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2016年6月~12月)06

问:相续中生起般若自性之法 中,"后得所为"应该有很多,布施、持戒、顶礼、赞叹。。。等等,经中为什么仅从随喜、回向、胜解三方面说呢?
答:之所以后得所为只有随喜、回向、胜解的原因是:

    1. 能表示菩萨道智的有十一种法, 令其隐暗等,弟子麟喻道,此及他功德,大胜利见道, 作用及胜解,赞事并称扬,回向与随喜,无上作意等。 修行最清净,是名为修道,如是说聪智,菩萨之道智。 菩萨出定位的修道有三:胜解修道、随喜修道、回向修道,入定位下面也会讲解脱修道和清净修道。
    1. 根据《现观庄严论》沃巴活佛的科判: (具作用之真实修道)分二:一、后得福德自性有漏修道;二、入定智慧自性无漏修道。 科判中的有漏、无漏不是《俱舍论》所讲的"漏"是烦恼的意思,在这里主要指有一些分别和无分别,主要是这样讲的。 而在壬一(后得福德自性有漏修道)分三:一、后得资粮自性未生令生之因 胜解修道;三、已生令不退之因 回向修道;三、未退令增长之因 随喜修道。
    1. 因为这三者都属于二地菩萨后得所行持之法且属于福德的自性,而且这三者围绕"未生令生"、"已生令不退"、"未退令增长"的角度而言,法王如意宝说他自己也是对今生和来世重视来看的话,来世为主。为什么呢?因为来世是非常漫长的。利他和利己方面呢,利他为主,为什么呢?因为利他是更有价值的。以前上师也是这样说过的,因此我们讲要修行大乘佛法,必须要有一种方便方法。这些大乘的修行的方便当中,首先是善根没有得到的让他得到,这需要胜解信。胜解的对境是果般若,果般若的主要的来源是文字般若,也就是说我们的经论般若,实际上对果般若和文字般若,还有道般若,道般若产生不退转的信心叫做胜解信,其实胜解信是一种信仰,信心当中应该是高层次的一种信心!胜解,藏文当中叫木耙,是一种兴趣,也可以叫信仰,也可以叫信心。但是一般的信心跟胜解不同,胜解信的菩萨具有非常坚定的信心,与智慧无二无别的一种信心叫做是胜解。 中间的善根,永远不被各种违缘摧毁,就需要回向。如果没有被回向摄持,很容易产生嗔恨心,产生邪见,在别人面前所宣扬善根等等这些会毁坏的善根,所以要回向。 最后需要随喜,对别人所得到的善根,如果你不断的随喜,不断的生欢喜心,善根越来越增长。 狮子贤讲了一个比喻,比如说信解是一切善根的来源,就像是金匠做一条金条,金条的来源就是金子,这条金条是谁来做的呢?金条是金匠来打造的。同样的道理,我们这个信解是怎么样让他起作用呢?用回向和用随喜来他增长 ,本来原来是一块金子让他真正变成另一种装饰品的话,必须要依靠一种金匠的各种技术才可以让他起作用。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善根首先是需要一个来源,来源就是信心,没有胜解信,那我们很多人都是没办法进入修行。(正见D)
      问:凡夫人以智慧观察诸法尘许不得时,能否说得清净般若?为什么?
      答:不能。这里的清净般若按照入定修法的科判及法义理解,应该是无二取、无能缘所缘,而凡夫人以闻思智慧观察诸法尘许不得,并没有真正现证诸法的尘许不得,如此就没有现前真正无缘智慧,故凡夫不得清净般若。(正见D)
      问:什么是自性罪和佛制罪?
      答:关于自性罪、佛制罪的定义,普寿寺的如瑞法师曾经如此说道:自性罪就是天然是罪业,本身就是罪恶之事,不待佛制,如杀盗淫等罪行;而佛制罪就是佛陀制定的如过午不食等行为,本身非罪业,但有违反,则有过失。另外,索达吉上师在《入行论讲记》中讲到: 自性罪:是指某些行为其自性为罪业,不待佛制,任何人为之即有罪过。 佛制罪:指受佛戒后违背戒律而造下的罪业。 可有四种情况:一、比如一般未受佛戒者造杀生等十不善业,是自性罪而非佛制罪;二、受戒之居士、出家人造杀生等十不善业,既犯自性罪,又犯佛制罪;三、如出家人犯过午不吃饭等,为佛制罪而非自性罪;四、未入佛门者在午后吃饭,既非佛制罪,亦非自性罪。(正见D)
      问:单纯讲五部大论应该从哪一部着手学习?学习的次第应该是怎样的?
      答:次第应该是:戒律、俱舍、因明、中观、现观。(正见D)
      问:《般若摄颂》所说的"菩提心"与《入行论》所说的是不是不一样?区别在哪里?《入行论》:"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般若摄颂》:"无菩提心世无佛,焉生帝梵声闻果?"尤其是麦彭仁波切在《般若摄颂释》中,强调"般若中所说的菩提心 ""如果没有佛母(般若)中所宣说犹如苗芽般的胜义与世俗菩提心,那么世间原本就不会有树木般的佛陀出现。"《入行论》是不是不强调般若所摄?
      答:

1. 菩提心分为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入行论》主要从实修次第及窍诀方面讲 "未生菩提心令生,已生菩提心令增上,已增上令不退失",前面1-8品讲世俗菩提心,9品讲胜义菩提心,而前1-8品所讲的禅定、持戒、布施等内容就是为了令生起胜义菩提心而说,所以,第九品的第一个颂词就是"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故欲息苦者,当启空性慧。",因此并非你所说《入行论》是不是不强调般若?

2. 《般若摄颂》直接诠释二转般若无相法门,间接讲现证,所以,《般若摄颂》的 "无菩提心世无佛,焉生帝梵声闻果?"主要讲胜义菩提心与世俗菩提心双运的空性大悲藏本体,而非单单的世俗菩提心。(正见D)

问:请慈悲开示阿赖耶识属于十八界中哪一界所摄?
答:根据小乘俱舍论的观点,将森罗万象的万法分为五位七十五法,五位就是色、心王、心所、不相应行、无为五法。色法共有11种:五根、五境、无表色。心王随所依根及所缘境的不同而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因心王是六识的主体,故六识的体为一故,算为一种。心所有46种之多。不相应行有时间、空间、数量、得失、生住异灭等14种之多。无为法有虚空、择灭、非择灭三种。因为小乘不许八识,故根据小乘俱舍论安立的六根六识六境等十八界,阿赖耶识不属于十八界任何一界。但若根据唯识宗的百法明门论所许百法分析,因为大乘是以心为本,主张万法唯识,故不许心外法的存在,因此详举了八个心王,五十一种心所法,故阿赖耶识在百法中属于心法。 不要排除法,按照教义来推。

  • (1)《俱舍论》中的十八界图表如下: (2)根据《百法明门论》 第七末那识叫做"意",它是生起第六识的所依,称为意根。由于第六识是依于第七意而起的识,所以叫"意识",就像眼识依于眼根生起,所以叫做"眼识"。此之意根,从无始来,内缘第八识之见分,虚妄执为实我实法,故名为末那识。梵语末那,此翻为意,由其恒审思量为性相故。这个能生第六意识的所依或意根是从无始以来,内缘第八识的见分虚妄地执为实我、实法,所以叫做"末那识"。末那翻为"意",原因是:它以恒审思量为性相。"恒"是恒常,"审"是审察。思量的意义,八个识都有。加上"恒审"两字是为了区别。前五识是非恒非审的思量,第六识是审而非恒的思量,第八识是恒而非审的思量,只有第七识是亦恒亦审的思量。 结论:你说的意界包含末那识和阿赖耶识是错误的。包含第7识是对的,因为第7识就是意根,也就是意界。 心王与心所法相不同。 心王就是心的主体,缘取总相,无法缘取别相;例如,外面有个人,心王只能缘取此人的相貌总体,且无法精细缘取其姿态的美丑,以及起好恶等念头。根据《俱舍论》观点,心王共有三种异名,即:心(为集起义)、意(意根)、识(眼识等六识)。 心所就是心所有法,随心王而起的心理作用,它不能离开心王单独行动,必须依附心王,将心王缘取的法境加以微细的辨别(缘取别相),所以能起好恶等感情。如《二谛论》中云:"心与心所乃三界,增益分别伺察意。"也就是说,最初见到外境时缘所谓"这个"的总相而察知的寻思是心,如第一刹那认知这是"青莲花",尔后缘此事物差别是心所之伺察,如分辨青莲花的蓝色、圆形、花心、花蕊等。《辨中边论》中云:"唯了境名心,亦别名心所。"

2. 心王与心所的关系:

  • (1)小乘有部宗许二者是相应法且是他体,经部宗以上许二者一体。 小乘许心王与心所是相应因,相应有五种意思:

  • (1)所依平等,就是说它与心王依一样的根,譬如说心王依眼根,心所也必依眼根;

  • (2)所缘平等,心王缘色境,心所也必缘色境;

  • (3)行相平等,心识必与心王同样的行相;

  • (4)时间平等,心所现起的作用必与心王同时,并非异时能够单独自在;

  • (5)体事平等,心王与心所虽然体不相同,但它们有密切的关系,不许同时并起二个同类的心和心所。(正见D)
    问:菩提心属于心王还是心所?
    答:

  • (1)《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这是法尊法师翻译的译本。实际从藏文来看,其中应该有"欲求"两个字,可能直接翻译出来还是有点困难。解脱部与狮子贤论师认为:菩萨戒的本体是心王,也就是意识。

  • (2)在《大乘庄严经论释》戊一、发心之体相 勇猛及方便,利益及出离, 四大三功德,二义故心起。 麦彭仁波切认为:菩提心的体相是缘二义的思心所,即愿我成就无上菩提果,缘无上菩提而思惟,且缘一切众生思惟作利乐,如是具足无上菩提以及众生之二义的心与心所相应,即是所谓的发无上菩提心。

  • (3)无著菩萨在《菩萨地论》中云:"菩萨殊胜愿即是发心。"这证明他承认菩萨戒的本体是欲乐心所 。因为《菩萨地论》中云:"现外境为识,初寻思为心,尔后伺察彼差别之心所即为意,此三者相应具足,即以遍行之本性而存在。"意思是说,心存在的缘故,心所也随之相应产生,心所以助缘的形式存在于心遍行之中;心所也因为以心普遍相关而形成,为此心也是以相应助缘的方式存在于心遍行中。通过智慧衡量外境时,最初缘外境总相或本体的部分称为心;尔后衡量它的别相者,称为心所。

  • (4)世亲论师在《经庄严论释》中说:"缘二利之思乃发心。"很显然,世亲论师认为菩萨戒的本体是思心所。

  • (5)全知大法王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的《如意宝藏论》,以及《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心和心所就像太阳升起时光芒自然而然出现一样,所谓的发心,应具有心和心所。如《心性休息大车疏》云: 发心为利无量众,欲获真实正等觉, 此心可分为二种,即是愿行菩提心。 意乐发愿实际行,犹如欲行与正行。 所谓的发心就是为了利他而欲求成佛。《现观庄严论》中云:"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心是指认知事物之本体,心所是指观察对境之差别,此处可承认生起心的同时顺便生起心所,发起希求心的同时顺便可获得发心。 现补充心所的法相如下图所示: 5种遍行心所 触1谓三和合,分别变异,令心心所触境为性。受想思等所依为业。 作意2谓能警心为性。于所缘境引心为业。 受3谓领纳顺违俱非境相为性。起爱为业。 想4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 思5谓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 5种别境心所: 欲1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 胜解2于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念3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 定4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 慧5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 (正见D)
    问:心王与心所是否相同?
    答:根据《俱舍论》的观点心王与心所是别别他体,小乘将万法分为五位七十五法,色法、心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而心法只有一法,就是心王,心所有46个,因此不同。但是根据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大车疏》第三品轮回痛苦"《菩萨地论》中云:"现外境为识,初寻思为心,尔后伺察彼差别之心所即为意,此三者相应具足,即以遍行之本性而存在。"意思是说,心存在的缘故,心所也随之相应产生,心所以助缘的形式存在于心遍行之中;心所也因为以心普遍相关而形成,为此心也是以相应助缘的方式存在于心遍行中。通过智慧衡量外境时,最初缘外境总相或本体的部分称为心;尔后衡量它的别相者,称为心所。尽管如此分开立名,实际上仅是认知伺察对境之识而已,别无其他。"观点来看,也就是说,心王与心所都是识的本体,如同尊者所讲之比喻太阳与太阳的光芒一样。 问:什么是严禁恶行戒?
    答:严禁恶行戒:远离一切恶行,为利益他众而护持自心即是严禁恶行戒,其作用:在最终成佛时,以严禁恶行戒,获得断除二障及一切习气之圆满所断。(正见D)
    问:因明中,无方分与极微抉择为空性,有区别吗?
    答:- 1. 无方分括两种:无方分微尘、无方分刹那。无方分微尘与极微是一个意思。 《量理宝藏论》:无方微尘:也称无分微尘、极微,是一种最小的微粒,小乘承许它是组成一切色法的基础,无法再分,无有方向。 《中观庄严论释》的观点:"什么叫做有部宗的世俗谛和胜义谛?他们认为:无法舍弃的无分刹那心识与无分微尘无情法,这两个极微一定要存在,这就是有部宗许的胜义谛。"

    1. 中观宗与因明抉择空性都用到了离一多因,但仍有不同之处,故不会有相同的过失: 1)目的不同。因明的观点并不抉择离戏,只是抉择名言中的实相;中观宗抉择万法本来空性,离一切戏论,无一法可得。 2)结论不同。因明中的这一段辩论是唯识宗在建立自宗之前,也就是说它所说明的目的是破斥外境不存在,从而建立无境唯心的观点;中观宗不单单将有部宗的无分微尘抉择为空性,而且将识也抉择为空性。(正见D)
      问:入定修法分四个科判,为何将清净智之本体安立在第二品(道智)当中,而将其它三个科判安立在第三品(基智)中呢?
      答:麦彭仁波切在《摄功德宝经释》所列出来的科判是按照现证次第来安立的,因为入定清净智的本体讲到道智的第十一法:十一、清净修道:成为究竟所断之因的无漏修道,即是清净修道的法相。《现观》的颂词是"果法清净性,即色等清净,以彼二无异,不可分故净。惑所知三道,断故为弟子,麟喻佛子净,佛一切最净。""对应《般若摄颂》的颂词就是"当知色净果清净,果色清净遍知净,遍知果净色清净,如虚空界不分割。",剩下的三个科判安立第三品(基智)的原因是因为表示基智的九法: 一、智不住生死基智[由智不住三有之道智]:以证悟三世为无有自性的平等性之智慧,而灭除生死有边的菩萨智慧,便是智不住生死基智的法相。其界限,为大乘五道。 二、悲不住涅槃基智[由悲不住涅槃之道智]:以殊胜发心之力而能灭除寂灭边的智慧,便是悲不住涅槃基智的法相。其界限,为大乘五道。 而智不住生死基智对应《般若摄颂》的颂词"众生身陷名色泥,漂似风轮生死中,知迷众如兽入网,智者如禽游虚空。"的意义; 而悲不住涅槃基智对应《般若摄颂》的颂词"勇士所行依般若,真超三界非解脱,虽除烦恼示投生,无老病死示死殁。"的意义。(正见D)
      问:卯一、以导盲者之比喻说明将其余度引至遍智之理:无导天盲千万亿,不晓道岂入城市?无慧无目此五度,无导不能证菩提。这个颂词讲的是般若的重要性,为什麽要放到回向品中,随喜和胜解品里是否可以应用呢?
      答:之所以放到回向品是因为在上一科判是讲回向的真实功德"福德回向大菩提,无毒成佛依佛说,如是回向之勇士,胜世有缘诸菩萨。"此颂中讲到了"回向大菩提"的真实功德,于是在下一科判就讲到了回向为什么能获得遍智果之理因为"般若度的摄持"。 (正见D)
      问:在258页这一科判,如果回向之功德分二:一,真实功德,二以比喻广说,真实功德的颂词里提到了回向。而在比喻广说260页这一科判下,分二:1,得遍智果之理:二,得清净道般若之理。这二个科判下的颂词内容与回向无关。为何要这样安立呢?
      答:你认为"在比喻广说260页这一科判下,分二:1,得遍智果之理:二,得清净道般若之理。这二个科判下的颂词内容与回向无关。"是错误的,那是因为你没仔细看透颂词之间的上下关联,在颂词"福德回向大菩提,无毒成佛依佛说",其中"无毒成佛"说明了回向的方式是"无毒",回向的真实功德是"成佛",所以,在后面的二颂以比喻广说"得遍智果之理",这里的"遍智果"就是上颂中所说"成佛",科判"得清净道般若之理"就是上颂中所说"无毒"。也就是进一步说明为什么回向能获得遍智?什么是真正的无毒回向?(正见D)
      问:有为法无为法包含了一切法,为何在这里还要提黑法,白法呢?
      答:虽然有为法无为法包含一切万法,之所以又说了黑法、白法,是因为凡夫特别执着善、恶,为了进一步说明胜义中无善无恶! 问:第267页,"世间入于般若列,犹如虚空毫不住"。请问世间人入于般若,有个"入"就是有所缘吧,属于世俗谛的范围?最后为何还要用胜义谛的虚空来比喻呢?
      答:如同上师在讲记中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论》中也说:"宁在世间求,非求于胜义,以世间少有,于胜义都无。",也就是说上师引用这个教证欲成立"世间入于般若列"这个"入"只是名言中安立而已,其实胜义中"入与"不入"是"无二",所以,"犹如虚空毫不住"。(正见D)
      问:在《量理宝藏论讲记》第7课中有这样一段话"按照经部宗的观点,境是识的行相。我们去年学习《中观庄严论释》的时候,也知道经部宗承许所取、能取都是识的本体,只不过所取是从对境行相的角度而言的(当然,经部宗承许有一个能指点行相的隐蔽分),而能取是从有境识的角度而言的。"这段话应该怎么理解呢?那个能指点行相的隐蔽分应该怎么理解呢?
      答:经部宗分随理经部、随教经部,其中,随理经部的见:称为生似决定理。下面具体解释"生"、"似"和"决定"。 "生":和眼识同时生起的所缘相,依靠前一刹那色法的微尘为因,第二刹那眼识同时产生出所缘相,所缘相不是见分,也不是真实的微尘,只是微尘的影子,微尘本身是看不到的法。 "似":就是所缘影相和外境因的微尘相似,就像模子和擦擦像一样。 "决定":就是没有外境的微尘,决定没有识的所缘相,有外境的微尘,决定有识的所缘相的显现。 指点行相的隐蔽分就是经部宗承许的看不见的外境,如同藏在袖子里的手一样,虽然存在,但它是隐蔽的,不为识所见,是看不到的,故只能通过这个隐蔽分的行相指点出来的外境让你见,而这个行相与隐蔽分外境是一模一样的。打个现代化的比喻:你本人就是真正的隐蔽分的外境,与你本人一摸一样的照片就是隐蔽分的外境指点出来的行相,你在天边,我见不到你,但是通过你的照片,你以qq或者微信的方式发我,或者视频与我直接通话,我所见到你的行相不是你本人,只是隐蔽分外境指点出来的行相而已,而且这行相与你本人是一模一样的,其实是我把行相与你本人的自相误认为一体,我所看到的行相就是我的识所取的境。 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经部宗特别强调说:显现在识前的一切部分仅仅是外境的行相而已,而在识前显现的外境行相,是由真正的外境这一隐蔽分指点才得以显现的。就好像镜子中显现的只是瓶子的一个行相,并不是真正的色法 瓶子。同理,人们见外境也只是见到外境的行相,并不是真正的外境,真正的外境是一种隐蔽分,通过它可以指点出这一行相。 比如一百个人见同一个瓶子,每一识的行相各不相同,也就是说,任何人也没有见过真正的外境 瓶子,但是瓶子的行相可以在每个人的眼识中显现。就好像一百个镜子同时对着一个瓶子,这一百个镜子当中都会出现瓶子的行相,你不能说一百个镜子里有一百个瓶子,也不能说瓶子的一部分跑到镜子里面去了。同样,一百个人见瓶子的时候,瓶子自己的本体以隐藏的方式存在,但瓶子的行相可以在一百个人的眼识当中出现。 所以说,只要显现,就一定是意识的一种自现。这一点是谁都不可能推翻的。但是,显现的行相不可能无因无缘中产生,因而能指点出行相的外境应该存在。 "指点出行相"是经部宗比较关键性的一句话,他们认为:外境 瓶子这种隐蔽分存在,就如同镜子中可以显现瓶子,而且瓶子的颜色、形状等无有丝毫差别地在镜中显现一样,外境的所有特点和形象可以完全显现在眼识当中。人们在取舍的过程中,只是将显现在眼识中的行相与真正外境的自相错认为一体而已。我们平时照镜子也是这样,看到自己的面容在镜子中显现时,经常认为:"我现在瘦了、难看了......"其实镜子里的面容并不是自己真正的本体,而是将镜子里的影像和自己的自相误认为一体。实际上,眼识见到瓶子时,我们认为已经见到了瓶子,实际只是见到了瓶子的行相,并非真正见到了瓶子,只不过将瓶子的行相当成了自相,如此而已。 这就是经部宗不同的观点:外境 真正柱子的本体是一种隐蔽分,任何人都见不到、摸不到,人们见到的柱子只是一种行相,真正的柱子以潜伏或隐蔽的方式存在着。 虽然所谓的外境也是以微尘组成的,对其逐渐抉择就可以了知为空性,但只要承认外境,就必定要承认经部宗这一极富合理性的观点。 另外,再补充相关资料如下,希望对你的理解有所帮助: 经部的观点:
  • (1)不依《毗婆沙论》而主要是根据佛经解释诸法,所以叫作经部。是信从契经、执著内心外境是实有的小乘宗派。分随教经部和随理经部两种。随教经部是按《俱舍论自释》的观点来安立,随理经部则是根据《释量论》等因明七论来说法。因为方法上经常采用譬喻来说法,所以又叫譬喻论师。

  • (2)承许无分微尘、无分刹那、无我,这些和有部宗一样。五位中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没有实有,仅仅是遍计假立。因为:不相应行法是观待外境色法、内的心法的不同阶段而假立,此外没有一个独立自在的本体;无为法仅仅是遮破有为法的侧面假立而已。 以前刹那的根、境、识三者积聚的因,产生现在的眼识等,而且由彼识持取境的影相,不是持直接的所境。所境是显现影相的因,是以隐秘的方式存在。承认自证分。 一切有事法以四缘产生,并具各自自性是刹那灭法。有事各自的体相生等没有单独的存在,只是不同侧面的描述。这些是经部的承认。所以,从某些衡量外境的侧面,超越了有部。 随理经部认为:有事、自相、无常、有为法、有作用的实有,都是胜义谛。相反,无事、总相、常法、无为法、不起作用的无实有法,都叫世俗谛。《释量论》云:"胜义能作义,是此胜义有。余为世俗有,说为自共相。"(正见D)
    问:怎样理解"万法若有一成实,诸所知成永不现"?
    答:先阐明"万法无有一成实,诸所知成永不现"的意义:通过学习中观,我们并非口头上,而应该真正从内心当中产生一种切实的体会:世界上不会存在任何一种唯一实有之法,如果有一个实有法存在,现在形形色色的各种现象必将消失殆尽。对于这一道理生起定解非常重要。正如麦彭仁波切所说:"万法若有一成实,诸所知成永不现,万法无一成实故,无边所知了分明。"世界上的一切万法当中,哪怕有一丝一毫的成实存在,那么所有的所知万法永远都不会现前,任何一个众生将永远见不到、永远听不到、永远得不到。正因为万法当中无有一个实有之法,众生面前形形色色的各种法才可以了了分明而存在。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空性当中可以显现。不论任何人,只有通达这一道理,才会对释迦牟尼佛的缘起空性真正生起殊胜的定解。 其次,如何以理证成立万法没有一个实有的法? 1)以观察实"一"的微尘是否存在?若实一存在,为何成永不见? 假设实有存在这样一种微尘法,在它的本体上不可分割为他法,这样一来,除这一微尘以外,其他的一切所知万法必定不会存在。 有人可能会想:为什么会出现这一过失呢?当然,从名言来讲,一个微尘也是假立的,依靠这样假立的微尘积聚,可以成立成千上万的法,这一点不会出现任何过失。但不是假立而是真正存在一个不可分割的法,那么,其他任何法都将不复存在。不仅是微尘,在所知万法中,无论有为法还是无为法,只要它实有存在,就只有这一法存在,其他法根本没有存在的可能性。 假设微尘实有存在,那么,首先从方向角度来说,由于这个世界成千上万的众生不一定全部看得到这一微尘,我们可以分析:没有看到微尘的这一部分在微尘上存不存在?比如经堂里的柱子如果真正实有,十个人当中有五个人已经看见了柱子,这五个眼识见到的部分应该在柱子上存在;其他五个人没有看见柱子,没有看见柱子的五个眼识在柱子上存在还是不存在?如果说不存在,那么,未看见的眼识不存在的缘故,这五个人应该看见柱子了。反过来,你说这五个人未看见的部分应该存在,既然存在,第一个人未看见的部分与第二个人未看见的部分是一体还是他体?一体的话有很大过失。因为是一体的缘故,五个人未看见的眼识应该变成一个眼识,于是成了只有一个人没有看见而已。如果是他体,柱子上已经出现了第一个人没看见的部分、第二个人没看见的部分......如此一来,柱子的唯一一体不能成立,因为在柱子的本体上并非心假立而是真实存在了多种分类。 承认世界上有一个实法的话,任何众生未能见到这一法的部分都应该在这一法上存在。如果说不存在,所有未见到这一法的众生也应该见到这一法。 2)然后观察时间的"实一"是否存在? 再者,从时间方面进行分析,一切有情的劫、年、月、日、时、刹那的无量心之中,有多少心不执著这一对境,它也就要分成等同不执著之心数量的法。比如现在喇荣山沟的这座山,第一世敦珠法王那个时代的众生就可以见到,现在我们这一代人还是可以见到,我们之后的修行人仍然可以见到,但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呢?正如上述所说,如果承许确实如此,则会出现"前识变成后识、后识变成前识"的过失。或者,如果这座山常恒实有,那么,克林顿、布什等从未来过的人未见到这座山的眼识,以及在座道友见到这座山的眼识,此二者在这座山上存不存在?如果存在,这座山就不能成立为实有一体,因为出现了能见的眼识与未见的眼识这两个部分。 3)再再观察: 概括地说,在所知万法这一范畴内,不论本体如何,如果存在一个真实独一的法,十方三时的无量诸识也就只能唯一缘它,除此之外,不可能去缘其他的任何一法。比如说柱子,假设它真正实有,正如上述推理:一百个人中有九十个人看见柱子,这九十个人的所见不可能相同,这样一来,柱子上应该分为九十个部分;而且,另外十个人未看见的部分也应该在柱子上存在,否则这十个人也需要看见柱子。既然未见的十个部分和已见的九十个部分都在柱子上存在,所谓的柱子就不可能成立唯一的一体。所以说,真正唯一一体的法,百分之百的众生都应该看见它,而且见的时候不能有分割,全部是以一体的方式来见,这时,此唯一的实法可以成立。但这样一种实法,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都遍寻不得。在自相续中如果真正生起这种定解,就说明此处的推理已经基本上明白了。 因此,这种实法 柱子如果存在,那么,除了这一柱子以外,十方三时中的任何其他法也就不可能存在,到最后,见到柱子的有境也将不复存在。也就是说,柱子如果是唯一一体,所有能缘的识也应该以一体的方式来缘,因为境与有境不能分开存在,否则,在柱子上必定会出现一种分类,从而失毁柱子唯一一体的立宗。(正见D)
    问:公案中:那个时候文殊菩萨在空中说:"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又作'反')被老僧嫌。"意思是说,苦瓜连根也是苦的,甜瓜连蒂也是甜的,修行三大劫,却被这个老僧欺嫌。此偈颂应如何理解?
    答:万法的法性分为名言法尔与胜义法尔,名言法尔就是火是热性、苦瓜是苦的、甜瓜是甜的名言缘起规律;胜义的法尔是离戏大空的法性。那么文殊菩萨说的"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又作'反')被老僧嫌。"什么意思呢?这个必须从中观所诠义来理解,我执的苦如果不连根断除,依靠我执产生的烦恼、乃至善法功德也是苦的,依然出离不了三有,因此必须断除我执;证得无我空性现见法界实相,以此修道等最后获证遍智,都是甜瓜彻底甜。"修行三大劫"一般在名言中说大乘利根者发了牧童般的发心之后,能于三大阿僧祇劫成佛,然而时间的本体也是不生不灭的,不增不减的,如果没有看破时间也是空性的,行者依然耽着我修行三大阿僧祇劫,有能修的我,所修的法,修行的时间长短等分别,依然会被"老僧 "无缘法界的实相所"嫌弃"(远离)。这个偈颂如果结合《般若摄颂》的很多颂词来一一开演将会非常殊妙。(正见D)
    问:能感到别人的病到自身,怎么办?
    答:你的提问不甚明了,我在这里只能大概根据你的意思回答:

1. 如果说自己的业自己了,为什么我们是否能代受别人的病痛?

这个问题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大车疏》第八品中如此回答:所谓的自他相换实际上并没有与众生直接相换,如果直接相换也是极妙的,因为如此也是广大福德。观想相换的众生与自己二者都是自心,而且他人的痛苦不会成熟于自身,自己的安乐也不会迁移到他身。佛在经中说业果不移,《百业经》中云:"自造之业不能移于他,他众之业亦不成熟己,自受自己所积之业果,一切众生为业暗所遮。"

2. 既然业是自己了,为什么我们有时会感受到病人的病痛?

如同妈妈的独子生病,妈妈对孩子的病痛感同身受,因为爱对方的心胜于爱自己,如此我们就能感受到病人的病痛。所以,诸佛菩萨没有自己深陷轮回之苦痛,唯有不忍众生受轮回苦的大悲心痛。(正见D)
问:正等加行[圆满现观一切相加行]:为了使三智所证获得自在,而总摄无生三(智)进行修习的菩萨瑜伽,是正等加行的法相。可分为二十种加行。这里的而总摄无生三(智)怎么理解?
答:总摄无生三智的"总"有二义: 1)加行相:正等加行需要修173相,加行相有一百七十三种,包括一百一十种遍智的相、三十六种道智的相和二十七种基智的相,是加行所修之法。作为般若波罗蜜多的所修内容,一百七十三相中具足了对境差别和有境智慧差别。而其界限,从识相角度而言,是从资粮道直至佛地之间。 2)加行:为了使一百七十三相于自相续中获得自在,把它们摄于三智而修持的菩萨瑜伽,便是加行的法相。加行可分为二十种,这二十种是具体的修法,在此不一一罗列,很重要,也比较难懂。(正见D)
问:以杯子为例,杯子看的见,摸的着,也有被附于的作用,而且当下杯子所被附于的作用,就能起作用。为什么说:杯子不存在?杯子哪里不存在? 请法师用大缘起因,离一多因,金刚屑因,为末学分析一下,破除末学的无明愚痴。
答:空不是否认显现,所以,《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正是因为"显现的当下就是空的",所以《心经》说"色即是空",而空的本体也不是断无,所以"空即是色",杯子的作用就是杯子本体空的妙用,如果杯子实有不空,那么杯子怎么能装水?怎么能从完好无损的杯子彻底被摔坏? 对于下面的推理你需要了解定义,建议你看下《中观总义》或者《中观庄严论讲记》,在此我不详细一一为你讲定义,只简单讲如何运用这些推理观察万法的实相是什么? 1)大缘起因:观察诸法本体的能破理论,在《中观根本慧论》中用得最多。凡缘起必定观待,凡观待必定无自性。杯子的组成成分玻璃,玻璃当中有没有杯子?比如阳光、水土、种子因缘和合就长成了参天大树,那么阳光里面有没有树?水土里面有没有树?种子里面有没有树?没有,既然每一个形成大树的因缘都没有树,怎么可能因缘和合就有树了?其实,因缘有就说明是假有、幻有,本来就没有树。树就是本自无生!树的显现就如同水中月一样,现空无二的本体,所以,空的当下会有杯子的显现、杯子的种种作用。但这一切万法就如同水中月一样,现而不实,我们却妄执"月亮掉进水里了"。 2)金刚屑因:也就是你提到的第二问,属于观察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的能破理论。如果杯子原本就有,是自生,则无需生,若生则无穷生;别别他体的工人还能生产杯子,那么石头也能生杯子;如果具有特殊因缘的他体法才能生杯子,那么以胜义理论进行观察,无论是能力、缘起规律等统统不成立,因为胜义中一法不立;共生有自生、他生共同的过失;无因生在麦彭仁波切的《中观庄严论释》中破得极为巧妙,万法如果是无因生,则万法该是偶然生,如果是偶然生,不能说森林里才长蘑菇,则我们的碗里、锅里自然生成蘑菇,然事实并非如此;如果万法是有因生的,进一步观察万法的常有的因生还是无常的因生?通过万法的果并非恒常不灭,而说明因是无常的。 3)离一多因:在《中观庄严论释》被麦彭仁波切用得淋漓尽致。一般是观察无分微尘与无分刹那。对此在这里不用这样的观察方式,在此用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的观察方式,你从左边看杯子,我从右边看杯子,杯子看不见的部分在杯子上存不存在?如果不存在,那么我应该从右边看得见你左边的杯子,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存在,那么杯子本身有看得见与看不见的部分,如此杯子非"实有一体"。所以,万法无有一成实之法。(正见D)
问:禅宗公案中,禅师又问:你们这里有多少人?老修行人说:前三三后三三。如何理解?
答:简单讲下自己的浅见:"前三三":第一个"三"指代文喜三步一拜朝五台山道场的这件事,第二个"三"指代文喜回答老翁"究竟有多少比丘?"说大约三百人到五百人之间;后指代文喜反过来问老翁"五台山多少僧人?"这件事,"三三"文殊菩萨的意思是与你前三三无别之意,如何无别?"无前无后"、"无南北之分"、"无持戒清净与不清净之分"、"无凡圣之分",'无文殊与非文殊之分",也就是《般若摄颂》诠表的无能取所取,无增减、无法非法、无道非道、无色非色等分别,法界是本来清净的,只不过我们眼睛出问题了,所以,如果不治愈好眼病,看到的娑婆世间、周围的僧人就是"不清净的",认为五台山才有"文殊菩萨",而且文殊菩萨一定在北方,南方戒律都不清净,没有圣人,如此分别心永远见不到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就是法界,而法界无处不周遍,所以,是执着障蔽了现见文殊,现见法界。所以,修行就是对治自己的有境执着,而不是在外境上下功夫。也就是《般若摄颂》说"当知色净果清净,果色清净遍知净,遍知果净色清净,如虚空界不分割。"。 再附上一"天天面见文殊却去五台找文殊的小故事",也能能说明"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意思。 在唐朝有杜顺和尚,俗姓杜氏,京兆杜陵人,是华严宗第一代祖师。他道德高尚,不攀外缘,白天上山耕种,晚间回寺诵华严经。他有一徒弟跟他学法已十余年,见师父白天上山辛苦地耕种,夜间回寺又拜诵华严经,觉得师父很平常,没有什么可学。不如到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萨,求开智慧。便向师父请求,师父说:"不必去了,在这里修行和去五台山拜文殊菩萨是一样的。"愚蠢的弟子,不明白师父的意思,便说:"师父,我已发愿朝山,请师父慈悲,了我心愿。"师父见他去意已决,便准他去。临行前,师父说:"我有二封信,一封给清凉子,一封给猪老母,你顺便替我送去。"弟子将信收下,立刻启程,朝五台山方向走,一心想求文殊菩萨加被开智慧。 按照信的位址找到清凉子,她是一个妓女,徒弟心里觉得奇怪,为何师父有一位当妓女的朋友?但信封明明写给她,因此便照样交她。清凉子接信,拆开一看便说:"我知道了,我的工作已做完,我也要走了。"说完就坐下圆寂。徒弟觉得奇怪,将信捡起来一看,原来她是观世音菩萨,可是他还不曾觉悟。 又将第二封信按地址交给猪老母,原来它是一只猪。猪老母接到信之后,拆开来看,也当场死了。徒弟更觉奇怪,为什么看到信就死呢?于是把信捡起一看,原来信是写给普贤菩萨的化身为猪,来教化众生。但这愚笨的徒弟,还不觉悟。 他来到五台山下,遇见一位老人,老人问他:"你来五台做什么?"答:"朝拜文殊菩萨。"老人说:"你师父就是文殊菩萨,你不拜师父,来拜文殊,真是舍近求远!"说完就不见了。这时他才恍然明白,原来师父就是文殊菩萨!于是立刻回头,赶快回见师父。可是抵寺门时,师父已圆寂多日,真是后悔也来不及了。(正见D)
问:中观有世俗谛,胜义谛,一个事物有名言显现的,叫世俗谛,胜义中又是空性的,叫胜义谛,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道家中的阴阳表示。世俗谛表示事物阳的一面,胜义谛表示事物阴的一面。同时道家认为万物的起源是无中生有。这个无,是否对应佛教中的般若呢?
答:

1. 佛教中观胜义谛、世俗谛的定义与道教阴、阳的定义是否一样?

2. 道教认为万物起源是无中生有,这里的 "无"是否是般若,你必须根据道教教义来看,而不单单只是看字面"无"就下定义。

3. 根据《缘起赞》一切智智的佛陀才宣说了缘起性空的内容,其他外道要么是常见,要么是断见。(正见 D)

问:《般若摄颂》第25课中颂词"如人新罐盛装水,知不牢固故速毁,窑烧瓶中盛装水,途无坏惧安返家。如是菩萨信虽足,然失智慧疾退堕,若信心以慧摄持,越二地获大菩提"中"二地"是指哪二地?
答:阿弥陀佛,随喜道友们的善回答,这里的"二地"指声缘二地。(正见D)
问:既然《般若摄颂》这么难,为什么不先学《俱舍论》或《因明》等之后再学般若呢?
答:五论哪部都很难,而且这是经过上师仁波切同意的安排,作为弟子的我们认真对待、努力学习,虔诚祈祷上师,自然会得到上师的加持。 问:《中观根本慧论》观六种品里有一个偈颂"有相无相中,相则无所住"。无相的法上,法相无法安住能理解;可是如果已经是有相的法,为什么还要安住一个法相?虚空如果本来有了一个法相,为什么还要安住一个法相呢?虚空有了法相,有法相、有事相、有名相,这个事物不就存在了吗?
答:有法相或无法相事相不合理: 有相无相中, 相则无所住。离有相无相, 余处亦不住。 如果认为法相是存在的,那么是存在于已经存在法相的前提下,还是在根本没有法相的前提下存在?"有相无相中"都以事相为所依:

  • (1)如果事相已有法相,还需不需要法相?事相自性中已经具备法相,则不需要再具备,"相则无所住",再安住则有两个法相的过失;
  • (2)如果事相本来就没有法相,还需不需要法相?如果事相自性中不具备法相,怎样也不能令其无的本体变成有的本体,所以法相也无法安住。因此,"有相无相中,相则无所住"。 问1:如果已经是有相的法,为什么还要安住一个法相?
    答:需要清楚,这里是破斥小乘行人认为法相等是实有的观点,而且这里的有法相是以事相为所依进行观察,比如:虚空(事相)的法相是无阻碍的,那么无阻碍的法相是实有吗?不是,法相只是观待事相而有,是缘起法,但小乘行人认为是实有,因此,从两个方面观察,你许虚空无阻碍的法相是需要事相还是不需要事相,如果没有事相,如同石女儿,连本体都没有,怎么会说石女儿长相妩媚?怎么会说虚空法相无阻碍?故相则无所住;如果你说事相有的前提才有虚空无阻碍的法相,那么法相无阻碍已经有了的情况下,如果还需要事相,如此有两个事相,则有两个法相之过;你可能会说法相无阻碍肯定需要事相,就是那一个虚空本体的事相,不需要两个事相,如此会有什么过失?东方的虚空的法相如果是无阻碍,那么南方虚空则没有法相了,如果南方虚空也是无阻碍的法相,那么虚空无阻碍的法相以两个事相建立,故有多法相之过。 问2:虚空有了法相,有法相、有事相、有名相,这个事物不就存在了吗?这个没想明白。
    答:如果一个事物从法相、事相、名相都可以表述,如同一个人即是她儿子的妈妈、又是她妈妈的女儿、也是她丈夫妻子,如此就说明这个事物或者这个女人就不是实有的本体,如果是实有不变的本体怎么会有如此不同的身份,故万法只是观待而假有,缘起有、本体空。(正见D)
    问:为什么要分东、南、西、北不同的方向呢?虚空都是一体的?该怎么回答?此外,还个疑问,是《中论》中观五阴品的,相对于"无因而有色,是事终不然"还有个"有因而有色,不应分别色"。后面这个颂词是以胜义中无有实有的因色来破的,如果他人不承认胜义中无有实有,那不是说服不了别人吗?而且这个前提在小乘中是不承许的。
    答:你可能刚刚学《中论》,很多知识要点需要掌握的不太清楚。
    答1:在《中论》中是观察虚空的法相及事相,如果不从这个角度入手,而观察虚空有东西南北方向来破实一之虚空,这个观察方法在《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教言》有:子二、破虚空等总能遍之实一:异方相联故,诸遍岂成一?正因为与具有不同方向的树木等各不相同的所遍有实法相联的缘故,所许的一切能遍有实法又岂能成为实有的一体假设说虚空与"总"法等能遍的这些有实法与时方所摄的那些所遍有实法毫不相关,那么根本不能安立为"遍"。如果二者紧密相联,则遍于东方树木的部分与遍于西方树木的部分到底是不是一体如果是一体,则正如能遍的有实法是一个那样,与它浑然融合、不可分割、紧密相联的所遍别法 那些树木也将无有差异,均成为一体;再有,如果所遍别法一棵树木生长,那么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所有树木都需要同时生长出来,(承认为一体)显然以此等理证有妨害。如果各自的能遍部分非为一体,那么能遍又怎能成为一体它也将变成与所遍别法异体同样多的数目。在"总"法与"别"法等这一问题上,尽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实际上,如果这两者毫不相干,则根本不能作为所遍与能遍;假设相互联系,则依靠这唯一的理证便能将一切遍的实有一体尽破无遗。" 答2:你认为他人不承许胜义中无有实有,那就说服不了别人。如此担心是多余的,因为众生没有证悟空性之前,都会有实执;而且从宗派的承许来看,除了应成派是无所承许之外,其他宗派都有粗大或细微或极细微的执着。
    答3:"有因而有色,不应分别色"上师在《中论讲记》中说:""有因而有色,是事亦不然。"虽然有因而有色在名言中成立,但在胜义中,因为是实有的因色,所以不能生果。胜义中无有实有的因色"你认为这个观察在小乘的立场是不承许的,其实这不是观察,应该是破斥完小乘的结论,上师的意思是说"在胜义中,因为是实有的因色,所以不能生果"。为什么胜义当中实有的因色不能生果?因为前面已经从"(观察因色果色互相观待之理)"等诸多观察方法已观察过,因此这里就是一个结论!小乘虽然不承许此结论,但我们的观察方法全部基于小乘的认可观点来观察的,因此结论他就不得不承许。(正见D)
    问:五部大论都学什么?
    答:五部大论是《戒律》、《俱舍》、《因明》、《中观》、《现观》。具体内容: 一、戒律。总的来说,包含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和密乘三昧耶戒。藏地盛行的小乘戒为一切有部律,最重要的论著是功德光尊者的《戒律根本论》(另译名为《律经》),共九卷二千七百颂。尊者自幼善学一切明论,在根本说一切有部出家,曾师从世亲菩萨深入研习大小乘教法,通过勤奋修持生起胜妙证德,尤其饱餐世尊戒律甘露之精华,为上师四大心子之一。他造的《戒律根本论》总摄一切有部律学精要,依出离戒广释应止应行之学处,是声闻乘增上戒学的大珍宝藏。该论从生起出离心后如何求戒受戒讲起,次第述及受戒后如何防止犯戒、如何严格奉行出家人的生活行持等,条理井然谆谆教诲,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此外,释迦光尊者的《戒律三百颂》,萨嘎拉阿罗汉的《花鬘论》(汉译名《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等律学要典,也很受重视。通过对增上戒学的广闻博思和精严行持,使藏地出家僧众得以善护戒体,从而为证取出世无漏智慧提供了保障。 二、俱舍。在藏传佛教中,有"上下"俱舍之说。"上俱舍"是指无著菩萨的《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此中有与小乘共通之处,也有大乘的不共观点;"下俱舍"即世亲论师的《阿毗达磨俱舍论》(含颂词及自释)。藏地大德于大乘俱舍多有阐扬,然小乘俱舍学的兴盛繁荣,则更胜一筹,几乎每座正规寺院,都将世亲俱舍定为必修课。该论述及的蕴界处、器情世间、业果随眠、道位智定等基本法理,不仅是小乘学人所应研习之处,对于大乘安立世俗名言、发展理论体系等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因明。此是内道和外道共有的学科,然而严格来讲,二者之间有很大差异。其共通处为三相推理的量式(即宗法、同品周遍、异品周遍)等,不同处主要体现在各自欲成之法上。外道希望通过推理成立神我,大自在天等遍计法,而内道却以之证成:佛陀是量士夫;佛法是解脱正道;前生后世、因果轮回真实不虚......,同时兼破外道邪说。 内道因明学,最早见于佛经,后于祖师论著(如《瑜珈师地论》)中也有述及。真正开宗立派、将其弘扬光大者,乃陈那、法称论师。陈那论师根据第三转说法所述因果之能生所生关系及法的不变本性,撰写了一百余部短小精辟的因明论著,后得文殊菩萨加持摄受,将这些零散篇章辑为《集量论》一书,含现量品、自利品、观违碍品、他利品、观譬喻品、观能破品共六品内容。法称论师是陈那论师的再传弟子,为进一步阐发《集量论》深义,撰写了"因明七论",其中《释量论》、《定量论》、《理滴论》为主论,《因滴论》、《关系论》、《悟他论》、《诤理论》为支分论。《释量论》专从句义两方面解释《集量论》,广 破他宗,建立自宗,最高抉择到唯识见,被后人奉为随理唯识的根本论典。后来,藏地号为"第二法称"的大智者萨迦班智达将"因明七论"所有义理总摄一处,撰写了《量理宝藏论》。此论一经问世,便迅速传播开来,各教派争相传讲,成为通达因明学的一部要典。 四、中观。佛陀于第二转般若无相说法诸了义经部中,宣说了远离一切边执戏论、极为不住之大空性,圆满开显了现空双运密法界的胜义空分。在《楞伽经》等教典中,世尊还金口授记大车龙树当来应世,阐演般若经妙义。按藏传佛教观点,龙树菩萨有六部自空中观方面的代表论著("龙树六论"),即《中观根本慧论》(简称《中论》)、《六十正理论》、《七十空性论》、《回诤论》、《细研磨论》、《名言成立论》。(此为自宗宁玛派讲法,格鲁派则以《中观宝鬘论》代替《名言成立论》)。龙树菩萨心子圣天(提婆)论师撰写了《中观四百论》,继续阐扬龙树自空中观妙义及修持方便。(玄奘法师译出的《广百论》仅为该论后八品,故《四百论》向无完整汉译本。近代高僧法尊法师入藏求法时,亲睹西藏佛教界对此论的高度重视,遂据藏文译出前八品以成完璧之美。)此时,还没有出现自续派和应成派的分流,因此龙树父子学说被称为"根本中观"。 二派的出现,始于龙树高足佛护论师造《佛护论》解释《中论》义,强调只破不立无有承认的应成精神。由此引发了清辨论师的不同意见,他于《般若灯论》中认为,佛护论师抉择空性时"未分开二谛,未加胜义简别"不对。后代论师分别站在二人的立场,造论发挥,由此逐渐形成应成、自续两大流派。简要来讲,应成派主要抉择圣者菩萨入根本慧定时大空离戏的胜义境界,附述出定修法;而自续派则主要宣说菩萨出定位境界,最终仍述及入定实相。因此,二派仅于抉择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实际并无矛盾,对于相应根性的众生而言,皆是胜妙甘露。 将应成见发扬光大的一位杰出祖师,是那烂陀寺大堪布月称菩萨。他造有《中论》的句释《显句论》和义释《入中论》,以及归摄中观实修窍诀的《入慧论》,无余开显了龙树中观妙义。此外,月称论师还著有《六十正理论广释》、《中观四百论广释》等大量论典,为阐扬中观应成派大空离戏的了义正见作出极大贡献。 千百年来,藏地讲授自空中观时,普遍采用的教材即是《中论》、《中观四百论》和《入中论》。无数学人通过研习这些善说,生起清净的空性正见,证悟胜义实相。 于此需要特别指出,第三转说法的了义精髓 光明如来藏,在藏地一般称做"他空中观",并且受到了极大重视。《宝性论》等阐显如来藏妙义的殊胜论典,被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等圣祖誉为连接显密教法的桥梁,广为弘扬。自空中观和他空中观的完美结合,为大乘佛子生起现空双运中道实相正见铺平了道路。 五、般若。此处的"般若",特指开显第二转说法实际修证次第的《现观(证)庄严论》,由于此论内容与抉择空性见解的中观论典侧重点不同且相辅相成,故有必要专列一科加以阐扬。虽然般若经本身就含有现证空性的修道次第,然普通学人凭自力难以通达,所以弥勒菩萨就造了这部论著加以开显。 《现观庄严论》把般若经的每一会都分作八大段来阐释:一、一切相(种)智;二、道相(种)智;三、一切智;四、圆满一切相现观加行;五、顶现观加行;六、渐渐次现观加行(或称次第现观加行);七、一刹那现观加行;八、法身。由此构成《现观庄严论》八品的主要内容,前三品讲境,次四品加行讲因,末一品法身事业讲果,共有七十种法义,此即藏地常说的"八品七十义"。 问:《般若摄颂》第24课:于是六祖为他做了无所见的直指:"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这个教证怎样消文理解?
    答:就是说不见一法,没有见到,无一物可见,没有任何可见的,你这样的境界实际上还存在着一种无见。这种无见相当于是乌云遮蔽了太阳的这种光明,实际上单空也是一种遮蔽,《大宝积经》里面也讲:"若有思惟于空法,如是凡夫住邪道。"说如果思维一个空法的话,实际上这样的法还是住于邪道,这是我们以前也用过吧。如果思维一个空法,因为这个空法完全遮蔽了你的本性,不能完全通达心的这种本性。 【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如果安住于一切事物都是不存在的,无有可知道,那实际上这种想法还是束缚着一个无知的空法,无知的空空的法。这也就像太空当中产生闪电一样的,太空整个虚空无有边际,但中间闪电的话,实际上也是有一种障碍,没有当中也找到一个。本来虚空是一无所有的,但是你在闪电的话,那虚空当中也有所缘的一个法。同样的一切万法都是不存在,但是"不知"的这种法存在的话,这也是不合理的。所以我们在这里要知道,前辈大德们其实在禅宗当中也根本没有讲单单的一个空法,这也是大家也应该知道。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这个后面主要讲到六祖大师他自己真正的见解。他说这样的知见突然生起,而错认为是最究竟的境界,其实不合理的。如果错认为是真正的明心见性的话,那什么时候真正能解脱和方便,或者是智慧的这种本性能现前呢?如果我们把无知、无见认为是最究竟的境界,那什么时候真正通达万法的本性呢? 所以他下面讲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你应该当下要自己了知,他这里自知非,实际上你当下应该明观自心,通达自心,这个时候你自己如来藏的大光明自然而然会现前的,跟前面的空性无二无别,当你当下安住的时候,也不是单单的一个空性,这种空性和光明无别的境界可以显现。这种显现实际上在佛经当中也有,就像《大宝积经》里面也讲了:"离诸分别故,获大法光明,"你远离一切分别的缘故,会获得大光明,"诸法无性故,光明亦无性。"一切诸法没有本性的缘故,其实光明也无性的。因此我们在显宗当中也有这样的,就像密法当中的明空无二的境界。也就是说,当你真正当下安住的时候,认识这个本性,本体上讲空性,自心上是灵光现前。其实灵光的话,他是一种光明、智慧吧。以前好像我看到一个百丈禅师,他也是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意思就是说这种光明自然流露吧。"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最后好像是"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跟真佛没有什么差别吧,真正的佛一模一样的,中间还有两三句吧。意思就是说真正的这种灵光当他现前,我们密法里面讲"光明现见"的时候,没办法用文字、用分别来表示,他的本体是无法用言语来说。 其实这种光明就像密宗当中,有些通过观虚空当中,然后见到光明,实际上是如来藏的一种反射,他的一种反光,这是一种窍诀来修持。而禅宗当中的话,当下了悟,明心见性,这也是明心见性。实际上从字面上看的话,我觉得大通对他的直指法应该是比较好懂,但是六祖对他的最后一句吧,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可能这句话是空性和光明无二无别的。(正见D)
    问:有人去世后能否把我们自己抄写的《般若摄颂》放进棺材里?亡人能不能得救度?也就是不堕三恶趣。
    答:不管是印刷的还是自己手抄的,只要内容是《般若摄颂》,一般情况下,亡人得此加持肯定会有功德,因为与《般若摄颂》结缘的方式有多种,供养、听闻、缮写、读诵、受持等,均会引生不可估量的利益,"有者于佛灭度已,建七宝塔供养之, 佛塔数等恒河沙,遍满佛土千俱胝。设若无边俱胝刹,尽其所住众有情,唯以天花香涂香,三时劫或过彼供。于生导师之十力,佛母经函谁缮写,系带供奉花涂香,造塔供养福不及。"。退一步说,就算你既不能读诵,也不能听闻、思维,更不能实地修持,只是将法本拿到手里,带在身边,不久的将来也能速证佛果。甚至《般若摄颂》所在之处,该地众生均会得到无穷的利益;如果人在临命终时,没有道友守在近前,只要身边有此法宝,就绝不会堕落。本经亦云:"春季好时树叶落,枝不久生叶花果,谁手中得此般若,不久获证佛菩提。"同样,《金刚经》也说"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但是否决定不堕落三恶趣,这个不敢保证,佛力加持不可思议,但众生业力也不可思议。 问: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的《直指心性》这部法是密法吗?在哪里可以请到,对于闻思这部法有什么要求和条件?得过四级灌顶的弟子可以看吗?
    答:这样的法本应该随便请不到吧.如果够条件和因缘福报成熟, 或者上师传讲.可能会发放. 要求和条件,必须修完五加行, 得受过四灌顶,有一定闻思基础,对密法和上师要有信心. (正见D)
    问:《般若摄颂》27课中基位、道位、果位的具体解释?为什么说无见、无悟、无得?
    答:基位就是基法所摄的所知诸法(即柱、瓶等一切万法)对应无见,这里的见不是仅仅看到的意思,而是通达的意思,道位所摄的菩萨所悟一切万法对应无悟,果法所摄的获得佛果对应无得,它们皆无有各自成立的分别,从暂时来讲是三个不同的侧面,从究竟来讲是基道果无二无别。(正见D)
    问:对方用槌子打碎杯子。

1. 对方:你们说,是因缘的产物。我也称认,如果不是我聚合了槌子,去打击杯子这些因缘,杯子不会因此行为而碎。

2. 对方:如果我不去打击杯子,杯子不会因此行为而碎;所以是我让杯子碎的。怎么会不是?又怎么会不存在呢?

