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前行》第058课20200209

目录

  1. 名颂解释

  2. 舍弃今世

  3. 观修轮回过患的标准

  4. 其余疑问

名颂解释

问:因和缘的定义是什么?

答:有的时候因指的是对果的产生起到主要作用的条件,缘指的是对果的产生起到辅助作用的条件。比如种子生果,种子是因,阳光水土是缘。(正见C1)

问:量与验相定义是什么?

答:量,有的时候指的是标准,比如说到量,就是到达一定的标准。验相范围比较广,有的时候修行到量也可以理解为获得了一定标准的验相。(正见C1)

问:请问法师"舍弃今世的量"的"量"是什么意思?

答:在这个场合可以大致理解为某种标准。我们说到量了,可以理解为达到了一定的标准。(正见C1)

问:迷乱的荆棘会刺入内心,所以应当修持平等性。这里说的平等性是什么?

答:空性的意思,空性的境界当中万法平等,远离戏论。(正见C1)

舍弃今世

问:舍弃今生的因、缘、量、验相怎么理解?

答:在《山法》当中讲到萨迦班智达对于舍弃今生的因、缘、量、验相的教言。因为舍弃今生有它的因,比如观想它的过患或者观无常等等,是它的因和缘。它的量是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舍弃今生的量达到之后,我们的心会发生一些转变、微妙的变化,不会再对轮回有耽著等等,这是它的验相。所以它有因,因是主要的,缘是辅助的,量是界限,验相就是出现了什么征兆,外面出现了什么样一种情况,或者我们身体的变化、心的变化,或者对于轮回的态度等等,这方面都叫验相。所以四个方面是这样理解的。(生西法师)

问:轮回过患是观待舍弃后世,为什么58课中讲轮回过患的时候,上师一再开示说舍弃今世?

答:其实舍弃今世和舍弃后世意义上是一样的,从四加行的作用来讲,第一个和第二个主要是帮助我们舍弃今世的,轮回过患和业因果主要帮助我们舍弃后世的。如果我们在今生当中知道轮回过患之后,我们可以知道整个轮回其实是不可靠的,所以现在耽著这些也没什么用。大恩上师在讲的时候,有时候为了针对不同情况或者针对当时的情况有所发挥,也不是完全按照这个次第,这个地方一定是舍弃后世的,对舍弃今生一点帮助都没有,这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法本的内容是在舍弃后世当中,但是在讲的时候为了提醒我们,因为现在我们修行者对今生的执着还很大,并不是我们学到了轮回痛苦时就已经舍弃了今世,我们现在的目标已经到了舍弃后世了,并不是这样的。虽然我们学到了舍弃后世的内容,但是我们现在的状态还没有舍弃今世,所以上师为了让我们加深印象,在讲不同教法的时候会讲到舍弃今世,即便是后面讲到皈依了,讲到菩提心,后面讲到很深的教法时他也会说舍弃今世很重要,所以我们也不能够完全地说为什么讲舍弃后世的时候上师还在讲舍弃今世。这是跟随众生的需求,或是弟子的要求,或者他的这样状态,做随机的开示。我们在理解的时候也不能完全确定就不能讲舍弃今世。(生西法师)

问:难道没有修好舍弃今世就不能传法吗?他的弟子修好了吗?让他弟子去传达。这是58课尊者仲敦巴要他弟子代他去传法的公案提出的问题。

答:是不是没有修好舍弃今世就不能传法了,也不一定。因为传法的情况有很多,比如说学会的辅导员,老一届的带新一届的,像这样也是有传法的,这种对传法者的要求不是很高,这样的传法是可以的。但是当时仲敦巴尊者对他弟子的要求和当时的场合,对传法的要求是很高的,如果没有舍弃今世,有可能在传法的时候被耽著今世的心染污,有可能传法成为造恶业的机会。他让他弟子去做,弟子应该是有把握的。

是不是没有修好就不能传法?其实这个问题本身是以此为例子的,主要说明修行佛法的关键是舍弃今世,如果没有修好舍弃今世的心,传法、转绕、顶礼,其实都没有办法直接相应解脱道。传法只是一个例子,依靠传法为例,也说明如果我们没有以舍弃今世的心来顶礼、放生等,有可能成为世间安乐的因,而不会成为解脱的因。主要是给我们传达出这样一种信息,我们应该这样全面了解。(生西法师)

问:"长期住在一个地方,甚至对佛陀也会看出过失,不要长年累月地住在一个地方!"如何与应该长期依止上师相圆融?

