鬼、旁生、人、阿修罗、天人,具体的数量比例是多少?

答:没办法衡量具体的数量比例。首先要知道他们的总数,然后再说各占多少比例,这是没办法比的。总而言之,地狱的数量最多,饿鬼其次,旁生排第三。阿修罗可能比人少一点,也有的讲阿修罗可能要多一些,人可能要少一些。天人最少。一般从这个侧面来讲是这样的,比例大概是这样子。按照暇满难得的比喻来讲,大概是这样。但具体的比例,到底是一百比一吗?这个佛陀没讲,没法知道。(生西法师)

问:地狱众生犹如大地的微尘,饿鬼众生如恒河沙,旁生犹如酒糟,阿修罗犹如弥漫大雪,而人及天人仅仅如指甲微尘,是不是阿修罗比旁生要多?

答:阿修罗不是比旁生多。旁生犹如酒糟一样,酒糟是很密的,酒糟是非常非常挤在一起的很密很密的,从它的密度来看,比大雪的密度要大得多了,大雪中间有很多缝隙,旁生的密度要比阿修罗的密度大,是从这个侧面来讲的,而不是从它的范围来讲。从密度来讲,旁生犹如酒糟一样很密集,大雪虽然多,但是不是那么密集,从这个侧面比较的。(生西法师)

问:随着人们证果,六道有情数量是不是一直在减少?最后六道有情是不是都变成佛了?

答:如果六道众生是有一定数量的,假设就定义六道众生的数量有100万兆这么多,救度一个就少一个,这样的话,总有一天一定会减少到没有了。但是佛法当中所讲的这些是没有办法衡量的。刚刚我们讲这个无量,是属于那种有量的无量,虽然名称叫无量,但其实还是有量的,它有一个数量,只不过超越了我们思维的范畴,叫无量。其实无量无边是有量的,有一定的数量的,只不过太多了。还有一种无量叫无量的无量,这种无量是没有数量的,不能用数字衡量,度一个少一个这种情况是不会有的,因为度一个少一个是已经假定有个数量了,所以度一个少一个,但真实的无量是没有数量的,没有数量就没办法安立度一个少一个。原则性来讲每个众生都有佛性,都会成佛,但是从总的角度来讲轮回没办法度尽。(生西法师)

问:佛经中把阿修罗道比喻为漫天大雪,那是否阿修罗道的众生比人天善趣多?

答:应该可以这样理解。(正见C1)

问:《前行》26课:"人身难得表面上是共同加行的基础修法,但如果更深层、更细致地去思维,其内容涉及方方面面的修行境界。"

末学想请教我应该怎样更深层的思维(麻烦举例)及人身难得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修行境界(麻烦举例)?

答:例如,人身难得可以引申出对解脱的向往之心,对众生的慈悲心,渴望忏悔业障积累资粮的心,渴望寻求善知识的心等等。(正见C1)

问:请问我有个朋友在文革时期毁坏三宝很多很多,但是后来他也学佛了,可是明知道自己罪业深,就是生不起来忏悔心,因为他的罪业太深了。请问这种罪业特深重的人想升起忏悔心却被业障压制不能升起的人,被称呼为什么人?

答:可怜的人。(正见C1)

问:地狱众生犹如大地的微尘,饿鬼众生犹如恒河沙,旁生犹如酒糟,阿修罗犹如弥漫大雪,而人及天人仅仅如指甲微尘。请问"酒糟"怎么理解有多少的量?多大的容器内的酒糟?如何理解?

