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前行》第025课20200802

目录

名颂解释

问:什么叫业际颠倒?

答:以颠倒、非法的方式生活。(正见C1)

问:暇满之自性中的自性怎么理解?

答:可以理解为本性、属性、特性。(正见C1)

问:盲龟的脖子进入木轭孔,这种机会不能说永远没有,否则从因明的角度而言,没有真实的理据就是相似因。什么是相似因?

答:不合理、不正确的推理。(正见C1)

问:这种具有十八暇满的人身,经过多生累劫才幸运得到。在前面内容中,从比喻、数目、【本质】等方面,已经讲过暇满难得性。睱满难得里面所说的本质是指什么?

答:特质、属性。(正见C1)

问:前行第二十节课五种他圆满:修夺舍法,如何理解?

答:夺舍法,就个人所了解的一种,就是说,对某一个众生,夺去他的心识,将其神识超度到清净刹土,而自己的心识入于他的身体。

问:不来果

答:在小乘当中指的是第三果,阿那含果,因为不来欲界受生,称为不来果。

问:预流果

答:在小乘当中指的是第一果,称为须陀洹果,"预参于圣者之流"。(正见C1)

问:小乘上座部

答:是小乘佛教当中的一大部派。(正见C1)

暇满之自性

问:慈诚罗珠堪布在《生命的真相》一书中列举了大量案例说明前生后世的存在。这些案例中的人上一世是人,这一世又是人,很多又都在国外佛法边地,好像人身并不难得,怎么去理解?

答:人身难得和暇满人身难得,要分开讲。这里看到的有些案例当中通过催眠,上一世是人这一世又是人,如果能回忆起来,有些回忆主要是回忆转人的情况。还有一个问题,其实如果他可以转为人,说明他的相续当中还是有一定的善根福报。是不是所有人的前世都是人呢?不确定的。有些是福业未尽的缘故死后又转生为人,或中间转成旁生的也有。我看了一些案例主要是查他的病根,找到类似生病的病根,就痊愈了。所以在查的时候,我想他可能是跳过一些不太重要的转世时间段,去找和他的病有关的一些事情,有可能是从这个角度讲的。即便这些案例中都有前生后世转生为人的情况,或转生在国外等等,是不是说明人身并不难的呢?其实人身还是难得的。从人和动物的对比来讲,我们就知道人身很难得。虽然看起来好像是几十亿人,我也专门观察过草地、山林还有水里面,一片草地上的众生非常多,很多很多。蚊子、苍蝇、小的动物密密麻麻的小昆虫,草地上的蚂蚁,一个大蚂蚁窝中的蚂蚁,都多得很,非常非常多。我就看了一片小的草地至少有几十个、上百个众生,我看到的,还有下面看不到的,那么大的一片草地几十平方公里、几十万平方公里的草地,众生可能就更多了。即便是城市里面,一个房间里面大概看一下有多少众生。一个房间里可能住几个人,但是可能有几十个或者上百个旁生在里面,蚊子、小虫各种各样的都有。按照这个比例来算,旁生是远远多于人的。还有外面好多好多的旁生,非常非常多。从这个角度来讲,看起来似乎觉得人多,真正看到旁生是远远超过人,还有大海里面很大很大范围里面,大大小小的旁生非常多的。从这个比例来讲,转生为人就很困难。还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饿鬼道的众生、地狱道的众生,把这些加起来就更多了。而且有的时候说人身难得,并不是说这些人身难得,虽然一个城市里几十万、上百万、上千万人,但是我们说的人身难得主要是暇满人身难得,真正对佛法生信心的暇满人身是很难得的。普通人身针对于其他有情道来讲也很难得,暇满人身针对所有有情道来讲更难得。从这个方面来讲人身是非常难得的,而且修佛法的人身是极其难得。(生西法师)

问:上师老人家在讲出家人和幻化师的公案时,弟子有两个疑问。出家人进入了幻境时,他业际颠倒,不仅还俗和一位姑娘成家生子,还造了一些杀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办法脱离幻境。第一个疑问:我们现在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其实也是在一个幻境当中,我们有没有一种方法完全有能力逃脱幻境呢?

