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前行》第098课-答疑全集

目录

1. 喜无量心

2. 四无量心

喜无量心

问:请问四无量心中的慈和喜都是给予快乐,这里面有什么差别?

答:慈和喜是不一样的。慈是针对一个没有幸福的人希望他有辛福,这叫作慈。喜是针对一个稍微有一点幸福的人,希望他不要离开幸福,不要离开快乐。也就是说,一个是希望没有幸福快乐的人获得幸福快乐,另外一个是希望有幸福快乐的人一直都有幸福快乐,不要离开,就是这个区别。(慈诚罗珠堪布《问答摘录》)

问:弟子的疑问是,米拉日巴尊者是一位得道的高僧大德,在高僧大德面前为什么会有法相师达罗堕于了恶道?法相师达罗这是属于嫉妒心,还是属于嗔心还是邪见呢?还是都有呢?

答:从法相师达罗某种角度来说,可能同时具有嫉妒、嗔恨、邪见。(正见C1)

问:米拉日巴尊者是一位得道的高僧,尊者应该可以观察到法相师达罗可能业报现前,有堕于恶道趋势,为什么尊者没有善巧方便帮他避免呢?

答:众生有各自的业力,圣者度化众生也需要因缘。佛陀的侍者善星比丘也因为自己的恶业堕入饿鬼,但并不是佛陀没有加持。(正见C1)

问:大恩上师在98课里讲到我们修喜心时,要先修有缘福德资粮,后修无缘智慧资粮,请问法师,修其他三个心是否也需要这样,为什么呢?

答:可以类推,都可以。(正见C1)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有关喜无量心中,"随喜"按佛学大词典解释:1)见人做善事或离苦得乐而心生欢喜2)随着他人之欢喜而欢喜。其中的第2点,如果他人饱餐了一顿(包括肉食)后而心生愉悦,我们是否可以随着他的愉悦之心而欢喜呢?(不是随喜他吃肉)或者别人造了恶业(比如杀生,可能见到或者没有见到)之后而生一种愉悦之心,而随着他的愉悦之心而欢喜是正确的随喜心吗?(不是随喜他的行为,只是随喜他的欢乐,同时也对这种行为产生悲心),这样的随喜会叫随喜造恶吗?和见作随喜的差别在哪里呢?感恩法师!

答:可以只随喜快乐的果,因为快乐的果必定有善法作为因(比如前世的某些善业等等),而激活这些善业的缘也许有过失的成分,这些过失我们不随喜,我们只随喜善因和乐果。(正见C1)

问:第98课中关于破戒随喜的公案,《诸法集要经》的教证,随喜者比亲自造作者的过失更大,在这里我从感性上可以接受,但是从理性上还是不明白,之前我们在讲杀业时,也提到一个圆满的杀业要具足四个条件,如果根据这个道理,随喜者并为具足4个支分,随喜别人杀生,至少没有指使别人杀生,只是在杀生结束后的随喜,所以想请法师详细开示为什么随喜的过失更大呢?

答:个人理解,如果是随喜恶行的心态强到了一定程度,特别是比亲自造恶业者本人的恶心更强的时候,那过失也会更大。心态会影响业的轻重。(正见C1)

问:关于匝普巴毒害米勒日巴尊者的公案,"尊者早已知悉一切,但观察因缘,知道有缘众生已度尽,自己涅槃的日子将到,就接受了毒药的供养",这里为什么说"有缘众生已度尽"呢?米勒日巴尊者的传记不知激励了多少代修行人,怎么会说没有了因缘呢?

答:意思是尊者以示现色身住世这种方式度化众生的因缘已经完结。而除了色身住世之外还可以有其他的因缘利益众生。(正见C1)

问:第98课中佛陀说的偈颂"识神造三界,善不善五处"、"色欲不色有"、"如种随本像",这几句该怎么理解?特别是第一个偈颂,恳请法师慈悲开示。

答:心识造作产生了三界,包括善趣和不善趣(恶趣),欲界、色界、无色界,就像种子随顺其本来的形象一样。(正见C1)

问:"识神造三界,善不善五处,阴行而默至,所往如响应。色欲不色有,一切因宿行,如种随本像,自然报如影。"顶礼法师!98课中《法句譬喻经》的这个偈颂应如何解释?感恩法师!

