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2016年6月~12月)01

汇总时间(2016-7-30)

1. 关于天女的问题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胜出天神赞》中讲到:母食人肉俄玛杀非天,母指的是大自在母等八大天女,这里的八大天女和我们日常课颂集上《八圣吉祥颂》里面八大吉祥天女一样吗?如果一样,一个说不能皈依礼敬,一个说八大吉祥天女敬顶礼,该如何理解呢?请法师开示!
答:上师没有讲过。依课诵集上下文观察是指八供养天女:嬉女嫚女歌女舞女涂香女等(见曼荼供),两者不同。(正见A1)

2. 关于在基础教程《略说忏罪》的问题

问: 在基础教程《略说忏罪》这课中 五、具体观想内容中大家对这句话不太理解"最后一切外器世界收摄在内情五部金刚萨埵中,他们依次化光融入自身,自己最终融入法界,在无缘离戏的境界中安住片刻。当又开始生起分别念时,将一切器情明观为金刚萨埵的妙用。"请法师开示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其中很多法相名词也不是很理解如"无缘离戏,五部金刚萨埵,器情明观" 答:密法问题不便答复。(正见A1)

3. 关于菩提心正行的问题

问:在"菩提心的修法"一课中,新学员对菩提心的前行基本已经了解,但是对于菩提心正行部分的法义有些模糊,不太清楚修完四无量心的前行后,怎么修菩提心正行?谢谢法师!
答:"菩提心修法"中上师由于某些原因没有正面宣讲修法,应学习巜大圆满前行》发菩提心章节.或看《大圆满心性休息三处三善引导文》戓巜修心七要》(正见A1)

4. 关于基础教程第二课中的问题

问:顶礼上师三宝 请问法师 基础教程第二课 在抉择世俗时 密宗通达一切显现是五智五佛身的本体 请问如何将一切显现抉择为五智五佛身的本体?敬请开示 弟子合十 答:密法问题,我没有资格答复。您若得过大圆满灌顶(四级),建议看《慧灯之光》中相关部分,那里有淸晰的阐述。(正见A1)

5. 关于菩提心略修法中关于舍无量心的观修的问题

问:菩提心略修法中关于舍无量心的观修,提到:堪布阿琼的窍诀,与《前行》的观想方法不同。 弟子这样理解:观修舍无量心时,父母观在自己身体左侧,怨敌观想在右侧;或者位置调换过来观想,也都是可以的,重点是双方的平等而不是所在的位置,是吗?
答:用分别心去揣测修法的细节,这种行为本身是不对的.试想若如此做,二传三传之后会走样到什么程度,佛法如何延续正确的做法是严格按照传承要求去做,就象前行里讲的如一个印模取出的神塔小像,他们都一模一样.如此做,体现了对上师和法的恭敬尊重,速得加持.另外也能继承和延续教法.(右方为尊,左方为卑,将怨敌观在右方应有密意.这是我的看法,仅作参考.)(正见A1)

6. 关于五戒和菩萨戒的困惑

问:顶礼上师三宝!

1. 请问诸位师兄,五戒中的 "不杀生"是不是指必须吃素,还是指可以吃三净肉。

  1. "不饮酒"是指无论什么情况一点儿酒都不能沾,还是有开许的特殊情况呢?不如说在职场上陪领导不得不喝,是不是可以呢?只要不酗酒就行呢?有没有依据呢

3. 对于一个初入职场的人,如何才能做到守戒而不犯呢?如何才能不杀生?如何才能不饮酒?有经验的师兄分享一下。

4. 菩萨戒中耽乐饮酒戒,是指可以喝酒但是不能酗酒是吗?

5. 菩萨戒中见乞不与戒,是指见到乞丐必须布施,是不是骗子都不管,是吗?

6. 菩萨戒中畜猫狸戒,是指受戒之后就不可以养猫了,是吗?是不是就不能养宠物了,比如狗也不行?

7. 五戒之中的 "不妄语"和菩萨戒中的"大妄语"是不是一样,在生活中怎样才可以做到真正的不妄语。比如一些善意的谎言,不说一点假话会不会和社会格格不入?

8. 密宗和显宗对于五戒和菩萨戒的内容一样吗?

9. 有没有关于五戒和菩萨戒的高僧大德的详细开示或者权威经典,我感觉对这些戒律一直搞不太懂,受持也是迷迷糊糊,甚至犯了也不知道。

答:如此多疑惑,建议你自已学戒.益西彭措堪布曾详细讲过巜走向解脱》,包括了居士戒,菩萨戒。另外,你的问题也涉及到汉传戒律,也应学习。(正见A1)

7. 关于基础教程共修和法会应该如何取舍的问题

问:这个问题考虑起来较复杂:初级班学员大都基础薄弱,不适合灌顶。共修时间若变更也要向管理法师请示。保守的看法是应共修,灌顶将来请求开许听录音。(正见A1)

8. 关于《亲友书》第四课的问题

问:亲友书第四课科判戊三安忍分四:一、教诫断除嗔恨之因;二,断除怀恨之果。这里的因和果是嗔恨的因和果吗如果是嗔恨的因是什么还是嗔恨分别通过因和果两方面来教诫。请法师师兄解疑。谢谢!阿弥陀佛! 答:已一,教诫断除嗔恨之因:是指多思维嗔恨的过患以及断嗔的功德,以正知正念守护自相续令嗔恨心[这个果]不要生起。 已二,断除怀恨辶果。是指嗔恨心[作为因]已经生起来了,表现在外面的身语冲突而造业[作为果\,这作为修安忍者一定要断除]。(正见A1)

9. 关于观清净心如何落实的问题

问:我理解的观清净心是尽量将一切境界观为本然清净的,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对麦彭仁波切说的将不清净的(如轮回)硬要观为清净的就不对了。我不太理解这一部分内容,请教法师!阿弥陀佛 答:首先通过多种途径观察,我到具有法相的上师,然后方能以清净心依止.将上师观为佛菩萨,将闻思修行的道场观为佛(菩萨)清净的刹土,将同修道友观为......所闻之法观为....时间观为.....以后多学习中观,大幻化网深化对清净心的体解.(正见A1)

1. 《亲友书》十一课问题

问:阿弥陀佛《亲友书》十一课中:法本说,"非依存"破色依我,"色亦不依我而住"则是破我依于色。而我却觉得,"非依存"指我不依色,"色亦不依我而住"指色不依于我,这样比较好了解。请原谅我的愚痴!请法师为我解惑!
答:你的理解是正确的!此处讲记内容将会做相应改动,但,具体如何改动以将来最新版的法本为准。 (正见A2)

1. 关于挂经旗的问题

问:堪布说不让挂树上,那师兄们怎么在山上挂经旗啊?
答:关于经旗的挂法,在智悲论坛上有相同的问题。请参阅!(引用网址失效)正见B1)

1. 关于供曼茶的问题

问:所修曼扎一般先供三十七堆,然后把它放在供桌上作为所修曼扎。所修曼扎代表的是五方佛或皈依境(如上师在《前行广释》中的开示),是供养的对境;而三十七堆曼扎代表的是供品,供品和供养的对境这两种含义完全不同,如果把三十七堆曼扎放在供桌上作为供养的对镜,是不是成了以供品供养供品?
答:所修曼扎代表的是五方佛或皈依境(如上师在《前行广释》中的开示),是供养的对境;此处所说是指把所修曼扎放在供桌上之前,先修一遍三十七堆曼扎,再修一遍三身曼茶,再堆放所修曼扎。一般堆所修曼茶的方法是:第一层从中央 东 南 西-北共堆五堆,代表五佛或皈依境,第二层、第三层也如是堆放,之后再放在供桌上。(正见B2)

2. 关于劫的疑问(前行19课)

问:弟子学到前行19课时,知道在过去时一共经历的明劫和暗劫,都是交替出现的。但是讲到在第5个明劫具喜劫有6万佛出世之后就直接讲到了贤劫,那么具喜劫后面没有暗劫么?如果有是多少暗劫?恳请道友和法师慈悲开示。
答:此处宣讲明暗劫交替的目的是说明:明劫出现很少, 佛陀出现于世间非常难,从而万般珍惜学佛的因缘。但也不是说一个明劫后,必定出现一个暗劫,也有可能出现明劫。只是说:明暗劫相比较时明劫出现太少了。所以此处不必追究太细。(正见B2)

3. 关于灌顶的问题

问:请教法师,上师说"要灌顶",是指特定的灌顶吗? 如果曾经如理如法地受过其他宗派的公认大德的四灌顶,是否符合要求,可以阅读? 现在比较容易得到一些密法的书籍,有些公开出版的书籍,我们甚至不知道是属于密法、或者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看。这样子随便阅读,应该是有过失的吧?如果,如如前所述,已经得过四灌顶,是否就可以阅读一般密法论著?
答:灌顶有一般的灌顶和大圆满的灌顶等,已经得过四灌顶,是可以阅读一般密法论著。(正见B2)

4. 关于有义与无义的理解

问:观修第81修法之有缘之安忍时,在503页"即当遭受眷属的邪行,或有义、无义的一切损恼时,皆不生计较之心。"请教法师:有义、无义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有义、无义分别指的是- 1. 有意、无意。- 2. 有意义、无意义。(正见B2)

1. 关于修上师瑜伽的问题

问:按照《前行》中上师瑜伽的仪轨每念诵100遍莲师心咒的时候要加念一遍祈祷文:一半"至尊莲花生大士。。。"一半"我无其余指望出。。。"。

1. 如果依照《开显解脱道》中上师瑜伽的仪轨念诵莲师心咒的时候,是否也要每念100遍莲师心咒后加念祈祷文

2. 如果加的话是加七句祈祷文吗?还是加《前行》仪轨中的祈祷文?

答:如果依照《开显解脱道》中上师瑜伽的仪轨念诵莲师心咒的时候,是也要每念100遍莲师心咒后加念祈祷文。即"西方邬金自在无量宫......祈祷赐予灌顶作加持"(正见B2)

2. 关于邪书的处理方法

问:有师兄提出有本书好像是怎样摆脱痛苦,里面有诽谤坛经、六祖慧能大师的,怎么样处理掉,谢谢,烧掉在家又不方便,可以扔到海里吗,谢谢,感恩法师 答:放在盆子里烧掉,再将灰倒入河或海里。(正见B2)

3. 关于 "金刚大地"、"金刚际"的理解(前行130课)

问:顶礼时提到"金刚大地"、"金刚际",末学不知其义,特请教法师和各位师兄。
答:《业报差别经》云:"礼佛一拜,从其膝下至金刚际,一尘一转轮王位..." 。所谓金刚际, 多部论典中将此解释为"金刚大地","金刚地基"。  《大圆满前行》云:"阿难尊者请问释尊他顶礼的功德,世尊答言:"他这样顶礼一次,将获得自己身下所压面积直至金刚大地以上所有微尘数量的转轮王位,然而这还不能达到其顶礼功德的边际。"  又:《开显解脱道略释》:"顶礼一次将获得身下所压面积直至金刚地基以上所有微尘数量的转轮王位,然其功德,尚不可尽。"  关于金刚大地,《心性休息》云:"初劫形成时,于空无所有、无阻无碍的虚空界中,形成了金刚不坏的金刚十字架风,其上形成了坚如金刚的水轮,在水轮上形成量同第一禅天具铁围山之金刚大地,在大地上,由于空中降雨而形成汪洋,翻滚的水泡分别形成高山与洲岛。"(正见B2)

4. 关于孤独地狱的疑问(前行

43. 44课)

《前行广释》第43和第44课讲到孤独地狱的众生,有的众生藏在树木里......近取蕴受尽苦难,有的会转生为杵臼、笤帚、瓦罐、门、柱子、灶石等形象,以识蕴感受痛苦。 问:这里藏在树木里,是指该有情转生为了树木这个无情呢,还是指该有情以某种形式藏在树木中?如果是后者,那是以什么形式藏在树木中呢?是鬼道众生吗?有情转生为无情,是否有这个可能呢?
答:这里藏在树木里,是指该有情形象变为了树木,或者指该有情以某种形式:如青蛙等藏在树木中。 如果是后者,那是地狱众生。 有情转生为无情,是没有这个可能的,因为有情具有心识。(正见B2)
问:后面又讲到昼辛吉尊者亲眼所见的两个公案,是否说明孤独地狱的众生,也可以以天人、饿鬼的形象感受孤独地狱的痛苦?
答:后面又讲到昼辛吉尊者亲眼所见的两个公案,是说明他感受地狱痛苦时是孤独地狱的众生。(正见B2)
问:"六道中任何一道,都可能存在孤独地狱的众生。 "这种说法是否合理? 或者说"孤独地狱的众生,可以以六道中任何一道众生的形象来感受孤独地狱的痛苦。 孤独地狱因何名为"孤独地狱"呢?有一种解释是说"孤独地狱并不因众生共业而现,而因众生个别之恶业而生",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如果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为什么偏偏要叫"孤独地狱",而不叫"孤独饿鬼"、"孤独旁生"......?或者为什么不干脆在六道之外再安立一道?"孤独地狱"这一名称的出处是哪里?
答:孤独地狱的众生,可以以六道中三恶趣众生的形象来感受孤独地狱的痛苦。孤独地狱的众生的痛苦超过饿鬼和旁生,所以不能叫孤独饿鬼和孤独旁生。孤独地狱在佛经和论典中都有教证。(正见B2)

5. 关于意识之明点及末法五百世的理解(前行133课)

问:净除贪心,害心,邪见三意业。以及能增上意识之明点的障碍,这句怎样理解?意识之明点是什么意思?
答:在不清净的世俗现象中,明点增上意识分别念。在清净现象中,明点是智慧。(正见B2)
问:"末法五百世怎么理解我们现在是末法时期吗?
答:末法五百世可以理解趣入末法500年以后,泛指末法时期。我们现在是末法时期。 (正见B2)

6. 关于实修法(智慧度)的准备

问:对于没有系统闻思过中观的学员,有什么适合的课程可以推荐 答:如果为实修中观打基础,可以学《中观根本慧论》、《入中论》、《中观四百论》。(正见B2)

7. 关于上师瑜珈速赐加持的问题

问:在8分钟的上师瑜珈速赐加持视频里,大约4分钟处,文殊菩萨坐垫下慢慢出来的白色球是什么含义?
答:供品。(正见B2)

8. 关于挂经旗的问题

最近看到《二十一度母赞》中上师仁波切讲到,"有些人经常把经旗挂在树上,这样不是很好。藏地有种说法,悬崖有悬崖神,山有山神,树有树神,如果把经旗挂在树上,树神就不好活动了。" 问:不往树上挂真的不方便,用竹竿等容易被贪小便宜的人破坏,这样该怎么办呢?
答:即是用竹竿等容易被贪小便宜的人破坏,也要这样做。(正见B2)

9. 关于圣教空世的疑问

问:暗劫有独觉出世度化有缘众生吗?或者,佛法未隐没时是否有独觉出世?
答:又名缘觉,或辟支佛,是于无佛之世靠自己觉悟的力量而脱离生死的人。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佛法未隐没时是没有独觉出世。(正见B2)

10. 关于为何要学习寺院管理财产的问题(前行44课)

"寺院在管理财产时要注意什么?这有哪些必要?" 末学辅导的小组在讨论这题时的反应是 :"那是出家人的事,我们怎么知道?"、" 我们也不可能象上师说的那样,以后会有当大法师、大方丈、大知客(什么是大知客我们都不知道呢 有一位学员说),有机会掌管寺院财产,所以没有必要知道要注意什么吧?"、" 我们也不可能去观出家人的过错(一面指着《加行第二册》181页 ......只有一句话,就可以动用几百万、几千万这句话 )"......等等。 问:请法师开示指点,末学应该怎么引导大家回答(讨论)这道题?
答:不仅是居士、也有出家人学习《前行》。即是居士当中,也有以后出家的机会。(正见B2)

11. 关于顶礼的问题(前行129课)

问:第129课中,不懂正法的人,因为没有受过正法的教育,就像世间的文盲不懂知识一样,很多语言和行为都不如法.有人说:"到上师面前,来的时候顶礼,去的时候不能顶礼,这是佛经里说的."其实佛经里倒没这么说,是他们不懂,还把某些说法用佛经作依据了.这里说的意思,能否理解为:佛经里没这么说,有这种说法.到上师面前,来的时候顶礼,去的时候不能顶礼.这是我的理解.不知是否正确在一篇文章里也这么说.有道友说,那就是说,来的时候去的时候都可以顶礼.哪个正确 答:一般要听上师的话,上师说不要顶礼则不顶礼。(正见B2)

12. 关于修前行是否需一位上师当面指导的问题

问:前几天跟一位出家师父谈修加行的问题时,他说,修加行最好先确定一位能面对面指导自己修行的根本上师,如此修行,即生容易成就。不知道是不是有这种说法?
答:不一定。(正见B2)

13. 关于 "近取蕴""识蕴"的含义(前行43课)

问:"近取蕴""识蕴"都是什么意思?在这一课里都分别代表什么?
答:如是有漏法亦称,近取之蕴及有诤,
痛苦及集与世间,见处以及三有也。 如同有为法有不同的名称,有漏法也可称为近取之蕴、有诤、痛苦、集、世间、见处以及三有。

有漏法的别名分别为七种:"近取之蕴",有漏法作为因,可以使将来的痛苦和一切世间的本体现前。可以用草火的比喻来解释:草是草火的近取因,依靠草而燃烧出来的火焰,称为草火;同样,依靠有漏烦恼而成之蕴,称为近取之蕴。麦彭仁波切《俱舍论》的讲义中除用草火作比喻外,还说到从果的角度也可叫近取蕴,如有果和花的树,称为花果树,同理,从有漏法中产生蕴,而且将来还会不断产生,所以叫做近取蕴;从本体或作用的角度,亦可叫近取蕴,比如国王的下属,要依赖国王而存活,近取之蕴同样依赖有漏法,因此有漏法亦可称为近取之蕴。   为五蕴中的第三位。唯识宗于"五位百法"中,立八识心王之名,此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唯识宗不说心而说识,在佛法上谓之方便。事实上,识即是心,亦即是意,心、意、识三者,同体而异名。小乘佛教建立六识,没有第七、八识,但在文字中已有七、八二识的含义,如《顺正理论》卷十一载:"心、意、识体虽是一,而训词等义类有异,谓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集起故名心者,即是第八阿赖耶识;思量故名意者,即是第七识末那识;而了别故名识者,即是前六识 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大乘广五蕴论》曰:"云何识蕴,谓与所缘,了别为性,亦名心,能采集故,亦名意,意所摄受。若胜心者,即阿赖耶识,此能采集诸行种子故。又此行相不可分别,前后一类相续转故。又由此识从灭尽定、无想定、无想天起者,了别境界转识,复生待所缘缘差别转故。数数间断还复生起,又令生死流转回还故。"   "阿赖耶识者,谓能摄藏一切种子,又摄藏我慢相故,又能缘身为境界故。又此亦名阿陀那识,执持身故。最胜意者,谓缘藏识为境之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相应,前后一类相续随转。除阿罗汉圣道,灭定现在前位。如是六转识,及染污意,阿赖耶识,此八名识蕴。"(正见B2)

1. 关于八无暇中的法义理解(前行)

问:《加行教材》第66页最下方:佛经中云:"更互恒怀怖害心,常欲展转相食啖,于旁生中受斯苦,此处岂能闻正法?"中的"更"如何解释呢?"展转"如何解释?
答:更:另外或更进一步之意。展转:反复、多次之意。(正见B2)
问:第67页,"若在天中有顶处,由先福力生于彼,长寿觉慧不分明,此处岂能闻正法?""顶处"在这里怎么解释呢?这里的"觉慧"是指"觉悟和智慧"的意思吗?
答:"顶处":指最高的天即有顶天。"觉慧"是指"觉悟和智慧"的意思或指"思维、分别"之意。因为长寿天处于禅定中,不思善恶。而无暇闻正法。(正见B2)
问:第68页,生在边方鄙恶处,耳不曾闻说法声,无识恒居蔑戾车,此处岂能闻正法?"蔑戾车"怎么解释?
答:"蔑戾车":指边鄙地,无暇之处。(正见B2)
问:若人不信于三宝,说无因果无尊亲,如是邪见坏其心,此人岂能闻正法?这里的"尊亲"是指"释迦牟尼佛"吗?
答:是。(正见B2)
问:"诸佛大师不出现,谈会无妙法流世间,若人生居暗世中,此时岂能闻正法?中的。"大师"是指"菩萨和上师的意思吗? 答:大师"是指"菩萨和上师的意思或高僧大德等。(正见B2)

2. 关于修曼扎的念诵

问:请问放在供桌上的所修曼扎具体如何供呢?关于观想上师讲了很清楚,但是供这五堆时,是否每一层都是五堆,供这五堆具体念珠诵的咒子是什么呢?
答:每一层均放五堆,分别代表五佛或皈依境。无须念其他咒。(正见B2)

3. 关于等持力

问:等持力如何理解?
答:等持(术语)定之别名。梵语旧称三昧,译曰定,新称三摩地,译曰等持。谓心住于一境平等维持也。是通于定散二心也。假使在于散心而心专注于一境即三摩地。故译为定者不可也。唯识述记七上曰:'等持者平等持心等,但于境转,故名为等持。故通定散。(中略)三摩地,此云等持。'俱舍论二十八曰:'等持者为定,名异体同。故契经说心定等定,名正等持。此亦名为心一境性。' 力:不被违品所转。(正见B2)

4. 关于无漏智慧甘露的游舞与自性及最了义的忏悔的理解(前行124课)

问:第444页,成为散布一切所愿之云的无漏智慧甘露的游舞与自性.请问怎么理解?
答:从无漏智慧甘露中可以产生众生的一切所需,此亦是无漏智慧的游舞与自性。 问:第436页,最了义的三轮体空的方式进行忏悔。请问这是什么意思 答:以"能忏悔的我、忏悔的对镜、所忏悔的罪业"均不存在的方式来忏悔,为最了义的忏悔方式。(正见B2)

5. 关于住道者的理解

问:请问预科班加行第三册44页"住道者"如何理解?
答:可以理解为:住于修行之中的人。(正见B2)

6. 关于法报化三身的理解(前行122课) 问:请教122课法报化三身的关系

答:从法身中显现报身,从报身中显现化身。智慧资粮圆满成就法身,福德资粮圆满成就色身。本体空性为法身,自性光明为报身,大悲周遍为化身。三者在一众生界中本自具足。(正见B2)

7. 关于所修曼茶罗五堆的问题(前行120课)

问:关于前行广释120课,所修曼茶罗五堆是怎么供的?
答:每一层均堆五堆,分别从中间——东——南——西——北的顺序堆,同时观想分别为五佛或皈依境。(正见B2)

8. 关于观修轮回过患在相续中升起的标准

问:请教《加行教材》第三册,第32页,观修轮回过患在相续中生起的标准是怎样的呢?课本内容只讲了,要像朗日塘巴尊都那样。请问:观修轮回过患在相续中生起的标准是不是指必须观修轮回痛苦,让心趋入正法,舍弃今世,慈悲众生呢?
答:要像朗日塘巴尊都那样,真正对轮回痛苦生起定解。从而一辈子没有笑脸,唯一精进修持佛法,以大悲利益众生。(正见B2)

9. 关于磕大头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问:1,我现在就是念3遍皈依,3遍发心,然后观想皈依境,然后做手势,心里想:祈祷法王如意宝加持,清除众生身语意三门所造罪业,然后磕头,趴着的时候心里念诵"法王如意宝祈祷文"然后起来。念诵的对吗?皈依境用观想的非常清楚,每一次顶礼都观想清楚吗?我有哪些不如法的地方或者需要注意的地方?
答:顶礼可以跟上师瑜伽修,亦可与皈依一起修。本次上师要求与上师瑜伽一起修,则可以面对法王如意宝的像,一边祈祷一边顶礼。顶礼时可观想一切众生与自己一起顶礼。祈祷法王如意宝加持,清除众生身语意三门所造罪业,每一次不一定观的很清楚,但祈祷很重要。(正见B2)

10. 关于佛陀遍知的疑问 (前行45课)

问:佛陀既然是一切遍知,那为什么没有详细描叙我们这个地球?也没有预言飞机电脑的诞生?
答:佛陀是遍知。所以知道哪些对众生最重要,哪些不重要。比如一个人中了毒箭很快就会中毒身亡,此时最重要的就是赶快拔出毒箭,而不是研究箭的质量、产地、是谁射的等无关紧要的问题。同样,众生流转生死很长时间,非常痛苦。此时最重要的就是解决众生的生死大事,将其从轮回苦海中救度出来。从而佛陀宣讲了四谛法门。而世间的其他,讲不讲均不是很重要。依此更成立佛陀是量士夫。(正见B2)

11. 关于诸佛菩萨的显现与了义的问题

问:金刚亥母和金刚愤怒母是不是一个本尊?金刚瑜伽母和这2本尊是一个吗?玛吉拉准空行母就是金刚愤怒母吧?
答:佛菩萨均是同一法身中根据不同众生的根基、意乐而现不同行相来度化。所以上面的本尊从最了义的角度讲也可以说是一体。但从显像看并不是一个。(正见B2)

12. 关于业际颠倒与希求今生的法义问题(前行25课)

问:除了转生为猎人、妓女等以外,什么样的人也叫做业际颠倒?请问法师什么样的人是业际颠倒的人,是指希求今世的人么?
答:通常而言,许多上师在教言中说的"业际颠倒",指以前出家,后来还俗了,造下百般恶业;或者以前是虔诚居士,后学外道而不学佛了,放弃一切修行。所以,上师跟弟子们常说:"千万不要变成业际颠倒者啊!"意思就是:你千万不要还俗,不要今天在我面前听受教言,过段时间就统统抛之脑后,到不如法的场合里造种种罪业。(正见B2)

13. 关于共同八种悉地的问题(前行126课) 问:共同八种悉地是什么?

答: 《藏传佛教辞典》八大悉地下三续部之中,有悉地法,所修均为世间事业成就之法。约而言之,与无上密续之息灾、增益、怀爱、诛灭(调伏)四事业法同,但详而言之,则性质甚不相同。如无上密修息灾,仅求可免于灾难,而下三续部之息灾法,则十分细致,分为免于官非、免于盗贼、免于为蛇犬所伤等等。举此一例,即知其分别。 诸悉地中,有八大悉地 一者剑。依法修剑,成就之后,持此剑临阵,可不为敌者所败。 二者眼。依法修眼药,成就之后,用以涂眼,能见天人、龙族等,由是可将其调伏,作为自己的护法。 三者足。依法修药,成就之后,用以涂足,则能疾行千里而不倦。 四者隐形。依法而修,成就之后,结印持咒即能不为人所见。 五者长生药。依法而修,成就之后,服之可以长生,此药又能用以点金。 六者空行。依法而修,成就之后,凭意念即可凌空飞行。 七者丸。依法而修,成就后能缩人、象、马、牛、犬、驴、驼、水牛、狼等成丸。又可持咒令之复原。 八者发现伏藏,如是即可得古代珍宝。 《密宗名相》(谈锡永着)(正见B2)

14. 关于共修的方式问题

问:请问共修辅导时是否可以用法师辅导的PPT?
答:可以。(正见B2)

15. 关于与善恶知识结缘的教证出处问题

问:"与善知识结恶缘也能成为解脱之因,与恶知识结善缘也会成为堕落之因"的原文在哪里可以找到?
答:布施者不三轮体空,将会与受施者结善恶缘吗?...信仰佛教必须出家才能解脱吗?....平时不信佛,亦不敬佛,临终幸遇善知识助念开示,这能往生吗?....走入歧途,因而堕落迷妄的深渊,感召无量恶报,那么,为人说法者,因果亦难逃之夭夭!.....善知识能懂得世法与出世间法融通无碍,若亲近善知识可引导我们走出三界的窠臼。(正见B2)

16. 关于供曼扎的基盘的问题

问:供曼扎时,修的那个基盘代表什么?供七堆时,要观想须弥山和四大部洲的供品充满虚空每个佛刹,还是只是观想须弥山和四大部洲的珍宝财富在自已面前而供养自已佛堂的皈依境?
答:修37堆曼茶时,用手腕檫的基盘代表我们的相续。供三身曼茶时,基盘代表无生法界。这次供的7堆曼茶,基盘代表金刚大地。(正见B2)
问:关于供曼扎的观想问题 答:能供观想须弥山和四大部洲的供品充满虚空每个佛刹更好。(正见B2)

17. 关于供曼扎的问题

问:为了方便37堆所修曼茶供在供台上不动了,修曼茶时可以在基盘上供一遍37在继续供7堆吗 答:供曼茶时,最好准备俩套曼茶罗。放在供台上的是所修曼茶罗,每一层用五堆表示五佛或皈依境。堆三层。 另一套用来修所供曼茶罗:37堆或7堆。每一座先修1 3遍37堆曼茶罗,再修7堆曼茶。(正见B2)

18. 关于上供素斋的问题

问:在上供素斋中观想在托巴口对面的虚空中····,托巴口对面是否是指托巴的上方?
答:托巴前面上方的虚空。(正见B2)

19. 关于修曼茶罗堆五堆的问题

问:所修曼茶罗每一层就是堆上五堆正好堆满,堆三层来表示五佛或皈依境,恭敬放到供台上即可,不用其它的仪轨对吧?
答:是。但一般堆所修曼茶罗之前,先修一遍37堆曼茶和一遍三身曼茶。(正见B2)

20. 关于后得位和游舞幻变的法义问题(前行126课)

问:"在后得位,能了知一切现象均是上师的游舞幻变"其中,后得位,游舞幻变具体指的是什么?
答:后得位是指下座之后的座间时间。游舞幻变具体指的是:一切显现均是上师的幻化,如:一切现象是上师的身幻化,一切声音是上师的语幻化,一切起心动念是上师的意幻化。(正见B2)

21. 关于平常修法的问题(前行124课)

问:古萨里修法观想中忿怒母和玛吉黑怒母是一个吗?
答:可以观成是一个。(正见B2)
问:修曼茶时不慎掉出到地上的珍宝该怎么处理?
答:用香水洗后晒干再用。(正见B2)
问:上次弟子的孩子在学院门措上师灌顶时捡回一些珍宝,该怎么处理?
答:可以供在佛堂上,或供曼茶亦可。(正见B2)

22. 关于破誓言的问题(前行118课) 问:什么是破誓言者?如何解答?

答:在密宗中,严格的誓言有十万多条。但一般讲破誓言的对境是指金刚上师和道友。对上师、道友生邪见、嗔心、毁谤等。又不发露忏悔。则会破誓言。(正见B2)

23. 关于视师如佛的问题 (前行126课) 问:怎样算"视师如佛"?

答:可以按阿琼堪布在《前行备忘录》中的五种了知 ◎以五种了知而修"视师如佛" 这样的见地,如何修持才能生起来呢?要以《前行备忘录》中所讲的五种了知而修。 第一、了知上师是佛: 第二、了知上师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佛陀的事业,包括共同事业和殊胜事业: 第三、了知对自身而言,上师比佛陀恩德更大: 第四、了知大恩大德的上师是一切皈依处之总集: 第五、了知认识到这些道理以后,如果能虔诚祈祷,无需依赖他道之缘,便可在自相续中生起证悟智慧。(正见B2)

1. 关于修曼茶的问题

问:修曼茶时,选用市场上上等的一种洁白透亮、标明无需淘洗的清洁香米,不洗直接供可不可以 答:可以打一些香水,表示用香水洗过。(正见B2)

2. 关于加行修法中的问题

问:在家居士可以在床上观修、念经吗?
答:最好在佛堂供上五供等之后,再打坐、观修、念经。如果是单身,在床上观修、念经也可以。但在床上容易昏沉等。 问:"开显解脱道"中的第四法境中:"自前如意宝树五枝上,......"皈依境与"法王如意宝皈依境"不同,在磕大头时应观哪一个皈依境?
答:如果磕头与上师瑜伽一起修,最好观法王如意宝。也可以观皈依境,中央上师的本体就是法王如意宝。 问:"开显解脱道"中后行修四灌者中"由从上师三处三字上,发出白红蓝色三色光",是上师顶轮发白色光,喉轮发红光,心轮发蓝色光吗?
答:是。分别是嗡啊吽发出白红蓝色光。 问:平时观想上师时,是观想"法王如意宝"还是"索达吉堪布上师"?
答:均可以。 问:上师化为五光明点,"五光"指哪五光?
答:白黄红绿蓝 (正见B2)

3. 关于生病转道用的问题

问:当生病时,可以这样观想,上师三宝的加持不可思议,我今天得病是消业障,依靠这个机会,无始以来的业障能够得以清净。请问这句话如何理解,为何要这么观想呢?
答:从因果的缘起规律来讲:我们任何的苦乐感受均来自往昔所造的善恶业。所以得病也是往昔杀生等损害众生的果报成熟的表现。通过生病则消了此业。如果学习了佛法,通过上师三宝的加持,还可以后报转前报,重报轻受。如《金刚经》中云:"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生病时还可以修自他相换菩提心。(正见B2)

4. 关于修曼茶的问题

问:一座修完后曼茶盘是和供品放在一起下一座直接再用,还是修个37堆放在供桌上?
答:每次最好先修一到三遍37堆曼茶,再接着修7堆曼茶。 问:若是后者,那应该是在《开显解脱道》念完之后在供37堆吗 答:是念完后。 问:在平时可以将多个曼茶罗放在供桌上吗?若能的话,是观想成为供品还是供养的对境?
答:平时可以同时供多个37堆曼茶于供桌上。(正见B2)

5. 关于心的幻化问题(前行95. 96课)

问:

1. 《前行广釋》第95课中,尊者暗想'上师玛尔巴曾传授我;轮涅诸法的一切显现,全部是心的幻化,而心的本体也是空性光明.若将魔障執为实有,肯定起不到什么作用.'于是他安住在鬼神为自心显现的定解中,请问这段中讲的是一切皆为业力的显现的意思吗/还有没有别的意义

2.第96课中;金旺堪布也经常引用一个教证,说'现有知本尊,鬼神自然听.'若能了知轮涅一切皆为本尊的显现,鬼神自会对你俯首贴耳,惟命是从.这一句不明白.

答:一切清净的显现是智慧或本尊的显现,一切不清净的显现是分别妄心的显现。鬼神在众生迷乱前现鬼神,而其本性为清净的本尊。若将其观为本尊,则得到本尊的加持,而不会受到鬼神的危害。(正见B2)

6. 关于小组共修供护法的问题

问:小组共修读《课前念诵二》时如何供护法?器具和供品都知道,但不明白流程是怎样,网上和论坛上的资料没有统一的说法,还请法师慈悲开示。
答:可以按《喇荣课诵集》中的供护法仪轨来供。(正见B2)

7. 关于修法中菩萨戒的问题

问:第七十三座观修法中念三遍就受菩萨戒了,受了后具体所依的戒条有哪些?平时该怎么做?
答:可以按,《前行》中愿菩提心学处: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行菩提心学处:六度。特别是其中的持戒度:严禁恶行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此在《三戒论》中有详说。其中最根本的一条是:不舍愿菩提心。(正见B2)

8. 关于暇满难得的问题

问:暇满难得的体相、条目、次第各是什么?
答:体相:暇:闲暇。满:圆满。难得:极为难以得到。 条目:暇:远离8种无暇而获得8种闲暇。满:五种自圆满和五种他圆满。难得:从因缘、比喻、数目三方面难得。 次第:根据以上条目请参考《前行》中讲的具体内容。(正见B2)

9. 关于金刚持的问题

问:什么是金刚持?什么是金刚持果位?
答:金刚持指佛,金刚持果位是指佛果。(正见B2)

10. 关于如何分清信心与贪心的问题(前行126课)00

问:修上师瑜伽,修与上师相应法,是信心。如何认清贪心,信心,生起纯净的信心 答:信心是一种善心所,不论上师如何显现欢喜或愤怒像,都认为是一种加持。是增长信心的助缘。而贪心是一种烦恼心所,一旦贪心得不到满足,上师的显现与自己的习气相违背,则生嗔恼等烦恼。所谓"爱的越切,恨的越深。"(正见B2)

11. 关于修曼茶中的观想问题

问:请法师指导具体观想佛刹和三千大千世界还有各类珍宝的方法 答:修7堆曼茶时,7堆分别表示中央须弥山王,四大部洲,日月。此是一个小世界,也是三千大千世界的最基本组成部分。以此代表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美妙供品来供养上师三宝。若再有观想能力,则可以按《藏传净土法讲记》中所画的8瑞物、8吉祥、轮王7宝等来观想供养上师三宝。(正见B2)

12. 关于安住修的理解

问:前行里的安住俢是什么意思呢?
答:安住俢是指对所观修的法义生起定解后,安住于此定解中或观察法义累了以后,安住于什么都不想的状态中休息一会儿,再继续观察修。究竟的安住是安住于心的本性之中。(正见B2)

13. 关于主尊的问题

问:行法本50页下面有一个黑白的莲师画像,右手在右膝上,而56页讲到莲师的手印时讲莲师右手在胸前,我们观的时候应该观哪种?是选自己有信心的一种还是有固定的仪轨?
答:是选自己有信心的一种即可。(正见B2)

14. 关于无常中住处的观想问题(前行38课)

问:《大圆满前行》寿命无常的第七个科判: 思维猛厉希求而修无常中,上师讲了住处的问题。请教法师为何要把住处观为清静?这与思维无常有何直接关系?
答:在《前行》的丙二、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我们在闻法时,不能将传法之处和上师等看成是这般平庸不净的显现,应当明观五种圆满而洗耳恭听。具体明观的方法:处圆满为密严法界宫,本师圆满即法身普贤王如来,眷属圆满也就是如来密意传、持明表示传的勇士勇母及男女本尊之自性;或者,将说法之处观成铜色吉祥山莲花光宫殿,传法上师明观为邬金莲花生大士,我们闻法的眷属观想成八大持明、君臣二十五尊及勇士空行的自性;或者这样明观:住处圆满为东方现喜刹土,本师圆满为报身金刚萨埵,眷属圆满观想成金刚部的尊众 勇士勇母的自性;也可以将处圆满观为西方极乐世界,本师圆满明观成无量光如来,眷属圆满观想成莲花部的尊众 勇士勇母、男女本尊的自性。无论是以上哪种明观方式,法圆满都是大乘法,时圆满就是本来常有相续轮。 我们务必明确的是,之所以这样观想,是因为这些原本就是这般清净的,而并不是本不清净而观成清净。 密宗所讲的清净、光明,层次比较高,不要说我们,连舍利子最初也无法接受。当时他和螺髻梵王辩论时,舍利子认为释迦牟尼佛的刹土不清净,是个具五浊烦恼的世界。但从东方刹土来的螺髻梵王说:"在我的眼中,释迦牟尼佛的刹土清净无垢,宛如自在天宫。"他们两人在争执不下时,佛陀出来说:"我的器情世界本来就是清净的,只不过舍利子没有见到而已。" 所以我们观清净刹土、本尊等修行,则很容易回归清净的本性。(正见B2)

15. 关于特法的意义

问:暇满难得之二:思维特法圆满 中的特法是什么意思?
答:在远离修法违缘 本性闲暇的基础上,再另外、特别具足修法的顺缘 五种自圆满和五种他圆满。(正见B2)

16. 关于明观莲花光宫殿的问题(前行128课)

问:明观莲花光宫殿的具体描绘是怎样的 答:在邬金刹土中,有一座山,名为"铜色吉祥山"(或译作"铜色德山"),这座山的形状如心脏,山的底部,一直深达地底龙王的国界,山的半山腰是空行刹土,而山顶极不可望,有如直抵梵天。这座吉祥山王,和须弥山王一样,是由众宝和合而成:它的东面是水晶,南面是吠琉璃,西面是红宝石北面是帝青宝。在山中有一座广大的宫殿,就是莲师所住的宫殿。由这四种宝所成,光明清澈,无内外,超越限量,故无大小。其所见乃诸佛境界,非凡夫心量所能思议。这座无量宫不仅周围,上下是诸宝所成,外面还有回廊、护墙、台阶等,也是诸宝所成,而且四面显现四种不同的颜色:东方蓝色,表息灾事业;南方黄色,表增上事业;西方红色,表怀爱事业;北方绿色,表降伏事业。墙缘上悬挂有璎珞网,转角处悬挂有铃铎,四面四门,各有牌楼,都以众宝做种种微妙庄严。在宫殿外的四方空地上,周围环列如意宝树,还有充满甘露的水池,池水自然上涌。在虚空中,到处充满如云的红光 莲花之光。所以这座宫殿,称为"莲花光无量宫"。 上面这一段描绘和极乐世界如此相似,可以说是密宗的极乐净土。 具体参见:(引用网址失效)实观为清净刹土就可以。(正见B2)

17. 关于中土的问题(前行17课)

问:现在的印度是属于地界中土。但现在的印度属不属于佛法中土呢?
答:应该属于佛法中土。因为现在印度虽然本地信佛者不多,但总的学佛人数很多,特别是藏传佛教非常兴盛,所以可以称为佛法中土。(正见B2)

18. 关于王阳明公案的疑问(前行40课)

问:作为王阳明前世的老和尚已证得了全身舍利,难道还没有超脱轮回取得成就吗?还是在为世人做一下示现呢?
答:两者都可能。有些修禅者,虽然修持功夫较深,能了知自己的前生后世。但由于没有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则仍须流转生死。 后者则是菩萨示现。(正见B2)

19. 关于修上师瑜伽的问题

问:修上师瑜伽时,将上师观在前方一肘高的虚空中时上师的面相是朝向自己吗?
答:是朝向自己。(正见B2)

20. 关于莲师的诞生问题(前行128课)

问:"莲师是于顿生觉性中诞生,并证悟了现有本基圆成",其中"顿生觉性"、"现有本基圆成"是什么含义?此处说明莲师还需要经过修持才能最后成就,还是说莲师的诞生、证悟只是示现?
答:莲师是于觉性中顿然诞生的。并证悟了"现有轮涅万法于本基中本来 圆满具足"的实相。此处说明莲师的 诞生、证悟只是示现。(正见B2)

21. 关于五部帽的问题

问:法师莲师所戴的冠冕具瓣五部帽是哪五部,在共修时有道友提出这个问题 答:五部是指报身五部佛。(正见B2)

22. 关于十不善业的问题(前行64课)

问:贪心,害心和邪见,这三种意恶业,是指在心相续中产生贪嗔痴的当下就造了意恶业,还是指相续中产生这三种恶心后,直至因缘成熟转换成了外相上的身语等恶业?
答:这三种意恶业,是指在心相续中产生贪嗔痴的当下就造了意恶业。身语意三业中,意业为主。在《前行》因果不虚的引导中,"一切业之自性"这一科判讲的很详细:一切善业恶业之中,是黑是白,是轻是重,关键还是要看人的起心动念。举个例子来说:一棵大树,如果它的根是药性,那么它的树干和树叶肯定是药;如果它的根是毒,那么树叶和树干也必然是毒性,毒性十足的树根绝不可能生长出灵丹妙药的枝叶。同样,如果带着贪嗔的动机,居心不良,意乐不净,即使表面上所作所为是善业,但实际上只会变成不善业。假设内心清清净净,纯正无暇,那么纵然从外观看起来好像是在造恶业,但事实上已经成了善举。《功德藏》中说:"树根为药芽亦药,根为毒芽何用说,唯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 所有善不善业的作者唯一是自己的这颗心,尽管身体的一举一动、口中的一言一语并没有表露出来,但是心的分别念也往往会带来巨大的善果与严重的恶果。所以,我们每个人要经常观察自己的心态,如果处在善心之中,理应生起欢喜,尽量使善业与日俱增;倘若处于恶意之下,那就必须立即忏悔,而且暗暗自我谴责:我这个人真是恶劣,虽然听闻了那么多正法,竟然还生起这样的恶分别念,实在惭愧。并下决心:从今以后,我一定要努力使这样的分别念在自相续中永不再现。(正见B2)

23. 关于 "金刚三摩地"的理解

问:"金刚三摩地"是什么含义?
答:在《前行广释》第二册中有记载:" 那么,为什么名为金刚座呢?据《大唐西域记》记载,贤劫千佛在成佛之前,皆要坐于此处入金刚三摩地,摧毁三界的烦恼障和所知障而大彻大悟,由于入金刚定的缘故,此地称为金刚座。另外,还有一种原因是,即便在空劫时,此地也不毁坏,像悬桶般挂在空中,犹如金刚一样坚固,因而叫做金刚座。" 由此可理解,金刚三摩地也就是十地菩萨末尾成佛前的金刚喻定,以此摧毁最细微的习气障而成佛。(正见B2)

24. 关于上师密意的问题

问:怎样理解,"我现在所想的、所观的,就是上师的密意。" 答:一切显现均是上师的游舞幻化:现象是上师的身金刚,声音是上师的语金刚,分别动念是上师的意金刚也即上师的密意。 修上师瑜伽时也就是让自己的心与上师相应,最究竟的相应是自己的心与上师的智慧成为无二无别,即安住在心的本性当中。而我们现在做不到这点,则想:我现在所想的、所观的,就是上师的密意,因为当我们想上师观上师,与上师的心相应时,我们的"分别动念是上师的意金刚也即上师的密意。"(正见B2)

25. 关于众生度尽的疑问

问:无数诸佛菩萨久远劫来一直度脱三界一切众生,其数甚多,众生有没有可能穷尽?如果众生一直没有穷尽,那这是不是就是常法?
答:从胜义角度讲,众生是不存在的,了不可得。众生即众缘和合而生。是因缘所生法即无自性。如《金刚经》中说:所谓众生者,即非众生,是名众生。 从世俗角度讲,总的轮回是无始无终的,所以众生是无法度尽的。从众生自身来说,是无始有终,众生无始以来在轮回中流转,遇到佛法修持可以获得解脱。所以虽然众生一直没有穷尽,但不断流转过程中就一直在变化,不可能是常法。(正见B2)

26. 关于往生法的问题

问:上师索达吉堪布在讲<<大圆满前行,往生法》中讲观想自己头顶上的阿弥陀佛与中脉的红舍字是面对自己的呢?还是观想与自己是同面的?
答:讲观想自己头顶上的阿弥陀佛与中脉的红舍字是与自己同面。《阿弥陀佛修法极乐捷径》慈诚罗珠仁波切讲授中说:"啥字是竖立的,面朝我们的方向,不是面对面,啥字的前面就是我们的前面。"(正见B2)

27. 关于处理修行中违缘的方法

问:我们组有一个新学员,因丈夫反对她学佛,使她不能来参加共修,她本人很痛苦,请问法师,有哪些窍诀能帮她尽快断除违缘?
答:一是多祈祷上师三宝并可以交点钱请僧众念经加持。在日常生活中以自己的慈悲心感化丈夫,更主要的是自己学佛要有坚强的决心,则怎么样都可以想得出办法来坚持下去。如屠夫妻子念佛的公案,她虽然不能出声念佛,还被强迫吃肉,丈夫杀猪时还要帮忙按猪腿。但她内心坚持念佛的信念从未改变过,最后预知时至而自在往生。(正见B2)

28. 关于修上师瑜伽的问题

问:末字在修上师瑜伽时,对法王如意宝的信心没有对莲师的信心大,对莲师的信心很大。这样如何修。
答:可以修《开显解脱道》或《前行》中的上师瑜伽仪轨。(正见B2)
问:上师瑜伽和每天观修的顺序是如何的。如果先修上师瑜伽后光修。中间不再念皈依、发心仪轨可以吗?
答:先念皈依、发心仪轨,再修上师瑜伽,再观修。(正见B2)
问:在修上师瑜伽时,对上师产生邪念如何忏悔。
答:按《上师心滴》中所说,应该想自己已经着魔了,然后再念百字明或金刚萨埵心咒来忏悔。(正见B2)

