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前行》第117课20210623

《前行》第117课-答疑全集

目录

1. 名颂解释

2. 金刚萨埵修法

名颂解释

问:请问在观想金刚萨埵时谈到药物持明、受用持明、身持明等共同悉地,以及异熟持明、寿命自在持明、大手印持明以及任运持明的道果位殊胜悉地。

答:药物持明是通过一些药,比如配一些药之后,通过这个药,开始修持成就共同的持明、共同的成就。一般来讲有八种持明,有宝剑持明、药物持明,还有其他很多共同的持明。

异熟持明、寿命持明这些是不共的成就、不共的持明。异熟持明、寿命持明、大手印持明、任运持明,分别是从加行道末尾乃至十地末尾之间安立的四持明,或者有些时候是从加行道末尾到佛地之间安立的殊胜成就。异熟持明是心已经成熟了,但是身体还是属于业的本体;长寿持明成就以后,可以一直以这个身份到成佛之间,都不用再投生;大手印持明,获得了一些证悟空性的大成就;任运持明是指成就佛果。(生西法师《学会传法上师——索达吉堪布介绍》问答)

问:请问前行第117课提到的"与学道相关的四种持明以及究竟果位-无学道双运果们"里的持明是什么意思?

答:【持明若分,则有四种,即异熟持明、长寿持明、大手印持明与任运持明。

异熟持明:资粮道与加行道中通过修生圆次第,虽然身体平凡存在,但心已成为本尊之身。《广幻网续》云:"如秤星秤杆,速获大手印,相圆满具力。"秤星是指身体,秤杆是指心获得大手印。又如同印模与泥像。倘若他未得胜法位就离开了人世,则将于中阴获得大手印持明果位,舍弃身体时心已成熟为本尊身之故。《道次第论》云:"一多本尊之瑜伽,所示之地抑或得,六月十六依修时,未成金刚身之前,力微缘愿薄弱故,生分别念身住世,觉性趋至金刚持。"得胜法位时已真实获得长寿持明果位。《道次第论》云:"倘若诸缘未断绝,此即获得金刚身。"

长寿持明:究竟胜法位后,因获得金刚身而无有生死,心得见地。《道次第论》云:"究竟趋入现见义,修行资粮之成就,身界生处有漏尽,成金刚身寿持明,现见法义定涅槃,不舍身体至佛地,远离诸畏神变圆。"也就是说,获得长寿持明者的身体住于胜法位,《密藏续》云:"虽持人与天,梵天清净身,然住殊胜地。"彼之化身与功德皆等同于一地菩萨。

大手印持明是从二地到十地间之修道九地,即身体现为坛城(本尊)的形相,心已净除九垢具有无相智慧。《业次第论》云:"自心大手印,以修现前身,具共胜相好,第二报身者,金刚轮宝珠,莲花与宝剑,大手印持明。"即二地、三地、四地、五地称为金刚持明,以如金刚般的证悟摧毁自地之障故。六地主要行持智慧度,并转法轮,所以称为轮宝持明。七地善巧方便如同宝轮,因此也称为宝轮持明。八地获得无分别智慧宝自在,所以称为宝珠持明。九地以无贪修刹土、行事业故称为莲花持明。十地圆满而行利众事业,因此称为宝剑持明。

任运持明是指佛地。《业次第论》云:"以昔而圆力,如说净垢染,佛之三智慧,任运持明者。"有些阿阇黎认为一地至七地之间是大手印持明,任运持明在三清净地。但这是因为他们尚未懂得密意。为什么呢?从初学地至佛地之间为四持明所摄之故。】

——以上是《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当中的内容。(正见C1)

问:词典里提到的是无学道,那"学道"是什么意思呢?

答:有学道、无学道指的是修行的阶段。大乘当中,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一地)、修道(二地到十地)都是有学道,佛地是无学道。(正见C1)

问:顶礼法师!末学在课程辅导时,有师兄问到:中脉、左脉、右脉与法本中提到的中脉、精脉、血脉是怎样的关系?怎么理解精脉、血脉?末学在佛学词典中没有查到资料,敬请师父开示!感恩法师!

答:如果以后有机会学习密法可以详细了解。(正见C1)

问:喜、殊胜喜、极殊胜喜、俱生喜四喜智慧的具体含义?大乐轮、受用轮、法轮和幻化轮的理解?

答:如果以后有机会学习密法可以详细了解。(正见C1)

金刚萨埵修法

问:顶礼法师!像我们修金刚萨埵时,自己变成金刚萨埵与密法有关吗?