答:大概意思是,心识创造了三界,在善趣、恶趣的五道(六道)当中,业力支配着苦乐,默默降临,因缘聚合就会出现。色界、欲界、无色界各种的苦乐感受,都是业力所导致的,就像事物的影子跟随事物一样,如影随形。(正见C1)

问:前行98课公案:长者往昔曾随喜杀生,多世承受丧子之果报。佛陀开示:识神造三界,善不善五处,阴行而默至,所往如响应。色欲不色有,一切因宿行,如种随本像,自然报如影。弟子的理解:三界是自己的心识所造。转生色界/欲界/无色界,皆源自于自己往昔所造的业。种下的因,果必将会成熟,如影随至。其中:五处、阴行而默至、所往如响应是什么意思呢?恳请法师开示。这一整段偈颂应如何理解呢?

答:个人理解,有可能是说蕴和行的产生瞬息来去,有时在众生不知不觉之间就产生了,各种往来、报应如响应(如空谷回音)一样丝毫不错乱。(正见C1)

问:前行98课米拉日巴尊者与匝普瓦格西的公案里,米拉日巴尊者喝了毒奶,示现生病非常严重。匝普瓦格西要求尊者把病转给自己,尊者说格西受不了。格西不信,尊者便把病转到门上,门发出吱吱的响声,然后裂成了许多碎片。

这里,末学不明白的地方是,门作为一个无情物,怎么能承接尊者的病痛并且裂成碎片呢?

答:个人觉得可以理解为尊者的神通示现。(正见C1)

问:弟子在观修喜心时,在观想的所缘境为一些中等人时,因弟子观想的这些众生,大都不相信佛法,也有从事杀业的同学等...我就想:如果让这些众生更富足,对她们也没有太大的意义,也是锦上添花,她(他)们也很富裕了。他们越有钱恐怕造的业更大,伤害更多的众生...如受点挫折对他们也许更有利,我无法把这些众生观想为佛菩萨的化现,弟子忏悔!但弟子是绝对没参杂一点嫉妒心的,只是用了自己的分别念...因此我无法修出愿他们更富足,更受用具足的喜心。弟子该如何说服自己,走出这个想法呢?

答:个人理解,你可以发愿愿众生不离开安乐,但获得安乐的方式可以有多种,你可以发愿众生以如法的方式获得安乐。(正见C1)

问:在前行第98课中有一道思考题,问的是喜无量心具体应该怎样观修?为什么最后还要安住于无缘的状态中?我对喜无量心如何观修是知道的,但是为什么观修的最后还要安住在无缘的状态中,这点我在书上没有找到答案,恳请师父给予指教。

答:【其实,有缘的善法是福德资粮,无缘的安住是智慧资粮。包括每次修上师瑜伽,观想上师融入自己,自己的分别念与上师的殊胜智慧合二为一,之后住于虚空般的境界中,这就是在修智慧资粮。假如你有中观或大圆满的境界,则应安住在这种境界中;如果没有的话,应像很多高僧大德所说,于什么都不缘的心态中稍住片刻,这也是在修无缘智慧资粮。我们修喜心时就要这样,先修有缘福德资粮,后修无缘智慧资粮。】——《前行广释》(正见C1)

问:第98课,"我们修喜心时就要这样,先修有缘福德资粮,后修无缘智慧资粮",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呢?直白一些,就是要先座下修,然后再座上修吗?打坐修,是不是就算无缘智慧资粮了?

答:很多时候都可以在座上修。而在座上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心的境界不同的,可以分为有缘和无缘,这方面主要是以心的状态进行区分的,不是主要通过身体的状态来区分。(正见C1)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学习前行第98课时,讲到修喜无量心观修,大恩上师讲最终住于无缘中,后面还讲到有缘善法是福德资粮,无缘善法是智慧资粮,这应如何理解?什么是福德资粮?什么是智慧资粮?

答:资粮就相当于粮草,能够支撑你旅行前进。福德资粮、智慧资粮,就是说资粮有这两种类别。可以让你的福德和智慧圆满。(正见C1)

问:为何有缘善法是福德资粮,无缘善法是智慧资粮?

答:心有所缘的对象是有缘,心安住空性、没有所缘取的对象是无缘。(正见C1)

问:《前行广释》第98课的疑问,如果一个人因为他的嫉妒心开始诽谤自己,结果我自己真的名誉扫地之后,这个人特别的开心终于达到了目的,那么他因为害我而开心的时候,我随喜他的情绪上的开心是正确的吗?他因造恶业而感到开心是真的开心吗?如果我随喜他造恶业,那么我不是也得到了同样的恶业吗?他的快乐是建立在我的自身的痛苦上,我觉得感恩他帮助我消业障,那么我还要不要随喜他害了我呢?如果随喜他来侵犯我,也算是修喜无量心吗?又或是,如果一个肉餐馆的老板他因为开了很多肉餐馆的连锁店而得到了很多的财富,那么得到了很多的财富受用的时候我们还要不要随喜他的因直接间接杀生而得到的财富呢?