29. 关于修曼茶的问题

问:在修曼茶时,不小心将宝石掉在地上(一般米掉在地上就不再供了,可以布施,但宝石的话),将它捡起来清洗后再供可不可以 答:可以捡起来,用香水洗了晒干再用。(正见B2)

问:

在一座中,供完一遍37堆的供品,可不可以拿它再供7堆 答:可以。(正见B2)
问:有没有这样说法,黑豆是不能供的 原因是什么 那么黑珍珠能供吗 答:主要是心清净,我们自己认为是庄严的供品就可以供。(正见B2)
问:按照第120课修曼茶,修完一遍37堆就直接修7堆,中间没有修三身可不可以 答:按上师的传承,中间最好修一遍三身曼茶,同时念三遍《开显解脱道》中的曼茶罗仪轨。(正见B2)
问:在修曼茶的几个月中,是不是每天都要做到五供(食子、净水、花、灯、香) 其中食子比较难以做到,可不可以一次买很多食品在家里放着,然后每天拿一些上供 答:最好供。可以买一些食品放在家里作多次供。(正见B2)

30. 关于气息分解的理解(前行第41课)

问:复活地狱中的众生感受气息分解的痛苦,此处气息分解如何理解?
答:可以理解为在相互砍杀得你死我活的过程中,每个复活地狱的众生在遍体鳞伤、非常痛苦的状态中死去。(正见B2)

31. 关于十二缘起的问题 法师十二缘起里面的

触:意思是由根、境、识三者聚合而產生触。弟子查了词典: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 组成。六识也是有眼、耳、鼻、舌、身、意组成。 问:这里的六根和六识 有什么区别。,可以理解为一样的吗?另外触是六处过了之后产生的,六处好像也是指 眼、耳、鼻、舌、身、意。 那请问法师这里的六处就是下面是我上面说的 六根和六识理解成一样的吗?
答:六根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组成。六识也是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组成。如眼睛可以理解为眼根,通过眼根、对境产生眼识而见到色法。(正见B2)

32. 关于转经筒的问题

问:如果转经轮有响声,那么是转呢(众生可以得利益)还是不转呢?
答:发现有声音时,最好想办法如涂油等来消除响声。如一些电动的转经轮等,声音不太大时也可以转,若声音太大,则停止,想办法修复后再用。(正见B2)

33. 关于安住修与观察修的问题

问:初学者应该安住修、观察修还是安住修与观察修交替来修呢?末学理解是:现今多数修法者非阿琼堪布时代那样特别利根者,无论在根器与修法环境上来讲,城市修行者都是远远望尘莫及的。所以,才强调作为初学者要先观察修。对吗?
答:观察修、察住轮番以及安住修这三步次第其实也适合于渐次根性众生的修行方便,并不仅是针对利根者来讲的,而对于我们来说,目前观察修都很困难,所以上师说以观察修为主。(正见B2)

34. 关于供曼茶的问题

问:供完三十七堆和三身后,开始供七堆时。我观想的供养对境是皈依境尊众,念诵"萨耶布切谢向美斗扎"偈颂。观想时按乔美仁波切的外,内,密修法。也就是念珠的第一圈是外供,按三十七堆的珍宝山,如意树到尊胜幢,供养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供品,第二圈是内供,按古萨里修法,作上供素斋,下施素斋,念珠的第三圈时,观想皈依境尊众融入自身作密供。普贤云供,如此轮番内,外,密供曼茶罗。正确吗?
答:这样供很殊胜,可能速度要慢一点。随喜!(正见B2)

35. 关于修上师瑜伽的问题

问:末学如今正学到不共加行中的"上师瑜伽"。此"上师瑜伽"实修法,是以观想莲花生大士的莲花光宫殿,以及观想对镜的本体为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显现为莲花生大士;有境的本体为益西措嘉空行母、显现为金刚瑜伽母等等,这好像符合《开显解脱道》中"上师瑜伽"的观修方法,是不是 因此,我想问法师: 我们在念诵《开显解脱道》的上师瑜伽部分时,应做如是观修而祈祷上师、同时不断念诵"莲师心咒"而在念诵祈祷法王如意宝的"上师瑜伽速持加持"时,应着力观想显现为法王如意宝、本体为文殊菩萨,自己有境不做任何改变而祈祷上师,它可以放在其他修法前面,是吗 答:《前行》中的上师瑜伽修法基本上与《开显解脱道》中的修法相同,不同的是前者是自己融入莲师,而后者是莲师融入自己。而在念诵祈祷法王如意宝的"上师瑜伽速持加持"时自己有境不做任何改变而祈祷上师,它可以放在其他修法前面。(正见B2)

36. 关于 "自心痛苦"的理解

问:第81修法中,"修持正法过程中,虽有苦行之安忍、承受他苦之安忍、不畏广大正法之安忍、忍受自心痛苦之安忍。"此处的 "自心痛苦"如何理解?
答:我们自身的痛苦可分为身苦和心苦,如《中观四百论》中云:" 胜者为意苦,劣者从身生,即由此二苦,日日坏世间。" 世间胜者为种种忧惧心念而生苦受,而下劣者会从身体生起苦受,就是由此二种苦受,恒时不断地在损恼着世间有情。"自心痛苦",可以理解为:自相续中的贪嗔痴等烦恼或内心的痛苦感受,如人类痛苦中讲的" 五、怨憎会苦;六、爱别离苦;七、求不得苦;八、不欲临苦"等均属于自心痛苦。(正见B2)

37. 关于邦甘麦朋滚波公案的意义(前行127课)

问:大译师贝若扎那为邦甘麦朋滚波传法时,将自己的禅带系在他的身上,禅杖靠在他的腰间,为他传讲了上师瑜伽修法。这里有什么密意吗 答:因为邦甘麦朋滚对上师有极大的信心,只依靠上师的加持而直接证悟成就。(正见B2)

38. 关于 "智慧身"和"后得位"的意义(前行127课)

问:"智慧身"和"后得位"怎么解释?不太懂,请法师开示!
答:《定解宝灯论》中说:一切万法自性清净法界与现分光明智慧身原本无离无合,从高一层次来讲,最后所通达的法界与彼时所现之法界无离无合;若从较低层次说,现在本性清净之心与现分光明二者无离无合,成佛之彼时与凡夫之此时均无差别,这一点通过沦为乞丐之王子的比喻可以了知。《定解宝灯论新月释》中说: 一切清净之显现,乃自性本来大清净之法界与自性光明之智慧身,二者本来双运无离无合。故此一切现分本来即是清净之智慧圣尊,观察实相之理论对此也无有损害,此乃因为与无余断除或清净了二障习气之智慧无别之现空双运法界者,即是最究竟之真实性也。 在本来大清净的自性中,空性(界)与空性的现分同是佛的究竟智慧身,本无区别,本无离合。因此这现分实际上是最清净、最了义的圣尊。 "后得位"是指下座之后的座间时间(正见B2)

39. 关于毗卢七法的问题

问:在毗卢七法中要求眼觑鼻尖,我眼睛微闭时仍然杂念很多,闭目好一点,这样可以吗 答:最好不闭目,因为天眼等五眼、意之六神通都是依靠明清之根门而显现的。对境现于跟前,根识确不分别对境,则对光明等持的境界不仅无害反而成为助缘。(正见B2)

40. 关于前行64课中法义理解问题

问:意恶念贪中的贪法在法师回答中我们理解到其所含的意思,但所说的出世间规包涵"法执"吗?"法执"是否包含在贪法里?所说的法执是不是,当断尽一念无明以后,(八地以上)(七地以下)的菩萨要破持的?
答:"法执"范围更广,执法为实有,也可称为所知障。贪法是指对世间及出世间法贪着不舍。(正见B2)
问:贪财我们谈论到"如贩卖佛像,从中获取利润是不如法的。但如果是手工艺人塑造佛像等,通过此手艺赚取财物是否如法?(在这个问题上,大家有所争议)
答:手工艺人塑造佛像等,通过此手艺赚取财物是合理的。是他的手工劳作辛苦费用。否则世间就见不到佛像了。(正见B2)
问:此课关于《贫女救子》的公案中出现下面这句我们都不太理解其意思,特别是有为、无为如何理解?(善男子,护法菩萨亦应如是,宁舍身命不说如来同于有为,当言如来同于无为。以说如来同无为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彼女人得生梵天。)
答:有为是指有为法,无为是指无为法。如来是法身,所以是大无为法。(正见B2) 41关于供曼茶的问题 问:把这次供完曼茶结束后直接供在佛堂上,下次供曼茶时在撤下来,这样做可以吗?

42. 关于空劫的问题(前行17课)

问:就是在空劫的时候,我们这个世界,全都毁坏了!那么这个世界的众生都到哪里去了?
答:一般来说,成住坏空的循环是指一禅天以下,首先有情以法性力从下至上逐渐上升至二禅天,接着劫末火将一禅天以下全部烧毁,此时世界变成空劫。(正见B2)
问:还有就是这个世界是释迦摩尼佛所化刹土。世界会毁灭,那么极乐世界是否会毁坏呢?
答:极乐世界是清净智慧所现的清净刹土,不会毁坏。(正见B2) 如果不毁坏是不是就是常法了呢?
答:从显现分来讲是大常法,但其本体也是空性的,所以此有别于外道所说的常法。(正见B2)

43. 关于供曼茶的问题

问:请问我们供修曼扎可不可以用一段时间谷物,用一段时间彩石?我们带过的金银链子可以直接拆了清洗后供曼扎用吗?

44. 关于近边地狱的问题(前行42课)

问:在尸粪泥地狱这一科判中有"因为在前一大劫毁灭期间一直身处火堆之中倍受煎熬"。在前一节课中讲到无间地狱的寿命是一个中劫,这里有些不明白。
答:在不同论典中,有说无间地狱的寿命是一个中劫,有说是一大劫。所以"因为在前一大劫毁灭期间一直身处火堆之中倍受煎熬"可以理解为在无间地狱中受苦,也可以理解为在其他热地狱和无间地狱共受一大劫的痛苦。《涅盘经》第十九卷:"八大地狱之最,称为无间地狱,为无间断遭受大苦之意。佛曰:受身无间者永远不死,寿长乃无间地狱中之大劫。"(正见B2)

2. 在铁柱山地狱这一科判中 ".........来啄食它们的眼油",眼油是指眼球和油脂之类吗?

答:眼油可以指眼球中的油脂之类的东西。(正见B2)

45. 关于五根的理解(前行129课)

问:金刚成道的方便可谓多只又多,加上无需历经艰难困苦,完全是利根 信根.精进根.慧根等坚固者旳行境。这当中的根怎么理解?
答:根:

1. 能生的意思。

2. 增上的意思。

五根:指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五根的根,是能生之义,也有增上之义,如草木之根,能生干枝花果。五根的根,又有净色根与浮尘根的分别。浮尘根又名外根,是四大粗色所造,就是我人彼此可见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五种感觉器官。但这是外在的根,没有生识的功能,其作用在于扶持内根,故又名扶根尘(扶持内根的尘法)。净色根又名内根,也称胜义根,是一种透明的、清净的物质,是净色四大所造。净色根为生识之处,以现代的科学智识来看,此即为神经纤维及神经细胞。佛书中有形容外根的偈子,曰:"眼如葡萄朵,耳如卷菜叶,鼻如双垂瓜,舌如新偃月,身如腰鼓颡。"《俱舍论》载:"五根者,所谓眼、耳、鼻、舌、身根。"见分释条。(正见B2)

46. 关于供养支的问题(对应130课)

问:《前行备忘录》中关于"供养支"的讲解有句话:"上供、下施都包括在供养的范畴内。"而我们前行130课的"普贤云供"讲解中只注重了供养一方面,我们在修行的时候或者念供养咒的时候需要作意一下下施吗?如果像"金刚萨垛"修法那样入座后观完上供后再观下施可以吗?

1. 关于静虑的问题(前行111课)

问:什么是凡夫行静虑?什么是义分别静虑?什么是缘真如静虑?三者的区别是什么?
答:本身讲记当中上师也有解释,你们先了解一些字面的含义就可以了,还有辅导法师的录音当中也作了一些分析,也可以参考。现在从学会闻思的角度来说还谈不上侧重修持静虑,所以对你们的修行不会有什么障碍,没有大问题。(正见B3)

2. 关于旁生定义的具体释义(前行48课)

问:前行48课中,上师仁波切引用《大毗婆沙论》:"增上愚痴身语意恶性,往彼生彼,令彼生相续,故名旁生趣。",对此论文的具体释义如何?其中提到三个"彼",各指代什么? 道友答:《大毗婆沙论》:"云何傍生趣。......有说。彼诸有情由造作增长增上愚痴身语意恶行。往彼(A)生彼(B)。令彼(C)生相续。故名傍生趣。"个人分别念:A和B皆指的是"旁生界"。往彼就是前往旁生界,生彼就是投生旁生界。C指的是投生为旁生的"这类有情"。也就是说A和B指的是六道中的旁生道,C指的投生到旁生道的有情。
答:上面的道友的挺合理。(正见B3)

3. 关于红白菩提的解释(前行138课)

问:下根无量大悲化身之往生,内相:鼻孔流出黄水或红白菩提。请问红白菩提的具体解释?
答:等学习密法之后再了知吧,目前并不会影响我们对前行的串习。(正见B3)

4. 关于修行与传法的问题(前行106课)

问:阿底峡尊者对传法者有哪些严格要求?修行与传法哪个更重要?
答:争议在哪里?你没把你的问题提出来呀?(正见B3)

5. 关于 "无有改造"的理解(前行143课)

问:《最殊胜的方便,是无有改造,在所有修法窍诀中,直指本性,令心无有改造、自然安住,是最为殊胜的。无上大圆满中,有时是用水晶作表示,让人认识无改的心性。》其中"无有改造"是何意?我们怎么理解?
答:你提前学了吗?这里的无有改造 都是相关大圆满的一些术语,语言再怎么描述,都无法直接指到他的自相,如果从文句上来说,只能用一些没有勤作,自然等词句来相似表达,但于真正大圆满的本来心性相差甚远,这些是要修出来的,不是我们用分别心就可以彻底理解到的,先把前行的基础打好更加重要。(正见B3)

6. 关于阿底约嘎的问题(前行135课)

问:阿底约嘎在人间起源的历史中,在印度西方邬金空行母地区的达那够卡洲,是在哪?具体的位置是?
答:你查一下《藏密佛教史》,看看有没有更细的解释,由于翻译的原故,与现在我们对不同地区的称呼有很大区别,不知道能不能对得上。(正见B3)

7. 关于时际刹那及五圣贤的问题(前行135课)

问:密主金刚手在极喜金刚登基之时亲自降临,在时际刹那中,完整传授给他王权宝瓶灌顶等所有灌顶,"时际刹那"怎么理解?五圣贤和圣种五贤是一个意思吧?
答:道友一答:时际刹那 正常男士一弹指有六十刹那,其中的一个刹那即称为时际刹那。道友二答:五圣贤和圣种五贤是一个意思. 上述回答正确。(正见B3)

8. 关于内加行是否可以看的问题

问:我是12年第一届预科班加行组的学员,请了一本《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不共内加行的内容现在可以看吗?
答:可以看,不需要灌顶,没问题。但学习进度还是要按照教务处的要求来进行。(正见B3)

9. 关于佛陀、菩萨、罗汉在感果的时候是否有苦受的问题

问:《楞严经》第五卷毕陵伽婆磋因中毒刺伤足因痛悟空得阿罗汉果,阿罗汉已妄除存真,灭尽诸漏,永离虚妄,既已离妄怎么会有苦受呢?
答:阿罗汉已妄除存真,灭尽诸漏,这里的离妄主要是从断除人我执著来讲,阿罗汉证达了五蕴的聚合体上没有"我"的存在,但还没有证达五蕴 本身的空性,而苦乐受是在五蕴身心上感受的,所以阿 罗汉还会有自相的苦受,只是不会缘于这些苦受生烦恼而已。所以对经教中出现的各种词句,要善于分析他所处的场合,如果这个"离妄"用在大乘修行人的场所,则必定是证达二无我空的境界了。(正见B3)
问:再有《金刚经》中须菩提是第一离欲阿罗汉,原经文"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须菩提乃解空第一,难道师兄您说他也只是证悟部分空性吗?请师兄拿出教证理证。

答:佛陀在世时的阿罗汉有很多种,其中有一种是由菩萨化现为阿罗汉的身份示现于世来圆满佛陀度众事业的。也有的就是单纯的阿罗汉圣者。所以金刚经中所提到的须菩提乃解空第一,有可能直接解的是大乘法,他本身可能就是菩萨示现为阿罗汉身。一种可能表面上是解的小乘人无我空性,但相续中具有大乘圆满法空的境界,这也是菩萨的示现。所以不能以须菩提是解空第一,或者因为佛经中提到阿罗汉已经妄除存真的一些词句就说阿罗汉也证悟了圆满的法空,这才与教证理证有很大的防害。《定解宝灯论》中"三乘见道同"的太过可是有十几个哦。(正见B3)
问:佛陀、菩萨、罗汉在感果的时候有苦受吗?譬如,凡夫如果被一根刺刺入脚掌,会疼痛难忍。那么,佛陀、菩萨、罗汉分别是什么感受呢?
答:佛陀在世间所示现的生病等苦受,完全可以安立为示现,包括上师在本课中讲了很多佛陀成佛后受报的公案,纯属示现,是为了后学弟子诚信因果而显现的。因为佛陀断证功德已至圆满,业尽则果报尽。 菩萨在出定位还会有如梦如幻的果报感受,菩萨有自在力可以让此果报成熟或不成熟,但如果于自相续成熟,从受的本身来讲属苦受,但因菩萨现证二无我空的原故,所以只是如幻的苦受,与凡夫人相续中所感受的自相苦受有天壤之别。 阿罗汉,我刚才在第一个贴子里已经答了,因为只证悟了人我空而未证达法空,所以会有自相苦受,但与凡夫也有很大的区别,就 在于怎么感受都不会再生烦恼。(正见B3)

10. 关于一切都是上师幻化的问题(前行134课)

问:我们做坏事是不是上师的幻化?如何全面的理解?
答:道友们对一切显现都是上师的幻化,这一法义的理解上可能还有些偏差,这个教言或者说是一种修法的窍诀主要是为了调伏我们自心的烦恼与不清净的分别念,如果从心的角度来理解,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还有道友这么问我:我家人不让我学佛,怎么观想她是上师的幻现。其实这与上面所问的道理是相通的,关键并不是在于我们一个劲的去想上师为什么会幻现出这样一个阻止我学佛的形象。关键是在于我们在面对这些违缘和其它一些顺缘时,心里能够有一种如理作意,能将自己的烦恼转化或者将这种违缘转为修行之方便,还有要遮止自己一些不清净的分别心而调整成清净心,是这样来修行的,所以观想一切都是上师的幻现。 让这件事的本身成为自己修行增上的因缘。 所以看到你们问的这个问题:我们做坏事是不是上师的幻化?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自己心不调柔,行为不如法,做了坏事,还能想到是上师的幻现,离题何止千里之遥啊!想想都是罪过,你们要会学法,要明白所学的法义是从什么角度来宣说的。这一点极为重要。(正见B3)

11. 关于六能仁中能把释迦牟尼佛观和阿弥陀佛等同的问题(前行134课)

问:在讨论134课的六能仁时,在人间是释迦牟尼佛,身相为黄色;有师兄理解为释迦牟尼佛就是阿弥陀佛,只是右手的姿势不一样而已,身相也是黄色的;末学个人分别念是:虽然诸佛无二无别,但在学道的过程中,要按照大恩上师仁波切的金刚语细分区别诸佛身相等,就像虽然学过空性,但因果不虚,还是要慎重抉择因果缘起规律的道理一样,不知末学这样理解是否太执着?
答:从个人信心的角度可以这样理解。释迦佛就是阿弥陀佛,但从名言现象六能仁的角度来说,在人间 的即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正见B3)
问:在讨论过程中,有师兄认为我们目前的观修不属于禅定,因真正的禅定的要求非常高,我们还没达到,只能是相似的禅定;末学个人分别念认为,禅定分安住修和观察修,我们现在的观修属于观察修,虽然没有达到真正禅定的境界,但也属于禅定的一种,就像《大圆满前行》虽然是前行,但也是正行一样。不知这样理解正确否?
答:前面的意义理解没错,但前行的比喻角度还是有点不同。禅定是分很多层次,目前我们串习的一心专注在某种所缘上,确实属于禅定的一部分。(正见B3)

12. 关于供曼扎的问题

问:组里有师兄供七堆曼扎时念一次供养偈抓2次供品可以吗?因在《前行》第七册373页中上师在解释第三句偈颂时说"手上的动作:供养七堆,可以在念这一句结束时完成,也就是说,在念第二句和第三句时,尽量把一把米依次撒完,供完七堆",我亦如是修,但在共修时发现有师兄在念第二句时把供品撒完,再抓一把供第三句。我提出疑问,也有师兄说供品不够撒七堆可以补,我知道供三十七堆时有时不够满就补些,但这个七堆好像有点不对,这算不算有"增益"?
答:还是按上师视频中怎么教的,就怎么做挺好的,也少分别,也少增益,简单明了。你们想的有点多哦。(正见B3)

13. 关于日瓦德公案及具力太子与龙猛菩萨公案的理解(前行69课)

问:把日瓦德关入监牢的国王及丢牛的主人是否有罪?
答:从名言现象来讲,国王有失职 之罪,但国王的这种遗忘却与日瓦德新教的业力有关。丢牛的主人无法安立罪名,因为从现象上来看,确实亲眼看到牛被煮了,如实报官是没错的。(正见B3)
问:具力太子是否因为有谋害龙猛菩萨之心,向菩萨索要头颅而造罪?如果没有谋害之心而菩萨欣然应允,是否还有罪业?
答:确有谋害菩萨之心,所以罪业很大。假如说太子没有谋害之心,但因为菩萨示现圆寂 从利众的角度来讲是一个莫大的损失,所以也会有罪业。 总体而言,自心的发心动机是最主要观察的一个角度,但另一方面,即便自己无有害心,甚至最初是善心,但此事若只关系到自身一人,则心善地道亦善,心恶地道亦恶,如果此事关系到其他众生的利益,即便发心为善,也不一定全是好事,假如结果对众生无利甚至有损害,还是会有罪业的。问题问的不错,你再好好分析一下。我们平时发心做事也是如此,不能仅考虑自己发心清净,就不顾及他人或后果,甚至说只要我发心清净就没有罪业,这都是不周全的想法,要善加分析。(正见B3)

14. 关于 "思维因缘与缘起"的问题(前行观修7)

问法师:前行观修七"思维因缘与缘起"中因缘是指十八暇满还是指三十四种暇满自性?还是指获得人身的近取因(戒律等)和俱有缘(布施等),缘起是在十八暇满基础上的?还是指十二缘起?
答:可以从十八暇满的角度来思维,也可以从获得人身的近取因来思维,最主要的是自己心里要有一种难得的感触,哪个角度最能打动你,就可以多观一些,意识到因缘难得,才能生起珍惜暇满的验相。(正见B3)

15. 关于网络灌顶和密乘戒的问题

问:

1. 全程认真听受了,但听不懂、没跟念、未观想;

2. 暂无求密乘戒的意乐;

3. 总体来说对密法具备恭敬心,但对一些密乘的甚深教义和行境还没听说过,更不要说信解;

4. 出离心和菩提心是生起了的。那么

这样的人是否得到灌顶了?是否需要受持密乘戒?戒条是不是十四条根本戒及八条支分戒?
答: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按二因四缘的标准来看得灌顶还是有点困难的,但灌顶本身即可种下善根。第三第四种情况应该是可以得到灌顶的,这种对密法的信心,并没有明显说要具信解信,只要总体对密乘具备恭敬心即是好的因缘。 即使是结缘灌顶最好也能守护戒条。密乘戒的戒条有很多种,总体来讲十四根本戒是密乘戒中最核心最根本的,并且要了知,守持密乘戒不是一种束缚,而是让我们身心调整的最好方法,为什么不想守护这些戒条呢?说明本身对戒律不了解,才会产生这种想法,退一万步来说,守戒是我们的身心变的更正常,更调柔的一种方便法,所以不要畏惧。(正见B3)

16. 关于三昧耶戒的问题

问:三昧耶戒的第十三条怎么理解?即哪些法器和哪些秘法所需物?(依三昧耶备妥法器及秘法所需物)
答:十三、应时亦不享用誓言物。即时间和因缘已经到了,却不享用密宗的誓言物。密宗的誓言物分为外誓言物和内誓言物。外誓言物如铃、杵、手鼓、托巴等法器以及衣饰、璎珞等资具,如果你觉得:密宗里乱七八糟的东西多得很,我还是不用这些东西吧!进而以轻毁心舍弃就会犯密乘戒。内誓言物是一些特别修法需要享用的五肉、五甘露等,如果应时不享用就会犯密乘戒。此外,在会供时需要作金刚歌舞等行为,如果不行持也会犯密乘戒。 这是上师在藏传净土法中详细解释的。你有没有好好看书呢?(正见B3)

1. 《普贤行愿品》第1课的问题

问:请问法师清净见怎理解?
答:可以学习一下《定解宝灯论》 。(引用网址失效)正见C1)

2. 上师在佛教眼中的神秘法本中开示:任何密咒都最好是得到过灌顶之后再念

问:上师在佛教眼中的神秘法本中开示:任何密咒都最好是得到过灌顶之后再念。但即使因个方面的原因,没有得到传承和开许,它的作用也是有的,持诵不会犯特别大的过失。那么请问法师,现在网络时代,想要多大的咒语都可以找到。如果我们诵持不会有特别大的过失,如果不诵持而那些咒语又正好对治我们的习气,消除我们的宿业。再说佛法不就是让更多人得到利益吗?请法师开示我们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该如何自处?
答:要看具体的情况,咒语有很多分类,有些属于非常秘密的修法,最好要得受灌顶;有些咒语属于可以比较公开的,有公开开许。 关键看自己的信心,至少不能有邪见。(正见C1)

  1. "其数与心等" 问:《华严经》中说"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息,此人得见佛,其数与心等"中的"其数与心等"是什么意思?
    答:将来所见到的佛陀的数量,与自己所产生的忆念佛陀之心念的数量相等。(正见C1)

4. 《净土教材》第四册67课问题

问:暂生缘无瑕和断缘心无瑕怎解释 答:【暂生缘八无暇。《如意宝藏论》云:"五毒愚痴魔所持,懈怠恶业如海涌,随他救怖伪法相,暂生缘之八无暇。"   五毒粗重:嗔恨怨敌、贪爱亲友等五毒烦恼十分粗重种姓的人们,虽然暂时生起修持正法的念头,但是由于自相续中五毒力量强大,大多数人被烦恼所控制,不能修持正法。   愚昧无知:极其愚痴种姓的人们无有少许智慧的光明,他们虽然已入佛门,但丝毫也不能了知正法的句义,无有闻思修习的缘份。   被魔所持:如果被见行颠倒的魔知识所摄受,则自心将转入邪道而违背正法。   懈怠懒惰:虽然想修学正法,但是丝毫也无有精进的懈怠者,常被懒惰、懈怠所控制,不能修持正法。   恶业涌现:恶业如海涛涌现、罪障深重之人,虽然精进修法,但自相续不生功德,其不知这是自己所造恶业的果报,反而对正法生起厌烦心。   为他所转:自己无有自在、被他人役使之人,虽然想修持正法,但被他人控制,得不到修法的机会。   求乐救怖:为了今生的衣食或者害怕被他人所害之人,虽入了佛法,却对正法无有稳固的定解,并由于往昔的串习力而行非法。   伪装修法:为贪求资具名闻利养等伪装修法形像的那些人,虽然在他人面前装作修法者,但是自心唯一追求今生的利益,远离解脱正道。上述八种也是无空闲修持正法之处。   断缘心八无暇。又云:"紧缚现行极下劣,不厌轮回无少信,不善恶行心离法,失坏律仪三昧耶,断缘心之八无暇。"   为今束缚:因被今生的财产受用、亲戚子女等紧紧束缚,仅为了这些利益辛勤劳做而散乱度日,无有空闲修法。   人格恶劣:因自相续恶劣,连芝麻许的善良人格也不具有,一切行为无有进步。如往昔的圣者们说:"弟子学识诚可改,人格下劣不可改。"这种人虽然遇到了真正的善知识,却很难转向正道。   无出离心:虽然已听述了恶趣和轮回过患以及今生的一切痛苦,但如果内心根本不畏惧,则根本不会生起趋入佛法之因 出离心。   无有正信:如果对真实正法和上师无有少许信心,则阻塞了佛法之入门,不能趋入解脱正道。   喜爱恶行:因爱好不善恶行,所以三门极不调顺,远离殊胜的功德,违背正法。   心离正法:如果无有善法功德和正法的光明,对正法无有一点兴趣,则如于狗前放置青草,自相续生不起功德。   毁坏律仪:如果进入了共同乘后毁坏发心及律仪,那么只能转生到恶趣而无其它去处,不能从无暇之处解脱。   失毁誓言:如果进入了密乘后以上师和金刚道友为对境而失坏三昧耶,则损害自他,从而断绝了成就的缘份。上述八种无暇远离圣法,称为息灭解脱灯。】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正见C1)

5. 关于14届64课

问:大智度论》里讲了三种邪见:一、破罪福果报但不破罪福,破因缘果报但不破因缘,破后世但不破今世。二、破罪福果报亦破罪福,破因缘果报亦破因缘,破后世亦破今世。不破除此之外的一切法。三、破一切法皆令无所有,即对一切万法都不承认。敬请法师开示。
答:

  • (1)承认有善恶但不承认有善恶的果报,比如来世的果报等等。
  • (2)不承认有善恶,也不承认有善恶的果报,不承认事物是由因缘合和而产生,不承认有因缘存在。但对其他的很多事物都是承认的。
  • (3)什么都不承认,否定一切善恶因缘等。(正见C1)

6. 12月25日研讨问题疑惑

问:12月25日我们共同研讨时有一道题中说在菩提小组当中的辅导员和道友们也是佛弟子,我们是否应该像恭敬上师和法师一样,恭敬供养他们,当时道友们回答的是对待辅导员和道友应该向恭敬上师和法师一样恭敬供养,我认为这道问题应该从了义和不了义两个方面来分析才圆满一些,从了义的方面来讲,一切众生过去世都曾做过我们的父母,未来都会成佛,所以说辅导员和道友们应该像对上师和法师一样,恭敬供养,但是从不了义的方面来讲,上师和法师属于僧宝,福田僧,但是辅导员和道友今生现的是凡夫相,对境上来说的话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请法师开示,弟子可不可以这样理解。
答:研讨题目的相关问题,请咨询本组带组法师。(正见C1)

7. 《普贤行愿品》第5课问题

问:请问法师第5课中的偈颂:"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这里面的"一切劫"该怎么理解?
答:未来的所有时间当中。(正见C1)

8. 关于第89课 .临终死亡的征相

问:关于临终的死亡征相,弟子认为可以分为罪业相(P73上面和下面的内容及后面《入行论》里的教 证)和往生相(P78内容),不知道是否合适?
答:可以。(正见C1)
问:临终时会出现四大分解。罪业人和念佛往生的人是不是都会有四大分解?过程有什么不同?是不是念佛人不会出现沉重感?是不是就和讲记中讲的:生前作恶之人会出现恐怖景象,而行善之人则会出现善妙景象。
答:通常来说,普通人死亡都可能经历四大分解,但感受有很大差异。也有修行人短时间内就往生净土,不必感受四大分解的痛苦。(正见C1)

3. 临终时,眼根方面,双目模模糊糊,看不清楚色法;耳朵也听不到声音,这时助念,临终人能得到利益吗?什么时候助念才能让临终人最受益?

答:当然有利益。 三宝的加持是不可思议的。可以参阅《前行广释》138-144课,以及《离幸福很近》当中关于临终助念的内容。(正见C1)

9. 藏传净土法89 -90课关于发清净愿与菩提心相应的问题。往生第四因发清净愿,90课讲记中说:所以往生净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圆满利他的能力。法师也说到菩提心应涵摄往生四因来行持。

问:为厌离轮回,临终一心念佛,只求自已往生,能否真正往生,是否其实还是渗有利他心才可?若可往生,是否品位不高?
答:个人理解,如果真的信心非常大,就容易得受佛陀的加持,期间自己的慈悲心、利他心也会增长。(正见C1)
问:是否如果无利他心在内,其实无法达到一心念佛往生的状态?
答:老虎、豺狼都对其子女有慈爱心,众生都具有如来藏,从这个角度来说,众生都有一定的利他心,只是有大小差别。(正见C1)
问:如果一人,我们在他的行为举止等等外相上完全看不出利他心,但从众生都具有如来藏的角度,是否理解为:利他心存在于阿赖耶识里?只是这一世未显化出来?
答:如来藏本具利他心,通过修行可以开显。 另一方面,某种角度来说,阿赖耶识不是如来藏,二者有区别。(正见C1)

10. 顶礼法师:为什么把请法叫请转法轮呢? 问:为什么把请法叫请转法轮呢?

答:法轮(术语)佛之说法,能摧破众生之恶,犹如轮王之轮宝,能辗摧山岳岩石。故谓之法轮。 又佛之说法,不停滞于一人一处。展转传人,如车轮然。故譬为法轮。行宗记一上曰:"法 轮者,摧业惑故。"维摩经佛国品曰:"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智度论八曰: "佛转法轮,或名法轮,或名梵轮。"同二十五曰:"佛转法轮,如转轮圣王转宝轮。(中 略)转轮圣王手转宝轮,空中无碍。佛转法轮,一切世间天及人中无碍无遮,其见宝轮者诸 灾恶害皆灭。遇佛法轮,一切邪见疑悔灾害皆悉消灭。王以是轮治四天下,佛以法轮治一切 世间天及人。"嘉祥法华疏二曰:"无生正观,体可楷模,故名为法。流演圆通不系于一人, 故称为轮。又无生正观无累不摧,亦是轮义。"维摩经慧远疏曰:"名四谛以为法轮,从喻 名之。如转轮王所有轮宝能摧刚强,转下众生上升虚空。四谛如是,能摧众生恶不善法,转 下众生上入圣道,故以为轮。"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正见C1)

11. 关于68课一些教证不理解

问:《地藏十轮经》云:"譬如贾客入于大海,杀彼一类无量众生,挑取其目,与末达那果和合捣筛成眼宝药。若诸有情盲冥无目乃至胞胎而生盲者,持此宝药涂彼眼中,所患皆除得明净目。破戒比丘亦复如是,虽于我法毗奈耶中名为死尸。这里的贾客,末达那果和合捣筛成眼宝药,毗奈耶中名为死尸。是什么意思。
答:贾客指的是商人,商贾。 "与末达那果和合捣筛成眼宝药 "把(眼睛)与 末达那果 这种物品 混合在一起,做成 治疗眼病的良药。 "毗奈耶中名为死尸 "意思是,在别解脱戒的领域当中 称为像尸体一样。(正见C1)
问:有诸数取趣,于师及比丘,暂时起恶心,命终堕地狱。这里的有诸数取趣什么意思 答:数取趣  (术语)梵语曰补特伽罗Pudgala,有情流转,数数取诸趣者。旧译曰人。玄应音义一曰:" 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也,言数数往来诸趣也。"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正见C1)
问:愿自丧身命,终不起恶心,向于坏色服。愿自丧身命,终不起恶心,向于出家人。这里向于坏色服,向于出家人。什么意思 答:向穿着坏色衣(出家衣服)的人;向着出家人。(正见C1)
问:《君规教言论》中说:"无论具戒或破戒,甚至持相佛弟子,于之何者亦莫作,乃至讥讽之损害。这句话不明白 答:不管对具足清净戒律还是破戒者,乃至仅仅持有出家形象的修行人,对他们都不要做损害,包括恶心讥讽等等。(正见C1)

12. 关于藏传净土法68课的问题

问:第一《俱舍论》杀定菩萨有学圣,夺僧合食毁佛塔,请问是什么意思 答:【丙十二、宣说近五无间罪: 染污母亦无学尼,杀定菩萨有学圣, 夺僧合食毁佛塔,此等即近无间罪。 若问:唯有造无间罪必定转生地狱吗?与无间罪相似的所有罪业也必定堕入地狱。它们是指的哪些呢?一、以邪淫来侮辱既是母亲又是无学尼者;二、杀住定菩萨;三、杀七种有学圣者补特伽罗任意一种;四、夺僧和合食;五、以嗔心等烦恼引发而毁坏佛像、佛经、佛塔这些三宝的所依。按照顺序,这五种罪分别与父母、杀父、杀罗汉、破僧和合及以恶心出佛身血的无间罪相接近,因而称为近五无间罪。造此等罪者也绝对会堕地狱,夺僧和合食承许为抢夺僧众所享用的食品。】 《俱舍论释》(正见C1)

13. 关于藏传净土法67课的问题

问:《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中说恭敬供养父母,和尚,阿阇黎师故的肉髻相。有道友问仅仅供养父母就会得肉髻相,有点不理解。
答:我不太清楚你的问题是什么,不太清楚为什么不理解,对哪个点不理解,还是对哪个词语不理解,还是对哪种意义不理解。。。 通过供养父母获得的善根就可以获得庄严的肉髻相,这是佛陀智慧照见的规律,事实就是如此。 (正见C1)
问:从时间上不理解是不是需要久远劫以后才能得到,不是指的当下。
答:不一定是当下,可能是来世,不一定要久远劫。(正见C1)
问:是感觉恭敬父母比学佛简单,很容易得到肉髻相,有点不敢相信。
答:应该相信佛陀的语言。(正见C1)

14. 关于藏传净土法69课的问题

问:如果毁坏或贩卖经典的话,罪过极为严重。 以前在我们当地,有一些佛教流通处。有出售佛经的现象,是不是和这里说的贩卖经典。意思一样啊,是不是有过失啊。敬请法师开示。
答:要看具体的情况,看是什么境界的人,什么样的心态出售,出售的所得用来做什么。有不同的情况。 如果发心清净,用所得继续行持弘法利生的善法,有时也有开许。(正见C1)

15. 几个概念

问:能否请法师为我们介绍一下中观,因明,般若的概念?
答:有很多角度可以说,不知道你是站在哪个场合和语境谈这个问题。 中观,本身的定义可以说是 远离一切边,安住中道。 因明:可以理解为与逻辑学相关的一门学科,可以作为探索真理的工具。 般若:证悟空性的无分别智慧。(正见C1)

16. 关于藏传净土法69课

问:大家千万不 要毁坏佛像。佛塔,如果有人以前造过这种恶业,要修建两倍以上的佛像,请问法师,是不是毁坏了那位圣象就要修建那位圣象。还是说,修建其他圣象也可以(比如我毁坏了观音像是不是一定要造观音像,如果造的莲花生大士的像,做忏悔可以吗?)
答:个人建议,如果有条件,可以在原原本本的造像的基础上,同时多造其他佛像都可以。(正见C1)

17. 关于普贤行愿品第4课的问题

问:上师讲无穿漏,没有三轮的执着,这里的无穿漏,是不是和有漏相对的,三轮是不是三轮体空的三轮。
答:个人理解,有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之下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有漏与无漏这个词语本身也可以有多种解释。 三轮就是三轮体空当中的内容。(正见C1)

18. 普贤行愿品第4课

问: 沙门四法里,寻过不还报是什么意思?
答:别人故意来找你的麻烦(寻过),你也不会用嗔恨心以牙还牙。(正见C1)

19. 掉在地上的食物布施与珍惜粮食珍惜福报的问题

问:上师开示过,掉在地上的食物,不要再捡起来,应该念诵观音心咒布施鬼道。 汉地有很多公案,一些大德掉在地上的米粒也会捡起来吃掉,教育大众要爱惜粮食珍惜福报。 弟子请法师开示该如何圆融理解?(弟子理解是安立的角度不同,一个是从布施的角度,一个是从惜福的角度)
答:"惜福"的意义是说,要让财物、食物尽可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如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就是惜福。用食物布施饿鬼,食物已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就不是浪费,饿鬼也消除了痛苦,那自己不捡起来吃,布施饿鬼就是一种惜福的表现; 而如果以清净的发心,自己捡起来吃了之后,补充了体能,有助于自己更好的行持善法,那么食物也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是惜福。 所以,惜福本身是以其是否发挥积极作用来判断的。 假设一个普通人,以贪欲心摄持,把掉在地上的食物捡起来,吃饱之后造各种恶业,虽然吃掉了食物,那也未必是惜福的表现,因为某种角度来说,食物已经被浪费了;同样,很多旁生也会争着抢食掉在地上的食物,但不能代表这些旁生都很惜福。(正见C1)

20. 如何认识发愿念诵但没有圆满的过失

问:《修心利刃轮释》第6课中有颂词: 传染病骤萦身时,是做失毁誓言事, 恶业利刃轮自己,今当断众不善业。 预习中讨论到比如发愿念诵40万金刚萨埵心咒,但没有圆满,是否属于这里说的失毁誓言。讲记中解释此颂词是指往昔失坏密乘誓言。经查《藏传净土法》77课中关于密宗根本誓言和支分誓言的相关内容并对照,没有念诵圆满应不属于失坏密乘誓言。 那么应该如何认识发愿念诵但没有圆满的过失,以及如何忏悔对治?。
答:通常来说,发愿念诵没有圆满,不一定属于密宗意义上的失毁誓言(破密乘戒), 但如果是在殊胜对境(比如金刚上师)面前发言,假设自己以轻毁心没有做到,有可能有类似的过失,总之都要忏悔,都要尽快完成。(正见C1)

21. 第四册142页,第72课,

问:净土教材中,"以彼作证违誓等"中的"等"字指的是一般意义上的舍法罪,这里的等字,难道不是"等等" 的意思吗? 弟子在辅导时,如是解释,不是对否: 以彼作证违誓等:以彼作证违誓这种舍法罪、以及(等)一般平时说的舍法罪都要忏悔。等,就是以及的意思,那以及什么呢?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舍法罪。以彼作证违誓等,这句话,说完整点,就是以彼作证违誓等其它。比如:这次去宝林寺的师兄有庄瑜等,这里的等,就是其它的意思。其他,就是其他人。
答:个人不太清楚你想问什么。"等等"当然可以解释,同时"等等"的意思也就包含了各种一般意义上的舍法罪。建议你遵循传承进行理解,不要随意添加自己的分别念。(正见C1)

22. 供塔

问:为什么以清静心仅仅向佛塔迈一步之功德胜过供养一干两纯正黄金. 答:个人理解,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清净心非常重要,清净心的功德很大,本身也是一种清净的法供养。在这样比较的时候,后面一种供养黄金的情况可以理解为在不具备清净心的情况下。(正见C1)

23. 关于藏传净土70课

问: 法本里讲诽谤法罪,有些小乘说《楞严经》不是佛说的,弟子不明白一些证果的罗汉也是小乘,他们会这样说嘛,如果会有过失吗?
答:法本70课提到的是:【还有些学者声称《楞严经》、《维摩诘经》是伪经,《入大乘论》是后人伪造的,等等。听到这些言论,有些没有智慧者随声附和,最终也造下了舍法罪。这些舍法者将来的果报非常可怕。】 这里说的是某些世间学者,不一定信佛的人。 此外,有些小乘修行人(并非所有小乘修行人)也不承认大乘佛法,但如果是真正阿罗汉,则不会诽谤大乘佛法,有时会按照小乘的观点和见解来理解大乘经典。(正见C1)

24. 极乐世界的功德

问:关于"极乐世界的种种功德是因什么而形成的"这道题,《净土教言》第二课中说"极乐世界拥有这样的功德也唯一是善逝阿弥陀佛的发愿力与智慧力幻变的",.....《入行论》中讲,一方面是由于众生的清静善业力,另一方面是阿弥陀佛因地时的发愿力所致。 弟子不解的是,前面讲"唯一",也就是只有一个因,但是《入行论》中讲是两个因,对于这道题,应怎样回答呢?
答:个人理解,如果从某种角度来说,众生的清净善业力本身,也离不开佛陀的加持,如《入行论》提到:"如是因佛威神力,世人赞萌修福意"。(正见C1)

25. 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

问:弟子在百度上查到"什么是根本上师?"的答案,然后发到了朋友圈,有过失吗?如果有该如何忏悔?
答:不清楚你所说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正见C1)
问:是这样的。弟子在15届净土组做辅导员,有师兄提问"什么是根本上师","什么是传承上师",弟子当时怕回答的不圆满,然后回家后上百度网查到"什么是根本上师"就发到朋友圈了,朋友圈不光是佛学会的道友,也有同学和汉地居士等,不知道弟子这样做有过失没?会不会引起别人误解?
答:因为我不知道你所说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无法评价。(正见C1)
问:有师兄把自己的房子提供给师兄们做了道场,并且在道场对大家说:"这套房子我已供养给上师了,不是我家了。"那他以后还可不可以自主使用或转让这套房子了?
答:要看具体情况,某种角度来说,如果他已经做了供养,那后续事宜需要尽量征求被供养者(也就是所有者)的开许。(正见C1)

26. 关于大圆满心性休息(一)

问:弟子想请教大圆满心性休息的问题。弟子很惭愧,由于当时学得不好,现在想再学一学。第二品寿命无常中讲到了器情世界,但由于佛教中阐述的器情世界太广大,我始终建立不起来概念,不知是否有像地球仪或地图这样直观的图像能帮着我来了解一个器情世界的构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
答:请阅读《俱舍问答》, 在智悲佛网当中有。(正见C1)

27. 请问法师

问:有师兄问供护法时因为闻不了白酒味,想供啤酒,这样如法吗?
答:供啤酒也可以。(正见C1)

28. 在闻法时,戴假发是否如法?

问:上师在闻法方式中讲到:《毗奈耶经》中说:"不敬勿说法,无病而覆头,持伞杖兵器,缠头者勿说。" 有女道友问:在闻法时,戴假发是否如法?(如果不是身体的特殊原因,出于好打理的角度)
答:个人理解,如果是出于日常的基本打扮,类似佩戴首饰一样的心态,应该没有大的问题。 当然,如果有傲慢心,还是有过失的。(正见C1)

29. 普贤行愿品

问:《普贤行愿品》中,讲到真实发愿时,第一是清净意乐愿,又分三,第三是"利乐有情愿",而下面"无垢行之愿"后,又讲到"利益有情愿",这不是重复了吗?
答:个人理解,角度有所不同。前者属于清净意乐的科判,可以侧重于在意乐上发愿"愿众生获得安乐、利益";而后者,可以侧重自身的行持,侧重"愿我(的行持等)能够让众生离苦得乐。。。"(正见C1)
问:能否理解,一个是愿菩提心,一个是行菩提心。
答:个人理解,这些内容本身与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二者的定义,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请把握"为利众生愿成佛"这个菩提心的法相。 当然,内在关联是有的。(正见C1)

30. 金银首饰 供佛后还可以戴吗? 问:金银首饰供佛后还 可以戴吗?

