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前行》第023课20200802

目录

  1. 名颂解释

  2. 断缘心八无暇

名颂解释

问:《地藏十轮经》:无力饮池河,讵能吞大海?不习二乘法,何能学大乘?这里的二乘指什么?

答:可以理解为声闻乘、缘觉乘。(正见C1)

问:什么叫断缘心?

答:斩断顺缘的心(或者状态)。如果出现了断缘心八无暇的相关情况,就会斩断修行的顺缘,让修行中断。(正见C1)

问:加行23课中"对自己有三法恩的金刚上师"。请问三法恩内容是什么?

答:通常来说,指的是传授灌顶、传授续部、传授窍诀。(正见C1)

问:加行23课"三菩提""四法印""四摄"分别有那些?怎样解释?

答:三菩提: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

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漏皆苦。

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正见C1)

问:加行23课中"紧缚现行极下劣"中"现行"一词,没有查到具体的解释,但是字面意思是"行为表现",但是上师讲记中是"性格"恶劣,不知道理解对不对。

答:个人觉得"现行"可以理解为行为表现,或者说性格的具体表现,很多时候性格恶劣可以通过外在形式表现出来。(正见C1)

问:又云:"紧缚现行极下劣,不厌轮回无少信,行持恶业心离法,失坏律仪三昧耶,断缘心之八无暇。"这里的"现行"是什么意思呢?

答:个人理解,大概意思是当下(现在)正处于"为今束缚"的状态。(正见C1)

问:法本说:"自认为是大瑜伽师,安住于自然本智中,"这里的本智是什么意思?

答:本自具足智慧(佛性),无生无灭的法界,实相。(正见C1)

问:顶礼法师!《前行广释》第23课学习"断缘心八无暇",在失毁誓言这里有道友提出问题:什么是宝瓶灌顶?

答:宝瓶灌顶是无上密宗四灌顶之一,具体定义与密法有关,我也不太擅长解释。(正见C1)

断缘心八无暇

问:贤善人格、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解脱道,这就是修行的次第吗?必须都是这样一步一步地修行吗?

答:一般来讲,首先是贤善的人格,因为好人才能够生起更清净善良的出离心,出离心是很清净善良的心。然后是出离心、菩提心,菩提心基础上就是无二慧,之后获得解脱道,基本上是这样的次第。但是这是不是决定的呢?也不是百分之百决定的。有些时候可能是在出离心上面多着手,同时来弥补人格方面的不足;或者在修菩提心的过程当中来弥补出离心。也就是说,可能有因缘先修上面的法,然后在修学上面法的同时补前面的课,这种情况也有很多。现在很多道友听密法,有些在听密法的过程中也在修共同外加行、出离心。是不是决定的呢?看情况不同,基本上这些都是需要具足的。(生西法师)

问:今天我们学的喜爱恶行的这个内容,因为我们有很多的习气,也是串习得非常熟悉,自己心里面知道这样做是不可以的,但是习气上来时会被牵引得很厉害,又会去造作恶业,过后又觉得非常的惭愧后悔。随着慢慢对佛法学得越来越多了以后,就了知了很多的东西不能去造作,但是又控制不了习气的牵引,造成很大的一种心理负担。能不能请师父再慈悲开示一下,如何能更好地去对治?

答:其实当我们在造业的时候,能够生起惭愧心,就说明可能是可以改正的,和这里面讲的是不一样的。

一方面,我们知道它不对,有惭愧心,一生起惭愧心,罪业就会减弱,而且在惭愧心的基础上慢慢也会去做一些改变和调整。当然如果恶行的习气比较严重、比较稳固,那么做一两次的调整,不一定能够完完全全调整过来。就像其他教言当中讲:我们生的病很严重,只是吃一两副药是没办法痊愈的一样,所以要长时间的治疗。同样道理,我们知道的恶行,随着学习的深入,智慧越来越深,福德资粮、对治力越来越强,这种情况是会改变的。

另一方面,我们处在一种纠结的状态,知道这个不对,而且我也做了,今天又犯了,明天又犯了,好像在这个状态当中很纠结,但是这只是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始终会过去的,因为当修行增长之后,这种心态和行为慢慢就会消失了,所以我们要有耐心——坚持学习的一种耐心。如果有耐心、有心力、智慧来面对它,我们也不用处于一种无意义的负罪感或纠结的状态当中。当然产生这个纠结也是对的,因为我们想要改变。但是也不用无意义地纠结,因为我们只要缘善法去修,去改变、去发愿,一定会有效果的。至于现在还没改变,就像我们在病中服药的时候,今天好像吃了药也没什么感觉,明天吃了药也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只要坚持吃下去,慢慢就会好起来的。所以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想法,修行佛法就像服药一样,对治我们相续当中恶行的疾病,也应该有一种信心、勇气和毅力,慢慢地一定会改变。(生西法师)

问:为何小乘、大乘、密乘的戒律分别叫戒律、学处、誓言?

答:小乘、大乘、密乘的戒律、学处、誓言,其实都是一种戒律,从某个意义讲都叫戒律。为了区别这个戒到底是什么戒,尤其是并列的时候,所以,戒律是指小乘的戒律,学处是指大乘的戒律,誓言是指密乘的戒律。这样分就能比较容易知道具体所指,尤其是在并列的时候,有这样的必要性。(生西法师)

问:暂生缘八无暇和断缘心八无暇都是没有出离心的表现,那为什么又再次提出,不是重复了吗?应该如何安立?