答:这个其实就是密法的一种,属于密法里面的生起次第的修法,把自己观为金刚萨埵属于密乘的一种修法。(生西法师)

问:在上师瑜伽以及金刚萨埵修法里,都讲到"上师化成五光明点融入自心"。这个到底怎么化?虽然这样想了,但我觉得分别念造作的这种空性境界,是安住吗?怎么样做对证悟空性更有帮助,是不是安住时间越长越好,或者怎么判断是否安住?

答:上师真正化光,第一个要知道上师是法性的幻变。如果对上师的身体太过于执为实有,有时不一定那么容易化成光。我们在观想化光的时候,要知道上师的本性是如梦如幻的,是光明的,是法性的变化。在化光的时候,我们要安住他是一种无自性的自性。他可以从五光幻化成上师的形象,也可以从上师的形象再幻化成五光。五种光明的明点,观想时上师的形象逐渐逐渐地变成光明,缩小变成一个五光明点的样子,相当于具有五种光明的一种圆形的明点,逐渐融入到自己的心相续中。其实明点就是代表上师的本性,上师的本性就是光明和智慧无二无别的一种状态,完全觉悟的一种自性,没有丝毫障碍的本体,进入到自己的身体之后,进入到自己的心间和自己的分别念融合,这个叫相应。其实整个过程是一个相应的过程,我们自己本具佛性,但是有分别念的障碍,这时要通过上师瑜伽的方式来融入,融入之后,我们和上师的智慧相应。其实并不是真实的上师的智慧怎么样和我们智慧成为无二无别,而是说我们的心,本来从实相上讲,和上师是无二无别的。当上师的本性变成智慧光明融入到我们心中的时候,这个过程一步一步引导我们趋入实相。因为一下子想"我就是实相",一下子想"我就是佛",这个方面我们做不到。所以通过一步一步地观修,逐渐地观修,然后进入到我的心间,和我的心成为无二无别。和自己的心成为无二无别之后,其实这就意味着上师是代表诸法的实相,他是完全觉悟的状态,这种上师其实和我们心相续中的实相,本来是无二的。但是我们认识不到我们心的光明,所以通过借由上师融入我们心中,变成明点比较容易相应,容易融入。而且,明点本身和实相有直接关系。明点也代表实相,进入我们心间,上师进入了分别念,和我的分别念变得无二无别,这就是相应的过程。当我们安住在这个时候,当他融入我们心中的时候,我们就想"我的虚妄分别念,通过上师的融入遣除了",我就安住在上师的状态中。上师的状态和我心中的状态本身就是无二无别的。它就是一个次第,就是一个方便,一个引导的过程。只要我们按照一步一步观想的话,慢慢慢慢地上师就融入到我相续中。所融入的明点就代表实相,代表我的本性。最后,上师的本性和我的本性,本来无二,安住在一起。这样就成了上师相应法、上师瑜伽。

那么这是不是就是安住呢?当然安住标准是很高的。真实的安住,首先要觉受到上师的一种智慧加持,本来明空无二的一种状态。或者说我们没有这个状态,我们对空性见,对于大圆满见,或对于光明、等性的见解,我们要很熟悉、要知道,然后安住在这个状态中。如果我们有一种觉受了,就安住在这种觉受中。上师融入,它是一种强力的提醒和加持。这个时候会有不一样的加持力。或者实在不行的话,就什么都不想,就想上师进入到我的相续中,成为无二无别。什么都不想,坐一会儿。这叫不叫安住呢?这也可以叫安住。但是这种安住是个方便。我们不能说这样能证悟空性,或不能证悟空性。如果你的信心够大、资粮够大,融入的一刹那,你可能就相应体会空性。为什么呢?因为上师他本来代表明空无二自性。这个时候你的分别念很少,心很清净,在这个状态中,就很容易和空性相应。在这个状态中,就比较容易证悟。但是我们没有这样一种状态的话,即便上师明点进来了,住在我的心中,我就什么都不想,这样坐一会儿,这不是证悟空性的直接因。但它是一个间接因,是一个开端、起点。慢慢地,我们经常这样做,我们的智慧、得加持的程度会加深。慢慢修法就会相应,或者说,具有这样的观修,对于法义的理解,对修道的理解,就会逐渐逐渐地深入。从这个侧面来讲,最终会证悟空性的。(生西法师)

问:请法师开示:如何分辨左右海螺,是看海螺的螺纹,还是看海螺的开口?