答:【酒糟,别名红糟、酒醅糟、粕等等,是米、麦、高梁等酿酒后剩余的残渣。在某些地方,人们把酒渣叫做酒糟。酒糟也叫做甜酒,作为湖北的一道特色美食,深受当地人喜爱。在某些地方,人们把酒渣叫做酒糟。自谷物中蒸出酒精或酒精饮料后的残渣,用作家畜饲料。酿酒的余渣经过粗滤除去固体谷物后剩下的被溶解的残留物和细颗粒。】——以上是相关资料的介绍。具体的量个人也不太清楚,可以理解为非常大的数量。(正见C1)

问:末学在26课学习中,有以下这样一段文字:

此外,还有经典中说:"地狱众生犹如大地微尘,饿鬼众生犹如恒河沙,旁生犹如酒糟,阿修罗犹如弥漫大雪,而人及天人仅仅似指甲微尘。"

对"大地微尘"可以理解成三千大千世界的身法;时我可以大地微尘犹如酒糟

对"如恒河沙"可以理解为恒河里面所有的沙;

对"犹如酒糟"末学不知如何理解,"酒糟"是由米酿制而成,这里是理解成一瓶里的酒糟、一锅里的酒糟、还是把它放入三千大千世界这个容器里去观想?

对"如弥漫大雪"的理解上也同上面一样想不过来。

末学实在愚笨,想了多天也没理顺,请法师开示。

答:个人理解:酒糟是密密麻麻的,密度很大,所以此处主要是形容数量很大。

当大雪纷飞的时候,雪片的数量是非常大的,也是形容数量庞大。(正见C1)

问:前行广释26课中学习到,当下可以观察,一个蚁窝中蚂蚁的数量,就超过了南瞻部洲的人数。

如果依靠统计数目,一个蚁窝中几千万只蚂蚁,是超过了古代印度的人数。但弟子的疑惑是,如果依靠我们小范围的观察,就得出大范围的结论,是否不太严谨?(例如我们身边的人都是黄皮肤,但事实上还有白种人、黑种人。)那么现量观察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答:没有问题。一方面可能有比较大的蚂蚁窝,远远超过几千万只,数量确实超过了人类的总数。我们这里可以依靠圣者的教言作为正量,来进行思维,从而体悟人生难得。(正见C1)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前行》思维数量时,白天没有星星,怎么来对比晚上的星星和白天星星的数量呢?

答:有些时候黎明、天刚刚亮或者黄昏的时候,可以看到一两颗星星,比如天狼星等等。(正见C1)

问:请问上师在法本中讲:得人身的众生只有指甲上的土那么多,可是现在在地球上的人类越来越多,中国都有13亿之多了,那是不是众生修行的好了呢?以至于得人身的众生更多了呢?

答:人口数量增加,有的是恶趣众生转生的,有的是天界众生堕落的,有的人转人的,有的是他方世界众生转生的。有多种情况。(正见C1)

问:前行第26课:"地狱众生犹如大地微尘......阿修罗犹如弥漫大雪,而人及天人仅仅似指甲微尘。"如果要按照比喻的意义,那么各种数目的顺序是:大地微尘>恒河沙>酒糟>弥漫大雪>指甲微尘。有道友问弥漫大雪的数量应该比酒糟多,请问如何解释?

答:这种可能性是有的。(正见C1)

问:弟子在学习前行第二十六课时,读到有一句说旁生的数量如酒糟,阿修罗的数量如漫天雪花。然后产生了一个疑问,一般来说,阿修罗是归为善趣的,感觉酒糟和漫天的雪花相比,似乎雪花的数量远远多于酒糟。但是正常的情况是旁生数量远多于人类,人类的数量又远多于天人的。所以想请教法师,这里应该如何来理解呢?是不是酒糟有特定的密意呢?

答:阿修罗和旁生哪个多,我也不是特别清楚,个人理解,酒糟可能不一定指的是某一个酒糟那么小的范围,也许可以是很多酒糟在一起,旁生的数量也是很庞大的,比如老鼠,好像地球上就有四百亿只。(正见C1)

问:"旁生犹如酒糟,阿修罗犹如漫天大雪"该如何理解?

阿修罗的数量应该是比旁生少的,可是漫天的大雪,是漫天啊,不可胜数,比酒糟多啊。该如何理解呢?

答:个人觉得,一方面在某些时空点上阿修罗的数量可能超过旁生。另一方面,酒糟也可以有很多,无量无边,积累到一定数量的酒糟可能比漫天大雪更多。(正见C1)

睱满人身与珍宝人身

问:法师,您好,请问暇满人身和珍宝人身有何区别?