答:通常来说,如果观想佛陀加持之后赐给自己,也可以继续佩戴。 如果不佩戴,一直供着当然也很好。(正见C1)

31. 关于如何处理不合理的收入

问:如果自己得到的有些收入不合理,应如何处理?供养僧众是否有过患?
答:可能要看具体情况,要看"不合理"到什么程度,无法一概而论。(正见C1)
问:前些日子去一个地方出差,我们单位去那的人员有一个潜规则,就是住宿报销的问题。比如住宿费一百元,但却开二百元的发票。我虽然不想这么做,但大家都这么做,似乎不好破坏这种潜规则。以前我也去过该地,但都是单位派车当天去当天回,不涉及住宿的问题,现在单位要降低成本不派车了,却碰到了这个让人郁闷的问题。
答:这样做很可能涉及不与取,要尽量避免。(正见C1)
问:感恩法师开示!以后会避免。但已经发生的这种钱供养僧众或放生是否有过患呢?
答:这些你可以自己看情况。(正见C1)

  1. "意过自性恶"上师在这里说嗔心是自性罪,自性罪是什么意思? 问:《藏传净土法》第71课第150页中最后。弥勒菩萨曾说:"意过自性恶,于色不应嗔,况于怀疑法,故中立无过。"上师讲记中对于"意过自性恶"的解释是:嗔心是自性罪。这个自性罪是什么意思?
    答:(引用网址失效)

33. 关于撤回供品的问题

问:我班师兄在撤回供品时上香并念诵:愿此清净香,赎回供佛物,祈请佛加持,增长诸福慧,正法传十方,,皆共成正觉。然后取下供品,但我们在上师的讲记当中并没有找到此赎物的偈颂,这样做有过失吗?
答:【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经常有汉地的居士问我:能不能吃供过佛的东西?对这个问题,汉传佛教界有各种说法,藏地的高僧大德也有不同的说法。以前我认为供者不能享用供品,因为乔美仁波切说:"供养佛菩萨的食品,供者不能自己取食,也不能布施给狗等旁生,而应倒在洁净的高处。如果有鸟类啄食,那是可以的,因为鸟类属空行种性。"记得我去泰国时,见到许多人将水果等食品供在佛像前,一会儿就拿下来分食,并说这是求佛赐悉地的一种方式,当时我也有点看不惯这种做法。但现在根据喇拉曲智仁波切的观点,供品在供养三宝之后,只要观想三宝赐予我悉地,自己也可以享用供品。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也说:我们准备穿一件新衣服时,在自己还没有穿之前,先把衣服在空中甩动一下,观想供养三宝,然后再观想三宝将其赐给自己,这样就可以穿了。华智仁波切并没有说,供完三宝的新衣服只能扔到一个清净的地方,自己绝对不能穿。所以今后大家可以享用供过佛的供品。至于乔美仁波切的观点,我们可以从某些特殊修法的角度来理解。对汉地的佛教徒来讲,这样对处理供完佛的供品也比较方便。因为汉地不像藏地,藏地到处是清净的山坡和草地,很容易找到倾倒陈旧供品的地方,而汉地的城市里很难找到一处干净的空地,如果把供完佛的供品吃掉,这样处理就比较方便。】 以上是《藏传净土法》当中的内容。 无论是否念诵那个偈颂都可以,只要有这样的观想。(正见C1)
问:关于供品,我们这里有几个法师,就是从喇荣佛学院来的。法师开示说:

1. 戒律里面说不能吃供品;

2. 慈城罗珠堪布在慧灯之光里,也说,居士不能吃供品。

我们这里有的学员说:

1. 上师开许了;

2. 汉地吃供品,依据的是《四分律》,这里对供品有开许,而藏地不能吃供品,依据的是《一切有部律》。

问:弟子没有学过戒律,这种说法,不知对否?
答:对此我并不了解。戒律有很多种,可以肯定的说,并非所有的戒律都不开许,例如在密乘当中,会供品就是可以食用的,而且有时是必须享用。 即使是在汉传的许多寺院当中,也有饭前念诵供佛的仪轨和习惯,例如《二时临斋仪》是汉传许多寺院普遍采用的仪轨,其中提到:【"供养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早斋念诵) 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午斋念诵)】 在念诵相关仪轨进行供养之后,就可以享用午饭,某种角度来说,也就是在享用供养过的食物。(正见C1)
问:这两种能吃和不能吃的说法,好像都有依据,如何圆融?假如吃了供品,是否就如那位法师说的,要想成佛,就不要吃供品?
答:我个人就按照上师的教言去理解。(正见C1)
问:有许多学员做简供时,没有把供佛的和求加持的分开,全部都用来供佛,结束后,大家分吃,这种做法妥否?
答:不清楚你所说的简供指的是什么,是会供的简供仪轨? 还是什么? 有些时候 供佛的物品和求加持的物品都是可以同时存在的,某个食物,同时可以供佛,供的同时也是可以求加持的。 问:就是喇荣课诵集里的《简供仪轨》,没有分开供佛的和求加持的。所有供品都在一个盘子里,然后念诵《简供仪轨》,之后就大家分吃。这种做法可以吧?
答:不清楚你所说的《简供仪轨》具体内容是什么,你所说的是《供养仪轨》(其中有一个长咒)的吗? 如果你指的是这个,那本身都可以不用分的,因为之前已经说了:有些时候供养的同时就可以求加持,求加持的过程当中就可以供养。(正见C1)
问:忏悔。简供仪轨 嗡啊吽伙(加持会供品) 迎请三根本众莅会供 献外内密大乐之会供 一切誓言违失发露忏 二执魔仇法界中解脱 平等大乐密意愿满足 祈赐殊胜共同诸悉地。 此为积累会供数量时所需之简供,将华多杰(麦彭仁波切)作。 就是这个仪轨。我们把供品都放在一个盘子里,
答:这是密宗的会供仪轨,过后享用会供品没有问题。 而且参加会供的人最好都是密宗弟子,最好得受灌顶,即使没有得受灌顶,至少也要对密法有信心,没有邪见。(正见C1)

34. 外内密的黑暗

问:(《普贤行愿品》第7课) 戊七、承事未来诸佛愿: 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诣而亲近。 所有未来诸佛成道、转法轮、开悟群生乃至究竟事业而示现涅槃的时候,愿我都前往这些如来之处并亲近、承事、供养他们。 依靠佛的智慧光明,能遣除众生外内密的黑暗,使众生获得八圣道的功德并趋入解脱宝洲,所以佛可以称为"照世灯"。 问:"外内密的黑暗"如何解释?
答:个人理解外在黑暗,比如色法方面的,天黑了的黑暗等等;内在黑暗比如内心的愚痴混沌等等,秘密层次的黑暗,也许和气脉明点方面有关。 (正见C1)

问:"外内密的供养"如何解释?

答: (引用网址失效)(正见C1)

35. 胜义菩提心与密宗的清净心是否一样

问: 胜义菩提心与密宗的清净心是一样的吗?
答:有区别。胜义菩提心侧重证悟空性的智慧, 清净心侧重显现层面,一者侧重空,一者侧重现,虽然有联系,但两个词语本身不是一回事。(正见C1)

36. 为什么说菩萨是成佛的因?是否可以通过名词解释菩萨的涵义来回答?

问:弟子学到《藏传净土法》第72课,法本第162页中提到:"为什么诽谤菩萨的罪业如此严重呢?因为菩萨是成佛的因,相当于一切众生的父母。"这里怎么理解菩萨是成佛的因?菩萨: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华译为"觉有情",就是能自觉又觉他的有情。菩萨的意思,还有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等。开士者,以法开导众生之士;始士者,开始觉悟之士;高士者,高明之士;大士者,实践大乘佛法之士。弟子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能自觉又能觉他的有情,开士,始士,高士,大士就是菩萨,都是未来佛,所以说是成佛的因,那怎么理解相当于一切众生的父母呢?
答:个人理解,菩萨很快会成佛,想要成佛需要先成为菩萨,所以菩萨是成佛的因。而菩萨本身在行持救度众生的事业,就像父母关爱孩子一样,所以菩萨也是众生的依祜。(正见C1)

37. 关于藏传净土法72课

问:在这一课有个词,无伪的世俗菩提心,请问法师,什么样的发心才能称为无伪的世俗菩提心。应如何理解。
答:真切、真实、不虚伪。 需要你产生非常真切的感受,你确实无法忍受众生在受苦 非常希望救度众生 发愿成佛 。 就像一个学生 泛泛想一想"我要好好学习"就算是有了一个愿望, 但可能还是很贪玩, 有一天他真的认识到了好好学习的必要,非常恳切的想好好学习 那就进入了新的层次。(正见C1)

38. 藏传净土法74课问题

问:藏传净土法74课中《诸经要集》中说:"邪见有二种:一者可转,二者不可转。诽谤因果,言无圣人,名不可转。非因见因,非果见果,是名可转。" 问: "非因见因,非果见果,是名可转。"是什么意思?
答:把本来不是某个事物的因的事物,当作是那个事物产生的因(例如,把苹果种子当作是香蕉的因);把本来不是某个事物的果的事物,当作是那个事物产生的果(把香蕉当作是苹果种子的果)。 (正见C1)

问:"婆罗门教、性力派"怎么理解?

  • 答(1):古印度存在的一种宗教(尊奉四吠陀为经典)。2)婆罗门教当中的一个支分派别。(正见C1)

39. 关于藏传净土法74的内容

问:《诸经要集》中说,邪见有二种,一者可转。二者不可转,诽谤因果,言五圣人,名不可转。非因见因,非果见果,是名可转。请问法师。非因见因,非果见果。如何理解。

40. 作为凡夫的我们如何积累无漏善业?

在《普贤行愿品释》第四课的讲记中有以下内容: 有漏业有三种:一、欲界众生所造之善业能带来幸福,又称福业;二、欲界众生所造之恶业将导致不幸,故称非福业;三、色界、无色界众生所造之善业,依其禅定之种类,所招感之果报决定不动,故称不动业。 在第八课中有以下内容: "清净一切善业力",愿我获得清净一切有漏业的能力。 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流转生死?就是有漏业力支配所致。《俱舍论》中说,有漏业有三种:不善业、有漏善业和不动业。乃至没有清净一切有漏业之前,众生不可能获得解脱。要清净有漏业,首先要从清净不善业开始,之后再清净有漏善业和不动业。我们要知道,其实,清净有漏业就是积累无漏业的过程,积累无漏业的途径很多,作为初学者,主要是从发愿入手。 问:在以上两段话中讲到的,福业就是有漏善业,非福业就是不善业,对吗?
答:可以这样理解。(正见C1)
问:作为凡夫的我们只能积累有漏善业吗?能积累无漏善业吗?
答:广义来说,如果以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解摄持,凡夫修行人也可以某种程度上积累无漏业。(正见C1)
问:如何理解"积累无漏业的途径很多,作为初学者,主要是从发愿入手。"发什么样的愿呢?
答:例如按照《普贤行愿品》进行发愿。(正见C1)

41. 关于普贤行愿品第六课

问:上师在讲,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的时候说这个颂词是二地菩萨的境界,是菩萨圆满了戒律波罗密多。叫无垢地。可是颂词里从字面上看不出戒律清净的意思。不知该如何理解,敬请法师开示。
答:个人理解,这个颂词可以体现出身口意业清净的功德,特别是语业清净之后能够自在宣讲佛法,也可以对应戒律清净的内容。(正见C1)

42. 关于讲考和法供养的疑惑

问: 弟子所在的当地佛学会,有个别学员,受白衣说法,是不如法的。言论的影响。不敢在共修的时候做法供养。弟子智慧浅薄,也不知道如何圆满的解除师兄的疑惑。请问法师应该如何给他们解释,法师能不能举一些教证,消除他们的疑惑。
答:《法华经·普门品》提到:【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 《决定毗尼经》云:【在家菩萨,应行二施:一财,二法。】 ,这当中佛陀明确开许了在家居士可以做法布施。 《维摩诘所说经》提到:佛陀时代,维摩诘尊者是白衣居士的形象,而他讲法的时候,许多出家人也去听受,并且留下了经典。 《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提到:【在家菩萨。若在村落。城邑郡县。人众中住。随所住处为众说法。不信众生劝导令信。不孝众生。不识父母。沙门婆罗门。不识长幼。不顺教诲。无所畏避。劝令孝顺。若少闻者劝令多闻。悭者劝施。毁禁劝戒。嗔者劝忍。懈怠劝进。乱念劝定。无慧劝慧。贫者给财。病者施药。无护作护。无归作归。无依作依。彼人应随如是诸处念行是法。不令一人堕于恶道。 】 这里提到在家居士可以为大众讲法。 《楞严经》中提到:"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叹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这里提到许多菩萨可以显现居士形象弘法。 《梵网经》菩萨戒第三十九"应讲不讲戒"规定:【而菩萨应为一切众生,讲说大乘经律。而第四十五"不化众生戒"则这样规定:是菩萨,若不发教化众生心者,犯轻垢罪。】 《瑜伽菩萨戒》提到:【 若菩萨......,贫苦众生,无所依怙。来求索者不起悲心,给施所求。有欲闻法,吝惜不说,是名第二波罗夷处法。】 这里提到在相关情况下在家居士不仅仅是可以讲法, 而且需要讲法,该讲法的时候不讲反而可能有过失。 在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迎请傅大士讲法, 当时宝志公禅师等等许多出家人都在场。六祖惠能禅师以居士形象得法,并且给许多众生传法,直到后来才示现出家。 在《华严经》当中,善财童子所依止的善知识当中,有许多示现在家相的,例如胜热婆罗门、明智居士、无厌足王、婆须蜜多女、贤胜优婆夷等等。 在《法华经》当中提到:【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如来灭后,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智者、若长若幼,闻是经、随喜已,从法会出,至于余处,若在僧坊,若空闲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闻,为父母、宗亲、善友、知识、随力演说。。。。。】 个人理解,如果是某些不具备说法资格的白衣,以傲慢心欺凌出家人等等,当当然有过失。而如理如法的进行宣讲没有任何问题。 佛陀时代是正法时代,但维摩诘居士等也在说法,而且是对许多出家人说法,但没有任何问题,所以应该要知道:佛陀住世时代 正法时期就有居士在宣讲佛法,也被佛陀赞叹过。居士如理如法进行说法是佛陀开许和鼓励的。如果对方坚持认为白衣绝对不能说法,请对方举出教证、依据。你们自己共修的时候,只要有教证理证的依据,就可以探讨,发心清净非常重要。(正见C1)

43. 藏传净土法72课

问:请法师解释一下: "一尘举大地收,一花开世界起"的意思。
答:在圣者的境界当中,大与小都是平等的,一个微尘与大地平等,一朵花与一个世界平等,超越了普通的大小高低等等的概念。(正见C1)

44. 佛语能让所有众生听闻即得欢喜吗?

问:《普贤行愿品》中在讲到佛语功德时有偈颂:"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佛语能随顺众生的根性意乐而听闻,如此是否可以理解每个众生都能随自己的意乐听到佛语就开心欢喜呢?那为什有的经典里讲到有的众生听佛讲经时离席而去呢?有公案中也说给孤独长者家中的仆女见闻到佛陀也不欢喜。怎么圆融理解这里面的法义?
答:个人理解,一方面佛陀确实具有这样的功德, 众生听到佛语之后很容易产生欢喜心。 另一方面,也观待众生自己的业力和因缘福报等等,特殊业力的众生也可以有特殊情况。 就像说 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有些业障比较重的众生也曾经把佛陀的身相见为他们觉得不庄严、不悦意的形象。

45. 恶见的类型

问:第74课,出了一道题,何谓恶见?请列举本课所说的恶见类型。请问法师本课所说的恶见类型应该如何作答?有三种恶见类型:一种是听闻善法的功德如阿弥陀佛名号有无量的功德,以少分的供品,像一朵花、一根香以之供养三宝也能逐渐获得佛果等,以及恶业的过患如以恶心诽谤菩萨的罪业比杀害三界一切众生的罪业还要严重;第二种是听闻地狱的痛苦,如《亲友书》中所说的"于此一日中感受,三百短矛猛刺苦,彼较地狱最微苦,难忍之分亦不及";第三种是听闻地狱有情的寿命极其漫长。听闻这三种善恶因果法门后,认为只不过是佛教的说法,实际上不可能是真实的。这么答可以吗 答:原则上课后思考题此处不直接回答,请尝试自己解答。建议结合法本尽可能全面进行回答。(正见C1)

46. 随喜的方式

问:根据《藏传净土法》,随喜功德有哪几种方式呢?
答:个人理解 如果从随喜本身来说,就是内心随顺某种善法产生欢喜,虽然善法的对象可以有很多分类,但主要方式就是这样。

47. 关于 74课的问题

问:74课中有一个《诸经要集》中说:"邪见有二种:一者可转,二者不可转.诽谤因果,言无圣人,名不可转.非因见因,非果见果,是名可转"不可转好理解,非因见因,非果见果怎么理解.

48. 关于极乐世界与凡夫

问:极乐世界有凡夫吗?如果有,那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是在莲花胞中还是在听法行列中,或者都有?
答:从《观无量寿佛经》本身的内容来说,极乐世界是可以有凡夫存在的,有些是在莲花苞当中,有些是在外面。建议自己阅读《观经》。(正见C1)
问:是否离阿弥陀佛越近即往生的品位越高?
答:个人不太清楚。(正见C1)

49. 普贤行愿品 第9课

问:寒山、拾得 这样的善知识 为什么以疯癫形象度化众生?这样的形象又是怎么来度化众生?比如吃佛前供品?
答:圣者的密意难以测度。佛经提到:应以何身得度就显现何身说法。在因缘需要的时候,佛菩萨尚且可以显现旁生、饿鬼的形象度化众生,都是有甚深密意的。个人分别念理解,有些时候通过示现一些超越普通概念的禁行,也能够打破众生的执著,启发人心。(正见C1)
问:丁16,总结诸愿而回向。为什么不是总结诸愿而发愿呢。这个科判里 都是发愿,为什么这个是回向?
答:回向本身就是一种发愿,并没有矛盾。 回向指的是通过以善根摄持的方式进行发愿。(正见C1)

50. 关于《藏传净土法》第76课的问题

问:《藏传净土法》第76课中,平凡人八定罪中有一条:为获得名闻利养而宣称自己证悟了空性。有些人本来没有证悟空性,甚至从理论上都讲不清楚什么是空性,为了骗取名闻利养却到处宣说:"我已经证得空性了,一切都是如梦如幻的,我现在什么执著都没有了。"这些语言非常可怕,说者会犯菩萨戒。 问:这个属于上人法妄语吗?
答:属于上人法妄语。(正见C1)
问:法本中提到的四种白法,第一条是:不明知故妄,该怎么理解?
答:可以理解为不要故意说妄语。(正见C1)

51. 净土97课名词解释

问:在97课有一句:法相因乘的法门及金刚乘的共与不共灌顶。 问:这里的法相因乘是否指大乘?因为相对于金刚乘果法来说,所以大乘又叫因乘对吗?
答:因乘指的是大乘显宗。大乘分为显宗和密宗。 (正见C1)
问:共与不共:共是否指与小乘共有,不共是大乘与金刚乘独有。还是:共是大乘与金刚乘共有,不共是金刚乘独有?
答: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如果是从金刚乘内部来说,共同指的是外续,不共指的是内续(无上瑜伽)。 (正见C1)

52. 关于普贤行愿品第11课的疑惑

问: 在丁四,净除业障这个颂词里。上师讲到无间业中说。因从果称名无间业,请问法师因从果是什么意思?
答:因为这种业成熟为果之后,相关状态是具有"无间"这个特性的,比如在无间地狱当中 不间断受苦等等。(正见C1)

53. 净土课程

花开见佛的问题 问:2015届净土第十课203页说:......"善根差的人要在莲花苞中住五百年后才能见到佛"...... 有道友问:往生到极乐世界不是有阿弥陀佛来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吗?这个时候不是已经见到佛了吗?为什么又说见不到佛呢?
答:这里指的是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后,在极乐世界诞生之后的状况。相关佛经有提及。(正见C1)

54. 关于《藏传净土法》76课的问题

问:弟子学到《藏传净土法》第76课,对里面很多概念性的问题很不懂,比如法本中提到比丘戒有五种堕罪:其中有十三种僧残罪,那么是哪13种僧残罪?法本中提到的四种他胜罪,是哪四种?四种向彼悔罪是哪四种?什么是向彼忏悔罪?什么是恶作罪?什么是三十种舍堕罪,什么是九十种单堕罪?恳请法师开示!
答:这些比丘戒的具体内容,作为普通居士暂时不知道也没事,如果以后有机会出家可以详细了解。(正见C1)

55. 《藏传净土法》珍宝牢笼之惑

问:极乐世界以修法极其便捷而殊胜是否说明:  以钝根往生因其发心不正确而会住于珍宝牢笼中(如不识字打铁匠持名念佛往生公案),须在阿弥陀佛的佛光佛音影响下转为修法,利众发心,清除了障碍才能花开见佛?弟子主要是疑惑发心正确与否是否障碍花开见佛。
答:个人理解,有些时候侧重的是净土法门的疑惑,怀疑佛陀是否会接引自己,自己是否会往生,这个法门到底是否真实等等。(正见C1)

56. 《藏传净土法》97课颂词疑问

问:在"愿断除疑惑"的科判下一颂词:"因疑不往生,于五百年中,虽具乐受用,听闻佛语声,然花不绽放,延误见佛颜,愿我无此过,"  此颂词讲记当中主要宣说因疑而往生即会生于莲花胞中不见佛颜,不知法义,障碍修法。但这句"因疑不往生"是否解为:因为怀疑是不能往生的,但若因缘相合而能往生的话,就会住于莲花胞中?而"因为怀疑不能往生"以前都说过了,因此本课中就略过不讲,是吗?
答:个人理解,怀疑本身是往生的障碍,如果怀疑心比较强,而自己善根又比较弱,就可能不往生。 而如果善根足够充裕,虽然有怀疑也可以往生,但可能生在莲花苞当中。 而此处第一句也可以解释为 "因为怀疑自己不能往生"。 (正见C1)

57. 《藏传净土法》第100课关于极乐世界众生形态疑惑

问:《阿弥陀经》云:"(彼土)净除声闻"。说明极乐世界只有凡夫及菩萨。是不是说明因阿弥陀佛加持,往生后,那里不会出现发心自利的修行偏差?
答:从《佛说无量寿经》当中的描述来看,极乐世界是有声闻行者的,但可能与普通意义上的小乘声闻有所不同,不会像一般的小乘声闻那样追求自我寂灭。(正见C1)

58. 《藏传净土法》99课以心识感召外境之惑

问:极乐刹土的器世界由阿弥陀佛的智慧力及刹土众生的福德力所感而显现殊胜清净,而娑婆世界因众生业力感召凹凸不平等不悦意外境。但从娑婆世界带业往生的众生是如何迅速将感召不悦意的业力转为感召殊胜对境的福德力的? 虽知承佛威德力而能迅速转变当下一念为诚信清净,如《三宝感应要略录》里的性格恶劣,不信三宝的猎人,以临终地狱之苦逼迫而转念诚信。我们知道娑婆中,即便一念清净信也会很快转为分别恶念,极乐世界如何令清静信念守恒而感召清净外境?
答:个人理解,依靠佛力加持,即使自己相续当中还有恶业存在,也可以被压制住而不现行。(正见C1)
问:娑婆世界也有佛,为何此世界之佛不能压制,而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能压制?
答:缘起不同,观待众生的因缘不同,诸佛示现的愿力也不同。诸佛本体无二,为了度化众生可以示现不同的形象,不同的发愿,展现出来的事业也可以有不同的显现。(正见C1)

59. 《普贤行愿品》第7课求解法义

问:《普贤行愿品》第七课中上师说:"一切万法在胜义中是了不可得,远离四边八戏的。"这里的"四边八戏"是什么意思?怎样去理解?
答:四边: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八戏:生、灭、常、断、一、异、来、去。(正见C1)
问:如果要 详细理解应学习哪些资料呢?
答:可以学习《中论》、《中观庄严论》等等。(正见C1)

60. 学习普贤行愿品第11课的一个疑问

问:在本周共修《普贤行愿品释》第11课时,有师兄提问,上师法本中说:"《普贤行愿品》的价值也是如此,密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等所有大乘宗派的精华都包括在里面。"能否请法师详细解释一下这些宗派的精华是什么,如何与《普贤行愿品》对应?请法师开示。
答:个人理解,包括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慧,智悲力等等内容。(正见C1)
问:有师兄从"天台判教藏通别圆。华严经属于圆教所以涵盖一切法。"的角度理解,是否也可以。
答:这可能也是一种解释角度,但关键要看如何详细解释,包括如何定义"圆教"。(正见C1)

61. 第99 -100课疑问

问:极乐世界的大地虽是黄金、七宝所成却极为柔软舒适,是不是因此佛菩萨都不用穿鞋子了?因为看到的佛像基本上都不穿鞋。
答:通常可以这样理解。极乐世界的圣者所示现的身体也不是我们这样普通的肉身。(正见C1)
问:极乐世界的花也是珍宝所成,是不是也是极其柔软,而不是像我们平时看到的珠宝都是冷硬的?极乐世界的各种柔软应该是和众生的心相续的柔软相应的吧?
答:总之都是非常善妙的。(正见C1)
问:极乐世界的花也有枯萎,是不是因为极乐世界是化身刹土,所以也有生灭的原因?
答:要看是谁面前的极乐世界,是什么境界的人面前的极乐世界。(正见C1)
问:众具八支香水河。这里的"八支"是不是指极乐世界的水有八种功德?
答:也可能是有八条河流的意思。(正见C1)

62. 阿弥陀佛 ~顶礼上师三宝!如何比量推知极乐世界存在!

问:如何比量推知极乐世界存在!
答:可以以比量证成佛陀是量士夫,因为极乐世界的存在是佛陀所说,所以是真实不虚的,这是一种思路。(正见C1)
问:佛陀已断尽一切烦恼所欲,所讲之法必定真实无欺,佛陀必定是真语、实语者;请问法师,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比量推论的例子吗?
答:对于极其隐蔽的对境,需要依靠教证,或者说需要依靠具有瑜伽现量的圣者来抉择。 比量需要现量做基础,如果你自己的现量无法见到极乐世界,那就需要依靠现量能够见到极乐世界的圣者的教言来抉择。(正见C1)

63. 《藏传净土法》第九十八课关于发愿的问题

问:发愿特别重要,噶当派的大德很重视发愿,他们认为做任何善事都要具足四个条件:一、要有强烈的意乐,如果没有意乐,做什么事都成了形式;二、要发愿,如果没有发愿,善事不一定圆满;三、誓言要坚定,比如发了利益众生的菩提心,以后就一定要坚持这种誓言;四、要经常祈祷诸佛菩萨,依靠诸佛菩萨的威力,自己的事业才能顺利成办。 这里的第二点:要发愿,如果没有发愿,善事不一定圆满;这里的发愿是表示发誓言一定要圆满完成这个善事,无论出现任何违缘都需要克服;还是表示做善事前发的广大愿望,如我做这件善事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最终使一切众生能获得究竟的佛果;或者这两层意思都有。
答:个人理解,广义来说都包括,侧重点是在发愿要完成这件事。(正见C1)

64. 关于 "阿弥陀佛"的读音的疑惑

问:目前共修小组里有师兄看到网络上关于"阿弥陀佛"中"阿"子的读音应为"e"的一片文章,而我们一直念"a"。由此可能会让小组里其他师兄心不定。故想就此"阿"字的读音求法师开示?
答:个人理解,通常是念a,也可能有其他方式,按照各自的传承就可以。 就像说,解字,有些北方口音读Jie,有些南方口音读gai,本身就可以有多种方式。(正见C1)
问:按照各自传承就可以。那我们学会的传承就是:"a"对吗?
答:通常我们就是念诵a,也许其他大德有其他倡导风格,我们都不反对。 a在梵语当中是表达否定的意思,比如阿逸多是无能胜的意思,在阿弥陀佛名号当中,阿字表达的是无(量)的意思。(正见C1)
问:末学听过五会念佛,五会念佛是净土宗四祖法照大师所创,流传至今,也普渡了无数流浪在生死海中的凡夫,末学所听到的 阿弥陀佛 之中的"阿"字,念的不是 a 而是o,敬请法师慈悲开示。
答:我们并没有否定其他念诵方法,但请你也不要否定我们自己的念诵方式,况且五会念佛流传时间这么长,本身也可以有不同的风格和传承,也可以有不同的发音差别。之前已经提到过了, 就像说,解字,有些北方口音读Jie,有些南方口音读gai,本身就可以有多种方式。你读liaogai可以进行沟通,我读liaojie也可以进行沟通,"阿弥陀"三个字本身是梵语,即使是在古印度,不同阶段、地区的梵语发音也可以有所差异, 佛陀是全知,难道因为你换了一个口音就不知道你在念他吗?如果具有信愿,无论念a还是念其他发音都可以往生。 吃馒头可以饱,吃米饭也可以饱,你自己吃馒头的同时,也不要否定别人吃米饭。如果在缺乏教证理证的情况下,以烦恼心自赞毁他,执著"只有我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有可能会造下谤法的严重恶业。(正见C1)

65. 关于《藏传净土法》77课中的问题

问:什么是单空?是不是把一切都看空,不承认因果是真实存在的?
答:单单的空无,一无所有的状态。(正见C1)

问:四边八戏是什么意思?

问:明空无二是什么意思?
答:大光明与大空性无二无别的境界。(正见C1)
问:法本中说:在学习《大幻化网》时,通过一因,文字等理论来观察,很容易明白诸法是本来清净的,那这里说的"一因"是什么意思?
答:有机会进入密法班可以详细了解。(正见C1)

66. 《藏传净土法》100课名词解释

有一个不思异死亡也即是变易生死:有别于凡夫的分段生死,即以无漏业为因,以无明习地为缘,所感三界外之殊胜细妙的果报身,由心识之念念相续而前变后易,其身形与寿期皆无定限。  问:什么叫无明习地?
答:可以理解为细微的无明。(正见C1)
问:凡夫也心识念念相续,和这个心识念念相续有何不同吗?
答:只要是心识,都是刹那生灭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一样的。(正见C1)
问:前变后易是什么意思?
答:前面和后面发生了改变,是无常的。(正见C1)
问:变易生死是仅限小乘阿罗汉等境界,不含菩萨境界吗?
答:包含没有获得佛果的菩萨。(正见C1)
问:身形与寿期是因阿罗汉的自己而可随意选择吗?
答:有些时候是这样的。 (正见C1)

67. 97课和100课的疑问

问:在97课的颂词里:"求灌顶加持,受戒作广供。""奉如海供品,求灌顶深教""降临此刹时,以神变诣此,供佛闻正法。"这三段颂词分别是针对的五部如来,化身刹土的菩萨,娑婆世界住世的贤劫千佛。从颂词中看出灌顶求法和作供养顺序不同,这是什么原因?是因为对境不同吗?
答:个人理解,无论是在佛陀还是菩萨面前,我们都可以进行供养和求法,在求法之前与求法之后都可以做供养,多种情况都是可以的。(正见C1)
问:法本100课的第264页里宣讲观世音菩萨成佛住世的时间,颂词"寿量九百六十万。",但是以喇拉曲智仁波切著的原文颂词是:"寿量六百六十万"这两个不同,如何理解?
答:个人不太确定,不清楚是否有不同的版本 。也可以咨询一下教务处管理法师。 (正见C1)
问:昨天讲考练习后有位师兄提出疑问,因为极乐世界是化身刹阿弥陀佛也会趋入涅槃,那涅槃后阿弥陀佛去那里了?大势至菩萨成佛住世最后涅槃后,极乐世界就没有佛了吗?极乐世界就没有了吗?
答:佛陀自身安住法身境界,无生无灭无来无去;佛陀在菩萨面前示现的报身也不会入灭;佛陀示现的化身随着众生的因缘可以示现入灭,就像水器当中水干涸之后就不再映现月影一样。 只要众生具有见到佛陀的因缘福报,佛陀就可以显现在众生的面前。只要众生具有见到极乐世界存在的因缘,就会见到极乐世界存在。(正见C1)

68. 顶礼法师!法师能否给大家传授一下供灯仪轨和注意事项

问:法师能否给弟子们传授一下供灯仪轨和注意事项?越详细越好!弟子目前供灯的方式可能不如法,所以恳请法师开示! 按照以上内容念诵观想就可以。 通常来说,以恭敬心点燃灯具,就可以供养,也可以用点灯。 (正见C1)

69. 阿弥陀佛! 问:请问传法与转法轮有何区别?

答:通常可以理解为一个意思。 有些时候后者特指佛陀传法。(正见C1)

70. 阿弥陀佛的第二十一愿

问:弟子想请教一下,阿弥陀佛发的第二十一愿说:"设使我当得成佛时,我国土中诸天、人民,不皆成就圆满如佛的三十二种大丈夫相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这个愿里说在极乐世界的菩萨都具有三十二种相好,凡是往生到极乐世界后就具有?还是根据品位高低有差别?
答:从具有三十二相庄严的角度来说,凡是往生到极乐世界都会具足。(正见C1)
问:请问那与佛陀的三十二种相是一样的吗?还是有什么区别?
答:某种角度来说是一样的,细微的方面也许有一定区别。(正见C1)

71. 77课中:关于视五蕴为痛苦的问题 ~

问:请问如何理证阐述蕴的本体是五部如来?
答:如果以后有机会进入密法班可以详细了解。 (正见C1)
问:站在名言实相的层面上,观待圣者的净见量,五蕴是五部如来,这里得圣者是指登地以上的菩萨吗?
答:通常指的是八地菩萨或者以上的境界。(正见C1)

72. 《亲友书》第1课

问: 15版净土教言第248页,《未生怨王除罪经》中"佛陀为了使两百天子对大乘重生正信,于是示现神通,.......钵悬浮在虚空中。"这个公案,请问法师,这种神通的示现,为什么能让200天子不对大乘退失信心,从那个方面可以看出来呢?
答:个人了解,通过示现神通可以让众生对佛陀产生信心,认识到佛陀不是普通人,从而进一步对佛陀所说的正法产生信心。(正见C1)

73. 净土班的老菩萨兼修破瓦法

问: 有些学过净土的老菩萨想跟随加行班的师兄兼修破瓦法,这样是否如法?加行班的师兄说,修破瓦法7日,有可能会出现验相,如出现验相,由谁来验证?如果这些老菩萨执着这个验相,如何引导这些老菩萨?
答:通常来说,如果有信心,在听闻过上师的讲解(例如《前行广释》的相关课程)之后,也是可以自己修的。相关的验相在法本当中也有提及,有信心都是可以修持的。(正见C1)

74. 《亲友书》第一课的问题

问:"三摩地"怎么理解?
答:【三摩地】  (术语)Sama%dhi,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新称三么地、三昧地;译曰定、等持、正定、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离掉举故云等,心不散乱故云持,(参见:三昧)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正见C1)

问:"近取因"怎么理解?

答:对果的产生起直接作用的因。(正见C1)

75. 买来蜂蜜食用属于不与取吗?

问:蜂蜜是蜜蜂的财物。不经过蜜蜂同意就收集蜂蜜是不与取。我们有时会在商店买蜂蜜回家食用。这样是不与取吗?
答:可能要看自己的发心,还有自己的境界等等情况。(正见C1)
问:如果发心是为了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堪能为利益众生而修行。是可以食用蜂蜜的。可以这样理解吗?
答:很多时候是可以开许的。(正见C1)
问:那养蜂人养蜂取蜜是否是不与取的行为?
答:要看发心和境界。(正见C1)
问:养蜂人养蜂取蜜属于权威不与取,因为一者强一者弱。对吗?
答:有些时候可以这样理解。(正见C1)

76. 关于101课的疑问

问:原文:《弥陀经》中主要宣说往生极乐世界的第一因,即再三观想阿弥陀佛。《无死鼓声经》中宣说了观想彼刹器情世界的所有功德,发愿获得此等功德,因而这是一大要点。这里的:"因而这是一大要点。"是指什么?是指《极乐愿文》归摄了上述经典的要义吗?
答:可以理解为"明观福田"的修法。(正见C1) 原文:见无违逆、胜过他众的广大福德、威光无量等色身的功德;四身五身任运自成的无量功德。 问1:见无违逆:是指常修忍法吗?
答1:可以理解为众生见到之后容易产生欢喜心。(正见C1)
问2:四身:是指:"法身,应身,化身,等流身吗?" 答2:法身、报身、化身、自性身。(正见C1)
问3:五身:是指法身、报身、化身、不变金刚身和现证菩提身吗?
答3:是。(正见C1)

问:何人持诵您名号,除非往昔业异熟,

水火毒兵夜罗刹,佛说诸畏皆可救。" 还有前面回向支中所说的暂时诸利益以及此处所讲的遣除寿障等。"这里的"前面回向支中所说的暂时诸利益"是指 发愿往生后所获之功德吗?
答:【己二、为成办暂时利益作回向: 愿善我今速成熟,遣除十八种横死, 身康力壮韶华丰,如夏恒河无尽财, 无魔怨害享正法,如法成就诸所愿, 弘法利生大益成,使此人身具意义。】 《极乐愿文大疏》 (正见C1)

77. 居士菩萨戒守持那些戒律

问:大恩上师给我们讲(心性休息)课时,给我们受了菩萨戒,做为在家居士菩萨戒,我怎么守持戒律?
答:《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当中就有宣说,你可以阅读一下"明示二十堕罪及同分"这个科判的内容。(正见C1)
问:二十条菩萨戒我学了,我认为那是出家人守持的菩萨戒律,我属于居士菩萨戒,和出家人守持一样的菩萨戒律吗?
答:此二十条不分出家在家。(正见C1)

78. 戴草帽为什么是佛法毁灭的恶相?

问:弟子在学79课内容时看到莲师授记了末法时代佛法毁灭的五种恶相,不理解为什么戴草帽也是恶相之一,请法师开示!
答:那是圣者智慧观察到的甚深缘起,我们普通人的分别念难以揣测。(正见C1)

79. 清净观

问:101课开头上师的开示说:修法要具足清净观。如何去理解这个清净观?对于我们修净土法的实修持名念佛,清净观就是虔诚的信心是吗?
答:法本提到:【不管修阿弥陀佛还是其他本尊,都要观想一切是清净的显现,而且要认识到这一切本来就是清净的,并不是把不清净强行观想为清净。如果有了清净观的基础,修任何法都很容易成就。】 这就是清净观的解释。 还提到:【关于这方面的道理,如果今后大家有机会学习《大幻化网》,就会知道其中有特别殊胜的意义。】(正见C1)
问:这个清净观用于平时的修行念佛上如何融入?
答:可以按照《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进行观想。(正见C1)

80. 道的本体疑问

问:道的本体:道是什么呢?配合空正见就是佛教的道,不配合的话,就是外道的道。这样理解对吗?
答:请提供这个词语的出处、语境、前后文。(正见C1)

81. 关于《藏传净土法》79课的问题

问:《极乐愿文大疏》第79课原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以这样的恶心饮用,那当然是罪业,如前文中所引用龙猛菩萨的教证一样 。上师在讲记中提到的《宝鬘论》中的教证:"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是不是就是龙猛菩萨说的教证?

82. 关于金刚地狱

问:弟子有一个疑惑:经过了十亿劫从金刚地狱里出来的众生还会再轮回吗?请法师慈悲解答。
答:依靠密法的加持,出来之后会很快解脱。(正见C1)

83. 《藏传净土法》103课的疑问

问: "此外,也可以依止大谛实力发愿,即法性不可改变的谛实力......",此处的"法性不可改变的谛实力"如何理解?
答:可以理解为了义的正法(法性、实相)所具有的坚固的力量。(正见C1)
问:与法本前文中依靠三宝发愿中的"法性不变真实谛"有何区别?
答:可以理解为一回事。(正见C1)

84. 《亲友书》第一课疑问

问:《亲友书》第一课:为令堪德善妙者中的堪、德、善妙者三个名词分别应如何解释?
答:《亲友书释·白莲花鬘》提到:【(作者龙树菩萨)以呼唤的语气称道:被人们誉为堪当听闻圆满功德自性妙法之法器者呀,造论者我为了让你的心希求福德,而将出自具有六十种梵音之如来所演说的经藏如意宝中的意义稍许汇集成这些具有圣者梵音的声律偈颂,你理所应当洗耳恭听。】 堪是堪当,德是妙法所具备的功德,善妙者指的是国王、国王的心。

85. 如何理解修行和生活中的违缘,都是魔的加害吗?

问:在《普贤行愿品》第12课,讲到:作为修行人,遇到魔障是很正常的。我们也经常听到有人说:"唉,我现在又遇到魔障了,又出现违缘了。"魔障是各种各样的:有些魔障是看不见的,比如有些非人入于你的心,使你内心逐渐产生恶念,行为也不知不觉往恶法方面转;有些魔障是能看见的,比如亲朋好友以粗暴或者温和的言行让你离开学佛的正道。依靠《普贤行愿品》的威力,一切有形无形的魔障都能得以遣除。 如何理解修行、生活中出现的违缘?都是魔的加害吗?有自身业力导致的吗?一般如何区分?
答:有多种情况,有些违缘是魔众的加害(自己的业力可以感召魔众加害)。 广义来说,我执烦恼也是一种魔障。 (正见C1)

86. 《亲友书》第3课,上师提到: "尤其是作为在家人,三皈五戒非常重要,自己一定要有戒律的约束,否则连善趣人身也得不到。"有师兄问得人身的条件,末学自己记得是要受持一分以上别解脱戒,再行持布施等善法,同时要发愿回向才能得人身。另有师兄说这是得暇满人身的条件,得普通人身和转生天界只要行持十善业道就可以了。

问:得普通人身的条件; 答:守护五戒、十善(正见C1)
问:得暇满人身的条件; 答:守护五戒、十善的基础上发善愿回向。(正见C1)
问:居士五戒和十善业道的学处不一样,感觉十善业道更难做到,不知道理解得对不对?
答:不一定,无法一概而论。 (正见C1)
问:您为什么说不一定呢,比如,居士戒的杀生是指杀人,十不善业中的杀生包括所有众生,从这方面看,居士戒的范围没有十善业道的范围宽泛。
答:你所说的只是一个方面,并非所有情况,例如五戒当中的不饮酒,在十不善业当中就没有明显提及,各有各的范围。(正见C1)

87. 关于藏传净土法80课的疑问

问:关于80课《入大乘论》中说了菩萨十地的功德,佛果无学地的功德。弟子理解一到十地菩萨十有学地,佛是无学地。不知道对不对。
答:对。(正见C1)

88. 关于103课

问: P311讲到:《宝性论》中说,佛宝、法宝、僧宝各具8种功德。
答:【上颂宣说佛陀所具的六种或八种功德是:①非因缘生,故是具无为法不迁变之功德;②毫无勤作,故是任运自成之功德;③自证自知,故是不依他缘证知之功德;④具足此三相,故是智慧功德;⑤安置他众于彼中,故是大悲功德;⑥能遣除众生的苦因与苦果,故是具力功德;以本体分为六种,或者,从反体分为两类,即前三是自利圆满的功德,后三是他利圆满的功德,若总摄一切而言,唯佛独具八种功德。】 【上颂宣说了法宝所具的六种或八种功德,即:①以名言、分别心无法思议之功德;②无业惑二者之功德;③无彼等之因非理作意之功德;④清净烦恼障之功德;⑤显明(所知)智慧光明之功德;⑥遣除三毒烦恼对治之功德;⑦⑧从本体分为六种,或者,从反体分为两类,即前三者果之"何法"是所应离欲的灭谛,以后三者因之"依何"是能离欲的道谛。具涅槃二谛体相的八种功德者是圣法。】 【彼不退转菩萨现量现前对治法的自性光明故,照见所断烦恼本体本来无生,从菩萨真实证悟一切有情自性无有人法二我的边际或法界寂灭戏论的角度是如所有智,从见到法性正等觉如来法身周遍随逐于一切有法众生的角度是尽所有智,依次以此二智无著[ 无著:指无烦恼障。]无碍[ 无碍:指无所知障。]的自性是具有出世间智,由此照见一切有情之法界本来清净及彼周遍无量有情,故具有见一切法的清净智慧,因此成为一切众生殊胜的皈依处。于彼,我恭敬作顶礼。】 以上是《宝性论释》当中的内容。 (正见C1)

问:P312讲到:达雅塔

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梭哈 的具体意义,弟子也没有查到。
答:个人不太清楚。(正见C1)

89. 盗戒

问:汉传这边,破盗戒根本戒的界限(比如说,多少钱?)
答:个人不太清楚,这方面在汉传当中本身有不同的观点,也有汉传大德按照藏传的标准来衡量。(正见C1)
问:上次法师开示古代人是三钱,还是五钱,按现在人民币来算是两元多钱,还有一种说法是盗的东西罪过国家判死刑的。 具体也没弄清楚,请师父可否再开示一下?
答:据个人所知,这个问题在汉传当中目前是没有定论的。而"按照死刑的量来判断"这种观点在唐朝的时候道宣律师是明确持反对意见的。因为提问者强调的是"汉传"当中,那么我只能说目前没有定论。(正见C1)

90. 关于忏悔

问:金刚萨埵法会就要开始了,有一件事一直困扰我。按照四种对治力进行忏悔,需要在佛菩萨面前观想以前所造的诸罪业进行忏悔,并发誓不再造恶业。可我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说忏悔应以清净心进行,不能观想所造罪业。比如杀业,观想一次,就等于又造了一次杀业。我以前喜欢吃海鲜,因此以前忏悔时会观想活蹦乱跳的螃蟹被我放进锅里蒸熟变红了。这种观想到底有没有问题,虽然问过辅导员,但我还是感到很纠结,有点无所适从。请法师开示!
答:只要期间自己没有产生烦恼,并没有说不能回忆, 回忆本身不一定等于再次造一次恶业。要知道 业有四个支分,有基础、发心、加行、究竟,并不是说简单想一想就会产生圆满的业。(正见C1)

91. 佛菩萨有分别念吗? 问:佛菩萨在出定时见到的清静相,是属于分别念 吗?

答:佛陀没有出定和入定的区别,没有任何分别念。 一地到七地菩萨入定位没有分别念,出定位可以有细微的分别念。 通常来说,"出定时见到的清静相"不属于分别念,因为见到清净相使用的不是第六意识。(正见C1)

92. 念佛修行中的疑惑。 问:一念不生与无记如何区别(如正发呆的人)?

答:要看你怎么定义"一念不生"。 可否定义一下。(正见C1)
问:无缘与麻木如何区别?
答:前者有证悟空性的智慧,后者没有。(正见C1)

93. 关于金刚萨埵心咒的念修方法?

问:该修法都是在讲解百字明的修法,请问从哪个环节可以开始念诵心咒?是念修百字明之后,后面的所有环节都可以一边念诵心咒一边观想了吗?如果是这样,百字明需要念多少遍?
答:《开显解脱道》仪轨当中有念诵心咒的内容,可以跟着念诵。也可以按照《金刚萨埵修法如意宝珠》来念诵。(正见C1)
问:念诵的过程中,遇到仪轨的地方要停下来,念诵仪轨,之后再念诵咒语是吗?
答:按照仪轨的顺序念诵就可以。(正见C1)
问:在最初明观金刚萨埵的时候,是否可以一边念心咒一边观想?
答:有时也可以。(正见C1)
问:弟子按照上师仁波切在加行114-118课,观想方法念诵,因为这是一个百字明的修法,我发现在自身成金刚萨埵、自他二利之缘起的时候,才开始念诵心咒。因为参加法会有念诵数量的压力,能否在一开始观修本尊的时候就开始念心咒,只有在观修百字明的时候念几遍。之后又开始念心咒,这样可以吗?
答:个人理解,你也可以选择在仪轨当中念心咒的部分,集中大量念诵心咒。(正见C1)

94. 关于金刚萨埵佛降下甘露清净魔障的问题?

