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答疑专题050——如何受菩萨戒?

目录

1. 受持菩萨戒之功德意义

2. 受持菩萨戒的条件

3. 受持菩萨戒前的准备

4. 受戒的方式

5. 是否得到戒体

6. 失毁菩萨戒的因

7. 涵摄性的教言


受持菩萨戒之功德意义

问:弟子以为菩提心是心法,在相续中真实生起来了就应该算是菩萨了,有何必要还在形式上通过仪轨受菩萨戒呢?

答:受菩萨戒可以得受戒体,戒体本身具有殊胜的功德和加持,而且正式承诺,可以督促我们精进,当我们要放逸的时候,忆念自己受过戒,也可以帮助我们杜绝破戒的行为。有很多必要。(正见C1)

教言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2019-8-30微博:【珍宝菩提心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种。了知它们的功德差别,按照仪轨于各自相续中得受菩萨戒,是非常重要的。一旦相续中生起这样的菩提心,善根就会连续不断产生。

关于这一道理,《入菩萨行论》中也说:"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藏传净土法》第76课:【受了菩萨戒以后,无论如何不能违犯。按照无著菩萨的观点,犯菩萨根本戒后最多可以重新受三次戒;按照龙树菩萨的观点,犯菩萨根本戒后可以重受多次。宁玛巴自宗跟随龙树菩萨的观点。为了恢复并且增上自己的菩萨戒体,我们每天都要在诸佛菩萨面前受菩萨戒。现在我们每天上课时要念《菩萨戒仪轨》、《释尊仪轨》、《普贤行愿品》,这些念诵的功德非常大,不修行的人一辈子都积累不了这么大的功德。表面上看,我们课前念半个小时,课后念十分钟,这好像不是很大的事,但实际上这个功德是无法想象的。如果哪一天没有上课,我就会觉得很可惜。但我的事情比较多,有时候也不得不停课。希望今后大家每天不间断地念《菩萨戒仪轨》。】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佛经讲过,没有戒律,就不会有禅定;没有禅定,就不会有无我的智慧;没有无我的智慧,就不能断除烦恼。戒、定、慧之间,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其中缺少了一个因,就不会有后面的果,所以受菩萨戒很重要。】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菩萨戒可以反复天天受,虽然戒体只有一个,但每受一次都自有其功德。居士戒或出家戒则不然,除非是破了戒,否则受过一次后就不必再受,因为多次受戒也不会得到更多利益,而菩萨戒却是受得越多越好,每天都可以受。这些是极为重要的,真要学习大乘佛法,就必须如此才行。

其原因是:如果不受菩萨戒的话,菩提心就无法变成戒体;如果不是戒体,菩提心就只是一个发心而已,谈不上是大乘的菩萨戒,所以,仅有菩提心是不够的,必须通过仪轨受戒,才能得到真正的菩萨戒。

宗喀巴大师也说过,他十分感谢释迦牟尼佛允许后人在佛像前或者观想佛菩萨来受菩萨戒。因为找一个真正有菩提心的大乘善知识很难,虽然在知识方面,精通佛教三藏十二部的人很少,但比较聪明的人学上七年八年也可以懂得一部分,所以不是很难。】

受持菩萨戒的条件

问答

(1)菩萨戒与其他戒律的关系

问:一个人没有皈依,也没有受五戒,可以受菩萨戒吗?

答:受菩萨戒的前提,是一定要具足皈依戒。如果没有受过皈依戒,得受菩萨戒是不可能的。因此,任何一个传菩萨戒的上师,首先他自己肯定是皈依的。

当然,能不能受五戒,这要根据自己的根机来观察;但皈依戒必须要具足,因为皈依戒是其他戒体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皈依戒,却受菩萨戒,这种现象是绝对不会存在的。(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网络传授《菩提心,佛子行》问答环节)

问:皈依了,但没有受五戒,可以受菩萨戒吗?

答:没有受五戒而受菩萨戒,这是有的;但五戒中,最少也要受持一分以上的戒。(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网络传授《菩提心,佛子行》问答环节)

问:请问堪布,是否需要居士五戒都受全了,才能接受菩萨戒?

答:不一定,受其中的一条、两条都是可以的。(慈诚罗珠堪布)

问:顶礼堪布!请问受菩萨戒有什么要求?有没有必须在一个月中受持几天八关斋戒的要求?

答:受菩萨戒当然是有要求的。首先应该受皈依戒。在有了皈依戒的前提下,至少要受一分的别解脱戒。因为如果一分别解脱的断恶行善都没有,没办法安立菩萨戒的所依。

当然,有的说,皈依戒中有一条是"皈依法不害众生",如果你在皈依的时候说了皈依法不害众生,那已经有了一分断恶行善的戒律,也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受菩萨戒。

菩萨戒没有一个月中必须受几天八关斋戒的要求,皈依戒是一定要有的。(生西法师)

问:请问五戒没有受全(受了4戒),能不能受菩萨戒?

答:通常都是可以的。(正见C1)

问:是不是没有受比丘、比丘尼戒,不能看比丘、比丘尼戒,否则是盗法?

答:通常来说,普通居士最好不要随便看出家戒的内容,但仅仅看出家戒的法本,还不至于达到"受出家戒不能得戒"的地步,如果偷听比丘竭摩,会导致将来出家不得戒。(正见C1)

问:那菩萨戒可以提前看?

答:通常来说,菩萨戒没有要求必须受戒才可以翻阅。如果有信心,没有邪见,也可以提前了解。(正见C1)

问:在上师前受了菩萨戒,还要受居士戒吗?

答:应该首先是受皈依戒,在皈依戒的基础上,如果再发誓不伤害众生等,相当于类似别解脱戒之后才可以得到菩萨戒。

如果已经受了菩萨戒之后,需不需要再受居士戒呢?若在受菩萨戒之前,是以皈依戒作基础而受的,没有受居士戒,当然还是应该受居士戒。不管怎么说,菩萨戒应该是在下戒的基础上安立。但是在后面学习菩萨戒时,龙树菩萨的观点认为不一定在别解脱戒的基础上,没有别解脱戒也可以受菩萨戒;无著菩萨则说必须要在别解脱戒基础上受菩萨戒。但是不管怎么样,没有断除任意一个所断的基础上受菩萨戒的情况是没有的。假如以前没有受过居士戒,还是需要受居士戒。(生西法师)

问: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在受持菩萨戒的同时,居士戒也一并受了?

答:否。(正见C1)

问:小组师兄引"《慧灯之光》(第七册)——菩萨戒浅释"中的以下内容:

无著菩萨所说的"别解脱戒"的意思,不一定是指别解脱戒的真实戒体,而是说必须按照别解脱戒的要求去做——断除杀、盗、淫、妄、酒等等。如果一条戒都不能守,而随意杀人、偷盗,就没有办法受持菩萨戒。所以,在受菩萨戒之前如果有居士戒,那就很完整;即使没有受居士戒,也不成问题,因为受菩萨戒的时候,同样也受了不杀生、不偷盗等戒条,所以没有太大差别。

最理想的次第,是先受居士戒;然后精进修持菩提心,在自认自己有菩提心时,再受持菩萨戒;在菩萨戒的基础上,再受持密宗誓言——灌顶。

请问按上述内容,理解为"我们如果没有受居士戒,那么在菩萨戒时就一起受了"对吗?

答:你所引用的内容当中说的很清楚【不一定是指别解脱戒的真实戒体】,也就是说,"因为受菩萨戒的时候,同样也受了不杀生、不偷盗等戒条"——这里所说的不杀生、不偷盗,可以理解为内涵、意义,但并不等于你得到了相关别解脱戒的戒体。比如,你可以自己发愿"我不杀生、不偷盗",从内涵和意义上来说,与你受居士五戒时候的"不杀生、不偷盗"是差不多的,但你单单这样发愿不一定会得到戒体,因为别解脱戒的戒体需要依靠相关的仪轨来得受,有专门的仪轨和条件。(正见C1)

问:受戒是否也有次第,比如先受皈依戒,之后菩萨戒,之后金刚戒等?是不是每一种戒都可以反复多次受持?

答:通常来说皈依戒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受其他戒律,很多戒律都可以反复多受,比如皈依、菩萨戒、密乘戒等。而有的别解脱戒可以反复受,有的传承的别解脱戒没有多次受的传统。(正见C1)

问:有道友以前受过汉地菩萨戒,很想再受藏传菩萨戒,应怎样受?受藏传的后能舍下汉地受的菩萨戒吗?

答:通常来说菩萨戒没有舍戒这回事。个人理解,如果打算受藏传的就可以直接受,然后同时守护两种戒律的戒条。(正见C1)

问:龙树菩萨观点:受菩萨戒不一定具足别解脱戒,也不一定必须是暇满人身,只要有受戒的意乐即可;

而无著菩萨观点:受愿菩提心时无须先受别解脱戒,而受行菩提心戒时必须受七种别解脱戒中的任一者。

请问二者观点为什么不相违?

