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前行》第011课20200314

目录

  1. 名颂解释

  2. 依止四想

  3. 其余疑问

名颂解释

问:因三毒、果三苦是什么意思?

答:因三毒是说贪嗔痴三毒是痛苦的因,果三苦是说苦苦、坏苦、行苦是烦恼的果。(正见C1)

还可参考:

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11课:

在无始以来这么漫长的时间当中,我们每一世都在不断地累积很多病痛的因,并且在成熟它的果。这些让我们成为病人的就是因和果,这个因主要是三毒,每一世只要是我们没有真实的断除烦恼,成为圣者之前,都在不断地引发三毒。三毒即是贪欲、嗔恚和无明愚痴,每一世都是相应于三毒。

......

我们因为有了因三毒,就会成熟果三苦。这个果三苦后面会讲,以前我们也再再地讲过。三苦是苦苦、变苦或坏苦、行苦这三种。以苦为形象的一种苦,叫做苦苦。什么叫以苦为形象呢?我们不愿意感受的很明显的一些痛苦或是心里面的忧愁,这方面都叫苦苦,以痛苦为形象例如头疼、肚子疼、受到殴打或者在轮回中受到很多不悦意的,这些都叫苦苦。后面《前行》中讲的苦上加苦也叫做苦苦,有很多不同的解释。

第二种苦的形象不是刚刚所讲的痛苦,变苦的形象是以乐为苦、以变化为苦,这种苦的方式是变化。不能再用苦苦来解释变苦,苦苦是三苦之一,是以痛苦为形象。在苦苦所有的种类中,要么是身体的苦,要么是心的苦,诸如此类的叫以苦为形象。第二个变苦是以变化为形象,因为有变化的缘故,以变化本身安立为苦。平时我们认为的快乐,身体的乐受、心里面的愉悦,这些是一种苦。但是这种苦不是以痛苦为形象的,它是以变化来安立苦。因为快乐没办法保持,是会变化的,变化本身就是一种苦,所以这个叫做变苦。佛法中讲的苦并不是纯粹、狭隘的痛苦的苦,变化本身就是一种苦,这个叫变苦。或者安乐会坏掉,叫坏苦,所以快乐也是一种苦。所谓变苦的苦,不是痛苦的苦,它就是以变化为苦,无法让快乐永恒,它会变化、会变坏,从这个程度安立为坏苦或者变苦。

第三种苦叫做行苦,既不是以苦苦为性,也不是以变苦为性,它以行为性,行苦是以行为苦。这个行就是痛苦的因,即苦因。行苦是一个无记的状态,不苦不乐。只要行苦存在,就会从行苦变化成快乐,或者变化成痛苦。因为我们的受比较明显的,就是苦受和乐受,第三种舍受不明显,不苦不乐叫舍受。第一种苦苦是以痛苦为性;第二个变苦是以安乐为性;第三种行苦则是以舍受为性,这种不苦不乐本身可以作为痛苦和快乐的因,所以它是一种苦因。以舍受为基础,若变成痛苦,就是苦苦;若变成快乐,就是变苦。

只要行苦存在,苦因就存在,这个行苦到底是什么呢?有的地方讲五蕴本身就是行苦。只要五蕴存在,那么在五蕴上面一定会显现痛苦和快乐。不管显现痛苦也好、快乐也好,都不离苦的自性。在很多大德注释当中讲,就像我们的手上长了一个疮,这个疮本身就是苦因,遇到了热水会非常疼痛,这个叫苦苦。苦苦是以疮为基础的,如果没有疮就不会有苦苦,不是吗?如果遇到凉水,或者抹点药很清凉,这种舒适叫做变苦。变苦的安乐和痛苦都是以疮本身为因的,所以这个疮就叫做行苦。行苦本身是不苦不乐的,不用热水或者凉水的时候,是一种舍受。但是遇到了热水就会疼,遇到了凉水就快乐,它本身不是苦也不是乐,但却是苦和乐的因,这个叫做果三苦。】

问:第十一课中也讲到"观托噶",请问何意?

答:是大圆满正行的一种修法。(正见C1)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前行》11课当中,大恩上师讲到:《现观庄严论》最后一品所讲的佛陀事业,也是通过传法,令一部分人获得道的所依,一部分人获得道,一部分通过道而成就果,佛的三种事业都与讲经说法有关。因此,佛陀度化众生的唯一方法就是转法轮。

道的所依,得道,通过道成就果是什么意思啊?感恩法师开示!

答:道的所依就是暇满人身;得道就是获得道位的功德,比如获得菩萨、阿罗汉的果位等等;成就果的意思就是获得究竟的果位,成佛。(正见C1)

问:这个和"基道果"有关系吗?您能解释下"基道果"吗?感恩法师!