在念修金刚萨埵 观想降下甘露的内容时,其中"观想把自他一切众生的所有魔障都变成青蛙、鱼、蛇、蝌蚪、蜘蛛、虱子等的形象,然后排除体外"。 问:这里的魔障是指四魔吗?即蕴魔,死魔,烦恼魔和天子魔吗?其中烦恼魔又可以包括根本烦恼,随烦恼(大随烦恼,中随烦恼和小随烦恼)。
答:某种角度也可以这样理解。(正见C1)
问:如果观修的时候,依依冲洗这些烦恼,可以吗?
答:可以。(正见C1)

95. 关于藏传净土法83课

问:关于藏传净土法83有点不明白。有段颂词,己四、随喜特殊十善业:断十不善行十善,救护他命发布施,守持戒律说实语,化怨言语直柔和,少欲言说具义语,修持慈悲行正法,于彼善法皆随喜。是按身三,语四意三,的顺序说的。可是少欲言说具义语,这一句顺序有变,少欲是不是对应意业中的贪心,要行持少欲知足,的意思啊。如果是为何在语业的中间啊是不是为了押韵啊。敬请请法师开示。
答:个人理解,少欲可以对应断除贪心。具体缘由个人也不太清楚。(正见C1)

96. 亲友书第6课

问:如何理解涅槃不二法门?
答:能够获得涅槃的不二法门。 关于"不二":【不二】  (术语)一实之理,如如平等,而无彼此之别,谓之不二。菩萨悟入一实平等之理,谓之入不二法门。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说三十三人所得之不二法是也。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什曰:有之缘起,极于二法。二法已废,则入玄境。肇曰:离真皆名二,故以不二为言。"大乘义章一曰:"言不二者,无异之谓也,即是经中一实义也。一实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云不二。"十二门论疏上曰:"一道清净,故称不二。"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见C1)

97. 忖己德行, 全缺应供-《亲友书》第9课

问:"忖己德行,全缺应供"该如何解释 答:要思维自己的德行,如果自己德行有亏欠、不足,这样去接受供养(有可能会带来障碍)。(正见C1)
问:"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该如何解释 答:守护自己的内心,尽量不被贪心等染污,贪心是所要对治的对象。

98. 构成善知识与弟子关系

问:如何会构成善知识与弟子的关系?以前有听益西上师说,没有依止之心,听多少法都不会形成善知识与弟子的关系。《藏传净土法》里说,以信心在他面前求得一言一偈,如果不当作师父,来时会变成狗。请法师开示,应该如何圆融理解?
答:个人理解,通常而言 师徒关系的建立有3个条件 : 1,传法者进行传法

2. 听法者具有接受的意乐 3,确实接受了法的传授。

(如果行者虽没有在某位大德面前直接听法,但通过祈祷某位大德证悟了心性,那可以理解为获得了了义心性法要的传授,也具有师徒关系), 不一定建立师徒关系的情况:比如,某位维那师领唱一些仪轨,但不具有传法的意乐,大众也没有依止得法的意乐,所以维那师不会因为领唱而成为大众的上师。 又比如:旁听某道友讲考,该道友没有传法的意乐,听闻讲考者也没有依止得法的意乐,不会建立师徒关系。 有些时候,听法者有得法的心态,在这个心态下得到了法,师徒关系就已经建立了,就是一种依止(即使听法者本人没有意识到),如果这个时候自己没有恭敬传法者就可能产生过失。 而如果没有依止对方得法的心态,通常不会建立师徒关系。(正见C1)
问:平常与法师聊天讨论,会形成善知识关系吗?
答:要看心态。(正见C1)

99. 修心利刃轮和亲友书中的两个问题

问:在《修心利刃轮释》第20课中的第一个颂词,弟子不明白,比喻中谈到的是观察声音无自性,因果分析中为什么要分析因果不是一体也不是他体的关系,他们不是一体也不是他体,就能说明他们无自性吗?怎么说明?(弟子没学过中观,不懂怎么推) 弟子由以前所学的物理知识,一直觉得声音虽然看不见,但是有声波存在,是琴弦震动产生声波,传递到听者耳朵中,所以对上师在《亲友书》第7课中说的另一个例子比较能理解,用声波被手机转换为电波,远距离输送后再转换回声波的比喻,说明造业受报的道理,此身造的善恶业存在于阿赖耶上,肉身舍弃只剩意识形态后,业力也变成意识形态,当投生为下一个身体时,业力又在那个身体上复现。弟子从这个角度,分别念觉得是否可以用声波来比喻因果之间的法尔理,请法师开示。
答:如果两个事物是实有的,那么彼此之间必定是一体或者他体。 如果不是一体或者他体,就证明不是是有的。 你用声波这些现代的概念可以解释一些事物,但是最终落脚点还是要归于法尔理,当你对声波这些事物再进一步探究分析的时候,最终必须承认法尔理的存在。(正见C1)
问:《亲友书》第5课中,谈到了以芒果比喻四种类型的人,有师兄提出疑问,她知道自己肯定内未熟,但也不是上师法本中所说的内外皆未熟的情况,因为她学佛后生活过得很清净,可也不是上师法本中所说的外表成熟里未熟的情况,因为她一方面没有邪命养活的过失,一方面也没有办法做到各方面非常如法,她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类的人了,请法师开示。
答:标准不同,结论也不同。 总体可以分为四种,如果详细分析,也可以有更多的分类,例如世间所说的"八分熟"、"三分熟"等等。(正见C1)
问:弟子还是有点迷糊,如何对声波再进一步研究,请法师介绍中观如何推的,给链接也可以,感恩法师!
答:有两个方面,1,当你用声波来解释某些现象的时候,我仍然可以就声波的相关内容继续提问,例如"为什么会有声波"、"为什么声波是这样的"等等,你可以给出一些回答,就你所给出的回答,我仍然可以继续提问"为什么",如果类似的提问一直持续,就会无量无边,最终你必须承认"事实上就是如此"、"本来就是如此",这其实就是法尔理。

2. 如果你关心的是中观的推理,那么可以从 "一异、来去、生灭"等等这些角度进行观察,对某个对象进行分析。(正见C1)

100. 关于一个人的吃穿用度

弟子在一些佛教知识的文章中看到,一个人这一世能消耗的福报是有定数的。法师能否为我们开示,这个定数是怎么计算的,比如一个人这一辈子穿衣服上的开销,这个可以享用的用度是算所有衣服的总计价格还是按照衣服的件数来算的?在佛经中有这方面的开示吗?
答:我不知道你所说的文章内容是什么。个人也没有关于这方面的印象。(正见C1)
问:弟子觉得自己的物欲太重了,请法师开示,如何才能熄灭心中的贪欲,比如念什么咒或者具体有什么修法吗?我们已经学习了对治贪心吝啬之供养支,是否精勤上供下施真的磨去我们内心的贪欲,弟子也供养三宝,但是好像效果不明显,弟子该怎么办!恳请法师开示!
答:多修出离心。(正见C1)

1. 发心与发愿的区别? 问:!请问发心与发愿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答:有的时候是类似的(愿望本身是基于心的)。 有的时候如果有特指就会有区别,例如发心这个词语也可以特指从事发心工作的行为。发愿有时也可以特指一种承诺。(正见C1)

2. 供香的疑问? 问:卧香点燃后应该是朝哪端呢?

答:经常见到从左向右点燃的,应该都可以。(正见C1)

3. 排九次垢气问题

问:排九次垢气问题。一呼一吸算一次,还是吸一下呼三下算三次?
答:一呼一吸算一次。(正见C1)

4. 由于杀害很多众生,修成大威德最终也堕入地狱的疑问

问:《修心七要耳传略释》讲义第三课(过渡期公共教材第50页) "《文殊根本续》中有个公案就说到:一个叫那自扎的修行人,凭借自己修成大威德的力量,杀害了很多众生,最终悲惨地堕入了地狱。 这个公案说明了什么?说明即使修成了大威德,如果不具足菩提心,那也是堕入恶趣的因。" 这里的疑问是如果不具足菩提心能够修成大威德吗? 组里师兄们讨论中有以下两种情况,不知道是否正确,恳请法师和道友们指正。

1. 这里说的修成是指修行过程中曾经短时或者瞬间达到过那种修成的境界,但是没有长久串习或者缺乏禅定的力量让这种境界得以稳固,从而导致境界退失。上师老人家以及慈诚罗珠堪布仁波切都说过,修行过程中发现对万法实相或多或少有所感悟的时候就要尽量长久的保持这种状态,或者尽量多的去串习这种感悟,这样才能稳固这种境界。

2. 也许叫那自扎这位修行人真的圆满修成了大威德,在这里显现杀害很多众生最后堕入地狱,是对我们浊世众生的一种示现。示现了因果不虚以及在修行过程中菩提心的重要作用。

这个公案之所以被用在这里,是从菩提心的功用这一侧重点来说的。 祈请法师和师兄道友们的善说。
答:个人理解,这里的修成,指的是暂时的共同成就,还没有涉及不共成就(证悟空性),因为如果证悟了空性必定会有无伪的大悲心。(正见C1)

5. 现前菩提身什么意思?

问:顶礼时观想得到佛的五身,其中的"现前菩提身"什么意思?
答:《三戒论释》当中提到:"三身现分毫不混杂分即是现前菩提身"。 详细的内容如果以后有机缘学习密法可以了解。(正见C1)

6. 前行61课中 "颠倒"和"无倒"是什么意思

问:前行61课80页第四段:出家人为了基本的衣食,可以做些生意;而在家人的话,依靠务农、经商、做官等维生,也是可以的,只要不特别颠倒就行。中的"颠倒"是指什么意思?81页第二段:所以,佛陀在有关经典中,对在家人所讲的求财方法,是要具足"无倒"、"智慧"中的"无倒"是指什么意思?
答:无倒就是无有颠倒的意思,要避免业际颠倒。(正见C1)

7. 第58课:禅定和智慧,空无所有和空性

问:前行第57课中,第二页倒数第二段中,上师引用〈杂譬喻经〉:"此女虽行禅定,无有智慧,定报既终,还堕恶道也。" 请问: 不是说戒生定,定生慧吗?此处所说禅定是指世间禅定吗?智慧,而定生慧,指的是出世间的禅定吗?世间禅定和出世间禅定如何区别?空性智慧和空无所有,有何不同呢?为什么说证悟空性就可以解脱呢?
答:由定生慧,有的时候是说,禅定是智慧的基础,但在因缘不具足的情况世间禅定不必然会引生出世间的智慧。从广义来说至少被出离心所摄持的禅定可以称为出世间禅定,而有时也强调在禅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具有胜观智慧,以智慧摄持禅定,则成为出世间的境界。 寂止(禅定)与胜观(智慧)双运是非常重要的。 空性智慧具有正见功德,能够对治无明我执,而无色界的空无所有的境界没有对治我执。(正见C1)

8. 《修心七要》法本69页。 问:烟供有没有时间地点及仪轨的特定?

答:有许多仪轨,可以按照《回向魔祟部多火施仪轨》来进行。 时间随意(有时建议在太阳落山后),地点可以在家里的阳台,或者山顶、广场、旷野等等都可以。(正见C1)

9. 加行第61课 .因果不虚中的,不与取.

问:(在共修时,关于不与取进行了讨论。) 不与取分为:一.权威不与取;二.盗窃不与取;三.欺诳不与取.我问了一个问题:现在外面有这么一种现象,有些老奶奶在市场外面很多算命的先生面前算命,,后来算命先生说,必须要破财才能消掉接着而来的灾祸.或许由于奶奶前面的经历,先生算得都很对,,因此老奶奶相信了算命先生,于是拿几百元或者回家取很多钱给这个算命先生.. 问:这种现象,这个算命先生是不是属于不与取是的话,属于哪一种 A:是属于 欺诳不与取,因为是以欺骗的手段骗取奶奶的钱. B:是属于欺诳不与取,但同时也属于 权威不与取.因为他或许有神通,真的能算得很灵,因此他有一定的权威,让奶奶信服.而且书上在说明权威不与取的时候也说明了,把别人的两三元钱,明里暗里地弄到手,就已经触犯了这条戒律,所以既是欺诳不与取也是权威不与取.但不属于盗窃不与取.因为是老太太知道的情况下,而且是自愿的. C:既属于欺诳不与取也是权威不与取,而且还属于盗窃行为. D:是不是不与取要观待几方面来看,一是,如果这个算命先生,真的有神通,破财消灾说的也是事实,那么这就并不属于不与取; 第二,如果这位算命先生完全没有一点神通和本领,却以欺骗的说法欺骗这个老太太说可以破财消灾,骗取老太太的钱,那么这就是欺诳不与取,但也不属于权威不与取,因为他根本没有一点任何神通,因此不存在权威, 第三,就算这个算命先生根本没有一点神通,但也还是利用了说自己有神通,利用了这个"假权威"让别人信服.因此即是欺诳不与取也是权威不与取. 第四:如果这位算命先生确实有神通.说的出钱可以消灾的事情也是真的.但如果由于贪心,与所取的钱财数目超过了事实的数目,那就也属于欺诳不与取也是权威不与取,例如:如果老太太只要出500元就可以消这次灾祸,那么这位算命先生说要出1000才能消灾,那多出来的这500元就属于欺诳不与取也是权威不与取了. 不知道哪位师兄分析得对 第二个问题: 我们学到81页下面的一段: 《三戒论》等论中也说过,不与取也像杀生一样,具有罪业有四种分支,因此我们甚至仅仅给猎人,强盗等少许口粮,也将分毫不差地得到他们杀生或不与取的罪业. 那么我就提了一个问题:在这个因果不虚,因果取舍上面我们应该要细致入微 我说:假如有一位老朋友,从前在游泳的时候救过我一命,然后几年以后,他由于盗窃单位里面的财物被警方追,于是向我借路费跑掉,这个时候我帮还是不帮 A:我不能帮,因为我如果帮他,那么我就有和他一样盗窃单位财物的罪过. B:我会借钱给他逃跑,虽然有因果在,但要有菩提心,让这件事情转为道用,只要他答应我,以后不再盗窃否则以后不再帮/假如他能做到这一点,能让他改正过,我哪怕和他有一样的罪过,哪怕他杀了人,我就算下地狱我也愿意.因为他曾经救过我一命,我必须报恩,而且也同样以这次度化了他. C:为了报恩,我必须帮,但要有理智的帮.因为一切有因果在,我希望既帮他也不犯因果.我会劝他自首,该受罚的还是要受罚.不能借钱给他逃跑.假如他坐牢,我会以报恩之心去寄钱给他以供他使用,或者如果他要罚款,那么我以报救命之恩的心可以替他付罚款.以这些行式帮他比帮他逃跑要理智得多. D:看事情发生的事实.如果他是以善心去犯的偷窃,假如象以前那样,为了救母等等,那么可以借钱给他逃跑,因为我曾经看过地藏菩萨的故事,有个人为了救母去偷盗,结果被抓到被毒打,被菩萨救起来了,说他是以善心偷盗的.I 不应该受罚.但如果是因为贪心,不帮.因为我帮他是要负因果的. E:我要看事情发生的事实.如果他是以善心去犯的偷窃,假如象古代那样,为了救母等等,那么可以借钱给他逃跑,如果是以贪心,则我会象C道友那样说的去帮他. F:不论是以善心或者贪心都应该象C道友这样去帮.假如真是以善心去偷盗的话,那就可能他有难言之隐,有困难,所以真心帮他的话,就更加应该劝他自首,然后再想办法解决他的困难帮助他,才是真正的帮他,帮助他逃跑到底是在帮他还是在害他呢法网灰灰,逃得了一时逃得了多久要用智慧来观察. J:这是偷盗之后犯的事情,又不是偷盗以前帮他完成偷盗这一件恶事,因此不会有这种恶业的因果. H:虽然是在偷盗之后犯的事情,,但他逃跑的路费却是与这件恶事有牵连.因此会有连带关系.也是有因果在的. 师父:不知道哪位师兄说得比较如法. 答:1,要看具体情况,一方面如果这个算命先生无论通过神通还是推理内心确实认为那位老奶奶会有灾难(无论是否会有),也确实认为通过拿一些钱去消灾可以免难,那么就不存在欺诳的意乐;如果他本身并不认为会有灾难,但是纯粹以贪欲心驱使为了获得钱财而那么做,那就有欺诳的成分。 而权威不与取的意思,某些方面主要是侧重于通过暴力强权的方式掠夺,例如老奶奶不肯给钱,他持刀威胁说不给就杀了你,那么就有可能属于权威不与取。

2. 总之,你的任何行为都要努力做到对自他有利,而且观察是否有利的时候要考虑暂时与究竟,今生与来世等等因素,

只有对朋友有利的行为,才能称得上是报恩,否则如果随顺了他做了更多的恶业,那么最终害了他,就没有实现报恩的目的。 假设要分析具体的个案,那么如果有更多的信息可以作为素材就更便于讨论。

10. 八无瑕的疑问!

问:《佛说八无暇有暇经》中说:"铜柱铁山众苦逼,煻煨粪屎刺刀林,于地狱中受斯苦,此处岂能闻正法" 地藏菩萨发愿"地狱未空 誓不成佛" 似乎又能闻正法?
答:总体来说,如果堕入了地狱,想要听闻佛法等等是非常困难的,而如果是具足大善根者,在地狱当中因缘成熟的时候也会得到诸佛菩萨的救度而脱离地狱(例如佛经当中也提到佛陀放光令许多地狱众生脱离痛苦)。从菩萨的悲心和发愿来说,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远离痛苦、圆满具足修行的顺缘,而众生要得到佛菩萨的救度一方面也要观待他们自身的善根因缘。(正见C1)

11. 第61课的问题

问:关于第61课,末学有下面问题请教法师: 1. 上师讲记中说"我们要清楚,甚至仅仅给猎人或强盗等少许口粮,也将分毫不差地得到他们所造的杀生或不与取的所有罪业。",末学理解这里是针对明知道对方是猎人或是强盗的情况下而言。如果只是见到一个人饥饿,而给了他食物,但是实际上这个人是猎人或者强盗,但是施主不知道,这样应该是不会得到他们同样的罪业的,但是可能会和他们的罪业产生细微的关联。 2. 关于不与取,目前有很多占公家便宜或者占公司便宜的事情,那么这个罪业的轻重是不是也与公司雇员或者单位里人数的多少有关呢?另外是不是与盗取的具体东西有关,比如私自使用公司的打印机打印私人资料,比如到公司报销私人吃饭或者打车的费用?这样的不与取除了忏悔之外,应该如何弥补? 3. 如果一个人见到其他人的东西,心里想如果这个东西属于我该多好,这样是否有细微不与取的罪业?

4. 如果在给上师或者道友用车搬运东西的过程中,一些非常小的物品不小心被遗漏在了车中,事后才发现,但是又不知到底是谁的物品了(比如曼扎盘里的填充物),那么该如何处理?

  1. 其他师兄供养给上师的物品,师父让弟子代为保管,弟子方面是否有何需要注意的地方?

1. 个人理解,如果是明确知道情况,以随喜猎人恶行的心去做某些事情,那么过失就比较大,而如果不知情的情况下即使有过失也可能相对较小,但是某些情况下也有可能牵连到那些业果链。

2. 一方面看公司的态度,是开许(包括默许,或者限定了某些规则等)还是完全禁止,甚至规定了相关处罚措施等,有条件可以征得公司相关管理者的开许,或者通过某些方式弥补公司的损失(假设公司不开许那些行为)。

3. 如果是缘某些世俗的财物,那么以贪心这么去想本身可以归属在十不善业当中的贪心,而如果产生了希望通过不与取的手段让该物品脱离他的所有者并进一步为我所有等等的心念,则有可能进一步靠近不与取的发心。

4. 有条件可以证得相关人士的开许之后,按照开许的范围去行持。

5. 好好保护。(正见 C1)

12. 《前行广释》第十五课疑问

问:我们昨天共修《前行广释》第十五课,有师兄提出两个问题:

1. 关于边地,法本上上师开示说: "而四众弟子不具足,或者即使具足但对其身心无有利益的地方,就叫佛法边地。"我们现在居住的地方,没有寺院,没有能够为我们讲经说法的善知识,应该算是佛法边地了。根据法本上说,居于边地算是八无暇,可是我们现在却有幸遇到大恩上师,能够修学殊胜的佛法,那我们这里到底算边地吗?

2. 关于喑哑,法本上上师开示说: "有些人特别愚笨,今天讲了什么法,一点一滴都不懂,如此可称之为喑哑。"可是也有那种确实对什么道理都不懂的人你让他念阿弥陀佛心咒或者观音心咒他也一直念不停,这样的人算喑哑吗?

1. 个人理解,通过法本光盘、以及网络等等方式得到了善知识的摄受和传法,不属于边地。

2. 应该不算,能够以信心坚持不懈的行持善法本身是一种功德。

如果喑哑到连基本的信心也生不起来,也不懂得行持善法则比较困难。(正见C1)

13. 请问62课,什么是佛制罪?什么是自性罪?

问:讲记91页中讲到"妄语不仅仅是佛制罪,而且也是自性罪?"请问什么是佛制罪?什么是自性罪?
答:自性罪意思是只要去做了就有罪业;佛制罪,例如佛陀制定的戒律当中规定的某些内容如果受了戒再去违犯就会有过失。(正见C1)

14. 学习加行教材第二册第38课的疑问

问:在学习加行教材第二册第38课生活中观修无常时,有几个疑问:

1. 住处:教材上说所的住处,从现相上讲是无常的,没有什么可贪执的;从实相上讲,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是清净刹士。这里的现相是从世俗谛上理解,实相从胜义谛上理解可以吗?

可不可以认为因为我们是凡夫,所以我们眼中的世界是不清静的?法师辅导讲课里说不能把不清静的世界强观成清静的世界,怎么理解?

2. 验相:可不可以认为到了见道就是登地菩萨的境界时,就是教材上讲的 "大圆满第四步境界-法性尽地"?

1. 应该可以这样理解,现相的本质是实相,而我们自己因为无明所致没有通达本来清净的实相,就像一位胆病患者将白色的海螺看成黄颜色,海螺本来是白色(比喻实相),但这位患者自己看成了黄色(比喻现相),而我们了知万法本来是清净的,我们观修万法清净是相合实相的,例如那位患者了知海螺本来是白色的,进一步通过治疗就会逐步见到白色的海螺,见到的海螺由黄色变成白色,并不是海螺本身有变化,而是他自己的境界发生了变化,事实上海螺一直就是白色的(万法始终就是清净的)。

2. 法性尽地的果位是佛果,无上圆满正等觉。

而大乘的见道可以安立为一地菩萨的果位。(正见C1)

15. 第59课 -业力和业果

问:第59课因果不虚: ...所以,众生转生到轮回的善趣、恶趣,皆以各自的善恶业为因。轮回是由业力所生、业果所成 请问法师这里业力和业果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个人理解,业力可以理解为业的种子(因)与缘和合之后一种生果的力量,而业果有的时候可以侧重于果的层面,因缘和合产生果之后,会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正见C1)
问:业力的根源是什么?好像不仅仅是习气生成的吧?即然人人出生后就会忘记前世,为什么还是受业力摆布?或者说,阿赖耶识为什么会有存放种子的能力?它是实有的吗?
答:业的根本是无明。 虽然有时记不清前世,但业力的种种在相续当中存在就会发生作用,例如我们即使不知道身体内脏的结构,而如果内脏当中发生病变就会导致生病。 阿赖耶识具有存储种子的能力,本来就是如此,事实就是这样,世俗当中可以说是真实存在,就像眼耳鼻舌身一样真实存在,胜义当中一切都是空性。(正见C1)

  1. "观想强迫症" 问:弟子有时候经常会出现一种"观想强迫症",就是特别恶劣的影像会强迫的涌现,自己越压制,越是力量强大。请问该如何对治?
    答:一方面平时多祈祷,多忏悔,但不用过于紧绷,也不必过于执著,也可以尝试不压不随的方式,发觉之后就将注意力转向念佛念咒等等。方法有许多。(正见C1)

17. 请教84课中一个问题

问:在加行84课中关于修不共加行的要求中说到,不论修哪个教派的不共加行,只有当心获得一种证量或达到一个定量,才可以说圆满了加行.对于"证量"和"定量"的具体概念请法师开示. 答:个人理解,有时证量可以理解为一种证悟的量,比如我们说六祖惠能禅师证量很高,意思是说他证悟非常圆满,境界很高。 对应前行当中的意义,也可以有许许多多的证量。 而定量,个人理解可能是一种比较稳固、决定的标准,有标准的意思。 【丙三、(生出离心之量):   颂曰:   修后于诸轮回福,刹那不生羡慕心,   日夜欲求得解脱,尔时已生出离心。   宣说出离心的界限,依靠上述四加行思维修习已后,则於三界轮回中一切兴盛之世间事法,自己心里不会生起一刹那之希求欲望、贪恋、羡慕等,并且昼夜唯有精勤不懈地寻求解脱生死轮回之心,以致真正生起了如是希求解脱之心念时,方可算是生起了真实无伪的出离心。如嘎单派格西朗日塘巴,修行一生只笑过一次,彼者时时刻刻不放逸思维人生难得,轮回皆苦等,已至日间不懈,夜间不眠地精勤修持。是故学佛者时常观察自己的心相续是否真正具足出离心很重要。 】 以上是《三主要道论简释》当中的内容,个人理解"修后于诸轮回福,刹那不生羡慕心,日夜欲求得解脱"可以说是圆满出离心的一种定量。

18. 前行第38课中问题

问:前行第38课中塔波仁波切的三个层次,是否要在已经具足出离心的前提下,才可能到第二个层次? 佛陀曾这样赞叹无常中的多修无常,得佛安慰,安慰指的是哪一方面?
答: 1,可以这样理解,一方面第一个层次本身就有出离心的含义。

2. 大概可以理解为,佛陀的鼓励,包括佛陀在修行人境界当中显现身相、摸顶、赞叹等等。(正见 C1)

19. 关于61课鸟窠禅师的公案的问题

问:上师讲鸟窠禅师公案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跟因果不需或者不与取的关系是什么? 个人理解如下,请法师指正:

1. 鸟窠禅师公案的目的:结合广释上下文

在讲此公案之前先讲越难得到才越珍惜,要珍惜学佛的机会,引出鸟窠禅师6年未给弟子传一句佛法,之后一个动作令弟子证悟,不是利根者,不能证悟空性,但是学习因果为证悟空性打基础也是非常必要的 这样理解对吗?

2. 鸟窠禅师抽出从破烂的僧衣抽出一根脱松的线,弟子证悟

这个动作是持明表示传吗?

3. 鸟窠禅师抽出从破烂的僧衣抽出一根脱松的线,弟子证悟

这个动作是表示从相(布)中超越,看到相背后的真实意义(线头),无缘最寂灭,末学很想知道这个动作,或者说布和线头是表达证悟空性的什么道理呢?

1. 个人分别念理解,可能有多种必要,一方面表达佛法是很难得的,那位修行人苦行六年都没有得到明显的传授,所以我们应该珍惜佛法;另一方面,修行的过程当中依教奉行很重要,那位修行人能够在六年当中依教奉行坚持不舍具有相当的毅力,最终也获得了加持而证悟;另一方面,打好基础很重要(从因果不虚等基础开始),如果通过闻思修行打好基础,积累了足够的资粮,清净了业障,那么终有一天会现前证悟的境界,那位修行人的证悟与前面六年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依教奉行很重要)。

2. 从某些方面来讲可能是有类似的。

3. 圣者的行为,个人分别念也难以揣测。(正见 C1)

20. 第62课的问题

问:请问非理作意这样理解对吗:将心转向错误的方向。
答:可以这样理解,就是按照不正确的方式去思维。(正见C1)

21. 请教关于

85. 86课

问:请教以下两个问题:

1. 85课中讲到 "老妇依靠狗牙得成佛",请问此处"成佛"如何理解?

2. 86课上师仁波切讲到惹琼巴三次违背上师教言而没有即身成就,请问此处 "成就"如何理解?

1. 个人理解,这里的成佛可能是说,踏上解脱成佛的正道,很快会成佛的意思。

2. 个人觉得有可能是成佛的意思。在《密宗大成就者奇传》当中提到:【因为那洛巴违背上师教言的缘故,所以即生未获得殊胜成就,只是在舍弃肉身之后,才成就了佛的果位。】

当然这其中也有可能是圣者为了利益众生的一种示现。(正见C1)

22. 请教一个打坐的问题

问:我是1306加行的学员,才开始观修不久,以前也没有打坐的经验,开始的好几次打坐都是有种恶心、呕吐、大汗淋漓的感觉,曾有两次还吐了,就是做到20分钟左右的时候,就觉得肚子里有一股气下不去,往上顶的感觉,接着就有恶心、想吐、浑身不适的感觉,请问法师这可能是什么原因?感恩 还想请教一个问题:15课中在解释旁生是无暇之处时佛告舍利子:"此鸽除诸声闻、辟支佛所知齐限,复于恒河沙等大劫中常作鸽身,罪讫得出。轮转五道中,后得为人,经五百世中,乃得利根。" 弟子有一个疑问,是利根者还要转生五百世,那像我这样的钝根要转生多少次啊?怎样还有即生成就的机会啊?
答: 1,原因有多种可能。 如果是四大不调引起的,那么就可以从调理身体方面入手;如果是非人干扰引起的,可以多念心经,做火施等等;如果是前世的业障引起的,就要努力多忏悔。

2. 人身是很难得的,众生的各自的因缘也不同,我们已经得到了人身,也得到了善知识的摄受,也得到了成就佛果的法门,只要依教奉行去努力就必定会获得解脱,《楞伽经》当中讲到: "十方薄伽梵,一路涅盘门。"过去的无量佛陀是通过凡夫而修成的,我们遵循善知识的教导去努力,也必将获得同样的果位。(正见C1)

23. 关于85课问题

问:若想明心见性,证悟实相,唯一的途径是什么?如果这样承许。那其他修行是不是就变得没意义了?对此你如何解释?
答:不太清楚你的具体疑惑是什么,可以详细说明一起探讨。(正见C1)
问:那其他修行是不是就变得没意义了?
答:原则上此处不直接提供思考题答案。从个人理解的角度可以给一些思路参考:证悟胜义谛的途径是依靠信心。而在《前行引导文》后面部分提到【如果没有圆满福慧二种资粮,就无法获得具备二种清净的佛果。再者说,二种资粮没有圆满之前,自相续中不可能生起无倒空性实义,经中说:"乃至殊胜二资未圆满,期间不能证悟胜空性。"此外还有"当知胜义俱生智,唯依积资净障力,乃与具证师加持,依止他法诚愚痴"的教言。就算是已经现量证悟了空性,然而在没有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之前,还必须要使修道日益增上,所以仍然需要勤勤恳恳地积累福慧二种资粮。】 这里提到了积累资粮、清净业障的重要性,而积资净障(许多闻思修行都可以归属在其中)也并不是独立于信心之外的,许多时候需要依靠信心才能够圆满的积资净障。另一方面积资净障也能够帮助我们产生信心,让信心增长稳固。尽量全面回答。(正见C1)

24. 偷拿丈夫的钱属于犯了不与取的戒吗?

问:在学习61课不与取的时候,道友们讨论说在丈夫不知情的情况下私自拿走他的钱,事后也不告诉他,属于不与取吗?有的道友认为:夫妻的婚后财产属于两人的共同财产,所以私自拿走不属于不与取。
答:个人理解,在普通情况下,两人的共同财产本身,有可能成为不与取的对象,因为共同财产当中有一部分(例如一半)是对方的,假设说偷拿共同财产不属于不与取,那么如果将家里所有财产全部偷走,让配偶一无所有是否算不与取?显然算。 又例如假设一个人偷盗集体财产,一方面偷盗者本身是集体的一部分,但他偷盗集体财产仍然属于不与取。 而假设有相关开许(例如丈夫允许这么做)则另当别论。(正见C1)

25. 第63课问题

问:关于语恶业,弟子有以下几个问题请法师开示。 1. 生活中,有很多人喜欢在一个人面前说另一个人的坏话。比如A和B聊天。A说C人很好。B就说"才不是呢。C有什么什么缺点。。。"。弟子觉得B的话属于离间语。这样理解是否正确。如果一个人在聚会时,讲另一个不在场人的过失。如果这个不在场的人和在场的人有一定的亲密关系,是不是也属于离间语?如果没有什么亲密关系,是不是属于绮语? 总的来讲,弟子是想知道背后言人恶属于语恶业的哪类。 2. A和B聊天。B总是讲一些别人的过失或者很负面的东西,于是A说我们不聊这个吧,然后B就不高兴了。这种情况下,虽然A的话让B不高兴了,也不应属于恶口,对吗?比较类似的,A说话时并没有伤害B的意思,而B因为心眼很小而多心不高兴,那么A说的话算不算恶口? 总的来讲,弟子想知道,一个人无心之语(没有伤害其他人的意思),但是听者误解歪曲的情况下,是否会属于恶口。

3. 工作中谈论工作内容的语言是否属于绮语?如果是,是否在工作中注意摄持发心,能够避免?

  1. 有关妄语。在生活中和别人聊天的过程中,可能会没有太经过思考对于不是十分确定的事情(很多是非常不重要的事)说"是",这是属于没有圆满分支的妄语,对吗?如何有效避免此类语言?

1. 【离间语:是指挑拨他众之间和睦关系的语言。其中大离间语是指破坏僧众和合,即挑拨佛及其眷属之间的关系,与之类似的是挑拨上师高僧大德及其眷属之间的关系;中离间语是指破坏寺庙之间、四位僧人以上八位僧人以下的关系;小离间语是指挑拨离间的人想在关系融洽、友爱和睦的僧俗男女两人以上,或邻里之间、夫妻之间说东道西搬弄是非,使他们产生怨结、发生争斗,制造不和。

自己直接说妄语或通过谄诳手段搞离间以及怂恿别人说离间语等罪过都是相同的。因为意乐是由三毒产生,所以妄语的异熟果报相应堕入三恶趣,即使转生为人,然而他的等流果也是与说妄语相同,自己的眷仆不和,不愿意住于一处,心不稳定,无论前往哪里都是遇到说离间语之人,总是喜欢说离间语。】 以上是《极乐原文大疏》当中对离间语的解释。 个人理解,针对你所说的例子,可能要观待具体的条件,例如所说是否是事实、出于什么动机(标准的离间语是三毒引发)、是否对自他有利(假设说对象是一个恶友,那么通过善巧方便让同修远离恶友则没有过失),最终产生了怎样的结果等等因素,综合考量。

2. 从逻辑上说,仅仅因为听者不欢喜本身并不决定导致成为恶业。

例如佛陀讲法之后,魔王不欢喜,但佛陀无有任何过失。 而我们实际行持的过程当中一方面尽量守护众生的心,一方面尽量综合取舍利弊,在有利有必要的情况下也不能因为个别众生可能不欢喜而放弃善行。

3. 不一定。要看发心等等因素。

4. 要看动机和语境等等(因为语言本身观待语境可能表达不同的含义和效果),我们要杜绝不善的发心,也尽量以智慧观察各种语言所可能带来的不同结果,谨慎行持。(正见 C1)

问:关于1具体例子是: A和B是婆媳关系。聊天的过程儿媳说爷爷、奶奶(婆婆的公婆)人很好等等。婆婆就说才不是,和儿媳说一些她公婆的负面事件,而其中的事情从不同角度看可能会得出不同结论(比如观待不同原因,不一定是不好的事情),但是婆婆想让儿媳知道的就是她的公婆的不好。动机可能是,因为婆婆自己认为她的公婆有不少不好的地方,心中对她的公婆有很多的怨恨,她可能是借此表达自己的怨恨,同时也希望儿媳和她站在同一立场。类似的,婆婆喜欢说一些其他亲戚的过失。如果只是听婆婆的言语,似乎这些亲戚都有很多问题。但是儿媳实际接触起来,发现并非像婆婆说的那样,那些所谓问题是婆婆只从她自己的角度考虑没有考虑别人的状况的情况得出的结论。不少世间人考虑事情都是只考虑自己或自己小家的利益,于是便得出很多别人不好的结论,并且向其他人散布别人的这些所谓的不好,以让其他人和自己站在同一立场。 弟子规里讲"扬人恶,即是恶", 请法师开示,上面这样的言人恶的语言是什么业呢? (另外末学感觉世间一些人往往自赞毁他,言语间往往都是为了证明自己好,而其他人都不如自己。如果有人赞扬他人,就会举出那些人的什么短处来)。 而且有些人聚在一起,就是谈论邻里人的过失,而那些过失可能是真的过失,有些可能只是观待的角度不同。 而他们的出发点,往往是为了说明一个人不好或者只是喜欢评论别人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话内容。 请法师开示,这些都是语不恶业的什么业呢?
答:可以综合考量,如果当事人以烦恼心引发,具有或多或少离间的动机,那么就有可能带有离间语的成分,如果以烦恼心带有添枝加叶等欺骗的内容,也可能同时带有妄语的成分;如果是烦恼心诋毁,也有可能属于恶语。(正见C1)
问: 1. 关于上人法妄语,第63课里面有"本来没有得地而说得地了,没有神通而说有神通等,凡是自己没有功德说成有功德,这一切都属于上人法妄语。" 在藏传净土法里,上师讲上人法妄语时有这样的描述"现在有些人特别喜欢说大话:有的人在拜见上师时,本来没有见到什么,却说见到上师的身体显现为普贤王如来、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莲花生大士、坛城等,而且还绘声绘色地描述自己"见到"的景象;" 弟子的问题是,有些人讲这样的妄语时,比如说自己看到观音菩萨,是他真的以为自己见到了,那么这个是圆满的上人法妄语吗? 2. 有人搞传销时,他的上线给他介绍这个产品多么好,自己没有进行调查,就相信了上线的话;然后就按照上线介绍的内容去向别人推销产品。那么这个人是不是圆满妄语的业? 3. "说妄语的等起是贪嗔痴三毒",这里的等起是什么意思?

1. 如果自己本来没有见到,但是自己以为见到了(没有欺骗的发心),那么不会有圆满的上人法妄语罪,但很可能会有支分。

2. 要观待发心。 3,意思是说妄语是由三毒所发起的。(正见C1)

26. 关于学习加行第二册38课问题

问:加行第二册38课里面讲了不少生活中观无常的窍诀,对里面提到的内容,有几个疑问,请法师开示:

1. 《般若摄颂》云:行住坐卧具正知,视轭木许无心乱。这句话里 "视轭木许无心乱

"怎么理解?

2.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怎么解释?

3. 塔波仁波切的三个层次有具体的标准吗?比如:开始的时候,像鹿子逃出笼子一样义无反顾。怎么才算达到义无反顾?有师兄说学习佛法,坚持上菩提小组的课就算是达到这个初级标准了。个人感觉不是这样的,应该指相续中真正产生了出离心才算达到最初的标准。也想请法师开示一下!

答:1,【无染为众随说法,专喜正法常雅言, 行住坐卧具正知,视轭木许无心乱。 无有着眼于利养恭敬等染污的心思,遵照一切佛菩萨为众生如何宣讲而随从宣说波罗蜜多等法;对甚深法义诚信不疑,专心致志欢喜妙法,不特别刻意行持其余事,主要奉行唯一的正法;利他心达到纯熟,为此常常说文雅语言等,具备仁慈的身语意业;由于不放逸串习善法,平时行住坐卧四种威仪,所作所为都杜绝放逸,极具正念、正知。到底是怎样的呢?如此在行路时,眼睛视一轭木许之处行走,恒常无有放逸所生的迷路、身体受伤之类心迷乱的现象。】 以上是《般若摄颂释》当中的内容。

2. 个人理解大概的意思是,轮回当中的各种法都是无常的,是生灭的本性,而一旦 "生灭"被消除,获得了无生无灭的寂灭境界,就是涅槃的大安乐。

3. 个人理解主要是在心上安立的。(正见 C1)

问:"眼睛视一轭木许之处行走",是说眼睛看着前方很短的距离吗?一轭木许之处是形容距离的词语,对吧?
答:【吾终不应当,无义散漫望, 决志当恒常,垂眼向下看。 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毫无意义地散乱观望,要一门心思护持自己的正知正念。在走路的时候,目光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而应按佛经中所说的那样,恒时垂视一木轭许的地方(大概一米左右),然后缓缓而行。 这样的威仪实际上有着重大意义。我刚才也讲了,作为修学佛法的人,自己的身体、语言还是要值得注意。怎么样注意呢?做任何一件事情、前往任何一个地方,首先要观察自己的相续:我今天到那里去,对众生、对自己、对今生来世有没有意义?如果真有一些重大的意义,那么我就开始行动。在行路的时候,威仪应当如法,不能东张西望,而要稳重庄严,徐徐而行。 有些人平时散漫惯了,一点都不要求自己,走路连蹦带跳,通过这种行为也能了知其内心境界。《般若经》中云:"行住坐卧具正念,视一木轭心不乱。"行、住、坐、卧四威仪必须要具足正知正念,尤其在走路的时候,目光以一木轭左右的距离为标准,千万不能随心所欲地东奔西跑。】 以上是《入行论》讲记当中的内容。(正见C1)

27. 关于边地与邪见的问题

问:关于这两个问题,我有一个疑问,因为边地的人要么常见,要么断见,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处于边地的人都是持邪见者,但是持邪见者还包括了对上师三宝起邪见的佛教徒,就像善星比丘,不知道这样理解是否正确?
答:个人觉得,从比较广的角度来说,"边地"可以有许多同时属于"邪见"的情况,而"邪见"当中也确实包括有学佛之心但是却具有邪见的情况。(正见C1)

28. 62课问题

问:法师:62课88页《寿康宝鉴》中讲了邪淫的十二中危害。其中"害祖父"、"害妻子"是指什么意思?
答:个人理解,可能是说在某些情况下,因为自己的不如法行为会某种程度上给祖父和妻子带来负面影响。(正见C1)

29. 有关八支分苦的问题

问:人类之苦中的八支分苦里面的不欲临苦,在上师讲记中是"不欲临苦",而在观修引导文中是"近取蕴苦",请问法师,这两者有何不同?
答:【 戊八、近取蕴苦:      经说色受想行识,近取五蕴有漏性,   是故乃是诸苦处,苦依苦器与苦源。      《中般若经》云:"须菩提,近取五蕴乃有漏法故为诸苦之处、诸苦之所依、诸苦之器、诸苦之源也。"意思是说,色蕴现量造成苦害的缘故是苦处;受蕴承受痛苦故是苦器;想蕴能生起分别妄念而成为最初之门故是苦依;行蕴与识蕴是作者与知者故为苦源。此等之理《般若八千颂广释》中也已如是宣说。】 以上是《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当中对"近取蕴苦"的解释,从安立的角度来说与不欲临苦有一定差异,可以对照《前行引导文》进行理解。 问:《佛说无量寿经广释》第28课中讲到偈颂:彼人曾见诸世尊,能作大光拯浊世,多闻总持如巨海,彼获圣贤喜爱心。在这个偈颂中:多闻总持,该如何解释?末学不知,请法师开示。
答:多闻有广闻各种法要的意思,总持有忆持各种善法不忘,令善法不失、恶法不起的作用。

30. 请问:佛陀是能利益所有的众生,还是只能利益有缘的众生?

问:发菩提心时是发愿利益一切的众生,那么成就佛果后,是否就能利益到所有的众生?不管是与佛有缘还是无缘的众生是否都能得到利益?如果只能利益与佛有缘的众生,那么初时发愿利益一切众生,是否就没有产生相应的果?如果能够利益所有众生,那是否是所有的众生都会成佛,那就不会再有轮回了?
答:一方面可以利益到一切众生(另一方面成佛的时候佛陀自身也就具备了圆满利益一切众生的能力),而众生得到利益的程度也观待在具体的时空点当中众生自身所具备的福德因缘。单独的每一个众生都是会成佛的,而众生数量无量无边。(正见C1)

31. 请问对于供护法后撤下的食子和酒施出去,是施给护法还是厉鬼、恶鬼与非人?

问:请问供护法后撤下的食子和酒,在施出去的时候,是施予护法还是厉鬼、恶鬼与非人呢?晚上在单位办公楼值夜班的时候,楼道里没有人,是否可以对鬼和非人施水呢?
答:"请问供护法后撤下的食子和酒,在施出去的时候,是施予护法还是厉鬼、恶鬼与非人呢?" 个人理解在你念仪轨的时候就已经是在供养了,出供之后,许多时候可以放在房顶让鸟类动物食用(是否有其他含义个人尚不清楚)。 而我们所供的护法主尊都是出世间护法,是佛菩萨的化现,也是我们的皈依境,所以从"上供下施"的角度,建议表达的时候用供养这个词语。 "晚上在单位办公楼值夜班的时候,楼道里没有人,是否可以对鬼和非人施水呢? ' 是可以的(当然一方面可以考虑楼道的整洁等等,综合考量),许多场合都可以念诵观音心咒等加持食物或者水布施给饿鬼。(正见C1)

32. 念皈依偈仪轨

问:请问从明天13号开始,我们《加行》11年12月班每天念1000遍皈依偈,能否把念皈依偈仪轨和视频或声频念诵示范等发给我们学习。感恩法师!
答:这方面可以咨询弘法教务处管理法师。(正见C1)

33. 信心的分类

问:《加行》第八十四课,讲皈依时,信心的分类分为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三种。而《加行》第五课中,讲"六垢"的"无正信"时,上师把信心的分类分为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不退转信四种。是不是信心全面分,应为四种。八十四课讲皈依时,主要强调前三种信心。
答:个人理解,如果是在重点宣讲三种分类的场合,那么胜解信当中可以包含不退转信。(正见C1)

34. 请法师开示《前行实修法》第80修法观修大士八大发心中,含义相近的两个发心的差别。

问:

  1. "但愿我有朝一日能遣除一切众生的痛苦"与"但愿我有朝一日成佛后定能去除众生的一切痛苦"

"但愿我有朝一日能以世间、出世间的广大财富满足众生希求"与"但愿我有朝一日能令苦难众生具大财富" 答:个人理解,可能有侧重角度的不同,有的是具体化,例如将痛苦分为身心,将财富分为精神与物质,或者分为出世间与世间。

35. 关于修学破瓦法的几个问题

问:

1. 破瓦法是否属于密法?

2. 如果属于密法,是否传法的人须具备密乘上师法相?