答:这两种观点也不相违。因为龙树菩萨在发心时虽然未命名别解脱戒,实际上都必须发誓不杀生等,从这一点来说所依身份是相同的。意思是说具备不损害众生之心才能得到菩萨戒。如果别解脱戒中任何一戒也不能受持,则无法获得菩萨戒,因为与发心学处相违。也就是说,无著菩萨的观点是从意义(具有别解脱戒的精神,如断除恶行这一点,否则与菩萨戒相违。)和名称(具别解脱戒)的角度,而龙猛菩萨的观点只是从意义讲。

总之,想受戒的众生为彼地所摄即是身之所依;信心福德等殊胜心是意乐之所依。《宝箧经》中云:"若信佛佛法,信无上菩提,信诸佛子行,生起智者心。"处所依也是如此,已受戒之人在没有出现失戒之因前一直具有菩萨戒。无著菩萨是从身所依的角度讲,如必须具别解脱戒的人类。而龙猛菩萨是从意所依的角度,因此不一定必须是暇满人身,旁生等都可以。(正见D)

(2)菩提心与受持菩萨戒的关系

问:怎样得到菩萨戒的戒体?上师在《入行论广释》中说"守菩萨戒是发菩提心的一种方便,能发起菩提心方能得到菩萨戒。""未发菩提心,无论你修任何法,如观本尊、修气脉明点等都不能算是大乘法,如果你去受大乘比丘戒,也得不到戒体。"上师在广释中说的就是,如果没有愿菩提心,就不可能得到菩萨戒的戒体,而在《善说海》中说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信心、悲心和想受戒。我觉得这三个条件跟菩提心不是划等号的,到底我们是按《广释》还是按《善说海》理解?

答:这里面没有什么抵触的方面。信心、悲心和想要受戒的心,这里讲的是需不需要别解脱戒为基础,但是并没说受菩萨戒不需要愿菩提心为基础,所以这个地方讲的是一个侧面,论文的侧面不一样,关键是讲需不需要别解脱戒——前面讲如果有别解脱戒也可以,没有别解脱戒也可以,关键是有哪三个条件你就可以受戒。那么这个受戒实际上是说你对菩萨戒有信心,对众生有悲心,你想要受戒,这是讲你受戒的心态,并不是说你以前没有愿菩提心的基础会怎么样。

所以,一方面肯定要有愿菩提心,才能够有行菩提心、受菩萨戒。像前面所讲得一样,有了一种想要去的心态你才能上路一样。你想要受菩萨戒,必须要有一种愿菩提心,有一个要度众生、为了众生愿成佛的心,有这个总的心你才愿意为了圆满这样一种心态去受菩萨戒,受持六度万行。如果没有愿菩提心,这根本都是免谈的事情。所以两个地方讲的侧面不一样,《广释》当中讲到的是必须要有愿菩提心为基础,这个地方讲的是要不要以别解脱戒为基础。(生西法师《入行论》答疑)

问:仅以随喜心听到或随众默念这些发心的文字"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听说有这种发心就等于受戒,那我会得戒吗?

答:需要有受戒的发心,才是正式受菩萨戒。(正见C1)

问:如果找不到具相的上师,自己观想受菩萨戒,现实或如今可行吗?

答:可行。(正见C1)

问:菩萨戒是在生起无伪的菩提心后才能得到吗?

答:不一定。即使你还没有生起无伪的菩提心,你仍然可以得受菩萨戒。(正见C1)

问:师父您好,我是个在家居士,打算要小孩,但我很想受菩萨戒,那么我可以受菩萨戒吗?会不会犯戒呢?

答:可以受菩萨戒,可以根据能力受不同的戒条,最少可以受一条不舍弃愿菩提心。(正见C1)

问:阿弥陀佛!请问师父,《入行论》里说受菩萨戒的时候很多众生都听见了,并且很欢喜等着我们布施和回向。我不是很明白,这些很多是比人更低劣的众生,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正见,他们会懂得菩提心的利益呢?

答:有的饿鬼有神通的,它们知道什么是有功德的也渴望获得功德;另一个例子是龙,有的出家人戒律不清净,但是正见没有毁坏,就可能堕为龙,许多龙具有正见和福报。(正见C1)

问:如果受了菩萨戒又确实守不了是否可以舍戒?该如何如理如法舍戒?

答:菩萨戒没有舍戒这一说。最少可以受持"不舍弃愿菩提心"这一条戒,也就是不放弃"愿成佛度化众生"的愿望,应该不难吧。(正见C1)

问:昨晚上师开示说六月初四要传菩萨戒,有新班道友了解菩萨戒律后有顾虑守不了,怎么办?

答:最少可以只受一条戒:【不舍弃愿菩提心】,不难。(正见C1)

(3)综合

问:第15课中"只要具备悲心、信心、想受戒这三种条件的有情就必定能生起菩萨戒体。"我觉得这里所说的有情,是指善根深厚的,很可能过去世曾种下金刚菩提种子的人才可以。对于像我这样善根浅薄无有智慧的人来讲,还是应该从别解脱戒起次第受持菩萨戒,对吗?

答:实际上在受戒的时候,具备悲心、信心、想受戒的三个条件,有些是善根深厚者,这个毫无疑问。但是否所有人都是善根深厚者?不一定。我们今生当中,能够遇到这种菩提心的教法,也不是无因无缘的,前世我们难道没有种下过金刚菩提的种子吗?如果没有种下这个种子,现在怎么可能学到这么好的教法。

现在虽然是善根浅薄、无有智慧,这是观待谁来讲的?观待佛菩萨来讲,当然我们的善根还很欠缺,智慧也很欠缺。但是对于恶趣的众生、对一般的世间人来说,我们善根不浅薄,我们能够讨论菩提心的问题,智慧也是可以的。我如果真的一点智慧都没有,没有一点善根,我们对菩提心这个问题都没有兴趣去讨论,所以也不能够太过于的小看自己。如果我们首先就投降,小看了自己,怎么可能去进一步地学习大乘菩萨行。当然也不能很狂妄,我们也许没有很狂妄的想法,很狂妄是一种极端,过于自卑也是一个极端。

所以具足悲心、信心和想受戒,并没有说悲心是一个圆满的悲心,信心是一个圆满的信心。它说的悲心,我们可以是初步的一个悲心,信心也是一个初步的信心,都可以。反正具有一定悲心、信心和想受戒这些条件,就能够生起菩萨戒体,这方面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是不是从别解脱戒开始做起?前面我们分析过这个问题,如阿底峡尊者的观点,殊胜的所依,依靠别解脱戒为基础。当然现在很多居士已经受过五戒这些戒律,有这个戒律就已经有了别解脱戒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受持菩萨戒也是可以的。如果觉得自己现在受菩萨戒还早了一点,还要酝酿一下,还要做一些加行准备,这也不是不可以。因为受菩萨戒不是强迫的,并不是说我们学到第三品了,你必须要受菩萨戒。但是现在我们通过逐渐的学习,受了菩萨戒之后,对于众生的利他心方面、对自己的修行也会有一种加持,有一种督促的作用。

因此看情况而定,我们的建议就是不能过于狂妄,也不能过于自卑。需要具足的条件也不是很严格的,只要具足相应的悲心、信心和想受戒的方式,按照阿底峡尊者的观点,你是别解脱戒的基础;如果按照龙树菩萨的观点,只要你有发誓不杀生等善心,有这个基础你也可以受戒。如果是前面所讲得那样,想要现在着重守别解脱戒,以后因缘成熟时再受菩萨戒,这样也可以。(生西法师《入行论》答疑)

教言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三戒要解》第14课:【外表形象不是很重要,所谓的戒本也不是很重要,我们到底有没有受菩萨戒的资格?首先要看是否受了七种别解脱中的任一者,再观察自己有没有真正生起想要利益众生的心。对于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种戒,既可以分开受,也可以同时受。比如没有正式受别解脱戒之前,需要再三思维:我到底有没有生起出离心?如果提前未准备好,受戒时上师叫你生出离心,可能也很难生起。因此,首先心里做好准备:我这次出家不是其他目的,就是为了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平时有一种训练,到了战场上,就可以轻松自如地运用了。菩萨戒也是同样,我从现在开始一定要利益众生,这种发心叫做愿菩提心;不但这样发心,在实际行动中尽心尽力地为他人讲经说法,只要是可以令众生获得佛果的事情,我都愿意做,这就是行菩提心。大家应该看一看自相续具不具足这样的菩萨戒。

其中,愿心犹如士夫想上路,行心好似真实启程。就像正在前往拉萨的路上也不舍弃想要前往目的地的心一样,修学六度、利益众生时也应具足愿心。这一点非常重要。】

生西法师辅导《三戒要解》第21课:【"表面上看二宗所依大小、入门广狭等方面有所不同,实际上要诀均是一致的,"

从表面上看"二宗"(即甚深见和广大行,龙树菩萨的宗派和无著菩萨的宗派)所依大小不一样,入门广狭不一样,龙树菩萨所依的身份很大、很多,天龙、罗刹女、造五无间罪的人都可以受菩萨戒,无著菩萨说的受菩萨戒的身份只是三洲的男女,这些男女还得是或男、或女、具有功用等,即所依有大有小。入门有广有狭,龙树菩萨的入门就很广,无著菩萨的门就很窄、门槛很高。虽然表面上看不同,但实际上的要诀是一致的,下面分析:

"无论是否先受了七种别解脱戒,如果连戒杀等断一分罪业的心也没有,则无法生起菩萨戒,因而必须要具足断除恶行这一点,否则与菩萨戒相违之故。"

即便要受愿菩提心戒律,最初时在相续中还是要守持戒杀以上的一分功德,如果连戒杀的一分罪业都未断,是无法生起菩萨戒的。因为菩萨戒是利益众生的,如果还具有杀生这一点恶行,就与菩萨戒的戒相、本体直接相违,如何生起菩萨戒?这是不可能的。即便按照龙树菩萨的观点,他的门槛很低,但他的最低标准也必须要断除杀生这一分的罪业,愿菩提心也是需要守护戒杀等的一分戒律。从这个角度讲与无著菩萨的关要一致。无著菩萨的七种别解脱戒的任意一种,如一戒居士,也是要断除杀生等等一分罪业,如果连这一分都没有,就无法生起行菩提心戒律,所以密意相同。