答:没有问题。同样属于没有出离心,而没有出离心的情况可以有很多(就像同样是生病,病症可以有不同),而有的时候即使自己有出离心,如果内外条件不具足,也还是不能圆满的修持佛法。(正见C1)

问:暂生缘八无暇和断缘心八无暇,这十六种无暇与前面课中所提到的八种闲暇和十种圆满,之间的区别和共同点是什么呢?

弟子在听生西法师的辅导中感觉:前面的十八种暇满是步入佛门、学习佛法基础条件、必要条件、大众条件。没有这十八种暇满我们是根本接触不到佛法的。而22和23课讲的这十六种无暇,也是可能会断掉我们法身慧命的,是在我们学佛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违缘,是在修行过程中更加严格的条件。是我们需要时常去观察的,去注意的。如果我们得到十八种暇满就沾沾自喜,就自认为可以了,那么这十六种无暇随时可能会出现在你的面前,阻碍你学佛。

弟子听这次辅导,感觉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这十六种无暇是在那十八种基础上的,更加严格,更加高标准的条件呢?因为就跟世间一样,你越往后学习,条件和门槛就越高。不知道弟子的理解是否正确。

答:"感觉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这十六种无暇是在那十八种基础上的,更加严格,更加高标准的条件呢?因为就跟世间一样,你越往后学习,条件和门槛就越高。"——个人觉得某种角度可以这样理解。广义来说,十六种有时也可以包含在十八种当中,有时两者也可以有很多关联。某些情况下,也可以理解为十六种是把十八种当中一些我们不太容易发现的情况再单独列出来,细分。(正见C1)

问:关于断缘心八无暇,一旦具足其中的一种,就无有解脱的缘份。这里的解脱灯灭,不是永远灭吧?如果断除了这种无暇,也就有了解脱的缘份吧?可不可以说,断缘心八无暇,也是有为法,也不是恒常的,也是刹那生、刹那灭的。并不是说一旦具足,永远解脱灯灭?当对治成功后,也可以恢复解脱的缘份吧?这样认为正确吗?

答:可以这样理解。(正见C1)

问:断缘心八无暇,它并不是永远断除修行的因缘对吧?因为轮回法无常故。也就是说不存在永远无法解脱的众生吧?

我看了《前行广释》,说所谓永远无法解脱是低劣加否定的意思。

也就是说不是永远无法解脱,只是说解脱机会很渺茫。既然不是永远无法解脱,那意思就是能解脱吗?

假如能解脱,以一个众生推理一切众生,那么所有众生都最后必定能够解脱吗?假如不是,就说明有众生永远无法解脱。

针对这个情况,应该如何理解啊?我想不明白,如果套上胜义谛,无众生可度,也无能度者,更无所度事,在世俗谛层面说众生是不是都能解脱?

答:是很难,时间很长,但并非说完全没有机会。世俗谛来说,每一个单独的众生将来必定会解脱,但因为众生的数量无量无边,没有边界,所以,所有的众生不会在某个时间点上全部都解脱。(正见C1)

问:佛经云一阐提者,不信因果轮回业报,秉性恶劣,不近善友,不随佛教,造种种重罪,这是一阐提,可以说这样的人可以造下沉重的下堕三恶趣之业,难以解脱。

前行引导文中断缘心八无暇,又称为解脱灯灭,即具备一种即断解脱之缘分从解脱正道脱离,当然这是暂时的不是恒定的。

末学认为这两者是相同的,应该可以等同吧?不知道法师认为这两者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吗?

答:个人理解比较像。但前者侧重的是来世未来。后者侧重的是当下,当下不具足修行的缘分。(正见C1)

问:为啥前者是侧重于未来呢?

答:造了恶业将来会堕入恶趣会感受苦果,等等......这些都是将来的事情。(正见C1)

问:暂生缘八无暇中的为他所转与断缘心八无暇中的为今束缚有什么区别?

答:为他所转侧重缺乏人身自由,有时可能内心想修行,但被动的不自由,而为今束缚许多时候是自己内心的贪执导致的。(正见C1)

问:我们现在正在学前行第23课,我们几个师兄感觉暂生缘八无暇和断缘心八无暇里面有几个好像是重复,不知道该怎么辨析,请法师给予开示:

问:暂生缘的为他所转和断缘心的为今束缚好像是一样的。

答:侧重点不同。"为他所转"侧重被某些人奴役,不自主而无法修行。"为今束缚"除了和某些人有关,也包括被财产受用等束缚,而且许多时候是自己主动的。(正见C1)

问:在学习《大圆满前行》第23课中,上师讲到断缘心八无暇,为今所缚,修行人被今世的受用资具,家人所累,为了这些忙于事业,忙于赚钱,而虚耗自己的一生。如果遇到这样一种违缘,修行也不能成功。所以我们要生起出离心。

但另一方面,在家人如果出家的因缘不成熟,也可以在家修行。身上有出家人的责任,要努力修法利生;也有在家人的责任,要尽到做儿女的责任,做爱人的责任,做父母的责任。生活中,比如为了家人我要赚钱,但断缘心八无暇告诉我们这是一种断送解脱慧命的违缘。

