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答疑专题033——视师如佛

目录

1. 为什么要视师如佛?

2. 视师如佛的依据

3. 如何视师如佛

4. 视师如佛在修行中的运用

5. 上师都是佛吗?

6. 视师如佛是藏传佛教才有的吗?

7. 视师如佛与依人不依法是否矛盾?

8. 初学者为什么不应视师如佛

为什么要视师如佛?

问:藏传佛教中,为什么强调视师为佛?

答:夏丹德,以前藏地著名的格西,他在讲解《修心七要》时,曾引用丰富教证,说明上师与佛无别;同时,也引用新旧噶当派祖师的语录,作了印证。他说:"若修行人对上师不具虔诚、恭敬,智慧则无法开启,罪业则无法遣除......"

如果对上师有虔诚与恭敬的话,上师相续中的智慧、悲心等功德,自然而然会融入我们的心相续。这是一种特殊缘起。

其实,这就是最关键的修行要诀。但可惜的是,很多人把它放弃了。放弃这一点,在别处寻找捷径,就像抛弃根而捉住枝叶一样,得不到核心的修法。(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

问:"视师如佛"给我的感觉是要把上师做佛想,而不考虑上师是不是佛,这与上师是佛陀的化现如何圆融呢?

答:化现有多种角度理解,即使是一位凡夫善知识,也可以说是得受佛陀加持之后行持佛陀的事业者,从缘起的角度来说,对其弟子而言也是佛陀的化现。而且你不能否定有些善知识确实是佛陀的直接化现。(正见C1)

问:视师如佛,上师是佛菩萨的化身,是什么意思?

答:有多个角度,一方面有的善知识确实是佛,本身就是佛的化现来度化众生的,而有的善知识从自身的境界来说可能还没有显现成佛,但是本身具足善知识的法相,弟子如果能够视师如佛,以信心依止就能够得到一切佛的加持,是一种缘起,在相关经典当中也提到供养相关善知识的时候,诸佛本尊会融入善知识接受供养等等,所以对于相关善知识的弟子来说,相关的善知识就是佛。(正见C1)

问:如果一位上师的真实境界是加行道,根据视师如佛的教证,我们要将其视为引导自己的佛陀,但道理上是怎么成立的呢?

答:从某种角度可以理解为,相关的善知识即使本身处于资粮道和加行道,对其弟子来说也是佛,善知识能够正确宣说成就菩提之道,供养这位善知识功德甚至超过供养佛陀,祈祷这位善知识也获得诸佛加持(师徒关系是一种重要的缘起),依靠善知识的教言可以通达诸佛的密意,对善知识依教奉行可以证悟诸佛的境界。反过来讲,即使是真正的佛,如果众生没有信心,那么就很难得到佛的加持。

需要补充的还有一点就是,师徒关系(特别是密宗)建立之后,这份关系对修行人的修行状况具有很重要的缘起,在宗喀巴大师的著作当中提到:节选【《地藏经》说:得善知识护念的人,能净除令他们于无量俱胝劫流转恶趣的业,这些恶业将会透过在现世感受瘟疫、饥荒等种种身、心损苦而净除。又或仅由承受责骂或梦境等小苦而净除。他们在一天上午所种的善根,比向无量十方诸佛献供、礼拜及守持学处所种的善根更多。侍奉上师者能具足种种不可思议功德。」又说:「应知一切诸佛的无量功德神变,皆是由如法依止善知识所生。所以,应像依止、亲近、侍奉、恭敬诸佛一样来对待善知识。"……大善巧成就论师宝生寂在所造的《黑炎摩续难处释》亦引用以下的经文说明:即使仅听闻一句偈颂,但假如不把说法者奉为上师,将会转生为狗一百次,之后还会受生为下贱种性。……正如《圣现住佛前三昧大乘经》所说:假如弟子对上师心存怨恨,桀骜不驯,满怀敌意,便无法获得功德。假如不能生起善知识与大师佛陀无异的想法者,同样不能获得功德。若不尊敬第三乘的补特迦罗(即是大乘的菩萨)或说法的比丘,又或不以大师佛陀或上师的想法来看待他们,那不但无法获得未得的功德,还会把已得的功德白白浪费掉。由于对这些补特迦罗不恭敬,我们心中的正法便会泯灭。】《誓言庄严续》中也讲到:"十万劫中勤观修,具相随好之本尊,不如刹那念师胜,念咒修法千万遍,不如祈师一遍胜。"同样一位大德(比如处在加行道),如果一个普通人诽谤他,过失很大,但如果你是他的弟子,在具有师徒关系的情况下诽谤他,过失比前者更多,甚至超过诽谤诸佛。同样如果你恭敬依止,也能够迅速获得诸佛的加持,以为你师徒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如果如理如法依止善知识,创造善妙的缘起,那么戒定慧的功德自然会产生和增上。历史上许多大德努力承事善知识,虽然表面上没有花很多时间专门去做其他的闻思修行,但是最终都获得了殊胜的成就和功德。而如果没有如理如法依止善知识,则即使精勤努力去修行,最终也很难产生许多功德,因为修行的根本缘起已经破坏了。(正见C1)

教言:

《前行备忘录》节选:【密宗所有内续中宣说了"悉地随上师"。悉地跟随着上师,而不跟随本尊空行(意为依靠上师方得悉地),可是由修行人的意乐导致,有些对上师生信心,有些对本尊和空行起信心,如果具备将上师视为佛陀的虔诚恭敬信心,他即便没有修生圆次第,也能在相续中生起证悟智慧。这一点,新派也是承认的。但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阐明重点修生起圆满次第,如果对上师和道友心怀憎恨,那么正如所说的"则成一切脉皆颠倒,观尊张口瞪眼成鬼神"。如果和上师、金刚道友不发生矛盾,将上师修为本尊的本体,那么成就近在咫尺,速得加持。

特别是阿底约嘎的宗派,首先得受具足法相的上师赐予的大圆满有戏、无戏、极无戏、最无戏四灌顶,以有守护的次第誓言即上师身语意分出的二十七种根本誓言、二十五支分誓言以及无守护顿悟誓言即无有、唯一、平等、任运,清净誓言守护相续,实地修道修行本来清净直断和任运自成顿超二道,也包括有缘对境根机和觉性自现根机者的修道,一开始没有生起证悟令生起,已经生起不退失、不退而增上的近因行为,并没有着重宣说像下乘以圣聚会修、她身手印的近取因,那主要阐述的是什么呢?就是说,如果怀着将上师看成佛陀的恭敬信心虔诚祈祷,相续中就能生起证悟智慧。如云:"无动敬信修六月,获得金刚持果位。"又云:"五地十道之境界,于师敬信岁月成。"所以我们一定要把上师看成佛陀。】(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译)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第19次UC双语开示《生生世世摄受愿文》(第一场)节选:【佛教里面讲,对于真正具有法相的上师要视师如佛,如同佛那样来看待。当然条件是具有上师的资格,确实是有证悟、有大悲心并且有清净戒律的这样的上师,对于这样的上师要视师为佛。

不仅大乘佛法,连声闻乘也承许上师是佛的化身。在声闻乘的经典当中讲到,佛陀接近涅槃时告诉阿难尊者:你不要哭泣,不要悲伤,将来末法时代的时候,我会以善知识的方式来饶益你们。

因此,这样的上师确实是佛的化现或者说佛的显现,而且他具足三藏的功德,我们如果把他当作如意宝来祈祷,则能现前你自己所需要的;我们如果非常恭敬欢喜地祈祷,他会给予你智慧、慈悲,能够满足你一切所愿。】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大学演讲《喜马拉雅的灵魂》节选:【在不共前行中,上师瑜伽是核心,弟子相续中证悟的提升,都要依靠对上师的恭敬、祈祷以及视师如佛的信心。】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节选:【给我们传法灌顶的根本上师,是世俗谛的上师;胜义谛的上师,就在我们心中。胜义谛的上师,是我们最终的、真正的上师。他从无始以来到现在,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一直都跟我们在一起的,但我们却看不见。通过世俗谛上师教言的引导,就能看见胜义谛的上师。我们平时见到的所有上师,都是世俗谛的上师,实际上不是真正的上师。同样,当年很多人看到的示现出家形象的释迦牟尼佛,也不是真正的佛,而是佛的一种形象。真正的佛,是光明如来藏,也即佛的法身与报身。】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第74课节选:【如《功德藏》云:"圆满德相之上师,诸佛智慧大悲体,所化前现士夫相,悉地根本即无上。"可是汉地有些人对此并不认同,他们认为视师如佛不合理,这完全是藏密的一种说法。其实这只是他孤陋寡闻而已。显宗的很多经典中,对上师是佛陀的化身,都有过诸多说明。如《涅槃经》云:"怜愍一切诸众生故,而复示现种种色像。"《地藏经》也说:"吾分是形百千亿化度,随其根性,而度脱之。"由此可见,上师是佛陀的化现完全可以成立。

另外,有些经典中说,上师是真正的佛,要像对佛陀那样对待上师。如《般舟三昧经》云:"当敬于师,承事供养,视当如佛。"还有《华严经》中讲过:"譬如明净日,出现于世间,生盲虽不见,而能作饶益。"如同太阳挂在天空中,盲人虽然无法看见,却能感到阳光的温暖。同样,佛陀以上师的形象来到世间,给我们开示解脱正道,我们虽因无明愚痴,不一定知道他跟佛无二无别,但他也能给我们带来无比的利益。

现在汉地和藏地有一部分人,对"上师与佛无别"不但生不起定解,反而觉得:"我的上师很小气,这事最好不要让他知道,不然,他可能不高兴,因为他像女孩子一样斤斤计较。""我上师行为如何如何,他最爱什么什么......"我听过不少人这样评价自己的上师,在跟别人谈话时,也只把上师当成普通人,从来没认为上师的境界跟佛陀无别。

其实在显宗《宝云经》里,佛陀亲口讲过:"于善知识生世尊想,依善知识住。因善知识故得勤精进,因善知识故能除一切恶法。"《华严经》亦云:"于善知识起如来想。"《增一阿含经》也说,所有梵行全部依靠善知识而得,佛陀自己也是依善知识证悟的。

所以,我们应该了解,善知识的密意跟佛陀没有任何差别,其本体就是诸佛菩萨。如此殊胜的上师,为了引导所化众生,暂时的一举手一投足,好像跟世人一模一样;但究竟而言,他们的密意始终安住在佛陀的境界中,从这一角度来讲,又与一切世人截然不同。上师的任何行为,实际上都是在顺应众生,具有密意;他既能善巧解除弟子的重重怀疑,也能忍耐弟子的一切邪行和忧心劳身,宛如独子的慈母。如《功德藏》云:"不了义随一切众,了义相违诸众生,具密意故胜有情,善遣疑忍忧邪行。"

概言之,从不了义的角度来讲,上师因为要随顺众生,行为跟众生几乎一样;从了义的角度来讲,上师的智慧跟佛陀并无二致,与众生的所作所为又完全相违。就像一个幼儿园老师,为了随顺孩子、让他们开心,她会跟小娃娃一起玩;但如果孩子做一些非法事,老师会不会也跟着做呢?不可能的。

因此,在这些关键问题上,就像《大圆满心性休息》中所形容的:上师因为要随顺众生,行为会跟大家相同;但因为要度化众生,其究竟密意和行为又截然不同,不会随心所欲,或以贪嗔痴而行。故而,真正具有法相的善知识,表面上似乎跟我们一样,但实际上,他是诸佛菩萨的真实化现,跟我们的境界特别遥远。】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第126课节选:

◎视师如佛

在找到具相善知识以后,你应该依教奉行,对上师生起真佛之想,诚心诚意祈祷上师,这一点十分重要。

不过,对某些人而言,要视某些上师为佛,好像也很难:"我对这个上师,实在生不起'佛陀想'。不说'佛陀想',就连'菩萨想'也不行。上师的言行,我现在越来越不理解了,越来越觉得他有问题,您一定要多加持我,不然我马上要生邪见了......"

实际上,这就是先前不观察的结果。如果你观察过,也决定依止他了,那无论如何,都应该这样观想。也就是说,依止以后,要视师如佛,将上师作真佛想。

有人认为,"视师如佛"是藏传佛教独有的修法,汉传佛教里没有。其实不是,汉传佛教里也有。如《金刚顶经》云:"恭敬阿阇黎,等同一切佛,所有言教诲,皆当尽奉行。"经文指出,真正的阿阇黎,与一切佛陀无二无别。而这个道理,《华严经》里更是处处提及。因此,不能认为这只是藏传佛教的教义。

当然,藏传佛教确实让这种教义成为了传统。像我个人的话,从有缘依止法王如意宝那天起,直到今天为止,从未想过上师是凡夫。不过常常会有的感觉是,上师的密意我确实不懂,这是常有的现象。但在所有的时候,我对上师只有一种理解:上师与佛陀无二无别。

与佛无别的大成就者,他的行为,一般人无法企及;而他的威德,也不是来自于自我标榜。但有些上师常对弟子施压:"你怎么能这样对我?我就是佛!你不能对我生邪见,否则你破誓言!"

但佛的话,可能也不必这么说。释迦牟尼佛不会为了维护自我,去对弟子们说:"你们一定要恭敬我,否则你们会堕落......"

●视上师为凡夫不得加持

不过,从修行人自身的利益来讲,将上师视作凡夫,的确是得不到加持的。

以前,仲敦巴尊者请问阿底峡尊者:"藏地有好多人在修行,但并没有获得殊胜成就,原因是什么呢?"

尊者说:"大乘功德的成就,完全依赖于上师才能生起,你们藏地的人把上师看作凡夫,这样怎么能得到加持?怎么能获得殊胜成就呢?"

从这些历史来看,藏地修行人最初也不太懂如何依止,对上师的信心、恭敬心都不足。但因为阿底峡尊者等众多大善知识的教化,在密法的修持传统中,弟子对上师开始有了信心和恭敬,甚至"视师如佛"也成了最基本的依止标准。直到今天都是如此。

相对而言,汉地现在的修行人,应该说还是缺乏这种意识。一个佛教徒,他对自己的皈依师表面上是有些恭敬,但如果让他将师父当作佛,或者至少是出世间的大成就者,那可能谁都生不起这种信心。

这边也常有道友说:"我的师父病了,没有我的话,肯定照顾不了自己。您可不可以准我个假,让我回去照顾师父。师父太可怜了!这两天我一直在对他生悲心。"

如果你的上师真是佛,那也不需要你对他生悲心。要知道,上师生病或圆寂,不过是示现而已,是对我们凡夫开示无常或生老病死之苦的道理。

因此,在依止上师方面,"视师如佛"是非常重要的修行。

◎如理依止善知识

如果真能视师如佛,那不仅能得加持,就连证悟也能获得,如经中说:"胜义谛是依靠信心而证悟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如理依止上师善知识。】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大圆满心性休息广释》第30课节选:【其实上师跟佛陀没有什么差别,我们以前也经常引用这个教证:"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我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利益汝等众。"《大车疏》里面引用了《大鼓经》中的这个教证。佛陀接近圆寂的时候对阿难说:"你不要哭、也不要伤心,将来我会以善知识的形象来度化你们。"

《大般涅槃经》当中也有一个比较相同的教证:"我又示现阎浮提中而作教师,开化童蒙令住正法。"意思是说,我在南赡部洲以上师的形象为众生开示,让他们安住于正法。"而作教师"就是说,我将来化为善知识、示现为善知识,在阎浮提(娑婆世界)当中,以教师的形象来度化众生。

所以我们依止善知识的过程当中,要视师如佛,把上师看作真正的佛陀。但是我们现在不一定能做得到,因为自己的见解有一定的障碍,可能会把佛陀般的上师看作凡夫人。因为我们自己有障碍,该见的有些法都看不见,更何况是很微妙的、跟真佛没有什么差别的上师的法相和本体呢?这一点我们见不到也是情有可原的。

《华严经》当中也说:"如目不明净,不见微妙色,如是不净心,不见诸佛法。"眼目不清净的话,不见微妙色,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心不清净的话,也见不到佛法的很多微妙甚深义。

就像我们没有清净的眼睛,就见不到微妙的色法一样,我们现在没有清净的心,即使遇到了真正的善知识、真正的佛陀和诸佛菩萨的化现,也可能觉得他有贪心、嗔恨心、愚痴心、傲慢心等,不但不如理地依止,甚至可能会诽谤、抛弃他,会有种种情况发生。】

普巴扎西仁波切:【为何要视师如佛

我们说过能否把诸佛菩萨的密意纳入心相续之中,完全凭借信心来树立。当不具备信心之时,即便你能通达多少理论,但所行持的一切善法具有多少功德则很难所言。当然我们在此处并不排斥行持善法之功德,尤其对初学者而言,行持善法的功德不可轻视。但要记住:若不具有信心行持善法的话,则不能证悟实相。

历代传承祖师曰:"若未生起上师乃佛陀之敬信,则不能证悟实相。"若不能把上师观想成佛的话,则无法证悟实相。所以时时观待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这一点极为重要。但有时候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惑:"上师真的就是佛吗?"

那么请问一下:"你认为真正的佛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平常都能看见日日夜夜端坐在大殿之上并且金灿灿的释迦牟尼佛像,他就是佛吗?佛像有用铜锻造的,也有泥雕的,这些雕像是否就是佛呢?"我想:即便上师有多么不圆满,怎么也应该比一尊陶瓷像、铜像或者泥像的佛像功德更大一些吧?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反问一下自己:"我们所认为的佛是什么样的?"

我们平常无论在汉地寺庙或者藏地寺院都能见得到阿弥陀佛的佛像,汉藏两地的阿弥陀佛像在外相上有一点不同,但真正的阿弥陀佛到底是什么样的?有谁见过吗?

当然我们平常会根据各自的一些因缘,佛以某种形式佛像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例如在藏地把观音菩萨称之为报身佛,形象有四臂、二臂等等。在汉地很多地方把观音菩萨塑造为一位女性的形象,并且细分为南海观音、水月观音等等;有的观音手持各种法器,有的观音站在鳌头之上等等诸多形象。是否只有这样的形象才称之为观音菩萨呢?

所以我们要细致观待:究竟什么是佛?所谓的佛是指已获得断证一切功德乃佛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佛。所谓"断"指的是已经断除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证"指的是获得本体清净和自性清净。也就是说真正的佛已经断绝了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获得本体清净和自性清净。因此佛并不树立在表面的形象之上。上师本具有断证一切功德,上师之外我们再也无法树立一个真正的佛,因此上师即为佛,原因就在此上。

何谓真正的佛

之前我们说过:"获得断证一切功德即为佛,而上师之外再也无法树立一个佛。"比如往昔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示现涅槃之前,我一直依止在他老人家的身旁听闻众多教言。如果此时有人说:"莲花生大师、释迦牟尼佛或者阿弥陀佛亲自从刹土降临人间,并且正在某地弘扬佛法。"

我想我也不一定会去。这么做的原因并不是由于我对莲花生大师、阿弥陀佛或者释迦牟尼佛没有信心的缘故,而是因为在我心目当中,上师之外再也无法安立第二尊佛。如果还有第二尊佛存在的话,那也只是我想象之中的一尊佛而已。

例如往昔噶玛林巴的一位眷属进入中阴后,见到了莲花生大师的形象。但是此时呈现在他眼前的莲花生大师不仅没有长胡子,手里也没有拿着五股金刚杵的法器。所以他就开始怀疑:"这一位尊者到底是不是莲花生大师?莲花生大师应该有胡子,但眼前的莲花生大师并没有胡子;莲花生大师手里应持有的五股金刚杵也不见了,那么这一位尊者到底是不是莲花生大师呢?"在他疑惑之时,莲师亲自为他授记。因为真正的莲花生大师并不在于是否有胡子等这样外相之上。

我们也反问一下自己:"我们现前对佛如何理解?难道用景德镇的陶瓷烧制或者用铜锻造、用泥雕塑、用木雕刻的这些佛像就是我们心目当中的佛吗?"

要记住真正的佛并不是一种外在形象,而是内在已经获得断证一切功德,方为佛之境界。我们现前想要成办佛陀的果位,趋向于佛陀的境界,并不是为了变成如释迦牟尼佛一样的金灿灿,也不是为了变成像阿弥陀佛一样红,或者像普贤王如来一般蓝......我们欲成就佛果并非为了变成这般的五颜六色,而是要具备本体清净和自性清净,这才是我们要趋向的境界,也是我们要证得的果位。因此即便面对他相续中的佛,也应该树立在获得断证一切功德之上。应从内在之中树立佛的境界,而不是站在外表的形象之上。

虽然有时候我们从外在的形象之中说能看得见佛,但这种看见可能就是一种幻觉吧。可能有些人就会觉得很不甘心:"为什么自己明明看见佛像了,却还说这是一种幻觉呢?"此时要铭记之前所述:"佛并非是一种外在形象,而是一种内证境界。"因此你现前所看见的佛像就是一种幻象。

如果看得见的幻相都能安立为佛的话,那么现前我们物质条件也还不错的条件之下,不妨多印一些唐卡挂满房间的四壁。这样的话,无论你抬头仰望还是左顾右盼,满眼皆是佛像。难道这样就一直安住在佛的境界当中吗?实际当中,可不是那么回事。因此要记住:外在的一切都是显现,应该从内心之中安立真正的佛。】

普巴扎西仁波切:【我们如果信心到了很高的高度时,就应该视师如佛了。如果视师如佛,对于上师,我们应该知道,他的本性是离二障垢的:离开了烦恼障、所知障。离开烦恼障的缘故,他已经获得了暂时的、共同的解脱;离开了所知障后,他已经获得了不共的、成佛的解脱。的确只有佛才能完全离二障垢,菩萨相续中离二障垢是部分烦恼障、所知障离开了,但佛陀是究竟的离二障垢。】

视师如佛的依据

(1)上师善知识功德极大

《华严经卷入法界品》:

善知识者则是如来。善知识者一切法云。善知识者诸功德藏。善知识者十力妙宝。善知识者难见难遇。善知识者无尽智藏。善知识者功德山王。善知识者开发示导一切智门。能令一切入萨婆若海。究竟清净无上菩提。

尔时善财童子,渐渐游行,至那罗素国,周徧推求毗目瞿沙仙人,善财见已,往诣其所,五体投地,作如是言:我今得遇真善知识,(一)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门,令我得入真实道故;(二)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乘,令我得至如来地故;(三)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船,令我得至智宝洲故;(四)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炬,令我得生十力光故;(五)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道,令我得入涅槃城故;(六)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灯,令我得见夷险道故;(七)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桥,令我得度险恶处故;(八)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盖,令我得生大慈凉故;(九)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眼,令我得见法性门故;(十)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潮,令我满足大悲水故。

尔时善财童子,(一)观察思维善知识教,犹如巨海,受大云雨,无有厌足,作是念言:(二)善知识教犹如春日,生长一切善法根苗;(三)善知识教犹如满月,凡所照及皆使清凉;(四)善知识教如夏雪山,能除一切诸獣热渴;(五)善知识教如芳池日,能开一切善心莲华;(六)善知识教如大宝洲,种种法宝充满其心;(七)善知识教如闫浮树,积集一切福智华果;(八)善知识教如大龙王,于虚空中逰戏自在;(九)善知识教如须弥山,无量善法三十三天于中止住;(十)善知识教犹如帝释,众会围绕无能映蔽能伏异道修罗军众。

尔时善财童子,出妙光城,游.行道路,正念思维大光王教,忆念菩萨大慈幢行门,如是思惟,悲泣流涙,念善知识实为希有,(一)出生一切诸功德处,(二)出生一切诸菩萨行;(三)出生一切菩萨净念;(四)出生一切陀罗尼轮;(五)出生一切三昧光明;(六)出生一切诸佛知见;(七)普雨一切诸佛法雨;(八)显示一切菩萨愿门;(九)出生难思智慧光明;(十)增长一切菩萨根芽。

