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自性清净与离垢清净

答疑专题018——自性清净与离垢清净

目录

1. 自性清净与离垢清净的相关资料

2. 自性清净与离垢清净的相关答疑

自性清净与离垢清净的相关资料

(01)【不少人对"众生是佛"这一点不太明白。其实,众生的本性是佛,但由于被无明客尘所蔽,暂时无法现前佛的功德。就像一面布满污垢的镜子,镜子本体是光明的、清净的,但因为镜面的障垢太重,故而不能显现一切。所以,从自性清净的角度讲,众生是佛;但从离垢清净的角度而言,众生则不是佛。】(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微博)

(02)【大恩上师也讲了,佛性有自性住佛性和修增长佛性,一切众生都有自性住佛性。在讲两种佛的时候,一个是本来清净的佛,一个是离垢的佛。本来清净的佛是说,不管众生修行、不修行,他在地狱当中也好,在饿鬼当中也好,在谤佛也好,他的本性是有佛性的,这叫本来清净的佛。每一个众生都没有什么差别——连苍蝇也有佛性,很讨厌的蟑螂也有佛性,吸血的蚊子也有佛性,毒蛇也有佛性。每个众生只要有心识,他就有佛性,这叫本来清净的佛。

还有一种佛是离垢清净的佛。在本来清净的佛性上面有很多垢染,让你变成了众生,你垢染很重,就堕地狱了,显现旁生的垢染就堕入旁生。离垢清净的佛是说,他通过修行的力量把垢染一分一分去掉,完全去掉之后,现前像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一样的佛功德,这叫离垢清净。

上师是两种清净。第一他是本来清净的佛;第二,离垢清净的佛他也现前了。但讲是讲两种,其实只有一种。现前的离垢清净的佛和本来清净的佛其实就是一个,只不过是根据众生位和佛位来划分的,众生位是本来清净的佛,他修行把垢染清净掉之后,叫离垢清净的佛。其实离垢清净的佛就是众生以前内心当中本来清净的佛,只不过垢染没有了,现前了而已。上师通过修行已经完全现前了离垢清净的佛性,因此他的意就是佛的本性,安住在佛的体性当中,已经遍知一切,远离一切垢染。所以他的心就是佛宝。】——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第5课笔录

(03)【不管怎样现在正在清净的过程中,这个过程圆满了就可以达到离垢清净。】——生西法师《般若摄颂》辅导第39课笔录

(04)【虽然所有众生都具备本来清净,但是只有佛陀才具有离垢清净,因此称为具二清净的佛。众生只是具有一种清净,即便是最下劣的众生,也具备本来清净的自性。】——生西法师《定解宝灯论》辅导第45课笔录

(05)【众生只有一种清净,就是本性清净。声闻、菩萨具有部分离垢清净,但还没有圆满,真正圆满具足二清净的是佛。】——生西法师《入行论》辅导第5课笔录

(06)【抉择灭"是什么?"灭"是不存在,或者已经灭掉、没有了。抉择灭中的"抉择"如何理解呢?以后我们还要遇到这些名词,应该把这些记住。"抉择"就是智慧的意思,通过智慧去抉择,然后把这种法灭掉了,让它不显现,叫做抉择灭。比如通过修道把见断、修断等烦恼灭掉,一个修行者通过修空性等等灭掉贪嗔痴,这些用什么灭掉的呢?因为是用智慧灭的,所以把智慧叫做抉择。通过智慧而灭掉的空无的状态叫做抉择灭。佛果从离垢涅槃的角度来讲,也是一种抉择灭,因为佛智、初地菩萨见道都是一种抉择,所以通过某种智慧让这个法灭掉了都是抉择灭。

还有一种灭叫做非抉择灭,这不是通过智慧抉择之后把这个法灭掉。非抉择灭有两种,一种是暂时的非抉择灭,一种是究竟的非抉择灭。《俱舍论》中讲的诸法缺缘不生的这个灭叫做抉择灭,比如雪山上不生鲜花,没有鲜花就是一种灭,这是非抉择灭,因为缺少了因缘没有产生,没产生就是寂灭的状态,所以叫做非抉择灭。任何缺缘不生的灭都是非抉择灭。还有一种非抉择灭是究竟的非抉择灭,讲到了诸法的法性,也就是毕竟不生灭、本来清净、本寂涅槃,诸法的实相本不生灭、一切万法的空性都是非抉择灭。这不是通过什么造作得到的灭,并不是经由抉择让它安住在空性当中,而是一切万法本来如是,这些叫做非抉择灭。如来藏上没有烦恼是非抉择灭,一切万法的空性也是非抉择灭,所以说是故诸众生,毕竟不生灭。