"所以,若就总的观点来说,为受戒的众生地所摄即是身体所依,"

前面所讲主要是身体所依,"为受戒的众生地",如我们是南瞻部洲的众生,"南瞻部洲"就是受戒的众生地,或者是东胜神洲的众生、西牛贺洲的众生、天界的众生......"受戒的众生地所摄"就是你自己现在处在四洲中哪一洲,人间、天界中的哪一地,这就属于受戒的众生地所摄,前面分析的都是属于身体所依。

"当然主要还是意乐所依。所谓的意乐所依,需要信仰本师佛陀出有坏及其所传的大乘三藏所有教法,并对所要得的无上菩提果诚信,以想修学欲乐信行持经中所说的菩萨如海般的大乘行为,则可生起菩萨戒体,这是《宝灯经》中所说的。"

除了身体所依之外,我们还要学习的是意乐所依,意乐所依是更重要的。佛陀是修菩萨道成就佛果的,所谓的意乐所依,就是必须要对佛陀这样的殊胜对境产生信心,否则也就没有菩萨戒。因为菩萨戒是为利众生愿成佛,如果连佛都不信仰,没有基础则不可能生起菩萨戒。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网络开示《教诲甘露明点》:【就菩萨戒而言,菩萨戒的戒条有千千万万,但归纳起来,愿菩提心是不能失坏的。如果愿菩提心失坏了,那么就需要再次念诵菩萨戒仪轨,重新受菩萨戒。】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第14课:【以前上师如意宝在世时,每年藏历六月份的时候,都要求大家一起受菩萨戒、发菩提心,我想今年我们也要这样。当然,在发菩提心之前,大家应该首先从道理上了知菩提心的功德。】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第16节课:【〖那波瓦尊者说:"愿菩提心是发心,行菩提心是菩萨戒。"〗有些人问:"我发了菩提心,是否等于已经受了菩萨戒?"或者"我受过菩萨戒,算不算已经发了菩提心?"对此可以这样回答:按照那波瓦尊者的观点,心中默默发愿叫做发心,不一定是受了菩萨戒,但受持行菩提心的话,那就真正守持了菩萨戒。所以,受菩萨戒是否等于发心?可以说受菩萨戒肯定已经发心了。那么,发了心是不是已经受了菩萨戒呢?这不一定,仅仅发一个愿菩提心,不一定是受菩萨戒,那波瓦尊者是这样认为的。

〖并且认为此论宣说了次第或同时受愿行菩提心的两种方法,〗尊者还认为,《入菩萨行论》中讲了钝根与利根两种人,如果根机比较差,就应该先受愿菩提心,再受行菩提心,这是"次第"受持的方法;如果根机比较好,则可以"同时"受持愿、行两种菩提心。这里,无著菩萨将印度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的一些观点讲得非常清楚,分析得相当好。】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菩萨戒不同于别解脱戒,别解脱戒只有人可以受持,人以外的众生,则不能得到别解脱戒的戒体;而菩萨戒在受戒者种类方面没有什么限制,只要对大乘佛法有信心,具有菩提心,愿意受菩萨戒,任何众生都可以受。

关于受菩萨戒,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的传承与戒条有些不同。按照无著菩萨的要求,只有在别解脱戒的基础上,才能受菩萨戒;而龙树菩萨的传承却没有这样的要求。但无论如何,二者的实质内容是一样的。无著菩萨所说的"别解脱戒"的意思,不一定是指别解脱戒的真实戒体,而是说必须按照别解脱戒的要求去做。​​​​

如果一条戒都不能守,而随意杀人、偷盗,就没有办法受持菩萨戒。所以,在受菩萨戒之前如果有居士戒,那就很完整;即使没有受居士戒,也不成问题,因为受菩萨戒的时候,同样也受了不杀生、不偷盗等戒条,所以没有太大差别。

最理想的次第,是先受居士戒;然后精进修持菩提心,在自认自己有菩提心时,再受持菩萨戒;在菩萨戒的基础上,再受持密宗誓言——灌顶。】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就像受居士戒时,要选择受五条戒还是只受其中的两、三条戒一样,受菩萨戒也有三种选择。上等根机的人可受比较广的二十条;中等根机的人受四条戒,但每一条又可分为二支,所以总共是八条戒;下等根机的人可以只受一条。这条戒是释迦牟尼佛为一位国王而特别宣说的,但并不是受这条戒的人都必须是国王,佛陀当时只是考虑到国王公务繁忙、时间有限的情况而制定了这条戒,所以,在时间、能力等不允许的条件下,每个人都可以受持这条戒。这条戒并不涉及行菩提心,只是一个愿菩提心。戒条的要求,就是在内心深处要有一个坚定不移的决心——从现在起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誓愿成佛!有了这个决心,就是最简单、最起码的一条戒,再加上发誓纵遇命难也不舍弃度众生的决心,这个决心就是愿菩提心的戒体。】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就是各人根据自己的能力去修学,如受菩萨戒时,自己选择受八条或二十条戒就是次第。下等根机的人不可能受上等根机的戒体,所以,最下等根机的人先受一条戒;等能力足够之时,再受八条戒;然后再受二十条戒,如此一步步地往上走,就是循序的意思。】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谁都知道,做工作上的事情,也要讲究次第或顺序,如果违背了这一原则,就连很简单的世间法也做不成。佛法尤其如此。既然佛菩萨给我们制定了修行次第,修行的时候,就要按照佛菩萨的要求去修。如果不依照次第,我们的修行也不能成为正法。所以,我们不必急着受菩萨戒,而应先修菩提心。】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菩萨戒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之上,没有菩提心的基础,就不可能得到菩萨戒。就算到释迦牟尼佛或观世音菩萨座前受戒,也不会得戒。】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第5课:【知道了菩提心的功德后,大家肯定想受菩萨戒,在受菩萨戒之前,一定要搞清楚它的本体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分类、所受的对境是什么、能受的身份是什么、方式是什么,得到以后怎样保护,倘若失坏怎样恢复或还净。】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三戒要解》第15课:【如果想受菩萨戒,首先应该明白菩萨戒的本体,其次一定要有发菩提心的意乐。一个上师强迫地让你相续中生起菩提心或者菩萨戒,还是有点困难的,因此,在几种因缘当中,自己发心是最根本的因。另外,必须对大乘如海的菩萨行具有信心,自己有度化众生的意愿。假设不具备这些条件,仅仅参加一个传菩萨戒的仪式,能不能得戒呢?很困难。】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三戒要解》第15课:【无著菩萨承许,受愿菩提心戒时无须先受别解脱戒,而受行菩提心戒时,必须受七种别解脱戒中的任一者,上师会询问是否具违缘等,弟子在上师面前承诺:从今以后愿意受持所需守持的菩萨学处。承诺守持学处以后,按照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各自的仪轨进行受持。无著菩萨的观点:仅仅受愿菩提心戒者,不必先受别解脱戒。但想受行菩提心戒者,在真实受戒前,首先必须受七种别解脱戒。阿底峡尊者在《道灯论》中说:"别解脱戒律,恒具七种人,菩萨戒有缘,其余不可受。"受了别解脱戒的人,才有缘受持菩萨戒,其他人不可以受。《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实际按照《道灯论自释》的观点,其他人也可以受,只不过别解脱戒中的一条学处都不能守持的人,没有学菩萨戒的缘分。】

《入行论释·善说海》原文:【辛二、受戒之补特伽罗:

虽然《道灯论》中说"恒具余七种,别解脱戒者,乃有菩萨戒;善根非余有",但如果菩萨戒的所依身份必须是具足声闻别解脱戒者,那么清净刹土中的菩萨就成了不具备菩萨戒,并且在死亡时也会失去菩萨戒等等有许多过失,关于这些在《释论》中都有宣说。

想来,阿底峡尊者对大乘法藏了如指掌,绝不可能承认菩萨戒的所依身份必须具足别解脱戒,我认为,阿底峡尊者实际上是为了遮破当今许多人士连一分别解脱戒也不能守护却自诩具足菩萨戒以及认为菩萨戒意义微小而戒条繁多的这些分别妄念,才说必须是具别解脱戒的身份。《道灯论自释》中这样写道:"只是为宣说殊胜所依,而其他所依也可生起戒体。"由此可见,具不具足别解脱戒都可以,只要具备悲心、信心、想受戒这三种条件的有情就必定能生起菩萨戒体。】

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第91课:【以前法王如意宝他们在佛学院传菩萨戒的时候,都要求僧众摆盛大的供品,很多供品,摆在前面供养佛菩萨之后,在供完之后,再开始受菩萨戒,传菩萨戒,那个时候就比较容易生起来。阿底侠尊者在传菩萨戒,有一次让弟子重摆了好多次,摆了一次之后,阿底侠尊者说把好的供品摆好传菩萨戒,摆完之后阿底侠尊者说:不行太差了,这个不行,不够,不行。又重新摆,又还不行,重复好几次才满意,这样的情况下可以授菩萨戒。因为菩提心菩萨戒它是一个很清净的善法的功德,所以福报少了不行。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为什么生不起菩提心呢?生不起菩提心可能第一个是见解上还没认识到位,它那种原理没有思维透彻;第二个可能是观修的力度不够,打座的时间不够;第三个可能也是因为缺少福德,福报不够。】