答:幻境相当于我们做梦一样,在幻境中是没有自主的。现在我们观想都是在幻境当中,其实是在醒觉位,通过上师的指点等来认知现在的一切都是幻。的确现在我们所看到、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幻。但是我们可以经由这个幻,进一步深入地认知、观修,它有一整套从一切幻化当中出离的方法。观想一切万法如梦如幻,然后修持如梦如幻的善根,逐渐逐渐就可以觉醒。觉醒就是了知幻之后,就不太执着了,不会执着轮回当中的显现,就会放松执着。放松执着的过程中,也是通过修行善法的牵引,再配合空性,最后可以达到证悟。证悟空性其实就是一种觉悟、觉醒。相当于这个出家人从幻术当中出来了,我们从梦中醒来了,醒来后一切梦境就不会存在了。所以当我们觉悟的时候,就会从当前这种六道的幻化当中完全解脱出来。从这个侧面来讲,解脱迷幻安立为解脱,方法是肯定有的。我们现在次第学习佛法,就是逐渐逐渐地从幻术、迷幻当中不断地清醒,不断地累积,是苏醒过来的一种方便,是为了觉悟做很多准备。我们正在走这条路,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可以脱离幻化的。(生西法师)

问:出幻化"突然间他感觉像天亮般清醒过来",有如一灯照破千年黑暗又回到了本来面目,发现"自己正在朋友家里",其实哪里也没有去过,"发现刚才倒的那杯茶还是热的",百千万劫的轮回只是弹指。上次看到好像是宗萨仁波切有讲过,别人问他,菩萨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圆满成佛是否太久?仁波切回答,菩萨入轮回舍身受身,换名字换国籍换肤色换语言换身份,对菩萨而言,三大阿僧祇劫只不过犹如火花迸裂又熄灭的一瞬。所以我思维,对于已经无分轮涅的诸佛菩萨而言,时间和空间最终都是不存在的。你若了悟(证得一地菩萨以上),三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十方刹土自他不隔毫端。但有时在观修中思维众生在六道轮回中长劫流转,比如地狱众生的寿命,我又会有些怀疑,世俗谛显现中如是漫长的劫数真的只是胜义谛里的一弹指或者说当下吗?

答:对圣者来说是超越时间的。对许多恶趣众生来说,时间是漫长,需要一分一秒度过的。(正见C1)

问:造恶业的人身并不难得,该如何理解?

答:一方面总体可以说,只要是人身都是比较难得的。但人身当中有很多分类,有普通的人身,也有暇满人身,要获得后者需要在前者的基础上具足更多的条件,很多情况下相对来说比前者要难得的多。(正见C1)

问:关于暇满难得,从因果规律来推,确实得人身是非常难得的,完全能理解法本上的道理。但是现在有些催眠,还有些深层沟通,可以看前世,好像很多人多少世都转成了人,和周围的人有很多的恩怨纠缠,他们怎么那么容易一而再、再而三转成人呢?

答:有些世间的催眠,也许是截取一些轮回的偏片段,不一定能够覆盖很大的范围。一方面,也不排除有些众生连续转生为人的情况出现。但,如果结合其他道众生的数量来分析,就会知道人身难得,那么多的昆虫、鱼类、鸟类等,为什么没有转为人?(正见C1)

问:如何理解:

  1. 希求今生就是业际颠倒;
  2. 最低要求也要对上师三宝有纵遇命难也不退转的坚定信心,若没有这种决心,也不一定是真正的佛教徒。(加行25课问题)

答:标准可以有不同,有比较严格的标准,也有比较广义的定义,这些定义的标准可以有多种,关键看你站在哪个角度来分析。一方面,我们可以把高标准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一方面也可以从比较宽松的标准给与初学者一定的鼓励。(正见C1)

还可参考:

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25课:

业际无倒,我们分别从一般的层次、普通的情况和比较严格的意义讲。从一般的意义来讲,如果没有转到刚刚我们讲到的杀生、屠夫等的家族中,维生的事业是正当的、不造罪业的,基本上可以安立为业际无倒,已经从业际颠倒的无暇和非圆满中出来了。

还有一种比较严格的业际无倒,要做到是比较困难的。为什么呢?"如果三门造恶业",三门不造恶业很困难。如果只是指行业,还好一些;作为一个凡夫,坚持三门不造业还是很困难的。

"一切所作就是为了今生的目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今生,这在佛弟子中也有可能,学习佛法就是为了追求今生的荣誉名声、财富受用等。如果追求这些,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追求"今生的目标"了。

虽然表面上被人们称为贤者,是个很好的修行者或者智者,但实际上也已经属于业际颠倒行列。如果从这个方面来观察,这种业际颠倒很难摆脱。大恩上师在讲记中也提到这个问题,把追求今生目标作为业绩颠倒的标准的话还是很困难的。因为我们暇满的人身要修习的是出世间道、解脱道。能不能安立为佛弟子,关键看我们是不是愿意解脱。如果内心中比较严重地贪恋今生的目标,这就比较困难。要做到高标准的话,除非出离心已经很圆满了。

按照前面的十六种无暇来看,的确标准很高。我们现在虽然三门没有办法彻底地远离恶业,或者有时候还会有些追求世间八法的想法,但是总体的目标走向是趋向于解脱的。在追求解脱的过程中,因为以前的习气,还会生起贪念轮回的心。这个生起贪念轮回的心,好不好呢?当然不好。但是如果总的走向是追求解脱道的话,还是可以算是暇满人身的。因为还是有机缘的,心是朝这个方面去努力的。

虽然以前的习气还在拖后腿,但并不是刻意追求轮回,主观方面是追求解脱的,因为修行还没有成功,所以残留的习气会生起来,还有一些分别念会生起来,这性质已经不一样了。就像发菩提心一样,如果今天又产生了几次自私自利的心,会觉得很惭愧。其实这说明我们总体的思想,还是非常想生起一心一意的利他心,但是因为以前自私自利的心很严重,所以在修利他心的时候,还会很自然地出现自私自利的想法,而在生起之后自我谴责,说明总的目标没有错,只不过还需要继续努力而已。这个方面的性质是不一样的。

一方面如果追求世间八法,对于解脱印象不深刻,但是自己内心中并没有对这个问题认识很深刻。发菩提心都是为了自己,有的时候可能也会念一些发心的仪轨等等,但是总体的目标不是朝着引发出离心方面去努力的,二者之间的体性是不相同的,我们需要观察。

观察的意思是什么?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如果太过于沮丧,就要从正面观察分析。譬如今天又生起了自私自利的心,我们不是菩萨,当然会生起自私自利的心,所以也不用过于沮丧,否则会影响我们继续地去修炼菩提心。但是也不要完全不在乎,不要堕于两边。一方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一方面也要看到进步。只有这样,心才能以比较平静的方式,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否则如果过于沮丧的话,就会被这些负面的情绪所干扰,对于修持菩提心、利他心逐渐丧失信心。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上师们或者我们自己要观察一下,其实现在已经很好了。】

问:为何前行25课详细分析十圆满是否具足也属于暇满的自性?

答:因为还是在围绕暇满的相关属性进行分析,相关内容都和暇满的自性有关联。(正见C1)

问:在第25课里反复提到轮回的本质,请问法师轮回本质是以虚幻不实还是痛苦为主,或者二者都是?感恩法师~

答:个人理解,两者都是。(正见C1)

问:如果我们对自己这个人身,也能像她对待工作那样觉得很难得,早上肯定起得来,对忙碌的世间琐事也不会感兴趣,有了这样的动力,修什么法都没有问题。反之,假如你觉得人身并不难得,尽管法师说了、佛经里讲了,但你仍睡得特别香,日上三竿才爬起来,而且天天以工作忙为借口,把修行一直往后推,觉得自己的事业很重要,而人身修行不值一提。这种价值观就完全颠倒了,在此理念的推动下,你短暂的人生中,肯定不会好好修行。以前是忙忙碌碌的,以后也是"忙(忙碌世间八法)盲(无知人身的真正的价值)茫(对未来茫然不知)",此外不会有"明明明"。这是前行25课中的一段话,不知这样理解可以吗?如何理解3个明?

