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2016年6月~12月)05

1. 如何理解对量、非量 -《加行教材》2-41课

问:前行41课:以前有位大德开示时也说:"现在的科学界,对量与非量根本没办法分析,对心识中贪心、嗔心等种种分类,也没有真正去研究。",弟子不明白对量、非量的含义,请法师慈悲开示。
答:量有衡量、标准的意思,能够不错乱的通达(或者取受)相关所知法则称为量,有多种分类,包括现量、比量等等,例如眼睛无误见到色法,是一种现量,通过正确的推理成立一个观点是比量。 非量,意思就是不是量,不能成为量,不是正确的量,无法正确地通达取受相关的所知法,比如你的眼睛出问题了,那你的眼识就不再是量,而是非量。(正见C1)

2. 关于修曼茶罗的问题

问: 一、讲记中所修曼茶罗部分:首先,在所修曼茶罗的基盘上,放置五堆所供物。这五堆,可以明观为五部佛,也可以明观为皈依境。 如果明观为五部佛,那么,将位于中央的一堆观想成毗卢遮那佛,由如来部尊众围绕;前面的一堆观想成金刚不动佛,由金刚部尊众围绕;南方的一堆观想成宝生佛,由珍宝部尊众围绕;西方的一堆观想成无量光佛,由莲花部尊众围绕;北方一堆观想成不空成就佛,由事业部尊众围绕。 或者,像明观皈依境那样,将中央的一堆,观想成与根本上师无二无别的莲花生大士,大圆满传承诸上师以重楼式安坐;前面的一堆,观想成释迦牟尼佛,由贤劫一千零二尊佛围绕;右侧的一堆,观想成八大随行佛子,由大乘圣者僧众围绕;左侧的一堆,观想成声闻二圣由小乘圣者僧众围绕;后面的一堆,观想成光芒四射的方格架内,层层叠叠放置着法宝经函。 不管是哪种观想,都要将所修曼茶罗放在供台上。 师兄们提出问题:如果观想为五方佛方向是从中开始 ,自己的前面为东方,顺时针的方向到南方、西方、最后北方。不会弄错方向。如果观想的是皈依境,中央的一堆观为与根本上师无别的莲花生大士,前面的一堆是不是自己的前面(东方)还是在自己的对面(西方),右侧是自己的右手方向还是反方向?左侧是自己的左手方向师兄们说法各不一致。请教法师开示。 二、修曼茶罗:供完一遍五堆后 ,所修曼茶罗上的所供物到下再供一遍三十七堆曼茶,接着供一遍三身曼茶之后便供到供桌上。

1. 观想为东方是可以的。也可能有多种方式。左右指的是皈依境自身视角的方向,皈依境的右边,我们看着是在左边。

2. 也是可以的。(正见 C1)

3. 学佛形式疑惑

问:有师兄问: 自己尘缘未了,暂时不可能全身心投入修行,去追求解脱。 不过,渐渐发现,于世间法要想走向极致的时候,难免会遭遇各种各样的瓶颈,而能引领我们顺利走出困境的,最有效的方法,往往就是佛法。 从这个角度来讲,是不是以菩提心摄持,一心一意做好世间法,同样是在修行佛法呢?同样是在追求解脱呢?
答:"于世间法要想走向极致的时候,难免会遭遇各种各样的瓶颈,而能引领我们顺利走出困境的,最有效的方法,往往就是佛法" 你追求世间法"极致"的动机是什么?是出于对世间法的贪执还是什么?是真正的利他心吗? "从这个角度来讲,是不是以菩提心摄持,一心一意做好世间法,同样是在修行佛法呢?同样是在追求解脱呢?" 如果你有真正的菩提心,有比较高的境界,能够把世间法转为道用,某种角度也可以这样说。 但问题是,如果你对世间法还很贪执,连出离心都没有,那说自己有菩提心就更困难了,如果用菩提心来伪装自己的贪欲,那就可能是自己骗自己。 "一心一意做好世间法 "也有各种方式,如果把这句话换一下:"一心一意醉生梦死、一心一意纸醉金迷、一心一意贪图享乐、一心一意在轮回里打滚",那后果是怎样你自己也应该知道。 当然,心里偶尔泛泛的想一想菩提心,也有功德,也可以种下善根, 但什么时候善根彻底成熟就不好说了,也许是若干个大劫之后。 如果今生没有获得解脱,那么死的时候就要努力争取往生净土,如果没有往生净土,那就继续轮回,轮回去哪里,是去恶趣,还是善趣,那就看业力了。 【◎ 世间法、出世间法不可兼得 如今有些人觉得,修法不需要丝毫苦行,在成办今生俗事,享受幸福、快乐、名誉的同时,也能修成正法。甚至还有人说:"你看我上师就是最好的例子,不要说修行境界很高,对世间法也相当在行。不论是做慈善还是摄受弟子,什么都圆融无碍,吃顿饭也能体现各方面的能力,太圆满了!" 其实,怎么会有如此两全其美的好事呢?对每个人来说,出世间法好的,世间法肯定不好;世间法好的,出世间法肯定不好。自以为二者兼而有之的那些人,不管是你的上师、同修或是其他什么人,只是世间法比较突出而已。 如果你觉得他各方面都很棒,那他也只是随顺你、随顺世间而已。但过于随顺世间的话,不可能具备真正的出世间法功德。凡是想世出世间法一举两得的人,就好像认为有两个尖端的针可以缝纫;或者水火可以放在同一容器内;以及可同时乘骑向上向下行驰的两匹马一样,显而易见,这种情况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在这个世界上,不论从智慧、悲心、人格乃至各方面考察,没有任何一位补特伽罗,能胜过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但佛陀也没有想出世出世间法同时成就的方法,因此犹如丢唾液般舍弃了转轮王的国政,离开皇宫来到尼连禅河畔,在六年里历经苦行精进修行,期间每一年只喝一滴水,只吃一粒米[2]。佛陀还说过:"我于无量劫,具足修苦行,清净诸业障,得胜智功德。"佛以自己的行持告诉我们:证悟绝非轻而易举,想一边享受世间,一边获得出世间成就,是不现实的。 既然佛陀都不能兼顾,那谁又有能力两全呢?所以,作为修行人,我们不要太放逸,也不要太傲慢,自己应该知道自己的根机。 有些居士听后,可能忧心忡忡:"如果世出世间法不能兼得,那我不放弃家庭和工作,是不是就永远没机会修行了?" 这倒也不是,我刚才所讲的,是上等修行人。你做不到的话,也可以用次一点的标准要求自己。像昨天在论坛上,有些大学生很羡慕出家人舍弃一切,多年来在寂静地闻思修行,作为一个居士,可能做不到这种上等修行,更做不到佛陀那样的苦行。但我觉得,一边学习、工作,一边修行,也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不过,有些人不喜欢做下等修行人:"如果做不成上等,那我中下等的也不做,干脆不修行了!"这种说法有些偏激。就像做人,你若做不成最好的人,又不愿做中下等的,那是不是人都不做了?或者像读书,你读不到前三名,就书都不读了?很显然,这种选择是错误的。不能名列前茅,至少也要完成学业;做不了最好的人,做个差不多的也可以。修行也是如此,把能做到的做好,这才是最重要的。 还有人可能问:"世出世间法不能兼得,那怎么理解六祖的'佛法不离世间觉'呢?" 其实,这句话可以从两方面解释:对上等修行人而言,他们获得成就,并具有极高境界,虽已看破一切,但因悲心推动,还会以世间法度化众生,这是菩萨的不离世间法;而我们凡夫人修行,因为不能纯粹地修出世间法,所以在做中下等修行时,仍可以兼顾一部分世间法,尽管不一定能即生成就,但也会为来世积累资粮。 因此,对这些道理,大家需要多方面观察。其实,对从小就学佛的人来说,一般不会有很多矛盾。但后来才遇到佛法的人,在原来固有的信仰上接受佛法,还是会经常冒出各种疑惑。在这个时候,系统闻思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 以米拉日巴尊者为例,说明世出世间法不能两全 昔日,藏地的米拉日巴尊者,修行时口中无食、背上无衣,仅仅依靠荨麻充饥。到了最后,他整个身体形似骷髅,身上绿毛丛生,长满吸血虫,以致别人看到他时,都认不出是人是鬼。 尊者身上的绿毛,是吃荨麻的结果。荨麻,不知道你们吃过没有?我小时候放牛经常见到,非常好吃。不过上面有刺,不小心扎到手很疼。尊者修行的地方荨麻很多,吃完最初带来的粮食后,他没有再去化缘,好几年中就吃这个。时间久了以后,他的衣服烂了,一片也不剩,毛孔和头发都变成了绿色。 有一天,一群猎人来到他的山洞前,被尊者的样子吓了一跳,大叫:"你是人是鬼?"尊者回答:"我是人,一个修行人。"猎人们几天没打到吃的,准备抢他的食物,但进洞里一看,只有荨麻,其他什么都没有。他们问:"你修行的粮食在哪儿?"尊者答道:"我的粮食早就吃完了,一直吃荨麻,暂时还没有得到别的供养。" 一个猎人问:"供养修行人有什么好处?"尊者说:"可以给自己带来福气。"猎人轻蔑地笑道:"好,那我就供养你一次吧。"说完,他把尊者抱起来摔在地上。尊者本来就骨瘦如柴,这一摔让他非常痛苦,但他还是对猎人生起悲心,不住地流下眼泪。 另一个猎人很同情尊者,劝那个人说:"你不要这样做,你看他真是一位苦行者。即使不是,我们挨饿也跟他无关,你这样对待他算什么?"然后,这一群猎人就离开了。 他们走了以后,尊者并没有念恶咒,但也许是护法神的惩罚,或者是作恶的业报现前,不久以后,那个欺辱尊者的猎人因为一件事,被法官判处了死刑。除了那个好心的猎人外,其余人也都受到了很重的处罚。 可见,因果确实是不虚的。你干了坏事,当下不一定会感果报,但它已经埋藏在你的"基因"上了,这就是所谓的"业"。一旦这种业力成熟,必定会给你带来痛苦。 因此,希望大家不要在因果面前充英雄:"无所谓,我来偷盗!我来杀生!"就像一个人主动吃毒药一样:"没事没事,我来吃!"等你吃完了以后,就算暂时无恙,但毒性一发作,也只有独自承受了。实际上,因果真的很可怕,但很多年轻人,甚至包括修行人,还不明白它的厉害。 当然,这里不是讲因果不虚,而是讲米拉日巴为了获得出世间成就,怎样舍弃世间一切,坚定不移、饱经沧桑精进修法。如《大庄严论经》云:"不作难苦行,不得一切智。"这个公案也说明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不能同时成办,不然,像米拉日巴尊者那么聪明的人,以前学恶咒一学就灵,如果真有两全之策,他又怎么会做不到呢? 传记中还记载:米拉日巴尊者在上师马尔巴前求得正法后,有次回了一趟家。当时他家的房子已经倒了,母亲也早就过世了,他最喜欢的《大宝积经》被雨水淋得七零八落,几乎成了鸟巢。伤心之余,他把母亲的骨头作为所依,作了超度,并想把《大宝积经》供养给从前教他识字的老师。 可到了老师家,才知道老师也已去世了,就把这部经供养给老师的儿子。老师的儿子对他说:"既然你是马尔巴的传承弟子,就应该学你上师那样享用明妃。不如你去弄一所房子,把你未婚妻结赛娶过来,继承你上师的宗风,这样不是很好吗?"尊者说:"我没有上师那样的境界。大狮子跳跃的地方,小兔子自不量力跟着去跳,一定会摔死的。" 现在有些人对米拉日巴的苦行很不理解,觉得他为什么非要抛弃一切?其实对不懂佛教的人而言,什么话都会说,什么话也都敢说。不要说对于佛教,就算是世间上,尤其是去了一些自由国家后,不少人疯狂般地什么都说,觉得自己能说点与众不同的,才显得特别有水平,但这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对于米拉日巴的传记、对于很多高僧大德的传记、对于特别有价值的历史故事,不了解的话,千万不要妄加评论。这一点,分别念重的人尤其要注意。像这次来参加研讨会的人,希望你们以后要有公正的态度,不要把什么都当成迷信,统统扔进历史的垃圾箱,不然,你到晚年时绝对会后悔的。因此,希望大家一定要有智慧,这样才能分得清真与假。】 以上是《前行广释》当中的内容。 虽然暂时没有条件出家,但也可以尽量抽出时间来闻思修,以在家的身份努力行持善法,也是修行,也有解脱的机会。 但如果完全没有出离心,继续以贪执轮回的心在红尘里摸爬滚打,虽然终究会解脱,但具体是什么时候就不清楚了。你可以说自己在修行,但修行的效果如何?对世间法的执著是否降低?烦恼是否减少?自己可以观察。(正见C1)
问:以下是这位师兄的回复: 看完了......不过,很抱歉呀!此心不死。   一来、对生死轮回,未能尽信,所以法师的回复,说服力,于我这个顽劣的学子大打折扣。没想过今生要成佛啦,不过,就算是这样,自己很清楚自己的目标;      二来、也相信,菩提心不会轻易升起,可是,每日的行持不正是为了培养她吗? 是否在培养菩堤心,则要与眼前所做的事情联系着,观察自己的发心,对吗?请问法师可有问及我目前所做的工作?      三来、法师讲的话,看着很受用,专用名词一个接一个,只是自己学佛时日短浅,多数名词看得似懂非懂。能请法师不用佛学名词,把上面的一番话,再说一遍吗?  四、我只是暂时羁绊在此境地中,相信通过自己的调整会走出来的,至于出来后去向何方,现在还不知道。[憨笑]       五、有两个自己非常崇拜的修行人,一位从商入道,一位恰好相反,从格西入商,都做得非常极致。深知自己不具有那样的智慧与毅力,不过,这些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依然给我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始终坚信可以在看似对立的事物中寻找到微妙的平衡,也坚信事物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这两位修行人是稻盛和夫与"钻石和尚",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与处理的方式,对我目前的生活状况,比较具有指导性。只是,发现目前的自己心智发展方向,与所向往的境界不相符,于是在不断地探索改变自己心智模式的方法。虽然自己有很多问题急待解决,而且修行以来发现问题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是越来越多(这个状况让兴奋!),不过,不排除几年以后的某一天,当肩上的重担自然而然地卸下的那一刻,我会毫不犹豫地舍弃现在的生活。但那时,我必须非常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舍弃眼下的一切。 (圆融备注:这位师兄对佛法有些许自己所感知的信心,也比较能看到一些事物本质,按照他自己看法:他没有办法认识到大礼拜在对治自己傲慢心上有什么具体帮助。我们常规解释似乎不能帮助到他。)

1. 这位师兄从事亲子教育,会把自己了知的佛法智慧运用于工作中,据他自己说,非常有用。2,由于这位师兄的孩子现正在国外读书,成绩优异,学费昂贵。故而经济压力比较大。

答:我不太清楚你说的这位师兄是否是学会学员。如果不是那就另当别论了(讨论就到此为止)。 正如他自己所说"对生死轮回,未能尽信", 对因果轮回是否存在都还不太相信的情况下,菩提心还是很遥远的。 如果他能承认自己的不足,承认自己确实对轮回还很贪执,还放不下,那也没什么,这很正常,需要一个过程, 可以多鼓励他有空多看书、多了解。 如果他不正视这一点,希望菩提心的名词来包装自己、美化自己,粉饰自己的烦恼,那是他自己的事情,如果他还不满足,希望我这个出家人认可他,从与众生结善缘、安慰一下的角度,我也可以说一些安慰的话,诸如"你很不错,你很棒,你很有善根"之类的话,但个人在此处不愿意这样妥协,因为个人并不相信一个人在不相信因果轮回的情况下所做的"修行"能有多高的境界。 你提到:"这位师兄从事亲子教育,会把自己了知的佛法智慧运用于工作中,据他自己说,非常有用。" 佛法肯定是有用的,看你多大程度能够和佛法相应。不需要知道他具体做什么工作,知道"一心一意做好世间法"这句话已经足够,"一心一意做好世间法"和"在做世间法的同时腾出精力思维出时间法"是两回事,这个前提是他自己的设定的。 每个人的善根因缘不同,我们不指望每个人都马上成为修行人,如果标准降低一些,他这样也没有什么,总比完全不学佛要好一些。 如果标准高一些,那就是另一回事。 如果一个人对轮回的存在都不相信,不可能有真正的菩提心,如果他的想法就是希望自己生活得的更好,活得更快乐,就是追求今生的安乐,那就承认好了,承认这一点也没有什么,如果非要说自己是"以菩提心摄持",未免有点荒谬。个人并非在抨击他的生活方式,而是在对他奢谈菩提心的做法表示不满。 他可以举稻盛和夫的例子,这没什么,首先我们不知道稻盛和夫的修行境界究竟怎样,在此不做评价,即使他有很高的境界,我们也可以想想,自己是否有那样的能力,就像一个天才学生,每天逃课,每次考试都是满分, 另一个非天才学生想要效仿,结局可能就是被开除。 他提到"始终坚信可以在看似对立的事物中寻找到微妙的平衡,也坚信事物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对此可以说,可能性是有的,问题是多大。如果他打算这样去尝试,自己去做就可以了,这是个人自由,但请勿给自己贴上"以菩提心摄持"的标签,更勿奢望我认可这种奢谈。 再回到开头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讲,是不是以菩提心摄持,一心一意做好世间法,同样是在修行佛法呢?同样是在追求解脱呢?" 这种可能性是有的。 (正见C1)

4. 福德资粮与随福德分善根的区别

问:随福德分善根不能成为解脱的因,而成佛却需要圆满福慧二资,请问这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共同点有哪些?
答:随解脱分善根当中包括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正见C1)

5. 关于学习佛法和与家人相处的矛盾问题

问:弟子的一位同修道友在学习佛法和与家人相处上遇到了矛盾,每天早上做功课,做完功课上班,晚上下班吃完晚饭就开始听上师讲法或者参加小组共修或者做功课,所以与丈夫没有时间交流,对孩子的辅导也跟不上,导致夫妻感情越来越淡漠,孩子的学习以及成长中的问题也得不到及时解决。但是如果把时间用来陪伴丈夫和孩子,自己的功课以及上师的传承又落下了。这位道友也很苦恼,请教法师应该怎么做?
答:可以学习一下这里的开示 《家庭、工作与修行的平衡》。 (引用网址失效)篇开示也要好好学习 。

6. 地狱众生时间和痛苦 -《加行教材》2-41课

问:41课讲八热地狱众生在感受的时间方面和痛苦方面; 在时间方面有师兄这么理解:地狱年月日制和人间的年月日制是一致的,如人间一天24小时制,地狱一天也是分成24制; 在痛苦方面有师兄这么理解:地狱"人"感受痛苦是人在造作时众生感受的痛苦;
答:个人理解,地狱的现象有时可能和人间有不同,包括是否有日月等等显现个人不太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时间很漫长。 "地狱"人"感受痛苦是人在造作时众生感受的痛苦 "通常是不正确的,因果有增长放大的规律,如果没有忏悔等等对治,你感受痛苦的程度可能远远大于你造业的时候众生所感受的量,而且有的时候,造恶业本身不需要让其他众生感受痛苦,比如你对着一块石头生嗔恨心,石头不是众生,不会有痛苦,但你的嗔恨心本身 足以将你带入地狱。(正见C1)

7. 关于百字明的疑问

问:大家都知道: 如《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法》云:"于心上诵百字真言加持自身,假使过去世中造种种恶业、五无间等一切罪障,由此百字真言加持故,一切罪障悉皆消灭。"   《无垢忏悔续》中也说:"百字明是一切善逝的智慧精华,能够净除所失毁的戒律与分别念的罪障,堪称为一切忏悔之王。倘若一次性念诵一百零八遍,便可酬补一切所失之戒,不会堕入三恶趣。......。"   如果念诵十万遍百字明,则可彻底清净一切堕罪。如《庄严藏续》中说:如果念诵十万遍百字明,那么一切堕罪都能从根本上得以清净。此续中云:"妙观白莲月垫上,上师金刚萨埵尊,依百字明之仪轨,倘若念诵二十一,即将加持堕罪等,使其不复得增长,诸成就者所宣说,故当恒时而修持,倘若已诵十万遍,必成清净之本性。" 而在:忏悔的期限中又说   当然,如果违犯后,毫不迟疑立即忏悔,就容易清净。时间拖得越久,罪业会越来越增长,忏悔也有一定的难度。....... 一旦超过三年,就已经逾越了忏悔的期限,那时候,即使忏悔也无法清净了。再者又会连累到上师:如《誓言庄严续》中云:"倘若逾越三年者,永远无法再恢复,假设接受焚二者[77\,必定堕入金刚狱,恒时唯有受痛苦]。" 既然念诵十万遍百字明,则可彻底清净一切堕罪,....。为什么又要设置期限"倘若逾越三年者,永远无法再恢复"?
答:个人理解,前者某些时候可以理解为破密乘戒没有超过三年期限的情况下。 如果圆满进行忏悔 罪业会清净, 而 如果破密乘戒超过期限,在缘起上自己本身难以和忏悔法门相应, 能不能进行圆满的忏悔 非常成问题,所以 没有矛盾。当然 如果超过期限之后 忏悔还是有作用的,可以减轻过失,但想要在短时间内彻底清净比较困难。有的地方提到 那个时候即使忏悔 密乘戒也难以恢复了。 这里的三年主要指的就是破密乘戒的情况,如果是破密乘戒之外的其他罪业,相对是比较容易清净的。(正见C1)

  1. "思维本性闲暇"这个"本性"应该如何理解? 问:大圆满前行科判中,"思维本性闲暇"这个"本性"应该如何理解? "思维本性闲暇"和"思维特法圆满","本性"和"特法"之间是不是有一定的联系或关系?如果联系起来理解的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特法是指暇满人生表现出的不共的法相:如为人、根足等。要死这样的话,"本性"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补特伽罗"之本性的闲暇,侧重于事物本体(或说功能性)方面。
    答:《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提到:【"暇"是本体, "满"是特法,犹如青莲花与其蓝色一样。 】 个人理解,本性 可以理解为本体 ,闲暇是 本体 ,圆满 是特法 , 本性闲暇 与 特法圆满 是对应的。(正见C1)

9. 复活地狱与塘煨坑地狱的问题

问:转生复活地狱的因中有触犯戒律,塘煨坑地狱的转生因中是没有好好守护禁戒,两者有什么区别?
答:个人理解,有些时候可能有程度轻重的差别,有些塘煨坑地狱的众生是从热地狱当中转生的,有些可能是业力某种程度轻微之后的结果。(正见C1)

10. 疑问 -《加行教材》1-19课

问:

1. 法本教证《虚空广界续》中言:若对了义的密法生信心,通达符合教理之义,即使微尘许也没有修,但所得果位就是佛果。这句话如何理解,不是闻思修行果五个次第吗?

2. 为什么梵天和帝释天会祈请佛陀说法,天人不是属于八无暇的吗,为何希求佛法

3. 据说在佛不出世的暗劫中就是靠地藏菩萨救度众生出地狱,是这样吗?

4. 佛经中有记载所有劫中众生的生存状态吗?

答:

1. 个人理解,可以有多种解释角度。如果是利根者,得受密法的同时当下就可以成佛,不观待专门修行,比如恩扎菩提国王。

从另一方面来说,闻思修的目的就是和实相相应,如果对密法有信心,通达教理(相应实相),那就是趋向解脱的,与实相圆满相应就是成佛。 还有一个角度,如果得受密乘戒之后,只要没有破誓言,很快就会成佛。也可能有其他解释方式。

2. 长寿天属于八无暇,长寿天只是天界当中的一部分,并非所有的天人都无法修行。

3. 在暗劫当中,佛菩萨(包括地藏菩萨,也包括其他佛菩萨)都可以以各种形象度化众生。只是有些时候不一定明显地显现三宝的形象。

4. 抱歉,个人没有看懂的你的问题。不清楚你说的所有劫指的是什么,所有的话,可以说数量无量无边,观待众生的业力不同,可以有无数种可能。(正见 C1)

11. 一佛出世难,二得人身难 -《加行教材》-19课

问:前行广释第十九节课中《大般涅槃经义记》"一佛出世难,二得人身难。"这里的"二得人身难 "二是否应理解为再次获得人身。
答:个人觉得,这两句可以理解为"一、佛陀出世是难得的。二、获得人身是难得的。"(正见C1)

12. 供曼茶罗的问题 -《加行教材》6-120课

问:在120课法本上,"首先,在所修曼茶罗的基盘上,放置五堆所供物。这五堆,可以明观为五部佛,也可以明观为皈依境。"这个是华智仁波切《前行》的原文,上师讲"按照我们的传承,所修曼茶罗摆放在供桌上之前,要先供一遍三十七堆曼茶,再供一遍三身曼茶,之后便供到供台上。"在这里有不同的法师的不同解释:有的法师说这个所修曼茶罗我们可以供37堆观想五部佛然后供在佛台上,有的法师说这个所修曼茶罗在前行上是观为五部佛,但按照我们的传承则是先供37堆,再供3遍三身,是观想所有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以及自己的善根受用等等全部供养上师三宝(五部佛,所有佛菩萨)供在佛台上。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在供37堆的时候,中间四方四隅按照要求观想的安放供堆,最后要把整个曼茶盘无有间隙堆得满满当当的,这个观想是按照我们所在的这个小千世界来观想的,最后填满是观想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珍宝以及自己的善根受用等全部供养诸佛菩萨吗?

1. 个人理解,有的时候意思可能差不多。当所修曼茶罗还没有摆上供台之前,我们可以供一遍37堆、三身曼茶罗,这个时候是将其作为供品(能供)来观想的,而这一步结束之后,当所修曼茶罗摆在供台上之后,我们就可以将其作为供养的对境(所供),观想为皈依境或者五方佛等等,自己可以手持所供曼茶罗进行供养。

2. 如果有条件观想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更大的范围当中的珍宝供品进行供养,当然是很好的。(正见 C1)

13. 关于 "魔众"的理解-《加行教材》1-19课

问:第19课讲记原文"对有智慧的人来讲,魔是无法左右的。记得《般若经》中说:"有菩萨着魔,有菩萨无魔。"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有些会着魔,有些不会着魔。对此,无垢光尊者引用《宝积经》的教证解释道:有智慧、有精进的菩萨,因为通达了空性,安住于无我境界中,魔众不会有机可乘;而无智慧、有精进的菩萨,由于没有证达空性,表面上看似精进,实则希求自我利益,对此魔众可侵扰损害;无智慧、无精进的菩萨,是魔众最欢喜的类型,根本不会制造违缘。所以,没有智慧、不精进闻思修的懈怠者,做什么事都顺顺利利,没有任何障碍,可是一旦他精进起来,各种违缘往往此起彼伏,这说明他有精进而无智慧,此时若披上无我的盔甲,魔众便无计可施了。" 请法师慈悲开示:如果理解这里讲到"魔众",这个"魔众"是六道轮回里的众生吗?还是心迷乱的显现?
答:魔众有很多分类,有不同的情况。 有些魔是众生自心的显现,不是众生。有些魔就是众生,比如魔王波旬,就是一个众生。(正见C1)

14. 疑问 -《加行教材》4-75课

问:"法性力"怎么理解?
答:可以理解为法尔如是的规律、缘起力。(正见C1)

15. 积累资粮 -《加行教材》6-122课

问:如续部中说:"未积资粮无成就,沙子不能榨出油。"不积累资粮而希望获得成就,如同想从河边的沙子中榨出油来一样,就算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挤压沙子,也不可能从中得到一点一滴油的成分。而想通过积累资粮来获得成就则好似榨芝麻得油一样,榨多少芝麻就会出多少油,哪怕是仅仅将一粒芝麻放在指甲上挤压,它也会使指甲变成油渍渍的。佛在经中也说:"未曾积累资粮欲得成就,好似搅拌水想得油;积累资粮欲得成就,恰似搅拌乳想得酥油。" 罪业不会因为你斩断舌头而得清净,撰著一部超越因果的殊胜论典吧,这样一来可以净除罪业。 他们大多数都已经证得成就果位,可以自由自在地驾驭四大,示现有实变为无实、无实变为有实等离奇之神变,火不能焚、水不能溺、土不能压、不堕险地,完全远离了四大的损害。 弟子的疑惑是如果没有缘起聚合沙子就不能产生油,和那后面二段超越因果,神奇实变,也就是可以不用因缘聚合也可以,不知道怎么圆融?
答:个人理解,如果获得了佛果,就会彻底超越一切因果,超越因缘,但如果要获得佛果,需要聚集成佛的因缘,包括积资净障等等。最终的果位超越因果,但在这之前你需要集聚因缘才能让你自己获得这样的果位。(正见C1)

16. 请教详说彼之细分类的意思

问:

1. 《心性休息大车疏》中,戊一、复活地狱之苦: "详说彼之细分类,经说此地狱寿量,相当人间之年数,十六万二千俱胝。"

彼之细分类是什么意思呢?(弟子看不懂"彼"、"细分类"指的是什么)

2. 前行第41课: "庚三、众合地狱,寿量:人间二百年是夜摩天的一天,夜摩天的二千年是众合地狱的一天。此地狱的众生自寿为两千年。"

对应 对应 换算成天 夜摩天 1天 2千年 2千年*360天=72万天 人类 2百年 72万天2百年360天=### 518.4亿天
众合地狱 1天 1天 表中第3列将地狱1天换算成了多少天界和人类时间,从中可以看出,人类过了### 518.4亿天,地狱才过去1天,可见地狱过得很慢,同时天界才过了72万天,是否应该这样理解:地狱时间过得最慢,天界时间其次慢,人类时间过得最快?人类时间在六道中过得最快吗?
参考了《南怀瑾: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焰摩天或时分天大概超过这个太阳系统了......那里以莲花开合为一昼夜,一昼夜等于我们这里二百年,所以他们看人类,像我们人类看蜉蝣一样,比蜉蝣还不如,早晨生的,不到中午就死了。" 答: 1,个人理解,"彼"可能指的是复活地狱的寿量, "细分类"可能指的是不同的业力所感寿量也不同,有多种情况,有多种类别。 2. "地狱时间过得最慢,天界时间其次慢,人类时间过得最快?人类时间在六道中过得最快吗?" 个人觉得,在某些情况下,天界时间过得最快,其次是人间,地狱过得最慢。(正见C1)

17. 请问:关于念修金刚萨垛的念诵仪轨问题

问:在念诵金刚萨垛时,上师说按照宁提派自宗仪轨,就是观想前的偈子,和《开显解脱道》里面的偈子有一点点不同,那么,我们在念诵的时候,如果按照《前行引导文》中的偈子来念诵时,《开显解脱道》里前面的部分还念诵么?因为有观想在里面,如果只是念诵开显解脱道,就有点不知道何时开始观想了。 还有一个问题,《开显解脱道》和宁提派自宗不是一个么?
答:无论按照哪一者进行念诵观想都可以。 (正见C1)

18. 上座前排九节佛风

问:观修上座前排九节佛风,鼻子不通气,这时是观想气体从鼻孔排出,还是用嘴把气体直接排出。
答:个人理解,如果当时鼻孔堵住,也可以尝试用嘴呼气。(正见C1)

19.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与前行实修法第24修法中关于号叫地狱的说法

问: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关于号叫地狱的说法: 庚四、号叫地狱: 这一地狱的众生身陷无门的炽热铁室内,倍受煎熬之苦,想到无有从此解脱之时,不禁失声惨叫。 前行实修法第24修法中关于号叫地狱的说法: 号叫地狱的众生被放入铁熔液中炖煮,因备受煎熬而大声哭号惨叫。 而同时关于烧热地狱的说法是: 烧热地狱的众生被放在沸腾铁水中炖煮,腹部燃火,受尽熬煮之苦。 请问法师,是否是前行实修法法本印刷错误,将号叫地狱与烧热地狱的说法重复了呢?
答:没有问题。号叫地狱本身有多种受苦的方式。《前行实修法》和《前行引导文》的安立角度可以有不同。(正见C1)
问:道友提问的第二个问题是金刚地狱与无间地狱有和异同,当时有道友说堕入金刚地狱的因主要是违反密乘戒,它的果报远比无间地狱严重,请问法师,这样的说法正确吗?如何回答才会更圆满?
答:可以这样说。 破密乘戒的罪业要超过五无间罪,果报也更痛苦。(正见C1)

20. 42课近边地狱与铁柱山地狱 -《加行教材》2-42课

问:42课讲近边地狱 : 问题

1. 近边地狱的寿量与八热地狱的寿量有什么关系

问题

2. 近边地狱与铁柱山地狱有什么关系

问题

3. 铁柱山地狱这里是毁坏梵净行、破戒律的出家人或行邪淫在在家人转生的地方。什么是梵净行

答:可以理解为离贪欲之行,杜绝了不净行。(正见C1)

21. 关于忏罪的问题 -《加行教材》2-43课

问:上师在加行43课中讲到:"前天晚上,我梦到自己堕入了饿鬼界,特别可怕,当时一直想办法转变,但这种业力怎样都改变不了......醒来以后,我的心还在怦怦跳,觉得自己可能即生或前世造了业,这是下一辈子要堕饿鬼的相兆。这两天也有点害怕,天天念金刚萨埵,但不一定能改变什么。" 这里上师讲到觉得自己可能即生或前世造了业,所以天天念金刚萨埵,但又说,这样也不一定能改变什么。 可是上师在5月3日的微博中说:"人总会在有意无意间,做下很多让自己后悔的事,若想忏悔这些罪业,念修金刚萨埵是最灵验的法门。本月底,佛学院将举办金刚萨埵法会,集僧众之力为一切众生忏悔业障。如果你想参与,可以从现在起开始,念金刚萨埵心咒 嗡班杂萨多吽, 若能念满四十万遍,最难忏悔的罪业也可清净。" 学习了以上两段开示后,弟子有点疑惑:念金刚萨埵心咒到底能不能把所有的罪业忏悔清净?如果能,为什么上师说"但不一定能改变什么"?如果不能,上师为什么说"最难忏悔的罪业也可清净"?
答:个人理解,上师本身是圣者,已经远离了一切垢染。上师通过这样示现,可以提醒我们了知持续忏悔的必要性,否则我们可能泛泛忏悔一两下就以为自己不用再忏悔了,如果我们能够杜绝懈怠的心理,精进忏悔,是可以清净各种罪业的。(正见C1)

22. 关于地狱的疑问

问:

1. 地狱中的残忍狱卒、黑黧狗、铁喙鸦、长喙虫、剑叶林地狱众生所见的爱人是否真实有情?

2. 无间地狱和金刚地狱,是相同的处所还是不同处所呢?上师在41课和42课讲记中分别作了开示,但弟子疑惑的是,金刚地狱是在八热地狱的最底层吗?

3. 地狱众生的寿量与天界众生的寿量还有人类众生的寿量,是否可以理解地狱众生最长,其次为天界,人类最短。色界、无色界众生的寿量和地狱众生相比较又是怎样的呢?

答:1,【有情狱兵器,何人故意造? 谁制烧铁地?女众从何出? 六道中最可怕的是地狱。凡是学过《正法念住经》、《分辨有情经》等经典,《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圆满前行》等论典的人都知道,在热地狱当中,到处都是燃烧的铁地,铁地上有熊熊烈火,无数众生在里面受苦,外面有拿着宝剑、斧头、锯子等兵器的阎罗狱卒,想解脱也没办法。据《阿含经》、《地藏经》等经典描述,地狱中还有铁鹰、铜蛇、刀山、剑林等许多可怕的境相,这些境相和兵器如果真的存在,那是谁制造的?地狱不像我们人间一样,它的一块燃烧铁板,面积也达二万由旬[1\、八万由旬,这么大的铁板是哪家公司提供的?]地狱里有无量众生,每个众生面前都有很多阎罗卒拿着各种兵器拷打、杀害,制造这些兵器的原料又从哪儿来?地狱里不可能有,人间也不可能有。那是从何处来的呢?答案就是:这些众生在世间中造恶,恶业成熟于外境而幻现出来的。 假如真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地狱,我们也可以观察一下,到底是谁专门在铁地下面烧火?就像我们烧锅炉一样,有时候发心的人累了,干不动就停止了,这个锅炉没有人烧了,那这样的话,燃烧地狱的众生就可以休息几天了,"今天狱卒没有安排好,我们可以轻松了",高高兴兴地唱歌跳舞,但有没有这种情况呢?根本没有。地狱众生昼夜不断地一直在受苦,跟我们人间的有些想法是完全不同的。 另外,那些行邪淫破戒律的人,要在铁柱山感受无量痛苦。当他们到了那里,听到昔日苦苦爱恋的女人在山顶上呼唤自己,于是便生起极强大的贪欲心,向山上攀登。在爬山的时候,山上的树全部变成武器刺穿身体,肠子等内脏全部流出来,当爬到山顶时,已经奄奄一息了。在那个时候,所希望见的人一点踪影都没有,唯有铁嘴乌鸦前来啄食自己的眼油,恐怖的铁女将自己拥抱入怀,将自己的头活活吞入口中细嚼慢咽......。假如这些不是众生的自心幻现,那这里的女人是哪所学校派来的?铁柱山又是谁造的?这样观察下来,一切都不是真实存在的。 尽管《俱舍论》中讲地狱、饿鬼都有具体的位置[2\,但按照《大乘阿毗达磨》]和唯识中观的观点,这也是佛陀暂时在个别众生面前有用意而说的,真正了义的经典里面,不仅仅是地狱,三界轮回全部是众生的心造出来的,这一点学习大乘佛法的人务必要了知。如果没有了知的话,就像有实宗或唯物论所说的那样,地狱有一个固定的地方,那很多问题是没办法解释的。要知道,越是靠近大乘佛法、越是靠近密宗,就越会知道一切都是众生的无明在作怪,除此以外根本没有其他因。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东西是真实的,而地狱则是虚无飘渺的,千万不能这样理解,否则就跟世间人没什么差别了。以前上师如意宝在讲《梦和醒的辩论》时,引用过《幻师请问经》里的一些公案说明三界轮回唯心所造。这一点,以前没有学过大乘佛法的人恐怕想不通,明明他们感觉是有,为什么偏说这不是真实的呢?如果学习了大乘的经典论典,这种疑惑自然而然会消失的。 上师还说:"我们现在一直在做梦,白天显现有时间长短的差别,晚上梦境中的显现也有长短不同,梦境中也会经历很长的时间。"并举了一些这方面的公案。实际上,世人常说的黄粱美梦、南柯一梦也能说明这个问题,我始终觉得古人有一定的研究能力,但遗憾的是,现代人却把它当作神话来对待,实际上这是真实的事情。 "黄粱美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书生非常贫困,他在道士那里哭诉自己没有享受过荣华富贵,如何如何的痛苦。道士就给他一个枕头,说:"这没有什么,你先好好休息一下吧。"结果他睡着之后梦到自己娶了妻子,生了五个孩子,进京考中进士,后来还当了宰相。皇帝对他非常器重,他临死时给皇帝写信说:"我一生中对你忠心耿耿......"然后就寿终正寝了。在这个漫长的梦境中,他从年轻时娶妻生子、享尽荣华富贵,一直到最后死亡,整个一生都经历完了,可是一梦醒来,旅店主人做的黄米饭还没熟呢!刚才他准备睡觉时,米才刚刚下锅,不到一个小时就经历了一生(如果用高压锅的话,可能需要的时间更短),所以人们经常用它来比喻人生如梦,富贵权势虚幻不实。 "南柯一梦"也是如此:有个人在过生日的那天,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带着几分醉意在大槐树下歇凉,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梦中,他娶了公主,生了很多孩子,并被皇帝派往南柯任太守。在那里过了二十年后,突然有一次敌国入侵,他统兵出征被打得一败涂地,回去时妻子也死了,皇帝对他出师不利非常不满,将其撤职打入大牢(故事的说法各不相同)。在牢中,他想想自己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妻子也死了,地位也没有了,于是羞愤难当,拉着牢狱的窗户大叫一声,结果从梦中惊醒了。醒来的时候星星刚出来,他在下午睡着,大概晚上醒过来,这么短的时间中,一生的经历就已经过完了。 现在很多人把这些故事看成做了一场梦,许多文学家和知识分子都把它当成神话,当成一种虚幻的东西,但实际上也不能完全这样理解。如果这是虚幻的话,那我们的生活也是同样,外面的人事物都是自己心的幻现,只不过梦没有醒来之前,一切苦乐均是真实存在的。 假如世间人能好好体会这些道理,把它用在真实的感受中,用在众生的业力中,那么小孩子在学习这些成语时,自然会了解这个世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其实不管外境如何显现,人生百年就是一场梦。地狱中受苦五百年,在人间只是短暂的一会儿,原因也在这里。所以学习了这些大乘教典,我们一定要了解万法唯心的道理,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也再三讲了,假如没有懂得这些,许多大乘佛法根本无法解释。 现在有些法师在宣讲佛法时,对大乘的万法唯心不太明白,讲的时候处处有一些怀疑,觉得这不太合理,但也不敢说出来。原来我去过一个非常出名的佛学院,那里有位法师就这样说:"我一边给别人讲经说法,一边心里产生怀疑,但也没有办法,这就是我的职业,只有在别人面前假装,说应该是这样这样。"实际上,假如你懂得了这里的大乘教义,对诸法如梦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就没有这种顾虑了,修行起来也比较容易。】

2. 有些地方提到金刚地狱和无间地狱是一起的,有些地方提到金刚地狱是在无间地狱下面。

  1. "是否可以理解地狱众生最长,其次为天界,人类最短。 "在有些情况下是这样的。但有些天人的寿命也可能超过地狱,比如长寿天的寿命可以长达几个大劫。关键是观待众生的业力,业力不同可以有不同的显现。(正见C1)

23. 《修心利刃轮》第17课课后题

问:《修心利刃轮》第17课课后题。本论学习至此,你是否认识到:一切轮回的衰败都是我执造成的,也就是说自作自受,所以不应怨天尤人,而应奋力摧毁我执。为什么? 一切轮回的衰败都是我执造成的,弟子理解:一切轮回的衰败是指:

1. 众生不断的在六道轮回中由善道流转恶道的因是我执造成的。

2. 凡是流转在六道轮回的所有众生的行苦、变苦、苦苦等一切痛苦是我执造成的。

答:大概也可以这样理解 ,但行苦的范围比较广,此处你可以限定在轮回当中的行苦。(正见C1)

24. 疑问 -《加行教材》1-19课

问:以下学习19课的疑问:

1. 如今,我们正处于第九中劫,而弥勒佛是第十中劫才岀世,为什么现在我们就能听闻他的名号呢?也能见到他的形象呢?到第十劫时,佛陀的教法是否就隐没?

2. 先生王佛的圣教,具体是什么教?

3. 在这么多劫,这么多如来中,只有三尊佛弘扬密法。为什么这么少?有什么密意吗?

答: 1,因为有授记,所以我们可以提前知道未来佛的名号。 "到第十劫时,佛陀的教法是否就隐没?" 不太确定你的问题是什么,在某些众生的境界前,佛法可能暂时隐没,然后弥勒佛出世,佛法再度出现在世间。

2. 个人不太清楚。

3. 因为只有这三劫当中才具有大量的众生堪为密法的合格法器。佛陀传什么法是相应众生根机的。(正见 C1)

25. 疑问

问:开显解脱道"既得大义超胜如意宝"的"大义"怎么理解 答:具有重大的意义、价值。(正见C1)

26. 疑问 -《加行教材》4-77课

问:77课中《善恭敬经》"师不发问,不得辄言,凡有所使,勿得违命。"如何理解?
答:个人理解,有些时候如果善知识没有问,自己不应该冒失地主动说一些话(要看具体情况),凡是善知识的安排,自己应该努力去执行,不能违背。(正见C1)

27. 无间地狱为何被称为无间?佛经中对它有哪些描? -《加行教材》2-41课

问:加行第2册第41课思考题,### 4. 无间地狱为何被称为无间?佛经中对它有哪些描述?弟子在共修时,道友们对第一问没有疑义;第二问的答案有俩种观点不同:

1. 周围有十六个近边地狱围绕的燃火铁屋内,阎罗卒将无量地狱众生放到堆积如山、好似木炭般燃火的铁块中央,借助豹皮和虎皮所制的皮火筒的风力,有情的身体与烈火燃成一体。它们感受极其强烈的痛苦,只能发出凄惨嚎叫的声音,身体却显露不出来。

2. 《六趣轮回经》中说,杀害父母、师长、德贤者的人,会转生于无间地狱。还有论典说,包括违反密乘的根本戒,对金刚道友怀恨在心、制造矛盾,没有忏悔的话,罪业也很严重,跟无间罪基本上相似。

请问 1.

2. 哪个是标准答案呢?

答:此处是不公布标准答案的,个人的回答也不代表标准答案。 很多内容其实都可以结合在一起,你们可以全面回答,这两种都可以添加在其中,此外还可以有其他内容添加。(正见C1)

28. 疑问 -《加行教材》2-41课

问:

1. 请问 p299按照《别解脱经》的观点,较轻的恶作罪若没好好忏悔,最后都会堕入复活地狱。这里的"恶作罪"是指哪些?

  1. p310说入密乘后对三恩德上师产生邪见、不恭敬...这里说的"入密乘后"我们现在算是吗?但是我们也没受什么密乘戒,可是又在学密法的前行部分,这算入了密乘吗?有师兄说类似的是虽然在学大乘但不代表已经入了大乘,末学认为已经在门里面了却说还没跨门进来似乎又有些不合理?
    答: 1,在别解脱戒当中恶作罪是最轻微的过失,属于支分罪。

2. 通常来说,正式入密宗的标志是得受灌顶。严格来说,前行当中也有密法的内容,特殊开许没有得受灌顶的人也可以学习,但不管怎样,即使自己还没有得受灌顶,也要恭敬传法上师。(正见 C1)

问:关于恶作罪还是有些不明白。请问可以对"在别解脱戒当中恶作罪是最轻微的过失,属于支分罪。"再做稍微详细的解释吗?例如列举几个属于"恶作罪"的例子。
答:有些内容可能和出家戒有关,如果以后有机会出家可以详细了解。(正见C1)
问:那我们在学大乘应该算是入了大乘吧?
答:发菩提心就算是入大乘。(正见C1)

29. 疑问 -《加行教材》1-20课

问:在第20课中,莲师说是只有三尊佛出世时会广弘密法,其中第三尊佛叫文殊师利佛,请问文殊师利佛就是现在的文殊师利菩萨示现成佛的名号吗?还是只是这尊佛也叫文殊师利,跟现在的文殊师利菩萨没有关系?

30. 佛陀的追随者也不会缺衣乏食,追随者指的是谁? -《加行教材》4-123课

问:在《前行》123课无等塔波仁波切有这么一句话:"即使修财神法,但如果没有往昔的布施果报,也很难以达到目的,而且内心想如理如法修行的人为了今生利益去修财神法也是矛盾的;摄生术也是同样,在繁荣兴旺的古代,土石水木等营养充足的当时倒是容易修成,而在营养已经殆尽的现代,修摄生术也不可能获利;走向必然的死亡也不合情理,像如今这样的暇满人身将来难以复得,可是如果内心深处真正生起一种'死与不死都无所谓,我决定修行'的观念,那么永远也不会缺衣少食,从来没有出现过修法者被饿死的先例。世尊也曾说:'纵然发生一藏升(西藏容量单位名,约可盛青稞市制一斤又二、三两)面粉兑换一藏升珍珠的饥荒,佛陀的追随者也不会缺衣乏食。"其中佛陀佛的追随者,指的是大小乘所有修行人还是联系上下文单指大乘修行人?法本后面紧接着讲"诸位佛子菩萨们积资净障也都是为了饶益遍满虚空界的一切众生。不用说成办自己现世的利益,即便是为了自利希求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也根本不属于大乘道。所以,无论是积累资粮还是净除罪障都必须为一切众生的利益着想,绝不能掺杂自私自利之心,这一点至关重要。倘若如此修行,那么自己的利益以及今生的幸福安乐等不求也会自然获得,如同点火的时候炊烟自然产生、播种青稞禾秸自然长出一样。为此,我们务必抛弃如毒般追求现世自利的这种心。" 弟子是这样理解的,如果以大乘菩提心摄持修一切善法,根本不用考虑自己的缺乏生活资俱,这些都会自然具足。这是菩提心的特点,也是因果规律的一个极好的显现你。菩提心完完全全是为他人而着想,是一种完全开放的善心所的状态摄持一切善行。行持六度万行,第一度就是布施度,而布施的圆满是以舍心的圆满为标准。按照因果规律,行善则得善报,所以根本不用为自己的衣食而担忧,也不用把我的修行等等挂在心上,要完完全全去掉这个我执。 那么小乘修行人需要不需要担心一下自己的衣食资俱呢?弟子觉得他们还是应该稍微担心一下吧?毕竟发心和大乘有所不同,他们是以自己的解脱为最终目的,虽然他们也有度化众生的行为,但不会特别强调菩提心。怎么担心自己生活呢?就是要积累福报,要做善事。如云"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拖空钵。" 另外有修行人修禅之时会有天人来供养衣食,这也应该是他自己的福报所感召的吧?
答:个人理解,广义来说也可以包含小乘的修行人。 不同的修行人,自己的发心等境界不同,得到的加持也不同。很多修行人有天人供养,也是和福报相关的。 很多小乘修行人也有龙天护法在护持(很多小乘行者也行持布施供养等等善法。在一些传记当中也可以看到有些小乘修行人也修持慈悲喜舍之心,当然具体内容可能与大乘有一定差别,但也可以积累很多福德)。(正见C1)

31. 疑问 -《加行教材》2-42课

问:在学修第42课时遇到如下问题,下面是大恩上师讲记中的原文: 前面讲了无间地狱的痛苦。其实,密乘中还有一种叫"金刚地狱",它的痛苦和寿量,远远超过显宗所讲的无间地狱,转生于此的人皆为破密乘誓言者。 现在的人特别喜欢求密法,虽然这很好,但大多数人接受密法灌顶后,根本不问所需要守护的誓言。如果你是吃一顿饭,吃饱喝足就可以了,不需要担心还有什么,但听密法可不是这样,所以你们很多人寻找上师时,首先一定要观察,听了密法之后还要守护誓言,比如二十五条根本戒、八条支分戒,及大幻化网五条根本戒,这些誓言必须要遵守,否则确实很危险。 请问"二十五条根本戒"、"八条支分戒",及"大幻化网五条根本戒"分别是哪些?

