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前行》第107课20210618

《前行》第107课-答疑全集

问:为什么持戒的功德超胜布施的功德,而且六度中都是后后超胜前前?

答:因为布施容易做,持戒难做。在《经庄严论》的注释当中,麦彭仁波切也讲过这个问题。《经庄严论》中讲度摄品的时候,讲六度四摄,六度的顺序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前前容易后后难,后后的功德超胜前前的功德。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布施,一般的人都可以布施,昨天我们讲课的时候也提到这个问题。大富豪可以布施,一般的人也可以布施,甚至于连乞丐也可以布施。乞丐本身是向别人乞讨的,但他有时看到别人更需要的时候,也可以把自己的钱布施给别人,所以这是很容易的事情。布施很容易,都可以做,但是持戒就难多了。有些人可以把自己的钱财拿出去布施,但你让他持一条不杀生戒,他做不到,他不受戒,不愿意受,不敢受这条戒律。所以持戒比布施要难,越难说明它越细微,相应来讲功德也越大;越容易做的事情,它的功德就容易集聚,也不是那么大。越往后越难做,难度越大,做到了功德也越大。后面到了安忍的时候,为什么安忍的功德比持戒和布施还要大?因为你要真实的在内心当中,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不生嗔心,是很难的。你可以守戒,可以在外在中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做这些事情,外在中我可以把身三语四的戒律守得很清净。我就是不打你,不杀你,我不犯这个戒。但内心中的嗔心是很不容易控制的,有时控制不住的。所以只是我的行为上没有犯戒律。但是安忍不是这样的,安忍就是你内心当中不要生嗔心,难度一下子就出来了。一个是在行为上没有去做偷盗东西,第二个是说没有去杀生,没有去伤害众生;安忍是什么,是忍辱,不是说强制、压制着不去做,而是通过佛法化解掉我的嗔恨心,不生嗔心,这就太难了!所以安忍比持戒难,越往后越难,功德就越来越大。所以六度中后后超越前前,最后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很细致,要比禅定细得多。所以越往后越难,越往后越靠近实相,越往后的功德越大,它就是这样一种原理。(生西法师)

问:我们说大乘菩萨戒总的学处就是不害众生,我觉得最基本的就是要保住这个众生的生命,蚊子咬一口我们也不杀害它。但是我们又学了严禁恶行戒,以饶益心杀生,这个饶益心就不好判断,闹不好以分别念,我拍死了蚊子,让它早点往生?

答:饶益心其实是很清净、很广大猛烈的大悲心。我们把它拍死了,希望它往生极乐世界,但实际上我们拍死它,一方面是维护我们自己不要被蚊子咬的心态,是属于自利的心;另外我们把它拍死的时候,它感受到很大的痛苦——感受到粉身碎骨的痛苦和舍弃生命的痛苦,内心中可能也会产生很大的嗔恨心;死后它会不会像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去往生极乐世界、投生,也不好说,也许死后继续转恶趣、继续堕地狱,也有可能。所以我们对这些没办法做定解,一般初学者通过饶益心杀生是不能做的。像前面讲的,好像是饶益心,其实是自利,为了自己不要受到它的影响,这是不能开许的。如果有大利益去舍弃,这个对我们来讲没大利益,利益很小很小,可以说没什么利益,得到的利益只不过是我们不再被这只蚊子所叮咬而已,而且我们拍死这只蚊子是很大的过失,因为凡夫人与菩萨的心态完全不一样。菩萨的慈悲心非常广大,而且也有一种证悟空性的力量,他也真正有超度的能力。

前面我们讲了,在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对方的情况下,可以开许,但是我们现在可能是既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对方,没办法对自他做利益,所以这方面是不能开许的,一般对初学者来讲没有开许的可能性。有些地方说是初地以上的菩萨,相续很清净的时候可以开许,但是不是完全初地呢?有时候接近初地的时候,比如在加行道,内心中的功德比较圆满的时候,稍微开许一点。并不是说刚刚开始学菩萨道就可以开许。(生西法师)

问:摄集善法戒实际上它涵盖了菩萨的所有学处及律仪,学处可理解为戒律吗?

答:许多场合都可以这样理解。而有的场合有侧重不同,学处有时侧重应该去做的,戒律有时侧重不应该去做的。(正见C1)

问:"律仪"又如何理解?