答: 槌子只是使杯子相续中断,并不是毁坏杯子的因, 槌子不打击杯子,杯子迟早有一天自己会毁坏,如可以现见火焰刹那生灭,不必观待未来的灭因,而且我们的分别念也是刹那生刹那灭,不须观待他因,所以这种观点不合理,因为一切有为法均是刹那性的,在成立之时,其本体即为毁灭性,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若不是刹那性,则一岁时人的身体与九十九岁时人的身体是不是一体?若为一体,则九十九岁的身体仍要再经过九十九年,有这个过失。(正见D)
问:有十种补特伽罗,出自「地藏十轮经」。梵语补特伽罗,华言有情,又云人。因为有情之类罪业深重,轮回生死,难得人身,故佛说此十种差别也。一、不种善根,二、未修福业,三、杂染相续,四、随恶友行,五、不畏后世苦果,六、猛利贪欲,七、猛利嗔恚,八、猛利愚痴,九、其心迷乱,十、守恶邪见 这里的补特伽罗是轮转六道恶趣的凡夫,那么不退转的菩萨怎么理解,即便菩萨为利益众生在六道中投生,但不受恶业的染污呀。
答:【补特伽罗】(术语)Pudgala,又作富特伽罗,旧作福伽罗、补伽罗、富伽罗、弗伽罗、富特伽耶。旧译曰人,或众生。新译曰数取趣。数者,取五趣而轮回之义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菩萨】菩萨者。具足应云菩提萨埵。唐言觉有情。觉者。所求果也有情者。所度境也。言摩诃萨者。此云大有情即能求能度人也。地持论云萨埵是勇猛义精进义求大菩提故名摩诃萨。  FROM:【《释氏要览》(宋 道诚集)】 从以上菩萨和补特伽罗不同的解释可以看出:

  • (1)能度与所度的不同:菩萨是能度化补特伽罗的圣者,已超离三界,凡夫是三界轮回中的众生,是菩萨所度化对境。

  • (2)受生之因不同:菩萨之所以显现出补特伽罗的形象,是因为"悲不住涅槃"。圣者菩萨投生轮回也与凡夫不同。凡夫以业力不自在地投生轮回,而菩萨并非以业力不自在转生,而是以悲愿力、三摩地力、自在力受生于轮回。《大乘庄严经论》云:"业力及愿力,定力亦通力,依此四种力,菩萨而受生。" 问:为何证悟空性者,抉择因果越微细?
    答:《无热恼海请问经》"了知空性不放逸",因为万法空性必定缘起,因为缘起必定空性,空性与缘起是交相辉映的关系,因为诸法产生的方式,不是无因的自然生,也不是由自在天、时间、微尘、自性、士夫、那罗延等非因所生,不是自生、他生、也不是共生,四边所摄的生决定没有,唯一是不偏任何边的假立缘起生,此名言假立中不观察而有的缘起生与通过观察的空性是双融一味的,没有任何相违的地方。 全知麦彭仁波切说:"任何显现定空性,所有空性定显现,若现不空不可能,空亦不成不现故。"所以,凡是空性的法,决定不属于四边生所摄,凡是属于四边生的法,决定不是缘起生。如云:"聪睿通达缘起法,毕竟不依诸边见。"是故唯一承许假立缘起法,才能远离一切的过失,而且唯有假立的缘起生,才不会破坏世间的名言。佛说:"诸法名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宝鬘论》云:"此有故彼有,如有长说短,此生故彼生,如灯燃发光。" 《中论》云:"因业有作者,因作者有业,除此缘起外,更无成业因。如破业作者,受受者亦尔,及余一切法,亦应如是破。"因此确定任何戏论法都是胜义理论的所破境。月称菩萨在《自释》中说:"唯以此缘性立为缘起义,不许少法是有自性。"唯一是由这一因缘性,安立为缘起义,不承许少许的法是有独立自性的,诸法唯一是缘起性故。《六十正理论》云:"若依彼彼生,即自性不生,自性不生者,云何得名生?"经中也说:"若从缘生即不生,此中无有生自性,若法依缘即说空,知空即是不放逸。"《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正见D)
    问:《般若摄颂》26课这段话怎么理解:以前,汉地公认的大成就者 弥勒菩萨的化现傅大士说:"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若没有超胜的境界,空手怎能把锄头、步行怎能骑水牛,人从桥上过又怎能桥流水不流?
    答:这是在说空有不二,从万法平等来看这些似乎矛盾的现象,让我们知道在胜义空性中,这样和那样的执着都是平等的,可以打破我们世俗中的一切概念。也就是说当我们懂得了二谛圆融无二,怎么说都是可以的。如果不懂此道理,就无法接受这些看似矛盾的境界。(正见D)
    问:"不信妙法,其罪重也。"只是不信而已,为何有如此严重过失?如果没有听到妙法,有什么过失?
    答:关于"不信妙法,其罪重也"是出自于这段公案:在昔过世无量尘数之劫,时有菩萨名曰喜根,于大众中讲摩诃衍。文殊师利时为凡人,出家修道专精苦行,行十二头陀福度一切,遇值讲法,因而过听喜根菩萨说实相法,言淫怒痴与道不异,亦即是道亦是涅盘。文殊尔时闻而不信即便舍去。到喜根弟子家,为说恶露不净之法,喜根弟子即时难曰:"无所有者法之真也,诸法皆空,云何当有净与不净?"头陀比丘默然无对,含瞋心内,遂成愤结。时喜根弟子说七十偈赞实相法,头陀比丘闻一偈,瞋恚生一增,竟七十偈,瞋恚七十增。说偈适竟,地即劈裂,无择泥梨于是悉现,头陀比丘即堕其中,过无量劫罪毕乃出,然后乃知不信妙法其罪重也。后为比丘,专精学问,得大智慧解空第一。此喻明佛说般若,不信诽谤,今虽有损,后大益也。 通过公案不难看出,"不信妙法,其罪重也"这里的"不信妙法"是邪见,而且还有舍法罪,因此其罪重也。如果不听闻,失去闻法的功德利益,《听闻集》云:"由闻知诸法,由闻遮诸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盘。",即便听闻大乘法产生邪见而堕落,也是与大乘法结上缘,也会很快从地狱中解脱。如同上师在《般若摄颂》中说:"既然智慧第一的大菩萨文殊师利,在因地时因对空性法门生起邪见而堕落,也因听闻过空性法门而得大智慧,那就说明在是否听闻空性方面,听比不听好。所以即使他人对空性生邪见也要传讲,因为这很有功德。"(正见D)
    问:《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一个问题:在《广论讲记一册》 "进一步运用四种道理思维法义",这个四种道理是哪四种呢?
    答:证成理、因作用理、果观待理、体法尔理。 (正见D)
    问:由"彼果非有亦非无"如何推理出"离有实性虚幻生。"?
    答:观察方法较多,这里的观察方式是有无生因,果如果有,则无需生;果若无有,积聚众多的因也生不了。但是名言中却无欺看到果法的显现,那就说明"彼果非有亦非无,离有实性",只不过是因缘聚合突然就"虚幻生"。如同水月的显现,天月与水池因缘聚合的刹那突然就显现了水月。水月不可能存在水、天月上,也不可能水、天月因缘聚合的时候没有产生水月的能力,万法的产生就是无生,就是缘起生,就是虚幻生。 问:这里的观察方式似乎是破的自生,对吗? 彼果非有亦非无:"那个种子的果,在那一种子上本来并不存在,由于能生的原因,也并非不存在," 智慧品: 因位须许有,无终不生故。显果虽不许,隐果仍许存。 因时若有果,食成啖不净,复应以布值,购穿棉花种。 有无生因是:若法已成有,其因何所需?若法本来无,云何需彼因?
    答:并非单破自生,破有无生因是在诸法的果的侧面来进行观察果有或者果无,"果有"可从"因果同时进行观察,因为:没成立果的期间,因也不成立,故没有任何作能生的作者;而因成立之时,果也已经成立,不必要对果作任何产的作业。而'因果同时既可包含自生的方式,也可包含他生的方式。(正见D)
    问:万法因缘生因缘灭,所以是无常的,是因推果的关系,这样理解对吗?
    答:万法因缘生因缘灭,刹那生灭无常,是从果推因得知的。在《四法印》中讲到:比如,六点钟点燃油灯,六点之前没有点燃时,因缘还没有聚合,这时没有任何灯光。用火一点,因缘聚合的无间就出现了灯光,这是生的第一刹那,而且它不住第二刹那就坏灭了。在这之后,由于油、灯芯等的因缘还在聚合,灯光的同类相续持续不断,也就是,第二刹那的灯光和第一刹那的灯光种类相同,第三刹那的灯光和第二刹那的灯光种类相同,这样刹那刹那相似相续,就是"同类相续"持续不断。灯光是一个例子,推演开来,一切有为法都是如此。以上全知麦彭仁波切就从生起的过程上如实地指示了"诸行无常"的涵义。 怎么知道这些事物是刹那性呢?因为见到这些事物发生了变异。见到哪些变异呢?有两类变异:第一类就是最终的灭。比如,开始有这个人存在,后来这个人死了;开始有一座楼房,后来这座楼倒塌了......这就是显著的变异。第二类就是在中间相续安住的期间有种种不同的阶段。比如人的一生,由少而壮,由壮而老,有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种种不同阶段;或者一件衣服,开始崭新笔挺,后来旧了、皱了,再后来破了。这就是中间的变异。见到这两类变异,智者就知道事物都是刹那性。 到这里,一般人还不明白,所以进一步解释: 【也就是,如果除了第一刹那的最初位外无有其他变异,则不应出现此外的最终坏灭及中间不同的差异,应成恒时像刚生的第一刹那那样安住,但事实并非如此,现量成立故。】 用两句话表达这一段的道理,就是:一、最初不变,终究不变;二、最终有变,最初必定变。论中说:假如只是第一刹那的最初位而没有其他变异,那就不应该出现和它不同的最终坏灭以及中间新、旧等等的差异,应该什么时候都像刚生的第一刹那那样安住,但事实并非如此,现量见到从崭新变成陈旧等等。这证明第一刹那是变了。 比如,买了一台彩电,如果第一刹那不变,那就不会出现任何差异,但现量见到彩电最后坏了,而且中间出现了种种变异,比如外形变得陈旧、图像变得模糊不清、不断出现故障等等,由后来有变异可以断定第一刹那就变异了。 有人问:为什么由最初不变就成立终究不变呢? 这样提问表明他心里有疑惑。这和他原有的观点格格不入。他是想:虽然事物在产生之后一段时间不变,但最终遇到缘还可以变,比如,从第1刹那到第100刹那之间不变,到第100刹那才变异。实际上,这种立论自相矛盾。我们把内在的矛盾找出来: 第1刹那到第100刹那不变,等于是说,第1刹那和第100刹那一体。如果第1刹那不变,则第100刹那也不变,这和第100刹那变异相违。如果第100刹那变异,则第1刹那也变异,又和第1刹那不变相违。可见"第1刹那产生之后不变,到第100刹那才变"是一句悖论,又说变又说不变,自相矛盾。它既是不变的,怎么会又变了呢?"一直不变的它"变了,那就是"它"变了。 总之以上讲了:如果第一刹那不变,那就不会出现后后的变异,应当永远像第一刹那那样安住。但是现量见到变得和前一刹那不同,由此就发现第一刹那是变了。依此类推,第二刹那、第三刹那都是如此,所以一切有为法都是刹那性。 问:"异法"和"异体"与什么区别,各自从那个侧面安立?
    答:你如果说的"异法"在《般若摄颂》的颂词是"善逝菩提离异法"的话,这里的"异法"指"异体"之法,重点是落在"法",是指自然本智;你说的"异体"对应《般若摄颂》的颂词是"离异体想"的话,那这里的"异体"指"他体",重点是说明二者的关系。(正见D)
    问:已接受密法灌顶听闻密法的在家女居士,不得已堕胎违反密乘戒律吗?
    答:根据慈城罗珠堪布讲的《十四条密乘戒》:第二条:违如来教

1. 必须建立在违背三种戒律(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的基础之上,违背其他经书上的内容,不能归于此戒条;

2. 必须是明知自己所做的行为会违犯戒律;

3. 必须是以毫无顾忌的轻视心态违越这些戒律,才算违背此戒。

比如在违犯盗戒及酒戒时,如果明知偷盗不对,却满不在乎地认为:偷盗又有什么了不起,犯戒并不值得大惊小怪;或者认为:虽然佛陀在小乘经典中规定不能喝酒,但喝酒也不会阻碍解脱道,所以喝酒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等等。有这样的轻视心理,就算违背此戒条。 如果没有轻视之心,比如,如果有人在想喝酒的时候,心想:虽然喝酒是不对的,但是酒的魅力实在是太大了,我实在抵挡不住诱惑,真是很惭愧。如果以这样的心态喝酒,虽然违犯了别解脱戒,却没有违犯此戒条。 但是,如果有轻视的念头,即使是别解脱戒中最轻微的戒条,比如过午不食,如果认为此戒并不可怕,继而胆大妄为,就犯此戒条。 而你说:"已接受密法灌顶听闻密法的在家女居士,不得已堕胎违反密乘戒律",如果你明明知道堕胎违反别解脱戒,属于杀生的根本戒,但是你并不是以轻视的心态,堕胎就堕吧,就会犯密乘戒第二条。如果是以惭愧的心态、畏惧罪业的心态不得已犯,就只是犯别解脱戒,但没犯密乘戒第二条。(正见D)
问:为什么说当我们承许一个法实有的时候,那么这个法就一定是不可分的一体,常有的,自在的?
答:你的问题需要弄清什么叫实有?实有就是真实存在不可变化的法。如果是实有的"一",那这个法肯定是:不可分的一体,如果是依靠其他因缘可分为他体,那么就不是实有;既然是实有,就不可能是无常;如果是刹那生灭变化无常怎么是实有?既然是实有,不可能依靠因缘变化,如果依靠因缘变化,则是不自在的,所以,实有的法一定是自己能主宰自己,超然于因缘之外,如上帝。(正见D)
问:如果定义"实有就是真实存在不可变化的法",那么后面的常、一、自在确实是必然不存在的。但是弟子的心中没法对此生起定解,原因就是弟子卡在实有的定义上,为什么实有的就不可变化了呢?
答:实有就是不随因缘变化的意思,其实在万法当中无为法是不随因缘变化,所以,如来藏具足常、乐、我、净四德。但凡夫执着的实有的法在对境中根本不存在,只能存在人们的分别念当中,但分别念刹那生灭无常,怎么可能实一的法?如果对这些内容还是不太懂,建议你看下《中观庄严论》破"实一"的理证,非常殊胜,或许对你有些帮助。(正见D)
问:"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这里的"真实义"究竟是甚么?
答:如果想知道"真实义"的含义,需要知道"如来"的含义,如来者,梵语"多陀阿伽陀"。如即真如。乘真如之道,从因来果,而成正觉,是真身如来。若乘真如之道,来三界垂化有情,则是应身如来。如来者,不来不去,是法身如来。就是《金刚经》所说的: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中论》"世间所有性,既是如来性。"如来就是因为现证诸法实相才叫如来。所以,"真实义"就是"明空双运的法界真如实相"。(正见D)
问:弟子认为用"生住异灭"诠解万法名言现相,是那么的确切,无论是油干灯灭,水滴石穿,还是四季变迁,沧海桑田,永远都是如是迁流.当我看到华严四祖清凉国师在[华严疏钞]中诠说缘起性空的四种涵义时,有一种心开义解的感觉,所以分享给道友,但有道友说:'生住异灭'是小乘有部宗的观点,不能诠释大乘义,末学惭愧没学过小乘有部宗,不能置否;但是末学认为### 1. 不论大乘小乘缘起之义是相通的。2 .'生住异灭'是一种假立的观察和诠释名言现相的一种方法,为什么要分大小乘呢就好像黑夜行路,假设有一人举火把照亮,不论这人是好人坏人大人小孩效果一样呀?
答:根据《般若摄颂》

32. 33课的法义,因果在刹那生灭的名言实相中安立,根据因 +缘=果,来阐明名言缘起,细无常不仅仅是小乘承许的观点,乃至佛教中各宗各派在名言中不会否认细无常,经部、唯识等都承许刹那生灭,佛陀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是佛法的总纲,并非单单小乘有部。(正见D)

问:能简介一下阿赖耶的内容 答:阿赖耶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即︰(一)能藏,谓第八识善于自体中含藏一切万法之种子。(二)所藏,指现行熏种子义而说,亦即此识为七转识熏习诸法种子之场所。(三)执藏,谓第八识恒被第七末那识妄执为实我、实法,故又称我爱执藏。 而以阿赖耶识为无记无明随眠之识,乃真妄和合之识,以第八识具有解性义为真,具有果报义为妄,故真谛之思想,乃融合真、妄二说而成。 "根据无垢光尊者的《心性休息大车疏》" 轮回与涅槃之诸业均以种子的形式存在于阿赖耶上。《文殊净智经》云:"阿赖耶乃一切基,轮回清净涅槃基。"也就是说,所谓真如法界中的阿赖耶作为分基是指于何者也不分析之无记法。从依于其上或其本性中的本来觉性无为法任运自成之自性分而言,称为本性真实义阿赖耶;无明作为基,即从存在彼上具有习气之轮回法八识聚分而言,称为种种习气阿赖耶。一切善不善业之有为法皆依靠它,因此显现各种苦乐。也就是说,随福德分之一切因果依于阿赖耶;随解脱分之一切善法也同样依赖于阿赖耶,而它的离垢之果依于佛性。 此外,就心性上存有轮回习气分而言,称为种种习气阿赖耶。为什么呢?因为善、不善、解脱、涅槃之业本来即无有自性,但它能作积累忽然所生之诸业的所依,即善不善业均依赖于它。 阿赖耶之本体是愚痴故为无记法。有者认为阿赖耶非愚痴性,因它既作为所有五毒之所依,又是涅槃之所依故。这也仅是因为他们未懂得本义而已。为什么呢?此愚痴并非是五毒的愚痴,而是以最初迷乱为轮回时的俱生无明而立名愚痴的。所谓的"是涅槃之所依"也需要观察。因为阿赖耶不能作为本来清净与净除一切客尘之具二清净的佛陀智慧及如来藏之所依,因阿赖耶尚需转依故。如《殊胜金光经》云:"阿赖耶转依为本体法身。"《灭尽四大续》云:"阿赖耶净乃法界" 种种习气阿赖耶不是佛性之所依,因为一切垢染于其中是以离因的方式存在,或者与彼是能依所依的关系。因此说,种种习气阿赖耶仅能作为修道而成就菩提的福慧资粮有为法之所依而已,因二资为道谛所摄,故安立为欺惑无常性,这也是由于它依赖于种种习气阿赖耶的缘故。 若问:如果依靠它,则如何于其有害?
答:这也是应理的,诸如依靠灯心之油灯自燃或依靠薪之火自焚等,以依赖于阿赖耶之二资粮道而使轮回习气自净,尽除佛性与界性之垢,真实如初安住,因能现前光明菩提而称为清净缘。最后能净之对治也毁尽,因心所假立的遍计法是善法之故。如《宝性论释》云:"现前菩提(一地)位开始,遣除一切地道故。"《入中论》云:"尽焚所知如干薪,诸佛法身最寂灭。"此等教证均可说明这一点。 若问:那么,阿赖耶上怎么具有无舍空性与三十七道法呢?
答:具有佛地所摄之无舍空性与三十七道法而并非有道地所摄之法,因彼等是究竟道位故。 对此也有不同名称,即俱生无明、种种习气阿赖耶、无始无终之障、大黑暗、本住无明等。也就是说,本来具有如虚空般的无始心性法界中,因解脱依之而称为本性真实义阿赖耶;因轮回依之而称为种种习气阿赖耶,并产生轮回中的不同苦乐、功过之显现。《宝性论释》中所引教证云:"无始终时界,乃为诸法处,具此故显现,众生与涅槃。" 接着宣说阿赖耶与八识聚之差别:种种习气阿赖耶是无记法如镜子;阿赖耶识如镜之明清分;五根识如显现影像;明然观察最初之事或最初显现于五根门境现中的"此法"等识名为意识;其后于外境相应产生贪心、嗔心、痴心(舍心)即称为染污意识。(正见D)
问:《般若摄颂浅释》43课59页"亦如虚空寂灭行"中的"行"该如何理解?与55页科判"获得无分别之行"中的"行"有无区别?共修时两师兄有两种观点:一曰:是心王,认为一切都是心的操动;一曰:是行持,是无分别的行持。未学认为是一种境界,含盖了心王和行持,既有无分别的智慧又要以三轮体空如梦如幻行持。但总觉得还有思维不清楚,有点犯糊涂,请法师明示。
答:入定。 不可能是心王,因为心王心所是分别念,对于凡夫是轮回的心,对于菩萨是出定位,从颂词讲的"意义"而言,这里讲的是无分别智入定境界的实相甚深寂灭离戏空无相无戏论的本体。对于"亦如虚空寂灭行"因为麦彭仁波切解释为:"善巧行持与何者也不远、本来安住于等性的甚深智慧的菩萨,也如同虚空一般,具有止息(即寂灭)一切分别而行持的殊胜特点。"所以,这里的:止息分别理解为入定止息所有的心心所的分别及出定止息凡夫的实有分别。因此,"行"从 入定角度理解依靠无分别智慧(有境)安住于法界中,所行持的(对境) 法界,"行"如果从出定角度理解为如梦如幻行持六度万行。 问:见道位以上的菩萨出入定有啥差别?
答:菩萨入定时是安住法性真如的本性,远离四边八戏;出定位中安住如梦如幻的境界。(正见D)
问:第一次在网络上在出家人面前接受八关斋戒后,自己不确定自己什么时候再受,没有发愿。以后觉得自己有时间的时候,自己可以在佛像面前自己受戒吗?
答:不同大德有不同说法,仅供参考:

1. 《慧灯之光》:关于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观点:小乘律藏认为,八种别解脱戒都需要在比丘面前受。但其它佛经又认为,在比丘、婆罗门(非外道婆罗门)或其他任何一个正在受持八关斋戒,并且会念颂仪轨的人面前,都可以受持别解脱戒。这样一来,佛经里面就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小乘一切有部支持律经的观点;而小乘经部又抱持第二种观点:虽然受持出家戒律需要出家人,而且是比丘,但八关斋戒却不一定要在出家人面前受,由修证很好的居士传授居士戒,受戒者也能得到戒体。

此处所指的居士,最好是指像玛尔巴大师或萨迦派很多成就者那样的居士。如果实在没有办法,找不到更好的善知识,则在普通居士面前受戒也能得到戒体,但出于对戒律的尊重,我们还是不能过分草率随便。 但无论修证再高,修行再好,即使是像玛尔巴大师那样了不起的成就者,只要身份是在家人,就没有资格传出家戒。 虽然无著菩萨的个别论典中也说过,在没有人传的情况下,在佛像前受大乘八关斋戒,也可以得到戒体。但实际上传戒的时候,尤其是第一次受戒的时候,还是需要一个善知识。 在戒律方面,虽然有时也可以用理论抉择,但更多时候是要看佛经,佛当初怎么说,就要怎么办。

2. 《走向解脱

》八关斋戒的仪轨:此仪轨需在比丘(尼)或沙弥(尼)前受,如果在受戒时发心长期受持的(比如发心受持一年),可在每次斋日的日出早饭前在佛像前自受此戒,这时"此乃方便"及"善哉"均不用说。如果在其间的某个斋日未受此戒,则应再次到比丘(尼)或沙弥(尼)前求受此戒。(正见D)
问:《净土教材》第一册中,七种实生福德会产生实有福德的业(供养有四个,布施有三个)。"供养经殿堂,坐垫生活资,护理骤病者,劣境是布施,即七实生福。"1,供养经堂(讲经说法处);2,供养殿堂(即佛堂,摆放佛像处);3,供养僧众坐垫;4,供养生活资具;5,布施护理病人者;

6. 布施骤病者,即突然发病的人;7,布施处于劣境的人。请问第5条是指布施给那些去护理病人的人,还是指布施给病人?

答:可能是前者吧,否则与下面一条重复了。(正见D)
问:《净土教材》第一册中,七种实生福德: "供养经殿堂,坐垫生活资,护理骤病者,劣境是布施,即七实生福。" 七种非实生福德:"于佛住预去,入途至见闻,听法与持教,欢喜生信心,即七非实福。" 请问实有福德和非实有福德有什么区别?
答:个人理解实生福是不是从需要供养、布施实有的人、物等而说;而非实生福不需要实有的物作为供养,只要生起欢喜心、信心即可生大的福德(实生福生福在物;非实生福生福在心)。(正见D)
问:因为现在学习五论的机会非常好,法师给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自己也为了学好《般若摄颂》,投入了较多的精力,只是密法也有功课,而二者都非常的重要,自己把握不好两门课分别要学习到的程度,而精力毕竟有限,密法还需要观修的时间。所以请法师开示一下,这些方面应该如何圆融。

  • 答(1):如果你认识到了大圆满的觉空双运和大中观的现空双运的离戏分并没有任何差别。正如《定解宝灯论》 大圆心部窍诀义,各诸大德所修持, 道果息灭大手印,无二中观等异名, 实上离心智慧故,一切皆为许相同。 一切智者同声说,如来成就同密意。 大圆满中的极密部又分为彻却(直断)与妥嘎(光明顿超)两种。其中直断见侧重于抉择心的本性中本来清净的大空性方面,直断中"直"的意思不是将来,而是在现在安住于大圆满心的本性,当下就能直接断除二取执著的分别心,安住在无生的明空大双运中。如果对大空性没有疑惑,以智慧稳定安住,这时证到了一切外、内、上、下、自、他等等的二取分别所知法都象外境的虚空一样本来就根本不存在,但有坚定的感受,这便是彻却直断见。彻却抉择的是万法无有高下、贤劣本来清净平等的实相。直断见的本净远离了二取,远离了四边八戏,既是空性,又是光明,是明空自证无为法的智慧。直断的见解、修行均圆满后,就可以远离有漏法的身体,乃至极微尘许也不存在,而消失在大圆满的法界本性中。以上将大圆满智慧从空性反体 彻却本净的大空,和显现反体 妥嘎的自成身智自性两个方面作了阐述,实际上应知此二是一味一体,不可分离的。在历史上,无垢光尊者以前的大圆满修行者通常先修妥嘎,再修彻却,自从无垢光尊者以后,便基本上先修彻却,后修妥嘎。无垢光尊者、全知麦彭仁波切等祖师一再强调,虽然妥嘎顿超无为法的光明在圣者、凡夫身上都恒时不变而存在,但若没有直断见而修妥嘎,便如小孩看彩虹,对调伏分别心起不了多大的帮助。根据上述的理论,在凡夫地都可对极密部大圆满遣除疑惑,获得百分之百的胜解。 2)定解的重要性。 正如益西上师在《定解宝灯论》中说"由于无始来的实执,我们入内道修法时却又开始执著"我要有正见,我要开悟。"于是想打坐证悟,但因没有经过广泛系统的闻思,没有正见,借口修禅宗顿门、修大圆满等,仅无念不分别,则仍是轮回的因,甚至连善趣人身都难以再获得。因为无悲心、无闻思、不取舍善恶、无正见,只是口中的大圆满则不会有坚固的信心,如此会起惑造罪。 而真正大圆满修法如何?大圆满正行修法,安住的也是远离四边八戏的无生大空性,而且与其他法门不共同之处是,加行时有伺察,而正行安住大圆满正见时,无伺察,直接以智慧安住,此时如日中天,星星虽多,光芒皆隐,一切实执消尽,万法皆是大圆满本性。"上师又说道"如果听闻明空双运,依靠凡夫的分别心了知大圆满中揭示的明空双运,即分别心无有形色来去的空性与种种能知的觉性双运,这样,心的双运本性了知后,也就可通达一切诸法的究竟本性。然后自认为或者宣称不需要多闻显密经续诸论,如此错误的言论。 错误根源到底是什么呢?就在于对"明"与"空"的错误认识。如果因为分别心本身的形色生住去处等不存在,与石女儿、兔角平等,从而将此误认为是分别心的空性本体,以及认为其能觉知的功能即是大光明,则显然是错误的。 若以此认为不必再闻思了,则更是错上加错。本师释迦牟尼佛曾为四句偈而作多少苦行,下根的我们更应多闻,才能遣除烦恼分别心,消除疑惑与增损,产生定解。一般的年轻人,闻思三十年差不多,再修法二至三年,功德则容易现出来。现在末法时代,如理如法闻思的福报都没有,更别说修的福报,若还说闻思没必要,则只会误己误人,徒增业障。作过一点闻思的初学者,又没有想到修法需祈祷上师三宝,修上师瑜伽,忏悔业障,以胜义理论忆念定解,安住去修,才能很快生起修法功德。仅靠自己的力量去修,很难证悟。相似有见解、有点修的感受,若生欢喜傲慢,则成违缘,这时对法界本性的认识往往只是一个总相,若起分别执著,则是自心现魔王。虽有点修法的体验,但没有多闻,要去引导他人仍比较麻烦。因此,起初闻思佛法非常重要。" 3)从修法的次第而言,即初时应观察修,中间观察安置交替,最后安置而修阐明初学者应通过闻思或者依靠上师解说心的本性产生定解: 乃至定解未生前,方便观察引定解, 若生定解于彼中,不离定解而修习。 在定解还未产生之时,应以各种方便进行观察,以产生出定解,在定解产生之后,则应安住在其中,不再观察,也不远离定解而修习。初学者或通过闻思取得定解,或在上师解说心的本性时产生定解,这两者中至少应具备一个。然后继续修上师瑜伽,猛厉祈祷 后,以清净稳定的信心去安住于定解中而修法。未产生定解前,出定时不但应积累方便的福报,行持六度万行等,而且应以教证与胜义理论来观察心的本性,这样就能使相续中产生出心的本性即是无生的大空性的定解。圣者瑜伽师在出定时也是不离定解,以如梦如幻的见解行持六度万行。如果定解不稳定,则修的智慧不会极快增上,烦恼分别心也难以极快调伏。但只要相续产生了相似的定解,并常常忆念,相似的定解就会渐渐转变成不退转的真正定解。这时无论是在城市、寺庙,还是吃饭、打坐,都能随时安住于这定解,也即心之本性中,而不会被外境所转。不然,即使在寂静的山林或关房中也依然烦恼丛生,无济于事。 这个问题上师仁波切在《般若摄颂》21课也进行了解答,上师这样说:"还有人这样认为:"般若法不重要,我要去求大圆满。"其实,离开了般若空性,大圆满根本得不到。相信看过无垢光尊者的《七宝藏》、《四心滴》和《三大休息》的人都清楚,归根结底它们都抉择一个本来清净的大空性。就像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讲的一样:"印度具德月称师,藏地荣索秋桑尊,异口同声一密意,建立本净大空性。"意思是说,印度的月称论师和藏地的荣索秋桑班智达,异口同声建立本来清净的大空性。所以不懂般若空性,对大圆满传承祖师荣索班智达和无垢光尊者所建立的空性就不可能通达。 现在很多人给我说:"我不要《般若摄颂》,您可不可以给我开一个条子,我要请密法,这个红包给您!"但是,将《般若摄颂》放弃,依靠红包得到一个大圆满法本,也不一定能成就。因为大圆满所讲的就是《般若摄颂》的空性,除此之外并没别的。但很多人都认为,除了这个以外还有一个甚深的法,那就不合理!" 希望上师的这段话对我们大家有用!(正见D)
    问:弟子在学习《中观》的时候有这样的疑问,按照唯识宗的观点来看,外境的一切显现,都是与自心无二无别,根本不承认有真实的物质世界存在,因为除了自己的识以外,无法证明外境存在。那这样是不是也可以证实除了我以外的其他众生都不存在了?因为其他众生的身体也是与自己的识无二无别,而其他众生的心不可见,不为我所知,就算为我所了知(比如具足他心通)但其实还是是自己的自证而已,因为他人的心不可能变成自己的心,否则就成了一体了。那这样一来,就无论如何也无法证明其他众生存在了,那如何缘他人修慈悲心?
    答:唯识宗的六尘绕中尘的理论只破外境的微尘,而心识的无分刹那并不破啊。因此,众生的心识并没破,也没有否认他们的存在。(正见D)
    问:如果是必须还的债,即使口头上祈祷莲师或佛陀,想马上获得加持、遣除魔障,也有一定的困难。那么前世什么样的业(行为)会成为即生中的定业?《三戒要解》中讲到的大束缚:经常做;没有对治;以爱乐心;对境严厉。与此有关系吗?
    答:

1. 定业指顺定受业,对于 "定业不可转",应当知道这是针对不修习能对治品的情况而说的。否则,这种说法就与正理和众多经典的说法相违。诸经之中以及毗奈耶都说:"诸业纵然经过一百劫也不会空耗",其中的密意是针对未修四力对治来说的。如果按照以上要求,以四力对治而净修,即使是顺定受业,也说能够获得清净。

"诸契经"是指经藏,"毗奈耶"是指律藏。 以下是引印度狮子贤论师所造的《八千颂大疏》来说明。《八千颂大疏》是以《般若八千颂》对照《现观庄严论》,而对《现观》解释的大疏。《八千颂大疏》中云:"谓若凡是近对治品,可损减法,彼由成就有力对治,能毕竟尽如金秽等。"。 "近对治品",就是对治方面增上。近对治品的作用是"可损减法 "能损减罪业。"成就有力对治", 就是对治增上到具有势力而圆满。它的作用是能毕竟消尽罪业,即由此能令罪业毕竟清净。"如金秽等"是比喻,譬如:黄金上的污垢,近对治品是火烧、水洗。依靠近对治品,污垢会被损减。经过加倍洗炼,成就有力对治,就能无余去除黄金上的污垢。

2. 上师第22课中说到:如果是必须还的债,即使口头上祈祷莲师或佛陀,想马上获得加持、遣除魔障,也有一定的困难。这里必须还的债就是顺定受业,而且一般在已经感发盲眼等异熟果的时候,现在再对治就难以净除。如果是在因位还没有感果的阶段,就容易遮止。

3. 前世什么样的业会成为即生中的定业?也就是顺定受业,作而增长之业,就是《三戒要解》中讲到的大束缚:经常做;没有对治;以爱乐心;对境严厉。这样的法义在《亲友书》中也有讲:

恒贪不具对治法,功德主田之事生, 五种善恶更为重,故当精勤行大善。 什么样的善业最大?什么样的恶业最大?世间人对此不太清楚。佛陀在《业报差别经》等经典中有阐述,作者在此归纳出来给大家宣说:无论善法还是恶业,其轻重的界限,有时间、意乐、有无对治、功德田、主田五方面的差别。 一、时间:假如你恒常造作,如经常杀生,则罪业非常严重;倘若经常行善,对一部经典今天也念、明天也念,今年也念、明年也念,一直不断行持善法,这种功德不可思议。因此,行善的时间越长越好,我认识的有些人,不管到哪里去,白天晚上只要有时间,就开始看书、念诵、行持善法,这样功德会越来越大;而造恶的时间越短越好,有些屠夫、妓女长年累月地造恶业,如此会成为重业之因。 二、意乐:从心的角度来讲,如果对这种行为特别耽著,则成为重业之因。也就是说,你对善法非常贪执,或者造恶业有强烈的执著,如此功德或过患非常大。 三、有无对治:有没有摧毁此业的对治法。例如你在杀生造业时,若产生后悔心,没有继续做下去,此业不会成为重业;你在行持善法时,若有宣扬功德等毁坏善根之法,此善业不会功德很大。 四、功德田:即功德之根本 三宝。凡是以三宝为对境,对其毁谤、挖苦、摧毁,则此恶业尤为严重;若对其供养、恭敬、承侍,那么功德非常非常大。 五、主田:包括可怜众生等苦田和父母等恩田。若以父母等作为对境,对他们进行承侍供养,这个功德非常大;如果对他们生嗔、谩骂、挖苦,过失也无法想象。

上述共有五方面的差别。如果我们行持善法时,这五个条件全部具足,那不用问别人,功德肯定特别大。比如我念《普贤行愿品》,时间是经常念,不是念一次就可以了;念的时候非常高兴,有一种强烈的欢喜心,并不是强迫或不乐意的情况下念的;念的过程中,没有摧毁善根的任何违缘;在三宝所依面前念诵;念完后回向给一切众生或者供养上师三宝。这样的话,念一遍《普贤行愿品》的功德特别大。 同样,从恶业方面而言,就拿杀生来说,如果恒常杀生;杀生时特别乐意,有强有力的嗔恨心;没有摧毁此业的对治,也没有人劝你不要杀;在寺院等三宝所依面前,或于佛的诞生日杀生;对境是苦田 可怜的众生。如此五个条件都具足,造业的过患肯定特别大。 所以,屠夫造业还是很可怕的。但若是一个出家人无意中杀生,由于他不是经常杀生;杀生时没有强烈的意乐;并不是故意在三宝面前杀;杀生后马上产生后悔心,拼命地忏悔,那虽然他杀了生,这个业也不一定成熟。(正见D)
问:64课"心善地道亦善,心恶地道亦恶"这个教证,地道如何理解?与五道十地有关吗?
答:阿弥陀佛,可以这么理解。如果心贤善,那么所修之"道"也会贤善,最后所得之"地"也会贤善。(正见D)
问:名言中不安立自证是否招致自己对自己起作用相违的过失呢?
答:名言中不安立实有的自证是不会招致自己对自己起作用的过失,名言中如果安立实有的自证是会有自己对自己起作用的过失,这样就与佛经相违了。不过名言中安立假立的自证是非常合理的,也是有必要的。(正见D)
问:什么是近取果?释量论成量品中对近取因作了解释,但未见对近取果做解释。
答:近取果:最近的果,也可说是直接的果,比喻说前一刹那的柱子产生后一刹那的柱子,后一刹那柱子就是前一刹那柱子的近取果,它的间接果就是产生缘柱子的眼识。(正见D)
问:《释量论.成量品》麦彭仁波切的解释有这样一段话:"这样的内在之义接近自心的境而存在,从中贪欲等心的差别才如此产生。"这里的自心的境是指什么?
答:自心的境就是自己心的对境,也可以说是所取近。(正见D)
问:自续派和应成派可以这样对应吗?显空双运,缘起性空,自续派是抉择后得位。离戏,显空都不可得,应成派是入定位。
答:摘自《中观庄严论》

1. 应成派和自续派的释词是什么?

答:自己站在依据二谛各自量所衡量分别承认的立场上,而在他宗面前,主要通过运用量成自续因的方式来推翻反方的辩论,即称作自续派; 自方立足于远离四边戏论、无有一切承认之地,而通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式)用立论者自己所承认的推理攻破他宗具有承认的反驳,打破对方的颠倒妄念,故称为应成派。

2. 中观应成派和自续派的法相是什么?

答:着重讲解具有承认的相似胜义是自续派的法相,侧重阐述远离一切承认的真实胜义则是应成派。 麦彭仁波切说:中观应成派与中观自续派二者之间的最大差别,前者着重抉择真实胜义,后者则着重抉择相似胜义,应该从此处来作区分。

3. 中观应成派入定抉择见解与后得安立有何不同?

在中观应成派的理证面前,将中观自续派分开二谛的这种执著已经完全破掉,一切的有、无或者胜义中不存在、世俗中存在的执著相全部破掉。因为在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前,一切执著都不可能成立。 a中观应成派在抉择见解时,胜义中不存在或者成实不存在等鉴别根本不需要。 从对境角度来讲,比如柱子,有也不是、无也不是、有无二者也不是等四边的相全部破除;从有境智慧角度来讲,这一切的执著相也是根本不可能存在。 从而有境之心相合圣者入定智慧而决定远离一切所缘与承认的究竟大空性实相。 b而在后得时, 前译宁玛巴按照无垢光尊者《如意宝藏论》的观点:在抉择入根本慧定时,一切承认和执著全部无有,这时可以说:中观应成派无有承认。但在后得时,中观应成派有承认、有地道的安立,对于世俗中成立的法全部都是承认的。 道果一切法依据二谛量所作的分析,无有妨害而安立也就更富合理性。 通过胜义量和世俗量进行分析,比如名言中,因果的安立合理存在;胜义中一切法都不存在。这一点,在中观应成派来讲也可以成立。

4. 以何种方式了知自续派所许二谛分别安立的合理性?

答:从最究竟的观点来讲,中观自续派虽然也承许远离四边八戏,但他们在抉择胜义谛时,并非不加胜义或者自性、成实等鉴别。 他们在抉择见解时,将胜义谛和世俗谛分开,首先遣除有的边,然后再遣除无的边,以二谛分开的方式进行解释。 中观自续派认为:胜义中,一切万法都是不成立的;世俗中,一切万法以自相成立,比如火是热的、水是潮湿的。因为他们觉得:胜义中最好以单空为主,而世俗中自相的法必须存在,不然,因果、轮回、前世后世等不存在就已经毁谤了世俗名言法,这样非常不合理。由此可知,他们对于无的执著并未断除。(正见D)
问:显空双运的讲法是不是主要针对菩萨后得位说的,在根本定的境界里离显离空?
答:如果理解了法义怎样怎样说都可以,显空双运主要针对菩萨后得位说的,在根本定的境界里离显离空。我们也可以说菩萨后得位显空是如梦如幻暂时的显空双运,根本慧定的境界是真实的显空双运。(正见D)
问:所量的法相为何?
答:量:分为所量、能量、量果。 所量:是指所衡量的对境,如一块布。又如外境的柱子 能量:是能衡量的工具,如尺子。又如眼识 量果:所量出来的结果,如这块布有一米。又如眼识缘柱子而产生缘柱子的眼识。 在《量理宝藏论》讲: "所量唯独一自相"。所衡量的对境唯一是能起功用的自相法,这是从究竟的所量的角度来讲的,一般来讲所量分为两种,自相和总相。所量二故量为二,即外境有自相的缘故有现量,外境有总相的缘故有比量。如果想更详细了知请参阅《量理宝藏论》上师讲记第一品。(正见D)
问:那兔角是不是所量呢法师?
答:虽然无实法没有自相故就不能作为所量,但我们在进行破立的过程中,心中取受一个存在的所破有实法,然后建立它到底存在不存在有实法,所以是可以作为所量而了知的,因为并不是毫不牵涉所立而对独立自主的无实法加以衡量。 例证:一、建立所说有实法,比如分析大象存在不存在,首先取受"大象"有实法,产生总相,尔后继续分析它存在不存在,最后得出大象存在的结论。 二、又如分析所破有实法,分析柱子的空性,首先分别念当中取受柱子的形象,然后对柱子本体存在与否分析,最后得出柱子本体不存在的结论。 三、诸如石女儿之类的无实法,分别念取受正常人可以生子的有实法,如是石女没有儿子的无遮反体就可以建立。 所以无遮单空、石女儿、龟毛兔角等无实法虽没有自相,但从遮破有实法的角度可以作为所量而了知。(正见D)
问:清净依他起,与染污依他起各自包含的范围有哪些?
答:

1. 唯识宗所谓的依他起,轮回五蕴的不清净因缘聚合即是不清净依他起,清净刹土的一切显现则是清净依他起,无论不清净依他起还是清净依他起,都是因缘聚合的一种显现。

$&解释唯识宗时,将其分为有垢唯识宗、无垢唯识宗两种,也就是从不清净依他起的角度安立为有垢唯识宗;从无垢染的角度,抉择自明自知依他起识是清净的本体,如同水晶一样,叫做无垢唯识宗。

3. 在不清净依他起的阶段,正是处于轮回流转的时候,识显现的种种山河大地等不同境相全部是虚妄不实的,而在诸佛菩萨的清净阶段,自己独一无二的识已经清净,所显现的即是其本来自性。

4. 了知世间出生是不清净依他起;了知世间隐没是清净依他起。

5. 对此以不清净依他起缘遍计所执后轮回缘起顺转的方式安住轮回的角度是可摄于苦谛,流转的角度是邪行,摄于业惑集之中,缘圆成实后修道清净依他起的角度是摄于正行真实。故在《辨中边论》中,唯识真如含摄于圆成实;远离客尘垢障的真如是圆成实灭谛。(正见 D)

问:清净依他起:菩萨后得清净刹土的一切显现,道谛。 不清净依他起:轮回五蕴的不清净因缘聚合,菩萨后得不清净的显现,苦谛,集谛(感觉苦集是否应摄于遍计执中?)。 无倒圆成实:菩萨后得清净刹土的一切显现,道谛。 无变圆成实:根本定的境界,灭谛。 可以这样对应吗?
答:也可以这样对应吧。 具体对应:四谛可归于二谛,苦谛、集谛归于世俗谛。道谛、灭谛归于胜义谛。 我们看看唯识宗对于二谛是如何建立的 这一宗派认为,无而显现的能取所取是遍计所执法,为世俗谛; 而能取所取之现基 而所谓的依他起即属于胜义谛也属于世俗谛。 依他起就是指自明自知的心识,它是一切清净法和不清净法的来源。那么,依他起是胜义谛还是世俗谛呢?从显现能取所取的这一角度,可以将它归属于世俗谛的范畴;人我和法我在依他起上不存在,能取和所取在依他起上不存在,其本体是一种自明自知的离戏,从这一角度来讲,应该将它归属于胜义谛。(正见D)
问:如果可以那么八地以下菩萨后得现起的不净山河大地,与凡夫面前的山河大地同为不清净依他起,那他们的区别只是有没有遍计执的区别吗?
答:菩萨后得现起的不净山河大地,与凡夫面前的山河大地同为不清净依他起,可以说是有没有遍计执的区别。凡夫面前显现的山河大地凡夫认为是实有的,而菩萨后得显现的不净山河大地菩萨了知它是如梦如幻的这是他们的差别。(正见D)
问:为什么入了根本定还能又退回到依他起的状态中?
答:不是说入了根本定还能又退回到依他起的状态中。而是说八地以下菩萨没有达到出入定无别,出定和入定有差别。菩萨出定的境界是菩萨入定的一种等流,也就是说虽然诸地菩萨在入定时安住大空性之中,均能真实现见法界本面,尔时一切分别心悉皆寂灭,但在出定位中各地的分位层次则有所不同。(正见D)
问:如果依他起划入胜义谛的话,那这种自明自知的离戏就经的住胜义理论观察而不空了。(空了二取,依他起保留)这种二谛应该是随理唯识的暂时安立吧?
答:可以这样说吧。(正见D)
问:了义唯识怎么建立二谛的呢?
答:了义唯识就是第三转法轮中随教唯识的观点。 世俗谛:实相现相不一致的有境与对境。 胜义谛:实相现相一致的有境与对境。(正见D)
问:就是问这种入定出定的不同是什么导致的?是不是说明是菩萨相续中还有细微的障碍所导致的。
答:可以这样说,但不仅所断上有差别,八地烦恼障已经断尽,达到出入定无别。不过八地菩萨还有所知障没有断尽所以与佛的出入定无别还是有差别的。 还有所证和所修上的差别,《现观》总义里是这样讲的,不清净七地后得的所有如海之菩萨行为,都是依靠一切相等持而行持的,而不能在远离相状的法界中以一味的方式而修学,哪怕七地菩萨具备了远离相状的等持,但却是具有勤作的,所以其正等加行与次第加行的修行也是分别进行的。正等加行以入定为主,次第加行以后得为主,入定和后得并没有完全成为一味一体。 八地以上依靠现空无别的空性等持,在无漏法界中,依次获得善逝佛陀无量而不可思议的一切功德及境界,依靠无相离勤之道使自他二利任运自成,这也是有寂平等性加行的修学阶段。 此后,正等加行和次第加行可以成为无二无别,因为此时入定与后得无二无别。在十地末的无间道能依靠金刚喻定摧毁三有的所有障碍,这样一切诸法得以清净,一切功德得以圆满。   在将执著二谛相异的十六种争议无余断除之后,入定与出定、正等加行与次第加行的修持便成了无二无别,智慧与等持也彻底平等,刹那加行的智慧也由此而现前。(正见D)
问:遍计所执,到底是指对二取显现有实人,实法的执着,还是指二取显现的本身就是遍计所执了?
答:应该是一个意思,有了执着才有二取的显现,没有了执着二取消于法界,这时是清净的光明显现。(正见D)
问:现观中所讲的这三智是什么关系? 一、遍智:相无愿的智慧、具有殊胜方便智慧的一切现观是遍智; 二、道智:道无相的智慧、具有殊胜方便智慧的一切现观是道智。 三、基智:基无我的智慧、具有殊胜方便智慧的现观是基智。相似基智只具足其中的"基无我"。
答:按照狮子贤论师,他是根据《般若八千颂》的观点来讲的,前面第一品讲的遍智,第二品当中讲的是道智,第三品当中讲的是基智。先讲遍智,然后讲道智、基智,华智仁波切的《略说修行次第》当中也是讲了,包括在三个发心当中 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还有胜义菩提心。 为什么讲遍智?我们要寻找方向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先要了解所得果是佛陀的遍智。不通晓这一点,也就失去愿菩提心的所缘,因为愿菩提心是缘佛果之发心。 为什么要讲道智?因为所求是遍智,而道智是途径。比如去拉萨,你坐火车、坐飞机还是走路去?这些途径一定要了解,不了解,光有想法不可能实现。同样,希求佛的遍智必须要了解道智、经由道智,否则无法实践行菩提心,无法真实行持菩萨道。因为虽然有愿,但一步也不走,一度也不行持,永远无法到达。所以,遍智之后要讲道智,讲方法。 然后为什么最后讲基智呢?其实讲基智的时候,归根结底最后要讲到胜义菩提心, 需要了解远离该道之歧途的方法[基智\,如果不能通晓这一点,则既不能令胜义菩提心在相续中生起],也不能使空性与大悲双运。 圣解脱部是按照《般若二万颂》次第是什么呢?第一个是基智,第二个是道智,第三个是遍智。 实际上这两位尊者论师的解释方法应该是没有什么冲突的。先讲基智,然后道智、遍智,到最后的时候果为主,这是从修行次第来讲的。 如果是按照狮子贤菩萨先把目标说清楚,然后说道,再进行修持。(正见D)
问:如何理解:通常所说的烦恼现行;现行熏种子,种子熏现行,何为现行?
答:自一切惑相始终上说,分为现行种子习气三种:   一、现行 阿赖耶识,有生一切之法之功能,谓之种子。自此种子,生色心之法,谓之现行。复指所生之法,而谓之现行,亦谓之现行法,谓从阿赖耶识种子,显现行动之一切法也。   二、种子 对于现行法之称。指在阿赖耶识中,生一切有漏无漏有为法之功能,而谓之种子,犹如草木之种子也。是为有为法之正因,四缘中因缘之实体也。唯识论曰:'何法名为种子?谓本识中亲生因果功能差别。'唯识论述记曰:'种子即是诸法因缘,皆因相也。'    然种子说有二种:    一、本有种子 第八识处,为无始法尔有生一切有漏无漏有为法之功能,是为本有种子。    二、新薰种子 种子由现行之前七识,随所应而色心万差之种种习气,皆悉落在第八识中,更成生果之功能,谓之新薰种子,亦曰始起种子。   唯识论曰:'种子各有二类:一者本有,谓无始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生蕴界处功能差别,(中略)此即名为本性住种。二者始起,谓无始来,数数现行薰习而有,(中略)此即名为习所成种。'   三、习气 烦恼之余气曰习气,又云习。既伏惑之现行,且断惑之种子,尚有惑之气分而现惑相,是名习气。述记曰:'言习气者,是现行气分薰习所成,故名习气。此习气三乘之中,声闻全不断之,缘觉稍断之,佛则全断之也。'(正见D)
问:关于离一多因:如果对方承认一,则不是多(疑问之处,我方已经承认对方的一),没有一哪里有多,因为因为多是一组成的,由此,破一与多。如果对方承认是多,则不是一(疑问,我方已经承认对方的多),没有一哪有多,再破一与多。 弟子反复思维也不明白,如果这种破法成立,则一与多和离一多不成了一回事了吗 答:离一多因,最主要的是抉择一切万法无自性, 因为只要是存在的法,或者以"一"的方式存在,或者以"多"的方式存在,除了这两种存在的方式,再没有第三种方式,但真正观察就会发现:"一"的方式不能成立,"多"的方式也不能成立。其实最主要是破实有的一体,一体破了多就不攻自破,因为多是一组成的,一是多的基础。(正见D)
问:佛陀不是善逝,因为有言谈之故。宗法成立....阿弥陀佛,请教法师.为什么说这个宗法成立.善逝和言谈有因果关系吗,不是说,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这个到底怎么理解,又怎么出来的问题?
答:外道认为:善逝与言谈之间有因果,他的逻辑是:不说话不吃饭则没烦恼,佛陀都是量士夫了,理所应当没有烦恼了,则不该吃饭说话。(正见D)
问:有道友在下午既做烟施又供护法,她想问是先供护法还是先做烟施?
答:应该都可以吧。佛法在于心。不过供护法不太受时间限制,早、中、晚什么时间都可以。烟施最好是下午黄昏时分。(正见D)
问:在瑜伽续的有相瑜伽修法中,要将自己观为本尊作为誓言尊者吗?还是说只是将自己观为空性,在虚空中观一个本尊作为誓言尊者,以五菩提或四幻化或四种手印观想后,迎请智慧尊者融入在虚空中的誓言尊者 答: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智慧尊者与誓言尊者,智慧尊者就是你要观想的本尊如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誓言尊者就是你自己。在瑜伽续的有相瑜伽修法中,以五菩提或四幻化或四种手印观想后,智慧尊者与誓言尊者融入无二无别,也就是所谓双运的修法。(正见D)
问:关于成量品22课中无量怎么理解?
答:心的力量无有限度。(正见D)
问:是否佛陀已经断证圆满就不需要积累福慧二资粮了?
答:是的。不过为了让我们认识到积累资粮的重要性,不要放弃任何积累资粮的机会,佛也会示现积累资粮。(正见D)
问:佛陀已经圆满了,为什么悲心、智慧还在无量增长?
答:二者相违,正因为佛陀的智悲达到了无量,所以叫圆满。(正见D)
问:为什么诸佛、菩萨一直在救度众生,众生依然无量?
答:因为轮回是无始无终。(正见D)
问:查了一些资料,有说风胆涎是三界,有说风胆涎是病,究竟什么是风胆涎呢?
答:根据戒律所讲,地水火风四大不调就会导致生病,风胆涎是三界,这里的"界"是类别的意思,"界"三也就是分别为风大火大水大,风胆涎也可以说是由风大火大水大导致的病,如风病有关节炎、类风湿等。(正见D)
问:《佛母经》云,'阿姊,眼不见色,乃至意不知法,如是菩提离故,眼色离,乃至菩提离故,意法离等。'对上段经文能否理解为'菩提是远离了一切虚像的,故,六根六尘(六境)也都是空性,不可能存在' 答:眼不见色等说明诸法在胜义中是一无所见,因此菩提也是远离二取,不以眼见,在此这里是阐明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都是一无所见的实相。(正见D)
问:在《三戒要解》第6课第79页上数第一句"日入手密乘戒以后,相续中小乘不杀生的戒也全部具足,所谓的无余应该这样来理解。"其中不杀生是指不杀人还是指不杀所有众生?
答:从小乘不杀生的戒是指不杀人,和人胎。如果从大乘菩萨戒的角度是不杀所有众生。(正见D)
问:《三戒要解》第35课的问题"十四条根本戒的第九条与第十一条有何差别?请分析,若犯其中一条,另一条会不会犯?为什么?" 第九条于法生疑犯戒的界限是对三转法轮的胜义谛"认为众生有如来藏光明是佛令众生欢喜的一种方便法而已"由此产生怀疑,进而产生邪见。第十一条揣度正法的犯戒界限是对于二轮法轮抉择的空性,认为不是佛的智慧行境,是分别念行境的法第十一条是建立在比第九条更高的见解上,是不是破了第九条根本戒第十一条根本戒也破了,但是犯了第十一条根本戒第九条不一定违犯,比如我也承认众生都有如来藏光明,但是众生有如来藏光明是可以通过。
答:两条戒律,没有所谓的谁高谁底。只是侧面有所不同。一个是从光明分的角度,一个是从空性分的角度。如果非要说它们谁高谁为基础,第十一条是站在二转的角度可以说是基础,而第九条站在三转的角度应该可以说见解更高一点。不过您先要把两条戒律的法相搞清楚。第九条于法生疑是对每个众生具有如来藏产生怀疑,认为这是不了义的说法。第十一条揣度正法是对空性没有正确的认识,本来空性是无分别智慧的行境,而认为是分别心的行境,认为空性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空性,不了知空性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光明空性本是双运的。如果对空性没有正确的认识对光明也不会有正确的理解。不过也有可能每个众生的根机意乐不同,串习不同,有的能接受光明,不太明白空性的。相反的也是如是。(正见D)
问:"无禅定不见法性,应修无相之等持"怎样理解?
答:无有禅定不能见到法界实相,禅定有很多分类,但最殊胜的禅定就是无相等持。等持就是禅定的意思。无相等持:对任何相都不执着。总的来说如果打破了一切的执着,就能证悟法界的实相。(正见D)
问:《〈修心七要〉耳传略释》P16页:"通过数息法来调柔粗重的分别念,将注意力专注于呼气或吸气皆可,共数呼吸二十一次",请问法师,这里是不是指呼气+吸气算一次或是吸气+呼气算一次都可以,自己怎么顺就怎么计数,还是有要求一定要先呼再吸算一次的或是反过来。请法师指导。
答:《俱舍论》讲记下册:这样讲的数息法如何殊胜呢?以其具有计数等六因的殊胜窍诀之故。何为六因?一、计数,将一切琐事舍弃,自心专注于呼吸上,以十作为定数,远离三种过失而计数。何为三种过失呢?首先是过多或过少,过多即会出现掉举,过少就会出现昏沉;其次,变多会变少,即自己呼吸二次却算为一次、呼吸一次却算为二次;最后是将呼气、吸气的计数时间紊乱,也就是说呼气当成吸气,吸气错认为呼气,以上三种过失定要断除。二、随行,吸气时观想气从鼻孔进入喉间,之后到心间、脐间,最后到脚底 ,呼气时,观想从鼻孔一直到外面的一旬或一拇指的距离,之后收回。三、安止,首先将心安住,之后观想气从鼻尖至足底之间,如同穿念珠的线一样,然后观想其利益和解脱,《自释》中说,观自身的冷、热、损害、利益等等。总而言之,应按窍诀在整个身体内观气,否则很容易修错。四、观察,由智慧观察自己所观之风是由八种微尘组成,而能观之智慧的本体也无法成立,除五蕴以外无有其他,而五蕴本体也为空性,这时对风和气的执著可以破除,这相当于胜观的一种观察方法。五、转移,观想风之后,渐渐将观风的心转移到加行道的暖位和胜法位之间,也就是说,将心专注于加行道的五根、五力上。六、遍净,修风之心转移到见道或修道的境界上。《自释》中说,有些论师认为,转移是指修四念住之心转移到金刚喻定之间的修法,而遍净是指原先观风的心一直到最后漏尽智和无生智的修法。但世亲论师并不认同他们的观点,他认为趋入见道和修道才称为遍净,趋入加行道即是转移,这些修法在外道中肯定是没有的,因为若是大乘资粮道的修法要具有菩提心,小乘资粮道的修法一定会有出离心,而外道的发心是即生中身体健康、发财等,所以不具备修持这些殊胜修法的条件,即使有些表面的文字相同,但也不代表外道具有这样殊胜的修法。参考资料:《俱舍论》下册(正见D)
问:戒律是否只是针对凡夫人?比如成就前受了别解脱戒和菩萨戒,而成就后可以酒肉穿肠过,可以修持双运。那请问如果有人发愿生生世世受持别解脱戒或生生世世不吃肉是否现实?
答:一般来说是这样的,但为了说明戒律的重要性,圣者在显现上,也要受持清净的戒律。不能一概而论,不是所有的成就者,都行持禁行的。有些成就者显现上一直受持清净的行为。还有受持戒律不能仅以外表形象来判断是否清净。(正见D)
问:那作为一个普通人,受戒时的心态该不该有保留?如成就之前严守戒律,成就之后另当别论。
答:这些都是要观待所化众生的因缘。做为一个成就者他所关注的不是自己主要是所化的对境,所以不能一概而论。(正见D)
问:如果必须在二者中选择其一:一是能够救下众生的命,但是不能以佛法饶益它;二是不能救它的命,只能以佛法饶益它。请法师开示,选择后者与"不杀第一"是否矛盾?
答:应该是给予佛法饶益比较重要,不会与"不杀第一"相矛盾,不杀第一是说每个众生都非常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相比之下众生的慧命应该是更可贵的,所以给予佛法饶益更重要。不过我们不能简单来说选择哪一个比较合理,还要看当时的发心,处境等等。饶益众生要九观察。(正见D)
问:顺世派的观点总的来讲有七种,但上师没有详细介绍,请法师开示是哪七种?
答:顺世派的观点总的来讲有七种没听说,我想是不是说有七种观点:三种比喻四种理论?首先是无因之喻,如草地上长蘑菇。实际上,草地上长蘑菇并非无因,如果无因,则冬天也应该生长蘑菇,石头上也应该生长蘑菇,但事实并非如此。 其次是无果之喻,如风吹灰尘。他们认为:风吹散灰尘时不存在果。真正来讲,风和灰尘二者并不存在因果关系,而且,风将灰尘吹向四面八方,是依靠一种推动力起作用的。但这一宗派以上述比喻为由,安立前世后世不存在,认为身体就像草地上生长蘑菇一样突然出现;人死之后根本不存在后世,就像灰尘被风吹走一样,全部消失于虚空当中。 第三: 本性而生之喻 他们认为一切万法都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如同太阳从东方升起、水向下流、豌豆是圆形的、荆棘树是尖锐的、孔雀的翎羽自然具有五彩缤纷的花纹一样,这就是第三个比喻 本性而生之喻。 四种理论,一是现世有理论,虽然前后世不存在,但现今世间的苦乐等却真实存在;二是俱生理论,心识并非如同神我、主物那样从前世到后世始终不变,而是在身体形成的同时俱生;三是新生理论,地水等产生识的因聚合之后,识得以重新产生,就像酒曲当中生出陶醉的能力一样;四是非枉然理论,依靠苦行修道等无法获得解脱,如果自然死亡则会安住于唯一解脱的法界之中。 如果您觉得不是请您把原文发过来一下,我们这边用的法本和你们的版本不同。您说的中观65课,具体是哪部论点?(正见D)

1. 四念处和四法印是不是一回事?

