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世俗回向与胜义回向

答疑专题031——世俗回向与胜义回向

目录

1. 相关问答

2. 所遮有缘之回向

3. 所行无缘之回向

4. 如何随学佛菩萨回向?

相关问答

问:以前道友们平时随喜或回向,知道怎么念诵、怎么观想。学完《般若摄颂》15课、16课的"卯一:所遮有缘之回向"和"卯二:所行无缘之回向"后,大家又觉得不会了。现在学了之后,在行持上如何转变或改变呢?

答:这就像我们以前从来不懂回向的时候,突然让我们回向,感觉有点不会。刚开始的时候是很生疏,因为要从一个观念转变为另一个观念,也不是说一夜之间马上就可以做到的,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首先我们要从道理上面清楚回向是怎么样的,现在无缘回向是怎么样的,要对它的理念很清楚,通过讨论等去了解它里面的意义。

然后做的时候慢慢去做,比如我们通过如梦如幻的方式去做,回向的时候你以前该怎么回向还怎么回向,随喜、回向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后面我们想要相应于无缘回向怎么办呢?大恩上师以前说过,平时我们可以观想在梦中回向,就想我现在正在做梦,我在梦中做回向。在梦中做回向,其实某种意义上它已经相应这样一种无自性、无实有的回向,因为大家都知道梦是假立的,是如梦如幻的、不真实的,但是不真实呢,有没有显现这样山河大地?也显现,我们也在做事情,只不过知道这里面都是假的。同样道理,在回向的时候,虽然还没有办法真正地把回向和无缘的回向完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为这对我们来讲是属于高难度。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可以想现在我在梦中,都是梦境,我在梦中造善法,它都是无实有的。梦中做回向,可以相应一部分空性的无自性的思想,以这种方式过渡,通过我们在梦中做回向的方式来做回向。

然后慢慢这样做了之后,我们就想其实无缘回向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只不过我是无我的,众生也是无我的,善根也是没有我所的,也是没有法我的。这样想了之后,我们该回向还是回向,只不过把空性的见解思想逐渐逐渐加进去,最后当我们习惯了之后,自然而然在回向的时候,安住在无实有当中,慢慢就可以习惯了。所以刚开始不习惯非常正常,我们要逐渐地来了解里面的意义,然后相应于自己的修行、智慧的增长,逐渐去改变自己的回向的方法,应该这样去了解。(生西法师)

问:今天我们学了要学佛陀那样回向。我们经常念"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但心里根本不知道佛陀到底是什么境界、如何回向的,如此回向是否投机取巧呢?

答:实际上是某种意义上的取巧。这个地方取巧并没有贬义的意思,这是佛陀告诉我们的一种殊胜方法。因为像佛那样回向,我们的确做不到,但为了让我们有情得到最大的利益,佛告诉我们这个取巧的方法。我们虽然不知道佛陀是怎么样想的,怎么样做的。但是我们有一种关键的东西,就是信心,我们诚信佛的境界,真心实意地想要随学佛陀,有这个要素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在这样念诵的时候,是不是单单念着那个颂词就能够做无上回向呢?还不够。我们要观想,在念颂词时要观想真实的佛他安住在不可思议境界当中,他怎么回向我就怎么回向;文殊菩萨的智慧广大无边、深广无测,他怎么回向我就怎么回向,有一个很深的跟随的心,没有丝毫的怀疑,或者没有丝毫懒散的心去做,应该可以获得的。这是不是一种取巧呢?也算,但这种取巧是佛告诉我们的,应该不会有问题的。(生西法师)

问:后得位的修法,有胜义的修法和世俗的修法。菩萨在入定位时的回向和胜义回向有什么区别呢?

