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佛说稻杆经视频02


佛說稻稈經视频2

我们现在开始讲今天的课。讲课之前请大家发菩提心。我们为什么今天要听这个课,我们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要修行,这一切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因为菩提心。然后简单地说,菩提心就是我们,最终我们学佛想干什么、想做什么呢?就是想帮助利益天下所有的众生。这就是大乘佛教的唯一的一个目标。无论是我们现在有这样子的想法,或者没有这样子的想法,都没关系,最终必须要达到这样子的目标。现在我们有一个真实不虚的这样子的想法也好,或者是造作的、被动的、勉强的,这样子的想法也好,都没关系。最终要有这样子的菩提心,一定要利益众生。我们好好想想,我们这一次就在这个六道轮回当中,我们投生了人间。在六道轮回当中,应该算是最幸福的、最快乐的,有很多很多的选择,有很多很多的机会。一个,投生到一个这样子的地方,虽然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很多的琐事,有很多很多的烦恼,但是总的来说,这一生确实是一个非常来之不易的一个这样子的机会。那么在这样子的这个机会当中,我们有这样子的机会的时候,我们应该把自己的人生,把自己的未来的一切,都要计划好、都要准备好。否则的话,以后就不一定有这样子的机会。所以就是要准备好。那我们应该准备,应该计划一个什么样的自己的未来呢?我们应该去追求什么呢?名、利等等这些东西,我们想明白了以后,其实这些里面也没有一个我们生生世世值得追求的东西,也没有一个值得花一辈子的时间去追求的事情。那么这些都不值得追求,这样子的话,那应该追求什么呢?我们拥有这么好的一个机会的话,那我们应该有一个理想,应该有一个目标,应该有一个追求。那这个追求是什么?这个追求,最终,我们只能找到利益众生。利益众生才是最幸福的、最有意义的事情。除了利益众生以外,所有的一切对我们来说,阶段性的暂时是有,对我们来说有吸引力、诱惑,但是最终还是没有找到一个真正的可以追求的东西。所以我们发现,最终应该去,值得追求的就是利他,利益众生。那么要做一个完美的利益众生,那这样子的话,那必须要放下自己才能够做到。如果还没有放下自己的话,那我们自己的很多很多私心,也就掺杂在这个所谓的利益、利他当中。最终遇到关键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把自己的事情,会放在头,会放在第一位。所以要放下自己。那么放下自己,必须要证悟才能够放下,没有那么容易。要证悟,要彻底的证悟,就是成佛。所以,最终成佛才能够成办这个利益众生的事情。所以我们下决心,一定要利益天下所有的众生。为了天下所有的众生,一定要解脱,一定要成佛。需要有这样子的决心。这个是确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个想法、这个决心没有之前,我们曾经也讲过,不适合修任何一个法,修了也没有用。所以首先就是想一切办法,首先自己要树立起一个这样的目标。有了这个目标,也就是说,有了这个菩提心以后,然后就是其他的闻、思、修,都可以逐步逐步地来,非常的重要。希望大家发菩提心。这个特别的重要。

然后发了菩提心以后, 我们繼續講《佛說稻稈經》。這部佛經,它文字上不是很多,只有四、五頁,但是,整個佛教,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包括密宗在內,所有的佛教非常非常重視《稻稈經》。因為《稻稈經》裡面非常清楚的講了佛教的“緣起”學說。那麼,“緣起”學說,除了佛教以外,當時釋迦牟尼佛傳法的時候,印度有很多很多的宗教,當時就已經有很多的宗教,但是,這些宗教裡面,沒有一個是講“緣起性空”。所以,講“緣起”就是佛教,佛教的特點。所以,宗喀巴大師讚揚佛的時候,也就是通過“緣起”來讚揚佛,這個我們上一次已經講過了,就是《緣起贊》。所以這是佛教的特點,非常重要。這是佛教的一個非常基礎的一個思想,也是一個原則。佛教認為,一切內、外的所有,都是因為“因”和“緣”產生的,除了自己的 “因”和“緣”以外沒有其他的宗教所說的造物主、萬能神,佛教認為這些都是不存在,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見解。

昨天,前面也講過了,釋迦牟尼佛也曾經講過,誰看見了“緣起”,誰就看見“法”。也就是說,誰懂得這個“緣起法”,誰就能夠證悟,這個意思;誰就能夠證悟,誰就能夠“見法”,“見法”的意思就是說,能夠證悟。因為緣起跟空性是有很大的關係,大乘佛教的“中觀”裡面也講過了,“緣起”和“空性”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一方面是空性,另外一方面就是緣起。所以,在大乘佛教裡面,很多時候就講“緣起性空”。實際上“緣起”就是“空”;“空”就是“緣起”。佛教講的“空”,它不是一無所有,這個“空”跟“緣起”是離不開的。

從我們的感官的層面來講,它是緣起,而不是空性。它是緣起,有因有果。我們很多人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但是這種說法我們要正確的理解。萬法當中是有因果的,因果就是萬法,除了因果以外,沒有萬法,萬法都是因果,不是因和緣,沒有萬法。萬法要不就是因,要不就是果。所以,萬法皆空的話,因果已經是空性了。然後,“因果不空”也是不對的,但是,如果正確的理解的話,那應該是這樣子理解:萬法皆空就是說,萬事萬物,它是空性,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的話,我們剛才講了,“緣起性空”就是一個硬幣的兩面,那麼,從另外一個層面講的話,那這個雖然是萬法皆空,但是從我們的感官層面講,“因”和“果”,因緣都是存在的,這兩個是不矛盾的。表面上看,“空”與“不空”,“存在”與“不存在”,都是二元的對立,那麼,表面上看起來都是矛盾的,但是實際上不矛盾,這個我們可以進一步的解釋。

然后我們怎麼理解緣起,昨天,前面有四個字,這個非常重要,“世尊略說因緣之相”,釋迦牟尼佛簡單的說了因緣,它的这个本體、本質,總相,是什麼呢?只有四個字,“彼緣生果”,就是这个因和緣產生果,這個叫作“緣起”,非常的簡單,只有四個字。“彼緣生果”,“因”和“緣”產生“果”,那這叫作“緣起”,就這麼簡單。這是緣起的本質,接下來就講緣起的分類,“此因緣法。以其二種而得生起。”這個因緣法就有兩種,“雲何為二。”這兩種是哪兩個?“所謂因相應。緣相應。”“因相應”就是跟“因”有關係的,“緣相應”就是跟“緣”有關係的,叫作“因相應”和“緣相應”。“彼複有二。”就這個也可以再分兩種,再分兩種是什麼?“謂外及內”,外在的因相應和緣相應,還有內在的因相應和緣相應,這樣子又分內外,這樣子一共就是四個了,四個因和緣——因緣再分個內和外,這樣子的話就一共有四種了。“此中何者是外因緣法因相應。”外因緣法也有因相應和緣相應。