智诚堪布等《般若锋兮金刚焰》:【大乘菩萨戒方面,主要依止《虚空藏经》、《瑜伽师地论菩萨戒品》、《菩萨戒二十颂》等。受持菩萨戒的方法有龙树菩萨传下的甚深见派,和无著菩萨传下的广大行派两种。前者承许在菩提心生起后可直接受菩萨戒,而后者认为应先受持七种别解脱戒中的任一种,方可受菩萨戒。此外还有诸多细微差异。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解释道:"其实,中观与唯识这两种观点也不相违。发心时虽然未命名别解脱戒,实际上都必须发誓不杀生等,从这一点来说所依身份是相同的。意思是说具备不损害众生之心才能得到菩萨戒。如果(七种)别解脱戒中任何一(种)戒也不能受持,则无法获得菩萨戒,因为与发心学处相违。"菩萨戒含有禁恶行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摄众生戒),此三聚净戒全面规范了大乘学人的思想行为,为大乘显密佛子均应净心奉持之处。】

受持菩萨戒前的准备

教言

生西法师辅导《入菩萨行论》第15课:【既需要忏悔罪业也需要圆满资粮,所以在受菩萨戒之前,必须要忏悔相续中的罪业。在受戒的传承中,我们在受菩萨戒之前,有时会陈设非常庄严、殊胜的供品,通过殊胜的供品得到殊胜的善根,有了善根之后,内心就有了受菩萨戒的所依。】

生西法师辅导《入菩萨行论》第19课:【为什么在受菩萨戒之前要忏悔罪业呢?若未忏悔罪业,心即被无始以来造作的罪业染污而不清净,而在污浊的相续中难以产生殊胜、清净、功德广大的菩提心。比如天上的月影要清清楚楚地倒映在水盆里,首先就要准备好清水月影才能明现,如果水不清净,虽然有所显现,但也是污浊不净的一种自性。所以要发菩提心,首先应让自己的心清净。】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大圆满心性休息广释》第48课:【下面讲,受菩萨戒的时候,首先应该布置佛像、摆放供品。

戊三、布置所依摆放供品:

悦意供品严饰处,陈设佛像等所供。

要摆放悦意的花、香等供品。在陈设供品方面,汉地是很好的,很多人做得还比较不错。我们金刚降魔洲这边,尤其是女众特别喜欢做这些——也可以,是有功德的。

在悦意的地方,尤其是经堂,要经常打扫卫生。现在,我们学会在各个地方都有一些道场,希望你们在别人的家里、佛堂里参加共修以后,要好好地帮他们打扫卫生、摆放一些供品。我听说,有些道友去上课,上完课直接就走了。其实所有的道场都来之不易,别人长期提供道场给我们修行,我们应该非常感谢他们,而且也要尽量用种种方法来为大家服务。

布置三宝所依和摆放供品的方式是,先将房屋打扫清净,然后布置一些花朵,再安放三宝的所依,这样很好。

佛经里讲了很多打扫经堂的功德:自心和他心会得以清净,人和诸天人见到他能生起欢喜心,事业会极其清净、增益,最终死亡的时候会往生善趣,此外还有很多功德。

所以,我们受菩提心的道场也好,讲经说法的道场也好,都要经常打扫、布置。包括我们现在利用网络、电视来传授佛法的时候,大家也可以在电视旁边放一尊佛像,在佛像前放一些简单的供品,这些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依靠这些缘起,我们相续当中也会生起菩提心。

在自己家里也可以设佛堂,我们学院的出家人都有一些小小的佛堂。这个佛堂不一定非要放在专门的地方,也不一定非要很大、很庄严。在我们藏地,每个人的家里都陈设佛堂,以前可能由于条件所限,厨房、卧室、佛堂全部都在一起。

总之,陈设佛堂是很重要的。如果实在没有条件,就摆放一些佛像,在佛像前供一点花、灯等供品,这也是很重要的。

戊四、幻化会供:

观想遍满虚空界,如海云聚佛菩萨。

我们发菩提心的时候,要观想以妙香、乐器等来迎请诸佛菩萨。

《月灯经》里专门有一个诸佛菩萨的迎请文,在我翻译的《大车疏》里面也引用了:"发大殊胜菩提心,一切众生成佛因,此无非法器有情,祈盼十力尊降临......"迎请诸佛菩萨的时候要说:"这里没有非法器,都是可以受菩萨戒的,因此我们要迎请诸佛菩萨。"

在开光的时候,可以先念一遍这个偈颂。以后,如果实在找不到其他开光仪轨的话,就可以先念一遍《月灯经》的这个偈颂,然后念七遍缘起咒,最后念"嗡斯匝帝叉班匝耶梭哈"的时候撒米等。

现在,开光对很多人来讲是很重要的,有些出家人也可以做吧,本来开光是比较严格的,跟灌顶没有什么差别,在密宗里面也比较重要。但其实显宗里面也有近似开光的方法,它是一种迎请。比如说,我们要为这个佛像开光的话,就从清净刹土迎请佛菩萨融入佛像,然后依靠缘起咒来撒花或米,最后回向,这也算是一种暂时的开光,可以这样做。

下面讲,观想迎请佛陀是非常合理的。

戊五、如是而行之合理性:

观想彼临极应理,此为自心清净力,智悲尊主大悲力,佛说如意成所愿。

"观想彼临极应理,"我们观想佛菩萨降临,修上师瑜伽的时候观想上师,这样观想合不合理呢?是非常合理的。为什么呢?

"此为自心清净力,智悲尊主大悲力,佛说如意成所愿。"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自心清净,可以观想诸佛菩萨现前;另一方面,佛陀、菩萨、上师曾经在多生累劫发愿,以发愿的大悲力,他们也可以降临。

比如说,我要受菩萨戒或开光,要在佛堂等处修行,就要先迎请佛菩萨、祈祷上师;这时我们可以一心一意地合掌、迎请、祈祷,他们一定会现前并赐予加持的。《宝积经》中讲:"任何人如果作意佛、观想佛,佛一定会在他面前显现,而且会恒时赐予加持,让他解脱一切罪障。"这是佛经里面讲的。......

戊六、迎请沐浴佩饰:

合掌手捧鲜花后,请住供沐衣饰等。

"合掌手捧鲜花后,"然后再观想诸佛菩萨从无量殿降临,住于我们前面虚空当中的莲花和日轮上。我们学院每天课前也在念诵:"玛利森坚根杰滚杰将,德得宏吉摩绕炯匝拉,欧南玛利杰因钦杰波,炯丹括吉内德夏色所。"这个你们会念哦,你们好像很有自豪感。

我在《大车疏》中将这个偈颂翻译为:"一切众生之怙主,摧毁野蛮魔军者,如理了知一切事,祈求世尊临此处。"这句话是《胜明续》这部密续里的,意为:一切众生的怙主、能摧毁一切魔军的天尊,您能了知一切事,今天为了赐予我加持,请您降临。因此我们合掌、做花供养,迎请诸佛菩萨,迎请之后再做一些仪轨。在我们学院当中,发菩提心仪轨的前面就有迎请偈颂。以前藏传佛教当中很少有人这样念,后来有一次,上师如意宝说:"前面一定要有这样一个迎请偈颂。"于是我们就一直这样念了。......】

受戒的方式

(1)菩萨戒的仪轨

问:我们常念的仪轨:乃至菩提果,皈依诸如来,正法菩萨众,如是亦皈依......是龙猛菩萨的仪轨,还是无著菩萨的仪轨?

答:是龙猛菩萨的仪轨。(正见D)

问:有师兄又把这个菩萨戒仪轨和行菩提心、愿菩提心绑在一起,认为念了,只是愿菩提心,不算行菩提心,这个说法对吗?

答:念诵第一遍可以观想发起愿菩提心,念诵第二遍可以观想发起行菩提心,这些仪轨本身具足二种菩提心的内涵。(正见C1)

问:《前行引导文》中正式发心的内容:观想诸佛菩萨,默默思维,然后念诵:种种显现水月幻化纹,相续漂泊轮回众有情,为于自证光明界休息,以四无量境界而发心......然后回向。这里的仪轨属于龙猛菩萨的仪轨,还是无著菩萨的仪轨?还是说,这不属于仪轨,属于修法?

答:此发心偈既不属于龙猛菩萨的仪轨,也不属于无著菩萨的仪轨。此乃龙钦心滴《大圆满前行》的发心偈。(正见D)

问:愿菩提心戒和行菩提心戒分别应怎么受?

答:在行戒之外,于无著及旃陀罗阁弥的论中没有明确的传授愿心戒的仪轨,但阿底峡尊者所造之仪轨于受行菩萨戒之前宣说了受愿心戒的仪轨。阿底峡尊者具有从弥勒菩萨传下来的窍诀,这是诸圣者大德们共同承认的,因此,他所造授戒仪轨也应符合无著菩萨的密意。阿底峡尊者所造仪轨是弥勒菩萨传下来的耳传教言。具体如何受持愿行二心?