32. 疑问 -《加行教材》1-18课

问:加行第18课提到:学佛法要诸根具足,这里的"诸根"不包括意根,主要是眼、耳、鼻、舌、身五种有色根。请问为什么不包括意根?
答:在前行引导文当中,意根可以与其他和思维意识有关的内容关联,例如信心、意乐等等,也许不止一个。

33. 观修等相关疑问

问:

1. 执法的公安击毙凶犯,是不是种下了堕入剑叶林地狱之因?

2. 观修时是反复思维前行实修法的金刚语还是可以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经历去思考抉择?如果可以结合,以哪方面为主呢?

1. 要结合具体情况来分析。一方面要看这个公安干警自身安住在什么样的境界。假设具有烦恼,故意杀生,有可能造下严重杀生的恶业,当然如果发心清净为了保护群众也有功德,可以说功过参半。

2. 多种方式都可以,关键要激发自己内心产生觉受。(正见 C1)

34. 疑问 -《加行教材》2-42课

问:"当知是心,不可信也" 弟子的问题是:从接触佛法后,有时会有这种邪欲的心理,但是这并不是我的本意,但是控制不住;还有当见到旁生或昆虫时候,会给它们念咒什么的,非常可怜它们,也会想到这曾经是我的子女,父母,但是潜意识会有非常坏的想法,比如"一下子就可以杀掉它"。这个也不是我的本意,越控制反而越厉害,弟子非常反感这样的念头,可是控制不住。请师父开示这是为什么? 用"一切声音都是上师的声音,一切色法都是上师的化显,一切起心动念都是上师的智慧",转念想成这是大恩上师的一种加持,是否如法?
答:可以有多种方式对治,按照上师瑜伽当中内容观想一切是清净智慧的游舞也是可以的。 对恶念,如果你过于强压,可能会反弹;如果你顺着恶念走,可能会造恶业。 有时让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其他方面 不去管它,它自然就消失了。 以不压不随的方式,任其自生自灭就可以。有些时候 如果内心过于紧绷 过于执著 反而可能成为一种强化的"养料",让恶念越来越多。过后可以忏悔。(正见C1)
问:什么是清净智慧的游舞呢?
答:《前行广释》提到:【出定时,将一切显现观成上师的游舞。 所谓上师的游舞,并不是说"全是上师",或者说上师就变成了那个样子,难看的、坏脾气的......不是这样,而应该是指:一切都是上师的化现。 比如,幻化师用很简单的资具作缘起物,便可以幻变出大象、骏马之类的,虽然显现了很多事物,但实际还是那些资具,是它的幻变而已。同样的道理,你所看到的一切色相,其实是上师幻化的色相;你所听到的一切声音,是上师幻化的声音;你所有的起心动念,也是上师幻化的意识或智慧,虽然在你面前呈现了种种显现,但是归根结底,这一切的本体全部是上师,是上师幻现了这一切。 有了这种认识以后,当你再看到坏人时,就会有新的思考:"虽然他显得很坏,不过应该是上师的幻化,既然是上师的幻化,上师那么好,他却这么坏,那上师一定有很深的密意。"这样一想,你对他的不好的看法也就消退了。 修得好的人,就算遭受病痛、遇到违缘,也都能将它观成上师的幻化,是上师幻化出来增上自己修行的助缘。能这样观想,不仅不会苦恼,修行也会顺利。 那么,这是不是在将不清净的硬观成清净的呢?不是。是本体就是这样,当你真正认识了本性就会知道,其实自己的心跟上师的智慧本来就无二无别,所见所闻也的确都是了义上师的化现。】 有时可以思维一切显现都没有离开自己的心,自己心的本性 就是佛陀的境界,就是法身、实相,就是善知识的境界。 可以结合本来清净的道理,以清净观的见解来摄持。 (正见C1)

35. 关于根本戒第3条 -《藏传净土法》77课

问:上师在《藏传净土法》77课介绍破第3条根本戒-损坏金刚道友的条件,有一条是:对方相续中具足密乘戒。 请问:如果对方已经破了密乘戒,那么以其为对境就不会犯第3条根本戒吗?
答:个人理解,还是可能会犯。即使是破誓言者,还是与完成没有受过密乘戒的人有所不同。(正见C1)

36. 疑问 -《加行教材》2-

41. 42课

问:

$&邪淫果报是铁柱山,那正淫的果报是什么呢?

$&所有地狱中的害人等这类话,可以理解为害所有众生吗?比如剑叶林地狱中的阴谋害人。

$&外道和佛法的区别主要是什么?

$&比如在不了解的情况下转载一些对某些人的评论,这算极热地狱中的诽谤吗?

$&黑绳地狱中说妄语骗亲眷,这是指哪类型的妄语?生活中的不是很重要的谎话也算吗?

$&较轻的恶作罪,是指菩萨戒中46条恶作罪吗?
答:

1. 如果断除了邪淫,就会转生善趣。 正淫本身不属于十不善业。

2. 很多是众生自己业力所现,没有一个其他的众生。

3. 有很多区别,见解、修行方式、行为、结果都不同。

4. 要看具体情况,要看是什么样的内容,自己的心态是怎样。

5. 可以结合十不善业当中的妄语来理解,可以参阅《前行引导文》。

6. 这里直接提到的是别解脱戒当中的恶作罪,和菩萨戒是两回事。

当然如果犯菩萨戒的恶作罪也会有过失。(正见C1)

37. 孤独地狱 -《加行教材》2-43课

问:43课 孤独地狱讲 如荣索班智达在《入大乘论》中讲过,有种火鼠生活在火里,或者有些众生活在100度以上的开水里,但始终烧不坏、烫不死;有些众生藏在树木里,当樵夫砍伐树木时,它们的肢体被千刀万剐,受尽苦难;还有些转生为人们日常使用的杵臼、笤帚、瓦罐、门、柱子、灶石、绳子等形象,以识蕴感受这些苦楚。 这些转生为人们日常使用的杵臼、笤帚、瓦罐、门、柱子、灶石丶绳子等形象,是不是孤独地狱众生神识附在这些日用品,还有藏在树木里的也是神识附在上面?还有世间所说的树神、笤帚神、河神、海神等等?
答:个人难以观察,不太确定。(正见C1)

38. 外器世界的坏灭

问:外器世界一禅天以下由七火而焚毁,是在一坏劫中最后一个小劫进行的,(,后面的一水,一风接踵而至。三禅天以下这样一个大劫就被焚毁)。 还是火焚的情形六次在坏劫的最后一个小劫中进行,第七次火焚之后(一禅天灭尽),紧接着水冲(二禅天灭尽)。这样二禅天以下由7个大劫才能焚毁。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二禅天,三禅天又该多少大劫才能灭尽呢?
答:【既然说劫有多种,那坏劫等到底指什么呢?所谓的坏劫是指从无间地狱的众生空无时起到器世界灭尽之间。也可以说,众生中断转生到无间地狱,南赡部洲的人寿上增到八万岁、住劫圆满、坏劫开始是同时的。尔时,无间地狱的所有众生寿终死亡,即便积累转生无间地狱的业,也是投生到其它世界的地狱。从无间地狱向上依次而空,其它一切地狱,海居旁生、饿鬼也次第变成这样,人间天界中存在的旁生与饿鬼也同样变成如此。之后南赡部洲的人依靠法性力而获得一禅。他众听到后均获得以法性力而得的一禅,转生到一禅天。再按次第,东胜身洲与西牛货洲也是如此。北俱卢洲众生由于有异熟障而在那一生中无法远离贪欲,因此后来转生到欲天,六欲天也都依次获得以法性而得的一禅,他众听闻此事而获得依法性力而得的一禅,转生到梵众天。之后一位一禅的众生以法性力获得二禅,他众听到此事而获得依法性力而得的二禅,转生到二禅天,这期间有十九中劫。当时,诸天人时时不降雨水,致使南赡部洲的草木森林均已干枯,又过了很久,出现了第二个炽热的太阳,使得所有的小河水塘均干涸,接着第三个太阳至第七个太阳之间依次出现,从而使江河无热恼海以及外海之间均干涸,四大洲及须弥山冒出浓烟,燃起一熊熊火焰,依此为缘,一禅所摄的火将一禅天的无量殿焚毁,它不是欲界的火,是异地之故,这期间经过一中劫。世间坏灭总共有二十劫,这也是就以火毁灭而言的。以水毁灭时,二禅天众获得以法性而得的三禅转生到三禅天;以风毁灭时,三禅天的众生获得以法性而得的四禅转生到四禅天。】 以上是《俱舍论释》当中的内容,这里提到二禅天以下(包括一禅)需要二十中劫毁灭。 二禅三禅毁灭的时间个人不太清楚。(正见C1)

39. 关于近边地狱的疑问

问:在学习了近边地狱的痛苦后产生了一个疑问:从无间地狱中出来的众生会来到近边地狱,由于业力牵引而走进了煻煨坑、尸粪泥、剑叶林、铁柱山。近边地狱遭受的痛苦不是无间断的,他们是看到悦意的妙壕、清凉的水池、草原,听到友伴的呼唤才前往的,如果当时他们停止脚步,是不是就不用遭受这些痛苦了,为什么他们当时都选择了前往,而没有做其他选择?
答:很多时候可以理解为业力所致,打个比方,那么多抢劫杀人犯,如果他们当时停下来不去作案,后面就不会面临牢狱之灾,为什么他们都选择铤而走险,业力。(正见C1)

40. 大天比丘堕寒地狱 -《加行教材》2-43课

问:43课的法义问题:大天比丘堕寒地狱,很快的时间又从寒地狱中解脱。43课说是因为传法的功德很大,所以很快解脱。上师在《入行论讲记》中是这样说的:菩提心能胜伏决定罪业,不会去感受果报,即使感果,亦在一刹那中能获得解脱。 (勇士护送喻说明胜伏决定罪): 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 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 如同有人虽犯下了极重的罪行,然而他投靠勇士,得以解除被人追捕的恐惧。菩提心能令人迅速解脱恶趣,那么害怕罪报者为何不去依止呢? "决定罪"指显宗中的五无间罪、诽谤三宝等罪业,这些罪必定会感受恶果,一般无法改变。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罪人依勇士的比喻,说明了依菩提心能解脱这些罪业。 请问法师,大天比丘在传法时是不是以菩提心摄持的?请问如何圆融二者?
答:个人认为大天比丘不一定具有菩提心,示现来说他主要弘扬的是小乘教法,当然弘扬小乘教法本身并不一定说明他没有菩提心。 菩提心本身具有清净罪业的能力,但菩提心的层次可以有不同的情况,一种情况是虽然发了菩提心,但还不够真切,在这种情况下清净恶业的力量相对于真挚的菩提心也比较微弱,就是泛泛的菩提心和真挚的菩提心力量肯定不同。假设只是口头上泛泛的发菩提心,因为那样并不强大,所以相续当中仍然可能具有堕入恶趣的存在。(正见C1)

41. 大成就者卓滚朗吉日巴在雅卓耶湖中看到的鱼

问:一次,大成就者卓滚朗吉日巴,向湖中观望,随后竟然悲泣着说:"哎哟哟,千万不要享用信财!千万不要享用信财!" 弟子迷惑不解地问:"上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尊者悲哀地说:"在这条湖泊中,一位享用信财的上师神识转生为孤独地狱的一条大鱼(有些旁生看起来是旁生,实则为孤独地狱的众生),它正在感受众多痛苦。" 弟子请上师示现给他们看。于是尊者大显神变,顷刻间使此湖干无一滴。这时,眼前出现一条巨鲸,庞大的躯体遍及整个湖泊,身上密密麻麻布满了数不胜数的含生在争相蚀食,只见它痛苦难忍而满地翻滚。 弟子问:"承受此恶报者,是谁的转世?" 上师开始讲述:"这是后藏黑马喇嘛的转世。后藏那位黑马喇嘛,咒力和加持力非同小可,对于鬼迷心窍的人,只需看上一眼就会立竿见影见效,成了前后藏四翼地区众所周知的供养处。他超度亡人只念一声'啪的',便开始收取大量牛马等牲畜,他死后转生为这条大鱼。" 请问黑马喇嘛堕入孤独地狱的因是什么? 1 是不是没有出离心,贪执钱财 2超度时没有以菩提心摄持 3没有清净戒律 4没有闻思修行 答:具体情况个人不太清楚。猜测,有可能是因为他没有用心为信众、亡者修善回向 (可是因为自己境界有限,却没有产生足够的功德),而自身又不具备足够的功德消受这些信财亡财,导致欠下了很多因果债。 是否因为没有具足出离心、没有清净戒律,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个人不太确定。这里的重点是说信财亡财需要认真对待,如果我们自己比较草率,没有用心为亡者修持善法回向,而自身有不具备很大的功德,就比较危险。(正见C1)

42. 《修心利刃轮》第17课疑问

问:

1. 小组在共修《修心利刃轮》第17课中,大恩上师在讲解颂词 "于惭愧处不惭愧,于无惭事反对惭,践踏祸根妄念头,刺中我敌凶手心。"时,最后一段讲义,但现在国际上,从很多人的行为来看,人们似乎认为头和尾都没有差别。......有的学员不理解"头"和"尾"意义是什么,有的学员理解是指美与丑,好与坏标准不区分。弟子依据颂词解释、上下文分析,理解头是指有认知惭愧行为,尾是指没有认知惭愧的行为,如果很多人在实施行为时,没有正确有、无惭愧心地取舍,损失非常大,请法师指正,谢谢

2. 颂词 "凡流转者所有苦,决定堆于此我执,凡是所有五毒惑,决定堆于此同类",有的学员不理解"同类"具体指意义?弟子认为是相同类似(贪嗔痴慢疑)的烦恼,都是缘于堆积执着常有我的我执分别念上。

答: 1,可以理解为好坏、是非不分,缺乏辨别取舍的能力。

2. 这里的同类指的就是我执。(正见 C1)

43. 关于剑叶林地狱的疑问?

问:关于此地狱的转因,在上师的《前行广释》里是这样的:"那么,这是什么果报所致呢?《六趣轮回经》中云:"若阴谋害他,堕彼剑叶林。"假如以不良的心行谋害别人,以此果报就会堕入剑叶林地狱。还有《立世阿毗昙论》里讲 [11\,生前喜欢打仗,用刀等兵器伤害别人],也会堕入此地狱中去。" 上师说道,喜欢打斗,喜欢兵器,并伤害了别人会成为转因。 疑问如下:

1. 喜欢武术,喜欢兵器,经常把玩兵器练武,并没有去伤害别人杀众生,会成为转因吗?

2. 以救人的发心,用兵器伤害甚至杀死了众生(类似见义勇为,杀死歹徒。)会成为转因吗?

3. 历史上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在战场上难免有杀伤,这样会有过失吗?棍僧们此举有什么密意?

4. 少林寺有个传说,当年僧人们在战场上不敌对手时,观自在菩萨化现成一个手持大铁棍的僧人,旋风一般的杀入敌阵击退敌军,保护了僧众。观自在菩萨为什么不以神通保护僧众,而显现武力?此举有什么密意?

5. 菩萨们的法器兵器,如文殊菩萨的宝剑,金刚手菩萨的金刚杵,甚至是一些忿怒本尊的兵器法器。又有什么表法?什么密意?

因为弟子业力深重,从小习武,对兵器武力特别执着。弟子这样的人,在阎浮提比比皆是。 如果是贪心、嗔恨心等烦恼摄持,还是可能造恶业。 有可能。如果自己境界不够高,可能是善恶夹杂的,既有功德,也有过失。 如果是烦恼心杀生,肯定有过失。你所举的例子当中,当事人具体是什么样的境界,个人不太清楚,难以判断有没有过失。 个人不太清楚这个传说。 有些时候宝剑象征智慧斩断无明烦恼,金刚杵象征摧毁无明我执等等障碍。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问:记得大恩上师在《大学讲座系列》里曾经说过他老人家小的时候特别喜欢练拳,曾经一边唱《霍元甲》的歌曲一边猛击沙袋。也经常和小伙伴们格斗。

1. 请问上师是不是出家以后,就放弃练武了?

2. 其实我思维了一下,放弃武学应该是成为真正修行人的必要的一步吧?是吗?

3. 因为一直在武馆里做助教,需要经常和师兄弟格斗切磋,以此来提高自他的武技。那么如果暂时还没有办法远离这样的生活,有没有转此烦恼为道用的窍诀和方便?

4. 比如可不可以在练拳时候观想敌方对境为自身的烦恼化现,或者是魔头的化现。然后击打敌方是为了降服魔头斩断烦恼?

答: 1,请问上师是不是出家以后,就放弃练武了? 上师是圣者,不管怎样示现都是清净的。我个人印象当中还没有亲自见过上师示现练武。 要看具体的情况,看具体的境界,包括发心,比如你为什么要练武等等。 尽量发心清净,比如你可以作意,通过这样锻炼,希望自己将来能够帮助众生,比如勇斗歹徒等等,最终也发愿一切众生获得如来金刚身。 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这样观想。 (正见C1)

44. 法义求解 -《加行教材》2-40课

问:加行40课293页,如《正念处经》云:"天上欲退时,心生大苦恼,地狱众苦毒,十六不及一。"其中"十六"和"一",请法师开示具体含义。
答:个人理解,意思是地狱痛苦的十六倍都比不上这种痛苦(一倍)。(正见C1)

45. 六道众生的生存世界的维次?

问:我曾经看到一篇写"生命真相"的文章中说:欲界众生存在于三维世界内,也就是说地狱饿鬼天人等也跟我们人和旁生一样生存在三维世界里。这个说法正确吗?如果正确,那么人类是可以感知三维世界的,随着科技的发展是不是说将来有可能亲见亲闻地狱饿鬼的生存世界呢?(一般凡夫借助仪器等)
答:说实话我不太清楚你说的内容想表达怎样的含义,不清楚"三维世界"指的是什么,如果你说是立体的、具有空间的世界,那不仅仅是欲界,色界也有无量宫殿,也有空间。(天人包括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你能不能看到其他道,比如饿鬼地狱众生,有时观待你自己的因缘,如果你有那样的境界,你就可以看到,如果你没有那样的因缘就不一定看到。宇宙、山河大地都是我们自己的心显现的,每个众生都有自己的心,根据众生各自的因缘或者业力不同,各自所见也不同,一碗水,天人看到是甘露,人类看到是水,饿鬼见到是脓血,除了众生各自的心之外,没有单独一个物质世界存在。(正见C1)

46. 孤独地狱众生的寿量

问:孤独地狱的寿量是多少?
答:根据业力的不同寿命也不同,不一定。(正见C1)

47. 关于近边地狱的寿量问题 -《加行教材》2-

41. 42课

问:加行讲记41课中说无间地狱有情的寿量长达一中劫。在42课中讲近边地狱时却未讲该地狱有情的寿量。并说无间地狱的众生由于业力有所减轻,走出狱之门,进入近边地狱感受痛苦。弟子的问题是:

1. 近边地狱的寿量是多少?

  1. "无间地狱的众生由于业力有所减轻,走出狱之门",是不是说近边地狱的痛苦要比无间地狱少?
    答:1,《瑜伽师地论》提到,近边地狱寿命不定,业力消尽为止。

2. 通常可以这样理解。 (正见C1)

48. 贤劫怎么出了1002尊佛围绕释尊?

问:加行120课,五供中,观皈依境时,前面一堆观为释迦牟尼佛,由贤劫1002尊佛围绕?多出的2尊佛是怎么回事?我无处查找答案,请法师指教。
答:有的地方确实提到一千零二尊佛。《前行广释》86课提到:【在不同经典中,有些说是贤劫千佛,也有说是1002尊佛。】

49. 关于大天比丘堕寒地狱 -《加行教材》2-43课

问:在学习43课时有另一个疑惑:像大天比丘这样的成就者,即使因以往的罪业示现堕入地狱,那他感受的苦和一般的地狱众生感受到的苦的程度是一样的吗(抛开时间长短这个因素,假设同样一刹那的时间中)?弟子愚见,因为大成就者已断除烦恼,那么对六根所感不会去执着,那同样程度的外缘对他的影响应该不及凡夫众生那么敏感或剧烈,对吗?
答:通常来说,大天比丘还算不上是成就者,他本人没有断除烦恼,也没有获得圣者果位,而且相续当中有无间罪存在,就是一个凡夫。(如果是特殊示现另当别论)。法本讲得很清楚:【他自己都不知道堕入地狱了,只是觉得好冷】,说明他的痛苦并不是很强烈。(正见C1)

50. 疑惑 -《加行教材》4-77课

问:前行77课;诚如《四百论》所言:"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其中"薄福"如何理解?
答:意思是福德浅薄之人。(正见C1)

51. 网络上有关大恩上师的 QQ号码是真实的吗?

问:网络上有一个以大恩上师仁波切名字为昵称的QQ号码,请问是真实的吗,还是他人有意假冒的!
答:个人不太清楚,可以咨询教务处管理法师。(正见C1)

52. 请问三根本苦与八支分苦

问:《前行引导文》轮回过患科判当中,人类之苦分为三大根本苦和八支分苦。请问:应如何理解这里的根本与支分的含义?
答:可以理解为主要的痛苦,和详细的分类,就像树的主干和树枝一样。(正见C1)

53. 疑惑 -《加行教材》4-76课

问:76课中佛陀度化淫女属于哪种情形,怎么理解?
答:对不起,我没有看懂你的问题,你说的"情形"指的是什么?(正见C1)
问:弟子是说是属于邪淫开许还是双运或者是其他解释,弟子不是太明白。
答:佛陀所示现的肯定是清净的,无论示现何种形象都不会有过失。(正见C1)

54. 大天比丘为何在房子里? -《加行教材》2-43课

问:

1. 前行广释43课,大天比丘堕入了寒地狱,为什么他还有房子呢?感觉寒地狱的境象应该是野外吧

"到处狂风四起、暴雪纷飞,居此地狱的众生赤身露体"。 "以前有位大天比丘,曾造过三个五无间罪,他生前给人讲经说法,令很多弟子证悟了阿罗汉果。在他圆寂后,有次他的一个阿罗汉弟子到施主家应供,在洗手的时候,这个弟子想:"不知道上师转生到什么清净刹土去了?"于是以阿罗汉的神通来观察,结果发现大天比丘堕入了寒地狱,但他自己根本不知道,只是在不停地说:"阿啾啾、阿啾啾,我的房子怎么这么冷啊......"

2. 前行广释43课:后藏黑马喇嘛的公案,尊者悲哀地说: "在这条湖泊当中,一位享用信财的上师神识转生为孤独地狱的一条大鱼,它正在感受众多痛苦。"除了密封在石头里的是孤独地狱众生之外,有无其他方法分辨我们所见的动物,是真正的旁生还是孤独地狱的众生?

3. 前行广释40课,《法句经》云: "舍身复受身,如轮转著地。"

如轮转著地,什么是"著地"呢?
答:

1. 个人理解,大天比丘当时应该是在房间里圆寂的,有些时候众生去世之后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死去,这种情况是存在的。

2. 个人理解对我们普通凡夫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3. 接触地面的意思。(正见 C1)

问:顶礼法师! 1:那些将财物给黑马喇嘛的信徒会有什么不好的果报吗 2:尊者用神通将湖里的水变没了怎么理解者其中的原理 是尊者用神通将物质转化成了空气,还是尊者的加持让众生看到了凡夫因为自身局限看不到的事物(类似于给近视眼的患者戴了一副眼镜) 或者类似于给从没有去过美国的人看一段录像 为什么圣者能够打破世间的规律 答: 1,可能要看发心和具体情况。

2. 个人不太清楚,显现是无自性的,缘起聚合的时候就可以显现结果,圣者本身具有超越一般众生的能力。(正见 C1)

55. 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 问:弟子学习寒热地狱有如下困惑:

一、寒热地狱地处问题,热地狱中阿撒哥夫在地下大约九英里处听到惨叫声,地狱之声;寒地狱"瑜伽师地论记"说地面以下三万二千由旬是第一个寒地狱;那么是否可以理解热地狱在上寒地狱在下? 二、感受果报问题。如杀生,养己杀于他,当堕等活狱,(这包括无数动物生命);于猪羊狐兔,及余生类等,杀害彼无边,当堕众合狱,(这也包括养己而杀他);让众生在寒冷的冰或水里冻死,会转生寒地狱(这也包括养己杀于他,也有余类众生无数)那么这种地狱果报是怎么感受呢?每个地狱都感受一遍还是趋于最恶劣手段选一种地狱之苦感受? 三、热地狱寿量可以以时间描述,寒地狱只是一密密麻麻芝麻比喻,是否可以理解,寒地狱众生寿量难以计算,比热地狱众生感受痛苦要长,寿量比热地狱众生长?
答: 1,有些时候可以这样理解,观待众生不同业力也可能有不同的情况。

2. 业力不同感受的方式也不同。 3,很多时候时间长短也观待业力。(正见C1)

56. 请问何谓 "加持"? 问: 一、请问何谓"加持"?

二、可否分两种情况解答以下疑问:

1. 对物的加持,如念珠、佛像、首饰等;

2. 对弟子的加持,如摸顶等。 - 1. 获得加持的前提是什么?

  • (2)获得加持的验相是什么?

  • (3)"加持"是属于有为法吗?为什么?

  • (4)获得的加持会否失去?有什么方法可以保证不失去吗?
    答:

1. 可以理解为加被、摄持。

2. 除了你说的这两种之外,还有其他很多加持方式,比如你祈祷佛陀加持你产生慈悲心,你祈祷阿弥陀佛让你往生净土等等。

3. - 1. 获得加持的前提是什么?

观待众生的缘分,有时也观待信心。

  • (2)获得加持的验相是什么? 要看是什么样的加持,加持有很多种。打比方,你祈祷阿弥陀佛加持你往生极乐世界,最终你往生了,也是一种验相。

  • (3)"加持"是属于有为法吗?为什么? 佛陀赐予加持的时候 自身的境界是超越时空的, 佛陀恒时在加持一切众生,不会间断, 而众生自己的境界当中的感受观待众生自己的因缘。

  • (4)获得的加持会否失去?有什么方法可以保证不失去吗? 要看具体情况。要看是什么样的加持,谁赐予的加持,什么样的人接受加持。(正见C1)
    问:新班学员看到回答后追加以下两个疑问,恳请法师继续慈悲开示:

3. - 2. 这种验相只有往生之后才能感知。能否举例说明当下、现阶段可以感知到的验相?

3. - 4. 可否举例把 "具体情况"说得更具体一点以方便理解?

答:

1. 比如你祈祷佛陀加持自己产生慈悲心,自己的慈悲心增长了,这就是验相。

2. 具体情况指的就是:要看是什么样的加持,谁赐予的加持,什么样的人接受加持,什么情况下、什么方式等等。(正见 C1)

57. 关于 "血湖与寄库"等问题

问: "血湖与寄库"分别指的是什么?? "一门深入"是指一部法还是一部经还是怎么理解??
答:血湖与寄库"分别指的是什么?? 请提供出处、前后文。 要看具体的语境。有些时候指的是某个法门体系 当中可以有很多分类。(正见C1)
问:印光祖师开示鉴别善知识的十条标准 一、凡不遵守国家法令,破坏佛门戒律者,不是善知识。  二、凡自称,或通过他人透漏,自己是佛菩萨再来者,不是善知识。 三、凡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理,大谈感通,编造鬼神故事、佛菩萨显像、授记,吸引信众者,不是善知识。  四、凡不修实行,专门做破血湖、还寿生、寄库、超度等佛事,谋取钱财者,不是善知识。  五、凡不劝人精进,自修了脱生死,谎称有妙法送人往生者,不是善知识。 六、凡以种种苦行、自我伤残,妄称代众生受过者,不是善知识。  七、凡以弘法利生为借口,巧立名目,控制信众,骗取钱财者,不是善知识。  八、凡自称有奇法异能,可以为人借寿,让人立刻致富,诓骗信众者,不是善知识。  九、凡已皈依佛门,仍行外道,敛财灭法者,不是善知识。  十、凡严守戒律,弘扬正法,教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门深入,老实念佛者,才是真正的善知识。

58. 疑惑

问:什么是祈祷上师呢?
答:祈祷这个词语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吧?(正见C1)

59. 请问关于佛法住世的时间 -《加行教材》1-20课

问:《前行》第20课里讲到:佛法住世期共有五千年,按普巴派推算,现在已过了三千五百年,或者近四千年之际,也就是说,正处于教期中。 但是又说:但一般而言,世界上公认的是《俱舍论》的观点,也就是说,佛法住世总共五千年。按世界佛教联合会的推算,今年是佛历2553年,这是小乘上座部的观点,与《俱舍论》也非常相合。 请问为什么按普巴派算法,现在佛法已过了3500年或近4000年? 是佛陀在2553年以前的1000多年就有说法了吗?
答:不同的众生 ,因缘 业力不同, 所见也不同。 佛陀化身无数 相应不同众生的根机可以有不同示现, 打个比方 ,在甲地方 众生可以见到佛陀在度化众生,同时 在乙地方 其他众生也可能见到佛陀在此处度化众生。(正见C1)

60. 请问关于清净心

问:顶礼法师! 在共修时对于清净心,大家有些疑问。有的道友说不能看过失不能说过失,包括对道友和法师。但是遇到假活佛怎么办?遇到非法怎么办? 末学的回答是:清净指的是本体,现象上还是有对错,净和不净的差别。现象上还是需要有取舍和抉择,不能不分对错真假,但是本体上要确认都是清净的。不知道这样的回答是否合理? 以上内容可以参考。"但是遇到假活佛怎么办?遇到非法怎么办? "如果师徒关系已经建立,发现自己生不起信心,这个时候也可以通过观清净心遮遣自己的烦恼,自己可以默默保持一定距离,但不可以说过失。(正见C1)

61. 法师您好

问:有师兄在大街上卖货 听说可以播经利益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众生 不知道播什么经好呢?
答:通常来说,很多佛经、佛号、咒语都可以。(正见C1)
问:需要讲解的吗?法师 还是播经文 答:都可以。(正见C1)

62. 疑问 -《加行教材》5-100课

问:加行第100课关于菩提心在地道方面的不同分类中提到:胜解行发心。请问法师这个胜解行发心与胜解信有什么关联吗?
答:胜解行发心指的是胜解行地(一地以前)的阶段,胜解有些时候指的是心识的一种状态,个人理解和胜解信当中的胜解,也许都有表达一种初阶的含义,初阶是相对而言的。(正见C1)

63. 大成就者为何也有语言障碍? -《加行教材》1-20课

问:末学请问法师:在古印度东西方的班智达中,无有一人能胜过美德嘉那尊者,远赴藏地后由于语言障碍未能弘法,为何如此智慧的大成就者不能超越语言障碍呢?
答:个人理解,有些时候和众生的福报有关,成就者自身的境界是一种情况,众生根据自己的福报和因缘所见到的显现是另一种情况。(正见C1)

64. 关于舍施身法具体观修的问题

问:施身法中

1. 愤怒佛母和玛吉黑怒母是同一位吗?

2. 把托巴放在三个人头灶上,额头朝向自己,在这里的额头指的是三个人头的额头还是托巴的额头?三个人头是观成骷髅头的样子还是别的样子?

3. 白色的 hang字的藏文法本上有,上师让观成倒立的,我们是不是把法本上的那个字给倒过来观就成了?

4. 自己念诵嗡啊吽时,观想上师在自己前面的虚空,中间是本尊圣众。再观想托巴口对面的虚空中,有吉祥怙主等,那么这个托巴口具体指哪里?

答: 1,很多场合可以理解为一位。

2. 个人理解是托巴的额头。三个人头可以观想为骷髅或者带肉的人头。

3. 可以。 4,有时托巴口卡可以理解为额头。(正见C1)

问:关于hang字的观法,我们研讨班的道友有不同的理解,她们从网上找到hang字的图片,认为法本上印的就是倒的hang字。该怎么取舍还请法师明示。另外弟子还想请教一个问题,上师说素斋上午施,花斋中午施,荤斋黑斋下午修。如果白天实在没时间可不可以晚上修这个断法?
答: 1,详见图片。

65. 什么是邪命养活? 问:请问什么是邪命养活?如何理解?

66. 前行二十课的疑问

问:据说,阿底峡尊者准备示现圆寂时,说道:"你们藏地人福报浅薄,我如果在这里圆寂,可能藏地的大地承受不了,我还是回印度去。"他身边有些人说:"应该承受得了。像无与伦比的菩提萨埵尊者,就是在藏地圆寂的。"尊者答言:"菩提萨埵虽然戒律清净,但他智慧不如我,所以他跟我不相同。"有些人说:"应该可以吧。无与伦比的莲花生大士也是在藏地示现消失,前往邬金刹土的。"尊者还是摇头道:"莲花生大士的成就虽了不起,但智慧也肯定比不上我,还是不行。"又有些人说:"应该没问题。像美德嘉那那样的大德,都是在藏地圆寂的。"尊者思索片刻说:"嗯,他还是很了不起。既然这样,我就留在这里吧。" 请问法师,阿底峡尊者为什么会如此示现?为什么会说菩提萨埵和莲花生大士不如自己呢?只是为了凸显美德嘉那尊者的功德吗?
答:圣者密意甚深,个人难以揣测。(正见C1)

67. 疑问

问:小组道场需要一些坐垫,拖鞋,莲花座等等,大家把钱放在一起,不知算不算化缘?如不如法?
答:这方面建议咨询教务处管理法师。(正见C1)

68. 什么是外断法、内断法?

问:阿琼堪布的《前行备忘录》里有这么一段话:"在去往险地、深山等处,当依靠外在的真实鬼神和威胁的挑衅任意一种情况而感到惊恐万分之际,借助巨大恐惧感的力量使一切分别妄念泯灭之余,心的实相般若波罗蜜多脱离分别念的染污而赤裸裸呈现出来,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它,这对自利方面有着没有生起证悟境界能令生起、已经生起者能得以增进的要诀(这个是否就是外断法?);他利方面,以慈悲菩提心将所有妖魔鬼怪当成母亲,为了报恩,将自己的身体献给鬼神享用,使他们相续转向正法,而利益无形的鬼神(这个可否理解成内断法?)

1. 个人理解,如果结合 "漫游险山外断法,弃身施食内断法,唯一根除义断法,具此三断乃瑜伽。"这句话理解,去往神山险地这个行为本身可以属于外断法,而如果后续用身体进行供养布施等等就可以属于内断法,如果产生了证悟、断除了我执就可以属于义断法。

2. 可以对应内容断法。(正见 C1)

69. 孤独地狱众生的疑问

问:孤独症与抑郁症患者属于孤独地狱众生吗?
答:当然不属于,孤独症与抑郁症患者都是人类,人类是在人道,不是在地狱道。 同样,有一天你没有吃中午饭,感觉很饿,那你是不是饿鬼众生呢?不是,虽然你很饿,但你还是人类。(正见C1)
问:那么公案中提到的青蛙与巨型鲸是孤独地狱众生,它们也显现为旁生界。这类众生区分的标准是否超越肉眼所见?
答:有些样子虽然像旁生,但和旁生还是有一定差异,通常来说旁生很多是胎生、卵生、湿生,而地狱众生很多是化生,地狱众生的痛苦程度也要更强烈。 能否看得到要看情况,有些容易见到,有些不容易见到。(正见C1)

70. 关于孤独地狱众生的问题 -《加行教材》2-

43. 44课

问:在《前行》第43课和第44课的两个公案中分别提到了"后藏黑马喇嘛转世的大鱼被数不胜数的含生在争相蚀食","石头中的大青蛙身体上粘附了无数的微小生灵在蚀食","圆木中的大青蛙身上有许多小含生在吃它"。在其它课或经典也经常会提到地狱众生被不同的动物或者含生啄食。 请问法师,这些小含生或者动物也是堕入地狱的众生吗?也是在地狱中受苦吗?还仅仅是地狱众生的业感?同问还有,地狱里的阎罗狱卒属于地狱众生吗?
答:1,两种情况都有。 有些时候是有其他相关业缘的众生,有些时候是众生的业感。

2. 有些地方提到,很多狱卒是地狱众生业感所见,没有其他众生存在。阎罗王,个人不太清楚。(正见 C1)

问:弟子还有一个问题: 在学习轮回过患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地狱众生在无间断的受苦,那么我们平时所说的,比如被不干净的东西上身,或者梦见亲人,是地狱众生吗?还是饿鬼呢?如果是地狱众生,它们在受苦的同时怎么来找世间人呢?如果是饿鬼,它们的能力怎么这么强呢? 我的表述可能不太清楚,我就是想弄明白被不干净的东西上身,这是怎么回事呢?
答:有些可能是空游饿鬼或者其他非人的身份。 很多空游饿鬼本身就有一定的能力。(正见C1)

71. 孤独地狱 -《加行教材》2-43课

问:43课法本中讲到孤独地狱会出现在山岩间、磐石中,或者树木里,那会不会存在于水果、蔬菜中感受被切割、煎煮的痛苦?如果我们不知情的状态下吃了这样的水果和蔬菜,会不会杀生了呢?
答: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正见C1)
问:因为作为凡夫弟子没法识别眼前所见到的究竟是水果还是孤独地狱的众生,在食用前要怎样做才更加如法?
答:我们一般人很难观察,经常忏悔很重要。(正见C1)

72. 疑问 -《加行教材》1-20课

问:《贤劫经》云:佛涅槃后,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此千五百年后,释迦法灭尽。其中"正法和像法"分别怎么解释?
答:【(正法时)   正犹证也。谓如来灭后,教法住世,人有禀教者,即能修行;有修行者,即能证果,是名正法。据法住记云:佛告阿难:我灭度后,正法一千年,由女人出家,减五百年。又据善见论云:后为比丘尼说八敬法,还得一千年。又据法苑珠林云:天人答宣律师曰:佛锡杖在龙窟中四十年住。为如来灭后,有飞行罗刹,能说十二部经,诈为善比丘,食诸持戒者,为断此恶,故镇龙窟中。复令正法增住四百年。是则正法住世总一千四百年。】 【(像法时)   像者似也;有教有行,似正法时故也。谓如来灭后,教法住世,人有禀教,即能修行,多不能证果,是名像法。据法住记云:佛告阿难:我灭度后,像法一千年。又据法苑珠林云:由佛锡杖在龙窟中因缘,复令像法增住一千五百年,是则像法住世总二千五百年。】 以上是《三藏法数》当中的内容,可以有多种解释方式。(正见C1)

73. 《莲师金刚七句》略讲的第三课问题

问:加行第六册补充教材《莲师金刚七句》法本的33页中间,上师在引用佛陀入涅槃时的教证时,列举了在场的尊者,其中有目犍连尊者。而根据《前行》中因果不虚一节中和其他资料,目犍连已经先于佛陀入灭,这应该如何理解?
答:个人理解圣者的境界是超越时间的,可以有多种示现。比如智者大师曾经见到"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正见C1)

74. 能修所修相违

问:假如上师住世时没有恭敬承事、依教奉行,对 众生有利的事也不肯做,一旦上师离开了世间,再口口声声说绘制上师身像、观修上师瑜伽、修习实相等,另辟蹊径去苦苦寻找别的高深大法,如是既不具备使上师 断证功德融入自相续的诚信恭敬,也不进行祈祷等,这就是所谓的"能修所修相违"。 注释:能修,指一切修法的根本就是修上师;所修,指上师本人。假如所修的上师不欢喜、不摄受你,那么以能修来修多少法,也根本不可能成就。能否请法师进一步解释解释呢 答:不太清楚你的具体疑惑是什么, 某种角度可以理解为,自己的言行和法门没有相应,自己的言行有偏差。(正见C1)
问:感恩法师, 莫学在意义上理解了,但是在字面上没理解. 按照注释能修和所修相违就是一切修法的根本就是修上师与上师本人相违背,这个怎么理解呢 答:个人理解,能修,法本小字提到是"修上师",这三个字要连在一起理解,或者说 是一种修行的方式、方法、状态,或者说落实到具体的人,修法者本人是如何修上师瑜伽(法门)的。 能修所修相违,意思是说,自己的"修上师"的状态,或者说自己修持这个法门期间的方式等 与 所修 的相关内涵 没有真正相应,发生了不一致。 打比方说你没有好好吃饭,那么可以说,对你而言"吃饭"与"饭"相违,没有对应上。(正见C1)

75. 祈祷上师和祈祷阿弥陀佛一样的么?

问:末学在观无常,遇到个问题。临终时祈祷上师和祈祷阿弥陀佛一样的么?观想十方佛化现的上师,还是十方佛化现的阿弥陀佛呢?念上师祈祷文?还是阿弥陀佛名号?学过上师瑜伽,感觉自己临终肯定会想到上师的,这样对么?
答:无论观想祈祷上师还是阿弥陀佛都是可以的。本体无二,都是法身的境界,为了度化众生可以示现不同的形象 可以示现阿弥陀佛的形象 也可以示现善知识的形象, 应以何身得度就显现何身为说法。(正见C1)

76. 请问供曼扎的问题

问:

1. 在修三十七堆的时候,第二个圈、第三个圈分别是在念到什么位置放上去,是定死的还是不定的?

2. 在修三身的时候,在第三个小圈里放一堆后,没有放满的话,能否添加到满?

答: 1,不同传承有不同的讲法。 看情况都可以。 2,应该也可以。(正见C1)

  1. "以分别念一想上师,这就是上师的密意"的问题-《加行教材》4-79课 问:在第79课中,上师开示:"简单来归纳,即我们以分别念一想上师,这就是上师的密意。"弟子对这句教言不是很理解,恳请法师慈悲开示。这里的"以分别念一想上师",是指以分别念忆念上师吗?还是只要相续中出现上师,都是上师的密意?
    答:个人理解,究竟来说我们的分别念就是佛性、法身,法身也就是善知识安住的境界。 特别是自己在祈祷善知识的时候,这种祈祷能够让自己和善知识相应,会有助于自己认识法身。(正见C1)

78. 问题 -《加行教材》6-125课

问:我们在共修时有师兄提问:'修断法中的上供下施为什么要叫斋?为什么叫素斋和花斋?'弟子不知道该如何准确回答,还请法师慈悲开示。
答:个人理解,斋可能有食物的意思,比如斋饭。(正见C1)

  1. "表面上看是无情物,但也许是地狱众生变的"之疑问 问:上师在讲记中提到的这种孤独地狱众生有些是藏在树木里,有些是转生成日常使用的物品。 后者是指附在这些物品之上呢,还是怎么回事呢,不是太理解。 这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植物、物品等无情物 如何区别对待呢? 上师在大学的演讲问答中曾以《华严经》教证说过若视植物为有情的话则为外道。请法师指导如何圆融二者。 荣索班智达在《入大乘论》中讲过,有种火鼠生活在火里,或者有些众生活在100度以上的开水里,但始终烧不坏、烫不死;有些众生藏在树木里,当樵夫砍伐树木时,它们的肢体被千刀万剐,受尽苦难;还有些转生为人们日常使用的杵臼、笤帚、瓦罐、门、柱子、灶石、绳子等形象,以识蕴感受这些苦楚。(我们平时的门、扫帚,表面上看是无情物,但也许是地狱众生变的,被使用时就特别痛苦。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门都是孤独地狱众生,不然等会儿下课后,你们回去不敢开门了 "啊,这是地狱众生!")
    答:"这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植物、物品等无情物 如何区别对待呢? "我们一般人不太容易观察,但神识附在无情物之上的情况是存在的, 和普通的植物不同,我们不能把那些没有神识的普通植物当作是众生。 问:对无情物施加一些行为(比如切割拉拽等)的话,如果我们无法分辨是否附有神识,那会不会对附着众生有伤害的过患?如果有的话,这种过患应如何避免呢?
    答:我们一般人不太容易观察,经常忏悔非常重要。(正见C1)
    问:共修讨论的时候说到孤独地狱的众生是属于幻化身 还是五蕴合和之身,还是2者都有?
    答:个人理解,既有五蕴,同时也是幻化的,色身是业力所幻化的。(正见C1)

80. 冬虫夏草到底是不是有情众生?

问:有人问:晋美彭措法王开示:"虫草是从无间地狱受报后,转生到阳间的众生化现的。故凡是吃了七条虫草的人,死后都得替它下无间地狱去!"请问:这里说的虫草是冬虫草吗?吃了七条冬虫草的人为什么要替他下无间地狱? 首先要明白冬虫夏草到底是不是有情众生。 《百度百科》:冬虫夏草究竟是虫还是草?青海大学牧科院副研究员、多年从事冬虫夏草人工培育研究的王宏生介绍说:冬虫夏草是一种叫做蝙蝠蛾的动物,将虫卵产在地下,使其孵化成长得像蚕宝宝一般的幼虫。另外,有一种孢子,会经过水而渗透到地下,专门找蝙蝠蛾的幼虫寄生,并吸收幼虫体的营养,而快速繁殖,称为虫草真菌。当菌丝慢慢成长的同时,幼虫也随着慢慢长大,而钻出地面。直到菌丝繁殖至充满虫体,幼虫就会死亡,此时正好是冬天,就是所谓的冬虫。而当气温回升后,菌丝体就会从冬虫的头部慢慢萌发,长出像草一般的真菌子座,称为夏草。 从以上介绍可知,冬虫夏草是有情众生 蝙蝠蛾幼虫,此类众生因体内的菌丝像癌细胞一样扩散至全身而死亡。但死亡不等于一切都结束,其业仍在延伸。佛在《百业经》说:"一切众生之业不会成熟于器界的地水火风,也不会成熟于其他众生的相续,而是成熟于自身的界蕴处。"蝙蝠蛾幼虫死后神识就直接融入自己的尸体(《藏传净土法》有神识融入尸体的相关公案),然后其头部长出人类所见的夏草,对蝙蝠蛾幼虫而言,夏草就是一颗大树压着头部 这与"业成熟于自身的界蕴处相符"。真正而言,蝙蝠蛾幼虫在感受孤独地狱痛苦,其尸体就是孤独地狱。 对于法王如意宝有关虫草的开示:"虫草是从无间地狱受报后,转生到阳间的众生化现的。故凡是吃了七条虫草的人,死后都得替它下无间地狱去!"本人认为是真实的。应知并非法王如意宝的所有教言都记录在法本或录音里,如果在法本找不到,或没有录音而加以否认,在逻辑上根本说不过去。在我们五明佛学院,很多喇嘛觉姆都互相提醒:"法王说过:吃够七条冬虫草就得下地狱,不要买冬虫草,不要吃冬虫草!"在色达的确不曾见有出家人购买。试想如果法王如意宝没说过这个话,五明佛学院这么多出家僧人怎会无端捕风捉影?现在人的分别念很多,对法王如意宝的珍贵教言总是猜来猜去,不得不承认,这就是末法时代的悲哀! 冬虫夏草是自然死亡的动物,这种肉在气候环境比较特殊的藏地是可以吃的,吃冬虫草不会造成人们去杀害蝙蝠蛾幼虫,这种幼虫根本不值钱。但法王如意宝以独到的眼光,从染污的角度教诫弟子们:"凡是吃了七条虫草的人,死后都得替它下无间地狱去!" 为什么是七条而不是更多或更少的数字呢? 《莲花生大士全传》记载:莲华生大士先化现为一对婆罗门夫妇的儿子卓木巴,观察因缘,以便成就利生的事业。 在禅观中,他观察到有一位已经修行七世成就的清净婆罗门,如果他能够布施身体血肉,成为殊胜的甘露妙药,不只能够圆满他自身的广大福德,而且能成就究竟的菩提事业;并且也使有缘众生因为受用大悲甘露,而得到解脱的成就。所以,他就来到了卡色巴尼佛殿,在佛殿中正遇这位七世修行清净的婆罗门,他的名字叫做具螺耳。莲华生大士来到他的眼前,就环绕并致顶礼,这位七世净行的婆罗门具螺耳,见他忽然行大礼,吓了一大跳,就问他说:"这位大德,你为何要环绕我身,然后向我顶礼呢" 莲华生大士回答说:"清净的婆罗门圣者,我是为了成就利他的事业,所以向您顶礼。成就殊胜密法中,大悲心尝解脱甘露需要七世婆罗门的肉身,所以,现在请您布施您的肉身给我,让我来对众生做广大的利益。如果您不能施舍肉身的话,那么我先跟您约定,您死后的身体再布施给我也可以,这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了众生的利益啊!" 这位七世婆罗门具有广大宿世的善根,所以他略略思维之后,心里想到:"目前我最珍贵、珍惜的是生命,否则就无法修行成就,但我死后的尸身应该是可以舍弃布施的。"所以就欢喜地答应莲华生大士的要求,并说道:"等我死后,我的尸身立即就可以施舍于你。" 过了数年,七世净行的婆罗门过世了。生前七世净行的婆罗门为了要完成当初的心愿,就在交待后事完毕,等他临死前便派人向莲华生大士告知他即将死去。此时,莲华生大士所化现的卓木巴,在接到信之后,立刻前来领取尸身。 连续七世修行的婆罗门,其身肉就有如此大的加持,相反,地狱众生的身肉,其染污力同样不可思议,一条冬虫草就是一世,七条是七世,七世地狱众生的身肉在一个人体内,所造成的染污足以令他死后堕入地狱中! 也许有人说,这么多人都争着吃冬虫草,难道他们全部下地狱吗? 正是。《中观四百论》云:"由于诸人类,多持不善品,以是诸异生,多堕于恶趣。"由于在南瞻部洲的人道有情,大多数行持不善恶业,以此诸随业流转的异生,多半会堕于恶趣。《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所言:"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何况恣情杀害、窃盗、邪淫、妄语,百千罪状。" 在此呼吁:凡是佛弟子,都不要吃冬虫草,谨记法王如意宝教言:"虫草是从无间地狱受报后,转生到阳间的众生化现的。故凡是吃了七条虫草的人,死后都得替它下无间地狱去!" 答:【 $&请问上师:冬虫夏草是有情物还是无情物?若是有情物为什么它到夏天的时候就会变成草呢?如果自己不吃帮别人卖是否有过失?
答:冬虫夏草也不好说到底是有情还是无情,我也观察不出来,因为有些甚深的道理应该以佛的智慧来观察,但是我想呢,因为冬虫夏草在藏地的很多高僧大德并没有制止,比如说吃肉啊杀生啊抽烟喝酒很多高僧大德都有制止,冬虫夏草的话,以前上师如意宝在世的时候也好,或者以前的古代的一些论典当中没有看到过遮止,从这个角度来讲,我怀疑是不是不是众生,那么不是众生的话为什么会变成虫呢?它这个形状上是虫,并且据说也有一些功药,说是这样说的,但具体真正是有生命的理由恐怕现在很多的人不一定能举出来的,如果真的是虫的话,那肯定有过失的,不管是帮别人买也好自己吃也好,都应该是有过失的,但是这个问题可能需要很多教证来观察,看它到底是不是众生。如果是众生的话,我觉得现在藏地啊,虫草是比较多的,很多牧民现在唯一的挣钱的手段只有前几个月的挖虫草,为了挖虫草可能牺牲的也比较多,据说前一段时间在石渠为了挖虫草而杀了二十多个人,为了地而互相打架,可能有些地方有很多虫草,有些地方是没有的,所以互相打架、争执。那天我们去参加一个"六一"儿童节,然后有小孩子大概有六、七岁的孩子有两队,一个是"虫草"队,一个是"白姆"队,然后"白姆"队和"虫草"队开始比赛,当天我觉得所有的节目当中那个是最精彩的。当然所谓的虫草有没有生命呢还需要观察,但是上师在世的时候并没有遮止,也许可能没有过失。】 以上是网上找到的《闲谈问答录》当中的内容。 可以参照理解。 具体个人也不太清楚。 (正见C1)

81. 关于圣者被破誓言者染污的问题 -《加行教材》6-118课

问:

1. 请问被破誓言者染污的成就者是因染污而功德退失?还是成就者自行光明污染,而是众生以破誓言者共业故,自心前显现成就者的染污相?