3. 僧人(非法师、非堪布)有此法的传承,但在没有咨询上师是否允许的情况下:

    1. 可否对居士们传这个法?
    1. 接法的居士能否获益?
    1. 可否对居士们(包括有此法传承和没有此法传承的居士)带修这个法?
    1. 参与共修的居士能否获益?
      答: 1,严格来说属于密法。

2. 一方面是密法,而有时是有相关的开许,可以比较公开的流传。

3. 个人觉得,如果相关的善知识没有遮止,当事人本身也具有相应的功德(例如誓言清净)等,在合适的情况下是可以给具缘众生传这个法的,从得到传承的角度相关众生也能够得到(得到之后师徒关系就建立了),如果相关众生要修这个法,通常来说还是建议得受传承之后再修持,你所提到的带修,不太清楚所表达的确切意思(定义)是怎样,如果是依照传承如理如法的做解释应该是可以的。

以上仅仅个人是从法理角度的一些理解,不涉及具体情况的分析。 (正见C1)
问:你所提到的带修,不太清楚所表达的确切意思(定义)是怎样 法师您好,我说的带修,是指他按照破瓦法的仪轨从头到尾引领大家一起实修。可以么?
答:看具体的情况,如果相关人具有相应的功德,有相关开许,应该是可以的。一方面也可以看具体带修的细节,是带大家一起念诵,还是有更多的指导等等。大家共同修习是可以的。(正见C1)

36. 关于29课、38课以及第20修法的问题

问:在《前行广释》第29课里讲到,"《俱舍论》里讲过四种众生,有些是福报尽了而寿命没尽,有些是寿命尽了而福报没尽,如果你是寿命已尽,即使药师佛来到面前也没办法,但若寿命没尽而只是福报尽了,那么念经做佛事可以起到作用。"这里的意思是说,寿命尽了福报也救不了自己。 在前行第38课里,讲到寂天论师说"魔使来执时,亲朋有何益?唯富能救护,然我未曾修。"这里的意思是不是说福可以延寿,如果是这样的意思的话,跟29课的那种说法应该怎么来理解呢?此外,寿命是不是也是一种福报呢? 另外,在上师的观修第20修法中,上师说,"有些人虽然寿命没有尽,但是突然暴死、横死这样的。"这个又该怎么理解呢?为什么寿命虽然没有尽,但是还是会死亡呢?那是说寿命尽了的人都是寿终正寝的吗?
答:"魔使来执时,亲朋有何益?唯福能救护,然我未曾修。" 个人理解这句话许多时候意思是说,死亡之后,福德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安乐,例如死后投生善趣或者获得解脱。许多时候凡夫人即使延寿,最终也还是有死亡的时候,那个时候还是需要福德来救护。 广义来讲寿命本身可以是福报的一部分,但在此处场合,寿命可以理解为直接影响生命时间的业(因),而有些横死者可能相续当中寿命的业(因)还没有耗尽,但是配合业(因)发生作用的缘如果忽然中断,那么就有可能出现横死。(正见C1)

37. 请问何为虹身成就?

问:上师曾经讲过一个学院学员通过修持大圆满法在6个月中而获得虹身成就的公案,请问"虹身成就"到底是何种果位的成就?
答:【大圆满续部指出上根人修大圆满六月即可成就,从明慧1993年9月1日听完大圆满引导法,到1994年3月1日圆寂,前后正好六个月时间。如法王在《胜利道歌·天鼓妙音》中说:"六月修要得解脱。"《金刚帐续》中也说:"不动信解行六月,金刚持地能获得。"又《庄严誓言续》说:"由六月不动,信解及恭敬,获金刚持地。"以续部所示观察其圆寂前后的征相,已得解脱无疑。】 以上是《密宗虹身成就略记》当中的内容,虹身成就即是成佛。 问:还有一个疑问,请问以女身能不能即生成佛?成佛是否需要受记?
答: 1,以女身可以即生成佛。

2. 一方面可以看是什么样的授记,总的方面来说,佛陀已经为一切众生做过授记,例如佛陀曾经说过一切众生皆当成佛。

而个别来说,相关密宗的修行人示现在自身的修行境界中得到授记(关于示现八相成道等)的情况也是很多的,在许多传记当中可以看到。(正见C1)
问:对于"龙女成佛"和"度母成佛"我们应该怎样分别看待?
答:龙女示现在他方世界成佛说明了成佛不一定要立即在当下这个世界当中显现三十二相,因为要观待众生的因缘,有的修行人已经通过修行成就佛果,而在此处不一定立即示现三十二相,而是可以化身无数在无数刹土当中的众生面前以各种形象(包括三十二相)度化众生。 而至尊圣度母,其自身的境界本来就是佛。(正见C1)
问:您是从另外一个侧面来说的,我是从女身和成佛的关系的角度来问的!我是这样理解的:龙女成佛之前瞬间变化成男身而后成佛,这种示现只是随顺以"男尊女卑"观念为主导,分别念特别重的有情众生,只要佛陀的所化对镜是以"男尊女卑"观念主导,那佛陀就得以男身成佛方便示现而度化众生,转轮圣王、魔王也同样得以男身示现;相反如果所化对镜是以"女尊男卑"观念主的话,佛陀就会以女身成佛方便示现而度化,转轮圣王、魔王也同样得以女身示现,当然这种以女权为主的有情世界是否会出现,我也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龙女变化男身后才示现成佛,已经再一次告诉我们佛陀所说"一切万法现而无有自性"是毫无疑问的,否则龙女也不可能变化男身。佛陀的三十二相也是一样的,我们更不应该过分执著其中的"阴马藏"相,而追求"大圆满"、"明心见性"等证悟境界才是我们的主要目标。以上只是我个人的分别念,请法师开示!
答:从佛陀自身的境界来说确实是超越一切相的,而观待所化众生所显现的身相确实是可以有多种的。 而十方世界当中也有许多空行刹土,至尊圣度母的刹土等等(而当中的具体身相等细节个人也还不是很清楚)。 根登群培大师曾经说过,如果佛陀示现在古代的汉地,那么样子很可能是留着黑色长须,穿着龙袍等的样子。 我们确实应该努力去争取证悟佛陀的境界,届时应以何身得度就可以现何身为众生说法。(正见C1)

38. 关于邪淫的问题

问:弟子请教一个关于"邪淫"的问题 在生活中,做梦时梦中与其他女子有了不净行,是不是算犯下了邪淫罪呢?是不是破戒呢?如果不算邪淫,那是不是也有支分罪呢?
答:这种情况有可能有过失。但观待现实当中,还不至于造下圆满的邪淫罪。(正见C1)

39. 请法师开示62课相关的问题

问:在62课92页中上人法妄语:本来没有登地而说登地了。请教法师这里讲的登地和五道十地中的初地菩萨怎样理解?另外还要请教法师因地怎样理解?
答:登地可以理解为获得了一地菩萨(包括一地以上)的果位。 因地可以观待果地而言,可以理解为在因位的阶段(过去),例如佛陀在因地时行持无量善法,在果地现前了无量功德。(正见C1)

40. 关于 "方便语"与妄语的问题

问:弟子请教一个关于方便语的问题。 请法师开示如何理解佛法中的"方便语",方便语与妄语是否有明确的界限,在日常的实修中避免以此为方便语借口造下妄语的罪业。
答:【佛地经论六卷十二页云:又如众生方便语业,由是众生展转指授,务专所作,毁恶赞善,更相召命;如是如来成所作智所起方便语变化业,由是如来、立正学处,毁诸放逸,赞不放逸;又复建立随信行随法行人等。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论曰:此中显示方便语化化语业相。如诸世间方便语业,更相教示诸所应作,不应作事,利益亲友放逸众生,加行起作;故名方便;如是如来,由大悲故;为诸有情,安立学处;令伏诸恶,修世间善,安立圣道分位差别;令入正道,出离三界。成所作智,能发化语,成办斯事。谓息诸恶,发起诸善,是此语用。】 以上是相关资料当中的内容,提到佛陀可以以种种智慧方便之语度化众生,个人理解这里的方便可以理解为善巧方便,那么就需要具足慈悲、智慧,以善巧的表述将众生导向善法,我们如果有足够的智慧和慈悲摄持, 通过某些善巧的语言最终对自他众生带来利益,那么可以称为是一种方便。假设没有相关的必要,也缺乏良善的发心与智慧的摄持,而以烦恼心欺骗他人则难以称得上是方便。(正见C1)

41. 路不拾遗与拾到物品要交公的矛盾

问:弟子知道应路不拾遗,尽管拾到了钱物不归己有,可以去做善事,但是失主对该物有执著的话,罪业也是很大的。可是在工作中,小学生从小就被教育拾到物品要交公,总是能拾到大大小小的财、物。弟子很矛盾,只能发心:拾到物品要交公可有利于断除孩子们的贪心,培养善心。还有什么好办法吗?
答:可能要看具体的心态,个人建议如果没有相关必要就不一定去捡取,而如果已经捡起,则要么想办法归还失主,要么交公,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妥善处理。一方面可能要针对具体的物品综合考虑,包括考虑交公之后物品会如何处理等等(例如见到路边有破损的佛像,如果交公之后有可能被毁坏或丢弃,那么可以捡起来放在旁边干净的地方),要看具体情况。

42. 关于加行第38课的疑问

问:请问如何理解第38课佛陀赞叹无常修法:"多修无常,已供诸佛"?
答:个人觉得,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修行无常本身是对诸佛的一种殊胜法供养。另一方面也许可以理解为能够修行无常法门本身是具足无量善根福德的,往昔是供养过诸佛的。(正见C1)

43. 前行实修81的问题

问:请问前行实修81修法中,众生的本性即是损害者......他们这样加害我,也是情有可原,我不应报仇,当修安忍。这句与众生皆自性光明,有如来藏,怎样理解?
答:个人理解这里的本性指的是现相当中某些情况下的特性,众生本来是佛是在实相当中安立的。就像说众生的本性是空性的,胜义当中是空性,世俗当中也可以有相应的显现。(正见C1)

44. 网络游戏的编程者和发行者所造的罪业属于哪一类?

问:现在网络游戏非常的火热,有很多有杀生情节的游戏随处可见。比如像植物大战僵尸,还有很多的杀死怪兽或者杀死歹徒救出自己的亲友的,还有一种游戏就是抢车杀人,很多的青少年甚至有些成年人沉迷于此不能自拔。有的孩子因生活在虚拟的世界里,对现实中的父母异常的冷淡,在不能满足其欲望的时候甚至杀死父母也不以为然。末学的问题是,这些游戏的编程者、发行者所造的罪业是属于未积未作还是属于已积未作?上师在讲过在梦中杀人属于未积未作,没有太大的罪业。(并不是完全没有罪,因为这会在阿赖耶中熏入杀生的习气;但因为没有真实杀害众生,所以没有大的罪业。) 在梦中杀人说明他的意识里面还有杀生的习气存在,但是毕竟是梦中不是清醒的时候,不受自己清醒的意识所支配才叫未积未作吗? 网络游戏的编程者他是在头脑意识清楚的时候编的这些游戏,在游戏里如果杀死那些怪兽坏人之类的就会受到相应的奖励,这是不是在鼓励人们在游戏中杀生呢?这个是不是就属于已积未作呢?让别人杀生的动机有了,但是必定杀死的是游戏当中虚幻的人,所以属于已积未作。是这样吗?但是并没有让他去杀现实生活当中存在的真的人。 还有一个问题,打网络游戏的人,他所造下的罪业是未积未作还是属于已积未作 ?(网上的有的法师的开示是属于未积未作)
答:【由结行田基加行,思与意乐之大小, 业亦变为轻与重。故意圆满无悔心, 无有对治具从属,异熟作已积集业。 若问:所有的业轻重如何呢?这要依靠六因而定。一、由后行的差别而成重业,随着正行业道而连续行持;二、依靠田的差别而成重业,如对利益等福田作事;三、由基的差别而成重业,如杀生、妄语、邪见等;四、由加行而成重业,如恒时所造业;五、由思维的差别而成重业,究竟业道;六、由意乐差别而成重业,如发心广大。由于根据这六种因的大小差别,业也相应安立为轻重。 若又有人问:经中所说的作已积集业、作已不积业指的是什么呢?并非是事先未动心在随随便便中做的,而是想到一定要做而故意做的;业的支分圆满完成;已做不悔;无有忏悔等对治法;具足随喜等从属;必定感受异熟果报。具足所谓的这六种条件即称为作已积集业。其余称为作已不积业。】 以上是《俱舍论释》当中的内容。 场合主要是在分析业的轻重,个人理解,通常来说如果是相对比较重的业(圆满的业),会感受圆满的果报,那么可以称为积,而这样分析的也有可能随着参照点不同而有差异。假设我们的参照点是杀业,以一个圆满的杀业为参照,那么通常的网络游戏杀生应该不会到达这种程度,或者说在同等心态等的情况下,在游戏里杀人的过失应该小于在现实当中杀人。游戏的编程者也类似,衡量他的业的时候可以分析,一方面他很有可能牵连到庞大的共业(因为一款游戏可能有很多人玩),一方面也可以分析他的心态(例如就是为了让众生沉迷于散乱当中,抑或是仅仅是为了赚钱,还是其他的动机等等),动机不同业也会有差别,一方面如果他以烦恼心驱使去创作游戏,最终也让成百上千人沉溺在烦恼当中造恶业,那么他自身的恶业也是很大的,但这种很大的恶业与圆满的杀业在法相上还是有不同 。以上分析的参照点主要是围绕一个圆满的杀业而言的,如果有不同的参照点理解的方式可能也有差别。(正见C1)

45. 关于不与取的问题

问:养鸡场的主人拿了鸡的鸡蛋去卖,算不算不与取。鸡对自己的蛋是很执着的,如果算不与取,算哪一类的不与取?如果不算,为什么?与之相同的还有牛的主人把小牛 从牛妈妈的身边强行带走卖掉,算不算不与取?
答:这方面个人不太好观察,因为涉及到不与取支分当中基的时候,有多个条件,一方面相关人对某个物品有执著,另一方面需要相关人对该物品有权力拥有(对象需要是人的财物才会犯根本罪)。 《藏传净土法》47课提到:【除了盗取人的财物,盗取旁生和非人的财物也属于不与取,这也有很大过失,我们也不能盗取它们的财物。    在藏地,人参果是一种高档的食物,它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牧民在草地上挖的,还有一种是挖鼢鼠[ 鼢鼠:哺乳动物,尾短眼小,在地下打洞居住,吃植物的根、地下茎和嫩芽。藏地的鼢鼠经常收集人参果储藏在洞中。]洞,盗取鼢鼠储藏的人参果。有些上师说,当人们挖走鼢鼠的人参果时,鼢鼠特别伤心,甚至心脏都会裂开。在汉地,燕窝和蜂蜜是很好的滋补品,有很多人采集燕窝和蜂蜜。其实,人参果、燕窝、蜂蜜虽然是旁生的财物,但也是旁生辛勤积累的,而且它们将其执为我所,如果盗取也有过失。】 通常相对来说对旁生的财物不与取的过失要小于对普通人的财物做不与取。而观待旁生的具体观察标准,个人也不是特别清楚。(正见C1)

46. 暇满难得中 身所依和 皈依中 觉沃奔的公案

问:弟子祈请开示: 1. 加行中说 贤劫千佛都以人的身份成佛,那么龙女八岁成佛,《逆缘》中被超度的猪往生到了极乐世界,这些都是佛菩萨的示现吗? 2. 可以这样理解吗?觉沃奔大智若愚,以他无任何被分别念所杂染的本真纯净的信心,祈请到了觉沃佛到他的家乡"落户",从而利益了很多很多的众生。作为相似修行的我,现在所缺的不是善恶分别的念头,而是于一切对境不去非理作意的正知正见和清净、尤其是如觉沃奔那样赤子般的清净。这份清净 是令自他真正获益的根本。

1. 《法华经》当中提到龙女也是显现在南方的世界当中,以人的形象示现八相成道的。

猪被超度到极乐世界,而往生世界不一定是当下成佛(有的时候还需要在极乐世界继续修行)。贤劫千佛的意思是说,以人的身相显现八相成道的形象,而在这之外修行人也可以通过修行获得佛果,只是不一定在当下的环境当中示现八相成道。

2. 一方面纯真的信心非常重要,另一方面能够明辨善恶的智慧也很重要。(正见 C1)

47. 打鸡蛋算杀生吗?

问:弟子有一个问题。自己学佛以来,弟子便发心受持不杀生戒,但是对于自己学佛,受持戒律方面家人不是很理解。生活中自然也会有些小问题,比如,虽然自己发心吃素,但是做饭时还要为他们做一些三净肉。对于杀生戒还是有一些疑惑,佛陀说众生有胎卵湿化四种方式,那么打鸡蛋是否也就是杀生了?如果家人想吃鸡蛋,而打鸡蛋又是杀生的话,这样的情况下我改如何去做?
答:关于鸡蛋(特别是没有受精的鸡蛋)是否有生命,个人尚不确定。(正见C1)

48. 关于63课黑财的问题

问: 63课黑财指什么?弟子理解为以欺骗等非法方式获得信众财物,如血肉供养和62课中在家人冒充上师骗取的财物。
答:法本当中提到:【如颂云:"黑色信财乃是生命之利刃,过分享用斩断解脱之命根。"】,个人理解黑财可以对应颂词当中所说的"黑色的信财",观待某些没有具足相应功德和条件的人来说,那些财物是难以消受的。 问:以前轮回过患中讲过,黑财指的是亡财。这里也指的是亡财吗?
答:"黑色的信财"当中也包括"黑色的亡财"。(正见C1)

49. 有个疑惑

问:密宗一入门是以观想为主的,那么这样的观想对以后修行的开悟有什么样的作用?
答:观想的利益非常广大,在《观佛三昧海》经当中提到: 【作此观者减损诸恶。闭目端坐正观佛眼。一日至七日。于未来世常得见佛。终不盲冥。亦不生于边地邪见无佛法处。慧眼恒开不生愚痴。】 【谛观佛眼于少时间及观像眼。未来世中经五生处。眼常明净眼根无病。除却七劫生死之罪。佛告阿难。敕诸四众。勤观佛眼慎勿休废观佛眼者必获无量微妙功德。】 【佛告父王。如来舌相及舌功德。观舌境界其事如是。佛灭度后。念佛心利观佛舌者。心眼境界如向所说。作是观者。除去百亿八万四千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值遇八十亿佛。于诸佛所。皆见诸佛广长舌相。放大光明。亦复如是。然后得受菩提道记。】 【佛告阿难。众生欲观释迦文佛肉髻光明。当作是观。作是观者若心不利。梦中得见。虽是心想能除无量百千重罪。如是观者。现身必见诸大菩萨。见菩萨故闻其说法。闻说法故得陀罗尼。其陀罗尼名旋忆持。】 【佛告阿难。佛灭度后。佛诸弟子。能如是观真见佛面。与我住世等无有异。作此观者。除却一亿劫生死之罪。后身生处面见诸佛生诸佛家。诸佛菩萨以为眷属。】 【佛告阿难。佛灭度后佛诸弟子。作是观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后世生处心无所著。不处胞胎恒常化生。既化生已身光具足不离诸佛。】 【作是观者能观佛心。诸佛如来以大慈悲而以为心。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而以为身。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悲三念处而自庄严。如是观者名观佛心。】 【佛告阿难。佛灭度后佛诸弟子。忆想是者。思惟是者。观是法者。除十二亿劫生死之罪。若欲往生他方净刹随意无碍。】 【作此观者。除一亿劫生死之罪。临命终时见十方佛。必生他方净佛国土。】 【但观眉间白毫相光。作此观时所见境界如上所说。尔时一念情无所著心大欢喜。应时即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者。见佛色身了了分明。亦见佛心一切境界。亦如上来观佛心说。亦见佛身一切光明。亦如上观佛身光说。亦见佛身一切毛孔。一一毛孔悉生八万四千莲华。一一华中复有八万四千化佛。佛佛相次满十方界   尔时释迦牟尼佛即申右手摩行者顶。一切化佛亦申右手摩行者顶。得此观者。名佛现前三昧。亦名念佛三昧。亦名观佛色身三昧。尔时诸佛异口同音。各各皆为行者说法。虽未得道。见佛闻法总持不失。此名凡夫念佛三昧。得此三昧者。刹那刹那顷恒见诸佛。于念念顷闻佛说法。所谓大乘方等经典。一日一夜即得通利。父母生身恼浊恶世。以念佛故得闻总持。舍身他世必得见佛。于诸佛所得千万亿旋陀罗尼。得陀罗尼已八十亿佛各申右手摩行者顶。一一诸佛皆说决言。汝念佛故过星宿劫得成为佛。身相光明与我无异。说是语已八十亿佛一时放光。光中复有无量化佛。一一化佛皆说是语。】 在《观无量寿佛经》当中提到:【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 【 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观此菩萨者,名第十一观,除无数劫阿僧只生死之罪。作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此观成已,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大势至。】 以上是相关经典(其他提到观想的经典还有许多)当中对观想利益的讲解,观想可以积累资粮,消除业障,得到诸佛加持,而许多时候开悟的障碍就是业障深重、资粮欠缺,通过观想积资净障、获得加持,那么就会很容易证悟。通过观想也能够帮助我们体悟万法空性、唯心所现的见解,能够帮助我们悟入缘起性空的奥义。(正见C1)

50. 关于59课积与不积业的问题

问:59课因果不虚中上师引用《俱舍论讲记》中,从作、积的角度,将业分为四种:作已积集业、作已不积业、积而未作业、未积未作业。前面三种还可以理解,但是第四种既然未积未作业,那还算有罪业吗?
答: 1,某些未积未作业不是完全没有业,而是相对来说没有具足圆满的业。

2. 一方面可以是宿债,一方面本身也会造下新的业,同一个行为本身可以是某些因缘产生的结果,同时也可以是新的因。无论产生烦恼的因缘是什么,只要产生真正的烦恼本身就会有恶业。(正见 C1)

51. 请问法师有关春联的问题

问:快春节了,有道友有书法特长,发心给其他道友写春联,他想问看能不能将八吉祥颂的偈颂写成春联,例如"顺缘增长所愿如意成,祈愿吉祥如意愿圆满"?
答:个人分别念觉得应该可以,同时对于相关的春联要恭敬对待。(正见C1)

52. 关于在家设佛堂的问题

问:因空间问题,把佛堂设在客厅,偶尔有在客厅喝酒,吸烟的情况,末学知道这不如法,有办法弥补吗?
答:有条件也许可以设置玻璃帘子等等遮挡一下,尽量多忏悔。(正见C1)

53. 关于印度金刚座的问题

问:在加行教材第17课讲到了关于印度金刚座的问题,金刚座之所以在空劫仍然不会毁坏,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因为金刚座由金刚所成,坚硬无比。那么请问法师,世间还有很多东西是由金刚形成的,那是不是其他由金刚形成的东西在空劫时也不会毁坏呢?
答:个人理解,如果是其他某些世间的材料(出世间的超越境界暂不讨论),那么可以说本质都是众生心的显现,除了相关众生各自的心之外,外境当中没有一个单独的材料,只要众生相续当中还有相关的业和因缘就可以显现,而一旦没有相关的因缘就会隐没。(正见C1)

54. 行持六度 功德回向给往生极乐世界 属于果报着吗

问:末学在参加六度四摄的网络共修时 上师讲到行持六度的违品 其中有一个叫果报着 末学想请问法师 行持六度 功德回向给往生极乐世界 内心希求我所做的所有功德 将来都能成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属于果报着吗 答:"果报着",这个词语能否提供一下出处和前后文,结合前后文来讨论。

55. 62课一些问题

问: 一、邪淫也有四个分支吗?具体是什么? 二、妄语也有四个分支吗?具体是什么?
答:有。四个支分:对境、思想、行为、结果。 都可以通过这些方面来观察。(正见C1)

56. 111课问题

问:请问,"依闻法和思维断除增益",此处的增益该怎么解释?还有此课解释幻化八喻时,引用《月灯三昧经》"见于三有如梦想",此处"三有"如何解释,与"生老病死三有海"的"三有"有什么异同?
答: 1,本来没有的认为有,就是增益。 2,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 ,可以理解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正见C1)

57. 前行39课的有了无有改造的无常观之后断除罪业不成问题应该怎么理解?

问:在前行第39课中讲到,"真正生起无有改造的无常观,则断除罪业,行持善法没有丝毫困难。"这里的有了无有改造的无常观之后断除罪业没有丝毫困难应该怎么理解呢?是说,有了这种无常观,罪业会自动消失么?还说有了这种无常观之后会精勤地忏悔罪业?
答:个人理解,一方面无常观本身是殊胜的善法,本身具有压制恶业的能力(例如四对治力当中有现行对治力);另一方面如果具足了无常观,会促进产生信心、悲心、出离心、精进等等功德,很容易就能够清净罪业。(正见C1)

58. 关于《前行广释》17课中的两个小问题

问:

1. 法本讲到印度金刚座是筒状的,为什么我们现在看不到?

2. 法本中讲到金刚座是由一位仙人的骨粉所成,把仙人骨头分开的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天人不用比仙人骨头硬的东西做兵器?(除了仙人的发愿力外,还有其他原因吗?)

1. 一方面金刚座有许多部分是在现今的地面以下的;另一方面不同众生境界当中所现也不同,例如须弥山我们现在也不一定能明显看到。

2. 这方面个人也不太清楚。(正见 C1)

59. 《大自在祈祷文释》共修的问题

问:请问法师,发心团队内想组织一次两小时的《大自在祈祷文释》共修,目的是提策大家的发心,修学观音九本尊智悲双运、怀业自在的精神。但因为时间有限,不能按照学会规定的规范共修方式来进行,请问可否做一定程度的变通? 如:先让大家在下面自己看光碟和法本(但不能保证每人都看了),然后共修时,念完课前仪轨就直接讨论思考题,不进行看光碟或串讲的环节了,讨论完后念课后仪轨。但如果这样处理话,可能有道友在下面并未看光碟,共修时又没安排串讲,造成他们对法义本身没有多少了解,就直接讨论思考题了,是不是会有这样的过患。那法师您认为我们怎么安排流程比较好呢? 另外,由于这三课的思考题共21道,数量比较大,如果全部讨论完的话可能时间不够,不知可不可以只讨论一部分思考题?如:第二课的9道题,基本都是关于描述九位本尊的,这个我们以分别念想是不是让大家在下面闻法时听懂就行了,不必进行讨论了?是不是可以将讨论的重点放到那些和发心实践有较多结合的思考题上去,如第1课和第3课的题。但如果这样处理,不知又会不会有断章取义的过失? 综上,希望法师帮我们抉择一下,要达到提策发心、学习怀业自在的目标,同时也要避免一些可能产生的过患,那应该如何安排这一次共修比较妥当?
答:学会当中有提供多种共修方式可供选择,这方面也关系到了共修道场管理等事宜,建议咨询弘法教务处管理法师。 从个人的角度建议,《大自在祈祷文》当中有许多密法的内容,学习和讨论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有恭敬心,发言也尽量慎重,以恭敬心、信心进行学习。(正见C1)

60. 关于 依莲师像加持法 灌顶? 问:

1. 请问下 已圆满听授 索达吉堪布的

依莲师像加持法 灌顶,是否意味者得到了四灌顶? 可以开许看 别的堪布讲授的 上师心滴、大幻化网 及 很多 密法书 开头 所说的 "未受密乘四灌者"不得翻阅??

2. 请问最近 QQ群里热炒的

"尼泊尔灵修少年"要怎么看?依佛法四法印 来判定?
答: 1,在上师仁波切的开示(2013年7月7日开示)当中提到:【今天的这个伏藏法门,不同根机的人获得的利益不同。如果你对莲师法门没有很大信心的话,依靠莲师像只不过是做个加持而已,如果你对莲师法门有非常大的信心,那么密宗当中所有的四灌顶都已经圆满。】 关于阅读法本方面建议咨询弘法教务处管理法师。

2. 个人不太了解,可以通过教证理证详细观察。(正见 C1)

61. 请教法师问题

问:

1. 我们从打坐观修到现在已经有一年了,以前很多师兄们打坐的时候都是前行和正行加起来是半个小时。可是现在发现应该是正行半个小时。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那以前的打坐的正行因为加上了前行发心皈依的时间,正行就少了几分钟。那这样的打坐观修是不是不圆满呢?是不是都不算数了?是否都需要再重新修一次吗?是不是这一年的观修打坐就都不能计数了?

第二个问题,弟子家养了一只小公猫,马上到一周岁了,传统的做法是给猫做绝育手术。但是弟子不知道这样做是否是有过失的,是否是造罪业的,是否要担因果?
答: 1,报数方面涉及到学会管理,建议咨询弘法教务处主管法师。

2. 通常情况下,如果这么去做,有可能会有相关的业产生,在没有对治的情况下,将来有可能感果(例如转生为黄门)。(正见 C1)

问:那我该怎么做呢?是不是我给小猫做完绝育手术以后再忏悔?这样可以吗?或者说不应该给小猫做绝育手术?(如果不给猫做这个手术,其实猫也是痛苦的。是不是它就应该感受这样的痛苦?我不应该人为的干涉?)
答:具体怎么做需要你自己来抉择。 (正见C1)

62. 在前行57课中,难陀出家与断除怖畏的问题

问:在前行57课中难陀因为在佛陀的带领下见到了地狱的景象而生出离心,获得了证悟。在每日观修中我们要将无记的发心转为善的发心,并要断除善愿的发心和怖畏的发心。难陀的发心不也是怖畏的发心吗?如何也能成就?
答:【救畏的发心,就是为了救护今生疾病的怖畏、魔障的怖畏、国王惩罚的怖畏、饥馑的怖畏等等而修行正法,这样一来,由下而上从声闻乘到光明大圆满之间,不管你修什么法,也只能救离这些怖畏罢了,除此之外不会有任何利益的成果,所以必须去除这种发心。】 以上是《前行备忘录》当中对于救畏之发心的定义,个人理解可能侧重于对今生当中某些情况的怖畏,而难陀尊者示现来说也是为了来世不堕入地狱,所以与只在乎今生的发心不同。(正见C1)

63. 自他交换的修法

问:修自他交换的修法时观想众生的痛苦以黑色气体吸入自己体内,把自己的快乐等以白色气体呼出,可以吗?(我还没有正式修到这个修法。有必要观想气体的颜色吗?)
答:这样观修是没问题的,是非常殊胜的修法。(正见C1)

64. 请教修上师瑜珈及大礼拜的问题

问:因带新班有疑问,请教上师瑜珈中的问题:

1. 观修时开始时法王如意宝在面前虚空一尺高位置,是指从地面上算一尺高而不是头顶上算一尺高的地方吗?2 .观修到莲花上显个"德"字时也是指从地面上算一尺高的地方吗?

3. 如果1 .2都是,那最后上师化为光才慢慢的上升到头顶前上的虚空位置加持入头顶吗?

另关于上师瑜珈与大礼拜结合在一起修法也请教几个问题:

1. 上师瑜珈作为前行来修,坐着完整修完后直接站起来就边念 "自大圣境五台山"的四句祈祷偈边做大礼拜,最后还要观想上师化为光从头顶上融入心间吗?如果要,接下来念哪个偈颂?

2. 上师瑜珈是否就直接可以结合大礼拜站着同时修,就是指最开始观想悦站在悦意清净的佛刹土上 ......观想完就想上师是三宝三根本,我从现在起要皈依上师......念皈依偈....发心偈....啊,轮涅诸法本性觉性中....自大自大圣境五台山(同时顶礼).......结束时观想上师化为光从头顶上融入心间,念后师已成五光之明点....生生世世不离师。

答: 1,个人理解是自己上方一尺高。 2,自己上方的一尺高。3,参见前两条。

1. 有条件就尽量观想化光融入心间,可以念 "后师已成五光之明点"这个偈颂。2,应该都可以。(正见C1)

问:那关于上师瑜珈与大礼拜结合在一起修法中问的第2,念:啊,轮涅诸法本性觉性间中....时是观皈依境还是如同上师瑜伽的中观想莲花上显出一个德字呢?
答:这两种观想方式都可以,同时念诵法王如意宝祈祷文。观想皈依境的时候也可以了知莲师、法王本体无二。(正见C1)

65. 法有高下么? 问:法师您好,请问佛法有高下么?

末学觉得是有的,因为佛法显现上就分了小乘、大乘和密乘,法义上来说,大乘比小乘殊胜,密乘比大乘殊胜。这样理解不代表我觉得密乘殊胜就轻视小乘,末学清楚大乘需要小乘的出离心为基础(发愿度众出离轮回),密乘需要大乘为基础(需要以菩提心摄持)。这里所指的"高下",主要是从殊胜高低的角度考虑,这样理解不知道对不对? 另外,末学也了知"果"是安立在心上的,如:以菩提心摄持修持一个小乘法的仪轨,修法的果也将是成佛的果;而如果以获得人天福报或现世福报的心摄持修持密法,得的果也只是获得人天福报而已。 还是说对这个问题需要按其他侧重点才能回答? 我问问题的原因是:

1. 在研讨上有师兄有不同意见,我有疑问;

2. 在对初入菩提学会的师兄推荐法门时也希望更多的师兄学修密法。

答: 在胜义谛当中所有的概念都不成立,也就没有差异。 世俗谛当中,从法本身的角度可以说大乘法比小乘法更超胜(当然一切正法本身都是很殊胜的)。而如果观待具体不同的众生而言,则要看众生的根基和因缘,有时一个法门本身非常殊胜,但是某个具体的众生与其无缘,或者没有达到圆满修行的条件,就很难获得圆满的验相,而相关众生在不舍弃任何一个法门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自己的根基和因缘修行其当下比较能够相应的法门,随着资粮的圆满,条件的具足就可以有能力修持更多的法门(打好基础就可以有能力修持更多的法门,所以基础非常重要)。在这期间,出离心、菩提心等等正见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有菩提心摄持,哪怕是普通的吃饭睡觉都可以增长福德,更何况说修持其他善法。(正见C1)

66. 想问一个关于藏传佛教历史的一个问题:

问:想问一个关于藏传佛教历史的一个问题: 在《加行教材1》中的第十七课介绍了关于藏传佛教的历史,我想问几个问题:

1. 囤弥桑布扎去印度学习佛法,那个时间应该和汉地的玄奘法师差不多的时候,两人走的是不是同一条路线?为什么在藏传佛教的那一段历史中没有提到那烂陀寺?是否是因为囤弥桑布扎没有去过那烂陀寺?而在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中也没提到关于囤弥桑布扎去印度学习的历史,不知两者去印度的时间谁先谁后?囤弥桑布扎当时在印度的什么地方学习的印度文化?

2. 玄奘法师从印度回国后,带来的大多都是显宗的经典,密宗的好像不多?至少是在汉地没有广弘。在藏地,是否是在第五代天子赤松德赞时期,莲花生大师入藏时,才将密宗带入西藏并使密宗弘扬开来?

答:"

1. 囤弥桑布扎去印度学习佛法,那个时间应该和汉地的玄奘法师差不多的时候,两人走的是不是同一条路线? "

玄奘法师去印度的行走路线,通过记载,应该是经过甘肃到新疆,再经过如今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到达印度的,应该没有穿越喜马拉雅山。 而囤弥桑布扎大师在有些记载当中提到曾经去过现在的尼泊尔,有可能是通过尼泊尔到达如今印度的相关地区。 "为什么在藏传佛教的那一段历史中没有提到那烂陀寺?是否是因为囤弥桑布扎没有去过那烂陀寺?而在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中也没提到关于囤弥桑布扎去印度学习的历史,不知两者去印度的时间谁先谁后?囤弥桑布扎当时在印度的什么地方学习的印度文化?" 从历史记载来看,玄奘法师在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从长安出发,贞观五年到底那烂陀寺,贞观十年离开那烂陀寺去往印度其他地方,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桑布扎大师的出生时间以及在印度学习的具体地点个人不太清楚。 "

2. 玄奘法师从印度回国后,带来的大多都是显宗的经典,密宗的好像不多?至少是在汉地没有广弘。在藏地,是否是在第五代天子赤松德赞时期,莲花生大师入藏时,才将密宗带入西藏并使密宗弘扬开来? "

关于佛法传入藏地的经过,《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当中提到:【   藏地雪域这片领土,在往昔佛陀出世时期,人类众生寥寥无几,并且佛教也未得以弘扬开来,被普遍称为边鄙藏地。后来人类众生逐渐繁衍,许多圣者化身的国王纷纷应世。    在拉托托日年赞时期,《百拜忏悔经》和神塔小像印模[印模:刻有小佛塔或小佛像的模板。]从天而降,落到王宫上,这标志着正法的开端。根据当时的授记,经过五个朝代以后会有人对经中含义心领神会。    大悲圣尊观音菩萨化现为国王形象的法王松赞干布在世期间,派遣译师囤弥桑布扎[囤弥桑布扎:文殊菩萨的化身,赴印度学习梵文,首创藏文者。]前往印度学习声明、文字等,从而使西藏没有文字的历史就此告终,创立了前所未有的文字。当时的译师们将二十一种观自在经续及玄秘神物[ 玄秘神物:在第二十七代吐蕃王拉托托日年赞时,有物从天降,内有《宝箧经》、《六字真言》、《诸佛菩萨名称经》和一座金塔,人无识者,因名之为玄秘神物。后世以此为佛教传入西藏之始。]等翻译成藏语。    后来,依靠法王大显神变以及大臣嘎尔东赞随机应变的护国策略,而迎娶了唐朝文成公主及尼泊尔的赤尊公主作为王妃,与此同时将堪为我等本师代表的两尊释迦牟尼佛佛像等许多三宝所依迎请到西藏,而且修建了以拉萨大昭寺为主的镇肢寺[镇肢寺:镇肢寺庙。古堪舆家说西藏地形为罗刹女仰卧状,松赞干布时建以镇压女魔肩部和臀部的四座寺庙。即运如昌珠寺、也如藏章寺、布如噶采寺和如拉准巴江寺。]和镇节寺[镇节寺:镇节寺庙。古堪舆家说西藏地形为罗刹女仰卧状。松赞干布时倡建以镇压女魔肘部和膝盖的四座寺庙。即工布布楚寺、洛札孔迁寺、绛真格杰寺和绛札冻则寺。]等数量可观的寺庙,自此正式开创了正法的轨道。    到了第五朝代天子赤松德赞时期,国王派人迎请三地无与伦比的密咒大持明者邬金莲花生大士等一百零八位班智达入藏,建造了桑耶不变自成大殿等身所依的寺庙;又教授大译师贝若扎纳等一百零八位译师翻译风格,这些大译师翻译了印度圣地十分兴盛的经续论典为主的语所依;让预试七人[预试七人:赤松德赞时,为观察藏人能否守持出家戒律,命试从静命论师依说一切有部出家的七人:巴·色朗、巴·赤协、贝若扎纳、杰瓦却阳、款·鲁益旺波、马·仁钦却和藏勒竹。藏传佛教史籍中对初试七人名字不同的说法颇多。]等出家而始建意所依的僧团......,自此佛教宛若太阳升起般繁荣昌盛。迄今为止,尽管期间几经沉浮,但实际上如来的教法与证法可以说经久未衰,方兴未艾。所以,藏地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佛法中土。】 当中提到的静命论师就是那烂陀寺的大亲教师。 相关历史可以阅读上师仁波切翻译的《藏密佛教史》,还有上师的相关开示。 在开元三大士当中的善无畏大师(这位大德本身在那烂陀寺学习过)是公元637年出生的,三大士(善无畏、不空、金刚智)显现上在汉地广弘密法的时间应该比玄奘法师的年代稍晚一些。 玄奘法师带回来的经典是非常多的,有一种说法是他翻译完成的经典大约只有他带回长安的梵文经典的十分之一,当中还是有一些密宗的相关内容,例如《十一面神咒心经》、《胜幢臂印陀罗尼经 》、《拔济苦难陀罗尼经》(就是不动佛的咒语),等等。 (正见C1)

67. 请教边地的问题

问:印度金刚座不管是从地界还是佛法的角度来说都称为是中土,不是边地,弟子有一个疑问,处于金刚座周围的不信佛法的外道徒,对他还说金刚座到底是中土还是边地呢?
答:《前行引导文》当中提到:【所谓的佛法中土,是指佛教正法所在地。无有佛法的地方称为边地。自昔日佛陀出世以来,直到佛法住世期间,印度既是地界中土也是佛法中土。但是,据说当今印度金刚座已被外道所占,佛教似乎也销声匿迹,几乎变成了边地。(作者在世期间,确实被回教所占,如今又恢复成为佛法中土。)】 你所提到的"金刚座周围的外道徒",个人觉得"周围"和其地点本身还是有不同的,周边区域的某些外道徒本身虽然不具足暇满,而金刚座本身就是中土。(正见C1)
问:处于金刚座周围的不信佛法的外道徒,可以理解为是处在中土但业际颠倒的人吗?
答:个人觉得这种情况可以理解为,处在地界中土,但业际颠倒,具有邪见等等(可以根据那些标准一一对照)。(正见C1)
问:可以这样理解吗?身处金刚座中土,但是这些人业际颠倒或者持邪见,虽然现在金刚座那里几乎都是外道徒,但他仍是地界中土,但是像我处在大城市,虽是地界边地,但是我在菩提学会闻思修,应该处在佛法中土。研讨班法师给我们讲考辅导时抉择为是否是边地是安立在心上的,不是安立在地界上的,我也觉得是这样的,说就算处在金刚座的人,他不信佛法,对他来说也是边地,这个问题讨论了很长时间,可能是我还不能把地界中土和佛法中土的问题做到圆融吧,还是再进一步思维吧。
答:个人理解地界中土主要是通过地域安立的,而佛法中土的安立许多时候要观待内心。(正见C1)

68. 63课的疑问

问:离间语、恶语、绮语的四个支分是什么?
答:四个支分:对境、思想、行为、结果。 可以通过这些方面来观察。(正见C1)

69. 关于传承的一些疑惑

问:前几天重听新班系列开示《传承的重要性》之后,弟子有的疑问有了答案,有一些仍然不敢确定,同时也有一些新的问题。弟子不知自己某些分别念是否如法,恳请师父慈悲指正。 弟子的分别念:

1. 在学院 /学会听课,发心能听多少便是多少,不算断传承。

那么,断传承是否与自己的发心和传法上师的特殊开许有关?

2. 传承主要是指经、律、论,而且着重指的是经、律、论尤其是论中的原文部分,那么,讲记中上师的广讲部分应作何理解,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

3. 传承的加持力是否主要指经文原文而言,那么上师的广讲部分呢?

(弟子以上两问并非不恭敬上师广讲,喇嘛钦!)

4. 在《入行论》第105课中,断传承的果报或者说过患还是比较重的,弟子想问,是中断传承就有如是果报,还是说发心、行为轻重不同,果报 /过患也有所不同?

一些问题: 弟子目前理解的传承,一个是学会课程中的光盘,每一课都是一个传承,此外还有教务处要求的思考题、课外书、法本看两遍以上等要求,如此才是传承圆满;另一个是经文,完整的经文即是一个传承,那么:

1. 听闻光盘内课程时,如若因其他事暂停,回来之后继续从中断处听闻,是否算断传承?是否需要从开头开始重新听受一遍?

2. 智悲佛网上有上师念诵《佛子行》传承的录音,弟子如理听受,是否算得到传承?那么听受多遍呢,是否得到的加持会更大?

3. 《佛教基础教程一》 P51鹦鹉、P163-164耽耳狗,是只要说话便要受此果报,还是基于一个无记/不善的发心,综合各方面考虑才会有此果报?佛法为善,为何听受时不如法会有恶报?

4. 所学课程只听录音而没有看光盘,中间无有断续,如此是否如法,是否得到了传承?

5. 新班教材《离幸福很近》主要为上师演讲、开示集,如此是不是传承?中断是否亦有过患?

6. 《喇荣课诵集》中的内容,里面有一些咒语、经文弟子并没有得到传承,那么是不是全部都可以念?与得到传承的区别在哪?没有得到传承就去学某部法是否会有过失?

7. 智悲佛网内的一些法音,弟子因为好奇点开,听到中途 /开头就关掉,如此不算断传承吧,那么是否有过失?

弟子所提问题,有些可能不太恭敬,但此为弟子心中真实的疑惑,弟子也不想带着某些问题在"果报"的威压下继续、而丝毫不了知果前面的因。
答:

1. 在学院 /学会听课,发心能听多少便是多少,不算断传承。

那么,断传承是否与自己的发心和传法上师的特殊开许有关? 而在学会当中,学每一门课还是尽量圆满传承。如果是去学院临时参加法会旁听几天课程后来离开,也是可以的,如果正式入班听课也需要尽量圆满传承。 个人理解,观待具体情况应该与传法善知识的相关开许有关系。 讲解部分也是有传承的,称为"口耳教授讲解传承",尽量要圆满听受。 讲解部分也具有很大的加持力。 观待发心等具体情况吧 。 一些问题: 个人理解可以从上次暂停的地方继续听闻。 可以,这方面有相关的开许。 听传承本身也是一种闻法的过程,多多益善。 个人理解多方面因素都可以有关,一方面是发心,一方面是客观上对其他听法者带来的影响(特别是以烦恼心障碍了其他人领受和思维法义那过失非常严重)。 有时虽然没有明显的恶意,但是心中对法与闻法的善行有轻视心、认为无所谓等,本身也可能属于一种邪见,在这种状态下如果做出障碍其他人听法的行为同样可能会有过失。法本身是非常殊胜的,是严厉的对境,而《极乐愿文大疏》也提到:【对于刚开始闻法者来说,闻法方式比闻法更重要。如果堕入恶趣或转生于边鄙地方,那么在许多劫当中连想闻法的心念也不曾生起,更何况说真正闻法或修法呢?尤其是以信心、恭敬心谛听佛法极为难得。如《宝积经》中云:"呜呼以信心闻法,如此百劫亦难得。"可见,仅仅听闻正法也是重要的大事。然而,如果不了知闻法方式,就如单巴桑吉所说:"若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恶趣因。"有些人依靠正法获得解脱,而有些人却依靠正法堕入恶趣,这是因为佛法是极其严厉的利害对境。倘若懂得闻法方式,那么正法就像开启的如意宝藏一般,获取大者得大利,获取小者得小利。】 这种方式也开许可以得到传承。 有条件也可以多看光盘。 应该认识到,作为圣者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法,我们都应该珍视,需要恭敬对待。 课诵集有多个版本,一方面当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上师仁波切念诵的传承,另一方面如果有信心(发心贤善)许多内容(具体范围个人一时也难以完全确定)即使没有传承也应该可以念,通常来说同等状态下如果得到传承再念会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的功德。 而当中的《文殊大圆满基道果无别发愿文》建议得受相关灌顶之后再阅读。当然上述内容如果有相关开许则另当别论。 可能要结合具体情况来分析,包括发心等。(正见C1)
问:有些问题来来去去在弟子心里存了半年多无解,感恩师父! 同时弟子还有一问,学会的课程辅导、新班系列开示、研讨班专题辅导是否也是传承的一部分?现场听/重听录音时偶尔跑神或中断是否有过失/果报?比如我在公交车上重听,突然周围有点吵,就听不清耳机里的声音了,断了一小段~ 答:无论是正式传法还是辅导的方式(而如果辅导法师开许通过直接听闻辅导可以得到传承,则同时也可以得到相关的传承),闻法本身都应该恭敬对待,尽量不要中断。 一方面讲,只要耳根听到了(哪怕偶尔没有专注)就可以得到法的传承,而为了进一步通达法义,圆满领悟讲解教授传承还是尽量要集中注意力。(正见C1)

70. 前行广释63课、64课问题。请法师开示

问:

1. 显宗的 "贪心堕恶鬼、嗔心堕地狱、痴心堕旁生"与我们观修第41修法怎么不一样?

2. 俗语 "万恶淫为首"与我们"邪见恶业最大,其次是杀生"矛盾吗?