首先,我們要簡單的瞭解一下,在佛教裡面,什麼叫作“因”,什麼叫作“緣”。“因”就是直接產生“果”,直接發揮作用的,叫作“因”。產生“果”間接的發揮作用的,叫作“緣”,比如說,發芽,直接產生作用的就是它的種子,有了種子就會發芽,所以,這有直接的關係,所以叫作“因”。然後溫度、濕度、空間,那麼這些是間接的有關係,所以叫作“緣”。那麼以此類推,這樣子的話,我們就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緣”, 任何一個東西的產生都有它的“因”,都有它的“緣”。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是只有一個東西讓它產生的,表面上也許是一個很簡單的東西讓它產生,但是詳細瞭解的時候,這個裡面就有很多很多的“因”,也有很多“緣”,這樣子,因和緣。

首先,講外在的因和緣。那麼這個裡面看起來,外在的因和緣,兩個都講的非常的簡單,這個就是我們的一個常識,這個大家都懂得。但是,他就給我們講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非常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呢?就是佛教否定了,除了這個客觀的因素,還有一些我們看不見的因素以外,除了這些因和緣以外,很多其他的宗教裡面所講的,一些鬼、神之類的東西,全部否定了。那麼這個因和緣,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它給我們講了一個很重要的一個佛教的很基本的一個看法,對事物的看法,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昨天也講過了,跟自然科學是一樣的。

接下來,首先就講,外在的因相應法。因相應,就是跟因有關係的,叫作因相應。“所謂從種生芽。”首先,有了這個種子,然後就會發芽。任何一個糧食,或者是任何一個其他的植物,它有了它的種子,然後,從種子就產生芽,幼芽從種子產生。然後,“從芽生葉。”,然後,有了幼芽以後,發芽了以後,這個芽逐漸逐漸的發育,發育成一個小小的葉子。然後,“從葉生莖。”然後,這個葉子逐漸逐漸的發育,發育了以後,最後就是生莖。“從莖生節。”節就是稈稈,佛教講的《稻稈經》這個稈就是這個節。然後,這個就變成了這個節。然後,“從節生穗。”,穗就是還沒有變成花和果之前的這個階段,叫作穗。在這裡就是這樣子。然後,“從穗生花。”,然后“從花生實。”,“實”就是果實,生實。這樣子以後,從種子到最後的果實,這個中間的一系列的發育的過程,這都叫作什麼?都叫作因相應的緣起。因為有了種子,所以就會發芽,因為有這個幼芽,所以最後就有葉子。最後,因為有花,最後就有這個果實。這前前都是後後的因,這樣子。

然後,如果這個時候,“若無有種。”,如果沒有種子,那麼這個芽就不會產生。芽,“乃至”,中間的這些都沒有一個一個講,很多佛經裡面都是這樣子,它就講前面的一個和後面的一個,然後中間的就省掉了,就不講了,但是,我們自然就知道中間的這些,前面已經講過一次了,這樣子以後,下一次再講的時候,它不會把前面的全部重複,前面第一個講一次,最後一個講,中間的就省掉,就不會一個一個講。 “若”,如果沒有種子,那就是沒有芽,不會發芽的,沒有種子怎麼發芽呢?不會發芽,“乃至”,“乃至”就是中間的省掉了,“若無有花。”如果沒有花,最後这个果實也就不會產生,“不生。”。“有種芽生。”因為有種子,所以發芽,“如是”就是同樣的意思。“有花實亦得生。”因為有花,所以果實最後也就得生,都是這樣子。所有的外面的世界,生物、植物、大自然,它的所有的變化,都是這樣子,除了這些東西以外,沒有別的,沒有造物主,沒有萬能神,只有它自己的因和緣。這就包括,比如一朵花,那麼它就需要它自己的種子,種子要發芽,芽就是要發育成葉子,等等,一步一步這樣子,這樣子以後,最終就會有果實。其中,某一個環節出了問題,不存在,那麼後面的都不會有的。除了這些東西以外,這個裡面不需要誰來參與,造物主不需要參與,萬能神、鬼、神等等,任何東西都不需要參與,那麼,就是它自己的因和緣具備了以後,這個果自然就產生了,除了這個以外,就沒有。然後,其中一個,比如說,沒有種子,那就不會發芽,如果沒有幼芽,那麼也不會發育到葉子,葉子也不會有的,這樣子以後,後面的一系列的所有東西都不會有。在這個時候,即使是有一個造物主,他也沒有辦法的。如果沒有種子,造物主也不可能沒有種子的地方發芽,沒有發芽的地方,產生葉,造物主也沒有辦法的。那既然是這樣子的話,那麼造物主也好,這些都是多餘的,就是因為這些物質,它有自己的因緣,有了它自己的因緣,自然就有它自己的果,不需要誰的説明和參與。然后,沒有它的因緣,那麼,這個果自然也就不會產生。所以,在這個時候,有了誰的幫助也幫不了,誰的參與也是沒有辦法,沒有種子的地方發芽,不可能。所以,這個世界,它本來就是,本來就是這樣子,它就是這樣子,除了這麼簡單的一個因緣以外,沒有什麼。所以我們看到的、聽到的一切,都是一個很簡單的因果當中產生。其他的這些很古老的這些宗教,還有就是現代的很多宗教,也認為有造物主等等,但是,從佛教的角度來講,佛教它從來都不認為有造物主,它認為就是有這些因緣,因果,除了這些因果以外,就沒有,沒有其他的。雖然講的很簡單,但是,這個透露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資訊,佛教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觀點。

然後就繼續講。雖然有因緣的時候會產生果,但是因和果之間只有一個物質的這樣子的關係,但是沒有一個比如:說因是不是準備好,就想:我要產生一個果;果它也又會不會想我是從這個因當中產生?它們之間有沒有這樣子?沒有。僅僅是一個因緣--物質的因緣和合,除了這個以外,沒有這樣子。這意思是說:這個世界不是某一個人,或者是某一個神故意:我要創造一個這樣這樣子的世界,我要讓人類受苦,我要懲罰某一個人或者是某一個族群等等,沒有這樣子!萬事萬物都是因緣產生的,沒有一個人首先去想、去設計、然後讓它們產生,它沒有這樣子。就為了表達這個,後面就講,“有種生芽。如是有花實亦得生。”然後緊接著講“彼種亦不作是念。”這個種子它也不會這樣子想。“不作是念”就是它不會這樣子去想。它不會想什麼呢?它不會想:“我能生芽。”種子雖然讓芽產生了,這個就是種子的作用。至少在現實生活當中,從我們的感觀的層面,從佛教的話來講,世俗諦當中,芽是因為有種子所以發芽,沒有種子不會發芽,但是種子跟芽之間的關係是什麼?種子它會不會想:我能夠生芽,它有沒有這樣子的想法呢?它沒有。它不會想!“彼種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芽。”它不會想到我能夠生芽,我能夠發芽,它不會這樣子想。“芽亦不作是念我從種生。”芽它也不會想:我是從這個種子產生的。芽它會不會想?它也不會想。種子它從來也沒有想過我要發芽,然後幼芽它從來也沒有想過我是從這個種子產生的。它們都沒有這樣想過,所以它們都不是有意地去設計、有意地去安排,都不是。但是因緣和合的時候,該有的東西自然就會有的。所以我們生活當中的幸福、痛苦,這一切都不是我們想有就有,不是我們想沒有就沒有。比如說我們的生活當中讓我們煩惱的,讓我們受苦的這些因緣具備的時候,我們不願意受苦也得要受苦;該衰老的時候,我們不願意衰老也得要衰老;該死亡的時候,我們不想死也得要死。因為因緣,這一切:生、老、病、死,都不在我們的掌控當中,而是在因果。有因果!如果死亡、衰老、痛苦這些東西,產生這些東西的因緣和合的時候,我們是沒有辦法控制的。生、老、病、死,都是這樣子。還有我們生活當中發生的很多很多的不順利的事情、不開心的事情、不愉快的事情,這些都不是我們想沒有就沒有。