所以,弟子不知道该怎么做,左右为难。请法师慈悲,为弟子指点迷津。

答:接受事实,不代表我们自暴自弃。事情不都是非黑即白的,并非只有100分和0分两个选项,你努力一分,就会有一分收获,就可以调服一分烦恼,获得一分快乐,距离解脱也更近一分。

你有家庭责任不假,但并不代表你可以完全不修行,不代表你连一分钟的闻思修时间都没有,你仍然可以抽空闻思修,你就可以脱离无暇。如果你以家庭为借口,完全放弃闻思修,那你就无暇了。(正见C1)

还可参考:

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23课:

大恩上师经常在教诲中讲,一生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即便活满了,也就是七、八十岁,还有很多夭折和横死的情况。所以今世是很短暂的,而后世很长的。所以,不要为了今世的受用而牺牲掉后世或长远的安乐。在有些教诲当中,比如《开启修心门扉》也经常讲到这些问题,就是让我们看破今世,不要所有的时间、精力全为了今世而转。

当然,活在现世中完全不管吃穿,尤其在城市里修行的道友们,为了修法什么都不管,家庭也不管,工作也不管,这也是不现实的。如果这样做,可能自己也没有修行的机会。把家庭搞得很糟,作为一个凡夫人,自己的心态也会受到影响,那时自己也没有很好的、平静的心情修行。

大恩上师说今生的生活还是要照顾,但照顾的方式和心态是什么?能不能把所有的时间精力全部砸在这上面,而完全忽略后世的安乐和解脱?这肯定是不行的。今世中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该担的责任还是要担,但心态要慢慢转变,知道今世是短暂的,来世是很长的,今生的安乐和后世长远的安乐,或者今生轮回的安乐和后世解脱的安乐比较起来,今世的确太过短暂了。不能只把眼光盯在今生,为了今世的财产、受用等荒废了自己的修行,这是不行的。

今生很短暂,来世很漫长,有智慧的人就应该思维,到底怎样分配时间?以怎样的观念来对待当前生活和修行中的问题?到底应当怎样观待、协调?这都是需要考虑的。

......

我们应该好好观察耽著今世给我们带来的过患,或者今世和后世的比较、暂时安乐和究竟解脱安乐的比较等。通过一系列的引导,让我们看破今世。主要要知道这些财产受用的不可靠、无常,如果耽著了,有可能为了得到这些而铤而走险或者不择手段。为了得到短暂的财富,造下很多的罪业,不值得。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教证、理证,让我们看破今生,知道今生是短暂的,到死的时候都要放弃的。

有的时候都等不到死就生离了——刚刚讲的是死别,还有很多生离的时候:突如其来的灾祸,不得不分离,那时候是被动分离。因为我们长时间耽著在上面,想法是永远不离开,根本没有做任何准备。当突然的生离死别到来,面对这些违缘就不知所措,除了嚎啕大哭、怨天尤人之外,没有正面的东西去对治,这就是被动放弃的过患。

而修行者是主动地放弃。放弃是指内心去了知它的本质,放松对它的执著。当放松对它的执著时,就已经准备好了:如果哪一天这个事情发生了,我可以接受。他提前训练如何应对这种突发情况。如果内心中早已经准备接受了,或已经通过很多的修行准备好了,情况发生的时候,他虽然是个凡夫人,还会有想法、情绪、执著,但不会那么严重,不会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

所以说主动放弃有很多好处。当我还拥有的时候就想:这些都是无常的、不可靠的,终有一天它一定会离我而去——现在我花这么多时间、精力去营造最终要放弃的东西,没什么必要,这时知足少欲的心态就容易产生。为了后世的利益,我要花些时间、精力去做准备的心态也会有,慢慢对今生的执著、束缚就会放松。这样被捆得没那么紧了,就有一点活动余地了。在这基础上,可以慢慢在后世的解脱方面着手,他就有机会去修法了。

所以在我们的心还没有被今世的财产、受用捆缚得那么不可救药之前,还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修行法门(前行当中也有很多),让我们对今生的执著看破、放下。我们再再讲看破、放下,就怕初学的道友们误会:是不是全部要舍弃、是不是要出家啊?不是这个意思。看破、放下是放松对它的执著。以前对它特别地执著,现在知道这都是无常的,不是可以永远保持的,这是内心在做准备。是内心放下,不是行为放下,这方面我们要了解。】

问:法师有个问题费解,上师收弟子要看弟子根机善良,根机善良的才收那这么说来学佛只适合根机好的人吧?根机不好不善的人有啥办法?

答:即使不够善良,善知识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度化、饶益他,让众生种下善根,可以有很多方式,打比方提婆达多不够善良,但佛陀一直在饶益他(当然提婆达多可能是菩萨示现,是另一回事)。(正见C1)

问:断缘心八无暇中的人格恶劣和喜爱恶行有什么区别?