答: 1,不太清楚你觉得具体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可否详细说明。 2. "万恶淫为首"出自清朝的世间文学作品,本人在汉文大藏经当中没有看到这句话。一方面邪淫有很大的罪业,而通常来讲,可以说十不善业当中杀生与邪见的危害是很大的。(正见C1)
问:贪心堕恶鬼、嗔心堕地狱、痴心堕旁生"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吧 答:"贪心堕恶鬼、嗔心堕地狱、痴心堕旁生"这种讲解方式是没问题的,有多种不同的安立角度。 饿鬼等的痛苦在前面的修法引导当中已经提及,此处从多方面思维业因果的道理是很有必要的。(正见C1)

71. 八十七课问题

问:加行87课中讲的三种邪见,是哪三种? "若尊重三宝,当得三菩提,远离三种见,则不生诸苦。"倘若尊重、恭敬三宝,就能证得三种菩提,远离障碍解脱的三种邪见,断绝一切痛苦的产生。
答:《入中论》当中提到:【断除一切三种结】,当中指的是萨迦耶见、疑见、戒禁取见,个人分别念猜测也许可以对应此处的意义。供参考。(正见C1)

72. 第二次修加行 ,之前用过的金银还可以再用吗? 问:第二次修加行时

,之前用过的金银 还可以再用吗?
答:如果没有条件用新的,个人觉得也是可以的。(正见C1)

73. 为什么阿罗汉生不起大悲

问:大悲和空性是一体的,为什么阿罗汉证悟了空性却没有生起大悲。
答:阿罗汉没有圆满证悟空性,只证悟了少部分的空性,所以阿罗汉的悲心是有限的(阿罗汉也有慈悲心,只是不如菩萨)。(正见C1)

74. 加行教材二册中139页

问:加行教材第二册中139页下面小字部分,76注解中,"或邪淫他妇过去世法则入他境界",中的"过去世法"是什么意思? 还有

77. 注解: "或起恶心受用五尘"如何理解?

答:原文是"或邪淫他妇过世法则入他境界",个人理解意思是,对他人的妻子行邪淫,逾越(过)了时间的法则,侵入了他人的相关范畴。 "或起恶心受用五尘",可能是说,以某种恶心摄持受用五尘(色声香味触)。(正见C1)

75. 度母赞能否念一部分

问:念《度母赞》时,因时间有限,能否不念全部仪轨,略掉除了白度母四句偈之外的其它二十位度母的四句偈?其它公共的部分照念。然后诵咒时念108遍心咒。不知这样是否有过失?
答:个人分别念理解,如果实在条件不足,只念其中的一部分也应该可以。(正见C1)

76. 这种行为算不与取吗?

问:姥爷过世一年后,单位丧葬费给补了七千,家里只有三个子女,大舅二舅和我母亲,因为两个舅家里条件都比较好,大舅说拿三千去立碑,剩下的就给我们家了,只是不和两个儿媳妇说,这种行为算不与取吗?
答:这方面个人也难以观察,判断的重点在于"两个儿媳妇"是否对相关部分财物有权拥有,并且有所执著。

77. 疑问

问:我自己办了一所民办幼儿园,同时也作为菩提学会几个小组共修学习的道场,问题是幼儿园孩子的生活用品由我采购,给孩子该不该吃肉呢?若不给吃,家长不同意,若给吃,必须由我给购买,那我一边学佛一边给孩子卖肉,是不是也有过失?(我自己不在幼儿园吃饭)
答:通常情况下,如果你点杀众生有很大的过失,而买三净肉来食用的过失要小,具体要看你自己的抉择。 而有时普通凡夫即使吃素也不一定能完全避免因果链(例如许多农作物种植期间打农药杀生等等),当然即使发生这样的情况,过失也要小于杀生吃肉。 因为所提问的是"是不是也有过失",那么可以参阅《前行引导文》当中关于行苦的讲解,具体来讲只要我们产生一念贪嗔痴就会有过失,普通凡夫想完全避免过失是非常困难的,无论如何忏悔都是非常重要的。(正见C1)

78. 有关香盒的问题

问:供香后存下来的盒子应该怎么处理比较如法?还有香灰的处理方法?
答:如果盒子上面印有佛像、佛号等等内容,还是尽量恭敬对待。 香灰也可以放在山上、房顶、大江大河等等地方。(正见C1)
问:您说的"香灰也可以放在山上、房顶、大江大河等等地方。"不知是否包括养花的花盆里和种菜的菜地里。
答:更多细节个人不太清楚,总得原则是比较恭敬的方式进行对待。(正见C1)

79. 前行第111课 -五种外境是哪五种?

问:前行第111课智慧度的修慧这一科判中,在讲到幻化八喻时,其中一句话中的"了知五种外境的一切显现,在胜义中是空性的,在世俗中则观为无实有的空色幻化八喻",五种外境是哪五种?
答:可能是色声香味触。(正见C1)

80. 请教 "修供三身曼茶罗的具体方法"

问:末学打算每日修供三身曼茶罗,故请教:供三身曼茶罗的具体方法(若念"开显解脱道"中的四句偈颂),即详细的顺序和念诵的内容。
答:念诵顺序等按照学会课程当中的安排即可,与堆放七次的七堆曼茶罗不同,此处需要堆放化身曼茶罗九堆,报身曼茶罗五堆,法身曼茶罗一堆,具体可以参阅《前行备忘录》。(引用网址失效)正见C1)
问:末学的提问表述的不太清楚。问题整理归纳如下: 一、乔美仁波切的简易三身的供修方法的程序是怎样的? 1. 是否还需要念诵"开显解脱道"的前面的部分,即与上师带修七堆视频的前面的部分是否相同?

2. 乔美仁波切的简易三身的供修方法中是否还需要在供三身前供一遍37堆? 3.

若按 乔美仁波切的简易三身的供修方法是否要按附件中的要求?能否简单些,供完再念一遍或三遍咒语? 二、一般的供三身曼茶罗是否按上师的视频(附件中的要求),减去中间供七堆的内容即可?
答:一、乔美仁波切的简易三身的供修方法的程序是怎样的? 1. 如果有条件就尽量全部念。 2. 乔美仁波切的简易三身的供修方法中是否还需要在供三身前供一遍37堆? 有条件尽量这样。 ### 3. 若按
平时自己随时念修都可以,而如果在学会里参加报数,则可以通过弘法教务处的开许来进行(细节可以咨询管理法师)。 念一遍颂词,完成法报化三身各自的供养,算一遍;总共念十万遍颂词,三身供堆各堆放十万次。 可以的。 (正见C1)

81. 2012年6月班 加行考试试题中的疑惑

问:

1. 2012年6月班,于2013年11月考的,记得不太清楚,只是个大概。

试题第16题:"修行解脱,密宗以_为根本,\为方便窍诀" A智慧 B菩提心 C出离心 D慈悲心 此题答案是什么?

2. 上师在2010年腾龙寺开示《解脱必备的三个窍诀》是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

上师在《成就必经之三法》 有三法是自古以来无数大成就者必经之法。 第一是智慧,智慧是开启绝对真理的钥匙; 第二是悲心,藉由大悲,才能珍爱所有生命胜过自己; 第三是信心,依靠信心之炬能照见心的本来面目。 根据这么多说法,各自关系是怎样的,似乎都是不可缺少的?
答: 1,个人无法直接提供答案。可以咨询弘法教务处管理法师。

2. 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安立方式(许多佛经当中都有许多安立方法),智慧是很重要的,出离心其实也是智慧的一种体现,菩提心当中也有智慧的成分,无二慧本身也是很殊胜的智慧,如果具有信心可以增长智慧和悲心,如果具有智慧也会提升信心和悲心,

而悲心对于智慧等等各种功德的生起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时候可以相互含摄。(正见C1)

82. 关于上师的问题

问:在修上师瑜伽磕大头时把上师观想为莲花生大士或者直接观想上师都可以是吧,还有要时时祈祷上师加持,这里指的上师是根本上师吗?因为弟子曾在两位上师面前做过皈依,但没有根本上师,那我是不是要观想皈依上师呢?如果现在观想的皈依上师不是我以后的根本上师怎么办呢? 无论是观想皈依境,还是观想法王如意宝等等善知识都是可以的,同时见解可以了知莲师、法王等诸位善知识本体无二,一边念诵法王如意宝的祈祷文。 在《前行之重要性》当中提到:【 磕头的时候,可以按照《前行》中的皈依境来观想,也可如乔美仁波切所说,把自己的上师观为所顶礼的对境。 如果你观想《前行》中的皈依境,那应将上师观为莲花生大士,或者也可观为释迦牟尼佛等自己很有信心的本尊。打个比方说,把水晶放在不同颜色的布上,它会映出不同颜色,放在蓝布上就是蓝色,放在红布上就是红色。同样,把上师观为与莲花生大士无别,莲花生大士的加持就会融入自心;把上师观为与释迦牟尼佛无别,释迦牟尼佛的加持会融入自心;甚至把上师观为黄财神,祈求自己财富圆满,也会得到如是加持。因此,最关键的就是把上师观为所皈依的对境。 接下来明观皈依境。具体来说,先将自己周围观想成清净悦意的佛刹,正前方有一棵具五个树枝的如意树。观想在中间的树枝上:本体为根本上师,形象是邬金莲花生大士,双足以国王游舞式安坐,所有服饰按皈依境所讲的那样,一切非常圆满庄严。随后观想右边的树枝上,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金刚手菩萨、除盖障菩萨等八大菩萨为主的大乘圣众;左边的树枝上,是目犍连、舍利子为主的小乘圣众;前方的树枝上,是释迦牟尼佛为主的十方三世诸佛;后方的树枝上,是大圆满续部为主的经函。概而言之,中间与前方是佛宝,左右两边是僧宝,后方是法宝,此皈依境即是三宝所依。 下一步,把自己的身体观为无量身体,每一个身体前面是害自己的怨敌、大仙儿、魔等,左侧是今生的母亲,右侧是今生的父亲,周围是浩瀚无边的六道众生。大家一起面向莲花生大士为主的皈依境双手合掌,身口意三门毕恭毕敬,幻化为无量无边的身体顶礼。假如你对莲花生大士生不起信心,也可将上师观为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其他形象,然后在其面前这样顶礼。】 在《上师瑜伽速赐加持》讲记当中提到:【 在座的有些人有缘亲见过法王如意宝,并得受了殊胜的灌顶和教言;有些人只听过他老人家的名号;有些连名号也不一定听过,但不管怎么样,只要有信心,加持的力量不会有丝毫影响。诚如智悲光尊者一样,他依凭对无垢光尊者的无上信心,二者虽然相隔了上百年,但仍能得到尊者的慈悲摄受。因此,我非常希望凡是听受《入行论》及其他论典的道友,一定要好好祈祷上师如意宝。   上师如意宝是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是三宝的根本,是三根本的本体。任何一个人只要诚心祈祷,上师就像如意宝一样,定会赐予种种所欲。我本人今天有机会给大家传授佛法,完全来源于上师的加持,上师的恩德无量无边,自己确实难报其万一。大家务必要励力祈祷上师,只有这样,心相续才会有大的转变。否则,只把它当作理论来研究,不可能令佛法融入内心。因此,我再再地希望大家,每天念诵《上师瑜伽速赐加持》,即使你再忙,抽出几分钟应该没有问题。】 在《前行广释》32课当中提到:【 最近有些人关于磕头的问题经常问我:"除了法王如意宝以外,可不可以观想我自己的上师?"还有些人很直接地说:"我对您实在生不起信心,可不可以观其他上师?"我回答说:"从讲课开始到现在,我从没要求对我祈祷、对我起恭敬心。只不过我对法王如意宝有很大的信心,所以劝大家祈祷法王如意宝。但如果你觉得与法王的缘分不太足,信心不太够,那观想你的根本上师也可以,续部中并没有说非要祈祷某一个上师。 以前我用过一个比喻:倘若绒草和太阳之间没了火镜,绒草便无法燃烧,同样,我们与佛陀之间如果缺少了上师,就不能得到佛陀的真实加持。当然,这个火镜必须是真品,若是假的,则无法吸收太阳光,同样,按照续部和《毗奈耶经》的观点,上师也一定要具足法相,只要是具相上师,不论他是汉族人、藏族人、蒙古人,甚至其他国家的人,都没什么不可以的。"有些人认为:"某民族的上师才好,我们本民族的不好。"这是孤陋寡闻的一种表现,其实上师不分民族和国界,只要对众生有悲心、对空性法门有理解,都可以作为如来传承的补处。】 《闲谈问答录》当中提到: 【 问:许多具德上师都给我传过法,但哪一位是我的根本上师呢?
答:所谓根本上师,第八世噶玛巴在论典中讲过,如果对自己证悟心性有帮助,那无论是否见过这位上师,他都可以立为根本上师。还有一个,赐予密法、灌顶、窍诀的上师叫三恩德上师,三恩德上师之一也属于根本上师。】 上师仁波切在宣讲《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第五品"依止善知识"时作了如下开示: 【有几个根本上师是不矛盾的,所有的根本上师都是佛陀的化身,一个佛陀显现很多的上师本尊,不矛盾,很多人认为这个是我的根本上师,那个不是我的根本上师,把得到很多法很多灌顶的上师舍弃,根本上师令你的心相续成熟,,比如一个根本上师幻化一百个人,你说这个人是我的根本上师,其他不是,是不合理的。 很多人取舍佛陀,取舍本尊,取舍上师,造下很多罪业。所有上师无二无别,本尊也无二无别,佛陀也无二无别,初学者把释迦牟尼当作本尊比较保险。 你这样的狭隘的意识中容纳不了佛法的广大。缘起上,你可以有根本上师,有本尊,但不是和其他上师其他本尊其他佛不同,你把佛当凡夫人的相续,凡夫人,你不是我,我不是你,而法界中诸佛是一体。 所有寂静本尊愤怒本尊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圆融无碍的观修方法极为重要。】

83. 关于课前念诵2的问题。

问:小组共修时念诵课前念诵2《开显解脱道》,后面部分有供护法的偈诵。如果没有准备供品是否如法?
答: 如果有条件尽量准备供品。 如果因缘不足也尽量观想供养,包括至少可以点香等等。(正见C1)

84. 修皈依间断后怎么接着修?

问:修皈依时,从开显解脱道念诵到皈依偈颂"南葵内色南跨钢瓦宜......"若干遍,要做其他的事时,先回向"我速以此善......";再上座念诵时念完加倍咒,直接念皈依偈颂,行吗?
答: 应该是可以的。 总之每天保证至少念诵一遍《开显解脱道》仪轨。(正见C1)

85. 观修仪轨中的问题

问:在观修前念诵仪轨"自前如意宝树五枝上,中央上师邬金金刚持。"将"中央上师邬金金刚持"改为"中央上师法王如意宝",这样可有过失?如果有该怎样避免过失?
答:一方面见解需要了知法王与邬金金刚持无二无别,遵循仪轨的原文是没问题的,如果是平时的场合自己念诵,以自己的语言祈祷三宝本身也是善法;如果要在学会里参加报数,更多细节则建议咨询弘法教务处管理法师。

86. 请法师开示

问:皈依的人能不能拜玉皇大帝?农村每逢年前都要在自家的院里供奉天地,请问皈依的人可以拜吗?
答:心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个人没有皈依的心,出于一种恭敬(就像顶礼世间护法神一样),在有些情况下也是开许的(特别是如果有相应的见解等等印持也会有许多的开许)。另一方面也要观待场合,包括带给周边人的影响等等。

87. 因果不虚中,十不善业之果等流果中同行等流果与感受等流果的差别

问:关于同行等流果与感受等流果的差别是怎样呢 答:【己二(等流果)分二:一、同行等流果;二、感受等流果。 所谓的等流果,是指从异熟果所牵引沦落的恶趣中解脱出来以后获得人身时所感受的报应。当然,在恶趣中也有许多等同与各自业因的各种痛苦。等流果分为同行等流果、感受等流果两种。 庚一、同行等流果: 所谓的同行等流果就是说今世与前世所造的业相同。如果前世是以杀业为生的人现世也喜欢杀生,如果前世是以不与取为业的人现世也喜欢偷盗等。所以,有些人在孩提时代,只要见到虫蝇等便杀害它们,喜欢杀生的这些人就是在感受前世荼毒生灵的等流果。 从幼年时起,人们由于各自前世业力所感就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有些人喜欢残杀众生,有些人喜欢偷鸡摸狗,有些人对此毫无兴趣而热衷于行善修福,这都是前世作业旧习的惯性或者是等流果所致。如经云:"过去生何处,当视今此身,未来生何处,当视今此身。"不仅仅是人,动物也是如此,比如,鹞鹰或豺狼等喜爱杀生,老鼠喜欢偷盗,这些都是各自前世所造恶业的同行等流果。 庚二、感受等流果: 十不善中每一种不善业都有两种感受等流果。 杀生的感受等流果:也就是说,前世造杀业,今生必然要感受短命、多病的报应。有些婴儿刚一出生就死去,完全是前世造杀业的等流果,而且这些人绝大多数在多生累世中都是刚刚出生就断气身亡。还有些人从小到老一直遭受多种不同疾病的折磨,可以说有生之年几乎没有不病的时候,这些也是往世残杀殴打生灵的业报。所以,当我们生病时,不要一直冥思苦想摆脱眼前这些疾病的医疗方法,而应当将精力放在发露忏悔往昔所造的罪业,下决心痛改前非、弃恶从善等等恶业的对治法上面。 不与取的感受等流果:前世偷盗就会感得今生受用非常贫乏,即便有一点点财产,也是被强夺或偷走等等,被迫与敌人共同享用。现在一贫如洗的那些人,与其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劳作,下了大如山王般的功夫,还不如积累微微火星般的福德好。事实上,如果自己没有以往昔布施果而发财致富的福分,就算是今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不会有什么收益效果。看看大多数明抢明夺的土匪以及暗偷暗盗的窃贼每次所获的赃物,如果他们经常性获得那么多,恐怕整个大地也难以容纳,可事实上,那些以光天化日强抢以及趁人不备暗偷度日的人们最终却往往因为山穷水尽而落得个饿死的下场。那些商人或享用信财之人等,无论谋取了何等丰厚的财利也没有得到什么益处,这种现象随处可见。】 以上是《前行引导文》原文。 (正见C1)

88. 前行第15课,关于护地母与护法神的区别

问:前行中第十五课中,萨迦班智达与印度外道措杰噶瓦的公案中,由于护地母十二尊,措杰噶瓦没能进入西藏。请问法师,这个护地母十二尊就是护法神吗?如果不是,与护法神有何区别?
答:护法有许多,护地母十二尊是其中的十二尊护法神。 (正见C1)

89. 关于前行第20课中的佛教教期的疑问

问:前行第20课中说"今年是佛历2553年,这是小乘上座部的观点,与《俱舍论》也非常相合。"依汉地自汉明帝开始佛教传入的时间来算,汉明帝大概是公元67年左右接触佛教,此时距佛涅槃大概1000左右,现在是公元2014年,加上佛住世寿命80,这样算来的话差不多现在是3200年左右,这样确实按藏传普巴派是算法更接近一些。不知道普巴派具体的算法是怎么样的?
答:个人知道宁玛普巴派为华智仁波切等诸位大德所推崇,是非常殊胜的,当中依靠时轮金刚的相关推算方法,能够准确推算日食、月食等的时间。 关于历算方面更多的细节个人也没有仔细研究过。 (正见C1)

90. 请教十不善业中 "离间语"和"贪心"的辨别

问:关于十不善业中 如何分辨"离间语"和"贪心"的问题。 是否属于暗中离间语: A:甲看到道友张三平时的行为很不如法,且对佛法持有邪见,于是甲出于好心劝道友李四要远离张三。 B:甲时常拉着乙去各种娱乐场所饮酒唱歌,影响乙的修行。于是丙劝乙要远离恶友甲。 是否属于十不善业-意恶业中的贪心:甲看到乙拥有一辆价值50万元的轿车,心生羡慕 A:甲心想,若我也拥有这样的车该多好,若此车为我所拥有该多好(无真正占有之心,纯属打妄想) B:甲心想,若我也拥有这样的车该多好,我一定要赚钱买跟他一样的车(有追求) C:甲心想,我应该拥有比他更好的车才行,我一定要赚钱买100万元的轿车(有更高的追求)

1. 如果是通过智慧妥善观察,具有利益众生的必要,也确实能够让众生远离恶友的危害,属于一种开缘,不算是十不善业当中的离间语。

2. 通常来说这些情况还不一定具足十不善业当中圆满的贪心。(正见 C1)

91. 请教 "古萨里的修法" 问:请教"古萨里的修法":

1. 是否就是按照课诵集里 "古萨里的修法"念诵,同时边念边按上师讲课的内容进行观想?

2. 末学总感觉念诵的同时做观想时间不够用,能否专门作为一座,先修上师瑜伽,然后快速念诵一遍,再静心观想仪轨中(按上师的讲记)的内容,最后再念诵一遍,回向结座。这样的设想是否可以?

答: 1,可以。 2,没有问题。 很殊胜。(正见C1)

92. 关于不与取的疑问

问:如果原来发心供养法师,后来又想把供养法师的钱分开供灯、供养僧众等,请问这种行为是否属于不与取。(在一次法师辅导时,法师曾说如果发心供养三宝,后来后悔不供养了,也属于不与取)
答:普通情况下,如果你还没有告知法师供养的事情,则还不会有圆满的不与取(仅仅从是否属于不与取的方面来分析),而如果已经告诉了法师,已经做了承诺,那么之后如果以不与取的发心没有兑现则有可能属于不与取的一部分。(正见C1)
问:只是有这样的想法,并未告知法师。法师回复说不会有圆满的不与取,那就是说还是有不与取的过失的,另外是否还有其他方面的过失,请法师慈悲开示 答:这可能要看你的发心,或者有没有吝啬心,如果有吝啬心本身是一种过失。如果你的心中之前已经把财物供养给了法师,自己心里有了舍心,最后又以不与取的心态收回 ,虽然显现上没有告诉法师,但是那种不与取的心态本身也可能有过失。

93. 关于破根本戒的问题

问:前阵子有师兄问了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夫妻(或者男女朋友关系)一起接受了灌顶,那就属于金刚道友了。但是,后来夫妻之间发生争吵并且女方动手打了男方几下。(当天晚上女方也以短信的形式向男方道歉了) 然后这事也就过去了。这属于破14条根本戒中的第三条嗔恨道友吗?
答: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以嗔恨心打骂金刚道友是会违越密宗根本誓言,而按照相关典籍的解释,如果能够在四个小时之内忏悔,特别是这种情况尽量当事人在过夜之前忏悔,就能够起到很大的酬补作用。而某些情况下相续中有可能有一定的缺损(或者细微的罪业染污),建议过后双方和好的同时,大量念诵忏悔进行对治。(正见C1)
问:您建议的大量念忏悔,我每天念21遍百字明可以吗?有一点我不是很明白,忏悔需要准对某件事吗?比如这件事,我念完百字明需要特别说明我是为打骂了道友而忏悔吗?我现在每天念完百字明都要说:"我与一切有情,身语意失坏之根本和分支誓言,皆发露忏悔,祈愿一切罪障、堕罪、垢染悉皆消除。"请问法师,我没有特别针对某件事去忏悔,而是这样笼统的忏悔,请问这样可以忏清这件事的罪业吗?
答:每天念诵21遍百字明可以遮止罪业的增长,而有些大德的教言也提到如果犯了比较严重的过失,也可以一次性念诵108遍百字明以上(乃至更多)进行忏悔,包括念诵十万、四十万乃至更多的金刚萨埵心咒进行忏悔。 其他的忏悔方法包括观想受四灌顶、做会供等等。总之对自己有意无意,已经察觉、没有察觉的各种过失都要忏悔。

94. 念修皈依及皈依境的问题

问:

1. 如果按《开显解脱道》全套仪轨来念修皈依,那 "我速以此善,成就三宝尊,愿将无余众,安置于佛地"这四句偈,是夹在《开显解脱道》里面念吗?这样会不会有增加仪轨文字的过患?

2. 按上师在86和87课中的开示,如果不将《开显解脱道》全套仪轨全部念完的话,是不是可以按以下这个简略仪轨来念修皈依:

  • (1)明观皈依境和自己、父母、怨敌、六道众生等。
  • (2)三顶礼,同时口念皈依偈。
  • (3)念发心偈。
  • (4)默念 "从现在起,我无论是......"直至"除您之外,我无有其他皈依处、指望处。"等引导文。
  • (5)反复念"南葵内色南跨刚瓦耶......"。
  • (6)收座观想。
  • (7)"给瓦的意涅德大......"四句偈。
  • (8)"索南德义......"等回向文。

3. 观想父母在自己左右,能否观想为累生累世的很多父母?还是只能观想今生的父母?个人感受是观为累生累世的父母后心里更有触动。另外,自己身后能否增加观想先祖、眷属、道友等,还是说这些众生也统一观在自己前方,和怨敌一起?还有,六道众生是观在自己前面和怨敌一起,还是观为无量无边地围绕着自己?

4. 学院《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法本中的皈依境彩图,八大菩萨上方的六位传承祖师,如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是否是如来芽尊者、蒋阳钦哲旺波尊者、华智仁波切、法王如意宝、麦彭仁波切、托噶如意宝?八大声闻弟子上方的六位传承祖师又是谁?

5. 八大菩萨 "平等式"站立和八大声闻弟子的"站立"有何区别?

答:

1. 如果按《开显解脱道》全套仪轨来念修皈依,那 "我速以此善,成就三宝尊,愿将无余众,安置于佛地"这四句偈,是夹在《开显解脱道》里面念吗?这样会不会有增加仪轨文字的过患?

应该是可以的。讲记当中提到:【等一会儿下课,我们共修皈依时,也是这样:先念诵"南葵内色南夸刚瓦耶,喇嘛耶丹宽竹措南当,桑吉秋当帕波根登拉,达当桌折给贝嘉森切",然后稍微安住一下。起定时念"给瓦的意涅德大......",最后再用"索南德义......"回向。】 如果分开念也应该可以。 是可以的。 每天坚持至少念一遍《开显解脱道》仪轨。 个人理解,观想在前方的众生当中已经包含了累生累世的父母。建议按照法本来观想。也可能有其他的不同方式。 左边第二排显现长发瑜伽士形象的有可能是钦哲益西多吉尊者,个人不太清楚。 个人尚不清楚。 (正见C1)
问:另外还有一问:《前行广释》中介绍护法空行圣众时说到,这些护法不管智慧成还是业成,都是诸佛的化现。请问什么是智慧成和业成?是不是通常所说的出世间护法与世间护法?如果是的话,为何说世间护法是诸佛的化现呢?(当然,从如来藏的角度来说,众生都是诸佛的化现,但在名言显现上,如果承许世间护法是皈依的对境,那又如何界定皈依戒的学处?
答:个人理解这里的业成护法有可能包括佛菩萨显现为世间鬼神形象的护法,表面上看身份好像是世间鬼神,其实是佛菩萨的化现(这里提到了这些护法都具有智悲力的无量功德,可以理解为都具足出世间的功德)。有些记载当中也提到,某些护法神最初是世间鬼神,而佛菩萨以大悲将其神识超度至清净刹土,以智慧融入其原有的身体,之后也就成为了出世间的护法,等等,有许多种情况,只要具足了出世间的功德就可以称为出世间的护法。 自己对这方面也不太通达,供参考。 (正见C1)

95. 关于供灯的问题

问:很多师兄供灯的时候,早上供上灯,由于上班离开,等到晚上下班回来才能把燃烧完的灯收了。以前法师也说过这样做,只要不是故意把空的灯器供养在佛前,就不会有很大的过失。是不是言外之意虽然没有很大过失,但是过失还是有的,是这样吗?所以有的师兄为了不担这样的过失,就在走之前把灯掐灭,所以导致供灯的时间很短。而且如果是未燃烧完掐灭的灯,下次还可以接着供吗?请问法师,晚上下班回来收空器和提前掐灭哪个更好一些? 另外,如果供一盏长明灯的话,是不是就可以不用每天都供酥油灯了?如果供那种莲花形状的通电的灯(24小时点亮的),是不是功德也等同于每天供酥油灯呢? 请法师慈悲开示 答:"下次还可以接着供吗? "可以。 "请问法师,晚上下班回来收空器和提前掐灭哪个更好一些? " 个人觉得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行抉择。 "另外,如果供一盏长明灯的话,是不是就可以不用每天都供酥油灯了? "供灯自然是多多益善。 "如果供那种莲花形状的通电的灯(24小时点亮的),是不是功德也等同于每天供酥油灯呢?" 从供养光明的角度是一样的,如果结合你内心的见解,比如心里觉得某种灯非常美妙,非常喜欢,那么你自己心中欢喜之心越强,功德也会更加增上。

96. 關於10萬皈依回向的問題

问:關於10萬皈依回向的問題 關於10万皈依。有师兄提出按开显解脱仪轨去修也是可以的,當然觀修是完全按照上師的要求(修法的前觀想皈依境的生起,和回向前皈依境的融入)。当念到皈依部分时就专念皈依偈一定数量然后就再接下去念到最后结束(包括願海精髓)。这样可以么?末學不知道怎樣回答他,這樣會否影響聽密法的資格? 查過修學安排中沒有特別列明回向,上師在87課中對回向有明確開示。
答:按照《开显解脱道》仪轨修持是没问题的,可以从仪轨最开始念诵,到皈依部分的时候就可以密集的多念一些,过后可以继续念仪轨剩下的部分,然后回向。每天保证至少念一遍《开显解脱道》仪轨。 关于听闻密法资格事宜建议咨询弘法教务处对应的管理法师。 (正见C1)

97. 《修心七要》

问:《修心七要》第19页。观修二十一次风是指什么?若不会观怎么办?
答:在法本后面的内容当中提到:[ 甲二、(正行修持菩提心)分二:一、修持胜义菩提心;二、修持世俗菩提心。 乙一、(修持胜义菩提心)分三:一、前行;二、正行;三、结行。 丙一、(前行): 【首先皈依、发心,然后祈祷上师本尊,作七支供,身体端直而坐,并无有错乱、不多不少地数二十一次呼气与吸气,以此即可成为堪修禅定的法器。】 修胜义菩提心的前行是:首先皈依、发心,然后祈祷与释迦牟尼佛无二无别的上师和本尊。修七支供积资净障后,身体依"毗卢七法"端直而坐(跏趺坐、半跏趺坐皆可),通过数息法来调柔粗重的分别念:将注意力专注于呼气或吸气皆可,共数呼吸二十一次。 虽然大圆满的某些修法要数九次呼吸,但若修此法门,则应当数息二十一次,这样才能成为修禅定的法器。 ] (正见C1)

98. 17课疑问

问:印度金刚座,是贤劫千佛成佛的圣地,它远离四大损害。是哪四大损害?
答: 四大指的是地水火风。 个人理解金标有可能指的是《俱舍论》当中提到的金刚大地(可以学习《俱舍论》第三品)。(正见C1)

99. 问:一个朋友问 "世出世间一切吉祥圆满是什么意思"弟子怕回答错误,

请法师开示。
答:"世出世间"指的是世间、出世间,整句话的意思是无论是世间当中的寿命、相貌、财富、名声等等,还是出世间的戒定慧等功德,都非常圆满,各方面都很吉祥。

100. 发心和发愿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问:发心和发愿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个人理解,在许多场合当中的意思是类似的。 而有时发心可以表达一种行为,例如从事发心工作等等。 (正见C1)
问:假如发心特指谋种心态,比如发菩提心,发普通的善心,那可不可以这样说,发心的范围更大,更笼统,而发愿则较为具体一些,例如普贤菩萨的五百大愿,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如果就发菩提心来说的话,是否可以说发心包含了发愿?
答:发愿如果从愿本身是建立于心的,那么可以说心的范围非常大。而发愿也可以包含许多广大的意义,例如发愿行一切善法。

1. 问:索达吉仁波切在《佛说无量寿经广释》第20课中提到: "有个叫吴玉天的天津居士,他写了一本《访雪域大师》,书中描写了学院早期的状况,也记载了我的这段经历。但有一两处写错了:他说我当时是十二岁,其实我是十岁;他说我到县城的感觉是到了天堂,其实我的感觉是到了极乐世界。"我看到《访雪域大师》

"我的堪布索达吉"章节中描述索达吉仁波切的功德时,有这样的句子 智开说:上师(这里的上师是指法王如意宝)说过这样的话:"一地菩萨翻译的东西我信不过。"可见,此人的修持境界并非仅一地菩萨了。我看后很有信心,在向其他师兄提及时,有师兄有疑问,引申出我想了解以下问题,恳请法师慈悲开示。请问法师:

  • (1)请问"智开"是谁?是否是法王弟子?或者,是否是学院常住学员?

  • (2)请问法王如意宝是否说过这样的话:"一地菩萨翻译的东西我信不过。"?

  • (3)如果法王说过,请问法师是否记得当时的背景?比如在讲哪部法或者哪个教证时说的 答:个人不太清楚,不太了解。(正见C1)

2. 问:《藏传净土法》第60课:贪心主要是贪图他人的财富。然后引用教证 "若人行欺诈,方便取他物,则是大贪心......"。后面又讲到

"在一切贪心之中,贪上师僧众的财产属于大贪心"。有的师兄认为,对他人的财富生贪心就是大贪心;有的师兄认为,从定义来讲,教证中的大贪心主要是指贪图他人的财富。贪上师和僧众的财产是大贪心主要是从贪心的对境分类来讲的。请法师开示。
答:个人理解,大于小是相对的,对于普通的贪念来说,设法以欺诈等贪图他人财产的心态就是大贪心,而如果这种贪心的对境是上师三宝的财产,那就属于更大的贪心。(正见C1)

3. 问:为什么供护法是用酒呢?

答:在很多情况下,用茶、饮料等等都可以。 酒也是一种很好的饮料,很多护法神示现上也会欢喜。(正见C1)
问:酒是五戒之一,给护法供酒,我当时也不理解,但还是照做。师父可以再说得详细点吗?护法不受五戒吗?
答:从显现的角度来说,有些护法不一定直接受五戒,(别解脱戒当中的五戒,只有人类才可以得受,其他广泛意义上的五戒另当别论)。某种角度来说,世间的很多事物没有绝度的好坏,一杯水天人看到是甘露,人类看到是水,饿鬼看到是脓血,境界不同,意义也不同。很多护法具有很高的境界,在护法面前,酒不会带来任何障碍,反而会有很多善妙的缘起。在密宗的有些会供当中也会用到酒,有很多甚深的内涵。(正见C1)

4. 问:《无量寿经广释》第22课 :"《维摩诘经》中说:"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现在我们相续中有贪嗔痴,可以说就是增上慢人,以增上慢必定会障碍见到真理。"请问:"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如何理解?

答:个人理解, 对于那些没有增上慢,根基成熟的众生,佛陀就可以给他们宣讲"烦恼即菩提"的法门。(正见C1)

5. 问:《藏传净土法》第19课中有这样一段内容:如若能观想在一尊阿弥陀佛的本体中,已完全包括所有上师本尊佛菩萨,而唯一对阿弥陀佛作顶礼供养等,那么这就是自己获得上师三宝一切加持的方便法。法王如意宝曾说: "念修本尊仪轨时,应观想所有得过灌顶的本尊,或一切所修的本尊都融入其中"。比如念修阿弥陀佛,就可观想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等一切佛菩萨都融入阿弥陀佛。在念修法王如意宝的上师瑜伽时,也可观想浩瀚如海的寂猛本尊与法王无二无别。在念咒语时,也可观想一个咒语含摄一切咒语。当然,先修观音法,再修文殊法,这样也未尝不可。但若有"一摄一切"的见解,那是最好的。同样,要一一修持所有本尊,这很困难;若能观想在一个本尊中含摄一切本尊,这就相当于修了所有本尊。如若不然,修行则很难成功。"

《藏传净土法》第35课中有这样一段内容:以积累资粮资粮而言,凡是想往生极乐世界的人,应当抓住一切机会,在阿弥陀佛及其眷属前作供养,这样才能积累足够往生净土的资粮。 请问:如何运用以上内容,尤其是19课的道理于修行中?我们在祈祷、做真实或意幻供养时,如果带着一摄一切的观念,唯一祈祷、供养上师阿弥陀佛是不是更好?比笼统的称"上师三宝"更好?
答:如果有一摄一切的见解,无论是称为"上师阿弥陀佛",还是称为"上师三宝"都可以,因为本体无二。这里重在内心的见解,表达方式可以有多种。(正见C1)

6. 问:很多师兄对罪业要尽量逐项发露忏悔,认为浪费时间,没有必要。请问:能否引用以下这个公案对尽量逐项发露忏悔罪业的道理,作以补充说明?

从前,龙猛菩萨从龙宫等他方世界中,迎请了许多般若经典在人间广弘。此举令魔王波旬火冒三丈,为了加害龙猛菩萨,他投入乐行王后的腹中,成了乐行 国王的一名太子,名叫具力。 有一天,母后送给具力太子一件精美别致、五彩锦缎的无缝衣 。太子说:"我现在还不穿,等到继承王位时,再穿不迟。" 母后说:"你恐怕没有这个机会了。本来,国王驾崩之后,理当要由太子登基。可因为你父王和龙猛菩萨成就了金丹术,生命是一体的,只要龙猛菩萨没有圆寂,你父王就不会离开人世。而龙猛菩萨已获得了寿命自在,如果他愿意住世,就没有圆寂的时候 。正因为如此,你的许多兄长都没能继位,就已经死去了。" 太子特别着急,问:"那有什么妙计吗?" 母后出主意道:"龙猛阿阇黎是一位菩萨,倘若你向他索要头颅,他必定会施舍,除此之外也无计可施。" 于是,太子迫不及待地来到龙猛菩萨面前,索要他的头颅。龙猛菩萨心想:"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无数次地将头颅等布施给众生,我也应如是追循佛陀的足迹。为了慑服魔王波旬,为了利益后代众生,为了诸大佛子能生起勇气,我应当行此布施。"想到这里,他爽快地答应了太子的要求。 太子喜不自禁,立刻挥起宝剑奋力砍去。但无论怎样,宝剑都好像在虚空中舞动一样,根本无法砍断菩萨的头颅。 龙猛菩萨和蔼地告诉他:"我五百世前,已完全清净了兵器砍割的异熟果报,所以用兵器无法砍断我的头。但我往昔割吉祥草时杀害小虫的果报还没彻底清净,你用吉祥草可以割断我的头。"太子就采了一根吉祥草,去割菩萨的头时,头颅果然当下落地。
答:个人理解,忏悔的效果也观待我们自己的心力,比如厌患对治力,如果我们能够逐条发露、忏悔,因为当中的某个时刻自己的内心聚焦在某个罪业上,专门对于这个罪业产生厌弃之心,因为心力聚焦的缘故,内心非常恳切,心力越强大,忏悔的效果也越圆满。内心强烈厌弃会有助于清净罪业,比那种无所谓的泛泛状态要强很多。(正见C1)

7. 问:《藏传净土法》第39课里有个恰嘎尊者佛经里有无其他开示?恰嘎尊者,从字面上看,是不是一个叫做恰嘎的尊者?另外,从网上百度一下 "恰嘎尊者",则出现"恰嘎国王轻慢尊者,失国六月"的公案,这两位是不是一位尊者?

答:个人印象中,是一位阿罗汉,和你所说的那位国王应该是两个人。(正见C1)

8. 问:《藏传净土法》第63课里面有一句: "慈悲心就是如来藏的明分?"

请问:这是什么意思?特别是"明分"指的是什么?
答:可以理解为光明的部分,与空性的部分是对应的。慈悲心是如来藏光明的妙用。(正见C1)

9. 问: QQ或微信的头像用佛像或诸菩萨的圣象,是否有过失?

答:个人理解,如果是恭敬心,利他心,为了让其他众生种下善根,有些时候也可以开许。一方面如果自己这样做的时候,行为尽量要如法。(正见C1)

10. 问:三殊胜与三轮体空是同一概念吗?

答:不是一回事。某种意义上说,三轮体空可以对应三殊胜当中的"正行无缘"。(正见C1)

11. 《藏传净土法》第63课

问:"邪见者的善根也将成为痛苦之因",这句话我不太理解。即便是持有邪见者,他所行持的善法就算没有功德怎么会成为痛苦之因?比方说一个不承认业因果的人,由于无法拒绝家人或朋友的要求被逼无奈去参加放生,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心里是很反感可又无可奈何。那他参加放生难道说就一定功德都没有了吗?不仅没有还会让他成为痛苦的因,那对于家人来说硬逼着他去放生是不是也是在造恶业?
答:个人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说,因为善业被邪见的恶业所染污,所以是善恶夹杂的,感受果的时候经常也是苦乐参半的,因为有恶业的成分,所以必定有痛苦感受。(正见C1)
问:"从产生不信因果的邪见开始,到尚未生起诚信因果的正见之前,以往的一切善根不会生起,也就是说,邪见能使人善根断绝、无法恢复如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善根被摧毁,就好像人们常说的"火烧功德林"当嗔心生起时会摧毁无量善根,两者是一样的意思吗?
答:个人理解,严重的邪见产生之后,三乘戒律都会当下失坏,因为没有了戒律,以戒律做基础的各种功德也难以产生。或者说,即使之前有一些善根也会被屏蔽、暂时无法法会圆满的作用。(正见C1)
问:我们做完善法之后及时做回向。那么回向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善根,当嗔心生起的时候还会摧毁无量善根,那我们做回向也未必能保的了善根啊!这么想肯定不对,但是我就是弄不明白,请法师予以开示!
答:个人理解,你的回向能够保护多少善根,取决于你回向的质量,圆满的回向与仅仅口头泛泛回向,二者肯定有不同。就像穿衣服可以御寒,穿一件薄背心也是穿衣服,穿一件羽绒服也是穿衣服,但两者的御寒能力是不同的。(正见C1)

12. 问:在小组共修学习一年多,不太懂 "传承"是什么?课诵集里有些不敢念,意识里怕有"盗法"之嫌。弟子个人理解,"传承"之意是不是说某个法或仪规经上师口里念过,我们耳朵听到了,我们就得到了传承,就可以念某些仪规了,就可以修这个法了。

答:(引用网址失效) 你可以听闻一下这里的开示《传承的重要性》。(正见C1)
问:上师不久前网络开示莲师修法。我们修莲师祈祷可以消除违缘得到加持。那么修莲师法,是念莲师心咒还是念七句祈祷文,还是两个都要一起念?
答:无论念哪一者或者两者都念,都是可以的。(正见C1)
问:上师开示时一直在昏沉,几乎睡着了,就听到几句话,也不知有没有得到"传承",因为我事先录了音,事后还把录音传给几位师兄,那么我反复听几遍是不是就得到了"传承"?
答:通常来说,如果有相关开许,补听录音就可以补上传承。如果有特殊要求另当别论。(正见C1)

13. 问:《大智度论》里讲了三种邪见:一、破罪福果报但不破罪福,破因缘果报但不破因缘,破后世但不破今世。二、破罪福果报亦破罪福,破因缘果报亦破因缘,破后世亦破今世。不破除此之外的

一切法。三、破一切法皆令无所有,即对一切万法都不承认。 请问:第二和第三点有什么区别吗?
答:(引用网址失效) 【附:此问题在14年3月净土区整理过,此处法师仅回答了链接: 一、破罪福果报但不破罪福,破因缘果报但不破因缘,破后世但不破今世。 不承认有善恶业的果报,但认可有善恶之别。 不承认因果业报,但承认事物的产生需要观待因缘, 不承认有后世的果报,但承认今生的各种因缘。 二、破罪福果报亦破罪福,破因缘果报亦破因缘,破后世亦破今世。不破除此之外的一切法。 不承认善恶业的果报,也不承认有善恶,不承认万法的产生依靠因缘也不承认业果,对今生来世的各种因果都不承认,但认可其他的某些规律。 三、破一切法皆令无所有,即对一切万法都不承认。 什么规律都不承认。】

14. 问:《藏传净土法》第64课有一公案:以前边地有一给热国王有两个儿子, ......一个是常见者,一个是断见者。。。请问:常见与断见的定义与区别。

答:执著常有就是常见,执著断灭就是断见。 或者说 ,本来没有的执著为有 就是常见,本来有的执著为没有 就是断见。(正见C1)

15. 问:有师兄在夢中,經常會有眾生求超度,若在夢中唸佛或唸咒迴向超度了,第二天或這一個月很殊勝,若在夢中众生沒有被超度,則體內,家中不安,所以,我每月必須自己在家要按照佛教超度儀軌,做一次超度,再簡單也要召請和唸佛號,迴向給他們。请问:每月是做還是不做。

答:如果有条件,念诵《生死救度》利益众生当然很殊胜,在完成学会现有学修安排的基础上,如果你们个人有时间念诵是多多益善的。如果你要在共修场合进行,相关事宜也可以咨询教务处管理法师。(正见C1)

16. 问:《藏传净土法》用了13节课宣讲了供养支的内容,通过大量公案的学习,再次认识到菩提心的重要性。供养的人由于发心不同,感得果报不同,有的是多生多世人天福报,有的获得佛陀成佛的授记,大多数都证得小乘的果位。请问法师:一来果、无来果、不来果、阿罗汉果,独觉果位以及辟支佛的果位是如何排序的呢?请您对这些果位稍加解释?另外,证得阿罗汉果位,如何才能步入大乘,取得佛果呢?需要多长时间的修行?

答:一来果之后是不来果(无来果),之后是阿罗汉果。独觉就是辟支佛,境界比声闻阿罗汉要高一些。 获得声闻阿罗汉果位之后,会暂时入定,一万大劫之后会出定,诸佛放光加持,然后他会发菩提心,行持大乘道,最终成佛。 但成佛的速度,相对于那些直接发菩提心修大乘道的凡夫来说,要慢一些。(正见C1)
问:小乘声闻是按照一来果、不来果、无来果、阿罗汉四果分列的吗?独觉不属于声闻,但属于小乘果,是吗?
答:不来果就是无来果。小乘有四果:须陀洹(初果)、一来果(二果)、无来果(三果)、阿罗汉果(四果)。缘觉(独觉)本身属于缘觉乘,自己单独可以安立乘,有时也可以说是小乘。(正见C1)

17. 问:上师仁波切和学院法师在念诵《普贤行愿品》、《愿海精髓》等回向文之前都先念诵以下偈颂(此福已获一切智,摧毁一切过患敌,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有海诸有情),请问这个偈颂出自何处呢?我听有些法师在回向之前大致这样作意:请上师三宝加持,净除修法过程中身口意不恭敬,不如法的罪业,留下清净的善根,随喜自他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凡圣,一切有漏无漏的善根普皆回向,愿一切众生早证佛果,早证菩提。请问以下这个偈颂是否也起到这样作意的作用?另外,回向之前,应该如何圆满的作意呢?

