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2016年6月~12月)09

101. 我在哪里?(寿命无常) -《加行教材》38课

问:弟子在学38课时候,《大智度论》有个公案,是说两个鬼把一个人的肢体全部换掉。弟子认为,既然五蕴的身体假合,是不存在的,可因果又说人在死亡的时候,人的心识是不灭的,而且随着业力所转,那么这个心识是不是还有我?请法师帮助弟子解除心中疑惑。
答:"那么这个心识是不是还有我? "不是,心识是刹那生灭的,每一秒都在变化,上一秒的心识已经不存在了,而众生执著的"我"是常有的,例如认为"3岁时候的我和现在的我是一个人"(正见C1)
问:心识是刹那生灭的,不是不灭的,所以将法要融到心相续里去,才会正念延续,是这样理解吧

102. 关于绮语的问题 -《加行教材》63课

问:前行广释第63课讲到绮语问题,凡是能引发贪嗔痴的无稽之谈,统统属于绮语的范畴,301页讲到,大多数绮语是贪心和嗔心所引发,在说绮语的过程中自他相续萌生了多少烦恼罪业就会有多大。上次有师兄问学生学的教科书算不算绮语,像历史,有专门讲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南京屠杀,抗战等,以奸淫掳掠等形式描述十分详尽,令很多人升起嗔恨心? 另外在有些地方讲到有真理绮语,在非法器或根机前言说佛法也属于绮语,如果在不不了解对方根机,器与非器,是否所讲佛法都成为绮语? 最后有些地方说绮语具足三个支分就可以圆满,绮语的三个之分具体是指什么,请法师开示以上三个问题。
答: 1,要看具体的内容。不一定全部都属于绮语。一方面也要看发心。

2. 一方面要看发心,以及具体的因缘,无法一概而论。

3. 不太清楚。(正见 C1)

103. 关于习气和阿赖耶识的问题

问:弟子在共修时,师兄们提出一个问题:当今医学器官移植比较普遍,但发现很多做了器官移植(肾脏、心脏等)的人,脾气秉性发生很大改变。例如,器官移植后原本不抽烟的忽然抽烟了,原来提供器官的人是吸烟的...我们知道习气是存于阿赖耶识中的,所以这个现象又怎么解释呢?
答:身体和心识本身就可以相互影响。这可以说是物质影响心识的一个案例 物质和 心识和物质(身体)可以相互影响, 这一点是可以承认的, 一个人大脑受损之后 心识发生改变 这是物质影响心识的例子, 反过来说 ,心识也可以影响物质,比如 你内心非常愤怒 导致心脏病突发,这是心识影响物质的例子,二者可以相互影响。 通过物质这个条件的改变,也可以暂时激活或者隐藏阿赖耶识当中的某些习气,某些习气的成熟,也需要外在条件做支撑。(正见C1)

104. 关于所修曼扎

问:有一个问题末学非常困惑,请法师开示!关于所修曼扎罗:

  • (1)大圆满前行原文和上师讲记都是说放置五堆、观想五方佛或者皈依境,如果是这样,那么只要用一个曼扎基盘加一个圈圈就可以了,这样感觉有点怪!

  • (2)然后请教了一个修过的师兄,说是37堆,可是37堆是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殊胜供品,可是供品会成为供养的对境呢?佛法僧三宝才是供养对境啊?

  • (3)然后又看了慈城罗珠堪布上师的视频解释,说是三身曼扎,观想法报化三身佛,根据末学分别念的理解,这样的话曼扎盘也能用完整了,然后供养的对境是佛,感觉比较顺! (4)然后又请教了另外一位师兄,他说以前请教了法师,说是37队再加上五堆。 请法师开示,末学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取舍?
    答:

1. 个人理解,如果你要套上所有的圈圈,堆满 也是可以的。

2. 可以先供三十七堆,这个时候是把三十七堆曼茶罗当作供品的,然后可以摆在佛台上,这个时候就可以观为皈依境。

3. 不清楚你想问什么。

4. 都可以,总之,可以保证至少有一个所修曼茶罗在佛台上。(正见 C1)

105. 结合《前行》60课 杀生业的讨论

问:

1. 朋友请吃饭,荤菜是他们点的,我是吃素的,这样我有过失吗?(虽然我没有拿钱,没吃肉,我参与宴会

这是第一个问题)

2. 参加的宴会(婚礼等)是要随喜拿钱的 ,我也是吃素,这样也有过失吗

(虽然我没有吃众生肉,没有点菜,但是我拿钱随喜了,)我们讨论有争议,(在学前行第三册时讨论有争议)或者哪一个有过失,把过失减到最少,请开示。 补充一点,我在被请的当中 ,给众生皈依,念往生咒,愿这些与我有缘的众生都得到解脱,还有过失吗 答:

1. 如果说 "有没有过失",那么你行住坐卧喝水走路都可能有过失,如果说"过失大不大",那可以说,不会有大过失。

2. 要看你的发心。总之,无论怎样都要忏悔。

3. 让众生和三宝结缘很好,这是善法,而假设有过失则是恶业,善法和恶业可以并存。多忏悔很重要。(正见 C1)

106. 关于往生法观想疑问

问:弟子正在学习往生法,在观看了观修视频后,共修时,师兄们讨论了阿弥陀佛方位的问题,想请教法师:把自己观想成金刚瑜伽母,在上方是阿弥陀佛,那阿弥陀佛的方位是我们梵净穴的正上方,同方向,还是前上方,面对面的呢?我们在学习观修金刚萨埵百字明修法时,法师开示,是同方向,在往生法中观想方法也一样吗?
答:这个时候,通常来说是观想在自己的头顶正上方,方向和自己一样。

107. 加行中的问题

问:杀人和杀大象的果报一样吗?因为五戒中的戒杀是指杀人,那么杀人更严重。如果是这样的话,与众生平等矛盾吗?
答: 1, 不一样。

2. 不矛盾。因缘不同。就像你杀父母是无间罪,杀一般的人不是。众生平等有几个角度理解,一个是都有如来藏,另一个是空性。胜义谛当中,一切都是平等,世俗谛当中,各有各的差别。不能混淆二谛。

众生平等并非说显现中所有的属性都一样,有的众生在地狱受苦,有的众生正在天界受乐,这就是差异,这就是事实。(正见C1)

108. 关于妄语的几个问题 -《加行教材》62课

问:学习了前行62课,对于妄语这部分,在共修时,师兄们讨论过程中,有几点疑问。请法师慈悲给予开示。

1. 居士五戒中的妄语只是特指上人法妄语部分。那么在行为上必须要用自己的声音去说,除此之外,通过一些手势或文字来表现、展示自己,这种非声音的表达形式是否犯居士五戒?如果非声音的表达形式不犯居士五戒中的妄语,那应该算什么罪业?

2. 法本中的大妄语是否也要具足罪业的四个支分,例如:如果有的人本身由于没有因果正见,由于知见错误而说的,并非想欺骗为动机的,这样也算大妄语吗?如果是大妄语,那么动机这个支分如何满足?如果不是大妄语,应该算什么罪业呢?

1. 不仅仅是声音,打手势、写字、打字都算,甚至通过表情暗示也算。比如你本身不是阿罗汉,别人问你是不是阿罗汉,你故意点头但不出声,只要有妄语的发心,就犯。

2. 个人理解,如果是邪见,本身也可以成为一种动机,或者说发心的状态。(正见 C1)

问:末学在《慧灯之光》第三册,居士五戒的妄语戒 (四)妄语

1. 对境

所谓妄语是指:第一,说妄语的对方必须是会说话、能懂事的人;第二,所说的妄语是指特定的妄语,而不是指所有的妄语。 所谓特定的妄语,就是谎称自己具备在欲界之内,也就是我们所生活的地球之内的普通人所不可能具备的,类似于自己可以看到天堂、地狱、前世、未来等等的功能,以及神通之类的超凡功德。一般日常生活中的妄语,不在犯戒界线之内,因此,妄语戒是比较容易守持的。当然,如果将日常生活中的妄语也纳入持戒的范畴,妄语戒就很难守持了。

2. 思想

观念不错乱:是与其他戒条的规定一样,比如说,如果想说自己可以看到未来,却说成了可以看到前世,心中所想与口中所说不一致,就不算是犯根本戒。 动机:要有故意骗人的动机,犯戒必须是故意而为,如果是有口无心,而不是有意去说,就不算是犯戒。

3. 行为

必须要用自己的声音去说。通过电话来传递信息,也属于犯戒的行为之一。

4. 结果

必须对方能听见并懂得其内在含义。除此之外,通过一些手势或文字来表现、展示自己,则不属于犯戒。 具体的细节不需要一个一个仔细地讲,你们只需依此类推即可。 在4结果中,有提到手势或文字展示自己不属于犯戒。这点或许末学理解有误,请法师开示。
答:这方面有不同的传承。你所说的内容可能是按照有部的传统来解释的(可能犯支分,但不犯根本)。 如果是按照《四分律》的传承来说,犯根本。 (正见C1)

109. 一点问题

问:不共内加行以后,能通过思维抉择的法义好像就慢慢变少,更多变成了心与法的印证、碰撞,这中间可能有某种途径,但弟子没有找到。弟子心力不够的问题一直存在,没有多大改善,一直不够用,仍然不够用。 在四无量心的舍心,弟子观察到对亲友的贪执,试着接近、想说服,它马上滑走了,躲起来,拒绝沟通。 在后面的发殊胜菩提心,弟子好像连讲记都看不下去,有点排斥。 虽然努力在靠,但实修一直也断断续续,没有大的到量的提升,法义也越拉越多,前一课还模糊着下一课就过去了,弟子有点无措,不知道怎么办。说了这一些,看起来都像是牢骚,但弟子也确实有点不知道怎么办。
答:这还是思维不到量所导致的。内心有疑惑、不认可,就需要通过彻底的思维来对治,深入思维、研讨可以让内心认可法义,这是第一步,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后续的观修才能发挥强大的作用。(正见C1)

110. 关于心识,心相续的问题 -《加行教材》38课

问:在论坛看到师兄们提出第38课二鬼相争的公案几个相关的问题,法师您回答中提到了"身体没有了,心识仍然在",另一贴中回答"心识是刹那生灭的,每 秒都在变化"。末学想请问一下这两个心识所指是同一意思吗?上网查找解释,心识也有不同的解释,请法师开示一下上面两语境中心识的定义,还有心相续的解释,心识与心相续之间关糸。因为末学有少许混淆,感恩法师 答:是一个意思。心识仍然在指的是相续存在,"仍然在"的同时也是刹那生灭的。就像瓶子没有被摔碎之前,仍然在,但也是刹那在生灭的。(正见C1)
问: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身体是粗大的无常,心识是微细的无常,都是生灭的,都是有为法,都是无明的产物。但身是色法,心识是心法?
答:大概可以这样理解。身体本身也有细微的无常。(正见C1)

111. 供曼札問題

问:7堆供曼札所念仪轨(四句),上师121课中说供七堆后,最后还要加上咒语「章格热纳曼札波匝美嘎萨摩札萨帕纳萨玛耶阿吽」,这句是每一次供都如此或只有结束前最后一次念诵?
答:都可以。 建议如果有条件尽量都念。(正见C1)

112. 关于第38课上师用的《大智度论》中的比喻

问:请问:二鬼相争,换了凡夫全部身体,凡夫仍旧有"我"的概念,这个比喻用来说明"我"仅是五蕴假合,似乎不大容易理解。因为若身体换掉,凡夫仍在,则五蕴假合自然可以成立;若五蕴为假合,则身体换掉,凡夫仍在,自然可以成立。可是用自己的观点来证明自己的假设,或用自己的假设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吗?法师是否可以给一个别的比较容易理解、没有这种自己证明自己的例子呢?
答:抱歉,我不太清楚你的具体问题是什么。 身体没有了,心识仍然在,一方面,心识本身并不是"我",身体也不是"我",你觉得有问题吗? 我们凡夫经常把身体执著为自己,比如我问你"我在哪里",你可能会指着自己的胸口说"在这里",我打你的身体,你也会说"不要打我",这就是把身体执著为我的表现,事实上身体并不是"我"。有问题吗?(正见C1)
问:顶礼法师 我再表达一下我的不解之处:心与身当然不是一回事,这是我已知的,但用这个例子用来说明心与身的不一,我不容易理解。因为若已知心身不一,则故事成立;若已知故事成立,则说明心身不一。那么在证明心身不一以前,到底什么是已知的呢?作为一个不知道心身不一的凡夫,我不可能知道这个故事能存在的可靠性,那么如何能承认这个证明呢?
答:你提到"心与身当然不是一回事,这是我已知的",说明你认可身心不是一回事。后面你又说你不认可?你到底认可还是不认可? "我不可能知道这个故事能存在的可靠性 "这个问题,牵涉到你是否信佛的问题了,如果你根本就不信佛,那就另一回事,非佛教徒不相信佛教公案很正常。 如果你认可这个故事的真实性,那还有什么困惑呢?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就可以表明:身心不是一回事。 就像说佛陀宣讲了一个众生因为造恶业堕入地狱的故事,来说明因果规律的存在,如果你是非佛教徒,你不相信是你的事情,如果你是一个佛教徒,那么你接受这个故事存在的同时,就会接受因果规律的存在,有问题吗? 你需要知道,证明某种观点有多种渠道,一种是现量,也就是亲身感受;一种是比量,也就是逻辑推理;还有一种就是教量,通过双方共许的佛经论典教言等做依据。用双方共同承认的依据来证明某个观点是合理的,就像一个律师,用原告被告双方共同认可的《刑法》来证明某个观点一样,并不是你所谓的"用自己的观点来证明自己的假设"。 我要论证:"轮船撞到冰山有可能沉没",于是我举出泰坦尼克号的例子来证明,你觉得有问题吗?你相不相信泰坦尼克号真实存在是一回事,但你不能说这样属于"用自己的观点来证明自己的假设",understand? 如果你是非佛教徒,你连佛经、论典的真实性都不承认,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如果你不信佛,你直接说就好了,何必说出"可是用自己的观点来证明自己的假设,或用自己的假设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莫须有的内容。 在你还没有搞清楚逻辑关系之前,就这样对殊胜的法宝妄加评论,难道不是很草率的表现吗?(正见C1)
问:这个公案中我有2点疑惑: ### 1. 为什么鬼能和人说话? ### 2. 为什么鬼能吃人?
答:有些众生有相关的业力或者因缘可以直接见到贵,因缘和合的时候就可以出现。 问:首先,我以后会在表达自己真实想法时更谨慎一些。其次,这个误会属于对说法对象的理解不同,算是我表达不清吧。我本来的目的是,想找到一个比量的方法好把身心不一的观念传递给周围的人。因为虽然我自己有这个感受(尚不敢称自己有真实现量),但现量能否被承认是取决于听者对说者的信心的,即使对说者有信心,也未必能对自身没有任何感受的事例生起绝对的信心。而教量只对佛教徒可以使用,用外就不宜使用。这个例子很生动,但现在看它只属于教量,那我也不能拿它去说服现在只相信比量的人。这就是为什么我希望法师能提供一个其它的,可用作这个用途的例子。再者,我想请问法师,现在的学习教材中是否并没有很多足以说服外道的例子?像"身心不一"这样实际上亟需被众生了知的概念,真的没有什么好方法让所有人都了解吗?
答:你的问题相当于"如何让外道信佛"。 因明当中有成立佛陀是量士夫的推理,等等,有很多,只不过你没有学到罢了,自己孤陋寡闻的同时应该保持谦逊,不要随便下结论。 我们很多人信佛的因缘都不同,有些是环境熏陶 有些是感应,有些是逻辑思维,有很多方式,但都离不开一点 那就是善根。 从逻辑推理的角度,我们知道,一个推理 需要一个前提,前提可能还需要推理和前提来证成,但最初需要有一个既定的前提,不需要其他方式去证成,本来就成立,后续的推理才可以继续,所以,逻辑推理本质上需要基于一个非逻辑推理证成的前提才能够存在,类似数学上所说的"公理"。 比如你有一个很好的推理,但对方不认可你的前提,那可能需要进一步努力。某个推理 有些人可能认可,有些人可能不认可。 比如,我说 爱迪生很伟大,因为爱迪生发明了电灯, 通常来说,我们可以认可这个推理,但也可能遇到某个人反问说:"你怎么知道电灯是爱迪生发明的? 万一史料记载有误呢 万一他是剽窃的呢? 你怎么知道爱迪生这个人真实存在过?万一爱迪生是个虚构人物呢?万一是历史老师故意欺骗你呢?万一这是一场阴谋呢?" ,那这样可能就需要更多的努力。 但如果你和这个人说"牛顿很伟大,因为发现了万有引力",他可能会很赞叹,非常认可,他为什么这个时候不怀疑呢?为什么他不提"证明"二字呢? 那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有的时候我们可以理解为 这个人可能和爱迪生缘分不好,和牛顿有缘。 很多方面也是类似的, 比如我要和你辩论,我可以说"你如何证明你是你母亲所生的?" ,你说,"我爸爸说的" ,我说"那你怎么知道你爸爸没有骗你?" ,。。。。。可以有很多。。。 总而言之,善根 缘分非常重要,即使佛陀在世的时候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信佛,没有善根的人佛陀暂时也无法度化。(正见C1)

113. 请教问题

问:弟子想请问一下 因为我和我母亲一起学前行,但是就我一人报研讨班了,有时研讨 法义辅导等我母亲也会在旁边听一下,有时能坚持听完但有时只听一会,我又不好意思不让听,这样我母亲算不算盗法呢?
答:通常来说,没有开许旁听。你自己看情况吧 ,尽量避免。(正见C1)

114. 如何观修的问题

问:末学一直跟40分钟的《前行实修法》视频观修,一直看着滚动的字幕,脑子里观想的内容很少,好象只是背诵字幕。 请法师开示:如何利用视频观修呢?
答:建议好好听法师辅导吧 ,有法师专门就如何观修进行过辅导。可以去智悲佛网查询。 (正见C1)

115. 不与取问题

问:在邮寄信件时夹钱、邮寄的印刷品中夹带信件;在乘车、乘船以及乘坐飞机时通过熟人关系或种种手段非法买半票;还有如果灌顶、传法的上师未开许,而自己擅自前去偷听。这些都属于不与取吗?为什么?是以罪业的四个支分来判断吗?
答: 1,要看是否合法。如果不合法,那就可能涉及不与取。

2. 有些时候是会有 "盗法"的过失。

包括在世间的某些辅导班、课程,如果自己在不开许的情况下偷听也可能犯不与取。(正见C1)

116. 上师瑜伽磕头与八十八佛合修

问:弟子组内有位道友在修上师瑜伽的过程中,每念完一次法王如意宝祈祷文后,会念一句八十八佛中一尊佛的名号,然后磕头,并以此辅助计数。这样的合修方式是否如法?是不是应该分开修比较好?
答:原则上说,尽量按照法本的要求来做。当然,在完成学会现有学修安排的前提下(圆满十万顶礼、十万遍法王祈祷文念诵),他要额外念修善法我们也不反对。(正见C1)

117. 疑问 -《加行教材》37课

问:37课中,疾病404种,魔8万种,魔是指什么?
答:各种对行持善法起破坏作用的魔众等。(正见C1)

118. 前行39课 不加改造的无常观

问:"而你什么时候自然觉得一切都是无常,地位也好、财富也好、别人的评论也好,均无实在意义,对这个虚幻的世界不会贪执,就像大圆满的修行人一样,境界中是愣然、明然、恍恍惚惚的感觉,这才对无常之理有了一定体悟,生起了"不加改造"的无常观。" "境界中是愣然、明然、恍恍惚惚的感觉"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或者说感觉?不太能够理解,请法师开示。

119. 食用蜂蜜是否沾染不与取的罪业?

问:慈诚罗珠堪布教言说:偷盗、抢劫人类的财物与蜂蜜、燕窝等动物的财产,都属于偷盗,都是一种剥削。那么我们买蜂蜜吃,是否沾染不与取的罪业?
答:个人难以观察。【问:吃素的人可否食用鸡蛋和牛奶? 以上是上师仁波切的开示。你可以参照来理解,不管怎样都要多忏悔。(正见C1)

120. 关于买卖商品成本利润与盗窃罪

问:"当买卖商品的时候,卖出去的的价格如果超出成本价一倍再多出### 2.5元就是犯了盗窃罪吗,比如一个商品进价10元,卖价超出22 .5元即是犯偷盗罪"? 或者是说商品买卖的时候,利润超出成本多少即有盗窃罪的嫌疑?
答:没有听过这种说法。 通常来说,只要是合法的,不涉及欺诈等等,哪怕十倍的利润也不算不与取。

121. 用心与用脑

问: 法师辅导中讲到用脑记忆与用心记忆区别很大,弟子不是很明白,怎么辨别自己是用心还是用脑?打坐中的妄念是心的作用?平时学修中怎么养成用心的习惯?
答:本人没有直接辅导相关课程,不清楚相关的语境和前后文。 有些时候,用心指的是内心接受、非常投入、情感上非常认可等等,比起毫无感觉、触动的记忆效果要好。(正见C1)

122. 关于念修发心和百字明,可不可以念诵 〈开显解脱道〉一遍中念修

问:有师兄不共内加行念修落了很多,按学院学修安排,应该开始念修"百字明"了,而师兄"发心"还有几万没完成,可不可以,念诵〈开显解脱道〉时念到"发心"时念修2000遍,然后念到"百字明"再念几百,也就是在这一遍〈开显解脱道〉中念修二个,这样可不可以?
答:这方面和管理报数相关,请咨询弘法教务处管理法师。(正见C1)

123. 疑问 -《加行教材》96课

问:

1. 96课第264页第一段中 "作为密宗誓言物的人肉、马肉、狗肉等五肉"中"誓言物"怎么理解?

2. 密宗为什么要供养五肉?什么时候需要供养五肉?是为了要断除我执吗?

答:一种情况,是为了打破内心的的净秽执著。如果以后有机会进入密法班可以详细了解。(正见C1)

124. 关于 "不与取"的问题

问:对"有主物"的盗取属于不与取,那对"无主物"属于吗?为什么专门提到"有主物"呢?(本课法师辅导中提到的)祈请法师开示!
答:"无主物"不属于不与取的对境,"不与"的意思是主人没有开许。(正见C1)

125. 顶礼法师,加行96课第一题怎么答

问:问的是血肉供养可以吗,从两方面回答。 是大小乘分,都不可以 还是显密分,显宗不可以,密宗可以呢? 感恩法师! 答:要仔细看讲记。 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以邪见故意杀生做供养 ,不可取,这是反面。 另一方面,真正如法的会供当中,也可以用肉类 ,包括一些成就者的示现等等 ,这些是如法的 ,这是正面的。 所以,本身 并非一概而论是对是错,而是要看具体情况。(正见C1)

126. 关于随喜杀生问题

问:弟子在医院医务科上班,妇产科有中期引产(怀孕

4. 5个月流产)的病人,在分管院长签字后,要在医务科盖章,如果盖章就是随喜杀生,弟子想把印章交出,领导不同意,我说我在守戒律,最后领导说就这件事可以让别人盖,如果只有我一个人的时候我可以叫别人来盖,弟子认为有失菩提心,弟子无力改变工作,很苦恼,请法师指点。

答:个人理解,如果有条件尽量换个工作或者岗位。 如果你已经受了不杀生戒,这样可能会让你破戒,通常来说,在已经受不杀生戒的情况下杀生,过失要比一般人杀生更大。(正见C1)

1. 关于基础教程18,19课的问题

问:顶礼法师,请问: 1)基础教程18课,最后一个科判,提到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书上269页的解释还是不太明白。无余涅槃跟有余涅槃是修行境界差别么?还是说一个从胜义一个世俗?不懂。 请法师开示。感恩! 2)基础教程19课,提到14无记法,前际四边?后际四边?前际和后际怎么理解?感恩法师。
答:1,个人理解 ,如果从小乘来讲,灭尽烦恼的现行,但有漏色蕴(色身)等暂时还存在的时候(例如第三果)称为有余涅槃,而在有余的基础上,进一步灭尽有漏的蕴(灰身灭智)的境界称为无余涅槃(例如第四果阿罗汉)。而如果观待大乘,则小乘第四果的境界也称为有余涅槃,最究竟的无余涅槃是佛果。

2. 从某种角度理解,前际有 "以往"、"从前"、"过去"的意思;后际有"未来"的意思。(正见C1)

1. 关于 "心"的理解(第4课《幸福的根本是心》)

问:《幸福的根本是心》一课里,有师兄问:《幸福的根本是心》这个"心"、《金刚经》说的"心"和课本里写的"有些人认为,只要满足了暂时的身心需求,这就是幸福"里的"心",这三个"心,怎么理解?
答:广义来说,全部都可以包括在内。(正见C1)
问:可否理解为:"身心需求"里的心是凡夫的心理,"幸福的根本是心"里的心是第六意识,"金刚经"的"心"是阿赖耶识?
答:个人理解,"幸福的根本是心"的心不仅仅包括意识,可以包含所有的心识乃至如来藏。 《金刚经》里提到心的地方有很多处,要看具体的语境,无法一概而论。(正见C1)
问:《金刚经》里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里的"心"与"幸福的根本是心"中的"心"有何不同?
答:此处的心,包括上述所有的心,因为这里是抉择胜义谛的场合,在胜义谛当中,一切概念都不成立。(正见C1)

2. 怎样理解 "成佛"(第6课《佛法的生命科学观》)

问:《离幸福很近》92倒数第2段,上师说:不管是任何一个生命,都有无量无边的前世后世,乃至灭尽轮回获得佛果之前。弟子问题是:一定要成佛才能脱离六道轮回吗?像念佛往生、获得一地以上的菩萨的圣者、阿罗汉,这些都还没有成佛,但是都已经不再流传轮回了。怎么样理解这里的"成佛"。感恩法师开示!
答:阿罗汉和菩萨只是断除了粗大的分段生死,还有细微的生死,只有成佛才能超越一切生死。(正见C1)

3. 关于心识、意识、神识、阿赖耶识的问题(第6课《佛法的生命科学观》)

问:在学习《佛法的生命科学观》中,谈论到人有前生后世,有学员问心识、意识、神识和阿赖耶识是一回事吗?恳请法师慈悲开示。
答:心识、神识,可以说是所有识的一种统称,其中可以包含意识、阿赖耶识等等。(正见C1)

4. 在胜义层面佛陀存不存在(第3课《问佛陀情为何物》)

问:在问佛陀情为何物一课中,上师讲到,在胜义层面一切都是不存在的,包括感情在内,于是就有学员问,在胜义层面佛陀存不存在?请法师开示 答:不存在。 胜义谛当中一切概念都不成立,连"不存在"也不存在。(正见C1)

5. (第6课《佛法的生命科学观》)

问:佛教生命观说,灭尽轮回获得佛果之前,定会一直流转于六道轮回。 声闻、缘觉、菩萨同样也脱轮回。为什么这里只说获得佛果不流转回?
答:因为从最严格的标准来说,声闻、菩萨还有细微的轮回(变异生死)。(正见C1)
问:请法师开示,这里的变异生死是什么意思呢?是说不流转,但还未获得涅槃?
答:还有细微的生死。 还没有获得完全超越一切生死的境界。(正见C1)

6. 第7课的几个问题(第7课《来世生命及往生净土》)

问:顶礼法师!上师和慈诚罗珠堪布在讲转世时,都有用过一个茅房、酸奶和鸽子的公案,里面有提到鸽子不直接接触酸奶,也能留下脚印。不知道这个脚印是怎么留上去的呢?请法师慈悲开示。 另,《生命的真相》里面提到,"身体与心识之间的关联中断之后,身躯就会融入五大而消尽",那么这里的"关联中断"是以何为标志呢?是心跳停止、大脑死亡还是医学上所说的失去意识? 像植物人的情况,他们的心识是已经离开身体了吗? 像有濒死体验的人,她能看到抢救的过程,那么这时她的心识是已经离开身体了吗?
答:1,这就是一种缘起规律。 最终归于法尔理。

2. 详见《前行广释》往生法的部分。 3,通常没有。 4,有可能。(正见C1)

7. 鬼是否可以化现成人对修行人进行干扰(第7课《来世生命及往生净土》)

问:请问法师:请问鬼可以化现成人对修行人进行干扰吗?米拉日巴尊者的一些公案里面经常有魔女等化现对他做干扰,那么我们平日的修行中是不是也会遇到类似的不能克服的违缘?
答:1,有可能。 2,要看各自的因缘,不同的修行人因缘业力不同。(正见C1)

8. 怎样理解某人去世前清醒时声称见到去世多年的亲友

问:顶礼法师!有学员提到,母亲去世前几天说见到已去世多年的亲友在旁边,当时母亲是一个清醒的状态。请问怎么理解这种现象?感恩!
答:个人不太确定,只能通过推理推测,一种可能是已经去世的亲友早已转生为其他道的众生,而那位母亲当时的状态可以感召到那些众生的存在。当然,也可能是自己从前的经历引发的幻觉,这种可能性也不能排除。也可能是其他的鬼神加持那位母亲产生了这样的感受。(正见C1)

9. 幸福是否需要外缘(第4课《幸福的根本是心》)

问题:如果我吃了一顿美食,感到很快乐。那根本原因是我有这个善业种子,应该是这么理解吧,但这还是依靠美食这个外缘啊,怎么不需要外缘呢?还是说,有一种幸福,不需要外缘,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很快乐,因为有善业种子。是不是应该这样理解?
答:外缘,其实也没有离开心,外缘也是心的显现,都和自己心的因缘有关。 问:请问上师说幸福的根本是心,不关乎外境。但同时上师也说我们也不否认外境对幸福会起作用。这两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成立呢?
答:如果理解,幸福的根本是心,外境会对幸福起一定的作用,但这些作用并不是根本,是辅助。所以可以说 ,从根本的角度来说,不关乎外境。 问:如果是辅助,那追求外境对成就幸福来说也是有必要的,但上师说幸福无关乎外境,它只是内心的一种状态。这又如何理解呢?
答:个人理解,因为幸福最终是一种感受,所以只能是心,从这个角度来说确实无关乎外境。 即使外境发挥辅助作用的时候,仍然需要通过心来起作用,如果没有心的幸福,外境是无法让人幸福的。 问:个人感觉做为初学者,因为幸福的根本是心,无关乎外境,那么就不去追求物质了,而心又是说不清摸不着的。这样很容易让人陷入放弃了物质的追求,同时又在心上无从下手的境地,这样反而比一般的世间人还不幸福了。
答:那是你个人的问题,因为没有学好,正因为如此才要更加努力学习。(正见C1)

10.六道众生总数问题(第6课《佛法的生命科学观》)

问:顶礼法师!代新生问一个问题:六道不停流转过程中,六道众生的总数是变化的还是不变的呢?
答:如果所说的六道仅仅限于娑婆世界,那可以说数量很可能是有变化的,因为有众生可以转生于他方世界,也有其他世界的众生可以投生在这个世界 。(正见C1)

11.前生后世存在的关键理证是什么?(第6课《佛法的生命科学观》)

问:顶礼法师:应该用什么样的思路来跟学员分享这道题?前生后世存在的关键理证是什么?
答:心识只能从心识产生。(正见C1)

12.教证: "信能度河,其福难夺,能禁止盗,野沙门乐"应如何理解?(第8课《信心是最好的财富》)

问:请问法师:《信心是最好的财富》引用的教证:"信能度河,其福难夺,能禁止盗,野沙门乐"应如何理解? (百度查到的解释是:信仰可使人渡过人世苦难之河,其拥有的福报他人难以抢夺;能够禁止他人盗取人生之宝,这便是旷野僧徒拥有的快乐。但这个解释好像不是很准确。)
答:个人觉得这样解释大致是正确的,野 也可以解释为 自由自在 。(正见C1)

13.如何理解 "没有信心,则善法的功德无法生起"(第8课《信心是最好的财富》)

问:顶礼法师!法本提到,"没有信心,则善法的功德无法生起",这个该如何理解呢?譬如像是世间做公益慈善的人,是不是一点功德都没有呢?这个与文中提到的有何不同?感恩法师慈悲开示 答:世间做慈善的人,也是有一定的信心啊,至少对慈善这些善法有信心。(正见C1)

14.名词解释:邪见,成见,常见,断见(第8课《信心是最好的财富》)

问:邪见,成见,常见,断见怎么解释。 答:1,错误的见解。

2. 【成见即定见,指对人或事物所抱的固定不变的看法。建立在一定的认识和价值观的基础上,而且因为认识僵化所以才导致了成见的形成。】

3. 常见:把本来不存在的事物认为存在。 断见:把本来存在的事物认为不存在。

15.做不好的梦第二天感觉累是什么原因

问:一位师兄请问法师:有时候晚上做了不好的梦,第二天身体感觉很累,是什么原因?
答:有可能是过度紧张、焦虑,导致身体疲劳吧。(正见C1)

16. 自在王如来是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世?

问:弟子请问一个问题,有位道友提问说:自在王如来是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末学根据法本74页里《佛说无量寿经》第四课世自在王如来后面又有几十位古佛出世,而最后一位佛是燃灯佛,燃灯佛是释迦牟尼佛的成佛授记的导师。所以末学根据时间的推理,认为世自在王如来并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世。但末学不知道这个看法是否正确,所以请法师开示。感恩法师! 答:可以按照你这样理解。(正见C1)

17.关于极乐世界

问:顶礼法师!有学员询问,乐应该是因为有苦的比较才能体会到的,如果极乐世界都是乐,没有苦,那乐还是乐吗?
答:"乐应该是因为有苦的比较才能体会到的 "这是不一定的。就像说甜味不一定需要苦味的存在做基础,你吃蜂蜜,就是甜的,你可以直接体验到甜味,而不是说你必须先吃一口黄连才能感受到甜味。(正见C1)

18.念诵课前诵中菩萨戒八句偈是否相当于受了菩萨戒,是否需要守戒?

问:弟子新班学员有问:关于课前念诵中菩萨戒的八句偈(如昔诸善逝......次第勤修学),是不是念诵三遍之后就相当于受了菩萨戒?如果是,那是不是必须要守菩萨戒了?如果不是,但明明写着"诵三遍受菩萨戒"如何理解?
答:如果有受戒的发心,这样念诵观想就可以得戒,就要好好守戒。 如果没有受戒的发心就不一定。(正见C1)

19.关于狗牙的公案(第8课《信心是最好的财富》)

问:关于狗牙的公案,可以引申一些问题,请问法师,以下试答妥否? 一、如果以信心祈祷,狗牙能够变成佛牙,那么我们天天想着发财,是不是就能发财? 试答:不一定,要看我们以什么样的信心去想着发财,是正信还是迷信。 如果是通过系统闻思建立起来的正信,比如说:发心是利益众生,观想以普贤云供做供养,或者加上相应法门特殊的加持,这样的信心祈祷,或早或晚,就一定可以财富现前。因为这样的"想发财"是相合于世俗的缘起规律、相合于实相的。 如果是一种迷信,比如是以贪心摄持,甚至损他利己的发心,这样的想发财就很难发财,即使偶尔获得财富,也是前世积累的福报未耗尽而已,反过来,目前的贪心等所造恶业,将来还会成熟恶果。 二、如果老太太突然知道了狗牙就是狗牙,后果会如何? 试答:老太太清净的信心,有时候需要一个因缘去引发,才能现前更上一层的功德。如果这个因缘突然被摧毁,或许会对她的修行造成障碍。
答:1,法本当中并没有说狗牙变成了佛牙,而是说因为对佛有信心,通过礼拜狗牙获得了佛的加持,这一点需要弄清楚。 老妇人以信心祈祷,获得加持,以信心祈祷是获得加持的正确方法。 而仅仅想发财本身并不是获得财富的直接因,获得财富的因缘是上供下施。除了有主观愿望之外还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否则一切众生都希望离苦得乐,那应该都不用受苦了。

2. 如果她因此退失了信心,那有可能影响她获得加持。

问:假如老太太意外得知了狗牙的来历,那么她也许不会再礼拜狗牙,但是她对佛陀的信心并不因此受影响, 所以说,狗牙所起的作用,是其中的一个特殊的因缘, 如果这个因缘因为意外知道其真实来历而失去了作用,最后的结果也许就不一样了。 可以这样分析吧?
答:这是一种可能。(正见C1)

20.心所是什么意思?

问:顶礼法师:心所?听法师总是提到"心所",不知道什么?还有"能"和"所"是什么意思?
答:【心所】  (术语)心所有法之略。为心王之所有,而有贪嗔等别作用之心法也。小乘俱舍有四十四法。大乘唯识有五十一法。(参见:五位)   ┌遍行(触、作意、受、想、思)────────────────五┐    │别境(欲、胜解、念、定、慧)────────────────五│ 心 │善心所(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  │ 所─┤    行舍、不害)───────────────────十一├五 法 │随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六│十   │   (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 │一   │    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廿│   └不定(睡眠、恶作、寻、伺)─────────────────四┘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问:就是心有这样特点?这个我也看了,没看懂 答:心识具有的属性、状态。 问:那所谓的善心所,就是心有善的属性和状态?

21.关于外、内、密上师等

问:请问法师:

1. 外上师、内上师、密上师分别是指?

2. 外摄持、内摄持分别是指?

答:1,通常来说,外上师可以理解为外在的善知识。 内、密上师有些时候是从自心本性的角度安立的,如果有机会学习密法可以详细了解。

2. 【其中摄持殊胜包括内外两种,外摄持殊胜是从加行道开始至见道之间,常常令上师和圆满佛陀满怀喜悦之情,而不令其心生厌烦。内摄持殊胜,是以大悲、智慧摄持。随修殊胜,即积累资粮,也就是积累有现福德资粮和无现智慧资粮。】

22.关于心识延续的问题(第7课《来世生命及往生净土》)

问:文中上师讲到:法称论师在《释量论成量品》中讲了心识有延续下去的功能,倘若没有遇到特殊因缘,比如获得阿罗汉果,那心识肯定要不断延续。为什么获得阿罗汉果就可以不再延续了呢?那成为一地以上的菩萨及成佛也是可以不再让心识延续下去了吗?
答:如果获得了圣者果位(包括大乘和小乘),则轮回的心识不再持续。 而解脱的心可以存在。(正见C1)

23.胎障的意思(第6课《佛法的生命科学观》)

问:离幸福很近第六课中所说'入胎之后被胎障所蔽,就会忘记过去的一切',胎障是什么意思呢?
答:大概可以理解为,在入胎住胎出胎的过程当中所要经历的障碍。(正见C1)

24.关于依止(第9课《初学者不应视师如佛》)

问:幸福里面提到依止了上师之后不能舍弃,请问什么样的行为是舍弃呢?是否有标准可以参考。请法师慈悲开示,感恩法师 答:通常来说,指的是内心否定师徒关系。(正见C1)

25.灵魂与心识的概念(第7课《来世生命及往生净土》)

1. 善恶业与善恶行的区别

问:《二规教言论》一,智慧中,"是故于诸善恶事,见多识广极为要",此中善恶业与善恶事有什么不同呢?祈请法师开示!感恩法师!
答:行持善恶事会产生善恶业。(正见C1)

2. 关于信任

问:有位新学员问,他是做生意的,和他有生意往来的外国客商对他莫名的信任,在他还拖欠边人货款的情况下,人家还愿意给他发货,所以他特别想从佛经里找到关于信任的教言。末学才疏学浅,没法回复那位学员,请法师开示,感恩。
答:具体的教言个人也不太清楚。 有些时候就是一种缘分,因为有缘分所以对方对自己产生信赖或者说是某种信心。从自身的角度而言,我们不能辜负对方的信任,这也关系到《二规教言论》当中提到的"誓言坚定"。(正见C1) 3. 《二规》与《藏传净土法》两部论典对于乌鸦的叫声安立不同,应该如何圆融(第6课) 问:本课中上师讲到 "语言:乌鸦发出的声音很不吉祥,会给人们带来恶兆,所以大家都讨厌它。同样,语言不庄重者,说起话来语无伦次、喋喋不休,就像乌鸦一样,会招来很多人的憎恨。" 而在《藏传净土法》里""乌鸦出叫声",是指讲经说法的善知识宣说正法。此句比喻佛法住世,其中"乌鸦"代表善知识,"出叫声"代表善知识宣说佛法的声音。一般乌鸦在白天发出叫声,其声为"阿 阿 ",在佛教中"阿"代表无生,所以按照有些论典和上师的说法,乌鸦发出的是无生的法音。" 这两部论典对于乌鸦的叫声安立不同,应该如何圆融!请法师慈悲开示!弟子恭敬合十!阿弥陀佛! 答:个人理解,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场合当中,可以有不同的内涵。 比如在汉文化当中,一般认为乌鸦叫是不吉祥的,但是在日本文化当中认为乌鸦叫是很吉祥的。(正见C1)

4. 如何理解 "衡量自己是不是无愧者这一段话(第6课)

问:请问"衡量自己是不是无愧者,既可以同时具备这三种特征,也可以只有其中一种。若是前者,就是这个人既不报恩,对坏人也不追踪,还浑浑噩噩过生活;若是后者,那么三个"裸体 "不报恩的裸体无愧者,不追究坏人的裸体无愧者、心头茫然的裸体无愧者,就出来了"这段是什么意思?
答:个人理解,意思是一种情况是同时具足三种特征,一种情况是只具足某一个特征,只具足某一个特征也可以说是"裸体无愧者"。(正见C1)

5. 供护法时酒溢出酒杯代表什么?

问:《二规》讲记中有一段说上师梦到供护法时酒溢出酒杯,请问这样代表什么?
答:个人不太清楚,分别念揣测有可能代表供品圆满、丰盛。 不妥之处忏悔。(正见C1) 6."七种福德"的内容(《佛子行》第8课)
问:弟子的问题是《快乐之歌》讲记中哲邓嘉措说的话"善趣中长寿、无病等七种福德同,我全部具足了。" 弟子想知道"七种福德"的内容(弟子没查到)。 答:【第一愿: 愿我乃至生生世世中,获得具足七德之善趣; 发愿的时候,内心要想:愿我从今生开始,乃至生生世世中,每一世都转生善趣,且具足七德。哪七德呢? 第一,种姓高贵。如果种姓不高贵,经常会受到歧视。在世间,若转生国王、大臣、婆罗门等高贵种姓,或有钱、有势的家族当中,别人就不容易歧视,自己也非常开心、快乐。 第二,相貌端严。如果在生生世世中,自己的相貌极其丑陋,那谁都不会欢喜。就像《释迦牟尼佛广传》中所讲的具有十二种丑相的婆罗门一样,连自己的妻子都不喜欢。修行人不说长得漂亮,至少也要过得去,所以要发愿相貌端严。 第三,长寿。在生生世世中,要长命百岁,不要来到世间不久就夭折了。我觉得过了70岁就算长寿,如果能活80岁、90岁、100岁,那更好不过。100岁以上,不知生活能否自理,否则也很痛苦。 第四,无病。活在世间不要有各种疾病,如果经常病魔缠身,今天胃不行、明天肝不行、后天心脏不行,或一会头痛、一会牙痛,每天都辗转反侧、叫苦连天,那就非常痛苦。我以前看过一位大德的自传,他很自豪地说:"在我的记忆中,这一世我七德全部具足,只有一次因食物不良拉过肚子,除此之外,从来没有生过任何病。"但有些人从小身体都不好,生过的病无量无边,自己都记不清楚,住院的时间也特别长,所以要发愿无病。 第五,缘分优异。在生生世世中,都要具足权力、势力、能力、福报,而且人格、性格、个性非常好。 第六,财富具足。在生生世世中,自己的钱财、福德等都很圆满。有些人很想发心做一些事情,但钱财始终得不到,即使得到,也像饿鬼得到食物一样,马上化为乌有,非常伤心,所以要发愿有财富。 第七,具有智慧。不管是世间的智慧,还是出世间的智慧,都要具足。有些人因为以前没有发愿,即生当中特别笨,一个颂词都要记半天,而且记完了以后马上就忘了,所以要发愿拥有智慧。】 《悲济天下 愿齐苍穹 于南京开示》 (正见C1) 7."圣者七财"为什么是有漏的善法?以世俗菩提心摄持的善法是有漏的善法吗?(第7课)
问:

1. 《二规教言论》第7课讲到:所谓 "圆满四德",即法、财、欲、解脱四种圆满。其中财圆满,指即生中行持有漏善法,积累信心、智慧、持戒等圣者七财。请问法师这里的"圣者七财"为什么是有漏的善法?是因为我们凡夫只能相似的拥有"圣者七财"吗?

2. 请问以世俗菩提心摄持的善法是有漏的善法吗? 请法师慈悲开示!

答:1,有可能可以这样理解。 2,有漏无漏有不同的定义。 从随顺解脱的角度来说可以说是无漏。(正见C1)

8. 请教对 "正直"的理解

问:顶礼法师:法师在辅导中,说到"正直"这一功德相时,说到可以从广(相合缘起)和从深(相合实相)去理解。弟子对此不是很能理解,请法师慈悲再做开示,我们可以与新学员做更清晰的分享。感恩!
答:你好,我不是辅导者本人,不太清楚这位法师的思考角度。 建议你直接咨询辅导者本人。(正见C1)

9. 会供(第7课)

问:二规教言论第七课提到了会供,会供末学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答:是密宗的一种修行方法。(正见C1)

1. 问:《入行论》的颂词观修方法是不是与《前行》中提到的观修方法一样?具体观修内容是什么?

答:- 1. 如果有条件这样做,会非常好,能够提高观修的质量,让觉受很快生起。当然如果你做不到,教务处目前也没有要求《入行论》组学员必须这样做。

  • 2. 个人理解,可以将科判与颂词结合起来,以颂词为主。具体观修方法,以后也许会安排法师指导。(正见C1)

2. 问:取悦众生与取悦国王不同,伤害众生与令国王生嗔不同,国王也是众生的一员,这里讲的不同是不是因为自己的发心不同而导致结果不同呢?入行论94课

答:个人理解,是两个层面,一个是出世间的角度,一个是世间的角度。一方面发心也有不同,一方面,如果你以慈悲众生的心态对待国王,本身也可以获得取悦众生果报当中的一部分,关键点在于,你的菩提心所缘对境是一切众生,不是一个众生,而某个世间的国王只是一个众生。我们取悦众生,是要利益一切众生,不仅仅是某个众生。(正见C1)

3. 问:入行论79课讲到心意无形体时,《楞严经》中,佛陀也向阿难七处征心:身内、身外、潜伏根内、开合明暗、随所合处、中间、一切无著,这七处都无法成立。这七处该如何理解呢?

答:处就是处所的意思,意思是在这七种处所当中都没有心的存在,包括身体内、身体外、(五)根当中、内外(明暗)之间、随因缘与外境相合之处、根与尘中间、无所著的状态。 具体可以参阅一下《楞严经》第一卷。(正见C1)

4. 问:《慧灯之光》中要求将莲师观想清楚,观想不清楚莲师像时,是否应该先每日训练观莲师像,直至观想清楚后再开始修上师瑜伽吗?如果没有唐卡,是否可以对照法本上的莲师像来看?

答:你可以自己看情况。也可以同步进行,一边修行一边联系观想。特别是你作为学会学员,要努力跟上教务处所安排的学修进度。(正见C1)

5. 问: "观想莲师心间发出五色智慧光,融入自己心中

"请问这五色光是指哪五种颜色?
答:红黄白蓝绿。(正见C1)

6. 问:为什么对于人类,很多恐怖东西不是自然显现,而是由人制造出来的呢?比如原子弹、武器之类。

答:这些也是心所显现的。你看到有人在造原子弹,也是心显现出"有人在造原子弹"。(正见C1)

7. 问:众生业力不同,看到的景象也不同,为什么对于一个地区的人类,比如都是上海人,看到的外部景象都一样呢?

答:因为业力非常接近,有时可以理解为共业所感。(正见C1)

8. 问:缘众生和缘佛的二资,本体是一样,这里本体是什么?是智慧和福德资粮吗?如果是的话,缘众生的六度万行能成就佛果;缘佛陀的成就资粮是否也以六度万行来实现?除了是我们恭敬供养忏悔赞叹学习的对境,对我们宣说正道开示取舍道理,加持引导我们去证悟佛果之外,还在哪些方面体现?

答:"这里本体是什么? "本体指的就是资粮本身,或者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本身。 "缘佛陀的成就资粮是否也以六度万行来实现? "缘佛陀而积累的资粮也可以包含在六度当中。 "还在哪些方面体现? "六度范围非常广,一种善法同时可以具足六度,比如闻法本身就可以具足六度。(正见C1)

9. 问:第30课思考题:回向时,应念什么样的回向文才有功德?

答案是: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一定要用一地以上菩萨所说的谛实语,不是随随便便做的一般回向文,要么是佛经中的,要么是真正一地以上圣者造的,比如念诵《普贤行愿品》,或是昔日世尊转为慈力王以自己血肉布施罗刹时所诵的回向文:"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有海诸有情。"

1. 《心性休息大车疏》中具体是哪个章节哪个教证描述了这个答案的依据?

2. 一地菩萨已经是得地的圣者了,也已经证悟了人无我和法无我,为何这个阶位的菩萨做的回向文没有功德?以此类推,是否一地菩萨所著经文或所翻译的经文也有待观察而不能全信?

3. 一地菩萨和一地以上圣者在著经和译经方面的能力差异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4. 法王如意宝是否有说过 "我对一地菩萨翻译的经文不放心"

这种类似的教言?
答:1,【回向文应当是一地以上菩萨所说的成实语,不能是随随便便而作的一般回向文,因此我们也应当念诵圣者所造的回向文。回向时,作回向者观想前方虚空中诸佛菩萨如云密集,念诵昔日世尊转为慈力王以自己血肉布施罗刹时所诵的回向文"此福愿获遍知果,摧毁作害之怨敌,救渡众生皆摆脱,生老病死三有海" 以上是《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第八品当中的内容。

2. 个人理解,教证提到的 "一地以上"是包含一地菩萨的,包括一到十地的菩萨,乃至佛陀。

3. 二地菩萨的功德超胜一地菩萨,三地菩萨的功德超胜二谛菩萨,从加持力的角度来说佛陀是最圆满的,而一地菩萨的语言可以称为金刚语。

4. 个人不太清楚。(正见 C1)

10. 问:对于 "一地以上菩萨所说的成实语",是不是需要一地菩萨以上的菩萨的译经才比较放心?或者说,请问有没其他教证说明一地菩萨的译经译经很圆满了?

答:- 1. 个人理解,菩萨有很多种,广义来说,发了菩提心都是菩萨,你也是一位菩萨。为了区分凡夫菩萨,用"一地以上"进行表述就会有很好的效果,有些时候也会直接说"圣者"。

  • 2. "法王如意宝是否有说过 "我对一地菩萨翻译的经文不放心" "这个问题我尚不确定、不清楚。只有确定这个问题之后,才可以讨论你这里所提到的后续的内容。(正见C1)

11. 问:科判:异熟果堕恶趣 中的"异熟果"是什么意思?

12. 问:在供佛时,为什么供佛就会得到相应的利益结果呢?

答:你供养佛陀资财,感得生生世世自己资财不缺的果报,难得不是和"种瓜得瓜"、"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比喻类似吗? 不仅仅是供佛,你对众生布施钱财,自己在来世也会感得富裕的果报。(正见C1)

13. 问:供养佛陀资财,感得生生世世自己资财不缺的果报,供佛是在遣除自己的吝啬心,所谓有舍才有得,那为什么供佛和供罗汉一样的钱所得的回报不一样呢,同样的舍心为什么得到的果报不一样呢?

答:不仅仅是遣除吝啬心,对境的差异会导致功德大小不同。 打比方说,你用拳头击打一团棉花与击打一块铁板,你用力的程度相同,但收到的反作用力不同,因为对境有差异。(正见C1)

14. 问:佛的福德都一样的圆满吗?同样的东西和舍心和发心供不同的佛他的反作用力都一样吗?

答:从诸佛本体无二的角度来说,功德是一样的。(正见C1)

15. 问:佛不同功德的显现是依众生度化需要而显现的吗?如药师佛针对病苦的众生,文殊菩萨针对的是没有智慧的众生,阿弥陀佛针对的时众生有临终的痛苦,可以这样理解吗?还是佛功德的显现令有原因呢?

答:诸佛菩萨为了接引不同的根机的众生,为了利益众生,可以示现不同的发愿,但诸佛所安住的境界就是法身,法身无二。(正见C1)

16. 问:有道友说上课后离开时能不能磕头?为什么课后不能礼佛?

答:【依止上师后,对上师的少许教言都不能违背,否则也是有果报的。据说惹琼巴之所以还俗,就是因为违背了米拉日巴尊者的一个教言[4]。另外,以前益西江措大师在离开上师时,他的上师对他说:"你不要磕离别头,以后我们还会见面。"他离开上师的住所后,回想起上师的恩德,内心产生了无法言表的恭敬心,就远远地朝上师的房子磕了几十个头才离开。没想到这小小的违背师言的行为,竟然造成了终身的遗憾,后来他再也没有见到上师。现在有些道友到上师那里去,有些人说回去时不要磕头,有些人说应该磕头,所以不知道该不该磕头。从刚才这个公案看,离开上师时最好不要磕头。】 以上是《藏传净土法》当中的内容。但课后是否属于这种情况,个人不太清楚。(正见C1)

17. 问:关于《喝酒之过患》有如下疑问:

1. 如果被人灌酒,是否破戒?如果怕破戒,可否先舍戒,这样就不会犯戒了?

2. 药酒(如泡了人参的酒)是不是不能喝,只能外用?听说七十岁以上的老比丘可以为了身体的缘故,开许少量喝酒,有这种说法吗?

3. 《走向解脱

别解脱戒品·在家篇》中的"饮酒学处"说:犯戒

1. 通常情况下,如果受过酒戒,被灌酒还是可能犯戒。但不建议舍戒,通常来说,如果你受五戒,哪怕你只是舍一条酒戒,五戒的整体也会被舍去,所以,要么你全部舍去,要么不舍,通常来说,五戒当中,杀盗淫妄是四根本戒,酒戒不属于根本戒,通常只有在破根本戒这样的情况出现之前才有必要舍戒,因为通常来说舍戒的过失要小于破根本戒。

犯酒戒有过失,但相对破根本戒的情况来说,比较容易忏悔。 2. "药酒(如泡了人参的酒)是不是不能喝,只能外用? "通常是这样,如果要喝,也要进行处理,尽量让其没有酒味、没有醉人的能力。 "听说七十岁以上的老比丘可以为了身体的缘故,开许少量喝酒,有这种说法吗?" 个人没有听说过,没印象。 3,个人理解,第一种情况还是属于犯戒 ,第二种情况,程度比第一种轻微。 相应罪也许是说就像普通知道是酒而喝酒的情况,也许是这样,个人不太确定。(正见C1)

18. 问:1 . 五戒中,哪怕只是舍一条酒戒,五戒的整体也会被舍去,为什么?

2. 在戒律中,根本戒与不是根本戒所区别的界限是什么?

答:1,这个问题相当复杂。我所说的是其中的一种观点。不同的戒律传承也可能有不同的要求。可以肯定的说,如果是沙弥戒、比丘戒,不存在单独只舍一条戒的情况,因为这些戒都是一次性守持的。"哪怕只是舍一条酒戒,五戒的整体也会被舍去 "我个人之所以持这种观点,是觉得五戒虽然可以多次分别守持1-5条,但戒体可能是一体,因为一体的缘故,舍弃其中一条有可能导致全部舍弃。

2. 依靠教证。【杀生即断绝命根 ,不予取即偷盗,妄语即说上人法,邪淫即以贪欲作不净行,此四种是四根本罪。】【断除此等的分支饮酒,如若不断,则无法守护其他学处。】

以上是《三戒论释》当中的内容。 【若饮酒,居士犯支分罪与自性罪,虽不犯根本罪,但饮酒的过失很大,且很容易导致违犯四根本罪。】 【《正法念处经》、《毗奈耶经》中还说:若做酒、买酒、劝酒,居士造支分罪与自性罪,若未忏悔,则堕地狱。】 以上是《走向解脱·在家篇》当中的内容。(正见C1)

19. 问:阿罗汉证悟的空性和大乘菩萨所证悟的空性有什么区别

答:从广度来说,阿罗汉没有完全证悟法无我,而大乘菩萨已经完成证悟了法无我。 从深度来说,大乘菩萨已经证悟了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而这一点小乘阿罗汉还达不到。(正见C1)

20. 问:增上利他的世俗菩提心就是护正念,是吗?

答:个人理解,正念有很多种,也可以有不同的范围,有些正念不必然引发菩提心,有些正念可以与菩提心有关。反过来说,很多护持菩提心的过程,可以属于护持正念。(正见C1)

21. 问:易位卑等高,移自换为他。易位是交换位置,卑等高,是什么意思?

答:(比自己)下等者、平等者、比自己更高者。(正见C1)

22. 94课中 "悲佛与狱卒"的狱卒可否理解为心的化现的产物?是我们造业的心的现象来报复?

答:很多地狱狱卒确实是心所化现的,并不是众生。而佛陀本身是存在的。

23. 取悦众生和我们世间的讨好众生有什么不同?

1)发心不同:讨好众生是为了满足某方面的利益,可能内心并不想讨好而表面不得不; 2)目标不同:讨好众生是仅限于某个众生,而取悦众生范围是所有有情,包括那些伤害你的。 这样理解是否完整?
答:个人理解,取悦众生有时侧重在我们自己内心的状态,内心真的希望众生喜悦、安乐,可以说是一种慈心。这一点需要留意。(正见C1)

24. 问:供三宝的食品,尤其想了解供养三宝的净水能否布施给饿鬼道众生吗?比较念诵观音心咒,布施给饿鬼道众生如法吗?

