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前行》第068课20200328

目录

  1. 名颂解释

  2. 一切为业之自性

  3. 其余疑问

名颂解释

问:68课中"当然,佛陀已经断证功德圆满,关于感受余报一说,有些经典认为是不了义。不过,这个我们暂且不谈,因为不是我们的行境。""行境"是什么意思?

答:行境可以理解为所行的境界,所能够达到的境界。(正见C1)

问:第68课中"我们要获得佛果的话,五明、十明全部要精通"这里的五明、十明是什么意思?

"《永嘉证道歌》中所言:'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这里的阿鼻业是什么意思?

答:五明:工巧明、医学明、因明、内明、声明学。小五明:(辞藻学)、韵(韵律学)、修辞、歌剧(戏剧学)、星算(星算学)。合为十明。阿鼻是无间的意思就是无间罪。(正见C1)

问:"一切为业之自性"的自性是什么意思?

答:个人理解,相当于作用的展现,比如"电脑程序都是二进制符号1和0的自性"。(正见C1)

问:一切为业之自性中"自性"怎么理解呢?

答:在此场合可以理解为业成熟的本性,作用的显现等含义。(正见C1)

问:一切为业之自性,"一切":是否理解为整个轮回的显现,苦乐的感受。

答:某种角度可以这样理解,或者说许多情况下的苦乐感受都离不开业。(正见C1)

问:"业":指造作,小乘和大乘有不同的细分,大概理解为身语意的造作,或者是心的造作。

答:这个词语有多个角度来理解,一方面可以理解为造作(过程),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造作善恶之后产生的业的种子,而这种种子具有成熟为果的能力等等。(正见C1)

问:"自性":有很多解释,此处理解为本体,本体就是作恶得苦受,行善得乐受。请问这样理解可以吗?

答:此处可以理解为本性,轮回诸多苦乐感受没有离开业的本性(作用),是业之功能的展现。(正见C1)

问:前行科判中,"一切业之自性"这是什么意思?自性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从不善业、善业就讲到了"一切业之自性"呢?有什么关联吗?有先后次序吗?

答:个人觉得大概可以理解为轮回里的一切苦乐都没有离开业的(自性、作用、功能)。(正见C1)

还可参考:

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69课:【

我们在世俗谛中的六道时要思维因果的规律,"一切是业的自性"。就是不管是有情世界还是器世界,作者都是业,心为本体,心造业而由业显现有情世界和器世界,故说一切为业之自性。】

问:《前行广释》因果不虚之三:一切为业之自性:"以此业缘,两条大鱼转生为帕吉波国王和玛拉洛(害母)大臣"。"害母"是啥意思?

答:是一个名字。(正见C1)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上师68课讲记中说"因果关系在名言中一定要承认。"其中"名言"是什么意思?请法师开示。

答:世俗谛的意思,在世俗谛当中有名称和言语。(正见C1)

问:前行68课:当然,佛陀已经断证功德圆满,关于感受余报一说,有些经典认为是不了义。不过,这个我们暂且不谈,因为不是我们的行境。(1)此处"不了义"是啥意思?(2)最后一句中"行境"是啥意思?