答:顺着口进去那个方向,如果是顺时针一边向上到顶端,就是右旋海螺。(正见C1)

补充:右旋螺,其螺顶部的螺纹,由外到里为顺时针右旋,直到螺嘴(螺心、螺顶),左旋螺反之,详见下图中的右旋螺。

问:请教:什么叫平庸的显相,比如什么是非平庸的显像?

实相中,比如人存在吗?若不存在,对话者则不存在,那么哪里来的对话?

答:就是一般的显现。实相当中人不存在,对话也不存在,一切概念都不成立。(正见C1)

问:按《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所云"当又开始生起分别念时,再度将一切器情明观为金刚萨埵刹土",其中情世界部分是将一切有情众生观成个别各异的金刚萨埵佛尊,还是观成金刚萨埵的眷属?

答:应该都可以。(正见C1)

问:法本中提到"仪轨念诵完以后,一到最关键的讽诵心咒时......"请问法师,为何心咒是最关键?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前边的仪轨只是一个铺垫,对观想等的一个描述,其目的是更圆满的念诵心咒。

答:个人理解,有些情况下,某些仪轨当中念诵心咒之前的内容,某种角度也可以说是为念诵咒语做准备,或者说我们可以按照仪轨的内容进行观想,安住在相应的境界当中念诵咒语。另一方面来说,即使没有念诵咒语,按照仪轨当中其他的内容进行观想、念诵也有很大的功德和利益。(正见C1)

还可参考:

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117课:

【到了最为关键的讽诵心咒的时候,心情顿然放松下来,】

在参加修法的时候,很多人觉得前面敲锣打鼓、念诵颂词的部分是最重要的,都很专注地在修,而到了咒语的时候就觉得念完了,好像放松了,开始做各式各样的事情。其实不是这样的。前面敲锣打鼓,或者念词句,都是让你达到要念咒的状态,你要真正地开始念咒了。

前面的准备工作就是按照词句引导生起本尊,然后把该观想的观完之后(把自己观成本尊),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念诵心咒,念咒语就开始跟本尊交流,通过心咒的方式相应于实相。

念咒语是整个仪轨里面最关键的地方,但是我们一到这里就开始放松,觉得中间这一部分是不是不太重要的?回向、下座的时候,又开始敲锣打鼓地觉得重要了,把法本拿过来开始很专注地观想。其实都重要,尤其中间的部分是最重要的。】

问:在观想嗡班匝萨埵吽五个咒字放光的时候,向上是准备自利法身的缘起,向下是准备他利色身的缘起,为什么这里有法身和色身的不同?

答:因为法身是佛陀自己的境界,为了利益他众可以显现色身。(正见C1)

问:无学道双运果位如何理解?感恩法师慈悲开示!阿弥陀佛!

答:佛果。(同时具足色身和法身,色身法身双运)(正见C1)

问:请问何谓"等持力"?

答:等持(术语)定之别名。梵语旧称三昧,译曰定,新称三摩地,译曰等持。谓心住于一境平等维持也。是通于定散二心也。假使在于散心而心专注于一境即三摩地。故译为定者不可也。唯识述记七上曰:'等持者平等持心等,但于境转,故名为等持。故通定散。(中略)三摩地,此云等持。'俱舍论二十八曰:'等持者为定,名异体同。故契经说心定等定,名正等持。此亦名为心一境性。'

力:不被违品所转。(正见B2)

问:弟子在念诵经咒时妄念总是不断,以金刚萨埵仪轨为例,仪轨一开始时还能够如理如法的观想,并且以三殊胜和四种对治力来摄持,但是时间不长也就十几分钟,然后在后面长时间的持咒中,渐渐的自己就不能坚持了,各种妄念杂念以及昏沉掉举都来了,请问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在这期间所持的咒是否还有功德?如何能更好的对治持咒中的不专心?