答:【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经常有汉地的居士问我:能不能吃供过佛的东西?对这个问题,汉传佛教界有各种说法,藏地的高僧大德也有不同的说法。以前我认为供者不能享用供品,因为乔美仁波切说:"供养佛菩萨的食品,供者不能自己取食,也不能布施给狗等旁生,而应倒在洁净的高处。如果有鸟类啄食,那是可以的,因为鸟类属空行种性。"记得我去泰国时,见到许多人将水果等食品供在佛像前,一会儿就拿下来分食,并说这是求佛赐悉地的一种方式,当时我也有点看不惯这种做法。但现在根据喇拉曲智仁波切的观点,供品在供养三宝之后,只要观想三宝赐予我悉地,自己也可以享用供品。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也说:我们准备穿一件新衣服时,在自己还没有穿之前,先把衣服在空中甩动一下,观想供养三宝,然后再观想三宝将其赐给自己,这样就可以穿了。华智仁波切并没有说,供完三宝的新衣服只能扔到一个清净的地方,自己绝对不能穿。所以今后大家可以享用供过佛的供品。至于乔美仁波切的观点,我们可以从某些特殊修法的角度来理解。对汉地的佛教徒来讲,这样对处理供完佛的供品也比较方便。因为汉地不像藏地,藏地到处是清净的山坡和草地,很容易找到倾倒陈旧供品的地方,而汉地的城市里很难找到一处干净的空地,如果把供完佛的供品吃掉,这样处理就比较方便。】 以上是《藏传净土法》当中的内容。 "尤其想了解供养三宝的净水能否布施给饿鬼道众生吗?比较念诵观音心咒,布施给饿鬼道众生如法吗? "个人理解以恭敬心 这样观想 也是可以的。(正见C1)

25. 问:上师在入行论17课提到 "若能真正观想这是诸佛菩萨赐给我的,就像会供品一样,那吃这些供品也可以",请问这里真正观想的界限是什么?

答:个人理解,就是自己真的这样去观想,就可以。或者说,观想佛菩萨真的赐给自己。(正见C1)

26. 问:怎样才算真正的去观想,上师提到 "关键不能以贪心来享用",那由贪心引发而去观想后可以吃吗?

答:个人理解,只要有贪心,肯定有过失,即使不是供品,以贪心去吃也有过失,我们一定要努力断除贪心。(正见C1)

27. 问:入行论第185课讲到观察果时没有实有的果,在破二边生时分观察有而生和观察无而生;弟子理解的二边灭是 "先有后无"和"前无后无",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

28. 问: "破二边灭"的颂词:"有亦不成无,应成二性故",对照净水如意宝讲记是【再破"有"变成"无"】,与前面两个【总的抉择果无自性】【别破"无"变成"有"】及最后一个【结成众生无生无灭】一起归摄在【抉择果为无愿】下面,这里面的逻辑关系以及与善说海的科判对应关系请开示?

答:个人理解,《净水如意宝》与《善说海》是两种对《智慧品》的解释,其中安立科判的方式有不同。 同一个《智慧品》颂词本来就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方式。(正见C1)

29. 问:证悟空性中的空性是什么意思?

答:等你们学到《智慧品》的时候可以详细了解。(正见C1)

30. 问:四颠倒见是烦恼障还是所知障?为什么呢?

答:个人理解,可以属于所知障。如果因为这四者而产生烦恼,烦恼本身属于烦恼障。(正见C1)

31. 问:

1. 修嫉妒心、竞争心及傲慢心时,是在对境发生的当下修习自他交换,还是当时发现自己的恶心后,之后于座上进行修习?

2. 修习的对境,是分别让我们生起三种恶心的具体对境,还是存在三种身份高低差异的其他对境?

答:1,两种都可以。2,通常都可以包括。(正见C1)

32. 问:《摄集经》中说: "精进不灭百法德,获得无边佛慧藏"中的"百法德"何解?第九十五课中"渐次杀吾类"的"类",为什么要解释成"自己同类的人们",而不能解释为同处轮回中的所有众生呢?《入行论》第95课

答:个人觉得,直接可以理解为一百种善法功德,广义来说可以包含一切功德,就像百货商店当中可以有各种商品,不仅仅限于一百种。(正见C1)

33. 问:第九十六课中米拉日巴尊者说: "若见罪人死亡时,为示因果善知识",这里的"罪人"该如何界定呢?如何判断呢?

答:罪业深重的人,这里可以特指恶业严重,临终即将堕落的人。(正见C1)

34. 问:是否我们在上师的视频传承中受了菩萨戒之后,也代表同时受了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戒律?《入行论》49课

答:菩萨戒有不同的传承,有些时候,无著菩萨传承的菩萨戒要求以别解脱戒做基础,龙树菩萨的传承则没有这样要求,通常来说,我们此次受的主要是龙树菩萨传承的菩萨戒。当然,如果有条件专门守持五戒也很好。(正见C1)

35. 问: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虽然精进和禅定各有各的法相(对应于颂词的心弱和心散),但是不论心于善法有很大的欢喜心还是心很专注都会引生出很强的心力这么一个果,因此从果的角度安立其共同点?

答:个人觉得可以这样理解。二者都有增上善法的作用。(正见C1)

36. 问:本课中精进依心中说生起一念清净坚定的善心亦能获得生梵天的果报。若如此的话会不会因转生天界而失去闻法的机会呢?第49 -50课

答:这是两回事,梵天也是善趣,有善趣的安乐,可以承认,大梵天王也曾经在佛陀面前闻法。 打比方,我说,布施可以让你获得财富,也许你会反问:"万一获得财富之后造恶业呢?",这是另一回事了。打比方,我说,放生可以长寿,也许你会反问:"万一长寿之后造恶业呢?"这也是另一回事。这个颂词的重点在于说明善心的力量,一般情况下要升到梵天界需要禅定,但在特殊情况下,依靠强调的善心也可以完成,以此突出善心的力量和重要性。(正见C1)

37. 问:如果狱卒是心的化现不是众生,那么父母也是化现,请问父母是不是众生?这里是不是众生都是化现?而不是特指狱卒不是众生?

答:有差异。地狱的狱卒,仅仅是地狱众生心的化现,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 而父母,不一样,你所见到的父母的形象,是你心的化现,但在这之外,父母也有自己的心相续。可以说,凡是你所感知到的显现,没有离开你的心,都可以说是心所显现的,但心所显现的背后,还可以有众生的心相续存在。 比如,我在电脑前看到你发的帖子,可以说,这个帖子是我心的显现,但"你"也是存在的。(正见C1)

38. 问:颂词:故令闻众口,齐颂吾生德,毛竖心欢喜,浑然乐陶陶,这一颂中为什么要讲佛教与外道是以皈依,见修行果来区别?不知从何思维?《入行论》144课

答:个人理解,这个颂词以及相关修法可以体现出断除我执的含义,而说到断除我执,又是内道和外道的一大差异。建议仔细学习颂词,可以把观修方法拆分成若干个步骤,看看自己卡在哪个环节。(正见C1) 上师讲了一个马拉车的故事中,白人奴隶主,到现在也不会超过2000年的时间。 但按照地狱众生的寿命来计算,短短2000年是无法完成地狱果报。这个地方该如何圆融呢?入菩萨行论138课
答:地狱的时间比人间要慢,就像人间过了很多年,天界才过去半天一样,人间可能只有几十年或者几百年,而地狱已经经过了千百万亿年。(正见C1)

40. 问:这个是在前行广释41课的内容:从内容来看,地狱一天抵得上人间很多年。怎么理解?

答:个人理解,意思是地狱的时间非常漫长,地狱的一天都那么长,何况地狱的一年了,这里表达的是地狱自身时间的长短,而地狱与其他场所的相对时间是另一回事。(正见C1)

41. 问:记得前行讲过无间地狱的寿长是半个中劫那么长 ...不能理解?

答:极热地狱自寿是半个中劫,无间地狱的自寿是一中劫,自寿指的是自身的寿命。 个人理解,这里指的是自寿,也就是自身的寿命长短。不同众生的境界当中,时间快慢是不同的,地狱众生的时间很慢,地狱自寿的一个中劫,也许人间没有那么久。(正见C1)

42. 问:怎么修和孩子的自他相换?

答:比如你可以以打坐的方式,观想把孩子所有的幼稚、愚痴、罪业等等吸入你自身,将自己的智慧功德等等观想交换给对方。(正见C1)

43. 问: "精进的关键是心上的专注",而静虑度的静虑,"指心专注于某所缘境,没有其他执着的心态",这里也讲到了专注,这两种专注的区别在哪里呢?能不能再细分一下?

答:个人理解,精进本身可以贯穿于其他五度当中,比如你可以说"精进修持禅定"。从某方面来说,精进侧重内心对善法的欢喜心,如果有欢喜心也就更容易专注。后面会学习到《精进品》,届时可以详细了解。(正见C1)

44. 问:可否这样说:修妒嫉心 "直接" 可以对治

傲慢心,增上对众生的悲心。同时也可以对治嫉妒心?入菩萨行论 141课
答:个人理解,此修法可以同时对治傲慢心和嫉妒心,有助于我们体会到傲慢这种心态的荒唐 以及嫉妒是多么的可怜,两种作用都有。但两种作用何者更突出、更明显,观待不同的修行人可能有不同的效果,因为不同修行人的思维模式与现状可能有不同。(正见C1)

45. 问:《如来藏经》中也说 :"佛观众生类,悉有如来藏。"意思是说,在佛的智慧观照下,所有众生都有如来藏。请问:这里的"所有众生"是包括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吗?如果是,是否表示无情众生也有如来藏?93课

答:无情不是众生。众生和有情是一个意思。(正见C1)

46. 问: "有缘福德资粮"和"无缘智慧资粮"2个概念,如何理解?第95课

答:此处的 缘 ,指的是 分别心 缘取某个对境的意思。 比如 心有所缘,你的心正在缘一个杯子, 杯子就是你分别念的所缘境, 而如果你安住空性,在空性当中,没有能缘所缘

47. 问:在葳传佛教,是四皈依,为什么要四皈依呢?如果上师是佛,皈依佛里边以有了为什么还要单列出一个师呢!如果上师是僧的话皈依僧里有了为什么还要重复说呢?

答:汉传佛教当中也有四皈依的内容,净土宗第八祖莲池大师说过:【"金刚上师居于三宝之首,以佛所师之法故。如大智度论云:'诸佛以实相为诸法,依此实相,发心修行,方成菩提,若不以此为师,皆是天魔波旬。'报恩云:'佛以法为师。'般若云:'我初成道,观谁可敬可赞,无过于法,皆能成度一切凡圣故。'所以上师即法也,金刚者喻实相也,取坚利不变之义。所以华严文殊云:'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等,所师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金色世界,即喻实相也,不动智,即根本智也,即是金刚上师居首者,此之谓也。"】上师仁波切曾经开示:【现在有些人说:"藏地修皈依时,还要皈依上师。我们汉地就不需要,只是皈依三宝就可以了。"这种说法不合理。其实汉地也有四皈依,像唐朝的《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里,就清清楚楚提到了"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陕西师范大学问答》)(正见C1)

48. 问:上师的恩德超过诸佛。我们知道佛说的法,佛的恩最大。还有西藏很多都叫法王的,比如我们知道的有法王如意宝。但是佛曾说佛是法王,就连等觉菩萨比如文殊势力法王子,随然他是诸佛之师但是他显菩萨像也只叫法王子不敢叫法王因为没成佛,学佛都都叫法王子,因为比喻现在继皇帝位的是太子,我们继承如来家业的也只能叫法王子等成佛了才能叫法王的?怎么理解呢?

答:善知识就是佛陀,如果佛陀能够称为法王,善知识就可以称为法王。《佛说瑜伽大教王经》当中提到:【慈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礼佛而白佛言。世尊若有阿阇梨。于此一切如来身口意秘密大瑜伽教中受灌顶者。诸佛菩萨当云何观? 佛言慈氏彼诸如来及诸菩萨。观此受灌顶阿阇梨。如观菩提真心而无二相。何以故?灌顶之法与菩提一故。 佛言,善男子汝今谛听。此阿阇梨。所有十方诸佛及诸菩萨现在说法者一日三时来诣阿阇梨所。献大供养如佛无异。俱发声言。此阿阇梨即是我等诸佛父母。及为我等诸佛之师。复次善男子,所有十方世界诸佛世尊现在说法者,彼诸如来所有三业积聚无量福德。是等阿阇梨一毛孔福德,何以故?此阿阇梨受瑜伽灌顶已。与一切佛智相应。 真心微妙无有等故。 尔时慈氏菩萨闻佛说已。叹未曾有住立佛前。尔时阿閦如来宝生如来无量寿如来不空成就如来大遍照如来等。入金刚阿阇梨三昧相金刚三摩地。从定出已。告诸如来及彼菩萨言。谛听谛听!所有三世诸佛。皆来诣阿阇梨所恭敬供养。何以故?此金刚阿阇梨即是一切如来。】(正见C1)

49. 问:95课说到 "以承上启下教诫精进",承上是不是不仅仅指安忍还有布施、持戒等其它几度,而启下是讲到精进的本体内容?

答:个人理解,直接承接的是安忍,间接承接前面几品。 启下可以理解为进入到精进品以及后续(静虑、智慧)相关的内容。(正见C1)

50. 问:佛制罪包括所有的自性罪,又有人提出,绮语是自性罪,佛制罪中没有。请法师开示?

答:有些佛制罪,比如菩萨戒当中,有严禁恶行戒、摄善法戒,广义来说,可以包含一切断恶行善的事宜。(正见C1)

51. 问:怎么理解颂词: "丑一、真实宣说:虎狮大象熊,蛇及一切敌,有情地狱卒,恶神并罗刹,唯由系此心,即摄彼一切,调伏此一心,一切皆驯服。"中的后两句?这两句颂词是怎样的关系呢?它讲的是一个事情的两个面吗?

答:个人觉得第一段当中的有些内容,也可以对应"调伏此一心,一切皆驯服"这一句,因为当中提到【但是只要我们以正念调伏自心,就能降伏、平息这外在一切可怖敌害。】 个人理解,我们通过前两句可以知道万法归摄于内心,通过后两句可以知道在万法唯心所现的见解之下,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比如我们如果调服内心就可以获得自在。(正见C1)

52. 问:怎么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

答:个人理解,世间对父母的爱也包含有慈心的内容,慈心的定义就是希望众生获得安乐,并不需要以断除我执为前提。 世间的大梵天也修持慈悲喜舍之心。(正见C1)

53. 问:入行论145课中《金刚经》里面的 "不诳语者"与"不异语者"的区别在哪里?

答:个人理解:不诳者侧重语言没有欺骗,不异语者侧重于语言坚定,不会摇摆、动摇。(正见C1)

54. 问:观无我空性应怎样如理如法观修?第52课中 P81

答:有很多方法,如果学习到《智慧品》也可以详细了解。可以参阅《入行论修行次第 璀璨日》。(正见C1)

55. 问:上师讲到弘一大师的七大愿,其中包括 "不阅报"。这一大愿应如何理解呢?是为了保持正知,不要去关心时事和政治等,护持心的清净吗?怎样思维才更清晰全面呢?第52课中P85

答:【六、不阅报。各地日报,社会新闻栏中,关于杀盗淫妄等事,记载最详。而淫欲诸事,尤描摹尽致。虽无淫欲之人,常阅报纸,亦必受其熏染,此为现代世俗教育家所痛慨者。故学律诸道侣,近已自己发心不阅报纸。】 以上是弘一大师的开示,主要是为了避免染污,并不是说所有报纸新闻一概不能看,一方面也看自己的境界。(正见C1)

56. 问:作而不积业是你造了,但是实际上没有积业,比如无意中踩死小虫,那么,无意中做错的事就没有果报了吗?如果有果报,又为何称为不积业呢?龙猛菩萨在割吉祥草时不小心杀死小虫,后来太子杀菩萨时,也是以此因缘才能用吉祥草割断菩萨的头,这该如何理解呢?如果不小心做的错事会有果报,那么佛陀为何又会让弟子打扫浴室呢?佛陀知道无意中所作会有过失,就不会让弟子去承受过失带来的果报吧?入行论50课

答:个人理解,这里的"不积"指的是不会积累圆满的业,但有可能积累支分的业。标准不同。 【三、作已不积罪。即本来无有杀生之心,但无意中误杀众生。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有些外道认为只要脚下踩死生灵就有罪业。而佛教认为,如果没有杀生之心,无意中踩死生灵没有罪业。当然,这并不是没有任何过失,还是有一些微小的过失,正因为这个缘故,佛陀在戒律中要求比丘在夏天必须安居,不能随便出游。 其实,许多人感受果报的方式都和从前造业的方式相同。2009年6月5日,成都市一辆公交车燃烧,车上有二十七个人被活活烧死。我认为这些人以这种方式死去,也许就和他们以前的杀业有关,因为现在很多人没有一点悲心,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或者把鱼虾放在锅里活煮,或者把动物架在火上活活烤熟......很有可能是这些恶业现前了,所以这些人以这样的方式死去。在去年的汶川大地震中,许多人在巨大的恐惧中惨死,这也许就是令众生感受巨大恐惧而死的果报。如果经常看这方面的资料,相信会对因果不虚的道理生起信心。】

57. 问:象无心所作仍有细微的过失,为何佛陀让弟子打扫浴室呢?如果不打扫,不是一点过失都不会有了吗?是否是因为打扫浴室和无心杀小虫相比,打扫为众生带来的利益更大呢?比如僧众有了干净的浴室,可以有洗浴之处,从而更能好好修行?

答:个人理解,你的问题相当于说"既然走路可能有过失,那我们不走路不就没有过失了吗?" 、"既然吃饭喝水可能产生过失,那我们不吃不喝不就没事了吗?"佛陀肯定有智慧抉择一切,佛陀的教言会让利乐最大化,过失最小化。(正见C1)

58. 问:众生堕入恶趣后,由于不断因烦恼造业,势必愈陷愈深,永无解脱的希望。这样一来,是否与佛经中所说的 "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相违?为什么?入行论第40课

答:不相违。这里说的永无解脱指的是时间非常漫长的意思。比如说,一个人非常穷,我们可以说他没有钱,但他可能不是一分钱都没有,还是有一点点钱。这种表达方式主要是形容程度比较严重。(正见C1)

59. 问:颂词 "故汝于父母,一滴精血聚,既可执为我,于他亦当习。"将这个颂词的意思和134课颂词"如亲精卵聚,本非吾自身,串习故执取,精卵聚为我。如是于他身,何不执为我?根据《广释》,上师明确说过"此颂的内容,在本品前面偈颂中已有过讲解,但前面是用来略明自他相换可行之理,而此处是用以阐述如何实际修持的方法。"这两个颂词不一样,这样理解可以吗?145课

答:个人觉得这种理解方式是合理的。当然在不同的背景之下,还是可以有不同的侧重。(正见C1)

60. 如何理解 "心的本体"?

答:本体有的时候指的是某个事物的本身、主体、自身,有时指的是本性、性质,需要对应具体的语境。(正见C1)

61. 问:颂词 "恒随上师尊,堪布赐开示,畏敬有缘者,恒易生正念。"绝大部分时间讨论如何依止上师,什么是对上师的信心,怎么对上师生信心。

答:个人理解:具德善知识永远不会舍弃众生。即使有的时候示现有一定的厌离心,但内心也绝不会抛弃众生。一方面我们要了知善知识是严厉的对境,如果有这种观念自己就会有一定的敬畏心。恭敬心和信心观念非常紧密,也有一定区别。恭敬心在态度上有时是侧重于一种尊敬。信心有时候是侧重于全心全意的依赖,内心完全认可,也可能有其他理解方式。(正见C1)

62. 问:《入行论》如何观修?

答:个人理解:可以根据颂词结合科判和注释,对意义进行观修。不同的场合当中,可以结合科判把握这课颂词的含义,将相应的颂词作为自己观修的目标。比如安忍品当中的很多颂词主要的目标是为了熄灭我们的嗔恨心。可以参阅《入行论修行次第-璀璨日》(智悲佛网上有)(正见C1)

63. 问:入行论观修可以观《大圆满前行》中的四共同加行么?

答:个人理解应该是可以的。包括前行当中的菩提心修法也可以观修。如果牵涉到相关报数的内容,也请咨询一下相关的管理法师。(正见C1)

64. 问:《入行论》53课,寻伺者什么意思?

答:个人理解:寻,就是寻找的意思。伺,就是分别的意思。打个比方来说,我看到了柱子,这是寻。柱子上有很多种颜色,这是伺。这里的意思是说,很多人通过自己的分别心对此问题产生了疑惑的意思。称之为"分别寻伺者"。(正见C1)

65. 问:如何安排好每天的功课?

答:可以参照课诵集当中的内容进行安排。比如可以包含皈依、发心、祈祷忏悔、回向等内容。看你的时间精力状况自行安排,通常来说,安排之后长期固定。(正见C1)

66. 问:在观修的时候, "原来的我"和"现在的我"非常容易同时存在。比如现在的我要对旧我生起傲慢心的时候,浑然乐陶陶的感觉还未生起,现在的我就已经站在原来的我的角度,开始想到新我的过失,会觉得"有什么好傲慢的"。好像旧我比新我还傲慢一样,总是看别人过失。感觉新我和旧我在同时思考,内心十分混乱。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答:个人理解:在观修的当中,如果你确实已经完成了视角的转换,把另外一个人执为我了,那么他必然会弱化你原先的我执,当你完全修法之后,之前的观修还会有余事存在,这种余事会帮助你对治固有的我执。希望你在理解这个观修原理的前提下,继续努力观修。(正见C1)

67. 问:请问实际上,只有正念而没有正知的情况是不存在的是吗?

答:个人理解,某种角度而言,也是有可能存在的。 当然这两者有紧密的关系,很多时候是伴生的。《善说海》提到:【正念是指忆念自己承诺的所断与所修,正知是指精通断修的一切事宜。】 你可以仔细思维这两句。(正见C1)

68. 问:按照 "所谓的正念,就是于过去之事不忘而心不散乱。"这个理解串讲颂词的时候,怎样是具足正念的呢?是不是这样:我忆念法义,所学的法义在心中没有忘却,心不散乱非常专注的串讲。抑或是这样:我忆念我是发了菩提心是一名佛弟子,应该学好佛法,应该自己的答题对师兄们的闻思有利,所以心不散乱专注串讲,串讲的时候对法义明了、不忘。

答:这也是一种正念。(正见C1)

69. 问:心不散乱非常专注也是一种正念是吗?但是这个专注要专注在善法上对不对,如果不是善法就不能成为正念是吗?

答:"就是心不散乱非常专注也是一种正念是吗? "要看具体情况,比如你干坏事心非常专注,显然不能说是正念的表现。 正念和正知都具有正字,邪念和邪知就是相反的。法本提到:【正念就是念念不忘善法】,《善说海》提到:【正念是指忆念自己承诺的所断与所修】, 所以:【就是于过去之事不忘而心不散乱】 这句话个人理解,意思就是说对过去自己曾经承诺过的善法方面的所断和所修,不忘记,比如你曾经承诺过不杀生,当遇到可能杀生的情况时,你能够及时忆起这个承诺,从而产生"我不应该杀生"的想法,杜绝杀生的恶行。(正见C1)

70. 问:第94课中说: "众生不管是现相上、实相上都跟佛无二无别,佛陀显现上也执众生为我和我所,除了利益众生外,根本没有所关心的事。""现相"、"实相"上跟佛无二无别如何理解和体现?

答:实相就是真相。打个比如,一个胆病患者将一个本来是白色的海螺看成了黄色,那么他所看到的黄色可以说是现相,而白海螺可以说是实相。并不是说在白海螺之外还有一个黄海螺存在,也不是说离开了他所见到的黄海螺能够单独追寻一个白海螺。当他通过医疗治愈了疾病,他会逐渐看到白色的海螺,就像他说他逐渐体悟到 胜义谛,也可以说是还原了真相。(正见C1)

71. 问:怎么理解众生现相上跟佛无二无别呢?第94课

答:现相中,因为众生和佛,都能够让我们成佛,从这一点上,可以说都具有这方面的作用,可以说无二无别。论典提到:【非说智德等,由用故云等,有情助成佛,故说生佛等。】【助修成佛故,许众生佛等】(正见C1)

72. 问:作意和非理作意的概念是什么?

答:个人理解:作意可以理解为产生某种念头或思维。非理作意指的是不合理的作意。作意可以分为合理的作意(如理作意)和非理作意。(正见C1)

73. 问: "护戒之方便方法护心"的"广说"的第二部分"护持方法"的第二个颂词【若惧小疮痛,犹慎护疮伤,畏山夹毁者,何不护心伤?】,上师为什么要在此颂的开演中用了大量篇幅来讲依止上师?在入行论51课(第三册的61页)

答:个人理解:很多修行人没有如理如法的依止上师就是因为缺乏正念,非常草率,不够谨慎,这个颂词强调的就是谨慎的重要性。(正见C1)

74. 问:【循此复极易,殷殷随念佛。为护心意门,安住正念已,正知即随临,逝者亦复返。】,分析过后有两个果,一是生起正念,二是引发正知,如何进一步理解这两个果之间的关系呢?53课(第三册104页)

答:个人理解:在很多情况下,正念可以作为正知产生的基础,有的时候有次第的关系。(正见C1)

75. 问:颂词 "所有蚊虻蜂,如是诸虫蛆,若发精进力,咸证无上觉。"弟子在此请教,有没有以旁生身即生成就的公案呢?《宝箧庄严经》里的昆虫是直接成就,还是转为人身后再成就的呢?入行论第98课P76

答:这种情况也是有的。比如有些地方提到旁生有往生净土的案例,在某些情况下,相对来说可能也比较罕见。(正见C1)

1. 问:心王和心所的概念?它们之间是怎么安立的?

答: 这方面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从某个角度来说,个人理解,心王可以理解为心识主体,心识本身。心所可以理解为心识所处的某个具体状态。(正见C1 )

2. 问:入行论第55课中,上师引用了一个教正 "《无尽慧请问经》中云:"布施之时,归戒可舍置。"请问其中的"归戒"是什么意思呢?感恩法师!

答:个人不太确定,应该可以对应注释当中提到的细微的威仪。(正见C1 )

3. 问:145课颂词::丑二、修自他相换之功德:是故当尽心,勤行众生利,牟尼无欺言,奉行必获益。若汝自往昔,素行利生事,除获正觉乐,必不逢今苦 ",第一个颂词中的"勤行"和"素行"有没有区别?素行是否境界更高一些?

答:个人理解:意思差不多,但前者主要是说,对利他的善行尽行行持。而后者除了这之外,也包含了佛陀教言的恭敬,可能有不同的侧重。(正见C1

4. 问:关于入行论第五科判讲到这个 "一同趋入"怎么理解?趋入的是什么?

答:可以理解为身口意一同趋入到护持正知正念的行为当中。(正见C1 )

5. 问:第53课中科判 "壬三、护持之果"的颂词:"为护心意门,安住正念已,正知即随临,逝者亦复返。"

此处把正念比喻成门卫,那么正知在这段比喻(含几个明喻、暗喻)中,其喻体是什么呢,是"意识的宝库的的善法财富"吗?抑或"宝库里的财富"是指修行人的自心呢?
答:

1. 个人理解:广义来说正见也可以属于财富当中的一种,同时正知也可以具有保护其他财富的作用。正知可以兼具保护者和被保护者两种身份。

2. 参阅上一条。 (正见C1 )

6. 问:上师在《入行论》第136课中提到过法王如意宝用自他相换的修法来代受根洛喇嘛的蛇咬之苦,但是在佛经中讲到过对于业因果是 "未做不遇,已做不失":

1问、公案中蛇咬是"果报",还是蛇咬+痛苦都是"果报",如果蛇咬+痛苦都是果报,那不是与证悟空性的大菩萨感受果报无痛苦相违吗? 2问、或者说这个问题应该从胜义的角度去理解,因为法王是证悟空性的圣者,所以他可以让蛇咬的果报出现在他的身上,那这样的话岂不是说圣者可以改变世俗中的因果规律?
答:个人理解,佛陀本身已经清净了一切业,但为了度化众生也可以示现金枪马麦之报。同样,法王与佛陀无别,这个公案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示现, 同时法王也通过加持让当事人远离了痛苦。对佛陀(法王)来说,不存在果报,因为已经清净了一切业。这些只是示现。(正见C1

7. 问:利益众生无意杀生是否有罪?

答:佛陀是不会造恶业的,也不会感受痛苦,即使有众生在期间死去,也能够和圣者结缘,获得无量利益。(正见C1

8. 问:世尊菩提树下悟道后应是究竟解脱了,但世尊仍受遭诽谤,头痛,出佛身血等业报呀。以此相比,受业报如何能证明不得脱如果佛陀属示现,那佛陀的示现与阿罗汉的示现又与现今大德们所示现的生病,车祸有何区别?

答:佛陀只是在示现,不可能有业。《大涅槃经》提到:【进止威仪头痛腹痛背痛木枪洗足洗手洗面漱口嚼杨枝等,众皆谓我有如是事,然我此身都无此事】。 这里明确提到佛陀虽然示现头痛背痛等等,但其实在佛陀自己的境界当中这些都不成立,只是为了度化众生的示现。而很多小乘阿罗汉是真的有业存在。(正见C1

9. 问:高僧大德们常将自心比喻成马,正念喻为拴马之索,正知喻为马的主人,经常看护马。这里把正念比喻成绳索, "正知和正念"是不是都可以比喻成绳索?如果把正知比喻成绳索,那就把正念比喻成马的主人,这样可以吗?《入行论》55课

答:个人觉得某些角度也可以这样理解,二者的作用有时是互通的。(正见C1 )

10. 问:《学集论》中引用《秘密广大经》的教证说: "修行人必须护持自己身体。怎么样护持自己的身体呢?断绝危害众生的行为,怎么样断绝危害众生的行为呢?必须先做到遣除无意义的事。"在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个教证呢?前后联系是什么?如何圆融理解?为什么要提及身体?第58课P181

答:个人理解,这个教证的内容可以对应"守此意",以及对治"无义心"的内容。身体是修行的助缘,如果经常做没有意义的事情,也会直接间接损害身体,给身体带来损害是放逸的诸多过失之一。(正见C1

11. 问:

    1. 讲记里说"毕竟我们身口意的所有功德全部依靠上师而获得,不管从功德、威德、悲心、智慧哪方面来讲,弟子都不可能超越上师,所以没理由不恭敬。",(但)都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社会上徒弟的成就超过师父的事例有很多,所以,这里要如何理解"弟子都不可能超越上师"?第53课颂词
    1. "精进习定者,刹那勿驰散,念念恒伺察,吾意何所之"时,如何理解"禅外不曾谈净土,须知净土外无禅。"?第55课
    1. 个人理解,从某些方面来说,佛法当中提到:善知识则是如来,也就是佛陀,不可能有比佛陀更高的境界了。
    1. 可以理解为禅宗和净土宗成就者的究竟密意是一致的,不是单独分开的。(正见C1

12. 问: "深信极肯定,坚稳恭有礼,知惭畏因果,寂静勤予乐。"

    1. 这里的深信是指胜解信吗?为什么不是不退转信? 2)、这里的极肯定也是胜解信吗?那胜解信难道可以从"信"的角度和"见解"的角度做不同解读?一个解读为深信,一个为极肯定? 3)、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定不移的正见的区别在哪?信心是果,正见是因?
      答:- 1. 个人理解也许可以对应多种信心,有些场合不退转信可以包含在胜解信当中。
    1. 参考上一条。
    1. 某些时候信心侧重情感,正见侧重智慧,有些时候二者可以结合在一起。(正见C1

13. 问: "中止非事",包括三部分内容:断除贪执散漫、断除无义之事、断除烦恼引发之事,其中"断除烦恼引发之事"的"摄义"部分颂词为:应观此染污,好行无义心,知已当对治,坚持守此意。《入行论》58课

    1. "断除贪执散漫、断除无义之事、断除烦恼引发之事"这3个科判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是否存在包含关系?
    1. "断除烦恼引发之事"之"摄义",其中"染污"与"无义",是针对该小科判涉及的27种非理作意而作的分类吗?若是则此处的"无义"大致对应27种非理作意中的哪一个?27种非理作意中的"言无义"属于"染污烦恼"还是"无义"呢?
    1. 上述"无义"是否包含"中止非事"前面的"断除无义之事"?
      答:- 1. 个人理解,第一者侧重断除内心的贪执。第二者侧重断除无记状态下的某些没有意义的行为。第三者侧重于在负面心态(烦恼)产生之后,控制身语,不随烦恼而动。 各有侧重。
    1. 个人理解,可以有一定对应关系。但言无义主要侧重语言方面,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式的无义。言无义本身是一种行为,可以是烦恼心或者无记心引发的。
    1. 也许可以对应。(正见C1 )

14. 问:请问 :入行论57课里27种非理作意与20种随眠烦恼是不是一个意思?如果不是,两者的区别在哪呢?

答:个人理解可能有所差异,因为数量不同,安立的角度可能不同。(正见C1 )

15. 问: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有何区别呀?前面的愿菩提心是发了愿,后面行菩提心是发了生生世世的愿,前面的愿没撕毁前难道后世没有了吗?

答:愿菩提心是一种愿望,为了度化一切众生发愿成佛,行菩提心是实际去落实这个愿望(愿菩提心)的状态,包含六度的行持。(正见C1

16. 问: "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这其中"放逸"也包括六度么?

而且"何时为度尽,无边众有情,立志不退转,受持此行心"这几句中也没提到 此行心如何'行'?六度又体现在哪呢?
答:行菩提心的相关内容后面会学到。如果有了行菩提心,就可以将修行融入生活。(正见C1

17. 问: "我执和我慢的区别和联系? 我慢的范围是否可以涵盖其他六种满?

答:- 1. 有时我执和我慢是一个意思。有时 ,我慢指的是我执基础上所产生的傲慢的烦恼。 要看具体的语境。

  • 2. 广义来说,我慢可以包含一切傲慢。(正见C1 )

18. 问:如何归摄?

答:你好,我不是辅导法师。 归摄 就是归纳 总结的意思。(正见C1 )

19. 问:傲慢的对治方法是什么?

答:方法有很多,比如可以多顶礼,多思维自己的过失,如果能够通过修行断除我执,就会斩断傲慢产生的根源。(正见C1

20. 问:关于投胎,一个人死后,身体与意识分离了,这个时候的人是中阴身,如果中阴身未被引导获得解脱就会面临投胎,如果解脱了会怎么样呢?

什么又是解脱呢?
答: 解脱有很多种,比如往生到净土,可以理解为神识去往了净土,在净土当中出生。 如果是最究竟的解脱 成佛,心识已经转为佛陀的智慧,不再存在具有生灭的心识。(正见C1 )

21. 问:全知麦彭仁波切说: "此等轮涅之现分如幻者,均为缘起性,无欺而存在,是故,乃至能取所取未消于法界之前,诸众生之此等显现续不可灭尽,并其有利有害故,为息自他之苦,而应精进为得利乐之方便道。"其中:"此等轮涅之现分如幻者"和"诸众生之此等显现续不可灭尽"具体是什么意思?

答:1,大概可以翻译为,这些轮回与涅槃的显现(分),如梦如幻的事物。

2. 相关的众生,各自境界当中,这些显现的相续

是无法消除的,会持续存在。(正见C1 )

22. 问:如何理解《宝性论》云: "佛身能现故,真如无别故,具种故众生,恒具如来藏。"中的"佛身能现故"?《入行论》98课

答:建议如果有机会可以直接学习一下《如来藏大纲狮吼论》。(正见C1 )

23. 问:知足少欲在大乘和小乘的观点的区别是什么呢?

答:个人理解,某些方面可能是相似的,都是侧重内心的状态,在内心杜绝欲望膨胀,保持满足。当然,在这期间,发心、见解等等可能有差异。(正见C1

24. 问: "我们修心也是同样,善友、恶友、中友三种违缘也不能削弱修心意志。"如何理解善友也是违缘?

答:个人了解,这里的善友,有时可能是从世间法的角度来理解,可以理解为一些世间的亲友,某些世间亲友从世俗层面来说可能和自己关系不错,但直接间接有可能对自己修行带来违缘。(正见C1

25. 问:,以下三处的 "加行",其内涵是否相同?

1. 97课中的癸二、以加行修持。

2. 98课中的壬一、略说: "这一颂概括了断除自轻凌懒惰的方法。在修行过程中,如果一点勇气都没有,修行绝对不可能成功,而对治这种懒惰的精进,主要分为加行、正行、后行三个方面。"

3. 平时所说的 "五加行" 答:

个人理解,有差异。第一者指的是实际行持、努力的意思。 第二者指的是正式阶段之前的准备、预备阶段的内容。 第三者有专门的所指,指的就是对 皈依、发心、百字明、曼茶罗、上师瑜伽 这五种修法各修持十万遍。(正见C1 )

26. 问:什么是心识? .心识与阿赖耶和阿赖耶识有什么关系?心识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呢?

答:- 1. 能够感知的就是心识,比如眼识,耳识。- 2. 阿赖耶识是心识的一种。阿赖耶是阿赖耶识的本体。- 3. 不太清楚你想问什么,你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的眼识是"以怎样的方式存在" (正见C1 )

27. 问:

    1. 《入行论》第101课,"若我未曾有,除过精进分,""然我终未生,应修功德分"这里面的两个"分",怎么理解正确呢?
    1. 共修讨论时提到《农夫与蛇》和《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面对被苏醒的蛇咬和被救出的狼吃掉时,如果换作是大乘修行人应该是什么态度?应该如何做呢?
    1. 【如果不见我有少分能灭尽罪业的精进】,以上是《善说海》当中对第一句的解释,个人理解,分就是部分,成分的意思。
    1. 个人理解,首先不能有嗔恨心,然后可以思考怎样让自他都获益。如果自己有很高的境界,以自己的血肉布施它们也可以,就像舍身饲虎的公案一样。 除此之外,也可以努力转为道用,比如观修菩提心,思维业因果的道理,努力发愿回向等等。如果有必要,也可以及时救治。(正见C1

28. 问: - 1. 老年痴呆症患者自己家人也不认识,他的心识在身上吗?

    1. 人死后三天神识完全离开身体,意思是人死了,心识不一定马上离开,但是能到处漂游,那么人活着是否心识也能离开身体?国外那只断头的鸡是有心识的吗?
    1. 现在有这些附体事件,附体是心识附体吗?如果另外一个心识附体,那么被附体者他自己的心识在哪里?
    1. 旁生死后也会经过中阴身吗?与人进入的中阴身有何不同呢?
      答:
    1. 在。
    1. 有些时候是因为神识完全脱离身体需要一个过程,在之前也可能有短暂脱离的情况出现。
    1. 个人不太清楚,也许是当事人的心识暂时昏迷、或者被遮障住。
    1. 个人理解很多情况下旁生也有中阴身,具体情况不太清楚。
    1. 不太清楚具体情况,有些时候也可能是某个心识夺取了另一个心识所在的身体,让原有的心识脱离前往其他地方。(正见C1

29. 问:何为 "人无我、法无我,何为俱生、遍计?"

答、人无我的意思就是"人我不存在",人我指的是我们所执著的你我他等这些概念;法无我的意思就是"法我不存在",法我指的是我们所执著的除了人我之外的一切概念,比如瓶子杯子;俱生就是与生俱来,不需要专门学习就有的。遍计是通过学习外道观点而产生的(邪见)。(正见C1 )

30. 问: "金刚萨埵是佛还是菩萨呢?和地藏菩萨一样,属于发下广大宏愿世名为菩萨的佛吗?

答:金刚萨埵就是佛陀,无上圆满正等觉。 有经典提到,地藏菩萨也是佛陀的化现。(正见C1 )

31. 问:讲记中上师说这种修法是 "以毒攻毒",并且寂天菩萨在颂词中详细的介绍了这种烦恼心的变现形式是怎么样的,为什么呢?

答:个人理解,很多时候 我爱执 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如果我们能够抽身出来,以第三者的视角进行观想,就可以弱化固有的思维,我执会"松绑",关键是你要把别人执著为我,把我当作别人,如果你把嫉妒者当作别人,没有当做我,那可能还是有不同。 关键是我们要认准我们固有的"排他性"的思维习惯,通过相关的观想,用另一种习惯来对治固有的习气。(正见C1

32. 问 :为什么只是讲了这三种烦恼,没有讲贪嗔痴的根本烦恼的修法?

答:个人理解,嫉妒可以和嗔恨心对应,傲慢可以和贪欲心对应。这里的切入点主要是三种情况,高、低、平等, 嫉妒、竞争、傲慢也是根据这三种情况开显的。(正见C1

33. 问:

讲完了修法后,紧接着的一个科判是讲彼之原因,原因是通过问答的方式提出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个疑问提出来呢?
答:可以理解为一种总结,归纳,前面很多都是讲具体怎么修、怎么思维,到了快收尾的时候,这里就提到了之所以要那样去修的原因。(正见C1

34. 问:《入行论》第132课里有一个心相续的比喻:比如军队,从总体上看军队是存在,但分析下去只有一个个军人,军人为什么组成军队?

是不是高僧大德们的转世的确认也是确认到那位大德的因果流转才肯定是此大德的转世?
答:个人理解,军队为什么存在,一方面可以说的因缘,一方面也可以说是我们的心赋予其存在,比如你产生一个概念,觉得"这就是军队",假如是一只老虎,它可能不会产生这是军队的想法,它会觉得"这是好多食物,好多肉"。    高僧大德的转世,有很多情况,有些高僧大德是凡夫阶段修行人,可以说是和因果等因素相关,而有的高僧大德是佛陀化现,佛陀已经完全超越了因果,但为了利益众生可以示现投生转世。(正见C1

35. 问:如何理解科判 "子三、开许放松之时"与颂词"危难喜庆时......由是不增盛"关系呢?第55课,第

135. 140页

答:个人理解,心志专一,也可以对应放松的内涵,如果我们同时做很多事情,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内心尽可能过于紧绷,过于疲劳,力所不及。(正见C1

36. 问:颂词 "尘尘不相入,无间等大故。不入则无合,无合则不遇"里的"等大"到底是哪个意思呢?是微尘与须弥山等大还是根尘和境尘等大?如果是如何等大?第174课

答:本身可以有多种角度解释。 如果从无分的角度来说,因为无分,所以没有大小没有体积,所以,无论是须弥山还是无分微尘本身,还是根尘境尘,大小都是0。(正见C1

37. 问:本论是从什么角度抉择人无我的?是从五蕴还是六界呢?齿发甲非我,我非骨及血,

非涎非鼻涕,非脓非胆汁,非脂亦非汗,非肺亦非肝,我非余内脏,亦非屎与尿, 肉与皮非我,脉气热非我, 百窍亦复然,六识皆非我。这颂是从六界来抉择人无我的吗?
答:包含很多内容,有时两者都可以对应。六识可以对应六界。(正见C1 )

38. 问:后悔与忏悔、毁誉与称讥之区别?

答:- 1. 个人理解,后悔是忏悔的一部分,忏悔的内涵比后悔更广,可以包含后悔。

  • 2. 一者是当面,一者是背后。有一定差异。(正见C1 )

39. 问:明咒、密咒、陀罗尼咒,这三种咒语分别是什么意思?或者说如何解释?三者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入行论》198课

答:如果以后有机会进入密法班学习《大幻化网》可以详细了解。(正见C1 )

40. 问:《入行论》59课的三个问题

    1. 从因来讲,这辈子心识的因是前一刹那中阴身时的心识等流,这里的"等流"如何理解?
    1. 从本体而言,心则是非无情的明清之法,这个怎么理解,"明清之法"是一种状态吗? 3)、心识和身体一旦分开,是否就是此生的生命终止之时?当一个人是植物人状态或者是脑死亡状态时,心识是否已经离开了身体?
      答: - 1. 可以理解为延续。 2)、明清是心识的一种特征,能够明明清清地感受。
    1. 通常来说,死亡之后神识会逐步脱离身体(有时需要一个过程),但有些时候也可能有神识短暂脱离身体之后又回来的情况。植物人、脑死亡的状态,神识还没有离开身体。(正见C1

41. 问:颂词 "愿诸有情众,万寿永无疆,安乐度时日,不闻死殁名",在这个颂词里上师说了一个教证《楞严经》中说:"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这个颂词和这个教证的关联是什么?为什么上师要把这个教证放在这里说呢?197课颂词174页

答:个人分别念理解,这里强调了饶益众生的重要性,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利益众生,发愿让众生获得长寿和安乐,本身也是一种利他心的体现,《楞严经》当中这个教证的意思也是突出了利益众生这一点。其中强调了一点 报恩之心,一方面我们对佛陀要有报恩之心,另一方面只要具足报恩之心就会很容易获得安乐,如果众生具足报恩之心,那么长久安住在世间也不会有痛苦,会很安乐。(正见C1

42. 问: "单空"和"断空"的差别?

答:有些时候,单空指的是破除了实有的成分之后,剩下的一种空的状态,承认这种状态本身并不否定世俗谛当中如梦如幻的缘起显现。而断空指的是 否定世俗谛因果在内的一切显现,拨无因果。(正见C1 )

43. 问:关于社会中报道的有关不良道德现象,我们基本上都予以谴责,其中言辞激烈时,就有嗔恨的感觉,请问修行人如何在 "道德"中不离中道?

答:无论以任何理由进行嗔恨,都是不合理的。嗔恨心只要产生,就有过失。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思维是否陷入在我执当中,当我们安住嗔恨的时候,往往已经被自我的执著束缚了。(正见C1

44. 问:菩萨不受因果、业力的影响,请问是何故?是不是因为证悟了空性的原因。菩萨也不会有烦恼、痛苦、悲伤,是否也是因证悟空性之故?

答:菩萨通过证悟空性已经超越了轮回,也不会有烦恼。 佛陀肯定完全超越了一切因果和业力,但菩萨是否完全超越,个人不太清楚,有些地方提到,菩萨还有无漏业,但可以肯定的是,菩萨已经不会感受轮回当中的生老病死。(正见C1

45. 问:在现实世界中,是个二元世界,如何保持 "一元"世界的心?

答:究竟来说,一元也不存在,究竟的实相是空性。 从世俗谛的层面来说,二元是存在的,我们可以以如梦如幻的观念来看待。(正见C1

46. 问:因身体上些疾病,比如腰脱,坐骨神经痛等影响气脉不通导致的昏沉,该怎么对峙好呢?

答:个人理解,坐姿非常重要,脊背尽量要挺直,对修法会有很关键的影响。 如果身体确实有一些疾病,有必要的时候进行医疗也很重要。(正见C1)

47. 问:上师在讲记中说以传统方式来讲解《智慧品》,看法本知道这品中不会讲很多公案,颂词本身问答的辩论思路要清楚,但对传统方式如何宣讲还是不太清楚?《入行论》153课

答:个人不太确定。也许指的是说 不一定引用很多的公案故事,而是遵循颂词的内涵,着重从法义等方面进行辨析。(正见C1

48. 问: "此等一切支"与《善说海》中无著菩萨所说"发心至静虑之间的分支均是智慧之因的资粮,这一切,佛陀是为了让有情生起智慧而宣说的,佛在《摄正法经》中说:"意入定而如实见真性......"关于此义,《学集论》中亦云:"入定知真性,此乃能仁说",如何对应"此等一切支"?"发心至静虑之间的分支",不包含静虑,就是颂词中的"此等"?《入行论》153课

"智慧之因""就是"静虑"?静虑的前行正行等一切内容就是"一切支"?
答:个人理解,这两个教证的意思是,如果内心能够入定 或者说安住禅定,就会有助于证悟实相。这是在说明静虑可以作为智慧的基础。(正见C1

49. 问:学到颂词 "世人见实法,分别为真实"时产生疑惑:《红楼梦》中贾宝玉是有实法还是无实法?按理说贾宝玉从来没有出生过,现实中没有,那他是无实法吗?无实法没有作用,可是为什么有女孩子因他而死呢?记得有一个公案,一女孩痴迷《红楼梦》,书被烧时,说"奈何烧我宝玉"而死。如何理解?《入行论》153课

答:贾宝玉是无实法。 那个女孩之所以会出问题,是因为她对贾宝玉的概念产生了执著,执著了一个本来不存在的东西,打比方说,"我"是本来不存在的,但是我们执著有一个"我",所以我们产生各种痛苦。(正见C1

50. 问:关于二谛的关系: "一本体异反体"与"非一非异",这两种说法怎么圆融呢?《入行论》153课

答:没有相违。非一非异指的就是说,反体非一,本体非异。 道理是一样的。(正见C1 )

51. 问:请问《因缘品》属哪部论典?

答:如果个人没有记错,可能是《法集要颂经》,汉地的翻译可能有不同。(正见C1

52. 问:何为 "名言"、"自性"、"本体"?何为"正量"、"比量"、"现量"?

答:"名言 "名称和言语,世俗谛的异名,世俗谛当中才有这一切,胜义谛超越名称和言语。 "自性 "1,独立自主,不受因缘制约的本性。 2,属性、特性。 "本体 "本身,主体,自身。 "正量 "正确的量。(量具有能够衡量、通达事物的能力)。 "比量 "依靠推理作为一种量。 "现量 "依靠直接感受作为一种量。(正见C1 )

53. 问:7种傲慢和8种骄矜,对治他们的方法分别是什么?《入行论》第57课

答:对治的方法有很多,傲慢的根源是我执,证悟无我空性就是一种殊胜的方法,包括思维无我的意义也有作用。 其他方法包括修持顶礼,观想众生的功德,思维自己的过失等等。修持菩提心也是一种殊胜的方法。(正见C1

54. 问: "若无自证分,心识怎忆念,心境相连故,能知如鼠毒",这个颂词的科判为什么被定为

无有比量根据,为什么不是现量根据?
答:《善说海》提到:【如果对方说:倘若自证不存在,那么如何能忆念心识呢?根本无法忆念,因此以忆念的理由可以成立自证。】 这里,对方就是用比量推理成立他们的观点。(正见C1 )

1. 问:入行论第五品,有句颂词: "修行正法身,莫为小故伤,行此众生愿,迅速得圆满"。

第一个问题:"行此"的字面意思是不是:如此做的话,行是做的意思吗? 第二个问题:后两句,入行论广释说:依靠身体修行正法,可以迅速得到满足众生愿望的能力;而生西法师的辅导里说,众生的愿望会迅速得以圆满。该如何抉择?《入行论》第五品

  • 答(1):可以这样理解。
    1. 众生的愿望就是离苦得乐,如果我们好好修行,就会有能力利益众生,就会让众生离苦得乐。(正见C1)

2. 问:在 "未护正知之过患"的第二个科判"失毁戒律"里,修行人因为没有观察自己三门的正知,连续梦到莲师授记自己娶某位女人为空行母而破戒还俗,如果像米拉日巴那样遇到马尔巴上师,让他喝酒,尊者喝了还得到了加持,假设上师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喝酒,我们是该喝还是不该喝呢?从依师的角度,应该,因为我们了知上师是成就者啊!是不是还得应该考虑自己的根机呢?《入行论》第52课

答:记得上师仁波切开示当中的一段话:【最主要的,就是要清楚自己是一个普通人。印度有八十位大成就者,像他们那样的根机、精进和信心, 我们有吗?不一定。 像米拉日巴、 常啼菩萨那样的经历,我们做得到吗?可能也不行。】 从佛教史很多传记当中,可以了解到,一位善知识让弟子去做看似不太如法的事情的情况 比较少见,玛尔巴曾经对米拉日巴说:"我是特殊的成就者,你是非常有信心和坚忍力的弟子,故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调化。但你以后摄受弟子时,不可再用如此严格的手段了。" 由此可知,在很多时候,某些调化弟子的手段是要观待弟子的信心和正见等素质的,上周日我们也提到了那若巴尊者的公案,也强调了那若巴尊者本身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有很高的起点。 有人看了这些传记,可能会以为当事人只是因为答应了他的上师去做那些看似不如法的事情 所以成就的,却忽略了其他的很多因素和条件。在有的情况下,作为普通根机的初学者,信心可能不是很足,有的时候会幻想自己遇到这种可以行持看似不如法的事情的机会,通过抓住这种机会让修行一蹴而就。 假设是一位真正的善知识,示现用这种方式调化你,那么 即使你没有照办,通过柔和的方式坦白 承认自己无法做到,也不会有很大的过失,可能是失去了一次让修行提高的机遇,或者说 失去了一次加分的机会,但只要善知识开许 也不会扣分 即使自己没有处理得很善巧,减分也不会很多,但很多时候,一个初学者的问题就在于,面对的不是具有法相的善知识,而心里对这个"机遇"难以割舍,想想着把握了这个"机遇"之后自己就立即出现某种飞跃,虽然自己不具备真正的信心,也有顾虑会不会造恶业,但无法放下对一蹴而就的渴望,于是决定冒险,最终不但没有得到很多的加分,反而减分不少。结合实际来说,目前这个时代 真正的善知识进行此类示现的情况比较少,我们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我们曾经在某些大德传记当中看到过类似的情况,所以印象特别深,而其他很多诸如 "善知识教诫弟子做那些看上去很如法、实际上也很如法的事情 "这样的情况非常多,但我们的印象可能不深,可能把这些无视了,注意力只关注在那些特殊案例上。如果自己本身是一个普通人,不具备真正的信心和正见,对世俗利益的贪求强烈,却带着世间那种"一夜暴富"的心态,很可能出现问题。当然,这个问题要看具体情况。(正见C1)

3. 问: "神识"和"心相续"这两个名词,应该如何理解呢?随业流转的是我们的什么呢?能是一个吗?《入行论》第52课

答:神识和心相续,很多时候可以理解为一个意思。(正见C1)

4. 问:292页第64课法本上师说: "有些女居士,信心和感情分不清楚,上师和丈夫分不清楚......",我反观了下自己,我的确分不太清楚,请法师慈悲开示

信心和感情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如何区分什么时候是烦恼,什么时候是信心?
答:个人理解,关键要看动机,看你追求的是什么。你到底是在追求解脱,还是追求别的。(正见C1)

5. 问:第五品中 "施身之方式"这个科判为何放在"以财饶益"中?施身中的身体也是理解为财物的一种吗?

答:个人觉得可以这样理解。(正见C1)
问:如何理解"生西法师辅导中提到:什么是实有的概念呢?也就是,究竟观察的时候,不能够变化的,如是按究竟的方式存在的物体、本质,叫做实有"中的对于这个"不能够变化",是指不观待因缘而变化吗?《入行论》157课
答:实有 ,就是独立自主存在,不受因缘制约,因为不受因缘制约,也不会被因缘改变,也不会和其他事物发生作用,也不会有变化。(正见C1)

7. 问:请教 "士用果"?怎么理解它不断增长?为什么业会增长呢?如果善业会增长的话,那没有以菩提心摄持的善业也是会增长,那不是和菩提心的功德是一样的吗?

答:个人理解,业会增长,就是一种客观规律。 菩提心的功德是不会耗尽的,乃至成佛都会起作用,而且能够带来出世间的果报。 而假设是世间的普通善业(没有出离心菩提心发愿回向等),则不会带来出世间的果报,就像苹果树再增长广大也不会结出西瓜一样,这是一个相似的比喻,同时也很快会耗尽,世间的普通善业虽然可能增长,但并非无穷增长,有限增长和无穷增长是两个概念。(正见C1)

8. 问:违品、同品的含义是什么?例如在学习中会遇到精进的违品是懒惰,同品是四助缘和二力。那么违品同品的一般定义是什么呢?

答:违品就是相反的事物,比如快乐的违品是痛苦。 同品就是同类的事物。(正见C1)

9. 问: "同时产生的法互不观待,没有任何关系,也不能立为能知、所知。"为什么同时产生的法互补观待呢?《入行论》第157课

答:个人理解,如果同时产生,就不会相互有作用,无法相互施加影响。施加影响一定是动态的,比如第一秒a存在,第二秒的时候b出现,第三秒的时候b把a变成了c,这就是b对a施加的一种作用。如果ab同时产生,就无法说a产生了b或者b产生了a。(正见C1)

10. 问:请问 ""莫为小故伤"的小故如何界定,怎样算小故呢?还是以观待的方式安立?如果有修行人说为了救一个恶人的生命而牺牲自己暇满人身是不值得的,对此如何和颂词圆融?

答:个人理解,是相对的,可以做比较,比如你可以设想在不做这种牺牲的情况下所能创造出的自他安乐的价值是多少,以及做出这种牺牲之后所能创造出的自他安乐的价值是是多少。(正见C1)

11. 问:上师在讲 "心境相连故,能知如鼠毒"时提到"忆念并非单独产生,它离不开前识所缘的对境。世间人常说睹物思人,其实也是这个道理"。但是自我观察发现,不需"睹物"单独产生的忆念似乎也有啊,比如这个时候闭眼细细回忆昨天从早到晚做了些什么,此时的忆念完全不需依靠外缘啊,包括还有其他类似情况,请问如何解释?《入行论》158课

答:你的心识肯定有二取,能取和所取,即使你没有察觉因为思维到某个对境而产生回忆,但你的心一定有所缘的对象,哪怕这个随缘的对象是"发呆的状态", 总之,这里的重点是,心必定有二取,不是实有的一体。(正见C1)

12. 问:之前破真相唯识宗心识实有,因为对方承许心识与外境同体,此时就有 "心自见心"的过失,论典是从这个角度破的。对方一方面承许心识实有,另一方面又说非实有的外境与实有的心识无二无别,这不就直接自相矛盾了吗?一者实有,另一者不实有,怎么可能同体?破法是否有问题?唯识宗这样立宗,作为他们自方针对"实有心识与非实有外境同体"如何自圆其说?《入行论》158课

答:个人理解,站在真相唯识的立场上,心外没有外境,根本没有外境这个东西存在过。 所以,"外境和心识一体"实际上就是在说"只有心识,没有外境",好比说 1+0=1。(正见C1)

13. 问:颂词的科判讲到以财饶益分为:施衣食之方式和施身之方式。施身之方式怎么理解是属于以财饶益众生呢?入行论第五品64课

答:个人理解,身体也是一种财产。(正见C1)

14. 问:65课中 "对此佛陀曾严厉地遮止:尽管身体有诸多过患,但作为比丘不能自杀,否则有杀害天尊的过失"。其中天尊是指?