答:人格恶劣侧重品性,喜爱恶行侧重习气,后者有可能在人格不算恶劣的同时,但对某些恶行习气很严重。(正见C1)

问:暂生缘八无暇与断缘心八无暇中有些概念我还不清楚。比如,人格恶劣与喜爱恶行,喜爱恶行的人,人格自然也不会好,为什么要分开来说呢?并且,喜爱恶行还是没有对治方法的,而人格恶劣在遇到有缘上师还有对治的机会。一般世俗的观点,不是改正行为比改正人格更容易吗?另外,无有正信与心离正法、为他所转与为今束缚,都不容易清晰分辨。

答:个人理解,人格恶劣指的是贤善人格的对立面,贤善人格在《胜利道歌》以及《二规教言论》当中有阐述,有的时候也包括与人打交道方面的事宜;喜爱恶行侧重于对某些恶行的习气比较严重,相对前者来说,有时可能更侧重于对事方面。讲记当中提到【但后来麦彭仁波切解释时说:所谓"一点因缘都没有",只是低劣加否定而已,说明此人距离解脱极其遥远,并不是他永远不能解脱,否则就有不具如来藏的过失了。】个人理解,如果是特殊情况,或许也有转变的可能,而因为非常困难所以加了否定。(正见C1)

问:我是2014加行班的,现在学习断缘心八无暇,其中有一项是人格恶劣,请问人格恶劣具体是指那些方面,是十不善业吗?感恩!

答:两面三刀,心眼很坏,喜欢出卖朋友、背后捅刀子,等等。(正见C1)

还可参考:

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23课:

这里的"人格恶劣"就是性情非常恶劣。"性情恶劣之人,连芝麻许的善良人格也不具备",所以他的所作所为,在世间法和学习佛法方面始终没有长进,让他学习佛法很困难,基本上到了无暇的状态。他虽然是人,但是不具有修学佛法的机缘,所以叫做无暇。人格恶劣的表现有很多:心胸很狭隘,或者不知恩、不念恩、不报恩,无惭无愧、不稳重,或者喜欢调拨离间、观别人过失等等。

有时我们具足一些贤善人格,有时不太具足,所以要观察自己。如果平常对知恩、念恩、报恩方面做得差,我们就要刻意去想,"生存在世间,其实每个人对我都有恩德。我们走的路,吃的用的东西,如果没有人去创造,我也没办法用。"看上去我花了钱了,其实有钱但没有人做这些事情的话,也是没用的。平常就要观察自己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如果是一个知恩的人,就会感恩一切:都是因为别人的帮助,我才有现在的事情可做,或这些安乐可得,我要知恩、念恩、有时要报恩。

如果人格恶劣,就根本不去观察别人的恩德,对自己恩德再大他也无所谓,认为和伤害自己的人没什么差别。上师说,谁对你很好也不知道,对你很差也不知道,就像一个木头人,这不是境界很高,是人格很恶劣!谁对你好、谁对你差,要很清楚。对你差的人不能去抱怨,但内心当中要知道;对你好的人一定要去报答,要知恩、报恩,这是人格贤善的基础。

还有知惭有愧也是人格贤善。如果没有惭愧心就会乱说话、乱做事情等等。不是说舆论的主流如此,但是在网络上,很多做出来的事情已经差不多到了无惭无愧的状态。很多人还在喝采,觉得这是有性格、有自信,其实很多是没有惭愧心的表现,人格比较恶劣。当然不管在哪个地方这种情况都有,但是不要让自己也变成这样的人。无惭无愧、不知羞耻,还有不稳重、飘来飘去,都是属于人格恶劣的表现,这些方面我们要了知。《二规教言论》学了之后要反复看,去思维人格贤善应该是怎么样的?我有没有做到?有没有改变?如果没做到要去改正等等。当然我们还没有到达不可救药的阶段,如果到了那个阶段,的确是很困难的。

法本此处讲到的是很严重的、人格非常恶劣的人,在《格言宝藏论》当中也提到了这两种:一种本性就像炭一样怎么洗都洗不白,习气很严重,已经不可改变,谁去教诲他都不行,连佛陀给他说教言都可能没办法改变的。还有一种就像一个玻璃杯本来是白色的,但是外面看起来很脏很黑,如果去洗是可以洗掉的。他的本性还不至于那么恶劣,只不过是暂时的因缘,或者受一些恶友、恶环境的影响,学坏了或者沾染了不好的习气而已。这时如果有好的人、好的教言、好的环境去影响他,或者和很多好人在一起,他是可以逐渐变好的。】

问:我们学到前行第23课,断缘心八无暇中,弟子对人格恶劣和喜爱恶行不能具体辨别清楚?

答:个人理解,人格恶劣指的是贤善人格的对立面,贤善人格在胜利道歌以及二规教言论当中有阐述,有的时候也包括与人打交道方面的事宜;喜爱恶行侧重于对某些恶行的习气比较严重,相对前者来说,有时可能更侧重于对事方面(有可能某个人心地并不坏,但具有某些恶行的习气)。供参考。(正见C1)

问:前行第二十三课,关于断缘心八无暇的"人格恶劣"和"喜爱恶行"的理解,这两个违缘的主要异同点是什么?是否有互为基础或递进关系?(喜爱恶行必定人格恶劣,因为喜爱恶行基本没法对治。)可不可以理解为一个从为人的角度,另一个是做事的角度?