剛才已經講得很清楚了,這些因緣,比如某一件事讓我很痛苦,它有沒有想過讓我痛苦,它有沒有想過讓我生氣煩惱?它沒有想過,但是因為因緣和合這個條件具備的時候,雖然它沒有想過讓我痛苦,但是我會痛苦的。所以很多時候,比如我們生活當中很多不愉快的事情,我們以為是某一個人故意的。以為這個跟某一個人有關係,跟某一件事有關係,而且這些人和這些事是故意這樣子的,故意傷害我的,我們很多時候都會這樣子想。但是實際上是不一定的。他也許從來沒有想過通過這件事情讓我們痛苦,他也許從來都沒有想過通過這件事情傷害我們。但是因為有了這些因緣,這些因緣具備了之後,然後就傷害到我們,或者產生煩惱。都是這樣子,都是因緣。所以如果我們不想有這些結果的話,那就不要去創造這些因緣。如果這些因緣創造了,那我們只能面對這些結果。這些結果我們只能接受。

平時在因和緣上面,我們從來都不去做任何地取捨,而當果報現前的時候,我們不願意面對,不願意接受,這個就是我們最愚昧的地方!我們最愚昧的地方就是這個。那我們為什麼是這樣子?因為我們不懂得緣起,所以因和緣上面我們就不注意,不取捨。然後我們只關注它的果,它的結果。這個是最愚蠢的,這個永遠都不可能的。創造了這個條件,創造了所有的條件,然後該發生的事情我們不願意發生,那是不對的。這就是違背自然規律的想法。自然的規律我們任何人都沒有辦法改變,沒辦法抗拒,所以這個時候只能面對。如果不想有這些結果,那就在因和緣上面大家要注意。我們必需要知道讓我痛苦的,讓我產生各種各樣煩惱的這個因在哪裡?緣在哪裡?首先要把它找到。找到了以後,然後去解決這個因和緣,因和緣解決了以後,我們心中的煩惱、痛苦自然也會消失的。但是我們的作法都不是這樣子。我們遇到了這些結果時候,我們特別特別得痛苦、拒絕,但是我們不懂得怎麼樣去拒絕,我們只是不願意,不願意接受,不想面對,這是我們的拒絕的方法。這個拒絕的方法是錯誤的!這樣子越拒絕越痛苦,如果要拒絕,可以的。拒絕這個結果可以的。怎麼樣拒絕它呢?就是把它的因和緣消滅掉,消滅了以後這個果就不會發生,然後就拒絕了。這才是理性的選擇、作法。我們的這些作法都是不對的。我們生活當中每個人都遇到很多很多的煩惱、痛苦,當我們面對煩惱和痛苦的時候,我們唯一的方法就是逃避、拒絕、不接受、不面對,這個是沒有用的。這時候結果出現了以後,我們想逃避沒辦法逃避,不願意接受也沒有用。所以這個時候我們的方法確實是一點都不管用,反而就導致更多的煩惱和更多的痛苦。如果這個時候我們要拒絕這些東西的話,那就首先要去思考一下它的因緣:為什麼我的心理產生這些煩惱?為什麼產生痛苦?那讓我痛苦的因、緣在哪裡?找到了這個因緣的時候怎麼樣去解決這個因、緣,這樣子才是對的。這樣子的話我們很多的煩惱、很多的痛苦,都是可以拒絕的,可以消滅的。

這個因緣法、緣起法看起來很簡單,我們任何人都知道。有種發芽,這個大家都知道的。沒有種子是不會發芽的,這個大家都知道。但是這個理論背後的一個事情是跟我們的生活是非常有關係的。這個我們沒有深入地去瞭解,我們只是看一下表面的有種子就會發芽,有發芽就會有葉子。這個大家都知道,但是我們生活當中產生的很多煩惱實際上也是這個規律。這是一個規律!但是這個規律我們明明知道:有種子,下面講的這些濕度、溫度都存在的話,那一定會發芽的,不想發芽也會發芽的;如果沒有種子、溫度、濕度、土壤,這些都沒有,想發芽也是沒有辦法發芽。這是一個很簡單很簡單的理論,但是這個理論我們沒有用到現實生活當中。生活當中的很多事情實際上就是這個規律。想幸福、快樂,那就要去創造他的幸福和快樂。一定要知道讓我幸福的東西是什麼?外在的是什麼?內在的是什麼?外在的什麼東西讓我幸福?內在的什麼東西讓我幸福?去研究。找到了這個讓我自己感到幸福的因和緣以後,然後再去創造這個因和緣,創造了因和緣,幸福感自然就有了。不願意痛苦,大家都是不願意痛苦的。但是光是不願意是沒有用的。如果不願意的話,我們首先要去看一下讓我痛苦的這些因緣:外在的是什麼?內在的是什麼?跟我自己有關係的是哪些?跟別人有關係的是哪一些因緣?找到了這些因緣以後,我們去把這些因緣調整、消滅,這樣子以後我們的痛苦也就會消失的。其實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我們很多時候,雖然大家都不願意痛苦,大家都願意幸福,但是我們對“緣起”這個理論沒有深入地思考,沒有落實到現實生活當中。所以我們昨天也講過:菩薩、開悟的人、有智慧的人,他怕因不怕果;然我們愚昧的人,怕果不怕因。這是不對的,顛倒的。這裡面就是講這些,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們有一天我們想成佛,想解脫,那麼首先我們去瞭解讓我解脫的是什麼?讓我成佛的因是什麼?緣是什麼?內在的是什麼?外在的是什麼?跟我自己有關係的是什麼?跟別人有關係的又是什麼?去瞭解。瞭解好了以後,我們去創造這些因緣,創造了這些因緣以後就會成佛,就會解脫。都是這樣子,特別地重要。這些因和緣它們從來都不會想。我們剛才講過了。種子它不會想,我要發芽;幼芽它也不會想,我從種子當中產生的。它們都從來沒有這樣的想法。它們不是事先去安排、去設計,都不是。但是因和緣具備的時候,因緣和合的時候,雖然它們沒有這樣子的想法,但是果,這個結果自然就會產生的,萬事萬物都是這樣的!所以就是講幼芽是種子創造出來的。所以這個幼芽不需要鬼、神來創造,也不需要其他的造物主來創造。只要有種子就可以了!有種子、有土壤、有溫度、有濕度就都會誕生了。所以它們之間不會刻意地去安排什麼,去計畫什麼,但是因緣和合的時候都會產生,都是這樣子。