答:可以理解为戒律。(正见C1)

问:摄集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之间的联系区别以及有没有相似之处。

答:有些时候前者主要对应六度,后者主要对应四摄。六度和四摄之间还是有一定联系的,有些时候四摄可以归案在六度当中。(正见C1)

还可参考:

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107课:

在《三戒论》中,摄集善法戒具体包含什么内容呢?虽然这里面讲所有的善法,但是所有的善法其实包括在六度中,菩萨的摄集善法戒其实就是六度。当然,行菩提心是六度,持戒中善法戒也是六度,这个没有冲突,只是从不同侧面来安立的。

在《三戒论》中,摄善法戒是六度,因为所有的菩萨要修行善法,六度不包括在内的是没有的,所有的善法都包括在六度中。

......

菩萨饶益有情戒的本体就是四摄法,因为所有的利他都包括在四摄当中。四摄法我们也很熟悉:第一是布施摄,第二是爱语摄,第三是利行摄,第四是同事摄。

......

菩萨自己是通过六度成熟的,他要成熟别人也是用六度,六度在四摄法当中是爱语摄。这个爱语不是一般的爱语,一定是和他解脱有关的。

......

为什么说六度是自利,四摄是利他呢?因为菩萨首先自己要把六度修好,调伏了自己的烦恼,懂得了正法,然后再通过四摄去调伏有情。】

问:《前行广释》第107课,将行菩提心的学处——持戒,在课文开头,提到"七种别解脱戒",对此弟子有些不明白,佛陀有七众弟子:沙弥、沙弥尼、正学女、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七种别解脱戒,连近住戒在内,共有八种戒相:一、比丘戒;二比丘尼戒;三、正学女戒;四、沙弥戒;五、沙弥尼戒;六、近事戒;七、近事女戒;八、近住戒。比丘转根为比丘尼时,不舍比丘戒便得比丘尼戒;比丘尼转为比丘亦同,故说比丘戒与比丘尼戒同一体性。沙弥戒与沙弥尼戒,近事男戒与近事女戒,以同上的理由,也同一体性。正学女戒,即包含在沙弥尼戒内,故其众别解脱戒,实际只有四种:一、比丘戒、比丘尼戒;二、沙弥戒、沙弥尼戒、正学女戒;三、近事男戒、近事女戒;四、近住戒。

这里的别解脱戒可以说有八种或四种,怎么和七种对应呢?

答:开合不同而已,分类可以有七种(《三戒论》当中提到:【别解脱戒唯七种】),七种对应的受戒者为七众。再广分可以有八种,略摄可以有四种。(正见C1)

问:第107课讲到"表面上成办利他之事,也只是影像罢了,不能利益众生。"传法上师假使没有功德、成就,只要弟子具信心也能得究竟成就,如果弟子不具信心,上师是普贤如来,也无法引凡入圣。如大天比丘讲的是佛法,可以让很多弟子得果,怎么理解?

答:大天比丘当时并没有告诉他的弟子他自己的真相,他的弟子一直对他很有信心,认为他很清净,信心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大天比丘所传的法也是正法。(正见C1)

问:同样是万法为心造,都同样是影像,都可以在阿那耶识登记,应该起作用,为什么不能利益众生。

答:"不能利益众生"可以理解为很难圆满、高质量的利益众生。从万法如幻的角度,可以用影像的比如,很多显现都可以说如影像一般,但这是从空性的角度进行比喻。从缘起显现的层面,画饼不能充饥,照片里的馒头(影像)也无法解除饥饿,汽车可以行驶和运载,而汽车的照片(影像)却起不到这样的作用。(正见C1)

问:顶礼法师:您好!《亲友书》第3课,讲到:持戒度:指制止恶行、行持善法的一种心,包括禁恶行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其宗旨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行持一切善法,制止一切恶行,尤其从大乘的角度来讲,还要加上"利益一切众生"。真正的持戒度,是通过守持净戒来利益众生、帮助众生,而不扰乱任何一个众生。

请问别解脱戒,菩萨戒以及密乘戒属于禁恶行戒吗?