答:行境可以理解为所行的境界,所能够达到的境界。了义和不了义【了义与不了义作者:堪布慈诚罗珠 发布时间 2013-03-26 来源 慧灯之光九 一、宣讲的必要 佛经浩渺无垠、博大精深,佛经的表达方式与陈述内容,也有看似矛盾或不符合事实的地方。如果没有前辈的指引,没有适当的方法,仅凭自己的智慧去抉择,就无法全面通达、深入理解,甚至很多时候会遇到问题。闻思的时候,有几种方法,是开启佛经宝藏之门的金钥匙,了义和不了义、四依法等都属于其中之一。二、了义和不了义的定义"了"字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是很清楚、很明白的意思;第二,是全面了解、毫无保留的意思。"义",就是佛经的内容。有些佛经或论典虽然讲了自然本智,但只讲了一部分,没有讲得很彻底。比如第二转法轮所讲的中观见或《般若经》,虽然描述了一切法的本质,从空性的角度而言,讲得非常透彻、非常清楚,没有任何保留。但从光明、佛性、如来藏的角度来讲,却没有讲完,而有所保留。即使很多密续中所讲的佛性、如来藏、自然本智也不是很清楚,所以这些经论或密续的内容,都是不了义的。第三转法轮的经典中,就把所有的内容都讲完了。无论空性还是光明,都给予了完整、透彻的阐述,没有任何保留。密宗的时轮金刚、大圆满就讲得更加透彻。这些佛经或续部的内容,无论是显宗或密宗,都叫做了义。小乘佛教不会出现了义和不了义的说法,因为小乘佛教只承认第一转法轮的四圣谛,他们认为这就是佛陀唯一的终极思想。除了四圣谛,不会有更高的法。而大乘佛教却有了义与不了义的说法,因为众生的根基不一,佛传法的方式也不一样,所以就出现了了义和不了义的说法。三、如何判断了义和不了义 以三个标准,可以判断出了义和不了义:第一,用意:佛讲的同一句话,除了字面的意思和内容以外,还有其他的用意;第二,目的(必要):佛所说的有些话从字面上看虽然不符合事实,但他这样说是有目的、有必要的。当然,广义上讲,所有的佛经都有目的,但不了义的法,却有着特殊的目的。第三,以理妨害:是有理论或逻辑的妨害。以上两个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叫做以理妨害。比如说,佛所讲的一个观点,却存在着其他非常具说服力的逻辑可以予以推翻。因为这个逻辑或理论对佛的这个观点有妨害或损坏,可以证明这个观点是不究竟、不符合事实的,故称为以理妨害。具备以上三个条件的,叫做不了义法。佛传法的时候,为了度化某些根基的众生。会在字面上讲出另外一个意思。举一个例子:有些佛经里面说过,物质是真实存在、是实有的。虽然从字面上看,佛肯定了物质不空,不是虚幻,而是真实不虚的。但这不是佛的真正用意,只是佛考虑到,虽然世界不是真实不虚的,但从凡夫的角度来看,或者从五种感官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是很真实的。所以佛也没有完全撒谎,他这样讲的目的,就是为了度化某些暂时不能接受空性见解的小乘根机的众生,因为他们只能接受人无我,而无法接受法无我,所以佛就采取了次第逐步引导这些众生的方式。如果我们仅从佛的字面上去理解,认为这个世界是实有的,那就会以理妨害。推翻此论点的逻辑,就是《中观》所讲的逻辑或推理方法。如果没有了义和不了义的区分方法,佛经相互之间若发生冲突、矛盾,我们就无法判定世界到底是真还是假。所以,这一判断标准,就像一把开启佛经宝库的金钥匙,让我们能一眼区分出浩如烟海之千经万论的究竟密意。四、了义佛经的定义 第一,除了字面内容以外,没有其他用意。第二,除了度化众生,让我们明白真理以外,没有其他目的。第三,不存在其他逻辑可以否定的可能性,所讲的观点是很清楚、很透彻、很正确的。在理解了义的时候,还需要了解另一个概念,即因明里面的"圣言量"。"圣言"是指佛经,也即佛或圣者说的教言。"量"是指能够衡量、抉择一切法之真假的真实标准。除了不了义的佛经以外,其他所有的佛经都是了义经,也是圣言量。圣言量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阐述现前的事物不违背现量。现前,也即现实生活中能够看得见、摸得着,五种感官能感受到的东西。佛在描述现前的时候,不能违背现量。所谓现量,即五种感官。如果佛陀在描述某个我们的感官能够感知的东西时,却与我们或绝大多数众生的感官结论有所矛盾,就可以说这个佛经是有漏洞的。第二,阐述隐蔽的事物不违背比量。隐蔽,即平时看不见、摸不着,但通过推理可以被证实的东西。佛在宣讲隐蔽事物的时候,不能违背比量。如果违背了比量,就是有漏洞的,不能成为圣言量。所谓比量,也即推理。因明的推理方法,与西方哲学讲的由大前提、小前提以及结论等等构成的逻辑,有很大的相同之处。在一般情况下,如果这些推理方法没有错,其结论也不会有错。但若深究,则因为我们的感官有漏洞,感官提供的信息自然也有错误。我们的意识根据这些错误的信息来分析判断,就必定会出现错误的结论。第三,阐述最极隐蔽的事物不自相矛盾。最极隐蔽,即最终极、最隐蔽的东西。比如善恶因果等等。由于这些东西非常隐蔽,一般情况下,不仅我们的感官无法证明,逻辑也无法证明。在这种情况下,就只有观察佛陀所说的话里面,有没有自相矛盾的部分,有没有自我否定或自己颠覆自己语言的内容。如果没有,就可以确定佛陀说的是对的。所有的了义佛经,都必须符合上述三个条件;凡是不符合这三个条件的,都不是圣言量。凡是不符合逻辑、不符合现量、不符合感知、不符合理智的内容,都一概不承认是了义的。如果在佛经当中出现这样的话,那也是不了义的法。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是佛弟子,就顽固地去辩护这些不了义法的内容。比如说,显宗的许多佛经中讲,这个世界是平面的;而有些佛经,尤其是一些密法经典中又讲,这个世界是另外一个形状的。现在大家都知道,我们所在的世界根本不是平面的。为什么佛在短短的40多年当中,传法的内容都有前后不一致的地方?为什么佛当时要这样讲呢?一千多年前的佛教经论中,就已经有了解释:佛这样说,是为了度化某种众生的权巧之计。佛说,这类的经典,就是不了义经。凡是佛学里面与解脱有关系的重要问题,都说得非常透彻明了,再不会有其他发展的余地,但是,在宏观世界观方面,却会有一些发展空间,因为佛陀没有说得很绝对和明晰。为了度化某种根器的人,佛陀有时候也会说一些与众不同的世界观。总而言之,准确、了义的佛经,其世界观一定要符合现实,只要不符合现实,就是不了义经。五、了义和不了义的种类 了义和不了义的种类,我认为可以从四个层面来讲:(一)从世间感官的层面,或从世俗谛的层面来讲,有了义和不了义的区分。比如说,佛经关于宏观和微观世界的了义观点,讲得非常透彻,跟现代科学的发现有着惊人的一致,这就是世俗谛当中的了义。因果报应、前世后世等理念,也是世俗谛当中的了义。虽然科学没有办法印证其真实性,但大量的事例,以及其他的逻辑推导也足以证实,因果轮回是颠扑不破的。当然,想直接证明因果报应之间的关系,是很难的。佛也说过,没有智慧的普通人,最好不要直接去观察因果,因为自己不可能得到任何结论,这样反而有可能对因果产生怀疑。一旦产生怀疑,自己又无法解决,就会导致修行等各方面的问题。尽管如此,也有可以证实因果存在的方法。因明的很多结论,也是这样得出的:既不是现量,也不是普通的比量,而是先证明释迦牟尼佛是真实语者,他不会撒谎,然后可以得出结论,凡是佛陀所说,都是真的,都可以相信。大概的证明过程如下:因为撒谎一般都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因为贪心、嗔心、无明等烦恼的驱使,而去撒谎骗人的。佛陀已经断除了贪嗔痴等烦恼,没有撒谎的理由,另外,在佛陀的语言中,也从未发现过任何谎言,所以佛陀是真实语者。汉传佛教中关于因明的论典非常稀少,即使有几部,也是很简单的。而在成百上千、零零散散的因明论典中,《释量论》的内容最完整,是所有因明的根本。法尊法师已经将此论著翻译成汉文。其中的第二品,叫做《成量品》。虽然我们都相信释迦牟尼佛,但佛的可信度为什么这么高呢?这一品将给我们娓娓道来。佛经里面讲,世界是平面的,中间有一个很陡很高的须弥山。但现代人都知道,佛描述的须弥山是不存在的,至少我们现在看不见。虽然每个众生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世界与空间,从某些众生的视角来看,可能有着这样的宇宙。然而,从大多数现代人类的角度来讲,须弥山是不存在的。可是,佛之所以这样讲,是有其他用意的。因为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佛教以外的很多外道,包括当时占据主流地位的婆罗门教等大多数宗教描述的世界有可能是这样。佛为了渐渐引导这些人,所以暂时没有宣讲与当时世人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否则不但没人理解,还会遭致各种非议。比如,在两千多年前,也出现过比较准确的世界观——日心论。但由于当时人们的天文知识远没有现代人这么丰富,绝大多数人的宇宙观,是地心论。他们根据自己眼睛观察的表象推断出,我们所在的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其他所有的日月星辰,都在围绕着地球运行。如果谁敢宣传与之矛盾的见解,就会遭到各种攻击,并最终彻底宣告失败。同样,如果释迦牟尼佛一开始,就创立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观,就得不到世人的支持。见解上的冲突,只会将很多人排除在佛门之外,这样就断了他们的善根。本来宏观世界的宇宙构成如何,并不是重要的问题,所以不需要太较真。但微观世界与真正的修行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无我、空性紧密相关,所以一定要尽量接近于真实。所以,即使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佛经所讲的微观世界,也与现代科学发现完全一样。在佛陀宣讲的《时轮金刚》中,是将人的身体与外面的宇宙结合起来进行宣讲的。《时轮金刚》所讲的天文结构,与现代天文学的观测结果几乎完全一致。由上可知,佛经所讲的微观世界,可以说是非常了义的世俗谛;佛经所讲的须弥山、四大部洲等宏观宇宙世界,是不了义的世俗谛。从世俗谛的角度去看,讲述轮回因果的佛经,都是了义的。(二)从第二转法轮的层面来讲,也有了义和不了义之分。凡是讲空性的经典,都是了义佛经;凡是讲世俗谛的经典,无论是因果、轮回,还是其他观点,包括出离心、菩提心,都属于不了义经典。(三)第三转法轮的层面,也可以区分一种了义和不了义。第一转法轮当中讲的无常、无我、痛苦、有情世界、器世界等等的所有观点,甚至包括宣讲单空的经典,也是不了义的。因为首先要有物质存在的实有观念,才会有物质不存在的空性观念,不空与空性是相对的,凡是相对的东西,都是最终不成立的。宣讲如来藏、佛性、光明的经典,才是真正的了义经典。有多少个了义经呢?虽然有如来藏五经、如来藏十经、如来藏二十经的说法,但最普遍的说法,是如来藏十经。其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是《大乘楞伽经》、《解深密经》、《大涅槃经》、《大乘密严经》,在这些经典中所讲到的世界本性,是非常透彻的——世界的本质包括空性与光明。其他诸如宣讲布施、持戒、禅定、菩提心、慈悲心等内容的经典,都属于世俗谛,都是不了义。第二转法轮的《般若经》,其最终意义和第三转法轮的经典没有什么差别,但从字面内容的角度来讲,由于其中没有讲到光明,所以是不完整的。按照无垢光尊者,与很多高僧大德、学者、成就者的话来讲,《般若经》是半了义的,因为其中所讲的空性非常透彻,就像《入中论》、《中论》所讲的一样,讲的都是大空性。其空性的层面,是了义的。但缺少了如来藏、光明的内涵,虽然第二转法轮的经典中,偶尔也有光明的字眼,但这不是第三转法轮当中所讲的光明。词同义不同,所以第二转法轮是半了义的。(四)从密法的层面,来区分了义和不了义。凡是讲不清净现象的经典、论典,包括菩萨的五道、十地、六度等等,都属于不了义,因为世界的本质是清净的。凡是讲清净现象的佛经,都是了义的。《维摩诘经》的第一品,就是讲世界本来是清净的,和修不修行没有关系,虽然属于显宗的经典,但它的内容已经超越普通的显宗经典了。麦彭仁波切、荣森班智达都讲过,第三转法轮的如来藏观点,就是处于显宗和密宗中间的观点。在修简单的生起次第,比如五加行当中的金刚萨垛修法的时候,最后要观想金刚萨垛从自己的头顶融入,之后自己变成了金刚萨垛。我们不能认为,这纯粹属于一种观想、冥想、幻想,是不符合事实的。其实,这是符合事实的修法,如果不符合事实,这样修就没用。如果没有清净观,就根本没有办法接受此类修法。从密宗世俗谛的角度来讲,这叫做道世俗谛。普通人造了杀、盗、淫、妄等罪业,就要向金刚萨垛忏悔,金刚萨垛本身是佛,是清净的。但从密宗的胜义谛或正世俗谛的角度来讲,金刚萨垛和普通人本质上没有差别,罪业、果报等现象实际上只是自己的一种幻觉而已。无论修什么样的本尊,一定要有这样的见解,否则不会成就。这四个层面,一个比一个深,一个比一个更接近万物的真相。我们学佛都是半路出家,在这之前受过各种各样的教育,每个人心里都有各种各样的疑问,如果缺乏闻思,一旦佛经中出现一些不符合现实的内容,更会加深自己的怀疑、疑问和困惑,甚至会严重影响我们的修行。了义和不了义的区分,就是解开这些疑问之锁的金钥匙。六、对三转法轮是否了义的定性 依照佛经、藏传佛教传承上师,以及印度的无著菩萨、龙树菩萨等论师的观点,第一转法轮,是公认的不了义。但从第一转法轮本身的内容来讲,世界的确是无常、痛苦、无我和空性。只是这些都是虚幻的,可以用其他逻辑推翻的。《解深密经》当中讲过,第三转法轮是了义的,第二转法轮和第一转法轮是不了义的。其他所有辨别了义不了义的经论讲的都是一致的:第三转法轮最究竟、最了义,第二转法轮是半了义,第一转法轮是不了义。密法比第三转法轮讲的还透彻、还究竟,完全是了义的。在我们修行的时候,首先要按照第一转法轮的要求,修人生难得、死亡无常、因果不虚、轮回痛苦。还要对众生修慈悲心,要发菩提心,发愿度化众生。但这些都不究竟,最终还是要修空性。虽然加行修的是不了义法,但通过修持这些不了义法,最终可以到达了义法的境界。如果不从起点做起,就永远不会有突破,这样将一直停留在不了义法的阶段,永远都接触不到了义法。为什么一开始不去修了义的法呢?因为佛陀考虑到众生的承受力,所以才采取了次第引导的方式。所以,我们一定要先把加行修完,紧接着修心的本性,然后可以修大圆满、大手印等密法,这样修炼的结果,就能看到了义法的无限风光。】——以上是《慧灯之光》当中的内容。(正见C1)

一切为业之自性

问:请问上师成佛以后也会有果报吗?

答:成佛以后是不会有果报的,刚才我们也提到过释迦摩尼佛的果报,实际上不是真实的受果报,佛是为了告诉大家因果是很严重的,让大家知道因果非常非常严重,佛说我今天也受到了一点影响,如果我没有成佛的话,我今天也会被屠杀。这是让大家明白因果的严重性,实际上成了佛以后不会受因果的限制。(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问答系列》)

问:掌握因果法则,利用因果的「果须众缘」的定律,从过去的因,到现在的果,中间尚须具备许多外缘,若外缘不具备,果报便不能显现。如果远离恶缘,和集善缘,或另造强大的善因,则能阻碍恶果的出生,以此转移业报。那么弟子有疑问,佛陀成佛后做了那么广大的善业,为什么没能阻止因往昔善心杀生,而示现檀木刺扎脚的果报?

