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前行》第093课-答疑全集

目录

1. 名颂解释

2. 慈无量心

名颂解释

问:怎样理解"最后有者之菩萨"?

答:有时指的是在解脱之前经历最后一生的菩萨,马上就要获得解脱。(正见C1)

问:"身语意绝不能损害众生,自始自终要真诚慈爱。"让一切众生获得快乐,是慈无量心的定义。在这句话中"慈爱"怎样理解?

答:慈心爱护众生。(正见C1)

问:真诚慈爱是否可理解为真诚地让众生获得快乐?

答:可以。(正见C1)

问:"眼见众生时,诚慈而视之。""诚慈而视之"怎样理解?

答:诚挚、慈爱。(正见C1)

问:佛经云:"慈目视众生,得大威妙色。""得大威妙色"如何理解?

答:身体的形象(色)具有威仪,庄严,美妙。(正见C1)

慈无量心

问:《前行》93课中有一个公案:两位僧人见到文殊菩萨,文殊菩萨说观音菩萨才是他们的本尊,观音菩萨现在化现为藏地的赤松德赞国王,并让他们去拉萨。他们看到药王山那里很多犯人被砍了手脚,还有些被杀头,他们害怕逃跑了。后来赤松德赞国王跟他们说那些犯人都是他的幻化,是为了调伏那些刚强难化的众生。请问,那时候藏地的军队也征服了周围的国家,那些军队也是他的幻化吗?周围国家的军队也是他的幻化吗?

答:所有的军队不一定都是他的幻化,但这个公案当中讲到了是他的幻化,他所杀的很多有情都是他的幻化。但其他所征服的对象、军队是不是他的幻化,这不确定。就像我们以前看过格萨尔王传记当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有些的确是有情,但通过这些圣者们的殊胜加持力,在战争结束之后,他们也会为所杀的对方超度。自己军队里面死伤的人,通过他的大慈大悲心,他都会做一些救度、超度,把他们的神识超度到净土中。虽然在这个故事当中都是幻化,但是其他的军队所杀的这些是不是他的幻化,这不确定。(生西法师)

问:传记中讲到,藏地国王都是诸佛菩萨的化现,如松赞干布的军队是幻化的。但在唐朝时期,吐蕃与唐朝相互攻占,西域之地血流成河、黎民遭殃,讲记中对历史的描述与正史记载有很大出入,比如赤松德赞时期,吐蕃趁着唐朝国力衰落,进攻荆州、瓜州、沙洲等大唐西域之地。唐朝西域节度使郭鑫率众坚守近30年,最后与幸存的千余名白发苍苍的守军共赴国难,慷慨赴死,而吐番占领西域之地后残暴统治,掠人为奴,杀人如麻,最后激起民变,张仪潮重新收复西域,得万民拥护!既是佛菩萨化现,又怎么会对黎民如此残忍,如果说是化现很难说服人,弟子对此很疑惑,请法师解惑。

答:佛菩萨如果为了度化众生,他用任何的方式都可以,只要对众生有利,都可以。经典中讲,如果对众生有利,佛陀可以化现为屠夫。一方面,看起来他在宰杀牛羊等等,但同时因他的大悲心,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把众生超度到净土。所以,一方面他是佛菩萨,另一方面他杀了众生之后,我们如果不知道整个前因后果,只看表面现像,不了解实相情况,我们也难以理解,他也是以慈悲为怀的行为。你就把这些众生杀害了,怎么可能说明你是很慈悲的呢?但佛菩萨的愿力和慈悲心,表现的方式不一定都是轻言软语,有的时候轻言软语不起作用,所以有时佛陀通过一些比较粗暴的方法。就像父母教导孩子的时候,有时可能好好说道理、奖励,有时要打要骂,和这个情况是一样的。所以佛菩萨的化身,一方面,他的相续是对众生慈悲的,但是慈悲的方式有很多种,不一定全都是百依百顺才叫慈悲。有时众生做了一些不如法的事情,通过正确的方式去阻止他,可能孩子不一定接受,你这么爱我,为什么要打我?好像接受不了。但是,的确这样做是最好的、最正确的方式,这就是一种慈悲的方式。一般的人可能难以了解,又是佛菩萨化身,显现上好像对众生很残忍,但如果我们了知这些表象和实相,他们的大悲心和不共的功德,就能理解了。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种表象。像佛陀化现屠夫,把猪、鸡杀死了,这究竟是什么情况?他的大悲心是如何体现的?一般来讲,从表象上看不出来。但是他的大悲和菩提心,不允许他对众生做真正的、自相上的伤害。所以表象上看好像杀很多众生,其实不会对众生造成丝毫的痛苦或者真实的伤害,这一点在经典中早就已经讲得很清楚了。(生西法师)

问:慈无量心的引导文里面:2个沙弥看到国王下令砍杀的人,是幻化出来的,但是征服边境军队,那应该不是幻化的吧。这个弟子搞不明白,如果说属于降伏的话,那些边境军队所有人都属于十大应诛吗?为什么说他征服了边境所有军队,却连一个众生的汗毛孔也没有加害过?