问:如题,四法印和四念处看起来很像,想知道是不是一样的?有什么区别?请假大恩法师和诸位金刚道友,阿弥陀佛,感恩!
答:四法印是指: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四念处是指对五蕴进行观察,分别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法包括想蕴和行蕴)(正见D1)

1. 关于 "一切自现观为尽明然"的问题

问:请教"一切自现观为净明然"怎么理解?感恩指导! 答:哦, 这个比较高,上师也没有做具体的解释。 在这里我也不做解释。(正见D2)

1. 关于《亲友书》第13课第二个偈颂中 "多士"的探讨

问:顶礼法师:有师兄问我《亲友书》第13课,196页的偈颂"依止真实善知识,梵行圆满能仁说,是故当依诸大德,依佛多士得寂灭。" 中的"多士"如何解释,没有找到上师在法本中的相关解释,弟子查阅了上师在译作《亲友书》略释和《亲友书》释-白莲蔓中相关内容得出不同的结果,请法师开示!
答:这里的多士,可以理解为如法依止善知识的修行人(正见D2)

1. 关于《三殊胜》里的胜义善根的问题

问:顶礼大恩上师!《俱舍论》中说,有一种善根叫胜义善(又名真如善。胜义善是指解脱,它远离一切痛苦,最为安乐),这无法回向给众生,因为它是常有之法。这里的善根,是指自他三世的一切善根。 请问:

1. 胜义善是不是包括在所回向的 "自他三世的一切善根"里面?

2. 胜义善是不是指内心的证悟?佛陀说过,自之证悟非移他。所以,每个有情的证悟是无法回向给(或者说 "给予")其他众生的。不知理解的是否正确,还请法师、道友辨析,谢谢!

3. 堪布说 "胜义善(又名真如善。胜义善是指解脱,它远离一切痛苦,最为安乐),这无法回向给众生,因为它是常有之法。",可师父您说"所有的善根都可以回向给众生,当然包括胜义善的善根。"

请问这个怎么圆融,麻烦师父慈悲开示。
答:所有的善根都可以回向给众生,当然包括胜义善的善根。回向并不是证悟的迁移,而是相应功德的布施。上师的意思个人理解是那种安乐无法给予众生,是需要众生自修自得,而我说的回向,是指的修这种善的善根功德可以回向给众生的。(正见D2)

2. 关于患癌症修何佛法的问题

问:我姐患大肠癌,修何佛法最好 答:看她个人的喜好吧(正见D2)

3. 关于天尊的问题

问:顶礼法师:阿弥陀佛!《亲友书》第二课中讲到随念天尊,可是在学《胜出天神赞》时,里面讲到不能皈依外道天尊,该如何理解?感恩!
答:可以理解为名称相同,但不是同一个(正见D2)

4. 关于佛像等的印刷品如何处理的问题

问:顶礼上师三宝!请问印有佛像、佛经、佛教仪轨等的印刷品,以及打印的纸张等,由于破损、闲置等原因,可否带着恭敬心把这些放在寺庙的香炉里火化。关于这方面的情况,请师父和道友们给予开示!感恩!
答:有的说是放到干净的无人处,比如山中。有的说是可以焚烧的。具体我也不好下结论(正见D2)

5. 关于大自在天的疑问

问:学《胜利道歌》时,道友们有个疑问,大自在天在《道歌》里是外道,佩戴人头鬘,住尸陀林,行为像疯子,但在《怀业祈祷文》里又是九本尊之一,两处的大自在天是同一位吗?若是同一位天神,是不是有矛盾呢?请法师开示。弟子张波恭敬合十 答:嗯,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位,个人认为是同一位,他没有遇到佛教化是一个表现,遇到佛教化皈依佛门,又是另一个表现,这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啊(正见D2)

1. 《胜利道歌》第一课中问题

问:在共修《胜利道歌》第一课中,学员提出一个问题,是在谈论道歌来源时。提到法王如意宝在光明梦见当中得到加持。回到学院中兴唱了一个《胜利道歌》!这里提到梦,《金刚经》里面不是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因做如是观。"这里讲不要执着外境。为什么法王还要相信梦境。两者是否相违了。请法师回答。
答:相信不等于就是执着,也是说认为一件事有一定寓意,并不等于就执着这件事,这是两回事。一切有为法都是缘起法,是缘起法圣者就可以从此因推知此果,这就是缘起法的规律,这跟执着这个法是两码事。(正见D2)

2. 关于五不持的问题

问:顶礼上师三宝!在辅导闻法方式五不持的过程中,有的道友认为这五种不持有一定的次序,即持文不持义,持义不持文,未领会而持,上下错谬而寺,颠倒而持这次序不能倒过来。我认为这五种不持内在联系不太大,不必讲究次序,不知法师是如何理解的?
答:都可以(正见D2)

1. 关于比较快速的和上师相应的问题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弟子听到一首流行歌曲,其中词曲有一段为" 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我的心里,我的梦里,。。。" 弟子想,如果能对着大恩上师的法相这么唱行不行呢,尽快让上师的加持入心间,尽快打破自己的业障,消除自己内心对上师的距离。以期望能够早日在梦中能想起上师(弟子愚见,这是比较好的一种现象,尽管不要执著)弟子希望这样把凡夫的烦恼力量转化为一种有用的力量,所以有这个想法。感恩法师慈悲开示。这里是弟子的一个愚见,诚乞法师不以为怪,如有错误真诚忏悔!幼稚不妥之处,诚乞法师见谅。
答:也许会有点点的作用,但是如果想要获得上师的加持,历代传承祖师都强调的是,你的心要在道上,并经常念诵上师祈祷文,也就是说要以佛教的仪轨修上师瑜伽,来获得上师加持,而从来都没有讲过,要听流行歌曲,以自己的分别念缘世俗的歌词来获得加持的。(正见D2)

1. 前行40课轮回之边寂灭之边

问:前行第40课(P103) 轮回之边、寂灭之边怎么理解?
答:轮回之边:三有轮回之边; 寂灭之边:涅槃之边(指小乘寂灭之边) 大乘努力的方向会超越此二边而成就"大涅槃"。 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正见F)

2. 关于前行85课

问:前行85课中"依靠所生起的不共信心,上师三宝的加持融入自相续以后自然而然会生起真实的证悟,而只有见到实相真实义的时候,才能真正对上师三宝诚信不疑,生起与众不同的不退信心。由此可见,证悟实相与胜解信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弟子这样理解,不知对否?敬请法师开示,感恩! 这里说明了"证悟实相"与"胜解信"二者的关系 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⑴、依靠所生起的不共信心,上师三宝的加持融入自相续以后自然而然会生起真实的证悟,⑵、而只有见到实相真实义的时候,才能真正对上师三宝诚信不疑,生起与众不同的不退信心。 首先:相信佛陀所说的名言中缘起性空,胜义中万法无自性的道理,→→→通过上师的窍诀→→→断除我执、我所执→→→断除人无我、法无我→→→证悟空性。(这是依靠信心产生证悟) 同理:证悟空性、了知万法实义后,回过头来,更相信佛陀是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这是证悟后更增上信心)
答:"人无我"及"法无我"是"证得"而不是"断除。 若两个都证得就是"证悟圆满的空性"(正见F)

3. 关于修十万遍皈依

我们2012年1届加行组从7月14号起要开始念诵十万遍皈依,有几个疑问想请法师解答一下:

  • 问(1):是按照开显解脱道的整个仪轨来念诵(就是到念皈依的时候每天念一千遍,再接着念完下面的仪轨),还是可以单独念这四句皈依,然后收座时按照上师在87课里说的,念"我速以此善,成就三宝尊,愿将无余众,安置于佛地"来回向,最后再以"此福愿获遍知果......"回向。
  • 答(1):按照学修安排中选择便可以:结合前行广释第86课中的皈依修法,念《开显解脱道》或《大圆满前行》中的皈依偈,首选念修前者。 最好能念藏文,实在有困难的念汉文也可以。 一、《开显解脱道》中的皈依偈: 藏文: 南葵内色南夸刚瓦耶,喇嘛耶丹宽竹措南当, 桑吉秋当帕波给登拉,达当桌折给贝嘉森切。 汉文: 安住虚空遍满虚空者,上师本尊空行诸会众, 诸佛正法以及圣众前,我与六道众生敬皈依。 二、《大圆满前行》中的皈依偈: 藏文: 滚秋色怄得相匝瓦色,匝龙特利让云向切塞, 怄哦让云特吉杰阔拉,向切酿波瓦德加色切。 汉文: 真实善逝三宝三根本,风脉明点自性菩提心, 本体自性大悲坛城中,直至菩提果间永皈依。 若你按照一个仪轨念诵,则最好圆满仪轨的前后念诵部分。(正见F)
  • 问(2):上师说最好是以闭关的方式来念诵,那是不是要按照我们每天的打座观修的仪轨来,分入座、收座,入座时按身要、语要、心要和祈祷上师的前行,正行就是念诵皈依?
  • 答(2):能以闭关方式,或尽量靠近闭关的方式来专修当然对保证念修质量有帮助。(正见F)

4. 加行62课有关妄语的问题

问:记得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母亲有一个很笨的儿子,老师很不喜欢他,并且每次在家长会上不同程度的批评他。母亲强忍泪水每次都欺骗自己的儿子老师在表扬他,结果孩子受到母亲的鼓励不断努力最后考上清华。"末学想请教这位母亲说的是妄语吗?还是生活中的一些善巧方便语!这种语言有没有染污妄语的罪业 答:你可以参考上师在《前行广释》50课中讲到"行苦"时的教言:在这个世间上,不掺杂一点罪业的饮食,哪里都找不到。然尽管如此,大家也不要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所有事物,而应关心它背后的一切,为那些相关的众生多作回向。......只要不是故意杀虫,过失不会有那么大。"当然小的过失还是会有,所以,大家平时享用食物时,应回向与之相关的所有众生离苦得乐,这样的话,功德会远远胜于过失。......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看看功大还是过大。 个人思路:上师在此是以饮食方面涉及到染上杀生的过失,其他的生活细节我们也可以对照。故事里面的母亲,若背后有伟大的发心摄持,则即使有些染污,只要忏悔也容易清净。(如:希望这样鼓励儿子长大后能对众生有大利益、能对弘法利生有帮助等)(正见F)

5. 前行61课 "不与取"的疑问

问:《前行》61课法师辅导中讲到,经云:"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不能救"。为何盗用僧物的过患如此大?
答:《念住经》云:"从佛法僧,虽取少许亦成重大。若不与取佛法僧物,仍以彼等同类奉还,盗佛法者,即得清净;盗僧伽者,乃至未受不得清净,福田重故。若盗食物,当堕有情大那落迦,若非食物,则当生于诸狱间隙,无间近边极黑暗处。"意思是:从佛法僧三宝处即使只取极少许的财物,也会成为重大的黑业。如果不与取佛法僧物,之后仍然以同类物奉还,则盗佛、法物的罪业能够得到清净。以共同乘的观点,盗僧伽物乃至没有感受痛苦果报之前,不得清净,因为僧伽福田更为深重的缘故。如果所盗是僧宝的食物,将会堕入有情大地狱;如果是非食物的其它物品,将会转生在地狱的间隙之中,也就是无间地狱附近的近边地狱等极黑暗的处所。盗僧伽物的果报为何如此巨大呢?因为僧宝是极为严厉的对境,对其稍做一点损害就会感召地狱果报。(佛法僧物:现今佛陀不在世,所以供养佛像、佛塔之物,便属于"佛物"。法宝主要是指教法,供养法宝的印经款等,属于"法物"。僧伽:按大小乘共同观点,下至四位未破根本戒的凡夫僧,即是僧伽;按大乘不共观点,一位真正入道的大乘菩萨才是僧伽。)(正见F)

6. 顶礼法师!请问共同内外加行问题?

问:请问共同内加行和共同外加行,这个内外怎么理解?
答:应该是"不共内加行",而不是"共同内加行"。理解"不共"之处,便有助理解"内"。详细查阅上师《前行广释》第八十四节课中的 解释:(正见F)

7. 请问法师:世俗菩提心生起的验相是什么?

  • 问(1):很多同修都不太明白,要怎么样才能算世俗菩提心已经生起了,因为要生起世俗菩提心才算了入资粮道,那对于才发起愿菩提心、行菩提心的人来说,离入资粮道是不是还很远?
  • 答(1):慈城罗珠堪布在《慧灯之光》中有说到:步入大乘资粮道的首要条件是什么呢?就是要有不造作的菩提心。...... 怎样区分造作与不造作呢?比如说:你非常渴的时候想喝水,这是不造作的。在你不想喝水的时候,其他人却勉强你喝,你虽然喝了,但不是出于发自内心的愿望而喝的,这就叫作造作。(参考思路:这里"不造作的菩提心"的菩提心是指世俗菩提心,有时也会说是"无伪的菩提心")(正见F)
  • 问(2):还想再请问法师,不造作的菩提心是否在六时之中恒时都有,换个说法就是时时刻都感觉自己随时都想利益众生,这种心态一刻都没有消失过,还是只有在对境现前的时候有,比如看到可怜的众生的时候就产生这种心态,而自己吃饭喝水,或是处于无记状态时,没有对境出现的时候,心态就是无记的,利益众生的心态就不会产生?
  • 答(2):在《华严经》净行品中就教导我们如何把菩提心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这需要我们在生活中锻炼,若只是离开平时的点滴再另外找修行的路径可能不现实。(正见F)

8. 请法师开示

  • 问(1):弟子在念诵经咒时妄念总是不断,以金刚萨埵仪轨为例,仪轨一开始时还能够如理如法的观想,并且以三殊胜和四种对治力来摄持,但是时间不长也就十几分钟,然后在后面长时间的持咒中,渐渐的自己就不能坚持了,各种妄念杂念以及昏沉掉举都来了,请问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在这期间所持的咒是否还有功德?如何能更好的对治持咒中的不专心?
  • 答(1):上师在《亲友书讲记》中提到:修禅定的过程中有五种障碍,由于它能覆蔽自性,使善法不生,经论中又称之为"五盖"。其中有具体说到,"掉悔":掉举与后悔合为一种。掉举指心散乱到色声香味等外境上,一直不能收回来,看见美色就起耽著,听到妙音又去贪执等;后悔是对以前所做之事追悔莫及,对那段经历放不下、想不开。从执著外境的散乱方面而言,这两者的本体完全相同,故而安立为一个障碍。"昏睡":昏沉与睡眠合为一种。昏沉指心内收,昏昏欲睡,身体渐渐沉重,但没有真正入睡;睡眠是心极度内收,六根关闭,进入梦乡。这两者都是心内收,神志不清,不能清醒地入于禅定。我们有时候刚吃完饭就坐禅,结果一直打瞌睡,头不停地一点一点,这就是一种障碍。个人认为若在持咒期间出现这些情况,当然会影响善法的功德,但不是完全没有功德,即使无记的状态念咒语也是有功德的,但若想圆满,则需要观待很多条件,如见解、三殊胜摄持等。以一座修法为例:在观修前,可以先简单忆念或观修一下外四加行的内容(引发自己"厌离轮回-希求解脱"的心力),然后修上师瑜伽(祈祷上师加持自己圆满本座的念诵、观修等),再开始修。(正见F)
  • 问(2):共修时有些道友反应自己对于慈悲的对镜有很强的分别念,例如对于某种喜欢的动物会不惜一切代价来进行呵护,但是对于体型微小的昆虫等旁生则毫无慈悲之心,即便误杀也没有感觉,道友本身知道这是不对的,但是就是生不起对昆虫的慈悲心,请问法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具体如何对治呢?
  • 答(2):有这些分别对我们凡夫而言是正常的,这也是我们需要学修佛法的原因。而分别执着中,我们在断除过程中也是有次第及需要时间的,首先把粗大的执着断除,然后再对治细的执着,所以开始时可能会从对众生没有慈悲心转到开始对部分众生有慈悲心,然后再练习对所有的众生生起慈悲心,当然可能某些与自己关系不好或自己不喜欢的会比较难,但也是我们需要锻炼之处。在"众生平等"方面的教言多思维、串习,只要按照清净的传承及长期不懈的努力,始终会有改变的。(正见F)

9. 关于预科班加行教材第三册第62课

问:第62课里观修妄语的的过患时,提到《禅秘要经》,里面讲到偷兰遮,请问什么是偷兰遮,还有突吉罗罪又是指什么?
答:"偷兰遮"及"突吉罗"是出家戒律中的用语。至于具体什么情况下违犯戒律才算结"偷兰遮"及"突吉罗",则是出家众学习的内容。(正见F)

10. 第58实修法的问题

问:请问第58修法,是反复思维引导文,还是以念诵四皈依为主?
答:按照此修法"正行"中的引导次第观修便可以(开始如何观想、然后如何念诵...融入...安住)。具体时间分配上师没有这方面具体要求,你根据自己的观修情况来安排便可以。(正见F)

11. 请问前行84课问题

  • 问(1):P64中修不共加行的要求,是当心获得一种证量或达到一个定量,才可以说是圆满了加行,否则光是完成一个数量,心却没有得到任何调伏,那还算不上圆满。 请问:一种证量或一个定量=自心得到一定的调伏,可以这样理解吗?
  • 答(1):个人认为:若内外加行每个引导都能修到量的话(因),我们的心一定会得到一定的调伏(果)。同时,上师还讲到:"当然,所谓的修行次第,并不是前面的要全部修圆满了,才可以修后面的。如果真是这样,那根基差的人一辈子都修不好"人身难得",如此一来,他就始终没机会往上修了。其实真正的次第,是指前面的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不管哪一个引导,都要尽量地修,要达到一定境界,然后再往上修,这才是最关键的。(正见F)
  • 问(2):第57修法中,自观神识以种子字出梵净穴,化为手持宝剑的五部勇士,请问:这里需要观的很详细的形象吗?有师兄说以剑砍去原来身体时,这个神识还是有感觉,就害怕会出问题,请问这时应怎么做?
  • 答(2):只要按照传承上师的修法传承观便可以,同时,上师对修法讲解到什么程度,你就按照上师的讲解观修便可以(不要增加多余的环节,也不能减少某些环节),不用害怕。你可以此修法后面的"提示语",参考一下上师对不共加行的"古萨里"修法的 内容:(正见F)

12. 《前行广释》第4课的问题

问:在《前行广释》第四课中,大恩上师开示到:"所谓的观清净心,并不是将本来不清净的东西观为清净。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也说,假如认为轮回本不清净,却非要把它观为清净,这就如同把装有呕吐物的瓶子,使劲观为清净一样,是非常可笑的事情"。 这里的清净心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呢:世间事物的存在原本没有任何实义,而是人为给他添加很多概念-分别念而确立的,而我们凡夫自己围绕着自己的分别念而产生取舍有无的痛苦和烦恼。就如粪便的存在臭也罢,不臭也罢,如果愣是将其观为香的又是人的分别之念在作怪,空穴来风,节外生枝。 清净心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是断除了所谓取舍之心,不生不灭、不住空有的那种境界呢?
答:你可以参考上师在香港中文大学的演讲"心净国土净" :(引用网址失效)(正见F)

13. 第59实修法的几个疑问 第59 修法中,弟子有两个疑惑,恳请师父慈悲开示!

  • 问(1):为什么修慈、悲、喜、舍分别会得到报身、法身、化身、本性身的果位?
  • 答(1):关于"为什么修慈、悲、喜、舍分别会得到报身、法身、化身、本性身的果位"。可以参考《心性休息大车疏》第七品;(正见F)
  • 问(2):"修四无量心还可以现前色界等持",色界等持是什么意思?
  • 答(2):"色界等持"就是色界的禅定,具体包括四禅。 (正见F)

14. 顶礼法师! "万般皆有命,半点不由人"

问:请问"万般皆有命,半点不由人。"是佛教的观点吗?如果是的话佛教岂不是宿命论吗?
答:参考思路:不是佛教的观点。佛教介绍"三世因果"、"因-缘-果"的规律,就是要告诉我们命运背后的原理以及如何创造我们的未来的方法,是积极的。(正见F)

1. 关于加持力的问题

问:什么是加持力?真的存在吗?怎么来的呢?
答: 1问:将外在的助缘领受于心,从而令自己获得改变.也就说外有所加,内有所持.这就是所说的加持力! 2问:加持力是真正存在的,例如:一个心绪不宁的人接近有禅定力的上师心情马上就会平静下来.又如:病人诚心祈祷佛菩萨疾病都会得到好转甚至会康复. 3问:通过信心祈祷就会获得加持和感应.(正见A1)

2. 关于如何做早晚课的问题

问:如何做早晚课?
答:学院没有提倡固定的早晚课,提倡学习和背诵,复习和讲考为主的闻思.建议多念修金刚萨埵仪轨乃忏悔业障,多念修文殊礼赞文殊咒等开智慧的仪轨修法.多念颂金刚七句祈祷文,多念颂普获悉地祈祷文.(正见A1)

3. 关于《愿海精髓》颂词的解释问题

问:请解释一下"### 1. 十力功德的具体内容2 .天中胜天能仁王。" 答:

1. 请你多看书多翻佛教词典 .十力可以参考宝性论的讲记

2. 十力的解释在大乘庄严经纶中有非常详细的解释 ,天中胜天是;第一个天是指天尊,可以是指天人,也可以指佛菩萨.胜是超胜的意思.天中胜天的意思是指在天人中最超胜的无与能比的天尊.能仁是佛陀的另外一个称呼,王是指人中最尊胜的称为王.(正见A1)

4. 关于《愿海精髓》讲记解释的问题

问:请解释《愿海精髓》讲记中下面的教证中红字部分如何解释: 在《大悲经》中,佛陀对阿难说:"我灭度后,此贤劫中当有九百九十六佛出兴于世。拘留孙如来为首,我为第四,次后弥勒当补我处,乃至最后卢遮如来(胜解佛)。如是次第汝应当知。阿难,于我法中但使性是沙门污沙门行,自称沙门形似沙门,当有被着袈裟衣者,于此贤劫弥勒为首乃至最后卢遮如来,彼诸沙门如是佛所于无余涅槃界次第当得入般涅槃,无有遗余。" 答:意思是说在佛法中它本性是沙门,但是违背了沙门的行为;又有一种是他不是沙门,自称是沙门;还有一种是真实清净的沙门,披如来袈裟.这三类人在贤劫弥勒佛,乃至到贤劫的最后一尊佛卢遮如来,一定会获得解脱而成佛.(正见A1)

5. 第二课中闻法方式的问题

问:请解释第二课中闻法方式中的第二种发心:"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这句话 答:广大是指大乘佛法相对余小乘而言称为广大,具体是在大乘庄严经论中有详细解释.方便是指各种各样善巧修行的方法.秘密是指法义深奥难懂.因此对根基智慧不够的人暂时保密,避免他们生邪见造舍法谤法恶业,故称秘密.真言又称咒语此处是指密宗. 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这是听课之前调整自己听课心态的一种方法,着重在观清净心,相应讲法者,听法着的究竟本质而做的观想.(正见A1)

6. 关于外道与内道区别的问题

问:亲友书第十九课,智慧和禅定关系中外道与内道在这方面的差别,望法师给予讲解 答:外道没有空行的智慧,也没有止观双运的修法和境界.从深度,广度二方面都无法与内道相提并论.(正见A1)

7. 关于《亲友书》中的问题

问:《亲友书》中 1。"顶礼文殊童子"(P7页),有三种解释,那请问什么是顶礼?三种顶礼如何顶如何礼?顶礼有什么功德? 2。六随念中(P22页),随念佛陀中讲要去供养,请问什么是供养,供什么,养什么?如何供养?供养有什么功德? 3。《贤愚因缘经》中有一则公案(P30页)讲一位沙弥为守禁戒自刎而死,《释尊广传》中也有讲释尊因地修行时也曾遇到类似问题,但他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就是与对方成家,那么一位是严守禁戒一位是随顺众生,这样理解对否。请问法师这两则公案如何去理解。
答:

1. 2问多看书 .### 3. 释尊因地时 .已经生起无伪、真实的菩提心.修证的境界很高.所以不会因为成家而退失修行,反而圆满三十万劫福德资粮.但初学者不能照学照做.所以沙弥为了守戒而自刎,很值得赞叹.(正见A1)

8. 关于《三殊胜》中的问题

问:《三殊胜》中:胜义善(真如善)是指解脱,无法回向给众生,因为它是常有之法。请开示?
答:你的说法出自何处应该是一切善根普皆回向(正见A1)

9. 关于闻法方式2的问题

问:闻法方式2中密宗五种圆满5种明观怎么观?初学者对这里面的地点、任务没有概念是什么样子的,怎么观想呢?
答:书上很清楚,多看书(正见A1)

10. 关于《胜出天神赞》中大自在天的疑问

问:《胜出天神赞》中列举了大自在天的诸多过失,但为何在《怀业祈祷文》中又要将其作为观音九本尊之一来祈祷呢?另外据末学查阅辞典,大自在天就是印度教中的湿婆神,遍入天是印度教中的毗湿奴,不知是否正确,请法师释疑,谢谢!
答:大自在天的天人有很多,他们有很多过失.但在大自在天化观的佛、菩萨以及他们所度化的此天天人,没有过失.普通天人不包括在九本尊内.辞典所说我不知道.无法答复(正见A1)

11. 关于观清净心的问题

问:我理解的观清净心是尽量将一切境界观为本然清净的,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对麦彭仁波切说的将不清净的(如轮回)硬要观为清净的就不对了。我不太理解。 汇总时间(2016-7-30)

1. 关于转经轮的功德的问题

问:弟子在网络上看到有些地方说转经轮的功德要超过磕大头,绕塔,以及读诵〈〈金刚经〉〉等经典的功德,请问这种说法是否有教证,理证呢?感恩!
答:下面简单摘录上师仁波切的《转经轮功德》中的几段话:按照了义经典的观点,一切有漏的身语功德中,转经轮的功德最大。邬金莲花生大士说:"凡是印度译成藏文的佛法中,身语所做的善事里,没有比转六字真言经轮利益功德更大的了。"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积累善根,善根的功德大小,要依靠高僧大德的教证来抉择。若能使用转经轮,不仅自己可积累很多功德,凡是与我们结缘的众生,也能直接间接前往极乐世界。 它的功德从教理上完全说得过去。倘若经常使用转经轮,可任运成就息增怀诛一切事业,平息自相续中的贪嗔烦恼,灭除世间上的灾难,遣除风胆涎疾病,摆脱地水火风的违缘,以及一切非时的横死苦难。手转经轮者,还可以增长菩提心、善心、生圆次第的境界,获得无迷智慧,大悲菩提心自然增上,名声财富无勤圆满,寿命延长等有诸多功德。无论修任何一法,若使用转经轮后再修持,通过诸佛菩萨的加持,不管修本尊、护法、空行,还是闻思修行,都会圆满成功。 见闻忆触的众生,都能直接或间接获得解脱,这是佛经的无欺语言。 (上师仁波切在《转经轮的功德》中还引用了很多教证和理证,请到请链接(引用网址失效)看。)(正见A2)

2. 关于闻法方式五不持之间区别的问题

问:请教闻法方式断除五不持中未领会而持、上下错谬而持、颠倒而持的区别。
答:简单来说:

1. 未领会而持是文字词句与意义的关系上来讲的,未领会佛法的文字所指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2. 上下错谬而持是修学佛法的次第而言;

3. 颠倒而持是错解佛法的意义。(正见 A2)

3. 关于怎样避免结婚里点烟等极其恶劣的习俗的问题

问:关于结婚里点烟等极其恶劣的习俗,怎么能避免呢?感觉这关不好过啊,但是假如给人点烟,造的业太大了,包括又要给人喝酒,这简直是造业太厉害了,假如被逼参加婚礼,怎么能躲过喝酒这关?如果少喝,然后忏悔行得通吗?
答:其实这些问题完全可以用一些善巧方便法去改变。喝酒则是自性罪,我们最初受居士戒时这是最根本的五条之一了,少喝,多喝难道性质都是一样的。在戒律中对于"患重病时,非酒莫疗"的开缘都要做到"服用时当生惭愧心,节量而服之。" 因此假设说:喝酒会让你付出今生的生命代价,这个时候,就算别人再怎么劝你喝,你还会喝吗?那更何况还要付出来世的痛苦代价呢!(正见A2)

4. 关于空性是了义还是不了义的问题

问:末学请教空性是二转法轮,那空性是了义还是不了义?
答:其实不能完全说"空性是二转法轮",应该说二转法轮主要抉择空性为主;三转法轮是以抉择如来藏为主。 关于佛陀三转法轮了义不了义的观点,一转法轮为不了义这是各宗各派一致承认的,是从最究竟的实相上来讲的,苦集灭道全部是一种暂时的显现;对于二转与三转法轮各宗观点多有分歧。根据自宗无垢光尊者《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等的观点来说:二转法轮半了义半不了义,因为二转法轮里只宣讲般若空性,没有宣讲如来藏的本体。而自宗根据全知麦彭仁波切《定解宝灯论》而言,凡是讲空性和光明都是了义的,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都应该是了义,只不过是二转法轮空性讲得圆满,而光明讲得不太圆满,从这个角度来讲二转法轮不了义;三转法轮里面空性、光明讲得非常圆满,《解深密意经》中云:"初二转法轮其上仍有,亦有妨害,乃不了义,成诤论之源。"最后佛转了稀奇殊胜的法轮,彼经中又云:"此转法轮无上,无有妨害,乃了义,不成诤论之处。"第三转法轮是没有任何妨害,是最了义的。因此三转法轮也是按次第来的,这是以所诠的意义方面来讲的。 因此,观点并不矛盾,都是圆融的,空性和光明本就是诸法的实相,只是二转和三转的侧重抉择点不同而已。(正见A2)

5. 关于达雅他的作用和意义的问题

问:顶礼上师三宝:很多咒语(比如-释迦牟尼佛心咒),包括佛经中,前面加:达雅他的作用或者说意义是什么?慈诚罗珠堪布在《心经》的开示中说:"即说咒曰",即梵文 "达雅他"的意译,意思为如是念诵。大恩上师在《心经》讲记中开示:"达雅塔"(即真如、善逝如来正等觉中的善逝的意思)那念诵咒语的时候,或者经文的时候,念不念"达雅他" 是否一样呢?肯请大家指点,感恩!
答:咒语中有的字都要念诵,咒语中没有的字不能随便添加,字数不能多也不能少,实际咒语是怎样的就怎样念诵。并且,咒语的音要吐字清晰。(正见A2)

6. 关于第十一课中 "三轮体空"的解释

问:第十一课中"三轮体空"如何理解?
答:《中观根本慧论》中讲到:作者、所作的事业和作法三者或三轮是空性。以布施为例就如《入中论》所说的:"施者受者施物空,施名出世波罗蜜。"(正见A2)

7. 关于安忍度: "不害诸含生"的解释

问:安忍度:"不害诸含生":含生如何理解 答:上师说:听法的过程中,无论是有意、无意,都不伤害蝼蚁在内的含生。当然,一边听课一边杀牦牛等大动物,可能做不到。但如果夏天特别热,许多蚊子叮你,不能一边听课一边"啪"把蚊子打死,或者看见地上有蟑螂、蚂蚁,使劲一脚把它踩死,这些行为非常可怕。意思就是说:在听法过程中,如果遇到有小的生命来干扰你,如有蚊子叮你,即便它如是微小也绝不能伤害它。这就是听法中的安忍度。(正见A2)

8. 关于佛也受果报的问题

问:很多公案都说,佛也受果报,末学给一个初学佛的人解答时,这样说了.但又怕见解有问题,请法师斧正. 答:一切业果于实相中虽不存在,但在显现上依然会毫无错乱地存在并发生作用。佛陀就是为了表明在名言中业果不虚,而显现脚上刺入降香木刺与食用马麦之报等,实际上佛陀这样是一种示现,即是为了让我们一般众生了知业果不虚之理,进而谨慎取舍!(正见A2)

9. 关于三殊胜 "一课法师辅导录音的问题

问:顶礼上师三宝!请教一下,基础教程中这周进度,"三殊胜"一课是否有法师辅导录音?在相关页面没有这个内容。感恩法师和道友!
答:请去智悲佛网的智悲讲堂板块中查找。(正见A2)

10. 关于受了酒戒后,无意识的情况下吃到带有酒的菜算不算犯戒的问题

问:顶礼法师,请问如果受了酒戒后,无意识的情况下吃到带有酒的菜(比如:家人做的泡菜中放了白酒,自己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吃到):

1. 这种情况是不是犯戒了?

2. 需不需要重新受戒?

3. 如果不需要重新受戒,应该可以继续持酒戒吧?

恳请回复。惭愧弟子忏悔,嗡班匝萨埵吽! 答:不犯根本戒:原因有二 ①此时酒已经没有迷醉能力了,也就是说已经没有酒的作用了。②从发心而言,不但没有想喝的动机,又生起惭愧后悔心。(正见A2)

11. 关于持戒的三轮体空如何理解的问题

问:通过查找三轮体空的解释,我理解布施的三轮体空,施空、受空、施物空。那持戒该怎么理解呢?
答:《入中论》颂词:"由谁于谁断何事,若彼三轮有可得,名世间波罗蜜多,三著皆空乃出世。" 戒律波罗蜜多以有无三轮体空的般若摄持而分为两种。诸如由谁能断、于谁所断、当断何事,若彼三轮执著有可得者,名为世间的戒律波罗蜜多;若彼三者皆了达为空性,乃名出世间之戒律波罗蜜多。 由谁能断(自己能断),于谁所断(为众生所断),当断何事(一切不善之举)(正见A2)

12. 关于有的公案是真事 ,有的公案是寓言的问题

问:因为我们大多是受唯物主义教育的人,许多初学者认为有的公案是神化故事.末学这样解释的"有的公案是真事,有的公案是寓言,既使是寓言,事假理不假",中国古代不是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故事吗"末学也不知道这样的解释对不对,很怕误导佛友,请法师斧正. 答:上师仁波切在讲净土法时说过这样一句话:"佛法并非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它仅仅讲了一些神话故事或传说,或者只记载了一些古老的语言。"以及"佛教的公案,道友们不要把它们看作神话故事,这些公案都出自可靠的佛经和论典,每个公案都有甚深的意义,而且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如果大家能认真学习,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如果把有些公案当做神话故事来看待,并这样发表言论的话,是很可怕的!所依请道友们认真对待佛教中所讲到的每一个公案。(正见A2)

13. 关于已经够买的皮制品如何对待的问题

问:我们身边很多学佛人,也包括末学自己,之前由于工作等需要,买过一些皮鞋、皮带、皮包等皮质用品。现在虽然也深知佛弟子是不应该使用动物制品的,但又想如果不使用,就得再重新买另外的,会很浪费金钱。但如果继续使用,会不会有过失?可以忏悔,回向,然后继续使用吗?
答:要好好以四对治力念百字明或者金刚萨埵心咒忏悔!发愿以后再也不用了,对于之前买的那些,如果条件允许最好不用;若觉得浪费,继续使用,行为上过失是有,但这时发心和以前已经完全不相同了,尽量忏悔!(正见A2)

14. 关于发心不为主,生心乃为主,生心是什么的问题

问:顶礼上师三宝!请问:基础教程中P128页,倒数第二段中:只有发心还不行,《前行》中说:"发心不为主,生心乃为主",这个生心是指行菩提心吗?
答:上面的03青莲陕 回答的很好!意思是说,仅仅造作地心想:我所做的善法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这样虽然功德不可思议,但是还不足够,还不稳固;要慢慢通过这样有造作的方式逐渐改变相续,由悲心等引发,从而真正让菩提心在相续中生起,是稳固的。(附03青莲陕答案:末学试着答一下:发菩提心分发心和生心,生心:指我们真正在相续中产生了菩提心,发心:没达到生心之前,要再再的发心,哪怕是造作的发心,也是一种善的习气。)(正见A2)

1. 关于微缩胶片转经筒真假的问题

问:弟子在网上请了一个小小的转经筒,上面宣传说是内部有200万心咒,弟子不知道这种微缩胶片转经筒是否如法,里面是否确有200万心咒?请法师指点迷津。弟子不知道这个地方是不是骗人的。请法师开示。
答:关于这类问题,需要自行观察,我们没有办法一一核实并下定结论。建议:如需请转经轮等,要在来源可靠处获得,因为对于转经轮的制作要求很严格。(正见A2)

2. 关于磕头时怎样观想的问题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我们每天早晨和晚上磕三个头的时候和到寺院上香和磕头时,应念什么偈颂和怎样观想呢?
答:观想时一定要发菩提心:为利益无量无边一切众生而做顶礼。 念诵的偈颂则可根据自己的意乐来决定,但内容一定是真正的高僧大德的发愿或者回向偈,或者是念上师祈祷文等。(正见A2)

3. 关于用公司的纸打印是否犯盗戒的问题

问:公司不按合同给钱,给的不够,那我有时候用公司的几张纸打印咒轮可以吗,因为打印的成本比公司不按合同的钱小的多,这样是盗吗?公司原则上不让打印自己的私人东西,但是只要不是过分的打印,主管也不会拿这个说事情。
答:如果公司明确规定不允许打印私人东西,那么,公司对此有权有执,若犯缘俱全(基、发心、加行、究竟)价值过量便属于犯盗戒,虽然主管不会说,但因果是不虚的 公司不按合同给钱,给的不够,那是另一重因果,可以通过其他正当的方法与公司沟通来得到应有的钱。但是,从我们自身而言,一定要重视因果!(正见A2)

4. 关于研讨班的成员是否必须把所辅导课程的法师辅导听完的问题

问:研讨班的成员必须要把当前的法师辅导也听完了吗?还是说是必须把所辅导课程的法师辅导听完了?
答:所报的、有意向要辅导的课程,都必须听。(正见A2)

5. 关于怎么在山上挂经旗的问题

问:堪布说不让挂树上,那师兄们怎么在山上挂经旗啊?
答:上师仁波切明确开示过,不能在树上挂经旗,否则会束缚树神。在山上挂经旗可以自己用木杆或者铁杆,立在地上,再将经旗固定在上面。(正见A2)

6. 关于在澄清人们对密宗的邪见时,为何不引用密续中的金刚语,而通篇引用汉地佛教中的教言的问题

问:顶礼法师,在基础课中''什么是密宗''思考题第2题的标准答案该怎麽答?
答:这是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之所以引用汉地佛教中的教言,是因为凡是学佛的人对这些教言是不得不承认的,那么就证明密法当中所讲的道理并非是密宗独有之说法,而是在汉地佛教中也有教证可依的,由此,可对那些不信仰密宗之人提供充分依据,以遣除对密宗的各种邪知邪见。【以上答案仅为打开思路提供参考】(正见A2)

7. 关于吃肉喝酒,赌博问题!

问:阿弥陀佛:法师您好,每到过年期间同学朋友都互相请客吃饭,在自己的请客过程中朋友会吃肉喝酒,虽然自己没有吃喝但是钱是自己的花的,这样的过失是否很大?在就是聚在一起会在一起打扑克,玩的不是很大,自己确实想着聚在一起别扫大家的兴,不想去赢钱的目的去玩是是过失也很大?请法师开示 答:"01悟泉沪"道友回答得很好! (附"01悟泉沪"答案:顶礼上师三宝!末学的分别念认为:从佛弟子的角度来说这些不如法吧,特别是对大乘佛弟子来说,这样做非但对亲朋好友不利,反而种下了不好的因。 首先花钱请客,从发心来观察是否是利益众生,从加行观察是否是自作、教他做、见作随喜?虽然自己没有做也获得同样的业。虽然自己没有吃喝,但由于出了钱,内心赞同才花钱,虽然自己不吃,是否有教他做的嫌疑?应该还是有过失的,在此过程中有没有点杀?看到肉食虽然自己未吃有没有念一些咒和佛号并回向给他们?对境是严厉对境还是一般对境?万一所点的众生中有受过菩萨戒的众生,这个过失是很大的。形相是自性罪的形相还是佛制罪的形相,大致可这样观察来了知。在整个喝酒吃肉的过程中,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有没有让同学们了解一些佛法或种下解脱的种子?自己在此过程中是否以正知正念摄持?整个事件的结果是否利益到他们了? 另外,按照上述的分析,关于打扑克小赌也是如此,根据各自的发心、作意、加行等分析也是种下了不好的因。 阿赖耶识中但凡种下不好的因后,如果没有依四对治力忏悔清净,根据定业和不定业的情况分析,不定业:自己无意中造的业,成熟期不定;而定业是自己故意造作的业,若无对治,一定会成熟果报。可观察打扑克小赌的自他发心、作意、加行等毫无疑问不是善业,所以需要以四对治力忏悔清净,但是自己虽然能忏悔对治,但他人若未学习过佛法就未必会对治了,还是造成了对他人不利的结果。 《亲友书》中说过:"赌博以及看聚会,懒惰依附恶劣友,饮酒夜晚入村落,断毁名誉之六法"上师教导我们说:"此六法会毁坏名誉,特别对佛弟子来说,除了一些大德的特别密意外,都应该断除这些行为,而且这样也是对自他毫无意义的事情,对修行也是无益的,还会影响他人对佛教的看法,对自己也很不利。所以应该断除违品:散乱,修持顺缘:不放逸,即止恶行善。恒时观察自己的身口意是否对众生有利很重要。"(正见A2)

1. 关于《普贤行愿品》的问题

问:请问基础讲胜出天神赞中讲许多天人等都不用顶礼供养的,为什么《普贤行愿品》里面又有"八大吉祥天女敬顶礼"呢?
答:上师仁波切在怀业祈祷文的讲解中,对于祈祷大自在天这一问题遣除疑问时说到:这里所讲的大自在天是佛或菩萨化现的,能度化众生成就怀业的圣尊,不同于其他派别中所讲的贪欲炽盛的大自在天。因此,佛菩萨的化现我们凡夫人很难抉择。 通过这段分析应该可以相似理解。(正见A2)

2. 关于《亲友书》第一课中两个关于求法者条件的问题

问:请教以下两个关于求法者条件的问题:

1. 关于 "质直":上师讲"心要正直,不能贪执自方、嗔恨他方,要有公平正直的心态"。在共修中有的师兄理解为不能具有一般意义的嗔心,是否正确?或者是否可以按广论"正住者,谓不堕党类......"的内容,即求法者对于各宗各派应舍党执来理解?

2. 关于 "慧":上师讲"能分析辨别善说恶说"。此处"恶说"的标准是什么?

答:

1. 《中观四百论广释》中解释:相续中必须远离贪著自宗和憎恶他宗的偏执,朴质率直安住,如是坦直开阔的内相续

才易于接受了解善说深义。

2. 可以说:对自己和对他人,自他众生都有利益的是善说;反之,对自他众生不但无利反而有害的就是恶说。 (正见A2)

3. 关于近取因中的 "近取"的解释

问:亲友书第一课里,提到获得涅槃四个近取因,有学员问"近取"是何意?
答:近取因,是对事物的本体起作用(即最根本的因),比如:豆子的产生,它的近取因是它自己前面的种子,最根本的因;其他阳光水土等四大是它的缘。(正见A2)

4. 关于是否可以一边念诵《往生助念仪轨》,一边手转转经轮的问题

问:顶礼上师三宝!请法师慈悲开示:为亡者助念时,可以一边念诵《往生助念仪轨》,一边手转转经轮吗?
答:非常好!(正见A2)

5. 关于亲友书中第二课的问题

问:请问法师和各位道友,"远离一切破戒过患之未失"和"断除一切破戒因之未染",这两者具体怎么区分?
答:上师仁波切在前面一句解释得很清楚:所持之戒远离一切破戒的过患,清净无损,这叫做"未失";也没有染上破戒之因的烦恼和恶心,这叫做"未染"。前者是远离破戒过患而言,后者是没有破戒之因的染污角度而言。(正见A2)

6. 关于《亲友书》第七课的问题

问:圣者七财五·观待自己无垢的知惭财。六·观待他人的有愧财。"无垢"怎样理解?怎样观待自己?怎样观待他人?
答:法师备注道友"0401F圆英黑"回答得很好! 0401F圆英黑答案:"无垢"指清静。观待自己无垢的知惭财:了知因果,让身心安住在清静的善法当中。观待他人的有愧财:忘失正念,三门妄动,造作罪业,内心产生愧对上师三宝的教诲。(正见A2)

7. 关于《亲友书》第二课中的问题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亲友书》第二课中善论议第一个:增上生与决定胜道之基础 信心,这里面广述后三随念中第二个是随念布施,第三个是随念持戒,在第二个科判道之本体里面,第一个又是布施,第二个是持戒,怎么理解这个布施持戒即在基础里面又在修道的本体里?请法师开示?感恩!
答:二者并不矛盾,无论是对于生起道之基础的信心层面还是在真正道的本体角度而言,布施和持戒都是极为重要的。但不同的是,前者讲到单单是布施和持戒,没有菩提心摄持的只能说是善行,然而后者,在大乘道当中强调布施和持戒等一定要以菩提心摄持。因此,布施和持戒与布施度和持戒度是完全不同的。(正见A2)

8. 关于《亲友书》第一课中的问题

问:第一课 译礼 顶礼文殊童子!讲到上等者以见解顶礼,中等者以修行顶礼,下等者以三门顶礼,这就是顶礼。末学不态理解。请法师开示!谢谢! 答:上等者以自己的心与文殊菩萨无二无别的方式来顶礼; 中等者通过心中观想文殊菩萨,也即修行的方式作顶礼; 下等者则依靠身语意来作顶礼,也即以非常恭敬之心和身体顶礼膜拜。(正见A2)

9. 关于菩提心的修法的问题

问:《菩提心的修法》一课中,第342页"有人认为菩提心非常简单,行住坐卧、吃饭走路,以利他心来摄持就成了菩提心" 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这种时时刻刻的利他心不是菩提心么?
答:"001高艳丽冀"回答得很好(001高艳丽冀的答案 菩提心有两个条件:1缘众生的大悲,2缘佛果的智慧.时时刻刻利他的心不一定就是菩提心,时时刻刻利他并愿他成就佛果才是菩提心。 上师仁波切在这句话的前面那句话就说到:"菩提心,是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获得无上佛果的一种发心。"(正见A2)

1. 关于亲友书第六课的问题

问:第六课:为见胜义于诸法,如理作意而修习,与之相同具功德,他法少许亦无有。为见如何解释请法师师兄荅疑!谢谢阿弥陀佛! 答:《亲友书·白莲鬘》中:为了照见无常、苦、空、无我的胜义实相,对于一切万法要如理如实作意串修诸法的实相。可与此相等被叹为观止具有功德的其余法少许也不存在,因为只有此对治法才能击败内心的怨敌。(正见A2)

2. 关于《亲友书》第九课的问题

问:顶礼上师三宝! 色界四禅共有十七天,二禅有三处即少光天 无量光天 光明天。 A、此处的光明天是否是《地藏经》所说的光音天? B、四禅的凡夫地有无云天 福生天 广果天其中的无云天是否是《地藏经》所说的福爱天? C、那么《地藏经》中的无想天 摩醯首罗天 非想非非想处天是第几天?谢谢! A、如果按照意思来讲应该是:光音天的意思是此界众生不使用语言,仅以定心发出光明来互通心意,所以称之为光音天。也叫极净光天。 B、明末钱谦益的《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九(之一) 》当中讲到:"熏修第三静虑故。无云天。(即福爱天)福生天。广果天。" C、无想天:有部与经部把它摄在第四禅之广果天中,上座部在广果天之上,立无想天(因此,若按色界十八天之说而言,则是第十三天);摩醯首罗天即色究竟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是无色界四天之一。【供参考】(正见A2)

3. 关于亲友书第四课的问题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请开示亲友书第四课61页中,故而印光大师告诉我们:"所有不顺心之境,作已死想,则便无可起嗔矣。"其中"作己死想"应怎样理解谢谢! 答:印祖整句话是:"瞋心乃宿世之习性,今作我已死想,任彼刀割香涂,于我无干,所有不顺心之境,作已死想,则便无可起瞋矣。"意思应该是说如果生起嗔恨心,想我已死,则没有必要生起嗔恨之心。【供参考】(正见A2)

4. 关于进入资粮道和加行道的标准的问题

问:顶礼上师三宝!请教:进入资粮道和加行道的标准是什么?
答:在《经庄严论》中也讲到:"弥勒五论与大车无著的诸论,密意一致,都明显宣说了:入资粮道者首应了知一切诸法是唯识的本性;其次,在心中生起无有所取色法的觉受;以无所取故,亦无能取之识,在加行道胜法位时,圆满修习大空性的总相;当无间现见远离二取的法界大空性时,即入于一地圣位等。作了如是的方便善导 。"(正见A2)

5. 关于人无我与法无我的问题

问:顶礼法师,关于《亲友书》11课中,法师辅导讲到"观察我之所依蕴"时,将五蕴的是归到抉择法无我的。但弟子看到慈诚罗珠堪布在《无我的修法》中开示说,所谓"人我",是指对五蕴或者精神与肉体的一种先天性的"我执"。是将五蕴归类到人无我当中来分析的。 不知道两种说法如何圆融?
答:慈诚罗珠堪布在《无我的修法》中开示说,所谓"人我",是指对五蕴或者精神与肉体的一种先天性的"我执"。这个是人我执,也就是说缘五蕴产生的执著。而法师辅导讲到的"观察我之所依蕴"这个科判明显看出是观察蕴的本性,众生就是把五蕴这堆法执著为"我",因此"蕴"是法,抉择蕴本体不存在就是抉择法无我。二者并不矛盾。只是没有分清二者的概念和关系。(正见A2)

6. 关于受居士戒的问题

问:顶礼上师三宝!法师您好,请问一下,居士戒有没有传承的问题?我们今天有幸通过网络在慈诚罗珠面前受了三皈五戒,但是上师明确指出通过网络只能得到皈依戒,不能得到居士戒。那如何得到居士戒呢?

1. 如果再在汉传上师面前受五戒是否有问题呢?

2. 居士五戒汉传和藏传在要求方面是否有差别?

答:

1. 没有问题。

2. 没有差别。(正见 A2)

7. 关于如何对亲友的喜宴邀请进行抉择的问题

问:法师您好,我想请问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世间上的所谓的同学朋友举办结婚等一系列喜宴,当他们邀请我们(作为佛弟子)参加时,我们应该如何善巧抉择应对?还有就是假如我们不去参加宴会,单单包个红包给点钱(但我的发心不是给这些钱给他们杀生买肉造恶业)算不算随喜造恶业?假如我们不理会他们,既不参加宴会也不包红包,那他们有可能会诽谤我们学佛人,也就没有人愿意跟我们学佛了!希望法师能解开弟子心中的疑惑!感恩!阿弥陀佛 答:是的,毕竟作为在家众,这样的婚丧嫁娶之事会遇到很多,如果完全都不予理会,也是不合乎情理的,因此,只是送一些礼金,借故不去参加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主要就是看发心,你并不是要随喜他造恶业,只是世俗的礼节而已。(正见A2)

1. 关于亲友书第五课不净观和身念处的区别

问、阿弥陀佛!亲友书第五课75页的地方有一个颂词提到"切莫眼瞧他妻室......若贪真观不净性",第六课87页的地方又有个颂词"当观少女身背后,臭气显露九孔门"。似乎不净观常常用来对治对异性的贪执。然后第十一课175页的地方,上师讲到身念处的观想方法非常多,我看了下面列举的方法感觉和不净观是有些相像的,但这里却说"佛陀在经中言'能清净一切众生......能现前涅槃之唯一途径,即此身念处也'。"下面还有"修持这四谛的究竟窍诀,就是身念处"所以,不净观和身念处的区别在哪里呢?谢谢! 答:### 1. 单单从抉择不净的角度而言,不净观和身念处可以说有相似之处。但是,有时候身念处当中分析身体组成部分和运作状态的时候也会进而抉择身体不是常有等,因此也侧面也稍有不同。

2. 从大小乘角度而言,如果按照小乘的分析层面,那么不净观和身念处中观身不净的修法是相同的;但若从大乘的角度来说,则会将它抉择到更深一层的如梦如幻。

所以在诸经论中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分析得出的结论也是有所不同的,故而分清场合是很重要的。(正见A2)

2. 请教常以因缘艰难斋会是什么意思

问:顶礼上师三宝我在辅导佛教基础课时叫大家理解堕入旁生因时,在课本250页时有师兄就教证《辩意经》中讲了五种旁生因,第五种常以因缘艰难斋会是什么意思,我也不理解,没法解释详说,收索佛教词典,也没找到,请教论坛智慧法师和道友给与开示,这句话怎么解释,是什么意思,感恩合十。
答:是否可理解成:"斋会"指的是佛法中利益众生的善法。有做这样的善举,但是却从中破坏,让这些善法不能成办。【供参考】(正见A2)
答:更:另外或更进一步之意。展转:反复、多次之意。(正见B2)
答:大师"是指"菩萨和上师的意思或高僧大德等。(正见B2)

4. 关于无漏智慧甘露的游舞与自性及最了义忏悔的理解(前行124课)

答:你提前学了吗?这里的无有改造都是相关大圆满的一些术语,语言再怎么描述,都无法直接指到他的自相,如果从文句上来说,只能用一些没有勤作,自然等词句来相似表达,但于真正大圆满的本来心性相差甚远,这些是要修出来的,不是我们用分别心就可以彻底理解到的,先把前行的基础打好更加重要。(正见B3)
答:阿罗汉已妄除存真,灭尽诸漏,这里的离妄主要是从断除人我执著来讲,阿罗汉证达了五蕴的聚合体上没有"我"的存在,但还没有证达五蕴本身的空性,而苦乐受是在五蕴身心上感受的,所以阿罗汉还会有自相的苦受,只是不会缘于这些苦受生烦恼而已。所以对经教中出现的各种词句,要善于分析他所处的场合,如果这个"离妄"用在大乘修行人的场所,则必定是证达二无我空的境界了。(正见B3)
答:佛陀在世时的阿罗汉有很多种,其中有一种是由菩萨化现为阿罗汉的身份示现于世来圆满佛陀度众事业的。也有的就是单纯的阿罗汉圣者。所以金刚经中所提到的须菩提乃解空第一,有可能直接解的是大乘法,他本身可能就是菩萨示现为阿罗汉身。一种可能表面上是解的小乘人无我空性,但相续中具有大乘圆满法空的境界,这也是菩萨的示现。所以不能以须菩提是解空第一,或者因为佛经中提到阿罗汉已经妄除存真的一些词句就说阿罗汉也证悟了圆满的法空,这才与教证理证有很大的防害。《定解宝灯论》中"三乘见道同"的太过可是有十几个哦。(正见B3) 阿罗汉,我刚才在第一个贴子里已经答了,因为只证悟了人我空而未证达法空,所以会有自相苦受,但与凡夫也有很大的区别,就在于怎么感受都不会再生烦恼。(正见B3) 让这件事的本身成为自己修行增上的因缘。 所以看到你们问的这个问题:我们做坏事是不是上师的幻化?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自己心不调柔,行为不如法,做了坏事,还能想到是上师的幻现,离题何止千里之遥啊!想想都是罪过,你们要会学法,要明白所学的法义是从什么角度来宣说的。这一点极为重要。(正见B3)
答:从个人信心的角度可以这样理解。释迦佛就是阿弥陀佛,但从名言现象六能仁的角度来说,在人间的即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正见B3)
答:从名言现象来讲,国王有失职之罪,但国王的这种遗忘却与日瓦德新教的业力有关。丢牛的主人无法安立罪名,因为从现象上来看,确实亲眼看到牛被煮了,如实报官是没错的。(正见B3)
答:确有谋害菩萨之心,所以罪业很大。假如说太子没有谋害之心,但因为菩萨示现圆寂从利众的角度来讲是一个莫大的损失,所以也会有罪业。 总体而言,自心的发心动机是最主要观察的一个角度,但另一方面,即便自己无有害心,甚至最初是善心,但此事若只关系到自身一人,则心善地道亦善,心恶地道亦恶,如果此事关系到其他众生的利益,即便发心为善,也不一定全是好事,假如结果对众生无利甚至有损害,还是会有罪业的。问题问的不错,你再好好分析一下。我们平时发心做事也是如此,不能仅考虑自己发心清净,就不顾及他人或后果,甚至说只要我发心清净就没有罪业,这都是不周全的想法,要善加分析。(正见B3) 这是上师在藏传净土法中详细解释的。你有没有好好看书呢?(正见B3)

1. 问:请问烦恼障,所知障,俱生烦恼障,遍计烦恼障怎解释?并举例说明?《入行论》第5课

简单说,烦恼障就是贪嗔痴等烦恼,所知障就是三轮执着的习气。俱生的意思是与生俱来,不需要通过学习外道理论,生来就具备的;遍计的意思是通过后天学习外道典籍等等而产生的。(正见法师C1)

2. 问: "向往心之功德"科判的意思?是否指我们对静处生起向往心后能获得的功德?与"心"的关系在什么?科判里的"心"是指我们的"向往心"还是我们"悟无常的觉心"?《入行论》117课

答:断句是:向往 心之功德。 心之功德指的就是无常观等等,对这种境界要向往。 前面几个并列的科判都是"向往"某个事物。(正见法师C1)

3. 问:请问关于总义讲考的三种方式?

