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生起无伪菩提心的标准

答疑专题038——生起无伪菩提心的标准

问:什么叫做造作的菩提心?怎样由造作的菩提心发起真正利益众生的菩提心?

答:造作的菩提心,是指自己相续当中并没有生起真正的菩提心,但是遇到一些对境的时候,要求自己生悲心。

比如说,你看到可怜的众生,本来你没有对他产生悲心,但是,你想到上师说要生悲心,你就要求自己:我应该对他生悲心。这就是对自己的一种造作,也即造作的菩提心。(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无常道歌》问答环节)

问:如何判别相续中的菩提心是真实的,还是相似的?

答:这个界限比较好分。菩提心有世俗、胜义两种,胜义菩提心远离一切戏论,这是凡夫人难以获得的。但世俗菩提心却比较容易,如果没有别人劝你,你做任何事情都会想到:"我要度化众生,让一切老母有情获得佛果,为了他们我要精进努力。"这种没有造作的心一旦生起来,或者心心念念在这种心态的摄持下,则说明我们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但若只是偶尔想一下众生,大多数的时间都是自私自利,这不叫真实的菩提心。

打个比方说,一个员工不愿意在某公司干了,下定决心要离开,这叫做出离心;而在工作的过程中,时刻想要度化众生,除此以外,再没有其他的事情了,这就是菩提心。因此,我们到底有没有生起菩提心,通过这个比喻也可以衡量。(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

问:我们修行的时候,怎样能辨别自己是否生起了菩提心呢?

答:这个比较容易辨别。首先我们要去了解菩提心是什么。简单地说,菩提心需要两个标准:一个是下定决心我要度天下所有的众生,只要有机会能够帮助到他们、度他们的话,我都愿意去度,一个也不例外。另外,我要去度那么多的人、要帮助那么多的人,那我自己也要有能力才可以。那能力是什么呢?一个是智慧,另一个就是慈悲。只要我有这个能力,我就可以去度;没有能力的话,我自己的烦恼都没有解决,这个时候度其他人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一定要成佛。要看自己有没有这样发自内心的两个决心。

只要有这两个决心,并且这两个决心都是发自内心的,那么就完全可以确定自己已经有了菩提心。如果这两个决心,有一个不是很坚定的话,那么就可以确定自己目前还没有菩提心。(慈诚罗珠堪布《慧灯问道》)

问:请问上师,只要发自内心觉得真心地生起了菩提心,就是一定是真实的菩提心?

答:是的。(慈诚罗珠堪布《问答摘录》)

问:有没有可能是自己被自己骗过去了,有没有什么标准?

答:这个应该没有。比如说坚定不移地去想一件事情,和被迫自己去想,被动的去想,这个应该是自己比较清楚了,自己认为不是被动,自己认为是诚心实意的话,应该是没错的。(慈诚罗珠堪布《问答摘录》)

问:在观修旁生之苦的时候流泪了,出来的念头是我要救众生,这算是真实的菩提心吗?

答:我要救众生,如果这个时候我为了救众生,我要成佛,我要救,救到什么样的程度?我要让他们解脱,如果有这个,那就是菩提心了;如果没有这些,比如我们看到有一个生命很痛苦,然后我们特别地伤心流泪,我一定要救它,我一定要帮助它,这是慈悲心,还不是菩提心。(慈诚罗珠堪布《问答摘录》)

问:如何知道自己是否生起了真实的菩提心?

答:真实的菩提心是无造作的,是一心一意地为了利益众生。一方面我们观察自己有没有出离心,如果有了出离心,再观察有没有菩提心,这是比较容易观察的;另一方面,真正的菩提心是以利他为主,刚开始的时候很少考虑自己的利益,后面完全考虑的是利益众生,一心一意地想要成佛的心态。如果在这个心态当中没有什么造作,自然而然能够生起利益众生和求佛道的心,这个时候可以说是生起了真实的菩提心。如果相续中经常还有自私自利的作意,或者不想有成佛的心态,那么这时还没有生起真正的菩提心,需要通过修学不断地发展增上。(生西法师《入行论》答疑)

问:我们如何确定自相续的菩提心生起来了?

答:详细观察自己的心。是否还会嗔恨众生,还是喜欢伤害众生,还嫉妒众生,等等,遇到利害取舍的时候是否能够以众生为先。(正见C1)

问:愿菩提心发起的界限是什么?