“芽亦不作是念。我從種生。乃至花亦不作是念。我能生實。實亦不作是念。我從花生。”都是一樣的,“雖然有種故而芽得生。”佛經裡面這裡講的“雖然”就是“但是”。但是,比如花它從來也沒有想過,我要產生果實;果實它也從來沒有想過,我從花誕生。它們從來也沒有這麼想過。但是“有種故而芽得生。”因為有種子所以芽就“得生”,芽就產生了。“如是有花故。實即而能成就。”果實也就是因為有花,所以這個果實也就成就了。“應如是觀外因緣法因相應義。”“應如是觀”就是我們應該這樣子看外面的世界。我們應該這樣子去看外面世界的變化、大自然的變化、宇宙的變化,都是這樣子。都是因為它有它的因,它有它的緣在變化。這是講因相應。

接下來就講緣相應。“應云何觀外因緣法”,外面的因緣當中的,緣相應是什麼樣子?因相應,我們已經講過了。接下來,就是緣相應。緣相應,緣,跟緣有關係的,這些都叫作緣相應。產生一個果實,這樣子的話,它的因,是我們剛才講過的這個種子,然後它的緣是什麼?比如說,只有一顆種子,沒有溫度、沒有濕度,以及土壤這些都沒有,那麼它會發芽嗎?它不會發芽,它永遠都不會發芽。它只是一粒米而已,它只是一顆某一種糧食,但它永遠都不是種子,它不會發芽。那麼,它要發芽的話,它還需要具備一些其他的條件幫助它,要協助它,協助了以後,才能夠發芽。但是,主要的作用是它自己,協助的都是其他的一些東西,這些其他的東西,都叫作緣。因和緣就是這樣。那這個其他的是什麼呢?“謂六界和合故。”六界,這個裡面就講了六界。界,佛經裡面講了很多很多界,界在這個地方是什麼意思?界,就是它有能量,它可以發揮某一種作用的能力,或者是能量,有這樣子的能量,有這樣子的能力的,在這個地方叫作界。六界,有這樣子發揮作用的,能夠發揮作用的,有六個物質,就叫作六界。那這六界和合的時候,都具備的時候,就會發芽。“以何六界和合。”什麼是六界和合?然後就講,“所謂地水火風空時”,後面就是時間和空間,“……界等和合”,就這六個。“外因緣法而得生起”,如果有這六個的話,外在的因緣法就會產生。“應如是觀外因緣法緣相應義”。

接下來就講,地水風火它起什麼作用?首先講,“地界者。能持於種。”持,是什麼意思呢?比如說,沒有地,沒有土壤,這樣子的話,我們在空間放一顆種子的話,那它會掉下去的。因為有了土壤,我們把種子播下去的時候,它就在土壤裡面可以生存,它不會掉下去,持就是這個意思,能持。空中是不能種莊稼的,空間、虛空當中是不能種莊稼,不能種任何的植物,因為沒有土壤。有土壤它就不讓把這個種子掉下去,所以叫作持,能持就是這個意思。持於種,這個首先需要土壤,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水界”。水,起到什麼樣子的作用?“潤漬於種”,就是潮濕,種子需要潮濕,濕度。“火界者。能暖於種”,就是需要有溫度。地水風火,這個是一個很早以前的哲學裡面都講,古希臘的哲學裡面也講這個世界是地水風火創造的,但是佛教裡面的地水風火,實際上,地,就是所有的這些堅固的、固體的都叫作地,不管是木頭、不管是金屬,都叫作地,所有都叫,不是大地。金屬也叫作地,磚頭也叫作地,木頭也都叫作地,所有的固體,都叫作地。然後,就比如說,水,就是潤澤、潮濕,這些都是一個大自然的能力,實際上,不是我們生活當中的地和水,平時我們生活當中講的,水是液體,但是,在論典裡面,有些時候講,水它不一定是一個液體,它指的是一個能量。然後,火也是,火它只是溫度,它也不一定是真正的火。“火界者,能暖於種”。風,風是什麼呢?動搖,動搖就是運動,種子它要運動,如果種子不運動,就不能發芽。這個動搖,風也不一定是我們空氣這種風,動搖的都叫作風。然後,“空界者,不障於種。”空界,就是如果沒有空間的話,這個就不能發芽,不障礙發芽叫作空間。然後,時間,就是“則能變……”,時間就是這個,需要時間慢慢地變化,種子要變化,所以,這六個都是需要的,地水風火,時間和空間。這個土壤、濕度、溫度,然後就是運動,四個上面,然後就是時間和空間,一共六個,這六個就叫作六界。有了這六個,然後,某一種植物,它就可以生長,有了種子,同時就有了土壤,有了潮濕,有了溫度,然後,就有了時間、有空間,然後有運動,有這六個的話,就可以生長,可以發育。所以,這些都叫作緣,這樣子的緣。那麼比如說,一個種子的話,是這樣子,那其他的,我們可以以此類推,因是什麼,緣是什麼,因是它主要產生果的主要的力量。緣是幫助它、協助它發揮作用的,這些物質都叫作緣。

“若無此眾緣”,如果這六個緣不具備的話,那麼“種則不能而生於芽”,那這樣子的話,就是比如說,沒有土壤、沒有濕度、沒有溫度的這樣子的一個乾燥的地方,有一粒米,它永遠都是一粒米而已,它永遠都不能成為因。為什麼呢?因和果,是相對的,什麼東西發揮這個果,才叫作因,如果它沒有發芽的話,那就不叫種子。所以,如果沒有濕度、沒有溫度,這些都沒有,沒有土壤,這樣子的話,那就它是,它不能發芽。

“若外地界无不具足。如是乃至水火风空时等。无不具足。”这些全部的条件都具备了,没有一个是不具备的,“一切和合”这样子的时候,然后,“种子灭时而芽得生。”意思就是说,种子和芽在因和果,在宏观世界里面,它们两个是可以同时存在的,比如说,父母生儿女,那么父母是因,儿女是果,在宏观世界里面,他们可以在一个家庭里面存在,这是宏观世界。但是在微观世界里面,因和果永远都不能在一起,永远都是没有办法在一起的。这个就是一个稍微比较复杂一点的理论。佛教的中观里面讲的很清楚了,我们可以简单地去了解一下,其实,这个也不是很复杂,不是很难理解,比较容易理解。

