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为何《百业经》中有人励力忏悔后还受果报

答疑专题021——为何《百业经》等中有人励力忏悔后还受果报?

问:贤愚经、百业经,还有上师讲的一些公案,说某人于迦叶佛时取笑圣者像某动物,某人也及时做了忏悔,但还是于五百世转生成某动物,这是为什么呢?为何忏悔了还会受报?

**答:(1)**正见C1:【忏悔的质量不同,效果也不同。比如你生病了,病的比较重,医生告诉你吃某种药可以痊愈,你只是偶尔泛泛的吃一两次,这也叫吃药,这样的话病不一定马上好,如果你按时按量坚持服用,病就可以痊愈,这也是吃药,前者如果抱怨说"我吃药了啊,病怎么没好",我们可以说"你的药吃得还不足够"。同样,忏悔的发心、对象、依靠的法门、忏悔方法、坚持的时间等等不同,效果也不同。

**如果具足四对治力,念诵金刚萨埵心咒,就可以清净无量罪业。 只是对应到某个具体的众生的具体情况,就要看其当时有没有福报和因缘遇到这样的法,内心有没有能力接受并且如法修行。 **

《百业经》当中的很多当事人,没有看到记载说他们念诵了金刚萨埵心咒,具体总共忏悔了多少次,后续做了怎样的努力,个人也不太清楚,但可以说,之所以受报,就是因为忏悔的还不够,当然,比完全不忏悔还是强一点,如果完全不忏悔,果报还会更惨,就像偶尔的吃药,比完全不吃药,还是强一点。

百业经的这些公案,恰恰提醒我们,忏悔的质量很重要。有的人虽然口头泛泛忏悔,一方面也是一种忏悔,但忏悔的力量和具足四对治力的忏悔是有很大差别的。】

(2)生西法师《前行辅导》115课笔录:【此外,发愿行菩提心在一切忏罪当中都是必不可少的。

忏悔的时候,发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能够让罪业很快清净。

以前我们讲过《百业经》、《贤愚经》,其中很多小乘修行者,虽然罪业不是那么重,比如对阿罗汉说了几句调侃或者不该说的话,他也认识到了问题,马上忏悔了,但还是没有办法完全清净。只是没有堕入地狱,还是会堕入旁生,或者转人的时候连续五百世转成很下劣的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阿罗汉允许他们忏悔、也原谅了他们。是修行者相续中没有具备让罪业快速消尽的因缘。他们没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也没有金刚萨埵这样殊胜的修法,所以虽然做了忏悔,但没有办法完全清净。

而作为大乘行者,是大乘种姓,如果能够以愿行菩提心来忏悔,能很快清净罪业。原因上节课讲了:所有罪业的来源是自私自利、是我执。而我执的对治就是菩提心,是不考虑自己,只考虑众生,这是从根本上瓦解罪业的方法。根机瓦解掉,罪业就没有所依了。行菩提心也包括了空性,了悟空性也是让我们知道罪业本来无自性,彻底瓦解掉罪业的方法。

愿行菩提心是一种本身很清净、力量又特别强劲的善法,它和观空性、观实相都是很强劲的善业,比一般善业的力量强劲得多。所以我们要忏悔、要让罪业很快消除,必须引入这些强有力的善业。我们前面学过菩提心的引导,或学过《入行论》,对菩提心都是有认识的。既然学过了就要用在忏罪上面,要以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让罪业很快消尽。这样安立就知道菩提心很重要,必不可少。

如果没有发菩提心,即使具足四种对治力来忏悔堕罪,也只能稍稍减轻而不能达到彻底清净的效果。

"如果没有发菩提心,即使具足四种对治力来忏悔",难道四种对治力里面没有菩提心吗?其实是有的。只不过有时我们做得不完整,虽然看起来有四种对治力,但是里面关键因素不齐全,四种对治力本身就不齐全了。缺少了菩提心就导致了四种对治力不齐全。

如果用残缺不全的四种对治力来忏罪,虽然有作用,但只可以稍稍减轻,不能达到彻底清净的效果。就像前面讲到的小乘修行者,他们的忏悔只让罪业减轻了,没有堕入地狱,但没有完全消除,后面罪业还是会成熟,依然还是会受报。