答:有时可以理解为本尊,因为自己就是佛,从这个角度来说自杀就是杀佛。(正见C1)

15. 问:第66课最后一个颂词 "单指莫示意,心当怀恭敬,平伸右手掌,示路亦如是"中的两个公案时,无法理解那个妇女的问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德山禅师答不上来?还有后边的那个公案,德山禅师悟到了什么?

答:禅宗当中有"打机锋"的传统,通过一些世俗的语言表示修行的见解、境界、方法等等,有时是暗语。德山禅师在善知识的直指之下,认识了心性,证悟了空性。(正见C1)

16. 问:第五品 "护持正知之方法"科判中:

第一个问题:"断除烦恼引发之事",烦恼指的应该是欲贪、欲嗔等。"引发之事"指的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总分一切时分所作之行","时"应该指的是时间,"分"指的是什么? 第三个问题:"护持睡眠对境之理",是否这样解释:以睡眠作为对境,护持的道理?
答:- 1. 就是烦恼引发的各种身语的行为。比如"广说"科判下面的例子。

  • 2. 分指的是部分,指的就是时间本身,或者说时段、场合。
    1. 应该可以这样理解。 补充问:"分"能不能理解为"支分",也就是做任何事情的意思?

17. 问:一方面说境是心的显现,一方面说心由境所生,如何理解?胜义中自证是否成立,为什么用回忆的例子来说明 ,回忆是世俗的(在唯识宗以回忆来成立自证时,中观师辩答"心境相连故"时产生的疑问)《入行论》158课

答:你要知道,胜义谛就是终极真理的意思,世俗谛就是暂时(相对、非终极)真理的意思,唯识宗和中观宗各自认定的二谛是不一样的,对方的意思是说"心识存在是一种终极真理",因为如何如何,因为"能够回忆"等等,这是对方的思路。如果你站在中观宗的立场,你可以说终极真理就是空性,一切概念都不成立,但这是你自己的立场,对方不一定这么认为。(正见C1)

18. 问: "一经详细的观察,假相唯识宗的观点不成立,但麦彭仁波切在有些论典中却赞叹它,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它在认知名言万法、断除贪执方面有特殊的教言。其实如果真正去观察,外境不能说与心无二无别,因为心没有颜色形状,而外境却有种种显现;也不能说在心外真实存在,因为经得起观察的外境,微尘许也不可得。因此,外境可以说是像毛发一样,这种说法在名言中非常合理。"这里"详细的观察"是在世俗中的观察吗?是用胜义理来观察世俗吗?《入行论》158课

答:个人理解,胜义理观察肯定是可以的,同时,如果站在真相唯识的立场,通过世俗理进行观察一样可以进行某种程度的破斥。(正见C1)

19. 问:法本中【因此,大家一定要明白:在名言中,外境犹如现而不实的毛发,不是与心一体,也不是心以外的东西,这种观点对断除贪执有很大的作用。】此处的外境不是与心一体,也不是心以外的东西。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当我们死后,中阴身的那个处境(中阴身是不是只是破了色蕴?):即我们现在执着的物质世界,对中阴身来说就像什么都没有一样,可以穿墙而过,但我们看不到中阴身。而我们现在正在将虚幻的东西执为真实?《入行论》158课

答:你可能想多了。中阴身可以穿墙,那是一种神通,有时是业力所导致的,并不意味着中阴身一定破除了实执,就像你在梦中,你也可以有各种奇特的景象,比如你梦见自己在飞,不一定是因为你已经破除了对重量、万有引力的实执,只是一种因缘就那样显现了。你在玩游戏的时候也可以穿墙而过,不代表你一定破除了实执。当然,如果破除了实执,会有助于开发各种神通,这一点是存在的。但仅仅可以穿墙本身,不必然代表已经破除了实执,许多饿鬼也可以穿墙。(正见C1)

20. 问: "意义不同"这个科判下的颂词,心识具体是指什么?念头?思想或者六识八识?心识跟心王心所有没有什么一个关系或者次第?《入行论》157课

答:个人理解,广义来说包含各种心识,包括八识。 心王指的就是心识本身,心所指的是心识所处的具体状态。(正见C1)

21. 问:在【破除妨害遮破】中,中观宗用 "然涂炼就药,见瓶不见药"来破唯识的"心痛远见他,近故心自明

"用眼识来同等理心识,"'灯自明'需要有情的心识来了知,心了知自己,需要另外的心识来了知"。眼识所见,需不需要心识来了知?如果需要的话,在这个辩论中存不存在【意义不相同】的过失?《入行论》157课
答:个人理解,此处的道理是通用的,无论是眼识还是意识,都是心识,都具有感知的能力,这里是普遍适用的。(正见C1)

22. 问:若实无实法。颂词中实法是否包括龟毛兔角?如果不包括,那么无实法是否包括龟毛兔角?相互观待之法如何成立为因果之法?《入行论》157课 /158课

答:- 1. 从不能起作用的角度可以说是无实法。 但龟毛兔角本身不是心法,你要区分"龟毛兔角"和"意识当中龟毛兔角的概念"这两者的区别,前者根本不存在,后者是心法。

  • 2. 个人理解,"有"、"无","上"、"下"等等都是抽象的概念,是意识总结了某些规律之后提炼出的属性,并不是自相存在的事物,比如,并没有一个事物叫做"有","有"只是一种概念,你可以把这个概念对应到很多事物上,但离开了每个事物之外并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有"。而我们有时所说的同体相属或者彼生相属的事物,都是有自相的事物,或者说 存在的事物。(正见C1)

23. 问:和苯教辩论,引用上师的教言说明他们不是佛教,这会不会是谤法罪;

答:个人理解,关键是我们没有否定正法的价值,高明的骗子往往是用99句真话加一句谎言,当这些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可能有欺骗性,有时我们是对这些欺骗性、误导性进行分析。比如,我说某外道观点有不合理的地方,如果通过教证理证 证明那个观点确实不合理,那就没有问题,因为是符合事实的,除此之外我们并没有否定其他合理的地方,有些外道也做慈善,善法,我们都不否定,但除了关注这些之外,还应该了解哪些内容和佛法是违背的。 只要我们所描述的内容符合真理、真相,就不会有过失。

24. 问:扔经书算不算舍法或谤法?

答:要看心态,看是在什么状态下扔的。比如一个人紧急事情要离开,找你借一本经书,你来不及走过去,就以恭敬心把经书扔给他,希望他能带着好好学习,这就不算舍法。(正见C1)

25. 问:如理如法的听了传承后,第二次听的时候,如果确实没有时间可以一边干活一边听吗?会不会有不如理如法闻法的过失?

个人理解,如果实在有困难,以恭敬心也可以这样进行,过后也可以忏悔一下。(正见C1)

26. 问: "轮回是能取所取的本性。"请问,能取指什么?所取指什么?159课法本311页

答:比如你眼睛看一个苹果,你的眼识就是所取,苹果的影像就是所取,你的眼识正在取受苹果的影像。能取所取是心识的作用。(正见C1)

27. 问:关于圆满传承的问题: "不管你亲自在上师面前听受,还是通过光盘来听受,传法者的声音一个字也不能漏。"由于上师的口音或视频的原因,个别字听不清是什么,是不是说这样就不能圆满传承,有个别词句听不清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就是没有圆满传承?这样有什么后果?

注意力不集中,走神儿了,那是不是会造成传承不圆满?如果有人在旁边打喷嚏,掩盖了一部分上师的声音,是不是会断传承?《入行论教材》第185课
答:通常来说,只要自己听到了声音,即使自己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也能够得到传承。关键是耳朵、识要听到。 即使走神了,只要没有睡着,也可以得到传承。 当然,听课尽量要专注。 应该不要紧,因为你听到打喷嚏的声音,本身不影响你听到法音,虽然你的意识受到打喷嚏的影响,但你的耳识仍然收到了法音。(正见C1)

28. 问:第五十四课 观察身体所做的科判下,为什么只讲到了

走路的威仪?为什么不讲 睡觉、坐、吃饭...是因为以此来作为例子么?
答:个人理解,某种角度可以说是举例子,具体的很多内容可以参阅其他论典,也可以按照大的原则类推。(正见C1)

29. 问:怎么理解 "五种烦恼的根本即是心的妙用"?

答:"烦恼即菩提"的道理,以后有机会进入密法班可以详细了解,如果有因缘也可以学习《定解宝灯论》等论典。(正见C1)

30. 问:宗喀巴大师又补充道: "一般来讲,无我摄持的善根应该不能摧毁,但这个问题极为深奥,诸智者们务必要详加观察。"这里的"无我摄持的善根"是指以空性摄持的善根吗?该如何理解?《入行论》第70课

答:是。这个问题本身有不同的观点,就像大师说"这个问题极为深奥"。(正见C1)

31. 问:寻伺者是什么意思?《入行论》第53课

答:可以理解为不具备正知正见,喜欢以庸俗的分别念妄加揣测的人. (正见C1)

32. 问:科判 "观察受害者自己之过失"下的子科判"说明以往自己曾害过他人"和"说明业力之过失"具体有什么区别呢?《入行论》77课和78课

答:个人理解,角度不同。前者侧重观察自己往昔曾经做过类似的行为, 后者侧重从整体的角度分析业果的规律 凡是感受痛苦必定是恶业在成熟。(如果自己的恶业成熟,即使没有怨敌出现,也可能以其他的方式展现出来,从而带来痛苦)。(正见C1)

33. 问:科判(己一加行)当中摄(庚一

净化自相续)和(庚二为利他而修心)两个科判:后者的修心如何理解?前面净化自相续难道不是修心吗?而且净化自相续的目的是为了发起菩提心,发菩提心和利他又有什么差别呢?《入行论》31课
答:个人理解,角度可以不同。前者也可以说是修心,后者也可以说是净化相续,但侧重点有不同,某些时候前者可以侧重清净自己相续当中的各种障碍,后者是在清净各种障碍的基础上侧重于安住在利他心当中而发愿回向。(在很多情况下,如果自己的相续没有清净,资粮欠缺,是难以产生利他心和菩提心的。)(正见C1)

33. 问:安忍品中说嗔心是在因缘聚合时而产生,嗔恨没有自主性,无法控制的,所以我们遇到别人对我们嗔恨怨怼时都不应该对其生嗔。

那么我如果反过来观己心时发现,同样当生嗔的因缘具足时,那我的嗔恨的产生也是无法控制,不能自主啊?那去压制或熄灭嗔心是不是也不可能了呢?这二者应该如何分别观察呢?
答:个人理解:嗔心的产生或熄灭都观待因缘,其自身并没有独立的自主性。一方面我们自己产生嗔恨心也是观待因缘,这是事实。正因为了知这一点,我们可以努力创造不产生嗔恨心的因缘(或者熄灭嗔恨心的因缘),当然我们能不能创造这样的因缘,本身也是观待因缘的。打个比方,你现在学习安忍品将法义融入自心,就是在创造熄灭嗔恨心的因缘。而你学的质量怎么样,法是否入心,运用时是否熟练,也观待你自身的业力、善根、福报等等因缘。(正见C1)

34. 问:《入行论》第五品中 "巳二、施身之方式:修行正法身,莫为小故伤,行此众生愿,迅速得圆满。悲愿未清净,不应施此身,今生或他生,利大乃可舍。"此讼时,为利益众生无论衣食,身体都应舍弃。那么我们在死后所做的眼角膜捐赠与助念中所提及人死后身体不能去触碰这两者如何来取舍呢?

答:【不过,对凡夫而言,一般不要求布施身体。上师如意宝也经常讲,只有到了一地之后,布施身体像布施蔬菜一样,才不会有任何耽著。但没有获得一地之前,若要布施自己的身体,包括《入行论》中也没开许过。不过,达玛日杰达上师,在历史上应该算是一个特例。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也说:"不怖地狱,不求生天,不为己身,自求解脱。"像这种境界,应该是一地菩萨以上。否则,不怕地狱的话,只有不信因果的人才敢说:"我堕落就堕落吧。"但这种人是因为太愚痴,不是因为境界太高了。就像喝酒后发疯的人一样,说:"我不怕监狱,谁杀我就杀吧,谁抓我就抓吧!"这完全是一种愚痴之举。 在这个世间上,一个人在没有得地之前,并不提倡布施身体。当然,对身体损害不大的捐献,比如献血,这倒是可以。但如果在你活着时,让你捐出眼睛、身体,这样你最后很可能后悔,甚至生起嗔恨心,以此毁坏一切善根。 现在有些人捐献器官,在自己没有生存希望的情况下,把肝、肾、眼角膜等器官,捐献给其他病人使用。这种发心虽然非常好,各大医院也很提倡,大量媒体都在宣传,我们作为大乘佛教徒,按理来讲,其他没学过利他教义的人都能做到,我们就更应该如此了。但如今的话,有些情况也很难说。 本来按照法律,捐献者必须在生前表示愿意捐献,或由其直系亲属同意,才能进行器官捐献。但现在有些现象比较黑暗,个别医生为了赚钱,在病人还没有断气之前,就把他的肝、心脏取出来。这样的话,病人的知觉还没有完全消失,他以前即使已承诺过,此时也可能生嗔恨心。因为一般人在断气时,心识较以往更加敏锐,对身边人的所作所为都非常清楚。 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很早以前在这方面就有立法。但现在个别医院和个别人,为了自己谋求暴利,为了保证肝源、肾源的质量,根本无视捐献者死前的痛苦。 目前在中国,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非常多,据资料显示,每年大概有150万人,其中只有约1万人能做上手术,供需现状为1:150。在这种情况下,有些病人很有经济实力,本来一个肝源需20万,他却愿意花100万买。这样的话,有些医生因为贪著红包,对明明可以救活的病人,故意不去尽力挽救,反而诊断为没有希望了,然后在病人还没有断气前,把他的有些器官取出来,这的确是比较可怕的事。 所以,对于器官捐献,我们不是完全反对,也不是完全赞同。如今的当务之急,是应当先加强这方面的立法,否则,你想捐就捐,没有法律的正当约束,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毕竟,现在人们的综合素质,还没有达到能对他人负责的水准,有时候为了金钱,就会无恶不作。若是如此,你以前的承诺或遗愿,最后变成什么样也很难说。 以前在四年级的课本中有一篇课文,说是一个14岁的女孩,她母亲发生车祸死后,医院需要她母亲的眼角膜,她父亲就答应了。对此她非常反对,哭喊着说:"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但父亲说:"我们以前已经商量过,希望自己死后,能帮助他人恢复健康。" 后来这个女孩长大,结了婚,并有了自己的孩子。当时她父亲患病,临死前也愿意捐献所有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她女儿此时也正好14岁,但听到这个心愿后,反应和她当年完全不同。她女儿非常赞同外公的做法,并说自己一旦死了,也愿意捐献眼角膜。 没有想到,仅仅两周之后,她女儿就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她按照女儿生前的愿望,把她的眼角膜捐给他人,令两位盲人重见光明,享受世界的美好。 这个故事,是从正面的角度提倡器官捐献。但我刚才也讲了,现在的社会也好、个人也好,很多方面需要细致的观察。 如今在国外,比如美国、加拿大,在办驾驶执照时,当天都要发个登记表,让你填写万一发生车祸,自己愿不愿意捐献器官。中国今年也有这个打算,卫生部副部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有望年内实现这一举措。然而,听说超过九成的人都不赞同,他们觉得领驾照本是好事,但同时填写器官捐献书,怎么看都觉得晦气,很多人对"死"特别忌讳,这可能也是各国的传统不同吧。 但不管怎么样,作为凡夫人,上师如意宝以前讲过,不要说器官捐献,连燃指供佛也不是很提倡,因为你在佛前燃指时,当时为强烈的痛苦所逼迫,很可能产生后悔心,或者各种恶心。所以,我们能做的有些事,则可以做;不能做的,应像《入行论》中所说,可以成为自己发愿的对境,希望将来有机会做。】 以上是《前行广释》103课当中的内容。(正见C1)

35. 问:法王如意宝说: "故意断一个传承,相法于毁坏一百座佛塔"。学会的传承一直没完成,后来全补完了,并以前在听传承的时候,曾经有好多次边听边打磕睡,可又不知道具体是哪些课的传承,这样算不算断传承?那这样的过失如何弥补?忏悔有用吗?《入行论》105课

答:总之要尽量忏悔,如果有条件尽量把断的内容补上,努力忏悔罪业还是可以清净的。(正见C1)

36. 问: '众生不如我'中的的众生是指什么?"在这个世界上,唯有我才有度化众生、弘扬佛法的能力......"这里面提及的众生是不是也是指没有发过菩提心的众生吗?为什么说唯有我?其他发过大乘菩提心的人不都可以度化众生吗?105课第169页

答:某种角度也可以这样理解,或者说凡是我们可以生悲心的对境都包括。(正见C1)

37. 问: "慧海请问经"中说:"日轮不依.......,雪山狮子不依......,毒蛇不依......,同样,发了大乘菩提心的菩萨,不需要依靠其他助缘,完全可以独立自主地行持善法、度化众生。"这里说的不需要助缘,是指什么助缘?105课第171页第二段

答:【因此,我们理当有成就一切善法的自信,独自即可成办利他事业,而不要依赖其他众生。《慧海请问经》中说:"日轮不依任何帮助,但它可以照亮一切世界;雪山狮子不依其他助缘,但声音可以传遍山川;毒蛇安住于寂静处不依任何人,但可以自给自足地生活。同样,发了大乘菩提心的菩萨,不需要依靠其他助缘,完全可以独立自主地行持善法、度化众生。"佛经中的这些内容,大家应当再三地思维。如果我们利益众生靠别人,修行佛法也靠别人,永远都是幼儿园的孩子,一直长不大,没有老师扶就倒下去了,这是不合理的。我们在上师面前听了大乘佛法,到了一定时候,自己应该自立,佛陀讲过:"吾为汝说解脱法,当知解脱依自己。" 因此,到了一定的时候,大家应该自觉发大乘菩提心,不用上师天天劝你"一定要发心发心",结果上师死了以后,这种心也随之而离开,那这是不行的。学习了大乘以后,自己应该有一种新的认识 以前不管是修行也好,生活也好,都是围绕着自己,从现在开始要为众生而活着。有了这样的心态,自己才会做出利益众生的伟大壮举。】 可以结合这段文字理解。这里主要是强调具备独立自主的能力,并不是完全不观待因缘缘起。(正见C1)

38. 问:引业与满业的定义,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入行论》103课

答:不清楚你所说的"绝对"、"相对"是什么含义。只要感觉快乐,本身就是善业带来的,至于感觉快乐的同时会不会造新的恶业,那是另一层面了。如果感受痛苦,那就是恶业带来的,道理一样。 引业决定投生在哪一道,满业决定投生之后的感受。(正见C1)

39. 问:- 1. 科判

子四:依止善友善知识。可是颂词和讲记中只是讲了善知识,没有提到善友。请问当如何理解?

  • 2. 子四:依止善友善知识 上师讲解这一科判和颂词的时候,引用了金厄瓦格西的金刚语:修法的核心是上师瑜伽,若没有上师瑜伽,所有的法只不过是一纸文字而已。请问这个教言当如何理解》大部分入行论班的道友都不在修持上师瑜伽,那么学习只能流于文字了吗《入行论》第68课
    答:- 1. 有的时候善友指的就是善知识。
    1. 个人理解,有的时候指的是密宗的场合。而如果广义上来说,恭敬、祈祷上师就是一种上师瑜伽,无论学任何法门都需要对善知识有恭敬心和信心。(正见C1)

40. 问:身体如旅店,心识如店客。那么店客会对这个旅店应该有决定性作用吗?心识对身体有什么必然作用吗?为什么心识在身体里时,身体鲜活?而心识一离开,肉体就会腐败?

答:身心可以相互影响,比如心情好身体也好,心情不好身体也容易生病,反之身体也可以影响心,相互都有作用。(正见C1)

41. 问:有佛经里面说神识是在父母交合时入胎,也有公案说是在母体怀孕期间入胎,也有公案说是在临产时入胎,那么后二者入胎前,胎儿有没有心识呢?如果有后来去哪儿了?如果没有那原本就是死胎吗?

答:通常来说,是在父母交合时入胎。其他的特殊情况,要具体观察,有些时候也可能是之前已经有神识在其中,然后因为某些业力,有其他神识抢占了这个胎。(正见C1)

42. 问:《入行论》精进品 P212中的"等净无二"如何理解?

答:大平等、大清净,二者无二无别的境界。(正见C1)

43. 问:空和无我,归纳在苦谛中的原因是什么161课

答:某种角度可以这样理解。一方面可以说,这些行相本身都可以传达苦的内涵。(正见C1)

44. 问:能否说:见四谛是摆脱轮回的根本,并不需要证悟法无我,属于小乘法?

答:抱歉,我没有看懂你的意思。 有些时候,所说的四谛,指的就是小乘见解所理解的四谛,有一定的语境。这里讨论的是双方共同承认的内容,有些大乘的见解小乘是不认可的。(正见C1)

45. 问:佛陀的报身到底是什么样的形象,穿什么样的衣服?

中阴身时能否看到报身?报身刹土中的有情可以看到佛的报身,是否这可以说明这些有情都已经是登地的菩萨了?
答:通常来说有十二种报身装束,可以自己查询一下。【一般而言,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等是报身装饰(印度国王的装饰),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是化身装饰,显出家相,身穿三衣。】 《藏传净土法》 。有些时候中阴身阶段可以见到示现报身形象的佛菩萨形象,但与菩萨的境界所见的是否完全一样个人不太清楚, 有些地方提到我们一般人也可以在唐卡当中见到佛菩萨的报身形象,但真正的报身形象可能远远不是一般唐卡所能展现的。(正见C1)

46. 问:拔念珠时不能越过佛头还是必须越过佛头,那么到底哪一种说法对呢?

47. 问:在【破嗔令我痛苦者】下,分三:【忍受痛苦之安忍】、【定思正法之安忍】、【忍耐作害者之安忍】

    1. 如何理解这上下两层科判的关系?
    1. "定思正法之安忍"中的"定思"与"正法"分别是什么意思?《入行论》72课
  • 答(1):、这三者都属于【破嗔令我痛苦者】,【破嗔令我痛苦者】是总的科判,其他三者是下属。 A,通过思维忍耐痛苦的必要性和利益,来杜绝嗔恨。B,通过思维缘起空性的道理杜绝嗔恨心。 C,通过对作害者生慈悲等方式杜绝嗔恨心。 2)、决定思维、坚定地思维,正法指的是缘起性空的法义,万法因缘和合显现的意义。(正见C1)

1. 问: "但身体是五蕴假合之躯,除了噶当派的大德以外,虽然每个人都不愿意生病,然而到一定的时候,谁也没办法控制业力。"为什么除了噶当派的大德以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入行论》74课颂词

答:有些噶当派大德会有一些特殊的发愿,比如:"如果生病对众生有利,就让我生病吧",等等。(正见C1)

2. 问:孩子问佛为什么不吃苹果,该如何回答?

答:佛陀已经接受了供养,只不过我们凡夫肉眼不一定能见到。 佛陀本身已经超越了轮回,不需要靠食物来维生,供养是我们自己积累福报的好方法。(正见C1)

3. 问:入行论106课179页最后一行:相似地看一点书、念一点经 ,这个相似怎么理解?

答:相似 形容是表面上的,形象上的,缺乏很多实质性,或者说泛泛的浅尝辄止。(正见C1)

4. 问: "定思正法之安忍"可以理解为通过思维缘起的方式,让我们制止嗔心吗?

答:可以这样理解,正法就是缘起性空的法义.(正见C1)

5. 问:佛法中经常提到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烦恼、八万四千虫,请问八万四千的含义?

答:可以理解为数量。(正见C1)

6. 问:

八万四千法门:侧重对治贪心烦恼,宣说了二万一千律藏;侧重对治嗔心烦恼,宣说了二万一千经藏;侧重对治痴心烦恼,宣说了二万一千论藏;平等对治所以烦恼,宣说了二万一千密法",其中的二万一千的含义?为什么说密法平等对治所有烦恼,密乘的侧重对治痴心 ? 106课第183页 答:二万一千也可以理解为数量,密法本身确实可以对治一切烦恼,而且一切烦恼的根源就是愚痴无明。(正见C1)

7. 问: "寅二、对治之自信自性",请问对治烦恼的自信,它的本体是什么?我们共修时讨论有2种不同观点:一是,吾乃佛弟子;一是,殊胜的慢、佛慢。(正见C1)

答:一是,吾乃佛弟子;一是,殊胜的慢、佛慢。 "个人理解,这两点都算。

8. 问:智慧品165课的第二个颂词的讲义中,关于 "六度之违品皆为烦恼障的本体,此外的三轮执着皆为所知障之本体",为什么菩萨断除了智慧度的违品,圆满了般若波罗密多后,还不能断除三轮执着呢?此处智慧度的违品,具体有指哪些方面的邪见邪慧呢?

答:个人理解,如果获得了智慧度,就可以现量证悟空性,体验到实相,但体验到实相,不一定能当下做到时时刻刻安住在实相,还有出定和入定的差别,在入根本慧定阶段,没有了一切分别心,但出定位的时候,还是有二取的显现,虽然没有实执,但相对入定境界来说,还有不圆满的地方。(正见C1)

9. 问: "丑三、以修习观察安忍",为什么科判是"观察"安忍?具体是要观察什么呢?《入行论》第六品科判

答:个人理解,通过逐渐修行,我们能够观察或者体验到安忍的境界,或者说我们能够观察到安忍并不是不可能生起的,是可以逐步训练而产生的。(正见C1)

10. 问:观修所学的颂词,应该如何安排?一个颂词观到什么程度,可以接着观修下一个颂词了?

答:教务处对这方面目前还没有特别要求,观修的目的是让内心对法义熟悉、熟练,对于某些自己特别相应的颂词,可以多观修一些,争取在遇到烦恼对境的时候能够用上。(正见C1)

11. 问:颂词: "谓无近取爱,故定无后有,此非染污爱,如痴云何无?

    1. 是否十二缘起只是用来说明众生轮回的过程?
    1. 如果只有单独的"受",虽然是十二缘起当中的"受",但因为不会产生"近取爱",就不会产生有漏的业,那就不会有轮回的生。所以阿罗汉的十二缘起不完整,单独的"受"不会引发轮回的分段生死。这样理解可以吗?
    1. 为何这里要用十二缘起来解释?是否说明不属于轮回的因缘缘起,也和十二缘起大致相似?
    1. 既然由受缘可以生爱(非染污爱),就会有取(行持细微行相的戏论),有(无漏业),生(意生身),老死(不可思议生死),"受"该放在什么位置呢?
      答: - 1. 通常是这样。 - 2. 可以这样说。
    1. 某些过程有类似之处,变异生死和分段生死可以逐条对照。 4)、个人理解,可以在"意生身 >不可思议生死"这个阶段当中。(正见C1)

12. 问:菩萨证悟空性后度化众生,是一种分别执着,还是有众生可度,怎样理解才能正确?

答:我们无法通过外在的示现,完全了知大德自身的境界,有些发愿是相合众生的因缘而显现的,并非大德自己有执著。佛陀也指定了很多关于因果取舍的戒律,同时也有很多授记,但佛陀没有任何执著。

13. 问: "对治之自信自性"它的本体究竟是什么?这一科判就是回答这个问题。请问这样理解对吗?《入行论》106课

答:可以.(正见C1)

12. 问:既然自信是能对治,就有相观待的所对治。这里的所对治,有两种理解:

①怯懦。理由:以"吾乃佛狮子"这样的力之自信可以对治怯懦。②惑(烦恼、罪堕)。理由: a. 颂词说"吾当胜一切,不使惑胜我",这里所胜是"惑"。所胜,就是所治。 b. 上师讲记中也说要"以无比的力慢去摧毁烦恼","如果有了这种自信,心的力量非常强大即使平时的烦恼再深重,我们也不会特别苦恼。"似乎两种都有道理,该如何抉择?《入行论》106课
答:可以结合在一起的,有些时候怯懦,就是面对烦恼的怯懦。(正见C1)

13. 问:为什么说 "此信制惑慢"?《入行论》106课

答:自信本身就可以消除傲慢,自信是相合真理的,傲慢是违背真理的,傲慢的原因是因为对内心对真理的扭曲.(正见C1)

14. 问:颂词 "因慢生傲者"中,如何辨析慢和6的区别?《入行论》106课

答:个人理解,此处傲的状态应该比慢更严重,或者说更容易导致堕落,慢的范围比较广,有些时候,慢可以作为傲产生的基础。(正见C1)

15. 问:丑三

灭惑之自信:设处众烦恼,千般须忍耐,如狮处狐群,不遭烦恼害。此科判中的"自信"与颂词中的"忍耐" 如何关联? "忍耐"如何体现出"自信"?《入行论》107课
答:自信自己能够抵挡、战胜烦恼。忍耐就有抵挡的意思,不被击倒。(正见C1)

16. 问:按数论外道的观点,是不是每个众生都有主物和神我(常我)?《入行论》75课

答:是.(正见C1)

17. 什么是同性相属、彼生相属?《入行论》75课

答:前者是一本体异反体的关系,比如火的热与火的光;后者是因果关系,比如苹果种子和苹果。(正见C1)

18. 阳焰和乾达婆城具体怎么解释?《入行论》75课

答:【阳焰:一种在炎阳底下所产生的水蒸气,远望似水,渴者思饮,终不可得,以喻妄想之不实际。】【乾闼婆城:大论云:日初出时,见城门楼橹宫殿,行人出入,日转高转灭,但可眼见,而无有实,名犍闼婆城。静苑华严音义云:西域云乐人为乾闼婆。彼乐人多幻作城郭,须臾如故,因即谓龙蜃所现。辅行云:干城,俗云蜃气。蜃,大蛤也。朝起海洲,远视似有,近看即无】 以上是相关资料。(正见C1)

19. 禅宗三祖所说的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是什么意思?《入行论》75课

答:超越一切分别念的状态

20. 幻化八喻指的是什么?《入行论》76课

答:幻化八喻:【一、如梦:一切本来无有而在迷乱者面前显现,犹如梦境。如《月灯三昧经》云:"见于三有犹如梦想。"   二、如幻:由因缘缘起聚合而骤然显现,犹如幻术。如《大智度论》云:"一切诸行如幻。"   三、如光影:本来无有而显现为有,犹如光影。《华严经》云:"一切色相犹如光影。"   四、如阳焰:正在显现之时不成实有,犹如阳焰。《虚幻休息》里有一品,对此作过详细阐述。   五、如空谷声:里里外外均不存在而显现,犹如谷声。如《月灯三昧经》云:"如人在山谷,歌哭言笑响,闻声不可得,诸法亦复然。"   这个教证非常好。就像一个人在山谷里,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歌唱,一会儿说话,所有这些的回声虽然可以听到,但本体却了不可得。其实当下的万事万物就是如此,毫无二致,如果你通达了这个道理,世间的许多法也就明了了。   我常常在想,佛陀的教言,不说八万四千法门,哪怕就一个偈颂,如果你能接受的话,也一定能摧毁轮回的种子,得到解脱的光明。   六、如寻香城:无有能依所依,犹如寻香城。   七、如影像:现而无自性,犹如影像。《父子合集经》云:"智者观诸世间法,譬如镜中现影像。"   八、如幻化城:本来无有之中显现一切,犹如幻化城。】

21. 佛陀在《造塔功德经》中说: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怎么有两个因缘,感觉有点重复?《入行论》76课

答:无重复。有另一个译本:【诸法因缘生,如来说是因,诸法因缘灭,是大沙门说。】(正见C1)

22. 问: "声识若是常,一切时应闻。"与"心无心亦一,同为实有故"这里先承许数论外道认为声识常有,与事实上数论外道认为其余23谛法无常是不是矛盾的?数论外道本来就认为声识是无常的,有何从辩论呢?

答:无矛盾。对方认为声识背后是神我在领受。

23. 问:打坐时,可以把入行论的颂词放在面前,在坐上背诵颂词吗?打坐的时候,翻书页可以吗?具体该如何如理如法地观修入行论呢?

答:可以把入行论的颂词放在面前,在坐上背诵颂词吗? 也可以。 打坐的时候,翻书页可以吗? 具体该如何如理如法地观修入行论呢? 请仔细听闻法师关于观修的辅导。(正见C1)

24. 问:73课在 "故应轻害苦,莫为诸苦毁,智者纵历苦,不乱心澄明"这个偈颂的正面,上师引用《华严经》中说:"为断除烦恼,应发起坚定之心;为断除实执,当发起胜他之心。"这里的胜他之心是什么意思?

答:战胜对方的心。 "故应轻害苦,莫为诸苦毁",这里说的就是战胜痛苦,不要被痛苦击倒。同一段经文,本身可以有外内密多种解释。(正见C1)

25. 问:在入行论广释当中, "彼等众缘聚,不思将生嗔,所生诸嗔恼,亦无已生想。"下面的讲记中,上师引用了《稻秆经》"彼无明不念,我从行起,行亦不念,我从无明得起",请问法师,这是什么意思?

答:无明不会产生"我从行当中产生"的念头,行也不会产生"我从无明当中产生"的念头。(正见C1)

26. 问:关于科判 "定思正法之安忍"如何理解?《入行论》74课

答:通过思维缘起性空的法义,而对治嗔恨心.(正见C1)

27. 问: "《楞严经》中,佛陀也向阿难七处征心:身内,身外,潜伏根内,开合明暗,随所合处,中间,一切无著,这七处都无法成立"。其中的开合明暗、随所合处、中间、一切无著,是指的哪里?《入行论》79课第四册126页

答:可以自己查阅《楞严经》原文。(正见C1)

28. 问:嗔罪严重: "谓碍利养故,纵我厌受损。吾利终须舍,诸罪则久留。"而《入行论广释》中,"谓碍利养故。纵我厌受损,吾利终须舍,诸罪则久留。"

讲记中,前两颂为一句。广释中后三句为一句,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呢?《入行论》80课
答:同一个颂词本身就可以有多种解释方式。(正见C1)

  1. "有些佛经中说,我们的六根识散于外境所带来的财富也叫邪命养活。"不散于外境,怎么会带来财富,这句话如何理解?《入行论》80课135页

30. 问: "有漏财产",为什么都说是有漏财产?

答:有漏有多种解释方式,一种解释是随顺烦恼。(正见C1)

31. 问:《入行论》第一册 P376中"所谓"发愿供养",并不需要买什么东西,也不是幻化一个供品,而是在心里面发愿。发愿与意幻有一定的差别,意幻是指心里幻化出一种供品作为供养,发愿则是在心中发愿,希望世间上的众生能够获得快乐、息灭痛苦,而在三宝所依面前降下珍宝雨、鲜花雨等等。"既然发愿供养并不是心意幻化供品,那后面所说的"珍宝雨、鲜花雨"又是哪里来的呢?

答:个人理解,发愿供养侧重于愿望本身,你可以发愿降下珍宝雨,但你不一定详细观想珍宝雨的样子。而意幻供养,有时是可以侧重清晰观想的。(正见C1)

32. 问:数论、胜论外道等外道的道义中,其 "常有"与佛法中的"常有"相比,内涵完全一致(即:恒常不会有任何变化)吗?

若内涵一样,即如讲记所分析的,根据其主物或常我的几个特性,如"常有"与"能造作万物"是必有明显的相互矛盾之处的,是很容易破斥的。外道也是由一定智慧的,为何会自己挖一个这么明显的陷阱呢?是否其"常有"的内涵是另一种定义?
答:你站在佛法的高度去分析,会觉得这个漏洞很明显,但如果你没有佛法的智慧,你可能就会深陷其中。想想社会上那么多不学佛的人因为各种各样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纠结,执著于各种没有意义的事情,被各种邪知邪见束缚,对于你自己来说,这些都不难化解,但对当事人来说,这些都很真实。(正见C1)

33. 问:关于实修的问题

1)、每一座禅修不论时间长短,都是做毗卢七法、排垢气、皈依、发心、祈祷上师等前行后观修吗 2)、第一次辅导时说眼睛是微睁垂眼向下,第三次辅导止静后结行时说先不要下座,睁开眼睛看看周围环境等,打坐时眼睛究竟是微睁垂眼 向下了还是闭着眼睛了? 3)、在皈依发心和祈祷上师时双手依然结定印还是双手合十呢?
答: - 1. 有条件尽量这样做。

  • 2. "打坐时眼睛究竟是微睁垂眼向下了还是闭着眼睛了? "通常来说,尽量不完全闭着,所说的"睁开眼睛看看周围环境"也是相对于垂眼向下而言的,意思是最后可以把眼睛彻底睁大,看看周围。其他传承可能有其他要求方式。
    1. 都可以。(正见C1)

34. 问:索达吉堪布网络开示中,跟堪布视频皈依时,因为不会念藏文,因此,只是双手合掌,但口中没有跟着念诵,能算皈依了吗?

答: 个人理解,如果具足皈依的发心,也是可以得到的。(正见C1)

35. 问:学习《入行论》时,因为在看传承时,有打瞌睡睡着的现象,因此不知道是否中断了传承,如果中断的话,但是在堪布的一次网络传承《入行论》时,完整听过了,这样可不可以算是得到了完整的《入行论》传承。没听过的,可不可以听智悲佛网中传承集锦中去听,然后也算是得到了完整的传承?

答:可以得到传承。但你需要知道,教务处对学会学员规定的"传承圆满"指的是完整看光盘和法本,即使你通过其他渠道已经得受了传承,但你也需要尽量做到上述两项(或者其他开许的手段)来完成"传承圆满"的任务,这是另一个概念了。(正见C1)

36. 问:家中有两个佛头像,听说摆放头像是不如法的,但是因为是家中长辈请的,又不能送到寺院里,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两个头像才如法?

答:个人不太清楚,也许可以放在比较高的柜子里。(正见C1)

36. 问:堪布根霍在《入行论大疏》中,将菩萨分为四种:既能饶益自己,也能饶益他众;只能饶益他众,不能饶益自己;只能饶益自己,不能饶益他众;自他均不能饶益。为什么菩萨还可能出现不能饶益他众的情况?以上这四种分类如何理解?《入行论》第79课

答:既能饶益自己,也能饶益他众; 比如你自己行持善法,同时做很多利他的事业。 只能饶益他众,不能饶益自己; 有时可以理解为,暂时做一些对他众有利的事情,但当中可能产生过失,这些过失自己要承担,对自己没有利益。 只能饶益自己,不能饶益他众; 自己行善,没有行持利他。 自他均不能饶益。 自己造恶业,也没有行持利他。(正见C1)

37. 问:自信助缘的内容中:业之自信、力之自信、灭惑之自信中 "这三者的本体是什么?什么叫反体?力之自信与其他两个自信如何来识别?108课

答:- 1. 本体就是本身、自身、主体的意思。- 2. 反体就是属性、侧面的意思,比如火的本体上面,具有光和热的反体。- 3. 一者侧重行善,一者侧重断恶,一者侧重行善断恶期间的力量。(正见C1)

38. 问:现实中少林寺的武僧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他们虽然也穿着僧衣,但是却手拿刀枪棍棒,经常表演各类武术。另外少林武僧一龙,还以武僧的身份参加自由搏击等暴力竞技比赛。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看待并作出合理的解释呢?《入行论》79课

答:"可是现实中少林寺的武僧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 "在此,本人不对你所提及的这所寺院做任何具体的评价。对于"武僧",我个人了解的不多,有些可能是在修行的同时做一些强身健体的锻炼等等, 而有些所谓"武僧"不一定是真出家人,只不过显现出家的形象,大家这么叫罢了。(正见C1)

39. 问: "破俱生我、破遍计我,中观师和外道常见派及声闻十八部的五部("有我宗")继续辩论"人我"和业果安立的问题,请开示?《入行论》第169课

答:个人理解,此处主要是在破人我,当然这种思路可以类推到各种实执的对象,这是另一回事。因果安立方面,这些内道宗派都承认因果存在,这一点在世俗谛当中是合理的,而因果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如果以世俗谛详细观察的角度来说,唯识宗的安立最精密。(正见C1)

40. 问: "依一相续故,佛说作者受",这里的一相续是否可以理解为:不失坏法、心相续、阿赖耶识等都是一相续?《入行论》第169课

41. 问:有部宗、经部宗、唯识宗承许胜义中有堪忍实体,为什么不影响对业因果的安立?《入行论》第169课

答 :抛开胜义谛角度,在世俗谛当中,见解也有差别,相对来说,唯识宗对世俗谛的安立是很精密的,很完善细致。但有部经部的某些观点虽然没有唯识宗那么精密,但他们的观点最终也都落在"因果成立"这个结论上,并且能够取舍因果,这一点相当重要。比如,"早睡早起有益健康",不同的医学家对这个观点的解释不同,从不同的原理去阐释,但最终都认为应该这样做,同时,其中有一个医学家对原理剖析得特别透彻,特别到位,也是有超胜之处的。(正见C1)

42. 问:观察受害者自己之过失分三 :一、说明以往曾害过他人

二、说明自身之过失 三、说明业力之过失, 第一和第三,区别在哪里呢?以往曾害过他人与业力不是一个意思的么?第77课-78课 个人理解,侧重点有不同,第一个侧重于我曾经伤害对方这个方面,非常具体,我伤害过别人,被别人伤害,很正常。 后面一个侧重于从业果规律总体的角度进行归纳,这些苦乐感受归根结底就是业力。(正见C1)

43. 问:什么是自相烦恼?《入行论》第79课

答:客观存在的烦恼,真实的烦恼。(正见C1)

1. 问: "行苦是苦和乐的根本,是苦和乐的因缘",为什么说行苦是根本呢?

答:有的时候,行苦解释为因为无常、迁变、不自在故苦,轮回当中的各种感受都没有脱离行苦的本质。(正见C1)

2. 问:胜义中万法无自性与世俗中无常又有什么区别呢?

答:究竟空性的境界中,"无常"也不存在,常、无常、存在、不存在,一切概念都不成立。(正见C1)

3. 问:佛子行科判中,加行修二菩提心中有四种不欲转为道用,其中的恶名转为道用和诽谤转为道用,这里面的中伤和诽谤的区别是什么?不都是侧重于损害名誉吗?

答:个人理解,一者可能是侧重当面的诋毁,另一者可能是侧重背后的诽谤。(正见C1)

4. 问:法相名词: "无情法五蕴",既然无情法无法产生心识,又如何会有五蕴呢?这个法相名词是针对哪个颂词的呢?

答:如果是研讨题目当中的内容,请咨询你们本组的带组法师。

5. 问:怎样理解等持和等至?《入行论》第112课

答:简单说,等持就是禅定。等至有时可以理解为禅定过程中一种安定、安详的境界。(正见C1)

6. 问:对 "胜论外道"和"数论外道"进行分析遮破,主要方式是分析"主物"和"常我"(即,造物主)是常有或无常的,具有五个特点,其中之一是:"主物"和"常我"是"无情的"。

    1. 有人说基督教中上帝是有感情的,这与这课中对"主物"和"常我"的定义有冲突,怎么理解?
    1. 怎么理解"如果其他宗教承认"造物主"不是常有的,如何造万物?" , 如果不常有的就不能 制造万物吗?
      答: 1)我们这里主要破斥的是数论派和胜论派。 古印度没有基督教。
    1. 个人理解,如果不常有,那就不是"常有的造物主"的属性,和对方一开始的立宗就相违,后面的"造万物"这个功能也谈不上了。而且,不常有的话,刹那都在生灭,造第一个事物的造物主和造第二个事物的造物主也不是一个,那也谈不上造万物。(正见C1)

7. 问: "若我伤害彼,敌反饶益我",这里 "若"应怎么解释?《入行论》79课

答:如果、假设、假如(正见C1)

8. 问: "破嗔于亲友造四罪者"科判下的小科判其一为"于对境无害而止嗔",颂词为"于佛塔像法,诽诋损毁者,吾亦不应嗔,因佛远诸害。"

,这段颂词的"于佛塔像法,诽诋损毁者"是指自己的亲友吗?
答:不是。(正见C1)

9. 问: "于佛塔像法,诽诋损毁者"是指自己的亲友吗?怎么理解?

答:这句话意思是说,如果有人对自己的亲友造四种罪,自己不应该对这个人有嗔恨心。(正见C1)

10. 问: "于佛塔像法,诽诋损毁者"不是指亲友,那怎么理解这段颂词和亲友之间的关系?

答:三宝是我们的皈依境,在我们的心中,也是属于我们感觉比较"亲"的一方。(正见C1)

11. 问:子二 .破微尘相遇

尘尘不相入,无间等大故。不入则无合,无合则不遇,这个颂词《入行论174课》:

    1. 如生西法师所说,有分微尘是不完全的相遇。是"无合",但不完全的相遇毕竟也相遇了,不应该是"不遇"吧?
    1. 不完全的相遇为何就不能承许根境相遇产生作用?
    1. "无间"和"等大"与"不相入"为何是因果关系?
      答:- 1. 个人理解,前提是"无间等大",所以如果严格观察,一旦相遇,必定完全融入(合)。 严格观察,要么是,要么否,要么相遇,要么不相遇,这是真实存在的前提下。 否则就必须承认这些都是假立的概念。
    1. 从实有的角度观察,要么相遇,要么不相遇,如果"不完全相遇",那就说明,没有真正相遇,还有不相遇的成分存在。 3)、没有空间,一者无法完全和另一者的每一个部分保持接触。(正见C1)

12. 问:《入行论》静虑品中云: "行为同凡愚,必堕三恶趣,令入非圣境,何需近凡愚?"此处的圣境指的是哪些圣境呢?

答:个人理解,就是与圣者的境界 背道而驰的、相反的境界,圣者的境界具足戒定慧,背道而驰的方向就是贪嗔痴;圣者的境界是解脱的安乐,背道而驰的就是轮回的痛苦。(正见C1)

13. 外、内、密的违缘分别是什么?

答:违缘可以理解为对善法、安乐制造障碍的因缘。外的违缘,比如地水火风的灾害等等;内的违缘,比如身体的疾病等等;密的违缘,比如各种实执分别念、无明的障碍等等。(正见C1)

14. 问: "与心俱生故,如果心和受是同时产生的,受就不是心能够见到的。为什么呢?因为心是具有心的自性的法,受是具有受的自性的法,这两个法是异体的。",这里心的自性、受的自性分别是指什么?《入行论》175课

答:自性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属性、特性,意思是各有各的属性、特征。(正见C1)

15. 问:法师辅导讲 "如果意识是实有的,应该有生住灭",

前面说实有的概念是恒常不变的、不随因缘而变化,那一个不变的法为什么这里又说还有生住灭呢?《入行论》176课
答:如果是实有的事物,那就会有实有的生、实有的住、实有的灭。前提是双方共许事物有生住灭。(正见C1)

16. 问:实有的意思不是说恒常不变吗,一个不变的法怎么会有灭呢,有灭不就是不是恒常了吗?《入行论》176课

答:在有些众生的分别心面前,实有的同时仍然可以是无常,比如随理唯识宗执著实有的阿赖耶识就是无常的,小乘有部执著实有的无分微尘就是无常的。(正见C1)

17. 心的自性是什么呢,受的自性又是什么?《入行论》175课

答:受可以理解为心的一种作用,"受"的含义与"心"的含义是不同的。就像说"嘴可以吃饭",但"嘴"和"吃饭"本身是不同的。(正见C1)

18. 问:《佛子行释》,在智悲佛网上没有找到,不知道哪里可以下载学习这个资料呢?

答: 这是本人找到的电子版。 建议咨询智悲佛网确认一下,不知道是否有新版,佛网邮箱[email protected](正见C1)

19. 问:谓他获乐故,然汝厌彼乐,则应不予酬,此坏现后世。这个颂词所在的科判是破嗔对于怨敌的安乐,为什么这个颂词用下属和怨敌做对比?对下属的感情和对怨敌的感情是相似的吗?《入行论》84课

答:科判是"是他乐之因故不应舍弃",这里的意思是说,如果你只追求自己快乐,不愿意他人快乐,那是不合理的, 给下属发薪水就是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就可以说明,如果你不愿意他人快乐,那自己也很难快乐。(正见C1)

20. 问: "与心俱生故,受非心能见。就是说如果受心同时生,则受心互不观待(像牛的两只角),所以受心无有能所关系。"为什么同时生就不能有观待关系?为什么他体的两者就不会有任何关系呢?《入行论》175课

答:个人理解,因为相互不能对对方施加作用。 如果要施加作用,必然有一前一后的关系,是动态的过程。 比如因生果,前因后果,这种一前一后的动态过程,因果关系才可以存在。(正见C1)

21. 问: "所有的关系分析起来,归纳起来只有两种,一种是一体的关系

同体相属;一种是他体的关系 彼生相属"为什么这里讲的他体的关系和《量理宝藏论》讲的不一样?《入行论》175课
答:没有不一样。 "同体相属"、"彼生相属"的内容在《量理宝藏论》当中就提到过,如果是"同体相属",那本质上是一个事物,一个事物上分了两个属性,比如火的光和火的热;如果是"彼生相属",那就是因果关系。 而心与受本身,并不属于这两种关系。(正见C1)

22. 问:壬三(破嗔怨敌作四善者)分三:一、破嗔赞誉怨敌者;二、破嗔令怨敌安乐者;三、破嗔成办怨敌利养者。在此科判当中,都有个 "者"字,怎么理解?《入行论》85课

答:个人理解,破的对象是"嗔","嗔"的对象是那些人。(正见C1)

23. 问:有个出家人死后变蜘蛛守护自己财产,最后菩萨化现的屠夫以吃它的方式超度了他。有师兄问:这个是杀生吗?是不是有超度能力就能做这种行为?有没有教证能说明?《入行论》111课

答:不会有杀生的过失。 将相关众生(具有这方面的因缘和福报)超度到净土功德无量。 【我念过去世。时有五百商人入海求宝。是时别有一商人。其性刚强猛利暴恶。于海中路而忽相逢彼一商人即生恶心欲谋珍宝彼自思惟。我今宜应设其方便悉断彼诸商人命已。当取珍宝还阎浮洲自受快乐。是时五百商人众中有一商主。名曰善御。其性慈和于一切人常生悲愍。商主一时止息而卧。忽于梦中见大海神出现其相。谓商主言。汝今当知诸商众外。别有一人其性暴恶。如是色相如是名字。彼人起贼害心欲谋珍宝。彼作是念应当速断诸商人命。取其珍宝还阎浮洲自受快乐。是故我今如彼所念而先语汝。汝可思惟作何方便。令此恶人不造杀业免地狱报。又复商众得全其命。何以故。此五百商人。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住不退转。而彼恶人于如是住菩萨法者。若造杀业永堕地狱无有出期。是故汝今宜设方便善为救度。尔时善御商主。从梦觉已即作是念。我于今时有何方便。令此恶人不造杀业免地狱报。得诸商人各全其命。于一日中如是思惟。求善方便而未能得。乃至七日审谛思惟亦不能得。过七日已即作是念。我今无复方便可得。但当于彼兴杀心者先与断命。彼断命故不造杀业免地狱报。又令余众得全其命。如是念已而复筹量。我若与此五百商人共断其命。而五百人皆堕地狱。我今宜应起大悲心为救护故。自手当杀。此杀因者。设于百千劫中获地狱报亦当忍受。但能今时以如是大悲方便。令此恶人不造杀业当免地狱无量劫苦。又令住菩萨法者。诸商人众安隐无难。尔时商主作是念已。即设方便乃断其命。时彼恶人既此命终得生天界。智上。彼五百商人者。当知即是此贤劫中五百如来。是时众中为商主者。即我身是。我于百千劫在轮回中。以大悲心出生善巧方便。如是种种救度众生。于汝意。云何。菩萨摩诃萨虽经百千劫在轮回中。皆为以方便智救度众生。勿谓菩萨摩诃萨有业障可得。是故当知诸佛菩萨诸所作业皆悉清净。无复少分障累可得。】 《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 【善男子,譬如父母唯有一子,爱之甚重,犯官宪制,是时父母以怖畏故若摈若杀,虽复摈杀无有恶心。菩萨摩诃萨为护正法亦复如是,若有众生谤大乘者,即以鞭挞苦加治之,或夺其命,欲令改往遵修善法。菩萨常当作是思惟:以何因缘能令众生发起信心,随其方便要当为之。】 《大般涅槃经》 【谓如菩萨见劫盗贼为贪财故欲杀多生,或复欲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复欲造多无间业,见是事已发心思惟:我若断彼恶众生命,(自)堕那落迦;如其不断,(彼)无间业成当受大苦。我宁杀彼堕那落迦,终不令其受无间苦。如是菩萨意乐思惟,于彼众生或以善心或无记心,知此事已为当来故,深生惭愧,以怜愍心而断彼命,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瑜伽师地论》(正见C1)

24. 问:第77课中唐代悟达禅师的公案,西汉的晁错转世显现为禅师身上的恶疮,这个怎么理解,人身上的东西不净物不是属于无情物吗?

答:如果有相关的业力,神识可以附在上面。就像你的身体本身也是无情法,但你的神识可以安住在你的身体当中。

25. 问:第83课中《贤愚经》 "迦毗梨"公案,迦毗梨当时已堕在阿鼻地狱中,为何又同时显现为畜生道的百种兽头鱼的形象?

答:地狱众生根据业力不同,也可以有不同的形象。(正见C1)

26. 问、前面某课中也有个公案,某些人因发心之恶,立刻转生为一条大蟒或者成年蝎子,并无人死后中阴身正常入胎的过程,这种显现怎么解释?

答:业力不可思议,有怎样的因缘就可以有怎样的显现,许多时候,即使是某些普通凡夫的死后中阴身入胎等,也是一种业力的显现,而我们对这些情况比较熟悉。(正见C1)

27. 问:我们在经验中,从来没有见过人会忽然就以一个成年人的形象出现,所有人都有一个繁殖、诞生、生老病死的过程。这点在实际生活中怎么理解?

答:这是你对固有习惯的执著,假设你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都是刹那出现成年人的身体,也许让你慢慢长大你还不一定习惯。(正见C1)

28. 问:贪欲的本体是什么?如贪欲是烦恼的一种,那么 "烦恼即菩提"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那这种是否是从世俗谛来讲?《入行论》112课

答:有不同的角度理解。例如说:贪欲的本体是无常、贪欲的本体是苦、贪欲的本体是我执、贪欲的本体是无明、贪欲的本体是空性、贪欲的本体是智慧 等等都可以。 就像说,奥巴马的本体是美国人,奥巴马的本体是一位父亲,奥巴马的本体是五蕴,奥巴马的本体是如来藏,等等。(正见C1)

29. 问: "纵历百千生,不见所爱人"的颂词,本身是要我们断除所执,那么这里是不是异熟果的果报?因为这样的贪执不可靠的无常有情,让我们生生世世在轮回的苦海中感受贪爱的痛苦:爱别离、求不得?这样理解对吗?《入行论》112课

答:可以这样理解。《善说海》提到:【以这种贪执导致纵然历经成百上千生世也见不到所喜爱的人,因为恶业产生不欲之果报故。(正见C1)

30. 问:大海与尸体不能共存是什么意思?《入行论》112课

答:有的地方提到,海里的某些龙王非常喜欢干净、清洁,如果大海里有尸体,就会很快被漂到岸边.(正见C1)

31. 问:颂词

"与心俱生故,受非心能见。后念唯能忆,非能受前心,不能自领纳,亦非它能受。"这个颂词是否只有心在后生的情况?如果两个都有,那么心在受前对应哪个颂词呢 答:个人理解,无论在前还是在后,本质上是一样的,可以用类似的推理进行分析。所以"后念"间接也可以包含"前念"。(正见C1)

32. 问:金刚屑因,需要用三时中同时的分析法吗?怎样理解?

答:从金刚屑因本身破他生的内容来说,即使没有分析时间这个属性,也可以完成对实有的破斥。 当然,综合各方面法义来说,结合时间进行破斥也没有问题。(正见C1)

33. 问:分析境和心的关系是因果关系还是观待关系?《入行论》178课

答:个人理解,世俗谛当中,境是心产生的缘之一,根境作意三者和合产生下一刹那的心识。(正见C1)

34. 问:发愿和回向如何区分?

答:【回向与发愿之差别:将已作的善法以念诵愿文和心愿作印持称为回向;自己立誓要作尚未作的善法称为发愿。】

35. 问:回向分有毒回向和无毒回向,如果对应回向的四个条件来说,我们的回向都是有毒回向了,对吗?

答:看站在哪个标准,标准不同,结论也不同。严格标准和宽松标准是有差异的。(正见C1)

36. 问:我们该如何回向使得孩子智慧增上,学业进步?

答:多修持善法回向,如果有条件可以劝孩子自己念诵一些经咒。(正见C1)

37. 问:遍计和灭尽是什么区别呢?《入行论》111课

答:请提供相关的语境、前后文,结合语境来分析。(正见C1)

38. 问:经律 论 三藏对应的戒定慧三学,为什么经藏对应定学呢?

答:经藏当中确实宣讲了很多和定学、禅定相关的内容,确实是可以对应的。(正见C1)

39. 问:(14级入行论学员)初学者对安住修有意乐,可否不做 "观察修"直接进入"安住修"?