首先,怎么理解呢?我们刚才讲的,比如说一粒米,它如果不发芽的话,那么它不叫种子。比如说,一个男人,他没有儿女,他不叫父亲。同样的,一粒米,它如果不发芽的话,那它只叫一粒米,而不叫种子。那么,这一粒米它什么时候变成了种子?当它发芽的时候,这个才叫作种子。比如说,一个男人他有儿女的时候,才叫作父亲,没有儿女的时候,就不叫父亲。都是同样的道理。那这样子的话,因和果它们两个是相对的。因,因为有果,所以它是因。果,因为有因,所以它是果,是相对的。这就像父亲和儿女一样,是相对的,因为有儿女,所以这个人就变成了父亲。因为有父亲、有父母,所以有儿女。儿女为什么叫作儿女?就是因为他是由父母生,所以叫作儿女。一个人,平时就不叫儿女,我们讲儿女的时候,我们的心里就会想描述什么呢?想描述这个人他是从某一对父母诞生的,我们想描述这个,所以就说儿女,平时不会说儿女,平时会说一个人。那“人”这个里面,它既没有父母的意思,它也没有儿女的意思,它没有表达。当然,一个人,要不就是儿女,要不就是父母,他当然是除了这两个以外,不会有第三种。但是,“人”表达的时候,它没有这样子表达。

因和缘,因和果,也是这样子,这样子以后,我们现在可以去想一想,如果,一粒米它要变成种子,它要变成因,这样子的话,那它一定要有果,有了果,它才能够成为因。如果没有果,那它永远都不能叫它为因,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大家都知道。那这样子以后,因和果是没有办法同时存在的,为什么不能同时存在?如果同时存在的话,有什么问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因和果,这两个同时存在的话,那么,因它的作用是什么?它为什么是因?不就是它创造了一个果,所以它不就是变成了因吗?如果这两个同时存在的话,那你就不需要创造了,因存在的时候,果它也已经存在了,那么因要创造什么呢?不需要创造了。

大家在宏观世界里面,我们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比如说,先有父亲,后有儿女,这样子才能够叫作父子,可以成立这个关系,是成立的。如果父子都存在,比如说,父亲这个人诞生的时候,他诞生的那一天,儿女也已经诞生了,他们两个是同年、同月、同一个时间诞生的话,那怎么可能他是这个父亲的儿子呢?不可能啊,两个不就是同时诞生、产生的吗?所以,是不可能的。一定要父亲在前,儿女在后,这样子才能够建立父子的关系,如果两个都是同时的话,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这样子想,大家都想明白了。父亲他为什么是父亲,因为有儿女,所以他叫父亲,如果没有儿女,他不叫父亲,这个我们刚才讲过了。那么现在这父亲他存在的时候,他的儿女也已经存在了,那么,已经存在的话,这个儿女不是他创造的,他存在的时候,儿女也已经存在了。然后,儿女不存在的时候,父亲也不在,这个时候还没有出来,这样子的话,谁也没有创造谁,两个都是完全相互没有关系的两个人,简单地说,是这样子。所以,因和果是不能同时存在的。从宏观的角度来讲的话,有些时候,我们觉得这两个有点不好理解,很多事情,很多物质,它的果存在的时候,它的因还在,我们是这么认为,但是,这个是我们还不了解真正产生这个东西的因是什么。我们看到的是它的连续性,没有看到这个连续性当中的真正发挥作用的那一个,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连续的东西而已。所以,我们在宏观世界里面,我们有些时候觉得,因和果同时存在,但是实际上,因和果是永远都不能同时存在的。同时存在的话,根本就不能成为因果,同时存在的东西之间,没有办法建立因果的关系。

但是,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了,如果同时不存在的话,那也就永远也没办法是因果,这个看起来似乎很矛盾。同时存在的话,也不能建立因果的关系,如果同时不存在的话,也不能建立因果的关系,那么到底有没有因果呢?然后就会讲,没有因果,这里没有因果。后面就讲,“虽然,有此众缘”,这些缘具备的时候,“而种灭时”,种子灭的时候,“芽即得生”。这个是宏观世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在我们的感官的层面来讲都是这样子。种子发芽的时候,种子已经坏掉了。这一粒米,或者是另外一种粮食,他的种子已经坏掉了,它不在,但是这个幼芽这个时候就存在了。那么我们一直都是这样认为,因为我们播下去了种子,播下去的就是一颗种子,然后长出来的就是一颗幼芽,这样以后我们没有很深入地去观察、思考他们之间的关系。至少我们的感官的层面讲就是这样子。我们播下去了一颗种子,然后就长出了一颗幼芽,这样子以后呢我们以为这两个有关系的。

那不观察的话,不深入地去观察的话,这两个当然有关系,不是前面就讲过了吗?“彼缘生果”。刚才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这个因和缘是产生果,这是没有问题的。但这个没有问题,是什么时候没有问题?从我们的感官的层面来讲,是没有问题的,不深入地去了解,不深入地去观察的时候是没有问题的,这个是成立的,这个叫做自然规律,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如果深入地去了解,什么叫做自然规律,所谓的自然规律是一个什么样的规律,深入地去了解的时候,就会遇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因和果同时存在没办法建立因果关系。同时不存在,比如说,有因的时候没有果,或者是有果的时候没有因,也没有办法建立因果关系。这样子以后到底因果存在还是不存在?然后我们就要进入另外一个状态,另外一个状态我们刚才讲了,空性和因缘、缘起,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我们刚才就讲过了,一面是什么?是我们感官的层面,自然的规律,完全是没有问题的,昨天上面也讲过了,因缘,法住性,法定性,与因缘相应性,然后就是真如性,无错谬性。但是这个是不观察的时候是这样子,然后深入地去观察的时候,那就不对了,这里没有真如性,没有无错谬性,找不到这样子的东西。这个时候就进入了一个硬币的另外一个面,它就进入了空性,缘起性空。所以释迦牟尼佛说,谁能看见缘起,就能看见法,法就是证悟空性。

如果我们一直都认为有一个造物主,有一个万能神,一个这样子的人,在主宰这个世界,创造这个世界,这样子的话永远都没有办法证悟空性。我们永远都认为有一个东西存在,它在创造这个世界。但是缘起当中深入地去思考的时候,这里没有什么人,没有什么东西创造这个世界。不观察的时候,是因缘和合产生很多很多东西,这叫做自然规律。但是这个自然规律如果我们不突破这个层面,一切都是正常的。如果深入地去思考的话,那么没有自然规律。没有自然规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它的另外一面就是空性。所以缘起跟空性离的特别特别的近,所以我们了解好缘起的话,就很容易能够理解空性。所以佛陀在前面也讲过了,谁能够看到因缘,就能够看到法,法是什么?法就是八正道,八正道就是证悟了以后的一些功德。所以谁能够看见因缘,谁就能够看见法的意思就是说:谁能够正确地认识到因缘的话,谁就能够证悟到空性,至少理论上可以理解到空性。所以,这个问题希望大家好好地去想一想,我们回去好好思考一下。