所以我们在忏悔时一定要发起菩提心,把菩提心的因素加到四种对治力里面,要让四种对治力的力量圆满。

如果相续中生起了无伪菩提心,那么往昔造了多少罪业都会自然而然清净,

这是从另一个侧面来做印证:如果前面在修行过程中特别认真地观修了菩提心,菩提心已经生起来了,这时已生起的菩提心会继续在金刚萨埵的修法中发挥作用。

如果你前面没有认真修行,无伪的菩提心可能没有生起来;或者修完之后虽然数字够了,但都忘记了,到了修金刚萨埵时没有这个概念了,它的力量也无法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前面一个一个修法认真修行,即便没有完全到量,但你努力了,一想就知道菩提心是怎么回事儿,也就自然而然可以把菩提心在金刚萨埵修法当中用起来。

如果生起了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往昔造了多少的罪业都可以自然而然地清净,这是个很殊胜的能够清净罪业的利器。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引发内心的菩提心,不单是在忏悔修法中,一切阶段中它都是殊胜的善法。

如《入行论》云:"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第一品,菩提心的利益品中这样说:一个人犯了很重的罪业,但有个很厉害的勇士可以帮助他从罪业中解脱怖畏,"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如果有个能够让罪业迅速解脱的法门,畏罪的人为什么不依靠呢?这就是指菩提心。菩提心可以让犯了很重罪业的人得到安慰,让他从罪业当中获得解脱。

"菩提心如劫末火",在劫末时,通过众生的共业生起很强烈的大火,从无间地狱一直烧到初禅天,所有的器世界烧得干干净净。菩提心就像劫末火一样,"刹那能毁诸重罪",一刹那中可以摧毁很严重的罪业。一是如果菩提心生起来,本身就有很大的清净罪业的功效;二是菩提心还没有达标、正在串习,即便在每天串习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清净罪业。在观修的时候有作用,在修成的时候也有作用。不管是已经修成了还是修的过程,菩提心都有很强劲的灭罪功能。这是所依对治力。】

 

(3)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释》:【以求自利为主的小乘法门,要想忏罪积资,其困难程度可就要大得多。《百业经》记载的基本上是小乘行者的公案,其中有些人对僧众、圣者造恶口的罪业,虽然他们当时依小乘法门尽心尽力地忏悔,然而仍无法清净,最后还是感受了可怕的恶报。如果入了大乘,依靠发菩提心的殊胜大悲智慧,这些恶业完全可以忏除清净,而且只要如法地行持,不会再感受罪业的苦果。】

 

问:生起菩提心的一刹那,所有罪业都被烧得干干净净,那五无间罪、舍法罪、失坏密乘戒是不是也能清净呢?

答:虽说生起一刹那的菩提心,就像是烈火烧尽干柴一样,会将所有罪业统统焚毁,但这里所焚毁的对象,应该指比较粗大的罪业。至于五无间罪等能否清净,必须依靠经典的教证来衡量。

其实,以嗔恨心能摧毁善根、以菩提心能摧毁罪业,这方面的问题唯一要靠教证来说明。否则,仅凭想象或依靠推理的话,因果问题比较深奥,不一定能得出正确结论。

我们讲菩提心的功德时,也用了《华严经》金刚钻石的比喻,说明过这个问题。实际上一个人若能生起无伪的菩提心,罪业最终必定会被遣除,但它的程度怎么样?还是要通过经论进行分析。(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

问:如果没有菩提心,即使具足四对治力只能稍稍减轻罪业,达不到彻底清净。如果生起了无伪菩提心,无论造了何种罪业,都会自然清净。这里的清净是不感果的角度吗?