(1)受愿心戒仪轨分三:一、加行(分三:一、殊胜皈依;二、积集资粮;三、净修其心。);二、正行;三、后行。

(2)受行菩萨戒的仪轨分三:一、前行(分五:一、启白;二、观察发心;三、劝速授戒;四、诘问障难;五、开示学处后问欢喜与否。);二、正行;三、后行(分五:一、请证;二、赞扬殊胜利益;三、不应率尔宣说律仪;四、行戒的学处;五、礼谢供养。)

也可按照索达吉堪布在《入行论》为我们介绍每日的受戒仪轨受持愿心、行心:

一、祈请垂念:祈请十方之诸佛世尊,十地菩萨、大菩萨众及大持金刚上师垂念我!

二、皈依(诵三遍):

乃至菩提果,皈依诸如来,

正法菩萨众,如是亦皈依。

三、正式发心(诵三遍):

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

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

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

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

四、自生喜:

今生吾获福,善得此人身,

复生佛家族,今成如来子。

尔后我当为,宜乎佛族业,

慎莫染污此,无垢尊贵种。

犹如目盲人,废聚获至宝,

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

五、令他生喜:

今于怙主前,筵众为上宾,

宴飨成佛乐,普愿皆欢喜!

六、发愿:

菩提心妙宝,未生者当生,

已生勿退失,展转益增长。

愿不舍觉心,委身菩提行;

诸佛恒提携,断尽诸魔业!

愿菩萨如意,成办众生利!

愿有情悉得,怙主慈护念!

愿众生得乐,诸恶趣永尽,

愿登地菩萨,彼愿皆成就。

(此仪轨即每日受菩萨戒之仪轨,或名授发菩提心仪轨。)

《入行论广释》云:【凡是受菩萨戒,在受戒前,必须祈请十方诸佛、十地菩萨、大菩萨、金刚上师垂念我们,意即加持和为我们作证明。如是具足祈请垂念后,进行三皈依——皈依佛、法、僧,此皈依偈我们在前面也讲过。其后即进入正行,诵发心偈。按无著菩萨的传承,先诵前一偈三遍,守持愿菩提心,再诵三遍第二个偈颂守持行菩提心,也即将菩萨戒分为愿心戒与行心戒分别守持;按龙树菩萨的传承,两偈是一起念,念第一遍时发愿菩提心,第二遍时守行菩提心,第三遍为坚固愿行菩提心。印度海云论师以及藏域无垢光尊者等许多宁玛派大德,都承继了这种观点。明朗仁波切在《三戒论》的讲义中也说过:宁玛派守持菩萨戒方式依照龙树菩萨的传承。堪布根霍仁波切曾叙述过此念诵要点:在如说念诵时,于自相续中要坚定存想,三次诵毕时自己得到了菩萨戒体。而且这种诵修必须每天认真地进行,使已损坏的得以恢复,无损毁者得以增上。发心仪轨表面上看来很简单,但依之我们相续中能生起成就佛果的愿行菩提心。】(正见D)

问:在汉地寺院受的菩萨戒是愿和行都包括呢?还是愿、行分开的?

答:根据汉地受《梵网经》菩萨戒仪轨来看,第一,请传戒师,第二,传戒师开导,第三,观五法。第四,兴三愿,第五,发四弘誓。第六,请戒师。第七,请尊证师。第八,敬礼。第九,受归。第十问难乞戒。第十一,忏悔。第十二,问七遮。第十三,正受戒法。第十四,示戒相。第十五,白佛请证。第十六,礼敬三师。第十七,回向发愿。愿心行心从时间的次第来看也是分开受的,而且在汉地受菩萨戒的仪轨中愿心行心都包括了。(正见D)

问:"(按甚深见派)菩萨戒与别解脱戒不同,如果每天反复受,戒体有越来越增上的功德。"受戒次数很多。"广大行派的护戒界限以及恢复方法等,是针对初学者来严格要求的,因此无与伦比。"受戒次数不超过三次。

我每都要天按上师佛的要求念诵仪轨,按广大行派要求初学者受戒次数,不超过三次。请问如何圆融?

答:上师要求我们每天受菩萨戒的仪轨由藏地大成就者华智仁波切(晋美秋吉旺布)所造《甚深见之传承大乘中观自宗传菩萨戒之仪轨》。他是宁玛派近代一位颇具盛誉的传承上师,是寂天菩萨、大成就者夏瓦热、圣者观世音三者总集一体之化身,为利益有情而显现为善知识形相(见《普贤上师言教•华智仁波切略传》)......

既然上师要求每天念的仪轨是龙树菩萨传承,反复受,因为每受一次,就坚固强化一次的角度而言,所以每日皆当勤于念诵受戒仪轨。而广大行之宗派行者受持菩萨戒与护持菩萨戒的学处,以及忏悔还净等,针对初学菩萨要求比较严格的角度而言,无著菩萨对初学者要求只受三次。二派的出发点不一样,导致受戒的次数多少略有不同,但并不矛盾。(正见D)

问:我们在学《入行论》时,在视频面前听受上师传承的菩萨戒,这个就是您上面所说的自宗的菩萨戒吧?

答:是。(正见C1)

问:是不是每天早上都得念三遍受菩萨戒仪轨?如果没有做到每天早上念三遍受菩萨戒仪轨是否会有过失?

答:因菩萨戒是可以重复受,所以每天念三遍菩萨戒仪轨,有提醒和酬补的作用。忘记了,那就忘记吧,下次想起来,尽量每天坚持就好了(如果发过誓愿要每天念,而后来又没有念,则需要做些忏悔)。(正见D2)

教言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第6课:【我们每天念的这个受菩萨戒的仪轨(见《喇荣课诵集·发心仪轨》),按要求来讲每天都要念六遍或三遍;若实在念不了,一天一遍也不能间断。因为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每天都应在上师三宝前坚固自己的誓愿:诸佛菩萨如何发心、我也如何发心,所以大家应尽量念诵这个发心仪轨。】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第16课:【《入菩萨行论》的受戒方式,也就是:加行时,修七支供净除罪业、积累资粮;正行时,依靠仪轨来正式受持;后行时,修持自他欢喜心。】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三戒要解》第15课:【究竟来讲,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的观点无有相违。受戒方式必须依靠仪轨,以断除厌离轮回及贪执寂灭之心、对远离二边的菩提心生起喜悦之情这三种教言改造自心。加行:在殊胜对境前供曼茶罗,诚心祈祷,皈依殊胜所依,以殊胜方便积累资粮。正行:依靠自力苏醒种性,依靠他力了知圆满菩提的功德等,通过加行力生起三想。......后行:心生欢喜,上师宣讲学处,弟子供养酬谢。】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三戒要解》第15课:【行菩提心戒受法:加行:受戒者观察意乐,祈求迅速赐戒。上师询问有没有违缘等情况,并让他明白菩萨学处,再问是否愿意受戒。正行:上师说"善男子某某,你是为利一切众生而受戒吗"三遍,弟子承诺:"我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受戒。"以此获得戒体。"等"字包括宣说后行仪轨,叮嘱了知,宣讲功德;对这一非常甚深之法,不能随便宣讲,一定要保密;最后宣说学处,酬谢供养。】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入菩萨行广释》第二品忏悔罪业:【庚三、(皈依支):乃至菩提藏,皈依诸佛陀,亦依正法宝,菩萨诸圣众。

直至证得无上菩提之前,我生生世世皈依诸佛,也要皈依无漏的正法宝和菩萨圣众。

此偈我们通常称为皈依偈,以前宁玛巴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根霍仁波切在受持菩提心前,都念这个偈子,在藏传佛教中,受菩萨戒的仪轨中大都有此偈子,我们每天早上念的发心仪轨就是一例。偈颂之内容,大家也很清楚,是一种皈依三宝的誓言。皈依时间是自立誓至证悟佛果间,不是三两天或几个月、几年,在未证悟佛果前的时间里,恒常不变;皈依对境是一切智智大慈大悲的无上量士夫——如来正等觉;无漏之涅槃正道,也即灭谛所摄应机无偏的教法、证法;还有远离轮回垢染的僧宝。《宝性论》中僧宝指登地以上的大乘佛子,戒律诸论中云为四名比丘以上的僧团。】

喇拉曲智仁波切著、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译《极乐愿文大疏》:【往生极乐世界的助缘第三因——发殊胜菩提心,在本颂中并没有单独宣说,但它可以包括在前面的回向支中,或者在前文"加行发心殊胜"中也已概括地讲述了。如果想要实际修行,就在前方虚空中观想:自己于现前安住的阿弥陀佛等诸佛菩萨金刚持上师尊众前受持大乘菩萨戒。念诵皈依发心偈"乃至菩提果,皈依诸如来,正法菩萨众,如是亦皈依。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三遍,或者诵"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再念诵"菩提心妙宝,未生者当生,已生勿退失,展转益增长"。如果每天都这样受菩萨戒,则可通过修炼,生起、增上菩提心,而且可以积累不可思议的福德。如《慧海请问经》中云:"以诸十方妙珍宝,供养无数俱胝佛,生起一次菩提心,前者不可比此福......"《华严经》、《入行论》等经论中也宣说了发心的众多功德。】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网络传授菩萨戒中的开示:【下面我们观想,往昔佛陀怎么样发菩提心,我今天也这样发菩提心;他们怎么样受菩萨戒,我也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受菩萨戒。受菩萨戒是按次第地受,不是说我现在根本做不到的也去受,不是这样的。我能做到的、按次第的、尽心尽力地去受持这个菩萨戒。一方面接受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一方面我们发愿受持菩萨戒。下面我念三遍,我念最后一遍的时候,大家要想到相续中获得了菩萨戒。】

(2)受戒的对境

问:如何在上师仁波切座下受菩萨戒?(是当面不是通过光碟)学院每年有传授菩萨戒的法会吗?