《佛说罗摩伽经》:

见善知识。起一切十方诸如来想。闻善知识有所宣说。当知即得正念法云陀罗尼想。受持一切清净佛法见一切佛转法LUN想。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常啼品》:

于善知识中应生如佛想。何以故。为善知识守护故。菩萨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一切佛菩萨成就要依靠善知识

《增壹阿含经》卷十五:

世尊告曰:"善哉!大王!多所饶益,天、人得安。所以然者,此善知识良祐福田,我亦缘善知识,得脱此生、老、病、死。"

《增壹阿含经》卷四十:

若我昔日不与善知识从事,终不为灯光佛所见授决也,以与善知识从事故,得为与提和竭罗佛所见授决。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

《华严经》:

一切菩萨成就佛法,皆由善知识力,以善知识而为根本,依善知识生,依善知识出,依善知识长,依善知识住,善知识为因缘,善知识能发起。时善财童子闻善知识如是功德,能开示无量菩萨妙行,能成就无量广大佛法,踊跃欢喜,顶礼德生及有德足,绕无量匝,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弥勒请问经》:

弥勒,当知诸声闻,缘觉及无上佛陀之解脱,智慧皆来自依止善知识;弥勒,当知众生之一切利乐皆缘自自之善根,彼亦来自善知识。

(3)上师善知识是佛的化现

《涅槃经》云:"阿难勿痛苦,阿难勿呻吟,我于未来世,幻化善知识,利益汝等众。"

《父子相会经》云:"不空成就问佛:'若佛涅槃,恐无人教化。'佛言:'不空成就,我涅槃后,当化阿阇黎,而利诸有情'。"

《大般涅盘经》:

我又示现阎浮提中而作博士,为教童蒙令住正法。

《无垢虚空经》:

阿难,诸如来非于一切众生前显现,而现为善知识宣说佛法,令播下解脱种子,故善知识胜于一切如来,当铭记此理。

《大鼓经》:

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我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利益汝等众。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

若能于后世,守持是经者,我遣在人中,行于如来事。

(4)必须视上师善知识是佛

《华严经》:

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受记法,菩萨以此,自知受记。何等为十?所谓以殊胜意,发菩提心,自知受记。......于一切善知识,和合无二,自知受记。于一切善知识,起如来想,自知受记。恒勤守护菩提本愿,自知受记。是为十。

《大方等大集经》云:"复次善根者,所谓悦可诸善知识。资粮者,所谓给侍所须,恭敬供养尊重利益。方便者,所谓于善知识生世尊想。"

《宝云经》云:"善男子,菩萨复有十法,善知法界,何等为十?有慧,依善知识,能勤精进,远离阴盖,清净,恭敬,多习空观,除着诸见,趣向于道,所见真宝。善男子,菩萨有慧习近善知识,见善知识爱敬喜悦,于善知识生世尊想,依善知识住,因善知识故得勤精进,因善知识故能除一切恶法,虽满足一切善法,而勤精进不惓除灭阴盖,已无盖障故而勤修道,得身口意业清净除诸习恶。"

《摩诃止观》:

须明师,善内外律,能开除妨障。于所闻三昧处,如视世尊,不嫌不恚,不见短长。当割肌肉,供养师,况复余耶?承事师,如仆奉大家。若于师生恶,求是三昧终难得。须外护,如母养子。须同行,如共涉险。

《佛说般舟三昧经四事品》:

欲学是三昧者,当敬于师,承事供养,视当如佛。视善师不如佛者,得三昧难。菩萨敬善师从学得是三昧已,持佛威神于中立,东向视见若干百千万亿佛,十方等悉见之。譬如人夜起,观星宿甚众多。菩萨欲得见今现在佛悉在前立者,当敬善师,不得视师长短,当具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不得懈怠。

《道行般若经累教品》:

若有受般若波罗蜜,若有学,若有持,若有解中事,若有随,知是菩萨如面见佛无异。

《大智度论》:

又观师如佛者,如观诸法毕竟空故,观诸众生,视之如佛,何况于师?

(5)当对上师善知识敬之如佛,舍命供养,惟命是从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

能于此恶世,广说无上法,应以天华香,及天宝衣服,天上妙宝聚,供养说法者。吾灭后恶世,能持是经者,当合掌礼敬,如供养世尊,上馔众甘美,及种种衣服,供养是佛子,冀得须臾闻。若能于后世,守持是经者,我遣在人中,行于如来事。

若我灭度后,能说此经者,我遣化四众,比丘比丘尼,及清净士女,供养于法师。

《妙法莲华经分别功德品》:

若能持此经,则如佛现在,以牛头旃檀,起僧坊供养。

有问难不嗔,随顺为解说,若能行是行,功德不可量。若见此法师,成就如是德,应以天花散,天衣覆其身,头面接足礼,生心如佛想。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戒行具足品》:

于善知识常念亲近。诸师尊所谨事无违。

《华严经入法界品》:

海云比丘告善财言:"长白净法,无有懈息;事善知识,不生疲厌,不顾生命,无所藏积。"

尔时善财童子,见彼居士,"能为一切众生作依止处,居士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乃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人难得,若能发心,是人则能求菩萨行,(一)值遇善知识恒无厌足;(二)亲近善知识恒无劳倦;(三)供养善知识恒无疲懈;(四)给侍善知识不生忧戚;(五)求觅善知识终不退转;(六)爱念善知识终不放舍;(七)承事善知识无暂休息;(八)瞻仰善知识无时憩止;(九)行善知识教未曾怠惰。(十)禀善知识心无有误失。"

佛子,应以此法承事一切诸善知识,无所违逆。释女颂曰:"菩萨为利诸群生,正念亲承善知识,敬之如佛心无怠,此行于世帝网行。"

《华严经离世间品》:

为求一切佛法故,等心敬奉诸善知识,无异希求,无盗法心,唯生尊重未曾有意,一切所有,悉皆能舍。是为第四如山增上心。

《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汝应于善知识发如调顺象心。恒事伏从无卒暴故。汝应于善知识发如山王心。任持一切无倾动故。汝应于善知识发如良犬心。常于本主无嗔害故。汝应于善知识发如旃荼罗心。常自轻贱无人我故。

《大般若经》:

佛说初地菩萨应善修作十种胜业,其中第四即"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作亲近善友业,于诸善友地所执著故。"佛言:"云何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亲近善友业?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见诸善友劝化为情,皆令修习一切智智,即便亲近恭敬供养,尊重赞叹谘受正法,昼夜承事无懈怠心,是为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亲近善友业。"

《圆觉经》

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若复远离,应断嗔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

《道行般若经》

当与善知识从事,当乐善知识,当善意随般若波罗蜜教。

《道行般若经善知识品》:

彼当与善知识从事,恭敬承事。须菩提问佛:菩萨摩诃萨善知识当何以知之?佛言:若有说般若波罗蜜者,教人入是经者,是菩萨摩诃萨善知识。

《大智度论》:

复次,佛说依止善师,持戒、禅定、智能、解脱,皆得增长;譬如众树依于雪山,根、茎、枝、叶、华、果,皆得茂盛。以是故,佛说于诸师宗,敬之如佛。

(6)亲近依止善知识的功德极大

《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因善知识。往一切方听受妙法。因善知识。演说一切菩萨心。因善知识。成就一切菩萨大慈力。因善知识。出生一切菩萨大悲力。因善知识。摄持一切菩萨自在力。因善知识。出生一切菩萨菩提分。因善知识。能作一切菩萨利益事善男子。一切菩萨。由善知识任持。不堕恶趣。由善知识成就。自在受生。由善知识显示。得宿住智。由善知识开发。知一切劫。由善知识摄受。不退大乘。由善知识观察。不毁犯菩萨戒。由善知识守护。不随逐恶知识。由善知识养育。不退失菩萨法。由善知识摄取。超越凡夫地。由善知识教诲。不入二乘地。由善知识引发。得出离世间。由善知识覆护。能不染世法。由善知识抚育。修一切菩萨行。心不散乱。由善知识发起。辨一切助道具。心不退屈。由善知识势力。不为业惑之所碎坏。由善知识任持。不为诸魔之所恐怖。由善知识被忍辱甲。能受一切恶言毁辱。由善知识安慰。于世苦乐心无忧喜。由善知识生长。能灭诸憍慢常爱乐法。由善知识守护。能令菩萨净戒圆满。由善知识威力。能了诸法心无所得。由善知识安慰。能于三界心无恐怖。由善知识教示。能知善巧出三界道。由善知识劝修。信甚深法心无厌足。由善知识教导。不为名利憍慢逼迫。由善知识演说。得宿住智知过去因。由善知识加持。于未来际而得善巧。由善知识能生。得善巧智知三世等。由善知识摄受。能转众生依正业报。由善知识普守护。能内怀惭愧具足众善。由善知识随顺力。能和颜软语引导众生。由善知识修行力。

《华严经入法界品》:

其有修行善知识教,诸佛世尊悉皆欢喜;其有随顺善知识语,则得近于一切智地;其有能于善知识语无疑惑者,则常值遇一切善友;其有发心愿常不离善知识者,则得具足一切义利。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

若亲近法师,速得菩萨道,随顺是师学,得见恒沙佛。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具寿善现白佛言:"云何菩萨摩诃萨亲近诸佛,圆满善根,得真善友多所摄受,速能证得一切智智?"佛言:"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亲近如来、应供、正等觉闻说正法,所谓契经乃至论议,闻已受持数数温习令善通利,既善通利思惟观察,既观察已深见意趣,见意趣已复善通达,既善通达得陀罗尼,起无碍辩乃至证得一切智智,随所生处,于所闻持正法教义常不忘失。于诸佛所广种善根,于善根力所摄持故,不堕恶趣无暇中生。复由善根所摄受故,意乐清净,净意乐力所摄持故,常能无倒成熟有情,严净佛土。复由善根所摄受故,常不远离真净善友,谓诸如来、应、正等觉及诸菩萨摩诃萨众、独觉、声闻、并余能赞佛、法、僧者。""如是,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亲近诸佛,圆满善根,得真善友多所摄受,速能证行一切智智。"

《宝积经》:

迦叶:菩萨有四法,得大智慧。其一,常尊重法,恭敬法师。

迦叶:菩萨有四善顺之相。其二,随顺师教,能知意旨,易于言语,所作皆善,不失师意。

迦叶:菩萨有四法,摄诸善根。其三,为求法故,不惜生命。

《佛说遗日摩尼宝经》:

菩萨有四事法,智慧为增。一者,恭敬经,尊师。

菩萨有四事,世世所生念菩萨道不忘,及自致至佛。一者,不欺师,尽其形寿不两舌谀谄。

菩萨有四善知识。二,经师是为善知识,多闻经故。

菩萨有四珍宝。三者,常净心向师。

《佛说摩诃衍宝严经》:

菩萨有四法,得般若波罗蜜。一者,尊法敬重法师。

菩萨有四智。三者,顺教戒善语,所作皆孝顺师尊。

菩萨有四大藏。三者,见法师心中无碍。

菩萨成就三十二法得称菩萨。二十八者,逺恶知识,亲善知识。

《圆觉经》:

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于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

《大智度论》:

信师恭敬谘受者,菩萨因师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不信恭敬供养师?虽智德高明,若不恭敬供养,则不能得大利。譬如深井美水,若无绠者,无由得水;若破憍慢高心,宗重敬伏,则功德大利归之。又如雨堕,不住山顶,必归下处。若人憍心自高,则法水不入;若恭敬善师,则功德归之。

(7)谤上师善知识罪业极大

《妙法莲花经法师品》:

药王,若有恶人,以不善心,于一劫中、现于佛前,常毁骂佛,其罪尚轻,若人以一恶言、毁呰在家出家读诵法华经者,其罪甚重。

《妙法莲花经陀罗尼品》:

世尊!是陀罗尼神咒,六十二亿恒诃沙等诸佛所说,若有侵毁此法师者,则为侵毁是诸佛已。

若不顺我咒,恼乱说法者,头破作七分,如阿梨树枝。

《佛说遗日摩尼宝经》:

佛语摩诃迦叶比丘言:菩萨有四事法,智慧为减。一者,不敬经,不敬师。

菩萨有四事,亡菩萨道意。一者,欺调其师。

菩萨有四事难调也。一者,学经自用不随师法;二者,所受教不用也,不慈孝于师。

《宝积经》:

世尊告大迦叶:菩萨有四法,退失智慧。其一,不尊重法,不敬法师。

迦叶:菩萨有四法,失菩提心。其一,欺诳师长,已受法而不恭敬。

迦叶:菩萨有四败坏之相。其二,不能奉顺恭敬师长,令心欢悦。

《佛说摩诃衍宝严经》:

菩萨有四法,失般若波罗蜜。一者,不尊法不敬法师。

《道行般若经贡高品》:

复次阿难,若有菩萨远离于善师,是菩萨所闻菩萨深事不欲闻也,亦不了,亦不知也,何因受般若波罗蜜?用是故,阿难,是菩萨弊魔所得便者。

(8)对于上师的各种显现应该如何看待

《圆觉经》:

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住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生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况复抟财妻子眷属?若善男子,于彼善知识不起恶念,即能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

《华严经》:

文殊师利菩萨告善财童子言:"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皆应随顺;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

《大智度论》:

问曰:恶师云何得供养信受?善师不能视之如佛,何况恶师!佛何以故此中说于诸师尊,如世尊想?

答曰:菩萨不应顺世间法,顺世间法者,善者心着,恶者远离;菩萨则不然,若有能开释深义,解散疑结,于我有益,则尽心敬之,不念余恶。如弊囊盛宝,不得以囊恶故,不取其宝;又如夜行崄道,弊人执炬,不得以人恶故,不取其照。菩萨亦如是,于师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

复次,弟子应作是念:师行般若波罗蜜,无量方便力,不知以何因缘故,有此恶事?如萨陀波仑闻空中十方佛教:汝于法师,莫念其短,常生敬畏!

复次,菩萨作是念:法师好恶,非是我事,我所求者,唯欲闻法以自利益。如泥像、木像,无实功德,因发佛想故,得无量福德,何况是人智慧方便能为人说!以是故,法师有过,于我无咎。

如世尊想者,我先说菩萨异于世人;世人分别好丑,好者爱着,犹不如佛,恶者轻慢,了不比数。菩萨则不然,观诸法毕竟空,从本已来,皆如无余涅盘相;观一切众生,视之如佛,何况法师有智慧利益!以能作佛事故,视之如佛。

问:善师尚不能敬,恶师云何能敬而令敬师?

答:勿顺世法着善远恶,若能开释深般若者,则尽敬之不念余恶,不以囊臭而弃其金,如夜行险恶人执烛,不以人恶,而不取照。菩萨亦尔,得智慧光,不计其恶。如空中声告波仑言:汝于师所勿念其恶。复次师之好恶,何预于我?我求法利,不求于恶,如泥木等无有功德,因发佛想得无量福,何况于人?

《十住婆沙》:

从他求智慧,不惜身命,故须敬师。若师轻蔑及以爱敬,心无有异,不因师求利。师有过失,当须隐藏;师过彰露,方便覆之;师有功德,称扬流布。何以故?修三昧者,善护其心,恐轻于师,三昧不成。

若于师生恶,求是三昧终难得。

附录:

(1)汉传大藏经唐密经典中对上师的教证

《瑜伽集要焰口施食起教阿难陀缘由》(卷1):

归依上师三宝发菩提心云归依上师 归依佛 归依法 归依僧

《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卷1):

恭敬阿阇黎   等同一切佛

所有言教诲   皆当尽奉行

如是阿阇黎   诸佛所称赞

等同薄伽梵   大毗卢遮那

即是诸如来   金刚莲华手

虚空巧业尊   故应坚守护

本尊三昧耶   倍过于身命

(2)问:跟从各位上师学习,要坚持四不依,实相印原则,可以这么理解吗?

答:而且依止善知识与依法不依人的教言没有任何矛盾。个人理解有以下几个方面:1,依止善知识本身是法(诸多经典)所要求的,依止善知识本身就是在依法。2,善知识的示现就是法的体现。3,善知识是法的来源,依止善知识也是为了得到法,并且让法融入心。许多经典(法)都是佛所说的,佛本身也是一位善知识,诸多法是通过善知识传下来的。4,依止善知识才能真正通达法的奥义。5,真正的善知识与法是无法单独分开的,所以依善知识与依法本身不是分开的。假设有一个人与法背道而驰,那么我们应该远离。6,如果之前通过观察,不具备善知识的法相,那么就说明相关的人与法不相符合,这个时候就不能依止;而如果符合善知识的法相,说明与法的要求相应,就可以依止。7,最究竟的法就是法性、佛陀的境界,善知识与佛无二。8,十地菩萨需要诸佛灌顶而成佛,说明没有绝对自力的修行。9,很重要的是,如果依止一位善知识得了法,那么师徒关系就建立了,这份关系对修行有特殊的缘起(如果你恭敬他等于恭敬诸佛,如果不恭敬则等于对诸佛不恭敬),需要如法进行依止。

**以下是诸多经典的教证:节选【

  1. 上师善知识功德极大 《华严经卷入法界品》:善知识者则是如来。善知识者一切法云。善知识者诸功德藏。善知识者十力妙宝。善知识者难见难遇。善知识者无尽智藏。善知识者功德山王。善知识者开发示导一切智门。能令一切入萨婆若海。究竟清净无上菩提。尔时善财童子,渐渐游行,至那罗素国,周徧推求毗目瞿沙仙人,善财见已,往诣其所,五体投地,作如是言:我今得遇真善知识,(一)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门,令我得入真实道故;(二)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乘,令我得至如来地故;(三)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船,令我得至智宝洲故;(四)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炬,令我得生十力光故;(五)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道,令我得入涅槃城故;(六)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灯,令我得见夷险道故;(七)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桥,令我得度险恶处故;(八)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盖,令我得生大慈凉故;(九)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眼,令我得见法性门故;(十)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潮,令我满足大悲水故。尔时善财童子,(一)观察思维善知识教,犹如巨海,受大云雨,无有厌足,作是念言:(二)善知识教犹如春日,生长一切善法根苗;(三)善知识教犹如满月,凡所照及皆使清凉;(四)善知识教如夏雪山,能除一切诸獣热渴;(五)善知识教如芳池日,能开一切善心莲华;(六)善知识教如大宝洲,种种法宝充满其心;(七)善知识教如闫浮树,积集一切福智华果;(八)善知识教如大龙王,于虚空中逰戏自在;(九)善知识教如须弥山,无量善法三十三天于中止住;(十)善知识教犹如帝释,众会围绕无能映蔽能伏异道修罗军众。尔时善财童子,出妙光城,游.行道路,正念思维大光王教,忆念菩萨大慈幢行门,如是思惟,悲泣流涙,念善知识实为希有,(一)出生一切诸功德处,(二)出生一切诸菩萨行;(三)出生一切菩萨净念;(四)出生一切陀罗尼轮;(五)出生一切三昧光明;(六)出生一切诸佛知见;(七)普雨一切诸佛法雨;(八)显示一切菩萨愿门;(九)出生难思智慧光明;(十)增长一切菩萨根芽。《佛说罗摩伽经》:见善知识。起一切十方诸如来想。闻善知识有所宣说。当知即得正念法云陀罗尼想。受持一切清净佛法见一切佛转法LUN想。《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常啼品》:于善知识中应生如佛想。何以故。为善知识守护故。菩萨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2. 一切佛菩萨成就要依靠善知识 《增壹阿含经》:若我昔日不与善知识从事,终不为灯光佛所见授决也,以与善知识从事故,得为与提和竭罗佛所见授决。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世尊告曰。"善哉。大王。多所饶益。天.人得安。所以然者。此善知识良佑福田。我亦缘善知识。得脱此生.老.病.死"。《华严经》:一切菩萨成就佛法,皆由善知识力,以善知识而为根本,依善知识生,依善知识出,依善知识长,依善知识住,善知识为因缘,善知识能发起。时善财童子闻善知识如是功德,能开示无量菩萨妙行,能成就无量广大佛法,踊跃欢喜,顶礼德生及有德足,绕无量匝,殷勤瞻仰辞退而去。《弥勒请问经》:弥勒,当知诸声闻,缘觉及无上佛陀之解脱,智慧皆来自依止善知识;弥勒,当知众生之一切利乐皆缘自自之善根,彼亦来自善知识。**

** 3. 上师善知识是佛的化现 《涅槃经》云:"阿难勿痛苦,阿难勿呻吟,我于未来世,幻化善知识,利益汝等众。"《父子相会经》云:"不空成就问佛:'若佛涅槃,恐无人教化。'佛言:'不空成就,我涅槃后,当化阿阇黎,而利诸有情'。"《大般涅盘经》:我又示现阎浮提中而作博士,为教童蒙令住正法。《无垢虚空经》**:阿难,诸如来非于一切众生前显现,而现为善知识宣说佛法,令播下解脱种子,故善知识胜于一切如来,当铭记此理。《大鼓经》: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我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利益汝等众。《妙法莲华经法师品》:若能于后世,守持是经者,我遣在人中,行于如来事。

** 4. 必须视上师善知识是佛。《华严经》: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受记法,菩萨以此,自知受记。何等为十?所谓以殊胜意,发菩提心,自知受记。......于一切善知识,和合无二,自知受记。于一切善知识,起如来想,自知受记。恒勤守护菩提本愿,自知受记。是为十。《大方等大集经》云:"复次善根者,所谓悦可诸善知识。资粮者,所谓给侍所须,恭敬供养尊重利益。方便者,所谓于善知识生世尊想。"**

《宝云经》云:"善男子,菩萨复有十法,善知法界,何等为十?有慧,依善知识,能勤精进,远离阴盖,清净,恭敬,多习空观,除着诸见,趣向于道,所见真宝。善男子,菩萨有慧习近善知识,见善知识爱敬喜悦,于善知识生世尊想,依善知识住,因善知识故得勤精进,因善知识故能除一切恶法,虽满足一切善法,而勤精进不惓除灭阴盖,已无盖障故而勤修道,得身口意业清净除诸习恶。"《摩诃止观》:须明师,善内外律,能开除妨障。于所闻三昧处,如视世尊,不嫌不恚,不见短长。当割肌肉,供养师,况复余耶?承事师,如仆奉大家。若于师生恶,求是三昧终难得。须外护,如母养子。须同行,如共涉险。《佛说般舟三昧经四事品》:欲学是三昧者,当敬于师,承事供养,视当如佛。视善师不如佛者,得三昧难。菩萨敬善师从学得是三昧已,持佛威神于中立,东向视见若干百千万亿佛,十方等悉见之。譬如人夜起,观星宿甚众多。菩萨欲得见今现在佛悉在前立者,当敬善师,不得视师长短,当具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不得懈怠。"《道行般若经累教品》:"若有受般若波罗蜜,若有学,若有持,若有解中事,若有随,知是菩萨如面见佛无异"。《大智度论》:又观师如佛者,如观诸法毕竟空故,观诸众生,视之如佛,何况于师?