答:对于一般凡夫人来讲,如果频繁换地方,对我们心的调伏是没有帮助的,所以要稳重地在一个地方好好地去依止。但这个地方的意思是长期住在一个地方,他对环境很熟悉之后,就对其他的人、事物,经常看过失、说过失,甚至对佛陀看过失,当然这是一个比较夸张的例子,一种说法而已。

不是说不能长期呆在一个地方,即便长期呆在一个地方,也要守护自己的心。因为长期呆在一个地方,容易有熟悉感而引发对其他人观过失。我们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陌生的环境,会比较谨慎,不敢随便说话,也不敢随便去对一个人下定论。但是长期住在一个地方,对人、事物、环境都熟悉了,以前那种敬畏感、谨慎感消失了,就容易观过失。

如何与长期依止上师相圆融呢?其实对我们来讲,如果经常换上师、换地方,不一定有利于我们的修行。如果有必要,一定要长期住在一个地方,不管是哪个传承它都有这样的要求。但是我们要注意地是长期住在一个地方,要经常反观自己的心,反观自己的过失,而不是去观察别人的过失。长期住在一个地方的时候,经常以清净观来应对身边的人,经常以敬畏的心应对其他的人和事物。

它并不是真让我们经常换地方的意思。因为凡夫人地方换多了,心也不稳定了。所以,对"不要长期住在一个地方"的理解应该是,要经常观察自己的心,检讨自己的发心,不要放纵自己的心去观察别人的过失。(生西法师)

问:"长期住在一个地方,甚至对佛陀也会看出过失,不要长年累月地住在一个地方!"不是说要长期依止上师吗?修行人不是长期跟在上师身边最好吗?女性修行人可能不像男性这么方便,可时常留在上师身边,那女性修行人在依止上师时,应该用什么方法?

答:个人理解,有可能是针对某些相应根基的众生。不同的众生有不同的根基和因缘。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当中,信心非常重要,依教奉行很关键,如果有信心依教奉行,即使身体没有和善知识距离很近,也能够成就,比如很多修行人在远方独自闭关修行,获得解脱。如果缺乏信心,即使天天在一起,也不一定能够获得圆满的加持,比如善星比丘,很多年当中给佛陀当侍者,最后产生邪见而堕落。(正见C1)

问:上师《前行》五十八课中讲到:对修行人而言,最关键的就是不被世间八法所转。请问舍弃了世间八法是出离心的完整法相吗?

答:个人理解,可能有所不同。因为出离心还包括追求解脱的心。当然舍弃世间八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正见C1)

问:顶礼法师!前行第58课里面有段原文:所以,大家要彻底斩断此生的牵连,学修后世菩提,尤其是若想出家修行,一定要背离世间五欲。这段当中的"后世菩提"怎么去理解呢?请法师开示!感恩法师!

答:个人理解,后世指的是来世的安乐(包括世间的安乐),菩提指的是解脱、获得佛果方面。意思是,我们应该学修能够获得来世安乐与出世间解脱的正法。(正见C1)

问:请问法师,课本中讲到:"以前萨迦班智达面前,来了个叫宁莫的修行人,他问:"舍弃今世的因是什么"?班智达答言"懂得轮回一切琐事无有实义"。又问:"舍弃今世的缘是什么?"答言:"了知轮回的诸多过患"。请问法师,这里的因和缘,怎么区分?感恩合十!

答:主因和助缘,或者说对果的产生起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的事物。(正见C1)

问:觉得轮回过患也可以是因,无实义也可以是缘,好像反过来也可以成立。想要知道究竟因和缘是怎么定义的,以及如何区分。

答:这样理解也应该可以。本身可以有多种角度进行分析,如果道理讲得通都是可以的。(正见C1)

问:再问:"舍弃今世的量是什么?"答言:"对世间八法兴趣索然。"最后问:"舍弃今世的验相是什么?""不被世间八法所染。"‍量和验相有什么区别吗?

答:量,有的时候可以说是一种标准,或者说比较稳固的验相。(正见C1)

问:前行58课瑜伽士恰彻却和阿底峡尊者的对话是否说明这个意思:如果没有出离心,即使修行、讲经说法但都不能算是在真正的修行解脱的佛法,依然是轮回之因?以前法师在辅导时也说过如果以世俗菩提心摄持去修行也是随解脱分的资粮,这个世俗菩提心要不要建立在出离心的基础上呢?这两种观点怎么圆融的理解呢?