首先你们不要有任何的成见,心里不要存任何成见。也不要以为一定会是空性,因为是释迦牟尼佛说的,因为是稻秆经说的,因为怎么怎么,都不要这样子。也不要以为我的眼睛看到了所以一定会是千真万确的,也不要这样子,不要心存成见。比如说我们研究任何一个东西的时候,事前不能存有这样的成见,去客观公正的态度去分析研究,是什么就什么,这样才是对的。那么这样我们现在去了解一下,种子发芽,种子就产生芽,芽和种之间是有因果关系,这是肯定的,一点问题都没有。在现实生活当中,包括善恶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是这个规律,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地去了解一下到底种子怎么样产生果,深入了解的时候,因和果是同时的还是有先后,只有一个答案。我们只能选一个,不会有第三第四第五个,要不因和果时同时存在的,要不不是同时存在。同时存在和非同时存在,这个中间没有第三个选择。有没有大家可以去思考,没有,我们找不到的。那么找不到的话我们只能承认其中一个,要不我们先承认因和果是同时的,要不就是不是同时的,如果是同时存在的话,那么我们刚才已经讲过了,因,它为什么是因?因为它发生了果,如果它没有发生果,它是因吗?当然不是因,我们刚才已经讲了很清楚了。如果因果它两个是同时的话,这有很严重的问题,因为果它不存在的时候,因也是不存在。因为他们两个是同时,也是不存在的,没有先后的。然后因存在的时候,然后果也已经成立了,因成立的时候,果已经成立,那么既然已经成立的话,果它自己已经形成了,你没有必要再去创造它。因创造什么呢?它已经有了。比如说佛像,已经做好了,那么我们现在还去做什么呢?不需要做了,这已经做好了。做好了就没有必要再去做,也没办法再去做。这个理论成不成立,有没有什么其他的答案,有没有什么其他的选择,这个大家通过自己的独立的思考去寻找答案。佛教,“它一定要这样去思考,这就是一个模式化的东西,不允许有别的思维的方式”,它永远都不会这样告诉我们,如果你能够找到更好的答案,那就更好了。

这个就是我们刚才讲,在一个宏观世界里面,大家都比较容易了解父子关系,如果父子同时存在的话,那么意思就是说父亲诞生的时候,那一分那一秒,他诞生的时候,他儿子也诞生了,已经诞生了。已经诞生的话,为什么是它的儿子呢?如果不是他的儿子那他为什么叫父亲呢?这些关系全部都不能成立的。所以同时存在的话是不对的,今天我们看到的一个家庭,父母儿女都在一起,那么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的连续性。当时发挥这些作用的这些人,早就已经不在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就是他的一个连续而已,这个人已经很早以前就过去了,它的连续性。(当时发挥这些作用的这些人/具备因果关系的)同时存在就不对。(https://youtu.be/QRM5dSyrFaE?t=4834)

然后我们说先有因然后有果,这个是我们的常理,我们的常识,先有因最后就有果,这样讲那我们觉得是可以的。但是这样讲也有很大的问题,有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是什么呢?有先后顺序的话,那因成立的时候,它已经存在的时候,果还不存在,它还没有产生。那么什么叫做没有产生呢?没有产生的意思是它根本就不存在,它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里它都不存在,它等于就是没有的东西。那么当它是一个没有的东西的时候,“因”它给谁发挥作用呢?它把它的力量传递给谁呢?怎么起作用呢?怎么对一个没有的东西起作用呢?对没有的东西怎么样起作用呢?没有办法的,没有的东西就是根本不存在的,不存在的东西,我们任何一个能量没有办法传递给它,因为它不存在啊,它不存在怎么样给它。比如说,也许不是一个很恰当的比喻,比如说一个人是活着的,另外一个人死了,那么活着的人怎么样给这个死的人讲话,怎么样给他起作用呢?当然这个是很简单的例子,不是很恰当。因为这个果根本就不存在,大家好好想想,我到现在都是没有找到其他的答案,我觉得确实是没办法回答了。不存在的东西,因为它不存在,所以任何一个万事万物都不能给他传递什么东西,因为它不存在。如果它存在,那么有可能某一些东西可以起到作用,把它变化,让它从大变小,从小变大,都有可能。但它这个时候如果他是一个不存在的东西的话,那么万事万物任何一个东西,任何一个物质都没有给它传递任何的力量。如果没有传递任何力量,等于是没有给它起到任何的作用了,那么没有起到任何作用那它自己诞生了,没有谁让他诞生的,因为它这个时候是不存在的。所以这样子的时候,我们就不知道因果关系建立在什么上面了,它是没有基础的。

因果关系不观察的时候就很简单了,我们刚才讲过了,很容易了,这就是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的一些常理常识,很简单,大家都能接受。但是这样观察的话,也就是我们不知道因果关系,建立在什么上面。这个不能建立,不是某一个教条性的东西让我们去这么想,不是。如果你有其他的思维,如果你有其他的答案,当然是可以的,当然更好。但是有没有其他的答案?自己去思考,这些都找不到一个答案。但是种子播下去了以后,幼芽诞生了,这是现实,这是我们感官看到的,但是它的背后有没有一个理论支持它呢?这个理论我们现在找不到,所有的理论是反对他的,所有的理论是不支持它的,但是,再多的理论不支持它,驳斥,我感官看到的就是这样子。所以这个时候非常尖锐的这个理论,跟我们感官看到的,就是有矛盾。这个时候就说明,我们的感官是不符合理论的。不符合理论的东西是什么呢?不符合理论的东西就是错觉。它是一种错觉,这就是我们最后得到的结论。所以深入地去了解的时候呢,然后就会有问题。实际上这个不叫问题,这个就是我们的境界提高了。每当我们的境界提高的时候,在没有提高时候的我们的常识一定会被否定的,会推翻的。如果这个不推翻,我们的境界是没有办法提高的,还是在原地这样的话怎么提高呢?没有任何变化提高什么呢,实际上这个不是问题,实际上就是我们提高了自己的认识。我们更进一步地去了解大自然,了解这个世界。然后这个时候我们发现,过去我对这个大自然,对这个宇宙世界的认识,是一个很表面的东西。这样子,这两个大家一定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下。

这样子以后,我们刚才讲了,这里面没有任何的约束,没有任何的教条,没有任何的要求,没有要求你一定要去怎么去想。你喜欢怎么去想就怎么去想。你自己能够找到什么答案就是什么答案,但我们看能不能找到更好的答案。我刚才说了,我就是没有找到,真的是没有找到,我们思考很多就觉得没有找到,没有因果,最后就是因果的关系没有地方搁,没有地方建立,建立不起来。如果要建立那就是什么都不要去观察,就是相信我们的感官它说了算,它告诉我是什么就是什么,那么播下去的是这个种子,长出来的是这个幼芽,那么这个中间怎么没有关系呢?我可以这么讲。但是谁看到了这个幼芽从种子产生呢?那这个应该讲我们的感官看到了,只能这么讲。但是我们感官是没有办法这么深入这么细节地去了解,只是看到一个连续的东西而已,所以它也没有什么可信度。这叫做缘起性空,就是这样子。