答:个人理解,有差异。人格恶劣可能是侧重某个人的品质、人格、人品很坏。而喜爱恶行可能侧重对某些恶法的习气比较严重,但人可能并不坏,比如某个人很喜欢打麻将,但可能心眼不坏。(正见C1)

问:《索达吉堪布开示:断缘心八无暇》,网络链接如下: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aa33160102efn4.html。这篇文章中,我摘录一段:" 2. 人格恶劣:性情恶劣之人,连芝麻许的善良人格也不具备,言行举止没有丝毫可信度,所作所为始终不会有长进。这种人从头到脚没一点好的,就像人们所说:头顶长疮,脚底流脓——坏透了!"对这一段,我比较疑惑。佛法教导我们每个人本性清净,与佛陀有相同的佛性,哪怕佛性很难透过染污发出光亮,但都是可以去努力的。何况,大乘佛教教导我们待众生如前世父母子女,对待一个旁生,都要生起极大的慈悲心,何况对待一个人呢。所以,我不太理解索达吉堪布这句话的意思。望法师开解。我并无意冒犯法王如意宝及索达吉堪布上师,倘若我的言语有不如理不如法之处,皆是由我累世的无明所造身口意之罪业,再次乞望法师谅解。

答:一方面上师索达吉堪布仁波切也开示过:【目前汉地居士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喜欢讲神通,比如什么神奇的梦境啊、自己看到什么佛菩萨啊等等,一门心思地去追求这些"境界"。但是,即便今天有个人可以从这个大厦的二十九层楼飞到对面的楼上去,对我们又有什么用呢?我们可以跟着他一起飞过去吗?即使飞过去,又怎么样呢?能解决我们的生老病死吗?不可能的!像我们这样的人要见到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佛为我们指定的路,是稳固、踏实、符合实际的路,我们就要踏踏实实地沿着这条路去走。虽然在修行过程中会自然出现一些神通,我们也不排斥这些神通,即使产生了神通,我们也不要理会、不要在乎,因为神通永远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外道会有神通,中阴界的众生也会有神通,甚至饿鬼道的可怜众生都有神通,但他们都没有获得解脱。因此,我们必须要走安全、可靠、准确的脱离轮回之路。这样的解脱之路不是依靠神通,而是要用佛陀,以及已经穿越了这条路的修行人所传授给我们的智慧来指引。如果我们一天到晚都神神道道的,居士们聚在一起既不讲佛教的见解,也不讲出离心、菩提心修得如何,怎么样可以获得解脱,而是今天说这个人有神通,明天说那个人梦见过佛菩萨,不仅其他人会认为佛教就是迷信,而且自己也会离解脱越来越远,因此,我们一定要改掉这些习气,珍惜这些修法,要有条不紊地去修。学佛人首先所需要的,就是虔诚、单纯、纯洁的,不能以其他神通之类的东西所动摇的稳固之心。只有始终保持这种心态的人,才能学佛、才能成就。】一方面善知识强调闻思修的重要性,一方面在著作当中也有法王如意宝的传记,我们在强调闻思修的同时,也没有否定佛菩萨本来就具有的神通,因为那是事实。(正见C1)

问:法师我还是有疑问,譬如断缘心八无暇中,喜爱恶行,失毁小乘大乘律仪,破密宗三昧耶,这些也是会后世堕入恶趣,为什么这些不说是侧重后世了?

答:这些情况后世当然会堕入恶趣,但我们此处是在宣讲暇满难得,重点是在宣说今生、当下具足怎样的条件才能修行,所以宣讲这些内容重点是突出如果你具足这些情况你就变成无暇你当下就没法修行,重点在这里,至于未来的果报、后续的影响那是另一回事。(正见C1)

问:顶礼法师!您今天在《离我们最近的佛祖》开示中讲了刁蛮公主冼娜的公案,请问法师:吸毒、纵欲、酗酒的冼娜,在断缘心八无暇中属于哪一种?属于人格恶劣还是喜爱恶行?按照上师开示,极个别的人由于善根、种性不错,偶尔也能变成善良之人,冼娜最终有缘修行并出家,看来应该算是"人格恶劣";但在喜爱恶行中,桀骜不驯,刚强难化,整天在社会造恶业,做不如法的事,喝酒吸毒杀生等,貌似冼娜又属于"喜爱恶行",可喜爱恶行则无以对治。请问法师:究竟该怎么理解?祈请开示!合十

答:个人理解,也许两者都可以从某些角度对应。有的时候说"无有对治",意思是非常难以对治,就像一个人很穷,我们说他没钱,但他可能不是一分钱都没有,只是钱很少。总体来说,一切众生都会成佛,只是早晚的问题。(正见C1)

问:《前行》23课:"具信故依法,具慧故知真,此二主为慧,前行即信心。""而在智慧和信心这二者中,智慧是占主要地位的,因为依此可通达万法世俗谛和胜义谛的真相。"但是,密乘中又提出信根第一,最重要。二种说法如何圆融?

答:个人理解,角度不同。产生智慧是最终的结果,信心有时可以理解为一种方便方法,通过信心可以有助于产生智慧,二者有紧密的关联。法本也提到"前行即信心",通过信心可以产生智慧。(正见C1)

还可参考: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网络开示《中观宝鬘论》传讲(1):

这里面讲,决定胜和增上生——也就是人天福报和解脱要获得话,一定要有智慧和信心。"具信故依法,具慧故知真",意思是具有信心的话就会依靠佛法,具有智慧的话才能真正了知真理。其中智慧为主,信心是前行。龙猛菩萨好像在《大智度论》当中也讲了吧:"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我们现在有些佛教徒很重视智慧,但信心方面不重视,尤其是学术界的一些人;而有些人就觉得信心很重要。其实这两者都重要,其中智慧更重要!如果没有智慧光有一个信心,也许会把佛法弄成一种迷信吧。包括我们有些上师的弟子,一群人都非常有信心,虔诚得不得了,但是没有智慧,有些行为反而给上师带来麻烦。

