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前行》第004课20200314

目录

  1. 名词解释

  2. 密宗之超胜

  3. 观清净心

  4. 五种圆满

  5. 其余疑问

名词解释

问:生起文字、宝剑、法王如意宝的整个过程,是不是就叫"生起次第"?

答:"次第"是指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生起"是指生起本尊观;整个是指生起本尊观的次第。因为我们现在是凡夫人,是血肉之躯,如何将我们的血肉之躯转变成清净的本尊的身体呢?有一系列的次第生起本尊观。所以生起本尊观的第一步观想、第二步观想、第三步观想......随着这样的观想次第,最后一步观完后,本尊观就完成了,就生起了本尊。(生西法师)

问:什么是本尊?

答:大恩上师以前讲过,本尊就是跟自己最有缘的,一生一世不离开的一尊佛或者一尊菩萨,自己一辈子当中主要祈祷的,比如阿弥陀佛作为自己的本尊,或者把观音菩萨作为自己的本尊,主要去修持,专一地去修持,这样修持的话容易得到相应和加持。所以自己最有信心的,而且是最有缘的,一辈子观修祈祷的佛或者菩萨,就是本尊。(生西法师)

问:关于五佛、五智的概念,网上查到了很多,不知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有道友说不对。《菩提心论》、《秘藏记》等述密宗将大日如来之智体分立为五种,配以五方五佛,是称五佛五智。即中央大日如来,具足法界体性智,属佛部;东方阿阇佛,具足大圆镜智,属金刚部;南方宝生佛,具足平等性智,属宝部;西方阿弥陀佛,具足妙观察智,属莲花部;北方不空成就佛,具足成所作智,属羯磨部。

答:法界体性智的中央自性毗卢遮那佛;东方不动佛,代表大圆镜智;南方宝生佛,代表平等性智;阿弥陀佛,代表妙观察智;北方不空成就佛,代表成所作智。也有可能有些不同版本中对同一尊佛有不同的名称。(正见C1)

问:前行第4课《三相灯论》云:是为利根故?五根具体点说什么?

答:信心,精进,正念,禅定,智慧,上述素质越高,根性越利,在密宗里,特别注重信心。(正见C1)

问:加行第6课"根基方面为利根"这句话的意思。可否理解为密法只对利根者,是否藏传佛教分显、密,只有利根者修密法?法本中讲的五种根的详细意思是什么?

答:藏传佛教当中同时具有显宗和密宗的内容。很多密宗修行人非常利根。有些显宗修行人不愿意修持密宗,一方面根基可能也可以,但可能和密宗缺乏缘分。五根:信心、精进、正念、禅定、智慧。(正见C1)

问:见修圆满,参话头,五智,五佛身,五种妙欲,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生圆无二大圆满。分别都是什么意思?

答:见修圆满——见解和修行都达到圆满的层次。参话头——禅宗的一种修持方法。五智——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五佛身——法身、报身、化身、不变金刚身、现证菩提身。五种妙欲——色、声、香、味、触。

生起次第是密法的一种修法,许多情况下包含观想本尊等等,也可能有其他的内涵。圆满次第包括风脉明点的修法,以及其他的一些修法。生圆无二大圆满,在大圆满的境界当中,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都圆满具足,双融无二。以后有机会进入密法班可以详细了解。(正见C1)

问:在《前行广释》第一册第4节课的备注中列有莲师座下君臣二十五尊的名单,请问那一位是法王的前世金刚降魔尊者?

答:是多吉堆均尊者。(正见C1)

问:"佛陀无涅槃,佛教无隐没"如何理解?

答:佛陀的本体是没有生灭的,哪里众生的福报成熟,哪里就会显现佛陀的身相,尽未来际无有穷尽。佛法也是一样。我们看到有生灭是因为自己的业感。(正见C1)

问:第4课注释:续部云:"宣说续部意金刚,彼唯是我教圆满。"字面意思是不是这样:"意金刚"就是上师的意思,"彼唯是我",他和我普贤王如来无二无别。"教圆满"教授圆满。

答:大概可以这样理解。(正见C1)

问:什么是五智五佛身?

答: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法身、报身、化身、不变金刚身、现证菩提身。(可以有多种安立方式)。(正见C1)

问:在抉择世俗时,显宗虽然承认万法如幻如梦、现而无自性,但并没有像密宗一样,通达一切显现是五智、五佛身的本体。其中的五智、五佛身怎么解释?

答:五智: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五佛身:法身、报身、化身、不变金刚身、现证菩提身。(正见C1)

问:涅槃五根中的进根、念根、定根。

答:进指的是精进,念指的是正念,定指的是禅定。(正见C1)

问:五智之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与成所作智。

答:五智指的是佛陀所拥有的五种智慧。比如平等性智,可以通过诸法平等无二的甚深境界。具体可以参阅《大乘庄严经论》(正见C1)

问:五佛身极其内在的关系。

答:从某些角度来说,佛陀的五佛身本体无二。(正见C1)

问:五种妙欲。

答:是指色身香味触。这五种感观所引发的欲望享受。(正见C1)

问:地道。

答:地可以菩萨十地,道可以包含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正见C1)

问:《闻法方式》

  1. 2节课,观清净心时,明观五种圆满,怎么观"勇士空行的自性",就是怎么理解"勇士空行的自性"?不管明观的方法是哪种,若观不出来可以找一些图片或唐卡来看后再按图片来观吗?

答:勇士空行,暂时可以理解为现男相和女相的佛菩萨们。(正见C1)

还可参考:

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4课:

还有"勇士空行的自性",勇士空行也是密宗的证悟者,有些叫勇士,有些叫空行。空行不一定是女的,空行母一般是讲女性的,但空行不一定。"空"的意思就是讲实相,"行"就是行于实相的意思,证悟实相、行于实相当中就叫做空行。空行有男的有女的。但是有些地方讲的空行就是空行母的意思。这些都是证悟的男女空行的自性。】

问:请问何为清净心?

答:清净心就是我们心的本来面目,万法的实相。(正见C1)

问:何为自相续?

答:就是自己这个生命,这个有情的整体。(正见C1)

问:加行第6课中讲第三种明观方法时,有这样一句"所传之法是第三转法轮——分别法门",请问"分别法门"怎样理解?(佛学词典和百度搜了,没找到)

答:能够善加分别、辨别抉择相关的法义。(正见C1)

问:分别法门。

答:你所说的可能是指第三转法门。因为能够善加抉择,善加分别诸法的体性,所以这样称呼。(正见C1)

问:第4课中,观想"所传之法是第三转法轮——分别法门"。请教法师:什么是分别法门?佛陀所传之第三转法轮不是如来藏吗?

答:能够善加分别、抉择诸法的道理,三转法轮包括如来藏的内容,也包括唯识等。(正见C1)

问:顶礼大恩上师!顶礼法师!学习闻法方式明观五种圆满里其中一种佛陀三转法轮所传之法为分别法门,请问分别法门的内容是哪些?具体分别法门怎么解释?阿弥陀佛!感恩法师!

答:指的是第三转法门,包括唯识的教义,以及如来藏的教义等等,因为对名言当中万法的规律做了详细抉择和分辨,故称为分别法门。(正见C1)

问:"丙二、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中,上师讲到"最后能现前色身与法身双运的佛果",请问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答:现前就是获得、让其出现、存在。色身包括报身和化身,色身法身双运的意思是同时具足色身与法身,佛果就是同时具备这两者的。(正见C1)

问:"地道顿时获得圆满"该怎么理解?

答:地道指的是修行的阶段,包括菩萨有十地的果位,道包括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都是修行的不同阶段,意思是这些阶段所需要的功德、能力顿时可以具足,圆满获得。(正见C1)

问:"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中,上师讲到密宗在四个方面胜过显宗的"为利根"时,"涅槃五根",每种根基又该怎样理解?

答:信心、精进、正念、禅定、智慧,这些素质的差别决定了一个修行人根基的差别。(正见C1)

问:何为本尊?

答:自己主要修持和依靠的佛菩萨成为本尊,或者是对佛菩萨的统称。(正见C1)

问:何为持明表示传?

答:一种法脉传承方式。(正见C1)

问:"也可以将处圆满观为西方极乐世界,本师圆满明观成无量光如来,眷属圆满观想成莲花部的尊众——勇士勇母、男女本尊的自性。"敬请法师开示"莲花部的尊众"的含义。

答:五方佛包括金刚部、事业部、珍宝部、佛部、莲花部。(正见C1)

问:《前行广释》第4课(89页)中有一段:"……然而在究竟义中,万法在胜义中远离戏论,世俗中是清净平等的",弟子的问题是什么是"究竟义"?从文中的含义看来,"究竟义"似呼又超越了"胜义"?这里的世俗是"世俗谛"吗?感恩法师!

答:个人理解,此处的究竟义指的就是最高层次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实相,后面提到的胜义谛可以理解为空性的角度,后面提到的世俗(世俗谛)可以理解为显现的角度,也就是说,如果从空性与显现的角度究竟观察的话,分别就是远离戏论、清净平等,这些都是实相(究竟义)的特质。(正见C1)

问:什么样的发心属于"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

答:显宗的愿菩提心。(正见C1)

问:什么样的发心属于"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

答:以众生本来是佛的见解、清净观摄持的菩提心。(正见C1)

还可参考:

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4课:【

第二、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

这种发心是一种清净观。胜义的发心和世俗的发心虽然都叫发心(菩提心有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但意义是不一样的。世俗菩提心的发心是为利众生愿成佛,它主要是一种心所,要缘众生生悲心,缘佛果生起希求心——以悲心缘众生,以智慧缘佛果。胜义菩提心虽然也叫发心,但其实它是一种智慧。证悟了离戏的本性,就叫作胜义菩提心。所以胜义菩提心没有发心的意思在里面,不是心所在发心,而是安住在离戏的智慧中,这叫胜义发心。此处的意思差不多,首先是广大意乐菩提心的发心,然后是广大秘密真言的发心。但是这里面没有让我们发心的意思,这里的发心其实就是一种清净观。

清净观就是在闻法的过程中,首先我们发起了菩提心,为了利益众生而听法,进一步安住在密乘的清净观当中,这非常相应于要修持的殊胜教法。

问:讲记中云:"关于密宗的特点,诚如《三相灯论》所云:"一义亦不昧,不难方便多,是为利根故,极胜秘密乘。""一义",是指密宗与显宗在究竟成佛的目标上没有差别,都承认通过最初发菩提心、中间积累二大资粮,最后能现前色身与法身双运的佛果。"请问这里的色身法身双运是什么意思呢?佛陀的色身、法身、报身、化身是什么呢?又有什么区别呢?

答:色身分为报身和化身。色身法身双运意思是,同时具有这两者。报身是菩萨所见到的佛陀身相,化身是凡夫和二乘行者等见到的佛陀身相,佛陀自身的境界是法身。比如你现在是凡夫,如果你在古印度见到悉达多太子,就是见到了化身,而如果你修行证悟了一地菩萨果位,在你的境界当中就会见到显现报身相的佛陀,而一旦你成佛了,你也就和法身无二。(正见C1)

问:密宗入门的途径的非常多?什么是入门的途径?

答:有时可以理解为法门很多。(正见C1)

密宗之超胜

问:基础课程中的 2. 3课说到有关密宗超胜显宗的问题,学显宗为主的道友对这个不是很能接受,请法师开示解除他们的疑惑。

答:超胜主要是指讲解的方法,从讲法的方式来讲。显宗虽然也讲到了成佛的法,从成佛的角度来讲,上师在讲"一义亦不昧"的"一义"时,已经讲了显宗和密宗都能够成佛,所成的佛是一模一样的。但是从修行的方式来讲,密宗积累资粮的方法,很多善巧方便,以利根为主,的的确确法义的开显讲得更详细,开显得更圆满,尤其是在讲一切众生心的智慧的时候,在讲清净法界的时候,讲了很多不一样的见解,有很多很快速可以积累资粮的方法,这个方面一般的显宗当中没有。

不单单密宗和显宗之间有这个问题,即便是在显宗内部,也有开显法义时的不一样。比如说三转法轮和二转法轮都是显宗的,但是三转法轮一般来讲比二转法轮殊胜。殊胜的原因就是三转法轮当中讲到了法界的圆满实相、如来藏光明,而在二转法轮当中就没有讲,只讲到了空性。从这个角度来讲,三转法轮的讲法就比二转法轮要圆满,更殊胜的意思是从这个方面去理解的。还有显宗当中大乘小乘,大乘的见解修法就比小乘的修法要超胜,其实也是一样的。

当然我们以前学显宗现在接触密宗,可能稍微有一点不理解,但是不理解也没什么,因为毕竟没有知道道理,不理解也情有可原,知道道理之后就可以把这个解开。

在讲解的方式上,修行的方式上,的确有不一样的地方,超胜的地方。或者说针对利根的讲法,和针对钝根的讲法就是不一样的。比如禅宗当中的顿悟成佛的修法,在其他的显宗当中就不一定讲,所以从这个方面讲禅宗很超胜。

所以,主要是从法方面来讲的,而不是说人上面刻意地分一个殊胜不殊胜。(生西法师)

还可参考:

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4课:

颂词"一义亦不昧"等,就讲到了密宗超胜显宗的不共的地方。到底怎样超胜的呢?是不是离开了显宗之外有单独的密宗,好像很超胜的意思?不是这样的。

什么叫"一义"?显宗和密宗在究竟意义上是一味的,这叫一义,也就是显密究竟的佛果是相同的,究竟的法界是相同的。所以,显宗和密宗不是单独的、毫无关系的两个修法,而是法界完全相同,成就的佛果也是完全相同,这叫一义。

有些大德讲,所谓的显宗和密宗,显宗就是密宗的显,观待密宗来讲,它是讲的比较明显的,不是在讲究竟意趣,而是比较明显的部分;密宗是显宗的密,是针对于显宗来讲,有些更甚深的、一般众生暂时接受不了的,在密宗里面就讲了很多。所以,显宗是把最秘密的意思上调几个层次,让大家比较容易理解,比较容易接受。因为究竟的法界超越了凡夫的分别念,讲的时候不一定一般的众生都能够理解,所以就把究竟的法界通过相应于众生根基的方式,不是把它全盘托出,而是略说,有些时候观待众生的根基来解释。