答:当然没有菩提心的四对治力是不圆满的;或者说没有菩提心的四对治力,它的力量还是不足的。

没有菩提心是不是只能稍稍减轻罪业?我们也不能完全确定,因为小乘的行者在修四对治力的时候,在他的观念当中应该不会有真实大乘的菩提心,但是小乘的行者如果具足四对治力,在他的一种范围当中,这些罪业可以清净,让他不堕恶趣,获得阿罗汉果位。从这个侧面来讲应该是可以清净的。但是很重的罪业就不一定了,比如五无间罪、破根本戒,在小乘中是没有办法清净的。如果是这种罪业,不具足菩提心,单单以小乘那种状态的四对治力,没办法彻底清净。

如果说生起无伪菩提心,无论造了什么罪业都会自然清净。无伪菩提心力量很大,这个地方的清净当然就是指不感果了。因为菩提心把感果的功能已经灭掉了,所以不会感果。我们说无伪菩提心,有的时候可以是世俗菩提心,有的时候也可以包括胜义菩提心。假如说他的胜义菩提心修得很圆满,不单单是不感果,而且可以把种子完全消灭、完全摧毁,这方面我们要看是什么程度的菩提心,所以不能一概而论。(生西法师)

问:通过无缘空性忏悔的罪业,以后遇缘还会成熟果报吗?

答:和前面的问题一样,不能够一概而论。因为无缘忏悔,它的层次也有低有高,有浅有深,如果像我们这样只是大概观想,定解还没那么深,它的力量还没那么强,虽然做了一些类似于无缘的忏悔,但力量不够强大,没有完全忏净的话,也许遇缘还会感果;如果无缘的力量够了,因上面的感果功能彻底灭掉,遇缘也不会感果。

忏悔的原理是什么?忏悔和罪业二者之间是此消彼长。假如用高度来做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罪业的高度是一米,我们要把它完全消尽,就要看能够对治的忏悔的高度达到多少,忏悔的高度只能达十公分,那么我们只能灭掉十公分的罪业;如果忏悔的高度达到二十公分,那么就可以灭掉二十公分的罪业;如果忏悔的高度达到一米,就可以把一米高的罪业全部消掉。能够消多少业,关键是看我们在忏悔的时候力度有多大,力度够大就能够完全清净;力度如果达不到那么高,也许可以消一半,也就是可以减轻、延迟,这时候遇缘有可能感果,但感的也不是以前的果了,它已经减弱很多了;如果无缘忏悔的力量很大,有可能一下子就摧毁掉所有感果的功能,所以主要是看我们修行的时候,这些因素是否具足,力度是否大。我们在修金刚萨埵忏悔,参加金刚萨埵法会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念40万遍心咒关键看是否具足所有好的因缘,具足的话就一次性清净完;没有具足可能清掉很多,但是否完全清净罪业,就不好讲。(生西法师)

问:凡夫人怎么用观胜义无缘忏悔?因为凡夫人一会又进入分别执著里,一刹那的空性忏悔能忏除罪业吗?

答:凡夫人的范围很广,可以从没入道,乃至于到加行道的世第一法位,都可以叫凡夫人。如果是资粮道、加行道的凡夫人,他们内心当中有空性见解,可以安住;但即便是没有进入到资粮道、加行道的修行者,也可以大概地了知罪性本空,或者能忏、所忏、忏悔的作意都是无自性,大概地安住在这样定解当中,总相当中进行忏悔也可以。当然我们自己一会儿安住在分别念,一会儿安住在空性当中,它也可以有作用,如果能够恒常安住,它的作用就很大;你不安住的时候还可以调整,不是说进入分别念就出不来了,反复地安住,反复去训练,最后就可以把自己的心训练得非常纯熟。即便一刹那的空性,也能够忏悔罪业,只不过能够忏悔多少,要随着你的力量的大小,力量大,忏悔的多,力量小,忏悔的小;时间长短也是有关系,安住的时间长,忏悔的多,安住时间短,忏悔的少;即便是一刹那,如果这一刹那的定解强,忏悔的多,定解浅,忏悔的少。能够忏悔多少罪业,都和我们内心当中安住什么善法状态有密切相关的联系。(生西法师)

问:小乘的观点:根本堕罪是无法忏净,只能消除增上的果报,达到苦短、迟入、速出、苦轻的效果。而大乘则认为可以完全忏悔清净,区别是因为有无菩提心的缘故?那么在龙猛菩萨布施头颅的公案里来看,虽说得地菩萨自由自在的感受果报成为了利益众生的方便,但是否会理解为业报并没有忏净、何况是不定业?还是忏"净"的标准不同呢?