答:你的这个问题和管理报数有关,建议咨询教务处管理法师。从法义的层面来说,建议普通初学者不要忽视观察修,这是非常重要的。(正见C1)

40. 问: "剎那成密友,须臾复结仇。喜处亦生嗔,凡夫难取悦。"中"刹那,须臾"的时间之快,主要是突出了世间人的反复无常,不加思维对吗?《入行论》113课

答:一方面可以这样理解,一方面也形容有些世间人不稳重。(正见C1)

42. 问: "剎那成密友,须臾复结仇。喜处亦生嗔,凡夫难取悦。"中的"取悦"有讨好的意思在里面,我们为何要讨好凡夫呢?不是应保持距离吗?用在这里有什么别的意思吗??《入行论》113课

答:"取悦"不一定是"讨好",也可以表达"让对方对你感到满意"、"让自己被对方认可"。(正见C1)

  1. "忠告则生嗔...嗔怒堕恶趣",这里面有没有"我作为一个凡夫,如果别人不听我的,我也会容易生嗔心而导致堕恶趣,所以我对他也无有利益在里面吗??《入行论》113课
    答:这里主要强调的应该是对方容易生嗔恨心。(正见C1)

44. 问:目犍连被打的公案和《佛子行》第二课目犍连化缘的公案,不是三界众生都做过我们的母亲吗,为什么还会存在有无业缘之分?《入行论》164课

答:缘有很多种,有时虽然有当父母的缘,但不一定有其他的缘,不一定有当下直接被度化的因缘。(正见C1)

45. 问:安住、正住、摄住有什么关系?上师讲的安住、正住、摄住分别是什么意思?《入行论》111课

答:九住心本身可以有不同的翻译方法,可以有不同的名词用法。有些时候可以自己根据相关顺序,自己对应。(正见C1)

46. 问:(第87课和第88课的科判)

破嗔于自己与亲友行善作障者科判中的行善应如何理解?
答:行持善法。(正见C1)

"破嗔于世间法作障者",主要宣说了别人阻碍我们获得世间八法的利益,使我们不贪执世间八法,故对我们的修行是有助益的,我们不应生嗔。那么,为什么世间八法那么多,而此处仅仅宣说了我们对于阻碍赞誉者不应生嗔呢?
答:世间八法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世间八法当中,很多内容都是和名声有关的。(正见C1)

48. 问:挂大自在祈祷文经旗是否有专门的仪轨?

答:个人不太清楚,通常来说,以恭敬心、清净发心,也是可以直接挂的。(正见C1)

49. 问:极乐法会观想时,如果藏文的字如果记不住,只是观想有这几个字在心间发光做自他二利可以么?

答:个人理解,如果实在观想不了,这样去思维也是有利益的。(正见C1)

1. 问:所知不存在的缘故,能知也决定不存在。怎么理解?植物人没有能知,也就没有所知,为什么他没有证悟呢?《入行论》177课

答:植物人是有二取的,有能知和所知,能知是愚昧的心识,所知的混沌的境界。这里的二取指的是心识的状态,即使你没有察觉,你仍然有二取。(正见C1)

2. 问:科判 "如何相应时机而交往"是否指的不仅仅是如何应各种时机而应对,还有应对的深浅、原则?《入行论》114课

3. 问:颂词 "犹如蜂采蜜,为法化缘已",这里是否可以通过"化缘"这个词,化缘:(术语)教化之因缘也。佛菩萨来此世,因有教化之因缘,若此因缘尽,则即去。我们看出出家人和居士之间的关系,要"淡然而处之",大家因为因缘和合,暂时地为出世间法而相互化缘可否这样理解?《入行论》114课

答:个人理解,广义的化缘,可以有多种解释方式。而有时 化缘这个词语特指募化乞食(或募化资财等),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很少听说普通居士向出家人化缘的情况,(除非是居士身份的乞丐向路过的出家人祈求财物或者其他情况等)。(正见C1)

4. 问:颂词 "殁后定生惧",生西法师辅导里面说到如果今生傲慢,后世从恶习出来后,等流习气会使自己转成非常卑微的人,那为何会让自己转成非常卑微的人呢?《入行论》114课

答:等流有广义的用法,不限于"同行等流果",也包括"感受等流果"的情况,比如贪欲心的感受等流果可能是求不得苦,所求不遂的状态和贪欲心自身的欲求恰恰相反。傲慢心的状态,感受等流果也可能是与此相反的卑微。 等流在此可以表达一种关系,有时可以表现为"成反比"。(正见C1)

5. 问:吾富受恭敬,众人皆喜我,若持此骄傲,殁后定生惧。这里的 "富"是指的不仅仅财富,还有名闻、利养这些外资具?《入行论》114课

答:可以这样理解。 【我如果怀有"我倍受人们的恭敬爱戴,拥有丰厚的利养,众人都喜欢我"的傲慢心态,那么以此为因死后必然会生起怖畏,《弥勒狮吼经》中云:"以利养恭敬、亲友、施主、智者或贤者,以此四缘生起骄慢,则为速堕地狱之因。"】 以上是《善说海》当中的内容。(正见C1)

6. 问:113课摄义的颂词中上师引用阿底峡尊者的教言: "纵然你得登地果位,也会受到恶友的影响"怎样理解?登地菩萨不是已得不退转境界吗,为什么还会受到恶友的影响?

答:个人理解,登地肯定不会退转,而从显现的层面 ,假设出现和恶友亲近的情况,有些时候还有可能有影响某位菩萨在众生面前所示现的事业,当然这些有时也和相关众生的因缘福报等等有关.(正见C1)

7. 问: "断除贪执外资具"。请问"资具"是什么?这个是法相名词、佛教专用名词吗?

答: 【词汇 资具 释义 zī jù ### 1. 日用器具。 ### 2. 泛指各种设备。】
以是《辞海》当中的内容。这是一个不仅仅限于佛教范畴的词语。(正见C1)

8. 问:圣者如何发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吗?

答:菩萨有出定为和入定位,菩萨入定位安住空性的时候属于胜义菩提心,出定位仍然可以发世俗菩提心。(八地以上菩萨可能有其他解释)。(正见C1)

9. 问:如果我把一切众生当作我的父母,为令一切众生获得解脱。这是不是也是一种贪执呢?那么这样的贪执却又有功德。虽然这是一种修行的方便为了调心,从道理上如何去圆融呢?

这种观修方式可以对治我爱执,暂时是不需要放弃的。从证悟空性的角度来说,一切执著都要断除,那是比较高的境界了,如果有了那种境界,也会有无缘的大悲心,也不会舍弃众生。(正见C1)

10. 问:上师如意宝对麦彭仁波切的祈祷文中说: "愿我生生世世不离上师,成佛之时,您老人家成为我的部主主尊。"其中的部主主尊是什么意思?112课

答:个人觉得,可以理解为 祜主、皈依对象的主尊。(正见C1)

11. 问:什么是密宗无上乘?如何理解大利益众生?《入行论》89课

答:乘 分为 小乘 、大乘(显宗)、 密乘,密宗也就是密乘,无上是表示尊贵、殊胜。(正见C1) 能够高效地利益广大的众生。利益众生的能力、事业非常广大。

12. 问:在名言中从一个因法里产生了一个果法,那么这个果法本体上是不是一定会带有因法上的某些自性?

答:大概是可以这样理解的。

13. 问: "应当坚信解,彼性本应舍。"这里如何理解"坚信解"?是坚"信解"-是否理解为一个词?坚定这样的依信而得的胜解,坚定不移地信任了解?那么这个"解"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坚信解"在这里是否是个次第?因为舍是在坚信解的基础上舍离?《入行论》115课

答:还是那句话,要仔细看《善说海》。【利养等的自性确定无疑是要舍弃的,应当对这一点坚信不移,彻底通达。】解在这里有了解、通达、领悟的含义。(正见C1)

14. 问: "纵吾财物丰,令誉遍称扬,所集诸名利,非随心所欲。"这里的随"心"所欲,可否理解为利养的无常,和心的无常碰撞的时候,无法让心得到满足?无论穷人富人,以及人死亡的时候都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带走利养财富?《入行论》115课

答:可以这样理解,一方面是活着的时候无法随心所欲,一方面是死后带不走。(正见C1)

15. 问: "有情种种心,佛亦难尽悦,何况劣如我,故应舍此虑。"

这里的有情仅仅指"人类"?还是包括"诸天、饿鬼、畜生、阿修罗等有情识之生物"?还是仅在这个颂词下针对的只是人类?《入行论》115课
答:直接对应的是人,间接包括六道。此处直接讲的是断除对亲友(人)的贪执。(正见C1)

16. 问: "缘取总相"是什么意思?入行论183课

答:缘取就是内心的一种作用,比如你在想一个杯子,也可以说你的心在缘取杯子。总相指的就是心识当中的概念,你在想一个杯子的时候,也可以说你的心中浮现了杯子的总相(概念)。(正见C1)

17. 问:小乘主要原则是不害众生,大乘在此基础上加了利益众生,密宗无上乘,则是大利益众生。所谓大利益众生怎么理解?《入行论》89课

答:密宗当中,具有很多利益众生的善巧方便,效率非常高,功德也非常大,能够给众生带来殊胜的利益。(正见C1)

18. 问:功德之田的最后有者菩萨是指?《入行论》91课

答:此生必定很快会获得究竟解脱的菩萨。(正见C1)

19. 问:科判 "信仰佛陀故当恭敬"中,为什么寂天论师要把此科判分为"我所"和"我"来宣说呢?"我"和"我所"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答:个人理解,前者可能侧重现相方面,假设在现相当中佛陀与众生各有各的本体,佛陀对于众生也是无比慈悲的,这是一种思维方式。 后者可能侧重实相方面,实相当中佛陀与众生没有两个本体,无二无别,佛陀也证悟了诸法平等的境界。(正见C1)

20. 问:是不是没有受比丘、比丘尼戒,不能看比丘、比丘尼戒,否则是盗法?即使受戒也不得戒,那能在上师面前得受菩萨戒体吗?

答:- 1. 通常来说,普通居士最好不要随便看出家戒的内容,但仅仅看出家戒的法本,还不至于达到"受出家戒不能得戒"的地步,如果偷听比丘竭摩,会导致将来出家不得戒。

  • 2. 通常来说,菩萨戒没有要求必须受戒才可以翻阅。如果有信心,没有邪见,也可以提前了解。(正见C1)

21. 问:如何理解 "依靠发愿而生起信心"

答:个人理解,通过修持、念诵一些殊胜的发愿文,会有助于我们了知佛陀的功德,比如《普贤行愿品》当中有很多宣讲佛陀功德的偈颂,通过念诵、发愿我们可以进一步对佛陀产生信心。(正见C1)

22. 问:应时来乞者,非行布施障。授戒阿阇黎,亦非障出家。中 "应时"应该如何理解?《入行论》89课

答:相应时间、时机。(正见C1)

23. 问:能不能劝净土班的学员在网络上受菩萨戒?

答:上师仁波切曾经在网络上传授过菩萨戒,如果有因缘去听闻当然很好。另一方面来说,佛学会《入行论》课程当中上师也传授过菩萨戒,如果有因缘也可以去听闻得受。 菩萨戒本身也是可以自己在佛像前自受的。 其他如果有些和管理相关的事宜,建议咨询教务处管理法师。(正见C1)

24. 问: "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山谷。"怎样解释?

这是上等修行人的修行准则。】

25. 问: "从资粮的本体和资粮的果两个角度来讲,众生在菩提道上跟佛没有什么差别,依靠众生能积累福慧二资,获得断证圆满的佛果。"

其中关于"资粮的本体"和"资粮的果"请开示?
答:个人理解,资粮就是自己心相续当中的福德和智慧。 福慧资粮圆满的果就是成佛。(正见C1)

26. 问:颂词 "瞥睨穷行者,诋毁富修士,性本难为侣,处彼怎得乐?"如何与科判"断除贪无能为力之他利"相关联?115课

答:有些他利的行为自己暂时是无能为力的,暂时应该断除对这方面的贪执(执著)。(正见C1)

27. 问:《安忍品》中说: "是故一切法,依他非自主。"但在《正知正念品》中说:"自主己身心"及《精进品》中说:"勿怯积助缘,策励令自主。"我们的身心也是一种法,修行就是要让它"自主"但一切法又无法自主,该怎样理解呢?

答:个人理解,是两个层面。从缘起空性的角度,或者说胜义谛的角度来说,无自性,无主宰;从世俗谛的层面来说,众生有一定的自主能力。(正见C1)

28. 问:《智慧品》颂词时:观修万法在世俗中的 "假有"可不可以用如同做梦时因缘具合产生了种种梦境,用这种亲身体会去上座观修串习?

也就是说用醒觉时与做梦时的差别来体验胜义与世俗的差别?
答:个人理解,也是可以的。梦的比喻可以用来表达现而无自性的含义。(正见C1)

29. 问: "恒随上师尊,堪布赐开示,畏敬有缘者,恒易生正念。"中"上师"与"堪布"的区别?

答:上师,有时可以理解为传授佛法的人。堪布,有时翻译为亲教师,有时可以理解为通达佛法的人所具有的一种称号。(正见C1)

30. 问:请问法师第94课的第1个颂词 "吾敌众依怙"的众字怎样解释?

答:个人觉得,可以理解为众多的依怙,形容依怙数量众多。(正见C1)

31. 问:寅二、以此方式教戒勤奋

譬如大王臣,虽伤众多人,深谋远虑者,力堪不报复,因敌力非单,王势即彼援,故敌力虽弱,不应轻视彼。这个偈颂比喻所对应的意义如何理解?
答:个人理解,此处大臣代表怨敌,国王代表佛陀和狱卒。(正见C1)

32. 问:外道破说: "真实修空性"的空性指的是单空,

还是离戏、等性的大空性。"梦中知无子",是指的单空还是可以理解成离戏、等性的大空?《入行论》183课
答:本来的究竟意趣是离戏大空性。当然,针对某些根机的众生也可以用其他角度来解释。就像同样一部《心经》,可以从唯识解释,也可以从中观解释,还可以从密法角度解释。(正见C1)

33. 问: "量果岂非假?"

这个果,是分别识根据五大因等推理出的离戏等性空吧? 如果是的话, 后面"梦中知无子"似乎仅从相似空性-单空的角度来比喻的,这是否是比喻的本意? 究竟应如何理解圆融?《入行论》183课
答:梦中子的比喻,本身也可以对应离戏空性,幻化八喻都可以从离戏的角度解释。(正见C1)

34. 问: "不依所察实,不取彼无实"

对于 这里的 "实",怎么理解?《入行论》183课
答:这个颂词本身可以有多种角度解释。在有些场合当中,有实和实有的意思是差不多的。 广义来说,这里所表达的道理具有很强的普适性,"有"、"无"这些概念也可以对应。(正见C1)

35. 问:发心人员,在发心过程中遇到个别道友合很难沟通,作为初学者这时会产生矛盾,不知怎样去做?

答:首先不要放弃利他心,可以把这当作一个锻炼提高的机会,多换位思考,多积累经验,多与其他优秀的发心人员交流学习,做好长期努力的准备。(正见C1)

36. 问:《宝云经》中说为了摆脱合集怖,贪嗔痴怖等31种愦闹的过失,理当住于寂静的阿兰若。合集怖和贪嗔痴等31中愦闹的过失指的是哪些?《入行论》117课

37. 问:请问藏传佛教有103函《甘珠尔》里的 "函"是啥意思?《入行论》第1课

答:有时可以理解为一种单位,比如"册"、"本"、"叠"等等也都是单位。(正见C1)

38. 问:如何实修?

答:你说的这几种方式都是可以的,关键是要长期坚持。(正见C1)

39. 问:请问法师缘起和因缘的区别?《入行论》第116课

答:个人理解,要看具体的语境。总体来说,意思差不多,有些时候可以互换。(正见C1)

40. 问:请问烦恼障,所知障,俱生烦恼障,遍计烦恼障怎解释?并举例说明?《入行论》第5课

简单说,烦恼障就是贪嗔痴等烦恼,所知障就是三轮执着的习气。俱生的意思是与生俱来,不需要通过学习外道理论,生来就具备的;遍计的意思是通过后天学习外道典籍等等而产生的。(正见C1)

1.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请问2012年第一届净土的考试时间定在哪一天了。

答:请咨询教务处主管法师。(正见C1)

2. 问:《无量寿经》中说,在三辈往生中都需要发菩提心。而往生四因中的主因是明观福田和发清净愿,为什么发菩提心只是助缘?

答:建议结合《观无量寿佛经》进行思考。(正见C1)

3. 问:用自己的钱为已成家的孩子且以孩子的名义放生,过后应不应该和孩子说明并要放生款?

答:要看具体的情况,如果孩子能够亲自发心随喜当然是非常好的,如果暂时做不到,以孩子的名义放生对他肯定是有利的。(正见C1)

4. 问:冬天家里有蝎子,应如何处理?

答:尽量在不伤害它们的情况下妥善处理(温和的清理出去)。(正见C1)

5. 问:《藏传净土法》29课里提到的供养佛菩萨:

  • (1)供养饮食,是否有时间限制?

  • (2)由于有些僧众会过午不食,所以对僧众供斋,时间是否要安排在上午?

  • (3)关于供水,教学视频中提到是上午供、下午撤供,是否有特别的原因呢?如果第一天供养后一直放在供台上,第二天早晨才换新,有无过失?

  • (4)供灯最好是供长明灯吗?

  • (5)有时候饭菜不新鲜,是否还能念供养偈?
    答:

  • (1)诸佛的境界已经超越了时间的概念,十方不同刹土当中不同地点的时间也不同(例如中国与美国时间不同),退一步讲,供养一位尊者,即使尊者没有当下示现享用(接受供养之后也不一定要立即示现享用),供养本身也是具有无量功德的。所以任何时候都可以供养佛菩萨。

  • (2)请示僧众开许就可以。

  • (3)个人不太清楚。也许是可以的。

  • (4)有条件供长明灯当然很好,而在某些局部时段当中供灯也很殊胜。从道理上讲,多供一分钟的灯就有一分钟供灯的功德。

  • (5)个人觉得如果实在没有新鲜的饭菜,观想供养当中的精华部分也许是可以的。(正见C1)

6. 问:学习和发心过程中,实修念佛数量无法圆满,该怎么办?

答:有利益众生的机会非常难得,自己能够充满意乐去做也很难得,长期坚持发心工作真的很好,有条件可以串习在各种场合念诵佛号。(正见C1)

7. 问:

  • (1)作为老师,为了利益学生,把文殊心咒用英语字母的形式写在黑板上,并以方便妄语让学生多念,不知这样如法吗?

  • (2)为了利益学生,把般若摄颂挂件等法宝装在随身扩音器里,并经常把它放在学生头上轻轻的碰一下或者让学生拿着扩音器走几步等,不知这如法吗?
    答:

  • (1)从让学生种下善根的角度是有功德的。其他方面如果自己观察不到可以稍微忏悔一下。

  • (2)应该可以。(正见C1)

8. 问:放在亡人头边的转经轮,火化的时候怎么办呢?如果不一起火化,是放在骨灰盒里面还是骨灰盒外面呢?

答:转经轮建议不要随便火化,还是可以继续使用的。(正见C1)

9. 问:《极乐捷径》中 " 色现清净无量光,声响清净心咒音,

意聚清净五智慧。大乐之中念心咒。嗡阿弥得瓦阿依斯德吽舍"。。。最后收座前"佛现摄于无缘中。" 一切色现、声响、意聚观为阿弥陀佛清净身语意,最后在收座时候将这一切幻化的外在器情世界化光收摄于大空性,安住于无缘。 请问:在理上是否可以说:一切色现、声响、意聚皆是我们自心习气成熟自显和幻化(万法抉择为心),将自己观为阿弥陀佛,一切器情自然就成为自己阿弥陀佛的幻化,最后归于无缘的大空性(心抉择为离戏空性)?
答:个人理解,万法没有离开心,心的本性是佛。详细可以参照《怀业祈祷文释》,《定解宝灯论》等。(正见C1)

10. 问:《普贤行愿品》中 "普能积集菩提力"是什么意思?

答:【"普能积集菩提力",愿我获得普能积集如来功德法的菩提力。】 以上是《普贤行愿品释》当中的内容。可以理解为,能够迅速圆满的积累成佛的资粮,具足成佛的因。(正见C1)

11. 问:保险行业是否如法?

答:个人对这个行业当中的细节并不了解,不妨针对具体的顾虑展看探讨。(正见C1)

12. 问:佛号与心咒有何区别?

答:个人理解,都是从诸佛功德大海当中显现出来的,跟随不同众生的因缘,无论是持名念诵佛号还是持诵咒语,都能够得到佛陀身语意金刚的加持。许多佛号都有诸佛的愿力在其中(例如,法藏比丘曾经发愿,【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而许多咒语当中本身也包含了诸佛的名号,例如楞严咒的开头部分就有许多称念佛号的内容;而有些咒语有时也要求得受灌顶传承之后再念诵。具体佛号和咒语的各种功德可以参阅相应的经典。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当中也专门宣讲了咒语的诸多功德(我们要了知咒语与佛陀无二),将来有机会学习密宗的时候可以详细了解。(正见C1)

13. 问:有些老人家不识字,或者识字,但对看书的意乐极差,不过在念佛数量,参加共修,看光盘等方便都不存在问题,这种情况下,他们是否能成为菩提学会的正式学员?

答:建议咨询弘法教务处主管法师。(正见C1)

14. 问:念修法仪轨时,心咒在仪轨的中间,如果想多念心咒是把仪轨念完后再念心咒呢?还是念到心咒时把所要念的心咒数量念完,之后继续仪轨的后半部?

答:总的来说应该都是可以的,如果有条件可以专心集中念心咒(特别是在一座当中),过后再念仪轨后半部分。(正见C1)

15. 问: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和无著菩萨的《入菩萨行论 .善说海》有什么区别?

答:《入行论》的作者是寂天菩萨,《入行论释·善说海》是《入行论》颂词的注释,作者是藏地的无著菩萨。(正见C1)

16. 问:《藏传净土法》第82课颂词中讲到: "诚心欢悦作随喜,佛说同获彼福德"

请问:

  • (1)为什么是福德而不是功德。

  • (2)随喜有漏无漏善根里面就有六凡四圣了,为什么后面还又分别随喜大乘善根。
    答:

  • (1)个人觉得在有的场合当中福德和功德的意义可以是一样的。

  • (2)因为大乘的善根非常广大等原因,专门宣说是有必要的。(正见C1)

17. 问:《藏传净土法》第81课: "下面按开极乐法会的传统介绍一下忏悔的实修次第:先念《三十五佛忏悔文》一遍,然后念一遍《总忏悔文》。。。"请问:《总忏悔文》的内容是什么?

答:个人觉得《三戒还净额喝拉》应该是可以对应的: 【三戒还净额喝拉】阿底峡尊者著 呜呼! 祈请大金刚持上师等,及安住十方之一切佛菩萨垂念我! 我某甲从无始轮回以来直至如今,由贪嗔痴发身语意,造作诸罪及十不善,五无间罪近五无间,违犯别解脱戒、菩萨学处、密乘誓言,不敬父母、堪布、阿阇黎及同梵净行友,损害三宝舍弃正法,毁谤圣僧恼害有情,如是等一切不善罪业,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总之所作一切成善趣及解脱障、为轮回与恶趣因之堕罪,今对大金刚持上师等及安住十方之一切佛菩萨前,发露忏悔,不敢覆藏;自此以后,依戒奉行!善哉!发露忏悔则安乐,不发露忏不安乐!】 也有可能有多种《总忏悔文》。(正见C1)

18. 问:学习《普贤行愿品释》第九课杜顺和尚的公案了知:对众生要观清净心。请问,学佛是为了度化众生,如果众生都是佛菩萨的化现,还需要度化吗?

答:这个问题和观修空性与度化众生的问题有类似,万法的本性是空性,我们可以观修空性以相应实相,而在空性当中无佛可成,无众生可度,一切都不成立,而在后得位的世俗谛当中我们仍然可以对众生修大悲心,因为万法虽是空性但众生没有证悟,而如果一旦自己真正证悟了空性,圆满的大悲心也会自然显露。 同样,万法的本性也是清净的,我们可以观修清净观以相应实相,在实相当中我们都是佛,我们可以经常把自己观为佛,但不会妨碍我们在行为上谨慎取舍(不会因为觉得自己本来是佛就打算放逸),就像祖师说过的一样,见解可以比虚空还要高,行为取舍需要比粉末还要微细。(正见C1)

19. 问:我们虽然用肉眼看不见极乐世界,但它绝对是存在的;而《无量寿经》第23课中讲极乐世界是如梦如幻的,两者是否矛盾?

答:没有矛盾。 例如,我们见到的山河大地,房屋车辆,我们自己的身体、苦乐感受等,都是存在的,存在的同时也是如梦如幻的。如梦如幻是空性的意思,在世俗谛当中确实有如梦如幻的显现,而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例如,泰山是如梦如幻的,我们可以如梦如幻的攀登;米饭是如梦如幻的,饥饿也是如梦如幻的,享用的过程也是如梦如幻的,享用过后获得的饱足也是如梦如幻。(正见C1)

20. 问:是否可以对外宣说自己的发愿,如: "众生不成佛,我就不成佛"?

答:如果对众生有利就可以说。(正见C1)

21. 问:某位师兄受五戒坚持宁舍生命绝不杀生,但是家人坚持要吃活鸡活鱼并且以离婚威胁,应如何解决?

答:总之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境界,那么这样亲自去杀生就会有过失,而过失的大小与你的境界相关(例如你对众生的慈悲心是否到量,是否有足够的智慧和善巧方便摄持等)。如果实在无法避免过失,我们也要努力把过失降到最小(例如以惭愧心摄持、多忏悔等)。而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境界和努力来弥补相关的过失,那么在未来的某个时期一旦恶业成熟,也许仍然会感受痛苦的果报,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考虑到的。(正见C1)

22. 问:如来为什么要用右手为一生补处的大菩萨摸顶授记呢?这里有什么密意呢?

答:【佛陀度化众生有无量的方便法门,摸顶便是其中一种,佛经中经常可见到佛给弟子摸顶的例子。《华严经》中善财童子在参访文殊菩萨时,"是时文殊师利遥伸右手,过一百一十由旬,按善财顶。"《法华经》"嘱累品"中云:"释迦牟尼佛从法座起,现大神力,以右手摩无量菩萨摩诃萨顶。"《楞严经》中也有数处摸顶加持的记载,如在阿难遇摩登伽女,行将破戒,佛敕文殊师利持神咒将两人提来后,"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并开演了大佛顶首楞严王三摩地,后又有"于狮子座,摩阿难顶","至第七日,十方如来一时出现,镜交光处,承佛摩顶"及"十方如来持此咒心,能于十方摩顶授记"。宣化上人在解释摩顶时说:"摩顶在佛教里是表示慈悲爱护之意,并使其消除魔障。"恰美仁波切的《极乐愿文》云:"尔时阿弥陀,伸右手摩顶,愿受菩提记。"麦彭仁波切在《净土教言》中云:"佛经云:'阿难陀,成熟业感,现行业力,皆可得不可思议,如来出有坏之诸善根、诸神变、诸加持等亦是不可思议,谁亦不能行衡量彼边、了知彼量及思维彼理,否则如来之境非不可思议也。'如是所说。譬如行者以密咒而成就天尊时,其天尊之手,置于行者之顶,于此刹那,行者即获得诸神通。"上师身体有无量的坛城和空行护法,摸顶是给弟子加持的一种方式。历史上就曾经有具足信心的弟子,合掌祈求上师摸顶而开悟,麦彭仁波切就是通过上师嘉样钦哲汪波的摸顶而证悟。也有些精神病患者通过有修证人的摸顶而霍然痊愈。】 以上是《密宗断惑论》当中对摸顶的讲解。而有时在印度等许多地方,右边有表示尊贵的意思,吃饭也主要是用右手,所以个人理解佛陀这样示现是有特殊的必要和意义的(应该还有许多甚深的含义)。(正见C1)

23. 问:

  • (1)凡夫没有能力怎么可能代众生受苦呢?

  • (2)既然佛菩萨能代众生受苦,为何众生还有苦呢?
    答:

  • (1)个人理解凡夫在因缘成熟的时候是有可能代众生受苦的。

  • (2)代众生受苦本身需要观待因缘。(正见C1)

24. 问:《藏传净土法》第86课中 "对治怀疑之回向支"应如何理解?如果有了:"像我这样的小人物,做一个微小的善法,会有那么大的功德吗?"这样的一种怀疑,难到通过回向就能对治了吗?通过回向能让我们看到确实有很大的功德了吗?

答:个人理解,怀疑有时和后悔在一起讲(疑悔,例如怀疑自己去做善法是否值得,从而产生后悔),因为怀疑善法的利益而产生后悔心会摧毁功德,而如果善加回向则能避免功德被摧毁。而《极乐愿文大疏》此科判下属的段落当中也提到:"不需要担心它有耗尽之时",所以个人觉得这里有可能是指的能够消除怀疑善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供参考。(正见C1)

25. 问:《藏传净土法》第39课讲到: "诸如戒律不清净者,具邪见者都是颠倒的福田。供养这些对境不会出生功德,特别是供养破誓言者,不仅没有功德,自己反而会堕入恶趣。"

请问,如果自己供养发心很清净,事后也没有产生后悔心,那有功德吗?还是既有功德也有过失?碰到这样的情况,可以通过忏悔法门来忏悔吗?
答:个人理解,相关的破誓言者对周围的众生都有很大的染污和负面影响,如果我们没有仔细观察(没有用智慧摄持),那么供养这样的人就有可能助长其非法行为,给众生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相应的过失也就会产生。总之我们要多忏悔有意无意的各种过失。(正见C1)

26. 问:既然因果不虚,佛陀都会示现头疼的果报,那忏悔的作用在哪里体现呢?

答:【于阎浮提生七日已又示剃发。诸人皆谓我是婴儿初始剃发。一切人天魔王波旬沙门婆罗门。无有能见我顶相者。况有持刀临之剃发。若有持刀至我顶者无有是处。我久已于无量劫中剃除须发。为欲随顺世间法故示现剃发。我既生已父母将我入天祠中。以我示于摩醯首罗。摩醯首罗即见我时合掌恭敬立在一面。我已久于无量劫中舍离如是入天祠法。为欲随顺世间法故示现如是。我于阎浮提示现穿耳。一切众生实无有能穿我耳者。随顺世间众生法故示现如是。复以诸宝作师子珰用庄严耳。然我已于无量劫中离庄严具为欲随顺世间法故作是示现。示入学堂修学书疏。然我已于无量劫中具足成就。遍观三界所有众生无有堪任为我师者。为欲随顺世间法故示入学堂故名如来应正遍知。习学乘象盘马捔力种种伎艺亦复如是。于阎浮提而复示现为王太子。众生皆见我为太子于五欲中欢娱受乐。然我已于无量劫中舍离如是五欲之乐。为欲随顺世间法故示如是相。相师占我若不出家当为转轮圣王王阎浮提。一切众生皆信是言。然我已于无量劫中舍转轮王位为法轮王。于阎浮提现离婇女五欲之乐。见老病死及沙门已出家修道。众生皆谓悉达太子初始出家。然我已于无量劫中出家学道。随顺世法故示如是。 我于阎浮提示现出家受具足戒精勤修道。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众人皆谓是阿罗汉果易得不难。然我已于无量劫中成阿罗汉果。为欲度脱诸众生故坐于道场菩提树下以草为座摧伏众魔。众皆谓我始于道场菩提树下降伏魔官。然我已于无量劫中久降伏已。为欲降伏刚强众生故现是化。我又示现大小便利出息入息。众皆谓我有大小便利出息入息。然我是身所得果报悉无如是大小便利出入息等。随顺世间故示如是。我又示现受人信施。然我是身都无饥渴。随顺世法故示如是。我又示同诸众生故现有睡眠。然我已于无量劫中。具足无上深妙智慧远离三有。进止威仪头痛腹痛背痛木枪洗足洗手洗面漱口嚼杨枝等。众皆谓我有如是事。然我此身都无此事。我足清净犹如莲花。口气净洁如优钵罗香。一切众生谓我是人我实非人。我又示现受粪扫衣浣濯缝打。然我久已不须是衣。众人皆谓罗睺罗者是我之子。输头檀王是我之父。摩耶夫人是我之母。处在世间受诸快乐。离如是事出家学道。众人复言。是王太子瞿昙大姓。远离世乐求出世法。然我久离世间淫欲。如是等事悉是示现。一切众生咸谓是人然我实非。 善男子。我虽在此阎浮提中数数示现入于涅槃。然我实不毕竟涅槃。而诸众生皆谓如来真实灭尽。而如来性实不永灭。是故当知是常住法不变易法。善男子。大涅槃者即是诸佛如来法界。我又示现阎浮提中出于世间。众生皆谓我始成佛。然我已于无量劫中所作已办。随顺世法故复示现于阎浮提初出成佛。我又示现于阎浮提不持禁戒犯四重罪。众人皆见谓我实犯。然我已于无量劫中。坚持禁戒无有漏缺。我又示现于阎浮提为一阐提。众人皆见是一阐提。然我实非一阐提也。一阐提者云何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又示现于阎浮提破和合僧。众生皆谓我是破僧。我观人天无有能破和合僧者。我又示现于阎浮提护持正法。众人皆谓我是护法悉生惊怪。诸佛法尔不应惊怪。我又示现于阎浮提为魔波旬。众人皆谓我是波旬。然我久于无量劫中离于魔事。清净无染犹如莲花。我又示现于阎浮提女身成佛。众人皆言。甚奇女人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毕竟不受女身。为欲调伏无量众生故现女像。怜愍一切诸众生故。而复示现种种色像。我又示现阎浮提中生于四趣。然我久已断诸趣因。以业因故堕于四趣。为度众生故生是中。我又示现阎浮提中作梵天王。令事梵者安住正法。然我实非而诸众生咸皆谓我为真梵天。示现天像遍诸天庙亦复如是。 我又示现于阎浮提入淫女舍。然我实无贪淫之想。清净不污犹如莲花。为诸贪淫嗜色众生。于四衢道宣说妙法。然我实无欲秽之心。众人谓我守护女人。我又示现于阎浮提入青衣舍。为教诸婢令住正法。然我实无如是恶业堕在青衣。我又示现阎浮提中而作博士。为教童蒙令住正法。我又示现于阎浮提入诸酒会博弈之处。示受种种胜负斗诤。为欲拔济彼诸众生。而我实无如是恶业。而诸众生皆谓我作如是之业。我又示现久住冢间。作大鹫身度诸飞鸟。而诸众生皆谓我是真实鹫身。然我久已离于是业。为欲度彼诸鸟鹫故示如是身。 我又示现阎浮提中作大长者。为欲安立无量众生住于正法。又复示作诸王大臣王子辅相。于是众中各为第一。为修正法故住王位。我又示现阎浮提中疫病劫起多有众生为病所恼。先施医药然后为说微妙正法。令其安住无上菩提。众人皆谓是病劫起。又复示现阎浮提中饥饿劫起。随其所须供给饮食。然后为说微妙正法。令其安住无上菩提。又复示现阎浮提中刀兵劫起。即为说法令离怨害。使得安住无上菩提。又复示现为计常者说无常想。计乐想者为说苦想。计我想者说无我想。计净想者说不净想。若有众生贪着三界。即为说法令离是处。度众生故为说无上微妙法药。为断一切烦恼树故。种植无上法药之树。为欲拔济诸外道故说于正法。虽复示现为众生师。而心初无众生师想。为欲拔济诸下贱故。现入其中而为说法。非是恶业受是身也。如来正觉如是安住于大涅槃。是故名为常住无变。如阎浮提东弗于逮西瞿耶尼北郁单越亦复如是。如四天下三千大千世界亦尔。二十五有如首楞严经中广说。以是故名大般涅槃。若有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大般涅槃。能示如是神通变化而无所畏。迦叶。以是缘故汝不应言罗睺罗者是佛之子。何以故。我于往昔无量劫中已离欲有。是故如来名曰常住无有变易。】 以上是《大般涅槃经》当中的内容。 佛陀示现头疼不等于真的有头疼的感受。(正见C1)

27. 问:24小时不间断播放念佛机念佛号对众生的利益大,还是转绕转经轮的功德大?(转经轮是24小时电动转绕好还是有时间自己手摇好?)

答:功德都是无量的,有条件就可以普遍行持。(正见C1)

28. 问: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中为什么要结中等缘而不结上等缘呢?

答:最好能够找到出处和前后文。建议主要以交流法本课程相关内容为主。(正见C1)

29. 问:《藏传净土法》第87课: "为什么要回向获得暂时的圆满呢?菩萨的目地就是利他,为了不等到来世,依靠此身成办自他二利,菩萨也需要拥有世间的圆满,所以可以回向善根在今生迅速成熟于自身。"

此段话应如何理解。
答:世间的圆满,如果能够被智慧和善巧方便所摄受,就可以成为利他的助缘,例如如果有广大的财富就可以行持布施等利益众生的事业。(正见C1)

30. 问:听说学院法会期间打的斋饭要当天吃完,否则就要忏悔或供斋。请问,为何有此说法?

答:对于学院法会期间关于斋饭这方面的相关内容个人不太清楚,建议有机缘的时候可以和相关僧众管家等请示确认。以汉地一些寺院为例,如果有施主在供斋的时候有相关时间的指定,则处理起来的时候有可能要观待相关的因素。(有时也会有各种开许)。(正见C1)

31. 问:《普贤行愿品释》第11课:

  • (1)本课中讲到: "师子国有一个叫僧弥伽多罗的高僧,他是证得三果的圣人。" 请问,"三果"是指什么?

  • (2)颂词"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 请问,应如何理解下段话中因和果之间的关系:"此五何故名无间业?释有四义:(一)趣果无间(二)受苦无间。。。因从果称名无间业(三)寿命无间。。。因从果因名为无间。(四)身形无间。。。因从果号名曰无间。" 答:

  • (1)小乘当中三果又称为阿那含果, 以下是《佛学大辞典》当中的定义: {【阿那含 】 梵语ana^ga^min。旧译作阿那伽弥、阿那伽迷。略称那含。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乃声闻四果中第三果之圣者。彼等已断尽欲界九品之惑,不再还来欲界受生。此阶位之圣者中,若九品之惑全部断尽,则称阿那含果;若断除七品或八品,则称阿那含向;若断除七、八品,而所余之一、二品尚须对治成无漏之根,更须一度受生至欲界,称为一间(梵ekavi^cika)。又于阿那含果中,复有五种不还、七种不还、九种不还等别。[中阿含经卷三伽蓝经、大智度论卷三十二、大乘义章卷十一、慧苑音义卷上](参阅'五种不还'1176}

  • (2)"因从果称名无间业 "个人理解意思是说,果有多种无间的特性,而对应果的因 恶业就可以通过果的特征来命名(称呼)。(正见C1)

32. 问:和道友交流佛法,当谈到《金刚经》中的: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时,此道友说:"凡所有相皆是实相"。请问,该如何应对?

答:看从什么角度来理解,只要能够全面理解法义,在不同的角度都可以有不同的表述方式。 凡所有相都是虚妄的,或者说都是虚幻的、空性的,从空性的角度,也可以说实相也是如梦如幻的,实相也是空性的;从另一方面讲,虚幻的显现本身也没有离开实相。 《小品般若经》当中提到:【须菩提言:"诸天子!设复有法过于涅槃,我亦说如幻如梦。诸天子!幻梦、涅槃,无二无别。】,总而言之,诸法如梦如幻,涅槃(实相)如梦如幻,假设有比涅槃更殊胜的法存在,也一样是如梦如幻的。(正见C1)

33. 问:《喇荣课颂集》的《回向魔祟部多烟施议轨》在没有食物是可以读吗?

答:个人觉得没有做烟供的时候应该是可以读的, 一方面如果有条件哪怕是观想幻化许多食物做施食也很好。(正见C1)

34. 问:上师仁波切的网络传法通知可以发给非正式学员吗

答:当然可以。如果弘法教务处相关通知当中有特别的要求则另当别论。(正见C1)

35. 问:偎依在床上读《百业经》给孩子听,如法吗?

答:给孩子熏习善法具有很大的功德,即使威仪稍微松散一些,只要内心没有轻毁亵渎的发心,应该不会有大的过失。过后可以忏悔一下。 【尽管按照昨天的要求,听闻佛法必须要如理如法,但有时不得已也有一个开缘 假如实在没有时间,一边听佛法一边坐车上班,只要发心正确,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偶尔向外散乱,但你的心态会依佛法而转变、基本上可趋于佛法的境界中的,而且这个功德也相当大。】 【不管在哪个场合,我们都可以修行。即便是平时坐车,也可以用耳机听上师的课,表面上你在来来往往的人流中,实际上这也是一种修行。】 以上是《入行论广释》当中的内容。(正见C1)

36. 问:《藏传净土法》90课:《宝箧经》中说 :"凡听闻六字真言'嗡嘛呢叭美吽'者,命终时由十二佛陀、八大菩萨引路而往生极乐世界。"请问,应如何理解?

答:个人理解,是可以分为多种情况,因缘成熟的情况下是今生就会现前,而有些情况下是将来会现前。(正见C1)

37. 问:《无量寿经》第24课: "阿难,彼国菩萨皆于晨朝供养他方无量百千诸佛,随所希求种种花鬘、涂香、末香、幢幡、缯盖及诸音乐以佛神力皆现手中供养诸佛,如是供具广大甚多,无数无边不可思议。"

此处讲了极乐世界菩萨供养自在。请问,娑婆世界的凡夫意幻供养阿弥陀佛也很自在,这和极乐世界菩萨的供养是否一样?
答:个人理解,从都属于供养的角度是一样的。而如果是普通凡夫,观想的质量等也是有差异的(如果观想能力越强,那么功德就越大),而极乐世界的菩萨在这方面具有非常广大自在的神通(例如可以以无量的供品供养无量刹土的佛陀)。(正见C1)

38. 问:《佛说无量寿经广释》第23课中讲到,极乐世界的菩萨虽然有在轮回中投生,但他们不会有任何自相的痛苦。此处:自相的痛苦是指什么

答:自相是真实存在的意思。(正见C1)

39. 问:个人感觉《净土教材》的内容对初学者稍有困难,能否安排到《藏传净土法》乃至《无量寿经》学完后再学?

答:弘法教务处的课程安排是有多方面考虑的,具体如果有建议可以直接联系相关主管法师。(正见C1)

40. 问:《藏传净土法》第42课开示了杀生的罪业,关于堕胎,请问,

  • (1)陪同她人去堕胎,自己是否犯了杀人罪?

  • (2)借钱给别人堕胎,是否也有杀生的罪过? 弟子从是否具足基、意乐、加行和究竟四个角度去分析,是这样理解的不知道对不对? 如果堕胎成功了,

  • (1)知道对方是要去堕胎,自己也没有正知正见就陪同去了,策划或随喜了,会染上其罪业,构成积而未做罪;如果并没有期望对方去堕胎,但在对方不得已的情况下,比如劝阻无效,出于对对方的慈悲、怜悯和照顾,陪同她去堕胎,应该不会有杀生的罪过;

  • (2)知道的情况下借钱给她别人堕胎,并且对方成功实施了,应该会构成此项罪业;但是如果是借钱堕胎成功后才知道,是属于作已不积罪。 不知道弟子理解是否正确?恳请开示。
    答:个人理解,

  • (1)这种情况还是很有可能牵连业果。

  • (2)第一种例子很有可能牵连。对于普通凡夫来说第二种例子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完全不会牵连个人存疑。(正见C1)
    问:如果是造作了以上两种情况的第一种可能的话,假如是受了杀生戒的居士陪同去或者是借钱了,是否会违犯根本罪?
    答:要看有没有让相关众生生命断绝的发心,例如内心希望她完成堕胎。(正见C1)
    问:如果夫妻双方为了避免怀孕,在房事后服用避孕药物,是否也有可能涉及到堕胎的问题?
    答:个人对这方面不太了解,通过推理觉得,如果相关药物是在神识入胎之后,通过阻断营养供给的方式而达到相关作用(让胎儿失去生命),那很有可能就是一种堕胎。(正见C1)

41. 问:刹那往生法里面观上师阿弥陀佛在头顶,具体怎么理解呢?是正头顶还是可以观想前上方,是阿弥陀佛和自己同方向还是面对面呢?

答:个人理解,可以观想在正上方,和自己方向一样。其他观想方式也应该可以,一个要点是把注意力放在头顶上。(正见C1)

42. 问:在《净土教言》第7课中,分别提到随信者和随法者的法相:

  • (1)随信者:所以,对此经极为恭敬并具有殊胜缘分的人,如同听话的儿子可从仙人父亲的教诲中获得利益一样,对善逝教言生起信心,随之如理而行,无疑能往生极乐世界。

  • (2)随法者:那些随法行者凭依理证的力量对佛语生起诚信并对佛陀不可思议的智慧生起清净定解,此等善缘者犹如明目者依靠阳光可现见色法一般,对所宣说的此极为隐蔽的所量教义首先随信而行,再进一步依理悟入,如此可获得所抉择的无等意义。 如何理解此处所说的随信者,他与随法者相比是钝根者吗?
    答:个人分别念理解: 此处的随信者或许可以包含多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没有特别依靠理证等思维,依靠善根而自然产生一定的信心(这种信心有可能会被违缘所转,但福德所致此生并没有遇到相关的违缘,从而一直保持到临终)和希求心(发愿往生的心,通过福德善根也持此愿心保持不退),并且依教奉行,然后顺利往生。第二种种情况是,没有特别依靠理证等思维,但直接产生坚固不退转的信心(无论是否遇到相关违缘都不会动摇)和希求心(愿心),并且依教奉行,然后顺利往生。而随法者的情况是在具有一定信心的基础上首先依教奉行,进一步通过理证探究,从而生起坚固不退的信心和愿心(例如具有大悲心的修行人通过思维众生所面临种种的困境以及极乐世界修行的种种便利,了知往生净土是救度众生的殊胜方便,从而发起坚固的愿心) ,进一步去行持,最终顺利往生。 个人理解,如果从最终的结果来观察,都能够顺利往生的缘故,前者与后者相比未必是钝根。而因为前者当中的第一种情况的信心和愿心潜在来说具有被违缘所转的可能性,从这个角度,没有后者那么稳固,某些角度可以在根机上予以区分。(正见C1)

43. 问:有些用品包装盒上面有佛像,还有些课程的草稿纸以及损坏的纸质佛像、经文等是否可以做火供或者焰口时烧掉呢?

答:上师仁波切对相关问题也有开示: 【汕头开示问答(2011年2月6日晚) (三)问:有时我们会用打印机打印一些经书,但有一些残缺或不完整的纸张,有时也会有一些抄有经文的废纸条,这些都需要处理。有些师兄说:把它们烧掉就可以了。也有说烧掉经文过失很大。还有说:应拿到山上去埋。我想埋和烧都差不多。弟子不知如何处理,请上师慈示! 那为什么说烧经书有过失呢?这是指以轻蔑的心态、不恭敬的行为,故意烧毁经书。就像文革期间,很多经书都被人以恶心烧毁,这是有过失的。如果为了这些经文不扔在垃圾桶等不干净的地方,而把它们烧毁,就不会有过失。按藏地的传统,这些经文都会放在灶里烧掉,不会扔出去。】(正见C1)

44. 问:《净土教言》第1课中讲到: "〖彼等因现见善逝,以具有极为清净之等持及不忘失之正念,死后即能往生彼佛净土。"〗但是一些往生实例中,一些人在临终时因念佛也看到佛接引了,但是由于牵挂家人等,没有往生成功。请问,当凡夫临终念佛时看到佛的三十二相好的时候,不是因佛的相好功德会让人心清净、不忘失正知正念吗?为什么看到佛时还有贪恋之心,而没有成功往生?

答:佛陀加持力不可思议,众生的业力也不可思议,佛陀时代也有见过佛的众生众生因为个人的业力对佛陀产生负面的念头(例如善星比丘显现上经常见到佛,但是却对佛产生邪见而堕落)。(正见C1)

45. 问:放生时或者在市场上刚好买到一些众生,有的即将死亡,有的因渔夫在海岸拉网即使放生也会被捉回。如果把这些物命直接放在佛堂(毕竟佛堂有三宝所依和佛号),这些物命就在佛堂往生了,不知是否有过失?

答:个人觉得,给它们播放佛号咒语等录音,让它们接受加持是有很大的利益的。而一方面也尽量避免它们丧失生命,尽量想办法放生。(正见C1)

46. 问:摄受和加持是一样的吗?已往生的人能否摄受弟子?

答:有的时候有类似的含义,有的时候摄受表达摄取的含义,例如三宝摄受你为弟子等等。 已经往生的人,如果是往生到极乐世界,那已经具有殊胜的功德,具有很大的度化众生的能力。(正见C1)
问:往生后,是否必须到净土才有摄受的能力,反之就没有?
答:如果你所说的往生指的是往生净土那么肯定有很大的功德,具有摄受众生的能力。 而如果你说的往生是广义上的(例如表达是是修行人离开世间了,并不一定代表往生净土获得解脱等),那么就要看其后续是否具备相关的功德和因缘。(正见C1)

47. 问: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在路上碰到一些无主物,比如小发卡,有些破损的玩具,一些零钱等等。这些无主物一方面可能找不到主人,另外也不适合给警察。请问,

  • (1)路上的无主物捡回家是不是会有不与取的罪过?大小是否要观待原主人的在意情况?如果不在意就没有罪过吗?

  • (2)对于路上(遗失的)无主物,是否应该路不拾遗?或者是有必要的话交给合适的人找到主人?

  • (3)如果捡到了一些钱(金额很小)也找不到可信赖的人去找到失主,那么自己拿去享用了,后来以加倍的方式供养僧众来弥补过失,可以吗?
    答:

  • (1)一方面要观待失主的意乐。 一方面也要观待自己的意乐。 有些时候物品虽然丢在路边,但如果失主本身对物品还有执著,那么以盗心去捡起并占为己有就很可能犯不与取,而即使失主本身对物品没有执著,自己以盗心据为己有还是可能有不与取的恶业。

  • (2)从某些方面讲,可以尽量路不拾遗,或者通过妥善的方式帮助施主能够尽快找到(有可能施主还在寻找)。

  • (3)当然行持各种善法来忏悔业障是很好的。就捡钱本身也要视具体情况而分析(例如自己的动机,失主的意乐,其他情况等等)(正见C1)

48. 问:在《藏传净土法》第一课中,喇啦曲智仁波切说,乔美仁波切是观音菩萨再来的。在其他经论中看到一则公案,说是乔美仁波切一次静坐时,眼前一直浮现一只白狗的形象,后来入定观察,明白自己在释迦牟尼佛时代,曾是一只白狗,后经阿难尊者慈悲救度,脱离了狗身。这两者说法如何圆融呢?

答:个人理解,有时一位大德通过修行成就了与观世音菩萨无二的果位,也就可以称为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而所提到的关于前世的公案也有可能是示现。(正见C1)

49. 问:如果用公司的打印机打印自己的东西算偷盗吗?

答:要看公司是否开许,如果开许则没有问题。(正见C1)

50. 问:

  • (1)请问帮别人买肉类有过患吗?
  • (2)买物命送给别人,有罪业吗?
    答:如果你所说的是普通情况下(不包括有利益众生的特殊必要等等情况), 那么这样的行为是有可能牵连到相关的业果,一方面也要看你的动机是什么,对方的后续行为是什么,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正见C1)
    问:家人不信佛,给他们买三净肉吃是否有过失?
    答:如果是普通情况,自己没有足够的境界去转为道用,那么过失可能也有,但比直接点杀要小。(正见C1)

51. 问:《藏传净土法》

第96课中讲到断除疑障,对自己到底能不能往生产生怀疑。因为在学供养支时讲到供一把青稞都可以成就,那我肯定能往生,这些我都能做到。可是在学到十不善业时,觉得自已不要说往生了,不变成地狱的基石就不错了。请问,像这样善恶参杂的业,能否往生?
答:一方面忏悔是很重要的,需要依靠四对治力精进忏悔,也应该想到无论我们的业障多重阿弥陀佛也不会舍弃我们,要坚定往生的信心,同时要努力做到断恶行善。在学习《观无量寿佛经》的时候也会有相关的内容,可以详细学习。(正见C1)

52. 问:修净土法门,打坐时该怎样观修呢?是否需要打坐?

答:可以按照《极乐愿文》的内容随文入观,包括《观无量寿佛经》里的内容都可以观修。 能够打坐观修是非常好的,或者一边顶礼一边念诵一边观想也很殊胜,随时随地都可以修行。(正见C1)

53. 问:大资粮道者具体应该怎样理解?

答:如果简单解释,在资粮道当中分小、中、大三种,分别主要修习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其中大资粮道修行人具有法流三摩地,可以面见诸佛,具有许多殊胜的功德。大资粮道再往上则进入加行道煖位。(正见C1)

54. 问:《无量寿经》中: "佛告弥勒:若有众生堕于疑悔积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不思议智,无等智,威德智,广大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以此因缘于五百岁住宫殿中,不见佛不闻法不见菩萨及声闻众。"

请问,众生只是对自己的善根不能生信,而对极乐世界及阿弥陀佛的庄严功德深信不疑;还是不但对自己的善根不能生信,对极乐世界及阿弥陀佛的庄严功德也有疑惑呢?
答:个人觉得两种都属于这里所说"不能生信"的范畴。(正见C1)

55. 问:《藏传净土法》51课提到,在行邪淫方面,自己行邪淫和教唆他人行邪淫的罪过是一样的。有些人自己并没有直接行邪淫,但他们的言行导致别人行邪淫,这些人实际上也造了邪淫罪业。

上师开示主要提到了社会上影响比较大的一些文学作品、电影电视等,请问:

  • (1)现在社会上年轻女性或男性故意穿着暴漏卖弄性感,或因自身行为语言不检点,引发他人行邪淫,也应该属于此列吧?

  • (2)如果有些女子没有衣着暴露也很注意自己的行为取舍,但别人因为长得美丽等原因引发了类似的问题,是否她们也有类似的罪业要承担呢?看到有关苏小妹的公案,怎么感觉长相庄严成了罪过呢?不知道这个佛门故事是否是在宣说佛理?如何取舍? (附: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长得非常漂亮,有一次她去佛印禅师的寺院里,五百个修行人都动了心。佛印禅师告诉苏小妹:"你真可怜啊,让五百个修行人动了心,来世要一一做他们的妻子偿还。"苏小妹非常害怕,忙问禅师有什么办法挽回。禅师让她吊死在禅堂门口,方能免去自己所造之业。 苏小妹还是深信因果,据说无奈之下,只好吊死在禅堂门口的一棵树上,禅师叫大家九天之内不要把尸体取下来。过了九天,在烈日的曝晒下,苏小妹的尸体开始腐烂,不断流下黄水脓血,臭不可闻,一群群苍蝇围着团团飞。五百个修行人见昔日所贪爱的美女,身体如此肮脏恶心,每个人都向她的尸体吐了一口唾沫,以此断绝了当五百人妻子的恶缘。)
    答:

  • (1)如果是以烦恼心故意挑逗他人那是有过失的。

  • (2)一方面可能要看发心,如果以烦恼心故意炫耀就有可能有过失。一方面我们可以多发愿,愿见闻忆触自己的众生都能够生起菩提心、获得解脱。(正见C1)

56. 问:转经纶能否和别人一起共用?看法本、念佛号时可以用转经轮吗?

答:个人觉得转经轮是可以共用的,例如许多佛塔旁边都有转经轮,大众都可以使用。闻法的时候(或者其他特殊场合)可以暂时放下转经轮(有特殊开许除外),而平时念诵、看书、走路,如果有条件就可以一边使用转经轮。(正见C1)

57. 问:《藏传净土法》第

5. 6课:

  • (1)法本中讲到:"如今正是佛教趋于隐没之时,人们十分缺乏正法甘露,犹如遭受干渴逼迫一般。确实,释迦牟尼佛的佛法就像西山的太阳一样正趋于隐没"。我们在学习《闻法方式》第二课中讲到:"从显宗的角度讲,释迦牟尼佛已示现涅槃,佛法住世五千年之后,终有一天会隐没消失。但从密宗的角度而言,其实佛陀没有出世与涅槃,正法也没有兴盛与隐没,一切都是恒时存在,这就叫"本来常有相续轮"。这两段教言好像有些矛盾。弟子该如何理解?

  • (2)法本中讲到:"确实,现在我们基本上是"送货到门,服务到家"。"澄清的泉水代表上师,干渴的马代表弟子。此梦象征,在末法时代的时候,上师非常想让弟子得到佛法的甘露,但弟子一直躲避上师、不愿意听法。"但是在第二课中讲到:"不能泯灭正法的价值。如果碰到一个人,就随随便便给他灌顶传法,也不管他有没有信心,只要有一点供养就行,那就非常不合理,可以说这就是贩卖正法。"法师辅导录音中还讲述了公案:华智仁波切调伏傲慢弟子,说明傲慢者心不调柔,不受法益,不能在傲慢、不恭敬者前讲法。 疑问:依照第二课观点,上师是不应该追着弟子传法的,因听法弟子不恭敬,不希求法,不能体现正法的价值,这和第六课"送货到门、服务到家"的态度又相违背,弟子该怎么理解?

  • (3)讲到依法不依人的问题,密乘视师如佛,在第一学期《怎么样学佛》中引用公案:"第四世多竹钦在12岁时,上师命令他喝酒。他刚开始不敢喝,后来想到上师跟佛没什么差别,就一口气把酒喝了,以此瞬间证悟了心性。"喝酒不是犯戒了吗,但是上师还是让他喝,虽然是讲特殊的人有修行之方便,但是作为弟子该如何取舍?如果按照依法不依人的观点,弟子就不会喝酒了。但是按照视师如佛的观点,不用说上师让喝酒,就是让从悬崖上跳下来弟子也会做的(可能比喻不恰当,请法师原谅)。那么,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依止上师前要依法不依人,依止上师后就不能在用依法不依人的观念对待上师的要求了?那就有个风险,如果是具德上师是没有问题的,如果万一不幸依止的不是具德上师,那弟子又一味的视师如佛,上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特别听话,那样弟子岂不是不能解脱甚至还有丧失法身慧命的危险?依法不依人具体应该放在什么样的状况下?请法师慈悲开示。

  • (4)学习第五课时,上师讲到听闻佛法时不能说话、上厕所等,弟子的妹妹在地方组共修,由于孩子一岁多没有人带。有时共修时就带着他上课,本意想给孩子种个善根,但是孩子是坐不住的,不是说话就是到处跑等,她要边闻法还要看孩子,这样有没有闻法功德,她和孩子是否还有很多过失?该怎么补救?
    答:

  • (1)没有矛盾。观待的场合不同,在有些所化众生面前佛陀会示现圆寂,佛法会显现隐没;在有些行者面前佛陀恒时安住,佛法没有隐没。

  • (2)没有矛盾。第二课当中讲到的内容一方面也可以针对某些为了获得财富而贩卖佛法的情况,而第六课当中提到"送货到门、服务到家",是大慈悲的体现,而学会所安排的相关课程当中也宣说了闻法方式的相关内容(也要求了闻法需要具足恭敬心,学员通过学习就会了知法器的相关标准),学会也有各项管理规定,如果对善知识和法没有恭敬心做出相关不如法的行为,弘法教务处和相关发心人员也会有相关的管理措施。

  • (3)在《离幸福很近》当中有相关开示,可以详细学习。

  • (4)【尽管按照昨天的要求,听闻佛法必须要如理如法,但有时不得已也有一个开缘 假如实在没有时间,一边听佛法一边坐车上班,只要发心正确,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偶尔向外散乱,但你的心态会依佛法而转变、基本上可趋于佛法的境界中的,而且这个功德也相当大。】【不管在哪个场合,我们都可以修行。即便是平时坐车,也可以用耳机听上师的课,表面上你在来来往往的人流中,实际上这也是一种修行。】 以上是《入行论》讲记当中的相关内容,个人理解如果有条件还是尽量遵守闻法规矩,尽量找人照看孩子等等,如果实在没有条件也有相关开许,重要的是对法没有轻视的心态,建议过后可以忏悔一下。(正见C1)

58. 问:在金刚萨埵法会期间,弟子几人与出家师父同住在一屋。期间师父为我们几个在家人买了许多食物。当时师父明确请大家吃,并且劝说好几次。请问,能否享用?