答:"忙(忙碌世间八法)盲(无知人身的真正的价值)茫(对未来茫然不知)"——这三个字大概可以这样理解,盲也有盲目、无知、无明的意思。明,可以理解为对真理的明了、了知、明白、通达,也可以理解为走向光明、走向安乐。(正见C1)

问:在25课内容中,上师开示时引出了一则"幻化师公案和状元和尚公案",我个人理解这两则公案是这样的:

在幻化师的幻术下,僧人几分钟就经历了一生的酸、甜、苦、辣,说明轮回一切无有实义,如梦幻泡影,人生只不过是看起来真实一点的梦境,无有留恋之处。另外,通过这个公案也说明了:万法唯心造。一方面指幻化师所造的这一切,另一方面指和尚用心感受到的这一切。"相由心生"如果和尚当时就深刻理解这点,也许在牵出那匹马时就不会被外境所转了。这就是我对这个公案的理解。

状元和尚公案的理解是:人身难得,不要为今所缚,放弃修行。珍惜当下,精进修行。

答:个人觉得可以这样理解。(正见C1)

问:第二十五节课内容具体是哪个支分科判所摄?

答:25课前面的内容可以对应师以摄持的科判,后面的可以对应"思维难得之喻"的科判。(正见C1)

问:贤者和智者有什么区别?

答:贤有时候指的是德行高尚,品性贤良,而智更侧重于智慧卓越,某些时候也可以互通。(正见C1)

问:怎么样才算是不求今生?为了自己的父母孩子工作算求今生吗?

答:关键要看你的内心对今生的荣华富贵、享乐是否还有贪执,是否能够追求来世、解脱等。如果你能够以出离心摄持,在善心的状态下,去照顾家人等等,也不算是贪执今生。贪执主要是指内心的状态。(正见C1)

问:如何成立轮回的存在?

答:方便有很多。比如可以学习因明,当中有很多推理,也有很多人有相关的一些感应故事、体验等等。可以阅读这些。(正见C1)

问:状元和尚的公案中说到"儿孙自有儿孙福",依此观点是不是可以说子女没有父母一样可以有福报生存的很好,而作为修行人应该舍弃妻儿趣入修行呢?

答:是否要舍弃妻儿要看你自己的因缘,在某些情况下,你也可以照顾自己的儿孙。关键是不要太贪执,要以修行为重。(正见C1)

问:前行25课中,上师在讲记中谈到:

上师如意宝常谆谆教诫说:"今生和来世相比起来,我更重视来世。虽不敢说百分之百是为了来世,但大多数都是为来世的解脱做准备。"所以作为一个修行人,对来世的重视应当大于今世。你们不妨也看看自己:追求的目标是今生还是来世?在这二者之间,你打的是什么符号?大于号、小于号,还是等于号?

"希求今生就是业际颠倒"这句话,对很多人来讲也许是当头一棒,理应值得深思反省。一个人若不懂得自我反省,就跟旁生没有差别了,旁生除了吃草喝水,根本没有思维辨别能力,可是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一定要观察:"我出家这么多年了,求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假如只为了今生,那就是业际颠倒者,绝不能这样。以后为了来世的解脱,还是要做些准备,否则,只盯着人生几十年,目光就太短浅了,应该想到:我是希求解脱者,名闻利养没有什么价值。

——在学习过程中,将法王此处开示中的"今生"理解为轮回,"来世"理解为解脱可以吗?还是仅仅指字面上的今生和来世?

有关本次研讨的题目: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静静想一想:自己学佛到底是为了什么?追求的目标是今生还是来世?——此题可否回答为既不追求今生也不追求来世,而是追求解脱?