答:【甲二(认识暇满之自性)分二:一、总说;二、别说。

乙一、总说:

如是人分相似身,中等身及珍宝身。

乙二(别说)分六:一、宣说相似人身;二、宣说中等人身;三、宣说珍宝人身;四、当思正法之理;五、如是思维之功德;六、于业地修法具大义。

丙一、宣说相似人身:

不知善恶行非法,根虽具足相似身,

纵然转生于中土,亦为边鄙野蛮性。

《虚空宝经》中云:"以昔善业之因,既生于人间亦具足诸根,虽转生于恒行正法之境,却不知业与业之异熟,常步入不善道中造恶业,此等虽名为人,实乃庸俗之辈,死后将堕入无边恶趣之故。"

丙二、宣说中等人身:

佛说未入正法道,颠倒善恶贪今生,

散于愦闹外境中,蛮横放荡弃后世,

不求解脱虽闻法,非殊胜身中等性,

偶尔心向微善法,多时罪蒙慧眼故,

持相自他有何利?彼等在家或出家,

稍许胜过恶趣众,是故称为中等身。

《虚空宝经》中云:"于众生界中,未入正法或虽入正法,然因善恶混杂而行并沉于散漫中而使身语意蛮横放荡,勤造堕恶趣之罪业将堕入三恶趣之此等众生,亦蒙受佛大悲日光普照而具足久远后解脱之种子,故称为中等人身。"若善恶混杂而行,仅仅以精勤听闻词句则不能摆脱恶趣。《三摩地王经》云:"失毁戒律堕恶趣,彼以多闻不能救。"《涅槃经》中云:"迦叶且看,比丘提婆达多虽听闻受持经部如护地大象所负之担,却因不善业而堕于恶趣。"《双部经》云:"药部,任何众生临终时虽出哀号之声,然而除所造善业之异熟果外,无有其他能救之法。"又如颂云:"虽见佛出世,已闻犍槌声,亦闻寂灭法,然自未修持。彼人复言说:我心诚愚痴,随诸恶友转,以贪迷惑心,造作诸罪业。我曾依贪欲,杀害有情众,唐捐诸僧财,感受难忍苦。我以损害心,毁坏诸佛塔,亦言诸恶语,殴打自母亲。我今知以身,所造诸罪业,已睹生难忍,大号叫地狱。"

丙三、宣说珍宝人身:

佛说无垢之法器,最为殊胜之正士,

自在闻思精华义,调己劝他行善法,

修行山王极稳固,彼等仙人胜幢相,

无论在家或出家,即是珍宝之人身。

通过听闻善妙法门、思维其义、安住于瑜伽中而调伏自相续,尔后劝勉他人行持善法,披上解脱大铠甲,这就是持大仙人(佛)之胜幢者。并非仅仅身著出家装束就称之为仙人胜幢。若自己如是精进闻思修,劝人行善,则无论是在家身份还是出家形相,都称为珍宝人身。《德藏经》中云:"德藏,若能以广闻圣教、思维彼义、无惑修持而行瑜伽,亦能劝勉他众行此,则是天等世间之殊胜庄严,称为具义暇满,又称珍宝人身。"《中般若经》云:"善贤,任何菩萨自己行善并劝勉他人行善,即成为具义暇满人身,受到诸佛赞叹、称颂、恭敬。"

劝他人行善之方法,《广大游舞经》云:"诸有为法速毁灭,如空闪电不久住,汝于此世存活时,应当行持胜妙法。"或如大阿阇黎月称言:"最初必定于闻者,宣说布施教言等,此人堪为法器后,当说甚深之教授。"以此种方式劝人行善。如是暇满人身,总的来说可作为诸乘之所依,尤其堪为无上之法器。《虚空宝经》云:"虚空藏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何观待暇满?'佛吿虚空藏菩萨:'心为分别念迷醉而散乱称为系,息灭心之分别而住于自性中称为暇,圆满者即是了知心之自性,于真实义中心得自在,故称为暇满。"】

——以上是《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当中的内容,个人理解,有些时候珍宝人身可以理解为圆满的暇满人身。(正见C1)

问:请问法师如何多角度理解珍宝身和暇满人身的关系?除了前行26课里提到的珍宝身的两个定义(引导文原文以及心性休息教证),是不是可以简单理解为只要具足18暇满就是暇满人身,而具足34暇满的就是珍宝身?如果这样理解成立的话,如何与"34暇满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这个概念圆融?