答:佛陀成佛后被诽谤,或者他的脚心被扎檀木刺,这些其实都是示现。示现的必要性,是为了让弟子对业因果本身产生一种恐怖畏惧的心。当时佛陀示现完之后,有些人就想连佛陀这样已经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金刚身都会受报,那么像我们这些业惑众生,为什么造了恶业不会受报呢?!佛陀自己已经从这样一种业缘里面彻底解脱了。如果没有解脱,他也没办法成就遍知的佛果,因为有障碍的缘故。他灭尽了一切的业因、业果、习气之后才能成佛,所以佛是不会再受报的。那么佛不会再受报,为什么又受报了?因为佛陀在世间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利他,为了利益众生,让众生相续中产生这样的因果正见,好好地修学。所以佛陀示现,以前我发善心做了杀业,它也成熟了。这是让众生警醒业果不虚,力量很大,连佛都要受报,何况我们呢。这是佛陀的示现,而不是说佛陀还没有消净业因的意思。(生西法师)

还可参考:

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68课:【

【即便是断除一切业惑障碍的佛陀和阿罗汉尚且也要感受自己的业果,那更何况我们这些薄地凡夫呢?】

此处说断除一切业惑障碍的佛陀还有超越三界的阿罗汉,尚且也要感受自己的业果,何况是我们这些凡夫人?此处所引用的分别是大乘的无学道和小乘的无学道。大乘的无学道就是佛陀,佛陀是断尽一切业惑障碍的。阿罗汉断尽了三界的烦恼,他不会再投生三界。阿罗汉是小乘的无学,佛陀是大乘的无学,即便是已经获得无学道的佛陀和阿罗汉也要感受自己的业果,更何况是我们呢?

这个教言主要是要提醒我们,对业因果产生定解。这里还不讲是否"示现"的问题,上师在注释中讲,有些地方说佛陀受报是不了义的。如果真的去分析也的确是不了义,我们需要这样承认。

佛陀所有的烦恼障、所知障以及业惑种子断尽之后才能够现证佛果,现证佛果是因为他不好的果和业因早就已经灭尽的缘故,佛陀烦恼障断尽了,在十地末尾的时候种子习气也已经断尽了,因此成佛之后不可能还会有业果受报。但是在小乘中,因为它的教义不一样,小乘抉择佛陀的身体是有漏的,智慧是无漏的。佛陀的身体是以前的业形成的,所以他可以受报,小乘的教法中有这样讲的。

由于现在讲的是"共同"前行,所以我们不用大乘了义的经典来讲,不能讲这里佛陀是"示现"。因为这个是"前行",可能在后面会讲"示现"。在讲到大乘道或佛功德的时候,那决定能够真实抉择是佛陀"示现"。但是现在这个场合还没有上升到那么高的高度,如果在这个地方提前讲是"示现"的话,对于内心中生起"业果不虚"的这种感觉,不一定有好处。

但是因为很多道友已经学过,所以我们不得不在这里面讲一下,因为他们有疑惑"佛陀他为什么受报啊"等等,如果有这个疑惑我们就讲这个是佛陀的一种示现。因为佛陀在世间中有没有因果对他来讲不重要,佛陀不会在任何场合告诉大家"我是没有业因果的,我是早就已经超越了......"等等,佛陀不会这样。

佛陀是来度化众生的,因此如果有对弟子生起业因果正见的需要,佛陀就说"我都会受报",也不会打个括号说"示现"。佛陀不会说"这是我的示现",他就是直接说"我要受这个报",下面的弟子一听说佛陀都受报,有些众生就会觉得"佛陀都要受报,那何况我呢?所以我一定要谨慎注意。"这样佛陀就达到目的了。

佛陀的目的就是让你谨慎取舍因果,你只要取舍了,佛陀就高兴了,因为它能帮助你慢慢走向解脱。佛陀根本不需要去表明自己的证悟或者没有受到这些的影响,这些因果任何时间对他完全都是无谓的,佛陀不会追加解释。我上堂课讲到过,其实佛陀是示现的,但现在不能这么说。

对不同的人,如对大乘的根基就讲了义的,对小乘等这些共同乘佛陀不会这样讲。同样,这个地方的课程是"共同"加行,所以这里也不会出现那些"示现"的字眼,而直接抉择这个是佛陀受报,我们应该大概了解这个问题。因为对因果不虚产生定解是对我们有帮助的,如果需要抉择时会很清楚。

麦彭仁波切在《智慧品书》中把这个讲得很清楚,佛陀不可能受报的,如果有受报有怎样的过失,全部都讲过。但是对这些共同乘的人,或刚刚进入佛门的人不能这样说,一定要说连佛陀都要受报。佛陀是金刚身、智慧身,这么尊贵的佛都要受报,何况我们这些业惑凡夫,现在造的这个业怎么可能不受报呢?连佛陀都受报,何况你我呢?一定会受报。

这样一想,就会对业因果本身产生定解,而对业因果本身产生定解对我们修行至关重要。佛陀都受报,何况我们这些薄地凡夫。】

问:经典说释迦牟尼佛成佛后还要感受三天头痛果报,可从万法皆空角度讲,业也应该是空的,本来没有。可为何证悟了,还要受果报呢?佛与凡夫若都要受报,岂不无分别了,两者要如何缘?

答:这个和前面的道理是一样的。佛陀如果成佛后还要受果报,说明他的业还没有尽;业没有尽,也成不了佛,成佛就说明业已尽了,不管是什么业,习气也好,最微细的业也好,完全消尽了,才能够真正成就最圆满的佛。

头痛这个业,也是一种障碍,这个障碍还存在,就说明佛的障碍没有消尽,那就不成为遍知。佛成佛了说明所有障碍消除了,不会再有头痛的果报。感受头痛果报完全是一种示现,为了给众生示现业果不虚的道理,通过这个示现,给众生带来很多很多的思考,对众生的修行产生很大的帮助。业是空的,佛陀也完全证悟了业是空的,通过证悟业空,把所有的业完全消尽了。佛和凡夫不一样,凡夫人是真正的受果报,佛陀是示现受果报。(生西法师)

问:有些人认为佛菩萨感受果报只是显现,并不是真实的,故无法证明因果不虚。这种观点对吗?

答:佛的果报是一种显现。一地以上的菩萨,按照《宝性论》等的观点,也没有生老病死的,受报也可以算是一种显现。虽然初地以上的菩萨没完全从因果中、从因缘中出来,但是他的恶业的果报可以控制,是显现。

是不是就没办法证明因果不虚呢?恰巧就是这个可以证明。为什么可以证明?因为因果不虚有很多证明的方式。对凡夫有证明因果不虚的方式;对圣者也有证明因果不虚的方式。佛菩萨显现,就是证明因果不虚!他有显现的能力,他修了善因得果报,没有果,已经从果报中出离了,这就是他的一种能力,这是他的果。这个果从哪里来的?是修菩萨道来的,修善业来的。所以佛菩萨不感受果报,只是显现,本身也是因果不虚的一种体现。如果不修菩萨道,就没有这个能力,就没办法成佛、成菩萨,就没有能力显现业果(这里没有业果,只是示现)。这种示现业果,是一种超能力,一般人做不到的。示现业果的能力从何而来?这个果报,是他在因地的时候,认认真真地行持六度四摄,认认真真地实践了菩萨行的因,所得到的果。这个就是因果不虚的证明!只不过体现的方式和我们认为的那种不一样,我们认为的因果不虚一定是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凡夫人的因果不虚,跳不出因果,当然要这样去体现了。但是佛菩萨是另外一种因果不虚的体现,从这种世俗的因中出来了,是修持解脱成佛的因中出现了佛果,他的能力是从这个因来的。我们要解读因果不虚,眼光要放远大一点,或者说长远一点、广阔一点,这样才能够知道,什么是业果不虚的原因,或者它的一种本性。所以佛菩萨不是业果虚耗,而恰恰就是因果不虚的一种最好的体现。(生西法师)

问:有些人认为佛菩萨感受果报只是显现,并不是真实的,故无法证明因果不虚。这种观点对吗?

答:佛当然是示现,这个毫无疑问。菩萨有很多种,有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凡夫菩萨,还有证悟圣地的菩萨。如果是证悟圣地的菩萨,也是一种示现。因为在《宝性论》中说,初地以上的菩萨没有生老病死,不会有这些痛苦。但如果是一地以下的加行道、资粮道,乃至于像我们这些打引号的菩萨,肯定是有真实的业果。这个要分情况。

真实的佛和菩萨的那种显现不是真实的,会不会就无法证明因果不虚呢?这个照样可以证明。怎么可以证明?他不受果报也是因果不虚的体现。为什么呢?因为他修了把这个业消净的因,他把这个不受报的因修了,这个因消了他不受报,这很合适。如果修了不受报的因,还受果报,那就不合适了。就说修了成佛的因,你成佛了,就很合适。成佛的因修了,你不成佛,这个不合适,是这样的。他不受果报是显现,说明他有这个能力,他本身不受果报。他为什么不受果报?因为他修了不受果报的所有的善业,空性也好、菩提心也好、忏悔也好,这些所有的不受果报的因都修了,他的果当然就不受果报,不受果报是他修善法的果,因果不虚。如果没有修,当然就会感受,修了就不受业果。他如果修了不受业果的善因,还真实受果报,那我们千万别学了,这个因果就是虚耗了,因为他已经把这些不受果报的业消完了,还在真实受果报,那我们修半天最后还要受果报,那就没用了,是这样的。所以这个恰恰能够证明因果不虚,这个观点说他不受果报是对的,完全可以证明因果不虚。我们可以从这个方面来解读。(生西法师)

问:弟子有个问题,请法师开示。佛陀成佛后受到的3个前世果报:金枪、马麦、头痛三日。但佛已经达到了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的境界。如果会有头痛,那与佛陀证悟的境界是不是有矛盾;如果说头不痛,那因果规律岂不是不能成立?