答:禁恶行戒是菩萨戒的一部分。(正见C1)

问:什么是摄善法戒?什么是饶益有情戒?非常感恩您,阿弥陀佛。

答:【"佛子律仪趋行方","佛子律仪"即菩萨戒,包括三个:一、摄律仪戒,即是共七众别解脱戒,断除性罪、遮罪的律仪;二、摄善法戒,即是由身语意积聚诸善的学处;三、饶益有情戒,即是所有引摄、护持、增长诸善法之戒。这三条也就是大乘菩萨所有的修学次第与法门。"方"即"方法",趋入菩萨律仪的方法。按《入中论》所说,有"广大入"和"甚深入"两种方法,从广大入而言:入菩萨行即为广博地闻思教理;从甚深入而言:为深入修持六度万行。】——《入行论释·善说海》

【从大乘菩萨戒而言,其中摄律仪戒为断恶门;摄善法戒为修善门,摄身口意三门善业回向菩提;饶益有情戒为以慈心摄受一切众生。】——《入菩萨行论广释》(正见C1)

问:行菩提心学处里的六度和摄集善法戒里的六度是一样的吗?如果是,为什么在持戒里又讲一次?如果不是,区别在哪里?(三戒要论里讲摄集善法就是行持六度)

答:个人理解,是一个相互含摄,或者说互相包含的关系。因为六度当中包含持戒度,持戒度当中(摄善法戒)又可以包含六度。(正见C1)

还可参考:

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107课:

在《三戒论》中,摄集善法戒具体包含什么内容呢?虽然这里面讲所有的善法,但是所有的善法其实包括在六度中,菩萨的摄集善法戒其实就是六度。当然,行菩提心是六度,持戒中善法戒也是六度,这个没有冲突,只是从不同侧面来安立的。

在《三戒论》中,摄善法戒是六度,因为所有的菩萨要修行善法,六度不包括在内的是没有的,所有的善法都包括在六度中。上供下施的布施度、制止恶行的持戒度、利益众生、还有忍辱,这些都是很殊胜的善法。

持戒度一方面来讲是禁止恶行的,但是从反面来讲,有一种说法是"一百年布施,不如一天护戒。"意思是说一百年中,你精进地布施很多的财富,还不如你在一天中守护一条戒律的功德大。所以,布施可以积累很多的功德,但是我们没想到持戒能积累更大的功德。

我们觉得戒律好像是很麻烦的事情,很束缚不自在。但是持戒除了让我们远离恶行,把我们置于一个保护圈里面之外,持戒本身可以产生巨大的善根。而这个巨大的善根,远远比布施金银珠宝、用金银珠宝供佛、布施有情的功德大的多。所以,我们如果想真正快速地累积善根,就要认认真真地去求戒、护戒。

守护戒律是积资,而且获得的善根特别强劲,这个功德远远比布施、供养的功德大。安忍的福德也很大,我们后面会讲,修安忍比持戒的功德还大,精进的功德就更大了,所以,不管哪个善根都包括在六度中。菩萨所有的摄善法戒,都以六度来进行归摄。在《三戒论》中讲十善法戒的时候以六度来讲,就是这个原因。】

问:摄集善法戒里的布施和饶益有情戒里四摄的布施有什么不同?各是什么角度安立的?

答:摄善法戒有时可以理解为主要从积累资粮的角度来说,一切善法都可以让我们积累资粮。四摄有时侧重点是利他,通过布施这个方法可以摄受众生。(正见C1)

问:讲义中说摄集善法戒实际上已涵盖了所有的学处,这是指它也包含了严禁恶行戒和饶益有情戒吗?

答:也可以这样说。(正见C1)

问:我们这里的讲的持戒分三: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具体的戒条如钝根者一条、中根者几条、利根者十八条,这个是从哪个角度安立的?

答:钝根者一条、中根者几条、利根者十八条这些都属于"严禁恶行戒",在《三戒论》当中有叙述。(正见C1)

问:如果我们正式受了菩萨戒,那应该守持的戒条有哪些,是按照自己的根基,受钝根的一条、中根的几条,或者利根的十八条,把所受的这些戒条守好就可以?还是要从根本上要求自己,用"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来规范自己,一旦没有时时摄集善法,没有时时防护恶行,就都在"破戒"?感恩!

答:"钝根者一条、中根者几条、利根者十八条"至少要选择一种。可以根据自己受戒时候的发心意乐来确定。有条件尽量都守持。(正见C1)

问:持戒分"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三种,是从体相上进行的一种分类,对吗?感觉比较笼统的,不像戒条那么具体明确?那"摄集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呢,有对应的戒条吗?我们受菩萨戒主要是选择"严禁恶行戒"里的一种来守持,然后用"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种体相来要求自己?

答:摄善法戒主要就是行持六度,饶益有情戒主要是四摄,这些在《三戒要解》当中都有宣说。(正见C1)

问:107课华杰施主的公案里说华杰施主想出家,但众阿罗汉以神通观察,不见他有出家因缘,后来佛陀观察到他久远劫前的善根,看他有一世做猪的时候无意间绕了一圈佛塔,因为这个让他出家,他还获证阿罗汉果了。

问题是,为什么出家一定要有过去世的善根,哪怕是这么"微小"善根?

