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前行》第053课20200207

目录

  1. 名颂解释

  2. 怨憎会苦

  3. 其余疑问

名颂解释

问:学习《前行》怨憎会苦中有只有证悟了空性,完全通达"人我"、"法我"不存在,人我、法我、无我空性是什么?

答:"人我""法我",认为人实有叫"人我",认为法实有叫"法我"。"我"就是实有的意思。认为我们这个人是实有的,这叫"人我";认为这个外面的法是实有的,叫"法我"。"人我"和"法我"就是一种执著。"无我空性"是指"人我"是空性的,"法我"也是空性的。"无我空性"相当于诸法的实相,究竟的本性,如果我们证悟了本性就会解脱。(生西法师)

问:随着岁月的流逝,你的心态会不断的变化,尤其是若了达无生之义,何谓"无生之义"?

答:无生,就是空性的意思,就是空性的奥义,空性当中无生无灭。(正见C1)

问:加行第53课,大恩上师提到"无生空性",请问法师是什么意思?和空性有什么区别?

答:就是空性的意思,空性当中没有生住灭等等。就像说奥巴马和美国的奥巴马是一个人。(正见C1)

问:在《前行广释》53课中,上师讲了《宗镜录》中的一个偈颂:"若未了无生,于所生之处,无非是怨,无非是苦。"请法师开示"无生空性之理",感恩法师。

答:建议学习《佛教空性观》这篇演讲,在大学演讲第01册《心灵的诺亚方舟》(正见E)

问:《大毗婆沙论》亦云:"不可爱境,与身合时,引生众苦,故名非爱会苦。"意即不可爱的对境常出现在自己身上,或者自己面前,引生各种不同的痛苦,这就叫怨憎会苦。"非爱会苦"怎么理解呢?

答:非爱,就是自己不喜欢的(比如怨敌),会是相遇的意思,和自己不喜欢的对境相遇,称为非爱会苦。(正见C1)

问:《前行》53课,华智仁波切的公案中有个名词,"头陀行"是什么意思?

答:【在具有远离五欲妙的引诱以及分别杂念鲜少之功德殊胜无比的宁静圣地,以行持十二头陀行来度过人生的旅途实在是最好不过的了。这十二头陀行即是:(一)常露地坐:如是而行,便可以依靠日月升落的规律而观修无常;(二)常住树下,从而依靠树叶新生逐渐凋零直至坠落的新陈代谢过程可以观修无常;(三)常住冢间:经常居于尸林处,每每看到新旧不一的尸体,心中必然想到自己也摆脱不了这一规律,可以藉此而修无常观;(四)常期端坐:平日里常常坚持夜不倒单,端直而坐,就能避免入于深深酣睡的状态中,如此便可以时时专注于内在的瑜伽修法;(五)随处而坐:不择好坏之地随意而坐,可成为贪图卧处最行之有效的对治方法;(六)次第乞食:如果能够做到不分贫富依次乞食,就不会对珍馐佳肴爱恋不已;(七、八)但一座食、不作余食:此二者是贪图多物最好的对治;(九)但持三衣:如果能做到长年累月只着三衣,就不会爱慕贪执花样繁多的衣物;(十)但持毳衣,可以对治贪图享受柔软舒适的衣装;(十一)持粪扫衣:如果身上成年累月穿粪扫衣,就必然不再执著优质华丽的衣衫;(十二)处阿兰若:经常身居宁静的圣地,便可远离外界层出不穷的妙欲的诱惑,内心恬静。如若能够有顽强的毅力坚持上述的这十二种头陀行,那么衣食住行一切威仪都不会积累罪业并且均可成为烦恼的最佳对治,具有很大意义。】

——以上是《山法宝鬘论讲记》当中的内容。(正见C1)

怨憎会苦

问:为什么思维怨憎会苦要从财富角度来思维?是因为财富关系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们生命追求的核心吗?可以视为感情或其他方面吗?

答:怨憎会苦,讲的时候财富方面是比较多的。怨憎会,不喜欢的这些事物,不一定是财富,都会落在我们上面,财富是我们最执著的东西之一,所以以我们最敏感的、最熟悉的财富来做例子,不是说只是从财富,而是从我们最能够相应的、最有感觉的财富来讲。情感方面是另外一个方面来进行思维的,也可以包含在里边,真正广义来讲,情感方面都可以包含进来。但是这里面主要是从财富方面进行观察的,都有不同的侧重点。(生西法师)

问:有师兄说不理解53课里为何上师在一开始(第二段)"什么是怨憎会苦呢?......这就是轮回的本性",和后面"总而言之,怨憎会苦非常多......这即是轮回的本性"两次强调怨憎会苦是轮回的本性,讲其他的苦时没有这样提。请法师指点!