答:小乘的观点个人不太清楚,通常来说,小乘观点认为五无间罪是难以忏悔的,而在大乘当中,依靠菩提心等殊胜方法,无间罪也可以清净。绝对意义上"不可清净、不可削弱、不可抗"的罪业是没有的,因为一切众生都会成佛,定业可以理解为力量非常强的业,但不是绝对的"定",关键看有没有足够的对治。在某个时空点上,某个罪业能否忏悔清净,就看忏悔的力量和罪业的力量哪一者力量强,就像水和火,放在一起,到底谁会剩下,那就看谁力量强,如果火强,可以把水烤干,如果水强,可以灭火,所以如果忏悔的力量足够强,是可以完全清净罪业不受报的.

而某些情况圣者可以随顺众生的因缘做不同的示现,比如龙树菩萨。(正见C1)

问:那些证悟心性、远离四大损害、神通无碍的大成就者还受不受业报?如果已经不受业报的话,又该如何理解大成就者示现涅槃时的情况:如目犍连尊者示现被外道击杀、米拉日巴尊者示现被毒死、龙树菩萨示现被吉祥草割头等。还是说圣者同样也要感受业报?

答:从佛陀自身的境界来说,确实是超越因果,即使佛陀示现度化众生,其自身的境界也是超越因果的,安住于大平等大清净的状态当中无有动摇,众生或许会看到佛陀吃饭、走路等等,但对佛来说,这些都不成立,在《大涅槃经》当中提到:【我又示同诸众生故现有睡眠,然我已于无量劫中,具足无上深妙智慧远离三有,进止威仪头痛腹痛背痛木枪洗足洗手洗面漱口嚼杨枝等,众皆谓我有如是事,然我此身都无此事,我足清净犹如莲花,口气净洁如优钵罗香......】——这部经典里佛陀讲了: "然我此身都无此事"。《大涅槃经》还提到:【《大般涅槃经》提到:【譬如有人见月不现。皆言月没,而作没想。而此月性实无没也。转现他方,彼处众生复谓月出。而此月性实无出也。何以故?以须弥山障故不现。其月常生,性无出没。如来、应、正遍知,亦复如是。出于三千大千世界。或阎浮提示有父母。众生皆谓如来生于阎浮提内。或阎浮提示现涅槃。而如来性,实无涅槃。而诸众生皆谓如来实般涅槃,喻如月没。善男子。如来之性,实无生灭。为化众生,故示生灭。善男子。如此满月,余方见半。此方半月,余方见满。阎浮提人若见月初,皆谓一日(初一),起初月想。见月盛满,谓十五日,生盛满想。而此月性,实无亏盈。因须弥山,而有增减。善男子。如来亦尔,于阎浮提或现初生,或现涅槃。现始生时,犹如初月,一切皆谓:童子初生。行于七步,如二日(之)月。或复示现入于书堂,如三日(之)月。示现出家,如八日(之)月。放大智慧微妙光明。能破无量众生魔众。如十五日盛满之月。或复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自庄严而现涅槃,喻如月蚀。如是众生所见不同。或见半月,或见满月,或见月蚀。而此月性实无增减、蚀啖之者,常是满月。如来之身亦复如是。是故名为常住不变。

复次善男子。喻如满月,一切悉现。在在处处,城邑、聚落、山泽、水中,若井、若池、若瓫、若鍑,一切皆现。有诸众生行百由旬、百千由旬,见月常随。凡夫愚人妄生忆想言:我本于城邑、屋宅见如是月,今复于此空泽而见。为是本月,为异于本。各作是念:月形大小或如鍑口。或复有言:大如车轮。或言犹如四十九由旬。一切皆见月之光明。或见团圆,喻如金盘。是月性一。种种众生各见异相。善男子。如来亦尔,出现于世。或有人天而作是念:如来今者在我前住。复有众生亦生是念:如来今者在我前住。或有聋痖,亦见如来有聋痖相。众生杂类言音各异,皆谓如来悉同己语。亦各生念:在我舍宅,受我供养。或有众生,见如来身广大无量。有见微小,或有见佛是声闻像。或复有见为缘觉像。有诸外道复各念言:如来今者在我法中出家学道。或有众生复作是念:如来今者独为我故,出现于世。如来实性喻如彼月,即是法身,是无生身,方便之身。随顺于世,示现无量本业因缘。在在处处示现有生,犹如彼月。以是义故,如来常住,无有变易】——佛陀自己的境界是法身,超越一切相,在众生面前示现化身的时候,不同的众生根据自己的不同因缘可以见到不同的显现,佛陀自己已经超越了生灭,无来无去。如果是菩萨,也不会感受轮回的生老病死,即使显现上受报,也不会受苦。【菩萨如实知佛性,解脱生老病死等,离生等贫由证因,悲悯众生示生死。