一切众生显现上有生有灭,在流转的过程中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生,然后再灭,这方面的生灭是有的;而且在我们一生当中,自己的身体、分别念也有生灭,虽然名言中的生灭是存在的,但是在胜义谛当中,因为自性不成灭,有法性亦无的缘故,众生表面上安住在生灭当中,其实他的本性是毕竟涅槃、究竟不生灭的,这是非抉择灭,一切众生本来安住在无生无灭的状态当中。】——生西法师《入行论》辅导第186课笔录

(07)全知无垢光尊者著,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译《心性休息大车疏》业因果:【本性身是心性自性住佛性,如摩尼宝般任运自成,从中出现有法自性佛性如转轮王般的报身,以及于所化众生面前示现的如影像般的殊胜化身。这些在众生时因为被垢染所障而不现,依靠发心等福德资粮而遣除遮障色身之垢,依靠观修空性等智慧资粮而遣除遮障本性身之垢。自性住佛性如澄清水,实修生佛性如映现各种影像,它们是本来存在的能依所依关系;如是住于本基中的自性住佛性如同所知的对境,分位的实修生佛性如同能知的心识,它们是能依所依的关系;自性住佛性以法性与有法之离因方式存在,而无有离果,实修生佛性以能净垢染之对治方式存在,而无有像能生所生因果关系那样二身的直接因,依靠此佛性能够圆满功德,使有学道的证悟在佛地得以成熟解脱。】

自性清净与离垢清净的相关答疑

问:什么是随增长佛性和自证佛性?

答:自证佛性就是我们本具的每个众生的一种佛性,又叫做安住的佛性。随增长佛性是有为法,或者在自性住佛性的本体当中,我们通过发心、积累资粮,我们的善心、修行佛法的信心不断的增长,这种佛性就叫做随增长佛性,随着我们修行的增长而增长的佛性。(生西法师)

问:弟子请教"在未圆满福慧资粮之前,无法获得自性清净与离垢清净的佛果,同时也不能现前色身与法身",这里自性清净与离垢清净怎样理解?

答:自性清净指的是如来藏,佛性,一切众生本自具足,未曾染污,本性就是清净的,本来是佛。而离垢清净,指的是众生通过修行,远离各种垢染,让如来藏的本体显露出来,当彻底清净一切垢染之后,就可以称为离垢清净,也就是成佛。(正见C1)

问:众生自性清净,通过修行离垢清净,既然众生本来是佛,成佛后了知自己本来就是如此,那么以何因缘能够杂染众生?本身既是普贤王如来,那我们怎么会有无明,那岂不是佛也有好的不好的?

答:这是没有分清楚实相和现相的差别。众生自性清净是从实相讲的;众生的垢染是从现相讲的,需要离垢,本身中是有垢。我们说众生本来是佛,是说本来实相当中是佛,但是众生现在没有认识到,没有安住实相当中,众生现在安住是在现相之中。所以对我们来讲,我们现在不是佛,而是众生,具有众生的相,有痛苦,现在要修道,把烦恼垢染灭尽了才是佛,从这个层面来讲是离垢的佛。众生本性是佛,具有成佛的本性,但我们凡夫目前没有现前实相,没有现前就不能说已经是佛了。需要通过修道来让佛性现前,那时候就不是众生,就是佛了。因此说本性可以叫做普贤王如来,而现在我们是具有无明的众生。

打个比喻就像冰和水的关系,冰本来是水,冰的本质是水,但是当它正在显现冰的时候并不是水。你就不能说冰就是水,如果是冰是水,那么能用冰来洗衣服呢?肯定不行的。冰的真实状态是水的状态,只不过遇到了寒冷的因缘变成了冰,冰只是它暂时的现象,本质其实还是水。就像我们说众生本性是佛,那么本性是佛,你不需要修行吗?冰的本性是水,我就直接用冰来做水的事业,是不行的。只有把冰化了,让冰的现相消失,让它还原成水的状态,才可以用来做淘米洗菜这些事情。众生和佛的关系也是这样的,我们本性是佛,但是现在还是众生的状态,怎么样才能成佛?必须要把通过修道的方式,离垢成佛,成了真实的佛,就能做佛的事业。如果你不修行,就永远是众生,永远不是佛。所以应该通过实相与现相关系的角度来理解。(生西法师)

问:请问法师,众生本来自性清净通过修行获得离垢清净,既然众生本来是佛,那么以何因缘能够杂染众生?(众生最初如何产生?)