2. 什么是 "灭财佛事"?

答:

1. 如果是圣者,则本身不会有障碍,在众生面前可以有各种示现。

2. 一种通过加持能够让自己的财产减少的佛事。(正见 C1)

82. 破戒与舍戒

问:上师在给我们开示转生地狱之因时,多处提到破戒可能会导致将来堕落地狱。如:"主要是居士或出家人明明依止了出离道,受了居士戒或出家戒,但却不好好守护禁戒,以此即会转生于该地狱(煻煨坑地狱),整个肢体被烧得焦烂。" 那么当我们面临很特殊的情况而先"舍戒"时,是否也会成为地狱之因?舍戒和破戒相比,他们的过失程度是一个什么关系?
答:通常来说,舍戒指的是舍别解脱戒,舍戒的过失要小于破根本戒,如果出现将要破根本戒的情况,可以舍戒,这样可以避免造下破根本戒的大过失。(正见C1)

83. 疑问 -《加行教材》5-101课

问:请问第99课中的信使公案,第101课的拉马车公案,第102课的匝哦之女公案,这三个发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第一个只是善心,后两个是菩提心?
答:个人理解,如果从广义来说,前者也可以说是菩提心(善心)的一种体现,菩提心本身是善心的一种。(正见C1)

84. 学了密会不会堕金刚地狱? 问:

1)金刚地狱比无边地狱痛苦及寿命都可怕,对我们学密宗有一种压力感,会不会堕到金刚地狱去呀? 2)灌顶的真实意义是什么?
答:

1. 密宗行者如果彻底破了密乘戒就会堕入金刚地狱,如果密乘戒清净就不会堕落,而且会很快成佛。

同样,如果有人问"学显宗的人会不会堕入无间地狱?",可以回答:如果造了无间罪就会堕入无间地狱,如果没有造就不会。

2. 灌顶可以成熟众生的心,堪为法器,《慧灯之光》里提到这是一种激活佛性的作用,

也能够授予权力,得受灌顶之后能够有资格修持相关的密法。(正见C1)

85. 自入圣教是观待自身的因缘,为什么属于他圆满?

问:请问法师自入圣教是观待自身的因缘,为什么属于他圆满?
答:个人理解,自入圣教侧重的是自己被圣教所摄受,有时侧重的是自己获得皈依,或者说皈依的相关传承、教授、仪轨等因缘具足。(正见C1)

86. 在寺院焚烧印有佛像的纸张是出佛身血吗

问:请问在寺院焚烧印有佛像的纸张是出佛身血吗?
答:要看具体的心态和情况。(正见C1)
问:法师能解答的更清楚些吗?
答:因为佛陀已经示现圆寂了,所以真正的出佛身血在现在是不会犯的。 如果你问这样有没有过失,我也没法一概说有或者没有,有些大德开示过对于那些破损用不上的佛像可以以恭敬心焚化,包括期间可以观想融入种子字等等,这样的开许也是有的。如果是不恭敬的心态去烧,那肯定有过失。 【 三、问:有时我们会用打印机打印一些经书,但有一些残缺或不完整的纸张,有时也会有一些抄有经文的废纸条,这些都需要处理。有些师兄说:把它们烧掉就可以了。也有说烧掉经文过失很大。还有说:应拿到山上去埋。我想埋和烧都差不多。弟子不知如何处理,请上师慈示!   答:藏地格色班智达所造的《现观庄严论略说》中说,诸如此类有经文的纸张,烧了也没有过失。所以,藏地对这些纸张,一般都会烧掉。或放在一个比较清净的山上,这也是合理的。   那为什么说烧经书有过失呢?这是指以轻蔑的心态、不恭敬的行为,故意烧毁经书。就像文革期间,很多经书都被人以恶心烧毁,这是有过失的。如果为了这些经文不扔在垃圾桶等不干净的地方,而把它们烧毁,就不会有过失。按藏地的传统,这些经文都会放在灶里烧掉,不会扔出去。】 于汕头开示》当中的内容。 这里提到的主要是经书,佛像方面个人不太清楚,不太确定。(正见C1)

87. 前行73课

问:弟子请教解脱之因里讲到从共同外前行的引导直到圣道正行完全圆满之间的每个修法。后面讲记里又讲到前行是完整无缺的解脱之因,还有提到外前行和内加行就具足解脱之因了。弟子不明白按定义说得到正行才是全部的解脱之因,为什么又说前行也是那。
答:个人理解,前行和正行都能够获得解脱,都是解脱之因,有的修行人修持正行获得解脱,有的修行人也可以通过修持前行获得解脱。(正见C1)

88. 关于古萨里中的素斋和花斋

问:上师在讲第125课观修素斋和花斋的时候说到:一般来讲,上午素斋,中午花斋,...... 弟子有个疑问就是,按照前行引导文的原文,下施素斋以后,"接下来观想从沸腾的甘露蒸气中,散发出沐足水、鲜花......"因为花斋的供品和资具是从甘露蒸气中散发的,那是不是前面要先观想了上供素斋和下施素斋,才能接着观想上供花斋和下施花斋?但这样的话,上师所说的中午花斋又该如何理解呢?难道是上午只能观想素斋,不观想花斋;中午只能观想花斋,不观想素斋了吗?弟子觉得素斋和花斋是不是在一次的修法中都可以观想,没有特别的时间限制呢?
答:个人理解,不一定是"上午只能观想素斋,不观想花斋", 观修的时候,你都可以观想,同时,如果你打算分时间侧重,在不同的时间段可以有不同的观想侧重,比如如果你的上午,你就可以多花一些时间观想素斋,等等。(正见C1)

89. 昼辛吉尊者看见孤独地狱众生的两个公案 -《加行教材》2-44课

问:前行44课中,昼辛吉尊者看见孤独地狱众生的两个公案(一个屠夫持晚上不杀生戒和一个邪淫者持白天不邪淫戒后转生为孤独地狱众生),弟子请问:这两个公案说明转生孤独地狱的因是什么?
答:个人理解,杀生和邪淫都有可能导致堕入孤独地狱。除此之外还可以有其他的因素。(正见C1)

90. 关于无间地狱和近边地狱的问题 -《加行教材》2-

41. 42课

问:第41课讲八热地狱有什么特点呢?按照《俱舍论》和《瑜伽师地论》的观点,从复活地狱逐渐向下到无间地狱之间,就像高楼大厦一样层层叠叠。 第42课讲近边地狱,指无间地狱周围的地狱,即地狱众生从无间地狱或八热地狱中出来以后,游荡到此,倍增苦恼。下面又讲到无间地狱的众生,由于业力有所减轻,走出无间地狱之门。 那么,弟子在此有两个问题:

1. 堕入八热地狱的众生是要一级一级的经历痛苦,还是直接从所在的那一个地狱走出

2. 八热地狱的众生,只有无间地狱的众生还要进入近边地狱?还是都要进入?

另外,弟子再代其他师兄提出一个问题:高僧大德都是开悟者吗?
答:

1. 2,根据众生的业力不同,也可能有不同的情况。

3. 关键看你自己如何定义 "高僧大德"这个词语,有些时候是不一定的,比如有的大德持戒非常清净、精通三藏,但还不一定已经证悟。(正见C1)

91. 自他相换问题 -《加行教材》5-102课

问:在学习自他相换问题上,有位师兄不止一次提出他以前在为别人治病时,观想他人的病到自己身上,结果别人的病苦真的到了自己身上,所以他总说修自他相换时真的会把他人的痛苦交换到自己身上,不能随便修。我了解的是只有一地菩萨的境界才能真的有自他相换的能力,而且修自他相换就是破我执,越是我执重,越应观修,我的看法正确吗?还有一位师兄说她在遇到不适的时候,就去想这是自己往昔杀害其他众生的果报,让自己去体会这种痛苦,观想果报自受时痛苦就减轻,她说很喜欢这种感觉,所以她认为自他相换很好修、舍无量心也好修。而我每次在观修杀害其他众生时,是一种伤害众生的后悔心和对众生悲悯心,是一种悲心,没有欢喜的感觉,班上师兄说二种感觉都对。是这样的吗?可我总感觉有些不对。

  1. "所以他总说修自他相换时真的会把他人的痛苦交换到自己身上,不能随便修。" 不是这样理解的。 一方面,作为一个普通凡夫,假设观修的时候出现痛苦,不一定是真实代受,也可能是自己的恶业成熟,这是一种情况下,即使因为特殊的因缘代受了,自己也应该感到欢喜,因为你修这个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益众生,既然已经利益了众生,为何要后悔呢?事实上,如果你在修这个法的时候动机清净,以利他心摄持,真正出现这种情况下的时候,你可能会感到非常振奋、鼓舞,很有成就感,充满喜悦。
  2. "班上师兄说二种感觉都对。是这样的吗? "不太清楚你们具体是怎么修的,什么样的观想步骤?

92. 疑问

问:请问应当断除的十六种执为实有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建议在提问的时候提供一下相关内容的出处、前后文,便于结合语境来理解。(正见C1)

93. 疑问 -《加行教材》-

43. 44课

问:

1. 加行44课中,国王赤松德赞问,血肉供养本尊,上师这种现象是否如法?莲师以极为不满的语气说 "这只会让众生堕入金刚地狱,不得解脱",问像做火供时候,会用到酒,肉等,

这属于血肉供养吗,为何又是如法的? 2, 加行43课中,大天比丘生前是不是已经证悟,了脱生死? 如果生前已经了生脱死,为何还会堕入地狱; 如果生前没有了生脱死,如何让很多个弟子证得阿罗汉,这样的说法"每个弟子都是依靠上师的加持而成就的",如果自己都没有生死自在,如何加持弟子成就?

1. 血肉供养的意思是专门杀生去做供养,你需要弄清楚血肉供养这个词语的前提,前提是专门杀生。会供时候用到的肉很多都是自然死亡的,来源清净的肉,不是专门去杀生。

2. 通常来说,大天比丘没有证悟,没有了脱生死。他的弟子之所以有人获得阿罗汉果,一方面是因为他所传授的正法是清净的,那些弟子得到了正法的加持,另一方面来说,他的弟子对他有清净心,这种清净心可以获得佛陀的加持。

就像狗牙生舍利的公案一样,狗牙本身不具备那样的加持,但老妇人依靠对狗牙的信心和清净心得到了佛陀的加持。(正见C1)
问:是不是可以理解"每个弟子都是依靠上师的加持而成就的"这种说法是指大多数情况下,特殊情况也不一定,是吧 答:可以说是普遍成立的。这个公案当中,那些弟子也可以说是得到了大天比丘的加持,因为法的来源是大天比丘,而且如果这些弟子对大天比丘有信心,视师如佛,佛陀的加持也会通过大天比丘融入弟子相续。 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个公案主要是小乘的范畴,获得的也是小乘的果位,小乘当中对依止善知识的理解方式与大乘显宗和密宗有所不同。(正见C1)

94. 疑问 -《加行教材》1-21课

问:前行广释第21课,上师讲记原文如下:"总之,得到上师的摄受非常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上师窍诀,则生不起出离心,即使清净三种戒律也没用;如果没有上师窍诀,不懂善根以菩提心来摄持, 三门日夜精进也收效甚微;如果没有上师窍诀,不知看破一切而以解脱为目的,纵然戒律、智慧无与伦比,也只能成为人天福报之因。" 这个地方上师开示了,第一个要点是出离心,第二个要点是菩提心,第三个要点,共修的时候,在讨论是否还是出离心,如果是,为什么还要重复?如果不是出离心,那是什么?有师兄说是无二慧。 上师这里是对照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原文讲的:"尊者答言: "即便三戒守护得清清净净,但如果对三界轮回没有心生厌离,仍然是轮回之因。即使是三门日日夜夜勤勤恳恳地奉行善法,但如果不懂得将善根回向圆满菩提,那么善法也会被颠倒分别念一扫而光。纵然具备智慧超群、戒律清净、讲经说法、观修境界等一系列功德,但如果没有舍弃世间八法,一切所为也只能成为现世的生计,而不可能获得来世之道。" 有师兄提出,那上师对应这一点讲的是:如果没有上师窍诀,不知看破一切而以解脱为目的 ,从看破一切来理解,可否认为是无二慧。如何看破一切,没有空性见,怎么看破?如果从解脱来讲的话,烦恼障障碍解脱,所知障障碍成佛,从这个角度来说,解脱,不就是也是要具有空性见吗?不知道要如何回答?
答:个人理解,第三种也可以对应出离心,是从看破今生的角度强调出离心。也许有其他解释方式。(正见C1)
问:因为上师讲的是"追求解脱",那么如果理解为:第三点不只是说出离心,也包含了菩提心。理由是出离心是追求自己的解脱,菩提心追求一切众生的解脱。所以第三点是对前面两点的归纳。也就是说,不管是生起出离心还是菩提心,都要有上师的窍诀。这样理解可以吗?
答:第三点提到:【不知看破一切而以解脱为目的,纵然戒律、智慧无与伦比,也只能成为人天福报之因】,个人理解,这里主要侧重的还是出离心,如果没有菩提心只有出离心,则不会成为人天福报之因,而可能成为获得小乘果位的因。 当然从法义上来说,要生起菩提心也需要善知识的窍诀。(正见C1)

95. 转生孤独地狱之因

问:

1. 从上师开示的内容,转生孤独地狱之因有: "享用信财(亡财)、血肉供养、享用太多(过度享用)信财、乱用信财、不守戒以及争执等"。

弟子对于争执转生孤独地狱不太明白,如上师在第44课开示了一个公案:"还有,在一座环境幽雅的寺庙里,居住着五百比丘,每天中午击犍椎集聚僧众供斋时,经堂即刻变成了燃烧的铁屋,钵碗等餐具则变成兵器,僧人们开始互相殴打。供斋时间过后,又依然如故地各自分开,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是什么原因呢?以前迦叶佛时代,这些比丘在午饭时争执不息,以此现前这种异熟果报。" 请问争执就可能导致转生孤独地狱吗?还是因为对境很殊胜(迦叶佛),同时他们心怀嗔恨而导致堕落到孤独地狱?

2. 请问孤独地狱众生的寿量是多少?是随众生的业力不同而长短不一吗?

答:

1. 以烦恼心与道友相互争执会产生过失,很多道友都是修行人,是发解脱心、菩提心的行者,以烦恼心职责谩骂,破坏僧众团结

过失也很大。 2,寿量不定,根据业力不同寿量也不同。(正见C1)

96. 为什么没有进入佛门教法和证法都得受不到 -《加行教材》1-21课

问:加行21课第二段内容:如果你没有进入佛门,尽管佛教存住于世,依然不能得受教法和证法,佛法中无边的智慧和大悲将与你无缘。就好比周围有一所好学校,老师每天不断地授课,一个孤儿如果想去,学校会收,但他自己不愿上学,整天在校外游荡,懂道理的人一看,就会觉得他很可怜,可是他反而认为,这种生活无拘无束、非常自在。同样,我们若没有入于佛门,纵然佛教极其兴盛,对自己也毫无利益。 请教法师:为什么没有进入佛门教法和证法都得受不到?因为我看到周围那些没有进入佛门的人通过看了佛教论典后,他们的身心灵也是有很大收获和改变的。这个没有得到利益指的是什么?
答:个人理解,这里所说的没有利益,可以理解为利益比较小,相对来说。 就像一个人很穷,可以说没钱,很忙,可以说没时间,也许不是一分钱都没有,但也可以说没钱。如果要得到圆满的利益,就要进入佛门。(正见C1)

97. 古萨里修法疑问

问:请问古萨里修法中观想放于灶上的托巴,是金刚愤怒母左手上持有的托巴,还是观想被金刚愤怒母右手的弯刀指向天灵盖时切下的头盖骨?原文中说是金刚愤怒母左手将托巴置于灶上,所以有些疑惑。
答:个人理解,此处的托巴指的就是我们自己的头盖骨。(正见C1)

98. 关于53座观修的问题

问:请问实修53座,"自己的身语意融入上师的身语意,上师的身语意又融入无生法界,如是于无缘中入定。"这部分有点难观修,可以观想成前面四周什么都没有,就是一片黑暗, 就像电影里看到的宇宙空间,这样可以吗?
答:个人觉得,有时可以观想为一无所有,但不一定必须是一片黑暗。

99. 关于 "一句法恩的上师"-《加行教材》4-79课

问:《前行》第79课,上师引用了《君规教言论》的偈颂("佛说如若不恭敬,仅赐一句法恩师,百世连续转为狗,复转生于劣种中。")说明不恭敬上师的果报。在当今这个时代,如果读了某位僧人的微博、编著的书籍等,这是否算得到了法恩呢?
答:不一定。 通常而言 师徒关系的建立有3个条件 : 1,传法者进行传法 又比如:旁听某道友讲考,该道友没有传法的意乐,听闻讲考者也没有依止得法的意乐,不会建立师徒关系。在许多情况下,辅导员进行辅导的时候,如果学员没有依止得法的心态,也不一定建立师徒关系,可以理解为共同学习,但从对方对自己学习有所帮助的角度,还是尽量要持有恭敬心和感恩心。 而某些特殊情况可能除外。(比如某些时候,弟子虽然没有明显的得法的意乐,但通过大德的特殊加持,也可以得受许多法要乃至灌顶等)(正见C1)
问:平时,我们也会交往一些出家人。聊天过程中,有时就法义、因果等问题请教出家师父,在这种情况下,会建立师徒关系吗?
答:个人理解,要看心态。如果你是以依止其为上师,得受教言的方式,很可能会有师徒关系。 如果你没有依止的心态,有时是包含观察、探讨、了解的心态,不一定有师徒关系。(正见C1)

100. 何为 "善知识"?"佛法是善知识吗?"-《加行教材》1-21课

问:我们在讨论到前行第21课里有师兄问,"佛法是善知识吗?" 有师兄认为,"善知识只能是人",他引用佛学辞典的解释,"善知识:能教导众生远离恶法和修行善法的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还有,"善知识(术语)知识者,知其心识其形之义,知人乃朋友之义,非博知博识之谓,善者于我为益,导我于善道者。法华文句四曰:"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法华经妙庄严王品曰:"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有部毗奈耶杂事曰:"阿难陀言: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办。得善友故,远离恶友,以是义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佛言:阿难陀勿作是言,善知识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识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离恶知识,不造诸恶。常修众善,纯一清白,具足圆满梵行之相。由是因缘若得善伴与其同住乃至涅槃事无不办,故名全梵行。"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而有的师兄认为,只要能引导众生行善断恶的,都可以称为"善知识",上师在第21课的讲记里也说,"依止善知识,并不是非要找一个人"。所以,佛法也可以说是善知识。 而前面那位师兄认为,上师之所以在讲记里说,《大圆满前行》是"无嗔阿阇黎",也是因为它是上师所传授的法,才能称为善知识,而佛法不能称为善知识。请法师慈悲开示,善知识必须是人(或者说上师)吗?
答:个人理解,善知识这个词语,不同的语境可以有不同解读。广义来说,能够引导自己趋向善法的都可以说是善知识,不仅仅是人,这是广义的角度,还可以有其他角度。(正见C1)
问:末学理解:阅读法本的时候,一句一句的就像上师在前面对我说话一样,包括上师的一些语气,神态都能一一呈现。那《前行广释》就如善知识一般。 法本、上师加持过的物品等,应该是我们的所依,我们要有增上的信心。 请问法师,如此理解,是否有偏?
答:对《前行广释》法本应该像对待善知识一样恭敬。 "我们的所依 "这句话我不是特别理解,不太清楚你所表达的意思, 但对法本、上师加持过的物品是应该恭敬的。(正见C1)

101. 关于金刚地狱

问:在接受了灌顶但还没有进入密宗,除了守持师徒和道友之间的根本戒以外,还要守持那些戒律?如若违犯是否会堕地狱?
答:接受的灌顶不同,誓言要求也可能不同。 常见的誓言,比如有无上密宗十四条根本戒等等。 要看具体情况,如果应该守护相关誓言却没有守护,彻底毁坏誓言之后就可能堕入金刚地狱。(正见C1)

1. 关于菩提心的问题 -《加行教材》5-100课

问:关于发殊胜菩提心在前行备忘录里讲到包括本体、分类及发心方法三个部分,请问法师发心方法怎么理解?是指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一个是在分别念上发起并收摄于分别念中,一个是分别念的运行隐没于法界智慧中吗?
答:【世俗菩提心需要依靠仪轨生起,胜义菩提心,虽然密宗里说依靠仪轨生起,但那是指胜解道用,而并不是指真正的胜义菩提心。真正的胜义菩提心,必须借助三殊胜而修行的力量才能生起。关于三殊胜,《经庄严论》中说:"令佛生欢喜,积累福慧资,不分别法智,生故许殊胜。" 殊胜包括摄持殊胜、随修殊胜和证悟殊胜三种。其中摄持殊胜包括内外两种,外摄持殊胜是从加行道开始至见道之间,常常令上师和圆满佛陀满怀喜悦之情,而不令其心生厌烦。内摄持殊胜,是以大悲、智慧摄持。随修殊胜,即积累资粮,也就是积累有现福德资粮和无现智慧资粮。证悟殊胜,生起不分别其边的智慧,是指现见见道的智慧。可见,胜义菩提心必须凭借真正修行的力量才能生起,也就是依靠摄持殊胜、随修殊胜和证悟殊胜来产生。】 以上是《前行备忘录》当中的内容,这里以及后面的一些内容,就是在宣讲发心的方法,或者说 让菩提心产生的方法。(正见C1)

2. 执着为何成为堕孤独地狱的因? -《加行教材》-

243. 44课,《入行论广释》第135课

问:《入行论广释》第135课"有些孤独地狱里的众生,执著灶、门槛、柱子为我,甚至爱珊瑚、爱玛瑙、爱水晶念珠的人,死后也可能变成这些东西。 "由于执著于某些无情物,会转生为地狱众生。 《前行广释》

43. 44课:众生因造下恶业而感受恶报,转为地狱众生。

弟子的疑惑是:堕地狱的原因,两种说法如何圆融。

1. 个人理解为:过度执着于外物,是上品的贪心和愚痴,属于恶业(或十不善业),因此堕地狱。不知是否如法?

2. 实际生活中,有些善良、多行善事的人,非常执着于某些物品,如宝石等,他们死后是否也可能变成地狱众生?

答:个人理解,一种情况是,贪心本身可能产生恶业,依靠这些恶业而堕入地狱。另一种情况是,临终的时候,依靠贪心作为缘,激发相续当中原有的其他恶业成熟,从而堕入地狱。 "实际生活中,有些善良、多行善事的人,非常执着于某些物品,如宝石等,他们死后是否也可能变成地狱众生?" 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正见C1)

3. 请问这样可以算修量吗?

问:边听法师实修辅导边观修(正行部分),其他前行后行都是进行的。这样可以实修量吗?
答:这方面请咨询教务处管理法师。(正见C1)

4. 古萨里修法的疑问

问:弟子对法本第五册405页的一段开示有疑问: "如玛吉拉准空行母说:"病人交付于鬼魔,送者托付于怨敌,口诵百遍救护我,不如一遍食携我,此乃佛母我法轨"。她的方法与世间的做法完全相反:不但不降服危害病人的病魔,还把病人直接交付给他们;不但不安排人护送,还直接托付给怨恨的敌人。口诵百遍救护我,不如一遍食携我,这就是佛母我断法的仪轨、传统、宗旨。" 请问法师: 1)这里是不是指修行者替病人做古萨里遣除鬼魔干扰? 2)帮病人做断法,观想布施的是病人的身体还是修法者自己的身体? 3)修法者通过修断法断除我执,从而使病魔变成本尊或消于法界,那么在病人眼里,病魔还存在吗? 4)因果都是自作自受,那么帮病人做断法,可以了结病人和病魔之间的业债吗,是不是实际上受益只是修法者本人?
答: 1,可以包含这种情况。 有些时候如果自己生病,自己也就是病人。

2. 也许都可以。 3,通过这种修法也会对病人产生作用。

4. 在某些情况下,通过这样观想也能够了结病人的宿债,这种情况是存在。

也有其他情况,比如,一条狗打算咬张三,你挡在前面让狗咬你,狗吃饱之后就不会咬张三了,在某些情况下,病人被非人干扰而生病,你通过修古萨里让非人满足了,病人也就痊愈了。(正见C1)

5. 关于特障饿鬼

问:特障饿鬼的"特障"主要是指那些?弟子没有搞清楚,请您开示?
答:可以理解为特殊的障碍。比如食物到了跟前忽然变成烈火、铁球等等。(正见C1)

6. 关于空游饿鬼

问:空游饿鬼能不能理解为在空中游荡的鬼?
答:也许可以这样理解。(正见C1)

7. 加行81课问题疑问 -《加行教材》4-

76. 81课

问:81课中讲到那若巴尊者依止帝洛巴尊者的缘起是一位老妇人,而在76课中,讲到的是:有一次,本尊告诉他:"你生生世世的上师是圣者帝洛巴,你应当前往印度东方。"弟子可以理解成这位老妇人就是本尊的化现吗?
答:个人不太清楚,因为不确定尊者是否曾经多次收到过这方面的讯息。(正见C1)

8. 教证的疑问 -《加行教材》4-79课

问: 加行79课383页一段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答:有机会你可以学习一下上师仁波切讲解的《六祖坛经》。 简单来说,万法实相是本来清净的,本自具足一切功德,无生无灭、无增无减,一切万法的产生都没有离开实相。(正见C1)

9. 关于 "血肉供养"的问题-《加行教材》2-44课

问:"血肉供养" 问题1:是指接受供养还是授以供养或两者都是? 问题2:关于"托钵"时用"肉"供养怎么看?接受了是否是血肉供养?不接受又说我慢很重,该怎么理解??
答: 1,抱歉,没看懂你的问题,不知道你说的"两者都是","都是"什么? 2. "托钵"时用"肉" 托钵是什么情况?什么人? ,"用肉",怎么用?(正见C1)

1. 血肉供养:是指提供血肉供养的人还是接授血肉供养的人?提供供养的人和接受供养的人两者是否都是血肉供养?

2. 南传佛教的修行人不是要托钵吗,施主用肉供养是接受还是不接受?接受了是否是血肉供养?不接受是否是我慢?

答: 1,通常来说指的是供养者。而接受者则要看自己的发心和境界。

2. 首先我们要知道血肉供养的定义是

通过专门杀生而获得血肉进行供养,用三净肉供养不属于血肉供养这个词语的范畴, 托钵乞食的时候如果遇到的是三净肉,从某些角度是开许接受的。如果不是三净肉,是专门为自己宰杀的,那就另当别论。 问:血肉供养的定义是 " 通常来说指的是供养者。而接受者则要看自己的发心和境界"。 请教法师:吃三净肉者受恶报吗?
答:要看具体的境界,如果有足够的境界就没问题。 如果是普通凡夫人吃三净肉,即使有过失,过失也远远小于点杀。 (正见C1)
问:也就是吃肉就有过失,只是大小的问题。法师对吗?
答:不一定,要看具体的境界和情况。 比如,你是一个闭关修行者,马上要饿死了,结果在山洞门口发现了一头自然死亡的牦牛,你以清净发心摄持吃了剩下的肉,身体恢复体力,修行获得成就,不但自己获得解脱,也让那头牦牛种下了善根,自利利他,不但没有过失,反而有功德。(正见C1)

10. 疑问 -《加行教材》5-103课

问:自轻他重菩提心"属于愿菩提心学处。在修时,不仅要座上观修,而且还要有实际行动(原文:"内心深处思维并付诸于实际行动")。 在行菩提心学处里面,也是在实际行动中去行持六度万行。这两者似乎都有具体的行为。 问题1:"自轻他重菩提心"是以"欲行"为主、"正行"为辅吗?("行菩提心"就是"正行")
问题2:其实"愿菩提心学处"和"行菩提心学处"不是别别不同的,而是相互含摄的;是同一个本体的不同侧面?不是完全割裂开的?可以这么理解吗?
答: 1,个人理解,自轻他重菩提心本身既包括发心、观想,也包括实际行持。 虽然归属在愿菩提心学处之下,但与具体行持不矛盾,因为这里说的是学处,也就是后续需要遵守的内容,比如皈依本身是基于内心的一种承诺和决心,但皈依的学处当中也可以包含很多行持。

2. 有紧密的联系,但安立角度有所不同,各有各自的法相。(正见 C1)

11. 教证的字面意义 -《加行教材》4-78课

问:前行78课,引用《大教王经》的教证:"最上大乐本,诸佛等无异,由阿阇梨故,获最上究竟." 其字面意义是否可以这样阐述:上师是最上的涅槃大乐之根本所依,与诸佛没有差别,只有依靠上师,才能获得最上的究竟解脱. 答:个人理解,最上大乐就是涅槃,也就是佛果的境界,上师的本体与佛陀无二无别,依靠上师,我们可以获得最究竟的解脱果位。可能有多种解释方式。(正见C1)

12. 修上师瑜伽中安住时间长短的问题

问: 1 、在修上师瑜伽的最后,观想上师化光融入时安住,这个时间可以是几分钟、也可以更长 比如半小时吗?其实在那个境界中是不是分别念末学也搞不清楚。

2. 加行教材46课 上师提到的简单施食:这个饮食都是什么材料

?是米、豆类,面粉呢?生、熟食材都可以?好像不可以是蔬菜瓜果?
答:

1. 根据自己的境界,时间长短没有固定要求。 2,通常来说都可以。

在《佛说施饿鬼甘露味大陀罗尼经》当中提到:【取所有饮食。或乳饭。若粳米大麦饭。若饼麴粥等。著于器中。勿著菜茄。】, 这里提到"勿著菜茄", 但个人不太清楚这项要求的具体场合和前提是怎样,也许有些时候也可以开许。(正见C1)

13. 关于缘觉(即:辟支佛)在世时佛法是否住世的问题? -《加行教材》1-21课

问:我们在听这一课的法师辅导时(智悲佛网预科班辅导2011版录音),法师提到16大阿罗汉集结佛像佛塔佛经到金刚座后,用七宝塔的方式沉入金刚座后,代表释迦牟尼佛教法的终结,之后700个辟支佛出世,辟支佛是基于前世修行力今世直接证悟然后用示现神通的方式度化众生。 以上说明:

1. 辟支佛出世时前一尊佛的教法已近终结。

2. 辟支佛没有以讲法的方式来度化众生。

3. 藏传净土法中供养支章节的许多公案(如39课)都提到施主供养缘觉后得大果报(清净心尽力供养圣者的缘故),但这些公案都没提到缘觉接受供养后,会像罗汉那样为施主回向和讲法。

问题:

1. 以上是否可证明:缘觉(即:辟支佛)在世时佛法已经不住世?

2. 身为缘觉,具备语言能力,又已经证悟了,为何不能像释迦牟尼佛那样说法来利益众生?

3. 成就缘觉的根本因是什么?是发愿吗?他们与阿罗汉(发心脱离轮回)、菩萨或佛(发心度化所有众生脱离轮回)的发愿有什么不同以导致不能以传法的方式来度化众生?

1. 以上是否可证明:缘觉(即:辟支佛)在世时佛法已经不住世?

个人觉得某种角度可以这样理解,或者说在很多众生的境界当中,没有明显住世。 有些时候和前世的发愿或者习气有关,很多缘觉喜欢独处、安静,不乐于与人接触、交流。一方面,也缺乏大乘菩萨那样的悲心。 主要是前世的修行和发愿,有些情况下是因为根机决定所导致的。《法华经》提到:【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正见C1)

14. 思考题 -《加行教材》2-45课

问:45课第五条思考题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佛陀既然是一切遍知,那为什么没有详细描述我们所在的这个地球,也没有预言飞机、电脑的诞生?明白这个道理,对你有哪些帮助?
答:原则上思考题此处不直接回答,请尝试自己解答,不确定之处再提出来讨论。(正见C1)
问:我想佛陀已为我们传了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解脱之法,至于飞机、电脑并不是我们修行的主要法门,只是可以利用的工具之一,属于世间八法。因此佛陀并不给我们预言这些的诞生,增加我们凡夫的分别念。法师您的意见呢?
答:【其实,从生死轮回中解脱是最重要的,佛陀之所以在经中没有着重宣说物质世界,原因也在于此。关于这一点,《法王经》中有个很好的比喻[21]:一个人身中毒箭、剧痛无比时,若及时把箭拔出,疼痛会很快消失;但若不把箭拔出来,只是一味追究箭杆出自何山的竹子,箭尾出自什么鸟的羽毛,箭是谁射来的......这样一一观察下来,人早就活不成了。同样,我们在短暂的人生中,了脱生死最为重要,如果把这个弃之不顾,而去详细研究宏观世界、微观世界,那穷尽一生也不够用。所以,阿底峡尊者说:"生命有限知无涯,寿量几许亦难晓,当依所欲取精要,犹如鹅王取水乳。"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我们应像天鹅从交融的水乳中汲取乳汁一样,取受对自己最有用的知识。那么,最有用的知识是什么呢?并非是器世界形形色色的显现,而是苦集灭道的道理。 当然,对于世间的种种学问,一点不了解也不行,毕竟我们活在这个世间,弘扬佛法也离不开世间,所以还是要大概懂一些。但最关键的是,务必要想方设法获得解脱,否则,将短暂的人生都耗在无意义的知识上,临死时对解脱没有做好准备,那其他知识懂得再多,也用不上。 所以,在一切事物中,了脱生死最重要。而若想了脱生死,就先要认识轮回的痛苦,认识之后,再想办法不堕入恶趣。如同一个人要开车去某地,之前应打听好路上的险阻,知道哪里有坑、哪里有悬崖,路过的时候一定要当心。我们修解脱道也是如此,要先弄清楚轮回的险地,然后想办法尽量避免,这样才能顺利抵达目的地。】 以上是法本当中的内容,答题可以尽量结合讲记法本来进行。(正见C1)
问:下面这段我又不懂了! 我们都知道,按照小乘的观点,最微细的微尘和最微细的刹那是实有的,不承许为空性,但即便如此,也并不妨碍他们厌离轮回而获得解脱。因此,观修粗大的无常,照样可以生起出离心。
答:不清楚你的具体问题是什么。(正见C1)

15. 疑问 -《加行教材》2-46课

问:46课中昼辛吉尊者在无量宫殿中见到的美女饿鬼为什么没有饥饿的痛苦?而且相貌端严,衣食无忧呢?虽然她在饿鬼界,但似乎感受不到饿鬼的痛苦呢? 另外,46课中讲特障饿鬼时,又讲了一个哲达日出游时到饿鬼界遇到饿鬼母的公案,这个公案与特障饿鬼有什么联系呢?这个公案中特障饿鬼的"特障"体现在那些方面?
答:"46课中昼辛吉尊者在无量宫殿中见到的美女饿鬼为什么没有饥饿的痛苦?而且相貌端严,衣食无忧呢?虽然她在饿鬼界,但似乎感受不到饿鬼的痛苦呢?" 个人理解,也许她有特定的感受痛苦的场合和方式,在这些场合之外不一定明显。 相对其他非常痛苦的饿鬼来说 她也应该有一定的福报 罪业相对较轻。 就像同样在人间,有的人很痛苦,有的人很安乐,也有具体的差异。 ""特障 "个人理解就是特殊的障碍,比如食物到嘴边忽然变化等等。(正见C1)

16. 请问三法恩内容是什么

问:加行23课中"对自己有三法恩的金刚上师"。请问三法恩内容是什么?
答:通常来说,指的是传授灌顶、传授续部、传授窍诀。(正见C1)

17. 疑问 -《加行教材》5-104课

问:在104课宝髻国王公案里,婆罗门砍去了宝髻国王的顶髻,宝髻国王疼痛万分,请问法师,宝髻国王至少是一地菩萨的境界,还会因身体的伤害感到疼痛吗?
答:个人理解可能是一种示现。(正见C1)

18. 放生鱼苗是否如法

问:放生群参与渔政部门在洞庭湖组织的大型放鱼苗活动是否如法(放生群也买一些鱼苗参与他们,鱼苗大小估计在一两以上)?与直接在市场上卖下那些即将被杀的物命然后放生相比,两者哪个更好?
答:个人不太清楚你的顾虑是什么。 原则上说,如果你能够在期间,给那些鱼苗念诵放生仪轨,让它们和三宝结缘,从这个角度也是有很大功德的。(正见C1)
问:我的顾虑为:渔政部门放鱼苗的目是为了增加洞庭湖的渔业资源,我们参与进去,总觉不妥。
答:个人觉得,如果这种情况无法避免,那么去为那些动物念诵经咒佛号等等,也是值得的。关键看你们自己的发心。(正见C1)

19. 实修法观修中的疑问

问:比如我观修第六个修法,观了20分钟,接下来看上师的讲记,共2个小时。那这座的观修时间按哪个算。

20. 疑问 -《加行教材》6-126课

问:此宁提金刚藏乘自性大圆满的观点,既不是像下乘那样凭借伺察、推理等方式来抉择甚深意义,又不是像下续部那样依靠共同悉地而获得究竟殊胜悉地,也不是像其他上续部通过第三灌顶的喻智慧来直指义智慧,而是认为唯一依止一位传承如纯金丝线没有沾染破誓言的锈一样具有殊胜证悟的上师,将这位上师看成真佛,以坚定不移的虔诚信心与恭敬心猛烈祈祷,使自己的凡夫心与上师的智慧成为无二无别,也就是说依靠上师的加持力使自相续中生起证悟。 请问法师,唯一依止一位上师,我们如何理解。
答:个人理解,意思是只要依止一位具德上师,通过这位上师的加持就足以让自己证悟了。如果要依止多位善知识也可以。

21. 观于恶鬼的概念

问:关于恶鬼的概念末学在《佛学大辞典》中查到:"【恶鬼】(异类)仁王经下曰:"恶鬼恶龙。"良贲疏曰:"恶鬼疾疫,恶龙旱涝。"不太理解,并从网上也没有查出明确的答案,一直很困惑。
答:有时可以理解为凶恶的空游饿鬼。(正见C1)

22. 五毒粗重的 "五毒"哪种说法正确?-《加行教材》-2-22课

问:前行广释第22课,暂生缘第一个"五毒粗重"中的"五毒"。通常所说是贪嗔痴慢疑;生西法师辅导时指是:贪、嗔、痴、嫉妒和傲慢。中间有一个差别。请问哪种说法正确?如果两种说法都有,那具体出处分别在哪里?
答:个人觉得可以有多种解释方式,某些时候"疑"也可以归属在"痴"当中。(正见C1)

23. 饿鬼的分类

问:大恩上师在给我们开始饿鬼的分类时,上师说饿鬼的分类很多:"饿鬼的分类方法很多,《前行》中分为隐住饿鬼、空游饿鬼;《瑜伽师地论》[1]中分为外障饿鬼、内障饿鬼、无障饿鬼[2];《大智度论》[3]中分为弊鬼、饿鬼;《大毗婆娑论》[4]中分为有威德饿鬼、无威德饿鬼。尤其在《正法念处经》中,饿鬼的分类最广,里面分了36种[5]。" 不同经论中对于饿鬼的描述、分类不尽相同,在此是否也可以借鉴法王对于地狱的开示:"地狱其实是众生心识的显现,由于众生的心识千差万别,故地狱的状况也成千上万,不一定只有八热地狱、八寒地狱这几种。"来解释为什么不同经论中对于饿鬼的分类不同?

24. 疑问 -《加行教材》6-125课

问:上供花斋的原文颂词"圆满资粮获胜共悉地"(以上供素斋和花斋,满足上师三宝、诸佛菩萨、空行护法等贵客的心意,从而圆满资粮,获得殊胜和共同的悉地)。请问殊胜和共同的悉地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有些时候提到八大共同悉地,广义来说也可能有其他更多的类别。

25. 共同乘? 问:什么是共同乘?共同乘包括哪些内容?

答:可能要看语境、场合。 有些时候,共同乘指的是大乘显宗,或者说波罗蜜多乘。(正见C1)

26. 疑问

问:入行论和净土的原文,法本叫什么名字?另外,有没有文本的原文,可以做PPT用的 答:《入行论》的原文就是《入菩萨行论》颂词,有时包含《善说海》注释的科判。 净土课程当中包含很多内容,比如《极乐愿文大疏》、《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等等。(正见C1)

27. 疑问 -《加行教材》6-127课

问:智悲光尊者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修大悲心了。他说:"我用了七年时间专门修习大悲心,以此功德,我的法脉及法本肯定能利益无量有情。"后来,尊者又在桑耶青浦闭关三年。闭关期间,他一边阅读《七宝藏》、《四心滴》,一边祈祷全知无垢光尊者,并三次得到全知的智慧身摄受。当传讲伏藏教法的因缘成熟时,他广摄徒众,广讲密法窍诀。而他的这一法脉,就称为龙钦宁提派。也就是说,龙钦宁提派的开创者,就是智悲光尊者。     在上面两位尊者之间,有几百年的间隔,因此,上师的摄受不是亲自摄受,是智慧身的摄受。而得到这种摄受,是因为尊者看了全知的教言以后,对全知生起真佛之想,并虔诚祈祷的结果。     顶礼法师,弟子认为这里是如来密意传吗?
答:个人不太清楚。广义来说,如来密意传可以包含很多情况,佛陀的传法都可以算在其中。(正见C1)

28. 请问三处三善引导文是哪三处三善

问:我们学习的"三处三善引导文",末学想知道是哪三处、哪三善?
答:《大圆满心性休息实修法 菩提妙道三处三善引导文》当中提到:【 此论分三:一、外共同之基 显宗因乘初善修法;二、内殊胜之果 密宗金刚乘中善修法;三、密了义藏之果 无上大圆满乘末善修法。】(正见C1)

29. 疑问 -《加行教材》3-54课

问:前行第五十四修法中,正行部分......念诵咒语时,先念上师心咒,后念"某某病魔......"中,先念上师心咒,是念法王心咒、索达吉上师心咒还是其它上师心咒都可以呢?
答:个人理解 都可以。(正见C1)

30. 加行班毕业后暂时没有时间学习密法是否可以保留进入密法班的资格

问:请问如果加行班预科系毕业后,所有的条件符合进入密法班条件,但是暂时又没有时间进入密法班正科系学习的,是否可以保留以后有时间再进密法班的资格?比如两年后预科系毕业了,符合条件,但是因为要结婚生子等原因,想过几年再进入密法班,这样是否可以?
答:请咨询教务处管理法师。(正见C1)

31. 请教:法相名词 -《加行教材》2-23课

问:加行23课《三菩提》《四法印》《四摄》分别有那些?怎样解释?
答:三菩提: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 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漏皆苦。 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正见C1)

32. 饿鬼之因 -《加行教材》3-45课

问:

1. 《正法念处经》中说食法饿鬼的转生之因是为求财利为人说不净法,这与尸粪泥地狱的转生之因 "邪命养活"有何区别?另,转生魔罗身饿鬼是因"说邪见法。。。不信正法",利刃原地狱的转生之因也是"若人说邪法,破正法为非",两者如何区分?

2. 《业报差别经》中饿鬼十因,最后两因是 "因饥而亡"及"枯渴而死",弟子不太理解,这两种原因看上去都与恶业无关,为什么会因此受报转生饿鬼呢?

1. 个人觉得有些时候比较类似,或者说某类行为,既可能导致堕入地狱,也可能导致堕入饿鬼,有时也观待这些行为的时间长短、程度轻重,罪业大小不同果报也不同。

2. 个人理解,有些时候是因为在死亡的时候,内心安住在与这些相关的不太清净的状态当中,由此激活相续当中本有的恶业,导致堕入饿鬼。就像有些人临终产生嗔恨心而堕入地狱一样。(正见 C1)

33. 如何处理虱子问题

问:有位道友家里养的两条狗,因与野猫游玩,惹上满身虱子,搞得家里不得安宁,家里不信佛的亲人准备用药,药死虱子,道友很苦恼,不知如何处理更如法?
答:总之,尽量不要伤害众生。如果发生了 ,就要努力忏悔。(正见C1)

34. 疑问 -《加行教材》2-22课

问:加行22课对治痴心的缘起法十二因缘请法师详细讲解?
答:【"十二缘起"的本体如何呢? 一、无明:《自释》中云:"于宿生中诸烦恼位至今果熟,总谓无明。"有部认为是前世烦恼现行之五蕴。经部以上认为,所谓无明是一种单独的心所,不包括于色蕴之中。 二、行:由于无明烦恼而造作善恶诸业的五蕴,即称为行。《自释》说:"于宿生中福等业位至今果熟,总得行名。" 此为前世包括的二支缘起。 三、识:今生入母胎结生的一刹那五蕴叫做识。《自释》说:"于母胎等正结生时一刹那位五蕴名识。"此处的"识"指入胎刹那之五蕴,因于中阴身时具足四蕴,而在入胎刹那即具足五蕴,此时也即指四有之中的生有。 四、名色:《自释》中说:"结生识后六处生前,中间诸位总称名色。"也就是从结生于母胎之刹那后,直到六处出现之前的五蕴,叫做名色。何为名色呢?名也就是指受想行识,在凝酪、膜胞等还未形成之前,此四者已经存在;当凝酪、膜胞等在胎中逐渐形成时,真正明显的色法出现,此即称为色。因此,中阴身入于母胎后,在身体仍未到达第五个胎位时,只是一种意识形态,并没有真实色相。此过程大概需要四周左右。 五、六处:也即六根,此时,根等色法虽已形成,但仍不能享受外境,属于住胎五位中的第五位。《自释》:"眼等已生至根境识未和合位,得六处名。" 六、触:《自释》:"已至三和未了三受因差别位,总名为触。"从母胎降生后,虽然根、境、识三者聚合,但尚不能了知苦、乐、舍三种感受之区别,此时的五蕴称为触,比如小孩见到红色的火,不知道它会伤害自己而去触摸。有论典说,触是指从出生到两三岁之间。此时应该属于在生五位的第一位 婴孩。 七、受:《自释》:"已了三受因差别相未起淫贪,此位名受。"这是在生五位的第二位 童年,此时能够了知苦乐,但还未能生起贪爱之心前的五蕴叫做受。 八、爱:也就是现在人们享受生活的过程,世间人所谓的爱情也从此时开始,《自释》云:"贪妙资具淫爱现行,未广追求,此位名爱。" 九、取:相当于现在的结婚成家。《自释》:"为得种种上妙资具周遍驰求,此位名取。"因为想要获取种种受用而到处奔波忙碌,此时的五蕴称为取。 十、有:《自释》:"因驰求故,积集能牵当有果业,此位名有。"奔波者为了生活,积累种种善恶之业,以此能够牵引后世。 以上八支缘起属于今世。由于今世所造之业,在死后便会前往后世。 十一、生:《自释》:"由是业力,从此舍命正结当有,此位名生。"由于业力而结生于后世时的五蕴。 十二、老死:《自释》:"生刹那后,渐增乃至当来受位,总名老死。"在生后第二刹那,也即名色、六处、触、受之间的四者称为老死。此处的老死与世间"老死"之说完全不同。这里的"老死"一方面是一种改变的过程;另一方面,前一刹那的灭尽也称为死,比如前面降生的五蕴,在第二刹那已经灭尽,《稻秆经》云:"名色之处即是老死,生至受间亦与彼相同。"】 以上是《俱舍论讲记》当中的内容。 (正见C1)

35. 关于超度婴灵的问题

问:在微信上有 一个生命嘉园的公众号,说是丹增加措仁波切的护生平台,是超度婴灵的,请五明佛学院僧众念经,这是真的吗?
答:个人不太清楚,请咨询教务处管理法师。(正见C1)

36. 关于怎么串讲加行课文

问:在总结课文的时候,可以根据哪几个步骤完成,上次你在出ppt的时候,我们没有看清楚,比如有:在一篇课文里面有分段,每段的段意,还有什么步骤可以很完整的把这篇课文串讲完毕?
答:"上次你在出ppt的时候 "你所说的并非我本人。 建议你直接咨询相关法师。(正见C1)

37. 求行为指导

问:

1. 有些孩子被他人控制,致残后在街头乞讨,碰到这样的人,作为佛教徒应该如何对待?