答:【回向文应当是一地以上菩萨所说的成实语,不能是随随便便而作的一般回向文,因此我们也应当念诵圣者所造的回向文。回向时,作回向者观想前方虚空中诸佛菩萨如云密集,念诵昔日世尊转为慈力王以自己血肉布施罗刹时所诵的回向文"此福愿获遍知果,摧毁作害之怨敌,救渡众生皆摆脱,生老病死三有海" 。 】 以上是《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当中的内容,这个偈颂出自佛经,是佛陀因地布施时所诵的。(正见C1)

18. 在《藏传净土法》第41课最后有几段是在极乐法会中实地修持供养支,里面介绍供曼茶罗。有两位师兄学加行给我们作讲考辅导,他们说学净土的没有学过加行方面的传承,净土学员好像不能修供曼茶,但是也不确定,让我们问问法师再确定。

书里是这样说的: "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在极乐法会中如何实地修持供养支。首先在前方的虚空中观想福田(与前面顶礼支的观想方式相同),接着观想供养三十七堆曼茶罗[ 关于三十七堆曼茶罗的具体内容以及观修方式,可以参见《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但需要注意的是,要将曼茶罗仪轨中的]"供养大恩具德诸根本以及传承殊胜上师......"略加改变,变为"供养怙主阿弥陀佛及十方诸佛菩萨众,愿自他一切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祈请为利有情,悲愍接纳、赐予加持。"接着念三身曼茶罗 化身曼茶罗:"嗡啊吽,百数俱胝三千世界刹,充满人天七宝等财富,以及我身受用悉供养,愿获转法轮王之国政。"报身曼茶罗:"报身佛处大乐密严刹,具五决定五部供堆者,供养无量欲妙赞供云,愿获圆满报身之果位。"法身曼茶罗:"现有清净童子瓶佛身,大悲不灭法性游舞饰,供养持身明点清净刹,愿获殊胜法身之果位。" 接着念七堆曼茶罗:"涂香鲜花遍大地,须弥四洲日月饰,观想佛刹作供养,愿诸众生行佛刹。"接着念:"嗡那曼扎拉波匝美嘎萨玛扎萨帕那萨玛耶阿吽。"然后念:"供养能喜善曼茶,祈愿菩提道无障,证悟三世佛密意,不迷世间不住寂,度化无边诸众生。"然后念三遍:"吾身受用及善根,一切真实之供品,意幻七宝瑞相物,本成三千世界中,十亿日月洲须弥,天人龙之诸受用,意幻供养无量光,为利我故悲纳受。" 最后念诵三遍供养咒:"纳摩纳札雅雅、纳摩巴嘎瓦得、班匝尔萨抓玛达呢、达塔嘎达雅、阿哈得三雅桑波达雅、达雅塔、嗡班杂尔班杂尔玛哈班杂尔、玛哈得匝班杂尔、玛哈波雅班杂尔、玛哈波德泽达班杂尔、玛哈波德曼卓巴桑札玛纳班杂尔、萨瓦嘎玛阿瓦纳波效达纳班杂尔所哈[ 云供咒注音:"得"读作Dei。]。"在念供养咒语时,要伴奏乐器或者播放音乐,同时内心观想以普贤供云来供养福田。 以上我们讲完了七支供中的第二支 对治吝啬或贪心之供养支。最后是暂停偈:"我以无有烦恼清净心,正法财物供养善逝尊,依此供养以及二资道,愿诸众生获得正觉果。"这是对供养支的一个总结,平时大家在作完供养后,可以念这个偈颂来回向发愿。" 问:学净土的可否供曼茶罗; 答:当然可以(正见C1)
问:具体怎么供,把念诵的方法帮我们作一个标准完整的总结示范。
答:你可以学习一下《前行广释》119-125课,相关课程当中也有上师的示范视频。(正见C1)

19. 问:在学净土教材中,提出要供奶酪,上师在后面的开示中也有说供养牛奶的,那么奶酪可否用牛奶代替供佛呢?(从网上查到:牛奶和奶酪不是一种事物,奶酪是经提炼发酵后的牛奶。)

答:个人理解,奶酪肯定是可以作为供品来供养的,但是否能够完全替代牛奶个人不太清楚。(正见C1)

20. 问:请问《无量寿经广释》第18课中,上师提到他翻译的 "苦乐转为道用"的修心法是克什米尔的班智达释迦西日传下来的,具体没讲是哪部论典,弟子没有查到,请法师开示。

答:具体名称个人也不太清楚,也许合适的时候智悲佛网可能会发布。(正见C1)

21. 问:自己书写的经文或上师的开示该如何处理,是否可以焚烧后投入大海或河中;装订和印刷质量不好难以看清楚的佛书该如何处理?

答:【 三、问:有时我们会用打印机打印一些经书,但有一些残缺或不完整的纸张,有时也会有一些抄有经文的废纸条,这些都需要处理。有些师兄说:把它们烧掉就可以了。也有说烧掉经文过失很大。还有说:应拿到山上去埋。我想埋和烧都差不多。弟子不知如何处理,请上师慈示!
答:藏地格色班智达所造的《现观庄严论略说》中说,诸如此类有经文的纸张,烧了也没有过失。所以,藏地对这些纸张,一般都会烧掉。或放在一个比较清净的山上,这也是合理的。 那为什么说烧经书有过失呢?这是指以轻蔑的心态、不恭敬的行为,故意烧毁经书。就像文革期间,很多经书都被人以恶心烧毁,这是有过失的。如果为了这些经文不扔在垃圾桶等不干净的地方,而把它们烧毁,就不会有过失。按藏地的传统,这些经文都会放在灶里烧掉,不会扔出去。】

以上是《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于汕头开示》当中的内容。 当然,如果有些法本、书籍可以通过结缘利益其他众生,也可以结缘给别人,比如某本经书装订可能不是很圆满,但还是可以读诵、供奉,如果有人需要的话也可以送给他们。可以努力让这些法本发挥价值。(正见C1)

22. 问:我们佛弟子可以销售佛珠吗?

答:如果发心清净,有些时候也可以开许吧。但个人不太确定,有机会可以请示大德。(正见C1)
问:我们得到上师念的咒语的传承后,可以给其他人念咒语传承吗?他们是不是可以通过我们得到传承呢?
答:在原则上没有什么不可以。但关键是如果你给别人念了传承之后(他也接受了),那么你就成为他的上师了,你们之间就有师徒关系。所以从听法者的角度来说,通常要事先观察对方是否具足善知识的法相。(正见C1)
问:轮回是如何产生的?"诸法因缘生"产生轮回是什么因缘?这个因缘又是前一个什么因缘产生,一直推下去有尽头吗?有师兄说有为法是因缘生,无为法不是因缘生,请问这种说法正确吗?能否详细介绍一下。
答:从词语的定义来说,有为法是因缘生,无为法不是因缘生。轮回产生的过程你可以参阅一下十二因缘的道理(在俱舍论释当中有),有机会可以在学习密法当中也会有。(正见C1)

23. 问:《藏传净土法》第42课:佛说众生是平等的,为什么杀生的罪业以被杀的对镜不同分为极重、中等和下等三种

答:众生平等有相应的角度。比如说从实相的角度来说,众生都具有如来藏,从这个角度是平等的,但并非说所有的角度都是平等的。(正见C1)

24. 《藏传净土法》第65课:

问:阿阇黎与上师有什么区别?从网上查了一下,阿阇黎是梵语ācārya的译音。意译为"规范师"。可矫正弟子的行为,为其规则模范,是高僧的敬称。阿阇黎与上师有什么区别?是不是上师不一定是高僧?
答:A、阿阇黎的本意是规范师,有时可以说是上师当中的一种。B、你需要定义一下什么是高僧,根据你对高僧这词的理解,我们才可以进行后续的讨论。(正见C1)
问:讲记讲五间罪是按《祖法金藏论》的观点,里面没有破和合僧。那为什么在P52讲破和合僧呢?是从三宝的角度来讲的吗?
答:五无间罪确实有不同的定义。有不同的理解角度。(正见C1)

25. 问:一信佛人,公职,有一小孩。虽努力避孕,仍不慎怀上,有一个月了。不符合生二胎政策。要么辞职,要么不要。家里经济条件也不适合辞职。请问法师有什么办法令胎儿不痛苦及那信佛人的罪业不那么深重?

答:个人建议:不管怎么样都不要杀生,确切的说是不要杀人。因为这有很严重的过失。即使在今生在财富收入等方面有一些影响,也不要去造作这种严重的罪业。小孩出生之后是自己养还是交给其他人等情况你可以自己看。我唯一的建议就是不要剥夺他的生命。(正见C1)

26. 问:有师兄问,在念佛时应尽量观想阿弥陀佛,那么念诵回向文(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时,是否也需要观想?应如何观想呢?

答:可以按照回向文的意义随文入观。(正见C1)

27. 问:什么叫引业?满业?

答:决定你投生去哪一道的业就是引业,决定你在某一道具体的苦乐感受等细节的就是满业。(正见C1)

28. 问:作已积集罪,指亲自动手故意杀生。这会得到圆满的杀罪吗?

答:通常来说,这会积累圆满的业。(正见C1)
问:积而未作罪,也会得到圆满的杀罪吗?
答:这个也会得到圆满的业。(正见C1)

29. 《藏传净土法》第42课: "只要众人发心共同造业,最终每个人都会得到全部的业,这就是无欺的因果规律,所有的佛经、论典和传承上师都是这样讲的。我经常这样想,造罪业时人越少越好,造善业时人越多越好。"《前行广释》第60课:"因为很多罪业是连在一起的。"

关于随喜杀生,从42课以下文字以及上师举例美国911事件以及加行60课说到肯德基连锁店吃鸡腿,就算只吃一个鸡腿,恐怕永远也得不到解脱,因为很多罪业是连在一起的,通过这些内容,分析以下问题,请您慈悲开示。 虽然,我们自己吃素,但是从语言方面还有随喜杀生的时候,也为家人造下随喜杀生的罪业,随喜杀生很容易造,果报很可怕,内心很悲哀。祈祷所有众生都断除杀业。 问:家庭聚餐,哪怕只吃了一个虾,也得到此餐中全部的杀业?孩子非要吃,尽量避开家庭聚餐,小范围的吃。造恶业时,人越少越好?
答:某种角度可以这样理解(正见C1)
问:参加婚礼,哪怕吃一点也得到全部的杀业?
答:有可能要观待你的发心和其他的因缘。同样是牵连,但牵连的程度有区别。(正见C1)
问:别人买肉食,我帮助提着,或是做饭时帮助清洗,参与了一点工作,也是随喜杀生,得到全部的杀业吗?
答:还是要看你的发心。也要看肉是什么样的肉。总之尽量不要参与直接点杀等行为。(正见C1)
问:这个虾煮得咸不咸,味道怎么样,好吃吗,你多吃点?诸如此类的话是唆使,随喜杀生吗?
答:不一定。(正见C1)
问:如果孩子非要吃鸡腿,能否到菜市场不是连锁店购买,可以避重就轻,减少罪业吗?
答:在某些情况下,吃三净肉即使有过失也仍然小于点少。 杀生是大家共同策划完成的,所以会得到全部的业。(正见C1)

30. 《藏传净土法》第42课: "如果从有境的角度而言,根据所依身份(即相续中受持的戒律)的不同,杀生的罪业也有轻重之别。堪布阿琼说,对于杀死一只虱子,一般的在家人只犯一个杀生的罪业;菩萨犯下的不仅是杀生罪,也会犯下杀母亲的罪业

;而密宗行者在杀生和杀母的基础上,还有杀本尊的罪业。可见,与前前相比,后后的罪业越来越重。"从有境的角度分析杀生的轻重, 问:这里所指菩萨包括发了菩提心的凡夫吗?
答:包括。(正见C1)
问:包括每天念诵课诵集《菩提心发心仪轨》自受菩萨戒的凡夫吗?
答:菩萨这个词当中可以包含发菩提心的凡夫,也不一定都是成就者。总而言之,菩萨当中有凡夫也有圣者,密宗行者当中也有凡夫和圣者。(正见C1)
问:从罪业角度来讲,所依身份的不同造罪感果有轻重之别,那做善业是否同理,也有轻重不同,比如我们先前学的出家人供一盏5毛钱的灯,功德要大于在家人花5万款钱供的灯。做同样一件善法,在功德方面,密宗行者要大于菩萨?可是密宗行者不一定都是成就者啊?在恶业和善业方面要大于菩萨吗?

31. 问:《藏传净土法》第42课:所谓的杀生,必须具足基、意乐、加行和究竟四种圆满,只有这四个条件都圆满,才会造下圆满的杀业。 "基"是其他具有生命的众生。"意乐"分为两点:一是无误认定所杀的众生,如果本来想杀人,而错杀了牦牛,这样不犯圆满的杀罪;二是故意发起不间断的杀心(如果在对方命根断绝之前生起后悔心,则不会犯下圆满的杀罪)。"加行"是自己做或教他人做,使用器杖、毒药或者恶咒等任何方法杀害有情。"究竟"是断绝对方的命根。

请问:自杀是圆满的杀业吗?得究竟罪吗?
答:从别解脱的角度来说,自杀不会犯根本罪,因为当你把自己杀死的时候,因为命根中断,所以别解脱戒的戒体也同时失去了,所以也就不会彻底破戒。因为无戒可破了。(正见C1)

32. 问:回向某人上品往生,但是这个人已经成一地菩萨了,那么回向的功德对于这个人还有用吗?为什么?

答:肯定是有利益的。能够让他的境界进一步增上。(正见C1)

33. 问:《藏传净土法》第42课:什么是罪业的体性?如何理解?

答:体性可以理解为属性、本性、特性。比如说杀生是一种罪业,杀生的定义是什么,有哪些属性、定义和特点。(正见C1)

34. 问:莲花苞和边地疑城是一回事吗?

答:个人理解,在某些情况下(因为怀疑而导致生在莲花苞中,参见《无量寿经》)可以说是边地疑城,因为最初是因为心有怀疑,才导致转生在其中的。(正见C1)

35. 问:听说学佛人不要佩戴佛像,在车里摆佛像挂件也不如法,说是车晃来晃去的对佛像不敬。但是在《藏传净土法》41课中,上师明确说明最好持佛像在身上、在车里。所以想请问法师,持佛像在身上是应该放在包里,还是可以佩戴在身上,女士佩戴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之前还听说洗澡的时候要取下)。在车里能否可以放佛像的挂件?

答:以恭敬心无论是放在车上还是自己佩戴都是可以的。在佛经当中提到,佛陀的真身舍利、咒语都是可以随身佩戴的。洗澡的时候通常要取下来,避免被淋湿。(正见C1)
问:如果以恭敬心把佛像作为QQ头像如法吗?
答:个人理解应该是可以的。(正见C1)

36. 问:请问装甘露丸的塔如何装藏?装什么经?自己在里面放《般若摄颂》可以么?

答:这方面个人不太清楚,有些佛塔基座有相关空间,可以放置相关的经文。(正见C1)

37. 问:《藏传净土法》43课中这样讲到: "如果一个人创建了一座寺院,或者修建了一个放生池,乃至这些场所存在期间,因为这会不断利益众生,所以创建人会不断地获得善法功德。相反,如果一个人建了一个屠宰厂,或者制造杀生武器,或者制造伤害众生的毒药,乃至这些事物存在期间,因为这会不断地伤害众生,所以作者也会不断获得罪业。

以及如果在铁匠那里制造火弩、利刃,或者饲养鸡、狗、猫等动物(这些动物经常杀害其他众生),或者执有毒药、猎具、恶咒之用品,在这些物品没有消毁之前,每一刹那都会增长无量的罪业。"

请问法师,自己所建寺院或兵器存在,引发的善业或罪业的增长会持续到什么时间?如果该人已经去世,转为其他趣众生,还继续感受吗?
答:"如果该人已经去世,转为其他趣众生,还继续感受吗? "还是有影响的,因为相续是一个,缘起不会错乱。(正见C1)

38. 问:《藏传净土法》第43课第74页,增上果成熟于自身,好像与感受等流果有点相似这里是否可以理解:有的经典里只讲到 "增上果成熟于外境",指的是业力对外境的影响,那么对于自己的"心"来说,自己的身体美丑、威力、威严等等也是属于外境?

答:个人觉得某种角度可以这样理解。(正见C1)
问:感受等流果,正因为前世不断行持某种行为而带来的果,这难道不是异熟果吗?或者说,异熟果的某个侧面理解就是感受等流果?
答:广义的角度都可以属于异熟果。(正见C1)
问:关于士用果,(75页~76页),弟子看了后还是不理解。后来查了一些文件,还是看不明白。比如:二解:大毗婆沙论一百二十一卷五页云:问:士用果,增上果,何差别?
答:诸所作事,于能作者,是士用果,及增上果。于能受者,唯增上果。如稼穑等。所作诸事,于农夫等,是士用果,及增上果。于受用者,唯增上果。士用力起,(这里的"力起"指的是士夫使用种种手段、工具而具备了让果成熟的力量吗?)名士用果。增上力起,(这里的"增上力",是怎样的一种力量呢?为什么取名为"增上",是翻倍的意思还是附加意思?)名增上果。增上力宽;不障碍故。士用力狭;能引证故。(此二句,弟子愚痴,无法理解,敬请法师帮忙解释)是名二果差别。 三解:大毗婆沙论二十一卷八页云:问:士用果与增上果,有何差别?
答:作功力得者,是士用果。不障碍得者,(不障 碍,如何理解?能为理解为无需刻意努力付出,与生俱来的?)是增上果。复次财物于作者,是士用果。于用者,是增上果。如诸果实,于种殖者,是士用果,亦增上果。(对于种植者,从他有付出努力劳动而得的角度而言,是士用果,从他能享受的角度而言,是增上果?)于食用者,唯增上果。(这里的食用者,肯定不包括种植者,针对他人享受而言的,是增上果?)如诸财物,于营求者,是士用果,亦增上果。于受用者,唯增上果。
答:这方面本身有不同的定义,有些时候,并不是完全分开的,相互之间可以有一定关联,或者相互含摄。从能造作者和感受者的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安立。(正见C1)
问:士用果从某个方面理解,也是属于异熟果吗?
答:某种角度可以。(正见C1)

39. 问:《藏传净土法》第65课:上师在开示中讲到 "安住在空性的境界中忏悔"是什么意思?

答:如果能够安住在证悟空性的境界当中,那么本身就可以清净无量罪业。同时也可以在安住空性境界的同时,修持各种忏悔法门。(正见C1)

40. 问:请问三净肉以下三点需要同时具足吗?三净肉的概念落脚地在于确认不为自己所杀,是吗?与是否看见和听见杀生的情况无关,是吗?

  • (1)没有见到为自己而杀的肉

  • (2)没有从可信赖的人处听到为自己而杀的肉

  • (3)没有怀疑为自己而杀的肉 答:个人理解是这样的。也可能有其他角度。(正见C1)
    问:所谓三净肉需要具足以上三点吗?
    答:是。(正见C1)

41. 关于《百业经》中说 :"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以及上师在法本中的话:你造了因以后,果肯定会现前。问:在《藏传净土法》第23课,讲到业有定业和不定业,所谓的不定业指虽然造了业但不一定感受果报。请问法师这句话如何与以上《百业经》的教证圆融?

答:个人理解,不定业有时指的是力量比较薄弱的业,很容易被影响,干预起来比较容易,所以说不一定感受果报,定业相对来说是力量比较强大的业。(正见C1)
问:通过具足四种对治力忏悔,可以斩断由因生果,是吗?
答:可以。(正见C1)

42. 关于《藏传净土法》42课,上师在法本中讲到,虽说在无有杀心的情况下不得杀罪,但从有些佛教的公案来看,即使无心杀生也有罪报。

问:上句话提到的"杀罪",以及法本中其他处经常提到的"杀罪",是指具备杀生的四种条件,即圆满的杀业,会感受异熟等六种果报,对持戒者来说是断头罪,破根本戒的罪,是吗?
答:个人觉得可以理解为圆满的罪业,对应戒律来说,有时不一定到破根本戒,但也可以说是圆满的业,因为别解脱戒当中要从根本上破不杀生戒需要杀人,而如果你具足四个支分杀死旁生也已经积累了圆满的业。(正见C1)
问:上句话提到的罪报,从很多公案(大卫、梁武帝的师父、龙猛菩萨割吉祥草等)来看,一般是指以命来偿还是吗?很多师兄对此疑问,怎么误杀还有这么重的果报?
答:以命偿还的情况是存在的,但是否都是这样个人不太清楚,因果非常微细,只有佛陀遍知智慧可以彻底通达。(正见C1)
问:作已积集、积而未作会具足六种果报是吗?其他作已不积罪不会具足六种果报,比如误杀,从公案中分析会得感受等流果(短命),不会得异熟果(不必堕入恶趣),不会得同行等流果(因无心杀生,没有习气),不会得增上果,不会得士用果(罪业不增长)是吗?
答:个人觉得"已积"罪感受圆满的果报是常见的。"未积"之罪也许不一定有圆满的果报,但具体会感受哪些支分果报、哪些不会感受,个人不太确定。(正见C1)

43. 问:我想为一个重症病人守持八关斋戒,但我只有密宗的八关斋戒传承(在八条戒的基础上止语、不喝水),我能为他守显宗的八关斋戒吗?能否得到戒体?是否得到守戒的功德?

答:个人不太清楚,普通的小乘斋戒通常来说第一次也需要在善知识面前得受,如果你曾经得受过,就可以自己受。(正见C1)

44. 问:很想读诵上师仁波切宣讲的《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但是找不到经文,请问哪里能请到?

答:可以找一下《大藏经》,大藏经当中有《大宝积经》。(正见C1)

45. 《藏传净土法》43课中讲到: "制造、拥有杀生的工具也有很大过失。佛经和对法论中都说:如果在铁匠那里制造火弩、利刃,或者饲养鸡、狗、猫等动物(这些动物经常杀害其他众生),或者执有毒药、猎具、恶咒之用品,在这些物品没有消毁之前,每一刹那都会增长无量的罪业。"

问:家里宠物狗和猫,如果素食,就没有此过患了吧?如果养鱼,不喂鱼虫子,也没有此过患,是吧?
答:应该没事。(正见C1)

问:毒药包括杀虫剂,蟑螂药吧?

答:算。(正见C1)

问:猎具包括钓鱼竿吧?

答:算。(正见C1)
问:如果家里在种田种菜、养猪养鸡肯定会备有杀虫的农药。如果在学习中这样去讲,肯定会给学员带来不小的压力。作为这样的学员。我们该怎么帮助呢?
答:多忏悔很重要。尽量不要造恶业,但我们普通凡夫很难完全不造恶业,所以依靠忏悔法门就非常重要。(正见C1)

46. 问:上师在《无量寿经广释》27课的开示如下: "

佛陀对弥勒菩萨说,如果对自己的善根产生怀疑,这样的人虽然也能往生极乐世界,但往生后将于五百年中住在莲花胎里。佛陀又以王子被关在豪华监狱里比喻怀疑者住在莲花胎里。随后佛陀问弥勒菩萨,关在豪华监狱中的王子快不快乐。弥勒菩萨说,王子不快乐,他恒时希求从狱中解脱。下面继续讲这方面的道理。 佛告弥勒:如是,如是。若有堕于疑悔种诸善根,希求佛智乃至广大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由闻佛名起信心故,虽生彼国于莲花中不得出现。彼等众生处花胎中犹如园苑宫殿之想。何以故。彼中清净无诸秽恶,一切无有不可乐者。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如是,如是,如果有人堕于疑悔而种诸善根,虽然他们希求佛智乃至广大智,可是对自己的善根不能生起坚定的信心,由于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而生起一定信心,这种人虽然往生极乐世界,却被包在莲花中不能出来。这些众生认为处于莲花胎中就像住在园苑宫殿中。 在益西彭措堪布讲的康僧铠版本的《无量寿经》,如下开示:
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以疑惑佛智故,生彼七宝宫殿,无有刑罚,乃至一念恶事。但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修诸善本,以此为苦。虽有余乐,犹不乐彼处。 佛告诉弥勒菩萨:有一类众生,以疑惑心修集各种功德,发愿往生阿弥陀佛的国土。他并不了知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对于这些佛的智慧德相,心中疑惑,不能信受,但还相信罪福因果,修习各种善根,发愿生到彼佛国土。以这种因缘,这些众生会生到七宝宫殿中,寿命大约五百岁。在这期间,不能见佛,闻不到经法,见不到菩萨声闻圣众,所以对于他所住国土的状况,就称为胎生。佛告诉弥勒菩萨:被困在边地里的众生也是这样。因为怀疑佛智慧的缘故,就生在边地的七宝宫殿里。在此期间,不会受到任何刑罚,下至一刹那的苦事、恶事也没有。只是在五百年里见不到净土的三宝 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和无量清净海众菩萨,以及佛与诸大菩萨所宣说的殊胜妙法,不能供养诸佛,修习无量殊胜善根,以这样不得自在为苦。虽然在边地里有其他的受用享乐,但仍然不欢喜待在那里。 弟子疑惑: 疑悔是只对自己怀疑?还是对自己和阿弥陀佛都有怀疑?为什么两个版本差异比较大?
答:广义来说,疑悔可以包含对自他二者的怀疑,比如怀疑自己到底能不能往生,怀疑阿弥陀佛到底会不会来接引自己等等。(正见C1)

47. 问:请问法师,没有传承能成就吗?没有上师能成就吗?如果不能,怎么看待老人念佛往生的现象?

答:看你对成就这个词怎么定义了,成就有很多种,很多层次。很多时候,一个老人知道要念佛,要求生净土,也是通过善知识而得知的。 往生之后,如果还没有成佛,那就需要依止善知识继续修行,比如你在净土听闻阿弥陀佛传法,阿弥陀佛就是你的上师。(正见C1)

48. 问:吃肉和杀生的罪过是相等的恶,那么鸡蛋和牛奶以及蛋制品和奶制品能吃吗?

答:【问:吃素的人可否食用鸡蛋和牛奶?
答:如果是严格的素食者,鸡蛋和牛奶都不应该吃。不过,一般来讲,有些鸡蛋不是受精卵,无法形成真正的生命,所以有些素食者也吃鸡蛋。 由于轮回皆苦,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完全没有罪业的食物是找不到的,甚至吃米饭和蔬菜,在种植的过程中难免造业,多多少少也有一点过失。 总之,吃鸡蛋和牛奶间接会对母鸡和奶牛带来痛苦,不过和吃肉比起来,吃蛋、奶的后果不算很严重,比较容易忏悔清净。】 以上是上师仁波切的开示。(上海交通大学问答『 2012年10月24日下午 』)(正见C1)

49. 问:弟子因身体状态不好需要调理,医生开的药方中有两味药用酒炒过,打开闻,药有酒味。如果受了酒戒,吃这种药是否破戒?

答:如果没有明显的酒味,没有醉人的能力,有时也可以开许。但如果有条件可以尽量找替代品。(正见C1)

50. 问:吃肉边菜是净口素吗?属于小乘还是大乘?

答:"吃肉边菜是净口素吗? "你可否解释一下,什么是"净口素",个人不太清楚这个词语的含义。是小乘还是大乘要看发心,大乘当中的惠能禅师早年也吃肉边菜。(正见C1)

51. 问:请问什么是 "夜不倒单"?

答:有些时候指的是晚上不躺下,有时是彻夜端坐修行、打坐等。(正见C1)

52. 问:早上念诵百字明咒21遍的具体行持方法是什么?有没有特定的仪轨?

答:可以直接念诵。也可以根据各自的仪轨进行念诵,仪轨有很多,都可以。(正见C1)
问:清晨念诵百字明和金刚萨埵心咒分先后次序吗?何时回向?念诵完后一起回向还是再念诵其余心咒后又再回向?
答:都可以。(正见C1)

53. 问:杀住定菩萨的过失大还是杀阿罗汉的过失大?

答:个人不是特别确定。一地菩萨有些境界超越阿罗汉,个别方面暂时还不如阿罗汉。 也许可以有不同的安立角度。(正见C1)

54. 《藏传净土法》68课:不能对破戒的出家人产生损害之心,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即使破戒了,在胜解佛出世时因为胜解佛当初发的大愿,他们也会解脱成佛。弟子又翻阅了《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其中提到在胜解佛出世时 "调化以前诸佛未调化的众生,以其愿力使包括仅闻三宝声、毁坏根本戒、做微小善事在内的众生皆从轮回中解脱出来,在人间的事业圆满而示现涅槃后其教法仍如时住世,令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众生均得解脱。"

问:这样我们自己是不是也解脱了?
答:通常来说是的。也许你在那之前就会解脱,也许因为特别严重而特殊的罪业有拖延(也有可能)。(正见C1)
问:我们在观待破戒出家人是未来佛的时候我们自己也是未来佛,在这一点上是平等的地位?
答:我们在观待破戒出家人是未来佛的时候我们自己也是未来佛,在这一点上是平等的地位? "从最终会成佛这一点来说是相同的,都会成佛。(正见C1)
问:然后胜解佛教法之后是"人寿十岁,坏劫的七火将一切焚为灰尘。"这个时候是不是那些寿命为十岁的人也死了?
答:这个时候是不是那些寿命为十岁的全部人也死了? "也许有多种情况,要看具体的因缘和众生的业力等等。(正见C1)
问:这个过程之后是"尘埃为水所冲,为风所吹,最后成为一虚空,犹如以前未形成时一样。"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就都没了,转生到其他部洲或者其他道,为什么在胜解佛教法下所有的众生都解脱了还有众生?还是说胜解佛仅能度化娑婆世界出生在他的教法下那部分有情?
答:为什么在胜解佛教法下所有的众生都解脱了还有众生? "个人理解,也许有其他世界的众生投生在此世界,具体情况个人不太清楚。(正见C1)
问:对于您对第四问的回答:可以理解成《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只是说的是娑婆世界,也就是南瞻部洲,其他部洲,比如北俱芦洲的成住坏灭和南瞻部洲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也许咱们这里是住,他们那里是坏,这样各个部洲的众生就可以在几大部洲轮转了吗?
答:你要清楚,娑婆世界的范围远远大于南瞻部洲,南瞻部洲只是娑婆世界当中很小的一个范围,北俱芦洲等等都属于娑婆世界。我所说的其他世界众生投生在此世界,指的是娑婆世界之外的其他世界,娑婆世界之外还有无数个世界。(正见C1)

55. 问:《藏传净土法》第68课内容对于杀定菩萨是近无间罪的疑问

《俱舍论》中对近无间罪的说法中"杀定菩萨有学圣",这里说到杀害住定菩萨是近无间罪,住定菩萨是否指见道位菩萨?为什么杀害阿罗汉是无间罪,而杀害住定菩萨是近无间罪呢?
答:【若杀害见道菩萨则犯近无间罪】 以上是《俱舍论讲记》当中的内容。具体因缘个人不是特别清楚。(正见C1)

56. 问:上师在《生死救度》中讲,为亡人助念时至少要为亡者点七盏灯。请问,这七盏灯是点在亡人的头前还是脚下?还是头前、脚下都点?

答:个人理解可以放在距离头部近一些的位置。当然如果打算各处都放当然也可以。(正见C1)

57. 问:旅游景点门票上面印有佛的图像,如果撕毁和焚烧属于近无间罪呢?

答:如果是恶心损坏是有过失的,但不属于五无间罪,因为不符合五无间罪的定义。 如果是恭敬心有时也开许以如法的方式焚化。(正见C1)

58. 问:我在学净土法门,由于工作比较忙,想把以前学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停下来,怎么做才如理如法呢?跟谁请假呢?

答:《入行论释·善说海》提到:【首当量己力,自忖应为否,不宜暂莫为,为已勿稍退。】【行事的最初应思量、观察自己是否具有成办这件事的能力,如果有能力就着手进行,如果无能为力,则暂时放弃不做。假设无能为力不做这是最好的,如果开始以后就不应该退步。】

【退则于来生,串习增罪苦,他业及彼果,卑劣复不成。】【如果半途而废,则其等流果他世中也将屡屡退失誓言,士用果增上罪业,异熟果增加痛苦。放弃此事再做他事,则做时及果时的这两种善业也会变得低劣不究竟,最终将一事无成。】 相关事宜你可以直接咨询相关邮箱(心性咨询邮箱:[email protected])。(正见C1)

59. 问:果报成熟了只有感受,这期间是不是做什么也改变不了?比如:现在正在感受一个等流果(做事总是不能圆满完成,经常半途而废)那可能是因为某世听法没有听完一个传承什么的等等。那是不是要一直感受这个果呢?有的人说那您努力去听完一个传承,可这时正在感受等流果,当想努力时总有违缘出现。如果说愿力大于业力可以转变过来,那转变过来了又怎么解释果成熟了必须感受呢?

答:个人理解,果成熟了你需要感受,但感受的同时,你所做出的反应,你的应对,本身也是一种反馈,也会对因缘产生影响。打比方说,房顶塌了,石块掉下来,你必须要被石头砸到,但你可以站着不动被砸到头而死去,你也可以用手护住头部只受轻伤,你也可以也手从空中把石头拨开只是擦破皮等等。当然,你所做成的反应本身也是观待因缘的,总之,这些都是因缘和合产生的,因缘之间相互都可以起作用。(正见C1)
问:我们在感受定业时,也可以用忏悔的心去行持善法(比如说念佛),以此来回向让我们的业果承受起来变得轻微。可以这么理解吗?
答:行持善法肯定对现实有改变。(正见C1)

60. 问:弟子每次念每位佛菩萨的名号或心咒的时候,都是把佛菩萨和上师老人家观成一体无二无别的,这样可以吗?

答:可以的。(正见C1)
问:按照了义的说法十方诸佛菩萨的总集就是上师,这样理解正确吗? 问:还有弟子走路把上师观在右肩坐着观在头顶虚空当中;睡觉有时候观想躺在上师怀里,有时候观想器世界融入弟子心里,弟子融入上师心里,上师消于法界在这样状态睡觉;吃饭时候把上师观在喉间供养上师,这样练习做如法吗?
答:以恭敬心都是可以的。 【◎ 于一切威仪中修上师瑜伽 上师瑜伽不仅要入座修持,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中,也应当时时修持。 比如,不论你要去哪里,行走时就将上师(或整个皈依境,或坛城)观想在右肩上方的虚空中,作为右绕的对境。这样一来,你走了多远,每一步也都成了转绕的步伐,功德非常大。因此,修行境界好一点的人,不一定非得关起门来闭关、坐禅,即使是发心、做事,甚至是行走于大城市的街道上,也还是可以观修。 安坐时,你应该将上师观想在头顶的虚空中(如前所述的明观方法),作为祈祷的对境。这时候,你可以静静地观修,比如观想上师放光赐予加持等;即使在和别人交谈,也可以将自己的言语观成对上师的祈祷文......总之,不论你坐着做什么,上师始终在自己的头顶上安住。 享用饮食时,将上师观想在喉间,作为饮食献新的供养处。 这里观想的要点,就是显而无自性。不是以实执的方式,一定要观想在喉咙里具体某个部位,你只要很恭敬地想一下,在喉间、饮食的献新部分、供养上师,这样就可以了。对密宗生起次第稍有了解的人知道,所有观想都应该去掉实执,不是有个特别坚固的东西,"就在那个位置"、"他就坐在什么上面"......不需要这样考虑很多。】 【躺下时,要将上师观想在心间,作为所知入瓶的摄要。"所知入瓶"是大圆满的术语,是说将一切万法就像融入宝瓶一般,融入自己心间的明点,最后明点也融入法界。此时就将上师观在心间,作为这一修法的摄要,在这样的境界中入眠。 不过,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观。如果觉得把上师观在心间不好观,就观在头顶,观想上师在你头顶的光圈中安坐,这样也可以。】 以上是《前行广释》当中的内容,在睡眠的时候,有时有多种观想方式。(正见C1)

61. 问:我女儿的微信昵称是皮皮虾小主,他们同学平时也称呼她为虾哥。不知这对我女儿有什么过患?是否下辈子会堕入旁生道,对她的同学有什么过患?

答:个人觉得这样有一定危险,特别是在放逸散乱等不清净的状态下。建议尽量断除。(正见C1)

62. 问:关于不杀生戒是自己不亲自杀生或随喜杀生就可受戒,还是不仅不能杀生,也不能吃肉;还是不仅不能吃肉,也不能给家人做肉(自己不吃)。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受这个戒,什么情况下算破戒?

答:【(二)不杀生 居士五戒中的不杀生,与十不善中的不杀生是不相同的。十不善中的不杀生,是指不杀害所有的生命,而居士五戒中的不杀生,是指不杀害特定的生命,也就是指人类。 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既然戒律只要求不杀人,是否就表示允许杀害其他生命呢?决不可能! 十不善是不需要由谁来制定的,本体、自体的不善(自性罪),是在任何时间、任何条件、任何环境下,都不可能对包括佛陀在内的任何人有所开许的。一旦有人违反,而去杀害了其他生命,就必然会承受堕入地狱的果报。但不杀生戒的对境,就只是特指人。在守戒的时候,就必须遵守不杀人的戒条。虽然杀害其他生命从根本上来讲不会违犯居士戒,但也会违犯居士戒的支分或者类似的戒条。 放生的时候偶尔也可以看到,在放生念经之际,有的居士一旦被蚊虫叮咬,就会在不经意间,随手"啪"的一下就结束了蚊虫的生命。虽然这不一定是故意杀生,但因为有了很长时间的串习,所以一不注意,就会有这种动作。在此再一次重申,无论对境是动物还是人,杀生的罪业都是十分严重的,我们不应该因为戒律没有规定,就随意地去杀害其他生命。 以前也讲过,违犯每一种戒条,都需要具备四个条件:第一个为对境;第二个为思想或者精神;第三个为行为或者行动;第四个为究竟或者结果。这四个条件是确定是否犯戒的分水岭,如果所有条件都完全具备,就会彻底犯戒。下面一一就不杀生戒的详细界线进行阐述:

1. 对境

杀生的对境,就是指人。人可以分为两种:第一为成人,这里所说的成人,是指已经出生的人,包括从呱呱坠地到撒手归西之间的所有人;第二种为胎儿,就是指尚未出生的人。 从戒律对生命的定义来讲,并没有住胎一周、两周、一个月、两个月的分别,在精卵和合的那一刹那,就是生命的开始。从该瞬间直至新生儿出世,这一阶段的生命就叫做胎儿。因此,作为不想生育的夫妇,就必须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并力争做到万无一失。因为,如果故意堕胎,就属于犯戒。

2. 思想 思想分观念和动机两方面:

所谓观念,是指认定对境。如果观念已经错乱,则不犯根本戒。比如说,如果想杀死张三,而实际上却杀死了李四,即使具备了其他的所有条件,就事实而言,是实实在在地杀了一个人,但也不算犯根本戒。因为当事人的观念已经发生了错乱,并没有超越这条界线,所以不算彻底的犯戒; 所谓动机,是指要有杀人的动机。如果没有杀人的动机,只是想吓唬对方一下,但对方却因为惊吓过度而死亡;或者只是想打对方一顿,却不小心失手将对方打死。这种意外的过失杀人,也不算彻底的犯戒,在忏悔之后就可以恢复。 如果是现役军人,在因战争爆发而必须上前线打仗的情况下,只要事先发愿:无论遇到什么危险,自己也决不杀害对方,则即使因枪炮走火而杀了人,也不会犯根本戒。

3. 行动

小乘的别解脱戒非常重视外在的行为,犯杀生戒的判定标准之一,就是必须具备为了杀死对方而枪击、殴打、令对方服药或者其他导致对方死亡的行为。如果只是在内心计划、谋算,却没有付诸行动,就不会犯戒。菩萨戒与密乘戒在这一点上的要求往往要严格得多,在仅仅具备内心打算、念头的情况下,也时常会犯戒。

4. 结果 对境死亡也是区分是否犯戒的标准之一。

在确定对境是人,没有认错对象,具备杀人动机以及开枪等等的杀人行为,却没有最终将对方杀死,而只是使对方受了伤的情况下,就不算是犯根本戒。 只有同时具备了以上四个条件,才是彻彻底底地犯戒。在了知了这些细微界线之后,就既可以善加取舍、防患未然,也可以在作出某些行为之后,根据以上标准来判定自己是否彻底犯戒,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 以上是《慧灯之光》当中的内容。 这里针对的是居士五戒。(正见C1)

63. 问:如果我对往生极乐世界没有兴趣,对极乐世界抱有怀疑的态度,或者念诵的时候口不对心,但是我也念了600万遍佛号,那法王如意宝能保护我去西方极乐世界吗?

答:个人理解,要看具体的因缘,有时如果自己信心不足,具有怀疑,通过行持善法发愿回向仍然可以往生净土,只不过往生之后因为疑惑心有可能暂时处于莲花苞当中,这在经典当中有提及。(正见C1)

64. 问:《藏传净土法》第47课: "不与取的等起是贪嗔痴三种烦恼。"其中的"等起"如何理解?

答:可以理解为发心、动机。(正见C1)
问:《藏传净土法》第47课问题:

6. 学习不与取的道理后,你有何感想?以后你将如何行持?应该从几方面回答?

答:原则上课后思考题此处不直接回答,请尝试自己解答,不确定的地方再提出来。(正见C1)

65. 问:有师兄受菩萨戒,他想如果他不杀,父母就会去杀生,为避免父母杀生,他就杀了鱼等等,请问这么做可以吗?

答:个人不建议这样做,因为自己受了不杀生的戒律,如果故意杀生,除了有自性罪的过失,还有佛制罪的过失,而且如果在父母的驱使和随喜之下进行杀生,虽然父母没有亲自动手但他们也会同样得到罪业,最终结果是双输。 【 汝为沙门婆罗门,师客父母王妃眷, 亦不应造诸罪业,地狱异熟他不分。 作者对乐行王说:大王,你依靠前世的福报,即生中遇到了佛法,有明白取舍的机会,自己也能闻思修行,(没有福报的人,即使亲见佛陀,也不一定随学。)所以不仅为了自己,哪怕是为了具足功德的比丘、婆罗门等殊胜对境,也千万不要造恶业。 有些人为了供养上师而杀生,说:"我的上师来一趟不容易,我要好好请他吃一个火锅。"请客的过程中,杀了很多很多众生。他认为上师是成就者,只要一吹气,吃掉的众生就能全部超度,但上师到底有没有帝洛巴的境界呢?如果没有,这样对上师的地道会有障碍,对你的修行也有障碍。以前藏地有一种传统:你请一位上师的话,为了让上师吃顿好饭,主人要宰一只羊。但华智仁波切出世之后,这个恶习基本上就断了。为了上师等应供处而杀生,这个过失非常大。 除了应供处以外,为客人、父母、亲眷、子女等,也不应该造恶业。否则,自己一旦离开人间,堕入地狱感受异熟果报时,他们一丝一毫都不能分担。曾有人说:"为了保卫祖国,杀人也不要紧,这个业由全国人平摊,每个人只得一点点,你不用承担太多。"这种解释不正确,不管你是为了谁杀生,造恶业的果报唯有你一人承受,这没有什么可推脱的。 我们有些人的父母,曾为了我们杀过很多生,造了很多罪业;我们自己也帮别人"好心好意"杀过,有些人说:"我不是为我自己,而是为了父母。佛经中说要报恩,所以我每天给他炖一只鸡,不然他身体越来越不好了,我一定要孝顺!"其实这样对他更不利。但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所以这次讲《亲友书》很有必要。 在轮回的道路上,不管是父母也好、上师也好,都不能分担你的罪业。《地藏经》云:"父子至亲,岐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父亲和儿子的业力各不相同,即使在轮回旷野中相遇,比如在地狱中遇上,要互相帮助也没有办法,自己造的业必须要自己承受。 有人也许怀疑:"既然造业必须自作自受,那我们回向是不是不管用了?"不是这样的。我们通过念经回向,可以减轻他的罪业,但即便如此,自己的罪业也要自己承受。比如你杀了人,按照世间法律,你弟弟不可能代你受刑,你自己必须为所做的一切付出代价。寂天论师说:"命绝诸苦痛,唯吾一人受。"《月灯经》也说:"自作自受,他作不受。"因此,无论造善造恶,一人做事一人当,不可能让别人来代受。 从前波斯匿王有个女儿叫善光,聪明端正,福报非常大,一直在皇宫里享受快乐。有一天国王说:"你要知道,你现在的幸福全凭父王之力。"她却答道:"我凭自己的业,感得这样的福报,这并非父王的能力所致。"国王听后非常生气,马上密令侍从去找一个身无分文的乞丐,将善光嫁与他,让她独立生活。善光仍不后悔,心无反顾地与乞丐离宫而去。 途中,善光问丈夫:"你有没有父母?"乞丐回答:"我父母先前是舍卫城最大的长者,如今已去世,留下我孤苦伶仃,平日以乞食过活。"善光又问:"你父母的住宅还记得吗?""记得,现在那里是一片空地。"于是他们就到了那里。以善光的福报力,不论他们走到哪里,随处都有地下宝藏自然涌现,他们又变成非常富裕的人。国王听说此事,感到非常惊讶,当时佛陀在世,他就去问佛陀。佛陀说:"善光在毗婆尸佛时代,曾恭敬供养过佛塔;又于迦叶佛时代,以美食供养僧众。以此果报所感,生生世世中财富不会离开她。" 所以,我们做善事也好、做恶事也好,一定要牢记自作自受。这种因果观念,现在很多人将信将疑,对因果尚且如此,那么甚深的法更不用说了。作为佛教徒,一定要有因果不虚的定解,这是非常难得的世间见解。《正法念处经》中说:"业果善不善,所作受决定,自作自缠缚,如蚕等无异。"善恶业果自作自受,就如蚕作茧自缚一样,造善业感召人天福报,造恶业则会堕入恶趣,播下种子必然成熟果实,这是无欺的自然规律。 你们可能曾为家人杀过生,如果没有忏悔清净,罪业一直跟着你,临命终时定会找你算账,这并不是吓唬谁。所以,有机会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地忏悔,从今以后不管是为了谁,就算是你的上师或最好的朋友让你造恶业,你也不要听他的,不然到时候感受果报,谁也无法替你分担。就像在世间中,有人让你去杀人放火,违背法律以后,只有你自己坐牢,谁也替代不了。所以,因果规律真的很可怕,大家一定要有坚定的誓言:"今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再也不造恶业!"若能如此,才算是真正的佛教徒。】 《亲友书讲记》(正见C1)

66. 问:什么是有学道?什么是无学道?

答: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为有学道,佛果为无学道(无需修学道法)。(正见C1)
问:佛以下的都是有学道,是吗?
答:大乘的观点是这样的。小乘当中的观点认为阿罗汉是无学道,阿罗汉之前是有学道。(正见C1)

67. 问:弟子听闻法师在7月31日的研讨班辅导中说 '《观经》前13观是定善,要有禅定功夫才能修得成就,每一观观出来就能往生。'弟子查阅了善导大师的《观经四贴疏》,的确找到了很多教证,如第二观地观,"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等。但是没有找到和日观相应的教证。四贴疏原文是说"行者初在定中见此日时,即得三昧定乐,身心内外融液不可思议。当见此时,好须摄心令定。不得生心贪取。若起贪心,心水即动。以心动故,净境即失。""斯乃娑婆之暗宅,触事无以比方。唯有朗日舒辉,寄想远标于极乐。""初教日观除昏暗。"

请问:日观成就后是否必定往生?
答:个人理解,只要具足信愿,仅仅修日观也可以成就往生,往生的关键是信愿(可以参照下品往生的情况)。(正见C1)

68. 问:蜂蜜是我经常吃的一种食品,主要是早上冲一杯蜂蜜水喝,如果我想受持不偷盗戒,是不是就不能再吃蜂蜜了?

答:如果你自己没有不与取的心态,吃蜂蜜是没有大问题的,也不会真正犯盗戒。 如果从有没有过失的角度来说,你喝水吃饭走路都可能有过失,很多蔬菜水果种植的时候都要打农药。关键是过失大不大的问题,以及有没有忏悔等等。(正见C1)
问:使用单位的打印机或复印件打印自己的材料,比如说研讨题,是不是也是一种不与取?如果受持不偷盗戒,怎么算破戒呢?
答:如果单位相关负责人开许或者默许就可以。要看单位是否开许。(正见C1)

69. 问:我们小组里有一位师兄在乘坐公交车时把法本落在了车上,回去找也没有找到,请问法师她这有没有过失?