答:个人觉得,通常来说,只要相关食物是你认识的这位出家人有权支配的,例如是她个人的所有(也没有其他特殊要求),那么她开许之后你们是可以享用的,一方面享用的时候要有清净发心。(正见C1)

59. 问:有人送东西来,给钱他又不愿意要。是否可以默默的想:把送的东西大约折多少钱,然后自己将这些钱做善事,这样是否合理?

答:可以看具体是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送来了什么东西,结合各方面的因素综合分析。(正见C1)
问:自己曾经接受过别人给的鸡蛋,回家路上摔了一跤,鸡蛋也碎了,觉得自己没有福报接受别人给予的物品。
答:如果是不与取,那么可能会加倍偿还,而对方开许则不属于不与取。 有些时候一方面观察物品来源是否清净,一方面如果对方是善意在合适的时候也不妨接受结下一个善缘(将来有机会也可以回赠一些食物给他),以利他的心(一念善心就会积累许多福德)去行事也会让福德增长。(正见C1)

60. 问:如何理解48愿当中所说的 "菩萨"

  • (1)以48愿为例:"余佛刹中所有菩萨","菩萨"的含义很广,这里该如何理解呢?

  • (2)假如我们发了菩提心,是初发心的资粮道的菩萨,是否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当下就能获得一二三忍?因为阿弥陀佛已成佛,所有的大愿都圆满了!那这样的话,能否理解不需要往生极乐世界就可以获得这样的忍功德?

  • (3)为何我们已经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还是做不到于佛法不退转?   一、对即将往生极乐世界的入道菩萨来说,这一说法可直接理解。所谓的入道菩萨,狭义来讲是见道以上者,广义来讲是资粮道以上者,发起无伪的世俗菩提心后就进入了资粮道,按传承上师的讲法,有无伪菩提心的人绝不会堕入恶趣,所以资粮道行人可以说是入道的菩萨。有些道友的相续中已经有了无伪的菩提心,可以算是资粮道者,因此,这些人听闻阿弥陀佛名号后应该不会再退转了。   二、对可往生极乐世界的未入道者来讲,这一说法不能直接理解。对这些人来说,所谓"不退转"是指获得了将来趋入不退转菩提的种子。不信佛的世间人、外道以及旁生等都是未入道者。如果在一头牦牛耳边念"南无阿弥陀佛",那么所谓"不退转",并不是说从此以后它再也不会堕入恶趣、即生就能往生极乐世界,其密意是牦牛的相续中有了不退转菩提的种子。就像前面公案中的樵夫,他以一句"南无佛",就在相续中种下了未来得道的种子。   在许多经论中,都有听闻佛号不退转的讲法。其实这些说法都有直接的意义(对已入道者)和间接的意义(对未入道者)。大家要清楚这两种解释方法,这才能正确理解佛陀的密意,否则有些钝根者恐怕会产生误解。密宗的教义也是这样,也有外内密等多层意义,学密者一定要有善于分析的智慧。】 以上是《藏传净土法》当中的相关开示。可以对照来理解。(正见C1)

61. 问:《普贤行愿品释》第4课,上师关于 "无垢、无破、无穿漏"的开示:"所谓清净戒律,要具足三个条件:一、无垢染,没有小乘的自私自利作意和世间的烦恼;二、无破损,没有犯戒的堕罪;三、无穿漏,没有三轮的执著。这三个条件也有其他解释:一、无垢染,没有轻罪的过患;二、无破损,没有重罪的过患;三、无穿漏,一切学处都圆满守持,比如对居士来说,五戒都圆满守持,不是只守持其中一条。"请问,应该怎样理解两种解释?

答:第一种解释是从大乘的角度(远离世间烦恼和只追求自利解脱的作意相合于世俗菩提心,没有三轮的执著相合于胜以菩提心);第二种解释,可以包括守持清净的小乘别解脱戒,也可以包括大乘菩萨戒,此处科判"回忆宿世常得出家持净戒愿"的上层科判是"不忘菩提心之愿",所以个人理解此处所包括的小乘别解脱戒也可以是被大乘菩提心所摄受后的殊胜戒行。(正见C1)

62. 问:何谓七大?

答:地水火风空见识(正见C1)

63. 问:《普贤行愿品释》第2课思考题1:供养分几种,请分别解释其意义。请问,应如何回答?

答:可以着重阐述一下相关不同种类的供养的定义和例子,包括功德。(正见C1)

64. 问:关于 "日观"和"水观"的问题。

  • (1)法本中说日观"这样观想成就后,能见到落日就像悬挂在空中的鼓一样,见到落日后继续观想,最后不论闭目开目都见得了了分明。"是否能理解为修成后眼前总能看见一轮明日?

  • (2)念佛号时修日观,是否就是观想念佛法门?

  • (3)此法门和持名念佛法门可以混修吗?

  • (4)法本中说水观"这种观想成功时,要一一观想令其了了分明,不管睁眼闭眼都不散失,除了吃饭以外恒时这样忆念。"为什么吃饭时不可以忆念观想呢?

  • (5)根据自己的修行程度,外界环境变换使用各种观想方法可以吗?
    答:

  • (1)这样是有可能的,个人觉得也有可能是稍微意念一下就会明了现前。

  • (2)是。

  • (3)个人认为可以一起修。

  • (4)在讲记下文当中提到:【### 2. 反复观想。即除了吃饭睡觉以外,什么时候都要观想。刚开始,要做到这样比较困难,但只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到了一定时候,不管跟人聊天还是做其他事情,自己都能处于观想的境界中。】个人理解你所举的内容的意思可能是说,一开始初级阶段的时候,在吃饭睡觉等情况下一边观想比较困难,但在其他的情况下要尽量多练习,而随着修行的进步,逐渐可以做到在各种情况下都能观想。

  • (5)根据个人的具体程度进行适当的灵活安排应该是可以的。(正见C1)

65. 问:六度、四摄 、三十七道品怎样解释?

答:六度:布施度 持戒度 安忍度 禅定度 精进度 智慧度 四摄:布施 爱语 利行 同事 三十七道品: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正见C1)

66. 关于《观经》第7课:

  • (1)"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华乃敷,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请问,《净土教言》等都提及,往生极乐世界后都是一地菩萨,除了因怀疑而住于500年不得见佛者。这和《观经》提到的中辈往生所得果位如何圆融理解呢?

  • (2)后面经文还提到:"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得闻佛名法名及闻僧名,闻三宝名即得往生。"请问,这里的初地,应该不是一地菩萨的果位吧?
    答:

  • (1)【至于极乐世界有无凡夫,各大祖师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竹庆仁波切认为极乐世界有凡夫存在,而乔美仁波切和麦彭仁波切对此则持否定态度。麦彭仁波切是这样解释的:普通凡夫往生极乐世界之后,通过阿弥陀佛的无上加持,立即就会成为登地的圣者。对于这些不同的观点,以及各位祖师大德的究竟密意,我们都应予以高度重视,并应通过精勤闻思去深入理解。万万不可依靠凡夫的分别念妄加揣测、随意评价,以免由此造下无边罪业,为自己往生西方设置障碍。】 以上是法王如意宝在《智悲精滴》当中的开示。

  • (2)个人理解这里的初地某种情况下也有可能是大乘一地菩萨的果位。(正见C1)
    问:对于初地,还有哪些解释方法呢?
    答:个人理解,下品往生的情况当中有没有因为根机等原因而获得类似中品往生对应的那些果位的情况,目前尚不清楚,只是个人一种假设。(正见C1)
    问:前面提到的几品往生,其中的时间比如:七日,七七日,小劫等,都是针对娑婆世界的时间概念而言的吧?
    答:参照在莲花苞里的五百年是极乐世界的时间,此处也有可能是极乐世界的时间。个人尚不确定。(正见C1)

67. 问:《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释》第5课 "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如果这样观想就叫观一切诸佛身相,以观佛身的缘故也见到佛心,诸佛的心就是大慈大悲心,诸佛以无缘慈悲摄受一切众生。"请问,为什么见到佛身就见到的佛心?

答:个人理解,这段内容的上文当中提到了念佛三昧,通过这种方式观想佛陀的身相,就可以与佛陀的智慧慈悲相应获得加持。佛陀的身相确实是清净智慧的显现,具有着佛陀的无量加持,就像佛陀的咒语也是佛陀的化现一样,(我们通过观想念诵咒语一样能够与佛陀的智慧慈悲相应)。(正见C1)

68. 问:回向中讲三轮体空,请问,三轮指的是什么?

答:以布施为例,布施者,布施的对象,布施的物品等,这三者称为三轮。

69. 问:《佛说阿弥陀佛经》第一课,上师讲到时间圆满的 "

'一时'含义很深,可以表达很多种意义,既可以解释为密宗的本来清净时,也可以解释为某个具体的时间。" 请问,什么是密宗的本来清净时?"一时"表达的多种意义,是否就是第三课中讲的时间浩瀚无边?
答:个人理解"本来清净时"是超越过去现在未来三时的一种表示。 一时所表达的内涵确实甚深,以下是上师仁波切《金刚经释》当中的内容:"佛教史上,對於佛的說法時間有許多爭議。有說佛陀說法四十九年,也有說佛陀說法四十五年,眾說紛紜。經中說「一時」,一方面是因佛陀何年何月說此經無明確記載,故說「一時」而未標明具體年月;另一方面,佛在過去、現在、未來三時當中為不同眾生宣說八萬四千法門,現不可思議大神通力,故說「一時」。道宣律師曾問獻供的天人:「佛滅度後去往了何處?」天人答:「尊者問哪一尊釋迦佛呢?佛正在為人說法,您是問法華會上的,還是涅槃會上的,還是華嚴會上的,無量世界有無量釋迦佛三時說法,尊者問哪一尊呢?」由此可知,此「一時」非彼一時,法無定法,佛的境界非凡夫可以分別揣度。"(正见C1)

70. 问:什么是念天 关于六随念中的"随念天尊"

讲法一、恭录自《亲友书讲记》第二课: 戊一、随念天尊:身语意门当常依,奉行十种善业道,杜绝一切醇美酒,欢喜贤妙之维生。 从颂词字面意思看,似乎没有讲"随念天尊"。但实际上,行持十善、断绝美酒能转生天界,通过"因"来思维"果",由此侧面来讲随念天尊。 讲法二、恭录自《佛说观无量寿经释》第六课: 六念是内心忆念六种法:一、念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戒;五、念施;六、念天(此天非三界之天,而是所谓的第一义天,即涅槃无为的境界,以清净故名为天。) 请问,关于 "念天",该怎样圆融地理解和解释?
答:"念天"是对本尊的忆念,属出世间的本尊。(正见C1)

71. 问:《无量寿经广释》中讲到了 "佛寿无量愿",这也是阿弥陀佛叫无量寿佛的原因,可是《极乐愿文》里有段颂词"彼刹阿弥陀佛尊,住无数劫不涅槃,愿于此间承侍彼。一旦弥陀趣涅槃,二恒河沙数劫中,教法住世之期间,不离补处观世音,愿于期间持正法。"这两处该如何圆融理解?

答:个人理解此处的无量,应该是超越我们想想的长度的意思。无量可以是形容数量特别大,但无量未必等于没有示现圆寂的时候,特别是针对特定的所化众生。(正见C1)

72. 问:《佛说无量寿经广释》第24课: "此皆由无量寿佛本愿加威及曾供如来善根相续无缺减故,善修习故,善摄取故,善成就故。"请问,善修习故和善摄取故有什么区别?

答:个人理解,就这段文字来讲,前者可能侧重于抓住修行的主干和要点,提高修行的质量和效率;后者可能侧重于修行善法的广度,全面性。(正见C1)

73. 问:在学习 "四十八愿"中,阿弥陀佛发愿利益的对象是有所不同的,如三十三愿"触光安乐愿"的利益对象是十方无量无数世界的众生,第三十五愿"闻名转男愿"的利益对象是无量无数佛国中的所有女人,这些都很明确。而"不堕恶趣愿"等愿中的"国中众生","皆得金身愿"等愿中的"国中有情","具足妙相愿"等愿中的"国中菩萨",应该都是指的往生极乐世界后的得地菩萨们,这也很明确。

可是第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四十七、四十八愿的利益对象都是"余佛刹中菩萨"和"他方菩萨"。请问,此处如何理解"菩萨"?以下两种理解方式哪个正确:

  • (1)这些"菩萨"根据不同的发愿,有不同的理解,如第四十五愿"得三摩地愿"中的"菩萨"就是指已登地的菩萨(即将往生的入道菩萨),而第四十七愿"闻名不退愿"中的"菩萨"包括已得道者和未得道者。
  • (2)这些"菩萨"在每个发愿中,都是有直接的意义(对已入道者)和间接的意义(对未入道者),都要分两层来分析。
    答:个人比较倾向于第二种解释。(正见C1)

74. 问:关于 "一时"的理解

《观经》第一课:"'一时'是宣说经典的时间。这里有非常甚深的意义。因为相应每个根机的众生,世尊宣说这部经的时间也不同,不可指定是哪一个时间,所以便以'一时'来概说。请问,对于'一时',能否这样理解: 世尊不止一次讲过这部经。即使我们共修时是同一时间听的这部经,因为每个人的根机不同,(这个根机不同有可能往昔听过这部经),所以,每个人听这部经的时间也不一定相同。
答:总而言之,佛陀自身的境界超越了时间的概念,而众生根据自己的因缘和根机所体验到的时间等等内容也可以有各种差异。(正见C1)
问:"根机"和"根机"有区别吗?
答:许多时候表达的含义是类似的。(正见C1)

75. 问:

  • (1)我们现在是生活在贤劫中的中劫还是小劫中?

  • (2)贤劫千佛出世次序是什么?
    答:

  • (1)小劫和中劫可以是衡量时间长短的单位,而"现在"可以理解为一个时间点,以这个时间点为基础,观待不同的参照点时间长度也不同。

  • (2)(引用网址失效)《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76. 问:在《藏传净土法》第100课,第264页 ,第78个颂词:

"黄昏法没次黎明,观音现前成正觉, 尔后彼佛名号为,胜光妙聚王如来, 愿供奉彼闻正法,寿量九百六十万, 俱胝那由他劫久,愿恒恭敬承侍彼, 不忘总持受持法。" 可是,小蓝色本《极乐愿文》第45页里写:"愿供奉彼闻正法,寿量六百六十万" 请问,应按照哪个读呢?
答:这方面可以咨询弘法教务处管理法师。(正见C1)

77. 问:

  • (1) A 想念诵阿弥陀佛,该念诵阿弥陀佛还是阿弥德瓦阿依斯德吽舍? B 然后怎么念?弟子是想知道究竟怎么样念佛才是最圆满的?请举例说明。

  • (2)A 忆念阿弥陀佛的功德,用心念佛信心很大可以往生吗? B 能否理解学习大圆满前行是为了往生而积累资粮是吗? C 这个资粮和净土信愿行念佛是缺一不可吗?还是只是助缘?

  • (3)现世修行六度对往生又是什么作用呢?

  • (4)是不是修行十善业就可以往生阿弥陀佛净土?

  • (5)平常说的往生是指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吗?还是当时的那一念如果是忆念其他佛也可以往生其他佛的净土,其他佛的净土是不是各自有各自的要求呢?

  • (6)法界能度完吗?我们六道轮回是一个空间,是不是别的法界还有其它的众生需要度化?既然都是因果和业的关系才流转轮回,那么数量还应该是之前的那些数量是不是?为什么无尽?

  • (7)学习《藏传净土法》《大圆满前行》《入行论》《中观四百论》《佛说阿弥陀经》都是为了什么?对往生起到什么作用?
    答:

  • (1)A都可以。 B 可以详细学习净土组的相关课程(包括《藏传净土法》,《净土三经释》等等。最圆满的念佛就是安住在实相当中,与佛无二无别。

  • (2)A只要具足信愿就可以往生。 B一方面可以这样理解,一方面前行当中本身就包含了往生法的部分。 C可以说 信愿是资粮具足的一种结果,如果没有足够的资粮,就难以生起真切稳固的信愿。 (3)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行持六度可以获得包括佛果在内的各种成就。 (4)如果有信愿,行持十善业就可以往生。 如果只有十善业没有信愿,暂时则不一定。 (5)看具体的场合,许多场合当中指的是往生极乐世界。佛经当中也宣讲了诸如不动佛刹土、弥勒净土、药师佛刹土等等,有时需要观待不同的因缘,包括自己的愿力。 (6)事实上,众生整体是无量无边,无有穷尽。 (7)要看你自己的发心,如果你很想往生极乐世界,那么把所有修行善法的功德回向往生,也能够往生,《佛说无量寿经》当中提到:【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迥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这里明确提到了修行各种善法发愿回向可以顺利往生极乐世界,而如果自己此生修行境界越高,许多时候往生的品位也会更高。如果今生自身能够具足各种功德,也能够利益很多众生。(正见C1)

78. 问:有些纸张上面有佛的画像,或者写有一些圣号咒语等,该怎么处理呢?

答:可以放在恭敬的地方。 【 问:有时我们会用打印机打印一些经书,但有一些残缺或不完整的纸张,有时也会有一些抄有经文的废纸条,这些都需要处理。有些师兄说:把它们烧掉就可以了。也有说烧掉经文过失很大。还有说:应拿到山上去埋。我想埋和烧都差不多。弟子不知如何处理,请上师慈示! 索达吉堪布答:藏地格色班智达所造的《现观庄严论略说》中说,诸如此类有经文的纸张,烧了也没有过失。所以,藏地对这些纸张,一般都会烧掉。或放在一个比较清净的山上,这也是合理的。 那为什么说烧经书有过失呢?这是指以轻蔑的心态、不恭敬的行为,故意烧毁经书。就像文革期间,很多经书都被人以恶心烧毁,这是有过失的。如果为了这些经文不扔在垃圾桶等不干净的地方,而把它们烧毁,就不会有过失。按藏地的传统,这些经文都会放在灶里烧掉,不会扔出去。 以上是上师仁波切的在相关场合的回答。(正见C1)

79. 问:

  • (1)所谓的开光具体是什么意思呢?开光和加持有何异同?

  • (2)佛像一定要开光吗如果遇不到具德上师,是否可以只以恭敬心供奉而不开光呢?

  • (3)佛像属于化身吗?
    答:

  • (1)个人理解开光有的时候有迎请诸佛菩萨加持融入的意思,有许多专门的开光仪轨,当中包含咒语、吉祥偈等等。

  • (2)有条件就尽量开光(开光有很大的作用)。可以请善知识开光,也可以自己念诵7遍缘起咒进行开光。

  • (3)从某些方面讲,佛像就是佛陀利生事业的一种显现。(正见C1)

80. 问:《藏传净土法》97课说极乐世界是半化身半报身世界,100课说是化身世界,应该怎样理解呢?

答:对于极乐世界是报身还是化身刹土,确实有不同的观点和安立方式,例如善导大师就主张极乐世界是报身刹土。个人理解,从阿弥陀佛在有情面前会示现圆寂这个角度,可以安立为化身刹土(许多报身刹土的佛陀是恒时显现安住的),而因为极乐世界具有许多殊胜的功德则又与许多化身刹土有所不同,所以也可以有不同的安立方法。从另一方面来说,观待有情的境界不同,同一个刹土的显现也可能不同,所以也可以从观待不同对象的角度来安立。(正见C1)

81. 此问题由道友回答,由于正见 C1法师给予赞叹肯定,所以黏贴

问:在《藏传净土法》101课里面上师强调了要跟所学的仪轨观想。《藏传净土法》里面阿弥陀佛是红色的,而我们习惯了汉地的金色阿弥陀佛。请问,观想金色阿弥陀佛如法吗是否一定要观想红色的的呢?
答:在《佛教问答录》中云:
藏传佛教中阿弥陀佛不仅仅是红色的,也有金色的,而汉传佛教中的佛像并不一定全是金色,也同藏传佛教一样有多种颜色,如药师佛是琉璃色的,而阿弥陀佛亦有金,红,青,白等不同颜色。 仅以汉传来说,一般经典论疏,皆说佛陀具有三十二相,"身金色相"如《佛说观无量寿经》云:"此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阿难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所以汉传佛教的佛像很多是金色。 佛身不仅仅是金色相,《经疏》又说:"毗卢遮那白,是净法界之色,为一切诸法之本源,故为最初,宝幢如来赤......无量寿如来青,既到金刚实际,即以加持方便普现大悲曼荼罗,犹如虚空之具含万物(虚空之色青故)"所以也有阿弥陀佛的身相也可以是青色。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云:"观想成已,渐观遍身皆红莲花色,此身即成阿弥陀如来......"五大之色配于五方,赤色应为西方弥陀本土色,本佛的身色光明应是红色。" 按经疏的说法"五方佛亦可如其此地为黄,赤,白,黑,青......"这样阿弥陀佛的身相也可以是白色。 通过以上教证,我们可以了解,佛像的颜色,皆有经典为依据,所以我们不应去分别何者真何者假,这些说法都是佛陀金口所宣,针对不同根机的众生,宣说不同的法,众生依此皆可获得解脱。(道友03F圆勤网回答) 非常随喜"03F圆勤网"佛友。(正见C1)

82. 问:《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讲到,念佛旳 "念"有哪两种?他们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答:【对于念佛,以前很多道友认为只是口念佛号,但是通过这几年对净土法门的学习,大家都认识到,所谓的"念",有心念和口念,而且二者之中以心念更为重要。从下文可见,大势至菩萨不一定是口中不停地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应该也是以内心忆念佛为主。 不过,有些人的说法也太过分了。他们说口念没什么用,只要心念就可以了。这样讲其实也不对。心念和口念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一个人心里能念佛,口中自然会念佛;如果心中不能念佛,口中自然不会念佛。我自己有这种体验:当我心情比较堪能时,我对诸佛菩萨会很有信心,口中念什么佛号或者咒语都没问题;如果我的心处于贪嗔痴的状态,口中就很难念出佛号或者咒语。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心念重要就轻视口念。】 以上是讲记当中的内容。(正见C1)

83. 问:《藏传净土法》第56课: "尤其是想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更要忏悔恶语之业,否则要往生净土是很困难的。现在有些人说得很简单:"只要一心念佛,就能往生极乐世界。"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简单,如果一个人造了恶业,乃至忏悔清净之前,往昔的恶业都保存在阿赖耶上,即使阿弥陀佛的能力再大,也不一定能把这种业力深重的人接引到极乐世界。虽然汉地有带业往生的说法,但有些人的业力那么深重,恐怕阿弥陀佛对他们也没办法,所以这些人还是应该小心!"请问,这里讲有恶业不能往生,和'带业往生"说法有矛盾吗?应怎么圆融呢?

答:没有矛盾。个人理解,一方面佛经当中明确提到过特别严重的罪业(例如谤法与无间罪)是障碍往生的;另一方面信愿很重要,如果有足够的信愿,则可以与佛愿力相应而往生。而许多时候如果业障比较重,会障碍信愿的产生与保持,这种可能性是有的。《佛说无量寿经》当中也宣说了许多断恶行善的内容。而关于"带业往生"这个词语,在汉传当中也有不同的定义、前提和解释方式。(正见C1)

84. 问:

  • (1)已经皈依的佛弟子(有的身上还佩戴有殊胜的三宝所依)在参与一些世俗的法会时,比如家里眷属过世,按照世俗的做法,家人都要对着亡者的遗相跪拜顶礼,不知佛弟子能否跪拜顶礼,是否如法?

  • (2)有的佛弟子身上佩戴有三宝所依,但因烦恼深重,晚上在配有三宝所依之时手淫了,不知是否违犯了邪淫的根本戒?

  • (3)现在很多寺庙有时办开光法会,用请柬的方式邀请了很多人,办了很多酒席,但不知这种做法有依据吗?弟子上次一个寺庙给了我几张请柬,要我分给大家,我在没有仔细考虑的情况接下了。结果不敢分发出去,因为我所认识的佛友基本都是菩提学会的。不知我这样有罪业否?

  • (4)在助念过程中发现,在48小时内有的佛友在亡者前念诵《大自在祈祷文》、《二十一度母赞》、《普贤行愿品》等,不知如法否?

  • (5)弟子在发心组织比较大的供灯法会中,有一次在安排大家值班时,很多人都推脱了。后来得知,他们抱着一种理念:反正已经接上缘分了,整个供灯法会的功德我都得到了,我不用那么辛苦了。就让别人来值班吧。他们还举一个教正来破斥:三人共建一个塔,每人都完整地获得建造一个塔的功德。遇到这种情况。弟子该怎么办?或者该怎么说服?
    答:

  • (1)看具体情况,可以不顶礼,如果难以避免需要随顺,则可以观想顶礼所在方向的佛陀,或者了知众生本具佛性,顶礼如来藏。

  • (2)通常来说至少是犯了支分戒。根本戒方面个人理解还没有完全破。

  • (3)看具体在宴会上都发生了什么吧,再做具体分析。

  • (4)按照《生死救度》仪轨进行超度是很殊胜的,在此基础上,念诵各种经咒为亡者进行回向都是很好的。

  • (5)个人理解,从某些方面(例如一滴水融入大海等角度)功德是一样的,而每个人投入的程度不同所带来的影响可能也有差别,比如你与一位道友共同发心念诵10亿遍佛号,你只念了一遍,那位道友念了九亿九千九百九十九遍,也许到最后完成的时候你们两人的心相续还是有很大差别的(那位道友可能会有很大转变)。(正见C1)

85. 问:《观经》第4课

  • (1)韦提希夫人已获得无生法忍了,还是凡夫吗?还需要依靠佛力或观想才能见到佛吗?(好像有这样的说法:有真实菩提心又证得无生法忍就已经是登地菩萨。)

  • (2)上师说法的时候,高举的是法幢还是宝盖?
    答:

  • (1)根据有些论典,无生法忍有不同的品位,上品是八地,中品是一地,下品是加行道忍位。而韦提希夫人究竟安住何种境界个人也难以观察,许多佛陀时代的人物都是佛菩萨示现的。

  • (2)不太清楚你所说的具体指的是什么场合和场景。(正见C1)

86. 问:佛号后面可以加咒语一起念吗?例如:南无阿弥佗佛嗡嘛呢叭咪吽

答:个人分别念觉得也应该可以,因为所缘的对象是佛号和咒语。(正见C1)

87. 问:不想在继续经营佛具店了,如果转租给别人继续经营佛具,是否也有贩卖佛像的罪过呢?还是直接租给其他行业的更好一些呢?

答:【 佛陀在《教王经》中说:"为了身体,我们可以舍弃财产;为了生命,我们可以舍弃财产和身体;而为了正法,财产、身体、生命全部都可以舍弃。"当然,不学佛法的人就另当别论了,他们为了生命可以舍弃佛法,为了财产可以舍弃佛法,为了名声可以舍弃佛法,甚至有些人为了养活自己也舍弃佛法。   现在有种现象比较严重,一些居士和出家人为了生存而把佛法作为买卖品,经常贩卖佛像、佛经、佛塔,这是非常有过失的。有些人恐怕是不懂因果,有些人还认为自己在弘扬佛法。实际上,如果将这些卖佛像、佛经、佛塔的钱自己使用,过失是极为严重的。宁可自己饿死,也不能用这些钱财过活。 。如果毁坏过佛像、佛经和佛塔,则应按照二倍以上修复,然后再在三宝面前忏悔。"比如说,自己以前毁坏过佛塔,那就要造两座以上价值形状等各方面比以前更殊胜的佛塔,造完以后再在三宝面前忏悔;以前如果卖过经书,(现在很多地方都有佛教徒卖经书,且以高价在卖,用这些利润来买房子装修,或者给孩子做学费等等,这样非常不好!)现在就要印两本经书,然后再忏悔,并发誓以后再也不卖经书了。   有些人问:"那我纯粹是为了弘扬佛法而卖经书,可不可以呢?"如果你自己没有享用这些利润,全部又用来印经书倒是可以,这也没有什么过失,但你能不能这样做呢?自利和他利是要分清楚的,有些人挂羊头卖狗肉,表面上是在利益众生,但实际上就想为了自己牟利。可能有些人确实不懂,但有些人即使懂了也觉得无所谓,根本不把因果当一回事。 以上是《入行论讲记》51课当中的内容, 结合你所提到的案例,一方面可能也需要观待佛具店里具体相关的物品有哪些(如果有不属于三宝所依等的普通物品则另当别论)。(正见C1)

88. 问:《观经》第8课:像观是否能理解为圆满次第的修法?可以这样比较吗?

答:许多生起次第修法当中本来也有许多观想佛陀身相、刹土庄严等的内容。(正见C1)
问:您的意思是:也可以理解为生起次第的修法是吗?
答:因为牵涉到密法,个人也难以确定,可以给你一些参考思路。一方面还不太清楚你安立为圆满次第的依据和思路是怎样的。(正见C1)
问:我的主要依据是:"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一段所宣讲的道理明显的说明,念佛的心就是佛身,这个道理和《慧灯之光》第七册的《圆满次第》中"340页:依照密宗观点,不仅众生的心是佛的智慧,众生的身体也是佛的身体,所以叫做金刚身。"这个观像的修法,能念能观的心就是佛心就是佛身,自认为契合圆满次第的修法,因为不确定,所以提出问题请法师开示!
答:个人理解,在生起次第当中也有观想佛陀身语意的瑜伽(例如在《慧灯之光》第七册《浅谈生起次第》当中提到的),而有相圆满次第当中其实有许多风脉明点等等修法。个人也不确定。(正见C1)

89. 问:如何更好做到修福也修慧呢?能具体说说怎么修吗?

答:可以有许多角度理解,比如在重视空性智慧的同时也兼顾大悲心的修习;除了修习智慧度之外,对于布施等也努力修习;除了闻思经典之外,日常的供灯、供水、放生、施食等等善法都可以随力去做,包括各种发心工作也积极参与,在做各种善法的同时,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摄持。(正见C1)

90. 问:《观经释》第5课162页:《观经》是慧远大师圆寂后翻译出来的;第2课120页:慧远大师让大众为弟子僧济读《观经》。感觉有矛盾?

答:矛盾倒是没有。个人理解,一方面《观经》在历史上曾有过多个译本,另一方面不同的历史书可能有不同的记载,在《莲宗宝鉴》当中确实提到:【廬山尊者弟子僧濟臨終之際。尊者遺燭一枝曰。汝可運想西方。濟執燭注想金容攝心無亂。復請僧眾誦十六觀經。五更濟以燭授同袍遂假寐。及寤曰。吾夢見阿彌陀佛垂手接引吾當去矣。言訖右脇而逝。】法本方面更多事宜也可以咨询一下教务处管理法师([email protected])。

91. 问:有道友总是害怕出错,比如修行方法是否如法等;平时也总是害怕伤害别人或者自己行为是否如法;怀疑心和自私心也比一般人严重得多。请问,她是前世做了什么恶业才出现这种果报的?应该如何改善?

答:一方面谨慎行持是有必要的,而如果超过了一定的度,过于担忧执著,则本身可能是一种障碍,具体是什么原因或许有多种可能,总之她可以多修上师瑜伽,多忏悔,多念怀业祈祷文让自己的心更加堪能,同时也可以学习空性法名,以如梦如幻的见解来摄持,包括通过观修菩提心减少对自我的执著,有许多方法。(正见C1)

92. 问:有师兄因开始不了解而学习一部论典,学到一半觉得和自己不相应就打算放下。请问有没有佛经的教证可以说明此举的过失。

回向品》中云:"譬如,天子日轮升起不为天盲及不平之群山等所退,普照堪为对境之一切。同理,菩萨为利他而现世,不为众生种种过失所退,令堪为所化之众生成熟、解脱。"应当按照此中所说的仪轨,修持能自始至终成办善根的自信。行事的最初应思量、观察自己是否具有成办这件事的能力,如果有能力就着手进行,如果无能为力,则暂时放弃不做。假设无能为力不做这是最好的,如果开始以后就不应该退步。 退则于来生,串习增罪苦, 他业及彼果,卑劣复不成。 如果半途而废,则其等流果他世中也将屡屡退失誓言,士用果增上罪业,异熟果增加痛苦。放弃此事再做他事,则做时及果时的这两种善业也会变得低劣不究竟,最终将一事无成。】 以上是《入行论·善说海》当中寂天菩萨与无著菩萨的教言。 也可以学习一下新班系列开示-《传承的重要性》(引用网址失效)。(正见C1)

93. 问:《藏传净土法》上师讲记中提到:念诵仪轨后又去喝茶会犯舍法罪。应该如何理解?

答:这里的喝茶与聊天是放在一起说的,如果在需要止语念诵的场合,中间夹杂某些其他语言就可能影响念诵的质量(具有比较高的境界除外)。(正见C1)
问:金刚上师都是真正修证圆满的佛陀吗?
答:从相关经典来理解,并不是只有佛陀才能成为金刚上师(金刚上师当中有的安住于佛地,也有道位的菩萨修行人)。具德的金刚上师,无论其自身安住的境界如何,弟子通过祈祷、供养可以迅速获得三世诸佛的无量加持。(正见C1)

94. 问:《藏传净土法》第59课,上师引用《弥勒菩萨所问经论》中提到的七种绮语:

五、作语。六、不作语。七、无作语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云:"(绮语之)作不作相无作相者。如前杀生中说。"据此,特摘录此论在杀生中对作、不作、无作的解释:"又作不作相无作相者。作者所作事。不作者所不作事。彼作事共起。虽作业灭而善无记法相续不断。问曰。云何不作而名为业。
答曰。以能与作事作因与作果事作因。......如自在人口敕令杀。仙人嗔心欲杀众生。受敕使者依自在人口敕而杀。信仙夜叉依仙嗔心而杀众生。彼自在人及仙人等作杀生因。使人及夜叉身业成时。彼自在人及以仙人俱得成就不作身业。又如受戒人临受戒时身动口说。及受戒时默然而住。身口不动。师羯磨已。彼人成就无作身业。此亦如是又如口业事。而口不言但动头眴目奋眉举手如是等相表前事者。亦得成就不作口业。又应身作业。而身不动口说种种身业方便。彼事成时亦得成就不作身业。")。 请问,"作语、不作语、无作语"应如何理解?
答:"作语",比如你说"我叫张三";"不作语",比如问你吃饭了没有,你没有说话,但是摇头表示没有,就是一种"不作口业";"无作语",论典当中举例子说【又如受戒人。临受戒时身动口说。及受戒时默然而住。身口不动。师羯磨已。彼人成就无作身业。】,大概意思是说,之前曾经开口说话,后来的某个时刻虽然没有开口,但是因为有一种相续的力量存在,后面的阶段虽然没有开口,但仍然成为一种业。(正见C1)

95. 问:

  • (1)念诵《金刚经》时,是否需要念诵 "第一品..... 第二品....."等不是原文佛经的内容,而是后人加上的。另外,《地藏经》里也有"第一卷"等分卷的话语,有的版本分为上中下卷,上卷结束后还加念了其他的语言。不知是否需要念诵?

  • (2)弟子于智悲佛网 佛网相册中看到名为"转基因"凶猛的照片。请问,佛法中如何看待转基因食品。
    答:

  • (1)不念是可以的。要念也没问题。

  • (2)这方面世间学界也有许多讨论,个人也没有仔细研究过,尚不清楚最终的结论。总体来说,只要对众生有利的事情都是可以随喜的。(正见C1)

96. 问:关于戒律的问题:

  • (1)受了酒戒,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了腐乳(豆腐乳中有酒精成分),请问是否已经破戒?

  • (2)不知情情况下服用藿香正气水是否破戒?

  • (3)如果破戒,怎么补救如法?

  • (4)按领导要求做不如法的事情,比如虚报发票、虚假记账等。单位的会计非常不愿意做,但又无能为力,因不能辞职(要生存养家),一度想换岗位,但领导又不批准。请问,该怎么做比较如法?目前尚未受不与取戒。
    答:

  • (1)如果酒味不是很明显,也没有醉人的作用,应该问题不大。

  • (2)参照上一条。

  • (3)忏悔,有条件可以通过受八关斋戒来酬补戒体的缺损。

  • (4)如果无法不做,那就努力把过失降到相对小,包括以惭愧心摄持(不能肆无忌惮),过后忏悔,用所得的收入尽量去行持善法等等。

1. 一百课与一百零三课提到 "心苦之因"的疑问,以及忏悔罪业的问题

问:1. 《入行论》100课里,颂词"身心受苦害,邪见罪为因",讲到:身体受苦之因,是往昔罪业,心受的苦害之因,是无明愚痴等邪见; 而103课里面,"痛苦不悦意,种种诸畏惧,所求不顺遂,皆从昔罪生"讲到说,不管是身体的痛苦,还是心里的痛苦,全部来源于前世所造的恶业。 这两部分颂词中提到的"心苦",应该不是一回事,但是不知道怎么分别。

2.103课里头讲到龙猛菩萨被乐行王子用吉祥草断头,是因为往昔曾经在割吉祥草的时候割断过小虫的头,因果规律谁都无法超越。对于龙猛菩萨这样的大菩萨,他的罪业为什么没有净除呢?这个和 "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如何圆融?

答:### 1. 你认为2个心苦不是一回事的理由是什么呢?苦因还是苦果?

2. 从二谛的角度来讲,胜义因果无有,名言显现有,菩萨不昧因果,为示现因果不虚而做;此处是世俗菩提心,以摧毁罪业角度来讲。正因因果不虚,真实存在,才有断除罪业的种种方便。(正见 D1)

2. 第七课112页中提到有了见谛的补特伽罗而使佛法得以住世如何理解?

问:在《入行论》第一品中,第7课112页中提到了"因为有了见谛的补特伽罗而使佛法得以住世",这里指的有见谛的补特伽罗是指的具有初地级的菩萨吗?还有指具有瑕满人身的众生呢?
答:证悟真理者。声闻预流果已上,菩萨初地以上之圣者也。(正见D1)

3. 第七课的第一个科判《入者所依补特伽罗》。

问:第7课的第一个科判《入者所依补特伽罗》怎么理解?
答:原文科判的意思是,我们若想自己的学习、修行、闻思全部趋入大乘菩提当中,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即趋入身份、趋入的心态、趋入的方法。(正见D1)

4. 第十五课发心从地界角度来分的问题

问:入行论第十五课发心从地界的角度来分,从地界的角度是什么意思?
答:就是从凡夫地、菩萨一至十地、佛地的角度来安立菩提心的分类。(正见D1)

1. 第31和32课 佛陀化现种种无情物利益众生

问:最近媒体报道,我国每6分钟就有一人被确诊患上癌症,有人说这原因跟环境污染、食物不净有关。

31. 32课讲到佛陀化现种种无情物如桥梁、船舶、食物等来利益众生,我们的身边一定也有许许多多物资是佛陀化现的。弟子思考后觉得,在目前这样环境污染的情况下,是不是可以把自己受用的房子、饮食、衣服、交通工具、居住的城市等都观想成佛陀的化现,在享用的时候也观想佛陀正在用这些物资来加持我们。这样做能不能降低患上各种污染病的概率,同时又把佛法实修在生活中呢?

答:这种清净观是很好,但是否就能消除各种污染病,这个不一定吧。凡事都有它背后的因缘,这里既有众生的共业也有别业。但你自己好好修行,观清净心,那在你自己的境界中就不会有这些所谓的环境污染。(正见D2)

2. 第123课

问:佛陀在【楞严经】中说;"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组里师兄问;这个若不断淫,指的是男女夫妻吗?那要是这样的话,我们在家居士是不是不能获得解脱了?末学的理解是这个"淫"并不是完全指的是行淫,是心里过度的耽着贪爱异性,身心没有办法安适,很想为自己所有。我们的心就是这样,要是很耽著某个对镜,就没有办法专注在善法上,这也就成了解脱的障碍。我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 答:【楞严经】中说;"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这里的淫指的是淫心,只要有淫心在,不论做还是不做,都障碍解脱。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人如果认为一方面可以享受淫欲,一方面也可以解脱,那么以这种不断淫心的方式来修解脱道,则解脱未成, 已落魔道。所以佛在制定戒律中,出家戒第一条就是戒淫。因为淫心是生死之根。我们修道之人,虽然暂时不能马上直接断掉,但内心必须要有正知正念,必须要知道要想解脱就必须断淫。心中有了这个正知正念,要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通过闻思,修行,慢慢的就可以将此断掉。 这个障碍解脱不是仅仅没办法专注在善法上, 而是指它是生死轮回的根的角度宣讲的。(正见D2)

3. 关于供养后应该发愿还是回向的问题

问:上师在法本中强调供养后一定要发愿,那么还做不做回向呢,如果做的话在什么时候做?
答:发愿是指自己立誓要作尚未作的善法称为发愿,回向指将已作的善法以念诵愿文和心愿作印持称为回向;但有时候后发愿回向是合在一起说的,那么这里上师强调供养后要发愿,我个人理解是指的就是回向的意思吧(正见D2)

4. 第49课和第50课 精进和静虑怎样区别

问:在第49课讲道精进关键在于内心,如果心特别专注,没有散乱到外境才叫真正的精进。50课讲到静虑也是说心要专注不能散乱。那怎样区别精进和静虑呢?
答:精进与静虑从,从内心的层面上讲,是同一种心态,都是专注在莫一个善法上,二者略有不同的时:一)精进更多的是体现在频率次数上,比如长期、一贯的如此专注在善法,而静虑则侧重在当下。 二)精进不仅仅体现在心上、身、语,都可以安立精进,而静虑者则侧重强调的只是内心。(正见D2)

5. 皈依方面的问题

问:曾经皈依过一位上师并得过法,现在经常要他供养,他自己任为上师不如法,问是否应舍弃?他自己还说上师不缺供养,且对他很好。请问应怎样对待?舍弃与远离有区别吧?
答:心里有舍弃的想法不好,如果你确实觉得他不如法,不想接近,可以远离,也不用供养,但心不能舍弃。(正见D2)

6. 第31课关于 "沙门四法"是大乘还是小乘的问题

问:《别解脱经》是小乘法吗?别解脱戒是小乘戒吗? 弟子找到《慧灯之光》第三册第一节课说道"所谓别解脱,也即别别永久解脱或分别永久解脱的意思。分别解脱的内涵虽然有多种,但最主要的,就是谁受持该戒,谁就会得到永久解脱的意思......别解脱戒可分为大乘的别解脱戒与小乘的别解脱戒。如果要使所受的戒体成为小乘的别解脱戒,就必须具备出离心。如果我们还能更上一层楼,在生起出离心的前提下,进一步培植起无伪的菩提心,则以前所受的戒体就可以成为大乘菩萨的别解脱戒。"依据这个观点,别解脱戒就不能单纯的说成是小乘戒吧? 沙门四法真的是小乘法吗?记得以前学过:大乘与小乘的区别重点是发心。所以,如果自己在发了菩提心行持沙门四法时,应该就算是大乘法吧?
答:可以那样理解(正见D2)

7.124课和126课科判

问:第124课的科判中有以比喻决定不净,可是颂词中是如何体现比喻的?还有126课中科判观察因有害中的"因"是指什么意思?是如何体现的呢?还有佛教中的不净观的九种观想,是哪九种呢?
答:124课的以比喻决定不定,是以蛆来比喻人身,因为,二者都是从不净物之中产生。126课的因有害,因是指为得到女人而付出的加行,有害指,这些劳作,加行没有任何意义和功德相反却是非常的麻烦和辛苦,并且会将自己引向恶趣中。 不净观的九种观想分别是:对治形色贪:浮肿想、啖食想; 对治显色贪:红肿想、青肿想、黑肿想;对治所触贪:虫啖想、焚焦想;对治利养恭敬:不动想、离散想。(正见D2)

8. 第六品的一个科判

问:在【破嗔令我痛苦者】下,分三:【忍受痛苦之安忍】、【定思正法之安忍】、【忍耐作害者之安忍】,在理解这三个子科判的时候,我们组内不同的理解:

1. 凡夫感受到痛苦,是因为有三个原因:1)痛苦本身 2)定思正法

3)怨敌作害,所以我们要修安忍的话,就从这三个方面去修。

2. 我们通过忍受痛苦来修习安忍、通过定思正法来修习安忍、通过忍耐作害者来修习安忍,这三个子科判指的是我们安忍的方法,不是痛苦的来源。

哪种理解是正确的呢?
答:第一个,你们讨论的凡夫感受痛苦的原因,我不是很理解。 第二个,你们讨论这三个子科判是安忍的方法,不是痛苦的来源,我也是这样认为的。(正见D2)

9. 第77课

问:"棍杖所伤人,不应嗔使者,彼复嗔使故,理应憎其嗔。"有师兄对【彼复嗔使故】的"故"字不太理解,可否理解为 彼 - 持棍杖的人 复 - 又(是因为) 嗔 - 嗔恨心 使 - 令(他) 故 - 这样(做伤害我的事情) 答:对的,这样理解可以。(正见D2)

10.第123课 如何破"具有心的身体"?

问:身体和心是独立的单个的法(别别的他体),具有心的身体是我们的妄想分别念,实际上并不存在真实的"具心的身体"。那么,如果说,虽然身体和心是两个法,但结合在一起,就有了新的功用:如对方就能说出让我欢喜的声音、各种姿态、动作等,就如同一个组装好了的完整的车,可以将我从A地带往B地,我喜欢的是它们组合后的功能,而不是一个个的零件(身体或心)。对这种观点,如何破斥?
答:你可以喜欢它整体的功能,但是这个整体的实有性是不存在的,唯是一大堆零件的缘起组合而已。(正见D2)

11.讲记第二册 P178页的问题

问:上师在讲记中的一段话:"在座的道友中,有些人可能认为'我现在修也修不动,背也背不起,考试也不能参加,每天都迷迷糊糊的,一点意义都没有,要不要跳河自杀啊?'实际上,你们不要这样自卑,相续中如果有了菩提心,即使即使今生中什么事情都不做,天天吃得饱饱的,然后睡懒觉,什么都不发心,什么都不参加,我觉得也是可以的。这并不是开玩笑,确是发自内心的话!"有的师兄怀疑如果相续中生起菩提心后,就什么都可以不做的话,能够修行成功吗?能够对众生的今生来世都带来利益吗? 我们是这样理解的,### 1. 相续中的菩提心要生起的话,那必定是不退转的菩提心,并不是像现在我们这些初学者,定解还不稳固,出了座,离开了共修场所,就想不起发心了。
2在第一品菩提心的功德中,说到了"何时为度尽,无别众有情,立志不退转,受持此行心,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这个颂词将愿、行菩提心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生起不退转的愿、行菩提心后,怀着义无反顾的利他心真实受持行菩提心,从此之后,如果没有失毁这一行菩提心,那么纵然是在睡眠或放逸等状态下,齐天的洪福也会屡屡生起。可见要真实生起不退转愿、行菩提心的功德将是非常殊胜的。因此也可以将这段颂词解释上师在第二册P178页中所开示的讲记。

3. 上师之所以这么说,也正是反复在强调生起菩提心的功德和殊胜之处,并不是像在表面文字上理解为,生起菩提心就什么可以不做了。

可以这样理解吗?
答:你们的理解是对的,可以。还有一点就是,发心和生心是不同的,菩提心要真正的在相续中生起才会有经纶上说的那些功德,不是单单相续中生起一个要发菩提心的想法,所以说,发心不重要,生心才是重要的(正见D2)

12.第34课 米拉日巴尊者说的话

问:尊者说:"病魔、违缘、障碍均安住于气脉明点当中,如果修持菩提心,这些就会成为我修行的庄严、德行的庄严。"这句话我看不懂,什么是气脉明点?为什么把违缘安住其中修持菩提心,它们就会成为修行的庄严?
答:这句话是涉及到密宗修法,气脉明点,是密宗对人体结构的描述,密宗中认为人体都有三脉四轮,明点有多重含义,有胜义菩提心,法性,如来藏等多种含义。病魔,违缘,障碍,从密宗角度来讲,都是我们气脉上风在不同的地方游走,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分别念,从而导致在外境上有这样的显现,我本人对密法了解的也不是很多,至于要具体的详细的了解,以后学习密法时,会进一步认识的。再多解释,我也解释不来了。(正见D2)

13.第30课 回向支

问:1:第3册23页:《华严经》中所述:过去现未来,回向普贤地,悉皆获妙善。意思是说过去现在未来所做的善根都可以回向,关于未来善根回向这一点上师引用了喇拉曲智仁波切的解释说就如同有些人未来会获得一些财物,现在可以发愿于某人共享,那么我比如我现在做这样回向那么未来真的得到财物而没有行持那不罪业很重,或者说未来善根回向应该怎么理解会比较好? 2:回向的时候要想到善根也是如梦如幻不要执为实有那么我们现在凡夫应该在回向的时候怎么观想呢?
答:1:把发愿以后要做的善根做回向,是可以的,对于未来的善根,是首先你要发愿肯定是会做的,然后,内心安住在此善根已做完的意念上,做回向。所以它也是对已做完的善根做回向的。但是如果以后没有去做,那等于对诸佛和众生前说了妄语,过失还是很大的。 2:如梦如幻的回向,凡夫位可以观想是在梦中,以在梦中的心念中做回向,就是相合如梦如幻。(正见D2)

14.第31课中的科判

问:"布施缘自己而造业之众生",这个科判怎么理解?另外我执和我所执有什么区别呢?
答:根据上下连接的科判和这个科判下颂词来看,应该是将自己布施给众生,布施给哪些众生呢?就是将自己作为对镜,对"我"诋毁,打骂侮辱也好,对"我"有信心,喜欢赞叹也好,只要是依"我"为对境,对"我"造善业,恶业的所有众生,只要对他们有利益,无条件布施给他们。 另外,"我"执通常是指对自己这个五蕴身的执着。我所执是指对属于自己的财物和与自己有关系的人如亲人的一种执着。(正见D2)

15.嗔恨心会不会破菩萨戒

问:自己的脾气一直不稳定,心情好就不用说了,心情不好时看啥都不顺眼。如果受了戒再随意发嗔恨心是不是很可怕?如果之前有受过居士戒,不知道破戒了没有,这样能不能再受菩萨戒呢?
答:嗔恨心跟居士五戒关系不大,没有听到起嗔恨心就破居士戒的。而受菩萨戒者不可以对众生起嗔恨心,而单单起嗔恨心也不能算是破了菩萨戒,如果是舍弃了愿菩提心者是破了菩萨戒,凡夫不起嗔恨心是很难做到的,但是起了之后当下忏悔,最好是没有过夜之前就忏悔,每天保证念一边菩萨戒仪轨,我想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吧。(正见D2)

16.问:有师兄说自己喜欢吃鱼,所以放生时绝不买鱼,因为怕下一餐吃的鱼就是自己放生的?这种想法是不是有一定的道理?这样是否会纵容他自己吃鱼,该如何引导?

答:这不是一个佛教徒的行为,就是一种邪见。如何引导,要看他自己的佛法缘分何时成熟了。(正见D2)

17.关于供养问题

问:经堂能否24小时播放咒语?
答:这没有什么不可以吧!(正见D2)

18.受完菩萨戒后每天早上都要自己再受一次吗?如果有时忘记了会怎么样?

问:是不是每天早上都得念三遍受菩萨戒仪轨? 如果没有做到每天早上念三遍受菩萨戒仪轨是否会有过失? 如果偶尔忘记了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
答:因菩萨戒是可以重复受,所以每天念三遍菩萨戒仪轨,有提醒和酬补的作用。忘记了,那就忘记吧,下次想起来,尽量每天坚持就好了。(正见D2)

19.研讨班有关盗法的问题

问:我们夫妻都在菩提学会,我参加研讨班,他没参加,我在上课开会时,他听了是否算盗法?
答:所谓盗法,是对密法,灌顶,法本,这些需要保密的,只对特定人开许看和修,其他没有资格的人如果没经上师开许私自看,修,是算是盗法,而菩提学会的目前所学的课程都是显宗法,显宗的法本身就是对外可以公开宣讲的,这个听到,应该不算盗法。他听到,如果不起很大的邪见,也是有利益的。(正见D2)

20.愿菩提心与善心的区别

问:入行论第33课160页"以上这些发愿,善天论师和胜敌论师认为全部是愿菩提心,但藏传佛教的布敦大师等有些论师并不同意,他们认为,愿菩提心是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希望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有一种想成佛的念头在里面,但上面的这些发愿 愿我变成大地、愿我变成虚空、愿我变成如意树,并不是愿我成佛,或是愿众生成佛,所以根桑秋扎在讲义里也说了,这实际上是一种善心的发愿,并不属于愿菩提心的范畴。" 不知道是愿菩提心还是善心?
答:是善心还是愿菩提心,关键是看自他有没有缘佛果的心,如果,你在发这些愿的时候,如:愿我变成大地、愿我变成虚空、愿我变成如意树等等来利益众生时,如果带有以此方式让众生暂时获得世间安乐,究竟以此因缘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那么就是愿菩提心。(正见D2) (引用网址失效)

21.入行论第37课问题

问:菩萨在布施时,有人去乞求他布施身体,菩萨失去了身体生命就无法利生了,这些乞者是不是造了严重恶业呢?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答:通常来讲,一般还不会有人要菩萨的身体,基本上都是菩萨为法,为利益众生,为遣除法难,自己主动去布施身体的,如前行讲过华智仁波切布施身体给蚊虫,常啼菩提布施身体求法等等。(正见D2)

22.第36课偈颂的问题

问:"因悭未施予,经说堕恶鬼。"。大意是怀着悭吝心承诺给对方而未给,经文说这样的人会堕落到恶鬼道。有师兄有疑惑说:我就悭吝了一下就堕落恶鬼了吗?那我以后还怎么敢发菩提心啊?
答:这里是从因上讲的,因悭吝不给予,那么在相续中就种下了堕恶鬼的因,如果这个因以后没有好好忏悔,成熟的话,那就会以此堕落,但是,是否就一定堕落,还要看你相续中善法方面的力量,由善恶的综合力量来决定的。不过这也提醒我们,让我们知道我们末法时代众生举心动念确实是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所以要时刻保持一颗惭愧的心,尽量发菩提心,尽量每天都要忏悔,一点一滴的去改自己的习气,这就是修心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真正的菩萨确实是至善至美,让我们敬仰恭敬的,现在我们虽然做不到,但我们心向往之!(正见D2)

23.第36课

问:意若思布施, 微少凡常物。因樫未施予,经说堕饿鬼。如果某人心里想要将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布施给众生,后来又出尔反尔,没有进行布施。经中说是饿鬼因?末学曾经有过这种想法。末学也是刚皈依一个月弟子,请问法师如何做忏悔?请法师开示?
答:多念百字明或金刚萨埵心咒(正见D2)

24.《入中论》当中的修不净观是颠倒作意?

问:《入行论》第125课当中讲到"我们知道了身体的不净后,能否彻底断除贪心呢?从究竟来讲,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入中论》说不净观是颠倒作意[2]"为什么这里说修不净观是颠倒作意?不是说对治贪心修不净观是很好的方法么?是否矛盾?备注里有解释:修不净观而见恶露之识,只是压制粗大贪欲心的强力观修法,不仅胜义中不成立,连真世俗中也不成立,因而是一种颠倒作意。为什么在世俗中也不成立,它的不合理性在哪里?
答:真世俗中也不成立,这里世俗分真世俗和假世俗,真世俗是指万法唯识,假世俗是指心识与境是别别他法。那么在真世俗中,即唯识中的观点认为,除心识之外并不存在一个真实的外境,所谓的外境不过是我们心识的相分而已,本体就是我们的心识,所以,在外境中并不存在一个实有的不净的身体。所以说,真世俗中也不成立。 假世俗的中成立能是真实的成立吗?(正见D2)

25.关于第33课中四条根本戒的问题

问:书上162页,关于菩萨戒的学处,中根者可依《猛怒施主请问经》中的观点要受持四条根本戒,请问,这四条根本戒是什么呀?是不是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
答:那是别解脱戒的四根本,这里是说菩萨戒的四根本,16课中有讲, 可以去看一下(正见D2)

26.问:书中301页:印度的无著菩萨认为:所有的菩萨戒可以包括在四种他胜罪当中 ......无著菩萨在《菩萨地论》中说:第一条,以贪心自赞毁他......第二条,以吝啬心不作财法布施......第三条,以嗔恨心损害别人,而且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忏悔......第四条,以愚昧无知的心舍弃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自己独创一些虚假的法并宣扬说"我的教法对众生如何如何有利"......这四中罪叫做他胜罪,或者叫根本罪。

末学愚痴,这节课以前学过,后来学33课的时候,发这个帖子前我也重新看了,但是还是没弄明白,末学一直纠结以33课中中根者可依《猛怒施主请问经》中的观点要受持四条根本戒是不是就是这4条?后来法师回帖说:"那是别解脱戒的四根本,这里是说菩萨戒的四根本。" 答:无著菩萨在《菩萨地论》中说:第一条,以贪心自赞毁他。。。第二条,以吝啬心不作财法布施。。。第三条,以嗔恨心损害别人,而且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忏悔。。。第四条,以愚昧无知的心舍弃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自己独创一些虚假的法并宣扬说"我的教法对众生如何如何有利" 这个跟你说的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 不是一回事吧,怎么就纠结了呢,都是中国人,这语言的表述明明不是一个概念嘛。(正见D2) .