答:愿心生起需具足两个条件:上缘佛果,下缘众生。也就是为利有情愿成佛的思心所。(正见D)

教言: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三戒要解》:【我们相续中什么时候真正生起菩提心,才能称为初学者,三大阿僧祗劫从这时开始算起。莲花戒论师在发心仪轨中说:何时于自相续生起菩提心,这时才算是真正的发心。比如释迦牟尼佛从发心到最后成佛之间,需要三个阿僧祗劫,也是从这时开始的。

那么,发心的界限是什么呢?莲花戒论师说:对一切众生,在自相续中生起如慈母怜病儿一般的慈悲心,说明相续中已经生起了菩提心。当然,每个人看到一个可怜的众生,可能都会生起一种同情心,但真正像母亲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的悲悯心是怎样的呢?作为一位母亲,自己的孩子病得非常严重,这时她宁可自己丧失性命,也不忍见到孩子的疼痛。从一位菩萨的角度来讲,对于其他众生的事情,都会特别特别重视。在心里无伪地生起这种心态,这时才算是真正的菩提心已经生起了。】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胜乘妙梯》:【要真正生起菩提心,第一次的誓言必须坚定。《父子相会经》中说,释迦牟尼佛第一次的誓言是在地狱中拉马车时发下的,有些经典认为是当海尘婆罗门时发下的,尽管说法不一,但我们作为因地菩萨,必须"现在"就发下誓愿,生生世世度化众生,这种大愿发下以后,如果一直不退转,才算真正生起了菩提心。有了菩提心,不管你是什么身份的人,都是六道众生的应供处。】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菩提心

这种出离心必须以菩提心来摄持,否则就会沦为一种小乘佛法。在座的各位,可能都认为自己是大乘行人,但真正衡量起来,包括在这里给大家开示的我,虽说二十多年来一直学习大乘经论,可是有时候观察自己,真的特别惭愧,不要说无伪的菩提心,就连真正的利他心有没有也不好说。

大乘的菩提心,是要求我们平时的行住坐卧、起心动念,哪怕是一点一滴,也都是为了利益天下无边的众生。这样的利他观,其他任何宗教都没有,唯一是大乘佛教的特点。

益西彭措堪布《教诲甘露明点讲记》:【上士道的入道标准是生起菩提心。菩提心要发心给予一切众生暂时和究竟的利益,从时间上说,是尽未来际的;从空间上说,遍于十方法界;从对境上说,是轮回中的一切众生。】

生西法师辅导《般若摄颂》:【《入行论》当中讲,就好像一个怨敌一样,刚开始听到他的名字就非常害怕,但是如果你善巧地和他接近的话,越接近关系越好,最后就分不开了。所以菩提心、利益众生、放弃自己的思想刚开始听起来特别恐怖,但当你熟悉了、熟练了,越来越觉得分不开了,最后变成血液的一部分,最后真实地在内心当中生起了菩提心。那个时候你再甩也甩不掉了,就想一心利他,除了利他之外没有任何乐趣。

你那个时候就会发现,考虑自己的享受如同嚼蜡一样,没有任何滋味、没有丝毫乐趣,菩萨就是这样。菩萨生起菩提心之后,根本没有觉得除了众生利益之外还有什么快乐?没有。利益众生是最快乐的,内心当中产生这样的状态,那就非常好了。】

生西法师辅导《宝性论》:【我们度化众生起菩提心的时候,要放弃自私自利的心行,一心一意地为众生考虑,一心一意地去救度众生,这种意乐在内心当中一定要真实生起来。我们利益有情的心态,如果多多少少夹杂了自私自利的作意,这种因不算是真正受持了成佛的因。真正的成佛之因,是必须一点间杂都没有的、殊胜的利他作意。】

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我们内心当中要真实地生起为了利益众生发誓成佛的菩提心。真实生起菩提心的菩萨,相续当中完全是利他的意乐,就没有自己和他人的分别,自己在做功课其实也是在利益众生,在利益众生其实也是利益自己,所谓自和他的界限其实就没有了、不存在了。】

生西法师辅导《普贤行愿品》长行文:【我们会想既然不会嗔恨对方,那么会不会生起贪心呢?贪心对于众生没有伤害吧!一方面生起菩提心,一方面也存在贪心,有没有这种可能性?没有这种可能。为什么呢?菩萨真正生起菩提心的时候,就会想,我现在要利益众生,如果对有情或者财物生起了贪心,想要取得这些财物、人的时候,势必会伤害到对方。为了不伤害有情的缘故,菩萨会止息自己非法的贪心。即便自己分内的财富他也不会生起贪心,因为菩萨知道现在我要利益众生,如果生起了贪心,就是障道的因缘,会障碍我去利益众生。即便现在没有障碍,但是贪心本身会障道的缘故,也会延长我成道的时间,也就等于耽误了我去救度很多众生。从这方面讲菩萨也会止息自己的贪欲心。

如果真正生起了菩提心,恶念是绝对不可能产生的。现在我们发了菩提心还会产生恶心,说明我们的菩提心还没有真正生起来,还需要继续努力使自己在内心当中生起周遍一切的菩提心,这时才能真正断除恶业的相续。】

生西法师辅导《普贤行愿品》长行文:【我们发愿为了一切众生获得佛果,现在他得到了佛果没有?不要说佛果,他只是获得了轮回当中的一点点安乐,我就受不了,我的内心真的愿意他成佛吗?他成佛时我势必会更加受不了。我们要好好观察,虽然自己的发愿是这样的,但是操作的时候,我们对众生的善根、安乐不堪忍,说明我们还没有生起菩提心。】

生西法师辅导《极乐愿文大疏》:【就像《经庄严论》中所讲,菩萨学处、菩提心有没有达到稳固,就看在没有刻意具足正知正念、突然遇到违缘的时候,你能不能够生起菩提心利益有情,这都是观察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