答:从佛陀自身的境界来说,确实是超越因果,即使佛陀示现度化众生,其自身的境界也是超越因果的,安住于大平等大清净的状态当中无有动摇,众生或许会看到佛陀吃饭、走路等等,但对佛来说,这些都不成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而从佛陀的角度来说,是没有任何障碍的,在《大涅槃经》当中提到:【我又示同诸众生故现有睡眠,然我已于无量劫中,具足无上深妙智慧远离三有,进止威仪头痛腹痛背痛木枪洗足洗手洗面漱口嚼杨枝等,众皆谓我有如是事,然我此身都无此事,我足清净犹如莲花,口气净洁如优钵罗香,】【我又示现于阎浮提入青衣舍,为教诸婢令住正法,然我实无如是恶业堕在青衣;我又示现阎浮提中而作博士,为教童蒙令住正法;我又示现于阎浮提入诸酒会博弈之处,示受种种胜负斗诤,为欲拔济彼诸众生,而我实无如是恶业,而诸众生皆谓我作如是之业;我又示现久住塚间,作大鹫身度诸飞鸟,而诸众生皆谓我是真实鹫身,然我久已离于是业,为欲度彼诸鸟鹫故示如是身;】——这部经典里佛陀讲了:"然我此身都无此事",《大涅槃经》还提到:【《大般涅槃经》提到:【譬如有人见月不现。皆言月没,而作没想。而此月性实无没也。转现他方,彼处众生复谓月出。而此月性实无出也。何以故?以须弥山障故不现。其月常生,性无出没。如来、应、正遍知,亦复如是。出于三千大千世界。或阎浮提示有父母。众生皆谓如来生于阎浮提内。或阎浮提示现涅槃。而如来性,实无涅槃。而诸众生皆谓如来实般涅槃,喻如月没。善男子。如来之性,实无生灭。为化众生,故示生灭。善男子。如此满月,余方见半。此方半月,余方见满。阎浮提人若见月初,皆谓一日(初一),起初月想。见月盛满,谓十五日,生盛满想。而此月性,实无亏盈。因须弥山,而有增减。善男子。如来亦尔,于阎浮提或现初生,或现涅槃。现始生时,犹如初月,一切皆谓:童子初生。行于七步,如二日(之)月。或复示现入于书堂,如三日(之)月。示现出家,如八日(之)月。放大智慧微妙光明。能破无量众生魔众。如十五日盛满之月。或复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自庄严而现涅槃,喻如月蚀。如是众生所见不同。或见半月,或见满月,或见月蚀。而此月性实无增减、蚀啖之者,常是满月。如来之身亦复如是。是故名为常住不变。

复次善男子。喻如满月,一切悉现。在在处处,城邑、聚落、山泽、水中,若井、若池、若瓫、若鍑,一切皆现。有诸众生行百由旬、百千由旬,见月常随。凡夫愚人妄生忆想言:我本于城邑、屋宅见如是月,今复于此空泽而见。为是本月,为异于本。各作是念:月形大小或如鍑口。或复有言:大如车轮。或言犹如四十九由旬。一切皆见月之光明。或见团圆,喻如金盘。是月性一。种种众生各见异相。善男子。如来亦尔,出现于世。或有人天而作是念:如来今者在我前住。复有众生亦生是念:如来今者在我前住。或有聋痖,亦见如来有聋痖相。众生杂类言音各异,皆谓如来悉同己语。亦各生念:在我舍宅,受我供养。或有众生,见如来身广大无量。有见微小,或有见佛是声闻像。或复有见为缘觉像。有诸外道复各念言:如来今者在我法中出家学道。或有众生复作是念:如来今者独为我故,出现于世。如来实性喻如彼月,即是法身,是无生身,方便之身。随顺于世,示现无量本业因缘。在在处处示现有生,犹如彼月。以是义故,如来常住,无有变易】——佛陀自己的境界是法身,超越一切相,在众生面前示现化身的时候,不同的众生根据自己的不同因缘可以见到不同的显现吗,佛陀自己已经超越了生灭,无来无去。

另一方面来说,在衡量一种果是不是恶业的果报时候,要看感受,如果是安乐就不是恶业的果报,如果是痛苦那就是恶业的果报,所以,佛陀即使示现"金枪马麦"相关的时候,也恒时安住在涅槃的大安乐当中,没有任何痛苦,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痛苦,也不可能是恶业。佛陀已经没有了业,所以不会感果,这和因果规律不矛盾,如果没有业而感果,那就和因果规律矛盾了。(正见C1)

问:既然一切为业之自性,很多情况可以说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身边有朋友也说"这个人是自作自受",那我们该如何调整心态,从心底升起真正的悲心呢?另外,如果我们对某些众生而不是其他众生生悲心并给于帮助,是否也算是命中注定呢?

答:即使再"可恨"的人,也是可怜的,因为无明愚痴所惑,而且他们都是我们前世的母亲,想想,如果你的母亲发疯了,做错了事情,你不应觉得可恨,应该有悲心。应该努力学习四无量心,菩提心的法门。(正见C1)

问:我是网络组14届加行班学员。弟子最近学了几节入行论课程。向您请教一个问题。第一品中说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末学的理解是发了菩提心能根本铲除罪业。但佛陀的事迹中佛陀在释迦族遭受灭族时,佛陀也有头疼的果报,还有佛陀成佛后也有三个月吃马麦的果报,难道佛陀的罪业没干净,显然不可能。那末学的理解什么地方出问题了,请赐教。

答:佛陀不可能有业,佛陀也不可能受苦。《大般涅槃经》提到:【我又示现大小便利出息入息,众皆谓我有大小便利出息入息,然我是身所

得果报悉无如是大小便利出入息等,随顺世间故示如是;我又示现受人信施,然我是身都无饥渴,随顺世法故示如是;我又示同诸众生故现有睡眠,然我已于无量劫中,具足无上深妙智慧远离三有,进止威仪头痛腹痛背痛木枪洗足洗手洗面漱口嚼杨枝等,众皆谓我有如是事,然我此身都无此事,我足清净犹如莲花,口气净洁如优钵罗香,】

——这里佛陀说,虽然佛陀可以示现头痛、背痛、木枪刺入身体等等,但在佛陀的境界当中这些都没有,这些是众生面前的示现。(正见C1)

问:《前行广释》第 68. 69课提到佛陀、阿罗汉、龙猛菩萨受业报的公案,道友们在讨论时认为业力很难清净,理由是佛菩萨都还有业。请问法师这如何理解?

答:如果是佛陀,不会有业,也不会受苦,业肯定是可以清净的,需要清净一切业才可以成佛。《大涅盘经》提到:佛陀可以示现头痛、背痛等等,但他自身的境界完全超越这些。(正见C1)

问:我们在共修前行第68课时,有师兄对《佛被木枪刺脚缘》这个公案所描述的内容有少许疑问,一般的行为都是有情对有情进行,为什么这里说"当时这个木刺追着佛陀,从人间到天界,不管佛陀去哪里,它都一直紧追不舍。"木刺是无情物,怎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呢?

答:个人理解,外在的很多事物和内心是相关的,比如内心的业会以增上果的方式成熟在外境上。当然,佛陀本身没有恶业,那是示现。(正见C1)

问:请问法师:佛因为断证圆满所以佛感受果报的公案是不了义的说法,那菩萨呢,比如龙猛菩萨被吉祥草砍割头颅到底是了义还是不了义的说法呢?阿罗汉呢?感恩法师!

答:龙树菩萨是佛陀示现为菩萨身,还是本身是菩萨的身份,个人不太清楚,从某些方面来说,菩萨还可能有一些业存在,但菩萨不会像凡夫那样在轮回里流转,也不会像凡夫那样受苦,可以肯定的说,即使是还没有成佛的菩萨,在这样示现的时候,也不会像凡夫那样感受痛苦。(阿罗汉也类似)(正见C1)

问:68课中有这段话:开悟之后,业力的种子全被烧坏了,业果可以减轻乃至不用感受。想问的问题是:既然业力种子全烧坏了,业果不就没有了吗,怎么还有减轻的说法?连佛陀都还要感受应有的果报?这些都怎么理解?

答:个人理解,1,这句话可以有多种角度理解。开悟本身可以有不同的层次,究竟的开悟就是成佛,那已经消除了一切业,不会受报。如果开悟的层次还没有达到很高的果位,但也可以消除一部分的恶业,也可以说那一部分的业的种子被烧坏了,同时此外有些业虽然没有完全消尽,但也可以减轻。

2,可参考前面对此问题的回答。(正见C1)

问:"一切为业之自性:这是什么意思呢?即我们快乐也好、痛苦也好,生活中所发生的许许多多事,都跟前世或今生的业力有关。当然,这并不是宿命论,认为一切皆为命中注定,根本无法改变丝毫,而是说我们今生所感受的苦乐,是以前世业力为主因,今生的行为、发心为助缘。"

既然说前世业力是我们今生所感受苦乐的主因,而今生的行为,发心为助缘。那么,要改变我们的未来,是否努力忏悔往昔所造的所有罪业,比今生闻思修更为重要呢?因为今生的行为和发心只是一个助缘。但是,末学的分别念认为今生精进闻思修也很重要。那这里如何圆融?

答:闻思修本身就包含忏悔罪业,忏悔罪业就是修行的一部分。闻思是为了更好的修行。闻思修本身也就可以清净罪业。(正见C1)

问:我们现在学习"一切为业之自性",但是佛经论典中有讲到"万法皆无自性"。请问这两种说法有矛盾吗?为什么?

答:前者是世俗谛,后者是胜义谛。"糖是甜的自性","糖无自性"二者没有矛盾。(正见C1)

还可参考:【

问:接受了一切如梦如幻,那么对于因果取舍又怎么看待呢?