以前看过一些关于南怀瑾的书,说他的个别弟子特别有信心,他们写信到"总统府"说:"要国家有救,只有找南怀瑾才行。"给南老师也带来一些麻烦。好像是南老师的儿子在一本书里面写的吧,具体怎么讲的我忘了。就是说一群人可能是信心特别大吧,虽然他们是好心好意,但是有些行为不一定很如法。所以我们作为佛教徒,没有一点信心,全都是法油子,全都是分别念特别重的话也不行,一定要有信心;但光有一个信心,没有智慧的话,也是以盲导盲,非常危险。

因此这里说,具有信心的缘故,可以入于佛法——没有信心不可能入佛法;具有智慧的缘故,才知道真正的真理——胜义谛的真理、世俗谛的真理,包括世间的轮回、因果、人生等等。现在世间人们经常讲的什么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这三观,也需要智慧,没有智慧的话也有一定的困难。我们现在有一部分佛教徒是特别特别的虔诚,每天都拿个转经轮,什么都不管,家里也不管、工作也不管,最后一大堆的问题来了以后自己也没办法面对。这种人就是有信心没有智慧。

所以我们修学佛法的时候,信心是不可缺少的,确实很重要,没有它的话,就像现在有些人一样,永远不可能入于解脱道。但是信心也要陪伴着智慧,就像《俱舍论》里面也讲过:钝根以信而入,利根随法而入。所以按照这个思想,佛教以智慧为主,以信心为辅;或者信心作为前提,智慧作为正行,是这样的一个理念。】

生西法师《中观宝鬘论释》笔录第3课:

具信故依法,具慧故知真,

此二主为慧,前行即信心。

所谓的"具信",就是具信的缘故,就会依止正法闻思修行。如果对于经教或者对佛法没有信心就不可能发起求学的心,不可能听闻;如果没有信心也不可能在听闻之后,进一步地去抉择遣除争议而生起定解;没有信心也不可能去实地修持。所以说"具信故依法",有信心的缘故才可以去依止正法学习。

"具慧故知真",我们知道智慧有很多种,比如前面所讲的闻思修三种慧。智慧也有很多差距或差别:有时知道因果也是一种智慧;了知其他的障碍、资粮等也是一种智慧;但是很多地方在讲智慧的时候主要宣讲空性智慧。因为空性慧和二障是直接的违品、直接的对治,而障碍我们解脱、障碍我们成佛的就是两种障碍,所以要让我们真正遣除两种障碍必须要具备智慧。在这个前提下,具慧就是具备空性慧,具备了知人我空性的智慧,具备了知法我空性的智慧。

"具慧故知真",如果我们具足智慧就可以了知真实意,可以了知实相。了知实相就是一种殊胜的正见,在缘这样一种正见长期串习、长期修行就可以现证空性,现证空性的时候二障就自动泯灭,我们就获得解脱了。

这个方面讲到了"具信"、"依法具慧",可以了知真实义的意义。

二者之间哪个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此二主为慧"。"此二"就是前面所讲到的信心和智慧,这两者当中主要的法就是智慧。为什么讲主要的法是智慧呢?因为了知万法空性的智慧是随顺于万法的真实义,随顺于万法的实相、证悟实相才可以获得解脱。从直接近取因的侧面来讲,把智慧安立为主要,而把信心的安立为次要,或将信心安立为智慧的前行。

第四句讲到"前行即信心"。如果我们要真正通达智慧,在前行当中必须具备的就是对佛法的信心。如果对于佛法不具备信心,那么根本不可能最终真正生起智慧。在修学佛法过程当中,一个方面来讲必须要通达万法的真实义或通过闻思经论进行抉择;第二个方面在抉择的同时,如果缺少信心,这种智慧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求解脱的因。

佛教徒和世间学者之间的差别,就是佛教徒在学习正法的时候,一方面在了知正法法义的同时,相续当中对于这种法义的证知欲也是逐渐逐渐增上的。而一般世间所谓的学者、学术界的人,在缘经论学习的同时,相续当中对于经论当中所讲的意义,字句上是可以了知的,但是相续当中对所阐述的意义是不是真正能够随之而生起信心呢?这个不一定。比如可以通过经论了知六道的存在,或者三宝是怎么样一种体相,解脱是怎么样,涅槃是怎么样......但是在了知这些字句的意义之后,相续当中会不会随着意义而产生六道真实存在、因果真实不虚、佛陀的智慧功德确确实实是非常圆满的,或者有解脱道有轮回,这方面会不会产生信心呢?一般来讲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如果在这样一种心态下学习,这种智慧确确实实就成了一种邪慧了。

所以我们在学习佛法时,最初、中间和后面的时候,信心都是非常关键的。在此处将智慧安立成解脱的正因,将信心安立成智慧的前行。】

问:我们初学者一般受持五戒十善,如有破戒,感觉后果并不好。但按照前行第23课,只有毁坏律仪、失毁誓言才算作"断缘心八无暇"(进入大乘后失毁了菩萨律仪、密乘者破了三昧耶戒,结果就是堕入恶趣,脱离不了无暇之处,无法成就)。这样说来,不好好护持五戒十善的弟子,并不会成为断缘?