在之前课上我们学过相似的佛教徒和真实的佛教徒,其中相似的佛教徒指追求今生和来世人天安乐者,真实佛教徒指的是求解脱者。那是否可以理解为,相似的佛教徒就是业际颠倒者而真实佛教徒才是业际无倒的呢?

答:个人理解,来世可以包括来世的轮回安乐以及出世间的解脱,而今生则专指今生的轮回安乐,在某些情况下,小士道的修行人可以以如法的方式追求来世的善趣果报,这种境界也超胜于那些只追求今生享乐的人。相似和真正的佛教徒,可以有不同的标准,标准高低不同,结论也不同。(正见C1)

问:经典上通过很多资料告诉我们人身难得,如果堕入三恶趣无有佛法光明,现在能得到暇满人身是我们过去世持戒行善和发愿,那最初我们是因怎样的因缘而能从三恶趣得到人身的呢?

答:轮回是无始的,没有开端。即使我们身处恶趣,相续当中也可以有一定的善根存在,善业也有成熟的时候。(正见C1)

问:上师在讲记加行教材2第25课,关于真正的趋入解脱道者,从小乘的角度是要具有对轮回的出离心,而对步入大乘道的行者,还必须生起无伪的菩提心,但对我们而言,尽管生起真实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有一定的困难,但最起码也要对上师三宝有纵遇命难也不退转的信心。

次第是否应该是:对上师三宝纵遇命难也不退转的信心——》出离心————》菩提心?

华智仁波切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的原文是:作为真正趋入解脱道者,必须了知轮回一切的一切无有任何实义而生起无伪的出离心。而身为步入大乘道的行者,还必须在相续中生起为伪的菩提心,至少也要对三宝有'纵遇命难也不退转的信心',如果没有这种决心……

从这段原文来看,对上师三宝不退转的信心似乎应该是在出离心生起之后才具备的吗?次第应该是:出离心————》对上师三宝纵遇命难也不退转的信心——》菩提心?

答:个人理解,对应不同众生的根机,也许可以有不同的情况。一方面,出离心、菩提心的层次也可以有多种,偶尔产生一些相似的出离心不是特别难,而真正长期稳固的出离心并不容易产生,要看具体落在什么标准。(正见C1)

问:判断一个人修行好坏的标准是什么?

答:建议可以结合讲记来回答,结合本课的相关内容进行思考。有条件可以详细作答。可以结合前行的重要性、打好基础(四加行)的重要性等等内容进行理解。(正见C1)

问:除了转生为猎人、妓女等以外,什么样的人也叫做业际颠倒?请问法师什么样的人是业际颠倒的人,是指希求今世的人么?

答:通常而言,许多上师在教言中说的"业际颠倒",指以前出家,后来还俗了,造下百般恶业;或者以前是虔诚居士,后学外道而不学佛了,放弃一切修行。所以,上师跟弟子们常说:"千万不要变成业际颠倒者啊!"意思就是:你千万不要还俗,不要今天在我面前听受教言,过段时间就统统抛之脑后,到不如法的场合里造种种罪业。(正见B2)

问:《加行教材》第25课中所讲的"暇满难得的自性"是什么?如何定义?

答:"自性"在此场合可以理解为本性、属性、特性。可以结合暇满的种种属性来理解。(正见C1)

问:请为愚弟子开示一下佛的三身具体是什么意思吧?

答:一般来说,法身是佛陀自身的境界,报身是一地以上菩萨所见佛身,化身是声缘和凡夫所见的佛身。(正见C1)

问:前行25课的一个公案中提到幻化师,什么是"幻化师"?

答:某些方面类似于魔术师,可以幻变出许多物品。(正见C1)

问:这些物品是虚幻的、直接作用于人的大脑意识,还是也有一些真实物品?普通人能做幻化师吗?

答:那些物品可以看到,触摸到等等。(正见C1)

问:弟子太愚笨了还是不能明白,请法师给弟子举例说明一下好吗?