答:这也是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刚才讲过了,从世俗谛,从我们的现实生活的层面来讲,有因有果,这一切都是存在的,从现实生活的角度,从这个层次或者从我们的感官的层面,不能说没有因没有果,这样就不对了,有因有果,有前世有后世,有六道轮回,有善有恶......都会有的,就像梦里面做梦的时候这些都存在,道理是一样的。(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问答系列》)

问:请问上师!为何正因为诸法本体是空性,所以要努力取舍因果?

答:诸法本体是空性,我们不能理解为空性就是一无所有。关于空性的方面,有四个字是不能离开的,这四个字就是"缘起性空"。性空就是本性是空的,但是缘起是有的,但是它存在的方式是虚拟的,比如我们做梦的时候,梦、梦境是存在的,但是它同时也是不存在的,可以这么讲。

佛经里面经常又说存在,又说不存在,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呢?我们可以用梦来解释。梦是存在的,同时也是不存在的。难道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不是自相矛盾。为什么说梦是存在的呢?对做梦的人来说是存在的,跟我们的现实生活一模一样,我们在梦里面的这些喜怒哀乐,一点都不低于我们的现实生活,所以对他来讲是存在的。但是从已经醒过来的,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讲,那是不存在的。所以,它是存在的,同时也是不存在的,可以这样理解。

所以我们讲空性,又讲因果,这不矛盾,因为"缘起性空"这四个字是不能分开的。(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问答系列》)

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68课:

在了义的教法中、在胜义谛中说一切业果都是虚幻的、无自性的等等,讲了很多。虽然胜义谛中业果不存在,但是对我们而言都是要取舍因果。最根本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还是世间人、还在世俗中。虽然胜义中不需要业果,从某个侧面来讲,和我们有什么样的直接关系?我们能安住吗?或者我们虽然能了知胜义中是空性的,现在就能变成胜义谛的修行人吗?这个还没有。

其实我们还是凡夫人,世俗谛中因果对我们仍然起作用。既然还没有超越世俗,还没有真正地到达胜义谛,世俗的业果的取舍还是至关重要的,而且绝对是不可少的、没有办法超越的。所以业果会一直跟随我们,无论我们假装不存在,或是忽略它,或者假装已经有了胜义谛的见解,业果对我不起作用了。不管内心中怎么想假装,其实还是一样,业果对我们来讲仍然起作用,就是这样一种自性。

所以我们学了禅宗、大圆满、中观之后,部分人就会对业果放松了。有些人刚开始学习的时候,特别地会对业果取舍,但是学了一些了义的教法之后,就很容易觉得业果不存在,或者说胜义谛中业果如梦如幻,被他解读成了虚无飘渺、可有可无。

业果无自性不是可有可无、虚无飘渺,只是没有实有的本体而已,它的显现仍然存在,有显现就一定有显现的作用。我们现在有没有显现呢?每天都生起很多的念头,做很多种行为,每一个都是业。】

问:既然一切业都是不实有的,也无法断尽,为何我们要消业障呢?

答:业是可以消尽的,成佛就消尽了一切业,所以你的问题前提不成立。不单单是业,一切事物都不是实有的,既然饭不是实有的,为何你要吃饭?不要混淆二谛。(正见C1)

还可参考:

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67课:【

道友们经常提的问题是,业果不虚和忏悔清净是不是矛盾的?这是不矛盾的。如果忏悔了,因果就虚耗了吗?这也是因果不虚,因为忏悔的力量加进去之后,相当于把另外一种因加进以前的业中,这种加进去的力量让恶业的力量越来越弱,这也是做什么因得什么果,也是因果不虚的一种体现。

"纵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意思是比较自然的状态下,没有加其它因素,一定会即便经过一百个劫,以前所造的罪业还是会在相续中承受的。"因缘聚合时,果报还自受"虽然你在一百劫中换了无数个身体,你一直在逃,怎么逃?换身体。这一世换了,下一世再换成另外一个身体,换完无数个身体之后,最后这个业还是追到了你,仍然在你的身上去承受,最终还是跑不掉的。如果是自然发展,一定不会虚耗。但是假如加入新的因素,还是会改变的。如果对罪业开始忏悔,其实已经给因缘了。如果给了因缘还不转变,它就是自性常有了,这不符合业的本性。业本身就是因缘和合产生的,会随着因缘的改变而改变,这是决定的。我们给它四对治力就是让它改变,给什么因缘它就朝什么因缘改变,你给四对治力、菩提心,罪业慢慢没力量了。

罪业形成是怎么回事呢?罪业主要是心。第一,心识是一个因缘。造业应该就有烦恼,或者贪欲、嗔恨,这是第二个因缘。看到一个对境后产生非理作意,这是第三个因缘,再做加行这是一个因缘,最后就成熟形成这个业了。

这么多因缘合一个杀生的罪业,而杀生的罪业也不是实有的。杀生的罪业以前是没有的,比如前一刹那杀生的罪业对我来讲是不存在的,为什么突然就出现了呢?第一,相续,我们的心肯定会有,(这个杯子是不可能去造业的),肯定是我自己去造业。首先心识是主体,再看肉身、色身,然后相续中的烦恼、当时的时间节点、因缘会合,还有对境比如扇耳光等,最后产生了非理作意、烦恼(现在这个烦恼是现形的烦恼,刚刚的烦恼是种子),烦恼现形之后开始打骂,行为也有了,最后你把他杀死了。这说明杀生本身也是众缘和合的。前一分钟是没有的,后一分钟为什么杀生的罪业出现呢?具足了众多因缘形成杀生,也是众缘和合,所以罪业没有自性。

如果罪业形成之后再给其它因缘,(给杀生的罪业其它因缘,罪业也会改变)也会从有到无。以前是因缘和合从无到有,现在给了消散的因缘就会消散掉。就好像一个有能力的人说,大家快过来集中了,于是很多人就集中了。以前这个地方没有人,但是喊一声之后,因缘和合很多人就到了,说解散也就解散了。以前这个地方是没有人从无到有,因为到了之后从有到无。你给什么因缘,它就会怎么样去转变。你给杀生的因缘,以前的烦恼等念就形成了杀生的罪业。当你给了消散的因缘就会消散,什么消散因缘呢?就是四对治力、菩提心。因缘能力够了一定会消散。就像这个大哥的能力够了,说解散马上会解散的。罪业本空,我们给它因缘,它就会转变。但是要看因缘够不够力量,比如来了一号首长说大家集合,之后来一个排长说大家解散,没有人听他的,官的力量不够,你说了同样的话,但是别人却不敢动弹,因为不是下命令的人说的。我们虽然给罪业因缘,但因缘很弱,忏悔的力量不够,不会马上消散的。要有强劲的力量(四对治力、信心、金刚萨埵),相信金刚萨埵的力量,念金刚萨埵心咒,还有菩提心、空性的力量,这些力量越强劲,消散的速度就越快。要知道这和我们也是有关系的。

有些人认为,念了这么多心咒,为什么罪业还没有消尽呢?这是不是业果虚耗了?华智仁波切说这恰恰是因果不虚的显现。因为业的力量不够,果(让罪业清净这个果)就显现不出来。你没有造这个业,这个果怎么会出现呢?还是业果不虚。第一,不能认为忏悔了,业果就虚耗了,这违背了业果不虚的道理。第二,也不能认为自己已经忏悔,念了好几届法会共修的四十万了,为什么还是这样呢?我们的力量太弱了,所以还是没办法,而且在平时我们没有注意守护身语意,一边在忏一边在做,这可能就慢了。想很快地达到佛菩萨传记中所写的效果,时间还要等的再长一点,因为你的力量达不到传记中祖师们修法的那种精进见解的效果,所以我们要在忏罪的同时,尽量地不要再造新的罪业,第二要有强劲的力量罪业才会消散。】

问:第68课中讲到:诚如《正法念处经》所言:"化无量业网,诸心之种子,心集业难知,唯除诸如来。"请问:业是种子,会成熟为果,那这个集业的心到底是什么呢?

答:业的种子存贮在阿赖耶识当中,阿赖耶识是业的基础。阿赖耶识的本性是空性,是如来藏。(正见C1)

问:那是不是就是这个心让我们烦恼,不安,痛苦,那他到底是什么呢?那要断除烦恼痛苦,是毁灭业,不是说业随身,那业能够毁坏吗?还是毁灭这个心呢?

答:业是可以消失的,比如业成熟为果之后种子就消耗掉了,或者恶业遇到忏悔等对治之后就清净了。要断除痛苦,一方面要通过忏悔清净恶业,一方面要尽量通过修行证悟空性,断除无明,无明断除之后不会有烦恼,没有烦恼则不会再造恶业。(正见C1)

问:后面又有讲:除非像《永嘉证道歌》中所言:"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开悟之后,业力的种子全被烧坏了,业果可以减轻乃至不用感受。这里如何理解呢?开悟和这个心有什么关系呢?

答:证悟空性之后就断除了我执、无明,安住在实相当中本身具有无量的功德妙用,也能够清净许多恶业。(正见C1)

问: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罪由心生发心忏,心若灭时罪已亡,心灭罪亡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忽然想到这一句,请问如何联系来看这个心是什么呢?

答:万法没有离开心的显现,心的本性是空性,一旦证悟了心的本性,也就证悟了万法的本性,断除了无明我执,也就断除了痛苦的根源。(正见C1)

问:前行广释68课中的佛头疼的公案:释迦摩尼佛已经断一切烦恼业障,证悟空性,那为什么会受头疼的果报?有人说是在给我们示现?为什么要示现呢?已经说到了证悟空性后就把恶业种子烧毁了,不会再感受果报?这样的话不是前后相违了吗?