答:学院没有传授菩萨戒的法会,受菩萨戒不一定非要在索达吉上师面前受。(正见D2)

问:我应该在上师面前受持菩萨戒,还是在本地寺庙受戒?

答:看你的因缘。一方面,如果要在汉地寺院受梵网经菩萨戒,你最好提前看看自己能否做到。(正见C1)

问:是否有可能在网上由上师授菩萨戒?

答:上师有传授过。另一方面,藏传的菩萨戒,如果找不到善知识,可以在佛像面前自受,念诵课诵集当中的发心仪轨也可以自受。(正见C1)

问:上师讲了菩萨戒的仪轨,很想受持(还有居士戒等)。但是除了索达吉堪布和慈城罗珠堪布外,我还没遇到自己有信心的上师,可是不知今生我有没有因缘见到堪布,那么我怎么受各种戒呢?不知道像我这种情况的菩提学会的会员怎么办?

答:在入行论34课左右,有受菩萨戒的内容,菩萨戒是可以在佛像面前自己受的,而如果你看了那节课的视频,也可以通过视频在上师那里得到戒体。有时上师会传授居士戒,有网络直播,可以等待下次因缘。(正见C1)

问:如果一个法师说索达吉堪布如何如何不好,可以再这个法师面前受戒吗?

答:建议不要在这个法师面前受戒,因为他有邪见,他在诽谤你的上师。如果你在这个法师那里受戒,那就会建立师徒关系,这个法师也就成为了你的一位上师,到时候如果他以师父的身份要求你诽谤其他善知识,你怎么办?你应该远离具邪见者。(正见C1)

问:如果要是想受戒的话,学院是不是可以安排指定的上师给我们授菩萨戒?

答:我记得好像上师讲《入行论》第三品的时候,在讲受戒仪轨的时候有一个传菩萨戒,到后面我们学到第三品的时候,应该可以在电视上面(或电脑)接受上师传戒。我记得有,到时可以在屏幕面前跟着上师一起受戒。(生西法师《入行论》答疑)

问:在家自学的和旁听的可以受吗?

答:如果有这个意愿你可以受。(生西法师《入行论》答疑)

教言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赞戒论讲记》第1课:【菩萨乘《二十颂》云:"具戒慧力上师前,应当受持菩萨戒。"具有清净菩萨戒律、智慧和摄受弟子能力的上师面前受菩萨戒。】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三戒要解》第15课:【那么,应该如何受菩萨戒呢?可以在上师面前受,也可以在佛像、唐卡面前受。宗喀巴大师讲过:如果要在善知识面前得戒,这位善知识必须自己具有菩萨戒。但我们没有神通,很难观察到别人相续中是否具足菩萨戒,因此在佛像面前受菩萨戒是最大的方便。的确如此,有些上师表面上看很慈悲,但也许是假装的,他的相续中根本没有菩萨戒,或者他以前发过菩提心,后来已经犯了根本堕罪而失坏了。因此,最好是在佛像前或者自己观想而受戒。当然,自己没有观想能力的话,可以在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唐卡面前,恭恭敬敬地顶礼并发愿:我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到现在,从今天开始,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一定要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然后把自己发起菩提心的这个时间好好记住。】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大圆满心性休息广释》第48课:【我们很有必要通过上师来获得菩提心(戒)。如果上师等各方面的因缘不具足,那么通过自己的观想来受菩萨戒也是可以的。】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依照龙树菩萨的传承,菩萨戒的受戒方法有三种。

第一种,是在具备上述三个条件的善知识座前受持。

第二种,是在加持力不同寻常的佛像前受持。

虽然每尊佛像都有加持,但加持力却千差万别。比如拉萨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像,就有着无与伦比的加持力。除此以外,很多古老的寺庙里面,也藏有真身舍利。供养佛舍利和真佛的功德完全等同,在佛的真身舍利前发愿,与在佛的真身座前发愿也是一样的。

第三种,在没有善知识与佛像的情况下,根机比较好、善根比较成熟的人,可以观想诸如皈依境之类的三宝福田而受持。

无著大师的菩萨戒比较严格,他说:如果实在找不到上师;或是在寻找善知识的路途当中有生命危险,或是在路途当中有可能犯其它的根本戒,就可以在家里观想受戒。除此以外,还是要在善知识面前受持。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入菩萨行广释》第三品受持菩提心:【这种发菩提心,也即受菩萨戒,龙树、无著菩萨都承许这种观点。我们发菩提心或说受菩萨戒时,有三种方法。第一种:在金刚上师面前受持,汉地、藏土现在都是如此,祈请具清净菩萨戒之阿阇黎,按仪轨而传授菩萨戒,这是最佳方式。因一个人于上师前受戒后,易生惭愧心,不敢轻易违犯菩萨戒学处;第二种:如果没有上师在场,可以在佛像、经书、佛塔前面,祈求上师三宝证明受菩萨戒;第三种:于自前观想皈依境,如法按仪轨发愿,发起愿菩提心,受行菩提心,如所受学处依次而学等。这些方式,无论是印度还是藏汉两地的大德,都是承认的。

凡是受菩萨戒,在受戒前,必须祈请十方诸佛、十地菩萨、大菩萨、金刚上师垂念我们,意即加持和为我们作证明。如是具足祈请垂念后,进行三皈依——皈依佛、法、僧,此皈依偈我们在前面也讲过。其后即进入正行,诵发心偈。按无著菩萨的传承,先诵前一偈三遍,守持愿菩提心,再诵三遍第二个偈颂守持行菩提心,也即将菩萨戒分为愿心戒与行心戒分别守持;按龙树菩萨的传承,两偈是一起念,念第一遍时发愿菩提心,第二遍时守行菩提心,第三遍为坚固愿行菩提心。印度海云论师以及藏域无垢光尊者等许多宁玛派大德,都承继了这种观点。明朗仁波切在《三戒论》的讲义中也说过:宁玛派守持菩萨戒方式依照龙树菩萨的传承。堪布根霍仁波切曾叙述过此念诵要点:在如说念诵时,于自相续中要坚定存想,三次诵毕时自己得到了菩萨戒体。而且这种诵修必须每天认真地进行,使已损坏的得以恢复,无损毁者得以增上。

发心仪轨表面上看来很简单,但依之我们相续中能生起成就佛果的愿行菩提心。而且我们现在持守菩提心仪轨之传承,上师如意宝说过是华智仁波切一脉相传而来。藏地高僧大德以前有这样的说法:只要于华智仁波切传承中得受菩萨戒,学人相续中能自然生起无伪菩提心。华智仁波切的发心传承授予堪布根霍,堪布根霍传给托嘎如意宝,然后再传给上师如意宝,这之间两位金刚上师都是已得无上持明双运果的圣者。现在上师如意宝每次灌顶时,都给你们传授过发心戒,你们也得到了这个清净且具无上加持力的传承。相信你们只要对上师如意宝的清净信心不变,自相续中定能生起真实菩提心,而且会愈来愈增上、广大。】

生西法师辅导《三戒要解》第14课:【"具体受戒方法:关于传戒的对境,龙猛、无著二派一致认为,传戒的上师必须是一位具足菩萨戒、精通传戒仪轨、不求财物,以慈悲心摄受所化众生的具相善知识。"

对传戒上师无著菩萨与龙树菩萨观点一致。

"不求财物"——否则心就不纯净了,只有利益众生的意乐。

"《入行论》中云:"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安住净律仪,珍贵善知识。"

《入行论》第五品也是如是讲。

"舍命亦不离"——作为大乘修菩萨道的学者而言,宁可舍弃生命也不舍弃殊胜的大乘善知识。

而大乘善知识具有什么样的功德呢?

一、"善巧大道义",对于大乘义理非常通达,非常善巧,这是第一个条件;二,"安住净律仪",自己必须安住在非常清净的菩萨戒中。所以对于这种珍贵的善知识,舍命亦不离,因为他是让我们趋向大乘的最殊且助缘。

"《道灯论》中云:'从具德相师,受菩萨律仪,善巧律仪轨,自安住律仪,堪传律具悲,当知得良师。'"

《道灯论》为阿底峡尊者所造。

"堪传"——有能力。

"具悲"——不是贪求财物,而是有悲心的。

这里对传戒上师的法相做一个认定。

"受戒之补特伽罗:依照甚深见派的观点,具有知言解义法相并想受戒者,即可受持菩萨戒,不一定必须是暇满人身。凡是具有希求圆满菩提意乐、能真实生起戒体、堪为大乘法器的一切众生均可受戒,因此受戒者是对浩如烟海的菩萨行及无上大菩提果有虔诚信心的弟子。"

前面龙树菩萨与无著菩萨对传戒的上师没有不同观点,但是对受戒者观点就不一样。按照龙树菩萨,甚深见派观点,不一定是具有暇满人身,也不一定是人身,其他旁生鬼神也可以受菩萨戒。"具有知言解义"的法相,不一定是人(有时人的法相是知言解义),他能听懂人的语言而且内心中具有希求意乐也可以。

"受戒的仪轨:加行:依殊胜教言断除厌离轮回、贪执寂灭之心,对远离二边的菩提心生起喜悦之情,以此三方便改造自心,"