27.怎样算破行菩提心的界限? 问:菩萨戒20堕罪破行菩提心戒的界限是什么?

答:行菩提心戒,没有听说过这个名词,通常都是说菩萨戒,破菩萨戒,无著菩萨,跟龙猛菩萨观点还是略有不同。无著菩萨认为破菩萨戒有四种他胜罪,龙猛菩萨者认为只要不舍愿菩提心就不算破根本。(正见D2)

28.《入行论》36课的偈颂

问:在204页的最下边一行,偈颂原文:"如我所说诸善法,谓戒闻舍及忍辱,以不放逸为根本,是名善逝最胜财"。请教大德们,这四句您的理解是怎样的?既然是论坛的学习交流平台,我也先鼓起勇气说说自己的理解吧:佛陀在宣说的所有诸善法当中,比如包括了戒律、听闻、布施、忍辱等等,其中以不放逸为最最根本的第一条,最后一句不知道怎么解释比较好。
答:善逝是佛陀十大名号之一。是名善逝最胜财,我个人的理解是:不放逸是成就如来佛果的最殊胜的功德财。也可以理解为不放逸是佛陀所具有的圣财中最殊胜的。仅供大家参考(正见D2)

29.关于菩萨戒的还净方式

问:如果按照无著菩萨的菩萨戒条,受菩萨四根本戒。违犯还净,是否可以依照龙猛菩萨的还净方式 没有还净次数限制;还是必须按照无著菩萨的还净方式 最多只允许重新受菩萨戒3次,超过3次,则不可恢复。
答:学院秉承的是龙猛菩萨的观点和传承(正见D2)

1. 关于三解脱的问题

问:法师请问什么是三解脱。三解脱和三解脱门一样吗,具体到修行如何行持。
答:应该是一个意思,就是因无相,体空性,果无愿。(正见D2)

2. 关于《三殊胜》中的问题

问:上是在讲记中说:如果不懂三殊胜,善根不能以方便摄持,方便摄持怎么理解。
答:就是在行持某个善法时,开始没有发菩提心,中间正在做的时候也没有以无缘空性的见来摄持,最后也没有回向,那么这种善根就很容易失坏。(正见D2)

  1. '三殊胜"一课中正行无缘殊胜: 问:

1. 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

"三殊胜"一课中,第二部分"正行无缘殊胜"中第二段:"正行无缘的意思,就是有缘福德资粮与无缘智慧资粮融为一体而行持的方便法,这是伏藏大师大乐洲所说的。"请法师就"有缘福德资粮与无缘智慧资粮"慈悲开示一下。合十!感恩!阿弥陀佛!

  1. "正行无缘的意思,就是有缘福德资粮与无缘智慧资粮融为一体而行持的方便法,这是伏藏大师大乐洲所说的。"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 看了法师的回复,弟子有不同的想法,想和大家交流一下。既然整个"正行无缘",而这个"正行"中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还要"融为一体",那么这两种资粮都不应该是有"实执"的,这里的两种资粮都应该是空性的体性,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福德资粮"的累积需要因缘,与他法共同作用而成,所以说它是"有缘",但是究竟也是"体空",而"智慧资粮"的累积不需要因缘,是无为法,就自然无分别智,所以说它是"无缘",其亦是"体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融合,也才能称其为"三轮体空"。有实执心是没有办法产生空性慧的,所以这种"正行无缘"或者"三轮体空"的境界不是凡夫所能行持的。当然,若从细微的层面来说,登地菩萨在出定位时,还有习气和庸俗显现,还有细微的实执,所以在登地菩萨行持六度万行时,还有实执,还是属于"有缘",但是要将"有实执"和"无实执"做到"融合",我觉得从法理上还是说不通吧?请法师予以指正,感恩法师。合十敬礼南无阿弥陀佛 答:

1. 有缘的福德资粮就是指在行持善法中有实执心,有相的执着,无缘的智慧资粮就是指在行持善法中以空性正见来摄持,也就是以三轮体空的方式来行善法。

2. 正行无缘殊胜,上师讲过如果放低些针对初学者而言,只要心不散乱,不夹杂乱七八糟的各种念头,一心专注在所做的善法上,这也就是正行无缘。那么这里讲有缘福德资粮与无缘智慧资粮融为一体而行持的方便法,对初学者而言就是指有缘善法和无缘杂念二者为一体,也就是说在你一心缘善法的当下,心没有缘其他的恶分别念,那么从它缘善法的角度而言就是有缘福德资粮,从它没有缘乱七八糟的各种分别念上就是指无缘的智慧资粮,即是在当下将二者融为一体。当然这是对初学者凡夫人而言的,对于圣者,因为有入根本慧定的力量,出定后,一方面了知一切万法都如梦如幻无有任何实有自性可言,另一方面也以无缘大悲的推动下恒时显现利益众生的事业,做而未做,行而未行,大做梦中佛事,水月道场。这是比较究竟的融为一体而行持的方便法。(正见 D2)

4. 关于《离幸福很近》14课偈颂的问题

问:《离幸福很近》第十四课佛教的未来需要你我第252页偈颂;世间财宝聚还散,王官水火贼盗分,诸佛多闻妙法财,多俱祗劫不坏失。常无放逸甘露法,利众生发菩提心,深固寂静心亦然,诸乐根本无所取。弟子愚钝不能了知具体意思。谢谢法师!阿弥陀佛!
答:解释的很好。(附:解释)世间财宝聚还散,(世间的财产宝物都是无常的,即便拥有,终究也会散失)王官水火贼盗分,(例如帝王、官府的侵占,水灾火灾的损失,或者被窃贼强盗瓜分)诸佛多闻妙法财,(而我们在诸多佛陀面前听闻的殊胜奥妙的佛法财宝)多俱祗劫不坏失。(即便经历漫长的不可计数劫的时间也不会毁坏失去)常无放逸甘露法,(我们如果能恒时提起正知正念,用殊胜如甘露般的"不放逸"法摄持自心) 利众生发菩提心,(并且发起以利益众生究竟成佛为目的的殊胜菩提心)深固寂静心亦然,(我们的心就会变得非常稳固、坚定又调柔、寂静又慈悲)诸乐根本无所取。(我们就会深刻体会到,所有的快乐根本不需要借助外境,无须向外驰求,我们的心处于一种远离分别、远离观待而无所缘的状态时,那种无法言说的快乐才是最美妙的快乐,才是永恒的快乐,才是我们本自具足的快乐。)合十敬礼南无阿弥陀佛(正见D2)

5. 关于回向能使善根永不失坏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基础班教材《离幸福很近》中的《三殊胜》这一课,里面没有很明确的从法理上详细说明,为什么我们做的善根功德,通过回向摄持后,就可以永不失坏?其中的道理是什么?我们通过闻思,已经知道万法皆空,一切都是因缘法无自性,这种"永不失坏"是否会实执成有边?如果不是,那其中的道理又是什么?恳请法师慈悲开示。合十敬礼南无阿弥陀佛 答:永不失坏,不是成立一个实有果不坏,而是说这中因缘的显现即善果的不断显现在菩提果之间都不会断的意思。(正见D2)

1. 请问【关于购买转基因食物,水果等供佛的问题】

问:阿弥陀佛!顶礼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顶礼法师!弟子有一事想请法师开示,目前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是转基因的食物,很多居士为了方便或者颜色外观好看,在共修时经常买来供佛,或者给大家吃,请问这样做是否如法,或者有过患?感恩法师!
答:供佛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虔诚的心,至于供品以自己的能力去陈设,只要是自己认为好的,就可以去供养。你认为转基因的食品不妨害,自己平常都食用,那么把它做为好的食物去供养,没有问题的。但如果你认为转基因的食品不好,那么你就不用它供养三宝就是了,这都是随自己的心境来看的。(正见D2)

2. 关于飞行恶鬼的问题

问:顶礼法师什么是飞行恶鬼 答:简单的理解就是可以在空中飞行的鬼道众生(正见D2)

3. 关于地狱讲解的顺序

问:顶礼法师~为什么地狱讲解的顺序是先八热地狱、再八寒地狱?
答:上师讲解传承上就是这样讲述的(正见D2)

4. 饿鬼的问题

问:顶礼法师饿鬼怎么还会有孩子呢感恩指导~ 答:恶鬼也是六道众生的一道,属于欲界所摄,在他们那一道也有结婚生子之事。(正见D2)

5. 关于在家里摆佛堂的话,楼上的居民是不是都有过失的问题

问:请问住在居民楼层中,在家里摆佛堂的话,在我家楼上的居民是不是都有过失呢?他们要是在佛堂上面岂不是有很大的过失吗?!那怎么办哦!?如果我家楼下有人家里有佛堂的,要是正好是处于我家下面的话,那我岂不是也有过失吗。。。
答:不要这样想,有时候觉的初学者学佛学的太死了,常冒起一些没有必要的担忧和想法,这些都是自己的胡思乱想,佛门经堂里还有楼层呢。该怎么摆佛堂就摆你的佛堂好了。(正见D2)

6. 关于藏人对十善业的的问题

问:顶礼上师!法师好!末学有个疑惑,上师多次在开示中说"藏族人普遍信佛,因果观念强",但为什么我们内地人去藏区总是听到被部分藏人欺负的消息,比如靠近公路的地方总是被小孩缠住要东西,不给不能走,甚至景区强卖东西,越偏远的地方情况更糟,甚至 听 导游讲,有个汉人 因为实在内急,在帐篷后 解决,花了3000元才搞定的消息?难道这些藏人不信因果?甚至只是一点恶作剧?相反,好像藏人来内地,内地人畏惧当地### 110.反而不敢太过分?若有偏见,忏悔。。感恩法师。。。。
答:哪个团体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的,从历史看,从人数比例上看,藏地大多数居民还是信佛的多,信因果的多。另一方面,就算是信佛,信因果,也不代表一点不好的事都不会做,这二则也没有矛盾的,看看我们自己,学佛时间也很长,也信因果,那在平时与人相处的时候二六时中都能时刻保持正念吗?那做了些错事就代表你不信佛,不信因果了吗?(正见D2)

1. 关于意识不可能由身体产生的问题

问:请问法师:在《来世生命及往生净土》第三部分"端正态度探索未知领域"中,上师讲到"身体归根结底是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假设身体可以产生心识,那外境的地、水、火、风中,为什么不能随时产生心识?对此未学理解不深,请法师开示。感恩!
答:不清楚你的问题何在?简单的说,身体的四大跟外境的四大是一样,如果,四大可以产生心识的话,那么不但我们有情会有心识,外境的山河大地等等也都会心识,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所以四大肯定不是心识产生的因。(正见D2)

2. 关于心识、意识、灵魂和阿赖耶识的关系

问:请问法师:心识和意识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世人认为的灵魂是不是心识,心识是不是阿赖耶识。感恩法师!
答:心识是有情八识的总称,一般来讲凡是有情众生就一定有心识。意识是指心识中的第六识。世人所谓的灵魂实际上一种有情众生,只是不是我们人道众生而已,大多数是鬼道众生。阿赖耶识是心识的第八识。(正见D2)

3. 关于前生后世的问题

问:阿弥陀佛!我们在闻思修的过程中,遇到带普遍性的两个问题:

1. 有人说,前生后世对你们佛教徒来说,是认可的,因为是佛陀所说,但于当今科学进步的时代,要得出结论必须先经过验证其普遍性、可操作性、重复性,如此我们才承认。对于此类说法,我们要如何回复方能使对方信服、至少能够引起对方的思考而不是抵触。祈请法师开示。

2. 有的师兄因为前世今生的因缘,有几个上师,对那些于法于师都有信心的师兄想融入到上师的弘法利生事业中来,师兄们自己该如何处理这件事比较如理如法,作为菩提学会如何看如何对待这样的事?祈请法师给予具体说明。弟子顶礼感恩!

  • 答(1):对于人有前后世,上师在离幸福很近中第八课《来世生命及往生净土》中引用国内国外科学界对此所做的研究成果和古今中外现实的例子已经讲的非常清楚了,任何有智慧的人读完之后都应该引起足够的思考和信服,如果凭着自己的分别念还是不相信,那只能说明业障深重而已,先好好忏悔,积累福慧资粮慢慢在看吧。毕竟众生根机各个不同。 2)想要融入上师的弘法利生事业,依教奉行即可。至于菩提学会如何看待,我不知道你要表达什么意思?在菩提学会如果能够好好发心,这就是融入上师的弘法利生事业中了,如果是想给其他上师做事,那在不影响菩提学会的学习和管理的前提下,你去做就好了,没人会拦着你,时间精力你自己安排好就可以了。(正见D2)

4. 关于菩提心的修法的问题

问:顶礼法师!此课中,引用公案国王赤松德赞是文殊菩萨的化现,与女儿莲明公主的关系是仇怨。文殊菩萨的化现为什么还有这样的因果呢?
答:是文殊菩萨为度化众生,教化众要生诚信因果而做的化现,自已是没有这样的因果。(正见D2)

5. 关于《佛法的生命观》疑问

问:请问法师:本课第三部分

1. 依因明推理前后世存在中,上师借用《释量论》观点说 "不管人还是其他众生,都有一种明清的心识,这种心识之所以会不断延续,原因就是具足了"因

"光明的相续不会断灭"。能否请法师再详细解释下,弟子理解,也不知道怎样跟新学员解释?为什么说"因"就是光明的相续,是指"如来藏"吗?这是按照密乘的观点来解释?那是否还有显宗观点来进行推理前后世存在?请法师释疑。感恩!
答:上师的推理是从心的本性角度来解释的,心的本性就是如来藏,它是大无为法的体性,不可能有断灭,因心的体性不会灭,故心的延续也不会灭,只有在如来藏全体显露出来的时候,既是在佛位的时候,心相续才完全断灭,转依为智慧的体性。 从另一种推理来看,万法只有色法和心法这两种法,色法不可能作为心识的因,二者不是同类,故出生的第一刹那的心识只能是前世的那一刹那心识为因,这一世死亡时,这一世最后刹那的心识必定能产生中阴那一刹那的心识,因为无障故,心识断灭的因只有证悟空性,而凡夫人不具备,因无有障碍故一定会产生下一刹那的心识,所以人必定有前后世。(正见D2)

6. 关于《离幸福很近》第8课的问题

问:顶礼法师!《离幸福很近》第8课《来世生命及往生净土》中上师引用《四百论》破我品第十中的偈颂"若有宿生念,便谓我为常,既见昔日痕,身亦应常住"来说明转世现象。我的问题:

1. 这个偈主要来破我有吗? ### 2. 此偈颂的主要意思

3. 用此偈如何解释转世的现象?具体来讲:月官论师为向外道证明轮回存在,刻意以某种方式转世,所以他就请国王在自己的前额用朱丹做个记号,口内含了一颗珍珠,躺下瞬间就辞世了,转生为当地一位班智达的儿子。幼童出生时眉间有朱红的记号,而且口中含有珍珠。一般人对此难以相信 "这怎么可能!他嘴里的珍珠怎么跑到那个母亲的肚子里?"这种现象来龙去脉如何解释?感恩!弟子合十

答:这个偈诵是破外道的常我,他们认为:补特伽罗我一定会是常法,因为具有宿世往事的忆念,如果我非常有,如同诸无常法一样生起之后随即坏灭无余,那么不可能有这些宿世的记忆。我们的回答是:如果以人们具有宿世的忆念,便说补特伽罗我是常法,那么已见自身有往世时的痕迹,同等理之故,色身亦应成常住不变法。但实际上谁都不会承认色身是常有的法。 上师在这里主要以这个颂词来表述人是有前后世的,如能回忆宿世,身体有前世的痕迹等等。至于如何理解月官论师的这个公案,实际上这就是一种缘起力,在讲这个颂词时上师引用大疏中举譬喻说,一间茅草房顶上有一只灰白色的鸽子,茅草房中如果放上一碗酸奶,鸽子的足印即会在酸奶中显现。虽然鸽子并没有到房中踩酸奶,然而因缘聚合时,这种事件仍会显现。同样,因缘具足后,能现往世肉身痕迹,宿世我的忆念等也是如此,唯是因缘假合而有,这就是缘起规律。(正见D2)

7. 关于《信心是最好的财富》的问题

问:在《离幸福很近》书中,《信心是最好的财富》这课中P147页,上师提到《法句经》云"信能度河,其福难夺,能禁止盗,野沙门乐。"请问 "野沙门乐" 是什么意思呢?感恩!
答:02圆智晋解释的可以。(附02圆智晋解释 译文:信仰可使人渡过人世苦难之河,其拥有的福报他人难以抢夺;能够禁止他人盗取人生之宝,这便是旷野僧徒拥有的快乐。(正见D2)

8. 关于轮回和涅槃的关系问题

问:有新学员问:何为轮回?何为涅槃?关系如何?请法师慈悲开示 感恩 答:所谓轮回通常来讲指的是凡夫众生的六道轮转,而涅槃是指从这六道轮转中解脱出来,烦恼灭尽的圣者境界。初学者理解二者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从此岸到彼岸的关系,通过修行可以从不清净的轮回到达清净的涅槃彼岸。(正见D2)

9. 关于地狱因果的问题

问:顶礼法师!请问:狱卒有没有因果?如果有,是什么原因?为什么在地狱不受苦?
答:在益西上师讲的唯识二十颂中讲到,实际上,地狱中没有所谓的狱卒,这些都是堕落到地狱中的众生因恶业成熟由自心所幻显的,犹如做了一场恶梦一样。(正见D2)

1. 关于发愿后世生处的问题。 问:顶礼法师:

一般讲,在不发菩提心的情况下如果今生行持善法大,后世容易转生到三善趣的天人。要是行持善法一般,后世也能转生为人。也就是说,六道中天人的总数目要比人少。

2. 那么怎么理解六道中人的身份最好,容易修佛法而成就?而天人由于散乱,无修法机会反而易堕落?

3. 那这样看来,行持善法反而不要太大?因为这样反而离佛道越来越远?

4. 这样,又怎么理解弥勒菩萨在兜率天 讲法度化天人及眷属? 感恩!

答:对第二,第三问题做个补充,人道众生易于修道,是从所依身和心识较天道更容易生起出离心的角度而言的:也就是说人身可以守持别解脱戒,而天道众生不具备。人道众生生老病死,富贵贫穷变化大,容易生起出离心,而天道众生不具备。通常来讲转生天道比转生人道要更多的行持善法,这主要是从所获得外在环境,身心所远离苦的多少而言,但实际上,真正的善法一定要相和出世间才称为善,所以看善法行持的大小标准应该看是否往生,或离解脱远近为标准的,而不是一定要看在那一道。另外,往生天道也不见的就一定离佛道远,天人有寿命长,有神通等优于人道的一面,可以以他的神通了知哪来有大德,并能来到人间大德前听法,这在很多大德传记上都有记载,并且经上也有讲到天人听到佛陀讲法时,有多少多少发起菩提心,有多少多少证果等记载,同时天道也不是完全没有佛法的,也有很多佛菩萨化显在天道讲法利益天人,这在经纶上也有很多相关的记载。(正见D2)

2. 关于 '三有轮回' 中,三有的问题

问:请问'三有轮回' 中,三有 指的是什么意思呢?请法师开示 答:三有意指轮回(正见D2)

3. 关于 "万法唯心造" 问题?

问:

1. 如何对新生解释 "万法唯心造"?新教材中《幸福的根本是心》 一课中的名词

2. 这里是不是还有 "个业和共业"的问题?众生的共业所感现前共同的外境

比如说山河大地,个业所感显现不同的外境 比如说高矮胖瘦,这样理解是否准确?
答:

1. 万法皆是自心习气成熟所显,即当阿赖耶识中的习气种子成熟时,就自然在根识面前显现相应的外境。所以说外境根本没有丝毫的实有性可言。

2. 对,有共业和别业,可以这样理解(正见 D2)

4. 离幸福很近

问:顶礼上师三宝!阿弥陀佛!法师:新教材中《初学者不应视师如佛》一课中讲到说"视师如佛"是从最终的密意融入无二无别这一层面上讲的,请法师开示如何理解"视师如佛"是从最终的密意融入无二无别,感恩!
答:简单来说,就是在实相中,上师与佛其实是无二的,没有区别,但是初学者没有闻思教理的基础,一下子难以趋入,可以不必视师如佛,一点一点的来,比较把握。(正见D2)

5. 关于视师如佛的问题。

问:但是智悲光尊者也说过,从功德的层面来讲,世间当中还是有分上师的这种功德,和弟子的这种功德,那么至少也是,按照佛经里面讲的一样,上师的这种功德,要超过你。如果没有超过的话,很难得到相应。比如说,我是一个资粮道的人,我们的上师应该是按照地阶的角度来讲 加行道;如果我是加行道的话,那么上师应该是见道......这样来分的。那这样的话,上师观为佛的这种说法是不是合理呢?他说并没有相违的。为什么呢?上师观为佛实际上是最后的密义融入无二无别的这个层面来讲的,在我们祈祷的时候,你把上师作为佛、菩萨一模一样的话,是可以的。 选自《初学者不应视师如佛》个人理解;如果上师只是见道,把上师观为佛合理吗? 请问法师下面这句怎么理解呢?【为什么呢?上师观为佛 实际上是最后的密义融入无二无别的这个层面来讲的,,,,,,,,,】
答:其实别说是见道,就是凡夫人与佛在胜义中都是无二无别的,要是广述,讲起来内容就是非常多了,一下子也没办法讲明白的,初学者没有教理闻思的基础,一开始是很难趋入,慢慢的坚持闻思吧,以后会明白的。(正见D2)

6. 关于如何听课的问题

问:

1. 顶礼法师!听上师的课,如果从中间开始听是否如法? (因为其他师兄在课程正式开始前预听,末学知道时,

师兄们已听了一部分了) 还是等正式课程开始从头开始听.如何做更有利得传乘阿弥陀佛

2. 可能弟子提问时候讲得不清楚 ,弟子的问题是: 上师的某个课程例如有50

课,如果没有从第一课开始, 而是从第十课开始听, 这样可以吗 答:

1. 最后从课前念诵,一直到回向是最好的,这一堂课的功德就是非常圆满的,但如果做不到,也要在正式讲课时开始听闻,也是可以的,同样得到这堂课的传承,但从整个听课的功德来讲,不入前者圆满

2. 也可以但传承是没有(正见 D2)

7. 关于观修仪轨的问题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观修前念诵的仪轨"自前如意宝树五枝上,中央上师邬金金刚持",将中央上师邬金金刚持改为中央上师法王如意宝,这样可有过失?如果有该怎么办?
答:仪轨没听说过可以改的,如果你对法王有信心,就按02求慧【蒙】的回答去做,就好了。02求慧【蒙】 回答的很准确。(附02求慧【蒙】解释:不用改,形象是莲师,本体是法王老人家,可以理解为法王化现为莲师的样子。)(正见D2)

8. 关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的问题

问:顶礼法师!请问何为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不住相布施?修行中怎么做是住相?
答:如果内心有认为布施的财物,布施的对镜,能布施的人在胜义中也都是真实的,这就是住色布施了,如果认为这些在胜义中都是不存在的,在世俗中唯是一种如梦如幻的显现,以这种见解来行持就是不住相布施。 所谓声香味触法布施,住与不住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做任何善法最好以三殊胜来摄持,这样做的善法才是随解脱分善法,行的当下一定要有如梦如幻的空性见,这样才有大功德,阿弥陀佛!(正见D2)

9. 关于请问八地菩萨的问题

问:上师讲的烟的过失说八地菩萨闻到烟后,会堕入地狱,但显宗说八地菩萨是不会堕入恶趣,这里只是说烟的过失严重。那八地菩萨到底会不会堕入恶趣呢?请法师开示 答:登地的诸位大菩萨是不可能堕落到恶趣的,这里上师这样讲,个人理解不是了义,唯是突出吸烟的严重过失,我自己是这样认为的,仅供参考。(正见D2)

10. 关于到寺院供养许愿的问题

问:顶礼法师:末学到寺院 供养 一点钱,师傅要求写 功德回向人。请问只写 末学的祖父、祖母 名字好?还是笼统 写 历代长辈 这样好一点? 若执着功德,请问是否第二种方式 因为 回向 对境 大,功德就大一点? 正确的方式是什么?感恩。
答:功德的大小不是仅仅看你回向的人多少来定的。功德的大小根本上是看你的行为是不是以菩提心来摄持的,有之者大,反之者小。只要你有菩提心,把功德回向你的祖父祖母也好,或者历代长辈也好,功德都大,看你的个人的意愿了,这属于别别回向,一般我们做了善法之后不论是否做过别回向,都要念诵普贤行愿品来做总的回向。(正见D2)

11. 关于《略说忏罪》的问题

问:顶礼上师三宝!请问《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是《地藏十轮经》吗?网上的说法不一:### 1. 经藏专弘地藏法门的教典有三部:一、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十卷,玄奘大师译。简称地藏十轮经。二、占察善恶业报经。简称占察经。三、地藏菩萨本愿经。简称地藏经这三部谓之 "地藏三经"。

2. 本愿经是讲地藏菩萨的本末,包括他过去如何修行,成就以后如何利益众生。十轮经是地藏菩萨和佛互相宣说修行人应该遵守的法则,以及要远离的邪法。

3. 地藏经有3个名字,一个叫《地藏本愿经》一个叫《地藏本势力经》一个叫《地藏本行经》。这三本经就是地藏经的三个名字而已,地藏经是有上中下三卷,但是《地藏本愿经》里已经完全包含了。请问法师那种说法对?

答:《地藏菩萨本愿经》和《地藏十轮经》,这是两部经,不是一回事。第2个回答是正确的。(正见D2)

12. 关于八寒地狱的问题

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上课时讲课老师说恩格斯、马克思这些唯物论者会堕入八寒地狱是这样的吗?
答:哦,这个不知道。(正见D2)

13. 关于《略说忏罪》的问题

问:顶礼上师三宝!在《略说忏罪》中的具体观想部分里说:"在无缘离戏的境界中安住片刻。"

1. 请问 "无缘离戏","安住"分别是什么意思?

2. 那 "胜观慧眼"是什么意思?

答:

1. 无缘离戏是指大空性,安住是指保持这种大空性的境界,但初学者,很难能缘到大空性,但如果能有相似的如梦如幻的空性觉受也是可以的。

2. 在禅修中既要有寂止也要有胜观,法界是明空双运的,我们要想触及它,没有胜观智慧的觉照,单单修空性会容易落入断灭无记或外道的歧途。所以胜观智慧如果讲深一点就是法界的明分,如果讲浅一点可以理解为对自己所修的空性有辨析真伪的智慧。(正见 D2)

14. 关于毁谤圣者的果报问题

问:

1. 请问法师及各位师兄,毁谤圣者最后是堕入到无间地狱还是寒地狱中呢?无间地狱的因里讲到对三恩德上师生邪见、不恭敬并进行毁谤,是堕入无是地狱的因;寒地狱里讲到毁谤圣者,也是堕寒地狱的因。所以,有点疑惑,感恩指导 ~

2. 一方面,诽谤圣者要承受果报;另一方面,圣者之所以为圣者(以佛教中成就的圣者为例),慈悲心肯定非常圆满,所以《佛子行》里有上面的偈颂。既然偈颂里说 "自身代受",为什么诽谤者还要承受果报呢?不是圣者已经代受了吗?我的观念里,既然是慈悲心圆满的圣者,要利益众生,那么不管看到众生的什么罪业都会加持这个人或者代受,为什么还会有那么严重的果报呢?抑或是,善恶因果皆不虚,无论上师三宝如何加持,此人自己不依止金刚萨埵靠四力忏罪,罪业终有成熟的一天?

答:

1. 都是地狱嘛,这点是一样的,至于是无间还是八寒,一是要是看所诽谤的圣者对境,他越有功德,所犯的果就越重,二是看自己诽谤的心是否很猛烈,越猛烈果报就越重,同时对圣者所造成的影响越严重,果报也是越重的。

2. 凡是跟圣者结缘的众生最终都会被救度,此为圣者的悲心愿力所为,跟成就者结上善愿的不用说,肯定会很快被救度,那些跟成就者结恶缘的众生,以自己所造的恶业,一定会承受苦果,虽然有成就者的悲愿,但每一组业因果是不可能相互混淆和替代的,但跟没有结上缘的众生比,结上恶缘的众生还是会较快的被成就者救度从而获得解脱,但这不能代替自己的所造的恶因所感的恶果,自己以此感受难忍的恶趣痛苦和比没有结上缘的众生更快的获得解脱,二则是不相矛盾的,各有各的因果。虽然诽谤加害的成就者愿意替他们被业,但佛说业力不可思议的,如果仅是凭你这么想象,圣者一替代他就没事了这么简单,那这业力还是不可思议吗?没那么简单的,圣者虽有此愿,但能不能被过来,能被到多少,这些还要看诸多的因缘和合,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否则众生早就都成佛了。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造了恶业就好好的忏悔,此为世俗谛之真理。自己想要获安乐,不能自己什么都不做一味的指靠佛菩萨的悲心,应按佛所说的业因果的规律自己主动的去做,该行的善法去行,该断的恶法去断,已做的恶业该忏悔的去忏悔,才可以得到今生来世的安乐。(正见 D2)

15. 关于供护法的疑惑

问:

1. 阿弥陀佛! 1)有鸡蛋和牛奶成分的食物可否供?

2)同一包装内食物多,或者是一批小包装食品(大包中很多小包),一次供护法只用了一部分,这些食物可以施给飞鸟、也可以施给河里的鱼儿,是吗?倒酒时溢出比较好,是吧?那么带有少许酒的食子可以同样处理吗?还是有其他如理如法的方式?另外,留下的那部分食品 或留着下次供护法、或供上师三宝、或先意念供养上师三宝随后祈请赐悉地给我们。不知能否如此处理? 3)对于供护法的酒,已供过的,住楼上的可直接从窗户或阳台向空中泼洒吗?瓶中留下的部分万一被人(未受戒者)喝了,除了喝酒的自性罪外,还有其他罪或过吗? 4)若想下一次换新的供品,对此次未用完的食物可以祈请护法赐给自他吗?比方说,供护法时一包食物只用了 一半,另一半没放到护法杯,另一半食物就是上面所说的"此次未用完的食物",可以祈请赐给自他吗?祈请法师开示。弟子顶礼感恩!

  • 答(1):没有鸡蛋牛奶成分的食物现在比较少吧,以此食物供护法,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可以的。 2)可以布施飞鸟,鱼儿。倒酒时溢出比较好,这个我没有听说过。都是可以同样处理的。 3)是否可以向空中洒,这个要看你们小区的管理是否允许了,其他人家会不会生讥嫌来决定。没有受戒的人不是故意要喝护法的酒,不小心饮用,只有自性罪而已,如果是明明知道是护法的酒,就是要喝,以一种蔑视护法的心理来饮用的话,也许护法会惩罚吧。 4)"此次未用完的食物",我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不过一般来讲供完护法的食子自已和他人是不能享用的,放到水里或山上的高处或没有人践踏的草地上。但是普巴扎西活佛对此的开示也说,如果城市里的人不方便放的话,自己和他人吃也是可以的。哦,对此次未用完的食物的处理,要看你当初是如何发心的,如果当初已经舍给护法了,就按护法的食品来处理,最好自己和他人不要享用;如果当初没有完全舍给护法,只是拿出一部分供护法,那剩下的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处理。(正见D2)

16. 关于孤独地狱的因

问:顶礼法师请问孤独地狱的因是什么?课本里没看到讲解。感恩法师 答:阿弥陀佛,我也不是很清楚,以后如果知道了,会及时给你回复。(正见D2)

1. 关于内外道的区别的问题

问:内外道的区别:是有没有皈依吧 答:阿底峡尊者说:"内外道以皈依别。"(正见A2)

1. 关于《愿海精髓》颂词的解释问题

问:《愿海精髓》中"一切贤劣业系众有情,此生命终往生极乐刹,获得无量光佛语授记,智悲力之威势愿圆满。"词颂词的重点在哪里,是往生净土后所具足的智悲力吗?但是为什么其他的功德没提,特别提到智悲力呢?
答:此颂如果归纳可有两个层次:

1. 法王如意宝愿凡是与他老人家结缘的众生,不管是结善缘还是恶缘,此生命终后都往生极乐世界;

2. 往生净土后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和摄受,之后具足悲心、智慧和能力。

这两点都是特别重要的,前者体现了上师如意宝不可思议的悲愿力和加持力;而后者则是获得佛的功德,上师仁波切在讲记中也讲到了:佛陀具足了照见万法实相和差别的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对一切众生都具足犹如慈母对独子般的大悲心,还拥有度化无边众生的能力,如果我们也具足这些智悲力的功德,这才是真正的佛子。如果我们长期学修佛法也会相应地具足这些功德。 而之所以没有提到其他功德,就是因为上述的智悲力三种功德已经含摄了佛一切的功德。具体内容可以通过逐步学习佛教的经论,尤其是《宝性论》等来了知。阿弥陀佛!(正见A2)

2. 关于《亲友书》第四课第16题

问:请问:如何"从因的角度,果的角度分别阐述修安忍的必要"?94面:"有了对'我'的执着,才会产生嗔恨之因,进而引发怀恨之果。"这里'怀恨之果'是什么?
答:这里的"嗔恨之果"指的就是因为有了我执,就会有嗔恨。由嗔恨而引发造作恶业,导致今生和来世的种种不安乐之果。就如上师在课中所讲:有了对'我'的执着,才会产生嗔恨之因,进而引发怀恨之果。因为心里耿耿于怀,就会有身冲突,语争吵。 因此,上师说:如果对"我"无有执著,把别人的加害视为如幻如梦,一切嗔恨和怀恨就不会生起,今生很快乐,也不会为来世造罪业。(正见A2)

3. 关于外散和内收的问题

问:请帮助详细解释六种垢染中的"外散和内收"感恩!
答:简单而言:外散:心思旁骛,散于色声香味等外境中。内收:五根门向内收敛,致使昏昏欲睡。 堪布阿琼仁波切在《前行备忘录》中也说到:"外散:心思涣散,生起贪欲等烦恼,要对治它,务必做到心向内收。 内收:如果心过分向内收,就会出现恹恹欲睡和昏昏沉沉的现象。为此,要做到诸根悠然、神志清晰来听法。"(正见A2)

1. 关于转经轮的功德的问题

汇总时间(2016-7-30) 1,关于金刚乘中乘的疑问(《前行》第129课)
问:金刚乘道的方便可谓多之又多,加上无需历经艰难困苦,完全是利根 信根.精进根.慧根等坚固者的行境。这里金刚乘的乘怎么理解?
答:金刚乘简称密乘。佛教可以分为大、小二乘;大乘又称菩萨乘,若以因果来分则有显、密二宗。即大乘佛教可分为因乘及果乘,因乘名般若密多乘,一般称为显教,或直接称为大乘;果乘就是金刚乘,一般称为密教或密咒乘,亦有通称密宗。 【乘】音译为衍那。有乘物、运载、运度等意。指能乘载众生,运至彼岸者;亦即指佛陀之教法。乘有大乘、小乘、一乘、二乘、三乘、五乘等。(正见B1)

2. 关于 "不定聚"的理解(《前行》131课)

问:这时,世尊以佛眼观见一切众生有上中下三种根机32,思维33之后,对不定众生起大悲心,说道:"我本欲为此等众生转于法轮故出于世。 "选自131课,末学不理解,世尊为何只对"不定聚"的众生生大悲心?请师父慈悲开示 答:不定聚众生不属于正,也不属于邪,遇善缘则成正,得恶缘则成邪。以其不定,故称不定聚。佛陀为其转法轮,他们可以依教奉行,修成正果。正定聚众生不用说也会修持善法,邪定聚众生如何宣说也不会听,所以"佛陀对不定众生起大悲心",并不是对其他众生没有大悲心。(正见B1)

3. 关于色蕴与想蕴的问题

35观修文中有这么一段:近取蕴苦: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实际上是痛苦的来源、痛苦的所依、痛苦的处所,它完全是苦之本性。例如,身上扎一个刺,刺痛的所依为"色蕴";知道痛苦之心为"受蕴";刺痛的感觉延续下去为"想蕴";再次刺痛为"行蕴";知觉刺痛之相为"识蕴"。 但是《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如下描述:近取蕴苦:经说色受想行识,近取五蕴有漏性,是故乃是诸苦处,苦依苦器与苦源。 《中般若经》云:"须菩提,近取五蕴乃有漏法故为诸苦之处、诸苦之所依、诸苦之器、诸苦之源也。"意思是说,色蕴现量造成苦害的缘故是苦处;受蕴承受痛苦故是苦器;想蕴能生起分别妄念而成为最初之门故是苦依;行蕴与识蕴是作者与知者故为苦源。 问:上面一处文字中的所依为色蕴,一处文字中的所依为想蕴,如何理解?
答:身上扎一个刺,刺痛的所依为"色蕴",刺痛是依靠身体,也就是色蕴而产生的,所以说痛苦的所依为"色蕴";想蕴能生起分别妄念而成为最初之门故是苦依,此处是从有情众生不同于无情,因为有情有分别念,痛苦是依靠分别念计度分别出来的,所以是苦依。二者是从不同的侧面来分析,并无相违之处。(正见B1)

4. 关于实修的问题

问: $&在观修的时候,能否边看前行实修法的内容,边看法本的内容?比如:在观修八热地狱之苦的时候,看完实修的内容又看加行教材

  • $&第四十一课的内容,一直看到自己能观想起来再观想,有时,要经过两三天或三四天的时间才能安住修。

$&从开始念皈依、发心、实修到回向,时间是总共半个小时,对吗?如果不对,以后在实修的时候把少实修的时间再补上来,可以吗?
答:1:修行有三个步骤,也就是闻、思、修。首先是听闻、学习佛法的阶段,从而产生闻慧;再就是思维、理解佛法的阶段,从而产生思慧;最后是修行佛法,是串习和修行佛法的阶段,把法义融入心相续,从而产生实践和运用佛法的修慧。对法义理解、遣除疑惑并铭记于心,在闻思的过程就必须完成,修的时候是要脱离法本的。如果上座修法还要看书,说明在前面两个环节下的功夫不够。2:半小时只是一个规定,是最少的一个限度,如果要想在相续中真正生起验相,半小时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完成任务而去打坐,效果不是很好。共勉!(正见B1)

5. 关于前行83修法的问题

问:《前行》83实修法中,精进度里面讲到精进修法,勤修十法行,以及修持十度,末学不明白这两个有什么不同,请释疑。感恩!
答:【十法行】:一书写、二供养、三施他、 四谛听 、五披读、六受持、 七开演、八讽诵、九思惟、十修习 。 【十度】:一布施度、二持戒度、三忍辱度、四精进度、五禅定度、六智慧度、七方便度、八愿度、九力度、十智度。 在十度当中第四度精进度指精进修持佛法,缘佛法的十种行持叫十法行。(正见B1)

6. 关于前行80修法的疑问

问法师,《观修大士八大发心》是次第安立的还是以什么安立的? 观想但愿我有朝一日,能遣除一切众生的痛苦;但愿我有朝一日,能令苦难众生具有大财富,不管是精神财富、还是物质财富,只要有苦难众生,我都能赐予他们这些; 但愿我有朝一日,能像佛陀在因地时那样,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利益众生; 但愿我有朝一日,能饶益长久堕于地狱中的众生; 但愿我有朝一日,能以世间、出世间的广大财富,满足众生希求; 但愿我有朝一日成佛后,定能去除众生身心的一切痛苦; 但愿我生生世世中,断除一切损害众生之行,不唯住胜义之一味寂灭,不言令众生不悦之语,不行不利他众之事,不转成有害于众生的身体、智者、富翁,不喜损害他众; 但愿我有朝一日,能令一切众生罪业果报成熟于自身,自之善果成熟于众生令彼等享乐。
答:没有严格的次第,都是从大菩萨利益众生的角度安立的。(正见B1)

7. 关于如法摆放教旗的问题

问:学会发的教旗应如何摆放才如法?如:能否高于佛台上的佛像?左右的位置等。
答:佛教旗是佛教和佛教信徒的标志,在佛教节日和其他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盂兰节等期间和寺庙举办法会期间,都要悬挂佛教旗。 据我所知,佛教旗的上下不可以颠倒,有五色并列的一端朝下,反之朝上。(如图) 其他没有特别的要求。如国人对国旗那样尊重就可以。(正见B1)

8. 关于随喜胜义善根的问题

问:修七支供的随喜支里,随喜胜义善根是什么。
答:首先你要弄懂什么是世俗,什么是胜义,简单讲显现是世俗,空性是胜义,详细了解可参阅中观的一些论典。如:《入中论》《入菩萨行论智慧品》。也可以理解为六度当中前修前五度善根是世俗善根,修第六度的善根是胜义的善根。(正见B1)

9. 关于法王如意宝皈依境图解

问:求法王如意宝皈依境图解 答:不知你说的法王如意宝皈依境图解具体指的哪种?如果说大圆满的传承就是如"02圆怀津"所说,如果指的是法王如意宝的上师瑜伽图解,略的就是祈祷文前面的仪轨,广的图解就是上师瑜伽的广讲,在智悲佛网上有上师对此专门讲解的视频。还是一种中间是法王,旁边如莲花生皈依境一样,如果是这种,就按前行里所说,只是将莲师换成法王就可以。(正见B1)

10. 关于 "随缘"的问题

问:上师也在微博等不同处说过关于什么是"随缘"。但是末学深感"随缘"深奥,不是一般般的心态调整,尤其在修行过程中,面对善法方面如何把握"随缘"必须要有智慧。因此,虽然这一问题不在《前行》范畴中,但是还是想借助这一平台,来请教法师慈悲赐予开示。比如说,我们在从事一项发心的过程中,遇到殊胜对镜(听传承);共修的日子,遇到殊胜对镜(久仰的大德来到本地),在时间上发生碰撞,那么对这样的结果该如何把握"随缘" 是听传承、见大德还是继续发心、参加共修 类似这样的情况,将来应该以什么样的准绳来做抉择 答:具体的事情无量无边,此处只是谈谈我个人对随缘的理解,请结合自己身边的事情作取舍。 缘:就是因缘的意思,是指事物达成所需要的因缘的条件,广讲有无量无边,归纳有随顺轮回和随顺解脱的因缘。随顺解脱的因缘当中,又可以分为成就小乘自利和大乘他利的,这二者当中又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 随:随顺,而不是随便;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 并不代表放任不管 ,什么事情都不做。 随缘:随顺万法的自然规律,随顺法性实相。随缘是完全科学、积极的一种心态。随缘是一种无上智慧,也是一种修行。随缘不随顺恶缘,随顺善缘。在都是善缘的时候,随顺大善,不随小善;随顺解脱分,不随福德分;随顺了义,不随不了义;随顺实相,不随现相。要真正能够做到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只有通达万法的圣者,我们真能好好的闻思修行,通达世出世间法法的规律,才能知道如何随顺因缘、顺应机根之缘而定行止。(正见B1)

11. 关于修曼茶的问题

问:如果加行修完后,平时修曼茶也按现在的次序修吗,可不可以只修三身曼茶?
答:如果加行修完后,想再修曼茶的修法增上福德,平时修曼茶最好也按现在的次序修,如果没时间,只修三身曼茶也可以,只修三十七堆曼茶也可以,看你和那种修法比较相应。(正见B1)

12. 关于佛陀回向的问题(《前行》131课)

为此,胜光王十分不悦,手托着下巴,心想:"世尊受我的供养,却念贫女的名字回向......"便与诸位大臣商议对策。国王问:"如何才能使世尊不这样作回向呢?"大臣们献计献策:"明天可以加倍准备饮食,世尊和他的眷属前来应供时,让他们行堂的人,一份倒进钵里,一份溢到器具外面,这样饮食落地以后,如果那些乞女来要拾取,我们就连赶带打,这样定会有效。"第二天,果不其然,当食物溢出落地时,贫女就跑来捡拾。行堂的人不让,贫女说:"国王的财富这么多,饮食也无穷,像我们这样的苦难者,为何不让捡呢?留在地上不也就坏烂了吗?"但她还是遭到阻拦和殴打,这样便生起散乱甚至嗔恨之心,结果清净的随喜善根便摧毁了。当天,佛陀念了国王的名字进行回向。 问:此段如何理解?胜光王生起不好的心态,为何佛陀为他做了回向?
答:此处国王虽然生起了一个不好的心念,但是不足以摧毁供养佛陀和僧众的巨大功德。之前贫女以清净心随喜的功德已经被嗔心摧毁,国王的不好心念虽然对善根有染污,但是作为功德主,提供各种人力物力,在所有参与此事的人中功德最大,所以佛陀按照"谁做的功德最大"做的回向自然就回向给他了。(正见B1)

12. 关于提前念修莲师心咒的问题

问:顶礼完成后可不可以开始念加行中的100万莲师心咒。皈依、发心部分的念诵是不是要跟修学进度走,可不可以提前念,请法师开示,感恩!
答:如果在完成学会进度的基础上,还有时间修加行,提前念莲师心咒是可以的,前提是对上师瑜伽的部分要认真学习,以保证按质按量完成。(正见B1)

13. 关于回向善根的问题(《前行》132课)

问:回向菩提的善根不会耗尽,但是前一课贫女随喜胜光王的公案中,为什么说她后来被打生嗔心,清净的随喜善根便摧毁了?她的善根前几天的那部分是被全知佛陀回向过的呀?是这里说的摧毁的只是当天的善根吗?
答:是 这里说的摧毁的只是当天的善根。(正见B1)

14. 关于过年期间食肉的问题

问:过年期间,杀业确实很严重,每家都不同程度地买很多动物肉准备过年,自己虽然吃素多年,家里这些年虽然没有亲自杀生,但三净肉还是买了不少,如果不随顺家人,家人生气,而随顺了家人,自己又很难过,虽然也念些观音心咒超度它们,但作为凡夫人,是否起到多大作用也不好说,有时也念些百字明或金刚萨垛心咒,忏悔自已的罪业,虽然忏悔了,但家人已吃了它们的肉,而且自已也帮助做荤菜,因此很苦恼,敬请法师开示. 答:不要烦恼,作为信佛的在家居士完全断除肉食都需要一定的因缘,何况你的家人不信佛,更不可能做到素食。能够做到只吃三净肉很不错了。虽然吃肉是有过失,但是情非得已。如果你完全拒绝帮做荤腥,他们可能会亲自杀或点杀,或者反对你学佛,给你学佛带来更大的违缘。关键是多念经咒给它(他)们回向,对众生还是有很大的利益。你自己也精进忏悔,这样是现在能够做到的比较如法的选择。(正见B1)

15. 关于佛法住世的问题(《前行》第20课)

佛法住世期共有五千年,按普巴派推算,现在已经过了3500年,或者将近4000年之际,也就是说,正处于教期中...... 问:依我个人的分别念,释迦牟尼佛于公元前565年出世,距今也就2500多年,这就与上述佛法住世已经3500-4000年有些差异,不知道这该如何理解呢?
答:中国历朝一贯沿用的佛是周昭王24年(公元前1026)出生的,那么距今就是3040年,而世界上例行的佛历却是2557年。比如台湾就一直沿用的是中国的历法,今年是3040年。 世界佛教友谊会于公元一九五零年,在锡兰哥伦坡举行第一次会议,讨论关于佛陀降生、成道,涅槃年代,及出家、成道、涅槃年岁史实,由于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记载有所差异,为了能使佛弟子普遍交流方便,及全球统一性化,最终决定统一使用2500年说。 按普巴派推算,现在已经过了3500年,或者将近4000年之际,也就是说,正处于教期中...... 如是不同的说法都是有所依据,但是谁是谁非无从考证,但是比较统一的说法是现在是末法时期。如《南岳思禅师立誓愿文》谓正法住世五百岁,像法住世一千岁,末法住世一万年。吉藏《法华玄论》卷十亦谓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末法万年。(正见B1)

16. 关于《心经》回遮仪轨中回遮的法义理解

问:在念诵心经时,按回遮仪轨念诵和只念诵心经有何区别?此处的"回遮"作何解释?
答:"回遮"就是遣除的意思。单纯的《心经》就是讲般若空性,加了仪轨就表明在此仪轨中念心经的目的。 因为《心经》所讲的是空性精华。我们之所以会遭遇恐怖、灾难、违缘等侵扰,根本在于对人我和法我的执着,倘若证悟了无我空性,断除了人我执和法我执,一切魔障就没有猖狂的余地了。按照法王如意宝的教言(根据莲师的算法),(据说)藏历12月29是阎王统计来年寿终人的日子,因此按藏族的民俗每年的29日在这一天按照藏族传统每个寺院会为自他一切众生和家人朋友遣除寿障和违缘,开种种回遮和诛法等的法会,因此我们为了遣除自他的寿障和一切违缘,念诵九遍心经回遮仪轨。   《心经》宣讲的是最殊胜的般若空性,以此空性的威力,再加上《心经》的加持力,内外密的一切违缘都能被遣荡无余。   所以,佛经中专门有《般若心经回遮仪轨》,里面就说往昔帝释天怎样祈祷,我们也如是祈祷的话,魔王波旬等一切违缘都会化为乌有。 索达吉上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里面讲得比较广。请参阅!(正见B1)

17. 关于修上师瑜伽的问题(《前行》134课)

问:当我们修上师瑜伽,将自心与上师智慧融汇为一时,安住无别的境界中,其实就是见到最了义的上师 与普贤王如来无二无别的根本上师。这种境界是不是十地菩萨才能见到的境界?
答:了义的上师就是心的本性、也是实相,完全与实相相应是佛,十地菩萨乃至一地都只是多到少部分相应。凡夫修上师瑜伽就是与上师、与实相相应,虽与圣者不同,但可以相似的做到。(正见B1)

1. 关于金刚乘中乘的疑问(《前行》第129课)

1. 关于三乘及九乘法轮的理解(前行131课)

问:'已五请转法论支;念诵,祈请常转三乘法,是那三乘?请转九乘法轮,怎样理解?
答:阿弥陀佛,师兄好,《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本章节部分原话:总的来说,一切佛法可以包括在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当中。或者将它分为:集聚招引外三乘,即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苦行明觉内三乘,即事续、行续、瑜伽续;随转方便密三乘,即玛哈、阿努、阿底,共为九乘。(【0204小秋吉陕】道友回答) 【0204小秋吉陕】的答案正确。(正见B1)

2. 关于如何对待蚂蚁众生的疑惑

问:我现在租的房里蚂蚁简直太多了,怎么办啊?常常爬到我身上来。还连供佛的酥油灯都沾满了蚂蚁(没点的灯)怎么办啊?
答:首先确定的一点,千万不要杀生! 用一点饼干屑、糖果,把它引诱到外面去,多费一点时间。 *我们还可以用许多方便法来做:以自己真诚的心、大慈悲心、怜悯心,诵经、念佛给它回向,再给它授归依,然后命令它搬家 请它搬出去。有的念大悲咒水撒,可以让其搬家。也有烧烟供给它们回向。你可以试试。它们也有灵性,心诚则灵!(正见B1)

3. 关于供曼扎的问题

问:智悲佛网上智悲讲堂栏目中(引用网址失效)供曼扎视频最后一步,当时念诵的是七堆曼扎的偈颂,并且有出现九堆、五堆、一堆的示意图,这是否就是堆放所修曼扎?(未学一直有这个问题,不明白,请开示!
答:九堆、五堆、一堆的示意图是指三身曼茶罗的修法,三身曼茶罗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化身曼茶罗,九堆,第二层报身曼茶罗,五堆,第三层法身曼茶罗,一堆。多看几遍上师讲义就会明白的。(正见B1)

4. 关于佛陀证悟的境界有五种特点的理解(前行20课)

问:佛陀成道后说的"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这一句,表示佛陀证悟的境界有五种特点,弟子对这五种特点以字面意思来理解的话不是很明白。一, 甚深:本体无相(弟子能否理解为此法是无相不住相的) 二,寂灭:自性无思(表示空性么?) 三,离戏:远离一切常边。 四,光明:远离一切断边五,无为法:远离一切是非等诸边。 请法师再详细开示一下这五种特点的具体描述,尤其是"常边,断边,是非等诸边"弟子不清楚是什么意思。
答:这些道理都涉及到佛陀二转和三转法轮的内容,比较难懂,要完全弄懂可能要进一步闻思中观等经论。 甚深:本体无相,是指佛陀证悟的空性境界没有实有本体,没有相状。 二,寂灭:自性无思指远离言思分别。 三,离戏:远离一切常边,常是指先有后也有,恒常存在的。如有的人执着"我"过去未来现在都是一个我。 四,光明:远离一切断边,所谓的断边是指先有后无,如世人执着的人死如灯灭。 五,无为法:远离一切是非等诸边。无为法就是指没有生住灭,有为法有生住灭,佛陀证悟的境界是无为的,远离的诸边指"生、灭、来、去、常、断、一、异、来、去、"等诸边戏论。(正见B1)

5. 关于喝酒吃肉赌博的问题

问:法师您好,每到过年期间同学朋友都互相请客吃饭,在自己的请客过程中朋友会吃肉喝酒,虽然自己没有吃喝但是钱是自己的花的,这样的过失是否很大?在就是聚在一起会在一起打扑克,玩的不是很大,自己确实想着聚在一起别扫大家的兴,不想去赢钱的目的去玩是是过失也很大?请法师开示 答:过年期间同学朋友互相请客吃饭和打牌,如果严格来讲当然是有过失的,但是作为在家人,要是完全做到像出家人一样是不可能的,罪过也不算非常大。在不可避免的时候,尽量事后念百字明、金刚萨埵忏悔吧!这也是上师对居士开示时候说的。(正见B1)

6. 关于血肉供养(前行44课)

一位道友在某寺院探访一位藏地来的出家人。该师傅身体虚弱且患有疾病,在藏地的诊断和汉地医生都认为师傅需要食用一些肉食来提高体力等。后来这道友供养了些鸡蛋、牛奶和肉类。对此作法有些道友认为是为了治疗、保持这个暇满人身以用来修行,可以食用一些肉食。 但上师在"藏地素食观"中引了以下公案: 嘎达亚那尊者生病时,医生也建议他食用一些动物血肉。但尊者却斩钉截铁地回绝说:"食用众生血肉有违我佛戒律,我死也不会破戒开荤。" 问:我们应如何理解血肉供養?如何决择?
答:佛陀在世的时候,有比丘生病,需要食用肉食佛陀也开许,所以不算犯戒。嘎达亚那尊者如此示现有他的密意。(正见B1)

7. 关于灌顶后持戒学习等问题

问:听受上师这次灌顶以后就应该守持十四条根本戒了对吧?那么是不是也可以听受密法了?或者阅读密法的书籍、文章?看法本、听密法的范围有多大?有的课程会有这样的要求:"没有四级灌顶的道友请您不要听课!"听受上师这次传授的灌顶后是否达到了这个听课要求?还有没有其他应当注意的事项?
答:上师说这次只是结缘灌顶,级别不算高,接受之后应该尽量守持十四条根本戒,但并不能阅读密法的书籍、文章。"没有四级灌顶不能听课的",听受上师这次传授的灌顶后不能达到这个听课要求。等上师传了更高级别的灌顶之后再说吧!(正见B1)

8. 寻找法王念诵的大自在祈祷文的的视频和音频

问:哪里有法王念诵的大自在祈祷文的的视频和音频?
答:在智悲佛网上就有法王念诵的大自在祈祷文的视频下载(打开下面连接 第五行) 如果你要音频,可以将格式转换成MP3。(正见B1)