答:上师在《亲友书讲记》中提到:修禅定的过程中有五种障碍,由于它能覆蔽自性,使善法不生,经论中又称之为"五盖"。其中有具体说到,"掉悔":掉举与后悔合为一种。掉举指心散乱到色声香味等外境上,一直不能收回来,看见美色就起耽著,听到妙音又去贪执等;后悔是对以前所做之事追悔莫及,对那段经历放不下、想不开。从执著外境的散乱方面而言,这两者的本体完全相同,故而安立为一个障碍。"昏睡":昏沉与睡眠合为一种。昏沉指心内收,昏昏欲睡,身体渐渐沉重,但没有真正入睡;睡眠是心极度内收,六根关闭,进入梦乡。这两者都是心内收,神志不清,不能清醒地入于禅定。我们有时候刚吃完饭就坐禅,结果一直打瞌睡,头不停地一点一点,这就是一种障碍。个人认为若在持咒期间出现这些情况,当然会影响善法的功德,但不是完全没有功德,即使无记的状态念咒语也是有功德的,但若想圆满,则需要观待很多条件,如见解、三殊胜摄持等。以一座修法为例:在观修前,可以先简单忆念或观修一下外四加行的内容(引发自己"厌离轮回-希求解脱"的心力),然后修上师瑜伽(祈祷上师加持自己圆满本座的念诵、观修等),再开始修。(正见F)

问:念金刚萨垛观想时,提到的"在无缘离戏的境界中安住片刻...""无缘离戏"是什么意思?

"当又开始升起分别念时,将一切器情明观为金刚萨垛的妙用。"这句话不明白。是将一切器情——电视、桌子、水杯都观想为金刚萨垛佛尊的意思吗?

答:"无缘离戏"——指的是心无所缘,没有分别念的戏论,安住空性。"观为金刚萨垛的妙用"——可以把现在的世界观想为现喜刹土的清净世界。有多种方式。(正见C1)

问:在117课中,详细说明了念修百字明的内容,其中有段文字如下:

观想供养诸佛,自利法身之缘起......观想布施众生,他利色身之缘起......

《法行习气自解脱续》中也说:"射收二利净除分别障。"意思是,依靠观想光的射收,供养十方诸佛菩萨,满足六道一切众生,便成就了二利,清净了自他的一切罪障。

这里讲的,与上述观想要诀是一致的。依靠这种金刚乘的善巧方便,一瞬间便可圆满不可思议的福慧资粮,同时,也能够成办利益天边无际众生的事业。

请教法师:上供和下施所获得的资粮是否能区分开观想呢?比如,上供获得更多的是智慧资粮,下施获得更多的是福德资粮?

答:个人理解,每一种观想都可以同时圆满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正见C1)

问:顶礼法师!金刚萨垛佛、金刚萨垛心咒和百字明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都是金刚萨埵的化现,都具有清净罪业的功用。

问:金刚萨埵观修时获得四身果位,四身果位都是哪几位佛?有人说:佛的法身是普贤王如来,报身是金刚萨埵世尊,化身是莲花生大士,可以这么理解吗?关于自性身如何理解如何观,只是观为金刚杵吗?末学查阅了一些资料,说法不同,特别请教法师开示!感恩法师!

答:自性身与法身无二,自性身是从侧重断德圆满的角度安乐的,法身侧重证德圆满。诸佛自己的境界就是法身,为了利益有情可以显现报身和化身,报身和化身都是安住在法身的境界当中示现的。(正见C1)

问:感恩法师慈悲开示!恳请法师帮忙继续开示:什么是断德圆满?什么证德圆满?他们二者有何异同?末学在佛学词典中未查到合适的答案。南无阿弥陀佛!感恩法师!惭愧弟子合十顶礼!

答:前者,比如断除了一切烦恼、业障、无明,断除过失方面。后者包括证得了空性、实相的境界等等,获得功德的角度。(正见C1)

问:自性身与法身的区别?

答:前者侧重断德圆满,后者侧重证德圆满。(正见C1)

问:自性身与法身有何区别?

**答:【本体:一般而言,所得果位究竟功德的别法身法相,自利断证究竟具足三种特点。到底是怎样的呢?能仁王的离果法性自性身,

  1. 证德智慧法身的特点:依靠出世间道遣除所断客尘的力量而获得二十一类无漏法所摄的离果法身功德。如《明义疏》中说:"无伪之义依出世间道而得,非为所作。"
  2. 断德离客尘的特点:断除二障及习气,因此具足一切所断客尘种相极为清净的体性。
  3. 本体自性清净的特点:如此这些法也成为具有实相自性清净的法相。如此断证究竟的本体,摄于三身中时之法身、由分类断究竟具二清净分的自性身以及证究竟无漏智慧的智慧法身,是由反体而分的。可是,在最后一品作为能表示法身四法之一,即承许是三身之一的法身,这是依据圣解脱部解释本论颂词的密意。然而承许四身是能表示法身的法显然是间接的讲解。】——以上是《现观庄严论释——弥勒言教》当中的内容。**