答:个人理解,如果没有护持好五戒,也没有忏悔,依靠这些罪业仍然有可能堕入恶趣。而如果破了五戒之后,能够忏悔对治,努力修行,也还是有机会获得解脱的。(正见C1)

问:顶礼大恩法师:弟子有一个问题需要您的开示: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断缘心八无瑕中第七条"毁坏律仪"如果进入了共同乘后退失发心……中的共同乘指的是什么?另外,其他经论中所说的二乘、三乘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此处共同乘指的是大乘显宗。二乘是声闻乘、缘觉乘。三乘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正见C1)

问:在前行广释23课法本中,"如果没有守护别解脱戒和菩萨戒,那么显宗共同乘的功德无法获得,那共同乘所依都没有,那密法超胜境界更是遥不可及。"弟子对这句话不是很理解,麻烦法师给与指导。

答:不太清楚你对哪里不理解,具体问题是什么?别解脱戒、菩萨戒,你应该知道吧。共同乘就是大乘显宗,密宗可以说是不共的。显宗的戒律是显宗功德的所依或者基础.(正见C1)

还可参考:

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23课:

毁坏律仪,这里主要是讲了显宗的戒律有两种,一个是小乘的戒律,一个是大乘的戒律。"如果进入了共同乘",什么叫做共同乘呢?如果从小乘和大乘来看,小乘就是共同乘;如果从显宗和密宗来看,显宗就是共同乘。因为显宗属于和密宗是共同的,密宗是不共的。但此处所说的共同乘主要是小乘和大乘显宗共同的。

进入了共同乘之后退失了发心,主要是退失了菩提心,菩提心如果退失了,菩萨戒也失坏了。失坏律仪是指小乘的居士五戒、出家人的沙弥戒或者比丘戒等等根本戒律失坏了。如果退失了菩提心、失坏了菩萨戒、犯了小乘的别解脱根本戒,这样的话,就只会堕入恶趣、别无出路。因为你失坏了发心,欺骗了这么多的佛、菩萨,欺骗了这么多众生。你退失了菩提心就毁失了菩萨戒了,肯定会堕恶趣的。

......

退失了发菩提心是会堕入恶趣的,失坏小乘的别解脱戒律也会堕入恶趣。如果堕入恶趣的话脱离不了无暇之处。因为戒律可以说是一切,也是一种基础,持戒是止恶修善的一种状态。如果你戒律失坏了,那么恶业增长之后善法也没办法积累。在毁坏了戒律的当下,就失去了修行的条件,然后通过破戒律后世会堕入恶趣,所以它是无暇。】

问:下面是23课中断缘心7毁坏律仪中的一段长行。请法师开示共同乘及其功徳。作为凡夫人,一般不愿意被束缚,没有束缚就觉得很快乐,但这并不能成为功德的所依。《心地观经》中也说:"入佛法海,信为根本;渡生死河,戒为船筏。"如果没有守别解脱戒和菩萨戒,那么显宗共同乘的功德无法获得;如果共同乘的功德所依都没有,更上一层楼的密法超胜境界,对你来讲更是遥不可及。

答:共同乘可以理解为大乘显宗,大乘显宗本身具有非常殊胜的功德,最初发菩提心、修持六度,最终也能够成就无上佛果。(正见C1)

问:阿弥陀佛!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末学想请问法师心离正法和无有正信的区别。

答:个人理解,某些角度而言,无有正信指的是内心不相信,而心离正法有的时候是说,内心一方面相信正法,但对善法的希求心不强,散乱的习气非常严重。(正见C1)

问:断缘心八无暇中的无有正信、心离正法与十八暇满中的信心不圆满有什么区别?

答:无有正信和信心不圆满有类似,而无有正信也专门提到了对善知识的信心。心离正法有时侧重表达对世间法的贪执非常强烈,一方面可能对佛法有一定信心,但对世间法的贪执导致精力没有用在佛法上。(正见C1)

问:喜爱恶行中提到了上网、抽烟、喝酒、打麻等行为,有这样行为的人就一定具备了这个违缘吗?还是这只是喜爱恶行人通常具备诸多恶行中的几个例子?

答:不一定,如果你是大成就者就另当别论。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很多喜爱恶行的例子,比如喜欢吸食海洛因。(正见C1)

问:暂生缘中的"懈怠恶行如海涌"中的"恶行"与断缘心中的"行持恶业心离法"中的"恶业"该如何区别和理解?顶礼感恩法师!

答:个人理解,前者侧重于障碍产生各种功德和觉受(比如出离心、菩提心等善心),是已经有的恶业所带来的障碍;后者侧重行持恶法,造作新的恶业,造作受苦的因。(正见C1)

问:23课课后思考题,断缘心无暇中第3个无出离心和第5个喜爱恶行,对治方法法本没找到答案,可以离开法本大家讨论吗?现在有些题,新道友说必须在法本上找答案,请问法师,如果问,你是如何对治或你是如何......时,大家是否在不离法义下,进行回答并一起讨论。

答:有许多思考题,其实是可以在法本当中找到相关内容的,有时找不到可能是因为自己没有仔细深入理解。而在结合法本作答的同时,如果有能力参照各种经论也是开许的。对那些侧重于个人发挥的题目,可以结合自己的实践相互进行交流。(正见C1)

问:毁坏律仪的对治方法,阿琼堪布在《前行备忘录》里讲,首先要知道堕罪的四因。这里的堕罪四因具体怎么讲呢?