2. 在日常生活中,购买到假冒伪劣的产品,是否可以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个人建议,如果有条件可以想办法解救这些人。总的原则上,我们应该以慈悲心摄持,努力想办法做出对他们有利的行为,具体怎样做可能要看场合和因缘。 发心清净的情况下,是可以的。看自己的承受力。(正见C1)

  1.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应该如何理解? 问:请法师解释一下"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一谒颂。
    答:大概可以理解为,轮回当中业力所生的各种现象都是无常的,是刹那生灭的,我们要努力修行,获得解脱的果位,如果"生灭"灭尽了,也就达到了无生无灭的果位,那个时候的寂灭境界就是大安乐。(正见C1)
    问:"生灭"灭尽了,是否能理解为业力散尽,没有业力跟随,清静自在呢?
    答:包括消尽一切业力,也包括消尽业力存在的基础 识蕴。(正见C1)

39. 疑问 -《加行教材》2- 46 课

问: 《一》第46课 《业报差别经》 中讲了 十种堕恶鬼的因 其中 第八种是 "爱著资生 即便命终" 这里是否指 即使命终依然 贪爱和执著。 《二》 进取蕴 具体是指哪些?(前面课中的) 答:

1. 可以这样理解。临终的时候贪爱、执著各种维生的资具、财产。

2. 近取蕴可以理解为五蕴。(正见 C1)

40. 关于杀生的问题

问:刚才弟子用灭蚊剂大量喷射地面。因为怀疑有蟑螂出入,虽然根本没有看见蟑螂。事后突然想到来世的果报而害怕起来。这种害怕也只是出于自私的心态,根本没有对有可能杀害蟑螂而生起丝毫悲心,甚至在潜意思里还比较讨厌蟑螂。忏悔!请问法师:1,这属于犯根本戒吗?2,怎样才能对诸如此类的众生生起悲心?

1. 从居士五戒的角度,不犯根本戒。(要犯居士五戒当中的根本戒,必须杀人)

2. 可以多修习知母念恩的法门,参阅《修心七要》。(正见 C1)

41. 请问饿鬼是胎生的吗? -《加行教材》3-

45. 46课

问:末学一直不知道鬼道和地狱道的众生是如何出生的,请问他们需要经过入胎吗?学习45和46课后才知道原来饿鬼也有家庭和眷属,那地狱道的众生是否也有家庭和眷属呢?
答:饿鬼当中, 有些是化生 有些是胎生,有些饿鬼也有母亲。(正见C1)

  1. "紧缚现行极下劣"中"现行"的疑惑-《加行教材》2-23课 问:加行23课中"紧缚现行极下劣"中"现行"一词,没有查到具体的解释,但是字面意思是"行为表现",但是上师讲记中是"性格"恶劣,不知道理解对不对。
    答:个人觉得"现行"可以理解为行为表现,或者说性格的具体表现,很多时候性格恶劣可以通过外在形式表现出来。(正见C1)

43. 有关五无间罪

问:五无间罪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但是有部经典说,杀父、杀母、杀胎、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这五种罪堕阿鼻狱。请问杀胎是五种无间罪之一吗?跟杀阿罗汉还是有区别的吧?
答:通常来说,五无间罪就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这五者。其他地方也可能有不同的说法,具体密意个人不太清楚。但可以肯定的说,堕胎过失很大。(正见C1)

  1. "幻化界"是什么意思? 问:《日月吻合续》中云:"学密利根者即生成就,中根者中阴,下根者来世幻化界得解脱。"请问法师,"幻化界"是什么意思?
    答:有些时候可以理解为化身刹土,也可能有其他解释方式。(正见C1)

45. 关于观察修和安住修的疑问。

问:关于前行观修,上师在讲记中开示说:应该观察修和安住修相结合来观修。弟子请问,这两种修法是在整个前行观修中一直运用,还是在观修轮回痛苦时只运用观察修而不安住修?
答:通常来说,初期以观察修为主(安住修为辅),中期二者轮番修持,后期以安住修为主。(正见C1)

46. 关于饿鬼形象 -《加行教材》3-

45. 46课

问:关于饿鬼的形象,内障饿鬼没有特大的疑问,法本里描述得比较详细,那么外障饿鬼呢,它和内障饿鬼差不多吗,《前行引导文》在讲外障饿鬼时说:"以僵硬的肢体艰难支撑着巨大的腹部,异常痛苦又疲惫不堪地走去",但是《前行实修法》里说:"外障饿鬼身瘦肢细",怎么理解? 在46课里,哲达日阿闍黎那个公案里,"哲达日为难地问,你丈夫长什么样子?所有饿鬼都一模一样,我能认出来吗?"这是说饿鬼基本上都长得差不多?
答:个人理解,饿鬼本身可以有很多种身材体形,包括相貌。 有些时候"长得差不多"可以理解为都有眼睛、鼻子等等,就像张三和李四都有头、眼睛鼻子、嘴,四肢,也可以说差不多,但张三李四的相貌还是可以有一定差异。(正见C1)
问:那外障饿鬼呢,他们和内障饿鬼的长相(引导文里讲得比较清楚的就是内障)差不多吗? 如果是,可内障饿鬼的这些身体特征是构成"内障"的重要因素,那外障饿鬼应该不会都具足吧?是某些地方、一定程度上也有这些特点? 看到《前行实修法》里说:"外障饿鬼身瘦肢细"。。。。
答:个人理解,很多外障饿鬼肚子比较大,而四肢却比较柔弱,巨大的腹部和瘦弱的四肢可以并存。(正见C1)

47. 疑惑 -第50修法

问:弟子对第五十观修法中的:"遣除众生的有寂衰败,如同摩尼宝珠"怎么理解"有寂衰败"呢?
答:三有轮回 以及 声闻缘觉的寂灭涅槃。(正见C1)

49. 关于菩提心修法的问题

问:愿菩提心学处包括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能否认为自他交换实际上也是一种自轻他重?不然,怎么可做到雪地上把仅有一双鞋子都给对方穿呢?
答:"怎么可做到雪地上把仅有一双鞋子都给对方穿呢? "你可否提供一下出处、前后文。(正见C1)
问:预科班加行教材第4册第101课第351页,而修自他相换时,一个是把两只鞋都送给别人,丝毫不考虑自己。他的一切痛苦由我承担,我的一切快乐都给他。
答:某种角度也许可以这样理解。而通常来说,自轻他重与前两者有所差异,前两者主要侧重在座上观修,而自轻他重除了座上观修之外,也包括实际行持,自轻他重的境界要高于前两者。(正见C1)

50. 有关加行问题 -《加行教材》2-

22. 23课

问:暂生缘八无暇和断缘心八无暇,这十六种无暇与前面课中所提到的八种闲暇和十种圆满,之间的区别和共同点是什么呢? 弟子在听生西法师的辅导中,感觉:前面的十八种暇满是步入佛门、学习佛法基础条件、必要条件、大众条件。没有这十八种暇满我们是根本接触不到佛法的。而22和23课讲的这十六种无暇,也是可能会断掉我们法身慧命的,是在我们学佛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违缘,是在修行过程中更加严格的条件。是我们需要时常去观察的,去注意的。如果我们得到十八种暇满就沾沾自喜,就自认为可以了,那么这十六种无暇随时可能会出现在你的面前,阻碍你学佛。 弟子听这次辅导,感觉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这十六种无暇是在那十八种基础上的,更加严格,更加高标准的条件呢?因为就跟世间一样,你越往后学习,条件和门槛就越高。不知道弟子的理解是否正确。
答:"感觉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这十六种无暇是在那十八种基础上的,更加严格,更加高标准的条件呢?因为就跟世间一样,你越往后学习,条件和门槛就越高。" 个人觉得某种角度可以这样理解。广义来说,十六种有时也可以包含在十八种当中,有时两者也可以有很多关联。 某些情况下,也可以理解为十六种是把十八种当中一些我们不太容易发现的情况再单独列出来,细分。(正见C1)

51. 持咒的加持

问:上次共修时一位师兄提到提到一个问题,恳请法师慈悲开示。这位师兄提到,他念咒时无法进行观想,请问这样是否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是否只要有三殊胜的摄持就可以获得功德,但功德的大小取决于观想能力和自己信心的大小?
答:即使没有进行观想,功德和加持肯定是有的, 一方面自己的信心非常重要。

52. 疑问 -《加行教材》3-48课

问:《大毗婆沙论》所言:"增上愚痴身语意恶行,往彼生彼,令彼生相续,故名傍生趣。"请教法师这个教证的意思?
答:大概意思是,以愚痴摄持,产生各种恶业,往旁生界(彼)当中投生, 生为旁生(彼), 令旁生的生命体产生并延续(相续)。(正见C1)

53. 暂生缘八无瑕法义疑点 -《加行教材》2-22课

问:22课讲的:第一违缘五毒粗重中的痴 和 第二个违缘愚昧无知,有什么区别啊?平时说的愚痴是指的哪个呢?
答:个人理解,一者侧重具有错误的认知,一者侧重缺乏理解事物的能力。可能有多种解释方式。(正见C1)

54. 关于特障饿鬼 -《加行教材》3-46课

问:关于46节课所说的研讨题中的特障饿鬼指的是哪一个?
答:研讨题?抱歉,我没有理解你的意思。(正见C1)

55. 学院法会发 食品和钱 我们居士可以领吗? 问:学院法会发 食品和钱

我们居士可以领吗?有师兄说担因果,领的东西还要交钱。我认为但学院不会让学员担因果啊.可以领啊.可以用. 答:学院法会当中很多食品(包括斋饭)和钱都是开许居士领取的,因为僧众已经开许,只要自己是居士就可以领取,没有过失。 如果有特殊注明仅限出家人领取则另当别论。(正见C1)

56. 关于空游饿鬼的问题

问: 1:什么是鬼女和独角鬼。 2:前行47课空游饿鬼的问题,为什么这类饿鬼始终处于提心吊胆和担惊受怕,恍恍惚惚的错觉中呢?不是说饿鬼只是损害有业缘的众生吗 ,为什么原文又说他们经勤与害他的恶业?
答:

1. 个人觉得也许可以从字面理解,就是女性的饿鬼,头上长着一个角的饿鬼。

2. 当很多空游饿鬼害众生的时候,一方面被害的众生可能有一些业缘,但很多这些饿鬼本身也有恶心、害心,

打比方,张三出门逛街,被抢劫犯李四捅死了,一方面张三已经有恶业成熟,一方面李四也确实有害心,确实是以贪心嗔恨心捅死了张三。(正见C1)

57. 如何在一垫上修一切法?

问:上师在《前行第一百一十三课》讲"一垫上如何修法"时开示说:"现在很多人也是这样,修这个、修那个,刚念了一百遍文殊心咒,"噢,观音菩萨还等着我,念观音心咒吧";念完观音心咒,"噢,金刚萨埵会不会生气?修金刚萨埵吧";修完金刚萨埵,"噢,还有释迦牟尼佛"......就这样,不会将显密所有本尊观为一体来修。" 末学感觉自己实际就是这个样子。听法师辅导说净密双修的重要性,法王如意宝开示说凡是念完汉字六百万遍阿弥陀佛名号可以往生净土,末学每天都要念一万多遍阿弥陀佛名号;上师说学前行需要修莲花生大士,末学每天要念莲师祈祷文和莲师心咒;因为修金刚萨埵可以净除无始以来的罪障,末学每天要念金刚萨埵心咒,为了祈求上师加持,要念法王如意宝祈祷文和大恩上师住世祈祷文。这样每天确实要花一定的时间。 祈求法师慈悲开示,末学这样修是不是不太合理啊?如理如法的修法,这些心咒祈祷文该念哪些呢?
答:个人理解,关键是要有"一摄一切"的见解,见解当中了知诸佛上师无二无别,在这种见解的摄持下,无论修一个法门还是多个法门都可以。(正见C1)

58. 请教 "与七句祈祷文相属之上师瑜伽·降加持雨'观修的问题

问:弟子想请教"与七句祈祷文相属之上师瑜伽·降加持雨'"关于观修的问题,在本修法中,随力念诵莲师心咒后,最后念诵仪轨"红白明点以吽作严饰"这句应该怎么观想呢?
答:个人分别念理解,也许可以观想红白相间的光团,上面有一个藏文的吽字。(正见C1)

59. 上师瑜伽中观修的问题

问:弟子想请教上师瑜伽中观修的问题。丁二(上师瑜伽实修法)分三:一、明观福田;二、七支供;三、专心祈祷。其中一、明观福田是不是应该把莲师(本体是自己的根本上师)观想在金刚瑜伽母(自己本体是益西措嘉空行母)的头顶上(与自己同向)?有的师兄因"以急切专注的眼神盯着上师心间"而认为要观成与自己面对面。弟子因"接着再观想头顶一箭左右的上方虚空中有一个由奇珍异宝组成的十万瓣的莲花垫"和仪轨中"头顶十万瓣莲日月上"而认为是要观在自己的头顶上,与自己同向。二、七支供;三、专心祈祷时是不是就要把莲师观在自己前面,与自己面对面呢?
答:通常来说,明观福田、修七支供的时候可以将上师观想在自己的前上方,面对自己。 如果是其他场合观想降下甘露则可以观想在自己头顶正上方,坐向和自己一样。 也可能有其他方式。(正见C1)

60. 名词求解释

问:经常听到"分别念"这个词,去查询的时候,发现很多佛教词典里都没有收录。该词如何理解?
答:可以理解为 念头, 念头能够分别(区分、区别)各种事物,比如你看到一个苹果,心想"很好吃,我要吃",这就是一种分别念,你能够辨别、分别苹果。(正见C1)
问:是不是我们我们眼、耳。鼻。舌,身接触到事物,而对事物有个想法,念头,这样就是已经产生分别念了?例如:看到苹果,哦,这个是红色的,耳朵听到小鸟的声音,哦,很好听。鼻子闻到什么气味,恩,很香。舌头吃到什么事物,恩,味道咸的,身体触碰到小猫小狗,哦,这是毛绒绒的,我很喜欢。这些是不是已经是分别念了?
答:只要产生想法、念头,都算是分别念。(正见C1)
问:末学平时用"分别念"代替"个人观点,个人想法",不知道这样使用是否合适?
答:有些时候是可以的。(正见C1)

61. 法相名词 "咒""放焰口"求解释-《加行教材》3-46课

问:

1. 大恩上师在第46课中开示到: "汉地寺院作施食时,实际上会念许多密咒,如普召请真言、解怨仇真言、开咽喉真言、变食真言、甘露水真言、供佛真言、施无遮真言等。这些仪轨和咒语,非常有加持力,我们学院的道友也要会念。现在极个别学显宗的人,口口声声说不能学密宗,但他的早晚课诵里,念的都是密咒,除了刚才那些以外,还要念楞严咒、往生咒、大悲咒、十小咒等,比我们学密宗的咒语还多。"

弟子恳请法师开示,什么是"咒",什么是"密咒"?

2. 随后上师有开示汉地的施食仪轨,其中特别提到了蒙山施食: "蒙山施食有大小之分,小蒙山指每天晚课所作的施食,大蒙山则指放焰口。"

弟子不明白,什么是"放焰口"?
答:

1. 相关的解释和内容,如果以后有机会进入密法班学习《大幻化网》可以详细了解。

2. 根据《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等等经典当中的内容,举行相关救度饿鬼的一种法事活动。(正见 C1)

62. 加行的公案 -《加行教材》5-103课

问:

1. 大恩上师在103课中给我们开示了几个公案来指导我们如何修自轻他重的菩提心,其中一个是 "乌龟宁死不伤蚊子的公案",请问这只乌龟当时是否已获得登地菩萨的果位,只是显现上为一只旁生

乌龟?

2. 我们在修自他相换的菩提心时,请问只能对 "觉受"进行修自他相换还是也可以对"见解"修自他相换?举一个例子来说:同样的一盆活鱼,我们学佛后认为众生平等、应当以慈悲心给它们放生;而一般人却认为这些鱼是美味佳肴、应当把它们烹饪后享用,甚至认为我们愚蠢。请问我们修自他相换时,可以思维把他们的颠倒见解像黑色的气体一样吸入自身,同时把我们正确的见解向白气一样呼出给他们,从而让他们也和我们一样具有慈悲心、正确的见解。

1. 个人不太清楚。可能要依靠教证。也许当时已经是圣者,示现为旁生身份利益众生。

2. 个人理解,凡是善妙的事物,无论是见解还是觉受,包括善根福报等等

,都可以观想交换给众生。(正见C1)

63. 美女饿鬼的公案 -《加行教材》3-46课

问:在第46课大恩上师给我们开示特障饿鬼时给我们讲解了一个昼辛吉尊者来到饿鬼领域的公案。请问公案中的几个饿鬼的转生之因分别是哪些? 美女饿鬼:请问她的转生之因是行善但发恶愿吗?因为发恶愿堕饿鬼,同时因为行善可以拥有无量宫殿及受用。那么她的痛苦主要是眼见自己的亲人受苦却无能为力吗? 她的丈夫和儿子:请问他们堕饿鬼主要原因是因为嗔恨并且辱骂三宝吗?还是说因为他们有悭吝之心不愿供养三宝? 她的儿媳和仆女:请问他们的转生主要是因为以贪心偷吃实物还是因为恶语骂尊长? 关于该公案,弟子还有一处不明白,请问他们都是属于特障饿鬼吗?
答:请问公案中的几个饿鬼的转生之因分别是哪些? 可能需要依靠教证。 一方面可以这样理解,但除此之外暂时也无法排除在其他场合条件下感受痛苦的可能。 也许都有。 也许都有。 个人理解这个公案里的都是特障饿鬼。 (正见C1)

64. 布施的疑问 -《加行教材》5-105课

问:请问布施和布施度有什么不同!
答:布施的范围很广,一个普通不学佛的人施舍财物也可以说是布施。 布施度是大乘的修法,需要有大乘菩提心以及空性正见摄持,才能达到"度 "到彼岸的效果。(正见C1)

65. 疑问 -《加行教材》3-48课

问:请问转生旁生的五种因中,"常以因缘艰难斋会"是什么意思?

66. 有关佛陀出世的疑问

问:《前行广释》第4课"从密宗的角度而言,其实佛陀没有出世与涅盘,正法也没有兴盛与隐没,一切都是恒时存在......",《前行广释》第19课"(一)导师殊胜圆满:如果转生于暗劫,而未生在佛陀出世的光明劫,那连上师三宝、四谛十二缘起等殊胜法语的名称也听不到......",前一课说"佛陀没有出世与涅盘",后一课说"而未生在佛陀出世"是否矛盾,应该怎么理解?
答:矛盾肯定没有。 个人理解,从实相角度来说,佛陀没有生灭,这是胜义谛的境界。 从现相来说,在某些众生境界当中,佛陀可以示现入灭(与此同时,如果其他众生有不同的境界,也可以见到佛陀恒时安住)。 所以,有时需要区分实相和显现,世俗与胜义。(正见C1)
问:"从实相角度来说,佛陀没有生灭,这是胜义谛的境界。",这么说来,弟子也就可以学佛不那么精进也可以了?因为佛陀一直在,这么理解行吗?
答: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境界,虽然胜义谛一直存在,但是你见不到。 实相当中你本来就是佛,但是你不认识,所以你还是在轮回里流转。所以要好好修行。(正见C1)

67. 疑问 -《加行教材》2-24课

问:第24课教授我们要随时随地务必集中精力观察自相续是否具足此等三十四种暇满,暇满功德中只有一种不齐全,也不具备真正修妙法的因缘。实际上像我这样的凡夫人,因为积习深重,尽管很努力得想具足三十四种暇满,但仍常常顾此失彼,经常在赶狼抓羊的忙碌状态中,请问法师和好诸位师兄,有什么窍决,能让我们这种初学者从容面对这此违缘,而不是像打地鼠一样,一直压服,此消彼长,感觉非常焦急。
答:总体来说,积资净障,祈祷上师三宝非常重要。随着自己系统闻思的深入,自己的智慧也会成熟,关键是不要后退。(正见C1)

68. 寶髻國王布施妻子、兒子的疑问?

问:末學對於寶髻國王布施王妃的公案有疑問,寶髻國王慈悲眾生無所不施,仙人弟子索要王妃、太子也應允布施,但王妃的的處境、命運卻也因此改變,遭遇到很大的痛苦,這難道不是對王妃的一種不慈悲?以現今的話來說,就是不尊重人權?
答:个人理解, 菩萨眷属 许多也都是前世曾经发愿和佛陀一起行菩萨道的修行人。 【 义成妻子听罢顿时倒地痛哭,义成便善言劝解道:"你勿哭泣,难道你已忘记我们前世发愿之经历?你过去于燃灯佛出世时所发誓愿尚能忆否?当时我为一婆罗门子,你为一婆罗门女,名森达日嘎。你手拿七朵莲花叫卖,我便用手上仅有之五枚银币从你手中买下五朵以供养佛陀,而你则将剩余两朵莲花也一并送与我,且在供养完佛陀后又与我一起发愿,愿生生世世做我妻子。那时我就向你表白过,要当我妻子,必定不能违背我之愿望。我素喜布施,除父母以外,我会布施掉所有财物,你不能为我布施制造任何违缘。我当时就叫你发愿,你也发下大愿,言不会为我布施制造违缘。你那时如是说过,现今我将两小孩布施,你又为何要扰乱我心?" 曼德听完此番话后,自然以清净心回忆起过去发愿经历,她立即随喜,并希望王子发愿圆满。】 总之,菩萨有足够的智慧了知怎样的行为对众生最有利,所做的行为一定是合理的,只是许多密意以我们目前的智慧难以揣测,但我们应该有恭敬心。 比如,有人问佛陀,善星比丘出家后生邪见堕入恶趣,为何佛陀当初开许他出家,佛陀说,善星比丘福报很大,如果不出家会成为一个恶国王,破坏佛教,造更大的罪业,所以开许他出家; 指鬘王杀了很多人,但有一部大乘经典说,指鬘王其实是一尊佛陀的化现,所杀的众生都是破坏佛教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阻止众生造恶业并且将其超度到净土。 由此可知,圣者的密意是甚深的。(正见C1)

69. 饿鬼众生的寿量 -《加行教材》3-46课

问:大恩上师在第46课中为我们开示了饿鬼众生的寿量;"关于饿鬼的寿量,有些经中说最长的是七万岁,有些说是八万四千岁。"弟子们在学习中遇到几个问题,恳请法师慈悲开示:

1. 饿鬼众生的寿量最长七万或八万四千岁,也就是说饿鬼众生的寿量不同于八热地狱和八寒地狱的众生有固定的寿量,它们的寿量随业力不同而不定,只是最长达到七万或八万四千岁。请问这样理解对吗?

2. 这里的最长七万或八万四千岁是指按照人的寿量计算方式还是饿鬼有自己的计算寿量的方式?如上师在41课开示复活地狱众生的寿量时讲到: "再来看看复活地狱众生的寿量:人间五十年是四大天王天

的一天,三十天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四大天王所在的天界五百年是复活地狱的一天,这样计算复活地狱三十天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此地狱众生自寿为五百年。若以人寿来计算,则是一万六千二百亿年 。" 答: 1,个人理解,观待业力 寿命也不同 可以有差异。

2. 应该是饿鬼自己的时间。(正见 C1)

70. 旁生由于食物链的缘故所食其它动物也背负因果吗?

问:弟子的问题是:"处于旁生的动物,它们食物链之间,比如'大鱼吃小鱼,青蛙吃害虫'" 这类的情况,对于大鱼和青蛙,它们在愚痴当中所吃其它动物,大鱼和青蛙需要背负这个因果吗? 第二:动物死亡后,中阴身时期也是和一般人类中阴身一样处于恐怖的中阴境界当中吗?它们的中阴身是不是也一样有很多冤亲债主在追杀?如果有的话,那动物的中阴身会有鬼是它的冤亲债主吗而对它进行追杀?
答: 1 ,通常来说,是的。 2,这种情况是可能的出现的。 有些时候,可能并不是其他的鬼类干扰,而是其自身恶业所感。(正见C1)

71. 饿鬼的九种丑相 -《加行教材》3-46课

问:饿鬼的九种丑相是哪九种呢?除了上师在讲记中提到的大嘴巴、塌鼻子、小眼睛还有什么?

72. 疑问 -《加行教材》2-23课

问:关于断缘心八无暇中,第二个人格恶劣 和第五个喜爱恶行,二个不知道怎么区别,总是感觉人格恶劣的人喜爱恶行,反过来说喜爱恶行的人人格恶劣,为什么分二条说?

73. 疑问 -《加行教材》2-22课

问:佛法未来以何方式生存于世?怎样世世代代相传下去?
答:原则上思考题此处不直接回答,请尝试自己解答,如果有不确定的地方再一起讨论。(正见C1)

74. 疑问 -《加行教材》4-81课

问:在"依止上师"这个引导文中,为何将三位尊者的公案归摄在"依师之次第"之"修学上师之意行"这个科判下?弟子分别念觉得,这三个公案看上去像是对"依止上师"整个引导文的说明。而且,在讲述三个公案前的那些长行文看上去也像是对整个引导文的总结,但为何此处也是放在"修学上师之意行"这个科判下?
答:【中间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务必做到不顾寒热饥渴等一切困难, 遵照上师的言教去执行,满怀信心恭敬祈祷。自己临时的一切所作所为都要请示上师,上师如何吩咐,就如何去做,总之必须以"我意唯您知"的诚挚信心来依止上师。 所谓最后修学上师的意行,也就是说,对殊胜上师的一切行为经过一番认真观察之后,自己在实际行动中也原原本本地按照那样去修持。世间上也有"一切事情即模仿,模仿之中能生巧"这样的俗话。作为修行人,要效仿往昔诸佛菩萨的行为,弟子依止上师也同样是随学上师。上师的意趣行为怎样,弟子相续中也需要得到, 就像神塔小像从印模中取出来一样,印模中有什么样的图案,全部会显现在神塔小像上。同样,上师心相续中有怎样的功德,弟子也要与上师一模一样,即便不能完全相同,也一定要具有基本相同的功德。 以上是《前行引导文》的内容,个人理解,修学上师意行 可能有侧重随学 模仿的意思, 广义来说 都可以包括在依止上师的范围当中。 (正见C1)

75. 关于无有正信与心离正法的差异

问:八种断缘心中的"无有正信"与"心离正法"感觉都像说的是对佛法或上师信心方面,有些分不清楚他们之间的差别。请法师如何区分呢?

76. 前行广释第46课饿鬼的痛苦

问:饿鬼的痛苦主要是饥饿为主,为什么美女大力饿鬼可以享用饮食?
答:个人理解,有些具有福报的饿鬼也可能有特殊情况,就像同样是人类,有些人很幸福,有些人很痛苦。旁生当中,同样是狗,有流浪狗,也有宠物狗。 但此处的美女饿鬼是否在其他场合情况下有特殊的痛苦个人不太清楚。(正见C1)

77. 人格恶劣和喜爱恶行的区别 -《加行教材》2-23课

问:我们学到前行第23课,断缘心八无暇中,弟子对人格恶劣和喜爱恶行不能具体辨别清楚?
答:个人理解,人格恶劣指的是贤善人格的对立面,贤善人格在胜利道歌以及二规教言论当中有阐述,有的时候也包括与人打交道方面的事宜;喜爱恶行侧重于对某些恶行的习气比较严重,相对前者来说,有时可能更侧重于对事方面(有可能某个人心地并不坏,但具有某些恶行的习气)。 供参考。(正见C1)
问:可不可以理解为一个从为人的角度,另一个是做事的角度。
答:人格恶劣可能是侧重某个人的品质 人格 人品很坏。 而喜爱恶行 可能侧重对某些恶法 习气比较严重,但人可能并不坏,比如 某个人 很喜欢打麻将,但可能心眼不坏。(正见C1)

78. 关于布施肉食的疑问

问:弟子所在单位每日提供免费盒饭,荤素都有,弟子把肉食送给同事吃(自己吃素,扔掉是浪费,而且也会有过失,)是否有不清净布施的果报?如果有,改怎么办才如法?另外,这样做是否犯菩萨戒?
答:个人理解,如果没有直接参与点杀,即使有过失 ,过失也相对比较小。可以忏悔一下。 一方面,如果一定要做,也可以尽量发善愿,愿和众生结善缘,愿他们离苦得乐,也可以回向给那些肉类相关的众生。(正见C1)

79. 饿鬼因的疑问 -《加行教材》3-46课

问:在46课中,《业报差别经》中讲了饿鬼的十种因:如云"一者身行轻恶业;二者口行轻饿业;三者意行轻恶业......"是不是身口意所造的恶业比较轻,就转生到饿鬼界了,这个轻重又何分呢?
答:个人理解,轻重是相对的,相对堕入地狱的恶业来说,堕入饿鬼的恶业是较轻的。要观待具体的情况。(正见C1)

80. 学佛的条件

问:弟子代一位基础班辅导员师兄向法师请教一个问题,恳请法师慈悲开示:该师兄辅导的共修组有一位师兄问:如果一个人不相信因果和轮回,是否就没办法学习佛法? 弟子当时用自己的分别念做了回复:我觉得可以,因为大恩上师在给我们开示暇满难得时也曾引用古大德的一个偈颂 "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只要他愿意来学习佛法、按时参加共修,相信随着闻思修的深入,大恩上师殊胜的弘法体系和不可思议的佛法会令他慢慢建立起因果见和相信轮回。 弟子不知这样回复是否恰当,恳请法师慈悲指正。
答:这方面建议你和教务处管理法师咨询一下,因为可能和管理相关。 在某些情况下,即使一个人不信因果,也可以通过某些方式与三宝结缘,种下善根。(正见C1)

81. 关于布施的问题

问:请问布施度中的舍心和四无量心中的舍心有何相同与不同?两者之间有必然的关联吗?
答:意义是不同的。四无量心当中的舍心,指的是放下对亲友的贪爱、对怨敌的嗔恨,是冤亲平等的心态。(正见C1)

82. 请教 "特法"是不是指大圆满密法?

问:在学习前行中,丁二、思维特法圆满,特法是指什么?
答:(引用网址失效)正见C1)
问:我还是不太明白。 答:特法可以理解为特殊的属性、特点。(正见C1)

83. 请法师释疑

问:

1. 前行45课最后上师引用《经律异相》中的公案中 :饿鬼说

如来眼中是水,我们眼中却是火焰。佛说只有遣除你们的颠倒念才能见到水 这里的颠倒念共修时有的师兄说是错误的观念 有的说的佛为他们说悭贪的过失 有的说是业际颠倒,请问法师如何理解这个颠倒念

2. 上师讲空游饿鬼时说有些鬼专门害众生,是这种鬼只要见到众生就损害,还是这个众生和它有一定的因缘才会被害呢?如果是见到众生就害,那我们不是很危险吗?

3. 法本中说 "本来满心欢喜地来到昔日亲友面前,结果却使他们重病缠身,精神疯狂等,遭受各种不幸之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4. 上师讲到

"密宗的降伏仪轨和咒语不可思议,你若原原本本做到位了,威力肯定相当大。但前提是你必须要有悲心。"如果在没有悲心 没有原原本本做到位的情况下念诵仪轨或只是念某个咒语比如金刚橛心咒,会有威力伤害到饿鬼众生吗? 如果在有悲心的条件下念降伏仪轨就不会伤害到他们了吗?因为即使他有悲心念的也是降伏仪轨呀。这里的悲心要达到那种程度呢?
答: 1,有时可以理解为内心的恶业,或者错误的执著、烦恼习气等等。

2. 是观待的因缘的。当然,即使有的饿鬼 "见到众生就害",你能不能遇到也是观待因缘的。

3. 有时是自身带有很多负能量,晦气等等。

4. 如果有悲心和正见,降伏法可以利益很多众生,阻止很多众生造恶业,救度很多众生,自己也能够积累无量福德。(正见 C1)

  1. "一福压百祸"和"因果不空"的圆融 问:末学学习到修曼茶罗这一品,上师在课上开示了积累福报资粮的重要性,讲到曼茶罗也是积累福报遣除违缘的殊胜方法,藏地有"一福压百祸"的说法。汉地也有"福虽未至,祸已远离"的说法。这都证明修福是可以避祸的。但是末学在想即使是微尘般的因果都不会落空的,那么修福避祸和因果不空如何圆融?修福能否永久的改变过去的恶因而永不再受恶果么?
    答:因果不虚的意思是说,在因缘具足的情况下,果必定会产生。一个恶业要成熟,需要具足缘,也就是各种条件,我们要阻止恶业成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忏悔,消灭恶业的种子,因不具备了,果也就不会产生, 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干预阻断恶业成熟的条件(缘),这样一来,虽然有恶业,因为缘不具足,也不会成熟为果。如果具足四对治力,积累福报本身可以清净恶业的种子。 积累福报本身,在很多情况下也能够阻断恶业成熟的缘,因缘不具足的时候果不会产生,这就是"一福压百祸"的一种原理,这恰恰是因果不虚的体现,否则如果因缘不具足还能产生果,那因果规律就出问题了。(正见C1)

85. 关于断缘心八无暇的问题

问:

1. 关于断缘心八无暇,一旦具足其中的一种,就无有解脱的缘份。这里的解脱灯灭,不是永远灭吧?如果断除了这种无暇,也就有了解脱的缘份吧?可不可以说,断缘心八无暇,也是有为法,也不是恒常的,也是刹那生、刹那灭的。并不是说一旦具足,永远解脱灯灭?当对治成功后,也可以恢复解脱的缘份吧?这样认为正确吗?

2. 人人都具如来藏,请问出自哪部论典呢?

3. 什么是有为法呢?

答:

1. 可以这样理解。

2. 《大方广如来藏经》:【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具足。如我无异。】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佛经论典都提到过。

3. 因缘和合所产生的事物。(正见 C1)

86. 什么是人格恶劣

问:现在学习断缘心八无暇,其中有一项是人格恶劣,请问人格恶劣具体是指那些方面,是十不善业吗?
答:两面三刀,心眼很坏,喜欢出卖朋友、背后捅刀子,等等 。(正见C1)

87. 关于布施问题 -《加行教材》5-105课

问:问法师将旧衣服捐出去算布施吗?
答:算。发心清净很重要。(正见C1)

88. 疑问 -《加行教材》3-46课

问:第46课中美女饿鬼的公案中,她既有饮食,似乎也没有享用方面的障碍,那么她所受的苦报是什么呢?作为特障饿鬼,她的特殊障碍是什么呢?
答:个人不太清楚,也许是在其他场合或者特定条件下也有自己的障碍和痛苦。

89. 实修法 -54修法

问: "息业" 问:某某病魔,某某鬼神,指的是什么? "增业" 问:某某财富,某某寿命,指的是什么? "怀业" 问:某某人,某某鬼神,指的是什么? "诛业" 问:念诵心咒后,念诵鬼神或病魔是什么意思?
答:比如你感冒了 可以念诵 "感冒 新当革热耶索哈" 比如你叫张三 你想发财 可以念诵 "张三财富 布章革热耶索哈" 比如你想怀柔李四,可以念诵 "李四 瓦相革热耶索哈" 比如你要诛灭烦恼 你可以念诵 "烦恼 玛ra雅啪的" 供参考,也可能有其他解释方式。(正见C1)

90. 请教关于本尊的问题 -《加行教材》2-24课

问: 一、在24课里面上师的开示:"就到处打卦算命:"为什么我最近修不上去?验相出不来?本尊不现前?",请问本尊是指莲师,或者观世音菩萨,金刚萨垛佛尊之类的佛菩萨吗? 然后我们现在修五加行 ,那本尊与我们的关系是什么?比如我们怎么确定自己的本尊?我们什么时候修本尊(有种种说法吗)修法? 想请法师慈悲开示我们现在修行或者将来的修行与"本尊"之间的一些联系的知识。 二、弟子在听智悲佛网预科系前行实修观修第9法师指导录音有听到"增上升"、"决定升",请问这两个是什么意思? 三、如果今生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在西方极乐世界里面多久时间可以乘愿再来度众生呢? 四、在修行当中,总是感觉头顶,背部有一个沉重的按压力使劲的往下按压头部,有时候背部也如此,头部额头有时候绷的很紧,让人感觉很累很疲惫,请问平时多念上师网络78次开示的莲师修法的莲师心咒可以了吗?还需要增加那些比如忏悔之类的功课吗?

1. 通常来说,佛菩萨都可以称为本尊,本尊有时指的是某位修行人自己主要修持的佛菩萨。可以根据自己的信心选择本尊,或者请大德观察,一位修行人可以有多位本尊。通过修持本尊可以获得成就。

2. 增上生:轮回中的善趣安乐。 决定胜:出世间的解脱果位。

3. 不同的修行人有不同的情况。你可以学习《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4. 可以多祈祷念诵。同时有机会可以学习一下空性方面的法门。(正见 C1)

问:那么什么是"空性方面的法门"?能否具体开示?
答:比如《中论》、《中观庄严论释》、《入行论·智慧品》等等。(正见C1)

91. 关于空游饿鬼的疑问 -《加行教材》3-47课

问:前行广释P221,空游饿鬼,指妖精、王鬼、死魔、厉鬼、鬼女、独角鬼等。 问这些妖精、王鬼、死魔、厉鬼、鬼女、独角鬼分别指什么? 鬼女和女鬼一样吗? 民间的鬼附体是这里的哪种鬼呢? 道教供奉的神是这里的哪类呢? P226 本来满心欢喜地来到昔日的亲友面前,结果却使他们重病缠身、精神疯狂等。 为什么他们来到亲友面前,就会使亲友重病缠身、精神疯狂呢?
答:

1. 具体你可以翻阅一下《楞严经》第八卷,当中有很多分类。

有的时候鬼女和女鬼意思可能差不多。 民间的鬼附体也可能有很多不同的情况,道教所供奉的神也有很多不同的类别,要看具体的情况。

2. 许多恶鬼自身带有很多晦气,有点类似传染病一样的性质,所以有可能直接间接对一些人类产生负面影响。(正见 C1)

问:第48课中说:龙王常常遭受大鹏鸟的威胁及降临热沙雨的危害,而且这些旁生愚痴呆笨、心狠手辣、毒气冲天。 祈请法师开示,为什么龙王会遭受大鹏鸟的威胁,为什么它会遭受热沙雨的危害,是什么因果造成的呢? 龙王在这里分为旁生类,有时可以分为非天的,是吗? 说龙王愚痴呆笨,好像觉得龙王可以主管时间风雨,不呆笨啊。在这里应该从哪方面来正确理解呢?
答:通常来说,龙族属于恶趣(许多时候归属于旁生道,但有些特殊情况也许可以有其他安立方式),相关痛苦感受都是恶业带来的。在龙族当中,根据福报大小、业障轻重、善根厚薄的不同,情况也不同,有些虽然可以驾驭气候,但在其他某些领域可能缺乏智慧。 也不排除有一些福报善根比较大的龙族,具有一定的取舍修行能力。(正见C1)
问:关于空游饿鬼,弟子还是有些不明白,恳请法师再对于空游饿鬼开示得稍微详细些。大恩上师在第47课中开示道:"空游饿鬼,指妖精、王鬼、死魔、厉鬼、鬼女、独角鬼等。"请问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因为何种业而堕入到空游饿鬼中?
答:个人不太清楚。也可以参阅一下《楞严经》。(正见C1)

92. 怎样做才不会草率进入形象上的修法?《加行教材》2 -24课

问:24课有个思考题,题目如贴名。除了24课法本中的内容,我把前面闻法方式的一些内容加进来了。想请法师给看看有什么问题。感恩! 形象上的修法其本质是法未融入心,没有定解,没有生起人身难得之心。像暂生缘八无暇中的求乐救怖,伪装修法;断缘心八无暇中的无出离心、无有正信、心离正法,都可以发现形象上的修法的影子。因此,

  • (1)必须要对照34种暇满,仔仔细细观察,看自己到底具不具足三十四种暇满的自性。假设没有具足,就应该全力以赴使自己具足。其方法就是一一针对每个欠缺的暇满的对治方案来实施。
  • (2).发心很重要。在前行引导文的闻法方式中提到,如果我们带着图地位、求名声等今生世间利益的动机,那么无论听闻多少佛法也不可能成为正法。所以,最初向内反观,调整自己的发心至关重要。如果知道如此调整发心,就说明善法已被方便摄持,这样一来,就会成为大士正道福德的津梁。相反,如果不懂得调整发心,那么尽管装模作样地闻法、煞有其事地修法,也只能成为形象上的修行。所以,以菩提心摄持,也可以避免落入形象上的修法。
    答:建议你可以结合修习共同外前行、法融入内心的重要性等等方面来补充。(正见C1)

93. 布施有意幻布施吗?

问:供养有意幻供养,真实供养和无主物供养。布施也有真实布施和无主物布施,末学己见意幻供养是法界真如的供养,但布施的对象不会实际受到意幻布施的利益。这样理解对吗?
答:有。比如施食的时候,你可以观想食物变成无量无边,通过咒语的加持和观想的作用,确实可以让很多饿鬼感受到真实广大的利益,享用到广大的食物。又比如你修古萨里法门,可以观想布施自己的身体,变成各种鲜美的食物,也能够真实利益众生。(正见C1)
问:末学以为无显现的所谓实物才算意幻供养。您开示的我原来以为是有实物将其观想之后,以及持咒令其加倍。但是毕竟还有食物和身体。如果没有一点实物的观想布施,是否可行?感觉和意幻供养还是不同。 是否做意幻供养和布施的时候必须有实物呢?
答:个人理解不一定。比如你在施食的时候,可以观想变幻出可口可乐、面包、奶油蛋糕等等,当时你不一定有这些实物存在。(正见C1)

94. 关于大圆满前行中暇满难得的法义延伸

问: 地藏王菩萨曾经发愿,地狱不空,终未成佛。地藏经说,地藏王菩萨无始劫来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包括地狱道众生。而我们学的大圆满前行中关于八无暇众生,地狱道众生属于八无暇之一。也就是说地狱道众生没有听闻佛法的机会,更不会有修行佛法的机会。我想知道的是,既然这样,那地藏王菩萨是通过哪种途径来饶益地狱道众生呢?
答:地狱当中的众生也有不同的情况,如果具有相应的善根福报就容易得到菩萨的救度,立即就可以脱离地狱,如果自身业力很重缺少善根就另当别论。(正见C1)

95. 空游饿鬼的问题 -《加行教材》3-47课

问:我们共修《前行》第47课的时候,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没有讨论出来结果,请法师开示!原文是这样的"尤其难忍的是,这些饿鬼不管生前是因病身亡、利刃所毙,还是悬梁自尽等途径横死的,每隔七天,它们都要感受一次以那种方式死亡的痛苦。"有师兄问:因病身亡的话也是每隔七天要感受一次死亡的痛苦吗?那卧床几个月而死的,也是反复感受卧床而死的痛苦么?那几个月卧床超过了7天,是感受最后那七天的痛苦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感受死亡的痛苦的时候是真的死了还是只是感受痛苦却没死?如果是死了,那就是这个横死饿鬼就是七天死一回了是么?那这样的话横死饿鬼的寿命就是7天,可以这样理解么?虽然这些问题好像无关紧要,但是我们确实难住了!
答:第一个问题:因病身亡也是每隔七天感受一次,主要是指生前因严重病苦导致他命终的这种剧烈苦受,需要每隔七天再次的不断感受。不是从前面几个月来讲,一般这种病痛致死的痛苦也是极其难忍的。而且不是感受最后七天的痛苦,而是七天感受一次。 第二个问题:不是他的饿鬼身份就死了,而是他七天就要感受一次真实的死苦,比如说上吊自杀,人真正闭气而死的那种痛苦是很难忍的,而他要七天就感受一次,但他的饿鬼身份却始终脱离不了,所以横死后转为的饿鬼不可能只有七天寿命,如果那样还好了,其实他的这种业力很长时间都不一定消尽,很可怜。 道理明白之后,要经常念经回向给他们这是很重要的。(正见B3)
问:关于空游饿鬼,弟子还是有些不明白,恳请法师再对于空游饿鬼开示得稍微详细些。大恩上师在第47课中开示道:"尤其难忍的是,这些饿鬼不管生前是因病身亡、利刃所毙,还是悬梁自尽等途径横死的,每隔七天,它们都要感受一次以那种方式死亡的痛苦。"请问为何因病身亡也会每隔七天要感受一次以那种方式死亡的痛苦?人的死亡一般都不外乎病史、横死和自尽等?如果病死也会堕空游饿鬼,那岂不是所有的人几乎都会堕饿鬼道了吗?
答:前面生病,后面堕为空游饿鬼的情况是存在的,但并非说所有的生病都会导致堕入空游饿鬼。你需要弄清楚逻辑关系,打比方,可以说 出车祸的人有很多种情况,包括开车、坐车、走路、汽车,这些情况都有可能出车祸,但并非说所有的开车、坐车、走路都会导致出车祸。(正见C1)

96. 空游饿鬼

问:上师讲到空游饿鬼时,说到自杀是很容易堕入饿鬼的,并且每7天就要感受一次自杀的痛苦,这些饿鬼想把这种痛苦转移给别人,所以无论到哪里,都是损人不利已,本来满心欢喜地来到昔日的亲友面前,结果却使他们重病缠身、精神疯狂等,遭受这种不幸之事。 请问法师,他们为什么满心欢喜的去找亲人朋友,为什么带给他们却是痛苦呢?饿鬼本身知道自己会给亲友造成痛苦吗?
答:有时是因为它们本身带有很多晦气染污,俗话说"气场不好"。 有些时候它们事先未必知道,过后可能知道。(正见C1)

97. 关于内障饿鬼的特点

问:在讲内障饿鬼时说这种饿鬼的特点是嘴巴如针眼,咽喉如马毛,得到一星半点的水进了咽喉,也满足不了它那大如盆地的腹部。即使稍微有一点饱的感觉,夜间腹内也会燃气大火,烧尽心肺等内脏。 为什么是"夜间"呢?还请法师开示一下。
答:因为这种情况确实是存在的。(正见C1)

98. 关于金刚橛的问题

问:有师兄问起金刚橛是什么?我根据杵包含有金刚杵,降魔杵等等不同的杵的理解,解释为它本质上就是铃杵中的杵。具有降魔的功用。金刚萨埵就手拿铃杵。而且,金刚橛别名普巴杵,应也包括在杵之内("普巴"为橛之意,故而金刚橛是杵之一种),形状和具体用法有其独特之处。而且金刚萨埵即普巴金刚寂静相 这些理解正确吗 答:个人理解:简单来说,金刚橛可以理解为某种法器,有的时候是指金刚佛尊。是显示愤怒相的一位佛陀。

99. 关于海居旁生的问题 -《加行教材》3-48课

问:48课中说:"其中,长蛇、鲸鱼等大动物的身量,可以围绕须弥山数周。"这里用须弥山来对比大动物的身量,是一种比喻的方法?还是真有这么大的动物?如果是真的有,那么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也不过才33米,体重190吨。弟子对此不太理解,请法师开示!
答:我们应该诚信佛语,你没有见到不等于不存在。(正见C1)

100. 关于修行的问题 -《加行教材》2-24课

问:加行第24课,讲到了什么是修行。末学是这样理解的,以修学前行为例,先要认识到前行法的重要性,生起信心;通过反复观修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再再思维之后,从了知上升到觉受;有生之年将34种暇满与自己进行一一对照,仔细观察,具足的要观喜,要精进,不具足的要改往修来,使自己具足,长期串习,最后将法融于心,使自己的行住坐卧都于法相应,如理如法。 可是在实际的修行中,末学发现虽然方法已经明确,不过也不知道是不是习染很重,还是有障碍。比如观修的时候,很难坚持半小时,有时候观着观着念头就跑去别的地方,不是睡着了,就是想别的和观修内容无关的事情;明明知道无毒粗重是暂生缘无暇,但有时候会在一些对境上就起嗔心,比如被人误会或者苛责就会生气,然后突然发现当自己发现不能具足34种暇满的时候,又会生出另一种求34种暇满不得的烦恼,时时不具足,时时就会烦恼;好像因为这种烦恼生起了一种苦受,感觉修行是苦的,因为他总是让我们与习气对抗,请法师开示一下,像我这样的感受,是修行的方法或是认识上哪里出了问题呢,如果修行确实是苦受,那有什么窍决让我们生起一种乐受让我们这种根性较下劣的众生对苦修生起欢喜心呢?
答:能够有这样的认识也是具有正念的表现,通过祈祷上师三宝,资资净障,我们的修行能力会得到提升,在期间即使自己感觉有些艰难,也能清净无量罪业。随着修行境界的提高,会感觉越来越自在,关键是不要放弃。(正见C1)

101. 疑问

问: 1:有的师兄认为内障饿鬼的痛苦包含了外障饿鬼的痛苦,特障饿鬼的痛苦又包含了外障和内障两种饿鬼的痛苦,这样说对吗? 2:是不是只有成为空游饿鬼的人死后才会7天感受一次死亡时的不同痛苦? 3:《大毗婆沙论》增上愚痴身语意恶行,往彼生彼,令彼生相续,故名傍生趣。您能从字面解释一下吗? 4:《辩意经》转生旁生的五种因中,其五:常以因缘艰难斋日.这是什么意思啊?
答:

1. 个人不太确定。目前自己的理解是,三种痛苦可以是独立的。

2. 可能也会有其他情况存在。

3. 增上愚痴,身语意行持各种恶行,以恶业所感,前往旁生界(彼)当中投生为旁生,令旁生的生命相续。

4. 个人理解:以各种方式阻碍他人供斋等善法。 (正见C1)

102. 疑问 -《加行教材》2-25课

问:如果我们对自己这个人身,也能像她对待工作那样觉得很难得,早上肯定起得来,对忙碌的世间琐事也不会感兴趣,有了这样的动力,修什么法都没有问题。反之,假如你觉得人身并不难得,尽管法师说了、佛经里讲了,但你仍睡得特别香,日上三竿才爬起来,而且天天以工作忙为借口,把修行一直往后推,觉得自己的事业很重要,而人身修行不值一提。这种价值观就完全颠倒了,在此理念的推动下,你短暂的人生中,肯定不会好好修行。以前是忙忙碌碌的,以后也是"忙(忙碌世间八法)盲(无知人身的真正的价值)茫(对未来茫然不知)",此外不会有"明明明"。这是前行25课中的一段话,不知这样理解可以吗?如何理解3个明?
答:"忙(忙碌世间八法)盲(无知人身的真正的价值)茫(对未来茫然不知)" 这三个字大概可以这样理解,盲也有盲目、无知、无明的意思。 明 可以理解为 对真理的明了、了知、明白、通达, 也可以理解为走向光明、走向安乐。(正见C1)

103. 求遣除分别念的法

问:请问上师传的那部法对于遣除分别念是非常有效的?或者哪个法门?
答:善知识所传的所有的法都能够对治我们的分别念。一方面可以观待不同众生,各自不同的因缘根机,对所有的法门我们都要恭敬,安照善知识的教导,次第修行非常重要。(正见C1)

104. 关于幻化师公案的理解 -《加行教材》2-25课

问:在25课内容中,上师开示时引出了一则"幻化师公案和状元和尚公案",我个人理解这两则公案是这样的: 在幻化师的幻术下,僧人几分钟就经历了一生的酸、甜、苦、辣,说明轮回一切无有实义,如梦幻泡影,人生只不过是看起来真实一点的梦境,无有留恋之处。另外,通过这个公案也说明了:万法唯心造。 一方面指幻化师所造的这一切,另一方面指和尚用心感受到的这一切。"相由心生"如果和尚当时就深刻理解这点,也许在牵出那匹马时就不会被外境所转了。这就是我对这个公案的理解。 状元和尚公案的理解是:人身难得,不要为今所缚,放弃修行。珍惜当下,精进修行。

105. 转生旁生之因的问题

问:上师仁波切在《前行广释》第48课中引用《辩意经》五种转生旁生之因的教证,其中的第一犯戒私窃和第五以因缘艰难斋会,弟子不知具体如何理解,请法师慈悲开示。
答:犯戒指的是毁坏戒律。自窃指的是私自盗窃,不与取。后者指的是通过种种方式阻碍他人供斋等善法。也可能有其他解释。(正见C1)

106. 疑问 -《加行教材》2-25课

问:

1. 第二十五节课内容具体是哪个支分科判所摄?