就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去鹿野苑转法轮的时候,刚开始佛陀不愿意传法,因为他所证悟的法界实相,一般的凡夫人根本接受不了,也没办法理解,所以佛陀刚开始不想讲法。后来帝释、梵天三次劝请之后,佛陀答应传法。
答应传法之后,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就是,佛陀考虑到这些众生没办法接受佛陀真实的证悟,所以他在准备讲法的时候,就把他所证悟的秘密降低几个层次,以众生能够理解的方式来宣讲,这样他们就能理解了。虽然不是真正佛法的完完全全的意义,但是暂时这样讲众生是可以理解的。另一种说法是,佛陀首先讲的是他自己的证悟,但五比丘听不懂,再降低,还是听不懂,最后通过四谛的方式,他们就接受了,接受之后他们就证道了。这种说法也有。

所以,密宗和显宗其实是一个意义,就像佛陀讲法时针对不同的根基,也讲了究竟的如来藏、空性,针对一些根基讲四谛法轮,四谛法轮接受不了就讲十善业道,讲人天乘。法也是一样的,究竟法界没有两个,显宗所讲到的究竟实相法界和密宗所抉择到的究竟法界没有差别,显宗通过修行成就的佛果和密宗修行成就的佛果没有差别,没有说一个是显宗的佛,一个是密宗的佛,密宗的佛超胜显宗的佛,没有这样的。显宗和密宗究竟的实相完全一味,显宗通过显宗道修成的佛果,和密宗通过密宗道修成的佛果完全相同,没有丝毫差别的。

但是在修行的方法上,由于根基和因缘不同,所以给显宗的修行者讲了一个比较显的、比较容易理解的,比较秘密的究竟的实相就对利根者讲。或者显宗根基成熟、可以接受的时候,就给他直接讲。所以三转法轮的次第,首先是四谛法轮,当四谛法轮众生的根基逐渐成熟,可以接受了,就讲般若法轮,抉择万法空性,在空性结束之后,再讲如来藏常乐我净,就是这样一个层次一个层次上来的。

显宗与密宗也是这样的,意义没有差得很远。只不过密宗在究竟的法界、究竟的本性、修行的方法上,一般的众生刚开始是没有办法接受和了知的,对他们就暂时隐密,不讲这些,给他讲能够接受的,让他的根基成熟,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给他讲隐藏的那部分,这个时候他就能够接受了。就好像佛陀引导小乘行者,首先对他宣讲人无我的修法,当他证悟了人无我,获得了阿罗汉果位之后,再给他讲发菩提心、三无数劫苦行,那个时候就可以了,他接受得了。再给他讲佛的境界,鼓励他成佛,他就能够接受,因为他的心上升到某个高度的时候,后面的法要他就自然而然可以接受了。

显密的关系就是这样的,而不是说密宗的佛比显宗的佛超胜。实相是一个,成就的佛果也是一个,发心、修道、成佛基本是相同的。后面有些不同的地方,主要是修行的方式、抉择的方式不太一样,有直接和间接的差别,有略说和广说的差别,明显和不明显的差别,但是法界的意义上是一味的,这里说是"一义"。一义的意思,首先是显宗、密宗在究竟实相上一义——一个意义,所成就的佛果是一义的,没有说两个,所以不能错误理解显宗和密宗。

我们既不能站在显宗的角度说,你们密宗在显宗的佛之外还有个密宗的佛,这是不可能。密宗也不能说,我们的佛比你们显宗的佛要超胜。这里面讲得很清楚,显密是一义的,一个意义。一义就没必要讲了吗?反正都是一义,都是一样的。那也不一定。虽然是一个意义,但还是有差别的,它主要针对不同的根基,有些人能够直接理解,有些人不能直接理解。虽然是一义的,但它讲的方式、趣入的方法仍然不同。】

问:讲解的前行原文"此密宗金刚乘,不仅入门的途径多之又多,而且积累资粮的方便也不乏其数,加之具有不需要历尽千辛万苦就能现前圣果的甚深方便"中"入门的途径"是指前一句"一义亦不昧,不难方便多,是为利根故,极胜秘密乘"中的"方便多"吗?如果是,而上师解释"方便多"是指修行方面和窍诀开示。如果不是,上师就没用解释"入门的途径",请大家讨论,因为上师直接就"而且积累资粮的方便也不乏其数"解释7支供,后面的"加之具有不需要历尽千辛万苦就能现前圣果的甚深方便"也请大家讨论。

答:个人理解: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对应"方便多"这三个字。密宗当中有非常多的善巧方便,可以接引不同根基的修行人。(正见C1)

问: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介绍密宗的殊胜时说,一义也不昧,不难方便多,是为利根故。我的理解是密宗适合利根人。但莲花生大士预言铁马在地上奔驰(火车和汽车)的时候,就是末法时代到来,这个时候佛教密法将会兴盛并且弘传全世界。在这个末法时候,人的烦恼多,钝根人居多。莲花生大士的预言是适合钝根。是否和引导文中矛盾。

答:没有矛盾。个人理解,根性的钝和利可以有不同的角度,有时可以从烦恼的轻重来安立。但有时也可以从是否能够接受甚深的法来安立,比如一个人,看似有一些烦恼,但对于了义法门能够接受,可以说是利根,而另一个小乘行者,非常寂静调柔,行持很严谨,好像没有什么烦恼,但接受不了大乘了义法门,可以说是钝根。(正见C1)

问:《三相灯论》中"一义亦不昧,不难方便多,是为利根多,极胜秘密乘。"中的"利根",应该是在具足强烈的信心的基础上的"信定念定慧"全部圆满,才能算利根,这样理解对吗?感恩法师!

答:个人理解,即使显现上只具足一部分,但达到相关的标准也可以称为利根。(正见C1)

问:《三相灯论》中说:"一义亦不昧,不难方便多,是为利根故,极胜秘密乘。"而在安忍品中又教诫"为了成就正法必须要不顾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来修行"。请问,既然"不难"为何还必须要忍受苦行呢?这两个方面如何圆融?感恩法师!

答:个人理解,1,对于某些需要经过苦行的修行人来说,如果在密乘当中经历苦行很快就会成就,成就的速度也超过显宗,或者说同样是修苦行,修苦行的时间长短、次数多少也是可以有差别的。2,有些时候这方面的教言也有激励修行人精进的必要。(正见C1)

还可参考:

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4课:【

"加之具有不需要历经千辛万苦就能现前圣果的甚深方便",这是说,密乘不需要历尽千辛万苦,就能够现前证悟、现前圣果。所以,密乘有十六世可以成佛、七世成佛、三世成佛,最利根人的今生就可以一生成佛。一生成佛当中,也有六年成佛,三年成佛,还有六个月成佛的。这些都有。所以他不需要经历千辛万苦就可以成佛。

有人说,不需要经历千辛万苦是不是太夸张了?你看米拉日巴尊者,他那种还不叫做千辛万苦,叫什么?天天吃荨麻,天天在山洞里面,很苦行,应该是千辛万苦。有的时候我们认为米拉日巴尊者就是千辛万苦的代表,也觉得密宗实际上是很苦很苦的。

其实,这里"千辛万苦"的意思是不需要苦行,针对显宗三无数劫成佛,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的苦行,在显宗菩萨的修道过程当中是无数世经历的,不是说一世当中、十几、二十几年当中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的修苦行、修禅定,把自己的手、脚砍下来布施,修安忍,他很多很多劫都是在积累资粮。与显宗三无数劫的苦行相比,一生当中的苦行根本不算什么苦行。

一般的有情堕地狱所受的痛苦,比较起来,米拉日巴尊者不算什么苦行。我们从全方位来看的时候,密宗在一世或几世当中所做的一些苦行,真的不算什么苦行。他就是很轻松的成佛,而且很多时候也不一定需要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苦行。

问:有关密宗见解不昧超胜显宗的特点的问题:分胜义与世俗两方面。在胜义上,密宗抉择光明如来藏本体,显宗抉择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我实在不明白这两者有啥区别?是如来藏包含明空两点特性?还是什么意思?我没看出如来藏本体与大空性两者间的高下。

答:如来藏具足大空性和大光明两种属性,抉择如来藏是在大空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显了大光明的内涵,多了大光明的部分(正见C1)

问:明白了一些,那法师,这个大光明是有相的光明呢还是无相的光明呢?或者超越有无二元对立的光明?这个光明的作用是否是显现一切物质精神现象的基础?可否将光明理解为缘起?如是如来藏的两个属性理解为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在世俗上,显宗承认万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显现而无自性,而密宗则通达一切显现乃五佛智慧之本体,因此超胜显宗。但根据我的闻思,如楞严经云:"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又"不知色身,外汲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当知虚空生汝心头,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又六祖坛经云:"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则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又永嘉大师证道歌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又禅宗祖师云:"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此诸显宗经典论述语录所示观点,与密宗"一切显现即五方佛智慧之本体",我通过对比,发现很相似,我觉得是一样的,由此我产生疑惑,密宗的见解如何超胜显宗?

答:有些内容在显宗当中有提及,但是比较简略,密宗当中正式、系统、全面做了阐述,有些内容显宗虽然有提及,但主要是阐述一种观念,并没有提供很多配套的修法,但密宗当中对这些观念提供了很多配套的实修法和引导窍诀。另一方面来说,楞严经本身就是密宗的经典,属于大藏经当中的密教部所包括。另一方面禅宗也不同于普通的显宗,有大德说禅宗接近密宗。(正见C1)

问:在《前行》法本中有提到密宗胜过显宗的四个特点,其中有一个是"不难",并且文中列出一个实例国王恩扎布德一边享受世间的妙欲,一边通达心的本性。请问学密宗的在家和出家人是否也可这样享受世间的妙欲而修呢(舍弃五戒十善)?

答:如果自己具足相应的根基和因缘,在显现上不舍妙欲而修的情况也是可以的,要看具体的情况和因缘。但不是说完全沉溺在庸俗的欲望当中,而是说显现虽然不舍妙欲,但内心已经转为道用,乃至能够认识五欲的本性,通达实相等等。如果你说的"舍弃五戒十善"指的是以烦恼心破戒、以自相的烦恼行持十不善业,那是不如法的,不是一回事。显宗的《维摩诘所说经》也提到:【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弈戏处辄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典常乐佛法。】(正见C1)

问:如果说要到一定的境界才可以这样,这个境界的界限在哪里呢?

答:要看具体的根基,以及自己修什么样的法门,怎样修,等等,要观待具体的因缘。(正见C1)

问:如这个境界较高的话,会不会修显宗也可成功呢,因为显宗的高僧大德也会有一些窍诀教诫他们的弟子的呀?

答:假设修行人在很多方面的素质差不多的情况下,修密法会成就更快。(正见C1)

还可参考:

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4课:

此处"不难"主要是讲行为,行为是不难的。为什么不难呢?因为在密乘当中有很超胜的见解和修行摄持的缘故,所以它在行持种种行为过程中,一个特点就是不舍弃五妙欲,将五妙欲转为道用就可以成佛。当然不舍弃五妙欲也不像平常人理解的那样。一般的世间人认为,如果不舍弃五妙欲,色声香味触都不舍弃,像这样的话,根本不需要生出离心,好像不舍弃自己耽著的东西就可以成佛一样。

......

大恩上师和一些大德讲,西方的一些人特别喜欢密宗,为什么呢?既可以享受,又可以成佛,他们就觉得两全其美了。这里面其实有些误解,并不是说密宗的修法也和凡夫人一样,在很深的耽著、很强烈的凡夫的烦恼当中,可以享受而成佛,不是这样的。真正来讲,不舍弃的意思是说,认知它的本性时不需要刻意舍弃它,而要把它转变,通过智慧认清楚它的实相是怎样的。一方面认知它的实相,一方面没有舍弃,这叫做不舍弃妙欲。所以,不能误解这里面的法义。否则的话,密宗当中讲,不舍弃五妙欲就可以直接成佛。其实密宗当中要认知它的本性,认清楚之后,不需要舍弃它。

打个比喻讲,就好像看到一条蛇,其实是一条绳子,黄昏的时候没看清楚。我们本来内心当中有蛇的概念,蛇是很恐怖的动物,所以很害怕。看到蛇的时候,我们想当然认为它是条蛇。当看到蛇的时候,有几种处理的方法。一些很害怕的人就把所谓的蛇挑起来扔出去,抛弃掉。他就觉得离开了蛇的恐怖。这类似于小乘的行者,小乘的行者认为这是烦恼,烦恼必须要抛弃,他就通过各种方式把贪欲、嗔恚彻底地压伏,彻底地断掉。他通过这个方式来解决问题的。

有些根基很好的人,他就观察蛇到底是怎么样的——蛇显现的时候,是假的、无自性的,他就把蛇认知为无自性,通过认知无自性的方式来打破对蛇的执著,这相当于显宗的空性。认知空性的时候知道,显现法是空性的,空性的话对我来讲无利无害。这是认知空性而不受损害的。

还有一种人想,这个到底是什么。他用灯一照的时候,发现原来不是一条蛇,只是一条绳子而已,根本不需要抛弃或观蛇的空性,他就直接认知这个是绳子。当他直接认知是绳子的时候,他还会不会有蛇的恐怖呢?不会有。有些密乘的行者就是这样的。密宗行者知道,显现法的当下并不是一条蛇,只是一个绳子而已。一切世俗的妙欲,他在通过智慧观察的时候,发现它们就是清净的,本来就是佛性如来藏。所以它需要舍弃吗?根本不需要舍弃。

从一个角度来讲,当你把这条所谓的蛇抛出去扔掉的时候,绳子的实相也被你扔掉了。一方面你打破了对蛇的执著,但是它的实相你也永远认识不了。为什么呢?因为绳子的真相被你扔出去了,被你抛弃了。小乘的行者就是这样,当他把烦恼灭尽之后,他是没办法认证真正的如来藏的,因为他把它当作一个很恐怖的东西,已经舍弃掉了。真正能够舍弃吗?不是的。他在心中把它舍弃掉了,在他内心的状态当中是没办法认证的。没办法认证实相,也没办法认证蛇的空性,也没办法认证蛇的本性就是一条绳子。

密宗不需要舍弃。不舍弃的意思,并不是说不舍弃它是一条蛇,同时我又能怎么怎么样的。他就直接看蛇的本性,不需要抛弃掉,直接观蛇的本性就是一条绳子,不舍弃蛇所谓的外相,直接观它的本性,他没有舍弃。五妙欲也是一样的,并不是真正要耽著五妙欲就可以成佛,很多人就觉得这个好:既可以享受世间法,也可以成佛,那就十全十美了——世间法抓住了,出世间法也抓住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没有很深的智慧的话,是根本做不到的。

为什么密宗是一种智慧之道?是说必须要以智慧认清万法的实相,没有这种智慧,要修密宗很困难。密宗的智慧都叫做清净观,所有的清净观都是和智慧相关联的。不舍弃五妙欲而成佛,应该这样理解,如果理解错了,就会误解密宗。】

问:密宗在"行为不难"方面超胜显宗之处,关于这点,书里说"这跟汉地禅宗非常相似"。请问哪里相似,哪里不同?