诸圣者菩萨已从蕴新生之生、相续灭尽之死、能生痛苦之病以及相续变化之老中获得解脱,如实了知如来藏光明的自性或实相。彼菩萨既已了知,故能远离业惑生等贫乏的痛苦,虽是不变,然以如实了知法界为因,具慧菩萨对未能如是证悟的众生发起大悲而示现生死等,也就是为利他而以愿力等随欲投生于轮回中,并为断除众生的常执而示现死亡,或有必要而示现病老等安住于轮回中,故于其他所化众生前示现不清净及变化相。】——以上是《宝性论注释》当中的内容,由此可知,圣者菩萨不会感受轮回的生老病死苦,但为了度化众生可以示现。(正见C1)

问:顶礼法师!弟子对于因果的问题,想着想着又有点不明白了。 

《百业经》里有公案是这样讲的:一个比丘骂一位阿罗汉像狗一样,结果他发觉自己错了,就向阿罗汉忏悔,阿罗汉就是证悟者,他也原谅了那位比丘,可是因为骂阿罗汉的缘故,他后来投生做了500世狗。

问题是: 比丘忏悔了,阿罗汉也原谅了,这个事情就发生在他们两个之间,那又为什么这位比丘后面还要做500世狗呢? 这是怎么回事呢?因果似乎不是他们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啊? 我的理解是,就好像A欠了B钱,那么还清钱,B也认可,那事情就结束了,为什么还会有后面一长串的果报呢? 

**答:因为他忏悔的力量还不足以清净相关罪业,如果他忏悔的力量足够强大,是可以不受报的。 **(正见C1)

问:但是阿罗汉不是已经原谅他了吗?还需要谁的原谅才行呢?还是说他自己的心还没原谅自己?

**答:从阿罗汉、佛菩萨的角度而言,他们以慈悲都会原谅众生,但众生自己所造下的恶业是否清净,还要观待许多因缘。即使你杀了阿罗汉,阿罗汉也不会对你有嗔恨心,但你会以五间罪堕入地狱。又比如说你谤法,法本身不会怪罪你,但你会造下很多罪业。 **(正见C1)

 

问:我不是特别明白所依对治力的必要性,为什么我们以往所造的罪业要在殊胜对境面前忏悔才有效果?如果我对众生A造成了伤害,我在众生A面前忏悔为什么不足够?(百业经里很多公案讲,某比丘出言不逊,恶口骂了阿罗汉,后来他在阿罗汉面前忏悔,阿罗汉也原谅他了,但是果报仍然不虚。这是为什么呢?)如果在所伤害的对境面前忏悔也不足够的话,由于因果不虚,果报无论如何都要自己承受的,为什么在殊胜对境面前忏悔就可以清净呢?

答:个人理解,所依对治力的必要(许多时候包括皈依和发心):

一方面在于皈依发心是很重要的,皈依是修行一切法门的基础,发心是修持大乘法门的前提,在这个基础上修行忏悔法门则很容易获得圆满的验相,而皈依三宝、发菩提心等等本身也有消除罪业或者重罪轻报等等的作用。

百业经当中的许多公案,就是因为忏悔的力量不够;如果当事人能够发起菩提心,修持各种殊胜的法门效果会很不同,通常来说,无无间罪在小乘当中是很难清净的,但是在大乘显宗当中可以清净,许多大乘显宗当中比较难清净的罪业,在密乘当中通过金刚萨埵等等可以清净。

另一方面修持所依对治力的时候,许多佛菩萨的愿力也不可思议,例如金刚萨埵曾经发下清净一切众生罪业的大愿。或者说,圆满部分对治力的忏悔也是有作用的,但是如果具足所有的对治力则更殊胜,百业经相关公案当中,当事人一方面忏悔了,但是忏悔的效果还不足够,但是假设连那些忏悔都没有,最后感受的果报会比后来发生的还要严重。(正见C1)

播放列表 点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