答:这里的道、果,是可以对应"基道果"当中的道与果。基就是基础,也就是万法的本性、实相。(正见C1)

问:"《现观庄严论》最后一品所讲的佛陀事业,也是通过传法,令一部分人获得道的所依,一部分人获得道,一部分通过道而成就果,佛的三种事业都与讲经说法有关。"这里,"道的所依,道,通过道而成就果"应当如何理解?

答:个人理解,道的所依,比如暇满人身,以暇满人身做基础可以进行修道,还可以有其他很多种所依;道指的是道位的功德和成就;果指的是修行获得的果位,比如佛果。可以有多种安立方式。(正见C1)

问:我们正在学《前行》第11课"依止四想",其中提到:"《现观庄严论》最后一品所讲的佛陀事业,也是通过传法,令一部分人获得道的所依,一部分人获得道,一部分通过道而成就果,佛的三种事业都与讲经说法有关。因此,佛陀度化众生的唯一方法就是转法轮。"那么这里道的所依、获得道、道而成就果,分别怎么理解呢?另外,佛的三种事业又是指哪三种事业呢?

答:道的所依就是暇满人身。道就是修道阶段的果位,比如菩萨的果位等果就是究竟的果位——成佛。佛陀讲法之后,不同因缘的有情可以在一段时间当中获得不同的结果。

三种事业,就是让众生获得道的所依、道、果。(正见C1)

问:顶礼上师三宝!弟子是13A加行网络组圆泓,有中组师兄问:"佛的三种事业是不是为三种根机的人传法?或着可以理解一说法为一部分相续种下解脱种子,指凡夫,二说法为一部分有修证为获得一地菩萨的果位,三,说法令一地菩萨以上获的果位。"(应为《现观庄严论》前行依止四想内容),恳请法师慈悲开示!

答:三种事业包括:一、安置于道之所依;——比如让众生获得人身等。二、安置于道之本体;比如让众生安住于修道的境界。三、安置于道之果位中。——让众生获得圣者果位。(正见C1)

问:请教法师,前行11课"佛的三种事业都与讲经说法有关。"佛的三种事业是哪三种?怎样理解?感恩!

答:就是将有情"一、安置于道之所依;二、安置于道之本体;三、安置于道之果位中。"

——【庚二(广说分类)分三:一、安置于道之所依;二、安置于道之本体;三、安置于道之果位中。

辛一、安置于道之所依:诸趣寂灭业。

**

  1. 行持使一切众生寂灭沉陷于三恶道的所有痛苦而获得乐道增上生人天身份的事业。**

辛二(安置于道之本体)分四:一、安置于资粮道;二、安置于加行道;三、安置于见道;四、安置于修道。

壬一、安置于资粮道:

安立四摄事,令知诸杂染,

及知诸清净,有情如证义,

六波罗蜜多,佛道...

安置于资粮道的特点:

** 2. 将众生安置于道的助缘四摄事中。**

** 3. 令他们通达道的本体染污及清净因果所摄的四谛之义。**

** 4. 意乐的特点:使他们如实成办一切有情之利益的发心无量等之义。**

** 5. 加行的特点:使他们行持六度万行。**

** 6. 所依的特点:使他们具足决定胜的佛道——十善等戒律。**

壬二、安置于加行道:...自性空。

** 7. 将他们安置于加行道,使他们相应修行一切诸法自性空性的甚深实相。**

壬三、安置于见道:

尽灭二戏论。

** 8. 将他们安置于布施波罗蜜多尤为殊胜的一地自性法界遍行之义中,令他们以无二智慧现量见到真义。**

壬四(安置于修道)分二:一、安置于不清净七地;二、安置于清净三地。

癸一、安置于不清净七地之方式:

假名无所得,成熟诸有情。

安置于修道的特点:

** 9. 将他们安置于持戒等尤为殊胜的二地至五地之间,使他们证悟一切法唯是假立名称的本体。**

** 10. 将他们安置于智慧波罗蜜多尤为殊胜的六地,使他们证悟诸法一无所得的本体。**

** 11. 将他们安置于方便波罗蜜多尤为殊胜的七地,使他们成熟一切有情。**

癸二(安置于清净三地)分三:一、安置于八地;二、安置于九地;三、安置于十地。

子一、安置于八地:

及立菩萨道,遣除诸执著。

将他们安置于力波罗蜜多尤为殊胜的八地, 12. 由于共同声缘的断证已经圆满,从而将他们安置于不共大乘菩萨道中,这是对治证悟的特点。 13. 断除所断的特点:使他们遣除对一切法耽著的所知障。

子二、安置于九地:得菩提...