答:目前的重点仍然是持文讲考,关于总义讲考的方式,也许将来可以考虑请法师专门做专题培训。简单来说,可以先将总义列出几个要点,每个要点可以有下设的项目,然后从总纲、下设重点逐个铺开。(正见法师C1)

4. 答:93课 "以此方式教戒勤奋"请问这里勤奋该如何理解?是指精勤取悦众生,令佛陀欢喜吗?

答:勤奋修持安忍(正见法师C1)

5. 答:怎样理解 "无相忏悔"和"实相忏悔"?都指的是无生忏,二者只是名字不一样,没有实质区别吗?

答:个人理解,无相忏悔和实相忏悔应该是一个意思。(正见法师C1)

6. 答: 请问法师 四大不调是否包含在因果之中呢?

答:有些时候可以包括在其中,或者说某些因果的内容通过四大不调这种方式展现出来。(正见法师C1)

7. 问:请问关于 "有福无慧,是痴福,有慧无福,是狂慧"中"有慧无福",有智慧就是没有无明,没有无明,就是无一切过失,无轮回。那如何无福报呢?

答:个人理解,慧的范围很广,看你怎么解释,如果是从某些世智辩聪来理解,这种世间的平凡智慧还不足以断除无明。(正见法师C1)

8. 问:请问怎样区分理解 "不善的发心"和"善的发心中的下士道发心"?《入行论》第2课

答:有时 以如法的方式追求今生福报也是开许的,不善的发心 有时专指 某些贪嗔痴引发的不善想法。有时,下士道是追求来世的轮回安乐,今生和来世当中以来世为重,而且会通过正确的方式,断恶行善去追求来世的安乐。(正见法师C1)

9. 问:在 "暴君纵生嗔,不能令堕狱,然犯诸有情,定遭地狱害"这一颂词中,"害众生和害国王的眷属,差别还是很大的","国王的眷属"不也是众生吗?为什么此处要这样去说顶礼法师,请教94课的一个问题

呢?《入行论94课19页 答:从世间法的角度,如果你伤害了国王的眷属,你可能对被投入监狱,在今生感受监狱的痛苦,这是从世间法今生的角度而言 。而伤害众生后的果报会堕入恶趣,这是从后世 角度而言的。国王除了把你抓进监狱没法让你堕入地狱。(正见法师C1)

10. 问:在信仰佛陀故当恭敬科判中,佛将众生作为我所是否是从佛陀殊胜的愿行菩提心的角度来宣说?那信仰佛陀故当恭敬是否可以理解成从因上解释恭敬的原因呢?

答:个人理解,前者,一方面可以对应佛陀因地发心的情况,一方面也可以对应佛陀成佛之后的慈悲心(我所是一种表达方式,并不是说佛陀真正有执著)。后者,也可以对应佛陀因地的时候修持自他平等、自他相换的修法,一方面也可以对应佛陀成佛之后证悟诸法平等的智慧。(正见法师C1)

11.问:

对于伤害自己却把自己撞进了佛门的人表示感恩但对方不一定理解,怎么办?怎么让家人也放下仇恨呢?同样的,发心转发上师微信教言等到朋友圈利益尽可能多的众生,许多佛友都表示受益良多,但许多亲戚好友都投诉并给拉黑了,这时候应该怎么样善巧方便的给这些亲人好友种下善根呢?
答:发心清净很重要,其次可以以智慧观察,善巧方便也很重要。一方面可以多思考,多观察众生的根基、意乐、喜好,随顺根基进行结缘。 不要放弃利他心。(正见法师C1)

12. 问:一般讲经为佛说,律为戒律,论为菩萨所造,为什么法本 P64讲到,《入行论》要归于经藏呢?法本P63讲到译师的顶礼句,此处译师是指藏地无著菩萨吧?《入行论》第四课

  • 答(1):有些地方提到,还可以有细分,有经藏的经藏、经藏的律藏、经藏的论藏,也有论藏的经藏等等。 2)不是。应该是嘎瓦巴匝尊者。(正见法师C1)

13. 问:大乘胜解行地是哪一地或者说对应的是哪一道?《入行论》法本第27页。

"颠倒而持"怎么理解,请举个例子?33页 无著菩萨在《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中的无著菩萨是藏地还是印度的?36页 三界轮回之所以形成,就因为有六种染污心指哪六种?
答:1,黑的认为是白的,坏的认为是好的。 2,印度的。

3. 《俱舍论》当中提到的

:贪随眠、如是嗔、慢、无明、见、疑随眠。(正见法师C1)

14. 问:在观察果当恭敬中的摄义部分,如何理解取悦有情的正觉果位和生生修忍得中的乐等转轮王的果位呢?这两者的对比意义又是如何理解呢?

答:个人理解,修持安忍,可以获得暂时和究竟的果,究竟的果就是成佛,暂时的果可以包括在轮回当中感受安乐(增上生)。 就像说,好好学习,究竟可以让你获得学位、找到好工作,暂时可以让你受到表扬、奖励。(正见法师C1)

15. 问:道友在自己面前忏悔怎样做才如法

答:要看场合。在场合合适的时候,当面忏悔,比如口头道歉,等等 方式有很多。(正见法师C1)

16. 问:每天念诵观音心咒的仪轨?

答:按照《四臂观音修法仪轨》就可以。也可以直接念诵(正见法师C1)

17. 问:用非法财布施功过如何取舍?如,用非法(比如变卖单位没有入帐,且自身可以做主的一点小小资财等)得来的钱,发心为了利益单位的所有的人,都用于放生上面了,这样做对发心做这事的人有过失吗?该如何取舍比较符合正理?

答:要看具体的情况,有没有必要这样做等等。假设是普通凡夫,境界不高,这样做可能有一定功德,同时也可能有一定过失,善恶夹杂。 通常情况下, 如果要放生,就尽量用如法所得来进行,不要不与取。(正见法师C1)

18. 问:请教如何能获得不忘陀罗尼啊?第六课94页

答:努力闻思修行,达到一定境界之后就可以。(正见法师C1)

19. 问:

1. 什么是道菩提?果菩提?自性菩提?证菩提?意义菩提?入行论

第4课
答:个人分别念理解,可以结合道般若、果般若等等来理解。分别可以对应在道位阶段、果位阶段的菩提功德。自性菩提应该是如来藏,本性具足的,自性清净。证菩提,可以理解为离垢清净的菩提果。 意义菩提可能是说法性义。(正见法师C1)

20. 问:无著菩萨注疏说: "........利根者通过论名就能够通达论中所说的大概内容",而上师解释说:"........使利根者一看到论名马上就能知道里面的所有内容",此处,无著菩萨说

"大概内容",上师说 "所有内容",如何理解?入行论 第4课
答:个人理解,不同的利根者,所通达的范围也可以有差异。特别利根的人可以在通达大概内容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正见法师C1)

21. 问:有缘福德资粮和无缘智慧资粮的根本因是什么?就是精进,有缘和无缘各指什么?为什么叫有缘福德资粮和无缘智慧资粮?入行论第95课

答:此处的 缘 ,指的是 分别心 缘取某个对境的意思。比如 杯子就是你分别念的所缘境,而如果你安住空性,在空性当中,没有能缘所缘。(正见法师C1)

22. 问:《入行论》第三课 "六种染污心"是哪些内容?

答:《俱舍论》当中提到的

23. 问:117课发愿前往寂静处,超胜供养恒河沙诸佛的功德,为什么?《三摩地王经》中说的 "供养"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资具方面的供养?还是有其他方面的深意?

答:有些时候可以这样理解,法供养的功德超过普通的财供养。(正见法师C1)

24. 问:《慧海请问经》中言: "菩萨若能发起精进......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为难得。何以故?慧海,由精进故乃得菩提,若懈怠者于佛菩提远中复远。"请问,远中复远是什么意思?入行论

第95课
答:"远中复远 "就是非常遥远的意思。懈怠会导致离佛果很远。(正见法师C1)

25. 问:在世间的工作学习中勤恳努力是不是精进?

答:个人理解,要看是什么样的工作,工作性质是否相应于善法,内心是否安住善念等等。比如,如果是一个屠夫,很努力杀猪,通常来说是和精进没关系的。(正见法师C1)

26. 问:请问颂词中写道人临死之前会见到阎罗狱卒,冤亲债主,会记忆起这一生所发生的事情。但是,上师又曾讲到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地狱狱卒、兵器、女人等都是自己心的化现,那么死亡时看到的究竟是自己心的化现还是什么?关于《入行论》96课

答:"那么死亡时看到的究竟是自己心的化现还是什么? "个人理解,许多情况下也都是心的化现(正见法师C1)

27. 问: 〖按照此论中所说,证法的法身是与法界、具二清净无漏的智慧无二无别。〗证法法身,实际上是与如来各别自证所证的法界无二无别的体性,也叫做本性身。

请问这里的证法法身可不可以理解为是佛的法身呢?第5课75页 答:可以.(正见法师C1)

28. 问: "一地到七地"应该是指菩萨的修行位次,请问菩萨修行次第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共52阶次,这些是如何界定的?如何划分的?各有什么特点?

答:方面个人不太清楚,后者主要是在汉传当中提及比较多一些,当中的十地,就可以对应一地到十地,前面的三种应该是一地之前的境界,也许可以对应资粮道和加行道。(正见法师C1)

29. 问:入行论第五课

1. 为何只有一地以上的菩萨才能称做大乘佛子,僧宝?是达到何种境界吗?

2. 可否这样理解:一地到七地菩萨断除烦恼障,八地到十地菩萨断除所知障,十地到佛地断除习气障?

3. 菩萨需要断除的习气障具体是什么?

4. 小乘修证的最高果位阿罗汉也是断除了烦恼障,那为何他们不能称为 "一地到七地菩萨"?只是因为他们没有利众度众的菩提心吗?

5. 可否说小乘修证的最高果位阿罗汉只断除了烦恼障,而所知障和习气障未断?有无可能阿罗汉这三障皆能断除?是否若欲断除所知障和习气障,阿罗汉必须升起菩提心?

1. 因为在大乘当中,自身获得了一地和以上境界,才是真正出离了轮回,获得了圣果,不会退转。

2. 这方面不同宗派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也有很多辩论。有些时候

证悟一地的时候,已经同时断除了所有遍计的烦恼障和所知障,俱生的烦恼障在八地之前会断尽,成佛之时彻底断除俱生的所知障。

3. 有些时候指的是二障的某些细微种子。

4. 因为一地 -七地菩萨的很多其他功德,阿罗汉还不具备。虽然都可以断除烦恼障,这方面相似,但其他方面还有很多区别。

5. 如果要完全断除二障,那就是成佛。(正见法师 C1)

30. 问:入行论第五课

1. 大乘佛子的目标有 "三大",即"断大,所断圆满","证大,所证圆满","心大,大悲心圆满",可否佛陀名号"善逝"也可从这"三大"理解,即:所有功德皆圆满,故称"善";一切障碍已断除,故称"逝","善逝"即断证圆满?

2. 什么是小乘三宝?大乘三宝?区别在哪里?

3. 法性是 "无形无相,不生不灭,不净不垢,非善非恶"的,对否?

4. 佛的法报化三身其实是法性的不同示现,依不同目的而作不同显现,对否? "佛佛相通"指的就是这个法性相同(共性)?

答:1,也许可以这样解释。一方面 ,如果有教证是很圆满的。

2. 可以仔细查阅《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可以搜索关键词,当中提到了小乘、大乘的不同观点)

3. 从空性的角度可以这样说,也可以有其他的诠释方法,比如 "常乐我净"。

4. 某种角度也可以这样说。 诸佛法身无二。(正见法师C1)

31. 问:假如没有佛陀发愿摄受我们,即使我们再努力和佛陀在因地一样修行,也不会像佛陀那样圆满菩提果位的。请问这个想法正确吗?

答:如果没有佛陀,普通凡夫无法解脱。(正见法师C1)

32. 问:诸佛菩萨也是因普贤王如来发愿而被摄受后成为诸佛菩萨,那普贤王如来

因何因缘而成佛呢?
答:如果以后有机会进入密法班可以详细了解。(正见法师C1)

33. 问:怎么样理解 "修增长佛性则指垢染如应清净或存留于心中的善习气"?《善说海》259页

答:把所应该清净的垢染都清净掉、清除掉,除了消除垢染之外,也包括修行善法的习气种子。(正见法师C1)

34. 问:《入行论》第7课 ### 1. 为什么黄门不堪为一切道、功德、戒律的所依? 2.

"共同功德",是否可以理解为愿、行菩提心都具有的功德,即是总说的方面介绍发菩提心的功德?
答:1,因为有些地方提到黄门心性不稳定、不稳重,同时也不属于别解脱戒的得受范畴。

2. 可以这样理解。(正见法师 C1)

35. 问:《入行论》第8课 ### 1. 怎样理解菩提心的原理? 2.

三士道都不能离开菩提心,是否能从安立菩提心的两个条件来理解 利他心+求胜果?三士道都有对于某个更为超胜果位的希求心,并且都要修利他的善法,但因标准不同而区分出上中下三等。 3. "名义转移":此处堪为名义真实转成"佛子"者,是指能够"发起菩提心"(只是心中曾发下了此愿心),还是指能够"生起菩提心"(真实而稳固)的凡夫人呢?

1. 有些时候中断造恶业的心,主要是制止未来产生新的恶业,但与消除过去所造的恶业不一定有必然联系。菩提心相合于实相,实相当中没有任何恶业。

2. 某种角度可以这样理解。另一方面来说,如果没有菩提心,众生就无法成佛,没有佛陀传法,也就不会有声闻乘的教法存在。

3. 广义来说都包括。(正见法师 C1)

36. 问:在五台山南台的山上,有好多好多藏文的经书一页一页的,不知是什么人抛撒的,有的冻在雪里,有的在林中 ......这些经书我们不捡,明年冰雪消融时牛羊上山吃草会践踏到经文,捡了要怎么样处理这经书呢?

答:通常来说,有些破损的经书以恭敬心是可以放在山顶的,无人踩踏就可以。

37. 问: "舍弃无二跟随相词句"这个无二智慧如何理解?它是指没有区别的智慧吗?《入行论》189课中的问题,57页

答:没有二取(能取所取),没有二边(常、断)。(正见法师C1)

38. 问:关于科判 "真实宣说"怎么理解?

答:可以理解为正式、直接开始宣说。(正见法师C1)

39. 问:紫柏禅师的公案中,无念既是胜观,那么救度众生是不是念啊?入行论119课

答:要看是什么样境界的人,如果是佛陀,一方面没有念头,另一方面可以任运自在度化众生。(正见法师C1)

40. 问:我们已知业因果的规律是已作不失,未作不遇;忏悔可以忏除罪业,如果生起真实无为的菩提心还可以摧毁重罪,即使犯下了严重的罪业也可以不再受报。那么,如果理解因果不虚和忏悔罪业,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之处呢?

答:没有矛盾。通过忏悔(发菩提心等),可以消除恶业的种子,种子被摧毁了,因也就没有了,因没有了果就不会产生,这恰恰是因果不虚的体现。 如果因都没有了,果还产生,那才是和因果规律相违。(正见法师C1)

41. 问: "同恶懒惰"中的"同恶"如何理解?入行论第95课

答:《善说海》提到:【行持相违善法的同恶懒惰】。(正见法师C1)

42. 问: "加行殊胜"这个"加行"与颂词应该如何对应~怎样去理解这个"加行"?《入行论》13课

答:加行此处可以理解为行为、行持、用功、努力等等。(正见法师C1)

43. 问:《入行论》95课

1. 请问科判 "决定无常"是否说明了必死无疑和随时会死两各方面的内容?

2. 请问 "进即喜于善"的善法仅仅是指大乘佛法利他成佛这方面的善法,还是囊括出世间善和世间善?

答:### 1. 也可以这样理解。

2. 包括以菩提心所摄持之下的所有善法。(以菩提心摄持,喝水走路都可以成为成佛之因)(正见法师 C1)

44. 问:入者所依补特伽罗,这里的补特伽罗是什么意思?第7课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有些时候可以直接理解为 有情。(正见法师C1)

45. 问:如何理解天人,龙王等身也可以是菩提心的所依,但并不殊胜,只不过从 "可以生起"的角度来讲,他们的菩提心不能三时都圆满?第7课

答:个人理解,这里首先肯定了那些众生也可以发起菩提心,但观待人类而言,在没有菩提心的时候,人类发起菩提心更容易;在已经有菩提心的情况下,人类更容易保持稳固并增上,而某些龙类和天人这方面会比较困难。 三时可以有多种解释方法,一种是一天当中,分为昼三时、夜三时,代表一天当中所有的时间;另一种解释方法是过去、现在、未来;总体而言,在此处两种方法都可以解释,所表达的意思是,那些众生很难持续保持稳固、圆满的菩提心。(正见法师C1)

46. 问:上师如意宝: "故意断一个传承,相当于毁坏一百座佛塔",那么在没有参加菩提学会之前,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听了一课碰到有人介绍参加菩提学会,现在学习入行论,这种情况有过失吗?如有怎样去做?第105课

答:个人理解,如果之前学习的法门,是通过得受传承的方式学习,那如果故意中断就属于断传承;如果不是通过得受传承的方式学习,通常就不属于断传承。一方面也看心态。(正见法师C1)

47. 问:请问法师为何早上念百字明?

答:任何时候都可以念诵百字明。有些时候提到早上开口说话前念诵21遍百字明,这方面可能有清净语业的特殊缘起。(正见法师C1)

48. 问:怎样是与法王如意宝结缘?

答:有很多方式,比如见到法相、听闻名号、祈祷,也包括见闻法王传授的《阿弥陀佛灌顶》。 以上是上师仁波切的开示。(正见法师C1)

49. 问:做发心工作,有时为了能够使组员顺利的学习下去,和别的发心人员商量事情时,也说他们的过失,这样我们有过失吗?如有怎去做?

答:【看见别人就开始说过失,是非常不好的现象。作为大乘修行人,应当像那天《佛子行》所讲的一样,尽量把别人观为清净,最好不要说入了大乘的佛子过失,不然将失毁自己的大乘戒律。以前上师讲过,即使有些管理人员不得不说,也应该在正知正念的摄持下,知道"我今天要说某某人的过失,不是我自己跟他有矛盾,或者以自己心眼不清净而说的。这个不说的话,对僧众、对佛教可能会造成一些危害",然后一边忏悔,一边在私下或公众场合说出来,这种情况是允许的。除此之外,这个看不惯、那个看不惯,这个是坏人、那个是仇人,这种做法是失坏大乘佛子的一种行为。】 以上是《入行论讲记》当中的开示。(正见法师C1)

50. 问: "沉香木气味比喻人身难得"如何理解?第7课113页

答:个人不太清楚。 也许是因为沉香比较稀有、珍贵。(正见法师C1)

51.问:五种他圆满,可以理解成是递进的关系吗?第7课111页

答:某种角度有一定的递进关系。(正见法师C1)

52. 问:《入行论》第五课

1. 如何理解 "具二清净无漏的智慧无二无别"中的"具二"?"二"是指清净和无漏智慧这二者吗?

2. 诸佛如来各别自证所证的法界,其实只有一个,就是 "本来清净",也就是"本初虚空"。这样理解对吗?"本初虚空"是种"存在"吗,它是非物质非精神?还是亦物质亦精神?

3. 证法法身是不是包含 "本来清净"和"胜义空性"两方面?

4. 胜义谛是否指般若空性?世俗谛是否指因果缘起?这二谛还涵摄其它内容吗?5 .什么是毗卢七法?

5. 既然僧宝是指一地以上的菩萨,那么果位在一地以下的该如何理解?按照大乘僧宝和小乘僧宝分开理解?一地以下的都是小乘僧吗?

6. 大悲心在最初的时候,中间的时候,最后的时候都特别重要。此处的 "初,中,后"三个阶段具体是什么?如何划分?

7. 什么是资粮道?与此对应的还有什么 "道"?

8. 二乘道的究竟果阿罗汉果,其实从究竟的角度讲还称不上为 "佛子",对否?

9. 如何理解 "法无我"?是指"法无高下,应机教化;法无定法;"如筏喻者"?

答: ### 1. 自性清净,离垢清净。 ### 2. 某种角度,也可以说是一个,或者说是 "不二"。 单单通过你的词句 我无法判断你的理解是否准确,关键看你自己怎么解释这些词句。

3. 可以包括,一方面 这两者本身也不是两个事物。

4. 二谛有不同的定义,空性是胜义,显现是世俗,这是一种定义;实相现相一致是胜义谛,实相现相不一致是世俗谛。

毗卢七法:两足跏趺、两手定印、脊椎正直、颈部微俯、肩臂后张、眼觑鼻尖、舌尖抵上腭。

5. 要看你说的具体是什么对象,普通的六道众生也可以说是在一地以下的境界所包括。 "一地以下的都是小乘僧吗?

"不一定。

6. 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修行的早期 中期 后期 ,截点不同,角度也不同。

7. 资粮道 加行道 见道 修道 无学道 是五道。资粮道是其中最开始

也是最初级的修行阶段。 ### 8. 某种角度可以这样说。

9. 没有真实存在的法。空性的别名。

在空性的境界当中,一切概念都不成立。(正见法师C1)

53. 问:如何理解 "依怨敌修持安忍,将消除多生累劫的诸多自性罪和佛制罪"?比如说,如果修持安忍,应该是与这位怨敌的因缘断除了,又为什么说能够消除诸多多生累劫的自性罪和佛制罪呢?这又如何理解呢?《入行论》79课

答:个人理解,安忍度是以菩提心摄持的,在殊胜的发心和善巧方便摄持之下,作用是全方位的。安忍度本身是成佛的因。(正见法师C1)

54. 问:寂天菩萨开示:睡如佛涅槃,头朝欲方卧,正知及觉知,觉已速起身。但依此修行,晚上入眠时虽成涅槃姿式,但第二天醒来时却已成凡夫相,丑不堪言,请问怎么才能24小时保持不松散呢?

答:就是要重视,反复调整,发心就调整,而且要把这当作很重要的事情去做,有时自己微微醒来,发心不是吉祥物,其实是可以调整的,但有时如果自己觉得无所谓 ,可能也就不去调整了。(正见法师C1)

55. 问:因在家俗事诸多,如果观修时全部按法师开示的不一定有那么多机缘,所以请问如果只是以菩提心摄持,双盘、垂眼、思维法义是否能够计算为一次观修打座?

答:我本人不是那位辅导法师。 个人理解,这样是可以的。(正见法师C1)

56. 问:请问《三摩地王经》 "远离诸尘垢,依止寂静林,如同犀牛住,速时得等持"的解释?《入行论》119课

答:远离各种尘世的垢染,前往寂静的森林等地,好似犀牛一样寂静地安住,很快会获得禅定的境界。(正见法师C1)

57. 问:顶礼法师 请问法师关于寂天菩萨的《学集论》 在哪里下载呢?

答:可以搜索《大乘集菩萨学论》。(正见法师C1)

58. 问:四罪四善是指什么?

以上是法本小字当中的内容。四罪的反面就是四善。(正见法师C1)

1. 成佛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

1. 请问法师:成佛是什么意思?如何成佛?

2. 为什么必须成佛才能利益一切众生?感恩上师三宝。感恩法师!

答:

1. 成佛就是获得终极的觉悟。通过闻思修行佛法可以成佛。

2. 即使没有成佛也会具有一定的能力利益众生。成佛之后会具有最大的能力。(正见 C1)

2. 《加行教材59课》

对父母安乐死的疑问 问:顶礼法师!前行第59课生西法师辅导时说,要注意如果对父母实施安乐死,这个也是杀生,是无间业。师兄们在共修时提出2个疑惑:

1. 如果父母处于病危状态,已经昏迷,医生也说没有希望,这个时候可不可以拔掉氧气瓶呢?如果拔了是不是造了无间业?

2. 如果父母的遗嘱写明可以安乐死,那子女该如何处理?感恩法师!

答:

1. 这方面比较复杂,个人分别念理解,如果是普通凡夫,有些时候这样做是比较危险的。

2. 道理是一样的,比如张三的母亲开许张三可以用刀剑杀死她,张三用刀剑杀死母亲一样会犯下无间罪,只不过是杀人的手段不同罢了。(正见 C1)

3. 关于心解脱和慧解脱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庄严经论中提到心解脫和慧解脫。分不清楚心与慧的区别在哪里"以见修远离了所断烦恼称为心解脱,对解脱真正了知是解脱是慧解脱"。可不可理解为断烦恼障是心解脱,断二障是慧解脫,慧解脱更究竟可不可以理解目前修加行是积资净障断烦恼,以后,有机会学空性才能慧解脱。请法师开示,感恩。
答:这方面本身有不同的解释方式。按照常见的一种解释来说,心解脱侧重断除贪嗔等烦恼,慧解脱侧重断除无明与业的束缚。如果是从佛陀自身的角度来说,佛陀所具备的心解脱与慧解脱都是圆满的。(正见C1)

4. 《加行教材120课》

供曼茶问题 问:顶礼法师,关于所修曼茶罗供法,有个疑惑,我也查看了前面所有师兄关于曼茶问题,还是没能解决,只好请法师慈悲开示:在第318页讲到"所修曼茶罗的基盘上,放置五堆所供物。这五堆,可以明观为五部佛,也可以明观为皈依境",在第319页讲到,"按照我们的传承,所修曼茶罗放在供桌上之前,要先供一遍三十七堆曼茶,再供一遍三身曼茶,之后便供到供台上。"怎么理解这二句话?可以供了三十七堆、三身曼茶后供到供台上,再观想五方佛或皈依境吗?还是要按照前面师兄讨论中说的,供了三身曼茶后,再供五堆供物,然后放到供桌上?弟子愚笨,一直没想明白。感恩法师开示,阿弥陀佛。
答:个人理解,可以有多种方式。 你可以始终都在佛台上摆设五堆供物,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再供一遍三十七堆曼茶罗,放在佛台上之后,把这些都可以观想为皈依境或者五方佛。总之,可以保持佛台上至少有一个所修曼茶罗(有两个也可以)。(正见C1)

5. 菩萨戒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上师传菩萨时,上师念一句藏文,我们跟着念一句藏文,因为记不住,只能跟着大致念下来,有时会有一两个音发错,这样是否能得到戒体?感恩法师!恳请法师回复。合十!
答:只要有受戒的发心,应该是可以得到的。(正见C1)

6. 戒律、善恶业问题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关于杀业讨论中各种问题,有点凌乱了。请法师开示:

1. 善恶业是针对人来说的还是一切有情所受果报也适用一切有情比如狮子捕食猎物,阿修罗与天人之战可以用圆满杀业四分支来衡量对境不是人或动物,不满足的话只要意乐上有杀意,也是分支杀业

2. 戒律是适用于受戒的人,破戒杀生是两种罪业吧,不受戒时,杀生并不等于破戒吧

3. 这和阿修罗恶心斗诤不破戒的戒,应该不是一回事吧?感恩法师。

答:

1. 不仅仅包括人类,其他道的众生具体条件的时候也可以产生杀业。

2. 通常来说,破戒是对受过戒者而言的,如果没有受过戒,也就谈不上破戒。

但即使没有受戒,杀生仍可以产生恶业。

3. 与人类的别解脱戒不是一回事。(正见 C1)

7. 强盗抢劫属于哪种不与取?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请问强盗抢劫属于权威不与取还是盗窃不与取?感恩法师!
答:权威不与取。(正见C1)

8. 问:顶礼法师及各位师兄!

1. 家中挂的一幅心经书法作品有重复的字,如何处理比较好?

2. 超度名单上不小心报上了活人的名字,会有什么后果呢? 感恩法师解惑!

答:

1. 放在恭敬的地方就可以,恭敬对待。

2. 通常应该不要紧,经咒加持对活人也有利益,也可以种下善根。(正见 C1)

9. 《加行教材59课》

堕胎杀生问题 问:顶礼法师,59课说到,女子去堕胎,会圆满杀生的4支分罪,成为根本罪。如若该女子不想堕胎,却被一男子强行抓去堕胎。个人认为这件事情中,女子不犯杀生的4支分罪,请问法师:

1. 女子是否 "完全"没有杀生业?因为讲记中举例说去麦当劳哪怕吃素也会沾染到因果链。(是否除了杀生的4支分罪外,还有其他细微的我们不知道的支分罪存在?)

2. 女子处在计划生育中被强制堕胎,下一世会因等流果,再次发生类似的情况吗?

答:

1. 通常来说,如果始终没有杀心,应该不会具足四个支分。但因为是直接当事人,有可能会牵连部分业。

2. 不一定,要看具体的情况和因缘。(正见 C1)

10. 《加行教材83课》

"共同悉地"的问题 问:顶礼法师!在前行83课中,"印度一个瑜伽士,他的上师是个平民,而他出身高贵,是婆罗门种姓,并成就了一些共同悉地"请问法师,什么叫"共同悉地"?感恩法师!
答:悉地是成就的意思。请参阅(引用网址失效)...

11. 《加行教材61课》

问:顶礼法师!关于第61课中,"不与取也像杀生一样具有罪业的四种分支,甚至仅仅给猎人或强盗等少许口粮,也将分毫不差地得到他们所造的杀生或不与取的罪业"。请问法师,若不是亲自造杀业或不与取四分支罪业,而是随喜罪业,两者所获罪业的果报是否相同,还是有轻重?如果买了屠夫所杀的猪肉,算是随喜杀业吗?感受同样的果报吗?
答:

1. 如果具足随喜恶业的发心,在因缘成熟的时候可以产生相同的恶业。无论随喜善法还是恶法,都可以获得相应的结果。例如贫女供灯的例子。

2. 要看发心和境界。(正见 C1)

12. 《加行教材14课》

问:在14课中,关于"共同"和"不共"的时候提到了"后译"和"前译",能否请法师多解释一下两者的异同?
答:佛法在藏地的弘扬过程当中,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译师出现,也翻译过不同的经典。通常来说,从吐弥桑布扎尊者直至荣索班智达所翻译的经续称为前译,之后的称为后译。如果从密法弘扬的角度来说,宁玛派属于前译(旧译),格鲁派、萨迦派、噶举派、觉囊派都属于后译(新译)。(正见C1)

13. 金刚萨垛修法

问:顶礼法师!

1. 在共修时,师兄问 金刚萨垛佛

金刚萨垛心咒和百字明之间是什么关系?

2. 在家供灯的仪轨,课诵的供灯愿文前面需要加加倍咒 皈依发心再念吗

3. 参加度母法会,发的度母手环,总是在梦中梦见手环断了或坏了,这是需要忏悔吗?感恩法师!

答:

1. 都是金刚萨埵的化现,都具有清净罪业的功用。

2. 都可以。

3. 多祈祷,不用过于担心。(正见 C1)

14. 面对奄奄一息的强盗,我们该救吗?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

1. 在学习广释60课左右时,我们遇到一个延伸出的问题,如果说有个奄奄一息的强盗,在我面前,我救不救?救了,他可能还会继续杀人放火,不救,那是个生命,怎么办?同样,放生毒蛇可以吗?感恩法师慈悲开示!

2. 但是慈悲心救护了以后,会带来更大的灾难,这样可以吗?佛陀因地在做大悲商主时,不也是因为慈悲心而杀掉那个短矛黑者?这要怎么考虑呢?放生毒蛇会造成其他小动物成为毒蛇的食物,要从哪个角度思维这个事情呢?从旁生自身业力角度看,这是他们互相应该承担的业力,这样想对吗?

3. 一个吃荤的 "人",遇到命危时,需要救吗?救了,他一餐可能吃会很多的众生,不救,他可是一个人啊。

答:

1. 通常来说,以慈悲心是可以救护的,许多高僧大德都开示过可以而且应该放生毒蛇。

2. 个人理解,放生毒蛇本身也是基于慈悲心,毒蛇也有离苦得乐的需要,同时,我们可以尽己所能避免毒蛇对其他众生带来伤害。

即使不是毒蛇,很多动物生存的过程当中都可能给其他众生带来某种程度的伤害,如果说因为有可能伤害其他众生就不应该解救,那么几乎没有多少可以解救的对象了。而且,众生的业力只要存在,仍然可能通过其他因缘成熟果报。 【放生时要注意环保。有些人放生从不考虑对周围的影响,比如把毒蛇放在人烟密集的地方,让当地人苦不堪言,而且引起很多麻烦。因为现在不像古代,人烟稀少之处几乎没有,所以很多情况都要考虑。曾有一则新闻报道,有一群放生的人,在农村放了千余条蛇,每到中午、晚上,蛇就会往村民家里爬,许多鸡被咬死了,人们晚上睡都不敢睡,甚至有的老太太被吓哭了。当然,有人说毒蛇不能放,因为它是害人的。这种说法也不对,毕竟它是一条生命,只不过以嗔心而转生,故也值得我们维护。】 《再谈放生》

3. 如果是我,会选择尽量救助。(正见 C1)

15. 不共内加行皈依顶礼句的问题。

问:

1. 华智仁波切在不共内加行的皈依里面讲到,以外皈依顶戴三宝尊,以内皈依成就三根本,以密皈依现前三身者,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法师、师兄们,想问一下以内皈依成就三根本以及以密皈依现前三身者是什么意思啊?

2. 法师,请问如何才算是成就三根本的果位?

答:

1. 通过内在的皈依可以成就三根本的果位,通过秘密的方式皈依可以获得佛陀的三身。

2. 成佛。(正见 C1)

16. 地狱的狱卒是转生到这一道的还是幻化的?

问:顶礼法师!地狱的狱卒是转生的还是幻化的?狱卒在用兵器施酷刑时,会造下嗔心的恶业吗?
答:两种情况都有可能。有些是地狱众生自己业力感召的显现 ,并不是众生。 如果是众生,以嗔恨心伤害众生就会产生恶业。(正见C1)

17. 《加行教材141课》

往生法观想的问题 问:顶礼法师,141课往生仪轨观想的第四步:"头顶一肘之上方,明观佛陀无量光,具足相好圆满身。"在自己头顶上方一肘高的地方,明观具足相好的无量光佛,身相圆满......无量光佛观想在自己的头顶是与自己面部朝向同一方向?还是观在自己头顶对面面向自己呢?
答:与自己方向一样。(正见C1)

18. 《加行教材14课》

问:

1. 第14课,有一段, "上师听后高兴地说:能这样再好不过......暇满难得等每种加行的体相、条目、次第......"请问法师,这里的"体相"是什么意思,是有内容、验相的意思吗?感恩法师。

2. 条目,次第如何理解呢?

答:

1. 本体、法相、特征、属性、特性。

2. 条目比如相关的数量属性,比如国家这个词语,全世界有两百多个国家,相关的条目数量就是两百多。次第就是顺序相关的属性。(正见 C1)

19. 顶礼和观修的两个问题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代新班师兄问两个问题:

1. 顶礼和观修可以同时在一座仪轨中完成么,比如,从毗卢七法到语要到上师瑜伽,然后开始顶礼,顶礼完后暂时不回向,直接再坐下来观修一座,最后回向,然后按实际顶礼和观修数量报数,这样可以吗?

2. 顶礼时为节省时间或提高顶礼意乐,是否可以一边默念法王如意宝祈祷文,一边打开喜马拉雅 FM聆听上师演讲集或法师辅导?

3. 胜义谛与了义、世俗谛和不了义这些名词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是否 "胜义谛"是"了义"的另一种称谓,如同"世俗谛"是"不了义"的另一种称谓?恳请法师慈悲开示!感恩!

答:

1. 应该也可以。

2. 【不管在哪个场合,我们都可以修行。即便是平时坐车,也可以用耳机听上师的课,表面上你在来来往往的人流中,实际上这也是一种修行。相反,如果你的心没有专注,纵然天天在黑洞或屋子里闭关,但一直胡思乱想,这是不是修行呢?肯定不是。比方说,一个人对佛法有很大的信心,虽然他很忙,但仍然边走路边听佛法,这就是一种修行;另一个人将门窗全部紧闭,在家里金刚跏趺坐,但心中一直打妄想 "这个人欠我多少钱"、"以前有一个仇人,我有机会要找他算帐,跟他打架......",边打坐边这样想,是不是修行呢?肯定不是。所以,修行从表面上看不出来,自己应该知道修了没有。】

假如实在没有时间,一边听佛法一边坐车上班,只要发心正确,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偶尔向外散乱,但你的心态会依佛法而转变、基本上可趋于佛法的境界中的,而且这个功德也相当大。】 以上是《入行论讲记》当中的内容。个人理解只要你不是故意不恭敬发而是条件有困难也是可以的也可以多忏悔。

3. 通常来说是两回事。了义与不了义本身有多种解释方式。并非说所有场合的世俗谛都是不了义的,

要看站在什么样的角度定义了义与不了义。(正见C1)

20. 上师瑜伽

问:顶礼法师!请法师慈悲开示:在《前行》上师瑜伽章节专心祈祷部分里面,以五种了知而修"视师如佛"的第四种了知:了知大恩大德的上师是一切皈依处之总集。另外:了知大恩大德的上师是一切皈依境之总集。请问法师两句话里面的皈依处和皈依境理解为一个意思正确吗?
答:可以理解为一个意思,都是表示所皈依的对象。(正见C1)

21. 思维特法圆满

问:请问法师,十圆满为什么叫特法圆满?"特法"具体怎么解释?
答:属性、特点。(正见C1)

22. 随喜杀生是否圆满杀生四支?

问:

1. 从上师的讲记中,我理解是圆满了杀生的四支。但是有很多不同的意见,认为随喜不圆满 "加行"这一分支。请正见法师释疑!

2. 是否可以理解为:随喜杀生不圆满四支分,但部分支分是圆满的?请法师开示。阿弥陀佛

答:

1. 个人理解,如果随喜是通过身语的方式表现出来,是可以具足加行这一分支的。

2. 如果没有具足加行,通常可以这样理解。(正见 C1)

23. 犯根本罪与杀业圆满之间的关系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上节课听到讲解杀业圆满四支分,对境是人或人胎的情况下,则犯根本罪。请问:

1. 所谓的犯根本罪或犯支分罪都是专指对于受过戒的人而言,对吗?

2. 如果未受戒者也圆满了四支分,就不能说犯根本罪,只能说是犯了完整的杀业,会感召相应的果报,对吗?

3. 若受的是不同的戒,如居士戒或菩萨戒,则判断犯根本和犯支分的条件也会有差异,是吗?

4. 受戒者犯根本罪的罪业大,还是未受戒者犯圆满杀业的罪业大呢?

5. 受持居士戒,对境就是人或人胎,那么即使杀害了其它众生,犯了圆满四支分的杀业,也不算犯根本罪吗?

6. 犯一个根本罪的罪业和犯无数支分罪的罪业之间,可以较量轻重吗?

7. 别解脱戒在如今指的是出家人的戒律吗?

答:

1. 要看语境。有些时候是,有些时候也包括没有受戒的人。

2. 有些时候根本罪也可以表示完整的罪业。

3. 不同的戒律可以有不同的判断标准。

4. 通常来说,前者罪业更严重。

5. 杀死人以外的众生不会犯根本戒,会犯支分戒。

6. 个人无法衡量。

7. 别解脱戒包括居士五戒和出家戒。(正见 C1)

24. 《加行教材84课》

问:顶礼法师!84课中的教证:"信心如宝轮,昼夜修善道。"前一句是比喻句,后一句应该如何理解呢?请法师开示!感恩法师!
答:个人理解,宝轮可能有不停旋转的意思,形容精进不懈怠。(正见C1)

25. 念修百字明问题

问:顶礼上师三宝末学不知道什么时候,念着念着有时候就少念了一句。请问以前念的那些还算数吗?
答:建议重新念诵、重新计数。(正见C1)

26. 皈依上师和依止上师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师兄们共修"依止上师"这一品时讨论到皈依了上师是否相当于依止上师的问题,请法师开示这两者之间是否有区别。感恩!
答:个人理解,广义来说,皈依是一种依止的方式,属于依止的范畴。(正见C1)

  1. "诳语"和"妄语"区别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广释62课讲妄语,弟子对平时说的"出家人不打诳语"里的"诳语"和"妄语"搞不清楚区别,请法师慈悲开示!感恩法师!
    答:通常意思差不多。你可以查阅一下《辞海》等等,从汉语文的角度解读一下诳与妄的差别。(正见C1)

28. 《加行教材118课》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按声闻乘的观点,如若违犯一次根本堕罪,就像瓷器破碎一般,无法恢复;破了菩萨戒,则如同珍宝用品破碎,依靠能工巧匠可以修复一般,依靠他缘善知识或念《三聚经》等,可以酬补;密乘戒,则好似稍有凹陷的珍宝用品,敲一敲就恢复了,也就是说,自己依靠本尊、密咒、等持,念修百字明等来忏悔,则完全可以清净无余。在这一段中,弟子有如下疑问:

1. 是否可用金刚萨埵百字明来忏净 "声闻乘中违犯的根本堕罪"

  1. "无法恢复是指戒律无法恢复,还是指罪业无法清净"?祈请法师开示!吉祥如意!
    答:

1. 可以。

2. 罪业是可以清净的。

但如果犯了别解脱戒根本戒,按照声闻乘的观点来说,戒体是无法恢复的。(正见C1)

29. 课诵集的普贤行愿品翻译问题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弟子无意中发现学院课诵集里《普贤行愿品》的藏汉翻译对不上,找了好几位藏族朋友核实过,确实对不上,怎么办?平时功课都要念诵的,那要怎么随文入观呢?感恩法师。 因为般若三藏的译本流传比较广,所以我们经常见到的就是这个版本,无论怎样,都可以念诵和观想,有清净心就可以。课诵集当中的《普贤行愿品》并非所有的内容都对不上,多数部分都可以对应上,只是到后半部分有一些内容的顺序有差别。(正见C1)

30. 《加行教材15课》

边地问题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预科加行第一册第15科关于边地讨论时,比如北京、上海、武汉这些城市,都有三宝所依,现在还有佛学会,能得闻正法,按照法本上说的,这些地方都应该不是边地,但对于这些地区不信佛的人来说,法本上用的是"边鄙人"一词,那么可以理解成非佛法中土中不信佛的人都如同佛法边地的边鄙人吗~边鄙人是对边地居民的特指吗?感恩法师,阿弥陀佛。
答: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定义。有时可以从环境角度来理解,有时可以从某个人个体的角度来说定义。某种角度,有些人如果没有因缘遇到佛法,就可以说是边地,虽然在这个城市当中有佛法存在,但他没有因缘接触。如果是有因缘接触到,自己不信,也可以归属于持邪见者。(正见C1)

31. 念珠记数问题

问:顶礼法师。

1. 大德教言算教证吗?

2. 佛珠108遍再加3个隔珠,共111,有的师兄念一圈算110遍,这样如法吗?他们说用计数器也是一个一个算的,100算100。怎么做如法。感恩法师!

答:

1. 如果确实是高僧大德,那就算。

2. 都可以。(正见 C1)

32. 《加行教材86课》

皈依境 问:顶礼法师:修皈依观皈依境时,是否可以观整个皈依境里,所有的诸佛菩萨、本尊、空行、护法的本体为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呢?
答:是可以的。(正见C1)

33. 《加行教材60课》

杀生的四个分支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末学在第前行60课有个疑问,关于法本第250页以羊为例说杀生的圆满四个分支,请问法师文中屠夫是属于杀生圆满四个支分的,那主人属于杀生圆满四个支分吗?感恩法师给与指导。
答:通过教唆是可以圆满加行支分的。(正见C1)

34. 没有看实修法传承就观修

问:阿弥陀佛!顶礼法师!观修前默认是要看了传承再观修的,但有的师兄没有看实修法的传承就观修了,实修法的传承没有看,但在前行广释的相应内容的传承是看过了的。当然,现在是清楚知道要看传承了,但请问法师,之前没有看传承就开始观的修法算不算数呢?
答:这方面请咨询弘法教务处管理法师。(正见C1)

35. 修安忍时要观待其他因缘吗?

问:

1. 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弟子在学入行论安忍品时遇到疑惑:如果因为修自己的安忍而助长了对方的恶业怎么办?这时要观待其他的因缘吗?如果不需要观待的话,那法本里又说:给强盗杀人犯布施会有同样的罪业,那又该怎么思维呢?弟子糊涂了,请法师慈悲开示!感恩法师!

2. 但是调服的是自己的嗔恨心啊,如果示现为调柔的话,那对方会更加嚣张,比如,有个人拿刀子要杀人,我从经过时刚好碍他的事了,他让我躲开,如果我对他修安忍躲开了,那他可能会杀人了啊?

答:

1. 安忍主要是调服自己的嗔恨心,调服自己的嗔恨心不会助长对方恶业。在调服自己嗔恨心的前提下,行为上可以示现调柔或者威猛,根据不同的因缘可以有不同的应对方式。

2. 已经回答过你了,在调服自己嗔恨心的基础上,如果有必要示现威猛也可以。请仔细阅读上面的回答。(正见 C1)

36. 《加行教材62课》

"颠倒见"和"颠倒邪见"一样吗?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广释62课选择题,关于邪淫的,里面有个原因是"颠倒见",请问法师"颠倒邪见"与之相同吗?
答:不清楚你所说的选择题指的是什么。(正见C1) (引用网址失效)

37. 第54修法

问: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关于第54修法,弟子有如下疑问(弟子把问题直接写在上师的讲记下面),恳请法师慈悲开示:丁二、修四事业之次第:前行:皈依、发心。 正行:依靠对上师的观修,修息、增、怀、诛四事业。 息业:观想器情世界的一切为白色,放射白光,依此息灭病魔、罪障等。念诵咒语时,先念上师心咒,后念"某某病魔或某某鬼神,新当革热耶索哈"。

1. 请问这时是否需要把上师也观想为白色并放射白光?

2. 念上师心咒要念多少遍?

3. 大恩上师的心咒是 "嗡格热索达吉斯德阿吽"吗?

4. 如果是观修息灭疾病,这时是念 "某某疾病,新当革热耶索哈"吗?

5. 如果是观修息灭罪障,那么这时是念 "某某人名,新当革热耶索哈"吗?

6. 请问念诵咒语 "某某病魔或某某鬼神,新当革热耶索哈"时,一般要念多长时间?

增业:观想一切为黄色,放射黄光,依此令自他延年益寿、增上福禄。念诵咒语时,先念上师心咒,后念"某某财富或某某寿命,布章革热耶索哈"。

7. 请问这里的一切是否包含 "上师、外器世界及内情众生"都观想为黄色并放射黄光?

8. 这时的咒语是 "某一类的财富或某某(人名)的寿命,布章革热耶索哈"吗?

怀业:观想一切为红色,放射红光,依此令自他所作自如。念诵咒语时,先念上师心咒,后念"某某人或某某鬼神,瓦相革热耶索哈"。

9. 请问如何理解 "令自他所做自如"?可以理解为工作顺利、学习进步、身心健康等吗?

诛业:观想一切为黑色或青色,放射火光,依此令自他消灭魔障。念诵咒语时,先念上师心咒,后念"鬼神或病魔,玛 雅啪的"。

10. 请问这里的病魔与息业的病魔有何异同? 后行:回向善根。

第五十四修法终

11. 请问观想时,息、增、怀、诛四事业是需要轮流观想?还是先观想息业5 ~10分钟,再观想增业5~10分钟,如此次第观想四事业?是否可以一座30分钟只观想息业,然后其他座再分别观想增业、怀业、诛业?

12. 请问息增怀诛四事业与学院的几大法会是否有对应关系?例如金刚萨埵法会属于息业等。阿弥陀佛!抱歉弟子有这么多的问题。惭愧弟子合十顶礼!

答:

1. 不太清楚。如果仪轨没有要求,没有观想是可以的。

2. 随意。

3. 个人不太清楚。

4. 可以。

5. 也可以。

6. 随意。

7. 个人不太清楚。观想普通的器情世界是黄颜色是可以的。

8. 可以。

9. 如愿以偿,随心满愿;都可以包括。

10. 从对象的角度是类似的,调伏的方法不同。

11. 都可以。

12. 个人不太清楚。有些时候,某种修法可以同时具足息增怀诛的功德。从侧重的角度来说,也可以说金萨法会侧重息业,持明法会侧重怀业,普贤云供法会侧重增业。(正见 C1)

38. 《加行教材61课》

不与取的问题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请问:

1. 盗窃不与取,如果是父母不让孩子吃零食,然后孩子偷偷吃了,比如刷牙之后不让吃但是孩子趁父母不注意拿来吃了,是盗窃不与取吗?如果是,因为对境是父母是不是过失很大呀 ~

2. 养鸡,拿走母鸡下的鸡蛋也是不与取吗?那我们买鸡蛋也有罪业吗?

答:

1. 如果食物的所有权是父母,有些时候是有可能属于不与取的。

2. 严格来说,许多时候,普通人吃米饭、蔬菜、喝水都可以产生罪业。(正见 C1)

39. 《加行教材15课》

护地母12尊是属于六道中的哪一道?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我们在共修前行第15课时,有师兄问护地母12尊是属于六道中的哪一道?感恩法师!阿弥陀佛!

40. 前行54实修法

问:顶礼法师,前行54实修法当中,提到念诵:先念上师心咒,后念"某某病魔或某某鬼神,新当革热耶索哈"或其它相关咒语。弟子想问的是:

1. 这里的某某该如何理解,是自己的法名吗?还是具体的鬼神或者病魔的名字?

2. 如果是后者,怎么知道具体的名字呢

3. 这里观想上师本尊等,是在自己头顶和自身同一个方向,是吗?(引用网址失效)智悲论坛的帖子。另外法师实修辅导的录音也有相应提到帖子中文字部分,包括结行的修法,录音提到生起次第,还提到《心性休息》。请法师开示

答:

2. 如果是息业,某某可以理解为疾病的名字,例如感冒。

3. 通常来说,如果是观想在自己的头顶上,方向和自己是一致的。(正见 C1)

41. 《加行教材60课》

农民打药杀虫问题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在《前行》第60课是关于杀业的,有2016新道友问关于农民打药杀虫问题,请法师慈悲开示:

1. 如果不打药,那么就有可能因虫害而颗粒无收,农民无法维持生计。

2. 如果打药,那么就造成数不清的众生死于非命,果报也是非常严重的。感恩法师

(引用网址失效) 42. 问:

1. 请问法师,还没有结婚的道友自己的房间里可以挂佛像吗?

2. 道友们念莲师心咒的时间应该如何计算?比如说准备修行半小时,这半小时是从排气、念皈依、发心就开始记时,一直念完回向,算半个小时。还是只算念咒的时间为半个小时?阿弥陀佛

答:

1. 以恭敬心是可以的。

2. 这方面可以咨询一下教务处管理法师。(正见 C1)

101. 问法师一个关于酒戒的问题:

问:在受居士戒的时候,酒戒好像是一定要受的,在什么情况下,算是犯了酒戒了?如果只喝了一点点,算不算破戒? 比如说,最近过年,碍于情面,喝了一些酒(红酒和啤酒),但没有喝醉,人很清醒,喝后也没有破其它根本戒,这种算不算破戒?如果这算是破戒,有什么后果?又如果恢复?
答:如果你没有特别超越的境界和开许,那么根据所描述的行为来分析你应该是违犯了酒戒,一方面酒戒在五戒当中与四根本戒还有一定区别(过失可能小于破四根本戒),另一方面犯此戒也是有很大过失的。 尽量多忏悔,可以念诵金刚萨埵、三十五佛忏悔文、清净戒律咒等等,有条件也可以通过受八关斋戒来酬补居士戒的缺犯。 问:若享用了" 家人烧菜调味时加了老酒" 的菜肴,是否属于破酒戒呢?
答:个人难以观察,一方面可能要看是否有酒味,是否具有醉人的能力,是否酒精在烹饪过程当中已经消失等等。 问:食用时留存一点酒味的,但不具有醉人的程度。如果不算圆满破戒,过失应该也是有的吧?
答:如果有酒的味道还是尽量避免,如果酒的味道并不明显,按照一些大德的开示也应该可以。

102. 请教

问:我是加行小组的学员,我们小组有的学员同时还参加了益西上师的学习班。我想请教法师,是专心修学加行的课程结束后再学习其他佛法,还是同时也可以学习其他法师的课程。这种行为如法吗 答:这方面可以看各人的因缘,如果已经报名了菩提学会,那么在完成菩提学会弘法教务处所安排的学修任务的基础上,如果有能力修学各种善法都是可以随喜的。

103. 关于化身极喜金刚的一个偈子的安立角度和深义

问:《大圆满前行引导文》讲到:之后化身极喜金刚写下所有言教的意义并恩赐教言道:"心之自性本来佛,心无生灭如虚空,若证诸法等性义,不寻彼性住为修。"

1. 这个偈颂的安立角度是哪此方面? ### 2. 偈颂的含义?( "等性义"是什么意思?)

【心的自性本来是佛,心是没有生灭的,就如虚空一般,如果证得一切诸法等性之义,那就不必在其他地方寻求修行,如如安住在这个上面,就是修了。】 以上是《前行广释》当中的内容。 个人分别念理解这个颂词讲解了心的本性,胜义谛当中,心佛无二,远离生灭,超越了各种分别念,如果证悟了心的本来面目(诸法都没有离开心的显现)则安住其中是一种殊胜的修道。 等性可以理解为大平等、大清净,如果从空性的角度可以理解万法都是平等、远离戏论的,从显现的层面万法也是大清净的本性,没有净秽的差别。

104. 请教十不善业之果 之间的关系和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

问:十不善业之果:等流果、增上果和士用果是否都是在异熟果出现后才出现的呢?它们之间有何关系呢?
答:许多时候是在异熟果之后出现的(是否有其他情况个人尚不确定),士用果如果从罪业增长的角度理解,有时也可以遍于其余几种果。

105. 《净障修法文》中的十四条忏悔罪业与十不善业中的罪业层次是否相同?