答:其实你要知道,如果能够被圣者降伏超度到净土,那是很大的福报,我巴不得马上被诛掉,那就不用这么辛辛苦苦修行了。(正见C1)

问:对的,被超度确实幸运,但是他们全都是十大应诛吗?

答:是不是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有时不是十大应诛,也可以降伏的,只要有因缘。(正见C1)

问: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请求您为弟子开示一下《前行广释》第93课"修慈无量心"中小字的意义......感恩法师!

缘起:公案中明勖法师拜五台山时因傲慢心、不慈悲心,错失与文殊菩萨的见面。上师小字插入自己与慈诚罗珠堪布二人拜五台山的故事,有何密意呢?我只看成是一个普通的经历......弟子愚痴,请法师开示两位尊者故事放在此处的密意!感恩法师!弟子苏圆韦敬合十!!

答:个人理解,一方面可以让我们增加对上师的了解,许多弟子都喜欢听上师讲过去的故事,还有可以让我们增加对五台山的亲切感。(正见C1)

问:慈无量心的定义中,打的比方是:父母亲哺育幼儿的时候,全然不顾孩子的颠倒行为,也不顾自己的艰辛,只是想方设法使子女平平安安、快快乐乐、舒舒服服。

无私父爱母爱是非常伟大的。但是当一个孩子长大了,在其成长过程中,因为周围环境、各种媒体资讯的不良影响,孩子们在成长期出现一种普遍现象:喜欢上网玩游戏。由于表现恶劣(比如偷偷花大笔钱购买网卡、为了隐瞒真相而撒谎等等),为了教育孩子们悔改,父母可能会采取一些体罚......

——现在的问题是:这是不是有违悲无量心的修法要求?

当孩子出现非常不良的表现时,父母要不要教训孩子?记得上师在教材中曾经说过,如果孩子们相续中没有慈悲心的话,做为老师要教训以让其知道害怕,今后不敢......但此处,孩子们并不是相续中缺少慈悲心,而是其他不良品质。请法师开示:对孩子要不要采取惩罚行为?如果有必要惩罚的话,与修慈无量心相违不相违?

答:如果发心清净,不是出于自己的烦恼,而是利他心,也是开许的,佛菩萨有时也示现忿怒相调服众生,但与慈悲心没有违背。(正见C1)

问:皈依之学处中,三种所断——其中,皈依法以后,必须断除恼害众生之事,尽已所能防微杜渐,努力做到做梦中也不损害众生。

——请法师开示:如果出于必要,像上面所描述的孩子的行为,父母如果体罚孩子,是不是就破戒了?

答:——参阅上一条。(正见C1)

还可参考:

**【**问:第五个问题,辅导孩子作业时,控制不了嗔恨、愤怒,打骂孩子会有什么后果?

答:对任何有情、无情发嗔心都有过失,不管是什么原因。甚至于《入行论》当中讲,因为有些人骂上师、毁佛塔、毁坏经堂,我们去嗔恨他都有很大的过失,都造下了嗔心的业。因为孩子做作业的时候控制不住,嗔恨孩子、打骂孩子,尤其是通过嗔恨心打骂,还是有生了嗔心,而且造下了殴打有情的过失。当然尽量是通过慈爱心。也不是说不能打、不能骂,虽然现在整个的社会舆论环境,觉得如果打孩子就变成一种家暴的性质了。但是以前像我们小时候,挨打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没感觉到这是什么家暴。但现在观念在变嘛,反正是不能碰、不能打、不能骂,现在一打了之后,好像就变成很严重的事情。但是有的时候,从某个角度来讲,你要管教的话,有的时候好好说他是不听的。所以,该骂的时候,要骂;该打的时候,也可以打。这个方面是从真正来讲,管教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不能什么事情都随着他,小孩子啥都不懂,如果随着他,只能是溺爱,或者最后来讲对他伤害。但如果要打骂,是应该有慈爱心、慈悲心的。本来孩子和父母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因缘,那么自己管教他,让他做作业,也是为了他好。尽量地把自己的心调整好,调整好之后,通过慈爱心(管教)。如果你控制不住,(不能以慈爱心)打骂的话,那就不要打骂。如果你控制得住,以慈悲心去打骂,这样就可以。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在打骂过程当中,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是好心,但是过程当中可能慢慢慢慢就变了,这是有可能的。对我们来讲,管孩子也是修行。所以在管孩子过程当中,慈悲心、无常观、空性等该用的智慧、慈悲都要用上。这也是一种修行,如果在这个上面失败了,那修行就失败了,造了业。但如果这个方面成功了,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把自己调整在一个比较平稳的状态当中,这是一个人修行成功的表现。所以,我们不要把修行和生活、管理孩子等等当成两件事情,应该把这个当成一种修行。如果把管孩子当成修行,那么我们就应该能够想得到:唉,这个是一种修行,应该用我学习到的佛法来对待这个事情。如果有这样一种智慧作前导,有慈悲作前导,那么就会好很多。(生西法师)

问:怎样理解阿底峡尊者所说的"对远方的客人、久病的患者、年迈的父母等慈爱行事,与实修空性大悲藏者相同。"?