2. 暇满之自性中的自性怎么理解? ### 3. 贤者和智者有什么区别?

4. 怎么样才算是不求今生?为了自己的父母孩子工作算求今生吗?

5. 如何成立轮回的存在?

6. 状元和尚的公案中说到 "儿孙自有儿孙福",依此观点是不是可以说子女没有父母一样可以有福报生存的很好,而作为修行人应该舍弃妻儿趣入修行呢?

7. 佛教讲一切都是因缘所致,那盲龟入木厄孔好像是恰巧,这是不是有矛盾呢?

1. 25课前面的内容可以对应师以摄持的科判,后面的可以对应 "思维难得之喻"的科判

2. 可以理解为本性、属性、特性。

3. 贤有时候指的是德行高尚,品性贤良,而智更侧重于智慧卓越,某些时候也可以互通。

4. 关键要看你的内心对今生的荣华富贵、享乐是否还有贪执,是否能够追求来世、解脱等。如果你能够以出离心摄持,在善心的状态下,去照顾家人等等,也不算是贪执今生。贪执主要是指内心的状态。

5. 方便有很多。比如可以学习因明,当中有很多推理,也有很多人有相关的一些感应故事、体验等等。可以阅读这些。

6. 是否要舍弃妻儿要看你自己的因缘,在某些情况下,你也可以照顾自己的儿孙。关键是不要太贪执,要以修行为重。

7. 比喻并不需要所有的方面完全一样,比喻只需要某一方面相似就可以来举例,盲龟入木厄孔是形容非常难得,非常少见,并没有其他属性都完全一样。比如某个人非常强壮,你说他虎背熊腰,也许你可以说老虎是四条腿走路,人是两条腿走路,但这个比喻并不是在说这方面,而是在说他们都非常强壮,从强壮这一点来说他们是相似的。(正见 C1)

107. 疑问 -《加行教材》2-28课

问:面所讲的观无常十分重要,大家在修学的过程中不要忘记祈祷和发愿,同时要把其中内容逐字逐句记得清清楚楚,然后再进行思维和观修,这即是所谓的观察修和安住修。作为初学者,刚开始肯定不能直接安住,所以在修每一个引导时,首先应该观察修,然后观察与安住轮番修,最后才能自然安住 修什么样的法都要这样,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讲得很清楚。有些人做不到时时观无常,这说明你还没有达到安住的境界,此时应当再三地看书、再三地思维,这种字面上的分析探索,实际上也叫修行,是通过观察的方式深入内涵,故而也必不可少。 弟子问题:"有些人做不到时时观无常,这说明你还没有达到安住的境界,此时应当再三地看书、再三地思维。"有师兄说没有达到安住的境界时,就不能安住修? 弟子理解:没有达到安住境界时,是指不能自然安住。而不是说不能安住修。 也就是说,没有达到安住境界时,还是可以相似的安住修,只是做不到自然安住,要想自然安住还需要再三地看书、再三地思维。
答:个人理解:在初期阶段,观修(观察修)非常重要。通过观修能够加深我们对善法的印象,会有助于时时刻刻保持正念,但观修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尝试安住修。(正见C1)

108. 傍生与旁生的关系 -《加行教材》3-48课

问:上师在前行讲记48课中,引用了《大宝积经》的教证,所云:"傍生趣者无量无边,作无义行,无福行,无法行,无善行,无淳质行。"弟子有两个问题:一是此处"傍生"与"旁生"有所区别,是同样的意思吗?二是无淳质行,具体是什么意思?
答:

1. 个人理解,这两个字有可能是通假字,意思应该差不多。

2. 可以理解为贪婪狡诈、缺乏醇厚质朴的善行。(正见 C1)

109. 特障美女饿鬼的问题 -《加行教材》3-46课

问:上师在前行讲记46课中,在讲特障饿鬼时,引用了昼辛吉尊者的案例,美女恶鬼因愿力转生为大力饿鬼,但是,此处美女恶鬼既能从外境上得到食物,身体好像也没有内障恶鬼的障碍,弟子的问题是:美女饿鬼以何种方式感受饥饿之苦?是不是通过看到亲人的痛苦、自己也吃不下这样的方式来感受,还是有其他感受方式?
答:个人不太清楚,也许他在其他某种特定场合会有特定的痛苦。(正见C1)

110. 观修

问:有师兄在观修时身体出汗.这是什么原因?
答:有很多可能。比如可能是太热了,或者是中医的角度心比较虚弱。(正见C1)

111. 疑问

问:为什么藏文《涅槃经》中有莲花生大士降生的授记,而汉文《涅槃经》中没有呢?

1. 个人理解,你是否完整的阅读过所有《涅槃经》的版本,如果没有,我们很难下这样的结论。即使完整阅读过,有些授记的方式可能比较隐蔽,我们是否能够立即发现也需要观察。

2. 佛经本身有不同的版本。比如汉文的《愣伽经》有多个版本,在求那拨陀罗所翻译的版本当中没有关于龙猛菩萨的授记,但是在《菩提流支》的版本的译本当中,有关于龙猛菩萨的授记。这种情况在汉传经典当中本身是存在的,我们并不能够因为某个版本没有相关内容而否定这些内容的可靠性。

3. 举个例子来说,玄奘法师带回来的梵文本他只翻译了十分之一,还有大量的经典没有被译为汉文。所以我们并不能够单单以汉文大藏经来衡量所有的佛法。再打个比喻,龙猛菩萨曾经前往龙宫,见到无量无边的经典,很多都是人间看不到的。

112. 疑问 -《加行教材》6-128课

问:当今时代有些人前去拜见上师等时,首先做一稍微如理的顶礼后,再屈身问讯两次,据说这是对重要人物的恭敬礼节,没有智慧的大多数人居然也跟着去学,这简直是荒唐至极的行为。

1. 这简直是荒唐至极的行为,是指:首先做一稍微如理的顶礼后,再屈身问讯两次,据说这是对重要人物的恭敬礼节;还是指:没有智慧的大多数人居然也跟着去学,或者二者都是?

2. 问讯和汉地的有什么区别和意义吗?

答:抱歉我没有看懂你的问题是什么。(正见C1)

113. 什么叫水施?素烟、荤烟属于火施的一种吗?

问:前行104课里的水施是啥意思?还有素烟,荤烟是属于火施的一种吗?

114. 名词解释

问:"隐住饿鬼和空游饿鬼"字面如何解释?
答:个人理解,隐住饿鬼就是相对普通人来说, 比较隐蔽而安住的饿鬼 ,和人类之间的交集相对比较少。空游饿鬼可以理解为经常随业力在空中四处游荡的鬼类,相对于隐住饿鬼来说,比较不稳定。(正见C1)

115. 第九观修法问题

问:修法中说,大乘一地到十地之间的菩萨乃至究竟佛果,也是依靠人身而获得,请问,西方极乐世界也是菩萨修行成佛的地方,不是依靠人身,弟子应该怎样理解?
答:从某种角度来说,西方极乐世界的很多行者也可以称为人。(正见C1)

116. 珍宝身和暇满人身是什么关系? -《加行教材》2-26课

问:请问法师如何多角度理解珍宝身和暇满人身的关系?除了前行26课里提到的珍宝身的两个定义(引导文原文以及心性休息教证),是不是可以简单理解为只要具足18暇满就是暇满人身,而具足34暇满的就是珍宝身?(如果这样理解成立的话,如何与"34暇满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这个概念圆融?) 或者理解为:暇满人身有很多不同的标准,而达到最高标准的就可以称为珍宝身,珍宝身同时也是暇满身,但暇满身不一定就是珍宝身. 是否还能从其他角度来理解这两者的关系? (附:

1. 引导文原文里珍宝身的定义:如果暇满的所有功德十全十美,那么从今天起就已实现了所谓的珍宝人身

2. 《心性休息》教证里定义的珍宝身: "自在闻思精华义,调己劝他行善法,修行山王极稳固,彼等仙人胜幢相,无论在家或出家,即是珍宝之人身。")

答:通常来说暇满人身可以有不同的标准。达到比较高的标准就可以称为珍宝身。(正见C1)

117. 这个偈子如何理解?

问:为说明佛教的八大宗的特点,有一个偈子:"密富禅贫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这个应该如何理解?
答:请你提供一下这个偈子的出处,来源,前后文。(正见C1)

118. 关于世间法、出世间法不可兼得的问题 -《加行教材》5-108课

问:关于世出世间法不可兼得的问题末学在法义的圆融上有些疑问,在恩扎布德的公案里,最初佛说: " 国王,如果你要成佛,就要舍弃一切妙欲,勤修戒定慧三学,行持六度。 "而国王说: " 我想要一个能够和众妃一起享受五妙欲而获得佛果的方便法。 " 并随即唱道: " 赡部花园极惬意,宁可我成为狐狸,释迦佛位永不欲,愿具妙欲共解脱。 " 在这个公案里,国王恩扎布德在显现上就是世出世间法兼修兼得啊,在他最初的发心中,也是在内心是希求世间八法,在最后的话,也是成就的。请法师慈悲开示应该如何圆融此公案和世出世间法不能兼得问题。
答:他是属于极利根者,可以说属于比较罕见的情况。我们一般未必会有那样的根机。(正见C1)

119. 施食疑问

问:我们学习饿鬼痛苦后都想给饿鬼施食,食子是包头师兄带过来的,香炉是从网上请的,因为楼房不方便只能放在窗台上,所以请的有盖子有孔隙的香炉,可是有人说不如法,施食不能在香炉里,是吗?我们组还有几人想让我从网上请,我现在不敢请,怕让师兄们有过错,恳请法师指导施食具体需要注意哪些?(附弟子网上请的香炉)
答:个人觉得也许也是可以的。或者可以找一个小碟子、小盘子之类的把食子放在上面点燃。(正见C1)

120. 怎样劝说道友不要用妄语劝别人精进学佛

问:我们有一个道友,看经书比较多,自己认为水平较高,大家平时也都比较敬重他。但他常在共修时,常讲一些自己的分别念,劝别人精进,目的可能是好的,可让别人感觉不太好。我们不知怎么劝他。比如他说:

1. 你们放生很多年了,也放了很多生,可如果你们没有带着出离心和大悲心而去放生,都有可能转生为大饿鬼,你们所放的命物就是跟随你们的小饿鬼;

2. 看到一个道友念课诵时,身体有些晃动,他为了劝说,他就说:念课诵时晃动的话,会把财运和官运全部晃走,当官坐不稳,财也会散掉。等等。

他讲的这些我们也知道佛经上没有,是他自己的分别念,但不知怎么劝他别说这些。
答:建议他在表达观点的时候最好能够有教证、理证。比如他有什么样的理由证成他的观点。可以从这方面去提醒他。(正见C1)

121. 关于舌抵上腭

问:舌抵上腭是用上舌尖抵,还是将舌头上卷用舌尖下面抵?
答:个人理解是用舌尖轻触上腭(正见C1)

122. 疑问 -《加行教材》6-128课

问:在讲到莲师的冠冕的时候,提到莲师是于顿生觉性中诞生,并证悟了现有本基圆成。 请问法师,顿生觉性、现有本基圆成 什么意思?
答:如果以后有机会进入密法班,学习大圆满法可以详细了解。(正见C1)

1. 做烟施时解脱咒轮怎么烧

问:顶礼法师、做烟施时,咒轮是先烧掉再点食子,还是将咒轮平铺于盘上放上食子点燃。后一种方法咒轮往往不能烧尽,是再烧掉还是将未烧尽的咒轮和食子灰一起处理掉。
答:多种方式都可以。有时可以在念诵咒语的环节,直接点咒轮燃烧。通常来说,尽量烧尽。(正见C1)

2. 误食供护法的食品怎么办?

问:顶礼法师!请问误食了供过护法的饼干有什么过失,该如何补救?
答:多念诵一些忏悔。有条件再多多供护法。 误食供护法的食品怎么办?(正见C1)

3. 《加行教材111课》

问:本课中有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说:对于初学者而言,空执是唯一无谬的入门之道,如果说一上来就要舍弃它,这是散布魔语。又有经典中说:"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执空如介子许" 这两种说法应如何圆融?
答:前者所说的空执与后者所说的空执不是一回事。 前者指的是某种正确的见解,对应空性相对正确的理解,只不过因为内心还没有证悟,还有执著,称为空执。 后者的执空,指的是对空性的错误理解,断灭见,在世俗谛当中也否认前后世因果等等的邪见。(正见C1)

4. 关于 "盗戒"的疑问

问:有位道友,她说她受持了"盗戒",故,我们发给她的佛学字典,她不敢看,说怕犯盗戒。我们在群里分享故道白云写的《佛陀传记》,她不看并给我们说:这个书是有版权的,若我们受了盗戒,就不能随便转发" 对此,末学有疑问:

  1. "盗戒"对于这些弘法为目的的行为,对于这些弘法的书,也是如此要求的么?

  2. "盗戒"是佛制罪还是自性罪呢

3. 我们平时该如何区分守持呢?因为,我个人分别念觉得,我们没有拿这些去盈利,只是去分享。而且,佛法不就是要弘扬的么?还有,若这个 "盗戒"是自性罪的话,那不管受不受,不都是有过失的么?因为没有详细学过戒律方面的,也来不及学习并与那位道友做交流。故,恳请法师慈悲开示!

4. 关于您昨天解释的盗戒问题,我的道友还是有疑惑:不管是否受持了盗戒,大家相互传的《佛教词典》,包括很多法师写的书(比如她准备给大家分享的《佛陀传》),因为有版权的,所以,不能随便看,随便传呢?因为,她作为辅导员,听了那位道友关于 "盗戒"的说法后,自己很犹豫了,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会给其他道友带来不好的缘起。抱歉,我们的智慧不够,只能再三求教。

答:

1. 要看具体的情况,也要看当事人自己的境界如何。

2. 如果你说的是 "戒",那通常可以对应别解脱戒(例如居士五戒)当中的盗戒,这个角度来说犯盗戒是属于佛制罪(是佛制罪的同时仍可以属于自性罪),如果受了不偷盗的戒律,犯了就会产生犯戒的过失。

另一方面,即使没有受过不偷盗的戒律,犯偷盗一样有过失,这就属于自性罪。 由此可知,如果受了不偷盗的戒律之后做不与取,会同时产生佛制罪和自性罪。 比如,你受了居士五戒去偷窃财物,会同时具足犯戒和偷窃的过失;你没有受过居士五戒(假设你是一个不学佛的人),如果偷窃财物也会产生偷窃的过失。

3. 关键要看你的发心、智慧是否足够清净,看你自己的境界高低了,如果你是成就者就不说了。

假设是一般凡夫,那么弘法佛法可能有功德,但同时也要照顾他人的合法权益,打比方说,我在你不同意的情况下强行用你家的钱去放生,我也可以说"我并没有拿这些钱去盈利",但你是否愿意呢?当然,特殊情况,有相关必要的话除外。 最后:我并没有直接评价你所说的这件事情,对你所提到的具体事情,我对当事人的行为不持立场,以上内容只是在做某些概念性的分析,勿对号入座。

4. 这些书和相关的版权有规定 "不能传阅"吗?(正见C1)

5. 《加行教材23课》智慧和信心

问:《前行》23课:"具信故依法,具慧故知真,此二主为慧,前行即信心。""而在智慧和信心这二者中,智慧是占主要地位的,因为依此可通达万法世俗谛和胜义谛的真相。"但是,密乘中又提出信根第一,最重要。二种说法如何圆融?
答:个人理解,角度不同。产生智慧是最终的结果,信心有时可以理解为一种方便方法,通过信心可以有助于产生智慧,二者有紧密的关联。法本也提到"前行即信心",通过信心可以产生智慧。(正见C1)

6. 《前行广释》第64课的《念住经》和《念处经》是同一部经吗?

问:《前行广释》第3册第64课,第315页倒数第2行:《念住经》还说:"杀害一个众生,需在地狱住一中劫。"但是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原文中是:"此外,《念处经》中说......" 我百度了《念住经》和《念处经》,都有,虽然译本不一样,但是好像内容差不多,请问这是同一部经吗? 另外讲记中多次引用《正法念处经》的教证,跟《念处经》是同一部吗?是不是也叫《大念住经》呢?
答:个人没有具体研究过,从译法来说,处和住 有时是互通的,例如 四念住、四念处是一个意思。(正见C1)

7. 金刚萨埵修法

问:有关金刚萨埵修法,末学有两个问题:

1. 法师在研讨班辅导时讲:要时刻提起正知正念,当觉察到罪业的时候,罪业就没有了。因为心不可能同时缘两个相违方面的缘故。觉照的智慧就是对治罪业的武器。当智慧光火存在,就不可能有黑暗等等。请问这是大圆满的境界,还是我们初学者也可以生起的境界。如果觉察到罪业的时候,罪业就消失了。那为什么还要专修金刚萨埵法门呢?就只要觉察到罪业就行了。如何圆融呢?或者是我对上面的法师讲解理解有误?

2. 念诵金刚萨埵时要具足愿行菩提心。是指念诵前要发心为一切众生清静罪障,成就佛果而念诵。还是观想罪业时也要想众生也可能有跟我如是一样的罪业,一并替他们忏悔呢?如果以上是指愿菩提心的话,行菩提心是怎么落实的呢?

答:

1. 我不清楚你所提到的法师所说的具体的内容,不知道前后文、语境和具体所表达的意义,也不知道你们自己是否准确理解了法师的意思。

建议你直接和带组法师咨询,对此类问题,本人不直接评价。

2. 以愿菩提心摄持去行持善法,本身就是行菩提心。(正见 C1)

8. 《加行教材111课》

问:弟子是13A加行网络组圆泓。在第111课中,大恩上师仁波切开示思慧可以产生定解:"对上师所讲的一切法义,不仅仅限于表面听听,而要在自相续中,通过反复琢磨、研究、观察、思维加以抉择,不懂的地方请教他人,不以似是而非、似懂非懂为满足,而要生起定解,..."修慧也可以产生定解:"所谓的修慧,是指真正了知法义后,通过实地修行,对实相之义生起真实无倒的证悟,彻底生起定解,..."弟子不明白此二处的"定解"有何异同?是否有层次不同?
答:后者的层次应该更高,可以理解为 前者是思所生慧,后者是修所生慧。 前者主要是通过思考、辨析产生坚固的见解,后者则是直接体验。(正见C1) (引用网址失效) 9. 问:末学在共修时,遇到了一个很困扰的问题:在共修时,辅导员在法义方面说错了,比如:法本上老苦对应变苦,辅导员 认为老苦对应行苦,并讲解,末学说法本上是对应变苦, 但是仍然这样讲解。前面末学也指出几次。还有一位组长师兄说错法义,我也指出2-3次。我指出的目的,是怕错误的法义引导会误导大家。并且指出时也没有言词激烈,也没有去争辩。目前这位师兄说,有的人光说别人的过失,拿刀子刺别人,应该拿刀子刺自己。请问法师这样指出不对的地方吗?是挑别人毛病吗?如果是,末学就不说了。
答:这方面和共修管理相关,建议咨询弘法教务处管理法师。(正见C1)

10. 关于破瓦法超度的几个疑问

问:

1. 顶礼法师!弟子是1406加行班的学员。弟子在和一位师兄聊天的过程中了解到他有一位朋友的母亲在2014年死于自杀,他经常劝朋友放生,做义工什么的。弟子因为知道喇荣佛事功德处可以用破瓦法超度亡灵,就建议这位师兄的朋友用破瓦法做超度。超度过后没几天,死者的儿子梦到死者在地狱受苦,说非常痛苦,身体被切割成许多块,然后又重新粘和起来!弟子听完心里很震惊。其一,这不就是咱们法本上描述的黑绳地狱吗?这位死者的儿子没有学习过佛法,但描述的和佛经中无别啊!可见地狱真实不虚。也让弟子加深了对因果的敬畏之心。其二,既然用破瓦法超度了,为何还会在地狱里继续受苦呢?弟子和那位师兄商量,又让他给母亲再做一次超度,同时随喜念经。打电话问喇荣佛事功德处的师父,师父问死亡多久了,是因为是2014年自杀的,所以有其他恶业没消吗?破瓦法超度的强制性是针对中阴身而言吗?再者,这位师兄以前并不信佛,但是在家里经常能看到自杀的母亲,也常能梦到。自杀属于横死,每7天就要感受一次以当时自杀方式死亡的痛苦,学习饿鬼之苦的时候说是自杀很容易堕为饿鬼,这里这位朋友的母亲是因为罪业太过深重,所以下地狱了吗?在地狱中明明就是忍受着那般无法言说的痛苦,为何又能托梦给她儿子呢?同时,我们是不是应该继续用破瓦法给他母亲做超度?还是随喜念经,或者是二者一起做呢?请法师慈悲开示!弟子合十!

2. 感恩法师!法师的意思也有可能是这位自杀亡灵的孩子,自己感应到的,是吗?

答:个人分别念无法完全下结论。 从原则上说,有几点需要了解:

1. 1)有些时候虽然做了超度,但观待亡者自身的业力等因缘,一次超度之后亡者如果尚未脱离恶趣,也有多次超度、反复超度的情况。就像说,一个病人,如果病得很重,吃了一次药,做了一次治疗,可能还不足够,需要多次治疗。2)有些梦未必是亡者本人的力量前来托梦,也可能是其他方面的感应。

3)总之,做善法回向亡者多多益善,即使亡者已经脱离恶趣,多做回向总归是有利的。

2. 可能性有很多,有可能是其他善神或者鬼神加持,或者是其他方面的加持,或者是某种心灵感应。(正见 C1)

11. 《加行教材111课》

问:

1. 111课有段教言: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说:对于初学者而言,空执是唯一无谬的入门之道,如果说一上来就要舍弃它,这是散布魔语。那这种 "空"的执著是否究竟呢?不究竟,它只是暂时的阶梯。如《中观根本慧论》所说:佛陀说空性法门,是为了遣除一切见,而如果对空性起了执著,那就不可救药了,就像药已经变成毒一样。请问为什么说如果对空性起了执著,那就不可救药了,就像药已经变成毒一样。这里所说的空性执着为什么比喻为药已经变成毒一样?另外,第79修法中有这么一段"见不报恩者时,发心愿不报邪见者之恩;见反对者时,发心愿能消灭一切外道;"请问如何理解这二句的意思?

  1. "见不报恩者时,发心愿不报邪见者之恩。"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假如父母不学佛,不信因果,那么我们报答父母主要是五大恩:生命、身体、财产、世间法和闻思佛法的暇满人身。 而对于父母在养育我们过程中,因为邪见认为动物就是给我们吃的,从而经常做荤食给我们,对于这一方面,我们就不能以同样的方式报答父母,所以称这不报邪见者之恩,对吗?感恩法师指正!
    答:

1. 1)有些时候,如果没有准确把握空的内涵,过度执著走偏,可能会陷入在世俗谛当中否定轮回因果的断灭见。

2)个人理解,可能指的是有些邪见者,如果对其做某些表层回报的事情,有可能会助长其进一步行持非法,为了避免助长恶业,可以暂时不做,究竟来说可以通过其他更有善巧的方式进行饶益。后者,可以理解为消灭一切外道的邪见、烦恼、无明。

2. 你说的这也许是一种可能,但也不排除有其他情况。(正见 C1)

12. 关于发菩提心和观清净心圆融的问题

问:有师兄问,既然我们观清净心的时候观所有众生都是佛,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们无法做到在发菩提心的时候同时观清净心?因为世俗菩提心是安立在"众生被障垢遮蔽,是真实轮回的痛苦"的基础上(目前我们的世俗菩提心就是为度化一切众生脱离轮回获得解脱和佛果而发)。或者能否理解为,当我们真正观起来众生都是佛菩萨时,我们的菩提心就变成了胜义菩提心?怎样圆融初学阶段的观清净心和发菩提心呢?
答:观清净心的状态下,是实相,众生都是佛,那事实上也就是愿菩提心所要达到的目的 让一切众生都成佛,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是相通的。胜义菩提心的定义是证悟空性的智慧,如果你没有证悟空性,就还谈不上。 初期,修世俗菩提心还是清净心都可以,也可以来回切换。(正见C1)

13. 关于 "不小心毁坏佛像"的问题

问:弟子祈请法师一个问题,弟子同组道友在自家佛堂供灯的时候不小心失火烧毁了法王如意宝、索达吉堪布和四臂观音的像,她现在非常的难过和担心自己的过失,弟子已经告诉她赶紧念108遍百字明忏悔,不知道还应该再做些什么?祈请法师开示,感恩法师!
答:念诵忏悔多多益善,有条件尽量念诵40万遍以上金刚萨埵心咒。如果有条件可以多造佛像。(正见C1) (引用网址失效)

14. 课诵问题

问:弟子有这样几个问题请法师开示:一九九二年上师规定大家每天必须念一次《普贤行愿品》,当时上师让我们在他老人家装有迦叶佛舍利及法王如意宝指甲的嘎乌盒前发愿,同时也给我们讲了一个公案。以前有一位修行者以《普贤行愿品》为常课,即便在文革时期,也是每天念诵一遍。经常趁别人不注意,躲在厕所里偷偷念诵。圆寂时显现了很多瑞相,烧出了很多舍利。 这是生西法师写的,请问此处的《普贤行愿品》指的是汉地的《普贤行愿品》全篇吗?还有,《喇荣日常课诵》里有《普贤行愿品》发愿和七支供两部分?又是什么意思啊? 感恩法师!祝新年快乐!吉祥圆满!扎西德勒!
答:个人理解,通常来说,指的应该是《普贤行愿品》的颂词部分,也就是课诵集当中发愿和七支供部分加在一起。(正见C1)

15. 《加行课本133课》

上师瑜伽 莲师心咒问题 问:

1. 1 )法本念诵莲师心咒方法(每念一百边心咒在从'无量宫祈祷)和智悲佛网视频念诵莲师心咒方法不一样,应该按哪种方法念诵呢?

2)前行法本133课【祈求悉地每念一百遍莲师心咒时,中间又像前面一样念诵"至尊莲花生大士......"一遍。当莲师心咒念诵到一半 的时候,再祈求悉地之际,每念一百遍莲师心咒中间念诵下文】:(选自前行广释133课)按《开显解脱道》上师瑜伽莲师心咒仪轨,有2次念诵莲师心咒,前一次是祈祷念咒,后一次是观想得到灌顶后念咒。在前一次祈祷念10万心咒,完成学会要求,后一次随意念诵可以吗?

2. 念莲师心咒有观想得受灌顶,请问要受密乘戒吗?

答:

1. 1)不太清楚你所说的具体是哪些内容,指的是法本的第几课,仪轨的哪一段?原则上说,无论是按照《前行引导文》当中的仪轨,还是《开显解脱道》念修都可以。

2)通常来说,这里通过观想所受的是道灌顶,而之前得受密乘戒主要是通过基灌顶(也就是在善知识前得受灌顶),如果没有得受过基灌顶,通常来说不会得到密乘戒。 当然,即使没有得受过基灌顶,这样观修的同时,自己还是尽量要恭敬上师与密法

2. 都可以的。(正见 C1)

16. 关于住劫和坏劫的问题

问:近期在听《前行实修法》法师辅导的时候听法师讲到,现在我们这个世界正处在坏劫。但是之前在学"五种他圆满"中的"佛陀出世"时讲到目前我们还是处于住劫阶段("佛是在住劫人寿下减时才出世的")。恳请法师开示目前究竟是处在怎样的状况。感恩法师!
答:通常来说,现在是处于住劫。 不清楚你所提到的法师辅导的具体内容、前后文、语境和本意,也许说的是减劫的意思。(正见C1) (引用网址失效) 17. 问:

1. 上师的加持是否属于如来密意传?比如:对上师的不断祈祷,有一天,突然对某一问题豁然开悟,这种情况是否属于如来密意传呢?

2. 还有关于阿罗汉的问题也请开示,非常感谢!大阿罗汉又称为无学,也就是说阿罗汉的果位就已经证得无尽智慧,是否说明证得阿罗汉就无需再学习了呢?在上师讲述《俱舍论》中有说,阿罗汉还没有断除非烦恼的愚痴,那么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来说,阿罗汉是否已彻底断除了轮回了呢?

答:

1. 个人所理解的如来密意传,包括佛陀内部之间的传承(这种示现的密意非常深邃,在相关的典籍当中是有提及的),也包括佛对十地菩萨等眷属传法,广义来说也包括佛陀以各种形象度化六度众生的情况,范围是相当广大的。

2. 如果你所说的大阿罗汉指的是佛陀,那么佛陀已经远离了一切障碍,圆满了一切功德。如果指的是小乘的四果阿罗汉,那么从小乘自宗的角度安立为无学,如果以大乘的观点来观察还是有学(阿罗汉已经断除了六道轮回(分段生死),但广义的轮回(变异生死)还没有超越,

还需要发菩提心入大乘,进一步修行成佛。(正见C1)

17. 关于供曼扎盘问题

问:二个曼扎盘,所供和所修的,如果中途想把所供的曼扎改为所修用、所修的曼扎改为所供用可以吗~原本打算用于所修的曼扎大些、漂亮些,还请了基盘,但是因为供品(请的珍珠少了)准备不够,放在原本打算所修的曼扎里感觉太单调,在补请的珍珠没到以前,临时把原来打算所供的小曼扎盘用于所修了,如果珍珠到了,还可以把大的曼扎盘用于所修吗? 感恩法师指导~ 答:个人理解,有时也是可以调换的。(正见C1)

18. 《加行教材134课》 问:请问怎么理解六能仁也属于如来密意传

答:不太清楚你到底想问什么。能仁是佛陀的名号之一,六能仁都是佛陀的化身,佛陀示现化身传法就属于如来密意传。(正见C1)

19. 关于供曼茶的问题

问:在供所修曼茶时是念哪些内容,三层分别是几堆的?感恩法师!
答:1,法本提到:【按照我们的传承,所修曼茶罗摆放在供桌上之前,要先供一遍三十七堆曼茶,再供一遍三身曼茶,之后便供到供台上。 】 2,只在基盘上放置五堆供物是可以的。 如果要放多层,通常来说堆满就可以(也可能有其他方式)。(正见C1) (引用网址失效)

20. 关于往生

问:子听有些师兄说不可以佩戴耳环,说会障碍往生!说在做破瓦的时候有影响。而有的师兄说可以,到底是怎么样的?做为佛弟子可以戴吗?
答:个人尚未听说这方面的内容,没有印象,不太清楚。(正见C1)

21. 顶礼时带手套是否如法?

问:末学在群里看到师兄说有法师开示顶礼时戴手套不如法,出汗的话可以在手下边垫布或者手套(就是不能戴手上),但是师兄没有说为什么,也没有说是哪位法师的开示,因为自己有时候垫子不滑也有戴手套,个人觉得手套垫在手下边和戴在手上差别也不大,所以想请教一下到底是为什么不如法?如果带手套不如法的话,是否磕大头时穿袜子也不如法呢?
答:个人理解,如果是恭敬心,有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开许。比如有些户外三步一拜朝圣者也是有戴手套的。(正见C1) (引用网址失效) 22. 问:学习加行有一段时间,在转心过程或者在学习法义的过程会出现一些问题。出离惯性的贫,慎,痴要思维轮回皆苦,要对治烦恼又要学习智慧。生活中要去获取必要的生活物资,还要去做善法;总是在名言和胜义之间跳来跳去,转来转去。某些时刻,自己也不知道某个问题要用哪种切入,也无法灵活使用所谓的中道。请法师开示,这个问题有没有窍决能干净利落就加以抉择,如何才能正确使用世出世间的法。还是一定要这样晕车的感觉持续某一个点自己解开,也就是没什么窍决。感恩法师 答:个人理解,要用戒律约束自己,首先可以在身语方面确立一些底线,在把握身语不出格的情况下,尽量调伏内心。另外要学会归纳要点,就像前行当中提到的一样,空性大悲藏是一切佛法的核心,如果能够把握佛法的关要,运用就会自如。(正见C1)

23. 《加行教材32课》

问:

  1. "在往昔初劫时,因福报所感,人们的生活非常快乐。那时候空中没有日月,所有人都是凭借自身的光芒照明,依靠神变行走空中,身体高达数由旬,以甘露为食,幸福美满可与天人相媲美。"所谓"人"肯定是指生活在地球上的众生,而初劫时空中没有日月。但据科学家的测算,太阳的形成比地球的形成要早。上师仁波切在28课中也说太阳的寿命有50亿年,地球的寿命46亿年。我不明白初劫时地球上有人时,怎么没有太阳呢?另外,初劫时所有人的身体高达数由旬,据31课所说,一由旬约二十六里许,数由旬的身体可见是多么的高大,这里人的身体高度应该怎么理解?这是弟子的分别念,请法师开示!

2. 上师如意宝在《无常道歌》中说: "若能观想一切内外法,乃为指示寿命无常书。"这里"内外法"如何理解?感恩法师!

答:

1. 个人理解,28课引用一些科学家的观点,主要是说明,很多科学家也认为地球、太阳都是无常的,法本提到:【尽管许多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没有一个人认为它会常恒不变、永远存在。】这里提到科学研究结果本身有不同的观点,

我们不一定完全认同某些科学家的所有观点(有的科学家的观点也在改变,也许过几年,几十年,有新的研究结果出来,又可能有新的观点),我们这里强调的就是说很多世间的科学家也认为器世界是无常的。

2. 可以有很多理解角度,比如内有情世界,外器世界等(正见 C1)

(引用网址失效)

24. 增益怎么理解?

问:在《前行引导文》的具足六度里,说到智慧度时说"提出疑问、遣除怀疑、断除一切增益,即是智慧度。"请问法师,里面的增益怎么理解呢?

25. 《加行教材第8课》

断除三世分别念的问题 问:

1. 弟子是13 A加行网络组圆泓,弟子对第8课"断除三世分别念"这部分有疑惑,如果是边闻法,边对照自己往昔所造不如法之罪,而忏悔,并发誓未来绝不再犯,这样的念头是否属于"三世分别念"?如果是的话,是否说明必须安住在当下的法上,往昔、现在、未来即便是善念也要断除?如果不是的话,是否说明须断的是恶念,而善念要保持?

2. 弟子在佛网上《自我教言略解》(华智仁波切造颂索达吉堪布译 /讲解)中读到:"三是"莫忘正念与正知"。做一个佛弟子,必须有正知正念,所谓正念即经常忆念修持善法

我不同于世间人,我的身要行持佛法,口要宣讲佛法,意要如尖而住,把分别念转为不念有漏法而念三世诸佛所宣讲的大小显密各乘之法。",是否可以理解分别念就是"有漏法"?另外,这里"意要如尖而住",弟子不理解,恳请法师慈悲开示。
答:

1. 法本提到【不要对过去的经历浮想联翩,不要对现在的事情以贪嗔痴扰乱自相续,不要对未来的事情妄想不断】,

这里重点说的是与所闻之法无关的世俗内容,如果你闻法的同时所忆念的内容与所闻之法直接相关,也未尝不可,同时,也要保证闻法的质量。

2. 1)分别念未必都是有漏法,有些分别念是,有些分别念不是,要看是什么样的分别念,如果是随顺解脱的分别念

如理作意,就不是有漏。 2)个人不太确定,可能指的是心意要谨慎取舍、谨小慎微。(正见C1)

26. 法王如意宝祈祷文和传承的关系

问:弟子请教:法王如意宝祈祷文的最后一句"证悟意传求加持"这里的意传和三大传承如何对应?应怎样理解?感恩法师。
答:个人不太确定。分别念理解,从法王安住佛陀境界的角度,也可以对应如来密意传。(正见C1)

27. 怎么样才算是金刚道友?

问:我是1302届加行班的学员,我们共修77课时,有关于金刚道友的问题,只要灌顶受密乘戒(无论何种灌顶)就是金刚道友,还是在同一个上师面前得受灌顶才是金刚道友呢?补充:不同上师授予同一个灌顶,算不算金刚道友呢?
答:【

4. 慈愍已入正道者:这条戒的主要内容,是要求金刚道友之间要和睦友爱。虽然违犯此戒的后果不如舍弃金刚上师严重,但这条戒极易犯失,所以也很重要,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此处所谓的"正道",就是指密法。凡是学密的人,无论是在宁玛派门下,还是在格鲁派门下,只要是密乘弟子,都是金刚道友。虽然经书上说过,因为一切众生都被如来藏所摄,故都是道友,但犯此戒的界线,则是以是否得受灌顶作为衡量的标准。 在同一上师前得受灌顶,或在同一坛城中得受灌顶的道友之间犯失密乘戒,其果报更为严重。 所谓"在同一上师前得受灌顶"的概念,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某一道友在法王如意宝处得受了大幻化网的灌顶,而另一位道友又在法王如意宝座下得受过时轮金刚的灌顶,虽然二者得受灌顶的坛城不同,但因为是在同一上师座前得到的灌顶,所以就像是同父的兄弟姐妹一般; 所谓"在同一坛城中得受灌顶",我们也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某一道友在法王如意宝座前得受了时轮金刚的灌顶,而另一位道友又在另一位上师座前得受了时轮金刚的灌顶,虽然二者得受灌顶的上师不同,但因为是在同一坛城前得到的灌顶,所以就像是同母的兄弟姐妹一般。因此,在这些金刚道友之间,就更应当注意团结,以礼相待。 犯此戒条并不需要是这么密切的金刚道友,只要是学密的道友,都属于此戒条的对境。这条戒很容易违犯,大家千万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现在汉地金刚道友之间的情况十分令人担忧。在有些城市,金刚道友之间四分五裂,形成了杂七杂八的很多派别。有的派别是以格鲁、宁玛等教派作为划分标准;有的又是以同一教派的不同传承,比如宁玛派内部所分成的白玉派、竹钦派等等作为划分标准;也有的是以不同的上师作为划分标准。大家各行其是、水火不容,派与派之间互相轻视、争长论短,都认为自己所学的法、自己所跟随的上师是最好的,对其他派别的法与上师都不屑一顾。 某些大德到这些地方去传法或者组织放生,也不得不面临一些尴尬局面:如果住在这一派的人家里,另一派的人就会不高兴;如果在这一派安排的地点传法,另一派的人就拒绝参加;如果跟这一派的人去组织放生,另一派的人就立刻退出......经常讲一些不利于团结的无聊话,从而导致金刚道友之间的矛盾甚至分裂。这种各立山头的做法是十分愚蠢而又幼稚的,金刚道友之间必须杜绝这种想法和行为。我们非常希望佛法或藏传佛教在汉地能健康地发展,正确地引导人们的思想,解除人们心中的烦恼、压力、忧虑和无知,进而引人走向幸福、光明;而不希望给人们带来没有必要的争论和烦恼。 怎样作就算是犯戒呢?此处的界限与以前所讲的完全一致。首先必须具有嗔恨心,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如果没有嗔恨心,只是出于利益对方的考量,就象父母打孩子一样地与道友发生争吵,或者说一些不中听的话,就不算犯戒。但是,如果是在以自私心所摄持的世俗嗔恨心的基础上,只要具备打骂中的任何一种行为,并且自己所骂的言语对方已经听见,就算犯戒。仅仅具备嗔恨心,却没有打骂的行为,是不会犯根本戒的。这些界线与《密宗十四条根本戒》所讲的一样,具体细节大家可以参看以前的《慧灯之光》。 大家务必注意,这条戒是很容易违犯的,只要以嗔恨心摄持,与密乘道友之间发生吵架的行为,就会犯此密乘戒。众所周知,类似吵架这种事情是随处可见的,但在金刚道友之间却必须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如果不懂戒条的要求,还情有可原,现在大家对这些界限都已经十分清楚,如果还明知故犯,就于理不容了。因此,我们一定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谈举止,小心谨慎,安分守己,千万不要作出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事情来。】

  1. "基位七识聚"与"道位七觉支" 问:在"莲师金刚七句略讲"中讲到,"七句祈祷文不仅包括上师、本尊、空行的所有修法,也具足基道果的一切法:基位七识聚所摄的一切法,道位七觉支所摄的一切法,果位胜义七财[1]所摄的一切法,皆可包括其中。" 其中"基位七识聚"与"道位七觉支"具体是哪些内容?我在网页及字典中都找不到答案,故请法师给予辅导。
    答:个人理解,七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外加阿赖耶识。 七觉支:【七觉支,"觉"即证悟法性,其自性分支有择法觉支、念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安觉支、舍觉支与定觉支】 《俱舍论释》。(正见C1)

29. 有关所断之行为的科判的问题

问:有师兄问对于"所断之行为" 分为三过,六垢,可以理解为从大到小来进行划分的,就是说"三过"是更粗的层面,而六垢是从更细的角度。请问可以这样理解吗? 或者有更准确的角度?
答:有时可以理解为略说与广说。 一方面有篇幅的差异,另一方面也有角度不同。(正见C1)

30. 磕头和念莲师心咒算内加行吗?

问:在《大圆满前引导文》中,不共内加行包括皈依、发心、念修金刚萨埵、供曼茶罗、上师瑜伽。可是没有看到大礼拜和念莲师心咒,请问法师以上两个修法是内加行吗?
答:你所说的这两个修法可以归属于上师瑜伽当中。(正见C1)

31. 为什么说一切本尊为一切成就的根本呢?

问:

1. 在第四册课本301页最后一段上师说: "上师是一切加持的来源,本尊为一切悉地的根本,要以空行为助伴,因为空行是一切事业的根本。"请问法师,弟子不明白的是,我的最终的证悟也是依靠上师的指点,为什么说本尊是证悟的根本呢?

2. 第二个问题是,要以空行为助伴,是说我们在修行时,那些飞在天空中的佛菩萨一直在保护着我们,协助着我们,是这样吗?空行是一切事业的根本,是指我们要承办弘法利生的事业,空行佛菩萨们会在暗中帮助我们,是这样理解吗?还是怎么理解?请法师开示!

32. 《加行教材76课》

问:前行328页讲到不能对上师示现的行为生邪见诽谤等,其中一个偈颂"内有功德慧,外现无威仪,游行无知者,如以灰覆火。" 中的 "游行" 如何解释,感恩!
答:大概意思是说,有的人内在具有功德智慧,外在可能显现上并不是很具足威仪, 其他有些人如果因为无知诽谤,就可能产生很大的不良后果,就像用灰盖住自己的脸一样。(正见C1)

33. 《加行教材39课》 问:戒律中不是不能砍树吗?

第70课:翳罗叶龙王公案提到"人寿两万岁时,他曾是迦叶佛教法中的一位比丘......有一次......,一棵翳罗大树刮了他的法衣,他勃然大怒,无视学处而砍了那棵树。" 为何第39课写到:"应像喀喇共穹格西那样。格西在后藏的觉摩喀喇山修行时,岩洞口有一荆棘丛,常挂到他的衣服。开始他想砍除......" 答:你确定荆棘是树吗?(正见C1)

34. 《加行教材136课》

问:136课提到什么是密法的本质?还有金刚持指的是佛果吗?请法师开示!感恩!
答:

1. 有很多角度可以理解。简单说,密法的本质就是一种非常清净、殊胜的佛法。具体可以学习《显密问答录》等等。

2. 金刚持的果位就是佛果。

35. 《加行教材58课》

问:

1. 加行第三册:第五十八课,第210页:第三段:仲敦巴尊者,其实就是从内心舍弃了今生琐事的典范。一次,色顿山谷的信众迎请尊者去传法。他对弟子吉祥自在说: "你代我去吧!我正在修持舍弃世间之法,故不允许我作出心行相违的举动。"法师你好:未学不明白:为何此处信众迎请尊者去传法,而尊者说修持舍弃世间之法?故不允许我作出心行相违的举动?请法师开示?(传法是传正法吧,而世界法是舍弃之法,为何尊者说不允许我作出心行相违的举动)感恩法师!

2. 在节假期间,按法师要求把年后将要讲考的内容,进行自学,学习每一课,当时还能复述点法义,再往后学习,回头再遇前面所学的内容,有时竟然忘的一点也想不起来,自已感觉真成了猴子拌包米,拌一个仍一个,这种现象也是大家普遍的现象。请法师开示,如何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记忆犹新不忘记哪?感恩法师!

答:

1. 个人理解,尊者是一种示现。有些时候

,我们修行舍弃世间法门的时候,要尽量安住在寂静处,对于很多初学者来说有一定必要,尊者也是随顺这方面做了示现,虽然尊者本人并不会因此受到负面影响。

2. 多记笔记,多归纳,多看笔记。(正见 C1)

36. 关于布施的实际行持的问题

问:布施时,面对不同的对境,作为佛弟子,有必要观察对境的真假吗?布施多少钱也要给吗?
答:一方面要以利他心摄持(杜绝自己的吝啬心等烦恼),一方面要以智慧观察对众生是否有利,如果对众生有利就可以做,如果对众生无利就可以不做,要看具体情况。比如有人问你要钱去吸毒,你不给是没有过失的。(正见C1)

37. 关于亡人的问题

问:弟子母亲病逝近两年,这期间功德会做过几次佛事,(之前听人说母亲去了鬼道)祭日将到,弟子怎样做对母亲最有益?请法师开示!感恩法师!
答:可以多做善法回向,随时都可以,不仅仅是在祭日。 如果能够找到骨灰或者墓地,也可以念诵一些经咒洒米加持。 按照《助念往生仪轨》念诵就可以。(正见C1)

38. 基二谛、道二资、果二身问题

问:在金刚七句第5课中说到:"唯一的自然本智,从反体上虽可分为基、道、果三种,即基位的众生、道位的菩萨、果位的佛陀,或者说基二谛、道二资、果二身,但这只是语言文字或分别念安立的,就像一个瓶子从不同侧面分为无常、所作、有为法一样。"其中基二谛是世俗谛、胜义缔 ,道二资是福德二资,果二身是报身、法身吗?请法师给予指导。
答:二谛是世俗谛、胜义谛;二资是福德资粮、智慧资粮;二身是法身、色身(包含报身与化身)。(正见C1)

39. 《加行教材第8课》

四种信心的问题 问:

1. 1)小组共修第八课时,有师兄用《华严经》 "十信位"中不同阶位的信心来对应理解四种信心,弟子对此方面没有系统学习过,所以不清楚这样是否合理?

2)同时对于闻思中是否应该扩展结合其他经论的内容,师兄们也有不同看法,请法师开示该如何把握?

2. 弟子将法师的解答转发给道友,他有以下后续的问题和他自己的思考,

弟子惭愧不知如何回答,请法师能做对此做进一步的开示。感恩法师! 1)不能确定华严的次第和藏传的次第是否一致的,比如华严的初地菩萨,和藏传的初地菩萨,可能不是一回事。这里再次提请师兄确认一下。 2)关于清净信、欲乐信是否在十信位的次第序列,这个从十信位的定义看,应该可以很容易得出。(弟子问题,从十信位的定义,可以得到清净信、欲乐信在十信位的次第吗?) 3)华严的不退信,和华智仁波切的不退转信,窃以为,华严十信尚属凡夫,之后的十住开始进入贤位,这个应该是汉传次第的讲法。法师此处的解答,也许是针对藏传次第的说法。不然凡夫位的大乘弟子又何从修起、趣入初地呢? 4)当初的疑情,主要由堪布的这句话而起,"从现在不敢说有什么修证,但对佛法和本师释迦牟尼佛,确有不退转的信心",这到底是类似"唯一因"的方便说法,还是究竟义上有所开显?佛教徒四门基本功课"信解行证",不要说堪布,乃至堪布座下诸大弟子,就是小组里诸位师兄,持咒或有灵验、禅坐或有觉照、诵经或有悟入,这里只是限于"信"?维基上有大乘起信论的相关分析:修学佛法,对于众生而言,基本上是盲龟浮孔,因此特别需要多劫时间来培植信心, 于漫漫长夜中得能值遇善知识演述'如来藏、八识论',能具足信根得入菩萨道中修行,成'信不退菩萨。这样一来,似乎也就不难理解,堪布为什么把信作为唯一成就而宣说, 华严五十二次第以信为首的缘由,也就明显起来,即,大乘弟子大多从凡夫位开始修学佛法,那么下一世如何还能再趣向佛法、值遇善知识,这无疑是一个重要命题。这段对大乘起信论的论述,指明舍身受身后继续修学,是靠信心的,或者说,善根。也就是说,依靠藏识里的金刚道种,来释放善业力、向外变现根身器世界、向内生起亲近佛法的善念;信心强烈,道种就容易起现行,或者说,信财充盈,容易暇满。比如第二信位,念心,"謂真信明了過去未來劫中,出生入死,憶念無忘。經云:無數劫中,舍身受身,皆能憶念,得無遺忘,名曰念心",和不退转信的定义,"经一切时分",何其一致。似乎也就不难理解,堪布借机说法,奉劝大众心向内缘、次第增上,先对自己有把握。 小结:信的本体:猜测可能是业力种子;信的相状:猜测可能是在末那识上起现行;信的用:猜测可能是前生后世间的承递,或者说,当正念难以提起时,作为后备力量帮助提起正念。;信的理观:在凡夫位,所有善根猜测可能要落于信,而不是后面的住、行、回向;信的事修:猜测可能以甚深觀解為宗,成後行德為趣;即,正解理觀,再以正解隨緣願行成淨行,同時以正解、淨行為基處成就究竟妙德,於修行次第上,它是信行者之初基" 答:

1. 1)个人理解,这不是一回事。十信位的菩萨已经具有很高的境界,有些已经有非常广大的神通与智慧,不是一般的凡夫所能及的。而清净心,许多普通初学者都可以具足。当然,十信位的菩萨也可以具足胜解信或者不退转信等等,但并非只限于十信位的菩萨。

2)要看具体的情况,关键是自己有没有能力准确把握,准确地进行结合、对应。对于那些高水平的辅导员来说可以做到,而如果力所不及,则需要量力而行。

2. 个人不太清楚他的具体问题是什么。

通常来说,佛法当中有许多宗派,不同的宗派有不同的观点、知识体系,在学习某些法义的时候,如果按照该体系的相关内容进行趋入是很方便的,而如果在智慧不足的情况下,把不同体系的内容混在一起,有可能自己会糊涂。特别是同一个词语,不同知识体系下可能有不同的含义。这位道友所说的观点可能与汉传华严宗有关,我本人了解很少,无法详细叙述。有部分问题虽然从个人知识体系的层面可以做出一定的回答,但猜测可能有不同的语境和背景,即使回答也可能不一定与华严宗或者天台宗自身的知识体系完全匹配。打比方说,一位中医爱好者,问一位西医:"肝和肾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位西医可以从自身领域做出回答,但相关内容、思维方式、大前提、术语定义内涵等等可能与提问者本人所关注的领域 中医思想,有很大的出入,因为双方知识体系所认定"肝、"肾"的内涵可能差别很大。 所以,建议他先按照自宗的体系和语境进行学习,以后如果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再尝试对不同体系的法义进行对照比较。 在初期不具足智慧的情况下,生硬地对照很可能事倍功半,打比方说如果看到"住房安居工程"的住字,就理解为与"十住位"的住完全一样,这样可能会比较困难。(正见C1)

40. 习气的问题

问:

1. 弟子在准备第8课主麦时,对 "习气"这一法相名词理解的不确切,查询佛学大辞典"习气"条,解释如下:习气

大乘之妄惑,分现行与种子及习气三者,既伏惑之现行,且断惑之种子,尚有惑之气分而现惑相,是名习气。舍利弗既断嗔惑之种子,而动则怒气如摧,是嗔惑习气尚存之现证,三乘中声闻全不断之,缘觉稍侵害之。佛全断之。述记二末曰:"言习气者,是现行气分薰习所成,故名习气。"弟子愚钝,对词典中的解释更不明白了。恳请法师慈悲开示!