** 5. 当对上师善知识敬之如佛,舍命供养,惟命是从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能于此恶世,广说无上法,应以天华香,及天宝衣服,天上妙宝聚,供养说法者。吾灭后恶世,能持是经者,当合掌礼敬,如供养世尊,上馔众甘美,及种种衣服,供养是佛子,冀得须臾闻。若能于后世,守持是经者,我遣在人中,行于如来事。若我灭度后,能说此经者,我遣化四众,比丘比丘尼,及清净士女,供养于法师。《妙法莲华经分别功德品》**:若能持此经,则如佛现在,以牛头旃檀,起僧坊供养。有问难不嗔,随顺为解说,若能行是行,功德不可量。若见此法师,成就如是德,应以天花散,天衣覆其身,头面接足礼,生心如佛想。《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戒行具足品》:于善知识常念亲近。诸师尊所谨事无违。《华严经入法界品》:海云比丘告善财言:"长白净法,无有懈息;事善知识,不生疲厌,不顾生命,无所藏积。"尔时善财童子,见彼居士,"能为一切众生作依止处,居士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乃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人难得,若能发心,是人则能求菩萨行,(一)值遇善知识恒无厌足;(二)亲近善知识恒无劳倦;(三)供养善知识恒无疲懈;(四)给侍善知识不生忧戚;(五)求觅善知识终不退转;(六)爱念善知识终不放舍;(七)承事善知识无暂休息;(八)瞻仰善知识无时憩止;(九)行善知识教未曾怠惰。(十)禀善知识心无有误失。"佛子,应以此法承事一切诸善知识,无所违逆。释女颂曰:"菩萨为利诸群生,正念亲承善知识,敬之如佛心无怠,此行于世帝网行。"

《华严经离世间品》:为求一切佛法故,等心敬奉诸善知识,无异希求,无盗法心,唯生尊重未曾有意,一切所有,悉皆能舍。是为第四如山增上心。《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汝应于善知识发如调顺象心。恒事伏从无卒暴故。汝应于善知识发如山王心。任持一切无倾动故。汝应于善知识发如良犬心。常于本主无嗔害故。汝应于善知识发如旃荼罗心。常自轻贱无人我故。《大般若经》:佛说初地菩萨应善修作十种胜业,其中第四即"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作亲近善友业,于诸善友地所执著故。"佛言:"云何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亲近善友业?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见诸善友劝化为情,皆令修习一切智智,即便亲近恭敬供养,尊重赞叹谘受正法,昼夜承事无懈怠心,是为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亲近善友业。"《圆觉经》: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若复远离,应断嗔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道行般若经》:当与善知识从事,当乐善知识,当善意随般若波罗蜜教。《道行般若经善知识品》:"彼当与善知识从事,恭敬承事。须菩提问佛:菩萨摩诃萨善知识当何以知之?佛言:若有说般若波罗蜜者,教人入是经者,是菩萨摩诃萨善知识。"《大智度论》:复次,佛说依止善师,持戒、禅定、智能、解脱,皆得增长;譬如众树依于雪山,根、茎、枝、叶、华、果,皆得茂盛。以是故,佛说于诸师宗,敬之如佛。】

以下是《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当中的讲内容:节选【如何树此"观师为佛"之定解:一、以教成立;二、以理成立;三、遣除疑难。

寅一、以教成立:首先应于心前明观上师,然后如是思惟:《二观察续》云:"末世五百年,我现阿阇黎,作意彼为我,尔时当恭敬。"佛说:末世五百年,我会示现阿阇黎相,故应作意彼阿阇黎为我,且需如法恭敬。《金刚帷幕续》第十五品中亦云:"所谓金刚萨埵者,示现金刚上师相,念利一切诸众生,现为平凡之身相。"密续中亦说,所谓金刚萨埵,即于凡夫前示现金刚上师之相,须知,虽利益一切众生之上师实际与金刚萨埵无二无别,然众生障重,不见清净之佛尊,是故,上师特意示现为凡夫相。经中亦云:"嗟!见者皆应具意义,至于未来之时代,我当示现亲教师,亦现轨范师之身。"佛陀教诫弟子:善知识是佛之化现,是故见善知识,依止善知识,一切皆具实义,佛于未来末法时代,会示现亲教师与轨范师之身相。以此等教证为例,须作如是想:佛陀于末法时代,示现为善知识平凡之相,因此,善知识仅仅是示现凡庸,实则为金刚持如来。乃至未生体会之间,需不断观修。

寅二、以理成立:一、以观待理成立;二、以作用理成立;三、以证成理成立;四、以法尔理成立。

卯一、以观待理成立:首先宣说譬喻:

譬如,一心脏病患者,观待其而言,医生需以能治疗心脏病而安立。若能开出对治心脏病之妙药,即便无医生之名,实则已为彼之医生;若于其病不起任何利益,即使有医生假名,然则非彼之医生。亦即,是否为病人所观待之医生,唯一是以能否于疾病赐予对治之药而安立。次思惟喻义:我等应如是思惟:观待如我这般,无始以来为烦恼病逼迫之可怜众生,是否为医王佛陀,以何而安立呢?唯是以能否赐予对治烦恼病之甘露妙药而安立。若能赐予真正对治烦恼病之妙药,则于我而言,可算是依止了真佛,若未能赐予此等妙药,无论是何种身份,行持何等事业,或作何样仪式,根本不属于具相善知识。佛陀唯一是以能否赐予对治烦恼病的法药而安立。因安立佛陀是皈依处,唯是从对我开示断除烦恼的方便角度而安立,是故,观待我等病入膏肓者而言,谁为怙主佛陀呢?决定是诸等大恩上师。确实,对我们自己而言,怙主佛陀就是现前的大恩上师们。因唯观待上师之教言,观待上师传讲深广之甘露法,我们方获解脱之果,故而唯是观待上师而获得解脱果,如是上师即是导师、是怙主。决定是如此,心无丝毫怀疑而决定上师即佛,以观待理真实成立故。

卯二、以作用理成立:首先宣说譬喻:种子是以何而成立?即以具有能生果之作用而成立,若有一法能产生青稞,此法即为青稞之种子;若不能产生青稞,则非青稞种子。再思惟譬喻之义:佛陀是以何而成立?能行持佛陀事业者,即可成立为佛陀,而今诸善知识们正在行持如来事业,是故,真实义中彼等决定是正等觉佛陀。为何言彼等是行持佛陀事业?因所谓诸佛大业,最主要者,即于所化宣说解脱正道,此外再无他业。而今,诸善知识们唯一是行持此等事业,故言彼等行持如来家业。或有者尚存疑惑:"将此等善知识名为佛,我仍未想通。"且问:"种田者不名农民,名何?作工者不叫工人,应唤何名?如是,行持佛业者不尊称佛陀,又当如何称谓?若行诸佛业者,不能尊为佛陀,则同理可言:具有人类知言解义之作用者,亦不能名为人,如此应成提问者你亦不能名为人。是故,以具有行持佛陀事业之作用为根据,决定能成立上师是佛,此即以作用理成立。"

卯三、以证成理成立:一、果因;二、自性因;三、不可得因。因是根据或理由之意。此三种因之含义:以果为根据而成立之理论,名为果因;以自性为根据而成立之理论,名为自性因;以不可得为根据而成立之理论,名为不可得因。以下逐一以此三种因,证成上师为佛陀。辰一、果因:即从果之角度推证上师是佛陀。根据上师无颠倒宣说圆满之菩提道,即可推断其相续中具有一切种智。此处,"无颠倒宣说圆满菩提道"是果。以此可成立"相续中具有一切种智"。以何为据呢?其根据为《释量论》所说:"彼方便生因,不现彼难宣。"若自己尚未证悟,根本无法为他人宣说。善知识既然能以自力无颠倒宣说圆满菩提道,可知其相续中必定已具足一切种智,因唯具足证悟功德,方能真正为他人宣说菩提道。《不可思议经》亦云:"何人随行如来之故,宣说正法,彼等诸人,一切身中安住有如来智慧。"是故,以能无颠倒宣说圆满菩提道之"果",遂可成立此人必定圆满了一切菩提道,若甚深菩提道皆能圆满通达,则较浅的内外诸明更应通晓,如是即成立彼具如来智慧。辰二、自性因:即以自性为根据成立上师即佛。主要分开相与性比较佛陀与上师:相好庄严之佛陀与显现平凡的善知识,此二者仅外相有别,实则彼等之意悉皆安住于法性之中,故彼等自性无二一味。以此自性一体之因,即能成立上师即佛。只不过于凡夫心识前,佛现为平凡善知识相,以此度化刚强难化之众生。譬如,同一个演员,上午演国王,下午扮乞丐,如是于外相上肯定有极大差别,然国王与乞丐实为同一人之游舞,必须承认演国王者即是扮乞丐者。如是,善知识与佛陀之自性无二,悉皆安住于法性之中。以此自性是佛为根据,遂可成立上师于真实义中本来即佛。如《能断金刚经》云:"应知佛法性,是导师法身。"一切诸佛即为法性自性,诸上师亦如此,不离法性自性。以上是排除外相差别,以实际中佛与善知识为无二之自性,成立善知识即佛。辰三、不可得因:即以迷乱心所现过失本不可得,成立上师为无过失之如来。因为真正善知识之过失悉不可得,以过不可得故,即可证明上师即如来。真正按上师自身境界而言,上师身口意坛城中,毫许过失亦不可得,以此为根据,即肯定上师即佛,因彻断诸过者唯一是佛陀。譬如,眼翳者眼前所现毛发是一种不可得之假法。因为若毛发为实有而现,则于翳障清净后,理应较前更明显地显现,然实际上,一旦治好眼翳,毛发遂会消失,是故,此毛发为不可得之假立法。应如是思惟喻义:于我等心前所显现上师之过失,仅为一不可得之假法。因为若上师之过失为实有而显现,则于心垢清净之后,理应较前更明显地见到,然于心垢清净后,即不会出现上师任何过失。由此可知,心前所显现上师之过失,唯是自心不清净所致,实则上师根本无有此等过失。法称论师云:"可得而未得,则说明实际中无有。"如是,所谓上师过失,唯是以自心不清净所显现的虚诳之法,而于上师自体上根本不存在。是故实际之中,上师为远离诸过之佛陀。

卯四、以法尔理成立:一、当幻化相应之调伏身;二、当应机而幻化;三、当以能利益而幻化;四、当以周遍而幻化。何谓法尔道理?法是法性,尔即如此,以法性如此而成立之道理,即法尔道理。由法尔道理,即会明白上师与佛无二,为不可思议之导师。

此通过四个方面抉择:若是佛,决定当如此,而我等面前现平凡身之上师皆行此等,如是可肯定上师为佛,如是于学人相续中,生起无疑之定解。而仅观想上师应该是佛,言上师是佛,是否与众生皆有如来藏一般观想,众生于名言中具有过失,上师亦如是而具过失,此仅将上师观为一介凡夫,无法认定名言之中上师与佛无二。实际上,众生根本不是佛,众生具足众过而无毫许功德,根本不同于现为凡夫相之阿阇黎。是故,若非以理抉择,仅口中言说上师即佛,如是则亦可说一切众生为佛。多言此等空话,容易着魔。故当以理踏实抉择,相续中方可遣除疑惑,引生定解,而于定解摄持下,任修何法皆会圆满成就。现代人分别念尤其多,百分之九十九皆属邪念,若未以理遣除邪念,根本无法将上师观为真佛。辰一、当幻化相应之调伏身:即以国王身能调伏者,即现国王身;以大臣身能调伏者,则现大臣身,如是示现种种相应众生之能调伏身相,即诸佛之总规或法尔。故当如是而想:对于以平凡身方能调化的吾辈而言,上师无疑是示现平凡之身相。辰二、当应机而幻化:譬如,于明镜中,面容如何,影像即如实而显。如是,于法身大乐之自界中,将显现与所化机缘相应之身相,此为法性规律。故我等当如是而想:与我机缘相应之某尊色身决定会出现,彼究竟于何处?若寻找,则除心前显现的上师之外,决定不可能再有其他色身,是故,此决定是诸佛为调伏我等而示现相应之色身,故而上师即为真实之佛陀。辰三、当以能利益而幻化:大乘了义经云:"于每个众生面前,皆平等无缺而圆满安住着十方诸佛。"以殊胜理亦可安立之故,于我面前亦需安住而有。经中还说:"此非泥塑木雕之佛,而是以一种能对众生作利乐事业之方式而安住。"以经中所言为根据,即可了知:我等心前所安立之佛陀,正是现前利益我之善知识。当如是想:于我心前以深广妙法利益我之诸善知识,正是诸佛之化现,因实际利益我者,即是彼等。辰四、当以周遍而幻化:一、三世周遍而幻化;二、遍一切处而幻化。

巳一、三世周遍而幻化:从不过时而幻化与相续不断而幻化,说明三世周遍而幻化之理。何谓不过时而幻化?譬如,若需于某时,示现某种幻化,诸佛不会错过时机而示现,诚如《大乘庄严经论》所云:"利益众生事,随时不过时,不忘我顶礼。"从总的方面而言,就所化角度,若听法因缘成熟时,佛陀不会错过时机而传法,以法尔如是之故。个别就我等而言,若至堪能闻法之时,诸佛亦决定会应时说法。而现在的说法者,除上师外他者不显现之故,以此可成立上师即是佛陀。何为相续不断而幻化?即诸佛除此恒时利生之大事外,别无他业。如今,诸佛亦同样行持利生之业,且于所化,诸佛需幻化为能调伏之身份,以善说妙法利益众生。再归至自身反思:我现已具闻法缘份,诸佛肯定以说法而利益我,然是何者行此利益呢?即我面前的诸位善知识。如是亦可推证于我说法之善知识,即为诸佛之化现。巳二、遍一切处而幻化:大乘经中云:"虚空所在之处,佛身无不周遍。"佛身未周遍之处无有一者,理所当然亦周遍我们此处。若反问自己:"遍于我处之佛陀是谁?以我缘份所现之佛陀,无疑即是为我无倒宣说解脱道的诸大恩上师。"如是再三思惟即可知,上师实为佛陀化现,特来此娑婆世界,度化障深福薄者,若深知此理,则我等一切所行悉会依教奉行。因诸佛殊胜的传承悉皆总集于上师体性中,故若从上师金刚法体中得到不可思议之加持,自然会获不可思议之成就功德。因对境为不可思议的上师,若对其祈祷、观想、起信、赞叹,以及随学,自然于一切世中,所有境界悉会显现为法身大乐境界。是故须认真思惟,再三串习,安住如是而行,方名金刚弟子,不用特地申明:"我是某某上师的弟子",诸佛菩萨亦皆会同声赞叹,此为真正有缘的金刚弟子。

归纳上述以法尔道理成立上师即佛:因诸佛周遍一切时处而幻化,且于不清净众生因缘成熟时,法尔当现能够传法而作利益之平凡身相,是故,于我等不清净凡夫因缘成熟时,所现前的传法善知识,决定是诸佛之化现。

寅三、遣除疑难:一、遣除有关显现之问难;二、遣除有关不显现之问难;三、遣除不决定之问难;四、以问答方式解诸疑惑。卯一、遣除有关显现之问难:或有者心存疑虑:于我心前,此等善知识显现具有众多贪嗔等过失,如何能对彼等安立彻断诸过之佛陀呢?问难者以心前有具过之显现,而决定善知识实际具有诸过,并非断德圆满之佛陀。此可以根据不定而遣除彼等疑难:设若自心显现决定是实有、可靠之境界,则尔等所言具一定道理,实则不然,心之显现,根本不决定真实可靠,故以心前显现为根据,无法安立上师实具过失。此理可以六个比喻阐明。

**

  1. 眼翳者之喻:譬如,眼翳者不论见何法,无论如何看,皆无法去除毛发之假相,然不能以其眼前现毛发而决定实际中处处皆有毛发存在。如是,具业障者不论于何者,如何观视,亦无法去除具过失之现相或者平凡相,然以具业障者,心前显现过失或平凡相,无法决定上师实际存在过失或平凡相,因此等唯是以其业障自现,实则上师本来地道功德圆满,不存丝毫过失。因此,仅凭众生具业障之显现而决定上师非为佛陀,此根本无法安立,如同眼翳者前显现毛发,唯是眼翳者自身之错乱,而非外境实存毛发自体般。**

** 2. 摩尼宝之喻:《大乘无上续论》云:"如同种种形色物,摩尼中现非彼体,亦由众生种种缘,如来显现非彼体。"譬如,摩尼宝自体本不存在蓝色,然若将其置于蓝色布基上,因与蓝布相连,是故本非蓝色,亦显现蓝色之相。如是,遍主佛陀虽无诸过,然以所化之过而显现过失。故我等当如理思维:"上师显现此等过失与平凡相,唯是以我自己之过失力,而从上师处反映过来。实则上师并无过失,亦非凡夫。"**

** 3. 墨镜之喻:或有人疑问:假如上师并无任何过失,则对于现量见上师具有衰老等众多过失,该作何解释呢?释曰:恰如眼睛为墨镜所遮,见白海螺显为黑色,此亦为现量所见,然以此现量见不能成立海螺实为黑色。如是,心若被罪障覆盖,即便是见真佛,亦视为具有过失或平凡之相,此亦似现量所见一般。虽自以为是现量所见,然以此如何能决定实际如是存在呢?决定不可能,因此等仅是迷乱根识之现量,以之无法衡量法界实相。如是,即以墨镜之喻遣除上师非佛之难,彼等仅是为业障所蔽,未能现见上师即佛而已。**

** 4. 佛现旁生相之喻:譬如,佛陀为利有情,而化现为猪狗等相,亦同食不净粪等,而未去除——般猪狗行为相。如是,佛陀若欲示现平凡相,亦不得不显现种种平凡之现相。因此,于凡识前,不论如何观察,注定唯见此平凡现相。以上为据,我等当思:"我不能以自己心前显现平凡的上师相,遂认为上师非为真佛。"**

** 5. 梦之喻:譬如,于梦中,见一恶人行杀盗等业。然醒时,仔细观察,此唯是梦中迷乱之相,唯是以自己迷乱习气成熟,方如是显现,实则连此恶人亦不成立,岂有其杀盗之行?同理,当如是善思维:我虽见上师发怒谩骂等不贤善之行,然此唯是以我相续中所具恶习而显现,真实义中,此等恶行之相根本无法觅得,是故,上师根本无有此等发怒或谩骂等过失。**

** 6. 胆病等喻:譬如,以胆病而将雪山见为黄色,以风湿病而把雪山见为蓝色,诸如此类,以现前损坏诸根之错乱因缘,尚能导致迷乱,则我等心相续中具足究竟迷乱因之不可思议业障,丝毫亦未遣除,以此因缘为何不能迷乱呢?决定会迷乱。是故,对于业障深重的凡夫有情而言,善知识甚至可显现驴马等相,而现在未如是显现,已是万分幸运。**

**卯二、遣除有关不显现之问难:有人继而疑难道:纵然上师无有过失,然上师并未显现相好庄严等佛陀功德,故如何能安立上师为功德圆满之佛陀?问难者是以其心前未显现相好等佛陀功德,而安立上师非为佛陀。常人之疑惑基本如此,认为既然上师是佛,则应于我眼前显现相好,或显现神通,或刹那调伏我亦可,如是我方能相信上师为佛。此仍可以根据不定而破斥:诚如,以自之显现不能决定为实有一样,以己不显现亦无法决定是毕竟无有。此理可引八喻阐释,学人当善思惟此等喻义。

  1. 盲人之喻:譬如,日轮虽具万丈光芒,遍照万物,然盲者眼中不见毫许。如是,我本为以无明瞎却智慧眼之凡夫,故上师虽圆具佛陀功德,然于我无明心识前,又如何能显现此等微妙之境界?是故,以我等凡识前不显现,不能成立是毕竟无有。
  2. 针眼之喻:譬如,于狭小针眼中,无论如何,亦无法容纳巨大之须弥。如是,凡夫心界极其狭隘,恰若针眼,欲于如此狭隘心识中映现佛陀深广似海之功德,绝无可能。是故,我等不能以己之心识不能映现为由,遂认为上师不具佛陀诸般功德,正如以针眼不纳须弥并不能否认须弥山存在一般。
  3. 黑暗之喻:譬如夜晚,以黑暗障蔽之故,勿说微细色法,即便粗大色法亦无法见,乃至黑暗未远离之间,此等色法又如何能于我等眼前显现呢?根本无法显现。如是,心为无明障蔽之后,勿言佛陀种种微妙功德,即便粗大功德亦无法显现,是故,对于完全为愚痴障蔽之凡夫而言,佛陀功德能以何种方式显现呢?绝对无法显现。
  4. 瑜伽士之喻:《密续》云:"所现皆为本尊相",此为描述瑜伽士之境界,于消除平凡迷乱相与执著的瑜伽士智慧前,上师们皆显现为佛陀之相。而我等现在未显现佛陀,原因即为我等未能消除迷乱显现与执著,若能精勤修行,断此迷乱显现与执著,决定会现见上师即为佛陀之事实。
  5. 幻师之喻:譬如,幻师以咒语加持某人,如是将观众眼识染污,结果观众见到驴子以及驴子种种行为。此喻中,迷乱之因即眼识被染污,由此所现之迷乱是本有者不现,本无者现前,即实有的人及人所作的行为不现,而本无的驴子及驴之颠倒行反而现前。此即说明,显现者不一定实有,未显现者不一定无有。若是以迷乱力所现,还可进一步决定:本有者无法现,本无者不得不现。再归至意义上,我等应如是思惟:我此心识能否相信?根本不可信,因其仅是以恶习染污的颠倒识,是故,以心显现者不可信为真实,以其不显现者亦不可信为无有,且须进而认清心的颠倒面目,即以迷乱力,不仅不见本有的佛菩萨,反而不得不见本无的平凡相及种种平凡所行。且不说胜义本性,即便于世俗名言中,上师亦圆具佛陀功德,然在错乱未遣除之前,以自己业力颠倒,所见往往皆为迷乱,悉为以自己境界而产生的种种错觉。故当如是通过幻师之喻,而了知自己的错乱。
  6. 菩萨之喻:譬如,佛陀全部功德,即使于十地菩萨等的心前亦无法显现,何况如我一般的愚痴凡夫,烦恼与业障充满相续,何以能现量见上师为佛陀?于我愚痴心前,岂能现前佛陀全部功德?诸菩萨于长时中从不同侧面再三观察,亦无法完全现见佛陀所有功德,是故,不能以我心前不显现,遂否认上师圆具佛陀功德。
  7. 鬼神之喻:首先以比喻表示两种情况:第一、以无显现可以决定无有:第二,以无显现不能决定为毕竟无。譬如,于我眼前,若有宝瓶,就应显现;若不显现,则可决定为无有。然鬼神并非如此,我不能以眼前未现鬼神,即决定毕竟无鬼神。是故,不能一概以不显现为根据,而决定毕竟无有。此喻义与比喻对应,亦有可决定与不可决定两种情况。第一、假若自己具有如来功德,则应于自心前显现,若心前不显现,则可决定非为功德圆满显露之如来,因毕竟具有自证分,是否现前种种佛功德,自己可以确定。第二、假若他人具足佛陀功德,然于自己心识前不能显现,若以此不显现为由,而决定他人未显露佛功德,则肯定无法成立。
  8. 宝瓶之喻:譬如,虽然于我眼前放有宝瓶,然以布帘遮住时,则不可见,若拉开布帘,则于原处现量见此宝瓶。如是应思惟:虽然上师法身与佛无二,然我以业障所覆,不能见到,若我业障清净,不需移动毫厘,当处即见上师本为佛陀。是故,见上师是否为佛,只依赖自己业障是否清净,而不在于上师是否为佛。**