答:比如你在佛陀时代的舍卫城,可以见到三十二相的佛陀,那是在你面前显现的化身,你可以见到化身,而如果你获得了一地以上的果位,你所见到的佛陀就是报身,而如果你安住在法身的境界当中,那就是见到了最究竟的佛陀——法身。(正见C1)

问:佛经中的有些经典里的公案和现在有些人通过催眠得知,前五百世中或者好多世中都是人身的,有些还是边地人,这和人身难得的概念是否冲突?

答:不同众生的业力不同,有的众生很多世都是人,也有的众生很多世都是旁生,各种情况都有,但总体可以说人身非常难得。而催眠方面,也根据不同的因缘,准确度也有所差别。(正见C1)

问:加行教材25课中倒数第六段中有一句话上师是这样开示的:以前是忙忙碌碌的,以后也是"忙盲茫",此外不会有"明明明"。忙盲茫和明明明的密意是什么?(人身难得暇满之自性部分)

答:"忙盲茫":忙碌于世间法,盲目、迷茫。"明明明"可以理解为对真理、实相的明了、了悟。(正见C1)

问:我们学习了《前行》第25课,其中提到希求今生就是业际颠倒者。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自己展开了讨论,有一位师兄以现在汉地广泛弘扬的人间佛教来驳斥这个观点,认为希求今生不一定就是业际颠倒者,而是接引众生的一种方便,先与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而且还有一位师兄认为希求今生是业际颠倒,那么希求来世是不是呢?对于以上两位师兄的观点。我们驳斥的观点如下:对于希求今生就是业际颠倒这个观点。我们先要明确了知两个概念的具体所指。一个是业际颠倒一个是希求今生。首先来说业际颠倒,法本已经给了几种解释。为了我们更直观透彻的理解,我们可以说业际不颠倒或者顺应业际是怎样的呢?顺应业际就是我们三门一切所做都是为了解脱,从轮回中解脱。以此为一条分界线,违背的就是业际颠倒。再来说希求今生。希求今生希求的是什么?人天的福报,为了希求今生的人天福报,不同众生有不同的方法手段。分为两个方面:一通过布施行善助人等良善的方式希求健康、美貌等等善愿,二通过一些损害别人利益不善的方式来希求名声地位财富等。人天福报没有善恶之分,关键是谋求的方法手段有善恶之分。驳斥点一:多杰扎西师兄以人间佛教来证明希求今生不一定就是业际颠倒。他讲到这是接引众生的一种方便,是一种次第。这些都没有错。比如我们要摘树上的苹果,这个苹果就是解脱之果。有的人个子高,伸手就能摘到,但有的人必须要有梯子才能摘到。而人间佛教就是摘苹果的梯子。它是一种方法,但不是最终的目标。不能把方法偷换成目标的概念。驳斥点二:对于希求今生方法手段有善恶之分,人间佛教只是其中善的方法,但还有恶手段谋求的。比如巧克力这种食品的味道,如果可可脂含量高,味道偏苦,如果可可脂含量低,糖份高,味道就偏甜。所以,对于一个没品尝过巧克力的人来说,怎么能笼统说巧克力是甜的呢?这样是以偏概全的错误。而多吉扎西师兄只是从人间佛教善的方法谋求今生福报而掩盖了还有恶手段谋求今生福报。以偏盖全。另外,还有一位师兄提到希求今生是业际颠倒,那么希求来世是不是呢?对于这个观点。可以这样分析。刚才说到顺应业际就是从轮回中解脱。那么就要看希求来世是希求什么?如果还是希求下一世的人天福报,那就是继续轮回之因,但如果今生修行没有解脱,我发愿来世继续修行寻求解脱,这样就是顺应业际。所以,顺应业际就是我们三门一切所做都是为了解脱,从轮回中解脱。以此为一条分界线,违背的就是业际颠倒。以此为评判标准,就不会让我们落入一些文字的陷阱。想请法师给予点评这样的驳斥观点是否正确?还有"业际"到底如何解释呢?提出的顺应业际是否有悖业际这个概念。

答:关键看你怎么定义,或者说你确定了怎样的标准,站在哪个角度,标准宽严程度不同,结论也不同。同一个状况,严格的标准可以说是业际颠倒,宽松的标准则可以不算,语言本身是表达含义的,很多是可以灵活定义的,关键要看语境、前后文,所要表达的含义。只要是符合事实的,我们都可以承认。(正见C1)

问:"名相上的佛教徒"与形象上的佛教徒有何不同?