首先通过三种方便改造自已的心。第一是要通过殊胜教言,如世亲上师的教言首先生起出离心,厌离轮回;第二灭除贪执寂灭之心,要断除厌离轮回和贪执寂灭的心;一是厌离轮回,二是除了厌离轮回外还要灭除贪执寂灭的小乘作意;第三对远离二边(轮回与寂灭边)的菩提心生起欢喜心;通过这三个方便改造自己的心。我们即不贪轮回,也不贪寂灭,还要对远离二边的菩提心生起喜悦,通过这三个方便改造自己的心。

"再对殊胜对境传戒上师供上曼茶罗,于殊胜所依三宝前皈依,并以殊胜方便七支供积累资粮。"

真正生起菩提心前必须要广大福德,故要通过七支供方式积累资粮。

"正行:依靠苦乐施受法修心,先三次祈祷垂念,"

"苦乐施受法"——把自己安乐布施给众生,众生痛苦我们接受,通过这样施受法、修心法把我们心修得非常纯熟、柔软,修完后先三次祈祷垂念,"就像我们每天念诵得一样:'祈请十方一切出有坏正等觉及十地菩萨摩诃萨众及诸位大金刚持上师垂念我。'再念诵三遍'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

这个颂词直接来源于《入行论》第三品,我们把这些颂词作为发菩提心、得戒的念诵。

"如此一次性受愿行菩提心。"(这是原文中有,讲记中落掉了)"龙猛菩萨的观点,念第一遍时受持愿菩提心,念第二遍时受行菩提心,第三遍得以稳固。"

这就是一次性受愿行菩提心的仪轨。这是它的正行。我们在善知识前受了菩萨戒后,每天都要念诵发心仪轨,提醒我们菩提心,让菩提心增上。当我们在行持中违犯了比较细微的菩萨戒时,每天重受一次,可以清净犯戒过失,缺失的地方可以圆满,可以再再增上我们的戒体,让我们的菩提心与菩萨戒再再增上,再再圆满。

"后行:自己今天已经成为佛子而修持喜心,令他众也修持喜心,受戒者供养酬谢。上师简略宣说所受戒之学处。以上是龙猛菩萨的观点。"

"令他众也修持喜心"——现在我已受持菩提心,宴请所有众生包括天人、非天等等,令他众生起喜心,以后要慢慢赐予成佛安乐。

"受戒者供养酬谢"——受戒时要供养、酬谢传戒者。】

问:如果是,在不舍弃愿菩提心的前提下还需要注意什么?

答:通常我们是按照龙树菩萨传承的菩萨戒来行持,相关内容:【乙七、明示二十堕罪及同分:

不失二心为学处,国王五堕邪见等,大臣五堕毁城等,平凡之人八堕罪,共同二堕廿堕罪。彼之同分为轻罪,不具此等无堕罪,行善同分即学处。寂天菩萨依据《虚空藏经》而在《学集论》中宣说了十九种根本堕罪。其中国王五定罪:(一)掠夺三宝财物;(二)惩罚具戒比丘;(三)轻毁出家学处;(四)造五无间罪;(五)持邪见。大臣五定罪:(一)毁舍宅;(二)毁村落;(三)毁乡镇;(四)毁城市;(五)毁都市。平凡人八定罪:(一)对非法器宣说空性;(二)退失大乘道心;(三)舍弃别解脱戒修大乘;(四)自持小乘且令他持小乘;(五)为利养而赞自毁他;(六)说上人法妄语;(七)取受享用三宝财物;(八)将修禅定者之财施与闻思者。再加上舍弃愿菩提心这一共同堕罪,总共有十九种。《宝积经》中所说的二十种堕罪是在前十九种堕罪基础上加舍弃行菩提心。《月藏经》和《虚空藏经》中也明确地宣说了舍弃行菩提心属于堕罪。如若出现此等堕罪,那就不能称得上是菩萨,因此要精勤忏罪,力求恢复清净。】——《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正见C1)

是否得到戒体

问:倘若看了这些大德的经论后,也发了利益众生的菩提心,不知道是否具有菩萨戒?

答:佛教中的皈依也好、受菩萨戒也好,还是要依止仪轨,有了仪轨以后,才算是比较如法。就像世间上有些事情一样,有了那些仪式,才会产生法律效益,同样,依靠仪轨而受菩萨戒,这种功德才会很大!(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

问:请问,菩萨戒跟密乘十四条根本戒,都是在什么时候受?

答:菩萨戒要通过一种仪轨来受,有愿菩提心戒和行菩提心戒。密乘戒是在灌顶时受,没有单独仪轨,得到灌顶也就得到密乘戒了。(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

问:顶礼堪布!课前念诵中有一个菩萨戒仪轨,我们念完三遍后,是不是就受了菩萨戒?

答:这要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如果在上师面前受过了菩萨戒,以后自己念的时候就可以得菩萨戒,也会增上菩萨戒;菩萨戒可以反复地受、反复地增上。如果从来没有在上师面前受过,自己念不一定会得到戒体。

第二种情况,如果实在找不到可以传菩萨戒的善知识,我们在佛面前自己念也可以得到戒体。(生西法师)

问:造五无间罪者能否受菩萨戒?

答:有时候五无间罪很重时,不一定会产生要受菩萨戒的心。但是从小乘的别解脱角度讲,犯五无间罪的人不能受别解脱戒。但是菩萨戒是从心上面安立,如果真正内心中特别想受菩萨戒,有时候也能得到菩萨戒。所以在大乘中犯了五无间罪,首先自己要有很强烈的忏悔之心,想改正的心,通过一些仪轨、一些方式首先忏悔,清净到一定程度时,内心中可以接受菩萨戒。所以前期还是需要一定的清净,如果完全没清净,在这么污浊的相续中想要得到菩萨戒,也是有困难的。所以,在受戒之前首先要积累资粮、清净罪障,如果罪障很严重,自己福报很薄弱,不一定真正能得到菩萨戒。(生西法师)

问:大乘菩萨戒是通过发心得到的,那是不是可以不通过仪轨,自己发心受持,若退失了,自己再发心呢?

答:要通过仪轨。《入行论》第三品及后面都会讲到,自己要念诵得菩萨戒的颂词仪轨,念诵三遍之后,自己观想得到戒体。得戒后如果退失,若未破根本戒,可以通过再次念诵得戒仪轨的方式、通过其他的忏罪方式修补;若犯了根本戒,在后面第二品中我们还会讲到如何还净。

一般来讲最好是在善知识面前,由大乘上师给自己传一次菩萨戒,以后就可以每天自己念诵了,如果实在找不到传戒上师,也可以自己在佛前通过念诵方式得戒。(生西法师)

问:课前诵的菩萨戒仪轨,我们念完三遍后是否受了菩萨戒?

答:分几种情况:如果第一次在上师面前受过了,以后自己念的时候就可以得菩萨戒,这个菩萨戒可以增上的;如果第一次没在上师面前受,单单我们自己念的话不一定得戒;还有一种情况,如果实在找不到可以传菩萨戒的善知识,我们在佛面前自己念也可以得戒。

明天晚上,也是六月初四,大恩上师会在八点钟的时候,给大家做一个开示,给大家传菩萨戒。如果以前没有受过菩萨戒的人,好好准备,上师传菩萨戒的时候,可以得菩萨戒。如果在上师面前第一次得了菩萨戒,以后念仪轨的时候,念完三遍我们就受了菩萨戒。菩萨戒可以反复受,反复得,反复增上。(生西法师)

问:弟子没有受过居士戒,自己观想三宝受菩萨戒,得到菩萨戒戒体了吗?

答:没有受过居士戒,自己观想受菩萨戒,这个很困难。一方面,没有受过居士戒是不是就不能够受菩萨戒呢?不一定。如果有皈依戒也行。或者说自己有一个不杀生的作意,也可以。因为在《心性休息大车疏》当中,全知无垢光尊者对此已经辨析过。无著菩萨的意思必须要有别解脱作为基础,龙树菩萨说不一定。但是二者不矛盾,因为你要受菩萨戒,如果连一个不杀生的心都没有,那可能也得不到菩萨戒了。所以没有受过居士戒,这个倒不一定不能受,但是自己观想受菩萨戒,这个有点困难。如果是第一次受菩萨戒的时候,应该在上师善知识面前受,这是一个得戒的方法,得戒的方式。如果实在是找不到,那么就自己观想受戒也行,也可以。但现在可能还没有到达那种实在找不到受戒的善知识的一种情况,所以尽量还是寻找一位具有传授菩萨戒资格的上师,在他面前受菩萨戒。(生西法师)

问:关于受菩萨戒,无论生没生起愿菩提心都可以受菩萨戒,但是只有生起愿菩提心的人才得到菩萨戒的戒体?

答:生愿菩提心,一方面来讲比较严格一点,但是如果你发了愿菩提心之后,有了一种发愿要成佛的心,有了这个愿菩提心,实际上从一个角度来讲,它不是特别复杂的。如果说要生心的话,它是很困难的。要发这个心,然后在这个心的基础上去受菩萨戒,应该说不是特别困难。所以,要圆满这个条件,应该也是比较容易的。

但关键就是前面讲,你在受戒的时候有没有别解脱戒律,如果有了行持善法的心态,就有了受菩萨戒的基础,再加上有了愿菩提心,在愿菩提心的基础上,我要发愿去受菩萨戒,这个时候就可以。因为在咱们这个仪轨当中是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同时受,所以如果你有了这样一种愿心,也想得菩萨戒的话,也可以通过这个方式去得戒。(生西法师《入行论》答疑)

问:只要有信心、悲心和想受戒这三个条件具足,按照后面要讲的仪轨来受持,就能生起菩萨戒体,上师仁波切这样讲的。我们作为初学者,即便有的是刚皈依三宝,也能够获得戒体,可以这样认为吗?