或者理解为:暇满人身有很多不同的标准,而达到最高标准的就可以称为珍宝身,珍宝身同时也是暇满身,但暇满身不一定就是珍宝身。

是否还能从其他角度来理解这两者的关系?

(附:

1.引导文原文里珍宝身的定义:如果暇满的所有功德十全十美,那么从今天起就已实现了所谓的珍宝人身

2.《心性休息》教证里定义的珍宝身:"自在闻思精华义,调己劝他行善法,修行山王极稳固,彼等仙人胜幢相,无论在家或出家,即是珍宝之人身。")

答:通常来说暇满人身可以有不同的标准。达到比较高的标准就可以称为珍宝身。(正见C1)

问:第26课讲到"假如暇满的所有功德完整无缺,那从今天起,就已实现了所谓的珍宝人身。"下面又提到无垢光尊者对珍宝人身的定义"自在闻思精华义,调已劝他行善法,修行山王极稳固。"这两个关于珍宝人身的定义是否有不同呢?

答:个人理解:角度有所不同,但关联有所密切,有些时候一者可以包含在另一者当中。(正见C1)

问:顶礼法师,最近我们在学前行广释第26课,思维数目之差别,后面提到了"珍宝人身"。请问暇满人身与珍宝人身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答:有些时候是一个意思,暇满人身就像珍宝一样难得。(正见C1)

问:前行广释26课中关于"珍宝人身"与暇满人身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呢?末学理解珍宝人身是已经具足了稳固的暇满人身,并且能修持空性同时又能弘扬佛法,不知这样理解是否正确?

答:珍宝人身属于比较圆满的暇满人身或者说层次比较高的类别。(正见C1)

问:前行26课中关于普通人身的解释,我们学员中存在一些分歧,观点如下:

  1. 普通人身=相似者=灾祸者=无心者=空返者,五者之间相等,叫法不同而已。
  2. 普通人身包括后面四者,与后面几种是属于总分关系。

答:个人倾向于按照第一种来理解,有些是可以叠加在一个属性上的。就像说奥巴马=一个人=一个男人=一个父亲=一个儿子=美国总统=一个黑人。(正见C1)

问:请问第26课:"所以,得这种人身并不稀有,充其量只能算是普通人身,或者称为相似者、灾祸者、无心者、空返者。"其中的"相似者"、"灾祸者"、"无心者"、"空返者"如何理解?

答:相似者可以理解为仅仅是和暇满人身相似但并不具足实义。

灾祸者可以理解为可以理解为很容易饱受各种痛苦、灾祸

无心者是指缺乏圆满的善心。。

空返者指好像进了宝洲却两手空空一样,没有很大意义。(正见C1)

问:顶礼法师,如果更详细点,能否这样理解?

相似者理解为只有救怖之发心或者善愿之发心的人;

灾祸者理解为经常做恶,自己也饱受各种痛苦的人;

无心者理解为学佛做善法没有圆满的善心,也从不反省自己的发心,好像别人学了还不错自己也学学吧(类似这样心态);

空返者理解为就像我们现在跟着菩提小组学习,但在修这方面没有用心,或者一些佛学研究者,对经论的道理明白,也不让法融入自心(类似这样的人)。

答:这些词语本身有多种解释方式,对应不同的对象也可以有多种角度理解。(正见C1)

其余疑问

问:曾经的众生没有造十不善业,那么后来众生的道德是如何败坏的呢?造恶业是怎样开始的呢?烦恼是如何产生的?贪心是如何产生的?(加行26课的问题)