答:菩萨入定和胜义回向,有点不一样。真正来讲,菩萨入定位是在安住离一切戏论的境界当中,那个时候菩萨不会做什么回向,因为他那时一切无所缘,不会做回向。他如果要回向,是到后得位的时候,回向是属于后得位的修法。所以他起定之后会有回向,会有随喜,会有信解,从菩萨的侧面来讲是这样的。

然后胜义呢?这个地方的胜义,我们说凡夫人也会相应于、相顺于胜义的回向,比如说,相应于以离戏论、无实有的方式做回向。所以凡夫可以去想、可以去缘菩萨安住胜义的时候,然后跟随菩萨的境界、随顺他的境界做回向。菩萨出定的回向,他其实已经在入定的时候摄持了,入定时已通过空性摄持的智慧,出定时这种智慧还在,所以就用智慧去把善根摄受之后回向众生,他那是一种无实有的,一种如梦如幻的回向方式;而现在我们这种所谓的回向,或者说随顺于胜义、随顺于世俗,只不过了知世俗当中他是随学佛,是应该随顺于无分别,随顺于离戏。所以说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生西法师)

问:三轮体空回向和如梦如幻的回向,有什么区别?

答:从某些角度来讲,三轮体空的回向是相当于如梦如幻,因为如梦如幻,没有实有,虽然有显现。三轮体空的回向也是一样的,虽然它有回向的显现,但是没有实有,它的三轮————能回向、所回向和回向本身,三轮都是无实有的。其实无实有和三轮体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是一个意思。我们安住在如梦如幻的时候,不可能是三轮执著的,当我们安住三轮体空的时候,一定是如梦如幻的。在这个当中,三轮体空的回向和如梦如幻的回向是相同的。(生西法师)

所遮有缘之回向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第15课:

【癸二(不损福之因——回向)分二:一、真实回向;二、如是回向之功德。

子一(真实回向)分二:一、以胜义无缘方式回向;二、世俗中随学佛陀之回向。

丑一(以胜义无缘方式回向)分二:一、分说所遮、所行之回向;二、宣说彼二之摄义及比喻。

寅一(分说所遮、所行之回向)分二:一、所遮有缘之回向;二、所行无缘之回向。

卯一、所遮有缘之回向:

这些回向的道理大家一定要懂得,否则不懂教理就容易走向极端。至于"所遮有缘之回向",这是从胜义来讲的,并不是讲世俗当中,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清楚。在世俗中作回向时,一定要缘善根、缘众生、缘菩提,应这样回向。但有些不懂空性的人却说:不要执著、不要执著!什么众生、佛陀?《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其实他们根本不知,若没有以如法回向摄持,所有善根都将毁坏;所以大家一定要分清楚场合。

回向设若心起想,觉想回向众生想,

想故住见心著三,有缘非入普回向。

从胜义的角度来讲,假设能回向的心生起实执之想,这是从有缘的心来讲的,是第一个执著;对所回向之处的菩提,也有耽著之想,这是第二个执著;对所回向的对境——众生也有想,这是第三个执著。当然在世俗中,回向者的我将善根回向给众生,愿他们获得佛果,这三者必不可少。所以,大家千万不能因为胜义如此,就排除世俗中如梦如幻的回向。如果一点胜义境界也没有,世俗中合理的回向又排除,那就不合理。但是,胜义中一切想都要舍弃的缘故,有三轮执著相的回向就应断除。所以,对能回向、所回向(指众生)及回向的目标有缘取的回向,并不是最究竟的回向。

《现观庄严论》云:"殊胜遍回向,其作用最胜;无所得行相,不颠倒体性。"可见,从世俗来讲回向非常殊胜,因为通过回向能将一般的善根变成殊胜的善根;但从胜义来讲,如果有耽著,或者说有执著之想,就被颠倒的分别束缚住了,这就不合理。

所以,如果是证得胜义的菩萨,或者拥有最高的境界,就不可能有能缘、所缘的执著。包括布施也是一样,以前永嘉禅师说:"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意思是说,住相布施就像向虚空射箭一样,一旦势力穷尽,箭自然而然就会坠落下来,这样就会招致来生不如意。同样的道理,有缘的回向也会招来种种不如意的事情。因此,想以有缘的修法来断除轮回的根本,也有一定的困难。所以禅师还说:"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意思是说,怎能比得上三轮体空的无相法门,直接以顿超的方式入于如来的境界呢?