2. 弟子愚笨,是否可以理解为习气是往昔所造种子(业)得果之后,所余的垢染?在种子未成熟得果之前是否能形成习气呢?

答:

1. 有时可以理解为 (负面障碍的)残余、残余种子。

2. 不仅仅是成熟果之后,在成熟果之前,习气一样可以形成。(正见 C1)

41. 有漏善根和有缘福德资粮的问题

问:末学对有漏善根和有缘福德资粮有点不明白:

1. 有缘福德资粮和无缘智慧资粮是一对词,是以对行持的善法是否有实执来区分吗?凡夫不具有三轮体空的境界只能做有缘福德资粮,最多是有相似的无缘智慧资粮,对吗 ;那豋地以上的菩萨以三轮体空摄持来行持善法,肯定有无缘智慧资粮,会有有缘福德资粮吗?

2. 有漏善根和无漏善根也是一对词,漏即烦恼,小乘大阿罗汉才能断尽烦恼,那前面的三个果位罗汉,他们行持的是有漏还是无漏?大乘1 -7地菩萨尚未断尽人无我,他们的是有漏还是无漏?

3. 有漏善根和有缘福德资粮的问题,大阿罗汉彻证人无我,但对法无我只断了部分,能否做到三轮体空?其行持的善法是无缘智慧资粮吗?有漏善根和有缘福德资粮有何异同呢?

答:

1. 一方面这些词语可以有不同的定义。以内心的状态是可以进行某种程度的区分的。普通凡夫,如果有空性见解摄持,也可以积累智慧资粮,积累资粮的效率由自己空性见解的高低决定。

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是一地菩萨,出定位的阶段还是可以有细微的分别心,还是有一定的能取和所取的状态,也可以积累有缘福德资粮。

2. 都是无漏。有些时候,随顺(相应)解脱、不随顺烦恼就是无漏。

3. 声闻缘觉没有做到大乘标准的三轮体空,内心还没有达到无所缘的境界。

但因为其证悟的人无我也算是部分通达了空性的内容,也可以说有一定的智慧。 但与大乘严格意义上的"无缘智慧资粮"是两回事,大乘的修法是以菩提心为前提。大乘的有缘福德资粮也是随顺解脱的,也是成佛的因。(正见C1)

42. 《加行教材135课》 问:弟子在135课中有几个问题请教

1. 无上密法的生起次第玛哈约嘎,圆满次第阿努约嘎,大圆满法阿底约嘎,为什么每个缘起都是以梦境的方式出现的?他们的出世跟梦境有很大关系吗?算是一种预意吗?

2. 阿底约嘎在天界弘扬的情况里(191页)金刚手尊者以诠表的方式,授予胜心天子王权金刚瓶圆满灌顶,并传授了十部窍诀幻化续 .........为什么在人间起源的历史中又一次传授他王权圆满宝瓶灌顶等所有灌顶,九界二万卷所有续部窍诀......(194页)都已经是佛菩萨的化现了,还有必要吗?在显现上一定要这样吗?

3. 极喜金刚依靠无勤大圆满,而在刹那间成佛,后来,他的窍诀 ......三大教言,全部留在文字上,令无数后人有机会修行大圆满的无上法要(194页最下面)......我想请教的是这个三大教言是什么?

答:

1. 个人分别念理解,有些梦境可以用来观察未来的事情,可以显现各种征兆缘起。

2. 很有必要。许多佛菩萨化现的大德,从小到大也示现依止善知识听闻正法闻思修行等等,一方面随顺众生的因缘,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众生生起信心、遣除怀疑、消除争议。

3. 如果以后有机会进入密法班可以详细了解,具体的内容都是密法。(正见 C1)

43. 后世菩提怎么理解?

问:顶礼法师!前行第58课里面有段原文:所以,大家要彻底斩断此生的牵连,学修后世菩提,尤其是若想出家修行,一定要背离世间五欲。这段当中的"后世菩提"怎么去理解呢?请法师开示!感恩法师!
答:个人理解,后世指的是来世的安乐(包括世间的安乐),菩提指的是解脱、获得佛果方面。意思是,我们应该学修能够获得来世安乐与出世间解脱的正法。(正见C1)

44. 《加行教材78课》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

1. 本课中上师开示道: "讲文武百尊时也说过,如果你真正认识自心,文武百尊就会全部变成本尊;倘若你的心不能转为道用,这些便会变成阎罗狱卒。"为什么心不能转为道用,文武百尊便会变成阎罗狱卒呢?

2. 在承侍上师过程中,可能大部分时间、精力与闻思修无直接关系,并因此耽误了学修,那么仅仅依靠一心一意的承侍上师,可以获得证悟吗?为什么?

3. 加入上师弘法利生事业的功德不可思议,如一滴水融入大海一样,不会干涸,请问法师:

  • (1)加入以后,既然已经无欺获得上师广大善业功德,怎么闻思修上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 (2)是不是仅仅真心的随喜、发心、供养一次,以后就可以一劳永逸,啥也不用做了呢?
  • (3)仅仅是随喜看似微不足道的发心,就能够获得如此殊胜的利益,是不是有一点不劳而获的感觉,而与那些实际任劳任怨发心的弟子道友相比,功德等同吗?两者之间如何圆融理解呢?感恩法师!!!
    答:

1. 因为事实就是如此。这些都是心的显现。

2. 可以。因为获得上师的加持就可以具足一切功德。公案有很多,比如:【藏传佛教中,霞叶瓦尊者承事金厄瓦格西时,一切内外事务皆是他一人承担,从来没有修法的机会,但他坚信:恭敬承事上师,就是最殊胜的修法。有一次,他走到第三级台阶时,依靠上师的加持,倏然证悟了心的本性。】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讲记》

3. 1)不可以偏概全,仅仅某个人自己觉得没有明显变化 不能代表

其他人都没有明显变化,事实上,有许多学员身口意相续发生了明显变化,闻思修功德持续增上。 众生的根机因缘有不同,同一个发心工作,不同的修行人以不同的信心、心态、见解、善巧方便摄持,所得到的加持也可以有差别,例如佛陀宣讲正法,不同众生听法之后的短时间内的变化也有所差异,例如天降大雨,地上不同的植物状况也不同,有的刚刚开花,有的刚刚发芽,有的已经结果,因缘根机不同。 有些时候,即使某个学员觉得自己闻思修没有明显变化,但事实上许多障碍已经在无形当中消除,自己仍然能够在修行道路上前行恰恰是具足修行顺缘、福报的体现;而有些人离开了发心岗位之后虽然自己希望闻思修,但却出现各种各样的违缘导致自己闻思修无法顺利进行。 2)并非如此。因为善根的成熟需要因缘,行持善法总是多多益善的。 3)可以有差别,就像说一滴水融入大海与一百滴水融入大海,从都融入大海的角度来说是相同的,而一滴与一百滴本身还是可以有差异。(正见C1)

45. 皈依和发心问题

问:为什么一切圣道之加行、正行、后行都圆满包括在皈依和发心里?
答:个人理解,因为了义的皈依可以包含证悟实相,皈依自心的本性;发心也包括行菩提心,行菩提心可以包含六度等一切善法。(正见C1)

46. 《加行教材55课》求不得苦与不欲临苦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弟子理解在前行引导文中对"求不得苦"和"不欲临苦"着重强调的是世间法的方面,但实际上修行中也常常面对类似的痛苦。"求不得苦"比如:想要清净的修行环境,但无奈工作生活压力重重,难以静心修持;想能少睡而多时间修法,却无奈精力不济无法坚持。又如引导文在"不欲临苦"提到的:暇满人身虽欲恒不离,长久留世然却定死亡;贤善上师虽欲恒不离,听受正法然却定别离;善良道友虽欲恒不离,和睦相处然却定分离。虽然追求名闻利养与追求正法产生的痛苦在发心上不同,但在感受上却有相通之处。对此需要如何圆融理解呢?是否是长远来说,追求正法所产生的违缘和苦受更有意义?而这样的苦也是为了根除痛苦本身呢,如"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或者若以大乘发心来摄持(愿大力大),修行中的苦受也会因我执的减轻自然削弱?
答:目的不同,方法不同,结果也不。追求正法的目的是为了解脱,而不是贪执轮回;追求正法的方式是行持正法,而不是造恶业;追求正法的结果是超越一切苦,获得解脱,而不是在轮回里陷得越来越深。在追求正法当中所受的苦,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清净很多罪业,积累无量资料,也可以说是行持苦行。(正见C1)

47. 《加行教材54课》

问:上周末共修的时候,大家在讨论过程中对"心的本性"不太理解。原文是这样的:"因此,要想摆脱这一切,只有依靠佛法的力量,若能认识心的本性,或对俗世的虚幻无常通达无余,一切的痛苦则很容易转为道用。"心的本性是什么?为什么认识到心的本性认识了,就能将一切痛苦转为道用?恳请法师慈悲开示!
答:心的本性就是大空性、大光明的境界, 需要通过真实的证悟才能通达。(正见C1)

48. 意识,心识,神识问题

问:

1. 末学不懂 [意识,心识,神识]的具体意思,相互关系,在身体上的位置等。

2. 意识是在大脑么,心识是在心脏么,神识是在中脉或哪吗

答:

1. 意识你应该知道吧

,能够思考的就是意识,世间当中也有这个用法,"这个人意识清醒"等等。心识,范围很广,包括眼耳鼻舌身意识,以及阿赖耶识等,能觉知的都可以叫心识。 神识,有时是一种统称。参考资料:【 神识(术语)有情之心识灵妙不可思议,故曰神识,犹言灵魂。宝积经百九曰:"譬如风吹动诸树木,发起山壁水涯,触已作声。以冷热因缘所生,是故能受,然彼风体不可得见。(中略)此神识界亦复如是,不可以色得见,亦不至色体,但以所入行作体现色。"增一阿含经 七曰:"吾是神识也,吾是形体之具也。"药师经曰:"彼自身卧在本处,具琰魔使,引其神识至于琰魔法王之前。"楞严经八曰:"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亡者神识飞坠,乘烟入无间地狱。"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2. 通常来说,意识没有形象,也没有实有的本体安住在哪里。(正见 C1)

49. 供所修曼茶的疑问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弟子有两个问题:### 1. 所修曼茶按仪轨供完三十七堆后再供三身,供三身时是抹掉前面的重新供吗?那供桌上最后供上的是只有三身或三十七堆?

2. 我们小组有师兄只有一套曼茶盘,那每天所修曼茶就要供上后就要撤下供七堆,第二天早上再重复供上撤下,这样可以吗?感恩!

3."可以抹掉重新供,也可以放在把37堆佛台上,再用另一个供三身。"请问法师,那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

    1. 只供37堆放在佛台上,也要观想为五部佛或者莲师皈依境?
    1. 再用另一个供三身,指的是所修曼茶罗还是所供曼茶罗?如果是所修曼茶罗的话,也要观为五部佛或者莲师皈依境吗?如果是所供曼茶罗那就可以计数了是吗? 3)弟子按照上师讲记当中的次序是,所修曼茶罗用一个曼茶盘先按照仪轨供一个37堆,再供一个三身,观为五方佛或者莲师皈依境供在佛台上;再用另一个曼茶盘供所供曼茶罗,按照仪轨先供一遍37堆,再供七堆并计数。这样的方法如法吗?
      答:

1. 可以抹掉重新供,也可以放在把37堆佛台上,再用另一个供三身。

2. 也可以。

如果没有专门的所修曼茶罗,也可以在前方摆设皈依境的唐卡或者图片,佛像佛塔等等,作为供养的对象。

3. - 1. 可以。 - 2. 所供。 - 3. 都可以。

总之,如果放在佛台上,就可以观想为皈依境,作为所供养的对境。 如果拿在手里,就可以作为供品来供养。(正见C1)

50. 珍宝人身思考题的问题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小组讲考中法师出了一道思考题,大概意思是爱迪生,雷锋,乔布斯是普通人身还是珍宝人身,为什么。答案是上述人物并不是珍宝人身,因为珍宝人身要具足34种暇满,和世间的关于成功人生的定义是不同的。这一点我很认同。在做这道题之前,我大概查了一下,用34种暇满在三位人物的经历上套了一下,爱迪生吃素但是为了身体健康,这个不是珍宝人身,雷锋虽然帮助别人也是一种菩萨精神,但他没有趋入佛门,也不是珍宝人身;乔布斯在网上查了下,他是佛教徒,也有禅宗的老师,为什么也不能称作珍宝人身呢?这个我有点疑惑,因为时间太晚所以当时并没有提出这个问题请求解答。末学想请问一下是否具有珍宝人身,是不是只能观察自身而得到,而无法完全用来观察他人是否具有,比如是否有出离心,是否被16所无暇所持,没有他心通的凡夫是无法做的,就算是通过行为来观察,也不一定都能观察出来。我这样的观点是否是正确的呢,感恩法师!
答:相关研讨题目建议直接咨询本组的带组法师。(正见C1)

51. 法物和法器的问题

问:阿弥陀佛!顶礼法师!弟子替师兄问几个问题:

1. 大恩上师给结缘的 "三不离"让小偷偷了,可以在网上再请个吗?

2. 弟子在网上请了一个小释迦佛做的香炉,在头顶出烟,会不会不如法?可以用这个来点熏香吗?感恩法师!

3. 现在很多的卧香炉,上面都刻着 观音心咒,还有汉地很多供水的杯子上都刻着

大悲咒,不知这如法吗?
答:

1. 可以和教务处或者理事会方面联系一下看看有没有多的可以结缘。或者想想其他办法。

2. 个人不太清楚具体情况。 通常来说

佛像是所供养的对象,供养的工具本身,是另一回事,所以个人建议,还是用其他的供具吧。把佛像作为供养的对象恭敬对待。

3. 个人没有能力下结论。不管怎么样说,对这些物品都要恭敬对待。(正见 C1)

52. 关于每次回向发愿去哪个刹土的疑问。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弟子是14届加行组的学员。 末学看了益西上师讲的"你对莲师刹土有多了解?"里面讲到"假使自己有善缘,邬金莲师做了加持灌顶以后,还会叫你到藏地去。说:'你不要呆在这了,你去藏地吧,到那里可以修法,可以做利益有情的事业。这样的话,虽然你非常想呆在莲师身边永远不走,但也许没有这种恒住的权利。'这是益西上师说的,末学有些不知所措了。请问法师,那么到底若干年后是往生铜色吉祥山还是极乐世界呢?现在还有很多莲师七句没念完,信心有些不够。心里有些迷茫。请问法师弟子应该如何理解和发愿?感恩合十!
答:不太清楚你的具体问题是什么,如果你是要我帮你抉择你该发愿去哪里, 那么我个人是没有这方面资格的,你可以请示高僧大德善知识,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乐选择。从法义上说,只要自己有信心,对诸佛善知识能够依教奉行,为了弘法利生,去哪里都可以。关键是,即使你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你一样可以念诵七句祈祷文,没有说你念诵七句祈祷文就必须发愿去铜色吉祥山,一样可以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当然,发愿往生铜色吉祥山莲花光明宫也很好)。诸佛本体无二(如果获得了究竟的成就,也就与诸佛无二无别,永不分离),为了饶益有情可以示现不同的形象。就像说,即使你没有发愿往生药师佛的刹土,你仍然可以修持药师佛法门,仍然可以获得巨大的加持,等等。(正见C1)

53. 《加行教材78课》 问:顶礼上师三宝 ! 顶礼法师!文中在讲到

"待传法和灌顶完毕后,诸佛菩萨才返回各自的刹土。" 弟子的疑问是, 诸佛的法身是遍布整个宇宙的,为什么还有回到各自的刹土之说呢?是否是不来不去呢?敬请法师开示!
答:法身无相,这是一个角度。但诸佛不仅仅只有法身,也可以示现报身和化身,报身和化身可以有形象,也可以有不同的安住场所,例如释迦佛可以示现从王宫前往尼连禅河。(正见C1)

54. 《加行教材112课》

问:

1. 顶礼法师,112课《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 :"智无大悲,即成爱见....智若无悲,则多寂灭。"这里的寂灭是指什么意思

2. 有师兄就这句教言这样理解说,这样的话修悲心你成就不了,修智慧最起码你可以获得果位,他这样理解可以吗?

答:

1. 可以理解为小乘的寂灭涅槃境界。

2. 要看具体情况,无法一概而论。要获得小乘的果位,基本的悲心也是需要的,小乘阿罗汉也有一定悲心,只是没有大乘菩萨的大悲心,如果说完全一点悲心都不具足,那想要获得人天善趣恐怕都有困难。(正见 C1)

55. 香灰和烟施灰可以洒在花盆里吗?

问:顶礼法师,香灰和烟施灰可以洒在花盆里吗 答:个人理解通常来说这样应该没事。(正见C1)

56. 梦中杀生罪业的问题

问:

1. 顶礼法师!弟子请教:梦里杀生虽然没有真正杀生?是否没有罪业?感恩法师

2. 是因为梦中虽然具足杀生的四个分支,但没有真实杀生,所以罪业较轻,但因为有烦恼心所以安立有罪业吗?应该怎么样理解?

3. 为保家卫国在战斗中杀敌,是否有罪业?应如何正确看待和理解?感恩法师。

答:

1. 要看是什么样的情况,如果是梦中以烦恼心杀生,有一定罪业,相对醒来的时候以烦恼心杀生过失较轻。

2. 梦中杀生不具足四个支分,因为第一个支分对象不存在,不存在生命。

就像杀死塑料人不会具足四个支分一样。 如果有烦恼,就有罪业。

3. 要看是什么境界的人,在什么情况下,以什么方式杀敌,带来了什么影响,无法一概而论。

如果是普通人以普通的状态杀敌,保家卫国可能有功德,杀人也可能有过失,属于功过夹杂。(正见C1) (引用网址失效)

57. 关于灌顶

问:请问法师,金刚萨垛法会的灌顶是大圆满灌顶吗?
答:如果你所说的是喇荣五明佛学院金刚萨埵法会前一天的灌顶,是具足了四级灌顶,其中包含了大圆满灌顶。(正见C1)

58. 《加行教材56课》

问:阿弥陀佛,请问法师,56课讲记中讲非天和天人作战的公案时这么提到:此时有位天人提醒:"您是佛的在家弟子,佛曾说若遇大难,只要念般若波罗蜜咒,就能战胜一切困难。"于是帝释天持诵"揭谛揭谛,波罗揭谛........."以及后面讲到:阿修罗王也将爱女献给帝释天,并自愿受持三皈五戒,成为佛弟子。 弟子不解的是六道众生中唯有人道可以修学佛法,为何非天和天人也能皈依佛法并且受持戒律?
答:【弟子不解的是六道众生中唯有人道可以修学佛法,为何非天和天人也能皈依佛法并且受持戒律?】 六道当中,人道修行非常方便,但并非说其他道百分百一点点修行的可能性都没有,并非如此,许多具有福报的天人也可以修持佛法,比如兜率天当中就有弥勒菩萨住持弘法。当然,许多天人沉溺于散乱无心修行的情况也是存在的。(正见C1)

59. 《加行教材135课》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在135课讲到了密法的传承过程,在阿努约嘎、阿底约嘎里都是金刚手菩萨传给五圣贤、胜心天子或极喜金刚,但是为什么在宁玛巴龙钦宁提的皈依境上从普贤王如来到金刚萨多,然后直接到人间的嘎绕多吉,没有体现出金刚手菩萨?感恩法师 答:具体个人也不太清楚。分别念理解,有些唐卡可能是采用比较略的方式进行编排,也许有些其他唐卡也有金刚手菩萨的法相。从某种角度来说,法身普贤如来,报身金刚萨埵,化身极喜金刚,金刚手菩萨有些时候也是示现报身,也许从这个角度来说,与第二项"报身金刚萨埵"应该是属于同类别的。分别念理解,不妥之处忏悔。(正见C1)

60. 同时念修发心偈和百字明的问题

问:顶礼上师三宝!请问法师:13A加行的课程进度,百字明念修已经开始了,有道友前面的发心偈还没圆满10万, 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在一天中,在一遍开显解脱道中,依次完成1000遍发心偈,和500遍百字明?
答:这方面和佛学会的报数管理有关,建议咨询弘法教务处管理法师。(正见C1)

61. 《加行教材112课》 问:顶礼法师!弟子对112课有几个问题请教:

1. 为什么具备谛察法忍,就一定会具足耐怨害忍和苦忍?不畏深义,是指了知层面还是证悟层面?(米拉日巴尊者:不畏深义外,无余安忍度)

2. 圆满的持戒,为什么是自心寂静呢?这里的持戒是否指大乘菩萨戒?弟子觉得,自心寂静是持戒具有的一个相状,但反过来自心寂静不一定就是菩萨戒圆满吧?小乘行人也是自心寂静的,但是他们不具备菩萨戒。

3. 后面阿底峡尊者说道:安忍之最,就是身居卑位。这是为什么呢?身居卑位就一定能圆满的做到三种安忍吗?如何圆满?

4. 精进之最,就是抛弃琐事,这点也不太明白。

可以理解精进就一定会抛弃琐事,但反过来,抛弃琐事不一定就是精进啊。比如画家喜欢画画,他也是抛弃了琐事,但这不算精进吧。

5. 为什么离开悲心的空性见,不是殊胜道?是指它不具备菩提心的智悲法相,所以无法获得佛果吗?那么能获得小乘阿罗汉果吗?(这里的离悲空性见,是指完全没悲心吗?小乘阿罗汉是有一些悲心的。)只修空性、不修悲心,为什么会让人产生断见?(法本上公案里说到婆罗门之妻做梦的故事,里面讲到其中一个儿子,只修空性,后来以断见堕入恶趣。)如果修了悲心和空性,为什么就不会产生断见?

6. 对于未入资粮道的凡夫人来说,只能造作发菩提心,行持善法是否只能具足相似六度?对于已入道的凡夫人,能生起无造作菩提心,行持善法所具足的六度,是否圆满?可否认为

证悟 人无我空性 + 菩提心摄持,行持善法就可以圆满具足六度?还是说一定要二无我空性都证悟才能圆满六度?

7. 阿底峡尊者说,一切道法,可以归摄在六度中,又说证悟空性包含一切道法。这里证悟的空性是

人无我+法无我吗? 对于证悟空性的人来说,是否行住坐卧乃至一切琐事,也都是不离菩提心,具足六度的?

8. 梦中、临终、中阴,这些阶段有没有层次深浅的区别?比如醒时10分,梦中1分;梦中10分,临终1分;临终10分,中阴1分,以前听说有这样的讲法,不知道是否合理?请法师慈悲开示!感恩法师!!

答:

1. 证悟了空性,就会断除我执,我执是恐惧的根源。

2. 内心的寂静有多种标准,圆满的寂静指的是寂灭分别念、我执烦恼。

3. 许多时候,身居卑位,或者说内心能够坦然接受处于卑位的状态,也是一种安忍。此处可以理解为一种赞叹。

4. 如果抛弃琐事就一定会精进。你所举的画画的例子,如果是世间普通的画家以烦恼心绘制世俗的图画,某种角度来说本身就是一种琐事。

5. 殊胜道就是大乘之道。

如果具备了悲心,至少不会堕入一无所有的断见当中,因为断见当中什么都没有,也发不起悲心。如来藏同时具有空性和大悲两种功德,同时修持两者有助于相应实相。

6. 标准不同,结论也不同。如果从最严格的意义来说,证悟空性之前都可以说是相似行持六度。

如果标准放宽,也可以有不同的结论。

7. 具足二无我。

证悟空性之后,随时可以具足六度。

8. 通常来说,在中阴境界中自主要比梦中自主更加困难。

具体的程度差别,可能观待不同众生的根机和因缘有不同的情况。(正见C1) (引用网址失效)

24. 关于修法的传承问题

问:有这么一种说法,我们密宗每一种修法都有传承,据说在上师宣讲传承的第一时间听到能得到传承,否则得不到。那么我们又如何能在第一时间得到上师仁波切修曼茶、古萨里修法及上师瑜伽的修法传承呢?
答:上师已开许看光盘可以得传承。(正见C2 )
问:《三戒要解》21课P275,"以恶心引发苦行,表面上无有罪过",应如何理解"以恶心引发苦行"的内涵?
答:"初学者对于无能为力的布施肢体等,若勤奋去做或者以恶心引发苦行,表面上无有罪过,也只是无罪的形象,实际已经成为堕罪。"的意思是:

  • (1)布施头颅需登地以上的菩萨或者大悲心极其重的菩萨如达玛绕极达尊者虽是凡夫,然悲心非常重,也可以行持布施头颅等菩萨行;
  • (2)譬如布施头目手足不是凡夫初学者的境界,不行此种布施无堕罪。
  • (3)"以恶心引发苦行,表面上无有罪过"的意思是,初学者凡夫相续中没有生起那么高的见解,以嗔恨心、贪名闻利养等不具清净之发心而去行持自焚、燃指供佛、布施头颅等苦行,表面上看起来没有犯堕罪的行为,其实是犯堕罪。(正见D)
    问:宣说四类堕罪之理:"末说失而恢复法,何者不察理非理,行止等舍皆堕罪,为大舍小罪形象,无能为力皆无罪,无力勤行无罪相。"其中"何者不察理非理,行止等舍皆堕罪"是四类堕罪的总说还是第一种真正的堕罪?
    答:随喜道友对法义的解释!(正见D) 道友: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 这个颂词是讲菩萨戒中失而恢复之方法中宣说四类堕罪之理。 颂词分三层:

1. 末说失而恢复法;

2. 何者不察理非理;

3. 行止等舍皆堕罪,为大舍小罪形象,无能为力皆无罪,无力勤行无罪相。其中 "何者不察理非理"是总说,第三层是分说四种堕罪。

字面的意思是:"末说"就是最后讲到的意思,比如:缘起;末得戒者得戒之方法;得戒者不失护持之方法;失而恢复之方方法。也即是说已得戒后失而恢复的方法。"何者不察理非理","何者"任何一个补特伽罗对任何一件事,"理"就是道理,即观察对众生有利无利的道理。这个道理就是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它们都有四种分类。"行止等舍皆堕罪","行"是行持,"止"是制止,"等舍"既不行持也不制止,暂时放着,这都成堕罪。"为大舍小罪形象",为了得到更大的功德而舍去较小的功德,比如因为持戒功德远远大于布施功德,就选择持戒而放弃布施。这是堕罪形象。《宝积经》云:"何者以喜心,百年作布施,何者一日中,持戒远胜彼"。"无能为力皆无罪",意思就是无有能力行持的,不构成罪过,就是无罪。比如:布施头颅等不是初学者能力所及的境界,不做或无误行止均无有罪过。相对的"无力勤行无罪相",没有能力却精进行持就会构成无罪形象。实际上已经成为堕罪。比如:初学者对于无能为力的布施肢体等,若勤奋去做或者以恶心引发苦行,表面上无有罪过,也只是无罪的形象,实际已构成堕罪。第三层实际上就宣说了四类堕罪的范畴。 过后,我们再看整个颂词:任何补特伽罗对任何事,都必须尽己所能观察合理与非理。 堕罪:对本应该观察的未加观察,对本应该做的未做,本不该制止的进行制止,对本来不应漠不关心的处于平淡等舍的状态。堕罪也分四类,如:以损恼心杀生行非理,以吝啬心不做布施,不做合理之事。 堕罪的形象:以微小的痛苦不悦可以成为大的对治,诸如对于造恶趣之因者,其他人通过暂时粗暴的损害而制止,表面上看来是堕罪,实际只是堕罪的形象。有一个公案:一小和尚在佛像前敲木鱼东张西望,老和尚在他头上敲了一下说看那样是你的!我们时常也这么干:母亲老了不想动弹,为了她健康着想强领着她走路,催着她念佛。 菩萨戒三条戒中每一种都分四种情况,以严禁恶行戒为例:以嗔心杀生为堕罪;以饶益心杀生只是堕罪形象;以悲心不杀人无罪;对利他有利却不杀为无罪形象。摄集善法戒:以吝啬心不做财施为堕罪;以饶益心不施酒等为堕罪形象;以清净心布施为无罪;为害他给予兵刃等为无罪形象。饶益有请戒:不护理患者为堕罪;为成大利不做护理为堕罪形象;慈心而作为无罪;本有大利而舍弃为无罪形象。 我试着做了一个简单地分析,祈请道友们帮助! 问:诸法从缘起,诸法应该是名言中的万法,如来藏光明属名言法,还是胜义法呢?佛智从修因证果的修道角度,应属因缘生;若从自性清净的角度,又属自性本有,非因缘生法。应如何理解?
答:您的问题要分角度来说。 二转抉择空性,如来藏光明的显现是名言谛;三转抉择如来藏光明,如来藏光明是胜义谛。 同样的,从名言现相来说,佛智是因缘生法,但是从实相本性的角度,佛智是非因缘生法,大无为法的本性。(正见D)
问:菩萨戒的戒条是在别解脱戒的戒条基础上加以延伸和扩展,我这样理解不知对不对?
答:咱们先不答复你如此理解对还是不对。你能如此思考非常好,但你需要说出你如此理解的理由是什么?我们再看看你的理解是否正确?(正见D)
问:"菩萨戒与别解脱戒不同,如果每天反复受,戒体有越来越增上的功德。"受戒次数很多。"广大行派的护戒界限以及恢复方法等,是真对初学者来严格要求的,因此无与伦比。"受戒次数 不超过三次。 我每都要天按上师佛的要求念诵仪轨,按广大行派要求初学者受戒次数 不超过三次 。请问如何圆融?
答:上师要求我们每天受菩萨戒的仪轨由藏地大成就者华智仁波切(晋美秋吉旺布)所造《甚深见之传承大乘中观自宗传菩萨戒之仪轨》。他是宁玛派近代一位颇具盛誉的传承上师,是寂天菩萨、大成就者夏瓦热、圣者观世音三者总集一体之化身,为利益有情而显现为善知识形相(见《普贤上师言教华智仁波切略传》)。每天念的文是从"正行发誓"开始,受菩萨戒的前行、后行在这里略而不谈。因为受戒仪轨是正行发誓。 "正行发誓"中首先祈请三圣垂念:"祈请十方之诸佛世尊、十地菩萨、大菩萨众及大持金刚上师垂念我!"念诵一遍。 复次,阿阇黎对皈依、发心之观想法要作广讲,讲解后,当阿阇黎弹指时,弟子观想自心相续正式获得戒体。 皈依偈与发心偈连在一起念诵三遍。 乃至菩提果,皈依诸如来, 正法菩萨众,如是亦皈依。 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 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 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 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 阿阇黎弹指,弟子观想自心相续正式获得戒体。 以此自心相续中获得戒体,阿阇黎须明确说明。以上正行圆满。 子三、后行 分二:一、自生欢喜;二、令他生喜。 丑一、自生欢喜 由阿阇黎讲解自心生起欢喜的引导,而后随念颂词: 今生吾获福,善得此人身。 复生佛家族,今成如来子。 尔后我当为,宜乎佛族业, 慎莫染污此,无垢尊贵种。 犹如目盲人,废聚获至宝; 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 丑二、令他生喜 阿阇黎讲解令他生喜的引导,后随念颂词: 今于一切怙主前,恳请众生为贵宾, 宴飨成佛及余乐,愿天非天皆欢喜! 阿阇黎开示:如是弟子相续中获得菩提心妙宝,为了酬谢恩德,请供曼茶。念诵七支供偈文。 然后,受戒弟子忆念阿阇黎之恩德,边顶礼,边重复下面一句颂词,做三遍。 顶礼善知识,恩长吾三学。 上师阿阇黎与弟子共同念诵: 胜宝菩提心,未生者愿生, 已生愿不退,日日其增上。 愿不舍觉心,委身菩提行; 诸佛恒提携,断尽诸魔业! 愿菩萨如愿,成办众生利! 愿有情悉得,怙主慈护念! 愿众生得乐,诸恶趣永尽, 愿登地菩萨,彼愿皆成就。 念诵《入行论》回向品及《普贤行愿品》作回向发愿,以此庄严后行。华智造毕。 既然上师要求每天念的仪轨是龙树菩萨传承,反复受,因为每受一次,就坚固强化一次的角度而言,所以每日皆当勤于念诵受戒仪轨。而广大行之宗派行者受持菩萨戒与护持菩萨戒的学处,以及忏悔还净等,针对初学菩萨要求比较严格的角度而言,无著菩萨对初学者要求只受三次。二派的出发点不一样,导致受戒的次数多少略有不同,但并不矛盾。(正见D)
问:《三戒论》第6课 "这三种戒律,只是反体不同而已,"其中"反体"是什麽意思?
答:反体是观待本体而言,就是与本体的相反的角度的意思,比如显现和空性,就是现空双运的一本体,但是现与空就是同一本体的不同反体;如《定解宝灯论》云:"故知现空之各分,然而实义永不分,由此称为无二名。"也就是说无论是基道果中的何者,现和空是从各自不同的反体上而言的,然而在实相上,现空本来无有分别而住于一体,故而称为无二双运。(正见D)
问:《三戒论》第6课P81页讲的2相我只知道兜率天降下、入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传法、涅磐8相剩下4相是什么?
答:十二相成道:

  • (1)天降:从兜率天降生于南瞻部洲; (2)入胎:入于摩耶夫人胎中;

  • (3)出生:在蓝毗尼园中出生;

  • (4)通达工巧:善巧通达文字等工巧处;

  • (5)受用后妃:于王妃眷属中嬉乐;

  • (6)出家:舍离王宫、后妃后出家;

  • (7)苦行:在尼连河畔六年苦行;

  • (8)往诣道场:往诣菩提道场印度菩提树和金刚座;

  • (9)降魔:在金刚座上初夜分以大慈大悲力降伏一切魔军;

  • (10)成道:后夜分成就无上殊胜的菩提;

  • (11)转法轮:成道后三转法轮;

  • (12)入涅槃:最后在双林树间入大涅槃。 所以,根据你提问:P81页讲的12相我只知道兜率天降下、入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传法、涅槃8相剩下4相是什么?四相应该是:通达工巧、受用后妃、苦行、往诣道场。(正见D)
    问:《三戒论》第15课第4题对于胜义菩提心的得戒方法,显宗密宗如何承许?出现此种差别的原因何在? 我们的答案:胜义发心需要依靠仪轨得到,这是密宗观点,显宗认为胜义菩提心通过修证无我在自相续中生起。 出现此种差别的原因是大乘显宗与密宗有不同的认定方式。 按照名言观点来分,显宗说胜义是法界,发心是现证智慧,得戒的方法也必须具备上师、修行、证悟三殊胜。 胜义发心依靠仪轨而受是密宗观点。这种仪轨为果智慧转道用提供了一个缘起,实际上是以相同于世俗的形式而生起的。 请教法师:以上答题不知是否正确?
    答:如此回答没错,但如何理解"这种仪轨为果智慧转道用提供了一个缘起,实际上是以相同于世俗的形式而生起的"这句话呢?

1. 《定解宝灯论》密乘之所以超胜于显宗乘,是因为显宗乘将因转为道用,而密乘是直接将果转为道用。或有问曰,若密乘是将果转为道用,则问是将已成熟之果转为道用?还是将未成熟之果转为道用?若是前者,则应成无穷之过,因已成熟之果又转为道用故,如是则密乘获得佛果应成远道矣。若是后者,则应成并非将果转为道用,因为果未成熟故。如是则自相矛盾。若果未成熟,则其非究竟之果,譬如青芽非果。对此答曰,从实际上讲所获得果之本体在所有众生各自相续中虽已存在,然众生没有认识,故仅仅从认识本来存在之果方便上讲,称为将果转为道用。故前半句可以遣除上述后者之问难,后半句可以遣除上述前者之问难。

2. 如何进一步理解 "这种仪轨为果智慧转道用提供了一个缘起,实际上是以相同于世俗的形式而生起的"这句话呢?首先需要明白,缘起是此有故彼有之义,本来果智慧是真正的大无为法,但依靠仪轨将果智慧转为道用,指的是暂时修道中的两个阶段是"喻双运"与"义双运"。"喻双运"是以相似比量方式领受大清净与大光明双运的智慧,这是加行道时的境界,"义双运"是以"喻双运"修行究竟后,现量见到大清净与大光明双运的智慧自相,这是见道时的境界。这两者可以分别用"画月、水月、天月"来作比喻,画月、水月、天月形象上一致,但画月只是一种相似的影像,水月是月亮的真正影像,天月则是月亮的真实自相。如此仪轨为果转为道用的缘起相同于世俗中如是因生如是果的形式,如同天上有月亮,依靠它能临摹出月亮(画月),或以清净的水池必定显现水月。依靠这样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世俗的缘起缘生的方式生起喻智慧等。(正见D)

问:如果某财物布施给了别人,那么自己就会伤心,或是受苦,所以当说把某财物布施掉时,就很是舍不得,生吝啬心了,不想布施。自己也没有办法,或是不能有效的改变这种舍不得的心态。这是四种堕罪中的哪一种呢?
答:你这种吝啬不愿意布施的心态会导致犯菩萨戒的他胜罪。因为根据无著菩萨的观点,行心学处的根本罪:对利敬起贪求,对诸资财起悭吝心,对诸有情起损恼心,对诸正法愚痴邪行,是四他胜罪,以上四根本罪是以发心而分的。根据益西上师《菩萨戒》中所讲:悭惜财法 子、基: (一)能求者,即求财产与正法者。求财产者,有苦,无有财物;贫困,乏无饮食;无怙,无养育者,如家等;无依,无诸亲友能饶益者。求正法者,堪为法器,有求法意乐。总谓匮乏二种资财,除菩萨外,无有余人为除其苦,彼特意前来乞求。(二)所求者,指所求之财产与正法。所求财产,谓非刀等不宜物 ,及非毒等诸不净物。此是指刀毒等有害之时,若用于有益之事,不在此列。所求法为三乘妙法,八万四千法门。(三)所求之处,指有可施物及了解正法之菩萨。 丑、发心: (一)想,于基无误想。(二)发起心,无有施舍的意乐,被悭吝所蔽,决定不舍。 寅、加行: 大成就者洛钦大译师说:由于吝啬的缘故,对求财者不施一点儿财物,或对堪为法器者不传法,为加行。 卯、究竟: 决定不施舍财物与正法为本罪究竟。 《菩萨戒品》云:"若诸菩萨,现有资财,性悭财故,有苦有贫无依无怙正求财者,来现在前,不起哀怜而修惠舍。正求法者来现前,不起哀怜而修惠舍。正求法者来现在前,性悭法故,虽现有法而不给施,是名第二他胜处法。"《梵网经》云:"若佛子!自悭,教人悭。悭因,悭缘,悭法,悭业。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求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与。而菩萨以恶心嗔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而反更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正见D)
问:《因明讲记》二第24节课中颂词:遮遣非树彼有实,若是沉香余非树,余若是树沉香非,彼之自性非他故。 其中有一段话:但是,如果像外道和因明前派论师所说的那样,遣除非人的反体(即人的反体)是有实法,那我们可以对此进行观察,遣除非人的反体(遣余),跟男人是一体还是他体?如果这个反体跟男人他体,除了男人以外还有人的总相实有存在,那么应该以正量得到,但是现量比量都得不到,所以这一观点肯定是不合理的;如果你说,遣除非人的反体跟男人一味一体,那么除了男人以外,女人应该不是人了。 问1:这段话中"遣除非人"就是遣除了不是人---就是人,"遣除非人的反体"应该就是人的反体,为什么不直接说人的反体?而是用了一个双重的否定"遣除非人的反体",这样的说法不是增加了句子的复杂性吗?
答:并不是故意增加复杂性,而是根据遣余而说。因明前派认为以瓶子而言,从自相上就遣除了瓶子以外的柱子、雪山、狮子等事物;既然其自相已经排除了其他的事物,那么在物质的自相上就应该存在遣余。破斥时为了说明遣余非实有,所以用了"遣除非人的反体"这样的词句。(正见D)
问2:"遣除非人的反体跟男人一味一体"也就是人的反体(不是人)和男人一味一体,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男人不是人。为什么后面反而说:"那么除了男人以外,女人应该不是人了。"?
答:人的反体指的是人。人与男人一体,故而女人就不是人了。(正见D)
问3:也许我加个标点可能更直观?"遣除非人的反体跟男人一味一体"更改为:遣除:非人的反体跟男人一味一体。或说"把非人的反体跟男人一体遣除掉"。 非人的反体就是人,也就是"人与男人是一体的,它们的反体就是不是男人(比如女人),所以说:女人不是人。" 这样说可正确?也许是我想的太简单了,更应该思考的深入一些。
答:阿弥陀佛,是不是你在自学《量理宝藏论》?你的疑惑乃至与你认为"遣除非人的反体跟男人一味一体"更改为:遣除:非人的反体跟男人一味一体。或说"把非人的反体跟男人一体遣除掉"等等,都是你不懂这里在讲什么而导致。这里正在辨析遣余是否是有实法?本来遣余是以分别念遣除他法来肯定某法,如:人的这个名称,其实是通过分别念遣除非人的反体来建立人的本体,也就是以遣余方式建立的这些能诠句名称等都是无实法,然因明前派他们认为遣余是有实法,因为我们看到自相柱子的时候就了知这是柱子,那么柱子的自相本体上遣除了非柱子等事物。为遮破此观点,所以我们进行观察,遣除非人的反体(其实就是人的本体的意义)与是不是男人?如果遣除非人的反体是男人,则女人不是人;遣除非人的反体如果不是男人,则男人不是人。如此推理与遣除非树的反体有实法是不是沉香树完全一致。所以,你认为""遣除非人的反体跟男人一味一体"更改为:遣除:非人的反体跟男人一味一体。或说"把非人的反体跟男人一体遣除掉"。是不对的,那是不懂遣余导致的错误。因为"遣余"遣是遣除,余是其他,遣余就是遣除非他本身的法,如:人的遣余,就是指遣除非(人)本身的法,所以,你理解"遣除非人的反体"为"遣除:非人的反体"的断句方式会导致错乱遣余概念。(正见D)
问:麦彭仁波切描绘有些愚者形象时说;光明他认为是一个明亮亮的东西。那么这个光明在我们佛教中怎莫解释呢?他肯定不是明,暗相对立的光明,请法师讲解。
答:光明是如来藏的无为法。(正见D)
问:七类佛经中,佛身语意所加持的三种经典中,是否对应佛的法报化三身,这其中的具体意义是什么?
答:佛经有七类,其中佛身语意加持的经典是:佛陀身加持的经典,如金刚藏菩萨由佛身加持后而善说的《十地经》等;佛陀语加持的经典,如佛语加持文殊菩萨善说的《未生怨王忏悔经》;佛陀意加持的经典,如佛意加持观音菩萨与舍利子尊者善说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对应法报化三身。(正见D)
问:《般若摄颂》第1课问题 问1:P23经名句义中已把梵语和汉语已做了对照,那藏语是怎麽对照的呢?
答:"帕巴"是圣之意,"西绕"是"般若"之意,"戒帕如德辛巴"波罗蜜多(从此岸到彼岸之意);"都巴"是"摄","策色嘉巴"是"颂"。(正见D)
问2:p25最后一段这正数第三行,《现观庄严论略义》中讲了四种般若,自性般若 、文字般若 、道般若 、果般若 。其中引用陈那论师说的"智慧度无二,彼慧即善逝。修彼具义故,论道立彼名。"来说明他们之间的主从关系。"智慧度无二,彼慧即善逝。修彼具义故,论道立彼名。"如何解释说明四般若的主从关系 ?
答:《现观庄严论略义》中讲了四种般若,自性般若 、文字般若 、道般若 、果般若 。四种般若中,哪些是真般若,哪些是假般若,对此印度论师持有不同的观点?

  • (1)陈那论师在《般若八千颂广释》中说:果般若是真般若,其余的道般若和文字般若都是相似般若或假般若。【陈那论师所说的"智慧度无二,彼慧即善逝。修彼具义故,论道立彼名"的密意,也就是为了表明它们之间的主从关系。】

  • (2)以弘扬唯识和《现观庄严论》为主的贤得巴论师说:圣者一至十地的入定智慧都是真般若,其余凡夫胜解行地的智慧与佛地的智慧分别是十种圣地入定智慧的因和果的关系,(凡夫胜解行地的智慧是学道圣者入定智慧的因,所以是假般若,依此而生起的入定智慧是果,所以都是真般若)。

  • (3)中观法友论师在《现观庄严论显句释》中说:实相般若或基般若是真实的;于文字般若没有什么辩论,都共同承许为假般若。 藏地的诸大论师们随印度论师的观点,各自讲自己的根据,有些安立唯一果是真般若,有些安立见修道的入定智慧是真般若等等。宁玛派自宗的观点如何呢?