答:出离心是菩提心的基础,菩提心本身就是一种大出离心。(正见C1)

还可参考:

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58课:【瑜伽士所问的两个问题,从某个角度来讲,能涵盖整个佛法。《俱舍论》中讲,所有的佛法要么讲经,要么修行。讲经就是讲修佛法,讲解主要是住持教法的,修行主要是住持证法的。所以,瑜伽士的两个问题,包含了所有有关佛法教、证二法的内容。

刚开始的时候,"我是不是去修行?"就是我住持证法,后来看起来尊者不是那么同意,那"我就去讲经说法",住持教法怎么样呢?尊者照样是否定的。

【他问:"那么我应该做什么呢?"

尊者斩钉截铁地说:"你的一切修行应当依止仲敦巴,主要就是舍弃今世。"】

阿底峡尊者说,你所有的修行都应该依止仲敦巴尊者为上师,主要修持舍弃今世。是不是除了修行和讲经说法之外,还有一个单独的第三类修行,叫舍弃今世呢?不是这个意思。是说你修行、讲经说法可以,但是内心要在舍弃今世的基础上。

真正我们体现的时候,住持教法就是讲经说法,住持证法就是修行。如果直接按照字面上理解,修行、讲经说法不好,应该舍弃今世。而落实舍弃今世,无外乎禅修、放下自己的执著等,其实它也包含在修行当中。所以除了讲经说法和修行之外,从形式上来讲,找不到真实落实舍弃今生的其它方法。舍弃今世不是一个单独的法门,它应该是一个基础。通过闻思修行,内心当中对于整个世间八法舍弃、不执著。不是为了今生的欲乐、财富去讲法和修行,应该在舍弃今世的基础上讲法、修行,应该是这个意思。

尊者和瑜伽士师徒的对话,是给后代的修行者传递一种信息:不管闻思修、讲法还是禅修,如果内心当中还没有放弃对今生的执著,讲经说法、禅修都会成为今生或者轮回的因。如果修行、讲经说法变成了转生轮回的因,那就不是正法了。

阿底峡尊者是让后代在讲经说法和修行的时候,了知舍弃今世是最早期、最基础的核心法要,应将其作为重中之重。持有舍弃今世的心态和指导理念,进行讲经说法、禅修就会成为解脱道,否则就是世间法。】

问:印度单巴桑吉尊者说:"誓言犹如瞭望楼,千万不能被罪业的过患染污!"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个人理解,在一个军队或者其他团体当中瞭望楼是很重要的,如果毁坏了之后自己和他人都会受到负面影响,此处以瞭望楼强调誓言对于自他的重要性。(正见C1)

还可参考:

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58课:【"誓言"就是密乘的戒律。站在瞭望楼上面可以看到四面八方的动静,有没有怨敌发动进攻、有什么危险,一旦发现第一时间就可以解决问题。誓言好像瞭望楼一样,可以帮助我们遮止很多的危险、过患。

誓言千万不要被罪业的过患染污。如果瞭望楼附近生起了大雾、遮障了视线,我们就看不到了,或者把瞭望楼用布围起来,也看不到外面。这是不行的,我们不知道危险是不是在接近。所以誓言要经常保持清净明亮,千万不要被罪业染污。一旦有了一点过患马上就要想办法遣除掉。如果违犯誓言,一定要想方设法地忏悔。】

问:加行第五十八课:仲敦巴尊者,其实就是从内心舍弃了今生琐事的典范。一次,色顿山谷的信众迎请尊者去传法。他对弟子吉祥自在说:"你代我去吧!我正在修持舍弃世间之法,故不允许我作出心行相违的举动。"法师你好:未学不明白:为何此处信众迎请尊者去传法,而尊者说修持舍弃世间之法?故不允许我作出心行相违的举动?请法师开示?

答:个人理解,尊者是一种示现。有些时候,我们修行舍弃世间法门的时候,要尽量安住在寂静处,对于很多初学者来说有一定必要,尊者也是随顺这方面做了示现,虽然尊者本人并不会因此受到负面影响。(正见C1)

问:仲敦巴尊者为什么会让他的弟子去传法呢?难道就不担心他的弟子会受到影响吗?

答:个人不是特别清楚,一方面这些大德都是成就者,在一起可以有特殊的示现。某些时候尊者本人在某个时间段,示现侧重专修某个法门,也可以示现有不同的侧重。(正见C1)

问:公案:一次,色顿山谷的信众迎请仲敦巴尊者去传法。他对弟子吉祥自在说:"你带我去吧!我正在修持舍弃世间之法,故不允许我作出心行相违的举动"。请问法师,尊者的弟子不修持舍弃世间吗?他不会被染污吗?尊者为什么让弟子去接触世间而自己不去呢?