** 14. 将他们安置于愿波罗蜜多尤为殊胜的九地,使他们获得愿殊胜圆满的菩提。**

子三(安置于十地)分二:一、安置于总特点;二、安置于最后有者之特点。

丑一(安置于总特点)分三:一、安置于有学清净圆满成熟究竟之特点;二、安置于彼地功德法获得自在之特点;三、安置于彼地道果法中之特点[本来此科判藏文中是"安置于道之本体断治之特点",但为了与下文一致,而作改动。]。

寅一、安置于有学清净圆满成熟究竟之特点:...严净,佛土及决定,

无量有情利。

将他们安置于智波罗蜜多尤为殊胜的十地, 15. 有学道清净刹土究竟之特点:使他们严净种种佛土; 16. 资粮圆满究竟之特点:使他们依靠资粮圆满而决定一生成佛; 17. 成熟有情之特点:使他们——成办十方刹土中的有情的无量利益。

寅二、安置于彼地功德法获得自在之特点:亲近佛等德。

** 18. 使他们心的刹那顿时以神境通前往一切世间界依止佛陀等等无量功德获得自在。**

寅三、安置于彼地道果法中之特点:菩提分诸业,不失坏见谛,

远离诸颠倒。

** 19. 道之本体的特点:使他们齐全作为圆满菩提之因的菩提的一切分支。**

** 20. 道之作用的特点:使他们具足作为因的二资本体之业与圆满菩提果紧密相联而绝不失坏。**

道的断治之自性:

** 21. 对治的特点:使他们拥有如理如实现见一切法之究竟实相真谛圆满的智慧。**

** 22. 断的特点:将他们安置于远离一切颠倒所断的自性中。**

丑二、安置于最后有者之特点:

无彼根本理,清净及资粮,

有为与无为,悉不知有异。

** 23. 证悟的特点:将他们安置于证悟那些颠倒之相根源不存在的智慧理中。**

** 24. 断的特点:将他们安置于清净一切所断之理中。**

** 25. 成就究竟果位断证之直接因的特点:使他们能圆满断尽二障及习气的断德本性身对治的资粮臻至究竟。**

** 26. 将他们安置于能圆满证悟(有为与无为不可了知是异体)有寂等性的证德智慧法身现空无别的证悟解脱中。**

辛三、安置于道之果位中:安立大涅槃。

** 27. 将他们安置于获得道之究竟果位不住有寂的大涅槃中。**

庚三、摄义:许法身事业,有二十七种。

本师圆满佛陀在了义《般若经》中承许如是能表示第八品法身的法——事业有二十七种。】——以上是《现观庄严论释》当中的内容。(正见C1)

依止四想

问:顶礼法师!请问第11课中依止四想中哪一种是最关键的?感恩!

答:都很关键。都要尽量具足。(正见C1)

问:法师你好!关于依止四想中哪一个对我们是最重要的,我们组师兄有的说是把自己当病人想,但我们几个师兄认为是精进修持正法是最重要的,不知对否,请法师给予解答。

答: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结论,都有道理。把自己当作病人是一个基础,如果没有这一点,其他的很多都无从谈起。(正见C1)

问:大圆满前行第11课,"通过三喜来承侍上师"的注释为:华智仁波切在《前行》后面说:"上等承侍为修行供养,也就是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历经苦行孜孜不倦地实地修持上师所传的一切正法;中等者以身语意承侍,也就是自己的身语意侍奉上师,为上师服务......"

"中等者以身语意承侍",如何做到身语意承侍——个人理解是依止上师后,通过如理精进闻思来承侍;"上等承侍为修行供养",就是闻思之后,再修行、行持。不知理解是否准确。

答:某种角度,闻思也是一种承侍。而许多场合,闻思修都可以属于法供养。身语承侍有时侧重于,比如照顾起居、打水做饭、打扫房间,办理事务等等,也包括在学会当中从事各种发心工作,为弘法事业努力。(正见C1)

问:顶礼法师!请问观清净心与依止四法都是一种内心的想法,为什么观清净心属于发心,而依止四想属于行为?请法师开示,感恩。

答:个人理解,有时有次序先后,发心包括在正式听法之前,可以是一种前行,而在过程当中,可以以依止四想来摄持。可以有多种方式。(正见C1)

其余疑问

问:学习了闻法方式的所取之行为的依止其他威仪后,发现自己平时独自学习时很多条件无法满足,因为工作,我不敢公开自己信仰,有时候闻法都是躺着装作睡觉(我住宿舍),还有其他很多不如法行为,您对此怎么看?我觉得如果因为闻法不如法而放弃闻法实在太可惜了。

答:克服困难听闻佛法有很大功德,随喜。(正见C1)

问:上师在前行中讲过,佛陀说:"我为汝示解脱法,当知解脱依自己。"佛陀还说:"诸佛无法水冲罪,众苦亲手亦不除,自之证悟非移他,说寂法性令解脱。"那我们祈祷上师三宝加持有作用吗?自己的解脱要自己努力吧!