卯三、遣除不决定之问难:若有人继而发难道:若一概决定上师为佛,你身为上师,当然亦应成立是佛。若如是承许,请你反问自己:是佛吗?若与你自身体会直接相违,则应成极大之妄语。是故上师不能一概决定为佛陀。此等想法是观师为佛的严重障碍,故需进一步如是遣除:《摄大乘论》中云:"鬼旁生人天,各堕其所应,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于同一有事,以不同众生之业力,而现不同之现相,依此道理,所见的补特伽罗我,亦如是以见者不同之业力,将现不同之所见,而此时各自所见之法,需同样承认为各各心识前无欺之显现,诚如将河流见为脓血一样。比喻如何与意义相联系呢?譬如,天、人、饿鬼三者同时见恒河水,然随各自业力,天人见为甘露,人见是水,饿鬼却见为脓血,且按各自所见,亦有各自之受用,天人畅饮甘露得安乐,人喝水解渴,饿鬼亦以脓血而受苦。是故,观待三者各自而言,应承许三种现相与作业皆可存在。如是,若弟子视我为佛,以我自己或余者将我见为平凡,且按所见般能作佛与平凡之业,是故,名言中二者皆需承认为有。如是,亦可遣除"作为小乘上师之声闻等并不决定是佛"之妨难。对方进而发太过:依你所说,一位上师应成佛与众生二者,既是佛陀又为众生,如何能成立呢?回答:如是,对于同一河流应成甘露、水、脓血三者,对此你以何作答呢?故而是由不同业力而现出甘露、水与脓血之相,此是不同众生对同一法的不同现相,并非同一法上聚集相违的水和脓血等。如是,是由众生心不清净、清净及极清净,而将上师视为凡夫、菩萨与佛,并无凡夫与佛等集于一体之过失。以上由教证与理证成立上师为真实之佛陀,且以理遣除种种疑惑,如是即能引生"上师是佛"的真实定解。或有人仍存如是怀疑:佛陀告诉我等四依法,第一条即依法不依人。然你一直承许上师即佛,一切皆需听从上师,不能起不清净之分别。完全是依人不依法,与四依恰好相违。
答之:实则我等正是"依法不依人",根本未与四依相违。因对于上师是真佛,我等非盲从他人言说,人云亦云,而是以确凿可靠之教理而安立,确信"上师是佛"即为依法生信。正是因为依法成立具相上师为佛陀化身,是故,其本身即是生动之佛法,无论口中所说、行为所现,时时处处皆在引导、调伏我们,是故上师即是法。我等一心依于上师,即为依止真正清净之佛法。于依止上师意乐方面,亦有依人不依法与依法不依人二种现相,以此所致之果亦截然不同。有者依人不依法,若听别人说"应将上师观为佛",彼即人云亦云,见上师就说"你是佛"、"你是文殊菩萨"、"你是观世音菩萨"等等,且说"我对你具有永不退转、不可思议信心"。然若实查,此仅为悦耳之谎言而已。何出此言?对此稍作思惟便可明白,一介凡夫,勿言现见上师为佛,即便欲天之境界亦无法现前,是故,其非现量了知上师为真佛;同时,亦未用心闻思,根本未以教理遣除疑惑,故亦未以比量生起定解;且亦无如米拉日巴般以宿善力所生的俱生信心。如是即可推知,其所说皆为有口无心的假话而已,根本无真实之信心。若究其心之成份,或是感情冲动,或是贪执上师之心,或为依赖上师之心,或仅是于他人前假装的虚诳心。如是表里不一甚是危险,遇一定因缘时,顷刻垮掉。譬如,上师现愤怒相或呵斥时,因并未真正将上师认识为佛,此时遂会起邪见:"脾气如此暴躁,根本不是佛。"或于上师关心另一弟子时心起嫉意:"我如此善待于他,为何不关心我,毫无平等心。"或遇另一位上师时,心生分别:"此位方为佛陀,原来那一位根本不是。"或依止时间稍长,即心里怀疑:"既然是佛,为何不加持我?我根本未见具何功德,肯定不是佛。"是故,假毕竟是假,经不住考验,即刻就变,最终造下严重恶业。相反,若根据教理,真正遣除疑惑,确信上师即佛,如是随法而生之信心,不会随境缘而转,如是观修亦甚踏实,因不是将"非佛"观想为佛,唯是心里肯定上师是佛,而观想为佛。如是不杂怀疑而观师为佛,具足清净信心,如是而修,信心遂会日渐深厚,以此即可得上师极深之加持,一切地道功德悉会迅速生起,终将现前与上师智慧无二之果位。是故,通过教理产生上师是真佛的定解极为重要。若有此定解,依止上师,即可具足一切顺缘,遣除一切违缘,亦即于上师所作一切皆可观为佛之功德,上师所说之语即为佛语;上师所作之事即是佛业;上师的心就是佛智,甚至上师开个玩笑,作个动作都是加持;另一方面,认定上师是佛后,遂能彻底远离视师为平凡的违品,以及上述不如理依止之过患。因此,修行根本,即观师为佛之信心,此修持信心,为最根本、最关要之处,是大总持法门,若修好此法,一切法任运生起,若未修好,则如无根树苗,无论如何努力,亦无法长成功德大树。有些人依止上师,未经深思熟虑,仅欲从上师处求得加持或传承,未曾考虑如何修信心。此非真正依止上师,仅是想于佛教超市,从上师处购几件商品而已。故应知真实的佛法须于何处殷重行持。其实道之根本即依止上师,依止上师之根本即依止意乐,而意乐之根本即对于上师无伪之信心。了知此点后,就应于修信上努力用功。

卯四、以问答方式解诸疑惑:第一问:于上师方面,是否所有上师皆平等为二利究竟之佛陀?回答:从名言现相而言,上师之间确实存在差别,并非一概而论上师是佛,否则,就有菩萨不能作上师利益众生之过。而实际上,资粮道与加行道之菩萨,即能教化众生,一至十地的菩萨,更能由愿力、等持力入轮回利益众生。《华严经》、《庄严经论》、《宝性论》、《入中论》等经论中有明显教证。

第二问:如上所说,"名言中是佛,亦如实观为真佛"的上师,是指何等上师?回答:是能传授圆满菩提道教授的上师,亦即能将我等从凡夫地一直引入佛地之上师。此等上师即为真佛之化现。众多金刚上师来此人间,以能即生证入佛果之教授引导我们,是故皆为真佛之化现,不可思议无上之对境。譬如,我等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虽于不净心识前,仅示以平凡相,然于瑜伽现量中,诸瑜伽士们现见上师即是莲师、文殊菩萨等,故确实于名言中,上师即为真佛之化现。

第三问:观师为佛,是观上师胜义中是佛,还是观名言中是佛?回答:观上师胜义中是佛,虽无错谬,然非此处主题,此处唯一是从名言中,观具相金刚上师是佛。设若观师为佛是从胜义而言,而佛与众生于胜义中亦无差别,应成弟子与上师亦无有差别,如是于名言中,亦不能引起皈依、求加持之心,亦无追随之意等,如是"观师为佛"即非修行之善巧,未能起到转念之功用。相反,若直接观上师名言中是佛,则会引生不可思议的信心,恭敬、祈祷、追随、仰慕之心自会猛利生起。于名言中,凡夫非佛,而具相金刚上师是真实之佛陀,二者相差悬殊,对此应详加辨别,不能一概而论。有时说:万法大平等、大清净,或悉为佛智自显之境界,有时言:凡夫与上师相差甚远,应观师为佛。于未真正通达法义时,对此往往会起如是疑惑。此须分开胜义与名言,加以辨别,于名言中,众生皆为业惑所牵,堕此轮回,而上师境界与佛无二,倒驾慈航来此人间。是故,观师为佛甚为合理,若观为凡夫,则极不应理,而且若观师为佛,将引起诸多善心。譬如,对于一般世间具德者,我等信心与恭敬亦自会生起。何以如此呢?因于名言中,其功德远胜我等,以名言规律而言,因其功德,决定会引生信心与恭敬等。而今,真佛即现于眼前,其功德更不可思议,我等为业障凡夫,而上师是智悲力圆满之佛尊,与之亲近,决定可得极大利益;对之祈祷,决定会赐予加持;随之修学,决定可获解脱。如此这般,一切名言中的作用自然便会生起。

第四问:既然上师身份有别,为何大小乘及密乘之教典,一概要求"观师为佛"呢?
答:因佛陀有无量幻化,对于心前的上师,我等无法决定是否是佛陀幻化,且名言中,平等观师为佛,可避免一切负面因素,引发一切顺缘。即唯观为真佛,可遮止分别上师过失之恶心,增上对上师之信心,获得圆满加持,故内道教典一概要求"观师为佛"。然须强调,此处之"师"唯指经过自己观察、真正具相之上师。】

某些注意事项在学会的教材《离幸福很近》当中也有相关开示。(正见C1)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第127课节选:【在得到这种境心融为一体的开悟之前,对上师的祈祷是不能离开的。而且在你的祈祷中,一定要视师如佛。

汉传佛教中,有些人始终有点疑惑:"'四皈依'到底是怎么来的?'视师如佛'只是密宗的说法吧?"

其实不是。最近我在看《佛说瑜伽大教王经》。这是一部非常殊胜的经典,内容与《大幻化网》等密续一致,是大遍照金刚如来对阿閦佛、大宝生佛、无量寿佛、不空成就佛,以及无量菩萨等眷属宣说的经典。

经云:"佛言,善男子汝今谛听,此阿阇梨,所有十方诸佛及诸菩萨现在说法者,一日三时来诣阿阇梨所,献大供养如佛无异。"

"彼诸如来所有三业积聚无量福德,是等阿阇梨一毛孔福德。"

"此金刚阿阇梨,即是一切如来。"

这个道理,值得思维!如果你觉得上师与佛陀有差别,可以翻翻这些汉译经典。翻阅之后,你一定会相信:上师,尤其是作灌顶及传授教言的上师,的确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不承认经典另当别论,承认的话,这不仅是藏传佛教有,汉传经典中也有。

我刚才讲的《佛说瑜伽大教王经》,蕅益大师的《阅藏知津》里有一个提纲,你们没有时间的话,简单看一下这个也可以。

还有,《华严经》中也说:"善知识者即是如来,善知识者一切法云,善知识者诸功德藏......"】

如何视师如佛

问:74课的问题,依止上师必须"视师如佛",这里指的是对根本上师,还是对只要有一两句法恩的上师都该"视师如佛"?

答:在讲的时候也提到过,大恩上师也说初学者不应该视师如佛,也讲得很清楚了。初学者、刚刚学习佛法的人,因为信心不稳固,这个时候不应该视师如佛,不应该把上师的所有行为都看成佛一样清净。但是从某个角度来讲,对根本上师,如果已经给你灌顶、传密法窍诀等等,绝对应该视师如佛。如果是其他的比如传皈依、传显宗法要的上师,就可以把他看成善知识来对待,但是也可以把他看成佛一样对待,你可以在心中看成佛一样对待,可以把他观成佛一样的善知识。

是不是视师如佛呢?因为视师如佛不单单是说内心当中要把这些上师看成佛,如果从修行的侧面来讲,从调心的侧面来讲,我们可以把一切众生看作佛,一切众生都是佛,只有我一个人是凡夫。对上师来讲,内心当中我可以把他们看成佛,但是因为在视师如佛当中,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不管上师给你讲的是对的还是错的,符合戒律的、不符合的,都要去做的。如果是这个层面,那就暂时不需要。如果你是初学者,不管是你的根本上师也好,还是怎么样,都不需要,这个方面是不要做的。因为视师如佛不单单是内心当中要把他看成佛,而是看成佛之后,他所有的教言都要去奉行的。所以如果是这种层面,根本上师也好,一般上师也好,都不需要视师如佛,因为这个事做不到。如果是自己已经观察好的根本上师,对他很有信心,可以所有的教言都依止。但其他的方面,也许把他当成善知识,他所有的教言,不一定全部依教奉行,不一定好的、坏的都去做,分主次就可以。这方面了解之后,就可以知道了。(生西法师辅导)

问:"敬师如佛"是自己入密后的金刚上师而言,还是对自己所有的上师而言?

答:显宗当中的上师,如果自己有条件做到这样当然也很好。在显宗的经典当中佛陀也鼓励这样做。(正见C1)

教言: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第133课节选:【《前行备忘录》是多年以前翻译的。记得在译到这"五知"的时候,好几天的讲课当中我都提到:"五知很重要!五知很重要!"因此,在修上师瑜伽时,如果能了知这五点,便能真正做到视师如佛。这样在恭敬与信心当中祈祷,上师的密意与意传自然入心,那时候,不论你修什么法都将非常容易,而且不会有任何道障。

凡夫人修行,就像小船行驶在大风大浪的海上一样,时而平稳,时而又会遭到外缘狂风的侵袭,可以说异常艰难。如果不随时随地以恭敬和信心祈祷,便会不由自主地融入世间的大海。】

《前行备忘录》节选:【那到底该怎样视师为佛呢?在别解脱宗派中,把上师看成是声闻缘觉圣者,或者即便不看作圣者,但视为是有功德的凡夫倒也可以。菩萨乘中,把上师视为住地大圣者,或者是佛陀化身,或者看成是大资粮道以上有功德的菩萨,也可以。在大圆满宗派里,将上师看成凡夫班智达或者圣者阿罗汉或者圣者菩萨,或者佛陀化身或者佛陀报身,都是不行的,那要看成是什么呢?要将上师看作是佛陀法身,如果能够做到满怀始终不渝的恭敬信心,虔诚祈祷,那么不需要依靠他道之缘,而足能在自相续中生起证悟智慧。相续中生起如此证悟的实例:有印度圣地的那诺巴、龙菩提、金刚铃阿阇黎。在此藏地,也有索布拉花、全知无垢光尊者、持明无畏洲等等。

要做到将上师视为佛陀,必须知道五点,第一、了知上师是佛;第二、了知上师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佛陀的事业;第三、了知对自身而言,上师比佛陀恩德更大;第四、了知大恩大德的上师是总集一切皈依处的总体;第五、了知认识到这些道理以后如果能虔诚祈祷,无需依赖他道之缘便可在自相续中生起证悟智慧。

第一、了知上师是佛:了义不了义当中,按照不了义的观点来说,上师是真正的佛化身,他相续(指相对自相续的他相续)所摄的一切佛陀为了利益所化众生,随机调化,身色所包括的化身有为法,依靠一切佛陀的大悲、愿力和所化众生的福德力,如水月般以缘起而显现,如果认识到这一点而满怀恭敬信心虔诚祈祷,就会得到佛陀的加持,这是自然规律。然而,由于自己的智慧薄弱,而仍旧把上师执为实有相状的色身,那么以不清净的耽著导致就会将上师当成平凡者,由此不能成为自相续生起智慧的清净近取因,正如(《金刚经》中所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但是,世尊也说过上师是佛陀的幻现。如云:"阿难莫忧伤,阿难莫哭泣,末法五百世,我现善知识,饶益汝等众。"上师成立为佛是显宗密宗共同的观点。

按照不共了义的讲法,上师是真正的佛陀法身,这一点以教证、理证来说明。首先以理证明:上师的意——深明无二的基住智慧,不管我们证悟还是没有证悟,就是本体本来清净的佛陀、永恒稳固无迁无变的无为法佛陀法身。如云:"诸佛法性尊,引导皆法身。"基果无二无别的佛陀法身的妙力或者游舞显现出空性影像的上师身语意无尽庄严轮,是真正色身,色身的本体是法身,法身的现象是色身,实际上这两者不可分割大平等性或者双运金刚持、普贤如来、金刚萨埵一切部和坛城的遍主周遍有寂的大智慧就是佛陀法身,所以说"器世具德上师尊众前皈依,有情本尊尊母圣众前皈依,现有具德上师圣众前皈依"。内在所表义智慧是上师意法身,能表示法身的能表相的上师显现身语意相。可见,通过法尔理足可证明上师是佛。

有关的教证,有"此即自然佛......"不可胜数。

第二、了知上师的一切所作所为均是佛陀的事业,包括共同事业和殊胜事业。共同事业有息、增、怀、诛四种事业,它也分为世间与出世间的事业两种。世间的事业:如果没有明确上师世间的一切事业都是佛陀的事业,认为我的上师是佛,但事业并不是佛陀的事业,那显然是矛盾的。如果上师用世间法来解决纠纷、调解不和等等做世间的法官,就要想到那是息业。如果上师积累财物、收割庄稼、建造房屋、经商谋利等等,要想到这一切都是增业。当上师勾招男女等,哪怕是每一天都带着一百个女人,也要看成是怀业。即使上师挑起争端、发起争斗、兴起动乱,每一天宰杀一百只牲口,也要把这看作是诛业。出世间的事业:观想上师放射白光,是能消除疾疫、刀兵、饥馑等八大灾难或十六大难的息业;再有,放射黄光,是增上福寿荣华财产受用等六种圆满的增业;再放射红光,是通过怀柔三界等的四种信解进行的怀业;又放射出墨绿色光,杀伤、驱逐、毁灭一切怨敌魔障,诸如此类的一切都要看待成是诛业。

殊胜事业,就是为一切所化众生指示三菩提解脱之道,把他们安置在解脱与遍知果位。

第三、了知对自身而言上师比佛陀恩德更大:我们这些身处五浊横流恶世的众生,没有能够被过去的诸佛所调化。以大悲关照,为了摄受刚强难化的我们,金刚持佛特意披上人皮,显现人相降临于世,尽管上师的断证功德与诸佛平等,可是对于我自身来说,上师恩德远远超过佛陀。像上师给我的利益,父母不曾给过,亲朋好友没有做过,共称利济世人的大尊主谁也没有办到,那么上师究竟是怎样饶益我的呢?他教我弃舍不善的道理,而封闭了恶趣的门闩;他教我奉行善业的方法,而树立起善趣与解脱的梯子;上师让我发殊胜菩提心,从而播下了遍知佛性的种子;上师为我直指觉性法身,实是赐予了究竟法身的传家宝。所以,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对我们来说,上师的深恩厚德胜过佛陀。

第四、了知大恩大德的上师是总集一切皈依处的总体:外三宝也完全归集在上师中,上师的身体是僧宝,语言是妙法,意是佛陀,如云:"清净离得心是佛,不变无垢为正法,功德任运圆满僧,是故自之心性胜。"内三根本的本体是上师:加持的根本也就是上师,所表义上师是大智慧,能表相的上师身体无论是密咒师还是出家相就是他;悉地根本的本尊,其中法性义的本尊是上师的意——大智慧,有法相的浩瀚寂猛本尊也是上师大智慧的游舞;事业根本的空行也是上师大智慧法性虚空中不灭呈现出的大悲妙力现解脱。布绕瓦尊者曾经说:"空悲唯一身,三有大乐体,远离戏论垢,礼师金刚足。"上师的意是法身,语是报身,身是化身,功德是财神,事业是护法神。浩如烟海的皈依境散摄的作者就是上师,比如,阳光的根源是太阳,一切光线都集于太阳的本体中,同样,如海的皈依境,向外也是由上师的大智慧中散射的,向内也回归到上师的大智慧中。因此,我们务必知道上师是一切皈依境散摄的总体。

第五、了知认识到这些道理以后如果能虔诚祈祷,无需依赖他道之缘便可在自相续中生起证悟智慧:如海的皈依境犹如日轮,能呈现出大悲智慧的光辉。所有皈依境集于上师一身,如果没有了解断定一切都是上师的本体,那么就像玛尔巴上师,在那诺巴上师和本尊胜乐坛城二者中,将本尊视为殊胜,结果法脉传承的源流倒是比江河还长,而他的传宗接代比花凋谢还容易消逝。再例如,觉母嘉在上师莲花生与本尊金刚橛二者之中,将本尊视为殊胜,结果没有被莲师摄受,而把她交付给益西措嘉空行母(,让她摄受)。可见,如海皈依境的大悲好似太阳的热度,自相续犹如火绒,在这两者之间起到连接纽带作用的火镜,就是上师。因此,我们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如果把上师视为真佛,满怀恭敬信心,如同拉弓一般不松不紧虔诚祈祷,就像上文中所说的那样,无需依靠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其他道的外缘,就能在相续中生起证悟的智慧。此处所讲的意义就是"不管修什么坛城,上师都在黑日嘎本体中圆满灌顶"。】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第133课节选:【以五种了知而修"视师如佛"

这样的见地,如何修持才能生起来呢?要以《前行备忘录》中所讲的五种了知而修。

第一、了知上师是佛:

即使按照不了义的观点,真正的上师也是佛的化身,是为了利益所化众生,如水月一般以缘起而显现于世间。如果把上师执为实有相状的色身,并将上师视作平凡者,就不能成为自相续生起智慧之清净近取因,如《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而且,世尊也说过,上师其实是佛陀的幻现。如经云:"阿难莫忧伤,阿难莫哭泣,末法五百世,我现善知识,饶益汝等众。"

所以,上师是佛,是显宗密宗的共同观点。

第二、了知上师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佛陀的事业,包括共同事业和殊胜事业:

就共同事业中的世间事业来说,如果上师调解是非、平息不和,这是息业;如果上师积累财富、做生意赚钱、造房子,这是增业;如果上师勾招男女,摄受多少多少人,这是怀业;即使上师显现上杀害一百个众生,也是诛业。

所谓的殊胜事业,是为一切所化众生指示三菩提解脱之道,把他们安置在解脱与遍知果位。

上师的这些事业,其实跟佛的事业是无二无别的。

第三、了知对自身而言,上师比佛陀恩德更大:

虽然过去已有众多的佛出世,现在也有释迦牟尼佛来到人间转法轮,但我们都无缘得见,未蒙度化。为了摄受刚强难化的我们,上师显示人的身份降临于世,代表诸佛,弘扬佛的精神。虽然上师的功德等佛,但对我自身而言,上师的恩德却超越了佛陀。

上师给我的利益,远非父母亲友以及世间的贤善好人所能给予。上师教我弃恶从善,树立善趣与解脱之梯;上师教我发菩提心,为我播下菩提的种子;上师以密法引导我,赐予究竟解脱。

所以,对我们来说,上师的深恩厚德胜过佛陀。

第四、了知大恩大德的上师是一切皈依处之总集:

外三宝完全集聚于上师:上师的身是僧宝,语是妙法,意是佛陀;内三根本——上师、本尊、空行的本体,也是上师;上师的意是法身,语是报身,身是化身,功德是财神,事业是护法神,乃至是浩瀚如海的坛城、皈依境的总体。

所以,修行中应该以上师为主而祈祷。否则,就像有些人对他的上师说:"我祈祷您的护法神加持我,我祈祷您的本尊加持我......"但这样不一定能如其所愿。在古代传记中也记载,当某位修行人在上师与本尊之间,选择本尊赐予灌顶时,结果本尊全部融入了上师,未得到灌顶。

因此,不论何时何地一定要了知,上师是一切皈依处的总集。

第五、了知认识到这些道理以后,如果能虔诚祈祷,无需依赖他道之缘,便可在自相续中生起证悟智慧:

明白了以上四点,确信上师是一切三宝的总集体以后,我们应当认识到,如果将上师视作真佛,发自内心地猛厉祈祷、时时祈祷,那么不需要依靠生圆次第等其他道的外缘,便能在自相续生起证悟智慧。

《前行备忘录》是多年以前翻译的。记得在译到这"五知"的时候,好几天的讲课当中我都提到:"五知很重要!五知很重要!"因此,在修上师瑜伽时,如果能了知这五点,便能真正做到视师如佛。这样在恭敬与信心当中祈祷,上师的密意与意传自然入心,那时候,不论你修什么法都将非常容易,而且不会有任何道障。

凡夫人修行,就像小船行驶在大风大浪的海上一样,时而平稳,时而又会遭到外缘狂风的侵袭,可以说异常艰难。如果不随时随地以恭敬和信心祈祷,便会不由自主地融入世间的大海。

所以,希望道友们都能熟悉这五种了知,并实地祈祷。具体的内容,你们最好看一看《前行备忘录》。《前行备忘录》的作者是阿琼堪布,他的语言看似普通,但因为上师的加持完全融入了他的心,所以字里行间都是信心与智慧的流露。对于这样的流露,我们去接受,自然有不共的加持。

同时你们也看一下,前辈大德们是怎样依止上师、祈祷上师的。相比之下,我们的依止和祈祷就太惭愧了。或许偶尔也能生起一点信心和恭敬,但又太短暂了,过段时间以后,由于前世的业力,加上魔王波旬天天"加持",可能不仅不生信心,反而开始寻找起上师们的过失,甚至添枝加叶地诽谤、诋毁。本来自认为能得到一些佛教的知识,可是根本上出了问题以后,不仅什么都得不到,反而还毁坏了自相续,即生的一切不吉祥,来世也注定堕入三恶趣。

所以,修行的方向不能错,方向搞错了,再怎么勤奋努力,最终还是无济于事。

以上讲的五知,是《前行备忘录》的内容,下面继续讲《前行》原文。

◎上师的恩德胜佛

从我们自身的角度而言,上师的恩德胜过了佛陀。

为什么呢?因为上师为我们开示一生一世能成熟解脱的深道,通过大悲加持、强力方便,完全将自己安置于金刚持地。当然,这是指利根者,利根者可以直接被安置于佛位。而其他人的话,就像值遇般若法门[4]一样,依于上师值遇解脱法门以后,就像鱼被钩住了一样,虽然现在仍身处轮回,但在不久的将来,也必定会被迅速安置于解脱之地。

因此,对上师一定要心怀感恩。我们知道,如果不是佛陀的教法甘露,任何众生都无力破开无明、获得解脱,这是肯定的。所以佛的恩德无与伦比。但对我们自身来讲,诸佛智慧与大悲的光辉,不透过上师的传授与传递,又怎么进得了我们的相续呢?想一想,这种恩德,世间的父母、老师、亲朋好友,谁又能给予呢?