答:后来逐渐产生烦恼,就会造恶业。无明产生烦恼,烦恼产生恶业,恶业成熟感受痛苦。2烦恼分为贪嗔痴,贪心本身就是一种烦恼,贪心等烦恼都是以无明(我执)做基础而产生的。在《宝鬘论》、《俱舍论》等等论典当中都有相关内容的提及。(正见C1)

问:前行第26课(四)如颂云:"得续部灌顶,轮王位难比,诸无誓言者,岂不付东流?末学想了解'续部灌顶'是否指'时轮金刚大灌顶'。续部指的是事部、行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吗?是否加行圆满的师兄们进入密法班的学习就修学这些?这四部是并列关系,还是次第关系?感恩法师。

答:通常来说,佛陀所宣说的法当中,显宗的称为经部,密宗的称为续部,续部可以理解为密宗的经典。事部、行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是密宗当中不同的分类,都有各自的续部。续部灌顶有的时候可以理解为和续部的意义相应的灌顶,或者可以理解为密宗灌顶(有很多种类),能够得受密宗的灌顶是非常难得的。更多的内容,如果有机会进入密法班可以详细了解。(正见C1)

问:26课中出现的初劫与圆满劫,查了资料后得到:

初劫:成住坏空之成劫之初。人刚从光音天下降,皆如色界众生一般,不造十不善业故,无有地狱。

圆满劫:住劫四时之第一时。众生享受法、财、欲、乐最圆满之时,不造十不善业故,无有地狱。

还是:

初劫:因如来藏中一念分别而造山河大地,成住坏空显现,乃无始轮回之初,劫中初有生命,心中无十不善业故,无有地狱。

圆满劫:住劫四时之第一时。人刚从光音天下降,皆如色界众生一般。享受法、财、欲、乐最圆满之时,不造十不善业故,无有地狱。怎样理解才正确?

答:个人理解,有时,初劫可以理解为劫初,就是一个大劫最初的阶段。(正见C1)

问:器世界的毁灭,是否是先经历七个太阳,一次大火,下至地狱,上至一禅天毁灭。紧接着又出现六次这样的大火(加前面一次一共七次),二禅天形成水云层,被一水冲走,二禅天毁灭。然后再经历六次七火一水(加前面一次一共七次七火一水),一次七火一风,三禅天毁灭。四禅天是不是不存在器世界的毁灭,但是四禅天的有情也是无常的会转移或死殁?

答:可以这样理解。(正见C1)

问:弟子在学习前行第26课时有个问题,祈请法师开示。上师在课中引用了虚云老和尚传记中的一个例子,两个和尚趁方丈不在睡懒觉而被鬼怪处罚,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好好修行,否则鬼怪也会找上门来。而在第19课中上师引用了无垢光尊者《宝积经》的教证:有智慧、有精进者,因已通达空性,安住于无我中,魔众无机可乘;无智慧、有精进者,因还未证达空性,表面上看似精进,实则希求自我利益,所以魔众侵扰损害;无智慧、无精进者为魔众所喜欢,根本不会制造违缘。所以,没有智慧、不精进修行的懈怠者做什么事都顺顺利利,没有任何障碍。愚弟子理解为,这两个和尚就是无有智慧也不精进的懈怠者呀,怎么他们偷懒也有违缘呢?

答:个人理解,这个公案当中的鬼怪,许多方面也是策励、勉励当事人的,某种程度上激励了当事人精进修行,和那种完全为了障碍修行人的魔王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当事人也是有一定的善根福德。极度懈怠的修行人不会遇到违缘,意思是不会遇到额外的魔王的干扰,因为极度懈怠本身就是魔王干扰的一种表现,但并不意味着当事人不会有来自其他方面的违缘和痛苦,因为当事人相续当中可能有许多恶业,有许多冤亲债主,因缘成熟的时候恶果就会现前。(正见C1)

问:前行广释26课中上师开示说:在修行的过程中,得到定解相当关键。下面又提到了"体悟",弟子想问:体悟是指什么?末学理解定解是只见解方面,体悟偏重的是实修方面,不知末学这样理解是否正确?

答:个人理解定解也可以对应修行,很多修行的场合也提到定解。体悟有时也可以侧重见解方面。(正见C1)

播放列表 点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