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前行》第054课20200207

目录

  1. 名颂解释

  2. 爱别离苦

  3. 其余疑问

名颂解释

问:本课中,米拉日巴尊者道歌有一句"断除无觉之忧愁",其中"无觉"作何解释?

答:可以理解为断除"没有觉悟",也就是断除愚痴的状态。(正见C1)

还可参考生西法师《前行》第54课辅导笔录:【"断除无觉之忧愁","无觉之忧愁"上师没作解释,总的意思就是断除忧愁的意思,我查了米拉日巴尊者的十万歌集,也翻了大藏经的翻译,都没有找到。"无觉的忧愁"可能是指没有意义的忧愁,因为很多忧愁其实是世间的女儿带来的,并没有意义,这个"觉"可能是觉悟或者利益的意思。这种对自己觉悟无意义的世间的忧愁应该予以断除,即为"断除无觉之忧愁"。】

问:第54课中,上师讲到:"因此,人与人之间所谓的感情,不要说用中观的离一多因、有无生因观察,就算用简单的推理去分析,也都是痛苦之因。"因尚未学过中观,恳请法师开示此处"离一多因"、"有无生因"的意思?

答:【二、佛教怎样抉择万法皆空

你们若想通达般若空性,最好能先学龙猛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这部论典用非常甚深、精细的推理方法,抉择了一切万法皆为空性。藏传佛教虽分为格鲁、宁玛等不同教派,但实际上每个教派都要精通该论。而在汉地,尽管不像藏地一样,有广泛闻思中观法门的传统,但历代大德也要学习《中观根本慧论》、《十二门论》等诸多论典。其实,学习空性法门,靠的不是信仰或崇拜,而是智慧的观察。中观有许多推理方法,归摄起来有五大因,下面就对此作个简单介绍:

**

  1. 金刚屑因:是观察万法产生的"因"无自性,也就是说,一切法不是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进而抉择诸法是无生空性。具体来讲,倘若万法是自己产生自己,就会有无穷生的过失;若是依他而生,黑暗中也可以产生光明......这种推理方法,在月称论师的《入中论》中讲得很细致。既然万法的"产生"无有实体,那么它的"存在"也不成立,最后的"灭亡"也没有,通过这种金刚屑因,就可以抉择一切为空性。**

2. 离一多因:首先观察"一"是否成立,通过详细分析,就会发现根本没有"一"的实体,这样一来,由"一"组成的"二"等多体法也不存在。比如说,这里一个人也没有的话,便不可能有十个人,因为"十"是以"一"为基础安立的。那么,"一"怎么不成立呢?就拿一个人——众生最执著的"我"来说,这只不过是虚妄分别念假立的,真正去剖析时,头不是"我",手不是"我",脚不是"我"......如此一一观察下来,根本找不到一个实有的"我"。这时你才明白,原来人们只是把五蕴聚合妄执为"我",实际上"我"的本体绝不存在。依此类推,万法的本体皆可抉择为空性。这种推理方法,在麦彭仁波切的《中观庄严论释》中有广泛叙述,大家可以去参阅。

3. 破有无生因:是抉择万法的"果"无自性。其观察方法是"有法不应生,无亦不应生",也就是说,果若在因位时存在,就不必再生,因为已有之故;果若在因位时无有,则永远不能生,犹如石女的儿子。这种推理,在《中观根本慧论》中讲得比较多。

4. 破四句生因:是同时观察"因"与"果",在《中观二谛论》里运用过。其观察方法归摄起来有四种:一因能否生多果,一因能否生一果,多因能否生多果,多因能否生一果。通过这种方式观察,可以破除对因能生果的实有执著。

5. 大缘起因:是抉择万法的"本体"为大空性,一丝一毫也不可得。此推理在《中观根本慧论》、《宝积经》、《楞严经》、《华严经》中,都直接或间接提到过。

我们平常所执著的身体、生活、感情及山河大地,虽然看似实实在在,但这只是迷乱显现前的假象,倘若用智慧去观察,包罗万象的一切法决定不存在。这种境界相当甚深,宗喀巴大师在《缘起赞》中也讲了,在这个世界上,唯有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才能通达并宣说。除此之外,外道虽然也讲了一些空性,但这种空性只是单空,而不是缘起性空,故并不究竟。

所以,大家在认识空性时,千万不要把空性等同于"不存在",否则就会堕入另一个边。要知道,不管是有边、无边,皆为实有的执著,有了这种执著,就会产生痛苦而不得解脱。诚如《六十正理论》所言:"若许有实法,则生大贪嗔。"你只要承许一个法是实有,就会因此而产生贪嗔烦恼,进而依之造业,流转轮回。反之,假如你想获得解脱,息灭自他一切痛苦,就要希求空性法门,开启无我智慧,斩断任何执著,《入行论》中也说:"故欲息苦者,当启空性慧。"】——以上是《佛教空性观——北京大学哲学系演讲》当中的内容。详细内容,可以通过学习《中观庄严论释》、《中论》等当中了解。(正见C1)

爱别离苦

问:爱别离苦属于变苦还是苦苦?