【表示果法身的四法:一、自性身:法界自性清净,所有客尘也清净的究竟灭谛,即是自性身的法相。自性身就是所谓的二种清净:一切诸法的本性——法界自性清净,以及远离了烦恼障和所知障客尘后的清净,也可以说是自性本来清净和现象离垢清净。具备这二种清净就是自性身。二、报身:于所调诸众当中,唯于菩萨前所显现的色身,并为化身之增上缘,即是报身的法相。报身也叫受用圆满身,是具有五种决定的果位,在所化众生——一地到十地菩萨之间显现为五部佛的形象。它是化身的增上缘,就像有了身体才可以显现影子一样,有了报身才可以显现化身,如果没有报身就无法显现化身。三、化身:由报身之增上缘所产生的,显现为调服众多清净与不清净众生的色身,即是化身的法相。可分为四种。化身是由报身增上缘中产生。清净众生如文殊菩萨、弥勒菩萨可以见到化身释迦牟尼佛,不清净的世间凡夫如提婆达多等也能见到。化身分四种:种种化身、殊胜化身、工巧化身以及调众化身。四、法身:成就佛地之究竟智慧,即是法身的法相。可分为二十一种无漏法。成就佛地的最究竟智慧叫法身,可以分为二十一种无漏法。顺便说一下事业的法相:即由法身增上缘所产生的善法功德。可分为二十七种。其界限,作者具有的部分,唯为佛地;所作之境具有的部分,则是从未入道开始就存在的。有些讲义把事业放在表示果法的四种法中,但这里将事业的法相单独宣说。从作者的角度来讲,界限为佛地,因为唯有佛陀可以示现二十七种事业。】——以上是《现观略义讲记》当中的内容。(正见C1)

问:还是没看明白。

答:在许多情况下,本体无二,但自性身侧重于断德圆满方面安立,法身侧重于证德圆满方面安立。(正见C1)

问:弟子有个问题不明白,在共修念课诵的时候,说有用话是否也是不如法?有的师兄可能是听别的老师兄或者是有些上师或者法师开示过念诵的时候不要说话吧(我猜的,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她本人也不说)。她本人把嘴闭得严严的,真是问她有用的事她也不开口。请问这样是我做的不如法还是她理解的死板了?(比如,我在道场是带大家唱颂,唱完一个修法后,我发现她没有课诵集,我问:"你是不是没带课诵集?要是没带我给你找一本。"她就把嘴闭得严严的看着我,一个字都不说。弄的我一点办法都没有)。弟子认为学法不应该学死板了,不知道弟子的想法是对的还是错的?是我在课诵间隙的时候问她的话是不如法吗?

请法师开示,如果真是课诵的时候不能说任何话,那弟子以后坚决杜绝说话,在带领课诵的时候不管看到多重要的事都不说了。望法师开示。

答:念诵的时候通常情况下尽量止语,如果有必要说话的时候也可以,需要根据情况来抉择(有时即使没有说话,通过点头、手势等等方式表达也可以)。(正见C1)

问:加行教材第117课,法本提及除定业外都可以通过念诵百字明清除罪业,那么什么样的算是真正的定业?如何判断?

答:关于定业本身有不同的定义,有些时候定与不定是相对的。要看你对这力量有多强,只要你拥有足够强大的对治力,就没有不能对治的恶业,如果你没有对治力,即使是一个微小的恶业,也会让你承受其他痛苦。(正见C1)

问:在净障修法文中有一部分的观想是:"一切外器世界变成现喜刹土,一切内情众生变为各自为白、黄、红、绿、蓝色的五部金刚萨埵之自性",这里的意思是观想一个五部金刚萨埵,还是每个众生都变成五部金刚萨埵?

答:个人理解,可以观想所有众生都变成金刚萨埵,无量无边。也可能有其他方式。(正见C1)

还可参考:

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117课:

【一切内情众生变为白、黄、红、绿、蓝五色金刚萨埵的自性,】

世界变了,一切众生也变了,因为所有众生本具佛性,都具有佛功德。所以,一切众生相应于各自的种姓变成了五部金刚萨埵,用白、黄、红、绿、蓝来表示。

五方佛的颜色也是白、黄、红、绿、蓝,五方佛的原理也是因为众生的种姓不一样,把所有的种姓归纳成五种姓:佛部、珍宝部、莲花部、事业部、金刚部,相应于各自的种姓就通过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五色金刚萨埵的自性、本体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在因地的时候种姓不同,所以在果位的时候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现而已,其实成佛之后不会有这些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