不承认来世与解脱的人,谁给他生命,谁给他钱财,谁给他地位,他知道感恩。但了解解脱利益的人之所以感恩上师,是因为他知道,不是遇到上师的话,他还将不断地、更深地沉溺于轮回,再费多少时日才能值遇佛法,还是个未知数。但今天因为有了上师的大悲加持,因为上师的强力方便,竟然使他轻易迅捷地趋入了解脱道。

这种恩德,这些道理,恐怕每个人只有从内心里去体会,才能明白。我的语言再多也是苍白无力,无法表达出那层真实的意义。

◎上师的功德不可测

如果衡量上师的功德,可谓密意广大如虚空。也就是说,上师的任何行为都有很深的意义,这些深层的意趣就像虚空一样广大,无法揣测,只是到了后来才明白:"哦,原来上师那句话是这个意思!"

上师的智慧无量如大海。大海是深不可测、取之不竭的,上师的智慧也是如此,不管是甚深的空性见解,还是善巧的世间法智慧,都如大海一样广大无边。

上师的悲心猛烈如湍流。湍急的河流总是迅急不住地流淌,上师的悲心也是如此,对所有的众生,都有着强烈而不中断的救度之心。

上师的自性坚固如山王。一般人在行善时,常常被种种因缘所转动,但真正的上师善知识不会。他在一生的行持,乃至多生累世的弘法利生过程中,不论见解还是行为,一切的一切都极为坚固,如同山王。

上师视众平等如父母。世间人对家人、对亲戚朋友会关心,而不会在意不相干的人,如果是怨敌,那更恨之入骨了。但上师不会,他对天下无边的所有生命,全都一视同仁,平等地当作父母一样对待。

由此可见,上师的每份功德都不可测度。】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大圆满心性休息广释》第30课节选:【视上师胜过佛陀:

这是第七个问题:视上师胜过佛陀。我们经常讲"视师如佛",但是这里讲,真正具有法相的上师在所化众生面前,其恩德和威力已经胜过佛陀。

上师即佛第四宝,坛城主尊黑日嘎,

调伏浊世难化众,所化之前胜诸佛,

三门无伪敬依止,悉地根本金刚师。

"上师即佛第四宝,坛城主尊黑日嘎,"我们经常说的"四皈依",第一个是"皈依师"——三宝上面再加一个叫"四宝",即上师如意宝。我们修法过程当中所有主尊的本体都是上师,比如说,你修文殊法门的话,上师就是文殊坛城的主尊黑日嘎;你修观音法门的话,上师就是观音法门的主尊黑日嘎。"黑日嘎"是忿怒金刚或者主尊的意思。

"调伏浊世难化众,所化之前胜诸佛,"这样的上师在所调化的难以度化的浊世众生面前胜过佛陀。

因为末法时代的这些众生,其实是前面无数的佛陀都没能真正度化的。这次上师给我们开启了教言之门,我们已经有希望得解脱了,因此,他的恩德和能力对自己来讲已经胜过了诸佛。

"三门无伪敬依止,悉地根本金刚师。"所以,我们应该以身口意三门无有任何虚伪的方式,精进地、恭敬地去依止上师。因为这样的金刚上师就是一切悉地、一切加持的来源和根本。

因此我们首先要懂得,有些汉传佛教的人认为,藏传佛教是四皈依,汉传佛教是三皈依,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不对的。我以前也引用过《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这里面说"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是汉传佛教的一部经典,是在唐朝时候译的,在《大藏经》当中也有。这里面都讲了"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所以,我们所谓的四皈依也是非常合理的。

前面说了上师跟佛陀是一样的,这里从对自己恩德的方面来讲,上师的确也胜过佛陀。汉传佛教有一部《金刚顶经》,即《大教王经》,其中说:"恭敬阿阇黎,等同一切佛,所有言教诲,皆当尽奉行。"我们恭敬阿阇梨应该像恭敬佛一样,上师的所有教言,我们都应该依教奉行。这实际上说明了"上师等同佛"的这个道理。

"视师如佛"的概念在《大智度论》当中也有。汉传佛教的有些人认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说法,但实际上,《大智度论》是怎么讲的呢?其中说:我们把一切众生都视如佛陀的话,那么对真正给我们解开无明的上师就更不必说了。汉地的《般舟三昧经》中也讲:如果没有视师如佛的话,般舟三昧的禅定很难生起来;如果有视师如佛的见解,那么这种禅定就容易生起来。】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幸好有烦恼》"初学者不应视师如佛"节选:【"视师如佛"是渐渐形成的境界

其实,把上师视为佛,不是一般经典都讲的,而是在无上瑜伽里才有。那里在修上师瑜伽——观想自己与上师的密意无二无别时,才要求把上师观作佛。但在你那样修持的时候,不仅要把上师观为佛,就是世间的一切众生,也都要观为佛。】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幸好有烦恼》"初学者不应视师如佛"节选:【在依止上师以后,你就不应该退转了,因为上师是一切加持的来源。

有"视师如佛"境界的修行人,像米拉日巴尊者、阿底峡尊者,他们在虔诚依止上师之后,都获得了殊胜成就。离我们最近的就是上师如意宝,他在晚年期间,随时随地一提到自己恩师的名号,就止不住泪流满面。

熟悉上师的人都会记得,上师在不同场合中常说:"我的金刚上师跟佛陀无二无别,我在依止他的过程中,没有产生过任何邪见,最后上师的智慧也完全融入了我的心田。"

前辈大德们这种"视师如佛"的境界,我们能不能做到呢?一般来讲是很难的。尤其是初学者,本来这时候是要以观察为主的,但个别人的"视师如佛",可能对上师、对个人,都带来了不太好的结果。再说,佛教中也没说"凡是你依止的都是佛陀",并没有这么讲,只不过我们的闻思修太少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闻思修。当你闻思修到了一定的时候,才会明白佛教中依止上师的方法,以及最终获得上师密意的界限。明白了以后,只修上师瑜伽也的确是可以成就的,但那是一种最高的修行和境界,我们还需要一个过程。】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大乘宝性论》节选:【上师如意宝以前在课堂上曾多次提到过:"我原来认为上师(托嘎如意宝)是二地菩萨。因为从戒律清净和眷属清净很多方面看,应该是二地菩萨。但后来上师示现圆寂时,才知道,哦!原来我认为上师是二地菩萨,这是对上师的一种错觉,上师其实是圆满正等觉佛陀。因为他示现涅槃的时候,具足了所有的圆满佛陀相。"

所以,有信心的弟子,会把自己的传承上师当成佛,即视师如佛;有些视师如菩萨;有些视师如阿罗汉,有些视师如"坏蛋"(众笑),这样也有吧。把上师和道友,个个都看成是"坏人",不管怎样,你把上师看成什么样,自己也得到同样的悉地。

有些人想:"若上师不具足法相,我对他产生信心,也不一定对我有利。"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说法也是合理的。因此,在经典和论典中都讲了善知识的法相。但还有另一种可能,如果自己信心具足,即使上师不具足太多功德,也能得到加持。就像前行中老妇女和狗牙的公案。其实,狗牙能具足功德有一定的困难,但《前行》中说:因为老妇女的信心,让佛陀的加持全部积聚在狗牙上,然后出现发光等瑞相,最后依靠这种缘起力,她获得了成就。

所以有些佛教教义,还是需要智慧来辨别,不能一概而论,否则,便可能会缺少灵活性,也没有解释的空间和余地。】

益西彭措堪布《新广论讲记》"听闻轨理"节选:

【己二、于法法师发起承事

庚一、随《地藏经》略说

"于法法师发起承事者。如《地藏经》云:"专信恭敬听闻法,不应于彼起毁谤,于说法师供养者,谓于师起如佛想。"应视如佛,以狮座等恭敬利养而为供事,断不尊敬。"

于正法及法师发起承事者,如《地藏经》所说:"用专一、信心、恭敬来听闻正法(即闻法时应具三心——专心、信心、恭敬心,有专心则不散乱,有信心则不怀疑,有敬心则不轻慢),不应对法和法师起毁谤心。所谓供养说法师,就是对法师发起如佛想。"应将法师视如佛陀,以狮子座等恭敬、利养而供养承事,断除一切不尊敬的行为、语言和态度。

《般若经》上记载,当年,常啼菩萨为了求得般若波罗蜜多法门,受尽艰辛困苦,最后才见到法胜菩萨。

常啼菩萨和五百女众首先作了供养。当时法胜菩萨宣讲了一段《诸佛无来无去品》之后,返回家中,七年之中,入于甚深禅定。

在此期间,常啼菩萨和五百女众始终不睡不坐,唯一以站立、行走两种威仪度日。他们一心盼望法胜菩萨早日出定,为他们传法。

七年快过去了。一天,天人对常啼菩萨说:"还有七天,法胜菩萨就要出定传法。"常啼菩萨听到后,与五百女众到传法处洒扫。当时因魔王干扰,得不到任何水。常啼菩萨为了恭敬佛法和法师,刺破身体所有脉管,以鲜血洒地压尘。其他眷属也效仿随学。

之后,他们摆设了狮子座,一切陈设都如法、圆满。法胜菩萨开座演说般若波罗蜜多,常啼菩萨当下即证得六百万禅定门,现见无量诸佛。此后,梦中也不离见佛。

由于常啼菩萨对圣法和法师极为恭敬,因此速疾与般若法相应,得大加持。可见用恭敬心闻法是极重要的。

汉地慧可大师向达摩祖师求法的公案,极为感人。当年,慧可得知达摩祖师在嵩山时,就前去参拜。当见到祖师时,祖师面壁端坐,一言不发。

慧可心想:"古人为求佛道,敲骨取髓、刺血布施,我是何人?"

该年12月9日晚,天降大雪,慧可立身雪中,丝毫不动。

翌晨,雪已过膝。祖师哀怜,问:"你许久立在雪中,想求什么?"

慧可泣言:"唯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祖师说:"诸佛为求无上妙道,长劫精勤,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岂可凭小德、小智、轻心、慢心,希冀无上真乘?"

慧可取刀斩断左臂,放于祖师眼前。

祖师知是法器,说:"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躯,你现在断臂求法,也算可以。"因此为他取名为"慧可"。

慧可问:"诸佛法印,可得听闻?"

祖师答:"诸佛法印,不从人得。"

慧可说:"我心不安,祈师安心。"

祖师道:"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良久,答:"觅心了不可得。"

祖师道:"为汝安心竟。"

慧可当即大悟。

从以上公案可以看出,人至诚恭敬,为法忘躯,就能与师长及圣法相应。金刚乘中,有无数修行人,因为生起了视师如佛的恭敬心,而终得大成就。学人应当把握好这个关键。

《涅槃经》云:"法是佛母,佛从法生,三世如来皆供养法也。"佛在宣说《般若经》时,亲自敷设法座,也是表达对圣法的恭敬。

《胜天子经》云:"若有法师流通此经处,此地即是如来所行,于彼法师当生善知识尊重之心,犹如佛心。见是法师,恭敬欢喜,尊重赞叹。"

《梵网经菩萨戒本》中对如何供养、承事法师,开示说:"若佛子,见大乘法师,大乘同学、同见、同行,来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来者,即起迎来送去,礼拜供养,日日三时供养,日食三两金,百味饮食,床座医药,供事法师,一切所须,尽给与之。常请法师三时说法,日日三时礼拜,不生嗔心患恼之心,为法灭身,请法不懈。"

如果能恭敬、供养法师,必定得大利益。《正法念住经》云:"若人供养说法法师,当知是人即为供养现在世尊,其人如是随所供养,所愿成就,乃至得阿耨菩提,以能供养说法法师故。"又云:"何以故?以闻法故,心得调伏;以调伏故,能断无知流转之暗。若离闻法,无有一法能调伏心。"】

视师如佛在修行中的运用

问:有一个公案,老妇人把狗牙当成佛牙,对狗牙产生了信心以后她修行有成就。那么如果弟子不幸依止了这种邪师,邪师让弟子做一些违反佛法的事,如果弟子对邪师视师如佛了,对这种邪师有信心,也做了不如法的事,当然他自己认为不是不如法的,那么这样的话他对这个邪师观清净心,这样修行是否能成就?

答:《事师五十颂》当中也讲了,对我们一般来讲,即便是上师他让我们做不如法的事情,我们也说我不做,自己不做的话也不会有过失。因为,要是说我做不到或者说这个方面我不做,这个时候,在《事师五十颂》当中,你看这个颂词都是有的,即便是上师让我们去做这些非法的事情,我们都可以拒绝,拒绝之后可以不做,这方面没有问题。还有就是大恩上师以前也开示过,就是初学者不应该视师如佛。初学者的根机、意乐、信心这方面都不圆满,那个时候如果视师如佛,然后按照这些公案来对照自己,这个方面就会出很大的问题。老妇人把狗牙看成佛牙去顶礼,她最后得到了佛牙的加持,这方面因为狗牙它必定它不会说话,它也不会让老妇人你去把那个羊杀掉,你怎么怎么,它不会这样去做的,所以它这个对境是不动的,然后你只要对它生信心,这个时候它没有什么负面的东西,不会有什么影响你的这样一种语言、行为等等,所以这个时候她一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依止下去她就得加持。但是依止的邪师是不一样的,因为邪师他会说话的,他会做事情的,他会在你身边走来走去,他会示现好的形象、不好的形象,而我们的信心也会跟随这些来变化。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没办法去确认,我们就像《事师五十颂》中讲的一样,就说这个是佛法当中不允许的我不做,像这样的话我做不到我不做,这时如是陈白之后放弃,《事师五十颂》当中讲的这个不会有任何过失的。所以说上师也讲了我们这个时候不要视师如佛,这个时候就把他当成一个善知识,然后他合理的、合法的我们去做,不合理不合法的我们不做,这个方面就不会有过失的。有些时候那些大德依止(上师)的公案,比如那若巴依止帝洛巴的时候,让他去偷稀饭他就去偷,让他去抢别人的新娘他就去抢,一方面,上师也是标准的上师,弟子的信心(不是一般的),那若巴本身他在依止帝洛巴之前已经是大班智达了,他的这种智慧不是一般的。所以他们能这样做,但是我们是做不到的。我们不能说他们都这样做了,我一定要这样做,否则得不到加持,得不到成就。我们不要把自己当成那若巴,他是不是你的上师,这个所谓的邪师他是不是帝洛巴,也打问号的,你自己当然可能也不是那若巴。所以这些公案不能照搬。有些时候是有这样讲的,但是我们可以按照《事师五十颂》中所讲的一样,就是说这件事佛不开许,这个我做不到,陈白之后不做,这个不会有过失的。(生西法师)

问:弟子觉得是不是视师如佛,其实是包括了对上师观清净心的?因为佛肯定是没有过失的,如果做到视师如佛就肯定已经做到观清净心了,所以这道题就不必答三个方面了,两个方面就可以。这么想对不对?还有弟子觉得前行是一部实修法,主要是在自己心相续上下功夫,那么对于概念,理论,逻辑方面是不是就可以要求稍微低点,只要知道基本必要的概念就行了,然后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实修上?(因为弟子发现一般理论,逻辑方面的问题需要非常多的时间去思考探讨,用很多时间但最后得出来个结果之后又发现得到的这个东西对改变心相续没有什么用处。比如上面那个问题,不论讨论出什么结果,都不能真正增上信心,只是在理论上更精确而已。)请问法师弟子这种想法对么?

答:如果自己理解到位,表述准确,从两方面或者三方面回答都可以(如果其他道友可以解释的通,我们都可以随喜不同的解释方法)。反观内心确实非常重要,一方面以逻辑思考是有必要的,同时要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说圣者的语言有许多甚深的含义(有时可以从外内密各种角度来解释),有时我们以自己的粗浅的逻辑思维是难以真正了解的,无论思维的过程怎样,我们都要保持恭敬心,要知道那是成就者所提供的法门,去修行就会获得验相和成就。胜义谛是依靠信心证悟的。(正见C1)

问:大家基本上都认为自己已经视师如佛了,但末学认为这个可能不太对。视师如佛不可能只是嘴巴说说,它应该有一些身语意外相和心里的感受,就像现观里的不退转菩萨的相一样。有些外相和觉受,是否可以检验真的达到"视师如佛"了呢?

答:个人理解,这方面需要观待不同的众生,具体对象具体分析,有的时候要圆满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一方面我们内心对佛,是怎样认定的,见解是怎样的,对佛有没有信心,信心层次怎样,这些都可以有关联。一方面可以观察自己是不是有随时祈祷的习惯,祈祷的时候是不是具足信心,能否依教奉行(这一点很重要),等等。(正见C1)

问:对于次第根机者,还是会在资粮道或加行道生起视师如佛的信心。可以这样理解嘛?

答:这可能是一种情况,但未必是唯一情况。(正见C1)

教言: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第3课节选:【从明天开始,修法之前先要修一段时间"皈依",具体方法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实修法》中有,如果你们没有这本书,或者实在记不住,也可以大概这样观想:在前方的虚空中,观想一个狮子座,座上铺设着莲花、日月,其上端坐着自己的根本上师。如果你能视师如佛,对上师的信心极大,则可观想上师形象是今生的模样;如果你的信心不够,则可将上师观为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圣尊。之后,作意上师与十方三世诸佛无二无别,周围有浩瀚如海的空行、护法等圣尊围绕,在这样的皈依境面前一心一意皈依。】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第113课节选:【要让弟子获得真实利益,最根本的,就是上师本人要有"视师如佛"的信心。前辈大德的广大事业,其实都与这一不共信心有关。而这种信心,从外相上是可以推断的。

是什么外相呢?记得以前有一个小喇嘛,老道友可能会有印象,当时演"释迦牟尼佛"那个节目时,他扮演小太子。有一次课上,上师如意宝对他说:"听说你很能背诵,不过,在我圆寂以后,当你想起我时,会不会热泪盈眶呢?如果会的话,那时你就可以讲法了。"

当时我就在旁边,上师的话,虽然是对小喇嘛说的,但我还是觉得是对我们(在上师法座旁围坐着很多法师)讲的,于是就记了下来。

"当想起上师时热泪盈眶"——这种信心,这种外相,我想,这不仅对当时的塔波尊者、对当时的我们适用,对在座的各位也一定适用。因此,如果你想摄受弟子,就用这个标准衡量一下自己。】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第126课节选:【一个"视师如佛"的弟子,自然会珍视上师的每一句教言,用于自己的修行。而与此同时,他也知道,上师的某些教言是有密意的,是为摄受不同众生宣讲的。因此,《如意宝藏论》、《大圆满心性休息》中都讲过,了解上师的密意是很重要的。】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旅途脚印》节选:【对于上师的看法,皆是自己内心的映照。飞锡法师云:"鼻有墨点,对镜恶墨,但揩于镜,其可得耶?好恶是非,对之前境,不了自心,但尤于境,其可得耶?"如果在镜子中发现鼻子上有了墨点,却企图通过拭擦镜子去消除墨点,显然是愚蠢之举。同样,在眼见耳闻外境之时,若有喜好厌恶的念头,包括对上师是非过失的评价,也只能归咎于自心,而不能怪罪埋怨于外境。

如果内心不清净,即使值遇真佛,也不能见其功德,如同善星比丘一般,终将毁坏自己。我们应当清洗掉对待鼻墨般的分别念,视师如佛,方可证达万境咸真之境界。】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节选:【虽然上师既有佛的化身,也有菩萨的化身,乃至普通凡夫,也可以担当上师的职责,所以不一定都是佛。但上师能给予我们佛一样的功德,所以在找到具德上师之后,就应像佛一样恭敬对待。为什么呢?打个比方,如果我们真的有福报见到释迦牟尼佛,佛会不会示现神通让我们直接往生净土,或采用什么特殊方法让我们直接证悟呢?不会。虽然佛陀住世期间,每传一次法,就有成千上万的人或非人发菩提心、成就阿罗汉的果位或者成佛,但有些人一辈子都在佛的身边,却连基本的禅定都没有修出来。佛帮助我们的唯一方法,就是给我们指一条解脱之路,然后让我们自己去修。正如佛经云:"吾为汝说解脱法,解脱依己当精进!"解不解脱,还是要靠自己。】

智诚堪布《上师与弟子的关系》:【我们刚开始不能这样,刚开始你有很多迷茫的,很多的迷信的成份,还有很多邪知邪见,都在相续当中没有清除掉,你冒然去依教奉行,那样依止善知识的话教导可能不行。但是当你学习到比较高层次的时候,这个高层次不是说你的时间长,而是你内心当中成熟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你完全的诚信这个善知识就是佛,无二无别,没有任何差别,不管是哪个方面你不会有丝毫的疑惑,这个时候他的所有的话都是教,就和第一个教是一样的了,全部都是教言,只要去奉行就行了。

而且你达到这么高的高度的时候,他也会强迫你去超越很多你以前不敢做的界限,打破你的执著,打破你很多很多的执著,这个时候因为你的根机的确到了那么高的高度的时候,他就不会再用常规的方式调伏了,他需要用调伏上根利智的方式来调伏。

这个显得很疯狂,有没有很疯狂的?有啊,很多传记都有很疯狂的调伏,特别的疯狂。但这种方式只适合于上根利智,不适合一般的人,一般的人根本就做不到,他让你从九楼上跳下去,或者让你做很多事情,这时一般的人根本做不到。

有些地方说因为你完全没有怀疑,没有任何怀疑,他就是真正的佛陀,他如果整体是佛陀,他的话也全都是佛陀的教言,会不会有错误?不可能有错误,不可能有丝毫错误,即便是他说了,显现上面看起来好像是不如法,就是你按照世间标准来讲是不如法的,但是这里面没有不如法的,一点都没有。