答:自己祈祷的过程,本身也是自己的一种努力。祈祷上师三宝有很大的作用,要经常祈祷。这本身就是一种修行。(正见C1)

还可参考: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第12课:

其实,学佛的人常祈祷上师三宝非常重要,通过祈祷,诸佛菩萨的感应和加持会融入于心。学佛并不是像学世间知识那样,懂得以后就可以了,而要靠自己的信心和恭敬心,获得传承上师和诸佛菩萨的加持。这种加持与自己智慧融入一体的力量非常强,它能指引我们趋入解脱,制止一切恶行,故与学习世间知识完全不同。】

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在修行过程当中,一方面修行有两个层次或者两个方法。一种方式是靠自己的精进,对于佛法的教理通达了,然后自己必须要去观修,这个没人替你做,必须要自己做。反正你打坐,能不能够相应啊?你在修寂止的时候,能不能入禅定啊?或怎么怎么样,这些你必须要去摸索,自己必须要经过失败失败再失败的阶段,然后自己慢慢慢慢对禅定有感应了,对修持四加行有感应了,这个方面自己必须要去做的。

我们不能说反正上师一定会给我加持的,我自己啥都不做,这是不行的。这一部分我们自己必须要去做,必须要经过非常枯燥的修行过程。我们闻思的时候生起定解,也是很困难;打坐的时候,也是很困难。不管怎么样,这些都是要经过的。通过不断的修行,不断地观修,我们的心就和法义逐渐逐渐磨合之后,逐渐逐渐相融,逐渐逐渐相应,这是自己必须要付出的努力。

除了自己必须要付出的努力之外,还要经由上师的加持,佛菩萨的加持,需要这个外力。前面我们讲了自力,自力方面必须要付出的,一定要付出的,这是绕不过去的。第二个方面除了自力之外,还要通过他力。有些修行者完全凭他力,不管怎么样,自己不想努力,反正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上师三宝,觉得好像只要依止了上师三宝之后,自己只是依止而已,只是做一个皈依,所有的事情全部交给上师三宝去办,似乎好像很有信心,但是有的时候信心有点过头,这方面也是不对的。

还有一些人完全过度的相信自己的能力,反正什么事情自己都能搞定,根本不祈祷上师,也不祈祷上师三宝加持,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去修学,这也很困难。一方面我们讲自己的修行一定要做,第二个祈祷上师,上师的加持也一定要去祈祷,要去得到上师三宝的加持。如果有了自力,自己该有的精进,该有的修行的意乐,这个也有了,再加上也有了外力的加持,内外都在努力。自己也在努力,上师也在加持我们,这时候成就就快得多,两方面我们都要知道。如果我们没有去观修、去祈祷,单单凭学术的研究,真正要马上获得解脱,或者很快的解脱,是比较困难的。】

问:顶礼法师,弟子有个问题要问,在我刚学的第十一课程中,有个问题看不懂,就是在闻法的过程中,如何于一堂课中具足六度?这样有什么功德?功德是什么?

答:在课程里讲得很明白"那么,听一堂课该怎样具备六度呢?正如一切法行之窍诀——《现证续》中所云:"奉献花座等,随处戒威仪,不害诸含生,于师生正信,无散闻师教,解疑问难题,闻者具六支。"能让人接近实相的就是功德。(正见C1)

问:顶礼法师,由于我刚接触佛法,对此还执着。我们在讨论中说法不一,有的说这是六度不叫功德,争执不下,所以再请教法师。

答:六度本身就有无量功德。(正见C1)

问:请问法师:今天我们菩提小组上的前行的11课,说佛陀度化众生的唯一方法就是转法轮。净土里又说只要我们有信愿行,阿弥陀佛就会在我们往生的时候来接我们去极乐世界。这二个说法是不是互相矛盾的?请法师指点.

答:没有矛盾。一方面你能够具足信愿行也是需要因缘的。需要佛陀善知识将这些道理传授给我们。如果没有佛陀善知识传法,你怎么知道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的存在呢,你怎么知道那里很殊胜并且想要往生呢?(正见C1)

问:佛陀说过:我为汝说解脱之方便,当知解脱依赖于自己。自己的解脱要靠自己修行的,没办法指望佛陀把我们像丢石头一样丢到清净刹土,但是米拉日巴尊者把他的父母都超度到了清净刹土,解脱了轮回,这是否和前面的教理矛盾?

答:不矛盾。因缘成熟(相关众生具有福报等)的时候可以超度到清净刹土,如果没有任何因缘福报,那很难超度。如果不需要那些因缘,佛陀早就把众生都超度到清净刹土了。(正见C1)

播放列表 点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