答:"众生最初如何产生"?——如果以后有机会进入密法班可以详细了解。(正见C1)

问:一切佛陀乃至一切有情,皆是普贤王如来所化现,那众生也成为普贤王如来?本身既是普贤王如来,那我们是什么?怎么会有无明?如此那岂不是佛也有好的不好的?

答:要区分实相和现相,不可混淆。实相当中,一起众生都是佛,没有众生,也没有无明,也没有污染。现相当中,众生是众生,佛是佛,众生不是佛,众生有无明污染,佛陀没有无明。(正见C1)

问:基般若和果般若有什么区别?因为基般若就是实相般若,第一种分法又说由观照般若也就是道般若证入实相也就是基般若,感觉实相般若和果般若好像一个意思是的,请法师开示。

答:基般若指的是本来清净,果般若指的是离垢清净,基般若一切众生本来具足,但凡夫不一定能够见到,而果般若指的是通过修行消除客尘,圆满证悟了基般若的本性,现前了佛果。(正见C1)

问:胜义谛中,众生与佛无二无别,怎么来说明呢?

答:因为从实相的角度来说,都是如来藏的本性,无二无别。打个比方来说,一个白色的海螺胆病患者看成黄颜色,事实上那个黄色海螺本来就是白的,就像说众生本来就是佛。而世俗中:从智慧上,众生与佛也不同,众生缺乏智慧,佛陀具足智慧。从品德上,众生与佛也不同,很多众生非常缺德,而佛陀具足一切功德。(正见C1)

问:堪布在讲课的时候讲到法身分为自性法身和客尘法身,自性法身,我可不可以理解成佛陀各别自证智慧的对境就是一切万法的本性,但是至于客尘法身,我不太理解,您能解释一下吗?书里没有,是在光盘里堪布讲的时候说过。

答:自性法身,就是刚才我们讲的本性法身。客尘法身可能是指离垢法身。两种法身,一个是本来清净的,一个是指远离客尘、远离垢染的。上师讲的时候可能是从这方面去表达的。(生西法师《入行论》答疑)

问:请问上师,您讲过说本来清净跟修证以后佛的清净不同,也讲过众生本来就是佛,一直觉得这两种说法有一些矛盾,请上师慈悲开示。阿弥陀佛!

答:佛教里面讲的清净有两种清净。众生还没有成佛的时候就有一个清净,这叫作本来清净。但是本来清净在现实生活当中、轮回当中不会起到什么作用。佛经里讲得很清楚,比如说有一个非常贫穷的人,他的房屋下面有一个非常值钱的矿,但是他不知道他的房屋地下有矿,所以他也不会去开采,虽然有矿,但是他一辈子都是穷人。虽然我们的内心深处有一个佛性如来藏,它永远都是清净的,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它没有让我们成佛,让我们解脱,这叫本来的清净。

成佛以后有双重的清净,一个是本来的清净,通过修行把原来不让我们发现本来清净的这些烦恼全部断掉、全部铲除以后,又获得了另外一个清净。本来清净和另外一个修行的清净,有这样双重的清净,这叫作成佛。(慈诚罗珠堪布《问答摘录》)

问:自性本是清净,为什么自性烦恼誓愿断?请法师开示。

答:自性的烦恼清净,是从实相的角度来讲是不存在的,是空性的。从"自性烦恼誓愿断"这个角度来讲,它已经相应于现象了,因为在实相当中是没有烦恼可言的,如果说有烦恼要断,这个烦恼是在现象当中。所谓自性的烦恼,它是相应于自性清净的本性,但是在现象当中具有一种烦恼。这种烦恼其实没有离开本来清净的法性,从这个方面讲,我们断烦恼的时候,要了知烦恼的本身是空性的,在名言谛当中有一种所谓的烦恼的显现,所以这种名词我们可以安立配合起来的时候,就可以说是自性的烦恼。

这种自性的烦恼,如果要断的话,是很容易断的,因为知道它的本性是清净的,所以可以断除这个烦恼。还有一种自性,它其实就是轮回当中的烦恼的自性,像这样烦恼的自性,虽然胜义当中是空性的,但是名言谛当中它有烦恼的本体、烦恼的自性,所以这方面是必须要断除的。

所以自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讲:一方面从胜义的自性来讲,是空性的;另一方面,从名言来讲它是损害的。不管相应哪一种自性,都可以说自性本来清净,不用断也可以。自性它是清净的,但是在名言当中有它的显现,有烦恼的自性的显现,也可以把它断除。所以虽然名词是一样的,但是它的意义在不同的场合当中也不一样。(生西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