答:这方面如果有机会进入密法班可以详细了解,也可以学习一下上师仁波切讲解的《坛经》。(正见C1)

问:加行第二课,讲密宗"不难"特点时,提到密宗可用直指心性的方法,将五种妙欲转为道用,能不舍烦恼同时证得菩提。此中,五种妙欲是否是指"眼、耳、鼻、舌、身"之欲?"不舍烦恼同时证得菩提"该如何理解?

答:是。意思是究竟了悟到烦恼的本性即证得菩提。(正见C1)

问:有关密宗是为利根者,这个特点我不太明白,希望法师能够详细广述讲解。

答:有能力接受密宗的甚深见解、修法、行为等等,是需要大福报、大根基的,就像坛经提到:【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正见C1)

问:第四课中讲密宗胜过显宗的四个特点:"利根"可否理解为修行密宗的人是利根的?

答:可以这样理解。(正见C1)

观清净心

问:观清净心时地狱天宫皆为净土。届时大悲心、菩提心还要发吗?一切就是清净的,若要发,大悲心、菩提心的对境是什么?如何发?

答:地狱天宫皆为净土,当我们安住在这种境界的时候,有缘的大悲心,有缘的菩提心,就不需要刻意去发了。因为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发心的对境,一切众生都是佛。从另外的角度来讲,当我们安住在清净心的自性、清净心的本体的过程中时,就是大悲心和菩提心的一种升级版,或者说是大悲心、菩提心的究竟体性。所以这本身就是一种菩提心,只不过体现菩提心的时候,有时是以心所的方式来体现,比如说我要利益众生,我发誓成佛,这是一种世俗菩提心;还有一种是胜义菩提心,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这也是菩提心,是胜义菩提心;还有一种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佛的心就是菩提心。为什么?因为佛是菩提,佛是觉悟者,所以佛心、佛的智慧就是菩提心。

所以在这个角度来讲,有没有菩提心?当然是有菩提心的,只不过菩提心升级了,已经上升到很究竟很圆满的高度,不是在用世俗菩提心的方式来理解菩提心。所以说它是菩提心,但是菩提心的本体理解不一样。(生西法师)

问:最后一个问题是:"所谓观清净心并不是将本来不清净的东西观为清净,"弟子不是很明白,本来不是全部都是清净的吗?怎么又要有"本来不清净的东西观为清净的"?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是本来不清净的话,你把它观为清净的,就不正确。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这个法本来是不清净的,而是个假设。大恩上师的意思是,一切万法本来是清净的,我们把它观为清净是合理的。假如说万法本来是不清净的,这里不是说万法是真正不清净的,而是假如说万法是本来不清净的,那么我们把它观为清净的,就错误了,颠倒了。(生西法师)

问:修善法或者是在顶礼的时候可以用清净观来观想周围的环境,没有不如理如法的地方吗?这样观想是合理的吗?

答:当然可以。如果顶礼的时候能安住在清净观当中非常好,因为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如果内心真正能安住在清净观当中,这个见解是很符合究竟实相的。所以我们能够安住在清净观当中听法,当然可以安住在清净观当中顶礼、做任何一种善业,在究竟的时候,修法修到后面时,要求一切都是在清净自性当中,不管什么样都是清净的。能做到这样当然是非常好的。(生西法师)

问:周围的环境,我们看来并不那么如理如法,也可以观为清净的,是吗?

答:我们不能认为它既存在不如法不如理的方面,又是清净的,这个是矛盾的。我们应该这样观想,周围这些所谓不清净的、不如理不如法的东西究竟来讲根本不存在的,究竟来讲都是清净的,我们不能一方面观清净,一方面觉得不清净,这不如理不如法的东西和本来清净像是一种矛盾,是并存的,这个是不存在的。当我们观清净的时候不如理的东西就不会再存在;当我们安住在这样一种清净的时候,就不去想它不清净的地方。如果回到了不清净的想法时,这个清净观就已经消失了,所以如果我们真正安住在清净观当中,就应该想一切是清净的,不管它显现的再怎么样,就像我们看到这些轮回、脏水这些东西其实本性都是清净的一样,当我们安住在这些清净的时候,脏的、不净的概念肯定就没有了。应该这样去理解。(生西法师)

问:弟子还有个问题,就是刚才法师讲到的观清净观的时候,就是被蛇咬了这个时候怎么观呢?

答:真正的来讲,我们安住在清净观的时候,被别人打击,相当于被蛇咬了,被别人打击、遇到违缘的时候,我们认为观清净观的时候还被人打击,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散失在庸俗的状态中了,如果当你安住在清净观的时候,这一切所谓的打、痛、怨敌都不存在,一切都是这样清净的。当然我们在被打的时候,观清净也是可以的。打我者在显现上,他的清净究竟本性当中也是佛,我也是佛,打我相当于在清净中给我供养一样,从清净的角度来讲,疼痛这个"受"也是一种大乐的自性。所以说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产生一种觉悟的因,产生一种安乐的因,而不会有丝毫的痛苦、丝毫的不清净的地方。并不是说把自他观想转变成佛,而打的疼痛的感觉是不清净的,而是全部转了。真正来讲并没有能打所打的,没有佛打佛这种观点,疼痛也没有的。所以要观想本来是无二的或者在做这样究竟的供养。这就符合清净观。我们不能观想一部分是清净的,一部分是不清净的,这不是真正的清净观。(生西法师)

问:观察上师和观三宝所依的清净心、对三宝的恭敬心有矛盾吗?实际中怎样如理行持?

答:观察上师与观察三宝所依的清净心,这没有什么矛盾。观察上师的意思是,当你没有依止之前,要好好地观察,如果你觉得他不圆满,可以不依止。在依止上师之前,佛陀开许放开观察,你可以去观察,任何都可以观察,觉得从方方面面观察是一个具相的善知识,你可以依止。如果你觉得他不是具相善知识,就不依止,这方面不会有什么问题,是开许观察的。

与平时说观三宝所依的清净心、对三宝的恭敬心,这也不矛盾。因为佛宝肯定是清净的,法宝是清净的,僧宝本身圣者们肯定是清净的,这方面他已经明摆着了功德在这儿。但是这位上师是不是僧宝的体性?我要观察他。这个观察,不是说他已经是僧宝了,已经是证悟者了,已经是上师了,我观察他清不清净,不是这样的。这位上师是不是具有这样功德的,具不具有法相的,是不是真的可以依止的,这方面是开许观察的。这和观清净心、恭敬心没什么矛盾。因为对三宝的清净心是一个总相,它没有具体到某位修行者或者上师这儿。所以我对整个三宝观清净心这个没有矛盾。但是现在我要依止,对真的要接触、要依止的上师去观察,他是不是有这个功德可以去依止。(生西法师)

问:怎么理解僧人与僧人之间明争暗斗呢?对此发生是非怎么样观清净心呢?

答:僧人也不是圣人,他是僧人。今天是一个居士,有头发、穿俗衣的,明天在寺院剃度了,把头发剪了、穿僧装了,叫僧人了,形象是改变了,从一个俗人,受了戒律之后就变成了僧人。但僧人不等于圣人,内心中烦恼还是存在的,遇到了对境,还会爆发。或者还有烦恼,就会通过烦恼来做一些事情。从这个角度来讲,很正常,凡夫人还没有真实地调伏内心,还没有真正成为圣者,这些都有,也是正常现象。

还有一些是示现,比如以前很多皇帝的传记中,看到一些僧人打牌等,最后去观察的时候,发现是罗汉、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等。所以有些时候是一种示现。有些时候的确是通过烦恼而导致的,这两种情况都有。

所以出现这个情况,我们要观清净心,就把它当成是示现,让我们知道好好修行,不要观僧人的过失,观僧人过失对自己的善根有影响。提醒我们遇到这个事情的时候,观清净。因为佛经中讲了,对这些修行者生起恶心,或者说三道四,会有一些过失,虽然他的确是做了。在《地藏十轮经》等等,这些地方也讲了很多,白衣、俗人诋毁即便是破戒的僧人、没有戒律穿僧装的人,都会有很大的过失。所以出现这些事情的时候,要观清净心。这个不是在书本中,的确有可能在现实中就有。所以我们就忆念经教、观清净,观想是一种示现。(生西法师)

问:如何区分如法的观清净心和盲目的不辨是非,如何在自相续中行持观清净心?

答:不辨是非的意思是说根本不知道何为是非,这是一种无明的状态;清净心是一种智慧的状态,清净心能够分辨好与不好,而且要把不好的观为清净。不辨是非是根本都分不清楚,当然就谈不上清净。清净心应该是在分辨是非的基础上安立的一种调心的方法。当我们认为对方不好的时候,就是已经可以辨是辨非了,我认为他不好,但是又不能伤害我,也不能伤害我的清净心,我要把这种所谓的"非"观为清净,把不好的、不清净的现象观为清净,否则的话就不用观清净的。因为我看到不清净,但是这个不清净会影响我的修行,所以我要把它观为清净,这是一种保护,启动一种保护措施。

这个所谓的非,我把它观成是,是不是自欺欺人呢?我认为这个"非"是我眼睛看到的,或者在我当前的一种知识的层面上解读,认为它是不对的,那么观清净心是我要把它观为清净,原理基础何在?是不是自欺欺人呢?不是自欺欺人,因为所谓这个非,我不确定就是真正的非,它只是显现上一个非,但是本性是不是非,我不敢确定,所以不是一种真实意义上的自欺欺人。自欺欺人是我明明知道你就是不对的,我要把你就想成是对的。但这里不是这样的,因为刚才我们讲,我们不知道对方到底是凡夫还是圣者,因为确定不了,只是在我自己的眼中或者在我自己的状态当中,我认为他是不对的。不知道是佛还是众生,最好把他想成一个佛的形象或者佛的状态,这样其实就是一种观清净心的本体,既不是不辨是非,也不是自欺欺人,而是在这个状态当中的一种保护自己的措施。

那么怎么样行持观清净心?首先我们要有意识,当我们在看到别人不清净的时候,要想这不一定是真的不清净,因为可能是我的心不清净,我就认为它不清净。以前汉地有一个故事,是说一个人的斧头丢了,之后他就怀疑是邻居偷的,当他怀疑邻居偷的时候,这邻居越看越像小偷,走路的方式、说话的方式、他的眼神,越看越像。后来斧头找到了,再一看邻居的时候,就怎么看怎么不像。所以我们自己的内心当中就是这样的,如果我们没有这样去观想,没有这样去训练,我们就没办法确定。我认为他不清净,是我自己的心不清净,心不清净看谁都不清净,因此自己要改变自己。这样我就认为他是清净的,通过观外在的清净而达到让我的心清净。内心清净又返过去观外在的清净,通过这样反复循环地观修,最后我的心就越来越清净,就像佛一样。有句颂词就是说佛观众生,一切众生都是佛;众生观佛,一切佛都是众生。所以当我们以众生的眼光去看佛的时候,会认为佛是众生;而佛看众生的时候都是佛。当我们训练好之后,我们的心清净,不用刻意去观,就能直接看到一切众生清净的佛性,就能获得最大的利益。(生西法师)

问:顶礼法师,请问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观清净心?

答:我们首先要了知清净心是什么,然后再说怎么保持清净心。

比较深层次的清净心是了知一切都是清净的法界坛城等等,当然这需要很殊胜的智慧才行。还有一种清净心,指我们对于其他人所做的事情保持一种清净,这就是一种清净观。因为我们是凡夫,不知道我们身边的任何一个人,他到底是佛?还是菩萨?还是凡夫?我们认为都是凡夫,但其实并不一定,因为凡夫人不一定知道其他人到底是什么样的相续。所以最好最保险的方法就是,除了我自己是凡夫之外,其他人都可能是菩萨。既然我们不知道谁是菩萨,就要普遍地观清净心,这个人伤害了我,有可能他是菩萨的化现,是来帮助我的,如果这样想,我们就比较容易产生清净观。当然道理是这样的,但能不能真实做到关键要看我们平时的串习。(生西法师)

问:请问师父菩提心和清净心的关系,没有菩提心的情况下,能不能生起清净心呢?是不是清净心一定要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

答:其实菩提心和清净心,都是心的一种状态和显现。一般而言,平时我们说的"众生好可怜,我要利益众生"的这种心态,就是相合于大乘显宗的菩提心,或者共同的发菩提心的方法。而清净心是相应于实相的,相应于究竟智慧的密乘的修法。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菩提心是清净心的基础。从修行的角度来讲,是先有菩提心,然后再生起清净心。

但是从我们现在学习的角度来讲,即便没有菩提心,也可以去了知清净心,也可以去观修清净心,我们去观修它和生起它是两回事。如果真的要生起的话,清净心的境界很高,所以应该是在菩提心的基础上生起清净心的了悟或者现证。但是在学习、观修的情况下,即便没有生起菩提心也可以去了知、观修清净心。(生西法师)

问:顶礼法师,末学是加行组学员,关于第4课上师讲的观清净心,末学感觉很疑惑,比如说遇到有人在我们身旁抽烟,这种怎么观清净心呢,难道说对方在抽烟本是清净没有过失吗?是我们的分别心吗?身旁明明看见有人在造作恶业,可是怎么观为清净呢。原理是什么呢?恳请法师为末学做详细的开示,感恩法师!‍

答:可能你了解一下二谛的道理会有帮助。上师曾开示过:要分二谛——胜义谛、世俗谛。讲胜义谛时,一切都是空性,不能有任何执著。就像《般若经》所言,此时包括佛智、涅槃、极乐世界全部是空性。龙猛菩萨在《中观根本慧论》中,也以大量推理论证了这一点。但在世俗谛中,极乐世界、地狱、人间、轮回都是无欺存在的,这时候一定要求生极乐。当然,真正通达二谛无别时,所有的执著就都放下了,也不会有这些分别。月称论师曾讲过一个比喻:就像在梦中,有悬崖的恐怖,也有解脱的方法。当你醒了以后,恐怖也没有,解脱也没有。但还没有醒来时,解除恐怖的方法必不可少。所以,醒觉与梦境不能混为一谈,胜义与世俗二谛也是同样。佛陀在经中也告诉我们,最根本是要懂二谛之别。当你已证悟诸法实相时,所有的善恶分别都可以放下。但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之前,善还是能对治恶的,那么一定要断恶行善,求生极乐世界。

虽然万法本来是空性的、清净的。但在世俗谛层面里,我们可以以佛教的因果道理辨别是非,若发现不如法现象,若有能力及善巧方法劝其断恶行善,这样很好!(正见C1)

问:顶礼法师,您所说的这些好像是观空性,但是上师说观清净心是观一切有情皆是如来、菩萨勇识的本体,器世界是极乐世界、现喜刹土的本体,听法时观上师为佛,听法道友们都是如来眷属,请问这两者观法好像不一样吧?恳请法师开示!阿弥陀佛!