麦彭仁波切在《般若摄颂释》中,也引用了射箭的比喻,意思是说回向相当于射箭,具体则为:就像射箭的人把箭射得远还是近,完全看他自己一样;同样,回向的善根所得到的果报是长远还是短暂,也完全取决于自己。比如,我今天念了一百遍观音心咒,若回向时愿自己身体健康,那就像箭射得很近一样,也即通过善法的缘起力只能得到健康;如果我愿一切众生获得无上佛果,那就像箭射得很远一样,在未获得佛果之前,其善根永远也不会穷尽。

可见,我们所作的善根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关键在于回向。就像商人,他的钱是随随便便浪费了呢,还是存在银行获取利息,或者通过经营获得高额利润,这完全看他的智慧和福报。等一会我们回向时,虽然一千多人每人都会念《普贤行愿品》,但有些人可能什么都不想,只是摇头晃脑地念一念而已;有些人可能会为自己获得快乐而回向;有些可能会"快一点下课,我好回去睡觉";有些人则会想:"一切功德都回向给所有众生,特别是那些可怜的众生。哪怕让一个众生相续中的烦恼刹那消除,这也值得。因为佛陀在因地为了一个众生得到一点点的快乐,也付出极大的精力。"可见每个人回向的力度并不相同,但这完全取决于自己。所以在每次回向时,大家皆应反观自己能不能好好回向,这非常重要!】

生西法师《般若摄颂》第15课辅导:

【卯一、所遮有缘之回向:

回向设若心起想,觉想回向众生想,

想故住见心著三,有缘非入普回向。

【回向】,我们回向善根,就是把这种善根用在该用的地方。用在该用的地方,首先要做到清净回向,回向的目标是什么,它的果就会成熟什么。

【设若心起想,觉想回向众生想】,这里面有三轮执着。第一个是【心起想】,就是现在能回向的心是实有的。第二是【觉想】,【觉】就是菩提的意思,"我回向要成佛",认为所回向的菩提果是实有的。第三【回向众生想】,所回向的众生也是实有的,这叫做三轮执着。也就是认为回向的心,所回向的佛果,所回向的众生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其实这些从世俗角度可以承许为如梦如幻的显现,但此处主要是在胜义当中回向。"胜义无缘",胜义当中它是无自性无所执的,所以我们在真实回向的时候,如果认为是实有存在的话,就不是真实最清净的回向,所以说真实回向必须要三轮体空。

三轮体空回向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做,而是回向的行为仍然要做,但回向当中要知道,能回向的心,虽然在显现,但心的本性是空性的。然后所回向的佛果,虽然说有如梦如幻的显现,但它的本性是无实有的。最后众生虽然有显现,有痛苦需要遣除,也需要回向帮助,但这一切是无自性无实有的。这就相当于我们在梦中回向一样,梦中的心它其实是如梦如幻假立的,梦中认为的佛果也是无自性的,梦中所回向的众生也是无自性的,但在梦中我们觉得这些都是有显现的,但有显现的当下它是无自性的,它是假立的无自性的。所以我们既做了回向也相应了空性,这是个比喻。

所以安住在三轮体空回向并不是什么都不做,我们觉得三轮体空了,空了还有什么回向的呢?没什么回向的,这就完全落入单空当中,这个不叫回向。真正回向是安住在能回向、所回向、这些法都不存在,都是空性的。我们要真实回向,要安住空性回向。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回向本身,它肯定是存在的;第二层是回向时它的本性是空性的,具足这两个条件才是安住胜义无缘的方式回向,而不是说安住回向的本体。如果安住在回向的本体,回向的本体是空性,安住空性就够了。而这里是安住于空性的方式回向,包含两层意思:第一肯定是要回向的,只不过回向的方式是用胜义的理论,用空性摄持去回向;第二里面既有胜义的空性,也要有回向的内容,就像在梦中回向,有回向的一种显现,在做回向的事情,但做的时候知道这一切都是无自性的,所以在无自性的回向就是相应于无缘的回向。所以说心想回向众生,这种回向就很清净,没被分别念执着。