答:因为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没有善根,出家本身、出家之后的修道可能会遇到困难。(正见C1)

问:弟子现在正在持诵发心偈,而持发心偈就要发菩提心,持菩萨戒。我应该怎么持戒才合理呢?请法师慈悲开示!

答:菩萨戒有菩萨戒的受戒方法、戒条。八关斋戒有八关斋戒的受戒方法和戒条。【乙七、明示二十堕罪及同分:不失二心为学处,国王五堕邪见等,大臣五堕毁城等,平凡之人八堕罪,共同二堕廿堕罪。彼之同分为轻罪,不具此等无堕罪,行善同分即学处。寂天菩萨依据《虚空藏经》而在《学集论》中宣说了十九种根本堕罪。其中国王五定罪:(一)掠夺三宝财物;(二)惩罚具戒比丘;(三)轻毁出家学处;(四)造五无间罪;(五)持邪见。大臣五定罪:(一)毁舍宅;(二)毁村落;(三)毁乡镇;(四)毁城市;(五)毁都市。平凡人八定罪:(一)对非法器宣说空性;(二)退失大乘道心;(三)舍弃别解脱戒修大乘;(四)自持小乘且令他持小乘;(五)为利养而赞自毁他;(六)说上人法妄语;(七)取受享用三宝财物;(八)将修禅定者之财施与闻思者。再加上舍弃愿菩提心这一共同堕罪,总共有十九种。《宝积经》中所说的二十种堕罪是在前十九种堕罪基础上加舍弃行菩提心。《月藏经》和《虚空藏经》中也明确地宣说了舍弃行菩提心属于堕罪】——以上是《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当中的内容。最少可以只受一条戒——不舍弃愿菩提心。(正见C1)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弟子在学入行论安忍品时遇到疑惑:如果因为修自己的安忍而助长了对方的恶业怎么办?这时要观待其他的因缘吗?如果不需要观待的话,那法本里又说:给强盗杀人犯布施会有同样的罪业,那又该怎么思维呢?弟子糊涂了,请法师慈悲开示!感恩法师!

答:安忍主要是调服自己的嗔恨心,调服自己的嗔恨心不会助长对方恶业。在调服自己嗔恨心的前提下,行为上可以示现调柔或者威猛,根据不同的因缘可以有不同的应对方式。(正见C1)

问:前行广释107课,师兄们提问,对众生起嗔心后是不是就是舍弃众生了?什么是舍弃众生?

答:不一定。如果你产生不再帮助众生、不再为众生的利益而努力的想法,就算舍弃。或者甚至希望众生一直倒霉等等。(正见C1)

问:为什么不受皈依戒,来世就无法获得人身?

答:个人理解,一方面可能是侧重某些相关根基和因缘的众生,另一方面来说,如果没有守持好皈依戒,或者说没有做到皈依戒的内涵,就很容易造恶业,而堕落。另一方面来说,凡夫很容易造恶业,得人身很难,如果有皈依戒,就可以压制恶业,帮助自己获得人身。(正见C1)

问:为什么对他众不利,会损害菩萨戒?

答:因为菩萨戒的精神就是利他。(正见C1)

问:嗔心可摧千劫之资,那我们什么时候才可以积累足够的资粮?

答:你可以学习《入行论广解》70课-71课,当中提到嗔恨心的强度不同、程度不同,摧毁善根的力量也不同,这方面有很多情况。(正见C1)

还可参考:

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107课:

《入行论》中说:"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又说:"罪业莫过嗔,难行莫胜忍,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

《入菩萨行论》中说的"一个嗔恨心"是很强烈的嗔心,不一定像是今天不高兴发个脾气。能摧毁千劫资粮的善根,这个嗔恨心一定是很强大的,否则不能摧毁这么大的善根。如果是不高兴,或生起了中等的或比较少的嗔恨心,虽然也是有过失,但不会从根本上摧毁善根。

假如善根是十米高,"根本上摧毁"就是从根基全部摧毁,整个十米的善根突然倒塌。如果不是从根本上摧毁,那十米高的善根可能被削掉了一米还剩九米。这些轻微的嗔恨也有过失,它也许没能力把所有的善根摧毁掉,但肯定会削减善根或让善根延迟成熟,这个能力是有的。