答:空性和清净都是相合实相的,实相即是空性也是清净的,实相没有两个,无论是观空性还是观清净都是靠近实相的修法,都是和胜义谛相应。道理是类似的。比如,胜义谛当中你本来就是佛,但你不能因此觉得你已经是佛就不用闻思修了,世俗谛当中你还不是佛,你要好好修行。(正见C1)

问:现有一个疑问请教法师,菩提心与清净心的关系是什么?两者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答:1,菩提心有世俗菩提心,就是为了利益众生追求佛果的发心,也有胜义菩提心,就是证悟空性的智慧。

2,清净心,广义的理解包括各种善心,有时指的观清净心,意思是将各种显现观为清净,这种境界是相合实相的,间接可以和胜义菩提心有所对应。(正见C1)

问:顶礼法师!上师讲的发心有两种,一是大乘显宗的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一是金刚乘密宗的观清净心。上师说如果能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观清净心更为殊胜,但是末学不解,如何两个同时观呢?感觉好像如果发菩提心就没法观清净心,如果观清净观就没法发菩提心,两者如何圆融呢?因为观清净心的话,外在不净的显现都是自己内心的无明烦恼,这样一来感觉所有的过失其实都是自己产生的,而发菩提心是众生业力深重在轮回中受尽众苦而发心要利益他们,这样就是感觉众生因为一直造业而受苦。这样一来两种发心会不会有点矛盾呢?还是末学理解错了呢?恳请法师慈悲开示,感恩法师,阿弥陀佛!

答:可以分开二谛来理解,在世俗谛当中,众生是众生,佛是佛,众生不是佛,需要让众生成佛;在胜义谛当中,众生与佛无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们发心要度化众生,其实也就是为了达到胜义谛的境界,胜义谛的境界可以说是最终的果位的。一方面就像我们可以谨慎取舍因果,一方面可以观修空性一样,世俗谛当中,有因果有苦乐,所以要谨慎取舍、离苦得乐,胜义谛当中万法皆空,一切概念都不成立,无苦无乐,无来无去,但我们并不能因为胜义谛是空性的就可以胡作非为,事实上我们自己还没有证悟空性的时候,是处于世俗谛的。见解可以高如虚空,行为取舍需要比粉末更微细,如果有一天你成佛了,你的面前不会有不清净的显现,但你会有任运自成的大悲心和神通,自在的度化众生。(正见C1)

问:加行第四课,讲到密宗发心的清净观。上课时,有师兄认为,只有有了空性,才能观清净,才能以清净观发心,发得起来。存在一个次第关系。我认为不是的,空性和清净是圆融的,但不能以空性来观察清净。空性偏向于显宗,清净主要是在密宗里强调。但不存在一个先后次第关系。

请法师简单阐述下。

答:空性观和清净观都是对应实相的。因为实相即是空性也是清净的。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具有空性见解,会有助于清净观的产生。但即使没有证悟空性,也可以观修清净心。(正见C1)

问:请问:什么是本来不清净的东西?

答:本性就是不清净的,永远不可能变(或者还原)为清净。(正见C1)

问:法师您好,我们最近在学习大圆满前行,我一直在疑惑,为什么要观想五种圆满,时间,地点,人物等等,事物外景自然有其本来面目,为什么要把它转为另外一个样子呢?当然,它的本来面目我无法得知,但是为什么不能接受我们看到的样子呢?我们所观的想那个清净相和我们眼里的显现相本质上又有什么区别呢?我总觉得,这不过也是个妄想罢了,也是虚幻的。

答:事实上,万法本来就是清净的,这样观想能够和实相相应,我们之所以见到不清净的显现,是因为自己的无明,可以说是一种幻觉。清净观就是还原其本来面目。就像有一个胆病患者,将白色海螺见为黄色,这个时候别人提醒他海螺其实是白色的,这就是在还原真相,并不是在创造一个白色海螺。如果将来你有因缘闻思更多经典就可以更加深入了解清净观的含义。(正见C1)

问:对于器世界:不知道该怎么观。尤其是一些特定场所:比如环境很差的厕所、屠宰场、不清净的歌舞场所等。请法师指导。

答:在见解上你可以确认,这些本质上都是清净的,即使没有详细观想,这种确认也有作用。(正见C1)

问:怎么抉择万法本来清净?

答:有条件可以系统闻思相关经典,在空性见解的基础上,进一步闻思《宝性论》、《定解宝灯论》,等等,也可以参阅《慧灯之光》系列当中的《证成现象即佛论》。(正见C1)

问:关于第四课清净心,如果被毒蛇咬了,观清净心是否可以想是个人前世的业障所得果现前而不起嗔心,还有没有别的更深的含义去实践清净心?

答:从某方面讲,胜义谛当中众生本来是佛,所以观清净心,就是和胜义谛相应。在清净心的见解下,一方面众生是佛,一方面也不存在不如法的行为,所有的行为都是清净的。

具体我们如何对待,就看自己的境界,也可以区分二谛。比如我给你一包砒霜,你要不要吃下去?砒霜在胜义谛当中就是甘露,但你还没有证悟胜义谛,从世俗谛的角度,砒霜有毒,如果你吃下去可能会死亡。同样,一个恶友,胜义谛的角度,他就是佛,本来具足佛性如来藏,但从世俗谛的角度,就是一个恶友,如果你去亲近,可能会被伤害。

从另一个角度,有些示现不太如法的人,可能是佛菩萨的化现,但对我们来说,还不确定,只是说有这种可能,因为有这种可能,为了规避风险,我们尽量谨慎行持,原则上我们对任何人哪怕是凡夫都不能生嗔恨心。(正见C1)

问:有道友问到"清净心发心的闻法时五种圆满的清净心具体该观想呢?"然后末学试图作答是:平常我们说观想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明观,一种是作意,忆念一种见解或者说定解。虽然我们因为无明烦恼障蔽现量看不到,而要认识到所见平庸是自己的错乱,实际上是五种圆满具足,作意这种定解也可以。请求法师指正以上的理解。

答:都可以。有条件可以详细观想,视觉化等等。或者内心作意,产生一种确认,相信也有功德。(正见C1)

问:"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也说,假如认为轮回不清净,却非要把它观为清净,这就如同把装有呕吐物的瓶子,使劲观为清净一样,是非常可笑的事情。"请问法师:轮回本是不清净,那要如何对轮回观清净心?装有呕吐物的瓶子本是不清净的,那对它又如何观清净心?

答:你确实看到的是呕吐物,应该知道,这是幻觉,是无明导致的。就像一个白色的海螺,一个人得了胆病,把海螺看成了黄颜色,他也说他确实看到了黄色的海螺,但我们可以提醒他,那只是幻觉,事实上海螺本来就是白色的。有好比一个人捏住双眼,抬头仰望太空,看到了两个月亮,他也可以说他确实看到了两个月亮,我们可以提醒他说,那只是幻觉,事实上月亮只有一个。轮回本来是清净的。(正见C1)

问:有人确实在呕吐了。我看到的是呕吐物,是无明导致的。那佛陀看到的会是什么?感恩法师。

答:佛陀见到的是真相,大清净、大平等的本性。(正见C1)

问:呕吐物本性是什么?

答:是佛性,是如来藏大清净的境界。(正见C1)

问:万法清净是都只在有上师,有道友的地方观?

答:在很多其他的场合也可以观修。实相当中万法本来清净,观清净是相合实相的。(正见C1)

问:观眷属清净,是否道友间不存在勤学精进与散乱放逸,不存在对法恭敬、信心的差别了?

答:都可以观为善妙。(正见C1)

问:观为善妙是什么意思呢?

答:就是殊胜的意思,把道友都观为殊胜的勇士。(正见C1)

问:万法清净是否是世间无好坏,善恶之分,没有痛苦了?若没痛苦,怎么修出出离心和菩提心?

答:实相的境界当中,众生都是佛,你自己也是佛,你自己本来具足一切功德(包括菩提心的功德)。(正见C1)

问:现在还未修出出离心,那是否专心修出离心,菩提心和清净心就不用太在意了?

答:很多时候可以结合在一起修,可以轮番修持。可以有多种方式。当然在某个时候侧重专修出离心是可以的。(正见C1)

问:观清净心与五种圆满的关系。

答:五圆满的观想属于观清净心的一种,观清净心可以有很多方式。(正见C1)

问:顶礼法师!弟子在思考观清净心的时候感觉它相比菩提心更轻松和愉快,毕竟观想自己处于清净刹土比处于到处是苦难众生的娑婆世界更加的快乐。但是请问,作为初学者,这样发心是否会忘失对众生殷重的悲心呢?这样会不会拔高一个层次,而中间的基础没有打好?另外,观清净心是否只是闻法时可用,日常生活中可以这样观吗?

答:这当中牵涉到实相与现相的问题。清净心是相合于实相的见解,如果你真正证悟了实相,在安住清净境界的同时,佛性本具的大悲心也会存在,也会度化众生,而且具足空性的摄持。而如果你还没有真正证悟,在观清净心的同时,如果遇到有可怜的众生,仍然可以努力去帮助他们。有些时候,在观清净心(初级的)和慈悲心当中自由切换也是可以的。(正见C1)

问:我想问的主要是菩提心与观清净心,也就是《普贤上师圣言教》中的发心部分,论中再再强调发心的重要性,要求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观清净心,了知一切万法本自清净,惭愧得很,非常努力,却始终没有完全做到,然而与自己的过去比起来,的确有显著的进步,对小昆虫类再也不愿不忍杀生了,平时尽量吃锅边菜,出门见人尽可能礼让或帮助,不知如此算不算发悲心,缘众生的大悲,不明白的是为何自己对小动物及陌路人等能生起大悲,反而对身边的亲朋好友,不能原谅,放不下,尤其是有情感纠葛的,理智很难战胜情感,勉强自己放下了,也还是不能生大悲心,我深深地敬仰观世音菩萨,要怎样才能像观世音,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按修行次第来讲,是要先慈悲身边的人而后才众生,请问法师我这一关如何破?曾经用了很多的方法,比如清净观中的五圆满之一,观想对方为佛菩萨,没观成,观自己是菩萨,还是迷,感觉自己被伤害,不要偿还已够大度了,若从三世因果来看,今生今世我真的真的没错,前生或许错了,那么忏悔时,可否只忏悔前生呢,堪布说,除了有特殊业力的,一般父母都疼爱子女,请问有特殊业力的人,该如何运用窍诀,通过闻思知道,菩提心的关键是对众生能起大悲,如对老母有情,只要大悲一起自然缘佛果的智慧,我愿发大乘无伪的菩提心,但碰到某些特定的人,难起大悲,敬请法师开示,感恩!

虽说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现为凡夫相的众生,一体两面,总是会暴露丑陋难看的一面,平时都隐藏着,或着说没有机会显现,很可能就一小事,一瞬间,毕竟是见着了,当然对人对事我们可以装着没见着或怎样,这些都不是问题,我想说的是,自己的起心动念该如何观,曾经跟某师兄请教过,答案是自己丑陋才能看到丑陋,如此说就是观清净心,的确文殊菩萨说了,诸法即缘故,住于意乐上,何处发何愿,彼等定成就,但难道这是分别念造成的,麦彭仁波切说,假如认为轮回本不清净,却非要把它观为清净,这就如同把装有呕吐物的瓶子,使劲观为清净一样,是非常可笑的事情,我以为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是自己对众生起悲心或起慢心等的关键,转折点。

以上是我修学菩提心时所碰到的困难与障碍,接下来要谈的是对观清净心的困惑,或者说个人的理解,请法师批评指正,感恩。论中说,贪嗔痴慢疑即是五方佛,万法本自清净,一旦反观它的本体,完全是智慧的妙用,烦恼转菩提,那么什么是本体?指的是空性吗?如此没有证悟空性的人,又如何反观本体?缘起性空,虽说本是空,但因缘现前,至少要有所选择与作为吧,不选择,不作为,那不就是胡为,不负责任吗?

平常所说的清净心指的是,心无杂念,专心,本论,普贤上师圣言教,说的清净心,是不是指佛果的境界,光明通透或什么,反正成佛了才能知道,也就是说胆病患者把白色的海螺看成黄色的,是不对,既使看成白色,也还是不对的,是吗?再比如,一杯水,人看是水,仙看是流璃,鬼看是浓血,皆是因共业与福德,也就是说一个人再有福德,他看水还是水,只不过可能比较甜什么的,因为他有共业,除非转为其它道的众生或成佛果,反正黑是黑,白是白,石头是石头,黄金是黄金,观清净心真正的涵义是,是非对错还是是非对错,不能颠倒,但对境时,就是说,起不善的起心动念时,了知本体是空,是佛境界的光明境,清净,继而纠正改变自己,使起善心,去恶心,是这样吗?感觉还是没通,关键,清净的定义是什么,论中没说呀,只说娑婆世界与诸佛菩萨的净土无二无别,净土到底什么样,阿弥陀经说的那样吗,还有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将菩提心与观清净心二者相结合,如何观修,敬请法师解说开示

答:这个问题确实很深奥。个人理解,清净心是实相,就像我们带着一个绿色的眼镜,看到的物品都是绿色的,然后我们通过道理了解到这不是真相,然后逐步去努力看到真相。同样,万法本来是清净的,我们观清净心是和万法的本来面目相应的过程。佛陀的境界当中没有任何不清净的显现,同样如果我们自己有足够的境界,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安住在清净心,那么相关的那么多困扰就不成立了;如果我们没有那么高的境界,清净心的力量比较薄弱(还不足以完全转变自己的心),那么采取和正法相应的取舍就是可行的,这个时候,我们以自他众生利益的最大化为标准,在"不害"的基础上,努力去利益众生。举个例子来说,指鬘王杀了许多人,当时许多众生都很害怕他,而在大乘佛经当中提到,指鬘王其实是他方世界一尊佛的化现,他所做的行为都是在利益众生。在观清净心和有所作为这一点上,个人理解可以从不同层次来分析,第一种情况,如果你有足够的境界可以安住清净心,那么许多时候你同时也会有其他的功德可以了知众生的相续,而且有无伪的大悲心,自然而然会利益众生,例如佛陀境界当中虽然没有不清净的显现,但是佛陀的智慧却可以了知一切众生的情况,从而在没有显现不清净相的情况下,任运度化众生;第二种情况,如果你的境界还不够,清净心力量微弱,那么当你受到困扰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思维观察(因为还没有神通,所以许多时候需要依靠推理)怎样做对自他都是保险和有利的,努力去做该做的事情,例如你去放生看到鱼的时候,你一方面可以想这些鱼有可能是佛菩萨的化现,但是你的这种清净观可能比较微弱只是大概的想一下,而且不一定有定解,这个时候你仍然可以去放生,因为如果是真正的轮回众生,那么你就放生就会救度它们,对自他都有利,而如果是佛菩萨的化现,那么也行是佛菩萨通过这种方式显现在你的面前,给你一个积累资粮的机会,那么你仍然可以选择去放生。所以通过这些分析,在我们的境界还不够的情况下,一方面经常观修清净心来让自己与实相相应(而且许多时候可以对治烦恼),一方面也可以同时谨慎取舍,断恶行善,就像祖师所说,见解像虚空一样高广,行为取舍仍然十分微细。这个道理其实有一个类似的情况,例如,实相当中我们都是佛,你本来就是佛,而且你也可以经常安住在佛慢当中,那是不是说,你把自己观想为佛之后,你就不用修行了呢,在许多时候也不是,一方面你可以观想自己是佛,一方面你还是可以去做很多善法,而且很有必要。(正见C1)

问:闻法时候可以用五种圆满来做清净心,生活中怎么样观想清净心呢?比如说,不如法的事,怎么观清净心那?