所以在这个时候,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呢,佛教为了方便大家了解,佛就知道我们的思维稍微有点深入的时候,有点提升的时候就会遇到这样子的矛盾,这个时候佛就是为了暂时化解这个矛盾,然后他把这个世界就分成两个不同的世界: 一个是世俗谛,是我们的感官的结论;另外一个就是胜义谛,是我们的稍微比较尖锐的理论的它的结论。这就像我们今天比如说科学家肉眼看到的结论和显微镜看到的结论不一样,所以科学家就分两个世界:一个叫做宏观世界,另外一个叫做微观世界。凡是眼睛能够看到的都叫做宏观世界,科学里面。凡是肉眼看不见,但是它存在的这些东西都叫做微观世界。科学家最后没办法,因为他肉眼跟显微镜得到了两个结论的时候他也没办法了,他也就分两个世界了。

然后释迦牟尼佛也分两个世界:一个叫做世俗谛,一个叫胜义谛。实际上是不存在两个世界,实际上也不存在胜义谛、世俗谛——二谛。但是,临时这就是为了这个阶段,临时就分了两个世界,科学家也告诉我们真实的东西是微观世界而不是宏观世界。如果这个世界有一个真实的东西,那么就是微观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宏观世界它是一个微观世界的不同的形式,实际上不是真实的。同样的佛也给我们讲:实际上是没有二谛,只有一个。大乘佛教佛经里面提到无数次了,虽然是没有二谛,没有两个,但是目前我们还得要通过感官生活,这个时候也给它留一点面子,这叫做世俗谛。也不彻底地推翻它,实际上推翻了,我们就没有办法生活了。所以我们这个时候也没有进入到涅槃,然后把感官的结果、结论全部也否定了,那这样子以后,我们两方面都没有。第一个涅槃还没有得到,然后已经拥有的感官的结论也否定了这样子以后,我们最后就没有什么规律了。那没有规律我们不知道怎么样去生存,怎么样去生活,不对的。所以还是要得留一点,暂时要保留,保留什么呢?保留我们的感官的结论,所以佛就给我们留了一个世界——叫做世俗谛,这样子。

那么这个世俗谛里面就讲【无不具足,一切和合,种子灭时而芽得生。】这个时候种子灭的时候芽就诞生了,那这个是世俗谛当中就这么讲,世俗谛就是这样子,也就跟前面一样。【此中,地界不作是念:我能任持种子;】土壤它不会有这样子的想法:我能够持种子,我要持种子,我不要让它掉下去,我一定要把它持住。它没有这样子的想法,它从来没有这样子的念头。【如是水界亦不作是念:】它也不会想【我能润渍於种;】水也不会想我要去润泽这个种子,我要给它湿度,我不给它湿度它长不出芽,所以我要给它湿度。有吗?它有这样子的想法吗?水没有这样子的想法。【火界亦不作是念:我能暖於种子;】它也不会这样子去想。然后【风界亦不作是念:我能动摇於种;】风它也不会想:我要去动摇,我要去让它运动。【空界亦不作是念:我能不障於种;】虚空它也不会想,我要让这个种子发芽,不要它有什么障碍,我要给它一个空间,它也不会这么想,这些都不会这样想。然后【时亦不作是念】时间它也不会想 【我能变於种子;】【种子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芽;芽亦不作是念:我今从此众缘而生。】我现在就是从这个六个缘而诞生,它也不会这么认为。【虽然;】就是说,但是它们都没有这样子的想法,但是【有此众缘,】这些因缘和合的时候【而种灭时,】种子灭的时候【芽即得生。】芽就会产生的,这个叫做自然的规律,这叫做缘起。

缘起离空性很近很近,我们如果正确地认识到缘起的话,那么理论上我们很容易能够进入到这个缘起的另外一个层面——就是空性,就这样子。非常重要,希望大家深入地思考一下,接下来思考一下,打坐思考这个能力是比较强大的。打坐思考非常重要,看有没有什么其它的答案。如果有的话那也可以的,如果没有的话那我们怎么样建立因果关系?如果因果关系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消逝了或者说瓦解了,那我们怎么样去生存?怎么样去学佛?怎么样去成佛?这些都深入地去思考一下。也许在这个思惟的过程当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因果的奥秘,缘起的奥秘,缘起的秘密也就是这个宇宙,这个世界,大自然的秘密,这个非常重要。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问答

主持人:请问上师,如果说佛陀是遍知,了知过去、现在、未来,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情,对于未来都可以了知一切事物的开头、过程和结尾,那么我们众生的命运岂不是都可以预见的?佛教不承认宿命论,那么这应该怎么样理解呢?

这个问题昨天也提过了,以前很多人也问,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不太容易理解。其实未来的东西它没有一个固定的,它是变化无常的,它有可能是这样,有可能也是那样,都有。但是最终它就只有是一个,它不可能同时又是这个,又是那个,不可能的。 虽然未来都是不确定的,不一定的,但是他未来还是会有。比如说一个人50年以后也许是活着,也许是死的,现在这两个可能都有的。但是到了50年以后的时候,没有这两个可能,要不就是活的,要不就是死的。他这个时候没有这两个可能,就只有其中一个。那么佛的智慧就知道他50年以后他会是什么样子。50年,虽然这个当中会有很多很多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就是因为他的因缘,也有可能有很多种不同的变化,但是最终变成什么样子,佛就知道这些变化,这个变化的规律,然后最后会变到什么,佛知道,就仅此而已。所以这个也没有什么很不好理解的。因为很多人觉得这样子是不是宿命论?命中注定?如果佛知道未来50年以后是什么样子,现在就知道的话,那这个是不是已经注定了?其实不是注定的,这个50年以后的很多的事情它会变化,它根据它的因缘会变化的。但是最后它无论再怎么样变,它最后就会有一个结果,那么这个结果,佛就知道最后它会变成什么样子,仅此而已。所以这个不存在命中注定、宿命论这些事情。

主持人:顶礼上师,弟子因亲人生病发愿终生吃素,但是后来因为工作环境及个人习气不能完全做到,请问上师这种情况可以修改发愿内容吗?比如说发愿不吃鸡、不吃鱼等动物?

降低级别,只能这样子啦,然后又通过其它的方式,比如说为了家里人的健康,念药师佛、药师佛经、或者是做其他的善事,可以这样子弥补的。

主持人:请问上师,缘起与因缘是同样一个概念吗?若不是,他们有什么区别?

因缘和缘起在细节上面稍微有一点不一样。因缘是缘起的一个成分,。我们刚才已经讲了因和缘,缘起是因和缘然后产生了果,这个关系叫做缘起。因缘和缘起就有一点点不一样,有一点点区别。

主持人:请问缘起性空可以理解为世俗谛和胜义谛或者是显空双运吗?