答:诸苦都可以理解为是轮回的本性,总的来说轮回不离开三苦。(正见E)

问:华智仁波切讲怨憎会苦,主要是阐述财产的过失。1.弟子的理解是:因为执着财产,会引发仇人盗贼豺狼等一系列怨憎的对境,引发苦受;同时执着财产会障碍出离心、障碍修行,所以华智仁波切才从财产的角度宣说怨憎会苦。2.有的道友倾向于这样理解:财产本身就是怨憎会苦。这两个角度是否都可以?第二种理解如果针对凡夫来说就是如此。

答:个人理解,这里例子当中的怨敌,主要是说前来劫夺财物的人或者旁生等,通过这方面可以引伸出关于财物的态度,某些角度而言,财产本身不是怨敌,也不是怨憎会苦(怨憎会苦是一种苦受,是在我们的心上安立的,不是在外境上安立的)。对许多境界不够的凡夫众生来说,以贪执心积蓄大量财物容易招来怨敌或者诸多不如意,产生怨憎会苦。(正见C1)

问:《前行》第53节课中"……这些不悦意的外境经常出现,而特别希求的对境日益远离,令心产生强烈忧苦,这就是轮回的本性。"其中"这些不悦意的外境经常出现,而特别希求的对境日益远离,令心产生强烈忧苦,"讲的也是怨憎会苦吧?请法师开示。

答:可以这样理解。(正见C1)

问:请问,《涅槃经》中有个广义定义,说:"何等名为怨憎会苦?所不爱者而共聚集。所不爱者而共聚集,复有三种:所谓地狱、饿鬼、畜生,如是三趣分别挍计,有无量种,如是则名怨憎会苦。后面这句,复有三种:所谓地狱、饿鬼、畜生,如是三趣分别挍计,有无量种。与前面的这句所不爱者而共聚集合起来怎么理解?

答:个人理解,意思是说怨敌可以有很多种类和身份,不仅仅是人类,也包括某些旁生,比如一个人旅行被狼吃掉,就是一种怨憎会苦。(正见C1)

其余疑问

问:我们有一条茶叶,就有一条茶叶的微小罪业,我们平时吃的菜、米,有罪业吗?

答:世间当中,一般来讲不杂罪业的非常少,完全不杂的事情很少,工作也好,衣食住行也好,完全不杂罪业的非常少。但是,我们没有主观去造业,会不会有罪业?从这个侧面来讲不会有。我喝的是茶,是素的,我吃的是米饭、蔬菜,这也是素的。从没有杀生的侧面来讲,没有杀生的罪过。但是完全没有罪业吗?当然就是附带的也有,但很少。平常我们吃大米,吃菜,农民在种的时候,喷了这么多杀虫剂,这会不会算到我们头上呢?这个方面,我们说完全没有罪业,是找不到的。在这欲界中,在娑婆世界中,肯定是没有的,多多少少都要粘连一些这样的罪业。但是从主观的方面来讲,我没有真的想要去杀害众生的心,这方面不会有罪业的。所以我们要看,有没有罪业是从大的方面讲,还是说微小的也没有。微小的罪业会有一些,但主要来讲大的罪业是不会有的。(生西法师)

问:龙王感受热沙之苦的果报是因为财富吗?还是因为曾烧毁僧房等?这里热沙之苦的近取因是财富还是业力?

答:总体来说,痛苦的因都是恶业,而痛苦产生的缘可以多种多样,有时可以以财物作为缘(条件)。(正见C1)

问:请问53课讲记中"《亲友书》所言,龙王有多少具宝珠的蛇头,就会遭受多少热沙之苦。"我不理解其中含义。

答:【此处用了一个比喻说明这个道理:譬如,龙王由于业力不同,有的有三个蛇头,有的有十个蛇头,有的很多很多蛇头......蛇头上面有宝珠,因此,蛇头越多,说明这个龙王越富裕。可是龙王因恶业所感,大鹏每天给它们降下热沙[38\,又烫又痛难以忍受]。热沙往往是降临到头上,若只有一个头,那保护一个头就可以了。若是有100个头,每一个头上都降下热沙,它的痛苦可想而知。】——以上是《亲友书讲记》当中的内容。

【[38\《正法念处经]·畜生品》云:"龙所住城,名曰戏乐,其城纵广三千由旬,龙王满中。有二种龙王:一者法行,二者非法行。一护世界,二坏世间。于其城中法行龙王所住之处,不雨热沙;非法龙王所住之处,常雨热沙。若热沙着顶,热如炽火,焚烧宫殿,及其眷属,皆悉磨灭,灭已复生......前世时以火烧人村落僧房,以是因缘受畜生身,热沙所烧。"】

——以上是《亲友书讲记》法本注释当中的内容。(正见C1)

问:上师仁波切曾经说我们作为修行人应该追求中等的生活,既不是大富大贵也不是贫穷到不能修行善法的地步,那么这样追求中等是不是一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态呢?当然既然是上师的言教那肯定不会存在卑慢的过失,那这种追求中等的生活心态和卑慢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答:个人理解,中等生活而满足,不代表自己有卑慢。就像有人因为富贵而傲慢,但不代表富贵的人都傲慢,中等生活,知足少欲的同时,自己可以杜绝傲慢,关键看你的心态。(正见C1)

播放列表 点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