9. 关于金刚阿阇梨的定义

问:金刚阿阇梨是什么意思?
答:金刚阿阇梨:简单的讲金刚阿阇黎就是在密乘道场中亲授灌顶、亲授窍诀诸轨范师。也叫金刚上师。 (一)阿阇梨又作阿舍梨、阿阇梨、阿只利、阿遮利耶。略称阇梨。意译为轨范师、正行、悦众、应可行、应供养、教授、智贤、传授。意即教授弟子,使之行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为弟子楷模之师,故又称导师。 在印度古代,阿阇梨本为婆罗门教中教授弟子有关吠陀祭典规矩、行仪之师,此一名词后为佛教所采用,且于佛世时已普遍使用。据五分律卷十六、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载,阿阇梨有五种:(一)出家阿阇梨,受戒时之授十戒师,故又作十戒阿阇梨。(二)受戒阿阇梨,受具足戒时之羯磨师,故又作羯磨阿阇梨。(三)教授阿阇梨,受具足戒时之授威仪师,故又作威仪阿阇梨。(四)受经阿阇梨,教授经典读法、意义之师。(五)依止阿阇梨,与比丘共居,指导比丘起居之师;或比丘仅依止从学一宿之师,亦可称依止阿阇梨。以上五种加上剃发阿阇梨则为六种阿阇梨。西域另有一种称君持(梵kun!d!ika^ ,水瓶、贤瓶)阿阇梨,乃灌顶之师。 受具足戒时,须有三师、七证师等十位。三师,指得戒和尚、羯磨阿阇梨、教授阿阇梨。小乘受戒法必须有三师亲临;而大乘受戒法,根据观普贤经,得以释尊、文殊、弥勒像替代。如大乘圆顿戒,即以释尊为戒和尚,以文殊为羯磨阿阇梨,以弥勒为教授阿阇梨。另据大智度论卷十三载,在家众欲出家作沙弥、沙弥尼,必须要有戒和尚及阿阇梨,以此诸师比喻为出家父母。禅宗沙弥之受戒,必定有戒师、作梵阇梨(诵梵呗之师)以及引请阇梨(指导起居之师)参加。 在密教,对通达曼荼罗及一切诸尊、真言、手印、观行悉地、传法灌顶者,即称之为阿阇梨,有时亦称佛、菩萨为阿阇梨。据大日经卷一具缘品载,阿阇梨须具足如下十三德:(一)发菩提心。(二)妙慧慈悲。(三)兼综众生。(四)善巧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五)通达三乘。(六)善解真言实义。(七)知众生心。(八)信诸佛菩萨。(九)得传授灌顶等妙解曼荼罗画。(十)调柔其性,远离我执。(十一)于真言行善得决定。(十二)究习瑜伽。(十三)住于勇健之菩提心。准此,故谓如能殷重服侍阿阇梨,即可获得极大之福报,正如勤耕田地,必能丰收,故又称阿阇梨为阿阇梨田,列为八福田之一。 又密教之阿阇梨即一般所习称之上师、金刚上师。如上记所说能任灌顶授法之阿阇梨,又称大阿阇梨。然据密教诸经轨所载,一般阿阇梨亦可分为学法灌顶之阿阇梨与传法灌顶之阿阇梨,两类皆有多种之别。下表为大日经疏卷三所示之十六重阿阇梨。[大日经秘密漫荼罗品、秘密大教王经卷七、大日经疏卷六、卷十五、四 分律卷三十四、四分律开宗记卷七、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卷上、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玄应音义卷十五、卷二十一、慧苑音义卷上] (二)为日本平安朝以来的一种僧官职称。系由政府所任命。可分三种:(一)七高山阿阇梨,指住于比睿、比良、伊吹、爱宕、金峰、葛木、神峰等七山之寺院奉敕祈祷之高僧,是后其他各大寺亦设有此种阿阇梨。(二)传法阿阇梨,司掌台密、东密传法灌顶之职。(三)一身阿阇梨,多为贵族名门出身者,仅限其一身有传法灌顶之权。此三种阿阇梨又各分为大阿阇梨及小阿阇梨之别。此外,尚有悉昙阿阇梨、声明阿阇梨等。 又在宫中真言院后七日作御修法之阿阇梨,称作后七日阿阇梨。御修法之大阿阇梨系由东寺第一长者担任,故又称一阿阇梨;另有奉敕愿作结缘灌顶之小阿阇梨,称为已灌顶阿阇梨;拟于第二年奉敕作结缘灌顶者,则称为拟灌顶阿阇梨。[大日经疏演奥钞卷二、释家官班记卷上] (正见B1) 10关于受十善戒应备的条件(前行67课)
问:若想受持十善戒,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答:在家居士只有居士五戒的受持仪轨,也可以受持八关斋戒。十善戒可以在佛前发愿守持,发愿之前观察自己是否做到。如果可以做到就可以发愿,不能完全做到可以守持部分。(正见B1)

11. 关于造论的疑问

问:经律论中的"论",是哪个境界的人可开许造论的?
答:可以造论的人有三种不同层次的条件:上等者登地的菩萨或阿罗汉;中等者面见本尊;下等者通达五明。(正见B1)

12. 关于三喜等法相名词的意义(前行22课)

问:### 1. 第22课,第193页第4段, "如果是善知识,就要生起欢喜心,并以三喜来依止;",这里的"三喜"是指什么?
答:三喜:弟子令上师欢喜的三种供养方式,即财物供养、侍奉供养、修行供养。(正见B1) 问### 2. 第196页,第2段, "这种人学佛了,但由于对正法没有深信不移的定解 。"定解"是什么意思?
答:定解:指遣除疑惑,决定了解。(正见B1) 问3."破戒"和"舍戒"是什么意思?
答:破戒:如在佛面前发愿守持五戒,在没有舍戒的情况下私自违反戒条,叫作"破戒"。 舍戒:如出家受了戒,假如不能适应僧团的清苦生活,或受不了戒律的约束,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舍戒还俗。即舍弃佛戒,过在家生活。(正见B1) 问4."痴心的对治法,则是观修缘起法",这里的"痴心"是指对感情或者世事的"执着"还是"无明愚痴"?"缘起法"是指"十二缘起"吗?
答:缘起法:有内缘起和外缘起,十二缘起是内缘起,外缘起是指外在器世界的因缘和合。(正见B1) 问### 5. 第191页,倒数第3段,, "所以,只要用心去对治,烦恼是可以遣除的。为什么呢?因为对治这道符合心的实相。"这里"心的实相"的意思我理解为: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有如来藏,这种"佛性和如来藏"就是每个人的心的实相,但是由于愚痴,业力,烦恼把自己的实相给掩没了,那么要除掉烦恼,就是找回自己的佛性,用自己的佛性这种心的实相来对治烦恼。例如,修慈悲心来对治嗔心,用无常来对治懈怠,用不净观来对治贪心,慈悲心就是心本来具有的实相,寿命无常与不净观也是心的实相,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所以用这些符合心的实相来对治烦恼,烦恼就可以排除掉的。 师父:我这样理解是对的吗?
答:第191页,倒数第3段"慈悲心就是心本来具有的实相,寿命无常与不净观也是心的实相"理解不算非常准确。心的本性是远离四边八戏,不是分别念的对境。(正见B1)

13. 请问什么时候开始修开显解脱道

弟子在去年12月份的网络UC上得到过索达吉上师的开显解脱道的传承,现在刚修加行只是学完了暇满难得。 问:现在能否每天不间断的念诵一遍开显解脱道?不求能得什么成果,因为很多都没学,更不清楚观想什么的,只想熟悉内容和求一个好的缘起,请法师开示可以么?是否会有过失? 阿弥陀佛 答:完全可以,可以当做每天的功课来念诵,没有过失,反而有功德。(正见B1) 汇总时间(2016-7-30) 1,关于修上师瑜伽中观想的问题(前行128课)
问:我们观上师瑜伽的时候,自己观为金刚瑜伽母,然后在金刚瑜伽母的头顶一箭左右上方虚空中接着再观想头顶一箭左右的上方虚空中有一个由奇珍异宝组成的十万瓣的莲花垫,它上面是日轮,日轮的上面是月轮,月轮的上面本体是三世诸佛的总集、无等大悲宝藏具德根本上师......我们的问题是:这里面的上师和金刚瑜伽母的方向,是对面,还是同向的?
答:可观想在对面。(正见B3)

2. 关于念 "普获悉地祈祷文"的次数问题

问:在开显解脱道的仪轨中,"普获悉地祈祷文"注明诵7遍,但在领诵的视频里实际却诵了8遍,这个次数的数字对效果有影响吗?我想知道。因为依此类推,就知道今后在修持时诵经咒是否该注意次数问题了。
答:次数应该是诵七遍,如果次数稍有差异,不会有大的影响,多多益善,也是很好的。(正见B3)

3. 关于上续部的问题(前行126课)

问:《前行广释》第八册第126课,法本第14页说到:在其他的上续部中,则要通过第三灌顶的喻智慧来直指义智慧;关于这个上续部的含义,法本下面有个注解: 指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阿底约嘎。现在想问的是这个阿底约嘎,不是指的就是大圆满吗?大圆满是不需要通过第三灌顶的喻智慧来直指义智慧的。那这样,这个注解是否有误,上续部是否只是指:指玛哈约嘎、阿努约嘎?
答:你看的还是很细的,很随喜,这里的注解主要是侧重从上续部所包括的范围来作注释的,所以将三种约嘎都写在其中,但如果用在我们所学的这段内容里,这里确实是指除阿底约嘎之外的其他两种。(正见B3)

4. 关于表法的问题(前行127课)《

问:《前行》127课中,于是尊者将禅带系在他的身上,禅杖靠在他的腰间,对他传讲了上师瑜伽的修法。结果在他的相续中,生起了直断本来清净的真正密意,当下开悟........请问:尊者这一连串的动作,是在表什么法?
答:上师的加持是没有固定模式的,并针对弟子的不同根机有不同的表法,不是凡夫众生能完全理解的,所以在这方面我们的重点是增上自己的信心,如果自身的根性具足,上师会根据你的根机而引发使你开悟的因缘。(正见B3)

5. 关于不同佛像的本体与现像的问题

问:前行广释第8册48页 观想(益西措嘉空行母)和(金刚瑜伽母)是一尊佛母吗?
答:本体其实是无二无别的,但形象并不相同。(正见B3)

6. 关于断证圆满的理解

问:《加行教材》1第83页倒数第10行"在三界当中,像释迦牟尼佛那样断证圆满的善知识独一无二,"请问断证圆满怎样解释?
答:上面这位道友:从断德方面而言,佛陀已彻底断尽二种障碍(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与习气。从证德方面而言,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以及如所有智、尽所有智等功德都已圆满证得。 摘自《入行论问答》 已经解释的很好了,修行可从断、证两方面来描述,实际也是一体两面,若断德圆满,则必证德圆满,若证德圆满,则必断障功德已至圆满,而佛陀修行已达最极究竟,所以经常用断证圆满来描述佛之功德。(正见B3)

7. 关于器情世界的问题

问:器情世界是什么?
答:器世界指山河大地等无有情识的范围,情世界是指有情世界,即所有有情识的范围。这二者可包括一切,你逐渐多学一些论典就会明白了,或者也可以查一些佛教词典。(正见B3)

8. 关于中土的问题

问:《加行教材》第一册第93页,倒数第5行"如今已生在佛教兴盛的中土,故而环境圆满。"中土指那些地方 答:上述道友的回答还是很圆满的。(所谓的中土可分地界中土与佛法中土,通常而言,南瞻部洲中央的印度金刚座,是贤劫千佛成佛的圣地,它远离四大损害,甚至空劫也不会毁坏,宛如空中悬挂的桶般一直存留,中央有菩提妙树作严饰。以金刚座为主的印度所有城市,被称为地界中土。 所谓的佛法中土,是指佛陀教法、证法的所在地,尤其要有讲经说法、闻思修行,以续佛慧命。) 上师在讲记中也有详细宣说,可以借鉴。(正见B3)

9. 关于上师瑜伽自身观想问题

问:自身本体观为措嘉佛母,外显金刚瑜伽母,如何理解?心里想自己就是措嘉佛母,而身相显金刚瑜珈母对吗?
答:对。(正见B3)

10. 关于妄语的问题

问:善意的谎言属于妄语吗?
答:这个问题在法师辅导菩提心这一部分时已经做过详细的解释。如上面的道友所答,确实需要详细分析,比如劫富济贫,第一,如果对富者没有蔑视愤恨之心等,第二,自己以菩提心摄持,第三,能真实实现利众之结果,则有方便开缘,这些因缘都需具足才可实行,若想详细了知,可听闻这一部分的辅导课。(正见B3)

11. 关于七支供的问题

问:修37堆曼茶罗时,右手长时间擦拭基盘,同时心专注念七支供,也就是边念边擦是吗?
答:上师在讲记中讲的还是很明白的,是同时,就是边念边擦。 问:七支供是从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念到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吗。
答:可以,是这七支。 问:可以这样念吗?第一支顶礼,第二支供养,第三支忏悔,第四支随喜,第五支请转法轮,第六支请佛不入涅槃,第七支回向。
答:可以,是这七支。(正见B3)

12. 关于上师瑜伽中观想的问题(前行128课)

问:念诵完以后,紧接着观想铜色吉祥山莲花光宫殿一切所依及能依尊众(即所有智慧尊者)真实降临,就像水注入水中一样融入自身 所观想的誓言尊者(金刚瑜伽母)中,成为一体。这里讲的誓言尊者是金刚瑜伽母。但是法师在辅导的过程中讲到,即自己的上师和莲师完全成为无二无别,融入是融于自己所观的誓言尊者中,自己所观的誓言尊者即为莲花生大士,真正的莲师就像水注入水一样,融入于你所观的莲师中。末学不知如何理解。请法师答疑。
答:这两种说法并不相违,一般来讲,可直接按上师所讲:观想铜色吉祥山所有智慧尊者真实降临,融入自身(金刚瑜伽母)中,成为一体。 而上师在这一课最后讲到的生圆次第的修习方便,便是另一种(广释8第64页):若按生起次第的修法,也可以从吉祥山迎请莲花生大士,融入于自己顶上的莲师。祈祷之后,再观想莲师等全部化光,融入自己的身体。 所以这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融入自身,一种是先融入自己所观的莲师,再融入自身。(正见B3)

13. 关于阅读《第一世敦珠法王自传》的问题

问:《第一世敦珠法王自传》〈〈莲师云游记〉〉等阅读者是否需要是具灌顶者?
答:这一法本不需灌顶即可阅读。(正见B3)

14. 关于共修讨论引导的问题

问:共修时师兄们的交流流于形式,要不要猛烈点指出来,或者找一个这方面学修更好的师兄出来尖锐批评一下?
答:还是慎重一点好,一般来说大多数人都不太能接受猛烈的方式,这样可能会事得其反,带组过程中引起组中人员的反感是最麻烦的违缘,不要太急,智慧的增上与相续的成熟也是一个较缓慢的过程,尤其是带组者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包容,不一定要他们马上就接受自己的意见,长期保持组里的和谐团结是特别特别重要的,这也是一种大修行啊!上师不也一直在宽容弟子们的烦恼习气吗?很随喜你的发心,愿你带组一切圆满!(正见B3)

15. 关于79引导文的问题

问:睡眠时发心愿众生获得佛陀法身,应怎样理解,是睡眠时的无分别与法身智慧一样吗?
答:并不是睡眠时的无分别与法身智慧一样,而是从无分别的角度做一种表示和发愿,就象我们在供水时发愿令自他一切众生心相续如水般得以清净一样,水的清净与相续的清净是不同的, 但有相似之处。(正见B3)

16. 关于修曼茶的问题

问:我们修曼扎的顺序是:排气、发心、上师速赐瑜伽、开显解脱道,对吗?
答:没错,前面的道友答的也都很好, 你的疑问具体是在哪里呢?整体来讲,大圆满前行共同与不共同的加行修行次第都是同一模式,就是上师在前行最开始讲的闭关要诀的次第。只是正行所修的内容会有所改变,或者是百字明,或者是曼扎等。(正见B3) 道友的回答:阿弥陀佛!师兄好,我不是法师,我们是这样修的,直接按照教务处提供的视频供曼茶罗修的。 链接如下:(引用网址失效)您可以下载

17. 关于加持的问题

问:加持是什么?
答:加持是一种令自相续发生改变的无形力量,比如:世间人依靠电暖气的力量可使自身的体温升高,得到温暖,同样,依靠上师三宝的力量可使自相续减轻烦恼,这就是加持,从自身来讲叫得到加持。(正见B3)
问:加持来源于何?
答:加持的来源,一般来说:得到佛菩萨的加持,这种说法比较多,但实际它的范围非常广泛,从自身来讲,若相续减轻了烦恼, 则称为得三宝之加持;若自相续增上了烦恼,则称为得魔之加持。(正见B3) 顶礼法师!顶礼上师三宝!前行127课:若无敬信则不得加持。得到上师三宝的加持应来源于对上师三宝的敬信。阿弥陀佛!若回答有不当,忏悔!(道友) 你答的也很好,我是从对境来讲,你是从自身有境来讲,合起来更加圆满。(正见B3)

18. 关于上师密意的问题

问:现象是上师的身金刚,声音是上师的语金刚,这个稍微能理解一些,但是我的凡夫妄念怎么说是上师的密意呢?还是不好懂。有点像烦恼即菩提、万法本来清净的道理,没学空性可能也不容易懂,现在主要要靠串习感应吧?
答:凡夫妄念并不是上师的密意和智慧,凡夫妄念的本性才是上师的智慧,密宗的观修都是以密宗了义的见解来摄持的,你的后半句话说的没错。(正见B3)
问:此处的"凡夫妄念"是《心经》所言的想蕴吗?
答:这不一定,妄念有广义狭义之分,若单指分别念头,可如你所说;若广义来讲,只要是识不是智,都是妄念。(正见B3)
问:凡夫妄念的本性是'照见五蕴皆空'吗?
答:不好意思,前几天没有上来看贴,你问的比较笼统,那你知道五蕴的概念吗?五蕴皆空也有很多含义,你理解有多少呢?需要问清你的理解才能回答这句话。(正见B3) 19关于"四大损害"与教法证法的问题 问:金刚座,是千佛成佛的圣地,它远离四大损害。。其中"四大损害",是指什么?佛法中土,是指佛陀教法。证法的所在地,尤其要有讲经说法,闻思修行,以续佛慧命。请问在:教法是指什么?证法又是指什么呢?
答:前面的道友已给答了教证二法,而四大损害是指地水火风的损害,详细内容可于第二章节寿命无常来了知。(正见B3) 我是听了法师辅导记得不一定全,大概是这样说的 教法:能够弘扬佛陀的三藏十二部,有讲法者,有听法者等这是教法存在之地。证法 佛子通过修行,相续当中真正产生了出离心和菩提心无二慧等。(道友)

20. 关于众生度尽的疑问

问:众生无始以来在轮回中流转,遇到佛法修持可以获得解脱,如果没有新的众生增加的话,众生的数量应该是一直减少的,众生不就会被度尽了吗?
答:一般世间人认识的"无量"这一概念其实是有限的,只是数字特别庞大,就如同恒河沙数,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但因为恒河是有边际的,所以虽然沙子无数,但还是有一个实际的数量。但佛教中所讲的"无量",是真正"无有限量"的意思,所以虽然诸佛菩萨恒时度众,但因众生无量之故,故不可度尽,如上面这位道友圆觉鲁所说。(正见B3)

21. 关于修上师瑜伽的问题

问:如果按开显解脱道来修的话,那磕头该如何进行?
答:和《前行》是一样的,可以和皈依合修,也可以和上师瑜伽合修,按传承上师的教言,和上师瑜伽合修最为适宜。(正见B3)

22. 关于修曼茶的问题

问:修曼茶时,所修37堆曼茶罗为方便供在供台上就不动了,然后每天供7堆时先供一遍37堆,这37堆是用曼茶基盘修,然后在基盘上修7堆,可以吗?
答:阿弥陀佛!顶礼上师三宝!我认为这样不恰当。修三身的可以用曼茶基盘修,修37堆的没听说过。修曼茶是我们积资净障的一种殊胜方便,同时也是一种苦修方法。用手长时间执持曼茶盘及用手掌根外缘障脉处反复擦拭基盘,通过此种苦修方式,一定要克服我们的怕苦及懒惰心理,这样能使我们快速地圆满资粮,也有清除我们修行道路上的违缘、障碍的作用。祝愿每一位师兄都能圆满所修,早日开悟。扎西得勒!(道友一) 前行120课,第372页说,供完37堆曼茶罗以后,就将它放在供台上,然后开始供7堆曼茶。(道友二) 这个问题法师辅导的时候讲过,完整的一座在开始时要修37堆,然后拆了,再修三身,然后再拆了,然后再开始修7堆的,上师课上的视频注重演示的,一些细节还是需要注意的。前面师兄提到的"智悲佛网,智悲讲堂,讲堂视频"各子程序进入一下,讲堂的视频都是在学院法师审核后才上传的,欢迎随喜下载参考!(道友三) 阿弥陀佛!师兄们可以到这里(引用网址失效)载供曼茶的视频,跟随这个视频完成我们10万遍供曼茶罗的修行,随喜大家!(道友四) 随喜上面道友的回答,我看了觉得都很好,不用再重复了。(正见B3)

23. 关于十不善业中贪心的问题

问:在前行引导文中对于贪心的定义是:凡对别人的财物生起谋求之心,都是属于贪心。这里的贪心都是从贪他人的角度来宣讲的,那贪自已的财,并没有对别人所拥有的起非份之想,是不是也应该算是贪心?
答:凡对别人的财物生起谋求之心,都是属于贪心。贪自己的财物,也就是对自己的财物执着。那么通常怎么执着呢?### 1. 如果是想自己多赚钱,是不是也是从别人哪里赚的呢?2 .如果想自己拥有这些财物,不愿帮助别人,这应该属于悭吝。(道友一) 上面的道友答的不错,贪的概念就是一种耽著,所以虽是自己的财物,若是贪,则必定意味着执持不舍的相状,它的负面作用就是吝啬,所以即便对别人的财物没有起非份之想,也会有过失,如果能布施自之财物,也就不叫贪执自己的财物了。(正见B3)

24. 关于 "金刚三摩地"的含义

问:"金刚三摩地"是什么含义?
答:顶礼上师三宝!金刚三摩地就是金刚定。(道友一) 没错,金刚有不动摇、不退转的含义。(正见B3)

25. 关于修曼茶的问题(前行121课)

问:"到了用餐、喝茶等间歇阶段时,先收好前面所供的曼茶罗,然后再去。当重新开始时,再如前一样,首先供养三十七堆曼茶,并且继续计数"。请问这里的供三十七堆曼茶,是用供桌上的所修曼茶盘供,还是用自己手中的所供曼茶盘供?
答:是指自己手中的所供曼茶盘供。(正见B3)
问:视频中大恩上师让大家看《前行备忘录》以及《阿琼仁波切密传》。有道友说看《阿琼仁波切密传》的前提条件,是需要得过大圆满灌顶。没有得过大圆满灌顶的道友不能看。请问法师是否有这个要求?
答:上师没有这样严格要求,没灌顶也可以看。(正见B3)
问:五供的顺序是从左(自己的左手)至右。请问每日撤下供水时(七杯供水在中间),是否要先撤下最右手的香炉和供灯?还是可以将香炉、供灯t一直放在佛龛上?
答:撤香炉和灯没有顺序的要求,也可以一直放在佛台上,如果灯是一次性的小酥油灯,燃完后要撤下来。(正见B3)

26. 关于七支供的问题

问:上师瑜伽实修法中:明观福田与七支供的关系?
答:明观福田是你所供养的对境,七支供是以该对境为所缘境,自身修习这七种法行的方法,也即培福的方便。(正见B3)
问:是否每支的观修中,都要观想自身是金刚瑜伽母,所修对境是总集珍宝的上师莲师?
答:是,这是一个完整的修法,并不是两种修法。(正见B3)

27. 关于七支供的问题

问:修曼茶罗之前念诵的七支供是那一个 答:可以用普贤行愿品中的七支供。(正见B3)

28. 关于莲师见解脱帽的问题

问:金刚瑜伽母佩戴六种骨饰代表什么意思?莲师见解脱帽顶端三尖是金刚宝顶上的三尖、还是帽前的三尖?五种颜色表示以五身来利益众生中的五身是法、报、化、现前菩提身、金刚不变身,还是五方佛?
答:六种骨饰的含义我并不清楚,三尖与五种颜色所表示的意义在其它贴中已答过,请翻阅。(正见B3)

29. 关于中土的问题

问:印度和藏地是否历来一直是中土?为什么?以此道理类推,请分析汉地是不中土。
答:前面我们和道友们都交流过地界中土和佛法中土的道理,你可根据所学之内容推证一下,要学会运用噢,请把你的理解拿出来和道友们分享一下,看看你学的怎么样。(正见B3) 对不起,前几天一直没有到论坛上来,你们前面几位道友分析的都很好,补充一点:小乘佛法的兴盛可以代表教证二法兴盛,因为都属于佛法之故。至于教证二法存在兴盛的标准,从现在末法时期来看,即便是佛法兴盛的藏地雪域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所以我们学了这些知识以后,最主要的是所有佛教徒要尽心尽力弘法佛法呀!(正见B3)

30. 关于转经筒的问题

问:手摇转经轮在转动时不能有响声吗?有响声就有过失吗?
答:有响声是有过失的,你可以看一下上师讲的转经轮功德方面的内容。(正见B3)

31. 关于戒律的问题

问:做为在家人的大乘佛教徒,可以吃三净肉吗 还有能适量饮酒吗如果吃三净肉少量喝酒 算不算犯戒呢?
答:如果你目前所处的环境做不到吃全素,可以吃三净肉。 禁酒是属于居士五戒之一,如果你已圆满守持五戒,则喝酒会犯戒,如果你是一位守持四分戒律的居士,也就是不饮酒戒没有守持,而只持其余四戒,则不会犯戒,只是会有饮酒的自性罪业,你现在所处的环境不能做到不饮酒,也就只能尽量少喝,不要喝醉了。(正见B3)

32. 关于安住无缘中回向的问题

问:如何理解安住无缘中回向?
答:依文解义来讲即安住在无缘空性中作回向,真实的无缘回向从自身有境心识的角度来讲已经超越了寻伺分别,所以作为初学者也只能够从词句上大概了知,按上师所讲:若有空性之见解,可相似的安住;若没有,则暂时不作任何分别,即不起现任何分别念安住一段时间即可。 并不是在回向之后,而是以无缘的方式来回向,所以对初学者来讲比较困难,若是暂时不作分别,是指在回向之后,因为你目前的回向肯定是有分别的。(正见B3)

33. 关于修上师瑜伽的问题(前行126课)

问:"修上师瑜伽时,还要常常观想上师放光融入自心,自心与上师无二无别;如果在后得位,能了知一切现象均是上师的游舞幻变,并在行住坐卧中以此摄持"。末学有疑惑,虽知世俗中一切现象就如魔术依靠缘起而生,将所见所闻都观想为上师的游舞幻变,从道理上末学稍微能理解一点,然也希望法师能做一下开示;但是从自己的起心动念、所思所想观想为是上师的密意,末学不理解了,虽知善念恶念都是业力牵引,但对于自己的有义无义、分别二取的凡夫境界,如何将它观想成是上师的密意 它的作用是什么 是不是能达到最究竟的相应 自心与上师的智慧无二无别 答:这个问题和密宗的见解有紧密关系,如果你们以后涉及到密法方面的闻思,就很容易明白密宗的清净观是如何建立的,这一部分就很好理解了,我今天先简单的举个例子,一个有眼病的人看见白色海螺都是黄色的,黄螺的本性就是白螺,但并不能说黄色就是白色,同样,一切现象均是上师的游舞、起心动念就是上师的密意也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的,因为我们所见的现象和自心的分别本自清净。但并不是说贪嗔痴就是上师的密意。就如同黄色不是白色一样。(正见B3)

34. 关于自学的问题

问:有一个道友的母亲已70岁,但一直在听上师老人家的课,自学的,而且她自己也有一定的观想能力,她想修现在我们学的古萨里修法,可不可以?她已看了光盘,她感觉这个修法断除我执非常好,她对上师老人家非常非常有信心。可以按上师讲的来修吗?
答:上师所讲的法就是让道友们学修的,这倒没问题,但这位老人家到底适合修什么法,我就无法做决定了,我可以提些建议:第一个办法:请具相的善知识给她指点一下;第二个办法:按次第修持五加行;第三个办法:按上师平时的教导,老年人还是要抓紧时间求往生,比较实际。(正见B3)

35. 关于合掌的问题

问:在上师瑜伽七支供部分的合掌方式中,如见讲记插图,莲花苞式的合掌应是食指向内的方式吗?
答:莲花苞式的合掌应是食指向内的方式。(正见B3)

36. 关于辅导录音的时间问题

问:我们每节课的辅导录音录到什么时间结束 答:这需要问负责你们地区的教务处法师。(正见B3)

37. 关于黑财的含义(前行63课)

问:尤其是黑财,就像燃烧的铁丸子,除非你具足生圆次第双运的铸铁牙齿,否则,普普通通的平常人要享用它,只能是自讨苦吃,焚毁相续。如颂云:"黑色信财乃是生命之利刃,过分享用斩断解脱之命根。"因此,如果没有真实的修行境界,享用信财会有极大过患。《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亦云:"宁割身肉,以用供口,不以邪心受人施也。" 请问黑财的含义是什么 答:指亡财。(正见B3)

38. 关于五身的问题(前行128课)

问:莲师所戴的冠冕,法本56页第一行,五种颜色表示五身来利益众生,此中"五身"所指哪五身?
答:这五身可以理解为报身五佛:中央毗卢支那佛,为蓝色;东方金刚不动佛,为白色;南方宝生佛,为黄色;西方无量光佛,为红色;北方不空成就佛,为绿色。(正见B3)

39. 关于出离心能否得到戒体的问题(前行57)

难陀出家的公案原文:其实这个公案内容很深,每个人一定要懂得这样的道理。很多人刚出家受戒时,不一定有出离心,尤其是以前没闻思过的,出家也许只为了获得快乐。包括我最初出家时,只觉得出家人很清净庄严,根本没想过什么三界轮回,甚至还有人出家是为了转生天界。那么,出家人若没有出离心,受戒时能不能得到戒体呢?按有些律师的说法,应该能。为什么呢?因为难陀最初出家也没有出离心,只是迫于佛陀的威严,即使到了中间,持戒也是为求生天界,直到最后才生起坚固的出离心,但尽管如此,也没人不承认他的戒体。正因为他亲眼目睹了地狱,所以清规戒律一尘不染,细微的学处也从未违犯过。因此,佛陀说:"在我的教法中,难陀护持根门第一。" 问:没有出离心的时候受戒可不可以得到戒体?
答:你引用的上师这段教言不是讲的很清楚了吗?没有出离心可以得到戒体。你的问题可能在于:没有出离心摄持如何能得戒,按照戒律的观点,戒分为很多种,简单的说,以难陀的公案为例,难陀最开始出家授戒已经得到了戒体,但因为没有以出离心摄持,所以不叫别解脱戒,当难陀相续中真正生起出离心的那一刹那,他相续中的戒体就转依成别解脱戒,成为真正出离轮回的所依了。(正见B3)

40. 关于语恶业的问题

问:如果一个人并没有想欺骗别人,只是因为愚痴,不了知万法真相,而说了一些没有佛,没有前后世,这算是大妄语吗?比如说,达尔文说了进化论,物理学家声称最小的物质是夸克等等,他们只是对科学的猜想,算不算是大妄语?
答:任何一种十不善业,都是由贪嗔痴三种心态所引发出来的,所以这种大妄语主要是以痴心所引发,并不是特别强调欺骗了谁。你的举例就要分析实际情况了,有时候科学家所说的最小物质等,也是有所观待的,他们本身也没有绝对宣说,关键是懂得大妄语的界限、因及过患很重要。(正见B3)
问:如果没有离间别人的发心,但语言造成了他人不合的结果,是算是离间语或有离间语的过失?
答:虽然没有真实的离间发心,但此种语言所起的作用却是离间的作用,所以也成了离间的语言,但若从发心的角度来讲,不算真实离间语,所以不善的语业也有可能是一些很温和的话。过患肯定是有的。(正见B3)

41. 关于等流果的问题(前行65课)

问:等流果分为同行等流果和感受等流果,请问感受等流果侧重点应该是从造业感受果报的方面去分析,那么究竟该怎么定义感受等流果?
答:定义方面的内容你可以查查佛学词典嘛,感受等流果就是会感受前世造恶业时类同的果报。前世杀生,今世就感短命或被杀,前世偷盗,今世就感得受用贫乏或被盗。(正见B3)
问:怎么理解十不善业中的每一种,都有两种感受等流果,请问有哪两种感受等流果?
答:上师的讲记中讲的很清楚,比如杀生的两种感受等流果是短命和多病。 你没有好好的看书噢,这是不合理的。(正见B3) 感受等流果的意思我前面已经给你讲了。至于两种果报的两种,只是归纳而说,若细分,还可以分为多种。(正见B3)

42. 关于八热地狱的问题(前行41课)

问:八热地狱中的复活地狱转生之因多是触犯戒律、杀害众生等罪业。复合地狱转生之因若杀过猪、羊丶兔子等。转生这二个地狱中都提到杀生,为何感受的是在两个不同地狱 答:这个就很难回答了,业果甚深不可思议,只有佛陀才能彻知,但总体来说,八热地狱是业越重越往下走,那么杀害的都是旁生,所感地狱却不相同也是这个道理,造杀业也会因为造者的意乐、时间等的不同而业感也有轻重不同,(借鉴《亲友书》),所以会趋向不同的地狱。(正见B3)

43. 关于明观福田的问题

问:念莲师心咒时明观福田莲花宫殿用观的非常细吗?还是大概作意一下?
答:这要看你的观修能力了,初学者刚开始想观的细也是很困难的。(正见B3)

44. 关于依止上师即模仿的问题

问:"要模仿的话,其实就是让自相续取受上师所拥有的一切外内密功德,"非常欢喜模仿上师仁波切的大悲智慧,但自己总是做得很差,该怎样提高自己呢 答:长期闻思修行、多祈祷上师,不要急,稳稳当当的学就好。(正见B3)

45. 关于《法苑珠林》中法义的理解(129课)

问:《法苑珠林》云:为对佛眼故须身礼,为对天耳故须口唱,为对他心故须意念........请问法师,这是讲的顶礼的功德还是含义?
答:你需要把道友们的不同意见表达出来,也可能他们分析的角度都是合理的。(正见B3)
问:有的人认为身顶礼可以获得佛眼的果报,有的人认为对佛眼需要恭敬身顶礼。这两种都合理么 答:从我个人的理解来讲是偏向于前者,但你们最好能查一下《法苑珠林》中完整的教证,全面看一下,把前后的意思关联起来看。(正见B3)

46. 关于帮助后进道友的方法

问:有道友被业所转,处在烦恼中走不出来,规劝提醒都不起作用,非常着急,该如何帮他呢?有什么好办法呢?加入学会已经六七年了,佛理也不是不懂,但烦恼起来真的非常可怜,感恩法师 答:我也只能笼统的说了,尽量多帮他,多回向给他,还需要他自心的力量,确实是很难的,关键是如果这个问题是从你的角度问出来,你在对他发菩提心、尽量帮他的同时,也要反观自心,提高自身之修行,光着急,对自他是起不到真实作用的。随喜你,也愿此位道友能一切顺利!(正见B3)

47. 关于因果的问题(前行65课)

问:现在许多人肆无忌惮地造恶业,不择手段地赚钱,从而获得了不错的名利,那么这种现象是否有违因果规律?请说明理由。 对于这道题,我们小组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说不违背因果,因为异熟果的原因,即使表面上造恶,但因为前世曾种下善根而今世感善果。有的师兄说是违背因果的,因为众生当下造恶的这种行为是在违背因果。本来我是肯定前者的,不过后来我也搞迷湖了。在网上找答案,有的师兄也是说这种现象是肯定违背因果的。不知道法师对这道题是怎么做答的呢?
答:其实你们说的都没错,只是在"违背因果"的意义上所站的角度不同而已。你们意见不同是在于"违背因果"到底指的是什么?它本身就有不同角度的解释。第一种:不要违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么当下造恶的这种行为是在违背因果。或者可以说,三门所有造恶业的行为都是违背因果,三门所有造善业的行为都不违背因果。第二种:如果从不管他用什么手段得到了名利,能得到是果,那么前面必有前因,"无因不得果"故,只不过求的方法又造新恶业,这都在业果的规律之中,所以又是不违因果的。如果从第二种说法来讲,世间任何事情都不可能超出因果的规律,其实也就没有违背因果一说了。只要分清角度,你们所说的都没有错。(正见B3)

48. 关于失正念的问题

问:弟子在修上师瑜伽顶礼时,心里时而儿会有邪见、恶语的出现,但我肯定的说这不是我的本意,可我控制不住。开始到没有,现在不知道怎么会这样,对上师三宝不恭敬、生邪见、还有恶语等,是无间罪,弟子心里害怕。请法师开示,让我怎样在最快的时间净除此重罪,并且以后绝不会在犯!
答:这也是在学佛初期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不用太紧张,要知道这种恶念并不是自己的本意,以上道友们给你讲的一些对治方法都很好,多忏悔、多祈祷,慢慢就会过去的。(正见B3) 一方面忏悔;另外一方面,把这个有邪见和恶语的"我"观为他人,真正的我以旁观者身份看着他就好了。(道友一) 末学浅见,师兄的现象属于不正念的范畴,换一种说法就是正念串习的不够形成的等流习气,一方面忏悔,另外一方面以正知正念对治,可以学习一下正知正念品,一天当中行住坐卧时时以正知正念守护。(道友二) 一方面忏悔;另外一方面,把这个有邪见和恶语的"我"以中观见来观察,比如这样观,这个邪见和恶语来自那里,住在何处,去往哪里。也可分析"我",这个有邪见和恶语的"我"在哪里,在头上,还是身上那个部分,如是反复观察后,邪见和恶语自会逃的无影无踪。(道友三) 末学记得一位法师说过,自他交换和中观见应建立在思维业果的基础上才会有效。仅供师兄们参考。(道友四) 阿弥陀佛师兄:建议您看法王老人家的传记, 不只是顶礼时,平时行走坐卧多祈祷上师,上师和我们没有距离,把自己的困惑非礼作意告诉上师,祈请上师加持自己,猛烈祈祷,生起正知正念,发深誓愿:我得到人身,值遇佛法,得到上师仁波切的慈悲摄持,我宁舍生命也绝不舍上师三宝,宁舍生命,绝不舍正知正见!念莲师度母心咒,供护法,遣除违缘,具四力忏悔。(道友五)

49. 关于古萨里的问题

问:古萨里修法中说此法可圆满二种资粮,请师父开示此修法是怎样圆满智慧资粮的?
答:古萨里实际是一种相合于般若空性的修法,此修法的本身即在圆满智慧资粮。(正见B3)

50. 关于观修时间的问题

问:现在在考核加行上报的修学数量的真实性,有很多道友,在刚开始观修时,把皈依、发心、祈祷都算在半个小时的打坐时间里,后来才知道半个小时是指从观想开始算起,大家想知道是这样否算作虚报,请师父解答. 答:这需要问教务处的负责法师。(正见B3)

51. 关于他人所送肉食如何处理的问题

问:弟子单位发的鱼肉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答:如果你已吃全素,就送给别人或家人吃,如果你没有吃全素,只要是三净肉就可以自己吃,同时无论送不送人,给这些众生念经回向是很重要的。(正见B3)
问:吃肉者与杀该众生者是不是造了同样的罪业?
答:这主要是看你的发心,不能一概而论。你们作为在家身份,在不违背学佛宗旨的情况下也要随顺自己所处的环境,把握适当的分寸才是合理的。(正见B3)

52. 关于观修轮回痛苦中的问题(前行40课)

问:在观修轮回痛苦丶修菩提心中都提到过众生彼此之间没有不当过父母的,二者的侧重点有何区别。关于轮回痛苦我理解为一是轮回的时间很长,二是前后世决定存在。请问法师我理解的对不对。
答:其实二者的侧重点你基本上都答出来了,一者侧重于了知轮回的痛苦本性;一者侧重于自相续生起菩提心。 佛法从不同的角度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要与教义没有背道而驰,都可以去思维,关键在于能否对自心起到调整烦恼的作用。(正见B3) 53关于十不善业的问题 问:老师监考时,把剩余的草稿纸拿回去,不是自己用,而是用来打印作业给学生做练习,这样拿草稿纸是"不与取"吗?
答:不予取的四个条件要具足才会有偷盗的罪业,如果不是居士,也不会犯盗戒,只有偷盗的自性罪,其中:想据为己有的发心、行为和最终占为己有的结果必须要具足才会构成这一罪业。(正见B3)
问:家里只有一个房间,没有设佛堂,在一个书柜里放佛像、经书、法本。夫妻要行房事,怎么办?("另一半"是不学佛的)听说用帘子隔开书柜和床铺就可以,是这样吗?
答:如果没有条件另设佛堂,只有隔帘,这是一个办法,若书柜有门,也算是隔开的,若是玻璃的,贴上不透明的颜色也很好。如果有条件,当然另设更好。(正见B3)
问:以前皈依一位上师,他的翻译说,上师有60多岁(上师不会说汉语)。后来因为某些原因,我知道上师不是60多岁而是40多岁。

  • (1)没有人问我,我也没有对别的人说上师的年龄,这是 "说妄语" 的范畴吗?

  • (2)有人问我上师的年龄,我说"不知道",是不是"说妄语"? (担心曾经听说"上师60多岁" 的人以为上师在年龄上说了谎,而生 分别念退失信心;而除翻译外,其他人不知道我懂上师年龄这件事。)

  • 答(1):你都没说话,怎么叫说妄语。2)为了护持他人信心,这算说方便妄语。提醒你还是要把握好分寸呀。(正见B3)
    问:对不信佛的人 说有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类的话,引起了他的不快,算是说"恶语"吗?
    答:这主要是看你的发心,如果心态上参杂了愤恨、不满等情绪而说了对方,虽然说的是"法语",但因刺伤了对方,还是属于恶语的范畴。如果心态上确实没有参杂负面的情绪,只是方法不太善巧而引得对方反感,这不算说恶语。(正见B3)

54. 关于随喜与欢喜的问题64课

问:贪心中,对别人的钱财不是想占有,认为要是我也有该多好啊,而是从心里发出随喜,认为由于前世的善业成熟而拥有这些,但是其他师兄说不对,应该说是欢喜而不是随喜,又有师兄说如果造恶业而得到不应该随喜的,否则自己也有罪了,那到底随喜还是欢喜啊?
答:对他人因位所造的善业和果位得到的善果都很欢喜,这是内心对善法的信心之相,没有嫉妒和不平衡,都属于随喜的心态。造恶业得到的钱不是善业,当然不随喜,但他能得到钱的这一份福报,是往昔行持善法积累的,可以随喜。(正见B3)

55. 关于忏悔支的四重罪的问题(前行130课)

问:有讲到忏悔支的四重罪:1.居智者之首位;2.享用密咒师的财产;3.居比丘顶礼之前;4.享用修行人的食物。 祈请法师详细讲解一下.比如第1,3条.居智者,比丘之首位的意思是否不能站在他的前边 答:居智者之首位:主要是指智者(出家人或上师或长者老师等)居低位,你居高位,此高低之分,不完全是尺寸的高低,比如说:你坐的高智者坐的低。还包括在不同场合中,要把握符合你身份的合适之分寸。 居比丘顶礼之前:主要指比丘等殊胜于你的对境在顶礼时,你不要站在他前面成为被他顶礼的对境。最好是不管谁顶礼,都不要站在别人前面成为他顶礼的对境。(正见B3)

56. 关于供养支的问题

问题:这里讲到世间一切有主、无主的受用、财物都可以供养上师三宝,我们知道佛菩萨是福德智慧圆满的,而且宣讲佛法使我们摆脱暂时的苦恼并最终解脱轮回,所以值得我们去供养。 但供养的物品,如果是自己的真实财物供养可以供养,同时可以断除我们的贪吝心;如果是世间的无主物,比如《入行论》中讲到的"世间妙芳香,如意妙宝树,自生诸庄稼,及余诸珍饰,莲花诸湖泊,悦吟美天鹅。浩瀚虚空界,一切无主物",也可以供养;那别人的物品,即有主物用来供养是否有偷盗的过患?比如我走到商场中,看到琳琅满目的精致、昂贵的衣服等用来供养佛菩萨,虽然没有真实地取走,但这毕竟不是我买下来的,而是属于商场。
答:不会有偷盗的过失,一方面你要学一下居士五戒中禁止盗戒的几个条件,如果自己不具足将财物据为己有的发心,也没有真实的加行和最终将财物占为己有的结果,就不可能犯盗戒,佛陀制戒的根源是在于遮止自心的贪嗔烦恼。另一方面,在前行中我们都学过了菩萨为利众生在身语七个方面有开缘的道理,如大悲商主杀短矛黑人等,既然修行人以菩提心摄持,为利众生而偷盗也有所开许并且没有犯盗戒的过失,那我们通过意幻的方式将有主物供养佛菩萨并将功德回向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更不会有任何过失。(正见B3)

57. 关于一切安乐都来自诸佛的疑问

问:以前的学习中有提到,"如夏日吹来凉风的安乐,都来自诸佛",又有提到"上至诸佛的安乐、下至地狱里感受一丝凉风的安乐,都无不是自己的心造作善业所 感得"。两者是否矛盾?我觉得后者从因果不虚的角度来解释容易理解,而前者怎么成立呢?
答: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一方面,我们的心能够造作善业,这也是诸佛菩萨化现出无数无量的善知识、圣贤、婆罗门等对世间人加以教授,劝导世人断恶行善,我们才会懂得造恶堕落、造善得福的道理,所以从根源上讲,还是源于三宝的加持。心造善业为因,感得安乐为果,这是你觉得比较好理解的因果规律。而心向善念的道理是果,善知识的教授是因,这也是一层因果规律。第二个方面,我们无始以来所积累的福报,也大多是以三宝作为对境而培集的(也即上师常说的缘于殊胜对境,作小善积大福的道理)。所以自身所感受的哪怕一丝凉风,都与三宝的加持密不可分。(正见B3)

58. 关于意识与意根的区别问题

问:《加行教材》第一册,第126页,最上一排",这里的"诸根"不包括意根,这里的 意根 是指什么?第127页,第七排,大脑也丧失了意识活动。。这里的意识与意根有什么区别呢?
答:你最好看一下《俱舍论》中根与识的差别就可以明白了。(正见B3)

59. 关于鼻根与舌根不具足会障碍领会佛法的理解

问:鼻根与舌根不具足,对全面掌握,领会佛法,势必会有一些障碍。 我可以这样理解吗:如果一个人的味觉和嗅觉出了问题,那么就不会体会到各种味道和气味,比如香,臭,酸,甜,苦,涩,辣。。例如,如果他们嗅不出酒的气味,也品尝不出酒的味美,对他来说,酒与水的味道没有区别,那么就很可能把酒当作水一样喝,不知不觉也就会犯一些饮酒的过失也不知道。。从这一点也可看成是成为修学佛法的一些障碍的其中一个例子,请问我的这个例子举得恰当吗?
答:可以。(正见B3)

60. 关于 "业际颠倒"的问题

问:第122页面第二题,"业际颠倒"主要是指什么?间接引申为什么意思? 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这道题目?: 1)第129页最下一段第一排,"真正的业际颠倒,主要是生于猎人,妓女,屠夫等种姓中,从小就搞这个行业。" 2)间接可引申为什么意思呢?我可以这样理解吗?(间接引申"为"应该是指 身口意三门唯一造恶,不行持任何一种善法的人,就是真正的业际颠倒之人。"(第130页面倒数第二段),"这里的"唯一",应该是"只"的意思,指 只造恶,而不行善, 例如,一个信佛的人却是妓女,虽然她天天在造恶业,但是她非常善良,乐于帮助贫困难的老人,她虽然没学佛,但我想她应该不算是一个真正的业际颠倒者,因为她的意不全是恶的,并且身体还是行持了一些善法(例如扶贫等)。 例如:我身边有一位居士,他是卖鱼的,他天天要杀鱼,但自己也有点信佛,还经常主动参与放生。这证明他还是有一点善根,有一些学佛的意乐,也行了一些善法,例如放生,那么也不应该算是一个真正的业际颠倒者, 又例如一些屠夫,他们一直不断的在杀生造恶不但不信因果,没有慈悲心,甚至有的还以此恶业看作是一种赚钱的技能而炫耀的资本,他们若是持有这种颠倒想,就不会改过自新,也更加不会行持念佛忏悔这些善法,只知道天天不断的杀生,乐不知悔,象这样的人,应该就算是真正业际颠倒之人. 又例如一些人,天天只知道吃喝嫖赌,从来不行任何善法,这样的就算是业际颠倒者。
答:如果从所行持的行业来讲,妓女、渔夫还是属于业际颠倒者。上师还说"希求今生"就是业际颠倒,你又如何理解呢? 所以上面这位道友举的几个例子,其实是很难确定谁是业际颠倒者,谁不是业际颠倒者的。一方面要观察自身的身语意三门,另一方面要看业际颠倒的概念是怎么安立的。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不是最主要的,而是自心如何远离这种无暇,是最关键的。(正见B3)

61. 关于明观福田的对境问题

问:上师瑜伽实修法中,学院要求按《开显解脱道》中的仪轨来念修,在明观福田这个环节中,要把对境观在自己的头顶,那么到了七支供的环节要把对境观在什么位置呢?
答:也是观在头顶嘛!因为你是用七支供在供养你所明观的福田呀。(正见B3)

1. 关于梵天婆罗门善心的疑问

问法师在"思维利益"观修中,讲菩提心远远胜过声闻缘觉,及梵天,婆罗门等的善心.梵天,婆罗门的善心是怎样的 答:《入行论》讲记中说道:器世间毁灭后逐渐形成时,一禅天形成,当时第一个天人就是大梵天,......后来才出现一些天人,逐渐有了欲界的其他众生,于是他就认为:我是第一个来的,后面的众生全部由我的意识产生,都是我的孩子。所以他对众生非常有悲悯心。这样的悲悯心远不及菩提心。 而婆罗门则尊奉梵天为神。(正见B3)

2. 关于 "无有因果之见"和"断见"的疑问(《前行》64课)

问:法本中"无有因果之见"和"断见"的解释有点相同,末学想问他们是相同的邪见吗?如果不是,请问他们的区别在哪里?
答:无有因果之见可以包括在断见中,断见的范围较大。(正见B3)

3. 关于如何提高念诵百字明质量的问题

问:未学观修金刚萨朵,念诵百字明时,常发现会被妄念所转,成了有口无心,真正依四力观修的时间短,请问法师和各位师兄,如何提高念诵百字明质量?
答:上师仁波切曾讲:麦彭仁波切的《大幻化网光明藏论》、《释迦牟尼佛广传》的后面都说过:初学者修行时,因为之前从未修过,出现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因为心就像一匹野马,刚刚逮住它的时候,反抗肯定特别厉害,不会轻易就被驯服。 可以尝试在面前放一张金刚萨埵的相片,先看着他,当其相貌基本上能显在心中时,就闭着眼睛开始观想,直至眼前的相貌逐渐消失,只有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时,再睁开眼睛看一会儿,然后又观......,如此反反复复,经过好几个月的练习,久而久之,你的心才能够稍稍专注下来。 同时依四力观修、念诵。(正见B3)

4. 关于 "四瓣莲花"如何观想

问:晚睡修行加行教材(一)第52页中 观想上师化光融入自己心间的四瓣莲花,"四瓣莲花"如何观想?
答:就是四瓣莲花。(正见B3)
问:四瓣莲花在《上师心滴》、《空行心滴》中有介绍,不知法师能否解释一下?
答:首先,莲花的方向有别的说法我个人还没有听说过,所以不知是对是错,无法回答。 另外,密法中提到的四瓣莲花,一方面我没有资格和大家交流,一方面是密法也不适合在这个场合交流,也无法回答。非常报歉 再提醒一下,属于加行观修方面的内容,如果上师没有详细说,就不需要太过细致的去观,把加行的基础打好最主要。(正见B3)

5. 关于贪法的疑问(前行64课)

问:从广义上讲,贪人、贪法、贪财物,都属于贪心。所说的贪法指什么?
答:法就是指正法,如果再广一些可以指世规与出世间规,如果以贪心来执著正法而不是以信心缘正法,也会造恶业。(正见B3)
问:刚好看到大恩上师的一段开示,为什么说贪法是信心和智慧呢 (引用网址失效)海口开示问答[ 2011年2月1日晚 ] (三)问:什么是贪法,贪法是不是贪,需不需要对治? 答:法的意义比较多,弥勒菩萨说法包括世间法和出世间法,贪佛法不需要忏悔,因为这是信心和智慧。
答:你们学习时要明白上师讲法时的角度和所处的场合,上师在开示中已经讲的很明白了,贪佛法就是信心和智慧,所以当然不用忏悔,只是把对佛法的信心和智慧用贪字来形容而已。而我所说的角度,是把贪与信分开来讲,二者的体性确实不同,前者属于三种意恶业中的贪,并不是信心和智慧,虽然是缘佛法,从初学者的角度来讲不一定要断除,并且还会起到一定的饶益作用,但容易于自相续中产生赞自嗔他的负面后果,所以也容易造恶业,这两种说法并没有相违之处。(正见B3)
问:但所说的"法执"是否包含在贪法里呢?所说的法执是不是,当断尽一念无明以后,(八地以上)(七地以下)的菩萨要破持的?这属于您说的出世间规吗?
答:也属于,但这里所说的贪法范围要更广一些。(正见B3)

6. 关于听法的疑问

问:2月16日晚,7:30分有益西彭措上师仁波切的讲解大自在祈祷文,我们研讨班也正好有课,能否请师父请示上师允许我们可以听上师的录音得传承,这个法可能讲两三堂课,如果第一堂听不到,那么后面的几堂课听好还是不听好,有没有这部法不圆满的过失,感恩法师!
答:向上师请示有点困难,你们尽量把时间调开,如果第一堂听不到,后面几堂也要尽量听。(正见B3)

7. 关于上师瑜珈分三个科判如何观的问题

问:上师瑜珈分三个科判,一是明观福田,将自身观成金刚瑜珈母不断的祈祷。二是,七支供,问题:此时的"我",是否仍然观成金刚瑜珈母?那么第三科判的专心祈祷是否仍如是观?