可以这样子理解。缘起就是世俗谛,性空就是胜义谛,然后这个缘起双运可以这样子理解。

主持人:请问上师,是哪三尊佛宣讲了密法?

哪三尊佛宣讲了密法,这个贤劫里面有三尊佛,这个看看大圆满的前行《普贤上师言教》这里面讲了三个佛的名号,我也记不住了,贤劫当中只有三尊佛才讲密法,其他的佛都是不讲密法的。

主持人:请问上师,我代我的朋友问一个问题,她在学院修行,她所在班级的堪姆建议(她)学五论,但是又担心身体吃不消,前行学了一年,感觉吸收得也不是很好,她对给她建议学五论的堪姆很有信心,所以她想请上师给她一个建议,是学五论还是学前行?

这个应该听她的堪姆吧,因为她可能比较了解这个人的情况,那我们是根本见都没有见过,根本就不了解,怎么样建议?没办法建议的,不了解她的情况。五论在一般的情况下如果有比较多一点的时间,比如说平时比较喜欢学习思考,这样子的人学五论也可以的,也是很好的。但是如果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然后年纪也就差不多,这样子的话那就还是好好修行吧,修加行。

主持人:这个问题好像有点类似,但是还是帮他问一下,这个可能是学院的,他说弟子正在学院修加行,预计年底可以完成,按照您的教学计划,接下来应该修两到三年的寂止,可是学院的计划是要重点闻思五部大论,但是寿命无常,我非常想能够快点见到心性,请问上师,弟子应该如何修行才能够早日明心见性呢?

学院的他们也应该有修五加行吧。就是先修五加行,这个不能急,先把五加行修完。然后我建议的话,就比如说五加行修完了以后,还得要重新修一下,至少修一遍这个菩提心和金刚萨埵,这些都完了以后再去修大圆满,就应该有希望了

主持人:还是一个现场问题,既然一切发生的事情都是因缘和合而产生,为什么祈祷上师三宝可以得到加持,能够不用那么痛苦,原来不顺利的事情可以变得顺利呢?

这个也是一种因缘,比如说佛菩萨、上师他们都有加持,但是如果我们不去祈祷,没有信心,这样子的话也就得不到加持。比如说我们刚才讲了,比如说一粒米它有能力发芽,这个能量它有的,但是如果它没有湿度、温度这样子的话也不能发芽,所以佛菩萨虽然有加持,但是如果我们自己没有信心、不祈祷这样子的话也就得不到,就是这样子,这也是一种因缘。

请问上师:得到了五加行的传承,修上师瑜伽时,需要灌顶吗?传承和灌顶的区别是什么?

传承就是把这个法脉传给大家,灌顶实际上也在传这个法脉,但是灌顶就是一个特殊的传承,跟我们一般的传承不一样,简单的说传承就是念给大家听,就可以了,那灌顶就不一样了。灌顶有很多灌顶的程序,还有他的这个问题,四加行的话,那如果暂时找不灌顶的人,提前修应该是可以的,然后,五加行里面的,比如说金刚萨埵的修法,还有就是上师瑜伽,这个必须要灌顶,必须要灌了顶才可以修。

请问:梦境与心相续之间有关系吗?如果经常在梦中梦到火葬场、坟场、甚至下骨灰雨,这是否是自心与地狱的相应呢?或者是恶业的一种提示?

人做梦有很多的因缘,一般的梦不需要去很在乎它,它没有什么意义,但是比较特殊的梦,就是经常同样做一种梦,或者是一些特殊情况下做的梦,里面就含有一些内容,会有一些内容,这个有观察梦的方法,有解读梦的方法,密法里面有这样子的书,如果有中文版的话,去看看吧。

请问上师:如果子女在父母住院治疗的后期,如果因为不想让他们受更多的苦,而签字同意放弃治疗,这样子等于人为提前结束他们的生命,这样子算五无间罪吗?

这样子算不算五无间罪?这个小乘和大乘的观点有一点不一样,小乘佛教就认为是五无间罪,父母是吧?父母安乐死?放弃治疗?放弃治疗这个不好说。放弃治疗是不是把这个呼吸管拔掉?或者是不治疗?那不治疗的话,也就可能有很多的原因吧?比如说,父母他本人想治疗,然后儿女就故意不给他治疗?这样子的话,可能有过失。但是,也不故意杀害,也许不是。我得要思考一下,这么多人,这么严峻的回答,不能(呵呵)

这是一个网络的问题:他说弟子有抑郁症,有时候会有自杀的念头,请问应该如何对治?

这个需要修禅定,还有修菩提心,修慈悲心,完全可以治疗。

还是网络问题:有位师兄之前通过网络参加了八关斋戒,是否得到了八关斋戒的戒体,他最近生病住院,由于身体差等原因,没有办法继续守戒,他想请问上师,这种情况有什么过失?如果已经没能做到当初发愿那样守戒,是否还有戒体?若他想放弃守戒,该如何做?舍戒的后果是什么?

首先就是不要舍弃,就继续守戒,这样子比较安全,但是通过网络受八关斋戒,得不得戒体,这个我们目前还没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有些戒体,比如像皈依是应该可以的,有些个别的一些菩萨戒,也许可以,这些因为本来没有人的话,自己观想也可以受的,这些应该也就可以的。但比如说像居士戒,这些可能是通过网络,是不可以的,反正我们暂时就说不可以,得不到,以后慢慢看。

请问上师:若我们平时遇到了不好的缘起,怎么样将不好的缘起转化为好的,吉祥的缘起,是否念缘起咒就可以转变所有不好的缘起?有什么窍诀?

缘起咒也是可以的,他也有作用,但是也不一定,我们念缘起咒也不一定把全部改好,变成好的。密法里面有一些仪规是可以的。但是,我建议,你们不要老是去想,去在乎这个缘起不好,那个缘起不好,没有那么多的不好的缘起,心善良,发菩提心,做好事 ,就可以了。

顶礼上师,修大乘佛教发菩提心,但是没有达到成就就死去了,那么这样的人,会何去何从,来生会怎么样呢?

如果是修菩提心还没修成的话,那就不好说。但是,佛经里面有讲,比如说,他发了一个造作的菩提心,实际上造作的菩提心,现在还没有达到标准,那这样子的菩提心的话,下一世,就可以成为菩萨。这样子的话,他一生中修菩提心的话,下一世就因为这个因缘,他一定会遇到大乘佛教,还有大乘的善知识,有机会继续修大乘佛法,应该是这样子的。

为什么知道了一切如梦如幻,但是却做不到穿墙而过,修到什么情况能做到这样呢?

穿墙而过,这个不一定是知道了空性就能够穿墙而过,我们现在知道,是理论上知道我们是可以穿墙而已,但实际上穿不了墙的,那是因为我们实际上还没有证悟空性,这样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