答:【为欲度脱诸众生故坐于道场菩提树下以草为座摧伏众魔,众皆谓我始于道场菩提树下降伏魔官,然我已于无量劫中久降伏已,为欲降伏刚强众生故现是化;我又示现大小便利出息入息,众皆谓我有大小便利出息入息,然我是身所得果报悉无如是大小便利出入息等,随顺世间故示如是;我又示现受人信施,然我是身都无饥渴,随顺世法故示如是;我又示同诸众生故现有睡眠,然我已于无量劫中,具足无上深妙智慧远离三有,进止威仪头痛腹痛背痛木枪洗足洗手洗面漱口嚼杨枝等,众皆谓我有如是事,然我此身都无此事,我足清净犹如莲花,口气净洁如优钵罗香,一切众生谓我是人我实非人,我又示现受粪扫衣浣濯缝打,然我久已不须是衣;】

——以上是《大涅槃经》当中的内容,其中说明佛陀自身境界完全没有生病,但为了度化众生可以示现。

《宝性论》提到:【清净法界无有生,无死无病亦无老,依次常故坚固故,寂灭故与不变故。佛性依于意生身,无生其性恒常故;依于不可思议死,无死其性坚固故;依于无明习气病,无害其性寂灭故;依于无漏之行业,无老其性不变故。】

——这里明确提到佛陀没有生老病死。示现有很多必要,一方面可以警醒世人要谨慎因果。世间的一位父亲可以陪他年幼的孩子玩玩具,玩耍的过程当中也可以表现得很有兴致,和孩子一起呼喊、雀跃,但作为成年人这位父亲本身对那些玩具并没有执著;一位演技高超的演员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展现各种悲欢离合,但对他自身而言那些只是一场戏;佛陀为了度化众生的必要,可以示现各种生老病死,但佛陀自身的境界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恒时安住在大乐当中。(正见C1)

问:如果按法师的讲解,那法王如意宝等高僧大德都已经是大成就者,那他们示现生病和圆寂都是为了让我们世人看的,而他们本身并不会感受病苦和死苦,可以这里理解吗?那既然如此,为什么大上师还要为法王的生病以及圆寂而感到牵挂和伤心?是不是大上师也是在示现给我们看的?而实际上大上师早以知道法王没有任何的痛苦,所以大上师的当年对法王生病而表现出的担忧和牵挂也是做样子给我们世人看的?既然是具德上师的示现,表明上师本身并没有痛苦,那做弟子我们的是不是就不用为上师生病而担忧了?不应该这样吧。实在是困惑,盼法师开示。

答:从善知识自身的境界来说已经超越了生老病死,没有任何痛苦。而作为我们某些弟子来说,如果对善知识有感情的话,见到这番示现应该有所触动,特别是我们需要忏悔自身的业障,依教奉行,努力闻思修行,弘法利生。例如佛陀在因地之时,曾经为了度化众生舍身布施,我们了解之后也不应该觉得无动于衷,而应该产生信心和感恩之心。(正见C1)

问:请问"一切都是业的自性"与宿命论有何区别?比如现在是否修行等心念由过去业习气决定,过去也由过去......现在是否无法改变?产生欲忏悔消罪业之心,造善业之心,祈祷上师三宝之心,获得加持等他力的因缘......看似现在的决定也是由过去的业所致,这样不是无有真正的自主吗?

就是说当下有不确定的自主选择权,那这个选择权是来自无明?

答:"请问"一切都是业的自性"与宿命论有何区别?"——宿命论否定了现在和未来的努力所能产生的作用。

"比如现在是否修行等心念由过去业习气决定"——业力是决定现在心念的条件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条件,业力之外还有许多因素可以影响现在。

"现在是否无法改变?"——过去的业虽然已经产生,但是之后我们可以有办法对治,比如忏悔、行持各种善法等等。

"这样不是无有真正的自主吗?"——以胜义理论观察,我们确实是无有自主的,因为无我,无有主宰者,没有饭,也没有吃饭的人,一切法都可以抉择为空性,空性当中都不成立。在世俗谛的层面,我们是有一定自主的,比如你去超市可以挑选商品,你可以选择晚饭吃什么然后去做饭,等等。(正见C1)

问:在世俗谛的层面,我们是有一定自主的,那现世行为是确定的么?文慧通禅师的公案中,那个小兵为什么后来立化了,本来他的习气是决定了要杀老和尚的?这种改变是否也属于同行等流果呢?

答:"在世俗谛的层面,我们是有一定自主的,那现世行为是确定的么?"——如果我们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那某些时候对我们自己来说就是不确定的,因为你不知道究竟会怎么样。

"这种改变是否也属于同行等流果呢?"——同行等流果是影响当下行为的因素之一,不是唯一的因素。(正见C1)

问:那如果有预知未来能力,那就是确定的吗?其实我现在比较糊涂的是,因果就是由因缘聚合而起现果法。那这种缘个人的自主选择性,也是由过去的业力决定的吗?

答:"那如果有预知未来能力,那就是确定的额?"——个人理解,对遍知佛陀来讲可以这样说。但我们普通凡夫许多时候并不知道未来具体会怎样。

"其实我现在比较糊涂的是,因果就是由因缘聚合而起现果法。那这种缘个人的自主选择性,也是由过去的业力决定的吗?"——业力直接来说,指的是阿赖耶识当中业的种子,这些种子会发挥很多作用,而"业的种子"不等于"一切万法",所以业的种子是影响事物的部分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正见C1)

问:68课:"佛陀的脚上刺入降香木刺,也是以前做菩萨时杀掉短矛黑人的业报。但也有经典说,不是杀了短矛黑人,而是杀了另一个商主……."之后讲了作为佛陀前世的商主杀了另一个抢船的商主,以此果报多生累劫感受被刺杀的,如今成佛仍被木刺刺伤的故事,之后讲到,"当然,佛陀已经断证功德圆满,关于感受余报说,有些经典说是不了义的。。。"

再看第70课讲了大悲商主杀短矛黑人的公案:"这样三思之后,他以非凡的勇气,毅然决然的杀掉了那个强盗,救护了所有的商人。以此善念,大悲商主非但没有堕入恶趣,反而圆满了7万劫的资粮。这一公案,表面上看是造了恶业……但实际上,这完全是善法。"

我组共修时的疑问是:首先,如果68课佛陀被降香木刺伤是杀掉短矛黑人的果报,这看起来好像是,虽然总体上大悲商主杀短矛黑人是善法,也圆满了7万劫的资粮,但是杀人的身"恶业"似乎还是要感"恶果",虽然这肯定是示现;而70课又说"这完全是善法",请问如果完全是善法,怎么会感受被木刺刺伤的果呢?

到底菩萨开许身语上的表面恶行而行持意上的完全的善行,会不会在感得殊胜的善果的同时,身语的"恶果"依然要感受,至少是感受轻微的果报?

另外,假设大悲商主杀短矛黑人时只是个具有无伪世俗菩提心的加行道凡夫,如此菩提心摄持下行持表面上的杀生善法,会完全是善法而不感一点身的恶果吗?

生西法师辅导时说,我们一个普通的居士,假设在昆明恐怖事件中有能力解救很多人的生命,也不应该死抱着别解脱戒而不出手,请问如果我们出手,除了有善果,还会有什么恶的果报呢?比如最后击毙歹徒的警察,他们将来会有什么果报?

答:【如此菩提心摄持下行持表面上的杀生善法,会完全是善法而不感一点身的恶果吗?】——个人认为,完全是善法,没有任何过失的成分。当我们在分析一个果报是不是恶果的时候,需要从感受来理解,如果你感受了痛苦,那可以说是恶业成熟,如果你感受的是快乐,则说明是善业的成熟。就佛陀来说,佛陀恒时安住在大乐境界当中,没有任何痛苦的体验,包括佛陀示现被木刺的时候也完全是大乐的体验,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因为是安乐的境界,所以不成立是恶果,而且通过这样的示现让许多众生能够谨慎取舍因果,也起到了很大的利他的作用。观待我们自己,面对具体的事件之时,会不会有痛苦的果报要看自己的境界,如果自己自己有足够的境界(比如贤善发心、智慧等)摄持,也能够避免过失,总之我们尽量利他,同时避免自己的过失,努力把过失降到最小,如果有足够的境界,例如大悲商主那样就可以把过失降为零。(正见C1)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就业因果的问题弟子有疑问请教法师:成就者代受众生受苦,是否违背"果报还自受"的因果规律?

答:不违背,因为这期间不存在业的迁移。(正见C1)

问:关于吃众生肉而将众生超度的问题,此种情况何时行持为正法,何时行持为非法?

答:要看对众生是否有利,如果有利于众生就是正法。如果是成就者,则不可能造恶业。(正见C1)

问:68课中《指月录》中文通慧的公案,请问法师:此人犯了杀人的根本罪为什么还能有所证悟?反之,一个证悟的人必定相续清净,那为什么他杀人的果报还没清净,还要偿还?感恩法师!

答:因为"犯了杀人的根本罪"与"证悟"不存在必然的排他性。"一个证悟的人必定相续清净"——请提供出处和依据。(正见C1)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在学习68课时,有个佛陀感受头痛三天的公案。弟子想问:佛陀明知这是往昔业报成熟,业力不可转,为什么还要三次劝阻琉璃王不要攻打释迦族?感恩法师!

答:个人理解,一方面可以杜绝某些众生可能产生的邪见,比如如果佛陀没有这样示现,可能有人会讥讽佛陀"对家族的事情不闻不问",以"冷漠"、"不作为"等等词语进行诽谤。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这种示现表达出业力的强大,即使佛陀出面劝说,也没能扭转。(正见C1)

问:为什么家人造业也很快会成熟在亲属身上?不是所作不遇吗?恳请法师慈悲开示。

答:并非业的转移。有些时候,一个人造恶业,有可能成为家人自己恶业成熟的一种缘,激活家人自身的恶业。打比方说,张三很有钱,全家都过得不错,后来,张三犯法被抓了,家人也痛苦,家人痛苦是因为家人自身的恶业成熟,只不过是通过张三被抓这件事激活了。(正见C1)

问:今生的苦乐,取决于前世的业(主因),以及今生的行为与发心(助缘)。请问今生的行为与发心是不是前世的业力决定,如果是,那么一切都是前世的业力决定好的,我们无法翻盘(宿命)。如果不是,那么就不能说一切都是业的自性,今生的行为与发心就不是前世业力所致了,那么它们的因是什么?