这个就很不好理解,这个一般人做不到也不好理解,最容易让人误解的地方也是在这个地方,最容易让人误解的地方就是这儿,明明不对为什么要让你去做?但是这个前提是什么呢?这个行者、这个弟子他的层次很高了,他已经没有现在你这种想法,都没有,你现在有可能怀疑,现在有可能的分别念、疑惑,这些都没有,达到很高标准的时候,这个时候他的所有的话都是佛的教言一样的。

旁边的一个人听起来可能很疯狂,你们师徒在做很疯狂的事情,但是对你们师徒来讲没有什么疯狂的,的确是这样的,这个不好理解,但是如果达到这个标准的时候就差不多了,非常接近解脱道。因为相续当中的分别念特别少,这个时候就没有什么其他障碍的东西了,你直接去做是最捷径的,真正的捷径是这个。

所以看起来是很疯狂的,比如有些大德传记里面,有些善知识指着一头牛或者指着一只老鼠说这是雪山狮子,一般的人觉得这怎么可能呢,这就是一只老鼠嘛,或者是一只狗而已,一头牛而已,怎么可能是雪山狮子呢?但是如果是真正是一个清净的弟子,他相续当中全都是净观,他没有什么怀疑的,他肯定相信这个。他不会去想其他的,上师是不是老糊涂了,或今天是不是精神错乱了,或者今天是不是惹他不高兴了,他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他完全会相信它就是个雪山狮子。他即便看不到雪山狮子他也会想,这完全是因为我的业而看不到,他不会去怀疑、他不会去质疑善知识说这个是雪山狮子。

《维摩诘经》前面讲了,具髻梵天说这个都是清净的,舍利子尊者不相信是清净的,佛陀说我这个刹土就是清净的,用脚一压就显出清净的本性,所以真正来讲它本来是清净的。假如把我们换到这个场景里面,具髻梵天说你看这些全都是刹土,我们一看左边是个大粪坑,右边是一个什么,这怎么可能是清净的呢?我明明看到不清净嘛。如果是一个根机福慧很强的人,他当下就可以看到是清净的,或者即便看不到他也相信这个,他知道只是因为我的眼病,因为我的相续不清净我看不到本来清净的样子而已,其实它是清净的,他会这样去想。

所以你说这个有没有问题,其实来讲在上师的境界里面他就是雪山狮子,他说这个是雪山狮子,只不过我们自己业或者业蒙蔽了之后我们看不到这个雪山狮子,在我们的面前显现的是一只老鼠的样子,而且可能是掉了毛的老鼠。但是这个完全是我们自己的净观不够,我们的境界不够,看不到这个实相,如果作为一个弟子来讲,对他来讲这个教,就是上师善知识所有的话全都是教,不简别了,前面的简别,前面的简别就是佛教的教才是教,我是依靠这个教而奉行,至于善知识讲让我去杀生、偷盗、邪淫,这个是不能做的,因为佛经里面遮止了不能做。对你当前的根机来讲这个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你依止到后面的时候,到了依止很深的时候,当然我们不要假装去依止很深了,这个是很危险的,我们达不到很深,我们慢慢去靠近,我们承认我们还达不到,我们按照前面的标准去实行是比较保险的。

当我们的福慧、信心真的到了某个高度的时候,那个时候所有的善知识的语言都是教,就像上师帝诺巴和弟子那若巴那样的,让我做什么就做什么,所以他全部变成解脱的因缘,没有产生障碍,因为他的信心、福慧在这,他就会变成那样的样子。这个来讲我们要努力,我们首先要认知到有这么回事,然后让自己慢慢去靠近这个。】

普巴扎西仁波切:【经云:"当知胜义俱生智,唯依积资净障力,乃与具证师加持,依止他法诚愚痴。"也就是说,胜义俱生智慧,是凭借积累资粮和清净业障的力量,尤其是具德上师的加持得到的,在外面求法、求加持、求见解,是一种愚痴的行为。胜义俱生智慧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心的本性。凭借什么得到?凭借具德上师的加持。众多续部也讲解,要今生成办解脱,除上师加持之外,去寻求它法,是愚痴的行为,是不可得的。

要得到上师圆满的加持,必须凭借视师如佛的信心。如果今天我让你们每个人写一下导师为何是佛?从几个角度当中认定导师为佛?要具备什么样的特点才称之为佛?可能你们的大脑都是一片空白。这充分说明我们通常所谓的导师是佛,仅仅是用佛的词句来掩盖,实际上不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认识。这是我们信心起伏的最大原因,也使得我们的修行大打折扣。细致观待,如果我们压根对导师生不起如佛般的信心,又怎么能得到圆满的加持呢?

所以,在听闻导师讲法之后,座上照样修上师瑜伽,座间需要阅读讲法资料,看看自己对这方面了解多少,若要是不了解,那就要多看看《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圣者言教》等,看看里面是如何讲解导师是佛的,要多去阅读,直到自己内心深处对导师生起坚定的信念——导师就是佛,无论从教证、理证和比喻当中都能一一阐述,要达到这个地步。但现前又有几个能做得到?

我一再强调祈祷上师的重要性,至于觅心法,有时候我就觉得,天哪!惠能大师可没修过什么觅心法,历代传承祖师除了祈祷上师之外,也没修过觅心法,但是为什么能获得成就呢?凭借上师的加持!当个人的信心和上师的加持合为一如的时候,就能得到这样的加持。我们现前缺的就是这些。明明知道自己不圆满,但由于愚钝的缘故,还天真地认为,先这么修着,可能后面就会有一个法直接加持融入自己的内心,到时就成就了。真没有这样的好事。】

普巴扎西仁波切:【在依止上师的时候,我们首先要选择好上师,然后必须以"视师如佛"的信心来依止这位导师修学。信心非常重要。

我们的心就像一座宫殿,因为无明遮蔽的缘故,总是处于昏昧当中。诸佛菩萨的加持,就好比外边的阳光,我们的信心就好比心间的门,信心有多大,心门就能打开多少,外面的阳光就能照进去多少。如果心门紧闭,即便外面的阳光多么明亮,也无法照进一丝一毫的光明。所以我们必须要依靠信心将心门完全打开,让诸佛菩萨的加持圆满照亮我们的心房。

我们能否得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加持,完全取决于我们如何认识"上师"之上。......往昔我们总是把上师当成凡夫导师做祈祷,所以无论修学多长时间也得不到佛菩萨的加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私心太重,再加上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往往站在自己偏袒、分别的立场中,观照、研究、分析上师,无法做到"视师如佛",因而挡住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加持。

关于为什么要"视师如佛"以及如何"视师如佛"等理趣,我们还需要多多学习,逐步培养普遍的信心而获得诸佛菩萨圆满之加持。】

上师都是佛吗?

问:"在藏传佛教中,不是说上师全部是佛吗?"

答:绝对不是!如果是的话,那佛教也就不合理了。佛在经中说:"比丘,你们对我的话也要再三观察,就像锤炼纯金一样,再三观察之后,当你觉得有道理时才可以接受,千万不要因为恭敬我而接受。"

你看,佛都可以观察,更何况其他的人了!

其实,佛教中所谓的上师,也相当于世间的老师,只不过,这位老师所传授的法非常珍贵,一方面源自佛陀,一方面的确是世出世间的真理,正因为如此,你可以说上师跟佛是一样的。

而究竟来说,就像刚才所讲的,不要说上师,一切众生皆具如来德相,也就是说,一切众生都是佛。从这个层面而言,上师是佛、你也是佛,讲起来就成了佛依止佛,那说视师如佛,有什么不合理的?

所以,讲视师如佛也好,讲观察上师也好,理解它的不同层面是很重要的。

否则,一讲视师如佛,便将世间的规律全部打破,这样偏执一端,就不是佛教的本意了。而从另一方面讲,也不要对谁都生邪见,这样不好。《涅槃经》里是讲过末法时代有许多邪师,但你不见得能看清楚,所以也不必讲许多过失,这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法。(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幸好有烦恼》"初学者不应视师如佛")

问:视师如佛的见解是从"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的哪个角度而言的?

答:不同的场合可以有不同的安立(正见C1)

问:"上师乃为三世佛"指横三世佛和纵三世佛,还是指过去现在未来无数的佛?

答:都可以包括。(正见C1)

问:请问在《时轮金刚》里,佛陀宣说密法的时候现了报身相,是不是可以说现在有资格传密法的上师肯定都是报身佛,可以这么说吗?

答:不能这样说。

一般来讲显现报身的时候,都是针对一些初地以上的菩萨,他们能够见到佛陀的报身相。佛陀当时显现报身相传密法有其必要性,比如报身显现的功德比较恒常,或者更能表示一种比较圆满的意义,所以有必要外在显现一些报身相。而且所传的密法,所修持的圣尊,很多也是显现报身的这种自性,所以有必要显现报身相。

但现在是不是能够传密法的人都是报身?不一定,因为密法不一定必须是佛才能传。佛陀是最初传密法的人,所以他显现的标准有其必要性,但是后来在佛陀的弟子弘扬密法的过程中,有佛的化身,也有菩萨的化身,有时如果得到了特殊开许,传密法的人是凡夫也可以。

所以传密法,不一定都要报身才能传,我们不能因为佛陀传密法显现的是报身,所以只要是传密法者都是报身,这方面不能这样去观察。(生西法师《入行论》答疑)

问:按照讲记要把上师观为与佛陀无二无别,那我把上师观成报身佛也是可以的呀。

答:如果从观想的角度来讲是可以的。因为传法的人,有些是与佛无二无别的,有些是凡夫人。我们在观想的时候,不一定完全按照实际情况去观想,有时为了让我们产生信心和清净心,所以有这样的观想。当然有些上师,像法王如意宝、上师仁波切,他们的的确确具有很殊胜的功德,所以在观想上师的时候,不单单把上师观想成报身,而且还要观想成法身。

因为从三身的角度来讲,化身的变化是最大的,化身是跟随于众生的业果而显现的。比如释迦牟尼佛显现的化身,他有生老病死,上师显现在我们人间的时候,也有生老病死。这是化身的自性。

报身的自性是在菩萨面前显现的,粗大的生死是没有的。所以我们在缘功德的时候,对于报身,能够产生的信心就更清净一点,毕竟连生老病死这些粗大显现都没有了。所以我们能够缘上师、佛陀的报身去观想,产生的信心就更加圆满。

法身不单单是没有变化,而且连细微的无常、迁变的无常也没有了,连这些显现的形象也没有了。所以我们在观上师的时候,要了知上师的法身功德,这样去观想就是最圆满的。

当然我们比较容易看上师表面的显现,上师有生病,其实这都是他在我们众生面前的一种示现而已。因为我们众生有生老病死,如果上师在度化我们的时候,显现一个特别圆满的,像一个天神一样的话,我们反而不容易亲近,觉得上师高高在上,他是一个神,我们是个人,就觉得没办法亲近。如果上师虽然是佛,但是显现一个一般的人的样子,我们更加容易接近他,更加容易在他面前听闻佛法。而且他有生老病死,他也显现在今生当中是怎样修行、怎样出家、怎样对治烦恼、怎样成就。我们想,他能够做到,我们也能够做到。所以显现这些化身相,对我们来讲容易亲近,但是我们在观想的时候应该知道,虽然显现的是生老病死,实际意义上他是佛的本体,这样观想就能使得我们产生的信心更加圆满。(生西法师《入行论》答疑)

问:我现在持观音心咒,我想观想索达吉上师,可以吗?因为咱都知道索达吉堪布跟文殊菩萨的因缘,但我想持观音心咒的时候观想他,这样可不可以?

答:是可以的,因为上师和诸佛菩萨的法性都是无二无别的,对我们来讲可以是文殊师利菩萨,也可以是观世音菩萨。看我们的信心,如果我们有信心去这样观想,他的本性不是完全固定的,是文殊师利菩萨的本体,就不能观成观世音菩萨,实际上是不是文殊菩萨或观音菩萨,关键是观待于众生的根机和信心。

如果我们有信心,认为他是观世音菩萨,实际上本性是完全了悟的一种自性,相当于一切诸法的本性,你自己的法器怎样,他就会如是如是地显现,跟随你自己的业力和根性,去显现调伏我们自己的这样一种本体、形象或者功德。所以,你念观音心咒的时候,观想上师给你做加持,我自己认为是完全可以的,而且其他的一些上师像法王如意宝和上师他们讲的时候,从这个方面开示的也比较多。我自己在听益西上师教言的时候也是完全可以这样去观想。所以你念诵观音心咒的时候,这样观想上师,我觉得还是非常好,可以的。(生西法师《入行论》答疑)

问:在前行74课中讲上师是诸佛菩萨的真实化现,而在73课讲正值五浊恶世众多续部中讲的所有法相样样都俱全的上师也难以寻觅。一方面上师本体是佛,一方面又不得圆满,应该如何理解?

答:个人理解,一方面看是否已经依止,如果是依止之前可以观察是否具足法相;如果已经依止得法,师徒关系已经建立,则需要尽量要安住在清净心当中。如果师徒关系已经建立,则弟子以信心恭敬依止,就会迅速得到诸佛的加持,祈祷善知识胜过祈祷诸佛,供养善知识胜过供养诸佛的功德,等等。另一方面,佛陀可以有各种示现方式,许多时候观待众生的因缘,佛陀本身的功德一直是圆满的,而众生所见到的显现则观待自己的善根因缘或者业力等,许多时候五浊恶世的显现也离不开众生自己的因缘业力等。(正见C1)

问:对于尚处在资粮道、加行道的法师,如何认识?如果是"视师如佛"我觉得理解起来完全没问题,但怎样安立"他就是佛"呢?"如佛"和"是佛"还是有差别的吧。还望您不吝解惑!

答:从某种角度可以理解为,相关的善知识即使本身处于资粮道和加行道,对其弟子来说也是佛,善知识能够正确宣说成就菩提之道,供养这位善知识功德甚至超过供养佛陀,祈祷这位善知识也获得诸佛加持(师徒关系是一种重要的缘起),依靠善知识的教言可以通达诸佛的密意,对善知识依教奉行可以证悟诸佛的境界。反过来讲,即使是真正的佛,如果众生没有信心,那么就很难得到佛的加持。(正见C1)

问:还有,前行备忘录中说密宗应视师为佛的法身,但是上师在《藏密问答录》中说过法报化三身是同时成就的,如果一位处于资粮、加行道的法师,虽然我们从法身的层面认定了他确实就是佛,那为何他的报身化身没有同时也成就呢?

答:需要明白的是,前行备忘录当中说讲善知识视为法身佛,并不是说善知识没有成就报身和化身,例如释迦佛本身是一种化身,但释迦佛是圆满成就三身功德的。同样,善知识也圆满成就三身,本身安住在法身的境界当中,也可以示现无量报身与化身来成办利他的事业。(正见C1)

问:谢谢法师解答,但疑惑主要就是存在在尚处于资粮、加行道的法师身上。说他们彰显了佛陀的法身这个好理解,但如何认识他们也具足佛陀的报身、化身?对资加二道的法师"视师如佛"是没问题的,但现在求证就是"是佛"而不是"如佛"。

答:一位资粮道、加行道的善知识对于其弟子来说就是佛,显现的身相本身也就是佛的一种化身显现,能够见到这样的善知识就等于见到了佛陀的化身,而如果弟子还没有登地就暂时无法见到报身,但仅仅没有见到不能作为不存在的推理依据。(正见C1)

问:金刚上师都是修证圆满的佛陀吗?

答:从相关经典来理解,并不是只有佛陀才能成为金刚上师(金刚上师当中有的安住于佛地,也有道位的菩萨修行人)。具德的金刚上师,无论其自身安住的境界如何,弟子通过祈祷、供养可以迅速获得三世诸佛的无量加持。(正见C1)

问:益西上师在讲《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解释上师是佛时说,行持佛陀事业的就是佛,为什么不能是菩萨呢?

答:菩萨修行到最究竟就是佛。(正见C1)

问:是说只有佛菩萨再来才能成为上师度众生吗?

答:即使没有获得佛菩萨的果位,只要具足善知识的相关法相(条件)就可以以善知识的身份度化众生。(正见C1)

问:上师都不是凡人吗?我们凡夫是不可能成为上师弘法利生的吗?还是说上师在修本尊法成就了以后就成为本尊的化身了呢?

答:这种情况也是有的,而有的善知识确实本来就是佛化身的。(正见C1)

问:长期依止一位具相上师,弟子应视师如佛。若弟子心中生起这样的分别念:"上师是公认的八地地菩萨、或十地菩萨……",那么如何与"上师与佛陀无二无别"的见解圆融?

答:只要是恭敬心都是正面的,对于我们自身这样的凡夫来说,圣者菩萨和佛陀都是我们的皈依境,都具有殊胜的功德。(正见C1)

问:只有证悟的上师不会退转,那么是否所有的上师都是已经证悟的大德?如果不是,那么根据无常法,上师也可能退转,如同索达吉上师讲过有的出家人前半生精进,后半生就开始做学问积累财产,甚至娶妻生子,如果上师退转了,难道弟子离开就是犯了三昧耶戒吗?

答:无论上师怎样示现,如果你内心否定师徒关系,舍弃上师,通常来说是不合理的,而如果你内心保持恭敬、感恩,在身体上保持一定的距离许多时候也是开许的。(正见C1)

问:即使上师是必须证悟的大德,那么弟子没有证悟的能力又怎样才能知道对方是否证悟?如果不知道,依止后发现上师有问题难道不能离开吗?

答:你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观察,比如,如果有公认的成就者认证某位大德已经证悟,那么通常我们可以认为那位大德已经证悟了。你说的"离开",参阅上一条。(正见C1)

问:弟子观师是佛,而师观自己不是佛,能够互不妨碍自证境界吗?师毕竟没到佛的境界,那么弟子就可能会学的不圆满,比如《维摩经》里连弥勒菩萨都会被维摩居士所呵斥,那么选择谁做自己的上师,包括祈祷,瑜加,都很重要把?

答:首先你不能否定有的善知识确实是佛(是佛陀显现为善知识的形象,诸如法王如意宝、堪布仁波切等善知识都与佛陀无二),"而师观自己不是佛"——这句话是不一定的,如果有的善知识本身就是佛,那就是佛的化身。在承认这些情况存在的基础上,可以再做观察,有许多善知识本身就是佛,假设某一位善知识自身还没有圆满成就佛的果位,那么对于其弟子来说他也是佛,为什么,因为他可以起到佛的作用,弟子供养他就是供养诸佛:《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提到:节选【《胜乐根本续》云:"阿阇黎体内善安住寂猛诸本尊,而于修行者前接受供养。"换言之,若金刚上师接受供养,则胜乐本尊、时轮金刚本尊等一切诸佛,虽未迎请,然亦自然降下,融入上师体内接受供养,由此能令供养者业障清净,获得加持。《大幻化网根本续》中亦如是宣说。】,弟子祈祷他可以获得一切诸佛的加持,《前行引导文》提到:节选【《誓言庄严续》中云:"十万劫中勤观修,具相随好之本尊,不如刹那念师胜,念咒修法千万遍,不如祈师一遍胜。"《阿底庄严续》中也说:"观具恩上师,于头顶心间,或于手掌中,千佛之成就,彼人亦可得。"】这位善知识可以给弟子传授成佛的方法(佛陀出世的目的也是带领众生成佛),等等。在依止之前观察是很重要的,通过观察依止了具有法相的善知识就可以获得很大的利益,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师徒关系建立之后这份关系是修行的命脉,是诸多善法产生的缘起,比如一个人诽谤一尊佛陀(假设这个人与这尊佛陀没有直接的师徒关系)有很大过失,但是还不至于堕入金刚地狱,而如果这个人诽谤他的金刚上师(即使这位善知识自身还没有圆满成就佛果),这个人的过失超过诽谤佛陀,会堕入金刚地狱,当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有师徒关系,这位善知识本身虽然没有圆满佛果,但是对于那位弟子来说却是比佛陀更严厉的对境,而如果这位弟子以信心祈祷善知识,即使这位善知识本身没有圆满佛果,他也迅速获得十方诸佛的加持。《菩提道次第广论》提到:节选【《不可思议秘密经》(梵:Arya-tathagatacintya-guhya-nirdesa-nama--mahayana-sutra。全名《圣如来秘密不可思议大乘经》。即汉译《大宝积经》第三品密迹金刚力士会。)说:善男子,善女人,应以大恭敬心依止,亲近,侍奉,尊重善知识。若能这样做,你的意念便会由听闻善教而转善,从而,你的修持也会转善。由造善业而转成善行,能令你们的善友喜悦,又因你们只会修善,不造恶业,所以不会为别人或自己招感苦恼。由于能防护自己和他人,所以便能够圆满无上正觉之道,我们亦因此而有能力利益误入邪道的有情众生。由此可知,菩萨依止上师即能圆满一切功德资粮。此外,侍奉善知识能减轻于恶趣所受的果报。侍奉善知识的行为能减轻这些苦果,仅于现世身心感受轻微的损苦,又或在梦中感受(亦即重报轻受)。还有,侍奉善知识的利益非常巨大,譬如,其所得的利益比供养无量诸佛所生的善根更大。《地藏经》(梵:Ksitigarbha-sutra)说:得善知识护念的人,能净除令他们于无量俱胝劫流转恶趣的业,这些恶业将会透过在现世感受瘟疫、饥荒等种种身、心损苦而净除。又或仅由承受责骂或梦境等小苦而净除。他们在一天上午所种的善根,比向无量十方诸佛献供、礼拜及守持学处所种的善根更多。侍奉上师者能具足种种不可思议功德。」又说:「应知一切诸佛的无量功德神变,皆是由如法依止善知识所生。所以,应像依止、亲近、侍奉、恭敬诸佛一样来对待善知识。丁五不依止善知识的过失:若我们已接受某人为善知识,但却不能如法依止,那不仅今生会被非人及疾病侵损,来世还会堕落恶趣,在无尽的时间之中,身受无量痛苦。《金刚手灌顶续》(梵:Vajrapani-abhiseka-maha-tantra)说:世尊,毁谤轨范师的人,会招感什么果报?世尊答道:金刚手,不要问这个问题,因为它的答案会令天人和世间惊恐畏惧,但是,勇士秘密主,我也可以略说一二,应当谛听。我说这种恶业所招感的果报,便是生于任何难以忍受的地狱,还要留在那里无量劫。所以在任何情况下,也不可毁谤轨范师。《上师五十颂》亦说:毁谤轨范师者是最极愚昧的人,他们将会死于毒物、魔众、瘟疫、痳疯、热病等疾病。又或被帝王、火灾、毒蛇、水灾、空行(梵:daka,指世间空行)、盗贼、非人、碍神(梵:Vighnayaka。音译毗那夜迦。又作施碍、邪引天、欢喜天)所杀,死后还会堕落地狱。绝不可扰乱轨范师的心意,若由愚痴而做出这种行为,便一定会在地狱中被烤炙,佛陀曾说,毁谤轨范师的人,将会住于无间地狱等各种可怖的地狱之中。大善巧成就论师宝生寂(梵:Ratnakarasanti。藏名:Santipa。又作寂静论师)在所造的《黑炎摩续难处释》(梵:Sri-krsna-yamari-maha-tantra-raja-panjika-ratna-pradipa-nama)亦引用以下的经文说明:即使仅听闻一句偈颂,但假如不把说法者奉为上师,将会转生为狗一百次,之后还会受生为下贱种性。而且,未出生的功德将不会出生,而已出生的功德却会退转失坏。正如《圣现住佛前三昧大乘经》所说:假如弟子对上师心存怨恨,桀骜不驯,满怀敌意,便无法获得功德。假如不能生起善知识与大师佛陀无异的想法者,同样不能获得功德。若不尊敬第三乘的补特迦罗(即是大乘的菩萨)或说法的比丘,又或不以大师佛陀或上师的想法来看待他们,那不但无法获得未得的功德,还会把已得的功德白白浪费掉。由于对这些补特迦罗不恭敬,我们心中的正法便会泯灭。】师徒关系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老妇恭敬对待狗牙的公案有所不同,即使老妇对狗牙没有信心,那么随意轻视诋毁丢弃狗牙也不会有大的过失,因为就是一个普通的物品,而如果一个人已经依止了善知识,建立了师徒关系,再以不如放的方式去对待,过失就非常可怕,甚至超过谤佛。有许多修行人,专心为善知识做事情,表现上似乎没有做其他的很多闻思修,但是最后都能够获得闻思修的功德和成就,而有的修行人舍弃了善知识之后,虽然表面努力勤奋修行,却无法成就,甚至发疯自杀等等,所以如法依止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许多论典都提到在建立师徒关系之前要详细观察,而一旦建立师徒关系之后就要如法依止。(正见C1)

问:如果外在善知识是内在佛性苏醒的显现,那么我们面前不同的善知识是表明一种什么显现?