答:前面我们也分析过这个问题,刚皈依三宝,如果内心当中有皈依戒——皈依之后有皈依戒,皈依戒当中有承诺,比如皈依法的时候不害众生,虽然它没有别解脱戒的名称,但实际上它有善法的依靠处,断除恶业的依靠处,有这方面的法,在这个基础上也可以受菩萨戒。(生西法师《入行论》答疑)

问:戒体到底是什么呢,是色法还是心法呢?单单生起了菩提心不能得到戒体吗?必须要通过仪轨才能得到戒体吗?

答:戒体的属性有不同的解释方式,有些时候可以理解为是在心上安立的,同样是心,有没有戒体是有差异的。单单生起菩提心,这是一个想法,而受菩萨戒,包括承诺守持相关的学处等。仪式有时是必要的,比如,你和张三相爱了,是不是相爱就等于结婚呢?不一定,相爱是相爱,结婚是结婚。(正见C1)

问:阿弥陀佛,顶礼法师!弟子在上师昨天生日受持菩萨戒时,因为操作电脑软件的原因,耽误了专注度,没有完全做到:上师念一句,自己念一句。也没有按照上师要求观想,这样算是没有圆满受菩萨戒吗?感恩!

答:个人理解,是可以得受的。关键是你自己有得戒的发心和誓愿。你可以按照课诵集当中的发心仪轨,自己每天自受菩萨戒。(正见C1)

问:同样,在大恩上师念菩萨戒仪轨时,我们几个师兄情况也如同上,就是没有念得很准确的菩萨戒仪轨(虽然新浪房间里面也打出了字幕),内心一样具备了虔诚与专注,并按上师开示的观想方法自己获得了戒体,那么昨晚上师传的菩萨戒我们有接受到了吗?

答:是可以得到的。(正见C1)

问:如何判断自己得到了菩萨戒的戒体呢?

答:如果自己具足受戒的发心,如法念诵仪轨,就可以得戒。(正见C1)

问:前面上师讲过自相续中想要获得菩提心需要长时间的修行,比如阿底峡尊者依止金洲大师12年修行菩提心,但是上师在传菩萨戒的时候说得了菩萨戒就得到了菩提心,这是怎么回事呢?

答:个人理解,即使你没有受菩萨戒,你也可以发菩提心,而如果你要受菩萨戒,必须有菩提心才能得到菩萨戒。但菩提心有不同的层次,打个比方,你产生一个"我要成佛度化众生"的念头就可以说,你发了菩提心,但你的菩提心不一定很真切,也许只是表面粗浅的,而祖师示现12年修持菩提心,意思是通过12年的修持产生了真切,真实无伪的菩提心,质量非常高。打个比方。一个小孩闪过一个念头"我要好好学习",就可以说他产生了一个要好好学习的心,但他可能还是很贪玩,不好好学习,而另一个小孩,反复思维不好好学习会怎样,好好学习会怎样,非常仔细地思索,最终产生了非常真切的"我要好好学习"的心,他很乖也很努力地学习,这和前者就不同。(正见C1)

问:昨天在《心性休息》的课程中大恩上师慈悲传授了菩萨戒。当时虽然有意乐发心接受,但是跟着读藏文时确实未能准确的跟着念,只能发出相似的声音,请问是否已经得到了戒体?

答:如果有受戒的发心,应该可以得戒。(正见C1)

问:上师在书上说:通过网络录像受戒能不能得到菩萨戒体么?应该会得到。

弟子想,这种形式是不是也有可能性得不到戒体?

答:菩萨戒本身是可以自己在佛像面前得受的,即使没有佛像也可以通过自己观想而受戒,如果自己观想都可以得受菩萨戒,那在网络上、光盘上就一定可以得戒。(正见C1)

问:在汉地的菩萨戒,是以《梵网经》为依据,有六重戒和二十八轻戒,要求受戒后要每半个月诵一次戒。但我们在学会是跟随大恩上师受的菩萨戒,有很多师兄是只守不舍弃众生这一条,那还需诵戒吗?如果诵戒以哪个经典为依据?

答:据我所知通常没有专门这样要求。但是有条件可以每天念诵发心仪轨(《喇荣课诵集》中便有),每天受戒可以让破损的戒体回复增上功德。(正见C1)

问:共修受菩萨戒时,没有选择受哪个根机的戒条,受完戒后,得到什么戒体?

答:我不确定,保险起见建议按照18条去守持,其实并不难,看一下戒条就会了解。(正见C1)

问:如果一个法师破戒了,在他面前受戒是否如法,是否得到戒体?

答:通常来说,这样就不具足传戒者的法相,是否得戒要看具体情况,有些情况下,如果你不知情,你完全当作他是清净的,也可能得戒。(正见C1)

教言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三戒要解》第11课:【佛教的戒律,必须通过仪轨得到,这是一般的规律。比如受菩萨戒,你可以自己发菩提心,但要获得戒律,必须在上师面前通过仪轨获得;发出离心的话,可以自己发心,但要获得别解脱戒,需要通过亲教师和轨范师传戒以后才能获得;密乘戒也是如此,即使自己已经具足了等净无二的见解,要获得密乘戒,也必须经过阿阇黎灌顶才可以。甚至皈依戒以上,都需要通过不同的仪式才能得到。】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三戒要解》第5课:【中依三戒各仪轨,次第获得如龙猛。

中等根机者,依靠各自的仪轨,次第获得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就像龙猛菩萨一样。从根机来讲,龙猛菩萨当然可以说是上根者,但在众生面前,他也是以中根者的身份示现。

中根者依靠戒律中的羯磨仪轨,得受七种别解脱戒中的任意一种;以龙猛、无著二大法轨中的任一种得受菩萨戒;通过密宗内外续仪轨得受密乘戒。】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三戒要解》第22课:【一般说来,菩萨戒与别解脱戒不同,如果每天反复受,戒体具有越来越增上的功德。而且所犯根本罪未逾越期限之时,仅仅依靠忏悔也可以恢复;如若超过期限,则已经毁戒,必须重新受。

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受戒次数不固定。有些根性不好的人,无论犯了多少次都开许重新受。对于所犯总的自性罪与佛制罪,尤其是违犯一切菩萨学处,每日受菩萨戒是甚深殊胜的对治法。我想,大家在学院的时候,每天上师如意宝讲经之前都会念受菩萨戒仪轨。一旦离开学院,很多人以前受过菩萨戒的念诵文可能都忘了。作为发过菩提心的人来讲,每天念诵发心仪轨是不可缺少的。很多人离开学院以后,暂时两三年中还能坚持,过了之后就很困难,但学佛不应该这样,一定要常年如一日地去修行。】

失毁菩萨戒的因

教言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三戒要解》第22课:【舍戒失戒之缘:有舍根本愿菩提心、犯违品根本罪、还菩萨戒三种,初终二种是菩萨戒即刻就根本不存在的因与缘。

这里说毁坏菩萨戒的三种因,第一个是舍弃愿菩提心,第二个是违犯十八条罪或者四条根本罪,第三个是还菩萨戒,发愿从此以后再不发心。在这三种因当中,最初和最后两种,所谓的菩萨戒于很快时间当中就不存在了,没有越时之说,因此,仅仅依靠忏悔还不足够,必须再次受戒。除此之外的一切根本罪,在白天三时、夜晚三时,即一日六时中,如若未越时而生起对治心,马上忏悔即可;若从犯罪时起已超越了对治期限,就称为越时堕罪。】

涵摄性的教言

(1)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第17节课:【汉传佛教的三坛大戒中也有菩萨戒,与藏传佛教的有点不同。汉传佛教中,露罪师、教授师等很多法师通过一些仪式传授菩萨戒,最后给得戒者发放菩萨戒牒。但不管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首先都要知道菩提心的重要性。如果不知道菩提心的重要,尤其对大乘佛法没有信心、对众生没有悲心、自己也没有发愿受戒,不具足这三条的话,菩萨戒仪轨作得再好,自相续中也得不到戒体。布顿大师在讲《入行论》时曾说:受菩萨戒必须具足三条,第一要对三宝有信心,第二要对众生起悲心,第三是自己愿意受菩萨戒、想度化众生,不具足这三条的话,菩萨戒是根本得不到的。

诸位法师或具有法相的善知识,你们在传授菩萨戒时,应该依照真实的仪轨,这一点相当重要。一般人所造的仪轨没有可靠性,故应依照前辈高僧大德所造的仪轨来受持。

假如有些人以前受菩萨戒时不是很如法,那也可以重新受。前面也讲了,菩萨戒与其他戒律有所不同,可以通过三个方式来受:一是在具相的善知识面前受;二是在佛像等三宝所依面前受;三是观想在诸佛菩萨前面受。不管通过哪种方式,我们的相续中一定要有菩提心,这是最重要的。

当然,受戒有戒牒作证明是很好的,但有了戒牒是否表示相续中真的有了菩萨戒呢?这也不一定。所以,作为大乘修行人,我们首先要观察自己到底有没有菩萨戒?如果真正具足了菩萨戒,那一定要以正知正念经常护持,这一点非常重要。】

(2)另外,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根据法王如意宝一次传菩萨戒录音,整理有《菩萨戒略轨》,且翻译为汉文,并于2020年藏历六月初四佛陀转法轮日,恩师依此仪轨为大家传授过菩萨戒,且有详细精彩的开示,也可参考。

播放列表 点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