答:分开二谛。从某方面讲,胜义谛当中众生本来是佛,所以观清净心,就是和胜义谛相应。在清净心的见解下,一方面众生是佛,一方面也不存在不如法的行为,所有的行为都是清净的。

具体我们如何对待,就看自己的境界,也可以区分二谛。比如我给你一包砒霜,你要不要吃下去?砒霜在胜义谛当中就是甘露,但你还没有证悟胜义谛,从世俗谛的角度,砒霜有毒,如果你吃下去可能会死亡。同样,一个恶友,胜义谛的角度,他就是佛,本来具足佛性如来藏,但从世俗谛的角度,就是一个恶友,如果你去亲近,可能会被伤害。

从另一个角度,有些示现不太如法的人,可能是佛菩萨的化现,但对我们来说,还不确定,只是说有这种可能,因为有这种可能,为了规避风险,我们尽量谨慎行持,原则上我们对任何人哪怕是凡夫都不能生嗔恨心。

就像如果你说既然一切都是空性,为何要取舍善恶,因为胜义谛中万法皆空,世俗谛当中,你对苦乐还有执著,要避苦求乐,所以要取舍善恶。

生活中你可以努力做到见解高如虚空,行为谨慎取舍。(正见C1)

问:《大幻化网》中公案是舍利子认为娑婆世界杂乱秽恶,是世尊在因地时心不清净。佛陀说佛土本来清净,只是众生看不到而已。弟子想问,舍利佛不是阿罗汉吗,他也看不到本来清净的国土?是他的内心不清净?还是说福德不够所以看到的世界不同?那为什么螺髻梵王能看到世界本来清净?还请法师指导。

答:从声闻阿罗汉自身的境界来说,还没有真正证悟法界实相,还没有达到能够彻见万法本来清净的真相的境界。"螺髻梵王"本身也许是大乘圣者;假设不是,也许是依靠佛陀的加持。当然舍利弗尊者也有提到是大乘佛菩萨示现的。(正见C1)

问: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中,"心净国土净"的清净观,和对上师示现的各种言行的清净观,二者是否一样?不一样的话,区别点在哪里?弟子的理解是:二者都是对表面的现相不要起邪分别念,要了知本质是清净的、善妙的,但是存在区别。前者是世界本来清净,但因我们的业力导致无法现量见到,而见到的是不清净的器情显现,故对眼见的现相不能执着为不清净,应当先从见解上了知本来清净,并通过积资净障,最终现量见到清净国土。后者,上师为了调伏不同根基的众生而特意显现各种言行,并不是弟子本身因为业力遮障而见不到上师真正的言行,虽然上师有些言行看起来好像不如理不如法,但实际上都是有密意所在的,作为弟子,对上师的言行观为清净,是应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去体悟上师的密意,如法王如意宝对上师托嘎如意宝即使开的玩笑,也认为有甚深密意,视为善妙教言。弟子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

答:个人理解有相似的地方。相似的地方在于,普通的事物本质是清净的,善知识的示现本质也是清净的,就像凡夫本来是清净的,佛陀本来也是清净的,这是实相的角度。有时也有不同,不同在于,在现相当中,凡夫就是凡夫,佛陀就是佛,善知识的行为就是清净的,善知识的示现,不仅仅在实相中是清净的,在现相中也是清净的,只是有的凡夫不一定领会而已。(正见C1)

问:我想先引用上师在前行第4课讲义中的话:在修行过程中,观清净心转变意乐很重要。《文殊根本续》也说:"诸法即缘故,住于意乐上。"万法依靠因缘而生,因缘又住于意乐(心)之上,心清净则一切皆清净,心不净则一切皆不净。你的心怎么样安立,万法就会怎么样显现。

所以,万法的"果",不只依赖于"因",还有当时的"缘"。就像一颗种子要想发芽,除了要求有种子(因)之外,还必须要求发芽的时候要有空气,水等外缘(缘),才能成就发芽(果)。如果只有因,缘不具足,种子能发芽吗?应该是不行的吧。

答:即使从生果的角度来说,这句话也可以解释,业是因,虽然需要缘,但缘也离不开因,或者说因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必不可少,所以可以说始终都是需要的,都是起作用的。(正见C1)

五种圆满

问:加行第6课中:时圆满是所谓本来常有相续轮。①闻法时间观为佛陀成道后四十九天之后。②闻法时间观为佛陀说法十二年中。③闻法时间观为佛陀说法三十二年中。以上三种分别与一二三转法轮的观想方法里的闻法时间对应。但是广释中,上师扩展的三个观想方法,本来清净时,是恒常不变的,是超越三时之后的一个时间,不是通过有为法的自性显现的时间,而常有相续轮,似乎不抉择哪个是过去现在,比如"四十九天后",似乎有点过去时的概念,这样的话,似乎与常有相续轮理解起来不大一样.请问应该怎么观待这个问题,如何圆融的理解两者?

答:可以有不同的角度,有些时候如果说在时间的范畴当中,也是持续存在的可以说相续。另一方面可以说,从超越时间的角度来讲,没有生灭变化,可以说常有。(正见C1)

问:闻法方式第4课中"本来常有相续轮"和无常法不是相违吗?

答:无常是世俗谛的境界,胜义境界当中是超越了常与无常的大常,例如大涅槃经里说佛是常住。(正见C1)

问:不是万法无常吗?怎么出现一个"本来常有"?不是矛盾吗?

答:没有矛盾。我们凡夫的五蕴是无常的,而大涅槃经当中讲,佛是常住。佛陀的境界是超越常与无常的大常。另一方面,佛陀的事业是不会间断的,任何时候有所化众生因缘成熟,事业就会显现,从事业不会间断的角度也可以称为常。(正见C1)

问:对"本来常有相续轮",可以理解为上师在《金刚经续》说到的:"六祖大师认为,法就像太阳一样,其照射的光明周遍一切世界,所以无有可得。"法就像太阳一样一直照射着大地,但是有的地方照不到不等于没有太阳的光明,可以这么理解吗?

答:从某些角度可以这样理解。(正见C1)

问:加行第4课,"无论是以上哪种明观方式,法圆满都是大乘法......"我们学的是密乘法,密乘法才是最圆满的法,为什么不明观成"法圆满是密乘法"呢?另外,在第一种明观方式上,观想方法是:"......所传之法是第一转法轮-四谛法门",四谛法门是声闻乘法,非大乘法,这样讲不是前后矛盾吗?

答:观想是密法也可以,没有矛盾。"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四谛法门也可以按照大乘方式去解释。只要是佛法都是很殊胜的,都可以观想。(正见C1)

问:眷属的涵盖范围?是指所有众生,还是一个上师的弟子?观想眷属圆满与远离恶友是否矛盾?

答:许多场合指的是佛陀善知识的弟子,我们自己的道友等。广义也可以包括许多众生。观清净心是相合实相的,胜义谛的境界,远离恶友是现相当中的,世俗谛当中的取舍,不矛盾。比如,胜义谛是空性的,恶友也是空性的,你可以对恶友观空性,同时也可以远离恶友,胜义当中没有因果没有苦乐,但世俗当中需要断恶行善离苦得乐。(正见C1)

问:清净观中,把传法之处观想成灵鹫山,闻法时间观为佛陀说法十二年中,"十二年"是,佛说法第十二年吗?

答:12个"一年",144个月。(正见C1)

问:"从密宗的角度,佛陀没有出世与涅般,正法也没有兴盛与隐没,一切都恒时存在",如果说恒时存在,那佛陀是不是在报身刹土早就成佛了,恒时存在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呢?

答:实相的境界是超越生灭的。超越时间概念。(正见C1)

问:前行04课讲密宗的清净观时,说道"从显宗角度讲,释迦牟尼佛已示现涅槃,佛法住世5000年后,终有一天会隐没消失。但从密宗的角度而言,其实佛陀没有出世与涅槃,正法也没有兴盛与隐没,一切都是恒时存在,这就叫"本来常有相续轮"。本来上完20课,我们都生发出时不我待的危机感,看完04课这段话,觉得既然恒时存在,那么就不是那么着急了。怎样对治这种想法呢?

答:某些方面来说,胜义谛的境界是无生无灭本来存在的,但问题是你自己有没有那样的境界见到。(正见C1)

问:关于"本来常有相续轮"的疑问。1.暗劫时无佛出世;2.大劫中,成、坏、空各中劫也无佛出世。怎样理解"从密宗的角度而言,其实佛陀没有出世与涅槃,正法也没有兴盛与隐没,一切都是恒時存在,这就叫"本来常有相续轮"。

答:在暗劫的环境当中,佛菩萨也会通过各种方式化现和绕益众生。只是在某些众生面前不一定示现的很明显,所以安立为暗劫。对于某些具有因缘的众生来说,在暗劫当中,在自己的境界里也能够面见佛菩萨听闻正法。总之,何处的众生有因缘,佛菩萨就在何处显现。就像何处有清净的水器,就会印现景象,不管是否具有水器、印影,天上的月亮是恒时安住的。看众生的因缘和境界。(正见C1)

问:《前行》第4课讲到"无论是以上哪种明观方式,......,时间圆满都是本来常有相续轮。所谓的本来常有相续轮,是密宗的不共法语,意为永不间断。"生西法师辅导讲到"时间是本来的常有相续轮,在有些地方叫做本来清净时。本来清净时是超越三世之后的一个时间安立,它是恒常不变的,不是通过有为法的自性显现的时间,它是恒常存在。"请问上述语句是否能理解为"时间常有"呢?如果是的话,请问"时间常有"和"时间实有"二者如何理解或区分?

答:个人理解,有时可以说超越时间,已经超越了时间的范畴,没有变化,没有生住灭。(正见C1)

问:在学习大圆满前行第四课中讲到密宗五种圆满时,观想中有佛陀三转法轮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说到密宗观想时,上师观为普贤王如来等,那密宗是由普贤王如来传下来的法么?释迦摩尼佛所传的法是三转法轮,没有传过密法么?

答:普贤王如来传过密法。其他佛陀也传过密法。释迦佛也传过密法。密法有很多种。(正见C1)

问:弟子现在正在学加行第一册法本,学到明观方法了,但弟子不知怎么观。加行第4课有7种观法不知如何取舍,我们应该观那个好呀?请师父开示。

答:都是可以的,可以根据你的意乐、因缘自己选择,总之都是很殊胜的。(正见C1)

问:如第4种(把传法之处观想为远离一切戏论,无法用语言描述,诸法自性清净的密严法界宫,传法上师观为一刹那于自现获得证悟的法身普贤王如来,等等。(诸法自性清净的密严法界宫不知什么样阿?请师父开示)感恩师父。‍

答:即使形象上无法清晰观想,但内心也可以以信心进行一种确认,内心确信那就是法界宫。慢慢来吧(正见C1)

问:基础课程中第二课,也就是前行的第4课里面,说道:从显宗角度讲,佛陀已经涅槃,佛法也在住世期过后会隐没。但是从密宗角度讲,佛陀没有出生与涅槃,佛法也没有兴盛与隐没,一切都是恒时存在的,这就叫本来常有相续轮。请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佛陀没有出生与涅槃?一切都是恒时存在的?

答:佛陀自身的境界是超越生灭的,法身无有生灭,无有来去。从报身的角度,报身是相续不灭,可以恒常示现讲法。众生根据各自的境界,可以见到佛陀有不同的显现,而佛陀自身的境界是无有生灭的。(正见C1)

问:密宗认为,佛法是"本来常有相续轮",但教程中有提到藏传佛教的许多大德认为佛法住世5000年,这是否说明藏传佛教不一定全是密宗?

答:藏传佛教的内容当中包含显宗和密宗。(正见C1)

问:阿弥陀佛,顶礼法师,请问:《前行》中密宗的明观五圆满中前面三种,所传之法分别为第一转法轮、第二转法轮和第三转法轮,这样明观有什么区别?是不是明观所传之法为第三转法轮更殊胜?感恩法师!

答:三转法轮都很殊胜。"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都可以观想。(正见C1)

问:请问《前行》中的"本来常有相续轮"与我们观修无常的区别在哪里?

答:个人理解,从比较高的境界来说,是超越生灭的。而正因为我们还没有达到相关的境界,所以在我们的境界当中会见到无常。因此,我们更应该精进修行,求得解脱,早日证悟超越生命的境界。(正见C1)

问:闻法方式第二节课当中有一个"本来常有相续论"的概念,里面讲从显宗的角度讲,释迦牟尼佛已示现涅槃,佛法住世五千年之后,终有一天会隐没消失。但从密宗的角度而言,其实佛陀没有出世与涅槃,正法也没有兴盛与隐没,一切都是恒时存在的。上师在讲课中也经常讲"尤其是在这个纷乱的末法时代",我想问的就是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看,末法时代到底存在吗?末法时代对我们的修行有什么影响,特别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啊。

答:对我们普通人的境界来说,末法时代是存在的,具体有五浊,就是修行的违缘障碍、染污和散乱的因缘比较多,更应该精进依教奉行进行闻思修等。(正见C1)

其余疑问

问:前面讲到密法的殊胜中说,学密法将依靠殊胜的直指方法将五种妙欲直接转为道用,可以不舍烦恼,一边享受妙欲,一边可以证悟菩提。这样是不是会造成很多弟子可以为不守戒律找借口,我们如何圆融这个不难的方便法?