答:内在的善知识(法身)以不同的形象(可能是多种)来度化你。(正见C1)

问:上师有一次回答弟子提问时说:对上师生起真佛的信心是在凡夫位,那么在圣者位时,对上师又是怎样看待的?

答:信心会比凡夫位的时候更圆满。(正见C1)

问:我以前学习过一段时间的汉传佛教和佛经,现在进入菩提学会,前段时间自己学了上师瑜加,感觉挺好,对于上师的概念,不知道算不算是把握对了,所以想请教一下师傅,所谓上师,比如法王如意宝,索达吉上师,我不该只从一个人的角度去看待他们,而该是视他们为佛法僧的集合,诸佛与善知识的集合,诸圣与护法的集合等等。就好比老太太供养狗牙的故事一样,我如果看待上师等同凡人,那么就得到凡人的待遇,把上师看成诸圣的集合体,那么就会得到一切最胜的加持。再进一步,如果把整个法界看做是上师三宝的幻化加持,我就得到整个法界的加持。不过,尽管如此,单从人的角度来说,上师并没有佛的圆满。

答:这句话个人觉得要观察,因为佛是安住在法身境界当中的,我们很难通过是否显现三十二相来判断是否是佛,没有显现三十二相未必不是佛,例如"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当佛陀显现三十二相之外的各种形象度化众生的时候,我们不能说那些化身不是佛。真正的佛陀安住在法身的境界,我们见到的显现是自己的因缘业感与佛陀大悲加持两者聚合的结果。(正见C1)

问:请法师指正:"视师如佛"只要了知上师安住的境界,或者上师的意,或者上师证悟的智慧是法身,我们看到的上师色身可以视为化身佛,并且也比较强调这一点:今世上师是化身佛(或者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化现,莲花生大师的化现,文殊菩萨的化现等等)。而"视师为法身佛"要求更高,需要我们直接透过现象看本质,直接抉择上师的自性是法界本体,直接抉择了义的上师,而今世的上师是了义上师对我们的应机化现、色身就是了义上师的化现(有点类似于像自续派和应成派,后者直接抉择胜义?)。

从这个角度就会比较好理解,了义上师可以化现不同的上师,可能一个人可以有1个、3个、10个上师甚至更多,但是我们凡夫的分别心必须有所缘取,所以就把自己最有信心的上师作为对境来抉择,并且将其他所有善知识都观为这位上师的化现和加持,乃至师父现在为我讲解一个问题,也是上师的化现和加持,乃至自己见闻觉知的万事万物都是上师的化现和加持就非常容易成立。

答:善知识自身的境界是佛,善知识在我们面前示现的色身就可以说是佛陀的化身(化身佛),而善知识自身的境界是法身,色身是法身功德一种显现,我们经常思维法身佛相关的见解,会有助于我们认识实相(法身)。

内在的上师(法身佛性)是无相的,外在上师都是内在上师的显现,当我们的客尘壳子裂开了一个缝隙,佛性就会显露,外在来说我们就会遇到善知识,通过外在善知识的指引加持我们最终会认识自己的心性(法身)。一方面我本人是凡夫,而如果我所说的话对你解脱有帮助的话,这些积极的成分也可以理解为是你佛性的显露,是上师的加持。(正见C1)

问:近日在群里看到有师兄转发大安法师开示,里面讲:"按照圣言量,我们净土往生这个唯靠阿弥陀佛,千真万确。如果你把靠阿弥陀佛的念头转移到世间的哪个上师,风险很大。虽然我们视上师如佛的恭敬心要有,但是你的上师就是佛吗?他有佛的功德、智慧和威力吗?可以说是没有的,他还是一个凡夫呀。他凡夫自己泥菩萨过河,自身都难保,还能保的了你吗?你得要认清楚这点。所以对待老师如对佛的恭敬,恭敬心可以有,但是想靠他了生脱死,你这个想法尽量要旋转过来。靠阿弥陀佛。"

弟子认为该开示阐明汉传净土的观点,即鼓励大家仰仗佛力、一心信愿念佛而得往生,因此转发到我们小组的群里,愿望大家多了解学习,之后有师兄提出异议:您看是否不适合在群里发?——如是,今后我不再群里转发显宗法师开示,毕竟法门不同,教言不一,针对受众的因缘根器也不一样,即使都是度人的正法,但若因此而令其他师兄升起诽谤,罪过非轻,阿弥陀佛!

答:个人认为不合适在群里发,某些汉传大德可能是有密意的,而初学者如果未能圆融理解就可能有其他影响。(正见C1)

视师如佛是藏传佛教才有的吗?

问:为何藏传佛教信徒很容易强调绝对信仰,并视师如佛?

答:不管任何佛教徒,都对自己的上师是诸佛菩萨的化身,或者是诸佛菩萨所加持的这种理念,有坚定不移的信心。表面看,这似乎跟现代文明重视客观现实的理念有所冲突。但若详加观察则并非如此。

首先,大乘佛教强调视师如佛:到一定境界的时候,要把上师看作是佛菩萨。这种理念,并不是所有的阶段都要强调的。最初时,一定要观察上师,而且要把上师当作自己的朋友、亲人,甚至当作一个坏人来观察,这在佛教当中是开许的。观察一段时间之后,如果确确实实觉得这个上师,即便不说是诸佛菩萨的化现,至少在道德、行为和知识等各方面都没有任何问题,可以当自己的老师时,才可以在他面前求法、受灌顶、求加持等,真正把他当作自己的师父。

不仅是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也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一旦你将某个人认作师父以后,就要把他当父亲那样来对待。这样到最后,将其当作诸佛菩萨也是可以的。《华严经》中也说:"于善知识生如来想。"

依止上师后,如果某位上师确实对你的人生赐予了转变,赐予了解脱,赐予了真正的智慧和慈悲,那这位上师比任何一个人的恩德都重,比父母还重要。因此你把他当作佛菩萨或者本尊护法,都没有任何问题。

就我个人而言,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有过很多非常了不起的上师。在我心目中,确实把他们看作与佛没有什么差别。因为他们给予我的,世间任何人都没办法给予。我相信很多人应该用这种方式来依止,这非常符合佛教的教义。(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走进藏传佛教》)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第133课节选:【拜见真正的大成就者——与佛陀无二的上师,的确是一种福气,一种缘分,一种善根。

如果能依止他,能视他如佛,这样的弟子,一切罪业都将解脱,一切福德善根都将生长。如宋朝施护译的《最上瑜伽大教王经》云:"如佛观想于师已,彼一切罪皆解脱,弟子若具如是德,即能生长诸福聚。"

这是汉传佛教经典中的原文,这样的教证,以前我也引用过很多。为什么要这样引呢?就是为了让大家改变一些认识。有人认为,"上师等佛"、"四皈依"、"第四宝"等说法,只是藏传佛教中才有,其实根本不是。就在汉地自己的经典中,尤其是唐宋时期的众多可靠译典中,"视师如佛"的词句和意义,可以说处处都是。

当然,能做到这一点、具有如是德行的弟子,他因为能视师如佛,从而也就能积聚起一切的福德。因此,对每一个修行人而言,"视师如佛"是最重要也是最值得修持的见地。】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上师瑜伽的修法"节选:【视师如佛的观点不是藏传佛教特有的,在显宗的《般若摄颂》里面,也有相似说法。如云:"贤善弟子敬上师,恒依诸位智者师。因智功德源于彼,随说般若波罗蜜,佛诸法依善知识,具胜功德如来语。"只是密宗比较强调而已。

就像学生不听老师的话,不恭敬老师,不会学到老师身上的优点一样。对上师没有信心,就得不到证悟。】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开显解脱道》节选:【实际上在我们的修行当中,上师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在显宗的经典和论典当中,并没有特别明确地说如何修行上师瑜伽,这个道理没有讲,但是以比较简略的方式说了视师如佛的观点。因此我们可以把上师作为佛的化身,或者说以上师和佛无二无别的方式来观修上师瑜伽。】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日常禅修窍诀》节选:【刚才讲精进、智慧、信心的根本是善知识,而且对于善知识,作为弟子应该视师如佛。我看显宗里面也讲了视师如佛,显宗的一些人说:"你们密宗怎么把上师看成佛啊?"其实《般舟三昧经》还有《贤护品》当中也已经讲了,如果你没有视师如佛,而是对他有傲慢心、嫉妒心、竞争心的话,那般舟三昧的等持得不到的。得不到这种加持,得不到这样的三摩地,里面已经说得很清楚。

我们如果能精进于这四种获取等持的因,那么必定会现前现今如来住世等持的果。得到这个等持之后,此人轻而易举地能亲睹十方如来。】

视师如佛与依人不依法是否矛盾?

问:将上师视为佛,和四法印中"依法不依人"有何冲突?

答:无有任何冲突。具足法相的善知识就是佛,佛所说的语言就是法,依止这样的善知识的教言去奉行就是依法修行。(正见C1)

问:宗教信徒很容易将自己的信仰无限上纲,强调自己所信仰的宗教绝对是对的。尤其是强调绝对信仰上师、佛菩萨、护法神和咒语加持力的藏传佛教,如何能跟强调客观实验的现代文明相应?

答:的确,不管任何佛教徒,都对自己的上师是诸佛菩萨的化身,或者是诸佛菩萨所加持的这种理念,有坚定不移的信心。表面看,这似乎跟现代文明重视客观现实的理念有所冲突。但若详加观察则并非如此。

首先,大乘佛教强调视师如佛:到一定境界的时候,要把上师看作是佛菩萨。这种理念,并不是所有的阶段都要强调的。最初时,一定要观察上师,而且要把上师当作自己的朋友、亲人,甚至当作一个坏人来观察,这在佛教当中是开许的。观察一段时间之后,如果确确实实觉得这个上师,即便不说是诸佛菩萨的化现,至少在道德、行为和知识等各方面都没有任何问题,可以当自己的老师时,才可以在他面前求法、受灌顶、求加持等,真正把他当作自己的师父。

不仅是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也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一旦你将某个人认作师父以后,就要把他当父亲那样来对待。这样到最后,将其当作诸佛菩萨也是可以的。《华严经》中也说:"于善知识生如来想。"

依止上师后,如果某位上师确实对你的人生赐予了转变,赐予了解脱,赐予了真正的智慧和慈悲,那这位上师比任何一个人的恩德都重,比父母还重要。因此你把他当作佛菩萨或者本尊护法,都没有任何问题。

就我个人而言,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有过很多非常了不起的上师。在我心目中,确实把他们看作与佛没有什么差别。因为他们给予我的,世间任何人都没办法给予。我相信很多人应该用这种方式来依止,这非常符合佛教的教义。

这种思想与现代文明有没有冲突呢?实际没有。为什么?因为现在是一个非常敬重知识的时代。知识的来源就是老师,老师教给你知识,你需不需要有一种感恩心?我想只要是承认孝顺、承认尊上爱幼理念的人,都会认可这是一种客观事实。

现在,有人认为一切都是平等的: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上师和弟子是平等的,父母和儿子也是平等的。当然,在某些理念下可以说是平等的。但是在有些理念下,却不能视为平等;否则,在平等的领域里,你得不到真正平等的本事。如果学生自以为跟老师完全可以平起平坐,那老师心里的知识,学生能得到多少?因此,所谓的客观,在不同的层面应该有不同的理解。

包括孔子也有类似的思想,在《论语》里,从他对弟子的教言中可以一目了然。

总之,藏传佛教非常强调依止善知识,但并不是刚开始就把上师当作佛。刚开始应该把上师当作普通凡夫人。慢慢地,他给你的知识,真正跟佛给你的没有什么差别时,你把他当作佛也完全可以。(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大学演讲《走近藏传佛教》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什么是密宗?"节选:【疑惑七:视师如佛,是否依人不依法?

有些人认为:"密宗把上师当佛一样看待,这种做法不正确。佛教要求'依法不依人',如果把上师当成佛,一切身口意全依赖于他,那就是'依人不依法'了,四依法就颠倒了。"

这种想法不合理。什么是四依颠倒?什么是依人不依法?我讲《解义慧剑》时曾分析过,在此就不啰唆了。但把上师视为佛、依止上师而成就的说法,不仅是密宗或藏传佛教中有,汉地经典中也比比皆是。如《苏悉地经》云:"弟子之法,视阿阇梨,犹如三宝及菩萨等。为能授与归依之处,于诸善事,而为因首。现世安乐,当来获果,为依阿阇梨故。"

《大辩邪正经》中也说:"汝若学此安心妙法,先洹归依真善知识。何以故?未知者令知亦当归依真善知识,未觉者令觉亦当归依真善知识,未悟者令悟亦当归依真善知识,未通者令通亦当归依真善知识,未证菩提者令证菩提亦当归依真善知识。"大家都知道,依止佛陀的话,佛陀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就是自己以前不了知的会了知,不通达的会通达,未证悟的会证悟。而依止善知识也是如此,所以,善知识跟佛陀没什么差别。

还有,《般舟三昧经》云:"当敬于师,承事供养,视当如佛。"

《无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经》云:"了知秘密真实者,此阿阇黎佛无异。"

《瑜伽大教王经》云:"所有三世诸佛,皆来诣阿阇梨所恭敬供养。何以故?此金刚阿阇梨,即是一切如来。"

以上皆为汉地经典中的教证,可见,上师确实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现在很多人对汉传佛教的《大藏经》不了解,而我作为藏族人,去翻阅你们的《大藏经》时,才发现视师如佛的教证,其实在汉文经典中多之又多。如果你把这些教言全部抛弃,一味指责密宗对上师恭敬如何不合理,这样的胡言乱语,一点可信度都没有。

因此,大家在闻思过程中,一定要排除邪知邪见者的影响。有些人学得不扎实、不稳固,听到一些似是而非的话语,就被转了:"哦,的确是这样,密宗把上师看作佛,绝对不合理!"从此之后,对上师一点都不恭敬,这样的话,你加持来源的溪流就断了,若想完全依靠自学,以研究的方式证悟心的本来面目,这是非常困难的。

要知道,密宗有很多开悟的方便,有时依靠上师或证悟者的加持,哪怕是简单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你心的本体也会当下呈现。到了那时,不管从空性方面还是光明方面,你已经通达了万法真相,即使所有的智者聚集在你前否定它,你也不会有丝毫动摇。这一点,对很多道友而言,可能并不会太困难。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舍弃视师如佛的见解。

当然,密宗的甚深境界,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证悟的。因为密宗所讲的清净、光明,层次比较高,不要说我们,连舍利子最初也无法接受。当时他和螺髻梵王辩论时,舍利子认为释迦牟尼佛的刹土不清净,是个具五浊烦恼的世界。但从东方刹土来的螺髻梵王说:"在我的眼中,释迦牟尼佛的刹土清净无垢,宛如自在天宫。"他们两人在争执不下时,佛陀出来说:"我的器情世界本来就是清净的,只不过舍利子没有见到而已。"

这段教言,出自汉地的《维摩诘经·佛国品》,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引用过,无垢光尊者在《大幻化网续释》等中也引用过。其实,此处所讲的"万法皆为清净"、"烦恼即菩提"之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通达的。由于它的内容很甚深,刚皈依佛门的人绝不会懂,但你不能因为不懂就驳斥它,这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实际上,如果你学过一些密宗续部,就会明白密法的不可思议。最近我在看《大藏经》,里面有一部《月明明点续》,麦彭仁波切和无垢光尊者在论著中常引用它。我看的时候,越看越欢喜、越看越来劲,虽不敢说有所证悟,但的确获得一些不共的加持和境界。该续阐述了很多清净方面的道理,让人深刻体会到,这些在显宗中只是以隐藏方式开显的,就好比我们读小学时不明白的一些道理,读大学时从上往下再看,原来竟然这么简单——我不是说显宗是小学课程,密宗是大学课程,这一点有各种说法,暂时我们不谈。但有些问题的深浅、难易,你们也不能否认。当然,也有些人是密宗无法度化的,而若学净土法门,马上就能往生面见阿弥陀佛,这样的众生肯定有,这也是佛陀转不同法轮的原因所在。】

初学者为什么不应视师如佛

问:新教材中《初学者不应视师如佛》一课中讲到说"视师如佛"是从最终的密意融入无二无别这一层面上讲的,请法师开示如何理解"视师如佛"是从最终的密意融入无二无别,感恩!

答:简单来说,就是在实相中,上师与佛其实是无二的,没有区别,但是初学者没有闻思教理的基础,一下子难以趋入,可以不必视师如佛,一点一点的来,比较把握。(正见D2)

问:初学者不应视师如佛与视师如佛求加持的说法,该如何圆融?弟子刚步入加行班,认为被公认的大成就者就可以直接视其如佛,这样的想法如理如法吗?

答:个人理解,视师如佛的见解的产生,一方面也观待了行者自身对佛这一概念的认定,了知什么是佛,并且对佛有怎样的信心,你产生信心之后,希求的是什么?等等。行者对佛等等理解得越深刻,见解也就越高。而视师如佛的操作过程当中,许多行持也观待了行者自身的动机,比如"视师如佛的目的是什么,为何要如此去做?",如果行者具有出离心、菩提心、智慧正见摄持,辅以视师如佛的信心,修道会飞速进展。而如果行者自身,出离心、菩提心、正见不足够,对佛的认定也不够准确,自己以追求世间五欲享乐之心,认定佛为外道天神一般的神灵,则可能产生某些偏差的情况。出于很多必要,上师也宣讲了《初学者不应视师如佛》一课。视师如佛除了为了让行者修道快速增上之外,还有一大必要,那就是遮遣行者自身的负面心态(邪见等),当行者的信心等有可能动摇的时候,视师如佛可以对治邪见,避免负面心态的产生,如果产生了负面的心态,即使是在显宗的层面,也可能对修行带来障碍。可以看自己的具体情况,对大德成就者有恭敬心、信心、清净心都是很好的。(正见C1)

问:末学惭愧,由于业障关系,信心不足,去年底开始学会的学习,参加了网上的皈依仪式后认为已皈依三宝,后来说是加上上师第四宝。开始学习时本着认真学习佛法的目的,但对"依止上师"这点不太懂。在学习"闻法方式"之初提到"视师如佛",但由于作为一初学者信心、机缘的关系,有时候观不起来,就有压力,很谴责自己,担心是在拿佛法造业。后来在学习过程中也有产生困惑的时候,一方面认为不能再多想,一方面在一下子无法解决困惑时觉得是在产生邪见。虽然在忏悔,可是还有压力。认为在依止上师后就不能再观察,不知是否这样?

今天看了上师微博中的话语:常有人戴着佛法的假面具,自称是佛菩萨的化身,到处招摇撞骗,以此给佛教、众生造成很大的损害。虽然在藏传佛教中,是有"视师如佛"的传统,即把具德的上师当成真佛来依止,但这是很高级的修法,并不适合一切人,尤其是初学者。所以,在依止上师之前,一定要用智慧仔细观察,不要轻信各种"广告"!末学产生了咨询一下的想法,不想再执着于自己的偏见,末学这种思想肯定是有过失的,那么是属于邪见吗?不自觉的观察是否罪过很大?该怎样好些?末学知道,这是业障,也在念金刚萨埵心咒。望法师帮助末学遣除这一疑惑,很好走过这个障碍大的起步阶段,末学惭愧!嗡班匝儿萨埵吽。

答:通常来说是这样的,依止过后就不再观察,唯一观清净心,依止之前要仔细观察。如果已经依止了,仍然产生其他分别念就要好好忏悔,观清净心,把所有的问题归结于自身,不要往外投射,特别是在身体和语言上要把握好分寸。(正见C1)

教言: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开显解脱道》:【是不是所有的上师都跟佛无二无别?我们不能这么讲。因为有些上师确实跟普贤王如来、跟佛没有什么差别;有些上师有菩萨的果位;有些上师可能还没有真正得地,但在世间当中,他是具有菩提心的善知识;还有些上师可能什么都不是,甚至世间当中的有些功德都不一定具足;有些甚至可能显现行为上特别不如法......所以,鉴于这种情况,我们任何一个人依止善知识的时候,首先要再三观察——我们每次讲大圆满法门或前行法门的时候,都再三地叮嘱,首先一定要好好地观察!】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维摩诘经》第17课:【人类当中的所谓善知识,虽然从理论上讲应该视师如佛——凡是有法恩的上师,都应当将其看作佛一样,但这是从观清净心的角度来讲的。而实际上,不一定所有传法者都是佛。且不论佛,有些连菩萨的资格都没有;且不论菩萨,有些连阿罗汉的资格都没有;且不论阿罗汉,有些可能连好人的资格都没有。

真的,世间学校里的好老师、好教授,都会一心一意为学生付出,而某些所谓的大乘上师,或许连普通大学里一个副教授的慈悲心都不如。对于这种人,如果还坚持认为要"视师如佛"、"他和佛一模一样",那完全是对佛教的过度神圣化!所以,我们在评价一个人时,应以真理为标准来进行判断,不能完全神圣化、妖魔化!】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维摩诘经》第49课:【没有辨别能力的初学者,不能一开始就视师如佛,视师如凡夫可能更稳妥。佛陀也教导弟子,在最初依止时,应该仔细观察善知识,这时把他当作凡夫更为合理,否则,若已经确定他与佛无二无别了,还有什么好观察的呢?所以初学者不能视师如佛,否则就丧失了观察的机会。当然,如果偏要把释迦牟尼佛当作凡夫去观察,逻辑上是说不通的。但对于初学者而言,就不能一开始便视师如佛,应当把上师看作凡夫来观察,并分析他的所作所为合不合理,如不如法,之后再进行依止。一旦依止了上师,就应观清净心。

如今的社会很复杂,充斥着鱼龙混杂、滥竽充数的情况,所以初学者确实有观察善知识的必要。哪怕对方看上去如众星捧月般声势浩大,也不一定说明他具德并如法。佛经中也说到,半个月内,六群比丘人均发展了五百名弟子,后来他们的影响也不容小觑。但跟随他们的结果如何,大家都心知肚明。】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微博:【常有人戴着佛法的假面具,自称是佛菩萨的化身,到处招摇撞骗,以此给佛教、众生造成很大的损害。虽然在藏传佛教中,是有"视师如佛"的传统,即把具德的上师当成真佛来依止,但这是很高级的修法,并不适合一切人,尤其是初学者。所以,在依止上师之前,一定要用智慧仔细观察,不要轻信各种"广告"!】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幸好有烦恼》之初学者不应视师如佛:【现实生活中,有人遇到上师特别冲动,一上来就把上师看作佛:"上师您是佛,太了不起了!"其实,在最初依止上师时,不要急着视师如"佛",最好先把上师看作是一个"人"。