如果有【心起想】,有能回向的心,有觉,有菩提,有众生,那么【想故住见心著三】。【想故】因为自己安住的这些都有,心啊、菩提啊、众生啊都认为是实存,所以【住见】,就住于这样一种妄见当中,住于实有见当中。【心著三】,自己的心执着有三轮。【有缘】就是有这样一种执着,有执着他就【非入普回向】,就是说这种执着回向就没有进入到【普回向】。普皆回向从显现上讲又回向了佛果,又回向了众生,它应该是普遍的,其实它还不是最周遍的,为什么呢?因为它毕竟被实执所束缚,被实执所束缚则还不是全方位的,还不能把真正回向的利益发挥到最圆满最极致的状态,毕竟分别念存在时就有实执,这种回向已被分别念束缚住了,没办法达到非常完美究竟的状态,只有回向时心很广大,回向众生,回向佛,圆满了世俗谛,再加上回向时没被分别念染污,这个回向才称得上真正普皆一切了,方方面面都圆满了。通过三轮体空的回向,清净的回向,把善根的效果达到极致,达到极致就是清净的回向。因此,这里第一是要发心清净,第二是不要安住在实执中。

如果安住在空性无自性当中,它的修法就是真正清净的,清净的回向就可以把回向效果完完全全发挥到极致。我们的潜力是很大的,可以大到相应佛的程度。现在我们的心还很小,还不行,要不断通过修行把我们的潜力挖出来再挖出来,最后达到普皆回向一切。

普皆回向一方面是指最高目标要成佛,还要超越一切菩萨,超越一切世间人天果报的状态,还要回向一切众生,超越我喜欢的众生,超越人类众生,所有的喜欢、不喜欢一切众生,我都要回向,从这个角度他已经达到了一种极致。还有从无执着方面也达到了极致。不执为实有,安住在本性当中,相应于一切万法的本性回向,他的标准就达到最高了。我们要训练我们的心逐渐朝这个方面发展。】

所行无缘之回向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第16课:

【卯二、所行无缘之回向:

如是此法即灭尽,回向之处彼亦尽,

知不以法回向法,彻知此理乃回向。

前面已经讲了,在胜义中有缘的回向应该遮止、遣除,即只要有三轮的执著就不合理。而这里讲,与之相反的无缘回向极为合理。大家都清楚,所回向的善法、能回向的心和回向的对境三者,在世俗中皆是刹那灭尽的本性。也就是说,用世俗理来观察的时候,它们的本体毫无实质、根本不能成立,因为全部都是刹那泯灭的本性。同样,回向之处的菩提,即愿一切众生获得圆满菩提的究竟目标,也非与前面的回向同时产生,它也会灭尽或者不复存在。而胜义中,能回向、所回向及回向三者,既不成立刹那、也不成立微尘,是本来无生、了不可得的自性。如果我们完全通达这些全部是空性,那就是真正的般若。《现观庄严论》云:"非此岸彼岸,不住其中间,知三世平等,故名般若度。"同样的道理,我将善根回向给众生,愿他们获得菩提妙果,这样的三轮也完全是空性。所以在胜义中,以一个法来回向,以达到另一法的目标,就完全不合理。如果我们通达这样的道理,并以之作摄持,这样的回向就是最殊胜的回向。

《中般若经》云:"当以诸法如梦如幻、善根亦如梦如幻之方式而作回向。"所以,虽然在胜义中万法皆远离戏论,也即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的本体,但在世俗中,善根、众生、佛果皆应以如梦如幻的方式摄持而作回向。当然,这也是很多大德所行持的真实回向。】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第16课:

【执相彼非真回向,无相菩提真回向,

如吃杂毒上等食,佛说缘白法亦尔。

......正因为世俗中能回向、所回向及回向三者皆现而无实,所以也。当然这在前面也讲过。

这里是说,在胜义中,如果对上面所讲的三法有执著相,这样的回向就不是真正的回向。现在世间很多人对善根特别执著,比如念了一亿遍观音心咒,他不但永远记住,还认为是常恒、实有的。藏地有些老乡,表面上看来特别精进,一直念诵、行持善法,可是他们始终认为善根和佛果是实有的。当然,这主要因为他们没有学过中观或般若的道理,所以才不懂以如梦如幻或空性的境界来摄持。

严格地讲,这只能称为世间法,不能称为出世间的波罗蜜多。月称论师云:"若彼三轮有可得,名世间波罗蜜多,三著皆空乃出世。"由此可见,是世间的波罗蜜多还是出世间的波罗蜜多,其主要差别在于是否能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来摄持。若能摄持,那所作的回向或善根,就变成了乃至菩提果也不毁灭的善根。颂词也说:一旦无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或三轮的执著全都没有,这样的回向就是为菩提而作的真实回向。

《金刚经》云:"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所以,大家在作布施、回向等时,若自己的境界跟得上,就应以无缘、无执的境界来摄持。

在《大智度论》中,也讲了因戒律而分的三种境界,即:"下人破戒,中人著戒,上人不著戒。"意思是说,烦恼、业力深重的下等人,因为没有正知正念,所以会破戒律、无恶不作;而中等人,他会守持清净的戒律,但仍会执著戒;上等人则没有这样的执著。佛在《宝积经》中也说:"又大迦叶,四种破戒比丘似善持戒。何谓为四?有一比丘具足持戒,大小罪中心常怖畏,所闻戒法皆能履行,身业清净、口业清净、意业清净、正命清净,而是比丘说有我论,是初破戒,似善持戒......复次迦叶,有一比丘具足修行,十二头陀见有所得,是名第四破戒比丘,似善持戒。"所以从严格来讲,不管是持戒还是回向等,有执著就不是佛陀的究竟密意。

颂词说,若在美味佳肴中杂有毒药,那美食已被毒所侵害,吃后就会对人带来危害。同样的道理,从究竟胜义的角度来讲,若布施、回向等善法被实有的执著所染污,那就跟杂毒的食物一样。这样的道理,佛陀在有关大乘经典中讲得非常清楚,所以在行持善法时,即使白法也不能缘。

在上师如意宝于尼泊尔唱的有关金刚橛的道歌,和无垢光尊者的《实相宝藏论》中都这样讲过:不管是金子或毛制成的绳索,都可以捆绑人;同样的道理,善法也可以束缚我们,恶法也可以束缚我们。所以在究竟的观点上,善和恶皆不超离轮回的范畴。《六祖坛经》亦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里的"明上座",是对慧明这个人的尊称。意思是说,在不思善、不思恶的时候,那个就是你的本来面目。按照密法来讲,那种了然、清然的境界,就是我们的本性。那在这样的本性中有没有善恶,有没有极乐世界和无间地狱呢?没有。但众生还没有趣入这样的境界时,在迷乱显现面前就上有天堂、下有地狱。但无论如何,护持这样的境界非常有必要。

作为佛教徒,如果我们在行持信心、出离心、菩提心等善法外,经常安住于般若空性或大圆满密法的觉性中,那无可言说的很多境界就会纷至沓来。这时你就会觉得外面的花园并没什么好看,即使原来觉得特别好看的电视连续剧,诸如《西游记》等,也会毫无兴趣。所以,心的奥秘一旦开发,对虚幻不实的境界就会兴趣索然。故大家一定要达到这样的境界,这很有必要。】

问:既然一切万法都是空性,那我是否可以不回向?