答:的确,密法很容易被喜欢享受妙欲的人当成享受妙欲的一种借口,很多大德在开示中早就提到了。很多西方人喜欢密乘,他们的理解就是,因为密乘当中可以开许很多很多的事情,可以喝酒吃肉,还有其他不检点的行为,似乎都可以的。如果是在常规的佛法当中都是禁止的,但是好像密乘当中可以。这就是误解了密乘。所谓的"不舍妙欲直接转为道用"的意思,第一个理解,上根利智的人,像恩扎菩提这些有上根利智的人,其实内心当中的根基很利,只要有一个方便法摄持之后,他很快就可以直接了知欲妙的本性,显现上、表面上是没有舍弃,但其实内心当中对欲妙本身的执着是没有的。上根利智的人,他是这样转为道用的,通过这个法来修道。通过这个法修道的时候,并不是一方面产生很强烈的贪欲心,一方面就产生了证悟的菩提,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在很多地方讲的时候,小乘断烦恼的方式、大乘显宗断烦恼的方式和密乘断烦恼的方式不一样。小乘把烦恼像毒药一样直接舍弃掉了,不管怎么样我不吃就行了,他就要舍弃掉烦恼。大乘显宗中配合一些药,把这个毒转变了。密乘当中直接用咒语加持,然后直接服用。不管怎么样,任何一个修法都没有讲,真正的烦恼你不需要去掉的,只不过去烦恼的方式不一样。所以自性的烦恼都是要去掉。我们认为我可以不守戒律了,可以怎么样把妙欲转为道用,这绝对是堕落的一种因。你不管再怎么找借口,自己没达到那种高度的话,直接享受妙欲就是一种堕落,不是堕落就是障道,因为你根本没达到密乘的高度。密乘的高度就是,要不然你就是根基很利的人,在受用的时候你不会产生执着、烦恼,而且不但不会产生烦恼,还能直接以此成为证悟的因缘,这需要很高的智慧、很利的根基才能做到,一般人根本做不到的。还有一种"五种妙欲转为道用"的意思,就是我们要了知它的空性,了知空性之后就了知它的本性,逐渐逐渐我们就开始去观修,每一次产生妙欲时,我们去转变它,这个时候逐渐逐渐就得道了,所以并不是随随便便一个人都可以把妙欲转为道用。所以,我们在修密乘的时候,你该守的这些居士戒、菩萨戒等,这些都该怎么守就怎么守。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去看,要通过一个密乘的见解逐渐慑持之后,我们可以转变自己的心态。如果自己的心态成熟了之后,所谓的妙欲它不会再障道了。我们现在这种凡夫相续当中,去追求妙欲,一定会执着它的,一定会被它束缚。但是当你修行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比如菩提心、空性慧生起来了,其实当你产生这个状态的时候,对这些所谓的妙欲的执着,基本已经没有了。虽然你还在享受,但是已经没有这样执着心的缘故,有没有舍弃呢?也没有舍弃。但是有没有执着呢?没有执着。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不造罪业,而且依靠这个成为证悟的方便。应该这样来理解(这个问题)。(生西法师)

问:"可将五种妙欲直接转为道用,不舍烦恼的同时证得菩提,地道顿时获得圆满。"如何理解?是不需要持戒吗?

答:是一种殊胜的持戒的方式,认识烦恼的本性,自相烦恼则不复存在,身语意完全清净。(正见C1)

问:楞严经上说,不断淫欲,则不会出轮回。而大圆满前行第4课里面,说起密宗胜于显宗的地方,其中第2段,说密宗依靠殊胜的直指方法,可将五种妙欲直接转为道用。像国王恩扎布德那样,可以一边享受世间的妙欲,一边通达心的本性。弟子知道这两种说法都对,但是不知道从哪个方面角度思考。请法师开示。

答:通达心的本性之后获得证悟,也就没有烦恼、没有淫欲了。国王恩扎布德是直面烦恼,看透烦恼的本性,通达烦恼即菩提的法义,最终消灭了烦恼。相关教证:

《大宝积经》:"弥勒,譬如有人,于大火聚投以薪木,数数添之,如是添已,其焰转炽弥更增明,无有尽灭。弥勒,慧行菩萨亦复如是,以智慧火烧烦恼薪,数数添于烦恼薪木,如是添已,智慧之火转更增明无有尽灭。"诸法无行经》:"佛告华戏慧菩萨:'若菩萨闻贪欲音声生过罪想,闻离贪欲音声生利益想,即是不学佛法。若闻嗔恚音声生过罪想,闻离嗔恚音声生利益想;若闻愚痴音声生过罪想,于离愚痴音声生利益想,则是不学佛法。

"贪欲是涅槃,恚痴亦如是,如此三事中,有无量佛道。若有人分别,贪欲嗔恚痴,是人去佛远,譬如天与地。菩提与贪欲,是一而非二,皆入一法门,平等无有异。凡夫闻怖畏,去佛道甚远,贪欲不生灭,不能令心恼。若人有我心,及有得见者,是人为贪欲,将入于地狱。贪欲之实性,即是佛法性,佛法之实性,亦是贪欲性。是二法一相,所谓是无相,若能如是知,则为世间导。"若人欲成佛,勿坏于贪欲,诸法即贪欲,知是则成佛。贪欲及恚痴,无有能得者,是法皆如空,知是则成佛。""勿分别贪欲,贪欲性是道,烦恼先自无,未来亦无有,能如是信解,便得无生忍。观好恶音声,知非音声性,当入无文字,实相之法门。若能信是法,则无淫怒痴,观贪欲愚痴,即是无量相。"维摩诘经》:"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通达佛道?'维摩诘言:'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又问:'云何菩萨行于非道?'答曰:'若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至于地狱无诸罪垢,至于畜生无有无明憍慢等过,至于饿鬼而具足功德,行色无色界道不以为胜,示行贪欲离诸染著,示行嗔恚于诸众生无有恚阂,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乃至小罪犹怀大惧,示行嗔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乱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痴而通达世间出世间慧,示行谄伪而善方便随诸经义,示行憍慢而于众生犹如桥梁,示行诸烦恼而心常清净,示入于魔而顺佛智慧不随他教,示入声闻而为众生说未闻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众生,示入贫穷而有宝手功德无尽,示入刑残而具诸相好以自庄严,示入下贱而生佛种姓中具诸功德,示入羸劣丑陋而得那罗延身一切众生之所乐见,示入老病而永断病根超越死畏,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示有妻妾采女而常远离五欲淤泥,现于讷钝而成就辩才总持无失,示入邪济而以正济度诸众生,现遍入诸道而断其因缘,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文殊师利,菩萨能如是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于是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为如来种?'文殊师利言:'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贪恚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六入为种,七识处为种,八邪法为种,九恼处为种,十不善道为种。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曰:'何谓也。'答曰:'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又如殖种于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见如须弥山,犹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示受于五欲,亦复现行禅,令魔心愦乱,不能得其便。火中生莲华,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或现作淫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

《大方广佛华严经》:【"尔时善财童子,大智光明照启其心,思惟观察见诸法性。......处处寻觅婆须蜜多女。城中有人,不知此女功德智慧,作如是念:今此童子,诸根寂静智慧明了,不迷不乱谛视一寻,无有疲懈无所取著,目视不瞬心无所动,甚深宽广犹如大海,不应于此婆须蜜女有贪爱心,有颠倒心,生于净想,生于欲想,不应为此女色所摄。此童子者,不行魔行不入魔境,不没欲泥不被魔缚,不应作处已能不作,有何等意而求此女?其中有人先知此女有智慧者,告善财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乃能推求寻觅婆须蜜女,汝已获得广大善利。善男子,汝应决定求佛果位,决定欲为一切众生作所依怙,决定欲拔一切众生贪爱毒箭,决定欲破一切众生于女色中所有净想。善男子,婆须蜜女,于此城内市廛之北自宅中住。'......尔时善财见此女人颜貌端严色相圆满,皮肤金色目发绀青,不长不短不粗不细,欲界人天无能与比,音声美妙超诸梵世,一切众生差别言音悉皆具足无不解了,深达字义善巧谈说,得如幻智入方便门,众宝璎珞及诸严具庄严其身,如意摩尼以为宝冠而冠其首,复有无量眷属围绕,皆共善根同一行愿,福德大藏具足无尽。时婆须蜜多女,从其身出广大光明,普照宅中一切宫殿,遇斯光者身得清凉。尔时善财前诣其所,顶礼其足合掌而住,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教诲,愿为我说。'彼即告言:'善男子,我得菩萨解脱名离贪欲际,随其欲乐而为现身。若天见我,我为天女,形貌光明殊胜无比,如是乃至人非人等而见我者,我即为现人非人女,随其乐欲皆令得见。若有众生欲意所缠来诣我所,我为说法,彼闻法已则离贪欲,得菩萨无著境界三昧。若有众生暂见于我,则离贪欲,得菩萨欢喜三昧。若有众生暂与我语,则离贪欲,得菩萨无碍音声三昧。若有众生暂执我手,则离贪欲,得菩萨遍往一切佛刹三昧。若有众生暂升我座,则离贪欲,得菩萨解脱光明三昧。若有众生暂观于我,则离贪欲,得菩萨寂静庄严三昧。若有众生见我频申,则离贪欲,得菩萨摧伏外道三昧。若有众生见我目瞬,则离贪欲,得菩萨佛境界光明三昧。若有众生抱持于我,则离贪欲,得菩萨摄一切众生恒不舍离三昧。若有众生唼我唇吻,则离贪欲,得菩萨增长一切众生福德藏三昧。凡有众生亲近于我,一切皆得住离贪际,入菩萨一切智地现前无碍解脱。'善财白言:'圣者种何善根,修何福业,而得成就如是自在?'答言:'善男子,我念过去有佛出世,名为高行,其王都城名曰妙门。善男子,彼高行如来哀愍众生,入于王城,蹈彼门阃,其城一切悉皆震动,忽然广博众宝庄严,无量光明递相映彻,种种宝华散布其地,诸天音乐同时俱奏,一切诸天充满虚空。善男子,我于彼时为长者妻,名曰善慧,见佛神力心生觉悟,则与其夫往诣佛所,以一宝钱而为供养。是时文殊师利童子为佛侍者,为我说法,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摩诃止观》:【若人性多贪欲秽浊炽盛,虽对治折伏,弥更增剧,但恣趣向,何以故?蔽若不起不得修观。譬如纶钓,鱼强绳弱不可争牵,但令钩饵入口,随其远近任纵沈浮,不久收获。于蔽修观亦复如是,蔽即恶鱼,观即钩饵,若无鱼者,钩饵无用,但使有鱼多、大唯佳,皆以钩饵随之不舍,此蔽不久堪任乘御。云何为观?若贪欲起,谛观贪欲有四种相:未贪欲、欲贪欲、正贪欲、贪欲已......观贪欲蔽毕竟空寂,双照分明,皆如上说,是名钩饵。若蔽恒起此观恒照,亦不见起亦不见照,而起而照......若蔽碍法性,法性应破坏。若法性碍蔽,蔽应不得起。当知蔽即法性,蔽起即法性起,蔽息即法性息。无行经云: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如是,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若人离贪欲,而更求菩提,譬如天与地,贪欲即菩提。净名云:行于非道通达佛道。一切众生即菩提相不可复得,即涅槃相不可复灭。为增上慢说离淫怒痴名为解脱,无增上慢者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一切尘劳是如来种,山海色味无二无别。即观诸恶不可思议理也。常修观慧与蔽理相应,譬如形影,是名观行位。能于一切恶法世间产业,皆与实观不相违背,是相似位。进入铜轮破蔽根本,本谓无明,本倾枝折显出佛性,是分证真实位。乃至诸佛尽蔽源底名究竟位。于贪蔽中竖具六即横具诸度,一切法例如上。】(正见C1)

问:请问缘起性空与性空缘起有什么区别吗?"名言中的缘起"与"胜义中的缘起"又如何理解呢?

答:从总体来说,二者的意思差不多。就好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样,表达顺序不同,但总体的含义都是在说明显现与空性无二无别的道理。胜义中的缘起可以理解为,帮助我们趋向胜义谛的缘起,或者是由证悟胜义谛之后,在众生面前显现出来的缘起。世俗谛的缘起可以理解为世俗谛当中的种种规律,比如万有引力。(正见C1)

还可参考:

关于四种缘起:

生西法师《定解宝灯论》32课笔录:【我们在理解缘起的时候,一想起缘起,这个依缘而起就是一个有为法。在说如来藏是缘起法的时候,如来藏难道是因缘和合的法吗?从如来藏的自相来看,虽然不是因缘和合的法,但它是一种缘起法,在其余汉传佛教的体系中对这个问题作了分析,缘起分为好几种。前面两种是平时意义上的因缘和合的法,一种叫做业果缘起。一种叫做阿赖耶缘起,业果缘起和阿赖耶缘起都是有为法的自性。第一种业果缘起是在三界中以此业而得彼果,也就是说通过善业可以得到安乐,通过恶业会得到痛苦,很明显就是一种有为法。

第二种是阿赖耶缘起。善业得到快乐,恶业得到痛苦,这个业来自哪里呢?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就要讲到阿赖耶缘起,一切都是来自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有了阿赖耶识的种子就可以显现不同的法。因为相续中有染污的缘故,开始分别执著,所以显现了善业、恶业等很多不同的法。

阿赖耶作为一种藏识,有很多的种子,善业的种子也好,恶业的种子也好,都是保留在阿赖耶当中。阿赖耶识的种子现起,然后现形又熏种子,不间断地显现业果。如果要解释业果缘起就用阿赖耶缘起来解释;如果要解释阿赖耶缘起,阿赖耶从哪里来的?首先就要解释如来藏缘起了。如来藏不是所生法,也不是能生法,它是一个真如。真如怎么作为阿赖耶的缘起呢?从真如的角度来讲,有清净的一分,还有一分是通过无明障蔽认知如来藏之后,出现各种各样的心识、阿赖耶等法。从这方面讲的时候,如来藏可以作为阿赖耶的现基或者显现的来源,并不是像因生果这样显现的。因为对于如来藏的本性不认知,出现了其余的染污法或者心识、有法的显现,所以一切的阿赖耶来自于如来藏的缘起。