答:有类似的地方,前者可能侧重只是拥有佛教徒的称呼,后者可能包括外观形象等等,名相有时也可以属于形象。(正见C1)

问:关于真正佛教徒,之前学过:为求解脱而趋入佛门的,就是真正佛教徒。可否认为,具足18暇满者,是否符合这里的真正佛教徒?

答:某种角度可以这样理解。(正见C1)

问:在25课,又学到:最低要求做到"纵遇命难也不舍三宝"才是真正佛教徒。在之前观察轮回痛苦的基础上,经过思维、求证,最后得到的坚定不移的希求解脱之心。比前面的要求更高。那么具足34暇满者,是否符合这里的真正佛教徒?

答:当然符合,具足34个,那境界已经很不错了。(正见C1)

思维难得之喻

问:请问上师,弟子在修人身难得的时候,思维盲龟的比喻,确实得到人身几乎不可能,但是在思维轮回过患的时候,思维往昔无量劫以来,弟子做人的时候,因为痛苦流的眼泪连四大海都放不下,这个时候在脑海里面和前面的人身难得有了一些矛盾。一方面想人身几乎得不到,一方面轮回中得到的人身又无法计算。请上师开示打坐中如何解决这个思维的矛盾?

答:这两个不矛盾。人身难得是暇满的人身,流泪流成海洋这样子的那个人,他不是暇满,他只是一个人身而已,他不是暇满人身,所以这个不矛盾的。(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问答系列》)

问:盲龟值木轭的比喻是针对人身难得还是暇满人身难得?就是入到木轭孔是指人身还是暇满人身?

答:一般来说,有些地方没有分,就是人身难得,得到人身比这个还难。但有些地方,因为咱们这里是讲暇满难得,所以说暇满人身比盲龟值木轭还要困难。在《前行》暇满难得这一品要结束的时候,米拉日巴尊者对猎人怙主金刚讲:"本来佛说暇满人身珍贵难得,但看见像你这样的人,便会觉得人身并没有什么珍贵难得的。"咱们这个地方讲得主要还是暇满人身很难得。当然一般来说人身也是很难得的,但是用盲龟值木轭这个比喻,我想主要还是说明暇满人身难得,普通人身也可以包括进来,但主要还是暇满人身难得。(生西法师)

问:佛教讲一切都是因缘所致,那盲龟入木轭孔好像是恰巧,这是不是有矛盾呢?

答:比喻并不需要所有的方面完全一样,比喻只需要某一方面相似就可以来举例,盲龟入木厄孔是形容非常难得,非常少见,并没有其他属性都完全一样。比如某个人非常强壮,你说他虎背熊腰,也许你可以说老虎是四条腿走路,人是两条腿走路,但这个比喻并不是在说这方面,而是在说他们都非常强壮,从强壮这一点来说他们是相似的。(正见C1)

问:还有个疑问,就是盲龟值木轭的比喻,讲到盲龟遇到木轭是纯属巧合的情况下才能遇到,比中六合彩还难。但这样的话,我们遇到暇满人身也是巧合吗?如果这样推,感觉与前面的获得人身难得的因又相违了。

答:那个比喻的重点是形容概率低,非常不容易,同样获得暇满也很不容易。(正见C1)

问:"凭着偶尔的机缘,盲龟颈也可能正好钻入木轭孔内……"这个偶尔的机缘指的是什么?这个机缘只能是偶尔才能获得吗?