答:有些人这样想:既然一切万法都是空性,那我就不回向,因为回向和不回向完全一样。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第八品发菩提心中,对这方面的问题有专门辩论,大家可以参阅。其实这种想法完全不对,虽然胜义中万法皆远离戏论,但世俗中我们将自己所作的善根,以如梦如幻的方式来作回向也非常有必要。如果认为这根本不需要,而没有作回向,那就成了断见派,这种见解非常可怕!

很多人就是因为没有好好闻思,才导致在修行时所作所为都不如法。所以,如果我们不了解佛陀的甚深密意,只是凭自己的分别念来臆造,就不合理。在世间法方面,有智慧的人所抉择的事情非常合理;佛法也是同样,有智慧的法师和修行人所作的善法,不但有非常大的功德,而且这样的境界讲述给别人后,对他人也会带来无穷的利益。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闻思。——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第16课

问:如何理解"以胜义无缘方式回向"中的"无缘"?

答:我们所应该行持的是什么?所应该行持的就是"无缘"。"无缘"是无所执著,安住在一切万法的本性当中无所执著。平常的世间人不知道无所执著(不执著)的意思,有的时候就为了给自己造业找一个理由,就用"什么都不执著,没什么可执著的"做借口。所以大恩上师也经常批评我们,造业的时候说自己不执著善法的人,往往对恶业非常执著。他说不执著主要还是为了造恶业,为了让自己心安理得。但是心安理得也只是掩耳盗铃的方式而已,非常非常笨拙的方式。此处般若波罗蜜多,以及殊胜大乘的、了义的、密乘的很多修行方式,其证悟的境界都是非常高的。我们只有相应于这么高的境界,才能够真实去体会或安住在这里面的境界。有些时候自己内心当中的境界非常低,却使用很高深的词语,行持所谓的无所取舍的行为,实际上根本无法相应,只是自欺欺人的处理方式。

我们在学习佛法的过程当中,一方面要学习、掌握,逐渐去了解非常殊胜、很殊妙的佛菩萨的境界——究竟的实相;一方面也要反观自己是否对于空性已经真实地行持了,是否真正地能够修行了?是否真的已经理解了?否则只是字面上了解一点点的含义,还没有产生定解。假如都没有产生空性定解,就说是修行空性的人,一切因果对自己无利无害了,其实真正来讲还差得很远很远。——生西法师《般若摄颂》第16课辅导

如何随学佛菩萨回向?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第16课:

【丑二、世俗中随学佛陀之回向:

故当如是学回向,依佛洞悉善行相,

如此出生如此相,随喜如此普回向。

这里所讲的科判是说,在世俗中我们应随学佛陀而回向。在大乘佛教中,回向是非常殊胜的方便方法,它就像开车时方向盘不可缺少一样。也就是说,我们作任何一件善法,能获得什么样的功德,这完全取决于回向。所以大家皆应随学佛陀而回向。

前面我们已经作了分析:有一种回向是真回向,如理如实行持有很大的功德;有一种回向不是真回向,如果你去这样执著就不得功德。在知道了这样的情况后,我们就要修学或者行持有意义、有功德的回向。

这里讲:故我们应当如是修学回向,即依照佛陀所洞悉或通达的回向这一善法的行相而作回向。其行相为:在世俗中作任何回向,它的果都会无欺出现;而胜义中,能回向、所回向及回向皆不可得。总而言之,我们应该这样想:通达二谛无二、具有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的佛陀怎么样随喜和回向,我也这般随喜并如此普皆回向。

即使因为能力有限,或自己是凡夫人,对世俗和胜义的回向都不能如理如实地行持,心中也要观想:释迦牟尼佛如何随喜、回向善根,我也如是随喜、回向。这一点,相信大家都能观得出来。所以,在讲完课念《普贤行愿品》时,大家皆应想:以前的诸佛菩萨、高僧大德怎么样随喜、回向,我也如此随喜、回向。若能这样做,那也是很圆满的回向。《普贤行愿品》亦云:"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就像这样,三世诸佛以及文殊、普贤为主的八大菩萨怎么样回向,我也如是回向。我觉得这一点并不难,所以大家平时在作任何善法后,皆应如是回向。