问:如意宝珠-金刚萨埵《净障修法文》后面写到十四条忏悔罪业,分别是:忏悔谤法罪、五无间罪、近五无间罪、杀生罪、不与取罪、邪淫罪、妄语罪、离间语罪、粗恶语罪、绮语罪、贪欲罪、嗔恚罪、邪见罪、具力重罪。 问:此处所讲的罪业和十不善业中的罪业所包含的层次是否相同呢?如:《净》中讲的"贪欲罪"和"嗔恚罪" 与十不善业中的"贪心、害心"的内涵层次是否一致呢?
答: 个人理解许多方面是类似的。(正见C1)

106. 请教前行110课中凡愚的问题

问:在学习前行110课中,讲解我们想要修静虑,就要远离散乱,亲友,凡愚等等。我是初学者,没有学习过《入行论》,远离凡愚不会犯菩萨戒,凡愚没有如来藏吗?众生皆为父母,应平等心对待,怎样理解?我理解是此处语言的环境是讲解静虑,为求解脱而修行!不同语境法义的意义侧重点不同,不知道对否?
答:论典提到"远离凡愚"并不是说在心里舍弃度化众生的发愿,而是说在自己能够尚不足够的情况下,回避一些可能对自己带来违缘的对境会对修行有帮助。身体、行为上保持距离不等于内心舍弃众生,内心对一切众生发起大悲心,行为上可以根据情况来抉择。

107. 关于《前行广释》65课,等流果的疑问?

问:上师在《前行》65课里面讲解十不善业之果里面讲到: "所谓等流果,是指以异熟果的牵引在地狱、饿鬼、旁生中受苦之后,解脱出来获得人身时所感受的报应。" 弟子查阅其他关于等流果的含义: 瑜伽九卷一页云:与等流果者:谓若从彼出,来生此间人同分中;寿量短促,资财匮乏,妻不贞良,多遭诽谤,亲友乖离,闻违意声,言不威肃,增猛利贪,增猛利嗔,增猛利痴;是名与等流果。 二解 如五果中说。 三解 瑜伽八十四卷十三页云:为当来世猛利贪等生成之因,而和合故;名等流事。 四解 入阿毗达磨论下十四页云:同类遍行因、得等流果。果似因故;说名为等。从因生故;复说为流。果即等流,名等流果。 五解 成唯识论二卷七页云:等流习气为因缘故;八识体相、差别而生;名等流果。 六解 成唯识论八卷四页云:二者、等流。谓习善等所引同类,或似先业,后果随转。 七解 俱舍论六卷二十页云:似自因法,名等流果。谓似同类遍行二因。若遍行因,亦得等流果;何不许此即名同类因?此果但由地等染故,与因相似;不由种类。若由种类,果亦似因;此果所因,乃名同类。故作是问:若是同类因,亦遍行因耶?应作四句。第一句者,非遍行法、为同类因。第二句者,他部遍法、为遍行因。第三句者,自部遍法、为遍行因。第四句者,除前诸相。 似乎与上师讲的不相同,是等流果都是从异熟果之后再感得的吗?
答:个人不太明确你觉得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极乐愿文大疏》提到:【感受等流果:假如从三恶趣中解脱,则不管投生在何处都会因为往昔杀害众生而导致对方短命,使自己要偿还五百次生命,并感受短命多病等厄运;】 ,《菩提道次第广论》提到:【(二)等流果(梵:nisyanadaphala。藏:rgyu mthun gyi 'brasdu)-即使能出于恶趣,受生为人,但是却会(感受以下各种的不善果报):】 ,由此可知,通常来说恶业等流果是在堕入三恶趣等异熟果之后而显现的,特别是转生为人之后。

108. 请教法师

问:以下两种情况是否属于不与取?是不是应该断除的行为?

1. 民间借贷得到的利息:自己的钱贷给别人,来获得利益(比银行贷款利息高),这种方式得到的利息,属于不与取吗?属于邪命养活的方式吗?

2. 单位经常下达销售任务,让别人帮忙完成任务,属于不与取吗?

1. 个人难以观察。 "属于不与取吗?

"可能要观待多个因素,例如是否合法,一方面也要看当事人是否开许(如果前来借款者认可这种模式则成为一种开许),"属于邪命养活的方式吗? "可能要看对众生带来的直接间接影响是怎样等等。

2. 可能要看单位是否开许(或默许),如果单位只要求完成任务,不管你用任何手段实现,那么可以视为一种开许,因为有开许则不属于 "不予"。

109. 前行备忘录:因果不虚的疑问

问:前行备忘录p168页: 法性本来清净的真谛中产生出世俗无欺因果的一切法,就像空中起云,水中起浪,太阳发光一样,就这样起现世俗的万法。它们之间只是无则不生的因果,而不是真正能生所生的因果。如果认识到这样的世俗和胜义无二无别,就会通晓智慧的见解,对迷乱者来说有因果取舍,从而必然能做到因果取舍。 它们之间只是无则不生的因果,这个"它们"是不是指胜义谛和世俗谛?另,请就"无则不生的因果"做慈悲开示?
答:"法性本体本来清净的真谛中产生出世俗无欺因果的一切法",这里"法性本体本来清净的真谛"是因,"世俗无欺因果的一切法"是果,但这两者并不是普通那种能生所生的关系,而是说如果没有胜义谛的存在就不会有世俗谛在存在(无则不生),由此安立一种因果关系。 问:一般在世俗谛中的因果关系,比如稻种和稻芽的关系,就是所谓的能生所生的关系吧?
答:稻种与稻芽可以安立为一种能生所生的关系。 (正见C1)

110. 问一个关于现在是否是未法时期的问题。

问:佛主出生与公元前六百年左右,到现在不到二千六百年,但佛教果期是1500年;修期1500年;教期1500年;唯持形象期500年。按这个来说,现在刚刚过半,应该处于修期,为什么《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说,现在已经到了3500年或4000年之际?
答:【"后五百岁"有几种讲法:通常所谓的后五百岁即指现在五浊兴盛时代。它并不仅仅是一种数字,而是像五浊兴盛一样,是整体上的一种时间概念。释迦牟尼佛住世弘扬佛法时是正法兴盛时期,称果法期;而除此正法期以外,后来五浊兴盛的时代都可称为末法。按这种说法,目前已是末法时期后五百岁。】 以上是《金刚经释》当中的内容。 关于年代等方面确实可以有不同的安立方式,观待不同的场合定义方式也不同。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安立如今就是末法时代。

111. 关于修加行中十万大头的问题

问:修加行时,50人共修十万个大头,可以说这50人都修完十万大头了吗?
答:共修有共修的功德,而从学会修加行报数来说,需要自己亲自修持达到数量才可以报数。

112. 每天21遍百字明应该参照什么仪轨念诵?

问:请问:大上师建议每天早上要念21遍百字明。请问我们应该参照什么仪轨念诵?是应该参照如意宝珠的仪轨还是开显解脱道里关于百字明的仪轨? 请问,65课中的异熟果,是不是专指到三恶趣里?如果转生到三善趣的果报就不叫异熟果了吧?那叫什么果呢?
答: 1,各种仪轨都可以。

2. 【戊四(十不善业之果)分四:一、异熟果;二、等流果;三、增上果;四、士用果。】

相关科判提到"十不善业之果",所以意思是说十不善业的异熟果是堕入三恶趣,而如果是在讲十善业的场合,那么十善业也可以有多种果报,转生到善趣就是十善业的异熟果。

113. 前行第87課中的問題

问:請問在第4冊87課P131,三菩提,三種邪見是指什麼?
答:三菩提是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佛果),三种邪见有可能指的是身见、戒禁取见、疑见。(参阅《入中论》)

114. 阿弥陀佛的涅槃问题

问: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的涅槃和释迦摩尼佛在娑婆世界的涅槃一样吗?
答:个人还不太清楚你所要提问的重点,或者指的是哪些方面。可否详细说明你的疑惑所在。 问:阿弥陀佛涅槃后在哪里?是永远处于寂静吗?是和释迦摩尼佛涅槃一样吗?
答:《诸佛菩萨名号集 宝珠鬘》当中提到:【事实上,佛陀智慧法身犹如虚空无生无灭,周遍一切,其同类因化身仅仅根据所化众生而现似有远有近,有生有灭。为此,持受佛陀的名号,心里忆念当下,相当于佛陀已亲自住于他的面前,佛陀的加持无有阻碍、毫厘不爽而摄受,对此要坚信不移。】 阿弥陀佛与释迦牟尼佛自身都安住在法身的境界无有动摇,可以说遍一切处。(正见C1)

115. 请教法师

问:有道友问我:他听光盘时遇到疑惑,一居士因病痛折麼发愿念佛往生,另一人问他生那方国土还说心净国土净、自性弥陀,并告诉生病的居士自己好好思维因怕多说误导他,道友说心净国土净、自性弥陀与死后往生是不是互相矛盾?
答:"心净国土净、自性弥陀与死后往生" 没有矛盾。 死亡之后往生本身也没有离开心,修行净土法门在死亡之后往生净土本身"心净国土净"的一种体现,修持净土法门就是净心的一种殊胜方法(而如果你能够通过修行获得很高的成就那么就可能在当下显现清净刹土的境界),往生之后所见到的阿弥陀佛也没有离开心性的显现。 比如你要去北京做事情,一方面你可以了知北京是你心的显现,一方面你还是可以坐车前往北京;当你饥饿的时候,肚子和饭菜也都是心的显现,而你吃饭就可以消除饥饿,获得饱足,饱足本身也是心的显现。(正见C1)

116. 佛的法身有显现吗?

问:三转法中在胜义中,说如来藏是空性和光明无二无别的,空性方面更好理解,但是光明方面是从佛的显现方面来树立的吗?佛的境界中究竟是如何的啊?有时候说是大清净、大平等,可是觉得这个说得很抽象,能不能说具体点?
答:佛的法身有显现吗? 可以有多种回答角度,从具有不可思议功德的角度可以安立有显现;从远离普通凡夫分别念范畴角度,可以说超越一切相状,如虚空般。 《诸佛菩萨名号集 但是光明方面是从佛的显现方面来树立的吗? 某种角度可以理解为侧重于显现方面安立大光明。 佛的境界中究竟是如何的啊? 佛陀的境界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此大空性并非不能起作用的断灭状态,而是在不离开离戏空性的前提下,具有超越相状的无量智、悲、力功德,具足常乐我净。 更多的内容也可以参阅《宝性论》。 (正见C1)

117. 酒戒的疑问

问:中药里面有些要是用酒炒过的,已受戒的能吃吗?
答:个人觉得,如果没有酒味、没有醉人的作用,必要的时候应该可以适当服用。

118. 量士夫

问:请问量士夫怎么理解?
答:个人大致理解,量有衡量、标准的意思,能够不错乱的通达(或者取受)相关所知法则称为量,有多种分类,包括现量、比量等等,例如眼睛无误见到色法,是一种现量,通过正确的推理成立一个观点是比量,而佛陀以无漏智慧能够通达彻知一切万法,佛的智慧堪为正量,"士夫"是人、人士的意思,佛陀通达了一切真理,堪为量士夫。

119. 关于课诵问题

问:请问用藏文念课诵和用汉文念课诵的加持是否一样?用汉文念课诵可以随文观想,用藏文念则只是跟着念诵,这样加持力是否一样?还是只要发心清净,用藏文还是汉文念加持力是一样的? 许多情况下在念诵藏文仪仪轨的时候,如果有条件就可以按照藏音念诵,同时忆念汉语的意义,而如果直接念汉文也是可以的。(正见C1)

120. 前世指的是哪一世? -前行65课

问:弟子现在学65课,十不善业之果。书上一直提到"前世"种某种因,今世感得同行等流果。那么,这个所谓的"前世"是指无始劫以来的某一世吗?还是指相对现世的上一世?如果说法本上所提到的"前世"是指无始劫以来的某一世,那么上师讲过我们无始劫以来在六道中什么形象都转生过了,那可不可以理解为我们现世的任何行为都能在无始劫以来找到现在的影子?也就是可以理解为我们的任何行为都是某一世的同行等流果在这一世的成熟?可以这样理解吗?
答:个人理解,可以是过去当中的某一世(包括前一世),也可以是过去当中许多世综合的一种叠加。一方面我们转生过各种身份,但是有的业可能已经消尽了,或者习气非常薄弱,各种情况都是有可能的。

121. 吃肉与傲慢心的疑问

问:

1. 单位和亲人都是吃肉,若参加他们的宴席就染上罪业,怎么取舍呢?或者参加时,以悲悯心,为餐桌上的动物念佛念咒,可以把罪业减到最轻吗?

在吃肉的宴席上点杀动物,或者会餐费,是否染上杀生的每一个支分,从而破了不杀生戒呢?

2. 自己的慢心较顽固,有时在某些地方表露,主要是过于相信自己,甚至有时有 "师傅"瘾,如何消除这个顽固的傲慢心呢?

1. 要么参加,要么不参加,如果是后者,就尽量以惭愧心,避免直接享用那些点杀的食物,多念经回向和忏悔。如果你没有杀生的发心还不至于圆满所有的支分,另一方面五戒当中只有杀人才会破根本戒。

2. 可以分析一下自己傲慢的理由是什么,然后列出来,逐个遮破。 (正见C1)

问:你的意思是可以参加,但以惭愧心,不点杀,也不享用点杀的动物,并多念经回向和忏悔,这样可以把罪业减至最轻。对吗? 对待傲慢心,我会好好用这个办法。 实际自己主要两条生傲慢:

1. 感觉自己对一些新学员学法多一些,或者自己是发心人员。

2. 想炫耀自己懂一点佛学知识。

这样看看自己,是很可笑和愚痴之人,不要说法师,就学得好的师兄大多了,自己实际只是似懂非懂。在发心人员中,自己还是不太好的。 自己的桶里只有几滴水,却淌得哗啦哗啦响,真的太愚痴,太无惭无愧了!
答:如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以惭愧的心去参加,过失会相对小,而根据忏悔等质量的不同对自相续影响也会不同。(正见C1)

122. 食用 "仿真肉","素的仿真鱼",卡通动物造型的米饭团等等,是否也造了罪业

问:为让素食看起来美观,烹饪"仿真肉","素的仿真鱼",或制作卡通动物造型的米饭团,想让小孩子吃饭吃得更加欢喜。 如此,相续是否染上罪业呢?譬如:吃动物造型的饭团时,可能下意识会说"我要把这只熊猫/兔子吃掉"。 是否圆满了杀生罪业?第一支分(认清对镜),第二支分(想吃的意乐),第三支分(水煮、煎炒等),第四支分(吃掉了)。 若无罪业会有过失吗?会有不好的果报吗? (上师在前行广释里说到,别胡乱跟人说"我要把你吃掉"这样的话,人吃人不是那么容易的,这样会给自相续种下一颗吃人的种子)
答:看具体的情况,如果孩子产生了自相的烦恼(杀心)那很可能是有过失的,如果没有那种杀心则没有过失。

123. 第42课的两个问题

问:第42课中讲到众生堕落尸粪泥地狱的原因的时候,引用了《六趣轮回经》的教证,里面讲到"苟求邪活命",这里的邪命应该怎么理解呢?什么叫做以邪命养活呢? 另外,法师,在《心性休息》中讲到煻煨坑地狱的时候,说到"无间地狱之众生,感觉门开行至外",感觉门开行至外这一句应该怎么理解呢?是说地狱的门开了是他们的幻觉,实际上他们还在无间地狱里吗?

1. 比较严格的邪命养活指的是通过非法的方式来谋生(维持生活),比如以贩毒为生、屠夫等等。许多时候是八正道当中正命的反义。

2. 某种角度可以理解为逃到外面之后就已经脱离了无间地狱,一方面堕入无间地狱也是业力导致,此处的逃出也没有离开业力。

124. 关于加行第64课和65课的疑惑

问:请问加行第64课中,"无有因果之见"与"断见"的区别在哪里?思考题第2题中说,众生的邪见无量无边,归纳起来可摄于哪两种邪见中?请问是回答归摄于常见和断见中,还是回答归摄于"无有因果之见"和"常断见"中呢? 第65课中,同行等流果和感受等流果的区别是什么?
答:1,无有因果之见属于断见的一种。 一切邪见可以归属在常断见当中。

2. 【   庚一、同行等流果:

   所谓的同行等流果就是说今世与前世所造的业相同。如果前世是以杀业为生的人现世也喜欢杀生,如果前世是以不与取为业的人现世也喜欢偷盗等。所以,有些人在孩提时代,只要见到虫蝇等便杀害它们,喜欢杀生的这些人就是在感受前世荼毒生灵的等流果。    从幼年时起,人们由于各自前世业力所感就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有些人喜欢残杀众生,有些人喜欢偷鸡摸狗,有些人对此毫无兴趣而热衷于行善修福,这都是前世作业旧习的惯性或者是等流果所致。如经云:"过去生何处,当视今此身,未来生何处,当视今此身。"不仅仅是人,动物也是如此,比如,鹞鹰或豺狼等喜爱杀生,老鼠喜欢偷盗,这些都是各自前世所造恶业的同行等流果。    庚二、感受等流果:    十不善中每一种不善业都有两种感受等流果。    杀生的感受等流果:也就是说,前世造杀业,今生必然要感受短命、多病的报应。有些婴儿刚一出生就死去,完全是前世造杀业的等流果,而且这些人绝大多数在多生累世中都是刚刚出生就断气身亡。还有些人从小到老一直遭受多种不同疾病的折磨,可以说有生之年几乎没有不病的时候,这些也是往世残杀殴打生灵的业报。所以,当我们生病时,不要一直冥思苦想摆脱眼前这些疾病的医疗方法,而应当将精力放在发露忏悔往昔所造的罪业,下决心痛改前非、弃恶从善等等恶业的对治法上面。    不与取的感受等流果:前世偷盗就会感得今生受用非常贫乏,即便有一点点财产,也是被强夺或偷走等等,被迫与敌人共同享用。现在一贫如洗的那些人,与其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劳作,下了大如山王般的功夫,还不如积累微微火星般的福德好。事实上,如果自己没有以往昔布施果而发财致富的福分,就算是今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不会有什么收益效果。看看大多数明抢明夺的土匪以及暗偷暗盗的窃贼每次所获的赃物,如果他们经常性获得那么多,恐怕整个大地也难以容纳,可事实上,那些以光天化日强抢以及趁人不备暗偷度日的人们,最终却往往因为山穷水尽而落得个饿死的下场。那些商人或享用信财之人等,无论谋取了何等丰厚的财利也没有得到什么益处,这种现象随处可见。    如果自身具备往昔布施的果报,那么不费吹灰之力,也会拥有一生用不完的财物。如果你实在想财富源源不断滚滚而来,就必须勤奋努力上供下施。本来在这个业力之地的南赡部洲,前半生造业,大多数后半生就会成熟果报,倘若遇到一个殊胜的福田,那么转眼之间也会得到好报。    可以说,为了发财而挖空心思使用欺骗手段来经商或者一门心思干些偷盗等勾当的人,心里所想与身体所行往往都是相反,最终的结果只会是在数劫之中也脱离不了饿鬼处。今生今世也是同样,到头来或者以业力感召而变得越来越穷、越来越惨;或者拥有微乎其微的财产也没有权力享用;或者,由自己吝啬的原因而导致自己越是富裕就越发觉得贫困寒酸、一无所有;或者他的财产反而成了恶业之因等等。有些人虽然拥有财产但却没有派上用场,简直就成了饿鬼守护宝藏一样。因此,对于外表上看起来似乎财力十足的那些富翁,如果好好观察,他们的财产如果没有能用在作为今生与来世幸福之因的正法上和丰衣足食的生活问题上,那么他们比穷人更可怜!而且他们现在就已经感受了饿鬼的等流果,这完全是不清净布施的报应。    邪淫的感受等流果:丈夫或妻子相貌丑陋、懈怠懒惰,双方犹如势不两立的仇人一样。现在大多数夫妻之间整天无休止地吵吵闹闹,甚至大打出手,进而怀恨在心,他们往往都认为造成夫妻不合的原因就在于对方性格恶劣,其实这完全是由各自前世邪淫的等流果所导致的。因此,夫妻之间不要心生嗔恨,大动肝火,理当认识到这是自己往昔造恶业的果报,尽可能忍气吞声。正如单巴仁波切所说:"夫妻无常犹如集市客,切莫恶言争吵当热瓦。"    妄语的感受等流果:就是自己常常遭到诽谤或者上当受骗。如果现在自己无缘无故蒙受不白之冤、妄遭诽谤等等,要明白这是自己前世说妄语的果报。因此,我们不要对造谣生事者恨之入骨或者恶口谩骂,而要尽可能地观想:依靠这场风波可以净除我的累累恶业,这样说来,他们对我的恩德实在不薄。由此而满怀喜悦之情。    持明无畏洲说:"怨敌反对亦使修行增,无罪遭到诬陷鞭策善,此乃毁灭贪执之上师,当知无法回报彼恩德。"    离间语的感受等流果:眷属仆人之间格格不入,或者主人遭到攻击等等。比如说,有些上师的弟子、官员的随从、家里的雇佣等内部大多数人相互之间不和,而且上师、主人再怎样费尽口舌他们也不听从,反而进行辩驳。一般家庭的雇佣,主人指派他们做一件简简单单的小事,可是说了两三次他们还是充耳不闻,直到主人恼羞成怒声色俱厉地加以呵责时,这些人才慢慢吞吞极不情愿地去做,事情完成之后也不向主人汇报事情的结果,性格一贯恶劣,这些也是主人自己前世挑拨离间的业报成熟于身。所以,应当对自己所造的恶业生起追悔之心,努力化解自他之间的怨恨。    恶语的感受等流果:经常听到不悦耳的话语,自己所说的语言也成了争论的话柄。总之,粗恶语在所有不善业当中罪业极为严重,比如世间也有这样的谚语:"虽无箭尖利刃语,亦能刺入人心间。"口出粗语会使对方突然间生起嗔心,尤其是对严厉的对境[ 严厉的对境:指上师三宝等。\,哪怕只是说一字一句的恶语,也会酿成多生累世不能从恶趣中解脱]的苦果。举个例子来说,从前,婆罗门迦毗罗对迦叶佛的诸位比丘说了"马头、牛头......"许多这样的恶语,结果转生为头上长有十八个头的鲸鱼,在达一劫的漫长时间里不得解脱,当这一果报穷尽后又堕入地狱。    此外,一位比丘尼称呼其他比丘尼为"母狗",结果五百世转生为母狗。诸如此类的实例多之又多。    所以,我们平时说话要和和气气、温文尔雅。    特别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圣人、菩萨身居何处,理所应当对一切有情观清净心,宣说称赞他人的功德。如果对一位菩萨妄加诽谤、恶语中伤,这比杀害三界所有众生的罪过还严重。如(乔美仁波切的《极乐愿文》)中云:"诽谤菩萨之罪业,较杀三界有情重,发露忏悔无意罪。"    绮语的感受等流果:自己的话没有威力、没有分量,口才拙劣,明明自己坦率直言,可别人也不信以为真,在大庭广众之中讲起话来自己也感觉气势薄弱。    贪心的感受等流果:凡事不能称心如意,经常事与愿违,遭遇不幸。    害心的感受等流果:经常担惊受怕、危机四伏。    邪见的感受等流果:往往陷入恶见之中,常常被欺诳搅得心烦意乱。】 以上是《前行引导文》原文,请仔细思考。 (正见C1)

125. 关于《前行》上师讲记89课、90课的两个问题。 问:

一、第89课(154页)说到:"《功德藏》及其自释中说:"如果买卖或毁坏佛像、佛经、佛塔,依靠三宝而造罪,这叫做无与伦比的罪业。"(155页)在《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中,有人问:"买卖佛像有怎样的过失?"答:"罪同买卖父母。" 请问法师:这里的"买卖"是不是指"经营"?如果是的话,佛具店都有卖佛像,这个是不是有罪?有的说三宝所依不赚钱可以,或者赚来钱做放生用可以,自己用不行,是这样吗?如果不是"经营"就是不能买,也不能卖,那我们也都买过佛像,这个罪过怎么补救?以后的佛像想请的话只能接受别人赠送?如果说"罪同买卖父母"的话,即使是赚钱用作放生也不合适啊,我们把父母卖了换钱放生,这个也说不过去啊!请法师开示。 二、第90课(172页)这里说到"十大应诛"。我的问题是:以前上师也讲过,做降伏时候要有度化其的能力,这里又讲到,做降伏要以慈悲为怀,没有私心能成办广大弘法利生事业的人才可以开许。而且,对于理应降伏的十大应诛,有能力的瑜伽士若不作降伏,也是犯了密乘戒。 请问法师:外道如果问:"你们佛教不是以慈悲为怀吗?怎么也杀生啊?"如果我们回答,我们这个降伏是慈悲心摄持的,是为了救度他,为了不让他造下更大的罪业。他们也可以说啊,我们杀生也是救度它们啊,你们佛经上不也说六道都是苦的么?我们结束他们的痛苦不是帮它们么?再有,瑜伽师做降伏,都是能度化吗?假如都能度化的话,我们就不用这么辛苦修行啦,故意在瑜伽士面前做十大应诛的事然后等着被超度呗!瑜伽士如果不降伏还犯密乘戒,他必须做降伏。这样多简单啊!如果瑜伽师不能做超度,只是立刻终止这种造恶业的情况继续下去的话,那我们凡夫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啊!反正杀完了也就不管啦!(本人是虔诚的学会学员,这里没有对三宝不敬的想法,只是这个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别人这么问的话我不好解释,自己的解释也好像不是非常有说服力,所以请教法师开示。)

1. 【  佛陀在《教王经》中说:"为了身体,我们可以舍弃财产;为了生命,我们可以舍弃财产和身体;而为了正法,财产、身体、生命全部都可以舍弃。"当然,不学佛法的人就另当别论了,他们为了生命可以舍弃佛法,为了财产可以舍弃佛法,为了名声可以舍弃佛法,甚至有些人为了养活自己也舍弃佛法。

  现在有种现象比较严重,一些居士和出家人为了生存而把佛法作为买卖品,经常贩卖佛像、佛经、佛塔,这是非常有过失的。有些人恐怕是不懂因果,有些人还认为自己在弘扬佛法。实际上,如果将这些卖佛像、佛经、佛塔的钱自己使用,过失是极为严重的。宁可自己饿死,也不能用这些钱财过活。   前一段时间也有人问:"如果以前毁坏过佛像佛塔,现在应该如何忏悔?"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注疏》里面说:"依靠三宝而造的罪业,叫做无与伦比的罪业 。如果毁坏过佛像、佛经和佛塔,则应按照二倍以上修复,然后再在三宝面前忏悔。"比如说,自己以前毁坏过佛塔,那就要造两座以上价值形状等各方面比以前更殊胜的佛塔,造完以后再在三宝面前忏悔;以前如果卖过经书,(现在很多地方都有佛教徒卖经书,且以高价在卖,用这些利润来买房子装修,或者给孩子做学费等等,这样非常不好!)现在就要印两本经书,然后再忏悔,并发誓以后再也不卖经书了。   有些人问:"那我纯粹是为了弘扬佛法而卖经书,可不可以呢?"如果你自己没有享用这些利润,全部又用来印经书倒是可以,这也没有什么过失,但你能不能这样做呢?自利和他利是要分清楚的,有些人挂羊头卖狗肉,表面上是在利益众生,但实际上就想为了自己牟利。可能有些人确实不懂,但有些人即使懂了也觉得无所谓,根本不把因果当一回事。   世人为了身体,宁可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为了保住生命,在身上截一部分肢体也心甘情愿;但是为了保护佛法,按理来讲,舍弃生命也是应该的,这就是我们的使命,是佛教徒的重大责任。可是现在的佛教徒,虽然大多数非常不错,有些人的发心和精进,我们出家人听起来也非常惭愧,觉得自己就连一个在家居士都不如,有时候真的不好意思。但也有一些人打着佛教的招牌,成天搞一些自己的利益。这样没有必要!你要学佛,就要如理如实地学,最好不要依靠佛法而堕入地狱。堕地狱的因,外面的社会上比比皆是,不需要用这种方式! 以上是《入行论讲记》51课当中的内容。

2. 你所模拟的外道的多个提问,有的问题其实会牵涉到更多,包括是否信佛的问题,是否认可佛陀是量士夫的问题。

首先要承认有轮回和业,一方面如果外道肆无忌惮的杀生,众生被杀生之后(如果没有得到解脱就还是继续在轮回甚至恶趣里流转)如果无法获得安乐,那还是继续痛苦,就无法起到让众生远离痛苦的作用,而且自己以烦恼心杀生自己也会造恶业,自害害他, 当然如果否定轮回,否定因果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可能会牵涉到更多的问题。 而修行人以降伏的方式超度众生是要观待因缘的,一方面自身需要有相关的能力,一方面相关众生也要具足福德因缘,如此具足因缘之后众生才能被超度,众生真正被降伏超度到净土之后,是瞬间获得解脱的大安乐,没有足够的福德善根是很难的, 如果不需要观待众生自身的因缘,那么释迦佛以无碍的智悲力早就把一切苦难众生都超度到清净刹土了,所以降伏超度本身是要观待多方面因缘的。总之戒律本身都是对众生有利的,修行人会选择对众生有利的方式去行持。(正见C1)
问:弟子看到有的时候有些人去拍卖一些佛像、佛教法器等,拍卖的钱,全部用来做慈善,而这个个人并没有享用一分钱,那么这样做,是不是也不如法呢?
答:看具体情况吧 ,如果有殊胜的智慧和善巧方便摄持就没问题。 如果是普通凡夫,建议所得的钱可以用于同类的善法,例如拍卖佛像的钱继续用来造佛像等等。(正见C1)

126. 请教关于前行89课学习中遇到的2个问题

问:学习前行第89课时遇到的问题: 猪和小虫无意乐的情况下转绕了三宝所依也种下了解脱善根,由此

1. 一位师兄想到,她之前到川藏一带旅游到过一户人家,跟着他们反转过三宝所依,不知道此举动是否有很大过失,今后多顺时针进行转绕是否有弥补的效果。

2. 前行89课中有一段讲到:大乘发菩提心与密宗灌顶等,也必须以具足皈依为前提,在没有皈依的人面前,不能宣讲大乘、乃至密宗的甚深教言

对于在没有皈依的人面前不能宣讲密宗的甚深教言能理解,但是连大乘也不能讲不太能理解,而且大恩上师给我们讲的法也是大乘法,那其中应该也有没皈依就听受的吧?

1. 她可能是追随某些苯教徒的方式进行左绕,还是建议她进行一定的忏悔,多右绕。

2. 一方面大乘法当中也有许多类别(大乘法本身包含了许多内容,不同的内容也可能是有差别的),许多也是可以普遍公开宣讲的,

许多时候要看传法善知识是否开许,比如前行法门,通常我们就要求至少是佛教徒才能正式学习。

127. 疑问

问:请问大仙是六道的哪一道?
答:个人对东北的"大仙"不太了解,可能其中也有许多不同的境界,不同的类别。

128. 关于往生的问题

问:请问以何因缘,有些人虽然今生没有皈依佛门,却在去世时有人为他助念且能顺利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却在去世时有人为他助念且能顺利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方面有时需要比较仔细的观察,如果有大德成就者认可则没问题,某些时候我们普通凡夫不太容易确定相关众生是否往生。 其次,如果相关众生虽然此生没有皈依,但是在临终状态下或者中阴界当中经过善知识等的引导而对佛陀产生信心,对净土产生希求心,这种情况也是可能有的。(正见C1)

129. 请教20课的几个名词

问:什么是直断、顿超、夺舍法?感恩法师 答:"直断、顿超"是大圆满窍诀部当中的修法,前者有时可以从"本来清净"的侧面来解释,后者有时可以从"任运自成"的侧面来解释,相关内容将来有机会学习密法正行的时候可以详细了解。 "夺舍法": 【(类似的修法,在藏传佛教中也有,名为迁识夺舍法。以前玛尔巴的儿子不慎落马身亡,之后就把自己的心识迁移到一个尸体中,从而得到了重生。当然,被迁移的身体必须完好无损,不能受伤或者残疾。)】 以上是《前行广释》89课当中的内容。 【有一次,玛尔巴与弟子们在河畔散步时,见到一条猎狗追赶一只鹿子,鹿子在惊慌之中跳河溺死了。这时玛尔巴要修夺舍法,便对弟子们说:"你们有的去鹿的后面挡着猎狗,有的就看着我的身体。"说完,就开始将心识转移到鹿子身上。一会儿,就见死鹿从水中跃出,来到尊者的院子里便倒下了。 尊者复活过来,同弟子们一起去看那只死鹿。这时猎人们也赶过来了,并想把鹿子拿走。尊者笑着说道:"不是我修夺舍法,你们的死鹿早就被水冲走了,所以别想夺走它。"弟子们便将上师修法的经过告诉了他们。 但猎人们不信,就说:"如果你能再修一次给我们看,我们就把它作供养了。" 于是玛尔巴又示现夺舍,鹿子立即复活,走了一段又倒下了。尊者醒了过来。 这时,猎人们都惊奇不已,生起了强烈的信心,同时把鹿子的尸体及其他众多供品作了供养。供养以后,他们请问法义,于是玛尔巴唱了一首"具有把握"的道歌。】 以上是《前行广释》139课当中的内容。 上面主要指的是佛教内道的夺舍法。 (正见C1)

130. 什么是恶作罪?

问:顶礼法师!前行广释第41课:按照《别解脱经》的观点,较轻的恶作罪若没有好好忏悔,最后都会堕入复活地狱。请问恶作罪是什么罪?
答: 梵语"突吉罗",是相对来说比较轻微的过失。(正见C1)

131. 顶礼法师:关于恶语中的起外号问题请您开示?

问:法师您好:给他人起外号属于恶语范畴,那么给旁生起外号算吗?比如自从看过《唐伯虎点秋香》这部电影之后,人们都把蟑螂叫做"小强",大家一提起蟑螂不说蟑螂了,都叫小强,这个算是恶语范畴吗?有过失吗?
答:某些时候也可能要看发心,有没有负面心态等等的意思。(正见C1)

132. 18课、19课的疑问

问:

1. 哑巴是五根中的哪一根不具足?还是哑巴属于八无暇中的喑哑?

2. 讲记143页,倒数第二段说总共有五个眀劫、一千四百个暗劫。最后一段说一千四百个暗劫结束之后,第六个眀劫贤劫出现,弟子有个疑问,是具喜劫后直接贤劫出现了,还是具喜劫后接着出现一千四百个暗劫,然后再出现贤劫的啊,请法师开示。

答:1,某些角度可以属于八无暇当中的喑哑,某些角度也可以属于六根当中的一种或多种不足,因为哑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2. 个人理解贤劫之前确实有五个明劫和一千四百个暗劫,这当中有可能第五个明劫与贤劫紧挨着,都是在一千四百个暗劫结束之后才出现的。(正见 C1)

问:就是说贤劫之前没有暗劫,第五个眀劫结束贤劫就出现了,有的师兄也有疑问,不是眀劫暗劫交替出现吗?弟子还有一个疑问,我是安徽研讨班13A加行班学员,弟子闻思功底差,没有讲考经验,想多听听,能不能旁听别的省的同进度研讨班讲考网络共修?我老家是河南的,想旁听河南的研讨班共修!
答:1,有些时候是交替出现的,而有的时候也可能有连续的情况。

2. 目前暂时没有开许。(正见 C1)

问:好的,感恩法师开示,那我就先不旁听了吧,我老家是河南的,听河南研讨班师兄是您辅导的,我真的想听您辅导,祈祷上师加持吧!希望有缘能经常听到您辅导。
答:诸位辅导法师都使用正见这一名称,河南研讨班的辅导并不是本人所带。(正见C1)

133. 请解答前行第20课的几个问题

问:请解答前行第20课的几个问题,"本体无相""自性无思""常边""断边""是非等诸边"。
答:本体无相:本体远离相状(长短方圆红黄蓝等等) 自性无思:没有分别念,超越了概念的范畴。 常边:执著诸法有是一种常边。 断边:执著诸法无是一种断边。 "是":在某些场合表达"亦有亦无"的执著。 "非":在某些场合表达"非有非无"的执著。(正见C1)

134. 关于前行65 课有关感受等流果的问题

问:学习前行65课时有道友说从三恶趣解脱人以后所感受的果报是感受等流果,请问这样的说法准确吗?
答:在有些情况下可以属于感受等流果,但不能包括所有的情况。(正见C1)

135. 关于如何与出家人相处的问题?

问:平时如果有师兄介绍认识或拜访出家人(汉地、藏地均有),如果有不好的念头,如:修庙是不是骗钱的?救旁生是不是真的?等等。该怎么办比较如法?这样想是否会造下很严重的过失?(此问题是班上共修的时候,有师兄提出来的,我代为询问)。
答:一方面许多时候在不了解的情况下仔细观察是可以的,一方面如果没有详细了解不必轻易下结论(特别是语言上),同时也应该了解,即使是一个不如法的出家人,其僧衣、形象还是会让许多众生种下善根,一方面内心可以以智慧进行观察来抉择取舍,另一方面避免产生烦恼,因为只要有了烦恼自己就会受到伤害。(正见C1)

136. 请法师开示一下66课的内容

问:第66课中,这一段讲述关于害心的两种感受等流果在书中没有详细宣说,请法师具体开示一下害心的两种感受等流果的具体意思 害心:前世害心重的人,今生将感得经常担惊受怕、危机四伏。《华严经》云:"嗔恼之罪......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为一切求其长短;二者常为众人之所恼害。" 答:个人理解,"常为一切求其长短"意思可能是说经常让大家都不满意。 "常为众人之所恼害"意思可能是说经常容易受到损恼。(正见C1)

137. 请教法师三个问题 -前行广释19课

问:弟子请教3个问题,在前行广释19课中: 邬金莲花生大士所说:"往昔初劫普严劫时,先生王佛的圣教中已广弘密法,现在释迦牟尼佛的圣教中也有密法出现,再经过千万劫以后,到了华严劫时,与现在的我姿态一致的文殊师利佛出世,他将广泛弘扬密法。因为只有这三劫的众生才堪为密法的合格法器,其它任何时候都不会出现密法,因为众生不能作为密法法器。" 一是,为什么只有这三个劫的众生才堪为密法的合格法器?具足什么条件才是密宗合格法器? 二是,文中说"其它任何时候都不会出现密法,因为众生不能作为密法法器。" 是指往昔普严劫道华严劫之间,其他佛陀时代任何时候都不会出现密法,还是说过了华严劫以后就在没有密法? 三是,是只有先生王佛,释迦牟尼佛和文殊师利佛这三尊佛的教法中广泛弘扬密法?其他佛陀时代也有密法不广泛弘扬,还是仅有这三尊佛出世有密法被弘扬?
答:1,观待的因缘可能是多方面的,个人难以细致的界定。 2,3 , 【未来,弥勒佛在这个世界成佛时,莲师将幻化为卓敦 佛子弘扬密法。同样,于此贤劫所有千佛的每一时代,也都各有一位莲师降临于世。或许有人问:"有些论典讲,密法只在三尊佛的教法中才会兴盛。而此处又这样说,两种说法是否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那些论典所讲的内容,是指在那三尊佛的教法中,密法会得到特别广泛的弘扬;而贤劫其他佛的教法中,莲师也会以不同形象弘扬密法,但是比较而言没那么兴盛,应该从这个角度理解。总的来讲,乃至轮回未空之前,莲师始终会以无死金刚智慧身安住,而显现幻化游舞,饶益有情。 以上是《莲师金刚七句略讲》第三课当中的内容。(正见C1)
问:请问法师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末法时代的众生烦恼最炽盛,只有依靠密宗的大圆满窍决才可以降服,因为这个因缘密法广弘,从这个角度讲,因众生烦恼最炽盛所以是密宗的根器,但是如果没有依靠密宗而降服烦恼,那因烦恼所造的恶业也足以让众生堕落到轮回的最低层(地狱),所以,我们今生已具足十八种暇满之人身,值遇密法,殊胜善知识也已摄受,必须以此跳出轮回苦海,否则,就会因烦恼没有得到对治而堕落三恶道,求出无期!所以没有后路,只有此生一次机会,必须抓住密宗和上师这根救命稻草而精进修持善法。不知道这样理解的对不对?
答:在某些情况下,从我们自身的方面,某种角度也可以这样理解。但不能说只有烦恼深重的人才能修密法(也有许多烦恼轻微的众生可以修密法)。一方面我们在因缘成熟的时候要好好修密法,同时也可以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祈祷上师加持非常重要。(正见C1)
问:请问法师正见C1是很多位法师的名字还是就是您一个人的名字呢?
答:目前是一个。(正见C1)

138. 前行六十六课疑问

问:《前行》第六十六课有关害心的等流果中,《华严经》云"嗔恼之罪......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为一切求其长短;二者常为众人之所恼害。"祈请法师解答一下"求其长短"是什么意思?
答:大概意思就是对其非议。(正见C1)

139. 请教关于偈子的问题

问:末学有两个问题求教: "偈":到底正确读音是ji 还是jie 是四句为一偈,还是每一句为一偈? 比如:《胜利道歌》:遇此胜法善缘众,前世累劫集资果,与普贤王同缘分,诸道友当生欢喜。 以上为一偈,还是四个偈?
答:许多时候是念ji,也可能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读法。 四句一个偈颂,以上你所举的例子就是一个偈颂。(正见C1)

140. 请法师慈悲开示

问:师兄们收到学院结缘的书签,非常高兴。在感恩上师的同时师兄们希望能明白书签"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意思?

141. 关于杀生的问题

问:请问服用事后避孕药算杀生吗?
答:如果相关神识已经入胎(已经怀孕),然后以杀心摄持通过诸如破坏生命组织、阻断营养供给的方式来进行,就很有可能属于堕胎。具体可能要看相关药物起作用的原理。(正见C1)
问:事后避孕药如"毓婷",一般是通过干扰精卵相遇,阻止生命的形成起到避孕的效果。 如果没有受精的话,等于还没有形成生命。 据说有部分人服用后,还是怀孕了。就说明如果已经怀孕了,此药是无法对胎儿形成威胁的。 所以不算杀生吧?
答:因为确实听说有些此类药物是通过阻断胚胎营养供给的方式来实现避孕目标的,而许多时候神识在夫妻生活的时候就已经入胎了。 个人也难以观察。(正见C1)

142. 前行43课提问

问:前行43课当中提单堕八寒地狱的因其中一条是:让众生冻死! 有师兄提问到如果在市场买的肉啊之类的放在冰箱里是否也成为了堕入的因 答:要看那些肉里有没有众生的心识存在,假设没有,则没有感受;假设有,则观察这样会不会让其受苦。 问:那如何判断众生的心识是否还在,是否有时间之类的期限?
答:个人难以观察了,因为可能有很多种情况。(正见C1)

143. 圆满四条杀生的支分,才算犯十不善业中的杀生吗?以及关于杀生的增上果的疑问

问:末学有两个疑问向法师请教。 一:如果甲想杀乙,结果却误杀了丙,虽然这是有罪业,但并未圆满杀生的支分。 困惑:此行为有罪业,但并未圆满杀生四个支分,那是否还属于犯了十不善业的杀生? 圆满一条杀生的支分,有犯了十不善业中的杀生吗?还是必须要圆满四条,才可以算是犯了十不善业的杀生? 支分圆满的条数,是评判杀生的罪业轻重程度,还是评判有否犯"杀生"的标准? 二:杀生的增上果 如意宝珠《净障修法文》中讲:"杀生的增上果:成熟于自身方面,以往若使众生丧失威力、威严,自己将转为无威力、极衰弱卑下之人等;成熟在外境上,则是所生之处,贫瘠荒凉,并且经常遭受病魔、怨敌、强盗等的威胁。" 困惑:增上果怎么还有成熟于自身的呢?前行对增上果的解释是指造业后成熟在外境上的报应。 此处的 "转为无威力、极衰弱卑下之人等" 应该是感受等流果才对呀。
答:1,许多情况下具足所有支分会有圆满的杀业,具足部分支分可能会有部分的杀业。犯戒方面也有犯根本戒与犯支分戒的区别。

2. 不同的场合可能有不同的安立方式。有的时候讲解杀生的感受等流果侧重于短命多病。

144. 加行92课中,舍无量心和愚舍

问:关于舍无量心和愚舍 修舍无量心: 所谓的舍心,就是断除对怨敌的嗔恨、对亲友的贪爱,而对一切众生无有亲疏、无有爱憎的平等心。 要修这种心的话,就要断除护亲灭敌的习惯,对所有众生都平等对待。就像佛陀在因地时,对赞叹他、伤害他的人,没有任何贪嗔之心,完全做到一视同仁。 那么,愚舍呢?就像《二规教言论》中说:利济恩人不报恩,作害仇人不追踪, 心头茫然无所措,此等即是无愧者。 此处讲了三种无愧者:首先,对利济自己 的恩人不知报恩。在这个世间上,不管对你有 什么样的恩德,无论是养育之恩,还是教育之恩,都应该感恩戴德、知恩图报。有些人根本 不知道报恩,见到恩人就像从来不认识一样, 这种人就是无愧者。 其次,对作害的仇人没有追踪。比如小偷 偷了你的财物,你却连过问都没有。虽然在"沙 门四法"中,修安忍是菩萨的正道,但对坏人 进行惩罚,使其改邪归正,这在大乘佛教中也 是开许的。如果对好人不赞叹、对坏人不呵斥, 什么表示都没有,这样的人也是无愧者。 再次,不论做什么事都一片茫然。有些人 没有修成自他交换的菩提心,但表面上好像没 有分别心一样,帮助他也无所谓,损害他也无 所谓。这种人跟裸体者没什么差别,好坏善恶 一律不分,整天迷迷茫茫的,给他一斤黄金和 把他东西全抢光都一样,就像一块没有知觉的 牛粪或者石头,这种人就叫做无愧者。 作为一个人,理当好坏分明。藏地有句俗 话:"对好人若没有赞叹,他会越来越伤心;对 坏人若没有惩罚,他会越来越猖狂。"所以,对 坏人要惩罚批评,对好人要奖励赞扬,这是很 有必要的。 对这两段教言 可以这样理解吗 舍无量心修到量,对一切有情没有贪嗔之心,完全一视同仁: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愚舍是无有分辨善恶好坏的智慧,对一切皆是漠然、茫然的心态,心中没有愿一切有情离苦得乐、究竟成佛的慈悲菩提心。
答:关键点在于智慧,舍无量心本身具有通达相关真相的智慧,而愚舍没有那种智慧。 比如佛陀能够无碍照见一切万法的规律,同时又具有圆满的慈悲心。 智慧非常重要,比如一个植物人,植物人不会生气也不会高兴,但并不代表植物人已经证悟了很高的境界,因为他没有通达真相的智慧。(正见C1)

145. 关于密乘戒

问:请问法师,如果某佛弟子在没有受别解脱戒和菩萨戒的前提下,去接受灌顶受持密乘戒。那在得受密乘戒的同时是不是也同时具足别解脱戒和菩萨戒,还是需要另外受持才能得到这两个戒。
答:个人理解,得受密乘戒的同时也具足了别解脱戒与菩萨戒(密乘戒当中可以囊括别解脱与菩萨戒),而在许多情况下,依靠各自仪轨单独受别解脱戒与菩萨戒也是有必要的。(正见C1)
问:请问"依靠各自仪轨单独受别解脱戒"是要居士五戒全受吗 还是选择一条或几条自己认为可以受持的戒来受?
答:可以全受,也可以自己根据情况选择来受。(正见C1)
问:如果是先前受了居士五戒,后因不了知学处而破戒,念诵40万金刚萨埵心咒后,一定要有验相,如见光,见花等后,才能确定已经清净了所有的罪业,是吗? 假如已经清净了所有的罪业,那去恢复戒律时,是可以选择其中的一条或几条,还是必须五戒全部受持呢?
答:1,这方面可能要看不同的情况,从原则上来讲,不能说没有遇到"见光"等等验相就一定没有清净罪业。

2. 个人建议不少于之前所受的条目。(正见 C1)

146. 请法师开示《前行》89课的一个问题

问:末学学习《前行》89课时,150页(上师讲记)下面有一教证:《庐山莲宗宝鉴》说:"佛言一切众生,若不归依三宝,永劫堕三恶道。"这里弟子有一个疑问,外道没有皈依三宝也可以不堕三恶道的,他们通过精进的修持也可以转生天界啊!那们跟这句教证怎么圆融解释?
答:个人理解,这里的"永劫"指的是时间很长的意思。可以结合暇满难得的比喻来思维。(正见C1)

147. 关于灌顶的问题

问:弟子去年得了丹增活佛的大幻化网灌顶,由于临时得的通知,需要准备的一些缘起物等都没有准备,所以不知道自己的本尊是谁。不知道这该怎么办呢?所以也没有念本尊的心咒。只是发愿念10万遍莲师心咒。
答:灌顶相关事宜建议咨询一下弘法教务处相关管理法师。(正见C1)

148. 关于《前行广释》第66课劫比罗公案的疑问

问:

1. 劫比罗虽然一开始是为了辩论嬴而出家,但毕竟行为上是出家了,也受了戒,经过自己的努力,还成为了三藏法师,能够坐在法座上为众生说法,而且后来也确实对佛法产生定解,发愿生生世世不再遇到邪见的父母,也做了忏悔。

表面上看,他具备皈依、受戒、修行、闻法、修法、说法、生起定解、忏悔等等功德,而且每一样功德佛经里描述都是非常大的。

2. 公案里主要描述了他犯了两个过失:- 1. 恶语谩骂阿罗汉;- 2. 开始说正法然后说邪法。这两个过失有个共同特点就是犯错的时间都很短(相对他闻法、修法、说法等时间来说)。

但即便如此比较,仍然感受的恶报是如此惨烈,迦叶佛到释迦牟尼佛时都无法解脱,而且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解脱、、、 我想问的是:

1. 佛法中皈依、受戒、修行、闻法、修法、说法、生起定解、忏悔等等的功德在这个公案中似乎看不到显现,反而恶语和说法的过失的果报立刻就感受到了,记得法师辅导时曾经说过,在临终时,很多时候是随善恶业流转,这时就是自己一生修行功大还是过大的真实体现了,过大就先堕入三恶趣感受痛苦,功大就升上三善趣。以此为据,是否证明劫比罗的种种功德加起来都无法比上他的过失?

2. 孝顺的问题:佛陀的功德中有一样是在因为在因地时从来没有违犯过父母的教言,所以感得他说的话对方一般都会受持。劫比罗也是没有违犯母亲的教言,这样是否能感得与佛陀同样的果报?我们作为追随佛陀的三宝弟子,是否也该学佛陀如此?有没有公案描述佛陀因地时也曾遇到邪见的父母?他是如何圆融?

答:1,个人理解,当事人最初出家的动机是不善的(为了破坏佛教),中间采取的许多行为也是在不善的发心(包括各种邪见)之下所摄持的,《功德藏》当中提到【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所以说在那种状态之下积累的善根相对来说是不圆满的,如果是为了追求世间五欲而表面行持各种善法功德尚且不圆满,更何况说是以一种企图破坏佛教的大恶念去行持,佛经当中提到不净说法的过失也是相当大的。如果之前当事人有足够的信心和定解,则不可能被恶友所转,说明在当时他内心的信心和定解还是很有限的。 而从所造的罪业方面来说,宣说邪法诋毁正法,过失是无量的,诋毁包括许多阿罗汉在内的僧众过失也是无量无边的。 有经典当中提到当事人后来也得到了解脱:【汝诸苾刍。有生受业有后受业。云何生受业。此于前身为摩竭鱼。由于我边起敬信心故。彼业异熟生在四大王众天。是名生受业。云何后受业。即劫比罗于迦摄波佛正等正觉教法之中而为出家。读诵受持为人演说。于蕴界处十二缘生及处非处悉皆善巧。由彼积集善根业力得生天上。今于我所见四真谛。是名后受业。苾刍当知。若纯黑业得纯黑异熟。若纯白业得纯白异熟。若黑白杂业得杂异熟。是故苾刍应离纯黑及黑白杂业。当勤修学纯白之业。时诸苾刍闻佛说已欢喜信受】 从这里可以看出,其所种下的善根在过后得到了成熟。 回过头来说,当事人事后的忏悔也是有意义的, 否则感受的痛苦会比那些还要多。

2. 你所提到的内容我个人没有很多印象,可否提供一下出处,再进一步讨论。

149. 关于五浊恶世的疑惑

问:"五浊恶世"指的是南瞻部洲的浊世吗?其他部州称不称五浊恶世呢?"五浊"其内容是相对于初劫时众生而说的吗?释迦牟尼佛发愿度化五浊恶世的众生,那之前的世界不是五浊恶世吧?
答:1,许多时候主要是针对南瞻部洲的某些众生而言的。五浊本身有不同角度可以解释 ,其中的某些意义如果对照来观察可能在娑婆世界南瞻部洲之外其他的某些范围当中也可以对应上。另一方面经典当中也提到某些他方世界的地方也有存在五浊的情况。

2. 有些经典解释是在人寿减少至2万岁之后进入五浊,《悲华经》提到:【尔时宝藏如来赞毗舍掬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成就无上智能。汝当初入五浊恶世。时人寿命满二万岁。】

而有的地方讲解,人寿八万岁时没有五浊。 (正见C1)

150. 观修的疑惑

问:

1. 观修上师瑜伽,弟子能安住的时间很短很短,当心散了,是不是重新观想上师化光融入再安住,一直这样重复,还是还要重新念仪轨?

2. 念诵《文殊礼赞》可以观想自己就是黄文殊化光迎请五台山的文殊菩萨,融入自己,自己成了真正的文殊菩萨而持诵。这样算不同的仪轨杂修吗?念其他的本尊心咒都以这种方式观修可以吗?

答: 1,都可以。 2,应该是可以的(特别是如果你得受过相关灌顶)。

3. 通常如果是观想安住在对面等等的圣尊应该都可以,如果要比较正式的自观为圣尊在某些情况下建议尽量得受相关灌顶之后再进行观修(如果有足够的境界或者有相关开许则没问题)。(正见 C1)

151. 供养三宝的疑问

问:

1. 平时有好东西的时候或者吃饭之前把饭菜供养三宝然后再吃,念诵饭前供养。但是是否还需要观想上师三宝把这些东西又变成悉地赐给我们了呢?如果没这样观想,那这些东西已经供养三宝了,自己却又拿来吃了,属于不属于偷盗三宝财物呢?

2. 有时候忘记供养三宝就开始吃了,吃了几口想起来忘记供养了,这时候还可以观想供养三宝吗?(备注:自己已经吃了好几口,甚至都已经吃了一半了的前提下)。

3. 是不是每次饭前做意供养三宝饮食以后都要回向?只念四句偈: "无上本师即佛宝,无上救护即法宝,无上引导即僧宝,供养皈处三宝尊"。

请问法师,只念这四句可以吗?还需要单独发心和回向吗?
答:

1. 平时有好东西的时候或者吃饭之前把饭菜供养三宝然后再吃,念诵饭前供养。但是是否还需要观想上师三宝把这些东西又变成悉地赐给我们了呢?如果没这样观想,那这些东西已经供养三宝了,自己却又拿来吃了,属于不属于偷盗三宝财物呢?

如果可以这样观想是没问题的,如果有相关的见解、善巧方便摄持都可以。 也可以观想在喉间进行供养。 在原则上回向是多多益善的(可以保护善根不被嗔恨心等摧毁),如果暂时没有回向 ,过后回向也都没问题。(正见C1)
问:平时有好东西的时候或者吃饭之前把饭菜供养三宝然后再吃,念诵饭前供养。如果没这样观想上师三宝把这些变成悉地赐给我,那这些东西已经供养三宝了,自己却又拿来吃了,属于不属于偷盗三宝财物呢?请法师明示,到底算不算不与取? 另:如果没观想是不是也是可以的?不算偷盗三宝财物吧?
答:如果要享用就尽量观想再受用,如果没有这样做建议过后忏悔一下(如果自身有足够的境界摄持等则另当别论)。一方面佛陀本身对这些物品没有执著,另一方面我们自己要断除不与取的发心。

152. 关于供奉物的问题

问:代新组内一位师兄请教个问题:她母亲一次去庙里的时候,请了一套道家的像,包括泰山老母,还有其他的两个像,其母家里已经供有佛像,还有保家仙,这样合适吗?不供在一个房间里可以吗(目前是道家的像和保家仙是供在同一个房间里的)?如果不合适,应该如何处理呢?
答:一方面如果要供世间的神灵,自己不能有皈依的心态;另一方面如果要做则要尽量确认相关鬼神对佛教是友好的,如果对佛教不友好,那么供奉之后可能会增上其威势进而对佛教的弘扬产生负面影响,要尽量避免。 如果不供奉,可以送还给道观或者其他来源等。(正见C1)

153. 关于近边地狱的问题

问:请问转生于无滩河地狱的因是什么?
答:从佛经当中的描述来看,杀生、偷盗、邪淫这些恶业都有可能导致转生到无滩河地狱。(正见C1)

154. 为什么偷经书和盗法,都不算是不与取?