答:机缘指的是善业的因和当时当地的缘结合。偶尔形容非常少见。(正见C1)

问:盲龟每一百年才浮到海面一次,这个是固定的吧?那海底比喻成恶趣,那恶趣到善趣是否如盲龟每一百年上海面一次一样固定的呢?

答:比喻不需要所有的方面都一样,只要有某些方面一样就可以运用,所以也不必要求所有的属性都一样,而许多时候恶趣的时间远远超过百年。(正见C1)

问:有些教证说盲龟值木孔是获得人身的概率,也有说是获得暇满人身的概率,这两种说法都可以吗?

答:应该都可以,有时要观待不同众生的相续。(正见C1)

问:还有豆子也不可能会留在墙上,如何与获得人身比较呢?

答:我的理解,因为有土墙等等有些潮湿、柔软,还是有可能粘住一部分豆子的。(正见C1)

其余疑问

问:如果一切都是幻象,站在空性的角度来理解的话,既无众生可度的话,那为什么我们每天都还在发愿说"为了利益虚空般无边无际的众生离苦得乐早成佛道",我们都在发这个大乘的愿。这应该怎么样来理解呢?

答:一切空性中,没有众生可度,没有佛可成。这里幻术分了两种:如果说幻术纯粹没有了,也就没有幻术可言、没有所谓的幻术;如果只有它的显现,没有它虚假的部分,也不能称之为幻术。

所谓的幻术有两种成分:第一有显现,第二显现是虚假的。这其实就是世俗谛和胜义谛。世俗谛和胜义谛也是这样的。在世俗谛当中,众生也存在,成佛也存在,修行佛法、度化众生也存在,就相当于幻术当中的显现起作用这部分,这肯定有的。当我们还没完全觉悟之前,这一切都存在。当它正在显现的同时,其实是虚假的、无自性的。当我们在发愿度化众生的时候,在累积资粮的时候,它的本性是没有丝毫的一种实有可得。

所以安住在幻术的或者如梦如幻的世俗谛当中时,这个"我"还存在,虽然一切众生都是假的,那么我不是众生,"我"还是有的。在还没有证悟空性、真正证悟佛果之前,现在的轮回、我、还有其他的众生,它的显现、它的影像还存在,显现的作用还存在,苦乐还存在,轮回还存在,出离轮回也存在。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讲,这一切的显现都是存在,都起作用的。从本性来讲,这些存在都像幻一样是假的,像梦境一样是无实有的。所以在发菩提心、引导众生出离的过程当中,一方面我们要去做,这叫世俗谛;一方面要知道无自性。无自性能够让修持善法的质量很高,完完全全相应于殊胜的解脱。虽然胜义谛中是空性的,但也不等于名言当中没有,这叫二谛双运。如果我们在修行佛法过程当中知道二谛双运,就不会堕入两个边,不会堕入实有边,也不会堕入空的边,这样就叫现空双运、方便智慧双运的方式修学佛法,这是所有佛法中的一种标准的道,最殊胜圆满的道。(生西法师)

问:我们在回向发愿时,希望生起一种强烈愿望,希望即生当中就往生极乐世界。《生生世世发愿文》里有发愿:愿我乃至生生世世中,获得具足七德之善趣。刚才法师也讲到我们回向,愿生生世世具足暇满人身。这两种发愿是否有不一致的情况?

答:这没什么不一致的。发愿的时候,怎么样发愿,就怎么样成熟。自己在发愿的时候,一方面如果可以的话,就可以今生当中发誓成佛,即身成就;如果今生没有成就,法王如意宝告诉我们,我们要发愿死了之后往生极乐世界;假如往生的时候还没往生极乐世界,就发愿生生世世获得暇满人身继续修行。这些都可以很强烈。可以很强烈地发愿"如果今生当中能证悟,我就今生证悟";也可以很强烈地说"如果今生不证悟,我一定可以往生",这也是很强烈的;还可以很强烈地发愿"如果还没往生,下世一定要获得暇满人身。"发多个愿和强烈不强烈,没有什么必然的冲突的地方。可以同时发愿很多,也可以很强烈。(生西法师)

播放列表 点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