当然,极个别人因为学了很多大乘佛法,自己有一定境界,那就应安住于三轮体空的境界中作如梦如幻的回向;而有中观或大圆满见解的人,也应以见解摄持而作如梦如幻的回向。但大多数的人恐怕很难做到这样,那每一次作回向时就要想:所有圣者和上师如何对众生回向,我也如是回向。若能以这样的心态摄持而作回向,也能获得诸佛菩萨所回向的善根。

其实这样的修行非常重要,但它并不难,关键看自己是否具有正知正念。若能经常反观,相信大家都能做到。对上等人来讲,他不但能观察自己,还能始终安住在这样的境界中,也即成为终生的修行;对中等人来讲,他会经常行持;而下等人想都不会想;再下等人连回向文也不会念,就无所谓的。当然,这也体现修行人的层次有迥然不同的差别。】

生西法师《般若摄颂》第16课辅导:

【"文殊菩萨如何回向,我亦如是回向,普贤菩萨如何回向,我亦如是回向。"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名称叫菩萨,实际上是佛,已经安住在佛的境界,所以他们的回向最极清净。有时候念"大恩上师如何回向,我亦如是回向,法王如意宝如何回向,我亦如何回向。"这样的念诵相应于善回向。

如果知道这个窍诀,即便是初学者,很清净的非常真诚地想"真实的佛菩萨上师如何回向,我亦如是回向",也能得到真实回向的功德。这是很殊胜的窍诀,想想看这很不可思议。一个从来不懂空性的人,能够做类似于佛陀的回向,能够得到这种清净回向,其本体是真正稀有。所以这样好的方法一定要扎根在我们心中,一定要反复使用,否则这么好的方法不用真是太可惜了。另一方面我们是否永远不知道佛菩萨怎样回向的,只是学学?当然不是。而是我们处于当前状态中,一定要这样回向,这样做之后才可以相似于、相近于佛陀的真实回向,做到清静的回向。

这里还有一层意思,我们要真实了知诸佛菩萨如何回向,就要让自己的境界慢慢接近这个回向,接近这种状态,所以我们才要修行。我们一方面暂时这样回向,一方面把它做为目标,发愿有朝一日自己获得这种真实的回向能力,一定获得这种能力。于是我们开始闻思般若波罗蜜多,开始观修般若波罗蜜多,内心慢慢产生一些定解,产生一些觉受,明白这就是安住在无缘当中的回向。之后我们会亲证法界,亲证法界之后我们会获得初地果位,在初地果位就会安住在菩萨见真性的回向当中,成佛之后一切回向就是圆满的了。

佛陀会不会回向?佛陀也会回向,我们在《前行》中讲过佛陀为一些有情做回向。比如波斯匿王供佛,供斋之后,佛陀把供佛的功德做回向,贫女随喜的功德超过了波斯匿王,佛陀就首先念贫女的名字回向,三天都这样。还有广严城的人供斋,他们的祖先五百个恶鬼跑到佛前,请佛明天回向时念他们的名字,佛陀明知故问,由此显现了一段因缘,最后佛陀念了回向文给恶鬼,让恶鬼脱堕升天,这显示了佛陀回向力量很大,能真实成办所愿。

佛陀会回向,菩萨也会回向,现在我们随学佛、随学菩萨做回向,这确实非常重要,也是殊胜的窍诀。我们不要以为这些窍诀随随便便哪个地方都能得到,其实不是的,这么多修学佛法的人,真正懂得这种无上回向的人非常少,不学佛法的人就更不用讲了,还有没得到人身的恶鬼旁生,恒河沙数不可思议的有情,也根本不知道怎么回向。现在我们知道怎么回向,并不是随便得到的。这是很殊胜的窍诀,一方面我们要珍惜、一方面我们也要去行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