8. 关于修曼茶罗的问题

问:修曼茶罗之前念诵一遍百字明时,右手的动作是怎么做?是按《前行备忘录》第353页所讲的先右绕三圈再左绕三圈吗?
答:按上师讲记中所说的去做就可以,见前行广释7第364页,要看下面的小字。我的感觉,你没有好好学习上师的讲记噢!(正见B3)

9. 关于修上师瑜伽时观想的问题(《前行》133课)

问:祈祷上师时,观想莲师和颜悦色,慈眉善目,包含悲悯的眼光注视......心间发射出热乎乎,金灿灿的红光,接触到自己所观想的金刚瑜伽母心间,她立刻变成豌豆大小的光团,最后就像火星消失一样......这一段中自己也观为消失吗 答:自己本身就观为金刚瑜伽母。(正见B3)

10. 关于公案中内容不一致的疑问

问:在经典中有些公案内容不同,比如罗睺罗的公案,在讲罗睺罗出生时有不同的说法,不知如何圆融?
答:公案内容有所不同,这与它的流传经历和翻译有一定的关系,也不需要去圆融,关键懂得其中意义对自己修行的帮助是最重要的。(正见B3)

11. 关于因果不虚的相关问题

问:《前行》六十六课中害心的感 受等流果,《华严经》中说:"嗔 恼之罪。。。。若生人中, 得二种果报:一者常为一切求其长短;二者常为众人之所恼害。"这里的常为一切求其长短是什么意思?
答:"常为一切求其长短"是指此种人碰到任何事情都特别爱计较好坏得失,这样更容易在心中产生不平和怨恨而生起嗔恼。(正见B3)
问:在害心的感受等流果中,说到今生感到经常担心受怕,危机四伏。是因为前世害心 重的原因,请问, 这里的害心是指什么程度的害心,是仅在心中起了一个念头而已,还是已经由于害心生起,而导致了身语恶业?
答:是指害心生起,因为此处所讲的本来就是"意"方面的三种不善业所感召的果报。(正见B3)
问:邪见的感受等流果,邪见主要指的是持常见和断见者,有的道友提出来,经常看别人的过失也属于邪见范围。是这样子的吗?
答:经常看别人的过失也属于邪见,这句话是没错,但这里的邪见主要是指心不清净。与六十六课中的邪见角度是不同的,所以词句虽相同,但因处所不同,意义也会有所区别,范围也有广狭之分,应学会灵活运用。(正见B3)
问:邪见的感受等流果中,一者生邪见家,二者其心谄曲。这里的邪见家,是主要指的外道家庭吗?
答:转生于邪见家就是指会转生于持常见或断见的家庭当中。(正见B3)
问:"谄曲"一词在网上找不到是什么意思,不过我知道谄诳是巴结奉承的意思,和谄曲意思相近吗?
答:意思相近,还有心不正直坦荡的含义。(正见B3)

1. 关于修上师瑜伽中观想的问题(前行128课)

1. 关于如来教法灭尽的理解(前行132课)

问:"又在七万年中供养,直至如来所遗教法灭尽"如来所遗教法灭尽,应该怎样理解?
答:如来所遗教是指如来在众生面前示现涅槃之后,如来的教法还会留存于世间,就如同本师释迦牟尼佛示现涅槃已有2500多年,但佛法目前还留存在世间。如来所遗教灭尽就是指如来所留下来的正法也已灭尽了。(正见B3)

2. 关于修曼扎的次第的问题

我们这里修曼扎的次第不同,我把我的从入座到出坐的次第列一下,请师父指导勘正,谢谢! 入座:排气,念元音、辅音咒,发心(为了度化天边无尽的老母有情获得圆满佛果我要发无上殊胜菩提心),上师速赐瑜伽,开显解脱道(上师知....即发殊胜菩提心)一遍百字明,一座37堆,一座三身,开始七堆,.........结束时:一座37堆,一座三身,安住一会,念开显解脱道 (嗡阿吽法界等性法身之刹土.......唯愿速的金刚持)
问1:这个过程中有没有拉下的部分,或不对的地方。
答:你说你们那里修曼茶的次第不相同,我不清楚是什么意思,你所写的次第没有什么不对的,你们只要按上师视频中所教的去做就很圆满了。(正见B3)
问2:《前行广释》里上师还讲到(《前行备忘录》里也讲到)要念七支供,不知道应该加到那里?
答:上师在前行什么地方讲要念七支供,就在什么地方加。 以下引用前行广释七P361上师讲记的内容: "这样,左手拿念珠,并持曼茶盘,右手长时间擦拭基盘。与此同时,内心专注所缘,不散他处而念诵七支供。 ● 念一遍百字明 之后,要念一遍百字明。" 讲记里上师已经把次第讲的很清楚了,要好好看书噢!(正见B3)

3. 关于供曼茶的疑问

问:供37堆曼茶时观想,比如象东胜身洲。还有身洲。圣身洲等。怎样观想。自己观不出来。请求法师开示。
答:只要有一个总相的观想就可以,就如同南赡部洲,也只是一个总相的观想,如果你确实想了解各个部洲的具体情况,可以参考《俱舍论》。(正见B3)

4. 关于士用果的解释(前行67课)

问:在课本中解释"士用果"的时候,强调了一个"功用"。比如:杀生的士用果是什么?功用在这里该如何理解?
答:其实上师在讲记中讲的非常清楚,所谓的士用果,《小乘阿毗达磨》和《大乘阿毗达磨》中都讲了,"士"指士夫,"用"指功用,合在一起就是士夫使用工具造作的各类事情,如农夫耕耘而得庄稼,商人经营而获利润,工匠用技艺而成器物。同样,一个人杀生的话,身口意因缘聚合之后,断了众生的命根,成熟了一个果报,这就像陶师做陶器一样,需要一定的功用才能成就,故称为"士用果"。 所以,杀生的士用果就是指你杀人需要功用,这种功用就是"士用",最后产生了一个杀业的果报,从这个角度而安立为士用果。还有一种前行的解释,见讲记后文。 建议:将讲记多看几遍,应该不会很难理解。 功用:此处主要指作用,或者行持此事的行为能力。(正见B3)

5. 关于供曼扎的问题

问:关于怎样供曼茶罗,最后结束供好三身曼茶罗,可以直接供到佛台上吗有很多师兄搞不懂。
答:你们好好看一下上师的讲记,其中关于所修曼茶罗和所供曼茶罗讲的非常清楚,应该不会有问题,还有上师的视频也要好好看一下。(正见B3)

6. 关于圣教空世的疑问(关行20课)

问:什么是圣教空世?转生于此的众生,是否根本听不到佛法?请说明理由。
答:末学和道友的观点一样,认为转生于圣教空世的众生是根本听不到佛法的,我个人理解是辟支佛度化小部分众生依靠的是神通而没有讲经说法,这道题问的是圣教空世的众生听不到佛法而不是所有众生绝对都无法得到度化,所以我的思路和道友是一样的。还请法师做最后开示,阿弥陀佛(道友分析) 以上道友的分析没有错,圣教空世主要是针对所化众生来讲的,没有听闻佛法的机会,但并不是指没有佛法存在。因为还有缘觉住世,即证法还存在,可以说佛法在世。(正见B3)

7. 关于 "亡财"的疑问

问:继承已故父母的财产属于"亡财"吗?
答:不属于,亡财主要是指超度亡人而接纳的财物,与父母所给的遗产是两码事。(正见B3)

8. 关于系金刚铃和金刚杵的问题

问:我未得密法,念珠上系金刚铃和金刚杵的记数可不可以 答:你如果想系也可以。(正见B3)

9. 关于得灌顶后应注意的事项

问:这次上师仁波切进行网络灌顶,我们这里有不少新学员都参加了,祈请法师开示一下,得灌顶后应注意的事项。另外,上师在开示时说,这次灌顶有几个要求:

1. 随身带释迦牟尼佛的佛像。

2. 使用转经轮。

3. 不离念珠。不知记得是否正确。

答:第二条是常使用转经轮,出门要带着转经轮。(正见B3)
问:携带和使用大加持云转经轮可以吗?
答:上师没有具体说,你能保证携带转经轮就可以了。(正见B3)
问:念珠有规定吗?比如:108颗珠、18颗珠、17颗珠等?
答:一般是108颗。(正见B3)

10. 关于随喜的疑惑

随喜应该是贤善的心,那么有这样的事情:父亲退休高工资,每月1万元,三儿子(成年人)理所当然的用于享受,那么从因果来说是父亲欠儿子的,还是理解为是儿子自己的福报,而其他两个哥哥却花不到父亲的工资,在世间来看是不公平的。 问:我们可不可以也随喜三儿子的福报呢,是不是不管这一世他以什么方式获得财富都是他上一世供施果报的成熟呢?
答:孩子能够享受父母的财产,你所说的两种原因都有,没有什么不公平的,可以随喜他的福报,也确实是前世积累善根的果报成熟。换一个角度来说,没有享受到父母的财产也不一定不是好事,因为自身的福报不容易轻易耗尽,就可以成办其它一些所欲之事。我们学习前行的时候经常讲,对修行人来讲,任何事情都有他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关键看你怎么去看待这个问题,得与不得都可以转为修行之道用。(正见B3)

43. 《加行教材56课》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弟子们在共修的时候有师兄提出上师说阿修罗争斗不犯戒的问题,又说阿修罗不修正法。想请问法师这个不犯戒是什么意思?不修正法是说阿修罗是外道吗?阿弥陀佛!感恩法师 答:

1. 个人理解,此处的斗争不犯戒可能指的是虽然在斗争,但还没有达到严重犯戒的程度,也就是说没有产生最严重的过失。打比方说,一个人嗔恨心比较大,经常喜欢欺负身边的人,但并没有杀人放火,没有达到刑事犯罪的程度。

2. 有些时候可以理解为不修持佛法,而不修持佛法的同时,如果没有加入外道,也不一定属于真正的外道,就像世间某些没有信仰的人。(正见 C1)

(引用网址失效)

44. 居士五戒

问:顶礼法师!弟子帮师兄们问一下,请法师慈悲开示,15届师兄问:关于居士五戒中的"不偷盗",末学有一问:用学校教室或办公室内的电源插座充电(大学期间,我们系不少老师同学就这样),如果是已经受过五戒,这么做是不是会犯"不偷盗"的戒? 这个问题存在不少争议。以末学的理解,在某些情况下,算偷盗;某些情况下不算。比如晚自习时,教室里只剩下一个同学了......作为"个人"的这位同学,就在用公家的电,那他岂不是因为众人的离开,犯了"偷盗"?
答:要看学校(领导)是否开许,如果开许就不是"不与",就没问题。(正见C1)

45. 《加行教材16课》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

1. 自生的概念?末学不明白自生是事物从自己产生的。不管带其他因缘事物从自己产生的是在世俗帝上安立的。他生是事物从其他事物产生是在因果上安立的。无因生是事物无因无缘产生是在胜义帝大空性上安立的。这样理解对吗请法师开示。

2. 他生

3. 共生

4. 无因生。感恩法师,阿弥陀佛。

答:

1. 事物从自己产生。否。

所有的概念都是世俗谛当中建立的,胜义谛当中一切概念都不成立。无因生,是最低劣的一种观点,有很多矛盾,实有的四种生都是不存在的,都要破斥。

2. 事物从其他事物产生。

3. 事物依靠自身与其他事物共同产生。

4. 事物无因无缘产生。(正见 C1)

46. 《加行教材84课》

问:顶礼法师!84课中,"诸圣道的基石 皈依",还有"能开启一切正法之门的就是皈依。"这里"诸圣道"的"诸"是指那些圣道?"一切正法"中"一切"的范围是指那些?请法师开示!
答:圣道可以包括佛教的所有修行之道,包括小乘道与大乘道(包含显宗与密宗)。"一切"的范围是指所有的。(正见C1)

47. 实修法58座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

1. 58座的念的皈依偈是藏文的皈依上师等四句,是否可以用藏文的安住虚空者遍满虚空者等四句代替。

2. 念皈依偈的时候时候可以用转经轮吗?感恩法师阿弥陀佛

答:

1. 个人不太清楚。

2. 可以。(正见 C1)

48. 实修法58座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

2. 念皈依偈的时候时候可以用转经轮吗?感恩法师,阿弥陀佛

49. 观修时能否闭目思维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弟子按照毗卢七法休息完上师瑜伽后,进入到前行观修法的正行当中时,喜欢闭上眼睛随文入观。但听师兄说这个时候不能闭上眼睛,想向法师确认一下。感恩!
答:有条件尽量睁开眼睛。如果要闭上,通常也可以。(正见C1)

50. 佛前供果能否吃?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关于取食佛前供果和不与取是否有关的问题请法师开示。

1. 同修纠结供佛的水果自己食用的问题。其实自己不吃施给别人最简单,但对方想自己吃,而且还想如理如法,所以请法师给一个定心丸。首先这个行为是不是不与取?已经供给佛的水果物权已经转移了,但弟子理解佛一定不会对供品执着,如果这样算不算不与取呢?(算自性罪吗?)如果受过戒,这个算不算私用三宝财产变成很重的过失了?

2. 有师兄给了一个赎回供果的偈子,建议取回供果可以念诵一下,这样应该是合理的吧?还是取食时,并不需要什么仪轨。弟子初学,对戒律什么的不了解,如果提问当中有不合理的地方请法师原谅。感恩法师!

(引用网址失效)

51. 讲考

问:顶礼法师!弟子不太明白,讲考一定是以一个自然段为单位的吗?像前行62课中一般妄语和大妄语可以放在一起作持文讲考吗?或者把一般妄语、大妄语和上人法妄语放一起讲,可以吗?
答:

1. 不一定。

2. 看情况和场合,可以自己安排。(正见 C1)

52. 所修曼茶罗

问:

1. 请教:所修曼茶罗,先在基盘上放五堆供物,观想为五方佛或皈依境,是真实摆五堆,还是摆三十七堆观想为五堆?

2. 请问,如果是先在基盘上放五堆供物观想为五方佛或皈依境,摆放好后是拿在手里进行观想?还是放在佛台上观想?

3. 观想完后,是先把五堆供物收起来?

4. 还是直接在摆有五堆供物基盘上开始接着放供物供37堆曼茶罗?

5. 请师父介绍一个详细的所修曼茶罗和所供曼茶罗的摆放步骤说明吧!

答:

1. 都可以。

2. 通常是在佛台上。

3. 可以一直放着。

4. 可以。

5. 总之,佛台上至少可以放一个曼茶罗,观想为三宝。(正见 C1)

53. 《加行教材85课》

问:顶礼法师!前行85课中提到的"不共信心"应该如何解释?不共信心与共同的信心区别在那些方面?感恩法师!
答:不共的意思是特别、不为共同所有、特殊,层次更高。一般人有的我有,一般人没有的我也有。信心更加稳固。(正见C1)

54. 《加行教材61课》

随喜杀生问题 问:法师您好!我们在学习第61课时,文中提到:仅仅给猎人、盗贼提供少许口粮,也会分毫不差获得他们杀生、不与取的所有罪业。实际碰到一种情况不知如何理解和取舍,请法师开示。放生经常会去水产市场采买,摊主会派人帮忙搬运,也很辛苦。采买人员在吃包子馒头时,考虑对方辛苦帮助搬运,应该分享食物;但是学到这课时,似乎对方吃好东西后能迅速恢复体力继续杀生,因水产市场主要的工作其实和杀生紧密相连,好像和给猎人提供口粮很相似,请教法师该如何取舍?感恩!
答:个人理解,关键是不要有随喜恶业的发心,如果有必要做这些事情,尽量以善愿摄持,比如发愿度化众生,发愿接引众生入菩提道等等。(正见C1)

55. 业际颠倒与善恶不分有何区别?

问:顶礼法师,弟子愚昧。在加行16课讲了龙猛菩萨在论典中所言:"为人根足生中土,业际无倒信佛法。"

1. 这里的业是指业力。那际是什么意见,具体怎么理解呢? :

2. 那业际颠倒跟善恶不分我可以理解成一样的吗。

如果不是的有何区别呢?请法师慈悲举例说明?感恩合十!
答:

1. 业:(梵 karman,巴kamma,藏las)

指有情之行为。梵语karman,音译羯磨,为'造作'、'行为'之义。 际: 时候。

2. 业际颠倒是指造恶业,如屠夫、妓女种姓,以前出家后来还俗,以前学佛后来不学或改学外道等。或为了今生的名闻利养而学佛等。善恶不分者连因果正见都没有,所以从广义上讲也是业际颠倒者。(正见 B2)

56. 《加行教材121课》

什么是普贤云供? 问:请问,乔美仁波切提到的密供曼茶罗,"从自心幻化出普贤云供作供养"什么是普贤云供?
答:靠普贤菩萨的威德加持,观想自己化身无数,以无数供品供养无数诸佛的观修方法。(正见C1)

57. 如何理解邪淫、妄语的四个支分

问:法师您好,请问十不善业中妄语、邪淫的四支分怎么理解?是否有参考书籍?感恩!
答:【(3). 邪淫(藏:'dod pas log par gyem pa。又作欲邪行)-邪淫的「事」约有四种,此即:不应与其行淫者(非境)、不适当的身体支分(非支)、不适合的地点(非处)、不适当的时间(非时)。「不应与其行淫者」是,是指一切不应与他们行淫的女子、男人和中性人。《摄抉择分》说:经中有说,母亲及母亲所庇护的人便是不应与其行淫者。马鸣阿阇黎说经文的意思是指(见《十善业道经释》。梵: Dasakusala-karma-patha-nirdesa):不应与其行淫者便是为他人拥有者、看法衣服饰者、受家族或王室监护者,别人所蓄的娼妓、自己的亲属。这些皆是不应与其行淫的人。「为他人拥有者」是指别人的妻妾。「有法衣服饰者」是指出家的女子。「受家族监护者」是指受父母、继父母或护卫监护、又或没有这些人而自我保护的人。「受王室监护者」或其代表(如昔日的官府或今日的法庭等执法机构)监护者,是指受惩治律令监护的人。论中指出若与别人付钱蓄养的娼妓行淫便是邪淫,也即是说自己付钱召妓便不属于邪淫。大尊主(阿底峡尊者)也是这样说。上文第二种不应与其行淫的人是「男子」,这是兼指自己和其他人。「不适当的身体支分」是指阴道以外的身体支分。 马鸣阿阇黎说(见《十善业道经释》):何谓「不适当的身体支分」?这就是口部、肛门、孩童、又或腿压及手动。这种说法是与大尊主所说一致:不适当的身体支分是指口部、肛门、男童、女童的前后孔窍及自己的手。「不适当的地点」便是在上师的附近,如在塔庙处、在大众之前,及不平坦和坚硬等能伤害对方的地方。马鸣阿阇黎说(见《十善业道经释》):这里所说的不适当地点是指有正法、佛塔、佛像及菩萨等的地方。与及在亲教师 (藏:mkhan po。音译堪布)、轨范师或父母之前。在这些不适当的地方不可行淫。大尊主(阿底峡尊者)也是这样开示。 「不适当的时间」是指在妇女月事期间、怀孕后期 、哺婴期间、受八关斋戒时或有病时,均不适宜行淫。过世行淫同样不当,适当的数量是一晚不应超过五次。马鸣阿阇黎说(见《十善业道经释》):这里所说的不适当时间便是女子处于月事、怀孕、有婴孩、不愿意、忧伤苦痛或守持八关斋戒期间。大尊主(阿底峡尊者)的说法也和马鸣相同,所不同处是大尊主说日间也是不适当的时间。假如以不适当的身体支分、于不适合的地点,又或在不适当的时间等三「事」和自己的妻子行淫,也会构成邪淫,那和其他人行淫肯定会构成邪淫了「意乐」是分为:想、等起、烦恼三方面。在《摄抉择分》说「想」是指必须正确认知其人是谁。 律典在开示「不净行他胜法」之中说到不论认知是否正确也没有分别。(他胜法,梵:parajikadharma。又名波罗夷法、极恶法、波罗夷戒。是比丘应远离的根本重罪。「不净行」,梵:a-bra hma-carya。即是非梵行、淫行。「不净行他胜法」梵:a-brahma-carya parajika-dharmah。又作非梵行戒、不净行戒、淫戒、不净行学处。是比丘四种根本大戒之一。「淫」是耽溺于女色。「不净行」是出于爱着污染心的行为。「非梵行」是指污染净戒而退失圣道的不清净行。)《俱舍论论疏》说,假如我们把别人的妻子认作自己的妻子而和她亲近,这样便不会成为真实的不善业道。若把别人的妻子认作第三者的妻子而行淫,世亲论师在论中举出了两派说法,一派认为会成为不善业道,另一派则认为不会。「烦恼」是指三毒的其中一种。「等起」是指渴望行淫的意欲。「加行」于《摄抉择分》指出教唆他人邪淫,教唆者亦犯邪淫罪。但《俱舍论疏》说这种教唆并不是真实的业道。我们应观察无著的说法会否是指这种教唆是恶作而非真实业道。 「究竟」便是二交合 (两性器官结合)(4).妄语(藏:rdzlIn du smr)-「妄语」的事便是见、闻、觉、知 (依《俱舍论疏》所说,「见」是眼识的经验、「闻」是耳识的经验、「觉」是鼻识、舌识、身识的经验、「知」是意识的经验),与及跟它们相反的四者(即是不见、不闻、不觉、不知)。当某位接受谎话的人能了解谎话的意思便是「妄语」。「意乐」是分为想、烦恼、等起三方面。「想」是指歪曲某种认知,如把看见的事情歪曲为没有看见,又或把没有看见的事情歪曲作看见。「烦恼」,是指三毒。「等起」是指希望把自己的认知歪曲。「加行」是指由语言、或采用沉默、姿势来表达某些事情。又不论我们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还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说,也没有分别。有说即使教唆他人说妄语、离间语或粗恶语,亦与自说相同。世亲论师与《俱舍论疏》说,若教唆他人作四种语不善业,皆会构成业道。律典则说必须由自己亲口说出才会构成完整的罪堕。「究竟」是指他人能了解谎话。《俱舍论疏》提到若他人不解语句,那仅属于「绮语」。「离间语」、「粗恶语」亦与此相同。】

58. 《加行教材85课》

问:在岗波巴与上师米拉日巴尊者分开时,上师对他说:"为了尊重缘起,我不想走过河那边去,我就送你到这里,你可以离开了。"他对上师顶礼多次,然后一面流泪,一面祈祷。上师觉得这个缘起不太好,显得十分不高兴。请问:前面的缘起讲的是什么?后面上师为什么觉得缘起不太好?感恩法师!
答:圣者的智慧可以观察到甚深的缘起,我们普通人难以揣测。(正见C1)

59. 请教法师暇满课程里,所依和能依问题。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在暇满部分,生西法师辅导说,"闲暇是本体,圆满是特法。这里的暇和满,它主要指的是能够修学佛法的最好的所依条件,这就是闲和暇。"这里面的所依是能所关系的所依吗?如果是,那能依是什么呢?此外,记得法本里(或者是法师辅导里)也有,说暇满的所依是身体,那能依是什么?暇满吗?感恩法师慈悲开示!
答:能依是修行。修行要依靠暇满。(正见C1)

60. 《加行教材15课》

问:顶礼法师,一个地区有寺庙,有僧人,但没有讲经所法,这个地方应该也是边地吧?因为即使具足三宝,但因没有闻到正法,对凡夫身心无有利益,这样理解正确吗?如果这样,那很多汉地,如果不是依堪布的愿力或者说我们没有机缘进入佛学会学习,我们也成了边地人?感恩法师指导,阿弥陀佛。
答:要看具体的标准,正法有很多种类,念诵功课也是一种正法,顶礼也是一种正法,看站在哪个角度来说。从另一方面来说,有机会被善知识所摄受,接受系统的闻思修训练,是很大的福报。(正见C1)

61. 初十日我们凡夫修行人是否可以作会供?

问:法师:加行《莲师金刚七句略讲》第六课中,上师开示:每月初十都要想到:"今天,莲师对众生有不共的承诺,要特别加持所有众生。"所以那天你要极力祈祷莲师,并作一些会供等法事,以此相续中定能得到加持。今年是猴年,每月初十我们按学院的仪轨作会供,特别有信心。但一正科系密法班的师兄讲,密法班专门有一节讲如何会供,会供非常严格,要有资格的瑜伽行者(在家证悟者)住持等等,才可作会供。请问法师我们凡夫修行人初十日是否可以作会供?
答:没有要求必须是圣者才能做会供,会供是密宗的一种修法,通常来说,只要是密宗修行人(得受过灌顶)都可以修持。 有些时候,即使没有得受过灌顶,但对密法有信心,没有邪见,跟着一起念诵会供的简供仪轨也有一定的开许。(正见C1)

62. 《加行教材84课》

问:顶礼上师三宝!新版加行教材265页第一段谈到"只有当心获得一种证量或达到一个定量,才可以说圆满了加行",请问法师,什么叫"定量"?因为这一句是指获得证量或者达到定量都算圆满加行,而紧接着的一句"光是完成一个数量......那还算不上圆满",前一句说心达到一个定量算圆满,后面讲完成数量不算圆满,从这里看出来,"定量"跟"数量"有区别,那么这个"定量"究竟指什么?
答:定量可以理解为达到一种确定、稳定、稳固的标准或者是程度(质量),有标准的意思。(正见C1)

63. 金刚持、金刚手的异同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

1. 课诵里提到多杰羌,弟子以前听一位师父说过多杰羌金刚持佛是释迦牟尼佛传讲密法时的示现,不知是这么说不?

2. 此外,金刚手、金刚持、金刚萨垛各是什么关系呢?感恩法师慈悲开示!

答:

  1. "多杰羌"是藏语,意思就是金刚持。 金刚持可以说是释迦佛传密法所显现的形象,也可以理解为就是一尊佛。

2. 实相当中本体无二,现相当中有不同的名号、不同的咒语、不同的形象、不同的修法。(正见 C1)

64. 成佛的问题

问:请问法师:我们的身体是无自性的,心识也不是恒常的,所修的法也是一种方便。依假身心修假法,这样就能修成佛吗?请法师开示。
答:发如梦如幻的菩提心,进行如梦如幻的闻思修,积累如梦如幻的福慧资粮,可以获得如梦如幻的佛果。(正见C1)

65. 《加行教材85课》

问:顶礼法师!85课中,孤儿和度母石像的公案中,孤儿并没有把度母石像当作三宝的所依,而只是当作自己的妈妈,向她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就像普通的孩子向母亲撒娇一般。这个时候,孤儿没有将度母石像当作佛菩萨想,心中也没有对佛菩萨的忆念,为什么会得到度母的护佑和加持呢?祈请法师开示!
答:因为有皈依、投靠之心,有袒露心扉的真诚,有欢喜心,有真挚的感情。(正见C1) (引用网址失效)

66. 放生问题

问:阿弥陀佛,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弟子心中有个疑惑想请法师指导。二月份的时候弟子随同班级放生,傍晚再来到放生地点时发现很多人在江边用大网网鱼,当时就觉得早上放生的鱼很有可能被网起来了,心里很惭愧。现在班级再随喜放生便不愿参加,而更愿意随喜到藏地的放生中,觉得好像能挽救更多的生命。想请问法师这样的想法如法吗?弟子本身也觉得上师让我们在汉地多放生,肯定有意义的,毕竟大环境如此,放生的鱼不被捕捞也是完全不可能的。但至少能给这些被放生的生命种下善根和解脱之因。想请问,遇到这种事情该如何去平衡,如何去思维?不随喜班级放生,而随喜藏地的放生,这样的想法该怎么去纠正,阿弥陀佛!感恩法师!
答:总之,不要完全放弃,可以尽量努力以智慧观察,努力改善现状。不管是藏地的众生还是汉地的众生都是需要救度。(正见C1) (引用网址失效) 67. 问:麟角独觉从来没依过上师吗?
答:前世必定依止过。(正见C1)

68. 《加行教材60课》

如何对待恐怖分子被击毙的事件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在《前行》第60课具体学习杀业的果报后,有以下疑问请法师开示:

1. 目前极端组织在世界各地制造了很多针对平民的爆炸袭击事件,那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些恐怖分子被击毙的新闻报道,不能有一点随喜心吗,包括随喜警方的慈悲心,如果他们是为了让更多人避免受到伤害角度考虑才造杀业的,这算慈悲心吗?如果他们没有以慈悲心摄持,仅仅是职业的必要造杀业,也是造了自性罪,必须感受异熟果等果报吗?

2. 孩子学校里学的《歌唱二小放牛郎》这篇课文,是在随喜王二小的行为吗,他为了保护乡亲们,把日军引进解放军的包围圈,日军被全部杀掉,这也是具足四分支的圆满杀业吗?怎么和孩子解释这种杀业呢?感恩法师!

3. 一切以心安立。这能够与 "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联系起来吗?如果内心足够清净,境界足够高,是可以避免一切过失,那么,如果王小二也是只有"为了保护乡亲们"这一念想,也是

可以避免一切过失的,对吗?【当然,现在教育孩子,肯定是要多灌输"非暴力"理念 别说孩子,就是大人,也难足够清净。】

4. 另外, "境界足够高"怎么理解?

末学还想再问一下,那是否做警察这个职业,如果没有学佛修菩提心的话,只是依照上级命令做事,其实是造比较大的业了?那如果亲友中有做特警这样职业的人,要怎样帮他们减轻罪业?

5. 末学还想再问一下,那是否做警察这个职业,如果没有学佛修菩提心的话,只是依照上级命令做事,其实是造比较大的业了?

6. 那如果亲友中有做特警这样职业的人,要怎样帮他们减轻罪业?

7. 组内另一位师兄,还想请问法师:末学就是一个退伍军人,如果按照如此想法,那在战场是要杀敌保卫祖国和人民,还是自己跪在地上,等待着敌人杀自己的头来赎罪?修佛很重要,修菩提心也很好呀,难道杀敌人的同时,不也是在保护百姓不受杀戮吗?末学的爷爷参加抗日战争,目前还在世,他给末学讲了真实的战场和日本人鬼子的所作所为,简直无法形容,电影中的和实际中的根本无法比,鬼子太残忍,太残酷。另外英国侵略西藏,杀死我们藏族同胞20万人,包括许多大活佛也被枪杀。在这种情况下,为保护自己人民和文化,消灭侵略者,怎么能称作自私?人的自卫能力是天生的,如果王二小想到除了保卫乡亲们,还想到要消灭全部的鬼子,也犯错误吗?

答:

1. 要看具体的境界。如果内心足够清净,境界足够高,是可以避免一切过失,例如大悲商主。如果境界不足,一方面解救平民有功德,一方面杀生也可能产生过失,善恶夹杂。

2. 通常来说,如果王二小具足杀心,是可以圆满四个支分的。如果有条件尽量和孩童多灌输一些非暴力的理念。

3. 个人理解,需要杜绝自私自利的心,而且最好有菩提心和空性慧摄持。 "果王小二也是只有"为了保护乡亲们"这一念想,也是可以避免一切过失的,对吗?

"不一定。 如果利他心不是特别强,还有自利的成分,还是可能有过失,当然 有利他心也有功德。

  1. "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主要是清净心的境界,角度有所不同。

5. 很有可能。

6. 在无法改变职业的前提下,只有多忏悔,多以善心摄持自己的所行。

7. 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提到:【  大王当知。初欲入时作方便者。行法行王。若见逆王。尔时复作三种思惟。一者思惟。此返逆王所有兵马。为与我等。为当胜我。若与我等共斗战者。俱损无益。若其胜我。彼活我死。如是念已。应觅逆王所有亲友及善知识。当令和解灭此斗诤。二者行法行王。见彼逆王与己平等及胜己力者。心自思惟。不应与战。当与其物求灭斗诤。三者若见逆王。多有士众眷属朋党象马车步四兵力胜。行法行王士众虽少。能以方便现大勇健难敌之相。令彼逆王生惊畏心以灭斗诤。如是名为于初时中思惟三种方便之用。大王当知。若以亲友与物惊怖。如此三事。不能灭彼斗诤事者。行法行王。尔时复起三种思惟入阵斗战。何等三种。一者思惟。此返逆王。无慈悲心自杀众生。余人杀者亦不遮护。我今不令如此相杀。此是初心护诸众生。二者思惟。当以方便降伏逆王。士马兵众不与斗战。三者思惟。当以方便活系缚取不作杀害。生此三种慈悲心已。然后庄严四种兵众。分布士马唱说号令。简选兵众分作三品。于上品中有上中下。以上品中下勇猛者列在于前。次列第二中品健者。次列上品最健兵马分在两厢。令护步众不生畏心。行法行王处在军中。与最上品象马车步猛健众俱。如是入斗。何以故。有五种事。能令大军竞进不退。何等为五。一者惭愧王。二者畏王。三者取王意。四者令众背后无畏。五者令念报国王恩。如力如分。不生退转。能勇战斗。大王当知。行法行王。设是方便入阵斗战。尔时虽复杀害众生。而彼王得轻微少罪。非决定受忏悔能灭。何以故。彼法行王。为欲入战。先生三种慈悲心故。虽作此恶得罪轻微。非决定受。大王当知。彼法行王。为令众生。为护沙门护沙门法。为护妻子族姓知识。能舍自身及资生物。作如是业。因此事故。彼法行王得无量福。大王当知。若为护国养活人民。兴兵斗战。彼时国王。应当先发如上三心。敕令主将一依王教。如是斗者有福无罪。】这部经典的内容提到,如果在有必要的情况下,抵抗也是有一定开许的。当然前提是内心要很清净,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要看具体遇到什么事情,什么样的入侵,入侵者的行为怎样被入侵者的业力怎样自己的境界怎样

等等 非常复杂的问题,无法完全说一概必须要抵抗或者一概不许抵抗,我只能说合法抵抗的例子以及合法的不抵抗的例子都有。(正见C1)

69. 《修心利刃轮释14课》思考题

问:阿弥陀佛,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由于弟子学识浅薄,对于课后思考题不能做到准确回答,恳请法师开示:思考题: 请结合四法印、四谛、十二因缘、唯识、中观等佛教理论,详细阐述:若没有断除我执分别妄念,众生永远也不可能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这一甚深道理。
答:原则上课后思考题此处不直接回答。建议你可以结合我执与轮回的关系进行分析。(正见C1)

70. 一心二用的情况下听法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弟子和道友都有这样的情况:希望能多听几遍法师辅导,所以在走路时,骑车时,公交上等等一些非座上的时间里听法。效果确实没有座上听好,但也有收获。弟子们有这样的疑虑,请问法师:每一次闻法的机会,都是往昔福报现前的,是不是用掉了就没有了,应该珍惜,应该如理如法,不应该在心比较散乱的时候去听,这样去理解对吗?也有法师开示,应尽量如理如法,实在没有办法才在散乱的时间里听法,这样至少比不听好。弟子实在是找不到答案,祈请法师慈悲开示!合十! 以上是《入行论讲记》当中的内容。个人理解只要你不是故意不恭敬发而是条件有困难也是可以的也可以多忏悔。(正见C1)

71. 曼茶罗问题

问:顶礼法师!我们组有个师兄因条件和家人关系,没固定佛台,所以没法长期供所修曼茶罗。请问可否修供曼茶之前供一遍五堆和三十七之后供在临时佛台上面后。是直接供七堆还是再供一遍三十七堆后再供七堆。感恩法师!
答:是可以的。建议供一遍37堆曼茶罗之后再开始供七堆。(正见C1)

72. 《加行教材62课》

上人法妄语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

1. 弟子请教法师:第62课中上师提到的有关于《律藏》那个公案里的法师,他有没有犯 "上人法"妄语的罪业?

2. 请问如果有,那么是具备了上人法妄语的哪种法相?感恩法师!

答:

1. 个人理解,应该有这方面的嫌疑。

2. 宣说自己具备本来不具备的能力。(正见 C1)

73. 禁恶行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分别指什么?

问:顶礼法师:您好!《亲友书》第3课,讲到:持戒度:指制止恶行、行持善法的一种心,包括禁恶行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其宗旨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行持一切善法,制止一切恶行,尤其从大乘的角度来讲,还要加上"利益一切众生"。真正的持戒度,是通过守持净戒来利益众生、帮助众生,而不扰乱任何一个众生。

1. 请问,别解脱戒,菩萨戒以及密乘戒属于禁恶行戒吗?

2. 请问,什么是摄善法戒?

3. 请问,什么是饶益有情戒?非常感恩您,阿弥陀佛。

答:

1. 禁恶行戒是菩萨戒的一部分。

3. 【 "佛子律仪趋行方","佛子律仪"即菩萨戒,包括三个:一、摄律仪戒,即是共七众别解脱戒,断除性罪、遮罪的律仪;二、摄善法戒,即是由身语意积聚诸善的学处;三、饶益有情戒,即是所有引摄、护持、增长诸善法之戒。这三条也就是大乘菩萨所有的修学次第与法门。"方"即"方法",趋入菩萨律仪的方法。按《入中论》所说,有"广大入"和"甚深入"两种方法,从广大入而言:入菩萨行即为广博地闻思教理;从甚深入而言:为深入修持六度万行。】

【从大乘菩萨戒而言,其中摄律仪戒为断恶门;摄善法戒为修善门,摄身口意三门善业回向菩提;饶益有情戒为以慈心摄受一切众生。】 《入菩萨行论广释》(正见C1)

74. 五十万加行完成次第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有师兄问:五十万加行是否要按顺序一个个修,如果皈依没修完,到了修发心的时间,可以边修皈依边修发心吗?还有,如果莲师心咒,没有念开显解脱道,直接念的心咒,可以算数量吗感恩法师阿弥陀佛

75. 《加行教材62课》

自性妄语 问:顶礼法师!62课中一般妄语的定义是这样的:"一般妄语,就是指怀有欺骗他人之心而说的一切自性妄语。" 这个自性妄语具体怎么理解呢?请法师慈悲开示!
答:本性就是妄语、本质上就是,没有开许的可能。(正见C1)

76. 《加行教材63课》

法尔理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请问法师:请问六十三课:"就像人类由于种种行为与天道路相逆,致使在法尔理的作用下,器世界四大不调、灾难频频。"这其中的法尔理是什么意思?
答: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的缘起规律。(正见C1)

77. 网上买藏红花

问:顶礼法师,有师傅说不能在网上买藏红花,买卖双方都会堕入恶趣,但我们都不太清楚为什么?站在什么角度说的,师父说是上师说的。不知道是不是这样?
答:我没有听说过这方面的内容,不太了解。(正见C1)

78. 《加行教材64课》

邪见分类 问:请问法师,前行64:己三(邪见)分二:一、无有因果之见;二、常断见。为什么这样分,无有因果的邪见包括常见和断见吗,我认为断见就是没有因果的邪见。邪见就是分为常见和断见2类,为什么要安立无有因果之见的科判,为什么不直接安立为邪见分为: 常见,断见?
答:一般来讲,无有因果之见也属于"断见",邪见整体是可以分为常断两类。在《前行》的这一部分中,这二者的角度有所不同,所以要分开安立,"无有因果之见":主要从修善无功德,造恶无过失,也就是不承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规律而宣说的,而常断见中的断见主要是从前后世不存在,万法自然而生的角度宣说的。(正见C1)

79. 《加行教材17课》

地界中土 问:顶礼法师:

1. 《前行》第十七课,有道友说,印度永远是地界中土,请问法师这么说对吗?

2. 回教占领期间也是吗阿弥陀佛 !

答:

1. 某种角度可以这样说。

80. 《加行教材62课》

邪淫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请问法师:

1. 我理解邪淫戒律的细节认定,和各个时期社会公认的伦理道德相关:如果做不净行会引发他众尤其是相关人等的贪嗔痴,给他人带来伤害,都算邪淫,社会能接受的则不算。否则就无法解释旧时代嫖妓不算,娶妾不算

因为究竟也是其人的贪欲心引发的行为。也就是说,邪淫的关键在"邪"字上,而是否算邪要看具体的社会环境。这样理解有无问题?

2. 、我理解之所以出轮回必须彻底断淫是这个原因:众生或执着身体常有,或者认为欲妙值得追求,故而产生了大执着,不彻底断除行为,就很难断掉有关的执着。换言之,它跟凡夫贪着食物或别的东西类似,因为放不下,到哪儿都还是牢牢地系在轮回的车轮上。所以必须断。这样理解有无问题?

3. 请问一个具体问题:古代大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将 "白日"定作非时,很容易理解。然而现代一对常年上夜班的夫妇,只能白日见面,那么是不是就没有不犯戒的可能了?延伸出去,不是上夜班,然而工作时间不定,夫妇见面时间也不定,是否也是如此呢?

答:

1. 要看具体情况。一方面可以结合时代环境背景,但对戒律本身还是要尊重的。

2. 轮回的根本是心的无明,也就是我执,如果断除了我执就出离轮回,如果没断就没有出离,佛教侧重的是调心,如果没有断除我执烦恼,仅仅在行为上暂时不做不净行也难以出轮回,如果已经断除了我执烦恼,即使行为上随顺众生示现亲近异性,也不会有任何障碍。

所以《楞严经》提到的是"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重点是心。

3. 个人无法下结论,因果微细,从保险的角度来说,还是尽量按照经典当中的要求来行持。(正见 C1)

81. 脉清净、风清净、明点清净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请问脉清净、风清净、明点清净 是什么意思,有何区别?
答:风脉明点是密法当中提及的内容,如果以后有机会进入密法班可以详细了解。(正见C1)

  1. "阿修罗虽然好斗,但这种争斗并不破戒",这是否违背因果? 问:顶礼法师!前行第56课上师讲记的下面说明中这样写:阿修罗虽然好斗,但这种争斗并不破戒,如《大智度论》云:"阿修罗恶心斗诤,而不破戒,大修施福。"所以,他们的戒与人类的有所不同。这是否违背因果?为什么?感恩法师!
    答:不违背,因为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违背因果,如果你认为有,请你指出来(谁主张、谁举证)。就像世间也有些人,性情不好,好斗、喜欢欺负人,但并没有达到刑事犯罪的程度。(正见C1)

83. 《加行教材121课》

三身曼茶罗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师父!《前行广释》121课中的三身曼茶罗:共同化身曼茶罗、不共报身曼茶罗、殊胜法身曼茶罗。 弟子问:"共同" "不共"分别是指什么?为什么?感恩师父!
答:共同就是普遍可以拥有或者普通情况下都可以通达等等,不共就是更加特别。打比方某种产品所有人都可以买到那就可以说是共同的,另一种产品,是限购的,只有特定的会员才能购买,那就是不共的,非共同、非普遍可以拥有。报身相对化身来说不是一般人能够见到的。(正见C1)

84. 开玩笑说 "让我下地狱吧"是否属发愿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请教:和一同事外地出差,当地有送特产(哈蟆做成的即食食品),当时就回绝了,同事接受并开玩笑说:"那就让我来代你受罪业,我一个人下地狱吧。"同事是否算因我而发恶愿或造业?(听了心里一直很纠结,因为自已不但不能度化旁生,也不能影响周围的人,反而让同行的人造下口业。除了念诵嗡玛尼贝美吽舍回向外,不知该如何做?)
答:个人理解,还是有可能种下种子,当然,跟随心力的不同,程度轻重也不同。不管怎么样都可以多念诵缘起咒。(正见C1)

85. 佛法中土和根德圆满

问:顶礼上师三宝!请问法师两个问题:

1. 关于判断是否生于佛法中土,小组讨论时有两种倾向:

1)观待自相续。例如虽然转生在藏地佛法兴盛处,但是不具信心未能趋入佛法,则不能算是转生中土; 例如因为全聋,则完全无法听受佛法,则也等同于生于边地。 2)观待外境。身边的环境有教法、证法存在,即为佛法中土。 此时若因为自身原因不能趋入,则归结为"不具足信心圆满"等其他原因,外境的环境仍然是圆满的,"生于中土"这一点并不受影响;若因为全聋而无法听受佛法,则属于根德不圆满,而环境圆满同意不受影响。请问法师,以上两种观点,应当是第2种才合理吧?

2. 关于根德圆满对于修法的影响,以下认识是否合理?有时虽有根德不圆满,比如肢体的残疾,这些对于修法也许并没有根本性的障碍,其人还是可能修行甚至证悟,因此根德圆满的影响程度还是要看具体情况。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有些特殊的因缘下,旁生也可以修行,因此所依不圆满,也不是绝对不能修行。

答:

1. 个人倾向于认为 "中土"与"边地"主要是从受环境影响这方面来理解的。

(引用网址失效)

86. 共修问题

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我们如何利用研讨班的学习,来提升本地区小组的共修质量?请法师开示宝贵的意见。阿弥陀佛。
答:这个问题比较大,主要是与管理有关,可以咨询教务处管理法师,或者与本地区研讨班管理组发心人员协商。(正见C1)

87. 皈依法的分类问题

问:顶礼法师!前行86课皈依法的分类共有四种:一是共同乘皈依法,也就是外皈依;二是不共同密乘皈依法,也就是内皈依;三是殊胜方便之金刚藏皈依法,也就是密皈依;四是究竟无欺实相金刚乘皈依,也就是大圆满心滴派皈依法。

1. 这第四种皈依法是不是可以归摄到密皈依当中呢?

2. 何谓究竟无欺实相金刚乘皈依法?请法师开示!

答:

1. 第四种皈依有自身的不共之处,是特有的。当然某种角度来说,也可以归属在第三当中,因为都是密法。但在密法当中,也有各自的不共窍诀。看站在哪个角度分析了。

2. 完全相合实相,究竟了义。(正见 C1)

88. 《加行教材63课》

离间语、恶语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学习第63课离间语,恶语有疑问,请法师开示。

1. 这两种语业的定义,也同杀业一样用四个支分来分析是否圆满或支分,以确定罪业的轻重?

2. 就离间语来说,意乐是不是害心?如果发心是好的,但话说出去结果使两人的关系破裂,算不算离间语呢?比如 A对B说了一句善意的谎言,C发心是为了安慰B,把真相告诉了B,使A和B不和,那C算不算造了离间语的业呢?如果是,是不是支分罪呢?

3. 恶语类似。如果孩子做错了事情,父母发心是为了教导其向善,但孩子因为暂时不能体会良苦用心而不开心,这个算不算恶语呢(支分恶语?)?因为究竟上满足了指责对方过失而让对方不高兴的。

4. 63课讲记中有一段,只要相续中有慈悲心,利他心,所发出的声音肯定直接或间接有利。即使你有粗语在呵斥他人,实际上也能利益不少人。和讲记中,凡是指责对方的过失,或口出不逊的语言,也都属于恶语。做一个对比,不是界定很清晰。如果初发心的菩萨为了利益别人,呵斥了对方,而对方因为根器不熟,反而心生烦恼,这到底算不算恶语呢?有点浆糊了,请法师开示,感恩法师。

答:

1. 可以。

2. 要看具体的发心和情况,通常来说,不具足发心,就不会圆满所有的支分。

3. 如果发心清净,境界足够高,身、语七种业都可以有开许。

4. 要看发心清净到什么程度,自身的境界如何,无法一概而论。

89. 《加行教材118课》

忏悔期限 问:阿弥陀佛!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请问:

1. 前行118课讲到忏悔的期限是3年,超过三年即使忏悔也不能清净罪业。而我们在前几课学习过,我们所要忏悔的,不只是这一生,而是从无始以来至今生的一切罪业。如果忏悔有期限,这不是矛盾吗?请法师开示!谢谢!

2. 我们忏悔的从无始以来至今生的一切罪业,都不是破密乘戒 所产生的罪业?

答:

1. 无矛盾。忏悔的三年期限,特指 破密乘戒 所产生的罪业。

2. 个人理解,如果破密乘戒超过三年完全不忏悔,完全没有对治,今生当中就很难清净,但有些时候,如果犯了密乘戒,但三年当中及时忏悔了(但忏悔的力度不够),一方面不会达到逾越期限的情况,另一方面还是有可能有一部分罪业残余等待清净。(正见 C1)

90. 《加行教材62课》

问:顶礼法师!请问:

1. 62课中, "一般妄语,就是指有欺骗他人之心而说的一切自性妄语"中自性怎么理解?

2. 62课中,上人法妄语一段中,有漏神通和无漏神通中有漏和无漏是什么意思?

3. 63课中,如颂云: "黑色信财是生命之利刃"中黑色信财与信财是一个意思吗?感恩法师。

答:

1. 自性罪,本性就是罪业。

2. 随顺解脱的是无漏,随顺烦恼的是有漏。

3. 黑财大致可以理解为,某些情况下,比如,没有资格享用信财的人,却以烦恼心享用信财亡财,可以说是享用黑财,有时也包括非法手段比如说上人法妄语欺骗等得到的财富。

此处 黑财也是黑色信财的简称。(正见C1)

91. 《加行教材63课》

黑财 问:63课出现了"尤其是黑财,就像烧热的铁丸子"这个黑财可以理解成信财吗?但是有的却说黑财类似血肉供养,到底该怎么理解这黑财呢?
答:黑财大致可以理解为,某些情况下,比如,没有资格享用信财的人,却以烦恼心享用信财亡财,可以说是享用黑财,有时也包括非法手段比如说上人法妄语欺骗等得到的财富。

92. 《加行教材14课》

修行次第 问:顶礼上师三宝!请教法师:加行第14课中,在第一段大恩上师讲到了"修行次第",在第三段讲到"道次第","修行次第"和"道次第"有什么异同?
答:意思是差不多的。道次第有时也可以理解为修道次第,修道与修行基本上是一个意思。(正见C1)

93. 《加行教材17课》

问:顶礼法师!

1. 我们正在学习大上师的《前行广释》17课里面,说猕猴禅师和罗刹女交配后,藏地人类开始逐渐繁衍。既然是说猕猴禅师和罗刹女交配后,有了藏民,那么现在的藏民都是罗刹的后人吗?

2. 莲花生大师的净土,在鬼道吗?

答:

1. 不太清楚你想问什么,要看具体的情况。

2. 是在铜色吉祥山莲花光明宫。(正见 C1)

94. 《加行教材85课》 问:阿弥陀佛!顶礼法师!在85课的共修讨论中

"老母亲将这颗狗牙当作真正的佛牙,生起了强烈信心,经常顶礼供养,后来狗牙降下了许多舍利。"末学理解的是狗牙生出舍利,就像甘露丸又生出甘露丸一样。有位老师兄给我们分享的是:修行达到一定境界就会空降舍利。哪种理解正确呢?请法师开示!感恩您!
答:个人分别念理解两种可能性都有,这是从理论上推测。(正见C1)

95. 《加行教材64课》

问:《黑自在书》云:"犹如日出水下流,豆圆荆棘长而利,孔雀翎艳诸苦乐,谁亦未造自性生。"他们声称一切万法皆无因而生,有五种比喻足以证明这一点:一、太阳从东方升起,不是谁牵上去的;二、河水向下流淌,不是谁引下去的;三、所有豌豆都是圆形,不是谁抟成的;四、一切荆棘刺又长又尖、非常锋利,这也不是谁用刀削造的;五、孔雀的羽毛五彩斑斓、绚丽多彩,这并不是哪个画家绘制的,而是它的本性就是如此。同样,世间各种喜怒哀乐、善恶吉凶,也都是由其本性造成的。因此,他们一口咬定往昔业力、前生后世等不存在。 这种道理非常无聊,我们学《中观庄严论释》时也剖析过。当然,没有闻思过佛法的人,乍听起来好像言之有理,但如果真正去观察,就会发现此比喻根本不成立。因为这些事物都是由各自因缘形成的,因缘具足时才出现,不具足时,包括荆棘刺的锋利也不会产生,因此这些并不是自性而生。 退一步说,即便外境的这些现象自性而生,也不能说明内心的苦乐也是如此。为什么呢?因为要想比喻成立,必须是两个东西有共同特点,可这些比喻并不具足这一点。因此,众生的苦乐应该是因缘所生,依靠前面所造的善、恶之因,才会产生后面的乐与苦。 当然,若想成立这种观点,首先必须要确立本师为量士夫,然后在此基础上,量士夫所说的因果不虚之理才会被人接受。或者也可以通过辩论,将他们的说法驳斥为不定因,以此无法证明前世后世不存在。这方面的教理、公案,我们以前也讲过很多,大家在推理时都可以引用。弟子的问题是:

1. 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得出这些不是自性而生?

2. 要想比喻成立,必须是两个东西有共同特点。指的是哪两个?

3. 成立这种观点要确立本师为量士夫。什么是量士夫?合十!感恩法师!

答:

1. 如果不需要因缘,那么就不可能被外在的因缘影响,不可能被干预,不可能和其他事物发生作用,这都是具有矛盾的。

2. 比如你说:张三和我的友谊好像大海一样深,两个事物分别是: "张三和我的友谊"、"大海",共同点就是"深"。

3. 量士夫,可以理解为,能够作为 正量 的人,

士夫是人的意思,量是能够衡量相关事物的意思,比如佛陀,能够通达一切道理,堪为量士夫。(正见C1)

96. 冬虫夏草问题。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

有师兄问能否食用冬虫夏草,末学网上找了写资料。各种说法不一。是否杀生,是否食用有过失,还请法师开示一下。 (引用网址失效)个地方有人说法王开示过,不过我没在智悲佛网上看到相关资料。 (引用网址失效)个地方也有人说上师开示过。不过我在下面智悲佛网的《闲谈问答录》里没有找到这一段话。不知道是不是别人另外添加的。 (引用网址失效)请法师慈悲开示!阿弥陀佛!
答:【问:冬虫夏草是有情物,还是无情物?
答:"这个我也观察不出来,有些甚深的道理,唯有佛的智慧才能无误了知。但是我想,吃肉、杀生、抽烟、喝酒等,藏地高僧大德都予以了制止,而挖冬虫夏草,法王如意宝的教言、古代诸多论典中,从来没有遮止过。从这个角度来看,它可能不是有情物。 问:那它为什么冬天会变成虫呢?
答:尽管它形状上是虫,据说也有一些活动,但它具有生命的确凿依据,恐怕很多人不一定能举出来。 问:如果自己不吃冬虫夏草,但帮别人卖,是否有过失?
答:假如它真的是虫,不管你帮别人卖,还是自己吃,肯定都有过失。但它到底是不是有情物,这应该以教证来观察。】

97. 《加行教材87课》

障碍解脱的三种邪见是什么 问:阿弥陀佛,顶礼法师,弟子有一个问题:若尊重三宝,当得三菩提,远离三种见,则不生主苦。其中的三种见是障碍解脱的三种邪见,是哪三种呢?感恩法师。
答:个人理解,可能指的是萨迦耶见、疑见、戒禁取见。(正见C1)

  1. "修四事业之次第"问题 问:请问法师,后念"某某病魔或鬼神,新当格热耶索哈"是一定要念诵病魔或鬼神的名字吗?我都不知道病魔、鬼神的名字;假设要念名字的话,那念完名字就一直念"新当格热耶索哈"吗?还是说重复念诵这个咒语的前面都要加病魔、鬼神的名字?
    答:个人理解,你可以念病的名字,比如感冒,或者疼痛的名字,比如肚子疼。(正见C1) (引用网址失效)

99. 供曼扎

问:顶礼法师,有师兄问,供一遍三十七堆曼茶,再供一遍三身曼茶放在佛堂上面后,在以后供10万曼扎的时候,都只供七堆曼扎,可以吗?
答:个人建议每一座之初的时候,都尽量供一遍37堆曼茶罗和三身曼茶罗。你所说的内容可以咨询一下教务处管理法师。(正见C1)

100. 《加行教材86课》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皈依法分为四种:共同乘皈依法、不共同密乘皈依法、殊胜方便之金刚藏皈依法、究竟无欺实相金刚乘皈依。这四种皈依法中,我们现在正在修的《开显解脱道》是属于四种皈依法当中的那一种呢?祈请法师开示,感恩!
答:可以同时包含四种皈依,看你以怎样的见解来摄持。(正见C1)

101. 佛制罪、自性罪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

1. 弟子帮师兄们问一下,我们在学习业因果的时候知道,佛陀是发现了因果的规律,为我们宣说了这些真理。也就是佛陀不是制定因果者,那么自性罪是自然规律,佛制罪呢?是属于自然规律吗?如果是属于自然规律那么为什么没有受持的人不会有罪业?例如:没有受戒的人犯罪不会有问题,而受戒的人犯罪可能会有堕入地狱的问题。这种地狱果报有区别吗?这种罪业的感受,佛制罪是否是佛陀制定的这个缘起而感受的果报呢?

2. 还想请问一下法师关于64课的问题。胜义中,根本不可能有一法常有不变。请问法师这个怎么理解呢?那么为什么说常有相续轮这个是胜义中才有的呢?

答:

1. 因为当事人具有是否受戒的差别,当事人受戒会得到戒体,期间也会承诺发誓要守护戒律,如果违犯就会破坏戒体,也违背自己的誓言。

2. 如果从空性胜义的角度来说,胜义谛当中一切概念都不成立,众生分别念面前的 "常有相续轮"这个概念也不成立。(正见C1)

102. 《加行教材87课》

皈依回向问题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在第87课第124页讲到皈依收座时的观修方法里,上师讲到"起座时,将一切善根回向给无边众生,并念诵:我速以此善,成就三宝尊,愿将无余众,安置于佛地"。但在学院《开显解脱道》皈依修法视频里,没有这个回向,有师兄问怎么理解?我查阅了前面相关问题,没有师兄问到,故请法师慈悲开示指导。感恩,阿弥陀佛。
答:有些时候, 虽然仪轨里没有,但起坐时也可以念诵。(正见C1)

103. 《加行教材66课》

诽谤圣者的果报 问:"不然,如果对一位菩萨妄加诽谤、恶语中伤,这比杀害三界所有众生的罪过还严重。"66课上师讲记这句话怎么理解。杀所有众生也包括自己的父母了,连五无间罪都造了,诽谤圣者比无间罪还大么?如云:"杀生之上无他罪,十不善中邪见重。"这里没有讲语恶业的严重,诽谤圣者是不是也算是邪见了?
答:某种角度来说,诽谤圣者的罪业可以超过无间罪。通常来说,诽谤圣者的情况会夹杂邪见。(正见C1)

104. 《加行教材86课》

真实皈依 问:顶礼法师!在86课的在前行引导文原文中有"所有的皈依方法已经明确之后,接下来就是明观皈依境修持真实皈依。"的文字,请问,这里的"修持真实皈依"是什么含义?弟子祈请法师开示,感恩法师!
答:正式开始修持皈依。(正见C1)

105. 《加行教材121课》

供曼茶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第121课中,上师讲的乔美仁波切的外、内、密三种观修法,这三种观修方法,可以随时修持,

1. 在随时修持的时候,是否可以不再用曼茶盘?

2. 这时候是否念诵三身曼茶罗和七堆曼茶罗的偈颂?

答:

1. 有时是可以不用曼茶罗的。

2. 都可以。(正见 C1)

(引用网址失效)

106. 不与取

问:阿弥陀佛:顶礼法师,末学请教一个问题。因为要做一个微信公众号,需要在网上下载一些图片和资料,这属不属于不与取,有什么过失?
答:要看所有者是否有开许,是否有版权要求,无法一概而论。(正见C1)

107. 《加行教材关于

63. 64课》

问:阿弥陀佛,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弟子有几个问题。

1. 不动国是什么含义?

2. 法尔理、因果规律、法性力之间的关系?

3. 羯磨僧是什么意思?

4. 只要升起贪心的一刹那,罪业的四支分就已经圆满了吗? 感恩法师。

答:

1. 不动佛的刹土。

2. 有些时候是差不多的意思。

有相似之处,要看具体的语境。

3. 【羯磨僧】(术语)四人已上之比丘,居同一结界内,行羯磨之作法者。大乘义章七曰: "羯磨僧出家之中具戒比丘四人已上,不简凡圣,在一界内。于彼百一羯磨之法,同遵不乖,名羯磨僧。"FROM:【《佛学大辞典》】

4. 不一定,贪心有其自身的四个支分。(正见 C1)

108. 本站师兄整理的 PPT问题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网站上师兄发心整理的PPT文件我可以分享给16届的报研讨班的师兄吗?因为师兄都有求法的意乐,想让他们进步更大,(要求他们多看法本的基础上参考,因为自己看了也非常受益,所以想让更多的师兄受益)感恩法师,阿弥陀佛。
答:目前没有遮止。(正见C1)

  1. "劫"的概念 问:大劫、中劫、小劫是怎么样的一个换算关系?成、住、坏、空和劫有什么样的联系?感恩!
    答:

1. 要看具体的语境和背景。如果从《俱舍论》的内容来看,当中80中劫为一大劫,没有小劫这个单位。

2. 一次成住坏空属于一个大劫的范畴。(正见 C1)

110. 五种他圆满中,最难具足的是哪一种?

问:顶礼上师三宝!请问法师,五种他圆满中,最难具足的是哪一种?
答:个人理解,是第五个,因为第五个需要前四个做基础。(正见C1)

111. 非学员是否可听、看前行广释课程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请问能否向非菩提学会学员推荐前行广释课程 答:个人理解,只要有信心都是可以的,如果有条件最好是皈依三宝。(正见C1)

112. 因果的问题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关于讲记65课中《兜调经》中也说:"作善得善,作恶得恶"这一段,又提到对一些特殊情况,佛教中也是承认的,比如本来造的恶业,但遇到殊胜对境作了忏悔后,此恶业不但不会成熟,反而还会变成功德。不是完全理解,比如地藏经中,婆罗门女为救亡母做功德,其母自己造了很多恶业,但借由波罗门女所做的功德得到解脱。是应该理解为某些特殊情况下因是可以转变的?还是说因不可能改变,而是缘变了,让它生出不同的果?如果是后者,种瓜得瓜好像有点说不过去了,请法师开示,感恩!
答:个人理解,前提是忏悔,忏悔之后就可以清净恶业,或者说"去除毒性"、"消毒",因为恶业已经被清净了,所以也就不存在了,而且同时还可以造下新的善业。这与种瓜得瓜没有矛盾,因为种子的性质以及改变了。(正见C1)

113. 前行备忘录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弟子在看《前行备忘录》有关三殊胜的内容时,对下面这段教言不太理解,请法师慈悲开示! 有现福德资粮作为近取因,无现智慧资粮作为俱有缘,获得佛陀色身;无现智慧资粮作为近取因,有现福德资粮作为俱有缘,获得佛陀法身。 另外对俱有缘这个法相名词,通过查询解释:与近取因共同生果,主要生起非质流部分者,例如生苗芽时具备的水、肥、暖、湿,成为陶罐因素的人工,成为心识增上缘的感觉器官等。《佛学名相》,但弟子愚钝,还是不甚理解。祈请法师慈悲释疑!感恩法师!阿弥陀佛!惭愧弟子圆融恭敬合十。
答:近取因就是对果的产生起到直接作用的事物,俱有缘就是对果的产生起到辅助作用的事物,这段话的意思是二种资粮的结合,可以获得佛陀的色身和法身。二种资粮各自有不同的侧重方面。(正见C1)

114. 皈依境问题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在皈依境中,吉林和长春的皈依境中的大乘的菩萨的位置不一样,请问法师有区别吗?还有就这在莲师的右手边的位置,吉林观的是弥勒菩萨,而长春的师兄观的是迦葉佛?应该怎么样观啊?还是两种观法都可以呢?感恩法师,阿弥陀佛。
答:应该都是可以的。具体也可以咨询一下教务处管理法师。(正见C1)

播放列表 点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