如来藏是怎么显现的呢?很多地方讲的时候,如来藏的缘起不是一个所生,如果是一个所生就一定是有为法,如来藏的缘起讲得很清楚,它是一种法性。讲这种缘起的时候,已经简别了前面两种因缘的缘起。平时我们所讲的依缘而生法即是空,从这个方面来讲,大部分指的是前面两种缘起,即业果缘起和阿赖耶缘起,有明显的有为法和由此生彼的成分,通过它产生的另外一个法,一定是空性的,而如来藏的缘起不是通过有为法的程序而产生的,就是法界的一种缘起。虽然说法界缘起时就是在说如来藏这一分,它是一种法性,法性中显现的就是一个空性,这是一种如来藏缘起,平时我们讲的如来藏缘起就是法界缘起。

汉地单独叫做法界缘起。法界缘起什么意思呢?在法界当中一和多、上和下、贤和劣等等,或者广大和狭窄的法都是平等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法界缘起就是大法界的本性。平时我们抉择的时候,像净见量中抉择的一多无碍,或者广狭无碍,讲到了很多互相之间没有质碍的法,或者说一个刹那和一个大劫、一个微尘和须弥山平等,一多或者大小都是平等的,叫做法界缘起。

万法本来就是这样的,平时众生对于大小的概念再再地熏习,执著非常深厚,就会产生大就是大、小就是小、贤就是贤、劣就是劣,没有认为一切就是平等的,真正学习完中观、净见量的教义之后就会了知一切完全平等。为什么呢?这就是法界的缘起。法界本来如是,如来藏缘起和法界缘起不是有为法产生的果。如果我们了知了缘起的判定之后,再来看缘起,就会知道有时候讲的缘起,就是指有为法由因生果的缘起。有些缘起不是这种关系,而是法性的本体就是这样。】

问:有关顿超地道成就的理解在我看来,所谓的依靠上师的直指顿超地道次第而成就,并不是越过次第,不经历那个次第不要那个次第跳过去如此成就了,我的理解是,从凡夫到佛的次第,这种利根者他都要必须经过这些次第,一个不落,但速度非常快,在每个次第上基本是停留一瞬间就经过了,如是就是我理解的顿超意义。而且所谓的天生利根者,他也不是无因无缘就突然就出来利根了,必然是前世无数劫闻思修广积累资粮后才有今生一世的利根,如此在今生一生好像没怎么修行就顿悟成就。所以在我看来,顿超必有渐修的基础,今生的顿悟乃是建立在前世已经积累足够的资粮前提下才有今生的顿悟。除此之外,也有菩萨的示现顿悟,这个就不论咯。不知道法师我的理解有什么不妥当处?

答:确实有极利根者是瞬间成佛的,前一秒是凡夫,后一秒是佛,确实是有这样的。禅宗当中也承认,前念迷是凡夫,后念悟是佛,顿超十地等等......。这些内容其实汉传里面华严宗的圆教观点里也是承认的。所以你所说的情况当然可能是存在的,有这些情况,但你不能否定更快的情况。(正见C1)

问:之前讲过无量的轮回中,有暗劫、明劫,在暗劫中佛陀是不讲法的。而且只有三劫中佛会宣讲密法怎么理解?

答:【之前讲过无量的轮回中,有暗劫、明劫,在暗劫中佛陀是不讲法的。而且只有三劫中佛会宣讲密法】——这是都是是现相的角度而言的【,"本来常有相续轮"、"佛陀无涅槃,正法无隐没"】——这是都是实相的境界。场合不同。(正见C1)

问:修持佛法的五个阶段"闻、思、修、行、果"和"见、修、行、果"如何对应?

答:闻思可以对应见,闻思的作用是产生清净的见解。(正见C1)

问:楞严经上说,不断淫欲,则不会出轮回。而大圆满前行第4课里面,说起密宗胜于显宗的地方,其中第2段,说密宗依靠殊胜的直指方法,可将五种妙欲直接转为道用。像国王恩扎布德那样,可以一边享受世间的妙欲,一边通达心的本性。——弟子知道这两种说法都对,但是不知道从哪个方面角度思考。

答:轮回的根本是心,所以要断除的是烦恼,国王恩扎布德直接认识了烦恼的本性获得成就,那个时候已经没有烦恼了。所以,万法当中心为主,修行的关键是调心。(正见C1)

问:为什么反复讲上师是三身的总集?

答:事实上本来如此,我们了知这些意义应该对善知识产生信心和恭敬心。(正见C1)

问:学习加行教材预科班第四课里说的"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请问法师"真言"二个字可以做咒字解释,请问咒分明咒和密咒吗?

答:在某些情况下,真言可以理解为咒语。

问:是不是明咒指显宗的咒语,密咒指密宗的咒语?如果是这样,那六字大明咒是显宗的还是密宗的咒语呢?

答:明咒和密咒的安立将来有因缘学习大幻化网的时候可以详细了解,在某些情况下,某个咒语可以同时属于明咒和密咒,定义的侧面不同。(正见C1)

问:即使我是三恶趣众生,但如果你把我看作是金刚持如来而祈祷,同样会得到金刚持如来的加持。这是否与依止上师之前要先观察上师相矛盾?

答:无矛盾。从得到加持的角度来说,你不详细观察,观清净心是没问题的。但依止善知识,还有一个重要之处就是得受教言、依教奉行,这一点不一样。

参阅:有人说老妇拜狗牙都可以得到加持,为何依止善知识之前需要观察,就算是邪知识,以信心依止不可以吗?

答:有很多方面的不同:

1,狗牙是中性,即使你不认为它是舍利,它也不会害你。狗牙不会主动对你如何如何,你可以避免被动受害;但恶友非常可怕,恶友会宣讲非法,灌输邪见,亲近了恶友就可能被损害。狗牙不会骗财骗色,但许多邪知识会这样做。

2,许多情况下,除了祈祷之外,还有得受教言、传授、依教奉行等的情况。老妇对狗牙仅仅是礼拜祈祷供养,而不需要做其他的承侍和沟通等。

3,从对某个事物生起信心得加持的角度,如果你想通过信心得到加持,不需要亲近恶友,直接对佛像进行祈祷就可以,这样非常保险。

4,从万法本来清净的角度,恶友是佛,你自己也是佛,一切都是清净的,但不妨碍我们在世俗谛当中进行取舍。

5,从实相来说,砒霜是本来清净的,是甘露,但如果你没有足够的信心、境界等等,服用砒霜可能会中毒身亡;同样,恶友就像毒药一样,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境界,接近之后,可能会被害。(正见C1)

问:第四课讲见解不愚昧中"但并没有像密宗一样,如实抉择光明如来藏的本体",在这里的胜义、世俗怎么解释呢?

答:这方面比较深,有的时候空性是胜义,显现是世俗;有的时候,实相与现相一致是胜义,现相与实相不一致是世俗。胜义有殊胜究竟的意思。(正见C1)

问:请问普贤王如来和普贤菩萨是同一尊佛吗?

答:普贤王如来和普贤菩萨不是一回事,普贤王如来是原始佛,第一尊佛。普贤菩萨是八大菩萨之一,他们的身相不一样,因缘也不一样。当然本性来讲都是一样的,是完全相同的。(生西法师)

问:普贤王如来是如何成佛的,是靠密法吗?

答:普贤王如来成佛的时候,有些地方讲他是天生利根。天生利根,就是当众生开始显现佛、显现众生的时候,他根基很利,自己发现了一切都是自心显现的。当他发现的时候,所有的迷乱同时消失了,他就成佛了。在密宗的一些经续当中讲得很广,这里一两句话也讲不清楚。这也关系到很多密宗的观点,没办法讲得很细致,大概意思就是他是靠自己的根基自我觉悟。(生西法师)

问:普贤王如来是本初佛,那是第一个成佛的人所以叫本初佛么?

答:如果以后有机会进入密法班可以详细了解。(正见C1)

问:普贤王如来和普贤菩萨有什么关系么?

答:显现层面来说,有不同的咒语、不同的形象、不同的修法。就像释迦佛和药师佛有不同的形象、咒语一样。(正见C1)

问:将上师视为佛,和四法印中"依法不依人"有何冲突?

答:无有任何冲突。具足法相的善知识就是佛,佛所说的语言就是法,依止这样的善知识的教言去奉行就是依法修行。(正见C1)

问:在加行教材第一册第4课:……藏文《妙法莲华经》中也说:"佛陀无涅槃,正法无隐没。"……下面自然段:从显宗的角度讲,释迦牟尼佛已示现涅槃,佛法住世五千年之后,终有一天会隐没消失。但从密宗角度而言,其实……

请教法师,《妙法莲华经》不就是显宗的经典吗?既然《妙法莲华经》中已经说了"佛陀无涅槃,正法无隐没",为什么还说"从显宗的角度讲,释迦牟尼佛已示现涅槃,佛法住世五千年之后,终有一天会隐没消失"呢?答:法华经本身属于非常特殊的经典,一方面属于显宗,一方面在显宗当中也很特殊。有的显宗经典当中会略为宣讲密宗的内容。(正见C1)

问:"密宗入门的途径多之又多",大概都有哪些?

答:如果以后有机会进入密法班可以详细了解。(正见C1)

问:"我们的贪心、嗔心,一旦反观它的本体,也完全是智慧的妙用",具体怎么观?

答:烦恼的本性就是菩提。打个比如,一个胆病患者将一个本来是白色的海螺看成了黄色,那么他所看到的黄色可以说是世俗谛,而白海螺可以说是胜义谛。并不是说在白海螺之外还有一个黄海螺存在,也不是说离开了他所见到的黄海螺能够单独追寻一个白海螺。当他通过医疗治愈了疾病,他会逐渐看到白色的海螺,就像他说他逐渐体悟到胜义谛,也可以说是还原了真相。之前他所患的胆病可以对应无明。(正见C1)

问:贪嗔心一旦反观它的本体,也完全是智慧的妙用。这个"智慧的妙用"?弟子不理解

答:智慧本性作用的一种体现。(正见C1)

问:请问《前行》第4课中,本来常有相续轮是密宗独有的名词,还是说是密宗独有的观点,如果是密宗的独有观点为什么显宗《法华经》中说"为度众生故,方便现涅磐,而实不灭度,常住此说法。""佛陀无涅槃,正法无隐没"。请法师慈悲详细解释一下,感恩。

答:有很多密法中的术语及名词,有非常深邃的含义,上师有时候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通常会引用,在显宗经典中比较接近的教证,方便我们理解。(正见C1)

问:在学习闻法方式的五圆满时,要求把传法上师观想为释迦牟尼佛或者阿弥陀佛、莲花生大士等殊胜本师,这种观想是否与观一切为上师的显现冲突呢?既然传法上师就是我的根本上师,为何要观为释迦牟尼佛呢?这里如何圆融理解,请法师开示。

答:没有冲突。阿弥陀佛、诸佛都可以观为是上师的化现。一方面看众生自己的信心,如果对上师的信心到量,真正认为上师就是佛,直接观为上师的形象当然也可以。(正见C1)

问:"若于如来所说圣语,于其一类起善妙想,于其一类起恶劣想,是为谤法!"

但是我们的法本里面也说"密宗在四个方面胜过显宗"、"这四个方面是显宗所不及的",及"密宗比显宗更殊胜"。

但既然说"密宗比显宗更殊胜",那不就是说"显宗比密宗要差一些"吗,不就是"A比B优,B比A劣"的意思吗?

是不是我们应该思维:显宗和密宗都很好,都是如来的教言,但是显宗比密宗要低劣一些,密宗比显宗要更高一些、更好一些、更殊胜一些,这样是可以说的?这里面的尺度我不知道应该如何把握,恳请师父解疑。感恩师父!

答:"于其一类起恶劣想"——意思是如果你觉得某个法本质上就是恶劣的(不是相对的),那你就是谤法。但我们说大乘比小乘殊胜、密乘比显宗殊胜是相对的,这么讲的同时没有说小乘、显宗本身是恶劣的。打比方说,糖A甜度是100,糖B甜度是80,我可以说A比B更甜,这是符合事实的,符合事实就没有问题,与此同时我并没有说B不是甜的、是苦的。如果我说B是苦的,那就有过失,因为事实上B是甜的。(正见C1)

问:贪嗔痴都是空性清净的,欲望也是清净的,烦恼痛苦也是不存在的......当欲望生起不能满足的这种烦恼,多体验几十次几百次是不是也就习惯了,不痛苦了;师父帮我说一下。不舍妙欲而成就的意思吧;是不是像鼓励小孩读书,考试考得好就奖励他,作为一种正面的引导呢?

答:轮回当中的痛苦,没有习惯之后就不痛苦这一说,恶业成熟就会痛苦。不舍妙欲,是说当下证悟,当下认识包括妙欲在内的万法的本性。(正见C1)

问:法身普贤王如来为何称为"一刹那于自现获得证悟",他与诸如来是何关系?

答:本体无二。(正见C1)

问:我最近在补之前的传承。在听到第一册《闻法方式》第二课,堪布讲到"根据个人的信心不同,可把传法上师观为不同的佛菩萨或大成就者"。我的分别念特别重,不知道对哪一位佛菩萨特别有信心,我应该如何抉择和观想呢?

答:那你可以观想释迦牟尼佛。其他也都可以(正见C1)

问:了义和不了义怎么理解?