答:前行备忘录当中的内容,个人具体也记不清了。而犯戒的四种因包括无知、放逸、不恭敬、烦恼深重。(正见C1)

还可参考:

《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释》云丹嘉措尊者著、索达吉堪布译:

为使所有誓言不失毁而必须要精勤守护,假设以犯戒之因而失毁,则恢复的方法在此宣说。

首先应当了知对治犯戒之因的道理,舍戒四因:一、不知罪界:虽想修学誓言但由于不知晓各自堕罪的取舍界限;二、不敬上师:尽管知道却对上师与彼所传的学处等不恭敬;三、放逸而行:虽然恭敬但不见过患或者不具正知正念,因而不小心谨慎,放逸无度,肆意而行,依此作为犯罪之因;四、烦恼粗重:虽生起些许戒备之心,烦恼却十分深重。这四种是无著所承许的犯罪四门。这四门的对治法分别是明确取舍道理而学修学处;对功德生起欢喜从而对上师与学处产生恭敬之心;如在冤家对头的地方需要小心一样因畏惧过患而紧护自心,恒时具足正知、正念、不放逸;精勤对治自相续中强烈的烦恼。】

问:什么是三昧耶戒,为什么说破了三昧耶戒会殃及他众,自己破戒和他人有什么关系呢?

答:三昧耶戒是密宗的戒律。如果犯了三昧耶戒,自身会产生晦气,可能染污自他的人。(正见C1)

问:破戒、犯戒和舍戒的区别是什么?感恩法师慈悲开示,弟子合十!阿弥陀佛。

答:要看具体的语境和场合。破戒和犯戒有时差不多,也可以有具体分类,比如破根本戒(犯根本戒)、破支分戒(犯支分戒)。舍戒指的是通过某种方式舍弃戒体,特别是在别解脱戒当中,有几种舍戒的情况,比如死亡会舍弃戒体,等等。(正见C1)

还可参考:

问:破戒和犯戒是否是一回事儿?

答:破戒和犯戒有时候是一样的,有时候则不一样。比如破戒,破根本戒,如杀了人了,这时整个戒体就破了;犯戒呢?犯戒可能还没达到这么严重的标准,可能是杀了旁生、虫子,这是一种犯戒的行为,但还不是破戒,所受的居士戒当中不杀生的戒体本身没有真正破掉,但是它是违犯了一些学处。违犯不一定是破,但是有些时候犯戒就是破戒了,所以有些时候是一样的,有些时候有轻重差别。(生西法师)

问:请问破戒和失戒有什么区别?

答:某些地方讲破戒和失戒是一个意思,就是退失菩萨戒和破了菩萨戒是一样的;有些地方讲失戒可能是暂时退失了一些,但是没有破戒体,如果去忏悔、去做补救,还可以恢复的。但是我们这里讲的破戒和失戒几乎是从同一个侧面来讲,就是破了菩萨戒和退失了菩萨戒是一样的。主要是看它出现的场合,有些场合是一个意思,有些不是。(生西法师)

问:舍戒有哪几种情况?像舍利子退失菩提心是舍戒吗?

答:这个也算。如果失坏了菩提心或舍弃戒律都算,尤其是菩提心失毁之后,戒律都会失坏。上堂课讲的通过四种残犯破根本戒也算毁戒,或如果他自己不想守持戒律就舍弃掉了,专门把戒律舍掉,也是舍戒。

前面大恩上师讲了,还戒就是在受戒者面前说:"我从你这得到戒,我把戒还给你",其实还戒也是舍戒的一种,只不过还戒者是在受戒者面前还戒,舍戒就不一定。(生西法师)

问:毁坏律仪、失毁誓言与十八暇满中的业际颠倒有什么区别?

答:毁坏律仪、失毁誓言都是在入佛门之后,而业际颠倒包括许多颠倒的生活方式,也包括没有入佛门的情况。(正见C1)

问:断缘心与暂生缘相比,哪个刚可怕?请说明理由,为此,我们应当怎么做?
答:断断缘心与暂生缘相比,断缘心更加可怕。暂生缘只是暂时、偶尔影响我们的修行,而断缘心却能让我们断除修法的机缘,三菩提的苗芽逐渐凋谢,以至于从解脱道路上完全退失!就如同第六观修法中所提到的比喻一样,我们来到大海中寻宝,如果去了遍地如意宝的宝洲,却空手而归,或者只拿了一个假宝,这岂不是很可惜?按照世间人的想法,一定会带回许多珍宝。同样,无上甚深微妙的佛法,百千万劫都难得值遇一次!这么殊胜的佛法,不应该再被断缘心这样的违缘,毁坏我们修法的机缘,而应如"亡羊补牢"般,将这些可怕的"豺狼"一一铲除,哪怕只有芝麻般大小,也不应让它留在相续中.我们应仔仔细细的观察自己,到底有没有这些违缘?如果有,应当梦里祈祷上师三宝,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以及对治力,让我们以后再也不要遇到这些违缘@一旦遇到了,也不要让他留存很长时间,若能如此,行住坐卧一切行为都很快乐,不仅仅生快乐,生生世世都不会有隐患!正如佛经中云:"勿随邪业。行住卧安,世世无患"!想请教法师,弟子对于这道题的回答,有哪些不足之处?

答:个人觉得这样回答可以。(正见C1)

播放列表 点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