《入行论》说的应该是很严重的嗔心,有时我们过于担心,如今天发了个脾气,是不是善根就就没有了?这要看情况。如果不是特别严重、猛烈的嗔恨心,善根不一定会全部没有。反之,一个猛烈的嗔恨心对于凡夫来说,要生起来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如果很困难就不用操心了)。所以还是要小心谨慎,尽量控制自己,不要经常发脾气生嗔心,如是不知道哪一天就生起很强劲的嗔恨心,也不好说。

一次摧毁千劫所积聚的是什么善根呢?就是供施,即上供三宝(如佛陀等),下施有情。"供"就是供善逝,"施"的本质就是众生,布施很多的饮食钱财,一千劫中辛苦积累的善根,一个强劲的嗔心就摧毁了。

在《入中论》中是讲摧毁"一百劫",这个一百劫是什么呢?摧毁一百劫中的布施和持戒的善根。这里的"一千劫"中不包括持戒。如果是布施的善根就会摧毁"一千劫",若加上持戒,由于持戒的善根比布施的善根要强很多,所以是"一百劫"的善根布施和持戒都摧毁掉了。

嗔恨心能不能摧毁安忍的善根呢?不能。安忍正是嗔恨心的对治,所以它能摧毁的只有布施和持戒的善根。安忍、精进、禅定、智慧的这些往上的善根是没有办法摧毁的,因为安忍已经是嗔恨心的对治了。《入行论》里说的善根是供施善逝,还有《入中论》讲的持戒,这两方面的善根会被摧毁掉。

我们经常提倡修安忍,是为保护我们的善根。善根是很不容易才生起来,比如我今天的善根,是咬紧牙关好长时间才修下来的,若不注意保护一下子就会被摧毁掉,那就太不值得了。想想修善根的确不容易修,所以无论如何不能让它轻易地摧毁掉,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嗔恨心。

经常要观修,将安忍的观念深入到自己的血液、骨髓中,在第一时间就会想到不能生嗔恨心,一定要安忍。千万不要因小而失大,保护自己的善根是大事情,别的事都是小事情。

后面的教证"罪业莫过嗔",所有的罪业超不过嗔心的罪业。"难行莫胜忍",所有的难行和苦行中,没有比安忍更难修的,因此说"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

问:以慈悲心作为基础,以正法调伏自相续,它远远胜过无益于自心成千上万的高高见解及甚深修行。既然有"甚深修行",说明理论与实践已相结合,为什么自相续还没调伏?

答:有可能只是口头等表面的,而且这里前半句提到慈悲心,说明后者这种表面的见解和修行是与慈悲心脱离的,那显然是不圆满的。(正见C1)

问:请问为什么供养佛塔、佛舍利无心物能得福德?而供养石头却不能得福呢?是因为佛塔、佛舍利是佛陀加持而成吗?如果是,为什么佛陀不加持让所有无情物都能让众生得到福报呢?

答:因为佛陀有智慧(智慧不是心识),石头没有,如果是一块特殊的石头,也会有功德,比如佛陀用过的物品等等。从世俗缘起的角度来说,是不一样的。(正见C1)

问:华杰施主公案中,追猪的狗狗现在有没有解脱呢?它绕着猪一起绕了佛塔了的吧?也应该有同时播下了解脱善根吧。

答:具体就不太清楚了。但我们可以说,它肯定种下了善根,但善根结合它的其他因缘是否已经促成了解脱,还是说在将来获得解脱,就不太清楚了。(正见C1)

问:弟子身边有好多道友、朋友没有对象,他们也没有出家的想法,弟子是否可以建一个公益群让大家互相交流,然后定期组织他们学习《离幸福很近》《找回最初的你》。还有,受菩萨戒能给人介绍对象吗?请法师开示!

答:你可以自己对照菩萨戒的戒条,如果戒条遮止的你做了就犯,如果不遮止的就不犯。就像说某某行为犯不犯《刑法》,你可以自己翻开《刑法》去对照。

我一般不会回答这类问题,因为可能治标不治本,如果你根本就不知道菩萨戒的戒条,那你几乎是个"盲人",我告诉你这个事情犯不犯,那其他事情呢?其他有无数的行为你自己平时怎么取舍?你可能还会问"吃巧克力犯不犯菩萨戒?"、"上楼先迈左脚犯不犯菩萨戒?"、"晚上抬头看星星犯不犯菩萨戒?"......此类问题是没完没了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你自己学习菩萨戒的戒条,然后把内容记住。(正见C1)

播放列表 点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