问:偷寺院或某人家里供奉的经书,以及盗法,为什么都不能算是犯了不与取罪呢?
答:你能否先试着分析一下不算不与取的缘由是什么?(正见C1)
问:比如我的经书,家中供养的舍利子,这些是否属于我的财物呢。
答:"比如我的经书,家中供养的舍利子,这些是否属于我的财物呢。请法师开示。" 从某些角度是属于你的。 如果是以恭敬心供养而偷舍利子,不会犯盗戒的根本罪,但可能会有支分罪,而如果不与取之后去卖钱,价值过量仍可能犯根本罪。

155. 如何改变修行中的进进退退?

问:弟子在修行过程中总是进进退退,一阵懈怠放逸,一阵精进,总是不能持之以恒保持平稳。这是业障吗?有什么窍诀使之能够改变呢?
答:积资净障很重要,放逸是一种违缘,也是还需要更多资粮的表现。一方面可以制定一些长期可以操作的计划,立下誓言,长期去执行,保证底线,遇到懈怠的时候就以誓言来勉励自己。(正见C1)
问:按照我的理解,"集资净障"中的"净障"主要是指通过金刚萨埵法门以四对治力忏悔,"集资"是指积累福慧二资,那么"集资"的方式一共有哪些,可否请法师详细开示?另外,"集资"和"净障"二者之间的关系可否也请法师开示一下?
答:积累资粮的方式有许多,例如七支供,例如供曼茶罗、修古萨里,例如为学佛团体从事发心工作,包括日常的供灯供水、供斋、施食、转绕、顶礼、念诵等等有许多。 其实清净业障与积累资粮也不是完全分开的,许多时候一种善行本身既能够清净业障也能够积累资粮(七支供本身是积累资粮的殊胜方法,而其中也包含了忏悔支),从实相来说,众生本具佛性,无需积累,本自圆满,世俗谛当中,因为有客尘障垢的原因,我们需要积累资粮,这种资粮能够成为自己消除障垢的顺缘,积资净障就是能够消除我们现见法界实相的障碍,具足证悟实相的顺缘,除了获得解脱的安乐之外,也能够带来人天的各种安乐。总而言之,我们应该精进去行持积资净障的善法,努力让恶业消失,让善业产生并且增长广大,最后善加回向。(正见C1)

156. 关于挂经旗的一些问题

问:弟子想请教挂经旗的问题。在法师辅导答疑的时候弟子曾经听到法师的开示:1不要踩到悬挂的经旗下的影子。2经旗不可以缠挂在树上,因为1米高的树上就有灵住在上面了。关于这两点,弟子的疑问是:1有师兄说一位上师开示说经旗不要直接挂在树上,可以先往树上栓上绳子之类的,然后再把旌旗拴在绳子上。不知道这样可以吗?2在路边或者路口有很多电线杆、电话杆,可不可以把旌旗挂在这些上面呢?弟子担心太阳出来影子投射在路上,行人或过往车辆碾压对他们不好。
答:"可以先往树上栓上绳子之类的,然后再把旌旗拴在绳子上。不知道这样可以吗 "在合适的场合应该是可以的。 "在路边或者路口有很多电线杆、电话杆,可不可以把旌旗挂在这些上面呢? "需要看具体的情况,一方面要避免被不信佛的人破坏。(正见C1)

157. 关于20课问题

问:第20课中,佛陀证悟的境界具有五种特点:1,甚深:本体无相;2,寂灭:自性无思;3,离戏:远离一切长边;4,光明:远离一切断边;5,无为法:远离一切是非等诸边。是什么意思呢?请法师慈悲开示,感恩! 可以参阅此帖。(正见C1)

158. 关于血肉供养的问题(急)

问:有的藏地来的师傅是吃肉的,供养师傅吃饭是否算血肉供养?
答:所遮止的血肉供养指的是在某些情况下(例如以邪见)点杀活物进行祭祀,经典当中也有关于三净肉的开许。(正见C1)
问:如果一桌菜中有肉食,能念诵食前供养的偈颂吗?有过失吗?
答:如果没有觉得肉(三净肉)不干净,以清净心的念诵供养偈颂是可以的。佛陀本身没有净秽的分别念。(正见C1)
问:弟子现在作为凡夫位的愚痴众生是有分别念的,虽然知道法法平等,但也只是见解而已。并不能现见万法是清净的自性,觉得肉食(不是自死肉)都是不清净的,大部分是通过宰杀获得的。如果也念诵供养,是不是有过失?
答:一方面如果你觉得那些众生非常可怜,也可以观想供养三宝,希望它们与三宝结缘获得解脱。 总之供养很大程度观待你的内心,比如榴莲,如果你觉得很臭很不好,那如果以不良的发心供养你认为很臭的东西那可能有过失,如果你觉得榴莲很香很好吃,以良善的发心供养你认为好的东西那就有很大的功德。(正见C1)

159. 如何对治傲慢

问:弟子的傲慢烦恼深重,经常为此很苦恼,痛恨傲慢让自己经常造业,也痛恨自己被恶习气所牵,比如对道友、周围人很难观清净心,总觉得自己比别人闻思的好,实修方面有一点点精进傲慢就抬头了,真是业障深重啊!唉,法师,怎么办啊?请您救救我...... 答:有许多种方法,比如多观修无常,一方面自己虽然很聪明,但是总有一天会死亡,而死的时候如果恶业很多那就很有可能堕落;也可以想到傲慢本身是一种烦恼,如果自己有傲慢,说明自己的烦恼还没有得到对治,自己还没有具足思所生慧(思所生慧可以压制烦恼),所以在闻思方面可能还有欠缺;也可以想到,其实众生都圆满具足如来藏,如来的各种功德都具足,不增不减;也可以思维佛菩萨的种种功德,对照一下自己可能距离资粮道都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应该更加努力对治烦恼。(正见C1)

160. 关于毁谤佛陀

问:应如何正确理解、圆融以下两种讲法

1. 有些众生毁谤、损害佛陀,但是因为这样的对境非常殊胜,通过这这样的结缘,最终会获得解脱,虽然表面上看是结的恶缘但是会比不结缘要好。

2. 在为别人宣讲佛陀、佛法等殊胜功德时,有些人起会起烦恼心,这时怕他们毁谤

造下恶业,所以要适可而止。 请法师慈悲开示,到底是让其毁谤还是尽量不要让众生 产生毁谤等不如法的行为。
答:有时可以结合具体的因缘来观察,比如某个众生,无法通过其他方式与佛陀结缘,那么即使诽谤佛陀也会结下一种缘,长远来说比完全与佛陀无缘更能够获得解脱。而如果某个众生,本来可以与佛陀结善缘(例如以信心恭敬祈祷、赞叹等),那就尽量避免结恶缘。(正见C1)

161. 吃肉边菜算吃素吗? 问:有几个问题想请法师开示:

1. 在家没办法的情况下吃肉边菜算吃素吗?

2. 吃素能吃鸡蛋和牛奶吗?

3. 菜里有香菜、葱花,是不是就不算素菜了?

4. 燃卧香(就是横放在香炉里的那种),请问是从左往右燃,还是应该从右往左燃?

5. 早上摆上供护法的供品,晚上出供的时候比较晚(比如晚上十点多),这样会不会有什么过失或者障碍?

6. 早上念课诵集之后的回向,是否可以把今天一天的善法先回向了?例如如是说: "愿以今天所有的功德回向给......"。请问法师这样回向真能把一天的善法功德都回向了吗?

答:

1. 在家没办法的情况下吃肉边菜算吃素吗?

就看你对吃素如何定义了,定义不同分析的结果也不同。在某种角度可以说是吃素的一种情况。

2. 吃素能吃鸡蛋和牛奶吗?

【尔时佛告诸比丘。菩萨澡浴身体。复食乳糜气力平全。方欲往诣十六功德之地菩提树下。】 以上是《方广大庄严经》当中的内容,悉达多太子成佛之前也示现享用乳糜(牛奶加米而熬成的),另外在《大涅槃经》当中也开许食用牛奶。 鸡蛋方面可以自己看情况决定。 "香菜、葱花"本身不是肉食,所以是属于素菜的; 而如果打算避免食用五辛,那么就可以避免食用葱花、蒜等。 个人不太清楚,也许都可以。 念完供护法的仪轨之后立刻出供是可以的,过后一段时间再出供也可以。 可以提前回向。另一方面过后有条件也要多回向,回向是一种摄持善根的发愿,多多益善。 比如你在某次发菩提心的时候可以想:自己未来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成佛度化众生,这是一种对未来善法的摄持,但许多时候并不表示你这么发愿之后再也不用发菩提心了(因为有的时候我们普通凡夫发心的质量是可以增上的),第二天第三天、每一天、每个时候你都可以反复发愿,回向也是一样。(正见C1)
问:"鸡蛋方面可以自己看情况决定",那到底是看什么情况才能决定?到底能不能吃呢?
答:关于某些鸡蛋是否属于生命也有不同的观点。是否食用你可以自行观察抉择。(正见C1)

162. 如何取舍? 问:

1. 三宝财物尤其僧众多财产是极其严厉的对境,在遇到寺院布施财物,比如腊八节寺院会舍粥或毛毯等物,对此等财产是否可以直接接纳?有人说接受了也要如数供养相应钱财,是不是必须?

2. 对于供养出家人,上师在《前行广释》第44课讲了《自门宗境录》中的公案,禅师因德行不够无法消受施主的供养,转生为孤独地狱众生以身肉偿还。那在家人在供养出家人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选择供养对境?

答:1,因为僧众的财物是严厉的对境,所以如果对僧众的财物进行不与取过失就非常严重。而如果僧众开许则不属于不与取,例如有些寺院腊八节给大家提供粥,许多时候就是寺院僧众的开许之下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去享用不属于不与取。

2. 一方面来讲,即使某个对境本身不具备相应的资格来受用信财,但施主以清净心进行供养还是可以获得功德(供养者会获得功德,受供者本身能否消受是另一回事),当然施主如果能够保持清净心回向是很好的,如果没有回向过后产生后悔心则可能摧毁善根。

【此公案旨在说明无有功德者没有资格享用信财、亡财,这里的功德是指清净戒律和闻思修行。《戒律花鬘论》中说:"无学道者主人享,有学道者授受享,具有禅定能力者,得到开许而享用。"扎嘎活佛对此解释道:"摧毁一切烦恼的阿罗汉以主人的方式享用信财,预流果等有学道者以接受信士供养的方式享用信财,具足清净戒律并精进闻思修行的僧人[ 这是对"具有禅定能力者"的一种特殊解释方法。]以世尊开许的方式享用信财。"    对享用信财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严格来讲,享用信财不是很容易的 不具清净戒律和虽具清净戒律却没有闻思修行功德之人都不能享用信财,但一般来讲,如果具足基本的戒律(不破根本戒),并且有一定闻思修行的功德或者相续中有利益众生的菩提心,这种人也可以适当地接受信众的供养。除了信士的供养之外,出家人没有其他的收入,也不可能穿着僧衣去打工、做生意,如果一概不接受供养,虽然这样小心谨慎很好,但长期维持下去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适当地接受供养是可以的。只不过在接受供养后别忘了为施主念经回向,以免虚耗了施主的信财,这一点非常重要。藏地有些修行人很重视因果,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专门为施主念经回向。】 以上是《藏传净土法》49课当中的内容。(正见C1)

163. 112课问题

问:

1. 见修行果中的 "见"和五道中的"见道",是不是都是一地菩萨的境界?

2. 一地菩萨已经证悟了诸法实相,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也就圆满了六度,和成佛之间还要圆满十度,两种 "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 什么叫总相开悟?

  1. "智若无悲,则多趣寂"解释为只有智慧而没有悲心,则多数会趋入寂灭,这里的"寂灭"指什么?
    答:

1. 见修行果中的 "见"和五道中的"见道",是不是都是一地菩萨的境界?

"见修行果"当中的见指的是关于修行的见解,比如你认为轮回是痛苦的,这是一种见解,你认为万法是空性的,这也是一种见解。 小乘当中的见道指的是须陀洹果,大乘当中的见道指的是一地菩萨。

2. 一地菩萨已经证悟了诸法实相,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也就圆满了六度,和成佛之间还要圆满十

度,两种"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由此愿故烦恼微薄能修精进。是故我说愿波罗蜜多与精进波罗蜜多而为助伴。若诸菩萨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为因缘故转劣意乐成胜意乐。亦能获得上界胜解。如是名力波罗蜜多。由此力故于内心住有所堪能。是故我说力波罗蜜多与静虑波罗蜜多而为助伴。若诸菩萨于菩萨藏。已能闻缘善修习故。能发静虑。如是名智波罗蜜多。由此智故堪能引发出世间慧。是故我说智波罗蜜多与慧波罗蜜多而为助伴】 以上是《解深密经》当中的内容, 后四度是前六度的助伴。 在真正获得无分别智慧之前的某种层次的开悟(比如资粮道、加行道),这种状态超过了普通粗大的分别念,但因为总相仍然是分别心的范畴,所以还没有真正获得无分别智。 声闻缘觉的寂灭涅槃。(正见C1)

164. 关于111课疑惑

问:第111课中,义分别静虑的意思,末学不理解,是完全证悟空性,不是分别念所摄的,也是不究竟的?还是说这种静虑跟真正的证悟空性有区别?有道友问,证悟空性是不是就能获得解脱?菩萨的境界是怎样的呢?证悟空性后,所看见的是不是真正法界实相?
答:义分别静虑还没有真正证悟空性,只是分别心面前的一种境界,有时是侧重对"无"的一种执著,真正的证悟超越了空与不空、有和无等种种概念。真正证悟空性就能获得解脱。菩萨的境界是智悲双运的。 法界实相就是空性的,所以证悟空性就是证悟了法界实相。(正见C1)

165. 学员关于佛教与外道的提问

问:带预科班时学员提问: 佛教现在有2500多年了,但是道教才1800多年,可是为什么道教里边也有佛教的人物呢?比如五方谒谛:金光揭谛、银头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摩诃揭谛 ,这个是佛教的护法神,但是道教里边也有,还有就是菩萨什么的,道教里也有。 我也听说汉地道教里也祈祷度母,叫多罗菩萨。 我觉得这个学员的观点其隐含的意思是:佛教和道教其实没什么太大差别,举出的证据就是一些咒语相似或相同,佛教的圣者道教也认同。如何驳斥呢?请法师开示! 小组就上面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觉得大家讨论出了一些东西,有些师兄指出在《为什么学佛》一课,上师仁波切指出了孔子和老子是佛菩萨化身一说,事实上上师仁波切在大学演讲里也提到过耶稣在藏地学过佛教思想。我引导大家对如下两个进行讨论:

1. 孔子,老子,颜回既然是大菩萨的化身,难道他们宣说的不就是佛教吗?

2. 如果大菩萨的化身宣说的儒教和道教不是佛教思想,那大菩萨的化身为什么要宣说一个外道思想?

3. 基督教也讲究忏悔和祈祷,这跟佛教的忏悔和祈祷佛菩萨有何区别?

末学虽然有自己的观点,但是担心说的不对或不圆满。
答:【这个学员的观点其隐含的意思是:佛教和道教其实没什么太大差别,举出的证据就是一些咒语相似或相同,佛教的圣者道教也认同。】 仅仅是外表的部分相似不能证明本质必然完全一样。例如张三的爸爸有两只手,李四也有两只手,但以此不能证明李四就是张三的爸爸;拖拉机有4个轮子,F1赛车也有4个轮子,但不能说因为都有4个轮子,所以拖拉机就是F1赛车。道教当中有些礼拜的对象与佛教类似有几种可能,一种情况是因为道教在某个存在的阶段吸收了佛教的教义(例如印度教也宣传释迦佛是他们所崇拜的某个天神的化身之一,但我们不能说印度教就是佛教);另一种情况是,佛菩萨利用善巧方便与道教众生结缘,让其种下善根。 当中所说的某些内容可以与佛教兼容,可以成为进一步学习佛法的基础,但其本身并不一定属于佛法。 因为某些众生的根基和因缘无法直接接受佛法,佛菩萨可以通过善巧方便示现成其有缘接受的形象,以其根基能够接受的方式宣讲相关法义,其根基成熟之后会有利益接受佛法, 本人对基督教的教义并不了解(一方面基督教当中也有许多不同的派别)。 佛法当中的忏悔许多时候要求具足四对治力,而基督教不一定具足;包括见解,发心,忏悔的对境,忏悔的方式扽多个都有不同(祈祷方面,发心,见解,方式等等都有不同)。 问:末学加入自己的理解,祈请法师指正:佛陀是大悲周遍,平等慈悲每一位众生的,这当然包括外道信徒;也许在佛的眼里外道徒就如同早年失散的孩子,忘了佛陀是自己的父亲,而错把收养者当做亲身父亲。不管他现在对佛陀及其教法是什么态度,佛陀都是把他当亲子看待,殷切的希望他回来,就如同对待其他孩子一样。 但是得到佛陀的慈悲加持还要看待孩子自己的态度,所以一般而言,我们这些皈依的孩子们更容易得到关爱,或曰得到更多的关爱,而外道的孩子们就很困难;有些邪教甚至是完全背离善。。。 佛菩萨会因悲心而给机缘不足的孩子宣讲一些跟佛教教义兼容(或曰相似)的内容,以慢慢成熟他们日后学佛的根基,但是这些宣讲本身并不能定义为佛法,因为不符合四法印故。 对于外道的态度,像我们这样的初学者其实很容易堕入两边。要么特别排斥,把所有的外道,包括儒教道教基督教完全放在毫无意义的对立面,否定那些总体来讲善的宗教对于世间善的贡献,以及成熟众生学佛根基的贡献。要么宣称儒释道基督教等各个宗教在最终的真理上没什么区别。这源于对佛法甚深的离戏大空性不了知,不了知外道没有真正的解脱的教证二法的传承。也部分源于外道在与佛教多年竞争中吸取了很多佛教的教义,这种教义上的相似性能够迷惑绝大多数初学者。 因此我们曾学过这样的两个公案:法王曾经用大圆满的语言宣讲了一段教言,底下弟子叹为观止,法王却告诉大家这是外道思想;阿迪峡尊者也告诫印藏两地的佛弟子:印藏两地只有他能够真正具足区分内外道经典的能力。。。 因此,现在对我们初学者来讲,最为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外道以皈依别,大小乘以发心别。同时,在对待非佛教徒和外道上,要保持中道的态度,不走极端。
答:确实,我们自己一方面主修佛法,另一方面也避免以嗔恨心诋毁其他宗派,因为确实有可能在其他某些宗派当中有佛菩萨的化身。(正见C1)

166. 前行广释67课问题

问:前行广释中67课里面,讲到由于贪执地味乃至财物,这里面"地味"指什么?
答:【那么,最初就有转轮王,还是后来才出现的呢?先前的众生即初劫的人类如色界天一样化生,依靠神变行于空中,身体发光,当时出现了色如新鲜的酥油、味如熬开的蜂蜜般的地味,后来有一个人贪爱美味而用指尖取来放在舌头上品尝,其他人也跟着品味,渐渐地,人们由于贪执味道而使身体变得坚固沉重起来,身体的光芒也消失得无影无踪,正当他们感到忧愁之时,天空中自然而然出现了日月。由享地味的多少差别而使人们的色彩出现了好坏之分,于是相互之间开始侮辱,致使地味不复存在了。】 以上是《俱舍论释》当中的内容。 (正见C1)

167. 关于外障饿鬼

问:《前行》第45课中,外障饿鬼这一部分(P194),说到"此类外障饿鬼以业力所感,在外境上找不到饮食,甚至数百年中连水的名字也没听过。" 通过上述文字讲述可以了知饿鬼在外境上找不到吃的东西,但为什么在接下来的几种情况说明里,外境上是有饮食的如:水、果树、繁多的饮食、美不胜收的受用。 请法师开示,为何做这样的安排,应如何圆融。
答:法本提到【有时候远远望见果实累累、郁郁葱葱的绿树,依然如前一样赶去。当到了跟前时,所有的树木已干枯成了树干。】,这种情况恰恰说明在外境上找不到真正的饮食,之前看到的都不是真实的,就像海市蜃楼一样。(正见C1)

168. 关于妄语的问题

问:

1. 上师一再说要隐藏自己的修行境界和功德,但是如果别人问起自己的修行觉受等问题时,自己说: "没有,不清楚,不知道"。这是是否属于一般妄语或者属于一般妄语的支分呢?

2. 65课中的异熟果的定义: "就是指不同的因最后成熟一种果报",这"一种"该怎么理解?是指不同的因最后成熟的果报相同,都是一种?还是指不同的因最后得的是果是只针对这种因的唯一的果(这里的一种是指唯一)?

答: 1,如果是在有相关必要的情况下,这样不属于妄语。 许多时候妄语需要考虑发心以及相关后续的影响。

2. 个人理解,这里表达的意思可能是说,恶趣是异熟果的展现,而许多种恶业(因)都有可能导致堕入恶趣(果)。(正见 C1)

问:您说妄语需要考虑发心,那是不是意味着没有想妄语而无意中说出了不符合事实的话就不属于妄语或者妄语的分支?比如说自己本身并没有获得四禅八定,而他却自以为获得了,而对人宣称已获得四禅八定,这不属于妄语吗?可在法师辅导的时候说这也属于妄语的支分。
答:如果发心贤善,对众生有利,比如有猎人捕杀动物,你看到动物从东边逃走却告诉猎人往西边追去,这种为了利益众生的发心而言说的不属于妄语。 如果自身没有获得禅定境界,但是以为自己获得了,在戒律上可能会犯支分戒,但不会犯根本戒。(正见C1)

169. 关于课颂的问题!

问:我们组是在YY上共修加行,以前一直用汉文的课颂1,现在准备用藏文的课颂2。 但藏文的课颂2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含释尊仪轨的课颂2,一个是含开显解脱道的课颂2, 在华智仁波切的《前行引导文》中前行念诵仪轨就是开显解脱道,我们放课前颂时应该放哪个版本呢?
答:具体播放哪一种需要你们自己看情况都可以。 就个人修加行来说,每天至少念诵一遍《开显解脱道》仪轨。 (正见C1)

170. 第67课中增上果之后的其他果报归属于哪一种果呢?

问:67课中P171:。。。增上果,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果报。甚至有人听法时对法义不感兴趣,《大集经》中说也是造十不善业所致。 问题:按照造十不善业所得的四种果: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对法义不感兴趣,似乎可以归为:同行等流果,前世不爱听法对法义不感兴趣,感得这世也不感兴趣。 请问:可以这样来理解吗?如果不是,那"还有许多其他的果报"如何来理解呢?
答:个人理解,对法义不感兴趣是一种表现,一种表现有可能有多种业的种子在发挥力量,可以是多种业综合起作用的结果。有的时候某个众生本来想对法义产生兴趣,但是总是有障碍,难以真正产生好乐,这种障碍与主观的不感兴趣的习气或许有一些差别。 【"造十不善业,少福无供养,法味不纯厚,行法心亦薄。"】这个颂词就提到了恶业的多种果报。(正见C1)

171. 68课的问题

问:请问:一切为业之自性, "一切":是否理解为整个轮回的显现,苦乐的感受。 "业":指造作,小乘和大乘有不同的细分,大概理解为身语意的造作,或者是心的造作。 "自性":有很多解释,此处理解为本体,本体就是作恶得苦受,行善得乐受。 请问这样理解可以吗?
答:"一切,是否理解为整个轮回的显现,苦乐的感受。 "某种角度可以这样理解,或者说许多情况下的苦乐感受都离不开业。 "业,指造作,小乘和大乘有不同的细分,大概理解为身语意的造作,或者是心的造作。 "这个词语有多个角度来理解,一方面可以理解为造作(过程),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造作善恶之后产生的业的种子,而这种种子具有成熟为果的能力等等。 "自性,有很多解释,此处理解为本体,本体就是作恶得苦受,行善得乐受。 "此处可以理解为本性,轮回诸多苦乐感受没有离开业的本性(作用),是业之功能的展现。(正见C1)

172. 饿鬼的分类的问题

问:前行第二册193页,《佛祖历代通载》中说,饿鬼分为四种:外障饿鬼,内障饿鬼,饮食障饿鬼,障饮食饿鬼,后两者已经包括在前两者之中了,为什么还要分为四种呢?
答:【其类有四。一者外障。二者内障。三者饮食障。四者障饮食。一外障者。饮食音声亦不得闻。二内障者。获微饮食。口若针窍不能得入。设能入口。咽如马尾无能得过。设若过咽。腹若山廓不能饱满。虽满腹中。胫如草茎无能举动。受此大苦。三饮食障者。见饮食时。无量狱卒执诸器仗守御无获。四障饮食者。食饮食时由业所感。铁丸铜汁泻置口中。从下流出。如是四种皆是饿鬼。】 以上是《彰所知论》当中对四种饿鬼的解释,四者的安立角度还是有所不同的。(正见C1)

173. 念佛的一个疑问

问:请法师开示什么叫无求心念佛?
答:人不太清楚你所指的具体场合是什么,可否提供一下出处或者前后文? 如果简单理解,如果已经有了比较高的境界,无欲无求,断除了各种执著,安住在空性当中,那可以说是一种无求,类似实相念佛。(正见C1)
问:"(一)问:顶礼法师!我知道往生净土必须要有信愿,这是不是在以有求的心有相念佛,更高层次的是以无求的心念佛,请问这和信愿往生如何圆融理解? 生西法师答:其实大多数的凡夫人往生都是以有求的心有相念佛,这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能不能往生,不管是有求心有相念佛,还是无求心无相念佛。反正只要是能够往生,对于痛苦深重的众生而言,就解决了最大的问题。 "弟子就是在这里看到的,不理解所以想请法师开示。 还有一个问题,佛陀所转的第三转法轮是如来藏光明,为什么又叫分别法轮呢?
答:这里的无求心就是证悟空性的一种境界,实相念佛,安住在空性当中无有任何分别念。 第三转法轮能够善加抉择(分别)诸法,善巧安立名言当中的种种规律,所以称为善分别法轮。(正见C1)

174. 不与取感受等流果,未来感受饿鬼异熟果的理解

问:【不与取的感受等流果】的定义:前世偷盗就会感得今生受用非常贫乏,即便有一点点财产,也是被强夺或偷走等等,被迫与敌人共同享用。 原文中一句描述:为了发财而挖空心思使用欺骗手段来经商或者一门心思干些偷盗等勾当的人,心里所想与身体所行往往都是相反,最终的结果只会是在数劫之中也脱离不了饿鬼处。 (此段的最后半句话,堕落至饿鬼。为什么要把这句话放在感受等流果中呢?该如何理解呢? 末学个人理解是,由于这些人在"不与取感受等流果"时,造了饿鬼因,未来还要感受漫长的饿鬼异熟果。是这样理解吗?)
答:{末学个人理解是,由于这些人在"不与取感受等流果"时,造了饿鬼因,未来还要感受漫长的饿鬼异熟果。是这样理解吗?} 这种可能性确实是存在的,从某个角度可以这样分析。 从另一方面讲,整个业果不虚的章节提醒我们要谨慎业果,那么在讲解的时候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展看,全方面为进行教诫,在分析某些恶业的时候,从今生、来世,等流果、异熟果,等等角度进行分析、前后呼应,是有必要的,我们通过这样学习就可以对业果的自性有深刻的印象,倍加谨慎取舍。(正见C1)

175. 关于放生的两个重要问题

问:

1. 在菩提学会平台参加和宣扬别的上师组织的放生活动信息,是否有过失?如何对待学会以外的放生活动?

2. 有人说放生应随缘,不能太刻意,只有正好路过或遇见有动物要被杀害的情况时,这种解救和放生才有功德或意义。该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答: 1,这方面建议与弘法教务处管理法师进行交流。

2. 首先我们需要善加理解 "随缘",从某种角度来说,在我们获得超越的境界之前,我们都是随因缘而转的,无法不随缘,当因缘具足的时候就会按照因缘和合方式去产生果,比如我们思维到有许多旁生将要遭受杀害,产生了这样的慈悲心,慈悲心推动我们要去努力,这是一种因缘,而我们顺着慈悲心的这种因缘主动去放生,就是一种随缘。

其次,放生的意义有很多,除了给我们自身带来功德之外,确实可以让众生获得安乐,脱离痛苦,也可以在放生的过程当中培养我们自己的慈悲心,作为大乘行者我们要避免完全只是追求自身功德的作意,多考虑利他。无论我们是否正在遇见有众生要被杀,我们都可以知道,有许多众生正在或者即将被杀害,就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我们曾经不止一次发誓要帮助它们,如果我们有能力的话就尽量去做,而我们主动去找到并解救了它们,它们确实脱离了痛苦,获得了安乐,也通过听闻佛号咒语等等与三宝结缘,这些都有很大的意义,我们自身完成了无畏布施、法布施等,也积累了无量功德,这些都是不能否认的。

  1. "地时恶劣" 怎么理解? 问:请问:《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因果不虚十不善业之果里贪心的增上果:将来的生处庄稼荒芜,地时恶劣的痛苦层出不穷。"地时恶劣" 怎么理解?
    答:个人理解,地可以包括土地的环境,时可能包括气候(天时),如果需要雨水的时候没有雨水,需要阳光的时候没有阳光,那对庄稼的生长可能会带来一定阻碍。(正见C1)

177. 供护法

问: 请问供护法需不需要传承?
答:最好得受相关仪轨的传承。(正见C1)
问:如何得到自宗供护法的传承?听"课诵二"视频里的维诺师念诵算吗?
答:在这个页面里2010年3月28日的开示当中有供护法略轨的传承。(正见C1)

178. 鬼道众生是什么生

问:请法师给弟子开示一下,鬼道众生是属于什么生(化生、胎生等)?
答:根据《杂阿毗昙心论》当中所讲,有的是胎生,有的是化生。(正见C1)

179. 八识之间的关系

问: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这八识之间是什么关系,分别是怎么起作用的?阿赖耶又是指什么?
答:【接着宣说阿赖耶与八识聚之差别:种种习气阿赖耶是无记法如镜子;阿赖耶识如镜之明清分;五根识如显现影像;明然观察最初之事或最初显现于五根门境现中的"此法"等识名为意识;其后于外境相应产生贪心、嗔心、痴心(舍心)即称为染污意识。】 【对此也有不同名称,即俱生无明、种种习气阿赖耶、无始无终之障、大黑暗、本住无明等。也就是说,本来具有如虚空般的无始心性法界中,因解脱依之而称为本性真实义阿赖耶;因轮回依之而称为种种习气阿赖耶,并产生轮回中的不同苦乐、功过之显现。《宝性论释》中所引教证云:"无始终时界,乃为诸法处,具此故显现,众生与涅槃。"   接着宣说阿赖耶与八识聚之差别:种种习气阿赖耶是无记法如镜子;阿赖耶识如镜之明清分;五根识如显现影像;明然观察最初之事或最初显现于五根门境现中的"此法"等识名为意识;其后于外境相应产生贪心、嗔心、痴心(舍心)即称为染污意识。   有些前辈阿阇黎说:若不以染污意识而观察,则六识聚不能积累恶业,因六识聚不包括在三毒任何一者中故。此说法也需要观察。虽然在了知诸法自性者的见修行位上的确如此,但未了知此理的众生因为具有愚痴,所以还是会积累不善业。也就是说,积业之门是意根及五根门;能积是染污意识、思善意识与中等意识,积于何者上呢?积于阿赖耶上;具有促成彼等增加、积累、减少等作用的是阿赖耶识。如坚慧论师于其所著的《经观庄严论广释》中说:"意与眼等五根乃业之门,故为趋入之所依;思善、不善、中等之意为作者;色等六境为所作;阿赖耶识起作用;阿赖耶乃所依如处所或房室。"    阿赖耶识是不执著任何境与有境之明清分,从中产生五根识,眼识是了知色法却不起分别之识。同样,耳闻声音、鼻嗅香气、舌品味道、身感所触,即五根识是指虽了知外境却不生分别念之识。从五根门现境中产生或了了分明显现相似于现境形相,所以它既是法,也是意识。即从外境分而言是法,从了知外境之显现分而言称为意识。《经观庄严论广释》中云:"意识即随前一现境而相应产生之识或衡量未现前的外境之识,既是外境又是意识。"灭尽六识(五根识及阿赖耶识)之分称为意识,也就是说,灭尽各识之境或六识分即是意识。《俱舍论》云:"六识灭尽后,生识即意识。"例如,执著色法时,停止了不执著外境明清而住之阿赖耶识与见色法之眼识二者,便立名为灭尽;此时,刹那中出现"色法"的意念,这就是意识;因刹那迅速取境,不可详细发觉故,称为无分别念;因最初觉知外境,所以也称为所取;随后产生的一切细致伺察意称为能取之分别念。诸大圣者瑜伽士认为:尽管第一刹那意识觉知,但若未随后观察则不积累业。如《斗追道歌》云:"六境之识聚,不为执著染,无业无异熟,见如净虚空。"】 以上是《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当中的内容。 个人理解,八识本体不二。 【种种习气阿赖耶是无记法如镜子;阿赖耶识如镜之明清分】 这里提到阿赖耶是本体,阿赖耶识指的是本体之上明清分。 而阿赖耶与阿赖耶识不同场合可能有不同的含义,要看前后文、语境。(正见C1)

180. 暂生缘

五毒烦恼的对治方式 问:

1. 五毒烦恼:贪嗔痴慢疑。疑是什么意思呢?

2. 痴心的对治方式:观修缘起法(这个如何理解呢?是观空性吗?)

3. 慢和疑应该有怎样的对治方式呢?

答:

1. 疑包括对真理(比如四谛等)产生怀疑,比如对善有善报产生怀疑。

2. 如果能够通达十二缘起的道理,就会了知轮回产生的经过,以及如何断除轮回的道理,依次可以对治相关的愚痴之心。

3. 方法有许多,比如顶礼,了知自身的过失,了知他人的功德,了知无我的道理等等都可以对治傲慢;以智慧如理作意,产生信心等等都可以对治怀疑。

如果证悟了空性,断除了无明我执,会从根本上断除烦恼。(正见C1)

181. 如何理解清净观

问:怎样将身边行为比较恶劣的人,或不如法的对境用清净观来圆融,还是用慈悲心来观好些,怎样运用清净观如理?如果对一个人产生贪心,可以用不净观来对治贪心,怎样用清净心来观,能不产生执着呢?感恩法师慈悲,不知道表述的清楚吗?
答:根据你自身的境界和因缘都可以。 比如,你遇到一个产生贪心的对境,你可以选择修不净观,也可以选择观空性(观空性和观清净心有相似的地方,因为实相既是空性,也是清净的),而如果你使用一种方法的时候,如果自己观修的力量有限,还不足以对治烦恼,也可以尝试另一种方法。在见解上观修的时候都可以。在行为上取舍的时候,也需要仔细观察自身所安住的境界是怎样,比如取舍因果,虽然空性当中没有因果,但我们还没有安住在究竟的境界当中,还是会受到因果的束缚,所以就需要谨慎取舍因果,虽然实相当中没有净秽的差别,都是大清净的本性,但如果我们自身还没有达到相应的境界,在行为上就可以跟随我们的境界进行取舍,比如远离恶友。祖师也开示说,见解可以高如虚空,行为需要比微末更加微细。(正见C1)

182. 宿命论和因果观的区别 -前行68课

问:68课中讲到宿命论,宿命论和因果观念的区别在哪里?
答:个人理解,宿命论是否定了现今与未来的努力所能够产生的作用,而因果观念不同,一方面承认过去的业力具有作用,一方面承认现今和未来的努力也会发生作用。(正见C1)

183. 68课中讲:心集业难知,这个心是什么呢?

问:第68课中讲到:诚如《正法念处经》所言:"化无量业网,诸心之种子,心集业难知,唯除诸如来。" 请问:业是种子,会成熟为果,那这个集业的心到底是什么呢? 那是不是就是这个心让我们烦恼,不安,痛苦,那他到底是什么呢? 那要断除烦恼痛苦,是毁灭业,不是说业随身,那业能够毁坏吗?还是毁灭这个心呢? 后面又有讲:除非像《永嘉证道歌》中所言:"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开悟之后,业力的种子全被烧坏了,业果可以减轻乃至不用感受。这里如何理解呢?开悟和这个心有什么关系呢?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罪由心生发心忏,心若灭时罪已亡,心灭罪亡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忽然想到这一句,请问如何联系来看这个心是什么呢?
答:"请问:业是种子,会成熟为果,那这个集业的心到底是什么呢? "业的种子存贮在阿赖耶识当中,阿赖耶识是业的基础。阿赖耶识的本性是空性,是如来藏。 "那要断除烦恼痛苦,是毁灭业,不是说业随身,那业能够毁坏吗?还是毁灭这个心呢? "业是可以消失的,比如业成熟为果之后种子就消耗掉了,或者恶业遇到忏悔等对治之后就清净了。要断除痛苦,一方面要通过忏悔清净恶业,一方面要尽量通过修行证悟空性,断除无明,无明断除之后不会有烦恼,没有烦恼则不会再造恶业。 "开悟之后,业力的种子全被烧坏了,业果可以减轻乃至不用感受。这里如何理解呢?开悟和这个心有什么关系呢? "证悟空性之后就断除了我执、无明,安住在实相当中本身具有无量的功德妙用,也能够清净许多恶业。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罪由心生发心忏,心若灭时罪已亡,心灭罪亡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忽然想到这一句,请问如何联系来看这个心是什么呢? "万法没有离开心的显现,心的本性是空性,一旦证悟了心的本性,也就证悟了万法的本性,断除了无明我执,也就断除了痛苦的根源。(正见C1)

184. 观修第66个修法 -顶礼支

问:第66个修法是要实际去顶礼的?还是只是观修就可以?
答:可以顶礼,只是观修也可以。(正见C1)

185. 关于 "上师瑜伽速加持"的修法

问:

1. 发心皈依的前面是否要先排垢气和念缘起咒等?

2. 观修 "上师瑜伽速加持"时是要求念出声,还是还是默念?

3. 在一座中反复祈祷时,能否停下来诉说自己的违缘和愿望?

答: 1,有条件去做是很好的。 2,都可以。

3. 个人理解也应该可以,另一方面如果能够止语念诵也是很好的。 (正见C1)

186. 如何对治痴心

问:弟子最近刚学习了暂生缘八无暇,其中五毒粗重里面的痴心提到用观缘起法来对治。 弟子理解:任何本来不是常有的东西都有产生和消亡的过程。有生就必然有灭。人如此,动物,植物山河大地,器世界有情世界都如此。因缘相遇才出现的事物都会消失。痴心相关的对境,可以产生,也肯定要因人物或境况的改变而消亡,这是必然的。有从无到有的出现,一定会出现从有到无的消灭。 另外这缘起法和12因缘法是什么关联?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弟子对这十二因缘法也不太理解。 请问法师怎样正确理解观缘起法对治痴心?
答:某些时候,这里所说的缘起法指的就是十二因缘的道理,如果某些众生先前执著某些外道的见解,比如认为苦乐等等都是全能的造物主决定的,或者有顺世外道认为没有因果没有轮回等等,如果有这些邪见,那么通过善加抉择十二因缘的道理,就可以遣除那些邪见,正确了知轮回当中生老病死等产生的过程,也能够了知如何断除轮回,有了这样的智慧就可以遣除之前的痴心。 而另一方面不仅仅是十二因缘,以缘起性空的道理去思维万法,最终也能够通达万法的本性,这些都是能够对治痴心的。(正见C1)

187. 前行68课关于佛头疼这个案例中的问题

问:前行广释68课中的佛头疼的公案:释迦摩尼佛已经断一切烦恼业障,证悟空性,那为什么会受头疼的果报?有人说是在给我们示现?为什么要示现呢?已经说到了证悟空性后就把恶业种子烧毁了,不会再感受果报?这样的话不是前后相违了吗?
答:【为欲度脱诸众生故坐于道场菩提树下以草为座摧伏众魔,众皆谓我始 于道场菩提树下降伏魔官,然我已于无量劫中久降伏已,为欲降伏刚强众生故现 是化;我又示现大小便利出息入息,众皆谓我有大小便利出息入息,然我是身所 得果报悉无如是大小便利出入息等,随顺世间故示如是;我又示现受人信施,然 我是身都无饥渴,随顺世法故示如是;我又示同诸众生故现有睡眠,然我已于无 量劫中,具足无上深妙智慧远离三有,进止威仪头痛腹痛背痛木枪洗足洗手洗面 漱口嚼杨枝等,众皆谓我有如是事,然我此身都无此事,我足清净犹如莲花,口 气净洁如优钵罗香,一切众生谓我是人我实非人,我又示现受粪扫衣浣濯缝打, 然我久已不须是衣;】 以上是《大涅槃经》当中的内容,其中说明佛陀自身境界完全没有生病,但为了度化众生可以示现。 《宝性论》提到:【清净法界无有生,无死无病亦无老,依次常故坚固故,寂灭故与不变故。佛性依于意生身,无生其性恒常故;依于不可思议死,无死其性坚固故;依于无明习气病,无害其性寂灭故;依于无漏之行业,无老其性不变故。】 这里明确提到佛陀没有生老病死。 示现有很多必要,一方面可以警醒世人要谨慎因果。 世间的一位父亲可以陪他年幼的孩子玩玩具,玩耍的过程当中也可以表现得很有兴致,和孩子一起呼喊、雀跃,但作为成年人这位父亲本身对那些玩具并没有执著;一位演技高超的演员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展现各种悲欢离合,但对他自身而言那些只是一场戏;佛陀为了度化众生的必要,可以示现各种生老病死,但佛陀自身的境界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恒时安住在大乐当中。(正见C1)
问:如果按法师的讲解,那法王如意宝等高僧大德都已经是大成就者,那他们示现生病和圆寂都是为了让我们世人看的,而他们本身并不会感受病苦和死苦,可以这里理解吗?那既然如此,为什么大上师还要为法王的生病以及圆寂而感到牵挂和伤心?是不是大上师也是在示现给我们看的?而实际上大上师早以知道法王没有任何的痛苦,所以大上师的当年对法王生病而表现出的担忧和牵挂也是做样子给我们世人看的? 既然是具德上师的示现,表明上师本身并没有痛苦,那做弟子我们的是不是就不用为上师生病而担忧了?不应该这样吧 实在是困惑,盼法师开示 答:从善知识自身的境界来说已经超越了生老病死,没有任何痛苦。 而作为我们某些弟子来说,如果对善知识有感情的话,见到这番示现应该有所触动,特别是我们需要忏悔自身的业障,依教奉行,努力闻思修行,弘法利生。 例如佛陀在因地之时,曾经为了度化众生舍身布施,我们了解之后也不应该觉得无动于衷,而应该产生信心和感恩之心。(正见C1)

188. 不与取的疑问 和 第69课偈颂的解释

问:

  1. "正命众中无沙门,释迦众中沙门有,若阿罗汉有贪爱,即无凡小愚痴人。"中的正命是什么意思呢?

2. 上班时间做工作无关之事(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安排),此情况是否属于不与取呢?

1. 个人理解可能是 "正命众"连在一起,指的是某些外道的徒众,此处"正命"有可能是该外道的一个名字。

2. 一方面要看工作单位是否开许(包括默许),如果只要求完成相关任务其余自由支配则无妨。(正见 C1)

189. 密宗咒与显宗咒 -前行46课

问:看到前行四十六课213页有一些疑问,到底什么是密宗咒,什么是显宗咒?是不是除了密宗以外的宗都可以包括到显宗之中?
答:个人也不太容易进行定义。咒这个词语也有非常广义的,比如世间外道也有咒语,如果是佛教当中,小乘当中也有咒语,如果你说的显宗指的是大乘显宗,那么在大乘显宗经典当中也有某些咒语,比如心经。而有些咒语可能在显宗经典以及密宗经典当中都出现过。 关于密咒的相关内容,如果将来有机会学习《大幻化网》也可以详细了解。(正见C1)
问:显宗包括禅宗吗?
答:要看你如何定义显宗。从没有密宗当中某些灌顶和誓言等的角度,可以说禅宗和密宗有一定区别。 而禅宗与许多显宗法门也有很大区别,禅宗许多内容和密宗当中是接近的。(正见C1)

190. 关于22课种的疑问

问:顶礼法师,请问暂生缘八无暇中五毒中有痴,与第二个暂生缘中的愚蠢有什么差别,前行备忘录中说对治痴需要观想十八界的差别,如何理解?感恩法师 答:个人理解,五毒当中的痴可能侧重于错误的认知,愚昧无知可能侧重于比较愚钝。 通过了知十八界的种种安立和相关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的认知自己和外境。十八界包括六根,六识,六境。

191. 有没有这种说法?

问:有的师兄说磕大头趴在那儿起来的慢,是解脱晚的缘起,有这种说法吗?
答:个人好像有一点这方面的印象,但记不清出处,不敢确定。 建议有机会请示一下大德。(正见C1)

192. 如何面对沉迷赌博的家人

问:我老公前几年一直沉迷赌博,不安心工作,后来干脆辞了工作。自我学佛后,承蒙上师三宝加持,比以前有所好转。现在也不肯找工作,仍时不时背着我去打麻将,我知道所遇到的一切都是自己前世造作的恶业,应该努力忏悔,不该对他生嗔恨心。由于业力慎重,一听说他可能去玩的时候,控制不了自己生疑心,一再对他追问,他就会大发脾气,死不承认。我非常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做?如果不管他,任他去玩,自己不甘心,仍生烦恼。不管他,是不是也算随顺了恶缘,有没有过失,请法师开示该如何智慧处理。
答:尽己所能采取行动去阻止他行持恶法,比如劝导,自己修持善法回向给他或者请僧众念经回向等等。 同时,保持自己内心的平和,杜绝嗔恨心,把各种境况转为道用。(正见C1)

193. 前行第46课的疑惑

问:请问法师饿鬼之苦中特障饿鬼的特障指的是哪些,身体上的小鬼跟它有相同的共业吗,还有这里的特障饿鬼与《心性休息》中的共障饿鬼指的是同一类别吗 答:可以参阅(引用网址失效) 。 个人理解此处"特障饿鬼"与"共障饿鬼"某些角度可能有一定差别的。而在《入行论讲记》194课当中也提到:【特障饿鬼(又名共障饿鬼)】,在此处应该表达同一个含义。(正见C1)

194. 阿赖耶识为什么会有存放种子的功能? 问:

1. 阿赖耶识为什么会有存放种子的功能?如果说本来就有的,会不会落入常法?世间法中均为无常,应该没有什么东西是常有的吧?

2. 转经轮和转佛塔为什么一定要右转?左转为什么有过失?这个规则有什么缘起吗?

答:1,"本来就有"本身不一定会导致成为常法,比如火本来就是热的,并不意外着火必须是常法才能是热的。阿赖耶识具有存储种子的功能,这是事实,亦如火是热的,太阳从东边生起,事实如此。 同时阿赖耶识刹那生灭,迁变,故为无常,在成佛的时候阿赖耶识转依为佛陀的智慧,届时即不存在识。

2. 【右绕佛塔功德经   大周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等奉 制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及余无量众俱。前后围绕。尔时长老舍利弗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以偈请曰   大威德世尊  愿为我等说   右绕于佛塔  所得之果报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右绕于佛塔  所得诸功德   我今说少分  汝等咸善听   一切诸天龙  夜叉鬼神等   皆亲近供养  斯由右绕塔   在在所生处  远离于八难   常生无难处  斯由右绕塔   于一切生处  念慧常无失   具足妙色相  斯由右绕塔   住来天人中  福命悉长远   常获大名称  斯由右绕塔   在于阎浮提  常生最尊胜   清净种姓中  斯由右绕塔   仪貌常端正  富贵多财宝   恒食大封邑  斯由右绕塔   财宝常盈积  而无悭吝心   勇猛广惠施  斯由右绕塔   色相净微妙  见者皆欣仰   所住常安乐  斯由右绕塔   或为忉利王  妻子悉具足   威势力自在  斯由右绕塔   或作婆罗门  持戒善通达   咒术围陀典  斯由右绕塔   或作大长者  豪贵多财产   仓廪常丰足  斯由右绕塔   或作正法王  自在王阎浮   率土咸归化  斯由右绕塔   或为具七宝  大势转轮王   十善御群生  斯由右绕塔   从此生天上  常有大威德   净信于佛法  斯由右绕塔   净信速成已  于法无迷惑   见诸行皆空  斯由右绕塔   从天上舍命  下生于人中   入胎不迷乱  斯由右绕塔   在于母胎中  垢秽所不染   如净摩尼珠  斯由右绕塔   在胎及生时  令母常安乐   饮乳亦复然  斯由右绕塔   父母及亲戚  一切共鞠养   乳母常不离  斯由右绕塔   眷属皆爱念  超过于父母   资财自增长  斯由右绕塔   夜叉诸恶鬼  不能暂惊怖   所须自然得  斯由右绕塔   经于百千劫  其身转清净   妙色相成满  斯由右绕塔   净眼修且广  犹如青莲花   兼得净天眼  斯由右绕塔   妙色常圆满  诸相自庄严   成就大势力  斯由右绕塔   或生帝释宫  大威势自在   忉利天中尊  斯由右绕塔   或生须夜摩  兜率陀天宫   化乐及他化  斯由右绕塔   或复生梵天  梵世最自在   诸天常供养  斯由右绕塔   亿那由他劫  常为诸智人   恭敬而供养  斯由右绕塔   其身及衣服  亿劫常无垢   具足白净法  斯由右绕塔   具大精进力  勤修种种行   未尝有疲懈  斯由右绕塔   勇猛常精进  坚固不可坏   所作速成就  斯由右绕塔   深远微妙音  闻者皆欢喜   安乐常无病  斯由右绕塔   如我所演说  厌舍三有苦   成就出世智  斯由右绕塔   常在四念处  及以四正勤   四如意神足  斯由右绕塔   了达四真谛  根力七觉分   正道及圣果  斯由右绕塔   灭一切烦恼  具足大威德   无漏六神通  斯由右绕塔   永离贪恚痴  及一切障碍   证独觉菩提  斯由右绕塔   得妙紫金色  相好庄严身   现作天人师  斯由右绕塔   皆由以身业  及语业赞叹   右绕于佛塔  获此大利益   右绕诸佛塔  所得诸功德   我今随所闻  略说讵能尽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舍利弗等一切众会。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右绕佛塔功德经】 以上是佛经当中对右绕的讲解,另外在《大智度论》等当中也有提及。《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当中提到:【见者信敬心生。是故头面礼足。右绕者。顺佛法故。所以右绕。又密迹力士。若有左绕者。即以金刚杵碎之。】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 》当中提到:【左绕西土以为不祥。此不吉利者所遇不清净故。】 在很多场合确实有以右边为尊贵的传统,而右绕的缘起应该是非常甚深的。(正见C1)
问:还是不太懂,以火来喻阿赖耶识好像不是很贴切,火的冷热是众生的分别念,与众生的业力与习气分不开的。就好像水一样,天人看是甘露,饿鬼看是铁汁,人看是水。因此,火是热的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无常,无常真正根源在于我们的心而非外物。但阿赖耶识的存储种子的能力对于众生来说都是一样的,是超然物外的、是永恒不变的,并不随业力与习气而转。 所以还是有些不太懂,以上也是我个人的分别念。
答:首先我们需要根据教证理证确定阿赖耶识的相关属性,然后再进行分析,如果没有准确把握一个词语的含义,那其实讨论的对象离"阿赖耶识"本身的法相是有很大距离的。 你提到说"但阿赖耶识。。。。。是超然物外的、是永恒不变的,并不随业力与习气而转。 "事实并非如此。何以故?阿赖耶识是八识当中的一种,亦如眼识是八识当中的一种一样,阿赖耶识随时在发挥各种作用,与其他心识等发生着关系,你有你的阿赖耶识,我有我的阿赖耶识,你我的阿赖耶识各自不同,相互可以发生影响,可以说阿赖耶识不是"超然物外的"。其次,阿赖耶识每个刹那都在变化,都在生灭,上一秒钟的阿赖耶识已经灭,下一秒的阿赖耶识还没有产生,所以是无常的,不是"永恒不变的"。再次,阿赖耶识在成佛的时候会消失,转识成智,也就是说修行会改变阿赖耶识并且最终让阿赖耶识消失,阿赖耶识并不是不能转的。另外,阿赖耶识有其所缘境,习气成熟和熏染的过程本身,都伴随着阿赖耶识的变化。 作为八识当中的一者,我们讨论阿赖耶识为什么会存储种子,就像讨论为什么眼可以见色法,耳可以听声音,意识可以有记忆,我们可以说事实就是如此,火的冷热与众生的因缘分不开这一点是可以承认的,同样阿赖耶识也与众生的因缘分不开,你的阿赖耶识不会成为我的,我的阿赖耶识也不会成为你的,张三造了恶业之后会在张三的阿赖耶识当中熏染恶业种子,不会在李四相续当中熏染恶业种子,这也是一种规律。 观待某些众生来说我们可以说火是热的就是一种规律,比如普通情况下一个婴儿虽然不知道火是热的,但是他把手伸进火炉就会被烫伤,这是一种规律,这种规律在一定的范畴当中是可以承认的,就像我们认可老布什是小布什的父亲,虽然老布什观待小布什的爷爷来说是他的儿子,但不会妨碍我们说老布什是小布什的父亲,同样,水虽然观待有些饿鬼是脓血,但不会妨碍我们在某些场合当中建立水就是水。总之,如果通过胜义理论抉择空性,则水、火,房子,汽车,你、我,阿赖耶识,眼识等等都不成立,在抉择世俗万法规律的时候我们可以说,对我们来说火是热的,是一种规律,眼可以见色是一种规律,阿赖耶识可以存储业的种子是一种规律。(正见C1)
问:感恩法师的法布施,纠正了我不少的错误。同时,因为我产生的新的认知,也产生了新的疑问,真是辛苦法师了! 阿赖耶识是有形体的呢?还是没有形体?如果是有形体的,他一边吸纳业力,成为存储业力的容器,一边自身也被业力所转。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一条蛇不断地从自己的尾巴吞吃自己的身体,最终它是不可能把自己吞吃掉的。那么,是先有业力还是先有阿赖耶识的呢?阿赖耶识自身就被业力所转,他又是如何来存储业力呢?(这与眼睛不同,眼睛自身没有存放业力的能力,直接被业力所转、所形成。) 如果没有形体,所谓的阿赖耶识只是一堆业力的堆集地,是否可以说,阿赖耶识大如虚空,众生业力互相纠缠、互相影响,在此影响下,生成了我们的五蕴、十八界?
答:"阿赖耶识是有形体的呢?还是没有形体? "识是无形体的。 "那么,是先有业力还是先有阿赖耶识的呢?阿赖耶识自身就被业力所转,他又是如何来存储业力呢?(这与眼睛不同,眼睛自身没有存放业力的能力,直接被业力所转、所形成。) "因为轮回是无始的,所以这个问题详细分析可能牵涉到更多。如果从先有无明的心识,再通过心识产生业的角度,阿赖耶识可以作为业的基础。 打个比方,一个摄像头监控设备,录像的同时会产生存储,存储的同时也可以播放录像,所播放的录像可以来自先前存储的信息(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有部分类似),由此可以了解,阿赖耶识可以存储业的种子,本身也会受到业的影响。 "如果没有形体,所谓的阿赖耶识只是一堆业力的堆集地,是否可以说,阿赖耶识大如虚空,众生业力互相纠缠、互相影响,在此影响下,生成了我们的五蕴、十八界? "某种角度可以说,虚空本身是心识所显现出来的。 比如一台电视机,里面可以播放宇宙的画面,山河大地等等,但我们可以说,那些宇宙、山河都是电视机的显现。 问:众生如果转识成智、成就佛果后,阿赖耶识消失,则证得如来藏,即然众生的如来藏都是一模一样的,是否可以认为如来藏只有一个?一但转识成智,就已经融入这唯一的光明如来藏之中?一切阿赖耶识乃至一切众生均是这唯一的如来藏的化现? 在禅定中,如何知道自己安住的是识还是智?安住于识与安住于智的功境分别是什么?之间又有何区别?安住于识与安住于智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待人接物等,有何不同?在世界观的形成方面又有何不同?一位具德上师为什么能够一眼就看出自己的弟子安住的是识而非智?
答:是否可以认为如来藏只有一个? "某种角度可以这样理解。有时也称为不二,因为如来藏周遍一切。 "如何知道自己安住的是识还是智?安住于识与安住于智的功境分别是什么?之间又有何区别? "如果你是真正安住无分别智慧,那么一定会有相应的功德产生,比如无碍的大悲会产生,也不再会有烦恼出现,如果说你已经获得了一地菩萨的果位,那么在出定位就会有12种百功德,包括可以在一刹那间示现一百个化身、可以一刹那间前往一百个刹土、以殊胜智慧一刹那间可以善加抉择通达一百个法门等等。圣者善知识有无碍的智慧、神通可以了知众生的各个方面。(正见C1)

195. 杀生的疑问

问:我自从学佛以后就不杀生了,而且吃素鸡蛋也不吃,但最近我想开一个鸡蛋饼店,因为和鸡蛋有关系,请问法师,我能开这样的店吗?这样算不算杀生?
答:某些鸡蛋是否有生命个人难以观察,特别是那些没有受精的鸡蛋。(正见C1)
问:法师的意思是吃鸡蛋也是杀生?如果吃素的话最好连鸡蛋也不要吃是吗?
答:意思是 自己也不清楚,不确定。你可以自己看情况决定。(正见C1)

196. 关于在人间的鬼道众生

问:法师在辅导的时候说,居住在人间的鬼道众生一般在寺庙、村落边、树林等比较多,请法师开示这是什么原因。
答:个人理解,可能某些空游饿鬼有时能够通过人类的布施等等获得一定的饮食,有时也与某些人等有宿缘等等。(正见C1)
问:我们平日念观音心咒布施水/剩饭菜给饿鬼界众生的时候,水和剩饭菜在显现上没有变少或消失,那么饿鬼界的众生决定能吃到吗?它们是怎么吃到的呢?
答:【佛告阿难。汝若善能作此陀罗尼法加持七遍。能令一食变成种种甘露饮食。即能充足百千俱胝那由他恒河沙数一切饿鬼。婆罗门仙异类鬼神。上妙饮食皆得饱满。如是等众。一一各得摩伽陀国所用之斛。此食此水量同法界食之无尽。皆获圣果解脱苦身。】 以上是《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当中的内容。 【行者尔时即取一撮乳酪。诵施食咒。咒三遍一掷火中。如是满足千遍已。尔时此处有无量百千那由他十方饿鬼。一切集聚间无空缺。欢喜饮食。即现其身与行者语。随行者意一切施与不违逆。行者即为示教利喜令得解脱。当尔之时。十方刹土现在诸佛遥赞行者。复与遥授菩提之记。一切菩萨欢喜爱念。一切天龙各各将香花璎珞种种妓乐遥施行者。行者由行威神力故。不起于座即得百千那由他陀罗尼门。百千俱胝三昧门。】 以上是《佛说施饿鬼甘露味大陀罗尼经》当中的内容。 众生有不同的心相续,心与心之间是可以相互影响的。 通过以上教证可以了知,在我们境界当中微小的食物,通过观想、咒语的加持等,可以在饿鬼的境界当中真实显现广大的食物,饿鬼也能够真实受用,获得饱足。(正见C1)
问:有时候在饭店吃剩的饭菜,弟子念观音心咒舍给饿鬼道众生。可是有时饭店的服务员也会把客人剩下的比较好的菜吃掉。那么这样一来,本来弟子已经把食物舍给了鬼道众生,然后又被不知情的人吃了,这样弟子是不是有过失?不知情而吃了剩菜的人有过失吗?
答:个人觉得应该没关系。(正见C1)
问:弟子想做施食,仪轨是什么呢?要这么做饿鬼才能得到利益?同时很简单,但是又不知道这么做,请法师开示。
答:许多仪轨都可以。 也可以按照课诵集当中的《回向魔祟部多火施仪轨》来进行。这里有传承 (正见C1)

197. 因果不虚

问:在《心性休息》中宣说果部分讲到:(广说)分九:一、异熟果;二、等流果;三、增上果;四、士用果;五、六度之果;六、四无量之果;七、二谛之果;八、善恶分别之果;九、甚深缘起之果。 而在前行的因果不虚的十不善业之果中只讲到了一、异熟果;二、等流果;三、增上果;四、士用果。 为什么两位尊者在讲述因果不虚时会有不同?只是广说和略说的区别吗?
答:侧重点有所不同,《心性休息》当中除了讲解轮回当中的果报,也结合空性的道理专门讲解了出离轮回的过程以及解脱的相关果。(正见C1)

198. 这是上人法妄语,还是入了魔道?