  • (4)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遣除单秋疑惑论》中说:"彼等印度论师的观点是从不同侧面讲的,各自都可以正理成立。" 对此下文进一步以教证理证来加以分析,以此便能安立宁玛派自宗真实无垢的观点。 1)陈那论师的观点:"果般若才是真般若。"狮子贤菩萨在《般若八千颂广释》和《摄要》中就讲到了陈那论师的这一观点;华智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总义释》等中也讲到了陈那论师的这一观点。彼等是如何诠释的呢?就是从主次的角度来诠表的,真般若就是主要的般若,即如来的果智慧或果般若。不仅自宗宁玛派的观点如是,月称论师在《入中论自释》中也讲到:"彼岸,谓生死大海之彼岸,即是尽断烦恼障和所知障的佛果。"从到达究竟彼岸的侧面来讲,唯一是果般若或佛的智慧才是真般若,而且了义经论都讲究竟一乘的观点,所以唯一佛智才是真实般若。 2)贤德巴论师讲:"圣者地的入定智慧才是真般若。"这是从能到达彼岸的真实般若来讲的,即十地入定的根本智慧才是真正能达到彼岸的真实般若。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本品注释中说:"乃至没有现前远离三十二种增益的法界时,不是真实般若波罗蜜多。"如是间接表明达到远离三十二种增益时才是真实般若。又在《文殊上师欢喜教言论》中说:"出世间的无分别各别自证智是真实般若。"龙树菩萨也在《大智度论》中说:"般若言慧,波罗蜜言到彼岸。"义即,依智慧能到达究竟的彼岸,或一切智智之边,穷尽其报。如是从能到达的角度讲了般若或智慧。又云:"诸菩萨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蜜。"显然是以道般若,出世间无漏的胜观智慧才能彻底了达诸法的究竟实相,故龙树菩萨与自宗的讲法完全一致。(正见D)
    问3:p34正数第5行那佛经中尊者须菩提等又怎能宣说空性法门呢?《圣般若摄颂》不是佛陀亲自宣说的吗?是说尊者须菩提等在其它经中宣说空性法门吗 答:须菩提本来是小乘声闻,只证悟了人无我空性,但依靠佛陀的加持须菩提在《金刚经》中也能宣说空性法门。这里并非指须菩提宣说《般若摄颂》。(正见D)
    问:请问四种般若的意思: 四种般若即自性般若、文字般若、道般若和果般若。 自性般若:证悟也好不证悟也罢,万法本来空性; 文字般若:也即经典般若。所有的字词句用来表达般若的经典; 道般若:发菩提心;发心修持六度万行的途径; 果般若:佛陀最后证悟的般若、菩提道的果。
    答:随喜尼玛扎西引教证回答。(正见D) 自性般若:是指现量证悟诸法离戏智慧的对境,它与基般若是一个意思。其界限在大乘三圣道; 经典般若:以诠释基道果般若为主的经论,也即以所宣说的名称、词句以及文字而显现的种种有表色,就是经典般若的法相。其界限,是从未入道直至最后有际; 道般若:能够抵达现证一切万法离戏智慧的无住涅槃之法,即为道般若的法相;以见道、修道及无学道三道为主的五道,即为道般若的事相。其界限,从真实的角度而言,是从大乘圣道开始;从假立的角度而言,则是从资粮道以及加行道开始; 果般若:彻底现证一切万法离戏的究竟无住涅槃智慧,就是果般若的法相;佛地的如幻智慧,就是果般若的事相。其界限仅为佛地。 真伪的差别:基般若与果般若二者,为真实般若;而经典般若,则只不过是假立般若而已;至于道般若,则真假二者兼备。摘自《现观庄严论》略义 问:什么叫真意分别?妙观察智?
    答:在《大乘庄严经论》中,解释妙观察智的颂词是: 观智识所识,恒时无有碍, 此智如大藏,总持三昧依。 恒在大众中,种种皆示现, 能断诸疑网,雨大法雨故。 所谓妙观察智,即恒时无碍通达一切所知法的自相与共相的智慧。此智犹如大宝藏,是无量总持、三昧的来源(依处)。如同《心地观经二》:"妙观察智转分别识得此智慧,能观诸法自相共相,于众会前说诸妙法,能令释生得不退转,以是名为妙观察智。" 妙观察智的作用是:恒时于一切如来眷属之坛城中,显示外在的种种欲妙财富,即净土宝地、如意妙树、甘露普流、庄严无量宫、无漏色声香味触云聚等一切圆满财富;又显示内在法财,即无倒真实传授一切深广法的自相与共相,普降能断一切眷属海众相续中疑惑的大乘正法大雨。 另外,不知你所说真意分别的原文在哪里?如果能贴出来,再根据前后文回答你。(正见D)
    问:问"增益寻思"的意思。在《心性休息》中:《五次第论》中云:"息灭心心所,一切戏论时,无念光明智,无中边显现。"此处所说的心是指存在于三界所依身体上的增益寻思。在法师辅导录音中,弟子听法师讲"增益寻思"是真意分别(因为是录音也叫不准),弟子不明白"增益寻思"是什么意思。
    答:你所说的"真意分别"应该是"增益分别",增益与损减都是邪分别念,增益:不存在的妄执为存在、存在的执为不存在等不符合道理的分别念。分开来讲,不存在之法妄加增上,称之为增;原本存在功德反而诽谤其为不存在,称其为益。寻伺是寻、伺两个心所,一般笼统而言指分别念。寻:是指心对事物本体的粗大认识。伺:是指心对事物差别的细微认识。(正见D)
    问:佛经七类中佛陀用身语意都是加持菩萨宣说经典,那身语意加持的区别是什么呢?
    答:身的加持是指佛的手放在菩萨的头顶上对菩萨的加持,菩萨就可以宣说经典。语的加持是指佛亲口对菩萨说你可以说法了。 意加持是指佛对菩萨的意传加持之后菩萨开始宣说经典。(正见D)
    问:功德加持和事业加持都是加持树木/虚空/凡夫/声闻/缘觉等宣说经典,那功德加持和事业加持有什么区别

答:功德和事业的差别具体不是很清楚,不过在(宝性论)中是这样讲的,功德是菩提的觉悟的支分,事业令他觉悟的方便。功德如同与日轮的本体无二具有的光明。事业如同日轮的光明的力量能成熟万物的作用。(如果想具体了解请参考宝性论).(正见D)
问:如何用因明来推理这个世界因何而立?
答: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推理:安立名言真如: 作为因果法,皆必是唯识,由自成立法,彼即住为识。 如果有人问:作为如是因果缘起的这些现象,到底是心与心所的本性还是外界的本性 清辨论师等认为这些是外界的本性,进而将经中所说的"唯识"解释成是为了遮破作者与享受者。 与之不同,本论中承许,成为因与果的法都必定是唯一之识,除此之外无有单独存在的外境,凡是由识自身明确领受而成立的法均安住为识,否则不合道理。 这些显现及识与由识本身感受不可分割,舍弃自己明明感受而成立的本体而了达其他外境是永远无法实现的。假设有这种可能性,那么需要在离开明知的同时来认知外境。但事实上,如果离开了明知(的法相),则无法堪当识的身份。由此可见,识不存在而外境明明存在是绝不合理的,为此成立一切感受均是识本身,如同梦境与魔术等的色相一样。即使色等一切外境在识之外另行存在,但就像眼等 一样由于同时不同时都无有关联的因,所以现量不成立。 可见,感受蓝色等实际就是感受与识无二无别的本体,就像感受梦境等的色法一样。 如果对方〖经部〗认为:感受行相虽然必须是识,而能指点出该行相的外境需要存在,这一点以比量可推。 驳斥:倘若如此,那么由于外境微尘等不存在也可比量推知的缘故,外境存在不应理,你们推断外境存在的观点也仅仅是对现量不成立的隐蔽分以比量推知,而我们的外境不存在以比量与现量感受之心自身而成立,这一点更具有说服力,其他人实在无力推翻。这样一来,也与《密严庄严经》、《解深密经》、《楞伽经》等所有佛经相吻合。 因此,在辨别后得之时,对中观宗来说,在名言中只有承认外境与不承认外境两种而别无其他观点。 同样的道理,在法称论师的《成量品》中也如此抉择。以明知因及俱缘定因抉择万法唯识,万法以识来感知,非你所说"世间万法皆是通过五蕴所感知",另外,即便如你所说"包括五蕴也是我心所幻化",但不会有"一但五蕴关闭(死亡),则世间就不被我所感知。"之过,因为,未证悟无我空性之前,阿赖耶不会关闭,因此从细微的识来讲,这个世界依然被识感知。(正见D)
问:如果因心而立(万法唯心),那么他人的心识是否为我幻化的?
答:此问也就是问心相续外有没有他相续的心。如果万法唯心,那么他人的心识不会是为你幻化,因为:

  • (1)有情不共:万法唯识,并非指唯一的识,就是自己的依处只是自己的阿赖耶识,自己的七识只是自己了别,自己的业只是自心造,自己的苦乐只是自己受,自己的生死只是自己感,自己迷乱只是自己束缚,自己迷乱消尽只是自己解脱,这一切别人都代替不得,这就是有情界不共。。 在《唯识二十颂》讲记中说到"唯识不是说只有自己一个识,而是说永远没有识外的境。无量世界有无量的有情,每一个有情都有自己心的相续,彼此不同、不能混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十方世界才会有无量的诸佛,教化无量的众生,众生见才会相互影响,才有互助,才有损害等等。如果只有一个识,那怎么会有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呢?显然是有很多不同的心相续在这个世界共存。尽管心识体系有无数,但绝对没有一个心外的所缘境。 在《辨法法性论》中云: 依及诸了别,苦乐业死生,系缚与解脱,彼九不共故,名不共所依。 论中列举九法来说明有情界的不共所依,九法是:依、诸了别、苦、乐、业、死、生、系缚及解脱。以不与他共的缘故,此九法名为不共所依。下面分别解释: "依"是指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其余七识的依处,故名为依。世亲注释中说:"由阿赖耶识所现前的种种了别习气依止于阿赖耶识的缘故,叫作依。" "诸了别"是指阿赖耶识以外的其余七识,也叫受识或转识。这七识都是领受各自对境的自性,如以眼识了别色相,以耳识了别声音,以舌识了别味道等。而且都是直接向外了别各自对境而不反身向内之识,所以也叫转识。 依处阿赖耶识和诸了别的前七识,合即每个有情别别的识蕴。因为识蕴是属于各自相续的不共法,所以叫不共所依。比如你我的阿赖耶识就是不共,你的种种习气不是在我的阿赖耶识上安立,我的眼识等也不是你的了别,此为不共之义。 "苦乐"是指五蕴中的受蕴,比如我生病的苦受是我自己的不共经验,无法与你共同,我的心苦你也无法代受,我的身心苦乐唯一是我的不共感受,这就是不共。 "业"是以造作思心所积累的业,此业也是各自系属,与他不共,所以叫不共法。 "死生"是有情各相续独自的结生和死亡。"系缚和解脱"是指有情各自在轮回中系缚、从轮回中解脱。不论是生死,还是系缚解脱,都是别别相续的不共法。比如我的命根已断,他人还是在生存;我转生后世,他人也不能同行;我从轮回中解脱,他人依然生死;我在生死中系缚,不障碍他人解脱。所以都是个人之事,与他相续不共,故称为不共。

  • (2)有情共同:两心识之间互相有作用,互相影响。 《唯识二十颂》讲记:虽然每一个有情心识所缘的永远是他心中变现的相,不可能缘到心外的东西。但同时要知道,两个心识之间有增上的作用。也就是说,一个心识现行,会充当另一个心识的增上缘,影响到它的状态。《唯识二十颂》"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就是说,由于他相续增上缘的作用,促使自己八识田里相应的种子现行,以其他心识这样展转不断地起增上作用,就会使得自己的识最终成为一种固定的体性。 《辨法法性论》讲记: 托胎生名言,摄受与治罚,饶益及违害,功德并过失,由更互增上,互为因故共。 论中列举八例来说明有情界共同的含义。即:托胎生,身语名言(名言是直译,实际是指身语的表业),以一人摄受另一人,以一人治罚另一人,对他人做饶益,对他人做损害,依靠他人产生功德,依靠他人产生过失。这些为何被称为共呢?颂云:"由更互增上,互为因故",即由相互作为增上缘的缘故,称为共同。具体解释如下:

1. 托胎生:胎生的身体必须以自业为因,以父母精血为俱有缘,这样因缘聚合才会产生。若只有自业而没有父母的精血,只能是中阴身,不会显现胎生的身体。因为是以自业为主因、以父母的精血作增上缘才成立托胎生的结果,故名为托胎生共同。

2. 名言:比如站队时,班长说: "立正!"全班士兵都站得笔直,这是以班长语言的能表让士兵调整站姿。再比如交警召手,司机当即刹车,这是以身体能表的推动让司机产生刹车的行动。又如两人交谈,以一方语言能表的推动让另一方转入回应。这些都是以他人作增上缘、自己为主因而成立一个共同的结果,故称名言共同。

3. 摄受:比如大恩上师以佛法摄受藏汉弟子,上师是摄受者,弟子是被摄受者,师徒之间有一种摄受与被摄受的关系,以此而成就导师和眷属的法会。如果不是彼此互作因缘,则无法成就摄受的结果,故为共同。以世间来讲,家庭之中,父母是摄受者,子女是被摄受者,父母在生活的各方面摄受孩子,这样就成就一种家庭关系,称为摄受共同。

4. 治罚:与摄受相反,凡不符摄受条件者对他予以处罚,比如在僧团中受治罚,在公司里被老板开除,受到国家法律的治裁等,都属于治罚共同。

5. 饶益:就是一人对另一人做利益。比如放生是救护旁生的性命,对他人讲解佛法是从佛法上利益他,照顾病人是在生活上帮助他,这些都属于饶益共同。没有饶益的发心和行为,不可能现前饶益之果;没有被饶益的对象做增上缘,饶益同样不可能完成。所以,饶益是以自相续的法作为主因,以被饶益者作为增上缘才成立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把饶益安立为共同。

6. 损害:比如我生起嗔心用木棍打一条狗的腿,结果狗腿被打断而感受剧痛,这样造成肉体的伤害,就叫损害共同。或者以恶心在大众场合传播某人的恶名,使其精神崩溃,这是心灵上的伤害。所以,损害是以自相续的法为主因,以他相续作增上缘而现前的结果。如果没有互作因缘,只有单方不可能成立损害,所以它也是共同。

7. 8功德和过失:是指依靠他人产生功德和过失。比如我依靠上师讲法而产生闻法功德,这需要双方的因素,一方面要以我听闻为主因,另一方面要以上师传讲作增上缘,这样互为因缘就会产生闻法功德,故为功德共同。再比如听歌星演唱令人生贪的歌曲使相续迷乱,此结果是以自己听歌为因,以歌星演唱作增上缘而成立,故名过失共同。

以上八法都是以自相续为主因,以他人作增上缘而成立的共同结果,故名有情界共同。

  • (3)其中一个心识是另一心识的增上缘,不可能是所缘缘。 《唯识二十颂》讲记:心识之间不是毫不相干,识与识能够彼此起作用,但不是充当所缘缘,心所缘一定是自己变现的影相,其他有情的识只能作为增上缘,令心产生变化。他人这种增上缘的作用,持续第施加影响,他会促使自心串习成一种坚固的习性。 《辨法法性论》讲记: 或疑:为何称他相续为增上缘而非所缘缘呢?
    答:因为本无单独所缘缘的外境义,为简别不是外在的所缘缘,故说增上缘。 又疑:现在我听你讲法产生闻法功德,你讲法的声音不是我的所缘缘吗?
    答:你的所缘只是你自心变现的声相,并非缘我的真实声音,你只是自变自缘而已。比如我说一句批评的话,并未针对某人,但听众的所缘都不同:有人认为是在批评他,所缘是一句批评他的话语;有人认为此话与他无关,所缘是一句无关语;如果是不懂汉语的藏人,所缘就成了无意义的声音。所以除了以内识习气自变的相分之外并没有一个单独外在的所缘缘,唯一是自变自缘而已。再比如一位美女,在母亲眼里是自己心爱的孩子,在贪欲者眼里是美丽清净的形象,在不净观行者眼里是一具白骨,在天人眼里是如母猴般的丑女,在罗汉眼里是无分微尘之相,在菩萨眼里是过去世的母亲,在佛陀眼里是万德庄严的如来。所以没有单独外境的所缘缘,我们都是在缘自识变现的相分而已。 但在名言中有没有更互增上的作用呢? 决定有。比如我见听众散乱,讲课的兴趣马上低落,如果见听众专心,我的兴趣也会提高;另一方面,我讲的课没有质量,你们也会疲厌,如果讲得好,你们也有兴趣。这些都 叫更互增上。但是再怎么说更互增上,我也不是缘心外的所境,你们也不是,都是自变自缘而已。所以我们的世界都只是自心变现的世界,此外没有一种心外的所缘为我们认识。

  • (4)辨析:心外有没有他相续的心? 对方发难:虽然任何人都要承认一切显现都是心前成立,但不能因此就说没有外境义,以及一切显现都与自心一体。比如甲乙两人,乙有他心通可以现量了知甲心,但是甲的心相和乙不是一体,而且甲心是乙外之境。

答:乙虽然通达他心,但是乙心前显现的只是甲心影像,并不是真实甲心,所以乙的所现和乙心仍然是一体。在共同所见器世界之外将非共同所见的心识执为所取义的,就是他心等法。在具有他心通者乙的能取识前,其心识和甲心彼此不可能成为直接的所缘境。既不是他心跑到瑜伽士心前,也不是瑜伽士的心入于他心,故乙心所现的他心相状仍然与乙心无二一体。 在未入定时,只是乙心现出甲心的影像;在入定时,是在三摩地的行境中现出与他心极为相同的影像。但是心缘所缘后现起其影像和生起与自心一体的觉受有极大的差别。比如瑜伽士缘凡夫心可以了知其苦乐,但不是和他一样去感受苦乐。同样,自宗并未说甲心和乙心成为一体,只是说甲心影像是乙心自现而已。 对方又发难:你们说他心虽非直接了知,但是以显现影像的方式可以了知。同理,外境的山河大地虽非直接所见,但是以显现影像而见,这也没有任何相违。所以,心外真实有微尘体性的色法,是依靠自心显现影像而见,为何你们不承认心外之境呢?
答:显现外境之相决非以心外之境为因,我们可以依理成立:从正面来讲,如果内相续的习气成熟,即使没有外境义为因也同样会显现影像,比如饿鬼前显现的脓血或者空无边处众生前显现的虚空;相反,如果相续的习气未成熟,即使有外境义也不可能显现,比如饿鬼前不显现净水以及空无边处众生前不显现色法。所以,显现唯一是依于自心产生,并不是有外境后缘外境而产生。 对方非常聪明,他明白以他心通者心前所现的只是影像境,故比喻不成,但是在佛的智慧中,一切都是现量境,依此可以发难,所以他说:就佛而言,一切诸法都成为现量的缘故,按你宗的观点,佛前不论现什么都是和佛智一体,这样佛与众生心就成为一体,应成众生受苦时佛也受苦。
答:就佛而言,没有自己与众生是异体相续之念,为什么呢?因为具有与真如法界一体无二的转依究竟智慧,所以佛智与其它一切诸法的关系不可言说,以一体、异体的方式均无法比量,完全超越戏论,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如《中论》云:"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释量论》也说:"瑜伽证悟不思议。"所以以一己妄见臆测佛的境界极不应理。本论此处抉择有法是从名言现相的角度,将六道万法都归摄为唯识,而佛的智慧是实相法性的境界,对方没有善辨的智慧,混淆了凡夫观现世量和佛净见量的境界差别,在抉择有法时却扯入法性,已经入了歧途,故应当舍弃自己的偏执。

  • (5)如果心外没有他相续,万法唯一只有自己的心有何过失? 《唯识二十颂》讲记:如果唯识师只承认自己的识,没有其他相续的心识,那么就会有屠夫杀羊,如果没有心外的法,屠夫杀的只是自己心所变现的羊,那屠夫杀死羊,那就会有没有罪的过失。 然而,唯识并不是指唯有自己的识,每个众生别别相续,识有无数。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众生的所依阿赖耶有无数。但梦中杀羊与白天杀羊在感果上有受罪报和不受罪报的差别,究其原因,并不是由境相的真假造成的,而是由于心的差别。晚上睡觉的心识由于睡眠因缘的障蔽,使得意识的状态非常模糊、微弱,不能在心识中种植将来感果的种子。白天觉醒位,缘境分明,势力强,业力强盛,能够感果。 另外,白天杀羊,屠夫的杀心作为增上缘,使被杀的羊心识转变,羊感受了命根断绝的死亡痛苦,因此说屠夫还是有杀生罪。

  • (6)故,万法唯识,是从识明清的法相推理的,但明清的识并不等于你认为属于因明前派的伺察意,法相不同之故。(正见D)
    问:因万法唯心,佛菩萨均能创造佛国刹土,心如同大地能滋长万物,凡夫的心又何尝不是?凡夫为什么不能创造刹土?如: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在佛陀眼里是清静无染的,但在凡夫眼中却是污秽不堪的,这个污秽不堪的世界是否可以认为是凡夫自己所创造的刹土呢?那么,佛陀所创造的刹土与凡夫所创造的刹土实际都是同一个?
    答:是的。我们需明白三有器情诸现无一不是以实执的习气力无而自现的,此外了无实法可得,纵然以佛智观察三有轮回的实相,也唯是以心变现而已。我们的一切所见所闻都是心的自现: 显现山河大地是自己的心, 显现经堂房屋也是自己的心, 显现种种物品是自己的心, 显现日月星辰也是自己的心, 显现繁华都市是自己的心, 显现蓝天白云也是自己的心, 显现猪马牛羊是自己的心, 显现人流往来也是自己的心, 显现家人团聚是自己的心, 显现听经闻法也是自己的心, 显现天人安乐是自己的心, 显现舒适生活也是自己的心。 显现快乐是自己的心, 显现忧伤也是自己的心, 显现荣耀是自己的心, 显现卑贱也是自己的心。 放不下是自己的心, 无法安忍也是自己的心。 显现贪婪的饿鬼相是自己的心, 显现嗔恨的地狱相也是自己的心, 显现愚痴的旁生相是自己的心, 显现竞争的修罗相也是自己的心, 显现放逸的欲天相是自己的心, 显现无想的上界相还是自己的心。 显现心胸宽阔是自己的心, 显现心胸狭窄也是自己的心, 能容一切是自己的心, 毫不让人也是自己的心。 显现处处魔鬼障碍是自己的心, 显现天尊悉地也是自己的心。 显现人人和我作对是自己的心, 显现人人都是善知识也是自己的心。 显现种种分别是自己的心, 显现无念安住也是自己的心。 这样就明白一切分别心的境界都是以心造的,全为心的自现,除了心之外没有任何显现之法。我们的心其实是最奇妙的工画师,三千大千世界的器情万象无一不是以它所描绘的。所以《华严经》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大成就者凑哲让珠在《大圆满见歌》中唱道:"一切所见即是心自现,显现无情器世乃为心,显现六道有情亦是心,显现善趣人天乐亦心,显现三恶趣苦亦为心,显现无明烦恼五毒心,......显现恶念轮回习气心,显现善念佛刹亦是心,显现魔鬼作障亦为心,显现天尊悉地亦为心,显现种种分别亦为心,显现无念一缘修亦心,除心之外无有任何现。心之比喻犹如工画师,自身亦是内心所造作,所有三千大千世间界,彼等一切皆为心所造,自己分别心念所绘画,欺迷一切愚昧之众生,是故一切悉为心幻变,生起决断定解极重要,此乃分别心之直指法。"(正见D)
    问:听法师辅导时讲基无得对应于基智,基智的法相:现证一切万法补特伽罗人我为空性的片面智慧。界限为小乘五道。(《般若妙瓶》181页)而基般若的法相:现量证悟诸法离戏智慧的对境,与自性般若是一个意思。界限为大乘三圣广道。(《般若妙瓶》176页)基智和基般若有怎样的关系?要怎样圆融?
    答:基智分两种;所取的基智是指菩萨相续的智慧,所舍基智是指声缘相续的智慧。菩萨相续的基智与基般若是同一个意思,在《现观庄严论》讲菩萨相续的基智不住于任何轮涅之边的法性大平等之法,即称为"基般若"、"如来藏"或者"法界" 从所舍基智声缘相续的智慧的角度,那他的界限为小乘五道。 佛是什么,得到的究竟是什么?(正见D)
    问:既然"有境智慧不可得",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成就佛陀的如所有智、尽所有智?
    答:"有境智慧不可得"是从究竟的角度讲的. 成就佛陀的如所有智、尽所有智是从世俗的角度讲。《智慧品》讲胜义非心境,许心是世俗。(正见D)
    问:问如何区别三轮体空与无记的行为?以布施为例,不缘布施者,不缘所布施,不缘布施的对境,是什么也不想吗这样与无记的行为有什么区别?
    答:【三轮体空】指布施时之应有态度。又称三事皆空、三轮清净。指布施时住于空观,不执着能施、所施及施物三轮。此三轮略如下述︰ (1)施空︰指能施之人体达我身本空,既知无实在的能施之我,布施时便无希求福报之心。 (2)受空︰指既体达本无能施之人,故对受者不起慢心。 (3)施物空︰指了达资财珍宝一切所施物品本来皆空,对所施物品不起贪惜心。 【无记】 (术语)三性之一。事物之性体中容,不可记为善,亦不可记为恶者。又感善果不可记,感恶果亦不可记者。俱舍论二曰:'无记者,不可记为善不善性,故名无记。有说,不能记异熟果,故名无记。'(正见D)
    问:般若摄颂浅释第43页等舍是什么意思?既然色法没有,那快乐、痛苦和等舍三种感受(受蕴)也不成立。也就是说三轮体空是圣者以空性智慧而摄持的行为,不住于相;可是无记只是描述凡夫的业或者业果、心所等的一种性质。
    答:等舍即舍受。 【舍受】三受之一。三受,即内六根触对外六境,所领纳之三种感觉,即苦受、乐受、舍受。舍受又作不苦不乐受、即领纳中容之境相,身心无有逼迫,亦无有适悦,故称舍受。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我们的感受分为三种,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还有等舍受,也就是既不感觉快乐,也不感觉痛苦的舍受。(正见D)
    问:如来藏是有实法还是无实法?如果是有实法,分二,

1. 常有,不能起功用,但如来藏是起功用的;

2. 无常,但如来藏是不会毁坏的,所以不可能是无常。如果是无实法,则如来藏像石女的孩子一样,不存在了。请问法师:这个矛盾如何解决

答:如来藏是空性的,因为轮涅所摄的一切法无不是无自性的,都是本体空性的。 具体而言,针对凡夫来说,所谓的如来藏,也无非就是我们分别念面前的一种总相概念,而在有实执的凡夫众生面前,即便是这种总相的概念,凡夫也会执为实有,但不管凡夫怎么执为实有,万法的本性当下就是大空性的。 针对圣者诸佛菩萨来说,因其已证悟万法的实相离四边的大空性,当然不会有实执。也即在佛智面前,万法本来就是离四边的大空性。此处是从第二转自空中观的角度来说的。 若是站在第三转他空中观的角度来讲,应该说如来藏是实有,但这种实有绝非凡夫分别念面前的实有,而是圣者净见量面前的实有。我们知道,已现见法界实相的诸位圣者因为相续中已彻底断除实执的分别,这时如来藏得以显露,这样的常有的如来藏,也就宝性论所说的常、乐 我、净四种波罗密多,他的作用能够起现一切万法。(正见D)
问:道无行之理颂词下第二段第二句中''所缘行相''是什么意思?这里的"行相"与四谛的十六行相有何关系?
答:所缘行相;所缘;是指所缘的对境,比我缘柱子等。行相;现观里面是这样讲,行相又可分所取的行相和能取的行相两种。所取的行相即所取对境的本体,如柱子无常的本体;能取的行相即能了知对境本体的智慧,如:通过修行后通达了对境柱子确实是刹那生灭的无常性,这种智慧即是能取相的行相,也称智慧相。从究竟的角度而言,能所取二者不可分,就如同唯识中讲的见分(能取行相)和相分(所取行相)这二者都是梦心的幻现,此处所缘行相侧重于所取的行相。 如果从四谛十六行相这里的行相是从智慧的角度讲的也就是证悟见道十六种智慧,也可说十六刹那。(正见D)
问:虽然平时串习对怨敌平息嗔恨心,生起慈心,希望怨敌获得幸福和安乐,也觉得自己对怨敌是这样想的了,可是当怨敌真的获得幸福和安乐的时候,又不这么想了,这是为什么?难道开始时对怨敌生起的慈心是假的吗?就是世人说的"假慈悲"那种吗?这其中的邪见在哪里呢?还是诸佛菩萨在提醒我,你的嗔恨心还没有平息,或是你的随喜心还没修出来?
答:心里的想法和实际的行为是有差距的,这中间的原因在于您的善心并没有串习到量,如同我们想精进,想早起,到了早上又起不来了,还是思维不到量,修行不到量。摘一段益西彭措堪布的法语:力量要从实战中练出来。就像打拳,只看拳谱是学不会的,必须通过实战来体会。只要勤于实践,善于观察,拳谱里的一套东西自自然然就会打出来,一步步的功夫境界都可以达到。而且,拳的力量是渐渐打出来的,不必要管其它,一门心思地去练,力量自己就会形成起来。一般人容易犯"眼高手低"的毛病,当然,就那么几招,没什么难懂的,但不去练习,始终也打不出来。 学习佛法也要反反复复地练,不是用手脚去练、不是用口去练,是用心去练。这个练,很大一部分是属于观察。 正确的学习方法,就是扎扎实实地做基本功,就像小学学四则运算,学会了是很简单,但没有当时一道题一道题地去做,能学会吗?每当学习一个新的运算法则时,都要练习几十、几百遍的习题,才能真正掌握。原因很简单,因为以前我们的心从没有触摸过这些运算法则,它需要用自己的心实际地运转几十次,才能记得住,才能按照那套程序去运转。(正见D)
问:在论典中,经常看到出定入定后得,这个后得到底是什么意思?
答:后得;也叫出定,之所以叫后得是指菩萨通过入定现见法界实相离戏大空性的力量,之后在出定为能得到或者得知诸法是如梦如幻的见解,或者觉受。也可叫等流,凭借入定的力量在出定有这种等流而以名言净见量见诸法为清净。(正见D)
问:我恶业深重:老是嫌恶父母亲,我也知道胜义中这些都不存在,可世俗中这些都无欺显现啊!前一刻的我在哪?我的痛苦、烦恼来自何处?设若不知有色想,受行识蕴而行持,思此蕴空而菩萨,持相非信无生理。
答:给您贴《藏传净土法》当中的一段文吧,最关键的是您没意识到父母是恩田,对境十分严厉,空性见是非常高的智慧,需要深厚的福德,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行好自己的道,这样才能得到修行的顺缘和修行的进步: 甚至仅仅生起殴打父母之心也需要感受果报。在座的有些人也许没有真正打过父母,但有时候很想抄起棍棒打父母。 以前,大阿罗汉目犍连被裸体外道徒数数殴打,身体被摧残得成了苇草一样 ,尊者因此而趋入涅槃。本来目犍连是释迦牟尼佛座下神通第一的弟子,他仅以一个脚趾便可动摇天界的尊胜宫,可是由于往昔的业力现前,当时他连想都没想到示现神通,更不要说真正示现神通了,结果他像普通人一样被殴打致死。目犍连前世到底造了什么业,即生中要遭受如此果报呢?在很久以前,一对婆罗门夫妇有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娶了一个媳妇,那个媳妇挑拨儿子跟父母之间的关系,致使儿子对自己的父母变得冷漠无情起来。一次,他看见父母坐在一起,生气地骂道:"真该将你们的身体打得像苇草一样!"因为生起了这样的恶心,他在五百世中被人打死,在获得阿罗汉果位时也要感受这样的余业。 即便是佛陀座下神通第一的弟子,也因为对父母产生殴打之心而感受果报,可见产生如此恶心的果报有多么严重。因此大家应该反省,如果自己以前产生过此类恶念,一定要赶紧忏悔。如果我们能忏悔,这样的罪业当然也可以清净,甚至真正杀害父母的罪业也有清净的机会。如果没有忏悔,以此恶业将来必定会在恶趣长劫感受痛苦。《地藏菩萨本愿经》云:"若有众生不孝父母或至杀害,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 由于受现代教育的影响,现在很多人根本没把父母当作严厉的对境,觉得父母只是一般的老人,甚至有些人对父母连基本的感情都没有,更谈不上有尊重之心。我在报上看过一篇文章,文中说:现在汉地大城市7%的孩子害怕父母,13%的孩子讨厌父母,50%以上的孩子憎恨父母,换句话说,现在70%以上的孩子对父母的态度是负面的,对父母有正面态度的孩子连30%都不到。各位道友都想往生净土,请大家想一想:你对自己的父母是什么态度?如果你对父母的心态都是负面的,而且还缘他们造了很多恶业,这些罪业没有忏悔清净以前能往生极乐世界吗? 不孝父母的过患极其严重,有些人即生就会现前果报,有些人即生虽然没有现前果报,但后世必定会堕入地狱感受痛苦。佛经中说:"不孝之罪,现报如是,后入地狱,受苦无量。"《杂宝藏经》中记载:有一个人用手打了母亲一下,当天他就被强盗砍断一只手;还有一个人正要杀害母亲时,忽然天降霹雳将他劈死。现在也有这样的事,有些不孝之子遇到车祸等飞来横祸而暴死。还有些不孝顺的人觉得:自己是个好人,为什么很多事情都不顺呢?其实你不一定是好人,你认真观察自己,不要说其它的不善业,单单不孝敬父母的罪业你造过多少?有这样的罪业,做事能顺利吗? 除了不能对父母产生殴打之心,也不能侮辱父母或者从他们身体上跨过。以前有一个叫仁慈供施的商主,因为他从母亲头上跨过,结果即生就堕入孤独地狱,头上转着兵器铁轮,感受了难以忍受的痛苦。现在很多人对父母一点都不尊重,在他们身上或者衣服上随便践踏,这种行为非常不好。这些人一定要痛改前非,应该像恭敬上师那样在父母足下顶礼,并且亲自承事他们 "妈妈,您坐好,我给您洗脚。"现在有没有这样的孝子啊?可能很少吧。有的人看见父母就恨之入骨,好像见到多生累世的怨敌一样,一刹那也不愿在父母的房间里呆。有的人一提起父母,从他的表情就看得出,他对父母还是很有意见的。还有的人和父母在一起时成天吵架,从来就没有和睦相处过。以前有一个道友在两母子家住了七天,他说七天里那对母子吵了八次。 此外,指使父母做事情也将感受不悦意的果报。以前,释迦美女耶输陀罗怀孕长达六年之久,生产时也感受了难以忍受的痛苦。这是什么因缘所致呢?在很久以前,有母女二人带着一桶酸奶赶路,女儿不愿意背酸奶,于是她欺骗母亲说:"阿妈,你背着桶先走吧,我要去方便一下。"在遥远的路途中,她一直让母亲背着奶桶。因为这个业的等流果报,后来她需要感受如此果报。 现在子女指使父母做事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人把父亲当作佣人,把母亲当作保姆,成天让父母买菜、打扫卫生、照顾孩子。他们对父母如此不孝,可是对自己的孩子却像小皇帝、小公主那样溺爱。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都是独生子,从小被父母惯坏了,觉得父母为自己操劳是理所应当的,甚至父母已经是白发苍苍、满面皱纹了,还让他们为自己干这干那。有的年轻人不想做饭,就说一些好听的话:"妈,我特别爱吃你做的饭,你给我做一顿饭吧。"很多人都是如此,明明是自己能做的事,却想方设法推给父母做,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在座的道友如果以前有这种行为,一定要好好忏悔。 父母对子女有深恩厚德,若要用供养财物、辛勤劳作等世间手段报答他们的恩德,则即便将父母扛在双肩上百年之中转绕四大部洲,或者以遍满大地的七宝供养父母,都无法回报他们的大恩大德。《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中说:"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餔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法苑珠林》中引用了很多经典的教证说明父母对子女的恩德,大家可以参阅。 我们如何才能报答父母的恩德呢?如果让父母信仰佛法、受持戒律、生起智慧或者趋入佛门(出家),才可以报答父母的恩德。《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经》中说:"若其父母无信心者令住正信,若无戒者令住禁戒,若性悭者令行惠施,无智慧者令起智慧。子能如是于父母处善巧劝喻令安住者方曰报恩。"(正见D)
问:(堕罪,堕罪的形象,无罪,无罪的形象)如果硬是布施,想这应该是无罪的形象了。如何才能安住在戒律中呢?
答:怎么让自己舍得布施呢?很多论典对此都有介绍,方法也特别多,在这里我只简单的谈一下:我们要明白财产是无常的,但能够以有为法的财产积累成佛的资粮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我们对财产占有的心态就是贪心,贪心烦恼不除不可能快乐,也不可能让自己从贪心的烦恼中释放出来。布施能去除悭吝之心,如此才能获得更大的福报。所以,感恩乞丐吧,因为是他在讨走我们的悭吝心;他在成就我们成佛的资粮;他在饶益我们···所以,我《修心八颂》中说"时时刻刻倍珍爱,轮回一切诸有情!"众生是如意宝!所以,我们需要对我们相续中的烦恼如理作意,这就是烦恼转为道用。(正见D)
问:五蕴中的受是空性,是如何观察的?比如说,在名言中受是如何如梦如幻的?在胜义中是如何不生不灭的?
答:### 1. 名言中如幻成立:
名言中受是一种心所,分为三种:苦受、乐受、舍受,也只是观待触或者境而安立的受。 对受之解释,诸论有异,如: (1)据俱舍论卷一载,领纳所随之触,称为受。 (2)据顺正理论卷二载,领纳所缘之境,称为执取受;领纳所随之触,称为自性受。 (3)据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二载,就领纳所缘而论受之义,谓一切之心、心所皆称为受,特别是指领纳随触。 (4)据五事毗婆沙论卷下等载,领纳所缘之境,称为受。 (5)据成唯识论卷三、成唯识论述记卷三末等载,受不能缘俱生之触,故领纳顺、违等境界之相,为其本义;此说有驳斥前列四说之意。

2. 胜义中空性

1)《般若摄颂释》以离一多因来破:所有属于自相续或他相续的苦受、乐受、舍受尽所有的一切受也都是众多、无常的自性,如果加以分析,微乎其微的一分也无成实性可言。 2)讲记以大缘起因来破:既然色法没有,那快乐、痛苦和等舍三种感受(受蕴)也不成立;同样的道理,想蕴、行蕴和识蕴也不可能存在。既然五蕴没有,那所取的五境与能取的五根也不成立,如此一切万法也不可能存在。故《中论》云:"受阴及想阴,行阴识阴等,其余一切法,皆同于色阴。"(正见D)
问:观察一体他体,也叫不生不灭,也叫大缘起因,也叫五蕴如幻;因为观察后立的方向不同,所以叫法各不相同。这种理解合理吗?
答:### 1. 共同五大因:
如《入智者门》中说:"于因观察,金刚屑因;于果观察,破有无生因;于体观察,离一多因;于一切观察,大缘起因。即以四大因进行抉择。"

2. 大缘起因的释词:诸法由缘起生,能成立无自性,缘起是抉择诸法自性空的理论,称为缘起因。她同时对诸法的因、体、果抉择,摄尽了金刚屑因等的胜义理论,成为正理之王,故赞为大。

3. 大缘起因的举例:

譬如水月是缘起故,无实有。天月和河水因缘聚合的时候,水面上显现月影,以缘起的缘故,正显现的水月,没有一微尘许的实质,上、下、左、右何处也找不到水月的自体,不得生处、住处、去处,非一非多,非常非断,无生无灭。所有观待因缘而产生的法,都像月影一般,依仗众缘和合,无而忽尔显现;因缘灭尽,又像幻化的象马,无踪无影地消失;先前没有、后面没有,中间短暂的一段,以因缘力显现,正显现时,找不到极微尘许的实有自体。如果仔细观察而思惟,一切缘起法都无实有,和幻化没有一点差别,只是凡夫以无明耽著为实有而已。 摘自《中观总义》 上次您提问的受蕴抉择为空性,因为它是观待因缘而成,故而是空性。因此说它为大缘起因。至于您说一体他体,也不能笼统说是大缘起因吧。(正见D)
问:《般若摄颂浅释》第3课,怎样遮破单空?
答:### 1. 讲记中以发太过破:
麦彭仁波切曾说:作为凡夫,像柱子、我等不存在的单空皆可安住。所以,如果这就是真正远离戏边的空性,那谁都容易证悟,故佛陀说这并不是真正的般若空性。

2. 《中论》的破斥方法:若有不空法则应有空法实无不空法何得有空法。

小乘论师提出:诸法的本体是存在的,因为诸法的空性存在的缘故。若没有空性,就与佛经里再三提到的诸法皆空相违。因此,诸法的本性必须存在。 下面驳斥其争辩: 中观师说:若有不空的法存在,就应该能成立空法,因为此二者是观待之法。若先有法不空,则可以说以后该法成为空性,如同先有活人存在,才会有此人的死亡。如果根本没有活人,也就不会有此人的死。但实际上并不成立不空的法,那么空法又从哪里而来呢?空法不成立。 因此,佛说一切法为空性,是说在名言中为空性,在真正法界胜义谛中既无空性,也无不空,空与不空都是边戏,都是分别心所造的法。 世人有一种名言中实有的执着,佛为破除这种执着,而说一切法是空性。但这并不是了义的内容,为什么空性是不了义的呢?因为,所谓空性,是为了打破实有执着的一种方便。如同消除病痛的药,如果没有病,也就不需要药。同理,在有执着时,就必须以修空性来对治,如果此时不了知空性,就会有万法实有的念头,为了打破这种念头,就必须像生病服药一样去修空性。 在自相续的执着打破以后,是否还需要修空性呢?不但不需要修空性,还必须打破空性的执着。因为,无论空性还是非空性,都是必须抛弃的执着。在究竟的法界中,并没有空与不空的概念,空与不空皆是分别心增上安立的法。 世人首先创造了不空的法 人我和法我,在知道这是一种错误以后,为纠正这个错误,又开始执着于空性的念头,从而又陷入了另一个执着之网。 从暂时的角度而言,此二者存在着错与不错的差别,执着不空是错误的,执着空是正确的。但究竟来讲,执着空性还是错误,执着不空更是错误,对任何法有执着都是错误。(正见D)
问:智慧波罗蜜多与万法如果不是一体也不是异体,那他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答:非一非异的关系。
《般若摄颂浅释》云:"要理解般若波罗蜜多与五蕴非一非异的存在方式......" 观察两个法之间是一体还是他体,是为了遮破此二法的实有自性,因为如果此二法实有,则或是实有一体或是实有他体的关系,既然这二者的关系非一非异,则此二者皆非实有。 "总的来说,一个法的存在,必然是以一或异的形式出现。如果此法系实有,它就一定是实有的一体或异体,但这两种可能性都不存在时,它就不是实有,瓶等非实有就是通过这个方法成立的。《掌中解脱》" 以上文字阐释了这样一个观念:瓶子为代表的色法,如果实有,只能以一体或他体两种方式存在。 先分析瓶子是否一体?瓶子作为一个整体,是依靠瓶口,瓶腹、瓶底等多种支分聚合而假立,依仗他缘故,所以不是自性有,瓶子的"单一体"只是假立的一体,非实有的一体。 瓶子能否以实有的他体成立?所谓他,比如张三和李四两人,观待于李四,张三是他,观待张三,李四是他。瓶子观待于柱子,是他;柱子观待于瓶子,是他,瓶子不可能对自己安立他。既然他体唯依观待而假立,而且所观待的法根本不存在,此他体非实有,仅是假立。 所以"瓶子之上的一异两者也只是分别安立而非自体有。《掌中解脱》"(正见D)
问:道无行和道般若有何区别?
答:如果仅从二者的字面意义看,没有很大差异,但从《般若摄颂》的科判和注疏看,阐述二者的角度不一样: 如果仅从字面意义言:道无行和道般若一般是指学道闻思修空性的智慧,有胜解行地的妙慧,圣者入定根本慧和出定世间清净智慧。按《现观总义》尚包括无学道的智慧。 从《般若摄颂》看:"道无行"分两颂,分别从入定和出定两方面说,前者无出入定想,后者出定位行持般若没有三轮想。 "道般若"也有两颂:摄略而言,菩萨"......了知如同一切有情无有自性那样发心等万法都是如此,对于无生与生均不加分别,安住于二谛无别的实相无戏论之义中。" 道无行 是在"详解所依法果"中的所依的"行者身份"这一科判下宣说的,行者身份分了三个方面来宣说,而第一个科判"证悟的差别"主要从证悟基无得,道无行,果无住的差别来宣说的,道无行即安立在证悟道无自性而行的行者所依的角度宣说。上师仁波切在"道无行"的科判下讲解彼颂词时说:"一般来讲,本颂对应加行道胜法位。" 道般若 在"详解所依法果"的第二个科判"所修之法"中"宣说行者与道无自性"中的第二个科判"宣说道般若不可得"中宣讲。故区别于证悟基道果无生的所依行者的角度,而是从"所修之法"而言,宣说什么样的行持是最殊胜的行持:也就是入定(胜义中)安住于现空无二的实相,出定(世俗中)时无有能行所行与行的三轮分别而行持。(正见D)
问:菩萨的前际 以前的整个过程不可得。为什么?因为这些全都已经灭完了,所以不可能存在。这句话不懂:"以前的整个过程"应该是包括当时的事件,当时的感受,当时的认知。当时的事情是过去了,灭完了,不存在了;可当时的感受和认知还是存在的,并没有灭掉的;尤其是认知还会在很长的时间里存在的。怎么能说全都已经灭完了,不存在了?
答:指的是事情的自相已经灭完了,不存在了,例如当时的情景不可能再重演一遍了,您能回忆,现在心上的认知只是一种当时总相的影相而已。(正见D)
问:请问法师:这样抉择合理吗? 如何用一体他体抉择:怨敌用表情轻蔑我是不存在的?怨敌用粗鄙语轻蔑我是不存在的?知道怨敌在心里轻蔑我是不存在的?
答:首先"离见"。即离开一切见法,没有见的作业当然不是见者。 离开了我感受到轻蔑(见法),怨敌存在的轻蔑(见法),没有造作轻蔑的表情(见的作业),当然没有怨敌(见者),没有我受到轻蔑(见者)。这就是凡夫讲的无。 其次"不离见"即有见法也不是见者,就是这个"不离见"也不存在。这是圣者讲的无。 即使有怨敌的轻蔑,有我感受到轻蔑,也不存在怨敌,不存在所谓的我。通过观察见法与见者一体他体的两种情况。如果是一体,作者成了作业,这个不合理。轻蔑者怨敌和做出轻蔑的表情二者成了一体,就分不开什么是运动,什么是作者,这不合理。比如吃者和吃法(行为),砍树者和砍法....都成为一体了。我和我受到轻蔑二者成了一体,我成了被轻蔑的感受,这不合理。若是他体,二者则成为无关,互相不用观待就像瓶子和柱子一样,这也不对。所以"不离见"也不成立见者。怨敌和轻蔑的表情二者成为无关,这也不对,所以怨敌用表情轻蔑我不存在,也不成立。如果是他体,我和感受到轻蔑二者成为无关,这也不对,所以我和受到的轻蔑不存在这一论点,也不成立。 还有一种观察方法,提婆达多不离见则要观待见法,意思是说见者和见法是观待的,见者见到法才叫见者见。那么请问,提婆达多是首先成立见者后再观待见法,还是在未成立见者时观待见法呢?第一种情况,如果他已经是个见者了,不用观待见法了,因为见者就是说他自身已经见到了。第二种情况,如果他不是见者,那么见者是个无实法了,如同石女儿一样,没有观待者,那么又由谁去观待见法呢? 怨敌(见者)在用表情轻蔑我(见法)时,就先问他是怨敌,还是不是怨敌?如果他已经是怨敌(见者),又何必观待用轻蔑的表情(见法),我感受到轻蔑呢(见法)?就是说不用观待见法他就已经是怨敌了,因为怨敌(见者)就是说他自身已经做到了用表情轻蔑我。如果他不是怨敌(见者),则怨敌没有,那么又由谁去观待呢?没有观待者。那哪有观待的见法(轻蔑的表情,我感受到轻蔑)呢?
答:您见法见者有点分不清楚。见者是主动去见的这个人,见法是见的行为。(正见D)
问:什么是无住而行、无生智慧?
答:无住而行是指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摄持而行六度万行。如以布施为例来进行说明:施者、受者、所施物,在三者皆为空行的见解摄持下而行布施。 无生智慧,其中"无生"是指万法的实相 无生大空性。 "智慧"是指证悟万法实相的智慧,即各别自证智。唯大乘圣者菩萨以上者才具有。小乘圣者因没有证悟法无我,所以不能算是真正的无生智慧。(正见D)
问:佛果是什么,得到的究竟是什么?
答:佛果是指佛陀断证功德圆满,具备自利利他的究竟果位 从胜义的角度讲无所得才是究竟的; 从世俗的角度讲得到的究竟是法身的21种无漏功德,报身的相好(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化身的27种度生事业。(正见D)
问:《俱舍论》中,说阿罗汉还没有断除非烦恼的愚痴, 问1:这种愚痴的因是什么?为什么说是不知因?