答:你今生的行为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前世的业力只是多方面因素当中的一者,不代表全部。(正见C1)

问:除了以前的业,今生的行为还有那些因素呢?

答:除了业之外的各种法。(正见C1)

问:没有一种法能逃脱业。

答:否。佛陀已经完全超越了业,业由心产生。(正见C1)

问:凡夫今生的行为与发心,哪个超出了业呢?

答:有些会受到业的影响,但也有着某种程度的自主性。比如,你的身体处于空气当中,受到空气的影响,但你不能说"我的身体已经完全被空气控制了,我什么也做不了。"你的身体处于地球引力的范围,同样,你也不能说"我的身体已经完全被地球引力控制了,我什么也做不了"。(正见C1)

问:地球引力(众生共业形成宇宙,进而产生引力)这个业让您无法飞翔,业力形成的粗大五蕴却可以让我四处走动做这做那,主动性也是业赋予的,被动性也是业赋予的。

答:不能说所有的主动性都来自业。【一说到业,我总要澄清一点,就是业对命运的影响,不能简单理解为"宿命论",完全取决于前世,这不是对业的正确认识。真实的情况是:我们今天所感受到的一切,有一部分的确是前世的业导致的,但也有一部分跟今生的因缘有关,了解到这点,你就明白断恶修善的意义了。】——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智慧人生和谐社会——广州金融学院演讲》

问:问题的关键就是今生的因缘不受前世业力控制的那部分,到底是哪部分?到底有哪些确实逃脱了前前因缘的制约,而具足了自主性?

答:无法一概而论,要看具体的因缘。究竟的因果只有佛陀才能彻底了达。你既然已经接受有一部分业是众生可以自主的,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正见C1)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请问真正的圣者超离了生老病死,身体上是不会有病苦的——法师,大恩上师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说,大成就者的病再大,他也没有痛苦的觉受——跟没有病一样?有没有痛苦的觉受?

答:圣者可以示现生病,但不会像凡夫这样有苦受。《大涅槃经》当中佛陀曾经说:【进止威仪头痛腹痛背痛木枪洗足洗手洗面漱口嚼杨枝等,众皆谓我有如是事,然我此身都无此事】,意思是,佛陀可以示现头痛、腹痛、背痛等等,但其实佛陀自身的境界当中,这些都没有。(正见C1)

问:前行68课:除非像《永嘉证道歌》中所言:"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开悟之后,业力的种子全被烧坏了,业果可以减轻乃至不用感受。阿罗汉、菩萨、佛陀可以说都开悟了,为什么还要感受呢?

答:佛没有业,也就谈不上感受,只是一种示现。一方面开悟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层次,力量也有不同。(正见C1)

问:《前行广释》因果不虚之三:一切为业之自性:......杀掉短矛黑人果报......此公案哪里能看到?

答:【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卷第四复次智上。我念过去世。时有五百商人入海求宝。是时别有一商人。其性刚强猛利暴恶。于海中路而忽相逢彼一商人即生恶心欲谋珍宝彼自思惟。我今宜应设其方便悉断彼诸商人命已。当取珍宝还阎浮洲自受快乐。是时五百商人众中有一商主。名曰善御。其性慈和于一切人常生悲愍。商主一时止息而卧。忽于梦中见大海神出现其相。谓商主言。汝今当知诸商众外。别有一人其性暴恶。如是色相如是名字。彼人起贼害心欲谋珍宝。彼作是念应当速断诸商人命。取其珍宝还阎浮洲自受快乐。是故我今如彼所念而先语汝。汝可思惟作何方便。令此恶人不造杀业免地狱报。又复商众得全其命。何以故。此五百商人。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住不退转。而彼恶人于如是住菩萨法者。若造杀业永堕地狱无有出期。是故汝今宜设方便善为救度。尔时善御商主。从梦觉已即作是念。我于今时有何方便。令此恶人不造杀业免地狱报。得诸商人各全其命。于一日中如是思惟。求善方便而未能得。乃至七日审谛思惟亦不能得。过七日已即作是念。我今无复方便可得。但当于彼兴杀心者先与断命。彼断命故不造杀业免地狱报。又令余众得全其命。如是念已而复筹量。我若与此五百商人共断其命。而五百人皆堕地狱。我今宜应起大悲心为救护故。自手当杀。此杀因者。设于百千劫中获地狱报亦当忍受。但能今时以如是大悲方便。令此恶人不造杀业当免地狱无量劫苦。又令住菩萨法者。诸商人众安隐无难。尔时商主作是念已。即设方便乃断其命。时彼恶人既此命终得生天界。智上。彼五百商人者。当知即是此贤劫中五百如来。是时众中为商主者。即我身是。我于百千劫在轮回中。以大悲心出生善巧方便。如是种种救度众生。于汝意。云何。菩萨摩诃萨虽经百千劫在轮回中。皆为以方便智救度众生。勿谓菩萨摩诃萨有业障可得。是故当知诸佛菩萨诸所作业皆悉清净。无复少分障累可得。】(正见C1)

问:关于加行第六十八课提问,如孙陀利案例中,如果佛陀前世诽谤孙陀利今世也感召被诽谤的果报我可以理解,但是他前世是杀害了孙陀利还嫁祸一位独觉,如果业因是增长的,这个案例中好像表面没看到增长的痕迹,反而以杀害他人嫁祸第三方的业因只是感得了被诽谤的果报,这貌似有点轻了。就是这个方面弟子暂时有点想不通......

答:这里提到的是一个事件,并没有说过去世那个事情发生之后只导致了现在这一件事啊。期间还可以发生很多事情啊。(正见C1)

问:目前在学习大圆满前行第68课,因果不虚的第三点:一切为业之自性。从"一切"的字面意思来理解,它的意思应该就是业决定了果。我对这个说法非常怀疑.

答:我的理解是,这句话所说的一切指的是一切苦乐,一切苦乐都是业的自性,快乐必定来自善业,痛苦来自恶业。(正见C1)

其余疑问

其余疑问

问:因果是不是要自己承受?为什么要发心让自己的果报中承受的时候代替别人的果报?这是不可能的,对吗?

答:对,实际上我们任何一个人的因果都是自作自受,自作他受、他作自受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为什么要想以我的烦恼代替众生的烦恼?这是我们在做一个自我的训练,我们在提升我们自己的慈悲心,我们在训练我们的慈悲心。这并不是说我一个人有了烦恼以后,所有人就都真的没有烦恼了。这也不是说我想我愿意代替就能代替,实际上也不是这样。只是我们在训练自己的慈悲心,是一种训练的方式。(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问答系列》)

问:您说我们人生中所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业力的结果。那么在修行路上,我们遇到上师、善知识也是善业力的结果,踏上修行的道路也是善业的结果,乃至我们最终修行成就,也是注定由各种业缘牵引引导的结果吗?那么表面上我们对上师对法生起信心,希求解脱,愿意努力修行,实际也是由我们曾经善业牵引的结果,是注定会发生的,并且我们每个人修行成就的时间也是由业缘决定了的吗?

答:这个问题很多人也在问。我们的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注定的,这是一种外道的说法。外道中有一个外道,他们认为我们一个人今生当中的幸福快乐、健康不健康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已经是命中注定了,不会有任何的改变,有这样的说法。但这不是佛教的说法。

就像我们刚才讲的,一个人寿命的长短、出生的环境、是否拥有健康的身体等等,大致上都跟过去的因和果有关系,但是在这些因和果中,除了一些非常严重的因果以外,都是可以改变的。我们今生遇到佛法、遇到善知识是不是过去的因缘?当然肯定是的。那是不是已经全部注定,是不是我们现在什么都不做了,是不是即使什么都不做也自然而然能成就?也不是,也要自己去努力,也要去奋斗。如果努力奋斗的话,可以把我们过去造的一些罪业忏悔清净掉,如果我们本身没有那么大的资粮福报,通过努力可以增长福报,这些都跟我们自己现在的努力有关系。

所以刚才我们也讲到了,不要单一地去思考,认为要么就是没有过去的因果,全部都要靠现在的努力,要么就是这一生的努力根本不重要,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这是对因果的两种极端错误的理解,所以我们不要这样单一去思考,两个都是需要的。我们这一次遇到善知识、遇到佛法,跟过去的因果有关系,但是我们在这条路上走得好与不好,跟我们现在的努力有关系。(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问答系列》)

问:阿弥陀佛!顶礼法师!诸佛如来有时候在示现上也会表现出因果不虚的这些问题,比如昔日佛陀在鱼头上敲了三下,而如来显现上头痛了三天,就像如来证道、大觉悟还要受因果这些事情,那是不是我们修行成就后也要遭受往昔所造的业果,也要承受这个业果呢?有没有办法可以清净我们往昔所造的业果,比如说我们念诵金刚萨埵心咒或者百字明等等?阿弥陀佛!