答:个人理解,那是尊者的一种示现。如果我们自己的心不清净,以自私自利的贪欲等为动机去做形象上的善法,那么功德就可能不是很大。而如果我们能够有清净的意乐,一方面不执著轮回的有漏安乐,一方面有大悲心,那么去行持利他的事业也很殊胜。作为公案当中的尊者本人的境界当然是无有任何自私自利的烦恼,全然安住在利他的境界当中,而为了度化相关众生做了特殊的示现,也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自己觉得尊者的弟子也应该具有很高的境界,都是为了利益众生的示现。(正见C1)

问:《前行广释》58课中说:佛陀次第转了三次法lun。弟子请教:这里的次第,是否与我们现在的次第是相同的,也是由出离心开始?

答:第一次传法在讲苦谛的时候就有出离心的内容。(正见C1)

问:再者,弟子记得上师好象开示过,一转法lun的内容其实在后面两次转法lun中也包含了,这如何理解呢?

答:主要是以隐含的方式宣讲的(但不一定很广)。(正见C1)

问:前行58课,注释7《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云:檐下画作本生事。什么是本生事呢?

答:个人猜测是不是本生故事等。(正见C1)

观修轮回过患的标准

问:58课朗日塘巴公案,尊者为什么看到那个场景会笑呢?按理说不应该叹息吗?可怜众生还为了一颗石子而孜孜不倦,为什么尊者要笑呢?而且说朗日塘巴尊者这辈子就这么笑了一次的密意何在?不太理解。

答:刚才讲课的时候讲过了,他会笑,因为这个太滑稽了,当时那种背景、那种场合当中,我们在听到公案的时候觉得不好笑,也许我们觉得应该可怜这个众生,但是当时那种情景,尊者当时的修法的心态,这种背景下看到之后就笑了,反正示现上就笑了。他是个尊者,笑还是不笑,是自如的、自在的,可以笑,也可以不笑。但是为了说明他修轮回过患修得非常好,所以就示现笑了一次。笑了一次的意思,这个老鼠偷了一个松耳石,松耳石很贵吧,也许尊者想到,这个老鼠也知道松耳石贵,是不是拿出去卖钱、换啥东西。圣者看到这个就笑了,有可能是这个吧。松耳石还是很珍贵的。那么尊者为什么就笑了一次,密意何在呢?我想可能是尊者出家之后,把观轮回过患作为修行的重点,经常观轮回过患,所以很少笑的意思。大概的密意就是说他已经看破了,了知轮回的过患,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生西法师)

还可参考:

生西法师《前行》辅导笔录第58课:【尊者观轮回痛苦没有现出笑容的密意是什么呢?就是轮回当中的什么事情都引不起他的兴趣,他知道整个轮回都是痛苦的。再怎么掩饰、再怎么显现出悦意的样子,他就是能够直观轮回的本性,这一切都是轮回痛苦的伪装而已。伪装的再像,尊者的智慧都可以完完全全地看到本性。他直接观察到这些所谓的世间安乐本质痛苦的时候,就不会再有安乐的笑容了。这个引导我们要彻底了知,内心当中生起一切轮回都是痛苦自性的诚信。】

问:顶礼法师。朗日塘巴尊者的公案中老鼠搬走松耳石尊者笑了,有什么密意吗?这个公案没看懂。

答:个人不太清楚具体的密意。有时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慈心、慈爱之心的体现。(正见C1)

问:顶礼法师!弟子在前行58课中学到以下的公案"那么观修轮回过患在相续中生起的标准是怎样的呢?要像朗日塘巴尊者那样。一次,侍者对上师说:"其他人都管上师叫黑脸朗日塘巴。"朗日塘巴尊者说:"想到三界轮回的痛苦,怎么会有笑容呢?"据说,有一天,一只老鼠悄悄地来偷尊者曼茶盘上的一颗松耳石,可它怎么搬也搬不动,于是它就"吱吱"地呼唤来另一只老鼠,然后这两只老鼠一推一拉将"成果"搬走了,看到这副情景,尊者情不自禁地露出了笑容。除此之外,任何时候也没有现过笑脸。"

共修的时候大家针对朗日塘巴尊者这辈子就这么笑了一次的密意何在不太理解,尊者究竟为何而笑。恳请法师开示,感恩法师!