答:个人理解意思是这样做功德很大。对悲田、恩田进行饶益有大功德。(正见C1)

问:共修时有些道友反应自己对于慈悲的对境有很强的分别念,例如对于某种喜欢的动物会不惜一切代价来进行呵护,但是对于体型微小的昆虫等旁生则毫无慈悲之心,即便误杀也没有感觉,道友本身知道这是不对的,但是就是生不起对昆虫的慈悲心,请问法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具体如何对治呢?

**答:有这些分别对我们凡夫而言是正常的,这也是我们需要学修佛法的原因。而分别执着中,我们在断除过程中也是有次第及需要时间的,首先把粗大的执着断除,然后再对治细的执着,所以开始时可能会从对众生没有慈悲心转到开始对部分众生有慈悲心,然后再练习对所有的众生生起慈悲心,当然可能某些与自己关系不好或自己不喜欢的会比较难,但也是我们需要锻炼之处。在"众生平等"方面的教言多思维、串习,只要按照清净的传承及长期不懈的努力,始终会有改变的。(**正见F)

问:我们在学习到慈无量心的时候,有师兄说对境是三界六道众生还有十方三世的佛菩萨,末学对此有疑惑,末学觉得对境是三界众生,请法师解惑。

答:个人理解,此处主要是对凡夫众生来观修的。(正见C1)

问:在修慈心时,参照汉地"慈愿的观修法"一文,简单说,是观想"一切众生无敌意,无危险,无精神的痛苦,无身体的痛苦,永远快乐。"但,我被一个问题困扰:"有些旁生生来就是食肉的,它们无法做到无敌意,无危险,怎么办?"所以,我转愿那些食肉众生"早闻佛号,早结佛缘,早日种下成佛之因",对吗?在修慈心时,还有什么更好的观修方法和内容吗?

答:也可以这样发愿观想,我们需要了知,最究竟的安乐是佛果,只有让众生成佛才能最究竟的利益他们,一切问题都能够通过成佛得以解决,通过这样的思维,可以将四无量心导向菩提心;与此同时,暂时的增上生安乐也是容许的,我们可以发愿让那些可怜的旁生暂时远离各种怖畏、转生善趣,究竟获得解脱。(正见C1)

问:佛菩萨既然悲悯众生,为何要幻化军队扩张领土,如观音菩萨化身的松赞干布王,在位时的做法。

答:弘扬善法的国王住世,国土越广大,就会有更多相关的众生会获益。(正见C1)

问:国王是观音菩萨,所以可以做到不误伤众生,咱们是凡夫,住在蚁穴里面如何做到不伤害众生?因为国王可以自己化现出很多众生,而且为了降伏刚强众生可以让他们晚上复活。

答:我们自己尽量去做,经常忏悔,关键是要有惭愧心,不能觉得反正我做不到,就无所谓了,无惭无愧会增上恶业。(正见C1)

问:国王幻化这么多换化身,我们凡夫判断不了是幻化身还是观音菩萨的显现。那如果我们走在街上,看见有人在杀人,我们看见了怎么办啊?

答:个人理解,关键是自己发心清净,无论是对圣者还是对凡夫,都不能有嗔恨心,在自己内心清净的前提下,许多时候按照常识去做就可以。(正见C1)

问:前行93课,"反而一度造十不善,......这些希求安乐反而唯受痛苦的众生,若能都各随所愿、各得其乐,那该有多好啊!"这里的各随所愿,不应当理解为随顺众生造恶业,而是单纯从一种慈心的角度,单纯希望众生能够获得安乐的角度来说的,是吗?

答:众生的愿望终极来说就是离苦得乐。(正见C1)

问:前行93课,正如经中所说:"慈身业,慈语业,慈意业。""慈身业"是解释为"手中所做的事以慈心摄持",还是理解为"身体的威仪会温文尔雅,给人一种舒心悦意之感,杜绝了危害他众"?

答:都可以。(正见C1)

问:人们经常说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是否可理解为通过念观音心咒,可以让众生得到快乐,也可以让自己的心与菩萨相应,更快地生起慈悲心?

答:可以。(正见C1)

问:"修行非常关键",在修慈无量心时是否可理解为既要按讲记中的具体修法,还要结合生活实际,经常反观自心,调节自心,让众生快乐。

答:对。(正见C1)

问:前行93课,现在有些人,入定修慈心、悲心、菩提心时,境界还算不错,但出了定以后,常以嗔恨心来对待别人,所行与所修大相径庭。

"入定"是否指座上修法?

答:可以。(正见C1)

问:"出定"是否指座间修法?

答:可以。(正见C1)

问:座间修法是否可理解为平时的行为?

答:可以,有的时候也有特指,例如一天6座修法,这几座中间的时间。(正见C1)

播放列表 点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