答:其实这是完全可以清净的。因为佛陀在成佛之后受报的这种说法,可以从共同乘和不共大乘两个方面来进行回答。

如果观待共同乘,因为共同乘所化的根基,相对于大乘的根基来讲,还不是那么超胜,所以在共同乘的经典当中,佛陀的身体是属于有漏的五蕴法,他不承许佛陀的身体是皈依处,只承许佛陀的智慧是皈依处,所以佛陀要受报。因为佛陀不是通过十地成佛,在小乘当中没有十地的说法,而是说佛陀成佛之前是一个凡夫,然后在金刚座一座成佛,他是最后有者。在这个观点当中,安立佛陀受报的时候,虽然今生当中获得了觉悟,但是他的身体还是以前的业形成的有漏身体,所以他必须要在身体上面承受以前的果报。在共同乘当中安立了佛陀要受报的这种观点。

但是在大乘的观点当中,就不承许这个观点。大乘的观点说,佛陀不管是金枪马麦也好,还是佛陀头痛三天的果报也好,全都是为了众生的利益而示现的,他通过一地到十地之间漫长的修行,所有以前的罪业都已经净除了。而且按照大乘的角度来讲,不单单是佛陀的智慧是皈依处,而且佛陀的身体也是皈依处,因为佛陀的身体是很清净的,不是有漏五蕴的缘故。

如果从不共大乘的侧面安立的时候,佛陀在成佛之前,这些受报的因缘早就已经没有了,不单单是很粗重的烦恼障、所知障,或者通过烦恼障、所知障引发的受报的业,而且连最微细的习气都已经消尽了,才能够成佛,金刚喻定就是把最细的习气消尽了才能成佛,从这个方面来讲,成佛之后绝对不会有业的,不会有这些罪业成熟的。

反过来讲,我们自己会不会受报?其实我们自己修大乘道,也是一样的,如果在造了业之后,通过金刚萨埵和修行空性等,决定可以把这些业消尽。痛苦果报的成熟依靠业而来,如果业消尽了,就不会有痛苦的显现,也不会有受报的情况。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回答。(生西法师)

问:梦境中我们的善业和恶业,醒来的时候不会带到现实当中,但一直都说我们现在活在一个虚幻的世界中,一切都不真实。那为什么我们现实中所造的恶业和善业会带到下一世,并产生因果呢?(68课)

答:在梦境当中的善业、恶业,不是说不会带到现实当中。梦境当中也会造业,比如我在做梦的时候,生起一个杀人的心,这种杀人的心会有业,虽然没有杀人的事实,不会破戒,但是在梦中你生起了害心,一定是有过患的,从这个侧面来讲,可以带到现实当中来。善业也是一样的,在梦中我对众生生起了大悲心、菩提心,对上师三宝生起了信心去祈祷,也有善业,也可以带到现实当中来。

但是我们不能带的是圆满的业,比如在梦中杀死一个人,其实梦中并不具备这些条件,比如对境、断命根,所以不会有圆满的业带到现实当中来。但是它的意业,心上面的业,也会影响。

我们现在的生活也是虚幻,梦境也是虚幻,都不真实。为什么我们现在白天造的业会带到后世,会产生因果呢?因为虽然都是虚幻的,但是虚幻的程度不一样,什么意思呢?我们白天的习气是比较坚固的习气。梦境当中的习气是比较动摇的,不稳固,很难形成一个决定性的业。所以梦境当中造业,不会形成真实的业的原因,是因为它是比较不稳固的。而白天虽然也是幻化的,但是白天的习气,是比较稳固的。在一个稳固的习气当中,因为它是比较稳固的,连续性就很强,所以它在连续性很强、很坚固的习气带动的一种链条当中,现在的业就比较稳固,所造的业的力量大,所以它就可以带到后世,并产生因果。梦境当中的业相对来讲比较弱,因为梦境本身是由不太稳固的习气呈现的,它的业也不圆满,所以它的力量弱,它能够附带在、夹杂在我们平时的业当中。但是单独很难产生很明显的后果,像我们平时的业那样。梦境当中造的业会不会有果报?也会有,但是它不会那么明显。(生西法师)

问:现在学习业因果。反观自己所做所说所想,无不是下地狱之因,感觉精神压力特别大,话也不敢说,思想也控制不住,很烦躁,请法师慈悲开示是不是学偏了,怎么样调整?

答:学业因果的时候,从某个角度来讲,应该有这种状态,因为这也是一种对业因果诚信的标志。如果不相信业因果的力量,也不会这样,天天也不敢说话,精神压力大。不相信哪里有什么精神压力呢?!如果觉得精神压力大,说明把业因果学到心里去了,而且真实的来讲对自己的相续起了作用。

一方面应该有这样想法,另一方面,我们现在也不是全都是下地狱的因,因为我们听课不可能是下地狱的因,念佛也不是下地狱的因,参加金刚萨埵法会也不是下地狱的因,还有很多闻思修都不是下地狱的因,发菩提心、修法都不是下地狱的因。所以一方面我们应该想这些过失、黑业,另一方面来讲,如果我们思想太重了,控制不住很烦躁,我们应该想一想功德法,想一想业因果,既然你相信业因果,就不能只相信黑业和它的果,不相信善业和它的果。既然我们相信业因果,黑业、恶业和它的恶果我们要相信,善业和它的善果也要相信。菩提心的功德那么大,我们也要相信。磕头的功德那么大,也要相信,闻思修的功德那么大,也要相信,放生的功德大也要相信,都要相信。

当我们思想很低沉的时候,我们要想一下它的功德;当我们觉得不得了的时候,你看我天天做这么大的功德飘飘然了,要想一想每天还是做了很多恶业的,就把这种反方面烦躁的心再拉下来。

所以如果我们很低沉的时候,应该想功德,把心提上去,觉得我们还是学了很多善法的。既然我们相信业因果,那么还是应该知道这么多功德不会白费,这么多功德都是要么是善趣的因,要么是成佛的因,要么是解脱的因,要么就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因,这方面有很多很多的善法功德。尤其是我们现在做很多发心工作,它的功德也很大。所以,如果我们真实地相信业因果,就不要只相信恶业的因果,还要相信善业的因果。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多想善业因果,把我们的心重新调整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但有的时候太积极了太过于飘飘然的时候,要想一些过失,把自己的一种飘飘然的心态降低一点。平时我们就是反复这样。如果低了就拉高,高了就拉低,把我们的心控制在一个一直往前走,往修行佛法路上不要停滞的一种过程。

不管怎么样,思维业因果,不要让自己的心感觉到特别的烦躁修不下去,如果觉得特别害怕很畏惧,也不一定就是坏事,关键是产生畏惧之后,后续怎么办。米拉日巴尊者当时也是很畏惧,吃饭也吃不下,睡觉也睡不着,天天在想我杀了这么多人,肯定要堕恶趣了,怎么办,他怎么办,他就求法去了,他去求一生解脱的法,开始求法修法。我们也是一样。假如这位道友也是吃不下饭睡不了觉,这时也可以想赶快去修法,现在我正在学,就应该认真地学,念佛认真地念,念咒认真地念,应该认真地去做,这样就对了,这样后续把畏惧转变成动力就好了。像米拉日巴尊者一样,他把那种对业因果堕恶趣的畏惧转变成动力了,最后就成了大成就者。最后有可能我们都要向这位道友顶礼,因为他把这个作为动力,一生成就了。最后我们要去求法也不好说。所以畏惧不要紧,关键是畏惧之后把它转为动力,这是很好的。刚才介绍了榜样就是米拉日巴尊者,他就是那样的。(生西法师)

问:请问"万般皆有命,半点不由人。"是佛教的观点吗?如果是的话佛教岂不是宿命论吗?

答:参考思路:不是佛教的观点。佛教介绍"三世因果"、"因-缘-果"的规律,就是要告诉我们命运背后的原理以及如何创造我们的未来的方法,是积极的。(正见F)

问:68课中讲到宿命论,宿命论和因果观念的区别在哪里?

答:个人理解,宿命论是否定了现今与未来的努力所能够产生的作用,而因果观念不同,一方面承认过去的业力具有作用,一方面承认现今和未来的努力也会发生作用。(正见C1)

问:《前行广释》68课:《永嘉证道歌》:"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开悟之后,业力的种子全被烧坏了,业果可以减轻乃至不用感受,但除此以外的一切众生,都逃不过业网的束缚。业只要发生过,就通过阿赖耶识一直留存,为何证悟空性以后,这个阿赖耶识就不存在了吗?

答:阿赖耶识只有在成佛的时候才会彻底消失。阿赖耶识是容器,业是阿赖耶识当中的种子,清净恶业指的是消灭恶业的种子,或者摧毁其感果的能力,不仅仅是证悟空性,忏悔也可以清净恶业的种子,种子没有了,也就不会生果,或者种子被烧焦了,也不会生果,证悟空性是一种殊胜的对治力,能清净无数的恶业种子。但证悟空性有很多层次,不一定都是成佛。(正见C1)

问:为什么同一个公案,不同的经典的记录会有差异呢?就像68课,佛被木枪刺脚缘,就有二种不同的记载。

答:可以理解为佛陀在不同有情面前可以有不同的示现。(正见C1)

问:弟子在学习前行时看到上师在讲记中说"假如你们将大乘教义乃至佛教中任何一个道理,与自己的心融为一体,这比获得金钱财富都来得珍贵。"弟子想知道法义与心融为一体是怎么样的境界,怎样算是法义与心融为一体了?

答:让自己获得亲证这些法义的境界。比如某个法义在诠释大悲心,你内心真正产生了那样的大悲心,那就说明这个法和你的心融为一体。某个法诠释空性,你证悟了空性你与这个法融为一体。(正见C1)

问:根据弟子的认识,完全证悟人无我,就可以解脱,成就阿罗汉果位。

请问法师,证悟人无我,是不是最低层次的开悟呢?

如果属于最低层次的开悟,根据一些法师说的"阿罗汉消尽了,善恶业都消尽,才能出得了六道轮迴。"阿罗汉已经消除了一切业,那最低层次的开悟也能是消尽了一切业吧?

答:阿罗汉并没有消除一切业。《入行论》提到:【彼等虽无惑,犹见业功能。】(正见C1)

播放列表 点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