问:弟子有一件事困扰很久:弟子有位亲人,60岁左右,性格刚强,信佛近三十年,虽然没皈依但家里设有小佛堂,她年轻时常在家里举办'法会'之类,然后会有什么菩萨仙姑上她的身与信众沟通之类。近年来,这位亲人得以接触清静道场,也请了一些公认的高僧大德的光盘、讲记等(如净空法师等),这才像是真正认识佛教,几年前她在我们当地一家寺院正式皈依受戒,性格改好了一些,但还是刚强好胜,常与丈夫、婆婆发生争执、口角。这位亲人长期供奉观世音菩萨,有时在观音菩萨诞辰日,她还会为家族亲戚好友迎请观世音菩萨,据家人说,常常她一迎请观世音菩萨就"下来了",通过她的口跟家里说话。她也常跟我们说观世音菩萨在梦中告诉她什么问题什么办法,也曾说亲眼看过观世音菩萨现身、发光等。由于这位亲人已皈依三宝,又是至亲,虽对她的言论及行为常有困惑,也不敢当面质疑。弟子初学佛,有两个疑惑

1. 她这种情况正常么?如果不正常,那她是在说上人法妄语,还是修行上入了魔道?我该怎么做呢?

2. 有些亲戚对她很信任,经常到她的小佛堂拜佛,也会随喜一些钱在佛堂,请问这个钱属于 "信财"么?如果这位亲人自己收受了这笔钱并随意花掉了(不一定都是供养三宝),这个行为有罪过么?

1. 不太清楚。个人对其在那些境界中所见到的是否是真正的佛菩萨心存疑惑。

如果是本来没有见,自己以为见了,那是一种增上慢,如果本来没有见,自己也知道没见,却故意欺骗他人,则很可能属于上人法妄语。 可以多让其闻思佛法的道理,有条件多供护法等。

2. 要看给钱的亲戚是以什么心态,有哪些要求,对她有哪些期待等等。(正见 C1)

199. 关修的问题。 问:学习《前行备忘录》里面一个关修问题。

当我们在观察修之后会感到疲倦,全无思索,不回想过去,不迎接未来,不持续现在的妄念,在不加改造中安住.当又准备起心多念时,再进行观察,不想起念时,再安住下来,这就是观察和安住轮番交替而修. 有学员就是对这段文字有个问题,她不知道如果辨别自己是在发呆,还是安住修 因为自己发呆的话也是什么都不去思维的. 答:保持明觉很重要,否则熟睡的时候也是没有思维。(正见C1)

200. 请问《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是伪经么?

问:末学对《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这部经很有信心,现有师兄提出有法师把此经定性为伪经, 定为伪经的详细理由请见链接:由于此经流通甚广,而且末学也曾推荐多人念诵、抄写此经,为了明确此经真伪,护持法宝,恳请法师审阅后给予意见。 小结文章的论据如下:

1. 怀疑经文出处,怀疑译者是否专业。

2. 五逆罪与其他诸经不合,将杀阿罗汉变为杀胎。

3. 对经文 "童子受胎。魔王波旬。即放四大毒蛇、六尘恶贼。止住其身。若一不调。命根即断。"的理解。

4. 对六波罗蜜的叙述顺序有质疑: "更为汝说六波罗蜜。汝当受持。般若波罗蜜。禅波罗蜜。毗棃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波罗密。檀波罗蜜。"

5. 觉得此经的主题前后不相应。

6. 怀疑经文 "若有人见十二因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见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是抄写二来;

对经文"我当依过去诸佛。说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的正确性。

7. 怀疑经文中两密咒是从《入楞伽经》和《大方等大集经》里剽窃出来的。

答:个人对这部经典还是保持恭敬的。更多这方面内容建议可以咨询大德。(正见C1)
问:可否代为咨询大恩上师?因为这部经确实流通很广,个人智慧有限,对于对方的论据我没有足够智慧辩驳,恳请法师帮忙!
答:这方面也可以与教务处管理法师沟通一下。(正见C1)

201. 关于被动造业的问题

问:记不清在前行哪一课上师开示过,人死以后,家人为其办丧事,杀生摆酒肉宴席,殊不知以此杀生对亡人反而有害。 请问,家人杀生,亡人应该不满足罪业的四个支分的意乐支,他也要被动承受罪业吗? 类似的情况还有父母为小孩子庆生而摆酒肉席。 还有,职工接受了单位统一发的一笔奖金,但是用于发奖金的钱实际上来路不干净,若职工们并不知情,职工们要承担多大罪过?

1. 许多时候还是会对家人有影响的。比如三净肉当中有要求,不是为我而杀的。而且相关众生被杀之后,冤魂等可能对亡者制造障碍。

2. 某些情况下有可能会沾染相关的业,一方面也要看员工自己的境界、发心、后续款项的用途。

如果接受了,一方面要多忏悔,多用来行持善法。 (正见C1)
问:法师说到相关众生被杀之后,冤魂可能对亡者制造障碍。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一方面来讲,可能这是冤魂让亡者第一次感果(感家人为之杀生之果);另一方面,亡者被冤魂制造障碍,可能是其他恶业,以家人为亡者杀生为缘而现前的果报?
答:个人理解,确实有可能出现,一方面有其他的恶业,但是却通过这种方式提前成熟而感受痛苦的情况。(正见C1)

202. 关于是否破戒的疑问

问:弟子在卧室中放有加行法本和"般若摄颂"加持品的情况下,有过夫妻生活,请问法师是否犯了居士戒中的"不邪淫"戒? 单位报销手机费,用单位电话打私人电话,(手机打也是单位报销)是否属于不与取?未学佛前通过非法手段得到的单位钱财,是应该交回电话,还是用于善法方面过失小?
答:"弟子在卧室中放有加行法本和"般若摄颂"加持品的情况下,有过夫妻生活,请问法师是否犯了居士戒中的"不邪淫"戒?" 个人理解,假设你们没有没有足够的境界摄持。 也没有诸如帘布遮挡等等之类的分隔,那很有可能犯"不邪淫戒"。 单位报销手机费,用单位电话打私人电话,(手机打也是单位报销)是否属于不与取? "要看单位是否开许(或默许)。"未学佛前通过非法手段得到的单位钱财,是应该交回电话,还是用于善法方面过失小? "自己看情况都可以,总之要多忏悔,避免造作新的恶业。(正见C1)

203. 关于课后题怎样圆满回答

问:23课课后思考题,断缘心无暇中第2,无出离心和第5,喜爱恶行,对治方法法本没找到答案,可以离开法本大家讨论吗?现在有些题,新道友说必须在法本上找答案,请问法师,如果问,你是如何对治或你是如何。。。。。时,大家是否在不离法义下,进行回答并一起讨论。
答:有许多思考题,其实是可以在法本当中找到相关内容的,有时找不到可能是因为自己没有仔细深入理解。而在结合法本作答的同时,如果有能力参照各种经论也是开许的。对那些侧重于个人发挥的题目,可以结合自己的实践相互进行交流。(正见C1)

204. 前行第68课疑问

问:请问"一切都是业的自性"与宿命论有何区别? 比如现在是否修行等心念由过去业习气决定,过去也由过去...... 现在是否无法改变?产生欲忏悔消罪业之心,造善业之心,祈祷上师三宝之心,获得加持等他力的因缘......看似现在的决定也是由过去的业所致,这样不是无有真正的自主吗? 就是说当下有不确定的自主选择权,那这个选择权是来自无明?
答:"请问"一切都是业的自性"与宿命论有何区别? "宿命论否定了现在和未来的努力所能产生的作用。"比如现在是否修行等心念由过去业习气决定 "业力是决定现在心念的条件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条件,业力之外还有许多因素可以影响现在。 "现在是否无法改变? "过去的业虽然已经产生,但是之后我们可以有办法对治,比如忏悔、行持各种善法等等。"这样不是无有真正的自主吗? "以胜义理论观察,我们确实是无有自主的,因为无我,无有主宰者,没有饭,也没有吃饭的人,一切法都可以抉择为空性,空性当中都不成立。 在世俗谛的层面,我们是有一定自主的,比如你去超市可以挑选商品,你可以选择晚饭吃什么然后去做饭,等等。(正见C1)
问:在世俗谛的层面,我们是有一定自主的,那现世行为是确定的么?文慧通禅师的公案中,那个小兵为什么后来立化了,本来他的习气是决定了要杀老和尚的?这种改变是否也属于同行等流果呢?
答:"在世俗谛的层面,我们是有一定自主的,那现世行为是确定的么? "如果我们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那某些时候对我们自己来说就是不确定的,因为你不知道究竟会怎么样。 "这种改变是否也属于同行等流果呢? "同行等流果是影响当下行为的因素之一,不是唯一的因素。(正见C1)
问:那如果有预知未来能力,那就是确定的额? 其实我现在比较糊涂的是,因果就是由因 缘聚合而起现果法。那这种缘 个人的自主选择性,也是由过去的业力决定的吗?
答:"那如果有预知未来能力,那就是确定的额? "个人理解,对遍知佛陀来讲可以这样说。但我们普通凡夫许多时候并不知道未来具体会怎样。 "其实我现在比较糊涂的是,因果就是由因 缘聚合而起现果法。那这种缘 "业力直接来说,指的是阿赖耶识当中业的种子,这些种子会发挥很多作用,而"业的种子"不等于"一切万法",所以业的种子是影响事物的部分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正见C1)

205. 前行22课,23课的疑惑

问:我们现在正在学前行第23课,我们几个师兄感觉暂生缘八无暇和断缘心八无暇里面有几个好像是重复,不知道该怎么辨析,请法师给予开示:

1. 暂生缘的为他所转和断缘心的为今束缚好像是一样的。

2. 断缘心里面的人格恶劣和喜爱恶行好像差别也不多啊!

还有就是法本203页中说:"自认为是大瑜伽师,安住于自然本智中,"这里的本智是什么意思啊,上几节课里面也出现过这个词,但一直没有查到意思。
答: 1,侧重点不同。 "为他所转"侧重被某些人奴役,不自主而无法修行。 "为今束缚"除了和某些人有关,也包括被财产受用等束缚,而且许多时候是自己主动的。

2. (引用网址失效)

3. 本自具足智慧(佛性),无生无灭的法界,实相。(正见 C1)

206. 请问:因果不虚与解脱的关系

问:第67课中讲嘎达亚那尊者与天子的公案后面,结合现代人的某些怪病,讲到:在这个世间上,若用智慧去详细观察,就会发现不管在外境上还是自身上,都有无数的善恶果报在不断出现。然遗憾的是,现在不懂因果的人,对此根本不相信,总觉得这是偶然发生的。 请问:行善得好报,作恶得痛苦。这是一个决定规律。《了凡四训》的主人公正确地运用了这一规律,确实改变了即生中的命运。一亿耳运用了这个规律,改变了下一生的命运。学习因果不虚,明白了只有行持十善业,才会有好的果报。这和脱离轮回有何关系?前面讲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是苦,这三条加在一起来行持十善业,行持了十善业,就算是脱离轮回吗?生生世世值遇正法修学佛法,行持十善业,就算是解脱吗?不是说轮回诸事无实义吗?如何与行持十善业相联系?那么,解脱又和这些有什么关系?什么叫做解脱?因果规律和解脱又有什么关系?
答:十善业与解脱有密切关系。有多个方面: 1, 如果以出离心摄持,行持十善业就会成为解脱的因。《地藏十轮经》提到:【善男子。过去一切诸佛世尊。皆悉远离十恶业道。皆悉称扬赞叹如是十善业道所得果报。】

2. 许多时候要获得解脱需要依靠人身等(善趣的身份),而如果没有善业则很难获得善趣身(增上生),也很难修持获得解脱(决定胜)。如《前行引导文》提到:【如果没有得到人身,那么三恶趣中最好的要算是旁生,可是现在居于人间的那些旁生,无论被认为形色美妙、价值昂贵等等有再多的优点,但你当下对它说 "你现在只要念诵一遍'嗡嘛呢巴美吽'便可成佛"。遗憾的是,它既听不懂心咒的词句,也全然不知意义,又不能说出一字一句,甚至现在马上就要被冻死,也只能低头忍受,坐以待毙,而不会想任何其他办法。如果是一个人,无论多么脆弱,最起码他也知道去岩洞或树下捡柴生火、烤火取暖。但是作为旁生却连这种能力也没有,更何况说修法的念头呢。】

假设没有行持善业,造作种种恶业最终堕入地狱,不用说获得解脱,连暂时的安乐都难以获得。

3. 想获得解脱需要积累资粮,清净业障,所以应该行持善业,断除恶业。

4. 我们不仅仅要让自己获得解脱,也要让众生离苦得乐,行持善业就可以利益众生。否则如果经常以烦恼杀害众生等等恶业,则会直接间接对众生带来痛苦。

5. 如果不行持善业,行持恶业会有很大的过患。

《地藏十轮经》提到:【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十轮。能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于过去世。一切如来应正等觉。皆悉远离十恶业道。皆悉称扬赞叹如是十善业道所得果报。为欲长养一切众生。利益安乐菩提道故。为欲除灭一切众生业烦恼苦令无余故。为欲枯竭三恶趣故。为欲绍隆三宝种故。为欲断除三界有故。为欲永断蕴界处故。为令一切速入无畏涅槃城故。广说如前远离十种不善业道所得果报。是故善男子。若不真实希求如是十善业道所证佛果。及不真实下至守护一善业道。乃至命终而自称言。我是真实行大乘者。我求无上正等菩提。当知如是补特伽罗。是极虚诈是大妄语。对十方界佛世尊前。诳惑世间无惭无愧。说空断见诱诳愚痴。身坏命终堕诸恶趣。善男子。若但言说及但听闻。不由修行十善业道能得菩提般涅槃者。于一劫中或一念顷。可令十方一切佛土地界微尘算数众生皆登正觉入般涅槃。然无是事。所以者何。十善业道。是大乘本是菩提因。是证涅槃坚固梯蹬。善男子。若但发心发誓愿力。不由修行十善业道能得菩提般涅槃者。于一劫中或一念顷。可令十方一切佛土地界微尘算数众生皆登正觉入般涅槃。然无是事。所以者何。十善业道。是世出世殊胜果报功德根本。善男子。若不修行十善业道。设经十方一切佛土微尘数劫。自号大乘或说或听。或但发心或发誓愿。终不能证菩提涅槃。亦不令他脱生死苦。善男子。要由修行十善业道。世间方有诸刹帝利婆罗门等大富贵族四大王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或声闻乘或独觉乘乃至无上正等菩提。皆由修行十善业道品类差别。是故善男子。若欲速满无上正等菩提愿者。当修如是十善业道以自庄严非住十恶不律仪者能满如是无上正等菩提大愿。若求速悟大乘境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速满一切善法愿者。先应护持十善业道。所以者何。十善业道。是能安立一切善法功德根本。是世出世胜果报因。是故应修十善业道。】 以上教证提到十善业是获得解脱的基础。 三乘的果位都可以称为解脱,比如声闻阿罗汉果,缘觉阿罗汉果,大乘一地以上菩萨果,佛果。 究竟来讲佛果是本来具足的,不是新生的,但确要依靠精进修持才能显现出来,而我们以正确的见解,谨慎取舍因果,努力行持善法,就会获得解脱。(正见C1)
问:也就是说,无论行持什么样的善业,还是必须以发心来摄持,以菩提心之发心来摄持,就是成佛之因,以出离心来摄持,就是成阿罗汉之因,以世间安乐之心来摄持,就是轮回之因,成佛也超不出因果规律。种成佛之因,必得佛果。是这样理解吗?
答:个人理解,如果具有对大乘法的见解,以出离心摄持善法也未必成为阿罗汉的因。(正见C1)
问:请问:"以大乘佛法的见解,以出离心摄持未必得阿罗汉"这句怎么理解哦?大乘佛法的见解不是菩提心吗?这个有点不太明白哦,感恩法师。
答:大乘的见解是菩提心,但也包括出离心。菩提心本身是一种大出离心,除了出离轮回,还要获得最究竟的佛果,除了自己出离轮回,还要让一切众生都出离轮回,获得佛果。(正见C1)

207. 舍利子回答外道的偈颂的理解

问:第69课中:外道问走在前面的舍利子:"我们宗派有没有沙门善行?"舍利子以偈颂回答:"正命众中无沙门,释迦众内沙门有,若阿罗汉有贪爱,即无凡小愚痴人。"由于没有前世的业缘,他们没有听懂,以为是在赞叹自己的宗派,就放过了舍利子。 请问:舍利子的偈颂可否这样理解:您们的宗派中没有沙门,释迦族中有沙门,如果阿罗汉有贪心爱执,那天下就没有凡夫小人愚痴之人。 这是一句反话,如果认为阿罗汉没有功德,天底下就没有凡夫人。从外道的角度看,他认为阿罗汉没有功德,因此自己不是凡夫小人愚痴人。从内道的角度,阿罗汉有功德,与凡夫人相反。 请问,这句话是这么理解吗?
答:大致可以这样理解,如果阿罗汉和普通凡夫一样有种种烦恼(如果是这样则阿罗汉很难超胜凡夫),那么那些愚痴的凡夫也可以像阿罗汉一样被尊崇了,但事实并非如此。(正见C1)

208. 念课诵中的问题

问:弟子有两个问题不明白,

1. 在共修念课诵的时候,说有用话是否也是不如法?有的师兄可能是听别的老师兄或者是有些上师或者法师开示过念诵的时候不要说话吧(我猜的,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她本人也不说)。她本人把嘴闭的严严的,真是问她有用的事她也不开口。请问这样是我做的不如法还是她理解的死板了?(比如,我在道场是带大家唱颂,唱完一个修法后,我发现她没有课诵集,我问: "你是不是没带课诵集?要是没带我给你找一本。"她就把嘴闭的严严的看着我,一个字都不说。弄的我一点办法都没有)。弟子认为学法不应该学死板了,不知道弟子的想法是对的还是错的?是我在课诵间隙的时候问她的话是不如法吗?

请法师开示,如果真是课诵的时候不能说任何话,那弟子以后坚决杜绝说话,在带领课诵的时候不管看到多重要的事都不说了。望法师开示。
答:念诵的时候通常情况下尽量止语,如果有必要说话的时候也可以,需要根据情况来抉择(有时即使没有说话,通过点头、手势等等方式表达也可以)。(正见C1)

209. 前行46课

问:法本中提到:如《佛说护净经》云:"以不清净手,触众僧净器;以不净手,触沙门净食;以不净食,着沙门净食中;以不净食,食众僧故,后五百世中,堕饿鬼中。" 以不清净手,触众僧净器; 该怎么理解并如法的抉择不清净的含义,因为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此类状况,感恩!
答:个人理解,某些方面可能要观待自己的内心,比如自己是否觉得不清净;另一方面可能也要观待,是否影响了僧众清净的器物。观待程度的不同,产生的业也不同。(正见C1)
问:另外47课有提到 空游饿鬼里的妖精不知是哪一类?
答:人具体也不是特别清楚。其中可能还有许多分类,一方面可以参阅《楞严经》其中关于"魍魉妖精"有相关的介绍。(正见C1)

210. 关于前行70课法师辅导的内容

问:法师辅导中讲到:密宗的降伏(智悲双运)部分,具有能力的瑜伽士对十大应诛者,在因缘具足的情况下,应当诛杀,前提要具足的三个条件,### 1. 没有丝毫自私自利的心;2 .因缘具足;### 3. 有能力将诛杀对境超度到清净刹土。
以前上师在讲记中讲到,佛经云:"吾为汝说解脱之方便,当知解脱依赖于自己。"上师也不能把你们一个一个扔到清净刹土。 那么表面上看来好像能被有能力的瑜伽士诛杀,然后被超度到清净刹土的众生还是很有福报的? 弟子能否可以这样理解:主要还是要观待因缘?假如具足去清净刹土的因缘,并且当因缘成熟时,总归会碰到具德上师直接方便成功度化你、或是修持具德上师窍诀往生、或是中阴身遇到大成就超度往生、或是虽然成了十大应诛还是能被超度到清净刹土?等等...总之,不管显现上用的什么方式,都能往生清净刹土? 只不过能直接被上师扔到清净刹土的众生和被具大能力的瑜伽士诛杀而超度去清净刹土的概率都是微乎其微的?
答:被诛杀超度到清净刹土,确实需要自身具有很大的善根福报,因为立即就会获得解脱的大安乐,超凡入圣。在因缘成熟的情况下,这种情况会发生,前提是需要资粮福报。 而如果自身因缘、福德不具足,则会有困难,例如佛陀自身是以其圆满的智悲力在救度善星比丘,但善星比丘暂时还是显现堕入了饿鬼道。(正见C1)

211. 前行24课的一些问题

问:P215,金刚降魔洲,共修时有道友问。如果没记错的话,学院的四大法会由不同弟子主办,金刚降魔洲是其中之一,法师可否解释下"金刚降魔洲"等称号及其对应出家众? P219,暖相是什么意思? P221,按照以往的理解,牛不可能听懂人说话、知道在叫它,也不可能知道前世 如同人记不起前世一样,为什么这里的牛能听懂拾得说话、知道在叫自己呢? P222,"散乱的形象完全是骗人的"这一段。法本内上师传法的对境是出家众,对于在家人来说,比如我,我现在不想看电影、动画片等,想把时间多点用在预复习上,家人喜欢看,如果长时间不陪他会生烦恼,由此甚至可能在将来对闻思形成违缘,这种情况应当如何抉择? P223,"比喻方面、体性方面",法本内的一些比喻是安立在一个事实/教义的前提下,让我们更容易理解教义;有时候,这个事实/教义前面还应该有个前提,在这个前提不太明确/没有提及、心里存有疑惑的情况下,应当怎么做才更如法?"体性"是什么意思? P224,魔障。按照弟子的分别念,"魔障"是一个程度较深、不太客气的词,在这里应当如何正确理解呢?"魔障"和"违缘"看上去有点像,在安立的角度上是否有不同? P226,"假如这些暇满的功德中,仅仅是一种不具足,也不具备真正修法的机缘",即使有了暂生缘八无暇中的某种无暇,在这个无暇没有出来作乱的时候,也是可以修学佛法的呀,比如我,我确实有懈怠懒惰这个无暇,但我也在修学佛法啊,为什么说不具备真正修法的机缘呢?"真正修法的机缘"是什么意思?还有在"根德圆满"里面,眼根/舌根不具足的人,也可以部分修学佛法、并不是完全不能修,为什么是无暇呢?师父,这些内容我为什么总是拐不过弯呢? 还有法本内上师的一些要求很高很清净,我根本达不到,理想和事实的差距让人特别无助,甚至会产生一些自暴自弃的想法。这种时候应当如何对上师的教言做抉择,行为上又应当如何取舍?还有我提的这些问题,方向上是不是与上师讲课的思路相左?可是有些地方我就是想不通,应该怎么办?要老老实实对待自相续、观照法本内容吗?
答:P215,金刚降魔洲,共修时有道友问。如果没记错的话,学院的四大法会由不同弟子主办,金刚降魔洲是其中之一,法师可否解释下"金刚降魔洲"等称号及其对应出家众? 这是法王如意宝赐予加持的名字(有时也称为降魔胜利洲),具有很多殊胜的缘起,代表喇荣五明佛学院的汉族大众。 可以理解为一种验相、觉受。比如钻木取火,出现温暖的时候,是产生火的前一阶段。 特殊业力和因缘吧,一方面也是福报的一种体现。 看你自己的驾驭内心的能力,有原则的随顺亲友,同时尽量让自己的心安住正法,即使是不得已陪他们做那些事情的同时,也努力转为道用。 P223,"比喻方面、体性方面",法本内的一些比喻是安立在一个事实/教义的前提下,让我们更容易理解教义;有时候,这个事实/教义前面还应该有个前提,在这个前提不太明确/没有提及、心里存有疑惑的情况下,应当怎么做才更如法? 需要多积累,多闻思,有条件多探讨。 "体性"是什么意思? 本体、性质、属性。 魔障属于违缘的一种,对我们最终离苦得乐制造障碍的可以称为违缘,魔障是诸多障碍当中的一种。而魔障有时指的是无明我执,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有广泛的关联。 看具体的程度吧 ,有一份的无暇,就会有一份的困难。我们力气具足圆满的因缘。有的时候在语言方面也有因为微少而加否定的表达,比如一个人很穷,我们可以说他没钱,但他可能有一分钱,不是一点钱都没有,但可以说是没钱。 不要放弃朝那些方向努力的愿望。 例如我们念诵普贤行愿品,当中的许多境界我们目前是难以达到的,但我们可以经常发愿,并且创造因缘让自己早日达到。(正见C1)
问:这个暖相"出现温暖的时候"是指出现在色身么?出现在任何色身的任何位置都是暖相呢,还是有固定的部位,例如头部或胸部。那么"产生火的前一阶段"是指"拙火"么?
答:暖相是形容距离目的地接近的意思,就像接近火会感到暖热。 但暖相本身不一定都是身体的温暖(某些法门有可能牵涉到身体的感受,但不是所有的场合),广义来讲,比如你产生了某种出离心的感受(虽然还没有到底真正的出离心的标准)并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对世间法的贪执,就可以说是获得了出离心的一种暖相。

212. 111课的疑惑

问:关于静虑,义分别静虑是以分别心所摄的观修,耽著空执,不是真正证悟空性,义分别静虑是不是就是我们初学者要观的三轮体空,如梦如幻,什么也不缘呢?
答:义分别静虑有时指的是还具有对空性的执著,内心有所缘。 而三轮体空的境界也要观待具体的行持者,如果是比较高境界的行者那是可以真实安住在空性当中,而如果是我们普通初学者,还没有证悟空性,只是以分别心相似的忆念空性,也可以属于义分别静虑的范畴。(正见C1)

213. 请教3月21日讲考的问题

问:请教3月21日讲考时,有一个研讨题,关于龙树菩萨是如何清净五百世前的被兵器砍割的果报的,法师解答出自《现观庄严论》,龙猛菩萨因为得地的功德,得以清净大的罪业,并用洗用脏衣服来做比喻,明显的尘好清净,细微的脏物不易清净。同理,大的罪业用小智慧好清净,细微的罪来反而要用大智慧来对治。 个人的疑问:

1. 既然因果不虚,无论是清净也好,不清净也好,应该还是果报还自受啊,这里如何理解这个罪业清净,如何和因果不虚结合看?

2. 大的或者说明显的罪业能够清净,微小的罪业为何又需要以大智慧清净,这个小智慧和大智慧是怎么区分?

3. 佛陀因善心杀死短矛黑人,他也示现感受香木刺的果报,这个属于微小的罪业吗?佛陀断证圆满,他的罪业应该完全清净啊,龙猛菩萨都不受兵器砍割的果,佛陀还是要示现感受小罪业的果,这个怎么理解呢?如果菩萨要以某种因来示现某种果,那龙猛菩萨应该也可以示现被刀砍吧?

4. 一切罪业完全得以清净,可以理解为成佛吗?

答:

1. 既然因果不虚,无论是清净也好,不清净也好,应该还是果报还自受啊,这里如何理解这个罪业清净,如何和因果不虚结合看?

因果不虚的意思是,在因缘成熟的情况下果必定会产生,通过忏悔清净罪业,这本身就是通过某种因缘阻止恶业因缘的成熟,因缘不成熟,果不会产生,这恰恰是因果不虚的表现。就像种子和阳光水土和合可以发芽,而如果种子被消灭,或者没有阳光水土,那就不会发芽,这些都是因果不虚的表现。 可以从修道的功德来体现,比如八地菩萨的智慧要超胜一地菩萨的智慧。

3. 佛陀因善心杀死短矛黑人,他也示现感受香木刺的果报,这个属于微小的罪业吗?

不属于。 因为佛陀没有业。 只是示现。 而且当时依靠这种示现,让很多众生对因果取舍更加谨慎,有很大的必要。 想要完全灭除一切善、恶、无记业,唯有佛陀。(正见C1)

214. 前行48课的问题

问:在听闻佛法的重要性中,有个教证"由闻断无义",意思是说通过听闻佛法,可断除诸多无义散乱。散乱有外、内两种。请问这里的外散乱和六垢中的外散,有什么不同?是一个概念吗?该怎样理解?
答:个人理解有所差别。六垢当中的外散主要指的是掉举;而48课提到的内散乱当中包括掉举与昏沉,而外散乱主要指的是粗大的身语散乱等。(正见C1)

215. 前行71课

问:请问前行234面提到"大圆满的二十一种行为"是指什么?
答:这方面将来如果有因缘学习大圆满正行的时候可以详细了解。(正见C1)

216.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和《开显解脱道》顺序不同的问题

问: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的顺序是: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皈依、发菩提心、念修金刚萨垛、供曼茶罗、上师瑜伽,而《开显解脱道》是加行课程的课前念诵,它的顺序是:暇满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过患、皈依、发菩提心、供曼茶罗、念修金刚萨埵、上师瑜伽。两者的顺序为什么有所不同,该分别怎样理解?
答:不同的观修方式都可以。 一方面我们可以了知轮回的痛苦,然后探究其原因,通达因果的道理;一方面也可以先了解因果的道理,然后对恶业的果报 轮回痛苦进一步通达。(正见C1)

217. 前行68课的问题

问:一切为业之自性中"自性"怎么理解呢?
答:在此场合可以理解为业成熟的本性,作用的显现等含义。(正见C1)

218. 请解释什么叫独角鬼?

问:前行47课中讲空游饿鬼时包括独角鬼,请问什么叫独角鬼?
答:个人猜测有可能是以相关的外形来取名。(正见C1)

219.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行持佛陀所说:末世五百年,我现文字相,作意彼为我,尔时当恭敬?

问:《大圆满前行》88课中有这样一段话:"佛陀曾在经中说:末法浊世,我会以文字相来利益众生。因此,我们不仅要恭敬佛经论典的文字, 从广义上讲,世间的报纸杂志由于能指导人们取舍,故也应该值得尊敬"。针对此段话,大家共修讨论时,有的道友问,平时我们吃饭时怕 汤汁撒桌上,总是用旧报纸铺在餐桌上,还有的道友喜欢在卫生间里也一搁置一些报刊杂志以便观看,甚至有时走在街上遇到一些做宣传的 人给的宣传产品的彩页,看过后就随手扔了。那么请问法师,这些做法是否不如法?是不是只要印有文字的东西,我们都不能随便丢弃? 也不能在卫生间里放置书刊?
答:个人理解,我们对经典的文字是必要恭敬的。 对于普通文字也可以尽量保持一定的恭敬心,根据自己的因缘和能力尽量去做。心态非常重要。(正见C1)

220. 关于观音九本尊心咒的问题

问:在智悲佛网的智悲讲堂视频里面,有个观音九本尊总摄修持咒,还有个观音九本尊总摄事业咒,两个咒语大部分一样,就是最后那句有些不一样,请问法师,这两个观音九本尊心咒有什么区别 答:(正见C1)

221. 前行讲到:一切善恶业都是由起心动念来决定,请问

问:前行第七十课中讲到:一切善恶业都是由起心动念来决定,在十善业中所讲到的:无贪心,是断除贪心,满怀舍心,知足少欲,无害心,断绝害心,修饶益心,慈心,悲心,菩提心,无邪见,依止正见,空性见,因果观,平等观等正见。 分析: 顶生王的公案中,上师专门提到三个经典中的看似大同小异的公案,一个是前行中引用的公案,一个是引用自《贤愚经》,一个引用自《顶生王因缘经》,前面两个公案中讲一个是遇到德护如来,生起极大信心,一个是见到弗沙如来生起无比的欢喜心,最后一个是见到毗婆尸佛,不但生起欢喜心,而且还发大愿。 请问: ### 1. 这个信心和欢喜心是属于什么心?还有恭敬心及清净心等等?

2. 从讲记中来分析,分别念包括善念和恶念,发愿是否属于念头?也就是说业的源头属于发愿吗?善念和恶念或者没有善也没有恶时,那还有否念头?无记是否属于没有念头,或者归为恶念,因为他不属于善念?

3. 如何能做到时时观自己的念头?

答:### 1. 这个信心和欢喜心是属于什么心?还有恭敬心及清净心等等?
这些都是正面的心态,是善法。信心当中有许多分类,有不同的层次。

2. 从讲记中来分析,分别念包括善念和恶念,发愿是否属于念头?

发愿属于念头的一种。 也就是说业的源头属于发愿吗? 发愿是念头的一种,但念头不一定都是明显的发愿。有时即使没有明显的发愿,仍然可能有业。 善念和恶念或者没有善也没有恶时,那还有否念头? 要看具体境界的不同,佛陀本身没有任何分别念,而如果是普通凡夫,除了善恶之外也可能有无记的状态。 无记是否属于没有念头,或者归为恶念,因为他不属于善念? 广义来说无记本身没有脱离分别念的范畴。无记本身也会造作无记的业。 方法有许多。可以依照经论的窍诀护持正知正念。(正见C1)

222. 压扁的芥子是多大?

问:前行中在"念修百字明"时,有三个问题想请法师开示:

  1. "随后于金刚萨埵佛父佛母无二无别的心间观想一轮明月,大小就像压扁的芥子......",中"压扁的芥子 "具体是多大?是象一元钱硬币大小,还是象指甲盖大小,还是?

  2. "明月"大小是固定的,"金刚萨埵佛父佛母"身形大小是否也相应确定?是否与自身大小相仿?

3. 中脉应该观想为多粗?

答: 1,个人理解,大概有芝麻那么大。

2. 个人理解可以观想为与自身大小相仿,可能都可以。

3. 【观想位于自己体内中央的中脉,粗细就如拇指或竹箭一样。】

以上是《前行广释》141课当中的内容。(正见C1)

223. 颂词解释

问:前行第70课:龙猛菩萨在宝蔓论中云: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无有贪嗔痴,及彼生业善。 请问法师:此处两个"彼"所指为何?
答:第一个"彼"指的是贪嗔痴的心,第二个"彼"指的是无贪、无嗔、无痴之心。(正见C1)

224. 旁生之苦的问题

问:第四十八课238页中讲到海居旁生中,每一个庞大动物的身上都有成群小含生筑窝以其为食。这和有的孤独地狱众生之苦是一样的,如何区分这个是旁生,还是孤独地狱众生呢 答:个人比较难以区分。 一方面孤独地狱主要是化生比较多,而旁生可能有多种出生的方式, 从痛苦的程度来说孤独地狱在许多情况下也可能更加强烈。(正见C1)

225. 关于讲考中的问题

问:在3月21日讲考后,法师开示学了因果不虚,应该在平时的行为中更淡定从容,但弟子学了因果不虚反而时时处处特别紧张总觉得这也不对那也不对,该怎样圆融?
答:谨慎确实是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以智慧仔细观察,内心的见解越清晰,行为会越有把握,也可以很淡定。有条件尽量每天念诵百字明等等忏悔,作为普通凡夫,许多时候还是可能无意当中产生许多过失。

226. 前行第70课,关于无情物?

问:课文中说:"一棵翳罗大树刮了他的法衣,他勃然大怒,无视学处而砍了那棵树 ......"。组里的道友在讨论到这部分的时候提出两个问题:

1. 平时养花除杂草,对于杂草这个无情物来说被断了命根,这样做有过患吗?如何处理更为如法?

2. 我们平时到学院或者一些寺庙道场附近,摘取一些野花供养上师三宝或者佛菩萨可以吗?

3. 看见卖鲜花的店,把那些鲜花做意幻供养是否犯不与取的戒律?

答:

1. 平时养花除杂草,对于杂草这个无情物来说被断了命根,这样做有过患吗?如何处理更为如法?

如果有必要是开许的。如果是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以放逸烦恼心态那就要避免。 如果确认是无主物或者有开许则没问题。 不犯。一方面没有不与取的发心,一方面也没有据为己有,一方面也没有影响花店主人对鲜花的实际拥有。(正见C1)

227. 问题

问:《加行教材》第25课中所讲的"暇满难得的自性"是什么?如何定义?
答:"自性"在此场合可以理解为本性、属性、特性。可以结合暇满的种种属性来理解。(正见C1)
问::"黑财"是什么意思? 可以参阅这个帖子。(正见C1)

228. 佛的三身

问:请为愚弟子开示一下佛的三身具体是什么意思吧。
答:一般来说,法身是佛陀自身的境界,报身是一地以上菩萨所见佛身,化身是声缘和凡夫所见的佛身。(正见C1)
问:前行25课的一个公案中提到幻化师,什么是"幻化师"?
答:某些方面类似于魔术师,可以幻变出许多物品。(正见C1)
问:这些物品是虚幻的、直接作用于人的大脑意识,还是也有一些真实物品?普通人能做幻化师吗?
答:那些物品可以看到,触摸到等等。(正见C1)
问:弟子太愚笨了还是不能明白,请法师给弟子举例说明一下好吗?
答:比如你在佛陀时代的舍卫城,可以见到三十二相的佛陀,那是在你面前显现的化身,你可以见到化身,而如果你获得了一地以上的果位,你所见到的佛陀就是报身,而如果你安住在法身的境界当中,那就是见到了最究竟的佛陀 法身。(正见C1)

229. 关于旁生的一个问题

问:加行教材第二册第48节课里提到:《大宝积经》所云:傍生趣者无量无边,作无义行,无福行,无法行,无善行,无淳质行。怎么理解无淳质行?

230. 关于破戒的问题

问:组里学员在共修时问道:觉得自己破了居士戒,不知道能不能修复,该如何修复?用单位的打印机打印自己的东西犯了不与取的业,是不是破戒了?无意杀生也破戒吗?
答:如果受了居士戒之后,如果破了支分戒,可以自己通过受八关斋戒等的方式来还净;如果破了根本戒, 忏悔之后可以在善知识面前重新受戒。"用单位的打印机打印自己的东西犯了不与取的业,是不是破戒了? "一方面要看单位是否开许(或默许),一方面有条件也可以弥补单位一些钱财。 "无意杀生也破戒吗? "无意杀生不会破根本戒,如果是五戒当中的不杀生戒,需要故意杀人才会犯根本戒(圆满所有的支分)。 初一十五诵戒许多时候是针对出家人的,居士如果有条件可以受八关斋戒,酬补五戒的缺犯。(正见C1)

231. 关于烟供的问题

问:在学到饿鬼之苦的时候,大上师建议我们要做烟供以利益鬼道众生。但是我们都是初学者,做烟供的时候难免观想不到位或者是无法控制自己的心不乱跑。听有一些上师说建议我们最好不要做,因为我们做不到位,不但利益不到众生,可能还会给自己惹来麻烦。据说很多学了很多年的老班的师兄都不做,理由是自己没这个能力。那么请问法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观待圆融?就我们初学者到底能不能做?(要是做烟供,观想肯定不到位,这样的状况能做烟供吗?)。
答:【复言:"阿难,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若能常诵此陀罗尼并奉饮食,即为具足无量功德命得延长,即成供养百千俱胝如来功德,颜色鲜洁威德强记,一切非人步多鬼等,夜叉罗刹并诸饿鬼,皆畏是人心不忍见,是人即为成就具足大力勤进。"】 以上是《佛说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当中的内容,这里提到四众弟子都可以行持。 【 佛告月爱。召请彼已。尔时十方一切六趣饿鬼鬼神悉赴集。瞻仰行者。如见父母。】 以上是《佛说施饿鬼甘露味大陀罗尼经》当中的内容,这里提到诸多饿鬼会非常恭敬施食的行者。 【若诸天人如法受持。若为诸鬼神及饥渴所逼非分横死者。则不得名为胜大悲曰陀罗尼也。】 以上是《佛说施饿鬼甘露味大陀罗尼经》当中的内容,这里提到施食可以避免各种鬼神侵扰和横死等等。 【阿难,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常以此密言及四如来名号。加持食施鬼。......一切非人夜叉罗刹。诸恶鬼神不敢侵害。】 以上是《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当中的内容,这里提到,饿鬼不敢侵害施食的行者。 【四者其人鬼神罗刹精魅魍魉观之如佛。五者其人诸佛菩萨天仙龙神护如眼精。六者其人所有疫病若业若模不能近身。七者其人寿命增进卧安觉妄触事吉祥。】 以上是《佛说施饿鬼甘露味大陀罗尼经》当中的内容,这里提到,鬼神罗刹会非常恭敬施食的行者,行者寿命增长,诸事吉祥。 【 此乃圆满施波罗蜜多,息灭诸障碍之殊胜方便。是故无论何人,应当勤修也。尤其,于恶世诸众生之贪心、贪欲增上之时;许多谗鬼、邪魔于人畜作害,于诸受用多作损耗之时;彼等为财食而漂游种种之境,流行瘟疫、耗损家畜及令多恶梦之时;又狼、鼠等作害之时;遭受鬼害或狐疑鬼害等等之时,若行持此法,则能平息障碍与祸患。若恒时引发相续中悲心而行持者,则理所当然能成赎死、远离病魔、息灭恶梦、增上顺缘、圆满资粮等自他暂时与究竟之利乐,诸多必要,无须尽述,故应勤奋也。 以上是《回向魔祟部多火施仪轨》当中的内容,这里麦彭仁波切提到【无论何人,应当勤修也】,此法是圆满二利的殊胜方便。 【在家人念蒙山,有何不可,此系普结孤魂缘者。小则蒙山,中则焰口,大则水陆,同是一事。常结孤魂缘,则常吉祥矣。人不敢念者,意恐招鬼。不知鬼与人混处,无地无鬼,即不招鬼,谁家无鬼乎。鬼比人当多百千倍,人若怕鬼,当积德行善,则鬼便敬而护之。人若做暗昧事,鬼便争相揶揄,故难吉祥。人若知此,虽在暗室,亦不敢起坏念头,况坏事乎。此种鬼,乃善鬼,人来则让开,人去则又遍占其地。若厉鬼发现,则有大不吉祥。放蒙山,若至诚,虽厉鬼,亦当谨遵佛敕,不复为厉。是以凡怨业病,医不能愈者,至诚念佛、念观音,即可速愈,乃怨鬼蒙念佛恩,得生善道而去耳。可知人人面前,常有许多善鬼、或恶鬼。怕鬼之人,当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所有之鬼,通成卫护之人矣。此鬼唯恐不多,越多越好,用怕作么。 《文钞》之《与陈慧恭居士书》】 以上是印光大师文钞当中的内容。 综上所述,任何人都可以进行施食,有大利益。即使我们自己观想能力有限,但我们可以念诵佛菩萨的咒语和名号进行加持,咒语和圣号的加持是不可思议的,一定能够让众生得到利益。(正见C1)

232. 关于71课的问题

问:在71课中上师讲到"学佛不能一概而论,倘若以别解脱戒的尺度来衡量一起,这也肯定不行",这里面别解脱戒很难守,那是不是我们就不用受戒了?那佛灭度时说,我灭度后,以戒为师,是不是互相有矛盾?后面上师又讲到,"但若是要求每个人都持密宗禁行,不管他的境界有没有到一定层次,那也不合理"。那么这个时候怎么去权衡戒律,是守戒呢还是不守呢?有一些道友会说,怕自己不能够受持好戒律所以不去受戒,那这样的做法对吗?
答:这方面 ,当可能要看具体的境界,如果境界足够高,那么即使在身语上和别解脱戒有所不同,但内在也不会违背别解脱戒;而如果境界还没有达到,则尽量不要做超出自身能力的事情。 "有一些道友会说,怕自己不能够受持好戒律所以不去受戒,那这样的做法对吗? "看具体情况,如果事实上确实很难守持,那确实可以暂时不去守持,佛陀并没有要求所有修行人必须一次性受全部的戒;而如果是本来有一定的能力守持,却以怯懦心不肯行持,则有点可惜。(正见C1)

233. 关于71课的第二个问题

问:71课最后面上师讲到:"心是有为法,上师三宝的加持不可思议,若能时时不忘祈祷,自己的心肯定会有所转变",这里的有为法是什么意思?随着不断的祈祷,上师的加持也会让自己的心有所转变,这个转变的原理是什么?
答:凡是因缘和合所生的法都是有为法,有为法有生灭,是无常的本性。 我们心的本性与上师三宝无别,如果能够以信心祈祷,就能够和上师三宝相应,自己本具的佛性就能够得到开显,有很多深奥的缘起。

234. 法师您好,代其他她师兄遣除疑惑,感恩法师。

问:有位师兄在度化新生时,新生问她一个问题,信主的人身上为什么不招鬼神,我们佛家甚至还有众生附体这些现象,若能解答这个问题,就报名参加学习。这是该师兄遇到的问题,感恩法师开示,阿弥陀佛。
答:"信主的人身上为什么不招鬼神 "个人不太清楚这句话的含义以及成立的依据。 如果所说的"主"是天主教所说的上帝,那么请问,她是通过什么样的理由建立这句话的呢?依据是什么? 天主教、基督教当中本身就有魔鬼附体的说法,也确实有某些天主教、基督教信徒被非人附体的情况发生。(正见C1)

235. 如何理解前行116课坛城?

问:我们小组在学习前行116课中,关于第八种邪罪,已入密乘者舍弃坛城,这一条理解有不同意见,学员认为这里的坛城是广义的,泛指的意义,还是具体指所受灌顶的坛城呢?不知如何理解较好?
答:有些大德解释为是修行的场所。个人尚不确定,或许可以结合上面两条来观察(6.已入密乘者远离本尊;7.已入密乘者脱离道友)。(正见C1)

236. 仔细研究第70课,有几个问题,请问:

问:关于第70课中,不同身语恶业的开许仔细思维,有几个问题,请问:

1. 在讲到三种身业中,不与取有可以开许的情况。上师所举例子,说骗家人说去旅游但用部分钱到寺院做佛事,个人理解这个案例是否属于不与取和妄语的开许。如果说不和家人说明,为了家人和佛法结上善缘,经常私下拿家人的钱去做佛事,上供下施,放生,助印等,这些是否属于不与取的开许部分?

2. 妄语中,保护众生的生命,还有保护三宝财产,是开许说妄语的。而且有举例妇人儿子死去,佛陀所说的方便妄语,病人查出癌症而说的方便妄语,是开许的。

但是仔细思维,这个尺度其实相当难以把握的。 以说妄语,保护猎人追杀的猎物,分析下:猎人是贪心的驱使,但这个动物就没有讲他是食草还是食肉动物。也就是说无论这个动物是食肉动物还是食草动物,他们的生命都是珍贵的。以此一方面保护了生命,一方面阻止了猎人以贪心造业将感受的苦果。这其中有多少智慧取舍啊。 再比如说,一位强盗,遭人追杀,他找到我寻求避难,要我为不要告诉别人他藏在我这里。这个时候,还能说妄语吗? 个人理解,妄语的开许,需要智慧。 在讲不与取的过患时,上师在讲记中(P81)说:"仅仅是给猎人强盗等少许口粮,也将分毫不差地得到他们杀生或不与取的罪业。所以,干坏事的人,最好不要去帮助他,也不要从人力、财力等各方面支持他,否则,就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果报。 个人理解如果是一位大菩萨,他的智慧会有饶益他人的方便与善巧,而不会只考虑个人的果报。而如果真有强盗专门找上门来,这样的人应该具有智慧善巧的吧。 而对没有这样智慧的人来讲,只能独善其身,谨慎取舍。 记得有一个公案,讲一位官员,家宅外有人醉酒闹事,他当时觉得不用追究此人的过失,然而秋后该人因犯罪而被处决,这时他感觉自己错了。因为如果自己当时惩罚该人,也许今天他不会因犯更大的过失而失去宝贵的生命。分析一下这个公案,如果醉酒者当时被这位官员处罚,结果可能有两种情况,此人要么改过弃恶行善,要么继续恶行,但至少有50%的机会改过自新,所以无论如何也比不惩罚好。这位官员也是事后的反思与总结,虽然这里讲的不是妄语的开许,但仔细思维,当自己没有智慧进行取舍的时候,尽量还是避免不必要言行,但是如果通过智慧的观察,发现其实有可能真正利益到他人的时候,哪怕是50%的机会,这个时候以智慧进行取舍,应该是可以的。 但是这个有相当的难度。所以在不与取的开许中讲菩萨是大义凛然的,这种真正利益他人的行为,真的是伟大,真的是令人赞叹随喜啊。 所以上师所举的公案中是以佛陀为例,佛陀智慧无碍,可以行此方便,此处没有举例有菩萨或者阿罗汉说方便妄语,也许是有这样的原因。记得法师在辅导时曾说,真正的善行,结果善才算善。如果结果恶,这个自己以为的"善",如果从究竟上并没有利益到他人,还能名为"善"否?因为自己的言行在无有智慧摄持的情况下不知道是否真正能够利益到他人,反而还有可能导致恶业的造成,救人不成反误已,因果是不虚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个人持这种理解。 所以,只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在实际生活中像病人这样的例子,是为护持他人的心,让他人不会太难过,应该还是能够做到的。 前行这些语言看似相当简单,但是有很多很多的地方值得去细细品味,深深思维,任何一件事情,成办起来并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的。 请问法师,这样理解可以否? 3.P239页中,引用《正法念处经》:"若闻正法,听受其义,生一念善,能灭无量百千劫生死。" 请问:这个一念善,如何来理解?善念得善果,如果是希求来世的安乐,不是还在轮回中吗?是不是以菩提心来摄持?以空性见来摄持?这个善,包含多重理解吧?上师的欢喜,个人理解是欢喜众生听到能够得解脱吧,是饶益众生的菩提心的发心。

4. 关于奔公甲格西的公案,他在供品上撒灰,是因为发现自己的心态不清净,是为了在施主面前显得庄严。

请问:这个是说希望供品显得庄严还是希望自己在施主的心目中显得庄严,显得庄严不好吗?难道让施主产生不欢喜的心,不再亲近三宝就好吗?这个地方个人有点不太明白,可能对这句话还没有理解透彻,烦请法师给予解答。 问题有点多,越想问题越多,思维不过来,辛苦法师了!有理解不正确的地方,有劳法师指正!
答: 1,个人理解在有必要的情况下是可以开许的。

2. 结果确实很重要,善良的发心与智慧都是需要的。可以参阅这个帖子

3. 个人理解此教证当中的 "一念善",如果是比较高层次的境界,那当下就可以清净无量罪业,比如菩提心的力量;如果是暂时的善念,即使不能像菩提心那样具有圆满的力量,但以此为因缘,与正法结缘的缘故,也会种下殊胜的善根,将来必定能够"灭无量百千劫生死"。

而圣者所安住的是圆满具足慈悲喜舍的大乐境界。

4. 显现上,奔公甲格西之前 "为了在施主面前显得庄严",意思是说,在我执的驱使下希望自己得到施主的认可,而有时也可能包含着被施主认可之后会进一步得到利养恭敬等等。

当然这方面可能是格西的一种示现,而我们可以对照观察自己的心态。(正见C1)

237. 请法师开示,何为近五无间罪

问:何为近五无间罪 答:【壬二、忏悔近无间罪: 杀害比丘与沙弥,污尼毁像塔寺等, 发露忏悔近无间。 近似于无间罪之业:即杀害具戒的比丘或沙弥,玷污沙弥尼、比丘尼等持戒的尼姑毁其戒律,以及毁坏、焚烧画像、塑像等佛像或绘画塑造的佛塔和经堂等殿堂,这些是五种近无间罪。(在阿弥陀佛及其眷属前)发露忏悔亲自所造、令他人造的所有极为严重的近无间罪。】 以上是《极乐愿文大疏》当中的内容。(正见C1)

238. 关于蕴,界,处的解释

问:加行课程第72课中《百业经》中云:"果报不会成熟于外境的地、水、火、风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蕴、界、处上。",其中的"蕴",应该是指五蕴吧,那么"界"和"处"指的是什么?
答:界是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 处是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正见C1)

239. 讲考班的题目能否共享给班里的师兄?

问:请问,讲考班的题目,我能否将它下载,共享给班里的师兄呢?有开许吗?
答:这方面没有遮止。(正见C1)

240. 第73课的问题

问:请问因果不虚第257页《大智度论》:"虽空亦不断,相续亦不常",如何理解因果是空性的? 《心性休息》说的甚深缘起之果也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
答:"如何理解因果是空性的 "可以理解为如梦如幻,就像吃饭会饱,饭、吃的行为、饱的感觉,都是存在的,同时也是如梦如幻的,就像在梦中吃饭也可以吃饱。 "甚深缘起之果 "这个科判表达的意思是说,万法在不离开空性的同时,能够有无欺的显现,因果规律不会虚耗,这是一种甚深的缘起。(正见C1)

241. 前行49课的疑问

问:经典中用生、老、死对应三大痛苦:所谓的生,以行苦实现;所谓的老,以坏苦示现;所谓的死以苦苦示现。这样对应的理由弟子不明白,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对应?
答:某些情况下:生当中蕴含了苦的因,可以对应行苦的含义;老是从年轻状态过后的一种迁变,可以对于坏苦(变苦);而死许多时候是在病、老、或者其他违缘之后出现的,可以对于苦苦的含义。(正见C1)
问:"某些情况下:生当中蕴含了苦的因,可以对应行苦的含义;"这个还是不太明白。
答:某种角度,行苦可以理解为许多行为当中蕴含着会引发痛苦的因缘。(正见C1)

242. 1306加行组里的组员提出的问题

问: 1. 佛经中把阿修罗道比喻为漫天大雪,那是否阿修罗道的众生比人天善趣多? 2. 在分析暇满的时候没有说阿修罗道,是不是阿修罗道也可以有修学的机会? 3. 有的时候会发起一些相似的菩提心,但是马上心里又有一个声音开始随喜自己,这是一种傲慢吧?这样是否就没有功德了能?因为还没来得及回向

4. 什么是灌顶?灌顶有哪些功德?只有密法有灌顶吗?