答:随喜乐果是可以的,乐果必定有善因。他不是因为造恶业而快乐,他快乐是因为善业,造恶业不是因,是一种缘(条件),可以随喜善因和乐果,不随喜恶缘。(正见C1)

问:这句话:"他不是因为造恶业而快乐,他快乐是因为善业,"有的人损人利己,当他损害了别人的利益后,自己得到了好处,这时他很高兴。那么他的这种高兴,至少对他个人来说,不能说是快乐吗?是不是所有的坏人做坏事之后感受到的快乐不能称之为快乐?

答:只要有乐受,就是一种快乐,必定是来自先前所造的善法。(正见C1)

问:是不是佛教中的"快乐",只能是建立在善业的基础上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而恶人做恶事的快乐不能称之为快乐?

答:你还是没理解我的意思,快乐的因是善业,做恶事的同时感到快乐,是通过做恶这个(缘)激活了本有的善业(因),感受了快乐。因+缘=果。这个公式要记住。善因+缘(可善可恶)=乐果。(正见C1)

问:针对这句话:造恶业不是因,是一种缘(条件),这句话中的"缘",是"缘"什么?"缘"他所害的众生,还是"缘"他自己,还是"缘"他的感果。也就是说,这个"条件"是什么事物/人的条件?

问:比如,种子种下去之后,施肥、阳光、水土,最后开花结果,种子是因,花是果,阳光水土是缘。(正见C1)

问:在这里为什么说"造恶不是因"?首先,我们前面不是学习了,造恶业不是今后感受恶报(果)的因吗?其次,对损人利己的人来说,没有造恶业这个"因",他自己还能得到好处吗?是不是在这里要把他造恶业,看成是他是催熟他享受乐果的"缘"。而他的"因"是在前世就种下了?

答:可以这样说,或者那个因不一定是前世的,也可能是今生早期时候的。(正见C1)

问:如果这样来看得话,那么是不是感受到被别人损害的人,就只能从因果的角度来安慰自己:是自己活该?如果我们作为局外人去帮助那些受损的人,是不是我们动了别人的因果?

答:否。"动了别人的因果"未必是坏事,如果别人因为某种因果要感受痛苦,你去干预,那就是应该的。关键看你干预之后给众生带来了什么,我们利益众生,就是要努力让众生造更多的善业,消灭恶业。(正见C1)

问:前行98课,尊者说:"我对其他的因明不懂,但自相续的烦恼若得以调服,这就是因明。"这句话能不能理解为:能调伏烦恼的就是佛法?

答:大概也可以这样理解。学习因明最终之一的目的也是为了调服我们的烦恼。(正见C1)

四无量心

问:小组讨论四无量心和菩提心时,有的师兄认为四无量心就是菩提心,是属于世俗菩提心里的;有的说四无量心不是菩提心,区分的界限是菩提心是愿众生成佛,而四无量心没提让众生成佛,这个没讨论清楚。所以请教法师四无量心是菩提心吗?

答:在《前行》中四无量心是作为菩提心的前行讲的。首先修四无量心,修完四无量心之后再开始修菩提心,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看,四无量心不是菩提心。因为的确它所缘就不一样,但是里面有相同的地方,不一定是完全一模一样。所以按照《前行》的内容来讲二者是不一样的。按照《大圆满心性休息》,第七品是四无量心,第八品是菩提心,也是分开讲的。从这个侧面来讲,四无量心不等于菩提心,四无量心是菩提心的前行,四无量心修好了,再让我们修菩提心,这是一种观察方式。第二种观察方式,四无量心也是菩提心。我们说四无量心是菩提心的时候,其实虽然讲的是四无量心,其实四无量心里面已经有了菩提心的所有要素,只不过在讲的时候,比如讲慈悲心、大慈大悲心,有些地方的慈悲心,看它的意思就是菩提心,看它的场合、看它的解读,它就是菩提心。所以有些时候菩提心等于慈悲心,慈悲心等于菩提心,大悲心就是菩提心,这样的说法也有。在《入中论》当中讲"悲心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赞叹大悲心的时候,其实里面已经有菩提心的内容了。从这个方面来讲,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其实就等同于菩提心。所以要看它的场合,有些地方不一样,有些地方是等同的,菩提心就是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心,慈悲心就是菩提心。(生西法师)

问:98课中讲四无量心是生起菩提心的无误之因。这里无误之因,具体是什么意思?与第97课的无倒之因,有什么不同?

答:意思差不多,都是"没错"的意思。(正见C1)

播放列表 点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