答:个人分别念理解,可能是当时的情景比较有趣,或者说尊者对众生有很强的慈爱之心,有很深的密意。(正见C1)

问:弟子在修学前行的轮回过患这一品,58课里面讲到了朗日塘巴尊者一辈子只笑过一次的公案,上师说观修轮回过患在相续中生起的标准即是如尊者一般。有师兄问那么是不是轮回过患修到量了就会像尊者一样不会笑了?

答:个人理解,关键是内心的状态,外在是否会笑,观待因缘。我们赞叹朗日塘巴尊者,主要是赞叹其内心的状态,外在他很少笑也是表达了内心的某种境界,我们并不是单单只就他外在的表现而说的,侧重的是内心,否则,如果是面瘫患者也不会笑,但不代表面瘫的人都有出离心。(正见C1)

其余疑问

问:请问引导文中说"世尊也说,应当在寺庙的门上绘画五分轮回图",为什么是五道呢?那六道呢?

答:六道轮回是把阿修罗道直接算一道。五分轮回就没有六道了,把阿修罗道并入了其它的道中,只有五道轮回。(生西法师)

问:六道轮回图可以挂在家里或者共修道场吗?

答:可以的,没问题。可以经常提醒自己忆念相关的法义。(正见C1)

问:57课"看破世间"和58课"舍弃今生",都是在讲不希求名闻利养、世间八法等一切,引生出离心,趋入正法。不同在于前者侧重于看破今生、来世没有任何实义,都是苦的自性;后者侧重放下今生琐事。因为看破,才能放下,得自在。您说,是这样吗?

答:个人觉得可以这样理解。(正见C1)

问:从究竟来说,众生和佛是平等一味的"心,佛,众生无有差别"。但在显现上,会有供养一个普通人,一个善人,一个受戒居士,乃至阿罗汉,菩萨,佛等不同对镜的差别,供养对镜越殊胜,功德越大。所以昨天和家人辩论,家人买核桃送朋友,我说你买这么多送朋友却不知道供养三宝,然后家人反驳说,你不是说诸法平等吗,为什么要分别,我送朋友礼并不求任何回报,你们天天供养无非祈求获得功德,这样就是有功利心,不清净!我一时哑口无言。

请教法师,这个问题怎么看?的确反省自己,有时分别心会很大,比如分别念会觉得放生功德很大,一般世间做做慈善功德不如放生;然后觉得供养学院的僧众及自己的上师很殊胜,但有时候到一些我们汉地的寺庙就觉得里面没有真正闻思修行的出家人,不愿做很多供养......请问到底应该不应该这样去分别执著?

答:实相当中一切都是平等的,或者说是胜义谛当中。而现相当中或者说世俗谛当中,各有各的差别,这是不能否认的。佛陀一方面证悟了实相,一方面世俗谛当中佛陀也完全知道1+1=2,2>1,佛陀不会算错。在世俗谛当中,我们善加抉择分别是没问题的。供养追求功德本身并没有错,一方面我们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追求功德,也可以以利他心摄持,功德越大,越能够对众生有利,为一切众生追求大功德是没问题的。做慈善的功德不一定比放生要小,让很多人获得救助,后续可以产生很大的功德,而且做慈善可以让很多人对佛法生起信心,也是在弘扬佛法,功德无量。有的地方提到,如果是普遍平等供养僧众,功德是非常巨大的。而在其他的许多场合,对境的差异确实会产生不同的功德,《四十二章经》提到:【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而很多时候,除了福田之外也有悲田,对可怜的众生做布施,也能够积累无量的福德。(正见C1)

问:前行第五十八节课的最后修心窍诀"心入于法,法入于道,道遣除迷乱,迷乱转为智慧"。在这里我比较懂的是"心入于法",其他的窍诀不太懂。请求法师方便的时候请给弟子开示,谢谢!

答:你有空可以学习一下《四法宝鬘论》,对你学习前行也很有帮助。(正见C1)

问:为什么本课和此外加行最后一句祈祷"看破放下今世祈加持"都强调舍弃今世呢?这之间有什么关联吗?

答:轮回过患和因果不虚不仅仅能够断除对来世的贪执,也能够断除对今生的贪执,许多时候我们对今生的贪执尤其强烈,需要专门强调。(正见C1)

问:非常惭愧,我的打坐观修一直几乎没有怎么修,因为我觉得好像一坐下来就挺烦燥的,不想坐也坐不住,总想起来做东做西,念头也守不住,怎么能克制这种情况?

答:之前就可以观想、祈祷上师加持,观想自己的心与上师无别并且安住片刻。(正见C1)

播放列表 点击编辑