答:如果不是故意对法本不恭敬,应该没有大过失。(正见C1)
问: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好的事情就比如说丢了法本,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发愿让得到法本的那个人以此因缘趋入正法,这样的话是不是可以抵消我们的过失?有的可能会更糟糕的事情我们可不可以依此来发一个善愿来扭转这个不好的事情?
答:可以发善愿。 如果具足四对治力忏悔,就可以清净罪业。(正见C1)

70. 问:《普贤行愿品释》第9课,上师讲到: "在汉文《普贤行愿品》中,从这个偈颂往下先讲了如何回向,之后讲回向的功德;而在藏文译本中,此偈颂往下先讲回向的功德,之后讲如何回向。在《喇荣课诵集》中,《普贤行愿品》的汉文偈颂和藏文偈颂按照各自的顺序直接排在一起,懂藏文的人一看就知道,从这往下的很多偈颂根本对不上。如果只用藏文或者汉文念诵,当然都没有问题,但如果一边用藏文念一边看汉文意义,这些偈颂就对不上了。当然,不懂藏文的人问题也不大,念的时候观清净心就可以了。以后如果再印《喇荣课诵集》,最好按藏文偈颂的意义重新排列汉文偈颂。当然,这是为了方便念藏文《普贤行愿品》的人。如果用汉文念《普贤行愿品》,就按照汉文偈颂的顺序,不需要调整。"

请问:《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的精华,这在净土教材第七册、第八册,有记载。为什么这么不可思议的经典精华,在我们的喇荣课诵集与菩提学会课诵集、显密念诵集(扎西扶林出品)等制作的藏文汉文的意义不对照呢?(念诵藏文时对照汉文,观想方便)也就是说藏文和汉文的翻译不同步,这样汉地学员在念诵时应该如何随文观想呢?
答:《普贤行愿品》本身有不同的版本,在汉文的大藏经当中也有不空三藏的译本,和藏文基本上可以对应。 因为般若三藏的译本流传比较广,所以我们经常见到的就是这个版本,无论怎样,都可以念诵和观想,有清净心就可以。(正见C1)

71. 问:《藏传净土法》第48课中提到: "按别解脱戒的观点,不开许破根本戒者与僧众共住"。请问,什么是破根本戒?

答:通常指的是杀盗淫妄四根本戒,比如杀人会犯根本戒,说上人法妄语到一定程度也会犯,等等。(正见C1)

72. 问:在《净土教材》3的164页: "如果是真正的大成就者,他们只要对病人或恶趣众生以吹气或吐口水作加持,病人马上就会恢复健康,恶趣众生也能获得解脱。"在这里受到利益的病人或恶趣众生是否应该具足一定的条件?否则怎么和业因果相应呢?

答:众生自己需要具足一定的善根福报,以及和成就者的缘分。(正见C1)

73. 在《前行广释》第61课中,上师说:不与取也像杀生一样,具有罪业的四种分支,这在《三戒论》等论中也讲过。因此,我们甚至仅仅给猎人、强盗等少许口粮,也将分毫不差地得到他们杀生或不与取的罪业。所以,干坏事的人,最好不要去帮助他,也不要从人力、财力等各方面支持他,否则,就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果报。

问:上段内容是在讲"随喜"罪业的道理吗?
答:某种角度可以这样理解。(正见C1)
问:是分毫不差地得到他们全部的杀生或不与取的罪业吗?
答:可能要观待发心。(正见C1)
问:以前曾经帮助过屠夫,现在只有忏悔,誓不再造了?
答:多忏悔,多行持善法,比如放生等等。(正见C1)

74. 关于人参果、燕窝、蜂蜜是旁生的财物,是旁生辛勤积累的,而且它们将其执为我所,如果偷盗也有过失。

另外《藏传净土法》36课讲到:以前我翻译过《烟酒杀生过患》一书,里面有很多莲花生大士的教言,莲花生大士说:狮子、大象、龙是天人的牲畜,马熊、狼、豺是魔的牲畜,雪鹿、猞猁、岩羊是妖精的牲畜,鱼、毒蛇、蛇是龙的牲畜,虎、豹、鹿是星曜的牲畜,狐狸、猴子、獐子是独角罗刹的牲畜,羚羊、穴熊、山兔是鬼王的牲畜,如果猎杀这些旁生,就会激怒许多天龙鬼神,他们如果不高兴,就会给人带来许多灾难。 问:牛奶、鸡蛋等动物性产品,是否与人参果、燕窝、蜂蜜同理?
答:要看具体情况。佛陀成佛之前也示现享用乳糜(牛奶制成的)。 【问:吃素的人可否食用鸡蛋和牛奶? 以上是上师仁波切的开示。(上海交通大学问答『 2012年10月24日下午 』) (正见C1)
问:捕获以上鱼、山兔等旁生是否也是不与取?因为它们也是有主物。
答:要看具体的情况。(正见C1)

75. 问:现在社会上大力提倡放生,当然放生是弘扬善法,去除我们的贪执,发慈悲心,祛病消灾,救赎物命等等功德,有时一次放生就是几吨或几十吨水族类。有人认为,大量放生促进了养殖业的大力发展,是这样吗?如果把放生费用用到扶贫、助学、办学培养佛教弘法人才等事宜,不是更好吗?该怎样理解这些问题。

答:【问:我是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常看到校门口或路边有卖鳖、鱼的,我本想拯救这些生命,但俗话说:"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放生也是一种"买卖"。所以,我就对这种行为产生怀疑、自责,甚至更极端地想,会不会有一种人专门去捉来为了你放生。对此我该怎么做才对呢?
答:所谓的"买卖",不一定都会带来"杀害",就像放生便是如此,所以,有时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当然,有些人为了我们放生,是会专门去捕捉一些鸟、鱼,但即便如此,生命也是最宝贵的,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应把救护生命放在首位。 同时,我们在放生的时候,需要注意一些问题,例如不一定非要定期放生,否则,有些人就会摸准规律,专门在初一、十五或者佛的节日里,抓很多动物来高价出售。因此,我们应避开这样的时间,随时都可以放生。毕竟放生是一种偶尔的行为,一个月中随机放一两次,别人也猜不出你的计划,不会为了你放生而去抓。 所以,对于放生的行为,有些人可能需要考虑,若能如此,你所担忧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问:现在有不少放生活动,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有组织,参与的人特别多,放生的钱财也特别多。我本人也会去放生,但总觉得这么多钱除了用于放生之外,是不是还可以拿去做公益,就像"慈济"那样?因为大家在这方面做得太少,而放生所用的钱财太多。
答:不能这样想。放生的话,救的毕竟是众生的生命。要知道,生命非常珍贵,任何人遇到生命危险时,只要能活着,其他一切都愿意付出。同样,那些被放的众生,生命也像我们一样宝贵。如果你对生命有一种平等观,就会明白放生的意义。 另外,人们用于放生的钱,必须专款专用,不能移作他用。如果想做一些公益慈善,应该另想办法,但放生的钱不能动。】 以上是上师仁波切的答疑。(正见C1)

76. 问:夏天磕大头很热,穿运动短裤、背心磕头是否合适?

答:以恭敬心是没问题的。(正见C1)

77. 关于《观经》第四课,第八观:想彼佛者,先当想像,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像既坐已,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缦弥覆其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见如此事,极令明了,如观掌中。见此事已,复当更作一大莲华在佛左边,如前莲华等无有异,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想一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亦放金光如前无异,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妙光,其光金色照诸宝树,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水流光明及诸宝树凫雁鸳鸯皆说妙法,出定入定恒闻妙法。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令与修多罗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若与合者,名为粗想见极乐世界。是为想像,名第八观。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第八观非常重要,如果有些人其他观法观不来,就应该经常修持此观。不管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的西方三圣像,你觉得哪一种适合自己的根机,或者自己比较喜欢哪一个,就将其作为自己观修的对境。如果能够将西方三圣观想得了了分明,这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忏悔方法,能够清净无量劫以来所造的罪业,而且即生中能够获得念佛三昧。所以希望大家努力观修。 问:根据以上两段内容,我可否,把观经中坐着的佛像,换成自己喜欢的站立佛像?其他观想内容不变?也是正观,有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的功德吗?
答:如果有条件尽量按照法本的内容进行观修。如果你打算观站立的佛像,只要内心清净,也有功德。(正见C1)
问:如果只观想阿弥陀佛,不是三圣相,是否可以?也能有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的功德吗?
答:只要以清净心观想,都有清净罪业的作用,清净多少罪业观待了你的信心和观想的质量。(正见C1)
问:如果不能完整的观想,只观想一部分,功德就减弱了吧?
答:要看具体情况。(正见C1)

78. 《藏传净土法》72课中说:很多经论中都说,诽谤菩萨罪的对境包括初发心菩萨,即相续中有无伪世俗菩提心者。

问:这里的无伪世俗菩提心是指真正已经生起利益众生的心而非仅是发心,对吗?
答:从无伪的世俗菩提心本身来说,是具有一定标准的,不是泛泛的口头发心所能比拟的。但即使是对没有产生真实无伪菩提心的修行人,也要尽量恭敬。(正见C1)
问:如果在今世,已知此人并未生起真正的无伪菩提心,仅是发心。但若往昔某劫中此人曾真正生起无伪菩提心,那此人也算是这个对境范围内吗?
答:有时指的是当时的状态,但无论怎样,自己尽量要杜绝嗔恨心诽谤。(正见C1)

79. 问:对于《观经》所讲的十六种观法,可不可以理解为:在心里对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的描图、画画,又或者是情景模拟。这样使自己的心慢慢的和极乐、阿弥陀佛相应,直至相融。

80. 问:学习《藏传净土法》46课时,对怎么才是正确的受戒有些疑惑。因为上师说真正受戒与平时我们自己心中觉得我要戒杀还是有区别,那真正的受戒戒杀,是要去寺院受这个戒,还是我们自己观想诸佛菩萨在我们面前,然后发愿戒杀,是不是受了戒一辈子就不能犯杀戒,因为在家人免不了一些责任,就算自己不杀家人也会为自己而杀。

答:通常来说,如果是受别解脱戒,需要在善知识面前通过相关的仪轨得受。比如你要守持五戒,就可以在善知识面前通过仪轨来受持。(正见C1)
问:作为刚参加学会的学员,除了索达吉上师外不认识其他的善知识。如何受戒?能观想在上师三宝前自己受戒吗?
答:皈依戒和菩萨戒都可以自己在佛像面前自受。而居士五戒通常来说需要在善知识面前得受,之前上师曾经传授过五戒,也有网络直播,也可以等待下一次传戒的因缘。(正见C1)
问:未皈依的人可否受晚上不杀的戒呢?可以的话,如何受呢?
答:当然自己承诺发誓不杀生是随时都可以的。但这不等于受了居士五戒当中的不杀生戒,因为如果要受居士五戒,通常需要仪轨。(正见C1)
问:《藏传净土法》第46课昼辛吉尊者公案中,白天感受痛苦、晚上感受妙欲的屠夫,说是在嘎达雅那尊者前发誓晚上不杀生,指的是自己承诺发誓不杀生吗?
答:具体内容不太清楚,可能要参阅经典。(正见C1)

81. 问:《藏传净土法》讲了关于毁坏佛堂的一些过失,上师在讲记中说最好不要将佛堂设在卧室,或者至少要隔一块帘子,弟子是单身,如果没有隔帘子,会有过失吗?

另外弟子班上有位70岁的老菩萨,她卧室床头有个佛像,每晚睡觉躺下的时候,可以看见佛像,这样睡前可以观一观,很多年已经养成习惯了,这样如法吗?如果要把佛像拿到客厅里,很不习惯,老菩萨有点犹豫不知道如何取舍。
答:如果实在没有其他条件,以恭敬心有时也是可以开许的。一方面可以把佛堂设置在床头的方向。(正见C1)

82. 问:从47课到50课都在讲不与取。许多公案讲到,僧人因戒律不清净,擅自把信财、亡财自己享用或给他人享用,死后转生为旁生,而与之有缘的众生也转生为小旁生吃它的血肉。我们凡夫也观不好清净心,假如供养了破戒的僧众或上师,算与他结缘了,那他转为旁生后,我们也会变成小含生吗?在什么情况下,会变成小含生?

当然也知道,只要我们发心清净,供养就会有功德。《念住经》中说:对破戒者供养财食的施主可转生于善趣。请法师开示,今后该怎样观清净心?怎样去供养?
答:如果你自己也有相关的恶业,并且恶业在那个时候也以那种方式成熟的话,会出现那种情况。如果自己比较清净,没有沾染恶业,就不用担心。(正见C1)

83. 问:释迦佛教法下,形象上的出家人,最迟也能在胜解佛时获证圣果。请问法师,这个形象上的出家人是否包括演戏演出家人的演员?

答:包括。(正见C1)

84. 问:佛经中有教证,所有释迦佛教法下的出家人最迟都可以在胜解佛的时候获证圣果。另外一方面,上师又举了一个公案:有一个贪污僧众财产而且恶口骂人的出家人,以此恶业堕入地狱多劫,从地狱出又生生世世生于粪坑,在贤劫千佛内都得不到解脱。

弟子是这样理解的:解脱要四果阿罗汉,而获证圣果包括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所以可以认为这位出家人在胜解佛时只证得初果或二果三果。不知对否,请慈悲开示!
答:个人理解,有些恶业特别严重的众生,有可能在期间也难以得到解脱。有时提到,在释迦佛教法下的许多修行人,都有机会在弥勒佛出世的时候获得解脱,但有些恶业特别深重的众生可能也没办法。(正见C1)

85. 《藏传净土法》74课:

问:P195《诸经要集》中说:"非因见因,非果见果,是名可转。"前两句话怎么解释?
答:本来不是某个事物产生的因,却认为是因,本来不是某个事物所生的果,却认为是果。(正见C1)
问:P197"烦恼就是道智",这里的"道智"怎么解释?和平时所说的"烦恼即是菩提"意思一样吗?
答:和"烦恼即菩提"的意思差不多,比较接近。 道智有多种解释方式,有机会可以学习《现观庄严论》。(正见C1)

86. 《藏传净土法》73课 :

问:

  • (1)两个在家人,一个人学佛时间长一点,一个刚刚趋入佛门,这个初学者经常向另一个人请教佛法道理,也获得过很多经咒,那么这样算是依止另一个人了吗?以前学过,即便是得一句一偈也是上师,那这样的情况算不算是依止上师了呢?
    答:如果以得法的心态去获得,就可能建立师徒关系。(正见C1)
    问:莲花生大士说:"成就智者流浪他乡时,出现虚伪骗子欺惑人。" 我刚开始看这个教证的时候不太明白其中的意思,后来想,是不是在说:因为众生福薄,所以看不到成就者的功德致使成就者在自己的家乡或是道场待不下去,只能遇到一些诈现威仪的人来欺骗众生。不知道我这样理解对不对。
    答:大概可以这样理解。(正见C1)
    问:"断尽善缘的人",我们以前学过邪见会断善根,那可不可说断尽善缘的人就是因为邪见导致的?还有没有别的恶业会导致断尽善根?
    答:通常来说就是因为邪见导致的。 此外,严重的嗔恨心也可以摧毁很多善根。(正见C1)

87. 问:弟子不明白佛菩萨在度化众生时,为什么要示现不如法的行为?

答:只是看上去好像"不如法",事实上是完全如法的,因为那对众生有利益。(正见C1)
问:如果真的有佛菩萨在我们面前示现不如法的行为,我们怎样观清净心?
答:如果你内心已经认为对方是佛菩萨的示现,那就已经是在观清净心了,你总不会对佛菩萨产生嗔恨心吧 ?(正见C1)
问:最近听到传言某寺院住持有很多不明财产,还有孩子。这是寺院的住持在做不如法的示现吗?
答:我们一般人难以判断。(正见C1)

88. 问:《观经》第6课中,看到上品下生者往生后 "一日一夜莲花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还有第7课中,下品下生者在莲花苞中呆十二个大劫,之后莲花才开放。请问法师,此处的时间应该是指娑婆世界的时间吧?因为在《无量寿经》中和《极乐愿文》中,都提到带着怀疑往生者要在莲花苞中呆500年,期间如果怀疑罪业清净后也可以提前出来,此处的500年上师在《无量寿经》27课中明确指出是极乐世界的时间。

答:个人理解,有可能是极乐世界的时间。如果是娑婆世界的时间,那就是极乐世界的十二天。(正见C1)
问:这两天又查了《观经四帖疏》,善导大师的看法是"言七日者,乃此间七日,不指彼国七日也。此间经于七日者,彼处即是一念须臾间也。应知。"看来是有不同的观点,如果依此理解的话,那么因怀疑生在莲花苞中的罪业是最重的,其花开见佛登地的时间比下品下生还要长很多,南无阿弥陀佛!
答:可能有不同的解释方式。(正见C1)

89. 问:本周在预习共修中,有师兄提出《观经》第14观上辈观之上品上生的原文 "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这里的"三心"不仅是上品上生的条件,也是三辈九品往生每一品的往生条件。依据是《观经四贴疏》中,

15. 16观的文前总料简都安立为十一门,其中第四门均为 "辩定三心以为正因。"所以,虽然"三心"的经文只在上品上生中有,但实应作为九品往生的条件。又《观经四贴疏》中,善导大师在注解"三心"的最后,提到"三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也。又此三心,亦通摄定善之义。应知。"综合以上两个方面,是否理解为"三心"通摄了十六观,是十六观中每一观的必备条件

答:个人觉得通常情况下可以这样理解。(正见C1)

90. 问:《藏传净土法》第48课共修讨论时,上师讲到在家人不能享用僧众的财产,有师兄提出,他以前经朋友引领来到一个寺院的住持处,住持请他们喝茶,还给他们结缘经书、佛像等,他现在学到这,有点恐慌,不知住持结缘给他的是住持个人的财产还是僧众的财产,像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处理更如法?

答:这方面难以观察。如果是住持自己有权力支配的物品就没有关系。(正见C1)

91. 问:同事家的亲戚送来2只活的大乌鸦给同事和她妹妹吃,说是补身体。这个同事经常听我说有关佛法的事,不太想杀生,想把这2只乌鸦都给她妹妹吃,她妹妹怀上小孩了,因她妹妹和我同住一小区,想让我帮她捎带过去。我心里不同意,劝她放生使得她很不高兴。后来这个同事让别人给捎带走了这两只鸟。我在想,最好应该怎样做?

答:总之,尽量不要杀生,也不要教唆随喜他人杀生,在这个原则之下,你可以自己看情况取舍。(正见C1)

92. 问:《藏传净土法》74课中讲到邪见的后果非常可怕,其过患比造无间罪还严重。而且即使忏悔也无法清净罪业。弟子不明白为什么邪见罪无法忏悔清净?

答:个人理解,意思是说,只要邪见本身还存在,带着邪见进行忏悔就难以清净,除非摆脱邪见。(正见C1)

1. 问: "妨害"怎样理解?153课

答:遮破、破除的意思,可以对应"瑜伽世间破"当中的破字。(正见C1)

2. 问:有部宗承认四法印,因而遮破外道观点,下面又说有部宗承认未来、现在、过去实有存在,这不是与承认四法印矛盾吗?四法印里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不是承许万法无实吗,无常、无我 =无实,对吗?153课234页

答:声闻所理解的无我,就是人无我。 不包含一切法无我。(正见C1)

3. 问:有部宗和经部宗有什么区别,经部宗在哪方面可以遮破有部宗呢?

答:区别有很多,在许多观点上都有不同。 对具体问题细微观点上的差异可以有成百上千。 你可以学习《俱舍论》。(正见C1)

4. 问:在智悲佛网法螺之音里看的那个入行论算不算传承?

答:智悲佛网中有听受传承的一栏,在那里听受就算得到.(正见C1)

5. 问:请问《佛子行》讲记

第2课皈依三宝的功德相当大,如经云:"何人皈依佛,不堕入恶趣。"皈依了三宝的人,就算以前造的恶业再严重,也不会堕入恶趣。该如何理解呢?
答:《藏传净土法》当中提到:【此外,需要向大家补充说明的是,前面讲到"仅听闻阿弥陀佛名号便趋入不退转菩提道",这一说法有两种解释方法:一、对即将往生极乐世界的入道菩萨来说,这一说法可直接理解。所谓的入道菩萨,狭义来讲是见道以上者,广义来讲是资粮道以上者,发起无伪的世俗菩提心后就进入了资粮道,按传承上师的讲法,有无伪菩提心的人绝不会堕入恶趣,所以资粮道行人可以说是入道的菩萨。有些道友的相续中已经有了无伪的菩提心,可以算是资粮道者,因此,这些人听闻阿弥陀佛名号后应该不会再退转了。二、对可往生极乐世界的未入道者来讲,这一说法不能直接理解。对这些人来说,所谓"不退转"是指获得了将来趋入不退转菩提的种子。不信佛的世间人、外道以及旁生等都是未入道者。如果在一头牦牛耳边念"南无阿弥陀佛",那么所谓"不退转",并不是说从此以后它再也不会堕入恶趣、即生就能往生极乐世界,其密意是牦牛的相续中有了不退转菩提的种子。就像前面公案中的樵夫,他以一句"南无佛",就在相续中种下了未来得道的种子。 在许多经论中,都有听闻佛号不退转的讲法。其实这些说法都有直接的意义(对已入道者)和间接的意义(对未入道者)。大家要清楚这两种解释方法,这才能正确理解佛陀的密意,否则有些钝根者恐怕会产生误解。密宗的教义也是这样,也有外内密等多层意义,学密者一定要有善于分析的智慧。 有些人会怀疑:为什么仅仅听闻佛号就能获得不退转,佛号为什么有这么大的作用?一方面这是阿弥陀佛往昔的发愿力所致,另一方面也是一切如来名号的功德所致。《诸佛菩萨名号集》中讲到,许多如来的名号都有听闻之后不退转的功德。《释迦牟尼佛广传》中也说,听闻释迦牟尼佛名号后,逐渐于大菩提道中不退转。《大阿弥陀经》中说:"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得闻,若得闻者,于无上道,永不退转。" 因此,既然听闻佛号有如是不可思议的功德,大家理应生起强烈的欢喜心。《阿弥陀经》[2]中说:"任何众生闻阿弥陀佛名号后,乃至一发心诚心生信、欢喜,彼等皆可获得不退转无上真实圆满菩提。"经中说得很清楚,只要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乃至生起一念信心或欢喜心,这个众生必将获得不退转的果位。所以,对三宝产生信心和欢喜心非常有意义。】 一方面 并非说所有的功德都是别时意趣,但可以肯定的说别时意趣在有些情况下是存在的。所以要看具体的因缘,业力,包括皈依心的强烈程度,无法一概而论。(正见C1)

6. 问:三宝的五种功德是什么呢?

答:抱歉,个人不太清楚。(正见C1)

7. 问:130课中,第3题问答题问到 "为什么说自己与众生是相同的?"此题的答案是什么?另外此文中"真实宣说修法"中提到众生和自己是平等的,请问此处的平等与相同能否划等号,如果不能,请教有何区别?(正见C1)

答:原则上课后思考题此处不直接回答。 平等和相同在此处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理解的。

8. 问:请问 "真世俗又分无患六根前成立的,瑜伽现量前成立的两种"怎样解释"

154课
答:真世俗可以分两类,一类是在没有错乱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面前成立的,比如你眼睛没有出问题,眼睛所看到的显现都属于真世俗。瑜伽现量面前成立,就是对于成就者来说,在成就者的境界当中 有相关的显现,这些都是真实的 不是颠倒的,也是真世俗。(正见C1) 问:不入则无合,无合则不遇 "怎样解释?
答:【根境的微尘所有方向都没有相遇,因为微尘进入微尘而融入一尘内的情况不存在之故,其原因是两种微尘均无有余地,体积也完全相等。这一点是一定的,因为相互未进入而不会融合一体,由于未融合一体使得一切方向不可能完全相遇,故而称周遍。】 《入行论释·善说海》(正见C1)

9. 问:世俗分真世俗和假世俗,假世俗指的是什么呢?154课

答:比如,眼花了看到的虚空中的毛发等等。(正见C1)

10. 问:以比喻说明过患这个科判中,颂词 "贪欲众生苦,害多福利少,如彼拖车牲畜,唯得数口草"。善说海的意思好像是说贪欲导致人们很辛苦地追求,就像拖车的牲畜一般,非常辛苦可怜(害多),却只能得到几口草料而已(福利少)。个人感觉好像是,上师的解释是从另一个角度安立的,也即为了追求一点点草料(福利少),很可能遭到鞭打和甚至丧失生命(害多)。不知道这个颂词是否有这两方面的意思,或者自己对于善说海上的解释的理解是偏颇的?128课

答:个人理解 讲记当中的解释,可以对应善说海和颂词的内容,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确实是"害多福利少",确实是"唯得数口草"。 "害多"可以从很多个角度得以体现,无论是辛苦劳累,还是被鞭打惩罚,都是"害多"。(正见C1)

11. 问: "胜义量"、"俱生缘"'这两个法相名词如何理解?76课

答:胜义量可以理解为 依靠抉择胜义谛的胜义理论作为一种量,去衡量相关的对象。 有的时候 近取因因指的是 对果的产生起到主要作用的条件, 俱生缘指的是对果的产生起到辅助作用的条件。 比如 种子生果, 种子是因, 阳光水土是缘。(正见C1)

12. 问:颂词:幻人行杀施,无心无罪福 ......,讲到"对幻化的对境做供养也没有功德,因为它没有接受之心,也没有苦乐之心。"这里的解释如何与颂词:供幻佛生德,如供实有佛。圆融理解呢?入行论155课260页

答:这里的幻字意思不太。后者的幻 指的是从空性的角度,一切万法都是如梦如幻的。前者的幻 指的是没有心识的假人(无情),不是真人(这种真人从空性的角度来说也是如梦如幻的)。(正见C1)

13. 问:对于没有心识的佛像在梦幻角度供养有梦幻功德,而又因无情无心识而没有功德,这两个方面如何圆融理解?入行论155课

答:《善说海》提到:【幻人杀害或供养幻人等,由于作者无有心,也就无有善恶可言。如果具有如幻之心的众生如此而行,那么由于作者具有仁慈、嗔恨等心,因此也会相应产生福德、罪业。】 意思是说,作者如果没有心,那就不可能产生业,就像机器人不会造业一样。但你供养佛像,因为你是有情,你自己是有心的,你以恭敬心供养佛像就会有功德。(正见C1)

14. 问:自续推理 ,其宗法、能立、比喻都是自他共同承许的,比如"柱子无常,所作故,如瓶。"这里的自续推理和因三相推理有和区别?是否是不同宗派的推理方法?

答:通常来说,都是基于三支比量、三相观察这个格式。但是不同的宗派(应成派、自续派)对这些格式内涵理解不同。(正见C1)

15. 问:自续推理 ,其宗法、能立、比喻都是自他共同承许的,比如"柱子无常,所作故,如瓶。""所作故"里的所作是什么意思?

答:造作的。造作而产生的。(正见C1)

16. 问:卯一、一异无实故互不护持之过(卯一、一异无实故互不护持之过二、对境相异之苦不护之过)怎么理解 "一异无实故互不护持之过"

答:个人理解是 "时间相异之苦 不护之过", 意思是 有些苦是具有时间差异的,这种苦 不能不去解除。如果觉得不需要消除就有过失。(正见C1)

17. 问:卯一、一异无实故互不护持之过(一、时间相异之苦不护之过,二、对境相异之苦不护之过),怎样理解 "对境相异之苦不护之过"?

答: "对境相异之苦 不护之过",意思是,有些苦是具有对境方面的差异,这些苦也要去消除。(正见C1)

18. 问:公案中,南印度一位修行人去找优婆鞠多尊者,尊者幻化了一棵树和一个坑 ......当修行人断除贪爱我的执著后,刹那间,树和坑的不见了,他好好地站在尊者身边。他顿时恍然大悟,知道色身幻化无常,虚妄不实。如何理解当修行人断除贪爱我的执著后,树和坑都不见了?修行人如何从这件事能够悟出色身幻化无常?第132课

答:个人理解这些都是尊者神通的化现和加持,通过这样示现 那个修行人可以领悟到 自己所坚固执著的某些事物其实是虚幻的。(正见C1)

19. 问: "不入则无合,无合则不遇"。这句经典是什么意思呢,与颂词有什么关系?是要解释现量得不到吗?入行论7册154课245页

答:174课会讲到。(正见C1)

20. 问:众生是根取外境,还是识取外境?如果是识取外境,六识里前五识有分辨作用吗,还是只有意识可以起分辨作用?

答:识感知对境,但感知不一定是辨别,通常来说五识没有辨别能力,但可以感知。(正见C1)

21. 问:、六识指的是心王还是心所?

答:心王。 简单说 心王可以理解为心识的主体,心所可以理解为心所安住的状态,或者"频道"。(正见C1)

22. 问:颂词 "色等现量境,共称非智量,彼等诚虚妄,如垢谓净等。"让从两方面分析为什么现量感受到的是虚妄的?154课

答:原则上课后思考题此处不直接回答,建议结合相关关键词,仔细阅读讲记,并学会归纳讲记当中的法义。(正见C1)

23. 问: "为果不观察"这里的"果"是指菩提果,佛果吗?还是包括了声闻,缘觉,菩萨,佛四种果位?153课

答:个人理解,主要指的是菩提果。从原理上说,广义来讲也包括各种善果,包括人天善果。 就是说 世俗谛中不能否定缘起规律。(正见C1)

24. 问:科判不行道之诤辩:首先,不行道的诤论是不是平凡世间者提出来的疑问?如果按上师讲记中 "从轮回到涅槃之间万法,虽然在胜义中现而无自性,如梦幻一般,但在未经观察的世俗中却是存在的。故为获得佛果而积累资粮,还是非常有必要的。"那这个辩论是否也适用于声闻缘觉?还是仅针对平凡世间者的疑惑,引导其入大乘,行持六度万行,成就佛果?153课

答:个人理解,直接来说 指的是对于是否应该修持菩萨道的辩论。 但是从原理来说,这牵涉到了 "既然空性 为什么要行持善法"的问题,而事实上答案是,因为"行持善法可以获得如梦如幻的果报",从这个角度来说,有必要行持善法,从这个思路来拓展的话,一切善法在世俗谛当中都可以获得相应的果报。(正见C1)

25. 问:对境苦乐相同科判,为什么众生面对的苦乐对境都是相同的呢?

答:"对境苦乐相同"的意思是,众生的苦乐与我的苦乐 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快乐和痛苦。明白吗?至于通过什么因缘感受快乐和痛苦可以有差异,但快乐都是快乐,痛苦都是痛苦。对境就是痛苦和快乐本身。131课 (正见C1)

26. 问:对境相异之苦不护之过科判,不太理解法师回答另一位师兄的答复

"对境相异之苦 不护之过",意思是,有些苦是具有对境方面的差异,这些苦也要去消除。如果按前面对境苦乐相同,为什么这里的苦又有对境方面的差异呢?
答:【若谓自身苦,应由自防护,足苦非手苦,何故手护足?】 这里的对境指的是痛苦存在的对象。(正见C1)

27. 问:对境苦乐相同和有境意愿相同科判,有师兄就提出对境苦乐相同是指外境的角度来分析,有境意愿相同是从内心的角度来说明,可是辅导员师兄说暂时可以这样理解,但究竟意义上却还不是,这个应该怎么理解呢?是否其实这就是从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的角度来理解呢?

答:我不清楚你们辅导员的思路,你可以咨询他本人。胜义菩提心指的是证悟空性的智慧,那是第九品主要宣说的内容。(正见C1)

28. 能生起平等心科判和理当生起科判有什么区别和关系呢?

答:"能生"是强调可能性,否则有些人会觉得毫无希望。"当生"是强调必要性,否则有人虽然觉得有可能生起,但是不愿意生起。(正见C1)

29. 问:有些人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耽误了自己的修行和成就,对这种情况应当如何看待?你自己有什么打算?

答:你可以学习一下(引用网址失效)这里的 《闻思与发心工作的平衡》。(正见C1)

30. 问:所有智和尽所有智是什么意思?68课

答:如所有智是通达万法空性的智慧;尽所有智是通达万法在世俗显现当中的各种规律的智慧。(正见C1)

31. 问: "略广因缘中,求果不可得。因缘中若无,云何从缘出"什么意思"?155课

答:你可以学习一下:(引用网址失效)。

32. 问: "对幻化的对境做供养也没有功德,因为它没有接受之心,也没有苦乐之心。"为什么只观待对境没有心识而否定了有心识供养者的所有如幻功德了呢?如此推理的话,就又与"供幻佛生德"矛盾了呀!因为都是在说世俗谛中的功德呀?《入行论》九品P260

答:前者所说的"没有功德"指的是,没有因为对象有心而产生的那部分功德。(正见C1)

33. 问: "由谁除何嗔,除嗔不如理。

"嗔恨的本体如幻如化,故不应起嗔恨心的道理,是从胜义谛来讲的。那胜义谛中也有如幻如化?第76课
答:个人理解,胜义谛可以分为真实胜义和相似胜义,真实胜义当中没有一切概念,相似胜义当中可以有如梦如幻存在。(正见C1)

34. 问:颂词:譬如屋着火,燃及他屋时,理当速移存,助火蔓延草。

如是心所贪,能助嗔火蔓,虑火烧德屋,应疾厌弃彼。论中说,贪心是嗔心的因,例如我们对亲人有贪著,他们遭到侮辱我们就爆发嗔愤怒。如果上师被诽谤,佛像等遭损毁,自己的修行被阻挠,我们也会生嗔,那是否可以理解为,我们对上师、佛像、修行有贪执?
答:有时可以理解为 我们自身还具有我执,烦恼的根源都是我执。(正见C1)

35. 问:第五品47课里 "暂时的增上生 究竟的决定胜"是什么意思?

答:这个问题法本里应该解释得很清楚啊,暂时的增上生是指人天善趣,究竟的决定胜指三菩提果位:声闻缘觉、菩萨、佛;(正见C1)

36. 问:131课最后一个颂词下面解释中辩护者说道 "未来所受的痛苦,这是我要关心的,毕竟我是一个相续"这里提到了是同一个相续,但是后面上师驳斥举例说后世已经变成另一个身体,是他体。请问这个该怎样去解释?

答:其实心识也是刹那生灭的,上一刹那的心识在这一刹那已经不存在了,相续只是假立的,详细观察来说,没有真实的相续,本质上是他体的。(正见C1)

37. 问:请问 摄义 是什么意思?

答:摄持、归纳意义。(正见C1)

38. 问:157课289页颂词:若识皆不见,则明或不明,如石女女媚,说彼亦无义。对于这一颂的逻辑推理:前面几颂所驳斥的唯识宗 -心可以自明自知,目的就是最终破斥唯识的唯心无境,心识实有,从而证成万法皆空性的中观究竟实相。这里又反过来说:心识本不存在,何谈自明自知,似乎诤来诤去又回到起点,然后为了证心识非实有又会辩心是否自明自知,这样似乎无有穷尽了,该怎么理解?

答:这个颂词已经是另一个大科判的开头了,进入另一个视角了。(正见C1)

39. 问:

"害由业生故不应嗔敌"因为宿世业,别人把亲友撞残,我们怎么办?难道劝亲友这是宿业,他该撞你,算了,自己看病,不要追究吗?入行论82课
答:如果追究是合理的,有必要就可以追究。关键是 不能有嗔恨心。记住"不应嗔"这几个字。(正见C1)

40. 问: "若为尘俗活,复因彼退堕,唯行罪恶事,苟活义安在?"没为世俗活,没有嗔恨,有出离心。

如果我们佛教徒也这样 ,凡事不做,不贪不嗔的如此小乘修行,算如法吗?印度信众有很多人铺一块布,即住在大街上什么工作都不做,每天只三次为来世祈祷这样如法吗?
答:如果没有正确的因果观、轮回观、解脱观,不能说具有出离心。(正见C1)

1. 问:130课中说修自他平等,讲记中引用了堪布根霍说: "什么时候证悟了无我,什么时候就会对自他平等生起信心,明白自和他不过是我们的分别念而已,实际上并不存在。"这里说证悟了无我,是不是就是证悟了空性,这个空性是佛陀二转法轮中的空性嘛,那么法无我呢,也属于二转法轮所宣说的空性吗?

答:无我,全称无我空性。 证悟无我,就是证悟空性。二转法轮圆满抉择了人无我和法无我。(正见C1)

2. 问:以下这个三相推理如何成立: "我应该解除众生的痛苦,因为无意义的痛苦之故,如同我身上所遭受的无意义之苦。"法师回答说:"同品遍:无意义的痛苦都应该解除;异品遍:不应该解除的痛苦都是有意义的"。想问的是,为什么无意义的痛苦应该由我来解除?131课三相推理

答:加上"我"字,道理还是一样的。同品:凡是无意义的痛苦,我都应该消除。异品:凡是我不应该解除的痛苦都是有意义的。道理是一样的。例子:"如同我身上所遭受的无意义之苦"(我应该消除)。(正见C1)

3. 问:在推理上,如果同品遍成立,也即无意义的痛苦我都应该消除,那么自然,因为众生的苦无意义,所以我应该遣除众生的痛苦。但是,为什么这个同品遍能够成立呢,为什么凡是无意义的痛苦我都应该遣除?131课三相推理

答:个人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找不出"我"与"他"本质上的差别,例子:"如同我身上所遭受的无意义之苦 "这个例子当中,事实上,如果你自己没有能力消除,而其他众生能帮你消除痛苦的话,你肯定是非常乐意的,你并不强求"我的痛苦只能由我自己来消除"。(正见C1)

4. 问:科判是 "成立周遍",讲的应该就是为什么上述周遍是成立,颂词"吾应除他苦,他苦如自苦"说因为所谓的我和他都是假立的,并没有一个实有的受苦者,所以诸苦无分别,只要是无意义的痛苦,就需要被遣除,而不用强分自他。是不是和科判有关系?131课三相推理

答:是可以的。

5. 问:唯识破了小乘所许的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却还承认依他起心识,无分刹那属于心法,无分刹那和依他起心识之间有关系吗?入行论智慧品153 -154课

答:"无分刹那"是一种时间单位,可以说是最小的单位。 一部分了义的唯识宗观点不承认"无分刹那"实有存在。此外唯识宗当中还可以有其他的情况。(正见C1)

6. 问:《佛教眼中的物质世界

复旦大学演讲》中讲"唯识宗:对组成心识的无分刹那并未破斥"。 那么怎么理解"唯识宗不承认"无分刹那"实有存在?
答:唯识宗有许多派别。有一部分随理唯识的观点,并没有破除对无分刹那的执著,而有一些了义的唯识观点则超越了这种执著。 有些语境下唯识宗特指随理唯识。 个人理解 ,在《佛教眼中的物质世界 复旦大学演讲》当中所说的唯识宗指的就是特指 某些随理唯识的不了义观点。(正见C1)

7. 问:《入行论讲记》中所指的随理唯识(真相唯识、假相唯识),承许心识(指依他起识或阿赖耶识)不空,依此推断随理唯识要建立心识实有,势必不破无分刹那存在?是否破了无分刹那、心识实有也就无法建立?如《量理宝藏论释》第一品: "细微的无分刹那心识也是存在的,它是组成粗大意识的基础故。"

答:可以这样理解。(正见C1)

8. 问:佛陀舍肉身噬虎,那佛陀色舍身救虎,可是老虎救活了,不是要继续吞食其它生命吗?这不符合

"唯行罪恶事,苟活义安在?" 的颂词,以悲心舍己利益这样,存在就是造罪业的生命,应该怎样理解其中的意义?《入行论》81课
答:佛陀有智慧观察怎样对众生最有利。有些时候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众生和佛陀结缘,很快会得到救度。(正见C1)

9. 问:佛陀延续几个恶的生命,不让他速死止恶业,是为了和恶业的行持者结善缘,以便将来有可度化的缘起。

我们世间人,如果帮了不能止恶的人,因恶人继续造恶业,我们将因共业,入恶趣不能成就。所以佛陀的行为即不是我们能完全理解的,也不是我们都可以学习的。是吗?《入行论》81课

  • 答(1):当时的具体情况,背景,其他众生的相关因缘,佛陀都会了解的。2)我们也不是完全不能帮助造恶业的众生,关键是自己的发心。(正见C1)

10. 问:请问怎样分析颂词的重点和难点?

答:这个问题比较大,你可以学习"颂词"讲考方法示范"、""长行文"讲考方法示范"等等开示。也可以咨询本班带班法师。(正见C1)

11. 问:弟子做了第

131. 第132课的科判分析,里面根据一些个人理解,尝试用三相推理的方式分析了 "成立周遍"科判,但不知是否正确,似乎里面还有点绕,能否再请法师多多指导一下?不知是发在这里好呢?还是单独发给法师好?

答:你可以贴出来。(法供养原文详见论坛)(正见C1)

12. 问:怎样做才算一个合格的发心人员

答: 这方面和管理有关,不同的场合可能有不同的要求,建议咨询弘法教务处管理法师。(正见C1) (引用网址失效)

13. 问:善说海中多次提到《大疏》《释论》等,请问法师,这两种论典的全名是什么,分别是哪位菩萨所造呢?134课和135课

答:《入行论大疏》的作者是堪布根霍。《释论》的作者是印度人,具体不太清楚。(正见C1)

14. 问:第132课、第133课的科判中都是有真实宣说,比如真实宣说修法,真实宣说摄义,这是在以前科判中没有出现过的,请问法师,这个真实宣说应该怎么理解呢?

答:正式、直接宣说。(正见C1)

15. 问: "若谓识了知,故说灯能明。自心本自明,由何识知耶"颂词的讲记最后,上师说:"假如两个心同时产生,按照因明的推理,同时产生的法不互相观待",这句话怎么理解?《智慧品》157课

答:如果的同时存在的事物,相互之间就无法发生关系。 如果一者要对一者发生影响,需要有前后的时间差。(正见C1)
问:这里指两个心识同时产生不互相观待呢?还是任何两个法同时产生不互相观待呢?心识缘外境时,心识和外境同时产生且互相观待呢?
答:通常来说,心识缘外境,指的是第二刹那的心识,取受第一刹那的外境。(正见C1)

16. 问:既然名言中最究竟的是唯识宗观点,从唯识宗的观点看,心识缘外境时,心识和外境必定同时产生,同时存在,所以境心才为一体。这种具缘定因的观察方法如何解释心识缘外境时的时间差呢?

答:严格意义上说 ,唯识宗的见解当中是没有"外境"的, 不存在外境。当你提到外境的时候,其实已经是在随顺名言现相的立场,有时可以说是随顺经部宗的立场。如果从唯识自身的角度来说,同时产生的所取和能取,确实无法相互发生作用,因为发生作用 需要时间差。(正见C1)

17. 问:中观宗会层层破有实宗的实有观点,那么有实、实有、常有有什么区别呢?《智慧品》

答:此处的有事宗,可以理解为承认有某些事物实有不空的宗派;实有就是真实存在、非空性;常有就是常恒、不变化。(正见C1)

18. 问:有实 =实有吗?

答:不一定。 要看语境。有实宗当中的有实 是 "有 实有"的意思。其他语境可以有不同的情况。(正见C1)
问:胜义中的实有是不可分割,不能变化,是不是和常有一个意思?
答:实有与常有有关联,但本身并不是一回事。就像说,火会发光发热,但光和热本身是不同的概念。(正见C1)

19. 问:大悲心的本质是智慧,那众生所受的自相之苦本质不是智慧吗?133课

答:究竟来说,都没有离开如来藏。 但是 大悲 是随顺如来藏本性的一种显现,妙用,妙字很重要, 也就是说,是随顺于实相的。 就像说 善于恶都没有离开如来藏,但善 更符合实相。(正见C1)

20. 问:大悲心随顺实相之故,不应被舍弃;轮回之苦不随顺实相之故,应该舍弃。可以这样理解吗?

答:可以这样说。(正见C1)

21. 问:第135课中提到通过车的七种推理,从方方面面剖析了蕴的聚合不是我。请问是那其中推理,是在哪一部经典中提到的?

答:【本颂是抉择人无我的五相推理。下面以喻义对照的方式,分别抉择火与木柴以及人我与五蕴的关系。 一、"可燃即非燃",所燃的木柴不是能燃的火,二者非为一体。如果所燃即是能燃,则有作业与作者成为一体的过失,这明显违背现量。同样我也不是五蕴,人我对照火,五蕴对照木柴,二者非为一体。人我若是五蕴,蕴有五类,人我也应成五个;色蕴有十一种,受想行识也各有多种分类,若人我即是五蕴,则有人我变成众多的过失。此外,五蕴是刹那迁变的无常性,若人我是五蕴,那我也成了无常性。人们所执的人我是唯一、常有的体性,人我若与五蕴一体则人我成为多分、无常,因此人我与五蕴并非一体。 二、"离可燃无燃",离开了所燃的木柴并没有能燃的火,二者非为他体。如果二者是他体,那离开木柴可以有火,离开火也可以有木柴,二者不必互相观待,但这是无法成立的。同样,人我与五蕴也非为他体。我和五蕴若是他体,就像瓶子和氆氇一样分开存在,那离开五蕴应有人我,离开人我应有五蕴,但这并不成立,因为在五蕴以外不可能找到人我。众生唯一执五蕴的假合为我,在五蕴之外谁能找到一个我?以现量比量都不可得。因此人我和五蕴也非为他体。 三、"燃无有可燃"即火不具有木柴。具有存在两种情况:一、他体的具有,如天授具有财产;二、一体的具有,如火具有热性。但因火与木柴非一体、非他体,所以具有的关系无法成立。同样,人我不具有五蕴。人我无法如天授具有财产一样以他体的方式具有五蕴,因人我与五蕴不成立他体;也无法如火具有热性一样以一体的方式具有五蕴,因人我与五蕴不成立一体。因此,人我不能具有五蕴。或如上一品所抉择的那样,本住人我不成立,既无人我又如何具有五蕴呢? 四、"燃中无可燃"即火为所依、木柴为能依不成立。所谓所依能依,就如树上住有飞禽一样,树是所依,飞禽是能依。火与木柴要成立所依能依的关系,必须首先成立自相的他体法,然而离木柴之火与离火之木柴都无法成立,既然无法成立他体则不可说木柴依于火。同理,我作为所依、五蕴作为能依也不成立。此外,若直接遮破人我与五蕴的自性,也可间接遮破能依所依的关系。首先观察人我,由于人我在五蕴之前之后以及同时都不成立,所以无有本体,既无本体就不能作为所依;再观察五蕴也无有实质,既然五蕴本体不成立也就无法作为能依。 五、由第四句的意义同样可推出火作为能依、木柴作为所依也不成立。 以上是五相推理。在《入中论》中,月称论师则以木车为喻,在五相的基础上再加零件的聚合以及形状都不成立木车就成了七相。 所谓的我虽然在二谛中都不存在,但就世间名言仍可假名安立,《入中论》云:"虽以七相推求彼,真实世间皆非有,若不观察就世间,依自支分可安立。"意思是说,虽然以七相理推求,胜义世俗中都无木车,但不作观察而随顺世间名言时,依车的支分仍可假名安立为木车。由此可知,虽然在瑜伽士的智慧或七相推理面前不成立人我,但在人们分别妄执前可以有假立的人我。佛陀也随顺世间这样安立。所以,对于何时说无我,何时说有我,我们应当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中论讲记》(正见C1)

播放列表 点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