答: 1. 佛经中把阿修罗道比喻为漫天大雪,那是否阿修罗道的众生比人天善趣多? 应该可以这样理解。 2. 在分析暇满的时候没有说阿修罗道,是不是阿修罗道也可以有修学的机会? 少数善根具足者也许有机会(比如有阿修罗王曾经在佛前听法),而有相当一部分可能是有困难的。 3. 有的时候会发起一些相似的菩提心,但是马上心里又有一个声音开始随喜自己,这是一种傲慢吧?这样是否就没有功德了能?因为还没来得及回向 随喜自己是可以的,但要杜绝瞧不起其他众生的傲慢心,产生烦恼之后及时发觉并忏悔是来得及的。 4. 什么是灌顶?灌顶有哪些功德?只有密法有灌顶吗? 许多时候我们所说的灌顶是密宗当中的(而有的显宗经典当中也提到过十地菩萨是通过十方佛陀灌顶而成佛的,此灌顶称为果灌顶),灌顶可以清净业障,成熟心相续,可以迅速获得成就,有许多功德,相关内容如果以后有机会学习《大幻化网》可以详细了解。(正见C1)

243. 请教法师几个新生组提的问题

问: ### 1. 什么是真如智慧? 2. 什么是有缘福德资粮,什么是无缘智慧资粮?包括什么?为什么是有缘与无缘?什么是二者融为一体?

3. 正行无缘是否就是三轮体空之戒? ### 4. 安住无分别境界中的三轮体空是什么?

  1. 什么是圣者入根本慧定?"若无入定则无清净慧"的意思是否是必须在禅定的状态下进行思考?

6. 常有的善根不能回向给众生,那自他三世的一切善根是怎样的? 7. "自他三世

的一切善根回向给众生,则能成为成佛之因"此处成佛之因是自己还是众生的?是因为积累了资粮福报吗? 8. 上师如意宝把回向的善根概括为"愿一切众生快乐和佛法兴生于世"两条中,那能在回向的时候直接说这两句话就算回向完了吗?是否必须完整?最简单的回向是什么? 9. 有时候开始做事以后才想起发心,这时可以通过简单的发心比如"为利益一切众生而行持善法"来补救吗?比如念诵到一半的时候? 10. 正行时如果散乱,那是否无功德?若通过正知正念忏悔了或者当下抓回,此时还有功德吗? 11. 依靠回向可令众生众生获得利益,那么哪些问题可凭自己能力解决?哪些不可以?
答: ### 1. 什么是真如智慧?
真如是实相,与实相相应,安住在实相当中的智慧可以称为真如智慧。 2. 什么是有缘福德资粮,什么是无缘智慧资粮?包括什么?为什么是有缘与无缘?什么是二者融为一体? 有缘是分别心有所缘取,有所缘境,无缘是安住在空性当中心无所缘。 3. 正行无缘是否就是三轮体空之戒? 正行无缘可以理解为以三轮体空来摄持。 4. 安住无分别境界中的三轮体空是什么? 比如布施,心不缘能布施的人,所布施的对象,布施的事物,安住在空性当中。 5. 什么是圣者入根本慧定? 一地以上菩萨所具有的一种禅定,其境界中没有任何分别念。 "若无入定则无清净慧"的意思是否是必须在禅定的状态下进行思考? 如果没有相关入定的境界,则难以安住在实相当中,安住在实相当中就是殊胜的无分别智慧,不是分别念的思考;有的时候也表达,如果能够入定,那么在出定位就会具有殊胜的智慧。 6. 常有的善根不能回向给众生,那自他三世的一切善根是怎样的? 有时指的是小乘某些宗派所安立的观点。以大乘的观点来说,一切善根都可以回向。 7. "自他三世 的一切善根回向给众生,则能成为成佛之因"此处成佛之因是自己还是众生的?是因为积累了资粮福报吗? 可以成为自他成佛之因。一方面可以积累资粮,一方面确实会对众生有利。 8. 上师如意宝把回向的善根概括为"愿一切众生快乐和佛法兴生于世"两条中,那能在回向的时候直接说这两句话就算回向完了吗?是否必须完整?最简单的回向是什么? 回向的方式有很多,可以念诵圣者的金刚句进行回向(比如普贤行愿品,愿海精髓等),也可以念诵单个偈颂回向,可以观想诸佛菩萨圣者如何回向我亦如是回向。 9. 有时候开始做事以后才想起发心,这时可以通过简单的发心比如"为利益一切众生而行持善法"来补救吗?比如念诵到一半的时候? 当然可以补救,而且很有必要。

10. 正行时如果散乱,那是否无功德?若通过正知正念忏悔了或者当下抓回,此时还有功德吗?

功德肯定是有,只是多少的差别,提起正念越及时越好。

11. 依靠回向可令众生众生获得利益,那么哪些问题可凭自己能力解决?哪些不可以?

总体来说,佛陀恒时在加持我们,乃至众生产生一刹那的善念都离不开佛陀的加持,一方面我们要多祈祷,多提高自己的能力。(正见C1)

244. 关于修上师瑜伽的问题

问:在修上师瑜伽的过程中,在唱完"后师已成五光之明点 由从自顶渗入于心间 当思诸佛智慧总集师 获得于彼同分之加持"这四句偈后有一个静止空白的时间段,请问这段空白时间是观什么?我看视频传承中这段空白时间是观:上师化的光在头顶,然后光点慢慢从梵顶穴进入到心的部位。 请问是这样观吗?
答:就是按照这个颂词的意义进行观想。 【随力念诵后,上师化为五光明点,从自己头顶融入心间,观想上师相续中的慈悲、智慧、等持、总持等所有功德,以及一切灌顶、教授,自己全部无余获得,自己的分别念与上师的智慧变成无二无别。在这样的境界中稍许安住。】 以上是《上师瑜伽速赐加持》讲记当中的内容。 问:那么这个时候怎么观想上师周围的十方三世诸佛以及大小乘尊者以及我们周围的无始以来的父母及冤亲债主呢?最后他们该怎么办呢?
答:可以学习《上师瑜伽速赐加持》讲记,按照讲记当中的内容进行观想。(引用网址失效)正见C1)

245. 关于第71课

问:在上71课的时候,讲到要相信因果..我在说话可能有过失,我说:"如果修行没有因果正见的话,那么纵然你表面行使什么善法,例如拜佛,去寺院烧香,或者供灯,或者持戒放生等等任何善法都无用.因为不信因果"说完这句话以后,另一位加行的道友就反驳我说:"你不能说所有的善法都无用.这句话太绝对了.."旁边有位学净土的道友也很着急地问我:"那我们学净土根本 没有 象你们加行这样学习因果怎么办?照你这么说,我们每天的做的善法功德也没有,全是白做了吗?"我一时无法回答.后来我说:"净土里面的教言内容应该每课都不离讲述因果."   师父:我该怎么样解释?或者我的说法本来就不正确,确实存在着过失?那应该如何说才对?请师父开示!   我的理解是:假如放生,如果不懂因果,因为贪心去放生的话,纵然放生是善法,但得到的果报却是恶的.因为发心不对.这就是因果. 例如:如果我为了发财去寺院供香,拜佛,其实我的发心也并不善,那么所行使的这个去寺院供佛拜佛的这种善法到底是有功德还是没有功德,到底是善报还是恶报呢? 如果没记错的话,我又记起佛曾说过:纵然你以嗔恨心看一眼佛像,也是有功德的.那么这与发心善与恶,得到果报善与恶又怎么去理解呢?
答:一方面,净土课程当中本身有许多关于因果取舍的内容,比如《藏传净土法》当中有关于忏悔各种恶业的分析。另一方面,在表达的时候,需要看自己内心所认定的意义,事实上来说,即使一个不信因果的人去顶礼供养也会产生功德,但这种功德可能比同一个人在具足正信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功德要少,如果你不否定那些可能有的功德,在表达方式上也可以灵活,同时努力让听众领会你的意义。 比如一个人很穷,我们可以说他没钱,但他可能有一分钱,一方面我们认同他可以有一分钱,一方面我们仍然可以说他没钱,只要领会相关的意义就可以。同样,当你说都无用的时候,如果你内心不是否定那些存在的价值,只是从相对较小的角度来说未尝不可,同时你也可以补充说明一下,让听众明白你的意思,而听众明白你的意思之后,也不一定必须纠缠你的表达方式。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另一种表达方式,你可以说如果不信因果表面行持善法所产生的功德没有具足正信所产生的那么圆满,具体表达方式可以多样化,只要大家明白你的意思就可以了。比如你说"把瓶子拿过来",如果对方听懂了,就会递过来,而不需要追究"你问的是哪个瓶子?是美国的?日本的?铜的?铁的?张三的?李四的?",只要他理解你所指的是眼前这个瓶子,递过来就可以了。 而如果你内心本身已经否定了那些价值,同时也说"无用",那就非常危险,因为本来还是有一定价值的,不是完全无用的。(正见C1)

246. 差别基和差别法怎么解释?

问:差别基和差别法怎么解释?三根本苦按差别基和差别法如何对应?
答:1,【而差别基与差别法,想必大家也清楚,比如说人,人是差别基,人的头、脚以及人所具有的其他特法就是差别法。】 以上是《般若摄颂浅释》当中的内容。

2. 苦可以是一种差别基,苦的各种分类情况可以是差别法。(正见 C1)

247. 第26课中比喻旁生数量的 "酒糟"是指什么?

问:上周我们学第26课,有一处关于众生数量的比喻说"地狱众生犹如大地微尘......旁生犹如酒糟,阿修罗犹如弥漫大雪",我们有点疑惑,这个"酒糟"是指我们现在通常说的米酒中的醪糟么?有师兄认为前面用作比喻的微尘、恒河沙、大雪等都是自然之物,但酒糟似乎属人工之物。所以想知道这个酒糟到底指什么。
答:【酒糟,别名红糟、酒醅糟、粕等等,是米、麦、高梁等酿酒后剩余的残渣。在某些地方,人们把酒渣叫做酒糟。酒糟也叫做甜酒,作为湖北的一道特色美食,深受当地人喜爱。在某些地方,人们把酒渣叫做酒糟。自谷物中蒸出酒精或酒精饮料后的残渣,用作家畜饲料。酿酒的余渣经过粗滤除去固体谷物后剩下的被溶解的残留物和细颗粒】 以上是相关资料的介绍。(正见C1)

248. 前行71课教证请教

问:《华严经》中也说:"诸业从心生,故说心如幻,若离此分别,普灭诸有趣。"一切业皆依心而起,心的本体也不实如幻,若离开了这样的分别,三界六道就统统灭尽了。 请问法师:"若离开了这样的分别"中的"这样的分别"的内容指的是什么是"诸业从心生"还是"故说心如幻"。
答:个人理解此处的分别可以包括各种实执分别念。(正见C1)

249. 自己写过的笔记怎么处理

问: 平常为了加强记忆,把讲记中的重点会抄下来,这样写过的笔记怎么处理才如法?
答:建议妥善保存起来,以后可以经常温习。(正见C1)
问:有些笔记只是草稿,但也记录了一些金刚语。这样的草稿能丢垃圾桶吗?
答:要避免随意丢弃。【 三、问:有时我们会用打印机打印一些经书,但有一些残缺或不完整的纸张,有时也会有一些抄有经文的废纸条,这些都需要处理。有些师兄说:把它们烧掉就可以了。也有说烧掉经文过失很大。还有说:应拿到山上去埋。我想埋和烧都差不多。弟子不知如何处理,请上师慈示! 于汕头开示》当中的内容。(正见C1)

251. 关于21度母的修法

问: 第1个问题、道场中有师兄说念诵21度母赞的时候是把度母观在前方,但是我记得大上师在传讲《21度母赞》的时候讲过这个问题,上师说是把度母观在头顶上方而得到加持。不知道是不是我记错了? 第2个问题:21位度母,形象各异,弟子实在是观不出来那么多,可不可以只观成绿度母在头顶? 第3个问题:如果不观,只是唱诵,是不是得到的加持就很小?
答: 1,都是可以的。 2,可以。见解上了知绿度母是二十一度母的总集。

3. 只要有信心,就可以得到殊胜的加持。(正见 C1)

252. 前行95问题

问:有道友说可以让旁生牛马等做些善法帮助它们积累善根消业等,比如驮经书,盖寺庙等,这样说是否正确?
答:如果有必要的情况下也有开许,把握好分寸,一方面也可以多为它们回向。

253. 关于变苦与坏苦的区别

问:请问:

1. 变苦与坏苦的区别;

2. 前行实修第30课人类之苦观修的法师辅导里,提到 "宗喀巴大师比喻就象我们身上长了一个疮,没有遇到冷或热的因缘,就不会痛,是一种舍受",怎么理解是一种"舍受

"?
答:不苦不乐的感受是舍受。(正见C1)

254. 树神是哪一界的众生

问:在孤独地狱的观修中,上师说,有的孤独地狱的众生附在树上,有的直接变为树或者门槛等形象,那树神到底是比较福报的孤独地狱的众生还是有福报的鬼道众生,就像是46课里面那个美女大力饿鬼一样?
答:个人理解,某些树神有可能属于饿鬼道,与孤独地狱众生或许有些区别。(正见C1)
问:弟子也有一个问题,如果孤独地狱或者饿鬼道的众生依附或者变作花草树木等这类无情物的话,那么是不是这些无情物也应该算作有情了呢?那对他们采取一些行为的话(例如砍树,除杂草等),行为者本人会不会得到罪业?请法师开示一下。
答:假设对象是孤独地狱众生所在的物品,那如果以烦恼心对众生带来了痛苦,就很可能产生罪业。(正见C1)

255. 关于第73课

问:第280页中关于成熟相续的解释:"要得过不间断能成熟的灌顶。"请问这个是什么灌顶?一般灌顶具备这个要求吗?
答:个人理解,不间断的意思是圆满得到过灌顶,传承没有间断,"能成熟"是描述灌顶的作用,灌顶具有成熟心相续的作用。灌顶都需要传承,都具有成熟相续的作用。(正见C1)

256. 前行广释第50课

问: 《前行广释》第50课讲到生苦,《正法念处经》里说,中有寻香识是一种意识形态,具有他心通等有漏神通,...... 一旦它为业力所牵,进入父精母血中,逐步会形成凝酪,膜疱........从而出现身体。接着上师引用达尔文的"进化论",说明身体的起源,最早应始于一种蛋白质,由它形成单细胞生物,慢慢演变成如今的动物及人类。 问题一:中阴身有形状吗? 问题二:是意识(寻香识)决定物质(身体)还是物质是物质,意识是意识即心识与身体是独立的? 上师于11年7月28日晚在香港中文大学问答录中,有个问题是"可否请您用佛学来解答一下生命的起源?" 上师是这样说的:"以前学过达尔文"进化论"的人,会觉得生命是突然冒出来的,就像草地里突然长出蘑菇一样,而人最后死时,犹如火灭了,水干了,什么都没有了。这种观念,对我们生存意义和价值观有很大损害。........" 问题三:如何圆融的理解上师在前行和问答录中引用达尔文的进化论? 《前行广释》第51课讲到老苦,上师说对有境界的人而言,生老病死都是一种欢乐。 问题四:为什么欢乐,欢乐体现在哪些方面?

1. 如果能够见到中阴身的化也许是有形状的,而如果见不到中阴身的情况下也就谈不上形状。

2. 从名言现相的角度可以说,物质是物质,心识是心识,各自有独立的本体,但两者相互可以影响。

3. 从佛教的观点来衡量,达尔文进化论当中的某些内容是不正确的。

4. 对于有境界的人来说,能够安住在超越的境界当中,具有殊胜的安乐。比如佛陀,恒时安住在大乐当中(超越生老病死),无有任何苦。(正见 C1)

257. 问题

问::《大圆满前行引导文》第123页最后3行 "作为现在唯一行善、修习空性的那些人来说,依靠采取现行对治力,可以将后世转生恶趣的业力、随眠习气在今世成熟而感受痛苦。"中的"随眠习气"是什么意思?
答:可以理解为烦恼的种子。(正见C1)

258. 关于人类之苦

问:为什么说欲界天是变苦,色界天是行苦~ 答:许多时候欲界天在死亡堕落的时候会感受强烈的痛苦,由乐到苦的变化可以对应变苦的定义;而色界天许多时候没有上述那种痛苦,但从没有离开痛苦的因等角度可以对应行苦的内涵。(正见C1)

259. 请教72课中的问题

问:长行文中:"作为现在唯一行善、修习空性的那些人来说,依靠现行对治力,可将后世转生恶趣的业力、随眠习气在今世成熟而感受痛苦。" 请问: 1.随眠习气是什么?是否可理解为烦恼种子? 2.空性可否用六祖惠能大师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来理解? 3."现行对治力"是否指:对治罪、恶业的善法,行善与断恶是同时的,一切善法全部是用来断恶或者断烦恼的。
答: 1.随眠习气是什么?是否可理解为烦恼种子? 可以理解为烦恼习气种子,潜藏存在的。 可以,同时要了知现空双运,现是空,空也是现。 可以这样理解。(正见C1)
问:既然种子是无量无边,而且我们还分分秒秒都在造作新的种子,那么,还有真正的所谓"提前成熟"吗? 种子不是一个固定的排列,也不是死的,不变的,所以这种"提前成熟"也是一种善说吧。
答:提前成熟的情况确实是有的。一方面种子无量无边,一方面某个种子只有在条件具足的时候才会成熟为果,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创造相关的条件就可以让某个种子提前成熟,同样,阻止某些条件的具备也能够阻止相应业果的成熟。(正见C1)

260. 关于 "违缘"

问:弟子在学习前行第26课时有个问题,祈请法师开示。上师在课中引用了虚云老和尚传记中的一个例子,两个和尚趁方丈不在睡懒觉而被鬼怪处罚,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好好修行,否则鬼怪也会找上门来。而在第19课中上师引用了无垢光尊者《宝积经》的教证:有智慧、有精进者,因已通达空性,安住于无我中,魔众无机可乘;无智慧、有精进者,因还未证达空性,表面上看似精进,实则希求自我利益,所以魔众侵扰损害;无智慧、无精进者为魔众所喜欢,根本不会制造违缘。所以,没有智慧、不精进修行的懈怠者做什么事都顺顺利利,没有任何障碍。愚弟子理解为,这两个和尚就是无有智慧,也不精进的懈怠者呀,怎么他们偷懒也有违缘呢?
答:个人理解,这个公案当中的鬼怪,许多方面也是策励、勉励当事人的,某种程度上激励了当事人精进修行,和那种完全为了障碍修行人的魔王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当事人也是有一定的善根福德。极度懈怠的修行人不会遇到违缘,意思是不会遇到额外的魔王的干扰,因为极度懈怠本身就是魔王干扰的一种表现,但并不意味着当事人不会有来自其他方面的违缘和痛苦,因为当事人相续当中可能有许多恶业,有许多冤亲债主,因缘成熟的时候恶果就会现前。(正见C1)

261. 对第70课两个公案,有问题请教

问:公案一:"星宿婆罗门对婆罗门女行不净行" ......他和婆罗门女结成夫妻,十二年中一起生活。正是由于他大悲心强烈,此举不但没有构成罪业,反而圆满了四万劫的资粮。上师在分析这个公案的时候,只讲述了星宿婆罗门因发心清净,虽还俗与婆罗门女结为夫妻,但反而圆满了资粮。但没有分析婆罗门女的果报?从表面上看,婆罗门女破坏婆罗门的樊净行,果报应该很严重? 公案二:《华严经》中还有个妙德女,因贪爱修菩萨行的威德主太子(释尊前世),求为其妻,而生大功德,如经云:"虽以爱染心,供养彼佛子,二百五十劫,不堕三恶趣。" 如何理解妙德女对威得主太子的贪爱就是"供养彼佛子"而生大功德这样的结论?推及现在,一个凡夫修行人是否可以因贪爱具德善知识,而能生大功德呢? 以上问题,是菩提研讨班在共修的时候,有师兄提出来的,当时没有回答得很圆满,请法师开示!
答:【具有法相的上师,至少是具足世俗行、愿菩提心的菩萨,对如此菩萨无论以信心或以贪心目视,均有无量功德。《趋入定不定手印经》云:"譬如,将十方世界中一切众生之双目挖出,有人将彼等复原,或者将关于漆黑监狱中之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释放,令彼等享受转轮王或梵天之安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信心目视大乘信解菩萨,且赞颂之,则福德胜过前者无数倍。"《圣者宝积经》中讲述了商主之女胜德母,因对乐生菩萨生起炽火般的贪心,以致命绝身亡,以此果报,死后转生三十三天的公案。 《百业经》中也记载了婆罗门子因见佛生喜,以此功德得以在十三个大劫中不堕恶趣,又于十三个大劫中转生天人,享受诸乐,最后转为人身,出家修持三十七道品,证得独觉果位的公案。 由此可见,对总集三宝为一身的上师生起贪恋之烦恼也有很大功德,更何况以信心目视、供养上师?】 以上是《旅途的脚印》当中的内容。(正见C1)

262. 网络受居士戒是否能得到戒体

问:我原来没在寺院受过皈依,是在进入菩提学会后在网络上皈依的上师,受持的居士戒。但在前一段时间有道友说,慈城罗珠堪布开示过,网络直播得不到居士戒,请问法师,是否需要找寺院重新受持居士戒?
答:个人理解,只要有殊胜善知识摄持并且开许,应该是可以得到的。如果善知识不开许则另当别论。(正见C1)

263. 如果本是坏心却承办了对方的好事,这是善?还是恶?

问:关于这个问题弟子是这么理解的,不知道对错,还请法师明示:心善地道善,心恶地道恶。我们造善业还是造恶业,完全在于自己的起心动念。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相大小。 因果是最公平的。善的不会受恶报,恶的不会受善报。善恶心为主导,但是不能无视它最终的结果。结果的好坏也是将来感果的一个因。但不是主流。 好心做好事却办成了坏事(结果不善妙),但是也会为坏的结果承担相应的果报。1在这里的好心弟子认为只是世间人们界定的一个好心,不是真正的无伪的菩提心。这也是我们初学佛的人的一个普遍的现象:刚开始的确是想利益他人,可是在承办的过程当中没有把握好自己的起心动念,没有时时刻刻都是完全在为别人的利益考虑,没有做到没有丝毫的私心杂念,没能保持始终都是一颗清纯的心,导致最终的结果并不是很理想。结果成了恶心做了坏事,必定沾染上相关的罪业。2好心做好事却办成了坏事(结果不善妙),发心、行为都很好,但是最终结果却不好。如果一直保持纯净的利他心,没有丝毫的自私自利的心,(即便是这样,弟子觉得也会有一份愚痴在里面,),但是会因为事情的最终结果而感受相应的苦果。比较直接的就是虽然自己好心去帮别人却帮了倒忙,直接的不好的果报就是别人的不理解、误会、谩骂等等。如果没能忏悔干净的话未来也会感受相应的果报。 弟子认为的好心办坏事就是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坏事只是一个相,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善的。菩萨发菩提心利益众生办的坏事和凡夫的所谓的"好心"办的坏事还是有天壤之别的。所以菩萨的行为不是我们凡夫人可以随便效仿的。 同样,发心和行为恶,但结果是好的,也就是所谓的坏心办成了好事。发恶心办恶事,这是一个恶业,这一点应该是肯定的,但这件事的结果也会给他带来相应的好的果报。比如一个人因为仇恨杀死了他的仇敌,他就圆满了一个杀业,必定会感受相应的恶的果报。但是杀死不同的众生所感受的果报也是不一样的。(杀人的果报会比杀旁生严重,杀修行人的果报要比杀普通人严重,杀菩萨的果报要比杀一般修行人严重)他杀死这个人正在计划杀500菩萨的计划,如果不被他杀死这500个人就都会被杀死,那么这个人也会长时间的堕入恶趣。最直接好的果报就是这500人会对他感激涕零,会称赞叹他;以后即便是他堕到恶趣时,或者从恶趣出来也必定会感得菩萨的救度。这就是业因果,未做不会值遇,已做不会空耗。 弟子认为心行和结果都很重要。发心为主要,但是并非不看结果。 也要看两者之间哪个更重。 弟子认为不能把发心行为和最终的结果混在一起来确定一件事情的善恶,应该把发心、行为和最终的结果分开来分析,有的情况下,善恶互相混杂也是有的。比如父母发心为了孩救子,杀死了正在想杀害他的敌人。 以上是弟子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因为我们在进行研讨时大家有不同的意见,有的师兄认为就是取决于他的发心,没有看这件事最终的结果。认为发心和最终的结果是两回事。师兄们认为这个人因恶心恶行却承办了好事,认为这个善妙的结果不会减轻他的罪行。弟子才做了以上分析。还望法师给予明示,弟子翘首以待。
答:个人理解,对于普通凡夫来说,想要做到圆满的"心善",并不容易,许多时候确实可能会夹杂某些愚痴、邪见的成分在其中,比如一个愚人为了孝敬父母而杀鸡宰羊,孝敬本身有善的成分,对因果的愚昧也是一种邪见,同时对那些旁生也缺乏悲心,那就很难保证结果完全是快乐的。另一方面,某些情况下即使一开始有善的成分,但在整个操作过程当中也可能转变为烦恼等等。 作为我们大乘行者来说,智慧和慈悲同等重要,除了有贤善的发心,也尽量以智慧来取舍抉择,努力避免各种过失。 结果确实也很重要,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给自他带来安乐,如果结果最终对自他带来了痛苦,那可能说明我们前期的过程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衡量业的轻重之时,可以观待多个支分, 比如通常情况下杀生有4 个支分,第四个支分就是结果,假设甲以烦恼心圆满了前三个支分,但最终没有杀死某个众生,而乙以同样的烦恼心等条件圆满了4个支分,那可以说乙的过失比甲更大,这些是可以承认的。(正见C1)
问:末学知道意业不被开许,也不想怀有恶心去做善或恶事。只是想知道结果是否也起作用。师兄是否承认有恶心恶行却承办了好事这一现象,只要存在,有了疑问就需要解决。
答:个人理解,如果是特殊情况下以恶心促成善妙结果的情况,也有可能是存在的。 比如有一个恶王,打算在第二天摧毁佛教,屠杀数万僧侣、抢夺寺院财产, 而前一天晚上,有一个大臣,本身只是为了贪求王位,没有其余善妙的发心,在这种情况下刺杀国王而篡位,一方面以贪心杀人肯定有过失,另一方面却客观上,保护了数万僧众的生命,保护了佛教。假设是这种特殊的案例,个人倾向于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还是可能有正面的成分在其中,将来也有可能以此而获得安乐。

  1. "报应皆归一"怎么理解 问:我在学加行教材第二册,在讲饿鬼的章节里,第47课提到《修心七要》所言:"报应皆归一",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答:【"报应皆归一" 颂词的意思是,一切的报应皆应归罪于我执。 在与别人争吵时,我们经常会说"你错了,我没错",其实,说这种话的人,错的正是他自己。为什么呢?因为五蕴的假合本来不是我,而我却硬要把它执著为"我"。有了这个"我",别人欺负我、诽谤我的时候,必定会感受种种痛苦。 有些人反驳:"他打了我,当然是他的错。如果他不打我,我怎么会痛呢?"话虽如此,但正是因为你有一个"我",才有可能感受痛,假如没有这个"我",那即使一千个敌人拿着各种武器来砍杀这个肉身,对你来说也不会有丝毫影响。因此,所有的痛苦,都是"我执"惹的祸!】 以上是《修心七要》讲记当中的内容。(正见C1)

265. 清明节的问题

问: 清明节快到了!作为一个在家人,清明节时到自家祖坟前磕头,或是到亲家祖坟前磕头,这样做如法吗? 应该怎样发心?
答:如果是因缘所使不得不随顺,那么可以观想佛陀在前方虚空,内心顶礼佛陀。或者如果你有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等等的见解,也可以开许。(正见C1)

266. 前行96课问题

问:

  • (1)什么是断法? (2若以血肉供养上师三宝,这种行为是否正确?请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不知道从哪两个方面分析)

  • (3)三净肉是否只能是以业力自然死亡的肉?

1. 可以理解为一种布施身体,断除我执的殊胜修法。详细可以参阅《前行广释》124课。

2. 个人理解,一方面是某些邪见凡夫和外道的杀生供养,这种方式不如法;另一方面,在密宗当中,以殊胜的善巧摄受供养清净肉类,是如理如法的。

3. 如果从小乘当中三净肉的定义来看,也可能包括其他的情况。(正见 C1)

267. 前行91课

问:请教:加行教材第四册191页"未救度者救度之,未解脱者令解脱,未得安慰者安慰之,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四句的含义是什么?四句之间有次第关联吗?
答:个人理解,都可以表达度化众生成佛的含义,究竟的救度、究竟的解脱、究竟的安慰、究竟的涅槃就是佛果。 如果要说次第,个人分别念理解,救度众生脱离恶趣,令其获得解脱、获得安慰,究竟获得佛果。(正见C1)

268. 关于菩萨被木枪刺脚缘的疑问

问:68课第196页:"佛陀的脚上刺入降香木刺,也是以前做菩萨时杀掉短矛黑人的业报。但也有经典说,不是杀了短矛黑人,而是杀了另一个商主...."之后讲了作为佛陀前世的商主杀了另一个抢船的商主,以此果报多生累劫感受被刺杀的,如今成佛仍被木刺刺伤的故事,之后讲到,"当然,佛陀已经断证功德圆满,关于感受余报说,有些经典说是不了义的。。。" 再看第70课227页讲了大悲商主杀短矛黑人的公案: "这样三思之后,他以非凡的勇气,毅然决然的杀掉了那个强盗,救护了所有的商人。以此善念,大悲商主非但没有堕入恶趣,反而圆满了7万劫的资粮。这一公案,表面上看是造了恶业...但实际上,这完全是善法。" 我组共修时的疑问是:首先,如果68课佛陀被降香木刺伤是杀掉短矛黑人的果报,这看起来好像是,虽然总体上大悲商主杀短矛黑人是善法,也圆满了7万劫的资粮,但是杀人的身"恶业"似乎还是要感"恶果",虽然这肯定是示现;而70课又说"这完全是善法",请问如果完全是善法,怎么会感受被木刺刺伤的果呢? 到底菩萨开许身语上的表面恶行而行持意上的完全的善行,会不会在感得殊胜的善果的同时,身语的"恶果"依然要感受,至少是感受轻微的果报? 另外,假设大悲商主杀短矛黑人时只是个具有无伪世俗菩提心的加行道凡夫,如此菩提心摄持下行持表面上的杀生善法,会完全是善法而不感一点身的恶果吗? 生西法师辅导时说,我们一个普通的居士,假设在昆明恐怖事件中有能力解救很多人的生命,也不应该死抱着别解脱戒而不出手,请问如果我们出手,除了有善果,还会有什么恶的果报呢?比如最后击毙歹徒的警察,他们将来会有什么果报?
答:【如此菩提心摄持下行持表面上的杀生善法,会完全是善法而不感一点身的恶果吗?】 个人认为,完全是善法,没有任何过失的成分。 当我们在分析一个果报是不是恶果的时候,需要从感受来理解,如果你感受了痛苦,那可以说是恶业成熟,如果你感受的是快乐,则说明是善业的成熟。就佛陀来说,佛陀恒时安住在大乐境界当中,没有任何痛苦的体验,包括佛陀示现被木刺的时候也完全是大乐的体验,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因为是安乐的境界,所以不成立是恶果,而且通过这样的示现让许多众生能够谨慎取舍因果,也起到了很大的利他的作用。观待我们自己,面对具体的事件之时,会不会有痛苦的果报要看自己的境界,如果自己自己有足够的境界(比如贤善发心、智慧等)摄持,也能够避免过失,总之我们尽量利他,同时避免自己的过失,努力把过失降到最小,如果有足够的境界,例如大悲商主那样就可以把过失降为零。(正见C1)

269. 关于118课疑问

问:请问

  1. "密乘戒,则好似稍有凹陷的珍宝用品,敲一敲就恢复了,也就是说,自己依靠本尊、密咒、等持,念修百字明等来忏悔,则完全可以清净无余。"又为什么说"破誓言者一旦超过三年,就已经逾越了忏悔的期限,那时候,即使忏悔也无法清净了。"怎样理解呢?

2. 念修金刚萨埵心咒和念修百字明的功德一样吗?分别什么时间念呢?

  1. "不仅如此,因为将金刚萨埵的本体观为根本上师,所以在这一修法中,也总集了上师瑜伽(也就是说,上师瑜伽与金刚萨埵合修),由此称为珍宝总集的观修法,是极其甚深究竟的法门。"合修时是一会观上师,一会观金刚萨埵呢,还是怎样观修?
  2. ""密乘戒,则好似稍有凹陷的珍宝用品,敲一敲就恢复了 "这句话的前提就是在没有超过期限的情况下。

2. 一样都能清净罪业。 可以根据仪轨的要求来念诵。

3. 见解当中了知上师与金刚萨埵本体无二,都可以观想。

也可以观想形象是金刚萨埵,本体是大恩上师。(正见C1)

270. 关于龙王的问题

问:在48课讲到龙王遭受大鹏鸟降下热沙之苦,而且"愚痴呆笨,心狠手辣,毒气冲天" 。在《般若摄颂》中讲到"此瞻部洲诸河流,具花果药林得生,悉源住无热恼海,龙王龙主威神力。"读到这两处的时候我有几个不明白的地方。

1. 龙类里是不是也是有福德的,没有福德的,有福德的就去做龙王,享受各种财富?

2. 所有的龙都是 "愚痴呆笨,心狠手辣,毒气冲天"吗?包括龙王也是这样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般若摄颂》中我们的河流和花果都是因为龙王的加持和威力怎么理解呀?是不是有的龙王不是旁生,是一种佛菩萨的示现,然后他们没有龙的那些"愚痴呆笨,心狠手辣,毒气冲天"的过失,然后我们的花果和河流从他们而出?

答: 1,龙类当中确实有福报大小的差异。

2. 看具体的情况,有些时候是从通常普遍的角度来表达(不排除特殊情况)。六道当中都有佛菩萨的化现,龙类当中也不例外。(正见 C1)

271. 心性休息大车疏中末尾中说整个暇满难得这一品义均可摄于刹那心相续中如何理解?

问:心性休息大车疏中末尾上师讲记中说整个暇满难得这一品义均可摄于刹那心相续中,令人们对轮回生起厌离心.请问法师这一品总义均可摄于刹那心相续中,该如何理解?
答:【本品全义均可摄于刹那心相续中,令人们对轮回生起厌离心,此品撰著圆满并已回向善根。其余诸品也应如是理解。】 以上《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原文,个人理解意思是:我们可以将本品的意义在自己的心相续(心相续是刹那生灭的)当中的归摄,一旦我们能够把相关意义融入自相续,就会产生出离心。(正见C1)

272. 关于前行50课生苦的问题

问:

1. 在讲到生苦的时候,提到人类有胎、卵、湿、化四生,弟子不明白这四种到底是个什么情况,能否举例说明

  1. "我"是在五蕴聚合上假立的,五蕴即为名与色,其中名以识蕴为主,是一种心识的状态。弟子对这句话不理解,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请法师开示!

3. 身体是以父母的不净种子而生。心识对每个众生而言,从无始以来就一直跟随着,纵然这个世界坏灭,也会迁移到其他世界去,故心识可以一直往前推。请问法师,身体和心识二者有什么关系吗?是个什么样的关系?

1. 【三界有情有几种生呢?三界有情之生有卵生,以及 "等"字所包括的胎生、湿生与化生四种。那么,任何众生有哪几生呢?人类有四生,诸如初劫的人是化生;我乳国王为湿生;卵生:诸如船只毁坏的商人与鹤交媾而生下的长老札与长老札雄;胎生,现在的大多数普通人。】

2. 五蕴当中的中受、想、行、识四蕴是心法,没有形体,需要用名称去诠表,可以称为名,而色蕴属于色法,称为色。

3. 心识有许多种分类,总体可以说万法唯心,心是一切万法的基础。(身体也没有离开心的显现)。从暂时的显现的角度,可以讲神识依靠身体而安住,众生死亡之后身体坏灭,神识去往他处。(正见 C1)

273. 前行96课问题2 问:

1. 誓言物如何理解?

2. 钦则益西多吉尊者,杀了鹿,将血肉用于会供,与王妃和眷属们大快朵颐。 "朵颐"是什么意思?

1。誓言物有两种,一种是受用誓言物一种是使用的誓言物。前者有时指的在在某些相关场合需要受用的物品,如法享用可以断除分别念,提升修行的境界等等。 后者包括一些密宗相关法器。

2. 【 "颐"是脸颊;"朵"是动的意思,"朵颐"一词出于《易经》,指动腮帮进食。】

以上是相关资料当中的内容。

274. 关于念修百字明

问:关于百字明的观修,可以按乔美仁波切的窍诀直接简单观修而念吗或还可以跟智悲佛网上讲堂视频播放的念修?法本上的内容多,弟子观不出来。请法师慈悲开示 答:都可以。 可以按照前行广释当中的讲解进行。 如果有信心、惭愧心,对恶业的后悔心,发愿不再造恶业等等(具足四对治力),即使观想能力有限,也能起到很大的清净恶业的效果。(正见C1)

276. 做医生针灸

问: 有个师兄是做医生的、这是他提出的问题,"人生病很多都是业力病。他们得病是业力冤亲债主现前。我是针灸医生 我给病人治病。如果治好了 人家冤亲债主怕针。那是不是我影响到因果了 我在造业"?
答:这是不一定的,比如,一个人生病,原因可能有很多种可能,不一定都是冤亲债主导致的。而且对方生病的同时,你并不知道对方是否有因缘痊愈,如果对方具有遇到好医生的福报善业,那么你作为一个好医生去治病,就是顺应他本来具有的善业。"那是不是我影响到因果了 我在造业 "可以说你影响了因果,因为你用一种善妙的因果消除了众生痛苦的恶果,你也造了业,造了善业。(正见C1)

277. 前行28课的问题

问:前行28课中有两个名词,有为法,法性力,末学不能诠释,请师父赐答。
答:凡是因缘和合所生的法都可以称为有为法。 法性力可以理解为法尔如是的缘起力。(正见C1)

  1. "三大见解"的具体所指? 问:在"前行备忘录"P189下,P193中处,都提到了大士道的"三大见解"问题,末学不知"三大见解"的具体所指,又不知该到哪里去查,所以还请法师指教。

279. 73课今世之因的问题

问:请教法师,如何理解73课中今世之因/来世之因/解脱之因,是否能理解成是因没修到生起出离心使所学的甚深法门/所做的善行变成今世之因,而与来世之因/解脱之因这三者间又有何分别 答:如果以贪执今生时间八法的心态行持,所行的目的是为了轮回今生的有漏安乐,称为今生之因;如果是不贪执今生,所行的目的是为了来世安乐,称为来世之因l;而如果能够以出世间的方便摄持,则会超越投生在轮回善趣的安乐,获得出世间的解脱果位。(正见C1)

280. 49课人道三大根本苦问题

问:

1. 行苦也是变苦吗

2. 变苦也是苦苦吗

3. 轮回诸行都是苦苦吧

答:

1. 行苦也是变苦吗

不一定。有的行苦是变苦,有的行苦不是变苦。

2. 变苦也是苦苦吗

不一定。有时讲变苦是从乐到苦,苦苦是从苦到苦,定义方式有所不同的。 不一定,比如乐受就不属于苦苦。 但可以说轮回诸行都是行苦。(正见C1) 前行引导文中讲述苦苦时,有这样的内容:"在这个轮回中,无论是生在任何地方,都唯有以苦上加苦而消磨时光,连一刹那安安稳稳、快快快乐乐的机会也没有。"如何理解呢?不是在解释轮回中都是苦苦吗?
答:个人理解,这里形容的是苦苦的时间非常多,因为乐受的时间比较少,所以说"唯有",就像《地藏经》里说:【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并不是说众生没有产生善念的时候,而是形容造恶业的机会非常多;同样类似,一个人很穷,我们说他没钱,他并不是没有一分钱,可能有一块两块,但可以说没有钱。 总体我们可以说苦苦的时间非常长,同时也可以承认轮回当中具有短暂的乐受,而这些短暂的乐受本身也是行苦。

281. 观修的时候可以看上师的讲记吗?

问:观修的时候可以看上师的讲记吗?有辅导员说可以,弟子就感到有困惑,观修时一边看法本一边琢磨法义,请问这如法吗?这能叫做观修吗?这样怎么保持毗卢七式的观修姿势?
答:弘法教务处开许这种方式进行观修也可以。 有条件还是尽量保持毗卢七法的姿势。(正见C1)

282. 如所有智

问:请问法师什么是如所有智、尽所有智。
答:简单讲,如所有智是通达万法空性的智慧;尽所有智是通达万法在世俗显现当中的各种规律的智慧。(正见C1)

283. 前行第51课问题

问:请问法师老苦中的风脉衰退是什么意思,具体指的哪一方面?身体的四大紊乱是指血、肉、暖界、气息吗?
答:请问法师老苦中的风脉衰退是什么意思,具体指的哪一方面? 身体有许多风脉明点等。 此处可以理解为身体器官机能的衰退。 身体的四大紊乱是指血、肉、暖界、气息吗? 四大是地水火风。(正见C1)

284. 关于 "有漏法"的问题

问:上师的"俱舍论讲记"(P25)中说:有漏法即不包括道谛的一切有为法,也就是具有烦恼的漏法。弟子的问题是:对于断证圆满,远离烦恼的佛陀来说,就不存在有漏法了?另外,随着个人修行的进步,烦恼的减少,同样的法是否也可以由有漏成为无漏?这样,有漏法是针对不同的境界而安立的?弟子有点疑惑,请法师释疑。
答:对于断证圆满,远离烦恼的佛陀来说,就不存在有漏法了? 对。 另外,随着个人修行的进步,烦恼的减少,同样的法是否也可以由有漏成为无漏?这样,有漏法是针对不同的境界而安立的? 关于有漏法的定义不同宗派有不同的观点,随着境界的提升也是会有改变的。(正见C1)

285. 关于寂止和胜观的问题

问:在前行广释第73课讲三菩提之果中,下面有一行小字解释二止观的内容:寂止:梵音译作奢摩地或三摩地,一切禅定的总括或因,心不散住外境,专一安住所修静虑之中。胜观:梵音译修作毗婆舍那,一切禅定的总括或因,以智慧眼观察事物本性真实差别。 弟子有这样一个问题,寂止和胜观都是一切禅定的总括和因吗?也就是说一切禅定的总括和因就是止观,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
答:某种角度可以这样理解。 许多情况下,禅定是同时具足止观的。(正见C1)

286. 前行28课关于 一、二、三禅天的毁灭

问:一禅有寻伺,如火,故用火来灭尽;二禅有喜乐,如水,故用水来灭尽;三禅有呼吸,如风,故用风来灭尽。 寻伺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一、二、三禅天会分别以相应的火、水、风而毁灭?
答:根据相关辞典:"寻是寻求各种的事理,是一种粗相的动心;伺是伺察各种的事理,是一种细相的动心。" 一二三禅的境界当中,分别心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灭尽的方式也有关联,可以说内心与外境是紧密联系的。(正见C1)

287. 病苦

问:请法师解释一下:四大不顺者:行役无时,强健担负,裳触寒热,外热助火,火强破水,是增火病;外寒助水,水增害火,是为水病;外风助气,气吹火,火动水,是为风病;或三大增害于地,名等分病;或身分增害三大,亦是等分属地病。此四既动,众恼竞生。 明白大概的意思,但是在辅导时怕学员详细问,请法师举例说明。
答:行役无时,强健担负, 劳作不够规律,负担过重。 裳触寒热,外热助火,火强破水,是增火病; 这里讲的是火的增加导致疾病。 外寒助水,水增害火,是为水病; 外在寒冷增长水的力量,间接助长了有害的火。 外风助气,气吹火,火动水,是为风病; 气的增加,间接影响了火和水,导致疾病。 或三大增害于地,名等分病; 水火风三大对地大产生影响,称为等分病。等分是说几者都有。 或身分增害三大,亦是等分属地病。 如果身体某些部分对水火风三大产生影响,导致疾病,也属于等分病。 个人理解,供参考。(正见C1)

288. 关于28课的疑问

问:请法师具体开示禅定的八种过患,为什么寻伺如火?如火为什么就要用火来灭尽?这个如何理解?
答:详细可能要学习《俱舍论》等等。 说明内心和外境是紧密相连的,内心的境界会影响外在的显现。 (正见C1)

289. 关于 "当下观察"

问:前行广释26课中学习到,当下可以观察,一个蚁窝中蚂蚁的数量,就超过了南瞻部洲的人数。 如果依靠统计数目,一个蚁窝中几千万只蚂蚁,是超过了古代印度的人数。 但弟子的疑惑是,如果依靠我们小范围的观察,就得出大范围的结论,是否不太严谨?(例如我们身边的人都是黄皮肤,但事实上还有白种人、黑种人。) 那么现量观察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答:没有问题。一方面可能有比较大的蚂蚁窝,远远超过几千万只,数量确实超过了人类的总数。 我们这里可以依靠圣者的教言作为正量,来进行思维,从而体悟人生难得。(正见C1)

290. 关于第75课的疑问。为什么说舍弃了一位上师,以后即使依止再多的上师,也很难获得 ...

问:1法本第306页,下数第二自然段:为什么说舍弃了一位上师,以后即使依止再多的上师,也很难获得成就? 2法本第302页,下数第二自然段:《 正法念处经》中讲过:"若为他人说,一句之善法,则为善导师,为众生所尊。"如果有人对你哪怕只说了一句善法,他也称为是你的上师,从那个时候起,你就应当对他尊重,态度要跟以前不同。 弟子的疑惑是:如果有人对你哪怕只说了一句善法,他也称为是你的上师。在这里用"称为"是你的上师,弟子的理解是:一句善法可能分成好几种情况吧?1具德上师对上等根性弟子讲的一句殊胜的窍决,弟子有可能就证悟了。2具德上师对普通根基者讲的一句教言,虽然没有使他证悟,但是能让他有很大转变。3一般的上师对一般根基讲的一句普通的教言,听者虽然没有太大的转变,可是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就第2种第3 种情况来说,只是说一句善法还算不上真正的依止吧?因为凡夫的烦恼有千万箩筐,这一句善法可能起了一些作用,但是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虽然只是一句善法的恩德,我们也应该对他像上师那样尊重。是这样理解吗? 3其他的相关的问题。 弟子通过本组一位闻思各方面都很好的,对上师也很有信心师兄介绍,(弟子对这位师兄很有信心,她的上师也是法王座下的活佛,所以弟子觉得很放心)她的上师以电话的形式授予了弟子一次八关斋戒。只是念仪轨受戒得戒体,没传过一句法,这种情况算依止吗? 还有一种情况,弟子见过某位汉地师父一面,是在好几千人在场的情况下,没有私下交流的机会,受了三皈五戒,事前曾经自学了一些三皈五戒的内容,也看了一些这位师父的一些开示。以后也没有学习这位师父传的法,没学师父传的法,师父寺院的师父也曾公开讲没有学法听话就不能称是这个寺院的弟子,只是受了三皈五戒而已。这种情况算不算依止这位师父呢?按照听受一句就算,但是弟子觉得与真实的依止还是差了很多。 还有一次就是得丹增活佛的灌顶,得密宗的灌顶,这个就算依止上师了吧?
答:"一般的上师对一般根基讲的一句普通的教言,听者虽然没有太大的转变,可是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就第2种第3 种情况来说,只是说一句善法还算不上真正的依止吧?" 只要有接受的心,听受了一句以上的法,师徒关系就会建立,弟子就已经依止了上师,应该恭敬对待。 "弟子通过本组一位闻思各方面都很好的,对上师也很有信心师兄介绍,(弟子对这位师兄很有信心,她的上师也是法王座下的活佛,所以弟子觉得很放心)她的上师以电话的形式授予了弟子一次八关斋戒。只是念仪轨受戒得戒体,没传过一句法,这种情况算依止吗?" 算。传戒本身是传法,戒律是佛法。 "还有一种情况,弟子见过某位汉地师父一面,是在好几千人在场的情况下,没有私下交流的机会,受了三皈五戒,事前曾经自学了一些三皈五戒的内容,也看了一些这位师父的一些开示。以后也没有学习这位师父传的法,没学师父传的法,师父寺院的师父也曾公开讲没有学法听话就不能称是这个寺院的弟子,只是受了三皈五戒而已。这种情况算不算依止这位师父呢?按照听受一句就算,但是弟子觉得与真实的依止还是差了很多。 "算依止。传戒属于传法,师徒关系已经建立。 "还有一次就是得丹增活佛的灌顶,得密宗的灌顶,这个就算依止上师了吧?" 当然算。传授灌顶是传法。弟子需要谨慎守持密宗誓言。(正见C1)
问:还有第一问:为什么说舍弃了一位上师,以后即使依止再多的上师,也很难获得成就?
答:从密宗的角度,舍弃上师之后,已经破了根本誓言(三昧耶戒),而戒律是功德的基础,戒律失坏之后很难获得成就。

291. 难陀持戒第一? 问:在前行广释第三册第57课第14页:

难陀出家的公案最后,佛陀说:"在我的教法中,难陀护持根门第一。" 法本的脚注:护持根门第一即持戒第一。 但是网上查询显示佛陀十大弟子中持戒第一是优波离。请问是不是脚注有问题?
答:个人理解,某些角度,护持根门和持戒紧密相关,如果能够谨慎护持根门,就容易守持清净的戒律。而从某些方面来说,两者也可以有不同的安立角度。(正见C1)

292. 关于供曼扎

问:在所修曼茶罗时,讲到:"首先在所修曼茶罗的基盤上放置五堆所供物,将位于中央的一堆观想成毗卢佛由如来部尊众围绕;其实四方依次观想。这里讨论时有个问题,大家关于五方佛与所供物有些不清楚,请问法师,是不是在首先放置五堆的所供物的同时,就观想五方佛就在放置供物的基上同一个位置? 第二,将所修曼茶罗供好之后,在所供曼茶罗时,是不是就想象五方佛就在我们的头顶还是在所修的曼茶罗上? 第三,五方佛的位置是中央的朝向自己,其余四方均朝向中央? 第四:有师兄问,是否我们的首饰在供佛之后,就不能够再请求赐于自己了?讨论有二个解答:### 1. 有的说供在所修曼茶上的珠宝首饰都是不能再自己用了。2 .但是平时自己买回来的先在佛前供一下,是可以自己带的。不知道是不是这样的? 第五:如果曼茶修修完之后,种种原因可能不再供曼茶了,自己当时所修的曼茶和所供的曼茶中的珠宝首饰应当如何处理? 以上是我们小组讨论中的问题,请法师开示。
答:在所修曼茶罗时,讲到:"首先在所修曼茶罗的基盤上放置五堆所供物,将位于中央的一堆观想成毗卢佛由如来部尊众围绕;其实四方依次观想。这里讨论时有个问题,大家关于五方佛与所供物有些不清楚,请问法师,是不是在首先放置五堆的所供物的同时,就观想五方佛就在放置供物的基上同一个位置? 可以这样观想。将五堆所供物分别观想为五方佛和眷属等。 都可以。 可以按照之前提到所修曼茶罗的内容观想。 东方朝向自己。 个人理解,如果有条件可以一直供着。如果需要使用,可以观想三宝加持之后开许赐给自己。 参阅上一条。(正见C1)

293. 请教法师 "三种福德事" 问:

在《前行备忘录》167页:"小士道行人了知三恶趣是痛苦的本性,以追求增上生人天果位的心态修行三种福德事。。。。。。"这里的"三种福德事"是指哪三种?
答:个人理解,可以参照《亲友书》当中提到的"三福之明灯"。三福分别是:1,布施。2,持戒。3,修行。(正见C1)

294. 弟子 请教"何时一切 亦不毁"中"毁"字是什么意思?感恩! 问:弟子

请教"何时一切 亦不毁"中"毁"字是什么意思?感恩! 答:个人理解可能是说何时何地都不能毁坏如理依教奉行的清净行为。供参考。

295. 关于观察修和安住修

问:大恩上师讲到前行引导的修行以观察修和观察、安住轮番修为主。关于什么事观察修,什么是安住修个人理解如下,不知对否,还请法师予以指点 :

1. 观察修,就是缘着法意反复思维观察的过程,包括座上的思维和坐下的思维;

2. 安住修,指的是在座上通过观察修产生定解之后安住在定解当中。

3. 对于安住修,有师兄提出,安住修分两种:一个是安住在万法实相当中,一个是现阶段的这种安住定解当中。这种提法对吗?为什么?

答:《定解宝灯论》当中提到:"乃至定解未生前,方便观察引定解,若生定解于彼中,不离定解而修习。" ," 轮涅实上无贤劣,证悟等性无贤劣,此为殊胜之定解。" ,安住修是安住在定解当中,而这里所说的定解可以包括法界实相(无分别智的境界)。(正见C1)

296. 关于老苦

问:《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第六》中说:"而有情在老的时候呢,就会领纳到种种由老而生起的身苦、心苦、身心苦,就会感受到种种由老而生起的身热、心热、身心热,就会感受到种种由老而生起的身烧燃、心烧燃、身心烧燃,所以说老就是有苦。" 请法师慈悲开示,这里的"身热、心热、身心热"和"身烧燃、心烧燃、身心烧燃 "是什么意思?
答:原文是热恼,意思是痛苦的感受,身热心恼。(正见C1)

297. 为什么说对具德的上师无论结上善缘、恶缘,皆可成为解脱之因?

问:请问为什么说对具德的上师无论结上善缘、恶缘,皆可成为解脱之因?那么朗达玛也能因灭佛,结上恶缘,成为解脱之因吗?
答:请问为什么说对具德的上师无论结上善缘、恶缘,皆可成为解脱之因? 因为圣者以大悲心不会舍弃众生,以无量智慧方便恒时利益众生,而众生和圣者结缘之后,缘分也不会泯灭,终有一天会得到圣者的救度。 那么朗达玛也能因灭佛,结上恶缘,成为解脱之因吗? 能。 但可能暂时会堕入恶趣,终有一天会得到解脱。(正见C1)

298. 前行75课依止上师的疑问

问:

1. 关于依止的疑惑

善星比丘承侍佛陀二十多年,听受许多佛法,但他生不起信心唯生邪见。他应该不算是依止吧? 上师传法,弟子听受,如果弟子烦恼炽盛,相续不具备合格弟子的法相,但很认真努力往合格弟子的方向发展,那算不算是『依止』呢?

2. 偈颂的疑问

合格的弟子还需具十种优点来依止上师。《功德藏》中说:"具信慧闻大悲心,恭敬戒律三门调,宽宏慷慨净相愧。" 此处"宽宏慷慨净相愧" ,分别是宽宏大量、慷慨大方、具清净观、具惭愧心。 其中的"相"是什么意思呢?它跟前后的词连在一起的吗?如"净相"、"相愧"?

3. 远离和舍弃的界限?

"舍弃了一位上师,那以后即使依止再多的上师,也很难以获得成就。" 我们通过学习,经过观察,发现这个上师是不可以依止的,于是远离。那么,远离和舍弃的界限在哪里呢?
答:

1. 关于依止的疑惑

算依止。 算依止。得受一句法以上,师徒关系就已经建立,弟子就已经依止了上师。 个人理解是"净相",意思是具有清净观。 主要在内心,如果内心否定师徒关系则属于舍弃。(正见C1)
问:得受一句法以上,师徒关系就已经建立,就已经依止。 疑问:如果弟子没有做到法融入于心,没有依教奉行,也可以算是依止吗?
答:当然算。 依止的意思就是建立师徒关系,无论得法之后弟子如何,得到法本身就已经建立了师徒关系。(正见C1)
问:弟子再请问一下,现在很多善知识都有自己的微博,如果弟子每天都从善知识的微博中得到法义,自己确实受益的话,那么即使一生都无缘面见这些善知识,也算是依止了吧?
答:这方面可能要看你的心态,是否具有依止为上师的发心。(正见C1)

299. 依止上师的问题

问:75课讲依止上师,请问什么可以称为上师?《正法念处经》中"若为他人时候说,一句只善法,则为善到时候,我众生所尊"上师说,如果有人那怕只说了以一句善法,也称为是上师,对他应尊重。有的道友问,经常会遇到一些出家人,可能有的会传一句咒语,有的会给一些疑惑的解答,还有我们学习时也会听法师的辅导,还有研讨班法师也会给我们讲法,请问前述的都是上师吗?如果都是上师,因为我们现在是在跟大恩上师学前行,请问只前述的上师与大恩上师是否有不同呢?比如根本上师和普通的上师? 另外如何理解依止?对于所有上师的教言都要依止吗?还是主要要依止根本上师? 可以参阅以上两个帖子。 (正见C1)

300. 受戒后的饮食相关问题

问:想请问下受酒戒后吃了一些含酒的饮食,如:酒酿,豆腐乳等含酒食品,是否有破戒的过患? 现在很盛行喝酵素调养身体,酵素本身有微量的酒味,受持酒戒者是否能喝?
答:想请问下受酒戒后吃了一些含酒的饮食,如:酒酿,豆腐乳等含酒食品,是否有破戒的过患? 如果酒味不明显、没有醉人的作用应该没有大的问题。如果比较明显则要杜绝。 要杜绝。(正见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