答:爱别离本身,应该是属于苦苦的范畴,因为爱别离的苦已经出现了。没有分别的时候,这个爱还没有别离的时候,是变苦。因为变苦的本性是快乐还没有变成痛苦的时候,快乐的状态会变化,是变苦。相爱的或者说喜欢的,正在聚集的时候,是变苦;已经别离了,这个时候苦相出现了,叫苦苦,以苦为苦。(生西法师)

问:请问爱别离苦属于变苦还是苦苦?

答:爱别离苦属于苦苦。因为爱别离,已经别离了,分离的时候已经是痛苦的状态。变苦,属于安乐,快乐本身是变苦。但是,爱别离苦,其实已经属于一种苦的状态,已经分离了,对自己爱的这些已经分离了,所以这个状态已经属于苦苦的自性。(生西法师)

问:人类之苦的爱别离苦是专指所爱之人的别离苦,还是可以包括一切可爱之物、可爱之地等所可爱对境的别离?

答:主要是指人之间的离别之苦。广义来讲也可以包括其他的,但是这里主要还是对人的方面的爱别离,自己所喜爱的人别离。其他的可爱之物也可以这样安立。这些都是一种无常的或者痛苦的自性。(生西法师)

问:"爱别离苦"是专指人吗?我看《五王经》中说:"何谓恩爱别苦?室家内外,兄弟妻子,共相恋慕,一朝破亡,为人抄劫,各自分张,父东子西,母南女北,非唯一处,为人奴婢,各自悲呼,心内断绝,窈窈冥冥,无有相见之期。";五十四课中都在讲父母子女,亲友爱人;但五十四课开始,《大毗婆沙论》中说:"诸可爱境,远离身时,引生众苦......"这里似乎又包含事物了?

答:很多情况下是人,某些情况也可以包括其他事物。比如你心爱的宠物死去了你可能很伤心。(正见C1)

问:请问前行54中讲"爱别离苦"的对境,在共修时道友有不同观点,有的说爱别离苦的对境只限于人,有的说只要是自己爱执的对境(比如自己喜欢的吃的、喝的、玩的、穿的等等)离开自己时产生的痛苦都叫爱别离苦,请法师开示应如何理解?

答:个人认为可以这样理解,广义来说,爱别离苦可以包括自己爱执的各种对象(包括有情与无情),包括快乐的感受等。(正见C1)

问:我们小组共修时,有的师兄认为,爱别离苦只是指与人的分离,有的师兄认为,可以包括所有的可爱境,也包括物品、地方等。请法师开示。

答:广义来说,这些都是可以包括的。(正见C1)

问:54课"爱别离苦",钱丢了、房子被自然灾害损坏了、车子被偷了、企业破产了......主人也是痛苦不堪,这也是"爱别离苦"吗?

答:可以说是,因为钱、房子、企业都是我所爱的。(正见C1)

其余疑问

问:上周末共修的时候,大家在讨论过程中对"心的本性"不太理解。原文是这样的:"因此,要想摆脱这一切,只有依靠佛法的力量,若能认识心的本性,或对俗世的虚幻无常通达无余,一切的痛苦则很容易转为道用。"心的本性是什么?为什么认识到心的本性认识了,就能将一切痛苦转为道用?恳请法师慈悲开示!

答:心的本性就是大空性、大光明的境界,需要通过真实的证悟才能通达。(正见C1)

问:上师在讲记中提到:"爱有狭义、广义之分:广义的爱,是对一切众生不计回报的付出,这是一种大爱;而狭义的爱,只限于男女之情,这种爱完全是折磨,在没认识它的本性之前,只会给你带来痛苦。"

弟子不太理解,就算是狭义的爱,自己感受中也明明有快乐,为什么说只会带来痛苦呢?

答:个人理解:

**

  1. 痛苦本身有多种解释,比如苦苦、变苦、行苦。**

2. 某种角度,一切轮回之剧烈痛苦皆来源于此种"爱",如《无量寿经》云:"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故短暂之乐受与长久轮回之苦相比较而言,可以忽略不计。好比一个穷人只有1元钱,我们可以说:"他没有钱。"所以,上师这么说,一点都不过分。在因明中,被称为"低劣加否定"。(正见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