利用这个时间,简单讲一讲初学者如何依止上师。

依止上师的道理,在无垢光尊者《大圆满心性休息·第五品》、《如意宝藏论·第八品》、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事师五十颂》以及《大圆满前行》等众多论典中,讲得都比较详细,并且主要是结合密宗的不共见解,宣说了上师跟佛陀无二无别。

而这些论典也全都教诫:依止了上师以后,一定要如理如法、依教奉行,如果违背了上师教言,就会直堕金刚地狱......如此教言,可谓比比皆是。

那是不是这样呢?确实是!一位真正的善知识,就像《华严经》里讲的:他的密意如大海般难以测度;他的智慧如虚空般广阔无边;他的悲心犹如江河源源不断......所以,有正知正念的人,一定要虔诚依止。

但现在的问题是,在汉地为主的许多地方,大家依止上师的过程中,许多事情冒了出来。今天就是针对这些,跟大家谈一谈:作为初学者,一开始不应该"视师如佛"。

一、初学者要先视师为"人"

为什么这么讲呢?要知道,其实上师在我们佛教中的角色,可以说是一个代言人。

谁的代言人呢?释迦牟尼佛曾对阿难说:"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我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利益汝等众。"可见,上师是佛的化现;既然是佛的化现,也就是佛的代言人。那对这位代言人,我们要不要观察呢?要观察。相关的论典中都说:刚开始结上善缘时,你一定要多方面地观察上师。

不过遗憾的是,现在大多数人基本是不观察的。对此我也有所了解,有人一遇到上师就特别冲动,他似乎很信赖一种特殊的缘分,就像世人所谓的"一见钟情"。

"一见钟情",以这种方式能不能找到好的上师呢?不排除这个可能性。但依靠这样的冲动,是不是就能视师如佛了呢?很难讲。所以对我们而言,最主要的,就是要清楚自己是一个普通人。

印度有八十位大成就者,像他们那样的根机、精进和信心,我们有吗?不一定。像米拉日巴、常啼菩萨那样的经历,我们做得到吗?可能也不行。所以,既然我们都是普通人,那在最初依止上师时,就不要急着视师如"佛",最好先把上师看作是一个"人"。

在你视师为"人"的过程中,顺理成章,就可以观察他了。

现实生活中我常发现,很多人刚开始就把上师看作佛,以为这就是视师如佛:"上师您是佛,您太了不起了......"如果你遇到的上师,确实也有着佛一般的境界,那你就恭维对了;否则,如果他连一般上师的资格都没有,那你就弄错了。

弟子们弄错了不要紧,但很可能把这位上师宠坏了,渐渐地让他生起增上慢:本来没得神通,认为已得神通了;没得阿罗汉果,也认为得阿罗汉果了......到了那时候,自己的过失看不到,别人的功德也看不到了。

可能上师刚开始也是有正知正见的,但弟子们太愚痴了,"上师您就是菩萨、您就是佛",当面也说、背后也说,三门供养、恭敬承事......这样一来,说得多了以后,最后他也真的认为自己是佛了。

既然是佛的话,那行为上也不用刻意约束了,而就是在这个时候,这样的上师和他的弟子们,很可能会做出一些对佛教、对自己都不负责任的事情,以致最终伤害了自己、殃及了他人,对今世不利,对来世也不利。

因此我建议:作为初学者,你一上来可以先视师为"人",进而观察上师。佛教里专门讲"观察上师"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个"观察"非常重要。

但最重要的,往往被忽视了。因为来不及,很多人一听到有人传法,来不及观察,马上去听;一听到有人灌顶,来不及观察,马上去受......其实大可不必这么着急,因为我们学习佛法,尤其是结上师徒之缘,毕竟是一件大事。

就像在世间,你要找个老师学习工巧,那至少得看看这个老师他懂不懂工巧;你要学习英语,也要看看老师是什么学校毕业的,英文底子怎么样;要是谈恋爱,总得看看对方的家庭、背景、人格......

那天我遇到一个人,他说正准备与人合作一个项目。为了这次合作,他想摸摸底,所以专程从美国飞到中国,已经来过两次了。来的目的,一方面要当面跟这个合作者聊聊天,看对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一方面,他也私下里问了很多人,从不同途径了解了许多情况,最后基本弄清楚了:这个人的人格很好,实力等各个方面也都不错。于是决定,半年以后正式签合同,做一个十几年的合作项目。

当时我听了,就想:我们依止上师,比一个世间合作要重要、长远得多,按理说更要谨慎,为什么许多人不观察啊?

一个上师来了,你供养他可以,他是出家身份,供养了有功德;你跟他说说话也可以,彼此了解了解;但要在佛法上结缘、成为师徒,那就像世间的两个人合作签合同一样,就像两个人要成家办结婚证一样,做这么大的事情之前,为什么不多观察观察?

假如一位汉地上师要来藏地传法,那这些想听法的藏族人,就应该先到汉地去了解一下,这位上师是哪一个寺院的?是方丈、大和尚,还是小沙弥?亲自到他的寺院里去了解一下,是有必要的。同样,当一位藏地上师到汉地弘法时,你要得他的法,也有必要亲自去一趟藏地。一边看看藏地的风光,一边到他的寺院了解一下这个人,看他到底有没有上师的资格......

我之所以说这些,不是对哪一位上师不满,心里没有一点这种想法,只不过,在依止上师的方法上面,本身就是这样要求的。

而一旦你依止了上师,真正在佛法上结了因缘,能不能说过失呢?最好不要。智悲光尊者讲过:在你依止上师以后,即使发现了他的过患,也最好不说。如果你说出去,甚至诽谤他,那对你自己就构成了很大的罪业。

这就像签合同,合同签完了,你要是违约,即使你有理由——"刚开始我没看好、我不了解......",但对方没变而你变了的话,那还是你的过失。

所以,初学者在依止上师之前,一定要先观察,要懂得视师为"人",而不要急着视师如"佛"。

二、"视师如佛"是渐渐形成的境界

其实,把上师视为佛,不是一般经典都讲的,而是在无上瑜伽里才有。那里在修上师瑜伽——观想自己与上师的密意无二无别时,才要求把上师观作佛。但在你那样修持的时候,不仅要把上师观为佛,就是世间的一切众生,也都要观为佛。

《大圆满前行》里讲了两种发心:一种是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一种是清净心之发心。在观修清净发心时,就要求将上师观为莲花生大士,金刚道友观为二十五大弟子为主的清净眷属;或者将上师观为阿弥陀佛,道友们都观为菩萨......那时候,你的确要把上师观为佛,上师身口意的一切功德、加持,也观想融入自己的三门。

不过,这种上师瑜伽的修法是比较深的,一般要渐次修持才能真实成就。

在你还不了解上师、信心未到量之前,一上来就视师如"佛",到最后说不定就视师如"魔"了——"这个上师把我的钱骗了"、"他在感情上有问题"、"他的行为如何如何"......

造成这种不良后果,一方面上师有责任,可能他并没有如理如法去引导,如果他真是用佛法在引导弟子,弟子不会变成这样,或者说,上师的行为本身的确存在问题。而另一方面,弟子在观清净心方面,或许也是有问题的。

有人说:"那不管怎样,我只要观清净心就可以了。"能观起来当然最好,但实际上,如果上师的行为非常不如法,你要完全观清净心,也是很难的。

这件事以前我也想过。我想:"上师如意宝实在太了不起了,在整个世界上,我对他的信心是最大的。但是,如果他在显现上也有不如法的地方,那我还能不能观起清净心来呢?"我经常这么问自己,也反复观察了很多。确实,上师的行为太好了,不然,像我这样的人,是很难观清净心的。

所以,虽然我们强调清净心,但要观清净心,还是要有一定的根机。对一个爱生邪见的人来讲,就算上师没有任何过失,他还是会觉得上师的所作所为全是颠倒的,就像提婆达多看佛陀一样。而有清净心的人,就像《前行》里的那个老母,始终把"狗牙"当成"佛牙",并依靠它成就了佛果。

如果你真像后者一样,对任何人都能观清净心,那不用问,无论是什么样的上师,都可以作为一种佛缘。但如果不是的话,那还是要先了解一下,这个上师到底有什么功德?

智悲光尊者说过:在世间层面上,还是要分上师的功德和弟子的功德,而且,按照佛经的意趣,上师的功德一定要超过弟子,否则,就很难相应了。比如,如果我是一个资粮道的修行人,那我的上师,至少应该是加行道的;如果我是加行道的,上师就应该是见道以上的菩萨......以此类推。

那这么说来,"视师如佛"是不是就不成立了呢?尊者说:其实二者并不相违。为什么呢?因为"视师如佛"是从最终的密意融入无二无别这一层面上讲的。

所以,在我们祈祷时,你把上师观作和佛一模一样,这是对的。但在你平常学习、依止的过程中,尤其是对一个初学者来讲,最好先把上师当作一个非常善良的人来看待。

这样慢慢地,当你依止上师十年八年,被他的言行举止深刻影响,从而越依止越有信心,乃至最终得受了密宗灌顶,并对上师的所有教授深信不疑:"这样的教言,除了上师谁也说不出来,上师的确与佛陀无别......"那时候,你对上师会产生真正的信心,也就是真正相应了,而师徒的密意从此成了一味。

所以,"视师如佛"的观点的确是有,而且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见解。尤其是在藏地历代祖师,像无垢光尊者、智悲光尊者、麦彭仁波切等他们的教言中,将上师赞叹为佛的词句特别多。但是,这种赞叹对真正的上师来讲,过去的也好、现在的也好,都不会生傲慢心,对师徒之间也不会构成任何危害。

可现在的问题是,在大城市里已经有许许多多对佛教不利的"上师"出现了。这些人,就我经常听到的来看,不要说上师,是不是一个一般的佛教徒都很难讲,行为非常不如法,信心、出离心都不一定有。他们只是弄几张照片宣传一下,或者打着慈善的名义,到了一个地方,过段时间财富也多了,弟子也多了。

但弟子多了有什么呢?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没有福报的弟子们,经常遇到没有智慧的上师。

所以,初学者在选择上师时,一定要谨慎观察。否则,遇上了别有用心的人,你想离开他也不行,不离开又学不到东西,最终把自己的精力、财力全都耗尽了,这不是很失败吗?】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幸好有烦恼》之初学者不应视师如佛:【现在我经常发现在生活当中,有很多人刚开始的时候把上师看成佛一样,视师如佛。而上师们,有些确实是有佛的境界,非常了不起。但有些的话,可能没有,甚至连一般的一个上师的资格都不一定有。但是因为这些弟子们把上师宠坏了,最后自己也就好像觉得真的是我跟佛没有差别,我们佛教里面讲的,有一种增上慢:自己本来没有获得神通,认为是获得神通了;本来没有获得阿罗汉果位,自己认为获得阿罗汉果位。那个时候自己的过失看不到、别人的功德都看不到。

所以有些人,因为弟子们特别愚痴的原因,跟上师一直就是说:上师你就是菩萨、你就是佛,当面也在说、背后也在说,然后,三门供养、恭敬等等。本来上师很有正知正见,但后来因为旁边的很多人说你是佛、你是佛......最后自己真的认为是这样的了。最后,上师们也可能被宠坏了,最后真的认为自己是佛。那佛的话就什么行为都可能没有特意地约束,上师和弟子都可能会做一些对佛教和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事情,这样,可能对自己不利,对今世不利,对来世也不利。】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祈祷上师·加持日光》:【我们先说第一层意思——顶礼上师。

三世如来总集身,引导众生胜商主,

空行众首黑日嘎,顶礼上师如意宝。

上师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如来身口意的智慧的总体,上师的身体表面上是世间的血肉之身,但实际上跟普通的凡夫众生完全不同。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里面也讲过,把上师看成凡夫的话,远离加持。所以,一般来讲我们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先要观察好这个是不是真正的好上师,如果观察完了以后,在依止的过程当中最好有视师如佛的智慧和观点。当然,我上一次网络开示的时候讲,刚开始不建议把上师看作佛陀,到最后真正获得窍诀和自己有一种无法改变的信心的时候,视师如佛的观点也是很重要的。实际上也可以这么说。本师释迦牟尼佛离开的时候,阿难尊者特别特别伤心,释迦牟尼佛也是说了吧:你不要悲伤,也不要哭泣,未来末法时代我将以善知识的形象来度化你们。】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胜道宝鬘论》:【选择上师的时候,不要听到来一个上师,光看到一个广告,马上就拿着黄色、红色、绿色......各种颜色的哈达,流着眼泪就去......刚开始的时候是这样,然后慢慢就开始观察过失了,其实这样不是很好。刚开始很傲慢,不理他,然后好好地去观察他:到底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然后慢慢慢慢......得到窍诀以后,得到法以后,那个时候真正地去恭敬,互相建立一个比较好的关系,这可能是比较适合的。所以刚开始不要盲目地视师如佛——"上师如意宝!你就是真正的如意宝!你是佛!你是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的化身......真的我都不敢提你的名字......我太有太有福报了!......"(众笑)但是慢慢可能就不行了。】

生西法师辅导《上师与弟子的关系》:【上师老人家也讲过一次开示是初学者不要视师如佛,这个时候可能你的信心、资粮还不够,你上来就把上师善知识视为佛陀的话,可能这个时候你自己的信心也不一定够,有可能你这个时候出现很多的邪分别念,有可能入歧途。

那么这个阶段怎么样依教奉行呢?这个阶段善知识给你讲的教言,如果是符合经典、论典的,因为经典、论典里面有标准,此应做、此不应做,这个是可以做的,这个是不能做的,这个时候他给你讲的这些话当中,如果是符合经论的你就可以做,完全可以做。如果是不符合经论的,比如说杀生、偷盗这些,你可以不做,因为这是依教而奉行。

在这个阶段的时候我们就依靠经教,就是经典、论典所开示的,善法能做的我就做,不能做的我不做,这样的话就非常保险。因为经论是很保险可靠的。

真正的善知识他也不会让你去做非法的事情,假如说这个时候你依止的善知识让你去做非法的事情,或者不符合经论的事情,你完全可以说我不做,即便是合理的,如果做不到你可以说我做不到,这段时间我没时间做不到,你可以不做,把你的理由认真地陈白之后,你就可以不做,这个不做没有过失的,做不到没有过失的。

让你做非法的事情你不做,这是没有过失的,没有违背上师教言,这个教是经教的教,我以经典、论典作为教,我没有违背。你让我做其他的我不做,那我不做是不是违背教言?没有违背教言,这在《事师五十颂》的注释里面讲得很清楚,宗喀巴大师专门写了《事师五十颂》的注释,其中有一段就讲这个。

所以说可以不做,如果你觉得违背了就可以不做,这个完全没有过失的。现在有些学法者刚开始上来所有上师的教言都要依教奉行,否则就违背上师的教言了,如何如何,其实没有这样的,刚开始的时候不需要,刚开始只是依靠佛陀和菩萨的教言而奉行。如果是符合这个的我就去做,不符合的完全可以拒绝。拒绝之后有没有过失呢?没有过失,我不做没有过失。但是不要因此而诽谤,注释里面说你虽然可以不做,但是你不要因此而生起厌恶心、诽谤,这是没有必要的,你可以拒绝,这个没有过失。

这一点大家要记住,而且给别人传递的时候也是个正确的信息,刚开始的时候不要传递那些做不到的事情。第一步依教奉行的"教"是经教的"教",这个时候做不到我可以不做,如果不符合教的我可以不做,拒绝,没有违背善知识教言的过失。我们要知道,要把这个信息传递给刚刚学习佛法的人,这是很重要的,否则很多人就会很困惑,到底做还是不做?听说不做的违背教言,过失很大,是不是永远解脱不了了?他就会产生很多这样的想法,但是这个不是这样理解的,在刚开始学的时候这个教是依靠经教来奉行的。

第二个教就是深一点了,第二个教是上师的话叫做教,上师的语言都叫教,就不只是佛经论典的教叫教了,所有上师的语言都叫教,依教奉行这个时候就不能够违背了,这个时候已经到了比较深的依止了,就是你的福德、智慧,你的信心,各方面都已经达到一个很高标准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完全理解了善知识是三宝总集的含义,不是口号,而是真正的知道了善知识就是佛。如果他是佛,他讲的就是佛经啊,他讲的就符合前面一条了,经教的教,他讲的所有的话,因为他本身就完全确定了。

我们刚开始不能这样,刚开始你有很多迷茫的,很多的迷信的成份,还有很多邪知邪见,都在相续当中没有清除掉,你冒然去依教奉行,那样依止善知识的话教导可能不行。但是当你学习到比较高层次的时候,这个高层次不是说你的时间长,而是你内心当中成熟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你完全诚信这个善知识就是佛,无二无别,没有任何差别,不管是哪个方面你不会有丝毫的疑惑,这个时候他的所有的话都是教,就和第一个教是一样的了,全部都是教言,只要去奉行就行了。】

生西法师辅导《上师与弟子的关系》:【所以我们要知道依教奉行的教有两个层次,对一般的来讲就是经教,第二个所有善知识的话都是教,所有的善知识的话都教,那所有的话你都要毋庸置疑的,不能去反驳,不能去说做不到,所有的话都是对你讲的,所以这个没有什么做不到的,做不到是不可能的事情,肯定做得到。

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到这个层次之前,我们可以说我现在做不到,我现在很忙做不到,这个没有问题,因为我现在相续的确没有成熟,我的精进力、信心、智慧、悲心这些都还没有达到一个高度的时候,那我就说我做不到,这个是可以的。但是当自己真正上升到某个高度的时候,那就应该按照第二个标准,高标准来做。这个关系就很紧密了,因为他的内心当中基本上和上师成为无二无别的样子了,基本没有什么障碍了,因为他已经完全没有任何的分别念、邪见,这些都没有,所有障碍解脱的因素在他的相续当中都是很薄很薄的,不是完全没有,就是很薄了,这样去做的话很快就解脱了,他只有这个程度才能做到这个。

但现在对我们来讲还是一个发愿的对境,慢慢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去靠近,怎么样才能达到呢?下面我们讲法相的时候,一步一步去做。

所以这个关系就很紧密了,我们说这个关系刚开始以正法为联系,后面师徒之间的关系其实并没有什么很明显的关系,从本性上来讲就是无二无别,没有什么差别,本来就是一样的。但是现在来讲要通过如理如法的或者很清净的见解修行的方式,让关系越来越靠近,因为正法的深入,调伏烦恼的力度加强之后,逐渐逐渐这个关系越来越紧密,或者自他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

因为本来就是无二的,我们和佛性之间本来就是没有差别的,本性就是佛。所以他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调伏,慢慢我们的障碍清净之后就可以达到这样的程度。】

生西法师辅导《般若摄颂》第26课:【觉得有些时候依止法当中讲要依教奉行,举了玛尔巴尊者调服米拉日巴尊者的例子,又举了帝洛巴调服那洛巴的例子,到底怎么样啊?到底应不应该这样做?上师就讲了,初学者不要视师如佛。也就是说初学者不要这样做,这些都属于那种高级阶段,高级阶段的调服方式很快很迅速。但是一般人这样做危险性很大,尤其是现在末法时代,众生的这些烦恼、业障很重的前提之下,如果你不加辨别地依教奉行的话很有可能后面就生后悔心,生后悔心之后就开始诽谤上师、诋毁教法,然后到处宣讲,这方面就是毁坏了自己也毁坏了他人,会造成很多不良影响。所以说上师一些教言好好看的话,里面有很多很多对我们修行有帮助的东西。】

生西法师辅导《前行广释》第74课:【大恩上师讲初学者不应该视师如佛。这对初学者很重要,而且我们也应该把这个观念传递给后面的学习佛法的人。

虽然有视师如佛的要求,但是上师也讲了初学者不应该视师如佛,应该把上师当成良师益友、善知识,不要当成佛一样来观察。刚开始的时候不要当成佛想,慢慢地可以当成佛想,这是很稳妥的。不要刚开始当成佛想,然后当成菩萨来想、接着当成一般的人想、再下来当成一个大坏蛋想,最后当成一个恶魔想,这样不行的。

应该首先把他当成一个良师益友,"他可能学得比较好,有一点见解,我应该去依止他",这是可以的,可以这样依止。刚开始不要当佛想,而当成善知识想,然后在依止的过程中,你的信心逐渐稳固了,再慢慢把他当佛想。

所以上师告诉我们初学者不要太冲动。在学院,上师碰到很多,我也碰到很多,刚开始学习没几天或者依止时间不长的道友:"我们去上师那供养身语意",这是不是太早了?供养身语意不是那么随便的,上师也说"有些人在我面前供养身语意后又收回去了"。前面供养身语意,后面说"上师,我要走了",然后就走掉了。你身语意都供养了,怎么又收回去了呢?

我们没有达到那个程度,先不要着急,老老实实地听法,做一些法供养,逐渐的若干年之后,觉得信心很稳固了,再去供养身语意,上师可能会接受的。否则刚刚学几天,上师根本不敢接受,不知道哪一天你自己就拿回去了。供养上师之后又拿回去,肯定不合适。是不是犯一个盗戒?还是犯偷盗的过失?这个有可能。开个玩笑。

所以刚开始不要冲动,如果刚开始就热情高涨,慢慢就会冷却。也不要显得信心那么大,供养身语意。慢慢来,信心增长、逐渐加深之后,再去做身语意供养,这样是比较好的。

这些都是上师们给我们的智慧。因为这是我们凡夫人(不是一个、两个人)的通病,刚开始特别容易热情高涨,然后开始慢慢退却。上师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冷淡一点,时间久了信心会逐渐增上。因为在学习过程中,你的智慧、福德还有其它方面都有增长的空间,会慢慢增上。的确通过长时间地依止观察,就逐渐可以做一些了义的或高深的依止法中的要求。

否则,做了之后后悔,这样不好。与其刚开始冲动后面后悔,不如刚开始冷静一点,慢慢地通过提升信心等方式,再做一些祈祷或依止,这样比较好。上师经常给我们讲这些,我们一定要听到心里去,这是真正的殊胜的上师给我们的忠告,我们也要给以后的道友这样讲。

如果我们自己都是冲动型的,别人来了之后就更冲动,时间久了才觉得当时的确是太草率了,这样不太好。这不是做游戏,而是一件很严肃、很神圣的事情,依止上师学习佛法应该如此。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学,学完之后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也是上师告诉我们的取舍之道。希望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些内容,然后去影响更多的人。这样,大家都能够用一种比较正确的方式来学习佛法、依止上师,这是捷径。】

生西法师辅导《前行广释》第141课:【大恩上师有一次专门开示《初学者不要视师如佛》,对我们来讲,这方面有点太早、有点危险。在佛教里面,虽然视师如佛听起来是非常高大上的概念,但是对我们而言,初学者视师如佛的确是危险性的。视师如佛,像佛一样的教言是不能违背的,不管给你讲什么都要去执行。也许这个上师是佛,但也许不是,你自己的条件还没到达那种可以把上师视为佛陀的阶段,自己相续当中的智慧、辨别能力、执行力方方面面还很欠缺,这个时候如果要视师如佛可能是很勉强,或者说危险性挺大的。所以,刚开始的时候不要视师如佛,就把上师当成一个善知识来看待,他对我有法恩,他讲的教言对我的修行有帮助,必要的恭敬是要的。但是是不是视师如佛呢?初学者不应该那么早的就进入到视师如佛的道路上来。慢慢来,不着急。】

播放列表 点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