答:【(三)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前面讲过,思维的时候,首先要依义不依语;其次,要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要去寻找佛法的真实含义。

**在浩如烟海的佛法经论中,有很多内容存在着表面的前后矛盾与冲突。如何取舍辨别,怎样寻找佛的终极含义,就是十分重大的课题了。分清了义和不了义,对我们认识和理解佛经,以及今后的修行有很大帮助。

  1. 界定了义与不了义的标准什么是了义经和不了义经呢?所谓了义,也即佛把终极真理全面、彻底、直接或清楚地表达出来的内容;而不了义,就是与之相反的,不符合终极真理的权巧说法,而且佛陀也会在其它的经典中自我否定的内容。不了义需要具备三个特点:(1)最关键的特点,佛经中叫做不符合道理。所谓道理,也即四种道理或逻辑。四种道理也可以归纳为两种道理:一个是世俗谛的道理,一个是胜义谛的道理。只要是不符合道理或真理的任何一个佛经,都叫做不了义经。甲、不符合胜义谛道理,从胜义谛的角度来看,所有论述世俗谛的经典都是不了义的。譬如宣讲因果轮回的《百业经》、《贤愚经》等经典;宣讲世界、人生、业力、山河大地等的《阿毗达摩经》等等,都是不了义的,因为它们都不符合胜义谛的道理。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讲,因果、轮回、学佛、五道、十地、菩提心、出离心、度化众生、转法轮、断除烦恼、山河大地,甚至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不存在,都虚假不实、如幻如梦,是空性。虽然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感受到这一切,但这就像得了胆病的病人会把所有白色的东西看成黄色一样,都是错误的感知。乙、不符合世俗谛道理现实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各种现象,大至宇宙万物,小至生命个体,都属于世俗谛。世俗谛的道理,也即一切事物的客观自然规律。虽然从胜义谛的角度而言,世俗规律都不存在,但从世俗谛角度去观察,世俗万法仍然有自己的道理,譬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等。举个例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世人皆知的真理,如果佛经中说种瓜不会得瓜,而会得豆。就不符合世俗谛的自然规律了,故属于不了义经。如果只是不符合胜义谛,就判定为不了义,则所有宣讲世俗谛的经典都可以推断为不了义,这是不合理的,所以,宣讲世俗谛的经典,就应该用世俗谛的道理来判别。凡是不符合道理的佛经内容,都叫做不了义,凡是不了义的佛经,最终都会被否定,因此,用现代人的话来说,佛教应该算是非常科学的教派。(2)必要或目的:既然不符合道理的,佛为什么还要这样说呢?这是为了诱导众生,让他们渐渐地靠近真理,是一种临时性的、有目的的善巧说法。就像佛虽然知道万事万物都是空性,一切都不存在,但因为众生没有那么高的境界,为了顺应我们的根基,佛才暂时说一切都存在一样。其目的是:如果说有轮回、有因果,众生、痛苦、幸福等等都存在,大家就知道世上既有痛苦,也有幸福,就会为解脱痛苦、获得幸福而奋斗。(3)用意或着眼点:什么叫着眼点?譬如说,佛在有些经典里说这个世界是存在的,有些经典里又说不存在。那么,说存在的着眼点是什么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可以感知因果轮回的存在。因此,佛讲不了义经的时候,并非无根无据。从世俗谛的角度来看,因果轮回是存在的,但这只是相对的存在而不是绝对的存在。这就是佛说因果轮回存在的着眼点。凡是不了义的经,都要具备这三个特点。所谓"了义经",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点:第一符合道理;第二没有其他目的;第三没有其他着眼点。了义经也有两种:一种是符合胜义谛终极道理的经典,比如《金刚经》、《心经》、《般若十万颂》等宣讲般若空性的经典。另外一种,是符合世俗谛道理的经典,诸如讲因果、轮回以及天文、地理、医学等自然规律的经典。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佛所描述的微观世界,与现在最顶级的量子物理所发现的真相不仅一致,而且更深入、更细微。但因为了义和不了义是相对的,所以一部经典有可能同时既是了义的,也是不了义的——从世俗谛的角度看,是了义经;但从胜义谛的角度看,又是不了义经,它只经得起世俗道理的检验,如果以胜义谛的观察方式去剖析,就只能全盘否定了。佛陀在经典中还授记,辨别了义和不了义的权威,是无著菩萨(其实除了无著菩萨以外,龙树菩萨等尊者也懂得区分二者之差别。哪怕是凡夫,如果懂得了判断标准,即使没有佛的授记,也可以辨别了义与不了义。)。后来无著菩萨在论著中指出:第一转法轮的经典,讲的是不了义的法;第二转法轮的经典虽然讲了空性,但不是彻底、终极的了义经典(无垢光尊者也认为,因为二转法轮只讲了空性,从这个角度来说,二转法轮是准确的,但因为二转法轮缺少了如来藏光明的内容,所以是暂时的了义或半了义。);第三转法轮才是真正了义的经。《解深密经》是释迦牟尼佛自己解释自己密意的经典,其中也提到,真正的了义经,是第三转法轮的经典。整个《大藏经》中,没有一部经说第三转法轮是不了义的。无著菩萨区分了义与不了义的理论依据,也是这些佛经。佛经里面有一句话很著名:"凡是讲空性的经典,无论在第二转法轮当中,还是第三转法轮当中,都是了义经;凡是讲人、自我、众生等等(等等里面包含了因果、山河大地等等)的经典,都叫做不了义经。"**

2. 宣说不了义法的因由那么宣说不了义法与妄语有何差别呢?佛经对此回答道:妄语是把没有的东西说成是有,或者把有的东西说成是没有,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欺骗人的手段,所以把它归纳为十不善业之一。而宣说不了义法,却是为了引导众生不得已而为之的。比如说,本来在佛的境界中,没有胜义和世俗的分界,都是空性光明,但我们的境界与佛的境界还有万里之遥,我们仅能感知到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又怎么能理解佛的境界呢?如果不分胜义、世俗,一句话就把什么都否定,那就跟外道的断见如出一辙了。世人也会认为:一切万法明摆着是存在的,怎么会不存在?既然你说学佛、解脱都不存在,那大家又何必学佛呢?所以佛陀一开始只能分开二谛,暂时保留世俗谛。之后一步一步地逐渐引导,否则无法利益众生。但为了让我们知道什么是万事万物的本质,所以佛陀在很多佛经中要求我们,不要依靠不了义经典,要依靠了义经典。佛法认为,世俗谛中的确没有终极的绝对真理,任何真理都是暂时、相对的。但在暂时的规律当中,也有真假之分,故有正世俗谛和倒世俗谛之分。世俗谛中符合自然规律的,叫做正世俗谛;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叫做倒世俗谛。比如有些佛经中说,地狱在印度金刚座(菩提伽耶)下面某个深度的地方,但佛在另外的经典中,又否定了这一说法。因为这种说法不仅不符合胜义谛的道理,连世俗谛的道理也不符合,地球的内部构造是什么样子,大家都知道,所以佛自己也认同这是不了义的说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这些矛盾,可以用梦境来解释。梦中的世界本来是不存在位置的,若一定要确定它的位置的话,那就在做梦者睡眠所在的地方。再举一个例子:如果两个人在同一个房间死亡,其中一个人在中阴身成佛了,而另一个人却堕入了地狱。那他们所谓的地狱与佛刹在哪里呢?就在同一个房间。因为房间、地狱和佛刹都是当下的心的幻觉。房间的现象,是两个人共同的业力,而佛刹与地狱的现象,就是两个人内心的转变所显现的。从未亡人的角度来看,在两人感觉到佛刹与地狱的当下,房子还是原来的房子。因为众生的根基、业力不一样,故而其业感也不一样。尽管对现在的人来说,地狱不可能位于菩提伽耶下方,但当时的大多数人却真的这样认为。而且因为业力感召,在有些人的境界中,真的会显现地狱就在菩提伽耶下方的现象,所以佛会那样说,以避免世人不必要的争执与反驳,不了义经就是这样诞生的。对学佛学到一定程度,虽然没有证悟,但佛教理论掌握得比较好的人,尤其是学过并接受一切法都是心创造的人来说,这些道理比较能够理解;但对初入道的人来说,稍微深奥一点的道理就难以理解了。无论如何,佛教永远不会与真正的科学或世间的真理相冲突。真正存在的、符合真理的科学论断,佛法都会认同,但因为科学也有成熟与不成熟之分,所以即使佛经内容暂时不符合某些科学结论,也不一定不符合更先进的科学结论,我们不能因为佛教理论与当时的科学不一致,就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棍子打死。虽然了义与不了义都是佛说的,但因为不了义的内容,是佛为了某些必要而暂时宣说的并不彻底的说法,所以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在不恰当的时机和场合,引用或参照不恰当的佛经。如果不知道这些标准,我们思考的时候就会生起各种疑惑:佛经中是这样讲的,但实际上又不是这样。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不是佛陀错了呀?或者是佛不负责任随便说的?或者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东西错了?那样就会摇摆不定,从而影响学佛的信心。再比如说,佛在《大乘阿毗达摩》(小乘阿毗达摩,也就是《俱舍论》的原始资料。究竟是佛说的还是阿罗汉讲的,各个宗派之间还有一些争论,所以此处暂且不论)中所讲的宇宙世界,与《时轮金刚》所讲的宇宙世界的形成、构造、形态有着很大的出入。仅仅在显宗的经典当中,佛就讲了这个世界的多种不同的形状。仅仅我们所了知的,就将近有十种。另外,关于日食、月食的描述,佛经中至少也有好几种不同的说法。为什么佛说的世界会不一致呢?一千多年前的显宗学者,就思考过这个问题,并且也得出了答案。第一个理由:佛陀认为,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说,无论那种宇宙(圆形、球状、日心说、地心说)都是不存在的。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因为众生的业力,或者说因为众生的内心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世界也随之而改变,不同的众生,会感受到不同的世界。第二个理由:我们往往认为,世界只能有一个形状,只要确定是一个样子,就绝不可能是其他的样子,佛陀为了打破我们的这种执着,所以才宣说了不同的世界观。 3. 世俗与胜义的终极答案(1)世俗谛终极答案:世俗谛终极答案,也即完全符合世俗真理的答案。比如,佛教关于宇宙的世俗谛最终答案,是在《时轮金刚》里面。看过《时轮金刚》的人都清楚,《时轮金刚》中的数据演算非常简单,一个人只需两三天,就能在一个简单的写字板上,算出一年十二个月的藏历。尤其令人吃惊的是,如此计算而得出的日食、月食的时间,与现代天文学计算出的结果只相差一两分钟。虽然某些工具书中说,藏历是文成公主进藏的时候带去的,后来受到宗教的影响,故将吉利的日子增加一天,不吉利的日子减少一天等等。但实情并非如此,稍有天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月球围绕地球运转的轨道有近地点和远地点之分,当月球走到近地点的时候,速度要快一些;走到远地点的时候,速度要慢一些,所以有些时候会多一天,有些时候就少一天。《时轮金刚》中的历算方式,是非常科学的。(2)胜义谛终极答案:佛在很多佛经中提到,唯有第三转法轮是了义的,因为只有在第三转法轮中,佛陀才将诸法的真实本性——光明与空性大白于天下。尽管如此,但第三转法轮还没有讲到中阴身的现象、八地菩萨的现象以及相应的修法,显宗也没有一部将空性和光明结合起来宣讲的经论,其修法也只涉及到空性层面,而没有光明层面的修法。密法与显宗经典相比,却有着质的飞跃——将第二转法轮的空性和第三转法轮的光明结合起来,并提供了涵盖中阴身、空性与光明等各个方面的,面面俱到且简便易行的修法,所以,密法是整个佛法中真正的了义经。但密法里面也有讲世俗谛的部分,比如清净的现象,不清净的因果轮回等等,后者是与显宗不了义经共同的观点,所以也是不了义的。 4.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经的结果:认识到世俗万法的虚幻不实,不单对我们的修行,也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很大帮助——如果我们认为金钱、名利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就会过度地执着,并渴望拥有,在追求的过程中,就会遇到接二连三的痛苦。直到临终,也一无所获,而不得不带着对人世的强烈不满愤愤离去。本来绝大多数的东方人都很单纯、朴素,非常讲究伦理道德,罗素在他的书就承认过这一点。但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很多人就变成拜金主义者了——只要能挣到钱,就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在如今的世间人看来,佛教所讲的放下、看破红尘、四大皆空等等,都成了带有讽刺、挖苦意味的词汇。可见我们的价值观已经被污染到何等不可救药的地步了!钱真正能带来幸福吗?答案是否定的!半个世纪以来,许多科学家研究过金钱与幸福的关系,但种种数据告诉我们,金钱带来幸福的观念是错误的!本来我们的本意,是想得到幸福,结果却适得其反,不但没有给我们带来幸福,还引来了无数的痛苦,不仅是现世的痛苦,还包括造业以后引发的来世恶报。执着是所有烦恼的根源。对某种事物的执着越强烈,它带给我们的痛苦也越强烈;越是让我们感到无所谓的东西,对我们的影响也越可以忽略不计。以上讲的,是实执给个人生活带来的恶果。从地球、从整个人类的生活环境而言,实有的执着也会造成无穷的后患。试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希望拥有成片的洋房别墅、成列的豪华轿车、大笔的银行存款。那再过五十年,随着人口的暴增,地球将如何承载人类无限膨胀、几近爆炸的欲望?!佛陀正是洞察到上述种种过患,所以告诉我们,不要过度执著,继而追求不止。其中的执着是因,追求是果,所以要先解决执着这个因。当然,除了解脱意念特别强烈的人以外,欲界凡夫很难彻底放下身外之物,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生活。但适当地放下执着,过得单纯、朴素一点,在"少欲知足"的基础上,尽力培养出离心和慈悲心,为众生的幸福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应该是没有太大难度的。《佛教徒的生活模式》(见《慧灯之光(五)》)中已经讲过,作为一名佛教徒该如何生活。这种生活模式既符合佛的意思,又符合现代理念。如果不遵循这一原则,就不但会烦恼重重,还会浪费此生的生命。本来我们就有极具说服力的中观道理,足以证明世间的物质享受根本不存在。比如说,假如我们在梦中做错事,或死了亲人,也会感到痛苦万分,但突然间醒过来以后,痛苦也会自然消失,并一下子欢喜异常。因为我们知道梦是假的,所以不会痛苦。其实,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就是一场大梦。什么时候能够醒来?假如不修行,就永远醒不过来;若能依照佛的引导往前走,也许很快就能醒来。修行是活生生的东西,就像吃饭能填饱肚子一样真实。并不是神神秘秘,见不到、摸不着的,但如果不修行,就永远感受不到佛所说的境界!夏虫不可以语冰。正常人可以看见物质的颜色,而色盲却看不见,但色盲看不见,并不等于在正常人的眼里物质颜色不存在。修行人可以感觉到外相是假的,跟晚上做梦完全一样,但我们却感觉不到,因为我们没有修行。修或不修,主动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何去何从,也由我们自己选择!最终了义的境界,是空性和光明。值得我们花一生的精力去追求的,也是空性和光明的境界。光明空性在哪里?在我们自己的心里——只要我们往里去寻找、追求,就能怔悟空性光明的心的本性!】——《慧灯之光》(正见C1)

问:听课的发心有两种,一种是菩提心,一种是清净心。我一般在上课前按照第一种发心,正式讲课时按照第二种发心。不过座下的时候是无法圆融两种发心,观为父母就无法观清净,当如何调整,是依次观还是要圆融一起?

答:都是可以的,有时可以轮番观修。一者主要是从现相的角度,一者主要是从实相的角度。(正见C1)

问:前行广释第4课说,密宗殊胜与显宗,但在金刚萨埵的仪轨上看到,不能谤法,即法法平定。有道友问我,密宗和显宗那个更好?我说都是平等的!这样回答对吗?该怎样回答?

答:这个问题要看是法本身还是针对人,就法来说有的法了义有的不了义,有深浅之分,就人来说,与人根基相应的法也可以说是最适合他的法,从这个角度是平等的。(正见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