  • 答(1):愚痴的因是非染污无知,是习气。 演培法师: ▲染污无知,以烦恼为体,对于客观的诸境,不特不认识,而且常常在上面生起烦恼。如对见修二道所观的种种对象,因为认识不清,不能亲切体验,于是就在所观的境上,发生各式各样的烦恼活动。依顺正理论说,即对诸法的自相共相不能认识。 ▲不染污无知,以劣慧为体。所谓劣慧,以现代术语说,就是认识的不够,知识的缺乏;以佛法的话说,就是智慧的短少。一个人对宇宙万有了解的程度如何,就看他的智慧大小以为断。因为多一分智慧,就多知一分境界,少一分智慧,就少知一分境界。虽对现前的事物不能认识,但决不于上生起一念贪嗔,所以叶做不染污无知。顺正理论说:"若于诸法味(诸法滋味或苦乐味)、势(诸法损益等势力)、熟(诸法至成熟位)、德(德用)、数二二等数)、量(大小等量)、处(近远等)、时(近远等时)、同(相似)、异(差别)等相,不能如实觉,是不染无知"。这,对法说,只障一切智,不障涅槃;对人说,只障菩萨,不障二乘。 (圆晖法师的颂疏:一切种者,不染无知,种类无边,名一切种。障一切法,不能悟解。是不染无知,故种类多也。不染无知,劣慧为体。三性门中,善无记摄。体非烦恼,故名不染;于境不悟,称曰无知;无知即不染,名不染无知,持业释也。亦名习气。数习烦恼,所成气分;习之气故,名为习气。 ) 2)大乘称为所知障。 《日光疏》:不能真实了知如所、尽所之一切法,即障碍现见法界本性的原因是无明,凡是法执所摄的粗、细无明皆为所知障。(正见D)
    问2:如何才能断除这四种不知因?这种又称为非染污爱,即然没有染污,为什么会产生爱?
    答:到了十地末尾金刚喻定时可以断除。阿罗汉的所知障和习气未断尽,故而会有无明产生。(正见D)
    问3:如来藏也是没有染污的,为什么没有这种爱?这种爱从何而来?以何因缘而生?如何断除?
    答:如来藏是彻底清净的大无为法,自然没有无明,而阿罗汉没有修证圆满的法无我空性,有二取,有三轮执著的分别心,故而有障蔽。成佛即可断除。(正见D)
    问:《般若摄颂浅释》第7课中P105子二、彼之摄义,中的"彼"字如何理解;P110壬三、宣说彼果,中的"彼"字如何理解?
    答:个人理解:彼之摄义:对于上一科判,行者无自性、道无自性进行归摄;宣说彼果:"彼果"表明了"彼"是因之意,因的果,那么因应该是属于道的所修之法。(正见D)
    问:我的妈妈没有皈依,能否看华智仁波切的《普贤上师言教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答:如果您的妈妈比较有信心,不会产生邪见,那就可以看,不过最好只看共同前行部分,这样比较可靠,稳妥。(正见D)
    问:为什麽加行位和一地以上的菩萨也有一些不退转的相?
    答:总的来说不退转有三种

1. 加行道不退于恶趣。

2. 见道不退转于轮回,

3. 八地菩萨利他不退转。汉地还有一种说法,位不退,是指资粮道菩萨位不退。行不退,是指见道以上,行为不退。念不退,八地菩萨,出入定无别,念念趋入实相。而在现观中不退相讲的很细,比如,加行道不退转相有二十中,其中暖位有十一种,如悲心驱使让自他奉行善法,等等,顶位有六种,还有忍位,世第一法位。等等,还有见道有十六种,修道等等如果想详细了解请翻阅《现观庄严论》第四品。(正见 D)

问:事势理与法尔理是一样吗?有什么异同?
答:万法有各自不同的因,这是一种名言规律,也是《四理》中的法尔理。所谓的四理,指观待理、作用理、法尔理、证成理。观待理是了知何因产生何果;作用理是了知何果观待何因;法尔理是一切万法的法性规律;证成理是这样的规律依现量和比量来证成,明显的部分依靠现量,隐蔽的部分依靠比量。这四理在《解义慧剑》中讲得很详细,学习这些以后,对认识业因果和诸法法性会有很大的帮助。 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四种理最后都包括在《事势理》当中,其实事势理就是法尔理,也就是说一切万法的客观规律就是这样。而否认客观规律的智者在世间当中也没有,佛教里面也不会有。因此,佛陀的思想、佛陀的教育与世间任何真理根本不会相违,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深信不疑。世俗的法尔和胜义的法尔随同名言量的作用理、观待理、法尔理以及胜义量的观察因、观察果、观察本体的有无生因、离一多因等进行观察都是以事势理成立的。 事势理是什么?在真正的正理面前完全符合实际的道理,而根本说不出与之相反的任何道理,这叫做以事势理成立。比如说我们用五种抉择胜义的《事势理》观察,或者用《如意宝藏论》所讲的八种推理进行观察的时候,一切万法的本体完全成立为远离一切戏论。这就是以事势理成立,谁也没办法否认、推翻。同样名言的本性也是以事势理成立的,这一点是谁也无法推翻的。这样的正理叫做证成理。(正见D)
问:《般若摄颂浅释》第8课:论云"有者即是边,无者亦是边"。中的论云指的是哪个论?
答:出自《般若灯论释》:复次如宝聚经中。佛告迦叶。有者是一边。无者是一边。如是等彼内地界。及外地界。皆无二义。诸佛如来。实慧证知。得成正觉。无二一相。所谓无相。(正见D)
问:十地菩萨到佛果,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破。请问这一品生相无明指的是什么?
答:根据《显宗中大乘道次第断障法一览表》来看,这一品生相无明应该是极微细所知障习气依靠金刚喻定断除尔后成佛。(正见D)
问:中观与般若有什么不同?
答:般若是中观的异名,也是现观的异名,也可以说是二者的总名。所以中观是般若的一部分。 哦巴活佛:"殊胜本师释迦佛的无垢教第二转法轮所有般若经藏的密意,决定有两种次第,一是基道果的一切法凭借一百通用词 直接阐示为无我空性之实相、三解脱之自性的直叙空性次第;二是证悟它的有境 基道的一切法证悟为无我之现观三智自性以一百通用词隐义之形式存在的隐义现观次第。" 般若;是般若波罗蜜多的简称。般若:智慧;波罗蜜多:度;所以又称智度。波罗蜜多意为到彼岸,包含能到彼岸和所到彼岸两层意思,能到彼岸指我们修行所依之道,所到彼岸则是我们修行的目标 佛果。智度有度的意思,因为我们度越轮回的苦海,成就佛果都需要智慧。故渡越之义,即是将我们的心识渡越到轮回的彼岸。 中观;不住任何戏论边故,称为中观。主要是解释佛陀二转法轮的显义 抉择对境空性方面的教义。 现观;就是现量已经见到了般若空性的自相,主要解释佛陀二转的隐义 有境现证方面的教义,也就是诸佛菩萨能证悟对境的智慧的次第和不同的境界。(正见D)
问:四边八戏指什么?
答: 四边: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八戏:一、异、断、有、无、来、去、生、灭。(正见D)
问:密法的定义是什么?
答:密法:真言秘密之法。,密的意思是如来藏的甚深密意,非法器具有障碍者不能证悟缘故,即为秘密.秘密之理有二:

1. 尽管众生自己本具三身,却以客尘遮蔽而没有见到,对于宣说其理的甚深见解密意,也不能依靠自力了知,他人没有开示,或者即便开示也难以证悟,此是暗密。

2. 这一道理的所有不共见修行,如果没有对非法器隐晦,就会因为泄露秘密而成为增益,损减之处,为此不得宣说,此为隐密。

也就是说在密法中讲到最了义的每个众生本具如来藏,本来就是佛,本具佛的三身五智,抉择到了这样大清净大平等的最殊胜最了义的见解,而安住这样的见解去修持,也就是将果转为道用的修法。(正见D)
问:''所缘行相''是什么意思?这里的"行相"与四谛的十六行相有何关系? 问:所修之法中说到大乘之本性和大乘之本体,那么本性和本体是什么意思?
答:本体 本自的体性,和本性差不多的意思,不过在不同的场合也有不同的意思。这里的大乘的本体,"此乘如空无量殿"。这以两个比喻来说明:首先是虚空,这是从甚深的角度来讲的,意即大乘教法宣说了二十空性等犹如虚空般甚深的法性,它可以让无数众生趋入解脱的"天堂"。大家都清楚,学大乘的人很容易接受小乘教法或其他教理,其原因就在于大乘教法相当广阔。佛经也讲:佛法如同虚空,它能涵盖一切。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一切众生都有缘分学习佛法。其次是无量殿:大家都清楚,无量殿中有各种各样众生所需的宝藏;同样,大乘教法中,也有很多非常珍贵的广大法门,诸如等持、总持、六波罗蜜多等。所以,众生依靠广大与甚深两者,就完全能得到满足。(正见D)
问:究竟的大空性是不是就是如来藏也叫佛性?
答:大空性就是如来藏的异名,都是法界的实相,在二转中叫大空性,在三转中叫如来藏。(正见D)
问:《般若摄颂》,无垢光尊者所讲"利根者的四大誓言"是什么?
答:《实相宝藏论》有颂词与自释,共分四品,分别阐述无有、自成、平等、唯一《四大誓言》。 自性大圆满的究竟意义以四大誓言攝集一切法来宣说:也就是四金刚。 无有:觉性的本体与其本性中所显现的一切法本空、无我,因而寂灭一切戏论,是无生性。 一切法无实无相。 自成:一切法本来任运自成,谁也未造本安住。 平等:诸法无有偏堕决定平等。 唯一:诸法为唯一自然本智。(正见D)
问:如何以一体他体的方式抉择对境和有境皆不可得?
答:慈诚罗珠堪布《中论》讲义: 离见不离见 见者不可得以无见者故 何有见可见 首先,"离见"当然不是见者,既然离开了一切见法,没有见的作业当然不是见者; 其次,"不离见"也即有见法也不是见者。我们可以观察见法与见者为一体与他体的两种情况:前面已经观察过,如果是一体,则作者就成了作业,所以不合理;若是他性,则二者成为无关,互相不用观待如同柱子与瓶子的关系一样,这也不对。所以,"不离见"也不成立见者。 还有一种观察方法:如果提婆达多不离见则要观待见法,那么请问,提婆达多是首先成立见者后再观待见法,还是在未成立为见者时观待见法呢?如果他已经成为见者,那他又何必观待见法呢?如果他不是见者,则见者不可成立,即在任何地方也得不到,如同虚空一样。既然见者都得不到,那么又由谁去观待呢?没有观待者。(正见D)
问:可以从名言和胜义两个角度分析五蕴和智慧一体异体的关系吗?
答:五蕴与智慧的关系从胜义的角度而言,胜义中远离一异体的戏论故。若从名言的角度而言,犹如有事无事般是遮一之异体,或者说一本体异反体。自宗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众论难题释》中云:"仅以真实胜义安立为胜义谛,身口意三门所境的名言诸法皆安立为世俗谛,尔时二谛即遮一之异体,由于一切名言在胜义中不住故。从假相胜义的角度而言,二谛即是一体异反体。"《分别见派论自释》云:"总的来说,中观自续派在观待假相胜义量所境的基础上只能安立为二谛即一体异反体的差别,若观待究竟应成派的见解,在胜义量面前二谛的自体是远离一与多体的。"(正见D)
问:如果破了别解脱戒,菩萨戒也会破吗?为什么?
答:- 1. 三戒有异体及一体之说。 在《三戒论》中说:"三戒,从传戒的对境、受者的意乐、受戒的仪轨均是分开这一角度而言,甚至受戒时间也是分别决定的,即便是本体转依了,但各自之反体决不可能成为同位(异体的两种事物同时存在于一处),因为三戒是互不混淆而存在、得而未失而分别存在之故。本来就是这样,别解脱戒乃至有生之年承诺、菩萨戒直至菩提果之间承诺,密乘戒在得受时没有说失毁之缘以及舍戒之因。比如,以发菩提心意乐摄持而依照声闻仪轨受的大乘别解脱戒,或者声闻比丘戒重新以发心而受,无论相续中具足哪一种转依的别解脱戒,均存在等起菩提心与别解脱戒两种反体,菩提心的反体在死亡时也不舍弃,因为死亡不是菩萨戒之舍因。别解脱戒的反体即承诺守护时的反体在死亡时就已舍弃,因为有生之年为界限的缘故。

  • 2. 二者并不相违。 《分析三戒论》中云:"大乘别解脱,比丘等戒律,反体死时舍,菩提心反体,彼果亡亦现。"各大教派的大德们究竟意趣互不相违,如果相违,那么就不得不承认一者有过失了,实际上能开显三戒密意的那些大德全是住地大菩萨。既然说不相违,那为什么不相违呢?如是别解脱戒、菩萨戒与密乘戒三戒各自的本体为异体,时间、对境、所依均是分开的,因而它们有差别。如是别解脱戒若以菩提心摄持,则变成菩萨戒,在它的基础上宣说菩萨戒,而根本不会失去下面的别解脱戒,只是比以前更为殊胜而己,绝不会变得下劣,由此承认它们的本体分开也是不矛盾的。如果不是异体,那么无论安立任何名称都毫无差别,因为是一体而不成立三体之故。如果被密宗摄持,则在别解脱与菩萨戒上再加所有密乘戒,而不失下两戒。实际上,所谓的转依就是指所护戒的本体转依,比如说,为自利而不杀生,为他利而不杀生分别安立为小乘、大乘戒,除此之外只是从相似戒自之本体来说,这两者是无有差别的。并不是断除别解脱戒的二百五十条后而在密宗另有二百五十条,其实也就是以前的那二百五十条以方便摄持后变成了密乘戒。即便守戒方式一致,但根据能摄持方便的差别,而转依为各自戒,例如同是一朵花,平凡人与圣者两次供养,它的作用就完全不同了,对此可不可以命名为菩萨的供养与平凡人的供善呢?所供是同一朵花而成为如此不同。因此,所谓的异体实际上是指具有别解脱戒的本体彼等之戒,在上戒时不需要舍弃下戒而是平等存在。本体转依则是指在未舍下戒的基础上在上戒的本体时而变成它的戒。如果真正认识到这二者互不相违并理解了其密意,那就如同火薪一般相辅相成,再别无其他。
    1. 因此,如果从三戒是异反体的角度而言,如果犯了别解脱戒,然不舍弃菩提心则菩萨戒不会破:因为别解脱戒和菩萨戒从传戒的对境、受者的意乐、受戒的仪轨均是分开这一角度而言是别别不同的两个戒体。同样,如果仅仅只是破了菩萨戒而没有犯根本 舍弃菩提心,则从异反体的角度而言,只要不舍弃菩提心及大等净之见解则不犯密乘戒;如果舍弃菩提心破了菩萨根本戒,因为密乘戒和菩萨戒都是大乘,而且十四条根本戒当中,"三、嗔恨道友;四、舍弃慈心;五、舍菩提心"其中,违犯五、舍弃菩提心这条戒的同时,也违犯了菩萨戒。

4. 从三戒圆融一体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别解脱戒如果以大乘菩提心摄持,则为菩萨戒的别解脱戒,如果被密宗摄持,则在别解脱与菩萨戒上再加所有密乘戒,而不失下两戒实际上,所谓的转依就是指所护戒的本体转依,比如说,为自利而不杀生,为他利而不杀生分别安立为小乘、大乘戒,除此之外只是从相似戒自之本体来说,这两者是无有差别的。并不是断除别解脱戒的二百五十条后而在密宗另有二百五十条,其实也就是以前的那二百五十条以方便摄持后变成了密乘戒。即便守戒方式一致,但根据能摄持方便的差别,而转依为各自戒,本体转依则是指在未舍下戒的基础上在上戒的本体时而变成它的戒。如前所说,此续中云: "不同石头之种类,熔化成铁铜与银,依靠真实点金剂,悉皆转变为金子,如是以心之差别,三类种姓之戒律,倘若入此大坛城,则称之为金刚持。"又如《密行续》中云:"譬如石成铜,铜成金子相,铜时无有石,成金不现铜,持明内比丘,存在别解脱,以及菩萨戒,佛陀未宣说。"获得密乘戒之人的相续中如果生起了殊胜方便智慧,那么别解脱戒的低劣之心与耽着平庸显现的反体当时就不复存在了,因为这二戒的本体已转依为五部总的毗卢遮那佛的誓言而无有异体存在。所以,从转依的观点来看,破了别解脱戒则破了菩萨戒,破了菩萨戒也破了密乘戒。(正见D)

问:《般若摄颂》第10课,癸二、证悟如是之功德:如来此述某一时,我随说胜波罗蜜,尔时先佛授记我,未来之时得成佛。同一公案,有些经典以简略的方式宣说,有些经典宣说得非常广,其实这也是有原因的。一般来讲,略说主要针对钝根者,或者信心比较大的人;而广说主要针对喜欢理论的人,或分别念较重者。比如这是一个有信心的人,那只要简单说:佛陀在燃灯佛前获得了成佛的授记,他就会相信。如果是分别念比较重的人,就要给他讲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情节......说得越细他越能生信。 请法师开示:其中"略说主要针对钝根者"是否为利根者,还是为分别念少的根机者?
答:

1. 一般略说是可以针对利根者,比如《俱舍论》中讲为利根宣说五蕴,为中根者宣说十二处,为下根者宣说十八界。

2. 上师说 "略说对钝根者,也是对信心比较大的"这样说也没错",因为在《俱舍论》中讲到:"诸钝根名随信行者,诸利根名随法行者":

见行者:也叫随法行者,是利根,不依靠他人,唯靠自己的智慧对诸法理于自相续生起稳固的定解。 爱行者:也叫随信行者,是钝根,只是有某种爱好而随顺别人自相续并无稳固的定解。 见行:【爱行见行】爱行,梵语tr!s!n!a^-carita;见行,梵语dr!s!t!i-carita。(一)人类行为中,依其性格可大别为二类:(一)随顺他人之教诲而行动者,称为爱行。就是别人怎么说,他怎么做。(二)不乐听从他人之意见,而专恃己见以行动者,称为见行。据俱舍论卷十七载,爱行者恶之阿世耶(梵a^s/aya,意乐),极为躁动故,不断善根;见行者恶之阿世耶,极坚深故,能断善根。又大毗婆沙论卷一○九谓,见行者由空入正性离生,爱行者由无愿入正性离生。众生机品虽有万差之别,大抵不过此二类[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五、大智度论卷二十一、俱舍论光记卷十六]只有见行人,能断善根。 因为见行人凭自己的理智知见去行事,有极坚固的恶意乐能断善根。爱行的人,信他人之语,爱乐行事,理智薄弱的,不能断善根。 因为钝根者不重法理,只是依靠信心而行,因此对于他们就略说。(正见D)
问::"出家人能否礼拜父母、国王、大居士、在家活佛?为什么?
答:出家人一般都会在剃度现僧相之前礼别父母,此举: 一者,表达对父母生养的深深感恩; 二者,由于出家僧人代表三宝中的僧宝,是一切众生的皈依处,即便只是现了僧相也代表了人天师表(很多公案中也有说明仅仅现一个僧相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一般出家后是不可对凡夫礼拜的,包括父母。 所以出家人剃度前一般会对父母作最后一拜的惯例,表示感恩和道别。 出家人对自己的师父、圣者可以礼拜,他们是出世间的功德所依。 而虽然父母恩德的确是很大,《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中也开示了父母种种难以报答,但毕竟是还是世间的恩德,出家一举就是真正能报父母恩。 出家身份是出世间的身份,即便现僧相未受戒也不应对凡夫顶礼的。反而是损父母福报。 另一方面,从众生皆具如来藏的角度而言,一切众生都可作为顶礼的对境,就如常不轻菩萨对狗作顶礼一样,但这需要自己本身具一定的清净观。 而在站在戒律的角度而言,出家后是不顶礼父母的。 另外,现在处于末法时代,上师仁波切也时常要求弟众们,在度化众生与自己修行方面都应该具有善巧方便,很多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善巧处理,使自他都得到利益: 是否礼拜父母? 主要看你以何发心和见解摄持而定? 既不能说一定不能拜,也不能说一定可以拜, 根据不同情况和发心、见解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从出家人是僧宝的角度,确实不能拜父母,因为僧宝的对境比父母的对境殊胜;

2. 从众生皆有如来藏的角度,父母也具有佛性,礼拜父母就是平等恭敬礼拜佛性也未尝不可;

3. 从随顺世俗、世间尽孝、度化众生的角度,也应该礼拜父母。

在《净饭王涅槃经》载:   尔时世尊。念当来世。人民凶暴。不报父母育养之恩。为是不孝之者。为是当来众生之等。设礼法故。如来躬身。自欲担于父王之棺。即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一切众山。[马*皮][马*我]涌没。如水上船。尔时欲界。一切诸天。与无央数百千眷属。俱来赴丧。北方天王毗沙门。将诸夜叉鬼神之等。亿百千众。俱来赴丧。东方天王提头赖吒。从诸伎乐鬼神之等。亿百千众。俱来赴丧。南方天王毗楼勒叉。从鸠槃荼鬼神之等。亿百千众。俱来赴丧西方天王毗留婆叉。从诸龙神。亿百千众。俱来赴丧。皆共发哀。举声啼哭。时四天王。窃共思议。瞻望世尊。为当来世诸不孝顺父母者故。以大慈悲。现自躬身担父王棺。时四天王。俱共长跪。同时发声。俱白佛言。唯然世尊。愿听我等担父王棺。所以然者。我等亦是佛之弟子。亦复从佛。闻法意解。得法眼净。成须陀洹。以是之故。我曹宜担父王之棺   尔时世尊。听四天王担父王棺。时四天王。各自变身。如人形像。以手擎棺。担在肩上。举国人民。一切大众。莫不啼哭 另有佛陀为养母大爱道比丘尼抬棺的公案,提供多方的参考思维: 佛陀抬棺 報乳哺恩 此時,佛陀告訴阿難:「速往通知耶輸提大將,迅速準備床具、坐具、瓶酥、瓶油、輿花、裹香、車薪各五百,因為大愛道及五百比丘尼已經涅槃,我們要前往供養舍利。」阿難悲泣難抑,但仍揮淚忍痛,前往耶輸提大將處,轉述佛陀的教示。 隨後,佛陀率領比丘僧眾來到大愛道比丘尼的精舍,指示阿難、難陀、羅睺羅,抬起大愛道的遺體,佛陀要親自供養。 此時,諸天王皆各自率領眷屬來到毗舍離城佛陀座前,合掌頂禮。釋提桓因、毗沙門天王稟告佛陀:「佛陀不須親自勞神,我們應當供養大愛道比丘尼的遺體。」 佛陀說:「不!不!天王!佛陀自知時宜,這是佛陀所應修行的事,不是天、龍、鬼神所能代勞。父母生子,哺乳懷抱,養育恩重,所以為人之子應當報答父母恩德。過去諸佛的生母先涅槃,過去諸佛都親自為生母火化;未來諸佛的生母先涅槃,未來諸佛也都親自為生母火化。因此,佛陀應親自供養大愛道的遺體。」 佛陀抬起大愛道比丘尼棺木的一腳,阿難、難陀、羅睺羅各抬起一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也合力各抬起五百比丘尼,前往墳場。 佛陀拿起旃檀木,放在大愛道的遺體上,說偈:「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盡;不生則不死,此滅為最樂。」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中云:"尔时,如来即以八种深重梵音,告诸大众:"汝等当知,我今为汝分别解说: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绕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决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遭饥馑劫,为于爹娘,尽其己身,脔割碎坏,犹如微尘,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手执利刀,剜其眼睛,献于如来,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亦以利刀,割其心肝,血流遍地,不辞痛苦,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百千刀戟,一时刺身,于自身中,左右出入,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打骨出髓,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吞热铁丸,经百千劫,遍身焦烂,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尔时,大众闻佛所说父母恩德,垂泪悲泣,痛割於心,谛思无计,同发声言,深生惭愧,共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深是罪人,云何报得父母深恩?』   佛告弟子:『欲得报恩,为於父母书写此经,为於父母读诵此经,为於父母忏悔罪愆,,为於父母供养三宝,为於父母受持斋戒,为於父母布施修福,若能如是,则得名为孝顺之子;不做此行,是地狱人。』   佛告阿难:『不孝之人,身坏命终,堕於阿鼻无间地狱。此大地狱,纵广八万由旬,四面铁城,周围罗网。其地亦铁,盛火洞然,猛烈火烧,雷奔电烁。烊铜铁汁,浇灌罪人,铜狗铁蛇,恒吐烟火,焚烧煮炙,脂膏焦燃,苦痛哀哉,难堪难忍,钩竿枪槊,铁锵铁串,铁槌铁戟,剑树刀轮,如雨如云,空中而下,或斩或刺,苦罚罪人,历劫受殃,无时暂歇,又令更入余诸地狱,头戴火盆,铁车碾身,纵横驶过,肠肚分裂,骨肉焦烂,一日之中,千生万死。受如是苦,皆因前身五逆不孝,故获斯罪。』   尔时,大众闻佛所说父母恩德,垂泪悲泣,告於如来:『我等今者,云何报得父母深恩?』   佛告弟子:『欲得报恩,为於父母造此经典,是真报得父母恩也。能造一卷,得见一佛;能造十卷,得见十佛;能造百卷,得见百佛;能造千卷,得见千佛;能造万卷,得见万佛。是等善人,造经力故,是诸佛等,常来慈护,立使其人,生身父母,得生天上,受诸快乐,离地狱苦。』 (此经在强调父母恩重外,也主要侧重强调:只有以法饶益父母才能正真报父母恩,否则任何世间方式都难以报答)(正见D)
问:大乘五蕴空与小乘五蕴空的区别是什么?

  • 答(1):声缘肯定证悟了圆满的人无我空性,那么包括在内的集聚、相续等部分粗法肯定能证悟为空性,也就是人我所摄的那一部分法我,或是与人我有关联的那部分法我一定能证悟空性,故说证悟了部分的法无我空性。对此,,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辩答日光论》中比喻说:对房子的地板、墙壁、屋顶等进行分析后,就会知道人们概念中的房子其实并不存在,如此一来,对房子总的聚集这种执著就会自然遣除。若对房子的地板、墙壁、顶层等作粗略的分析,就可以遣除对房子总的聚集等执著,并不需要对地板等作微细的分析。同样要永断一切烦恼障种子,需要遣除俱生我执,就是要证悟五蕴聚集的粗法是假立,这样就证悟了部分的法无我空性和圆满的人无我空性,显然并不需要证悟圆满法无我空性。声缘阿罗汉虽然不需要证悟圆满的法无我空性,但若于法我中的一部分,也就是五蕴聚集的粗法,若不了达是假立、无自性,如此一来,俱生人我执就没有办法破除,也就不能证悟人无我空性,虽然在以理观察人无我时,将五蕴的粗法、集聚等抉择为假立、无自性,或说五蕴都是刹那生灭无常、多体的,抉择出五蕴非自性实有,将这些法的部分抉择为无自性后,就算是证悟了部分的法无我,在这样的基础上便能证悟圆满的人无我空性,也就是在五蕴上所依的我自然就呈现出空无自性的本体,如是修习便能摧毁萨迦耶见的种子,获得生死解脱,取证阿罗汉果,哪里需要什么证悟圆满的法无我空性。又龙树菩萨在《分别觉与未觉论》中也明显说到了声缘不必要通达五蕴细相的无分微尘与无时分刹那心识的空性。 2)大乘圆满证悟了人无我与五蕴的无分微尘、无分刹那的法无我空性。(正见D)
    问:《般若摄颂》菩243页,藏文《大乘密严经》中说:若谁读诵或者携带这部经,即使造了五无间罪也能得以清净。所以好几年前我也要求大家,方便时读一遍,有时间也可受持。这里讲的'若谁读诵或者携带这部经'是指《般若摄颂》,还是指《大乘密严经》?
    答:应该是指《大乘密严经》,上师曾在金刚经释讲,本经所宣示的般若空性,是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出生处。如《大乘密严经》中所示:谁能持诵或携带密严经,造五无间罪也能清除,念诵、持诵者已变成真实的佛塔,供养处,持诵《大乘密严经》的人不管在哪里与真实佛塔无有差别。凡是持诵般若波罗密多经者与佛的形象无二无别,实际是佛的化身,为佛所遣使。(正见D)
    问:【一切种智】又云一切相智。即通达总相与别相智,即佛智。台家认此三智为修空、假、中三观所成,即一切智为空观所成,道种智为假观所成,一切种智为中观所成。又依空、假、中三观之义,别立二种三智,### 1. 别相三智:别教菩萨,次第修习别相三观,成就一切智、道种智,乃至修习中道观,了见佛性,成就一切种智,常住涅槃。2 . 一心三智:不依别相之次第,融三谛于一境,即一心作三观,故所发之三智亦于一心中证得,无前后之别。FROM:【天台教学辞典(释慧岳监修,释会旻主编)】。这里如何一一解释?
    答:### 1. 一切智:即了知一切诸法总相之智。总相即空相。此智乃声闻、缘觉之智。

2. 道种智:又云道种慧、道相智。即了知一切诸法别相之智,别相即种种差别之道法 !此智乃菩萨之智。

3. 一切种智:又云一切相智。即通达总相与别相智 .

这三智又分别依空、假、中三观之义.以上是汉地的解释. 按照藏地解释是讲,《现观庄严论》中所讲的三智。 遍智[一切相智]:能于一刹那间现见诸法一切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的智慧,就是遍智的法相。可分为两种。其界限为佛位。 道智[道相智]:了知三道无有自性,并依靠圆满、成熟和修炼的方式,来现证空性的有学道智慧,就是道智的法相。可分为三种。其界限,为大乘五道。 基智[一切智]:现证一切万法补特伽罗人我为空性的片面智慧,就是基智的法相。可分为两种。其界限,为小乘五道。 《现观庄严论》的所有修行可以包括于三智之中,而三智的内容也就是这一百七十三相。在实际修持中有两种加行,正等加行将三智所有相摄为一百七十三相进行修持。次第加行有两种修法。 正等加行的所修,就是三智的一百七十三相,一百七十三相是遍智有一百一十相,道智有三十六相,基智有二十七相。当然,无边万法之相也是无边无际,不可能仅此数量,但归纳起来则可摄于一百七十三相当中。 在正等加行时,就是对这一百七十三相以胜义中远离戏论、世俗中如梦如幻二谛双运的方式修持。而为了使正等加行的证悟获得稳固,便要进入次第加行的修持。 次第加行有两种修法:一是将所有现前过的证悟迅速快捷地次第相联而修。比如苦谛,先观想无常,之后痛苦、空性、无我......这些相次第地、迅速地在相续中现前。可以对应别相三智。 一是把所有相归集在一个相中修行。比如把痛苦、空性、无我等全都归集在无常相中修持,或将六波罗蜜多归集在布施中修持。通过以上两种方式,要么次第而修,要么归集而修,不断修持之后,一百七十三相的境界不易退失,否则修行不会稳固。可以对应 一心三智 在一个刹那中,所有相次第不乱地显现,或者以一相含摄所有相的方式显现,这就是次第加行的修持。当然,这是大菩萨的现证。对我们而言,观无常的同时又能观痛苦,一个刹那中不行,但两个刹那应该可以。但在一个刹那中把所有相全部观完,菩萨完全能做到这一点,这就像《四百论》所讲的:钝根证悟一法空不能证悟一切法空,但利根可以。 如果想详细了知请查看《现观庄严论》的总义。 (正见D)
问:为什么修净土法也需要懂得空性之理?
答:

  • (1)因为善有随福德分善与随解脱分善。随福德分善是指未以大悲心、空性见摄持的善,不能以此善获证涅槃。凡夫行善,求的是自己的利乐,这样随我见而转,发起造作,就是从有漏心而生。"颠倒"是不顺法性,无我执著有我,无我所执为有我所等等。"虚伪"就是得不到任何实义。也就是所现的果报纯一是苦性,如果得到的是人天的欲乐或者定乐,这是坏苦性,终归坏灭,转入苦苦;而得到不苦不乐的舍受,也是行苦性,终究在遇缘时引发苦苦、坏苦。三界实际无真实安乐可得,因此是虚伪。

  • (2)根据《阿弥陀佛往生捷径修法》的仪轨来看"一切法皆空性中,般若空性时诸佛之母,诸佛无一例外均因彻证空性而成佛,我们在修净土的过程中,初学者可将阿弥陀佛当作实有的佛祈祷,西方圣境当作实有的境界来希冀,此土的烦恼痛苦当作实有的苦痛来厌弃,这样虽然较不容易调整自心,与上师阿弥陀佛相应,但只要坚持不懈,无疑也还是可以因阿弥陀佛的无边悲愿而得渡,而已有闻思,对空性已有认识的人,则可以结合佛所着重弘扬的般若空性进行观修。空性怎么修呢?有上师指点的人,可当下安住于无生的大空性中,也可在空性的基础上,再按莲宗截流大师所说:"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觉性无二"进行观修。一般的初学者,则可以通过一个简便易行的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大家都做过梦,而且知道梦境都是虚幻不实的,而我们现在的状态其实也是一场梦境,因为佛在《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既然是梦境,那么周围的房子、人物、自己的身体、感情,这一切的一切本来都如镜中花、水中月,并不实在,只是我们自作多情,太当真了,结果反把自己给套进去了,再进一步观察,梦众的一切,在醒来后,连那虚幻的相状也找不回来,也就是说,我们所见到的这些虚幻的山河大地等,在已觉醒的佛陀面前,也是连其相状也不可得的,即世俗万法为本来空性,空性中本净,无不净的显现,因此宽松下心来,不用去理会这些子虚乌有的东西,等你安住到位,空性就呈现出来了。这个方法因为借助了我们所熟知的梦,故无论是哪种根机都很容易获得经验,不但在修行时,我们在平时行、住、坐、卧中,都应提醒自己这是一个梦,慢慢习惯后,你会发现怒气可控制了,怨言少了,病痛也少了,人缘变得融洽起来了,佛法的甘露就真正品尝到了。观一切法空性是这个仪轨正行修法的第一步,比较重要,根据上面的引导,大家都会感到并不困难,因此应认真练习,不能马虎,否则如果将这一句很快地念过去,不思维内容,便不会体验到这个仪轨的殊胜性。

  • (3)净土修法分四:实相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持名念佛。 辛一、实相念佛 所谓实相就是诸佛不生不灭、甚深寂灭、远离戏论分别的现空大双运的真实面目,实相在经教中有两种: (一)毕竟空寂的无相实相; (二)远离戏论的无为法大光明的显现实相。 虽然说有两种,但本体不二。所以修行人无论持名、观像、观想、参禅、习止观等,如果能心心不离真如实相,念念安住空寂般若实相,远离一切虚妄分别,断除迁流心识,到心行处灭,自心本性弥陀佛,十方诸佛微妙清净法身,常住真心,性净明观,全体显露,如此才能称为实相念佛。百千法门同归方寸之内,恒沙功德总在心源之中,最上乘的了义法以自心为根本,以佛知见,观自心性,清净觉照,永断无明,究竟解脱,这是十方如来最胜秘密心地法门,也是禅教律密的共同交点。 《宗镜录》云:"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以是毕竟空无所有法念佛,诸想不生,空寂无性,灭诸觉观,是名实相念佛。"中峰禅师云:"此方即净土,净土即此方。我心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我心。"这就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的意义,即十方一切国土唯心所现,三世诸佛如来不离我心。具如此见解时,不能只执空理,废舍修行。因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为分别障垢所蔽无法显现,所以急须念自心本具弥陀名号,求生唯心净土之中。正当念佛之时,西方依正在我心中,而且我心也入于西方依正之内。这正是华严因陀罗相互映摄之义。离开心无有外境,离开境也无有心,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及阿弥陀佛,本来就是自心,十万亿佛土之外的极乐,从来没离开当下一念。法界遍融遍摄,一念中具无量,虽重重无尽但心体空寂,所以念一尊阿弥陀佛,就能遍念一切诸佛。心就是佛,佛即是心,了知一切境唯心自体,了心即佛,念念不忘,时时相续,没有佛以外的心念佛,没有心以外的佛被心所念。虽念念不息,却是无念,因为能念空无自性,所念也空无自性,犹如虚空合与虚空,无能合所合,所以即念而离念,终日念而未尝念;又空性从来不离妙有的显现,所以在无念之中自念不息。 万法皆是如如之性,心佛从来无二无别,虽自性空寂,但光明显现恒时不灭,就是无量光佛。虽光明不灭,当体自性空寂无生无灭,穷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而不尽,即是无量寿佛。如此本性众生本具无欠无差,由持名使始觉与本觉融合无二,也就是指子母光明合二为一。此时众生与佛无有差殊,烦恼菩提、生死涅槃平等不二,以实相心念实相佛,以法界心念法界佛,一念契合实相一念即是佛,念念不离实相,念念是佛。如古德云:"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飞锡和尚在《念佛宝王三昧论》中云:"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我此念佛心,全体是法界。" 如此修持境寂心空,心佛一如,念念绝待,念念圆融,圆满显发本来空性般若面目,顿时契合灵源妙理,则内外根身器界,一时透脱,此时妙体显露,亲见本来面目,方知西方无量寿,原是主人翁。由此证得三昧,百千法门一时全修,无量功德圆满具足,念佛法身,不离此心,成就正觉。虽悟无生忍,仍发愿往生安乐国得佛授记,然后圆满十大愿王,分身尘刹,返入娑婆,游戏地狱三恶趣中,拔济众生苦难,赐予无上安乐。 净土法门为无上圆顿大教、第一方便,非空口乱说,也并非指黄叶为黄金,哄小孩止哭。净宗十二祖彻悟梦东禅师云:"一句弥陀,清净实相,绝议绝思,难名难状。一句弥陀圆融法界,觌体全真,交罗无碍。一句弥陀,大圆智镜,身土影含,重重掩映。一句弥陀空如来藏,万法未形,一真绝相。一句弥陀,开般若门,十虚万法,一口平吞。一句弥陀如镜照镜,宛转互含,重叠交映。一句弥陀似空合空,了无痕缝,却有西东。"十三祖印光大师云:"若论其法,必须当念佛时,即念返观,专注一境,毋使外驰,念念照管心源,心心契合佛体。返念自念,返观自观。务使全念即观,念外无观。全观即念,观外无念。观念虽同水乳,尚未鞫到根源。须向这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上,重重体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亲,及至力极功纯,豁然和念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念,即如如佛者,此之谓也,工夫至此念佛法得感应道交,正好著力。现在则未离娑婆,常预海会。临终则一登上品,顿证佛果。"《菩萨念佛三昧经》云:"正念诸法真如之相,是名念佛。"《大集念佛三昧经》云:"当知如是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佛在《文殊师利说般若经》中也广说念实相佛的方法。《大集经》云:"若人称念阿弥陀佛,号曰无上深妙禅,至心想像见佛时,即是不生不灭法。"所以念实相佛者于无所生之中决定往生。虽往生但不离自心净土,所以实无所去。即如彻悟禅师云:"生者决定生,去者实不去。" 辛二、观像念佛 指以标准佛像唐卡,经过开光加持,然后端坐像前,一一详细观看,之后闭目逐一观想,或先观顶髻或面容,或眉间,或胸中卍字,或莲花台,或一时全观明明清清。 辛三、观想念佛 按《观无量寿经》观想极乐世界依报与正报的清净庄严。《般舟三昧经》云:"念西方阿弥陀佛身真金色,三十二相,光明彻照,端正无比。一心观想,心念口称,念念不绝者。"如赞佛偈云:"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似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即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如百千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沙化佛,一一化佛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作为眷属。彼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有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持不舍。所以行人观想自坐宝莲花中,放清净光明,处于极乐世界庄严宝刹之中,面对阿弥陀佛,一心瞻仰佛身相好光明,祈求加持摄受,行住坐卧观想自己处于极乐世界之中。由于观见彼佛,即见十方一切诸佛,所以称为念佛三昧。作如此观想,称为观一切佛身,由于观佛身的缘故,也见佛心。佛心即是大慈大悲,以无缘慈,摄受一切众生。喇拉曲珠仁波切在《极乐愿文大疏》中说往生四因即明观福田、积资净障、发菩提心、发清净愿。仁波切依经论广泛宣说抉择观想修法极为殊胜。尤其念佛人于每天晚上临睡之前,依善导大师开示的窍诀来观想,能极快获得感应。观想自己处于极乐世界,面对阿弥陀佛,祈祷观想佛身,并念诵祈请:"弟子众等,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识,得闻弥陀名号,本愿功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愿佛慈悲不舍,哀怜摄受。弟子众等,不识佛身,相好光明,愿佛示现,令我得见,及见观音势至,诸菩萨众,彼世界中,清净庄严,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见阿弥陀佛。"诵此祈祷文,加持特别大,自古以来感应甚多,尤其会在梦中出现不同的征兆。 辛四、持名念佛 指在厌离心、欣求心、菩提心、深心、直心、信心、愿心、回向心的基础上执持名号,称为持名念佛。净宗十二祖彻悟禅师总结念佛法门的窍诀云:"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二深信切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五以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根本。六以种种苦行,为修行助缘。七以一心不乱为净土归宿。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证验。此八种事,各宜通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矣。" 念佛法门虽有几种,但佛于诸多经中,马鸣、龙树、天亲于各自论中,历代祖师于浩瀚语录中,再再赞叹,指出持名最为容易方便,而且极为适合末法时代众生根机,能普摄上中下三种根机。藕益大师说能否往生,要看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低全在行持的浅深上。文殊般若经》云:"众生愚钝,观不能解,但令念声相续,自得往生佛国。"《宝积经》云:"高声念佛,魔军退散。"飞锡和尚云:"浴大海者,已用百川。念佛名者,必成于三昧。亦犹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念佛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业报差别经》云:"高声念佛诵经,有十种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惊怖。三声遍十方。四三涂息苦。五外声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进。八诸佛欢喜。九三昧现前。十生于净土。"《大涅槃经》云:"佛告大王,假令开大库藏,一月之中布施一切众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称佛一口,不可校量。" 所谓信者:即信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若回向念佛必能往生。信释迦如来于千经中处处指归净土的金口诚言无有欺诳;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圆满成就,愿者定能往生;信六方恒河沙数诸佛出广长舌所宣准确无误,随诸佛教诲,下定决心往生,更无疑惑。深信纵然散乱念佛也会种下菩提种子,何况净念相续岂能不生净土。深信今日净土及莲池海会清净大众,都是从念佛三昧之因而现前此妙果,加之信事、信理,是名六信,包罗一切信门。而且佛亲自授记龙树菩萨往生极乐世界,马鸣、天亲等也发愿往生,历代祖师圣贤往生的公案班班列列。(正见D)
    问:凡夫老太太不懂空性能否往生?
    答:

  • (1)通过念佛方法有四便知,她可以通过观想念佛等方法也能往生。正如《往生论注》中云: 有人问:上面说的了知"生即无生",应当是上品往生的人,如果下下品人乘着十念而往生,不是取实有的生吗?只要取实有的生,就堕在生和无生相对的二边执著中(也就是,如果了达生和无生原本不二,就既不偏在生这一边,也不偏在无生这一边。但如果执著有实有的生,那就有和它相对的无生,生和无生成了像牛的左右两角那样对立,这就是堕在了二边执著中。)。这样,一来恐怕以著相的修行不能往生,二来恐怕往生后还会生起认为实有"生"的迷惑。 下面用三个比喻进行答复: 【答,譬如净摩尼珠,置之浊水,水即清净。若人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浊。闻彼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 第一、比如把清净的如意珠放在浊水里,以如意珠的妙力,就能使原本浑浊的水转成清净。所谓"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以如意宝珠的加持使水无自在地转成清净。 众生的心就如同水,心中具有的无量生死罪业就如同水里的污垢,虽然心里有污染,但已经闻到或者信受了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当称念时,宝珠名号就投在了污浊的心中,念念之中除灭罪垢,而得以往生。 这里说到"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至极无生清净"是指相对于凡夫、声缘和一到十地菩萨,如来是至极无生清净,也就是现证无生、远离二障垢染、到达最极清净的地位,没有任何二取迷乱垢染,就像乌云散尽、青天彻露一样!在这样至极无生清净当中成就的名号,就像如意珠,投在众生浊乱的心水中,能起净化的作用,念念之中罪灭心净。所谓"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以名号的加持使心无自在地转成清净,而得以往生。 【又是摩尼珠,以玄黄币裹,投之于水,水即玄黄,一如物色。彼清净佛土,有阿弥陀如来无上宝珠,以无量庄严功德成就帛裹,投之于所往生者心水,岂不能转生见为无生智乎("生见"就是见到实有"生"的虚妄情见。"无生智"就是见法性无生法的智慧。)。】 第二、比如摩尼珠用黄布包裹之后,投在水中,水就变得玄黄,一如黄布的颜色。水本身是白色,没有玄黄的色,但用黄布裹着宝珠投在水中,水就变成跟黄布同类的黄色。同样的道理,清净佛土有阿弥陀如来无上宝珠用无量功德成就的黄布包裹着,投在往生者心水中,怎么不能转生的虚妄见为无生智呢!这是说,以国土无量功德庄严能加持往生者生起无生的智慧。比如花开见佛悟无生,水中闻法悟无生,见菩提树悟无生等等。 道绰大师的《安乐集》里,在"阿弥陀如来无上宝珠"之后,加了"名号"二字。这样相应名号来作解释也可以。大家知道,阿弥陀佛因地发愿要成就名号来普度众生,发愿之后,经过长劫修行,把无量功德用在庄严一句名号上,这就是名号用无量功德包裹的意思。像这样,以法性、缘起、发愿、三摩地、善根等不可思议的力量所成就的名号,就像用黄布包裹的如意珠,因此名号中含摄有无量无数的功德。现在把这个无量功德包裹着的名号宝珠投在往生者心里,就在他心中呈现跟名号内摄功德相应的相。也就是,名号具有什么功能,就在持名者的心中相应显现。这样持佛名号达到相应时,现前、究竟的利益都会出现,智慧、福德、三摩地、陀罗尼等的种种功德都能现前。 阿弥陀佛在发四十八愿时承诺:在我成佛时,我所成就的名号,能使菩萨由闻名而获得无生法忍,由闻名而得不退转,由闻名而得三种忍,由闻名而证得种种三昧等,像这样,这些功德都能在持名者的心中出现,这就像黄布投在水里,水就呈现为黄色一样,怎么不能转生见为无生智呢? 【又加冰上燃火,火猛则冰解,冰解则火灭。彼下品人,虽不知法性无生。但以称佛名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彼土是无生界。见生之火,自然而灭。】 第三,就像冬天结了很厚的冰,在冰上烧起火来。当火烧得很猛时,冰就开始融解,冰融化了,火也当即熄灭。 下品往生的人不知道法性无生,执著万法实有的心像冰层一样坚固。在这样的实执心上持念佛名号,就像在冰上烧起了火。也就是从他心里发出了念佛的心,发起了我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心,这就像在冰上出了火。"火越烧越猛",就是念佛号、作往生想的这种修行越来越勇猛。"由于火猛,就使得冰层融化",这是说以实执的心精进地念佛,当念力达到一定程度时,三界的坚冰就被化解,而入在净土无生界中。"冰一化成水,火就熄灭",就是一现前净土的无生界,见到有生的心也就寂灭了。 总之,这是用比喻表达以取相的修行也能往生净土,而且由往生就会证得无生。

  • (2)净土法门是借助阿弥陀佛的悲愿力等他力来往生极乐世界,最重要是具足信愿行,不论显宗密宗的净土修行者,都应具有猛厉的信心。对上师阿弥陀佛生起真实信心时,会汗毛竖立、眼泪直流。为什么要具足信心呢?在《华严经》上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槃无上道。"尤其对于依靠他力净土法门与大圆满法门来说,信心更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澫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又云:"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动,雨打不湿,如同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依教证可知,能够往生与不能往生,全凭信心与愿力的有与无。因此凡欲往生者,对上师阿弥陀佛及殊胜的法要生起信心是至关重要的。

  • (3)具足往生四因同时远离造五无间罪及谤法恶业,这二者是必须提醒往生的最大障碍,因为二者一旦造下则无法往生。这是经中佛严厉告诫我们的忠言。净宗历代祖师、乔美仁波切、喇拉曲珠仁波切、全知麦彭仁波切、全知法王如意宝等大德再三警醒净业行者。(正见D)
    问:如何理解菩提心依般若而生?
    答:在《般若摄颂》十四课中:丑二(以比喻说明)分二:一、以苗芽比喻略说;二、以太阳与龙王之比喻广说。 寅一、以苗芽比喻略说: 无芽世上不生树,枝叶花果岂能出? 无菩提心世无佛,焉生帝梵声闻果? 寅二(以太阳与龙王之比喻广说)分二:一、以同品喻太阳诠表;二、以异品喻龙王诠表。 卯一、以同品喻太阳诠表: 何时日轮光芒照,尔时众生勤行事, 智为慧生菩提心,依智众具功德法。 卯二、以异品喻龙王诠表: 如无热海无龙王,此赡洲河岂能流? 无河不生花及果,亦无大海众宝色。 无菩提心善逝智,一切世间岂能生? 无智无德无菩提,如海佛法亦成无。
    答案就在这里面,请道友对此思考,并将道友告知! 紧扣《般若摄颂》14课的科判及颂词回答更好!答案就在以下颂词之间: 无芽世上不生树,枝叶花果岂能出? 无菩提心世无佛,焉生帝梵声闻果? 何时日轮光芒照,尔时众生勤行事, 智为慧生菩提心,依智众具功德法。 请道友对此思考,请告知答案!(正见D)
    问:若行布施等善法时,前面没有发心,后面没有回向,仅仅中间行持时以无缘摄持,会是什么果?
    答:三殊胜摄持的功德:如果在做善法时,最初能发菩提心,中间一心专注,最后作殊胜回向,那么这个善根生生世世都不会毁坏。比如,我今天以三殊胜摄持做了一个小时善法,虽然一百劫后我有可能变成旁生,但往昔的善根却仍然存在。其实,这样的道理是佛陀以金刚语宣说的,故任何人都不得不承认。 无三殊胜摄持的过患:1)当后来产生嗔恨心时,阿赖耶上积累的善根也会被彻底摧毁。可见这样的修行方法;2)如果没有以三殊胜摄持,那无论行持任何善法也不可能趣入大乘道。大家都希望自己趣入大乘道,也希望自己所积的善根成为大乘善根,或成佛的资粮,但能否如愿以偿,这完全取决于是否具足三殊胜。如果没有三殊胜,即使表面上做再大的善法,也不可能真正趣入大乘道。 所以,如果你中间能以无缘摄持,但因没有及时回向,若后面生起嗔心,后悔心等不好的心念将善根毁坏无余。故行持善法一定要以三殊胜摄持。(正见D)
    问:为病者、亡者念108遍观音心咒时,仅仅心里作意愿病者康复,亡者往生,念完后,嘴里没有说回向某某,愿什么什么,这样是否算回向?
    答:所谓回向,回者回转、向者趣向,即回转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于所期。《大乘义章》云:"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也就是说,依靠发愿使善法在特定方面成熟,就是回向。以比喻说明:一块黄金是用来做马桶、装饰品,还是做佛像,这主要取决于主人的想法;同样的道理,我们所作的善法如何成熟,这也取决于回向,故回向至为关键。 所以,不管是任何大大小小的善根,包括坐一次禅、听一次法、讲四句偈,甚至念一遍阿弥陀佛的名号,以及一刹那间忆念出离心、菩提心与产生信心,乃至在日常生活中做一次取舍善恶之事等,在完成了之后都必须立即作回向,这非常重要。 在回向时,也必须念诵回向偈或大愿文来印持,达到令善根有所趋向你的目标,所以仅仅只是心里作意愿"病者康复"不算是回向。 不回向的过患:如果没有作回向,善根就有耗尽的危险。就像一堆干草,以一粒火星则能焚毁无余;或者一滴水,在烈日下很快就会消失。初学者的善根本来就如干草与水滴一样微弱,而相续中的嗔心、嫉妒、邪见、傲慢等恶分别念,却如大火、烈日一般猛烈。如果没有及时作回向,一旦产生这些恶念,就会摧毁以前所造的善根。比如今天听了一次法,如果没有立即作回向,下课后很可能对别人产生嗔恨心,在产生嗔恨心的当下,包括当天听法在内的百劫所积善根,就全被摧毁了。 在积累福慧二资后,一定要将善根立即回向的道理。如颂云:"积累善根后,颠倒不回向,宣扬生悔心,灭善根四因。"意谓:在积累善根之后,如果颠倒回向,或者不回向,以及宣扬和产生后悔心,那以此四因就能将以前所积累的善根无余毁灭。(正见D)
    问:传承上师都说,回向时最好用一地菩萨以上的金刚语回向,但我们平时为病者亡者回向时,都是用自己的语言。"愿某某早日恢复健康"等等。 这样是否效果会差些?如果效果差,有什么办法补救吗?
    答: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说:"回向文应当是一地以上菩萨所说的成实语,而不能是随随便便而作的一般回向文,因此我们也应念诵圣者所造的回向文。"法王如意宝也经常教诫大家:一定要念圣者所造的回向文,因为念凡夫人造的回向文不一定能起到什么作用。所以,所念诵的回向偈一定要有选择。 所以我们要用佛菩萨的回向方式来进行回向。佛菩萨的智慧圆满,他们的回向文,是能够真正利益到自己和众生的。那样的目标,是真正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不会带来任何后患的。并且,如果用《普贤行愿品》《愿海精髓》等的回向文进行回向,那就是将自己的功德,汇归到佛菩萨的大愿之中去了,这个意义就非常大,非常不可思议了,因为这是以一个凡夫身,参与到了佛菩萨救度众生的宏大事业里去了。大家只要按照佛菩萨的方式进行回向,通过向佛菩萨的智慧、慈悲、方便力看齐,就能得到如此大的加持。(正见D)
    问:共修时,有师兄这样回向:愿以此功德,上供养上师三宝,下回向众生。。。,平时我们把身体、受用、善根功德可以供养三宝,但是回向时将善根供养,这样回向合适吗?好像一般都是回向众生成就佛果。
    答:可以,上师曾经在课堂上讲过,首先把所行持的善根供养上师三宝,上师三宝如何回向我也如是回向,这是一个回向的窍诀。

播放列表 点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